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杨氏之子》教学实录

《杨氏之子》教学实录

陌上烟雨 点赞 分享
《杨氏之子》教学实录

微信扫码分享

《杨氏之子》教学实录(通用16篇)

《杨氏之子》教学实录 篇1

  课前交流:

  师:同学们好!我知道你们是采荷一小的同学,“采荷”是怎么写的呢?我写写,你们看看对不对。(板书:采和)

  生纷纷说:“写错了!”“不对!”“‘和’错了!”

  师转回头,审视黑板上的字,疑惑地问:“错了么?该是哪一个字呢? ”

  生:是“荷花”的“荷”。

  师:(恍然大悟状)哦,“荷花”的“荷”。(转身改正)

  师:(自言自语地)“采荷”,多美丽的名字,让我想到了两句诗:接天莲叶――

  生:(齐)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无限向往的)那是一幅怎样美丽的画面啊,闭上眼睛,我仿佛看到,一个美丽的少女划着小船,拨开密密的荷叶,在采莲,清脆的歌声传来: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个别学生小声和着,但更多的同学在凝神倾听。)

  师:“采荷一小”,一定是一个美丽的学校,对么?

  生齐:对!

  师:不用看我也知道,看,你们一个个多漂亮,只有美丽的环境才能滋润出这样美丽的男孩女孩 。(扫视同学们)看你们笑得多甜!为什么这么开心?

  生:因为我们可以在这里听一个从很远的地方来的老师上课。

  生:因为我们是第一次见到您,所以很开心。

  师:哦,我知道了,有朋――

  生齐: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师:谢谢你们把我当作自己的朋友,其实我也很开心,今天能和四十多位同学一起学习,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那么,在今天这节课我也会遇到多少可以作为我老师的人呢?

  (满怀期待的扫视同学,同学们的腰都挺了挺,做得更直了)

  师:刚才我们的交流中,有两句话和现在的语言不一样,你发现了么?

  (生踊跃举手)

  生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生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师:像这样的语言我们给他起个名字,叫“文言”。(板书)用这样的语言写成的文章就叫“文言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节文言文。板书:杨氏之子

  读课文,初识文言味道

  师:课文读熟了么?谁愿意来读?

  一生读,读得很流利。

  师:真是一个会读书的同学!同学们知道我为什么说她会读书么?

  生:她读得声音响亮。

  生:她把每一个句子的停顿读得都很准确.

  师:这可是一个很大的优点,读古文能把句子断得一点不错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生:她没有读错一个字。

  师:是啊,正确、流利的朗读是读好课文最基本的要求。(对刚才读书的同学)你是一个会读书的同学,但是,有一点小小的问题,那就是你读得太像现代文了。古文有自己独特的味道的,什么味道呢?(对大家)联系自己平时看到或听到的古文诵读,想想,要读好古文需要注意什么?

  生:古文要读得慢一点。

  生:古文要读出抑扬顿挫。

  师:是的,读古文要从容,要读出音乐感。比如可以这样读,

  (师范读)

  梁国――杨氏子――九岁―

  学生自己练习。指名读,出现错误,纠正,再指名读,齐读。

  解疑难,探究文字意思

  师:知道这篇文章是什么意思吗?

  生齐:知道。

  师:有不懂得地方么?

  生摇头。

  师:真好,同学们都读懂了。但是,我有不懂得词句,你们读读课文,猜一猜,我可能不懂哪个词?哪句话?

  (生认真读书,批画。交流。)

  生:老师,您也许不懂“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句话的意思。

  师:(做苦恼状)是啊,我的确没有弄明白,给我讲讲好么?

  生:这句话的意思是“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

  师:可是,这句话中没有“没有听说”这两个词啊!

  生纷纷举手,七嘴八舌:“未”是“没有”,“闻”是“听说”。“未闻”是“没有听说”。

  师:哦,原来是这么回事,但是,这句话中我还有一个词不理解,你知道是哪一个么?

  生:您不理解“禽”,就是“禽兽”的意思。

  (众生大笑,该生马上改过来)禽是“家禽”,鸡鸭鹅就是家禽,在这里也可以说成是“鸟”。

  师:还有一个词不懂呢。

  (生又读这句话,思索)

  生:老师您也许不懂“夫子”的意思。

  师:(惊喜地)太对了,我真的不知道“夫子”指的是谁?

  生:指的是孔君平。

  师:如果来的不是孔君平,是何孔君平一样的一位男士,还能称为夫子么?

  生齐:能!

  师:如果来的是一位阿姨呢?比如,武老师来了,还能称为“夫子”么?

  生纷纷举手:不能,因为,武老师是女人,夫子只能称呼男人。

  师:哦,原来还有这讲究。(生点头,老师顺势叫起一位小男孩)他也是一位男士,能成为“夫子么”?

  生(大笑):不能,因为他年龄太小,还是一个小男孩。

  师:哦,要成为“夫子”还有年龄限制呢!(若有所思地)那如果来的是一位老农,年龄也不小了,就是不认识一个字,甚至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他能成为夫子么?

  生:(若有所思,想了想)不能,因为他没有文化。

  师:这么说,要成为“夫子”要具备两个条件――

  生:第一要使成年男人。

  生:第二要有文化。

  师:你怎么知道孔君平时有文化的人呢?

  生纷纷举手。

  生:因为他看到水果以后,指着杨梅对孩子说:“此是君家果”。他看到杨梅就想到杨氏子姓杨,杨梅也有一个杨字,所以,就说,杨梅是杨氏子家的水果。

  师:反应快,而且联系得这么好,有文化的人才这么聪明是么?

  生:对!而且,他还用了一个“君”字,这是对人的尊称,他对一个九岁的小孩都能这么尊重,说明他有修养,只有有文化的人才会这样称呼。

  师: 同学们的推断很有道理,关于孔君平的身份,我也查了一些资料,知道后来他做到一个很大的官――廷尉,相当于现在的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学生惊呼)

  师:继续猜,我还有哪个地方不懂?

  生:我觉得你可能不懂“孔君平诣其父”一句中“诣”的意思。在这里是“拜访”的意思。

  师:不会吧,我们经常用到一个词“造诣”,说这个人书法水平高,我们就说他“书法造诣很深”,说这个人歌唱得好,就说他“音乐造诣很深”。怎么会是“拜访”呢?你搞错了。

  (老师一脸不以为然,学生纷纷反驳。)

  生:老师错了,下面的注释写着呢,诣是拜访的意思。

  师:学古文还要看注释?

  生:当然,一些难懂的字注释中已经给我们写清楚意思了,对照着注释能把古文读懂。

  师:(如梦方醒)真的么!那我能看着注释能读懂“父不在,乃呼儿出”这句话,就是“父亲不在家,就把孩子叫了出来。”对么?

  生:对!

  师:对照着注释就能把古文读懂,真是一个好方法,多些同学们提醒。还有不懂的地方呢!

  生:你可能不懂“为设果,果有杨梅”这句话,不知道是谁给谁摆上水果了。

  师:对呀,作者怎么就没写清楚呢。

  生:老师,不用写,我们对照这前文知道孔君平来到杨家,把杨氏子叫了出来招待自己,那水果一定是杨氏子给孔君平摆出来的。

  生:也许是杨氏子叫家人摆出来的。

  师:反正是主人摆出来招待客人的。这样说来,古文真得很简练,把该省的都省掉了,真是惜字如金。不过,我们联系上下文就能把他没写出来的补充出来,真好,又一个读古文的方法!

  我还有一个难点没理解呢,继续猜。

  生:我想你可能不懂“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这句话中“甚”的意思。“甚”就是“很”的意思。

  师:哦,明白了,还可以说“甚”是――

  生七嘴八舌:“十分”“特别”“格外”

  师:(站在一个小男孩面前,欣喜地盯着他)我说他十分聪明,可以说――

  生齐:甚聪明。

  师:(站在一个女孩子面前)你长得真漂亮!

  生齐:甚漂亮。

  师:我说这个同学课文读得非常非常非常棒!

  生齐:甚棒!

  师:(向着全班同学)了不起!你们竟然知道“甚”是不能重复的!

  同学们,在这句话中我还有一个词语不懂呢!你们一定知道是哪一个。

  (生仔细读这句话,一个同学举手)

  生:老师,您也许不懂“杨氏子”这个词语的意思。(看老师点头表示赞赏,接着说)就是这个孩子姓杨。

  师:(做恍然大悟状)噢,原来这个孩子姓杨名氏子。对么?

  (生点头,众笑,很多学生不同意。)

  生:是一个姓杨的孩子。“杨”是姓,“子”是孩子。氏……氏……,表示人的名字吧。

  (又有人反对。)

  生:一个姓杨的女人家的孩子。

  师:怎么说是女人家的孩子呢?

  生:过去女人总是叫氏。

  师:你真了不起,竟然还知道过去是怎么称呼女人的。同学们,就像他说的一样,在过去,女人没有地位,出嫁以后就没有人在喊名字了,姓什么就叫什么氏,比如武老师,出嫁以后,人们就会喊我……

  生:(快速接上)武氏。

  (台上台下大笑)

  师:我嫁到了周家,又有人叫我周武氏。唉,古代的女人可怜哦!不过呀,“氏”还有一种用法,一个人只知道他姓什么,不知道叫什么名字的时候也可以叫氏。比如:(站在一个小男孩旁边,问。)你姓什么?

  生:姓张。

  师:我知道他姓张,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我们就可以叫他――

  生齐:(兴奋的)张氏。

  师:(又走到一个男孩子面前)你姓什么?

  生:姓李。

  生齐:李氏。

  师:所以,“杨氏子”的意思就是――

  生齐:一个姓杨人家的孩子。

  师:真谢谢同学们,在你们的帮助下,这篇文章我读懂了。不过我还想考考大家,愿意么?古文本来是没有标点的,如果把标点去掉了你们还能读通,那说明你们真的懂了这篇文章。

  (出示没有标点的文章,生练习。朗读。)

  深思考,体会语言奥妙

  师:了解了这篇文章的意思,我相信你们也认识了这个孩子,用一个词形容形容他。

  生:(异口同声地)聪明!

  (教师板书:聪明)

  师:说话是要有根据的,说他聪明要在文章中找到理由。

  生:孔君平来拜访他的父亲,父亲不在,他出来招呼客人,还摆上了水果,说明他很懂礼貌,所以说他聪明。

  生:孔君平刚说完,他“应声答曰”,说明他没有思考就说了出来,反应很快。聪明。

  生:孔君平说:“此是君家果。”他马上反驳:“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说明他聪明。

  师:这我倒有点不大明白了,这句话怎么就能说明他聪明呢?

  (生无语)

  看来我们还是要先搞明白孔君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孔君平说的是:杨梅是你们家的水果。

  师:为什么这样说呢?

  生:因为杨氏子姓杨,杨梅也有一个杨字,所以,他说杨氏子和杨梅是一家人。

  师:他的发言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词语,你听出来了么?

