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读写训练:《月光启蒙》

读写训练:《月光启蒙》

巫婆的猫 点赞 分享
读写训练:《月光启蒙》

微信扫码分享

读写训练:《月光启蒙》(精选15篇)

读写训练:《月光启蒙》 篇1

  作者:孙友田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30

  读写训练:《月光启蒙》

  月光启蒙

  孙友田

  阅读提示:

  童年对于每个人都是难忘的,今天我们和孙友田一起回到他的童年,去倾听他的母亲甜美地吟唱,那明快、流畅而又富含想象的民歌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会让我们深深感受到民间文学的无穷魅力。在月光下,母亲不仅给我唱好听的民歌,还给我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又是怎样引领我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的呢?

  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这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地,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余韵。

  那时,我们的日子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母亲天资聪颖,一听就会。再加上我的外婆是唱民歌的能手,我的父亲是唱莲花落的民间艺人。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者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母亲唱累了,就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讲牛朗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高深莫测的夜空竟是个神话的世界。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她又为我唱起了幽默风趣的童谣,把我的思绪从天上引到人间:

  “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猫咪来哄你。”

  “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

  民谣童谣唱过了,我还不想睡,就缠着她给我说谜语,让我猜。母亲说:“仔细听着:麻屋子,红帐子,里边睡个白胖子——是什么呀?”

  我问:“朝哪里猜的?”

  母亲说:“朝吃的猜。”

  我歪着头想了一会儿,硬是解不开。母亲笑着说:“你真笨,这是咱种的花生呀。”

  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阅读思考:1.用钢笔描红.临写。笆 辰 澡 搂 凤

  2.联系上下文,体会带点词的意思。

  (1)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

  (2)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3.默读课文,讨论一下:作者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

  4.摘抄文中的民歌童谣?再收集几首家乡的童谣读给同学们听听。

读写训练:《月光启蒙》 篇2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06

  听马建明老师执教《月光启蒙》一课有感

  3月2日下午在墟沟小学阶梯教室听了马建明老师执教的《月光启蒙》一课,马老师精心地教学设计、朴实独到的教学理念在课上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展示,听完课后,不由为马老师的水平所折服。

  马老师从课中一个生字“蒙”入手,再根据学生组的词“启蒙”切入:谁是你的启蒙老师?他给你留下了怎样地印象?马老师教学点地切入不露丝毫痕迹,显得大方、机巧。马老师在指导学生文本过程中不刻意地对学生进行灌输、训练,而是通过自己巧妙地教学设计,一步步、扎扎实实地落实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要求。对学生在初读课文遇到地不理解的词语,要求学生大胆地猜测它的意识,从而提高学生地理解水平。对于学生读书时会产生地不同问题,马老师不是泛泛地要求学生提出问题,而是总结巧妙地提高问题的方法,授学生以“渔”。对课文难点:“母亲的歌谣与我的想象之间究竟有什么样地联系?”这一问题,他巧妙地安排学生仿照自己说话:在皎洁地月光下,母亲给我讲着动听地故事。听着听着,我仿佛跟随故事来到了寒冷地月宫中,去陪伴那寂莫的嫦娥.......学生模仿老师说话地过程也是学生积极思考、融会贯通地过程。当学习完课文之后,马老师又安排了拓展阅读版块,阅读母亲老年后的生活片段与“我”看望他时的情景。教学立意很快上升到了母爱这一主题,挖掘了文本的深层含义。马老师安排的练习也很有新意,写诗。要求学生完成一篇没有写完地诗(表现母爱主题的),与课文阅读、拓展阅读紧密联系,相得益彰。

  对于这节课,我还有以下几点看法。一,超时严重。这是公开教学中经常看到的一个现象,为什么在我们地日常工作得大忌变成了公开教学的常见现象,我看值得我们思考。因为是借班上课,需要与学生有一个熟悉、了解地过程,在这上面花的时间,大家可以理解。但除此以外,还超时几十分钟(两节),是不是地阅读中存在着梳理过细,该粗线条没有粗线条的地方呢?二、文本的教学立意为母爱,歌颂伟大的母爱,这个主题很好。但对文中充满着浓郁地乡土气息这一文本特点视而不见,是不是这次教学中的一个遗憾呢?三、课间没有休息,学生上得非常疲劳。第二节明显感觉到学生学习地积极性不高,虽然老师注意了自己在教学中的是引领、组织、鼓励地角色,但只有几位学生与教师反复“交流”,细看有独角戏的意味。

读写训练:《月光启蒙》 篇3

  月光启蒙

  魏晓林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重点词句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体会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重点词句所蕴含的深刻含义,理解启蒙的内涵。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体会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互动交流

  1.咱们班的同学个个都很聪明!老师写一个字大家一定都认识。好,看老师写字。

  2.(师板书:魏) 认得吗?好,认识的请举手。

  3.认识的一起读——

  4.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了什么?说说看。

  5.(生大胆的猜想)(若无人猜到,师表扬大家都很勇敢,都很聪明,然后告诉他们老师是想告诉他们老师的姓,方便同学们称呼)

  6.好,上课。

  7.(师生问好)(引导将老师的姓也带上)

  8.同学们真精神!

  二、引题、解题

  1.同学们,老师还想写个字让大家认一认,看老师写。(师板书:蒙)

  2.认识吗?认识的请举手。

  3.真聪明!这可是生字呀!告诉老师什么时候认识的,怎么认识的?它有几个读音?会区别吗?(相机导出并板书:启蒙)

  4.知道老师为什么写这个词吗?猜猜看。(引导说出这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有关系)对,今天老师将与同学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月光启蒙》(完成课题板书)

  5.介绍作者:知道课文的作者是谁吗?

  孙友田,同学们不陌生吧!我们曾经学习过他写的一首诗歌,名字叫——《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知道他的一些情况吗?谁来给大家介绍介绍。

  (他是一位著名的煤矿诗人,经常用诗描写煤矿工人的生活,在煤矿生活十多年,写出了1000多首诗,出版了《煤矿短歌》、《煤矿春早》等10部诗集。)

  6.一位诗人的成长,背后总会有许多理由。孙友田就说,母亲是他的启蒙老师。

  好,就让我们一起走入课文,一起来认识这位伟大的母亲。

  7.请同学们来一起满怀深情地读课题:月光启蒙

  8.读了课题,同学们一定有话想说,有问题想提,想一想,把你读了课题后想说的话,想提的问题跟大家交流交流。

  三、初读课文

  1.同学们真聪明!著名发明家爱迪生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许多个问题更重要!大家都是小爱迪生!学会提出问题很重要,善于解决问题同样重要。同学们能够提出问题就一定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课文中,课文读好了问题也就解决了。想读吗?

  2.提示初读要求:(课件出示:友情提示)

  (1)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在一些不理解的弄不懂的地方打上问号,等一会儿让大家来帮助你。

  (3)思考: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3.学生自读文章,思考问题。

  4.教师巡视,指导。

  四、交流初读习得

  1.检查生字词认读情况:(课件出示)

  启蒙老师   篱笆小院   白布褂子   搂在怀里 

  时辰       混沌       嫦娥       凤凰

  红账子     割荆草     编箔篮     筛大米

  (1)指名读。

  (2)齐读。

  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评价:是否正确、流利。

  3.质疑解难。

  4.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什么?简要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根据回答出示板书:   唱歌谣

  讲故事唱童谣

  猜谜语

  5. 理清文章脉络,给课文划分段落。

  由此可见,课文可以划分为几大段?拿出笔,快速默读课文,用“‖”标出来。

  五、赏读课文第一部分

  1.过渡:从刚才交流的情况看,同学们都很能干!会学习!老师高兴。从刚才同学们读书情况看,正确、流利这两级台阶同学们没费力一次性就跨越过去了,有感情这级台阶,相信同学们也一定能够轻松跨越。有信心吗?

  课文很长,由于时间关系,我想这节课咱们就重点来读课文的第一部分。有意见吗?没有意见,咱们就来读吧!

  2.自主练读。先准备准备,一边读一遍品味,看怎样读就把感情给读出来了。

  3.赏读。

  (1)谁先读?说说看,读这一段应该读出怎样的感情读?(答案是多元的)

  (2)学生读课文。

  [○夏夜的月光下,母亲在院中搂着孩子,唱起了动听的歌谣,那是一种怎样的意境呢?(美妙)美在那儿,妙在何处?夏天的月夜怎么美呢?为什么在你们眼里是“最美的时辰”?

  ( 夜,静悄悄的。月亮在云中穿行,母亲伴着淡淡的月光给我唱起动听的歌谣,多美啊!)

  ○听着你们的朗读,看着你们的表情,我看得出你们一个个都被陶醉了,能告诉我是什么让你们如此陶醉吗?(月夜美、歌谣美、嗓音美)

  ○听着你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如银的月光洒满了小院,真美啊!谁还想读?

  ○夏夜的月色真美,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出示图片)

  ○“搂”你体会到什么?(亲热)被妈妈搂过吗?什么感觉呢?(读)(2)想知道妈妈的感觉吗?

