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找骆驼》教案

《找骆驼》教案

说的甜蜜 点赞 分享
《找骆驼》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

《找骆驼》教案(精选23篇)

《找骆驼》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2、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丢失骆驼的特点的。

  3、培养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习惯。

  重点难点:

  1、了解上任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发现这些特点的。

  2、理解老人为什么能够指点商人找回骆驼。

  课前准备:字条,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寻人启事》

  2、指名读。

  3、讨论“根据哪些内容能找到这个人。”(板书:特征)

  二、初步感知课文

  1、自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交流

  三、品读课文

  (一)品读第一段

  1、谈话讨论:商人到外地采购货物带骆驼干什么?

  骆驼会在什么情况下走失呢?

  此时商人的心情怎样?

  2、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

  出示第一自然段的文章。(自由读,指名读)

  3、通过重点词语体会商人的心情

  “找了很多地方”“赶上去”等词语

  4、指导朗读。

  过渡:刚才我们知道找人的时候要知道这个人的特征,那么找骆驼呢?(生答)

  (二)小组合作学习(2—10自然段)

  师:课文导读部分给我们提出了两个问题,那同学们能不能通过自己的学习将这两个问题解决掉呢?

  1、出示问题:(1)商人的骆驼有什么特征?

  (2)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征的?

  2、学生默读课文,画出认为重要的或者认为与问题有关的语句,然后跟同桌互相讨论交流。

  3、汇报交流,解决问题。

  (1)生汇报第一个问题,师板书骆驼特征

  (2)指导朗读。(出示对话,体会老人说话时的语气跟商人此时心情的变化。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学生自由朗读,分角色读,师生合作读)

  (3)汇报交流第二个问题

  a\ 指名读自己画的有关语句。

  b\ 用自己的话说说老人怎样知道骆驼的特征的.(师板书老人看到的现象)

  c\练习用“因为…….所以…….”说话。(先说原因,后说结果)

  再用“之所以……是因为……”说话。(先说结果,再说原因)

  (4)指导朗读。

  过渡:根据老人的指点商人找到骆驼了吗?(找到了)

  (三)朗读第11自然段。

  四、 拓展练习

  师:假设商人没有找到骆驼,你还能有什么办法帮他找到吗?

  (生讨论)

  学写启事。

  1、学生模仿寻人启事,练习口述《寻骆驼启事》。

  2、学写启事。

  3、课堂交流展示。

《找骆驼》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围绕课题、同学的回答和课文内容的省略处提出问题,并通过反复读课文,与学习伙伴讨论,解决问题。

  2.通过比较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走失”“详细”“不紧不慢”“指点”等词语的意思;学习用“是不是”提问;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能根据提示语读出不同的语气。

  3.读懂故事,懂得遇到问题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这样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教学重点】

  1.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

  2.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教学难点】老人是如何知道商人走失的骆驼有这些特点的。

  【课前准备】

  1.制作幻灯片课件:(1)课题,配背景;(2)“学习提示”上的两个问题。

  2.橡皮泥两团。

  【教学流程】

  一、课前游戏

  师:老师这里有两团橡皮泥。请甲同学来按左边这团橡皮泥,请你轻轻按。请乙同学来按右边这团橡皮泥,请你用力按。

  (甲、乙两名学生分别轻轻、有力地按压橡皮泥)

  师:请同学们猜猜,刚才他们各按了一个手指印,那么左右两团橡皮泥上的指印是不是一样深?为什么?

  (生答:不一样深)

  师:如果要让左右两边的指印一样深,该怎么做?

  (生回答)

  师:同学们都很聪明。看来,今天的课一定能上得很好!

  二、谈话揭题,整体感知,明确学习要点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六课《找骆驼》。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该怎样学?

  (一)初读课文

  师:这是一则读后会让人变得更聪明的故事。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怎样一个故事。读完一遍之后请站起来读第二遍,读到第三遍的时候请用手势表示一下。

  (通过手势,让学生的学习进程外显化,一方面能起到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的作用,同时也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调节教学活动,一举两得)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预设教师点拨,教师一边引导一边板书)

  (二)明确学习要点

  师:为了帮助我们学习,编书的叔叔、阿姨在课文前面作了提示,谁来读一读?

  (生读提示)

  师:学习提示让我们思考什么问题?

  (问题一:骆驼有什么特点?问题二:老人是怎么知道这些特点的?)

  师:这节课,我们就围绕这两个问题来研究课文。

  三、根据学习提示,练读课文对话,解决问题一

  师:现在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请同学们读一读老人和商人谈骆驼特点的对话,边读边想:走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请标上记号。

  (生自读并标注)

  师:老人说出了走失骆驼的几个特点?

  (生答:三个)

  师:商人听到老人说出骆驼的特点后,心情如何?(生答:心里高兴)从哪儿看出他心里高兴?

  师:现在老师来扮演老人,谁来扮演商人?(指名某学生扮演)我们分角色朗读他们的对话。(指导加上动作)

  师:再读对话,你们发现老人的发问有什么特点没有?

  (生答:都用到了同一个词语──“是不是”,这个问法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师:老人说的骆驼的特点具体、全面,然而又说骆驼去哪儿了他也不知道,难怪商人会忿忿地指责老人。请大家读一读商人说的话。

  四、根据学习提示,细读老人的话,解决问题二

  师:第一个问题解决了吧?现在我们该研究什么了?问题二的答案在课文的哪部分?

  师:好,我们来读老人说的那段话。这段话该怎么读?什么叫“不紧不慢”?

  (指导朗读)

  师:老人看见了什么?

  (生画下相关内容)

  师:老人看见了这些现象,他又知道了什么?

  (生用另一种符号画下相关内容)

  师:我想要知道你们画得对不对,该怎么办?请男同学读“看见”的内容,女同学读“知道”的内容。

  (男生、女生分别读课文)

  师:下面我们学习运用“是不是”发问。商人以为老人把骆驼藏起来了,所以忿忿不平。当老人不紧不慢地说出原因之后,他才恍然大悟。现在,老师要请你们来做一回聪明的商人。当你听到老人说出骆驼的特点后,能不能用上“是不是”来问一问老人?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师示范:请问,您是不是看见了,所以知道)

  师:同学们会问吗?自己试着问一问老人。

  (生自由练习)

  师:谁能够连起来问一问?

  (同桌互相说,然后群体表演,扮演老人的学生也要表现得越听越高兴,为商人的聪明感到高兴)

  五、深入理解,解读推理过程

  师: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有个问题。看见了路上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怎么就能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儿跛呢?老人当时是怎么想的呢?(请学生结合课前的游戏回答)能不能反过来说,要是骆驼的左脚是不跛的,那么──

  (生答:两只脚印应该一样深浅)

  师:很好。谁能来讲一讲老人看见路的左边有蜜、右边有米,心里又是怎样想的?

  师:老人看见树叶上骆驼留下的牙印,知道骆驼缺了一颗牙齿,你们能不能画一画,缺了一颗牙的骆驼留下的牙印应该是怎样的?

  (生试画—投影展示—进行比较判断)

  师:对,老人在树叶上看到的就是这样的牙印,所以他想:要是这骆驼──谁能接下去说?

  (师指名学生回答)

  师:下面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老人不紧不慢说的话。

  六、自由质疑,理解寓意

  师:课文中的老人请商人顺着脚印去找。读到这里,同学们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生问问题:为什么要顺着脚印去找?)

  师:是啊,为什么要让商人顺着骆驼脚印去找呢?我们来讨论讨论。

  (师生共同讨论)

  师:在老人的指点下,商人果然找到了走失的骆驼。同学们觉得故事中的老人是怎样的一位老人?

  七、回顾全文,积累语言

  师:故事很有趣,读了课文大家肯定受到很多启发。现在,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全文。同学们喜欢怎样读,齐读还是分角色读?大家要一边读一边思考,课文的哪些词语或写法给自己留下的印象特别深。

  (生读课文并交流)

  师:相信这些好词好句会随同《找骆驼》这个故事,一直留在我们的脑海里。

  【设计思路】

  一、促进学生语言与思维的共同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既要重视发展学生语言,也要重视思维训练,努力把语言发展与思维训练紧密地结合起来,使思维和语言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在《找骆驼》这篇课文中,老人说出了商人走失的骆驼的三个特点。但是,在课文中并没有展开描写老人的思维过程,课文留白处为学生思维发展预留了空间。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老人是怎么知道商人走失的骆驼的特点的,再用自己的话说出老人思维的过程,用课前游戏和课中画图为学生的思考作铺垫,引导学生可以从正面推理,也可以反向推理。这一过程,既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让语文教学更有语文味

  要在课堂上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融为一体,让语文课有浓浓的语文味。

  在《找骆驼》这课的教学中,如果只重视让学生弄明白老人知道了骆驼的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三个特点这两个问题是远远不够的。作为一堂教授中年级学生的语文课,要让学生在语言文字方面有所感悟,有所积累,有所提升,这才是语文课语文性的体现与落实。

  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时,抓住老人向商人发问时用上的“是不是……”这个句式,让学生学习发问,发问的内容则是展示老人是怎样知道骆驼特点的思维过程。如此一来,就把课文内容和语言文字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点评】

  怎么教略读课,一直是教师们很关注的问题。如果将略读课仅仅当做一篇阅读材料,上不挂单元学习专题的要求,下不连学习方法的迁移运用,至于语言学习,更不在思考之列,读过了事──这是对略读课文资源的一种浪费。但要是将略读课文当做精读课文一样来教,那又走向了另一极端,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没法得到锻炼──这就辜负了教材编者安排这一类课文的良苦用心。陆虹老师教授《找骆驼》一课的教学设计,为我们研究略读课文的教学,特别是研究如何用足略读课文这一教材资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

  《找骆驼》这篇课文位于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组,全组课文围绕“观察中的发现”这一专题组合。众所周知,观察中要有发现,极为重要的就是要善于提出问题。因此,构思这一组课文的教学,从语言文字学习的角度着眼,需要加强引导学生学会提问能力(即掌握提问的表达形式)的培养。陆虹老师正是从落实单元专题的内容及形式这两方面的要求出发,来制定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和设计教学过程的。

