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读读议议,议议写写——苏教版十一册《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谈

读读议议,议议写写——苏教版十一册《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谈

说的甜蜜 点赞 分享
读读议议,议议写写——苏教版十一册《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谈

微信扫码分享

读读议议,议议写写——苏教版十一册《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谈(精选17篇)

读读议议,议议写写——苏教版十一册《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谈 篇1

  读读议议,议议写写——苏教版十一册《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谈

  [文本解析]

  《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科普性文学作品,它生动形象地把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三者融为一体。不仅告诉了我们有关大自然文字的种种,而且重点叙述了辩识这些自然文字的方法和意义。文章浅显生动,通俗易懂,教学时宜以读为主,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开启思维,积淀情感,并辅以议的方式,使学生对文本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一方面既要教育学生从小学习认识大自然,另一方面又要引导学生树立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志向。

  [设计理念]

  本文教学时采用读议写三结合的策略:在读中内化文本,在议中升华文本,在写中超越文本。力求凸显简简单单教语文,简简单单学语文的教学新境界。

  [设计过程]

  一、读————在读中走进文本

  (1)读课题

  从课题上能收集到哪些相关信息?(①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②大自然的文字有哪些?③大自然的文字是否神秘?怎样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2)读作者

  ①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可围绕《十万个为什么》一书)

  ②小资料阅读:

  伊林(1895—1953),苏联儿童文学作家、工程师,被称为科普创作的巨匠。他致力于写作通俗科学作品,如《十万个为什么》、《人与自然》和《改造行星》等,对前苏联科普文学有一定贡献。伊林诞生于乌克兰。从小酷爱读书,喜欢大自然,喜爱科学实验。童年时期曾仔细观察和研究蚂蚁的生活情况,观察天空和星象。这一切,为他日后用文艺的手法,诗一般的意境、创作科普作品打下了基础。1914年中学毕业,因成绩优异获得金质奖章。从1924年起,他还在大学念书时就开始创作科学文艺性短文。1925年毕业于列宁格勒工艺学院。1927年创作的《不夜天》是他第一部有分量的作品,一出版就受到读者的喜爱,在这之后的30多年中,他为青少年创作了《几点钟》、《黑白》、《十万个为什么》等几十部脍炙人口的科学文艺著作,在普及科学知识、鼓舞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等方面起了巨大作用。1953年11月15日,在莫斯科逝世,终年58岁。

  (3)读通文章

  ①自由读,读正确;

  ②读读划划,对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多读几遍;

  ③展示读,分小组或以桌为组进行;

  ④指名读,整体感知文本。

  (4)读懂文本

  ①精读,读懂了什么?读出了哪些困惑?

  ②组织交流,教师引导

  ③重点阅读,大自然的文字——“星(第二小节)、云(第三小节)、石头(第五六小节)”

  ④回读,走进文本。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我想这“读”定然是少不了的。因为读不仅仅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更加是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无声对话过程。所以教学中我坚持以读为主,力求通过形式丰富的阅读,让学生们在读的实践中加深对文本的感悟与思考,发展自己的思维和情感,既得到一定的思想启发,又为享受语文的美而积淀情感。]

  二、议————在议中升华文本

  (1)议“教师”

  ①教师小结: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我深深感受到《大自然的文字》中充满了智慧。“智慧”一词不正是大自然“文字”的写照吗?

  ②议议,课文哪些语句能看出这样的“智慧“?

  如:“他们朝天望望,在许多由星星组成的星座当中,会找到小熊星座,在小熊星座当中会找到北极星,有北极星的那边就是北方。”

  “有卷云就不会有好天气,十成有九成是阴雨——————飞行云知道,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

  “它并不普通,它是石灰石————现在是城市的这块地方曾经是一片汪洋。”

  “它不是人搬来的,而是冰搬来的。”

  (2)议“自己”

  ①教师小结:这是我在读完《大自然的文字》一文的所感所想,相信同学们也一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让我们一起共同分享这些胜利的果实吧!

  ②议议,在你心目中《大自然的文字》又是什么呢?(如:神奇、力量、一本天书、观察家的眼睛、实践家的腿等等)

  (3)议议,这是不是一种人性美呢?是不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呢?(略)

  [议的训练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方法。它一方面注重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情意态度;一方面实实在在地于具体的思辩情境中锻炼了口语水平、思维能力。在议中读,在读中议。既不游离于文本本身,又在走进文本的基础上升华了文本。实际上这就是《新课标》里一直所提倡的探究性阅读与创造性阅读,这样的阅读也正是借助于议的手段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从而提高了文本的学习质量。] 三、写————在写中超越文本

  (1)教师小结: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就像是一本百科全书,它需要我们去阅读,去实践,去发现。相信只要有了敢于攀登的精神,那么就一定能到达自己心中的颠峰。请敞开心扉,一起来描绘自己心中的大自然吧!

  (2)摘录,有关自然科学方面的常识

  (3)写一写,《我眼中的大自然》、《大自然的神奇》、《我读大自然这本书》、《大自然揭密》等。

  [阅读是积累,议论是吸收,而习作则是倾吐。在充分地读、自由地议的基础上,积极营造写的氛围,让学生快乐地写,无拘无束地写。这不但培养了学生习作的兴趣,丰富了学生习作的内容,锻炼了学生习作的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良好语感的形成,活跃思维的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渐渐形成。]

读读议议,议议写写——苏教版十一册《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谈 篇2

  两类大自然的文字:一是天空这本大书上的文字,二是大地上的文字。(小编在这里整理了《大自然的文字》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助到那您。

  大自然的文字

  伊 林

  文字真是好东西。认识了字,就可以读完最厚的书,可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情。

  但是也有另外一套文字,这是每个想成为真正有学识的人应该知道的。

  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它总共有成千上万个字母。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母。你脚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母。

  对于不认识这一套文字的人来说,所有的星全是一样的东西。而有些人却认得许多星的名字,并且可以说出它跟别的星有什么区别。

  就像书里的话是用字母组成的一样,天上的星也组成星座。

  从古以来,当水手们需要在海上寻找道路的时候,他们就去看那星星写成的书。你知道,在水面上船只是不会留痕迹的,那里也没有写着“由此往北”的有箭头的指路牌。

  但是水手们并不需要这样的指路牌。他们有带磁针的罗盘,磁针永远指着北边。即使他们没有罗盘,他们也照样迷不了路。他们朝天望望,在许多星座当中找到了小熊星座,在小熊星座当中找到了北极星。有北极星的那边就是北方。

  天空的使者——鸟,也会教给那些留心观察它们的人许多本领。

  假如燕子在空中飞得很高,看上去很小很小,那就会有好天气;白嘴鸦飞来说明春天已经来到大门口了;而飞走的大雁不用日历就可以告诉人们,热天已经过去了。

  太阳光还是很热的,是个平静、晴朗的日子。这时候从远方传来奇怪的不安的声音,好像有人在高空互相呼应着。声音越来越高,越来越近。凝视天空终于可以勉强分辨出一张模糊的蜘蛛网,就像给风吹着似的。蜘蛛网飞近了,抬起头来,已经瞧出,这不是什么蜘蛛网,而是许多长脖子的鸟。它们呈“人”字形飞着,排成整齐的队形朝着阳光照耀着的森林飞行。但是很快又分辨不出一只只的鸟来了,又像是张蜘蛛网了。一转眼工夫,连蜘蛛网也无影无踪了,它们好像融化在天空里一样。只有那声音还从远方传来,好像在说:“再见!再见!明年春天见!”

  阅读天空这本大书,可以了解许多新奇的东西。

  连我们脚底下的土地,在会读它的人看来也是一本很有趣的书。

  现在,在建筑工地上,挖土工人的铁锹碰到了灰色的石头。在你看来这不过是普通的石头,可是懂得大自然文字的人看来,它并不是普通的石头,而是石灰石。它是从碎贝壳变化而成的,你知道贝类是海洋里的居民。可见,在很古的时代,这个现在是城市的地方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

  有时候,你在森林里走,忽然看到树林当中躺着一块很大的花岗石块,上面披着青苔,就像披着毛皮一般。

  它是怎样到这儿来的呢?谁有这样大的力气把这么大块的石头搬到森林里来呢?而且,它又是怎样穿过茂密的森林的呢?

