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月光曲课堂实录

月光曲课堂实录

颜值担当 点赞 分享
月光曲课堂实录

微信扫码分享

月光曲课堂实录(精选3篇)

月光曲课堂实录 篇1

  一、复习入课。

  师:大家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我们知道了一个美丽的传说,我们了解了一首曲子产生的经过,这首曲子就是传世名曲——《月光曲》。(师板书课题)

  师:来读课题

  生:月—光—曲

  二、直入重点,感受《月光曲》。

  师:盲姑娘兄妹是“月光曲”最初的听众,贝多芬的琴声将他们引到了怎样的意境里?文章哪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

  (生思考)

  师:第几自然段?大声地告诉老师。

  生:第九自然段。

  师:请自由地读一读第九自然段课文。想一想哪些是写兄妹俩听琴的事实,哪些是写兄妹俩因琴声展开的联想,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来。自由读!

  (生自由读第九自然段)

  师:文章中哪些是事实描写?

  生:文章的事实描写有: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

  师:还有吗?你说。

  生:皮鞋匠静静地听着。

  师:哪些是兄妹俩因听琴而产生的联想?

  生: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师:还有没有联想的内容?

  生: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师:同学们在读课文的时候,一定要读清楚。刚才同学在读的时候“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的“似的”这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读“shì de”,我们同学们读得很准。

  师:皮鞋匠听到了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想一想。

  (生思考后回答)

  生: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光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师:皮鞋匠看到了大海,看到了月亮。皮鞋匠的联想描绘了哪几个画面?

  生:描写了三个画面,一是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第二个是“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第三个是“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师:描绘了几个画面?

  生齐:三个画面

  师:月亮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

  师:月亮越升越高

  师:月光照亮了浪花

  (师相应板书)

  师:来看这三幅画面。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请你来当一回作曲家,根据刚才三个画面,想一想《月光曲》的旋律分几种。大屏幕上有四组词语,我们可以借鉴一下?

  师:旋律是怎样变化的?

  生:先是“刚健——明快”,再“轻柔——舒缓”是,接着就是“高昂——激荡”

  师:还有没有不一样的了?

  生:首先是“轻柔——舒缓”,再是“高昂——激荡”

  师:同学们同意谁的意见?

  师:首先是轻柔——舒缓,接着是高昂——激荡。再思考一下。你说。

  生:首先是低沉——忧伤,再是高昂——激荡

  师:我们还要仔细地读一读,《月光曲》的旋律,你来说!

  生:先是:轻柔——舒缓,然后是刚健——明快

  师:接着是?

  生:高昂——激荡

  师:好,高昂——激荡,老师也同意你的观点

  师:先是“轻柔——舒缓”接着是“刚健——明快”,再是“高昂——激荡”

  师:一起来欣赏一首优美的《月光曲》

  (课件播放《月光曲》)

  师引读:贝多芬美妙的音乐真让人陶醉了,我们再回到文中,皮鞋匠的妹妹正陶醉在这美妙的琴声中,皮鞋匠看到妹妹

  生: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师:皮鞋匠为什么要这样想象?

  生:因为皮鞋匠看到妹妹把眼睛睁得大大的,所以想象出妹妹也看到这个景象了。

  生:因为皮鞋匠妹妹的神情值得同情

  师:怎样的神情?

  生:因为皮鞋匠从妹妹专注的眼神中看出了的

  师:你真会读书!皮鞋匠从妹妹的表情想象到了妹妹也看到了,看到了他出来也没看到的景象:月光照耀下波涛汹涌的大海!同学们,用你的情融入你的心一起来读一读第九自然段的课文。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让你们在音乐中尽情地朗读。开始。

  (师生配乐齐读第九自然段)

  师:还想读吗?

  生:想

  师:和老师一起再读读读

  (师生再读)

  三、运用迁移,学会联想

  师:一个秋天的月夜,贝多芬走进简陋低级的茅屋,为兄妹弹了一首美妙的乐曲,表达了他对穷苦人的同情,这个传说本身也是一首优美的“月光曲”。这个传说之所以这么动人,这么富有美感,从文章的文字中可以感受出来。像这样在事物的描写中恰当地加入联想,使文章的内容更生动了,表达的情感更深刻了,还记得这段文字吗?它就是我们以前所学的课文,那篇课文?

