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语文 - 月光曲

语文 - 月光曲

酒醒梦一场 点赞 分享
语文 - 月光曲

微信扫码分享

语文 - 月光曲(通用11篇)

语文 - 月光曲 篇1

  教学目标 :

  1、理解课文内容,初步学会分辨事物和联想。

  2、从贝多芬创作的《月光曲》的经过,体会贝多芬的思想感情。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1-7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学准备:《月光曲》磁带、小黑板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1、师: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优美动人的钢琴曲(放音乐《月光曲》)

  师随着音乐诵读:我们仿佛面对着宁静的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2、师:刚才听到的这段曲子的名字叫《月光曲》,是由德国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板书课题和贝多芬),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去深切地感悟美妙的《月光曲》。

  二、检查预习

  1、指名逐段读课文(可让学生推荐、也可让学生自找小伙伴读,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2、师生共同评议。

  3、提问:你们知道《月光曲》在哪儿最先创作出来的?什么时候?(据回答板书:画茅屋□)

  小结:是啊!刚才这首美妙的钢琴曲就是贝多芬在这所茅屋里为穷兄妹俩即兴创作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其中那动人的故事。

  三、导学(学习1-7自然段)

  1、用你喜欢的方式读1-7自然段,思考:贝多芬为什么会走“近”

  (板书:近)茅屋,又“走进”(板书:进)茅屋呢?

  2、组织讨论“近”的原因,出示小黑板:

  是贝多芬走近茅屋……(相机板书:琴声)

  3、组织讨论“进”的原因。

  (1)指名回答。(师相机板书:谈话)。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兄妹俩的对话。

  (3)在“说”前加上修饰词再读,深切地体会兄妹深情。

  (4)出示小黑板:

  B、贝多芬听到这里,心想:_______________,于是他就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

  4、进了茅屋的贝多芬看见了什么?(指名答)

  5、出示小黑板:

  C、看到这些,贝多芬心想:_________________。

  6、师:当贝多芬准备弹一首曲子给姑娘听时,姑娘的反应如何?

  抓“连忙”一词,这个词你读懂了什么?

  7、指导朗读姑娘的话。

  8、出示小黑板:

  D、贝多芬没有回答,他心想:________________。他问盲姑娘……

  小结:从刚才的练习可以看出,同学们对人物的内心活动已经把握的很好,在平时的作文中,特别是在描写人物时,应注意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描写,这梓会使得文章更精彩,对人物刻画更细致!下面我们就动笔练一练。

  四、练习

  1、在课文四个地方补上贝多芬的心理活动笔写四 A、贝多芬听到琴声,心想:________________,于段话。

  2、分角色读,贝多芬和自已写的话、兄、妹、其它老师读(配乐朗读)

  3、师生评议。听了这段朗读,你想说些什么呢?(师相机板书:真情)

  五、小结

  是啊!多么浓厚的兄妹之情啊!贝多芬的一句话说的好,“美好的音乐来自于美好的心灵,美好的音乐也存活于美好的心灵”,让这句话作为今天这节课的结束语吧!

  最后,让我们再一起去用心地聆听这神奇的《月光曲》吧!(放音乐)

  板书设计 :

  月光曲

  贝多芬 →→→→ 近 →→→→进――――

  琴声 谈话

语文 - 月光曲 篇2

  教学目标 :

  1、理解课文内容,初步学会分辨事物和联想。

  2、从贝多芬创作的《月光曲》的经过,体会贝多芬的思想感情。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1-7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学准备:《月光曲》磁带、小黑板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1、师: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优美动人的钢琴曲(放音乐《月光曲》)

  师随着音乐诵读:我们仿佛面对着宁静的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2、师:刚才听到的这段曲子的名字叫《月光曲》,是由德国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板书课题和贝多芬),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去深切地感悟美妙的《月光曲》。

  二、检查预习

  1、指名逐段读课文(可让学生推荐、也可让学生自找小伙伴读,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2、师生共同评议。

  3、提问:你们知道《月光曲》在哪儿最先创作出来的?什么时候?(据回答板书:画茅屋□)

  小结:是啊!刚才这首美妙的钢琴曲就是贝多芬在这所茅屋里为穷兄妹俩即兴创作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其中那动人的故事。

  三、导学(学习1-7自然段)

  1、用你喜欢的方式读1-7自然段,思考:贝多芬为什么会走“近”

  (板书:近)茅屋,又“走进”(板书:进)茅屋呢?

