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元气怼人 点赞 分享
《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

《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6篇)

《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过度句与过渡段,初步了解过渡句(段)的作用。

  2、学会8个生字,理解32个词语的意思能说出其中5个成语意思。

  3、进一步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理解课文,概括人物特点的读书方法。

  4、了解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顾全大局的品质,以廉颇勇于改过的品德,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道理。

  【重点】抓住人物的言行、神态、心理活动,概括人物特点。

  【难点】如何正确评价廉颇。 

  【教学准备】战国末期七国草图,录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推敲课题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为学习过渡句、段打好基础。

  2、学习推敲言行理解概括人物特点的读书方法。了解蔺相如机智勇敢,才智超群,不胃强暴,维护国家利益的斗争精神。

  3、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并努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发现问题的能力,发展思维、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查阅资料(3分)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13课《将相和》,一起把课题念一下。生齐读课题:

  《将相和》这是一个历史故事,对我们大家来说,并不是很熟悉。因此呢,上星期,老师布置大家认认真真地去预习了这一课,同时呢,也可以上网去查寻一些有关将相和的资料。今天,老师先给大家一个展示交流的机会。请大家把自己查到的资料上来交流一下,好不好?(学生交流查阅的资料。)  

  二、揭题、审题、了解课文主要内容(2分)

  1、课题中“将”指“相”指“和”的意思是?从“和”字可以看出什么?

  2、那么我们想象一下,他们是什么原因是他们失和?又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言归于好呢?我们把课文打开,请同学们快速地把课文读一下,想象一下这个问题?(整体感知课文。)

  三、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24分)

  1、推敲小标题,联系课文第3小节,朗读你发现了什么?(任务难,看出蔺相如才智超群)小结学法:联系上下文。

  2、听录音第8小节:

  要求:边听边想,你觉得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你从哪里看出来,把你认为最能反映蔺相如品质的句子划出来。(言行为主)

  3、交流:

  出示重点句:他理直气壮地说:“……”

  ⑴ 齐读,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可围绕“理直气壮”词提问(“理直气壮”是什么意思?蔺相如骗回了和氏璧,为什么还理直气壮?)

  ⑵ 联系上下文读一读,说一说。

  ⑶ 用“理直气壮”的语气读一读。

  ⑷ 蔺相如要把璧撞碎,真会撞吗?从这里可以看出蔺相如怎样?秦王会让他撞吗?你从哪里看出来?

  ⑸ 朗读。

  4、听录音第9节:

  出示重点句: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送蔺相如回国。

  ⑴ 重点讨论:

  ① 蔺相如把和氏璧,送回赵国去了,后果会怎样?那蔺相如为什么还大大方方?对比秦王态度。

  ② 重点段意思讨论:

  如果有诚意,先交城。      

  不然无诚意,不交城。    

  杀了我也没用不讲信用。    

  得不到璧。

  ⑵ 朗读指导。

  ⑶ 小组方法,口答段意。

  ⑷ 人物评论:你觉得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有什么长处)

  三、课堂练习(5分)

  1、蔺相如之所以说这块璧有点小毛病,骗回和氏璧是因为──。

  2、用“之所以……是因为……”联系第二个故事,进行说话训练。

  四、布置作业(6分)

  1、《作业本》1、2、4。

  2、预习另外两个故事。

  【教后感】

  《将相和》一课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因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课前教师先让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的情况,并做到适当摘录,以丰富学生知识,为学文作好铺垫。学生掌握了第一手资料,教师课堂又给他们创设一个展示、交流的机会,在课前短短几分钟里,学生各抒己见,使学生获取多方面的知识信息,这样,既为顺利地读懂课文打下了基础,又培养了学生主动查阅资料的好习惯。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2

  学习目标:

  1. 认读“璧、蔺”等生字,会写“赵、拒”等生字。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3. 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大局和大将军廉颇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学习重难点

  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第一课时

  一、走进古典名著,了解名著内容

  1.导入: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么?(《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

  我国的文学、历史名著浩如烟海,在我国汉代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叫司马迁,他出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史记》,读一读“资料袋”。(生读)

  附:《史记》用为人物写传的形式来反映历史,成功地描写了众多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如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伟大诗人屈原,西楚霸王项羽。它既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历史著作,又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作者是汉代的司马迁。《将相和》根据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

  2.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篇课文《将相和》  出示幻灯片。文中“将”、“相”、“和”分别指什么呢?准确地书写将、相的名字。要求写正确、端正。“和”能用课文中的一个词语来说说它的意思吗?

  二、走进课文内容,整体感知。

  (出示:初读课文要求。1、仔细读课文,读准文中的生字、新词。2、读完后想想:这个故事发生在_____时候,主要讲 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三个故事.3、说说课文中哪个词能说明“和”)

  1、检查自学情况:

  (1)、课文写了哪三个故事?(填空)作者是怎样将这三个故事衔接起来的呢?

  (2)、生字词的读与理解。.

  人物:蔺相如    廉颇

  完璧归赵

  和氏璧  无价之宝    推荐     

  理直气壮    宾馆 

  渑池会见

  胆怯  示弱    抵御  拒绝

  负荆请罪

  攻无不克    战无不胜  同心协力

  导:蔺相如在“完璧归赵”“渑池会见”两件事后,身份发生了什么变化?由最先的平民——上大夫——上卿,步步高升,真不简单啊!(【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大夫。”当时蔺相如比上卿廉颇官位要低。【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为赵将……拜为上卿。”)

  可这样一来,他的职位比廉颇高了,引起了廉颇的不满。找出廉颇不服气的话读一读。朗读指导(愤愤不平的语气)如果你就是廉颇,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三、.学习“完璧归赵” 感受人物形象

  廉颇说,蔺相如就靠一张嘴,爬到他的头上去了,他说的对吗?

  1、.默读第一段:让我们走进由秦王设计的这个骗局——“完璧归赵”这个故事,边读边思考:事情因什么而起?蔺相如是怎样面对这个骗局的?找出文中的话说说。随机简介:“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时期,秦国是最强大的一个,它总有吞掉其他国家的野心。因此,当时一些中、小国家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具有关系到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

  出示链接2——和氏璧。

  2.识破“骗局”。(1)秦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和氏璧,赵王为什么着急?找出课文中相应的语句读读。引导对“秦王”个性的了解。指导读出“为难”的语气。

  (2)蔺相如是怎样对待这个难题的?找出文中的内容读读。出示幻灯片自由读读。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这块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那十五个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个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a、读着,读着,你发现了什么?

  b、蔺相如说话前为什么要“想一会儿”?(一是因为这是一个事关国家是不是受辱和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必须思考成熟,二是因为这是一个难题,不能不假思索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要思考。但蔺相如“想”了“一会儿”就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表现出蔺相如的才智的确有超过一般人。而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蔺相如自己带着和氏璧到强大的秦国去,表现出蔺相如胆识过人和为了国家的利益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的勇于牺牲的精神。)

  c、引导学生研读蔺相如所说的“如果……就……”和“如果……一定……”两句话。还会有第三种可能吗? 听了蔺相如的这句话,你了解到了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d、胸有成竹地读读这段话。

  3.以“骗”对“骗”。

  当蔺相如把和氏璧敬献给秦王后,他又是如何识破秦王的第二次骗局的?找出文中的话体会体会。

  此时蔺相如又是如何应对的呢?出示幻灯片。(蔺相如看到这种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大王,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点给你看。”)

  这时我又发现了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智慧超群,随机应变、见机行事的能力很强。)。

  拿回和氏璧后,蔺相如的第二策略是什么呢?往下读读你就会发现了。

  出示投影(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所以把和氏璧拿了回来。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读完这段话后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a、蔺相如理直气壮地面对秦王,他的理在哪里?蔺相如为什么能“理直气壮”?

  (因为蔺相如已经把璧献给了秦王,秦王自食其言,不给城,秦国理屈,赵国就占了理,所以他能理直气壮地说。)

  b、蔺相如真的要把“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吗?(蔺相如又利用秦王喜欢璧的心理,用要撞碎和氏璧来威胁秦王,目的是把璧要回来,送回赵国,不是真的要“撞”。但如果秦王硬逼他,他也会真撞的,他决不会让和氏璧落到秦王手里。)

  c、读这句话,读出蔺相如的“理直气壮”。

  d、蔺相如说着,举起和氏璧说是要往柱子上撞。在他要撞却没撞的瞬间,他可能想些什么?

  此时此刻,一个怎样的蔺相如呈现在了你的眼前?此时的你还认为他是仅靠着嘴皮子轻易成功的吗?

  出示幻灯片(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

  a、将这句话改写成直接叙述的方式。(换一种说法)

  b、 借口!这样有什么好处呢?

  出示幻灯片4(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个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把和氏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这是蔺相如所使用的第四策略。

  a、蔺相如为什么能大大方方?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个时候蔺相如的心理状态?(踏实、坦然、轻松、放心、沉着、轻松、无惧无畏)

  b、为什么一直跟秦王谈“信用”

  c、在蔺相如采用四步应对措施后,结果?

  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把蔺相如送回赵国。指导理解“只得、客客气气”

  从“只得”“客客气气”中你读懂了什么?

  (秦王的“客客气气”与蔺相如的“大大方方”形成对比,说明不可一世的秦王终于在蔺相如的面前败下阵来,而蔺相如则取得第一个回合的胜利。“只得”说明秦王的“客客气气”,是无可奈何,没有别的办法,不是甘心失败。)

  说说你现在对蔺相如有了什么新的了解?

  “完壁归赵”这个故事的前因是                                                     

  后果是(                                     )。

  四、 课堂小练笔   内化人物形象 

  读了“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从蔺相如在故事中说的话,以及他的一些行为,我了解到了他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人(胆识过人、机智勇敢、随机应变、勇于牺牲、英勇无畏、足智多谋……),如果我是蔺相如我一定会在心中暗暗地想——————,并且我还会找机会跟他说——————。

  ⑤朗读课文第1~10自然段。

  三、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理屈词穷、绝口不提、理直气壮、允诺、完璧归赵、无价之宝”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第一、二个故事。理解《完璧归赵》《渑池会》的内容,体会蔺相如机智勇敢和爱国思想。

  3、学习抓住人物动作、语言表现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完璧归赵》《渑池会》的内容,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思想。

  2、理解蔺相如为什么要逼秦王击缶。

  【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是个文明古国,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有大量的脍炙人口的故事,今天,我们在这里一起学习一个流传千百年的动人故事──将相和。

  板书:

  将相和

  二、明确学习目标

  1、大家通过预习,知道这篇课文由三个故事组成,现在请大家默读课文,将这三个故事的位置找出来。

  2、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前两个故事。我们在故事中,通过我们的朗读,去理解故事的内容、体会主人公的思想品质。

  三、学习《完璧归赵》

  1、在故事里,主人公是蔺相如,大家轻声朗读这段内容,并在课文中划出写蔺相如突出表现的句子。

  2、引导学生从所找出的语句中进行读、思;引导学生针对这部分内容,提出一个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并引导学生讨论,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勇敢。

  3、理解作者是从人物的语言、动作来展现蔺相如的。

  4、归纳出蔺相如思想品质。 板书:机智勇敢爱国

  5、给这个故事加个小标题。 板书:完璧归赵

  6、理解故事的起因、结果。 板书:上大夫

  四、学习《渑池会》

  1、默读第二个故事,想想,这里讲了个什么故事。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渑池会上,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

  3、找出写蔺相如表现的内容,自己读一读,声音可以大些。再通过几次的练习朗读来体会蔺相如的爱国、机智勇敢。

  4、给故事加个小标题。板书:渑池会。

  5、理解故事的起因,结果。板书:上卿。

  五、理解这两个故事的联系

  今天所学的是两个故事,它们有一定的联系。到文中再读读,想想,在文中找找。

  六、总结

  1、从学习内容角度进行:课文内容—主人公思想──写法。

  2、从学生学习活动表现进行(生成)。

  【板书设计】 

  将相和

  完璧归赵──渑池会

  动作……

  (机智勇敢 爱国)蔺相如

  语言……

《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过渡句、过渡段在文章中的作用,能借助过渡句、过渡段给课文分段。

  2、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学习课文第一段。

  3、在“蔺相如是不是只凭一张嘴”的问题的探讨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精神。

  【重点】借助过渡句、段给课文分段。落实单元训练重点。

  【难点】在人物语言、行动中分析中感受人物的品质。

  【教具准备】录音机、投影仪、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板书:

  将相和

  读课题,分析。

  t:课题中“将”、“相”在文中各指谁?“和”是什么意思?

