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泊船瓜洲》教学实录与反思

《泊船瓜洲》教学实录与反思

零度碳酸 点赞 分享
《泊船瓜洲》教学实录与反思

微信扫码分享

《泊船瓜洲》教学实录与反思(精选7篇)

《泊船瓜洲》教学实录与反思 篇1

  李雅雅 发表

  晋江金井瀛洲小学 李雅雅

  学习目标:

  1.自选方法学习古诗, “读读、背背、议议、画画、写写”。

  2.运用查阅资料的方法自学,培养运用资料解决问题、处理信息的能力。

  3.了解丰富多彩的祖国文化,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一、导入。

  师:同学们以前我们已学过了许多古诗,回忆与月相关的古诗?

  生:《静夜思》、《枫桥夜泊》等。

  师: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这一首古诗也是跟月有关的,这首诗的题目我写在黑板上了,谁愿意大声地念给大家听呢?好,请你来读吧(微笑地请一学生)。

  生1:(大声地)泊船瓜洲。

  师:可以,谁再来?声音要大一点,你来(请学生)。

  生2:(大声地)泊船瓜洲。

  师:非常好。再来(请学生)

  生3:泊船瓜洲。

  师:第一个字是多音字,在这里读什么?

  全班:(大声地)bǒ。

  师:连着题目一起读,一、二

  全班:泊船瓜洲。

  师:这是一首很著名的古诗,是宋代著名的诗人王安石写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这节课我们要把这首诗学好,请同学们想一想,你们打算怎样来学习这首古诗呢?要完成哪些任务呢?

  生1:要了解这首诗的时代背景。

  生2:要懂得题目的意思。

  生3:要抓住重点词来理解诗的意思。

  生4:还要了解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5:要先读。

  生6:还要背诵。

  师:好,我们就初定三个任务。(读、理解、背诵)

  (反思:“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主体”地位怎样才能得到落实?我有意识地将学生推进学习的实践活动中。背诵古诗,唤起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创造平等的交流机会。让学生确定学习任务,使而后的学习变成学生自已的事。)

  二、读诗。

  师:我们先说说怎样读,分小组读,一个一个地读,其他的听,看看有没有读错的志地方。读错的马上帮助他纠正。清楚了吗?

  生:清楚了。

  师:(课件出示配乐诗句。老师巡查、指导。)

  师:(充分朗读后)好,刚才在小组学习的时候,有没有得到其他同学的帮助?告诉老师好吗?

  生:有。

  生1:京口瓜洲一水间的“间”我读成jiān ,同学告诉我“间”在这里是间隔的意思应读ji?n。

  师:很好,还有吗?

  生2:钟山只隔数重山的“重”我读成zhònɡ,同学告诉我数重是几层的意思,所以应读chónɡ。

  师;很好。还有吗?(没有举手)。没有了,刚才小组学习的时候,同学们很认真。但我注意了,些同学读得不是很流利,小组长就多给了这个同学机会,请他多读一遍,非常好!这就是合作学习精神。现在敢读给大家听吗?

  全班:敢!,

  (反思:同学之间懂得合作,互相倾听,互帮互助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氛围。)

  生:朗读古诗。

  师:很好,语音准确。声音略低了一些,谁能读得高一些?

  生:朗读古诗。

  师:读得流利。

  生:继续读。

  三、理解。

  师:好,看来我们第一个任务完成得不错,大家读得认真,在读的过程中你们一定读懂了不少的内容。现在我们看第二个任务;理解。请同学们给合注释和手边的资料讨论,看看你们弄懂了哪些字、词、句的意思?还有哪些读不懂的提出来小组讨论。如果小组同学不能解决的问题,你可以离开座位找你认为最有水平的同学来解答,开始。

  全班:(学生按要求合作学习、讨论。)

  (反思:给予充分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自学讨论,对这首古诗无疑是一种好办法。)

  师:(巡视,逐一到小组倾听、指导。)

  师: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汇报一下你的读书收获,好吗?

  生:我知道了这首诗的意思……

  生:我知道了泊船瓜洲的意思。

  师:很好。其他同学呢?

  生:我知道了“京口”在长江南岸,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钟山:现在南京市的紫金山。

  师:谁能将诗中“瓜洲”、“京口”、“钟山”按方位画一个简图?

  生:学生自由画图。

  师:老师巡视。然后请画好的同学到黑板上画一画。(学生争先恐后、跃跃欲试。)

  生:学生到黑板上画图。

  师:我们共同来看一看,画得怎样?

  生:画得很好,把它们的位置画准确了。

  师:刚才老师发现有一个同学画得也很棒,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生:学生到黑板前展示。

  师:同学们还读懂了什么?

  生: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生:我是从“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两句诗知道。

  师:诗人要“还”到哪里呀?

  生:家乡。

  师:对。从这一诗句中我们知道作者非常地想回到家乡。你能把诗句这个意思读出来吗?同学们听一听,看看是不是很着急回去?

  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师:读得如何?

  全班:一般。

  师:(微笑地对生)你可以再读。

  生1:再读。

  师:怎么样啦?

  生:有进步了。

  师:谁来帮助他?

  生2:读

  师:再读一遍。

  生2:有感情地朗读。

  师:很不错了。谁再来?

  生3:读

  师:读出些意思了。谁再来?

  生4:再读。

  师:读得很棒,把意思读出来了。聪明的孩子一下子就听出来,要把哪些字读好?

  生:又绿了。

  师:还在吗?

  生:何时、照、还。

  师:很好。全班同学试试看。

  生:齐读。

  师:不错。再读。

  生:齐读。

  师:很不错,还知道了什么?

  (反思:营造一个宽松的氛围。在民主、平等的环境中,学生敢说、敢评,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互相评价,肯定优点,提出不足,相互促进,这是我们所追求的。)

  生:我读懂了京口和瓜洲只隔着一条江?

  师:哪个字是长江的意思?

  全班:水。

  师:哪个字是“隔着”的意思?

  全班:间。

  师: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这说明它们之间的距离怎样?

  全班:很近。

  师:(微笑对着生5)我们想听你能不能把很近的意思读出来,想想怎么读?(停一会儿)开始,好吗?

  生5:读。

  师:要着重把什么字突出来念,可以表示两者距离很近呢?

  生5:读。

  师 :有进步了,谁再来读?

  生6:读。

  师:特别是有些字…

  全班:间。

  师:还有什么?

  全班:一水。

  师:很好,(提高声音向全体同学)读。

  全班:朗读。

  师:全班朗读全诗。

  全班:有感情地朗读。

  师:读出意思来了。现在可以把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呢?

