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六上《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一课时设计

六上《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一课时设计

困爱之城 点赞 分享
六上《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一课时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

六上《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一课时设计(精选15篇)

六上《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一课时设计 篇1

  一、导入。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一起读第15课——《青海高原一株柳》。

  二、检查初读情况。

  1、课文都预习了吗?打开书,把你觉得最难读的地方再读读。

  2、咱们先来检查一下生字新词,请看大屏幕。

  出示:

  广袤无垠    锻铸       萌发         抱怨

  青石嶙峋    苍郁       虐杀         畏怯

  深䆳      铁锭       摧毁         韧劲

  凝滞      巍巍然      起死回生       艰苦卓绝

  3、咱们竖着看,屏幕上有四组词,请大家先自己读一读。(生自由读)

  4、指名读

  正音

  虐:注意鼻音n(师演示字的演化)(一边讲,一边板书)

  5、咱们扫清了拦路虎,再来挑战一下难读的句子。

  {出示:

  (1)自古以来,人们也许年复一年看到过,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许熬过了持久的干旱,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冷。

  (2)我依然渲染在想象的世界里: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

  (3)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存环境抗争,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终于造成了高原上的一方壮丽的风景。

  6、难读的句子也被我们攻克了,咱们再来看看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7、好,咱们来分个段,让王老师助你们一臂之力。请你们根据段意来分。

  出示:

  (       )一株柳树巍巍然撑立于苍茫的青海高原之上,成为一方独特的风景,给人以生命力量的震撼与感召。

  (       )作者猜测和想象这株柳树在高原严寒与雷轰电击中顽强地生存下来。

  8、哪几个自然段写了“一株柳树巍巍然撑立于苍茫的青海高原之上,成为一方独特的风景,给人以生命力量的震撼与感召。”哪几个自然段写了“作者猜测和想象这株柳树在高原严寒与雷轰电击中顽强地生存下来。”

  9、第一、二自然段是课文的第一段,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概括这段段意?(找关键词的方法)

  10、你觉得第一、二自然段的关键词是什么?你来试着概括概括。(一株极其平常的柳树伫立在青海高原上让作者感到望而生畏。)

  12、咱们概括时要做到准确、简练、通顺,才能概括得更好。课文还剩8、9自然段了,你认为该怎么分呢?试着概括段意,(概括段意时,可以合并自然段的段意这又是一种概括段意的方法。)

  三、初见柳树,走进青海高原。

  1、咱们来看看这株柳树是什么样的?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第五自然段。(出示:第五节)

  2、谁来读?(指名读)

  3、这就是一株柳,一株在平原水边极其平常的柳树,但在作者的心目中,(引读: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因为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那就让咱们走进青海高原吧!请同学们默读第3、4自然段,细细地读,将文字读成画面,看看展现在你眼前的青海高原是一番怎样的景象?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4、你眼前的青海高原是什么样的?给你什么感觉?你从哪里读出来的?你来读。

  ▲出示: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面对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团,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和苍凉。

  (广袤无垠:广阔无边,大得没有边际。

  青石嶙峋:山峰、石头突兀,重重叠叠。

  蓝天的颜色厚重,大块大块的云团留在天空中,一动不动,死气沉沉。)

  青海高原古时候就是边塞战场,诗人们用凝练的语言将青海高原的荒凉写于诗中,你知道哪些边塞诗?好,咱们来欣赏几首。

  {出示: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1)羌笛的哀婉,长云的凝重,无不让青海高原笼罩在苍凉的氛围中,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出示:我站在这里,目力所及,背后是连绵的铁铸一样的青山,近处是呈现着赭红色的起伏的原地,根本看不到任何一棵树。没有树族的原野显得尤其简洁而开阔,也显得异常的苍茫。

  (1)你看见了什么?给你什么感觉?从哪里读出来的?你来读。

  “站在这里目力所及,背后是连绵的铁铸一样的青山,近处是呈现着赭红色的起伏的原地,根本看不到任何一棵树。”这就是广袤无垠。

  三、再见柳树。

  1、在这异常苍茫的青海高原,作者却惊见了一株柳树。让我们再来看看这株柳树。

  出示:第五节

  2、你们再读读,此时此刻,你又有什么感觉?

  指名读

  3、难怪作者走到李家峡水电站总部的大门口,一眼就瞅见了这株大柳树,不由得“哦”了一声,难怪作者会这样惊讶,(引读------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

  四、总结过渡

  这株柳树是怎么在这块苍凉的土地上,神奇地生长起来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六上《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一课时设计 篇2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复习青海高原的地理环境

  2.新授这是怎样的一株柳

  3.这样的柳是怎样长成的

  4.与灞河的柳对比,突出它的生命力顽强

  5.感悟人生的道理

  二、教学理念

  追求简约而丰满的语文课堂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课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谁来说说青海高原的地理环境给你怎样的印象?(一望无际、连绵的山脉、高寒、干旱、苍凉悲壮)

  2.是啊,在广袤无垠的没有树族的苍茫原野上,长着唯一一株大柳树,骤然间给作者一种怎样的感觉?(惊奇、惊讶、神奇)

  3.打开书,读课文第二节

  二)这株能伫立在青海高原上的柳树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找找书上的文字,认真地读一读,好好品味品味,它与那些长在平原水边极其平常的柳树有什么不同?

  (媒体出示:课文第五小节文字及南方柳图)

  学生交流,教师总结

  通过比较,我们知道这株柳树不但枝干粗实而坚硬,而且叶子绿得苍郁深沉。它能巍巍然撑立高寒干燥的青海高原上,真是一个生命的奇观。难怪作者发出这样的感叹:读第二小节

  三)这株柳树在青海高原这样的环境中,是怎样扎根存活,又是怎样长成如此粗壮高大的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6、7小节,再联系上下文填空:

  1、这株柳树在其他柳树无法生存的环境中活下来并生长壮大,要经历一年又一年----------,经历一年又一年---------------,要经历一次又一次----------------、-------------------。它没有抱怨----------------,没有畏怯-----------------,而是--------------------------,以-----------------,成了高原上一方壮丽的风景。这使我们不由得想起了一句名言或俗语:----------------------------------------。

  难怪作者全国作协副主席陕西省作协主席陈忠实对他崇拜到了敬畏的境地,读第二小节

  2、连起来读填空的句子

  3、让我们带着同样崇敬的心情来读一读6、7小节

  四)陈忠实的家乡在西安灞河,据史料记载:灞河两岸,筑堤五里,栽柳万株。每到春天,柳丝婆娑,柳絮飞扬,是一大奇观。唐朝时设有驿站,人们多来此迎送宾客,折柳赠别,依依话别,久而久之,灞河折柳赠别成了特有的习俗。无数的文人墨客把柳写进诗词中,如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可本文是青海高原的柳,作者陈忠实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笔墨来写家乡灞河之柳呢?

  1、(这是对比烘托。灞河之柳美在柔、媚,而青海高原之柳美在刚,美在一种令人望而生畏的生命力)

  2、是啊,所有的生命都有两种状态:要么顺境和要么逆境。青海高原之柳身处逆境,在逆境中,要么消亡,要么创造奇迹。我们人也一样,你有没有想到你身边或影视作品中类似的人或事,大家交流交流。

  (桑兰、霍金、张海迪贝多芬等)

  相反,也有一些人身处逆境,只想着别人的帮助,社会的救济,自己一点也不思进取,这样的人可能会得到人们一时的同情,但永远也得不到人们的尊重和敬佩。

  五)让我们怀着跟作者一样崇敬和敬畏的心情,再读课文最后一段。

六上《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一课时设计 篇3

  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幸福在阅读中学会做人

  苏教版十一册第五单元15课《青海高原一株柳》

  案例背景:

  陈忠实写的《青海高原一株柳》是篇借物抒情的散文,这篇课文原是初一学生所学,现在提前到小学六年级。课文文质兼美,但是词句的理解却有难度,尤其需要学生感同身受地去理解青海高原柳顽强生存、不懈拼搏的毅力与勇气更是有困难,毕竟这些小学生身在蜜罐里,长在温室中。课文中有一段对青海高原柳树的描写,一段对这株柳树生长历程的想象,我主要抓住这两段文字进行剖析,让学生在不同环境中生长的柳树的外形差异去寻找高原柳茁壮高大的原因,通过古典边塞诗词感受高原的荒凉,与江南柳的温和舒适环境形成反差,并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去想象高原柳生存的艰难。

  案例内容:                

  一、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师:读了这篇课文,谁来说文章写了几方面的内容?

  生:我发现作者是围绕“青海高原的一株柳树”这一线索。分别写了“惊见”柳  树——“神奇”的柳树——以及令作者“望而生畏”这三大部分。

  生:我发现作者除了写“青海高原的柳树”外还花了很多的笔墨写“霸河”的柳  树。

  师:你真是一个善于发现的好孩子。

  生:老师,我还发现作者在文中的“推理”及“想象”这株柳树时,不仅仅是在写柳树,好像在教育我们。

  师:以前我们学过类似的文章吗?

  生:学过……(借物育人)

  师:是啊。可是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来安排这些事例的呢?能不能不写呢?

  生:沉思。

  生:我发现,这样写的优点的确是更突出“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呀。

  师:是的,作者在想象与推测中就考虑到了这一点,虽然都是柳树,但是在霸河平原河水边的柳树及易生长。可在青海高原上得的这株柳树,“命运给予他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他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荫。”这就是作者对比的的巧妙之处。

  二、回顾全文,总结学法

  师:现在学完了课文,你再来给课文分一分段,并概括一下每个段落的大意。相信你一定可以完成得又快又好。

  生:我把课文分成五段。第一段(1-2)写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令我望而生畏的柳  树。第二段(3-5)写柳树的外貌第三段(6-7)写我的猜测。第四段(8)写  我家乡的柳树。第五段(9)点明题旨。师相机板书。

  师:你真是一个善于总结的学生。其实这就是散文的一般写作形式:看到的-想到的-推测想象。文章词句华丽,语言流畅、气势磅礴,恰当的想象是描写事务特征的语言更具感染力,有力突出了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精神。

  三、回顾段意、学习概括主要内容

  其实上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他一定的方法。下面我们总结一下几种方法:

  1、段意合并法。(先把文章划分好段落然后概括出每段的段落大意,再把

  段的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六素串联法。(写人写事的文章,通常都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等六大基本因素。因此,概括这些文章的主要内容时,我们就只要把几个要素弄清楚了,用词语窜连起来,就是该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3、题目扩展法。(有的文章是以题目命题的,我们就可以根据题目去阅读,追朔文章的主要内容在以此基础扩展开来,从而拟显出文章主要内容。

  4、中心句概括法。(这种方法,就是借助文章中的中心句来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

  5、问题概括法。作者写一篇文章,往往是围绕一个中心,抓住几个问题,按一定的顺序写的。读写一篇文章,我们可以想一想,作者所要说明的那几个问题?把这几个问题概括起来,就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6、取主舍次法。(对写了几件事的文章,先分清事件的主次,然后根据他的主要的概括他的主要内容。)

  师:结合以上的几种方法,我们就来给课文归纳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 本文是按照第五种:“问题概括法”分段的。

  师:请你根据这一方法给课文归纳主要内容好吗?

