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有的人》教学设计

《有的人》教学设计

甜生软语 点赞 分享
《有的人》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

《有的人》教学设计(精选12篇)

《有的人》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有的人》是诗人藏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作,诗人参观了北京的鲁迅故居。看了鲁迅先生生前工作过的地方,联想到鲁迅一生不懈的奋斗,诗人感慨地说:“人民的爱憎是分明的,对于为革命作出杰出贡献的人,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有的人》这首诗热情地讴歌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精神,嘲讽和鞭挞了反动统治者的丑恶行径,同时向我们提出了人生价值的重大课题。全诗结构完整紧凑,感情表达强烈真挚,饱含诗人多年来对历史和现实的观察和体验,融人了作者爱憎分明的真挚感情。

  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是在学生对鲁迅先生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本课时应注意结合学过的课文,使学生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上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和体会。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教学时还要注意对比朗读的训练,以便帮助学生体会诗歌内涵,并学习对比的表达方法。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

  2、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课件:重点句子及鲁迅先生图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冷对孺子牛。”

  同学们,你知道这句话出自于何处吗?(出示鲁迅先生的图像)

  2、 1936年10月19日 ,鲁迅先生不幸病逝。“赶快收敛,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事别13年,著名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板书课题《有的人》,齐读课题,从课题质疑。

  预设:(1)、课题是《有的人》,为什么还要有一个副标题“纪念鲁迅有感”呢?

  (2)、课文主要是写“有的人”,还是“鲁迅”?

  二、初步学习课文

  1、请同学们带着这些疑问自由朗诵,把诗句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

  2、指名读诗。

  3、请大家再把这首诗自由朗诵一遍,看看哪些诗句清楚地体现出是对鲁迅先生的纪念。找出来的同学谈谈你的答案和理由。(学生朗读)

  4、学生交流。

  (1)“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这是从鲁迅先生的诗“俯首甘为孺子牛”变化而来的,作者这样写表明对鲁迅先生的纪念。

  (2)“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因为鲁迅先生有一本散文诗集叫《野草》,他在《野草》题辞中就提到“野草”和“地火”。(理解“野草”和“地火”。)

  5、这两句诗充分展示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牺牲一切的崇高品德和精神,既然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先生,为什么标题是“纪念鲁迅先生”,而叫“有的人”?

  (全诗表面写了很多“有的人”,但归纳起来并不多,只有两种人。一种是象鲁迅先生那样的人,另一种是不具备鲁迅先生那种精神品格的人。作者不是单纯地纪念鲁迅先生,而是由鲁迅先生推而广之,引发更深的思考。)

  三、深入学习 有感情朗读课文

  作者思考的问题是什么呢?在这个问题上作者的观点又是什么?他是依据什么得出这样的观点的?请大家认真阅读全诗,并简要讨论,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思考:生与死的问题。

  观点: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理解两个“死”“活”)

  依据:(1)“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欺压人民的人和为人民服务的人。)

  指导感情朗读(骄横地、诚恳地)。(鄙夷地、激昂地)。

  (2)“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一心想着个人名利的人和愿意为进步牺牲一切的人。)

  指导感情朗读(鄙夷地、激昂地)。

  (3)“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损人利已的人和牺牲自我、造福他人的人。)

  指导感情朗读(气愤地、赞扬地)。

  四、探索写法 有感情朗读课文

  1、这首诗除了形象而饱含深情的语言,深刻的哲理外,大家还有没有其他的发现呢?说说你的看法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把两种迥然不同的人的形象和下场来做对比,更好地阐明深刻的道理。)

  2、由此看来,,全诗的结构就十分清晰明了了。第一节以议论总领全诗,二到四节、五到七节分别将两种人形象与结局进行对比。

  3、以饱含哲理的议论开头,用形象的语言和鲜明的对比来表现抽象的哲理,使这首诗显得意味深长而又别具一格。让我们饱含感情地将这首意味深长而又别具一格的好诗齐声朗读一遍,能背诵那是最妙不过的了。(生齐声朗诵或背诵)

  五、获得启发

  1、读完臧克家的这首《有的人》,同学们能告诉我生存的意义与目的应该是什么吗?

  2、同学们看过那么多的课外读物,你们能从其他作品中得到关于生存的意义的启示吗?

  3、布置作业

  (1)摘抄有关生命意义的名言。

  (2)课后进一步收集有关鲁迅先生的信息,联系实际,用对比的手法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读后感。

《有的人》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领会作者对鲁迅先生崇敬、怀念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

  难点:领会作者对鲁迅先生崇敬、怀念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查找鲁迅及臧克家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鲁迅像,这位是谁?你了解吗?教师出示鲁迅资料。指名读。

  2、出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句话是谁说的,生齐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过渡:鲁迅是一个时刻为人民着想,为人民服务的人,他爱人民, 人民永远怀念他。板书:爱人民,人民爱。今天,我们学习1949年11月1日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诗歌《有的人》。

  3、一起来认识一下臧克家,课件出示臧克家资料及写作背景,教师口述。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我们就来一起欣赏这首诗歌,请同学们多读几遍课文,每读一遍的感受和收获都是不一样的,看看谁的收获最多。边读边注。

  2、生自渎诗歌

  3、交流收获。

  学生说不到的教师提示:

  1)      哪些句子表达出了作者对鲁迅的怀念。

  2)      描写了几种人,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4、相信其他同学肯定还有很多感受和收获,让我们通过朗读来表达出来吧。

  想读哪一小节就读哪一小节。

  5、指名读。

  6、教师指导读、范读、理解读。

  7、如果将文中“有的人”替换成某一种人怎么换,代到诗句中读一读。

  过渡:这首诗歌不只是单纯的怀念鲁迅,而是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哪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着,歌颂了鲁迅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

  板书:无私奉献

  三、拓展延伸

  1、同学们作为21世纪的小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2、拿起你的笔,快速记下你此时的感受。

  3、交流感受

  教师赠言:同学们让我们把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化为自己学习的动力,刻苦学习,以期有所成,报效祖国,报效人民。