  2、组织讨论“近”的原因,出示小黑板:

  是贝多芬走近茅屋……(相机板书:琴声)

  3、组织讨论“进”的原因。

  (1)指名回答。(师相机板书:谈话)。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兄妹俩的对话。

  (3)在“说”前加上修饰词再读,深切地体会兄妹深情。

  (4)出示小黑板:

  B、贝多芬听到这里,心想:_______________,于是他就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

  4、进了茅屋的贝多芬看见了什么?(指名答)

  5、出示小黑板:

  C、看到这些,贝多芬心想:_________________。

  6、师:当贝多芬准备弹一首曲子给姑娘听时,姑娘的反应如何?

  抓“连忙”一词,这个词你读懂了什么?

  7、指导朗读姑娘的话。

  8、出示小黑板:

  D、贝多芬没有回答,他心想:________________。他问盲姑娘……

  小结:从刚才的练习可以看出,同学们对人物的内心活动已经把握的很好,在平时的作文中,特别是在描写人物时,应注意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描写,这梓会使得文章更精彩,对人物刻画更细致!下面我们就动笔练一练。

  四、练习

  1、在课文四个地方补上贝多芬的心理活动笔写四 A、贝多芬听到琴声,心想:________________,于段话。

  2、分角色读,贝多芬和自已写的话、兄、妹、其它老师读(配乐朗读)

  3、师生评议。听了这段朗读,你想说些什么呢?(师相机板书:真情)

  五、小结

  是啊!多么浓厚的兄妹之情啊!贝多芬的一句话说的好,“美好的音乐来自于美好的心灵,美好的音乐也存活于美好的心灵”,让这句话作为今天这节课的结束语吧!

  最后,让我们再一起去用心地聆听这神奇的《月光曲》吧!(放音乐)

  板书设计 :

  月光曲

  贝多芬 →→→→ 近 →→→→进――――

  琴声 谈话

语文 - 月光曲 篇3

  阅读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同时也应该对学生进行写作的基本功训练,这一点对于中高年级的教师来说显得尤其重要。讲读课文是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及写作基本功训练的主要凭借,我们在教学一篇篇讲读课文时,都应当突出重点训练项目,教给学生有关的写作方法,做到读写结合,以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月光曲》这篇课文的重点训练项目是分辨事物和联想。文中八、九自然段就是读写结合的最好训练点,以下便是我在教学《月光曲》八、九自然段注意读写结合的几点做法:

  一、读课文,分辨事物与联想

  在学生熟读八、九自然段后,让学生齐读第八自然段前两句,问:茅屋里真的披上了银纱吗?

  生答:不是,是把月光比作银纱。

  于是我就顺水推舟说:对,这是由眼前看到的月光而引起的联想。

  接着,我要求学生默读第九自然段,把描写皮鞋匠听着钢琴曲时面前出现的景象的句子划下来,通过“好像”一词让学生知道这景象并不是事实,而是皮鞋匠的联想,并引导学生从“静静地听着”了解到这个联想是由贝多芬弹的曲子而引发的。

  二、听乐曲,有感情地朗读

  播放《月光曲》,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听后让学生自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在听过乐曲后,学生讨论得出第九自然段应该这样读: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轻柔、舒缓地)。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渐趋紧促、渐渐转高)。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激情、高昂地)。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突出“从来没有”,“波涛汹涌”)。

  三、比较读,明白联想的好处

  师生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八、九自然段。师:听了刚才的音乐,听了同学们刚才声情并茂的朗读,那真是一种享受,但是,如果去掉这些联想的句子,只要实实在在的事物,这段文字就失去了一大半的美。请同学们比较读读看,去掉联想后的文字美不美?学生在比较读后得出:去掉联想部分的文字不美。于是我便做出总结:写文章的时候,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得具体,并能恰当地加上自己的联想,文章的内容就会更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深刻!

  我们在阅读文章时要注意分辨事物和联想,这样就能按照作者的思路,理解文章思想内容。平时观察时也应该注意从实实在在的事物中产生联想,这样可以锻炼我们的想像能力,写起作文来更具体、更丰富。

语文 - 月光曲 篇4

  一、说教材

  《月光曲》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六年制语文第十册第六单元的课文,位于本单元第二篇。这篇课文写的是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钢琴曲《月光曲》由来的传说,本文让我们知道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劳动人民的伟大音乐家。作者运用的表现手法有联想、对话描写等,使课文集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于一身;融传说,美景,深情于一体。

  二、说学情

  仅仅对于教材的分析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合理掌握学生的具体情况。

  这是一篇记叙性文章,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记叙性的文章,对此类文本的特征已经有所掌握,所以在这一课中,主要是结合阅读课的课型特点,让学生去读、去感悟,通过对语言的品读,去体会人物的特点以及其中包含的情感。另外,《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所以,要引导学生进行迁移运用,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之中,以方法的指导为主,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本课8个生字,能掌握“谱写、蜡烛、清幽”等生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背诵第九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合作探究等方法,学习作者在写实中融入想象的手法,品味文章关键的字、词、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文中传达出的贝多芬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对穷苦劳动人民的关怀,进而培养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品味文章的优美语言,理解文中关键词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体会贝多芬对穷苦劳动人民的关怀,感受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

