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最大的麦穗》教学案

《最大的麦穗》教学案

陌上烟雨 点赞 分享
《最大的麦穗》教学案

微信扫码分享

《最大的麦穗》教学案(精选12篇)

《最大的麦穗》教学案 篇1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联系实际,说说自已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3.领悟必须善于抓住眼前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预习学案

  【预习目标】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文章读通顺。

  2.自学生字词。画出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了解它们的意思,仍然不懂的请做上记号。

  3. 读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 

  【预习内容】

  1.我会读

  挑挑拣拣     错失良机     实实在在      麦垄     嘲笑

  如梦初醒     不失时机     挑挑拣拣      惋惜     摇晃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想一想,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

  3.我质疑

  通过对这篇课文的预习,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请写下来。

  三、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联系实际,说说自已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2.领悟必须善于抓住眼前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小组合作探究】

  弟子们去摘麦穗为什么会两手空空?苏格拉底又是怎么教导他们的,你从中得出了什么启发?

  (1)自己默读,深入思考。

  (2)组内交流,形成统一。

  (3)班内交流,合作探究。

  四、课堂检测

  (一)看拼音,写词语。

  dìng  duó        cāng  lǎo        yáo   huàng     

  (         )       (          )       (         )

  zhuī qíu          mài  lǒng          chǎo   xiào

  (        )        (          )       (         )

  (二)在括号里填上加点的词语的近义词。

  1.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           )。

  2.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

  五、课后作业

  1.把课本生字生词摘抄10个,写两遍。

  2. 写出学出这篇课文后获得的感想。

  六、板书设计

  16 最大的麦穗

  一个最大 只许…… 不许……

  最大的一穗(你们刚刚摘下的)

  (追求最大 把握现在)

《最大的麦穗》教学案 篇2

  《最大的麦穗》主要讲了苏格拉底让弟子们从一块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故事,揭示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课文由事说理,寓生动具体的事例中给人深刻的启示。

  设计理念: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能动性和自主性,为学生创设一个读书的“场所”,让学生在研读的过程中学会交流,读懂课文。

  片断一:初读课文,感知文本

  师:请学生轻声读课文,力求读正确、流畅。

  (学生放声读课文)

  (设计意图:潜意识地引领学生读书,提出明确的读书要求,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力求感知文本。)

  片断 二:思考读,感悟文本

  师:边读课文,边思考,把不懂的问题标出来。

  (生边读边思考)

  师:同学们读书读得很投入,有问题请提出来。

  生:课文最后一节中的“麦穗“为什么加引号?

  师:你读书很仔细,我们读书就应该这样。

  生:苏格拉底为什么叫学生去麦田拾麦穗?

  ……

  师:这些问题问谁呢?

  生:问同学。

  生:问课文。

  ……

  师:让我们再带着这些问题来读书,也许你们自己能解决这些问题。

  (边读边讨论,师参与其过程)

  (设计意图:“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课标》),引导学生以读中质疑,读中释疑。既为学生创造阅读实践的环境和空间,又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智力。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训练了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如此,师生共同读书,共同讨论、共同思考、共同进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

  片断三:展示读,内化文本

  师:老师想倾听你们的美妙的读书声,充分展示一下自己好吗?

  生1:(朗读第一、二小节)

  师:你读得正确,流利,但还可以发挥得更好,如果你就是苏格拉底,怎么样才能让弟子既听清又记住你的话,大家一起练一练,谁来挑战这位同学。

  生2:(主动站起来,读课文第三、四、五小节,读得非常响亮、厚重。)

  师:请你转过脸朝大家,让我们再次聆听他朗读的声音。欣赏他朗读的表情,分享他朗读的的喜悦。

  生:(热烈鼓掌)

  师:苏格拉底看到弟子们两手空空,一无所获地走到麦地的尽头,他是怎样开导弟子的呢?谁来读读课文第六小节。

  (一位女同学柔声细雨地读课文)

  师:你的读书如春雨,润物细无声。你像温柔的苏格拉底。

  师:课文最后一节,愿意读的请站起来。

  生:(全班都站起来,顿时书声朗朗。)

  (设计意图:《课标》指出:阅读既是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又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有效对话的过程。实践证明,只要为学生创造了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平台,学生就能在这个舞台上去主动发现,积极探究和自由创造。)

  片断四:探究读,赏析文本

  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然后汇报阅读中的感受,让我们共同分享你收获的快乐。

  生1:假如我是弟子,我有些后悔,也感到遗憾,早知如此,我就不应该扔掉刚才的那一棵麦穗。

  生2:如果时光倒流,我会重选一次,我决不会让自己两手空空。

  生3:苏格拉底要求弟子去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表面上提出一种要求,实际上是告诉弟子们时光不能倒流,生命不会重复,有句话说得好“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人生路上,我们要把握住每一次机会,不要错失良机。因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生4:苏格拉底和哲学家一样是一位出色的老师,上课地点不在教室,上课不用课本而用麦穗(杂草),不是直接告诉弟子们一个道理,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实践,自己悟出道理。

  生5:通过和《哲学家最后一课》比较,两篇课文有许多共同点。最重要的是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哲学家最后一课》告诉我们做人不仅要有学问,而且要有美德,这篇课文苏格拉底告诉我要捕捉机会,如果不能抓住今天,就不能拥有明天。

  ……

  (设计意图:让所有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对文本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使他们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到审美乐趣。学生通过探究得到的体验、感受是多元的,是鲜活的,有生命力的!他源于文本又高于文本。)

  片断五:无声读,超越文本

  师:请默读课文,思考:向苏格拉底质疑,写一写批注。

  (生默读课文,写批注。)

  生1:我觉得自己探究更为重要,而苏格拉底求却将要说的结论告诉弟子们,他没有《哲学家最后一课》中的哲学家高明。

  生2:我不愿意做苏格拉底的学生,那样有被“捉弄”的感觉。

  生3:苏格拉底有点强人所难。

  生4:我认为文中苏格拉底的第一句话矛盾。“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就导致弟子们没办法进行全方位的比较。那么,这个“最大的麦穗”是没法找到的。

  师:上次我们走进了《哲学家的最后一课》的精神殿堂,让我们领悟了哲学家上课的风采,明白了美德与学问的关系。今天,我们一同走进了《最大的麦穗》这座学堂,我们倘佯其间,流连忘返,两次和古代哲学家对话,使我们更加聪慧,更加自信……

  (设计意图: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写批注,让孩子勇敢地和古代哲学家苏格拉底对话,对他提出质疑,甚至是批判,这是一种时空的超越,文本的超越。默读,此时无声胜有声;思,浮想联翩,自主创新。说,大胆细腻,言真意切。甚于此,学生的思路宽了,思维活了,思想活跃了。这样,想像的翅膀也就插了起来,新鲜、奇妙的语言也就流淌出来了,自主创新的精神也就体现出来了。)

  教学反思:

  一、新旧知识联系,放手让学生去读,前面已经学习了《哲学家的最后一课》与《最大的麦穗》有许多相同点。因此学习这篇课文,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思、去说、去写。