  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可圈可点之处不少。比如:课前按橡皮泥游戏的安排,既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为突破学习难点(理解老人没见到骆驼,怎么会知道骆驼的右脚有点跛的问题)作好了铺垫;整个教学设计以课文前“学习提示”中体现阅读方法指导的两大问题──商人走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以及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为主线展开,重点明确,思路清晰;让学生动手画一画缺了一颗牙的骆驼啃过的树叶上留下的牙齿印,形象地展现了中年级学生思维的特点和过程;等等。然而,我个人觉得特别值得称道的还当属“是不是”这一语言形式从发现到运用的教学过程的设计。本课第二板块的教学主要是通过朗读来推进的。在读了老人和商人的对话后,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老人的发问有什么特点,让“是不是”这样一种带有猜测、比较委婉的问法在学生心中留下印象。然后又在第三板块中利用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转换成商人的角色,尝试运用“是不是”这一形式来向老人发问。这一设计非常巧妙,它没有离开课文,去搞外加的、为运用而运用的提问形式练习,而是融课文内容理解、语言形式运用和思维发展于一体,尝试用“是不是”发问,练得很自然、很落实,使语文学科的本质──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相信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是不是”这一使用频率很高的提问形式,会在学生头脑里留下深刻印象,且自然融入学生的生活语言。

  当然,这样教学对于略读课文来说,会不会太细了一点儿,特别是教师的提问是不是多了一点儿,能不能将线条搞粗疏一些,以留出更多的时空让学生读读书,提出自己想问的问题,我们可以再研究。

《找骆驼》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留心生活,认真观察,勤于思考。

  2.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能力。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提出要求

  1.设疑导入 。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一位老人虽然没有见过那只骆驼,却帮助商人找回了骆驼,你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读了《找骆驼》这篇课文后,同学们就明白了。

  我们一起来学习《找骆驼》。(板书课题)

  2.提出学习要求。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来学习,并通过自读课文解决问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完全自由地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对难读的词、句可重点练习,多读几遍,读通为止。

  2.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再读课文,尝试解决“阅读提示”中的问题,圈画有关的句子,并找出不明白的地方。

  三、研究问题,合作探究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尝试解决问题。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老人非常详细地说了骆驼的哪些情况?

  (3)这些详细的情况老人是怎么知道的?

  2.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交流,互相启迪解决问题。

  3.各小组汇报学习收获,师生共同归纳整理。

  4.重点段阅读指导。认真阅读老人最后说的一段话,解决下列问题:

  (1)读一读,议一议:老人是根据什么知道骆驼的有关情况的?

  (2)填一填,说一说:(出示)

  因为老人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老人又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老人还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尽量用文中的语句,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填空,先在小组内互相说,再推选代表在班上说。)

  (3)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老人能指点商人找回骆驼

  (启发学生思考理解,老人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分析骆驼留下的种种迹象,并且通过这些迹象来确定骆驼的特点。)

  5.启发学生思考:读了这段话,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可从老人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方面来说,可从老人乐于助人方面来说,也可从自己的生活、学习实践方面来谈。)

  6.教师小结。

  老人没见过那只骆驼的模样,却凭着他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无误的判断,凭着骆驼留下的几处迹象,就分析得出骆驼的详细情况,达到了“窥一斑而知全豹”的境界,真可谓是观察与思考的典范。

  四、再读课文,创新表演

  1.朗读课文,想一想商人和老人说话时的动作、神态、心情和语气等,给文中的人物语言补充恰当的提示语。

  (启发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特点,结合课文的内容来补充。)

  2.小组合作讨论补充的提示语,并练习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注意人物语言的多样化和丰富性,如“是的”“不错”“对极了”等,积累运用语言。

  3.各小组根据补充的提示语进行创新表演汇报。

  4.师生共同评议,指出优点及不足。

  五、拓展运用,练习说写

  任选其中一项练习说一说,写一写。

  1.商人找到骆驼后,心情怎样,心中会怎么想,对老人会说些什么?

  2.在学习、生活中你有没有留心观察、认真思考的经历、亲身体验?如果有,试着举例说一说;如果没有,请你以后去亲身体验一下吧!

《找骆驼》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读懂重点词句,了解课文内容。

  2、通过人物的对话,了解人物的性格。

  教学重难点:

  通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老人为什么能帮助商人找回骆驼。

  教具准备:

  录音机、磁带、挂图

  教学过程:

  一 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俗话说“骆驼是沙漠里的船”。今天,我们学的课文是讲这只“船”丢了,它的主人很着急,到处找不到,怎么办呢?

  二 朗读课文,粗知课文内容

  1、学生各自朗读,查字典解决难字、难词。

  2、指名读课文,理解词义。

  3、用“——”线把老人说的话画出来,体会句子的含义。

  4、按照“找骆驼——顺着脚印找——果然找到”的线索,把自然段归并为几部分。

  第一部分:(1—9自然段)老人根据所见和商人对话,商人认为老人把骆驼藏起来了。

  第二部分:(10自然段)老人告诉商人应该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

  第三部分:(11自然段)商人果然找到了走失的骆驼。

  三 精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出示挂图)

  1、走失了一只骆驼,商人的表现怎样?找出重点词语。

  2、老人怎样回答?读读老人说的话。(出示“骆驼”的挂图)

  3、商人听了老人的话,又是怎样表现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请大家讨论讨论。(提示:看课文第一幅插图)

  老师总结:老人所说的骆驼和商人丢失的骆驼一模一样,他看见过丢失的骆驼吗?肯定是没有。

  4、老人为什么能说得这么详细呢?他的依据是什么?

  老师肯定并引导:同学们认真读了课文,说得都很好。老人不仅仔细观察,以看见的现象为依据,而且动脑筋思考、进行分析,所以说得很详细。老人告诉商人,应该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

  5、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商人是怎样找到骆驼的?你从中有些什么体会?请大家自由发言。(提示:看第二幅插图)

  老师总结:同学们谈的不错。“指点”的意思是:指出来使人知道。老人能指点商人找到骆驼的关键是:遇到问题,根据看见的现象能动脑筋分析,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 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课文(此时,教师可以放音乐磁带)

  三人为一小组。(旁白、老人、商人)要读出各自的语气,体会人物的感情。

  五 板书设计

  找骆驼

  指点

  老人(不紧不慢)       果然              商人(忿忿)

  看见             分析

  右边深     左边浅    (跛)                   着急      赶上去问

  右边米     左边蜜    (驮的东西)         别哄我

  牙齿印               (缺一颗牙) 

  六 作业设计

  1、    朗读课文,把老人“不紧不慢”说的话,多读几遍。

  2、    写出反义词

  前——(       )   深——(       )   详细——(       )  

  左——(       )   紧——(       )   失去——(       )

《找骆驼》教案 篇5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位老人指点商人找骆驼的事。说明遇到问题只有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作出正确判断,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课文开头先写一个商人因为找不着走失的骆驼而着急,就向一位老人打听骆驼的下落。

  接着写老人一一说出了丢失骆驼的特点,商人以为是老人把骆驼藏起来了,然后老人说出自己是怎么知道这只骆驼的特点的。

  最后写商人在老人的指点下找到了骆驼。

  全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条理十分清楚。其中三、四节是文章的重点。三段中老人说的话共有6句。2—5句写出老人观察、思维、判断的过程。2句写老人根据骆驼的脚印,知道骆驼左脚有点跛;3—4句写老人根据路的左边有蜜,右边有米,知道骆驼驮的一定是蜜和米;5句写老人根据骆驼啃过的树叶,知道骆驼缺了一颗牙齿。

  老人通过仔细观察,从一些不为人们注意的现象中,经过动脑筋思考,对这些现象作认真的分析,判断出那只骆驼的三个特点,并根据其中最主要的特点,指点商人找到了骆驼。

  教师在教学中要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老人怎么会做出正确判断的。

  教学要求:

  1.从老人指点商人找骆驼这件事中,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抓住事物间的因果联系,进行分析和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忿忿、详细、究竟、不紧不慢”等词语的意思,用“详细”造句。

  3.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

  教法设计:

  本文是一篇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好教材,教学时可采用逆推法。从结果出发,推导出老人观察、思维、判断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

  课前准备:幻灯片、图片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生字词,理清文章脉络。

  第二课时:讲读课文,重点理解第三自然段。懂得只有遇事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正确判断,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学习因果关系的句式几种不同表达方法。

  第三课时:总结课文,处理课后作业 ,练习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生字词

  2.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讲读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

  问:商人最后找到骆驼了吗?从课文中什么地方看出来?

  2.引读第四段

  问:“果然”什么意思?说明什么?

  3.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问:商人丢失的骆驼有什么特点?

  板书:左脚有点跛

  左驮蜜右驮米

  缺了一颗牙齿

  问:老人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吗?从课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

  引读“对话部分”

  问:在对话部分,哪几句是老人问的?哪几句是商人说的?

  指名分角色朗读

  问:如果在这部分内容中加上“商人问”、“老人说”好不好?

  指名分角色朗读(加上提示语)

  问:哪种写法好?为什么?

  师:(两人说话时,没有第三人,可省略提示语,在本课中省略提示语使文章语言简洁,对话紧凑,更能表达商人急切心情)

  问:从对话中看看商人说话的语气有什么变化?(着急—高兴—生气)

  从哪些地方看出来?“忿忿”什么意思?

  指导朗读第一、二自然段

  4.学习第三自然段

  问: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有这些特点呢?

  读读、划划、议议

  问:老人说的话共有几句?哪几句是说老人怎么知道骆驼的特点的?

  板书:看见

  又看见

  还看见

  幻灯:出示一句

  (1)刚才我看见路上有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就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

  问:这句话写什么?哪些是老人看到的?得出什么结论?

  板书:脚印右深左浅

  出示脚印图片

  观察、思考、讨论:

  为什么脚印深浅不同?与脚跛有什么关系?(可找同学做脚跛走路的动作,体会一下。)

  问:老人怎样从脚印深浅得出左脚跛的结论的?

  板书: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得出结论

  问:这句话的前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

  练习:加上“因为……所以……”说这句话。

  问:如果先说结果,后说原因该怎样说?

