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天火之谜》第一课时教学预案

《天火之谜》第一课时教学预案

战情人 点赞 分享
《天火之谜》第一课时教学预案

微信扫码分享

《天火之谜》第一课时教学预案(通用12篇)

《天火之谜》第一课时教学预案 篇1

  作者:冲锋舟 来源

  教学目标:

  1、检查预习,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2、理解并感受“天火”的可怕;理解富兰克林得出自己推论的过程,感受在这个过程中富兰克林表现出的“细心、智慧、勇敢、自信”等形象。   

  3、完成“雷暴、劈、毙伤、难以置信、不足为奇”等词语教学。

  4、完成对课文第一、二、三自然段的复述。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预习。

  2、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1、揭题,齐读课题。

  2、了解预习情况。

  预设目标:在点评中渗透预习的要求: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读熟课文,收集一些与课文有关的资料。指出高年级学习中课前充分预习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3、指名分节读课文,点评朗读情况。

  预设目标:检查课文朗读情况,纠正可能出现的错误:混为一谈、风筝、系、钥匙、纤维、无稽之谈等词语的读音。对课文形成整体感知。

  二、理解天火,感受天火。

  1、指名读词语:天火  上帝的怒火  雷神  雷暴

  指名用这些词语说上一句话。

  预设目标:能明确四个词语之间的关系:天火,古代西方人把它看作是上帝的怒火,中国人则把它称为雷神,在科学上,叫做雷暴。

  2、指名读词语:    击倒     劈开    毙伤

  指名介绍“爆、劈、毙 ”等字字形的记忆方法。

  预设目标:利用形声字特点来记忆。

  3、自由轻读两组词语并指名说说读这组词语后的感受:

  天火  上帝的怒火  雷神   雷暴

     击倒      劈开    毙伤

  预设目标:能初步感受词语背后的意象,为理解“天火”的可怕铺垫情绪。

  4、出示段落:

  地球上空每年都要发生几十亿次雷暴,它能把人击倒,将高大的树木劈成两半。古时候西方人把雷暴看作是“上帝的怒火”,中国人则把它称为“雷神”。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1)指名读好这段话(部分关键词标红)。

  2)提问:还可以从哪里词句体会到雷暴很可怕?

  3)再次指名读好这段话。

  4)视频播放:电闪雷鸣。提问:面对这样的场面,你的感受是什么?

  5)齐读这段话,读出感受来。

  预设目标:能抓住“劈开、击倒、上帝的怒火、雷神、几十亿次、长期以来、一直”等词语(根据回答随机标蓝),不断深化理解,感受雷暴的可怕,并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5、同座练习用上面出现的8个词语说一段话。指名汇报。

  6、指名再读词语,读出自己体会来。

  天火  上帝的怒火  雷神   雷暴

     击倒      劈开    毙伤

  预设目标:能梳理一、三自然段部分内容,完成这部分内容的复述。能完成上述词语的积累内化。

  三、走近富兰克林,感知富兰克林(一)

  1、提问:谁为我们揭开了天火之谜呢?

  2、出示富兰克林的画像。指名说说对富兰克林的初步印象

  3、齐读这个名字。

  预设目标:能说出对富兰克林的初步印象,读好人名。

  四、走近富兰克林,感知富兰克林(二)

  1、雷暴是什么?快速默读课文,找出能够回答这个问题的句子,划出来。

  预设目标:能找到以下句子:

  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第三自然段)

  雷暴只是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第五自然段)

  2、自由轻读上面两句话,边体会两句话表达上的差异。

  3、过渡:如果把这两句放到它们所在的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触摸到句子背后富兰克林不同的心跳。

  预设目标:能大概感知两句话的差异,渗透学习方法——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体会句子。

  4、齐读句子: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

  1)出示静电对人体放电后“怒发冲冠”图片。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可以用什么词语来概括?

  出示:“怒发冲冠”。提问:这里的“怒发冲冠”为什么要加引号?

  预设目标:能理解“怒发冲冠”的本意与具体语言环境的意义。

  2)指名介绍自己知道的静电放电现象并出示资料: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这种现象:晚上脱衣服睡觉时,黑暗中常听到噼啪的声响,而且伴有蓝光;见面握手时,手指刚一接触到对方,会突然感到指尖针刺般刺痛,令人大惊失色。这就是体内静电对外“放电”的结果。

  指名读资料。思考、汇报:放电现象有哪些特点。

  3)说雷暴就是一种放电现象,推测的依据是什么?读读课文,找找课文中有关的语句。根据回答出示句子并齐读。“:

  它们都会发光,光的颜色相同,光的方向相似,都伴随着声,都能毙伤动物……

  出示句子: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

  指名把上面两句话连起来说说。

  预设目标:了解到放电现象的三大特点——发光、有伤害。能理解“雷暴是放电现象”的依据。

  4)体会作为第一个发现者——富兰克林的心情。带着富兰克林当时的心情读读这句话: 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

  预设目标:能体会出富兰克林欣喜与兴奋的心情,并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5、富兰克林对于自己的推论有把握吗?

  1)出示段落,读中体会:

  富兰克林早就观察到,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都会发光,光的颜色相同,光的方向相似,都伴随着声,都能毙伤动物……由此他大胆地推测,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

  2)指名读好这段话。

  3)充满自信地读读这句话: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

  6、出示富兰克林图像。提问: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富兰克林?

  预设目标:能抓住 “早就观察到、大胆地推测” 等关键词,理解“大胆推测”背后富兰克林细心、勇敢、自信的品质。在朗读中不断深化理解。

  板书:细心  大胆  智慧   自信……

  五、走近富兰克林,感知富兰克林(三)

  1、过渡: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这种推论在我们看来——(不足为奇),可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这简直就是——这简直就是——(难以置信、无稽之谈、荒谬可笑等等词语。)

  预设目标:渗透“不足为奇、难以置信、无稽之谈”词语教学。

  2、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落,找出有关描写人们难以置信的句子。

  1)出示句子:

  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天上地下是两个世界,雷暴是神灵的火焰,怎么可以同人间的事物混为一谈呢?不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论,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

  2)出示富兰克林身世资料。结合资料,再读读上面的话,边读边想象人们嘲讽富兰克林的话语。

  富兰克林的父亲以制造蜡烛和肥皂为业。富兰克林八岁入学读书,虽然学习成绩优异,但由于他家中孩子太多,父亲的收入无法负担他读书的费用。富兰克林一生只在学校读了这两年书。

  3)教学“冷嘲热讽”。

  4)指名读好这段话。

  5)想象富兰克林内心的感受。

  6)带着体会齐读: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

  7)出示资料并配乐介绍:

  达尔文担心进化论的发表会对社会产生震撼,死后手稿才得以发表。

  哥白尼的“日心说”触犯了基督教的教义。他的著作被列为禁书,并遭到教会公开的侮辱。

  伽利略支持哥白尼日心说的观点。受到罗马宗教长达二十多年的残酷迫害。

  布鲁诺认为宇宙是无限的,地球只不过是无限宇宙中一粒小小的尘埃。结果被天主教会在罗马的百花广场上活活烧死

  8)过渡:面对人们的冷嘲热讽,富兰克林退缩了吗?富兰克林动摇了吗?富兰克林沉默了吗?他毅然决然地相信——

  齐读: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

  3、出示富兰克林图片。再次说说对富兰克林的认识。

  预设目标:能不断深入感受富兰克林所遭受的压力,逐步体会到富兰克林的自信、坚定、勇敢……

  4、出示词语并指名读:

  混为一谈    难以置信   冷嘲热讽   无稽之谈    不足为奇

  1)教学“不足为奇”:“不足为奇”什么意思?课文中什么“不足为奇”?在当时,对于智慧大胆、充满自信、意志坚定的富兰克林来说,什么又是不足为奇的呢?在你的生活中,什么又是“不足为奇”的呢?用“不足为奇”来说一句话。

  2)同座练习:用上这些词语说说富兰克林得出推论的过程。 指名汇报。

  预设目标:能充分理解“不足为奇”,会用“不足为奇”造句。能活用词语,完成第三自然段的复述。

  六、结束

  1、齐读:面对人们的取笑,富兰克林决定通过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

  2、富兰克林是怎么样通过实验揭开雷电的秘密的呢,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又感受到一个怎样的富兰克林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预设目标:实现简洁、明快的课时交接。

《天火之谜》第一课时教学预案 篇2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推测”、“不足为奇”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富兰克林用语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主要板书计划:

  (起因) 雷暴是个谜

  大胆推测

  25天火之谜 (经过) 解开“雷暴之谜” 风筝实验

  震惊世界

  (结果) 发明避雷针

  作业 设计:

  课内1、抄写词语。

  2、造句。

  3、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课外1、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2、完成练习册上的作业 。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生字,词语,理清脉络给课文分段。

  2、学习文章第一段。

  过程:

  一、揭题导入  。

  1、同学们,夏天雷雨时的景象你们见过吗?雷暴发生时,电闪雷鸣,还伴有狂风暴雨,你能说说当时心情吗?