  生:本文描述了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神奇的柳树,经过高原风雪,雷轰电击,却顽强的活下来的故事。

  教学、反思:

  这一篇散文告诉我们:这棵柳树的“神奇”主要体现在:生长在青海高原恶劣的环境里,能在别的柳树生存不了的环境中生存下来,而且枝繁叶茂,生意盎然。作者因此产生了望而生畏的感觉。文中作者不仅仅在写柳树,同时也在写人,以此来表现对待人生的态度,告诉人们在人生的道路上,生活和命运不可能公平,但只要心中一直充满希望,凭借自己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去努力,生命就会产生奇迹。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勇敢面对,就一定会成为生活的强者。根据课文的内容,可以分为五段,并指导学生概括段意。在教学课文的同时层层深入文章的中心,让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达到了文道结合的效果。

  其次,在指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的时候,我先让学生复习已经学过的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在教几种新的方法给学生、最后让学生按照上述方法进行归纳主要内容。这样给学上留下更深的印象。

六上《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一课时设计 篇4

  研究目的:理解课文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研究课题:苏教版语文教材第11册《青海高原一株柳》

  研究周期:两周

  研究课次:三次

  授课教师:孙小静老师

  研究主题的蜕变

  六年级语文教研组

  数周前,初次进行组内教研时,我组成员一致同意把“立足课堂教学,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做为本次课例研究的主题,其原因是课外阅读的意义深远,如果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很有效的。

  七嘴八舌,推翻主题

  此时,我们年级已有几个班开始了《鲁滨逊漂流记》的课外阅读尝试,日常教学中,几位老师经常做经验性的交流,这也就引发了关于课例研究主题可行性的讨论:

  孙小静:激发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兴趣,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无论何时、何地,教师都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

  宋晓芳:我们班先让学生随意选择课外书目进行阅读,但有一半学生不想做,我觉得一旦把它当成一项作业让学生完成时,他们会产生反抗意识、厌烦情绪。

  王金萍:我们如果针对《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做课例研究内容,必然要集体阅读《鲁滨逊漂流记》,而这是一项集体性的课外阅读,有的学生因家庭条件贫困及家庭环境所限,不能保证其良好的读书氛围。

  惠伟玲:学生读书时往往只注意故事情节,而如果要求他们做批注及读书笔记时,他们就不想做了。

  范会超:我们所进行的课例研究主要针对的是课堂教学,而课外阅读需要大量的课外时间,教师引导学生执行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张 艳: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是一项系统工程,是需要大量的课外时间来贯彻进行。而我们在课堂教学方面还有许多需要不解的疑问,因此,应该立足于课堂教学,通过短期的研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集思广义,二次确立

  接下来,我们针对教学中学生存在的问题做了归纳、整理:

  惠伟玲:学习课文时,学生局限于通过查词典理解词语,而对其他理解词语的方法很少运用。

  王金萍:学生不理解课文,主要还是一些关键词不理解,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个别关键词句来来去理解全篇内容。

  范会超:学生欠缺理解词语的方法。

  张 艳:有些学生不经思考,总是从《字词句》等教辅资料直接摘抄词语的意思,缺少理解过程,所以老师应在课堂上有意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意思。

  宋晓芳:学生理解课文很浅,对作者要表达的感情体会不深,甚至不到。我们可以引导他们通过对关键词句的理解来实现。

  孙小静:学生在习作时用词不注意遣词用句,不注意推敲运用词语的准确性,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堂教学时通过文本的学习有意引导。

  基于以上讨论,我们参考了《语文课程标准》针对阅读教学的建议,制订了本期课例研究的主题:理解课文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组

  教学要求: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 理解“神奇”、“撑立”及“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等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3.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4.体会托物言

  教学重、难点:

  1.感受青海高原上一株柳树的神奇,感悟它身处逆境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2. 体会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解题

  1.板书课题,指名读。

  2.读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预:

  ①这株柳树长得什么样?

  ②青海高原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③青海高原只有这一株柳树吗?

  ④为什么要写青海高原这株柳树?

  3.通过预习,你能试着解决哪个问题?相机指导读有关段落。

  预:

  ①读描写柳树样子的段落——第5自然段:指名读——生评价——齐读

  ②读描写青海高原的段落——第3、4自然段中相关句子。师补充相关资料:位于青海省,“世界屋脊”东部,海拔在3000米以上,缺氧现象严重,长年是冻土,是全国温度最低的地区。春季有频繁的沙尘暴袭击,届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能见度很低;夏天有暴雨、雷电、冰雹袭击,冰雹小如黄豆,大如鸡蛋,打在身上非常疼痛。

  ③尝试解决第四个问题:读第6、7、8、9段中相应的句子。

  二、整体感知

  1. 读文时,你产生了哪些疑问?全班交流。

  2. 回顾全篇,课文围绕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写了什么?师生交流,教师指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三、再读课文

  学生自读感受深刻的有关段落。

  第二课时

  一、感受“神奇”,感悟精神

  1.快速浏览课文,在作者心中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指名答。

  2.课件出示: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1)读了这句话,你产生了什么问题?

  ①为什么说这是神奇的柳树?

  ②为什么这株柳树神奇的令人望而生畏?

  (2)理解“望而生畏”:顾名思义,你怎么理解?课件:畏:①畏惧;②佩服。

  3.我们就来看一下这株让作者觉得神奇,且神奇的令人望而生畏的柳树吧。

  (1)课件:第5自然段文字。指名读。

  (2)你从哪句话看出这株柳树的神奇?相机指导读。

  预:

  ①两合抱粗(动作演示),百十余平方米(结合教室面积感知)

  ②生铁铁锭的色泽:见过铁锭吗?(体积大的铁块,颜色黯淡,摸上去很硬)这种色泽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坚硬,经历了种种磨难)

  ③小结:我们从柳树的样子感受到了它的神奇。(板书:样子)

  4.巍巍然撑立:你怎么理解“撑立”?手掌用力就是“撑”,你体会到了什么?难道这个“撑立”仅仅写出了柳树在高原上高大粗壮的样子吗?快速默读作者猜测柳树生长情况的六、七自然段。

  (1)你觉得柳树撑立在高原上容易吗?从哪儿看出来的?

  经受干旱、寒冷:连续两个季节不下一滴雨,最冷时零下几十度。

  一次又一次摧毁,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说明它经受了什么?(生死考验)还从哪里看出经受的摧毁没止一次?(三个“多少”)柳树经受了如此频繁的摧毁,它畏惧了吗?冻死了——又,枝干被雷劈断了——又,作者一连用了四个“又”字,你感受到了什么?(执着、顽强)我们甚至可以想象,也许很多时候它被折磨得死去活来,觉得自己快掌不下去时,它会怎么鼓励自己?

  (2)课件:第七自然段。齐读

  (3)这是一种怎样的撑立,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4)小结:柳树种子发芽、长成幼柳,直至长成有两合抱粗,能覆盖出百十余平方米树阴的参天大树,从它的生长历程(板书:生长历程)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这株柳树顽强的生命力。(板书;顽强的生命力)

  5.当这株柳树在高原的风雪雷电中苦苦撑立时,那些平原上的柳树——我家乡的灞河柳是怎样生存、生长的呢?为什么它们却能极易生存、生长呢?为什么要用如此大的篇幅写家长灞河边的柳呢?

  6.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啊!齐读最后一段。读后有什么感受?(有两个数字,从“一”、“九十九”你感受到了什么?)

  7.让我们怀着敬畏的心情来读一读描写柳树样子的文字。

  8.这株柳树之所以神奇,是因为——

  二、拓展延伸,感知生活

  1.这篇课文仅仅是在写柳树吗?

  2.由此你想到了哪些人?

  学生初读《青海高原一株柳》感受

  六、五班

  何金同:当一看到这个题目后,我就产生了疑问:为什么青海高原只有这一株柳树?看了文章后,我才知道,原来这里自然条件恶劣,树木很难在这里生存。以前来到这里的很多树种,都因忍不住干旱和寒冷袭击,一个个地死去了。而那株柳树最终凭借顽强的精神活了下来。他没有抱怨命运,而是用超乎想象的毅力与生存环境抗争,他最终成为高原上一方壮丽的风景。

  这株柳树的命运和我们人的命运是那么的相似吗,不要总是抱怨命运对你很不公平,让你面临那么多的困难与挫折,我们应该像那株青海高原上的柳树一样,学会坚强,这样你就会成为一个成功者,成为一个鹤立鸡群的人!

  王腾飞:我们遇到困难也应该像这棵柳树一样,面对危险应该勇敢面对,即便只有一点希望一丝光线也不要放弃,说不定这条路就是通向幸运之门的大道。我们要记住:命运是可以由自己来掌控的,只要自己有能力和勇气,一定能冲破困难的封锁线的!

  李汶昊:读了这篇文章,我感受到了作者对这株柳树的崇拜,为它的惊人毅力和超乎想像的韧劲所折服。这时我想到了我们人类,柳树没有毅力和韧劲就不能生存下来,人缺失了这两条也就不会取得成功的。

  张怡聪:我觉得这篇课文出现在我们的语文书上,主要是想教育我们,无论生活怎样,自己的一生都应该是奋斗的一生,不能受到了一些打击就放弃了。不能抱怨上天对自己不公平,人与人之间都是一样的,关键是看我们自己,要顽强的生存,与困难斗争到底,终究会成就一番辉煌的事业的。

  教师分析:学生们通过自己对文本的阅读,能够初步感受到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整体把握很好,有些学生还能够由物及人,想到我们人,在生活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的,遇到挫折的时候,也应该像这株青海高原上的柳树一样,具有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韧劲,这样面对困难才可能取得成功。

  《青海高原一株柳》文本解读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以酣畅淋漓的笔触介绍了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粗壮的柳树,这棵柳树虽然是一株极其平常的柳树,但是又是一株令人敬而生畏的、有着顽强精神的、神奇的柳树,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艰难,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生存环境抗争。全文首先用两个自然段点明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其次从青海高原这株柳树生长环境的恶劣和这株柳树的巍然撑立写出其强大的生命伟力,继而猜测和想象那株柳树存活、长粗的生长过程,进一步体现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顽强毅力,接着又写了家乡灞河柳树的极易生长,从侧面烘托出青海高原一株柳敢于与命运抗争。最后以震撼人心的话语点明了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而是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从而揭示出人生哲理。

  这篇课文是一篇散文,词句堆砌华丽,语言流畅,气势磅礴,恰当的比较、合理的想象使事物特征的描写更具感染力和震撼力,如文中把青海高原一株柳与家乡灞河柳树作了比较,第6、7、8三个自然段的想象占据了文章的一半,有力地写出了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精神意象。

  虽然六年级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了较大的发展,感悟和品析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对柳树也是其熟悉的事物,也学过关于咏物、表现生命力强的文章,但学生并没有接触过侧重通过环境的描写、多角度的比较来咏物并表现人生哲理的文章。还由于学生对青海高原特有的气候和地理特点普遍缺乏感知和体验,再加上课文中只是运用语言直接描述,因此通过语言文字来体会环境的恶劣是教学的难点,而在此基础上对青海高原一株柳精神实质的朗读感悟和解读以及人生哲理的把握是教学的重点。