  教师简介时代背景。

  二、听课文录音、思考(8分钟)

  t:刚才同学们说“和”是和好的意思,那么有和好必有不和。现在同学们听课文录音思考:

  1、听准文中生字、新词的读音。

  2、思考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用文中的词来概括故事内容。并思考故事之间是怎样联接的,用直线进出连接的内容。

  3、思考:将相不和的原因。

  学生听录音思考。

  三、检查(10分钟)

  1、t: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

  (学生说,教师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

  2、三个故事之间是怎样连接的。学生读划出连接的内容。(检查过渡句、段)

  投影出示文中的过渡句、段。学生读过渡句、段,体会作用(过渡句、段的作用在于启下。)

  t:过渡句、段的作用是承上启下,它有助我们分段、概括段意、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指导看单元学习重点)读单元学习重点。出示投影。

  给课文分段.

  3、“将相不和”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蔺相如在完璧归赵、渑池会见中立了大功,赵王封他做上卿,官职比廉颇高。廉颇认为自己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不了大功,蔺相如有什么样能耐,就凭一张嘴,反而官位比他高。引起了将相不和。

  出示投影:廉颇的话。学生读这段话。

  t: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廉颇很不服气,才产生了将相不和。

  4、设问导趣:

  t:那么蔺相如是不是像廉将军所说:就凭一张嘴呢?我们来学习第一个故事。

  四、深入阅读第1段:完璧归赵(17分钟)

  1、学生阅读第一段:

  t:蔺相如是不是就凭一张嘴,获得比廉将军更大的官?如不是,那凭什么?(机智、勇敢)从哪些材料中可以看出来。

  (分组讨论)(教师提示:在赵国:在秦国)(自由组合进行讨论)(7分)

  2、交流材料,教师归纳。(学生交流教师板书。)(10分)

  ⑴ 带玉前往:

  读蔺相如的话,体会:谋略周全,能挺身而出“如果……就……;如果……一定……”重点圈出。

  t:从蔺相如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他胸有成竹。

  ⑵ 要还宝玉。读蔺相如的话,体会:机智。

  ⑶ 以死抗争。(学生说蔺相如的话。)

  t:这是何等的勇敢。理解“理直气壮”。

  齐读这句话。要求读出理直气壮的语气。体会:智勇双全,不畏强权。

  ⑷ 送玉回国。(从蔺相如的行动中分析,体会:机智。)

  ⑸ 据礼力争。

  (从蔺相如的神情、动作、语言中体会:智勇双全。)为会么他能大大方方地说话。谁能大大方方地说蔺相如的话。抽重整旗鼓民蔺相如的话。

  t:秦王知道“得人心者,得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五、形成认识(2分钟)

  1、刚才同学们都回答了这么多理由,蔺相如如果光凭一张嘴,是不可能完璧归赵的,从完璧归赵中处处显示出蔺相如的聪明机智,难怪赵王要封他做大夫。

  2、今天我们利用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等来分析人物的品质。

  六、布置作业

  1、按今天学的方法自学二、三个故事来分析廉颇、蔺相如的品质。

  2、完成《作业本》。

《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在预习的基础上,从整篇入手,初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组织分段;仔细阅读第一大段,开始接触第二大段。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新词,分段,讲读第一大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学习《将相和》,齐读课题。

  2、“将相和”什么意思?

  3、在古代“将”指什么?“相”呢?在本课文官是谁?武官是谁?

  (相机介绍廉颇、蔺相如,并指导书写“蔺”字。)

  4、“和”什么意思?“和”之前是什么?(不和)板书:不和──和,这篇文章写的就是他们从不和到和的故事。

  二、自读课文,理清脉络

  1、围绕“将”和“相”写了几个故事?加小标题(3个)

  3、自读3个故事,初步了解每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前两个故事是将相不和的原因,第三个故事是将相和的原因──共同的爱国思想。)

  三、学习第一个故事

  1、自由读1~10段,思考蔺相如说了几次话,勾画出来。(4次)

  2、读第一次话,这次说话中出现了一件物品,是什么?(和氏璧)谁来介绍一下这件宝物?从哪儿看出是件宝物?

  3、那我们就还给他吧!为什么不行?

  4、那就不换给他?为什么也不行?

  5、那就打吧!从哪儿看出秦国强大?(一段)

  6、齐读一段,师介绍战国背景。

  7、于是只能派人去,指名读蔺相如说的话,指导朗读,读出坚决,充满信心的语气。

  8、全班齐读,体会蔺相如的勇气和决心。

  9、他第二次说了什么?指名答

  10、刚才说这块玉是无价之宝,而此刻却说有点小问题,到底怎么回事?是蔺在说谎吗?表现出蔺的什么?(聪明与机智)

  11、秦王对这块玉垂涎已久,他捧住这块玉一边看一边称赞,你是秦王,你怎样称赞?指导朗读。

  12、读第三次蔺相如说的话,蔺相如真地会连自己的脑袋和壁一块撞碎吗?该怎样读?指导朗读。

  13、读第四次说话,从“大大方方”一词,你看出什么?(蔺相如勇敢、不卑不亢)

  14、“完璧归赵”是什么意思?除了壁送回了赵国,还有什么完好无损地送回去了?(赵国的尊严)

  15、蔺相如升官应该吗?

  【反思】

  课下,学生向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1、蔺相如不诚实,和氏璧价值连城,不会有什么斑点,而他却说有斑点,他的行为有错误。

  2、当时蔺相如孤身一人,无法从秦王手中抢回和氏璧,只好说谎欺骗秦王,先讨回和氏璧,才能保住和氏璧,所以说谎欺骗很有用,那么以后我们也可以说谎欺骗了。

  他们为什么会产生这种错误认识呢? 

  1、他们年龄小,知识面窄,生活经验少,常常是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绝对地看问题,不会把事物与事物的各个方面联系起来看,不会从事物的发展变化中看问题,当然也不可能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上来,也就是看不到事物本质。

  2、教材本身具有潜在的消极因素。秦王用十五座城池换取赵国的和氏璧,本身就是个骗局。蔺相如正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骗对骗。其实当时就是尔虞我诈相互欺骗的社会,只不过看谁的骗术高明罢了。故事之所以被选为教材,目的在于突出蔺相如的大智大勇和他的爱国精神,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积极的东西背后有时也会隐藏着一些消极因素。

  3、备课时,我没有考虑到这种消极因素,却过分强调了蔺相如保住和氏璧的方法,因为课后的思考题就是这样引导的。学生在“方法”上打转转,继而产生错误的认识。

  怎样才能避免产生这种不利的推理判断呢?  

  1、备课时,必须吃透教材。既要抓住课文里正面的素材,又要看清其潜在的负面影响,做到心中有数,从而恰当地确立教学要求。

  2、要恰当地引导学生思维,免得走弯路。比如蔺相如的智和勇表现在哪里?秦王搞欺骗是为了什么?蔺相如为什么说慌?两者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3、还要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从上下文中找出蔺相如说谎的理由。当时“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所以赵国担心不给秦国和氏璧,秦国就会“派兵来进攻”。由此可见,秦国当时是强大蛮横的。蔺相如敢于担此重任,是受任于危难之时。说谎欺骗不好,他不会不懂,但要从秦王这个贪婪专横的对手中讨回和氏璧,除了说谎欺骗之外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呢?他孤身一人,既不可能硬从秦王手中蛮抢,又不可能用言语打动秦王,使后者恭恭敬敬地奉还和氏璧。只有说谎欺骗,才能从秦王手中讨回和氏璧,挽回赵国的利益;才能戳穿秦王的阴谋诡计,使秦王理屈词穷甘心服输。

  4、要训练学生全面地看问题,学会看本质的东西,从而增强他们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就这个意义来说,我们首先要让学生懂得,蔺相如的说谎欺骗和秦王的欺骗有着本质的不同。秦王搞欺骗是为了强夺别人的东西归为己有,是以强凌弱,是非正义的;而蔺相如说谎欺骗则是为了维护本国利益,为了战胜强大蛮横贪得无厌又不讲道理的对手,是正义的。

《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6

  教材分析:

  《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一篇历史故事课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突出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以及他们两人为了国家利益团结协作的品质。三个小故事叙述形式相似,各有中心。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紧密相关。文章篇幅较长,语言简练,人物个性鲜明。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词语“理屈词穷、绝口不提、理直气壮、允诺、完璧归赵、无价之宝”等在句子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3、给课文事件加小标题,搞清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事件与整个故事的关系,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重点:

  1、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特点,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及其它语文能力。

  2、借助小标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1、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

  2、搞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教学准备:廉颇的话提前分句打印。

  创新与突破点:

  1、课文长容量大是本篇课文特点,为避免繁琐教学,面面俱到,紧紧围绕主人公的活动为中心,通过对主人公的动作、语言的描写内容进行读、思,去理解内容,体会人物思想。

  2、读在语文教学中是目地,是手段,是途径。本节课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体会。在本课充分运用学生的默读、个人感悟朗读、男女生齐读、联系人物身份针对性演读等多种方法。

  3、板书设计以师生板书有机融合为特色,以将、相、和与三个故事两条主线力求体现教学重难点的解决。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直接导入,理清前因后果:

  些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发生在两千多年以前、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将相和》。(板书课题)

  请同学们自由读书,思考:将相和的故事是由哪三个事件组成的?(生读书)

  交流:将相和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相会)、负荆请罪三个事件组成。由学生交流并认真板书在黑板相应位置,齐读后任选其一交流主要内容,进一步思考:这三个事件在文中的叙述顺序能否颠倒?并自由选择关联词“因为…所以…” “只有…才…”  理清前因后果。

  二、读书评价,感悟廉颇其人:

  同学们想一想:在这三个事件中,有一位贯穿始终的灵魂人物,他是谁?(生交流)对,卿相蔺相如,也就是将相和中的“相”(板书:蔺相如)。我们也注意到在刚才的讲述中,同学们注意到经历了完璧归赵之后的蔺相如由一介平民被封为士大夫(板书:士大夫),渑池之会后的蔺相如被封为上卿(板书:上卿),可谓平步青云,书上特别说明的是职位比廉颇还高。

  那作为同朝为官、战功显赫的大将军廉颇此时对蔺相如作何评价呢?找到廉颇的话,谁来读读?(抽生读书)数一数,廉颇说了几句话。来,先看第一句。(贴第一句: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每个人,你现在就是廉颇,就说这句话,(抽生读书)感觉这廉将军什么样?(预设: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傲气十足,居功自傲,很神气,相机板书)(贴第二句: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第二句,自己读试试。(抽生读书)听出廉将军对蔺相如什么态度了吗?(预设:看不起,不屑一顾,相机板书并补充强调:一张嘴,爬到我头上去了。 觉得蔺相如有没有真本事?所以他的决定就是(贴第三句: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一起读。

  有一个词叫“言为心声”,意思是通过听一个人说的话你就可以知道他的心里是怎么想的,是个怎样的人。听了廉将军这短短的三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廉将军在你的面前?(预设交流:耿直畅快、豪爽、率直,性子直等,相机板书)作为一员武将,廉颇之所以这样率直地表达不满,是因为他一直站在谁的角度?引导学生再次读书,找到三句话中的同一个人称:我,从而点明:廉颇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所以难以全面,带有很大的片面性。题目是将相和,此时的将相之间是和还是不和?引导学生用“将相之所以不和,是因为蔺相如————,还因为廉颇————”来从表象和实质两个层面感悟:将相之所以不和,表面看是因为蔺相如的官位比廉颇高,实际是因为廉颇的错误认识:蔺相如没有本事,只靠说嘴皮子就作了比自己还高的官。