  生:(齐)一家人。

  师:是啊,站在杨氏子的角度可以说杨梅和你是一家人,站在杨梅的角度还可以怎么说呢?

  (生思考,教师用手画圈提醒)

  生:可以说,杨氏子和杨梅是一类的,都是水果。

  (生笑。)

  师:现在我们再来想想杨氏子这句话什么意思呢?

  生:没有听说孔雀和您是一家人。

  生:没有听说你和孔雀一样都是鸟啊。

  师:这句话真妙,妙就妙在――

  生:孔君平把杨氏子和杨梅连起来说,杨氏子也拿孔君平和孔雀连起来说。都是抓住姓来说。

  生:孩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方法反击孔君平。

  师:听同学们这样一说,我就感到“聪明”这个词已经不能表示孩子智慧的程度了,我们应该换个字――

  生齐:聪惠。

  师:这么聪慧的孩子人人喜欢,读课文,让我感受到你的喜欢。

  细分辨,探究人物特点

  师:同学们读课文的时候我突然想知道,孔君平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是什么表情什么语气呢?

  (生思考,然后举手。)

  生:他应该是一本正经得说的,这样说――(生范读)

  生:我觉得他好像应该是讽刺的语气。(范读)

  生:我觉得他是在和孩子开玩笑,笑眯眯地说。(范读)

  生:我以为他发现可以拿杨氏子和杨梅开玩笑,心中一定很得意,所以,是得意地说。(范读)

  师:杨氏子怎么回答的呢?

  生:孩子可能生气地回答。(范读)

  生:可能是无所谓的,笑眯眯的回答。(范读)

  生:可能是生硬的回答。(范读)

  师:我们不妨来演演他们的对话。(把学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孔君平,一部分为杨氏子。)

  创设情景:

  情景一:孔君平来到杨家,一看孩子摆上了水果,于是就一本正经地说――(齐读)

  杨氏子一听,淡淡的反驳――(齐读)

  情景二:孔君平来到杨家,看到了杨梅,心想,都说着孩子聪明,我考考他――(齐读)

  杨氏子一听,我好心好意给你端来水果,你却这样讽刺我,于是生气的回答――(齐读)

  情景三:孔君平看到杨梅,心想,趁他的父亲不在家,我讽刺一下这个孩子――(齐读)

  杨氏子一听,大声反驳――(齐读)

  师:这么多种假设,哪一种最合情合理呢?

  生:孔君平应该是开玩笑的,不可能郑重其事地说,更不可能讽刺孩子,因为他是来拜见他的父亲的。

  师:如果是讽刺显得孔君平很不厚道的,看来,还是开玩笑比较合适他的身份和修养。

  生:孩子应该是笑眯眯的反驳,不会生气,否则就不能说聪慧了。

  师:我们读读,再体会体会。(分角色读)看来同学们的推测很有道理的。那么再猜猜,孔君平听孩子说完以后,会怎么做?

  生:一定会哈哈大笑,说:真是个聪明的孩子。

  生:会拍拍孩子的脑袋说:真是名不虚传。

  师:这么说孩子反驳完以后孔君平一定没生气?

  生齐:没生气。

  师:(感叹)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孩子,既维护了自己和家庭的尊严,有没有让客人生气,我感觉着使用聪惠这个词又不能表达他的聪明程度了。

  生:(齐)甚聪惠。(教师板书,齐读课文)

  激疑问,触摸文化风貌

  师:同学们,对他们俩的行为你有疑问么?

  (生不语)

  师:(出示文中插图)孔君平和杨氏子之间有什么不同?

  生:年龄不同,孔君平是大人,杨氏子才九岁,是个孩子。

  生:地位不同,孔君平是当官的,杨氏子也许才上学。

  生:孔君平市来拜访孩子爸爸的,可见是长辈,杨氏子是晚辈。

  师:这是辈分不同。按礼节孔君平来到这里,看到孩子摆上水果,他该怎么说话? 杨氏子呢?

  (学生踊跃举手)

  发现问题了么?

  生:按理说孔君平对小孩要郑重其事的说话,孩子要恭恭敬敬地回答,但是,孔君平怎么来了以后就开玩笑?孩子也马上反驳呢?

  师:是啊,这是怎么回事呢?猜猜原因。

  生:也许是两家太熟悉了,孔君平在逗孩子玩。

  生:也许孔君平就是喜欢开玩笑,见到谁都一样。

  生:我想,这么说是为了考验孩子是不是真的甚聪惠。

  师:大家说得都有道理,还有一个大的原因,武老师简单告诉大家。《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这部小说,小说纪录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当官阶层的人的言情轶事,当时,三国被灭,司马昭建立晋朝,这个时期战乱不断,皇家没有精力去用一种道德统治人的思想,对人的行为也少了很多约束,所以,这个时期是人的思想大解放,行为大自由的时期,尤其盛行辩论,有智慧的人,能言善辩的人很受大家欣赏,不管他是大人还是孩子。正是因为少了礼法的约束,所以,才有孔君平这个长者先和孩子开玩笑,而孩子寸步不让的这个精彩的辩论。

  (学生听得很认真)

  也许我说的同学们不一定懂,但是没关系,等你上到中学,学到《中国历史》,说不定哪一节课就会让你豁然开朗了!

  下课。

《杨氏之子》教学实录 篇2

  【设计理念】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读,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在朗读上必须有时和量的保证。这是小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更应该多读少讲,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这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古典语言的韵味,,在读中体味这简练的语言中蕴涵的情味,熟读成诵,从而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

  3、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体会杨氏之子的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重点】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杨氏之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听相声片段:牛年牛、说说牛群的话妙在哪里?师引导: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那么机智巧妙的语言呢?)

  二、疏通课文

  (一)初读古文

  师:(大屏幕出示《杨氏之子》一文。)

  这是我们小学阶段学的第一篇古文,请大家各自放开声音读一遍,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谈(语言简短、难懂)

  师:一起读读课题——杨氏之子(理解氏、之)题目的意思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拓展:生结合实际说氏之从题目中我们知道,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杨家小儿的故事。

  请大家打开课本,谁来把他的故事读一读——

  师:他有没有读正确呢,我们一起来听一遍!    老师声情并茂地范读一遍课文。学生自己读文,特别要读准两个多音字,再请个别学生读,把文章读正确,齐读。

  (二)猜读古文

  师:古文也叫文言文,古人写的文章,我们现在的文章叫白话文,怎么说就怎么写,说的跟写的一样。而在古时候,把用书面语写在竹简上的文章成为文言文。,为了节约纸张,写下来的语言很简练。这篇古文虽然只有55个字,向我们描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你能不能想象一下,大概说了一个什么故事。

  请2名学生猜讲故事的内容。

  (三)细读古文

  同学们想的到底对不对呢?有句话说的好,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句:“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谁来说?说错了没关系。

  生:第一句话的意思是:梁国有一个姓杨的人家有个男孩子九岁了,非常聪明。

  师:你也真聪明!有个生字我们写一下,(板书“惠”)惠就是“慧”,聪明的意思。聪慧就是——,甚就是很,非常的意思,这个小孩不是一般的聪明。(读出很聪明)

  师:——他姓什么?    生:杨——

  师:接着往下说。“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生:我觉得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君平来拜访他的父亲,父亲不在家,就叫他的儿子出来。

  师:诣就是拜访, “乃”就是“就”,呼就是叫,我们推想一下,可能是哪些人开门,谁叫的?请学生学一学当时的场景。我们知道古文十分简练,像这篇文章中它省略了一些叙述文字,这要靠思考和想象去补充。

  第一种可能是妈妈见孔先生来拜访她的丈夫,她的丈夫不在家,她把孩子叫出来的。妈妈还可能会说——哎!孩子,快出来!快出来!你孔叔叔来了,你先过来陪孔叔叔坐一坐。

  第二种可能是佣人开门,譬如说,他一开门,一见孔先生忙说,对不起,孔先生,我家主人不在家。(以不同角色描述)孔君平问:“哎!他小孩在家吗?我就喜欢那小孩。”“在在。哎!快出来!快出来!孔先生来了!”

  师:再往下说。“为设果,果有杨梅”。

  生:孩子为孔先生端上来一盘水果,水果里面有杨梅。

  师:这里省略了很多话,是谁为谁摆出水果?

  师:水果里面有杨梅。特别强调了杨梅。你看这杨梅的杨和杨氏的“杨”怎么样?生:一样。

  师:“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先说请“示儿”,指以示儿是指着什么呢?“君家果”指的是什么?

  生:杨梅

  师:为什么说杨梅是君家果呢?

  生:因为他们都有一个“杨”字

  师: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

  生: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小儿看,并说:“这杨梅和你一个姓,是你们家的果子。”

  师:你觉得孔君平他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像孔君平那样幽默地说一说。(学生练习说)

  师:那这杨家小儿又是怎么对答的呢?读: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先说说这句话的理解。再反复读读小儿的回答,细细地体会,你觉得他回答得怎么样?从哪个词体会到的

  生:回答得快(应声)、很巧妙(孔雀、孔君平、未闻)。回答得很有礼貌。

  你看,一个才9岁的孩子,不光能听出孔君平话中有话,而且能巧妙对答,对答如流,你想用什么词语夸一夸他?怪不得文章一开头就说——(读出夸赞的语气)!如果来的是李君平,毛君平、骆君平,他也能机智对答吗?我们也能对答如流,因此我们也甚聪慧。

  三、感情朗读

  文言文本来没有标点,是后人加上去的,即使加上,有些地方还需要注意停顿。现在我们要把这篇古文读出节奏,读出韵味来,(指导该停顿的地方)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练读。谁先来。如果读得好,请大家左手拍右手,向他学习,读得不够好,也请大家左手拍右手,给他鼓励。

  四、背诵积累

  师:聪明的孩子,不光能有感情地朗读古文,还能飞快地把文章背下来,给大家2分钟,看谁最聪明!现在就会背了,站起来,勇敢试一试,考一考记忆力。 自信一点来。

  (请3-4位学生背)

  师:大家一齐来背。(生一起背)

  五、说《故事新编》

  师:这个故事选自《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写的。《世说新语》记载的都是文人言谈轶事的故事,其中有很多描写言语的故事,推荐同学们读一读。

  附:板书设计

  杨氏之子        未闻  孔雀  夫子家禽

  惠

  孔君平                杨梅   君家果

《杨氏之子》教学实录 篇3

  学习内容

  10《杨氏之子》

  课时

  第一课时

  课型

  预习+展示

  教材分析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尤其是“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充分显示出九岁孩子的聪明机智和超强的应对能力。

  学习目标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教学准备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准备诱发

  1、师:语言是一种工具,我们每天都在用语言进行交流,精练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与人勾通。在第三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要认识几个会说话的人。这节课,我们一起了解一个五岁孩子的故事板书课题,齐读,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

  2、师范读课文,点拨:文言文,是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的一篇文章。学习文言文可以采用学习古诗的方法。

  3、请同学们按自学提示学习课文。

  【点拨导思

  1、交流生字词自学成果;

  2、逐句交流句子的意思;

  句子4:“此是君家果”的意思是“这是你们家的水果吗?”还是“这是你们家的水果。”(这是你们家是水果。)

  句子5:“家禽”在这里是一个词吗?(夫子家的鸟)

  男女生对读4、5句。

  3、同桌练习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师生评议:要讲的亲切,因为两家很熟悉;

  话要幽默些。)

  4、体会:指生读文,余生想:孩子的回答妙在哪儿?为什么不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去掉“未闻”读,体会说话的委婉,风趣。)

  5、想象:孔君平听了孩子的话会怎么想?怎么说?