  《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一次反思

  郑州市金水区庙李镇丰庆路小学  王金萍

  这次授课,小静用的是我们班的学生。这节课结束后,授课老师及听课老师都普遍认为学生的发言积极,思维活跃。

  针对这种可喜的现象的出现,我分析有如下原因:在课前,为了调动起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我提前布置的家庭作业就是“谈谈你在这节课上的感受。”也就是你对自己在这堂课上的表现进行一个评价,同时,也可以谈自己在这堂课上的收获及体会。

  我想,也许是学生事先有了这个目标吧,不想在作业中对自己捻,所以在这节课上,学生们表现的积极性很高,我在听课的时候,进行了一个简单的统计,全班有二十三位同学在课堂上有发言,而且有些同学还多次发言。另外,还有一些同学虽然没有发言,但也举手了,但只是老师没有叫到。

  学生有了回答问题的意识后,在课堂上就有了精彩的表现。,听课老师也都对学生们的发言这精到感叹着。

  另外,通过孩子们这次作业,我又发现了一些闪光点:

  大部分同学都对自己在这节课上的表现比较满意,平时不爱发言的胜杰同学,第一个举手就被老师叫到,他在自己的感受中写道:今天上课我举手发言了,没想到老师第一个叫起了我。今后我还要在课堂上发言,许多同学分析自己在这堂课上发言的原因是由于孙老师,她在课上微笑着面对大家,并且当回答错的时候也不批评,而是鼓励。而平时我上课时,提出的总是难,让他们不知道如何回答,所以不敢说,这是我要向孙老师学习的方面。

  接下来,我就课本身来谈一下自己的困惑:

  在这节课一开始的时候,孙老师就一下子抓住了“神奇”二字,这正如我们在备课的时候谈到的一样,也就是抓住了文章的主旨。应该说条理非常清楚了,提纲挈领做到了,可是在课堂教学的时候,学生们在寻找相应的句子时,通篇来找,感觉比较散,这时,老师好像是被学生牵着走了,而这次的研究主题“抓重点词来理解文章”的目标却没有达成。

  我觉得可能是老师自己在对抓哪些句子,哪些词语心里就不太清楚。这些都需要在下备课的时候,再着重注意的。

  《青海高原上一株柳》第三次听后反思

  第三次上课,听课的不仅仅有听课的老师,还有学过这一课的六二班学生。

  一、抓住关键词的理解来让学生从中理解文本

  在理解“巍巍然”时,老师先问“巍然”什么意思,学生知道巍然是形容高山的,老师再问“巍巍然呢?”学生答:就是更加高大的样子,通过多种方式的读来学生深切地读出青海高原上一株柳的神奇。

  在理解“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通过学生的读让学生从理解“九十九”“一”来让学生畅谈感受,让这些温室里花朵明白一个人的成长要会付出许多辛劳,要面临许多自己意想不到的困难,从中让他们明白生活与命运不可能公平,但只要心中一直充满着希望,凭借自己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去努力,生命就会产生奇迹。

  二、学生来当主人,亲自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要学习,同时他们也具有评课的权力,在讲课之后,留下部分时间让学生来做一回老师,来评价学生的听课。学生在评课时不仅能够正确地指出优点,并同时指出了学生的缺点,这是老师们所料想不到的,看来学生真正地把课文学到了心中,在以后的学习与工作道路上能正确地面对自己的遇到的困难。

六上《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一课时设计 篇5

  真正的阅读要使阅读者披文入情,能透过文字触摸到语言的深层内涵,从而领悟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本教案本着这样的阅读理念,引领学生潜心阅读,透过文字想象感受画面,体会青海高原这株柳的伟大生命力,与作者对高原之柳的敬畏之情感相交融,共同奏响生命的华彩乐章。在自主阅读中收获感悟,挖掘语言文字“撑立”、“伫立”的内涵,读懂一棵树,读懂一种精神,调动阅读的兴趣,体会表达方法.

  教材分析: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这棵柳树虽然是一株极其平常的柳树,但是又是一株令人敬而生畏的、有着顽强精神的、神奇的柳树,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艰难,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生存环境抗争。这篇课文是一篇散文,词句堆砌华丽,语言流畅,气势磅礴,恰当的比较、合理的想象使事物特征的描写更具感染力和震撼力。虽然六年级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了较大的发展,感悟和品析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对柳树也是其熟悉的事物,也学过关于咏物、表现生命力强的文章,但学生并没有接触过侧重通过环境的描写、多角度的比较来咏物并表现人生哲理的文章。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结合图片、声音,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及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来体会环境的恶劣及在这种环境之下表现出来的顽强生命力。

  教学过程:

  一、读词感受高原环境的恶劣苍茫。

  广袤无垠    青草覆盖的原野

  寸草不生    青石嶙峋的山峰

  深邃的蓝天  凝滞的云团  悲壮和苍凉

  齐读,用上这些词语说一说高原的环境。

  【设计意图:这几组分别是描写青海高原的自然环境和气候环境的,让学生通过读词来想象画面,从而使他们感受到青海高原的环境是异常的恶劣,同时为自然过渡到体会青海柳精神和意志作好铺垫。】

  二、一读柳树,感受其高大,从形象层面上体会神奇。

  语段: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枝叶覆盖出大约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砺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原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它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的感召。

  1、自读这段文字,初步感受这一株柳。

  2.、分句读,交流分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引导学生从表示树干的粗壮、树叶的颜色等词句感受这株柳的粗实坚硬,体会它的神奇。

  3、有感情地朗读。

  三、二读柳树,走进柳树的生长历程,体会柳树的顽强,从精神层面体会柳树的神奇。

  1、以“撑立”为导线,自读课文的第六、七自然段,了解柳树的生长状况。

  (找出表示柳树在高原上撑立不容易的词句,用笔划下来。)

  2、交流讨论:这株柳从萌发长到这么粗壮,遭遇了怎样的困难?

  语句: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然而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抓住:“熬”、“持久的干旱”、“严酷的寒冷”、“绝不宽容”、”活到一岁”这些词,感受柳树生命的顽强。)

  结合图片,体会环境之恶劣,柳树之坚强。

  指导朗读。

  语段: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了多少次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而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这一段你读出了什么?“多少……多少……多少” “……又……又……”“一回又一回……一次又一次”你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听风雪雷电的声音,想象此时的柳树还经受着怎样的摧残。练习说话。

  ▲要是你是那一株柳,你怎样鼓励自己站起来,撑立下去?学生说话练习。

  烈日炙烤着大地,一连半年不见一滴水,厚实的土层渐渐裂出了缝,这株柳它会这样鼓励自己……(想象说)

  刺骨的寒风割过人们的脸颊,其它植物早已被风雪吞噬,这株柳它这样鼓励自己……

  一声惊雷在天空乍响,闪电无情地劈下时,这株柳这样鼓励自己……

  ……

  小结:是啊,它差点被风雪冻死,它没有害怕,而是冻死过多少次——(引读),被劈断了枝干——(引读),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范读、有感情地朗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柳树的样子”和“柳树的成长历程”两个大的方面着手,再通过对每个段落中的重点词句的深入体会引发学生与作者一起想象,情景交融,挖掘作者的情感深化这条潜藏于文本的暗线,让学生对柳树顽强的感悟更加直观和强烈,进而去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去感悟不抱怨命运,以顽强毅力和韧劲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人生哲理,从而实现师生与文本、与作者之间的心灵对话。】

  四、三读柳树,感悟人生真谛,在人生启迪层面上体会神奇。

  结合图片对比家乡的柔柳所受待遇,高原柳是怎样的态度?  

  语段: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存环境抗争,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终于造成了高原上的一方壮丽的风景。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

  学生自读。

  (从“九十九”和“一”这两个数字中你读出了什么?九十九”让我们感受到它经历的困难那么多,可它害怕了吗?“一”让我们感到它生存的希望那么小。)

  再读——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

  这句话仅仅在写柳吗?从这句话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设计意图:有了前面对文本的情感积淀,本环节重点放在学生感悟的内化过程。让学生由物及理,由现象到本质,联系上文从整体上解读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在此基础上感悟到人生也应该不抱怨命运,以顽强的毅力和韧性与环境作抗,再从柳树品格联系自身,在自己心中种下坚毅、顽强的品格,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五、回归整体,升华主题。

  (引读)这株柳树,它就这样咬着牙,撑立在――

  广袤无垠 青草覆盖的原野

  寸木不生 青石嶙峋的山峰

  它就这样坚忍不拔,永不放弃地撑立在——

  深邃的蓝天  凝滞的云团  悲壮和苍凉(的高原上)

  再读一读这棵柳树,此时你有什么更深的体会?

  小结:此时此刻,这株柳树像这个顶天立地的巨人,撑立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再读这棵柳。

  语段: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这里为什么不用“撑立”而用“伫立”呢?借此理解“望而生畏”)

  总结:一个是“撑立”,一个是“伫立”,让我们读懂了一棵树,读懂了一种精神,当然也读懂了作者遣词造句的良苦用心,希望这棵柳树的精神能够永远伫立在每个人的心中。因为它用坚强不屈、顽强……的精神,创造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设计意图:先通过想象柳树与恶劣的青海高原环境抗争过程,从中体验柳树顽强不屈的意志,再通过学生的感情朗读,师生的合作朗读加深体会,然后把得到的体验化成一个词,来丰富柳树的品质,最后抓住对“撑立”“伫立”的比较学习,对“望而生畏”的深刻理解,强化对这株柳的坚忍不拔品质的概括、理解。让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中,不断加深对文本的感悟。】

六上《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一课时设计 篇6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材第五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文质兼美,语言凝练,思想内涵深刻的文章.朗读感悟难度比较高.但我想借助这一课巩固以前教过的阅读方法,同时也向各位老师展示我校的校本研究的成果.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课标》在高段语文阅读教学目标中提出"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校六年级的学生,从上四年级开始就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读书做记号的一系列阅读实践活动,我们的读书做记号在各年段的要求不一样.四年级时,我们开始教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从本意和含义进行体会批注,五年级时我们教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体会批注,到现阶段,学生已经能够初步地从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上对所阅读的内容进行理解批注,留下自己的思维痕迹.为了进一步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使课堂上学生的体会批注落到实处,养成倾听和记笔记的习惯,我们在六年级重点研究了课堂上的"二次批注".

  我们选择了《青海高原一株柳》这篇课文的教学为大家提供一个"二次批注"的研究案例.因为这篇课文比较长,所以我做了这样的安排:在第一课时,我主要安排了初读课文,了解青海高原这株柳树的样子这两个重点内容,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同学们对自己的初读感悟进行了批注.第二课时我主要引导学生了解青海高原的这株柳树为什么这么神奇,使作者产生了"望而生畏"的感觉,并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进行二次批注的训练.这一课时我主要设计了两个教学内容:

  一,听读导入新课.通过听读最后一段话,训练学生的听读能力,同时为精读课文重点段做准备.因为这篇课文篇幅长,在文中表现青海高原这株柳树神奇而令人望而生畏的语句有多处.如果一一交流,一节课的时间肯定不够,为了更好地落实"二次批注"的训练,我们在听读的基础上构建了"青海高原这株柳树是怎样在与环境的抗争中没有抱怨,没有畏怯成为了一株神奇而令人望而生畏的柳树的 "这个话题,缩小了学习内容的范围.

  二,汇报交流,进行二次批注.

