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桃花心木》课堂实录

《桃花心木》课堂实录

无风无月 点赞 分享
《桃花心木》课堂实录

微信扫码分享

《桃花心木》课堂实录(精选13篇)

《桃花心木》课堂实录 篇1

  【教材简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课文《桃花心木》是中国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撰写的一篇中心突出、内容含蓄、寓意深刻的散文。文章先写“我”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即高个子种树人培育桃花心木苗时显得不按规律,漫不经心,于是心中生出许多疑团。后来通过与种树人的交流才明白原来种树人貌似不懂规律、缺乏爱心的种种举动恰恰是为了让树木自己学会适应不确定的环境,以便更茁壮、更坚强地成长。种树人的言行使“我”深受感动,并从中感悟到人的成长其实也是如此:唯有经得起各种不确定因素磨练与考验的人,才能在生活中练就独立自主的心,才能更顽强、更灿烂地生活与成长。全文借种树喻育人,清新平淡之中饱含深远的意味。

  【设计理念】

  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教学该关注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课文教材要“告诉”我们的知识结论。对学生的发展而言,更具价值的是学习过程的展开以及这些过程展开中学生的经验唤起、情感参与,学生的方法运用、体验感悟,学生的智慧生成、精神启迪等。因此,本课教学最重要的责任不在于“教教材”──让学生理解和领悟作者的感悟,而在于以教材为凭借,让学生在阅读与交流中经历“发现奇怪现象→产生见解与疑惑→深究内在原因→产生自己的体验感悟→提升认识水平和精神世界”的过程,即让学生在自己的语言实践活动及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去发现、去思索、去感受、去体验、去建构起他们自己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以教材为凭借,引领学生关注生活现象,引发深入思考,产生独特体验,发表独到见解。

  2、在对种树现象及缘由的学习探讨过程中,领会种树人语重心长的话语,受到生活与成长的启迪,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精神世界。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唤醒经验

  1、谈话交流:

  同学们,你们都有养过花、种过树吗?你们通常是怎么照料它们的?今天,我们也要来认识一位种树的人,可是他种树的方法和我们都不一样。他种的树有个很好听的名字。

  2、揭题读题:

  谁能把课题读一读,指名生读。

  师:桃花心木是什么样的树?有谁能介绍一下?

  指名介绍。

  3、出示课件帮助了解桃花心木。

  4、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指名学生质疑。

  生:作者为什么要以桃花心木为题?

  生:我想知道桃花心木与种树人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生:我们要学的这组课文都是借物喻人的,我想知道这篇课文想借桃花心木说明什么道理呢?

  二、读中感知,读中生疑

  1、设问读文:

  师:同学们的问题都很有思考的价值,现在带着这些问题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的音,思考一下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2、认读这课中出现的生字:

  出示课件,边读边注意指导学生正确的读音、书写和词语的含义。

  3、指名分段朗诵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想表达什么见解?

  师评价读课文的同学。并指名回答问题。

  生:我认为这篇文章写了作者看到种树人来给树浇水的时间不一定,很奇怪。通过与他交谈,作者悟出了一番道理的事。

  师:大家同意她说的吗?

  生:同意。

  师:那么作者想表达什么见解呢?

  生:想表达人不能依赖别人,要*自己的力量生存。

  生:我从课文第十四自然段知道,人和树一样都得不断地锤炼自己才能成为有用的人。

  4、看来同学们对这篇文章有了一定的理解,现在请同学们用比较快的速度来默读全文,结合符号阅读法:并用波浪线画出你有感触的地方,在旁边写上简要的感想;用直线画出你不懂的地方,打上问号,等会提出来。

  5、生质疑。师评讲问题:

  生:我想知道书上为什么说“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生:这篇文章中有三个“不确定”,这分别指的是什么?

  师:好,我们一起来找找看,是哪三个“不确定”。一起在书上勾画。

  师:这真是个有价值的问题!

  生:在第十四自然段说“在不确定的环境下,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和情感的感知”,是什么意思?

  生:我想知道种树人为什么先“笑着说”,后来又“语重心长”地说?

  生:种树人为什么要模仿老天下雨来种树呢,老天本来就不定时下雨呀,这还需要模仿吗?

  师:刚才同学们提出了很多很有意思,也很有价值的问题。现在我们就通过学习在课文中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

  三、读中深究,交流感悟

  1、读中充分感知文字内容:

  ⑴ 师: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写种树人如何给树苗浇水的句子画下来。

  ⑵ 指名生读文:

  生:读文第四自然段,并总结出种树人浇水不规律。

  ⑶ 师:对从这一段我们知道种树人浇水的时间不规律,浇水的量也不规律。

  板书:

  时间,浇水的量。 

  ⑷ 齐读

  ⑸ 师:对种树人这样种树,我们有什么样的感受?我们平时如果种了一棵树,养了一棵花,我们会怎么对等它们?

  生:我会每天定时给它浇水。

  生:我还会精心照顾它,浇水,施肥等。

  师:作者和你们一样对种树人的这种对待树苗的方法感到非常奇怪,我们再读四、五自然段读出作者心中的疑惑。

  生自由读,指名读。

  2、抓住要点,细细品味:

  ⑴ 师:作者对种树人这种奇怪的感觉越来越强烈,我们自由读读7、8、91、0、11自然段,看看你能读出作者的这种越来越奇怪的感觉吗?

  ⑵ 指名读、齐读。

  3、引领思辩,提升认识:

  ⑴ 师小结:在种树人这样隔三差五的浇水过程中,一些树苗都枯萎了。作者先认为这个种树人太懒,但种树人却记得带些树苗来补种枯萎的树苗,而且还从从容容的,其实说明他其实怎么样呢?

  ⑵ 生:说明他心里其实很在乎这个树苗。

  ⑶ 师板书:心中有数

  ⑷ 师生接读这两个问句。

  ⑸ 师:联系上文我们更加知道桃花心木是一种很珍贵的树,种树人却这么不细心地对待,作者当然就越来越奇怪了。好多问题等着跟种树人提呢,我们下节课再来了解种树人这样种树的原因吧!

  【板书设计】

    桃花心木

  种树人       

  不规律 时间

  浇水的量

  (心中有数)

《桃花心木》课堂实录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含义深刻的语句的理解,体会文中深刻的人文道理,从而感受育人、做人的真谛。

  2.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及出现的新词。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种树人的话

  教学过程

  一、启读,激趣质疑引入文

  1.教师讲述《夏令营中的较量》。

  2.请学生自由发言。听了这个真实的故事,你有些什么想法?

  3.小结:同学们,我们这次的较量谁输了,输在哪里?今天我们就一起到《桃花心木》那里去寻找答案。

  二、初读,整体感知观其貌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要求:字字入目,做到三不:不加字、不减字、不错字。

  2.小组交流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3.教师请举手最快的前十名同学串读课文。

  (师生共同正音,并对他们积极读书的态度予以表扬。)

  三、精读,潜心会文领其意

  1.教师:同学们,读书只做到正确流利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把书读出情、读出意、读出味、读出神,同学们经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达到这样的要求,那么大家刚才提出的问题一定会迎刃而解。

  2.再读课文,画出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3.反馈学生画出的句子及不懂的地方。

  4.抓住重点句段,感悟育人真谛。

  学习12、13自然段。

  ①指名读。想一想:这两段主要讲什么?

  ②逐句品读。引导学生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并相机指导朗读。

  ③全班交流自己从读中体会到了什么?

  ④教师小结。

  学习14自然段。

  ①投影出示此段课文,全班齐读。

  ②自由朗读,小组交流读后的感受。

  ③小组派代表,全班交流。

  教师引导理解:”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④学生自悟,有感情地朗读。

  学习第15、16自然段

  ①愿意读的同学一起读。

  ②小组讨论:桃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

  ③全班交流。小组派代表发言,师生共同评议。

  四、展读,联系实际话育人

  1.分角色表演,种树人与“我”之间的交流。

  ①同桌组合练习。

  要求:注意人物的身份、语气、可以自由发挥。

  2.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想法。教师与学生互相交流。

  3.教师小结:

  同学们,成长为一棵抵御风雪,顽强生存的参天大树的确要付诸于不懈的努力。在挫折与逆境中锻炼、成长,才是我们应该走的成才之路。

《桃花心木》课堂实录 篇3

  课文分析

  这篇课文,借种树喻育人,写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和道理,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文章先写乡下老屋旁的大片空地,被人租种桃花木树苗,树苗尚小;再写种树人育苗却没有规律,使"我"非常奇怪;接着自然引出种树人的一番道理,使"我"从中悟到了育人之道。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下面词语“插秧、枯萎、锻炼、勃勃生机、莫名其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通过对含义深刻语句的理解,体会种树人的用心,理解作者从中领悟的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从而感受育人、做人的.真谛。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桃花心木的资料和图片,了解桃花心木这种植物。

  2、搜集林清玄的作品,读一读,体会一下他的作品风格。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忆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桃花心木》,出声音朗读课文,回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我对种树人奇怪的举动产生疑问,通过交谈,找到了原因,并且从中悟出了做人的道理。

  二、朗读质疑,抓住重点

  1、主要讲桃花心木,那么桃花心木什么样啊?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图片,(出示课件),你能用一个词说说它的样子吗?

