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案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案

巫婆的猫 点赞 分享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案(通用18篇)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案 篇1

  预习作业:

  在文中圈画出描写扫路人外貌、神情的词语。

  关注课文中对天游峰山路描写的句子。

  完成预习作业。

  认一认,划新词

  夷  颇  帚  漓  棱  豁

  读一读,初感知

  (1)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并在不理解的地方标上记号。

  (2)阅读课文中描写天游峰的段落和网站提供的内容,谈谈在你的心目中,天游峰是一座怎样的山峰?

  (3)以“我从……可以看出,扫路人是一位怎样的老人?”为句式,谈谈你对这位扫路人的印象。

  第一课时

  一、读书检查。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大家都预习了吗?好,下面我们来检查一下读书情况,同桌互查,选择课文中你在预习过程中发现最难读的两个段落来考一考你的同桌。看看他能不能做到通顺流畅。

  同桌互查,反馈。说说问题出在哪?再让对方说说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二、概括主要内容。

  看来同学们预习得都很认真,对课文内容都了解了,谁能用一句简短的话来说说文章主要说了什么?

  板书课题,你看,题目便蕴含着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字词积累。

  1.过渡:指题目,《天游峰的扫路人》,那么,这位扫路人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课文对老人的外貌进行了描写,快速浏览,找找在哪。

  2.指名读,相机出示:

  句段一:我循声迎了上去,及至到了眼前,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人。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登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

  3.这位老人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每表达一个观点,都要自己的根据。你从哪个词看出的?

  4.“精瘦”什么意思?(相机板书:质朴、有精神)

  5.出示词语:精瘦  褪色  运动鞋

  总结: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组词,无论是“褪色”、“运动鞋”还是“精瘦”,都非常准确地反映出老人是扫路人这一身份。你看只有一句话,作者用词多么准确!多么恰当!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

  6.我们继续走近这位老人。文章还有哪里描写了老人的外貌?指名读,相机出示:

  句段二:借着淡淡的星光,我仔细打量了他: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

  炯炯有神。 (“瘦削”(xuē)(yǒu)“黝黑”)

  7.老人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从哪个词看出来的?(相机板书:辛苦)

  出示词语:瘦削  黝黑   炯炯有神

  总结:齐读一组词语。“瘦削”“ 黝黑”说明老人长期在外风吹日晒,工作十分辛苦。但这位

  老人却十分精神。让我们把这些词带到句子中,再读这句话。

  8.这两组词语是对老人外貌的描写,课文中对老人的神情也进行了细致的刻画,课前请同学们在文章

  中画出表现老人神情的词语,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你画了哪些词?

  出示词:轻轻松松  自在悠闲   悠然   朗声大笑  充满自信  豁达开朗

  9.三组词同时出示:精瘦  褪色  运动鞋

  瘦削   黝黑   炯炯有神

  轻轻松松  自在悠闲   悠然   朗声大笑  充满自信  豁达开朗

  我们一起读读这三组词,通过这组外貌和神情的词语,一个怎样的老人展现在你的面前了?(板书:乐观、开朗)

  10.让我们再读一组词语,让老人乐观、豁达的形象深深地烙在你的脑海中。

  11.是啊,作者就是通过这些词语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位质朴、乐观的老人形象。还记得我们五年级学的课文《爱因斯坦与小女孩》吗?(出示)这是其中的一段外貌描写,它生动的表现出爱因斯坦在生活上不拘小节的形象,自己读读,你从哪些词语看出他不拘小节、专注工作的形象。(又肥又长、裹、趿、拖鞋)

  12.再看这段,这是《番茄太阳》一文中对明明的外貌描写,作者给我们展现了一位天真、可爱的小姑娘的形象,说说看,你从哪些词感受到的。(漂亮、乌黑、象牙色、精致、天使)

  13.总结:你看,这些词语生动的表现出了人物形象,通过这些词语主人公的形象就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在阅读中我们也要关注那些描写人物外貌、神情的词语。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中的这三组词,再次感受这位质朴、乐观的老人形象。

  四、句式积累。

  1.这就是那位——(指黑板)天游峰的扫路人。这位扫路人,他扫的可不是一般的路,那可是天游峰的山路。那是一条怎样的路呢?文中有两处对天游峰的山路进行了描写,请你找出来读一读

  2.指名读。相机出示:

  句段一:天游峰——武夷山的第一险峰。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

  句段二: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

  3.这是一条怎样的山路?(高、险)你从哪里看出来的?(银丝、抛、飘飘悠悠、顶天立地、层层叠叠、游客的感受)

  4.指导朗读。你能把它的“高、险”读出来吗?好。我们一起读把这么高、这么险的天游峰读出来!

  5.这两段话都是描写天游峰的山路的,它们又有什么不同?

  6.交流。相机指导:将“银丝”换成“电线”行不行?从而在感受山之险的同时又感悟了文中的另一层意蕴:美。顺带“牵”出课文中“飘飘悠悠”这个词语,使山具有了无与伦比的美感。

  如果答不出远看和近看:仔细读读这两段话,想想,句段一作者是在哪里观察天游峰的山路的?句段二,作者又是在哪里观察的。

  7.总结:句段一比喻、夸张手法的运用;从远处看,从整体上来描写天游峰的高、险;句段二从近处进行细致观察,通过描写游客登山时的感受,以此来表现天游峰的高和险。同样是写天游峰的高、险,这两段描写又各有不同,这种多角度的描写方法值得我们去学习。

  8.练笔:春天到了,南京梅花山的梅花也竞相开放,老师带来了梅花盛开的图片,你能试着用这样多角度的描写方法来表现南京梅花山梅花盛开的情景吗?

  出示:春姑娘悄悄来到梅花山,远远望去满山的梅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寻着梅花的香味走近梅花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你任意选择一段来写一写。

  9.指名朗读,交流,师总结。

  评价:写得真好,听了你的介绍,仿佛——

  你从    的角度来介绍了梅花盛开的景象。

  10.时间的关系我们就不一一请同学们来读了,课下,请将你没描写的那个段落补充完整。

  总结:你看,通过不同角度的描写,就将梅花盛开的情景生动细致的表现出来了。课文也是这样,作者正是通过总体描写和细致刻画,表现出了天游峰山路的高和险。让我们再读这两段话,再次感受天游峰的高和险。

  五、留题。

  文章分别两次描写天游峰的山路,两次描写老人的外貌描写,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课后,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去研读课文,试着理一理文章的思路结构,品味语言,下节课我们再来共同探讨。

  板书:         15 天游峰的扫路人

  高    质朴

  险    乐观

  难爬   豁达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另外再认识4个生字,理解文中的词语。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朗读体会一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人物的语言感悟课文所蕴涵的深刻哲理。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对天游峰的扫路人的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

  有关天游峰的图片材料、课文的朗读录音等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仔细听老师说一句话,“没攀登过天游峰的人,不能算到过武夷山”。你听懂了什么意思?(板书:天游峰)看天游峰景色的图片,再说说看后的感受,或想到了什么诗句。

  2、相信我们读了课文后,一定会对天游峰留下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还要跟作者一起去认识一位可敬的老人——天游峰的扫路人,(板书完课题),他一定也会给你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3、齐读课题再质疑:你们想知道有关老人的哪些情况?读了课题,你们有问题要提出来吗?(学生自由提问)

  二、初读课文

  1、带着问题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生字词的音,读通句子。

  2、自己喜欢哪一段就多读几遍,准备读给同学听。

  3、交流指读喜欢的段落,说说自己的理由,让同学评议读书情况,结合纠错。

  三、再读课文

  1、学生默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想想词语的意思,圈划文中的好句子,找出读不懂的句子或有疑问的句子准备质疑。对自己理解的句子可以在旁边写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准备交流。

  2、小组讨论一下各自的问题,看看能否解决别人的问题,对小组讨论后解决不了的问题准备质疑。

  3、交流:可以读好句子,说理由;也可以质疑提问或解答别人的问题,还可以谈自己的理解,老师结合评议交流情况,解决一些浅显的问题,鼓励并表扬会提问、肯动脑的学生。

  四、作业

  1、让学生认准生字的字形,找找易错的字,提醒一下班里的同学。

  2、学生描红临写生字。

  3、抄写本课的生词及好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天游峰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老人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学生说说印象中的天游峰,谈谈对老人的印象。

  二、读讲课文

  1、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能反映天游峰特点和老人特点的句子来读读,读出你的感受来。

  2、交流读句,说说从中感受到了什么。结合进行评议,指导读书并练习读好下列段落。(第二自然段、第七自然段、第三自然段中“我徇声迎了上去…………每天负责打扫登天游峰的石阶。”第六自然段、第八自然段、第十自然段)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高、陡、险、美、乐观、开朗、豁达、爱工作、勤锻炼……)

  3、老师有一个问题,你们能帮我解答吗?老人扫天游峰到底累不累?(分成两组:一组认为累,一组认为不累)

  4、学生再读课文,分别从课文中找出认为累或不累的理由来。

  5、交流读句,说出理由,让人听出累或不累。

  6、评价学生读书情况,鼓励学生读书要边读边想,要读出自己的理解来。

  三、作业

  1、摘抄描写老人外貌的句子和描写天游峰特点的句子。

  2、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读了课文,你想对天游峰的扫路人说什么话?(学生自由发言)

  二、读讲课文

  1、作者最后对老人说了这样一句话,(引读作者的一句话)作者是不是在跟他开玩笑?

  2、讨论并说出“是”或“不是”的理由。再读作者的话,体会作者对老人的祝福。

  3、你认为老人能不能活到一百岁?为什么?再读老人的话,体会老人的乐观和自信。

  4、学到这里,你对老人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你还想对老人说些什么?

  5、质疑:现在你还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吗?(学生讨论解决)

  三、赏读课文

  1、学生自由练读课文,挑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多读读。

  2、小组读书,将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组内的同学听。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作业

  1、用一句话写出自己学了课文后的感受。

  2、课外读读《守林人》。

  板书设计:

  天 游 峰 的 扫 路 人

  (高、陡、险、美)(乐观、开朗、

  豁达、自信、爱工作、勤锻炼)

  累 不累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案 篇3

  张慧颖

  2013年的一天,我又一次来到了武夷山的第一险峰——天游峰。这座山还是那样险峻,那样威严。

  我顺着记忆中的小路,来到老人的小屋。一路上,仿佛已经听见老人爽朗的笑声。小屋没变,我敲了敲门。老人打开门,看见我,立即露出了微笑,说:“又见面了。快,进来吧。”

  老人为我沏了一杯茶,又香又浓,闻着,喝着,仿佛又回到了30年前。

  我说:“您还在扫路吗?”

  老人说:“当然。这里的好山好水,我百看不厌啊!我的身子还和30年前一样,硬朗着呢!”

