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导学案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导学案

漫游诗人 点赞 分享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导学案

微信扫码分享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导学案(精选16篇)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导学案 篇1

  温馨提示

  我的发现

  学什么?

  1、正确读写本课“诞生、洗澡、机械、逆时针、玫瑰、领域、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等词语。

  2、研读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着重从“问号” 、“真理”及“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重点)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我觉得还应学点什么?

  为

  什

  么

  学

  ?

  1、学习用事例说明道理的方法,并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尝试写作。(难点)

  2、体会科学精神,并引导学生认识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怎

  么

  学

  ?

  怎

  么

  学

  ?

  一、试读课文

  1、读读课文,找一下有哪些拦路虎?

  2、找出的生词,同桌利用工具书合作解决。

  3、小组交流,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4、课堂检测:同步训练1、2、4。

  我找到的拦路虎?

  我的错误?

  二、学读课文

  1、大声读课文,努力把课文读顺,读熟。

  2、你发现了哪些容易读错的地方?

  我发现的易错处?

  三、朗读课文

  1、小组内展示自己的朗读设计。

  2、说说你为什么这么读呢?

  我的设计理由?

  四、研读课文,学习论证方法。

  1、课文第二自然段

  (1)、这里的“?”号和“!”号,它们代表的是什么?

  (2)、你更喜欢哪种写法?你感觉采用这样的符号有什么好处?

  2、那从?到!的“拉直”的过程,需要什么呢?用文章中的原话说说。

  3、作者写了哪些具体的事例来说明呢?

  4、完成表格:

  人物

  看出问题

  不断发问

  不断解决疑问

  找到真理

  5、说说你对这种写作方法的认识?

  我的思考?

  我的答案?

  我的认识?

  五、品读句子,体会科学精神。

  1、品读“见微知著”

  预设:洗澡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

  2、品读“善于发问、不断探索”

  预设: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对化学研究有什么样的意义?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试验。

  3、品读“真理”

  预设: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4、你还发现了哪些类似的句子?

  我的理解?

  我的发现?

  六、联系生活练笔,结合习题检测。

  1、其实,在生活中,在科学领域,还有很多类似的无独有偶的事件,你还知道哪些呢?试着说一说,写一写。

  2、结合同步训练,检测本节课的收获。完成同步训练第六题、第七题。

  自我诊断?

  我的收获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导学案 篇2

  学习内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学习目标:

  1、会写5个生字,正确读记“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3、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教学准备:

  小黑板和课文重点词句ppt

  学习过程:

  一、直接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0课。

  (板书课题:真理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请生上台补充课题。)

  二、复习检测

  1、给加点的字加拼音:

  机械 漩涡 逆时针

  石蕊 花圃 锲而不舍

  2、听写并解释:

  司空见惯 无独有偶 百思不得其解

  见微知著 锲而不舍 打破沙锅问到底

  3、这篇文章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三、自学过程

  1、出示本节课自学目标:

  ①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课文中那些词句具体表述了作者的观点?找出来读一读,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②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通过几个具体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几个事例中的“?”是什么?“!”又是什么?从“?”到“!”的过程又是什么?

  ③默读课文,思考文章的写作特点。

  2、学生根据自学目标自学。

  四、讨论更正

  目标一:

  1、根据学生回答出示课件: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2、读一读。

  3、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目标二:

  1、结合表格反馈:

  人物 ? ! 过程                            2、引读:正因为谢皮罗教授善于_______________。

  正因为波义耳善于_______________。

  正因为这位奥地利医生善于_______________。

  3、(出示课件)的确,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①读一读。

  ②填一填。

  ③想一想:这四个词语能不能互换位置?为什么?

  ④找一找:文章所选三个事例中,他们的成功源于什么呢?能不能从课文中找个词语来说说?(师随机板书)

  目标三:

  说说你发现的本文的写作特点。

  1、先提出观点,然后举出具体的事例去证实,最后重申观点,做出总结。(议论文的一般写法)

  2、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例时要有过渡语。“无独有偶”“最有趣的……”都是过渡语,承上启下。

  五、布置作业

  1、成语,不一定都是四个字的,如本文出现的“打破沙锅问到底”就是一个七字成语,你能找些这样的成语吗?

  三字的:

  五字的:

  六字的:

  七字的:

  八字的:

  2、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的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材料:

  功夫不负有心人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团结就是力量

  板书设计:

  观点    20、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事例   洗澡水的漩涡  与地球自转有关

  紫罗兰的变色  制成石蕊试纸

  睡觉时眼珠转动 一定在做梦

  ? ----------- !

  总结   见微知著 善于发问 独立思考

  锲而不舍 打破沙锅问到底 ……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导学案 篇3

  a案

  学习目标

  1.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4.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与本文事例相关的图片或录像资料,生字、新词、重点语句的课件。

  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请学生谈谈对课题的理解。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通过学习,我们会有哪些新的认识和收获。

  二、自主预习,初读感知。

  1.自由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指导较难写生字的书写, 本课5个生字要求会认会写。

  2.再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看图或小组讨论等方法解决。

  3.指生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通顺,重点指导较难读的句子。

  4.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①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

  ②作者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③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认读听写生字词,

  2.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3.默读全文,画出文中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反复朗读。

  二、品读感悟,全班研讨

  以第二自然段为线索展开学习,先学习具体事例部分,后学习前后两部分。

  1.出示第二自然段,指生朗读,就这段内容提出问题。

  问题预设:“司空见惯”“追根求源”是什么意思?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指的是什么?不断发问,都会问什么?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去到文中所举的三个例子中,去找寻答案。

  2.学习第一个事例。

  ⑴自读第三自然段,找出谢皮罗教授发现的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说说这个现象细小在哪,司空见惯在哪?

  ⑵再读第三自然段,说说谢皮罗教授问了些什么问题?

  ⑶再读第三自然段,交流谢皮罗教授的研究结果。

  ⑷读第二自然段加深对这段话的理解。

  在读书交流的同时设置填写表格:

  人物

  发现现象

  不断发问

  找到真理

  谢皮罗教授

  洗澡水的漩涡

  为什么总朝逆时针方向旋转?

  旋涡的方向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3.学习第二个事例。

  ⑴总结学习第一个实例的具体学习步骤。

  ⑵按步骤自主学习第二个事例。

  ⑶全班交流学习体会,在交流时注意以读为主,读悟结合,共同填写上面的表格。

  ⑷读第二自然段加深对这段话的理解。

  4.学习第三个事例。

  以自学为主,自己填写表格,在小组内交流学习体会。

  读第二自然段加深对这段话的理解。

  5.学习一、二自然段。

  读一、二自然段,围绕着课初就这段所提出的问题展开交流,重点研讨: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作者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注意读悟结合,切忌光谈不读。

  6.学习六、七、八自然段。

  ⑴自读六、七、八自然段。

  ⑵小组交流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⑶全班重点研讨“见微知著”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和课文开头有什么联系。

  三、回归整体,总结收获

  1.回读全文,谈谈课题的含义。

  2.全班同学交流学习收获,可从文章内容和表达方法等方面谈,教师重点强调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3.作业:

  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小练笔,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教研与培训中心 周宏 )

  b

  课前准备

  课前教师将《怀疑与学问》印发下来或做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有很多同学特别崇拜科学家,能说一说你最崇拜的科学家是谁吗?