  速读课文,作者是怎样介绍桃花心木样子的?

  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

  2、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再读一读这句话,感受它的高、直、美(自己练,指名读)

  3、这样一棵桃花心木,它是如何长成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3—11自然段,回答问题,注意把相关语句画出来(出示课件)

  谁来说说,他哪奇怪呀?这是什么不确定?

  (板书:天数不定、水量不定、时间不定、苗数不定)

  哎呀,这个人真是很奇怪,不光我们觉得奇怪,作者也觉得很奇怪,我们看他提出了哪些疑问呢?

  作者发现时间不定,为什么时间不定?为什么水量不定?为什么带来的树苗不确定?他还不是每天都来,为什么天数不固定呢?

  三、默读思考,切入重点

  1、发现了这些奇怪的举动,产生这样的疑问,现在你们自己默读12—13自然段,看看能不能帮助作者找到答案,你能解决哪个问题?

  (板书:自找水源、汲水生长、拼命扎根、减少枯萎)

  2、了解了种树人要让桃花心木自找水源、汲水生长、拼命扎根、减少枯萎,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换句话说,能长成百年大树的树具备了什么能力呢?

  学会自我生存

  3、我们同学昨天提出了一个问题,一些桃花心木为什么会无缘无故枯萎,那现在大家看一看,那些枯萎的树是一些什么样的树?

  四、自读合作,解决难点

  1、我们现在知道了种树人希望桃花心木具有自我生存的能力,仅仅是桃花心木需要这种能力吗?自读14—16自然段,看看你读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都用笔在书上标注下来,再与小组同学交流,都不明白的一会儿我们全班讨论。

  2、桃花心木是依靠什么从及膝高长到与屋顶一般高的呢?

  自身的生存能力

  3、种树人更关注的不是桃花心木的生长程度,而是桃花心木的生存能力,而桃花心木有了生存能力,离开了任何人都可以生存,所以文章结尾说……(出示课件)

  五、畅所欲言,扎实训练

  (出示课件)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阳光总在风雨后”,“万物竞天,适者生存”,树虽如此,更何况我们人呢,今天学完这篇课文后老师也很受启发,希望我们都能够做一个经受得起考验、独立自主、具有自我生存能力的人!

《桃花心木》课堂实录 篇4

  一、教师思考

  新的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主体如何发展的最基本形式,要求个体对为什么学习、是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映,是教学条件下的学生的高质量的学习。

  二、教学理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的实践活动。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和选择性,教师则是学生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阅读实践中,应力求做到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和谐统一,要坚持以“读”为主线,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三、教学特色

  自主阅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主动发展。

  四、设计说明

  1、学习目标的自主性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什么有“作主”的权力,教师不能包办。学习目标的自主确定,是学生主体重新构建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一刀切”地用集体的学习目标来取代学生自己的学习目标。

  片断1:

  师: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种树人是怎样种桃花心木的。

  生:我读懂了种树人浇水没规律。

  ……

  [这样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和信任,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促进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2、学习方法的自主性

  学习方法是不能移植的。每一个人的学习都有自己的方法,人只有能按自己的方法来学习知识,理解知识,并在学习过程中完善自己的方法。让学生自由地读,自由地学,自由地感受,自由地表达,学生有了自由,就有了灵性,就会冒出创造的火花,课堂上就会形成“场”的效应。

  片断2:

  师:你最喜欢课文的那一段?

  生:我最喜欢种树人语重心长的那段话。

  生:我最喜欢种树人种树的那一段。

  ……

  [只有自由,才能学到知识。阅读教学中人本思想,意味着对每个学生阅读个性的尊重。同时教师也并没有放弃指导,只是指导开放性的。]

  3、体验感悟的自主性

  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手的情感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真是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第斯夺惠曾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

  片断3:

  师:阅读别人的作品,要和阅读自己的生活相结合。谁愿意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广泛地自由谈。

  ……

  [学生的感受是独特的,这种独特的感受是教参上没有的,所以这迷人的个性色彩,非常珍贵的。]

  4、问题情景的自主性

  “提出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最有魅力的教学,就是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与知识产生共鸣。因此,我们要尽量克服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应让学生摆脱思维的束缚,激活创新的火花,从而形成阅读能力。

  片断4:

  师:大家读懂的内容可真多,那么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生:我想知道眼前树木仅及膝盖,急需管理和照顾,种树人为什么还那么懒懒散散、漫不经心呢?

  ……

  [“你想知道什么?”这里真正把学生放在了主体的位置,并激励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教师把自己扮演成与学生一起探索

  问题的参与者,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高了。这样的阅读教学才是高质量的。]

  五、教案设计

  桃花心木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二)能力培养点

  1、培养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培养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感悟到作者接种树喻育人,懂得人应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学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不能养成依赖的心理。

  (四)美育渗透点

  使学生感受到人生之美在于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在于学会自立、自强。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

  探究、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学生学法

  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主动发展。

  三、重点、难点

  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而悟出课文是借树喻育人,体会其中所含的深刻道理。

  四、教具准备

  cai课件

  五、教学步骤

  桃花心木

  一、导言:

  生活的大海并非永远风平浪静,人生的旅途也决非平原纵马,永远一路顺风。人的一生总要经历这样或那样的挫折与磨难。再不幸与磨难中,有的人悲观消沉,最后被困难所击倒。而有的人却不甘沉沦,将腰杆挺的更直,从而成为杰出的人才。正如种桃花心木的人,不定期地照看桃花心木一样,有的桃花心木在自然界的考验中枯萎了,有的却能长成百年的大树。这节课我们就继续的欣赏和学习中国台湾当代名作林清玄《桃花心木》。

  二、学习课文

  (一)师:谁愿意朗读课文。师指名读,其他同学看屏幕,边听边思考:你听懂了什么?

  师引导学生读懂种树人是怎样种桃花心木的。

  生:……

  (二)师:同学们读懂的内容可真多,这说明咱们读书都非常认真,那么,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生:……

  (三)师:请同学们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看哪些问题能够独立解决,哪些问题能够合作解决。

  实物投影相继打出:

  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陈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师小结:

  种树人不定时,不定量地浇水,目的就在于模仿自然规律,他善于创造自然的成长环境。让树苗在不确定中汲水成长,这样树苗自己就能够学会适应自然,并战胜自然,最终寻找到适合自己存活的办法。

  师指导朗读

  (四)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因为这种与众不同的种树方法,使桃花心木适应了不断变化的环境,学会了独立生存的本领。种树人的一番话解开了作者心中的不解之谜。而且从种树人的一番话中,作者还领悟出一个道理,那就是:

  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

  师总结阅读方法

  三、师总结:

  是的,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更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更能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这正如俗话说得那样:“不经风雨,难成大树。”“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为男。”人和树是一样的,生活在艰苦环境中的人更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从而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我希望同学们都能像课文中的桃花心木一样,能够经得起生活的磨练,最后长成参天大树,长成栋梁之材。

《桃花心木》课堂实录 篇5

  阅读理解在作答前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桃花心木》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阅读《桃花心木》片段,回答问题。

  ①种树的人笑了,他说:“种树不是种菜或种稻子,种树是百年的基业,不像青菜几个星期就可以收成。所以,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我浇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它几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一次下多少?如果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树苗自然就枯萎了。但是,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②种树人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幸而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倒。”|

  ③种树人的一番话,使我非常感动。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④现在,窗前的桃花心木苗已经长得与屋顶一般高,是那么优雅自在,显示出勃勃生机。

  ⑤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桃花心木》阅读题目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A.枯萎: B.语重心长:

  2.第①自然段中画线的“不确定”是指什么意思?

  3.“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这里的“不确定”是指什么意思?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4.“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你知道桃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了吗?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桃花心木》参考答案:

  1.A形容因干枯而萎缩 B话深刻有力,情意深长

  2.浇水的数量和次数都不确定。(意思对即可)

  3.“略”

  4.因为桃花心木已经有了自己汲水的能力。启发“略”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第一范文网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桃花心木》片段,回答问题。①种树的人笑了,他说:“种树不是种..”主要考查你对现代文阅读,辨析解释词义,辨析解释字义,理解句子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桃花心木》课堂实录 篇6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下面词语“插秧、枯萎、锻炼、勃勃生机、莫名其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通过对含义深刻语句的理解,体会种树人的用心,理解作者从中领悟的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从而感受育人、做人的真谛。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桃花心木的资料和图片,了解桃花心木这种植物。

  2、搜集林清玄的作品,读一读,体会一下他的作品风格。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桃花心木的有关图片,这是什么植物?学生交流搜集的关于桃花心木的资料,加强对桃花心木的了解。

  (桃花心木常绿乔木。树皮淡红色。鳞片状剥落。羽状复叶,小叶4~6对,卵形或卵状披针形,两侧不等。春夏开花,圆锥花序,花白色。蒴果大,卵形,木质,五瓣裂。原产南美洲,中国南部有栽培。木材色泽美丽,能抗虫蚀,适于制作车船、家具等,为世界名贵木材之一。)

  2、你了解本文作者林清玄吗?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林清玄1953年生。笔名秦情、林漓、林大悲,中国台湾高雄人,毕业于中国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曾任中国台湾《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工商时报》经济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1973年开始散文创作。他认为所有的艺术文化都应该和生活结合才有真正的意义。他的散文文笔流畅清新,表现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作品有散文集《莲花开落》《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酒》《鸳鸯香炉》《金色印象》《白雪少年》等。)

  师:的确,林清玄的散文总是让人在平凡的小事之中悟出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蕴含深刻道理的文章。(板书:桃花心木)

  3、作者以“桃花心木”为题,你们猜他会写些什么?