  我打量着老人,原本的黑发已经不见踪影,满头银丝。皮肤还是黝黑,只是多了一道道皱纹。一双慈善的眼睛依旧炯炯有神。

  我对老人说:“您已经一百多岁啦!祝您长生不老!10年后我再来看您。”

  “好啊!到时候我还是请你喝茶啊!”说着,老人又哈哈大笑起来,这笑声一如30年前那样自信、豁达、开朗,久久地在我心里回荡……

  冯欣怡

  今天,小雨绵绵,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再次来到了武夷山。

  想到1983年第一次来到武夷山,登上了天游峰。天游峰的石阶还是像原来一样干净,扫路的还是当年的那位老人吗?他还是原来的样子吗?30年前的约定他还记得吗?我越想越迫切起来,真希望立即看到那位可敬可亲的老人。

  我放弃了登天游峰,因为我觉得那位扫路人比天游峰更吸引我。我径直来到老人住的地方,轻轻叩门,里面没有动静。老人是去扫路了吗?于是我就沿着当年走过的路一路寻去。渐渐的,我听见了一声一声的“哗——哗——”,这声音是那么熟悉,虽然时隔30年之久,但它可是一直萦绕在我的耳边。我更加激动,循声走去,啊!真是当年的扫路人。他还是像当年一样,穿着一身褪色的衣服,一双虽然换过但还是很旧的鞋子——他还是那么朴素。

  老人和当年一样,把我引进屋里,很热情地请我喝了一杯香浓的茶。我告诉他,30年前,在我的眼里看见的他是一个为旅游提供优质服务的代表,后来我渐渐地悟到了他身上的人生智慧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从而越来越觉得他的伟大。

  老人听了,淡淡地说:“没什么。我也就是为人乐观、喜欢自己的工作、喜欢这里的生活。”

  我想:老人家,您可知道,您的扫帚不但清扫了天游峰的垃圾,也在清扫着世人的心灵啊!

  佘佳盈

  我遇到扫路人是在1983年,现在是2013年,我和他约定的时间到了!我驱车赶往天游峰,到了山脚下就竖起了耳朵,希望听见那熟悉的扫帚声。

  走了一会儿,还是没有听到那“哗——哗——”的声音,我突然想到,扫路人跟我讲过:他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现在是中午,他应该在山顶上。于是我立即打起精神,向山顶上冲去。终于,我气喘吁吁地爬上了山顶。我瘫坐在地上调整了一下呼吸,然后站起身来,去寻找扫路人,找了好久,还是不见踪影。我又想,老人说过,他会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是不是拐到什么地方看风景去了呢?于是我又到了几个景点寻找,仍是是一无所获。

  我只好跑下山,找到我们约定30年后再相见的那座小屋子。推开门,他果然在。老人好像早已料到我的到来,淡淡地一笑,说:“来了。我知道你不会食言的。”难道他今天特地在此等了我半天?

  我喘了一口气说:“老人家,您现在还扫路吗?”“扫。”“累吗?”“不累不累!”老人说着,递给我一杯浓茶,我接过来,闻一闻,依旧是又香又浓!这是我期盼了30年的味道啊。

  老人站起来,我发现他的腰比30年前弯了许多,脸上的皱纹也多了许多,但眼睛依然炯炯有神。老人拿起扫帚就走,边走边说:“谢谢你遵守承诺啊!”话音刚落,门外响起了“哗——哗——”的声音……

  (余兴未尽,下课后又写了一篇)

  我遇到扫路人是在1983年,现在是2013年,是如约相见的时候了,我驱车赶往天游峰。

  到了峰顶,四处看,看不到那熟悉的身影,只看见一个小伙子在不耐烦地扫着台阶,那把扫帚破旧不堪。我上前问:“年轻人,原来在这里扫路的老人家呢?”

  “不知道!”小伙子冷冷地说。

  我只好失望地走了,来到山脚下,那座小屋里。推开门,桌上的茶具已经蒙上许多灰尘,可见老人已经离开这里好久了。我不甘心地在屋里来回走动着,忽然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一看,原来是一个小盒子。

  打开盒子,里面有一封信:

  老朋友,你看到这封信时,我已经离开人世了。真不舍得离开这份工作,不舍得离开这块美丽的地方啊!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可是,对不起,我不能兑现承诺了……

  读着,我不由自主地流下了眼泪。我拿着这封信,找到那位扫路的小伙子,请他把我带到老人的墓前。

  我对小伙子讲了30年前我和老人相见时的故事,讲我对他那自信、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的景仰。

  小伙子听着听着,渐渐明白了我说的道理。

  高子轩

  (也是课前课后各写了一篇,这里选录一篇。)

  天游峰的一角,扫路人的小屋。

  太阳爬起来了,光芒照在老人的坟头,那么安详。

  我上前跪下,轻轻地将一朵野花放在坟前,喃喃地说:“老人家,30年了,我来看您来了。

  “30年前,我写过一篇文章赞美您。我当时想的是,老人您是多么敬业,天游峰因为有了您这样的服务者,变得更加美好。

  “现在,我想到了更多。我懂得了您这样生活的意义。您就是一位智者,隐者。您的生活平静如水,您的心灵也纯净如水。您是一个平凡的人,您又是一个伟大的人。我会永远记住您,记住您的茶香,记住您那自信、豁达爽朗的笑声……”

  青山一角,扫路人的小屋将会消失。

  天游峰上,扫路人的英灵将会永存。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案 篇4

  一、破题,初读。

  学生静坐后,我板书课题:天游峰  扫路人 

  学生惊呼,少字了。我再慢悠悠地加上。请他们读课题,然后围绕课题提问。有问:天游峰的扫路人是谁?有问:为什么要写天游峰的扫路人,他不是很普通吗?有问:天游峰在哪?景色美吗?……

  请他们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解决新词意思。还要想一想哪些问题你能通过自读找到答案。

  按照常规交流生字音、形、义和新词意思。有学生说会回答问题了,扫路人是一个70岁的老头儿。余人轰笑,问为什么笑,又愕然。提示:是因为70岁的老头儿太多了,不能显示天游峰的扫路人的特别之处?点头默许。有人说,我知道天游峰了,根据书中的描写不是很美,只是很高很险。一学生不同意说:不对,天游峰很美,书上说是“好山好水”。我微笑,在黑板角落留下这对矛盾。

  二、抓住课题,研读。

  天游峰到底是怎样一座山峰呢?请你到全文去找相关句子,说说天游峰的特点。学生找到了四句话。学生一读就能抓住关键词体会天游峰的高险。我所做的是引导学生认识了破折号的解释说明和第一处句子的强调作用,第二句抓住比喻来认识,第三四处句子分别是列数字和衬托,学生很快就能读出天游峰的高和险。

  天游峰的扫路人到底是怎样一位老人呢?学生寻找了相关语句,通过读来理解后,我又引读,我看到了扫路人,作者是这样描写的,学生很快找到了两处外貌描写的句子,问:从这些句子你知道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让学生明白外貌描写也要突显人物的特点。

  作者还抓住了扫路人的语言进行描写,同捉分角色读,深刻认识扫路人的精神世界:乐观开朗、勤劳节俭、热爱生活……在此基础上,再读课文,领悟课文对话的简洁,我甚至还原课文,假如,让你们写,可能会这样:

  我问:您很累吧?老人回答:不累,不累!我又问:怎么会不觉得累呢?老人又说:……

  学生笑,在笑中明白对话需简洁,作者为了刻画扫路人,所以把扫路人的语言写得很详细。而且你们平时的对话都连在一起,作者却巧妙地分节了,以后你写人物对话,也可以分自然段,这样你会更加注意对话的简洁性。

  除了对老人进行外貌、语言描写来反映老人的特别之处,还有其他吗?

  最后问:现在你知道为什么有人说天游峰高而险,有人却说是“好山好水”了吗?学生立刻会意了,加深了对老人的认识。

  三、回到课题,理清层次。

  你能根据课题把文章分成两部分吗?说一说各段写了什么?再说一说全文写了什么?

  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天游峰的扫路人?

  四、小练笔

  像作者那样,描写一个同学的外貌,你不写出他的名字,要能让我猜到他是谁,那么你的描写就成功了。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案 篇5

  溧阳市西平小学 房志荣

  教学目标 :

  1、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品味,了解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个乐观开朗、豁达自信的老人。

  2、通过朗读、情境活动培养学生乐观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品味老人的乐观的生活态度,感悟生活,培养学生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

  教学过程 :

  一情境导入  :

  1、「课件」天游峰的美景:

  2、导语 :看了这些,你想说什么?生说。

  过渡:作者无意欣赏这迷人的景色,却对一位普通的扫路人情有独钟。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呢?

  二、感悟课文:

  1、要求:

  自由朗读课文,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是怎样的人。找出你感兴趣的语句细细品味。

  2、学生品读。老师巡视。

  3、交流:

  你觉得老人是什么样的人?生说。

  请你读出你的感受,再说说你对老人的印象。

  导语 例举:听了你的朗读,老师感到一股浓浓的暖意。

  老师听了,感觉那位老人是那么富有活动。

  老师感觉非常悠闲.

  听同学交流,能丰富我们的感受。

  听听不同的声音,看看你能收获什么?

  有人说,能说什么样的话就知道有什么的性格。

  4 从学生的交流中生成话题:老人这么工作累不累呢?

  生说,生读。

  导语 :(1)应该很累吧。(2) 感觉很累,心里很充实。

  过渡:人生七十古来稀。老人却让人意想不到。

  5 生成话题:

  七十多岁的人了,还是舍不得走,真奇怪!是什么让他恋恋不舍?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生:为什么舍不得走呢?交流:

  导语 :与山水为友,与花鸟为伴。老师也向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

  他到底舍不得什么呢?

  老师也被这位老人吸引了,我琢磨着,他的家人,他的儿孙对他会是什么态度呢?

  三、合作学习:

  1 要求:

  (1)、选择你喜欢的一个角色。

  (2)、读一读,想一想,他和家人会说些什么?

  (3)、小组同学表演。

  2 老师巡视,掌握情况。

  3 请一组表演。其它同学听一听,再评一评。

  4 师点拨:这老人够自信的,(乐观的)……你是老当益壮啊

  自信的人生平凡而充实,那是多么令人神往啊!怪不得家人对他也是这么支持!

  情境二:我想旅游区的领导不大同意老人继续工作吧?你是老人,怎么去说服他。

  1 自由组织说服。

  2 我就是旅游区的领导:你这么一把年纪了,回家该享享福了!

  3 生接着“说服”:

  过渡:想不到,你这么一把年纪,比我想有精神啊!佩服佩服!

  4:谁还想说服我吗:生说。

  过渡:看你这样子,再活个100岁没个问题。

  四、引导想象:

  1 过渡:爽朗的笑声回荡在山谷中

  2 出示:画面

  三十年后,我们又来到了天游峰,又听到哗哗的声音……

  3 你们觉得会发生什么景象呢>

  4 学生练写。交流。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品味,感悟作者对这位天游峰的扫路人的敬佩之情。

  2、读写结合,迁移训练,指导学生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

  课文第3节至第12节的内容,如何指导学生很好地朗读,并体会作者内心的敬佩之情。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完成“写”的迁移训练。

  教学过程:

  一、阅读课文。

  从“天游峰”入手,抓住一个“险”字指导学生朗读。

  二、分析课文。

  由“峰”到“人”,在朗读训练中完成对天游峰扫路人的清晰认识,体会作者内心的敬佩之情。

  1、从整体入手,初步感知这个扫路人是个什么样的人?

  2、抓住作者对人物外貌的两次描写,在比较中,指导读好第6节、第7节。

  ⑴学生读两次外貌描写。

  ⑵启发提问:从这两次外貌描写上,你觉的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⑶思考:两次外貌描写有什么不同?

  ⑷是什么原因让作者“仔细”打量这个扫路人的?

  ⑸指导读好第6节、第7节。

  ①读出“轻轻松松、自在悠闲”的语气。

  ②抓住“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在朗读中感悟作者对扫路人的佩服。

  3、指导读好第10节,深化对扫路人的认识。

  通过反复读书,感悟“悠然”的含义。并在读、悟后,认识到作者对扫路人的敬佩。

  4、齐读11、12节。

  三、读写结合,迁移训练。

  回到住地的作者,对偶然相遇的扫路老人念念不忘,他会在心里叨念些什么呢?