  谁如果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就会立刻说出,这叫作漂砾[漂砾(lì):冰川消融后沉积下来的巨大石块,其上常具有冰川擦痕,呈钉形,一端宽而深,另一端窄而浅。具有擦痕的漂砾常称为“条痕石”。]这些冰川从寒冷的北方爬过来,沿路把岩石砸碎,并且把砸下来的碎石块带着一起走。这是好久以前的事了,当时这儿还根本没有森林。漂砾周围的森林是后来才长成的。

  要学会大自然的文字,应当从小就常常到森林里或者田野上去走走,去注意观察一切东西。假如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应当到书里去寻找解释。还应该经常去请教有学识的人:这是什么石头?这是什么树?这只鸟叫什么名字?雪地上面是什么东西的足迹?

  《大自然的文字》阅读题目:

  1.本文介绍了哪两类大自然的文字?各有什么突出的特点?(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介绍土地上的文字时重点介绍了哪两种石头?其用意是什么?(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科学小品文在语言风格方面有何突出特点?至少答出两点并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自然的文字》参考答案:

  1.两类大自然的文字:一是天空这本大书上的文字,二是大地上的文字。(2分)

  特点:天空这本大书上的文字可以让人了解许多新奇的东西;大地上的文字是一本很有趣的书。(2分)(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2.一种是石灰石,另一种是花岗石(或漂砾);(2分)这些石头不是普通的石头,懂石头的人能够看出自然界沧桑巨变的历史,告诉我们要读懂大自然的文字,做懂得大自然文字的人。(3分)(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3.一是通俗易懂,善用口语句式,通过举例子、设问等方法深入浅出地介绍科学知识。二是形象生动。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其他合理答案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回答此题要注意定位文中的关键句,“阅读天空这本大书,可以了解许多新奇的东西。连我们脚底下的土地,在会读它的人看来也是一本很有趣的书”,然后选择角度进行恰当分析概况,再答出它们的特点即可。

  试题分析:

  2.解答此题要注意学会在文章中准确定位。因为文章中后文只介绍了两种石头,所以第一问很容易答出,然后从作者的抒情议论的句子中不难提炼出第二问的答案。

  试题分析:

  3.科普文对语言风格的考查比较常见,我们一定要对形象生动、平实、口语化、幽默诙谐、准确等常见答案有深刻的认识,答题时要注意按照题干要求,或简析,或举例分析。

读读议议,议议写写——苏教版十一册《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谈 篇3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为九年义务教育四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最后一篇课文,这个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围绕人类与自然共生存,共发展的主题选择的,作者用平实,通俗的语言介绍了深奥的大自然知识,并把它们比作大自然的文字,学生很容易掌握。

  (二)教学目标:

  认知领域:1.了解大自然中的一些自然现象。

  2.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并掌握它们。

  技能领域:1.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阅读能力。

  情感领域: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的思想感情。

  确立教学目标的依据:根据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和新课标要求,通过听、说、读、写训练使学生获得有关大自然的一些知识,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揣摩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短语或句子。

  二、教材处理: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各种能力的训练,达到教学目标。

  三、教学方法:探究性,自主性,合作性学习。以探讨问题为主,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四、学法指导: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理清层次,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五、教学设计:

  1、导入课文:大自然丰富多彩,大自然奥秘无穷。今天,我们就要学习有关大自然的文章《大自然的文字》。

  2、学生默读自读提示。

  3、自由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并读准字音。(出示小黑板)

  霪(yin)雨铁砧(zhen)

  4、继续读课文,标好段序。

  5、学生讨论分析,明确全文24段,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叙述认识书面文字的好处,全文的引子。

  第二部分(2--24)介绍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及认识它们的作用、方法、成因。

  第二部分可分三层:

  第一层(2--4)

  第二层(5--21)

  第三层(22--24)

  思考问题:(1)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

  (2)认识它们对人类有什么好处?

  (3)怎样才能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归纳。

  想一想:本文选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举例子、作诠释、分类别)学生可举例回答。

  6、揣摩重要词语,句子。

  例:文字真是好东西,认识了字,就可以读完最厚的书。

  “文字”不仅指书面上的文字,还指大自然的文字,最厚的“书”不仅指印刷的书,还指变幻无穷的大自然这部书。“好东西”形象地写出了“文字”是人们学习知识,认识事物的一种最好工具。

  7、小结:学习本文可以和《大自然的语言》对比阅读,同学们应该自己到大自然中多观察,多积累知识,丰富自己对大自然的认识,长大后,多研究自然,让它为人类服务。

  8、作业:

  附板书设计:

  认识书面文字的好处

  大自然的文字

  承上启下,总说大自然文字

  空中文字及认识它们

  介绍大自然的文字     分说大自然文字

  地上文字、石灰石、漂砾

  总说认识大自然的方法

读读议议,议议写写——苏教版十一册《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谈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这里的文字指的是知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自然中充满各种知识,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等句子。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题目入手,质疑激趣

  1、(出示课题)同学们,看到“大自然的文字”这个题目,你知道哪些信息?心中产生哪些疑问呢?(信息:①文字有书本文字与大自然的文字,②课文写的是关于大自然的一些文字。问题:①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②大自然的文字有哪些?③大自然的文字是否神秘?④怎样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2、简介前苏联自然科学家、科普作家、本文作者伊林及其代表作《十万个为什么》。

  【设计意图:题目入手,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既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又能使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一个预先的感知;关于作者的简介,则便于激发起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热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品悟文本,并且试着完成三个任务:

  ①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读顺句子;②关于大自然的文字,课文介绍了哪些方面的内容?③课文中,你最感兴趣的话题是什么?由此,你想到了什么?试着写下来。

  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交换自己的收获与体会。

  【设计意图:书不读熟不开讲。上课伊始,放足时间,让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充分接触文本,目的性、针对性强,便于学生对文本获得清楚的认识与理解;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自己的收获与体会,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品读感悟,深化理解

  (一)检查生字词及课文的诵读情况。

  1、字词检查:刚才请大家自学了生字新词,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你在自读课文时学到了哪些的生字新词,有哪些动人的发现?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掌握“绺”“砧”这两个字的读音及意义,“铁砧”的意思,教师可根据汇报,辅以简笔画帮助学生理解。)

  【设计意图:一改生字词传统的讲授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汇报有哪些收获与发现,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便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讨论:关于大自然的文字,课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3、检查课文的朗读情况: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小节,读给大家听一听,其他的同学当当小评委,看他读得怎么样,好吗?

  【设计意图:改变传统的朗读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段落进行朗读,便于学习兴趣的激发,使学习由被动变成主动。】

  (二)理解文本内容。

  1、课文介绍了哪些大自然的文字?

  ①学生默读课文,用笔画出相关的词语或句子。

  ②讨论交流。(神奇的天书:星、云;有趣的地书:石灰石、花岗石。)

  2、为什么要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①学生仔细品读文本,圈画出重点句子,写出自己的认识与感悟。

  ②师生抓住重点语句,反复品读咀嚼,真正走进文本。

  (认识方向:“他们朝天望望,在许多由星星组成的星座当中,会找到小熊星座,在小熊星座当中会找到北极星,有北极星的那边就是北方。”

  辨识天气:“飞行员知道,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应该离它远些才好。如果在它里面飞行,它会把飞机毁掉。”

  明识地貌变迁。“大家都知道贝类是海洋的居民,可见在远古时代,现在是城市的这块地方曾经是一片海洋。”“这是好久好久以前的事了,当时这儿根本没有森林。周围的森林是后来才长起来的。”)

  【设计意图:把解决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充分讨论、辨论以及合作探究中获取新知、懂得道理,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活泼,自主、合作、探究等多方面的学习能力得到培养。】

  3、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讨论:在平常的生活学习中,你见到过大自然的文字吗?有哪些?

  (彤云密布,是下雪前的征兆;下雨前,蚂蚁会成群集队地赶路;猫儿吃草时,天马上就会下雨了……)

  【设计意图:搭建平台,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讨论,懂得大自然的文字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有助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深化理解。】

  4、讨论交流:怎样才能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注意观察大自然,向书本求教,虚心请教别人。)

  5、指导朗读课文。

  四、拓展延伸,总结升华

  1、学了课文之后,你懂得了什么,有些什么启发或者打算呢?

