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感言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感言

薄凉之人 点赞 分享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感言

微信扫码分享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感言(精选14篇)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感言 篇1

  浅谈高年级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的一点思考

  中山菊城小学   韩福锟

  叶圣陶曾经说过:“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可见,阅读和作文至少是语文学习的半壁江山。然而,在现实的教学中,把阅读和作文单拿出来各搞一套的大有人在。几年来,作为高年级语文教师的我,一直在思考并探索:在高年级教学中如何使语言文字的教学与学生写作能力的训练紧密结合起来,达到语言感悟和写作能力同时提高的目的?

  丁有宽老师早早就提出了 “读为基础,从读学写,写中促读,突出重点,多读多写”的主张,在教学实践中,把作文课和阅读课融为一体,把语言训练和记叙文训练紧密结合在一起,做到读写全程结合,同步改革,同步发展。

  在读了丁老师的论著之后,我受到了莫大的启发。于是在努力探索一条属于自己的读写结合之路。我理解的读写结合,不一定是在课堂上读过一篇课文,马上仿写为一篇短文。而是在读的过程中至少有一半的目的,是为写作去服务。这就包括听、说、读、写全方位的训练。这种训练和一般课堂的区别是:每一项训练更有针对性,它的教学设计直接指向写作所需要的全过程。比如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写作技巧、观察顺序、真情实感……

  一般来说,读写结合至少要经过以下几方面的训练:

  一、 练语言

  如我刚刚执教的这篇《装满昆虫的衣袋》,在初步激发兴趣之后,提出了一个让学生咬文嚼字、品味词语的问题:在课文的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法布尔对昆虫是十分着迷的?

  学生到文中去读、画、议各类词语的表达效果。有的学生说:“在课文第三自然段中,说法布尔三天前就告诉妈妈,花丛里经常传出一种动听的声音,不知是谁在唱歌。现在他终于找到了这位‘歌唱家’。从‘三天前’我可以想像到法布尔居然花三天时间来捉这只虫子,如果是我,就未必有毅力能坚持三天去捉一只虫子,从这可以看出法布尔对昆虫真的很着迷。”这样的表达恰恰是对语言文字很好的理解和训练。他将会知道在写一篇文章的过程中,如何使用准确的词语去表达自己内在的感情,同时也是对写作语言的一种很好的积累。

  二、 练思路

  我在教《装满昆虫的衣袋》之前,一直在想,这样一篇课文可以教给学生哪些精要有用的写作知识?课文通过二三件事来表现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结构层次不太明显,可人物形象却十分鲜活。作为一篇写人的文章,作者很好地抓住了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进行描写。我想这恰恰是我训练学生观察、描写人物的起点。所以在课堂上我这样设计:

  把课文第五自然段以填空的方式出现在大屏幕上,挖出对人物描写用得传神的词语,引导学生进一步细细地品味:读了括号里的词,你体会到了什么?

  有的学生说:“法布尔正在细心地观察周围的一切……通过细心地观察,我体会到法布尔不是随便地看一眼就完事,而是非常认真地观察,可以看出他对昆虫非常的着迷。”还有的学生说:“他把小宝贝放进蜗牛壳里,包上树叶,装进自己的衣袋,打算回家后再好好欣赏。法布尔把甲虫当作小宝贝,只有自己最喜欢的东西才会当作宝贝一样看待,可以看出他十分喜欢昆虫。而且法布尔不是很随便地把小甲虫装在衣袋里,而是把它放在蜗牛壳里,再小心地包上,装进自己的衣袋,回家好好欣赏,这些动作都说明法布尔怕伤害了心爱的小家伙,看得出他对昆虫的迷恋。”

  从学生的发言里我能感受到他们已能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来理解人物的品质,我急忙话锋一转,让大家换一个角度思考:我们在描写人物的过程中,如何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让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学生能零碎地分析出描写人物的基本规律,我接着总结提升,帮助学生归纳出描写人物要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进行细致地描写,才会让人物形象更加传神。就这样逐渐引导学生把读书的思路转化为写作的思路,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 练思想感情

  一般来说,每一篇课文都会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或抒发一种情感,或赞美一项事物。那么在学习理解每篇课文之后,一定要弄清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中心是什么?从而牵移到自己的作文:作文要有中心,而且是一个中心。所选材料、语言都要为这个中心服务。这是写作起码的章法。《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课文赞美了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从而使他走向了科学的殿堂。而在开篇我就以“在课文的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法布尔对昆虫是十分着迷的?”这个中心问题统领全篇,让学生的思路更清晰,更容易抓住中心,更容易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法布尔对昆虫的眷恋,我应时为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诵了《 我们需要法布尔精神》。

  此时,学生的情感升华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他们彻底地理解了法布尔,为法布尔精神所感动。从而对自己的人生观又有了新的认识。俗话说:文以载道,写文章也是在学做人。有一个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对写文章是善莫大焉。

  总之,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更要把握读写结合的质量。在每篇阅读教学中设计出最佳的读写训练点,文章的写作亮点在哪?哪是作者的画龙点睛之笔?哪处细节的描写突出了人物的特点?哪是作者的写作重点?为什么在这埋下伏笔?叙事作品中的抒情和议论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感知好的文学作品所具备的众多特点,为他们的进一步阅读和写作奠定好的基础。

  如果说以上三方面训练多数是在丰富学生对文本的积累、感悟,那么“输出”在读写结合中一定必不可少。在《装满昆虫的衣袋》的教学中,我找到了一个不错的语言训练点。既可以升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可以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使用。

  在即将下课的最后五分钟里,我在大屏幕上出现了这样一个句式:

  法布尔高高鼓起的衣袋里,塞满了许许多多的昆虫,还塞满了            

  学生的回答可谓五花八门,有的说:“塞满了石子、贝壳、蜘蛛……”也有的说:“塞满了蝴蝶、蟑螂、甲虫……”还有的说:“塞满了法布尔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人生的追求、对事业的执着……”

  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就在于每堂课点点滴滴的扎实训练。小到词语、句子,大到段落、篇章,每一个概念的建立,都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地关注、启发、引导。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获得高效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所研究的不是要不要读写结合,而是如何让读写结合得更有实效,更有前景!

  附:                我们需要法布尔精神

  法布尔出生于法国南部一个贫穷的农家,他的童年是在乡间与花草虫鸟一同度过。大自然那迷人的美深深地吸引了他,他抑制不住去探索自然万物的奥秘的渴望。灿烂的阳光使这个六岁的男孩心醉神迷,“我是用嘴巴、用眼睛来享受这灿烂的光辉吗?”初生的科学好奇心提出了这个童稚的问题。小法布尔受好奇心的诱惑,在无意中锻炼自己,他要通过自己的观察去了解大自然的真相。昆虫世界是那么神妙莫测,童年的法布尔总是睁着一双明亮的眼睛,警觉地注视着虫儿和花草,好奇心唤起了他探索昆虫世界真相的欲望。这种欲望一发不可收拾,而且至死不渝。

  贫穷困惑着法布尔的一生。法布尔的童年时代,家里多一张吃饭的嘴都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家里没有面包了,法布尔不得不突然告别学校,告别他热爱的蒂迪尔和墨纳尔克,连中学都不能正常上完。

  当一个人整天都要为每日的面包一愁莫展地操心时,在旷野里为自己准备一个实验室是何等的艰难。没有设备,他就动用家里的瓶瓶罐罐造一个昆虫园,邀请蝎子、金龟子、?螂同居一室;他不怕邻居嘲笑他把家变成了虫宅。

  在法布尔那个时代,研究动物是蹲在实验室里做解剖与分类的工作,昆虫学家极少研究活生生的昆虫。他们把昆虫钉在木盒里,或者浸在烧酒里,睁大眼睛仔细观察昆虫的触角、上颚、翅膀、足,却从不思考这些器官在昆虫的劳动过程中起什么作用;法布尔挑战传统,将自己变成虫人,深入到昆虫的生活之中,用田野实验的方法研究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婚恋、生育、死亡。法布尔说,“你们是把昆虫开膛破肚,而我是在它们活蹦乱跳的情况下进行研究;你们把昆虫变成一堆既可怖又可怜的东西,而我则使得人们喜欢它们;你们在酷刑室和碎尸场里工,而我是在蔚蓝的天空下,在鸣蝉的歌声中观察;你们用试剂测试蜂房和原生质,而我却是研究本能的最高表现;你们探究死亡,而我却是探究生命。”