  1、相互议一议。

  2、个别发言、交流。

  3、写写。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案 篇7

  课程标准: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内容学情分析:

  我班学生没有去过天游峰,对扫路人这个职业也没有深切体会,他们的人生经验不多,对人物的思想,心态理解不深,这是理解上的难点。所以本课的设计要引导学生突破难点,深入理解扫路人的思想,内心,以及表现出来的积极向上的精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生字词语。

  2、方法与途径: 通过读,圈,划等方法,让学生找出文中人物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词句,朗读感悟,质疑解答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品读词句,感受天游峰的高和险,以及扫路人攀登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开朗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文章通过写景、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2、通过品读能体会到扫路人朴实的外表、平淡的话语、爽朗的笑声中所蕴含的攀登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

  评价任务:

  1、通过环节二和环节三的 第1步来检测目标1。

  2、通过环节三来检测目标2。

  3、通过环节三、四来检测目标3。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情况。

  1.同学们,你最敬佩的人是谁?能说说理由吗?

  2.引出课题,齐读。

  3.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自学情况入手,了解学生所掌握的的信息,以便更好的从学情出发,调整教学思路,更好的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二、检查生字词语情况

  1.出示本节课中学生容易读错的生字词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以给大家提个醒儿的形式,让学生交流容易出错的读音。

  2.巩固读一遍。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学会生字词语的读音,加深记忆。

  三、直奔重点,品读感悟。

  1.以“扫路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为主线,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学习,才能了解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引导学生交流并适时板书:语言、动作、神态、外貌。

  2.出示自学要求

  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扫路人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体会一下,从这些语句中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老人,可以简单的在旁边写一下体会。

  (一)外貌

  1.第三、八段,你抓住了哪些重点的词语,体会到了什么?

  2.同样是外貌描写,作者却按照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向我们展示了一位朴素、慈善、有精气神儿的老人,我们男女生对比读一读体会一下。

  (二)动作

  1.指生交流

  2.一个小小的动作,你都体会到如此到位,了不起,你能通过朗读把老人的热情好客读出来吗?

  (三)语言

  1.“不累不累,我每天……自在悠闲。”

  A.指生交流体会。

  B.师述:老师听明白了,这两位同学通过联系上下文的形式体会到老人的工作是很累的,老人却说不累。那老人的工作到底累不累?先别着急用简单的累或不累来回答我,如果你能从课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来证明你的观点,那就更好了。先自己找找看,也可以同桌讨论讨论。

  ①“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倒抽了一口气”

  A.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以及标点符号,体会老人的不易。

  B. B.小结:你把老人每天登山时候的表现和游客登山时的类累做了对比体会到老人工作的辛苦,理由充分。你能通过朗读把体会到的读出来吗?

  C. C.指导朗读。

  ②“天游峰——武夷山第一险峰……飘下来。”

  A. 学生谈自己的体会

  B.小结:作者运用比喻的表达方法,形象生动的向我们展示了天游峰的高和险。

  C:看图知道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③“我抬头望了望……一千八百多级。”

  A.学生交流

  B.联系生活中高楼的石阶,推测天游峰相当于多少层楼那么高。

  C.指导朗读。

  2.体会反衬的表达方法

  师述:同学们,我们刚才通过抓住描写天游峰又高又险的句子,体会到老人在这儿的工作是非常的不容易的。就拿游客来说吧,偶尔来一次就累的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老人却几十年如一日的在这儿工作着,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人?面对如此沉重的体力劳动,老人不但不嫌弃,不抱怨,还要在工作时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你又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老人?我们体会到的老人的品质都与天游峰有关,看来作者在文章中描写天游峰的高和险并不是闲来之笔,目的是什么?

  这种写作方法就叫做反衬,我们在以后的写作过程中可以学着运用这中方法。

  3.指导学生朗读老人的语言。

  4.“老人摇摇头……我能舍得走吗?”

  A.学生交流

  B.小结:是啊,老人的收入肯定不高,喝山里的水,吃大米和青菜,这样的生活,在有些人眼里是清苦,可是在老人眼里却是那么的富有诗意,喝的是——引导朗读

  5.“30年后,我照样请你喝茶!”

  A.指生交流

  B.这30年里包含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找老人的外貌描写的句子,体会老人的清贫,节俭,健康;通过找描写老人动作的句子,感受老人的热情好客;通过找描写老人的语言的句子,感受老人的敬业爱岗,积极乐观,热爱生活,乐于奉献。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将天游峰的高和险贯穿其中,让学生明白作者这样构思的巧妙之处,这样使老人的形象一点点清晰与完善,激发学生对老人的敬佩之情。

  四、升华主题,感受作者思想内涵

  1.课文学到这儿,你有什么收获?不管是做人方面还是作文方面的?

  2.学生交流。

  3.大家还觉得这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扫路人吗?带着敬佩的心情,我们一起来读读课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说说收获,这样既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总结全文了,升华了主题,又对学生的写作提供了方法。

  五、作业设计

  1.拓展阅读:《挑山工》

  2.仿照作者的方法写一篇写人的文章。

  板书设计:

  天游峰的扫路人

  天游峰  高、险

  扫路人  热情、自信、豁达,乐观,敬业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案 篇8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反思

  《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苏教版第十册的一篇课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的形象。因此,我在备课时想到要引导学生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在教学中,我试图抓住课文对扫路老人的外貌描写和三次对话描写来贯穿全文,让学生从这些描写中来朗读品位,体会人物的特点和精神。因此设计了一个大问题,即“你从这段文字中对老人有什么印象”。通过这个问题串起全文,引导逐步深入挖掘人物形象和内在精神。同时我也注意到了课文对天游峰的又险又高的文字描写,设计了相应的环节让学生读中体会。

  但是由于经验尚浅,对自己所设计的种种问题想放又不敢放,因此造成了对学生自主性的局限,使自己的主导性过强。同时,对于文章中峰与人的关系没有能够将钻研教材时的处理实施贯彻,造成了文本上的分裂。是一个遗憾。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相信,随着自己的努力和大家对我的帮助,我会不断的前进,使自己教学中的遗憾越来越少!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反思

  1.由于叙事性阅读教材,更能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相机渗透写作知识,就要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学生便能在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使语文综合素养得到全面提升。在教学时,我引领学生弄懂人物的外貌描写如何有选择地进行;揣摩文章明明写了扫路人,作者为什么又花了那么多的笔墨写了天游峰的景色呢?让学生在内容与写作方法都有所得。

  2.学生感悟、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便是与文本潜心对话的过程。在课堂上,我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读书,自主感悟,进行个性化的表达和朗读。在指导课文的朗读时我紧紧抓住情感这条线,设计了默读,自读,听读,指名读,齐读,让学生在读中悟,在读中品,从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反思

  《天游峰的扫路人》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老人自信、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的赞美。在上课之前,我认真认真查找资料,反复修改自己的设计,尽管这样,讲完课后我觉得还是有许多的遗憾。其实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才能更有利于改进自己的教学。

  一.认真研读文本,上好课的前提。

  在上课之前,我反复地读教材,因为只有真正地走进文本,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徜徉在文字的字里行间。在多次朗读课文后,我觉得文章很简单,一是突出了峰的高和险,二是对扫路人的描写。作者通过对扫路人的言、行、貌的描述,告诉我们这是一位勤劳、朴实又乐观豁达的老人,通过老人朴实的语言,告诉我们人生的哲理,表达自己对老人尊敬和赞美之意。让这位扫路人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甚至影响他的一生,这才是文章的“内核”和“灵魂”。读懂了文本后,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

  首先我直接导入,然后让学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思考:“天游峰到底是什么样的山峰?”让学生温故而知新,是一种不错的想法,但授完课后我认为,作为高年段的学生,从概括内容入手,让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更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所以我认为在课伊始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回顾更合适一些。

  然后,默读课文3——11自然段,边读边品味人物特点,就是一个层次的跨越。体会“武夷山第一险峰的险峻”的教学也尤为重要,我在前一课时已经完成,本堂课只是让学生通过抓住文中“像一根银丝”、“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等词句边朗读,边想象一根银丝在云雾中飘飘悠悠的险。回顾天游峰高而险的特点。最后练习朗读,读出巍峨险峻的天游峰的陡峭美,为后面理解老人扫山路的艰辛作好铺垫。

  “我”与扫路人的对话描写特别细致,表现了老人自信、开朗、豁达的性格,这是教学的重难点。我让学生走进对文本的研读,认真自读课文,思考,“你读出了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这一主导性问题,让学生画出有关语句,并在有感受的地方写上批注,让学生从课文描述的语句中去寻找事实依据。从天游峰的险峻中体会老人上山扫九百多级、下山扫九百多级是多么的不容易!以及“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等语句来体会老人扫山路是十分艰辛的。接着,我进一步引导,“既然扫山路是一件很艰难、很辛苦的事,那老人为什么说不累呢?”再次引导学生抓住老人的语言:“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等语句,朗读感悟老人乐观的生活态度,体会老人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并且让学生讨论“人生70古来稀,30年后,还能看到老人吗?”学生在热烈地讨论中进一步又一次体会出老人的乐观、自信,勤劳,是长寿的秘诀,学习老人豁达的人生态度。

  二.品读文本,感受人物品质,让课堂更精彩

  在这节课的主要环节的设计上,我就采用了板块式,“峰、人、情”,既干净利落,又避免了支解课文。在学生研读人的特点时,我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让学生把自己的体会写出来,并让学生说出理由,学生不但写的好,有的写“朴实,健康”,有的写“自信、乐观”,有的写“有精神、爱生活。”哪怕是一点,也是学生自己的收获,而不是教师的灌输,这一点是学来的。理解是阅读的灵魂,读好则是阅读的归宿。一节成功的阅读课,琅琅的书声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称诵读为“美读”,他说:“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侯传达出来。”这告诉我们诵读要美,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情感,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相通。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重视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学生与课文之间架起感情的桥梁。在指导《天游峰的扫路人》课文的朗读时根据文章抒发的情感引导学生。情感低沉、缠绵柔缓采用个别读,体会到节奏的阴柔美。激昂、热烈的文字,采取集体诵读,体会节奏的奔放美。这样紧紧抓住情感这条线,读出扫路老人的精神之美。并且让学生自己评价,读的好,评的好,学生在抑扬顿挫、高低起伏中,领会了文章的思想内涵,表达技巧,同时又体会到课文的情感美,享受到节奏美,受到美的熏陶。

  三.读写结合,与老人近距离对话,让语文课堂“课终而意未了”

  文章有两处描写了扫路人的外貌,学生认真读后,我就问学生“为什么两处写人物的外貌?不能在一起写出来吗?”我以为这个问题会把大家难住,没有想到一位女生回答的很是精彩,“第一次是站字远处观察,第二次是和老人交谈后,进距离观察。所以不一样。”然后让学生把自己想对老人说的话,写下来。读写结合,让学生在阅读课中真正是学有所获,学有所用。最后让学生带着对老人深深的敬意再次齐读课题,让我们永远记住他——《天游峰的扫路人》。

  当然,缺点和不足还是很多的,我会不断学习,不断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争取更大进步!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天游峰“高”和“险”的特点,并感知描写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天游峰的特点,并感知描写方法。

  【课前准备】

  学生常规预习课文;投影。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以前学习过的课文中,我们认识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哪些人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为什么?