  2、你们的爷爷奶奶是怎样看这个雷电的呢?你知道这个雷暴是怎样发生的?

  3、揭题天火之谜

  4、学生质疑:“天火”指什么?古人不知道雷暴发生的原因,它成了一个谜,谁来解开这个谜?他是怎样解开的?这就是这篇课文要讲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题。

  (1)给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顺句子和课文。

  (3)读读生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适时辅导后进生。

  3、检查自学情况。

  (1)抽读生字卡片,注意读准字音。

  (2)理解词语。

  4、分自然段指名试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

  三、1、再读课文,想想每一节写了什么内容?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富兰克林用“风筝实验”解开雷暴的谜。

  第三段(第6自然段)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四、学习第一节

  1、指名读课文。

  2、这一节的主要内容可以用哪些语句来概括?

  (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3、为什么说它可怕?

  板书:把人击倒树木劈成两半

  4、齐读第一节。

  四、指导写字

  五作业 。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学习实验的经过,体会富兰克林的英语实践的精神。

  过程:

  一、复习导入  。

  1、通过上堂课的学习,你知道雷暴是什么吗?

  中国人~~~~雷神

  西方人~~~~上帝的怒火

  2、同学们你们是怎么认为的呢?

  二、学习第二段。

  1、出示第2节。雷暴到底是什么呢?--齐读

  “这个谜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揭开”

  2、你了解富兰克林吗?政治家,发明了避雷针

  3、齐读第2节,想想这一节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4、你们想了解这个谜揭开的经过吗?自由读3--4节

  思考:富兰克林是怎么做的?(请划出有关词语)请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说,并想想你觉得富兰克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5、塔轮板书:

  注意观察认真思考

  勇于探索大胆推测决定实验

  认真实验勇于实验

  6、分四人小组学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找一找,想想为什么读一读表达出来。

  7、讨论交流

  (读好词)早就(很早不是现在)--所以发现了--引读

  (1)“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那么雷暴究竟是什么呢?

  观察比较

  (2)大胆推测:读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

  (很熟悉,很了解)--熟知什么?放电现象不能雷暴结合富兰克林与众不同。

  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足为奇,但是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接受的。

  什么意思?不值得奇怪不能接受

  与“推测”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不能接受?

  引入“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也对他冷嘲热讽”

  板书:习惯地

  (冷嘲热讽)不仅……就连人们会说些什么?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3)富兰克林经过仔细观察和大胆推测反复思考决定用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

  (4)勇于探索还表现在哪里?

  (在雷电交加的情况下,亲自实验)(动作)

  (5)富兰克林发现天火之谜的实验过程能读懂吗?

  用朗读把你读懂的内容表现出来。

  他读得怎么样?

  8、有感情朗读2-4节,体会人物特点。

  9、同学们现在你认为雷电是怎样的呢?(不是天火,不是雷神)

  还怕吗?(指名原来有误解的学生回答)可是还需要注意安全

  10、引出第5节。

  齐读第5节,理解“震惊”、“宣告”、“无稽之谈”

  板书震惊世界

  11、想象一下当时的人们会怎样说?

  自我惭愧夸奖富兰克林

  12、有感情地朗读第5节。

  三、布置作业 。

  复述实验经过。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学习第六节,总结全文。

  过程:

  一、复习导入  。

  复述实验经过。

  二=学习第三段。

  1、富兰克林实验成功有何伟大意思?

  2、板书:--安然无恙(理解)

  3、指导朗读,想想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三、总结课文。

  1、齐读全文,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2、完成课后练习4。

  四、导复述全文。

  1、凭借段意,安排好复述的顺序。

  2、根据板书内容提取重点词语,组织语句进行连缀复述。

  3、指名上台复述,师生评议。

  4、以四人为一组,轮流复述。

  5、优选复述。

  五、布置作业 。

  1、复述课文。

  2、完成练习册。

《天火之谜》第一课时教学预案 篇3

  前些天,在《滨湖之秋》语文优质课展示活动中,我有幸听了一节薛志荣老师充满语文课——《天火之谜》,让我感触颇深。

  这篇课文不仅充满了科普知识,而且文章用词丰富、描写精彩,处处表现出对富兰克林勇往直前,大胆探索的科学研究态度的崇敬和赞美之情。因此,在薛老师的课堂中时时透露着饱满的,这种倾注既落实在学生对课文的朗读之中,也凸显在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练习之中。例如: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第三自然段)雷暴只是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第五自然段)这两句话中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就是”“只是”两个词上,简简单单的两句话中确饱含着浓厚的情感,这种情感只有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才能真正的体会到。于是,薛老师利用高年级学生能自学的特点,进行了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思考、学习中成为真正的读者。在这样的学习之后,学生再来读这两句话,就自然而然的饱含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就更加的深刻、透彻了。

  薛老师的这种让学生成为真正读者的教学方式,正是体现了现代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新型模式——自主、合作、探究。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有效途径。

  其次,薛老师抓住中心句,让学生在朗读中触摸人物心灵。例如:抓住句

  子“雷暴 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雷暴只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通过让学生进行朗读,对比两句话的不同,分析课文相关段落,课件出示资料卡,初步走进富兰克林,让学生从朗读中,从老师提供的资料卡信息中,感受富兰克林当时的内心世界。播放伽利略、哥白尼、达尔文等科学家,因自己的学术结论不被当时宗教所接受而遭受到的迫害资料,配以应景的背景音乐,让学生更深一步体会当时富兰克林所顶受的压力让学生利用平实的语文文字去触摸文章人物的心跳。

  最后,薛老师搜集了一些有关富兰克林的的评价性语言,并指导了学生围绕课文阅读搜集课外资料进行信息处理的方法,还要求学生课后进一步课外阅读。最后的作业设计“拓展作业:课外阅读《富兰克林传》。”正是体现了这一教学思想,试图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更多地了解富兰克林,了解大自然中更多的奥秘。

  这节课不仅让我看到了一堂优秀的语文课堂教学,更让我看到了一位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不断创新,这正是我所要学习的。

《天火之谜》第一课时教学预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欣喜若狂”、“不足为奇”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4、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精神。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

  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揭题《天火之谜》。同学们,夏天雷暴发生时,电闪雷鸣,还伴有狂风暴雨,置身其中你是什么感受?

  2、雷暴的可怕从课文的哪些描写中你能感受到?读文章第一自然段。划出相关词语。

  3、“天火”到底是什么呢?古人不知道雷暴发生的原因,它成了一个谜,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直到”“才”这两个词你读出了什么?(揭开雷电的秘密不容易,不简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富兰克林很了不起。)这小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读到这儿你最想知道什么?

  二、速读课文。用“—————”划出谜底。找找富兰克林解开谜团的根据。

  1、雷暴是什么?(“风筝实验”震惊了世界。它向世人宣告,雷暴只是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上帝的怒火”不过是无稽之谈。)理解“无稽之谈”。

  2、富兰克林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根据在哪?

  “富兰克林早就观察到……”他的根据在观察到两者的相似之处。——哪些词强调了相似,读出来。——你是富兰克林把你的发现讲给周围的人听。(复述这部分)

  “富兰克林决定用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你能看懂他的实验吗?

