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天火之谜

天火之谜

安乐窝 点赞 分享
天火之谜

微信扫码分享

天火之谜(精选17篇)

天火之谜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推测”、“不足为奇”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富兰克林用语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教学准备:生词卡片、课文投影

  教学时间: 3课时

  书:《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生字,词语,理清脉络给课文分段。

  2、学习文章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夏天雷雨时的景象你们见过吗?雷暴发生时,电闪雷鸣,还伴有狂风暴雨,你能说说当时心情吗?

  2、你们的爷爷奶奶是怎样看这个雷电的呢?你知道这个雷暴是怎样发生的?

  3、揭题天火之谜

  4、学生质疑:“天火”指什么?古人不知道雷暴发生的原因,它成了一个谜,谁来解开这个谜?他是怎样解开的?这就是这篇课文要讲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题。

  (1)给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顺句子和课文。

  (3)读读生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适时辅导后进生。

  3、检查自学情况。

  (1)抽读生字卡片,注意读准字音。

  (2)理解词语。

  4、分自然段指名试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

  三、理清课文脉络

  1、再读课文,想想每一节写了什么内容?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富兰克林用“风筝实验”解开雷暴的谜。

  第三段(第6自然段)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四、学习第一节

  1、指名读课文。

  2、这一节的主要内容可以用哪些语句来概括?

  (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3、为什么说它可怕?

  板书:把人击倒树木劈成两半

  4、齐读第一节。

  五、指导写字

  六、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学习实验的经过,体会富兰克林的勇于实践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9课,齐读课题:天火之谜

  2、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天火指什么?天火之谜就是?(板书:雷暴之谜)

  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板书:放电现象)

  是谁解开了这个谜团?(板书:富兰克林)

  师:对,富兰克林用著名的风筝实验揭开了这个谜,(板书:实验揭密),打开课文,找一找,哪句话告诉了我们是富兰克林解开雷暴之谜的?

  二、整体切入课文

  1、生说,师出示句子:这个谜团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

  2、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谜团由富兰克林解开

  直到、才――指导抓住“直”“才”体会句子含义

  3、为什么这个谜团直到18世纪才被富兰克林解开呢?默读课文,找一找有关句子,体会体会。

  三、精读课文

  (根据学生回答)投影出示: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对他冷嘲热讽。

  谁来说说,为什么这个谜团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呢?

  1.“这种推论”指什么?(放电现象)富兰克林为什么会有这个推论?(引导体会:大胆)

  2.富兰克林什么时候就有这种推论了?

  3.人们是怎么看待这个推论的?理解“不足为奇”“难以置信”

  4. 对于这个推论,人们为什么“难以置信”呢?(联系第一段,相机齐读)

  5.根深蒂固的观念不仅使一般人认为他是无稽之谈,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想像人们会怎么冷嘲热讽他?如果这是对你的冷嘲热讽,你心里是什么感受?

  6.再读中心句,你来说说为什么这个谜团直到十八世纪才被富兰克林解开?

  7.面对人们的取笑,富兰克林怎么做的?(读句子)

  过渡:在人们的嘲笑中,在人们的冷言冷语中,富兰克林依然决定通过实验揭开这个秘密。

  四、讨论交流问题

  过渡:那么富兰克林又是怎样通过实验解开这个谜团的?(著名的风筝实验)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一想:在实验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找出来,读一读,再与别的同学交流一下体会。

  投影出示:这时,富兰克林用手指……天电了。

  1.学生说说体会。富兰克林不知道那个钥匙带电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2.出示:一片乌云漂过……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

  3.富兰克林是怎么发现麻绳带电的?理解“怒发冲冠”是什么意思?这里指什么?指导有感情朗读词语、句子

  4.淋湿后的麻绳成了能使电流通过的导体,在这种情况下,他用手指靠近钥匙,是为了什么?(亲自证实一下自己的推论。)结果怎样?读句子,再说说体会?(引导体会勇于献身的精神。)

  5.富兰克林手臂发麻的时候,他有什么表现?理解:欣喜若狂。你来读一读富兰克林的话。

  以评促读。理解“狂”。

  6.他为什么欣喜若狂?引导联系前文,对比读第五小节,层层推进,朗读体会实验成功的兴奋。

  7.读句子,引导体会富兰克林准备充分,考虑周密。

  你能说说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和我们平时放风筝有什么区别呢?(材料不同,时间、天气不同,目的不一样)

  8.风筝实验震惊了世界,富兰克林成功了,它……引读。更加让我们感动的是他为科学勇于献身的精神,让我们一起再读中心句,相信我们此时对富兰克林的认识更加深刻了。

  五、复述实验过程

  富兰克林是怎样揭开谜团的?谁能把实验经过说给大家听听?先和同桌讲一讲,再指名讲。

  六、学习最后一段

  雷暴这个谜团已经解开了,这个谜团解开后有什么意义呢?理解“安然无恙”

  学习了课文,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拿出纸和笔,写下来。再指名说。

  七、延伸拓展

  1.读了故事,相信同学们对富兰克林一定有深刻的了解,让我们再次走进这为伟大的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读一读富兰克林的几句人生格言。

  2.出示资料读。

  3.适当拓展

  富兰克林不仅是一位出色的科学家,还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1790年4月17日富兰克林在费城逝世,法国经济学家杜尔哥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赞语:“从苍天那里取得了雷电,从暴君那里取得了民权”。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说富兰克林从苍天那里取得了雷电,我建议我们的同学课后去读一读关于写富兰克林“从暴君那里取得了民权”的文章。

  八、布置作业:

  1、完成第19课《补充习题》第一、二、四题。

  2、完成课后习题4

  板书设计:

  (起因) 雷暴是个谜

  大胆推测

  19、天火之谜  (经过) 解开“雷暴之谜”  风筝实验

  震惊世界

  (结果) 发明避雷针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学习第六自然段,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述实验经过。

  二、学习第三段。

  1、富兰克林实验成功有何伟大意思?

  2、板书:--安然无恙(理解)

  3、指导朗读,想想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三、总结课文。

  1、齐读全文,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2、完成课后练习。

  四、指导复述全文。

  1、凭借段意,安排好复述的顺序。

  2、根据板书内容提取重点词语,组织语句进行连缀复述。

  3、指名上台复述,师生评议。

  4、以四人为一组,轮流复述。

  5、优选复述。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用“不足为奇、欣喜若狂”口头造句。

天火之谜 篇2

  教学要求:

  学会本课生字、词语。会用推测、不足为奇造句。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学习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课时

  导入  新课

  小朋友们,每年的夏天都会下什么雨呀?

  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揭示题意。

  初读课文

  自学:

  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顺句子和课文。

  理解下列词语:

  上帝   爆炸  推测  揭开  毙杀  钥匙  骤然   不足为奇  欣喜若狂  安然无恙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适时辅导。

  指名试读课文。

  第二课时

  检查复习

  细读课文

  指名读第一节。

  这一自然段的主要意思,可以用这段中哪些词语来概括?

  为什么说他可怕?

  齐读。

  指名读第2至5小节。

  简介弗兰克林。

  齐读第2节。

  弗兰克林早就观察什么?早就表示什么意思?

  他从观察和比较中得到了什么结论?

  人们习惯的怎样认为?

  这一自然段里用了一个推测,两个推论,意思想通吗?

  齐读第3节。

  第四节的前两句话说了什么?

  这风筝上的配件有哪些?

  试验的结果如何?

  说明了什么?

  齐读第6节,这一节主要讲了什么?

  总结课文

  板书设计 :

  25

  早就观察  大胆推测  决定试验  发明

  时  地  人

  弗兰克林             拴了  结上  系着   宣告

  解    开     放风筝  攥住  远望  发现   震惊世界

  靠近   手臂发麻 

  欣喜若狂  喊

天火之谜 篇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不足为奇”、“欣喜若狂”造句。

  3、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精神;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多媒体课件,生字词语卡片。

  【主要板书计划】

  (起因) 雷暴是个谜

  大胆推测     勇于坚持自己的观点

  19、天火之谜(经过) 解开“雷暴之谜” 风筝实验

  震惊世界     毫无畏惧、勇于实验

  (结果) 发明避雷针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完成课堂练习。

  2、完成课后练习3、4:造句;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课外:

  1、课前预习准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抄写生词。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脉络给课文分段。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学习文章第一段。

  【教学重点难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生字。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

  1、同学们,夏天雷雨时的景象你们见过吗?雷暴发生时,电闪雷鸣,还伴有,你能说说当时心情吗?

  2、地球上空每年都要发生几十亿次雷暴,古时候,我们中国人把它称为“雷神”,而西方人把它看作“上帝的怒火”。

  3、揭题。(板书课题:天火之谜)

  4、学生质疑:“天火”指什么?“天火之谜”到底是个怎样的谜呢?这个谜又是怎样解开的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音,读顺语句,读通课文。

  (2)读读生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3)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自读情况。

  (1)抽读生字词语,注意读准字音。

  雷暴 劈成两半 毙伤 冷嘲热讽 拴住 钥匙 颠簸 风筝

  雷电交加 不足为奇 混为一谈 怒发冲冠 欣喜若狂 无稽之谈

  安然无恙

  (2)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语。

  混为一谈:把不同的事物混杂在一起,说成相同的事物。

  怒发冲冠:形容愤怒得头发直竖,把帽子都顶起来了。

  欣喜若狂:形容高兴的样子。

  安然无恙:经过变故,没有遭到损害。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仔细听,然后给他们读书的情况做出评价。

  (4)讨论: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再读课文,想想每一节写了什么内容?

  2、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课后练习4)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富兰克林用“风筝实验”解开雷暴的谜。

  第三段(第6自然段)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四、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说说你知道了什么?可以用哪些语句来概括?(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2、自由轻读,想想为什么说它可怕?板书:把人击倒 树木劈成两半

  3、齐读第一节。

  五、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1、学生用已经掌握的方法自学生字字形。

  2、指导书写。

  (1)学生按笔顺在书上练习描红,注意生字在田字格内的位置并抓住它们的关键笔画。

  (2)交流各自描红所得,教师作相应的指导。

  3、练习描红,教师巡视。

  六、布置作业。

  1、      抄写词语。

  2、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学习实验的经过,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指课题 引读——天火之谜)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富兰克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二、整体切入课文。

  1、这是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富兰克林给大家留下的印象,那揭开天火之谜的富兰克林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并把你认为最能表现富兰克林品格的语句划下来,同时还可以写写你的感想。

  2、教师观察、点拨,多与学生交流,为课的进行做准备。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感受富兰克林勇与坚持自己观点的精神。

  1、读了课文你认为富兰克林是一个怎样的人?(根据事先自己的观察选择学生回答问题,要与第三节的内容联系起来)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板书:勇与坚持自己的观点。

  2、你从哪些语句看出富兰克林勇与坚持自己的观点?根据回答出示:

  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对他冷嘲热讽。

  (1)学生读句子,谈感受。

  (2)讨论:“这种推论”指什么?富兰克林为什么会有这个推论?人们是怎么看待这个推论的?理解“不足为奇”、“难以置信”。

  (3)师补充资料作介绍:富兰克林只上过一年学,然后就失学了,随后他卖过报、干过油漆匠,他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在做这个实验之前,他经过了对雷暴的长期观察,做这个实验的时候他已经43岁了。由于他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在当时被许多有知识的人看不起。

  (4)引导想象:根深蒂固的观念不仅使一般人认为他是无稽之谈,就连许多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想像人们会怎么冷嘲热讽他?

