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有的人》教学设计

《有的人》教学设计

藤田初恋 点赞 分享
《有的人》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

《有的人》教学设计(精选19篇)

《有的人》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有的人》是诗人藏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作,诗人参观了北京的鲁迅故居。看了鲁迅先生生前工作过的地方,联想到鲁迅一生不懈的奋斗,诗人感慨地说:“人民的爱憎是分明的,对于为革命作出杰出贡献的人,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有的人》这首诗热情地讴歌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精神,嘲讽和鞭挞了反动统治者的丑恶行径,同时向我们提出了人生价值的重大课题。全诗结构完整紧凑,感情表达强烈真挚,饱含诗人多年来对历史和现实的观察和体验,融人了作者爱憎分明的真挚感情。

  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是在学生对鲁迅先生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本课时应注意结合学过的课文,使学生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上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和体会。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教学时还要注意对比朗读的训练,以便帮助学生体会诗歌内涵,并学习对比的表达方法。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

  2、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课件:重点句子及鲁迅先生图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冷对孺子牛。”

  同学们,你知道这句话出自于何处吗?(出示鲁迅先生的图像)

  2、 1936年10月19日 ,鲁迅先生不幸病逝。“赶快收敛,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事别13年,著名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板书课题《有的人》,齐读课题,从课题质疑。

  预设:(1)、课题是《有的人》,为什么还要有一个副标题“纪念鲁迅有感”呢?

  (2)、课文主要是写“有的人”,还是“鲁迅”?

  二、初步学习课文

  1、请同学们带着这些疑问自由朗诵,把诗句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

  2、指名读诗。

  3、请大家再把这首诗自由朗诵一遍,看看哪些诗句清楚地体现出是对鲁迅先生的纪念。找出来的同学谈谈你的答案和理由。(学生朗读)

  4、学生交流。

  (1)“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这是从鲁迅先生的诗“俯首甘为孺子牛”变化而来的,作者这样写表明对鲁迅先生的纪念。

  (2)“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因为鲁迅先生有一本散文诗集叫《野草》,他在《野草》题辞中就提到“野草”和“地火”。(理解“野草”和“地火”。)

  5、这两句诗充分展示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牺牲一切的崇高品德和精神,既然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先生,为什么标题是“纪念鲁迅先生”,而叫“有的人”?

  (全诗表面写了很多“有的人”,但归纳起来并不多,只有两种人。一种是象鲁迅先生那样的人,另一种是不具备鲁迅先生那种精神品格的人。作者不是单纯地纪念鲁迅先生,而是由鲁迅先生推而广之,引发更深的思考。)

  三、深入学习 有感情朗读课文

  作者思考的问题是什么呢?在这个问题上作者的观点又是什么?他是依据什么得出这样的观点的?请大家认真阅读全诗,并简要讨论,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思考:生与死的问题。

  观点: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理解两个“死”“活”)

  依据:(1)“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欺压人民的人和为人民服务的人。)

  指导感情朗读(骄横地、诚恳地)。(鄙夷地、激昂地)。

  (2)“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一心想着个人名利的人和愿意为进步牺牲一切的人。)

  指导感情朗读(鄙夷地、激昂地)。

  (3)“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损人利已的人和牺牲自我、造福他人的人。)

  指导感情朗读(气愤地、赞扬地)。

  四、探索写法 有感情朗读课文

  1、这首诗除了形象而饱含深情的语言,深刻的哲理外,大家还有没有其他的发现呢?说说你的看法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把两种迥然不同的人的形象和下场来做对比,更好地阐明深刻的道理。)

  2、由此看来,,全诗的结构就十分清晰明了了。第一节以议论总领全诗,二到四节、五到七节分别将两种人形象与结局进行对比。

  3、以饱含哲理的议论开头,用形象的语言和鲜明的对比来表现抽象的哲理,使这首诗显得意味深长而又别具一格。让我们饱含感情地将这首意味深长而又别具一格的好诗齐声朗读一遍,能背诵那是最妙不过的了。(生齐声朗诵或背诵)

  五、获得启发

  1、读完臧克家的这首《有的人》,同学们能告诉我生存的意义与目的应该是什么吗?

  2、同学们看过那么多的课外读物,你们能从其他作品中得到关于生存的意义的启示吗?

  3、布置作业

  (1)摘抄有关生命意义的名言。

  (2)课后进一步收集有关鲁迅先生的信息,联系实际,用对比的手法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读后感。

《有的人》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领会作者对鲁迅先生崇敬、怀念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

  难点:领会作者对鲁迅先生崇敬、怀念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查找鲁迅及臧克家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鲁迅像,这位是谁?你了解吗?教师出示鲁迅资料。指名读。

  2、出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句话是谁说的,生齐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过渡:鲁迅是一个时刻为人民着想,为人民服务的人,他爱人民, 人民永远怀念他。板书:爱人民,人民爱。今天,我们学习1949年11月1日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诗歌《有的人》。

  3、一起来认识一下臧克家,课件出示臧克家资料及写作背景,教师口述。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我们就来一起欣赏这首诗歌,请同学们多读几遍课文,每读一遍的感受和收获都是不一样的,看看谁的收获最多。边读边注。

  2、生自渎诗歌

  3、交流收获。

  学生说不到的教师提示:

  1)      哪些句子表达出了作者对鲁迅的怀念。

  2)      描写了几种人,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4、相信其他同学肯定还有很多感受和收获,让我们通过朗读来表达出来吧。

  想读哪一小节就读哪一小节。

  5、指名读。

  6、教师指导读、范读、理解读。

  7、如果将文中“有的人”替换成某一种人怎么换,代到诗句中读一读。

  过渡:这首诗歌不只是单纯的怀念鲁迅,而是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哪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着,歌颂了鲁迅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

  板书:无私奉献

  三、拓展延伸

  1、同学们作为21世纪的小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2、拿起你的笔,快速记下你此时的感受。

  3、交流感受

  教师赠言:同学们让我们把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化为自己学习的动力,刻苦学习,以期有所成,报效祖国,报效人民。

  4、最后给大家留一项作业课件出示,教师读。

  收集有关鲁迅的名言、故事、著作等,办一期纪念鲁迅为主体的手抄报。

  教学反思:

  这是一片略读课文,要求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憎爱分明的感情,并懂得为人民服务的人将得到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诗歌语言朴素,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因此一开始安排学生自学感悟,教师点拨引导在感悟的基础上指导有感情朗读,将鲜明的对比融入到朗读中,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拓展到21世纪的小学生应该怎么做,学生说得非常好,为了让所有学生都能动起来,于是安排了写,记下此时的感受。

  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时,对整组教材考虑得较少学生对鲁迅了解得还不是太深,因此在整首诗的理解上停留在表面。本课的有感情朗读诗歌是重点,学生对爱憎的感情朗读的还不够鲜明,知道要表达的感情,但读不出来,这时教师应及时的做到范读。在指导朗读和理解时,应把握诗的整体性,不应打乱顺序理解和朗读,这样就破坏了作者写这首诗的初衷。

《有的人》教学设计 篇3

  教学设想:

  这首诗歌是臧克家为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作,不仅仅是单纯怀念鲁迅,而是通过与有的人的对比阐扬了一种人生哲理,融入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学习时,要通过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络,学习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教学目标: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能找出诗中运用的对比手法,并理解其好处。

  3、学习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树立高尚的人生观。

  难点、重点

  理解文中提到的两类人,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课前准备

  1、课件           2、《有的人》配乐朗读。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这样一位伟人:他一生笔耕不辍,用文学作品带领中国人民前进;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是中国文化的一面旗帜,是民族的脊梁。他是谁?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臧克家的《有的人》,来更深刻地了解这位伟人。

  二、课件介绍成诗背景:

  1、介绍作者

  臧克家,现代著名诗人,山东省诸城人。193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烙印》。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以后又相继出版了《泥淖集》,《呜咽的去烟》,《泥土的歌》,《春风集》,《欢呼集》及《臧克家诗选》等诗集。

  2、介绍写作背景

  1936年 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国民党反动派血腥镇压人民,不允许人民悼念鲁迅先生,直到1949年,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他。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 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让学生分节朗读诗歌。

  2、抽学生朗读。

  3、找出能体现这是纪念鲁迅的诗句。 

  (通过“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和“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引导学生理解鲁迅的为人民服务,甘愿牺牲自己的品格和精神。)

  四、品读诗歌,理解内容

  1、教师范读

  2、课件插入配乐朗读

  3、思考本首诗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分析:运用对比、反复来突出中心是本诗写法上的最大特点。

  4、分析对比项首节中的“活”与“死”的含义。

  一、二句中的“活”指生命存在,“死”指精神已死;三、四句中的“活”指精神永存,“死”指生命逝去。

  4、老师引导学生理解诗句(学生边理解边插入课件)

  (1)对比。这首诗的每一节一反一正对比,使正反面人物对立得更为鲜明,从而达到突出主题的作用。

  ①生死价值的对比。

  第1小节中,前一个“活着”指人还在社会上生活,“死了”是指其精神已死。后一个“死了”是指人已离开人世,“活着”是指其精神不死。反动统治者“活着”,不过是行尸走肉,毫无价值;革命者“死了”,却虽死犹生,精神永存。

  ②对待人民群众态度的对比。

  第2~4小节的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a.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b.不知羞耻地为自己歌功颂德,妄想“流芳万世”;c.残害人民,养肥自己。诗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这样的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a.“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b.“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意思是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c.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③人民群众对两种人态度的对比。   

  第5~7小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态度:a.“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b.“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记,被人民唾弃。c. “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到”,即身败名裂、遗臭万年。诗的后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鲁迅这样人的称颂:a.“永远记住他”;b“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即鲁迅精神到处被传颂,被延续;c.“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无限爱戴的深厚感情。   