  4、最后给大家留一项作业课件出示,教师读。

  收集有关鲁迅的名言、故事、著作等,办一期纪念鲁迅为主体的手抄报。

  教学反思:

  这是一片略读课文,要求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憎爱分明的感情,并懂得为人民服务的人将得到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诗歌语言朴素,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因此一开始安排学生自学感悟,教师点拨引导在感悟的基础上指导有感情朗读,将鲜明的对比融入到朗读中,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拓展到21世纪的小学生应该怎么做,学生说得非常好,为了让所有学生都能动起来,于是安排了写,记下此时的感受。

  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时,对整组教材考虑得较少学生对鲁迅了解得还不是太深,因此在整首诗的理解上停留在表面。本课的有感情朗读诗歌是重点,学生对爱憎的感情朗读的还不够鲜明,知道要表达的感情,但读不出来,这时教师应及时的做到范读。在指导朗读和理解时,应把握诗的整体性,不应打乱顺序理解和朗读,这样就破坏了作者写这首诗的初衷。

《有的人》教学设计 篇3

  教学设想:

  这首诗歌是臧克家为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作,不仅仅是单纯怀念鲁迅,而是通过与有的人的对比阐扬了一种人生哲理,融入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学习时,要通过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络,学习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教学目标: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能找出诗中运用的对比手法,并理解其好处。

  3、学习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树立高尚的人生观。

  难点、重点

  理解文中提到的两类人,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课前准备

  1、课件           2、《有的人》配乐朗读。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这样一位伟人:他一生笔耕不辍,用文学作品带领中国人民前进;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是中国文化的一面旗帜,是民族的脊梁。他是谁?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臧克家的《有的人》,来更深刻地了解这位伟人。

  二、课件介绍成诗背景:

  1、介绍作者

  臧克家,现代著名诗人,山东省诸城人。193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烙印》。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以后又相继出版了《泥淖集》,《呜咽的去烟》,《泥土的歌》,《春风集》,《欢呼集》及《臧克家诗选》等诗集。

  2、介绍写作背景

  1936年 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国民党反动派血腥镇压人民,不允许人民悼念鲁迅先生,直到1949年,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他。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 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让学生分节朗读诗歌。

  2、抽学生朗读。

  3、找出能体现这是纪念鲁迅的诗句。 

  (通过“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和“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引导学生理解鲁迅的为人民服务,甘愿牺牲自己的品格和精神。)

  四、品读诗歌,理解内容

  1、教师范读

  2、课件插入配乐朗读

  3、思考本首诗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分析:运用对比、反复来突出中心是本诗写法上的最大特点。

  4、分析对比项首节中的“活”与“死”的含义。

  一、二句中的“活”指生命存在,“死”指精神已死;三、四句中的“活”指精神永存,“死”指生命逝去。

  4、老师引导学生理解诗句(学生边理解边插入课件)

  (1)对比。这首诗的每一节一反一正对比,使正反面人物对立得更为鲜明,从而达到突出主题的作用。

  ①生死价值的对比。

  第1小节中,前一个“活着”指人还在社会上生活,“死了”是指其精神已死。后一个“死了”是指人已离开人世,“活着”是指其精神不死。反动统治者“活着”,不过是行尸走肉,毫无价值;革命者“死了”,却虽死犹生,精神永存。

  ②对待人民群众态度的对比。

  第2~4小节的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a.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b.不知羞耻地为自己歌功颂德,妄想“流芳万世”;c.残害人民,养肥自己。诗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这样的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a.“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b.“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意思是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c.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③人民群众对两种人态度的对比。   

  第5~7小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态度:a.“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b.“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记,被人民唾弃。c. “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到”,即身败名裂、遗臭万年。诗的后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鲁迅这样人的称颂:a.“永远记住他”;b“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即鲁迅精神到处被传颂,被延续;c.“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无限爱戴的深厚感情。   

  通过以上3种对比,反映了两个对立阶级不同的人生观,显示了人民群众强烈的爱与憎,从而很好地突出了诗的主题。

  (2)反复。

  ①连续反复:如“有的人”,紧接着反复多次。

  ②间隔反复:如第2小节与第5小节;第3小节与第6小节;第4小节与第7小节。

  反复手法的运用,从结构上看,可以把各节内容紧密联系起来;从内容上看,又可以使全诗的主题思想步步加深。这样,不仅使诗的结构严密,而且充分抒发了作者对两种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和感情,增强诗的感染力。

  5、请同学结合两类人的表现用一句话概括“有的人”具体指什么人。

  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每节诗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诗作的侧重点是歌颂鲁迅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五、精读诗歌,领会感情

  1、总结作者对这两类人有什么样的感情,找出表现感情的词语。

  (让学生找出分析,并试着朗读,并请其他同学评价读出感情了吗)

  2、小组合作朗读

  要求:

  ⑴用“/”给诗歌划分节奏,并用“.”标出重音。

  ⑵对诗节作朗读分工。

  ⑶朗读时注意抒发与诗歌内容相符的感情。

  2、小组展示、学生评价。

  3、集体朗读

  六、拓展

  (一)

  有的人(一)                           有的人(二)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

  “呵,我多伟大!”                    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           有的人,情愿作野草

  想“不朽”! ,                            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他活着别人                    有的人,他活着为了

  就不能活;                                   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把他摔垮;                           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着为了多数人更好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

  抬举得很高,很高。

  第一类人:卑鄙,自私               第二类人:高尚,无私

  思考:

  你认为把这首诗分为两部分阅读与作为整体阅读哪种效果好?

  (从内容和感情两方面来谈,得出结论:整体读好)

  选择一小节读,点名朗读,师生评价。

  全班齐读

  请将某一句诗或某一小节诗的意思用具有相同内涵的成语、诗句或名言警句表达出来。

  教师举例: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行尸走肉

  (二)课件出示:在我们身边有哪些为人民服务的典范?(学生畅谈)

  (三)学了《有的人》你有什么感想,请写下来,副标题就叫做读《有的人》有感,主标题自己定。

  七、结束语:

  同学们,通过学习这首诗歌,结合大家自己的经历感想,你认为人的生存意义是什么?