  (5)指名朗读,读出当时人们对富兰克林讽刺的样子。 评:我们同学之间可不要这样动不动就冷嘲热讽别人?

  (6)如果这是对你的冷嘲热讽,你心里是什么感受?面对人们的取笑,富兰克林怎么做的?(读句子)

  (7)富兰克林在人们的嘲笑中,在人们的冷言冷语中,他依然决定通过实验揭密,你觉得富兰克林怎么样?

  3、小结:面对人们的冷嘲热讽,面对人们的取笑,富兰克林决定通过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这才是科学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精神,任何科学的探索都应该这样做。这更说明富兰克林勇与坚持自己观点。

  4、齐读第三自然段,读出富兰克林坚持自己观点的勇气和决心。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感受富兰克林毫无畏惧、勇于实验的精神。

  1、面对人们的冷嘲热讽,富兰克林仍然敢于坚持自己观点,在当时是多么的不容易啊。你们觉得富兰克林还是一个怎样的人?(教师注意引导和总结,然后板书:毫无畏惧、勇于实验)

  2、你是通过哪些语句看出来的?(交流相机出示句子)

  突然,一道闪电劈开云层,在天空中划了一个“之”字,接着一个炸雷,大雨倾盆而下。

  (1)学生读句子谈感受。

  (2)联系生活实际,引导讨论:下这样大雨的时候,你的爸爸妈妈会让你出去吗?为什么?

  (3)对啊,因为雨越大,闪电越厉害,人被闪电击伤的可能性就越大,危险性就越强,离死亡就更近。而富兰克林却敢去放风筝,更能说明他毫无畏惧、勇于实验。

  (4)指导朗读:读出雨大的感觉。

  富兰克林在儿子的帮助下,……远远望去,犹如云海里的一叶小舟,颠簸着,摇晃着。

  (1)生读句子谈感受。

  (2)师补充说明:富兰克林的儿子是一位制作风筝的专家,风筝制作的非常好,不然风筝在风雨雷电下早就完蛋了。同学们科学实验一般都是在许多人的协助下才能完成的,作任何事都需要相互合作。

  (3)讨论:风筝上为什么要栓铜钥匙吗?你感觉到了什么呢?(为了看风筝线是不是带电,富兰克林在做实验的时候是非常严谨的)

  (4)出示风筝图,引导体会心情:同学们,这时候我们在看在云海中颠簸风筝像什么?如果你此时就是富兰克林你会想什么?心情怎样?(紧张,自己也不知道实验能不能成功)

  (5)指导朗读:读出表现出富兰克林的心情就像那在云海中飘动的风筝一样,颠簸不定。指名读,评议。

  当一片乌云掠过风筝上方,富兰克林发现麻绳上的纤维“怒发冲冠”般的竖了起来。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

  这时富兰克林用手指靠近铜钥匙,“啪”的一声,骤然闪现一道兰色的火花,他的手臂一阵发麻。

  (1)生读句子谈感受。

  (2)师作相应介绍:其实富兰克林在做实验的时候,放风筝的绳子插在一个盛满水的瓶子里,这样雷电就可以通过瓶子中的水传到地下去。这一切都说明,富兰克林在做实验的时候是经过精心准备的,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

  富兰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

  (1)学生读句子谈感受。

  (2)“欣喜若狂”是什么意思?当富兰克林用手摸到铜钥匙发麻后,为什么要欣喜若狂的大喊? (因为这说明实验成功了,它证明雷暴使普通的现象,上帝的怒火是无稽之谈。)从他喊话中的标点符号,你又感觉到了什么?

  (3)指导朗读:同学们为富兰克林的成功高兴吗?我们为他的成功而鼓掌,将他此时的心情表现出来。

  3、小结:正是富兰克林有着为科学坚持到底不怕危险的精神,才会做这样的实验,多么让人佩服啊!让我们再一次走近富兰克林,和他一起做风筝实验。(放录象,随着录象一起复述课文第4自然段。)

  五、学习第5、6自然段。

  1、过渡:“风筝实验”成功了,那这个实验有什么意义呢?

  2、读读课文第5、6自然段,想想这个实验的意义,学生交流。

  3、“无稽之谈”什么意思?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成功了,他像世人宣告,雷暴是普通的现象,上帝的怒火是无稽之谈。让我们再次为他毫无畏惧、勇于实验的精神而鼓掌,这时原来冷嘲热讽的人又会说些什么呢?

  4、引导想象说话:富兰克林实验的成功有力的回击了那些冷嘲热讽者。又经过20多年的实验,富兰克林终于发明了避雷针。在这20年多年中,为了发明避雷针一共好几个人为此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所以科学的道路无坦途,一些科学家之所以能取得成功,首先都具有为科学勇于献身的精神,富兰克林发明避雷针就是非常好的证明。同学们,当你走在高大的建筑物下,看到上面的避雷针,想对已经逝去多年的富兰克林先生说些什么吗?

  六、对照板书总结课文。

  1、对照板书,总结全文:富兰克林早就观察到雷暴和静电放电有很多相似之处,由此大胆推测雷暴也是放电现象,但由于人们对雷暴是神灵的火焰这一概念已经根深蒂固了,没人相信他,于是他决定做风筝实验,这个实验证实了他的推测,“雷暴也是放电现象”,震惊了全世界,这是多么让人兴奋啊!

  2、赠送名言:是啊,没有大胆的怀疑就没有发明创造。老师在这里送大家几句话:

  真理,哪怕只见到一线,我们也不能让它的光辉变得暗淡。——李四光

  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约翰生

  所有坚韧不拔的努力迟早会取得报酬的。——安格尔

  七、拓展作业:

  1、将这个故事讲给你的爸爸妈妈听,并谈谈你的体会。

  2、课后到图书馆借一本《富兰克林传》具体了解这位伟大科学家的事迹,还可以借更多的科学家的传记阅读。

天火之谜 篇4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夏天雷雨时的景象你们见过吗?雷暴发生时,电闪雷鸣,还伴有狂风暴雨,你能说说你当时的心情吗?

  地球上空每年都要发生几十亿次雷暴,古时候,我们中国人把它称为“雷神”,西方人则把它看做“上帝的怒火”。

  2、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9课,揭题:天火之谜

  3、学生质疑:“天火”指什么?它为什么成了一个谜?谁来解开这个谜?他是怎样解开的?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题。出示要求:

  (1)给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顺句子课文。

  (3)读读生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适时辅导后进生。

  3、检查自学情况。

  (1)抽读生字卡片,注意读准字音。

  (2)重点读好以下词语:

  雷电交加 不足为奇 混为一谈 冷嘲热讽

  怒发冲冠 欣喜若狂 无稽之谈 安然无恙

  相机理解:怒发冲冠、不足为奇、冷嘲热讽、安然无恙

  4、紧扣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读好有关段落。

  5、相机进行分段,并且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第一段(1)讲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是种可怕的东西。

  第二段(2—5)写富兰克林用风筝实验解雷暴的谜。

  第三段(6)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三、指导写字

  1、出示:暴、劈、毙;揭、钥、匙、颠

  2、交流这两组字在书写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

  3、学生书写。

  四、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及对策: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难点:指导学生认真地朗读体会,学习文中知识,阅读一些相关文章,深入了解富兰克林的情况。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

  2、这一节的主要内容可以用哪些语句来概括?

  3、为什么说它可怕?

  板书:把人击倒、树木劈成两半

  4、指导练读,齐读第一节。

  二、学习第二段。

  1.第2节。雷暴到底是什么呢?--齐读

  “这个谜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揭开”

  2、你了解富兰克林吗?政治家,发明了避雷针

  3、齐读第2节,想想这一节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4、你们想了解这个谜揭开的经过吗?自由读3、4节

  思考:富兰克林是怎么做的?(请划出有关词语)请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说,并想想你觉得富兰克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5、板书: 注意观察认真思考

  勇于探索大胆推测决定实验

  认真实验 勇于实验

  6、分四人小组学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找一找,读一读

  7、讨论交流

  (1)指名读“注意观察认真思考”的有关语段。

  出示:“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毙杀动物……“体会观察之仔细。

  (2)出示:“由此他大胆地推测,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体会推测之大胆。

  相机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也对他冷嘲热讽”不仅……就连人们会说些什么?

  (3)勇于探索还表现在哪里?

  (在雷电交加的情况下,亲自实验)(动作)

  (4)富兰克林发现天火之谜的实验过程能读懂吗?

  用朗读把你读懂的内容表现出来。

  8、有感情朗读2-4节,再次感受人物特点。

  9、同学们现在你认为雷电怎样的呢?扣住“普普通通”。

  10、引出第5节。齐读,理解“震惊”、“宣告”、“无稽之谈”

  11、想象一下当时的人们会怎样说?

  (自我惭愧,夸奖富兰克林等语言)

  12、有感情地朗读第5节。

  板书设计

  注意观察 认真思考

  天火之谜(富兰克林) 勇于探索 大胆推测 决定实验

  认真实验 勇于实验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完成有关练习。

  教学重点、难点及对策:

  感受文章地有关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练读有关词语。

  二、学习第三段。

  1、富兰克林实验成功有何伟大意思?

  2、板书:--安然无恙(理解)

  3、指导朗读,想想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三、总结课文。

  1、齐读全文,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2、完成课后练习。

  四、指导复述全文。

  1、凭借段意,安排好复述的顺序。

  2、根据板书内容提取重点词语,组织语句进行连缀复述。

  回忆文章地主要内容:

  (1)注意观察认真思考

  (2)勇于探索大胆推测决定实验

  (3)认真实验勇于实验

  3、指名上台复述,师生评议。

  4、以四人为一组,复述。

  5、展示。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冒着生命危险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实验”的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往直前、大胆探索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细致的观察、大胆的推测、不懈的研究何实验,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理清脉络给课文分段。

  教学重点、难点及对策:重点:给课文分段,会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难点:能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让学生体会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教学准备:课件

天火之谜 篇5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推测”、“不足为奇”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富兰克林用语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主要板书计划:

  (起因) 雷暴是个谜

  大胆推测

  25天火之谜 (经过) 解开“雷暴之谜” 风筝实验

  震惊世界

  (结果) 发明避雷针

  作业 设计:

  课内1、抄写词语。

  2、造句。

  3、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课外1、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2、完成练习册上的作业 。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生字,词语,理清脉络给课文分段。

  2、学习文章第一段。

  过程:

  一、揭题导入  。

  1、同学们,夏天雷雨时的景象你们见过吗?雷暴发生时,电闪雷鸣,还伴有狂风暴雨,你能说说当时心情吗?

  2、你们的爷爷奶奶是怎样看这个雷电的呢?你知道这个雷暴是怎样发生的?