  通过以上3种对比,反映了两个对立阶级不同的人生观,显示了人民群众强烈的爱与憎,从而很好地突出了诗的主题。

  (2)反复。

  ①连续反复:如“有的人”,紧接着反复多次。

  ②间隔反复:如第2小节与第5小节;第3小节与第6小节;第4小节与第7小节。

  反复手法的运用,从结构上看,可以把各节内容紧密联系起来;从内容上看,又可以使全诗的主题思想步步加深。这样,不仅使诗的结构严密,而且充分抒发了作者对两种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和感情,增强诗的感染力。

  5、请同学结合两类人的表现用一句话概括“有的人”具体指什么人。

  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每节诗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诗作的侧重点是歌颂鲁迅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五、精读诗歌,领会感情

  1、总结作者对这两类人有什么样的感情,找出表现感情的词语。

  (让学生找出分析,并试着朗读,并请其他同学评价读出感情了吗)

  2、小组合作朗读

  要求:

  ⑴用“/”给诗歌划分节奏,并用“.”标出重音。

  ⑵对诗节作朗读分工。

  ⑶朗读时注意抒发与诗歌内容相符的感情。

  2、小组展示、学生评价。

  3、集体朗读

  六、拓展

  (一)

  有的人(一)                           有的人(二)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

  “呵,我多伟大!”                    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           有的人,情愿作野草

  想“不朽”! ,                            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他活着别人                    有的人,他活着为了

  就不能活;                                   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把他摔垮;                           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着为了多数人更好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

  抬举得很高,很高。

  第一类人:卑鄙,自私               第二类人:高尚,无私

  思考:

  你认为把这首诗分为两部分阅读与作为整体阅读哪种效果好?

  (从内容和感情两方面来谈,得出结论:整体读好)

  选择一小节读,点名朗读,师生评价。

  全班齐读

  请将某一句诗或某一小节诗的意思用具有相同内涵的成语、诗句或名言警句表达出来。

  教师举例: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行尸走肉

  (二)课件出示:在我们身边有哪些为人民服务的典范?(学生畅谈)

  (三)学了《有的人》你有什么感想,请写下来,副标题就叫做读《有的人》有感,主标题自己定。

  七、结束语:

  同学们,通过学习这首诗歌,结合大家自己的经历感想,你认为人的生存意义是什么?

  今天这节课,我们不仅学到了诗歌丰富的知识,而且在思想上,精神上接受了一次洗礼,老师相信同学们都会乐意做想鲁迅先生一样的为人民服务的人。用鲁迅先生的名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作为我们前进道路上的座右铭,好吗?

  八、作业。

  学了《有的人》你有什么感想,请写下来,副标题就叫做读《有的人》有感,主标题自己定。

  附:板书设计

  第一类人                 第二类人

  卑鄙   自私      对      高尚   无私

  鄙视   憎恨      比      崇敬   赞美

《有的人》教学设计 篇4

  教材简析:

  《有的人》是人教课标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有的人》。本单元主题是“走近鲁迅”。有四篇课文,分别是《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和《有的人》。《有的人》这首诗是著名诗人臧克家1949年在北京参加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活动时所作。诗歌对比强烈、形象鲜明、语言朴素、节奏明快。

  设计理念:

  诗歌是一种美,而美的传递方式应该是一种熏染而不是一种解析。小学诗歌教学“重意义、轻审美、重教化、轻艺术”的现状不能不说是当今小学诗歌教学的误区。我认为小学诗歌的教学不应该单单停留在词句的分析和诗句的理解上,而是通过诵读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魅力,产生亲近诗歌的欲望。这样就让诗歌教学的课堂少了一些理性,多了一些感性,少了一些教化,多了一些欣赏。老师自始至终释放着自己的诗情去召唤学生的诗情,引领学生走在亲近诗歌的道路上。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了解为多数人活着的人将得永生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对照的写作手法,体会运用这种写法的好处。

  3、初步欣赏诗歌,对现代诗充满兴趣。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这几天我们一直在认识一位伟人,他就是鲁迅。那么在同学们的眼睛里,鲁迅是什么样的人呢?几十年来,鲁迅精神依然在激励着我们前行,著名诗人臧克家在1949年鲁迅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活动时感慨万千,挥笔写下了经典诗篇《有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初读诗歌

  1、读熟读通顺

  a、自由读课文,读正确。

  b、指名读正音。

  c、指名读课文。

  d、齐读。

  2、读出诗歌的节奏美、音乐美

  a、老师范读两个小节。

  b、指名读。

  3、有表情的读诗歌

  a、再指名读。

  b、齐读诗歌。

  三、欣赏诗歌

  请同学们在默读这首诗,看看它有什么特点?

  教学预设:

  学生可能会发现这首诗歌对比、对照的写作方法,以及文章总分的结构特点。顺学而导,学生体会到什么老师就随着学生的学习而进行教学。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对比和对照比较好发现,总分的结构特点就比较难以找到,需要老师的引导点拨。

  1、发现对比的特点。

  a、指名发言,老师总结:像这样一反一正的的写作方法叫“对比”

  b、在这首诗中,只有这一个小节是对比着写的吗?还有哪些小节也是这样对比着写的。

  c、师生对比着读。

  2、发现对照的特点。

  除此以外,你还有什么发现吗?再放眼全篇看一看。

  a、指名发言

  b、老师总结:只要前面234小节写到的,后面在567小节都有照应。这样的的写作方法叫“对照” 

  c、男女生对照着读。

  3、总分写法的体会

  a、我相信同学们还会有新的发现。

  b、指名发言老师相机板书:活  死

  c、哪些人是活着但是他已经死了?用诗里面的句子来回答。老师引诵:骑在人民头上的,学生接------;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他们,是什么词呢?

  d、哪些人死了他还活着?我们说这些人是虽死犹生。

  e、小结。

  f、齐读。

  四、品味诗歌

  1、寻找鲁迅的影子。

  a、这首诗还有一个副标题。(完成板书——纪念鲁迅有感。)你从哪些句子看到了鲁迅先生的影子?

  b、学生默读批画,老师巡视指导。

  c、指名发言。

  d、 课件出示,引导体会。

  2品味“有感”。

  a、作者仅仅在讴歌赞美鲁迅先生吗?还在赞美谁呢?

  b、你想到了那些虽死犹生的人呢?

  c、指名学生发言。

  五、总结引领。

  同学们,今天我们又一次感受了诗歌的魅力。有人说,走进诗歌就是走进了一个灵动的世界,每一个想让自己变得聪明灵秀的孩子,都应该亲近诗歌。叩响诗歌的大门。悄悄地告诉你,下一个单元就是“轻叩诗歌的大门”。在那里你将会读到更多更好的诗歌,我相信你们一定会喜欢的。

《有的人》教学设计 篇5

  阅读演练

  江苏海安丁所中学  丁海意

  跨越时空的纪念

  聂绀弩

  一个高大的背影倒了,

  在无花的蔷薇的路上——

  那走在前头的,

  那高擎着倔强的火把的,

  那用最响亮的声音唱着歌的,

  那比一切人都高大的背影倒了,

  在暗夜,在风雨连天的暗夜!

  在暗夜:

  风吼着,

  拔倒参天的古木;

  卷起一切可以卷起的东西,

  打向我们底行列——

  这悠长的行列,

  这肃穆的行列,

  这愤怒的行列!

  那引头的背影倒了!

  在暗夜:

  雨淋着,

  在我们底头上,

  在我们底身上。

  在我们底心上!

  泥水拖住我们底腿,

  无花的蔷薇刺进我们底脚心,

  一切肮脏的东西溅在我们底身上!

  我们是一条悠长而固执的行列——

  饥饿的行列,

  褴褛的行列,

  奴隶的行列!

  那走在一切人前的背影倒了!

  我们是强健的,

  然而受伤了;

  我们是勇敢的,

  然而受伤了!

  我们是固执的,

  然而受伤了!

  在无花的蔷薇的路上,

  在风雨连天的暗夜,

  没有一点伤痕的,

  不在我们底行列里。

  那伤得最厉害的人倒了!

  他是我们中间的第一个——

  第一个争自由的波浪,

  第一个有自己底思想的人民,

  第一个冒着风吹雨打和暗夜底一切,

  在无花的蔷薇的路上,

  高唱着自己底歌的人民。

  这第一个人民倒了!

  惊天动地的响声,

  晴天霹雳般的响声,

  我们中间的第一个倒了!

  那高大的背影没有了,

  那倔强的火把没有了!

  那响亮的歌声没有了!

  千万人底号哭,

  千万人底喊叫,

  千万人底悲痛,

  赎不回这无比的损失!

  高大的引路人,

  你知道么?

  谁在哀悼着你!

  前面是平坦的路底边沿,

  白天底边沿,

  晴明底边沿,

  能够忘记么,

  你第一个向它走去的人!

  安息吧,亲爱的朋友!

  永别了,人民底同志!

  我们要从你底尸身上走过,

  踏着你底肉和骨和血,

  踏着你指引过的路,

  用我们底眼泪,

  用我们底歌声,

  用我们的脚印,

  造成你底坟墓,

  愿你底英灵永远和我们同在!

  延伸训练: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蔷(   )薇    高擎(    )   倔(   )强     褴(    )褛    霹(   )雳

  2.诗歌的题目“跨越时空的纪念”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3.试分析“那高擎着倔强的火把的,那用最响亮的声音唱着歌的,那比一切人都高大的背影”这句诗的深刻的内涵。

  。

  4.“我们要从你底尸身上走过,踏着你底肉和骨和血,踏着你指引过的路”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决心?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

  5.“在暗夜,在风雨连天的暗夜!在暗夜:风吼着,拔倒参天的古木;卷起一切可以卷起的东西,打向我们底行列——”这句诗中“暗夜”指什么?这句诗揭示了一个怎样的社会现实?