  叶圣陶老先生老早就主张要把阅读过程处理成"学生独立阅读"和"师生集体阅读"相互结合的过程.他认为精读一篇课文,可以分为"预习报告与讨论练习"三个阶段,并提出预习是"训练阅读最重要的阶段".叶老说:"上课做什么呢 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再是一味地听讲;在老师是指导和订正,不再是一味讲解."所以我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布置学生再次反复认真读课文,在自己认为关键的语句处批注自己的感悟.在课堂上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读书感悟.学生在预习时的感悟可能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不够,所以我以一处语例为例,指导学生在读中进行多角度的感悟交流,并进行"二次批注",把自己新的感悟到和受到的启发批注出来.

  在此基础上,再以一语例指导学生在课堂上,在同学的交流中运用所学的方法,抓住提示思维的关键词语一边听一边批注.

六上《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一课时设计 篇7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青海高原一株柳》,请大家把课题齐读一遍。

  二、学习课文

  1、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这株柳树是什么样子的,课文哪个自然段写了柳树的样子?指名回答,出示第五自然段。

  请一位同学把第五自然段读一遍,这个自然段共几句话?四句

  大家把这个自然段仔细地读一遍,想一想,这株柳树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

  交流:

  (1)两合抱指的是什么?请学生演示,说明什么

  (2)巍巍然是什么意思?

  指导朗读:让我们一起把这段话再读一遍,体会柳树的高大粗实和生命的伟力。

  2、这株柳树长在哪里?青海高原跟我们这里一样吗?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的3、4自然段,想一想,青海高原跟我们这里有什么不同?

  交流:这就是青海高原,大家看图,看到了青海高原,你想到了哪些边塞诗词?同桌先讨论讨论。交流: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在这样的环境中,作者看到了这株柳树,他觉得怎么样?用书上的词:神奇

  指导朗读:让我们带着这种神奇的感觉读课文的3、4自然段,指导“哦”的读音。

  3、为什么说是唯一的一株柳树呢?还有没有其它的树呢?为什么?那这株柳树是怎么长起来的?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这株柳树的生长过程?6、7

  请大家默读6、7自然段,划出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语句,等会我们来交流。

  出示:

  (1)、“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

  (2)、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

  (1)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让我们再来看一看青海高原吧,看图,讲述:是啊,环境是多么恶劣,青海高原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被称为世界屋脊,它平均海拔三千米以上,在青海高原,有的地方夏秋两季连续干旱,一滴雨也不下,年平均气温很低,最冷的时候达到零下二十多度。在这样的环境中,这株柳树竟然活了下来,真是一个奇迹!

  (2)从这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你体会到了什么?

  这是一株怎么的柳树?让我们用赞美的语气再来读一读第五自然段。

  4、课文写到这里已经很完美了,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家乡灞河边的柳树呢?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8自然段,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一样吗?

  你能用书上上的词来概括出灞河边柳树的特点吗?如果说灞河边的柳树是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的话,那么青海高原上的柳树就是、的?

  相比之下,作者是喜欢哪里的柳树?你呢?为什么?

  作者是借灞河边的柳树来反衬出青海高原上的柳树的顽强。

  5、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

  指名读,

  理解意思

  齐读

  三、拓展:

  1、站在这样的柳树跟前,我想起了一个人,一个我们在五年级学过的课文中的人物——司马迁

  他就像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他(她)在蒙受不白之冤之后,忍辱含垢,终于写成了不朽的巨著——《史记》。

  站在这株柳树跟前,我想起了一句名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你想到了哪个人,想到了哪句名言?交流

  2、填空:

  ①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②扼住命运咽喉的人,能创造生命的奇迹!

  ③遇到怎样的困难,我们要勇敢面对,成为生活的强者!

  四、总结课文

  这篇课文的的题目是《青海高原一株柳》,作者借柳树来赞美有着这种精神的人,我相信学了这篇课文之后,同学们一定会在自己的心中种下这株柳树。最后送给同学们一首歌,用这首歌来结束我们这节课。

六上《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一课时设计 篇8

  教学过程:

  一、了解预习,整体感知。

  1、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青海高原一株柳》,文中的这一株柳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概括)

  2、生自由读

  3、从大家的发言中,我听出来了,大家对这株柳树充满了一种敬佩之情。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株柳的世界,去感受它的神奇。(板书课题)

  二、自主研读,交流共享。

  自主阅读

  1、请同学们仔细默读文章,你是从文中哪些语句中感受到青海高原这株柳的神奇,把它画出来,还可以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2、师巡视了解学情。

  交流共享

  (一)环境恶劣

  1、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青海高原这株柳的神奇的?

  2、指名说(先读文中的句子,再谈感受)

  “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面对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与苍凉。”

  3、你从哪些词语中读出这种感受?

  “广袤无垠”、“寸草不生”、“青石嶙峋”、“深邃的蓝天”、“凝滞的云团”

  4、指名读这几个词。

  5、听同学们读这些词语,使我不由得想起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的诗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那悲壮与苍凉让人心头一震啊!

  6、你呢?(生自由说自己想到的边塞诗词或心里感受)板书:  悲壮  苍凉

  7、就在这广袤无垠,青石嶙峋的高原上,我们的眼前突然出现了一株绿色的柳树,给你什么感觉?(惊讶、惊奇……)

  8、作者的这种感受在文中是如何表达的?( “哦”了一声)

  9、请你读出惊讶、惊奇的感觉。

  过渡:哦!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呢?让我们看一看它吧!(出示描写柳树的语言)

  (二)旺盛的生命力

  “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树叶覆盖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

  1、指名读并谈感受。(生命力的旺盛)

  2、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它生命力的旺盛?

  ①“两合抱粗”,师生演示  感知柳树的粗壮(板书:粗壮)

  ②“百十余平方米”,一间教室大约有五十平方米,一株柳树的树阴大约有两间教室那么大。

  (板书:高大)

  3、在如此苍茫荒凉的原野上竟生长着这样一株高大的粗壮的柳树,这个“哦”里还有什么情感在其中?(赞美、赞叹……)

  4、指名读“哦”

  5、想读好这个“哦”先倒吸一口气,然后慢慢地虚声读。

  6、师:范读

  7、生:跟读

  8、怀着这种情绪读一读这株柳(齐读)

  小结:这样高大的一株柳竟能在这如此荒凉,如此悲壮的青海高原上生长起来,壮大起来,真是神奇啊!

  (三)艰难的生存

  你还从哪里感受到这株柳树的神奇?

  1、指名说(预设我从“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生命活到一岁.然而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奇迹。”感受到青海高原这株柳的神奇.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生命活到一岁,一岁就是指这株柳树没能活满一年的,但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奇迹。)

  2、师:不单是柳树,其它的植物也活不到一岁,青海高原上的夏秋两季连续不下一滴雨,最冷的时候零下几十度,在这样的环境下,一茬又一茬的柳树苗子全毁了,只有这一棵活了下来,而且长得如此高大粗壮,神奇吗?从文中找到这一段读一读。

  3、生齐读此句。

  4、是啊,这株柳树造就了一个奇迹,又有谁知道这奇迹的背后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艰辛与磨难呢?

  出示“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1、指名读

  2、我听出来了,你重读了“多少”、“又”,能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吗?(生说自己的理由)

  3、请大家都来读这段话,说说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板书:……多少……,……又……)

  4、创设情境,想象说话。

  ①、烈日炙烤着大地,一连半年不见一滴水,厚实的土层渐渐裂出了缝,这株柳它……(生想象着说)

  ②、刺骨的寒风割过人们的脸颊,其它植物早已被风雪吞噬,这株柳它……

  ③、一声惊雷在天空乍响,闪电无情地劈下时,这株柳……

  ④、像这样严酷的考验只有一次吗?(不)板书: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⑤、面对一场场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它挺过来了,这是一种_______精神!

  ⑥、历经一场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它挺过来了,这是一种________精神!

  ⑦、经受一次又一次摧毁,它挺过来了,这是一种___________精神!

  ⑧、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段话,感受这株柳的顽强精神吧!

  ⑨、生:齐读

  5、比较感悟

  ①、当青海高原这株柳正在风雪雷电中为了生存而苦苦支撑,拼命挣扎,孤独地煎熬时,它的同类那些平原的柳,此时,可能在做些什么?(依据课文内容说说)

  ②、生说(婀娜多姿,风情万种地在风中摇曳;为那些依依惜别的人们所钟情,所青睐;……

  ③、出示图片:杨柳依依,柳色青青和柳树的诗句。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_____贺知章

  “渭城朝雨邑清晨,客舍青青柳色新。”_____王维

  “两搓金缕细,烟裹翠丝柔。”_____戴叔伦

  ……

  6、瞧,这些平原的柳不仅生活环境优越,还被诸多诗家词人冠以殊荣,使它们光芒四射.而同是柳树的青海高原的这一株柳,为了保存生命却要付出怎样难以想象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呢?况且还要忍受长年累月的孤独与寂寞,长久以来,没有任何一株柳与它为伴,面对命运如此不公的待遇,它是怎样做的?

  7、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啊!

  三、由物及人,深化形象。

  师:站在这株柳的面前,我不由的想到一个人海伦.凯乐,她就像青海高原这株柳(在遭受又聋又瞎的残酷打击下,还能聚合全部身心之力学习各国语言,最终成为一名世界杰出的女性。)

  你呢?你想到了哪个人?哪句名言、诗句?

  出示: 站在这株柳的面前,我不由的想到一个人,他(她)就像青海高原这株柳( )。

  四、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同学们,在人生的道路上,生活和命运不可能绝对的公平,但只要我们心中一直充满希望,凭借自己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去努力,生命就一定会产生奇迹,就像青海高原的这一株柳一样展现出属于自己的生命的光彩!

  板书设计:

  青海高原一株柳

  神 奇

  悲壮  苍凉

  粗壮  高大

  ……多少……   ……又……

  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啊!

六上《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一课时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这株柳树身处恶劣环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的生命力。

  2、在理解的基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作者不惜笔墨描写青海高原的环境对所起的柳树衬托作用。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赏析,感悟青海高原这株柳树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为何对这株柳树望而敬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接着学习陈忠实的散文,齐读课题——《青海高原一株柳》。

  二、精读文章第一组块,感悟柳树外在内在的形象。

  1、下面我们跟着作者的文字,一起去看看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

  2、出示:第五自然段。

  ⑴轻声读一读这段文字,想象一下文字所描绘的情景,说说青海高原的这株柳树给你印象。

  ⑵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⑶根据学生的回答追问:哪些词句的描绘使你产生了这样的印象?

  ⑷你能把你的理解感悟读出来吗?(这里需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去说,力争全面理解)

  ⑸文字赏析:同学们,这段文字中作者对树干和树枝颜色描写用了“生铁铁锭的色泽”,其实生铁铁锭的色泽就是一种深青灰色,作者为何不写“树干和树枝呈现出深青灰色”呢?(生铁铁锭的色泽更能体现出这株柳树的坚硬和生命力的强大)

  ⑹作者是带着对这株柳树生命力的赞美之情来描写树干和树枝的颜色,对树叶的描写也是如此,一起读一读对“柳叶颜色”的描写。

  ⑺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朗读这个自然段。

  过渡:同学们,作者在文章第二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出示)

  ——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过渡:“它生长在青海高原上,就是一株神奇的柳树,且神奇到了让作者望而敬畏”,这是为什么呢?这株柳树的什么让作者敬畏呢?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先去看看青海高原。

  三、精读第二组块,感悟柳树生存环境的恶劣。

  1、出示:

  ——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面对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团,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和苍凉。

  ——目力所及,背后是连绵不断的铁铸一样的青山,近处是呈现着赭红色的起伏的原地,根本看不到一棵树。没有树族的原野显得尤其简洁而开阔,也显得异常的苍茫。

  2、读一读这两段文字,想象文字所描绘的情景,说说青海高原给你的印象。哪些地方的描写给产生这样的印象?

