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望天门山》教案

《望天门山》教案

红尘戏语 点赞 分享
《望天门山》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

《望天门山》教案(通用14篇)

《望天门山》教案 篇1

  1.学会本课1个生字

  2.了解每首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意境,和诗人思想感情,激发对祖国山河喜爱之情,语文教案-古诗两首(望天门山 题西林壁)。

  3.背诵第一首诗《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诗中重点词语“断、开、流、回”

  2. 体会诗中描绘的雄奇景象、

  3. 背诵

  教学过程:

  一、指导预习

  (一)复习引入

  1.我们学过了许多古诗,谁能背诵一首你已学过的。

  2.读一读《望天门山》这首诗,读准字音

  3.想一想哪些词语和诗句读懂了,哪些还不懂,把不懂的划下来。

  (二)学生按要求自读

  (三)检查预习

  1.指名读《望天门山》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留给你的初步印象。(感觉到这首诗描写了雄伟的长江,有一种豪放之情融入其中。给人历历如眼前的感觉)

  (四)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如果较容易的问题,可以让其他同学回答,较难的重点的可以留在讲读时再解决)

  二、简介作者,理解诗题

  1. 知诗人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幼年随父迁居绵州昌隆青莲乡,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千首诗,他的诗歌色彩瑰丽,大胆想象,被称为“诗仙”。

  2.解诗题

  望:看,往远处看。

  天门山:今安徽和县与当涂西南的长江两岸。

  望天门山:往远处看天门山。

  三、朗读《望天门山》,理解诗句大意,在此基础上背诵下来。

  1.先理解字、词意思,再讲诗句的意思,(抓字眼,明大意)

  (1)学习第1,2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天门:指点天门山。 中断:从中间割断。

  至此回:到这里回旋。

  (2)学生根据注释讨论句意

  (3)指名说句意

  (4)教师小结句意:

  天门山从中间割断,是因为奔腾的长江水从这里通过,清清的江水奔腾东流,在这里被峭壁阻隔而回旋激荡。

  (5)学习第3、4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出:耸出来。 孤帆:单独一只船。 帆:船上风帆,这里代指船。

  (6)学生根据注释讨论句意

  雄奇秀丽的天门以夹江对峙,拔地而起,在铺满红光的江面上,帆船轻捷而来。

  2. 让学生把整首诗连起来讲一讲它的意思

  3.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思想感情?

  (1)根据诗意,给合图画,想象当时的意境。

  这首诗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古诗两首(望天门山 题西林壁)》。给人以历历如在眼前的感觉。

  (2)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

  “断、开”山断而江开,可见江水的声势是多么浩大“流、回”两山夹江,可见江流回旋湍急而浩荡,那气势真是不可阻挡。

  (3)把理解的诗句画出来。画好后,可到台前说一说。重点说自己画了什么,为什么这么画。

  (4)在讲画、评画的同时加深对诗的理解,全诗紧扣一个“望”字,通过对天门山长江两岸景色的描绘展示了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体现出诗人借景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5)在熟读基础上背诵

  提示“断、开、流、回”四个字帮助背诵。

  四、加强感知,看图片或录像

  附:板书设计

  3古诗两首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缘”字。

  2.学会背诵《题西林壁》。

  3.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空体会诗人富有哲理的诗句。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指名背诵《望天门山》(按诗题、诗人、诗句这个顺序背诵)

  2.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热爱。赞美之情。)

  二、指导预习《题西林壁》

  1.听范读

  2.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检查预习

  缘 庐 峰

  4.指名读《题西林壁》

  5.齐读

  6.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古诗给你的初步印象(描写庐山的景色)

  7.质疑

  三、按上节课三步方法学习第二首《题西林壁》

  1.知诗人,解诗题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2.抓字眼,明大意

  (1)学习1、2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讨论句意:(从正面看形成岭,从侧面看形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3)把握朗读重音

  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

  (4)学习3、4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不认识,看不清。缘:因为。 题:书写。

  (5)讨论句意

  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6)指名说全诗意思

  3.想意境,悟诗情

  (1)放庐山幻灯片,让学生想象当时意境,领悟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联系生活试讲3、4句诗的含义。

  (2)引伸: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3)提问: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

  (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优点呢?引导学生说出看问题要从不同解度看。意思讲明白即可。)

  小结:《题西林壁》把庐山特色浓缩成绝句,概括贴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我们还从中获得启示。

  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体会诗情。

  附:板书:

  题西林壁

  苏轼

《望天门山》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会写”断、楚、至、孤、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望天门山》,背诵并默写《望天门山》。

  3、能借助关键词语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4、借助学习本诗,了解学习古诗的方法。

  5、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望天门山》。

  2、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1、借助关键词语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2、用自己的话比较准确地说出说出诗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课前围绕旅游进行谈话,感受祖国的山河之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并解题

  1、用回答以前学过李白的诗篇名称的谈话方法导入课题,并板书课题。

  2、解题“天门山”、“望”,“望天门山”

  让学生参看课文注释并回答,教师指点。(天门山,指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两山夹江对峙,形如门户,所以也叫天门山。望,是观看。望天门山就是诗人观看天门山所见到的景象。)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让学生先简单介绍作者。

  2、老师对作者简介(映示图片)。

  3、写作背景(映示图片)。

  三、初读古诗

  1、读准读通

  (1)自由读诗(两遍),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朗读。(找两个同学)

  (3)正音,重点关注发音易错字。

  (4)齐读一遍。

  2、读好诗句的停顿。

  (1)让学生尝试有节奏地朗读诗歌。(指名两名同学朗读)

  (2)根据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停顿问题进行梳理,映示带停顿标志的诗句。然后范读让学生模仿,熟读古诗。

  四、教学生字的写法

  1、映示带田字格的生字图片断楚至孤帆

  2、利用课件指导说明这5个生字的写法。(从结构、笔画、笔顺等方面说明。)

  五、把握诗歌大意

  1、让学生默读古诗,圈画诗中描写的景物,同桌交流,结合注释了解“天门山”“楚江”。

  2、指名回答并订正。

  (1)(天门山、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2)映示天门山、楚江图。

  3、让学生用一句话说说诗歌主要写了什么。

  (描绘了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

  六、构想画面,理解诗句

  1、教学第一、二诗句。

  (1)出示诗句,让学生边读诗句边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2)让学生借助“断”“开”,等字理解“天门中断楚江开”的意思。