  二、读熟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个别不理解的新词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

  2、检查读文情况,同学互相正音。

  3、自学生字新词,同学之间交流不理解的词意。 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记忆本课的生字的。(喜欢做的同学可以在练习本上给下列字组词,课件出示)

  萎(  ) 秧(  ) 番(  ) 锻(  ) 勃(  )

  委(  ) 殃(  ) 翻(  ) 段(  ) 脖( )

  4、练习把课文读熟。

  三、整体感知,初步感悟

  1、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边读课文边思考,不懂的词语和句子做上标记。

  3、小组交流反馈自学成果,合作解答疑难问题。

  第二课时

  一、自主品读,理解课文

  1、读课文,画出你不理解的地方,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2、请你来做一回种树人,回答同学们这些问题。(尽量用书上的话)

  二、引领研读,感悟道理

  课件出示:

  树苗种下以后,他总是隔几天才来浇水。奇怪的是,他来的天数并没有规律,有时三天,有时五天,有时十几天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的少。

  种苗人偶尔会来家里喝茶,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

  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苗有时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 

  1、指名用疑惑的语气朗读育苗人奇怪的举动。

  2、看到育苗人有这样奇怪的举动,作者猜想到了什么?你心里又有哪些猜想呢?你想问育苗人什么?

  3、指导用疑惑不解的语气朗读:“我忍不住问他,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如果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苗该不会这么容易枯萎吧?”

  种树人是怎么说的呢?他的话又是什么意思呢?

  ⑴ 指名读书中句子,然后请大家谈谈自己的理解。

  ⑵ 他的笑是什么意思呢?读一读种树人的话,体会体会读出种树人当时的心情。

  ⑶ “语重心长”的意思明白吗?语重心长地对同学们说说种树人的话。

  课件出示:

  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演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成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1、这里的“不确定”与前面的“不确定”有什么不同?

  (树木的“不确定”指上文“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人的“不确定”生活指生活的变化无常,会经受困难或遭遇不幸等。)

  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为什么生活在艰苦环境的人往往会“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读出自己不同的感受。

  (赞美、感激、欣慰、骄傲……)

  三、拓展延伸,感悟表达

  1、作者林清玄只是在写桃花心木这种植物吗?

  2、我们以前学过哪借物寓人的文章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这种写法,并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4、读了《高原红柳》,你想到了什么?

  红柳是高原上最普通、最常见的一种植物。她遍地生根、开花、结果,从不向人们、向大自然索取什么,只是默默地奉献。

  在气候恶劣的青藏高原,大风暴的确太可怕了!狂风肆虐,石走沙飞,直刮得遮天蔽日,天昏地暗。枯草吹走了,牛羊刮散了,帐篷撕裂了,风魔和沙怪露出狰狞的面孔,发出一阵阵狂笑。

  沙丘下的红柳,却没有被风暴吓倒。她们把根扎得更深,把触须伸得更长,最深、最长的可达三十多米,以汲取水分。她们把被流沙掩埋的枝干变成根须,再从沙层的表面冒出来,伸出一丛丛细枝,去接受阳光雨露的滋润。她们顽强地开出淡红色的小花,向着太阳微笑。大风暴一次又一次地袭击,红柳的根却越扎越深,花儿也开得一次比一次更鲜艳、美丽!倔强的红柳,决不让沙丘向草原移动半步!

  春天来了,红柳火红色的老枝上,发出了鹅黄的嫩芽,接着长出一片片绿叶。高寒的自然气候,使高原人很容易患风湿病,红柳春天的嫩枝和绿叶是治疗这种顽症的良药,使多少人摆脱了病痛的折磨,让他们重新过上幸福的生活。因此,藏族老百姓亲切地称她为“观音柳”和“菩萨树”。

  孔繁森同志喜爱红柳。凡是他走过的雪域高原上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他栽植的红柳。他常说:“红柳是青藏高原的生命树!”

  记得是藏历雪顿节的一天,天空湛蓝如洗,这是高原最美好的节日。孔繁森同志领我们来到拉萨河畔的红柳树下。柳林里不时传出人们的欢歌笑语,随处可闻到青稞酒和酥油茶的芳香。孔繁森同志站起身来,从柳枝上采下几朵浅红色的红柳花,放入杯内的青稞酒中,对我们几个援藏的同志说:“人的一生,不一定非要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业不可,只要能像高原上的红柳一样,甘于吃苦,乐于奉献,就会得到社会的尊重,生命就会变得充实而有意义。”他喝了一口青稞酒,笑着对大家说:“你看那红柳,论资格可谓是老西藏了,恐怕是和文成公主一同来西藏札根的。可她从不炫耀,从不骄傲,柳梢总是低垂着,多么谦虚啊!”接着他又满怀信心地对大家讲:“我们援藏干部要和藏汉群众一道,像红柳那样,发扬老西藏精神,团结起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建设一个美丽富饶的新西藏!”

  在纪念孔繁森的日子里,我们这些和他同期援藏的战友们,情不自禁地想起了他的音容笑貌,想起了那历经风霜雨雪却永远挺立的高原红柳。

《桃花心木》课堂实录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下列词语:“汲水、枯萎、依赖、一旦、锻炼、优雅、勃勃生机”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体会种树人的用心,理解作者从中领悟的道理,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想法。

  【教学重点、难点】

  种树人的话和“我”从中感悟到的育人的道理。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读了课文,了解了主要内容,那么作者想表达一个什么样的见解呢?

  二、深入学习,领悟中心

  1、自读课文,投影出示思考题:

  ⑴画出种树人给树苗浇水的句子,想想种树人这样做是否有道理?把不懂的地方用“?”标出来。

  ⑵对于种树人的做法,“我”有什么疑惑?

  ⑶从这件事中,“我”领悟到了什么?

  2、读后分组讨论

  3、全班交流:

  ⑴感悟种树人的言行:

  ①指名读种树人给树苗浇水的句子,请学生谈体会。

  ②对于种树人的做法“我”有什么疑惑?

  ③种树人这样做有什么道理吗?

  指名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适时出示种树人的话,学生自由发言谈理解,体会种树人的良苦用心。

  指导朗读(种树人的话要读得成竹在胸,语重心长。)

  ④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⑵体会“我”的感悟:

  ①指名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并适时出示“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这段话。

  ②作者从中领悟到了什么?

  ③什么是树木的“不确定”?什么是人的“不确定”?

  ④在不确定中生活有什么好处?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⑤“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从这句话你看出了什么?

  ⑥指导朗读(“我”的感悟要读得沉稳而又洋溢着激。)

  三、畅所欲言,发表见解

  投影出示题目:

  1、读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2、你希望学校和家庭如何教育你?

  3、你觉得怎样才能更好地去应对生活中的不确定?

  4、以前的学习生活中的困难你是怎样克服的,以后将怎样去做?

  请选择你感兴趣的话题谈谈你的想法。

  四、总结全文

  【板书设计】

  桃花心木

  种树

  经受考验,学会生存

  育人

《桃花心木》课堂实录 篇8

  【湖北省宜昌市大公桥小学 刘德莉】

  〖教育的境界是无痕〗

  在《桃花心木》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学生分小组朗读的环节,即:四人小组分工合作完成一段朗读,然后在全班展示。因为展示的过程本身也是一次组与组的较量,所以同学们对这种在合作中竞争的读书方式很有兴趣。各组在组长的带领下迅速地分工,进入演练,只有陈卓儿小组还在争执,因为他们小组的雷振江前不久刚从四川农村转来,还不会说普通话。这可把大家难住了,安排他上吧,会影响小组整体朗读的水平;不安排他上吧,一样会因为违背了合作的宗旨而被老师“一票否决”。

  看到他们因为认真而为难的样子,我想帮他们一把,可是怎么帮呢?规矩是我定的,不能出尔反尔;就算在评价中我有意对他们放松要求,他们会开心,其他同学会心悦诚服吗?思考中,我想到现在一些电影、电视剧中“普通话夹杂方言”的现象,心里有了主意──《桃花心木》的最后一部分正好有一段种树人语重心长的道白,如果让雷振江同学用方言来表现这位种树老人的淳朴与忠厚,应该不失为一种创意。我把想法悄悄告诉了组长陈卓儿,他们很快地投入了演练。