  6、让我们分角色朗读课文。

  【反馈测评

  师评价学生背诵情况;总结下课。

  【我会自学

  1、释题:姓杨人家的孩子。

  2、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读古诗,借助注释和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串联词语的意思理解句子的意思;串联句子的意思就能理解整首古诗的意思;想想每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3、自学提示:

  (1)试读课文,画出生字和不懂的字词;

  (2)看注释,查字典,理解字意,想想句意;

  (3)练读课文。

  【我会探究

  1、我学会了这些生字

  (结合注释学)惠,同“慧”,智慧的意思;生读第一句;齐读;

  曰,说的意思,与“日”写法相同,要写的扁一些;

  (查字典)禽,鸟,鸡鸭等;生读最后一句,生齐读这句。

  我学会了这些词:(查字典)为设果的设是摆设是意思,为设果就是为他摆设水果的意思。

  2、逐句理解这5句话:

  第1句,交流意思,指生读;

  第2句,结合注释“诣、乃”交流句子意思,指2生读;

  第3句,交流意思,指生读;

  第4句,“指以示儿曰”是指着杨梅对孩子说的意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指生读。

  第5句,“未”是没有的意思,“未闻”没有听说。句子意思:没有听说孔雀的你们家的鸟。

  3、生练习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余生评议。再指生讲。

  4、交流孩子的回答妙在哪儿:抓住姓“孔”回应;“应声答”很聪明;“未闻”答的婉转。

  5、想想交流孔君平的表现。

  6、分角色朗读课文。

  【我能达标

  背诵课文。(生练习背,指生背,齐背。)

  课后反思:

  文章语言幽默,趣味性强,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教学效果好。

  教学时要以读文本,一、读准字音,读准节奏。二、读懂课文大意,把握课文内容。三、采用师生合作、对子合作读等方式练读文中的一问一答,体会语言的妙处,即孩子的回答妙在哪儿?

《杨氏之子》教学实录 篇4

  一、谈话导入,解释课题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二实小来了许多评委老师和听课老师,你们高兴吗?对啊,古人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今天能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节课我肯定也会遇到不少值得我学习的人,是不是?

  师:刚才我们的交流中,有两句话和现代语言不一样,你们发现了吗?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出示)

  师:像这样的语言就叫“文言”。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就叫“文言文”,也叫古文。它是我们祖国语言文字宝库中的一笔巨大财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来学习一节文言文。板书:杨氏之子

  2、解释课题

  师:题目是什么意思,谁来说说?(姓杨人家的儿子)

  课文中的小孩姓杨是杨氏之子,你姓什么?在古代你就是——

  二、读课文,初识文言文味道

  1、课件出示故事,激发兴趣

  2、通读课文

  同学们喜欢这个故事吗?现在让我们赶紧一起来试着读读课文吧!(课件出示自读要求)

  3.检查通读情况

  师: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课文中的字音都读准了吗?老师来检查一下。(课件出示)

  字音都读准了,课文肯定能读得更棒,是不是?(指名读后,正音)

  师:你们都读得非常认真,老师情不自禁也想读一读,好不好?(师范读)

  师:老师读得好吗?觉得好在哪里?(学生自由回答)

  师:(课件出示标有停顿的课文)请同学们按照这样的停顿方法,自己再试着读一读课文。指名读,齐读。

  4.交流学习古文方法

  师:像这样的古文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读懂它?(引导方法有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书、碰到难句反复多读几遍、做批注)现在请同学们用上这些方法,在小组里说一说每个句子的意思,试着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课件出示)

  5.提出不理解的字词

  同学们都读懂了吗?你还有哪些字词不理解呢?(重点引导理解“设、指以示儿、应声答曰、未闻、禽)

  师:引导理解“设”时(课件出示)你用了什么方法知道是杨氏子为孔君平设果呢?

  6.说故事

  字词都理解了,同学们肯定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谁来说说?

  二、解疑难,探究文字意思

  1.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读了课文,你觉得杨氏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课文中哪个词直接写出了杨氏子很聪明。(板书:甚聪慧)

  师:杨氏子甚聪慧,你是怎么体会到的?读一读,找一找。

  2.细分辨,探究人物特点

  师:谁来说说?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杨氏子甚聪惠?

  学生回答。(课件出示)

  师:为什么从他们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杨氏子甚聪惠?谁来读一读孔君平说的这句话。指名读

  孔君平说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你读懂了吗?他为什么要这样说呢?你觉得他是带着什么样的口气说这句话的?

  指名读,齐读。

  师:杨氏子有没有听出孔君平的话中之意?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你们能读出杨氏子的回答好在哪里吗?(课件出示比较句子)

  (指名读,男女分角色读对话)

  师:那么再猜猜,孔君平听孩子说完以后,会怎么想?怎么说?

  师:这么说杨氏子说完这句话以后,孔君平一定没有生气?

  师: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孩子,既维护了自己和家庭的尊严,又没有让客人生气。杨氏子真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四、熟读成诵

  1.师:这么聪惠又懂事的孩子,你们喜欢吗?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出喜欢的感受,读出古文的韵味,请几个同学读。(课件配乐)

  2.师:学到这里,你能试着把这个故事背诵下来吗?一起背一背,不能背诵的看着书朗读。

  3.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杨氏之子》这篇文言文,知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有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书、遇到难句——反复多读几遍、还读不懂的——做批注。相信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也能用上这些方法,去读懂其它的古文,是不是?

  师:同学们,我们的汉语有着无穷的魅力,同样的意思,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效果也会截然不同,就让语言的美丽伴随我们继续语文的学习之旅吧!

  六、作业(课件出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2、搜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体会语言的艺术魅力。

  板书设计:

  杨氏之子

  会听   杨梅   杨家果

  甚聪惠

  会说   孔雀   孔家禽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

  南靖县靖城草坂小学  朱淑艺

  今年,我有幸参加南靖县古诗文教学比武,非常高兴,终于有机会能锻炼和展示自己了。在选择教材时,我伤透了脑筋,最后我抱着试试看的心理选择了《杨氏之子》。没想到在中心校试上时,领导反映还不错,于是我坚持了下来,并取得了好成绩。

  《杨氏之子》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古文,虽然行文简洁,不足百字,但古今字义不同,孩子们阅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如何降低学生学习上的难度,唤起他们阅读的欲望,就成了教学的重点.。教学时我从这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消除畏难情绪

  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到古文,他们的心理充满了好奇,结合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我把本篇课文的设计定位在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导入时,我由学生熟悉的语言入手,进行交流,然后课件出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说这样的语言就叫文言,用文言组成的文章就是文言文,让学生感到了一种新奇和亲近。

  学习课文之前,我通过课件播放课文情景故事,让孩子爱上这个故事,激发孩子学习本文的兴趣。

  二、以读促悟,体会语言魅力

  学习古文,读是最难的,又是最重要的,说它难是因为不好读,说它重要是因为只有读,才能让学生懂,才能体会到古文的魅力。秉着这一观点,在课文的感知环节中,我舍得花时间让学生按照读通课文——读好课文——理解课文的程序好好的读书。

  学生初读课文语速过快,停顿不准确。于是我采取教师示范朗读,并告诉孩子们正确的诵读方法:读古文时,要注意停顿,语速要慢。然后课件出示正确的停顿方法,让学生再读。可让学生尝试了读第一遍后,发现学生是一字一停地读,没有古文的韵味。于是我又范读了个别难读的句子,再采取领读、学生练读的方法,反反复复读了好几遍,学生总算把短文读流畅了。虽然这个时间花了将近半节课了,但孩子们仍然读得饶有兴趣。我明显地感受到读得越好了,理解也就加深了。

  为了让学生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在学生读懂故事的基础上我抓住文章的中心词“甚聪惠”,问:你觉得杨氏之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用文中一个词回答。再问:你从文中哪里体会到杨氏子甚聪惠?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孔君平与杨氏子的对话来理解,而后紧抓“应声回答”体会杨氏子的聪惠,比较“孔雀是夫子家禽”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来感受杨氏子回答之妙。此时,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我又设置了一个语言练习:孔君平听完杨氏子的话会怎么想,怎么说呢?学生的回答不乏有赞美之声,惊诧之态。为了让学生读好这两句对话,我设计了男女分角色朗读,师生配合读。学生朗读情绪高涨,读的效果很好。

  在学生理解人物特点后,我适时问道:你们喜欢杨氏之子吗?学生回答喜欢。于是,我播放背景音乐,学生很快地投入进去,既读出了喜欢的感受,还读出了古文的韵味。

  三、教给方法,学以致用

  为了整体感知故事内容,我先引导学生总结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书、多读)。然后告诉孩子们学习古文的方法跟学习古诗的方法大同小异,也可以用上这些方法。最后我再通过小组讨论两个问题:①说说每个句子的意思。②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③提出不理解的字词。

  这样孩子们用上学习古文的方法,自主学习,还解决了疑难字词,学生都能把整句话的意思说出来,把故事完整地讲出来。

  在教学小结时,我引导学生回忆学习古文的方法,激发他们读懂其它古文的兴趣,使得这堂课不单教会学生读懂《杨氏之子》,还能学以致用。

  教完本课,我觉得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1.由于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古文,我在教学时,对放开的度没有把握得很好,有些该放手的地方没放手,控制课堂意识较强。

  2.由于时间关系,没有注重到学生的发散思维,如果让学生用文言文把这个故事演一演,孩子们对文言文的学习也许会更感兴趣。

《杨氏之子》教学实录 篇5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明确认读课后的 3 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使用 6 个生字。

  2.指导学生借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3.指导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杨氏之子的聪慧,感受机智巧妙的语言应答。

  4.指导学生流利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5.指导学生在收集、交流资料的基础上,了解《世说新语》。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结合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2.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杨氏之子的聪慧,感受其机智巧妙的语言应答。

  [课时安排]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我们每天都在用语言进行交流,精练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与人沟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助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活跃我们的生活。《世说新语》里有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请大家打开课本第 10 课──杨氏之子(板书)。

  二、初读课文,读懂大意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

  2.指名朗读课文。

  (1)着重强调以下字的读音:惠、曰、禽、诣。

  (2)引导学生读准停顿: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3.参考注释,自学课文,说说每一个句子的意思。

  教师要注意指导有困难的学生,了解学生的困难所在。

  学生可能提出:

  (1)梁国:郡的名称,在现在的河南商丘一带。

  (2)孔君平:孔坦,字君平。为人正直,有好的名声。

  (3)其父:他的父亲。其,他。

  (4)为设果:小儿(杨氏之子)为他摆出水果。设,摆设,摆出。

  (5)以示儿:以便给小儿看。以,来,以便。

  (6)此是君家果:这是你家的杨梅。此,这;君,您,古代对对方尊敬的称呼。

  (7)未闻:没有听说。未,没有;闻,听。

  (8)夫子家禽:您家的鸟。夫子,先生,您,对人尊敬的称呼;禽,鸟类。

  以上的问题,可以让学生通过同学之间的讨论自己获取答案,如果学生能够作出回答,教师则应追问学生是怎么知道的。学生无法回答,教师可以适当点拨提示,让学生明白字词义。有些字词义可以与学生熟知的成语、熟语等相联系,以加深理解,如,“此”可以与“原来如此”联系;“闻”可以与“百闻不如一见”联系。

  4.连起来说说古文的意思。

  梁国杨氏的儿子虽然只有九岁,但很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访他的父亲,但他的父亲不在,于是就叫他的儿子出来。他的儿子拿出水果来招待他,其中有杨梅。孔君平于是指着杨梅对小孩说:“这是你家的果子。”小孩听了之后回答道:“从没有听说过孔雀就是夫子的家禽。”

  三、讨论交流,领悟幽默

  1.仔细体会一下孔君平和杨氏之子的对话,看看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板书: 杨氏之子 杨梅

  孔君平 孔雀

  (1)因为孔君平可能听说杨氏之子很聪明,就想刁难一下他,于是指着杨梅对小孩说:“这是你家的果子。”言下之意是梅生杨家而叫杨梅,小孩子以道治道,巧妙地回敬他:“未闻孔雀是夫子的家禽。”是啊,你若认为梅生杨家而叫杨梅,那孔雀定是生于孔家才称孔雀的。这个小孩的答辞一语双关、机智幽默,又不失礼貌。

  (2)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他并没有正面反驳孔君平的话,而是用相同的话来回答对方,这一招也可以叫作“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四、朗读全文

  读读这两个句子,想象当时的情境,说说当时两人会是怎样的神情?说话时会用怎样的语气?(孔君平可能是神态很随便,甚至有些看不起小孩,认为他还是一个孩子,说话的语气可能有些傲慢、随意;杨氏之子很机智、神采飞扬,说话语气有挑战性。)

  结合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试着有感情的朗读这两句话,要读出两人不同的语气。

  五、延伸拓展

  《世说新语》的故事两则。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这则故事的大意是:在一个下雪的冬日里,谢太傅召集孩子们谈论有关做文章的事。一会儿,雪下大了,谢太傅很高兴,就问孩子们:“纷纷飘落的白雪像什么?”他哥哥的儿子说:“用空中撒盐勉强可以比方。”他哥哥的女儿说:“不如用柳絮因风飞舞来比方。”谢太傅大笑,非常高兴。

  2.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这则故事的大意是:徐家有个小孩,年方九岁,曾有一次在月亮地里玩耍,有人对他说:“若是让月亮中什么都没有,它是不是应该更加明亮呀?”这个姓徐的孩子说:“不对。比方说人眼中都有瞳仁,没有瞳仁就看不见光明了。”

  六、书写生字

  1.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生齐读,注意纠正易错的字音:“梁”是边音,“诣”读“yì”,不读“zhǐ”,“乃”是鼻音。

  2.易错的字音反复多读几遍。(指名读,男女生分读,齐读。)

  3.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生字,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学生进行交流。)

  “梁”与“粱”区分记忆,注意底部的偏旁都与字义相关:“栋梁”与木头有关,而“高粱”是粮食,所以下面是米字底。

  “曰”与“日”不同,“曰”扁扁的,而“日”的两竖则很长。

  “乃”不要先写一撇。

  4.交流扩词。

  5.生书写生字,师巡视。

  七、作业布置

  将本课所学的古文改编成一篇文章。

  八、板书设计

  10   杨氏之子

  孔君平:此是君家果

  杨氏之子: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杨氏之子》教学实录 篇6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理解词句,了解故事大概内容,读通课文。

  2.创设情境,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对话以及对“未闻”、“应声答曰”的辨析来体会杨氏子应对语言的巧妙和他的机智聪慧。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古今文对照背诵课文。

  4.通过情境的创设学会对“氏”、“未闻”的迁移运用。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解读课题,迁移运用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文,读读题目,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姓杨人家的儿子)

  2.这是古人的说话方式,请你也试着用这种方式来介绍自己。(对古文中的“??氏”迁移运用)

  学生根据自己的姓用这种古人的方式来介绍自己。(张氏之子,董氏之女??)

  设计意图:以学生的姓切入,抓一个古文中典型的语言点,使其对“??氏”能够迁移运用,并做到情趣与理趣的有效融合。

  二、读懂字词,读准停顿,读通古文

  1.放声自由读课文,争取把文章读通顺。

  2.指名读,组织交流,呈现难点。

  导语:老师请几位同学来读读课文。其他同学做一件事:注意听,把几位同学读得不一样的地方画下来。(学生交流不同之处,老师随机在黑板上划出。)

  设计意图:这是小学生初次接触到的文言文。学习本文应重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特别要注意停顿的恰当。而学生读得不一样的地方正是他们感到困惑之处,教师将其定格。让学生在下面的朗读中能不遗余力地直指读懂、读通课文的目标,让学生的读书有更强的指向性。

  3.聚焦难读的句子,建议关注解释。

  导语:同学们,这些句子读得不一样,就是停顿或者读音有所不同。老师建议大家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读懂句子,了解大概意思,再想想到底该怎么读。

  4.解决难点,以不同方式展开。

  ●孔君平诣其父。

  ①指名学生读。

  ②学生结合注释知道:“孔君平”是一个人名,“诣”指的是拜访。

  ③学生再读句子,同时老师划出停顿,齐读。

  ●乃呼儿出。

  ①学生联系上文,“父不在”:父亲不在家。结合注释知道“乃”是“于是”的意思,继而了解句子大概。

  ②再读句子,读准停顿。

  ●孔指以示儿曰。

  老师根据学生的释义,同时在句子上划出相应的停顿。

  ①学生结合注释,说句子的大概: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对他说。

  ②指名读,齐读,再次强化正确停顿。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①学生理解现在的“家禽”:家里养的鸡、鸭、鹅等。

  ②学生结合语境,对文中的“家禽”分别释义:“家”指夫子家。“禽”:鸟类。“家禽”指的就是夫子家的鸟。故而明白中间应停顿。

  设计意图:对于古文朗读中的停顿,其实是借助在读懂古文的基础之上。这一环节把读准停顿和疏通词句相糅合,使两者能相辅相成,相互推进。要读通古文,必得先疏通词句,所以在这个环节上,聚焦难点,充分展开。

  5.注意停顿,读通古文:现在就请你再读一读课文。注意停顿,相信你一定能读得更通顺。

  6.了解故事大概:课文读通了,对发生在杨氏之子身上的事也一定有所了解了。说说这个故事的大概。

  设计意图:读通了古文,对意思也有了一定的理解,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已是水到渠成。到此完成了对古文第一层面的解读,使学生能够真切地看到自己在课堂上的进步:从读不通到能读通,再到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概说这个故事,真是步步晋阶。

  三、定格对话,品味聪慧,读出韵味

  1.师生对读,体味巧妙。

  (1)创设情境,师生角色定位后合作对话。

  (2)结合情境,对词句再解读。

  (老师手指黑板上的课文,引导学生逐字理解。)

  “此”──学生:这个(杨梅)。

  “果”──学生:水果。

  “君家果”──学生:你家水果。

  “此是君家果”──学生:杨梅是你们杨家的水果。

  (3)对读词句,体味聪慧。

  导语:果然是对答如流,不过我现在不是整句说,我一个字一个字地说,看看你们能否对上来。

  我说“果”,学生对:禽。

  我说“君家”,学生对:夫子家。

  我说“君家果”,学生对:夫子家禽。

  我说“杨梅是君家果”,学生对:孔雀是夫子家禽。

  (4)引导学生从对话中去发现巧妙之处。((①都是以姓作文章②孩子漂亮地回击)从而体会其机智智慧。引读第一句:多么聪明的孩子,所以文章的开头这样写道: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学生齐读第一句:“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随机点击:“惠”通“慧”,通假用法)

  设计意图: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慧需要一个情境,一个语境。在师生之间的一次次对读中,为学生搭设一个语言实践的平台。在这样一个由情境与语境共同搭设的平台之中,没有老师生硬的说教,有的是学生在语言实践过程中真切的体验。

  2.对比朗读,品味“未闻”,迁移运用。

  (1)比较朗读:对比读体味语气的不同。

  导语:同学们,刚才大家都对上了,而且对得很工整,但是你们有没有发现,杨氏之子在回答孔君平时,还有两个字──未闻。

  学生对比着读

  “孔雀是夫子家禽。”(语气说话硬邦邦的。)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语气比较婉转,听起来比较有礼貌。)

  (2)指导学生带着不同的语气,读出意味。

  (3)再造情境,迁移运用“未闻??”

  师:杨氏子,(手指自己)在下柳君平。(板书:柳)

  我手指着杨梅说道:此是君家果。学生应对:未闻柳树是夫子家树。

  师:果然聪明!接着又来了个姓梅的。(板书:梅)

  手指着杨梅对你说道:此是君家果。学生应对:未闻梅花是夫子家花。

  设计意图:学习古文,一味单独地解词释句,只能引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倦怠,从而失去对学习古文的兴趣。本课在这个环节中加入了对“未闻”的品读,而后再有滋有味地读。在此情境中,迁移运用“未闻??”这样一个古文中较为典型的语言现象,增强了学习古文的情趣,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作了很好的诠释。

  在这样的情境中,尝试变化不同的角色。再次进行对读,在语言实践中悄然走近杨氏之子,体会他的机智与智慧,为古文的学习更添一缕情趣,激发学生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

  3.品味“应声答曰”,回击聪慧,念出“韵味”。

  (1)同桌对读对话,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

  指名读后,着力在语气、神情上点评,让对话更有情趣。(继而在评价中引出“应声答曰”)

  师生合作读,读出“应声答曰”的感觉。

  (2)由“应声答曰”,再次回扣到孩子的聪慧。

  引:一个九岁的孩子,就有这般机智,这般聪慧,让我们由衷地钦佩,难怪作者在开头这样写道──生齐读第一句:“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3)回归整体读全文,读出韵味。

  设计意图:古文与孩子们在感觉上毕竟有一段“距离”。回归整体读、背古文时,如何做到读出韵味?我考虑从形式上先去靠近古文:摇头晃脑地读背课文。事实证明:“摇头晃脑”地读,不仅是古人读书的一种形式,更是古文词句内部的一种节奏。如此一来,学生读古文的语调平稳了,不再急促,不再匆匆而过,从而培养学生感受古文的语感。