  风筝的制作:指名读,画出每部分,了解制作原理。想想分别派什么用途。读不懂的地方到下文去寻找答案。(麻绳、钥匙、丝绸的作用)

  风筝捉电:乌云掠过,麻绳带电!理解“怒发冲冠”——读出“!”表达的惊喜。

  闪电炸雷,电流通过。理解“导体”——读富兰克林接近导体的句子,你体会到什么?——体会弗兰克林的“欣喜若狂”:理解词语,读出情感。——用欣喜若狂造句。

  3、想一想,做这个实验,富兰克林矛盾过吗?体会人们的不理解、甚至嘲笑———出示第三自然段后部分的内容,理解“不足为奇”,模拟人们“冷嘲热讽”,体会“决定”所包含的内容。

  4、再读第五自然段,标出“只是”,你读出了什么?(强化主题)

  5、解开了天火之谜,给我们人类带来了福音。引读最后一自然段。理解“安然无恙”。

  三、分段、归纳段意。

  1、用课题扩展法归纳课文内容。

  2、按照起因、经过、结果将课文分为三段。

  3、选用课文语句概括段意。指导第二段的“选择”。

  友情提示:别在雷雨天放风筝,危险!

  四、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不知道的人听。

  2、分别用“欣喜若狂”“不足为奇”说一句话。

  五、板书设计:

  “上帝的怒火”“雷神”

  天火之谜

  观察实验

  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

《天火之谜》第一课时教学预案 篇5

  冲锋舟

  一、了解预习情况。

  1、知道我们今天上哪一课吗?(齐读)师评:非常好,干脆利落。

  2、事先我们预习了这篇课文,有没有没预习的?你们都做了哪些预习工作?

  生1:我不懂的词语,通过查字典的方式解决了。师:不认识的字呢?生1:也这样做,在书上标注出来了。

  生2:我查找了相关的资料。

  生3:我通过自学,知道了各个自然段的意思。

  师小结:实小的学生很会预习,解决了生字新词。读了课文,也搜集到了一些有关的资料,把预习工作做的很充分。

  (一)检查读课文。

  1、你读了几遍书?3~5遍的举下手?5遍以上有没有?

  2、有没有信心把课文读通顺?我们来检查一下。

  哪几个自告奋勇?1~2段谁来?第三段,第四段呢?

  要求:读的好的记下来,读的不好也记下来,给他“品头论足”。

  (生读,师相机板书   混为一谈  颠簸

  风筝      纤维   系着)

  (二)评价。

  1、同学们,在读的时候,我留心了几个字词,(指“混”)这个字怎么读?(hùn)

  这个“筝”念第一声,连起来怎么读?

  “系”可以读jì,也可以读xì,文中读?表示把什么拴在什么上。

  “簸”这个字念什么?

  “纤”这个字是多音字,怎么读呢?

  师:刚才朗读有没有明显的错误?

  个别字有错误。师评:读书的时候容易把字看错,要注意。

  2、谁读的好呢?哪方面读的好呢?生:省略号处恰到好处的停顿。师:给人很期待的感觉。在流利的基础上能读出感情,希望大家努力。掌声送给这位同学。

  二、词串教学,深入课文

  (一)出示第一组字词:

  天火    上帝的怒火    雷神    雷暴

  1、女生读,男生读。师:猜一猜,老师为什么要把这几个词放在一起?

  生:其中三个词语是对雷暴的错误认识。师:哪几个?“上帝的怒火”是哪些人的认识呢?

  “雷神”呢?……

  2、哪个同学能用这四个词说一段话?

  (二)出示第二组词语:

      击倒    劈开    毙伤

  1、(一生读)师评:非常准确、流利。这里有三个生字(点红“爆”、“劈”、“毙”)怎么记住这三个字呢?(……形声字)师板书:形声字。这三个字都是形声字。发现规律就可以很好的记住,我们一起来读。(生读)

  2、两组放一起读,只读一遍。

  3、读完这两组词语,大家有什么感受?

  生1:……威力很大。

  生2:……是可怕的东西。

  4、师:这几个词语让我看出雷暴的可怕,读这段话:(出示)地球上每年都要发生几十亿次的雷暴,它能把人击倒,将高大的树木劈成两半。……可怕的东西。

  谁来读一读?(生读)师评:他用自己的理解表达着自己的感受。谁再来读?

  5、这段话中,还可以从哪儿看出雷暴的可怕?

  生1:“每年”、“几十亿次”.师:这么频繁,确实可怕。

  生2:“劈成两半”。师:威力无比。

  生3:“一直”。师:这种恐惧感是一时的还是……?

  6、师:大自然确实有时候让我们感到恐惧。(放雷暴视频)

  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1:闪电,声音。

  生2:山崩地裂的声音。

  生3:看到了平原上飞快奔跑着的人。师:那是因为……(生:害怕)

  生4:阴云密布。

  7、大家来一起读,读出这种害怕。(生读)

  师:是啊,再回过头来看这组词语,是不是有更深的体会了呢?一起读。

  8、能不能用上这几个词语说上一段话呢?(同座位互说)师擦去板书的几个词语。

  9、谁能用一句话把他的意思表达出来?(雷暴是天火)师:是谁解开的?(富兰克林)

  10、这就是富兰克林(出示照片)。同学们课前收集到他的资料了吗?

  板书:富兰克林。他了解的真多。师补充:……《独立宣言》……

  11、通过初读课文,富兰克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1:相信科学。

  生2:善于发现。

  生3:用实验证明,很科学。

  12、师:就让我们一步一步地走进他的内心深处(出示:雷暴是什么?)课文中有没有句子是这个问题的答案?用直线画出来。

  13、文中哪句话告诉我们答案了?

  生1:“……只是普通的放电现象。”

  生2:“……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

  14、(出示这两句话)这两句话在问问法上有什么不一样?比较一下。

  (“熟知”和“普普通通”,“就是”和“只是”)

  15、一个是“就是”,一个是“只是”,有什么不一样的呢?谁来读。

  首先一样不一样?(生读)听出来了吗?耳朵灵的人,能听出来一点。

  生:肯定。

  师:每句话都是富兰克林的心里话。

  16、出示第一句。(出示头发直立的人的照片)

  你看到了什么?(头发竖起来了)

  想到一个成语?对了!“怒发冲冠”,为什么要加引号呢?这是愤怒吗?

  17、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这样的静电、放电现象?(一生答,师评:说明他很留心生活。)

  (出示静电资料)读了这段资料,你认为静电一般伴随着什么样的现象?(蓝光,……)

  雷暴有相类似的地方吗?(生答)相似度很大。不由得使人得出了一个结论:“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

  18、可是对于……,富兰克林是第一个,他的心情平静吗?内心怎么样?(激动、兴奋、心潮澎湃)

  齐读:“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再激动一些!(生再读)

  19、富兰克林是怎么得到这个规律的呢?

  生1:仔细观察。师板书:仔细观察。

  生2:大胆的推测。师板书:大胆的推测。

  20、师:大胆的推测背后是什么呢?(自信,师板书)

  还有什么呢?(聪明,师板书)

  ……

  再读一读:“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

  全体男生读。

  21、出示富兰克林像。你面对的是怎样的一个人?

  但当时的人们是怎么议论的?读第三段。

  22、为什么对他冷嘲热讽?还不是一般的冷嘲热讽。出示:(2年书……)怎么讽刺,说了什么话?

  生1:你只读了两年书……。

  生2:天上和地上是两个世界……。

  生3:神灵……。

  再出示这一段冷嘲热讽。

  23、他动摇了吗?他的内心深处一定会出现这样一句话:“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

  一生读。你为什么这样读?你想表现一个什么样的富兰克林?(非常的坚定)板书:坚定。

  齐读。板书:不畏嘲讽。

  24、大自然令人生畏,有时候人言更令人生畏。还有许多人……(简介达尔文、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人坚持真理早迫害的经历)

  25、面对嘲讽,面对前人的迫害,他畏缩了吗?动摇了吗?沉默了吗?

  他的心里一定有这样一个声音:“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

  26、(出示富兰克林像)再次面对富兰克林,你又有什么样的认识了吗?

  生1:……伟大。

  生2:……自信。

  生3:……坚持不懈。

  生4:……很有勇气。

  ……

  (三)出示第三组词:

  混为一谈    难以置信    冷嘲热讽    不足为奇

  1、“不足为奇”自己说说什么意思?

  2、课文中为什么“不足为奇”?在你生活中有哪些“不足为奇”的事情呢?