  五、说教学方法

  创设情景法、合作探究法、朗读体会法。

  下面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一个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部分,我会采用情景导入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情境,提高审美情趣,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贝多芬的名曲《月光曲》,让学生沉浸在钢琴曲美好的氛围之中。

  (二)整体感知

  首先,我会在ppt上出示生字词,指名学生读,然后示范读,纠正字音。接着是让学生了解文章大意,明白文章所写的是什么内容,并概括《月光曲》谱成的过程。然后可以播放《月光曲》,让学生们感受音乐之美,并且谈自己的感受,从而初步感知文章的情感基调。

  (三)深入研读

  在深入研读这个部分,我会通过问题的引导、重点词句的分析,让学生对文章有更深入地了解,体悟作者精心营造的氛围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首先,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让同学们去品析关键的句子和段落,然后深入体会其中包含的人物特征以及思想感情。赏析的重点设置为能够表现人物情感的一些语言描写的句子,比如:“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和“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谈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谈一首吧。’”这两句话,都是语言描写,这其中,表现了盲女的善解人意,表现了兄妹两人都能够为对方着想,也能够让我们从中看出贝多芬对贫苦人民的关怀,以及因为音乐而拉近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接下来,是更加深入的文章主题的探讨,这一个部分,我采用的是让学生分组讨论的形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阅读成为学生个性化的体验,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贝多芬谱成《月光曲》时的心情,从而体会本文所想要表现得主题:关爱贫苦大众,热爱祖国和人民。

  (四)延伸作业

  延伸和作业的内容我都以灵活生动的形式进行安排。

  在拓展延伸方面,我带领学生总结文中所学,重申情感主旨,体会贝多芬的感情,然后训练学生表达,让学生以贝多芬的身份来写一段话,表达当时的感受,表达对兄妹二人的感情。这样,不仅能够检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我情况,检验学生学习效果,也可以在写作能力方面让学生得到训练、提高。

语文 - 月光曲 篇5

  一、教材分析

  《月光曲》是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独奏曲,具有清新、激越的意境和优美、和谐的曲调。生动地记述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课文内容距学生生活较远,描写的事件中感情变化细腻,课文的主体部分描述了《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作出来的。《月光曲》的内容、意境、感情是借皮鞋匠的联想表达出来的。文章字里行间表现了贝多芬卓越的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因此,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环境特点,体会《月光曲》创作的背景是读懂的基础,充分读好文章的主体部分――描述贝多芬演奏《月光曲》的段落,理解《月光曲》所表达的内容、意境和感情则是学习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环境特点,体会《月光曲》创作的背景,理解《月光曲》的内容。

  2.抓住重点段落,想像《月光曲》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3.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音乐家。

  4.认识本课11个生字,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会正确书写并能正确运用本课写字表中要求写的11个字。

  5.集体创作班歌。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读书欲望

  1.让学生根据课前搜集到的相关资料,简单介绍贝多芬。(同桌或小组交流,个别介绍)

  过渡语:贝多芬谱写过许多著名的乐曲,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独奏曲――《月光曲》(板书课题)(播放《月光曲》片段)提问:听了乐曲,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就题提问,自主阅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提问。学生可能会提出:《月光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月光曲》表现的是怎样的景象?贝多芬为什么创作月光曲?……(老师依据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简要板书)

  2.在学生提问后,同桌轻声读课文,互相检查是否读准每个生字的读音,并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引导他们从刚才的提问中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

  3.同桌,小组交流筛选后的问题(不需统一问题,确保学生个性化阅读,但均需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4.带着问题自读自悟,一边读一边思考,一边根据自己的体会做批注。

  5.同桌交流。

  6.个别提问。

  (三)细读课文,探究创作原因

  1.独立阅读。理出全文层次,找出重点部分。

  (1)读:带着问题反复读有关段落;

  (2)说:同桌说一说贝多芬是在怎样的特定环境中,创作出《月光曲》的;

  (3)思:为什么在这种特定环境中贝多芬能创作出《月光曲》?

  (4)悟:《月光曲》的创作说明了什么?

  2.小组讨论。总结出创作原因,说说《月光曲》的创作说明了什么。

  3.鼓励学生根据描述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的有关内容,大胆设计板书并交流。

  4.全班交流。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启发想像(在学生说出原因后,想像贝多芬会怎样想?)