  后来的展示中,陈卓儿小组的表现获得了大家一致的掌声,掌声中,雷振江和他的同学露出了成功的喜悦和自信的笑容。我相信那掌声与笑容是发自肺腑的,是孩子对别出心裁的天性追求,是他们身心愉悦的自然表达。

  在这里,我无意通过案例的比较去判断对错,因为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世界。我只想通过这样的学习与反思,表达我的感悟。苏霍姆林斯基曾经用他的体验形象地告戒我们:“教师对学生的自尊心要小心地像对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也许尊重呵护学生的心灵,需要的是更为智慧的关注,或许更多时候是一视同仁,而不是无微不至。

  【贵州省遵义市凤冈县绥阳镇砚台完小 秦 政】

  〖实效,课堂的灵魂〗

  3月21日,听了干老师执教的《桃花心木》。这是一堂很值得思考的课,在这节课里,赶跑了我对新教育实验的顾虑,像这样实效的课,学生的考试成绩是必然的结果。

  我前些天看了一些名师的课堂实录,我很惭愧,还不能够完全的看懂。看了干老师的课,我明白了一些,有效,目标的有效,有效的课堂才是成绩提高的根本。有效的课堂要有一个立足点,也就是文本要凸现的意思,老师不能够把握这个点,课堂就会朝别的方向发展。而这个点,就要老师日积月累的阅读中来,从教师生活阅历中来。人说,我是用一生的经历来备这一节课的。在干老师的这一节课里也他对神话,童书,伦理,道德等诸方面的研究成果,他对目标的把握十分准确。我的理解,目标就是通过文本与学生的对话所要凸现的东西,同时也是老师与学生,与文本三者之间一定要达到的东西。

  教师的语言,干老师一直强调语言要准确,指令要清晰,要把老师要给学生的每一个信息清晰不无的传给学生,就像一位指挥官下达作战命令一样,命令必须是及时的,准确的,没有一丝一毫的误差。

  我的课堂我作主,我就是这个战场的指挥官,我要清晰我的目标,我的指令,更要时刻了解我的战士有没有完成我的任务。在这一节课里,干老师时刻关注学生的完成进度,让学生时刻关注自己的行动是否有效,所以,我要说,课堂的实效,不仅仅是老师的实效,更是学生的实效。

  最重要的是思考,说得明白了,你的学生在这一节课里有没有去战斗,战士没有参与战斗的战场是最可怕的战场了。我们的学生是多么的伟大啊,一节他根本就不喜欢的课却要坐在那里摆摆样子。难怪我的学生老是爱说,不说一些话他用什么来打法时间啊。

  课堂的问题就如是战场的“命令”。指挥官指挥战士*命令,在一节课里,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什么,*问题,精确的选择问题是课堂的另一个关键,一节课里是问题不要多,两三个就可以了。

  其次是课堂的策略,所有的策略是为了目标服务的,策略是根据学生的必须来定的。

  【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西山小学 王 宁】

  〖让语文课充满“情趣”〗

  语文课堂若没有“情趣”滋润,就会令人疲乏、生厌,味同嚼蜡。那么,语文课怎样才能洋溢“情趣”呢?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地揣摩教材,寻找文本中的趣点。以课文的“情”为基调,以自身真挚的“情”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桃花心木》是中国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所写的一篇极富哲理又意韵深远的散文。作者借种树喻育人,写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寻找水源”的育苗方法和道理,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授课初始,由教师扮演种树人,学生则扮演小树苗。给学生创设出了一个读书、感悟的情境。并依据情境设计了几个问题:

  请小树苗们在读书之后谈谈“我”这个种树人在给你们浇水时有什么特点?学生情趣盎然,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地评价道:“浇水时既不定时也不定量。”

  顺水推舟,我再请小树苗们评价一下“我”这个种树人。学生语气中肯,态度真诚地道出对种树人的种种不满──—懒惰、无责任心、无韧性、做事虎头蛇尾。

  因势利导,再次请小树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同时引发其思考:如果我这个种树人不改变做法,你们这些小树苗该怎么办?学生集思广益总结出──—拼命扎根,找到水源。因为树木的生长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不同于种菜或种稻子,而非一朝一夕。在这个过程当中会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如老天下雨算不准;一次下多少也算不准,所以不能完全依*老天汲水,就像不能完全依*种树人浇水一样,需自己拼命扎根,寻找水源。

  反向思维,加深理解。如果种树人定时、定量地浇水,你们这些小树苗又会怎样?学生们纷纷发言:那样会养成依赖心理;浮于表面无法扎根地下;枯萎的更多;幸而存活的也经不起风吹雨打,抵抗力差、生存能力差。

  那么,你们这些小树苗还埋怨我这个种树人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终达成了一致意见──种树人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心中有数;看似懒懒散散,实则从从容容。归根结底,是为树木今后的成长着想。不是对小树苗一时一事的负责,而是一生一世的负责。

  此时此刻,学生心中对种树人的不解,早已化作了感激。他们站在了一个新的高度上,重新审视课文,体味到种树人的良苦用意,一种韵味深远的爱。

  这时我出示了“桃花心木”的图片,那鲜活的色彩、生动的形象给学生强烈的感染。丰富了学生表象。在品读中更深刻地体会到桃花心木优雅自在的姿态与勃勃生机的活力,老师顺势小结过渡:的确,虽然我们没有亲眼目睹桃花心木的成长;没有近距离地欣赏其挺拔优雅的姿态,但我们却由衷地从心底萌发出对这片成林的桃花心木深深的敬意。因为它们都是历经风雨,最终见彩虹的“栋梁之材”。

  这样,老师的语言,课文中文字的渲染,再加上学生自己的想象,使学生身临其境,抽象的文字顿时“活”了起来。孩子们的思维也跟着“活”了起来。进而导入“今日话题”,即让学生根据文章中出现的不同角色,联想到不同的人或事:我由种树人想到了……;我由长成了参天大树想到了……;我由枯萎的小树苗想到了……。

  学生们畅所欲言,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熟知的在艰苦环境中自强自立人的事例,谈到对父母的理解。课堂的最后,我为学生组织了“我口说我心”活动,给学生自由表达的舞台。这样的课堂设计,使学生提高了对文章理解、欣赏的能力,语文课“情趣”也由此显现了出来。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中心小学 黄屹慧】

  〖放弃,为了更好的发展·放弃“预设”──课堂因生成而美丽〗

  一、导语

  记得萨特曾说过:“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获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构建意义,甚至创造意义。作为充满灵性与人性的语文课堂教学,我们究竟应该带给孩子们些什么呢素质教育是一种主体性教育,它强调人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参与性。课堂上,学生应有饱览群书的敏锐,不同观点的交锋,跃跃欲试的展示。从这一意义上讲,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在实施学时,我们必须学会放弃,有所不为。

  二、现象

  一位教师在上《桃花心木》一课时,正引导学生理解种树人的一段话,一个学生突然大声喊起来。

  生:老师,书上错了!

  师:(大吃一惊,原有的思路被打断)错在哪里

  生:课文的13小节中提到“幸而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倒”,既然有风有雨,后面就不应该用“一吹就倒”,因为只有风才能吹,雨是不能吹的。

  (听他这么一喊,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

  生:对对对,书上是错了!

  生:我们把书改正过来吧。

  师:(看着孩子们兴致勃勃的样子,既高兴又为难。因为从语感和语言习惯上看,此句并无毛病。但教师还是决定尊重学生的想法和看法,让他们畅所欲言。)

  生:可以把“一吹就倒”改成“受不了”。

  生:我认为不是最恰当,我们应该想办法把“吹”换掉,才是最尊重原文的。

  生:我想到了!可以把“吹”换成“打”。

  生:不对。这和“一吹就倒”一样,因为有个词语是“风吹雨打”,“打”是写雨的,不是写风的。

  生:老师,我有了!把“吹”改成“击”。

  (一番试读,部分学生表示同意。)

  师:同学们,我们再把原文好好地读一读,比较一下,哪句效果更好?