  (师描述:你们知道吗,当儿子坐在母亲的膝上,母亲用双臂轻轻地搂着他,这时,儿子那透彻的双眸与母亲对望,并且是头靠着头,这时一种多么幸福的感觉啊!我想这就是天伦之乐吧。这种幸福的感觉是不是也让你想起了你和母亲在一起的甜蜜。)(3)别让这种感觉溜走,老师和你们一起再来读读这句话:

  ○芳香的音韵:这动听的歌声就如同弥漫在空气中的芳香一样,让我们陶醉。我们仿佛来到一个开满鲜花的大花园。

  ○这段文字富有浓郁的诗情,真是太美了。大家也读一读,体会体会,感受那芳香的音韵。(自由读、指名读)

  ○理解句子:日子清苦,但精神生活丰富。[历史上有“黄河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次改道”之说。这里的地理条件恶劣,黄河经常决口流经的土地难以生长庄稼。]你还可以联系歌谣的内容谈谈吗?[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生长)五谷,却长(产生)歌谣。]

  歌谣表达了家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引导学生谈谈对“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的理解。  刚才大家都弄不明白母亲唱歌谣给儿子听能给孩子什么启蒙,这就是“混沌”,现在读了这一节是不是和作者一样豁然开朗了? (混沌:糊里糊涂,什么也不懂。豁然开朗: 一下子就明白了 。)    明白了什么?

  母亲唱着歌谣,在不知不觉间培养了我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这就是——启蒙教育,母亲真是我的——启蒙老师。她就是用这样动人的歌谣,为我——引读: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

  (3)请同学们一起满怀深情地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4.总结谈话。

  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他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地,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有一个人,她永远占据在你心最柔软的地方,你愿用自己一生爱她;有一种爱,她让你肆意地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一个人,叫“母亲”,这一种爱,叫“母爱”!

  让我们感谢我们的母亲,感谢她给予我们的生命,感谢她给予我们深深地爱,感谢她给予我们的启蒙教育!

  五、布置作业

  1.我们也爱我们的妈妈,从小到大,我们也读过许许多多的儿歌,请你回忆一下,把你印象最深的几首推荐给大家。

  2.搜集家乡的民歌童谣,与大家交流。

  板书设计

  唱歌谣

  月光     讲故事唱童谣    启蒙

  猜谜语

读写训练:《月光启蒙》 篇4

  让“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月光启蒙》课堂教学实录采撷

  “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母亲用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和猜谜语的方式,不仅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还让我有了诗人的情怀,启迪了我的想象,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沉浸在马老师的课堂中,享受着母爱的甘甜雨露,忽然间我发现马建明老师的“启蒙”与孙友田母亲的启蒙有着异曲同工之处——都是在用自己最简单、最淳朴的方式让“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一、让问题触动孩子的心灵

  【实录】

  师:在读这篇文章时我却有一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知道吗?书上有这样一句话:“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按理说不识字怎么能是自己的启蒙老师呢?你们是否与我有同感?

  生:(点头默许)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读懂这个问题。刚才同学们提出的其他问题,就让我们在一起的读书中去思考、去解决,好吗?但是今天的读书我要提出三个要求:一是要读出语言的韵味;二是要读出作家的内心世界;第三还要读出我们自己独特的……

  生:感觉。

  师:对,还要读出我们自己独特的感受。我觉得这样才是真正的会读书。把书翻到最后一个自然段,轻声读,看看能不能先告诉我“为什么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呢?

  (生自由读书)

  师:你们知道吗?你们又给了我一个快乐,就是刚才你们读书是那么投入,那么动情。多美呀!这个问题你读懂了吗?你来说。

  生:(朗读)“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

  师:读课文读出来的,用自己的话来说,可以吗?

  生:打开文学的宝库。

  师:也就是让我喜爱上了……

  生:文学。

  师:是我文学的启蒙老师,启蒙了我的文学。还有吗?

  生: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

  师:还给我带来了诗情,让我拥有一个诗人的——

  生:情怀。

  师:让我成为一名著名的诗人、作家!对我还有哪些影响?谁来补充。

  生:让我这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赏析】

  一节课我们到底要给学生什么?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往往可以通过师生所提的问题看出来,“按理说不识字怎么能是自己的启蒙老师呢?”学生的诸多问题以及课堂教学的目标都在教师巧妙而精心预设的问题中得到有效整合与提升。由于学生与教师的认知水平不在一个纬度上,所以课堂教学不可能只停留在学生简单的认知层面上。从马老师的课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提问,还是下面的默读、想象和写话等,马老师都在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牵一发而动全身。” 一节课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他“牵”的艺术——放中有收,收中有放,课堂上学生沿着教师精心预设方向不断地向文本的深处“潜游”。

  二、让文本贴近孩子的生活

  【实录】

  师:你看,他的家乡是什么样的,书上有一句话,不知你发现没有发现?你说——

  生:那时,我们日子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

  师:对!我们日子清苦,住住不起瓦房?

  生:住不起!

  师:住住不起楼房?

  生:(笑着)住不起!

  师:那就干脆连想也不要想了?真得就不想了?

  (生各抒已见)

  师:(追问)请大家独立思考一下,从哪看出想的?

  生:(读)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师:我一直是在母亲的歌谣当中对生活充满了什么?也就是说母亲对生活充满了什么?你说——

  生:热爱。

  ……

  师:母亲对生活的向往是没有止境的,你看先盖瓦屋,再盖楼房,东楼西楼盖上还不行,还要盖南楼遮太阳,我说盖完南楼还不行,还要盖——(手势)

  生:摩天大厦。

  师:还要奔小康,对不对?

  生:对。

  师:还要建设新农村,多么美好,这都是母亲通过歌谣传递给我的,好了,我真的很激动,真的很幸福。

  【赏析】

  新课程的理念在课堂上如何体现?首先就是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文本被教师解读得有多深刻,课堂就有多精彩!“日子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丰富的精神生活表现在哪里呢?课堂上马老师不仅引导学生读出了歌谣的韵味,还读出了歌谣内在所表达的情感——“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是歌谣,就要“读出歌谣唱的是什么?读出唱出了什么?传递给我们的是什么?”而反思我们的很多课堂是很难读到这个层面上的,更多时候我们是停留在把歌谣读动听,读优美,让我爱上了文学这个层面。根本打动不了学生的心,学生又怎能有独特的感受?空洞的、泛泛而谈的解读只能让学生在文本的表层面不断地徘徊。生活离课堂并不遥远,所以课堂上教师是有责任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的“场景”——文本,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的。

  三、让心灵在阅读中豁然开朗

  【实录】

  师:你读了这些童谣,你有什么感受?我看你一边读一边也笑了,为什么笑了?你先说。

  生1:非常有趣。

  生2:很幽默讽趣。

  师:又幽默又讽趣,可是我们还没有把这种味道读来,我想请同学把书停放在桌上,我们一边拍着手一边来唱着童谣,好不好!找一找童谣幽默讽趣的感觉。(师起头,学生拍手唱童谣,学生那投入的劲头,已经完全融入到歌谣的意境中。)

  师:幽默吗?这样幽默讽趣的童谣,让我怎么样?

  生:这些童谣让我认识了小猫、小狗和小老鼠。

  师:让我亲近了这些可爱的动物,还有什么?快说——

  生:给我带来了心灵的享受。

  师:心灵的享受,你看还是那句话,那时我们日子清苦,唱着这样的童谣,苦吗?

  生:不苦。

  师:苦尽甘来,快乐着,享受着!的的确确这样的童谣让我有了诗情,让我有了童真,让我有了想象,让我有了快乐,也让我产生了无数次的创作的灵感。

  【赏析】

  “让学生的心灵在阅读”不是一句空话,他要求学生要潜下心来,与文本进行对话,与作家进行对话,因为对学生没有提升的阅读,无论形式再多,花样再多,都是虚假的,华而不实的阅读就是最糟糕的阅读。从马老师的课堂中我们看不出半点的虚假,拍手唱童谣是儿童的天性,而马老师正是通过孩子们最喜欢方式让他们找到了童谣幽默讽趣的感觉,让他们在愉悦的氛围中亲近了那些可爱的动物,获得了心灵的享受……“快乐着,享受着!”有了这样的心灵体验,学生能不为语文感动?能不为生活感动吗?学生置身在这样的课堂中,混沌的童心能不豁然开朗吗?

读写训练:《月光启蒙》 篇5

  作者:特级教师 扬州市教研室教研员 陈萍老师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59

  新整理的《月光启蒙》课堂实录:

  课堂教学观摩:《月光启蒙》

  作课老师:特级教师  扬州市教研室教研员   陈萍老师

  一、快速浏览,整体感知文本

  1、快速阅读课文,谁是我启蒙老师?

  2、“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母亲不识字,她用什么给我启蒙呢?

  过渡

  二、创设情景诵读感悟启蒙

  出示图片创设情景

  1、闭上眼睛师深情唱歌谣。

  2、好听吗?

  想读一读吗?自己试试(出示歌谣)

  生读

  3、谁愿意读?

  4、想一想,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原本应该很累了,这时候却搂着我唱歌谣,你说说母亲是怎么样的人?

  生讨论

  5、唱完一首后,母亲又唱了一首,唱这首歌谣时母亲心里会想些什么呢?读一读

  生读交流:

  生:现在生活虽辛苦,但孙友田今后一点光会有出息,将来一定能过上好日子

  ……

  指导朗读

  会读了想唱吗?闭上眼听老师唱歌谣

  听母亲唱歌谣,你有什么感受? 

  生:轻快

  生:有节奏

  生:很幸福

  作者孙友田又是怎么样写他的感受得呢?

  6 、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地,像三月的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它那芳香的音韵。

  (1)领会芳香的音韵

  (2)读一读(配乐)

  7、引读: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

  (1)理解两个“长”的含义

  (2)想一想母亲不识字,她又是如何学会这些歌谣的呢?

  8、略读故事给作者的启蒙

  引读:母亲唱累了,就会给我讲……,讲……

  母亲就给我讲了这两个故事吗?(体会省略号的作用)

  说说还会讲哪些故事?