  法布尔精神已经烛照世界一个世纪,我们终于有了一本《昆虫记》的中文全译本(花城出版社2000年版),使我们能够透过法布尔的著作领悟法布尔精神之精髓。如果这种精神能够唤起了我们关爱生我养我的大自然、敬畏生命哪怕是微小如昆虫的生命,我们的世界将会充满爱,我们的家园将会变得更美好;如果这种精神能够策励我们的学子耐住清贫和寂寞,在大师收获过的田野里耕耘,他将拾到价值连城的麦穗,其功德将善莫大焉。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感言 篇2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3

  湖塘桥中心小学期    蒋欣

  《装满昆虫的衣袋》是一篇记叙文,主要叙述了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的两件事。儿时的法布尔对昆虫充满好奇,在一天傍晚,他独自寻找“纺织娘”,忘记了回家;八九岁的时去放鸭子,他却花了大量时间观察昆虫并把捉到的虫子装在了衣袋里,父母的责骂也没有改变他对昆虫的迷恋。课文并没有写法布尔是怎么成为一句昆虫学家的,而是记叙了他小时候对虫子非常着迷的两件事,这是课文的重点。

  我上的是第一教时,教学目标主要是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两件事,知道法布尔是一个“昆虫迷”。教学中我立求做到以下两点:其一在整体上,教学中为提高实效,改变按常规“平推”的教学流程,从突破教学重难点出发,科学剪裁,合理地实施教法,落实评议基本功训练,体现语文学科“文”、“情”、“趣”合一的特色。其二朗读时引导学生进入情景,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激活学生的读书需求,使师、生、文本之间进行和谐的对话。

  教学过程:一开始就示课题,读题。请学生说说谁的衣袋里装满昆虫,引出法布尔,并用自己的话介绍法布尔。再用“课文就给我们介绍了法布尔小时候观察昆虫的趣事”,让学生打开课本,初读课文。这样的设计紧紧围绕重点,开门见山,直截了当。接着让学生按要求读课文,然后检查自学情况。在检查时,我从一组词语入手“小溪纵横”、“花草丛生”、“鸟栖虫虫居”让学生找到在课文的第几自然段,读句子,并说说这几个词语的意思,并用图出示这优美的环境,在此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第一自然段。因为这段说到有许多小动物跑来跑去,所以顺利成章地引出“文中写到了哪些小动物”,为下面理清课文条理埋下伏笔。接着用课文主要写了法布尔抓哪些小动物的经过呢?让学生再读课文,找出相关的段落。,学生在归纳这两件事的时候,可能说不完整,可能段落找不全,我也不急于求成。例如第一件事,法布尔为了捉纺织娘,结果忘记了回家。先让学生用听老师读,想象画面等方式调动学生朗读的举兴趣,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走入文本,正确流利地朗读。然后我作适当的指引“纺织娘是捉到了,可法布尔却忘记了

  ?”让学生填空,全面地了解第一件事情。再请学生迁移读法,用“再现情境法”朗读第二自然段。整个这件事的教学我采用“半扶半放”的方式,让学生找、读、思、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

  朗读

  “法布尔为了抓小甲虫,遭父母的责骂,但丝毫没能阻止他对昆虫的迷恋”这件事时,要求略有提高,要学生完整地叙述这件事。此外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如先让学生理解“责备“、“责骂”的意思,接着提示学生这是一般的批评吗?学生立刻从“怒气冲冲”、“厉声”感知父母的批评是严厉的。最后请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第七、八自然段,水到渠成。

  总之,我认为高年级的第一范文教学更要灵活多变,要让学生更自由、更生动、更主动、更活泼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更要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开拓学生视野,促进学生全面的提高素质,增强能力。

  (第一范文 www.diyifanwen.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装满昆虫)

  此问转载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感言 篇3

  在本文学习接近尾声时,一名学生发生了一点错误,却让我们收获了许多,我称它为“一个美丽的错误”。

  (教学片断)

  师:法布尔高兴而归,却受到了父母的责骂,心中难过极了,请周浩为大家朗读一下第九、第十自然段。

  周浩:“……很不情愿地把自己的小宝贝丢进了垃圾堆……”

  (一个字读错了,还没有等我说出,学生们发言了。)

  生1:读错字了,不是“丢”进垃圾,而是“放”进垃圾堆。

  (意思是一样的,情感却是不同,应该让学生好好体会呀!)

  师:读正确是应该的,但是这儿用“丢”也不错呀!

  生2:不能用丢,因为“丢”是我们把自己不用的东西“丢掉”,一点儿也不可惜;可是当时的法布尔不同,他舍弃的是自己心爱的小宝贝,他不想伤害它,如果是“丢”进垃圾堆的话,小甲虫就会受伤,为了不伤害小甲虫,法布尔把小甲虫“放”进了垃圾堆。

  生3:我补充。法布尔是不会“丢”掉小甲虫的,因为它是法布尔好不容易得到,又十分珍爱的宝贝,法布尔是不会伤害小甲虫的任何地方的,“放”进垃圾堆就更加能体现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还十分珍爱!

  生4:法布尔喜爱昆虫,虽然父母责骂,但是他能在外面欣赏、观察,因为课文后面也说“背着大人…躲起来偷偷地玩。”我猜想他是把小甲虫先“放”在垃圾堆的,说不定他还会去捡回来的!

  (这就是学生的想象力,同年龄的孩子真是心有灵犀呀!)

  师:如果正如王乐(生4)所说,法布尔又会怎么做呢?

  生5:法布尔会等自己的父母吃过晚饭,忙其他的事情时,自己再偷偷跑出来,并迅速地跑到垃圾堆,把小甲虫捡回来,偷偷地饲养着。

  师:既然法布尔这样在乎,他是去把小甲虫“捡”回来吗?(我特意突出“捡”)

  生6:应该是把小甲虫“拿”回来!

  师:真得吗?

  生7:不对,应该是“捧”回来,把小甲虫“捧”回来。(多传神的一个字呀!让我不得叫绝!)

  师:为何用“捧”最好呢?

  生7:因为小甲虫是法布尔心爱的小宝贝,十分珍爱它,“捧”回来就更能体现法布尔的细心呵护!

  生8:“捧”回来更能反映法布尔珍爱小甲虫,对昆虫着迷,对待昆虫比任何东西都好。

  师:是呀,书中的一个“放”,同学们说得一个“捧”,无一不是法布尔的心声,他爱昆虫,不会伤害他们的任何一个地方,甚至看得比自己还重要!同学们能在回答问题的基础上,精业求精,一点也不比法布尔逊色,是因为你们爱语文呀!我为大家高兴!

  反思:课前备课时重点是让学生体会父母对法布尔的责骂,并且分角色读好父母的对话,而课文的第九自然段只是要求学生读一读,再稍微说一说就收场的。

  但是,学生的一个错字:“放”读成了“丢”, 引导学生探讨之后,让学生与法布尔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走进了法布尔的内心世界,与法布尔同乐同悲。这样的课堂“错误”让我班的学生收获了很多。

  这个不经意的错误,学生收获这么多,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发挥了学生的课堂主权。在课堂教学双边参与的动态过程中,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互动的关系。课堂中“以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权,尊重并珍视学生不断变化的学习需要,并把它作为推进课堂进程的重要资源。

  二、抓住资源的有效价值。教育不在于告诉学生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会学生怎样去发现真理。面对课堂上的“节外生枝”,老师顺学而导,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充分展示自我有平台,学生在反复的感悟、讨论和老师的引导下,引发深层次的思考,使法布尔的形象逐渐清晰,更能体会到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感言 篇4

  预设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在阅读中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领悟只有一心一意地追求、锲而不舍地努力,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3、学习描写昆虫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大自然与周围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1、有关昆虫的谜语。

  2、法布尔图象的投*。

  3、描写蝴蝶的一首短诗。

  课程实施过程:

  课前游戏:

  猜几个关于昆虫的谜语。

  一、导入新课:

  1、刚才的游戏中,我发现我们班的同学对昆虫的了解还真不少!在上一堂课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一位来自法国的世界的昆虫学家,他就是——法布尔。

  2、(投影示法布尔图)

  瞧,这就是法布尔!你觉得他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他的衣袋高高地鼓起)

  3、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学习第15课《装满昆虫的衣袋》。

  (板书课题)

  二、学习课文,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

  1、打开课本,从课文中找一找哪些句子写到了法布尔的衣袋?