  3、揭题天火之谜

  4、学生质疑:“天火”指什么?古人不知道雷暴发生的原因,它成了一个谜,谁来解开这个谜?他是怎样解开的?这就是这篇课文要讲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题。

  (1)给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顺句子和课文。

  (3)读读生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适时辅导后进生。

  3、检查自学情况。

  (1)抽读生字卡片,注意读准字音。

  (2)理解词语。

  4、分自然段指名试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

  三、1、再读课文,想想每一节写了什么内容?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富兰克林用“风筝实验”解开雷暴的谜。

  第三段(第6自然段)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四、学习第一节

  1、指名读课文。

  2、这一节的主要内容可以用哪些语句来概括?

  (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3、为什么说它可怕?

  板书:把人击倒树木劈成两半

  4、齐读第一节。

  四、指导写字

  五作业 。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学习实验的经过,体会富兰克林的英语实践的精神。

  过程:

  一、复习导入  。

  1、通过上堂课的学习,你知道雷暴是什么吗?

  中国人~~~~雷神

  西方人~~~~上帝的怒火

  2、同学们你们是怎么认为的呢?

  二、学习第二段。

  1、出示第2节。雷暴到底是什么呢?--齐读

  “这个谜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揭开”

  2、你了解富兰克林吗?政治家,发明了避雷针

  3、齐读第2节,想想这一节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4、你们想了解这个谜揭开的经过吗?自由读3--4节

  思考:富兰克林是怎么做的?(请划出有关词语)请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说,并想想你觉得富兰克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5、塔轮板书:

  注意观察认真思考

  勇于探索大胆推测决定实验

  认真实验勇于实验

  6、分四人小组学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找一找,想想为什么读一读表达出来。

  7、讨论交流

  (读好词)早就(很早不是现在)--所以发现了--引读

  (1)“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那么雷暴究竟是什么呢?

  观察比较

  (2)大胆推测:读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

  (很熟悉,很了解)--熟知什么?放电现象不能雷暴结合富兰克林与众不同。

  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足为奇,但是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接受的。

  什么意思?不值得奇怪不能接受

  与“推测”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不能接受?

  引入“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也对他冷嘲热讽”

  板书:习惯地

  (冷嘲热讽)不仅……就连人们会说些什么?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3)富兰克林经过仔细观察和大胆推测反复思考决定用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

  (4)勇于探索还表现在哪里?

  (在雷电交加的情况下,亲自实验)(动作)

  (5)富兰克林发现天火之谜的实验过程能读懂吗?

  用朗读把你读懂的内容表现出来。

  他读得怎么样?

  8、有感情朗读2-4节,体会人物特点。

  9、同学们现在你认为雷电是怎样的呢?(不是天火,不是雷神)

  还怕吗?(指名原来有误解的学生回答)可是还需要注意安全

  10、引出第5节。

  齐读第5节,理解“震惊”、“宣告”、“无稽之谈”

  板书震惊世界

  11、想象一下当时的人们会怎样说?

  自我惭愧夸奖富兰克林

  12、有感情地朗读第5节。

  三、布置作业 。

  复述实验经过。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学习第六节,总结全文。

  过程:

  一、复习导入  。

  复述实验经过。

  二=学习第三段。

  1、富兰克林实验成功有何伟大意思?

  2、板书:--安然无恙(理解)

  3、指导朗读,想想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三、总结课文。

  1、齐读全文,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2、完成课后练习4。

  四、导复述全文。

  1、凭借段意,安排好复述的顺序。

  2、根据板书内容提取重点词语,组织语句进行连缀复述。

  3、指名上台复述,师生评议。

  4、以四人为一组,轮流复述。

  5、优选复述。

  五、布置作业 。

  1、复述课文。

  2、完成练习册。

天火之谜 篇6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冒着生命危险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实验”的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往直前、大胆探索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细致的观察、大胆的推测、不懈的研究何实验,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理清脉络给课文分段。

  3、学习文章第一段。

  教学重点、难点及对策:

  重点:给课文分段,会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难点:能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让学生体会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教学准备: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9课,揭题:天火之谜

  2、学生质疑:“天火”指什么?它为什么成了一个谜?谁来解开这个谜?他是怎样解开的?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题。出示要求:

  (1)给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顺句子课文。

  (3)读读生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适时辅导后进生。

  3、检查自学情况。

  (1)抽读生字卡片,注意读准字音。

  (2)重点读好以下词语:

  雷电交加  不足为奇  混为一谈  冷嘲热讽

  怒发冲冠  欣喜若狂  无稽之谈  安然无恙

  相机理解:怒发冲冠、不足为奇、冷嘲热讽、安然无恙

  4、紧扣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读好有关段落。

  5、相机进行分段,并且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第一段(1)讲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是种可怕的东西。

  第二段(2—5)写富兰克林用风筝实验解雷暴的谜。

  第三段(6)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四、指导写字

  1、出示:暴、劈、毙;揭、钥、匙、颠

  2、交流这两组字在书写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

  3、学生书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及对策: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难点:指导学生认真地朗读体会,学习文中知识,阅读一些相关文章,深入了解富兰克林的情况。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

  2、这一节的主要内容可以用哪些语句来概括?

  3、为什么说它可怕?

  板书:把人击倒、树木劈成两半

  4、指导练读,齐读第一节。

  二、学习第二段。

  1、出示第2节。雷暴到底是什么呢?--齐读

  “这个谜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揭开”

  2、你了解富兰克林吗?家,发明了避雷针

  3、齐读第2节,想想这一节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4、你们想了解这个谜揭开的经过吗?自由读3、4节

  思考:富兰克林是怎么做的?(请划出有关词语)请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说,并想想你觉得富兰克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5、板书: 注意观察认真思考

  勇于探索大胆推测决定实验

  认真实验勇于实验

  6、分四人小组学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找一找,读一读

  7、讨论交流

  (1)指名读“注意观察认真思考”的有关语段。

  出示:“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毙杀动物……“体会观察之仔细。

  (2)出示:“由此他大胆地推测,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体会推测之大胆。

  相机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也对他冷嘲热讽”不仅……就连人们会说些什么?

  (3)勇于探索还表现在哪里?

  (在雷电交加的情况下,亲自实验)(动作)

  (4)富兰克林发现天火之谜的实验过程能读懂吗?

  用朗读把你读懂的内容表现出来。

  8、有感情朗读2-4节,再次感受人物特点。

  9、同学们现在你认为雷电怎样的呢?扣住“普普通通”。

  10、引出第5节。齐读,理解“震惊”、“宣告”、“无稽之谈”

  11、想象一下当时的人们会怎样说?

  (自我惭愧,夸奖富兰克林等语言)

  12、有感情地朗读第5节。    

  板书设计

  注意观察认真思考

  天火之谜(富兰克林)  勇于探索大胆推测决定实验

  认真实验勇于实验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完成有关练习。

  教学重点、难点及对策:

  感受文章地有关写法。

  教学准备:相关习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练读有关词语。

  二、学习第三段。

  1、富兰克林实验成功有何伟大意思?

  2、板书:--安然无恙(理解)

  3、指导朗读,想想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三、总结课文。

  1、齐读全文,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2、完成课后练习4。

  四、指导复述全文。

  1、凭借段意,安排好复述的顺序。

  2、根据板书内容提取重点词语,组织语句进行连缀复述。

  回忆文章地主要内容:

  (1)注意观察认真思考

  (2)勇于探索大胆推测决定实验

  (3)认真实验勇于实验

  3、指名上台复述,师生评议。

  4、以四人为一组,轮流复述。

  5、优选复述。

  五、布置作业。

  1、复述课文。

  2、完成天天练上的作业。

  [1] [2]  下一页

  课前思考:

  《天火之谜》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试验”的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研究和试验,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课文第一部分写了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可怕的东西,第二部分写富兰克林通过亲自进行的“风筝试验”,终于揭开了“天火之谜”,最后一部分写富兰克林根据放电原理发明了避雷针。文章用词丰富、描写精彩,而内容中又涉及到较深奥的物理知识,因此,读懂课文,复述“风筝实验”的经过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文中第四段讲到“一片乌云掠过风筝上方,富兰克林发现麻绳上的纤维‘怒发冲冠’般地竖了起来 。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这一句说明麻绳已经有电流通过了!可下面又说“突然,一道……大雨倾盆而下。麻绳淋湿后就成了能使电流通过的导体”,难道湿了才是导体?那为何下雨前,已有了带电的信号了呢?

  在办公室我和蔡老师也讨论了这个问题,只能解释为麻绳在淋湿后才是良导体,而丝带比较滑,雨水难以浸湿,所以是不良导体,并且富兰克林用手触摸也是讲究科学的,从书上的插图看,是用手指背触摸,所以被电后,手指向里弯曲,所以他没有触电。

  蔡老师又去查了避雷针的作用,不过我俩看了还是在云里雾里,到底是怎么回事,还是不明白。不过,我曾经看到说有时装了避雷针,反而会引雷上身,反而会使建筑物受到雷击。

  课前思考: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实验”的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研究和试验,才能解开大自然的奥秘。本文采用烘托的手法,用过去人们对雷暴的害怕,来烘托富兰克林为了探索自然的奥秘而毫不畏惧的精神;用别人的嘲笑,来烘托富兰克林坚持自己观点的勇气和决心,使人感到富兰克林最终获得的成功是来之不易、也是弥足珍贵的。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给课文分段,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5、能根据提示复述风筝实验的经过。

  教学反思:

  本文主要向我们叙述了富兰克林法解开天火之谜的经过,因此在教学时可采用“以述促读”的方法指导学生精读课文。首先要向学生提出“述”的要求,告诉他们读了这一课,每个同学要能面对全体同学复述课文,在课后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人听。要想讲得好,就必须把故事的前因、经过、结果交待清楚,还要把关键的地方讲具体、讲生动。让学生体会“富兰克林是个怎样的人?”作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一条主线。这样,学生就有了精读的明确目标和内在动力。接着,就可以围绕以上两点指导他们练读、练述。在学习过程中,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的理解和朗读,通过人们对富兰克林的冷嘲热讽的态度和富兰克林坚持不懈、为了探索自然奥秘而毫不畏惧的探索精神的对比,来真切地体会富兰克林的坚毅品质。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尽管学生对课文内容感兴趣,但不少内容涉及到物理知识,语句描写生动具体,如果不引导学生切实读懂课文,学生就会一知半解。我主要教给学生两个读懂课文的方法,一是联系上下文,二是借助课外搜集到的资料读懂课文,其中后者是教学重点。一方面,在课前我让学生广泛搜集相关资料,以备课上增加自己发言的依据。另一方面,搜集一些资料,并且在课上适时地运用,力求让学生自己在综合阅读中读懂课文,并提高自身的信息处理能力。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在学习中生疑,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在本文的学习中,学生产生的疑问特别多,可以预见孩子将来有可能超过富兰克林。

  如曹云卿说:“雷电白白在天上浪费了,把它接通我们的变压器,使它成为我们用的电多好,那该省多少资源呀。”

  杨立洲说:“现在的变压器都承受不了它的电荷,能用早用了。”

  我因势引导说:“是可以变成我们生活用电,科学家们也正在研究,我知道解决这个难题的就是你们俩了,祝贺你们未来的科学家。”

  在课上我们教师就要善于创设情境,不断为学生激起“涟漪”甚至“波涛”。指导学生按”质疑—读解(课文内容及相关资料)—读议—读评”的学习链进行学习,达成目标。

  上一页  [1] [2] 

天火之谜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推测”、“不足为奇”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富兰克林用语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主要板书计划:

  (起因) 雷暴是个谜

  大胆推测

  25天火之谜 (经过) 解开“雷暴之谜”  风筝实验

  震惊世界

  (结果) 发明避雷针

  作业设计:

  课内1、抄写词语。

  2、造句。

  3、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课外1、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2、完成练习册上的作业。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生字,词语,理清脉络给课文分段。

  2、学习文章第一段。

  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夏天雷雨时的景象你们见过吗?雷暴发生时,电闪雷鸣,还伴有狂风暴雨,你能说说当时心情吗?