  生:出自《荷花》

  师:出自我们三年级课文《荷花》。对事物的联想描写,在三年级的课文里就出现了。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这段话,生齐读: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师:许多的事物可以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正是这些丰富的联想,加深了我们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自由地读一读这两段文字,想想哪些是作者的联想?

  (生自由读文)

  师:我们来看看哪些是作者的联想?

  (生交流,读句子:我仿佛融入了自然,融入了远古,融入了亦真亦幻的童话世界,我仿佛听到了清澈的河水里游鱼在窃窃私语;我仿佛看到了会意的春风把河边点缀的五彩缤纷……)

  师:我们请班上的男女生合作一次,男生读前面的内容,女生读后面的联想部分。

  (分男女生读)

  师:如果男生的声音在大一些就好了,我请一个男生来读第二段。

  生1:乐声中,眼前出现了神奇的海景,我看到了安徒生童话里天鹅洁白的舞姿,看到灵魂复苏的精卫鸟化作大群的飞鸥在寻找当年投入海中的树枝,看到徐悲鸿的马群在这蓝色的大草原上仰天长啸,看到舒伯特的琴键像星星在浪尖上频频跳动……

  师:还有谁再读?你来。

  生2:乐声中,眼前出现了神奇的海景,我看到了安徒生童话里天鹅洁白的舞姿,看到灵魂复苏的精卫鸟化作大群的飞鸥在寻找当年投入海中的树枝,看到徐悲鸿的马群在这蓝色的大草原上仰天长啸,看到舒伯特的琴键像星星在浪尖上频频跳动……

  师:这一段中,哪些是作者的联想?

  生:我看到了安徒生童话里天鹅洁白的舞姿,看到灵魂复苏的精卫鸟化作大群的飞鸥在寻找当年投入海中的树枝,看到徐悲鸿的马群在这蓝色的大草原上仰天长啸,看到舒伯特的琴键像星星在浪尖上频频跳动……

  师:坐下!还有前面“眼前出现了神奇的海景”,这是不是联想?这也是作者的联想。

  师:在乐声中,刘再富看到了许多神奇的海景,在这里作者是用了省略号,在这里我们一起来想象,作者想到哪些?

  生:我们看到了那滔天般巨浪如一条长龙龙行天空。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群活泼可爱的蓝精灵在大海上舞蹈。

  生:我仿佛看到了鱼儿在水中欢歌跳舞。

  生:我仿佛看了七仙女从海的这边飞到海的那边,舞动着她们的彩带,划出了一道美丽的彩虹。

  师:多美,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课文

  (生读)

  师:大自然的声音总让人浮想联翩,我们一起来读郭风散文《我听见小提琴的声音》。快速地阅读课文,划出文中的联想。

  (生读文,找句子)

  师:文章中,哪些是作者的联想?

  生:一会儿听来,感到那琴声,好像是一阵细雨打在竹林里的声音传来了

  师:还有吗?

  生:一会儿听来,感到那琴声,好像是泉水从山谷里流到溪中来了。

  师:很好,还有没有联想的内容?

  生:有时听来,好像是给一位小姑娘唱的一首儿歌,拉着一支伴奏曲。

  师:还有吗?

  生:我一边听着一边想,这小提琴的演奏声,是从那草丛的村庄里,一座露天的音乐厅里传来的吧?那村庄里,今晚真的在那音乐厅里开一个月光音乐会么?这小提琴真的是那位少年音乐家蟋蟀演奏的么?一定有好多好多的孩子来听演奏吧?

  师:还有没有?在最后一个自然段里有没有?