  四、对照古今文,背诵古文

  1.对照古今文,试背古文:老师是用现在的话来说,我说一句,你们对一句。老师逐句说现代文,全体学生试背。

  2.同桌对练,齐吟诵。

  设计意图:对照古今文背诵古文,考虑有二:1.以今文作拐杖辅助学生背诵。2.之前对古文的赏析是停留在重点词句上的。以这样古今文对照推及到吟诵全文,相信在学生心中留下的不仅是古文的意蕴,还有古文中一缕浓浓的情味。

  五、引出《世说新语》,拓展阅读,布置作业

  1.了解出处。今天学习的《杨氏之子》选自于南朝刘义庆的小说《世说新语》,里面有很多故事是写人的,该书以其言简意赅的语言风格将人物描写得惟妙惟肖。

  2.拓展阅读。推荐《口中狗窦》。结合注释自己读读,争取读懂,然后讲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你阅读的快乐。

  口中狗窦

  张吴兴,年八岁,口中缺一齿。人因戏之曰:“君口中何为开狗窦?”张曰:“正使君辈从此中出入耳!”人莫能答。

  注释

  1.张吴兴:即张玄之。字希祖,东晋人。曾做过吴兴太守,故被称为张吴兴。

  2.因:因此。

  3.窦:孔,洞。

  4.耳:语气词。

  设计意图:课堂中习得了一篇古文是学习的终结吗?不是。我们在课堂上要做的是努力激发、引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因此适时向学生推荐一篇同是出自《世说新语》的古文《口中狗窦》,语言简练,符合学生的理解力,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和热情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杨氏之子》教学实录 篇7

  教材分析:

  《杨氏之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位的第一篇讲读课文。第三单位的主题是“语言的艺术”,有四篇课文。《杨氏之子》是文言文,《宴子使楚》是一篇传统的精读课文,《半截烛炬》是个脚本,《打德律风》是一段相声。学习这组课文,要修业生能感觉话言表达的艺术,并通过综合性学习,搜集、积聚用得精妙的语言,以不停富厚学生的语言,并学惯用得体的语言来表达。

  《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全文共55字,语言简洁、浅显,主要讲孔君平到杨家拜访,主人不在便叫出杨家九岁的儿子。孔君平故意指着杨梅说杨梅是杨家的水果。而杨氏子却以“没听说孔雀是你们孔家的鸟”予以回敬。中心句便是“甚聪惠”。而小杨修“聪惠”之表现主要有四:1、能听出言外之意。孔君平说“此是君家果”,杨修能明白这是孔君平拿他的姓和杨梅同为杨字开玩笑。2、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小杨修也以孔君平的姓做文章,来回敬他。3、反应敏捷。“儿应声答曰……”,“应声”即为接着人家的话,不需耽搁地做出回应,可见小杨修的反应之敏捷。4、措辞委婉,懂礼数。“未闻”二字使语气委婉,避免了对长辈的冒犯,做到有礼有节。另外从“为设果”、“夫子”等处也可见小杨修深谙礼数。

  本文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的第一篇古文。像这样短小、浅显的古文,小学阶段一共有两三篇,主要的编入目的我想应该是让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建立一个初步印象,激发学习的兴趣吧。当然还为了感受祖国灿烂悠久的传统文化。尽管短小、浅显,又有古诗词学习的基础在,但毕竟是第一次接触,学生对本文的理解上肯定存在不小的困难。

  本组的主题是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因此本课的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读懂本文,还要引导学生品味文中人物特别是杨氏子的语言的精妙。在此过程中还要指导学习方法,体会文言文的特点,为了达成这样的总目标,教学《杨氏之子》一课时,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能力:1.能理解课文意思,体会语言的巧妙艺术。

  2.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精妙的语言。

  情感:引导学生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明机智。

  教学重点:

  1.能理解课文意思,做到感情朗读。

  2.能在生活中运用精妙语言。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明机智。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流程:

  激趣导入---出示课题,感受文言---生字教学---初读课文---解释文意,读懂故事---深入理解,体会语言,领悟幽默---熟读成诵---赏析文言,文章出处---拓展练习。

  一、激趣导入:

  设计意图:

  注重语言的积累,课件出示补充句子,接着让学生说说课下搜集名诗佳句,培养学生的课前准备好习惯。此时引入对文言文的了解,区分文言文与白话文的不同。

  二、出示课题,感受文言解题

  设计意图:

  理解《杨氏之子》题目的意思,介绍自己。这是一个知识外显的过程,也叫知识转化成能力的过程。认知规律告诉我们:孩子们听懂了,并不意味着就掌握了,必须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再表现出来。很多时候,我们在教学中就缺乏这个过程,因此过不了多久,孩子忘了,无论老师,还是学生,又要花时间重新去补,这就是效率不高的原因之一。

  三、生字教学

  设计意图:

  了解学段目标,写会会写生字。学会评价,学会丰富词意。此时我采用了影像功能,来展示学生的书写,接着利用白板中的查字典功能来看看现在的“惠”字,词意丰富,有范写,有读音,有字意,有组词,有造句。理解文言文与白话文的不同。

  四、初读课文

  设计意图:

  第一步自读。出示读书要求: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今天这篇课文,要把句子读通顺有一定的难度,读不通顺的地方就停下来多读几遍,直到读通顺了再往下读,这样努力了,你都还不能解决的,一定要作上记号,待会儿范读时帮助你。既是交待学习任务,更是读书方法的引导。

  第二步:多音字正音,音频文件范读,把好朗读正确,流利的关。

  第三步:教师在白板上画出停顿节奏,注意文言文的抑扬顿挫,声断气连。练读。第四步:交流检查读文。

  五、解释文意,读懂故事。

  设计意图:

  第一步:课件出示古文大意疏通的方法:需要借助注释、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翻译成白话文。为了使意思更连贯,表达更具体,有些时候,加上一些字词。努力试试吧,把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

  第二步:运用这些方法自己试解释。

  第三步:逐句汇报。教师利用白板中的圈画功能,在白板上写出难解字的字意。对读,将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的时候,加深印象。

  六.深入理解,体会语言,领悟幽默。

  设计意图:

  首先发现文中的中心句,找出中心词。再从读文中,找出相关证据,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惠。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小组交流很关键。体会四点杨氏之子的聪慧:1.热情待客。2.反应快,机智。3.说话委婉,懂礼貌。4.用姓开玩笑,回击孔君平。学为了用,用文言文,拓展说话,活学活用文言文。

  七.熟读成诵

  设计意图:

  采用无标点个生读,配乐感情读原文(男女生赛读),为了达到熟读成诵的动作读(全班读)。

  八.赏析文言,文章出处

  设计意图:

  学以致用,赏析《赏月》,课件出示古文,生自读自解,翻译成白话文。激发对文言文的兴趣。介绍《世说新语》其它的故事,培养对文言文的兴趣。

  九.拓展应用

  设计意图:

  根据单元重点,课文内容,各设置一个,拓宽学生的视野。

  十、板书设计:

  10.杨氏之子

  杨氏子-------杨梅(果)聪惠

  孔君平------孔雀(禽)

  设计意图:

  简洁明了,抓住重点。

  课后反思:

  这堂《杨氏之子》是人教版第10册教材中第三单元的课文,这个单元是“语言的艺术”专题。这组课文最大的特点是在人物语言上见功力。备课时我仔细阅读了五年级下册的教材说明,了解了教材的结构、特点、目标以及各单元的编排情况,对“语言的艺术”这个单元更是进行了深钻,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作好了充分准备才开始写教案,修改了许多次后终于定下了今天这个教案。我认为这堂课上下来有这几个方面做得好:

  一、注重了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课上,我有机的讲课件与展台,白板结合起来,尽量做到多媒体的充分开发和应用。例如电子白板的字典功能,圈画,写字功能,展台的同屏对比功能等。

  二、注重了学习方法的指导

  《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这是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我在这堂课上进行了理解文言文的方法指导。这是孩子们第一次学习文言文,所以能够读懂文言文是一个重点,这里指孩子能用白话文翻译文言文,是第一层次的理解。

  三、以读为本,读中解,读中品,最后熟读成诵。

  我认为要在古文的语境中读出语感来。读中解,读中品,读中思,读中悟,最后熟读成诵。一读读通,读出句逗。首先是读音的问题,“为设果”wèi“应声答曰”yìng,这两个字都是多音字,在问中究竟该怎么读,我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根据上下问的理解,根据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然后是朗读的停顿,“孔/指以/示儿/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对于这些在朗读中不易掌握的停顿,我先让同学朗读比较,并给孩子进行示范朗读,让他们发现异同,然后自己发现。我利用音频范读,学生练读,让学生在读中学习文言文,孩子饶有兴趣。

  四、主题拓展阅读,进行方法迁移。

  在学生兴趣黯然时,拓展《世说新语》中另几个聪慧之语《赏月》。有了这次学习的经验,再让学生合作、交流、探究去。我发现学生再读古文时确实老练了许多,而且是非常饶有兴趣地去探索语言的艺术。

  不足之处有:

  (1)在生字教学时,教师没有范写是一大失误。

  重修:在学生听写完生字后,老师发明学生有写错的,不范例的。此时,要是老师在展台上范写一个“惠”字,学生再练写一下,再去展评,结果会更显着。

  (2)在教学“杨氏子聪惠在哪儿?”时,老师的引导太多,占用的时间太长。老师的目标是让学生说说杨氏子和孔君平的生理形貌,而学生直接说出了是用姓氏做文章,以是老师的引导有些过多了,实在应该信赖学生有本领办理难点。

  重修:要是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去讨论,陈诉请示,捉住契机让学生突破难点会更好。

  (3)忘记区分古今“家禽”的差别寄义。

  重修:古文中“家禽”指鸟,如今指家中喂养的鸡鸭鹅等。课下我有给学生补上。

《杨氏之子》教学实录 篇8

  板书课题,释题导入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读课题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姓杨人家的儿子),

  师:这是古人说话的方式,你能不能也试着古人说话的方式来介绍自己?  

  师:“杨氏”的意思是姓杨的人家,哪“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

  生:“杨氏之子”的意思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师:真不错,你能用古文介绍自己。那大家对课文中的杨氏之子了解吗?故事中除了杨氏之子外,还有谁呢?他们谈了些什么?(请看情景剧)看了情景剧我相信大家对杨氏之子有了大致的了解,这个短小的故事在文言文中是怎么说的呢?请大家打开书读一读课文,说一说读文言文的感觉?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读通顺 

  1、 师:这是我们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说说你读这篇文言文有什么感觉?与现代文有什么区别?  

  (生读书。)  

  生:我感觉不怎么好读。       生:文章的句子很短,读着很美。  

  生:这篇文章的语言很简练。   生:有些句子不知道怎么读才能读好。  

  师:你说说哪个句子让你不知道怎么读?生:“孔指以示儿曰”这个句子我读不好。  师:谁知道这句话该怎么读?  