  ①重点理解“断”“开”,体会长江水势的浩荡。(断:切断、截断。开:劈开、断开。)

  ②出示楚江图片,引导学生交流“你看到了一条怎样的江”。

  ③指名回答第一句诗的意思,然后教师归纳出示。

  (浩浩荡荡的长江把天门山从中间劈开,一分为二。)

  ④指导朗读“天门中断楚江开”。

  (3)聚焦“回”,指导理解“碧水东流至此回”的意思。

  ①学生重点理解“回”,想象江水汹涌回旋的景象,理解诗句的意思。图片展示景象及词义,再让学生归纳诗句意义,后教师订正。

  (回:回旋、回转。诗意:东流而去的长水经过天门山时形成回旋的水流。)

  ②指导学生朗读“碧水东流至此回”。

  (4)指导小结古诗学法(图片展示):

  ①结合注释或查找解释,理解诗句。

  ②想象画面,理解诗句。

  2、教学第三、四诗句。

  (1)出示第三、第四句诗,指导理解“出,来”的意思(出:突出、出现。来:驶来。),让学生边读诗句边想象画面,出示画面,然后交流。

  (2)激疑思考:两岸的青山怎样“出”?

  (3)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讨论,“当你坐车或骑车行驶在路上的时候,路前方的景物带给你怎样的感受”,体会诗句中“出”“来”所描绘的情形。

  (4)指导朗读第三、第四句诗,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然后教师出示归纳诗意。(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一叶孤舟从日边而来。天门山好像在张开双臂,欢迎从日边而来的孤舟,富有情趣。)

  (5)体会诗人愉悦的心情和诗歌描绘祖国山河壮美的特点。

  七、背诵默写

  1、指導学生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出示“水势浩荡经过天门山”“碧水落日孤帆”等图片,让学生为图片配上合适的诗句。

  3、教师投影默写纸,让学生观察每行的方格数,讨论古诗书写的基本格式,在指导学生正确默写。

  八、作业:有感情地背诵《望天门山》,默写《望天门山》。

  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断开

  回

  出

  来

  壮美

《望天门山》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 通过欣赏,让幼儿学会这首古诗,感受诗中的意境。

  2. 培养幼儿对古诗文的兴趣。

  活动准备:

  图片,音乐,图卡。

  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引出古诗

  1.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幅图,请小朋友看一看,图上画了些什么?

  2. 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色,你想到了什么。?

  3. 从前李白老爷爷也到过这个地方,还写了一首诗,我们一起来听听好吗?

  4. 教师朗诵古诗。

  二、结合图片理解古诗

  1. 你听到了什么?(幼儿说一句,师出示图片)

  2. 你还有哪些地方不懂呢?教师解释难解词。

  三、学习古诗

  1. 跟着图片,变换多种形式朗诵古诗。

  2. 幼儿人手一份图片。

  3. 老师想考考小朋友,教师念一句,请你们找出相应的卡片。

  4. 变换形式,可以找个好朋友玩这个游戏。

  四、听音乐吟唱古诗,结束活动。

  老师这儿还有一段很好听的音乐,我们跟着音乐来念这首诗,也可以跟着它一起唱,好吗?

  活动反思:

  本次教学活动中有三个环节我都运用到了图片,因为幼儿都是形象思维占主导。活动开始我运用图片导入,很成功的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把幼儿导入到古诗的教学中去。

  在幼儿理解诗歌的环节中,我利用四幅图帮助幼儿更好的理解古诗内容,让幼儿能比较轻松的理解了古诗的含义,有了深刻的感悟,有感情地朗读便水到渠成了。最后加入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环节,借助于图片让幼儿巩固朗诵诗歌,为最后的古诗吟唱打好基础。

《望天门山》教案 篇4

  一、课前:

  读有关长江的诗: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明杨慎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宋苏轼

  欲寄两行迎尔泪,长江不肯向西流唐白居易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宋辛弃疾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宋柳永

  这些诗有什么特点?通过读诗,长江在你的眼里是怎样的?

  二、开课:

  1、书法欣赏(课件出示《望天门山》书法作品)

  2、让学生猜是哪一首诗?

  3、这幅书法作品好不好?

  三、默写古诗〈望天门山〉

  1、师生同默;

  2、简介李白;

  3、结合诗歌的注释,读诗,问:你读懂了什么?

  4、再读,问:这首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四、评读

  1、课件出示世人对这首诗的评价;

  2、诗里哪些地方表现了这种气势?

  3、指导学生读出这种气势。

  五、品读

  1、由乾隆皇帝的评价引入。

  2、“碧”的品读;

  3、“孤帆”的品读,插入《李白是个怎样的人》材料

  六、拓读

  李白的诗〈天门山〉和文〈天门山铭〉

《望天门山》教案 篇5

  课前唱《赶海》。

  师:同学们《赶海》唱得非常动听,我想请同学背首诗怎么样?谁会背杜甫的《绝句》?(许多学生表示不会背,最后一名女生完整背出。)

  师:真不错。咱们学了古诗就要记住它。

  师:咱们做个游戏,刚才咱们唱了《赶海》,我们现在把诗的词填到旋律中去。谁能用《绝句》的词来唱唱《赶海》?会吗?

  生:不会。

  师:那你来唱《赶海》,我来唱《绝句》。(学生唱一句《赶海》,老师唱一句《绝句》)

  师:有意思吗?我们会不会唱《让我们荡起双浆》?(师生一起唱。)

  师:用这首歌咱们来填填词,我们一起把《绝句》的词填到这首歌里面,老师开头,你们慢慢跟着哼。(师生一起唱)

  师:有意思吧!好!,我们下课再来。

  [有新意!不但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情绪,拉近了师生距离,还让学生明白了古诗不但能吟诵还能唱。]

  一、 导入

  1.引出课题,板书课堂,理解课题。

  师:咱们先来认一个字,有点难度,因为是甲骨文。知道什么是甲骨文吗?