  (四)重点品读,体会乐曲的内容、意境和感情

  1.默读第5~10自然段,感情朗读第9自然段(与同桌互读)

  仔细品读文中对表达中心很重要的重点词句。如难以理解的词句,个人先联系上下文和通篇内容多读、多思、多悟,然后跟同桌交流。真正有难度的,教师要做必要的指点乃至讲解,如:“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路旁一所低矮的房屋里传出来”“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3.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表达对《月光曲》的内容、意境和感情的理解。(可以有感情地朗读,作画,描述……)

  (五)配乐朗读,感受感情变化

  1.自由朗读,揣摩贝多芬思想感情的变化。

  2.师生配乐朗读,感受贝多芬创作过程中的感情变化,表达自己的情感。

  (1)同桌互读、交流。

  (2)教师范读、指导。

  (3)配乐轻声读课文(自由读)。

  (4)指名配乐朗读,全体感悟。

  (六)自主学习生字

  学生根据汉字的特点和自己喜欢的方式,将本课的生字编成练习题自己做或和同学交换做,做完后,同桌或小组交换检查。

  (七)课外延伸,集体创作班歌

  结合“初显身手”组织学生集体创作班歌。

  1.依据“笔下生花”设计的内容互相交流,组织大家选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曲子。

  2.讨论确立班歌主题。

  3.小组合作填词。

  四、案例点评

  1.重视情感调动。《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阅读也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中的人物和作者之间情感的碰撞与交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一系列活动和思想变化,均以饱满的激情为基础。要确保学生的阅读质量和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必须想方设法调动起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并不断激发学生的情感投入。

  2.激发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问题是创新的开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参与学习;带着问题去读书、思维、探究、交流,我们就应培养学生这样的学习习惯和能力。

  3.重视学法引导与培养。要使学生从“读会”到“会读”,必须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本设计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层次找重点,抓住重点品读体味,鼓励学生设计板书,设计作业,具体有形地对学生进行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实践。

  4.注意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形成。通篇设计在突出以读为主的学习活动的同时,十分注意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综合素养的整体形成。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说、思、悟、写,进行全方位的语文实践。

语文 - 月光曲 篇6

  一、巧用文本,发展学生想象。

  活用教材,从课文资料延伸开去,尊重学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必定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课一开始,我就设计了一个情境:在轻快的音乐声中让学生闭上眼睛根据教师带给的优美文字进行自由想象。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一个世界,他们心中的形象是不同的、无限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因为每个学生对文字的理解想象的丰富性,才有学生想到“平静的海面上洒遍了银光”。可见,利用文本所带给的资料,设计必须的情境,不仅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潜力,而且还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语言,弘扬学生的个性。

  二、善用文本,激发学生思维

  绘声绘色的表演,往往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在阅读教学中适当地让学生透过表演体验文中的思想感情,透过表演发表自己的独特感受,这同样是促使学生生成语言的好机会。在上面的教学中,我就设计了师生表演的学习情境,所以让学生扮演课文中三个不同的主角分别是:皮鞋匠、盲姑娘、贝多芬,透过不同主角的朗读,使学生能够体会到不同人物的所思所想。教师只要善于利用教材,创设多种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又何愁语文素养得不到发展呢?

  三、活用文本,引导学生探究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在阅读实践中,学生在用心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在学习“第九自然段”畅想大胆的假设如:我想,假如---------------;我想是,因为----------------在那里,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独特存在的价值,感受到心智成长的愉悦。这一次,真可谓是无意中的收获。由此可见,教师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

  让课堂回归孩子的世界,让周围世界、自然界不断以鲜明的形象、知觉和表象来滋养学生的意识,就应是我们语文教学追求和探索的。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和关键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使学生敢想、敢说,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总之,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必须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这才是真正好处的语文课堂教学。

语文 - 月光曲 篇7

  一、纵横联系、说教材

  本组教材是以“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和教材的,《月光曲》这篇课文是本单元第二篇课文。课文记叙了德国闻名的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作者借这个优美感人的故事,既体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贫苦人民的怜悯和热爱,又体现了他富厚的想象力和杰出才气。课文语言优美、情感富厚、意境优雅,相宜有情感的朗读课文,是阅读训练的好质料。依照本课课本的内容和学生的现实环境,我确定了以下的讲授目的:

  1、学会“茵、蜡、陌”等生字正确读准“谱写、幽静、入场券”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第九自然段;

  3、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感受音乐家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好的思想感情;

  4、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为:

  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感受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教学难点为:贝多芬喜遇知音,寄情乐曲,即兴创作《月光曲》的情感基础。

  本课安排两个课时,教具准备为课件。

  二、以学定教,说教法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运用以读代讲,读中求悟,悟后品读的教学方法。