  师:正确地读法应该是这样:孔/指以/示儿/   生自由读,齐读。  

  师:文言文和现在的白话文在朗读上有不同之处就是要读出古文的韵味(即停顿要恰当)自己试着读一读,用|在文中标出语气的停顿。再请一个学生读课2、师范读:听录音    学生自由读课文。指名再读  评价

  3、下面请同学们试着读一读,相信你们比老师读得更好。

  二、再读:读明白  

  师:同学们读得很流利也很正确,我相信你们还能把文章读懂。下面就请大家再认真读一读,看看你读懂了哪个字,哪个词或者哪一句话?有什么不懂得地方,在旁边做个记号,等会儿我们来交流。

  1、自主理解课文。

  师:这是一个有趣的小故事,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先试一试。

  2、同桌交流自己的理解。

  师:我们同桌合作,看能不能一起把这个故事讲出来。

  3、全班交流自己的理解。(对照原文请学生逐句理解)

  师:“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这句话讲的是?

  生1:这句话的意思是:“梁国有一个姓杨的小孩才九岁,非常聪明。”

  师:你说的“非常”是原文中哪个字的意思?

  生:是“甚”的意思。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看了课文下方的注释。

  师:很好,你采用了理解文言文的一种最基本常用的方法“看注释”,你很会学习。  师:大家来读读第二句。

  全班朗读: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师:谁来说说这句的意思。

  生: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他的父亲不在家,就把儿子叫出来。

  师:同意吗?生:同意。

  师:为设果,果有杨梅。谁为谁设果?

  生:杨家小儿为孔君平摆出水果,水果中有杨梅。

  师:这里并没有写是杨家小儿为孔君平设果,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上一句讲了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所以应该是杨家小儿为孔君平设果。

  师:对,孔君平是客人。你采用的方法是我们理解文言文的又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 “联系上下文理解”,你也很会学习。

  三读:读出精妙之处

  师:我们刚才运用了两种方法理解了前三句的意思,我想最后两句话理解起来应该没有问题,请大家读最后两句:“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你们认为文中的“家禽”和现在我们所说的“家禽”的意思一样吗?说说你的看法。

  生:现在说的家禽是指鸡鸭这些动物,而古文中的家禽是?

  师:我来帮助你,古文中“禽”的意思是“鸟”,哪“家禽”就是――

  生:家里的鸟。

  师:对。这句话中的夫子指对读书人的尊称,相当于“您”,现在谁来完整地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生:孔君平指着水果对杨家小儿说,

  师:孔君平到底是指着什么水果对杨家小儿说?

  生: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家小儿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家小儿说:“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

  师:很好。

  4、你觉得杨氏之子这样对答怎样?(巧妙)

  妙在?(没有硬生生的答;说话婉转。以对方的姓做文章、)

  师生两种对答:孔雀是夫子家禽。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好在哪里?

  孔君平无言以对,所以课文开头说——甚聪惠(智慧)

  指名朗读课文第一句。齐读第一句话。

  杨氏子聪明还表现在哪?(有礼貌)

  应声答曰/:可以换那些词?(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思维敏捷)——你们能否应声答老师的话?(师说孔君平话,生答杨氏之子的话。)

  5、请一个学生完整地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师:非常棒!

  6、带着理解朗读课文。

  师:有了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我相信你再来读课文,一定能把它的韵味儿读得更好,不信,大家试试看。先在下面练一练,等会儿我们来比一比。谁来试试。(分组、个人)

  7、小结

  师:九岁的杨家小儿确实聪明啊,反应快,思维敏捷,言语巧妙,让人回味无穷!其实,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说话要讲究艺术,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方式讲,会达到不同的效果。

  四、熟读成诵

  1、师:学到这里,你能试着把这个有趣的小故事背诵下来吗?一起背一背。 不能背诵的看着书朗读。

  2、全班背诵。

  五、拓展运用 引出《世说新语》,拓展阅读

  1.了解出处。今天学习的《杨氏之子》是选自于南朝刘义庆的小说《世说新语》。里面有很多故事是写人的,它以言简意赅的语言风格将人物的特点描写得惟妙惟肖。

  2.拓展阅读。你们对这样的小故事有兴趣吗?老师向你们推荐出自这本小说中的一个小故事《口中狗窦》。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4、总结。

  师:语言的艺术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增添无穷的乐趣。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会达到不同的效果,这就是语言的魅力,就让语言的美丽永远伴随我们的学习之旅吧!下课!

  附:板书:

  语言的艺术        杨氏之子    

  聪惠(智慧)

  杨家小儿   孔君平

  看注释

  杨 梅    孔 雀

《杨氏之子》教学实录 篇9

  课文: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译文: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重视朗读训练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读,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在朗读上必须有时和量的保证。这是小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更应该多读少讲,使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熟读成诵,从而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教学目标: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解题:

  1.古今相对:古人怎样说?

  我——吾;你——尔;我们——吾等;你们——尔等;说——曰

  2、今天就让我们回到古时候,读一读关于一个九岁的孩子的故事。 他就是《杨氏之子》。(板书)

  3.读题,解题。( “之”相当于“的”,“杨氏之子”意思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用这样的方式介绍自己:李氏之子,陈氏之女。

  4、这是一篇古文,也叫文言文,是古代的汉语,跟我们现代汉语有所不同。读好它可不简单呀。

  二、初读,读通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把字音读正确,读通课文。

  2.检查读通情况,着重强调以下字的读音:惠 曰 禽 诣 为 应

  3、引导学生读准停顿:

  指名朗读课文。

  师朗读课文,要求:仔细听,老师读的和刚才同学读的有哪些地方不一样?

  交流:停顿不一样。

  你听出老师哪里停顿了?

  跟老师读一遍。

  自由朗读一遍。

  齐读。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因此要停顿。)

  三、再读,理解文意

  孔的后面为什么要停顿,家的后面为什么要停顿……这些问题我们多想解决。

  1、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想课文中出现的人物有谁。

  2、找出介绍杨氏之子的一句话,读懂,引导学习古文方法之一:借助注释理解。

  3、借助注释理解第二句。

  4、读懂“为设果,果有杨梅。”引导学习方法之二:联系上下文。

  四、借插图理解,体会语言精妙

  出示对话: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读孔君平的话,你读懂了吗?

  “此”?“君家”?“果”?句子的意思?(引导一生来理解句子)

  他的话是什么意思?

  他是在(以姓做文章逗孩子)。

  你能想象一下孔君平当时的动作、神态来说说这句话吗?

  齐读孔君平的话。

  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回答?

  2、杨氏之子却说——

  你觉得杨氏之子这样对答怎样?(巧妙)

  妙在?(没有硬生生的答;说话婉转。)古人很喜欢对对子,如果对应着孔君平的话,杨氏之子应该会说:孔雀是夫子家禽。但这样很不礼貌,很生硬。

  师生两种对答:孔雀是夫子家禽。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好在哪里?

  (1)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由“杨”想到了杨梅;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

  (2)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用了否定的方式,这样回答既准确又婉转,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反映出孩子思维敏捷,语言幽默。

  3、孔君平听了这样的应答,会怎样说,怎样做呢?难怪课文开头说——

  指名朗读课文第一句。齐读第一句话。

  杨氏子聪明还表现在哪?

  有礼貌;

  九岁;

  应声答曰:可以换那些词?(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思维敏捷)——你们能否应声答老师的话?(师说孔君平话,生答杨氏之子的话。)

  4、如果姓“柳”的来拜访,怎样说?姓“梅”的来拜访,怎样说?

  师评价学生“汝等甚聪慧!”

  5、能把课文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吗?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6、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五、了解出处,拓展阅读

  1、语言的艺术来自于智慧,语言是智慧的闪现。这个故事让我们看到了杨氏之子的聪慧,更让我们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让我们更进一步体会到:说话要讲究艺术,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方式讲,会达到不同的效果。正是因为杨氏子的聪明与巧妙应答,《杨氏之子》才会选入南朝刘义庆的小说《世说新语》中,里面有很多故事是写人的,这本书以言简意赅的语言风格将人物描写得惟妙惟肖。我们已读过的《司马光砸缸》、《望梅止渴》这些事故都出自这里。

  2、推荐《口中狗窦》。结合注释自己读读,争取读懂,然后讲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你阅读的快乐。

  口中狗窦

  张吴兴,年八岁,口中缺一齿。人因戏之曰:“君口中何为开狗窦?”张曰:“正使君辈从此中出入耳!”人莫能答。

  【注释】

  1.张吴兴:即张玄之。字希祖,东晋人。曾做过吴兴太守,故被称为张吴兴。

  2.因:因此。

  3.窦:孔,洞。

  4.耳:语气词。

  六、练习设计: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梁国杨氏(sì shì)之子九岁,甚(shèn shèng)聪惠。孔君平诣(zhǐ yì)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wéi wèi )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yīng yìng)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qín qíng)。

《杨氏之子》教学实录 篇10

  很高兴参加了这次教学评估的培训,这次的培训让我有了新的体会和认识。对王老师的课,有了更进一步的学习体会。

  《杨氏之子》是小学阶段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对于这样的文章,相信学生理解起来应该有一定的难度,即便是在课前预习阶段,学生读起来也很难,因为它不同于我们普通的现代文,文言文需要指导学生的朗读,需要指导学生的断句,需要指导学生的背诵。我能感觉得到,教师执教时,对学生的朗读指导比较充分,让学根据上下文来理解词语,这和我们课标相吻合。

  赵主任的点评让我们耳目一新。他从学生的书写出发,点评了王老师的课程,并且给出了一些教生字的方法。

  我个人的看法:类似于这样简短的文言文,学生在充分预习的情况下,教师指导朗读之后,考虑是不是可以用一节课的时间来完成教学目标,压缩课堂时间,不需要逐字逐句翻译,让学在学习中体会文章的意思。但是个别字的意思需要重点指导。

《杨氏之子》教学实录 篇11

  一、学习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会六个生字,以及新词。

  3、 能理解课文意思,体会语言地巧妙艺术。

  4、 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巧妙的语言艺术。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

  教学难点:能理解课文意思,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三、预习学案

  预习目标: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参考注释,大体理解句子的意思。

  预习内容:

  1、我会读

  梁国   聪惠    诣    乃    曰    家禽

  2、我会读

  我能结合注释大体理解课文内容,把课文读通顺。

  3、我不解

  通过对课文的预习,  我还有下列不明白的问题:

  四、导学案

  1、学习目标: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2、小组合作探究

  (1)小组学习,借助注释理解文中每句话的意思,并作好记录。

  (2)理解课文意思,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你现在有什么感受?你能不能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3、积累提高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五、课堂检测:

  1.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梁国杨氏(sì shì)之子九岁,甚(shèn shèng)聪惠。孔君平诣(zhǐ yì)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wéi wèi )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yīng yìng)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qín qíng)。”

  2.先解释带点词的意思,再解释整句话的意思。

  (1)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     )

  (2)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   )(   )