  三、友情调解,感悟蔺相如其人:

  既然是廉将军的认识出现了问题,那咱们就来帮帮廉将军,全面了解了解蔺相如这人吧!既然廉将军认为蔺相如是靠一张嘴被封为上卿的,那我们就从蔺相如所说的话开始研究。

  边快速默读课文,边提笔用直线画出蔺相如说的话。 (提醒大家,蔺相如说话的内容都在引号中。)

  好,来,按课文叙述顺序交流你画出的内容。(抽生交流)

  1、临危受命

  同学们,请思考:蔺相如的这番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赵国的君臣都为难想不出办法的时候)用一个词就是——临危受命(板书)。那我可不可以这样认为:蔺相如太聪明了,所以赵王一问他怎么办,他就不加思索地说了这番话?为什么?引导学生交流:想了一会儿,也就是他经过慎重思考以后,那这时他会怎样地说这番话?你来补充:蔺相如想了一会儿,(  )地说。(预设交流:斩钉截铁、坚决、胸有成竹、掷地有声)太好了,所有的男同学我们都是蔺相如,端起书一起来胸有成竹地读书。同学们,这是蔺相如的办法,也可以说这就是蔺相如对赵王作出———(承诺),要么以璧换城,要么完璧归赵。

  2、略施小计

  来,继续交流蔺相如的话。抽生读“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好,同学们,就这句,真话假话?那就这句假话,你觉得蔺相如此时说得妥不妥?为什么?(生交流,引导:不只是妥,还很巧妙,先看看秦王拿到和氏璧时的表现即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这时,以璧换城已不可能,唯有沉着冷静地和秦王斗智斗勇,以求完璧归赵。

  3、理直气壮

  和氏璧既然已经回到自己手中,蔺相如再说话可就——理直气壮了。谁能读出蔺相如理直气壮的话来?(抽生同时提醒学生:现在,我们就是秦王,听听蔺相如的话。)

  秦王们,你心里想什么?(预设交流:可别真的摔碎了和氏璧,哎哟,这可不行…….)也恰恰是这个“撞”字,你看出蔺相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交流:勇敢、无畏。)是啊,这真是宁可玉碎,不可瓦全的大无畏精神呀!板书。

  4、大大方方

  我们来合作读读第九段,我读旁白,大家读蔺相如的话。

  同学们,放下书,回顾完璧归赵的故事,我们可以用这样一组关联词来总结:在这场和氏璧的争夺战中,之所以有“完璧归赵”的结果,是因为------------------------.(生添:蔺相如不畏强敌,勇敢机智,……)

  5、不辱使命

  当然,作为强大一方的秦国对赵国的威胁并没有因此结束,几年后的渑池之会中,蔺相如更是面对秦王对赵王的的侮辱,说出了怎样的话?(生读蔺相如的话)来一起告诉廉颇,蔺相如是靠的耍耍嘴皮子立功的吗?靠的是什么?(预设交流:面对强敌,蔺相如靠的是拳拳爱国之心,过人的谋略和勇气取胜)

  6、顾全大局就是这样一位在敌人面前勇敢无畏的上卿,面对廉颇的这些片面评价时却说出了怎样的话?(抽生读),你听出了什么?(预设交流:蔺相如回避廉颇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利益。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国家则危!)

  四、将相之和,品名著之魅力

  同学们,我们尚且听出了蔺相如的识大体、顾大局,更何况是大将军廉颇呢!来看60页的插图,廉颇与蔺相如共同的爱国情怀成就了一段“将相和”的佳话。画面定格在“负荆请罪”这个历史瞬间,我们不妨化静为动,在脑海中想象一下两人见面会使怎样的情景,他们会说些什么。好了,同学们,发生在2000多年前的这段故事,能够流传千古,除了因为跌宕起伏的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还因为闪烁着人性光辉的意义,我读完以后最大的感触是: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负荆。送给大家。

  附:板书设计:

  将                      勇于改过 维护国家利益

  相      机智勇敢            临危不惧              顾全大局

  和              爱国

  完璧归赵          渑池相会               负荆请罪 

《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及14个新词。

  2、理清文章的思路。

  3、通过对课文的了解,学习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和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并从中得到启发和教育。

  4、弄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5、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重点、难点:

  准确概括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文中的7个生字词,理解文中的几个成语。

  2、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重点、难点: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过程:

  一、设计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先给你们看一幅图片(出示图片),图片上的那两个人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这就是我们在新课文《将相和》的学习中所要探讨的问题。下面大家打开课本第91页,第18课——《将相和》。

  1、出示课题《将相和》。老师上节课已经叫大家预习了,现在老师问你们:这里的“将”指谁?(廉颇);“相”指谁?(蔺相如);“和”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2、教师介绍时代背景:

  故事发生在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时期,当时秦国是大的一个,它总有吞掉其他国家的野心。因此,当时一些中、小国家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具有关系到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将相和》的故事就是在这个时候发生的。

  二、学习生字词:

  1、自渎课文,找出文中的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其意思。

  2、注意几个字:

  允:“yǔn”不念“rǔn”;要与“充”区别;

  削:xūe削弱 xiāo削铅笔

  蔺:lìn蔺相如 阑:lán阑尾炎

  秦:上下结构 臣:半包围结构 璧:上下结构

  颇:部首是“皮”或“页” 辱:部首是“辰”或“寸”

  3、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中下面几个词语的意思:

  理直气壮:指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常用来比喻物归原主。

  攻无不克:攻城夺地,没有拿不下来的。

  战无不胜:形容强大无比,每战每胜。

  负荆请罪:自己犯了错误,主动请求责罚,赔礼道歉。

  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三、听课文录音,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给文章划分结构段,并用小标题归纳段意:

  第一大段(1—10):写“ 完璧归赵”的故事。

  第二大段(11—15):写“ 渑池之会”的故事。

  第三大段(16—18):写“ 负荆请罪”的故事。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预习思考练习2。

  3、抄写生字词语。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将相和》这篇课文,现在我们回忆一下整篇课文一共分多少段?(分三大段)每一大段的段意是什么?(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我们知道,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三个故事,那么每一个故事的之间究竟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呢?我们今天就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1、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主要交代了时代背景)

  2、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它是后面三个故事发生的总起因)

  三、阅读分析第一个故事,思考问题:

  1、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怎么样?结果怎么样?

  起因:秦国自以为强大,想骗取赵国的宝物和氏璧,赵王很着急。

  经过:蔺相如不辱使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不畏*的精神与秦王斗智斗勇。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2、秦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和氏璧,赵王为什么非常着急?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课文第三自然段: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3、蔺相如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这样对表现人物品质有什么用处?

  蔺相如是在赵王与众臣“为难”的时候出现的。因为大家都觉得很为难,而蔺相如知难而上,由此更能突出他的机智勇敢的精神。

  4、阅读第8自然段,找出表现蔺相如机智勇敢的动词。

  (捧、退、靠、举、撞等)

  5、蔺相如是真的要捧着宝玉撞柱子吗?他要求举行典礼的目的是什么?

  由于对上文有了较深的理解,同学们马上明白捧玉撞柱是假,逼迫秦王应允是真。因为前面讲过秦王对宝玉爱不释手,所以他绝不会眼看着宝玉被蔺相如抱着撞碎在柱子上,这也是蔺相如机智之处。他要求举行典礼,其目的有两个,一个是造成这样一种声势,让世人都知道秦与赵国以城换宝;另一个就是拖延时间,好派人把和氏璧及时送回国。

  6、仔细读课文第8、9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蔺相如是如何利用自己的机智与秦王展开斗争做到完璧归赵的?(学生自由发挥)

  四、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二个故事,齐读11—15自然段,思考问题:

  1、“瑟”是什么?“缶”又是什么?

  瑟——古时候的一种弹奏乐器。

  缶——瓦制的器皿。(瓦罐)

  2、谁提出渑池之会?为什么提出?

  秦王提出渑池之会,目的是为了报复。

  3、赵王决定怎么做?

  赵王决定由蔺相如陪同前往赴约。

  4、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

  (秦王叫赵王鼓瑟并叫人记录,表示秦赵地位不平等,以此侮辱赵国。蔺相如逼秦王击缶,也叫人记录,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5、文中哪些句子表现了蔺相如的勇敢与机智?

  第13自然段中的最后三句话。

  6、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把赵王怎么样?”

  (因为秦王知道了赵国文官蔺相如和武官廉颇的厉害,所以他不敢把赵王怎么样。)

  五、自学第三个故事。

  1、学生按照上面两个故事的学习方法阅读分析第16—18段,画出重点词句。

  2、检查自学情况:

  (1)廉颇为什么不服气?

  因为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2)“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 ,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这句话表现了廉颇的什么性格特点?(反映了廉颇居功自傲、性格直率的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弄清楚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及三个故事与整篇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3)蔺相如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避着廉颇?文中哪些句子说明了原因?从这可以看出蔺相如的什么品质?

  蔺相如尽量避开廉颇,为的是避免两人之间发生矛盾。

  句子: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这段话表现了蔺相如识大体,为国家利益着想,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

  (4)廉颇为什么“负荆请罪”?用文中的句子说说他是如何“负荆请罪”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廉颇的什么品质?

  ①因为廉颇居功自傲,与蔺相如闹不团结,而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处处避让廉颇。他的那些深明大义的话和处处避让的行为深深地感化了廉颇,使他觉得自己心胸狭窄、羞愧难当。于是去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②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③从这可以看出廉颇知错能改的优秀品质。

  3、总结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蔺相如,将相之间产生矛盾。

  经过:蔺相如处处回避、忍辱退让。

  结果: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六、总结全文:

  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这三个故事,对大家有没有什么启发?

  (我们要学习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和学习廉颇知错能改的精神,在平常的班级活动中,只有大家齐心协力,团结一致,才能把班集体搞好。)

  七、布置作业:

  1、复述这三个故事。

  2、根据“负荆请罪”这个故事,写一篇至少400字的感想。

  附板书设计:

  起因:秦强大,欲骗取和氏璧

  完璧归赵 经过:蔺相如与秦王斗智斗勇(捧、退、靠、举)

  结果:完璧归赵

  将

  起因:秦王要报复

  相 渑池之会 经过:鼓瑟、击缶、拼了

  结果: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和 起因:廉颇不服气(居功自傲、性格直率)

  负荆请罪 经过:脱下、背上、上门请罪

  结果:将相和

《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8

  【教师简介】

  楼翀,男,生于1975。曾获得杭州市教坛新秀、杭州市教改之星和江干区首届教学质量双

  十佳先进个人等称号。曾担任江干区教研室高段教研员,现任杭州春芽实验学校副校长。

  任教十余年,积极投身新课程人教版教材的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研究。教学论文和课题成

  果多次在省市论文评比和较科研成果评比中获奖,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注重实践、情感丰富、大气开放的教学风格,多次在省

  市区课堂教学展示中示范执教。在省市区有一定知名度。

  [课时目标]

  1、 在前两课时教学基础上,进一步继续运用抓住人物言行研究的方法,感受人物性格。

  2、感受蔺相如委曲求全、顾全大局的性格特征;感受廉颇居功自傲、公忠为国的性格特

  征。并有感情的朗读人物语言描写。

  3、通过朗读感悟,写写廉颇的心理活动,初步体会和为贵的道理。

  4、通过资料链接、课外延伸等方式,培养学生对文史、文化的兴趣,引导课外阅读。

  [教学活动预设]

  一、复习引入,确定学习内容。

  二、以“和”为眼,整体把握“负荆请罪”这则故事,着眼人物语言。

  1、将相因何不和?——整体把握廉颇的语言。

  2、将相和好的原因?——整体把握蔺相如的言行和廉颇的行为。

  三、着眼人物语言,以“不和”和“求和”为主线,比较研读。

  板块一:人物相互之间态度的研读。

  1、读两个人物的语言,小组研究,有什么不同和差异?