  2.今天我们要随着作者章武去认识一位普通的老人,这个普通的老人有一份非常普通的工作——扫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天游峰的扫路人。

  (板书课题,齐读)

  扫路人也就是清洁工人,他们为了人们能有一个清洁的环境,付出了辛勤的劳动,让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再来读一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这位扫路人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下面就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这篇文章,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能读出感情来就再好了。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课文,刚才又读了课文,现在老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学习情况。出示三组词语。

  扫帚 宿鸟 打量 扑棱棱

  精瘦 褪色 黝黑 瘦削 豁达开朗 自在悠闲 炯炯有神

  飘飘悠悠 层层叠叠 顶天立地 望而却步 半途而返

  (1)出示词语,开火车读。

  (2)指名读第一组,大家看看这组词语有什么共同点?(都有一个多音字)你能用另一个读音组个词吗?

  (3)指名读第二组词语,这组词语在文中都是写谁的?(扫路人)文中的扫路人给你怎样的印象?(例如朴素、健朗、精瘦等等)

  (4)指名读第三组,这组词语都与什么有关?(天游峰)你读懂这些词了吗?说说你的理解,也可以用其中的词语来说一句话。

  (5)齐读这些词语。

  三、初步认识天游峰:

  1、文中开头就说“没攀登过天游峰的人,不能算到过武夷山。”那么天游峰到底是一座怎样的山峰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相关句子,用横线画下来。

  3、出示句段1

  天游峰——武夷山第一险峰。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那天,我终于顺着这根银丝上了顶峰,心里好不得意。

  (1)自由读读这段话,用笔圈出表现这座山峰的特点的词语。把你所理解的天游峰的特点就写在字词的旁边。

  板书高、险、窄

  (2)指导朗读:那么高,那么险,能读出这种感觉吗?谁来试一试。评读,再指读,齐读。

  4、出示句段2

  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

  (1)你又从这段话中读出了什么?集体交流。

  (2)指导朗读。

  5、(1)这么高,这么险,这么陡峭的天游峰,让我们来亲眼看看她的雄姿。

  (出示组图,并配乐朗诵介绍天游峰的语段)

  (2)看了图片,听了老师的介绍,同学们想说些什么?(学生自由说观感)

  (3)再读两组句子。

  6、天游峰高大,险峻,从古到今,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他们浏览后留下了许多的诗文。

  (1)出示三组诗句和一句名言

  天游峰

  不临溪而能尽九曲之胜,此峰固应第一也。 ——徐霞客

  武夷山

  桂林山水甲天下,不如武夷一小丘。 ——郭沫若

  武夷占尽人间美,愿乘长风我再来 。——刘白羽

  (2)自由读,看看你能读懂那句诗?

  (3)齐读,要求读出雄伟,读出赞叹。

  四、二识天游峰:

  1、在我们和“游客”的眼中,天游峰是如此的——高、险、窄,充满着挑战,而在这位扫路人的心中,这又是一座怎样的山峰呢?他又是怎么形容自己的工作的呢?再次浏览课文,用波浪线画出有关句子。

  2、出示

  “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1)师:“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天游峰是如此的秀丽、险峻,扫路人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如此峻秀的天游峰让他忘却了一切的疲劳与辛苦,真是累在脚下,乐在心头啊!

  (2)板书:好山好水 指导朗读。

  3、过渡:可这位扫路人毕竟是七十来岁的老人了,也该早点退休了呀!是这么让他执意要把他的生命都奉献给这座山呢?一起来看这段话。

  4、出示

  老人摇摇头,伸出了七个指头,然后悠然地说:“按说,我早该退休了。可我实在是离不开这里: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作伴,我能舍得走吗?”

  (1)是什么让他执意要把他的生命都奉献给这座山呢?

  (2)师:老人舍不得天游峰的,是雪花泉的水、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是清爽的空气、是花鸟作伴。仅仅是这些吗?还舍不得什么?(天游峰的云霭朝霞、络绎的游人……)

  老人对天游峰有着一种怎样的情感?(依恋不舍、像自己的母亲……)

  板书:不舍 指导朗读。板书:一生依恋

  五、总结全课:

  作为一位步履匆匆的游客来说,天游峰留给我们的是美丽的景色、陡峭的山峰,而作为一位与山为伴的扫路人来说,天游峰留给他的,是好山好水,是无尽的乐趣,是相依为伴的情感!下节课我们再继续下走进扫路人的内心世界,去感悟他的精神品质。

  板书设计:

  天游峰的扫路人

  高   好山好水

  险

  窄   不   舍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案 篇10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60

  听课随笔《天游峰的扫路人》

  今天听了一节课,《天游峰的扫路人》,有些话不得不说。如果说用一个字来谈听课的感觉的话,就是“累”,这一点后来cxw老师在评课的时候也提及到了。为什么说很累呢?我想,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说:

  一是板书累。板书很多,写了满满一黑板。教者的板书设计如下:

  13  天游峰的扫路人

  高大    险峻

  一般游客:望而却步   半途而返

  作者:     终于       好不得意

  扫路人:每天都要……  “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

  (老人)

  这样的板书设计,除了内容太多以外,是否该写这些内容,也值得我们商榷。我个人以为这样的板书没有能反映出文章的主题。

  二、教师累。具体就表现在繁琐的分析上。比如,教者整节课绝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了冗长的分析上。比如:在讲解“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登一双棕色的运动鞋……”这句话的时候,要求学生去感悟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老人很朴素。学生说出了“褪色的衣服”,而教者在那儿花了很长时间引导学生去发现“运动鞋”也说明了很朴素,因为我们现在都穿“皮鞋”了。难道“皮鞋”真得就能说明朴素吗?要知道,从爬山的角度来说,穿皮鞋是不正常的,穿运动鞋才是正常的,而这与朴素无关。

  由于教师累,所以学生也累。学生跟了老师后面揣摩,于是上面的“运动鞋”问题接着就衍生出了“布鞋”问题,从而把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引上了歧路。

  教者在教学的最后设立了质疑的环节,应该来说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效果呢?我们从学生质疑的问题就可以看出来了:1,心里好不得意?什么意思?2,为什么第9小节这里用冒号?这样的问题该什么时候解决?

  学生的朗读注意到了停顿,很整齐。我在厅的时候想到了什么?火车轮。“卡擦、卡擦”,整齐、有序。但是我们的朗读就是为了同步吗?

  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案 篇11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天游峰的扫路人》第二课时。下面我就按说教材、说学情分析、说教学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七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单元的主题是感悟人生。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天游峰的扫路人》正是达成此目标的宝贵教材。

  这篇散文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我”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的形象,表现了我对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的赞美。

  课文通过形象的比喻,具体的数据,侧面的烘托,把天游峰的“高”与“险”表现出来,反衬扫路老人的特点。此外,还通过外貌、神态、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现扫路老人的性格。课文语言优雅朴素,富含哲理。

  二、说学情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如自主预习、边读边画边批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但我们农村学生对天游峰险峻的特点没有形象的了解,对扫路人的艰辛也没有切身体验。

  三、说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结合教材特点及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订了以下两个教学目标:

  (1)体会天游峰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因为课文中人物刻画生动形象,作者主要通过人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来反映人物的特点,这种写法值得借鉴,因此我把教学重点定为引导学生透过文中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感受“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位怎样的人”。

  教学难点

  六年级小学生人生经验不足,对人的思想心态理解不深,在理解扫路老人的话时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把“品味老人话语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确定为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是学生、教师、文本、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感受。”教学中,我结合本课特点,准备采取以读代讲的形式,通过朗读、默读、浏览、速读等多种形式,再加上想象、课件、图片的展示等手段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在读中自读自悟,加深理解和体验,感悟老人的自信乐观、豁达开朗的特点,逐步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和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五、说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结合我校“自主学习 因势利导”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中,我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预习阶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主动探究的习惯;在小组交流中引导学生学会合作与探究,培养勇于创新的精神;在展示环节以朗读为主线贯穿读、说、析、品、评,不知不觉让学生受到熏陶,完成教学。

  六、说教学流程

  共由复习导入——明确任务——交流展示——整合提升——读写结合五个环节组成。

  (一)复习导入

  第一课时,学生们通过朗读,通过学习,对天游峰的扫路人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了让他们温故知新,为学习本节课做好铺垫,所以,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也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知识铺垫。并且自然过渡到明确任务环节。

  (二)明确任务

  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学生课前预习的内容。现在重新提出来是让学生更清楚的认识到本节课应该完成的具体目标,它是落实教学重点的主要途径。

  (三)交流展示

  交流展示分三个环节进行:自我完善——小组交流——全班展示。自我完善要求学生重新完善自己的预习任务,做好在小组中交流的准备。随后小组交流,(这一环节是因为我们的学生由于处在农村,胆子还是比较小,也不够自信,小组交流可以先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进行展示,通过小组中的合作,使自己的观点更加完善,增强自信心,为全班展示打好基础。同时,对于一些稍有难度的问题,可以在组长的带领下通过集体探究进行解决。)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我们进行全班展示,在全班展示的过程中,我做好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力求给更多的学生以展示的机会,并且随机进行引导和点拨,落实教学重点。

  我估计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会填出自信、乐观、豁达开朗、热情好客、朴实、健康、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等内容。对于学生的每一个观点,只要能从文中找出句子,谈出理解,并有感情地读下来,我都引导学生对他们进行肯定与赞扬。同时有机的进行整合并落实语言文字训练,适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想象天游峰的高与险;去感受天游峰的扫路人自信乐观、豁达开朗的性格;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落实教学重点。

  如填(乐观)的扫路人,孩子们会展示朗读这一段话——:“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我适时问:“老人累吗?”

  孩子们即时答出:“累。因为他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联系上文,天游峰有九百多级,而他每天要扫一千八百多级,怎么会不累呢?”

  还有的学生会说:“不累。虽然他每天要扫一千八百多级,但他认为扫路当成是欣赏风景,充分体现了他的乐观。”

  然后,我出示天游峰高与险的句子:“天游峰——武夷山第一险峰。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

  “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以前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

  读完后,我这样问:“天游峰高吗?究竟有多高?”

  学生回答:“天游峰有九百多级。”

  我继续引导:“是啊,九百多级,教学楼一楼的楼梯大约有20个台阶,那么就相当于45层楼那么高。”

  这时我出示天游峰的图片,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天游峰的高与险,反衬出老人的乐观。

  而后,我再引导学生朗读老人质朴的语言,在有感情地朗读中,与文本、与作者、与编者发生共鸣。同时还引导学生学习作者通过语言描写,展现人物性格特点的表达方法。

  ……

  (四)整合提升

  在班级展示完成以后,教学重、难点已经落实。我引导学生回顾全文,进行整合,从整体上感知天游峰的扫路人自信乐观、豁达开朗的性格特点。并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周围,发现生活中的“扫路人”;同时,也引导学生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学习扫路人的自信乐观、豁达开朗。

  (五)品读感悟 读写结合

  新课标中指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假如我们满足于课堂上的成果,那是远远不够的,文章的人文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同样是意犹未尽,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及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了“假如这位老人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请你为他写一份颁奖词,颁奖词要言简意赅,字字有力,能感动别人。”从而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八、说板书设计

  (自信乐观、豁达开朗)的扫路老人

  这一设计力求体现板书统领全课、简洁、重点突出的特点,它贯穿全文,也是本课的重点所在。

  以上就是我对《天游峰的扫路人》这篇课文的理解与课堂设计,不到之处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采用辩论、表演等方法体会重点句子的意思,感悟老人是一位热爱生活、自信豁达的人。学习天游峰的扫路人的攀登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体会有关句子中“我”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播放有关武夷山的图片或录象

  精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天游峰的景色美丽吗?课文中作者对天游峰的描写十分精彩,请你自由朗读第一、二小节,看看天游峰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请用一两个字概括出天游峰给你的印象)

  2看看哪些地方特别能让你感受到天游峰的高和险?