  二、全课以读为主线,通过初读(感知文本)、思考(感悟文本)、展示读(内化文本)、探究读(赏析文本),这样既保证学生有充分的自由空间,又有效地锻炼他们在课堂上唤醒自我,张扬自我,超越自我的本领,真正发挥他们自主性、主动性和创新精神。

  三、以人为本,考虑学生个性差异和能力差异。由于学生个体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阅读实践的过程和方法不尽相同,对文本的阅读、理解、感悟也有着明显的差异。因此,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最大的麦穗》教学案 篇3

  教学目标:

  在潜心、感情读文的过程中寻找苏格拉底的学生为何没有摘到最大的麦穗的真正原因,从而明白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教学活动:

  一、名人简介,导入新课

  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吧!故事发生在2500多年前的古希腊。有人问大学者苏格拉底:“据说你是天底下最有学问的人,那么我想请教一个问题:请你告诉我,天与地之间的高度到底是多少?”苏格拉底微笑着答道:“三尺!”“不可能,我们每个人都有四五尺高,天与地之间的高度只有三尺,那人还不把天给戳出许多窟窿?”苏格拉底仍微笑着说:“所以,凡是高度超过三尺的人,要能够长久立足于天地之间,就要懂得低头呀!”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老师要告诉我们做人应懂得谦虚!

  多么平常的对话,多么深刻的哲理,就是他,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用他的思想,他的睿智,他的循循善诱,征服了无数年轻人.人们敬仰他,崇拜他,以作苏格拉底的学生为荣。今天也让我们做一回智慧大师的学生吧,去采摘(最大的麦穗)(齐读课题)

  二、复习词语,整体把握

  1.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这些词语,你们能读好吗?

  出示:

  麦垄 饱满沉甸甸

  挑挑拣拣 东张西望 两手空空

  如梦初醒 错失良机

  指名读词

  2.你能用上上面的词语,将这个故事简单地说说吗?

  生回答(苏格拉底把学生带到麦垄边,让学生摘一束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学生们一路上挑挑拣拣,结果是两手空空,这时他们才如梦初醒,原来错失良机.)

  三、精读课文,明白哲理

  1. 是呀,机会在哪儿呢,弟子们一定苦苦思索.在这个麦子丰收的季节里,他们一无所获,竟然没有一个人摘到一株最大的麦穗,这是什么原因,是地里本来就没有最大的麦穗吗?(不是)哦,有最大的麦穗,你是从哪里知道的,在文中找出有关的语句,读一读,品一品.

  2.师生交流探讨, 读书分析

  ① 地里不是没有最大的麦穗

  l 那正是大熟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

  (扣住“大熟”,“沉甸甸”,理解)

  长得多好呀,个个都颗粒饱满,这其中怎么会没有一个最大的呢?你是一个聪明的弟子, 一眼就看出来了,能再读一读这句话吗?让我们感受一下麦子丰收的景象吗?

  (生感悟,再读)

  你真好,仿佛看了到满眼的金色。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l 地里到处都是大麦穗,哪一个才是最大的呢?

  (生理解,师圈出“到处”,“大”)

  一望无垠,密密层层,一颗颗鼓胀的麦穗晃着脑袋像是在说:“我是最大的,你们怎么没有看到我呢?你很会读书,找得很准.

  你们还从哪些地方看出的?

  l 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

  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正因为地里的麦穗是一个比一个饱满,一个比一个大,弟子们才会在麦田里挑得眼花缭乱。)  还有吗?

  l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你读书多仔细呀,能从另一个角度,从苏格拉底的话中找到麦田里是绝对有一个是最大的。

  过渡: 地里有这么多大麦穗,里面肯定有最大的,可他们没有找到.是他们找得不认真?(不) 从哪里看出他们在很认真地找,再去好好读书,画出有关句子说说你的理由.

  ② 学生们不是找得不认真

  l 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

  采得很认真,还在作比较。这是一群认真的学生。你还从哪些句子中看出他们是在认真地摘麦穗呢?

  l 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我们也来用心地读一读这句话,注意那些表现出学生认真的词语

  还有吗?能看出这群学生在找麦穗时其实很专注的!

  l 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他们完全沉浸在摘麦穗的过程中,已走到尽头都不知道,他们是多投入啊!

  过渡:这里有那么多大麦穗,学生又是如此认真用心,投入地寻找,可学生为什么就是没有摘到最大的一穗呢?请你仔细研读课文,用心去思考为什么摘不到最大的麦穗?可在相关句子旁作批注!

  ③ 充分交流:

  随机出示,引读:(齐读)“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这段话是一语惊醒梦中人,你能读懂吗?联系学生是怎样摘麦穗,他们的想法说说你的理解(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l 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开头的要求只许进不许退.最大的麦穗有可能不在你经过的路上,不在你的眼前出现。正如狄更斯所说,机会不上门来找人,只有人去找机会。

  l 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

  (联系“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理解)

  l 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弟子们虽然也在认真地挑选麦穗,但由于眼界不开阔,态度犹豫,不能当机立断,好高鹜远这山望着那山高。在机会面前,缺乏敏锐的判断力,犹豫不决或者轻易地放弃机会。总以为机会还有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因此,最后两手空空。)

  你理解的很好,还有谁想来说说苏格拉底的这段话非常有哲理,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3. 联系实际,揭示道理

  苏格拉底把学生带进麦地,并不是要他们去摘一个最大的麦穗,而是去收获一个人生道理。齐读最后一小节.

  这里,把“人的一生”比作在麦地中行走,“人的一生”与“在麦地中行走”有什么相似之处?

  (相似处:麦地里有许多麦穗,就像人的一生中处处有机遇;生命很快就要逝去,一个机会从不会出现两次,进入麦地,只许进,不许退,错过了颗粒饱满的一穗,就再也摘不到了;麦地是有尽头的人的生命也是有尽头的。)

  (苏格拉底要求其弟子去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表面上是提出一种要求,实际上是告诉弟子们:时间不能倒流,生命不能重复!)

  你想的很深,老师也有同感.有句话说得好,“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人生的路上,我们要把握住每一次机会,不要错失良机。因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啊!

  “最大的一穗”指什么? (“最大的一穗”指人生的理想或目标。)

  l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

  “麦穗”为什么加引号?“颗粒饱满的麦穗”指什么?

  引导:你听说过这样的人和事吗?(除了反面例子,再谈谈正面事例。)

  引读: 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小结:是啊!我们应该有远大的理想,更要抓住眼前的每一次机会,脚踏实地地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才能实现你的人生目标。

  有时,一句名言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课文的最后一段就是名言佳句,让我们试着背一背。

  四、小结全文

  1. 古今中外,有多少仁人志士和苏格拉底一样对机遇发出这样的感叹,课前,

  老师请大家做个有心人收集一下.

  交流: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文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巴尔扎克

  许多人对待机会,一如孩童在海滩那样:他们让小手握满了沙子,然后让沙粒掉下,一粒接一粒,直到全部落光. ----托马思·莫尔

  2.总结:让我们记住哲人的话:握在自己手中的,才是最大的麦穗!