  师:(没有举手的学生)看来都懂了,让老师来考考你们吧!课件出示(据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作者作诗过程中曾改多次,最后定稿时才用了“绿”字。试想象,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为什么最后用“绿”字?)小组讨论。

  生:小组讨论学习。

  师:巡视,逐一到小组倾听、指导。

  师:小组交流。

  生:可能用过“吹”字,只说明春风的到来,而不能看出江南变绿。

  生:可能用过“到”“过”字,只是说春风来过江南,而“绿”字用得好,它表现出春天到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

  师:“绿”字给读者以鲜明的色彩感和生机感,表现出春天到来后长江南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

  生:还有,春天来了江南变美,诗人就会思念家乡。

  师:是呀!明媚的春光更引发诗人想回家看看的念头。

  生:“绿”字用得好。

  师:一个“绿”字表达了眼前一片景、胸中无限情,一一个“绿”字使《泊船瓜洲》成了千古绝句,一个“绿”字,使王安石改字成千古佳话。同学们应该学习王安石的这种精神,平时作文时应注意用字、用词的准确性,养成善于推敲善于修改的习惯。

  (反思;课中放手让学生学习、注重良好习惯的培养这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

  师:冬去春又来了“我”没有回到家乡。同学们知道了这些内容,朗读就一定不一样了。现在我们重新把诗句读一遍,要把诗的意思读出来。自由朗读,开始吧。

  全班:自由朗读。

  师:谁愿意读一读?

  生:朗读全诗。

  师:“春风”、“明月”、“绿”、“何时”读得很好。谁再来读?

  生:朗读全诗。

  师:非常好,很聪明!我们一起来读,一、二、

  全班:齐声朗读全诗。

  师:好。同学们,再读诗句有没有产生新的一些问题呢?

  生:京口和瓜洲很近,和家乡只隔几重山,为什么不能回家乡呢?

  师:这是个十分有水平的问题,王安石为什么这么想念家乡,为什么 又不回去呢?思考一下,你们找的资料有谈到这个问题的吗?

  全班:纷纷看自己的资料。

  师:我补充一些资料给大家看,看完后回答问题。(发资料,每一个学生一张)

  全班:阅读自己和老师发下来的资料。

  师:巡视、辅导。

  师:看完了吗?

  全班:看完了。

  师:请告诉你知道的情况。

  生 1:知道在什么地方写下这首诗的,泊船瓜洲时写的,是在江边。

  师:这时诗人正做什么事情?

  生 2:去赴任的路上,所以说是在赴任路上写的。

  师:还知道些什么呢?

  生 3:我还知道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师:他诗写得好啊。还知道什么?

  生 4:王安石原来是不想赴任的。

  师:恩,两次推辞皇帝都没批准,所以、

  生 4:所以他在江边写下这首诗时,就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乡。

  师:非常好啊!怪不得他刚出来就这么忧愁、忧伤。他前面的路是一条艰辛的路啊!这一去呀,也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到自己的家乡了。同学们请注意,最后一句他用了什么标点符号?

  全班:句号。

  师:他不是在问,而是在心里、

  全班:想。

  师:对,想自己的蹉跎,想、(请一学生)

  生 5: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到自己的家乡,

  师:是啊,真的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这首诗充满了了忧愁。现在,我们再来读,感受就不一样了,(作手势) 我们再读。

  三、背诵。

  全班:(读)

  师:不太好,同学们要体会王安石的心情啊。

  全班:(再读,很有感情地)

  师:非常的忧愁,这一去呀,不知何时返回家乡了。会背诵了吗?

  全班:会!

  师:我们一起试一下,忧愁地背诵啊。

  全班:(一起背诵)

  师:很好,我们的任务完成了没有?

  全班:完成了。

  四、延伸。

  师:我要特别表扬你们,你们是自己完成了任务。现在,布置作业。(王安石是我国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许多作品脍炙人口。找一找有关王安石写的诗读一读。)

  (反思:逐步引导学生学习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网络等查阅资料,培养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补充阅读资料:

  王安石(1021—1086)是北宋时期的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少年时代,聪颖好学,年轻时就中了进士。他的诗歌、散文都很出色,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做地方官时,曾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北宋神宗皇帝 非常赏识他,1069年调王安石任参政知事,第二年升任宰相。王安石任宰相期间,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并在对西夏作战中取得了胜利。但王安石推行的改革,遭到朝廷内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三年后,他辞去了宰相的职务,回到了南京的家中,寄情于山水。

  一年后,皇帝又招王安石进京任宰相,他两次推辞而未获批准。这年春天,55岁的王安石从南京出发,上京赴任。有一天晚上,夜宿瓜洲江边,感时伤景,写下了《泊船瓜洲》这首诗。重任宰相一年后,王安石再次被罢免,又回到了南京,过起了隐居生活。

  (diyifanwen.com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此文转载于

《泊船瓜洲》教学实录与反思 篇2

  学习目标:

  1.自选方法学习古诗, “读读、背背、议议、画画、写写”。

  2.运用查阅资料的方法自学,培养运用资料解决问题、处理信息的能力。

  3.了解丰富多彩的祖国文化,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一、导入。

  师:同学们以前我们已学过了许多古诗,回忆与月相关的古诗?

  生:《静夜思》、《枫桥夜泊》等。

  师: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这一首古诗也是跟月有关的,这首诗的题目我写在黑板上了,谁愿意大声地念给大家听呢?好,请你来读吧(微笑地请一学生)。

  生1:(大声地)泊船瓜洲。

  师:可以,谁再来?声音要大一点,你来(请学生)。

  生2:(大声地)泊船瓜洲。

  师:非常好。再来(请学生)

  生3:泊船瓜洲。

  师:第一个字是多音字,在这里读什么?

  全班:(大声地)bǒ。

  师:连着题目一起读,一、二

  全班:泊船瓜洲。

  师:这是一首很著名的古诗,是宋代著名的诗人王安石写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这节课我们要把这首诗学好,请同学们想一想,你们打算怎样来学习这首古诗呢?要完成哪些任务呢?

  生1:要了解这首诗的时代背景。

  生2:要懂得题目的意思。

  生3:要抓住重点词来理解诗的意思。

  生4:还要了解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5:要先读。

  生6:还要背诵。

  师:好,我们就初定三个任务。(读、理解、背诵)

  (反思:“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主体”地位怎样才能得到落实?我有意识地将学生推进学习的实践活动中。背诵古诗,唤起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创造平等的交流机会。让学生确定学习任务,使而后的学习变成学生自已的事。)

  二、读诗。

  师:我们先说说怎样读,分小组读,一个一个地读,其他的听,看看有没有读错的志地方。读错的马上帮助他纠正。清楚了吗?

  生:清楚了。

  师:(课件出示配乐诗句。老师巡查、指导。)

  师:(充分朗读后)好,刚才在小组学习的时候,有没有得到其他同学的帮助?告诉老师好吗?

  生:有。

  生1:京口瓜洲一水间的“间”我读成jiān ,同学告诉我“间”在这里是间隔的意思应读ji?n。

  师:很好,还有吗?

  生2:钟山只隔数重山的“重”我读成zhònɡ,同学告诉我数重是几层的意思,所以应读chónɡ。

  师;很好。还有吗?(没有举手)。没有了,刚才小组学习的时候,同学们很认真。但我注意了,些同学读得不是很流利,小组长就多给了这个同学机会,请他多读一遍,非常好!这就是合作学习精神。现在敢读给大家听吗?