  从“第一险峰”、“九百多级”、“一根银丝”、“抛”、“仿佛要断掉”、“飘飘悠悠”、(好不得意)等词看出天游峰的险峻。(师板书:高、险)

  “一根银丝”指什么(指的是武夷山第一险峰天游峰的九百多级石梯,远远望去他仿佛是从空中抛下来的,多么险峻)

  理解“好不得意”在这里的作用。(从作者的得意可以看出天游峰确实很险。)

  3既然是写扫路人,为什么用了整整一段话来写天游峰的险?这样就引发学生进行深入地思考,真正领悟写作的技巧。

  4指导朗读。

  武夷山的天游峰是那么险峻,你能读出这种险势来吗?作者登上了险峰时是多么喜悦,你能从朗读中体现出这种心情吗?

  5自由练读,指名朗读。

  精读第二部分(第一层)

  1作者在登天游峰的途中遇到了一位扫路人,读一读第三自然段,这位扫路人是什么样的?他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学生边读边画重点字词,细读体会。

  出示相关语句:

  我循声迎了上去,及至到了眼前,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登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

  3师生交流讨论:

  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我觉得这是一位非常朴素的老人。)

  从哪里看出?

  (因为他穿了一套褪色的衣服,说明衣服已穿了很多年了,已经很旧了;而且人是精瘦的,说明他生活条件也不好。)

  生活条件好的人都得是胖子?

  (不一定。)

  再往深处想一想,从“褪色的衣服”、“精瘦”两个词还能体会到什么?可以讨论讨论。

  (从“精瘦”可以看出,老人是在辛勤地劳动,因为整天劳动就不容易发胖,而且整天在山上风吹日晒的也容易变瘦。)

  “褪色的衣服”不但说明老人艰苦朴素,也看出这是老人长期在外劳动造成的,风吹日晒才会褪色的。

  老师,“运动鞋”也说明了老人是扫路人,穿运动鞋干起活来才能方便。

  (可见,无论是“褪色”、“运动鞋”还是“精瘦”,都非常准确地反映出老人是扫路人这一身份。你看只有一句话,作者用词多么准确!多么恰当!)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5最先吸引我的是老人扫路时的“哗——哗——”声,作者是运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笔法。以后我们在写作文时也可以运用这一方法。

  第二层

  过渡:当我们看到一个人时,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人的外貌衣着,要进一步了解这个人,必须与他交流。

  1师读课文第四节,在这里作者为什么要写茶?(作者把老人的热情比作了热茶。茶热,情更热;茶浓,情更浓,茶香,情更真!“一杯热茶”把老人的热情写活了!)2指名读5—12自然段对话,出示讨论题:老人扫天游峰的台阶到底累还是不累?

  3根据学生回答出示观点:

  观点1:我觉得老人扫天游峰的台阶累。

  观点2:我觉得老人扫天游峰的台阶不累。

  观点3:我觉得老人又累又不累。

  4分成三大组,再读课文,把有利于自己的论据划下来,进行交流讨论。

  观点1:我觉得老人扫天游峰的台阶累。

  (1) 游客多,公德差。

  (2)台阶多达一千八百多级 ,游客只是游玩就气喘吁吁。(出示第七节)

  (3)联系第二自然段,体会天游峰的险。(出示图,体会比喻的精妙----像银丝从空中抛下来)

  (4)老人70岁。

  观点2:我觉得老人扫天游峰的台阶不累。

  (1)“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2)……悠然地说:“按说,我早该退休了。可我实在离不开这里: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

  老人生活在美丽的山中,他爱这儿的山,爱这儿的水,爱这儿的生活。他仿佛就是这山中的一员。他已经与武夷山的天游峰融为一体,以苦为乐,热爱生活,即使自己到了70岁高龄,依然对扫天游峰乐此不彼,悠然自在。

  观点3:我觉得老人又累又不累。

  两者结合,觉得老人虽然体力上的感觉是累,但是内心却一点儿也不累。

  说得多好啊!一颗爱心!一颗无怨无悔、甘于奉献的爱心!因为有了这颗火热的爱心,再大的工作量,他也不觉得累;再危险的工作环境,他也不动摇;再艰苦的生活条件,他却怡然自乐。扫路人的这种乐观、开朗、攀登不止的精神令作者敬佩。让我们通过读来体会。

  5分角色朗读8—12自然段。

  6想一想,为什么课文最后说伴随我回到住地的仅仅是老人的笑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对老人的崇敬之情从内心升起,被老人的精神所折服)

  还有那些文字能看出作者对这位扫路的老人怀有深深的敬意?

  (“紧紧抓住”说明作者感情深挚,握手表示友好,“紧紧地抓住”抓得更紧了,说明他们两个人的心*得越来越近了。

  “再”就是又一次。下山后他还要回来,30年以后还要来,这么长的时间都没忘记这位扫路人,可见扫路人在“我”心中位置很重。

  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驻地。“一直伴随”表示时间很长很久,说明扫路人对“我”的影响太深了,一辈子都忘不了。)

  7师小结:正因为老人这种豁达开朗的心胸,他才会在这武夷山的第一险峰上风里来,雨里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辛勤劳作。正是这种平凡而又伟大的品质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也让我们接受了一次难忘的心灵的洗礼。我想到了这样几句话:知足者常乐!还有一句是一个工厂的宣传语:“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预约30年后

  30年以后,“我”又来到天游峰……

  1续编故事,形式不定

  2交流

  3自由组合,由一人当导演,一人演老人,一人演作者。

  1 人物的外貌描写。

  2 把采访记写下来。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感悟,理解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中体会天游峰扫路人乐观的、自强不息的精神。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引入,板书课题(课题中“峰、人”两个字用红笔写,且写得很大)

  二、引导质疑

  师:看到老师写的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为什么把“峰”和“人”写得那么大?“ 峰”和“人”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三、自读感悟关于天游峰的语句。

  1、多媒体显示学习要求1:

  画出课文中描写天游峰的句子,再读一读,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3.小组交流。

  4、班内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关于峰:

  “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

  ——天游峰高、险

  “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

  “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琳,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

  ——山高而险、石阶多、上去不容易。

  (边谈体会边练习感情朗读)

  过渡:作者终于顺着这根银丝上了天游峰,心里好不得意,可他的收获却远远不止这些,他还在游览天游峰的过程认识了一位让他深受启发的老人。

  三、自读感悟关于天游峰的语句。

  1、多媒体显示学习要求2:

  找出课文中描写扫路人的句子,仔细读读,从中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人?在课文中空白的地方作批注。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3.小组交流。

  4、班内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关于人:

  “……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他穿一套褪色的衣服……”

  “……为我沏了一杯浓茶……”

  “‘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 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 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他皮肤黝黑,淡淡的眉毛下……炯炯有神。”

  “……悠然地说‘……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 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做伴,我能舍得走吗?’”

  “‘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说罢,老人朗声大笑。”

  ——老人健康、不怕累、能吃苦、开朗自信、豁达

  (边谈体会边练习感情朗读。)

  2.教师点拨(引导深入体会老人乐观的生活态度):

  多媒体显示描写山险而高的句子、描写游人的表现句子、老人说的话,让学生对比着读,谈一谈从中体会出什么。

  (在枯燥的生活中找到乐趣;乐观)

  练习感情朗读。

  四、拓展想象,体会人物性格。

  1、多媒体出示学习要求3:

  联系课文展开想象:

  三十年后,作者章武先生又来到天游峰,会是什么情形呢?

  2、学生自由练习说。

  3、讨论交流。

  4、完成小练笔。

  附板书:

  天游峰         高而险  台阶多  难攀登

  离不开

  扫路人         健康  不怕累  能吃苦  自信乐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学习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悟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中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对普通劳动者的尊敬之情。

  3、学习课文描写人物的方法,能仿照课文描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物。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透过文中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感受“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个怎样的人?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对普通劳动者的尊敬之情。

  教学难点:

  品味老人话语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学习课文描写人物的方法,能仿照课文写法描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物。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设疑激趣。

  1、出示:平凡的就是伟大的。指名读、齐读。

  2、为什么要读这句话呢?因为这句话是有哲理的。我相信同学们学完这节课后就会明白这句话的道理。

  二、导入新课。

  1、大家都有过各种各样的理想,比如做科学家、画家、医生、运动员等等。可是,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做这种工作呢?(板书:扫路人)

  2、指名说说想不想,并陈述理由。

  3、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为什么要写“扫路人”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位这样的扫路人。(补全题目,板书:天游峰的)

  4、齐读课题,突出“天游峰”和“扫路人”。

  5、从课题中我们知道了什么?(课文既写了天游峰,又写了扫路人)

  6、课文洋洋洒洒几百字,实际上就是写了这两个方面,那么天游峰是个怎样的山峰,这位扫路人又是一位怎样的人呢?

  三、品读课文,感悟天游峰的“高”和“险”。

  1、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天游峰是个怎样的山峰?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课文,用“ ”画出文中写天游峰的语句,读读这些语句,想一想天游峰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学生带问题默读课文,自读自画自悟,师巡回掌握学生的阅读情况。

  3、交流:(指名说,相机出示第2节、第7节(第7节最后一句不出示),抓住重点语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悟天游峰的高、险)

  ①“天游峰——武夷山第一险峰。”(险)“九百多级石梯”,(高,台阶多)“银丝”、“抛”、“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险)。教学时抓住“抛”字用换词法(落)指导学生朗读感悟。

  ②“终于”、“好不得意”(以人物的心情来反衬天游峰的高和险,天游峰很高,要上去很不容易,正因为不容易,所以作者上去了才会“好不得意”)

  ③“顶天立地”(高)“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台阶多,要登上去很累)“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望而却步,半途而返”(游人上去都很吃力,烘托天游峰很高很险)

  ④指导看图体会。

  4、整体出示第2、7两节(第7节最后一句不出示)。听课文配乐朗读,体会天游峰的高、险。

  5、齐读这两节。

  6、天游峰是这样的高这样的险,台阶是这样的多,可是有一位老人却要天天扫这些台阶——(红色显示第7节最后一句)

  ①齐读。

  ②我为什么要倒抽一口气?(因为天游峰又高又险,老人的工作量很大,令人敬佩。作者看到扫路人这样不怕危险,不顾劳累地扫石阶,感到很惊讶!很佩服!)

  ③可不可以把“一级一级”改为“一级级”?你从中读出了什么?(老人扫得很认真、一丝不荀)

  ④指导朗读:“一级一级”要慢些,要读出老人扫得很认真、一丝不荀,是一点一点扫的。省略号要慢两拍,因为扫地扫得很累,“倒抽一口气”要轻些。

  7、过渡:天游峰很高很险,游人登上山都会气喘吁吁、大汗淋漓,这位老人却要每天重复做着这样繁重的工作,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老人呢?