  幻灯:

  老人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那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幻灯:

  (2)我又看见路的左边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米。我想骆驼驮的一定是这两样东西。

  自学讨论:(方法同上句)

  板书:左有蜜右有米

  用“因为……所以……”说话

  填空:老人知道骆驼的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那是因为__。

  幻灯:

  (3)我还看见骆驼啃过的树叶,上面留下了牙齿印,所以知道它缺了一颗牙齿。

  分组讨论:

  这句话写什么?哪些是老人看到的?得出什么结论?

  板书:树叶的牙齿印

  出示树叶图片

  观察:图片上的牙齿印与一般的有什么不同?

  问:从这个现象中老人想到什么?说明什么?

  句式练习:(同上)

  小结:从这三句话中,我们可以知道,老人通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得出结论,知道了骆驼的三个特点。

  问:后来,老人怎样指点商人的?

  师:老人前面说的是骆驼的特点,后面说这只骆驼往哪儿去了,在这两个问题之间作者用什么词把它们连接起来的?(至于)

  讨论:老人为什么让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如果根据漏落在地上的米和蜜、骆驼啃过的树叶能不能找到骆驼?为什么?(虽然三个条件都可以作为找到骆驼的线索,但最可靠的条件是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

  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理解“不紧不慢”,读出语气)

  齐读第四自然段

  (三)观察插图,叙述图意。

  (四)朗读全文。

  提问: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一)检查字词。

  (二)处理课后作业 2、3题。

  (三)指导造句。

  详细

  1.理解“详细”这个词的意思(细密完备)

  2.找出课文中的原句

  3.练习词语搭配

  4.练习造句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举例说明“只有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才能做出正确判断”。◆

《找骆驼》教案 篇6

  设计思想

  本文是一篇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好教材,教学时可采用逆推法。从结果出发,推导出老人观察、思维、判断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

  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位老人指点商人找骆驼的事。说明遇到问题只有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作出正确判断,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课文开头先写一个商人因为找不着走失的骆驼而着急,就向一位老人打听骆驼的下落。

  接着写老人一一说出了丢失骆驼的特点,商人以为是老人把骆驼藏起来了,然后老人说出自己是怎么知道这只骆驼的特点的。

  最后写商人在老人的指点下找到了骆驼。

  全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条理十分清楚。其中三、四节是文章的重点。三段中老人说的话共有6句。2—5句写出老人观察、思维、判断的过程。2句写老人根据骆驼的脚印,知道骆驼左脚有点跛;3—4句写老人根据路的左边有蜜,右边有米,知道骆驼驮的一定是蜜和米;5句写老人根据骆驼啃过的树叶,知道骆驼缺了一颗牙齿。

  老人通过仔细观察,从一些不为人们注意的现象中,经过动脑筋思考,对这些现象作认真的分析,判断出那只骆驼的三个特点,并根据其中最主要的特点,指点商人找到了骆驼。

  教师在教学中要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老人怎么会做出正确判断的。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内容比较浅显,学生容易理解,可以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做适当点拨;教师也可以把侧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学会认真仔细观察生活的好习惯上。这是省编义务教育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文通过一个商人丢失了一只骆驼,寻找骆驼的事。说明遇到问题要多观察,多分析思考,才能有解决问题的办法。本文的寓意耐人寻味,引人深思。

  课文共有11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向一位老人打听它的下落。第2——9自然段写老人一一说出那只骆驼的情况,商人以为老人把那只骆驼藏起来了。第10自然段写老人说出自己是怎么知道那只骆驼的情况以及为什么要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寻找骆驼。使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受到思维的训练和因果关系的句式训练。课文语言朴实,易于理解,尤其是文中的对话部分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材料。

  学情分析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有关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朗诵感悟法:古人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强调的就是读对理解感悟的作用,《新课程标准》也一再强调阅读教学要重视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升华情感。

  重视学生的个体参与,尊重学生的意愿,让学生运用读,想,找,议等方法学习课文,重视阅读习惯的培养。

  教学目标

  1. 认识两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重点词句;

  3. 理解课文内容,养成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习惯。

  4. 从老人指点商人找骆驼这件事中,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抓住事物间的因果联系,进行分析和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5.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忿忿、详细、究竟、不紧不慢”等词语的意思,用“详细”造句。

  6.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商人过失的骆驼情况的,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抓住事物见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7、学会本得的几个生字,能区别多音字“哄”,“吗”的读音,理解9个新词的意思,区别“过失”,“丢失”“详细”“仔细”的不同意思,

  8、能仿照例句,把不完整的因果句补充完整。

  9、初步学会预习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10、背诵老人说的一段话。

  重点难点

  弄清老人为什么能帮助商人找回骆驼;理解重点词句。理解老人的推理过程,知道老人想出的找骆驼的方法好在哪里。

  教学策略与手段

  教学时可采用逆推法。从结果出发,推导出老人观察、思维、判断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

  课前准备

  幻灯片、图片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乡镇意见 教师体会

  观察画面,激趣导入①教师引述:老师这里有一些挺有趣的图片,它能测出一个人的观察能力强不强。同学们想不想一比高低?②出示图片或显示课件内容,开展观察竞赛活动。③教师导学:其实在生活中,只要我们用心观察,认真思考,也会有许多发现的。《找骆驼》这个故事讲述的就是这个道理。想不想学一学?朗读课文,理出线索①建议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阅读全文。②学生根据提示思考课文内容。a.老师出示问题。◆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后,是怎么做的?◆老人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b.教师提出要求:看谁课文读得认真,看谁问题答案找得准确、完整。c.学生按问题提示和要求,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在此过程中,教师可让几位同学把寻找的答案写在黑板上。d.然后在交流中,把答案逐渐补齐。根据线索,比较异同①启发学生思考。看了这位商人走失了骆驼以后的表现,你觉得他和老人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先在小组里和同学交换一下看法。②组织学生进行集体交流。交流要点:a.这位商人走失了骆驼后,可能因为心急,到处乱找,结果没找着。b.这位老人在走路时能留心观察,所以发现了路上的骆驼脚印、脚印的深浅和方向、路边的蜜和米,以及骆驼啃过的树叶上的牙齿印等。这位老人还能根据观察到的情况认真思考,于是就知道了骆驼的许多特点。③组织学生评价商人和老人。假如你是一个旁观者,看到找骆驼这一幕,你想对商人和老人分别说什么?角色朗读,表现人物①小组内分配好角色,讨论一下商人和老人的对话该用怎样的语气读,然后开展角色朗读,并互相评议。②展示角色朗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最好。   

  板书设计

  找骆驼

  脚 印 右 深 左 浅 — — 左 脚 破

  左 有 蜜 右 有 米 — — 驮 着 蜜 和 米

  树 叶 上 齿 印    — — 缺 牙 齿

  ( 仔 细 观 察   分 析 判 断 )

  作业设计

  一、画去括号内使用不正确的字

  (详祥)细 蜂(蜜密) 脚(印映) 究(竞竟)

  二、按课文内容填表

  骆驼的特征 老人的根据

  左脚有点跛 

  左边驮蜜,右边驮米

  缺一颗牙齿

  三、给下面一段对话加上合适的标点

  老人说 你问的那只骆驼是不是左脚有点跛

  是的

  是不是左边驮着蜜 右边驮着米

  不错

  是不是缺了一颗牙齿

  对极了 您看见它往哪儿去了

  老人说 那可不知道

《找骆驼》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读懂课文。

  2、学习老人是如何观察事物。思考问题的。

  重点难点

  弄清老人为什么能帮助商人找回骆驼;理解重点词句。

  课时安排:l课时

  一、导入  新课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找骆驼》这课。

  (板书课题、齐读。)

  师:看了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二、自读自悟

  出示自学提纲:(课件)

  (1)自由读课文,读懂每段话的意思。

  (2)利用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

  (3)本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老人根据什么指点商人找到了骆驼?

  (4)提出学不懂的地方。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读课文,纠正字音。

  2、你理解了哪个新词?

  (指名答,师生评议。)

  3、讨论提纲3题。

  老人的依据:脚印右深左浅——左脚跛

  左有蜜右有米——驮着蜜和米

  叶的牙齿印——缺牙齿

  四、再读课文,品评人物品质

  你觉得那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五、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1、自读,领悟情感。

  2、指读,交流。(引导:丢骆驼的商人当时心情怎样?老人说话时“不紧不慢”应是怎样的语气?)

  3、老师随机范读。

  4、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六、总结

  1、学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认真仔细观察,遇事要动脑筋分析、判断。)

  2、以前的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吗,你怎么做的?如果没做成功,你觉得应该怎么做?

  布置作业 :

  1、熟读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板书设计 :

  6 找骆驼

  脚印右深左浅——左脚破

  左有蜜右有米——驮着蜜和米

  树叶上齿印——缺牙齿

  (仔细观察 分析判断)

《找骆驼》教案 篇8

  前两日,对二年级的课提出了一个整体性的问题,在今天的三年级课上已了然无痕,截然不一的是教师顺着文本的线条流畅地走来,等学生朗读课文的声音戛然而止,下课的铃声也在同时结束,不禁赞叹拿捏的火候,当然,我想说的并非仅此而已。

  首先,课堂充分展现了阅读教学是师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在对话中习得知识和能力,获得体验与感悟。请看片段1:

  生:(读)商人忿忿地说:“别哄我了,一定是你把骆驼藏起来了。要不,你怎么会知道得这样详细!”

  师:什么叫“忿忿”?

  生:生气。

  师:对呀,知道得这么详细!再生气地读读。

  生;(读)

  师:听得出大家的愤怒。

  再看片段2:

  师:老人给商人留了妙计,怎么找骆驼?

  生:顺着骆驼的脚印找。

  师:文中哪个词说明真的找到了?

  生:果然。

  师:以后读课文要注意,哪个词最能表达这个意思。

  再者,教师极富幽默风趣的语言既较好地发挥了“导”的作用,又使整堂课的气氛得以保持始终,学生学得感兴趣。请看片段:

  师:我是商人,我倒要问问。(指一生)你怎么知道我的骆驼左脚有点跛?