  全班:敢!,

  (反思:同学之间懂得合作,互相倾听,互帮互助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氛围。)

  生:朗读古诗。

  师:很好,语音准确。声音略低了一些,谁能读得高一些?

  生:朗读古诗。

  师:读得流利。

  生:继续读。

  三、理解。

  师:好,看来我们第一个任务完成得不错,大家读得认真,在读的过程中你们一定读懂了不少的内容。现在我们看第二个任务;理解。请同学们给合注释和手边的资料讨论,看看你们弄懂了哪些字、词、句的意思?还有哪些读不懂的提出来小组讨论。如果小组同学不能解决的问题,你可以离开座位找你认为最有水平的同学来解答,开始。

  全班:(学生按要求合作学习、讨论。)

  (反思:给予充分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自学讨论,对这首古诗无疑是一种好办法。)

  师:(巡视,逐一到小组倾听、指导。)

  师: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汇报一下你的读书收获,好吗?

  生:我知道了这首诗的意思……

  生:我知道了泊船瓜洲的意思。

  师:很好。其他同学呢?

  生:我知道了“京口”在长江南岸,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钟山:现在南京市的紫金山。

  师:谁能将诗中“瓜洲”、“京口”、“钟山”按方位画一个简图?

  生:学生自由画图。

  师:老师巡视。然后请画好的同学到黑板上画一画。(学生争先恐后、跃跃欲试。)

  生:学生到黑板上画图。

  师:我们共同来看一看,画得怎样?

  生:画得很好,把它们的位置画准确了。

  师:刚才老师发现有一个同学画得也很棒,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生:学生到黑板前展示。

  师:同学们还读懂了什么?

  生: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生:我是从“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两句诗知道。

  师:诗人要“还”到哪里呀?

  生:家乡。

  师:对。从这一诗句中我们知道作者非常地想回到家乡。你能把诗句这个意思读出来吗?同学们听一听,看看是不是很着急回去?

  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师:读得如何?

  全班:一般。

  师:(微笑地对生)你可以再读。

  生1:再读。

  师:怎么样啦?

  生:有进步了。

  师:谁来帮助他?

  生2:读

  师:再读一遍。

  生2:有感情地朗读。

  师:很不错了。谁再来?

  生3:读

  师:读出些意思了。谁再来?

  生4:再读。

  师:读得很棒,把意思读出来了。聪明的孩子一下子就听出来,要把哪些字读好?

  生:又绿了。

  师:还在吗?

  生:何时、照、还。

  师:很好。全班同学试试看。

  生:齐读。

  师:不错。再读。

  生:齐读。

  师:很不错,还知道了什么?

  (反思:营造一个宽松的氛围。在民主、平等的环境中,学生敢说、敢评,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互相评价,肯定优点,提出不足,相互促进,这是我们所追求的。)

  生:我读懂了京口和瓜洲只隔着一条江?

  师:哪个字是长江的意思?

  全班:水。

  师:哪个字是“隔着”的意思?

  全班:间。

  师: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这说明它们之间的距离怎样?

  全班:很近。

  师:(微笑对着生5)我们想听你能不能把很近的意思读出来,想想怎么读?(停一会儿)开始,好吗?

  生5:读。

  师:要着重把什么字突出来念,可以表示两者距离很近呢?

  生5:读。

  师 :有进步了,谁再来读?

  生6:读。

  师:特别是有些字…

  全班:间。

  师:还有什么?

  全班:一水。

  师:很好,(提高声音向全体同学)读。

  全班:朗读。

  师:全班朗读全诗。

  全班:有感情地朗读。

  师:读出意思来了。现在可以把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呢?

  师:(没有举手的学生)看来都懂了,让老师来考考你们吧!课件出示(据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作者作诗过程中曾改多次,最后定稿时才用了“绿”字。试想象,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为什么最后用“绿”字?)小组讨论。

  生:小组讨论学习。

  师:巡视,逐一到小组倾听、指导。

  师:小组交流。

  生:可能用过“吹”字,只说明春风的到来,而不能看出江南变绿。

  生:可能用过“到”“过”字,只是说春风来过江南,而“绿”字用得好,它表现出春天到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

  师:“绿”字给读者以鲜明的色彩感和生机感,表现出春天到来后长江南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

  生:还有,春天来了江南变美,诗人就会思念家乡。

  师:是呀!明媚的春光更引发诗人想回家看看的念头。

  生:“绿”字用得好。

  师:一个“绿”字表达了眼前一片景、胸中无限情,一一个“绿”字使《泊船瓜洲》成了千古绝句,一个“绿”字,使王安石改字成千古佳话。同学们应该学习王安石的这种精神,平时作文时应注意用字、用词的准确性,养成善于推敲善于修改的习惯。

  (反思;课中放手让学生学习、注重良好习惯的培养这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

  师:冬去春又来了“我”没有回到家乡。同学们知道了这些内容,朗读就一定不一样了。现在我们重新把诗句读一遍,要把诗的意思读出来。自由朗读,开始吧。

  全班:自由朗读。

  师:谁愿意读一读?

  生:朗读全诗。

  师:“春风”、“明月”、“绿”、“何时”读得很好。谁再来读?

  生:朗读全诗。

  师:非常好,很聪明!我们一起来读,一、二、

  全班:齐声朗读全诗。

  师:好。同学们,再读诗句有没有产生新的一些问题呢?

  生:京口和瓜洲很近,和家乡只隔几重山,为什么不能回家乡呢?

  师:这是个十分有水平的问题,王安石为什么这么想念家乡,为什么 又不回去呢?思考一下,你们找的资料有谈到这个问题的吗?

  全班:纷纷看自己的资料。

  师:我补充一些资料给大家看,看完后回答问题。(发资料,每一个学生一张)

  全班:阅读自己和老师发下来的资料。

  师:巡视、辅导。

  师:看完了吗?

  全班:看完了。

  师:请告诉你知道的情况。

  生 1:知道在什么地方写下这首诗的,泊船瓜洲时写的,是在江边。

  师:这时诗人正做什么事情?

  生 2:去赴任的路上,所以说是在赴任路上写的。

  师:还知道些什么呢?

  生 3:我还知道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师:他诗写得好啊。还知道什么?

  生 4:王安石原来是不想赴任的。

  师:恩,两次推辞皇帝都没批准,所以、

  生 4:所以他在江边写下这首诗时,就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乡。

  师:非常好啊!怪不得他刚出来就这么忧愁、忧伤。他前面的路是一条艰辛的路啊!这一去呀,也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到自己的家乡了。同学们请注意,最后一句他用了什么标点符号?

  全班:句号。

  师:他不是在问,而是在心里、

  全班:想。

  师:对,想自己的蹉跎,想、(请一学生)

  生 5: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到自己的家乡,

  师:是啊,真的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这首诗充满了了忧愁。现在,我们再来读,感受就不一样了,(作手势)  我们再读。

  三、背诵。

  全班:(读)

  师:不太好,同学们要体会王安石的心情啊。

  全班:(再读,很有感情地)

  师:非常的忧愁,这一去呀,不知何时返回家乡了。会背诵了吗?