  3、补充资料(出示图片),了解青海高原的恶劣的自然环境。追问:作者为何不惜笔墨来描写青海高原的环境?

  4、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

  5、对比朗读:(女同学读描绘青海高原的部分;教师——然而就在这苍凉,生存环境极其恶劣的青海高原上生长出这样一株柳树;男同学读第四自然段;齐读: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过渡:同学们,在这个山上不长草,原野不长树的青海高原上,居然长出了如此高大粗壮的柳树,能说不神奇吗?能不让人望而生畏吗?作者驻足于这株柳树下,抑制不住自己的猜想和想象。下面我们就跟着作者的猜想和想象,看看这株柳树在生长过程中都经历了哪些艰难困苦?

  四、精读第三组块,感悟柳树生长过程的艰辛。

  1、默读第六七自然段,思考归纳:这株柳树生长过程中,经历哪些磨难?说说相关的依据。

  (一年又一年干旱和寒冷的摧残、一场又场高原风雪的虐杀、一次又一次雷电的轰击)

  2、同学们,这株柳树经历如此之多的磨难,得以成活下来并长得如此之粗壮,靠的是什么?(毅力和坚韧,一种坚强的精神)

  3、朗读这两个自然段。

  4、同学们,这株柳树凭着顽强的精神,超乎想象力的毅力与韧劲,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让我们再次带着深深的敬畏之情朗读——(出示)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人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四、小结三个组块,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为什么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为什么能让人望而生畏?

  五、总结并提出下节课的学习任务。

  文章写到第七小节,应该能让读者感受这株柳树生命力的顽强了,作者为什么要浓墨重彩地写家乡灞河的柳树呢?这株神奇的柳树给我们生活又有怎样的启示呢?我们下节课接着学习。

  2011-10

  关于《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意图与思考

  要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关键在于我们面对一篇教材能做到深刻、准确、全面地解析。在此基础上,从学生实际需求来考虑选取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确定后,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出有效的教学问题。简单概括之,就是解决“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下面从三个方面来陈述我们教学设计的意图与思考。

  一、教材的认识。

  作者陈忠实是土生土长的西北人,他血管里流淌着西北汉子刚毅的血液。也只有这种不轻易屈服命运的顽强人格,才表达出这般刚性的文字——《青海高原一株柳》。这篇散文以凝练、厚重的文字,大胆的猜测与想象,将一株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粗壮的柳树呈现在人们眼前。也许在有些人眼里它是一株极其平常的柳树,但是当我们走进它、读懂它,你就会对它身处逆境所表现出的顽强精神产生敬畏。这棵神奇的柳树,傲然挺立在青海高原上,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个壮观而独立的风景,它似乎在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逆境,我们不可或缺的是生活的毅力与韧劲。从本文表达上看,文章既有词句华丽流畅、气势磅礴的工笔细描式的实写,又有天马行空、大刀阔斧式的想象,还有厚重蓬勃的直抒胸臆。这样的文章,在我们成人读来激情澎湃,思绪万千,但在教学中实施起来,却往往觉得那是一份不能承受之重。

  二、目标的设定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文章对柳树的工笔式描画,用苍凉、恶劣的高原环境衬托,以及用家乡灞河的柳树进行对比,意在突显柳树强大的生命力。因此,我们认为,教学中应通过引导学生对相关语言文字的理解、赏析,感悟出文章的主旨,同时在感悟的基础上朗读,以促进学生语言的内化,这是高年段语文教学的年段目标,也是这课时教学的主要目标。其次,基于文章表达特点,我们在这课时中,引导学生理解青海高原的苍凉,然后用对比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初步了解作者青海高原的环境描写对柳树所起的衬托作用,力求做到文意兼得。

  三、教学设计的意图与思考

  1、整体设计构思

  教学设计的源头是教材内容、文章表达方式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这篇散文以青海高原苍凉、恶劣的环境衬托、对柳树工笔式的写实、天马行空的猜想与想象以及用家乡灞河柳树的对比,来凸显柳树生命力的强大和精神的顽强。基于这一表达特点,我们提取了三个组块作为本课时的教学内容,1、文章对柳树工笔式的写实部分;2、青海高原的环境描写部分;3、作者天马行空的猜想与想象部分。这个三个部分也就是散文中的“形”。根据散文神聚的特征,我们设计了用“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一株令我望而敬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这一灵魂的句子把三个组块串联起来,设计了由“柳树的外形——青海高原的环境——作者的猜想与想象”这样一条教学主线。

  2、细节的处理

  这篇散文语言凝练、厚重。部分看似很普通的词语却极显张力。例如作者对柳树树干、树枝、树叶的颜色描写中用了“生铁铁锭的色泽、锻铸”这样的词语。之所以用这样词语来描写柳树的颜色,实际上是作者对柳树的刚毅、生命力强大的肯定与赞颂。因此,我们设计了用替换词语进行比较的方式让学生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在此基础上,顺势引导学生朗读文章对柳叶颜色的描写,以求得学生的意会。当然设计中,我们对环节的过渡,句子的理解,朗读等细节方面也做了精心的设计。

  3、教学方式的选择

  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和启发性原则。基于这样的原则,我们采取了把学生引领到学习内容的组块上去,然后用富有驱动力的话题,激发学生去自读、理解、感悟,再通过朗读外化自己的理解。在第一、第二两个组块中,我们主要引导学生自读——想象——感悟——朗读;然后通过一二两个组块的对比朗读,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第三组块中,我们除了上述要求外,还设计了学生提炼、归纳语言文字的训练。例如:要求学生默读六七自然段,说说这株柳树在生长过程经历哪些艰难困苦就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另外在多媒体运用方面力求简单实用,主要把呈现一些青海高原的图片,让学生对青海高原苍凉、恶劣的环境有更为直观的感受。

  总之,既有整体的把握,又有细节的精彩;既有内容的理解,又有文字的训练;既简约,又富有实效是我们对课堂教学的理想追求。当然,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缺憾的艺术,

  突破词语教学的屏障,突显词语教学的有效性

  ——《青海高原一株柳》词语教学例谈

  南化四小六年级组 

  【前言】

  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精彩的词语教学能让学生“明其意、见其境、感其情、悟其神”。然而,我们的课堂却少见这样的词语教学。绝大部分的词语教学停留在“明其意”的层面,使得词语教学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词语教学这一难以突破的“屏障”的呢?如何才能深谙词语教学之道呢?下面就《青海高原一株柳》中的词语教学案例略谈一二。

  【教学实录1】

  …………

  师:老师出示一块生铁,这个颜色就是灰褐色,同学们,这段文字中作者对树干和树枝颜色描写用了“生铁铁锭的色泽”,其实生铁铁锭的色泽就是一种深青灰色,作者为何不写“树干和树枝呈现出深青灰色”呢?

  生:因为作者用“生铁铁锭的色泽”更能体现出这株柳树的坚硬和生命力的强大

  师:这种表达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一种敬佩之情

  师:作者是带着对这株柳树生命力的赞美之情来描写树干和树枝的颜色,对树叶的描写也是如此,一起读一读对“柳叶颜色”的描写。

  生齐读: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与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

  师: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个自然段。

  生:有感情的齐读第5自然段。

  …………

  【课堂实录2】

  …………

  【出示】自古以来,人们也许年复一年看到过,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许熬过了持久的干旱,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冷。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

  师:读一读这句话,说说“绝不宽容”一词用得好在何处?

  生:(无语)

六上《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一课时设计 篇10

  ●教材版本:苏教版六年级上册

  ●设计理念:

  真正的阅读要使阅读者披文入情,能透过文字触摸到语言的深层内涵,从而领悟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本教案本着这样的阅读理念,引领学生潜心阅读,透过文字想象画面,体会青海高原这株柳的伟大生命力,与作者对高原之柳的敬畏之情感相交融,共同奏响生命的华彩乐章。在自主阅读中收获感悟,挖掘语言文字“撑立”、“伫立”的内涵,读懂一棵树,读懂一种精神,调动阅读的兴趣,体会表达方法。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语句。抓重点词“撑立”“伫立”辐射全文,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用心。

  2、品味重点语段,感受高原柳形象,感悟柳树伟大的生命力。

  3、凭借语言材料激发学生热爱生命、不抱怨命运、敢于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情感。

  4、领悟文章想象、对比的写作方法,并适时进行迁移运用。

  ●教学重、难点:

  1.感受青海高原上一株柳树的神奇,感悟它身处逆境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2. 体会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

  1、青海高原的环境非常苍茫和恶劣,课文中用了那些词?(指名读)

  广袤无垠 青草覆盖的原野

  寸木不生 青石嶙峋的山峰

  深邃的蓝天 凝滞的云团 悲壮和苍凉

  2、同学们想不想亲眼去看一看这株柳树?

  二、反复读文,理解柳的特点

  (一)、一品“撑立”,欣赏树的高大粗壮

  出示: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枝叶覆盖出大约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砺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原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它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的感召。

  1、自由朗读,品味柳树的特点,做批注

  汇报交流:

  (1)、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枝叶覆盖出大约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现场演示两合抱,百十余平方于教室的换算,感受高大粗壮)

  (2)、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砺而坚硬(讲解生铁铁锭,于平原柔柳相比,感受它的坚硬)

  (3)、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原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与平原柳的颜色“嫩绿,草绿,鲜绿,丹绿”对比,感受它的苍绿)

  2、指导朗读,读出高原柳的奇特

  过渡:手掌用力,这个“撑”字,手掌用力就是撑。(板书:撑立)难道这个“撑立”仅仅写出了柳树在高原上高大粗壮的样子吗?别急,我们再来读书,这一回,我们快速默读作者猜测柳树生长情况的六、七两个自然段,看看读完之后,你对“撑立”会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二)、二品“撑立”,感受树的坚强不屈

  1、生默读,划出柳树在高原上撑立不容易的句子,做相应的批注。

  汇报交流:

  (1)、“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生命活到一岁.然而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奇迹。”(感受到青海高原这株柳的神奇.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生命活到一岁,一岁就是指这株柳树没能活满一年的,但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奇迹。)

  师:不单是柳树,其它的植物也活不到一岁,青海高原上的夏秋两季连续不下一滴雨,最冷的时候零下几十度,在这样的环境下,一茬又一茬的柳树苗子全毁了,只有这一棵活了下来,而且长得如此高大粗壮,神奇吗?从文中找到这一段读一读。(指名朗读)

  (2)、“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①、指名读

  ②、重读“多少”、“又”,能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吗?(生说自己的理由)

  ③、请大家都来读这段话,说说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④、创设情境,想象说话。

  烈日炙烤着大地,一连半年不见一滴水,厚实的土层渐渐裂出了缝,这株柳它……(生想象着说)

  刺骨的寒风割过人们的脸颊,其它植物早已被风雪吞噬,这株柳它……

  一声惊雷在天空乍响,闪电无情地劈下时,这株柳……

  ⑤、归纳小结 :像这样严酷的考验只有一次吗?(不)这是一种怎样的“撑立”啊:面对一场场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它挺过来了,这是一种_______精神!历经一场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它挺过来了,这是一种________精神!经受一次又一次摧毁,它挺过来了,这是一种___________精神!(让学生上黑板板书自己说的词语)这么多词都可以来诠释这个“撑立”!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段话,感受这株柳的顽强精神吧!(齐读)

  【设计意图:首先抓住关键词语引发学生与作者一起想象,情景交融,接着在作者想象的基础上,进而描述情境引发学生再展开更为具体的想象,让学生对柳树顽强的感悟更加直观和强烈。同时,学生想象的过程中在口头表达和思想认识方面的语文素养都有了展示和提升的空间。】

  (3)、同学们,让我们不妨像作者那样,再来发挥我们的想象。当这株柳树在高原的风雪雷电当中苦苦撑立的时候,它的同类,那些平原柳树它们此时此刻可能在干什么?