  知道这鼓鼓的衣袋里放着的是什么吗?

  从这儿你知道了什么?(相机板书:着迷迷恋痴迷)

  2、法布尔是一个痴迷于昆虫的人,写人离不开写事,默读全文,想一想课文写了几件事反映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

  (1)法布尔终于找到了歌唱家纺织娘;

  (2)法布尔放鸭子后经常去观察昆虫,虽遭父母责骂,依然痴迷于昆虫。

  3、小组学习:

  投影学习要求:

  a、自由读2-10自然段,划出让你感觉到法布尔对昆虫痴迷的句子;

  b、把你划出的句子读给组内同学听,并说说你划出它的理由,听一听别人对你的朗读评价;

  c、有其他的感受也可相互交流。

  4、集体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没用的玩意儿”指什么?为什么加引号?

  5、过渡:法布尔就是这样一生痴迷于昆虫的研究,他专心地观察、探究昆虫,常常忘了周围的世界.父母的责骂也丝毫不能阻止他对昆虫的迷恋.凭着这种痴迷的、契而不舍的精神,他走进了科的殿堂,成为了一位世界的有影响的昆虫学家!

  齐读第11自然段。

  6、再次投影示法布尔图,同时出示句式:

  看着法布尔鼓鼓的衣袋,我仿佛看到他。

  现在请你想想课文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作题?

  7、你从法布尔身上懂得了什么?学到了什么?

  四、迁移训练:

  1、其实,只要你用心观察,昆虫是很可爱的,它们的外形就很有特点。

  找出课文中描写昆虫的句子,读一读。

  2、老师学了这篇课文后,也情不自禁地写了几句,想看看吗?

  投影:像指挥棒一样灵活的触角,

  像鲜花一样斑斓的翅膀,

  像晨曦一样轻盈的体态。

  你翩翩飞舞着,

  美丽了人们的视线……

  能看得出写的是什么吗?

  3、课外,我们也观察了昆虫,也想来写几句吗?

  用一段话描写一种昆虫的外形。

  4、交流。

  五、课后作业:

  1、继续观察昆虫的生活,完成一篇观察日记。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昆虫记》读一读。

  设计理念:

  1、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阅读是学生带有个性的学习活动,每个学生由于其个人经历与知识阅历的不同,面对相同的文字,产生的内心体验不尽相同。课在尊重学生独特感受的基础上,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文本的对话,使他们在总体把握文本的内容,定下与文本对话的情感基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不断引导,使其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

  2、教会学生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语文课,我只教会学生阅读与思考。”在一次次的形式多样读中,引导学生去领悟文字中间蕴藏的情感,思考文字背后的意义。从而获得更多的内心体验,更完整、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自己的思考所得。

  3、感悟与“训练”并重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力求把“感悟”与“训练”巧妙地融为一体,通过说话、引导、朗读、想象、写作等训练,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主动地参与阅读活动,使语言形式的掌握与内容的感悟、情感的体验相互交叉,有机结合,放飞学生的灵性!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感言 篇5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44

  作者:朱其华   

  一.         王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能紧紧扣住文眼“迷”字来进行。通过“着迷”、“迷恋”、“痴迷”来表现了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对大自然的热爱,激发了学生探索大自然无限奥秘的兴趣。

  二.         教学中,王老师能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通过对学生不同形式的朗读训练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而且指导贴切,如找重点词,体会感情色,突出法布尔对大自然的迷恋,对昆虫的喜爱。

  三.         教学中紧扣“骂”、“放”两个字展开教学。文中骂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父亲骂,一是母亲骂,教学中,王老师没有平均用力,而是重点教学了“父亲骂”,指导朗读时,首先引导学生想象父亲的神态,这样,父亲的怒气就升华了,人物形象就丰满了。接着又以“父亲为什么怒气冲冲而且恶狠狠地责骂儿子”为话题,诱导学生解读父亲责骂法布尔的原因,体会法布尔处境艰难。在解读“放”时,如果运用其它词是否恰当来进行教学就更加好了,如用“扔、丢”等,若用“丢、扔”则突出不了对昆虫的喜爱,而一个“放”字写出了法布尔对昆虫的难舍之情。

  指导文章为什么用“装满昆虫的衣袋”为题时,如果多用一点时间,多一些标题就能让学生明确地知道从标题可以反映出中心。

  (第一范文 www.diyifanwen.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装满昆虫)

  此文转载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感言 篇6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本课的命题方法及一般命题常识。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学习生字词

  (1)法布尔住的那个小村子是什么样子的?

  (2)默读课文,理解词语:

  甜滋滋:形容有甜味或感到幸福愉快。

  厉声:说话的声音非常严厉。

  裤兜:裤子上的口袋。

  (3)字形分析。

  (4)描红。

  (5)练写生字词。

  2.理清课文层次。

  各自轻声读全文,想一想文章的哪一部分是具体写法布尔对昆虫入迷的。

  填序号:

  第自然段交代法布尔出生的时间、地点及他所居住的村子的自然环境。

  第自然段具体写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

  第自然段对全文进行总结。

  三、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3。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字词。

  2.课文的第二段包括哪几个自然段?(2-10)

  二、讲读课文

  1.第一段。

  (1)读全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联系全文想一想:

  这篇文章是紧紧扣住这段话中的哪句话来写的?

  齐读第一段。

  2.第二段

  (1)各自轻声读全段,看看这一段可以分为几层,各层写什么。

  (2)学习第一层

  指名读。教师叙述法布尔的父母寻找孩子的急切情况,着重引导学生从捉纺织娘的事例来体会对昆虫的入迷程度。

  (3)第二层

  读第二层,

  思考:这一部分哪里概括写法布尔对昆虫的入迷,

  哪里写的是典型事例?

  (4)说说典型事例是分哪几个过程写的。

  (5)具体说说各是哪几个自然段。

  (6)读第5自然段。:“这一天,他还拣了好多的贝壳和彩色的石子,把两个口袋里塞得鼓鼓囊囊的”告诉我们什么?

  (7)画出写法布尔喜爱昆虫的语句。

  (8)指名读第5自然段,引导体会法布尔当时的思想感情。

  三、作业

  1.朗读全文,做到流利、正确、有感情。

  2.仔细阅读6-11自然段,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入迷。

  

  第三课时

  一、提问

  1.这篇文章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2.为了捉到一只“会唱歌的虫子”,他花了多少时间?

  3.第4自然段中,哪些句子是写法布尔对昆虫入迷的,请你朗读给大家听听。

  4.先默读第5自然段,找出详写法布尔捉一只小甲虫情景的略写拣许多贝壳等的句子,再分别读给大家听。

  二、精读课文

  1.“满载而归”是什么意思?

  (装得满满地回来,比喻收获很大)

  课文里指的是什么?

  (两个衣袋里塞得鼓鼓囊囊的,都是一些昆虫、石子、贝壳等)

  2.他满载而归的时候,心情怎样?

  请你画出有关的语句并朗读。

  3.“父母突如其来的责骂”指的是怎么一回事?

  4.课文是怎样写法布尔扔他衣袋里东西时的情景的?

  这些描写充分表现了法布尔的什么心情?

  (对昆虫的喜爱)

  5.我们从第10自然段的哪些话中可以看出法布尔对昆虫非常入迷呢?