  2.你们知道科学家们主要依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吗?(学生自由发言,如:善于思考、勤奋刻苦、锲而不舍等等。)

  3.教师小结: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是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溯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所以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

  4.谁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自由发言。)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第20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相信同学们学过课文,对这句话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词语:

  诞生 纵观 漩涡  敏锐   追根求源  见微知著  锲而不舍

  洗澡 花圃 推理  逆时针  司空见惯  无独有偶  打破砂锅问到底

  (1)指名读词语。

  (2)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全班交流。

  3.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疏通难读的句子。

  4.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把这句话画出来。

  三、细读课文,理清条理

  1.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给课文划分段落。

  2.学生交流段落划分,说明分段理由。

  3.教师对照板书进行小结:这篇课文思路特别明晰,作者开门见山提出自己的观点,明确指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本身就是“真理”,然后概括地指出在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上,那些定理、定律、学说都是在发现者、创造者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才获得的,由此引出科学发展史上的三个有代表性的确凿事例,之后对三个典型事例作结,强调这三个事例“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却从中发现了真理,最后指出科学发现的“偶然机遇”只能给有准备的人,而不会给任何一个懒汉。

  四、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交流感悟

  1.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是用哪些事例来具体说明自己的观点的?从这几个事例中你想到了什么?

  2.全班交流,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这些事例是科学技术发展史上三个确凿的事例,由此可以看出科学家们都是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3.你还能例举出这样的事例吗?(学生可能会谈到曾经学过的伽利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事例。除此之外,教师还可补充:蚯蚓在美国东海岸有,在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论出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了,分为两个洲。)

  4.课文中哪些语句令你深受启发,作出标注。

  5.交流令自己深受启发的语句,说明从中受到的启示,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有关语段。

  二、再读课文,感悟写法

  1.默读全文,边读边想:这篇课文跟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这篇课文围绕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观点,例举具体事实加以证明。这样的文章叫做论说文,也叫做议论文,不同于我们经常阅读的记叙文。

  三、拓展阅读,随文练笔

  1.下面我们再来阅读一篇论说文,看一看这篇文章作者要阐述的观点是什么?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视察。做学问也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要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选自顾颉刚《通俗论集》)

  (1)自读自悟。

  (2)全班交流,说一说这篇文章作者要说明什么观点。(做学问首先要有怀疑精神。)

  2.读了两篇论说文,下面我们亲自尝试来写一写论说文。请同学们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来说明一个观点。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失败乃成功之母”“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等等。

  3.请2~3名学生读小练笔,共同评议。

  (内蒙古包头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吴秀玲)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导学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理解本课生字、新词。

  2、能利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抓关键词等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题目的含义,初步学习这种写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教学流程:

  一:导课:

  师:同学们,初次见面,老师送大家一条名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1、1、介绍课文体裁。

  师:这既是一条名言,也是我们今天所学的课题。这篇文章的题材和以前我们学习的不一样,这是一篇论说文,课题就是作者的观点。

  2、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己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长句子的读法,读不好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预习

  (1)读句子:(课件出示)

  “洗澡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

  (2)读难读的词:(课件出示)

  司空见惯追根求源见微知著锲而不舍

  (3)学以致用:

  出示一段话,学生运用上述成语填空。

  三、研读课文

  1、归纳课文讲了几件事?

  师:我们再回到课文中,为了证明这个观点,作者列举了哪几件事?请大家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简要的说一说。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2)指名分别说三件事。

  3、学习用典型事例说明观点的写法。

  (1)师:请大家再读读课文,看看书中列举的三件事中,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研究成果,但是相同的地方在哪?

  (2)讨论。

  (3)集体汇报。

  4、师小结板书:

  (1)从相同的写法上归纳出科学家研究问题的规律是“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2)总结科学家们的研究精神。

  四、深入学习第三段(第一件事),体会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师:我们把目光聚焦在第一件事例上,去探究谢皮罗教授是怎样在一百个问号之后发现真理的。

  1、学生读第三自然段,根据“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理出条理,划出谢皮罗教授研究问题的句子。

  反复研读“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题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主要学习方式:读出自己的理解——想象教授还会提出哪些问题——回归文本,理解教授把问号拉直成感叹号的艰难过程——再次点明课题。

  五、总结:

  师:纵观全文,围绕观点,作者就是用三个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像谢皮罗教授这样热爱科学的人还有波义耳、奥地利的那位医生,以及古往今来的许多投身科学研究的人。他们都无一例外地遵循“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规律,有力地证明了这条亘古不变的真理。(齐读课文)

  板书设计: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追根求源发现问题

  研究问题

  !解决问题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导学案 篇5

  【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六年制小学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六班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属于议论文。课文的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用三个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契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从而感受、领悟到见微思著,独立思考、契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二是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形式。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找出他们的相同点。

  4、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5、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三、本课重点

  1、第二自然段:从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2、第七自然段: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3、本课的三个例子:

  ⑴ 洗澡水的漩涡。

  ⑵ 紫罗兰的变色。

  ⑶ 睡觉时眼珠的转动。

  4、?的含义是:看出问题,不断发问。!含义是: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

  【说教法和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所设计的问题:

  1、你最崇拜的科学家是谁?科学家们主要依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善于思考、勤奋刻苦、锲而不舍等等。)

  2、你是怎么理解课题这句话的?

  3、文中讲了哪三个故事?故事的介绍和内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

  4、“?”和“!”的含义是什么?

  【说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以课题导入──学习词语──初步感知课文──探究体验──学习升华。

  由于文章题目发人深省,所以上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提问:读了课题,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检查词语情况,了解学生对本课生字、词的掌握程度,为学习课文奠定基础。

  课文写了哪三个故事?三个故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确定好了文章的基本框架后,学生进行自生探究,这样就为理解和探究作好铺垫,使探究确定了方向。接着进入教学的第四阶段──探究体验。

  探究定向后,我用信任而又带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反复读文,反复对比,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难免有些片面,这时,我再让学生合作探究,学生由自主探究转为合作探究。

  学生通过读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后明白了,科学的“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在合作探究中突破教学难点: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之后,问题基本明朗化。我根据学生的学习汇报相机板书,并及时引导学生齐读第二和第七自然段。

  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所以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我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验。

  【存在的不足】

  课堂的后半部分,回归课文主题还不够。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导学案 篇6

  鲁迅先生曾说:“我的成功并无其它,只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了写作上而已。”因而要想写好作文并没有什么灵丹妙药,就是多看,多练习。而现行的教材中每学个单元只安排了一次的作文训练,一学期也就七、八次,学生的习作水平得不到有效的提高。为了增加学生在生活和语言上的积累,教师可以创设“小练笔” 形式的随笔练习,作为对作文教学的补充,让学生通过平时的练笔去捕捉生活中丰富多彩的作文素材。我在教学《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后,出示了这样的小练笔:课文用三个事例,反复说明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种摆事实、讲到的写法值得得我们 。请你学习这种写法,先确定一个观点,然后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它。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让我知道了自己努力付出了,就会有收获。

  我们知道文字从古到今,有着上百年的历史,而演变成今天这样漂亮的汉字,也已经历史久远了。再看看我的同学们写出的字是那样有棱有角,而我的字呢?一想大这儿,我的心理便不是滋味。为了证明自己,我买了字帖,每天坚持练写几张,别的同学出去玩,我便在教室里练习,晚上家人看电视时,我在书房里练习,对每次的作业总是认认真真,一笔一划地写,慢慢地我的字写端正了,有笔锋了,老师表扬了我,还把我写的字帖在学习园地里。

  这种练笔既是对课文的总结,也是巩固、提升。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感受。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导学案 篇7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反思

  江苏省扬州市沙口小学 潘 军

  采用吹肥皂泡的形式,首先这一灵感来自于学生,是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在教学准备中,请每个学生介绍一个来自于自己生活中的一个小发现,小问题。

  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同学都提到了这一问题。采用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作为问题情境,也许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而且吹肥皂泡也比较符合预初学生的年龄特点,也为整堂课营造了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另外问题的提出,又能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我也看到肥皂泡的颜色是五颜六色的,可是为什么我没有成为牛顿?使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探究欲望进入文本学习。矛盾型问题情境的设计,使课堂产生了交锋,学生的思维出现了碰撞,学生真正沉入了文本,充分的对话交流,自主感悟。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得以充分调动,课堂也真正成为学生的需要。当然在一个好的问题情境之下,还需要教师的适时引导、追问,促发他们争辩。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堂生成的东西,把它转化为一种有效教学资源,真正体现教师智慧地教。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反思

  吉林省吉林市第二实验小学 郑 丽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一篇新课文,我也是第一次教学,这篇课文的题目本身就是一个真理,而且几个小故事引人入胜,学生们很感兴趣,因此,我大胆放手,让学生们自读自悟、在交流中感悟,边读边想作者是用哪些事例来具体说明自己的观点的?从这几个事例中你想到了什么?我则重点引导学生:这些事例是科学技术发展史上三个确凿的事例,由此可以看出科学家们都是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并引导学生你还能例举出这样的事例吗?在学生举例的基础上。教师还可补充:蚯蚓在美国东海岸有,在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论出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了,分为两个洲……

  这篇文章是一篇议论文,因此我引导学生将这篇课文跟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在写法上进行比较,并拓展阅读,随文练笔。效果不错,现记录如下:

  师:下面我们再来阅读一篇议论文,看一看这篇文章作者要阐述的观点是什么?