《最大的麦穗》教学案 篇4

  今天我执教了《最大的麦穗》一文,深深感悟到了“所有的方法都要从实际入手,切忌生搬硬套。” “固定的教学模式最终只能导致作茧自缚。”这些观点的真正含义。

  《最大的麦穗》是一篇带有深刻哲理的文章,老师的说教讲解分析,学生定会索然无味,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思维的火花,与自己的现实相结合,从而理解其中的“真理”,受到启发,得到教育。

  上课前我从网上研读了特级教师孙剑锋老师执教《最大的麦穗》的课堂实录,为课堂上老师激励性的语言与学生精辟的分析,教师良好的自我展示及教师与学生心灵的真正共鸣而赞叹不已。于是将孙老师的课堂教学程序纳入了自己的教案,期盼着自己的课堂能一样的精彩纷呈。

  课堂上,我套用着孙老师的教学程序,首先让学生展示了他们美妙的读书声,再效仿了孙老师的评价语褒奖了他们一番,接着便放手让他们作批注,准备交流阅读的感受。可是正当我为教学程序进行得流畅而沾沾自喜时,学生却相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似乎都感到不知从何说起。个别同学的发言也只是摘读课文中的句子,不能联系实际谈出自己的见解。此时的课堂陷入了一片沉默。最后我只好自己出来打圆场,草草收尾。

  这节课给我带来了很沉的思考,学生为什么都沉默在那里?教师该如何面对这种沉默?一方面是教师缺乏应有的教学机智,沉溺于预先的教学程序,不能采取实际的应对措施;另一个重要方面,也反映了学生思维确实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而在回答老师的问题时定势作用非常大,思维不够开阔,对老师的问题感到茫然,所以陷入“沉默”。

  如果当时我能摒弃预先的教学程序,带着学生再次静下心来感受文本,引领他们回忆已走过的“麦地”,回首那错过的一颗颗“麦穗”,启发他们该如何走向眼前更广阔的“麦地”。学生们一定能打破“沉默”,让整个课堂繁花似锦、美不胜收。

  其实,“沉默”并不可怕,只要我们能够在教学中,多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生活实际出发,体现新课改的精神,到那时,我们的课堂一定会不再“沉默”。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富有巨大的认知潜力和主观能动性,是具有个别差异性的生命活动体,关键是教师如何去引导、激励。因此,我们应当在语文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不仅能因文而异、因人而异地确定自己的教学程序,而且能正确处理感悟和质疑的关系以及阅读和运用的关系,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发展的空间,让他们在课堂这个广阔的天地中充分感受语言文字的内涵,焕发无穷的魅力!

《最大的麦穗》教学案 篇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自然段。 2、凭借课文语言材料,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 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3、能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 一穗拿在手中,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4、联系实际谈谈学了课文的体会,并试着写写自己的所思 所感。

  【教学重点】 凭借课文语言材料层层深入,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 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教学难点】 能够联系实际,理解“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 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樊艳

  师:孩子们,自从毕业考试后咱们整整四十二天没见了,今天见 到你们,老师感到格外地亲切和高兴,现在正值暑假,今天你们和在 座的老师一样放弃了休息,来到这里和老师一起学习。我非常感谢你 们!说说这段时间你干什么了。有没有外出旅游的?看来同学们的暑 假生活充实的快乐的。这节课老师也将带你们去做一次智慧旅游。我 们将要到一座精神殿堂,与 2500 年前的古希腊哲学大师苏格拉底进 行对话,去聆听他的声音,去触摸他的智慧。 (课件出示:苏格拉底 的画像)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最大的麦穗》(板书课题) 。

  二、初读,感知文本 师:这篇课文篇幅不算太长,,只有一个生字。我相信经过大家 认真地练习,你们一定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遇到不懂的问题做 好标记。 (同学们自由练习朗读,约六分钟。师巡间了解情况。 )

  师:老师想倾听你们美妙的读书声,来展示一下吧。 一学生朗读一、二小节 师:你读得正确、流利。老师相信你还可以发挥得更好!如果你 是苏格拉底,给学生提要求,既要让他们听得清又要让他们记得住, 那么,苏格拉底的话该怎样读?大家都练一练。 (课件出示:苏格拉 底第一次说的话) 同学们练得有声有色

  师:我相信,你一定能比上一次读得更棒! (把“最大的”“只许进,不许退”强调得很清楚,也很自然。 )

  师:老师真为你高兴,你一遍比一遍读得好!你们听清楚苏格拉 底的要求了吗?用你的朗读告诉大家。生齐读。

  师:弟子们听懂了老师的要求后,就走进了麦地。他们是如何摘 麦穗的,结果如何?课文哪些段落作了说明,找出来读读。 (一生自愿站起来朗读课文的三、四、五节,随机评价)

  师: 苏格拉底看到弟子们两手空空, 一无所获地走到麦地的尽头, 他是怎样开导弟子的?请朗读课文的第六小节。 (相机评价一下)

  师:课文还剩下最后一节,愿意朗读的同学请站起来! (刚才朗读机会看似老师给予的,实际上自己争取到的。看来同 学们很懂得抓住机会锻炼自己。 )

  师:短短的十几分钟,你们把课文读得正确、流畅,有的同学还 能读得声情并茂,真是好样的!

  三、细读,进行探究

  师: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课文内容,静静地思考一下,此时你 有什么问题想问?(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生汇报,师归纳 总结。 (弟子们为何用心挑挑拣拣却是两手空空?为什么说最大 的一穗就是刚刚摘下的?.......) (注意课堂生成) 接下来,咱们到弟子们摘麦穗的现场看看,找找答案。(课件相 机出示: 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 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 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 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这段话对弟子们摘麦穗的过程进行了细致地描写,请同学们细心默读课文,仔 细体会弟子们的表现,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用心揣摩弟子们 摘麦穗时的心理,动笔写下自己的读书感受,待会儿老师要进 行现场采访。 (同学们仔细地默读第三自然段课文,边读书边圈画,有时 动笔写一写批注。教师走在学生中间参与其中,和同学们一起读书、 思考。 )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读得很细心,思考也很认真。现在老师要对 摘麦穗的弟子们进行采访。 (采访不同表现的第子,体会时机 的重要性。 ) (光看光摇头的,摘了随手扔掉的,埋头向前走的) (预设1、 前面还有更大的,这一株不要了;2、后面有的是机会,何必现在就 摘;3、最大还在前面,没有必要过早定夺。 )

  小结:把自己当成文章中的弟子,揣摩他的想法,你怎么想的 就怎么读,有滋有味地朗读。 (练读,指名读)机会就这样在举棋不 定、犹豫不决中从指缝间悄悄溜走了,到头只能是两手空空。旁观者 清,当局者迷。假设自己就是一个恰巧从麦地边路过的旁观者,我们 就以旁观者的身份对对弟子们提个醒, (课件出示:弟子们图片)你 觉得他们应该怎样做。 (生自由说) 师:看来我们班的学生都有可能成为大哲学家的希望,因为你 们说的几乎与苏格拉底的不谋而合。 (课件出示:引读:苏格拉底对 弟子们说: “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 刚摘下的。) ”

  师: 孩子们, 学到这儿, 你觉得在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过程中, 弟子们的想法和苏格拉底有什么本质的不同?(课件出示:弟子们总 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 ,苏格拉底认为最大的一穗就是的, ) 不同想法出现不同结果(两手空空) (总有一株保留在手中)

  小结:是呀,在茫茫的麦地里真正最大的麦穗是很难摘到的, 与其挑挑拣拣最终一无所获,还不如抓住刚刚摘下的那一穗。 师:苏格拉底是教育家、大思想家,他带领弟子到麦地里仅仅 是为了摘到最大的麦穗吗?他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呢?