  6.复习阅读第二段,找出写法布尔对昆虫非常入迷的语句并朗读。

  7.齐读第三段,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要点:一个人所以能够有成就,与他对这项工作的热爱紧密相连。

  (着迷)

  三、总结谈话

  1.这篇文章写的谁?突出写了他的哪一方面?

  (对昆虫非常入迷)

  2.学了这篇文章,你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要想取得成功,只有一心一意地追求,锲而不舍地努力)

  四、讨论

  1.这篇文章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做题目?

  2.“装满昆虫的衣袋”是用一个人做的有代表性的事情做题目的。

  此外,还有什么命题的方法吗?

  板书:

  15 装满昆虫的衣袋

  着迷

  迷恋

  浓厚兴趣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感言 篇7

  《装满昆虫的衣袋》是一篇童趣十足的叙事性文章,文章记叙了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非常入迷的故事:一件是法布尔很小的时候就因为好奇去抓一只会唱歌的虫子,结果迟回家,引发了父母的一场虚惊;一件是法布尔八九岁时去放鸭子,他利用这个时机在池塘边的草丛里观察,采集了许多昆虫,但父母却不能理解他。通读全文,既可以从通俗的语言文字中感受到小法布尔对昆虫的兴趣和喜爱,又可以透过语言文字的本身得到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熏陶。

  因此,在学习这样有情有趣的文章时,教者应该引领学生把握好文章的基本格调和根本思想。一是需要建构与文本作者对话的空间,并期待通过与作者的对话,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走进作者眼中的伟大科学家法布尔;二是需要营造师生与语言文字本身对话的氛围,做到在文本中走个来回,既要和法布尔一同体验捉虫的快乐与兴奋,又要从法布尔的身上得到更多的关于成长的启示;三是需要形成有效、实在的师生对话的场景,需要师生在这些特定的、未知的场景中碰撞、交锋、展示。

  [教学目标、教、学法]“学习语言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外部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而实现这一内化过程的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读、复述、背诵。”事实上,高年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已经能通过阅读来理解、欣赏和评价文本,已经能够借助阅读搜集处理文本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正确的审美体验。(《课程标准》语)再结合文本自身的特点,本课在教学时拟以朗读为突破口,在朗读中识字写字(读正确),在朗读中感受、理解(读流利),在朗读中走进文本,走进作者(读出感情)。

  为此,可以将教学目标简化为:

  1、能正确地朗读课文,学会课文的9个生字,两条绿线里的7个生字只识不写;

  2、能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小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有了明确集中的教学目标,无论是教师的引导,无论是学生的探究,都应该依据文本的语言材料,都应该依据文本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活动。全课在教学中,力求通过形式丰富、个性纷呈的朗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这样的教学,可以分成三个步骤进行:

  (1)读正确——走近法布尔;

  (2)读流利——走进法布尔;

  (3)读出感情——走出法布尔。

  整篇课文的教学可分成两个课时进行:

  第一课时,读正确——走近法布尔;

  第二课时,读流利——走进法布尔,读出感情——走出法布尔。

  [教学流程]: 一、读正确——走近法布尔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读准字音,记清字形。

  2、交流识字情况,部分生字指导书写。

  3、展示读书情况,组织读书交流、比赛。[如果说,文本是一个个鲜活的文字符号构成,那么,实施正确地朗读就是要通过自己的口,运用准确的语音、停顿和语调,把这些鲜活的文字符号转换成现实的有声语言,从而完成书面符号的“语言化”。通过朗读,一方面,需要朗读者具有相当的识字量并能熟练地借助拼音和语言环境主动识字,快速扫除生字障碍,同时养成集中注意、专心致志的优良品质;另一方面,朗读者需要快速进行意义组合,需要了解每个字的意思,并在最快时间内,将线形排列的单个文字,按照词、词组、意群等语义单元进行意义组合,直至将文字符号组合成语句。这既是对文字符号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又是具有真正意义的“连字成词、连词成句”的实际操作;这既是学生接触语言本身很重要的心智活动过程,又是在语言实践中进行扎扎实实的字、词、句的基本训练过程。]

  二、读流利——走进法布尔

  1、静读文本,引导质疑。重点讨论两个问题。①法布尔的衣袋里为什么装满了昆虫?②课文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为题目?

  2、浏览文本,组织交流。①着迷————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②迷恋————可是父母的责骂丝毫没能阻止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③痴迷————这是这种对昆虫的痴迷,把法布尔引进了科学的殿堂。

  3、精读文本,揭开“迷”底。重要语句提示:“妈妈,我在这儿呢!瞧,我抓到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三天前————他把这个小宝贝放进蜗牛壳里,包上树叶,装进自己的衣袋,打算回家后再好好欣赏。“我叫你去放鸭子,你倒好,只顾自己玩,捡这些没用的玩意儿!快给我扔了!”“捡石子干什么?撑破了裤兜!老是捉小虫子,不叫你的小手中毒才怪呢!”法布尔难过极了,眼泪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愿地把心爱的小宝贝放进了垃圾堆。

  4、延伸文本,拓展阅读。①关于法布尔;②关于《昆虫记》。[小语专家高万同老师说:“流利地朗读课文,既是一种内隐的、润物细无声的语言习得过程,又是学生吸钠与发展语言,并形成良好语感的重要途径”。我以为,流利地朗读课文可以理解为三重境界:一是要借助流利地朗读使自我成为作者的代言人为作者代言,做到“使其言皆若出自吾之口”;二是要通过朗读,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三是要充分感受文本的语言信息,做到口诵心维,一面是文本的丰富内涵对自身的熏陶感染,一面是以自己的全部经验对课文做出独特的多元的反映。就《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而言,我们期望通过流利地朗读课文,既让学生感受到小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迷恋和痴迷,又让学生与小法布尔一起沉浸在昆虫的世界,沉浸在美好的童年之中;既要引领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与情智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体验,又要使学生在语文的实践中有所感悟思考,得到思想启迪。而这既是对学生理解文本难点、重点的合理分散,又是借助阅读实践,对文本重难点的突破。]

  三、读出感情——走出法布尔

  1、品读,(法布尔对昆虫着迷的语段);

  2、赏读,(法布尔坚强、勇敢的语段);

  3、创造读,(在文本的诵读中,读出属于自己的影子,即对科学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感情朗读是学习语文的最高境界。它不仅仅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受、体验、理解与品味的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得到情操与健康的审美情趣,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借助品读、赏读、创造性的朗读,试图为学生建构一个使心灵共鸣的感情场,并期望在学生对文本产生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的基础上,能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对语言材料进行艺术性地再创造。实践证明,当文本的语言材料真正进入学生的精神领域,真正与自己的已知经验相融合,就可以达到心领神会的境地。而自己朗读出的语句也就能真正打动自己,感染他人,在自然与不自然间,学生的情感世界就会升华,就会在内心深处升腾起一种创造的激情与冲动,就会从自己的角度将文本的形式美、音韵美、形象美和意韵美给表现出来。语文教学的真谛应该如此,我以为。]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感言 篇8

  之六

  黄晓燕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部分词意。

  3.读懂课文内容并理清课文条理

  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导入  :

  1、学们把手放进衣袋,说一说你的衣袋里放了些什么?

  现在一个人的衣袋里装满了昆虫,你们觉得奇怪吗?

  这个衣袋里装满昆虫的人是谁?他是哪儿人?为什么要把昆虫装进衣袋?大家读一读《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文章就知道了?(板书课题)

  3、介绍法布尔。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他为什么在口袋里装满昆虫了?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1)读准生字音。

  莱 昂 溪 纺 厉 垃 圾

  (2)认清生字形。

  比一比,组词

  3、指明学生回答提问,因为他十分喜欢昆虫。

  4、检查学生词语。

  学习了生字,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这些词语。你能读好这些词语吗?