  全班:会!

  师:我们一起试一下,忧愁地背诵啊。

  全班:(一起背诵)

  师:很好,我们的任务完成了没有?

  全班:完成了。

  四、延伸。

  师:我要特别表扬你们,你们是自己完成了任务。现在,布置作业。(王安石是我国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许多作品脍炙人口。找一找有关王安石写的诗读一读。)

  (反思:逐步引导学生学习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网络等查阅资料,培养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补充阅读资料:

  王安石(1021—1086)是北宋时期的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少年时代,聪颖好学,年轻时就中了进士。他的诗歌、散文都很出色,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做地方官时,曾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北宋神宗皇帝 非常赏识他,1069年调王安石任参政知事,第二年升任宰相。王安石任宰相期间,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并在对西夏作战中取得了胜利。但王安石推行的改革,遭到朝廷内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三年后,他辞去了宰相的职务,回到了南京的家中,寄情于山水。

  一年后,皇帝又招王安石进京任宰相,他两次推辞而未获批准。这年春天,55岁的王安石从南京出发,上京赴任。有一天晚上,夜宿瓜洲江边,感时伤景,写下了《泊船瓜洲》这首诗。重任宰相一年后,王安石再次被罢免,又回到了南京,过起了隐居生活。

《泊船瓜洲》教学实录与反思 篇3

  学习目标:

  1.自选方法学习古诗, “读读、背背、议议、画画、写写”。

  2.运用查阅资料的方法自学,培养运用资料解决问题、处理信息的能力。

  3.了解丰富多彩的祖国文化,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一、导入。

  师:同学们以前我们已学过了许多古诗,回忆与月相关的古诗?

  生:《静夜思》、《枫桥夜泊》等。

  师: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这一首古诗也是跟月有关的,这首诗的题目我写在黑板上了,谁愿意大声地念给大家听呢?好,请你来读吧(微笑地请一学生)。

  生1:(大声地)泊船瓜洲。

  师:可以,谁再来?声音要大一点,你来(请学生)。

  生2:(大声地)泊船瓜洲。

  师:非常好。再来(请学生)

  生3:泊船瓜洲。

  师:第一个字是多音字,在这里读什么?

  全班:(大声地)bǒ。

  师:连着题目一起读,一、二

  全班:泊船瓜洲。

  师:这是一首很著名的古诗,是宋代著名的诗人王安石写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这节课我们要把这首诗学好,请同学们想一想,你们打算怎样来学习这首古诗呢?要完成哪些任务呢?

  生1:要了解这首诗的时代背景。

  生2:要懂得题目的意思。

  生3:要抓住重点词来理解诗的意思。

  生4:还要了解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5:要先读。

  生6:还要背诵。

  师:好,我们就初定三个任务。(读、理解、背诵)

  (反思:“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主体”地位怎样才能得到落实?我有意识地将学生推进学习的实践活动中。背诵古诗,唤起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创造平等的交流机会。让学生确定学习任务,使而后的学习变成学生自已的事。)

  二、读诗。

  师:我们先说说怎样读,分小组读,一个一个地读,其他的听,看看有没有读错的志地方。读错的马上帮助他纠正。清楚了吗?

  生:清楚了。

  师:(课件出示配乐诗句。老师巡查、指导。)

  师:(充分朗读后)好,刚才在小组学习的时候,有没有得到其他同学的帮助?告诉老师好吗?

  生:有。

  生1:京口瓜洲一水间的“间”我读成jiān ,同学告诉我“间”在这里是间隔的意思应读jiãn。

  师:很好,还有吗?

  生2:钟山只隔数重山的“重”我读成zhònɡ,同学告诉我数重是几层的意思,所以应读chónɡ。

  师;很好。还有吗?(没有举手)。没有了,刚才小组学习的时候,同学们很认真。但我注意了,些同学读得不是很流利,小组长就多给了这个同学机会,请他多读一遍,非常好!这就是合作学习精神。现在敢读给大家听吗?

  全班:敢!,

  (反思:同学之间懂得合作,互相倾听,互帮互助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氛围。)

  生:朗读古诗。

  师:很好,语音准确。声音略低了一些,谁能读得高一些?

  生:朗读古诗。

  师:读得流利。

  生:继续读。

  三、理解。

  师:好,看来我们第一个任务完成得不错,大家读得认真,在读的过程中你们一定读懂了不少的内容。现在我们看第二个任务;理解。请同学们给合注释和手边的资料讨论,看看你们弄懂了哪些字、词、句的意思?还有哪些读不懂的提出来小组讨论。如果小组同学不能解决的问题,你可以离开座位找你认为最有水平的同学来解答,开始。

  全班:(学生按要求合作学习、讨论。)

  (反思:给予充分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自学讨论,对这首古诗无疑是一种好办法。)

  师:(巡视,逐一到小组倾听、指导。)

  师: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汇报一下你的读书收获,好吗?

  生:我知道了这首诗的意思……

  生:我知道了泊船瓜洲的意思。

  师:很好。其他同学呢?

  生:我知道了“京口”在长江南岸,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钟山:现在南京市的紫金山。

  师:谁能将诗中“瓜洲”、“京口”、“钟山”按方位画一个简图?

  生:学生自由画图。

  师:老师巡视。然后请画好的同学到黑板上画一画。(学生争先恐后、跃跃欲试。)

  生:学生到黑板上画图。

  师:我们共同来看一看,画得怎样?

  生:画得很好,把它们的位置画准确了。

  师:刚才老师发现有一个同学画得也很棒,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生:学生到黑板前展示。

  师:同学们还读懂了什么?

  生: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生:我是从“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两句诗知道。

  师:诗人要“还”到哪里呀?

  生:家乡。

  师:对。从这一诗句中我们知道作者非常地想回到家乡。你能把诗句这个意思读出来吗?同学们听一听,看看是不是很着急回去?

  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师:读得如何?

  全班:一般。

  师:(微笑地对生)你可以再读。

  生1:再读。

  师:怎么样啦?

  生:有进步了。

  师:谁来帮助他?

  生2:读

  师:再读一遍。

  生2:有感情地朗读。

  师:很不错了。谁再来?

  生3:读

  师:读出些意思了。谁再来?

  生4:再读。

  师:读得很棒,把意思读出来了。聪明的孩子一下子就听出来,要把哪些字读好?

  生:又绿了。

  师:还在吗?

  生:何时、照、还。

  师:很好。全班同学试试看。

  生:齐读。

  师:不错。再读。

  生:齐读。

  师:很不错,还知道了什么?

  (反思:营造一个宽松的氛围。在民主、平等的环境中,学生敢说、敢评,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互相评价,肯定优点,提出不足,相互促进,这是我们所追求的。)

  生:我读懂了京口和瓜洲只隔着一条江?

  师:哪个字是长江的意思?

  全班:水。

  师:哪个字是“隔着”的意思?

  全班:间。

  师: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这说明它们之间的距离怎样?