  2、抓住两个人的态度,感悟情感和相互之间的态度,指导朗读。

  3、感受廉颇的不服气,蔺相如的避让,师生对读。

  板块二:人物之间关注点的研读。

  1、着眼语言文字,研究廉颇和蔺相如的不同着眼点,关心个人和关心国家的不同区别。

  2、抓住“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辐射文章,感受廉颇的居功自傲。

  3、抓住蔺相如的话,辐射文章,深入感受蔺相如的顾全大局。

  四、以“负荆请罪”为核心,引导写话实践,全面感受人物形象。

  1、以“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为平台,拓展写话,感受人物的心理变化。

  2、感悟廉颇负荆请罪的行为,指导朗读。

  3、丰满廉颇的人物形象,全面把握其公忠为国的特点。

  五、 总结。

  王燕骅老师的点评:

  这堂课的优点很多,我不可能一一讲过,只能学习柯孔标老师,讲一点印象最深的,

  讲一点自己的建议或者看法。楼翀老师这堂课最值得学习的是教学设计推进的层次性。我

  们可以看到,楼老师首先聚集内容,你读到哪里,唉,将相要不和了。通过自己的一个语

  气词唉,把老师的担忧传给孩子。你读到哪里,哎,你感觉将相有和好的可能。这是第一

  层次。老师这么一引导,孩子们就将目光聚焦到人物语言上。找到句子后,楼老师不是采

  用了读一读,然后谈自己的感受这样泛化(会跑路的鱼插一句:在本次赛课中,很多老师

  都采用了直奔重点句,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这样的方法。此等方法虽让我们老师简

  单易学,但总感觉这样的方法过于肤浅和泛化,如同在冰天雪地里滑冰,在大多数孩子心

  中不能留下什么痕迹)。而是进行比较,廉颇说的都是我我我,而蔺相如说的都是我们赵

  国,我们赵国。然后辐射全文,蔺相如是怎样想到我们赵国的。这是第二层次。然后第三

  个层次,推进到读写结合,体会到人物是怎么想的。而且老师们仔细去思考,同一个板块

  也是有层次的。这也许是楼翀老师做过教研员的原因。做过教研员后再回到一线,和原来

  一直在一线的老师就是不一样,他可以把很多理念很多思考转化成教学实践。设计精心,

  有层次。建议老师们课后再去好好研究一下楼翀老师设计的层次性。

  一点思考,不一定成熟。像楼翀老师已经有如此基础的老师,我建议你着重去研究在课堂

  中教师角色的定位问题。比如说“听清楚没有?开始讨论!四人小组。”“现在我们……

  ”“给他鼓掌!”“说的好,给他鼓掌!”从这些语言中你感受到什么?老师们都感受到

  我就不说了。孩子们都成了被动主体。很多时候我们老师能不能再放手一点,让孩子们自

  己去动。好,打住。

  附《将相和》课堂实录  一、复习引入,确定学习内容

  二、以“和”为眼,整体把握“负荆请罪”这则故事,着眼人物语言

  师:同学们,你们课文读到哪里,唉,觉得将相要不和了?

  生:我读到这里: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

  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

  个下不了台!”觉得将相要不和了。

  师:(大屏幕出示这段话)廉颇一句话,破坏了赵国的和。再往下读,读到哪儿又让

  你觉得他们有和的希望了?

  生:“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

  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

  。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这里感觉到他们又有和好的希望了。

  师:为什么读这番话?

  生:因为蔺相如这番话有和好之意。

  师:蔺相如的话,始终保持这赵国的和。是吗?注意一个词,读“chéng乘机”。跟

  我读一遍。

  生:读词。

  三、着眼人物语言,以“不和”和“求和”为主线,比较研读

  师:(大屏幕出示蔺相如这番话)两个人的语言,很不——

  生:一样。

  师:那我们就来细细研究。请同学们细细读读这一将一相的话,发现有哪些具体的不

  同?作上记号,四人小组讨论。听清楚没有?开始讨论。四人小组。

  生:(小组讨论2分钟)

  师:谁先来?

  生1:廉颇处处为难蔺相如,而蔺相如却处处体谅廉颇。因为蔺相如知道如果闹不和

  ,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

  生2:廉颇对蔺相如直呼其名,而蔺相如称廉颇为廉将军。

  师:这是第一个重大的发现。(点击课件,“我廉颇、他蔺相如”与“廉将军”几字

  变红)在名字前面还加上“他”,“他蔺相如”读起来什么感觉?

  生:感觉就是很不尊敬蔺相如,很看不起蔺相如。

  师:他蔺相如,这样说合适吗?

  生:(齐)不合适——

  师:这时候的蔺相如已封为上卿,应该怎么称呼?

  生:(齐)蔺上卿。

  师:注意到了这个称呼,能把人物对话读好吗?同桌相互试一试。

  生:同桌对话。

  师:(半分钟后)哪一桌愿意表现一下?

  生1:指名一桌读。(有点结巴,其中读廉颇的孩子语气急,加了两个字)

  师:不错。特别是廉将军。但是不服气也不能乱加字。

  (全场笑)

  生2:同桌读。(还是不够流利)

  师:不服气也不能着急。(生笑)除了发现人称上大不相同,还发现什么?

  生:廉颇总是把自己放在前面,而蔺相如的话中都是把廉颇放在自己前面。说明蔺相

  如是想和廉颇和好的。

  师:从哪里看出来?

  生:蔺相如说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师:(高兴地)读书就是这样,不能放过一字一句。(点击课件,“武有廉颇,文有

  蔺相如”字体变红)能把自己放在第一位的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生1:朗读廉颇所说的句子。

  生2:读得较有感情。

  师:她还突出了一个词: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为什么?

  生2:他蔺相如是靠嘴巴,而我是靠打仗,靠生命换来的!

  师:你这番话让我想起了一首诗“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琶琵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

  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哎,他廉颇是不是吹牛啊?

  生:不是。渑池之会上,廉颇带着军队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秦王才只好放赵王回

  去的。

  师:老师还为大家带来这么一段资料(课件出示)师有感情范读。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

  以勇气闻于诸侯。

  看来廉颇能够名扬四海,确实是因为他百战百胜。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再读句子。

  生:齐读廉颇说的话。(此时学生读得已较有感情)

  师:看样子,廉颇的话倒是实话。虽说是实话,可哪个地方总让我们感觉说得不太入

  耳,让我们听不下去?

  生:我觉得是这里: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

  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师:为什么?

  生:因为廉颇就是个功臣也不能居功自傲。更不能因为蔺相如地位比他高就看不起人

  家。(大意如此,原句已记录不下)

  师:心不平则气不和。就是因为廉颇觉得自己能耐比蔺相如大而官位却比蔺相如小就

  如此耿耿于怀。蔺相如真的没有什么能耐吗?

  生:不是的。

  师:蔺相如有什么能耐?

  生1:完璧归赵中蔺相如以身护玉,机智而且勇敢。

  师:终于发现了廉颇的话里不合情而且不合理。

  生2: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为赵王挣回了面子。

  师:为赵王争回了面子就是为赵国——

  生:(齐)挣回了面子。

  师:廉颇重要,这蔺相如也重要。对赵国而言,两人缺一不可,所以此话差矣。现在

  蔺相如说: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9个字你读懂了吗?

  生:正是因为廉颇在前线作战,蔺相如在后面出谋划策,赵国才不会受欺负。

  师:……

  生:我觉得廉颇和蔺相如就好像赵王的两只手。(听课老师热烈鼓掌)

  师:你体会得真深刻,他们俩就好像赵王的左手和右手。什么叫文武合璧。对付秦国

  这样的大国,将相就必须要和。所以蔺相如说,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

  ,文有蔺相如。和,国力就强,不和就弱。请男同学读廉颇说的话,女同学读蔺相如说的

  话。

  生:分角色朗读。(学生读得挺动情)

  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还有什么发现?

  生:廉颇说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而蔺相如说自己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

  赵国啊!

  师:廉颇是口口声声我我我,而蔺相如说的是我们赵国。蔺相如以身护玉,为的是—

  —

  生:我们赵国。

  师:渑池会上蔺相如逼着秦王为赵王击缶,为的是——

  生:我们赵国。

  师:蔺相如如今避着廉将军,还是为了——

  生:(大声)我们赵国!

  四、以“负荆请罪”为核心,引导写话实践,全面感受人物形象

  师:不知道廉颇听了蔺相如的这番肺腑之言,会想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写下来。

  (课件出示:)

  蔺相如的话传倒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廉颇静下心来想到了什么,

  请写一写。

  生:在音乐声中写话。(约3分钟)

  师:廉颇静下心来想到了什么?

  生:(此处有4个学生进行了交流。孩子们写得很精彩,以致于我光顾着发愣而忘了

  记录。唯一的印象是楼老师反复提醒学生廉颇会称呼蔺相如为蔺上卿。)

  师:同学们写的,京剧中就有这么一段差不多。请欣赏。(播放京剧片断,内容为廉

  颇坦然认错幡然改悔。细心的楼老师还配上了歌词,但偶只顾欣赏忘了记录。)

  师:看了这段京剧同学们有什么感受?

  生:纷纷举手。

  师:都有感受那就不说了。一起来读这两个句子。

  生:齐读廉颇、蔺相如所说的句子。(学生的齐读很有感情)

  师:没有廉颇的负荆请罪,就不会有将相和。这一将一相,如果说蔺相如几次三番地

  让着廉颇,为的是——我们赵国,廉颇的负荆请罪也是为了——我们赵国。为了我们赵国

  ,有了——将相和。和则万事兴,和则国家强。和为贵。下课。

  生:没有反应。

  师:下课。

  生:没有反应。

  师:下课。

  生:仍旧没有反应。

  师:同学们,下课。

  生:(恍然大悟)老师再见。

  师:老师课前答应送给同学们的礼物,是这盘《将相和》的京剧光盘,请你们的语文

  老师再带领着同学们一起欣赏。

《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9

  下面是关于《将相和》教学反思范文,仅供参考!