  2、走进大自然,在父母或老师的指导下,观察一种大自然的文字,然后以《我发现了……》为题写一篇作文。

  3、结语:大自然丰富多彩、奥妙无穷的,让我们带着一双发现的眼睛,走进大自然,积极探索大自然,不断破译大自然的密码吧!相信只要这样,我们便能与大自然和谐共处,便会攀上科学的高峰,到达成功的彼岸。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体会、说打算、写发现,升华了文章的理解,实现了课内向课外的有效延伸;激情的语言、真挚的情感,便于学生树立起认识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热情与志向。】

  板书设计:

  北极星—辨别方向

  砧状云—预测天气

  大自然的文字石灰石—了解地质变化

  花岗石—了解地形变迁

读读议议,议议写写——苏教版十一册《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谈 篇5

  一、由“文字”引出课题。

  1、板书“文字”。

  问:你知道什么是文字吗?

  2、还记得以前学过的课文《石头书》吗?除了石头,大自然中还有哪些事物有文字呢?

  揭示课题。

  二、自学课文。

  要求:

  1、读通、读顺课文。

  2、勾画出不理解的字词,查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3、弄懂为什么用“大自然的文字”作为课文题目。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开火车分节朗读课文。正音,评议。

  2、交流字词的意思。 

  铁砧 星座 罗盘……

  3、说说为什么用大自然的文字作为课文题目?

  四、引导学生琢磨、体味重点句子,让学生体会从小怎样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1、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举了哪些例子说明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对人类的作用,划出有关句子。

  2、交流勾画的句子。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如:“飞行员知道,砧状云是雷雨的征兆,应该离它远些才好。”从这句话我知道了云也是大自然的文字,飞行员可以根据砧状云的位置预测到雷雨,及时避开它,从而避免事故的发生。 

  3、朗读课文2-6自然段。概括主要内容。

  (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可以辨别方向,观察气象,了解历史的沧桑。)

  4、认识大自然的文字有很多的好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呢?

  ⑴、自由读课文最后一段,想一想。

  ⑵、指名说一说。

  ⑶、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五、小结课文,拓展延伸。

  1、小结课文。

  谈一谈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拓展延伸。

  ⑴、你还收集到大自然的哪些文字?四人小组交流。

  ⑵、各组指定人员向全班汇报。

  六、课后实践活动。

  各学习小组把收集到的资料汇集起来,出一份以为主题的小报。

读读议议,议议写写——苏教版十一册《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谈 篇6

  教学目标:

  1.初读课题,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品读,理解重点。

  3.写读拓展延伸,激发兴趣,训练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自然充满各种知识,激发学生观察、了解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1、教师扬扬手中的书问学生:“这是什么?”翻开书本,指着书中的文字问学生:“这些又是什么?”

  板书文字

  2、出示文字:我们认识了文字,就可以读很厚的书,就可以了解世界上的事情了。

  学生读这段文字,说说从中体会到的意思。

  (了解认识了文字就可以读很厚的书,就可以了解世界上的事情了。让学生感知文字的作用。)

  3、设问:“我们除了知道书本上的文字还知道其他类型的文字吗?”

  4、学生自读课文,在文中找出其他的文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星星

  云

  石灰石

  花岗石

  5小结。

  同学说得真好,大自然就是一本无字的天书,也有自己的文字。天上的每一颗星星就是一个字,脚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

  把板书补充完整大自然的文字

  它与我们书本上的文字是不同的,它就是新奇的、有趣的,只是缺少发现和阅读它的眼睛。同学们,你们有这样一双慧眼吗?

  6、过渡:就像古代的水手,在大海上即使没有罗盘,也不会迷失方向。这是因为……

  学生自读第二自然段,讨论原因。

  师:对啊,古代的水手有一双慧眼,他们读懂了星星这种文字来辨别方向。

  板书辨别方向

  7、从扶到放,由学生独立解读云、石灰石、花岗石三种大自然的文字。

  教师帮助学生小结。

  师:飞行员也有一双慧眼,他们读懂了云这种文字来预测天气。

  板书预测天气

  师:地质学家也有一双慧眼,他们从石灰石、花岗石读出了地质的变迁。

  板书地质变迁

  8、小结。

  大自然这本书可以分为两册。下面,请大家依据课文给分册取书名并编写目录,让我们共同尝试编书的滋味,好吗?

  明确:这两本分册,一本叫神奇的天书,一本叫有趣的地书。神奇的天书的目录有星、云,有趣的地书的目录有石灰石、花岗石。

  9、让学生在天书和地书中加目录,加厚大自然这本书。

  第二教时

  1、复习。

  1)课文分别给我们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

  2)人们从那些文字中得到什么信息?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星星 辨别方向

  云 预测天气

  石灰石地质变迁

  花岗石

  2、师:古代的水手、飞行员、地质学家都能从认识大自然的文字中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那么如何才能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呢?不妨我们先来看一段文字。

  3、出示课文第六自然段,学生品读其中的三个问句。

  它是怎么到这儿来的呢?

  谁有这么大的力气把它搬到森林里来的呢?

  而且又是怎样穿过茂密的树林的呢?

  引导学生体会遇到大自然的事物要注意观察,学会去探究。

  4、师:除了观察和探究还要怎样做才能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学习课文的第七自然段。

  明确:到书中去找

  请教有学问的人

  5、通过讨论明白有学问的人指的到底是哪些人。

  有书本知识的人

  有经验的人

  6、引导学生举例。

  如文中的水手、飞行员,有经验的老农、渔夫,地质学家、考古学家……

  7、师:现在,我们就去请教有学问的人——古代的水手、飞行员如何从大自然的文字去辨别方向、预测天气的。

  8、出示夜空图。

  看图结合文本探究水手、飞行员解读大自然的文字。

  9、拓展延伸。

  师:学问学问,就是既要学又要问。这不,我们就从水手和飞行员的口中知道了如何去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同学们,现在你们有能力独立去解读大自然的文字吗?

  10、出示年轮图,让学生独立解读这一大自然的文字。

  11、照样子写句子。

  练习一

  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

  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个晴天;

  蚂蚁忙着搬家,______________;

  大雁在编队南飞,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二

  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

  幼小的羊儿跪求母乳,是在启示我们要孝敬父母;

  变黄的树叶落入泥中,是在启示我们要有奉献精神;

  成熟的稻穗低着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总结。

  设问学生学了课文你觉得大自然的怎样?(有趣、神奇)

  结合学生的回答鼓励学生走进大自然,去探究大自然的奥秘。

  13、作业。以现有的情况,去观察大自然,发现大自然中的文字,并去破译它

读读议议,议议写写——苏教版十一册《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谈 篇7

  这是一篇科普性文字作品,它生动形象地把知识性、科学性、兴趣性三者融为一体。不仅告诉我们有关大自然的种种,而且重点叙述了辨识这些这些自然文字的方法和意义。文章浅显生动、通俗易懂,教学时倡导以读为主,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开启思维、积淀情感。并用辅以议论的方式,使学生对文本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在导入设计时,我是这样安排的:

  1.大自然是绿色的,大自然充满了生机,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大自然的声音,说说你的感受。(放一段有关大自然的录像并配有音乐)

  2.在这片绿色的世界里,你看到了什么?又听见了什么?

  3.你们知道大自然里有文字吗?

  4.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大自然文字的课文,大家一定很想知道大自然有哪些文字?我们该怎样去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呢?

  5.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课文吧,你们一定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的。

  我就用这样的导入语上了这课,同学们真的是兴趣黯然呢。

读读议议,议议写写——苏教版十一册《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谈 篇8

  (一)

  科普文承载科普知识,这些知识要“知”。要“知”它,必然要读,读通,读顺,读流畅,才能“知”得清,“知”得明。不仅要读,还要记,边读边记,记到心里去;离开书本,还在心里头,让知识长在心里头、而不是字里头。

  小学里的科普文,都是浅显易懂的,不浅显、不易懂,恐怕就冠不上“科普”的名;科普文,即便讲高深的科学知识,也得深入浅出。《大自然的文字》一文主要讲天上的“星”、“云”和地上的“石灰石”、“花冈石”所蕴涵的科普知识,要用各种方式让学生多读课文,课文读流利了,学生也就基本能将意思读明白了。

  也有要讲的地方,但不会多。比如文中谈到“小熊星座”,教师可以板书画一画“小熊星座”;谈到像铁砧的砧状云,教师也可以画一画;谈到寒冷北方的冰块带着石块“爬”过来,教师可以讲一讲其间究竟是怎么回事。这些讲、这些教,要简单,要明了,要扼要,讲与教,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读、记里头的科普知识。

  “知”,科普文教学的第一经。本着“知”字,课堂上就会书声朗朗,课堂上就会七嘴八舌地说、讲、赛,看谁记得多,记得牢,说得清,说得明。

  (二)

  科普文教学,容易课堂沉闷,学生学得没劲,成为无声的知识接受器。原因之一是,这类课文缺少情节,不生动,不能像故事文一样,和故事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以《大自然的文字》为例,怎样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有趣呢?以“星”这节来说,可以让学生在“知”的基础,将知识性、说明性的文字,转为故事性的文字。让同桌一个做有经验的水手,一个做第一次出航的水手,形成对话,如:

  小水手:啊呀,我们迷路了,又是夜晚,又没有指南针,这可怎么办?