  生:听啊,那草丛的村庄里传来一阵又一阵小提琴的演奏声;看啊,天上一个扁圆的、黄色的月亮,也在悄声地听着,把一大片清光洒到那个草丛的村庄里了。

  师:听着蟋蟀的叫声,作者感觉那是小提琴的声音,心灵的感动,写下了一段优美的文字。咱们也来听听大自然的声音。

  (播放音乐,学生欣赏)

  师:现在请拿起手中的笔,写下你们的感受。希望我们的同学能够巧妙运用联想、想象给自己的文章增色、添彩。

  (生小练笔,师巡视指导)

  师:写好没有?谁来读读自己写的片段。

  生1:我认为这首《森林狂想曲》给我们描写出了这样一个画面:小狗正对着几只蟋蟀汪汪大叫,几只小鸟站在枝头唱着女高音,溪水里,青蛙和响尾蛇正在紧随它们跳跃

  生2:我仿佛走进一片树林,树上的鸟儿真多呀,有黄鹂、彩铃、画眉,数都数不清,仿佛百鸟之神把天下所有的鸟都集中这里来开演讲会似的,它们有时不约而同地来一段旋律整装齐鸣,有时又杂乱无章各种声响,还有互相对答,争相上演着一段优美的舞蹈。

  ……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师:推荐读物《联想与想象》课外阅读,期待课后交流。

月光曲课堂实录 篇2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贝多芬,你知道这个人吗?

  板书:

  贝多芬

  生:知道。

  师:谁能来介绍一下。

  生:他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是从书中读到的。

  二、初读课文落实字词整体感知

  师:一百多年前他就已经享誉世界,现在他的音乐仍然被人所熟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月光曲,讲的就是贝多芬的传说,那么究竟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就请同学们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借助课题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自读课文。

  师:第2个问题,有点难,那就说明读书的遍数还不够多,那怎么办呢?继续读

  师:谁来说说我们的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讲了一件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在莱茵河边的小镇上听到一位盲姑娘弹他的曲子,于是他走进去弹了刚才的曲子,然后他又弹了另一首曲子,就是月光曲。

  师:说了时间、地点、人物,起因,还用上了课题,不错,可大家有没有发现他说得好象有点太(罗嗦)。

  师:再请一位。

  生2:一年秋天,贝多芬在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为一位盲姑娘弹钢琴曲,后来又创作了《月光曲》。

  师:这位同学就说得十分简略,我发现大家说的时候,都用到了这2个词语。

  (板书几个词语。)

  师:你能用上课题,再用上这4个词语来说说主要内容吗?

  生:贝多芬的月光曲是这样谱成的:传说有一年,贝多芬小莱茵河边的小镇上散步,听见一位姑娘在弹他的曲子,他走进去为他们弹刚才的曲子,后又弹了一首曲子,盲姑娘和他的哥哥都被曲子陶醉了,这首曲子就是月光曲。

  师:说的很好,当我们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的时候就可以借助课题,借助中心词。

  三、再读课文自读自悟感情朗读

  师:月光曲是著名的钢琴曲,当我们听一个曲子的时候,就该理解它的。

  生:旋律。

  师:课文中有一段文字向我们展示了月光曲,读读这段话,看看它向我们展示了几幅画面。

  生1:2个画面,第一个画面是那时大海很宁静;第二个画面是海面刮起大风,很不平静。

  师:既然是月光曲,那就可以从月光入手,谁再来说说看。

  生2:月亮从水面上升起,月亮照在海面上微波粼粼,月亮越升越高,海面上刮起大浪,一个边一个涌上岸。

  师:如果你用刚才学过的文字给这3幅画配上的话,第一幅该用哪一段文字?

  (出示图。)

  生:月亮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撒满银光。

  (读。)

  师:第2幅画呢?

  生2:略。

  师:第3幅画当然就是……

  生3:略。

  师:3幅画面已经出现在我们眼前了,用这一段中的词语来概括这三幅画第一个画面。

  生1:可以用“微波粼粼”。

  师:是“微波粼粼”吗?……“升起来”好,还是“微波粼粼”好?

  生1:升起来。

  第二个画面。

  生2:越升越高。

  第三个画面。

  生3:照。

  师:就一个词语?