  四、品读课文,感悟老人形象。

  1、出示文中彩图,师解说:这就是天游峰的扫路人,他手里拿着一把扫帚,头发、胡须都是白的说明他的年纪很大,从他微笑的神态可以看出老人对自己的工作很满意也很快乐。课文中是怎样描写这位老人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写老人的句段,用“ ”标画有关语句,并注明你画的文字是从哪个方面刻画老人形象的。

  2、生自读、自画,师巡回,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3、交流:(指名说,相机出示相关段落文字,抓住重点语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悟老人的形象)

  ①老人的外貌是什么样子的?指名说,出示第3、8两节(写外貌的文字用红色强调)

  ②这样的老人给你什么样的印象?

  “褪色”“运动鞋”说明老人节约、朴素、辛苦、生活条件不优越。“精瘦”“瘦削”“黝黑”“炯炯有神”说明老人很健康、有精神、很勤劳。“慈善”说明老人很善良。

  读了这段文字,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概括一下。指名说。

  4、我为什么会注意到这位老人?是什么吸引了我?(声音,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听到了扫路声)

  读第2节相关文字。

  5、这两段文字都是描写老人外貌的,为什么要分开呢?两次描写有什么有不同?(从作者的角度看,第一处是粗看,因为“及至到了跟前,才看清”。 作者是无意中听见“哗哗”的扫路声被吸引过去的,他对老人只是初识,并不了解。所以这时候只能从穿着等方面对老人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能看出老人的身份就可以了。第二处是仔细打量,因为“借着淡淡的星光,我仔细打量了他。”这次是因为老人和作者交谈了很多,作者对老人每天扫一千八百多级石阶很佩服,这时他是怀着很深的敬意来看这位老人的,所以打量得非常仔细。)

  读这两外文字(以蓝色出示)

  6、作者为什么要仔细打量这位老人呢?指名说(敬佩、佩服)。老人是怎样谈自己的工作的?

  引出4-6节。指名读。交流、体会:“沏茶”说明老人热情好客。“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上,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说明老人不怕累、能吃苦,喜欢自己的工作,对这份工作很满足,工作虽重但心情很好。“扫一程,歇一程”,如果天游峰不干净,就没有“好山好水看一程”。他把扫路当成了欣赏风景,一路扫来,风光无限,尽情欣赏,免费旅游。累在身上,乐在心里。

  7、这位老人多大了?(70岁)出示第9-12节。读。老人说这话时是什么神态?(悠然)老人会离开这里吗?(不会)把“我能舍得走吗?”改为陈述句(体会反问句的强烈语气,更能从中体会老人对生活的热爱)。为什么不想离开?(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作伴。体会老人对大山的情怀。)用“因为……所以……”进行说话练习。

  练读,读出老人的悠然神情和不舍的语气。

  8、过渡:这位老人的态度感动了我,所以我在临走时----(出示第11、12节)

  抓住“紧紧”“再”体会。(“紧紧抓住”说明作者感情深挚,握手表示友好,“紧紧地抓住”抓得更紧了,说明他们两个人的心靠得越来越近了。“再”就是又一次。下山后他还要回来,30年以后还要来,这么长的时间都没忘记这位扫路人,可见扫路人在“我”心中位置很重。)

  为什么是30年后再来看老人?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祝福,对老人的信心)“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表现了老人的自信和对生活充满信心。老人能活到100岁吗?为什么?(勤劳,天天这样扫,锻炼了身体;山上空气好,环境好;老人不会离开这里更不会死去;老人有自信有信心能活到100岁)

  引读这两节,体会老人的乐观、自信、豁达的人生态度。

  9、课堂练习。

  ①老人爱天游峰,爱自己的工作,不舍得离开这里,宿鸟也不舍得离开这里,它们扑棱棱地飞起来又悄悄地落在原外。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着我回到住地。回到住地,作者打开笔记本,写下了这样一句话: 。

  ②笑声能持续这么长时间吗?为什么说“笑声一直伴随着我回到住地”?(笑声留在我的心里,“一直伴随”表示时间很长很久,说明扫路人对“我”的影响太深了,一辈子都忘不了。)

  改写课文最后一句话:________“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_________ 。”

  练写。指名读一读。

  10、分角色或自由朗读3-12节。

  五、拓展研讨。

  天游峰又高又险,台阶又多,游人登上山都会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感到很累。我也由于登上了山而好不得意。那这位老人每天都要登山、扫台阶,他累不累呢?(出示相关语句)学生读一读、议一议。

  交流:身累心不累。 累:天游峰高、险、台阶多,天天扫当然累。 不累:习惯了;不舍得离开;扫干净了路心里高兴不觉得累;以苦为乐,热爱生活;爱上了这里爱上了这个工作把工作当成生活的一部分;从老人轻轻松松的语气、悠然自得的神情可看出;从老人对生活的态度(乐观豁达)可看出。

  六、总结课文。

  正因为老人这种豁达开朗的心胸,他才会在这武夷山的第一险峰上风里来,雨里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辛勤劳作;正是这种平凡却伟大的品质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也让我们接受了一次难忘的心灵洗礼,可见----(出示:平凡的就是伟大的)齐读。我们都是平凡的,但我们要向这位老人学习,学习他以乐观自信,豁达开朗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就让我们记住这位老人吧-----齐读课题。

  七、作业。

  1、仿照课文写法(外貌、动作、语言、神态、侧面烘托),观察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用准确生动的词句写一段话,反映人物的特点。

  2、阅读相关的文章:《峨眉铺路人》、《守林人》、《挑山工》。

  板书设计:

  天游峰的扫路人

  天游峰 高而险 台阶多 难攀登

  不舍得 累? 岁?

  扫路人 不怕累 能吃苦 爱生活

  乐观 自信 豁达 开朗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案 篇14

  教材分析

  《天游峰的扫路人》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第十二册中的一篇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通过游人与扫路人的深刻的对比描写,以及对扫路人的外貌、语言、神态的生动描写,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老人自信、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的赞赏。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朗读体会一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从具体的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品味老人的乐观的生活态度,感悟生活,培养学生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

  教学难点:品味文中老人话语中所蕴涵的人生哲理。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天游峰图片及文章中描写老人神态、语言的句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质疑激趣。

  1、多媒体显示天游峰图片,引导学生复述它的“险”。

  2、引导质疑:就是这样一座险峰,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每天一级一级扫上山,再一级一级扫下山,清扫着一千八百多级台阶。同学们,如果你们是前来天游峰采访的小记者,老师就是这位扫路人,你们想问我什么呢?

  3、谈话引入:是呀,老人累吗?他为什么不退休?这位可敬的老人给了我们一个谜。本节课就让我们走近老人,凭自己的力量解开这些谜。

  二、小组合作,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1、快速阅读课文4—12自然段,画出描写扫路人神态和语言的句子。(神态用“ . ”标,语言用“——”画;先独立画,然后同桌交流)

  2、四人小组合作交流。

  朗读所画的描写老人的神态、语言的句子,完成下列作业:

  1)边读边联系上下文,并能大胆展开想像,用自己的话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人?为什么?

  2)试着将你从所画的句子中体会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3、全班交流

  1)谈话:你们仿佛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人呢?为什么?

  (各组代表用自己的话汇报,如感受不同,同学之间互相补充。)

  2)通过读、评、议、演理解文章重点句。

  ①“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②老人摇摇头,伸出了七个指头,然后悠然地说:“按说,我早该退休了,但我实在离不开这里,喝的是雪花家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还有花鸟作伴。我能舍得吗?”

  (抓住“不累、好山好水、轻轻松松、自在悠闲、悠然、早该、实在、舍不得”等词及反问句,引导学生读、评,读出怡然自得的语气,体会扫路人对大山的一片深情及扫路人乐观、不断攀登的精神。

  ③“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说罢,老人朗声大笑。

  a、辩论:30年后,眼前的这位可敬的老人能请作者喝茶吗?

  b、有感情朗读。

  c、结合课文第11自然段,分角色表演。

  d、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

  (引导学生质疑后联系上下文体会该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分角色朗读。

  四、总结全文

  (师和着乐曲,生全体起立,闭上眼睛、合拢双手)同学们,虽然30年后这位可敬的扫路人不一定能与作者相聚,但还是让我们一起为他能成为一位百岁老人而祝福祈祷吧!因为正是这位普通的扫路人,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是如此美好,如此充满了希望,再苦再累的日子,我们也要笑着过!

  五、课外延伸

  30年后,如果老人健在,作者再一次来天游峰拜访老人,那将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呢?请展开想象,写一个片断。

  教学反思:

  《天游峰的扫路人》,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老人自信、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的赞美。课文语言优美,描写细腻,特别是对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十分细致。

  首先谈话揭题,让学生知道本文写的是天游峰的扫路人。接着,我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想想“你认识了一位怎样的老人?”通过学生质疑讨论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在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默读课文,梳理课文层次,并指导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武夷山第一险峰的险峻”的教学也尤为重要,我先让学生读读这一段,用笔画出有关语句。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像一根银丝”、“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等词句边朗读,边想象一根银丝在云雾中飘飘悠悠的险。最后练习朗读,读出巍峨险峻的天游峰的陡峭美,为后面理解老人扫山路的艰辛作好铺垫。

  “我”与扫路人的对话描写特别细致,表现了老人自信、开朗、豁达的性格,这是教学的重难点。我让学生走进对文本的研读,认真自读课文,画出有关语句,并在有感受的地方写上批注,引导学生通过老人朴素的话语感悟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找出描写老人语言的相关段落。主要围绕“想想老人扫路到底累不累?”、“老人扫山路真的很轻松吗?”这些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从课文描述的语句中去寻找事实依据。从天游峰的险峻中体会老人上山扫九百多级、下山扫九百多级是多么的不容易!以及“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等语句来体会老人扫山路是十分艰辛的。接着,我进一步引导,“既然扫山路是一件很艰难、很辛苦的事,那老人为什么说不累呢?”再次引导学生抓住老人的语言:“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等语句,朗读感悟老人乐观的生活态度,体会老人对生活充满了信心。最后,联系课文最后一句 “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来理解体会老人那令人敬慕的豁达的人生态度。指导学生用自信、爽朗的语气朗读课文最后一段,再次体会老人热爱生活、豁达自信的性格特点,表达对老人的敬意和赞美。

  另外,对老人外貌的描写,从 “瘦削”“黝黑”“慈善”“炯炯有神”等词语中朗读感受到这是一位身体健朗、和善可亲的老人。

  始终以“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人?为什么?”为主线展开学习,通过读读、画画、议议,让学生各抒己见,当学生感受不到位时,我适时点拨;当学生理解出现偏差时,我顺势引导,从而正确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案 篇15

  作者:扬中外国语学校 施正琴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55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案例分析

  扬中外国语学校    施正琴

  《天游峰的扫路人》是苏教版第十册第13课,此文是篇散文。作者有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形象。我在教学中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学生们能深刻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师生收益匪浅。

  例:(教学片段)……

  师:出示课文最后一节:“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说罢,老人朗声大笑。笑声惊动了竹丛里的一对宿鸟,它们飞了起来,又悄悄地落回原处。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

  生:(自由朗读此段)

  师: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知道这位老人很自信、很好客。我从第一句中知道的。老人相信自己30年后,会与作者相聚。而且还用“!”来加以肯定,语气坚定。

  师:你能读好这一句吗?

  生: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

  师:你是怎么读好这句的?

  生:我是带着激情,以自信的语气读。

  师:大家都来试读读。

  生:(大声朗读第一句)

  师:这段话中你还读懂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老人性格开朗、豪爽、乐观。

  …… ……

  师:是呀,作者也被老人精神折服,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你能通过朗读来表现吗?