  老水手:不要紧,你看,这里有七颗星,连起来,像我们用的勺子,最亮的那颗星叫北极星,它所指的方向就是北方。根据这颗星,你能判断出哪里是南面,哪里是东面和西面吗?

  小水手:能。对面就是南面,这边是东面,那边是西面。

  老水手:以后遇到这样的事,不要慌,大自然会告诉我们东南西北的。比如早上,太阳在哪个方向?傍晚,太阳又在哪个方向?

  小水手:早上的太阳在东方,傍晚的太阳在西方。

  …………

  “云”的教学,可以让同桌俩,一个做有经验的飞行员,一个做新实习的新飞行员;“石灰石”和“花岗石”的教学,可以让同桌俩,一个做地质考察学家,一个做跟随地质考察学家出来的小外甥。这样教学,使知识性的课文,变成有情节变化的故事,学生学起来自然觉得有趣了。“趣”中,学生也进一步巩固了“知”。

  “趣”,是科普文教学的第二经。本着“趣”,课堂上就会在书声中注入笑声,课堂上就会呈现出语文的轻松和愉悦,课堂上就会闪射出语文的魅力和光芒。

  (三)

  科普文教学与其他故事类、情感类、人物传记类课文教学的不同之处,往往在于,后一类课文的教学,一般着力于挖掘课文的深度,而科普类课文的教学,往往在于它的宽度。前面讲过,科普文写得好不好,其重要标志是,能否深入浅出,因此绝大多数的科普文,没有必要在文字上深挖,内容上,我们不是做科学方面的深入研究,也没有必要深挖;教学就需要从“深度”转向“宽度”,要由教材的一个“点”,带学生到一个“面”上去。以《大自然的文字》为例,课文只讲了“星“云”“石灰石”“花岗石”四个大自然的文字,显然,知识量、信息量对于“大自然的文字”这个话题来说,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教师来延伸和拓展。

  教学《大自然的文字》,可以当堂补充诗歌《美妙的书》:我有一本美妙的书/它没有字,没有图/但它每一页的内容/都那样的引人,那样丰富……可以当堂补充文章《我们奇妙的世界》《大自然的文字》《秋天,观察的好季节》,也可以补充一些富有情趣的谚语: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雨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我个人更倾向于补充些诗歌类、谚语类,换一种文体,学生的学习热情会再次焕发;诗歌与谚语的语言更值得诵记,诵记既得到科普知识,又得到美妙的汉语言。

  “拓”,科普文教学的第三经。本着“拓”,课堂上就会产生强大的信息量,形成强大的信息场,这个场既是科普的,也是语言的、语文的。

读读议议,议议写写——苏教版十一册《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谈 篇9

  教学目标: 

  1.初读破题,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品读、美读,赏析语言,理解重点。 

  3.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研究自然、利用自然的热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祖国大好河山风光图片导入,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热情。 

  二、介绍作者:伊林(1895—1953),前苏联自然科学家、科普作家。代表作有《十万个为什么》《在你周围的事物》《自动工厂》《原子世界旅行记》《人怎样变成巨人》等。 

  三、字词:淫 雨  铁 砧 漂 砾  毒 蕈 

  四、介绍伊林作品特点:内容丰富 文笔流畅 深入浅出 回味无穷 

  五、串讲课文:主要内容:⑴说明书本上的文字及其作用,引出大自然的文字 

  ⑵介绍了几种大自然的文字,说明其中蕴含的知识和生活的智慧。 

  ⑶学会大自然文字的方法及意义。 

  结构形式:总——分——总 结构清晰 详略得当 

  说明方法:打比方 分类别 举例子 

  写作特点: 

  1.语言生动浅显,明白如话 

  2.比喻、拟人修辞方法的运用 

  3.说明与记叙、描写、抒情相结合 

  4.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 

  六、作 业 

  1、写一篇说明文,向大家介绍一种你熟悉的大自然的文字。 

  2、课外阅读《十万个为什么》 《生存手册》

读读议议,议议写写——苏教版十一册《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谈 篇10

  【教学目的】

  1.初读,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品读优美的语言,理解重点。

  3.拓展延伸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研究自然、利用自然的热情。

  【教学步骤】

  一、交流导入。

  老师先自我介绍不过我不直接告诉你们,请你们来猜猜:(姓名藏头诗略)

  这是一首藏头诗,同学们从这首诗中知道了老师的名字。是呀我们可以从语言文字中提取我们需要的相关信息。有一本特别的书,书上的文字与我们书本上的文字不同,它是新奇的、有趣的。同学们通过预习知道这本书叫——大自然(板书)。这本书里有什么样的文字呢?从这些文字中我们能读懂什么呢?我们一起学习《大自然的文字》。(将题目板书完整)

  二、初读,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大自然这本书里有哪些文字?星、云、石等物除了课文中的你还知道哪些文字?(学生说)你们怎么知道的?(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脚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说明大自然的文字无处不在。

  2、大自然这本书有这么多的文字我们来把它们进行归类,分为上下两册并给他们去个名字好不好?(上册叫神奇的天书;一本叫有趣的地书。神奇的天书的目录有星、云、鸟;有趣的地书的目录有石灰石、花岗岩。)(板书) 你们知道文章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教师小结:本文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比作文字,然后分天空和大地,列举我们周围的自然现象加以说明,读来趣味盎然。

  三、品读语言,突出重点

  (一)自由读课文2——6自然段,从“神奇的天书”和“有趣的地书”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段,说说你读懂了那一种文字,获得了什么信息。找到相应的句子后,试着用简洁的语言归纳。

  1.小熊星座:这是一个天文学中的术语,你们看这就是小熊星座,其中最亮的那颗叫——北极星,它正对着北方。所以——(板书指北方)

  2.砧状云:砧状云预示着雷雨,这一点很容易读懂。(板书预兆雷雨)

  考考你,现在天空上出现几朵云,哪朵是砧状云?出示,生说理由。

  (1)要知道砧状云什么样,就得先知道“砧”在文中指的是——铁砧。你们看这就是打铁用的铁砧,左右伸出——两个尖头。

  (2)那砧状云应该就是——中间高耸,左右伸出尖头的云。读书就要这样词不离句,句不离想,能在生活中鉴别运用,这才是真的懂了。齐读!

  (3)其实另外三种云也各有一个形象的名字,猜猜看(鱼鳞云、棉絮云、城堡云)

  3.石灰石:它的存在告诉了我们地质的变迁(板书曾是汪洋)

  4.花岗石:板书“冰搬来”。这段话很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1)这段文字中用几个动词写花岗石?为什么这样写?