  三、因人而异,选学法

  针对高年级语文教学要注重学法指导的要求,我指导学生采用课前预习法、课堂质疑问难法、合作学习法、课后延伸法、让学生在读、思、评、议、悟的过程中学习课文。

  四、人文统一,展流程

  基于以上分析,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音乐导入、揭示课题

  新课伊始播放钢琴曲《献给爱丽丝》,同时出示贝多芬的照片。引出贝多芬。进而,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贝多芬。然后总结: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他对穷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过这样的句子:(课件出示)

  (二)检查预习

  课件出示一组词语,检查预习情况。

  重点指导“券”的读音和蜡烛中“蜡”的写法。

  (三)、通读文章,理解文章大意。

  通读文章,小组讨论文章的大意。初步感受贝多芬对贫苦劳动人民同情的思想感情。

  (四)、读中求悟,悟后品读,解决问题

  1、引出问题:同学们,音乐的.旋律是表达创作者的情感的,情感是一切艺术的灵魂。想一想究竟是什么使得心情平静的贝多芬弹了一首又一首呢?让学生默读课文并拿起笔在书上画出相关的语句。

  2、围绕第三自然段来讲解。

  就是兄妹俩的谈话,我会这样引导:兄妹俩的对话,被站在茅屋外的贝多芬听见了,有句俗语叫“弹琴知音,谈话知心”那么贝多芬从这段话里听出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读一读,并写上批注。

  学生可能会体会出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引导学生体会盲姑娘热爱音乐。我会抓住“那有多好啊”这五个字进行朗读指导。

  学生可能会体会出家境贫寒,此时,抓住两个“太”子品读家境贫寒,并从课文中找出其他表现家境贫寒的句子,进行品读感悟。

  听到这里贝多芬听出了盲姑娘虽然双目失明,虽然家境贫寒,但从未放弃过对艺术的追求向往和热爱,他的心被这穷兄妹俩触动了!(同时板书“触动”)

  学生还可能体会出妹妹的懂事、善解人意。然后我会问“随便说说”是什么意思,盲姑娘的话真的是随便说说吗?

  对,穷哥哥爱妹妹,盲姑娘又是多么体谅哥哥,学到这里,相信同学们也同贝多芬一样被深深感动了,(板书“感动”)。

  请同桌之间分角色深情地读读兄妹俩的对话。

  究竟是什么又一次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让他又弹一首呢?请同学自由读课文,找到相关的语句。

  3、出示语段二:“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从这段话中贝多芬又听出了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盲姑娘激动、难以置信的心情以及什么叫知音,之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感悟朗读,我重点指导两个您的读法,第一个您表示猜测声音要拉长,第二个您表示肯定,要读出激动、肯定的语气。一曲弹完盲姑娘万分激动地说

  一曲弹完盲姑娘热情飞扬地说

  一曲弹完盲姑娘喜出望外地说

  让学生深情的、反复的读这一句话。

  有句话叫知音难求,贝多芬没有想到在一间茅屋里,却遇到了懂得他音乐、懂得他情感的知音。他又何尝不是喜出望外,激动万分呢?他怎能不又一次被深深打动呢?(同时板书“打动”。)让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让学生再一次感情朗读。

  贝多芬是伟大的音乐家,音乐就是他的生命,就是他的语言,所以他要用自己的音乐来表达对盲姑娘的回答。

  贝多芬决定再弹奏一曲,这时候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学生接着一齐读第八自然段。

  月光普照大地,沐浴一切,却照不进盲姑娘的心田,盲姑娘爱贝多芬的音乐,懂得他的音乐中的情感,却很难欣赏到他的演奏。面对这知音,面对这如水的月光。此情此景触动了贝多芬的情思,触发了他创作的灵感和激情,这情思、这灵感、这激情由指端流露到琴键上。

  让我们一起来听,课件播放音乐,老师读。

  “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此时,贝多芬究竟在想什么呢?下面,我们就围绕这段话再次走进贝多芬,体会贝多芬的想法。

  (五)、展开联想,学习写法。引导体会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

  (六)、总结全文,学习写法。

语文 - 月光曲 篇8

  荣成市实验小学    五  年级       语文  学科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

  课型

  新授课

  课题

  月光曲

  课时

  1

  设计教师

  教学目标设计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4、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方法设计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利用文本信息,凭借朗读,凭借联想,激活已有的知识库存、生活积累、阅读积累,将语言文字还原成语言形象,再现课文中描述的情境,使学生主动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活动设计

  组块一:音乐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播放贝多芬美妙动人的《月光曲》,创设情境。

  2、简介贝多芬,出示字幕:“我的乐音只应当为贫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这一点,该多么的幸福。”(齐读)

  组块二:  检查预习,感知大意。

  1、说说“幽静”“纯熟”“陶醉”这三个词语的意思。

  2、《月光曲》是怎么创作的呢?自由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组块三:细读文本,感悟知音。  