  生:古代人创造的字。

  师:刻在龟甲上的。看清楚了,这是什么字?(教师板书甲骨文“天”,指导学生观察分析。)

  师:再看这什么字?(教师板书:甲骨文“门”) 生:门。

  师:对,你看左边一扇右边一扇。(指导学生观察。)

  师:再加一个字,(教师板书:山)读一读。 生:天门山。

  师:咱们汉字是表意的,就这“天、门、山”三个字,你想一想应该是一座怎样的山? 生:很高的。

  师:你关注了“天”字,那你说的这个山可以叫“天山”。 生:很大的山。

  师:“门”那该是……看看门的形状…… 生:面对面的。

  师:左边一座,右边一座。那就是….. 生:天门山。

  师:公元727年,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李白曾经游览天门山,写下了《望天门山》。(教师板书:望)

  师:什么叫“望”? 生:看。

  师:怎样看才叫“望”? 生:向上看。

  师:还有吗? 生:从高往下看。

  师:那叫俯视。向远处看就是望。

  2.学生齐读课题《望天门山》。

  师:一块儿读课题。(学生读课题。)

  师:读出向远处看的感觉。(学生再读课题。)

  [通过出示甲骨文,引导学生观察字形,不但帮助学生理解了课题,还使学生体会到汉字具有表意的特点。]

  二、 初读感知

  1.学生自读古诗。

  师:李白的《望天门山》描写了怎样的景物呢?拿出你们的课文纸,自由读几遍。注意字音读准确,节奏读清楚,读完了结合下面的注释和课文的插图想一想诗的意思。读自己的。(学生自读诗句,教师巡视。)

  2.汇报自读成果,教师相机指正。

  师:读几遍了? 生:两遍、三遍。

  师:谁能读一读这首诗?(指名读)

  师:响亮、大声地读,咱们认真听,听听他的字音是不是读准了。

  [对读的学生和听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个人都有事可做。]

  师:比较流畅,再读读这词。 生:中断、至此回。

  师:“至”是翘舌音,“此”是平舌音。(学生跟老师学读“中断”、“至此回”)

  3.初步指导读诗。

  师:谁再来读读这首诗?我们要听听字音读准了没有,节奏读清楚了没有。(请一名女同学读)

  师:听出她的停顿了吗?你给了大家很好的提示这叫“二二二一”,老师还有给你提个建议,读得再慢一点,你跟着老师的手势来。(学生看老师的手势读古诗第一句。)

  师:我们一起看老师的手势读后三句,感受一下诗的节奏。注意不要跑到老师手势的前面。(全班学生看老师的手势读诗句。

  [用手势语这种无声的语言指导学生读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师:有味道吧。诗歌读起来就有歌的味道,唱歌时,我们有时要重唱,今天我们读诗就来叠读,怎么读呢?你们读一句,老师依你们的节奏读后三个字,把握好节奏,我们一起来。(师生合作读诗)

  师:咱们换一下,老师读一句,你们依着老师的节奏来,老师读一句,你们重复后面三个字。(师生合作读诗)

  [以这种游戏的形式,将诗的读法教给了学生。让学生在玩中学,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效果好。]

  4.初步了解诗的内容。

  师:这诗中有歌,诗中还有画呢。不信,我们静静地默读一边遍,这《望天门山》一句一景,是连环画。下面我们静静地默读一下,找一找每一句都有哪些景物,拿起笔圈画下来。(学生默读诗,边读遍圈。)(指名汇报)

  生:楚江、碧水、青山、孤帆。

  师:有没有补充? 生:天门、日边。

  师:这叫读得细致,找得清楚。瞧,诗中就是写了这些景物,“天门、青山”写的都是天门山,“楚江、碧水”写的都是楚江,前三句从不同视角反复写了天门山、楚江,最后一句写了远处的“孤帆、日”,现在我们都是李白,让我们一起乘着小船去“望天门山”。

  三、 精读感悟

  1.学习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 (学生齐读古诗第一句。)

  师:什么叫“中断”? 生:就是断掉了。

  师:那“中”呢? 生:中间断了。

  师:就是从中间断了。那我们一起来看看“断”的小篆写法。(教师板书“断”的小篆写法)

  师:中间是一把刀把两束丝全都剪断了,右边是一把锋利的斧头,就这个“断”字,你知道天门山是怎么断的吗? 生:劈开的。

  师:用刀给劈开的。这就是诗人奇特的想象。那把利斧,那把刀是什么?

  生:江水。

《望天门山》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读诗的兴趣,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 朗读感悟法

  教学过程

  配乐,课前欣赏祖国山河美景。

  一、问题导入,释题。

  1. 孩子们,你们喜欢游山玩水吗?都去过哪些风景优美的地方?

  2.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祖国处处都有迷人的风光,三清山令人神往,长江风光无限旖旎,庐山瀑布气势磅礴,黄山云海云雾缭绕……祖国大好河山看不完、道不尽。有一位唐代诗人,他也游历了许多名山古川,写下了千余首流传千古的诗歌,被人们称为“诗仙”,他就是——李白。(板书)

  4.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他写的一首山水名诗——望天门山(教师板题,望天门山)就让我们跟随大诗人李白去望天门山,欣赏山水美景。(教师板书:望)

  5.释题:“望”就是远远地看,那么李白在这儿望到了哪些美景呢?让我们去诗中寻找答案吧!

  二、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看清要求,自由读读古诗两遍。(课件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指名读,正音。

  3.初步指导读出诗的节奏。

  4.根据手势,标画节奏。

  5.师生合作叠读诗歌,体会诗歌一唱三叹之美。

  三、展示交流

  1.感受诗歌的景美。

  这诗中有歌,诗中还有画呢。《望天门山》这首诗一句一景,就像一幅水墨画。下面我们静静地默读一下,找一找每一句都有哪些景物,拿起笔圈画下来。(课件出示要求:学生默读诗,边读遍圈。)(指名汇报)

  2.巍巍天门山,滔滔楚江水,还有孤帆红日,这么美的景物,谁来读一读诗文?