  过渡::同一株柳树,生活的环境却不同,可这株高原柳抱怨了吗?让我们读课文的最后一段(生读)

  ①、    从“九十九”、“一“这两个数字中,你又读出了什么?

  ②、“九十九”让我们感受到它经历的困难那么多,可它害怕了吗?“一”让我们感到它生存的希望那么小,可是它放弃了吗?生齐读

  (三)、品味“伫立”,再赏树的傲立雄姿

  过渡:这株柳树,它就这样咬着牙,撑立在有着――(广袤无垠 青草覆盖的原野寸木不生 青石嶙峋的山峰)它就这样坚忍不拔,永不放弃地撑立在有着――(深邃的蓝天 凝滞的云团 悲壮和苍凉的青海高原上。)它就这样撑啊撑,撑出了高原上壮丽的――(风景)

  1、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描写柳树样子的话。这一回你们读的时候一定会有更深的体会。(师适时引导,体会柳树的精神)

  2、这株柳树像这个顶天立地的巨人,撑立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读读这段话。(配钢琴曲《命运》)

  3、所以作者在开篇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伫立在青海高原上。”这里用了一个“伫立“,而不用”撑立“,你觉得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板书:伫立)(表示是长时间地站着,这株柳树在青海高原上已经有很长时间了,肯定经历了很多磨难和困难才活下来的。它已经在高原上很久很久,我们也相信,它能继续在高原上撑立下去。)

  三、由物及人,深化形象。

  1、师:站在这株柳的面前,我不由的想到一个人海伦.凯乐,她就像青海高原这株柳(在遭受又聋又瞎的残酷打击下,还能聚合全部身心之力学习各国语言,最终成为一名世界杰出的女性。)

  2、你呢?你想到了哪个人?哪句名言、诗句?

  出示: 站在这株柳的面前,我不由的想到一个人(        ),他(她)就像青海高原这株柳(                                     )。

  3、汇报交流,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对人生哲理的认识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充分利用文末的点睛之笔由物及理,由现象到本质,让学生联系上文从整体上解读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在此基础上感悟到人生也应该不抱怨命运,以顽强的毅力和韧性与环境作抗争。】]

  四、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同学们,在人生的道路上,生活和命运不可能绝对的公平,但只要我们心中一直充满希望,凭借自己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去努力,生命就一定会产生奇迹,就像青海高原的这一株柳一样展现出属于自己的生命的光彩!

  ●板书设计:

  青海高原一株柳

  撑立{坚持不懈、宁死不屈、

  永不放弃、越挫越勇}

  伫立

  ●   教学反思:

  课文很长,很美,很深,这样的课文对学生来说,就有一定的难度,对于初教此文的教师来说,也同样如此。

  文中有很多精彩的语段,如第5节,如第7节,可惜没有要求背诵,只要求背诵最后一节,这节当然好,但前两节更好,因此我也要求学生背诵了。

  青海高原上的那株柳树“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存环境抗争”,让人无法想象这一“不可思议”的生存奇迹。读后震撼,但与生活实际却很远,学生怎么能感悟?

  还是开门见山,循着我的感受入手吧:“我一眼就瞅见了这株大柳树,不由得‘哦’了一声。”谁读了此文,不也会“哦”几声呢?那就在学课文的时候一起“哦”几声吧。

  为什么?为柳树独特刚毅的外形,为柳树生存环境之无法想象的艰难,为柳树生存的奇迹,为柳树超乎想象的毅力与韧劲,为柳树傲然于世的气概……

  “万条垂下绿丝绦”,柳树在我们一般人的眼里以“柔”著称,但在不一样的环境里居然可以如此刚强坚韧,环境造树之必然啊!

  直奔第5节,三句话,写了树阴、树干和树叶:一句一句地读,树阴如此之广,百十余平方米;树干如生铁锭般坚硬;树叶却是深沉苍郁的;这样的一株粗实坚硬的柳树真是“奇迹”!

  感悟“撑立”,支撑着站立,多不容易呀!在这样的环境中不要说一站就是多少年了,就是一天一个月都难,一年也绝不可能,寸草不生,更何况一棵柔柳呢?它要接受持久干旱与严酷寒冷的挑战,它要接受虐杀生灵的风霜雨雪的打击,它要接受铺天盖地的雷电轰击的灭顶之灾,可它居然一次一次地起死回生了!“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却在一线希望中成就了一片绿荫”,九死一生的柳树啊!那是怎样的“撑立”?我们不难道要“哦”吗?

  这“一株”中,我们看出了什么?一种奇迹,一种精神,一份傲骨,一份希望!师生与作者的感情相交融,在课堂中铿锵有力地奏响生命的华彩乐章,震撼了在场地每一个灵魂!

六上《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一课时设计 篇11

  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认为,小学一至六年级每一课生字学习都是重点。确实,有效理 解词语,是正确把握课文内容,深化内涵的基础和前提。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著名文学家陈忠实的作品,词句堆砌华丽,语言流畅,气势磅礴,恰当的比较、合理的想象使事物特征的描写更具感染力和震撼力,也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了相当的难度。下面我就以这篇课文为例,谈谈如何抓住词语,丰富课文内涵。

  一、扎实有效,理 解词语。

  理 解词语意 思,这是基本的学习手段,虽然学生在之前的语文学习中,已经认识理 解了很多词语,但面对一些新词的时候,学生依然会一知半解,甚至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有的时候,不一定需要查字典,只要我们老师进行稍微点拨,就可迎刃而解了。我采取了字面剖析、巧用近义词、联系上下文、对比词义、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来授学生以“渔”。当然,教无定法,唯有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钻研,才能取得不俗效果。

  1、字面剖析

  案例:

  学生:“锻铸”这个词语我不懂。

  老师:那你就字形看看,这个词语跟什 么有关?

  学生:有“金字旁”,跟金属有关,我想,就是炼铁吧!

  老师:对的!你知道炼铁的过程吗?

  学生:就是将金属在火中一次次煅烧。

  老师:是的。锻:将金属加热到一定温度使之变形;铸:将融化的金属倒进模子里冷却。每一块好钢好铁的诞生,非得经过一次又一次的锻铸不可!再读读这句话,想一想,这里的“锻铸”是什 么意 思?从这个锻铸中你感受到了什 么?

  学生1:这是一个经受了很多磨难的过程。

  学生2:我想到了“饱经风霜”这个词语。

  学生3:是指这株柳在青海高原上历经了千辛万苦。

  反思:汉语的构字方法有很多: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构词方法有很多:偏正、动宾、动补……像这类可以 “顾名思义”的词语也有很多,我们可依据造字构词方法,对词语进行有针对性地猜度。在这篇课文中还有“不可思议”、“寸草不生”、 “虐杀”等,只要我们老师引导得当,学生都能够凭借自己的已经有的知识积累理 解词语。

  2、巧用近义词

  案例:

  学生:什 么叫“广袤无垠”呢?

  老师:这里指什 么“广袤无垠”?你觉得它的近义词可以是什 么?

  学生1:指高原广阔无垠

  学生2:广阔无边

  学生3:辽阔无边

  学生4:无边无际

  老师:这就是广袤无垠的意 思。

  反思:“广袤无垠”这个词语对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后面的“无垠”,陌生的是前面的“广袤”。因此,我就利用其特点,请学生来说说这个词语的近义词是什 么,这样就化难为易。其实,除了采用近义词,有的词语也可以用说反义词的方法来理 解。

  3、联系上下文

  案例:

  句子:“这株柳树……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

  老师:这个“韧劲”你是怎么理 解的?

  学生:它让我想到柳枝,弯曲度很大,很难把它折断。

  老师:那在这里它又引申为什 么意 思呢,请你联系上下文看看。

  学生:我想,它是说这株柳树在困难的条件下,恶劣的环境下,没有屈服。

  学生:前面说它:“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存环境抗争。”这就是韧劲,就是不折腰。

  学生:它非常努力地向上生长,不被困难吓倒。

  反思:联系上下文理 解词语,是我们老师用得相当多的方法。确实,在不同的语境中词语所表 现的情感是不尽相同的,学生受年龄和经验的限制很难感受到这一点,怎么办?引领孩子们返回文本细细品味,从简单重复中发现丰富内涵,从而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品味出词语的味道来。

  4、对比词义

  案例:

  学生:老师,我不懂“撑立”。

  老师:这个在 理 解上确实一相当的难度,让我们现看看前面也讲到了一种立——伫立!同样都是立,它们之间一什 么不同呢?那得侧重前面的词来理 解了。

  学生:伫立是一种长时间的站立,而这个撑立,应该有“死死撑住”的意 思吧!

  学生:伫立让我想到这株柳在青海高原上经历了一年又一年的磨难,但屹立不倒。而撑立让我想到它是在硬挺着,硬撑着,是用最后一丝力气站着。

  反思:汉语中很多词可以组相近的词语,如何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解决浅尝辄止的词语理 解呢?在上述课例中,我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使学生明白了同是一“立”,但“立”的性质是不同的。更从这不同的含义中体会到了柳树那坚强不屈的精神品质。

  二、丰富内涵,深化词语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让词深入儿童的精神品质生活里去,”“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是的,词语只有与精神品质同构了,才能在主体心灵中获得持久的生命活力。《青海高原一株柳》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有着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课文不单单是在写这株柳,而是在颂扬柳树的精神品质,颂扬具有这精神品质的人呢?我是采用了抓住线索词语、点睛词语,让学生学着想象表达体会。

  1、线索词语

  每篇课文,都其中心词语或中心句,贯穿全文,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我们就可以抓住这样的词语展开教学,这样的方法尤其适合长文短教。这篇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教学的时候我就抓住“神奇”展开:发现它的生长环境、外形特点、成长历程、坎坷命运都是如此神奇,如此令人惊叹。使“神奇”不再是一个孤单的抽象的词语,在学生的精神品质世界中,它就是一株柳,一种精神品质,一个人!

  2、点睛词语

  老师:这里的“望而生畏”是看到了就害怕的意 思吗?

  学生:不是的。

  学生:这是一种敬畏。

  老师:那作者敬畏这株柳树的什 么呢?