  今天这节课,我们不仅学到了诗歌丰富的知识,而且在思想上,精神上接受了一次洗礼,老师相信同学们都会乐意做想鲁迅先生一样的为人民服务的人。用鲁迅先生的名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作为我们前进道路上的座右铭,好吗?

  八、作业。

  学了《有的人》你有什么感想,请写下来,副标题就叫做读《有的人》有感,主标题自己定。

  附:板书设计

  第一类人                 第二类人

  卑鄙   自私      对      高尚   无私

  鄙视   憎恨      比      崇敬   赞美

《有的人》教学设计 篇4

  设计理念

  小学诗歌教学“重意义、轻审美、重教化、轻艺术”的现状不能不说是当今小学诗歌教学的误区。我认为小学诗歌的教学不应该单单停留在词句的分析和诗句的理解上,而是通过诵读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魅力,产生亲近诗歌的*。这样就让诗歌教学的课堂少了一些理性,多了一些感性,少了一些教化,多了一些欣赏。老师自始至终释放着自己的诗情去召唤学生的诗情,引领学生走在亲近诗歌的道路上。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得到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有感情地反复朗读,领会作者对鲁迅先生崇敬、怀念的思想感情。体会鲁迅先生伟大的精神。

  2、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前后对照的结构。

  教学准备

  课前三分钟:组织学生观看《鲁迅》生平的记录片,引导学生更加形象直观全面的了解鲁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时25分,一位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在上海不幸病逝。全国人民无比悲痛。但是国民党*派出了许多的特务、军阀、走狗极力阻止人民给鲁迅先生举行追悼会,他们阻止得了吗?我们一起来回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和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看看当时的情景吧。

  2、鲁迅逝世13周年,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才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鲁迅先生。诗人臧克家参加了纪念活动,百感交集,心中充满了对鲁迅的思念和崇敬就情不自禁地写下了《有的人》这首短诗。出示课题--《有的人》。

  二、诵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诗,注意把字音读正确,诗句读流畅。(教师倾听学生的朗读情况,并针对学生不容易读好的地方加以辅导。)

  2、指七名学生分节读,教师随机点拨:“当牛马、石头、不朽、摔垮、抬举”等字音。

  3、默读并思考:这首诗在内容和写法上你发现了有什么特别之处吗?(内容上的对比,2-5,3-6,4-7;“有的人”反复出现。)引导学生结合诗句回答。

  三、自主感悟,诵读悟情

  1、同学们,自由读第一节,你能读出疑问吗?

  ①、自由读第一节。

  ②、质疑:预设:为什么有的人活着像死了,有的人死了却还活着?

  相机理解“死”与“活”

  ③、引导学生带者疑问来读书。

  哪种人虽生犹死,哪种人虽死犹生?请同学们读2、5节。

  2、学习2、5节,出示: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①指名读,评议:他读出了什么感觉?或你听到他读出了什么味道?(对敌人的恨,对人民的爱)

  ②探讨:为什么“恨”?怎么样的人会“骑在人民的头上”?骑在人民头上后的表情怎样?

  ③读一读:读出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的傲慢神态。

  ④指导读好“摔垮”读出把敌人打垮后痛快淋漓的感觉。

  师生合作读。

  师: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生: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

  师: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生: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3、自主学习3、6节,4、7节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活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①自由选择一组,想想用什么方法朗读表达出你的理解。

  ②各人自由练习。

  ③男*分别领读,带读。

  学生汇报读。评议,生评,师评。

  4、诗歌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却不用“鲁迅赞”或“纪念鲁迅”为题,而是以“有的人”进行反复咏叹。这首诗的前四节一连用了八个“有的人”,请把“有的人”替换为某一种人或某一类人。总结出“流芳千古”和“遗臭万年”并板书

  预设:被人民憎恶的人,被人民爱戴的人

  残酷剥削人民的人,为人民服务的人

  妄想流芳千古的人,一心默默奉献的人

  愚弄人民的人,造福人民的人

  损害人民利益的人,维护人民利益的人

  反动统治者,共产党人

  压迫人民的暴君,廉洁奉公的公仆

  自私的人,无私的人

  一心追求名利的人,一心只知奉献的人

  四、升华情感,拓展延伸

  1、这诗表达了臧克家对鲁迅深深的怀念,我们带着对这伟人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来读读老师变序后的诗。(师生合作读)

  鲁迅死了(师)

  他还活着。(生)

  鲁迅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师)

  给人民作牛马的,(生)

  人民永远记住他!(生)

  鲁迅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师)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生)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生)

  鲁迅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师)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活的人,(生)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生)

  探讨:“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你知道都有谁呢?指名说(岳飞、雷锋、周恩来,王二小、……

  2、还有像鲁迅一样的人很多,你想歌颂谁,就把他的名字套进去读一读。自由练,指名读。

  3、教师引读:面对自私自利,残酷剥削压迫人民的人我们痛恨、愤怒的说----生读: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因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所以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教师引读:当我们面对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我们尊敬他、歌颂他----生读: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因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总结引领

  同学们,今天我们又一次感受了诗歌的魅力。有人说,走进诗歌就是走进了一个灵动的世界,每一个想让自己变得聪明灵秀的孩子,都应该亲近诗歌。叩响诗歌的大门。

  五、布置作业:(自选一种)

  1、诵读这首诗。

  2、搜集鲁迅的名言。

  3、阅读鲁迅的作品如:《故乡》《一件小事》《药》等

  板书设计:

  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活--死骑遗臭万年

  死--活俯流芳千古

《有的人》教学设计 篇5

  鲁迅走了,但他给我吗留下了很多很多,有怀念、更有深深地思考。《有的人》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事实是三周年写得一首诗。本文是第五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本组教材是专门为孩子们:“初识鲁迅先生”而设计的专题,在前面三篇文章的学习中,孩子们对鲁迅先生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在组织教学时,围绕本单元的学习重点进行教学:

  1、认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2、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

  3、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由于本文是这单元的阅读课文,所以学习本文时我拟定了两个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会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的好处。

  为达到第一目标我注重了读:主要有A教师范读,整体感知;B学生自读,读准读通顺;C学生再读,思考本文写了什么?D逐段品读,体会作者情感;E有感情的读,读出韵味,读出内涵,读出我们的怀念。通过以上不同方式的读,读出了两类人的不同人生,不同态度,从中感受到,要向鲁迅先生一样,做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写法的好处”是学习本文的第二个目标,教学时特别注重对比朗读的训练。如:第二小节和第五小节,第三小节和第六小节,第四小节和第七小节,进行对比朗读,这样既能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内涵,夜能学习对比的表达手法。

《有的人》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的

  1、把握这首诗运用对比抒发感受的写法,体会哲理性议论的作用。

  2、了解诗歌语言的一般特点。

  3、认识本诗所表达的活与死的辩证关系,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教育。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反复诵读。

  2、通过读,理解诗的深刻哲理。

  3、把较难懂的内容(第三、第六、第七节)讲清楚,讲透彻。

  教学重点

  1、理解对比的写法。

  2、体会用诗讲道理。

  教学难点

  1、"有的人"指哪些人?

  (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每节诗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诗作的侧重点是歌颂鲁迅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2、“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两句诗该怎样理解?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躯壳活着,他们徒具形骸,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

  3、为什么说“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为什么说“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臭名昭著。“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荡涤旧社会的黑暗、腐朽,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发展起来,野草就会萌生,到处是一片青绿。)

  课时安排

  第1、2课时: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理解课后题。

  第3、4课时:理解对比的写法,和本诗蕴含哲理。

  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

  (第1节)(第2、3、4节)(第5、6、7节)

  人生意义

  (对比)(对比)(对比)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作家简介

  臧克家,生于1905年,是我国"五四"运动以来最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一直受到人民的喜爱和欢迎。

  1949年全国解放后,藏克家由香港回到北京。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三、解题

  “有的人”这个题目包含了诗中所写的两种人:即作者歌颂、赞美的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作者揭露、批判的是一切反动派。联系诗的副标题,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是以歌颂、赞美为主旋律的。这苜诗主要采用对比的写法,也就是把揭露和批判作为歌颂与赞美的一种反衬,在鲜明的对比中,抒发作者的感情。

  四、导入

  人都有生和死。对待生和死,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态度。活着的人,有的活得崇高、伟大;有的活得无耻、卑微。在死的间题上,毛主席曾经指出:“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举例说明)

  《有的人》这首诗以形象、凝练、通俗的语言写了对于生和死截然不同的两种人的态度和表现,抒发了作者由此而发的感受,以此来纪念鲁迅以及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五、通读课文

  1、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理解课后题一: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说说这两句诗中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的不同含义。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躯壳活着,它们徒具形骸,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

  (第一个“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一个“死”宇却表达了作者的惋惜的怀念之情,第二个"死"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活"宇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

  3、体会:“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得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一个"骑"宇,深刻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骄横的形象,凶暴的本质;"啊,我多伟大!"刻画了反动统治者的外强申干、自我吹嘘的丑态,对反动派迸行有力的讽刺;对于鲁迅先生,则用"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俯下身子"把鲁迅精神表达得多么充分,把鲁迅的形象写得多么崇高,多么感人,多么形象!")

  4、体会: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刻入"一词,真是入木三分。反动统治者硬想留名"不朽",认为"刻入石头"是万全之法,但事实上,他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这里的一个"烂"字,既道出了反动派恶贯满盈,又显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青青的野草"则给人以无限生机、无限活力、无限希望的感受和联想。"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限崇拜、无比爱戴的深厚感情。)

  5、体会:“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骑”、“摔”、“垮”字分别说明什么?

  (“骑”生动地表现了反动派欺压人民,作威作福的神态。而人民要推翻他们,打倒他们,便把仇恨和力量凝聚在一个“摔”字上,“垮”作为结果又形象地表现了反动派的可耻而又必然的下场。)

  6、理解课后题二:

  为什么说“把名字刻人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又应当怎样理解?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遗臭万年。"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末,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荡涤旧社会的黑暗、腐朽,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发展起来,野草就会萌生,到处是一片青绿。)

  (“刻入”和“烂”是讥讽、嘲笑,是对一心想流芳百世的反动派的鞭挞、讨伐;“春风”、“到处”、“青青”这些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是作者对为人民奋斗一生的革命战士蓬勃生命力和精神不朽的热烈歌颂。)

  六、课文分析

  1、这首诗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部分:第1节是第一部分;第2、3、4节是第二部分;第5、6、7节是第三部分。)

  (第一部分,作者开门见山,以两种对立阶级的人为代表,紧紧抓住参加鲁迅纪念活动感触最深的两点,即:鲁迅生为人民鞠躬尽瘁,死后人民怀念他,从对鲁迅虽死犹生的感受入手,提出了生与死的辩证观点。

  第二部分,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赞颂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

  第三部分,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2、小结:从以上分析中,我们能够看出:第一部分是全诗的总纲,二、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触最深的两点分别进行解说和深入开掘,形成了以赞颂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的抒情主线。

  3、教师提间:这首诗所以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在人民群众中有广泛的影响,在于它包含着深刻的哲理。想一想,这一深刻的哲理是什么?

  (一切危害人民的人,必将被人民所唾弃;而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则会得到人民永久的崇敬和怀念。)

  4、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而作的,为什么以"有的人"为题?