  。

  6.聂绀弩先生写这首诗时,情感强烈而复杂。请您反复吟诵全诗,尝试着体会并写出这种情感。

  。

  答案:

  1.qiáng  qíng   jǘe   lán   pì  2.鲁迅先生的精神可以穿越时间和空间,永垂不朽,人们会永远纪念鲁迅先生。诗歌的题目寄托了聂绀弩先生对鲁迅先生的逝世无限怀念、追悼之情。3.此题是开放题,答案不求统一。可这样回答:鲁迅先生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始终利用手中的笔作武器,与革命青年一道顽强地同敌人展开殊死搏斗,从不退缩,永不妥协,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4.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决心继承鲁迅先生未竞的革命事业,沿着先生指引的革命方向,化悲痛为力量,与敌人血战到底。抒发了诗人对先生的逝世无比沉痛,对敌人无比愤恨的感情。5.诗中“暗夜”指国民党反动政府的黑暗统治。这句诗揭示了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府对内镇压共产党新四军以及风起云涌的民主运动,对外“绝对不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的卖国投降的社会现实。6.此题是开放题,答案不求统一。

  老      马

  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的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1932年4 月

  延伸训练: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总得(    )   咽(   )   垂(   )下

  2.这首诗押大致相同的韵,请写出两节诗的韵脚和韵母。

  第一节的韵脚是          ,它们的韵母是         。

  第二节的韵脚是          ,它们的韵母是         。

  3.试以“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中的“扣”字为例,分析诗歌语言的特点。

  。

  4.诗歌是通过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这首诗中的“老马”这一形象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你认为哪一个成语最恰当,在括号里打勾。

  a.吃苦耐劳(      )b.任劳任怨(     )c.忍辱负重(      )d.忍气吞声(     )

  5.联系作者的写作年代及其背景,结合自己的理解,试写出“老马”这一形象的象征意义。

  。

  6.选出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

  a、这首诗借老马的形象,抒写了自己不堪重负的悲惨命运和内心的不平。

  b、诗中的老马肉体和精神上都受着沉重的压力,它在苦难的生活中挣扎、企盼,它的性格中有善良、有坚韧,更有不屈的反抗。

  c、这首诗既有鲜明的形象,又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因而具有感人的艺术力量。

  d、这首诗只截取了装车那一刻的情景,画面也突现了老马头部的动作,却表现出老马凄惨的处境和悲苦的命运。

  答案:

  1.děi  yàn  chuí2.话,下,  ua,  ia ;咽,面,  an,  ian 3.“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的“扣”,以被动动作的形式,形象地展示了老马肉体上的负担之沉重与心情之悲苦以及老马主人的凶狠毒辣。“扣”本是极平常的口语,用于这句诗中却能真切地反映出老马的命运及诗人对它的深切同情。4.c 5.此题是开放题,答案不求统一。诗人以“老马”为意象,揭示三十年代初,旧中国人民正以惊人的毅力忍受着深重的苦难和黑暗反动的国民党统治。表面是写马,而实际是写人,象征着旧中国倍受奴役的忍辱负重的劳苦大众。6.a

  江苏海安丁所中学  丁海意

  作者通联:邮编226632  联系电话:0513—8332699,0513—8016386 e-mail:

《有的人》教学设计 篇6

  《有的人》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我们上课了。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句英文名言:“ to be or not is a question!”大家试着翻译成中文,看看是什么意思呢?(生兴趣浓厚地讨论)

  生⑴:老师这句话的意思是:是或者不是是一个问题!(众笑)

  师:(赞许)按大家学过的英语单词的字面意思来讲,的确是这么回事,不过它真正的含义是:“活着还是不活,这是问题。”这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笔下的悲剧主人公哈姆雷特的一句独白。言词虽短,却引发出世人深深的思索:“人究竟应该怎样活着?什么样的生命才有意义?”今天,我们也来探讨一下这个关于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的问题。我们先来读读臧克家的诗作《有的人》。(板书课题)

  师:这首诗是作者在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的,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我们在初一年级学习《一面》时已给大家作过详细介绍,还组织大家课外阅读鲁迅轶事,这里就不再多说。请大家把这首诗自由朗诵一遍,看看哪些诗句清楚地体现出是对鲁迅先生的纪念。(生朗读)找出来的同学谈谈你的答案和理由。

  生⑵:诗中第二节中有一句是“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这是从鲁迅先生的诗“俯首甘为孺子牛”变化而来的,作者这样写表明对鲁迅先生的纪念

  生⑶:还有第三节中的“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也是一处. 因为鲁迅先生有一本散文诗集叫《野草》,他在《野草》题

  辞中就提到“野草”和“地火”。

  46

  师:你们是从哪里找到这些资料的?

  生⑶:课文下面的注解中就有嘛!

  师:你们读书、预习都仔细,也很讲究方法,如果能完整地阅读一下鲁迅先生的《自嘲》诗和散文诗集《野草》全文就更好了。现在,我们暂且借助注解来理解这两句诗。“给人民当牛马”倒是挺明白的,“野草”和“地火”究竟有什么样的含义呢?请大家仔细阅读注解中的引文,联系鲁迅先生生活的时代环境,谈谈自己的理解。(生阅读、讨论)

  生⑷:“地火”指的是当时一种被压制的力量,它能够摧毁一切,而且是“无可朽腐的”。

  生⑸:指的就是人民的革命力量。师:很有道理,那么鲁迅说“自爱其野草”,愿意等着地火来烧,包含着什么深刻含义呢?

  生⑹:愿意献身于人民的革命力量,为了摧毁旧世界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

  师:看来,大家找到的两句诗充分展示了鲁迅先生身上崇高的品格与精神。谁能够综合起来谈一谈。(生踊跃发言)

  生⑺: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牺牲一切。

  师:既然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先生,为什么标题是“纪念鲁迅先生”,而叫“有的人”?

  生⑻:因为诗中写了很多“有的人”。(生笑)

  师:真的写了很多人吗?大家听老师把全诗朗读一遍,再告诉我这个问题的答案。(师朗读,生看书、思考)

  生⑼:全诗表面写了很多“有的人”,但归纳起来并不多,只有两种人。

  师:哪两种人?他们与鲁迅先生有什么联系?

  生⑽:一种是象鲁迅先生那样的人,另一种是不具备鲁迅先生那种精神品格的人。

  47

  师:现在大家体会到臧克家给这首诗题名为“有的人”而不是“纪念鲁迅”的用意了吗?

  生⑾:作者不是单纯地纪念鲁迅先生,而是由鲁迅先生推而广之,引发更深的思考。

  师:他思考的问题是什么呢?在这个问题上作者的观点又是什么?他是依据什么得出这样的观点的?请大家认真阅读全诗,并简要讨论,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生⑿:诗中探讨的是生与死的问题。诗的第一节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师:嗯!?我有些糊涂了!又是死又是活的,究竟是死还是活,这话是什么意思嘛?

  生⒀:这里的两个“死”,两个“活”字意义都不相同。第一个“活”字意思是肉体和生命还存在着,“死”的意思则是精神已经消亡了;第二个“死”字意思是肉体与生命已经消亡了,而“活”的意思是“精神永存”。

  师:经你这么一解释,我明白了:有的人是虽生实死,行尸走肉;有 的人虽死犹生,精神不朽。究竟什么样的人虽生实死,什么样的人虽死犹生呢?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不妨还可以举出典型例子来证实自己的看法。

  生⒁:碌碌无为者,虽生实死,拼搏进取者虽死犹生。

  生⒂:卖国求荣者虽生实死,精忠报国者虽死犹生。比如秦桧和岳飞就是典型的例证。

  生⒃:贪官污吏虽生实死,清正廉洁的人虽死犹生。前者如陈希同、王宝森就是例子,后者象孔繁森就是证明。

  师:孔繁森的确虽死犹生、精神永存,他的事迹给我们的启示并不仅仅在于他的“清正廉洁”,那么,从他身上最突出的精神

  出发,我们能够得到怎样的启示呢?

  48

  生⒄:自私自利者虽生犹死,大公无私者虽死犹生。生⒅:为自己追名逐利者虽生犹死,为人民鞠躬尽瘁者虽死犹生。

  师:太精采了,从同学们的话语可以看到出你们的视野和胸怀。我们还是回头来看看本诗在这个生与死的问题上的观点是怎样的?

  生⒆:欺压人民者虽生犹死,为人民服务者虽死犹生。

  师: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生⒆:第二节中说:“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前半句写的就是欺压人民的人,后半句写的就是为人民服务的人。

  师:照这样来说:这节诗如果写成:“有的人/欺压人民;/有的人/为人民服务”,观点不是更鲜明,写得不是更好些吗?(生思索)

  生⒇:原文写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刻画了两种人的形象,前半句写出这种人骄横无耻,自命不凡的丑态,而后半句则写出了为人民当牛做马的人的谦逊、诚恳。

  师:既然如此,你能把这节诗有感情地朗诵一遍吗?

  生⒇: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骄横地)“呵,我多伟大!”/有的人/(诚恳地)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生鼓掌)

  师:大家觉得他朗诵得很好,为什么呢?哪位同学谈谈?

  生(21):他朗读前半句时,使用的语调较高,而且读出了骄横的、不可一世的丑态;而后半句则用低沉的、恳切的语气在读,很符合诗句中人物形象的特点。

  师:很好。诗歌的朗诵就应该象刚才这位同学说的那样,根据诗的内容特点投入相应的感情。大家试着读读其他几节诗,看看诗中还说到什么样的人?(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哪位来读一读,谈一谈。

  49

  生(22):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鄙夷地)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激昂地)等着地下的火烧。这里说的是:一心想着个人名利的人和愿意为进步牺牲一切的人。

  生(23):有的人/(气愤地),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赞扬地)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这说的是损人利已的人和牺牲自我、造福他人的人。

  师:读得感情充沛,讲得也正确无误,这首诗就是这样用形象而又饱含感情的语言,在纪念鲁迅先生为人民和革命进步事业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的同时,向人们揭示着关于生命的真正含义,的确是一首难得的好诗。说他是好诗,除了形象而饱含深情的语言,深刻的哲理外,大家还有没有其他的发现呢?(生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24):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把两种迥然不同的人的形象和下场来做对比,更好地阐明深刻的道理。

  师:不错。不过你刚才说到“两种人不同的表现和下场”,能结合原文给我们解释一下吗?