  1、 苏格拉底的弟子明白了吗?请大家齐读第七自然段。 (课件 出示:“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 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 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 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2、 引导学生质疑。请你静静地默读这段话,看看自己有什么 不明白的问题。可以是词语了、句子了、或者还可以是标点 的用法啦。学生默读发现并提出问题。预设学生可能提出的 问题;

  (1)为什么说人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

  (2)“最大的一穗”指什么?

  (3)“麦穗”加双引号表示什么意思?

  (4)“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 才是实实在在的。”是什么意思? 师: 同学们的问题五花八门, 而且很有研究和探讨的价值, 了不起,你们有一颗善思的大脑。

  3.引导学生自主释疑。

  (1)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和小组成 员在讨论中去寻找答案。

  (2)小组交流、讨论,老师参与其中。

  (3)汇报交流。 (此时的教学无法再按预设的进行, 而应依学定教,顺学而导。既学生汇报哪一个问题,教师就相 机引导,这时课堂上呈现更多的是动态生成。 )师随机引说:有 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 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 就是说— —有的人碰见机会就紧紧地抓住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 地错失良机,东张西望的人就好比前面——苏格拉底的弟子们, 他们一心追求最大的麦穗,在犹豫中失去机会,结果两手空空, 懊悔不已。 想一想自己有没有和这些弟子们一样的情况呢? (可 以相机引导:课件出示:一位大哥哥的烦恼、班委会竞选,上 课发言等。 ) 如果让你给自己或身边的人的一句忠告, 你会选择这段话中的 那句话?(课件突出显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 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

  4、 联系实际,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老师示范理解: 我的追求是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今天对我来说摘取最大的麦 穗就是认真上好这堂课,只有上好每一节课,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 会,脚踏实地地干好每一件事,我才能离我的追求更近! 在坐的各位同学肯定也有远大的目标,能把你们的目标告诉大 家吗?为实现这个目标你觉得该如何去做?带着自己的理解与感受 齐读最后一句话。(在情境中反复诵读) 人的生活态度决定了他的人生, 相信同学们的这趟精神之旅一 定不虚此行,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 孩子们,这是你们现在十二、三岁对这段话的理解,当你们 二十二、三,三十二、三,有了一定的人生经历后,会有更深的理解, 让我们把这段话记下来,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吧!(练习背诵)同学 们,让我们默默地记住这句话,在心理默默对自己说:“追求应该是 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板书: 追求——最大的 抓住——眼前的

  让我们释放出来,大声地,坚定地对自己说:“追求应该是最 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四、内化理解,提升能力

  1、同学们,走出那金灿灿的麦地,回首今天的精神之旅,想 想自己的所得所获,把你此时最想说的一句话写在书签上,当作格言 上送给你的朋友吧。

  2、读读学生写的内容。

  3、出示老师收集的名言,培养积累的习惯。 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关于机会的名言、古诗、希望大家积累 下来。(课件出示) 生背诵。(有时间让同学展示背诵一下)

  4、孩子们不要等待,不要犹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希望你 们今后能抓住眼前的每一次机会,踏踏实实,向着自己的远大理想前 进吧!下课!谢谢大家!

《最大的麦穗》教学案 篇6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通过语言文字,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内外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受中,这才识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三、教学时间 三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启发谈话: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有一天,他让他的学生们到买天里去找最大的麦穗,想通过这件事教育他的学生们,那么,学生们是怎样摘最大的麦穗的?苏格拉底想教育他的学生懂得什么呢?这些问题大家肯定想弄明白,是不是?

  二、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读得不准的字音。

  找出下列词语所在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词语的意思。

  定夺:对事情做可否或取舍的决定。

  嘲笑:用言语挖苦、取消人。

  苍老:这里指声音显得老态。

  错失良机:错误地失去了良好的机会。

  3、指名回答问题。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可分几段,每段讲了什么?组成四人小组边读边议。

  2、指名说。

  第一段(1):写苏格拉底要弟子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

  第二段(2~~6):写弟子们摘麦穗的经过和苏格拉底对他们的教育。

  第三段(7):写弟子们从苏格拉底的话中悟出了做人的道理。

  3、指名朗读课文

  五、精读课文第一段

  1、自由读课文第一段,想一想“苏格拉底”与‘弟子们“说话用了什么样的语气。

  2、指名说,你认为可以填上什么词,为什么?

  (可”填“严肃、不容置疑”,理由是苏格拉底的话特别是“只许进不许退”是命令式的,没有商量的余地。)

  3、指导读这一段。

  六、指导书写。

  七、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指名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读第一段。

  二、精读第二段

  1、自由读这一段,画出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其中的意思。

  2、指名读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谈谈你的初步体会。

  3、结合学生发言,出示下列句子,体会其中含义。

  出示:

  这时,两手空空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1)指名读。

  (2)理解“两手空空”、“如梦初醒”。

  (3)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他们为什么会两手空空?此时此刻,他们的心情怎样?

  (为什么会两手空空?结合弟子们摘麦穗过程中的动作、神情、心理活动来时体会。)

  (4)指导朗读这一句话,进一步体会含义。

  (出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米亿年刚刚摘下的。“)

  (1)指名读。

  (2)讨论:“有一穗是最大的”与“最大的一穗”是不是同一穗?为什么?

  (不是。“有一穗是最大的”是指真正的麦穗,但不一定碰见,即使碰见了,也不一定就知道它是最大的。“最大的一穗”是指学生们摘到手中,后来又扔掉的。)

  (3)小结:是呀,真正最大的麦穗是很难得到的,在麦地里寻寻寻觅觅,最终一无所得,还不如抓住颗粒饱满的那一穗。

  (4)苏格拉底仅仅是在讲摘麦穗吗?这时苏格拉底说话时的语气怎样?读一读体会一下,“说”字前可加一个什么词?(语重心长或意味深长)

  (5)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朗读这段话。

  4、指导朗读第二段。注意读好难句子。

  过渡:苏格拉底用摘最大的麦穗这件事来教育学生们,含蓄地告诉学生们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他的学生们听懂了吗?下面我们学习第三段。

  三、精读第三段。

  1、指名读,评议指导。

  2、苏格拉底的弟子们从老师的话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默读这一段,找出能说明道理的重点句子,并想想其中的意思。

  3、指名说句子。

  出示:

  追求应该战士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指名读,指导读出句子的重点。

  (2)请学生联系实际,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说说这句话的理解。

  (3)最后,苏格拉底告诉我们,生活实践也告诉我们,一定要抓住眼前的机遇,完成当前的任务,这样才不会虚度光阴,一事无成。

  四、指导学生造句

  1、自由读课后习题4中的句子,体会前后两小句之间的联系。

  2、指名用“虽然……但是……、即使……也……”造句,集体评议。

  五、总结课文

  学了本课以后,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 

  1、背诵最后一段。

  板书:

  最大的麦穗

  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要抓住机遇

《最大的麦穗》教学案 篇7

  一、谈话导入  ,揭示课题。师:古希腊堪称西方文明的发源地,那里曾诞生过许多世界级的哲学大师,苏格拉底便是其中一位。今天,让我们跨越时空的隧道,与2500年前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进行对话,去聆听他的声音、去触摸他的智慧、去感受他的哲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板书课题)二、反复诵读,品味内涵。   (一)、尝试读,感知文本   (二)、思考读,感悟文本    师:上节课,我们已初步把课文读得准确、流畅。你看现在大家多有信心,有信心是好的,扎扎实实地读书更好,现在请同学们再次自由读课文,遇到疑问动笔划一划,提出你喜欢的问题,给全班同学一个惊喜。   (生边读边思考)    师:。同学们读得很投入好,你在朗读过程中提出了哪些喜欢的问题?(出示部分)(老师把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归纳了一下)  (生边读书边讨论,师参与其过程,师生共同交流。)   (三、)展示读,内化文本              师:老师想倾听你们美妙的读书声,愿意展示一下自己吗?(一位女同学毛遂自荐,面带微笑地站起来。)师:你很有自信!现代人就需要充满自信,自信的本身就是一种实力。相信你一定能把课文读好。(生读课文1—2节,读得有声有色。)   生:某某读得正确、流利,但你还可以发挥得更好。如果你就是苏格拉底,给学生提要求,既要让他们听得清又要让他们记得住。师:那你来读。:    (这一次朗读,他把“最大的”、“只许进,不许退”强调得很清楚,也很自然)(生热烈鼓掌)师:真为你高兴,你读得真好!(一生主动站起来朗读课文的第三、四、五小节,读得非常响亮、厚重。)    师:苏格拉底看到弟子们两手空空,一无所获的走到麦地的尽头,他是怎样开导弟子的呢?课文的第6节将留给平时读书机会较少的同学朗读。(“唰”地站起来五位同学)    师;你们很诚实,也很勇敢。表面上看来读书机会是老师给予的,实际上是自己争取的,希望你们珍惜自己争取的读书机会。(站起来的学生都读得很投入,很卖力气。)师:课文还剩最后一节,这次读书的机会还剩下一次,如果你愿意就请站起来展示自己的朗读水平。(一时间,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站起来,顿时,教室内书声琅琅。)   (四、)探究读,赏析文本   1、师述:读书有声是个展示,合作讨论也是一种学习形式。这篇课文最大的麦穗如果是一个精神家园,那么,家园里应该是百花齐放的,我们每个同学走进这家园一定会留恋往返的,因为那里有姹紫嫣红的景色,只要你走进去,动脑去思考,用心地讨论,一定会有许多美丽的收获,好,现在你就试试。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请4人组合作学习。2、要求:⑴各自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词语,体会所表达的意思,并在4人组里交流,⑵既要有感悟到的,又要把感悟到的通过朗读表达。(4人小组交流……)3、全班交流学习情况。⑴“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知道了摘麦穗结果。原因是……)[2]“……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A、体会弟子们摘麦穗时眼光不够开阔,这样是找不到最大麦穗的。(启发学生抓重点词体会,“埋头”、“低着头”)(生读)B、体会弟子们摘麦穗时犹豫不决,不能当机立断。〔出示几株麦穗图〕,(是呀,面对眼前的麦穗。)(启发学生抓重点词体会,“摇了摇头”、“又……摇了摇头”、“摘了几穗……随手扔掉了”)生读师述:弟子们听懂了老师的要求就走进了麦地,现在你不是自己,你是苏格拉底的弟子,请你读时再想一想,他们是怎么做,怎么想的。生:指名读。评价:真了不起!把当时的场景再现了。 4、过渡,面对弟子们的表现,苏格拉底有什么想法。请大家自由读读他说的话,就能体会出。谁把读第5节苏格拉底说的话读一下。5、再指名读第6节,(接着苏格拉底又说了一句话)。师指名另一生读书后:你读的很好,请问你的表情为什么这么严肃? 生:苏格拉底的这段话揭示了人生的道理:“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他教育学生的时候应该是庄重的,语重心长的。师:集体语重心长地朗读苏格拉底的话。……苏格拉底仅仅是在讲摘麦穗吗?你还体会到什么?师:读到这,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呢?生1:虽然弟子们两手空空,但从师傅的话中弟子们一定受到了教育。在人生路上,即使错失了良机,我们也不应叹息。虽然麦地里有一穗是最大的,我们也应该追求,但未必马上能碰到它。即使苏格拉底教训弟子们严格了一些,也是为了他们的成长。6、过渡:苏格拉底用摘最大的麦穗这件小小的事来教育学生们,含蓄地告诉学生们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他的学生听懂了吗?师述: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生读第七节)出示并集体读“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读中大家能领悟到什么呢?“最大的”指远大的理想,我们应该追求。“眼前的一穗”指摆在眼前的机遇或任务。“实实在在”就是抓住眼前的机遇,完成当前的任务,才能不会错失良机。·人的一生应该有远大的理想,当遇到机遇时就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这次机会,如果东张西望,就会错失良机。(相机板书)师:谁还有不同的想法吗?生: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人的一生,只能进,不能退,时间、机会过去了,就没有了。师:你又联系了上文来理解,很好。生:人生是美好的,但应是实实在在的。生:找麦穗就是抓机遇,应先抓住身边的,再追求美好的。生:追求美好的精神是可贵的,尽管达不到,但我无怨无悔。生2:课文启示我们,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把握住现在,就掌握了未来。    师:好一个“把握住现在,就掌握了未来”,你朴实的话语中蕴涵着深刻的道理。    生3:人的一生仿佛是在麦地中行走,人人都在追求一个最高的理想,犹如在麦地中寻找那一株最大的麦穗。如果好高骛远,不能脚踏实地,到头来只会落得两手空空。    师:你的感受很深刻,语言很流畅!生4:“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让我懂得,人应该有远大的理想,但也要注意现实。师:理想是需要的,现实是客观的,理想和现实的完美结合才是重要的……(相机板书:追求  ……)生5:我们要善于捕捉机遇,如果不能抓住今天,就不能拥有明天的辉煌!8、师:读了几遍书后,你们基本上明白了文章所讲的道理。有时,读文如看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如果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欣赏一文,譬如“大学者苏格拉底教育学生有什么独到之处?他的弟子如此学习对你有什么启发?”带着这样的问题再次与课文对话,你们肯定会收获更多的“美丽”。(学生一听,兴趣盎然,再次潜心读书……五分钟后,师生对话。)    师:大学者苏格拉底教育学生有哪些独到之处呢?他的弟子如此学习对人有什么启发呢?龚老师愿意分享你们“发现”的喜悦!生1:苏格拉底是个好老师。一般的上课是在教室里,而苏格拉底上课是在麦地里;一般的上课用课本,而苏格拉底却是用麦穗。    师:你不是在批评我吧!的确,你很快找到了“苏老师”教学的独到之处,很不简单!    生2:他的“发现”对我启发很大——不仅麦地可以当教室,社会也可以当教室;不仅麦穗可以当课本,整个大自然都可以当课本。    师:说得好!你思路开阔!其实,宇宙就是一个神秘大课堂,生活就是一部无字大书。那里有广阔的天地,那里有丰富的知识。生3:苏格拉底教育弟子们不是直接告诉他们一个道理,而是让他们亲自实践、体会,最后悟出人生的道理。    师:直接告诉学生一个道理不是很省事吗?何必兜圈子,绕弯子?    生3:直接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有时会记不住,如果是自己体验、悟出的道理,往往是刻骨铭心的。师:你的回答很精彩!我赞同你的看法。“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应该像苏格拉底学习,同时也应该向你们学习,因为你们会读书,能够读出文字背后的内容。生4:我认为,苏格拉底老师讲的很少,仅仅讲了三次话。第一次,“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这是提出一个要求。第二次,“你们已经到头了。”这是进行一次提醒。第三次,“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这是进行一次启发。    师:是的,你很会概括!“苏老师”虽然只讲了三次话,但他讲得少、引得巧、点得妙,效果好。他不愧为一位大学者!(五、)无声读,超越文本    师:有声地读书是一种交流,无声地读书是一种思考。最后请同学们默默地读课文,来质疑这位哲学大师,向苏格拉底挑战。   (生默默地读课文)    生1:我觉得自己探究更为重要,而苏格拉底却将结论告诉弟子们。美中不足!生2:我认为苏格拉底的教学并不是完美无缺的。课文中他的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从“随手扔掉”可见他的弟子不够爱惜粮食,从而也可以说明苏格拉底的教育有疏漏之处。师:敢于向权威挑战,精神可嘉!掌声鼓励!    生3:我不愿做苏格拉底的学生,那样会有一种被“捉弄”有感觉。生4:我认为文中苏格拉底的第一句话是自相矛盾的。“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所谓“最大的麦穗”,一定是有比较而产生的,“只许进,不许退”就导致弟子们没有办法进行全方位的比较,那么,这个“最大的麦穗”是没有办法找到的。所以这种提法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生5:从中也能看出苏格拉底的弟子们有些台听话了,不敢怀疑老师,盲目行动,最后落得两手空空。师:同学们的这些问题老师也没想到,你们有自己的见解,很了不起。   三、总结课文,喜谈收获。     师:学习本课后,你有什么收获?联系实际再说说你对本文的理解。·学生交流生活中的事例,师随机出示名人名言。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文机遇只垂青(重视)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她的人——查理·艮科尔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巴尔扎克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兴致勃勃地一同走进了这座精神的殿堂,我们徜徉其间,我们留恋往返,不知不觉当中我们发现自己变了,变得聪慧,更加更加自信。 今天,人人都收获了一株“最大的麦穗”,咱们不虚此行!四、选择练习,拓展思维。     1、把文中最喜欢的语段摘抄下来。     2、选择一题练习。     *如果你见到苏格拉底的学生们,你想对他们说什么,请写下来。     *最后一段话,使你想起了生活中的哪些事,请举个具体的例子写出自己的体会。 附板书:      最大的麦穗(追求)                      眼前的一穗         (要抓住机遇)                          (实实在在) 