  作者孙友田听了这些故事又会像到些什么呢?

  再次引读第六小节。

  9、母亲又给我唱起了幽默风趣的童谣,童谣怎么幽默风趣呢?选择一首读一读。

  生读

  师指导按节奏读歌谣,可以拍手可以跺脚,可以摇头,可以晃脑。

  读着这些童谣,老师想起了小时候妈妈教我的童谣《两只老虎》,你还知道哪些有趣的童谣?

  你听妈妈唱童谣有什么感受?

  生:很温馨

  生:很舒服

  生:很幸福

  10、分角色读谜语给作者的启蒙

  母亲给作者猜谜语有什么目的?

  11、引读最后一小节,现在我们再读这段话,我们又读懂了什么?

  三、回顾全文,品味“月光启蒙”

  课文为什么要用“月光启蒙”为题?

  四、照应全文,品味感恩启蒙

  1、出示图片:师深情朗诵孙友田对已患老年痴呆症的母亲的描写。

  再读民歌、童谣及最后一节。

  2、读题

读写训练:《月光启蒙》 篇6

  一、课前复习: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的脑海中浮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2、看到这幅画面,你们可曾想过长大后的孙友田做的什么职业?为什么?从课文中的哪句话可看出?

  (出示“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储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二、分析课文

  (一)、分析两首歌谣

  1、生读“( “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储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2、看到这一句话,你有什么疑问?

  3、我们先来看看书上的两组歌谣

  (出示歌谣:a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b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1)谁先来读读书上的两组歌谣

  (指名读,学生评)

  (2)指导朗读: 书上母亲的声音是怎么的?“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从这句话中,我们知道,除了“轻轻的”还应注意什么?(温和、流畅、有情)

  (3)学生练习

  (4)同学们读得都不错,但母亲是——唱的,谁会唱?

  (5)教者示唱(放音乐)

  (6)教者教节拍,学生唱

  (7)a好听吗?这两首歌谣的道理你也听出来了吗,从这两首歌谣中,你听出了什么?

  点拔: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门楼洗衣裳……妈妈白天辛劳,晚上还洗衣服,b这说明了什么?(勤劳,辛苦)

  c你们觉得他们生活得怎么样?(贫苦)

  d为什么妈妈这么辛劳,还这么清贫呢?

  (出示: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

  这两个“长“都是生长的意思吗?(蕴育)

  师总结: 是啊,滚滚黄河,溪溪故道,勤劳的黄河儿女满怀希望地在这片养育他们的土地上辛劳耕植,虽然由于土地的贫瘠,生活清苦,但是一首首精美动听的歌谣却从这片深情的土地里蕴育出来,像月光般洒在人们心里,滋润了一代又一代的黄河儿女!

  (二)、分析三首童谣

  1、我们再来读一读母亲的三首幽默风趣的童谣

  (出示:三首童谣:

  a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

  b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

  c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

  2、生读,这三首歌谣给你的感觉是什么?下面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可以独自诵读,也可以同学之间合作表演!

  3、生表演!

  三、同学们听完这几首歌谣,童谣,你想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1、是啊,同学们,正是这些歌谣,让孙友田“ 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同学们,我建议让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出示“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储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2、在孙友田心里,妈妈是多么厚重啊,那在同学们的眼睛里,这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呢?

  四、是啊,这是一位多么令人敬爱的母亲啊,可是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妈妈已不能再说起过去的往事,(放音乐:母亲)

  更记不得这些动听的歌谣,甚至认不清面前的她所深爱的儿女她只是笑、笑、笑……笑得儿女泪汪汪!

  同学们,说到这,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想想这位伟大的母亲,再想想自己的妈妈,你有什么想对她们说的吗??

  同学们,当我们身处在爸爸妈深深关爱之中时,我不能觉察到自己的幸福,有时还有一些不能理解的反判,但当真正失去时,就像文章中的作者一样,才能体验到父母无私的爱,伟大的爱!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向我们在坐的所有爸爸妈妈们说声:

  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我们永远爱你们!

读写训练:《月光启蒙》 篇7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90

  花开四月,宁静致远——评《月光启蒙》

  周二,也许真的是个好日子,皇甫老师的年级赛课被安排在了这天的第二节课。周二,对我来说更是个好日子,用办公室同事们的话说,我中奖了,呵呵,我被抽到了第一节课的随堂听。紧张的一节课终于过去。我感到自己的神经一下松了下来,判断模糊了,思维僵硬了,腰板酸痛了,我以为,我的大脑已经很难活跃起来了。对《月光启蒙》这篇课文,没有什么了解,于是混沌地进入了课堂。一边也在叹息,错过了一个精彩的开头。但是,那柔美的音乐却一下吸引了我的全部的注意力,环绕教室四周,学生们和在坐的老师们也无不为之动容。接着,在皇甫老师优美的语言的带领下,孩子们进入到了美丽的歌谣世界。这节课听下来,让我想到了一首歌——《最美》。而这堂课,最大的特点也是一个美字。

  一、课堂美,美就美在处处音乐美。

  如果说有一种东西最能恰如其分的表达人物的情感,那就非音乐莫数。我喜欢音乐,尽管因为保护嗓子不力,飚歌已经有心无力了,可是,休息时,批改作业时,备课时都喜欢有音乐相伴,音乐,使我忘记疲劳,让一切都变得精彩。就像皇甫老师的这节课一样。美妙的音乐,恰如其分的流淌起来时,不光是一种单纯的美的享受,更是对课文更深的感悟。

  在这节课中,给我印象深刻的是皇甫老师用到的这么几次音乐。一次是整节课开始部分,在柔美的音乐声中,学生沉浸在母亲吟唱的歌谣中。连我这个冒冒失失迟到闯进教室的人都被那份悠远,纯净的音乐所深深吸引。母亲的声音是美的,可是,有多美?无论课文的辞藻是多么华丽,无论作者的语言是多么诗意,对孩子们来说,如果没有那段柔美的音乐做烘托,都是苍白的。这一次音乐的响起,不光让刚刚上课,精神还有点涣散的同学,心宁静下来,更是拉进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接着一次音乐,是回顾童年时母亲为我所做的那一切: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虽然形式上是动画欣赏,可依然是伴随着那一段令人陶醉的音乐。让学生徜徉在这样的音乐中,随着动画的播放,回味着在母亲的启蒙下,我从混沌到豁然开朗的一个过程。

  最后一次音乐响起,伴随的却是老师的朗读。当孩子们还沉浸在刚才对童年无穷回味中时,老师的话锋一转,音乐也随之变的空灵幽怨,孩子们一下从天堂的快乐跌到现实的哀伤中,音乐的反差,更加体现了情感的反差。刚刚体会到幸福的孩子们马上就面对了年老的母亲失忆的事实,可以说是悲从中来,而悲中,更加包含着对母亲的感激和爱意。

  如果说字里行见透露的是作者对母亲满腔爱意,那么,适时的音乐,更是和作者的文本水乳交融。音乐和文字其实都是表达情感的不同的方式而已,但是,从它们中流淌出来的都是对生命的感悟,对情感的倾泄。

  二、课堂美,美就美在老师的语言美。

  听了任淑梅老师的《烟台的海》曾感叹于任老师那优美的嗓音让课堂增色不少,不过感叹归感叹,我们很多人都是无可奈何的,谁让我们先天不足呢。可听了今天皇甫老师的课又一次让我认识到,这个先天不足是完全可以弥补的——那就是优美的语言。

  还是回到课堂的开始部分,在音乐的带领下,学生们理解了母亲声音的甜美。在教学上,接下来的步骤,说的白一点就是指导朗读了。更白一点,就是要学生读,不过,皇甫老师却说:“作者用诗一样的歌声赞美了母亲,谁也能用自己的声音来赞美这位母亲。”诚然,作者的语言是诗一般的语言,可是,我们皇甫老师的语言何尝不是一种诗意的语言呢?短短一句话,却可以看出皇甫老师的扎实的功底,这样一篇美文,正是在老师时时处处美的引领下,才能更加彰显出它的美。而要做到这些,需要我们语文老师平时注意积淀自己的语文素养,做一名诗意的语文老师。常常在自己的教学中,感叹词汇的匮乏,感觉面对着二年级的孩子,自己的语言竟然也如他们一般的苍白无力,不禁怀疑自己的语言是不是退化了。有时会问自己,难道面对低年级懵懂的孩子,也要说的那么文学味重吗?其实,美的熏陶什么时候都不迟,什么时候也都不会嫌早。学生能常常沐浴在这样美妙的语言中,能通过老师鲜活生动的语言,滋润着贫瘠的大脑,滋养着懵懂的心灵,然后,渐渐地,走向充实,走向丰厚,走向广阔,这,作为学生,是一种多么大的幸福啊!