  2、你们的爷爷奶奶是怎样看这个雷电的呢?你知道这个雷暴是怎样发生的?

  3、揭题天火之谜

  4、学生质疑:“天火”指什么?古人不知道雷暴发生的原因,它成了一个谜,谁来解开这个谜?他是怎样解开的?这就是这篇课文要讲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题。

  (1)给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顺句子和课文。

  (3)读读生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适时辅导后进生。

  3、检查自学情况。

  (1)抽读生字卡片,注意读准字音。

  (2)理解词语。

  4、分自然段指名试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

  三、1、再读课文,想想每一节写了什么内容?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富兰克林用“风筝实验”解开雷暴的谜。

  第三段(第6自然段)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四、学习第一节

  1、指名读课文。

  2、这一节的主要内容可以用哪些语句来概括?

  (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3、为什么说它可怕?

  板书:把人击倒树木劈成两半

  4、齐读第一节。

  四、指导写字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学习实验的经过,体会富兰克林的英语实践的精神。

  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堂课的学习,你知道雷暴是什么吗?

  中国人~~~~雷神

  西方人~~~~上帝的怒火

  2、同学们你们是怎么认为的呢?

  二、学习第二段。

  1、出示第2节。雷暴到底是什么呢?--齐读

  “这个谜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揭开”

  2、你了解富兰克林吗?政治家,发明了避雷针

  3、齐读第2节,想想这一节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4、你们想了解这个谜揭开的经过吗?自由读3--4节

  思考:富兰克林是怎么做的?(请划出有关词语)请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说,并想想你觉得富兰克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5、塔轮板书:

  注意观察认真思考

  勇于探索大胆推测决定实验

  认真实验勇于实验

  6、分四人小组学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找一找,想想为什么读一读表达出来。

  7、讨论交流

  (读好词)早就(很早不是现在)--所以发现了--引读

  (1)“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那么雷暴究竟是什么呢?

  观察比较

  (2)大胆推测:读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

  (很熟悉,很了解)--熟知什么?放电现象不能雷暴结合富兰克林与众不同。

  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足为奇,但是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接受的。

  什么意思?不值得奇怪不能接受

  与“推测”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不能接受?

  引入“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也对他冷嘲热讽”

  板书:习惯地

  (冷嘲热讽)不仅……就连人们会说些什么?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3)富兰克林经过仔细观察和大胆推测反复思考决定用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

  (4)勇于探索还表现在哪里?

  (在雷电交加的情况下,亲自实验)(动作)

  (5)富兰克林发现天火之谜的实验过程能读懂吗?

  用朗读把你读懂的内容表现出来。

  他读得怎么样?

  8、有感情朗读2-4节,体会人物特点。

  9、同学们现在你认为雷电是怎样的呢?(不是天火,不是雷神)

  还怕吗?(指名原来有误解的学生回答)可是还需要注意安全

  10、引出第5节。

  齐读第5节,理解“震惊”、“宣告”、“无稽之谈”

  板书震惊世界

  11、想象一下当时的人们会怎样说?

  自我惭愧夸奖富兰克林

  12、有感情地朗读第5节。

  三、布置作业。

  复述实验经过。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学习第六节,总结全文。

  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述实验经过。

  二=学习第三段。

  1、富兰克林实验成功有何伟大意思?

  2、板书:--安然无恙(理解)

  3、指导朗读,想想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三、总结课文。

  1、齐读全文,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2、完成课后练习4。

  四、导复述全文。

  1、凭借段意,安排好复述的顺序。

  2、根据板书内容提取重点词语,组织语句进行连缀复述。

  3、指名上台复述,师生评议。

  4、以四人为一组,轮流复述。

  5、优选复述。

  五、布置作业。

  1、复述课文。

  2、完成练习册。

  [1] [2]  下一页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推测”、“不足为奇”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3、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夏天雷雨时的景象你们见过吗?雷暴发生时,电闪雷鸣,还伴有狂风暴雨,你能说说当时心情吗?

  2、你们的爷爷奶奶是怎样看这个雷电的呢?你知道这个雷暴是怎样发生的?

  3、揭题天火之谜

  4、学生质疑:“天火”指什么?古人不知道雷暴发生的原因,它成了一个谜,谁来解开这个谜?他是怎样解开的?这就是这篇课文要讲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题。

  (1)给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顺句子和课文。

  (3)读读生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适时辅导后进生。

  3、检查自学情况。

  (1)抽读生字卡片,注意读准字音。

  (2)理解词语。

  4、分自然段指名试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

  三、1、再读课文,想想每一节写了什么内容?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是种可怕的东西。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富兰克林用风筝实验解雷暴的谜。

  第三段(第6自然段)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四、学习第一节

  1、指名读课文。

  2、这一节的主要内容可以用哪些语句来概括?

  (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3、为什么说它可怕?

  板书:把人击倒树木劈成两半

  4、齐读第一节。

  四、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富兰克林用语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堂课的学习,你知道雷暴是什么吗?中国人称“雷神”。西方人叫“上帝的怒火”。

  2、同学们你们是怎么认为的呢?

  二、学习第二段。

  1、出示第2节。雷暴到底是什么呢?--齐读

  “这个谜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揭开”

  2、你了解富兰克林吗?政治家,发明了避雷针

  3、齐读第2节,想想这一节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4、你们想了解这个谜揭开的经过吗?自由读3--4节

  思考:富兰克林是怎么做的?(请划出有关词语)请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说,并想想你觉得富兰克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注意观察认真思考勇于探索大胆推测决定实验认真实验勇于实验)

  5、分四人小组学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找一找,想想为什么读一读表达出来。

  6、讨论交流(读好词)早就(很早不是现在)--所以发现了--引读

  (1)“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那么雷暴究竟是什么呢?观察比较

  (2)大胆推测:读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很熟悉,很了解)--熟知什么?放电现象不能雷暴结合富兰克林与众不同。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足为奇,但是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接受的。什么意思?不值得奇怪不能接受与“推测”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不能接受?引入“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也对他冷嘲热讽”板书:习惯地冷嘲热讽)不仅……就连人们会说些什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3)富兰克林经过仔细观察和大胆推测反复思考决定用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

  (4)勇于探索还表现在哪里?(在雷电交加的情况下亲自实验)(动作)

  (5)富兰克林发现天火之谜的实验过程能读懂吗?

  用朗读把你读懂的内容表现出来。他读得怎么样?

  7、有感情朗读2-4节,体会人物特点。

  8、同学们现在你认为雷电怎样的呢?(不是天火,不是雷神)

  还怕吗?(指名原来有误解的学生回答)可是还需要注意安全

  9、引出第5节。齐读第5节,理解“震惊”、“宣告”、“无稽之谈”板书:震惊世界

  10、想象一下当时的人们会怎样说?自我惭愧夸奖富兰克林

  11、有感情地朗读第5节。

  三、学习第三段。

  1、富兰克林实验成功有何伟大意思?

  2、板书:--安然无恙(理解)

  3、指导朗读,想想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四、总结课文。

  1、齐读全文,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2、完成课后练习4。

  五、指导复述全文。

  1、凭借段意,安排好复述的顺序。

  2、根据板书内容提取重点词语,组织语句进行连缀复述。

  3、指名上台复述,师生评议。

  4、以四人为一组,轮流复述。

  5、优选复述。

  六、布置作业。

  1、复述课文。

  2、完成练习册。

  板书设计:     19、天火之谜

  注意观察 认真思考 勇于探索 大胆推测

  决定实验 认真实验 勇于实验 震惊世界

  上一页  [1] [2] 

天火之谜 篇8

  一、抄词二、比一比,组词  暴(    )  炸(    )  讽(    )  揭(    )  钥(    )  震(    )   爆(    )  诈(    )  枫(    )  竭(    )  阴(    )  振(    )    测(    )  嘲(    )   则(    )  潮(    )三、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推测(     )    伴随(     )    骤然(     )    震惊(     )四、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熟知(     )    摇晃(     )    欣喜若狂(     )    不足为奇(     )五、造句1.  推测…… 2.  不足为奇……六、按课文内容填空  1.富兰克林早就观察到,(              ):它们(            ),光的颜色(              ),光的方向(             ),都(           ),都能(                     )……  2.(     )年(    )月的一天,天空(          ),(           )。富兰克在儿子的帮助下,把(          )。风筝上(              ),用来(              )。放风筝的线是(              ),绳子下端(                 ),在麻绳和丝带的接头处(                      )……

天火之谜 篇9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推测”、“不足为奇”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复述课文。

  3、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富兰克林用语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夏天雷雨时的景象你们见过吗?雷暴发生时,电闪雷鸣,还伴有,你能说说当时心情吗?

  2、你们的爷爷奶奶是怎样看这个雷电的呢?你知道这个雷暴是怎样发生的?

  3、揭题天火之谜

  4、学生质疑:“天火”指什么?古人不知道雷暴发生的原因,它成了一个谜,谁来解开这个谜?他是怎样解开的?这就是这篇课文要讲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题。

  (1)给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顺句子和课文。

  (3)读读生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适时辅导后进生。

  3、检查自学情况。

  (1)抽读生字卡片,注意读准字音。

  (2)理解词语。

  4、分自然段指名试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

  三、理清文章脉络

  1、再读课文,想想每一节写了什么内容?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是种可怕的东西。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富兰克林用风筝实验解雷暴的谜。

  第三段(第6自然段)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四、学习第一节

  1、指名读课文。

  2、这一节的主要内容可以用哪些语句来概括?

  (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3、为什么说它可怕?

  板书:把人击倒树木劈成两半

  4、古时候的人把雷暴看成什么?这说明什么?

  5、指导朗读。

  6、指名读,齐读。

  五、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练习3中的10个词语。

  2、指名读课文。

  通过上堂课的学习,你知道雷暴是什么吗?中国人称“雷神”。西方人叫“上帝的怒火”。

  3、同学们你们是怎么认为的呢?

  二、学习第二段。

  1、出示第2节。雷暴到底是什么呢?齐读

  “这个谜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揭开。”

  2、你了解富兰克林吗?家,发明了避雷针

  3、齐读第2节,想想这一节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这一自然段有两句话,第一句承接上文,提出问题,第二句作者自答,引出下文,这是一个过渡段。(承上启下)

  4、你们想了解这个谜揭开的经过吗?自由读3--4节

  思考:富兰克林是怎么做的?(请划出有关词语)

  请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说,并想想你觉得富兰克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板书:注意观察  认真思考  勇于探索  大胆推测  决定实验  认真实验  勇于实验)

  5、分四人小组学课文。找一找,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想一想为什么;读一读,表达出来。

  6、讨论交流

  (1)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那么雷暴究竟是什么呢?