《最大的麦穗》教学案 篇8

  作者:王洲辅小  李 倩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63

  《最大的麦穗》一课的启示

  王洲辅小  李 倩

  非常有幸能在新教师培训中聆听到特级教师——倪宗红老师的课《最大的麦穗》,通过倪老师精彩的上课,使我感触颇深,尤其是与倪老师的交流,使我也摘到了麦穗。让我进一步理解了在语文教学中以读为主,努力提高学生理解能力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中指出:“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和朗读习惯的养成,是小学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和方式,是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基础训练,也是发展思维,发展认识的一条有效途径,因此,对于低年级儿童从小培养他们的朗读尤为重要。

  我刚接手一年级,对于新课标还很陌生,而小学低年级语文很短,内容又大都浅湿,生僻难懂的词语不多,象这种课文就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读来理解课文内容。在低年级中,我们还应注意在不同的课文中运用不同的朗读形式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要求。(1)齐读。齐读可以激发情绪,渲染气氛。(2)分角色读。能身临其境地体会课文,低年级不少课文适合分角色读。分角色读能增添课堂教学情趣,加深对课外情境的体验。(3)范读。为让学生形成课文所需要的情感状态,进行有感情地范读,能给学生一种语感直觉、诱发他们的情感冲动,范读可以是老师读,可以是读得好的学生读,也可以播放课文录音带进行。范读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随时进行。朗读的方法还可有引读、散读、轻读、领读等等。

  倪老师有一句话给我印象最深刻:“一篇文章不要每一段,每一句都读好,能有二句读好就了不起了,有一句就不错了。”所以对于学生我们不应要求太高,要鼓励他一步一步往前走,要学会找他的进步,这样,学生心情放松,他的情感也就出来了。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朗读训练是不可忽视的。

  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

《最大的麦穗》教学案 篇9

  《最大的麦穗》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周翼林

  教学目标:1.理解文中的重要哲理。

  2.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熟读了课文,了解了文中的主要内容,知道了弟子们摘麦穗的最终结果是——(两手空空)结合学生回答完成相关板书:沉甸甸——两手空空。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弟子们两手空空的原因。

  二、思考感悟

  1.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老师还有一个简单的问题想考考大家,看看同学们能否完整的把这个问题表述清楚。(出示幻灯片1:弟子们摘麦穗的态度怎样,哪些地方体现出来了?)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简单评价并完成板书:认真。

  2.弟子们的态度这么认真,可结果为什么却——

  3.生读课文,尝试找出原因。(指名答)根据学生回答完成板书:眼前    未来

  4.激发学生的生活积累:这与生活中或书籍中的哪些现象相类似呢?(生思考,再指名答)

  5.结合刚才学生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把握“麦穗”的外延。(麦穗仅仅是指麦穗吗?那具体还指那些?)

  6.师作进一步引导和总结。(麦穗还可以指下棋时的胜利、新的称心如意的mp3、好的工作、好的成绩……)

  完成板书:机会       希望

  7.所以文章的最后一段说: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幻灯2出示,生齐读)

  8.理解课文最后一句,学生思考。(师继而出示幻灯3:“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并给出相关提示:先用自己的话概括其所隐含的道理,再举一个生活中的相关事例进行说明,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引用名人名言作最后补充。)

  (指名答,师相机引导)

  9.小结全文:是啊,这篇课文表面上在写麦穗实际上在写现实与理想啊,只有把握了现在,才能实现美好的未来啊!今天学习了这一课,相信同学们也一定能够摘取自己人生中的一颗颗麦穗!

  三、阅读迁移

  1.生阅读《苏格拉底的麦田》

  思考:(1)学生们是怎样除草的?结果怎样?(2)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要想除掉杂草,最好的方法是在上面种上庄稼。”这句话的理解。

  2.师相继引导和提示,学生写书面答案。

  四、总结

  附:板书设计

  最大的麦穗

  沉甸甸——认真——两手空空?