  全班:很近。

  师:(微笑对着生5)我们想听你能不能把很近的意思读出来,想想怎么读?(停一会儿)开始,好吗?

  生5:读。

  师:要着重把什么字突出来念,可以表示两者距离很近呢?

  生5:读。

  师 :有进步了,谁再来读?

  生6:读。

  师:特别是有些字…

  全班:间。

  师:还有什么?

  全班:一水。

  师:很好,(提高声音向全体同学)读。

  全班:朗读。

  师:全班朗读全诗。

  全班:有感情地朗读。

  师:读出意思来了。现在可以把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呢?

  师:(没有举手的学生)看来都懂了,让老师来考考你们吧!课件出示(据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作者作诗过程中曾改多次,最后定稿时才用了“绿”字。试想象,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为什么最后用“绿”字?)小组讨论。

  生:小组讨论学习。

  师:巡视,逐一到小组倾听、指导。

  师:小组交流。

  生:可能用过“吹”字,只说明春风的到来,而不能看出江南变绿。

  生:可能用过“到”“过”字,只是说春风来过江南,而“绿”字用得好,它表现出春天到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

  师:“绿”字给读者以鲜明的色彩感和生机感,表现出春天到来后长江南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

  生:还有,春天来了江南变美,诗人就会思念家乡。

  师:是呀!明媚的春光更引发诗人想回家看看的念头。

  生:“绿”字用得好。

  师:一个“绿”字表达了眼前一片景、胸中无限情,一一个“绿”字使《泊船瓜洲》成了千古绝句,一个“绿”字,使王安石改字成千古佳话。同学们应该学习王安石的这种精神,平时作文时应注意用字、用词的准确性,养成善于推敲善于修改的习惯。

  (反思;课中放手让学生学习、注重良好习惯的培养这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

  师:冬去春又来了“我”没有回到家乡。同学们知道了这些内容,朗读就一定不一样了。现在我们重新把诗句读一遍,要把诗的意思读出来。自由朗读,开始吧。

  全班:自由朗读。

  师:谁愿意读一读?

  生:朗读全诗。

  师:“春风”、“明月”、“绿”、“何时”读得很好。谁再来读?

  生:朗读全诗。

  师:非常好,很聪明!我们一起来读,一、二、

  全班:齐声朗读全诗。

  师:好。同学们,再读诗句有没有产生新的一些问题呢?

  生:京口和瓜洲很近,和家乡只隔几重山,为什么不能回家乡呢?

  师:这是个十分有水平的问题,王安石为什么这么想念家乡,为什么 又不回去呢?思考一下,你们找的资料有谈到这个问题的吗?

  全班:纷纷看自己的资料。

  师:我补充一些资料给大家看,看完后回答问题。(发资料,每一个学生一张)

  全班:阅读自己和老师发下来的资料。

  师:巡视、辅导。

  师:看完了吗?

  全班:看完了。

  师:请告诉你知道的情况。

  生 1:知道在什么地方写下这首诗的,泊船瓜洲时写的,是在江边。

  师:这时诗人正做什么事情?

  生 2:去赴任的路上,所以说是在赴任路上写的。

  师:还知道些什么呢?

  生 3:我还知道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师:他诗写得好啊。还知道什么?

  生 4:王安石原来是不想赴任的。

  师:恩,两次推辞皇帝都没批准,所以、

  生 4:所以他在江边写下这首诗时,就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乡。

  师:非常好啊!怪不得他刚出来就这么忧愁、忧伤。他前面的路是一条艰辛的路啊!这一去呀,也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到自己的家乡了。同学们请注意,最后一句他用了什么标点符号?

  全班:句号。

  师:他不是在问,而是在心里、

  全班:想。

  师:对,想自己的蹉跎,想、(请一学生)

  生 5: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到自己的家乡,

  师:是啊,真的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这首诗充满了了忧愁。现在,我们再来读,感受就不一样了,(作手势)  我们再读。

  三、背诵。

  全班:(读)

  师:不太好,同学们要体会王安石的心情啊。

  全班:(再读,很有感情地)

  师:非常的忧愁,这一去呀,不知何时返回家乡了。会背诵了吗?

  全班:会!

  师:我们一起试一下,忧愁地背诵啊。

  全班:(一起背诵)

  师:很好,我们的任务完成了没有?

  全班:完成了。

  四、延伸。

  师:我要特别表扬你们,你们是自己完成了任务。现在,布置作业。(王安石是我国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许多作品脍炙人口。找一找有关王安石写的诗读一读。)

  (反思:逐步引导学生学习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网络等查阅资料,培养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补充阅读资料:                                               

  王安石(1021—1086)是北宋时期的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少年时代,聪颖好学,年轻时就中了进士。他的诗歌、散文都很出色,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做地方官时,曾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北宋神宗皇帝 非常赏识他,1069年调王安石任参政知事,第二年升任宰相。王安石任宰相期间,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并在对西夏作战中取得了胜利。但王安石推行的改革,遭到朝廷内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三年后,他辞去了宰相的职务,回到了南京的家中,寄情于山水。

  一年后,皇帝又招王安石进京任宰相,他两次推辞而未获批准。这年春天,55岁的王安石从南京出发,上京赴任。有一天晚上,夜宿瓜洲江边,感时伤景,写下了《泊船瓜洲》这首诗。重任宰相一年后,王安石再次被罢免,又回到了南京,过起了隐居生活。

《泊船瓜洲》教学实录与反思 篇4

  北海高庄小学 王丽霞

  《泊船瓜洲》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一首古诗,短短28个字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在教学时,我尝试用让学生用画图的方法来理解课文,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片断一:

  师:“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谁来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

  生沉默。

  师:再读这两句诗,结合课下注释,用简单的示意图来标明京口、瓜洲、钟山的位置。

  生纷纷读诗,读注释、思考、画图。

  师指名一生上台板画、讲解,大部分学生认为他画得正确。

  师: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诗。

  生读。

  师:谁来解释一下这两句诗的意思。

  生争先恐后举手。

  生:京口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再翻过几座山,就是我的家乡钟山。

  师:看看你画的示意图,你认为作者所在的地方离家乡远吗?

  生:远。

  师:但作者认为——

  生:很近。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我是从“一水间,只隔”这两个词看出来的,尽管作者离家乡很远,但他看来却很近,这说明他特别想家。

  片断二:

  学完了“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之后,我在学生板画的示意图上补充了一艘小船,一轮弯月。

  生:老师,我认为画成十五的月亮更好。

  师:为什么?