  出示词语:

  纵横 笼罩 穿梭 蠕虫 闪烁 厉声 兴致勃勃

  裤兜 殿堂 垃圾 圣莱昂 纺织娘 鼓鼓囊囊

  (1)请你读一读,带领大家来读。

  (2)自读课文来理解一些词语。请你来说说你会的词语。

  5、齐读课文,加深理解词语。

  6、检查课文朗读。

  (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并说说这部分主要写了什么。)文章主要介绍了法布尔十分的喜欢昆虫。列举了一些例子。

  指明学生来评价一下他们的朗读,并且来说说他们读的好与差的部分。

  请你再来尝试读一读,读出语气。

  三、总结

  1、本课我们重点学习了生字词,还了解了课文的大概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吗,请你来谈一谈。

  2、指导学生写字。

  “莱”,草字头加个来。

  “溪”注意一点。

  “厉”注意写法。

  3、学生描红。教师从旁指导。

  板书

  15、装满昆虫的衣袋

  介绍法布尔列举事例走进科学殿堂

  装满昆虫的衣袋

  第二教时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

  2、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激发对美好事物的浓厚兴趣,培养仔细观察,孜孜以求、坚持不懈的精神。

  3、有感情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仔细观察,执着追求、坚持不懈的精神。

  教学过程 :

  一、板书课题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和理解,你觉得法布尔是个什么样子的孩子呢?

  (他是个对虫子特别着迷的孩子)

  2、板书“着迷”,你来说说什么样子叫着迷呢?在你的生活中有什么是你特别着迷的呢?

  过渡:是啊,法布尔对昆虫非常的着迷,喜欢看球赛的人,我们通常叫他是球迷,喜欢下棋的叫棋迷。那法布尔我们可以叫他是什么?(昆虫迷)

  二、精读课文

  1、读一读课文,请你来找找从那些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法布尔是个名副其实的“昆虫迷”呢?。

  学生自读课文,指名学生说一说

  A、从“捉纺织娘”

  B、捉小甲虫。

  2、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他着迷的精神来。

  ①、影出示第三自然段,齐读读第三自然段,从那个词我们最能看出法布尔的着迷呢?圈出“终于”。法布尔在三天前就开始寻找了,结果终于被他找到了,他心中会多么的高兴,兴奋啊,那么请你来体验一下他当时的心情,读一读第一句“妈妈,在这儿呢……”读出高兴兴奋的语气来。

  ②、读一读第四节,从这些例子中我们更加能了解到法布尔对昆虫非同寻常的感情啊。

  ③、我们再来看看另一只小甲虫的故事,指明学生朗读5、6、7、8、9、五段,从这五段中,你觉的法布尔仅仅还是对昆虫很着迷吗?请你来找一个更合适的词语能说明法布尔的心情。。

  板书:迷恋

  ④、投影出示6、7、8、9三段

  这时候法布尔的心情不同的,请你来划一划,找一找。请你来说说有什么不同呢?

  心情的变化:捉小甲虫时的“高兴”“心里甜滋滋的”-------被父母责骂时的“眼泪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愿”地将“心爱的小宝贝”放进了垃圾堆-------“仍然兴致勃勃”地拣那些昆虫,背地里“把衣袋装得鼓鼓的,躲起来偷偷地玩”。

  A、同学们在生活中肯定也曾被父母责骂过,你还记得你父母是怎么责骂你的吗?你来模仿一下他们的口气来读一读法布尔父母的责骂。指明学生读。男女声来读一读。

  B、当父母责骂你时,你心里又是怎么想的呢?请你来说说。我们的小法布尔心里也是非常难过的。指名学生来读一读第九段。

  C、但是在这样的责骂面前他又怎么样呢?放弃还是坚持啊?圈出词语“丝毫没能”、“仍然”。可见啊,他确实是非常的迷恋昆虫的啊

  D、齐读6到9自然段。

  3、小法布尔对昆虫的热爱只能用“痴迷”来形容。

  正是有了这种执着追求,法布尔走进了科学的殿堂。而今天人们印象中的法布尔就具有了一个典型特征--------(引读)衣袋装满昆虫

  ①、请你再来读一读课题,思考一下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作题目呢?换一个题目,例如,爱昆虫的法布尔,法布尔的故事与它相比有什么不足的呢?

  生动形象的看出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痴迷。他时时刻刻都在钻研着昆虫

  ②、教师板书:执着追求,坚持不懈

  三、拓展阅读。

  法布尔对昆虫的那股钻劲儿、韧劲儿简直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或许他对昆虫的好奇、那份爱,不能为人所理解。他的心血凝结成了简单通俗的一本昆虫巨著《昆虫记》,以科学的态度,翔实的资料真实地介绍了昆虫生活。他笔下的那些小虫子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充满着灵性。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法布尔。读一读课外资料。

  读了之后,你有什么像对他说一说的吗?

  板书: 15 装满昆虫的衣袋

  入迷

  迷恋(执着追求,坚持不懈)

  痴迷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感言 篇9

  在第五个专题中有幸领略了李老师的上课风采,真的是收获颇多。我主要从教学流程的设计方面对这节课进行了观察,感觉李老师这节课真是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教学目标的制订紧紧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对教材和学情分析到位,制定的教学目标操作性强。从教学视频来看,李老师切实转变了观念,重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会了学生在阅读中写“批注”的方法,关注了学生的学习成长。

  李老师的课堂教学主要由五大环节组成: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3.精读课文,学习运用方法;4.课堂练习,情感升华;5.总结全文,拓展延伸。其教学程序的设计遵循了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符合教学内容特点,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学习经验,符合学生实际。五大环节教学思路层次分明,脉络清晰。

  通过课堂观察,我认为以下几点更值得我去学习:

  一、激情导入,设计巧妙

  李老师确定以《昆虫记》中的一个故事片段导入本课,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起孩子探索的欲望。紧接着李老师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由问题入手,直奔中心,这一点设计非常巧妙。

  二、精读课文,学习并运用方法。             

  “迷”是这篇课文的灵魂,教师在“学习方法”环节通过学习课文的2、3自然段,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并且对学法进行了总结:抓关键词句揣摩人物的特点,将揣摩的感受作好批注。然后到了“运用方法”环节先回顾方法,接着放手让学生去自学第4-10自然段,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李老师的课堂成了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这样的教学节约了时间,实现了教学的有效性,做到了“从学中来到学中去”的过程。

  三、课堂练习,深化中心、升华情感。  

  李老师给学生出示了一个思考题:“法布尔的高高鼓起的衣袋里,装满的不仅仅是_____, 还装满了______,还装满了____________。”在学生对课文由初步感知到精读感悟之后,设计这样一个练习题对于深化中心,升华情感真可谓是起到了“水到渠成”的作用。

  四、畅谈收获,拓展延伸

  通过“说说你的收获”让学生对自己本节课的学习进行适当的总结与反思,建构自己的学习经验。并出示法布尔的名言激励学生。最后依据学生的个别差异,设计了说、听、写、读等不同的作业形式,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方式去重读人物,激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也完成了开放式课堂的构建,将学生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完成了从开放到开放的大语文课堂教学的建构。

  通过对这节课教学流程的观察,我所收获到的不仅仅是怎样上好一节课,更重要的是让我知道作为现代老师的使命: “教生一年,为生一生”。在教学中我们不是蜻蜓点水,更不能花拳绣腿,要真正授之以渔。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感言 篇10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观察、殿堂、责骂”等含有生字的词语的意义。

  3.在学生脑海里形成法布尔对昆虫痴迷的丰满、真实的形象,初步感知“法布尔精神”。

  教学重点:

  从学生有限的生活积淀和自身的阅读体验出发,引导学生紧扣文中描写法布尔迷恋昆虫的重点词句,在品味、朗读、想象中建构学生心中的“法布尔”形象。

  预习安排:

  1.查词典理解“着迷、迷恋、痴迷”三个词语的意思;

  2.搜集法布尔迷恋昆虫的小故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设置冲突。

  1.检复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法布尔有了怎样的印象?