  人教版语文第十册课文《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在整个故事中,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曲折动人,引人入胜,更以主要人物蔺相如的高尚品质给人启示和教育;廉颇这位老将脱下战袍,背上荆条,登门请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

  根据文章的这一特点,我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动心动情,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因为课文涉及的内容很多,但是在一堂课上只能把握其精髓,教学的时候,我的思路是:先引导学生比较充分地阅读全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让学生给三个小故事加个小标题,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同时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是通过品读人物蔺相如为主线,精读前两个小故事,深入研究蔺相如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中的表现;最后再引导学生联系全文,劝服廉颇,得出“将相和,平天下”这个故事所宣扬的主题。

  几次磨课试教的大致过程和体会是这样的:

  根据课堂教学的预设,我第一次执教课堂,具体分三个板块开展:

  首先是在“走进名著,了解内容”这个导入环节,教师导入说:“你一定听过或读过唐僧的故事、哪吒的故事、武松的故事、诸葛亮的故事……它们都出自我国的古典名著。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么?……其实,除了“四大名著”,我国的文学、历史名著还有很多。名著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在我国汉代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叫司马迁,他写出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史记》,请同学们翻开教材,读一读“资料袋”。(生读)

  其次是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环节,教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将”和“相”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他们为什么能和好?)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待到学生自读课文后,教师出示地图,简单介绍历史背景。接着请同学们想一想,说说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一下。预习充分的学生能说出一二,可也出现学生复述故事情节,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到此时,课堂上还未进入品读人物环节,文本也刚接触。

  第三,在“深入研读,感受形象”环节,教师预设问题:“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哪里开始写到了两人不和。”根据学生的找读,出示重点句子:“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接着指导学生读读这段话,说说廉颇说这句话时心里是什么滋味?让学生试着把那种不服气和不满读出来。

  教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以后,说:“这样下去,廉颇和蔺相如迟早有一天会闹僵,到那时,赵国可就有麻烦了。你能劝服正在气头上的廉颇吗?为了劝好,老师建议大家再去浏览全文,看看蔺相如是不是真的只是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

  待到学生自主研读课文,大家“劝服”廉颇。师生交流感悟,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几个重点句子的理解。虽说是尽力让学生去说,学生也积极响应。但到头来,没有让学生朗读文本中的重点句子,学生都是脱离文本在发议论。人物的特点只是停留在表面,没有得到内化。课堂上也没有完成必要的书面练习,就匆匆结束了课堂。

  课堂结束以后,一方面自己反思整个教学过程,觉得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三个:从课堂开始至出示课题,这个导入环节时间近4分钟,导入节奏缓慢,罗嗦,超时;研读人物脱离文本没有深入;课堂缺乏语言文字的训练,人物形象没有得到内化。在听取了听课老师的建议以后,我进一步研读教材,重新梳理课堂教学内容,对教学设计和课件进行了修改。

  几天以后,我按照预设的四个板块第二次施教,具体可以从以下环节看出来:

  在“走进历史,揭示课题”这个导入环节,教师首先出示地图,在激烈的厮杀背景下简单介绍历史背景。利用情景,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马上出示课题《将相和》。设问:题目中“将”指谁?“相”又是指谁?“和”的意思是什么呢?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

  学生很快进入故事,阅读全文,进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环节。先带领检查文中词语,帮助扫除阅读障碍。再引导学生概括文章“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和“负荆请罪” 三个小故事后,老师接着说:

  师:课文就是写将相怎么“不和”,后来又怎样“和好”的过程。

  师: 课文中哪里开始写到了两人不和。请你把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生: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

  师:同学们,读读这段话,想想廉颇说这句话时心里是什么滋味?

  生1:很嫉妒。

  生2:很不服气。

  生3:对赵王和蔺相如都很不满。

  师:是啊,此时的廉颇心里窝着火哪!

  师:你能把那种不服气和不满读出来吗?学生读,教师相机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师:在座的同学们,廉颇认为“蔺相如的成功是靠一张嘴。”而你们是亲眼目睹过蔺相如带着国宝出使秦国的,你们也经历过蔺相如在渑池会见上的情形的,你认为蔺相如是不是靠一张嘴呢?

  师:请大家快速浏览前两个小故事,把描写蔺相如的重点句子或重点词划出来,看看蔺相如是不是靠一张嘴。

  学生自主研读课文,准备阐述自己的看法。学生发言,教师指导学生体味句子,品读人物。

  ……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有道理,我廉颇现在才知道蔺相如是一个不畏权势、有勇有谋、忠君爱国的人啊!他的确是一个有能耐的人哪!是我错怪他了。我这就去向蔺相如认错赔罪(教师出示“负荆请罪”的画面)。

  师:同学们,就是这一跪一扶,标志着将相和好,从此坦诚相对,共同辅国。就是这一跪一扶,给朝廷百官做出了团结协作的榜样,从此国家空前团结,国力大增。也就是这一跪一扶,给赵国百姓带来了十多年安定祥和的生活。《将相和》这个千百年的故事,尤其是蔺相如这个人物在告诉我们: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相和,平天下。同学们,如果想了解更多的历史人物和经典故事,就请你走进《史记》,走进名著!(阅读资料袋)

  回顾这一课的教学,我感觉教得还算轻松,学生学得也较愉快,课堂教学效果也大为改观,既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扩大了课堂参与度,课堂学习研讨氛围浓烈。追其原因是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课堂,把课堂这个主阵地交给了学生。不过细究起来,还是有些欠缺:首先是词语教学部分还需改进,重点应该突出对成语的理解,让学生能在课堂上积累这些重点词语。对于梳理课文内容部分,还要帮助学生建构故事体系,以节约时间,提高效率。研读过程也存在不足:一是在有感情的朗读训练上缺乏频率,尤其在朗读廉颇的不满语句时还不够到位,当时还是有些忽略;二是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还应放手让学生讨论交流,三是要留有时间,让学生展开想象对人物进行说写,补充课文的空白内容,使人物形象能够在学生头脑中得到内化。

  两次的课堂实践,使我对于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除了把词语教学部分适当改进,在人物体会之后增加小练笔环节,我更多的是花时间去朗读课文中的句子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因为这是统领课堂教学的关键句子,围绕这句话开展学习,全课教学的思路就十分清晰。

  所以,在展示课(第三次上课)上,我大力引导学生朗读体会廉颇说话时的感情,指导学生用怎样的语气读。学生自读后体会到用居功自傲、不服气的语气读。学生通过读体会到了廉颇的想法后,我问学生:“蔺相如的成功仅仅是靠一张嘴吗?”请快速读课文小故事“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用“──”画出蔺相如的语言、动作,读一读体会体会,让我们用事实来说服廉颇,让他改变对蔺相如的错误认识。于是,学生动手在文中找到了相关的语句,自由汇报,体会,理解人物的品质,最后回归到廉颇认识到自已错了,让学生把廉颇心中的话表达出来,从而“负荆请罪”。

  “蔺相如的成功仅仅是靠一张嘴吗?”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极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这堂课就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不但使一篇内容较长的课文教学起来简单多了、而且脱离了繁琐的分析,给了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给了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体会情感,体会后说写人物语言,让学生做了学习的主人。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把新的教学理念贯穿课堂,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自学自悟,在教师对重难点的点拨下,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达到教学相长的最终目的。

《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反思要不断地获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并把它作为另一个认识对象进行分析,最后把两个具体的认识对象揉在一块儿整合思考。以下是《将相和》教学反思范文,希望大家阅读借鉴!

  《将相和》教学反思

  本课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故事中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曲折动人,引人入胜,更以主要人物蔺相如的高尚品质给人启示和教育;廉颇这位老将脱下战袍,背上荆条,登门请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根据文章的这一特点,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动心动情,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将相和》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教学的时候,我的思路是,先引导学生比较充分地阅读全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再精读各个小故事,深入研究每个小故事涉及的有关问题;最后再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评价故事的主要人物。

  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人物作出评价之后,我让学生给三个小故事加个小标题,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只要基本符合故事内容我都给于了肯定,关键是要求学生讲出概括的理由。在让学生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时,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只要他们能说出其中的因果关系即可,没有过高的要求,目的要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学生精读课文时,我结合课后“思考·练习”,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先分小组讨论交流,再由代表参加全班的交流讨论。学生的积极性高,学习兴趣很浓。对于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梳理,主要是理出那些围绕课文重点、难点的问题,供学生讨论;对于那些跟课文关系不大的问题,启发学生课外去研究。这样真正达到了课堂效果。

  本课不但以鲜明的人物形象、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更以主要人物蔺相如的高尚品质给人启示和教育;廉颇这位老将脱下战袍,背上荆条,登门请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动心动情,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结合“思考·练习”让学生说说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喜欢他,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把自己的见解说具体,说清楚。只要言之有理,我就加以肯定。目的是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训练他们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爱国思想和各自的美好品质。

  回顾这一课的教学,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追其原因是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课堂,把课堂这个主“阵地”交给了学生。

  但细想过程,也存在不足。一是在有感情的朗读训练上缺乏频率,当时有些忽略;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老师包办代替的话语有些多,应放手让学生讨论交流。

  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把新的教学理念贯穿课堂,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自学自悟,在教师重难点指拨下,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

《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11

  【设计理念】

  在长期的阅读教学中,我有这样的体会,无论是课文描述的景色怎么迷人,还是叙述的事情怎么感人,可学生就是无动于衷。语言文字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新课程明确指出:要把读书变成一种自主的行为。因此,我在学习前设计了一个小情境,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能够自主走进文本之中,培养学生感悟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使学生由课文的旁观者变为当事者,让学生自主、有目的的读书,教师适时的点拨,这样就提高了学生读书的自觉性,从而对读书产生极大的兴趣,能够在阅读中产生真实的情感流露。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能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运用“自主研究”的方法读懂课文,抓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人物的爱国主义情感,学习他们美好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语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重点理解蔺相如的胸怀宽广。

  【教学难点】引领学生走进蔺相如和廉颇的内心世界,体会“同心同德,团结一致”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激qing导入

  《将相和》是一段流传千古的故事。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再一次走进这个故事之中,共同体味这个故事的精彩感人之处。

  1、复习:这篇文章共讲了那几个小故事?

  2、创设情境:

  老师还有个业余爱好,那就是考古。最近,老师在考古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件文物。他是一张赵王给蔺相如颁发的嘉奖令。同学们请看:

  嘉奖令

  蔺相如:

  你在我国与秦国的交往中立下了大功,并且还能与廉将军和睦相处,可见你是一个(  )的人。特发此令,以表鼓励。望你以后,更好地为我国出力,把我国建设得更加富强。

  公元前279年

  可是由于年代久远,有些字迹已经模糊不清,同学们能帮老师填上吗?

  二、品读感悟

  1、进行读书前的指导:

  要想把这个内容填好,你有什么建议?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小结:要补充的准确、恰当。应从课文的具体语句中去寻找,找出最有说服力的语句,进行深入地研究,因此,要先仔细的读读课文,再一起讨论。画出感触最深的语句,并在旁边写出自己的感受。当然,还可以用其他适合自己的方法去研究。在此基础上,再把内容补充完整。

  2、学生自读课文。

  三、回报交流

  1、学生汇报所填的内容(各种填法),教师总结(机智勇敢、胸怀宽广)。

  师:下面我们进行一个研讨会。我们请一个同学说明他这样填的理由,其他同学如果与发言的同学意思相同,也可以对他的发言进行补充。

  2、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重点点拨:

  ⑴ 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主要表现在假摔璧、从小路送回、逼秦王击缶等方面。引导学生重点抓住蔺相如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进行体会,并重点指导“逼秦王击缶”这段的朗读,进而理解蔺相如的机智勇敢。

  在学生汇报到蔺相如逼秦王击缶时,对课文内容有所了解之后,为了加深对蔺相如这个人物的认识,教师适时向学生叙述《史记》当中对这一段的描写。并用一句名言“为什么我的双眼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来总结这一部分。

  在学生汇报蔺相如支持赵王去渑池赴约时,教师创设情境:教师就是赵王,正在犹豫不决时。同学们就是蔺相如,你会怎样对赵王说。

  ⑵ 蔺相如的胸怀宽广主要体现在不与廉颇计较,躲避廉颇。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读廉颇和蔺相如的话语,指导学生表演,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在文章的结尾写到:他俩“同心协力保卫赵国”时,教师适时讲解他俩是怎样辅佐赵王,使赵国强大起来的,以此向学生渗透团结的重要性。

  四、升华情感

  1、解题:

  学到此处,你能理解课文题目的深刻含义吗?