  (因为诗人是"借着纪念鲁迅这样一个机会,用诗作为出口,抒发心中的积愤"(臧克家语)。诗中不仅歌颂了伟大的战士鲁迅,而且热情地赞颂了以鲁迅为代表的千千万万向着恶势力冲锋陷阵的革命战士的崇高精神。同时,也无情地揭露和批判了鲁迅的对立面——官僚地主阶级和一切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派。诗中写的两种人,代表了两个阶级的斗争,从而深切地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恶势力的无比憎恨,对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先驱的崇敬和热爱。)

  5、这首诗在写法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这首诗的每一节一反一正对比,使正反面人物对立得更为鲜明,从而达到突出主题的作用:

  ①生死价值的对比。

  第1小节中,前一个"活着"指人还在社会上生活,"死了"是指其精神已死。后一个"死了"是指人已离开人世,"活着"是指其精神不死。反动统治者"活着",不过是行尸走肉,毫无价值;革命者"死了",却虽死犹生,精神永存。

  ②对待人民群众态度的对比。

  第2一4小节的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a、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b、不知羞耻地为自己歌功颂德,妄想"流芳万世";c、残害人民,养肥自己。

  诗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这样的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a、"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b、"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意思是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c、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③人民群众对两种人态度的对比。

  第5一7小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态度:a、"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b、"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记,被人民唾弃。c、"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到",即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诗的后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鲁迅这样人的称颂:a、"永远记住他";b、"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即鲁迅精神到处被传颂,被延续;c、"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无限爱戴的深厚感情。

  通过以上3种对比,反映了两个对立阶级不同的人生观,显示了人民群众强烈的爱与憎,从而很好地突出了诗的主题。)

  6、课后题五:

  毛泽东同志称赞鲁迅“在黑暗与暴力的进袭中,是一株独力支持的大树,不是向两旁偏重的小草”,而这首诗却说鲁迅“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应该怎样理解?

  (毛泽东同志所说的"小草"与这首诗里所说的"野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指没有坚定立场的骑墙派,后者指愿与旧社会同归于尽,一起被革命烈火烧掉,为革命斗争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者。鲁迅说,"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这黑暗的社会背景就是"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鲁迅先生以彻底革命的英雄气概,以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深信革命的地下之火一定会燃烧起来。)

  七、教学小结

  八、布置作业

  课后题六

《有的人》教学设计 篇7

  基础训练

  一、基础知识及训练

  1.填空:

  ①本课的副标题是________,用副标题的作用是________

  ②本课中最能体现鲁迅精神的诗句有________

  ③对比、反复是这首诗突出的写作特点。第一小节突出了两种对立的人,用________与________对比,词语反复如:________;句子反复如:________

  ④“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用两个短语恰当表示“刻”“烂”在诗中的意思。刻:________,烂:________

  2.这首诗从哪些方面把两种截然不同的人作了对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判断下面三句诗的修辞手法,正确的一项是

  ①(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②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③有的人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    ]

  a.对比、反复;比喻;拟人

  b.对比、夸张;引用;夸张

  c.对比、反复;引用;比喻

  d.对比、排比;引用;比喻

  4.对下列诗句停顿/重音、括号内感情处理错误的一项是

  [    ]

  a.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嘲讽)

  b.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赞颂)

  c.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热情赞颂)

  d.群众把他/抬得/很高,很高。(崇敬、赞扬)

  5.第四节中“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

  a.因为这种人特别自私,为自己的利益而活着,所以别人就不能活。

  b.因为这种人侵害别人的利益,所以别人就不能活。

  c.因为这种人为满足个人的穷奢极侈,欺压剥削别人,侵害别人利益,别人就不能好好活着。

  d.因为他是人民的敌人,所以别人就不能活。

  6.诗第三节中“不朽”的引号在句里起什么作用

  [    ]

  a.表示假设和引用

  b.表示特定称谓和引用

  c.表示反语和否定

  d.表示着重和强调

  参考答案

  基础训练

  1.①“——纪念鲁迅有感”,补充写作的内容和原因。②“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③生;死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④刻:永远铭记 烂:短暂消失。(根据文意引申)  2.(略)  3.c  4.d  5.c  6.c

《有的人》教学设计 篇8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3、初步感受本文运用对比手法的好处。

  学习重点:有感情朗读。

  学习难点:理解“野草”“牛马”等词语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学习过程:

  课前【板题】

  一、谈话导入,入情入境[2分钟]

  师:大家知道鲁迅吗?你能用简短的语言谈一谈你对鲁迅先生的印象吗?(1学生评价)

  对,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一生都在为人民奔走呐喊。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赶快收敛,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事别XX年,著名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这首诗。今天,让我们共同分享。二、初读体会,整体感知[10分钟] 1、自读课文,读熟读通顺。师:请大家打开课本,翻到92页,轻声自由读课文。初次见面,一定要真诚:读两遍,不要忽视一个字。师巡视,相机指导,点拨:诗歌共有7小节2、你读懂了什么?先谈一谈。尝试理解这样几个问题【cai课件问题】: a、诗歌前四节中每节有两个“有的人”,前后两个“有的人”有什么不同呢? b、第一节中两个“活”与“死”有什么不一样的含义呢?

  师:前面的“活”是指人活着,后面的“活”是指精神活着。

  前面的“死”是指精神死了,后面的“死”是指人死了。

  c、第二小节与第五小节有怎样的联系?第三小节与第六小节有怎样的联系?第四小节与第七小节有怎样的联系?

  三、朗读理解,理解朗读[25分钟]

  1、师:同学们真会读书,下面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待会儿我请听得最认真的同学来给老师点评。师范读。

  2、请同学们评价一下,我读得怎么样?【师引导总结板书 】

  (感情处理得比较好语速把握恰当  语气语调抑扬顿挫  重音恰倒好处读出了诗歌的层次等等  读出了对前者的恨,对后者的爱……)

  师:诗歌重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仅仅靠听老师朗读是远远不够的。

  请同学们再自由练习朗读这首诗,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设计朗读。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抽生展示读,指导1人。

  3、过渡:要想更好地诵读,还必须深刻领悟诗歌内容。下面,我们一起来研读各小节,请大家看屏幕——

  (1)【cai课件出示第2小节】请女生读课文第二小节,抽生谈理解。师课件演示。

  什么叫“当牛马”?