  怀疑与学问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视察。做学问也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要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选自顾颉刚《通俗论集》)

  1、自读自悟。

  2、全班交流,说一说这篇文章作者要说明什么观点。(做学问首先要有怀疑精神。)

  3、读了两篇论说文,下面我们亲自尝试来写一写论说文。请同学们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来说明一个观点。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失败乃成功之母”“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等等。

  4、请2~3名学生读小练笔,共同评议。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反思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第五组课文的第三篇。课文的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主要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教学这篇课文要实现以下教学目标:

  1.会写5个生字,正确读记“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3.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是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并学习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教学这篇课文,我力求让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阅读分享,让学生达到因学文而心有所动。

  一、积极性被调动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过程还给学生,把说话的舞台让给学生。我始终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给学生充分自读自悟的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圈画、思考、交流、汇报、朗读、表达 ..... 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语文课堂上有所收获。

  二、心弦被拨动

  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是这一课的重、难点。对课文中的三个事例,我指导学生研读的重点是具体事例中的“问号”是什么?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是怎么样的?通过读读议议,拨动学生心弦。

  三、心灵被触动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关注“敏锐地注意”“敏感地意识到”“百思不得其解”以及“反复的研究和实验”“许多实验”“反复的观察实验”等词句,并三次回扣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使学生在反复地诵读中体会和领悟到“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深刻含义,感受和感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通过多种形式地朗读、感悟让学生彼此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说说自己读了课文中的三个事例有什么感受?透过“!”还能感受到什么?感悟“!”蕴含的丰富情感内涵。在此基础上一咏三叹再读课题,读出自己的感受,此时,学生对课题、对课文的认识也得到了升华。学生在阅读分享中心有所动,与此同时,训练学生结合课文仿写,练笔表达也成了水到渠成之事。

  一节课下来,自我感觉本堂课学习目标基本达成,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错,但是这堂也不免有些遗憾:高年级学生字词方面已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在开课的字词学习的安排确实必要性不大;另外,在引领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方面,在这堂课上还显得有欠缺,没有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感悟。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导学案 篇8

  【教材分析】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六年制小学语文人教课标版教材六班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属于议论文。课文题目“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就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主要用三个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从而感受、领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二是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

  【设计理念】

  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本文所蕴含的善于观察、不断发展、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玓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的主旨,是创新精神公德重要方面。教学中,引导学生自读感悟、质疑问难、追根求源的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另外本课是一篇进行“用具体事例说明道理”写作方法渗透的有效教材,因而本人在整节课里秉承着“引导学生悟法——得法——用法”的教学理念进行设计。进行了“读写结合训练”的实践,引导学生将在阅读中领悟的写作方法运用于习作中,实现读写结合的自然衔接。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读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深入学习课文,理解深刻的句子,感悟“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3、学习课文用具体典型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二)方法与过程目标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入情入境,读出自己独特的感悟。

  2、采用“先学后教”的方法,让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领悟课文内容,体会写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领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2.体会并运用课文用事例说明道理的写法。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石蕊试纸、盐酸、碱及重点词句的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与文本有关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实际、揭题质疑。

  1、同学们,在平时生活中你们都提出过什么问题?发现过什么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2、是的,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我们不断进步!今天,我们要学习作家叶永烈的一篇文章,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呢?

  (预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什么意思?课文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呢……)

  [设计意图]

  从学生爱提问题的实际出发,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那么,“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到底写了什么内容呢?他的含义是什么呢?这是我们本课重点研究的问题。请同学们先自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读时画出自己不认识的生字词,用平时常用的方法解决。)

  2、学生自学后课件出示:检测训练

  (1)读准下列词语。

  诞生  漩涡  花圃  逆时针  司空见惯  无独有偶  见微知著  锲而不舍

  (2)引导学生提出自己不明白的词语,启发联系上下文理解。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预设:a、课文主要用几个事例,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b、课文主要用三个事例说明只要善于观察,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普通事物中发现真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既符合学生阅读规律,又为后面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三、自主感悟,体会内涵。

  (一)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1、课文用哪三个事例来证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呢?请默读,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

  2、你对哪个事例感受最深呢?请一边读一边想,自己为什么感受最深?并在重点地方做上批注。

  (二)学生自学后集体交流检测。

  1、全班交流:你对哪个事例感受最深?为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点拨、启发、及时指导朗读。)

  (1)当学生谈到对谢皮罗教授发现谁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自转有关的事例感受深时,课引导学生抓住文中重点词句“敏锐地注意到”、“紧紧抓住”、反复的实验和研究“有感情地朗读。并思考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当学生读到对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偶尔发现紫罗兰遇到盐酸会变红色,最后发明了石蕊试纸的感受时,可引导学生想象:当波义耳看到水落在溅上盐酸的花瓣上,花瓣奇迹般地变红了时,他会怎么想、怎么说呢?

  (3)当学生谈到对奥地利医生从儿子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一现象发现了眼珠转动合做梦有关的感受时,可根据文中重点词”奇怪“、”百思不得其解“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让这位医生发现了眼珠转动和做梦有关呢?指导学生朗读。

  2、你们明白了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中的“?”和“!” 的含义了吗?请说一说。

  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但却由于他们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于是就成了“发现”、“发明”、“创造”、“成就”。你知道什么叫“打破沙锅问到底”吗?这说明什么?

  (板书:善于发现  不断探索  发现真理)

  4、通过朗读进一步理解学生不理解的语句。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导学案 篇9

  【学习目标】

  1、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4、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与本文事例相关的图片或录像资料,生字、新词、重点语句的课件。

  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

  3、搜集科学家发明创造的小故事。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格言导入

  1、师:同学们,老师这有几句格言,谁来读一读?

  出示格言:       功夫不负有心人。

  有志者事竟成。

  团结就是力量。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师:读后你有什么想说的?谁来说说你还知道哪些格言?

  师小结:这些格言都阐明了真实的道理,所以我们也把它们称之为真理(板书:真理),这些真理也常常成为我们的座佑铭,指导我们的言行。

  2、今天,老师再送同学们一条真理,那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这也是今天要学习的一篇新的课文。

  3、读课题。谁能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的?(学生自由发言。)

  4、为什么说这也是一条真理?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

  二、生初读课文,师检查自学。

  1、大屏出示词语,领读、不了解的词义借助工具书学会。

  2、开火车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三、直奔重难点,学习第二自然段

  1、出示第二自然段,认真读这段话,你能读懂这段话的意思吗?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2、学生质疑,相机解决疑问:

  “司空见惯”是什么意思?“追根求源”是什么意思?这段话中的“?”指什么?“!”指什么?这段话是什么意思?