  生1:……

  师:看来,骆驼真的被你藏起来了。

  生2:看见了骆驼的脚印左边浅,右边深。

  师:骆驼的左脚跛,所以脚印左浅右深。

  ……

  师:看来老人的嫌疑没有了,所以老人说话的时候怎样?

  生:不紧不慢。

  师:老人没偷,不慌张,你们来“不紧不慢”地说说。

  说了那么多,就按常规说点值得反思的地方吧,我个人觉得有两处可以推敲:

  1、关于第一部分商人问老人,随着老人一个一个地把骆驼的特点说出来,却又丝毫没有差错,商人的话分别是:“是的。”“不错。”“对极了!”最后是“忿忿”,教师只注意了“忿忿”,没有引导学生体验商人的心理过程,也就没有能够在朗读中读出体验。我觉得,商人从“是的。”到“不错。”再到“对极了!”终至“忿忿”,是一个渐进的心理历程,是值得让学生探讨的地方,

  2、课最后,教师的问题“学了故事,你有什么启发?”“对商人,老人,你怎么看?”没有收到意想的效果,诚然,学生的感悟未到是一个原因,我以为,教师欠缺板书可能是另外一个原因,可以把分现象和结论两部分来板书,在总结时引导得出“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得到正确结论。”

  (diyifanwen.com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此文转载于

《找骆驼》教案 篇9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找骆驼”,(板书课题)谁找骆驼?(商人、老人)

  商人的骆驼怎么啦?(走失) “走失”与“丢失”有什么区别?(走失:走着,走着,没了!)

  骆驼走失了,商人很着急,这时候看见一位老人,商人怎么样?(赶上去问)

  我是老人,你是商人!我们表演。(评议、朗读)

  二、定向。

  老人看见过骆驼吗?老人知道骆驼的样子吗?我们自己来学懂这篇课文。

  三、自学。

  第一台阶:

  1.自学课文,划下描写骆驼“样子”的词句。

  2.交流:说说骆驼的样子。

  3.说样子。

  (1)左脚跛。(什么叫跛?)

  (2)左驮蜜,右驮米。(什么叫驮?)

  (3)缺了一颗牙齿。

  刚才说得对不对?商人听了高兴吗?

  我当老人,你们当商人,我们表演一次。

  评价:“对!不错!对极了!”的程度念出来没有?

  当老人说了“不知道”后,商人怎么说?

  (“忿忿”怎么念?研究“哄”、“详细”的意思)

  第二台阶:

  说说,练练

  1.用“因为……所以……”句式讲话。(例:因为老人看见脚印右边深,左边浅,所以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

  2.老人之所以……是因为他观察得仔细,判断得正确。

  第三台阶:

  分析,朗读

  1.能把老人怎么想的语句划出来吗?

  (学生答:“课文里没有。”老师要求学生思考)

  2.破——浅?跛——晃——左蜜 右米

  3.树叶被缺了一颗牙的骆驼咬过该是什么样子?(研究、画、分析。)

  4.读,我们学着老人的口气说话——什么口气?

  (1)“不紧不慢”地读

  (2)“至于”干什么用?(连续上下文,顺着……)

  (3)找到没有?哪个词说明找到了?(果然)

  “照”——可换词吗?(可以,换“按”)

  “指点”是指什么?

  “一路”与哪个词有关系。(走失)

  四、指点。

  为什么顺着脚印去找?

  另外两条线索为什么不可靠?(学生讨论)

  五、我们又不去找骆驼,干吗学?

  编者意图是给我们一些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六、差异作业 。

  1.课后填空,抄词。

  2.表情朗读。

  选做题:表演“找到骆驼后——”。

  七、表演。

  板书:  判断  分析 观察

  左脚破   脚印右深左浅

  左驮蜜右驮米  路左边有蜜,右边有米

  缺了一颗牙齿  齿印

  顺着脚印去找◆

《找骆驼》教案 篇10

  教学目的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留心生活,认真观察,勤于思考。

  2.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能力。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提出要求

  1.设疑导入  。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一位老人虽然没有见过那只骆驼,却帮助商人找回了骆驼,你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读了《找骆驼》这篇课文后,同学们就明白了。

  我们一起来学习《找骆驼》。(板书课题)

  2.提出学习要求。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来学习,并通过自读课文解决问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完全自由地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对难读的词、句可重点练习,多读几遍,读通为止。

  2.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再读课文,尝试解决“阅读提示”中的问题,圈画有关的句子,并找出不明白的地方。

  三、研究问题,合作探究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尝试解决问题。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老人非常详细地说了骆驼的哪些情况?

  (3)这些详细的情况老人是怎么知道的?

  2.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交流,互相启迪解决问题。

  3.各小组汇报学习收获,师生共同归纳整理。

  4.重点段阅读指导。认真阅读老人最后说的一段话,解决下列问题:

  (1)读一读,议一议:老人是根据什么知道骆驼的有关情况的?

  (2)填一填,说一说:(出示)

  因为老人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老人又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老人还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尽量用文中的语句,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填空,先在小组内互相说,再推选代表在班上说。)

  (3)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老人能指点商人找回骆驼

  (启发学生思考理解,老人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分析骆驼留下的种种迹象,并且通过这些迹象来确定骆驼的特点。)

  5.启发学生思考:读了这段话,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可从老人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方面来说,可从老人乐于助人方面来说,也可从自己的生活、学习实践方面来谈。)

  6.教师小结。

  老人没见过那只骆驼的模样,却凭着他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无误的判断,凭着骆驼留下的几处迹象,就分析得出骆驼的详细情况,达到了“窥一斑而知全豹”的境界,真可谓是观察与思考的典范。

  四、再读课文,创新表演

  1.朗读课文,想一想商人和老人说话时的动作、神态、心情和语气等,给文中的人物语言补充恰当的提示语。

  (启发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特点,结合课文的内容来补充。)

  2.小组合作讨论补充的提示语,并练习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注意人物语言的多样化和丰富性,如“是的”“不错”“对极了”等,积累运用语言。

  3.各小组根据补充的提示语进行创新表演汇报。

  4.师生共同评议,指出优点及不足。

  五、拓展运用,练习说写

  任选其中一项练习说一说,写一写。

  1.商人找到骆驼后,心情怎样,心中会怎么想,对老人会说些什么?

  2.在学习、生活中你有没有留心观察、认真思考的经历、亲身体验?如果有,试着举例说一说;如果没有,请你以后去亲身体验一下吧!

《找骆驼》教案 篇11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读懂课文。

  2、学习老人是如何观察事物。思考问题的。

  重点难点

  弄清老人为什么能帮助商人找回骆驼;理解重点词句。

  课时安排:     l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找骆驼》这课。

  (板书课题、齐读。)

  师:看了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二、自读自悟

  出示自学提纲:(课件)

  (1)自由读课文,读懂每段话的意思。

  (2)利用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

  (3)本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老人根据什么指点商人找到了骆驼?

  (4)提出学不懂的地方。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读课文,纠正字音。

  2、你理解了哪个新词?

  (指名答,师生评议。)

  3、讨论提纲3题。

  老人的依据:脚印右深左浅——左脚跛

  左有蜜右有米——驮着蜜和米

  叶的牙齿印——缺牙齿

  四、再读课文,品评人物品质

  你觉得那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五、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1、自读,领悟情感。

  2、指读,交流。(引导:丢骆驼的商人当时心情怎样?老人说话时“不紧不慢”应是怎样的语气?)

  3、老师随机范读。

  4、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六、总结

  1、学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认真仔细观察,遇事要动脑筋分析、判断。)

  2、以前的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吗,你怎么做的?如果没做成功,你觉得应该怎么做?

  布置作业 :

  1、熟读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板书设计 :

  6 找骆驼

  脚 印 右 深 左 浅 — — 左 脚 破

  左 有 蜜 右 有 米 — — 驮 着 蜜 和 米

  树 叶 上 齿 印    — — 缺 牙 齿

  ( 仔 细 观 察   分 析 判 断 )

  附:

  【词语解释】

  忿忿(fèn fèn):同“愤愤”,很生气的样子。

  指点(zhǐ diǎn):指出来使人知道。

  商人(shāng rén):贩卖商品从中取利的人。

  【难句解析】

  刚才我看见路上有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就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我又看见路的左边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米,我想骆驼驮的一定是这两样东西。我还看见骆驼啃过的树叶,上面留下了牙齿印,所以知道它缺了一颗牙齿。

  这段话是老人所讲的他是如何推断骆驼的特征的。从“看见……知道……”可以看出老人不是无根据的,而是通过细致观察才得出结论的。

《找骆驼》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学会围绕课题、同学的回答和课文内容的省略处提出问题,并通过反复读课文,与学习伙伴讨论,解决问题。

  2.通过比较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走失”“详细”“不紧不慢”“指点”等词语的意思;学习用“是不是”提问;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能根据提示语读出不同的语气。

  3.读懂故事,懂得遇到问题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这样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教学重点】

  1.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发现这些特点的?

  2.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教学难点】老人是如何知道商人走失的骆驼有这些特点的。理解老人为什么能指点商人找回骆驼?

  【课前准备】

  1.制作幻灯片课件:(1)课题,配背景;(2)“学习提示”上的两个问题。

  教学过程:

  一、课前背古诗两首

  二、情境导入

  师:老师这里有两团橡皮泥。请甲同学来按左边这团橡皮泥,请你轻轻按。请乙同学来按右边这团橡皮泥,请你用力按。(甲、乙两名学生分别轻轻、有力地按压橡皮泥)

  师:请同学们猜猜,刚才他们各按了一个手指印,那么左右两团橡皮泥上的指印是不是一样深?为什么?(生答:不一样深)

  师:如果要让左右两边的指印一样深,该怎么做?(生回答)

  师:同学们都很聪明。看来,今天的课一定能上得很好!

  师:同学们见过骆驼吗?骆驼长得什么样?有哪些本领?

  生:骆驼身体高大,背上有驼峰,蹄又扁又平,蹄底有肉垫。有双重眼睑,不怕风沙;很耐饥渴,嗅觉灵敏,能嗅出远处的水源,也能预感大风的到来。有“沙漠之舟”的美称。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多,你们说谁最需要骆驼的帮助?