  生:(先自由练读,再个别朗读)

  师:对老人的所见、所闻、所感会给作者有什么启发?

  生:1、作者今后一定以扫路人为榜样,生命不息,攀登不止。

  2、作者在生活中,一定是个充满自信、乐观的人。

  3、作者一定在工作与生活中藐视一切困难,是个豁达开朗的人。

  …… ……

  师:好,同学们都动脑筋了,那么怎样在文中表达读者的心思?

  生:干脆在结尾处加一句。

  师:好,这个主意棒!你想加什么?

  生:1、老人的高尚情操将伴随我的一生。

  2、老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乐观的生活态度将伴随我的一生。

  3、老人的一言一行将永远印在我的心里。

  …… ……

  师:棒极了,请把你要加的话补写在书上,然后再有感情的读一读。

  …… ……

  师:同学们,学了这一课你想在课余时间做些什么吗?

  生:1、我想想象一下30年后,作家章武又一次来到武夷山看到那银丝一样的阶梯和扫路人时的情景。

  2、我想收集一下有关天游峰资料。

  3、我想写一篇读后感。

  4、我想摘抄一下课文中的好词好句。

  ……

  教学进行到此,做为老师已十二分满意了,而且,一次次被学生表达的内容所感动,令人振奋。

  以上教学我抓住了以下2点进行:

  (一) 以朗读促感悟 以感悟促美读

  首先,此段教学以读为先,以学生为主导,教学思路随学生而走,在探究人物心理体会作者感情的同时,没有导致语文教学本质任务的迷失,重视了对学生语言文字感受能力的提高。记得《小学语文教学》杂志中写到:“课文是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的统一体,两者是分不开的。一般来说,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越丰富,对思想内容的体会就越深入。”因此,在教学中,就必须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组织学生细读课文上,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通过多种形式入情人境地朗读,让学生充分地感受老人热爱生活豁达自信的精神风貌。然后再理解的基础上把课文真正的读好。

  (二) 以美读激表达 以表达促迁移

  学生读着读着。心里一定有许多话要说,做为老师要趁热打铁,教学思路要及时跟上学生,抓住时机让学生充分地表达,真正做好说的语言文字训练工作。踏踏实实地上好语文课。在学生充分地表达后,老师均给予充分的肯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广泛地进行语言文字学习,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那么教学效果必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案 篇16

  作者:张优芬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96

  我教《天游峰的扫路人》

  如果把文本只是作为一景而观,课堂对话不深入而触及人的灵魂,这种仪式化的教与学总让我感觉思想虚空、情感飘渺。比如《天游峰的扫路人》描写了作者在天游峰上与一位七十高龄的扫路人相遇并被其笑对人生的乐观情怀所感染,而学生读之却往往当作一个知识来学习,满足于知道天游峰的险峻山路上有这么一个扫路人,苦不以为苦,累不以为累。如此而已。而教师往往着力于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中一些词句的赏析,试图让学生走近老人接受教育。这想法一点也不错。但事实这样的教学只是应景,是将其当作一景来赏,扫路人怎样怎样,但就是没有将他与自我建立起关系来,所缺的是心理相融。如何克服这样的问题呢,我的课堂是这样进行的:

  一、实话实说:你长大后最想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有学生说想做什么桥梁专家,有想做什么探险家,有的要发明什么,总之学生们想从事的都是知识型的职业。

  二、引导辩论:你们真有志向,那扫路人在你心中是什么位置?不少学生直言不讳:这个职业太苦了,又脏又累,而且被人瞧不起。我们这儿称其为是“扫大街的”。看来学生的本性暴露出来了,但我想考验考验他们的“立场”,我作惊讶状:一个扫路人,靠自己力气吃饭的清洁工在你们眼里身份就这样的低贱?说完我用期待的眼神看着他们。一些察言观色者举手了,甲同学说:“本学期我们思想品德课第一课就讲了劳动者都是平等的,清洁工是城市的美容师!想一想,天不亮他们起来清扫街道了,假如没有他们,我们这个城市会脏成怎样?”不错不错,慷慨激昂。但我忍不住斜捣一杠:“城市美容师,多好的名字。你一定想做?”这位学生绝没有想到我会来这一招,也许他本来看我那般的期待,表现表现救救我的场,哪想到我会如此操戈反击,一时反应不过来,张着嘴愣在了那里。机灵鬼乙同学又开始捣蛋了:“老师,那你愿意做一个清洁工吗?”“你说呢?”教室立刻热闹了起来。

  三、所以,我并不想咱们班30个同学,十几年后出十个二十个扫路人。(生笑)但我要说,虽然我不想你们成为一个扫路人,但老师期望你们做一个像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样的人(正色,重复),理解老师的话吗?学生思考,回答,有学生说,老师是不希望我们真正地成为清洁工(我补:如果你实在做不来其它的工作,做清洁工也未尝不可),但您期望我们像天游峰的扫路人那样,有一个乐观的情怀。

  四、对呀,老师为什么有这样的期待呢?天游峰的扫路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他的身上有什么令人可敬的地方呢?读课文,交流。

  主要把握这样的思路:

  1、山是这样险。(品赏“银丝”,与“电线”比较:其一、易断,更险;其二、有色彩,有飘动感,形美)

  2、生活是那样苦。(穿着之简陋,面容之黑瘦,饮食之粗劣)

  3、工作是那样累。(每天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

  4、而扫路人却如此豁达。

  “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在工作中寻找乐趣,享受工作;

  “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在生活中发现甜蜜,享受生活。

  四、再让学生说说“做一个像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样的人”的期待。总结:是青松,就挺立山巅,是小草,就装饰大地。人的岗位可以不同,但对工作对生活的情怀应该一样:永远做一个快乐的人。

  张优芬 发表

  ;id=62

  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案 篇17

  《天游峰的扫路人》课堂实录与评析

  张建刚

  江苏省徐州市郑集实验小学 ,江苏  徐州   221143

  一、诵读颁奖词,真情引入。

  师:(声情并茂地诵读一段颁奖词)“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 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不移,宠辱不惊。”同学们猜猜这是为谁写的颁奖词?

  生:季羡林老人,我们曾学过他写的《 夹竹桃  》。

  师:是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故事感动着我们,他们的高尚人格魅力感染着我们。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近——天游峰的扫路人。相信这位扫路老人的事迹、他的语言一定会打动我们。

  (2006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故事,本身就感动着每一个人,再加上老师声情并茂地诵读颁奖词,“未成曲调先有情”定能激起学生情感的浪花,洞开学生心灵的窗扉,激起他们走近天游峰的扫路人的渴望。)

  二、    初读课文,寻找感动。

  师:课文从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写了天游峰的扫路人。请大家放声读课文,想想:天游峰的扫路人是怎样的一个人?哪儿最令你感动?(学生读课文,不作交流。)

  师:天游峰的扫路人是怎样的一个人?谁来读读自己最受感动的句子,并简要说说感动的原因。

  生:我觉得这位老人很朴素。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来“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登一双棕色的运动鞋。”

  师:哪些词语最能说明老人很朴素?

  生:褪色。可见这套衣服他已经穿很长时间了。“运动鞋”也能说明。

  生:我认为老人身体很健康,心地很善良。“精瘦”、“瘦削”、“慈善”这几个词语可以说明。“精瘦”,说明身体结实,是长期扫路锻炼的结果。

  生:课文第四节的描写让我感动。从这一段话中,我感受到这位老人的热情好客。他与作者素不相识,却向招待老朋友那样,引作者进屋,为作者沏热茶。。

  师:烟是介绍信,茶是连心桥。老人的一杯浓茶拉近了与作者的距离。

  生:最让我感动的是老人说:“不累,不累……”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这说明老人不怕苦,不怕累。

  生:我从第十自然段:“老人摇摇头……我能舍得走吗?”老人的话说明他爱大山,离不开大山。

  生:“30年后我照样请你喝茶!”说罢,老人朗声大笑。从这里可以看出老人的自信。

  ……                        

  (崔峦老师指出阅读教学是披文得意的过程,也是缘意学文的过程,要紧紧抓住文本语言,读出情,品出味,悟出效,习得法,激活思。张老师深谙其道,教学伊始便让学生到文本中去走一个来回,品味语言文字,从而有了学生个性化的对老人的解读。)

  三、抓住语言,体味感动。

  师:读了课文,我们初步认识了这位扫路老人,了解了他的故事,尤其是他的朴实无华的语言,令人感动不已。都说“语言有温度,词语知冷暖”。现在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仔仔细细品一品老人的语言,与作者一起真真切切地感动一回。

  师:有声地朗读有利于与文中人物交流,无声地默读有利于思考。请大家默读课文,静静地思考,细细地品味,用笔在语言文字的空白处写下你的感动。

  {读书批注是培养学生专注性品质的手段;学生在阅读过程全神贯注,心无旁骛,这是提高阅读质量的重要保证;学生静静地读,细细地品语言文字,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体会老人的语言背后蕴含的“弦外音”,这是探究性阅读的精髓。}

  师:大家的一定收获了不少感动。谁来说说你的收获.

  生:“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从这段话中,我觉得老人很乐观。他一天扫一个来回,多么辛苦,而他却说不累,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师:你真会倾听,达到了听话听音的境界了!老人到底累不累呢?

  生:(众生齐声)累。

  生:(一生大喊)不累。

  师:我听到不同的声音了,观点不同,以理说明。

  (新课标倡导:“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当学生有了不同的见解,教师能够捕捉这一生成性资源,积极利用,这充分显示了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

  生:我认为老人累,是因为天游峰很高、很险。

  生:从对游人及作者的登天游峰地描写也能体现出来。

  师:能读读有关的语句吗?

  生:“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这句话写出了天游峰很高很险。”

  师:这是一个比喻句。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作者把“石梯”比作“银丝”,说明天游峰很高很险。

  生:“那天,我终于顺着这根银丝上了峰顶,心里好不得意。”这句话中的“终于”、“好不得意”也能反映出天游峰很高很险。

  师:火眼金睛,你们真会读书。能读出天游峰的高与险吗?

  (学生练读,指名读。)

  师:天游峰这么高,这么险,能够爬上去心里怎能不得意?

  生:课文的第七节中的一、二句话也能看出天游峰的高与险。

  师:你来读读这两句话。

  生: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

  师:哪些词语具体写出了天游峰的高与险?

  生:“顶天立地”、“九百多级”、“一千八百多级”、“层层叠叠”这些词语从正面写出了天游峰的高与险。“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望而却步”、“半途而返”这些词语写了游客们登天游峰时的反应,从侧面写了天游峰的高与险。

  师:你不仅会读书,而且会思考。你能读出天游峰的高与险吗?

  (学生练读。)

  师:谁来读读?

  (指名读)

  师:听了你的朗读,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游客们登天游峰时个个是有备而来,轻装上阵,然而攀登了一阵后,个个是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有的望而却步,半途而返。可这位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老人累不累?

  生:累,非常累。

  师:请大家都来读读这一节,体会一下老人的辛苦。

  (学生练读)

  师:你能读出老人工作的艰辛吗?(指名读)

  (老师没有告诉、分析,重在唤醒,让学生抓住重点段、关键词品读、感悟。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在字词句章中穿行,触摸文本跳跃的脉搏和激越的情感,开启学生心智。)

  师:读书不仅要读语言文字,还要读标点符号。这节中有一个省略号,你能读懂它吗?