  生3:照得雪亮。

  师:可以概括了吗?

  生4:涌过来。

  师:同学们可能被我误导了。……这时,除了月光,还有什么?

  生5:卷起了巨浪。

  师:刮起了大风。

  然后板书: 

  大风巨浪

  师:三幅画已经出现在我们眼前了,再读这一段话。

  生1:读得不太通顺。

  师:他有没有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希望你继续努力。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师:这么美的月光曲,大家读得不怎么样,无论是我,还是大家都想把它读好,那怎么办呢?我们来看看图片。

  师:你能告诉我水天相接的地方是怎样的,大海的波浪微微地泛起来,而且是那么晶亮,此时的大海是多么平静,多么优美啊!该怎么读呢?自己试试看。

  生:自由读。

  师:哪位同学愿意试,这位同学。

  生1:读得比较轻。

  师:我感觉到了这是平静的大海。

  师:谁还想试?

  生2:读得较有感情。

  师:此时贝多芬在琴边,他会轻轻地抚过琴键,速度会比较慢。此时的月光会在什么地方?在波光粼粼的大海上啊!在一望无垠的大海上。

  生:齐读。

  师:能听我来读读看吗?

  (师重点强调读了霎时间洒满了大海。)

  生:再次齐读。

  师:多美的月光啊!第2幅画面呢?说天空中有飞云,是怎样的?

  生:是淡淡的云。

  生2:是薄薄的云。

  师:是又淡又薄的云,月亮在中间穿梭,所以月光时明时暗……

  生:齐读。

  师:最后一幅,这又是怎样一幅画面呢?课文中有一个词语。

  生1:波涛汹涌”。

  生:自读。

  师:谁来试试看?

  生1:读得较平淡。

  师:这是波涛汹涌的大海吗?这时如果贝多芬坐在钢琴旁,他会飞快地弹奏,身体也会不由自主地摇晃。谁能读出这样的感受?

  生1:读得结结巴巴。

  师:他太激动了,连话也说不清楚了。大家自己再试着读一读。

  生:齐读。

  师:此时的月光在哪里?

  生:在雪亮的浪花上。

  师:这浪花怎么样?一个连着一个,所有的快乐都迸发出来,所有的激情都涌现出来!

  师:该怎样读?

  生:自由练读。

  生:齐读。

  师:这就是贝多芬的月光曲,他既给我们带来柔和的美,也给我们带来壮阔的美,既让我们欣赏了平静的大海,也让我们领略壮阔的大海。带上自己的感受再读一读。

  生:再读这段话。

  师:这么美的月光曲贝多芬是怎么创作出来的?

  师:是什么给了贝多芬创作的冲动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划出理由。

  师:如果你觉得一个人有困难,可以和你的同桌,和4人小组轻轻地交流。

  师:我发现许多同学划了描写环境的句子,我请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生:读句子。

  师:说说你的体会。

  生:我觉得盲姑娘很喜欢贝多芬的音乐。

  师:你怎么光听到这样断断续续的音乐声,就知道她对贝多芬十分热爱呢?

  生:不做声。

  师:如果你在很远的地方听到别人在诵读自己的作品,你会感觉怎么样?

  师:很抱歉,时间关系,我们今天就先上到这里,希望有机会的话还能和大家一起来探讨贝多芬创作的动机。

月光曲课堂实录 篇3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是 ——

  生:(齐读课题)月——光——曲——(感觉学生的学习状态不够积极,没有精神。)

  师:听你们读课题,我似乎没有感觉到皎洁的月光笼罩在莱茵河畔。请你们再来读,记住,这回要让月亮的清辉洒满我们的教室,洒遍莱茵河畔,让我们每个人都在自己甜美的、积极的声音中感受到美丽的月光。

  生:(再次齐读课题)月光曲。(状态明显得到改变)

  师:我想先来了解一下同学们的读书情况。课文一共有10个自然段,请十位同学每人读一个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思考:课文中提到几次弹奏曲子?哪一次弹奏的是月光曲?(指名读书)

  (生读书略)

  生:课文中提到了三次弹奏曲子。

  师:那么这三次有什么不同呢?你发现了吗?