  3.学习第一、二句。课件出示: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这句诗中哪个字最让你感受到天门山的气势?(抓住断字感受江水的气势)当李白看到浩荡的楚江水劈山而去,不禁发出这样的吟诵(生读,读出气势)

  4.这样汹涌的江水,这样的气势,谁来读。(指名读,再读,男生读,全班读。)

  5.一边想象画面再读。并让学生用优美的语言说出自己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6.红日、 白帆、碧水、青山,李白的心和山水已相融在一起。诗人扬帆而下,望此美景,不禁吟诵……孩子们,读到这里,你能不能体会到当时李白写这首诗时,是一种什么样心情?大诗人李白想要通过这首诗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师总结:(一千多年过去了,天门山还是那样的险峻雄伟,长江水还是那样碧绿多情,如果你有机会到那里旅游,你也会像李白一样,深情吟诵……同学们,今天也让这些字,这首诗,这支歌,这座山留在我们的心里,让我们再一次诵读……(学生配乐读诗。)

  四.巩固拓展

  1.总结学法。师:孩子们,善于总结与反思的人才能学得更好。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刚才学习《望天门山》这首古诗的学习方法,然后在学其他古诗的时候运用它,那么你就做到了举一反三。学生总结,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课件的学法。1.初读。(读准字音)2.再读。(读出节奏)3.想象。(想象画面)4.悟情。(体会表达情感)我们刚才说过,李白是一个浪漫的诗人,他游览过祖国的许多名山大川,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篇。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也写过一首山水诗。现在,请用你们刚才总结的学法自学《望庐山瀑布》。

  2.学生总结方法,自学《望庐山瀑布》《终南山望余雪》。

  3.小组展示自学成果。

  五、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背诵《望天门山》

  2.孔子曾说过:不读诗,无以言。诗歌是一幅意境悠远的画,诗歌是一首动听优美的歌,诗歌是灵动的文字与涌动的情愫美妙结合,在诗人的笔下,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还有很多很多,让我们在课外也去搜集一些,运用在这堂课里你所学到读诗方法,让诗歌浸润你们充满童真的心灵吧!

《望天门山》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3、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望天门山》的网络课件,李白的一些诗歌和其他诗人

  描写长江的诗词名句。

  2、学生准备:朗读古诗,平时积累一些李白的诗歌。

  教学重点:  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难点:

  感悟诗境。

  教学过程:

  一、巧妙引诗文

  师:就在我们安徽省当涂县有一处雄奇秀丽的景色,同学们想去看看吗?

  生:想,是什么呀?

  师:早在唐朝时,大诗人李白来到这里,作下了流传千古的《望天门山》一诗,现在请大家随着李白一同去游览长江吧。

  利用网络课件展示给学生的是:李白兴致勃勃乘船顺江而下欣赏天门山一处奇特景象,配乐,李白诵诗: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欣赏结束。

  师:你们游览了天门山的景色,有何感叹?

  生a:天门山真雄伟啊!

  生b:长江真浩瀚啊!

  生c:天门山真险峻,这里的江水波涛汹涌可称奇观。

  生d:这里的景色真美,真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生e:李白很有才华,作了这么美的诗。

  师总结:大家看得仔细,说得更好,你们从不同的角度理解  了诗中内容。听说你们很聪明,那我考考你们。(板书:山),什么字?你能说带有山或与山有关的成语吗?喜欢游山玩水吗?都游过哪些山?还想去游哪些山?

  今天,老师带你们沿着当年李白的足迹去游天门山,怎么样?那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古诗,板书:望天门山。

  二、初读知大意

  1、刚才让老师领略了你们扎实的语文基本功,现在再去过难关,有信心吗?

  会读这首诗吗?自己大声读读。

  你们刚才的表现也激起了老师的表现欲,我也要读一读。(师范读)

  现在你们是否也想读?那就与老师一起读吧!

  男生来读读。女生来读读。全班一起读。

  2、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再去读读、找找、划划。

  反馈: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3、我还知道你们班画画水平很不错的,来展示一下吧,把这首诗画出来。想要把这首诗画好,该做些什么准备?(读诗、读懂诗的意思)

  生自由作画。

  谁来向各位展示一下自己的佳作,说说自己画中的得意之处。根据生的回答追问你为什么这样画?有何依据?

  三、品读悟诗情

  1、师也画一画,板画天门山。这是——?天门天门,顾名思义就是通向天上的门,可见天门山怎么样呢?(山:高大雄伟、陡峭险峻)(介绍天门山)

  是呀,难怪诗人写到天门山犹如被江水冲击而隔断似的,这么雄伟这么有气势,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工哪!

  2、师板画江水回旋、向北流。老师画的是什么?(水)怎样的水?(碧水)碧水还可以说什么水?(清清的水、绿绿的水、干净的水……)这样的水流到天门山的时候,由于山势的阻挡,产生回旋,转向北流了(师结合板书加上手势来说)。

  现在,你的眼前仿佛浮现出什么画面?你仿佛听到了什么?(水狠狠地、猛烈地撞击岩石,发出哗哗、很响的、震耳欲聋的声音……)大自然的景色真是秀丽神奇!(水:碧绿、波浪滔天,滚滚东流)

  其实我画的水是一条江,叫什么?(楚江)楚江又叫什么?(长江)在古代,长江在天门山之前的中游流经战国时期的楚国地域,被称为楚江,天门山之后的下游流经吴国地域,被成为吴江。

  我画的其实就是诗里的哪几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师神情并茂读这两句诗。你也想读读吗?我们比赛读,你们不先练练吗?指名几位生读,评读,评出优胜者。

  3、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山的磅礴,诗里还有写山的吗?(两岸青山相对出)这又是怎样的山呢?师板画两岸的青山,同时板画孤帆和太阳。

  4、看看老师又画了什么?怎样的小船?怎么行驶的?从孤帆你还能联想到什么?(诗人李白在这船上欣赏风景,被美景陶醉了,写下这流传千古的佳作。)

  刚才我画的是哪两句?(两岸青山相对出,一片孤帆日边来。)师做手势范读,生练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老师展示天门山的图片)

  既然大家都画出了这首诗,那肯定能用自己的话把画上的景物说一说,谁来啊?

  (注释:中断:从中间断开。至此:又作“直此”。回:回旋,打转。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分为两座山,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儿,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的旁边悠轻快驶来。

  想象“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画面。

  学生质疑:

  生a:东西梁山是高大的山峰,怎么能用动词“出”呢?

  生b:“出”在这儿是什么意思? 

  师:你们所提出的问题,正是理解的难点所在。

  师:把这句诗改为:“两岸青山相对立”好不好?

  学生个个摇头,表示不赞成。

  师:为什么不好,用“出”字有何绝妙之处?