  (3)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3、小组内互背课文。

  六、课后作业:

  1、鼓励学生阅读《世说新语》中其他小故事,大体了解内容,体会语言妙在哪里。

  2、阅读“综合性学习”,明确活动要求,自选活动方式,感受中国语言的魅力。

  七、板书设计:

  10  杨氏之子

  (巧妙应答    机智幽默)

  杨——————孔

  此是君家果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杨氏之子》教学实录 篇12

  教材分析:

  《杨氏之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位的第一篇讲读课文。第三单位的主题是“语言的艺术”,有四篇课文。《杨氏之子》是文言文,《宴子使楚》是一篇传统的精读课文,《半截烛炬》是个脚本,《打德律风》是一段相声。学习这组课文,要修业生能感觉话言表达的艺术,并通过综合性学习,搜集、积聚用得精妙的语言,以不停富厚学生的语言,并学惯用得体的语言来表达。

  《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全文共55字,语言简洁、浅显,主要讲孔君平到杨家拜访,主人不在便叫出杨家九岁的儿子。孔君平故意指着杨梅说杨梅是杨家的水果。而杨氏子却以“没听说孔雀是你们孔家的鸟”予以回敬。中心句便是“甚聪惠”。而小杨修“聪惠”之表现主要有四:1、能听出言外之意。孔君平说“此是君家果”,杨修能明白这是孔君平拿他的姓和杨梅同为杨字开玩笑。2、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小杨修也以孔君平的姓做文章,来回敬他。3、反应敏捷。“儿应声答曰……”,“应声”即为接着人家的话,不需耽搁地做出回应,可见小杨修的反应之敏捷。4、措辞委婉,懂礼数。“未闻”二字使语气委婉,避免了对长辈的冒犯,做到有礼有节。另外从“为设果”、“夫子”等处也可见小杨修深谙礼数。

  本文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的第一篇古文。像这样短小、浅显的古文,小学阶段一共有两三篇,主要的编入目的我想应该是让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建立一个初步印象,激发学习的兴趣吧。当然还为了感受祖国灿烂悠久的传统文化。尽管短小、浅显,又有古诗词学习的基础在,但毕竟是第一次接触,学生对本文的理解上肯定存在不小的困难。

  本组的主题是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因此本课的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读懂本文,还要引导学生品味文中人物特别是杨氏子的语言的精妙。在此过程中还要指导学习方法,体会文言文的特点,为了达成这样的总目标,教学《杨氏之子》一课时,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能力:1.能理解课文意思,体会语言的巧妙艺术。

  2.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精妙的语言。

  情感:引导学生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明机智。

  教学重点:

  1.能理解课文意思,做到感情朗读。

  2.能在生活中运用精妙语言。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明机智。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流程:

  激趣导入---出示课题,感受文言---生字教学---初读课文---解释文意,读懂故事---深入理解,体会语言,领悟幽默---熟读成诵---赏析文言,文章出处---拓展练习。

  一、激趣导入:

  设计意图:

  注重语言的积累,课件出示补充句子,接着让学生说说课下搜集名诗佳句,培养学生的课前准备好习惯。此时引入对文言文的了解,区分文言文与白话文的不同。

  二、出示课题,感受文言解题

  设计意图:

  理解《杨氏之子》题目的意思,介绍自己。这是一个知识外显的过程,也叫知识转化成能力的过程。认知规律告诉我们:孩子们听懂了,并不意味着就掌握了,必须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再表现出来。很多时候,我们在教学中就缺乏这个过程,因此过不了多久,孩子忘了,无论老师,还是学生,又要花时间重新去补,这就是效率不高的原因之一。

  三、生字教学

  设计意图:

  了解学段目标,写会会写生字。学会评价,学会丰富词意。此时我采用了影像功能,来展示学生的书写,接着利用白板中的查字典功能来看看现在的“惠”字,词意丰富,有范写,有读音,有字意,有组词,有造句。理解文言文与白话文的不同。

  四、初读课文

  设计意图:

  第一步自读。出示读书要求: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今天这篇课文,要把句子读通顺有一定的难度,读不通顺的地方就停下来多读几遍,直到读通顺了再往下读,这样努力了,你都还不能解决的,一定要作上记号,待会儿范读时帮助你。既是交待学习任务,更是读书方法的引导。

  第二步:多音字正音,音频文件范读,把好朗读正确,流利的关。

  第三步:教师在白板上画出停顿节奏,注意文言文的抑扬顿挫,声断气连。练读。第四步:交流检查读文。

  五、解释文意,读懂故事。

  设计意图:

  第一步:课件出示古文大意疏通的方法:需要借助注释、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翻译成白话文。为了使意思更连贯,表达更具体,有些时候,加上一些字词。努力试试吧,把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

  第二步:运用这些方法自己试解释。

  第三步:逐句汇报。教师利用白板中的圈画功能,在白板上写出难解字的字意。对读,将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的时候,加深印象。

  六.深入理解,体会语言,领悟幽默。

  设计意图:

  首先发现文中的中心句,找出中心词。再从读文中,找出相关证据,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惠。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小组交流很关键。体会四点杨氏之子的聪慧:1.热情待客。2.反应快,机智。3.说话委婉,懂礼貌。4.用姓开玩笑,回击孔君平。学为了用,用文言文,拓展说话,活学活用文言文。

  七.熟读成诵

  设计意图:

  采用无标点个生读,配乐感情读原文(男女生赛读),为了达到熟读成诵的动作读(全班读)。

  八.赏析文言,文章出处

  设计意图:

  学以致用,赏析《赏月》,课件出示古文,生自读自解,翻译成白话文。激发对文言文的兴趣。介绍《世说新语》其它的故事,培养对文言文的兴趣。

  九.拓展应用

  设计意图:

  根据单元重点,课文内容,各设置一个,拓宽学生的视野。

  板书设计:

  10.杨氏之子

  杨氏子-------杨梅(果)聪惠

  孔君平------孔雀(禽)

  设计意图:

  简洁明了,抓住重点。

  课后反思:

  这堂《杨氏之子》是人教版第10册教材中第三单元的课文,这个单元是“语言的艺术”专题。这组课文最大的特点是在人物语言上见功力。备课时我仔细阅读了五年级下册的教材说明,了解了教材的结构、特点、目标以及各单元的编排情况,对“语言的艺术”这个单元更是进行了深钻,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作好了充分准备才开始写教案,修改了许多次后终于定下了今天这个教案。我认为这堂课上下来有这几个方面做得好:

  一、注重了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课上,我有机的讲课件与展台,白板结合起来,尽量做到多媒体的充分开发和应用。例如电子白板的字典功能,圈画,写字功能,展台的同屏对比功能等。

  二、注重了学习方法的指导

  《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这是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我在这堂课上进行了理解文言文的方法指导。这是孩子们第一次学习文言文,所以能够读懂文言文是一个重点,这里指孩子能用白话文翻译文言文,是第一层次的理解。

  三、以读为本,读中解,读中品,最后熟读成诵。

  我认为要在古文的语境中读出语感来。读中解,读中品,读中思,读中悟,最后熟读成诵。一读读通,读出句逗。首先是读音的问题,“为设果”wèi“应声答曰”yìng,这两个字都是多音字,在问中究竟该怎么读,我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根据上下问的理解,根据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然后是朗读的停顿,“孔/指以/示儿/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对于这些在朗读中不易掌握的停顿,我先让同学朗读比较,并给孩子进行示范朗读,让他们发现异同,然后自己发现。我利用音频范读,学生练读,让学生在读中学习文言文,孩子饶有兴趣。

  四、主题拓展阅读,进行方法迁移。

  在学生兴趣黯然时,拓展《世说新语》中另几个聪慧之语《赏月》。有了这次学习的经验,再让学生合作、交流、探究去。我发现学生再读古文时确实老练了许多,而且是非常饶有兴趣地去探索语言的艺术。

《杨氏之子》教学实录 篇13

  一、预习检测

  看拼音写词语。

  liáng guó  cōng huì     zào yì

  (      ) (      )     (      )

  nǎi zhì       jiāqín         dáyuē

  (     )          (     )            (    )

  二、 理解句意、

  1、注意下列词语的意思。

  甚:   惠:        诣:    乃:

  示:   曰:    未:

  2、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三、品读感

  你的回答是                                  

  杨氏之子的回答是                         

  孔君平的反应是                                 (设想)

  他的回答妙在                               

  四、拓展延伸

  结合语境,填写句子。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                          ”兄女曰:“                            ”公大笑乐。

  (在一个下雪的冬日里,谢太傅召集孩子们议论有关文章的事。一会儿,雪下大了,谢太傅很高兴,就问孩子们:“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他哥哥的儿子说:“                      ”他哥哥的女儿说:“                   ”

  谢太傅大笑,非常高兴。

《杨氏之子》教学实录 篇14

  一、谈话导入

  师:今天我们要学一篇文言文,也叫古文。这是我们第一次接触古文,说说古文与现代文有2什么区别?

  生:古文比较简洁。

  生:古文的意思很难理解。

  师:古文一般都有深刻的含义,读起来停顿很重要,会直接影响到对它的理解。

  二、疏通课文

  师:今天我们学的古文叫《杨氏之子》(板书课题)

  谁能来试读一下,看能把课文读通,读顺吗?

  (生纷纷举手,师指一生读。发现有几处停顿不恰当,又指一生读,效果仍不理想,师指导朗读。)

  师:同学们,课图是一个 地方,要连在一起。

  (指导学生断句,反复示范难读部分。)

  师:下面再请一位同学大声读一读。

  (声读完后,师范读,一边读,一边加动作帮助理解。

  师:能把古文说成现代的话吗?比如:梁国杨氏子九岁。“谁知道?”

  生:梁国有个小孩九岁,他姓杨。

  师:还有人想说吗?

  生:梁国有个人姓杨,他的儿子九岁了,非常聪明。

  师:你也很聪明,梁国有户人家姓杨,他有个儿子,九岁了,很聪明。——这个小孩他姓什么?

  生:(齐)杨——

  师:这个姓——杨的小孩,特别聪明。“惠”就是“慧”,(板书“慧”)

  接着往下说,“孔君平诣其文,文不在,乃呼儿出。”说说这句话什么意思。

  生:这句话是说: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父亲不在家,就叫他儿子出来。

  师:“乃”就是“就”。再往下说。“为没果,果有杨梅”。什么意思?

  生:那个孩子给他端上来一盘水果。

  师:这水果有什么?

  生:有杨梅

  师:你看杨梅的“杨”字怎么写?和小孩的姓氏怎么样?

  生:一样

  师:孔君平故意将“杨梅”与“姓杨”联系在一起,开玩笑地说:“此是君家果。”这句话什么意思?

  生:孔君平说杨梅是你们家的果子吗?

  师:明白了吗?孔君平说杨梅姓杨,你也姓杨,杨梅是你们家的果子喽?小孩有什么反应?