  2.整体感知

  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到怎样的程度了呢?请快速地读一读书。

  师相机形成板书

  抓纺织娘

  捉甲虫被责骂

  3.设置冲突

  正是这种对昆虫的痴迷,把法布尔引进了科学的殿堂。后人为了纪念法布尔,在为他建造的雕像上,把两个衣袋做得高高地鼓起,好象里面塞满了许许多多昆虫。

  ■什么叫痴?(如痴如醉,忘了自己)什么叫迷?(着迷,入迷)痴是什么偏旁?说几个含有病字头的字。

  ■你想说什么?

  ■痴迷成这样了,让我们一起走进“抓纺织娘”这件事情,读读2、3两自然段,看看你有没有什么话要对法布尔说,或者有什么问题要问问他。

  (二)、触摸细节,引导体验。

  学生阅读思考,接着开始交流。

  1.触摸抓“纺织娘”的细节,体验法布尔对小虫子的着迷。

  先组织学生自由谈感受,然后引读“妈妈,我在这儿呢!瞧,我抓到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相机切入对“那”的理解。

  ■我也来读读——“妈妈,我在这儿呢!瞧,我抓到了一只会唱歌的虫子!”

  ■聚焦“失误”——“那只”不能说成“一只”。

  ■想象说话

  那只会唱歌的虫子是怎样的一只虫子?

  三天前,那只虫子在哪里?法布尔在做什么?两天前?一天前?

  ■朗读。

  ■过渡:一个“那”字,让我们感受到了法布尔的那份抓到纺织娘后的快乐。让我们分角色地来读读,表达你的感觉。

  ■情境朗读。

  第一、二两组朗读第二段,两位学生各自学着爸爸或者妈妈一起呼喊(比如这样喊——法布尔!法布尔!法布尔!),一生读法布尔的话,其他学生读剩下的部分。

  ■总结(引读):正是这种对昆虫的痴迷,把法布尔引进了科学的殿堂。后人为了纪念法布尔,在为他建造的雕像上,把两个衣袋做得高高地鼓起,好象里面塞满了许许多多昆虫。

  ■过渡:你有没有什么问题想问问雕塑家呢?

  为什么要将两个衣袋做得高高地鼓起?

  请学生默读“捉甲虫被责骂”这一部分,边读边看看法布尔想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捉虫子,被责骂”的细节感悟,体验法布尔对小虫子的“迷恋”。

  先请学生自由说,然后根据学生的发言,切入下面词句中的一个展开教学。

  (1)忽然,一只闪烁着金属光泽的小甲虫从他眼前掠过。“嗬,真漂亮!”他边叫边用小手扑过去,敏捷地捉住了它。这只甲虫比樱桃还要小,颜色比蓝天还要蓝。

  ■你看到了怎样的小虫子?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动作?

  ■动作这样敏捷,你想说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敏捷呢?

  ■朗读。

  ■过渡:法布尔高兴极了。他(导读)——

  (2)法布尔高兴极了。他把这个小宝贝放进蜗牛壳里,包上树叶,装进自己的衣袋,打算回家后好好欣赏。这一天,他还捡了好多的贝壳和彩色的石子,把两个衣袋塞得鼓鼓囊囊的。

  ■交流:你看到了什么?

  ■想象说话

  法布尔一边将小宝贝放进蜗牛壳,一边会对他的小宝贝说些什么呢?

  ■除了将蜗牛放好,他还做了什么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为什么他还要捡好多的贝壳和彩色的石子?

  他在想着……?

  ■过渡:就这样想着,开心,可是回到家却……

  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3)理解责骂,体验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我听到了爸爸在骂他。

  ■我听到妈妈也责备他。

  ■法布尔心里在想些什么呢?

  ■过渡:

  (4)法布尔难过极了,眼泪刷刷地往下流,很不情愿地把心爱的小宝贝放进了垃圾堆。

  ■他的眼泪是怎样的眼泪呀?法布尔一边流泪,一边在心里和小甲虫怎样告别呀?

  ■读。■过渡。

  (5)可是母亲的责骂丝毫没能阻止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以后每次放鸭,他仍然兴致勃勃地捡那些“没用的玩意儿”,背着大人把衣袋装得鼓鼓的,躲起来偷偷地玩。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你想对法布尔说什么?

  (三)、联系“衣袋”,升华体验

  1.过渡:正是这种对昆虫的痴迷,把法布尔引进了科学的殿堂。后人为了纪念法布尔,在为他建造的雕像上,把两个衣袋做得高高地鼓起,好象里面塞满了许许多多昆虫。

  2.升华:在你看来,这鼓鼓的“衣袋”装的是什么?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感言 篇11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精读课文,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对大自然的热爱。 

  3、引导学生从法布尔的故事中明白无论做什么事,只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一定会获得成功。  

  教学重难点。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领悟无论做什么事,只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一定会获得成功的道理。  

  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法布尔的资料,感知这位伟大的科学家。  

  2、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和大家一起认识了一位用口袋来装昆虫的怪人,他是谁?生:法布尔。  

  出示:法布尔是                             。(口头填空)

  2、根据回答,相机板书:  着迷

  你能从文中为它找出两个近义词吗?(交流:迷恋、痴迷……)

  3、瞧,这就是法布尔!你觉得他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他的衣袋高高地鼓起) 知道这鼓起的口袋里装的是什么呀?

  4、过渡:法布尔是个了不起的科学家,要想对他了解更多,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童年,走进他那与众不同的童年生活,体会他那份对昆虫的痴迷。)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学习第15课《装满昆虫的衣袋》。(板书课题,齐读。)   

  二、细读课文:

  1、课文通过哪几件事写出了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痴迷的?  

  自读要求(2—10自然段)。(幻灯片2)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划出你感觉到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的句子。  

  2、学生自读批注,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3、讨论交流,(投影出示相关语句)  

  过渡:读了课文,我们知道法布尔花了三天的时间才捉到一只纺织娘,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纺织娘?  

  (a)找纺织娘(板书:捉纺织娘)  

  ① a (幻灯片3)“妈妈一看,儿子的手中拿着一只全身翠绿,触角细长的纺织娘。出示纺织娘图(体会纺织娘的可爱,指导朗读,读出对它的喜爱)  

  b“三天前,法布尔就告诉她,花丛里经常传出一种动听的声音,不知是谁在唱歌。现在,他终于找到了这位“歌唱家”。(三天前就注意到了,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为了一只纺织娘,在花园里整整守了三天。(从“终于”一词可以看出什么?)  

  c朗读(重点结合插图和“三天前”“终于”指导朗读,体会小法布尔的兴奋、激动!)  

  ②对昆虫有浓厚的兴趣(板书:捉甲虫)  

  有一天,法布尔捉到一只比樱桃还要小,颜色比蓝天还要蓝的甲虫,他高兴极了。这是一只怎样的甲虫?  

  出示:(幻灯片8)a“一只闪烁着金属光泽的小甲虫他们眼前掠过!嗬!真漂亮!他边叫边用小手扑过去,敏捷地捉住了它,这只甲虫比樱桃还要小,颜色比蓝天还要蓝。”(从外形描写中体会小甲虫的可爱,从而体会法布尔对它的喜爱。从捉虫的动作中体会法布尔已很有经验,结合体会指导朗读。)  

  b(幻灯片10)“他把这个小宝贝放进蜗牛壳里,包上树叶,装进自己的衣袋,打算回家后再好好欣赏。”  

  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从“放进”“包上”“装进”这些词中体会法布尔对昆虫倾注了全部的情感。)  

  拓展训练:“他把这个小宝贝(       )地放进蜗牛壳里,(       )地包上树叶,(       )地装进自己的衣袋,打算回家后再好好欣赏。”  

  (c)、捉甲虫被责骂依然痴心不改  

  1这一天,法布尔还捡了好多的贝壳和彩色的石子,把两个衣袋塞得鼓鼓囊囊的。他的心里一定很高兴!(板书:捡贝壳、石子)可他刚一到家,就遭到父亲的责骂。  

  出示(幻灯片16):你这可恶的小傻瓜!”法布尔一回到家,爸爸就怒气冲冲地责骂他:“我叫你去放鸭子,你倒好,只顾自己玩,捡这些没用的玩意儿!快给我扔了。  

  “没用的玩意儿”指什么?  