  现在                           未来

  机会                           成功

《最大的麦穗》教学案 篇10

  之二

  宝应县曹甸镇中心小学 张文俊

  设计理念: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能动性和自主性,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学生在研读过程中学会交流,读懂课文。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节。

  2、能前后联系,领悟最后一节语言文字,明白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错失良机的道理。

  3、能联系实际,谈谈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重点:

  着重读好苏格拉底说的话,体会弟子们所悟出的道理。

  教学过程 :

  一、检查读书导入  :

  (古希腊有一位大学者,名叫苏格拉底。一天他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麦地边。那正是大熟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读出麦穗的“沉甸甸”,每一穗都是“颗粒饱满”的。)

  (这时正是麦子大熟的季节,粒粒饱满的麦穗沉甸甸的坠在秆上,多引人注目啊!这不,大学者苏格拉底带着弟子摘麦穗来了。不过他是有要求的)

  二、学习苏格拉底的话

  出示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生读:……

  加上提示语,读,

  苏格拉底严肃地对弟子们说:……

  我们读书就要根据他的提示语,读出感受。

  要重点突出读“只许进不许退”短句

  这个短句表达苏格拉底的意思是没有回头重选的机会或者说没有商量的余地

  该如何读中表达,生再读(分组):……

  谁来做苏格拉底读一读——

  过渡:苏格拉底提出要求后于是他们纷纷走进了麦地,去摘到最大的麦穗,弟子们摘到了最大的麦穗了吗?结果怎样?你从哪儿知道的?

  三、多媒体显示“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

  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那些词让你感受最深?

  轻声读,你体会到弟子们此时的心情了吗?

  (他们可能会说什么?)

  四、学习2—4小节

  弟子们到底是怎样追求最大的麦穗的呢?让我们读一读课文2-4节。

  出示要求:划出弟子们摘麦穗时表现的有关语句,怎么做的用“﹏﹏”,怎么想的用。思考你从中体会出什么。

  小组讨论

  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大组交流(根据学生回答,师适时点拨:弟子们怎么做,怎么想,你认为该怎么读?)

  同学们请你对他们的做法发表意见,谈谈你的看法。

  我们再看一下老师的要求,作为旁观者你想给他们提个醒吗?

  五、学习苏格拉底的话

  过渡:同学们提醒得对,真是英雄所见略同。我们看看苏格拉底是怎么说的?

  投影出示: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见到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1)讨论:“有一穗是最大的”与“最大的麦穗”是不是同一穗?为什么?

  (2)师小结:是呀,真正最大的麦穗是很难得到的,在麦地里寻寻觅觅,最终一无所获,还不如抓住颗粒饱满的那一穗。

  同学们听到这儿有什么感受。(最大的一穗是我们的追求,而眼前的穗才是我们要紧紧抓住的机遇。)

  (3)想一想,苏格拉底此时说话时的语气?(语重心长意味深长)

  集体语重心长地朗读苏格拉底的话。……

  师:读到这,同学们谁能用上“虽然……但……”、“即使……也……”说说说当时弟子们的感受。

  生:虽然弟子们两手空空,但从师傅的话中弟子们一定受到了教育。

  在人生路上,即使错失了良机,我们也不应叹息。

  虽然麦地里有一穗是最大的,但弟子们未必能碰到它。

  即使苏格拉底教训弟子们严格了一些,也是为了他们的成长。

  ?过渡,苏格拉底用摘最大的麦穗这件小小的事来教育学生们,含蓄地告诉学生们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他的学生听懂了吗?

  苏格拉底只是在教学生摘麦穗吗?

  过渡:他的循循善诱、良苦用心弟子们领悟了吗?

  六、学习第7小节

  人的一生仿佛也是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轻声读一读,你最喜欢哪句,为什么?

  请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体会到了什么?读出什么问题?

  (2)解决问题。

  先自己读书,再小组讨论,最后讨论。

  第一句: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

  “人的一生”与“在麦地中行走”有什么相似?“最大的一穗”指什么?

  第二句: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

  这里说到了哪两种人不同的生活态度?如果你们就是苏格拉底的弟子们,此时听到老师说“你们已经到头了”,会怎么想?“麦穗”为什么加引号?“颗粒饱满的麦穗”指什么?

  第三句: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联系第6节体会,发现了什么?

  (“眼前的一穗”、就是“刚刚摘下的”一穗,我们要实实在在地拿在手中。“最大的一穗”,“最大的”指远大的目标。“眼前的一穗”或者说“刚刚摘下的一穗”对每个人来说是不同的,请举例说说。)

  (3)联系生活实际,举个事例说说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你身边有这样的例子吗?

  小组讨论。

  大组交流。

  让我们再次感悟品读这段话——齐读

  (引导:谈谈听说过的其他人和事。除了反面例子,再谈谈正面事例。)

  小结:我们应该要有远大的目标,但更要脚踏实地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这样,一穗一穗积累起来,就会得到一堆闪光的金子,就获得了最大的成功。

  背诵课文最后一节。

  师小结:我的追求是想成为一名最优秀的教师,但今天对我来说摘取最大的麦穗就是认真上好这堂课,明天又有新的挑战。这些对于我们人生的每一阶段都是最大的一穗。人生的目标是永无止境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踏踏实实地干好每一件事,我们才能有所收获。

  七、 所以,很多人送给我们这样的名言警句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文

  机遇只垂青(重视)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她的人——查理?艮科尔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巴尔扎克

  许多人对待机会,一如孩童在海滩那样:他们让小手握满了沙子,然后让沙粒掉下,一粒接一粒,直到全部落光。——托马思?莫尔

  板书:

  最大的麦穗(追求)

  眼前的一穗 (实实在在)

  (要抓住机遇)

《最大的麦穗》教学案 篇11

  之一

  江苏常熟徐市中心小学 金鸽、朱伟康

  教学要点:学习课文第二、三段,总结课文。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检查

  1、读题。

  2、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课文,学习了第一段。请大家再读苏格拉底的话。(多媒体出示图片。师引读,面对满地是沉甸甸的麦穗苏格拉底严肃地对弟子们说……)

  3、要表达苏格拉底不给学生们重选的机会或者说没有商量的余地,该如何用朗读来表达,生再读。

  过渡: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探讨弟子们为何没有摘到最大的麦穗?苏格拉底教育弟子的话到底有何目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一定能找到满意的答案。

  二、读讲第二段

  1、自由读课文2~6节,用“——”画出弟子们摘麦穗时的表现的句子,用“~~”画出苏格拉底教育学生的话。

  2、交流:同学们读得很投入,把你画到的句子来交流一下。

  3、四人组合作学习,读中感悟。

  师述:其实读书有声是个展示,合作讨论也是一种学习形式。课文最大的麦穗如果是一个精神家园,那么,只要你走进这个家园,动脑去思考,用心去讨论,一定会有许多美丽的收获,不信你就试试。

  要求:⑴自由读划出的这些话,然后在小组中交流你体会到的。⑵把感悟到的通过朗读表达。⑶最后小组长交流。

  4、交流学习情况。

  (1)小组长交流弟子们表现的句子。

  出示:“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抓住“两手空空”、“如梦初醒”体会。

  弟子们为什么会两手空空?(围绕下面问题展开)

  “如梦初醒”是什么意思?弟子们醒悟了些什么?明白了些什么?