  观察比较:富兰克林早就观察到什么?有哪些相似之处,抓住“都”、“相同”、“相似”等词语。

  (2)富兰克林从观察和比较所得之中大胆地推测什么?富兰克林的过人之处表现在哪儿?

  大胆推测: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熟知:很熟悉,很了解)

  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足为奇,但是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接受的。为什么不能接受?

  这一段中用了“推测”和“推论”这两个词,它们有何区别。

  人们习惯地认为怎样? 理解“冷嘲热讽”。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也对他冷嘲热讽。”

  (3)富兰克林经过仔细观察和大胆推测反复思考决定用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

  (4)勇于探索还表现在哪里?(在雷电交加的情况下亲自进行风筝实验)

  风筝上有哪些配件,富兰克林放风筝时还在干什么?望见什么?发现了什么?他的心情怎样?

  (5)富兰克林发现天火之谜的实验过程能读懂吗?

  用朗读把你读懂的内容表现出来。他读得怎么样?

  7、有感情朗读2-4节,体会人物特点。

  8、同学们现在你认为雷电怎样的呢?(不是天火,不是雷神)

  还怕吗?(指名原来有误解的学生回答)可是还需要注意安全。

  9、引出第5节。

  齐读第5节,理解“震惊”、“宣告”、“无稽之谈”

  板书:震惊世界

  想象一下当时的人们会怎样说?(自我惭愧、夸奖富兰克林)

  有感情地朗读第5节。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复述实验经过。

  二、继续细读第6自然段。

  1、指名读。

  2、富兰克林实验成功有何伟大意义?

  板书:安然无恙(理解)

  3、指导朗读,想想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4、指名读。

  三、总结课文。

  1、齐读全文,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天火之谜,在雷电交加的天气进行了风筝实验的事,赞扬了他勇往直前大胆探索的科研精神,说明了只有经过精确细致的观察、研究和试验,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

  2、完成课后练习4。

  四、指导复述全文。

  1、凭借段意,安排好复述的顺序。

  2、根据板书内容提取重点词语,组织语句进行连缀复述。

  3、指名上台复述,师生评议。

  4、以四人为一组,轮流复述。

  5、优选复述。

  板书设计:

  (起因) 雷暴是个谜

  19、天火之谜 (经过) 解开“雷暴之谜”  风筝实验

  (结果) 发明避雷针

  作业设计:

  1、按照分好的段落,概括段意。

  2、用“推测”、“不足为奇”造句。

  3、抄写。

  富兰克林注意观察,认真思考,勇于探索,大胆推测,认真实验,勇于实验,用风筝实验解开了雷暴之谜,震惊了世界。

  教后记:

  本课是一篇科学故事,里面涉及到较为广而深的电子学、物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如“静电放电现象、导体、避雷针”等。在教学过程中,当学到富兰克林早就观察到,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时,我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中了解静电放电现象:同学们,在生活中你何时感受到了静电放电现象的存在?老师与学生一起交流,秋冬季节,气候干燥,有时碰金属门柄会有一种麻麻的感觉。有时与同学一起碰到手会有一种被电的感觉。还有晚上,关灯,脱毛衣会有蓝色火花伴着“啪”的一声出现。这都是静电现象。这样的交流让学生很好地延伸了知识面并很好地理解了其两者的相似之处,体会到富兰克林的观察细致、全面。当学到“富兰克林发现麻绳上的纤维“怒发冲冠”般地竖了起来。”时我补充说明纤维的特性,及理解带电现象的“怒发冲冠”时,例举干燥时节早上起来用梳子梳头,头发会竖起来,这也是带电有信号。当最后学到富兰克林根椐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我以引读的方式引导学生课后阅读了解相关知识,去走近富兰克林,特意为学生引荐《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使本课的学习有了较深较广的延展。

天火之谜 篇10

  《天火之谜》教学片段设计与反思

  案例:《天火之谜》第二部分(即2——5自然段)教学片段

  师:仔细默读课文第二部分,说说你觉得富兰克林是个怎样的人?你又是从那里知道的?

  (生默读后发言)

  生(1):我觉得富兰克林是个观察力极强的科学家。因为他在别人对雷暴恐慌不已的时候,却已经注意到雷暴和静电放电现象有相似之处。

  生(2):我觉得富兰克林是个不迷信的人,别人都以为雷暴是神灵的火焰,神圣不可侵犯,可他却大胆的根据自己的推测进行实验。

  生(3):我觉得富兰克林是个勇于探索科学奥秘的人。因为雷暴是一种十分可怕的东西,人们躲,还来不及,而他却感于冒着被触电的危险,用风筝实验揭开雷暴的秘密,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

  生(4):我觉得富兰克林是个很聪明的科学家,他精心设计了一个风筝实验,成功地捉住了“天电”。

  ……………

  师:交流到这里,同学们肯定会被富兰克林身上具有的优秀品质所感动,肯定会对风筝实验十分感兴趣,那么,我们一起跟着这位勇于探索科学奥秘的科学家来研究一下这个实验吧!

  (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很浓)

  师:既然这是个实验,那么所需什么材料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在书上圈圈画画,找出实验需要的材料。

  (生读课文,一会儿有同学交流)

  生:做这个实验需要一只风筝、一根细铁丝、麻绳、一段丝带和一把铜钥匙。

  (学生边说,教师边绘制示意图)

  师:说得很完整,那么完成这个实验还需要怎样的天气情况呢?

  生:除了这些材料,还需要在天气十分恶劣的情况下才能完成这个实验。

  师:能联系课文说具体吗?

  生:要求天空乌云密布,雷电交加,并且过一会儿会下起滂沱大雨。

  师:你读书很仔细。那么富兰克林是如何用上述材料,在那么恶劣的天气中完成实验的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联系文中插图,练说实验原理。

  (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有的同学脸上露出一副疑惑不解的样子。)

  师:同学们,对于风筝实验的原理,哪些地方你已经弄明白了,哪些地方你还没有弄明白,我们一起来讨论讨论。

  生(1):我明白了铁丝、麻绳和丝带的作用。铁丝是用来吸收云中天电的。麻绳被雨淋湿后能成为使电流通过的导体。丝带能使富兰克林放风筝时用手攥住。可是我不明白为什么要在麻绳和丝带的接头处系上铜钥匙?

  生(2):我还不明白,麻绳被雨淋湿后会成为导体,丝带淋湿后就不会成为导体吗?

  师:刚才两个同学提出的问题很好,书上确实没有作解释,你们能否试着推想一下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呢?

  (教室里格外安静,同学们都在苦思冥想,不一会儿,有个同学举手回答)

  生:我从课文中“富兰克林用手指靠近铜钥匙,‘啪’的一声,骤然闪现一道蓝色的火花,他的手臂一阵发麻”,我可以推想出铜钥匙的导电能力是很强的,他可以大量吸收天空中的“天电”,从而证实他的推论。刚才第二个同学提出的问题,我觉得麻绳被雨淋湿后会成为导体,丝带淋湿后也会成为导体的,因为我从课外书中学到:雨水是一种可以导电的物质。所以我想凡是被雨淋湿的物体都可以导电,只是导电能力大小不同,可能丝带的导电能力差些。

  (生刚说完,教室里立即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

  师:刚才这位同学说得多有道理呀!从中我们不得不佩服富兰克林那种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精神。下面,谁能对照老师的示意图,完整地说说这个实验的原理呢?给大家一些时间,做准备。

  生:交流。

  师:风筝实验顺利完成们已经不相信类似“上帝的怒火”这种说法,那么对于曾经讥笑、讽刺富兰克林的人们,特别是那些自称是有学问的人们,他们又会想些什么呢?

  生(1):他们肯定会十分惭愧,觉得自己很无知。

  生(2):他们肯定会十分震惊,因为他们很难相信富兰克林会用这么危险的实验去证实他的推论,而且最终推论被证实。

  生(3):我觉得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会通过这个实验明白,其实有些自然现象并不可怕,它们是可以被人们所认识并被利用的。

  反思:

  (1) 倡导学生个性化阅读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我们在课堂上要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例如当学生自读完第二部分后,让他们说说富兰克林是个怎样的人,学生答案不一:有的认为他是一个有敏锐观察力的人;有的认为他是一个不迷信的人;有的认为他是一个勇于探索科学奥秘的人等等。再如,学完风筝实验的过程,谈谈别人对此的想法,学生们也能说出各自不同的感受。在以上教学中,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与文本对话,畅所欲言,个性飞扬,使阅读教学具有了无穷的魅力。

  (2) 重视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个新的阅读要求,即学会推想课文中的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在这一案例中,我让学生根据实验的原理和过程推想铜钥匙的作用和丝带的带电情况。学生通过一翻思考,终于得到了答案。可见,推想能力是一种很重要的阅读能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推想得到解决。

  (3) 引导学生具有良好的态度、价值观

  语文教学应该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在这一案例教学中,我自始至终都让学生感受到富兰克林身上所具有的那种不迷信、敢于实验的崇高精神。

天火之谜 篇11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习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不足为奇”、“欣喜若狂”造句。

  3.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4.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做实验的部分,有感情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精神。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夏天雷雨时的景象你们见过吗?

  2.学生自由发言,谈自己所见、所感。

  3.你知道这个雷暴是怎样发生的?

  4.板书课题:天火之谜。齐读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1.自读课文,把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读准,把句子、课文读通,读顺。

  2.检查初读情况。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教师随机正音。

  “混”这个字读hùn,“筝”念第一声,“系”读jì,也可以读xì,文中读jì,表示把什么拴在什么上面。“簸”这个字念什么?“纤”这个字是多音字,怎么读呢?等等词语。

  3.默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每一节写了什么内容?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胳。

  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是种可怕的东西。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富兰克林用风筝实验解开雷暴之谜。

  第三段(第6自然段)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一).指名读课文。

  1.出示一组字词:天火上帝的怒火雷神雷暴

  (1)齐读词语。师:猜一猜,老师为什么要把这几个词放在一起?

  (2)哪个同学能用这四个词来说一段话。

  2.出示第二组词语:爆炸击倒劈开毙伤

  (1)指名读词语。“爆”、“劈”、“毙”这三个生字都是形声字。

  (2)齐读词语

  (3)读完这两组词语,大家有什么感受?

  (4)齐读这段话:地球上每年都要发生几十亿次的雷暴,它能把人击倒,将高大的树木劈成两半。……可怕的东西。

  (5)这段话中,还可以从哪儿看出雷暴的可怕?

  让学生画出关键词“每年”、“几十亿次”、“劈成两半”。“一直”……

  (6)指导朗读,读出这种害怕。

  (7)用上这几个词语说一段话。

  3.介绍富兰克林。让学生汇报课前收集到他的有关资料。

  4.雷暴是什么?