  学生:敬畏它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

  学生:它旺盛的生命力和顽强的意志力。

  反思:不难发现,对这株柳品质的概括就是由这个“望而生畏”生发的。我就把这类词称为点睛词语。

  学生一方

  3、表达词语

  案例:

  老师:这株柳经历的苦难只有一次吗?

  学生:不是的。

  老师:从哪里看出来?

  学生:三个“多少”和四个“又”,还有“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

  老师:从这些词语中,你仿佛看到了什 么?能用这个句式来说说吗?

  (出 示:……(条件下)……其他的……只有这株柳……)

  学生:寒冬腊月,飘着鹅毛大雪,地上已经积起了齐膝深的白雪,其他的树木都冻死了,光秃秃的,在寒风中呼号!只有这株柳,傲然挺立在风雪之中,它说:“让这暴风雪来得更猛烈些吧!”

  学生:炎炎夏日,已经好几个月没有下雨了,干旱的黄土地裂开了一道道口子,别的植物都干枯而死,只有这株柳,依然挺立在骄阳下,它告诉自己:“坚持就是胜利!”

  学生:夜晚,下起了瓢泼大雨,忽然惊天炸雷劈断了柳树的枝干,柳树强撑这身体,对自己说:“明天就会好起来的!”

  ……

  老师:是啊,这株柳一次次起死回生是凭着自己那坚强的毅力在熬着,在挺着!

  反思:词语教学的最高境界是言语表 现。叶圣陶先生也说:“胸有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作为教师,就应该给学生创造表 现的机会。在上述教学片断中,我让学生把“多少”、“又”通过自己的想象和语言丰满起来,也使学生再一次回到课文,运用文中词语进行表达。

六上《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一课时设计 篇12

  课题 《青海高原一株柳》 姓名               班级               小组        【题解】 这是一篇散文。文题至少揭示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本文描写的对象是一株柳树;二是表现了这一株柳树的生长环境是青海高原。作者将“一株柳树”这一描写对象与“青海高原”这一生长环境融入标题,暗示着这株柳树必定有着某些不同寻常的地方,发人深思,引人动情。 学习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听写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2、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得强大的生命力。 4、积累与柳树相关的诗句。 学习难点 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得强大的生命力。 预习指导 学习心得/教学方法 【预习导航】 1、 你还收集整理了哪些资料?(作者、青海高原、边塞的诗词等)                                                                                                                                                                                             2、本文值得积累的句子、词语:                                                                                                                                                                                                     3、搜集有关柳的成语、诗句                                                                                                                                  4、填谚语:有心栽花花不开,                              5、摘抄文中的问句,体会语气。 a、惊叹而又疑惑        b、感叹、质问     c、敬畏、赞叹                                                   (   )                                                   (   )                                                   (   ) 【课文导读1】 1、 既然写“柳”,为何不以“柳”为题?这株柳树到底有何神奇之处?用“青海高原”来修饰又有何用意?                                                                                                                                                                                           2、 细读课文,分别找出具体描写一株柳、猜测与想象一株柳、灞河柳的相关段落。 具体描写 :      猜测与想象:         灞河柳:              3、青海高原到底是怎样的恶劣?那株柳树长得怎样?                                                                                                                       【课文导读2】 1、 这柳树凭着什么在青海高原上成为一方独立的风景?作者托物言志想要歌颂的是什么?                                                                                                                                                                                                           2、高原上的这株柳树在生长的过程中经历了哪些磨难,它为什么能承受?                                                                                                                                                                                                           3作者为什么还要写灞河柳?有何用意?                                                                                                                                                                                                    4读句子体会。 1).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神奇”在哪?作者为什么会对它产生望而生畏的感觉?)                                                                                                                                   2).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这句话仅仅在写柳吗?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课外拓展】 观察一种植物,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出它的特点。用上一些好词好句                                                                                                                                                                                                                                                                                       我的收获        自我评价 ☆ ☆ ☆ 小组评价 ☆ ☆ ☆ 教师评价 ☆ ☆ ☆

六上《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一课时设计 篇13

  一、复习导入

  师:你初读课题可能会有你的感受和认识。

  你强调了这一株柳给你的印象,你强调了这一株柳生存的环境。上节课我们强调了青海高原的恶劣环境,你记住了,是的,这是一株神奇的柳。这节课我们走进文中,从外形特点和神奇走近这株柳。

  二、围绕学习目标,聚焦重点段落。

  (一)、品读第五小节,明晰柳树形象

  师:读一读第五小节,哪些词值得你关注,你懂得了什么,自由读,各人读各人的。

  生自由读课文,仍是一起读。

  师打断:孩子们你们心很齐,但强调一下各人读各人的。

  学生读课文,仍有部分齐读。

  师打断:哪些词引起你的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生:百十余平方米。

  师,相当两间教室呢,想一想怎么读出来。

  生再读。

  师,还关注到什么词

  生撑立。

  绿感到这棵树长得很茂密,

  师:我也关注到一个词:巍巍然,(板书)你怎么样读这一段文字,让我们感受到这个词带来的形象呢

  生读。

  师,我感受到巍然,但还差那么一点儿,你再来读。

  又一生读。

  师:读得真好,立刻就有一种巍巍然。几笔就勾勒出这株巍巍然的柳树,想象这株柳树,再来读这一段。

  生齐读。

  师,读得真好,如果再慢一些会更好。难怪作者说它是一株神奇的柳树,怎么不令作者浮想连翩呢,想一想作者都想了什么?读一读。

  生自由读课文。

  (二)、品读6-8节,感悟柳树精神。

  师:好,同学们,在作者想象中,这株柳树生存得容易吗,那些词语感受到作者说它生存得艰辛。6、7节画下来。由于时间关系,同学们可以选择一处作重点批注。

  批注内容不要长,简单几个字,能表达出你的感受就可以了。

  我们来一起分享一下你的读书心得。

  生:复苏,感受到艰辛。

  一茬一茬,而它又生存了下来。

  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从这个句子感受它顽强的精神。

  师:张老师的巡视中,许多同学关注了第7小节,言简而意丰。我想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这一小节。

  生读第七小节。

  师:好的,你有没有注意到。这段文字一共有四句话,好好读一读,从句子与句子联系上或内容上你能有什么发现?小声读。

  生默读。

  师:有发现吗?只有一生举手。被我问愣了,张老师提醒下,第四句话又在写什么?发现了吗

  一二两句写了什么?

  生:生存不容易。

  师:可是这一小节都写了不容易。

  生:它经历的不容易。

  师:就是具体环境下的不容易,第三句话呢

  生:总结了起死回生。

  师:最后一句话呢,

  生:它的精神。

  师:升华了。通过你们读书和思考。真了不起。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安排呢,再读一读,想一想。

  生读。

  师:你懂得了什么

  生:读课文。

  师:我来读一读。我读的会有变化,注意我的变化。仔细听。师读。听出来了吗?

  生:经历的地方,高原加重,最后又读慢了。

  师:感受到不易,高原环境的恐怖。怎样读?

  生读文。

  师:我听出来了一点点。我感受到高原的恶劣,但柳树的不易弱了一些。谁再来读?

  生再读。

  师:第三句话怎么读呢?

  生读。

  师:为什么这样读呢?

  生浓缩在这一句话中。

  师:层层递进的句式。我想把我的感受也读给大家听一听。 当我读这段文字时,我被作者丰富的想象和浓浓的情感深深地感动着,你们也来好好读一读。

  生:投入地齐读。

  师:你们最想听谁读?谁最想读?

  生读。

  师:难怪作者说神奇得令它——,还看板书。师复述课文。

  这一实一虚,才使得这柳树丰满起来。以后写作也用这种写法。作者为什么还写家乡灞河的柳呢。谁还没举过手。

  生:相比较,反衬出高原柳树的不容易。

  师:你说作者难道只想给我们介绍一株柳吗?简介陈忠实。

  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想说的,你觉得作者仅仅是写柳树吗

  生我觉得他在写自己。我觉得与柳树有关。

  师:你们都是陈忠实的知音呀。正是因为他从这株柳树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生命,拿起文章,读最后一节。

  今天有什么收获?读书方法、写作方法、

  生:我从读书方面,我明白了读书要有感情地读。要把看到的想到的结合起来写。

  师:你们不仅读到了一株柳,还读到一种精神。

  生:我从写作方面,知道由景到人,可以有实有虚,去想象。

  师:也会写了。大家都很有收获。

六上《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一课时设计 篇14

  认识陈忠实,源自那部《白鹿原》,那部被誉为“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的《白鹿原》,只记得大学时为了借阅这本书,还曾上图书馆预约,它的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终于借到手后,我读它的状态用“废寝忘食”来形容也丝毫不为过。于是,我喜欢上了这个作家。

  第一次教六年级时就对《青海高原一株柳》这篇课文兴趣浓厚,只因它出自陈忠实之笔。第二次教,依然兴致不减。这篇课文以优美的笔触,大胆的猜测和想象,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树,经过高原风雪,雷轰点击,却顽强地活了下来,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个壮观而独立的风景,赞扬了柳树伟大的生命力,表现了作者对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敬畏与赞美。

  在这堂课上,我始终紧扣“神奇”两字,以“神奇”为切口,和学生一起走进文本,研读文本。课一开始,我问学生:在作家的心目中,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随即板书“神奇”,并出示这句句子。紧接着就请同学们随着作家的视角亲眼目睹这株柳树,看看这是一株怎样“神奇”的柳树?在细读课文第五自然段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两合抱粗”、“百十余平方米”、“粗实而坚硬”等感受柳树外在的神奇。在理解柳树顽强非凡的生命力的时候,我紧紧抓住“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这两句中的“巍巍然”和“撑立”上。然后非常自然地用一句话“这样一株神奇的柳树仅仅是指它样子的神奇吗”过渡到第六、七小节,抓住“干旱”、“寒冷”“不可思议的奇迹。”“经受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一遍又一遍引读这句话,让学生了解这株柳树在经历了无数次干旱、严寒、高原风雪和雷轰电击却又能一次次活过来,从而更深刻地感悟到这株柳树顽强的生命力和内在的神奇!

  上完第二课时,有孩子跟我说:“老师,我觉得霍金就像这棵柳树!”多么强的领悟力啊,我们还没上第三课时,还没“由树及人”讲解这篇课文给予我们的精神财富,孩子就能心领神会,我抚摸了一下孩子的头,开心地笑了。

  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

  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

  深邃的蓝天      凝滞的云团

  悲壮和苍凉     

  2、要是能够让同学听了你的朗读能够想象到这样的画面就更好了,谁愿意再来试试?

  3、在你的眼中这是一片怎样的土地?

  4、同学们,作者站在茫茫高原,一眼望去,这里没有清澈迂回的河流,只有(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没有松软肥沃的土壤,只有(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没有鸟语花香的生机,只有(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团)。这样的青海高原是如此的——悲壮和苍凉

  5、就在这莽莽高原之上,生长着唯一的一株柳树,在作者的心目中这是怎样的柳树呢?

  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6、在作者的眼里,这株柳树有多神奇?谁再来读?