  【cai课件出示《自嘲》】师口述:这是鲁迅先生的一首诗,题目叫作“自嘲”。请xx同学来为大家读一读——“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鲁迅先生生活在解放前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的旧中国,反动派们成天使用暗杀、绑架、诋毁、封锁等一系列卑劣的手段迫害革命先烈。在这样险恶的环境中,鲁迅先生始终爱憎分明,与敌人顽强斗争,为人民勤恳工作。对敌人他横眉冷对,但为了人民的利益,他却愿意象老黄牛一样,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正如他在自嘲这首诗中所写的:“横眉——,俯首——”师引读。所以“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是赞美鲁迅先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

  生对读第2小节。

  (2)【cai课件出示第3小节】请男生读课文第三小节,抽生谈理解。师课件演示。“野草”是指什么?

  【cai课件《野草—题辞》】师:这是鲁迅先生为自己的散文集“野草”写的序言,请xx同学来为大家读一读。生读——“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师:在题词中,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为了人民能够活得更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生对读第3小节。

  (3)自由读第4节,谈自己的理解。(略)

  (4)师:诗人在诗中以鲜明的对比手法,评价了世界上两种截然相反的人,我们感受到了吗?能不能读出来?请大家看课本,谁愿意为大家读一读?抽2人对读2-4节,小组对读2-4节。这两种人有什么不同的命运呢?请大家看课本,齐读5-7节。生读。师:同学们读的很有感情,你读懂了什么?抽生交流。

  师结:对,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对这两种人的回报也一定是爱憎分明的。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人,作威作福,横行霸道,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最终被正义的力量推翻。鲁迅先生虽然已经逝世多年,但是他的精神永存。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为人民服务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爱戴。请大家再读一遍。要读出对敌人的恨,对鲁迅的爱。

  齐读:5——7节。

  4、结合课件,升华情感,练习朗读【cai课件】。

  师:毛泽东曾经这样评价鲁迅先生: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让我们怀着对鲁迅先生深深的敬意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全体起立.

  a、师生赛读(师前,生后;师读2-4节,生对5-7节);b生配乐齐声诵读。

  四、拓展升华,品悟人生[5分钟]

  课件:在岁月的长河中,不同的人演绎着不同的人生,或名垂青史,或遗臭万年,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孩子们学得很认真,为了奖励大家,请同学们欣赏一个短片——【cai课件】大家看得很认真,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受?请写下来。写,交流。

  结:同学们写得很精彩.现在老师把我最喜欢的一句名言送给你们,希望对你们的人生有所启发——【cai课件】引读——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致于因为虚度年华而痛悔,也不致于因为过去的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奥斯特洛夫斯基

《有的人》教学设计 篇9

  1.阅读下列文字,判断对“死书读活人”解释的对与错,在对的括号里打“√”人是活的,书是死的。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读死。①固定的书本内容可以让人读了变得灵活。(    )②有思维有头脑的人却死板地、机械地去读书。(    )③无生命的书本让有生命的人读,会使人更有知识。(    )2.联系历史和现实,写一篇关于这首诗的读后感。题目自拟(在课外练笔本上作)。阅读下面短诗,完成3-6题。

  绿与丹 春天,绿的世界;枫叶如丹,秋天,丹的天地。挂满一树,绿,是①的颜色,铺满一地。绿,是②的颜色,丹,是④的颜色,又是③的颜色。丹,是⑤的颜色,到了夏季,又是⑥的颜色。绿变得更浓、更深。绿与丹,生命在蝉鸣蛙噪翕动,打扮着天地,生命在炽热阴雨中争斗。为人间,于是,凉风起天末,演化出五色斑斓。秋天到了。 

  3.给诗中①—⑥空缺处填上合理的词语(只写序号)。a.收获       b.播种              c.成功d.希望       e.孕育着新生命      f.走向成熟①(    )     ②(    )           ③(    )④(    )     ⑤(    )           ⑥(    )4.诗中加线的两个句子富于形象化。“翕动”、“争斗”说的是生命的________;“蝉鸣蛙噪”、“炽热阴雨”说的是人生________。这加线句表达的主要含义是________。5.如果给这首诗划分两部分,怎么分?请在文中用“||”线表示,并归纳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这首诗主要歌颂的是________(答案限3个字以内)。 参考答案 综合能力训练1.①  2.(略)  3.①b②d③f④a⑤c⑥e  4.成长 经历种种考验  5.的颜色‖绿与丹。前一部分写绿与丹,后一部分是总结。  6.生命

《有的人》教学设计 篇10

  目的要求

  1、理解诗中对鲁迅先生的热情赞颂,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理解对比的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3、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要点难点

  1、体会诗歌中带有形象性的哲理。

  2、理解对比、前后呼应的写法。

  写作背景

  1949年,臧克家来到了北京。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胜利了的人民在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臧克家亲身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并去瞻仰了鲁迅故居,看到了鲁迅文章中提到过的“枣树”、“老虎尾巴”。睹物思人,百感交集,心中充满了对鲁迅的思念和崇敬,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

  作者简介

  臧克家(1905─)现代诗人。1905年10月8日生于山东诸城县一个地主家庭。臧克家自幼受到中国古典诗词民歌的熏陶。青少年时代在农村度过,农民的苦难引起他的'深切关注和同情。1919年上小学时受到“五四”新思潮的影响。1923年中学时代开始习作新诗。

  1930年至1934年在国立山东大学读书期间正式创作新诗,先后出版了诗集《烙印》(1933)和《罪恶的黑手》(1934)。这两个最初的诗集,集中描写了旧中国的黑暗,突出表现了农民遭受的重压和悲苦,抒发了诗人自己深沉的情感,在当时新诗坛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大学毕业后,臧克家又写下了长诗《自己的写照》和短诗集《运河》等作品。