  (生反复读课文。)

  生:老师,我们觉得还是课文中的句子通畅。

  三、反思

  “老师,我不同意你的说法。”“老师,我发现书上错了。”……课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学生有自己的主见,不愿跟着教师备课设定的思路走。是将教案进行到底,还是大大方方地顺着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前进这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的一道选择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是的,教学有预设的一面,也有生成的一面。在生成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能被调动起来,他们可能产生灵感,发挥出创造性,课堂中的精彩往往缘自生成。上述案例中,学生的质疑似乎有点吹毛求疵,但学生对于这种“吹毛求疵”比理解“种树人”话语中的深层道理更感兴趣。尽管有时候学生的质疑,探究不能生成新的知识,但可产生新的碰撞。这种碰撞,不仅能增强辨别正误的能力,而且能形成质疑问难的习惯,养成探根求源的意识。教师的责任正在于为这种碰撞提供适宜的环境。因此教学时,教师因学会放弃“预设”,跳出备课设定的思路,灵活应变,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发现,尊重学生的批评,课堂,会因生成而美丽。

  【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实验小学 李奕银】

  〖把握阅读教学的开放点·向社会生活实践开放〗

  社会生活实践是语文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的大课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掘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实践的联系,最大限度地向社会生活实践开放,让学生在动脑,动手,动眼,动口的生活实践中,增加阅历,丰富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和思考,通过切身的体验,加强对教材的理解,提高感悟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例如在指导学生观察日出和夕照的基础上,学习第九册《海上日出》和《夕照》,体会日出的壮观和夕照的秀丽;在学习第十二册《桃花心木后,引导学生去种树,养花,真切地体会劳动的乐趣及其蕴含的哲理。……

  总之,阅读教学的内容是包罗万象的,它涉及的面很广。因此,在教学中应增强它的开放性,通过开放性阅读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增强阅读教学的活动性,构建主体化的阅读教学新体系,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渗透和整合上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这就要求语文教学应当有开放的内容和方法,向教材以外拓展。

  【宁夏自治区青铜峡市邵南小学 倪月红】

  〖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讲中设疑,培养思维能力〗

  语文教学是对语言文字的认识,朗读,理解,体验和积累运用的过程。而课堂教学是学好语文的主要渠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有所想,学有所得。“一切为了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为此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既要师生互动起来,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高课堂的实效,就是在课堂40分钟获得最大的效益,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也有不同的收益。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的主阵地。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我认为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1、在讲解课文时,教师要抓住重点段落,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不断的提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体验。学生对课文的阅读理解大致分为这几个步骤:一是能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二是能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三是抓住课文重点部分,加以理解,体验。四是能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五是跳出课文,联系自己实际想一想。在理解课文时,让学生把自己当作作者或文中人物来思考,感受当时的情景,设身处地的进行换位体验。讨论分析,欣赏评价文中的人与事,情与景。能说出文章的表达方法,在习作中也会运用类似方法去写作。这样,阅读与写作也结合起来了。例如:在讲《桃花心木》一课时,有这样一段:作者听了种树人说的一番话很受感动。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这段话中的“不确定”指什么?他有哪些感动学生带着提出的问题,进一步对这段话进行分析,理解,很快他们就明白了,这里的“不确定”是指在衣,食,住,行方面无一样是现成的,无一样是他人提供保证的,要亲自去实践,去竞争,去拼搏。他受感动的是:

  ⑴ 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禁得起生活的考验。

  ⑵ 会把自己锻炼成有一颗独立自主的心的人。

  ⑶ 能把很少的养分转化成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注重教学中的阅读指导,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的职责。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通过朗读就能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这样,加深了学生对重点内容的进一步理解,也提高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又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了优美词句,受到了美的熏陶。

  【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燕山小学 黄华林】

  〖重视阅读的延伸〗

  阅读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习惯,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并通过阅读积极培养学生的思维兴趣,生活兴趣,求知兴趣等。积极重视对阅读教材进行适当的延伸,可以充分的促使学生由阅读学观察,学思维,学表达,学生活,学做人,拓展学生的精神领域。如:

  《桃花心木》这篇课文,借种树喻育人,写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和道理。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的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阅读,领会作者的见解,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联系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说:“我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就退缩”;有的说:“我在家里什么事都依赖父母,不能独立自主,有自己的主张。”还有的说:“由于家长的疼爱我们是只知享乐,不知艰苦的孩子”……课堂讨论非常热烈,同学们各抒己见。课后,我布置同学们写一篇读《桃花心木》有感的文章,屈子问同学写到:“人生就像一艘船,人人都要有掌舵的本领。你的成功,失败都在自己的手中。一个人要经的起任何挫折,经的起生活的考验。只有经的起考验的人才能成为成功者。”田甜同学写的读《桃红心木》一文的读后感还发表在《长沙晚报》上。我从阅读的延伸让学生从中悟到了做人的道理。

  这种阅读的延伸在于引导学生将视野从阅读的文字材料中走出来,延伸到文外天地,课外天地,语文生活及语言实践,服务社会等空间,以达到“语文教学课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境界。

  【福建省晋江市青阳街道晓聪小学 黄雅莉】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学得主动活泼〗

  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过去是,当今依然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语文课程标准》虽然罗列了四个理念,但贯穿整个语文课程的新理念就是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新理念的确立,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更新课程观、学生观、质量观,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掌握新理念指导下的新的教学内容和新的教学策略。下面谈谈我对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几点看法。

  有人说:“培养兴趣能使孩子们学得主动活泼。”能吗?我认为是可以的。

  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是活跃的因素,是学生获得知识、扩大视野、丰富心理生活的最重要的动力。因此,我从培养兴趣,激发兴趣着手,使孩子们学得主动活泼。

  我从易到难,选择语文教材第十册的《桃花心木》作为试验教材。在同学们读懂了课文的基础上,组织他们讨论,要大家谈谈自己发现的疑难问题。真的,有许多同学提出了问题,其中有一个同学的问题还引起了一场争论。这节课上得较理想。有的同学说:“今后这样的课还要多上。”他们认为这样讨论比老师一个人在讲台讲更易懂,也更易记。同学们学语文的兴趣慢慢提高了,都乐意上语文课了,而且有问题可提了。有了兴趣,就学得主动活泼。

  【黑龙江省大庆市龙北区第四小学 刘素荣】

  〖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契机·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

  目前,班级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已经不短了。在教学中,我渐渐地感觉到,如果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设计得好,真正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就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起学生的头脑风暴,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习方法之一。它有利于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使各小组成员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有便于开展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提高教学质量,但并不是说,所有学习内容都需要合作学习,而应根据课文的重点、难点、学生的疑点,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设计小组合作学习内容。如:教学《桃花心木》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讨论题:种树人为什么会不定时地来给桃花心木浇水?你对作者的感悟又是怎样理解的?这就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学生无论站在哪个角度思考,都要谈到种树人是为了让桃花心木在不确定中锻炼独力生存的能力,从而联想到做人也应该像桃花心木一样,学会在不确定的环境中生存,才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这就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有讨论价值。因此,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是否适合学生认知水平,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思维,将直接影响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四川省凉山洲越西县南城小学 张天琼】

  〖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联系生活延伸,点燃思维和火花〗

  我认为一位好老师,在他身上辐射的应是一种光芒,如太阳般灿烂,学生沐浴在阳光中会充满活力,像嫩芽萌动出土,乃至茁壮成长。课堂教学应点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走上教学的舞台,成为一名有创意的主角。教学中如何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我有一点儿个人的看法。

  新课标要求老师能借助有限的教材,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训练学生的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任务完成之后,往往都要进行知识的延伸拓展,但有些教师在进行拓展延伸时忽略了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脱离实践,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就要提醒我们老师拓展延伸时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特别是那种蕴含深刻道理的文章,教学时通过对教材的研读,教师要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通过课文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的对照、联想,从心灵深处去领略、感悟,从而受到实实在在的熏陶、教育、启迪。

  如教学《桃花心木》,学生明白了种树人是在模仿自然规律浇灌树木,让它们在不确定的环境中自己找到水源,努力扎根,长成百年大树,此时,教师提出了拓展: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谈谈你们的感想好吗?学生争先恐后地说着,几乎每个学生都能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自己的感受,课堂气氛格外活跃。再如学了《荔枝》一课教师布置了一道延伸题“赞美母亲”,要求:采用你喜欢的方式赞美自己的母亲,方式可以是画画、习作、诗朗诵、故事……这样学生能根据个人特长、喜爱选择最适合的方式尽情地赞美自己的母亲,是那么的投入、情真意切,大大的提高了拓展延伸的质量,同时张扬了他们的个性思维。

  只要教师在教学预设时多考虑学生的实际,多想想怎样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为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就会绽放他们生命中最灿烂的光芒。

《桃花心木》课堂实录 篇9

  感悟人生哲理 引导发表意见

  ----

  设计理念

  《桃花心木》是中国台湾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课文借生活平凡小事给树苗浇水,喻深刻的育人道理。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阅读要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看法或疑问"、"作出自己的评价"、"说出自己的体验",本课时教学,把感悟人生哲理,引导发表见解作为重点。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重温浇水事实

  种树人是怎样给树苗浇水的?(从"浇水的时间不一定"和"浇水的量也不一定"认识种树人浇水的无规律性。板书:浇水无规律)

  二、研读交流--聆听浇水道理

  1.教师:种树人来的时间并没有规律,浇水量也不一定,看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

  2.梳理学生的问题: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这样做是不是有道理?