  三、课堂美,美就美在想象美。

  语文的课堂,如果只停留在文本上,那么在优美的文字都不会精彩。一片真正的美文,是能够让人浮想联翩。

  感受歌谣的时候皇甫老师让孩子们联想作者家乡的匮乏的物质生活;在孩子们合着节拍唱起有趣的童谣后,让孩子想象听着童谣,作者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在跟着作者一起去领略星空下的故事时,更让学生想象作者还可以看到星空下的什么景象;面对失忆的母亲,作者又会做什么,说什么。这一次次的想象,都让学生们拉近了和作者的脚步。在作者的视野中体会到了母亲情真意切的启蒙。

  四、课堂美,美就美在和谐美。

  这节课给人的感觉一个字就是“美”,两个字就是“和谐”。

  这堂课中,皇甫老师的和谐美体现在整体把握课文,脉络清晰。母亲为启蒙我所做的四件事和最后母亲失忆形成鲜明对比。作者从混沌到豁然开朗也在这四件事中得到体现。

  对于教学这四个小部分,皇甫老师也是由扶到放,授之以渔,抓住关键的切入点,放手让学生自己理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这三个部分。

  整体感知课文,还体现在皇甫老师几次有意识的让学生联系上文理解。

  而对于本文关键的词“启蒙”皇甫老师更是将它蕴涵在课文中,每讲一部分内容,就以事实为例,告诉学生,这就是母亲对作者的启蒙,告诉学生母亲的启蒙蕴涵在字里行间。最后也就自然而然,引出了本文题目的由来。

  说实在的,那天听皇甫老师的课,确实忽略了很多细节,但是,从头到尾,我都被一种诗的意境深深吸引,得到了一次美的享受。忘却了这是阴雨绵绵的四月天,只因为有这份宁静和诗意。更因为,四月天,更是花开的季节。也许,收获也就在眼前。

读写训练:《月光启蒙》 篇8

  学习内容:《月光启蒙》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学习小组:________                  学习小主人:________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9个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认识多音字“落”和“混”。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资料链接

  孙友田,当代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理事,文学创作一级,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要著作有诗集《煤海短歌》、儿童长诗《带血的泥哨》、《矿山鸟声》等10部,儿童知识读物《在黑宝石的家里》等。作品多次获奖,诗歌《我要演一个童工》被选入《少年朗诵诗选》,诗选《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散文《月光启蒙》均被编入全国小学语文教科书。

  自主合作

  孙友田出生在安徽北部的一个小乡镇上,八岁进了镇上唯一的一所小学。父母都是文盲,但对他的学习却抓得很紧,因为他们吃够了没有文化的苦。母亲只要见他放学回到家,第一句话就是“写字去!”写什么字她不管,只是守着他,看着他拿着铅笔在本子上画。本文写的就是作者在母亲的影响下,爱上了民间文学,爱上了写作,从此走上了文学之路,成长为一名著名的作家。

  一、生字我会学。

  1、生字我记牢,我会写。

  熟读下列词语,接着通读全文,做到字音准确,有困难的要回读,直到读通顺为止。(注意用多种方法巧记字形易错字,并交流识记方法)。

  bɑ          chen         zǎo        lǒu         fènɡ

  篱笆        时辰         洗澡         搂着        凤凰  

  ɡē               shāi                 jiào         zhànɡ

  割荆草           筛大米            坐花轿         红帐子 

  2、把上面词语中容易读错、写错的字划出来写在横线上

  易错音:_____________________易错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准多音字在文中的音,并写出它另外的读音,并组词。

  ____(     )                           ____(     )

  落 ____(     )                       混  ____(     )

  ____ (     )                         

  二、生词我理解

  1、我能读好课文。对子互读——选择展示。

  2、默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批注在文中。展示汇报以下词语的意思。(我能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词语)

  歌谣         童谣         芳香         混沌

  豁然开朗     天资聪颖     高深莫测     莲花落

  三、课文内容我知道

  1、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文中的歌谣、童谣。(对子互读,小组pk)

  2、小组内互读课文,思考课文内容:

  本文是一篇淳朴优美、感情真挚的     。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亲给他      、      、      和     的情景。

  3、我能读懂。(用文中的原句回答)

  “月光启蒙”就是                                    

  “月光启蒙”就是                                    

  “月光启蒙”就是                                  

  展示汇报

  温馨提示:

  1、每组选择一个学习内容作为主要展示内容;

  2、小组成员要全员参与展示;

  3、精彩之处要会欣赏,错误处要能宽容并诚恳纠错;

  4、及时补充点评,适时与同学老师互助,丰富展示内容。

  总结存疑

  这节课我们初步感受到“月光启蒙”的含义,但作者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下节课再探讨。

读写训练:《月光启蒙》 篇9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   学科:语文

  2、课时:1课时

  3、学生课前准备:上网查找资料,了解孙友田,查找童谣。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让学生对歌谣、童谣有一定的认识。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同时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之情。

  4、受到热爱母亲的思想教育。

  三、教材简析:

  苏教版第十册第17课《月光启蒙》,这是一篇内蕴丰富的散文,节选自孙友田的《月光母亲》。《月光母亲》讲述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对来看望她的儿子只是傻傻地笑,笑得作者泪流满面。《月光启蒙》则是作者回忆起童年夏夜月光下母亲搂着自己唱歌谣、讲故事的往事。

  四、设计思想: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影响是深广的,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语文教学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强烈的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语言文字理解、赏析,使他们有所感悟、思考,并受到情感熏陶,获得精神洗涤,享受审美情趣。

  五、教学重点、难点:

  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感受到热爱母亲的思想教育,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

  六、教学方法:

  1、朗读感悟,自主探究,小组讨论。

  2、揣摩优美的语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

  七、教学准备:

  制作投影片、印发孙友田的《母爱似水》一文

  歌曲《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相关链接:

  )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课前2分钟:播放《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相关链接:)【出示课件】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月光启蒙》。

  课文最后一节说:“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那么,母亲是通过什么给了我启蒙?请大家打开书快速地浏览课文。 【板书:歌谣、故事、童谣、谜语】

  3、这些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那洒满月光的篱笆小院,去回味母亲吟唱的歌谣、童谣。

  (二)、朗读感悟歌谣、童谣。

  感悟歌谣

  1、请同学们尽情的吟诵歌谣吧。

  【出示歌谣】指生读    指生评价

  2、你们知道母亲是怎样唱这两首歌谣的吗?谁有一双慧眼。(指生交流)

  【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自由读读这段话,看看有什么感受?

  (三月的风给人什么感觉?

  溪水——是啊!这风清月朗的夜晚,

  请大家注意:歌声是用耳朵听的,芳香是用鼻子闻的,作者却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明明是听觉,怎么会变成嗅觉了呢?为什么?)

  别让这种感觉溜走,老师把这一节改成了一首小诗,来一起读读。(齐读)

  【出示小诗】她用甜甜的嗓音      深情地      为我吟唱     轻轻的

  像三月的和风    像小溪的流水      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    芳香的音韵。

  师范读、指生读

  3、请大家闭上眼睛,一起来欣赏母亲唱的歌谣。

  看着你们满脸的甜蜜、温馨,老师知道你们都陶醉了,陶醉在母亲那甜甜的嗓音中了。可母亲在歌谣中唱出了什么?让我们再来读读歌谣。

  【出示歌谣】自由读、指生读

  在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这份温馨与疼爱,指生轻轻的读

  母亲在歌谣中唱出了什么?

  让我们用心去享受这宁静的夏夜、这温馨的歌谣、这深沉的母爱。女生齐读歌谣。

  4、【出示填空】母亲用歌谣把              ,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              。

  5、师引述:母亲深情地为我吟唱的这些歌谣,如同春雨点点滋润了我的心田。

  所以说——【出示句子】齐读。“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母亲就是用这动人的歌谣,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

  感悟童谣:

  1、歌谣是抒情的、含蓄的,童谣是——【出示童谣】

  学生自由读童谣。读后说说自己的感觉怎么样?

  2、这就是童谣的特点,找出你认为最有趣的读给我们听听。指名读。

  我们这样读你觉得好玩吗?

  3、此时老师想起了妈妈还会唱的童谣。【出示童谣】

  你想起来了吗?   (指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

  4、明月以至中天,我依偎在母亲的怀里,听着她唱的歌谣、童谣,感到母亲仿佛一尊玉石雕像。

  为什么把母亲比作“玉石雕像”?

  母亲伴着月光让一些童谣慢慢的溶入了我的心里,这也是一种启蒙。所以说:

  【出示句子】齐读。“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母亲就是用这些幽默风趣的童谣,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

  (三)、总结全文。

  1、母亲不识字,她用甜美的嗓音在月光下给我唱歌谣、童谣,还给我——讲故事,说猜谜语,我幼小的心灵受到了民间文学的熏陶,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母亲真不愧是我的——启蒙老师。

  2、【出示】“然而,时间的车轮无情地碾碎了母亲的青春。我个子高了,母亲的脊背却弯了;我长大了,母亲却老了;现在生活好了,母亲却感受不到了,不少的记忆都渐渐流逝了。有一年,当我赶回老家去看母亲时,这个曾经拥有甜美嗓音和玉石雕像般美好形象的她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微风吹乱了母亲的满头白发,如同故乡的天空飘满愁絮……”

  此时此刻,我多么想唤起母亲的记忆,多想在母亲耳边低声地说:

  母亲,你可曾记得……学生拿起笔,写出心里话

  指生交流

  (四)、布置作业 。【出示作业】

  1、阅读《月光启蒙》的姊妹篇《母爱似水》。

  2、搜集家乡的民歌、民谣,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和同学交流。(谱曲唱、拍手唱、跳皮筋唱等等)

  3、回家帮妈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附:板书设计:     17、月光启蒙

  唱 歌谣

  讲 故事          母爱

  说 童谣

  猜 谜语

  教学反思:

  《月光启蒙》是五年级第十册中的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作者是著名的诗人孙友田。文章用细腻的笔触回忆了自己的母亲及为好的童年生活。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用民间文学给我启蒙,引领“我”走进了诗歌的王国。

  我抓住启蒙展开教学,当让孩子们谈到母亲是怎样给作者启蒙的时候,几个孩子说到母亲说神话故事这个片段,说得真棒啊!