  生1:妈妈的“恐吓”。

  生2:帮妈妈洗碗。……

  3、用“不足为奇”说一段话。

  4、这组词语放在一起,是因为……在什么情况下坚持自己的观点的?)出示:(面对…………)

  5、富兰克林是怎么样做这个实验的呢?这个问题留给大家课后思考。

《天火之谜》第一课时教学预案 篇6

  《天火之谜》资料

  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年)是18世纪美国的实业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思想家和外交家.

  他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科学家和发明家和音乐家。为了对电进行探索曾经作过著名的“风筝实验”,在电学上成就显著,为了深入探讨电运动的规律,创造的许多专用名词如正电、负电、导电体、电池、充电、放电等成为世界通用的词汇。他借用了数学上正负的概念,第一个科学地用正电、负电概念表示电荷性质。并提出了电荷不能创生、也不能消灭的思想,后人在此基础上发现了电荷守恒定律。他最先提出了避雷针的设想,由此而制造的避雷针,避免了雷击灾难,破除了迷信。他是一位优秀的家,是美国独立战争的老战士。他参加起草了《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积极主张废除奴隶制度,深受美国人民的崇敬。在世界上也享有较高的声誉。

  他出身寒微,10岁便辍学回家做工,12岁起在印刷所当学徒、帮工.但他刻苦好学,在掌握印刷技术之余,还广泛阅读文学、历史、哲学方面的著作,自学数学和4门外语,潜心练习写作,所有这一切为他在一生中取得多方面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自立于当时的社会,他几经周折,创办了自己的企业——印刷所.由于吃苦耐劳,讲求信誉,注意经营管理,他不仅在印刷界激烈的竞争中站住了脚,并且把业务扩大到邻近几个州以及西印度群岛,成为北美洲印刷出版行业中的佼佼者.

  他注意观察自然现象,研究科学问题.他从实践出发,从事科学实验和观察,在电学上解答了“电为何物”的问题,将不同状态下的电称为“正电”和“负电”,提出了电学中的“一流论”,在大气电学方面揭示了雷电现象的本质,被誉为“第二个普罗米修斯”.这些电学上划时代的研究成果使他成为蜚声世界的第一流的科学家.他在光学、热学、声学、数学、海洋学、植物学等方面也有研究,并有新式火炉、避雷针、电轮、三轮钟、双焦距眼镜、自动烤肉机、玻璃乐器、高架取书器、新式路灯等一系列发明创造.因而,他以仅读过两年小学的学历,被美国的哈佛大学、耶鲁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爱丁堡大学、圣安德鲁大学等六七所大学授予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

  富兰克林成名以后在北美殖民地的文化传播和社会福利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他先后组织建立了“共读社”、“美洲哲学学会”、“北美科学促进会”、报社、图书馆、书店、医院、大学、消防队、地方民兵组织等学术、文化、医疗卫生、消防、治安组织和机构;他还改革了北美殖民地的邮政制度,建立起北美殖民地统一的邮政系统.他是杰出的社会活动家,成为北美殖民地有影响的人物.

  他不仅善于解决自然科学里的专门问题和社会*活动中的实际问题,还常常探索许多哲学问题和社会问题.他是自然神论者,认为精神依附于物质;他认为社会贫困的原因是劳动者必须养活寄生者;他酷爱自由和平,反对战争,痛恨种族歧视和奴隶制度,主张维护黑人和印第安人的利益.他是当时最渊博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想家之一.

  富兰克林生活的时代正值美国从殖民地向独立的资产阶级国家迈进的重大转折时期,他积极投身革命运动,对独立战争的胜利和美国国家制度的初期建设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1790年4月17日,富兰克林与世长辞.在他出殡的那一天,为他送葬的人数多达两万,充分表达了美国人民对他的痛悼之情.同时,不仅美国国会决定为他服丧一个月,法国国民议会也决议为他哀悼,表明了他不仅属于美国,也属于全世界

  本杰明.富兰克林——资本主义精神最完美的代表,十八世纪美国最伟大的科学家,著名的家和文学家。他一生最真实的写照是他自己所说过的一句话“诚实和勤勉,应该成为你永久的伴侣。”

  学习一生

  1706年1月17日,本杰明.富兰克林出生在北美洲的波士顿。他的父亲原是英国漆匠,当时以制造蜡烛和肥皂为业,生有十个孩子,富兰克林排行第八。富兰克林八岁入学读书,虽然学习成绩优异,但由于他家中孩子太多,父亲的收入无法负担他读书的费用。所以,他到十岁时就离开了学校,回家帮父亲做蜡烛。富兰克林一生只在学校读了这两年书。十二岁时,他到哥哥詹姆士经营的小印刷所当学徒,自此他当了近十年的印刷工人,但他的学习从未间断过,他从伙食费中省下钱来买书。同时,利用工作之便,他结识了几家书店的学徒,将书店的书在晚间偷偷地借来,通宵达旦地阅读,第二天清晨便归还。他阅读的范围很广,从自然科学、技术方面的通俗读物到著名科学家的论文以及名作家的作品。

  1723年富兰克林离开了波士顿,到费城的基未尔印刷所和英国伦敦的帕尔未和瓦茨印刷厂当工人。1726年秋,富兰克林回到费城,这时他已掌握了精湛的印刷技术,开始独立经营印刷所,印刷和发行《宾夕尼亚报》,并出版了《可怜的李查历书》,当时被译成十二种文字,销行于欧美各国。1727年秋,在费城他和几个青年创办了“共读社”,组织了小型图书馆,帮助工人、手工业者和小职员进行自学。每星期五晚上,论讨有关哲学、和自然科学等问题。这时富兰克林还不到三十岁,通过刻苦自修,已经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学者和启蒙思想家,在北美的声誉日益提高。在富兰克林的下,“共读社”几乎存在了四十年之久,后来发展为美国哲学会,成为美国科学思想的中心。

  1737年,任费城副邮务长。虽然工作越来越繁重,可是富兰克林每天仍然坚持学习。为了进一步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他孜孜不倦地学习外国语,先后掌握了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及拉丁文。他广泛地接受了世界科学文化的先进成果。为自己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捕捉雷电

  1746年,一位英国学者在波士顿利用玻璃管和莱顿瓶表演了电学实验。富兰克林怀着极大的兴趣观看了他的表演,并被电学这一刚刚兴起的科学强烈地吸引住了。随后富兰克林开始了电学的研究。富兰克林在家里做了大量实验,研究了两种电荷的性能,说明了电的来源和在物质中存在的现象。在十八世纪以前,人们还不能正确地认识雷电到底是什么。当时人们普遍相信雷电是上帝发怒的说法。一些不信上帝的有识之士曾试图解释雷电的起因,但都未获成功,学术界比较流行的是认为雷电是“气体”的观点。

  在一次试验中,富兰克林的妻子丽德不小心碰到了莱顿瓶,一团电火闪过,丽德被击中倒地,面色惨白,足足在家躺了一个星期才恢复健康。这虽然是试验中的一起意外事件,但思维敏捷的富兰克林却由此而想到了空中的雷电。他经过反复思考,断定雷电也是一种放电现象,它和在实验室产生的电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于是,他写了一篇名叫《论天空闪电和我们的电气相同》的论文,并送给了英国皇家学会。但富兰克林的伟大设想竟遭到了许多人的嘲笑,有人甚至嗤笑他是“想把上帝和雷电分家的狂人”。

  富兰克林决心用事实来证明一切。1752年6月的一天,阴云密布,电闪雷鸣,一场暴风雨就要来临了。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威廉一道,带着上面装有一个金属杆的风筝来到一个空旷地带。富兰克林高举起风筝,他的儿子则拉着风筝线飞跑。由于风大,风筝很快就被放上高空。刹那,雷电交加,大雨倾盆。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一道拉着风筝线,父子俩焦急的期待着,此时,刚好一道闪电从风筝上掠过,富兰克林用手靠近风筝上的铁丝,立即掠过一种恐怖的麻木感。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大声呼喊:“威廉,我被电击了!”随后,他又将风筝线上的电引入莱顾瓶中。回到家里以后,富兰克林用雷电进行了各种电学实验,证明了天上的雷电与人工摩擦产生的电具有完全相同的性质。富兰克林关于天上和人间的电是同一种东西的假说,在他自己的这次实验中得到了光辉的证实。