  (1)课文中有没有句子是这个问题的答案?用直线画出来。

  “……只是普通的放电现象。”“……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

  (2)(出示这两句话)这两句话在问问法上有什么不一样?比较一下。(“熟知”和“普普通通”,“就是”和“只是”)

  (二)齐读这一部分。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齐读第二自然段,想想它在文中的作用。

  2.出示第三组词:混为一谈难以置信冷嘲热讽不足为奇

  (1)“不足为奇”自己说说什么意思?

  (2)课文中什么“不足为奇”?在你生活中有哪些“不足为奇”的事情呢?

  (3)用“不足为奇”练习说话。

  3.默读3、4自然段,思考:这个谜是怎样被富兰克林解开的?

  4..当时的人们是怎么议论的?齐读第三段。

  (1)人们为什么对他冷嘲热讽?怎么讽刺,说了什么话?

  板书:坚定。

  (2)面对嘲讽,面对前人的迫害,他畏缩了吗?动摇了吗?沉默了吗?你感受到富兰克林是一个怎样的人?(勇于探索)

  5.学习第4.自然段

  小结:富兰克林经过仔细观察和大胆推测,反复思考决定用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

  (1)勇于探索表现在哪里?(在雷电交加的情况下亲自实验)

  (2)读“风筝实验”这一部分。

  a.明确实验的条件和器材。在课本上做批注做实验的时间、地点、人物、天气情况、实验器材等。

  b.汇报,对照课本插图明白实验器材的作用。

  1)“富兰克林发现麻绳上的纤维‘怒发冲冠’般地竖了起来。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

  2)你理解麻绳上的纤维为什么要“怒发冲冠”吗?联系生活中头发的静电现象谈一谈。

  3)你体会到富兰克林心情怎样?从哪里看出来的?那该怎么读这一句?要读出有惊奇发现的心情

  4)“这时,富兰克林用手指靠近铜钥匙,‘啪’的一声,骤然闪现一道蓝色的火花,他的手臂一阵发麻。”

  “蓝色的火花”和“发麻”说明了什么?从这里你觉得富兰克林是个怎样的人?(为研究科学,不怕危险,敢于试验)

  5)“富兰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这时候,富兰克林怎么样?从哪里看出来的?那该怎么读这一句?三个感叹句要读出他成功的喜悦。

  (3)再读第四自然段,体会富兰克林的勇于探索、敢于实验、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4)指导复述富兰克林做风筝实验的经过。

  6.学习第5自然段

  (1)理解“无稽之谈”。

  (2)富兰克林实验成功了,那些取笑过富兰克林的人现在会怎样说?

  (3)小结。

  (4)用课文的语句说说第二部分的段意。

  二、学习第三部分

  1.理解“安然无恙”的意思。

  2.用课文的语句说说第三部分的段意。

  3.思考:富兰克林根据这一原理发明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4.体会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首尾呼应的作用。

  四、小结:为什么富兰克林能解开天火之谜?(注意观察、认真思考、勇于探索、大胆推测、勇于实验)

  五、拓展延伸、推荐阅读。

  六、布置作业。1.抄写词语。2.课后收集些防雷小常识,在班内交流,与大家分享。

  七、温馨提示:下雨天注意安全,不要放风筝,很危险!

  《天火之谜》是小学语文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讲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试验”的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研究和试验,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课文第一部分写了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可怕的东西,第二部分写富兰克林通过亲自进行的“风筝试验”,终于揭开了“天火之谜”,最后一部分写富兰克林根据放电原理发明了避雷针。文章表现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坚持真理、百折不挠的精神。文章语言清晰、简约,细细读来,理性之中蕴含着丰富的感性。本单元的主题是“百折不挠”。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已经没有什么问题了。为了揭开“天火之谜”富兰克林是怎样做“风筝实验”的?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高年级学生在学习课文时要关注文章的表达顺序和表达方式。这篇文章为了树立人物形象,采取了一些写作手法:文中作者写雷暴的可怕,那是为了烘托富兰克林毫不畏惧的精神;写人们对富兰克林的嘲笑,也是为了烘托富兰克林坚持自己观点的勇气和决心。在讲解课文时,着重渗透这一点。

  通过“风筝实验”才解开雷暴的秘密的。因此,第四自然段的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从比较实验风筝与一般风筝的不同到感受富兰克林为科学研究不顾自己的生命再到富兰克林发现秘密的欣喜若狂的心情,逐层深入,环环相扣,既了解了“风筝实验”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又感受到了富兰克林善于观察、敢于尝试、勇于为科学研究奉献一切的精神。

  【教学流程的设计】:我设计了两大板块,一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二是复述“风筝实验”。第一个板块设计是基于文章表达的方法考虑的,因为文章前三自然段采用了对比烘托的手法,其目的是突出富兰克林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品质。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字,看看同是雷电现象,富兰克林和众人看到有何不同,你从中了解到什么。这样设计学生思维深度大,有探索价值。第二个板块是基于复述课文考虑的,先请同学默读第四自然段,看看富兰克林在什么气候做实验?用什么材料?是如何做实验的?这样的设计,培养了学生读书的能力,也能让他们对整个实验有了比较清晰的印象。接着,我让学生交流:“在实验中,你读懂了什么?”然后复述课文。

天火之谜 篇12

  《天火之谜》是一篇故事,具体讲了富兰克林利用风筝实验揭开雷暴秘密的事。叙事清晰,是本文最大的特点。故事分为起因,经过,结果三个部分。起因是文章的第一段,写的是在人们心目中雷暴一直是个可怕的东西。经过是二至五自然段,写富兰克林通过风筝实验终于揭开了“天火之谜”。结果是最后一个小节,写富兰克林发明避雷针,造福人类。这一线索是显而易见,理解到这里只是停留在阅读的“浅层”。这个故事背后,其实还隐含了一个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即发现问题→观察分析→大胆推测→实验探究→问题解决。

  首先是“发现问题”。文章从题目开始就给我们抛出了这样一个疑问——天火之谜到底是什么?由此点燃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拉开了读者阅读的序幕。为了更加地吸引大家的眼球,文章的作者特别采用了“烘云托月”的写作手法。烘:渲染;托:衬托。原指一种画月亮的传统手法。云彩作为背景所起到的作用是衬托和铺垫。文中人们对雷暴的恐惧就是“云彩”。“……它能把人击倒,将高大的树木劈成两半。”并把它形象地比喻成“上帝的怒火”等等。目的就是为了烘托富兰克林的勇敢。雷暴越是可怕,越是能够衬托出富兰克林勇敢无畏的精神品质。

  接着是“观察分析”。富兰克林善于观察,善于寻找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他找到了雷暴和静电之间的好几处相似,会发光,光的颜色相同等等。正如一些研究相似论的专家认为,要研究事物之不同或差异,正要从事物由相同到变异的相似过程中去研究。富兰克林不愧为一位享誉世界的卓越的科学家。

  下面是“大胆推测”:“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这在当时是令人难以置信的。这里作者再次使用了“烘托”的手法,不仅一般的人不理解,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都对他冷嘲热讽。面对人们的嘲笑,富兰克林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决定通过实验来验证。

  接着就是“实验探究”了,这是全文的重点。这里作者从实验的环境,工具的准备,实验的过程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1752年7月的一天,看似普普通通的日子,其实是实验成功的重要前提。因为雷暴天气在这个季节活动最频繁。实验的风筝和普通的风筝有如下的不同:第一,风筝上面有一段铁丝,这是为了更好地吸收云层中的电。第二,线是用麻绳做的,既轻巧结实,又在淋湿后便于导电。第三,绳子的下端结着一段丝带,在干燥的情况下,丝织品是电的不良导体,可以保护自己的身体不直接受到雷电的伤害。富兰克林不是疯子,站在屋内不让自己淋湿也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大胆还要心细。第四,在接头处,系着一把铜钥匙,符合尖端物体易于放电的原理。

  这里对环境的描写尤为出色。“环境即心境”,对环境的描述不仅是自己心情的一种外露,同时也会影响着读者的情绪。最精彩的是富兰克林触摸天电的时刻。一片乌云掠过风筝的上方,“怒发冲冠”的纤维,带给我们一种难于言表的紧张。之字形的闪电,炸雷,倾盆的大雨,让我们感受到一丝身临其境的恐惧。随着富兰克林越来越靠近钥匙的手指,我们的心弦也越来越紧绷。“啪”的一声,蓝色的火花骤然闪现,紧张的心情达到了顶点。此时,峰回路转,富兰克林欣喜若狂的呐喊,让我们的焦虑一下子也释放了出来。我们看到了一个不顾自身安危,欣喜若狂的富兰克林。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一个勇于实践,敢于探索的富兰克林。

  最后是“问题解决”了。富兰克林发明了避雷针,保护了高大建筑物,为民造福。富兰克林还是一个关爱别人的人。

  通过阅读语言文字,我们读懂了这个感人的故事。伴随故事情节的循序发展,人物的形象逐渐鲜明了起来,人物的精神品质也一步步被我们“提炼”了出来。人文就在工具中。

  李吉林

  一、导航台

  课文主要内容及全文思路导读

  大自然有许多的谜,比如风雨雷电,过去人们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和解释,因而产生了许多神话传说,甚至是迷信,现在这些谜已经或正在被人类一一解开。在这过程中很多人付出了艰苦的努力,本文中的富兰克林就是其中的一位。

  课文生动地讲述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不惜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冒着危险进行"风筝试验"的故事,表现了富兰克林在科学研究中的勇气和决心,说明只要我们勇于探索、大胆试验,就可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

  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1自然段,写长期以来雷暴是个谜。

  第2至5自然段,写富兰克林解开雷暴之谜。

  第6自然段,写富兰克林利用他的发现造福人类,发明了防止雷暴伤害人的避雷针。

  二、精品屋

  课文精彩片断欣赏

  1752年7月的一天,天空乌云密布,雷电交加。富兰克林来到一块空地上。他在儿子的帮助下,把一只风筝放上了高高的天空。风筝上拴了一根细铁丝,用来吸收云中的"雷电"。放风筝的线是用麻绳做的,绳子下端结上一段丝带,在麻绳和丝带的接头处系着一把铜钥匙。富兰克林站在房子里面攥住丝带。风筝越飞越高,远远望去,犹如云海里的一叶小舟,颠簸着、摇晃着。一片乌云掠过风筝上方,富兰克林发现麻绳上的纤维"怒发冲冠"般地竖了起来。这是麻绳带点的信号!突然,一道闪电劈开云层,在天空划了一个"之"字,接着一个炸雷,大雨倾盆而下。麻绳淋湿后就成了能使电流通过的导体。这时,富兰克林用手指靠近铜钥匙,"啪"的一声,骤然闪现一道蓝色的火花,他的手臂一阵发麻。富兰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

  欣赏:

  事实说明一切,富兰克林实验的结果证实了他的推测,也推翻了"雷暴是上帝的怒火"这样可笑的言论,有力地回击了人们的冷嘲热讽。雨天放风筝是非常危险的,但富兰克林却没有考虑这一切,充分地做好了周全的准备,一心想揭开雷暴的秘密,正是有了这种敢于试验的精神,他才会取得成功,成为一位世界著名的科学家,为人类作出巨大的贡献。

  三、金手指

  表达方法提示

  对比烘托:突出人物精神

  《天火之谜》这篇课文在很多地方都用了对比烘托的方法,让我们对富兰克林敢于推测、勇于实验的科学精神有了深刻的体会。

  比如,课文用过去人们对雷暴的害怕,来烘托富兰克林为了探索自然的奥秘而毫不畏惧的精神;用别人的嘲笑,来烘托富兰克林坚持自己观点的勇气和决心,使人感到富兰克林最终获得的成功是多么不容易,多么珍贵!