  3、同位讨论,思考。

  4、学生汇报,教师评议。

  5、师:科学家们说,把“?”拉直变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难怪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这句话,齐读。)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导学案 篇10

  设计理念:

  本文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文是一篇进行“用具体事例说明道理”写作方法渗透的有效教材,因而本人在整节课中进行了“读写结合训练”的实践,引导学生将在阅读中领悟的写作方法运用于习作中,实现读写结合的自然衔接。紧紧围绕作者如何运用三个具体事例说明观点展开教学,引导学生找寻它们在内容、写法上的相同点,然后进行追问:读了三个有趣的科学故事,你对课题又有了怎样的认识?自然过渡引导学生“习得法”: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道理)可以使读者更信服所要陈述的观点(道理)。引导学生寻求相关事例来说明这一观点,通过交流感受事例的来源,明确事例来源的多种途径。最后“用其法”,选取一两个具体事例来说明一个自己熟悉的观点(道理),阅读为写作服务,至此,回归初衷。

  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中的句子,正确理解“司空见惯、见微知著、追根求源、锲而不舍、无独有偶”等四字词语,并利用这些四字词语完成板书。

  2、研读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体会它们在内容、写法上的共同点,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3、能根据句子间的联系,理解课后习题3中的两个含义深刻的句子。

  4、体会作者的写作特点,学习用事例说明道理的方法,并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

  5、引导学生认识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研读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体会它们在内容、写法上的共同点,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2、体会并运用课文用事例说明道理的写法。

  先学要求:

  1、预习课文。

  2、搜集有关科学家善于观察、有所发现的故事。

  教学程序

  一、回顾内容,初识文体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对真理会有全新的认识。

  2、让学生联系昨天的板书,说说本文的写作思路(提出观点—证明观点—总结观点)

  二、品读事例,理清条理

  (一)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具体写了哪几件事来证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个观点的?

  (二)生汇报。

  课文主要写了三件事:

  第一件: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中发现问题,通过反复的试验和研究,发现水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

  第二件:化学家波义耳偶然发现盐酸会使花瓣变红,继而进行了许多试验,终于发明了酸碱试纸。

  第三件: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球转动这个现象,经过反复观察和分析,推断出凡睡者眼球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

  指导读这三句话。

  (三)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认真读读这三个事例,你能说说三个故事在写法上、内容上的共同点吗?可以在课文中画一画,做一做批注。

  (四)生汇报:

  预设:

  1、在写法上,都是先写发现问题,再写研究问题,最后写解决问题。

  2、生:这三个事例都是生活中的普通事件。

  师:能用文中的哪个四字词来概括?

  生:司空见惯。

  生:他们都能从这普通的事例中引起注意,产生疑问,并进行研究。

  师:你能用文中的四字词语来概括吗?

  生:见微知著。

  师:那他们分别产生什么疑问呢?请分别找出来。

  3、师:那么,这几个主人翁双是怎样研究问题的呢?你能继续用文中的四字词语来概括吗?

  生:追根求源。

  生:锲而不舍。

  指导读这几个四字词语。

  4、师:很好,最后他们都发现了真理。请找出每个事例中发现的真理,用“——”划下来。

  (生汇报,分组读这三个结论。)

  4、师:文中哪些句子可以说明他们 “见微知著”?

  出示:谢皮罗教授:敏锐地注意到

  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    

  奥地利医生:感到很奇怪,连忙

  生汇报,出示句子,生读,找出重点词:敏锐、敏感、奇怪。

  5、思考:分别从这三段中找出体现“追根求源”、 “锲而不舍”的语句。

  生汇报,出示句子,生读句子,找出重点词:反复、许多、反复

  三、拓展事例,理解观点

  (一)体现发现真理的过程,理解重点语句

  师:通过这三个事例,你认为人类是如何发现真理的?请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生a: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生b: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师:你觉得他们谁找对了?

  生:都对。

  师:为什么?

  生:因为它们表达的意思都一样。

  师:那么这两句话有什么联系?

  生:前后呼应。

  师:你更喜欢哪句话?为什么?

  生:第二句,因为“?”“!”更形象。

  师:“?”、“!”分别指什么?

  (师趁机板书)

  (二)拓展事例

  师:这三个事例都证明什么观点?

  生: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师:你还能列举出这样的事例吗?

  生自由说。

  (三)理解重点句子,培养凡事多问的精神

  1、是不是每个人都能发现真理?怎样的人能发现真理?

  2、理解句子

  (1)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2)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人。

  四、体会写法,仿照写话

  1、总结本文写法: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一个观点。

  2、说说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句名言。

  3、小练笔:

  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五、作业布置:

  摘抄课文中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把它积累下来。

  板书设计:

  提出观点:20、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 发现问题   司空见惯

  见微知著

  证明观点       研究问题    追根求源

  锲而不舍

  ! 解决问题    发现真理

  总结观点   善于发问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导学案 篇11

  一、细读课文,交流感悟

  师: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作者在文章开始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观点?

  生: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板书: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师:为了说明这个观点,作者举了哪几个例子?

  生:洗澡水的漩涡方向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紫罗兰溅上盐酸的花瓣会变红;奥地利医生发现人睡觉时眼珠会转动。

  师:很好,哪位同学能更详细具体地说一下?

  生:具体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谢皮罗发现洗澡水的漩涡方向与地球自转有关;第二件事是波义耳发现石蕊地衣遇酸会变红、遇碱会变蓝;第三件事是奥地利医生发现人睡觉时眼珠转动是正在做梦。

  师:大家仔细读读这三个事例,看看三段话在写法上、内容上有什么相同点?可以在课文中画一画,做一做批注。

  (学生读课文,思考。)

  生:我发现这三个事例都是在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生:这三个事例讲的都是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故事。

  生:这三个事例讲的都是在生活中偶然发现的问题。

  生:事例中提到的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过程是相同的,都是偶然发现问题,不断地追问;再进行发复的研究和实验;最后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

  师:分析得很有道理,我们一起来看这一段话。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学生齐读句子。

  师:是啊,“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换言之——

  生: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师:请同学们再读句子,想一想:这里的“?”指的是什么?“!”指的是什么?作者这样表述有什么好处?

  生:“?”指的是在生活中发现的现象,不断的发问;“!”指的是最后找到的真理。

  师:谁还能谈谈自己的理解?

  生:“?”指的是在生活中发现的现象,不断的发问;“!”指的是通过探索,解决了问题,发现了真理。

  师:科学史上,能从生活的细小现象中找到真理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例子?

  生: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通过著名的风筝试验,发明避雷针,现在的高层建筑顶端都装有避雷针,它将电流引向自身,并使它安全泄入大地来保护建筑物的安全。

  生:赫农王让金匠替他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做好后,国王疑心工匠在金冠中掺了银子,但这顶金冠确与当初交给金匠的纯金一样重,到底工匠有没有捣鬼呢?既想检验真假,又不能破坏王冠,这个问题不仅难倒了国王,也使诸大臣们面面相觑。后来,国王将它交给了阿基米德。阿基米德冥思苦想出很多方法,但都失败了。有一天,他去澡堂洗澡,他一边坐进澡盆里,一边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到身体被轻轻拖起。他突然恍然大悟,跳出澡盆,连衣服都顾不得穿就直向王宫奔去,一路大声喊着“尤里卡”,“尤里卡”,原来他想到,如果王冠放入水中后,排出的水量不等于同等重量的金子排出的水量,那肯定是掺了别的金属。这就是有名的浮力定律,既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其大小等于物体所排出液体的重量。后来,该定律就被命名为阿基米德定律。

  生:1875年6月2日,贝尔和他的助手分别在两个房间里试验多功能电报机,一个偶然的故事启发了贝尔,华生房间里的电报上有一个弹簧粘到磁铁上了,华生拉开弹簧时,弹簧发生了振动,发出了声音,振动从一个房间传到了另一个房间,贝尔的思路大开,成了电话的专利人。

  生:蚯蚓在美国东海岸有,在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理出了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了,分为两个洲。

  师:人类根据蜻蜓的翅膀发明了飞机,根据蝙蝠的嘴和雷达,根据鲸鱼的外形发明了轮船,根据青蛙的眼睛发明了“电子蛙眼”。由令人讨厌的苍蝇,仿制成功一种十分奇特的小型气体分析仪。已经被安装在宇宙飞船的座舱里,用来检测舱内气体的成分。这么多的事例说明了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但是要想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前提条件是——?