  7、望而生畏,畏在字典中解释为害怕,那在这里是害怕吗?是什么?敬畏

  8、神奇到令作者敬畏的地步——一起读。

  (二)、走近柳树,感受神奇

  1、这株柳树到底神奇在哪里呢?同学们,想亲眼目睹这株柳树吗?这株大树,每一处都是绚丽的风景,都值得你去细细欣赏。作者又是怎样描述这株神奇的柳树的?请你们打开课本,自己读读课文的第5小节。看看哪一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抓住其中关键的词语,在旁边写上自己的体会。

  (屏幕出示课文第5小节内容)

  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枝叶覆盖出大约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原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的感召。

  2、这一株柳树最吸引你目光的是哪一处?哪里让你感受到它的神奇的?

  3、交流:

  a“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

  师:它的叶子是——

  生:非常苍郁,非常深沉的

  师:这是高寒和缺水锻铸出来的一种绿,看到过柳树这样绿的叶子吗?

  生:没有看到过

  师:那你看到的柳树的叶子是——

  生:它是非常嫩绿的,像草一样的颜色。

  师:哦。你看到的柳树的叶子是——

  生齐:嫩绿的。是——翠绿的,是——草绿的,是——鲜绿的。

  师:是啊,这株柳树的叶子少了一份青翠,少了一份鲜活,多了一份苍郁和深沉。够特别的吧,谁来读?

  师:好,你还想读哪句呀?

  b:“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树叶覆盖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

  师: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高大粗壮

  师:你们觉得哪个词让你感觉到这柳树特别的粗壮高大?

  生:我从“两合抱粗”还有“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可以看出这棵柳树是十分高大。

  师:“两合抱粗”,两合抱粗到底有多粗,来我们两个人合作来演一演。

  师:这么粗壮的柳树你们看到过吗?生:没有。

  师:而且你们看,它的树阴有百十余平方米,我们上课的教室大概是四十多平方米,也就是说相当于二三个教室,那么大的一片树阴,可见树冠的高大。谁再来读读这句话,读出它的高大粗壮来?

  生1:读。

  师:呀,我觉得还不够大唉。

  生2:读。

  师:还有哪句话也让你感觉到了这棵柳树是这样的高大粗壮?

  c: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

  师:粗壮高大,你从哪个词语中读出来的?

  生:我从“巍巍然撑立”这二个词可以看出。

  (点击“巍巍然撑立”)

  巍然是什么意思?——“巍巍然”就更加高大了,你看到什么了?对啊,这是一株参天大树啊!——读完整了“巍巍然撑立”——再读这个词“巍巍然撑立”!——谁愿意来读读这句话,读出顶天立地的气势来!——多么高大伟岸的身躯啊,一起读!

  d“树干和树枝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

  师:你觉得这株柳树的树干和树枝跟咱们平时看到的有什么不同吗?

  生:我们平时看到的柳树的树干和树枝都是细细长长的,而这棵柳树的树干和树枝却是很粗,很坚硬。

  师:“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多么柔顺啊,而这柳树怎么会有这么粗实和坚硬的树干和树枝呢?太神奇了。谁也来读读这句话?

  生:读句。

  师:硬到什么样的地步?

  生:硬到用刀都刻不动的地步,像铁一样。

  师:你从哪儿体会到的?

  生: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

  师:在作者看来,那粗壮结实的枝干就是一块经过大自然锻铸的铁块,敲一敲,似乎能够听到金属特有的“铮铮”声。谁来读?一起来!——这又是它奇特的地方,枝干特别坚硬

  4、此时,我们的眼前就出现了这样一株柳树,他傲然伫立在天地之间,(板书:擎天一树绿),在茫茫高原的映衬下,处处显露出它的奇特。

  5、难怪,作者会说(屏幕出示第2小节内容并齐读):“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人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6. 看,枝干——粗实坚硬,叶子——苍郁深沉,形态——高大挺拔,作者就是抓住了这些特征,向我们展示了它的神奇与伟岸!——齐读第5小节。

  师:柳树是这样的高大、粗壮而挺拔,所以在这里它说是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板书:撑立)

  (三)聚焦“撑立”,读出精神

  师:撑立还可以说成什么立?

  生:屹立,矗立

  师:屹立,矗立同样能让我们感受到柳树的高大粗壮,那作者为什么要用撑立呢?

  这个撑立还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撑立让人感觉它的生长过程特别不容易

  师:是啊,手掌用力抵住就是“撑”,看来这株柳树在青海高原遇到了哪些困难让你感觉特别不容易?默读课文6,7自然段,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它在高原上生存下来特别的不容易?圈圈画画,写出你自己的体会

  生:读课文6、7节。

  1.生:读“自古以来,人们也许年复一年看到过,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许熬过了持久的干旱,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冷。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

  (1)读句,你能说说你的感受吗?请2~3个学生畅谈感受。

  生:这些树木不容易在这种地方生存的,因为这种地方不但有寒冷,而且有干旱,在这恶劣的情况下柳树是不容易生存的。

  生:高原的环境十分恶劣,十分残酷

  师:哪个词让你感受到了?

  生:绝不宽容

  师: 知道高原上的干旱和寒冷有多残酷吗?

  出示——干旱的时候连续半年都不下一滴雨,最冷的时候达到零下几十度,这可是举世公认的“生命禁区”!这就是—(点击“持久的干旱”“严酷的寒冷”,)。

  读了这个资料,你有怎样的感受?

  所以。读好这句话——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

  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了下来,熬过了一年又一年,这真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难怪作者会这样感叹——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2.它所经历的考验只有持久的干旱和严酷的寒冷吗?

  生:“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

  师:屠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和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

  风雪并不可怕,可是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你能想象吗?闭上眼睛,用心去听。

  在这样急骤的风雪下,它可能——(指生想象说话)

  这雷电也不是一声炸雷,一道闪电,而是——铺天盖地,铺天盖地这个词意味着什么?

  师:是啊,柳树遭受着这样无情的摧毁,这就是——(屏幕投射)

  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

  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

  师:面对这样凶狠残暴的风雪雷电,柳树害怕了吗?而是——(点击变红: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谁来一个人读读这二个半句。你读。

  生:读。

  师:从这两个半句中你仿佛看到了——

  生:它在和恶劣的环境拼命的抗争

  生:他在和死神较劲呢

  师:把你的感受放到朗读中去,来读好这两个半句

  师:我听出来了他在咬着牙坚持。谁再读?(生读)

  师:他在拼命地熬啊,挺啊,坚持啊。谁再读?(生读)

  师:它就是这样撑过来的。大家一起来读读这二个半句。读。(生齐读)

  师:同学们,柳树经受这样的摧毁仅仅是难得一次吗?

  生:不是。

  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我从“经受过一次又一次”和“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这二个词说明它经受的摧毁不止一次。

  师:是啊,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还有,你说

  生:还有“冻死过多少次”这个词可以看来。

  师:你们看这里用了几个“多少”?(点击变红)谁 能读好几个带“多少”的短句。

  生1:读。这摧毁是这样的频繁!

  师:柳树遭受的摧毁是多么地残暴,多么地频繁。但柳树畏怯了吗?

  生:没有。

  师:没有畏怯,而是冻死过多少次——(指名读)又复苏过来,

六上《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一课时设计 篇15

  一、说教材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以酣畅淋漓的笔触介绍了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粗壮的柳树,这棵柳树虽然是一株极其平常的柳树,但是又是一株令人敬而生畏的、有着顽强的精神、神奇的柳树,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艰难,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生存环境抗争。

  二、说学情

  虽然六年级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了较大的发展,感悟和品析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对柳树也是其熟悉的事物,也学过关于咏物、表现生命力强的文章,但学生并没有接触过侧重通过环境的描写、多角度的比较来咏物并表现人生哲理的文章。

  鉴于以上分析,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考虑,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学会课文中7个四会字和5个二会字,重点理解“锻铸”“虐杀”“摧毁”等10个词语。

  2、通过研读语言文字和合理的想象能够体会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进而能够理解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命运作抗争的人生哲理。

  3、凭借语言材料激发学生热爱生命、不抱怨命运、敢于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情感。

  4、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说教法

  本课我将采用以读促悟,以悟导读的教学方法。古今有多少名句格言都是说读的重要,比如“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等,而现今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也认为“语文教学就是要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就是通过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从中可见朗读的重要。在学习本课时,为了让学生在反复的读中品味感情,又使其不感厌烦。我运用了多种朗读的方法,比如:范读、指名读、齐读、自由阅读等。

  四、说教学过程:

  这篇课文分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分两个板块开展教学,一是以青海高原地貌的图片、录像导入,让学生直观感知青海高原的气候和地理特点。二是通过放声自由朗读课文、指名分节检查读课文、快速浏览课文了解大意、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怎样的柳树等四遍目的不同、要求不同、形式不同的读书,为第二课时进一步精读课文扫除障碍。第二课时根据课文特点,紧扣“神奇”展开教学,这是明线,以作者的情感深化为线索,这是暗线。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去触摸作者受震撼的心灵,进而去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去感悟不抱怨命运,以顽强毅力和韧劲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人生哲理,从而实现师生与文本、与作者之间的心灵对话。为此预设了以下四个学习活动:环节一:图文对照,感知困境中的柳树。

  1、投影一幅广袤无垠的青海高原图片,创设学习情境,学生自由读读课文3—5自然段,想一想并说一说,这株柳树是极其平常的柳树,为什么它生长在青海高原上就使得它神奇。

  2、在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柳树的外貌体会柳树的神奇:

  扣住“神奇”,学生的学习活动有了落脚点,并依据课文特点采用了比较、环境渲染、图片创境设情等方法体会“神奇”,同时巧妙地抓住每节最后一句话让学生感悟作者情感的提升,也感染了学生自己。说、读、悟融为一体。

  环节二:引发想象,感叹生长中的柳树

  1、指名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第6、7自然段,体会在作者的想象中,这株柳树的生长过程又表现出怎样的“神奇”。

  2、在交流中引导学生读第6自然段的语句并抓住“有幸萌发”“保存生命”“继续存活”三个方面体会柳树的神奇,然后用“(什么条件下)其它的而只有”的句式灵活地说一说在这三个生长过程中柳树的神奇,接着通过朗读和体会“奇迹般”“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来感悟作者的情感和提升学生的情感。

  3、在初步体会柳树长粗过程的语句的基础上想象柳树遇到高原风雪、雷轰电击以及其它灾难的情景,并扣住“多少”“一次又一次”用想象读增强体验,然后抓住“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通过说和读来感悟作者情感的进一步提升。

  首先抓住关键词语引发学生与作者一起想象,情景交融,接着在作者想象的基础上,进而描述情境引发学生再展开更为具体的想象,让学生对柳树顽强的感悟更加直观和强烈。同时,学生想象的过程中在口头表达和思想认识方面的语文素养都有了展示和提升的空间。

  环节三:整体回顾,深刻体味人生哲理

  1、小结上文的学习,引出“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然后引导学生联系上文体会“九十九条死亡之路”。

  2、探讨柳树是靠什么成就了一片绿阴,然后以“这篇课文仅仅是在写柳树吗?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在平等对话中揭示人生哲理。

  对人生哲理的认识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充分利用文末的点睛之笔由物及理,由现象到本质,让学生联系上文从整体上解读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在此基础上感悟到人生也应该不抱怨命运,以顽强的毅力和韧性与环境作抗争。

  根据学生实际,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描写一下家乡的一棵树。

  (2)搜集有着柳树精神的人。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六上《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一课时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