  最后我注意拓展情感,当孩子本以为课文已经结束了的时候,我告诉他们,其实,文章还有段结尾呢,多年后,作者回到了离别已久的故乡,再一次看到了母亲……配上音乐,我出示了下面一段文字:

  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在我范读的时候,我注意到孩子们都目不转睛地盯着大屏幕,他们也在感受着啊,当我让他们来齐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分明见到他们眼中的泪花!

  我接着又说道,虽然母亲现在什么都不知道了,不知道眼前站的是谁,不知道他来干什么,更不知道那些好听的民谣了,但是那些民谣却深深地,刻在了作者的心里……说完便出示课文中所有的民谣,我指名让孩子去读他们认为最能打动他们的民谣,于是一个孩子站起来,用低沉的声音,缓缓地,读起了本应该轻快活泼的民谣。一个接一个,孩子们体会着每一个民谣,他们说:如果我是作者,那么回忆这些民谣,念一念这些民谣,将是对母亲最好的怀念。

  趁感情还在激荡,我又出示了文章的最后一段,我范读着,孩子很快也加入了我的队伍,和我一起读起来:

  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最后,快结束课文了,我让孩子们谈谈对这篇文章有着什么样的感受时,孩子感受到了母爱。

  另外《月光启蒙》也让我进一步反思自己教学中的不足。

  1.“对话”问题。语文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彼此分享对文章的理解,探讨重点问题。作为教师,比孩子早一步解读教材,其实在整个“对话”过程中更应该是充当“引路人”和“排雷兵”的角色。也就是说教师对“对话”在备课中是早有预设的。对于预设,在备课中我是相当细致的,从学生角度出发,设想了许多情境,同时也设计了必要的引学过程。但课堂又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课堂上,我总是“情不自禁”地陷入自己的预设,特别是当学生的理解深度与预设有差距时,往往是“不依不饶,生磨硬套”这其实就不再是真正的“对话”了。

  2.“评价”问题。在课堂上适时的评价是推动教学,促进学习的一种有效的办法。我在评价上做得总欠火候,表现在:用重复学生的话代替评价;评价的时机把握不够自然,其实并不是每一个孩子发言或朗读都需要用一长串的话语去评价,有时一个手势、一个微笑、适时的示范都是评价,往往“无声胜有声”;评价的到位率不够。学生是否从评价中获益,并有所提高,是评价有效与否的标准。在本课的教学中,对朗读的评价是重点,怎么样才能让孩子从评价中理解课文应该怎么读好,读出味道。如对歌谣的朗读第一次我是意图让孩子在理解第四节的基础上读得柔美、深情。第二次则是让孩子在理解歌谣含义的基础上读出文字蕴涵的意韵。但在教学中,因为评价的意向性不够明确,孩子没有读到位就急于推进教学,而使读的层次体现得并不分明。

读写训练:《月光启蒙》 篇10

  浓情月光 浓情课堂——评王华英老师《月光启蒙》的教学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38

  浓情月光浓情课堂——评王华英老师《月光启蒙》的教学

  《月光启蒙》是本学期新选入教材的一篇课文,用以替代原来的《悲壮的一幕》。两篇文章相比,都是以情见长,但《悲壮的一幕》不免显得做作了些,(本来就是编造的嘛!)而《月光启蒙》更显情真意切。

  王华英老师执教的《月光启蒙》,怎一个“情”字了得!我想学生会被感动,我们听课的老师也会被感动:一方面是被文本感动着,被月光母亲,被作者孙友田所感动;另一面是被课堂所感动,被老师,被学生的课所感动。浓情月光!浓情课堂!

  在先前的印象中,王老师好像并不是一个煽情高手,那她又如何在毫无做作的质朴中让学生沐浴在浓情月光之下,徜徉在浓情课堂之中的呢?我想是得益于体验式式学习方式的成功运用。

  反复“焐”文,让体验层层深入。

  文字背后的情感,往往要通过反复的、多层次的品读才能为学生所体悟。这堂课的语文味很浓,王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对一些重点语段的反复的“焐”,焐出了味,焐出了情。如在教学“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这一语段时,王老师共安排了四个层次的“焐”文:第一个层次,王老师抓住“三月的和风”这一比喻,唤起学生曾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感受歌谣的轻柔;第二个层次,她抓住“芳香”这一通感,让学生由嗅觉的体验转移至听觉的体验,感受歌谣的动听;第三个层次,她不失时机地引出“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一句,让学生回忆自己儿时被母亲搂抱的经历,感受歌谣中所蕴藏的母亲的深情。第四个层次,她引导学生联系“母亲把故乡给予的爱,亲人给予的爱,溶为伟大的母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等句,让学生感悟到歌谣中所蕴含的“启蒙”。教师引领学生一次次和文本做亲密地接触,就一次次走近了母亲,让学生体验到那浓浓的母爱、质朴的启蒙。

  媒体辅助,创设情境促体验。

  本课所采用的媒体手段,并不复杂,一个ppt课件,画面也就那么三幅,没有动画,但它却实实在在地起到了创设情境的辅助作用。三幅画主要的一幅就是课文中的插图:在如水的月色中,母亲正搂着作者在唱歌谣。这一画面,配合了课文的重点语段,反复地呈现在学生眼前,文字、形象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坐在课堂中的学生也如沐浴在那如水的月色中,聆听着母亲那轻柔、甜美、深情的吟唱……第二幅画面,是母亲苍老甚至于有点丑陋的面容。学生乍一看,有人竟不禁笑出声来。教师没有制止,而是满怀深情地朗诵起本课原文的开头“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微风吹乱了母亲的满头白发,如同故乡的天空飘满愁絮…… 坐在面前的母亲忘却了她给我的那份爱。故乡的天空不会忘记。是母亲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民间文学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的才华启迪我的想象。”课堂里的笑声不觉停了,而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感动。此时,教师适时地出示了第三幅画面:一只慈爱的大手握着一只柔弱的小手。学生的感动、共鸣油然而生。

  三、课后练笔,将体验进行到底。

  本课的作业设计别具匠心,让学生给自己的妈妈写封感恩信,或制作一张感恩卡。作文是学生最头疼的事,而这样的练笔学生却喜闻乐见,不仅是因为它生动活泼的形式,更主要的是学生对母爱是有体验的,而通过本文的熏陶感染,他们很需要把自己的情感倾注于笔端。

  ;id=730

读写训练:《月光启蒙》 篇11

  一、说教学内容

  《月光启蒙》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亲情依依”中的一篇淳朴优美、感情真挚的散文。热血传奇私服全文讲述了作者孙友田回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亲唱民谣、童谣和讲神话故事的情景,表达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在反复研读教材,结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分析,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能体会重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和用法。

  2、技能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体会、把握民歌、童谣的意蕴美。

  3、情感目标

  能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1、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2、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四、说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课前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作为教辅手段。

  五、说教法与学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取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采用了“以读代讲法”、“感情朗读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以求形成愉悦,活泼的课堂氛围。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是我特别关注的地方。因此,根据本文特点,我们让学生主动走进课堂,用“读、思、议、悟”等方法来进行学习。这样做不仅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得到提高。

  六、说教学流程

  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完成各项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预设用两课时来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教学生字新词,反复熟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第二课时:在细读课文、品读朗读的基础上,创设情境,增强体验,升华延伸。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直奔主题

  出示多媒体课件(月光下的美景),指名背诵关于月亮或月色的古诗。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月光启蒙》。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

  理解“启蒙”,用“启蒙”一词说一句话。

  课件出示本文作者孙友田的简介,说说你看了这个简介有何感受。(这么有成就的诗人,月光是如何启蒙他的呢?以问激起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自主感悟

  我要求学生充分自主朗读,用笔画画、写写、查查,力求读通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也可在读书时写下自己的点滴疑问与感受,践行高年级“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也为理解课文内容做下铺垫。

  读后检查初读收获,让学生的思想得到交流。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表达,并对字音、字义等引导集体纠正,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歌谣”与“民谣”的区别。

  三、写字指导,践行育人

  教育部要求中小学开设书法课,那语文课就是一个良好的平台,教师指导学生写好钢笔字,为以后生活把握方向。

  四、作业设计,训练能力

  由于本节课学习内容较少,所以只让学生继续读书,并让学生搜集家乡的民歌、民谣。(这也是对学生收集信息能力的培养。)

  第二课时

  一、直接揭题,自主定位

  课始,我直接揭题,并让学生说说:这节课你最想学到什么?(这一问题,使学生在最强的学习欲望,最佳的学习条件下进行学习。)

  二、歌文对应,初步感知

  1、快读课文,找出表明母亲给予我“启蒙”的语句。板书“智慧启迪”。

  2、课件出示最后一小节语句,师配乐范读。并让学生说说“你认为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重点理解、体会什么?”(我认为这样设计以优美的画面,抒情的音乐,动情的范读,构成了学生学习兴趣的磁场,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迸发,同时让学生谈这篇课文应重点理解、体会什么,更是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3、初步理解课文,分四小步进行:

  第一步:找,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民歌民谣。

  第二步:读,读出所找的民歌民谣,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对应的语句。

  第三步:说,说说你由这些民歌民谣所想象的美景,会说哪句说哪句,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突出相关语句。

  第四步:议,互相讨论,试着把自己感悟到的意境以读一读,画一画,唱一唱的形式表现出来。

  4、师生共同小结,回读文末语句:“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三、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1、快读课文,找出文中描述体现母亲智慧才华的语句,感悟课文前一部分。

  2、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地,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3、这一句教学在自由读得基础上个别读,点拨你已经知道这里体现了“母亲的智慧才华”,怎样才能读得更好呢?并引导评读,激励再读,体会“深情与芳香”。

  4、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5、这一句教学让学生读中谈体会,相机板书“混沌开朗”,再次体会母亲的智慧才华。