  生: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师:这也是说课文中的哪句话?

  生: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师:你现在明白“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了吗?

  生: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决问题。

  师:对,只有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才能深入地解决问题,正像华罗庚说的:

  出示: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生齐读句子。

  师:请谈一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看来要想发现问题,有所成就,首先得练就一双锐利的眼睛,善于观察到生活中的细枝末节,能见微知著。

  生:我们要做一个善于发现、善于独立思考的人。

  生:科学虽然离我们并不遥远,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科学家,要不断思索,才有可能找到灵感。

  二、再读课文,感悟写法

  师:请同学们再次默读全文,想一想:这篇课文跟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生:先提出观点,再列举事例证明。

  师:这样的文章叫论说文,也叫议论文。我们曾经学习类似体裁的文章是什么?

  生:《为人民服务》

  师:这两篇虽都是议论文,但写法也有不同。本课通过列举事例说明,以后我们写议论文也可采用这样的方法。

  三、拓展阅读,随文练笔

  师:下面我们再来阅读一篇论说文,看一看这篇文章作者要阐述的观点是什么?

  敞开心扉

  不要让你的心灵总是戒备森严,拆除墙壁迎接阳光,那就连冬天也是暖融融的。

  一个人种了一棵桃树,果实成熟了,他摘了下来,把它送给邻居品尝。一个经商的邻居吃了,一定要付给他钱。妇女和孩子都不要,还用一种令人不舒服的警惕目光看着他。惟独一位老人收下了他的桃子,还感激地对他说:“谢谢”。他很高兴,因为他终于找到了一个懂得吃桃子的人。看了这个故事,你一定觉得很可笑。可是再想想,人与人之间何尝不是如此呢?现在我们身边多的是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虽说是“防人之心不可无”,但许多时候,别人向你展现的是心灵的闪光,人性的善良,是爱的阳光。有这么一个故事:兄弟俩住在阁楼上,由于年深日久,阁楼十分阴暗。他们看见外面的阳光扫进来的“好主意”。虽然他们很用心地把外面的阳光扫到簸箕里,可阳光一到阁楼上又消失了。他们没有放弃,可一切都是徒劳。这使他们困惑不已。正在厨房里忙碌的母亲看见他们奇怪的举动,问道:“你们在做什么?”他们回答说:“房间太暗了,我们要扫点阳光进来。”母亲笑道:“只要把窗户打开,阳光自然会进来,何必去扫呢?”如果只是刻意地去等待,期望他人给予你温情,那么你永远难以获得那丝温暖。事实上,只要将自己封闭的心门打开,首先付出一些爱,给予他人一些温暖,那么你就同样获得了温暖,得到了那一丝阳光。

  只要你将自己的心扉敞开,就能够感受到世间的温情。在你抱怨这个世界如此冷漠的时候,你是否想过,你觉得世界冷漠,很大程度是因为你封闭自己的心,拒绝感受人间温情呢?

  师:这篇文章作者要说明的观点是什么?

  生:只要你将自己的心扉敞开,就能够感受到世间的温情。

  师:我们已经学了两篇议论文,又听读了一篇论说文,下面我们亲自尝试写一篇论说文。

  师:这次写作很简单,请同学们仿照课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写法写一段话,要求:用具体事实来说明一个观点。观点可以从以下方面选择:“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失败乃成功之母”“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板书: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善于思考 善于发问 不断探索——找到真理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导学案 篇12

  一、看拼音写字词,注意书写工整、正确。

  nì         xiè     méi         yù        zǎo

  (    )时针   机(    )    (     )瑰    领(    )    洗(   )

  二、下面词语中的带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嫦娥奔月  奔波  投奔    奔跑    b、见微知著  著名  执著    著作

  c、淡泊    停泊    泊船    漂泊    d、糊涂    迷糊    模糊    糊弄

  三、 请把下列的词语补充完整。

  坚持不(   )  司空见(   )    无独有(   )  (   )而不舍

  四、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发明    发现

  1.一次儿子睡觉时,奥地利医生(    )儿子的眼珠忽然转动起来。

  2.鲁班根据小草的锯齿现象,(   )了锯子。

  结果    结论

  3.他的这个见解,引起各国科学家的极大兴趣,他们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    )证明谢皮罗的(    )完全正确。

  五、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意思是:(   )

  a.在前人的基础上深入研究,经许多人的探索,就能解决问题,发现真理。

  b.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才能深入地解决问题,发现真理。

  c.当你产生了一百个问题后就找到了真理。

  六、阅读《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片段,回答问题。

  (一)

  ①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子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   ),有所(   ),有所(   ),有所(   )。 

  ②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  )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  )能发现真理。

  ③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像数学家(  )说过的,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1.“锲”字用部首查字法应查       部,用音序查字法应查          。

  2.按照课文,把短文中的第①段的(    )填完整。

  3.请在第②段中的(  )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4.第③段中“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来的”这句话是(   )说的。

  a.陈景润    b.郭沫若   c.钱学森    d.华罗庚

  5.“打破砂锅问到底”表达了(     )的科学精神。(请在短文中找。)

  6.读划线句子,想一想:“这样的事例”指                  

  。请再补充一个这样的事例:  

  7.“见微知著”的意思是:                                         

  8.你认为文中哪句话最值得牢记?请用“     ”划出。并谈谈你的理由。

  (二)

  ①有一句说个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

  ②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很注重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追根溯源,终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③洗澡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系主任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这是为什么呢?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1962年他发表论文,认为这种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如果地球停止旋转,就不会产生这种漩涡。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旋转,而美国处于北半球,便使洗澡水的漩涡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北半球的台风也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其道理与洗澡水的漩涡是一样的。他还断言,如果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涡将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漩涡。他的这种见解,引起各国科学家的极大兴趣,他们纷纷在各地实验,结果证明谢皮罗的结论完全正确。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

  近义词:普遍(    )  出生(    )  习以为常(      )

  反义词:粗大(    )  特殊(    )  错误(    )

  2.读第②段,文中的“?”和“!”分别指什么?作者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指:         

  “!”指:         

  好处:      

  3.仔细读第③段,谢皮罗教授发现了什么现象?提出了哪些疑问?得出了什么结论?

  现象:                                

  疑问:                                

  结论:                                  

  4.第③段的写作思路是:(    )

  a.得出结论——反复研究——发现问题

  b.发现问题——反复研究——得出结论

  c.反复研究——返现问题——得出结论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导学案 篇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多音字“转”的读音及 “锲”、“诞”等字的写法。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体会文本语言及标点符号生动,准确的特色。

  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研究三个具体事例,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文中所表达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2、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发问、不断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情感与态度

  教育学生懂得“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的科学规律,增强自己发现真理的信心和勇气。

  教学重点:

  能从具体事例中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发问、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与本文相关的课件。

  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做好预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课前先把课题写在黑板上,少写一个“诞”字。

  1、学习“诞”字。

  2、初步理解课题。

  3、简介作者。

  设计意图:从课题入手,指导写字。初步了解课题的意思,为解决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作铺垫,同时引导学生学习“从课题入手理解课文内容的学习方法。”作者简介则激发了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

  二、检测生字词

  1、(课件出示)。

  2、哪些词是你以前很少见或没有见过的,请大声读一读。

  3、哪些词容易读错?重点掌握“转“的读音。

  4、哪个词最容易写错?锲而不舍的“锲”字。

  5、联系刚才的情境理解“无独有偶”。

  设计意图:本课出现了不少的四字词语和专业术语,专业术语不作为学习的重点,但根据教材特点和学情,词语也应该是本课的一个教学点。本环节学生会的不教,教学生不会的或容易出错的,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理解和运用词语,屏幕上的词语也为下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深入研究三个事例

  1、总结事例。

  谢皮罗的发现 波义耳的发明 医生的发现

  2、学生研读讨论并汇报,完成研读表的填写。

  (课件:研读表)

  抓住“敏锐”、“立即”、“百思”等词语体会事例中人物的精神品质和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3、总结共同点。

  找生汇报。用上“他们都是什么样的人,因为____________”这样的句式。

  (这一环节老师尽可能以尊重学生的理解表达为主,多鼓励表扬,同时要相机进行指导理解。)

  4、总结真理。

  设计意图:对课文深入地探究、总结,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及作者用词的准确性。新课标中新增了“非连续性阅读”的要求,而本环节学生结合图表中的内容,总结三个人物的共同点,既是对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同时也锻炼了学生非连续性阅读的能力。

  四、再次理解课题

  1、读句子,找生写发现真理的三个关键词。

  2、学习第二自然段。

  请生默读,思考提问。

  预设1、用“?”和“!”的好处。

  预设2、为什么不是把“?”扯圆变成了“。”号呢?