  3.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在这过程中教师有选择地参与到相对薄弱的小组中去,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有目的地帮助后进生。)

  4.汇报交流(通过抓住"百年的基业","不确定中" "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等词句,引导学生体会种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那漫漫的岁月中,不可能像种菜或种稻子那样能够得到外界的精心照料,在变幻莫测的自然界中,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相机板书:会找水源拼命扎根)才能生存下去(板书:长成大树),从而明白"万物竞天,适者生存"的道理。

  5.创设情景,进行口语交际,让学生在交流与倾听中感悟浇水的道理。

  请你想象一下,种树人与作者之间会有一场怎样的对话,任选其中一角色,进行口语交际。(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并强调不照搬课文的原句,根据自己的理解,尽量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

  6.指导朗读。

  ⑴种树人是怎样说这些话的?该怎样读?理解"语重心长"的意思。

  ⑵指名读、互读、自由读、评读、全班读。

  三、发表见解--感悟人生哲理

  1.理解作者的感悟

  (1)从"给树苗浇水"这件事中,作者联想到了什么?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想一想,作者想表达什么的见解。(相机板书:(树苗)--(人))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见解。(让学生先说说自己的理解,教师可相机从如下几点加以点拨)

  a."不确定中生活"是什么样的生活?联系课文和生活上的例子说一说。

  b.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会有什么样的收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够经受生活的考验,锻炼自主的精神,努力成长。相机板书:生活考验锻炼自主 努力成长)

  c.反向思考,在"确定中生活的人"会是怎样的?(在确定中生活的人,则会养成依赖的心。相机板书:种树喻育人)

  (3)引读,加深理解。(听了种树人这番意味深长的话,"我"心中无比感动,"我"明白了--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

  2.抒发自己的见解。

  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体验小组交流、集体交流。小组推荐发言代表时,要照顾胆小说话少的同学,给他们建立自信的机会。)

  作业 设计

  选择自己喜欢的话题,喜欢的方式写一写自己的感悟。

  1、提炼成名言警句。

  2、写成读后感。

  板书设计 

  种树人 ---- 桃花心木

  浇水无规律

  (树苗)----(人)

  会找水源 生活考验

  拼命扎根 锻炼自主

  长成大树 努力成长

  (种树喻育人)

  教学反思:

  为了贯彻课标精神,落实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本节课紧紧围绕这点从多角度多形式进行训练。如:提出自己的看法或疑问、作出自己的评价--"他为什么这么做,这样做是不是有道理?"说出自己的体验--"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想象一下,种树人与作者之间有一场怎样的对话?",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时也培养了个性和表达能力。

  学生的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好生常抢走慢生思维和表达的空间。所以本课教学中,我特别关注差异,如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有意识参与到相对薄弱的小组中去,掌握学习情况,有目的地帮助他们。在汇报交流时,照顾到胆小说话少的同学,鼓励他们大胆地说,并充分肯定他们。使他们愿意跳一跳摘果子,学习积极性也就随之而兴。

《桃花心木》课堂实录 篇10

  【说教材】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课文《桃花心木》是作家林清玄撰写的一篇中心突出、内容含蓄、寓意深刻的散文。文章先写“我”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即高个子种树人培育桃花心木苗时显得不按规律,漫不经心,于是心中生出许多疑团。后来通过与种树人的交流才明白原来种树人貌似不懂规律、缺乏爱心的种种举动恰恰是为了让树木自己学会适应不确定的环境,以便更茁壮、更坚强地成长。种树人的言行使“我”深受感动,并从中感悟到人的成长其实也是如此:唯有经得起各种不确定因素磨练与考验的人,才能在生活中练就独立自主的心,才能更顽强、更灿烂地生活与成长。全文借种树喻育人,清新平淡之中饱含深远的意味。

  本单元的阅读训练重点是:“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根据这个要求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莫名其妙、枯萎、规律、勃勃生机、从从容容”等词语的意思,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技能目标:以教材为凭借,引领学生关注生活现象,引发深入思考,产生独特体验,发表独到见解。

  3、情感目标:在对种树现象及缘由的学习探讨过程中,领会种树人语重心长的话语,受到生活与成长的启迪,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精神世界。

  【说教法】

  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教学该关注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课文教材要“告诉”我们的知识结论。对学生的发展而言,更具价值的是学习过程的展开以及这些过程展开中学生的经验唤起、情感参与,学生的方法运用、体验感悟,学生的智慧生成、精神启迪等。因此,本课教学最重要的责任不在于“教教材”──让学生理解和领悟作者的感悟,而在于以教材为凭借,让学生在阅读与交流中经历“发现奇怪现象产生见解与疑惑深究内在原因产生自己的体验感悟提升认识水平和精神世界”的过程,即让学生在自己的语言实践活动及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去发现、去思索、去感受、去体验、去建构起他们自己的认识。

  【说学法】

  因为教为学服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不越俎代庖,放手让学生运用读读、划划、议议等学习方法。这样,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等方式,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提高自学能力。

  【说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我设计了四个环节:

  一、谈话导入,唤醒经验

  1、谈话交流:同学们养过花、种过树吗?你们通常是怎么照料它们的?

  2、揭题读题:

  看得出来,同学们对自己亲手栽种的花木常常是百般呵护、精心照料。有一位高个子种树人,他也种了一种树,这种树挺特别,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而且这种树的木材色泽美丽,质地优良,还是世界名贵木材呢!想知道这种树的名字吗?对了,它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桃花心木。

  3、设问读文:那么,在这些桃花心木还是小树苗的时候,这位种树人是怎样培育它们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读课文,划出有关句段。

  设计意图:学习应基建于学生的经验之上,让学生交流关于养花或种树的经验,既是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唤醒与提取,为下文发现种树人培育桃花心木与众不同埋下伏笔,又能让学生从较为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步入课文学习。紧接其下对桃花心木进行“特别介绍”,并随即设问,则意在引发学生的好奇之心,激起学生的阅读心向。

  二、读中感知,读中生疑

  1、读奇怪表现。谁给大家读一读,这位种树人是怎样培育桃花心木的?

  (指名数位学生朗读相关段落。)

  2、感知不同之处:读着读着,你们有什么发现吗?这个高个子种树人培育桃花心木和我们通常栽培花木有什么不一样?

  3、生发疑问:如果这个种树人就生活在你的身边,你发现他是这样种树的,你对他的表现会有什么看法或疑问?

  设计意图:由好奇而读文,因读文发现,因发现而生疑。以上三步,让学生经历了正确读文,读懂字面意思,进而引发思索产生疑问的过程,正是在这种读、思、议的过程中,学生渐渐走进课文,与文中人物、事件开始初步对话。

  4、小结过渡:作者和你们一样,他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当他发现高个子种树人种树有许多奇怪的表现时,心中产生了许多疑问,而且也一股脑儿向种树人倒了出来。

  设计意图:看似小结过渡,可有可无,实则是借“小结”来激励和渗透,暗示学生无论在读书时还是生活中,都要做有心人,善于发现,善于质疑。

  三、读中深究,交流感悟

  1、读中充分感知文字内容:

  ⑴自由朗读。那么,种树人又是怎么回答的呢?

  请同学们把他的话找出来,仔仔细细多读几遍。

  ⑵角色转换,多次感知。谁能来当一当种树人,给大家说一说:你种桃花心木怎么就那么奇怪、那么没规律呢?

  (评一评:种树人当得像不像?谁再来当当?老师也想来当一当,大家欢迎吗?)

  设计意图:阅读的理想境界是学生能走进课文,与文本对话,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进行精神交流与碰撞,并产生自己的读书感受与情感体验。但对小学生而言,决大部分还缺乏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力,还很难自发地“走进”课文,达到“对话”境界。这就需要教师铺设台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步入其间。多层次地“读”就是一种很好的阶梯。以上环节先承接学生自己提出的疑问让学生“找一找,仔细读”,再通过“当一当种树人”、“评一评,比一比”等方式进行角色转换读,目的正在于让文字内容、种树人形象渐益鲜活起来。这样就为学生与文本能够对起话来作了充分的积淀与孕伏。

  2、抓住要点,细细品味:

  ⑴读中抓住要点。种树人,你能不能用一句话给我们介绍一下,你这样种树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⑵出示重点句,细加品味:

  句1: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句2:种树是百年的基业,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

  句3:我模仿老天下雨是为了桃花心木苗不养成依赖之心。

  (先后顺序视实际情况而定。)

  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想一想:种树人的这些话有道理吗?

  设计意图:“对话”不是空洞之语,学生与文本对话首先应能够从众多的文字信息中把握主要信息,读懂重点所在,这也是学生阅读应练就的最基本能力;其次才是联系已有经验、生活实际等与文字内蕴的东西进行碰撞,从而受到情感熏陶、心灵震撼、思想启迪等。所以这部分教学先设置了“用一句话介绍你这样种树的原因”这样一个角色转换情境,让学生紧承其上,在多遍读的基础上练习抓住要点;后面的.想一想、议一议“种树人的这些话有道理吗?”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供选择的开放的话题,它引发学生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等进行深入思考,这一环节设计意在引领学生从文字信息本身渐渐朝着自身“心灵深处”跑去。

  3、引领思辩,提升认识:

  学到这儿,你们还觉得种树人培育桃花心木是不懂关爱、不知规律吗?此时,你们又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阅读应该是个一断建构、不断解构、再重新建构这样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做一个努力促进者,促进学生完成自我建构。本课教学中,学生读到高个子种树人培育桃花心木苗种种奇怪的表现时,曾质疑,曾指责,甚至感到愤愤不平。可此时此刻,当深入与种树人的解释进行对话后,学生的原有认识已经变化了。引领学生进行思辩,就是意在促进学生认识的提升。

  四、启发引领,升华感受

  1、看来大家对高个子种树人产生了由衷的钦佩,文中还有一个人物──“我”,他有没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呢?