  在学生细读的基础上穿插理解“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重点理解“长歌谣”。

  6、感悟课文后一部分。

  7、请同学们继续找出文中体现母亲’智慧才华”的句子,并分读、看、悟、品四步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一读,读文中长句子。

  二看,看课件演示。(第6自然段中演示的场景)

  三悟,领悟两个问题,从哪些词可以体现母亲的“智慧才华”?能谈你读得好的经验吗?并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课文10—13小节。

  四品,出示“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点拨学生品读。

  8、师生共同小结。回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9、升华理解,拓展延伸。

  10、在课件配合下,师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11、交流课前搜集的民歌民谣。

  12、根据所学,自己去写一写童谣。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是一份微型教案,而我认为板书应该简洁明了,紧扣文意,因此我设计了如下板书:

  18、月光启蒙

  母亲我

  智慧-----------启迪

  混沌-----------开朗

  八、说预测性评价

  在本课教学中,我坚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充分给学生读、悟、议的机会,始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发挥了课文感情真挚及高年级学生自学能力强的特点,让他们在读中学,读中议,议中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运用多媒体手段也提高了课堂效率。

  当然,由于这是课前说课,可能出现对学情估计不足,时间控制不当等情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会以学定教。

读写训练:《月光启蒙》 篇12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79

  《月光启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五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让学生对歌谣、童谣有一定的认识。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

  教学过程:

  课前教师里响起妈妈唱的歌谣。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刚才听到了什么?下面,让我们静静地来听妈妈为我们唱的歌谣。(音乐响起)

  二、学习课文:

  1、在炎热的夏夜,朦胧的月光下,当这一首首歌谣飘过你的耳边,你有什么感觉?

  2、幼时的孙友田的每一个夏夜都是聆听妈妈的歌谣度过的。每当孙友田听妈妈唱起歌谣时,他觉得妈妈唱的那么轻柔,就象是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这甜甜的,深情的嗓音一直回荡在他的耳边。

  3、打开课本,快速浏览,找出直接描写妈妈歌谣唱的好的部分。(课件出示第四小节)

  (1)仔细的读一读,你从哪些词中体会出了妈妈的歌谣唱的好?

  (2)指导朗读。

  4、躺在妈妈的怀里,伴着妈妈的歌谣,我渐渐地陶醉了。(课件出示插图)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看!你们都看到了怎样的母亲?

  (1)指导学生观察插图。

  (2)(课件出示: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3)你知道母亲一天忙了些什么吗?

  (4)试着把这句话读好了。

  5、就是这样一位母亲,在童年的夏夜为自己的孩子唱着一首又一首动听的歌谣。我们再来听歌谣,在这歌谣中你听懂了什么?(音乐响起,出示歌谣)

  (1)学生交流。

  (2)师小结:我的家乡不长五谷,日子过的十分清苦。在妈妈的歌谣里却有美丽的凤凰,有漂亮的云南,有一座座又高又大的房子。妈妈唱歌谣想告诉我们对美好的生活要充满向往。

  (3)读读这两首歌谣,把你们感受到的通过读表现出来。

  6、母亲不识字,但她会唱很多好听的歌谣,她用歌谣不仅给我送了月夜浓郁的诗情,更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我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出示)

  (1)说说你对“豁然开朗”的理解。

  (2)我一下子明白了什么?

  (3)在第五小节中我们懂了许多,谁来读读这小节。

  7、这一切都发生在那些美妙的夏夜,我沉浸在母亲的歌谣中。你们听,母亲的童谣又在耳边响起了。(音乐响起)

  (1)听完了这些童谣,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2)这么有趣的童谣就让我们来读读吧。读出你们看到的,读出你们的心情来。

  8、母亲不识字,可她的肚里不仅有动听的歌谣,还有很多东西,有什么?

  (1)你知道母亲还会给我讲什么故事吗?

  (2)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她唱的那么深情,说的那么投入,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象。(出示)

  提问:母亲怎么会象一尊玉石雕象呢?

  (3)夜色越来越浓,母亲还在给我说谜语,可我怎么也解不开,她笑着对我说:“……”

  提问:从她的口中,你听出了什么?

  9、母亲不识字,她用甜美的嗓音给我唱歌谣,说故事,讲谜语,用她特有的智慧启迪了我的想象,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让我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真不愧是我的(启蒙老师)。

  10、时光如流水,伴着浓郁的月光,伴着母亲的爱,我展开了想象,飞向了诗歌的王国,长大后的作者成了著名的诗人。再次回到母亲的身边,却发现……(出示: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11、面对着已经痴呆的老母亲,作者又回想起童年美妙的夏夜,耳边又荡起母亲那甜甜的,深情的嗓音,那象三月的和风,象小溪流水般的声音。作者不由地提起笔来在文章的最后用包含深情的话语赞美了他那不识字,却充满了智慧的母亲。(出示最后一节)

  (1)试着动情地对妈妈说说。

  (2)推选你们班读书最好的同学来读。

  (3)让我们一起饱含深情地来赞一赞这位不识字,却充满智慧,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

  三、总结:

  1、随着时光的流逝,什么都会慢慢地淡去,惟独母亲那甜甜的歌谣总在我的耳边荡起,让我们再次回味母亲那芳香的音韵。(再放歌谣)

  2、介绍课外写母亲的文章。(出示)

  3、母亲是平凡的,她们付出了养育的艰辛,换来的是孩子成长的快乐。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部精彩的童话,故事里的主人公是美丽的妈妈。课后同学们从这些文章中选择一两篇去读读,听听这些歌曲,还可以搜集一些歌颂母亲的名言警句。

  板书设计:

  19、月光启蒙

  不识字

  母亲      老师

  聪颖

读写训练:《月光启蒙》 篇13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同行:

  大家好!我来自海口市秀英区西秀中心小学。今天,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说说《月光启蒙》这一课的教学。

  一、说教材

  《月光启蒙》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组的一篇优美的散文。这一组课文的主题是“亲情依依”,向我们展示了人间最美好的感情:爱情、亲情、友情,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月光启蒙》的作者是著名煤矿诗人孙友田,原题是《月光母亲》。作者以深情的笔触回忆孩提时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亲给自己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说谜语的情景。是母亲为他打开了民间文学宝库,使他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全文洋溢着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自始至终贯注着浓郁的母子亲情,真挚感人。

  文章语言纯朴优美、感情真挚。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语言不是蜜,却能粘住学生。”课文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深受学生喜爱。这篇文章课文插图精美,与课文内容相得益彰。

  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课标的要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体会重点词句在文中的意思和用法。

  2、技能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民谣、童谣的内蕴美。

  3、情意目标:领会“月光启蒙”的真正内涵,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之情和怀念之情。

  本课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之情。

  难点:联系上下文,理解“月光启蒙”的真正含义。

  二、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在本课中主要以品读感悟法为主要教法,穿插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及重点词推敲的方法,让学生从静态的文本中去感受涌动的情感,激发学生灵动的想象。此外,我还以情境教学法作为辅助教法,运用农远教学资源中的图片和音频文件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重点内容。

  三、说学法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和收集信息的能力,因此,课前我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收集本地民谣,童谣,作为知识拓展,使学生受到民间文化艺术的熏陶。课堂上,我引导学生采用自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放手让学生在自由读、合作读、赛读、引读、分角色读等各种读书活动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情感。利用农远资源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课堂,始终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新课程理念。

  四、说教学程序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我这课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学会生字新词;把课文读流利,读准确;学习第一自然段;初步理解“月光启蒙”的含义。

  下面主要介绍第二课时教学程序。

  (一)、提纲挈领,理清文路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月光启蒙》一课,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在月光下,母亲是怎样对我进行启蒙教育的?

  根据学生回答让学生进行板书: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设计意图:提纲挈领,理清思路,为下面的教学奠基。另外让学生板书,可以锻炼学生能力,体现学生主体。】

  (二)、感悟启蒙,体会情感

  “唱歌谣”部分

  1、质朴的歌谣,甜美的歌声——感悟母亲带给“我”的美好向往。

  (1)、请同学们把课文里的歌谣找出来读一读。然后说说你最喜欢哪一首,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①生自由读。课件出示两首歌谣。

  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

  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②学生交流,谈从歌谣中感受到了什么。

  ③感情朗读,重点指导读出歌谣的韵味。【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主朗读感受歌谣的内涵及意蕴美】

  2、过渡:同学们读得好听,母亲唱得更好听。课件播放农远资源下载的音频文件(母亲清唱歌谣)

  ①同学们闭目倾听,想象——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②学生交流,说说自己的感受。指导理解并读好“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这句话。【设计意图:利用农远资源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句。让学生沉浸在母亲甜美的声音中,自然而然展开灵动想象,进入文本营造的美好意境。】

  (在这个步骤上,农远资源确实帮了大忙。如何让学生感受母亲声音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般甜美,犹如花香四溢,若是光靠语言——很难。当时就上共享素材库找到这段音乐,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母亲天籁般的哼唱,让学生无比陶醉,这下,连“芳香的音韵”这个看起来搭配不当的词组也找到了合理的解释。而且,学生读书的声音也变得无比甜美,动听。)

  3、母亲不识字,却是如何熟记这么动听的歌谣?