  设计意图:抓住“标点”的借喻用法,引导学生理解这种用法的好处,通过换符号培养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习惯。第二段是对课题的解释,第七段是对观点的总结,对这两段的学习,更进一步理解了文章课题的含义。

  五、联系生活进行科学教育

  1、利用句式说说其他事例。(课件展示)

  请用下面的句式说一说你还知道的其他事例。

  ( )因为( ),通过反复研究,最终( )。

  2、联系学生生活探讨为什么没有发现真理。(课件展示)

  生谈,老师相机指导。

  3、理解最后一句。

  ①理解“有准备的人”

  ②理解“善于独立思考”。

  ③理解“锲而不舍精神”。

  设计意图:语文的外延是生活。通过文本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明白发现真理的易与难,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激发学生对发现真理的兴趣,增强发现真理的信心和勇气。

  六、总结全文(课件展示)

  这篇文章作者先提出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然后再用(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花的变色,睡觉时眼睛的转动)进行了事例论证;最后又总结观点:只要(见微知著、善于发问、不断探索),就能发现真理。

  提出观点→事例论证→总结观点

  设计意图:既有对本节课内容的总结,又为初中的学习作了铺垫。

  七、老师寄语

  同学们,只要你善于从司空见惯的事情中见微知著,具有科学研究的敏感性,善于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你就能发现真理。

  让我们努力去做一个有准备的人,一个善于独立思考的人,一个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走在发现真理的路上!

  设计意图:一段充满激情的演讲,进一步地深化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对探求真理的渴望。

  八、休闲小作业 (课件展示)

  1、心动不如行动。选择一个你在生活中发现的问题尝试做一做研究,看能不能最终解决你的疑问。

  2、经常看看中央10套科教频道的《我爱发明》。

  设计意图:作业的布置是对课文内容的拓展,更突出与文本的联系性、体现了趣味性、生活性。

  板书设计: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谢皮罗的发现

  波义耳的发明

  医生的发现

  见微知著,善于发问,不断探索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导学案 篇14

  一、读拼音,写词语。

  dàn shēng    xuán wō    huā pǔ   chì dào     jī xiè

  (        )    (      )    (     )   (     )     (    )

  jié lùn    jiàn jiě    mǐn ruì   shí yàn    shì zhǐ

  (     )    (      )  (      )   (      )    (      )

  二、辨字组词。

  澡(    )    浸(    )    锲(    )    著(    )

  燥(    )    侵(    )    挈(    )    煮(    )

  噪(    )    寝(    )    契(    )    箸(    )

  三、根据意思写词语。

  1、看得多了,不以为奇。              (             )

  2、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             )

  3、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              (             )

  4、某种少见的情况,偏有了类似的出现,配成一对儿。    (            )

  5、百般思索也无法理解。               (            )

  6、比喻追究事情的根底。               (            )

  四、按查字典的要求填空。

  “诞”用音序查字法应查(     ),再查(     );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    ),再查(     )画,这个字是(      )结构,第六画的名称是(           )。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导学案 篇15

  师:大家认识我吗?

  (有些同学说认识,有些说不认识。)

  师:认识我的同学举手!

  (有些同学举起了手。)

  师:来,请你说说,你怎么认识我的啊?

  生1:有节体育课是你上的。

  师:哦,有节体育课是我上的啊!

  师: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上节课,大家欢迎不?

  生(齐):欢迎!

  师:知道我为什么要来上这节课吗?

  生(齐):不知道!

  师:不知道啊?实话告诉大家吧!

  生(齐):好!

  师:上个礼拜啊,我听了我们章老师的一节课。上了一篇课文,我觉得挺好玩的。我就跟骆老师说,这课那么好玩,我也想来玩一玩,好不好?骆老师说,好啊,喜欢刘老师来玩啊!大家喜欢不?

  生(齐):喜欢!

  师:既然同学们喜欢,我们就来上课吧!上课!

  生1:起立!

  师:同学们,上午好!

  生(齐):老师上午好!

  师:请坐。

  一、听写词语,检查预习

  师:从大家的问候声中,我感受到,大家还是蛮喜欢我的!是不是啊?

  生(齐):是!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篇课文。把这个课题读一遍!

  (生齐读课题)

  师:大家有没有预习过课文啊?

  生(齐):预习过了!

  师:预习课文都做了些什么呢?你说!

  生1:读课文。

  师:读了几遍?

  生1:两遍!

  师:读了两遍。恩,很好,来你说!

  生2:摘录好的句子。

  生3: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生4:标自然段。

  生5: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你们班同学的学习能力真强!骆老师的学习方法指导的真好!但是有哪么多的好东西,有一个前提。首先要把课文里面的字学懂。是吗?

  生(齐):是!

  师:要学好课文,要把课文中字、词学懂。我要来检查一下。好吗?

  生(齐):好!

  师:首先,我们先来学习几个词语。谁能自告奋勇地到黑板上来写?其他同学就拿出纸,看谁的字写的好?写在这好了!老师没有教之前,写错都是正常的。请你不要担心,但一定要把字写写好。(学生听写词语老师报词语)第一个,玫瑰。第二个,机械。第三个,敏锐。敏锐这个词在课文中很重要!好了,最后一个,诞生!(见上台的同学写不出来了)写不出来了吗?谁来帮他写?(帮助的同学写完后,老师发现字写得不好时))

  师:写对了,但写得不是很好!

  生1:老师,他写错了,这个点没有的!

  师:哪个点没有的?

  生1:这个!

  师:哦,这个点没有的!有不有的啊?

  生(齐):有的!

  师:这个点,是有的!知道刘老师为什么要先写这几个词语吗?

  生(齐):不知道!

  师:因为这些词语中,都有一些字是要求我们会写的!你们翻开书看一看,是不是啊?

  生(齐):是!

  师:这些词啊,刘老师发现同学们比较容易写错。而且错误呢,比较多!多的原因是什么呢?你们对这个字还不太了解。你们看,玫瑰,它是什么旁啊?

  生(齐):王字旁!

  师:我们都觉得,玫瑰是一种花。都会觉得它应该是草字头或木字旁。为什么它是王字旁呢?对不对啊?我老是觉得,玫瑰玫瑰,和这个没关系啊!后来啊,我去翻过字典,其实啊,玫瑰原来是指一种美玉。它这个王字旁象征的是什么呢?玉!很多汉字的王字旁都是象征什么啊?玉!古代人啊,喜欢说成美玉,而我们后人呢,就把他说成了玫瑰。玫瑰的真名啊,叫蔷薇。蔷薇呢,就有草字头了!是不是啊?

  生(齐):对!

  师:原来玫瑰就是蔷薇啊!玫瑰啊,很美丽。有没有意思啊?

  生(齐):有!

  师:同样的问题。你们看,这机械的械!机械是什么啊?

  生(齐):拖拉机!

  师:这拖拉机啊,汽车啊,车床啊!这都是铁做的的啊,是不是?

  生(齐):是!