  生(24):诗的第二节到第四节写的就是两种人的不同表现,第五节到七节写的就是两种人的不同下场。

  师:分析得很有道理,不过有个词用得很不恰当!

  生(25):不能用“下场”,因为这是个贬义词,而他说的“两种人” 中包括具有鲁迅先生那种精神的人,而诗中对这种人是充满褒奖和赞美的,因此这个词不合适。

  师:既要能适合褒的对象,又要能适合贬的对象,那该用什么样的词好呢?

  生(26):中性词,比如“结局”。

  师:很好。诗歌把两种迥然不同的人的表现与结局进行对比,更好的阐明了无私奉献者虽死犹生、精神永存,欺压人民者虽生

  50

  犹死、遭人唾弃的哲理。这样来看,全诗的结构就十分清晰明了了。能够解说清楚的同学请举手。

  生(27):第一节以议论总领全诗,二到四节、五到七节分别将两种人形象与结局进行对比。

  师:以饱含哲理的议论开头,用形象的语言和鲜明的对比来表现抽象的哲理,使这首诗显得意味深长而又别具一格。让我们饱含感情地将这首意味深长而又别具一格的好诗齐声朗读一遍,能背诵那是最妙不过的了。(生齐声朗诵或背诵)

  师:读完臧克家的这首《有的人》,同学们能告诉我生存的意义与目的应该是什么吗?

  生(28):对人民有所贡献,对社会有所意义。

  师:同学们看过那么多的课外读物,你们能从其他作品中得到关于生存的意义的启示吗?

  生(29):“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告诉我们名垂青史流芳百世生命才有意义。

  生(30):保尔柯察金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这句话告诉我们有所作为,生命才有意义;投身全人类的解放事业,生命才有价值。

  生(31):老师,我曾经读过一首诗,不知道能不能说。

  师:但说无妨。

  生(31):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师:你为什么会想到这首诗呢?

  生(31):我觉得他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在于摆脱束缚,享受自由。

  51

  师:既然如此,念出来有什么担心的呢?顺便问一句,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

  生(31):(不好意思)忘了。师:能背诵积累就很了不起了,不过为了更好的理解这首诗,特别是他所说的“自由”的准确含义,我请你务必下去再认真查阅一下诗的作者及有关情况,好吗?(生点头)

  师:关于“什么样的生命才有意义?”的话题,今天暂且讨论到这里,大家还有其他的发现,课后尽情交流,并把这些名言辑录在摘抄本上,我们比比看,谁“探讨”得最充分、最深刻。这是今天的第一个课外作业;另外我们今天还学到了在诗歌中运用对比手法,这使我想起了唐代诗人杜甫的一句诗。虽然只有10个字,但它通过对比手法把不平等社会现象揭露得入木三分。请大家课外查阅这句诗,并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读后感。好,今天的课就到这里。

《有的人》教学设计 篇7

  教学设想

  学习这首诗,要能够理解诗歌的深刻含义,理解运用的对比手法。在讲清重点章节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进行朗诵。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在一篇纪念革命英雄张思德的文章中,毛主席指出:“(死)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指出死的意义有轻有重。人都有生和死。对待生和死,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态度。活着的人,有的活得崇高、伟大;有的活得无耻、卑微。(举例说明)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人臧克家的诗歌名篇《有的人》。

  二、作者介绍以及背景介绍

  1.作者:

  臧克家,诗人,生于1905年,山东诸城人。他的诗作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主要作品收在《臧克家文集》中。

  2.写作背景:

  1949年全国解放后,臧克家由香港回到北京。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3.释题:

  学生自读副标题后明确:“有的人”这个题目包含了诗中所写的两种人:即作者歌颂、赞美的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作者揭露、批判的是一切*。联系诗的副标题,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是以歌颂、赞美为主旋律的。这首诗主要采用对比的写法,也就是把揭露和批判作为歌颂与赞美的一种反衬,在鲜明的对比中,抒发作者的感情。

  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1.播放朗读带。

  由于本诗不存在语音方面的疑难,因此,要求学生在听的同时,注意诗歌的朗读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然后齐读全诗。

  3.思考讨论:这首诗可以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全诗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

  第二部分(第2、3、4节):热情颂扬了鲁迅先生战斗而伟大的一生。

  第三部分(第5、6、7节):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

  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四、学习诗歌第一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部分。

  2.思考:“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说说这两句诗中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的不同含义。

  学生讨论后明确:“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是躯壳活着,徒具形骸,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

  而“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作人民的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然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远流芳人间。

  3.学生背诵第一部分。

  五、学习诗歌第二部分

  1.女生齐读诗歌第二部分。

  2.思考:这一部分运用的主要修辞方法是对比,这一部分是从哪个角度将两种人进行对比的?

  明确:是从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来进行对比的。

  3.思考:这部分是如何进行对比的?

  明确:每一节的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1)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2)不知羞耻地为自己歌功颂德,妄想“流芳百世”;(3)残害人民,养肥自己。

  每一节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这样的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1)“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2)“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意思是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3)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4.思考:这首诗的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这“感”具体形象。如果将这一部分中的第一节改为“有的人/欺压老百姓;/有的人/为人民服务”,行不行?请陈述你的理由。

  学生讨论后明确:不行。这样改,两种对立的人生观,两种对人民截然不同的态度表达得不形象。“骑在人民头上”这典型动作,加上“我多伟大”这典型语言,二者连接起来,非常形象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的残暴无耻。“俯下身子”这典型动作,加上“给人民当牛马”这贴切的比喻,准确、生动地刻画了鲁迅先生鞠躬尽瘁为人民的形象。

  5.学生自由朗读第二部分,然后争取背诵下来。

  六、学习诗歌第三部分。

  1.男生齐读诗歌第三部分。

  2.思考:这一部分同样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注意,这一部分又是从哪个角度进行对比的?

  学生讨论交流后明确:是从人民群众对这两种人的不同态度进行对比的。

  3.思考:这部分的内容是如何进行对比的?

  明确:每一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态度:(1)“把他摔垮”,即*、*之意。(2)“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记,被人民唾弃。(3)“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到”,即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每一节的后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鲁迅这样的人的称颂:(1)“永远记住他”。(2)“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即鲁迅精神到处被传颂,被延续。(3)“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无限爱戴的深厚感情。

  4.思考:为什么说“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这两句诗又该如何理解?

  学生讨论后明确:把名字刻人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界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遗臭万年。

  “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荡涤,旧社会的黑暗、腐朽,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发展起来,野草就会萌生,到处是一片青绿。

  5.学生自由朗读第三部分,然后背诵第三部分

  七、课文内容学习小结

  1.迅速默读全诗,体会:“有的人”究竟指哪些人呢?

  学生讨论后明确: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每节诗的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诗作的侧重点是歌颂鲁迅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2.总结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

  明确:对比是这首诗歌的主要写法。鲁迅先生的一生始终站在文化斗争的前列,他的伟大精神正是在这光明与黑暗的搏斗中形成的。采用对比的写法来赞颂他,非常符合斗争现实,同时也有较强的生活真实。诗的每一小节都用对比写,每一节都是先反后正,这样使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使主题更加突出。

  八、指导学生朗诵诗歌

  九、布置作业

《有的人》教学设计 篇8

  《有的人》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我们上课了。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句英文名言:“ to be or not is a question!”大家试着翻译成中文,看看是什么意思呢?(生兴趣浓厚地讨论)

  生⑴:老师这句话的意思是:是或者不是是一个问题!(众笑)

  师:(赞许)按大家学过的英语单词的字面意思来讲,的确是这么回事,不过它真正的含义是:“活着还是不活,这是问题。”这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笔下的悲剧主人公哈姆雷特的一句独白。言词虽短,却引发出世人深深的思索:“人究竟应该怎样活着?什么样的生命才有意义?”今天,我们也来探讨一下这个关于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的问题。我们先来读读臧克家的诗作《有的人》。(板书课题)

  师:这首诗是作者在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的,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我们在初一年级学习《一面》时已给大家作过详细介绍,还组织大家课外阅读鲁迅轶事,这里就不再多说。请大家把这首诗自由朗诵一遍,看看哪些诗句清楚地体现出是对鲁迅先生的纪念。(生朗读)找出来的同学谈谈你的答案和理由。

  生⑵:诗中第二节中有一句是“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这是从鲁迅先生的诗“俯首甘为孺子牛”变化而来的,作者这样写表明对鲁迅先生的纪念

  生⑶:还有第三节中的“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也是一处. 因为鲁迅先生有一本散文诗集叫《野草》,他在《野草》题

  辞中就提到“野草”和“地火”。

  46

  师:你们是从哪里找到这些资料的?

  生⑶:课文下面的注解中就有嘛!

  师:你们读书、预习都仔细,也很讲究方法,如果能完整地阅读一下鲁迅先生的《自嘲》诗和散文诗集《野草》全文就更好了。现在,我们暂且借助注解来理解这两句诗。“给人民当牛马”倒是挺明白的,“野草”和“地火”究竟有什么样的含义呢?请大家仔细阅读注解中的引文,联系鲁迅先生生活的时代环境,谈谈自己的理解。(生阅读、讨论)

  生⑷:“地火”指的是当时一种被压制的力量,它能够摧毁一切,而且是“无可朽腐的”。

  生⑸:指的就是人民的革命力量。师:很有道理,那么鲁迅说“自爱其野草”,愿意等着地火来烧,包含着什么深刻含义呢?