  2、结合交流品读、领会作者的感悟。

  设计意图:本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引领学生关注生活现象,引发深入思考,产生独特体验,文中“我”的表现恰恰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他善于从平凡生活中去发现、去攫取有意义的东西,他还善于从平凡生活中感悟人生,从而激励自己。这些对学生的成长而言,不都是极有价值的资源么?而通常学生学课文,关注文字内容本身的多,多角度、多方面“汲取营养”的很少。因此,教师发现有价值的东西,进行及时的引领就很重要。更何况,将学生的视线由种树人引向“我”,还可顺理成章让学生感知全文的行文脉络,并引发对文中作者那段感悟的理解和讨论。可见,此处的设计有一举多得之功效。

  【说板书设计】

  我边分析课文边直观形象地板书,这样可以使学生一目了然地知道《桃花心木》其实是借种树喻育人的深刻含义。

  桃花心木

  种树:浇水不定时、不定量,自找水源,长成百年大树

  育人:在不确定中生活,独立自主、经得起考验

《桃花心木》课堂实录 篇11

  【教材分析】

  桃花心木是中国台湾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借种桃花心木树苗人的种树之道,比育人之理。文章蕴涵道理深刻。说明育人同植树一样,同样应该在不确定的生活环境中,培养人的自我生长能力。并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加深对育人道理的认识。

  【设计理念】

  《桃花心木》选编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阅读,领会作者的见解,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提高阅读的能力,并联系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看法。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阅读要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或疑问”“在学习中,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老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本课的教学,要把大胆提问,感悟人生哲理,引导学生发表见解作为重点。

  【教学流程】

  一、读课文整体感知,感知浇水事实

  1、初读课文,思考并回答课文预习提示的问题: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再读课文,画出给树苗浇水的句子。想一想,种树人是怎样给树苗浇水的?

  设计意图:从整体入手,以读为主感知课文,感知课文所营造的意境。通过阅读提示可以让学生明确阅读的目标、阅读的重点,养成边读想、边批注的阅读习惯。

  二、再读课文,提出自己的疑问

  师: 种树人来的天数并没有规律,浇水的量也不一定,看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

  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

  师:(可以参与小组的讨论。)

  生:种树人到底什么时候来?多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该不会枯萎吧?

  师:这些问题是和作者一样的。除了这些问题还有什么问题呢?继续看课文再次提出问题。把你的问题放到你的学习小组内讨论解决。

  生:(在小组内进行激烈的争论。)

  师:(参与几个小组的讨论。)

  师:通过刚才的讨论,你还有哪些问题不理解,请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生:“不确定的生活”指什么?

  “不确定中生活的人”是怎样的人?我不太理解。

  生:“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和情感的感知,”我不理接这句话的意思?

  板书:

  环境的感受和情感的感知? 

  师:这句话我也不明白。怎么办?这样吧我先把他写到黑板上。

  生:“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我不明白?

  板书:

  养分转化为能量? 

  生:为什么说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再枯萎了?这个问题好。写到黑板上来。

  板书:

  为什么不再来,不再枯萎?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改变自己的角色,时而是课堂的组织者,组织学生如何学习,教师充当导演的角色;时而是学生交流的参与者,处在和学生平等的地位,与学生一起探讨问题。能够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在一种宽松热烈的氛围之中学习。有些问题教师即使会,也不讲,而是点播、诱导,教师只好自己装着不懂,把问题写到黑板上,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之中解决。

  生:“百年的基业”是什么意思?“不确定的自然”指什么?

  师:这两个问题谁能用书中语言来解决。

  生:“汲水”是什么意思?

  师:这个我知道。就是吸水的意思。

  设计意图:暗示学生你提的问题很简单,没有多少价值,也没有写出来的必要。这样即不丢学生的面子,教师又能灵活地驾驭着课堂。如果学生提出一些毫无价值的问题在课堂讨论,就不能训练学生的探究学习的能力,学生的讨论也是毫无意义的。教师直接告诉还能节省课堂的时间,尽快地进入下一步的教学环节。

  生:我还有一个问题,种树的人常来浇水,怎么又说又是隔三天,隔五天呢,矛盾嘛?

  师:“常来”与“隔三天,隔五天”矛盾?这么多的问题我真的是解决不了,还得*大家的智慧,请同学们围绕着黑板上的问题,再读书,再讨论。

  (四人一个小组,边读书边讨论,教师参与小组的讨论。)

  通过思考,引导学生体会种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那漫漫的岁月中,不可能得到像种菜或种稻那样能够得到外界的精心照料,在变幻莫测的自然界中,只有依*自己的力量才能生存下去。从而明白:“万物竞天,适者生存”的道理。

  设计意图:教学的过程是不断生成的过程,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几次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交流学习。学生合作的过程中,教师的参与是非常重要的。

  1、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

  比如:有的学生在读书的时候,一个词不理解,但是,这个词又没有向全体学生解释的必要,教师最好的办法就是直接告诉他这个词的意思。再比如:课文中含义较深刻的句子,学生无论如何也是解决不了的,教师就要给予一定的提示或引导。

  2、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节教师预定好的教案:

  如:对同一个问题,有的学生的理解非常的古怪,与课文的内容差距较大,并且是教师备课时预料不到的,教师就要及时的想出对策,怎样组织学生讨论?

  3、跟据不同的学生情况,指导学生学会怎样学习:

  比如:在第二次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把自己读书时遇到的问题提出来,在小组内讨论解决。教师的参与可以及时的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知道学生可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提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如果提出的问题没有价值,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怎样才能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三、创设情境,进行口语交际,让学生在交流与倾听中感悟浇水的道理

  师:把自己想象成种树人和作者,把你心中的疑问向种树人问,种树人尽量用自己的理解来回答。

  师:同座位的两位同学任选其中的一角色,进行口语交际,注意说话的语气。

  学生练习,选择其中几组进行表演,其他学生进行点评。

  设计意图: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要经常地跟别人交流,而交流最主要的手段是口语,那么,口头表达能力的强弱就直接关系到交流的效果,因此,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又因为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发展语言的黄金时期,那么,尽快培养学生清楚、准确地运用语言,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新课标对口语交际总的要求是: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很难想象,一个不会听、不会说、不会口语交际的人,在这样的社会里,怎么能够生存下去。新课标适应这个变化,把听和说整合为一个整体,使听和说的目的性更强,并落实到口语交际上。在这儿设计这一环节目的就是将课堂变成了“舞台”,变成了一个活的情境,通过生生互动,建立了一个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对学生而言,这样的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的凸现,个性的张扬。

  四、联系生活实际悟人生哲理

  1、再读课文思考:

  种树人和育人之间有什么联系?这篇课文想说明什么道理?联系课文中写作者见解的语句说一说。

  2、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师可以适当点拨:如《红灯记》中铁梅的成熟,“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还有名人少年时代的故事。如:毛泽东青年时代不带一分钱,搞社会调查。还有刚学的《乌塔》中的乌塔14岁,独自一人有欧洲等。

  你有没有想法呢?可以围绕几个话题说:

  ⑴ 对于目前老师、家长的教育培养方式,你是否满意?有什么建议?

  ⑵ 你对你现在学习和生活自理情况有什么想法。

  ⑶ 在你成长的道路上,你将面临什么样的挑战?如何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3、选择自己喜欢的话题,喜欢的方式写一写自己的感悟:

  设计意图:课标指出:“要重视学生情感、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注重对学生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获得思想的启迪,形成正确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通过联系实际,启迪他们将怎样生活。比如:一些家长过分第疼爱子女,连一些小事也要包办代替,这样使子女只知享乐,不知艰苦奋斗的子弟,没有生存的本领,让学生联系实际,想自己以后该怎么学习和生活,形成积极的人生观。

  课标还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最后这一设计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对这一课的看法,这样贴近学生实际,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提高写作和评价的能力。

《桃花心木》课堂实录 篇12

  教材分析:

  文章主要介绍了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以及怎样种桃花心木。借种树喻育人,蕴含了深刻的道理。告诉我们: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文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借物喻人,寓意深刻。哲理通俗易懂,具有教育意义。

  教学建议:

  1、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2、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自读自悟、合作解疑、联系实际谈感想等形式进行深人的探究,指导学生通过编演课本剧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学生感悟到作者借种树喻育人,懂得人应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学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不能养成依赖心理。

  词语注释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出其中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枯萎:干枯,萎缩。

  基业:事业发展的基础。

  汲水:吸水。

  勃勃生机:精神旺盛的样子。

  无缘无故:没有任何原因,缘故。

  水源:水流起头的地方。

  语重心长:言辞诚恳,情意深长。

  依赖:依*别的人或事物而不能自主或自给。

  优雅:优美,不俗气。

  句段赏析

  1、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养成依赖的心,根就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下去,一旦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幸而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倒。