  2、总结:

  《将相和》向我们昭示了一个道理:无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还是一个集体,只有同心同德,团结一致,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五、学习写法

  1、学生通读整篇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三个故事巧妙地连接起来,是文章脉络清楚。

  2、走进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来展示人物的个性品质。

  总结: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收获?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记得一句话说得好,文学使人全面,历史使人明智。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多读读关于历史的名著,使自己成为一个多能的人。

《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12

  王丽萍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生字:璧、允、廉、颇、侮辱、拒。

  2.新词:理屈、示弱、抵御、推辞、侮辱、拒绝、无价之宝、绝口不提、完璧归赵、同心协力、负荆请罪。

  3.重点句、段: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二)能力训练点

  1.给课文分段,并给每段加上一个合适的小标题。

  2.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4.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三)德育渗透点

  学习蔺相如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高尚品质;学习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学习他们两个的爱国精神。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本文的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主要通过默读分析、讨论、交流解决。

  (二)本文的难点是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主要是在反复朗读课文、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的基础上,分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突破难点。

  (三)本文的疑点是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解决这个疑点的办法是先解决本文的重、难点,再达到水到渠成解决疑点的目的。

  三、课时安排 三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根据课后思考题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分组讨论、集中交流。

  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3.复述课文。

  4.课堂口头、笔头练习。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加点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3.再读课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4.分析第一个故事。

  (二)整体感知

  本文主要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激趣导入  ,板书课题。课前同学们齐唱《黄河颂》。听到同学们雄壮有力、气壮山河的歌声,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历史上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今天,我们要学的新课《将相和》,就是一个流传千百年的动人故事。板书课题。

  2.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秦国最强大,要统一中国,不断向其它六国进攻。赵国紧邻秦国,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常受到秦国的侵略。文中讲的故事就发生在秦昭襄王和赵惠文王时期。

  (2)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看到课题,我想知道“将”、“相”分别指谁?“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3.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出示幻灯,组词:)

  (2)解词: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诚意:真心。

  绝口:因回避而不说。

  失信: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到,失去信用。

  抵御:抵挡,抵抗。

  推辞:谦让不干。

  理屈:理由不足或不合道理。屈,理亏。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完璧归赵: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本课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人卞和氏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比喻物归原主。

  同心协力: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3)质疑问难,教师巡视、点拨。

  4.初读课文,学生自悟。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不足。

  (2)速读课文,讨论交流。

  ①在书上画出“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

  ②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本文主要讲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

  5.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负荆请罪。

  6.学习第一个小故事。

  (1)指名朗读第一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学生各抒己见,归纳整理:

  (起因: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

  经过:蔺相如机智勇敢斗秦王。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讨论、交流、整理:

  ①语言:“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就没有动兵的理由。”(机智)

  行动:当满朝文武为难时,蔺相如挺身而出。(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

  ②语言:“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机智)

  行动: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诚意换璧时,就上前一步,故意指点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机智)

  ③语言:“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行动: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7.看图讲述,训练表达。

  打出幻灯片,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1,发挥想象,说说蔺相如智斗秦王、完璧归赵的故事。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复述故事能力。进一步了解蔺相如是个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人。

  8.小结:

  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巧妙地要回和氏璧,机智勇敢地和秦王斗争,做到了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9.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个故事。

  (四)总结、扩展

  1.总结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

  (1)读课文,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掌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2)画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扩展: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做到了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下大功,被赵王封为上大夫,他在渑池会上又是怎样为赵国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课下请同学们预习“渑池之会”。

  (五)课堂练习

  简要复述“完璧归赵”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第二、三个故事,找出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间的联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根据人物言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检查。

  (1)“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本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由哪几个小故事组成的?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根据第一个故事,说说蔺相如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过渡:蔺相如完璧归赵后,被赵王封为上大夫,那么,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是怎样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三个小故事。

  (1)学习第二个小故事。

  按照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学习第二个故事。

  自学提纲:

  ①读第二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讨论、交流、整理:

  起因:秦王想侮辱赵王,要赵王鼓瑟,并且叫人记录下来。

  经过:蔺相如针锋相对地逼秦王击缶,维护了赵国尊严。

  结果:秦王没占到便宜,只好放赵王回国,相如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

  ②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a.画出人物言行。

  (语言:“请您为赵王击缶。”;“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行动:他走到秦王面前,逼秦王为赵王击缶,叫人记录下来。)

  b.思考: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讨论、交流、点拨:

  因为秦王让赵王为他击缶,并且让人记录下来,这实际上是秦王侮辱赵王,贬低了赵国的地位,所以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荣誉,为了维护赵王与赵国的尊严,逼秦王为赵王击缶。表现了蔺相如为了国家的荣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高尚品质。)

  (秦王击缶后,不敢拿赵王怎么样,是因为廉颇大将军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秦王只好放赵王回去。)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小结过渡:在渑池会上,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使秦王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蔺相如维护了赵国、赵王的尊严,被赵王封为上卿,是当之无愧的。可廉颇却很不服气,认为蔺相如只是靠一张嘴上去的,而且职位还在自己之上,于是将相之间产生了矛盾,这个矛盾是怎样解决的呢?请同学们自学第三个小故事。

  (2)学习第三个小故事。

  ①默读第三个小故事,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②画出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讨论、交流、点拨:

  ①起因: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蔺相如,将相之间产生矛盾。

  经过:蔺相如处处回避、忍辱退让。

  结果: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②分析蔺相如的语言、行动:

  (语言:“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将军吗?……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表现出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行动:“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③再读蔺相如的语言,深化理解、挖掘。打出幻灯片,阅读思考: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a.蔺相如这样说,是不是自我吹嘘?为什么?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不是自我吹嘘,因为这是在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他的情况下说的。)

  b.这段话包括几层意思?

  (包括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蔺相如回避廉颇并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另一层意思是说将相和与不和对国家安危的重大关系: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国家则危。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胸怀宽广的品质。)

  c.“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句话说得对吗?文中什么地方证明他说的话是对的?

  (说得对。从渑池会见之后,秦王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廉颇已经在边境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说明廉颇在保卫赵国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④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的语言,体会人物的特点。

  分析廉颇的语言、行动:

  ①画出人物的语言、行动的句子,说说廉颇的性格特点。

  (语言:“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反映了廉颇居功自傲、性格直率的特点。)

  (行动: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反映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性格特点。)

  ②出示幻灯片,观察第二幅插图,想象人物当时的言行,说说廉颇负荆请罪的情景。(学生可以展开合理想象、各抒己见,只要合文章情理即可。)

  ③廉颇为什么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讨论、交流、点拨:

  (因为廉颇听到了蔺相如说的话,知道了蔺相如处处回避他,并非胆怯,而是以国家利益为重,而自己却居功自傲,一心只为自己着想,真不应该,于是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这说明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改过。)

  ④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廉颇的语言、行动,深化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总结、扩展

  1.通过学习,你了解到蔺相如、廉颇各有哪些高尚品质?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你更喜欢谁?为什么?

  (蔺相如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不计个人得失的高尚品质。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他们两人的共同特点是爱国。喜欢谁可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说明理由。)

  2.思考: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详细说出因果联系;爱国是和好的根本原因。)

  (四)课堂练习

  复述“负荆请罪”的故事。

  第三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了解三个故事间联系,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2.回顾全文,归纳中心。

  (二)重点、难点、疑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教师点拨,突破难点、解决疑虑:

  (1)分角色朗读全课,课文讲了哪三个小故事?表现了蔺相如、廉颇的什么品质?

  (表现了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赞扬了两人爱国的好品质。)

  (2)课文的三个小故事叙述了谁和谁的矛盾?根据矛盾性质的不同,这些矛盾可以归纳为哪两种矛盾?

  (讨论、交流、点拨:叙述了秦国与赵国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敌我矛盾;廉颇与蔺相如之间的矛盾是个人矛盾。)

  (3)贯穿两种矛盾的中心人物是谁?(蔺相如)蔺相如在这两个不同的矛盾面前分别采取了怎样不同的解决办法?

  (讨论、交流、点拨:对秦国敌我矛盾采取坚决斗争、针锋相对的解决办法;对同廉颇的内部矛盾采取顾全大局、求和、团结的解决办法。)

  (4)三个小故事间有什么联系?

  (讨论、交流、点拨:师:三个小故事都各有中心,合起来又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蔺相如有完璧归赵之功,才会有渑池之会的随行。因此,哪是因,哪是果?生:前是因,后是果。师:而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两次奇功却是廉颇与他失和之因,因此,哪是因,哪是果?生:“负荆请罪”是果,前两件事均是因。)

  (5)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和下面的三个故事是因果关系。第一自然段是下面三个故事的总的起因,如果没有这个原因,也就不会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而最后蔺相如忍辱退让,廉颇受感化,负荆请罪,主要是由于他们看到了大敌当前,有共同抗秦的爱国之心,这是促成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

  2.回顾全文,归纳中心。

  (本文通过记叙将相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表现了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精神,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改过的精神,赞扬了将相爱国的好品质。)

  (三)总结、扩展

  本文通过典型事件来刻画人物形象;抓住人物言行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使读者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下请同学们自读历史故事“刎颈之交”,进一步学习将相团结一致、全力合作的爱国主义精神。

  六、布置作业 

  1.形近字组词:

  2.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3.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感想。

  (可根据将相的高尚品质来谈感想,如果在学习、生活中同学之间都能向将相学习,以班级利益、学校利益、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那么,我们一定会把国家建设得更好,成为真正的二十一世纪的主人。)

《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13

  《将相和》教学案例

  师:刚才同学们初步了解了“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你们觉得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

  生:他是个勇敢机智的人。

  师: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句子体会到蔺相如机智勇敢这一特点的?请画出有关的句子,有感情的读一读,然后同桌可以讨论讨论。

  师:谁来把画出来的句子读给大家,并说说理由?

  生: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点给您看。”这句话体现了蔺相如的机智。

  师:如果蔺相如这时候说:“秦王,你不守信用,把璧还给我。”秦王会还给他吗?

  生:(齐)不会。

  师:所以蔺相如想了个什么办法?

  生:蔺相如说这块璧有点小毛病,把璧骗了回来。

  (教师一愣,这怎能叫骗呢)

  师:这块璧原来是谁的?

  生:是赵王的。

  师:那么,你们觉得蔺相如这样做能不能称为“骗”?

  生:(齐)不能。

  生:秦王事先给赵王的信中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来换和氏璧,可和氏璧到手后却绝口不提交城换璧的事,这样的行为才是真正的“骗”。

  师:说的有道理。“骗”是个贬义词,秦王不守信用,可以用这个词来形容。你们觉得蔺相如推说和氏璧有点儿小毛病,做得对不对?

  生:(齐)对。

  师:那么,我们就应该用个褒义词来概括蔺相如的所作所为。

  生:随机应变。

  师:还有没有其他词?

  生:足智多谋,

  师:还有哪些句子也表现出了蔺相如勇敢机智的特点?

  生:他理直气壮的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这句话体现了机智这个特点,因为蔺相如以此要挟秦王交出十五座城。

  (一时没有其他学生补充)

  师:蔺相如会不会真的向柱子撞去?

  生:不会。因为蔺相如答应赵王,如果秦王不愿意交付十五座城,就把璧送回赵国。

  师:有没有认为会撞得?

  (学生们都摇摇头)

  师:秦王认为蔺相如会不会向柱子上撞?(学生纷纷举起了手)

  生:秦王认为会的,因为秦王不敢叫人去抢,反而叫人拿出地图,把给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

  生:我现在认为,如果秦王强逼的话,蔺相如会撞向柱子。我想蔺相如是不会让秦王白占便宜的,“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向柱子撞去“这句话可以证明。

  师:如果蔺相如这样做,结果会怎样?

  生:可能一头撞死在柱子上。

  生:也可能没撞死,但是后来被秦王杀死了。

  师:我们中国有句古话:“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我们可以用什么词语来概括蔺相如的特点?