  生:第一次是盲姑娘弹的,第二次是贝多芬弹的,第三次也是贝多芬弹的。

  师:能不能使你刚才说的这番话再简练一些?

  生:第一次是盲姑娘弹的,第二次和第三次都是贝多芬弹的。

  师:一个“和”字,一个“都”字用得恰到好处,句子的确简洁了。看来比他是从演奏的对象这个角度进行归纳的。有不同的看法吗?

  生:第一次盲姑娘演奏得不熟练,断断续续的,第二次贝多芬演奏得非常纯熟,第三次是贝多芬现场编的。

  师:你的发现非常可贵,“现场编的”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就叫“即兴创作”。“即兴”就是对眼前的景物有所感触,有所兴致。相对于第三次的即兴创作来说,前两次和它还有什么不同呢?

  生:前两次演奏的曲子原来就有了。

  师:了不起,你又发现了一处不同。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归纳一下这三次弹奏的不同之处到底是什么。(师生共同归纳,师板书:断断续续 琴声 弹奏同曲 即兴成)

  师:三次弹奏又有什么联系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可以在书上批注勾划。(学生静静地自学五分钟左右之后,同桌相互交流一下看法)

  生:第一次是因为贝多芬听到盲姑娘弹他的曲子,很好奇,所以走进茅屋给盲姑娘弹奏了一首,就是第二首曲子。

  师:听你这样说,我有一个疑问。贝多芬是个大音乐家,他的曲子脍炙人口、广为流传,怎么会一听到有人演奏他的曲子就好奇呢?

  生:因为他听到的曲子是断断续续的。

  师:你从断断续续可以读懂什么?

  生:盲姑娘弹奏得不熟练,因此贝多芬就会想:“在这样一个偏僻的小镇,谁会弹奏我的曲子呢?而且弹奏得还不熟练,这是怎么回事呢?”

  师:好奇——这是引发贝多芬走进茅屋的一个原因,还有吗?

  生:贝多芬还听到了兄妹俩的谈话,知道这兄妹俩非常穷,心生怜惜之情;而且他还发现盲姑娘非常喜欢音乐,所以走进去亲自弹奏了一首。

  师:从你们的发言中,我得到了这样的答案:好奇心使贝多芬走近茅屋;同情心使贝多芬走进了茅屋。兄妹俩到底说了什么能够如此打动这位大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对话,看看我们能够从中读懂什么。(出示文字投影,学生自由读)

  生:我读懂了盲姑娘非常懂事。她哥哥说买不起入场券的时候,她就安慰哥哥,说自己不过是说说罢了,来减少哥哥的惭愧之情。

  师:你也是个善解人意的姑娘。你不光读懂了盲姑娘的懂事,你还读懂了哥哥内心的愧疚。

  生:我读懂了盲姑娘非常热爱音乐。她说“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说明她对音乐充满了渴望。

  师:感谢你带领我们走进了这个美丽姑娘的丰富的内心世界。我相信你也一定是个爱音乐的姑娘。

  生:这段话还让我感觉到了哥哥的为难,因为他不能够满足妹妹的要求。我觉得生活对于他们来说太不公平了。

  师:在窘迫的生活面前,盲姑娘对生活的热爱和兄妹俩相互体谅、关怀就更显得珍贵。在这段对话中,没有说明妹妹怎么说,哥哥怎么说,但是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得到兄妹俩要表达的感情。请你们同位子两个人结成兄妹,不要提示语,直接读对话,体会人物的感情。

  (练习完毕,指名汇报,教师指导朗读)

  师:我来问问这位姑娘,你是随便说说吗?

  生:不是,但是我必须要这样说。(为什么?)因为哥哥一直在努力赚钱,我如果再给哥哥压力的话,哥哥会受不了的。

  师:(面向“哥哥”)你听到妹妹这样的表白,你是怎样的感受?