  这两句是讲种植桃花心木的诀窍。每天定时定量给树苗浇水,对树苗有害无益,它不能独立地生长,老依*人,它的根也不能扎入土层深处。即使存活了,遇到了大风大雨,也会一吹就倒。“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这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树苗当作人来写,写得生动形象。

  2、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人和树木一样,也应学会独立自主的生活,只有不依*别人,经得起生活中的任何考验,才会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成为适应社会的人。

  3、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种树人不用来了,因为这些树的根扎得很深,能不断地从土壤中吸取水份,不用别人的浇灌,经得起干旱、风暴,茁壮地生长起来。

  4、种树不是种菜或种稻子,种树是百年基业,不像青菜几个星期就可以收成。

  这句话是说种树和种菜或种稻子不一样,种菜或种稻子时间很短就可以收成,而种树则需要很多年才能长成参天大树,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收成。

  近、反义词:

  近义词:偶尔——偶然;基业——基础;汲水——吸水;依赖——依*;特别——特殊;模仿——仿照;优雅——优美;枯萎——干枯。

  反义词:相信——怀疑;高大——矮小;巨大——渺小;特别——一般;枯萎——旺盛;依赖——独立;从从容容——慌慌张张。

  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种树人种树的方法,以及和“我”的交谈,使“我”明白了其中一些道理,说明人要具有独立自主的心,必须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文章结构:

  全文可分三段。

  第一段(第1、2自然段):介绍桃花心木这种树木。

  第二段(第3至14自然段):“我”从种树人那里得知做人的道理。

  第三段(第15.16自然段):桃花心木茁壮成长。

  写作特点:

  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借物喻人,寓意深刻。

  2、哲理通俗易懂,具有教育意义。

  课后题解:

  1、略。

  2、稳定的生活会使人养成依赖的心,相反,不确定的生活,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养成独立自主的心。

  3、因为桃花心木独立了,它自己从地下汲水生长。“我”悟出了只有独立自主,独立学习、独立生活,才能更好地生存。

  ● 重点生字

  萎:wěi

  干枯衰落:萎谢。萎蔫。萎顿(亦作“委顿”)。萎靡。萎缩。枯萎。

  笔画数:11;部首:艹;

  造句:花朵枯萎了,但是很快会结出新的果实。

  汲:jí

  从井里打水:汲水。汲引(a.汲水;b.吸取)。〔汲汲〕形容心情急切、努力追求,如“汲汲于富贵”。姓。

  笔画数:6;部首:氵;

  造句:他总是汲汲于名利,对其他一概不管。

  赖:(賴)lài

  倚*,仗恃:依赖。仰赖。百无聊赖(精神上无所寄托,感到什么都没意思)。留在某处不肯走开:赖着不走。不承认:抵赖。赖账。赖婚。刁钻泼辣,不讲道理;游手好闲,行为不端的人:赖子。无赖。诬,怪罪:诬赖。不好,劣:好赖。姓。好

  笔画数:13;部首:贝;

  旦:dàn

  早晨:旦暮。通宵达旦。枕戈待旦。表示某一天,亦指农历的初一日:旦望(农历的初一和十五日)。元旦。旦日(a.明天:b.白天)。传统戏剧里扮演女子的角色:老旦。花旦。纤度单位,九千米长的纤维重量为多少克,它的纤度就是多少旦。夕

  笔画数:5;部首:日;

  造句:元旦那天,妈妈做了很多我们爱吃的菜。

  番:fān

  遍数,次,回:三番五次。轮流更代:轮番。更(g卬g )番。称外国的或外族的:番邦。番茄。番薯。倍:产量翻了二番。番pān 〔番禺〕地名,在中国广东省。

  笔画数:12;部首:田;

  造句:经过一番辛苦的努力,这个孩子成功了。

  锻:(鍛)duàn

  把金属放在火里烧,然后用锤子打:锻工。锻件。锻接。锻炼。锻压。锻造。锤击:“取石来锻之”。

  笔画数:14;部首:钅;

  造句:经常锻炼,身体才会健康。

  炼:(煉)liàn

  用火烧制或用加热等方法使物质纯净、坚韧、浓缩:炼钢。炼焦。炼油。炼乳。炼狱。锤炼。用心琢磨使精练:炼字。炼句。

  笔画数:9;部首:火;

  造句:炼铁技术在我国古代就已有记载。

  雅:yǎ

  正规的,标准的:雅言。雅正(a.规范的;b.正直;c.客气话,用于赠给他人的书画题款上,请对方指正)。美好的,高尚的,不粗俗的:文雅。高雅。典雅。雅观。雅教(ji刼)。雅兴(x宯g )。雅座。雅俗。平素,素来:雅爱。雅善鼓琴。极,甚:雅以为美。雅不欲为。交往:无一日之雅。酒器名:雅量(li刵g )(a.大的酒量;b.宽宏的气度)。中国周代朝庭上的乐歌:风雅颂。雅声(泛指诗歌)。古同“鸦”,乌鸦。俗

  笔画数:12;部首:隹;

  造句:这个布局,高雅大方。

  勃:bó

  突然,忽然:勃然(a.突然,如“勃勃大怒”;b.兴起的样子,如“勃勃作色”)。变色的样子:勃腾腾(怒气上冲的样子)。旺盛,兴起:勃起。勃发。勃蓬。勃bèi 古同“悖”,违背事理,惑乱糊涂。

  笔画数:9;部首:力;

  笔顺编号:124552153

  造句:春天万物展现出勃勃生机。

  ● 重点词语

  优雅:美好的,高尚的,不粗俗的。

  勃勃生机:形容事务展现出的无限希望。

  ● 学习目标

  1.通过对含义深刻的语句的理解,体会文中深刻的人文道理,从而感受育人、做人的真谛。

  2.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及出现的新词。

  ● 课文重点

  《桃花心木》是中国台湾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课文借生活平凡小事给树苗浇水,喻深刻的育人道理。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阅读要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看法或疑问”、“作出自己的评价”、“说出自己的体验”,本课时教学,把感悟人生哲理,引导发表见解作为重点。

  ● 相关知识

  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更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更能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这正如俗话说得那样:“不经风雨,难成大树。”“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为男。”人和树是一样的,生活在艰苦环境中的人更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从而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希望同学们都能像课文中的桃花心木一样,能够经得起生活的磨练,最后长成参天大树,长成栋梁之材。

《桃花心木》课堂实录 篇13

  《桃花心木》是小学语文六年级的一篇精读课文。学习这篇课文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励我国少年儿童努力增强独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克服依赖思想,注意在生活中经受锻炼和考验;另一个目的就是进一步培养独立阅读能力以及读后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一、 自读感悟, 上课伊始,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自主选择读书

  方式,调动了同学们读书的积极性。有的大声朗读,有的快速默读,有的小组合作读。教室里顿时响起了一片读书声,大家读得兴致勃勃。

  二、自学检测, 读完以后,学生们抑制不住想要表达的欲望,纷纷发表自己对课文的看法:由于我对学生见解的肯定和鼓励,同学们畅所欲言,课堂上出现了十分活跃的局面。  

  三、合作交流,大家对课文有了初步的认识以后,便以较多的时间反复阅读和思考,并在课文中找出具体表现的语句,画一画,读一读;然后,分小组议论,同学们讨论十分激烈。

  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我组织全班交流。同学们争着发言,纷纷汇报各组讨论情况。这时,一个平时不太喜欢讲话的男孩站起来充满自信地说道:老师,小孩子太独立了是不是没有安全意识!这一见解,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属于备课的空白地带。短暂的停顿之后,我意识到必须马上转换

  角色,成为同学学习的引导者,因为这是一个能够开启学生智慧火花的问题,我要紧紧地抓住。于是,我带着欣赏的目光予以表扬:“这个看法很有意思。大家想一想,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石激起千层浪,全班学生立刻将注意力转移到这个问题,展开激烈的辩论。

  同学们各抒己见,各有各的道理。听着他们的发言,我感到欣慰与激动。虽然同学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但经过讨论,彼此互相启发,大家都增强了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口头表达水平,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感悟。这正是新的课改理念的生动体现。

  下课后,一位学生拉着我说“老师,我还想发表看法。” 带着喜悦与收获,我走向办公室……

  思考:

  1、接纳学生的感受和声音,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具体表现。课改,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言路”。课堂上,教师应如何对待学生们的不同见解,这节课,给了我一个很大的启发,悟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我根据实际问题因势利导,巧妙点拨,不仅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教学效果。我体会到,教师在课堂上听到学生的“异口异声”时,要用一种开放的心态去热情接纳。试想,如果我当时不管三七二十一按照事先设想的教学步骤,不予考虑或一口否定了彭星杰的不同看法,后果便可想而知。

  2、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精心组织教学活动。要实现课堂教学的真正革命,变以往的重教师、重教学为重学生、重学情,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教师的指导、引导、点拨、调控的作用。属于重点问题,引导学生自求自解;属于难点问题,教师可给以旁敲侧击;属于有争议问题,教师可指点学生各抒己见。对学生理解不到、体会不深,甚至理解错误的地方,教师则要疏导、订正。在辩证地处理好导与学的过程中,教师便可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桃花心木》课堂实录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