  师:那干嘛找个木字呢?

  生1:因为以前的纺车是木头做的!

  师:哦,以前都是用木头做的,对!说明你们是会思考的孩子!这就是从源头上去找!这个械啊,它本来的这个字蛮好玩的。是木头做的,毫无疑问!是吗?

  生(齐):对!

  师:它的右边是什么啊?

  生(齐):戒!

  师:这个戒呢。是一个戈加一个卉。本来的懈是什么呢?是用来扣押犯人的一种刑具。把他 关住,锁牢!就像我们现在的手铐一样!你看,有没有一点像啊?

  生(齐):像!

  师:本来啊,这个械是用木头做的。把手指夹住。后来啊,又成了一种武器!现在呢,又成了机械。 同样来看,我们这个域。它怎么和或搞在一起呢!这我就不明白了!换一个字你就明白了!我们有一个新词认识不?

  生(齐):國!

  师:对,这就是一个國!他表示的是什么的?这个戈是武器、人,下面这个是土地。用武器,守卫自己的领土。保卫下面的人民。是不是啊?

  生(齐):是!

  师:这个是什么字?

  生(齐):域!

  师:域就是土地的意思。知不知道啊?

  生(齐):知道了!师:原来他就是这个意思,后来加了个提土旁,表示领域!就像我们中国有中国的领域,美国有美国的领域。如果你去他的领域上去侵犯的话,那就叫侵略!这是在政治和地域上的领域,我们在其他方面也有领域。刘老师是教书的,我应该属于什么领域啊?教育领域!你妈妈是医生,她应该属于什么领域啊?

  生(齐):医生。

  师:医疗领域!有的人是在科学这一块研究的那叫什么领域——

  生(齐):科学领域。

  师:科学领域。领域实际呢,就指的是一个范围!是不是啊?

  生(齐):恩!

  师:你们看这个字,他也有地方写错了,你看哪个地方写错了?

  生(齐):笔顺!

  师:对,他的笔顺错了。应先写这一部分,再写这一部分。现在知道刘老师为什么先写这些词了吗?

  生(齐):知道了。

  师:知道了吧。而且知道了这汉字的本来的意思。我们以后就不会写错了。也比较好玩一点是吗?

  生:对!

  师:好不好玩啊?

  生(齐):好玩!

  师:好了,我们检查了这几个词语之后,我相信对大家下面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那么,你们预习了这篇课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是一篇什么课文?

  生:科学论文。

  师:是一篇什么文啊?好象你们六年级以前学过一篇课文叫《为人民服务》?

  生:对!

  师:这属于什么课文啊?

  生(齐):议论文。

  师:议论文。对了,这是一篇议论文。议是这个议,论是这个论。这是一个文。是不是啊?

  生(齐):对!

  师:那么,议论文有没有什么写作特点?议论文首先要有自己的——

  生(齐):论点!

  师:还要有自己的——

  生(齐)论据!

  师:还有一个过程叫什么的啊?

  生(齐):论证!

  师:这是议论文的3个核心。那么你们预习了这篇课文,叶永烈在这篇课文中,他的观点是什么?他到底在论什么?他的论点是什么?然后他又用了哪些论证?来证明他的观点?这是我们读议论文,应不应该关注的啊?

  生(齐):应该!

  师:好,同学预习可能没有抓住这个方面去想。现在刘老师给大家5分钟时间,找出他的论点,论据。开始!

  生:(都拿起书本读了起来。)

  师:好大家停下来。叶永烈他的论点是什么?我们评判他的议论文好不好,首先要判断他的观点鲜不鲜明?对吗?

  生(齐):对吗?

  师:那么他的观点是什么?找到了的举手!

  生:(都显得茫然不知)。

  师:不会吧,叶永烈的观点那么不鲜明啊?读了一遍课文,竟然找不到议论文的观点。令我大失所望!是真的没有读呢?还是找不着?观点啊,那就议论文的旗帜啊!对不对?

  生(齐):恩!

  师:白的、黑的、红的、青的,一看就知道的啊!来,我请一个不举手的。来,你知道吗?他的观点是什么?

  生1:我觉得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师:对不对啊?

  生(齐):对!

  师:找到了这个的举手,认为是这个的举手。

  很多同学举起了手。

  师:怎么现在有那么多手举起来了啊?刚才那么多手都藏着。恐怕是没有把握,是不是啊?

  生(齐):对。师:要有自信。 叶永烈的论点就是课文的——+

  生(齐):题目!

  师:议论文就用自己的观点做题目。这才叫旗帜鲜明,观点明确!我们一起来把这个观点读一下。

  生(齐):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师:所以学习要有自信一点,要相信自己。好不好?

  生(齐):好!

  师:刚才我们读了课文知道,叶永烈用了3个论据。用了哪3个论据?我们一起一起把他写出来。首先关注3个人物,对不对?

  生(齐):对!

  师:来,你说,第一个人物是谁?

  生1:美国……谢皮罗教授。

  师:他是不是姓谢啊?

  生:是!(过了一会。)不是!

  师:美国人才不姓谢呢,我们中国人姓谢。如果我们中国人取一个名字叫谢皮罗,那还是蛮好玩的。第二个呢?

  生2:波义耳!

  师:波义耳这名字也蛮好玩的。第三个呢?

  生3:奥地利医生。

  师:奥地利医生是谁啊?我去查了一下,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原来他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你要是不相信的话。我们现场有几位老师,大家都知道弗洛伊德。可是在没读这篇课文之前,我还不知道谢皮罗和波义耳,章老师。是不是这样?

  (章老师:是的。)

  师:罗老师,是不是这样?

  (罗老师:是。)

  师:弗洛伊德这个人可了不起了,他是研究梦的伟大的科学家。梦是我们最神奇的东西,是不是啊?

  生(齐):对!

  师:我们中国历史上有个周公解梦。人家说那时迷信,也有科学根据。因为这个梦太神奇了,是不是啊?醒来就没有了!人为什么要做梦?这个梦,和我们生活有什么关系呢?这个弗洛伊德啊,就对梦进行了科学的解释。他有一本书,叫《梦的解析》。你们长大了去读,现在可能还读不懂。我对这课文把他的名字删掉了,实在有点不够意思。对不对?用个奥地利医生,什么意思啊?这是对他的不尊重。对不对啊?我们来看这3个论据怎么可以证明这3个观点呢?对不对啊?

  生(齐):对!

  师:然后我们看,这3个放在一起,怎么来证明真理诞生与一百个问号之后呢?他们是怎么来证明的?他要为这个论点提供证据啊。也就是我们这个房子搭起来了,得有柱子啊。如果这个柱子不行的话,这房子就怎么了?

  生(齐):塌了!

  师:你这个论点就不存在,是不是?

  生(齐):是!

  师:那么他的怎么来证明的?要好好地读一读这几个证据,这几个证据很重要的。请同学们细细的读一下这3个故事,他分别为这个论点提供了什么有利证据?现在就要开始思考了,读书不思考不行。

  ( 同学们认真地思考了起来。)

  师:你来说一说,先说谢皮罗的。

  生1:谢皮罗在一次洗澡的过程中,发现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他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反复的实验研究。终于到出了结论!在北半球,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半球朝顺时针方向旋转,在赤道不会有漩涡。

  师:是不是这个意思啊?

  生(齐):对。

  师:他把谢皮罗的这个故事概括了一下。他从洗澡水的什么啊?

  生(齐):漩涡

  师:想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和地球的……

  生(齐):自转有关!

  师:然后我们再来看波义耳。来,你说。

  生2:波义耳从紫罗兰的变色……

  师:他从紫罗兰的变色,因而发明了?

  生(齐):石蕊试纸!

  师:地球自转我们都知道的。那石蕊试纸呢?

  生(齐):不知道。

  师:是一张纸,把他放入水里就能测出酸碱度。

  生1:是不是就是ph试纸?

  师:对,现在就叫ph试纸。在ph试纸之前叫什么?