  2出示(幻灯片18):母亲责备   

  抓住父亲“怒气冲冲、可恶、小傻瓜、拣这些没用的小玩意儿”;母亲“厉声责备、撑破裤兜、中毒”等词句进行品读,从而感悟、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喜欢之情。  

  过渡:面对父母的责骂,法布尔的心情怎样?他又是怎么做的?  

  3出示(幻灯片19):“法布尔难过极了,眼泪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愿地把心爱的小宝贝放进了垃圾堆。”  

  指名读,你读懂了什么?  

  能否把“放”换成“扔”“丢”?为什么?  

  (抓住“难过极了”“刷刷地”“很不情愿”“放”等词,指导朗读,体会法布尔的不舍与无奈!  十分喜爱昆虫。  

  4如果你做一件事遭到父母的责骂和阻挡,你会继续做下去吗?  

  指名说。法布尔呢?读第十自然段。(幻灯片21)读出对昆虫的喜爱。  

  三、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1.师:是啊,在法布尔心中,这些小虫子就是他的小宝贝。他整天沉浸在昆虫世界里。虽遭父母责骂,依然痴迷于昆虫。此时此刻,法布尔对昆虫已不仅仅是着迷,而是越来越迷恋,越来越痴迷!(板书“着迷”“迷恋”“痴迷”)  

  2.法布尔高高鼓起的衣袋里装满了昆虫,仅仅是装满了昆虫吗?你们能不能用这样一句话来说一说?  

  出示(幻灯片22):“法布尔高高鼓起的衣袋里,塞满了许许多的昆虫,还塞满了(        )”  

  (无奈的眼泪,对昆虫的喜爱之情,对昆虫世界的好奇,当昆虫学家的愿望,童年的快乐……)  

  3、过渡(幻灯片23):法布尔就是这样一生痴迷于昆虫的研究,他专心地观察、探究昆虫,常常忘了周围的世界.父母的责骂也丝毫不能阻止他对昆虫的迷恋.凭着这种痴迷的、锲而不舍的精神,他走进了科的殿堂,成为了一位世界著名的有影响的昆虫学家,完成了不朽的巨著《昆虫记》。后人为了纪念法布尔,在为他建造的雕像上,把两个衣袋做得高高地鼓起,好像里面塞满了许许多多昆虫。课文学到这儿,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4、再次投影示法布尔图,同时出示句式:

  看着法布尔鼓鼓的衣袋,我仿佛看到他              。  

  5、文中多次提出“把衣袋塞的鼓鼓的”你认为为什么要这样写?  

  6、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每个人都有衣袋,它是用来装钱装物的,法布尔竟然用它来装满了昆虫,由此可见,法布尔对昆虫是多么喜欢啊!用“装满昆虫的衣袋”为题,充分表现了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程度。)  

  7、学了这篇课文,你从法布尔身上懂得了什么?学到了什么? (要想取得成功,只有板书: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8.师总结:只要你们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我相信你们终有一天也会登上科学的高峰。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关于昆虫的知识,更多科学家的故事,那么就请你们走进我们的阅览室,那里有你们取之不尽的精神食粮。  

  四、迁移训练:

  1、其实,只要你用心观察,昆虫是很可爱的,它们的外形就很有特点。找出课文中描写昆虫的句子,读一读。

  2、老师学了这篇课文后,也情不自禁地写了几句,想看看吗?

  投影(幻灯片24):像指挥棒一样灵活的触角,

  像鲜花一样斑斓的翅膀,

  像晨曦一样轻盈的体态。

  你翩翩飞舞着,

  美丽了人们的视线……  

  能看得出写的是什么吗?(幻灯片25、26)

  3、课外,我们也观察了昆虫,也想来写几句吗?

  用几句话描写一种昆虫的外形。

  4、交流。

  五、课后作业:(幻灯片27)

  1、你喜欢昆虫吗?利用课余时间继续观察昆虫的活动,写一篇观察日记。  

  2、推荐阅读《昆虫记》或《昆虫物语》。  

  板书:5、装满昆虫的衣袋  

  着迷       

  迷恋        捉纺织娘   捉甲虫         目标专一  

  痴迷          捡贝壳 、石子            持之以恒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感言 篇12

  教学目的

  1,精读课文,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对大自然的热爱.

  2,引导学生从法布尔的故事中明白无论做什么事,只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一定会获得成功.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品读体会文中深刻的句子,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2,引导学生从法布尔的故事中明白本单元前两课所学的只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一定会成功的道理,融会贯通,在学生的已知经验和未知经验之间架一座桥梁.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一位用口袋来装昆虫的怪人,他是谁

  生:法布尔.(板书)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以及你们课后所查的资料,你对法布尔有哪些了解 (结合学生回答,相机板书)

  过度:法布尔真是个了不起的科学家,要想对他了解更多,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童年,走进他童年与众不同的生活,体会他那份对昆虫的痴迷.

  二,精读课文

  1,出示要求:用心读一读文章2——10自然段,看看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将你的感受体会写下来.

  2,学生自读批注,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3,讨论交流,(投影出示相关语句)

  一 a "三天前,法布尔就告诉她,花丛里经常传出一种动听的声音,不知是谁在唱歌.现在,他终于找到了这位"歌唱家".[三天前就注意到了,这声音,这纺织娘的叫声在法布尔听来是那么动听,那么美妙,(点击红字)真想看看它的庐山真面目啊,而现在——(引读)这"终于"二字在你们朗读中显得那么有分量,谁来对终于说点什么 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为了一只纺织娘,在花园里整整守了三天.让我们给想象插上翅膀,这三天,他是怎么过的啊 ]

  b,难怪他会这样跟妈妈说——出示:"妈妈,我在这儿呢!瞧,我抓到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

  ①指名读,这可是只全身翠绿,触角细长的纺织娘呀!出示:"妈妈一看,儿子的手中拿着一只全身翠绿,触角细长的纺织娘.(多么可爱的纺织娘,读出对它的喜爱)

  ②再指名读,真是令人兴奋的事情呀!一起读.

  ③你们可都是昆虫迷了,这小小的发现都能高兴成这样!

  读读这句话(出示: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

  过渡:还有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 a,出示:他把鸭子……五彩缤纷的蠕虫……

  ①是啊,法布尔把鸭子赶进池塘后,他的身边围绕着的已不再是鸭子,而是——还可能是什么

  ②是啊,法布尔把鸭子赶进池塘后,他想要去细细观察的可就是奇妙的水世界了,这里有……有……有……

  多么惬意的生活呀,你来读.

  多么可爱的水底小精灵呀,我们一起来!

  (点回)过渡:再齐读这句话.还有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吗

  b,出示:"嗬,真漂亮!"他边叫边用小手扑过去,敏捷地捉住了它.

  动作之快,这可都是练出来的呀!谁来读

  在别人眼里不起眼的小甲虫,在法布尔眼里却是那么漂亮,它长什么样 (点击 图片)

  再出示:这只小……还要蓝.

  指读:比蓝天还要蓝,蓝得发亮呢!

  再指读:比蓝天还要蓝,蓝得耀眼呢!我们一起来.

  怪不得法布尔会情不自禁地赞叹:(点击红色句子)——

  c,所以——"他把这个小宝贝放进蜗牛壳里,包上树叶,装进自己的衣袋,打算回家后再好好欣赏."

  ①从(点红字)"放进""包上""装进"这些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法布尔对昆虫倾注了全部的情感.)谁来做一回法布尔,把你的喜悦传达给我们每一位同学 瞧你高兴的样子(或得到这些小宝贝),仿佛得到了稀世珍宝一样.我们一起来.

  ②这些可都是珍宝,你会怎样对待这些心爱的宝贝呢 拓展训练:"他把这个小宝贝( )地放进蜗牛壳里,( )地包上树叶,( )地装进自己的衣袋,打算回家后再好好欣赏."

  d,说法布尔是昆虫迷,还真不是浪得虚名啊,夕阳西下,法布尔赶着鸭子,满载而归,心里甜滋滋的.让我们也来感受他的喜悦,齐读5,6两小节.