  生:很欣慰。

  师:课文中并没有讲明兄妹俩说话的速度是快还是慢,我想请在座的盲姑娘说说你听了哥哥的话后要安慰他,你说话的速度是快还是慢呢?

  生:我读这部分的时候速度比较快,因为我不想让哥哥伤心,所以很着急去安慰他。(生读课文)

  师:你们都同意她的看法吗?(学生点头)我来读得慢一点,你们看是否可以。

  (教师范读)

  生:这样也可以。因为读出了盲姑娘的无奈和难过。

  生:我也这样读可以,因为我听出来了盲姑娘不光在安慰哥哥,也表达出了她自己的伤感。

  师:看来不同的读法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感受,那么可不可以笑着读这句话呢?(学生面露疑色)你们自己试一试。(学生练习读)

  生:(读文)我觉得这样的笑是一种掩饰内心的笑,很让人难过。

  生:这种笑比不笑还让人感觉到兄妹俩相依为命的感情的宝贵。

  师:读到这里,我发现你们已经和贝多芬一样被茅屋里的一切深深地打动了,这位音乐家走进茅屋,为兄妹俩弹奏了一曲。按理说,这个时候他已经满足了盲姑娘的愿望,为什么还要再演奏一曲呢?你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了吗?

  生:(读盲姑娘的话——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从盲姑娘的话中,我听出来她能够判断出来的人是贝多芬,说明她是贝多芬的知音;所以贝多芬再弹曲子就不是给姑娘弹的,而是给知音弹的。

  师:你们读读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一定是贝多芬先生!)

  生:我认为盲姑娘不会那么肯定的说,因为毕竟他们是穷人,而贝多芬是个名人。她怎么也不敢相信贝多芬会亲自到家里给她演奏。

  师:不敢相信就应该说“您不是贝多芬”,行吗?

  生:但是他弹得特别纯熟,感情特别深,只有贝多芬才能够做到。

  师:也就是说,从演奏的技巧上看,他一定是贝多芬;然而他怎么又会来到这么贫穷的一个茅草屋中呢?此情此情,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语表达出盲姑娘的心情,你会说——

  生:又惊又喜

  生:惊喜交加

  (学生练习读,读出惊喜交加的感情)

  师:贝多芬没有正面回答盲姑娘的话,他说: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曲子吧!”盲姑娘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贝多芬为什么要称呼她“您”,而不是“你”呢?

  生:如果称呼你,盲姑娘会觉得别人看不起她。

  师:我跟你说:“你好”,没有说“您好”,你会认为我看不起你吗?

  生:不会(众笑)

  生:称呼你就让人感觉不亲切了。

  师:我倒不这样认为。你听我读“你爱听吗?我再给你弹一首吧!”(语气很亲切)

  生:我觉得这样说表示对盲姑娘的一种尊敬。因为她的眼睛瞎了,更需要别人的安慰。

  生:我想联系前面的课文来说,盲姑娘尽管看不见,家里穷,但是她那么爱音乐,那么向往和渴望音乐,而且懂音乐,对于这样的知音,贝多芬充满了敬重。

  师:是呀,我们中国有这样一句古话“士为知己者死”,也有“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的说法,在这样一个偏僻的小镇,在这样一间简陋的茅草屋里,能够遇到这样一个爱音乐懂音乐的姑娘,怎能不让贝多芬感慨万千呢?(板书:感遇知音)说到这里,我还有一个疑问,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盲姑娘的问话,直接就去弹琴了,是不是显得他不礼貌啊?

  生:贝多芬是担心盲姑娘知道是他来了,感到不自在。

  师:也就是担心盲姑娘紧张。

  生:我觉得是因为这是一个音乐家特有的表达的方式,他的情感只有通过琴键才能够更充分地表达出来。

  师:我非常欣赏你的回答,应该说,你也是贝多芬的知音。对穷兄妹俩的同情,对盲姑娘的钦佩使得贝多芬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这时候……

  (学生接读第九自然段“一阵风把蜡烛……按起琴键来。”)

  师:请你自己再来读读这个自然段,看看可以读懂什么?