  生:在沙漠中行走的人。

  师:如果在沙漠中行走的人不小心丢失了骆驼,那该有多糟糕啊!可有个商人偏偏遇到了这事,我们就来看看他是怎么找骆驼的!

  三、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怎样一个故事。读完一遍之后请站起来读第二遍,读完第二遍的请用手势表示一下。

  2、到底读的怎么样呢?张老师要来考考你们!瞧,生字朋友们来了,叫叫它们的名字吧!

  真不错,把生字都记住了!

  3、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课文讲了怎样一个故事?(学生说)

  教师追问:你能按照这样的提示来说吗?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商人(   )了一只骆驼,向老人(  ),最终(   )了骆驼的事。

  这样我们就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清楚了,你觉得这样表达是不是清晰呀。

  师:读了课文,你有什么问题吗?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编书的叔叔、阿姨,为了帮助我们学习,在课文的前面也提出了问题,我们来一起读一读。

  师:学习提示让我们思考什么问题?

  (问题一:商人的骆驼有什么特点?问题二: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

  师:这节课,我们就围绕这两个问题来学习课文。

  四、细读理解

  1、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请读一读课文,到文中找一找,商人的骆驼有几个特点? 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来标画出来。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学生汇报三个特点。

  (教师板书:左脚跛;左蜜右米;缺一颗牙)

  追问:“跛”什么意思?在文中呢?做一个动作告诉我?

  师:商人听到老人说出骆驼的特点后,心情如何?(生答:心里高兴)从哪儿看出他心里高兴?(对极了)

  师:现在老师来扮演老人,谁来扮演商人?(指名某学生扮演)我们分角色朗读他们的对话。(指导加上动作)点评:我们配合的真不错,是好搭档。

  师:再读一读老人说的话,你们发现老人的话有什么特点没有?

  (生答:都用到了同一个词语──“是不是”,这个问法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3、是呀!这位老人对骆驼的特点了解的这么详细,是不是真的见过骆驼,还是把骆驼藏起来了呢?(不是)那老人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呢?

  4、答案就在文中,你看看在哪部分呢?(第十自然段)

  (二)第二部分:

  1、我们要弄明白: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可以有这么几种学习方法:

  (1) 填表:

  看见什么 

  知道什么

  (2)批注

  1)老人看见了什么?用直线画下来。

  2)老人知道了什么?用曲线画下来。

  (3)其他方法。弄明白: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

  2、生说师板书: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左蜜右米;牙齿印(展示第一种方法)

  师:你们和他想的一样吗?不一样的快来改一改。

  师:我们一起来合作读一读,男生读看见的内容,女生读知道的内容。

  师:商人以为老人把骆驼藏起来了,所以忿忿不平,连对老人的称呼都变了。来读读商人的两次问话,记住加上表情。(生读,课件出示句子)

  师:骆驼走失以后,商人和老人的态度完全不同。老人是不紧不慢,商人是忿忿不平。我们来分角色把9、10自然段读一读。

  当老人不紧不慢地说出推理过程之后,他才恍然大悟。现在,老师要请你们来做一回聪明的商人。当你听到老人说出骆驼的特点后,能不能用上“是不是”来问一问老人?

  (先听老师示范:请问,您是不是看见了……,所以知道……)

  师:同学们会问吗?自己试着问一问老人。

  (同桌互相说,然后群体表演)

  3、师: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有个问题。看见了路上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怎么就能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儿跛呢?老人当时是怎么想的呢?(请学生结合课前的游戏回答)能不能反过来说,要是骆驼的左脚是不跛的,那么──

  (生答:两只脚印应该一样深浅)

  师:很好。谁能来讲一讲老人看见路的左边有蜜、右边有米,心里又是怎样想的?

  师:老人看见树叶上骆驼留下的牙印,知道骆驼缺了一颗牙齿,所以他想:要是这骆驼──谁能接下去说?(师指名学生回答)

  师:聪明的老人就像你们一样通过细心观察,动脑思考进行推理,得到了一个结论。

  五、转化语言

  明白过来的商人说:“老人家,谢谢您。我这就按您的指点去找。”

  商人告别了老人,沿着老人指点的方向去找骆驼。————————————————

  请动手写一写吧!

  教师:到底老人的推理是否正确呢?你从哪个词语中看出来的?

  (果然,)那让我们再读一读这句话。(读)可见老人的推理很有道理。

  六、总结

  师:故事很有趣,读了课文大家肯定受到很多启发。现在,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全文,课文的哪些词语或写法给自己留下的印象特别深。

  师:相信这些好词好句会随同《找骆驼》这个故事,一直留在我们的脑海里。

  板书设计:

  找骆驼

  脚印右深左浅  ——   左脚跛

  左有蜜右有米  ——   驮着蜜和米

  啃过的树叶   ——   缺牙齿

  (观察)   (思考)   (论证)

《找骆驼》教案 篇13

  执教 虞琴

  设计理念: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质疑探究,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并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老人的推理过程。

  教学目标 :

  1、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2、练习用因果句式说话。

  3、初步培养质疑、解疑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商人走失的那只骆驼的情况的以及他为什么要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骆驼。

  教学难点 :

  理解老人的推理过程,知道老人想出的找骆驼的方法好在哪里。

  教学过程 :

  一、揭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发人深思的课文。(点击课件课题)一起读。

  二、检查预习

  1、前两天,我们预习了这篇课文,你们回家读了好多遍是吗?那么,你都读懂了些什么呢?(学生交流)

  随机出示(课件):骆驼

  商人 老人

  2、原来,读能让我们读懂这么多的问题。那么,你们还有没有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呢?(学生质疑)

  3、小结:刚才大家提出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有的只要我们读读课文就可以弄清楚;有的我们在学习课文时也能迎刃而解;还有的与课文关系不是很密切的我们在下节课再讨论。你们想想,这篇课文有没有值得我们共同研究的问题呢?

  4、我们来看刚才这张关系图,你发现有价值的问题了吗?

  出示:老人是怎么指点商人的?

  5、课文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老人指点商人找骆驼的办法,请大家快速朗读课文,把这句话用“____”划出来。

  出示:至于骆驼究竟往哪儿去了,你应该顺着它的脚印去找。

  6、齐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这里有没有值得研究的问题?

  三、直奔重点段,引导学生探究。

  1、出示本节课研究的问题:

  老人是怎么知道商人走失的那只骆驼的情况的?他为什么要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骆驼?

  2、是啊,这两天老师也一直在想这两个问题,既然老人没有亲眼看见过骆驼,他是怎么知道走失的那只骆驼的情况的,他为什么要指点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呢?要研究这两个问题,我们可以采用哪些方法?

  (读:看来,你已经尝到了读的甜头;划:不动笔墨不读书;讨论:人多智慧多。)下面我们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第10自然段,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合作商量,甚至可以跨越小组进行讨论。

  3、学生自学讨论。

  4、交流,反馈。

  ①老人观察到了什么?书上是怎么说的?

  随机出示:看见 脚印右深左浅

  又看见 路左有蜜右有米

  还看见 树叶留有齿印

  ②集体朗读老人看见的情况。

  ③这里为什么用上“看见”、“又看见”、“还看见”呢?

  出示:仔细观察

  ④老人根据观察到的情况,得出了怎样的结论呢?

  出示:得出结论

  ⑤根据回答依次出示:左脚跛

  左驮蜜右驮米

  缺一颗牙

  ⑥用“因为……所以……”“……那是因为……”的句式说说老人根据观察到的这些情况得出怎样的结论。

  ⑦老人从“仔细观察”到“得出结论”,中间还需要有一个思考、分析的过程。(出示:思考分析)现在请大家学着老人的样也来思考分析一下,看看老人是怎样一步一步想过来的?

  ⑧交流,结合表演左脚跛怎么走路;观察图片掉落的蜜和米;辨别树叶哪一片是骆驼啃过的。

  ⑨师生对读老人分析判断的话。

  小结:老人经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分析,才得出正确的结论。那么,老人看到的情况有三个,他为什么要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呢?

  ⑩朗读老人不紧不慢说的话。

  四、想象说话

  老人指点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现在商人果然找到了走失的骆驼。如果你就是这位商人,在回来的路上又碰到了这位老人,你会说些什么呢?

《找骆驼》教案 篇14

  一、 教学目标 :

  1、 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商人走失的那只骆驼的情况的,并能仿照例句,把不完整的因果句式补充完整。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 教学重点:

  能用因果倒装句式正确地把老人的推理过程说清楚。

  三、 教学过程 :

  1、 复习检查,听写生字。

  2、 学习课文1—9自然段。

  (1) 商人之所以要去找骆驼,那是因为——学生接说(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

  (2) 一个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心里非常着急。这时候他看见前面有位老人在走,就连忙打招呼,请大家学着老人的样子招呼招呼看。

  (3) 商人和老人开始一问一答,谈得挺好的。可是,商人怎么突然“忿忿”地说起话来?

  (4) 老人详细地说出了骆驼的哪些情况?用自己的话说说。

  (5) 老人不仅知道骆驼左脚有点跛,还知道骆驼的右边驮着米,左边驮着蜜,而且连骆驼的嘴里缺了一颗牙都知道,老人知道的情况可真够“详细”的。当老人说出骆驼的这些情况时,商人怎么说?

  (6) 正当商人充满希望的时候,老人却说不知道骆驼往哪儿去了,难怪商人要“忿忿”地说起话来。谁会用“忿忿”的语气读读商人说的话。

  3、 学习课文第10自然段。

  (1)(过渡)是老人把商人的骆驼藏起来了吗?别说藏,其实老人连骆驼的影子都没见过。为了向商人说明这是怎么回事,老人讲了一段话。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一段话。

  (2)“不紧不慢”的“紧”是什么意思?谁能用不紧不慢的速度读读老人的话?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给句子编号,看看这段话一共有几句?

  (3)默读老人说的6句话,思考哪几句话是说明老人知道骆驼详细情况的原因的。

  (4)第二至第五句都是说明原因的,可以分为一层。

  第一层就是第一句,请大家读一读,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5) 第二层是重点。默读,边读边思考:老人为什么会知道骆驼的详细情况?