  生⑹:愿意献身于人民的革命力量,为了摧毁旧世界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

  师:看来,大家找到的两句诗充分展示了鲁迅先生身上崇高的品格与精神。谁能够综合起来谈一谈。(生踊跃发言)

  生⑺: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牺牲一切。

  师:既然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先生,为什么标题是“纪念鲁迅先生”,而叫“有的人”?

  生⑻:因为诗中写了很多“有的人”。(生笑)

  师:真的写了很多人吗?大家听老师把全诗朗读一遍,再告诉我这个问题的答案。(师朗读,生看书、思考)

  生⑼:全诗表面写了很多“有的人”,但归纳起来并不多,只有两种人。

  师:哪两种人?他们与鲁迅先生有什么联系?

  生⑽:一种是象鲁迅先生那样的人,另一种是不具备鲁迅先生那种精神品格的人。

  47

  师:现在大家体会到臧克家给这首诗题名为“有的人”而不是“纪念鲁迅”的用意了吗?

  生⑾:作者不是单纯地纪念鲁迅先生,而是由鲁迅先生推而广之,引发更深的思考。

  师:他思考的问题是什么呢?在这个问题上作者的观点又是什么?他是依据什么得出这样的观点的?请大家认真阅读全诗,并简要讨论,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生⑿:诗中探讨的是生与死的问题。诗的第一节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师:嗯!?我有些糊涂了!又是死又是活的,究竟是死还是活,这话是什么意思嘛?

  生⒀:这里的两个“死”,两个“活”字意义都不相同。第一个“活”字意思是肉体和生命还存在着,“死”的意思则是精神已经消亡了;第二个“死”字意思是肉体与生命已经消亡了,而“活”的意思是“精神永存”。

  师:经你这么一解释,我明白了:有的人是虽生实死,行尸走肉;有 的人虽死犹生,精神不朽。究竟什么样的人虽生实死,什么样的人虽死犹生呢?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不妨还可以举出典型例子来证实自己的看法。

  生⒁:碌碌无为者,虽生实死,拼搏进取者虽死犹生。

  生⒂:卖国求荣者虽生实死,精忠报国者虽死犹生。比如秦桧和岳飞就是典型的例证。

  生⒃:贪官污吏虽生实死,清正廉洁的人虽死犹生。前者如陈希同、王宝森就是例子,后者象孔繁森就是证明。

  师:孔繁森的确虽死犹生、精神永存,他的事迹给我们的启示并不仅仅在于他的“清正廉洁”,那么,从他身上最突出的精神

  出发,我们能够得到怎样的启示呢?

  48

  生⒄:自私自利者虽生犹死,大公无私者虽死犹生。生⒅:为自己追名逐利者虽生犹死,为人民鞠躬尽瘁者虽死犹生。

  师:太精采了,从同学们的话语可以看到出你们的视野和胸怀。我们还是回头来看看本诗在这个生与死的问题上的观点是怎样的?

  生⒆:欺压人民者虽生犹死,为人民服务者虽死犹生。

  师: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生⒆:第二节中说:“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前半句写的就是欺压人民的人,后半句写的就是为人民服务的人。

  师:照这样来说:这节诗如果写成:“有的人/欺压人民;/有的人/为人民服务”,观点不是更鲜明,写得不是更好些吗?(生思索)

  生⒇:原文写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刻画了两种人的形象,前半句写出这种人骄横无耻,自命不凡的丑态,而后半句则写出了为人民当牛做马的人的谦逊、诚恳。

  师:既然如此,你能把这节诗有感情地朗诵一遍吗?

  生⒇: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骄横地)“呵,我多伟大!”/有的人/(诚恳地)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生鼓掌)

  师:大家觉得他朗诵得很好,为什么呢?哪位同学谈谈?

  生(21):他朗读前半句时,使用的语调较高,而且读出了骄横的、不可一世的丑态;而后半句则用低沉的、恳切的语气在读,很符合诗句中人物形象的特点。

  师:很好。诗歌的朗诵就应该象刚才这位同学说的那样,根据诗的内容特点投入相应的感情。大家试着读读其他几节诗,看看诗中还说到什么样的人?(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哪位来读一读,谈一谈。

  49

  生(22):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鄙夷地)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激昂地)等着地下的火烧。这里说的是:一心想着个人名利的人和愿意为进步牺牲一切的人。

  生(23):有的人/(气愤地),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赞扬地)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这说的是损人利已的人和牺牲自我、造福他人的人。

  师:读得感情充沛,讲得也正确无误,这首诗就是这样用形象而又饱含感情的语言,在纪念鲁迅先生为人民和革命进步事业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的同时,向人们揭示着关于生命的真正含义,的确是一首难得的好诗。说他是好诗,除了形象而饱含深情的语言,深刻的哲理外,大家还有没有其他的发现呢?(生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24):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把两种迥然不同的人的形象和下场来做对比,更好地阐明深刻的道理。

  师:不错。不过你刚才说到“两种人不同的表现和下场”,能结合原文给我们解释一下吗?

  生(24):诗的第二节到第四节写的就是两种人的不同表现,第五节到七节写的就是两种人的不同下场。

  师:分析得很有道理,不过有个词用得很不恰当!

  生(25):不能用“下场”,因为这是个贬义词,而他说的“两种人” 中包括具有鲁迅先生那种精神的人,而诗中对这种人是充满褒奖和赞美的,因此这个词不合适。

  师:既要能适合褒的对象,又要能适合贬的对象,那该用什么样的词好呢?

  生(26):中性词,比如“结局”。

  师:很好。诗歌把两种迥然不同的人的表现与结局进行对比,更好的阐明了无私奉献者虽死犹生、精神永存,欺压人民者虽生

  50

  犹死、遭人唾弃的哲理。这样来看,全诗的结构就十分清晰明了了。能够解说清楚的同学请举手。

  生(27):第一节以议论总领全诗,二到四节、五到七节分别将两种人形象与结局进行对比。

  师:以饱含哲理的议论开头,用形象的语言和鲜明的对比来表现抽象的哲理,使这首诗显得意味深长而又别具一格。让我们饱含感情地将这首意味深长而又别具一格的好诗齐声朗读一遍,能背诵那是最妙不过的了。(生齐声朗诵或背诵)

  师:读完臧克家的这首《有的人》,同学们能告诉我生存的意义与目的应该是什么吗?

  生(28):对人民有所贡献,对社会有所意义。

  师:同学们看过那么多的课外读物,你们能从其他作品中得到关于生存的意义的启示吗?

  生(29):“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告诉我们名垂青史流芳百世生命才有意义。

  生(30):保尔柯察金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这句话告诉我们有所作为,生命才有意义;投身全人类的解放事业,生命才有价值。

  生(31):老师,我曾经读过一首诗,不知道能不能说。

  师:但说无妨。

  生(31):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师:你为什么会想到这首诗呢?

  生(31):我觉得他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在于摆脱束缚,享受自由。

  51

  师:既然如此,念出来有什么担心的呢?顺便问一句,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

  生(31):(不好意思)忘了。师:能背诵积累就很了不起了,不过为了更好的理解这首诗,特别是他所说的“自由”的准确含义,我请你务必下去再认真查阅一下诗的作者及有关情况,好吗?(生点头)

  师:关于“什么样的生命才有意义?”的话题,今天暂且讨论到这里,大家还有其他的发现,课后尽情交流,并把这些名言辑录在摘抄本上,我们比比看,谁“探讨”得最充分、最深刻。这是今天的第一个课外作业;另外我们今天还学到了在诗歌中运用对比手法,这使我想起了唐代诗人杜甫的一句诗。虽然只有10个字,但它通过对比手法把不平等社会现象揭露得入木三分。请大家课外查阅这句诗,并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读后感。好,今天的课就到这里。

《有的人》教学设计 篇9

  一、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诗歌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二、教学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体会对比手法运用的好处。

  三、教学难点:体会对比手法运用的好处

  四、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深情谈话导入)1936年10乐19日,我们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民主战士鲁迅先生不幸在上海病逝。“赶快收敛,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人们怎么能忘记他!许多作家、诗人、进步青年纷纷拿起自己的笔,写下了许许多多纪念他的文章。事隔XX年的1949年,诗人臧克家来到北京,参加了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的活动,并瞻仰了鲁迅故居。睹物思人,诗人百感交集,心中充满了对鲁迅先生的思念和崇敬,写下了一首诗——《有的人》(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二)朗读诗歌

  1、首先请大家自由地把这首诗朗读两遍,做到读准字音,争取读流畅。(学生自由朗读两遍。)

  2、全班一起朗读一遍。

  3、指导朗读:诗歌的朗读和一般的文章的朗读不一样,不仅要读出诗歌的节奏,还要读出诗的韵味。请大家听我读一遍,静静地感受感受。(师范读一遍。)

  4、现在请大家再一起读一遍,争取能读出诗的节奏,读出一点诗的味道。(学生一起朗读一遍。)

  (三)学习诗歌

  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了这么多遍,相信大家对诗的内容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现在请大家静静地默读一遍,一边读一边在旁边做做批注,可以是自己的感受,可以是联想到的前面学习过的内容,可以是联想到的自己读过的其他相关的内容,也可以是感受到的诗人写作的艺术手法,还可以是诗的内涵。(学生默读诗歌,做批注。)

  2、研读第一节

  (1)(课件出示)请大家一起把这一节朗读一遍。

  (2)对这一节你有什么体会?(指名学生谈体会,教师适当点拨。)

  (3)这一节中的两个“活”和两个“死”含义相同吗?有什么不同?(板书:虽死犹生)

  (4)有的人活着,只是躯壳活着,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有的人生命虽然不存在了,但是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让我们用自己的朗读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吧,大家一起把这一节再朗读一遍,读出两个“活”和两个“死”的不同含义。(学生一起朗读一遍。)