  这种对比烘托的方法,我们也可以在自己的作文中用用,可以更好地表现人物的特点、精神。

  对比烘托的方法,使用的时候要注意要比出人物的特点,比出与众不同的个性。有些事物粗看起来,大同小异,通过对比,也会在这小异中比出特征。有的事物表现形式相同,但只要认真体味,神韵并不尽同,把这不同的神韵写出来,就揭示出了实质上的差异。

  四、益智园

  创新与实践

  1、富兰克林是位伟大的科学家,读读他的传记,对自己会有不小的帮助。找找有关的书,读一读,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2、你观察过吗?现在的高楼大厦有没有防雷装置?他们所用的和富兰克林当时发明的避雷针有没有什么不同呢?有改进吗?

  附课后练习3提示:

  不足为奇--这本书我早就读过了,不足为奇。

  推测--科学家们的推测完全准确,昨夜果然发生了地震。

  课后练习4提示: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第二段(第二至五自然段):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用"风筝实验"解开雷暴这个谜。

  第三段(第六自然段):后来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放飞自主探究的“风筝”

  ——《天火之谜》教学谈

  如皋师范附属小学 喻 芳

  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 胡海舟

  《天火之谜》(国标本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讲述的是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不惜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冒着生命危险进行“风筝试验”的故事。课文虽然没有曲折的情节,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献身的事迹本身对喜欢新奇、冒险的小学生就有莫大的吸引力,且课文叙述生动、语言准确,很有研读价值。针对课文特点,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当好“引路人”,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的兴趣,引导他们合作交流,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组装风筝,引导发现问题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职责在于在新知与旧知相连接的地方唤起学生的注意,引发学生探求的欲望。”

  初读阶段,教者从讲台下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风筝配件,请几名学生到讲台前组装。学生猜不透老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却一下高度兴奋起来。如皋是郭氏风筝的故乡,不少学生放过风筝,因此很快组装完毕。教师这才亮出“底牌”:“富兰克林的那只风筝与这只风筝有何区别?他为什么用风筝作试验?请仔细阅读课文,看看能发现哪些问题。”同学们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十分投入地读起书来,提出了十几个问题:风筝线为什么用麻绳做?绳下为何结上丝带?为什么还要在麻绳和丝带间系上铜钥匙?连许多自认为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富兰克林为何还要坚持试验?……教者让全班同学自由选择一至三个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利用课后时间合作研讨,方法要多样,要集思广益,第二天课上交流。

  二、紧扣“风筝”,解开“谜团”

  因为探究的问题是学生自己发现、自主选择的,研究方法也由自己决定,所以各小组探究的热情都很高,准备很充分,课上交流气氛十分热烈,“发现”多多。

  汇报交流首先从破译关注指数最高的“天火之谜”开始。有的小组运用反复阅读的方法发现,试验之所以选用麻绳,是因为麻绳淋雨带电后纤维会“怒发冲冠”竖起来,便于观察。很多小组都查了《十万个为什么》等资料,还是弄不明白绳子下端为何结上丝带并在接头处系上铜钥匙,于是便请教师范学校的物理老师。原来,结上丝带是为了将电荷集中保留在风筝与麻绳这一段,便于试验;另外,也考虑到自身安全。系上铜钥匙,为的是更明显、方便地观察放电现象,因为尖端之间易发生放电现象。

  由此,讨论进入了第二个议题:富兰克林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细心观察——大胆推测——试验揭秘,其研究经过了这样三个阶段。这说明富兰克林不仅有勇于探索、敢于牺牲的精神,还有科学的态度、严谨的作风。探究、交流既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多种学习方法尝试解决问题,而且让学生在这一过程受到情的熏陶、理的启迪,真是一举多得。

  大半课过去了,学生的交流基本上围绕内容的理解进行,对课文的语言关注较少。我又以周雨婷同学对第二自然段一个“推测”两个“推论”的比较研究为突破口,将全班同学研究的目光聚焦到对课文语言的鉴赏、吸收上来:第二自然段“怎么可以”的反问句、“不仅……就连……”等关联词和第四自然段叙写富兰克林试验的一系列动词“结上”“系着”“攥住”“靠近”“捉住”等极有表现力,值得学习,。

  三、拓展延伸,把“风筝”放射课外去

  下课前,第六小组介绍了:_{也们在网上搜集到的资料:富兰克林不但是了不起的科.学家,还是一位民主主义者,是著名的《独立宣言》的起草人之一。教者以此为契机,布置了两条融实践性、合作性于一体的综合型作业,把探究的“风筝”放到了课外:一、广泛收集古今中外科学家勇于探索、勤于发明的故事或以《谢谢您,×科学家》为题写一段话,准备召开故事会、交流会;二、大千世界,值得探究的问题很多:海底为什么也有火山?蝌蚪变成青蛙后,鳃能变成肺吗?如皋成为长寿之乡的原因主要有哪些?……请选择或另找一个感兴趣的课题,通过观察、实验、调查访问、查找资料等方法,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三周后,通过小报形式展示研究成果,记录探究过程中的心得、感想。同学们跃跃欲试,热情都很高。

  实践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只要想方设法创设氛围,积极引导,学生是能够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就适合自己年龄特征、认知水平的问题作出深入的探究的;而在探究过程中,教师既要大胆鼓励,也要及时调控,以保证学生的探究围绕主要目标进行,使他们真有所得。

天火之谜 篇13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58

  《天火之谜》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读课题

  2、天火之谜指什么?(板书:雷暴之谜)

  3、谁来说说雷暴(板书:放电现象)

  4、谁解开了这个谜团?(富兰克林)

  师:课文中哪句话告诉了我们答案?打开课文,找一找

  二、整体切入课文

  1、出示句子:这个谜团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

  2、指名读,读了这句话你明白了什么?指导抓住“直”“才”体会句子含义

  3、为什么这个谜团直到18世纪才被富兰克林解开呢?小声读课文,找一找有关句子,体会体会。

  三、精读课文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

  (二)重点指导理解句子

  投影出示: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对他冷嘲热讽。

  1.“这种推论”指什么?同学们,告诉我们富兰克林为什么会有这个推论?(引导体会)师导:富兰克林什么时候就有这种推论了?

  2.人们是怎么看待这个推论的?理解“不足为奇”“难以置信”

  3.师:根深蒂固的观念不仅使一般人认为他是无稽之谈?就连许多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想像人们会怎么冷嘲热讽他?如果这是对你的冷嘲热讽,你心里是什么感受?

  4.面对人们的取笑,富兰克林怎么做的?(读句子)

  5.富兰克林在人们的嘲笑中,在人们的冷言冷语中,他依然决定通过实验揭密,你觉得富兰克林怎么样?

  6.再读中心句。

  (第一范文 www.diyifanwen.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天火)本文转载

  过渡:那么富兰克林又是怎样通过实验揭开这个秘密的?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一想?在实验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找出来,读一读,再小组交流一下体会。

  投影出示:这时,富兰克林用手指……天电了。

  1.学生说说体会。富兰克林不知道那个钥匙带电吗?

  2.出示:一片乌云漂过……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

  3.富兰克林是怎么发现麻绳带电的?理解“怒发冲冠”是什么意思?这里指什么?指导有感情朗读

  4.其实他早就观察到麻绳带电了,在这种情况下,他用手指靠近钥匙,是为了亲自证实一下自己的推论。读句子,再说说体会,引导体会勇于献身的精神。

  5.富兰克林手臂发麻的时候,他有什么表现?

  理解:欣喜若狂。以评促读。理解“狂”。

  6.他为什么欣喜若狂,引导联系前文,对比读第五小节,层层推进,朗读体会实验成功的兴奋。

  7.读句子,引导体会富兰克林准备充分,考虑周密。

  你能说说用这些材料都有什么用处呢?

  师:风筝实验震惊了世界,富兰克林成功了,他……引读。更加让我们感动的是他为科学勇于献身的精神,让我们一起再读中心句,相信我们此时对富兰克林的认识更加深刻了。

  五、复述实验过程

  富兰克林是怎样揭开谜团的?把实验经过和同桌讲一讲,指名讲。

  六、学习最后一段

  师:雷暴这个谜团已经解开了,这个谜团解开后有什么意义呢?理解“安然无恙”

  七、延伸拓展

  1.读了故事,相信同学们对富兰克林一定有深刻的了解,让我们再次走进他――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

  2.出示资料读。

  3.你有什么想说的?

  (第一范文 www.diyifanwen.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天火)本文转载

  板书设计:     19、天火之谜

  雷暴之谜

  富兰克林    实验揭秘   放电现象

  创造发明(第一范文 www.diyifanwen.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天火)本文转载

天火之谜 篇14

  一、雷暴、瀑布、爆炸、暴躁

  讽刺、疯狂、枫树、讥讽

  击毙、雷劈、绝壁、劈头盖脸

  二、不足为奇、欣喜若狂、怒发冲冠

  陆文倩的100米跑第一,并不足为奇,因为她的实力太强了。

  三、但,不仅,也,尽管,但是,只有,才

  四、上帝的怒火,雷神、风筝实验、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避雷针。

  五、1、惊叹、出身。(此为正确答案)

  2、他虽在蜡烛店里做徒弟,但是好看书。

  3、政治、科学、科学。

  4、认真观察、勤奋学习、坚持不懈是富兰克林成功的秘诀。

天火之谜 篇15

  《天火之谜》教学反思

  《天火之谜》一文,篇幅较长,尽管学生对课文内容感兴趣,但不少内容涉及到物理知识,语句描写生动具体,如果不引导学生切实读懂课文,学生就会一知半解。我在教学中主要教给学生两个读懂课文的方法,一是联系上下文,二是借助课外搜集到的资料读懂课文,其中后者是教学重点。一方面,在课前我让学生广泛搜集相关资料,以备课上增加自己发言的依据。另一方面,搜集一些资料,并且在课上适时地运用,力求让学生自己在综合阅读中读懂课文,并提高自身的信息处理能力。

  朗读课文、复述课文是课后的要求。教学中我想方设法使朗读与读懂课文相结合,通过朗读促进学生读懂课文,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提高朗读水平,并重点指导了两处感叹句的朗读,体会第一句中那惊奇发现的心情,还有最后三个感叹句体现的那分成功的喜悦。考虑到这篇课文比较长,在课内并没有安排全文的复述,而是突出重点自然段,让学生复述“风筝实验”的经过。在复述时,我没有使用“文字提示”的方法指导学生复述,而是采用多幅图的方法指导学生复述,我想这也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因为,我们回忆一件事的时候,脑子总是一幅幅画面,而不是一个个关键词语。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我们在课堂上要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例如当学生自读完第二部分后,让他们说说富兰克林是个怎样的人,学生答案不一:有人认为他不迷信;有人认为他善于观察;有人认为他勇于实践;甚至还有同学认为他“傻”。而我并没有拘泥于“标准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说出合适的理由,并适时加以肯定。从而在教学中,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与文本对话,畅所欲言,个性飞扬,使阅读教学具有了无穷的魅力。