  ①“搬”“带着”“披着”“穿过”(拟人手法发挥到了极致)

  ②聚焦这个字,由这个“爬”字你能猜到花岗石是怎么来到这儿的吗?(看谁猜得最有画面感播放:冰川运动画面)(缓慢,紧贴地面,走得再慢也不叫爬呀!)被冰川带到别处的大小不一的石块,统称漂砾,漂砾常常用做是识别冰川活动的标志。

  (2)这段话句式很特别?你们找找看。

  ①说明文中有问有答,很常见,但连提三个问题的很少见。读读看,齐读。多啰嗦,问一个不就行了吗?(生谈激发兴趣)

  ②师生情景配合读。(师读第一句,你的问题是——你读——不告诉你;接着问——还不告诉你;再问——就不告诉你)什么感觉?问得多好,一步一步把你心里的好奇给勾了出来。别吊胃口了,我们一起来读读答案。

  ③这次换一换,我来做那个提问题,吊胃口的人。(师故意调换问题的位置)我问得好吗?(没有层层深入)小结:看似无心的问,却是用心地在遣词造句

  5、知识迁移。

  ①.大自然的文字只有这四种吗?大自然的文字无穷无尽,你看出示图:红叶一片,是大自然的文字,上面写着秋天。年轮一圈就是一岁。

  ②、从大自然的这些文字中我们了解了许多科学知识,也会给我们带来许多启示:出示图片蚂蚁搬虫子(为了生存合作互助);群居的蜜蜂讲求团结、分工。乌鸦反哺、羊羔跪乳

  (我们应该孝敬父母,因为父母赋予我们生命,哺育我们成长,教给我们知识、技能和做人的道理。)

  (二)、既然大自然的文字如此重要,那么,如何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呢?我想给大家一个故事——

  李四光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

  小时候,他喜欢和小伙伴一起玩捉迷藏的游戏。每次他都受藏在一块大石头的后面。这块巨石孤零零地立在草地上,把他的身影遮得严严实实的,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也找不到他。时间长了,他对这块大石头发生了兴趣: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

  李四光跑去问老师,又跑去问爸爸都没有得到满意的回答。

  这块突兀的大石头到底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它的四周都是平整的土地,没有一块石头呢?这个问题李四光想了许多年。直到他长大以后到英国学习了地质学,才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

  后来,李四光回到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他终于弄明白了,这块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经过进一步的考察,他发现在长江流域有大量第四冰川活动的遗迹。他的这一研究成果,震惊了全世界。

  从这个故事中总结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大自然?1、走进大自然,注意观察。2、深入思考3、到书中寻找答案4、请教有学问的人......(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在这篇课文中作者带领我们走进神奇的大自然,让我们来认识这篇课文的作者:伊林(1896-1953),前苏联科普作家。著有《几点钟》《黑白》《十万个为什么》等几十部科学文艺著作,作品知识性强,文笔流畅优美,在普及科学知识方面起了巨大作用。

  课外作业:

  1、你知道的哪些谚语中包含了“大自然的语言”?

  2、我们学过的哪些诗中包含了“大自然的语言”?

  板书:

  大自然的文字

  星座    辨别方向

  云朵    识别气象

  石灰石  曾是海洋

  花岗石  冰川运动

读读议议,议议写写——苏教版十一册《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谈 篇11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生词的意思。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认读课文中的生词。

  如:小熊星 耸立 预兆 青苔 花岗石 贝壳 铁砧 ……

  (特别注意:“耸”是平舌音、“苔”、“岗”和“壳”是多音字)

  2、读顺每一节课文,找一找文章中向你介绍了自然的哪些文字。

  3、读小诗《秋》感受大自然的文字,加深对大自然文字的了解。

  【出示:红叶一片/是大自然的文字/上面写着秋天】

  过渡:的确,大自然是一位伟大的作者,除了落叶,他还写了好多好多的文字,这些文字都向我们传达着各种各样的知识。

  二、合作探究

  1、继续读课文,向同学说说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这些文字都向我们传达着哪些知识呢?(默读课文,边读边画)

  【试着填空:大自然是一本书,是大自然的文字,它写在_________,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导:

  (1)星星,结合小熊星座图认一认,找一找北极星

  (2)云,结合铁砧图,砧状云图让学生对其有感性认识,重点理解“预兆”

  a、读一读课文第三节

  b、指名说说对预兆的理解——出示解释】预兆是事情发生前所显示出来的迹象——说说生活中什么是什么的预兆

  c、结合“看云识天气”引导学生读一读

  满天水上波,有雨跑不脱。黑云起了烟,雹子在当天。低云不见走,落雨在不久。

  天上铁砧云,很快大雨淋。乌云接日头,半夜雨不愁。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早雨一日晴,晚雨到天明。空中鱼鳞天,不雨也风颠。今晚花花云,明天晒死人。

  (3)花岗石,重点了解“漂砾”,结合图让学生有感性认识。

  2、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文字呢?这些大自然的文字又向我们传达哪些知识呢?小组内交流。

  可以试着用“大自然是一本书,________________是大自然的文字,它写在_________,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说一说。

  引导:可以出示一些气象谚语引导学生说说。

  3、你觉得我们怎样才能学会大自然的文字呢?(可以结合课文的第7节说说)

  引导:

  (1)出示课文第七小节:读一读

  (2)课文中告诉我们要了解大自然的文字主要有这样三种方法:注意观察,再到书里去寻找,请教有学问的人。

  (3)总是坐在家里的人,永远也不会懂得大自然的文字。那么,假如你遇到了这样的一个人,你会怎么劝说他呢?你能用诗歌、格言、警句、名言来好好地劝劝这样一位“总是坐在家里的人”吗?。

  4、重点理解第三节专用“铁砧”、“预兆”等词。认识“小熊星座”找到北极星。

  5、大自然的文字除了可以让我们读出许多东西,了解很多知识外,我们还可以从中读到什么呢?(例如:给你带来的启示等)

  如:从蜜蜂的辛勤采蜜,让我明白到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

  蚂蚁搬食物,喜鹊搭高窝,花生的谦虚……

  三、交流展示

  对合作探究的几个话题,一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

  四、当堂达标

  (一)、给下面的多音字组词

  苔tāi(  ) tái(  )  岗gāng(  ) gǎng(  )  壳ké(  ) qiào(  )

  (二)、填空:

  1.蚂蚁搬家,蜻蜓低飞,鱼儿都露出水面,看得懂大自然文字的人就知道(    )。

  2.如果突然之间鸡飞狗跳,能读懂大自然文字的人都知道,(     )。

  3.锯开大树,你就能发现树的断面部分有一圈圈的纹路,这就是年轮。年轮也是大自然的文字,它告诉我们(     )。

  4.根据河北太行山山崖间有螺,蚌壳和卵形砾石的带状分布,推断出(      )。

  5.喜马拉雅山发现了鱼、海藻、海螺的化石。可推断出(      )。

  (三)仿写:飞行员知道,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应该离它远些才好。

  我们知道,蚂蚁搬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还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拓展延伸

  1、读一读

  《大自然的语言》节选

  作者:戴巴棣

  你看那天上的白云,/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个晴天。

  你看那地上的蚂蚁,/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蚂蚁忙着搬家,/出门要带雨伞。

  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大自然在水面上写着:/春天来到人间。

  大雁在编队南飞,/不就像“省略号”一串?/大自然在蓝天写着:/秋天就在眼前。

  大树如果被砍倒,/你会把年轮发现——/一年只长一圈,/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你如果钓到大鱼,/鱼鳞上也有圈圈——/一圈就是一岁,/这又是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把“三叶虫”化石,/嵌在喜马拉雅山巅。/这是在告诉人们:/那儿曾是汪洋一片。

  大自然把一块“漂砾”,/撒在江南的庐山,/那又在提醒大家,/这儿有过寒冷的冰川。

  ……

  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

  2、搜集有关天气的俗语、谚语。

  3、课文中有些地方写得非常生动,找一找,读一读。然后参考课文的写法,写一段你了解的大自然的文字,看谁写得最生动。

  附:

  一、看云识天气

  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天有城堡云,地上雷雨临。天上扫帚云,三天雨降淋。

  早晨棉絮云,午后必雨淋。早晨东云长,有雨不过晌。早晨云挡坝,三天有雨下。

  早雨一日晴,晚雨到天明。今晚花花云,明天晒死人。空中鱼鳞天,不雨也风颠。

  天上豆荚云,不久雨将临。天上铁砧云,很快大雨淋。老云结了驾,不阴也要下。

  云吃雾有雨,雾吃云好天。云吃火有雨,火吃云晴天。乌云接日头,半夜雨不愁。

  乌云脚底白,定有大雨来。低云不见走,落雨在不久。西北恶云长,冰雹在后晌。

  暴热黑云起,雹子要落地。黑云起了烟,雹子在当天。黑黄云滚翻,冰雹在眼前。

  黑黄云滚翻,将要下冰蛋。满天水上波,有雨跑不脱。

  二、看风识天气

  久晴西风雨,久雨西风晴。日落西风住,不住刮倒树。常刮西北风,近日天气晴。

  半夜东风起,明日好天气。雨后刮东风,未来雨不停。南风吹到底,北风来还礼。

  南风怕日落,北风怕天明。南风多雾露,北风多寒霜。夜夜刮大风,雨雪不相逢。

  南风若过三,不下就阴天。风头一个帆,雨后变晴天。晌午不止风,刮到点上灯。

  无风现长浪,不久风必狂。无风起横浪,三天台风降。大风怕日落,久雨起风晴。

  东风不过晌,过晌翁翁响。雨后东风大,来日雨还下。雹来顺风走,顶风就扭头。

  春天刮风多,秋天下雨多。

  三、看物象识天气

  喜鹊搭窝高,当年雨水涝。久雨闻鸟鸣,不久即转晴。海雀向上飞,有风不等黑。

  鸟往船上落,雨天要经过。喜鹊枝头叫,出门晴天报。蟋蟀上房叫,庄稼挨水泡。

  蚊子咬的怪,天气要变坏。蜻蜓千百绕,不日雨来到。蜜蜂采花忙,短期有雨降。

  腰酸疮疤痒,有雨在半晌。枣花多主旱,梨花多主涝。晴天不见山,下雨三五天。

  河里泛青苔,必有大雨来。海水起黄沫,大风不久过

  物象

  16、燕子低飞天将雨

  17、燕子窝垫草多雨水多

  18、群雁南飞天将冷群雁北飞天将暖

  19、蚂蚁搬家天将雨

  20、大榕树冬不落叶兆春寒

  21、猪衔草寒潮到

  22、狗泡水天将雨

  23、鸡晒翅天将雨

  24、蜜蜂迟归雨来风吹

  25、蚯蚓封洞有大雨

  26.日暖夜寒,东海也乾。

  2.风吵有雨。

  3.缸穿裙,大雨淋;盐出水,铁出汗,雨水不少见。

  4.星星眨眼,下雨不远;星星闪烁,风力变强。

  5.雷打惊蛰前,四十九日不见天。

  6.十雾九晴天。

  7.早雾晴,晚雾阴。

  8.朝霞雨,晚霞晴。

  9.好中秋,好晚稻。

  10.东虹日出,西虹雨;晨虹有雨,晚虹晴。

  11.初一落,初二散;初三落,到月半。

  12.将下雨:春看海口,冬看山头。

  13.春雾曝死鬼,夏雾做大水。

  14.早晨地罩雾,尽管洗衣裤。

  15.木棉树开花,雨季要提前。

  16.未吃五月节粽,破裘不敢放。

  17.晚上看见月亮、星星,明天会是大太阳。

  18.将下雨:蝉停止鸣叫、乌鸦在天空中叫、白天乌鸦抢窝、麻雀成群在屋檐下、蝙蝠成群在角落、蟑螂特别多、蜻蜓低飞、燕子低飞、蚱蜢在地上跳、蛇钻出洞来、蚂蚁回巢、蜘蛛停在网中心不动、牛羊找乾地躺下来、鸟兽成群结队、水中的鱼无缘无故一直跳、多飞机云、乌云。

  鱼鳞天(鲱鱼鳞),不雨也疯癫。

  雨蛙呱呱叫,下雨必来到。

  行云方向相反、云层厚,要下雨。

  早晨天发红,海上警渔翁。

  蚯蚓路上爬,雨水乱如麻。

  明天有雨落,今晚蚊子恶。

  蚂蚁成群爬上墙,雨水淋湿大屋梁。

  将放晴:蜘蛛离巢重筑新巢、春天吹北风、金龟子飞进笼里、蚂

  蚁出穴觅食、既出太阳又下雨、公鸡登高报晓、海鸟向大海飞去、鸟雀高飞、鸽子傍晚咕咕叫。

  黄昏天发红,渔翁笑声隆。

  天上鱼鳞斑,地上晒谷不用翻。

  蜘蛛张了网,必定大太阳。

  鸡在高处鸣,雨止天要晴。

  蜜蜂低飞,有雷雨。

  21.打雷,梅雨终结。

  22.饭粒黏碗、山腰有卷云,天气晴。

  23.候鸟早飞来之年,雪较多。

  24.正月冷死猪(寒死龟),二月冷死牛,三月冷死播田夫。

  25.四月初八晴,瓜果好收成。

  26.五月南风下大雨,六月南风飘飘晴;六月十九,无风水也吼。

  27.六月大风台,七月作水灾。

  28.九月九港风。

  29.雾紧靠山顶往上飘、烟往上飘时晴天,横散时下雨。

  30.天气变坏:水沟臭臭的、海水起大浪(起风)。

  31.雨来雪,不停歇。

  32.雷打天顶,有雨不狠;雷打天边,大雨连天。

  33.早晚冷,中午热,下雨半个月。

  34.有雨山戴帽,无雨河起罩。

  35.雨不歇:顶看初三,下看十八。

  36.雨浇上元灯,日晒清明种。

  37.大雨无雨,明年旱。

  38.立春落雨至清明。

  39.雾气升山顶,将有倾盆大雨;雾气散大地,无风且无雨。

  40.乌云接日头,天亮闹稠稠。

  41.早烧不出门,晚烧行千里。

  42.乌头风,白头雨。

  43.江猪(乌云)过河(天河),大雨滂沱。

  44.东北风,雨太公。

  45.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久雨见星光,明朝雨更狂。

  46.天顶出有半节彩虹,要做防台敢能成。

  47.二八乱穿衣:二月春天后母面,八月秋老虎。

  48.前冬不穿靴,后冬冷死人。

  49.罩雾罩不开,戴笠仔幪棕簑。

  50.春雾日头,夏雾雨,秋雾凉,冬雾雪。

  51.春雷十日寒。

  52.有雨亮四边,无雨顶上光。

  53.下雨走大街,台风走小巷。

  54.先下牛毛无大雨,后下牛毛不晴天。

读读议议,议议写写——苏教版十一册《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谈 篇12

  【教学目标】

  德育点: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的思想感情。

  知识点:了解大自然中的一些自然现象;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并掌握它们。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品味课文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并掌握它们。

  【教学难点】揣摩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短语或句子。

  【教学方法】 探究性,自主性,合作性学习。以探讨问题为主,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理清层次,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角度】 品读——品味课文语言特点。

  【教学时间】1课时。

  【课前预习】

  1.学生默读“自读提示”和注释①。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其基本内容,并读准下列字音、理解各词语的意思。

  霪雨 铁砧 漂 砾

  勉强:①能力不够还尽力做。②使人做他不愿做的事。③不是甘心情愿的。④牵强、理由不充足。⑤将就、凑合。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一年级第二期时学过一篇专门介绍大自然有关现象的课文,大家回忆一下,课题是什么?主要内容是写什么?

  ――《大自然的语言》。主要内容是介绍与农业有关的物候现象。

  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呢?

  ――(简要回答) “花香鸟语,草长莺飞”;或“草木荣枯,候鸟去来”。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与此文类似的课文,叫《大自然的文字》。(板书)我们从小认识汉字,认识了汉字,它可以帮助我们阅读,了解各方面的信息;可以帮助我们写作,表达内心丰富的情感等等,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作用可真不少。你们知道吗,大自然丰富多彩,大自然奥秘无穷,在自然界里还有另外一套文字,认识了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自然,了解自然,破译自然现象,领略自然界的无穷奥秘。

  作者简介:伊林(1895—1953),前苏联自然科学家、科普作家,代表作有《十万个为什么》《人怎样变成巨人》等。

  二、导读新课

  1、学生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的过渡段。

  2、文章层次如何划分?

  全文24段,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叙述认识书面文字的好处,全文的引子。

  第二部分(2-24段):介绍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并说明认识它们的作用,认识它们的方法,介绍它们的成因。

  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2-4段):承上启下,总说大自然的文字。

  第二层(5-21段):具体介绍大自然文字的特点,成因,认识这些文字的意义、作用。

  第三层(22-24段):总说认识大自然文字的方法。

  3、学生再读课文,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有:①打比方;②举例子;③作诠释;④分类别。

  4、品读课文语言特点。

  (1)学法介绍。

  说明文是向读者介绍知识的,因而说明文的语言务必准确。在准确的前提下,语言风格可以平实,也可以生动。学习说明文,有必要对文章的语言进行品味。《大自然的文字》这篇文章的语言很生动活泼,通俗易懂。为什么会这么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呢?我们可以从词语运用、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方面去体会,去理解。

  (2)教师示范。

  ①由于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因而文章的语言很生动。如: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它总共有成千上万个字母。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母。你脚下的每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母。

  ②由于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因而文章的语言很活泼。如:只有那声音还从远方传来,好像在说:“再见!再见!明年春天见!”