  生;因为圆月代表团圆,看到圆月,诗人就更想家了。

  学生讨论,均认为画成圆月更恰当。

  反思:

  1、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所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不尽。”在备课时,我已预料到学生可能弄不清京口、瓜洲、钟山的位置,我想,与其告诉学生,不如让他们自己动脑动手找到答案,板画设计的过程就是“授生以渔”的过程。板画所画充分调动了学生内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不但能学会,而且会学。在学中体验,在体验中提高。

  2、永远不要低估学生的能力。一提到新课程,老师们总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自主、探究、以学生为主体”等词语,但在具体的授课中却总是不放心,忍不住包办代替。这节课让我领悟到,其实在我们课堂教学中,有许多值得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研讨训练的机会,学生也完全有这样的能力,甚至会比老师理解得更到位,给我们以启发。因此只要我们作为课堂引导者的教师善于发现,善于思索,相信学生的心灵一定会在你的指导下得到放飞。

  (diyifanwen.com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此文转载于

《泊船瓜洲》教学实录与反思 篇5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

  《泊船瓜洲》这首古诗是宋代大诗人王安石的佳作,此诗是诗人第二次上京任职,坐船远离家乡在上京途中写的。

  这首诗中有一句很有名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当时王安石并不是这样写的,没有用上“绿”这个字,他改了十几次才改成了现在的“绿”字。这一句也是本首诗的教学难点,在教学这一句时,我将当时诗人如何改诗的过程告诉了学生,同时我也请班上的孩子们当一回诗人,也来改一改,此处还能用上什么字,话音刚落就有很多同学迫不及待的举起了手。我让他们一个个轮流说,他们用上了很多字,有“吹,越,暖,过,掠,拂,飘,满,抱,入,来,去,栽,见,返……”听完孩子们的回答,我很意外也很高兴,意外的是想不到他们会想出这么多替代“绿”字的字来,尤其是“暖”、“拂”、“掠”几个字用得很贴切,他们说出这些字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我表扬了孩子们,得到老师的表扬,孩子们更是来劲,又想出了一些字。

  当孩子们沉浸在改诗取得的成就感时,我话峰一转,引回到本课的教学中,我问道:“为什么诗人不用你们刚才所说的字,而要用这一个‘绿’字呢?”学生又炸开了锅的讨论起来。我再进一步的引导学生“诗人是什么季节离开家乡?他在船上看到了哪些景物?”这样一问,学生就更明白了,原来是春天来了,吹风吹绿了长江两岸。这样学生对于 “绿”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能理解诗人为什么会选择用“绿”字,也更好的体会了诗人的这一份思乡之情,这种教学又何乐而不为呢?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

  从事了多年的教学工作,也讲过不少次的古诗教学,总认为古诗非常好讲。但是来到一实验之后,我对古诗教学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古诗教学并不简单,而是非常复杂。

  前几天,我讲了一节达标课,我所讲的内容恰恰是一首古诗──《泊船瓜洲》。这是一首表达思乡的诗,脍炙人口。对于学生来说,读诗、背诗已不是重点和难点,因为他们早在三年级时就积累过这首诗。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感受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上,这也是我在请教同年组多位教师之后的共同意见。于是,我便在怎样感悟古诗的情感上仔细揣摩,探寻方法。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几个环节的设计让我颇有收获:

  1、注重朗读,熟读成诵: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是体会古诗感情的最好方法。通过朗读,学生和诗人的感受会贴得更近。新课伊始,我先指名让学生朗读古诗,并指出多音字的准确读音。之后,在学生讨论诗意汇报时,让学生读出诗句再解释诗意。分析完作者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思乡情后,又多次朗读,每读都有新的要求。我觉得学生的感情应该是越来越强烈的,他们的这种感情恰恰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了。

  2、重点明确,安排合理:

  真正优秀的教师不是讲好一节课,而是能根据学生的现状因材施教。这首古诗学生早就背诵过了,所以重点应放在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上。在时间的分配上,初读古诗、理解诗意、背诵古诗只用了半节课,后半节课意在品味诗情,这也充分体现了教学的重点。

  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尽管本节课考虑多多,还有不足之处:

  课上,同学们能按着我的思路学习,不过在感受诗情的环节学生体会得还不够。首先,学生对于诗人的资料、诗歌的写作背景还不是很了解。虽然课下学生查找过相关资料,但不具体,也不翔实,所以诗人写这首诗的感情就不能够很好地去体会,也不能理解为什么路途遥远,诗人却只觉得“一水”“只隔”。教师应该把诗人当时的心态,所处的政治环境,屡次的人生遭遇都讲解给学生,用他们的生活感受去体会作者的感情。

  其次,王安石用字推敲、准确也是值得同学们学习的。我想让学生从“绿”这个字感受江南满眼新绿,一派生机的景色。我也感觉学生对于作者多次换字的典故熟悉万分,没必要进行换字练习了。然而我的想法错了。学生的体会不深刻,只有进行换字练习,他们才能体会作者用字的斟酌。

  看来,看似简单的东西未必简单。越是简单的文章,它包含的内容越耐人寻味,道理越深刻,需要教师付出的越多。

  《泊船瓜洲》关于“绿”的教学反思

  今天的语文课上,讲到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名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时,我饶有兴趣地讲起了诗人贾岛“推敲炼字”的故事,尔后,又给同学们讲了当年王安石是如何经过三番五次的修改才最终决定用“绿”字的,同学们听得如痴如醉。正当我暗自得意的时候,有个学生却突然站起来说:

  “老师,我想给王安石把‘绿’字改一下!”

  “老师,我也想改!”

  “我也想改!”

  ……

  一石激起千层浪。我被同学们突如其来的要求给问懵了,怎么办呢?是直接告诉孩子们,这是大诗人的选择,是不能改的?还是……种种做法在我的头脑中一一闪过。对了,新课程的理念不是要尊重学生的主观体验,让他们畅所欲言吗?于是,我选择了以下的做法。

  “好吧!”我停下了准备往下讲的课,微笑着对大家说,“我们一起来看看咱们班的大诗人是如何修改的。”

  “我觉得应该用‘来’!”

  “用‘满’比较好!”

  “我认为用‘过’最合适!”

  “不!用‘到’才好呢!”

  ……

  不一会儿,一个个鲜活的答案跃然黑板上:映、拂、到、过、吹、来、染、赶……同学们还在为各自的答案而争论着。

  “哈哈,同学们的词汇可真丰富啊!但我想,既然王安石经过反复推敲才选用了‘绿’字,肯定有他的独到之处吧,请大家读读诗句细细体会一下。”我终于可以塞上一句话了。经我这么一说,喧闹的教室安静下来。一阵沉默过后,终于有人发言了。

  “对!老师,人家王安石想要表达的是春天到来,江南岸一片新绿的色彩,而‘映、拂’等字只写出了春风的到来,没有写颜色,所以我觉得不太合适。”大家都点头称是,我也比较赞同这个同学的说法,正准备“鸣金收兵”,不料又一个声音冒了出来:

  “老师,春天来了,万物复苏,不会只有绿色吧?我认为还应该有各种颜色的小花,我觉得用‘染’才准确呢!它可以‘染’出五颜六色来啊!”

  噫,这个同学的说法也很有道理啊!怎么往下进行呢?我心里琢磨着。对了,何不放手让同学们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去探讨个究竟呢?“到底是‘绿’字准确,还是‘染’字好呢?我想,每个同学都应该有自己的看法,接下来请大家小组内尽情发表自己的高见!”