  学生冥思苦想,却张嘴结舌。

  师:请大家再来欣赏课件。

  学生看到诗人在茫茫长江之上,孤帆顺流而下,远处天门两山扑入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这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

  生a:“出”比“立”好,“立”给人感觉呆板,而“出”给人感觉活跃。

  生b:“出”表现诗人在行舟过程中由远到近看到天门山的样子。

  生c:“出”给了我们动感,天门山由远到近,由渺小到高大,显现在我们眼前。

  师总结:

  是啊,李白不愧被后人称为“诗仙”。一个“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更让我们融入到诗的意境中。让我们带着感情朗读这首诗。

  5吟诵背诵古诗,默写并展示自己的画作。

  (1) 美的诗,能积累下来吗?可以做做动作背。生自由背诵,指名背,齐背。

  (2)  大家会背了,那会写吗?请大家把这首诗按自己喜欢的方式默写在刚画好的图画上,给自己的画配上诗,好吗?

  (3) 3、请同学上台再次展示自己的作品。

  四、拓展升感情

  这么精彩的诗是谁写的吗?对李白你了解多少? 学生点击网络资源学习:

  (白,眉州(今四川)人,是我国唐朝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歌以豪放著称,现存诗歌将近1000首,被后人誉为“诗仙”,其中有很多是写山水的,你还知道李白哪些写山水的诗?

  老师也找了几首,给同学们欣赏。试与同学共同吟诵:《独坐敬亭山》、《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不但大诗人李白写了很多关于长江的诗歌,历史上好友其他很多诗人也写过歌颂和赞美长江雄奇壮美的诗词,老师收集了一些名句,你愿意同我一起分享吗?读有关长江的诗词名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明杨慎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宋苏轼

  欲寄两行迎尔泪,长江不肯向西流.——唐白居易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宋辛弃疾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宋柳永

  这些诗有什么特点?通过读诗,长江在你的眼里是怎样的?

  都描写了长江水波浪滚滚,气势磅礴的雄奇壮美的景象。我们都不由得赞叹:祖国的山水真美啊!

  结语留言:

  古诗是我国文化宝库里的一夺奇葩,而李白只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星,还有很多诗人和他们的诗歌也很有名,千古流传,等着你们去欣赏,去诵读。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水也是无比壮美,江山如此多娇,也等着大家去欣赏,去歌颂赞美呢!请在留言板抒发你的感受和收获吧!

《望天门山》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七言绝句诗写长江下游的名胜天门山,展现了天门山的雄伟气势。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教学目标:

  一、读懂词句的意思,理解诗的内容,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三、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

  教学重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山河的感情。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搜集背诵李白的古诗及诗人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李白的诗。

  2.播放多媒体资源课件中的李白像,指名简介李白。

  3.师:李白写诗比较喜欢用夸张,比喻的手法,想像非常大胆,丰富,语言非常优美,李白一生游历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写了许多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歌。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望天门山》。

  二、初读感知,画出不理解的诗词,了解诗意。

  1.课件出示“望天门山”的图,让学生感知。

  2.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交流。

  4.读中自悟诗意。

  三、品读全诗,感悟诗情。

  1.指名个别读,小组诵读。

  2.指导读

  3.配音读

  四、背诵默写古诗,拓展积累。

  1. 配乐背诵

  2. 默写古诗

  3. 课件出示李白描写河山的诗

  结束语:今天我们跟随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脚步游览了雄伟壮丽的天门山,赏析了这首古诗,并且学习了学习古诗的几个步骤,希望同学们以后多读这样的好诗词,让我们更多了解感受祖国灿烂的文化。

《望天门山》教案 篇9

  一、 教材简介

  本课文是三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古诗,李白的《望天门山》,我略去其中的写字和识字环节,和大家探讨的是如何更好地学习古诗。

  我确定本首诗的教学目标是:

  1、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感情,热爱祖国河山

  2、 能正确朗读、会背诵

  3、 感受语言,积累语言

  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法如下:

  二、 层层深入,图文结合(教法)

  我把学习由浅入深,板画与古诗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真正领略古诗的风采。

  学生该如何有效学习呢,可以概括为

  三、 读中感悟,感悟促读(学法)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边读边感悟,感受到的内容用读来表达。

  具体该如何操作呢?下面我简介教学流程

  (一) 导入(背景导入)

  我觉得这样可以更好的理解诗的内容。我这样给学生介绍,李白25岁时,离开四川去洞庭湖游览,接着他乘船顺江向东,在经过安徽省涂县的东西梁山时,看到滚滚的长江时,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李白当时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呢?现在我们就来学习李白的这首《望天门山》此时板书课题

  (二)层层深入 展开教学

  (1)读熟 扫除障碍

  首先,让学生把诗读正确、流利,扫除生字障碍。

  师:我们用两分钟的时间把这首诗读熟,放手让学生自由读,在读熟时,我接着引导学生读懂

  (2)读懂 理解诗句意思

  在理解诗句意思时,学生读一句,教师板画一处,诗图结合,诗句的意思全在图中,一目了然。这时再引导学生读诗,这次学生的感受一定和第一次不一样。

  师:同学们看这首诗的四行两句,谁能读出不同语气,在学生的朗读中就会体验到第一句中长江的雄浑、辽阔、汹涌。也体验到了第二句中那撒满夕阳的辽阔的长江中,那孤帆一点的绮丽、洒脱。引导学生用各种形式朗读。

  (3)品读 感受语言的奇妙

  这是教学的难点,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很高的要求,我觉得这么好的语文素材,这么优秀的文化瑰宝,如果不利用好,太可惜了,但又不能强加给学生。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是这样设计的,我让学生在不同的字下点上重音,然后朗读体会,谈自己的感受。

  第一次在断 开 回 来 下点重音 读过之后,学生谈想法,师出板书:语言美

  第二次在天门 楚江 碧水 青山 孤帆 下面点重音,再朗读体会,学生就会发现一句一景,师板书:结构美

  同学门把自己的感受放在这首诗中,再自由尽情朗读,此时字字含情,句句有景,学生真正感受到了古诗的魅力,真正感受了语言,积累语言。(三)想象画面,此时背诵

  四、扩展提高

  这时教师出示搜集的描写祖国山河的古诗,然后学生再把自己搜集的读听。

  通过以上层层深入的设计,学生真正触摸到了古诗的脉搏,领略了古文化的妩媚和风采,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望天门山》教案 篇10

