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案例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案例

颜值担当 点赞 分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案例

微信扫码分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案例

【片段】
师:杜甫为什么会“喜欲狂”呢?
生:因为他在剑外忽然听到了官军收复蓟北的消息。
师:为什么他听到官军收复蓟北的消息会“喜欲狂”呢?课前老师曾布置大家搜集“安史之乱”的资料,请大家谈谈你读了资料之后的感受。
生:“安史之乱”让人民流离失所。
生:“安史之乱”使国家分崩离析。
师:同学们,杜甫在乱军横行、生灵涂炭的战乱中度过了7年。7年,2500多天呀,杜甫日日夜夜都在盼望着早日结束漂泊的生活,重返故乡。盼呀盼呀,他盼得头发都白了。那一天,他突然听到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的胜利喜讯——(学生齐读古诗)
师:现在,你对这首诗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呢?你又明白了什么?
生:杜甫回想这7年来的种种艰辛,不禁悲从中来,所以“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生:这也是喜悦的泪。一切苦难终于像恶梦一样过去了,他终于可以重返故乡了,他喜极而泣。
生:当杜甫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的时候,是悲喜交集,百感交加。
师:他是怎样“狂”的呢?
生:他“漫卷读书”,胡乱地将书籍和诗稿一卷,再也无心伏案读书了。
生:我想补充一点。杜甫曾经写过“读书破万卷”,一个这么爱读书的人现在竟无心读书了,这是多么反常的举动呀!从他这种反常的表现中,我感觉到了诗人的“喜欲狂”。
生:从杜甫的“放歌”、“纵酒”,也可以看出他“喜欲狂”。我通过查资料了解到,当时杜甫已经52岁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既尽情歌唱,又开怀畅饮,真是“喜欲狂”呀!
生:杜甫还想象了具体的还乡路线: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觉得自己仿佛已经很快地乘船从巴峡出发,穿越巫峡,马上便到了襄阳,旋即又奔向洛阳。
生:我还从“青春作伴好还乡”中感觉到了诗人的“喜欲狂”。旅途有宜人的景色,又可以那么快、那么顺畅地返回故乡,想到这里,杜甫又怎能不“喜欲狂”呢?
师:公元763年的那一个春天,应该是杜甫一生中最难忘、最温暖的一个春天。在这个春天,杜甫听到了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在这个春天,杜甫即将结束漂泊的生活,返回日夜思念的故乡。(师范读全诗)
师:让我们试着把这种“喜欲狂”的感受通过我们的朗读表达出来。
(学生反复练习,指名朗读时读得入情入境,读出了诗歌的韵味)
【思考】
学生的朗读必须经历一个从“读进去”再到“读出来”的过程。“读进去”就是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来”就是把自己对文本的感受、理解通过恰当的语气、语调转化为有声的朗读。学生只有真正体会到作者的强烈情感,其情感之弦与作品发生和谐共振时,感情朗读才能更有效。
常常听到有教师在课堂上说:“我们要读出自己的感情”,“要带着悲伤的语气读”,“要带着激奋的感情读”……而学生要么读得很平淡,要么装模作样、无病呻吟,令人大失所望。因为感情是在体验中、感染中、共鸣中自然生发的,不是靠外在的指令产生的。如果学生不能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不能深入地体会作品、作者的情感,他们就难以真正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朗读中。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案例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