  风筝实验的成功使富兰克林在全世界科学界的名声大振。英国皇家学会给他送来了金质奖章,聘请他担任皇家学会的会员。他的科学著作也被译成了多种语言。他的电学研究取得了初步的胜利。然而,在荣誉和胜利面前,富兰林没有停止对电学的进一步研究。1753年,俄国著名电学家利赫曼为了验证富兰克林的实验,不幸被雷电击死,这是做电实验的第一个牺牲者。血的代价,使许多人对雷电试验产生了戒心和恐惧。但富兰克林在死亡的威胁面前没有退缩,经过多次试验,他制成了一根实用的避雷针。他把几米长的铁杆,用绝缘材料固定在屋顶,杆上紧拴着一根粗导线,一直通到地里。当雷电袭击房子的时候,它就沿着金属杆通过导线直达大地,房屋建筑完好无损。1754年,避雷针开始应用,但有些人认为这是个不祥的东西,违反天意会带来旱灾。就在夜里偷偷地把避雷针拆了。然而,科学终于将战胜愚昧。一场挟有雷电的狂风过后,大教堂着火了;而装有避雷针的高层房屋却平安无事。事实教育了人们,使人们相信了科学。避雷针相继传到英国、德国、法国,最后普及世界各地。

  富兰克林对科学的贡献不仅在静电学方面,他的研究范围极其广泛。在数学方面,他创造了八次和十六次幻方,这两种幻方性质特殊,变化复杂,至今尚为学者称道;在热学中,他改良了取暖的炉子,可以节省四分之三燃料,被称为“富兰克林炉”;在光学方面,他发明了老年人用的双焦距眼镜,戴上这种眼镜既可以看清近处的东西,也可看清远处的东西。他和剑桥大学的哈特莱共同利用醚的蒸发得到负二十五度(摄氏)的低温,创造了蒸发致冷的理论。此外,他对气象、地质、声学及海洋航行等方面都有研究,并取得了不少成就。

  杰出的社会活动家

  富兰克不仅是一位优秀的科学家,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他一生用了不少时间去从事社会活动。富兰克林特别重视教育,他兴办图书馆、组织和创立多个协会都是为了提高各阶层人的文化素质。

  巨星陨落

  富兰克林度过的最后一个冬天是在亲人环护中度过的。1790年4月17日,夜里11点,富兰克林溘然逝去。那时,他的孙子谭波尔和本杰明正陪在他的身边。4月21日,费城人民为他举行了葬礼,两万人参加了出殡队伍,为富兰克林的逝世服丧一个月以示哀悼。本杰明.富兰克林就这样走完了他人生路上的84度春秋,静静地躺在教堂院子里的墓穴中,第一块墓碑立于富兰克林逝世时,碑文是: 印刷工本杰明·富兰克林 第二块墓碑是群众为他后立的,碑文是: 从苍天处取得闪电 从暴君处取得民权 两句碑文概括了他一生中的两件辉煌的事业。

《天火之谜》第一课时教学预案 篇7

  《天火之谜》是一篇故事,具体讲了富兰克林利用风筝实验揭开雷暴秘密的事。叙事清晰,是本文最大的特点。故事分为起因,经过,结果三个部分。起因是文章的第一段,写的是在人们心目中雷暴一直是个可怕的东西。经过是二至五自然段,写富兰克林通过风筝实验终于揭开了“天火之谜”。结果是最后一个小节,写富兰克林发明避雷针,造福人类。这一线索是显而易见,理解到这里只是停留在阅读的“浅层”。这个故事背后,其实还隐含了一个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即发现问题→观察分析→大胆推测→实验探究→问题解决。

  首先是“发现问题”。文章从题目开始就给我们抛出了这样一个疑问——天火之谜到底是什么?由此点燃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拉开了读者阅读的序幕。为了更加地吸引大家的眼球,文章的作者特别采用了“烘云托月”的写作手法。烘:渲染;托:衬托。原指一种画月亮的传统手法。云彩作为背景所起到的作用是衬托和铺垫。文中人们对雷暴的恐惧就是“云彩”。“……它能把人击倒,将高大的树木劈成两半。”并把它形象地比喻成“上帝的怒火”等等。目的就是为了烘托富兰克林的勇敢。雷暴越是可怕,越是能够衬托出富兰克林勇敢无畏的精神品质。

  接着是“观察分析”。富兰克林善于观察,善于寻找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他找到了雷暴和静电之间的好几处相似,会发光,光的颜色相同等等。正如一些研究相似论的专家认为,要研究事物之不同或差异,正要从事物由相同到变异的相似过程中去研究。富兰克林不愧为一位享誉世界的卓越的科学家。

  下面是“大胆推测”:“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这在当时是令人难以置信的。这里作者再次使用了“烘托”的手法,不仅一般的人不理解,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都对他冷嘲热讽。面对人们的嘲笑,富兰克林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决定通过实验来验证。

  接着就是“实验探究”了,这是全文的重点。这里作者从实验的环境,工具的准备,实验的过程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1752年7月的一天,看似普普通通的日子,其实是实验成功的重要前提。因为雷暴天气在这个季节活动最频繁。实验的风筝和普通的风筝有如下的不同:第一,风筝上面有一段铁丝,这是为了更好地吸收云层中的电。第二,线是用麻绳做的,既轻巧结实,又在淋湿后便于导电。第三,绳子的下端结着一段丝带,在干燥的情况下,丝织品是电的不良导体,可以保护自己的身体不直接受到雷电的伤害。富兰克林不是疯子,站在屋内不让自己淋湿也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大胆还要心细。第四,在接头处,系着一把铜钥匙,符合尖端物体易于放电的原理。

  这里对环境的描写尤为出色。“环境即心境”,对环境的描述不仅是自己心情的一种外露,同时也会影响着读者的情绪。最精彩的是富兰克林触摸天电的时刻。一片乌云掠过风筝的上方,“怒发冲冠”的纤维,带给我们一种难于言表的紧张。之字形的闪电,炸雷,倾盆的大雨,让我们感受到一丝身临其境的恐惧。随着富兰克林越来越靠近钥匙的手指,我们的心弦也越来越紧绷。“啪”的一声,蓝色的火花骤然闪现,紧张的心情达到了顶点。此时,峰回路转,富兰克林欣喜若狂的呐喊,让我们的焦虑一下子也释放了出来。我们看到了一个不顾自身安危,欣喜若狂的富兰克林。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一个勇于实践,敢于探索的富兰克林。

  最后是“问题解决”了。富兰克林发明了避雷针,保护了高大建筑物,为民造福。富兰克林还是一个关爱别人的人。

  通过阅读语言文字,我们读懂了这个感人的故事。伴随故事情节的循序发展,人物的形象逐渐鲜明了起来,人物的精神品质也一步步被我们“提炼”了出来。人文就在工具中。

  李吉林

  一、导航台

  课文主要内容及全文思路导读

  大自然有许多的谜,比如风雨雷电,过去人们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和解释,因而产生了许多神话传说,甚至是迷信,现在这些谜已经或正在被人类一一解开。在这过程中很多人付出了艰苦的努力,本文中的富兰克林就是其中的一位。

  课文生动地讲述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不惜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冒着危险进行"风筝试验"的故事,表现了富兰克林在科学研究中的勇气和决心,说明只要我们勇于探索、大胆试验,就可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

  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1自然段,写长期以来雷暴是个谜。

  第2至5自然段,写富兰克林解开雷暴之谜。

  第6自然段,写富兰克林利用他的发现造福人类,发明了防止雷暴伤害人的避雷针。

  二、精品屋

  课文精彩片断欣赏

  1752年7月的一天,天空乌云密布,雷电交加。富兰克林来到一块空地上。他在儿子的帮助下,把一只风筝放上了高高的天空。风筝上拴了一根细铁丝,用来吸收云中的"雷电"。放风筝的线是用麻绳做的,绳子下端结上一段丝带,在麻绳和丝带的接头处系着一把铜钥匙。富兰克林站在房子里面攥住丝带。风筝越飞越高,远远望去,犹如云海里的一叶小舟,颠簸着、摇晃着。一片乌云掠过风筝上方,富兰克林发现麻绳上的纤维"怒发冲冠"般地竖了起来。这是麻绳带点的信号!突然,一道闪电劈开云层,在天空划了一个"之"字,接着一个炸雷,大雨倾盆而下。麻绳淋湿后就成了能使电流通过的导体。这时,富兰克林用手指靠近铜钥匙,"啪"的一声,骤然闪现一道蓝色的火花,他的手臂一阵发麻。富兰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

  欣赏:

  事实说明一切,富兰克林实验的结果证实了他的推测,也推翻了"雷暴是上帝的怒火"这样可笑的言论,有力地回击了人们的冷嘲热讽。雨天放风筝是非常危险的,但富兰克林却没有考虑这一切,充分地做好了周全的准备,一心想揭开雷暴的秘密,正是有了这种敢于试验的精神,他才会取得成功,成为一位世界著名的科学家,为人类作出巨大的贡献。

  三、金手指

  表达方法提示

  对比烘托:突出人物精神

  《天火之谜》这篇课文在很多地方都用了对比烘托的方法,让我们对富兰克林敢于推测、勇于实验的科学精神有了深刻的体会。

  比如,课文用过去人们对雷暴的害怕,来烘托富兰克林为了探索自然的奥秘而毫不畏惧的精神;用别人的嘲笑,来烘托富兰克林坚持自己观点的勇气和决心,使人感到富兰克林最终获得的成功是多么不容易,多么珍贵!