  ①指名学生谈,相机解释“莲花落”。

  ②指导理解“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里的两个“长”字,鼓励学生讨论交流得出结果。

  ③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它虽然土地贫瘠,部长五谷,但是依然孕育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黄河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给生活在黄河边上的人们带来丰富的精神生活。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他真不愧是我的——启蒙老师!【设计意图:唤起情感,渗透民族主义教育。】

  “讲故事”部分

  过渡:母亲不但会唱甜美的歌谣,还会讲故事,讲什么故事呢?自由朗读第六自然段。

  1、神奇的故事,圣洁的形象——感怀母亲让“我”展开想象的翅膀。

  (1)朗读自己最有感受的句子。

  (2)重点引导了解“……”和理解“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这句话。体会母亲对“我”的爱及“我”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3)感情朗读。

  “唱童谣”部分

  风趣的童谣,轻松的气氛——感谢母亲赐予“我”天真活泼的童年

  多媒体出示:

  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

  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

  (1)指名读,正音。

  (2)师生小结童谣特点。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童谣。

  (3)朗读展示。看谁能读出“风趣幽默”来。

  (4)展示自己收集的民歌民谣。

  原滋原味的本地方言民谣使教室里爆发阵阵欢笑,气氛轻松欢快。我告诉学生,至少这种民间文化艺术能给我们带来欢乐,希望他们把这种欢乐传承下去。【设计意图: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学生本身就喜欢童谣,那就让他们尽情读。读是理解的一面镜子,在读中理解文本,享受学习的快乐。】

  “猜谜语”部分

  好玩的谜语,爱意的嗔骂。——感激母亲给了“我”思维的启迪。

  (1)学生同桌分角色读。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2)展示朗读。

  (三)拓展练笔,升华情感。

  过渡:如今,孙友田已成为一个有名的作家了,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成功离不开母亲月光下的启蒙。请品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1)生交流,引导学生深入作者内心,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2)师引读: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是母亲用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设计意图:运用“引读法”做到创设情境培养情,加强朗读感受情,文字训练品味情,以情激情强化情。掌握契机,引用文中蕴含的情和自己的情来扣击学生的心弦,达到“披文入情”的效果。】

  (3)感情朗读。(让我们怀着对这位平凡而了不起的母亲敬佩之情,读读这个自然段。)

  过渡:作者写这篇文章时,母亲其实已身患重病……课件出示:

  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

  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却永远珍藏着那一轮明月……

  1、小练笔:看到那一轮明月,我想起,想起

  想起……

  2、学生交流练笔,深情诵读。

  【设计意图:我在朗诵这段文字时进行了比较细腻的处理,语言、语调、表情,动作尽可能配合这句话的感情基调,创设出一个特殊的情境。以情传情。情感具有感染的功能,用老师的情来扣击学生的心弦,使之产生情感共鸣。】

  五、说板书设计

  唱歌谣

  17、月光启蒙讲故事

  唱童谣

  猜谜语

  【设计意图:板书简洁明了,展现了清楚的教学流程,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学生能做的,老师不代替”,板书我让学生自己归纳内容并完成板书,锻炼了学生总结归纳的学习能力。】

  六、说远程教育资源的利用

  这堂课从一开始,我就参考了远教资源的教案设计。观看了“名师教学”视频。然后结合各方面情况对教案进行修改编写。在课堂教学中,我借鉴了别人的课件,做了一些修改,变成自己的。同时采用了资源库的音频文件(母亲清唱歌谣部分),这个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尤其有用。虽然我的教学课件略显单薄,但是我认为自己把远教资源用在点上了,事实上,这堂课确实得到了同行们的肯定,孩子们也喜欢,学习效果很好。远教资源为农村教育的飞跃创造了很好的条件,我希望成为一个善于利用远教资源,让农村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的老师。

  以上是本人利用“农远”教育资源教学《月光启蒙》的一些设想,恳请大家指教。谢谢!

读写训练:《月光启蒙》 篇14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两个“长”字的不同用法,体会“芳香的音韵”,以及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3.通过朗读体味民歌民谣的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引导学生感悟语言内在意蕴感情。  

  4.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两个“长”字的不同用法,体会芳香的音韵,以及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2. 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之情。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谈话揭题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月光启蒙》,生齐读课题。  

  上一课大 家和 老师初读了课文,谁能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勾起学生对文本的回忆,很快进入新的学习。)  

  二、精读感悟  

  过渡:看来,母亲在夏夜月光下,为“我”唱歌谣、讲故事、说谜语的情景印在了同学们心中。  

  (一)学习两首歌谣,体会“芳香的音韵”  

  1、读一读歌谣,边读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出示歌谣:a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b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1)谁先来读读歌谣,说一说仿佛看到了什么?  

  (2)指导朗读。(带着向往、欣喜等情感)  

  (3)齐读。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感受歌谣的美感,并且锻炼想象能力。喜欢上民歌民谣。)  

  2、同学们,我们刚才读歌谣,想不想听母亲为我们唱的歌谣?让我们来到月色如水的篱笆小院中,教师引读:(课件出示插图)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让我们静静地来听妈妈为我们唱的歌谣。(音乐响起)  

  (设计意图:优美的画面、音乐,入情入境的引读将学生一下子带进了情境之中,带到了那个诗意的美丽的夏夜,再现了真实情境,让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唤起情感共鸣。)  

  (1)在炎热的夏夜,朦胧的月光下,当这一首首歌谣飘过你的耳边,你有什么感觉?  

  (2)体会作者的感受: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3)自由读。读出感受。  

  (4)指导朗读。  

  指名读,配乐读,齐读。(在读中相机引导感受芳香的音韵。)  

  (设计意图:先谈自己的感受,再体会作者的感受,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循序渐进的完成了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在这一环节中,通过想象情境、动情品读,来点燃学生的情感点,感受文本的情感内涵,让母亲美丽智慧的形象伴随文本走进学生的心灵。)

  (二)学习三首童谣  

  过渡:母亲的歌谣让小院立即飘满了芳香的音韵。母亲还为我唱童谣。  

  1、我们再来读一读童谣。  

  (出示:三首童谣:  

  a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  

  b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  

  c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喜欢的多读读,并说说原因。  

  3、找生读。  

  4、指导朗读。用喜欢的方式读,表演读。(感受民谣的明快、流畅、含蓄、风趣。)  

  (设计意图:语文课就要引领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这一环节通过个性化朗读、展开想象、表演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了民歌民谣的特点,爱上了这一民间文学,也为下文体会 “启蒙”做好了铺垫。)  

  (三)理解两个“长”字的不同用法  

  母亲不是不识字吗?她怎么会那么多的歌谣、童谣呢?  

  1、默读五自然段,用笔圈画。  

  师巡视,相机点拨。  

  2、全班交流:  

  相机出示:(出示: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  

  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第一个“长”是生长,第二个“长”是流传、孕育。)  

  3、师总结:是啊,由于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泥沙堆积,导致土地的贫瘠,生活清苦,可是,勤劳的黄河儿女满怀希望地在这片养育他们的土地上辛劳耕植,创造了一首首精美动听的歌谣,母亲用这些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设计意图:课文中两个“长“字的理解是重点也是难点,因此引导学生反复读,咬文嚼字,深入理解,更进一步感受到母亲的智慧与伟大。)  

  (四)学习故事、谜语部分  

  1、母亲除了用歌谣给了我启蒙,还用什么给了我启蒙?  

  生回答。师相机板书:故事   谜语  

  2、找生读讲故事部分。  

  3、母亲讲了哪些故事?她还会讲哪些神话故事?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内容很容易学懂,便设计了以读代讲,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疏密得当。)

  (五)学习最后部分  

  过渡:母亲在这柔和的月色里,用歌谣、神话、谜语为我播下了爱生活,爱文学的种子。作者长大后成了著名的诗人。他在文章最后写到:  

  (出示)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1、自由朗读,能体会到作者对母亲怎样的情感?  

  2、找生说。(感激、怀念……)  

  3、带着感受读。  

  4、齐读。  

  5、我想此时你一定明白作者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了吧?(生自由谈自己的体会)  

  6、带着感激、怀念再读:(出示)  

  感谢您,母亲  

  是您用那一双勤劳的手  

  为我打开了  

  民间文学的宝库  

  给我送来  

  月夜浓郁的诗情。  

  ……  

  (设计意图:课中紧扣“启蒙”,品读、想象、感受,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对课文内容获得了理解与提升,感悟到母亲的伟大之处,以及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感情朗读、诗歌形式的变换,不但进行了扎实的语言训练,还再度开发了课文内容。)  

  三、总结升华  

  1、师简介写作背景,配乐深情朗诵:  

  作者成了一位著名的诗人,他的母亲却渐渐老了,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当作者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我多想抹平母亲额上的皱纹,我多想用泪水唤醒你的记忆,……  

  出示:母亲,您可曾记得------  

  如果你是作者,你会对母亲说些什么?  