  1、贝多芬为什么要为盲姑娘弹奏曲子?抓住兄妹对话,体会贝多芬被兄妹的谈话所感动,很同情他们,就为盲姑娘弹奏一曲。

  2、为什么贝多芬弹完一曲又一曲?抓住盲姑娘称赞贝多芬的话,体会贝多芬为遇到这样的知音而激动。又加上当时的环境给了贝多芬创作的灵感,于是创作出了月光曲。

  3、根据画面让学生体会乐曲的三层变化,让学生多读,读出乐曲的旋律,海面的变化。

  (一)教材重难点

  本文景美情深,联想丰富,情感变化细腻,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把想象体会《月光曲》表现出来的景象作为重点,把感受贝多芬、盲姑娘热爱音乐的美好情感。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作为难点。并且以贝多芬感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同时又与盲姑娘感情的发展交织在一起,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突破重点,分散难点。

  (二)教材处理

  对于教材内容及处理,本着以引导学生有创意、多角度地体验性朗读为突破口,以陶冶孩子们的情感,激发想像为重点,巧设情境,目的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与人文精神。

  《月光曲》曲子值得一听再听,而文中的词句更值得反复诵读体会,以帮助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优美。如在朗读第九自然段时,可以指导学生抓住“水田相接”、“波光粼粼”、“霎时间”、“一缕一缕”、“波涛汹涌”等词句,让学生想象并练说:“通过这些词句,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而引导学生有表情、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体会到海面由平静——波涛汹涌,体会到乐曲由舒缓流畅——高亢激昂。此时,即使学生从没亲耳聆听《月光曲》,但是通过这充溢着优美意境的字里行间,也能想象得出《月光曲》的基本旋律了。三、细细品味,感悟情之美。

  1、自读,交流: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思考:贝多芬听到兄妹俩的谈话以后,可能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

  2、划出描写兄妹俩听着贝多芬先生弹奏乐曲时看到的景象。思考:哪些是皮鞋匠看到的,哪些是他想到的?

  3、带着这个问题先自己阅读2到7自然段:(1)在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故事中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首曲子?

  (2)贝多芬认识盲姑娘吗?一位音乐家为什么会给不认识的盲姑娘弹完一曲,还要弹一曲呢?

  4、体会《月光曲》创作的动因

  贝多芬弹奏的第二曲是什么曲子?贝多芬创作《月光曲》还有其它因素影响吗?

  5、鉴赏《月光曲》

  6、品读:作者是通过兄妹的联想来展示的。下面我们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一个自然段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互动设计

  4、了解人物心境 走进茅屋,引起同情;遇见知音,非常激动;环境清幽,创作名曲。

  5、贝多芬弹的是什么?他弹的和他看到的有什么关系?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分辨事物和联想。

  6、作曲需要灵感,灵感又来自于情感。是什么原因让贝多芬创作了这首举世闻名的《月光曲》呢?再读课文,在文中标上批注。

  组块四、拓展延伸,推荐作品。

  1、音乐欣赏《赛马》,说说自己想象到的画面。

  2、课外阅读《小音乐家扬科》

  细细品读《月光曲》这篇课文,我们也不难感悟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当贝多芬听到盲姑娘兄妹俩的对话而推门进屋时,当盲姑娘激动地认出贝多芬,贝多芬再次为她弹曲时,让学生想象:“当时贝多芬是怎么想的,是什么驱使他进屋并再次为盲姑娘弹曲?”当课文最后讲到兄妹俩久久地被曲声陶醉时,让学生练说:“假如你就是兄妹俩中的一个,当你从陶醉中回过神来时,你会对着贝多芬远去的身影激动地说些什么呢?”通过以上的几次想象练说,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贝多芬悄然而来,又悄然而去,给兄妹俩带来的是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和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更让学生感受到了这位大音乐家博大的同情心和高尚的情怀。

  【生字全解】

  重点指导:

  恬静(tián)美妙(miǎo)陶醉(zuì)

  【词语全解】

  理解:

  断断续续:时断时续,本文指琴声不连贯。

  陶醉: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1、听音乐,想一想: 盲姑娘静静地听着,仿佛看到(    )。 我静静地听着,仿佛看到(     )。 2、读读下面人物的语言, 想想应分别读出怎样的语气. (选择正确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a、充满同情、爱意、遗憾、内疚  b、迫切  c、诚恳、热情  d、体谅、安慰 ①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   )  ②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    )  ③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  ④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