  三,可是,法布尔眼里的宝贝,在父母眼中又是什么呢

  正因为他只捡这些没用的玩意儿,这回父母是忍无可忍,同学们尝试读读父母的话,等会把父母的话再次对着法布尔说一遍.

  ②指三名同学分角色读.

  ③父亲不理解儿子,可母亲也不理解你,母子连心啊.我们一起读读这段话,出示:"法布尔难过极了,眼泪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愿地把心爱的小宝贝放进了垃圾堆."

  能否把(点)"放"换成"扔""丢" 为什么 (抓住"难过极了""刷刷地""很不情愿""放"等词,指导朗读,体会法布尔的不舍与无奈!)

  ④父母叫他扔,他却是放,一个放字,可见法布尔是多么不舍得呀.他只想对小宝贝们说——

  ⑤可父母的不理解,面对他们严厉地责骂,他放弃他的好朋友昆虫们了吗 (没有)

  如放弃的话,他可不是昆虫迷了.他甚至对昆虫的迷恋是有增无减啊,抓住一切机会对昆虫进行观察研究,请看这些小资料,(出示)等下我请同学选择其中一条感兴趣的来读一读.

  三,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师:是啊,此时此刻,法布尔对昆虫已不仅仅是着迷,而是越来越迷恋,越来越痴迷!

  法布尔高高鼓起的衣袋里装满了昆虫,仅仅是装满了昆虫吗 你们能不能用这样一句话来说一说

  出示:"法布尔高高鼓起的衣袋里,塞满了许许多的昆虫,还塞满了( )"

  (无奈的眼泪,对昆虫的喜爱之情,对昆虫世界的好奇,当昆虫学家的愿望,童年的快乐……)

  师:多少迷恋,多少眼泪,多少执着,多少梦想!也正是这种执着,这种痴迷将法布尔引进了可许的殿堂,让他成为了著名的昆虫学家,完成了不朽的巨著《昆虫记》.(板书)课文学到这儿,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生:……

  师总结:只要你们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我相信你们终有一天也会登上科学的高峰.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关于昆虫的知识,更多科学家的故事,那么就请你们走进我们的阅览室,那里有你们取之不尽的精神食粮.

  四,布置作业

  观察一种昆虫,写一篇观察日记.(要求:描写细致入微;表达准确生动.)

  板书设计:

  15 装满昆虫的衣袋

  法布尔 昆虫迷 《昆虫记》

  昆虫学家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感言 篇13

  《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课文,描写的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侯对昆虫迷恋的故事。课文开始就提到了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着迷”是文章的核心,只有抓住核心问题进行教学,才能有的放矢,线索分明。所以我以法布尔对昆虫着迷为主线设计教学,重在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情境中迷恋昆虫的样子。

  一、设置情境

  摸一摸你的衣袋里装了些什么?如果一个人的衣袋里装满了各种各样的虫子会怎么样?大家感到“惊奇”“不可思议”,于是学生头脑就存在着疑问了。打开课本找出文中描写“衣袋”的句子都提到了“鼓鼓的”从而带出课题中“装满”这个题眼。

  二、 两件事比较

  学习两件事目的是为了说明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但两件事又有不同。一是抓纺织娘用了三天时间,捉甲虫却很“敏捷”地捉住了,可见法布尔对昆虫已相当熟悉了。而捉甲虫“静静的观察”说明法布尔已完全沉浸在昆虫世界中,从侧面更能体会他对昆虫的着迷。

  三、对“着迷”的理解

  文中出现了“着迷”、“迷恋”、“痴迷”三个词语,文章以此为主线。再经过捉纺织娘和捉甲虫这两件事,大家对“着迷”已有所理解。“迷恋”比“着迷”程度更深,有“依依不舍”的意思。在捉甲虫后,面对父母的责骂,法布尔仍舍不得丢掉,说明他已沉迷与昆虫世界。而“痴迷”含义更深,已经着魔了无法自拔了才叫痴迷。法布尔终生致力于对昆虫的研究,从不放弃。才使他踏入科学的殿堂成为一名昆虫学家。

  四、再析题目

  文章最后提到了人们为了纪念他,给他的雕塑上做了个高高鼓起的口袋,口袋里装的是什么?学生异口同声回答“昆虫”“小动物”,再次回到题目,为什么以装满昆虫的衣袋为题,大家就很容易理解了,因为他热爱昆虫,热爱大自然,并且全身心的投入,才使的他做的有滋有味,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包括自己。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感言 篇14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69

  常熟市大义中心小学  杨仕中

  在指导学生研读第二个事例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时,有这样两个教学片段印象颇深。

  [片段一]

  生1:(读)“忽然,一只闪烁着金属光泽的小甲虫从他眼前掠过。“嗬,真漂亮!”他边叫边用小手扑过去,敏捷地捉住了它”。我从“敏捷”看出法布尔捉小甲虫的动作非常地快。

  师:还能从这一段文字中体会到什么?(学生短暂沉默)请大家注意第一句中的“掠”字,把它和法布尔的表现联系起来。

  生2:“掠”说明小甲虫飞行的速度很快。但就是这样,法布尔还是看清楚了把它的样子,要不,法布尔不会发出“嗬,真漂亮!”的赞叹。

  师:你把甲虫的“掠”和法布尔的语言联系起来,分析得有道理。就是说法布尔有

  生2:敏锐的观察力。

  生1(突然受到启发似的):小甲虫从法布尔眼前一晃而过,但法布尔一下就捉住了它,小甲虫飞行的速度快,法布尔扑、捉的动作更快。

  师:你是把甲虫的“掠”和法布尔的动作联系起来,从这可以看出法布尔还有

  生1:敏捷的身手

  师:那么,法布尔为什么会具有如此敏锐的观察力和敏捷的身手呢?

  生3:我想这是法布尔平时经常观察、捉小动物锻炼出来的。

  师:能从上文找到依据吗?

  生: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师:可见,法布尔对昆虫多么的迷恋。

  [片段二]

  生1:(读)“法布尔难过极了,眼泪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愿地把心爱的小宝贝放进了垃圾堆。”我从“眼泪刷刷地往下掉”感受到法布尔当时一定非常难过、伤心。

  生2:从“很不情愿”我体会到法布尔对昆虫的恋恋不舍。

  生3:从“心爱的小宝贝”可以看出法布尔把昆虫看成了自己的至爱。

  (正当老师要进行小结时,突然又有一生的小手高举起来)

  生4:我觉得“放”这个词也用得很好。

  师:哦,说说理由。

  (生一时语塞)

  师:(灵感突来)不用“放”,能用“丢”、“扔”、“抛”这些词吗?

  生(异口同声):不行!不行!

  师:那你们觉得用“放”好在哪里?

  生4:用“放”让我想到法布尔的动作一定是轻轻的、慢慢的。

  师:也就是小心翼翼。

  生5:写出了法布尔的不舍放弃。

  生6:写出了法布尔想不放又很无奈的心情。

  ……

  师:一个“放”字,就充分表达出了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第一范文 www.diyifanwen.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装满昆虫)

  此问转载

  [反思]

  上面两个教学片段中,教者引导学生通过对“掠”、和“放”的咀嚼、品味,真切地体会到了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如果说“掠”字的教学在教者的预设之中,那么学生对“放”字的独特发现和感受则完全在意料之外。教师凭借灵活的课堂机智,收获了生成的精彩。

  “一叶飘落而知秋”、“一叶勃发而见春”,寻常事物往往是大千世界的缩影,“秋”、“春”的无限就蕴藏在“一叶”的有限之中。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也正是自然流淌在课文的语词句段之中,所谓“一枝一叶皆关情”,就像这篇

  课文中的一“掠”一“放”。

  叶老说过“一字未忽宜,语语悟其神”。经常如此咬文嚼字,学生不仅可得到扎实的语感训练、学会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还将领悟见微知著的生活哲理。

  要想收获无限的精彩,就让我们从关注“一枝一叶”做起。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感言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