  这种对比烘托的方法,我们也可以在自己的作文中用用,可以更好地表现人物的特点、精神。

  对比烘托的方法,使用的时候要注意要比出人物的特点,比出与众不同的个性。有些事物粗看起来,大同小异,通过对比,也会在这小异中比出特征。有的事物表现形式相同,但只要认真体味,神韵并不尽同,把这不同的神韵写出来,就揭示出了实质上的差异。

  四、益智园

  创新与实践

  1、富兰克林是位伟大的科学家,读读他的传记,对自己会有不小的帮助。找找有关的书,读一读,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2、你观察过吗?现在的高楼大厦有没有防雷装置?他们所用的和富兰克林当时发明的避雷针有没有什么不同呢?有改进吗?

  附课后练习3提示:

  不足为奇--这本书我早就读过了,不足为奇。

  推测--科学家们的推测完全准确,昨夜果然发生了地震。

  课后练习4提示: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第二段(第二至五自然段):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用"风筝实验"解开雷暴这个谜。

  第三段(第六自然段):后来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放飞自主探究的“风筝”

  ——《天火之谜》教学谈

  如皋师范附属小学 喻 芳

  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 胡海舟

  《天火之谜》(国标本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讲述的是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不惜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冒着生命危险进行“风筝试验”的故事。课文虽然没有曲折的情节,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献身的事迹本身对喜欢新奇、冒险的小学生就有莫大的吸引力,且课文叙述生动、语言准确,很有研读价值。针对课文特点,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当好“引路人”,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的兴趣,引导他们合作交流,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组装风筝,引导发现问题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职责在于在新知与旧知相连接的地方唤起学生的注意,引发学生探求的欲望。”

  初读阶段,教者从讲台下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风筝配件,请几名学生到讲台前组装。学生猜不透老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却一下高度兴奋起来。如皋是郭氏风筝的故乡,不少学生放过风筝,因此很快组装完毕。教师这才亮出“底牌”:“富兰克林的那只风筝与这只风筝有何区别?他为什么用风筝作试验?请仔细阅读课文,看看能发现哪些问题。”同学们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十分投入地读起书来,提出了十几个问题:风筝线为什么用麻绳做?绳下为何结上丝带?为什么还要在麻绳和丝带间系上铜钥匙?连许多自认为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富兰克林为何还要坚持试验?……教者让全班同学自由选择一至三个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利用课后时间合作研讨,方法要多样,要集思广益,第二天课上交流。

  二、紧扣“风筝”,解开“谜团”

  因为探究的问题是学生自己发现、自主选择的,研究方法也由自己决定,所以各小组探究的热情都很高,准备很充分,课上交流气氛十分热烈,“发现”多多。

  汇报交流首先从破译关注指数最高的“天火之谜”开始。有的小组运用反复阅读的方法发现,试验之所以选用麻绳,是因为麻绳淋雨带电后纤维会“怒发冲冠”竖起来,便于观察。很多小组都查了《十万个为什么》等资料,还是弄不明白绳子下端为何结上丝带并在接头处系上铜钥匙,于是便请教师范学校的物理老师。原来,结上丝带是为了将电荷集中保留在风筝与麻绳这一段,便于试验;另外,也考虑到自身安全。系上铜钥匙,为的是更明显、方便地观察放电现象,因为尖端之间易发生放电现象。

  由此,讨论进入了第二个议题:富兰克林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细心观察——大胆推测——试验揭秘,其研究经过了这样三个阶段。这说明富兰克林不仅有勇于探索、敢于牺牲的精神,还有科学的态度、严谨的作风。探究、交流既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多种学习方法尝试解决问题,而且让学生在这一过程受到情的熏陶、理的启迪,真是一举多得。

  大半课过去了,学生的交流基本上围绕内容的理解进行,对课文的语言关注较少。我又以周雨婷同学对第二自然段一个“推测”两个“推论”的比较研究为突破口,将全班同学研究的目光聚焦到对课文语言的鉴赏、吸收上来:第二自然段“怎么可以”的反问句、“不仅……就连……”等关联词和第四自然段叙写富兰克林试验的一系列动词“结上”“系着”“攥住”“靠近”“捉住”等极有表现力,值得学习,。

  三、拓展延伸,把“风筝”放射课外去

  下课前,第六小组介绍了:_{也们在网上搜集到的资料:富兰克林不但是了不起的科.学家,还是一位民主主义者,是著名的《独立宣言》的起草人之一。教者以此为契机,布置了两条融实践性、合作性于一体的综合型作业,把探究的“风筝”放到了课外:一、广泛收集古今中外科学家勇于探索、勤于发明的故事或以《谢谢您,×科学家》为题写一段话,准备召开故事会、交流会;二、大千世界,值得探究的问题很多:海底为什么也有火山?蝌蚪变成青蛙后,鳃能变成肺吗?如皋成为长寿之乡的原因主要有哪些?……请选择或另找一个感兴趣的课题,通过观察、实验、调查访问、查找资料等方法,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三周后,通过小报形式展示研究成果,记录探究过程中的心得、感想。同学们跃跃欲试,热情都很高。

  实践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只要想方设法创设氛围,积极引导,学生是能够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就适合自己年龄特征、认知水平的问题作出深入的探究的;而在探究过程中,教师既要大胆鼓励,也要及时调控,以保证学生的探究围绕主要目标进行,使他们真有所得。

《天火之谜》第一课时教学预案 篇8

  一、拼音山谷。(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或词语。)

  bì shāng yào shi diān bǒ cháo fěng

  ( )( ) ( ) ( )

  bào 雷( ) ( )炸 ( )负 ( )怨

  jiē 台( ) ( )开 ( )受 ( )实

  二、字词花坛。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劈成两半 解开谜团 难以置信 b.乌云密布 倾盘而下 无稽之谈

  c.雷电轰明 混为一谈 骤然闪现 d.冷嘲热讽 不足为奇 雷电浇加

  2.把成语补充完整,并选择恰当的成语填空。

  安然( ) 井然( ) 庞然( ) 勃然( )

  翻然( ) 迥然( ) 依然( ) 恍然( )

  (1)装有避雷针的建筑物在有雷电的天气能( )。

  (2)经过老师的讲解,我对“放电现象”的原理( )。

  (3)因为经过周密的准备,所以富兰克林在做实验时各项工作( )。

  三、句子长廊。(变换句式,使句子表达的语气更强烈。)

  1.面对人们的取笑,富兰克林决定揭开雷电的秘密。(改成双重否定句)

  2.雷暴只是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上帝的怒火”不过是无稽之谈。(改成反问句)

  四、课文田园。(阅读课文片断,填空。)

  1.古时候西方人把雷暴看作是“ ”,中国人则把它称为“ ”。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1)将片断中的横线部分补充完整。

  (2)为什么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请说出两点理由。

  2.这时,富兰克林用手指靠近铜钥匙,“啪”的一声,骤然闪现一道蓝色的火花,他的手臂一阵发麻。富兰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骤然: 欣喜若狂:

  (2)从划线句子中,我体会到:

  (3)富兰克林为什么会如此高兴?