  板书设计 月亮升起——轻幽、舒缓  月亮升高——渐速、有力 月亮照耀——高昂、激荡

  课后反思

  本教学设计重在读和悟上,教学时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去讨论,由于学生在知识、思想感情、意境等方面与贝多芬时代有一定距离,设计时注重充分发挥学生想象能力,去说,感悟文章的意境隽永,文质兼美,受到美的熏陶。此外,领会人物形象的人格魅力,品味《月光曲》艺术魅力,感受生动文字的画面美丽,是设计者在教学细节中适度穿插的。

语文 - 月光曲 篇9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贝多芬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中谱写了《月光曲》,以及《月光曲》的内容,从而体会到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熟读课文。

  3、从课文中找出一些像“幽静的小路”“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这样的词语,并抄下来。

  教学重点:

  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贝多芬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中谱写了《月光曲》,以及《月光曲》的内容。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知道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和热爱劳动人民的伟大的音乐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引出文中的主要人物。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指名读——组词语读。

  莱  茵  幽  券  蜡  瞎  陌

  盲  键  粼  缕  恬  汹  录

  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易写错的字。

  券:  (下边是“刀”不是“力”)

  恬:    (不念“  ”)

  蜡烛:这两个字的偏旁不一样。

  幽的笔顺是:

  3、解词:(学生互相质疑、解疑)

  幽静:幽雅寂静。课文中形容小路很偏僻,很清静。

  陌生:生疏,不熟悉。

  清幽:凄清而幽静。

  微波粼粼:水清澈的样子。

  4、指名读课文,想一想,《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境中创作出来的?

  三、默读课文,把课文中讲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找出来,多读读,把自己的感受简单批注下来,同时画出自己的疑问。

  1、学生独立默读,完成批注。

  2、在小组中质疑、解疑,记下在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

  3、在全班交流时提出问题,互相解答。

  四、练习

  出示练习要求:从课文中找出一些像“幽静的小路”“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这样的词语,抄下来。

  微弱的烛光         十六七岁的姑娘

  清幽的月光         微波粼粼的海面上

  轻纱似的微云       雪亮的浪花

  恬静的脸上         大大的眼睛

  波涛涌汹的大海     美妙的琴声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2、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方法。

  3、想象第9自然段所描绘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

  想象第9自然段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贝多芬为兄妹俩弹奏的第二首曲子就是《月光曲》。

  二、直视课题,找到文章的中心部分来学习。

  1、默读课文,画出盲姑娘两次弹奏曲子的有关句、段,读一读,说说贝多芬开始在小路上“散步”,而后来“飞奔”回客店的原因,体会贝多芬的感情有哪些变化?(默读回答:贝多芬走进茅屋,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2、快速浏览,找出哪自然段是写《月光曲》的?(第9自然段)

  3、默读第9自然段,边读边想像,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出给你印象最深的画面。

  (1)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图画,找课文中的语句读一读,进行评价。

  (2)下面请同学们听一段音乐《月光曲》,看着图画或闭上眼睛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第9自然段,回答问题。

  (1)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会看到这样的景象?

  他好像看到了在大海的`水天相接处,月亮升起来了。海面上洒满了银色的月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薄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他之所以会看到这样的景象,是因为乐曲使他产生了联想。开始音乐可能逐渐增强,使人联想到月亮升高,穿过微云。再后来,音乐可能高昂激越,使人联想到月光下风起浪涌。

  (2)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大海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哥哥看到妹妹脸上恬静的表情和睁得大大的眼睛,想到她可能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盲姑娘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的景象,她当然不可能产生像她哥哥那样的联想,所以只是说她“仿佛也看到了”

  三、《月光曲》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板书:听→看→弹→听→看→又弹

  文章哪几自然段写的这个内容?(2——5)

  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想象回答。

  同桌分配角色朗读兄妹俩的话,说说当时贝多芬又是怎么想的?为什么没有回答盲姑娘的话?(读6——8段)

  四、填空

  1、贝多芬没有回答姑娘的话,只是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当时他想到了_________想到了_______________想到了______________。(出示投影,学生口头填空)

  2、小结:这些都与什么有关?(环境)

  板书:月光  穷兄妹。

  3、说说当时贝多芬又是怎么想的?为什么没有回答盲姑娘的话?

  “贝多芬没有回答”这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句子。

  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贝多芬为什么没有回答盲姑娘的话?”