  3、研读后六节

  (1)第一节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以两种对立的人为代表,提出了对生与死的不同观点。请大家看看后面的六节,还有哪些地方也运用了这样的手法?(指名汇报。)

  (2)再读读后面的六节,看看还有什么发现。

  引导体会:a这六节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一部分是人民对待两种人的不同态度。

  b第二节和第五节相对应,第三节和第六节相对应,第四节和第七节相对应。

  (3)诗的副标题是(板书:纪念鲁迅有感),既然是纪念鲁迅先生的,找找看哪些句子是写鲁迅的?(指名回答。)

  引导:读着这些句子,你的眼前是不是浮现出来一些画面?什么画面?(鲁迅先生半跪着身子为车夫清洗伤口,鲁迅先生不让女佣阿三干重活,鲁迅先生送书给阿累。)

  (4)鲁迅先生就是这样的人,俯首甘为孺子牛,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课文只是在赞扬鲁迅先生吗?(是在赞扬鲁迅先生那样的人。)

  (5)在赞扬鲁迅先生的同时诗人还批判了哪些人?找出来读一读。

  (6)是啊,诗歌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却不仅仅是赞扬鲁迅先生,而是赞扬鲁迅先生那样的人,而且批判了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国民党反动派。请大家试着动笔,把这些人具体化,把“有的人”替换成具体的某一种人或某一类人。(幻灯出示:         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的人活着,别人就不能或;         的人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7)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对待人民的态度截然相反的这样两种人,人民又是怎样对待他们的呢?自由朗读第五到第七节,说说自己的体会。

  (8)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读一读,我读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大家读人民对待他们的不同态度。想想,读赞扬鲁迅的句子应该用什么语气?读批判反动派的句子应该用什么语气?我们一起读一读。(师生对读。)

  (9)全班同学分组对读。

  4、现在我们把第一节放进来一起朗读,老师读第一节,你们还像刚才这样读第二到第七节。(师生对读。)

  (四)总结诗歌

  1、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俯下身子来给人民做牛马,他的一生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活得更好,所以人民永远记住他!

  2、毛主席曾经评价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出示幻灯片: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3、毛主席一连用了五个“最”来赞美鲁迅,说他是空前的民族英雄。其实,鲁迅先生不仅是一位民族英雄,他更是一位慈爱的长者,是一位热心的导师,让我们一起记住这位英雄、长者和导师吧!(出示幻灯片:他的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鲁迅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鲁迅先生就是这样的人: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血。/鲁迅先生就是这样的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让我们永远记住他!(幻灯出示:鲁迅像)

  (五)布置作业

  写写自己的感受,可以是一段感言,可以是一首小诗,不妨用《做人就做这样的人》为题。

《有的人》教学设计 篇10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3、初步感受本文运用对比手法的好处。

  学习重点:有感情朗读。

  学习难点:理解“野草”“牛马”等词语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学习过程:

  课前【板题】

  一、谈话导入,入情入境[2分钟]

  师:大家知道鲁迅吗?你能用简短的语言谈一谈你对鲁迅先生的印象吗?(1学生评价)

  对,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一生都在为人民奔走呐喊。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赶快收敛,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事别XX年,著名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这首诗。今天,让我们共同分享。二、初读体会,整体感知[10分钟] 1、自读课文,读熟读通顺。师:请大家打开课本,翻到92页,轻声自由读课文。初次见面,一定要真诚:读两遍,不要忽视一个字。师巡视,相机指导,点拨:诗歌共有7小节2、你读懂了什么?先谈一谈。尝试理解这样几个问题【cai课件问题】: a、诗歌前四节中每节有两个“有的人”,前后两个“有的人”有什么不同呢? b、第一节中两个“活”与“死”有什么不一样的含义呢?

  师:前面的“活”是指人活着,后面的“活”是指精神活着。

  前面的“死”是指精神死了,后面的“死”是指人死了。

  c、第二小节与第五小节有怎样的联系?第三小节与第六小节有怎样的联系?第四小节与第七小节有怎样的联系?

  三、朗读理解,理解朗读[25分钟]

  1、师:同学们真会读书,下面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待会儿我请听得最认真的同学来给老师点评。师范读。

  2、请同学们评价一下,我读得怎么样?【师引导总结板书 】

  (感情处理得比较好语速把握恰当  语气语调抑扬顿挫  重音恰倒好处读出了诗歌的层次等等  读出了对前者的恨,对后者的爱……)

  师:诗歌重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仅仅靠听老师朗读是远远不够的。

  请同学们再自由练习朗读这首诗,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设计朗读。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抽生展示读,指导1人。

  3、过渡:要想更好地诵读,还必须深刻领悟诗歌内容。下面,我们一起来研读各小节,请大家看屏幕——

  (1)【cai课件出示第2小节】请女生读课文第二小节,抽生谈理解。师课件演示。

  什么叫“当牛马”?

  【cai课件出示《自嘲》】师口述:这是鲁迅先生的一首诗,题目叫作“自嘲”。请xx同学来为大家读一读——“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鲁迅先生生活在解放前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的旧中国,反动派们成天使用暗杀、绑架、诋毁、封锁等一系列卑劣的手段迫害革命先烈。在这样险恶的环境中,鲁迅先生始终爱憎分明,与敌人顽强斗争,为人民勤恳工作。对敌人他横眉冷对,但为了人民的利益,他却愿意象老黄牛一样,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正如他在自嘲这首诗中所写的:“横眉——,俯首——”师引读。所以“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是赞美鲁迅先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

  生对读第2小节。

  (2)【cai课件出示第3小节】请男生读课文第三小节,抽生谈理解。师课件演示。“野草”是指什么?

  【cai课件《野草—题辞》】师:这是鲁迅先生为自己的散文集“野草”写的序言,请xx同学来为大家读一读。生读——“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师:在题词中,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为了人民能够活得更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生对读第3小节。

  (3)自由读第4节,谈自己的理解。(略)

  (4)师:诗人在诗中以鲜明的对比手法,评价了世界上两种截然相反的人,我们感受到了吗?能不能读出来?请大家看课本,谁愿意为大家读一读?抽2人对读2-4节,小组对读2-4节。这两种人有什么不同的命运呢?请大家看课本,齐读5-7节。生读。师:同学们读的很有感情,你读懂了什么?抽生交流。

  师结:对,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对这两种人的回报也一定是爱憎分明的。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人,作威作福,横行霸道,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最终被正义的力量推翻。鲁迅先生虽然已经逝世多年,但是他的精神永存。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为人民服务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爱戴。请大家再读一遍。要读出对敌人的恨,对鲁迅的爱。

  齐读:5——7节。

  4、结合课件,升华情感,练习朗读【cai课件】。

  师:毛泽东曾经这样评价鲁迅先生: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让我们怀着对鲁迅先生深深的敬意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全体起立.

  a、师生赛读(师前,生后;师读2-4节,生对5-7节);b生配乐齐声诵读。

  四、拓展升华,品悟人生[5分钟]

  课件:在岁月的长河中,不同的人演绎着不同的人生,或名垂青史,或遗臭万年,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孩子们学得很认真,为了奖励大家,请同学们欣赏一个短片——【cai课件】大家看得很认真,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受?请写下来。写,交流。

  结:同学们写得很精彩.现在老师把我最喜欢的一句名言送给你们,希望对你们的人生有所启发——【cai课件】引读——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致于因为虚度年华而痛悔,也不致于因为过去的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奥斯特洛夫斯基

《有的人》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哲理性的深刻的内涵,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

  2、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运用的特点。

  【教学设想】

  1、通过请学生将诗歌中的“有的人”具体化的做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在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诗歌,理解诗歌包含的深刻哲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鲁迅,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毛泽东曾经这样评价鲁迅先生:

  请同学们齐读这段话——“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

  “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真能忘记他吗?事别十三年,诗人臧克家依然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听录音,朗读

  1、师:请同学们听录音。

  生:听录音。

  2、师:请同学们评价一下,这个人读得怎么样?

  生:学生有可能的答案有:

  感情处理得比较好语速把握恰当

  语气语调抑扬顿挫

  重音恰倒好处读出了诗歌的层次等等

  读出了对前者的恨,对后者的爱

  师:诗歌重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仅仅靠听朗读录音是远远不够的。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设计朗读。

  生:自由朗读。

  师:请同学朗读。

  生:读。(两位读完以后)请大家评价一下他们的朗读。

  3、师:找出了他们朗读中的优缺点,肯定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齐读这首诗。

  师:很好。要想更好地诵读,还必须深刻领悟诗歌内容。

  下面,以各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读各小节,而后在班级交流心得。同学们如果能够引述课外在网上或其他传媒上获取的纪念鲁迅的文章、资料进行评点的话,就更好了。

  【可以谈谈你认为难以理解的诗句,可以说说诗句的思想内涵,也可以评点诗人的炼字艺术,还可以品评诗歌的表现手法等等】

  讨论、合作、交流。

  师:好。哪一位同学愿意代表你们小组打头阵?

  生:讲述。评点。有没有同学补充?