  讨论过后,同学们的发言令我十分欣慰。

  “尽管春天是多姿多彩的,但我们组认为春天应该以绿色为主。再说,绿色是生命的象征。所以我们认为还是‘绿’字好。”

  “‘染’虽然能表示出多种颜色,但‘染’上的颜色往往只是附着在事物的表面,就像人们染头发,时间久了可能会褪色。而‘绿’我们感觉是由内到外产生的,王安石当时那种思念家乡的情感当然是从内心发出来的,所以我们认为用‘绿’字比较准确。”

  ……

  “当然,王安石所用的‘绿’字也不一定是最恰当的,我想,只要同学们善于思考,反复推敲,你一定会找到一个比它正准确的词语。”最后,我充满期望地说。

  课后,我默默思忖着。在寻找替换“绿”字的词语的过程中,同学们可能最终也找不到一个非常合适的词语来替换它,但他们在寻找、思考、讨论的过程中,所体会到的王安石的思乡的感情,所感悟到的对“染”“绿”等字的理解,不正是我们的课程目标所要求的吗?一提到新课程,往往老师们的思维总被“自主、探究、以学生为主体”等词语充盈着,但在具体的授课中却总感到迷惘,不知道该如何去实施。其实,在我们课堂教学中,有许多值得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研讨训练的机会,只要我们作为课堂引导者的教师善于发现,善于思索,相信学生的心灵一定会在你的指导下得到放飞。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

  十月十三日上午,我们全县的教研活动在我校召开,我的公开课是《泊船瓜洲》,在接到教学任务到公开教学有10多天的时间,我在备课的历程中感受颇多。我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文学真实与生活真实:

  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现实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升华,它是作者对社会生活现象进行艺术加工创作出来的艺术形象,所以文学与生活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因此文学真实不能可以违背生活真实,否则读者也难以接受,只有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文学真实,才能带给读者审美的享受。语文教学中,由于古典诗歌距离现在生活时代久远,含义、语法等都有很大差异,且内容简单,理解困难。课堂教学中常常出现理解错位,对体会诗歌的内涵与情感产生阻隔。 

  在教学《泊船瓜洲》时,在理解“钟山只隔数重山”时,我让学生同桌交流讨论“数重山”是几座山,还是许多座山?有的学生认为:钟山与京口只隔几座山;而有的学生认为:钟山与瓜洲隔着许多座大山。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分歧,我先让学生各自阐明观点,展开辩论,结果同学们争论得面红耳赤,胜负难分。最后我让他们联系上一句“一水间”,提出问题引导:为什么宽阔的长江在作者的眼中仅仅是“一水”之隔?为什么作者诗中“又绿江南岸”,而不是江北岸呢?他们稍作议论,便争先恐后地说:“因为作者马上就要到京城任宰相,远离亲人和家乡,此时勾起了作者悠悠的思乡之情。”

  对于文学真实和生活真实的区别,经同学们这么身临其境的推想,诗歌的理解便变得迎刃而解了。而学生将保持这种高昂的情绪,顺利学完此诗,这真是无声胜有声啊!

  二、教材挖掘与课堂教学:

  语文课堂是教师的舞台,只有课前充分挖掘好教材,利用好课堂这个舞台,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课堂教学的筹划就像花园里德园丁,只有园丁们精心护理,因地制宜的筹划,才能有新颖别致的风景。而古诗教学进入诗境、体悟诗情是小学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要求的目标。一般的公开教学很少看到教师们涉足,为什么一些教师畏惧诗词教学呢?教学名家的“观摩课”与普通教师的“常态课”究竟有多少距离呢?我想在努力地寻求一个突破口。

  古典诗词蕴含着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好感情,融入了作者对于审美的独特感受。诗无达诂,读者对于文本的理解会因为不同的人生经历和文化背景,产生不同的感悟和体验,因此在古诗教学时,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适时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情感,努力使学生的理解贴近作者的实际思想。王安石诗句中的“明月”就是中国传统的思乡的意象,我抓住这一意象做足文章,课前导入就播放歌曲《中国的月亮》,石顺义作词:哪里月不圆,何处月无光,我却深深地爱着你,中国的月亮。自古月是故乡明,你深深的爱,你甜甜的情,总珍藏在我的心上。然后又选用不同时代的明月诗句:然后又选用不同时代的明月诗句: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三国】曹植。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代】李白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宋代】苏轼

  让学生知道“明月”往往是在外漂泊的游子思乡的寄托,通过不同形式的诵读来理解诗歌的情感。

  另外关于“绿”字,我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加深学生的理解。首先我让学生找一个合适的字来代替“绿”字,学生先后找到十多个动词,可谓五花八门,令台下听课的教师们称奇。然后让大家说说这个“绿”字的好处,是春天勃勃生机的象征。再请学生说一说自己脑海中春天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逐步加深理解。接下来让学生看课后补充资料,出示多媒体:

  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湖上春已早,田家日不闲。(唐代)丘为《题农父庐舍》选自《全唐诗》第129卷46首

  东风已绿瀛洲草,紫殿红楼觉春好。(唐代)李白《侍从宜春苑奉诏赋龙池柳色初青》

  细心的学生会发现老师出示的诗句和书后的诗句“又绿湖上出”有一点差异,这是我在备课时发现,并查阅大量的资料得到的结果,我乘机告诉学生学习时要多动脑筋,要敢于怀疑权威的精神。

  三、教学负担与专业成长:

  明末教育家王夫之在他的《四书训义》中指出:“教者因人才不齐,而教之多术。”开课教师要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在驾驭课堂上才可能做到应对自如。的确,公开教学任务可能会影响自己的正常教学,毕竟需要自己下一番功夫来认真对待,因此有的教师便推辞,觉得开课己是一种负担,不愿意去啃这根骨头。当然我也有过这种考虑,通过这次课堂教学,原本不太熟悉powerpoint的软件制作,后来只有逼迫着自己去做课件,经过多次的请教和修改幻灯内容,我基本掌握了powerpoint的软件制作,受益匪浅。

  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改进。在研磨教材教法的经历中,常会有许多的灵感。通过备课、开课、研讨活动,在教材和教学方法上又有新的突破。特别是和同事与专家的讨论,更是一种教学观念和理念上的一个洗礼。我希望能把自己所积累的教学经验理论化,做一些课题研究,进一步升华,以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同时自己的在历练中也不知不觉地促进了专业成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学是一项缓慢而美好的事业,我将会在这条漫长的路上,争取去做一名有底蕴、有情怀、有思想的语文教师。

《泊船瓜洲》教学实录与反思 篇6

  从事了多年的教学工作,也讲过不少次的古诗教学,总认为古诗非常好讲。但是来到一实验之后,我对古诗教学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古诗教学并不简单,而是非常复杂。

  前几天,我讲了一节达标课,我所讲的内容恰恰是一首古诗──《泊船瓜洲》。这是一首表达思乡的诗,脍炙人口。对于学生来说,读诗、背诗已不是重点和难点,因为他们早在三年级时就积累过这首诗。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感受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上,这也是我在请教同年组多位教师之后的共同意见。于是,我便在怎样感悟古诗的情感上仔细揣摩,探寻方法。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几个环节的设计让我颇有收获:

  1、注重朗读,熟读成诵: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是体会古诗感情的最好方法。通过朗读,学生和诗人的感受会贴得更近。新课伊始,我先指名让学生朗读古诗,并指出多音字的准确读音。之后,在学生讨论诗意汇报时,让学生读出诗句再解释诗意。分析完作者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思乡情后,又多次朗读,每读都有新的要求。我觉得学生的感情应该是越来越强烈的,他们的这种感情恰恰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了。

  2、重点明确,安排合理:

  真正优秀的教师不是讲好一节课,而是能根据学生的现状因材施教。这首古诗学生早就背诵过了,所以重点应放在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上。在时间的分配上,初读古诗、理解诗意、背诵古诗只用了半节课,后半节课意在品味诗情,这也充分体现了教学的重点。

  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尽管本节课考虑多多,还有不足之处:

  课上,同学们能按着我的`思路学习,不过在感受诗情的环节学生体会得还不够。首先,学生对于诗人的资料、诗歌的写作背景还不是很了解。虽然课下学生查找过相关资料,但不具体,也不翔实,所以诗人写这首诗的感情就不能够很好地去体会,也不能理解为什么路途遥远,诗人却只觉得“一水”“只隔”。教师应该把诗人当时的心态,所处的政治环境,屡次的人生遭遇都讲解给学生,用他们的生活感受去体会作者的感情。

  其次,王安石用字推敲、准确也是值得同学们学习的。我想让学生从“绿”这个字感受江南满眼新绿,一派生机的景色。我也感觉学生对于作者多次换字的典故熟悉万分,没必要进行换字练习了。然而我的想法错了。学生的体会不深刻,只有进行换字练习,他们才能体会作者用字的斟酌。

  看来,看似简单的东西未必简单。越是简单的文章,它包含的内容越耐人寻味,道理越深刻,需要教师付出的越多。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已成为当代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然而,在语文教学中,由于古诗距离现在生活时代久远,语意、语法等都有很大变革,且内容少而空洞。常常会出现教师没动力教,学生没兴趣学,教学过程枯燥乏味。古诗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广的语文教师一直探索的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对高年级阅读教学要求中提出: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巧用推想,不失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古诗的一种好方法。

  我在教学《泊船瓜洲》这首诗时,在理解第二句“钟山只隔数重山”一句时,学生的意见有了分歧:有的学生认为,钟山与京口只隔几座山;而有的学生认为,是钟山与瓜洲隔着数重山。而且坚持第二种说法的学生人数居多,这是我备课时万万没有想到的,教参中也未作重点、难点涉及到。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难点,我先让学生各自阐明观点,展开辩论,结果同学们争论得面红耳赤,胜负难分。这时,我抓住机遇巧用推想,对学生说:“刚才你们的辩论都很精彩,各有各的道理,倒让老师也不知所措了。这样吧,让我们置身于画面中,模仿作者,去推想作者站在什么地方?看到什么?会想些什么?弄清钟山到底与哪儿隔着数重山。”同学们各个学着作者背起双手,挺起胸脯,翘首远望。教室里鸦雀无声,他们都进入了诗的意境中,静静的进行着各自的推想。突然间,他们惊奇的嚷道:“老师,老师,我知道了,是钟山与京口只隔数重山。”我乘胜追击,“你怎么体会出来的,快告诉告诉老师?”他们争先恐后的说:“因为作者站在瓜洲遥望一江之隔的京口,自然想到离京口不远的家乡钟山了,不禁勾起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太好了,经你们这么一说,老师也明白了,来,让我们为自己鼓掌。”(掌声不断)

  本来干巴空洞的内容,经同学们这么身临其境的推想,便变得情趣盎然,这一纠缠不清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而学生将保持这种高昂的情绪,顺利学完此诗,这真是无声胜有声啊!

  总之,在古诗教学中巧妙运用“推想”不仅能解决一些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使难点迎刃而解,还能体会诗歌主旨,升华主题。而且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古诗的兴趣,提高了自主学习古诗的能力。社会在变革,知识在更新,时代在前进,新世纪赋予我们教师的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为自主、发展的人。

《泊船瓜洲》教学实录与反思 篇7

  6日,我在实验小学参加了“本色的教学,智慧的课堂”名校名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听取了来自深圳的特级教师精彩的授课,其中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兼任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的陈金才老师为我们展示了古诗《泊船瓜洲》的教学过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古诗作为语文课程内容之一,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古诗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本身也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教者认为,古诗教学应该在落实语文基本能力训练的同时,充分挖掘古诗的人文内涵,引领学生融入古诗蕴含的文化之中,让学生在学习中洗涤心灵,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一、读中欣赏

  古诗是人类某种宝贵的情绪、情感在瞬间的灵光闪现。因此,在古诗诵读的教学中,反复诵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是基本方法。陈老师在教学中,首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其自主学习、自由朗读古诗,读准诗题、作者,读通每一句诗,在此基础上老师还提醒学生容易读错的字音,直至将整首诗读得正确、流利。读也贯穿了整堂课的始终,使听者明白熟读是学习语文有效的方法之一。古诗中蕴含着节奏、音韵、意境的美,学生只有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才能真正理解诗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细细品味诗文所表现的意境,欣赏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议中领会

  新课标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古诗诵读课也应如此。陈老师在教学中,转变了“一言堂”的局面,让学生讨论本堂课该完成哪些学习任务?学生表示应从朗读流利古诗、理解诗的意思、背诵古诗这三方面来学习,这是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掌握理解古诗的方法。然后老师指导学生画出不懂的字词,引导学生明确理解词语的多种方法,提出字词疑问后,再一起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字词的意思,最后请两位小老师上台讲解,全班讨论交流。教师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自学,让学生在一种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大胆质疑,共同释疑,获得亲身参与探究的体验,逐步积累探究经验,提高探究能力。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习,并通过交流增进对古诗的蒙胧理解。

  三、品中创造

  教学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作为交流对话的主体,是富有巨大的认识潜能的。学生在理解诗意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王安石离家这么近为什么不能回家?这是学生的'独特体验和课堂生成的需要,老师出示了一段背景资料,让学生读资料,并从中找答案。学生明白了作者这是第二次赴京上任,写这首诗是在上任的途中。这次上任,实行改革的道路坎坷,自己前途未卜,此去不一定能回到家乡。写“还”字是为了表达他强烈的回家愿望。“明月何时照我还”是他的忧愁啊!学生再读他写的《元日》,联系诗歌的背景,从“总是新桃换就符”中学生看到了一个决心改革的王安石;读他写的《梅花》,学生从“凌寒独自开”中看到了一个坚强的王安石。学生对教师的预设作了富有创意的思考,从独特的角度了剖析了诗的中心,拉近了与文本的距离。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学,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语感,发展了能力,提高了文化素养。读中欣赏、议中领会、品中创造,使古诗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泊船瓜洲》教学实录与反思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