  ③由于插入了一些描写,因而文章的语言很形象。如:它们像一个人字形那样飞着,排成整齐的队形朝着阳光照耀的森林飞行。但是很快,又分辨不出一只只的鸟来了,又像是个蜘蛛网了。

  ④由于使用了大量的口语,因而文章的语言很通俗。如:文字真是好东西,认识了字,就可读完最厚的书,可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情。

  (3)学法实践。

  学生读课文,继续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词语运用等方面品味语言,然后先小组后全班交流,教师随机点拨。

  ①“文字真是好东西,认识了字,就可以读完最厚的书。”句中的“文字”和“最厚的书”应该怎样理解才最准确?“好东西”在语意和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文字”在本文这个地方不仅是指书面上的文字,它还暗含“大自然的文字”;同样“最厚的书”不只指用纸印刷的书,它还暗指玄妙无比、变化无穷的大自然的这部大书、活书。“好东西”形象地写出了“文字”这种特殊物体是人们学习知识、认识事物的一种最好的、最常用的工具。这样写,使文字的“工具作用”表现得更生动、形象。

  ②在介绍星星这种文字时,作者这样写道:你知道,在水面上船是不会留痕迹的,那里也没有什么写着“由此往北”的有箭头的指路牌。此句说明了什么问题?

  ――本句意在说明光认识书面文字还不行,在这种没有书面文字指示的情况下,人们要正常工作、生活,就必须要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读好大自然这部书。作者用浅显、通俗的事例委婉地说明了认识大自然的文字的重要性。

  ③“白嘴鸦飞来说,春天已经来大门口了,而飞走的鹤不用日历就可以告诉人们,热天已经过去”。这句说明了什么?用了怎样的方法说明?有什么好处?

  ――本句说明了这些候鸟的来去,就是大自然中的文字,这些“文字”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作者用拟人的方法来说明,使说明对象更生动、更形象,巧妙地说明了这些文字起了帮助人们“识时”的作用,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使之与科学性有机地融合。

  ④第14段中有这样一句:“从远方传来奇怪的不安的声音,好像有人在高空互相呼应着”。这声音是什么声音?

  ――成群的鸟的叫声。

  三、课堂小结

  本文介绍了哪些大自然的文字? 认识这些文字有什么好处? 怎样去认识这些文字? 以上是本文学完后必须了解的内容,学了本文和《大自然的语言》以后,同学们应该多观察、多请教走进大自然,不仅仅只领略其风光,更要积累这方面的知识;不断丰富自己对大自然的认识,长大了去多多研究大自然,破译大自然的玄妙,从而让它更好的服务于人类。

  说明文中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描写等表达方式,可以使被说明的事物变复杂为简单,变深奥为浅显,降低说明难度;可以形象地展示事物的特征,增强文章的生动性。我们在说明文的写作中可以作这方面的尝试。

  四、布置作业

  1、读了第二部分第二层后,你们知道石灰石和漂砾是怎样形成的吗?

  2、既然大自然的文字是如此生动有趣,认识它们又有如此重要意义,那怎样认识它们?

读读议议,议议写写——苏教版十一册《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谈 篇13

  【阅读测试题】

  样题一:

  【多选题】

  1.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

  a星星

  b云朵

  c石灰石

  d花岗石

  2.样题二:

  【单选题】石灰石是由什么造成的?

  a碎贝壳

  b礁石

  c珊瑚

  d海藻

  3. 样题三

  【填空题】

  古代,水手们在海上寻找道路时,可以依靠            星来辨别方向。

  4.样题四

  【填空题】

  砧状云是      的预兆,它一般出现在          季。

  【能力项】提取信息 低级难度

  【分析】回答此类样题,难度较低,只要阅读课文,就能从阅读中提取信息。但在第三题填空题上学生检索信息是如果不够仔细,可能会发生错误,把北极星填写成小熊星座。

  5.样题五

  【构答题】

  花岗石为什么会出现在森林里?

  6.样题六

  【构答题】

  要读懂大自然的文字需要怎么做?

  【能力项】提取信息 中级难度

  【分析】此类题目,学生需要关注文章中的细节,需要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概括。需要学生细致阅读。

  7.样题七

  【填空题】

  大自然是本书,课文介绍了         和          上的文字,我知道还有              也有大自然的文字,如:                                    。

  8.样题八

  【构答题】

  课文运用了不同的说明方法把课文写具体了,你能举例说明吗?

  【能力项】 推论讯息 高级难度

  【分析】此类题目需要读者对文章中的信息全面关注并进行概括,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思考,方能完成此类题目。

读读议议,议议写写——苏教版十一册《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谈 篇14

  第七单元 第一课时课    题24、大自然的文字教学内容24、大自然的文字教学目标1、通过读课文了解课文举了那些例子说明”认识大自然文字对人类的作用。拓展阅读,交流发现,体会从小怎样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教学重难点了解课文举了那些例子说明认识大自然文字对人类的作用。拓展阅读,交流发现,体会从小怎样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教学具准备投影片、课件教师教学过程学生学习过程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1、默读课文,勾画出不懂的字词。2、交流讨论,重点理解:罗盘  星座  3、说说课文介绍了那几种大自然的文字? 1选择你喜欢的内容,从下列两方面介绍 a.课文举了哪些例子? b.认识这些大自然的文字对人类的作用。2、小组交流课文内容。课文是一篇科普文学作品,生动形象,把知识性,趣味性融为一体,介绍了大自然以及边式这些文字的意义。 提纲: 1、本文介绍了哪些大自然的文字? 2、认识这些文字有什么好处? 3、怎样去认识这些文字?  四、写读,拓展延伸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观察到的,从书本中看到的或向别人请教到的大自然中的种种景象,继续为本书编目录,要求语言生动、浅显有趣。然后学生交流。 五、总结 同学们,大自然丰富多彩,大自然奥妙无穷,让我们热爱大自然,积极探索大自然,并不断破译大自然。只有这样,我们人类才能与大自然和谐共处;也只有这样,我们人类才会有一个温馨安宁的家园。学生交流  边读边思    先小组练习再大组交流         课外搜集探索  自由组合、讨论。讨论交流    说说自己平时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6、大自然的文字观察自然热爱自然26、大自然的文字一、看拼音,写词语。luó pán   yǒu qù   bèi ké   jiě shì (    ) (    ) (     ) (    )依次写出上面音节中的音序                                   二、指出下面词语中完全正确的一组。1、举世闻名 金碧辉煌 玲珑剔透 亭台楼阁 诗情画谊2、雪中送炭 奇珍异宝 举世闻明 不可估量 深情厚谊3、同归于尽 金碧辉煌 烟薰火燎 玲珑剔透 亭台楼阁4、深情厚谊 诗情画意 玲珑剔透 同归于尽 奇珍异宝                                           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1、文中介绍了哪些大自然中的文字?对人类有什么作用?                                                                                                                                      。2、读了课文最后一段话,你有什么想法?                                                                    。 教后思考:

读读议议,议议写写——苏教版十一册《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谈 篇15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2、分析重点句子,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拓展延伸,训练能力

  一、激趣导入,复习旧知

  1、同学们,你知道公鸡叫告诉我们什么?

  2、你知道什么是文字吗?

  大自然丰富多彩,她充满着生命的神奇与魅力,大自然奥秘无穷。今天,我们一起去聆听大自然的语言,她将引领我们去领略大自然的风彩

  二、学习第1自然段     

  1、出示第一段内容

  2、分组读,突出“天上”、“脚下”、以及两个“每”。

  3、质疑:从这段中,你读懂了什么?

  三、 学习第2——6自然段

  1、出示自读问题

  (1)画出课文中描述“大自然的文字”对人类的作用的句子,读一读

  (2)找出第6自然段中的几个动词,从这些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这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学生默读

  3、小组交流

  4、检查学习效果

  四、精读第7自然段

  认识大自然的文字有这么多好处,那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呢?(齐读第7自然段)

  1、出示句子:总是坐在家里的人,永远不会懂得大自然的文字。

  2、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五、小结课文,拓展延伸

  1、谈谈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课堂练习

  蚂蚁搬家—— ?             蝌蚪水中游——?           白云飘得高高——?