  师:材料准备:

  §1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世界上两种截然相反的人。

  §2化用鲁迅《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幻灯补充《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在最艰苦的生活和最险恶的环境中,不管国民党的天下是“冬夏”还是“春秋”,鲁迅先生始终爱憎分明,与敌人顽强作战,为人民勤恳工作。

  §3【幻灯补充《野草?题辞》】“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

  【幻灯】诗人冯至的十四行诗《鲁迅》中这样写到——你走完了艰苦的行程,艰苦中只有路旁的小草/曾经引出你希望的微笑。

  §4比人生观,比价值观。

  §5两种人的不同命运。

  §6妄想流芳百世的人,灵魂早已死去,而“野草”生命力却极强,正像白居易所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7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对这两种人的回报也一定是爱憎分明的。

  师:小结:鲁迅先生虽然已经逝世多年,生命已不复存在,但是他的精神永存。早在鲁迅逝世的那一年,臧克家就写下了《喇叭的喉咙——吊鲁迅先生》,【幻灯】其中有这样一句:“死的是肉体/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

  师:诗歌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却不用“鲁迅赞”或“纪念鲁迅”为题,而是以“有的人”进行反复咏叹。这首诗的前四节一连用了八个“有的人”,语言极为凝练。【幻灯】同学们能不能试着动笔写一写,用自己的语言将它们具体化,将“有的人”替换为某一种人或某一类人。

  生:动笔写。(2分钟)

  师:写好以后同组的同学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师:同组的同学交流过了,让我们看看集体的智慧能产生怎样的结晶。先请四位男生四位女生,一人说一句,不可以重复。(同学或老师评点)

  再请一组同学,我们来打擂台,能不能比上一组说得好。

  3、师:同学们的替换非常好。经过替换,我们对这两类人【板书】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同学们说说看,他们在哪些方面不同呢?

  生:生死(人生价值)、言行(对人民的态度)、追求(人生境界、人生觉悟)、作用(社会影响、人生观、)、结局(“下场”感情色彩不宜)

  师:这样,“有的人”反复出现,一唱三叹,两两对比中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板书】,是什么哲理呢?

  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永生。【板书】

  师:下面,我们一齐朗读这首诗,再次体会一下诗人对危害人民的人的无情揭露,对有益于人民的人的热情赞颂。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语速。

  生:朗读。

  师:很好。现在能背吗?有感情地背诵。

《有的人》教学设计 篇12

  【教材分析】

  《有的人》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所以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

  “有的人”是个引人深思的题目。诗中举出了完全对立的两种人加以对比。

  全诗共七节。全诗热情歌颂了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无情的鞭挞了反动统治者。诗歌在表达上的突出之点,是运用对比和反复的手法。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经历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是非观,价值观,有了自己的见解,善于围绕一个问题深入探究,更喜欢充满竞争,充满挑战的学习环境。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的学习动机。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出现的生字,理解本课出现的生词。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3.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理解词句的意思,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教学过程】教学流程

  一、深情导入

  1、同学们,有这样一位伟人:他一生笔耕不辍,用文学作品带领中国人民前进;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是中国文化的一面旗帜,是民族的脊梁。

  他是谁?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臧克家的《有的人》,来更深刻地了解这位伟人。

  2、生交流收集的资料,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阅读质疑,自主探究

  1、学生自由读诗,注意把字音读正确,诗句读流畅。(教师倾听学生的朗读情况,并针对学生不容易读好的地方加以辅导。)

  2、指七名学生分节读,教师随即点拨:“当牛马、石头、不朽、摔垮”等字音。

  3、齐读。

  4、默读并思考:“有的人”在诗句中指的是哪种人呢?这首诗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三、多元互动,合作探究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一小节。看你有什么发现?出示第一小节: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出示问题:两个“活”与“死”有什么不一样的含义吗?

  该怎么读这一小节?

  第一句:轻蔑地、鄙夷地读……厌恶地、痛恨地读……

  第二句:庄重地、惋惜地读……肯定地、赞颂地读……

  2、寻找鲁迅的影子。

  a、这首诗还有一个副标题。(完成板书——纪念鲁迅有感。)你从哪些句子看到了鲁迅先生的影子?

  b、学生默读批画,老师巡视指导。

  c、指名发言。交流,引导感悟。

  文中两处化用鲁迅作品的诗句

  ⑴化用鲁迅《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

  (学生说后,幻灯出示《自嘲》)导读:在最艰苦的生活和最险恶的环境中,不管国民党的天下是“冬夏”还是“春秋”,鲁迅先生始终爱憎分明,与敌人顽强作战,为人民勤恳地工作。人民感激他,人民爱戴他,齐读第二小节。

  ⑵(幻灯补充《野草——题辞》)

  自读:“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导读: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人民怀着深深地敬意赞颂他:齐读第三小节。

  (3)诗人的语言通俗易懂,却又形象生动,你觉得这首诗用得最生动形象的一个字是什么?

  (在学生赏析的字当中,挑出一个“摔”来重点赏析:“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想象人民怎么“摔”。出示幻灯片:漫画。指导带着仇恨读)

  (4)导读5—7小节: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当年,臧克家就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死的是肉体/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 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指名三个同学分别读5、6、7小节,读中指导。

  (5)“赶快收殓,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鲁迅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让我们一起来深情地回忆他:齐声朗诵这首诗。

  3、品味“有感”。

  a、作者仅仅在讴歌赞美鲁迅先生吗?还在赞美谁呢?

  b、你想到了哪些为人民服务的人呢?

  出示例子:李素丽北京公交汽车售票员,全心全意,做好本职工作,被人们誉为“盲人的眼睛、乘客的贴心人、老百姓的亲闺女”。袁隆平,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大搞科研,利国利民,去年获得的12.5万美元奖金,捐献给“农业科技奖励基金会”,用于支持我国农业科技研究。

  c、指名学生发言。

  4、欣赏诗歌

  请同学们再默读这首诗,看看它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

  1、发现对比的特点。

  a、指名发言,老师总结:像这样一反一正的的写作方法叫“对比”

  b、在这首诗中,只有这一个小节是对比着写的吗?还有哪些小节也是这样对比着写的?

  c、师生对比着读。

  2、除此以外,你还有什么发现吗?再放眼全篇看一看。

  a、指名发言

  b、老师总结:第二小节和第五小节、第三小节和第六小节、第四小节和第七小节的对比;只要前面234小节写到的,后面在567小节都有照应。

  c、男女生对比着读。

  四、训练检测,目标探究

  1、仿写:你认为作者哪儿写得好,值得你学习,就试着写一小节,如果能写几个小节,你就是一个了不起的小诗人。

  2、交流展示,教师相机评价指导。

  五、迁移应用,拓展探究

  品读完了这首诗,你们有什么感受呢?

  【板书设计】

  虽生犹死

  20*   有的人                         对比

  虽死犹生

  【教学反思】

  这是一片略读课文,要求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憎爱分明的感情,并懂得为人民服务的人将得到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诗歌语言朴素,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因此一开始安排学生自学感悟,教师点拨引导在感悟的基础上指导有感情朗读,将鲜明的对比融入到朗读中,让学生读中感悟情感,读中捕捉言外之意。

《有的人》教学设计 篇13

  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资料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六年级上册《有的人》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到您!

  六年级上册《有的人》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有的人》是人教版教材和苏教版教材的重合篇目。是较为重要的一个诗歌篇目。

  诗,是最精妙的语言艺术,用最少的字词,最简练的结构,最优美的音韵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无言之美,无尽之意,因此被誉为是“艺术中的艺术,文学中的文学”。诗中营造的意象与意境,能使人心灵沉浸乃至陶醉。因此诗歌教学绝不能用诸如时代背景——词语解释——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样的机械教学流程,否则就切割了诗歌所蕴含的情思、激情和韵味,而变得苍白和枯燥了。诗歌这种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情言志,必须饱含诗情,才能真切感人。情绪和感情是诗的基础,诗歌与其它文体相比,能较为充分地显示作者的品格和情怀。优秀的诗篇能丰富和美化精神生活,并启示真理。但它不直接告诉读者应当如何如何,而是以默默的持久的力量,改造并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净化人们的灵魂。阅读欣赏诗歌,应从情绪和感情着眼,从语言入手。我以为,总体说,诗歌的教学重点是领悟感情,品味语言,适当传授知识。教学方法主要是朗读、感悟、点评。其中朗读尤其重要。古语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语文教学之魂。诗歌教学更应通过美读、吟咏、背诵这样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琢磨、想象、理解。读出文章的韵味情致,读出作者的喜怒哀乐,为作者之悲而悲,为作者之乐而乐。通过诵读使诗歌的精华积淀和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中,让学生产生一种追求真善美的激情冲动,进入一种亢奋,旺健的前进式的精神状态中。 要将学生引入诗歌的意境,教师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进入课堂,要舍得“情感投入”,融诗人之情、教师之情于一体,以浓蕴炽热之情去熔炼学生之心,情到深处,诗人、教师、学生共鸣。果真如此,定能提高悟性。人们常说:“只可意会,不能言传”。这不可言传的入微之处,往往可以凭借各种朗读方式(独诵、齐诵、领诵、合诵、分角色朗诵)让学生去会悟。只有师生深切了解诗歌的内容,并被诗人的感情所激励时,才能带着真情实感去朗读。倘若又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那就有助于在学生面前再现诗歌中的形象,使学生顿悟开窍,受到感染和熏陶。

  新课标提倡:不能再像过去那样视学生为“物”,用冷峻无情的语言之刀,肢解学生赖以学习的基本材料——课文,有心无意地奉送知识给学生,听凭其自然“悟得”,而应该以满腔的热情与爱心,以饱含激情的语言之火,燃起他们学习的强烈欲望,引导他们去探求并获取知识,育成能力,并付诸实践。

  教研室曾对200节公开课做了一个统计调查:出示表格

  因此,新课标提出:要重视学生的读,在时间上予以保证,从方法上给予指导,由实践中获得体验。目前南师大附属中学就提出,语文课上保证读书时间为一堂课的60%

  我们没有必要这么机械,但诗歌教学中的朗读感悟显然为重中之重。我首先就决定这堂课以朗读感悟为主,并且应该保证50%的课堂时间用以朗读。

  二、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

  目标制定为:在反复朗诵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诗的哲理内涵和作者的感情。并进行简单的比较阅读。

  .教学重点为:对比的写法。2.诗中的哲理性议论。

  三、教学过程设计

  首先导入:

  本来设计以介绍作者导入,后来觉得略嫌平淡。恐怕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临时改为郁达夫写的《悼鲁迅》导入。并故意不说出哀悼的是什么人。“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他的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他的一死,使人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他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他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入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然后提问:悼念的伟人是谁?这个问题学生是心领神会的。关键是充满激情的朗诵导入,一上来就奠定了诗歌的中对鲁迅的那中景仰、崇敬的基调,下面再讲臧克家如何赞颂鲁迅就自然多了。学生一下子就能进入情境。

  第二步,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教师朗读中的感情倾向。之后学生齐读。提出思考题:1、把《有的人》前四节中八处“有的人”具体化,试改为某一种人或某一类人。2.以上这八种人可以分为几种类型?3.这两种人共有哪些方面的不同?