  教学目的:

  1、借助注释理解《望天门山》的诗意,了解诗歌描写的是怎样的景象,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

  2、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预习内容设计:

  1、查找有关资料或工具书,了解作者生平及作品。

  2、尝试自读 理解古诗。

  (1)借助字典读准字音。

  (2)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试着讲讲这首诗的意思。

  (3)有什么学习困难记下来,以备质疑。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和查找有关资料的能力,利用工具书或有关资料,自己能初步读懂古诗的意思及边思考边发现问题的能力。)

  一、总结 评价学生自学检查的情况

  (设计意图:有布置就要有检查,有检查就要有总结和评价。借以肯定学生的学习能力,鼓励学生的进步,激励学生自能读书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一)学生质疑

  师生共同归纳,梳理。有的问题师生即时解决;有的则在进一步学习中解决。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根据学生质疑的问题,教师了解学生困难所在,从而有针对性的实施教学,是教学的目的性更强。)

  二、学习古诗

  1、学生自读《望天门山》,想象描绘的画面,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还可以画一画。

  (设计意图:利用多种方式理解诗中描述的内容,想象使内容丰富形象化。)

  2、全班交流汇报自读情况。

  1、理解诗意。

  (1)突破难点:“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回” 怎样理解?如果想象画面,或描绘时怎样表现这一内容?

  (2)开头两句从诗人自己奇异的感觉中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壮美的江山胜景图,末两句写了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此时他眼中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作者都看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从部分到整体理解古诗内容,弄清楚作者观察方位及顺序。)

  2、结合插图读诗句。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诗配画,画配诗,诗画结合,直观教学,强化理解和记忆。)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默诵这首诗,看谁背得快。

  1、有感情诵读。

  2、还知道李白的哪些诗?尝试介绍几首,谈谈对诗的理解认识等。

  (设计意图: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拓展学生学习范围,开阔视野。)

  三,总结本节课学习情况。

《望天门山》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壮丽,感受作者豪迈的情感。

  2.会读,会背两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含义以及诗中的字词。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包含的哲理。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读会默写《望天门山》,了解古诗的大意。

  2.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壮丽,感受作者豪迈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

  1.以前我们学过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大家还能背出来吗?齐背《望庐山瀑布》。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李白的《望天门山》这首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乐观豪迈的感情。

  二. 简介天门山和作者李白

  三.学生自读《望天门山》找出诗歌里不理解的字,词。

  四.教师范读课文

  五.学生自学古诗

  1.指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互相讨论,了解诗歌的大意。

  2.诗题:望天门山。望:就是观看,欣赏。望天门山:就是欣赏天门山的美丽景色。

  3.学生通过诵读,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然后把全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4.让学生通过自由诵读,结合看课文,挂图,在头脑自学形成画面,把想象到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还可以让学生把想象的景象画出来。

  六.教师小结诗歌大意。

  七.朗读指导

  八.作业:

  1.背诵《望天门山》

  2.默写《望天门山》

《望天门山》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了解<<望天门山>>的大概内容及本诗所表达的情感.

  2.想象<<望天门山>所描绘的景色.

  3.朗读.背诵.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目标1.2.3.

  教学难点:目标1.2.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探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师生交流由回顾唐朝的两个大诗人导入新课。

  2.了解作者李白.

  学生借助工具书介绍,师补充。

  3.了解诗意.

  学生自由读诗借助注释及工具书初步理解诗意。

  小组交流并选代表汇报,师生评价。

  师反馈纠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意。

  4、划分节奏。

  抽读、师范读、自读体会节奏,师反馈。

  5、感悟诗情。

  师点拨提问,师生探讨做结。

  5.想象画面.

  师生齐读诗,然后师畅谈本人对诗的理解帮助学生再次感悟诗意。

  5.小结.

  学生班内自由交流谈心得。

  师整体评价总结本诗。

  6.作业布置。

  背诵并默写本诗。

  用自己的话翻译本诗。

  7.板书设计.(略)

《望天门山》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古诗,理解诗句意思,自然成诵。用心品读诗文,体悟“水光潋滟”、“山色空蒙”构筑的画面与意境,读出诗的韵味与美感,读中悟情。

  2.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朗读古诗,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教学难点】

  1、朗读古诗,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2、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情境,以读为主,读中悟情。

  3、感受诗人眼中的西湖,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理解诗题

  1、师:现代诗人艾青曾经写道:月宫里的明镜,不幸失落人间。同学们,你们猜,诗人笔下那不小心落于人间的明镜是什么?生:是西湖。几千年来,人们用自己心中的笔描绘着西湖的美,出示白居易诗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杨万里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林升诗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就几时休。”人们就是这样用自己的笔,抒发了内心的情怀。苏轼也是一样,他对西湖爱的格外深沉。今天我们将跟随苏轼的脚步到西湖边去欣赏西湖的美景——《饮湖上初晴后雨》。

  2、老师写诗题,你来读诗题。学生读诗题,注意要读出停顿。

  师:你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生答

  师:是啊,他们在西湖上喝着酒,赏着美景,起初是晴的,后来下起了雨。带着你对题目的理解来再读诗题。

  二、学习生字,明确节奏

  1、师:同学们看“初”字。“初”是要求我们会写的生字,请你仔细观察我们在写时要注意什么。生答师:左边为什么是衣部旁呢?(带学生从甲骨文造字开始追溯“初”字的来源。)师:了解了左边衣部旁的来源,我们来写这个字写的时候,要注意它的字形结构左长右短。师范写学生练习书写,注意书写姿势

  2、我们一起走进诗中去看看这景色到底如何?首先请你借住拼音,把这首诗读正确读流利。学生自由读诗,评价师:借助停顿符,我们可以把诗读出它的停顿。借助拍子同样也可以。我们拍手试着读一遍,开始。师生共读

  师:停顿符和拍子都是读出停顿的好方法。再找学生读师:你读得可真投入,读诗就要这样,不仅要读出节奏,更要读出它的味道。师生合作读(老师一、二句,学生三、四句)(老师一、三句,学生二、四句)

  师:古人在读诗的时候也会有平仄调的不同,让我们把诗吟唱出来。听。(唱诗)看着古诗,想象着你就是苏轼,此刻泛舟湖上,欣赏着眼前的画面,跟着它唱出来。学生唱诗

  三、初识西施,走近西湖

  1、师:在苏轼的眼中西湖却像什么呢?生:西子。

  师:你怎么知道的?(欲把西湖比西子)

  师:他把西湖比成了西子。你知道西子吗?生:她是春秋时期越国有名的美女。

  师:你从哪儿知道的?生:书的注释上写着。

  师:同学们,借助注释来理解古诗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2、对西施,你有了解吗?