  六、总结课文

  同学们,大自然丰富多彩,大自然奥妙无穷,让我们热爱大自然,积极探索大自然,并不断破译大自然,只有这样,我们人类才能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也只有这样,我们人类才会有一个温馨的家园。

  七、作业

  把你读懂的大自然语言记录下来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文字  

  星星              辨别方向

  新奇的天书{                                 

  云                 预测天气

  石灰石

  有趣的地书{             }        地质的变迁

  花岗石

读读议议,议议写写——苏教版十一册《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谈 篇16

  《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科普小品文,引导学生理解大自然的文字,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探索大自然的兴趣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一、扣题导入,感知大自然的文字

  教学此课时,我从回忆《大自然的语言》这首小诗导入,揭示课题,简介作者。然后质疑:大自然的文字有哪些呢?让学生自读课文后交流。(大自然的文字指星星、云、石灰石、花岗石)。如果我们把大自然看成一本书,那么根据课文把这本书分为上下两册,该怎么分呢?你能根据课文给上下两册分别取个书名吗?(一本叫神奇的天书;一本叫有趣的地书。)教者板书。

  二、自读课文,读懂大自然的文字

  让我们赶紧去读一读“神奇的天书”和“有趣的地书”吧。看看有什么收获?当然你在读书中有什么疑惑也可以提出来。读后讨论交流,教者板书,相机指导朗读。

  星星(北极星)————辨识方向

  云(砧状云)—————观察气象

  石灰石——碎贝壳———这块地方曾是一片汪洋

  花岗石——冰川漂砾——周围的森林是后来才长起来的

  其中第四部分是理解的重点,要理解这块花岗石是在森林里,上面披着青苔。本来应该是在山上的,怎么会穿过森林呢?学生找出书上的语句并不难,可是未必真正理解。我上课时结合了以前科学书上的一个小故事,告诉学生这叫“冰川漂砾”,是冰川带着这些碎石从上游漂过来的,冰川融化了,石头留在了这里。上面还布满了擦痕,甚至有明显的洞。那是与冰川撞击的结果。后来河流可能消失了,长成了现在的森林。

  这样学生也就很容易地理解了“爬”为什么要加引号,因为这是表示特殊的含义,意思是漂。在这里是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冰川和石块缓慢移动的过程。

  文章的这上下两册书是通过哪句话连接起来的呢?学习第4段过渡段。抓住一个“也”字,表明过渡。补充前一部分的总起句,或总结句。“我们头顶的这片蓝天,在会读它的人看来,是一本神奇(有趣)的书。”

  同学们,大自然神奇有趣,这节课我们只是学会了读其中的几个字而已,老师把刚刚在课上交流的内容写成了一首小诗,出示小诗的前半部分,指名读,齐读。

  三、拓展思维,想象大自然的文字

  同学们,你们注意到了吗,这首小诗的结尾是省略号,除了书上列举的这些大自然的文字,在大自然这本书上,还有哪些文字呢?学生补充(月亮圆圆的,说明是农历十五左右;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蚂蚁搬家蛇过道,明天必有大雨到;乌龟背冒汗,出门带雨伞……)你们能仿照着上面的句式来写两句吗?学生说。

  四、掌握方法,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看来大家对大自然观察得非常细,要知道这正是看懂大自然的大自然这部大书的首要条件。那么我们要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还要注意什么呢?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这个自然就是告诉我们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就要(注意观察、认真读书、学会请教)老师同样也以诗歌的形式写了出来,齐读后半部分小诗。

  同学们,大自然神奇有趣,这节课我们只是学会了读其中的几个字而已,老师把课上交流的内容写成的一首小诗,我觉得我们可以把它作为这本书的序,让更多的人都能来读一读它,能更加热爱我们的大自然,保护我们的大自然,积极探索我们的自然!

读读议议,议议写写——苏教版十一册《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谈 篇17

  教学目标:

  1、理解这里的文字指的是知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自然中充满各种知识,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等句子。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题目入手,质疑激趣

  1、(出示课题)同学们,看到“大自然的文字”这个题目,你知道哪些信息?心中产生哪些疑问呢?(信息:①文字有书本文字与大自然的文字,②课文写的是关于大自然的一些文字。问题:①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②大自然的文字有哪些?③大自然的文字是否神秘?④怎样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2、简介前苏联自然科学家、科普作家、本文作者伊林及其代表作《十万个为什么》。

  【设计意图:题目入手,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既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又能使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一个预先的感知;关于作者的简介,则便于激发起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热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品悟文本,并且试着完成三个任务:

  ①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读顺句子;②关于大自然的文字,课文介绍了哪些方面的内容?③课文中,你最感兴趣的话题是什么?由此,你想到了什么?试着写下来。

  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交换自己的收获与体会。

  【设计意图:书不读熟不开讲。上课伊始,放足时间,让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充分接触文本,目的性、针对性强,便于学生对文本获得清楚的认识与理解;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自己的收获与体会,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品读感悟,深化理解

  (一)检查生字词及课文的诵读情况。

  1、字词检查:刚才请大家自学了生字新词,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你在自读课文时学到了哪些的生字新词,有哪些动人的发现?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掌握“绺”“砧”这两个字的读音及意义,“铁砧”的意思,教师可根据汇报,辅以简笔画帮助学生理解。)

  【设计意图:一改生字词传统的讲授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汇报有哪些收获与发现,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便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讨论:关于大自然的文字,课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3、检查课文的朗读情况: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小节,读给大家听一听,其他的同学当当小评委,看他读得怎么样,好吗?

  【设计意图:改变传统的朗读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段落进行朗读,便于学习兴趣的激发,使学习由被动变成主动。】

  (二)理解文本内容。

  1、课文介绍了哪些大自然的文字?

  ①学生默读课文,用笔画出相关的词语或句子。

  ②讨论交流。(神奇的天书:星、云;有趣的地书:石灰石、花岗石。)

  2、为什么要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①学生仔细品读文本,圈画出重点句子,写出自己的认识与感悟。

  ②师生抓住重点语句,反复品读咀嚼,真正走进文本。

  (认识方向:“他们朝天望望,在许多由星星组成的星座当中,会找到小熊星座,在小熊星座当中会找到北极星,有北极星的那边就是北方。”

  辨识天气:“飞行员知道,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应该离它远些才好。如果在它里面飞行,它会把飞机毁掉。”

  明识地貌变迁。“大家都知道贝类是海洋的居民,可见在远古时代,现在是城市的这块地方曾经是一片海洋。”“这是好久好久以前的事了,当时这儿根本没有森林。周围的森林是后来才长起来的。”)

  【设计意图:把解决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充分讨论、辨论以及合作探究中获取新知、懂得道理,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活泼,自主、合作、探究等多方面的学习能力得到培养。】

  3、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讨论:在平常的生活学习中,你见到过大自然的文字吗?有哪些?

  (彤云密布,是下雪前的征兆;下雨前,蚂蚁会成群集队地赶路;猫儿吃草时,天马上就会下雨了……)

  【设计意图:搭建平台,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讨论,懂得大自然的文字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有助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深化理解。】

  4、讨论交流:怎样才能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注意观察大自然,向书本求教,虚心请教别人。)

  5、指导朗读课文。

  四、拓展延伸,总结升华

  1、学了课文之后,你懂得了什么,有些什么启发或者打算呢?

  2、走进大自然,在父母或老师的指导下,观察一种大自然的文字,然后以《我发现了……》为题写一篇作文。

  3、结语:大自然丰富多彩、奥妙无穷的,让我们带着一双发现的眼睛,走进大自然,积极探索大自然,不断破译大自然的密码吧!相信只要这样,我们便能与大自然和谐共处,便会攀上科学的高峰,到达成功的彼岸。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体会、说打算、写发现,升华了文章的理解,实现了课内向课外的有效延伸;激情的语言、真挚的情感,便于学生树立起认识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热情与志向。】

  板书设计:

  北极星—辨别方向

  砧状云—预测天气

  大自然的文字石灰石—了解地质变化

  花岗石—了解地形变迁

  文本解析:

  《大自然的文字》(苏教国标版第11册)是一篇科普性文学作品,它不但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告诉我们大自然的种种文字,而且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认识这些文字的方法与意义,教育学生要从小树立起认识大自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志向。文章浅显生动、通俗易懂,融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是一篇十分耐读的好文章。

  设计理念:

  针对文本特点和学生实际,本课教学在课件演示、情境创设的基础上,努力创设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组织学生对文本充分地读、品、悟,说、议、写,从而开启思维,积淀情感,使学生走进文本,完成文本的真正解读。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读读议议,议议写写——苏教版十一册《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谈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