  2、生根据自身感受,完成写话练习:  

  3、深情朗诵。  

  4、母亲什么都不记得了,而我们还记得那些歌谣,师生齐诵歌谣。  

  四、拓展延伸  

  1、继续搜集民歌民谣。        

  2、阅读孙友田作品。  

  (设计意图:让学生走进背景,走进原文,这种拓展将文本深藏的情感挖掘出来,在浓浓的人文情怀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感悟和思考,将学生的情感推向一个更高的境界,完成与作者心灵对话,心灵碰撞。课的最后将歌谣作为主旋律反复吟唱,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声韵缭绕,回味无穷。和课后的继续搜集民歌民谣这一环节相呼应,也希望这美妙的音韵在每一个孩子心中生根发芽。)   

  自评:本文是著名作家、诗人孙友田的一篇叙事散文。“言美情浓”是本文的最大特点。因此在教学中,我从美入手,以读解文,以情促读,通过开放的教学设计,诗化的教学语言,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欣赏语言,触摸语言。个性化阅读的倡导,对学生独特感受的珍视,使他们在对话中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使语文实践与人文精神水乳交融,从而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读写训练:《月光启蒙》 篇1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启蒙”的原义和引申义,凭借文本和画面,读懂民间文学的启蒙,(置于故乡背景下的)母爱的启蒙、月光的启蒙。

  板块一[检查预习,梳理内容]

  1.师:同学们,充分预习了《月光启蒙》,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吗?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或文中关键语句稍作改动来概括。

  2.老师将课文浓缩成了一段话,这里面藏着今天要学的9个生字,有信心接受我的检查吗? 打开听写本,工整规范地写出来。只要求看拼音写汉字。[课件出示] 拼音用不同的颜色。

  童年的夏夜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chen,在篱ba小院里,洗完zǎo的母亲在干草堆旁lǒu着我,为我唱歌谣:“fèng凰fèng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唱累了,就给我讲神话故事,唱童谣“……gē荆草,编箔篮,shāi大米……”“……毛娃笑,坐花jiào……”还给我猜谜语“麻屋子,红zhàng子……”母亲用歌谣、故事、童谣、谜语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课件出示]  辰  笆  澡  搂   凤   割   筛   轿   帐

  仔细地跟答案核对一下,把错字圈出来,课后订正。有错的请举手,说出错字并指导正确书写。

  小结:预习时读准音,看清形,想想义就不会出错了。

  3.课题——月光启蒙(齐读)谁在月光下对我进行启蒙?

  ①汉字是从甲骨文演变而来的,我们来看看“蒙”的甲骨文,(出示: )它上面是什么?上面是个盖子。

  下面是什么?下面是一只小鸟。这只小鸟想往外飞呢,飞得出来吗?上面有东西盖住它,所以“蒙”就是盖住、蒙蔽、未见世面的意思。

  如果拿掉这个盖子,小鸟就可以见识外面的世界了。这就是启蒙。

  “启蒙”这个词后来引申为:向初学者传授入门的基本知识或技能。

  ②作者孙友田在母亲启蒙前怎样?混沌。

  启蒙之后呢?豁然开朗。

  由“混沌”到“豁然开朗”的过程就是启蒙的过程。

  板块二[抓住重点,感悟文本]

  1、课题是《月光启蒙》,母亲在月光下对我进行启蒙。可母亲不识字,为什么还能成为我的启蒙老师呢?学生读最后一段。出示最后一段,[显示红色]  母亲、明月星光、民歌民谣。

  小结:“明月星光”是大自然的美,“民歌民谣”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是一种文化的美,“母亲”把这些给了我,启蒙了我。让我们再有滋有味地读一读这段话。

  2、引读最后一句话:母亲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我们也来读读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

  (一)民间文学的启蒙

  1.[课件出示]   民歌

  ①听:美妙的夏夜,在院中干草堆旁搂着我的母亲唱起了动听的歌谣。[课件出示]音乐

  听着动听的歌谣,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多美的画面呀。这明快、含蓄的民歌也让你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②自由读一读这两首都以月亮不同形态起兴(xìng)而唱的民歌,思考:从明快、含蓄的民歌中你读出了什么?

  是呀,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

  ③能用朗读唤醒同学们对它的理解吗?男生读。 

  ④该怎样读好民歌呢?提示看第4自然段:深情地、轻轻地、甜甜地朗读。女生读。

  2.故事

  ①入夜,坐在院子里,望着那一轮皎洁的明月,母亲给我讲了哪些神话故事?

  ②在我整个童年生活中,在无数个美妙的夏夜,母亲仅仅讲了这两个故事吗?

  ③听着这迷人的故事,高深莫测的夜空竟是个神话的世界。齐读第6段,脑中想象着那些美好浪漫的神话故事。

  3.童谣

  课前,大家已自由朗读了童谣,拍手有节奏地一起来诵读,女生读第一首、男生读第二首、第三首齐诵。

  童谣有什么特点?好玩、有趣、朗朗上口、有韵律、童心世界的真实流露。

  有趣在哪儿呢?

  课后也学着编编这样好玩、有趣的童谣。

  4.谜语    [课件出示]  第10-13自然段。

  谜语是用来猜的,我来说谜语,你来猜。    [课件出示]

  从缠着妈妈说谜语开始。

  多么含蓄的谜语呀,它能启迪人的智慧和想象。

  小结:民歌民谣、故事谜语是民族文化的源头和根基,具有神奇的魔力,使诗人飞向了诗歌的王国。  

  (二)母爱(置于故乡背景下)的启蒙           

  1.仅仅是民间文学启蒙了“我”吗?(更有母亲的爱)

  2.默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描写母亲的句子读一读,从这些句子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母亲?

  ①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引说:母亲怎样为我吟唱?——甜甜的嗓音、深情地、轻轻的。

  像三月的和风——轻柔    像小溪的流水——欢快

  音韵怎么会是芳香的呢?

  一是因为嗓音甜甜的,犹如花的“芳香”使人迷醉。

  二是因为那一首首歌谣散发出的美好感受犹如“芳香”。

  ②上下文联系起来你就能理解得更透彻。(出示: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三是因为“洗完澡”母亲有干净的体香。

  四是因为“搂着我”让我感受到母亲怀抱的温馨,犹如芳香。

  在母亲怀里,聆听着民歌的芳香音韵,美美地读这句话。从这两句话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母亲?

  勤劳的母亲、善于唱歌的母亲,和蔼慈爱的母亲。

  ③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母亲天资聪颖,一听就会。

  联系第5节说说从这里你读出一个怎样的母亲?

  聪颖的母亲

  ④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她又为我唱起了幽默风趣的童谣,把我的思绪从天上引到人间。

  为什么像一尊玉石雕像?联系你曾经见过的玉石雕像想一想?

  多么圣洁的形象  

  为什么说母亲像一尊玉石雕像?

  一是穿着干净的白布褂子,银色月光衬托,母亲在月光下显得很圣洁。

  二是孩子心目中母亲是崇高的。

  三是孩子眼里母亲是圣洁、美丽的。

  读一读这句话,读出母亲的圣洁、美丽。

  ⑤母亲笑着说

  笑饱含着母亲浓浓的爱,无尽的智慧。   慈爱的母亲形象

  小结:母亲勤劳、慈爱、聪颖、圣洁的形象,母亲的爱伴随着民间文学扎根到作者孙友田幼小的心灵里。

  3.是母亲给了我爱,是爱和民间文化启蒙了我。读课文第5节思考:为什么作者却说是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给了我呢?

  因为那时,我们日子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生活条件艰苦,却热爱生活。   作者心中的故乡情结。

  ①“长歌谣”什么意思?产生歌谣,创造歌谣。孕育歌谣。

  a口口相传         你唱、我唱、大家唱、一传十、十传百、 广为流传   

  b代代相传         外婆会唱、妈妈会唱、作者会唱

  c不断创作         洗衣服时编歌谣、看到月亮唱歌谣、高兴时编歌谣

  这就是“长”字的韵味。“歌谣”与“长”字搭配,是一种陌生的搭配,写出了那个地方歌谣的蓬勃生机和活力,也让这个句子带着一种诗性的美。

  ②小结:这些歌谣由故乡长给人们,又由人们一代一代相传,这歌谣其实是故乡的声音。“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是说母亲把自己的爱、家庭的爱、故乡的爱全部给了我。

  ③再来朗读这段话,感谢母亲把故乡的爱给了我,启蒙了我。

  (三)月光的启蒙

  1.我们明白了是母亲用民间文化,用爱启蒙了我,可课题为什么是“月光启蒙”呢?

  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

  “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 这个时辰为什么是最美的呢?

  夏夜月色洒满小院,母亲在月光下唱起动听的歌谣。

  一是这些启蒙都是在这最美的时辰、在月光下进行的。想想看,

  二是美好的月光给人以无限的遐想,营造美好的意境。

  三是在诗人眼里母亲就是那一轮明月,母爱就是那月光。

  作者把母亲对他的爱当作月光来形容,看到月光就想到了自己的母亲。

  所以是“月光启蒙”。

  板块三[情感诵读,升华主旨]

  1.[课件出示]  诗人孙友田的心中永远珍藏着那一轮明月,一起美美地朗读描写月光的语句。  [配乐]

  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

  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她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

  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

  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了诗歌的王国。

  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2.小结:[课件出示](母亲月光背景图)

  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母亲和明月是融为一体的,皎洁的月光暗示的是伟大的母爱。

  因为没有母亲的爱,月亮只是一个冷冰冰的星球而已;而没有月光,母亲只是一个不识字的平凡的母亲,正是这月光,让母亲变得宁静、美丽、圣洁,启蒙了我。所以题目是《月光启蒙》。

  3.总结全文:[感恩怀念] 引读

  作者的童年早已过去,但是他不会忘记夏夜篱笆小院里那柔和的月色;

  [课件出示]

  母亲给他唱的动听的歌谣;[课件出示]

  不会忘记母亲给他唱的幽默风趣的童谣:[课件出示]

  不会忘记母亲给他讲的神话,猜的谜语:[课件出示]

  不会忘记那长歌谣的故乡:[课件出示]

  更不会忘记那启蒙他的母亲。(母亲月光背景图)

  板块四[推荐阅读,拓宽视野]

  1.《月光启蒙》原文是《月光母亲》,课后再去读读原文《月光母亲》和另外两篇文章《母爱似水》《迎接母亲》,从中你还能读出一个怎样的母亲?

  2.作业:《综合评价》第18课。

  板书:     

  月光启蒙

  民间文学

  母爱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读写训练:《月光启蒙》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