  生:这一段讲得是贝多芬弹琴的内容。

  师:也就是月光曲要表现的内容。

  生:这一段写了大海的变化,我觉得这和贝多芬的心情有关系,他的心情就像这大海的波涛一样久久不能平静。

  师:如果请你做导演,给《月光曲》拍一段mtv,你设想画面上出现镜头最多的是什么景物?为什么?

  生:我认为出现最多的是大海和月光。因为大海和月光的变化能够表达贝多芬的心情。

  师:看来你很注意发现句子之间、内容之间的变化与联系。

  生:我如果做导演,我把镜头更多的给盲姑娘,因为这首曲子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献给盲姑娘的。

  生:我也把镜头给盲姑娘,但是更主要的是给盲姑娘的眼睛。她虽然看不见,但是她的眼睛里充满了对音乐的渴望和热爱。人们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她的眼睛,我能够感受到她纯洁、美好的心灵。

  师:你说得真好!透过你的眼睛,我也看到了你纯美的心灵。

  生:我想让镜头更多地对准贝多芬,比如说他的表情的变化,这样也能说明他内心里特别激烈的斗争。

  师:我认为如果把“激烈的斗争”换成“激动的感情”更合适。

  生:我想让镜头投在琴键上。因为琴键上下起伏急速地变化,不光能够能够表达出情感的变化,而且有特色,毕竟这是一个关于钢琴曲的mtv。

  师:你非常善于思考,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的确,这一段就像我们共同体会的这样,不光景美,而且人美、情更美,你能读出这种美吗?(①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理解:波涛汹涌、恬静一缕一缕等词语,重点读出变化。②听《月光曲》片断③配乐朗读)

  师:课文一开始就说“这是一个传说”,什么叫传说?

  生:就是民间流传的的故事,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

  师:为什么这样一个传说可以流传一百多年呢?人们到底在流传着什么?

  生:我认为在传颂着贝多芬这个人的品格,因为他同情、怜惜劳动人们。

  师:他不愧为伟大的人民音乐家。贝多芬去世已经180多年了,但是他的作品至今盛演不衰,你们知道都有什么吗?

  生:《欢乐颂》

  生:《田园交响曲》

  生:《命运交响曲》

  师:他把美妙的音乐留给了我们,把美好的人格留给了我们,所以人们自然也就永永远远地记住了他。据我一个去过欧洲的朋友讲,欧洲的很多国家、城市里都有贝多芬的雕像。看来人们是在用不同的方式纪念和表达对他的热爱。

  我们今天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们打算用怎样的方式使得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继续流传下去呢?

  生: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生:回去之后找来《月光曲》,和好朋友一起欣赏、分享。

  生:写一篇读后感。

  师:说到写读后感,也引起了我的思考。我们能不能把这节课学到的东西以及我们的感受用一首小诗表达出来呢?

  {引导学生板书连诗——莱茵河畔断琴声,

  弹奏同曲表(真情)。

  感遇知音(穷兄妹),

  (寄情于景)即兴成。

  百年流传月光曲,}

  注:括号内为学生填充的内容。

  师:最后的一句请你们几个人一组合作完成。注意,尽量押上前面的韵角。

  (学生三五个人结成小组,热烈讨论,教师参与了几个小组的讨论,既有听取,又有指导,然后组织学生汇报。)

  生:我们组创作的诗句是——千古流传人称颂。

  师:好极了,一下子就抓住了文章的主旨。

  生:我们创作的诗句是——名扬天下人尊敬。

  师: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应该是德艺双馨的,这一点贝多芬做到了。

  生:热爱人民获好评。

  师:心中有人民的艺术家,人民也会永远记住他。

  生:流传至今久不衰。

  师:“不衰”这个词语意思使用很准确,但是不够押韵,谁能够帮他略作改动?生:流传至今扬美名。

  师:就让我们永远记住《月光曲》,永远记住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永远记住这个伟大的名字——贝多芬。下课。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月光曲课堂实录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