  生:临危不惧。

  生:不畏强暴。

  生:大义凛然。

  生:视死如归。

  ••••••

  《将相和》教学反思

  诱导设疑法,顾名思义,就是抓住时机,采用循循善诱的方法,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充分运用他们的才智,自己独立解决问题。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一 相机诱导 ,启发思维

  学生说蔺相如把和氏璧骗了回来,这是我在备课时始料不及的。但是,我知道学生已经明白蔺相如是在用计,这是学生回答中的正确因素,只是用词不当。我并没有立刻否定学生的回答,而是问学生:“这块比原来是谁的?”并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从而使学生正确领会作者对蔺相如和秦王一褒一贬之意。

  学生错误的回答,往往是诱导设疑的切入口。所以在教学中,我细心听学生的回答,虽然是错的回答,我还是仔细琢磨了他们的内心想法,抓住时机,启发诱导。

  二 诱导设疑 ,鼓励创新。

  我在备课时,设计了“蔺相如会不会真的向柱子撞去”这个疑问,原以为这个问题会在学生中引起激烈的争论,可是事与愿违,学生都一致认为,蔺相如不会真的向柱子撞去,只是吓唬吓唬秦王罢了。看来,学生的思维被已知的结果束缚住了。因为,这个故事的结果学生已经知道,蔺相如并没有向柱子撞去。

  怎样才能使学生冲出思维的樊篱,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呢?这是,我问学生:“秦王认为蔺相如会不会向柱子撞去。”这个问题是学生摆脱了定向思维,课堂气氛也一下子活跃起来。当“山穷水尽疑无路”的时候,换个角度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也许会“柳暗花明又一村。”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学生体会到了蔺相如愿与和氏璧共存亡的决心,最后概括出蔺相如视死如归,不畏强暴的精神,品格。

  在阅读教学中,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出现停滞,闭塞或悖谬的时候,我适时的提出问题来诱导学生调理,疏通自己的思路,能更好的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14

  《将相和》教学杂谈

  【山东省青岛市新世纪学校 徐学红】

  〖“辩论式”学习──优化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抓住课文中能产生认识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

  长期以来,我国语文教学一直为低下的教学效益所困扰。为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时下很多专家学者都把主体性参与作为研究的热点问题。这是因为主体参与不仅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还有利于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更有利于学生的和谐发展。在课堂上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辩论式”学习就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例如:在学习《将相和》一课时,我们组织学生围绕“蔺相如以‘璧上有点小毛病’为由,把已献给秦王的和氏璧要回来,这是不是骗?”这个论题,展开了辩论。学生分成了两大派,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辩论中,学生对蔺相如这个人物又有了更高的认识,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

  还可以于“无疑”处求“疑”,引发学生开展辩论

  例如:在学习《将相和》一课时,学生学习“渑池之会”这一部分,我们就让学生质疑问难,在学生认为没有问题的时候,我们抛出了这样一个论题:在渑池之会上,秦国与赵国是打成了平手还是分出了胜负?学生在辩论中,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

  【四川省德阳市广汉市新华小学 江忠波】

  〖诌议小学语文教学入课语及应用·破题法〗

  入课语就是导入新课的语言,它是指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有目的、有计划的使用一定方法所设计的简洁、生动、富有启发性、鼓动性、概括力和感染力较强的教学语言。

  有些文章的题目即概括了全文的故事情节,教学中教师如果直接采用破题法导入新课,往往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做到对全篇课文主要内容准确的理解和把握。

  如:教学《将相和》时,教师直接使用这样的导入语:“将”指的是谁?“相”指的又是谁?他们为什么不和?最后他们为什么又和?他们由不和到和的过程说明了什么?教师导入新课以后,学生即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去把握课文内容。

  【湖北省仙桃市大新路小学 许先红】

  〖语言训练方式举隅·语言分析〗

  语文教学必需抓好语言教学这个根本核心引导学生通过对精美典范语言的学习,感受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精妙,领悟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表现力,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真挚感情,并通过扎扎实实的语言训练,形成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实际能力。

  教学一篇课文要根据年级的要求和教材本身的特点,抓好几个语言训练点,对学生进行语言操作训练,其语言教学训练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语文学习应该是先有语言文字再有思想内容。对某些具有严密逻辑关系的句群,可用语言直接分析法,在体会语感的基础上加强对情感的领悟。例如《将相和》中蔺相如的一段话:“秦王我都不怕,我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国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两闹不和,就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就要乘机来打我们了,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的利益。”例教学片断。

  师:蔺相如说的这段话共有几句?第一句是反问句,这一反问表达了什么意思?

  生:秦王比廉颇历害,蔺相如连秦王都不怕,更不会怕廉颇。

  师:既然不怕为什么又要避着廉颇,这个问题在哪一句话里得到了回答?

  生:第四句“……为的是赵国的利益?”

  师:有了开头和最后两句,问题都说清楚了,为什么还写中间的两句。

  生:中间两句是用事实说明,为什么要避开廉将军是为着赵国的利益。

  师:什么事实?

  生:秦国不敢进攻赵国是因为怕蔺相如和廉颇。

  生:再用一个假设,如果将相之间闹不和,秦国就会乘机而入。

  师:这四句话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你能说一说吗?

  学生讨论后作如下图示

  句①(不是怕)句 ② 句 ③ 句 ④ (是为赵国的利益)

  (解释为什么不是怕而是为赵国的利益)

  最后通过逻辑引读加深理解。

  【湖北省恩施市来凤县实验小学 田 琼】

  〖试说阅读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要求教学过程要具有合作性,围绕问题和现象,相互启发相互研究〗

  《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的基本理念中的第三条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谓探究学习就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探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索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还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例如教学《将相和》一文,先从课题入手:有和就肯定有事先的不知,再布置小组合作学习,找到不和的原因。这时各小组都积极地去组织自学讨论,然后各组长归纳小结。在全班交流时,其中一组找到的答案是:蔺相如就凭自己一张嘴而得到信任的,所以廉颇就不服气,因此产生不和。另一组补充:通过大家的讨论而得知并不是蔺相如仅仅凭一张嘴,而是他的语言里包含着胆识、才略、智慧,一切都是为了国家的利益……这样让学生合作、自主学习,从问题上去探究,不仅让语文课改掉枯燥无味的氛围,更锻炼了学生们的各种能力,从而提高了学习语文知识的技能。

  因势利导 寓教于乐──《将相和》教学浅谈

  江苏省通州市西亭小学 李 钰

  【主导思想】

  遵循单元教学重点,对本学期学习的训练重点加深理解,综合运用。这篇文章由三个独立成篇的小故事组成。教学时,抓住人物的性格特点,显示“将相”的品质,推动全文情节发展。

  一、出示挂图,揭示课题

  课上依次出示两张挂图,当出示第一张挂图时,同学们顿时被蔺相如、秦王两个对立人物的形象吸引住,回顾故事情节,加深学生对蔺相如临危不惧的品质及足智多谋才能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正义感而敬佩蔺相如,憎恨秦王*诈的恶劣行径。出示第二张挂图时,同学们哄堂大笑,为廉颇的这一举措而笑。经指点,由表象感知转入理性辨析,悟出有错就改的崇高精神,继而推出课题《将相和》。

  二、激发情趣,注重朗读

  让学生分组朗读后讨论:

  1、语调清新,适宜场面人物刚柔兼顾的性格特征,使听者有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之感。

  2、音色、音域宽而美,渲染气氛,促人深思,展示人物内心。

  3、感情充沛,爱憎分明:

  通过朗读,学生们对蔺相如油然而生一种敬意,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体会到文章的中心。

  三、理清条理,加深理解

  教学时,让学生理清以下层次:

  秦王    蔺相如       结果

  设骗局 → 献璧而借故要回 → 完璧归赵

  ↓        ↓       ↓

  用15座城换璧 战胜骗局    封上大夫

  侮辱赵王 → 雪国耻 →  渑池之会

  ↓     ↓       ↓

  鼓瑟:    记录 逼秦王 击缶:记录 封上卿

  廉颇       蔺相如     结果

  因其位高不服 → 让步:回避 → 负荆请罪

  ↓        ↓       ↓

  伺机碰之:懈愤  不上朝     顾全大局 有错就改

  板书设计:

  将相和

  (性格直率、有错就改) (勇敢机智、顾全大局 )

  负荆请罪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 爱国主义

  四、把握重点,进行教育

  蔺相如两次与秦王斗智,秦王越有权威,越狡诈,越突出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的精神品质。数次较量,屡次获胜,晋爵而不以功臣自居。知道廉颇碰之,他让步避开。廉颇得知,深感内疚,敬佩蔺相如顾全大局的高尚品质而登门认错,表现出廉颇性格直爽,有错就改的崇高精神。两位古人为后人做出表率,勉励我们陶冶高尚情操,使自己更能适应未来的社会。

  这堂课,同学们在积极地探索中,在愉悦的氛围中飞快地度过。将相的高尚品质深深留在学生的记忆里。

  以说促读 长文短教──《将相和》教学体会 

  河南省灵宝市实验小学 雷茹霞 

  《将相和》是人教版五年级第十册语文第五单元的一篇文章,教学时,我采用了以说促读,理解课文,从而达到长文短教的目的。所谓的以说促读就是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说,促进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一种方法。

  一、说人物

  让学生说说本文的两过人物。可以设计以下问题:

  1、文中“将”和“相”各是什么样的人物?你是根据什么说的?

  2、蔺相如是怎样做到完璧归赵的?在渑池会见中蔺相如又是怎样让秦王击缶的?

  3、廉颇为什么要负荆请罪?

  4、你喜欢谁?为什么?通过回答以上问题,具体分析了人物性格,让学生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二、说故事

  让学生复述“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讲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以及三个故事间的内部联系。这样不但能使学生熟练地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说写作特点

  这篇课文值得借鉴的写作方法很多,结合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着重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对课文内容作整体把握。引导学生先分清每个故事各自的前因后果,在此基础上再把三个故事联系起来认识故事的前因后果。

  四、说感受

  主要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渗透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学习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胸怀宽广的好品质和廉颇勇于改错,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好思想,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四说”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了课文内容,还达到了长文短教的目的。

《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15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生字:璧、允、廉、颇、侮辱、拒。

  2.新词:理屈、示弱、抵御、推辞、侮辱、拒绝、无价之宝、绝口不提、完璧归赵、同心协力、负荆请罪。

  3.重点句、段: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二)能力训练点

  1.给课文分段,并给每段加上一个合适的小标题。

  2.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4.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三)德育渗透点

  学习蔺相如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高尚品质;学习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学习他们两个的爱国精神。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本文的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主要通过默读分析、讨论、交流解决。

  (二)本文的难点是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主要是在反复朗读课文、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的基础上,分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突破难点。

  (三)本文的疑点是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解决这个疑点的办法是先解决本文的重、难点,再达到水到渠成解决疑点的目的。

  三、课时安排

  三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根据课后思考题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分组讨论、集中交流。

  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3.复述课文。

  4.课堂口头、笔头练习。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加点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3.再读课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4.分析第一个故事。

  (二)整体感知

  本文主要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激趣导入,板书课题。课前同学们齐唱《黄河颂》。听到同学们雄壮有力、气壮山河的歌声,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历史上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今天,我们要学的新课《将相和》,就是一个流传千百年的动人故事。板书课题。

  2.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秦国最强大,要统一中国,不断向其它六国进攻。赵国紧邻秦国,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常受到秦国的侵略。文中讲的故事就发生在秦昭襄王和赵惠文王时期。

  (2)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看到课题,我想知道“将”、“相”分别指谁?“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3.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出示幻灯,组词:)

  (2)解词: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诚意:真心。

  绝口:因回避而不说。

  失信: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到,失去信用。

  抵御:抵挡,抵抗。

  推辞:谦让不干。

  理屈:理由不足或不合道理。屈,理亏。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完璧归赵: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本课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人卞和氏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比喻物归原主。

  同心协力: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3)质疑问难,教师巡视、点拨。

  4.初读课文,学生自悟。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不足。

  (2)速读课文,讨论交流。

  ①在书上画出“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

  ②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本文主要讲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

  5.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负荆请罪。

  6.学习第一个小故事。

  (1)指名朗读第一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学生各抒己见,归纳整理:

  (起因: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

  经过:蔺相如机智勇敢斗秦王。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讨论、交流、整理:

  ①语言:“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就没有动兵的理由。”(机智)

  行动:当满朝文武为难时,蔺相如挺身而出。(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

  ②语言:“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机智)

  行动: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诚意换璧时,就上前一步,故意指点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机智)

  ③语言:“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行动: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7.看图讲述,训练表达。

  打出幻灯片,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1,发挥想象,说说蔺相如智斗秦王、完璧归赵的故事。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复述故事能力。进一步了解蔺相如是个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人。

  8.小结:

  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巧妙地要回和氏璧,机智勇敢地和秦王斗争,做到了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9.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个故事。