  介绍西施,读课件连鱼儿都被她的美貌所吸引,西施美不美?真正的美人略施粉黛,画个淡妆,可以吗?浓妆艳抹,可不可以?这就是——淡妆浓抹总相宜。在苏轼的眼中,西湖像西子一样美,所以他才——欲把西湖比西子。

  四、细读诗句,欣赏晴雨西湖

  师:这么美,美在哪里?苏轼提起笔只用下两句诗,就把西湖淡妆浓抹了一番。你来读——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1、水光潋滟晴方好。

  (1)“潋滟”是什么意思?(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你是怎么知道的?(看课本注释知道的。)

  (2)师:让我们一同来猜猜,看着“潋滟”两个字,你觉得它可能跟什么有关?生:跟水有关,因为这两个字都有“三点水”。

  (3)“潋滟”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波光粼粼,波光闪闪,波光闪动,湖水荡漾)出示“水光潋滟”的画面,用上面其中一个词说一说画中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水光潋滟”的意思。

  (4)是什么让西湖水面出现“潋滟”的景象?(阳光和微风)这也让我们了解到当时的天气是怎样的?(晴天。)让我们去西湖看一看,欣赏这“水光潋滟”的景象(看视频)。师:同学们,阳光照耀着水面,你觉得这水面像什么?生自由答师:同学们,这水光潋滟的景色够美吧,难怪苏轼会说——水光潋滟晴方好。生:(接读)

  (5)苏轼在诗中,用了一个字来概括他看到的画面。哪个字?——好请大家把这个“好”字读出来。一起读——水光潋滟晴方好。

  (6)师:老师在读的时候,查了查字典,发现“方”在字典里有七种解释,我选择了三种,你看看“方”是什么意思?(出示课件)生:第二种:正好,恰恰。

  师:“晴方好”的意思是?生:晴天的西湖正好显得是那样的美好。请你读,读出晴天西湖的美好。个别生读,齐读

  2、山色空蒙雨亦奇师:西湖真会打扮自己啊,在阳光下,她是那样婀娜多姿。正当苏轼陶醉其中,忽然,雨雾迷蒙,眼前的西湖又变成了另外一幅景象。(课件出示“山色空蒙”画面)

  (1)师:说一说你眼前的画面。生1:像披上了一层轻纱。生2:感觉朦朦胧胧的。师:所以,这就是——山色空蒙。师:你在哪见过这样的画面?(出示课文“雨中日月潭”句子)。一生读现在,换个地方,让我们来到西湖。你来读。(山色空蒙雨亦奇)多种方式读

  (2)出示雨中西湖的画面(动态),如果此时,你就是苏轼,喝着杯中的酒,赏着西湖的美景,你想说些什么?生自由答师:苏轼用一个字,概括这个画面的景色——奇。

  师:那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雨中吧,谁愿意把这种朦胧、奇妙的感觉读出来?生自由读,男女生各读一遍后,全班齐读师:刚才还是水光潋滟,现在却是——生:山色空蒙。

  3、师:短短一天之中,就让我们看到如此不同的西湖,同学们,此时老师觉得这短短的14个字,仿佛汇成了一幅画,画中这位名叫西湖的女子是美的、妙的。看看谁能把这晴雨的变化读出来。生朗读诗的一、二两句生读,全班齐读,(注意停顿、重音、有感情......)4、西湖的景色既美又奇,苏轼可真厉害,短短的两句诗把西湖由晴到雨的状态,像一幅画一样铺展开来。在这幅画中,水光潋滟是美景。山色空蒙也是美景。晴是美景,雨也是美景。晴方好。雨亦奇。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古人在写诗的时候,不仅追求平仄,还会追求对仗,这样会让诗读起来更加的美。男生前半句。女生后半句。让我们这种美读出来。

  五、赏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师:晴天的西湖娇媚,雨天的西湖温柔,像谁呢?生:(齐答)西子。师生:(齐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西子无论是淡妆还是浓抹都那么美丽,西湖也是——生:(齐读)淡妆浓抹总相宜。师:那就让我们走进西湖,看看谁在为西湖化妆?(播放课件,出示西湖美景画面,教师讲述)美吗?难怪说,欲把西湖比西子——生: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这“淡妆浓抹”在每个人眼中都是不一样的,那就用你的笔,描绘出你心中的西湖吧!生:(练笔,教师随机指导)

  师:淡妆温柔浓妆艳丽,难怪苏轼发出这样的感叹: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西湖之美,美在一年四季,美在一日四时,美在阴晴雨雪。无论何时,西湖总是美的。刚才我们为西湖即画浓妆,又画淡妆。下面我们带上音乐,把西湖的这种美读出来。学生个人展示读,齐读

  六、走进诗人,情系西湖

  1、师:苏轼就这么看着,从早到晚,从日出到黄昏,从春到冬,他最惬意的事情莫过于游玩西湖。身在西湖,心更在西湖,他很想为西湖做点什么(出示苏轼任职杭州,改造西湖资料)师:(朗读拓展资料)看到这,你有什么想对苏轼说的吗?生:谢谢你,苏轼!要不是你,我们也看不到这么美丽的西湖景色了。师:同学们,苏轼对杭州,对西湖是日久生情啊,他一遍又一遍地看着西湖,想着西湖。看,一首流传千古的佳作就这样诞生了!(全班配乐齐读《饮湖上初晴后雨》)(全班吟唱《饮湖上初晴后雨》)

  2、感受不同诗人笔下西湖的多姿多彩月宫里的明镜,不幸失落人间。(艾青)若把西湖比明月,湖心亭似广寒宫。(周起渭)湖上春来似图画,乱峰围绕水平铺。(白居易)

  师:而在苏轼的眼中却是——生:(齐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七、拓展阅读

  师:苏轼沉迷于西湖的美景,他看着美景为西湖写下了453首诗,这一个数字足以看得出他对西湖的爱,就是这种爱。才让苏轼成为了赞美西湖的大家。

  拓展:《6月27日望湖楼醉书》。

  八、布置作业

  师:西湖风景美不胜收。赞美西湖的诗歌吟唱不休。还有很多的名家为西湖写下了著名的诗篇。课下请你搜集一些其他描写西湖的古诗读一读,品一品这浓浓的一湖诗意。

《望天门山》教案 篇14

  一、导入新课

  (出示风光图片)

  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有学多名山大川,或风光秀丽,或雄伟壮阔,自古以来,许多诗人为我国的壮丽山河,留下了千古佳句,唐朝大诗人李白在25岁那年,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板书课题)

  二、分析题意

  师:“望”是什么意思?