  《天火之谜》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其主旨是宣扬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同时号召少年儿童向他学习。文章采用了对比烘托的手法来突显人物品质。重点段落“风筝实验”描写细致,语言生动简洁。

  备课时,本想按着一般的老路子让学生按着文本的顺序逐步深入课文,在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体会人物的闪光之处,提高对人物精神境界的认识。但又感觉到这种老路子不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于是又仔细研读课文,发现“风筝实验”是本文的一个关键环节,富兰克林正是通过“风筝实验”才解开雷暴的秘密的。不如就从“风筝实验”着手,让学生充分品读,谈体会说认识,了解人物,塑造人物。我把第四自然段的教学作为课堂的重点,从比较实验风筝与一般风筝的不同,到感受富兰克林为科学研究不顾自己的生命,再到富兰克林发现秘密的欣喜若狂的心情。逐层深入,环环相扣,既了解了“风筝实验”的经过和结果,又感受到了富兰克林善于观察、敢于尝试、勇于为科学研究奉献一切的精神。

  课后反思了不足,发现学生学得还算比较扎实,但总感觉学生一堂课上学得太少,其实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细读文本,让他们在有感受的地方做做批注,然后选取典型句子品读,分析,效果可能会更好。

  《天火之谜》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借助具体的语言文字向学生传递着某种精神,希望学生能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受到高尚精神的熏陶和激励,对他们的人生观产生一定的影响。《天火之谜》一文,讲述的是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冒着生命危险进行“风筝试验”的故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

  读完课文,问学生富兰克林是靠什么解开雷暴的秘密的,学生都答“风筝实验”。然后再第二课时前置性预习中,让学生思考富兰克林是个什么样子的人?并结合相关语句。通过品读,学生感受富兰克林为科学研究不顾自己的生命,再到富兰克林发现秘密的欣喜若狂的心情。逐层深入,环环相扣,既了解了“风筝实验”的经过和结果,又感受到了富兰克林善于观察、敢于尝试、勇于为科学研究奉献一切的精神。最后再问学生富兰克林是靠什么解开雷暴的秘密的,学生的理解更进一层,感受到了富兰克林为科学研究勇敢创新奉献的精神。

天火之谜 篇16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不懂的词语。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从对人物言行的描写中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精神。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从对人物言行的具体描写中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用于实践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解读雷暴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19课。齐读课题。懂得这里的“之”的意思吗?看到这个“谜”,我们不由想到了另一个“迷”。知道“迷”的意思吗?(引导学生从字形上推测)知道“谜”在课题中的意思吗?预习后知道这里的“天火”是指什么吗?(板书:雷暴,提示“暴”的字形)课文中有一段关于“雷暴”的介绍。

  用黑板出示课文第一节:地球上空每年都要发生几十亿次雷暴,它能把人击倒,将高大的树木劈成两半。古时候西方人把雷暴看作是“上帝的怒火”,中国人则把它称为“雷神”。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指名读,指导读通读顺。从这一段介绍中你知道了什么?小结。正因为雷暴一直带给人们的是一种神秘,一直带给人们的是一种恐惧,所以人们才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索欲望,想搞清楚它到底什么。但是,限于当时科技发展水平,人们无法认识到雷暴的本来面目,于是人类就充分发挥了想象力的作用,西方人把雷暴看作是“上帝的怒火”,中国人则想象出了雷公、电母这样的天神。齐读第一节。

  (二)整体感知

  雷暴到底是什么?这个谜团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板书:富兰克林)知道富兰克林吗?教师朗读富兰克林生平事迹的资料摘要,要求学生注意倾听,思考:从老师的介绍中知道了什么?(读《富兰克林简介》)讨论。

  下面我们就让我带着对富兰克林的印象走进课文,了解富兰克林是如何揭开天火之谜的。

  1.检查读书,指名读3~5节。读第四小节时,提示“风筝”的“筝”读轻声。“钥匙”这个词读轻声。提示“颠簸”的读音及字意,提示“划”的字音。齐读这一节。

  2.富兰克林揭开天火之谜的过程主要有哪几个阶段?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3~5自然段。(板书:观察——推测——实验)

  ①同学们,我们曾经学习过一则伽利略的名言: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中来。富兰克林就是一个善于观察的人。指名读描写他观察雷暴的句子。

  ②根据观察,富兰克林作出了大胆地推测——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同学们,这种推论在今天看来,是不足为奇的,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就像现在,大家都知道地球是围绕太阳转的。但在15世纪的欧洲,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教会却认为太阳是围绕地球转的。但是一批科学研究者通过长期观察,提出“地球是围绕太阳转”这一观点时,就遭到了宗教势力的迫害,有的人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因此,在那个科技不发达,人们还信奉神灵的时代,富兰克林作出的这个大胆的推论同样是令人难以置信的。课文中是怎样说人们的反应的?指名读有关句子。什么叫冷嘲热讽?想象人们会怎样冷嘲热讽?

  (三)揭开谜底

  ③面对人们的冷嘲热讽,富兰克林没有作口舌之争。他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于是,他决定通过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

  ④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第4节,对照插图,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他的实验过程的?这一段描写中哪些词、句给你印象深刻或令你有所感受?

  预设:

  ⑴前四句反映了富兰克林的实验准备得很充分,考虑周到。

  ⑵“风筝越飞越高,远远望去,犹如云海里的一叶小舟,颠簸着,摇晃着。”

  用一个比喻,暗示了实验的过程是危险的,但这一叶小舟一定会乘风破浪,到达胜利的彼岸。

  ⑶这时,富兰克林用手指靠近铜钥匙,“啪”的一声,骤然闪现一道蓝色的火花,他的手臂一阵发麻。富兰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

  理解“欣喜若狂”。联系前文,你能理解或是体会到他此时此刻的感受吗?

  小结。

  齐读课文第5节。

  ⑤后来,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这样雷电轰鸣时,高大的建筑物就安然无恙了。

  (四)感悟成功

  ⑥同学们,阳光总在风雨后,成功不会随随便便可以获得。请你再完整地默读课文,想想哪些因素让富兰克林获得了成功?从他的成功中你想到了什么或领悟到了什么?写下来。

  小结。

  设计理念:这篇课文讲述的是著名科学家富兰克林的解开雷电之谜的故事,表现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精神。课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因此,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拟从整体入手,以读为手段,通过重点词句的品味,通过前后联系的方法,感悟人物特点,积累课文语言,有效落实教学目标。

天火之谜 篇17

  作者:冲锋舟 来源

  教学目标:

  1、理解富兰克林用“风筝实验”揭开“天火之谜”的过程,进一步感受富兰克林“细心、智慧、谨慎、勇敢”等形象

  2、完成“雷电交加、颠簸、欣喜若狂”等词语教学。

  3、完成对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的复述。

  4、体会课文表达的方法,学会用课文中的句子概括段意。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走近富兰克林,感知富兰克林(四)

  1、指名用一句话概括富兰克林是怎样揭开天火之谜的。

  预设目标:能概括出富兰克林用“风筝实验”揭开了“天火之谜”。

  2、自读第四自然段,找出描写风筝样子的句子,读读说说自己的理解。

  3、小组讨论、班级交流不理解的问题。

  4、出示富兰克林的画像,指名说说对富兰克林的新体会。

  预设目标:能理解风筝的特殊功能,能进一步体会富兰克林的智慧、谨慎。

  5、出示词组并指名读、集体读:

  风筝      拴上      系着    结上     钥匙     

  1)字音教学。

  2)用这些词语说说富兰克林的风筝与众不同之处,可以带上自己的评论。

  预设目标:能读准“筝、拴、系、结、匙”等字音。能对 “风筝样子”进行创造性复述。

  二、走近富兰克林,感知富兰克林(五)

  1、 读读第四自然段中描写实验过程的句子。划出自己体会深刻的句子。汇报理解,并练习朗读。

  预设目标:能抓住关键的句子体会出富兰克林的勇敢。

  2、出示句子:

  风筝越飞越高,远远望去,犹如云海里的一叶小舟,颠簸着,摇晃着。

  1)指名说读这句话的体会。

  2)体会富兰克林此刻的内心活动。

  3) 指名朗读这句话。

  4)出示富兰克林的画像,指名说说对富兰克林的体会。

  预设目标:能通过“一叶小舟、颠簸、摇晃”等词语体会天气的恶劣。能体会出富兰克林当时复杂的心情——担心实验的成败,想到人们的嘲讽等。能通过朗读深化体会天气的恶劣以及体验人物当时心情。

  5)过渡:面对人们的冷嘲热讽,面对恶劣的天气,面对实验结果即将揭晓的一瞬间,伟大的科学家富兰克林也有些忐忑不安了。但,在他内心深处,一定有一个坚定的信念——

  出示句子,指名读。雷暴只是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

  出示富兰克林的画像,指名“读”出富兰克林的眼神。

  预设目标:能再次体会到富兰克林的坚定。

  3、出示句子:

  富兰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

  1)读一读,指名说自己的体会。

  2)联系自己生活,理解“欣喜若狂”,用“欣喜若狂”说一句话。

  3)补充资料:前辈们研究“天火”的的种种不幸遭遇。展开想象,指名说此刻富兰克林想到了什么?

  4)指名有感情的朗读:富兰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

  预设目标:理解“欣喜若狂”,完成造句。能够逐步体会到富兰克林的欣喜若狂并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5)过渡:听听富兰克林是怎样向那些嘲笑他的人庄严宣告的吧!出示并齐读:

  雷暴只是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

  听听富兰克林是怎样向全世界的人庄严宣告的吧!出示并齐读:

  雷暴只是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

  6)出示富兰克林的画像,指名说说对富兰克林的体会。

  预设目标:能体会富兰克林的自信从容。

  4、出示词组并指名读、集体读:

  雷电交加      颠簸摇晃    怒发冲冠     安然无恙    欣喜若狂

  5、指名说,读这些词语时脑海中想到的画面。

  预设目标:能借用想象画面的形式完成对“风筝实验”的复述。

  三、致敬富兰克林,铭记富兰克林。

  1、假设站在高大建筑物的避雷针下,指名对富兰克林说话。

  预设目标:能说出一个自己心目中完整的富兰克林形象以及表达自己的情感。

  2、读词语并回顾富兰克林的故事:

  天火        上帝的怒火     雷神        雷暴

            击倒         劈开        毙伤

  混为一谈    难以置信    冷嘲热讽     无稽之谈    不足为奇

  风筝          拴上        系着          结上        钥匙 

  雷电交加      颠簸摇晃    怒发冲冠     安然无恙    欣喜若狂

  预设目标:能读准字音,积累词语,能在词语的提示下,初步复述全文。

  4、完成课后练习4。

  预设目标:能体会到文章表达的方法,学会用课文中的句子概括段意。

  3、齐读:富兰克林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天火之谜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