《天火之谜》第一课时教学预案 篇9

  《天火之谜》(国标本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讲述的是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冒着生命危险进行“风筝试验”的故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课文虽然没有曲折的情节,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献身的事迹本身对喜欢新奇、冒险的小学生就有莫大的吸引力,且课文叙述生动、语言准确,很有研读价值。针对课文特点,从高年级语文训练的三维目标出发,我精心备好课,积极组织课堂教学,现将本堂课的教学思想及不足总结如下。

  一、巧用多媒体

  课文第一自然段紧扣“可怕”来写,是本文的一处采用烘托的手法。用过去人们对雷暴的害怕,来烘托富兰克林为了探索自然的奥秘而毫不畏惧的精神。在第二课时的教学开始,我就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段雷电交加的录象,逼真再现了文体的情境,接着问学生:你看到听到的是什么样的情景?感觉怎么样?有了多媒体将课文第一自然段的文字变成了具体可感的情境,学生在观察、表达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身临其境了,对雷暴的“可怕”体会得较为轻松深刻。

  二、善磨关键词

  《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学段(5~6年级)中要求,应“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对学生重点字词的推敲。

  在体会雷暴的可怕后,我出示第二自然段“那么,雷暴到底是什么呢?这个谜团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让学生细细读读这个过渡段,从中体会到什么?开始学生不能体会到深层次上。我再利用课件功能将“直到……才……”这组关联词变红突出,再让学生从这重点词“才”上体会,通过引导,学生终于能体会到从中可以看出:其一雷暴的可怕,其二解开雷暴之谜是不易,其三富兰克林的了不起。

  第三自然段中有个词“冷嘲热讽”,这也是本文第二处采用烘托的手法,用别人的嘲笑,来烘托富兰克林坚持自已观点的勇气和决心,使人感到富兰克林最终获得的成功来之不易,也是弥足珍贵的。在教学一自然时,我也注重这个词的推敲。通过读相关的语句体会,富兰克林当时的推测是那么大胆,让别人非常反感与排斥。接着补充富有成兰克林的成长史:只读过二年书,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都是自学成长的。于是自然而然读到这个句子:“不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论,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潮热讽。”让学生想象,当时这些自称有学问的人是如何对富兰克林说的?通过言语训练学生对“冷嘲冷讽”这个词的学习较为扎实。

  三、精研重点段

  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是重点段,第四自然段更是重中之重。在教学这二个自然段,我做到以下几点:

  1、训练学生默读能力,渗透学法

  体会第二自然段的内涵后,我以“富兰克林是凭什么解开这可怕的雷暴之谜?快速默读第三、四自然段,当关键词找出来。”问题式引入这一部分的学习。通过引导交流,学生找出了“观察、推测、实验”三个关键词,把第三、四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牢牢抓住了。再根据学生交流的细细品读相关内容。

  2、重视学生情感体验,以读为本

  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我首先让学生细细品读文本,从中获得什么信息?在有体会的地方写点文字。给学生充分课堂自由阅读与感悟的时间。接着,是自由交流:

  A当学生交流到知道其天气情况,就顺带当文中三处写到实验天气的句子找出来品读。体会富兰克林勇敢无畏、忘我的科学献身精神

  B、当学生交流知道实验的材料,马上边让其他学生动笔在书上划出相关词,老师边在课件中当相应的文字标示。再让学生再读读相关语句,想想这些材料有什么用处,是怎么操作的,从中体会富兰克林的一丝不苟。

  C、实验结果是什么?哪里看出?读最后一句。此时的富兰克林心情如何?他为什么会如此欣喜若狂啊?读好这句话。体会富兰克林欣喜若狂的心情。

  3、演示风筝实验过程,引导复述

  本课有复述的要求。当学生说到对风筝的材料有所了解,我又让学生再读课文同桌探讨一下这些材料有什么用。接着课堂公开交流,学生明白这些材料的用处后,再让学生细细体会文中人物动作,明白风筝实验过程。最后,我将老师准备好的风筝及一些实验材料,问:谁愿意当一回小富兰克林,将这个实验过程边演示边讲解给我们听?通过这一环节的训练,学生不知不觉巩固了风筝实验的一些要点,更为学生的复述提供了良好契机。

  四、适延知识面

  本课是一篇科学故事,里面涉及到较为广而深的电子学、物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如“静电放电现象、导体、避雷针”等。在教学过程中,当学到富兰克林早就观察到,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时,我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中了解静电放电现象:同学们,在生活中你何时感受到了静电放电现象的存在?老师与学生一起交流,秋冬季节,气候干燥,有时碰金属门柄会有一种麻麻的感觉。有时与同学一起碰到手会有一种被电的感觉。还有晚上,关灯,脱毛衣会有蓝色火花伴着“啪”的一声出现。这都是静电现象。这样的交流让学生很好地延伸了知识面并很好地理解了其两者的相似之处,体会到富兰克林的观察细致、全面。当学到“富兰克林发现麻绳上的纤维“怒发冲冠”般地竖了起来。”时我补充说明纤维的特性,及理解带电现象的“怒发冲冠”时,例举干燥时节早上起来用梳子梳头,头发会竖起来,这也是带电有信号。当最后学到富兰克林根椐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我以引读的方式引导学生课后阅读了解相关知识,去走近富兰克林,特意为学生引荐《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使本课的学习有了较深较广的延展。最后老师送学生三句相关名言共勉也延伸了课文的学习。

  课堂不能完全预设,更需要太多的灵动!第一次借班上公开课,对学生读得不够透,期望值过高。当学生在课堂上不能很好地交流体悟时,我有措手不及的奥恼的情绪增生,促使课堂灵变不够,以上有些精心设计的知识点的渗透没能如愿实行。走下讲台,一时有挥之不去的遗憾感。反思至今,我又有别样的领悟,这何尝不是一次难得的历练。

《天火之谜》第一课时教学预案 篇10

  一、比一比,再组词。

  暴(        )   聚(        )  震(         )  测(         )爆(        )   骤(        )  振(         )  侧(         )

  揭(        )   匙(        )  嘲(         )  贯(         )喝(        )   题(        )  朝(         )  惯(         )

  二、把词语补充完整。

  (    )嘲(    )讽      怒发(    )(    )    无(     )之谈

  (    )为一谈            (    )喜若(    )   乌云(    )(    )

  (   )(    )交加        不(    )为(   )   安然(    )(    )

  三、填空。

  1、古时候,西方人把雷暴看做是“                ”,中国人则把它称为“                ”。雷暴到底是什么呢?这个谜团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                    解开。

  2、“风筝实验“震惊了世界。它向世人宣告,雷暴只是普普通退的放电现象,“上帝的怒火”不过是无稽之谈。

《天火之谜》第一课时教学预案 篇1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科学实验的一般步骤。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体会富兰克林揭开雷暴秘密的艰难,体悟富兰克林大胆实验、勇于探索的科研精神,从而明白想要获得成功,就需要又百折不挠的精神。

  4、学习文中烘托这种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天火之谜》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是的,这篇课文就是写富兰克林通过“风筝实验”揭开天火之谜的事。

  二、找出科学实验的一般步骤。

  过渡: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富兰克林是一位科学家,科学家,这真是一个让人无限向往的称谓。他揭开天火之谜的过程,也是科学实验的过程,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都要遵循一定的步骤,我们的课文在给我们揭示天火之谜的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科学实验的一般步骤。文中他从开始关注雷暴到最终通过“风筝实验”揭开“天火之谜”,是经历了许多个环节的。这些环节,就是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每一位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都要遵循这样的步骤。

  1、现在,就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富兰克林揭开“天火之谜”的步骤。

  最好是能用几个词语来概括一下。

  提问——观察——推测——实验——结论。

  现在,就让我们来一回当下最流行的穿越,通过书中的文字,时光穿梭,回到18世纪,跟富兰克林一起揭开天火之谜。

  三、品读课文,了解富兰克林的人物品质,感受成功的艰难。

  (一)、提出问题:

  1、我们先来看看,富兰克林的科学研究的第一步:“提问”,所谓提问,其实就是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富兰克林想研究什么?(雷暴)

  2、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第一小节,告诉我雷暴有多可怕?