  生(齐):石蕊试纸。

  师:我们再来看弗洛伊德。来,你说!

  生3:根据眼珠的……

  师:根据眼珠的转动什么呢?

  生3:得出他正在做梦。

  师:就是眼球转动和做梦有关。 我们发现了这三个证据,这三个证据怎么就证明了这3个观点的?你说。

  生1:因为这个问题是说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肯定需要很多的问题。要经过不断的探索,才能找到真理。而课文中也反复强调,他们是经过反顾实验研究之后才找到的真理。

  师:把掌声送给他!

  (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师:请同学们把课文中的问题找出来,好好读一读。体会他是怎么思考的。

  ( 同学们边划边读。)

  师:我们大家一起来。每次放掉洗澡水时……预备起!

  生(齐):读 每次放掉洗澡水时……

  师:没有问号,没有听到你们的问号。每次放掉洗澡水时……预备起!

  生(齐):读  每次放掉洗澡水时……

  师:你们有没有看到过洗澡水的旋涡?

  生(齐):有!

  师:我们都没有去问一个为什么。可谢皮罗问了。所以说——

  生(齐):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师:第二个问号怎么问的?找出来!找到没?

  生(齐):找到了!

  师:请一个同学来读读。

  生1:读 那么,这种物质……有什么样的意义?

  师:这个问题比刚才的问题多。可这个同学的问号怎么越来越少了啊?没有一点问的意思啊?我请你们好的读一读!来,你来!

  生2:读 那么,这种物质……有什么样的意义?

  师:好不好?

  生(齐):好!

  师:比刚才好,但还不怎么好!来,你来!

  生3:读 那么,这种物质……有什么样的意义?

  师:好不好?生(齐):好!

  师:这才叫思考。这就是科学家的思考。预备起!

  生(齐):读 那么,这种物质……有什么样的意义?

  师:是不是从这些问题中证明了他的论点?

  生(齐):对!

  师:来第三个!

  生4:医生……什么关系呢?

  师 :我们经常看到奶奶、妈妈睡觉时眼球在转。其实他在——

  生(齐):做梦!

  师:可我们就没有提出这样的问题。这3个论据是不是证明了这个论点的正确性?

  生(齐):对!

  师:所以叶永烈找的3个论据很正确!议论文是否就在与论点的是否正确。我们来看,这3个人物,都有什么共同之处呢?课文中有几个词语就能体现,我们把他归纳起来。来,你来说说!

  生1:他们都是经过反复观察实验的

  师:有3个词语,概括出来的。来,你说!

  生2:见微知著

  师:找到没?

  生(齐):找到了!

  师:见微知著。前面的都是微,后面的是著!第二个!

  生2:善于发问!

  师:善于发问!也就是——

  生(齐):打破沙锅问到底!

  师:第三个?

  生3:锲而不舍

  师:有见微知著、打破沙锅问到底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同样我们也能发现真理。你看叶永烈就发现了真理。

  师: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生(齐):老师再见!

  听课后的启示:简简单单上语文,轻轻松学语文,这是听了刘老师上这堂课后的最大的收获。纵观时下的语文课堂,花枪花调太多,这法那法太多,搞得老师花尽心思处处精彩,弄得孩子雾里看花一无所得。刘老师用他的课告诉我们:扎扎实实教语教文,轻轻松松学语学文,这才是真正的语文课。我敢说,这一堂课不仅仅是让孩子记住了这些字,记住了弗洛伊德,记住了议论文的三要素,更让他们感悟到祖国的文字竟有如此的魅力!学习语文竟是如此的轻松,如此的好玩!这才是一个语文老师让他孩子们有课堂上学到的最有价值的情况下东西!(章红莲)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导学案 篇16

  一

  师:有人说了这样一个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并且说这个观点也是一个真理。你相信吗?

  生:(纷纷答)相信!

  师:没人有疑问吗?

  生:(纷纷摇头)没有!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是别人已经证明过了的。

  生:因为课文中已经有结论了。

  师:真的没人有疑问啦?

  生:没有!(众笑)

  师:真理不是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吗?你们一个问号都没有,真理怎么这么快就诞生了呢?(众大笑)敢于怀疑别人的观点,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这是发现真理必不可缺的精神!没有经过质疑的真理不一定就是真理,而可能是——

  生:歪理。(众大笑)

  生:谬论。

  师:对啊!所以,你要敢于怀疑这个观点。有疑问吗?

  生:“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生:真理一定要在一百个问号之后才能诞生吗?

  生:是不是所有的真理都是在一百个问号之后诞生的呢?

  师:(高兴地)你们这么想、这么问就迈出了发现真理的第一步!打开课文,作者在提出这个观点之后是怎么解释这个观点的含义的?

  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后,指名一生朗读)

  师:理解吗?

  生:(纷纷)理解。

  师:有问题吗?

  生:(纷纷)没问题。(众笑)

  师:看来,你们真是太听话了,都成习惯了,要想有问题都很难。(众大笑)司空见惯理解吗?

  生:就是看得多了就不觉得奇怪了。

  生:经常看见的事就习以为常了。

  生:见的次数多了就见怪不怪了。

  师:生活中哪些事情你们已经司空见惯了?

  生:太阳每天都从东方升起,从西边落山。

  师: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不从西边升起,从东边落山。(众笑)

  生:我们每天饿了都要吃饭,困了都要睡觉。

  师: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不是饿了要睡觉,困了要吃饭。(众大笑)

  生:白天升起的是太阳,晚上升起的是月亮。

  师:一天又过去了。(众笑)从来没有想过这流过去的时间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这些现象都是司空见惯的。你们对“司空见惯”的理解是就是习以为常,见怪不怪。有谁想过“司空见惯”这个词语怎么来的?为什么叫“司空”“见惯”呢?

  生:(惊异地)没有!不知道!

  师:我们对于熟悉的事物常常失去好奇心、探究欲,也就没有问号了!“司空”是古代的一个官职,专门掌管建设工程,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部长。相传唐代司空李绅请卸任的和州刺史、大诗人刘禹锡喝酒。酒席上叫歌妓劝酒,并歌舞助兴,极尽奢华。刘禹锡就写了一首诗:“高髻云环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这原是一首讽刺官员花天酒地奢侈生活的诗,后来就有了“司空见惯”这个成语。明白了吧?

  生:(恍然大悟的样子)哦!

  师:不问不知道——

  生:一问吓一跳。(众大笑)

  师:你吓什么呀?那叫——问了才知道!(众笑)问号才能变成感叹号。这里的“?”和“!”分别表示什么?

  生:“?”表示对这些司空见惯的现象产生了疑问;“!”表示经过不断的探索,终于发现了真理。

  生:“?”表示一个接着一个的问题;“!”表示最终找到的真理。

  师: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意思。但是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生:这样说就是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表示,让别人印象深刻。

  师:这是你的理解?

  生:《课文详解》里看到的。

  师:书上写的是别人的理解。你的呢?

  生:这样说感觉很新鲜,也很简单。

  师:这才是你的理解,你的观点。说得多好啊!新鲜,简单!把一个真理说得那么通俗易懂、简单明了,让人耳目一新。一起再读一读这个语句。

  生:(齐读)

  师:刚才有人问为什么一定要是“一百个”真理呢?99个不行吗?101个也不行吗?

  生:“一百个”并不是真的是100个问号,而是说很多问号,无数个问号。

  生:“一百个”是形容有很多很多问题。

  生:“一百个”是说真理的发现过程是很长的,要经过艰苦的探索。

  生:“一百个”是指那种不断探索的求真精神。

  师:说得都有道理!“一百个”不是实指,而是指真理的发现要经历长期而艰辛的发问、探索的过程。比如“这件事交给我,你放一百个心吧!”是不是一定要正好放一百个心?

  生:不是!是指绝对放心的意思。

  师:对了!一起读一读这个观点。

  生:(齐读课题)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导学案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