  生:我从省略号中读出了老人扫路的辛苦。

  生:我读出了老人扫路的时间长。

  生:我认为省略号省去了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十年、几十年--------老人几十年如一日地扫着天游峰的高耸入云的石阶。他太了不起了!

  师:你们同样了不起!老人几十年如一日地扫呀扫呀,他究竟扫了多少个石阶,扫帚知道;他究竟扫了多少个来回,石阶清楚。请大家捧起书,再来读读这一节,相信你会读出新的感受。

  (学生再读第七节)

  师:请大家齐读这一节。

  (学生齐读)

  师: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也不由得倒抽了一口气,这位老人太不可思议了!他的工作太艰辛了!

  师:面对这样艰辛的工作,老人是怎样说的?

  (学生齐读第六节)

  (投影出示:“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生:(说老人不累的学生,不解地)老人的工作这么辛苦,他却说不累,这与实际情况不矛盾吗?

  师:(鼓掌)老师先为你敢于表达与众不同观点的勇气鼓掌。那你有没有想想,这矛盾的话语说明了什么?

  生:(恍然大悟),说明他不怕辛苦,把扫路当成乐趣。

  师:这叫以苦为乐。他把扫路当成了欣赏风景,一路扫来,风光无限,尽情欣赏,免费旅游。累在身上,乐在心里。多么乐观的老人,多么乐观的生活态度!

  师:请大家读读这一节,读出老人的乐观。

  (学生练读,指名读)

  (文章不是无情物,一言一语总关情。是的,一个标点也关情。一个省略号中包含着老人无数个日日夜夜的辛劳,学生能从省略号中获得无尽的感动。只有深入地钻研教材,才会有这教学细节。)

  师:老人的第二段话也一样令人感动,谁来说说你读后的感受。

  生:“按说,我早该退休了。可我实在离不开这里:喝的是雪花泉的,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花鸟作伴,我能舍得走吗?”从这句话中我体会到这位老人是一位热爱大山、热爱山中生活的人。

  师:他舍不得走的原因是什么?

  生:因为这里的山好、水好、空气好。

  生:在这里鲜花簇拥,群鸟相伴,人间仙境,谁不留恋?

  生:我觉得他吃的、喝的,都是大山给予的,他舍不得走,他要回报大山,要守住大山 。

  生:他热爱大山,热爱自己的工作,要继续扫石阶。

  师:我们来读读老人的话,体会老人对大山的情怀。

  (学生读书)

  师:作者听了老人的这一番话后,紧紧抓住他的双手说:“30年后,我再来看您!”作者为什么不说3年、5年,而说30年呢?

  生:因为这里的环境好,作者相信老人能够再活30年。

  生:作者衷心地祝愿老人能够长命百岁!

  生:老人乐观的生活态度,使作者相信他能活百岁。

  师:听了作者的话,老人是怎样说的?

  生:“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说罢,老人朗声大笑。

  (投影出示: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

  师: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老人是怎样的一个人?

  生:他是位自信、豁达开朗的老人。他相信自己能再活30年。

  (板书:豁达开朗)

  师:请大家齐读这句话,读出老人的自信。

  师:老人的乐观、自信、豁达开朗感动了作者,让作者永远记在了心里。请大家再读读“我”与老人的对话,让我们也来真真切切地感动一回。呆会儿我们分角色朗读课文。

  (学生练读,分角色读)

  (朗读必出于内心,溢于言表,并在潜意识中受到课文中语言材料所包含着的美的境、美的情的熏陶和价值引领。作者与老人的这一段对话,语言简练、朴实。然而朴实的语言中折射出老人恬淡心境与高尚的品格。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反复品味,在咬文嚼字的过程中,使扫路人的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逐渐放大,让学生渐渐走进了老人的内心,走进自己的内心,让心与心在这一刻充分地交流着、撞击着,从而受到心灵上的浸染与精神上的洗礼。)

  师:大家读得很投入,很精彩。他是一位平凡的老人,一位普通的扫路人。但他的乐观、自信、豁达开朗却感动了我们。同学们,在人生道路上有雨有风,只要我们拥有乐观、自信、豁达开朗,相信一切都会变得从容。记住:我们乐观,阳光在前!

  师:让我们齐读这句话,并把它记在心里。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教书育人。教师的语言不仅仅是对这位老人乐观、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的总结,也是对学生进行的一次润物无痕的思想教育------我们乐观,阳光在前!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基本特点在这里得以体现。同时也有效地引领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四、书写真真切切的感动。

  师:假如这位老人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需要写一份颁奖词,你乐意接受这项任务吗?(乐意)从你们响亮的回答声中,老师听出了你们的自信。颁奖词要言简意赅,字字有力,能感动别人。

  (学生写颁奖词,两分钟后交流)

  师:有的同学已经举起了自信的小手。谁来读你写的颁奖词。

  生:一位豁达开朗、自信、乐观的老人,在深山扫路几十年,与花鸟做伴,与大山为邻。他的出现,让垃圾望而生畏;他的付出,令游客啧啧赞叹。天游峰因为有他而骄傲;游客们因为有他而舒畅。他——天游峰的扫路人!

  生:一位平凡的老人,一份平凡的工作,他为了天游峰的环境整洁,付出了青春,付出了天伦之乐,付出了……也许很多人不知道他的名字,但他乐于付出的精神感动了你我,他那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震撼了你我。天游峰的扫路人——你不平凡!

  生:他曾在天游峰的石阶上走了不知多少遍;他手中的扫帚不知摆动了多少回;他曾自信地大笑过不知多少次……扫帚在汗的海洋中挥动,石阶在扫帚地摆动中整洁。山峰赞美他,石阶吟颂他,丛林歌唱他,我们永远记住他——天游峰的扫路人!

  生:平凡的一生,平凡的岗位,一个又一个365天里,你总是在用扫帚谱写你乐观的态度,雕刻你自信的精神。你热爱生活,生活也热爱你!

  生:你自信而又乐观,你的灵魂里刻满大山的一颦一笑,骨子中回荡着大山的温和与坚定。扫声悠悠,是扫路人在为大山生灵奏响的赞歌;风吹鸟鸣,那是大山在赞叹他坚持不懈的精神。您值得我们尊敬!

  (学生情真意切的颁奖词,足以验证我们常说“情动于衷则能形于言”,“情动而辞发”。学生在充分地读书感悟,自主探究领会,徜徉于文本语言后,他们的精神就会和文本的情感强烈地碰撞。他们会被这位普普通通、貌不惊人天游峰扫路老人的自信、乐观、豁达开朗的精神所感动,所激励,所鼓舞。他们会思如雨、语如潮、情如虹。情感的闸门一旦被打开,诗一样的语言将从学生的口中娓娓道来,从他们的笔下潺潺流出。这一教学环节地设计,不仅是学生言语能力的实践和发展的过程,更是学生生命精神的润泽和提升的过程)

  作者简介:张建刚(1973—),男(汉族),江苏徐州人,小学高级教师,学士,2002年荣获徐州市语文优质课一等奖。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案 篇18

  佚名

  教学目标 :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4个生字,绿线中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朗读训练,理解一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游峰扫路人那种攀登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品读能体会到扫路人朴实的外表、平淡的话语、爽朗的笑声中所蕴含的攀登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

  2、课文中写景对人物品质的衬托作用。

  教学用具:小黑板、挂图、录音机

  教学用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1、启发谈活,揭题设疑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许多名山风景秀丽。你能说说你曾游览过的名山秀景吗?游览之后又有什么感受呢?

  (2)看了课题“天游峰的扫路人”,你想知道些什么?天游峰的扫路人有什么特点呢?大家能从他身上受到什么启发呢?

  2、自读课文

  (1)提出读书要求。

  ①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②在读通顺的基础上注意流利,要有速度。

  ③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词语和不理解的地方,并做上记号,准备质疑。

  3、检查自读效果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2)纠正读音。

  (3)答疑解难。

  ①对于不懂的词语,要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当时情境理解。

  ②对于涉及句意、中心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实实在在地读书,对课文语言进行充分感知、理解。有的可以在讲读课文时解决。

  (4)理清课文脉胳。

  ①引导学生根据作者登天游峰的所见、所闻、所感分段。

  ②学生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一(1~~2)二(3)三(4~12)

  4、分段读课文

  5、教学生字,指导书写

  (1)(说说“攀、瘦、鞋、吁”这4个字是什么结构。

  (2)重点指导写好“瘦”,笔画多,间架结构较繁复,要指导学生看清字形。

  (3)指导学生描红,把这4个字写紧凑。

  6、作业 

  (1)读好课文。

  (2)抄写好生字词。

  第二课时

  1、复习温故

  (1)自读课文,天游峰扫路人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文中哪些语句是描写老人语言的?请你朗读给大家听。

  2、精读课文

  (1)精读课文第一段。

  ①指名读。

  ②讲天游峰是武夷山第一险峰,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认真地读一读,找一找。

  ③出示学生找出的关于“险峰”的语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④峰这么险,作者登上天游峰的喜悦心情你能体会到吗?试着读一读。

  ⑤小结。

  (2)精读第二段。

  ①指名读。

  ②读读有关扫路人清扫地面的语句。体会“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是什么感觉。

  ③出示投影片。

  我循声迎了上去,及至到了眼前,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他身旁一套褪色的衣服,足登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

  a.自由读这段话,注意加点的词语。

  b.讨论:你对老人的初步印象是什么?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

  c.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④小结。

  (3)精读第三段。

  ①指名读,感知人物形象。

  ②分角色朗读4~7小节。

  a.你认为连起来朗读,对比感受,体会扫路人乐观、开朗、攀登不止的精神。)

  c.感情朗读。

  ③分角色朗读8~12小节。

  a.画出描写扫路人外貌、神态、语言、行动的词句,进一步说说老人的哪些特点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b.组织读议,启发思考:

  Ⅰ30年后他们能相聚吗?老人的话说明了什么?(老人有一颗对生活充满自信、开朗、豁达的心。)

  Ⅱ“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对老人的崇敬之情从内心升起。)

  c.感情朗读。

  ④小结板书。

  3、朗读课文

  4、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有感情地赏读佳句(投影显示)

  ①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

  ②茶,很热,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把我们俩的心灵沟通了。

  ③我紧紧抓住他的双手说:“30年后,我再来看您!”

  (2)填空。

  本文讲述了一位老人已有岁人,他每天早晨,傍晚。他早该退休了,可他觉得实在离不开这里:他喝的是,吃的是,呼吸的是,而且还有作伴。这是一位的老人,作者从内心敬佩他。

  二、总结全文,朗读课文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总结课文。

  (3)本文描写天游峰的险峻有什么作用?

  (突出了扫路人工作的辛荣,歌颂了老伯顽强不息,对生活的自信与热爱。)

  (4)学习作者抓住特征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

  ①课文的第3、8自然段中都有老人外貌的描写,认真读一读,学习这种写作方法。

  ②运用这种方法写一写周围的人。

  ③交流评价。

  三、仿写。

  1、学习课文的写法。

  2、课文中是怎样刻画老人的?

  3、读一读,表现了老人怎样的品质?

  4、开展“班级人物素描”活动。

  5、写一写。

  6、猜一猜。

  四:作业 。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老人说:“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要是30年后,他会是什么样的?他们相遇后又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展开想像,然后写下来。

  教后感:

  了帮助学生理解、感悟人物的思想感情,以朗读为突破口,从人物的语言入手。我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地读书活动上,这样使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地感受老人热爱生活、豁达自信的精神风貌。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