  生:(齐)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先来说说“禽”。

  生:禽是家里养的动物。

  师:这里的“禽”是不是家禽,是指鸟。飞禽走兽就是这个意思。用今天的话来说——

  生:孔先生,您姓孔,孔雀也姓孔,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家的鸟。

  师:“未闻”是什么意思?

  生:没有听说过

  师:明白了古文的意思后,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吧,大声地读。

  (生齐读)

  [反思]:这是《杨氏之子》的第一课时,重在朗读,要读准、读通、读懂,在学生不懂的地方适时指导,帮助学生理解。“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古文短小,更便于反复朗读,边读边体会,在读中去发现问题,后用读去解决问题,让学生不断有惊喜,不断有收获,多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满足,不断探究的乐趣。让整个课堂在朗读中活跃起来。

《杨氏之子》教学实录 篇15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理注释解词句,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第二单元我们学习了《古诗词三首》,谁背给大家听一听。  

  2、刚才我们背的是古诗词,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人写的另外一种体裁的文章,叫文言文(板书),题目是《杨氏之子》(板书、齐读)  

  3、文言文的学习能增长我们很多知识,所以我们要好好学,将它学好。  

  二、梳理全文  

  1、文言文的朗读、停顿和现代的白话文是不一样的,文言文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做到正确的朗读,听老师来把这篇课文朗读一遍。(出示有停顿符号的课文)  

  2、同学们学着老师的样子自由地读一读。  

  3、抽两生读课文。(及时纠正)  

  4、生齐读课文。  

  5、这篇课文讲的是关于谁的故事?(板书:杨氏之子)  

  6、理解课题(“氏”指姓氏,“之”是“的”意思,是一个助词。“杨氏之子”就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7、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介绍一下杨氏之子?请同学们拿起笔,轻声地读一读,划一划。(杨氏之子是一个聪惠的人,他不是一般的聪惠,他可是一个甚聪惠的人。板书:甚聪惠)  

  8、理解“甚聪惠”。(“甚”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你采用了学习文言文的一种最基本的方法:“看注释”【板书】看来你很会学习;“惠”字我们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来理解,谁来解释一下?)  

  9、指导写“惠”。(智慧源于心,“惠”字在写的时候,下面的心要写得稍大一些,这样惠字才能站得劳。)  

  10、除了杨氏之子外,文章还有一个和重要的人物是谁?(板书:孔君平)你是从哪句话中知道的?  

  11、引出第二句,理解第二句。(这句话老师读了很多遍,其中的“诣”字【板书】,我不是很明白,谁能帮助我来理解一下?“诣”字就是拜见的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看注释],看来你真能学以致用,老师也运用你的这种方法来理解后面半句话的意思。)  

  12、杨氏之子是怎么招呼客人的?你是从哪一句话中知道的?(抽生读出来)  

  【为设果,果有杨梅。”是谁为谁设果?你是怎么知道杨氏之子为孔君平设果?前一句中讲到了孔君平来拜访他的父亲,你采用的是“联系上下文”(板书)的方法来理解,真不简单。】  

  13、这句话中重点强调了那一种水果?(杨梅)所以“果”字后面要作停顿,请同学们带着停顿来读一读。  

  14、杨氏之子“甚聪惠”体现在文章的那两句话中?(出示,抽读)。【“孔”指谁?“指”指着什么?这两个字都需要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理解。“曰”是说的意思,“曰”字在写的时候将它写得宽一些,扁一些,千万别写成“日”字,汉字是很注重长短变化的。(师板演)同学们在作业纸上写两个。“君”是你的意思,“果”可以理解成水果,也可以理解为杨梅。谁来将孔君平说的这句话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杨氏之子听了孔君平的话后回答道(引出:“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生齐读)。“夫子”是何意?“禽”和我们现在的家禽意思一样吗?谁来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15、杨氏之子回答得和巧妙,巧妙在何处?(孔君平以杨梅联想到杨氏之子的姓,杨氏之子马上以孔君平的姓联想到了孔雀,两人这样一调侃,使得见面的气氛变得更加轻松融洽。)  

  16、如此巧妙的回答,如此充满艺术的话语,同学们好好地来品读一番。  

  1)同桌分角色读2)抽两生表演读3)再抽两生表演读4)男女生分角色读  

  17、这真是一个有趣的故事,谁愿意将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18、有了对课文的理解,同学们肯定能够将文言文所包含的韵味读出来。(齐读)三、拓展延伸  

  1、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两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老师从《世说新语》中选了一篇文言文,同学们试着来理解一下。  

  2、抽生理解。  

  四、小结作业  

  1、在学习中,我们只有举一反三,学以致用,方能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2、《作业本》1—3题。  

  板书设计:  

  杨氏之子  

  文言文     杨氏子    甚聪惠     惠  

  看注释     杨氏子    孔君平     诣  

  联系上下文  杨梅      孔雀      曰 

  【练习设计】

  1、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梁国杨氏(sìshì)之子九岁,甚(shènshèng)聪惠。孔君平诣(zhǐyì)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wéiwèi)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yīngyìng)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qínqíng)。”

  2、先解释带点词的意思,再解释整句话的意思:

  ⑴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这个故事讲给小伙伴听。

  4、翻译下列句子:

  ⑴三人行,必有我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温故而知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学而时习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择《世说新语》中有趣的故事阅读,并与伙伴交流。

  【资料链接】

  《世说新语》故事两则:

  (一)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二)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杨氏之子》教学实录 篇16

  一、教材简析

  本文出自六朝志人小说《世说新语》,该书是我国第一部志人小说,在中国古典小说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这篇文言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它虽然篇幅短小,但故事风趣睿智,语言灵动,人物鲜活。通过记叙杨氏之子在招待客人时机敏而巧妙地应答,不仅使一个聪慧机智的杨氏之子的形象跃然纸上,而且文言文语言的简要与精当也得到清晰地凸显。

  二、教学目标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感受文言文的韵味。

  三、教学重难点

  读懂全文,感受杨氏之子应答的巧妙聪慧。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背景资料,课件

  学生准备:查找、收集有关《世说新语》及刘义庆的资料。

  五、教学时间1课时

  六、课前谈话

  我们每天都在用语言与人交流沟通,说到语言,我国古代言语非常精练、简洁,例如以前我们学到过的子曰:(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古文中“曰”就是说的意思(2)“我”在文言文中读什么?(吾)那“吾等”就是?(我们)(3)那么你怎样讲?(汝)你们该怎样讲呢?(汝等)。(4)问你吃过饭了吗?可以说?饭否。(5)很好很好可以怎么说?善哉善哉。(6)如果想表达一个小孩子可以好好教诲、培养的意思可以说?孺子可教也

  师评价:汝等小时了了,大必成器也

  七、教学过程

  (一)活引话题,激发兴趣:

  1.刚才我们说到的语言称为文言,以文言写成的文章叫做文言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选自《世说新语》的文言文——杨氏之子(板书)

  2.读题,解题。 “氏”指对有身份有地位人家的尊称,“杨氏”可以解释为杨家,“杨氏之子”意思是姓杨人家的儿子。老师姓竺,在古代就是——那你就是——(指2个不同性别的学生回答。)

  (二)反复朗读,感悟添趣

  1.这是我们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板书:文言文),文言文中每个字或词也许包含丰富的意思,在朗读上和白话文也有很多不同之处,先听老师怎么读出古文的韵味,在哪些地方做了停顿,请你用停顿线在文中做上记号。

  2.校对。你的停顿记号做对了吗?校对、修整好了就赶紧也学着老师的样子把字音读正确,注意停顿把课文读出味道来。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3.检查,开火车读——正音——请同学帮助读。评价:注意了停顿,如果能用气息把词语连起来会更有古文的味道。

  (1)着重强调以下字的读音:为 应(多音字,读第四声)

  (2)引导学生读准停顿: 家禽

  (平时的家禽指的是?这里的家禽意思是?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因此要停顿。齐读句子)

  (3)连起来读——齐读

  4.那杨氏子何许人也?课文中怎么介绍的?出示句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1)读句理解意思。

  (2)你是怎么知道的?看注释理解意思是学习古文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板书:注释

  5.剩下的四句话,请同学们一边读句子一边借助注释来理解意思。

  6.检查,你们读懂哪些句子的意思啦?一句也行。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句子,理解意思。

  7.现在老师来说意思,你们读准这句话好吗?

  8.增加点难度,我们用对歌的形式来读课文吧!怎么对呢?请男生问,女生来答。杨氏子何许人也?为何设果?孔如何曰?儿又如何曰?

  9.现在我们配上舒缓的音乐再来读课文,把古文的韵味读出来。

  10.

  (三)咬文嚼字,探究生趣

  1.后人读这篇古文,认为最精彩、吸引人的是杨氏子与孔君平的对话。出示对话,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你读懂他们两人的话外之意了吗?

  2. 杨氏之子也巧用姓氏作答,让我们来读读这精妙的回答。师生对话——男女生对话

  3. 杨氏子的话外之意使孔君平无言以对,心中不得不承认: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齐读

  4.从对话中,你们还从哪里看出杨氏子甚聪慧?应声可见他反应敏捷?还可以换成什么词?你们能否应声答老师的话?师生直接对答两人对话——

  5.惠是通假字,跟智慧的慧是一个意思。那课文为什么不直接用智慧的慧呢?老师在课前查了《辞海》,《辞海》中“惠”主要有这么3层意思:1、仁慈2、柔顺3、跟“慧”相通,意思是聪明。仁慈、柔顺合起来就是说有礼貌、有教养,说话做事得体,那你们还从哪些词句看出来杨氏子有礼貌、有教养?(未设果、夫子、未闻:去掉未闻比较读)

  6. 妙哉妙哉,杨氏子迅速巧妙地婉转应答使孔君平不得不叹服——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7.小练笔:当然孔君平也绝非凡人,后来官至为九卿之一的廷尉---掌管国家的刑法,他知道低估了杨氏子了。如果你是孔君平,会夸怎么杨氏子?而聪慧的杨氏子而如何拱拱手谦虚地应答呢?可以学着古人或现在我们说话的样子来写写他们之间的对话吗?

  课件出示:孔君平笑曰:“____________。”

  儿拱手答曰:“____________。”

  8.交流:展示白话文和古文两组对话,在对比中进一步感受到文言文精炼、简洁的特点。

  9.小结:这杨氏之子思维之敏捷,言语之巧妙,让人回味无穷!

  (四)熟读成诵,课外延趣

  1.课文只有短短5句话,仅仅55个字,却包含了这样丰富的内容,这么有趣的故事,能把它背下来吗?指名背1个——你怎么背出来的?(多读、抓住关键词,理解了背)指名背2个——齐背

  2.《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写的《世说新语》。在这部书中,像这样生动睿智的故事还有很多,例如: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3.希望课后同学们多读些古文,搜集一些精妙的语言 ,如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广告词、对联、歇后语等,和同学们交流交流。也可以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我们一起来开展一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六)板书设计

  文言文 10 杨氏之子 杨梅

  简练 孔君平 孔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杨氏之子》教学实录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