  (交流重点:把人击倒,将高大的树木劈成两半场面恐怖进行朗读

  上帝的怒火雷神是不可触碰的神明,非凡间凡间所有。)

  3、口说无凭,耳听为实,我们来听一听雷暴的声音。(播放雷暴的.声音)

  4、带着心中的这份恐惧,一起来读读第一小节,让所有人都能感受到雷暴的可怕。(齐读第一小节)

  5、面对这么可怕的雷暴,我们不禁想再次确认一下,富兰克林你真的确定想研究如此可怕的雷暴吗?真的确定?不怕危险?不怕神明?

  (为了科学,无所畏惧,为富兰克林喝彩。)

  (二)、观察和推测

  过渡:同学们,看来,想成为一名科学家还真不容易,有没有同学要放弃这次体验的?很好,都很勇敢,有科学家的一点风范。做科学研究,可不是光靠勇敢无畏的心,其实,我们的富兰克林早就观察到雷暴的一些秘密,并且已经有了研究的方向。

  1、找出课文中描写富兰克林观察和推测的内容的句子。

  2、从这段文字中,你读懂了什么?

  (交流:早就,长期观察。观察的具体内容,用科学眼光去细心观察,他的观察角度与普通人的观察不一样,思考,联系科学的观察)

  (语言训练:把推测换成猜测行不行?推测:有根据的猜测。科学家的推测都是建立在大量的科学观察的基础上的。)

  3、富兰克林不畏惧可怕的雷暴,经过长期细致的观察,终于提出了自己的推测,真是不容易。可是这推测却遭到了人们的冷嘲热讽。

  (出示文字)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这段文字,用心感受倾听人们是怎样嘲讽富兰克林的,等一会,请你来说给大家听。

  4、想好怎么说了吗?别急,老师这里还又一段补充资料,也请你去读一读,看看自己有聆听到更多的冷嘲热讽。(出示补充材料)

  5、想象人们对富兰克林的嘲讽。

  6、自己长期的研究推论,换来了人们无尽的取笑,你心里有什么感受?想过放弃吗?

  (为了科学,不怕嘲笑,让我们再次为富兰克林喝彩。)

  (三)、实验探究

  1、终于到了实验的这一步了,真是步履维艰。实验探究是整个科学实验步骤中,最关键的一步,最精彩的一步,最让人紧张的一步。这到底是一次怎样的实验啊?接下来,就让我们跟富兰克林一起走进那个震惊世界的实验。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4小节,以四人为一小组,思考讨论:这是一次的实验。注意联系文中的具体词句,说出自己独特的理解。

  预设一:感悟危险——危险、勇敢、大胆、惊心动魄、紧张。

  1、找出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指导朗读。

  2、补充材料,感悟危险老师这里还有一段资料,也能看出这次的实验具有很大的危险性。

  3、谈感受。为了科学,不畏生死,再次为他喝彩。

  4、配乐朗读。

  现在就让我们在音乐中,亲身感受一下这个紧张、危险的场面。准备齐读。

  预设二:感悟风筝——特别、精心准备、考虑周到、费劲心思、艰辛。

  1、富兰克林用来做实验的风筝与我们平常看到的风筝又什么不同?(出示图片)

  2、精心准备,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艰辛,考虑周到、费劲心思、融入了对科学的挚爱、一丝不苟。下功夫,努力。

  预设三:体验成功——成功、争气、了不起。

  过渡:这是一次特别的实验,这是一次危险的实验,这是一次精心准备,惊心动魄的实验。这样的实验倾注了富兰克林的所有的努力和心血,它理所当然取得了成功。所以这还是一次成功的实验。

  1、出示:富兰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

  2、指导朗读。

  3、我们共同见证了富兰克林的成功,这一刻,我们一样欣喜若狂,让我们一起来为富兰克林欢呼。

  (四)、问题解决

  1、过渡:“风筝实验”震惊了世界。它向世人宣告,雷暴只是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上帝的怒火”不过是无稽之谈。富兰克林成功了,此时此刻,那些曾经嘲笑过他的人会怎么想,怎么说?

  2、冷嘲热讽没有让富兰克林停止自己的探索的脚步,众人的吹捧和表扬也不会让富兰克林迷失自己,他在科学的道路上继续探索着。

  3、引读课文最后一小节。

  四、总结回顾,感受精神。

  1、时光穿梭的幸福时刻到此就结束了,让我们回到21世纪。同学们,在和富兰克林一起揭开天火之谜的过程中,你一定收获颇多,感想颇多。现在,你来告诉我,你觉得富兰克林是个怎样的人?

  (勇于探索执着追求敢于实验百折不挠)

  2、那富兰克林能最终取得成功最关键的品质是什么?

  永不言弃百折不挠

  3、这就是成功的秘诀——百折不挠。

  你还知道哪些人百折不挠,取得成功的故事。

  这样的人真是太多了,谈迁、李时珍、诺贝尔、张海迪、爱迪生……

  五、作业。

  阅读其他名人“百折不挠”的故事,学习他们的精神。

《天火之谜》第一课时教学预案 篇12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58

  《天火之谜》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读课题

  2、天火之谜指什么?(板书:雷暴之谜)

  3、谁来说说雷暴(板书:放电现象)

  4、谁解开了这个谜团?(富兰克林)

  师:课文中哪句话告诉了我们答案?打开课文,找一找

  二、整体切入课文

  1、出示句子:这个谜团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

  2、指名读,读了这句话你明白了什么?指导抓住“直”“才”体会句子含义

  3、为什么这个谜团直到18世纪才被富兰克林解开呢?小声读课文,找一找有关句子,体会体会。

  三、精读课文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

  (二)重点指导理解句子

  投影出示: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对他冷嘲热讽。

  1.“这种推论”指什么?同学们,告诉我们富兰克林为什么会有这个推论?(引导体会)师导:富兰克林什么时候就有这种推论了?

  2.人们是怎么看待这个推论的?理解“不足为奇”“难以置信”

  3.师:根深蒂固的观念不仅使一般人认为他是无稽之谈?就连许多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想像人们会怎么冷嘲热讽他?如果这是对你的冷嘲热讽,你心里是什么感受?

  4.面对人们的取笑,富兰克林怎么做的?(读句子)

  5.富兰克林在人们的嘲笑中,在人们的冷言冷语中,他依然决定通过实验揭密,你觉得富兰克林怎么样?

  6.再读中心句。

  (第一范文 www.diyifanwen.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天火)本文转载

  过渡:那么富兰克林又是怎样通过实验揭开这个秘密的?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一想?在实验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找出来,读一读,再小组交流一下体会。

  投影出示:这时,富兰克林用手指……天电了。

  1.学生说说体会。富兰克林不知道那个钥匙带电吗?

  2.出示:一片乌云漂过……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

  3.富兰克林是怎么发现麻绳带电的?理解“怒发冲冠”是什么意思?这里指什么?指导有感情朗读

  4.其实他早就观察到麻绳带电了,在这种情况下,他用手指靠近钥匙,是为了亲自证实一下自己的推论。读句子,再说说体会,引导体会勇于献身的精神。

  5.富兰克林手臂发麻的时候,他有什么表现?

  理解:欣喜若狂。以评促读。理解“狂”。

  6.他为什么欣喜若狂,引导联系前文,对比读第五小节,层层推进,朗读体会实验成功的兴奋。

  7.读句子,引导体会富兰克林准备充分,考虑周密。

  你能说说用这些材料都有什么用处呢?

  师:风筝实验震惊了世界,富兰克林成功了,他……引读。更加让我们感动的是他为科学勇于献身的精神,让我们一起再读中心句,相信我们此时对富兰克林的认识更加深刻了。

  五、复述实验过程

  富兰克林是怎样揭开谜团的?把实验经过和同桌讲一讲,指名讲。

  六、学习最后一段

  师:雷暴这个谜团已经解开了,这个谜团解开后有什么意义呢?理解“安然无恙”

  七、延伸拓展

  1.读了故事,相信同学们对富兰克林一定有深刻的了解,让我们再次走进他――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

  2.出示资料读。

  3.你有什么想说的?

  (第一范文 www.diyifanwen.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天火)本文转载

  板书设计:     19、天火之谜

  雷暴之谜

  富兰克林    实验揭秘   放电现象

  创造发明(第一范文 www.diyifanwen.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天火)本文转载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天火之谜》第一课时教学预案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