  (四)总结、扩展

  1.总结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

  (1)读课文,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掌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2)画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扩展: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做到了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下大功,被赵王封为上大夫,他在渑池会上又是怎样为赵国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课下请同学们预习“渑池之会”。

  (五)课堂练习

  简要复述“完璧归赵”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第二、三个故事,找出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间的联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根据人物言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检查。

  (1)“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本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由哪几个小故事组成的?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根据第一个故事,说说蔺相如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过渡:蔺相如完璧归赵后,被赵王封为上大夫,那么,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是怎样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三个小故事。

  (1)学习第二个小故事。

  按照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学习第二个故事。

  自学提纲:

  ①读第二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讨论、交流、整理:

  起因:秦王想侮辱赵王,要赵王鼓瑟,并且叫人记录下来。

  经过:蔺相如针锋相对地逼秦王击缶,维护了赵国尊严。

  结果:秦王没占到便宜,只好放赵王回国,相如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

  ②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a.画出人物言行。

  (语言:“请您为赵王击缶。”;“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行动:他走到秦王面前,逼秦王为赵王击缶,叫人记录下来。)

  b.思考: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讨论、交流、点拨:

  因为秦王让赵王为他击缶,并且让人记录下来,这实际上是秦王侮辱赵王,贬低了赵国的地位,所以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荣誉,为了维护赵王与赵国的尊严,逼秦王为赵王击缶。表现了蔺相如为了国家的荣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高尚品质。)

  (秦王击缶后,不敢拿赵王怎么样,是因为廉颇大将军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秦王只好放赵王回去。)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小结过渡:在渑池会上,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使秦王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蔺相如维护了赵国、赵王的尊严,被赵王封为上卿,是当之无愧的。可廉颇却很不服气,认为蔺相如只是靠一张嘴上去的,而且职位还在自己之上,于是将相之间产生了矛盾,这个矛盾是怎样解决的呢?请同学们自学第三个小故事。

  (2)学习第三个小故事。

  ①默读第三个小故事,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②画出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讨论、交流、点拨:

  ①起因: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蔺相如,将相之间产生矛盾。

  经过:蔺相如处处回避、忍辱退让。

  结果: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②分析蔺相如的语言、行动:

  (语言:“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将军吗?……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表现出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行动:“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③再读蔺相如的语言,深化理解、挖掘。打出幻灯片,阅读思考: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a.蔺相如这样说,是不是自我吹嘘?为什么?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不是自我吹嘘,因为这是在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他的情况下说的。)

  b.这段话包括几层意思?

  (包括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蔺相如回避廉颇并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另一层意思是说将相和与不和对国家安危的重大关系: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国家则危。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胸怀宽广的品质。)

  c.“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句话说得对吗?文中什么地方证明他说的话是对的?

  (说得对。从渑池会见之后,秦王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廉颇已经在边境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说明廉颇在保卫赵国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④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的语言,体会人物的特点。

  分析廉颇的语言、行动:

  ①画出人物的语言、行动的句子,说说廉颇的性格特点。

  (语言:“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反映了廉颇居功自傲、性格直率的特点。)

  (行动: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反映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性格特点。)

  ②出示幻灯片,观察第二幅插图,想象人物当时的言行,说说廉颇负荆请罪的情景。(学生可以展开合理想象、各抒己见,只要合文章情理即可。)

  ③廉颇为什么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讨论、交流、点拨:

  (因为廉颇听到了蔺相如说的话,知道了蔺相如处处回避他,并非胆怯,而是以国家利益为重,而自己却居功自傲,一心只为自己着想,真不应该,于是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这说明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改过。)

  ④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廉颇的语言、行动,深化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总结、扩展

  1.通过学习,你了解到蔺相如、廉颇各有哪些高尚品质?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你更喜欢谁?为什么?

  (蔺相如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不计个人得失的高尚品质。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他们两人的共同特点是爱国。喜欢谁可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说明理由。)

  2.思考: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详细说出因果联系;爱国是和好的根本原因。)

  (四)课堂练习

  复述“负荆请罪”的故事。

  第三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了解三个故事间联系,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2.回顾全文,归纳中心。

  (二)重点、难点、疑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教师点拨,突破难点、解决疑虑:

  (1)分角色朗读全课,课文讲了哪三个小故事?表现了蔺相如、廉颇的什么品质?

  (表现了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赞扬了两人爱国的好品质。)

  (2)课文的三个小故事叙述了谁和谁的矛盾?根据矛盾性质的不同,这些矛盾可以归纳为哪两种矛盾?

  (讨论、交流、点拨:叙述了秦国与赵国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敌我矛盾;廉颇与蔺相如之间的矛盾是个人矛盾。)

  (3)贯穿两种矛盾的中心人物是谁?(蔺相如)蔺相如在这两个不同的矛盾面前分别采取了怎样不同的解决办法?

  (讨论、交流、点拨:对秦国敌我矛盾采取坚决斗争、针锋相对的解决办法;对同廉颇的内部矛盾采取顾全大局、求和、团结的解决办法。)

  (4)三个小故事间有什么联系?

  (讨论、交流、点拨:师:三个小故事都各有中心,合起来又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蔺相如有完璧归赵之功,才会有渑池之会的随行。因此,哪是因,哪是果?生:前是因,后是果。师:而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两次奇功却是廉颇与他失和之因,因此,哪是因,哪是果?

  生:“负荆请罪”是果,前两件事均是因。)

  (5)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和下面的三个故事是因果关系。第一自然段是下面三个故事的总的起因,如果没有这个原因,也就不会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而最后蔺相如忍辱退让,廉颇受感化,负荆请罪,主要是由于他们看到了大敌当前,有共同抗秦的爱国之心,这是促成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

  2.回顾全文,归纳中心。

  (本文通过记叙将相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表现了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精神,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改过的精神,赞扬了将相爱国的好品质。)

  (三)总结、扩展

  本文通过典型事件来刻画人物形象;抓住人物言行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使读者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下请同学们自读历史故事“刎颈之交”,进一步学习将相团结一致、全力合作的爱国主义精神。

  六、布置作业

  1.形近字组词:

  2.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3.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感想。

  (可根据将相的高尚品质来谈感想,如果在学习、生活中同学之间都能向将相学习,以班级利益、学校利益、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那么,我们一定会把国家建设得更好,成为真正的二十一世纪的主人。)

《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16

  【教材分析】

  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则故事,着力描绘了蔺相如机智勇敢的形象,讴歌了他忠于国家、大义凛然的高贵品质。如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领略蔺相如的形象与品质,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文中三个故事的因果关系。

  2、通过自学研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两个故事,从多角度理解并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品质。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语句。

  【教具准备】“完璧归赵”故事的连贯图片、课文磁带、幻灯片一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提出问题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将相和》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三个小故事,(学生齐读板书)我们还学习了第三个故事,明白了蔺相如是一个顾全大局,胸怀宽广的人,所以负荆请罪的结果是──将相和好了,既然有和,说明他们曾经不和,为什么不和呢?(指名读第16自然段,明白廉颇认为蔺相如就凭一张嘴升了官,他很不服气。)

  2、讨论“嘴”指什么?(板书:嘴)

  (廉颇看不起蔺相如,认为他只是靠嘴巴说说,没有其他本领)

  3、推出研究问题:蔺相如是不是只凭一张嘴,没有其他能耐呢? 

  二、深入阅读,研讨材料(完璧归赵)

  1、录音播放2~10自然段内容,实物投影展示2~10段画面:

  思考:你从哪里发现蔺相如还具有什么品质?听好后与你的学伴讨论讨论,谈谈自己的发现。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⑴ 理解第六自然段“如果……就……,如果……一定……”

  ① 没去秦国之前,蔺相如已想好两个对策,可见这人做事____。

  ② “一定”说明什么?

  ③ 谁愿意做一回自信的蔺相如,读一读这段话。

  出示撞柱画面,体会蔺相如心情。

  ⑵ 思考:如果秦王没有劝阻,蔺相如会不会与玉同碎?

  ① 鼓励学生做多种设想,并且说出根据;

  ② 什么叫“理直气壮”?

  ③ 对于秦王的欺骗,蔺相如有充分的理由不把玉交给秦王,谁能理直气壮地读一读这几句话?

  (以上是直接描写蔺相如言行的语句,学生比较容易找到,在此基础上再渗透多角度思考的意识,请学生找一找,能不能从别人的言行中看出蔺相如机智勇敢。)

  ⑶ 品味“只好”、“只得”:

  ① 理解“只好”、“只得”的意思。

  ② 找到并读读“只好”、“只得”所在句子,明白“只好”、“只得”的前因后果,谈谈自己的体会。

  ③ 朗读所找句子。

  你们说得很好,我相信你能把赵王的没办法(或秦王的无可奈何)读的很好?

  ⑷ 小结:

  ① 在完璧归赵中,蔺相如凭的是什么?(板书)若是“就凭一张嘴”是不可能“完璧归赵”的。“完璧归赵”中处处显示出他的聪明才智和勇敢无畏,难怪赵王封他做了上大夫。

  ② 齐读2~10自然段。

  ③ 方法小结:

  在完璧归赵中,我们通过对个别词语、句子或段落的研究,证明了蔺相如不是凭一张嘴的。这种学习方法很好,我们就用这种方法自学第二个故事。

  三、继续阅读(渑池会见),深入发现

  1、自学“渑池会见”,边看边思考,蔺相如还有什么可贵的品质,完成练习纸:

  研究词句,研究发现。

  2、学生汇报:

  ⑴ 着重指导:

  出示句子:

  “蔺相如说:你跟我只有五步之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① 蔺相如为什么要和秦王“拼了”?

  ② 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蔺相如不惜以死逼迫秦王为赵王击缶,这是多大的勇气啊!谁有勇气读好这句话?

  ③ 能给这句话加个提示语,读一读吗?(如:怒气冲冲)

  指导学生朗读,理解第11自然段的“才”。

  秦王约赵王去渑池会见,赵王有什么顾虑?是谁“才”让他决定动身去渑池?这说明了什么?(侧面反应了蔺相如做事果断)

  ⑵ 渑池会上秦、赵两国外交之战是谁胜利了?(估计:赵国胜;秦、赵打平。)

  ① 把学生分成两部分,从课文中找到理由证明自己的观点。

  ② 教师提示:秦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秦王是一个大国的王,蔺相如是个小国的臣。帮助学生分析总结,得出是赵国胜了的结论。

  ⑶ 此时,你心目中的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

  ⑷ 根据蔺相如在渑池会上立了功,给第二个故事改题目(板书:“渑池会见”改成“渑池立功”)

  四、回归开头,了解起因

  1、蔺相如在两次立功中都是与谁较量?(秦国)秦王为什么与赵国过不去呢?

  2、齐读第一小节。

  3、强大的秦国是一个虎狼之国,它早对自己的邻邦──赵国虎视眈眈,无论是换璧,还是渑池会面都是一种挑衅行为,想找借口吞并赵国,蔺相如在这种严峻的时刻,接受任务以自己过人的机智和胆识挫败了秦王的阴谋,从一介平民升为上卿,你说他的官该不该升?

  五、把握层次,分清因果

  蔺相如的官越当越大,导致了将相的不和,经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了,那三个故事间存在什么联系呢?

  幻灯片出示:

  ⑴ 词语搭配:

  总  因       秦王骗璧

  故事一起因      想占赵国的便宜

  故事二起因      秦国最强大

  故事三起因      职位比廉颇高

  ⑵ 根据三个故事之间联系填空:

  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的___,前两个故事的___又是第三个故事的___,三个故事构成了___这一有名的历史故事。

  六、课外延伸,开放课堂

  课外阅读有关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开一个故事会或人物辩论会。

  【板书】

  将相和

  完璧归赵

  渑池会见

  负荆请罪    顾全大局胸怀宽广

  让学生参与板书的完成,学生根据自己对人物品质的体会进行设计。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