  生:看,在远处看。

  师:望天门山是什么意思?

  生:站在远处看天门山。

  (出示天门山图片)师介绍天门山:天门山在今天的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山。

  过渡句:当年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的乘舟顺江而下,途径天门山时,年轻浪漫,一派天真的李白写下了这首诗。

  三、初读古诗。

  1、师配乐朗诵

  2、师:经过课前的预习和老师刚才的朗诵,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李白在天门山都望到了哪些景物?

  生:青山、碧水、孤帆、红日。

  3、师:那我们就品味一下,这些景物如何让在作者的笔下具有了诗情画意的。

  4、师:下面同学们读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读清爽,读通顺。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断      楚      孤        帆

  (2)指读古诗

  过渡句:古人作诗讲究有板有眼、有韵律,所以我们要读出节奏,读出韵律。

  (3)出示幻灯片,指导按节奏朗读。

  四:分析诗文。

  师:同学们读了几遍诗句,发现了什么?诗中除了题目中有“望”字,诗句中有“望”字吗 ?

  生:没有。

  师:全诗除了题目《望天门山》有望字,诗句中却没有一个望字,然而仔细品味,我们会发现每一句诗句中都隐含着“望”字,并且这个望字流露出了作者的“山水真情”,下面我们逐句分析一下。

  (一)分析第一句

  出示幻灯片,指读第一句。

  师:第一句作者望出了什么?

  生:望到了天门山。天门山断开了。

  师:天门山是怎么断开的?

  生:被楚江冲开的。

  师:楚江是什么意思?

  生:长江。

  师:此时此刻你的头脑中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生:奔腾的长江水把天门山冲断了。

  师:长江水这么厉害,有这么大的本领,你从这厉害的水中看出了什么气势?

  生:波澜壮阔阔的气势。

  板书:望——波澜壮阔的气势

  师:谁能读一读这句,要读出长江水波澜壮阔的气势。

  归纳:诗的第一句读后自然会映入这样的画面:浩荡的长江水,飞奔而下,把本来一个整体的天门山冲击成东西两座山。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没有望见长江水那波澜转过的气势,作者如何能诞生:天门中断楚江开的诗句呢。

  (二)出示幻灯片,指读第二句。

  师:第二句作者望出了什么?

  生:望到碧水流到天门山,有转变了方向。

  师:为什么会转变方向,水流的不是很有气势吗?

  生:大山也不是等闲之辈,也非常厉害,面对湍急的水纹丝不动,表现出自己的雄姿伟岸。

  师:你的眼前又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生:碧绿的长江水向东流到天门山突然转了弯,向北流去。

  归纳:碧绿的长江水向东流到天门山后,突然转了个弯,向北飞奔而去,这里又写出了天门山的雄姿险峻,不是吗?高峻坚固的山峰岂能容忍江水的肆意横流,所以奔涌到天门山只能至此回了。不难看出这一句通过水势,写作者望出了天门山的雄姿伟岸。

  板书:雄姿伟岸的奇观

  师:谁能读一读这句,要读出天门山的雄伟。

  过渡句:望尽两岸青山排闼,忘却夹江水势汹涌,此时此刻,作者是什么样的心情呢?谁能有感情的读读最后两句诗。

  (三)分析三、四句。

  出示幻灯片,指读。

  师:作者此时的心情怎么样?

  生:高兴,喜悦。

  师:为什么高兴?

  生:因为使人陶醉在美丽的山水之中了。

  师:你知道李白是站在哪里望天门山的吗?小组合作,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汇报:生:小船上。通过两岸青山相对出这句诗,我们知道的。“相对出”应该是两岸的青山变得越来越清晰,是因为诗人坐着小船,越来越靠近天门山。

  师:“出”是什么意思?

  生:突出,也就是天门山由原来的看不见,变得越来越清晰。

  师:这个“出”字用得出神入化,把原本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

  师:此时此刻,你的头脑中又出现了什么画面。

  生:两岸的青山一会出现,一会又忽闪不见,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然驶来。

  归纳:满眼的山水风光开阔了作者的胸襟,感染了作者的心情,由此妙笔生辉: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青山绿水衬托着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然驶来,怎能不令人心驰神往呢?这遥望之中的传神一笔,不仅生动形象的描绘出“波澜壮阔的长江水,雄奇秀丽的险峻山峰,乘风破浪的孤帆”这一动态画面,也写出了自己的喜悦之情,我们看罢自然会心升共鸣,欣然陶醉在作者那青山绿水的心情之中。

  板书:青山绿水的心情

  师:谁能有感情的朗读一下后两句,读出青山绿水的心情。

  五:悟诗情

  过渡句:青山、绿水、孤帆、红日,好一幅美轮美奂的画面,短短的几句诗,却表达了作者美丽的山水真情。(板书:美丽的山水真情)

  师:谁能用自己的语言加上自己的理解,说说你从这幅美丽的画面中看出了什么?

  师: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让我们跟随着优美的音乐,再次感受这青山绿水带给我们的享受。

  生配乐朗读。

  师:这首《望天门山》早已成为千古佳句,让我们闭上眼睛,脑海中想象那美丽的画面,试着背诵一下,让它永远定格在我们的记忆中。

  指名背诵、齐背。

  六、  古诗拓展:天门山的青山绿水,让诗人由衷的热爱,他写的《早发白帝城》和《望庐山瀑布》同样是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出示幻灯片)这两首诗大家熟悉吗,谁能有感情的给大家读一读。

  七、交流展示:展示课前收集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八、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九、作业:把这首古诗背给你喜欢的人听。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望天门山》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