  【弟子们摘麦穗时很认真。(抓“埋头”“低着头”“用心挑挑拣拣体会)

  体会弟子们摘麦穗时眼光不够开阔,这样是找不到最大麦穗的。(启发学生抓重点词体会,“埋头”、“低着头”)

  体会弟子们摘麦穗时犹豫不决,不能当机立断。〔出示几株麦穗图〕,(启发学生抓重点词体会,“摇了摇头”、“又……摇了摇头”、“摘了几穗……随手扔掉了”)】

  ·读句子“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

  ·他们为什么这样?(引读,他们总认为……他们总以为……)

  ·正因为这样,谁能用“虽然……但……”说说你对这些弟子们摘麦穗的有什么看法?(如何评价他们)

  ·他们的心情如何?(懊悔)读中表达。

  过渡:面对弟子们的表现,苏格拉底有什么想法。请大家自由读读他说的话,就能体会出。

  (2)小组长交流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的话。

  ·读第5节苏格拉底说的话,你要表达出苏格拉底的什么意思?(对弟子们的表现惋惜,方法的不对而不满意)“到头了”突出读。(启发,你这声音老师听上去不够苍老,“洪钟”的意思是声音浑厚、凝重、洪亮,练了再读)

  ·苏格拉底又说了一段话,谁来读一下?苏格拉底仅仅是在讲摘麦穗吗?你还体会到什么?(对弟子们的教育是语重心长或意味深长)〔出示图〕

  在小组里读的基础上,交流体会。(各自感受一下,哪些词突出读了,在最能表达句子的意思的词语下面加上·,再练读一下)

  谁意味深长地读一下?

  集体再来语重心长地朗读苏格拉底的话。……

  读到这,大家知道苏格拉底用摘一棵最的麦穗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从中我们知道,苏格拉底是一个(循循善诱)的人。

  ·读到这,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呢?用上“虽然……但……”、“即使……也……”说几句话。

  过渡,苏格拉底用摘最大的麦穗这件小小的事来教育学生们,含蓄地告诉学生们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他的学生听懂了吗?

  三、读讲第三段

  1、引读: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

  出示并集体读“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抓重点词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段话,使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事,并谈谈体会。同桌间可以相互交流。

  2、交流学习情况。(有多人联系实际来谈)

  ·学生交流生活中的事例,师随机板书(追求)眼前的一穗(实实在在),并出示名人名言。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文

  机遇只垂青(重视)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她的人——查理·艮科尔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巴尔扎克

  ·谁能把感悟到的用朗读表达。板书(要抓住机遇)

  “最大的”、“眼前的一穗”、“实实在在”突出读。

  ·学到这,你希望一生中找到最大的麦穗吗?为了找到这最大的麦穗,你会怎么做?

  3、朗读句子,小结。

  苏格拉底告诉我们,生活实践也告诉我们,名人名言告诉我们,一定要抓住眼前的机遇,完成当前的任务,这样才不会虚度光阴,一事无成,其实,我们的古人也说过这样的话,让我们共同回忆三年级学过的,《明日歌》。

  四、总结课文

  学习本课后,你有什么收获?写一句凡人名言在书上,然后交流。

  一晃,一课将结束,我们兴致勃勃地走进最大的麦穗这座精神的殿堂,我们徜徉其间,我们留恋往返,不知不觉当中我们发现自己变了,变得聪慧,变得有个性,变得更有创造性!

  五、作业 

  1、最后一段话使你想起了生活中的哪些事,请举一个具体例子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2、背最后自然段。

  附板书:

  最大的麦穗

  (追求)

  眼前的一穗

  (实实在在)

  (要抓住机遇)

《最大的麦穗》教学案 篇12

  《最大的麦穗》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散文,叙述了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到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弟子们挑挑拣拣,结果两手空空的故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初读课文我便被课文所揭示的深刻的人生道理折服了,摘麦穗本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可是在苏格拉底那边却蕴涵着深刻的人生道理。

  惊讶之余,我告诫自己:一定要通过自己恰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走近苏格拉底这位伟大的哲学大师,能够领略到他的风采与智慧。

  思绪良久,我预备这样来设计本课的教学:

  (一)问题质疑、梳理课文

  在学生熟读课文、理解本课生字词的基础之上,我随即抛出这样的问题:苏格拉底让学生去摘麦穗,他提出了哪些要求?总结归纳:①摘最大的麦穗。②只许进不许退。

  在此基础上,我抛出第二个问题:学生们按照苏格拉底的要求去找最大的麦穗,他们找到了没有?为什么?课文哪里具体写了他们是怎样找麦穗的?

  提出问题后,我会留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让他们带着这些问题到课文当中去寻找答案、去领悟文本。

  (二)品读文本、读出体会

  以上的问题学生不难找到,课文第三自然段就具体写了学生们是怎样找麦穗的。随后,我引导学生精读这部分内容,抓住“看看”、“用心地挑挑拣拣”、“埋头”、“低着头”、“摇了摇头”、“又摇了摇头”、“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等关键词,体会学生并不是态度不认真,而是由于在挑麦穗时犹豫不决,不能当机立断,从而失去了许多的机会。

  接着,我再提出问题:弟子们一丝不苟地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可一直走到了麦地的尽头还两手空空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引出这一段的最后一句话“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体会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弟子们总是把希望寄托在未来,他们觉得可供自己选择的机会还很多,因此没能把握住“现在”,从而在不知不觉中一再错失良机。

  (三)聆听教诲、悟出道理

  本课苏格拉底对学生教诲部分的话言浅意深,如何让学生真正读懂这句话是本课的重点。

  引出苏格拉底的教诲后,我留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让他们默读这段文字,用心去品味这段文字的深刻内涵。随后,我组织学生去品读这段文字中的两个“最大的”的深层含义:

  第一个“最大的”指的是整个麦地里确实存在着一粒最大的麦穗;第二个“最大的”则是弟子们在麦地里所能看到的,所能把握准的那粒最大的麦穗,是主观感觉上的。

  (四)撇开文本、畅谈收获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独特的思维观点,对待事物看法也有了深层次的理解。因此,学完苏格拉底言浅意深的教诲后,我便及时组织学生撇开文本,畅谈自己对苏格拉底这段话的理解,畅谈自己的收获,教师只需适当做些补充提示即可。

  (五)引出感悟,升华主题

  在学生有了自己独特的体会的基础之上,我以“弟子们听了老师苏格拉底的话后,又有了哪些收获呢?”为题引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随即引导学生品悟这段话的内在含义。

  “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人生追寻理想,就像弟子们在寻求最大的麦穗一样。

  “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了它”。采摘“麦穗”其实就是把握住了时机。

  重点理解“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背后的人生哲理:一个人学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与报复,但还需要抓住眼前出现的机遇,实实在在地完成好当前的任务,这样就不会错失良机,一事无成。

  (六)课后作业,巩固理解

  理解课文的基础之上,我设计了这样两条作业:

  课后收集有关“机遇”的名人名言。

  ‚结合实际谈谈感受,并把自己的感受用“读后感”的形式交流。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是的,其实课文只是一个例子,而让学生通过课文学到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我认为才是最重要的!)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最大的麦穗》教学案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