  学生的回答有可能性和合理性就对,老师不要限制。

  可以回答各种可能:

  ①贝多芬默认了。

  ②贝多芬谦虚。

  ③贝多芬怕人知道,会有很多人来看他。

  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进入情境,没有听到盲姑娘的话。

  ⑤贝多芬急着要把《月光曲》弹出来,顾不上回答。

  ⑥贝多芬认为遇到了知音,非常激动,说不出话来。

  ⑦是课文省略,下文“让我再给您弹一曲吧”就是回答。

  五、总结全文

  说说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了贝多芬是一个什么样的音乐家?(热爱人民,同情穷人,热爱大自然。)

  六、朗读欣赏——评读

  ①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②指名读,讲评。(让学生适时互相点评)

  注意:整篇课文的朗读应该是徐缓的、抒情的,只有个别地方如描写风起浪涌的大海,朗读时才用高昂的语读。要注意表达人物的迫切心情,皮鞋匠因买不起入场券的抱歉心情,盲姑娘安慰哥哥时的体贴、懂事,贝多芬来时的诚恳、热情,盲姑娘听完一曲后的赞美、惊喜,贝多芬见盲姑娘猜出自己后的愉快、激动,都要读得恰如其分,真实感人。

  七、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语文 - 月光曲 篇10

  《月光曲》是人教版语文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记叙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即兴谱写《月光曲》的经过。文章短小精悍,无论是乐曲本身还是语言文字、人物情感都优美生动、感人至深,是一篇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的好教材。

  一、创设情境,聆听曲之美。

  《月光曲》是贝多芬创作的经典乐曲之一,其优美的旋律倾倒了无数音乐爱好者。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曾三次让学生聆听此曲,觉得对帮忙他们理解课文资料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次听《月光曲》是在揭题之前,我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这天这节课先让我们来听一首乐曲,请你们来猜一猜这是一首什么曲子?”听曲子学课文,这样愉悦的学习氛围是不多见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二听《月光曲》,是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重点段第九自然段时(“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波涛汹涌的大海”),此时,让学生配以时而徐缓抒情时而高昂激越的乐曲诵读,使学生如见其景、如临其境:在水天相接的海面上,一轮圆月冉冉升起,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了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继而海面上刮起大风,卷起巨浪,波涛汹涌的大海格外壮观……这样,学生入其境而通情,朗读时也就真正到达了声情并茂的效果;三听《月光曲》是在即将结束这篇课文时,我边播放乐曲边对学生说:“同学们,最后让我们再次聆听《月光曲》,并展开想象的翅膀,在优美流畅的旋律中结束本课吧。”

  二、精读课文,领略文之美。

  《月光曲》曲子值得一听再听,而文中的词句更值得反复诵读体会,以帮忙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优美。如在朗读第九自然段时,能够指导学生抓住“水田相接”、“波光粼粼”、“霎时间”、“一缕一缕”、“波涛汹涌”等词句,让学生想象并练说:“透过这些词句,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而引导学生有表情、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体会到海面由平静――波涛汹涌,体会到乐曲由舒缓流畅――高亢激昂。此时,即使学生从没亲耳聆听《月光曲》,但是透过这充溢着优美意境的字里行间,也能想象得出《月光曲》的基本旋律了。

  三、细细品味,感悟情之美。

  细细品读《月光曲》这篇课文,我们也不难感悟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当贝多芬听到盲姑娘兄妹俩的对话而推门进屋时,当盲姑娘激动地认出贝多芬,贝多芬再次为她弹曲时,我都让学生想象:“当时贝多芬是怎样想的,是什么驱使他进屋并再次为盲姑娘弹曲?”当课文最后讲到兄妹俩久久地被曲声陶醉时,我又借此让学生练说:“假如你就是兄妹俩中的一个,当你从陶醉中回过神来时,你会对着贝多芬远去的身影激动地说些什么呢?”透过以上的几次想象练说,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贝多芬悄然而来,又悄然而去,给兄妹俩带来的是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和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更让学生感受到了这位大音乐家博大的同情心和高尚的情怀。

  听曲、品文、悟情,《月光曲》这篇课文不仅仅让学生感受到乐曲之美,领悟到语言之美,更让学生体会到了人的情感之美,使学生从中获得了愉快的审美教育。

语文 - 月光曲 篇11

  调动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热情,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改变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的状况,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促使学生主动探索一直是我教学的主旨。

  在教学《月光曲》一文,我非常注意引导学生在体会领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出心中的感受来,读出音乐所蕴涵的深情来,所以在导入课文时,我播放了月光曲的钢琴音乐,使学生先对这段音乐有了最初的感受。

  在课堂中我采用了师生角色的变换,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老师不再是“教”,而是“导”,学生不再是一味地“听”,而是自主地“学”,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理解了语言文字;通过展开丰富的想像,感受到了《月光曲》的优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文中是通过皮鞋匠的联想来表现《月光曲》的内容的,那《月光曲》的旋律、曲调、节奏到底是什么呢?这是需要学生自己感悟的,任何分析和讲解都会显得空洞。所以,我安排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反复地读,读完以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和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学生互相启发,提高了认识。这一“读”一“说”,使学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师的情不断地产生碰撞,产生灵感,从而很好地理解了课文,最后,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应该采用分层读、表演读、齐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语文 - 月光曲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