  从哪里看出老人的观察很仔细?他到底“看见”了些什么?请用——划下来。

  读划下来的内容,体会“还“、”又“的用法。

  小结:这有深有浅的脚印,星星点点的米、蜜和树叶上留着的牙印(出示图),一般人是不会注意到的。你看,连正在寻找骆驼的商人自己都没有注意到。可是老人都看见了。可见,老人的观察是很仔细的。

  (过渡)但是光靠仔细观察就能知道骆驼的情况了吗?老人到底是怎么想的,课文中没有具体写,这就是我们要特别注意学懂的地方。

  老人看到右深左浅的脚印,怎么想?

  看见路的右边有米,左边有蜜,又怎么想?

  这两片树叶(出示图),哪一片是缺了牙的骆驼啃过的?为什么?

  用“因为看见……所以知道……”的句式说说老人为什么能知道骆驼详细情况的原因。

  (6) 第二层讲的是原因,第三层将骆驼该怎样去找,说的不是同一内容,而是另外起了个头,中间用什么词把这两个内容连起来?

  (7) 朗读这段话。

  4、作业 。

《找骆驼》教案 篇15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读懂课文。

  2、学习老人是如何观察事物。思考问题的。

  重点难点

  弄清老人为什么能帮助商人找回骆驼;理解重点词句。

  课时安排:l课时

  一、导入  新课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找骆驼》这课。

  (板书课题、齐读。)

  师:看了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二、自读自悟

  出示自学提纲:(课件)

  (1)自由读课文,读懂每段话的意思。

  (2)利用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

  (3)本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老人根据什么指点商人找到了骆驼?

  (4)提出学不懂的地方。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读课文,纠正字音。

  2、你理解了哪个新词?

  (指名答,师生评议。)

  3、讨论提纲3题。

  老人的依据:脚印右深左浅——左脚跛

  左有蜜右有米——驮着蜜和米

  叶的牙齿印——缺牙齿

  四、再读课文,品评人物品质

  你觉得那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五、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1、自读,领悟情感。

  2、指读,交流。(引导:丢骆驼的商人当时心情怎样?老人说话时“不紧不慢”应是怎样的语气?)

  3、老师随机范读。

  4、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六、总结

  1、学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认真仔细观察,遇事要动脑筋分析、判断。)

  2、以前的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吗,你怎么做的?如果没做成功,你觉得应该怎么做?

  布置作业 :

  1、熟读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板书设计 :

  6 找骆驼

  脚印右深左浅——左脚破

  左有蜜右有米——驮着蜜和米

  树叶上齿印——缺牙齿

  (仔细观察 分析判断)◆

《找骆驼》教案 篇16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六册书中的第六课《找骆驼》。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位老人虽然没有见过商人走失的那只骆驼,却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准确判断出骆驼的特征,指点商人找回骆驼。说明遇到问题只有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作出正确判断,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课文开头先写一个商人因为找不着走失的骆驼而着急,就向一位老人打听骆驼的下落。接着写老人一一说出了丢失骆驼的特点,商人以为是老人把骆驼藏起来了,然后老人说出自己是怎么知道这只骆驼的特点的。最后写商人在老人的指点下找到了骆驼。

  全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条理十分清楚。其中三、四节是文章的重点。三段中老人说的话共有6句。2—5句写出老人观察、思维、判断的过程。2句写老人根据骆驼的脚印,知道骆驼左脚有点跛;3—4句写老人根据路的左边有蜜,右边有米,知道骆驼驮的一定是蜜和米;5句写老人根据骆驼啃过的树叶,知道骆驼缺了一颗牙齿。

  老人通过仔细观察,从一些不为人们注意的现象中,经过动脑筋思考,对这些现象作认真的分析,判断出那只骆驼的三个特点,并根据其中最主要的特点,指点商人找到了骆驼。

  教学目的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留心生活,认真观察,勤于思考。

  2.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老人怎么会做出正确判断的。

  教法:组织学生自学、合作、讨论交流。

  学法:自学、自悟、讨论交流,通过看、读、谈等形式理解课文内容。 

  本课的教学步骤共有四大环节:一、谜语导入 明确要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切入重点 合作探究 四、拓展提高 想象说话

  在第一环节中我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谜语巧妙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同时也启发了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探究道理的意识。在第二环节中,我采用了让学生多读的方法去了解文章内容。

  这篇课文内容浅显,学生容易读懂,所以应该放手让学生自主去学习;在第三环节中,我分了五个小层次,第一层,我根据文章的特点设计了一份表格,“骆驼的特点”以及“老人观察到的现象”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以表格的形式将它们结合在一起,更有助于理解课文;“因为……所以”的句式练习,不仅仅是对课文内容的巩固,更是为了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让学生分析寻找骆驼的最好方法,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时进行第二层次,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更主要的是能让学生体会人物的感情变化,从而提高对人物的认识。接下来通过解决“老人没见过骆驼却能帮商人找回骆驼”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得出今后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第四环节的想象说话,是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说话能力,也是为了让学生对文中人物性格特点、精神品质有一个更深层次的领悟。

《找骆驼》教案 篇17

  教学目的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留心生活,认真观察,勤于思考。

  2.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能力。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提出要求

  1.设疑导入  。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一位老人虽然没有见过那只骆驼,却帮助商人找回了骆驼,你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读了《找骆驼》这篇课文后,同学们就明白了。

  我们一起来学习《找骆驼》。(板书课题)

  2.提出学习要求。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来学习,并通过自读课文解决问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完全自由地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对难读的词、句可重点练习,多读几遍,读通为止。

  2.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再读课文,尝试解决“阅读提示”中的问题,圈画有关的句子,并找出不明白的地方。

  三、研究问题,合作探究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尝试解决问题。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老人非常详细地说了骆驼的哪些情况?

  (3)这些详细的情况老人是怎么知道的?

  2.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交流,互相启迪解决问题。

  3.各小组汇报学习收获,师生共同归纳整理。

  4.重点段阅读指导。认真阅读老人最后说的一段话,解决下列问题:

  (1)读一读,议一议:老人是根据什么知道骆驼的有关情况的?

  (2)填一填,说一说:(出示)

  因为老人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老人又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老人还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尽量用文中的语句,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填空,先在小组内互相说,再推选代表在班上说。)

  (3)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老人能指点商人找回骆驼

  (启发学生思考理解,老人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分析骆驼留下的种种迹象,并且通过这些迹象来确定骆驼的特点。)

  5.启发学生思考:读了这段话,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可从老人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方面来说,可从老人乐于助人方面来说,也可从自己的生活、学习实践方面来谈。)

  6.教师小结。

  老人没见过那只骆驼的模样,却凭着他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无误的判断,凭着骆驼留下的几处迹象,就分析得出骆驼的详细情况,达到了“窥一斑而知全豹”的境界,真可谓是观察与思考的典范。

  四、再读课文,创新表演

  1.朗读课文,想一想商人和老人说话时的动作、神态、心情和语气等,给文中的人物语言补充恰当的提示语。

  (启发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特点,结合课文的内容来补充。)

  2.小组合作讨论补充的提示语,并练习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注意人物语言的多样化和丰富性,如“是的”“不错”“对极了”等,积累运用语言。

  3.各小组根据补充的提示语进行创新表演汇报。

  4.师生共同评议,指出优点及不足。

  五、拓展运用,练习说写

  任选其中一项练习说一说,写一写。

  1.商人找到骆驼后,心情怎样,心中会怎么想,对老人会说些什么?

  2.在学习、生活中你有没有留心观察、认真思考的经历、亲身体验?如果有,试着举例说一说;如果没有,请你以后去亲身体验一下吧!◆

《找骆驼》教案 篇18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个道理。

  2.理解词语:商人、至于、究竟。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反复读和理解老人前后的对话,从后面的对话证实结论的正确,是观察与推断的结果。

  教学难点:理解老人为什么没看到骆驼却把骆驼的特点了解得那么清楚。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课件:骆驼在沙漠上走的片断。师介绍:骆驼是沙漠中主要的交通工具,商人想要在沙漠中运货,可离不开骆驼。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骆驼的一篇课文。

  二、新课:

  1.板书课题,读题。质疑,导入新课。

  2.初读课文。(自由读)

  3.按自然段读,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商人此时的心情怎样?你现在就是这个商人,你会怎么做?会遇到那些困难呢?

  4.具体学习课文。

  (1)当商人问老人的时候,他们说了什么呢?同桌同学分角色读(1——7自然段)

  指名分角色读。

  如果你是商人,听了老人的话,心里会怎样想?

  指导朗读(随机指导老人的话,与商人越来越紧张、急切的语气)

  (2)老人把骆驼的样子说得这样具体,又说不知道骆驼在哪,你这位商人会怎样想?

  指导朗读商人的话,读出生气、质问的语气。

  (3)老人说的是不是真的呢?请你自己读读第10自然段。

  老人说的是真的吗?他没看到骆驼,为什么对情况知道得这样清楚呢?谁能为在座的商人解释解释。

  (4)结果怎样,齐读第11自然段。

  5.小结。

  (1)学过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2)教师根据学生情况点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生字:失、这、左、右、应、该6个字。

  理解词语:商人、至于、究竟。

  教学重点:掌握该字再田字格中的位置。

  教学难点:左、右两个字“横、撇”写时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这节课继续学习第17课。板书课题

  2.回忆课文写的是什么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复习词语(课件演示)

  走失 这时候 左右 应该

  (三)出示生字

  失 这 左 右 应 该

  (四)学习生字

  1.仔细观察哪些字有一样的地方?(课件)

  失、左、右是独体字。

  这、应是半包围结构的字。结构特点是什么?

  该是左右结构的字。

  2.先学习3个独体字。

  (1)失:你想怎样记住它?写时注意什么呢?(汇报)

  老师想和同学们比比,看谁写得好,愿意吗?(师生同写)

  组词

  (2)出示左、右两个字

  这两个字老师想请同学们自学,看看你想怎么学。

  学生汇报。

  区别“左、右”两个字“横”写时的不同。

  左字横短,右字横长。

  指导书写:左:横在横中线往上一点的地方起笔,稍向上倾斜,要写得短些。撇起笔在竖中线上,要写得舒展些,工字写得偏右些。

  右:横同样在横中线往上一点的地方起笔,要写得长一些,撇起笔在竖中线上,口字写得扁一些。

  生练写。

  (3)接着学习两个半包围结构的字。

  出示这,指读。

  你有好办法记住这个字吗?