  抗战爆发后,臧克家在前方进行宣传文化工作达5年之久。写下大量颂扬抗战将士,歌咏民族精神,揭露法西斯罪恶的诗歌,出版了《从军行》(1938)、《泥淖行》(1939)、《淮上吟》(1940)等诗集。

  抗战后期到达重庆,又创作了《古树的花朵》(1942)、《泥土的歌》(1943)等有影响的诗集,继续为农民的苦难呼喊。抗战胜利后,他又及时写下了很多政治讽刺诗,揭露国统区的黑暗、腐朽,有《宝贝儿》、《生命的零度》、《冬天》等诗集出版。

  臧克家的诗作,以纯朴凝重的笔调抒发了真挚深重的感情,显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尤其是他以对农村生活的关注而被称为“农民诗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臧克家继续创作新诗,计有《春风集》、《欢呼集》等诗集。臧克家的主要创作分别收在《臧克家诗选》(1978)和《臧克家散文小说集》(1982)之中。

  臧克家的代表诗作之一《有的人》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这首诗是1949年11月1日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它通过两种人的鲜明对比,热情地歌颂了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精神,无情地鞭挞了骑在人民头上的反动统治者,启示我们要树立革命的人生观。

  段落大意

  全诗共七节,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是全诗的总起,摆出现实生活中的两种人,并就其生命价值做出截然相反的评价。

  第二部分(第2至4节):是对第一部分所提出的问题的具体阐发,从不同侧面写这两种人对人民群众截然相反的态度。

  第三部分(第5至7节):是全诗的收尾,从人民对这两种人的不同态度,正确地归结出他们各自不同的结局。

  主题思想

  这首诗热情赞颂了鲁迅先生甘愿“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的伟大精神;有力鞭笞了“骑在人民头上”,“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深刻地揭示了为了人民的人在人民中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写作特点

  对比,也叫对照,是把相反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的两个方面并举出来,用比较的方式加以描述和说明,从而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比如这首诗的开端,第一、三句,从人的自然生存现状写不同的两种人。至于这里的“活”是怎么个活法儿,这里的“死”又是怎样的一种死,并未标明,潜伏着疑问,

  可谓“蓄势待发”。第二、四句,又说那明明活着的人却是“死了”;这明明死了的人竟然还“活着”,使上面的疑问又提高到更令人注目的程度。这是从人的精神因素即政治生命力这个角度,来分别喻指他们“生”与“死”的意义的,这是虚写。由这个简洁而又意味深长的开头,引出了下面的连续对比,层层荡开,步步深入,把反动统治者的卑劣、丑恶、渺小揭露得淋漓尽致;又以此为反衬,把鲁迅及所有革命者的纯朴、善良、高尚的形象刻画得十分鲜明,令人敬仰。特别应提到的是,为了形成强烈的对比,作者选用了两两相对的反义词,如:“骑”与“俯”,写出了对待人民群众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有力地反映了两个对立阶级的人生观,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对比到底

  诗一开始作者就把自己要歌颂与鞭挞的两种人最本质的不同摆在读者面前,一种虽生若死,另一种虽死犹生,鲜明地构成了善与恶、美与丑的强烈对比。诗就顺着这对比一直写到底。如果说第一节是极概括的总的对比,那么后六节便是具体的、形象的对比。2-4节对比了他们与人民的关系。第2节从外在表现看:一种是昂头“骑在人民头上”;另一种是俯首“给人民当牛马”。这后一种是从鲁迅的诗句“俯首甘为孺子牛”衍化而来的。鲁迅原用来表示自己对人民与对反动派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此处发展为对人民两种态度的对比。第3节从内在思想看:一种想扬名传世;另一种想作无人知道的小草。这后一种也是从鲁迅《野草·题辞》的意思提炼而成的。鲁迅说:“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至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此诗中“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攻”,表现的是一种完全彻底的牺牲精神。第4节从生活目的看,一种是利己的;另一种是大公无私的。这三节诗人客观描述了两种人不同的形象,对比鲜明突出。5-7节又与前三节一一对应地对比了他们的不同下场。反动派是藐小的,名声是短暂的,下场是可卑的;给人民当牛马的是伟大的,名声是永恒的,前途是崇高的。在这三节中,诗人主观评价了两种人生追求所得到的两种人生结局。诗中的“有的人”是典型化了的,不是指具体的一个人,而是虚指一类人。因此,诗中所蕴含的深刻的人生哲理,就有普遍的意义,给人启迪,促人取舍,或自勉,或儆戒。

  先反后正对比

  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鲁迅先生的一生,始终站在文化斗争的前列,他的伟大精神正是在这光明与黑暗的搏斗中形成的,采用对比的写法来赞颂他,非常符合斗争的现实,同时亦有较强的生活真实。诗的每一小节都用对比写,每一节都是先反后正,这样,使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使主题更突出。

《有的人》教学设计 篇11

  一、给下列加粗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不朽[    ]

  a.qiao

  b.xio

  c.ku9

  2.摔垮[    ]

  a.ku3

  b.ku4

  c.ku1

  3.臧克家

  [    ]

  a.z1ng

  b.z4ng

  c.c2ng

  二、用“/”标出的句间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

  a.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b.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c.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d.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三、“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一句中对“抬举”的含义和感情色彩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抬举”的含义是又抬又举,本诗中是褒义词,表现对鲁迅的推崇。

  b.“抬举”的含义是看重并加以称赞,诗中是褒义词,表明对鲁迅的敬重。

  c.“抬举”的含义是抬起来举过头顶,表示尊重,诗中是褒义词,表明看重。

  d.“抬举”的含义是看重并加以称赞,诗中是中性词,表示称赞。

  四、判断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有的人》是臧克家在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

  b.“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用的是对比的修辞手法。

  c.“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是从鲁迅的《自嘲》诗中化用而来。

  d.诗歌也能讲道理,发表议论。但诗中议论不是抽象的,而是带有形象的。

  五、指出下列各句中“活”和“死”的具体含义。

  有的人活着  活:

  他已经死了  死:

  有的人死了  死:

  他还活着  活:

  六、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文后的问题。

  (一)

  老马

  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的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1932年4月

  1.老马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却“横竖不说一句话”,对其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老马十分驯服,完全忠实于人类。

  b.老马一向是逆来顺受的,习惯了这种压力。

  c.老马默默忍受,是因为命运不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能任人宰割。

  2.诗的结尾“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有什么含义?

  3.“老马”象征了旧社会中________的人。

  (二)

  双桅船

  舒婷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

  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

  岸啊,心爱的岸

  昨天刚刚和你告别

  今天你又在这里

  明天我们将在

  另一个纬度相遇

  是一场风暴、一盏灯

  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是另一场风暴、另一盏灯

  使我们再分东西

  不怕天涯海角

  岂在朝朝夕夕

  你在我的航程上

  我在你的视线里

  1.仔细阅读诗歌,体会诗中形象的象征意义:

  ①“船”象征:        ②“岸”象征:

  ③“风暴”象征:      ④“灯”象征:

  作者借助这些象征性形象,是为了鼓励人们________。

  2.双桅船在一个纬度告别,又相约在“另一个纬度相遇”,为了一个又一个新的目标,一片又一片“心爱的岸”,“不怕天涯海角”,甘愿“再分东西”,这是怎样的一种人生写照呢?

  【参考答案】

  一、1.b  2.a  3.a

  二、c

  三、b

  四、c(所引诗句是从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题辞》中化用而来。)

  五、活:生命存在,身体的躯壳活着  死:灵魂丧失,毫无生命价值  死:生命不存在  活:思想、精神永驻人间

  六、(一)1.c(从诗中“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可知,老马的命运不掌握在自己手中,无力反抗。)  2.这一句把老马不甘心被欺凌却又无力反抗,只能继续在悲惨的生活中挣扎的那种无奈而又悲凉的感觉形象地描写出来,同时也激起人们对老马不幸的同情和对不公平命运的义愤。  3.广大的与牛马一般命运  (二)1.①人的一种不断追求的精神品质  ②人的生活境界和不断升华的审美理想  ③人生中的困难、挫折和挑战  ④一种希冀,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困难前面不畏缩,应怀着希望继续前进!  2.这是一种不断充实、不断进取、不断追求,生命不止,前进不止,有价值、有作为的人生写照。

《有的人》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在朗读中领会诗歌所含的深刻哲理。

  2、通过学习本诗,体会人生的意义,树立正确高尚的人生观。

  3、体会诗歌的特点。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领会诗歌所含的深刻哲理。

  2、理解诗中所运用的对比写法及其表达作用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本诗,体会人生的意义,树立正确高尚的人生观。

  教学设想:

  1、诗歌篇幅短小,语文精练,感情分明,爱憎强烈,因此,通过的反复朗读,让学生受感染,渐入佳境,品出诗味。

  2、对关键词语及对比写法进行讨论分,达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目的。

  3、启发学生联系生活,深思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一、导入新课:

  师: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同学们知道这是谁的作品吗?

  生:这是鲁迅的《自嘲》

  师:(鼓励)哪一句体现鲁迅先生甘于给人民当牛马的崇高品德?

  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师:在中国最困难的时候,鲁迅先生弃医从文,唤醒了沉睡的民众。同时,他以笔为武器,和敌人进行顽强的斗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臧克家为了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

  二、简介作者

  1、由学生汇报自己收集的关于臧克家的知识。

  2、师总结:

  臧克家,我国现代著名诗人主要作品收在《臧克家文集》中。1949年10月19日,是鲁迅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隆重举行各种纪念活动,诗人参加了首都人民的纪念活动,瞻仰了鲁迅的故居,于11月1日写下了这首诗。

  1933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烙印》,长诗有《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泥土的歌》、《宝贝儿》、《生命的零度》等十多部。

  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放范读音频。

  2、朗读要求:

  正确、流利、有感情

  3、以第二小节为例,指导朗读:

  有感情就是要进入角色,这里通过两种人的形象对比,表达了爱憎之情,这种感情朗读时就体同在语气和语调上。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狂妄、轻浮)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庄重、崇敬)

  4、学生放声自由读。

  5、指名配乐朗读。(师生互评)

  四、品读诗理

  1、生:观看《有的人》视频、结合诗文讨论:

  ①有的人分别谁?

  ②怎样理解两个“活”和两个“死”?

  ③两种人的不同表现是什么?

  ④两种人的下场分别是什么?

  2、全班交流。

  ①第一个“有的人”指反动统治者,他们只是为了自己而活,生命毫无意义,因此,他们虽生犹死;第二个“有的人”指鲁迅一样为人民服务的人,他们即使生命已息,但精神永驻人间。

  ②第一个“活”指躯体活着,第一个“死”指精神死了;第二个“死”指生命结束,第二个“活”指精神永存。

  ③反动统治者:骑在人民头上把名字刻入石头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革命者:给人民当牛马情愿作野草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

  ④反动统治者:人民把他摔垮;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革命者:人民永远记住他;到处都是青青的野草;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3、合作探究品味佳名及对比写法

  生:合作探究

  ①把名字刻入石头想干什么?“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是什么意思?

  ②怎样理解”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③为什么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④怎样理解“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针对以上问题,学生可自由举例谈。

  ①师生共同交流。

  ②男女对比读,体会特点。

  4、链接生活:

  师:本诗为纪念鲁迅而写,却远远超出了纪念鲁迅的范围,是对人生价值的议论。你能结合当今,联系实际谈谈“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吗?

  5、你认为人应该怎样活着?

  学生自由发言

  ①人,就应该怎样活着?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并甘于吃苦,乐于奉献。

  ②应该像鲁迅那样,树立为大众,为革命的人生观。

  ③对人民的不同态度,必将得到人民的不同回报。

  ……

  五、自由表演读,总结全文。

  六、作业:

  1、背诵这首诗歌。

  2、小作文:

  搜集身边让你受感动得人和事,写一篇小作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有的人》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