  远——这进——这过——这(课件演示)

  写时要先写什么?再写什么?还要注意什么?

  指导书写:先写文,点起笔在竖中线上,横在竖中线稍微往左一点的地方起笔。注意“文”字的捺变成了长点,要穿过横中线和竖中线的交点。再写走之旁,点起笔比文字的起笔稍微低一些,横折折撇起笔在横中线上,捺要包住文字,写得长一些。

  (4)下一个半包围结构的字:应(指读)

  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想怎样学这个字。

《找骆驼》教案 篇19

  一、背景分析: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主渠道。但原有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模式显然已被人们否认和排除,那么怎样的教学模式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培养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最佳途径呢?小语课堂“对话式”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目标,不在教给学生新知识、新技能,而是师生共同探讨出一种提高自身辨证思维的途径,重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在师生互动的合作关系中,教师置身于一个学习者和咨询者的位置,让学生自由发挥,通过语言传递交流思想,成功地让信息畅通,大面积提高学生发言水平。让课堂上不开口的学生“撬”开口,从说得响—说得多—说得精。这种教学方法有益于学生从中受到的启示,开发出的新思路又反作用于对各学科的消化吸收,从而达成教育的系统化。

  二、教学研究

  省编义务教材语文第七册第13课《找骆驼》是通过描写一个商人寻找好骆驼的事,说明遇到问题,要多观察,多分析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一篇进行对话式教学的好教材。课文共有11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向一位老人打听它的下落。第2-9自然段写老人——说出那只骆驼的情况,商人以为老人把骆驼藏起来了。第10-11自然段写老人说出自己是怎么知道那只骆驼的的情况和为什么要商人顺着脚印去找骆驼,使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受到思维的训练和因果关系的句式训练。

  本文的教学目标除了常规的字词教学阅读理解外,力图体现“观察-思考-判断”这一探究形式。让学生在对话、讨论的过程中学会提问、学会合作、学会辨证,培养矮良好的学习习惯及综合能力。

  我按照“对话式”教学的五大环节开展课堂对话:

  第一环节:激活话题,导入新课。

  激化话题是课的开始,是思维的导火线,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师:小朋友们见过骆驼吗?骆驼长得什么样?有哪些本领?

  生:骆驼身体高大,背上有驼峰,蹄又扁又平,蹄底有肉垫。有双重眼睑,不怕风沙;很耐饥渴,嗅觉灵敏,能嗅出远处的水源,也能预感大风的到来。是风漠中的乘骑,运货的主要动物。

  师:小朋友知道的真多,你们说谁最需要骆驼的帮助?

  生:在沙漠中行走的人。

  师:如果在沙漠中行走的人不小心丢失了骆驼,那该有多糟糕啊!可有个商人偏偏遇到了这事,我们就来看看他是怎么找骆驼的!

  第二环节:自学生疑。

  疑是思维的导向,是教学目标的指向,学习新课前,目标意识是否明确,学习效果大不一样。在这一过程中分为基础知识生疑,即学习掌握生字新词。第二部分是对课文内容的生疑,它是导读的关键。

  1、自觉型生疑:

  a遇到生字新词“拦路虎”先划出来,再提出来。(具体相机而定)

  b学习多音字“哄”、“吗”;区别“走失”和“丢失”的意思。

  学习交流(略)

  2、思辩型问题:

  如:a、老人为什么知道骆驼的情况?

  ²       为什么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

  ²       为什么知道骆驼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

  ²       为什么知道骆驼缺了颗牙齿?

  B、老人为什么让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骆驼?

  C、老人为什么不直接让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骆驼,而是说了那么多自己的发现,他有什么用意吗?

  D、商人怎么会误解老人藏了骆驼?

  ……

  第三环节:筛选提炼话题,进行课堂对话。

  筛选话题是打开对话过程的金钥匙,且是一把万能钥匙,通过它可以贯通整篇课文的教学,构成学生思维发展的流程。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选者突破性的话题。

  (注:对上述所提的问题,简单的由学生或教师给予回答,难一点的可先放一放。)

  1、与学生商量,选一个最有价值的问题(a)进行对话讨论。

  2、自学课文,完成填空:

  a老人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那是因为                       

  B、老人知道骆驼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是因为                     

  C、老人知道骆驼缺了一颗牙齿是因为                       

  (让学生应因为……所以……的句式反向填空)

  板书:

  脚印 右深左浅                左脚有点跛

  路上 左有蜜,右有  想   左驮蜜,右驮米

  树叶 留有牙印                缺了颗牙齿

  3、找出有关自然段有感情地读一读。(不紧不慢 满有把握)

  4、继续话题:老人为什么会知道这么详细?(学生讨论)

  答案:老人善于观察、熟悉沙漠…… 

  板书:观察-思考-判断

  5、继续话题(B)

  (学生讨论)

  答案:因为骆驼的脚印会留在沙漠里……

  6、师:那么按照老人说的方法去做,商人是否找到了骆驼?从哪里看出来?

  生:从“果然”可以体会出。

  7、比较商人丢失了骆驼及找到骆驼时的心情及对老人的态度。

  师:老人找到骆驼后,心情怎样?

  (高兴、感激老人……)

  师:那之前呢?

  (由高兴变生气,甚至怀疑老人藏了骆驼……)

  8、有感情地读读商人与老人的对话。(注意标点符号及“说”的几种不同形式。)

  9、解决问题(c)

  第四环节:暗示问题的导向,萌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学习的例子,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挖掘更多的知识,做到举一反三。”我们所要做的是继续开发学生的隐性思维,开拓创新精神,

  师:商人是怎么找寻骆驼的?他可能还会碰到哪些困难?

  生:沙漠中有许多骆驼的脚印以至分辨不出;或者脚印被风沙淹没……

  讨论:懂得了一个道理的人是否会在日常生活中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即会运用知识,又能获取更多的本领?(举例说明)

  第五环节:课外延伸,获得更多的知识。

  师:学了这篇课文,我们懂得了遇事要仔细地观察,抓住事物间的因果进行分析判断,才能得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愿你们能向故事中的老人学习,做个善于观察,机智灵敏的聪明孩子。

  作业:

  1、     做一个在叶面上留痕迹的实验;

  2、     收集有关骆驼或沙漠的资料;

  3、     续写《找骆驼》

  (可任选一项来做)

  三、结果与思考

  结果:

  1、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协调合作关系。在课堂上,给足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他们通过计算、揣摩、联系来更新对事物的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促进他们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2、培养了学生的思辨及表达能力。我们不单纯地追求学生的发言如何精彩动听,而是鼓动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说真话。我们欢迎学生在课堂针锋相对地展开辩论,而不追求共识的达成。因为这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表达能力的提高。

  3、形成了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在一种商讨的环境里,我们所要呈现的知识更易于被学生所吸收所消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的资源互连网。

  思考:

  1、时间问题。常规化的教学对每一教材作出了具体的课时安排。但“对话式”教学要打破这一时间框架,重在教会学生思维的过程。那么,教师就要善于对教材做适当地增减,“下重笔,点要害”,即保证教学计划的落实,又把握“对话式”教学的特色。

  2、教材问题。语文教材并非篇篇都能进行对话式训练。那么,教师就要积极搜寻相应的材料进行补充强化练习,且要注重在实际生活中也将“对话式”进行操作,逐步将这一框架体系转变成学生的能力再现。

《找骆驼》教案 篇20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个道理。

  2、理解词语:商人、至于、究竟。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反复读和理解老人前后的对话,从后面的对话证实结论的正确,是观察与推断的结果。

  教学难点 :理解老人为什么没看到骆驼却把骆驼的特点了解得那么清楚。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

  课件:骆驼在沙漠上走的片断。师介绍:骆驼是沙漠中主要的交通工具,商人想要在沙漠中运货,可离不开骆驼。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骆驼的一篇课文。

  二、新课:

  1、板书课题,读题。质疑,导入  新课。

  2、初读课文。(自由读)

  3、按自然段读,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商人此时的心情怎样?你现在就是这个商人,你会怎么做?会遇到那些困难呢?

  4、具体学习课文。

  (1)当商人问老人的时候,他们说了什么呢?同桌同学分角色读(1——7自然段)

  指名分角色读。

  如果你是商人,听了老人的话,心里会怎样想?

  指导朗读(随机指导老人的话,与商人越来越紧张、急切的语气)

  (2)老人把骆驼的样子说得这样具体,又说不知道骆驼在哪,你这位商人会怎样想?

  指导朗读商人的话,读出生气、质问的语气。

  (3)老人说的是不是真的呢?请你自己读读第10自然段。

  老人说的是真的吗?他没看到骆驼,为什么对情况知道得这样清楚呢?谁能为在座的商人解释解释。

  (4)结果怎样,齐读第11自然段。

  5、小结。

  (1)学过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2)教师根据学生情况点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学会生字:失、这、左、右、应、该6个字。

  理解词语:商人、至于、究竟。

  教学重点:掌握该字再田字格中的位置。

  教学难点 :左、右两个字“横、撇”写时的区别。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巩固

  1、这节课继续学习第17课。板书课题

  2、回忆课文写的是什么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复习词语(课件演示)

  走失 这时候 左右 应该

  (三)出示生字

  失 这 左 右 应 该

  (四)学习生字

  1、仔细观察哪些字有一样的地方?(课件)

  失、左、右是独体字。

  这、应是半包围结构的字。结构特点是什么?

  该是左右结构的字。

  2、先学习3个独体字。

  (1)失:你想怎样记住它?写时注意什么呢?(汇报)

  老师想和同学们比比,看谁写得好,愿意吗?(师生同写)

  组词

  (2)出示左、右两个字

  这两个字老师想请同学们自学,看看你想怎么学。

  学生汇报。

  区别“左、右”两个字“横”写时的不同。

  左字横短,右字横长。

  指导书写:左:横在横中线往上一点的地方起笔,稍向上倾斜,要写得短些。撇起笔在竖中线上,要写得舒展些,工字写得偏右些。

  右:横同样在横中线往上一点的地方起笔,要写得长一些,撇起笔在竖中线上,口字写得扁一些。

  生练写。

  (3)接着学习两个半包围结构的字。

  出示这,指读。

  你有好办法记住这个字吗?

  远——这进——这过——这(课件演示)

  写时要先写什么?再写什么?还要注意什么?

  指导书写:先写文,点起笔在竖中线上,横在竖中线稍微往左一点的地方起笔。注意“文”字的捺变成了长点,要穿过横中线和竖中线的交点。再写走之旁,点起笔比文字的起笔稍微低一些,横折折撇起笔在横中线上,捺要包住文字,写得长一些。

  (4)下一个半包围结构的字:应(指读)

  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想怎样学这个字。

  汇报。

  座——应

  (课件演示)点点撇的位置,两个横的长度。

  指导书写:丶起笔在竖中线上横不要写太长,丿要舒展些,第一个点起笔在横中线上,第二个点起笔在竖中线上,丿穿过横中线,横比上面的横稍长一些。

  (5)出示“孩”,这个字认识吗?

  看看它发生了什么变化。孩——该,这是我们要学习的最后一个字,齐读。

  写时注意什么?(课件演示)两个点的位置。

  你想用什么方法写这个字?(分割法)

  讠写在分割线。

  指导书写:用分割法来写。在左右半格中间打分割线。丶起笔在竖中线往左一点的地方,横折提起笔在左分割线上,在同讠的点起笔位置对齐的地方起笔,横长一些,稍超过右分割线。撇折到竖中线上顿笔写折,第一个丿长些,第二个丿短些,丶收笔在右分割线上。

  (6)组词。用“应该”造句。

  (五)齐读6个生字,觉得哪个字不好写,再写1个。

  (六)写字书1、2题。

  (七)课外读物《蜜蜂引路》一文。

《找骆驼》教案 篇21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2.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丢失骆驼的特点的。

  3.培养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习惯。通过学习,感悟“在生活中,只要用心观察,认真思考,就会有所发现”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发现这些特点的。

  2.理解老人为什么能够指点商人找回骆驼。

  教学准备

  师生分头搜集一些测试观察能力的图片,也可制成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一、观察画面,激趣导入

  1.激趣:老师这里有一些挺有趣的图片,它能测出一个人的观察能力强不强。同学们想不想一比高低?

  2.出示图片或显示课件内容,开展观察竞赛活动。

  3.导学:其实在生活中,只要我们用心观察,认真思考,也会有许多发现的。《找骆驼》这个故事讲述的就是这个道理。想不想学一学?

  二、朗读课文,理出线索

  1.建议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阅读全文。

  2.学生根据提示思考课文内容。

  (1)出示问题。

  a、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后,是怎么做的?

  b、老人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2)提出要求:看谁课文读得认真,看谁问题答案找得准确、完整。

  (3)学生按问题提示和要求,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4)在互相交流中,把答案逐渐补齐。

  三、通过朗读,理解词语

  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课文中的一些词语。

  1.如“忿忿”“不紧不慢”“至于”“果然”,在课文当中都有特定的意义。

  2.如“不紧不慢”,既反映了老人性格上的特点,更体现了他的胸有成竹。

  3.再如,用了“至于”一词,就强调了与发现骆驼沿途出现的一些现象相比,骆驼往哪去了的问题,就显得不重要了。

  四、根据线索,比较异同

  1.启发学生思考。看了这位商人走失了骆驼以后的表现,你觉得他和老人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先在小组里和同学交换一下看法。

  2.组织学生集体交流要点:

  (1)这位商人走失了骆驼后,可能因为心急,到处乱找,结果没找着。

  (2)这位老人在走路时能留心观察,所以发现了……

  (3)这位老人还能根据观察到的情况认真思考,于是就知道了骆驼的许多特点。

  3.组织学生评价商人和老人,全班交流。

  5、   假如你是一个旁观者,看到找骆驼这一幕,你想对商人和老人分别说什么?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文本,还要引导学生积累、运用语言,在文本中“走一个来回”。这一环节让学生比较、评价、进行说话训练,就体现了阅读教学的层次性,使教学循序渐进,拾级而上。】

  五、角色朗读,表现人物

  1.小组内分配好角色,讨论一下商人和老人的对话该用怎样的语气读。然后开展角色朗读,并互相评议。

  2.展示角色朗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最好。

  六、延伸作业

  由老人的仔细观察和善于思考引导学生讨论拓展,说说自己用心观察,认真思索获得的发现。

《找骆驼》教案 篇22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找骆驼”,(板书课题)谁找骆驼?(商人、老人)

  商人的骆驼怎么啦?(走失) “走失”与“丢失”有什么区别?(走失:走着,走着,没了!)

  骆驼走失了,商人很着急,这时候看见一位老人,商人怎么样?(赶上去问)

  我是老人,你是商人!我们表演。(评议、朗读)

  二、定向。

  老人看见过骆驼吗?老人知道骆驼的样子吗?我们自己来学懂这篇课文。

  三、自学。

  第一台阶:

  1.自学课文,划下描写骆驼“样子”的词句。

  2.交流:说说骆驼的样子。

  3.说样子。

  (1)左脚跛。(什么叫跛?)

  (2)左驮蜜,右驮米。(什么叫驮?)

  (3)缺了一颗牙齿。

  刚才说得对不对?商人听了高兴吗?

  我当老人,你们当商人,我们表演一次。

  评价:“对!不错!对极了!”的程度念出来没有?

  当老人说了“不知道”后,商人怎么说?

  (“忿忿”怎么念?研究“哄”、“详细”的意思)

  第二台阶:

  说说,练练

  1.用“因为……所以……”句式讲话。(例:因为老人看见脚印右边深,左边浅,所以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

  2.老人之所以……是因为他观察得仔细,判断得正确。

  第三台阶:

  分析,朗读

  1.能把老人怎么想的语句划出来吗?

  (学生答:“课文里没有。”老师要求学生思考)

  2.破——浅?跛——晃——左蜜 右米

  3.树叶被缺了一颗牙的骆驼咬过该是什么样子?(研究、画、分析。)

  4.读,我们学着老人的口气说话——什么口气?

  (1)“不紧不慢”地读

  (2)“至于”干什么用?(连续上下文,顺着……)

  (3)找到没有?哪个词说明找到了?(果然)

  “照”——可换词吗?(可以,换“按”)

  “指点”是指什么?

  “一路”与哪个词有关系。(走失)

  四、指点。

  为什么顺着脚印去找?

  另外两条线索为什么不可靠?(学生讨论)

  五、我们又不去找骆驼,干吗学?

  编者意图是给我们一些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六、差异作业 。

  1.课后填空,抄词。

  2.表情朗读。

  选做题:表演“找到骆驼后——”。

  七、表演。

  板书: 判断 分析 观察

  左脚破 脚印右深左浅

  左驮蜜右驮米 路左边有蜜,右边有米

  缺了一颗牙齿 齿印

  顺着脚印去找

《找骆驼》教案 篇23

  佚名

  一、 教学目标 :

  1、 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商人走失的那只骆驼的情况的,并能仿照例句,把不完整的因果句式补充完整。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 教学重点:

  能用因果倒装句式正确地把老人的推理过程说清楚。

  三、 教学过程 :

  1、 复习检查,听写生字。

  2、 学习课文1—9自然段。

  (1) 商人之所以要去找骆驼,那是因为——学生接说(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

  (2) 一个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心里非常着急。这时候他看见前面有位老人在走,就连忙打招呼,请大家学着老人的样子招呼招呼看。

  (3) 商人和老人开始一问一答,谈得挺好的。可是,商人怎么突然“忿忿”地说起话来?

  (4) 老人详细地说出了骆驼的哪些情况?用自己的话说说。

  (5) 老人不仅知道骆驼左脚有点跛,还知道骆驼的右边驮着米,左边驮着蜜,而且连骆驼的嘴里缺了一颗牙都知道,老人知道的情况可真够“详细”的。当老人说出骆驼的这些情况时,商人怎么说?

  (6) 正当商人充满希望的时候,老人却说不知道骆驼往哪儿去了,难怪商人要“忿忿”地说起话来。谁会用“忿忿”的语气读读商人说的话。

  3、 学习课文第10自然段。

  (1)(过渡)是老人把商人的骆驼藏起来了吗?别说藏,其实老人连骆驼的影子都没见过。为了向商人说明这是怎么回事,老人讲了一段话。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一段话。

  (2)“不紧不慢”的“紧”是什么意思?谁能用不紧不慢的速度读读老人的话?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给句子编号,看看这段话一共有几句?

  (3)默读老人说的6句话,思考哪几句话是说明老人知道骆驼详细情况的原因的。

  (4)第二至第五句都是说明原因的,可以分为一层。

  第一层就是第一句,请大家读一读,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5) 第二层是重点。默读,边读边思考:老人为什么会知道骆驼的详细情况?

  从哪里看出老人的观察很仔细?他到底“看见”了些什么?请用——划下来。

  读划下来的内容,体会“还“、”又“的用法。

  小结:这有深有浅的脚印,星星点点的米、蜜和树叶上留着的牙印(出示图),一般人是不会注意到的。你看,连正在寻找骆驼的商人自己都没有注意到。可是老人都看见了。可见,老人的观察是很仔细的。

  (过渡)但是光靠仔细观察就能知道骆驼的情况了吗?老人到底是怎么想的,课文中没有具体写,这就是我们要特别注意学懂的地方。

  老人看到右深左浅的脚印,怎么想?

  看见路的右边有米,左边有蜜,又怎么想?

  这两片树叶(出示图),哪一片是缺了牙的骆驼啃过的?为什么?

  用“因为看见……所以知道……”的句式说说老人为什么能知道骆驼详细情况的原因。

  (6) 第二层讲的是原因,第三层将骆驼该怎样去找,说的不是同一内容,而是另外起了个头,中间用什么词把这两个内容连起来?

  (7) 朗读这段话。

  4、作业 。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找骆驼》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