  学生讨论,明确:

  1、被人民憎恶的人 被人民爱戴的人

  残酷剥削人民的人 为人民服务的人

  妄想流芳千古的人 一心默默奉献的人

  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的人 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人

  2、一种是有益于人民的人,一种是危害人民的人。

  3、对人民的态度不同;对功名、荣誉的追求不同;对生命的意义的观念不同。

  这三个问题可以很容易的解决。

  学生齐读最后三节。提出思考题:后三节可以不写吗?

  学生能很快反应:不行。后三节是写这两种人的结局。正以为两种人对待人民的态度截然不同,因此人民就会有不同的回报。后三节,诗人在对生死、荣辱、善恶、美丑议论的基础上,使诗意升华到歌颂一种有普遍意义的高尚的人生观的高度。因为它揭示规律,使人明理,因此诗的容量增大了。

  再思考重点句的意思:

  谁愿意做野草?你怎麽知道?他为什麽愿意做野草?

  鲁迅愿意做野草。从他写的散文诗集《野草》的《题辞》中可以知道。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到处是青青的野草”的含义是什麽?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名字很快被人民忘却,被人民唾弃。“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即鲁迅的精神永远活在亿万人民的心里。(野草暗指鲁迅)

  思考:你从两种截然相反的结局中悟出一个什麽道理?

  学生总结:热爱人民的人流芳百世 ,鱼肉人民的人遗臭万年。

  然后要求学生在朗读中体悟作者的感情。提问:如果让你来读这首诗歌,你认为应该怎样表达语气?提示:每小节上两句和下两句之间形成怎样的特点?

  学生马上反应:对比。前一个问题迎刃而解。一生回答:我认为对前一种人,要表达出对他的憎恨和鄙视,后一种人,就是像鲁迅那样的人,应表达出崇敬、热爱。

  再问,从副标题来看,本诗的写作目的在于赞颂还是在于批判。

  学生明确:是赞颂。所以朗读时赞颂之情应更显着。

  这样,我就以此为要求让学生朗读。请每组推荐一名朗读较好的学生参加朗读比赛。每一人读完请其他同学评点。要求做到:1、每一节诗都一反一正对比,使正反两个方面的形象更鲜明,把正面衬托得更高。两种人对人民态度的对比,反映了两个对立阶级的不同人生观,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读得时候,要有明显的语气差别。2、读出反复的修辞所形成的磅礴的气势。

  目标明确之后,学生能在朗读和听读中掌握诗歌的特点,一,这首诗歌的写作手法是对比和反复。对比使两者形象更加鲜明,反复增强了诗歌的音韵节奏感,形成一波又一波的气势。二、学生知道了诗人写作的目的。感受到诗歌形象的鲜明,领会到诗人强烈的爱憎,了解了诗歌的主题。

  评点的学生根据自己的欣赏和体悟,能准确到位地指出朗读的同学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使下一位朗读的同学有更深一层的理解。读得更到位。最后,教师评点,再次范读,并要求学生跟读。这时学生对诗歌的感悟已不在刚开始的层面上。很动情地把气氛推向高潮。

  教师作总结:这首诗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精神,无情鞭挞了反动阶级,深刻地揭露了热爱人民的人在人民中永生,反动统治者必将被人民唾弃的真理。其实,骑在人民头上的人,不只被唾弃,而是遗臭万年。

  最后做一点延伸阅读《野草》《自嘲》要求思考:通过你读过的鲁迅作品和臧克家的《有的人》,你能对鲁发表一点你自己的看法么?可以评论他做人的品质,也可以从文学角度进行评点。

  布置作业:选择鲁迅或臧克家做一点研究性学习,写成一篇小论文。

《有的人》教学设计 篇14

  反思我的教学设计:根据参考书的教学建议,根据这首诗的结构特点,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打破了参考书的教学建议,不是一节节学习,而是先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找到诗的写作特点:一是对比(学生容易说出来),二是诗的2与5小节、3与6小节、4与7小节是相对应的。预设时我也想到了过学生对第二个特点可能回答不上来,于是我对这一环节设计了两种方案。

  在教学中,对第二个特点学生确实答不上来,我准备使用第二种教学设计,我说:“现在找不出来没关系,学完诗后你会知道的。”这句话一出口,一位学生举手了,我让他回答,他居然说对了,我心里一阵高兴。我高兴的不是我可以用原来的方案上课,而是对这位学生能在我已经准备继续讲的时候,能够大胆地举手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且这位学生不是优等生,而是一位中等生。

  虽然最后我还是用了原先的教学设计,但我觉得在备课时对每一个问题的设计必须先要考虑到我们的学生,这就是我们的语文老师人人都知道的道理——备课背两头。

《有的人》教学设计 篇15

  【教学目标】

  1、读懂诗所表达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有感情朗读。

  2、感受鲁迅的伟大,培养准确的人生观。

  3、锻炼大胆质疑、自求自得的阅读素养。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出示提示(幻灯片):

  1、(1881年9月25日)(浙江省绍兴)(早)(弃医从文 )答案两个字(生说了之后请说出原因,其中弃医从文:鲁迅最早想学医来解除人民身体上的病痛,但后来他发现当时中国人民更可怕的病是心理上的,于是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文章来唤起人民的良知、骨气 。)

  2、(匕首)(野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1936年10月29日下午5点25分 )答案三个字。

  3、野草:鲁迅认为野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他以野草自喻,同时把地面比作反动势力,把地下的熔岩比作革命的火焰。只要能让革命火焰冲出地面,他愿意在熔岩中与反动派同归于尽。

  二、揭示课题

  1、幻灯片出示:面对敌人他横眉冷对,为人民他愿作孺子牛。

  2、组织讨论伟人逝世,政府部门或者民间会可能举办的活动。

  3、介绍写作背景,揭示题目。

  三、读通读顺诗,个人大胆质疑

  1、同学自由朗读全诗,两个要求:

  ⑴ 读通读顺;

  ⑵ 读出问题并做好记号。

  2、检查朗读。

  3、再读诗。要求:

  边读边想,从读懂一个词一句话着手,把握每一小节的意思,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4、组织学习第一段。

  5、小组自由学习其他段落。

  四、质疑,理清课文脉络

  1、交流问题。

  2、师设疑:

  分别指得是哪些人?这些人分别得到怎样的下场?

  五、朗读升华感受

  1、音频朗读。

  2、学生点评。

  3、齐读。

  六、组织拓展

  1、以小组为单位模仿着本诗的格式也来写两节诗,写的对象可以是一个人,如纪念雷锋有感,也可以是一类人。

  2、交流。

  七、总结作业

  1、背诵。

  2、完成个人诗稿。

《有的人》教学设计 篇16

  [设计理念]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服务的人将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学难点]1、理解两种人的含义

  [教学流程]

  一、轻叩鲁迅,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深情地呼唤他!(幻灯出示鲁迅图片)

  师:鲁迅,一个多么响亮的名字!它勾起了同学们怎样的记忆?

  师:接下来让我们看一段影像资料。(课件播放《鲁迅》电影片尾葬礼部分)

  师:为什么你的眼里饱含泪水?心里在想些什么?

  师导或接:(来给鲁迅送葬的人这么多,鲁迅这株野草烧尽了,迎来的却是到处青青的野草!)是呀!“鲁迅死了,他还活在我们的心中!”(课件出示)

  师导: 1949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13周年,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隆重地纪念鲁迅,著名诗人臧克家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了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写下了《有的人》这首短诗。

  生:读题

  二、读准诗歌,理顺思路

  师:下面请同学们一起走进诗歌——自由的诵读。

  师:哪位同学来读一读,可以选择你喜欢的小节读一读? (以评促读)

  师:你还想展示哪里?

  师:看一看、听一听朗读家是如何诵读的? (课件播放2009年新诗会沙桐诵诵的《有的人》)

  师:同学们,你似乎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师问:臧克家记录了哪两类人?

  三、拨反为正,积蓄情感

  师:哪些诗句刻画了反动派的丑陋面目?

  生:找出来读一读。

  师:指导读好

  师:用你的词语或句子说一说这些人是什么样的人?

  师:你喜欢这样的人吗?能用你的朗读告诉我吗?

  师引读:a  骑在人民头上的——

  (生读完“人民把他摔垮”后,接臧克家在《三谈“有的人”》中说到曾在这里进行了一次小小的修改,原句是:人民把他摔倒) (课件出示)

  生品词:

  师引读:b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c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师:你看到了他们怎样的下场?

  师:看来同学们不仅仅是不喜欢,那简直就是恨呀!是呀!这些人就是行尸走肉,他们没有了人道,没有人亲情,没有了民族…… (课件出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生:齐读

  四、走进鲁迅,对比烘托

  师:同学们,仅仅就是你恨吗?还有谁恨?

  生:(人民、鲁迅)

  师:毛主席也曾经这样评价鲁迅: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课件出示)

  师:这身硬骨头对敌人是横眉冷对,这位空前的民族英雄对人民是怎样的呢?

  生:a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b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c  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d  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预设环节一: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师:哪个字最震憾你的心灵?

  师:你想起了鲁迅的哪一句话? (课件出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生:齐读

  师:诗人臧克家活用了鲁迅的语言,或许这也是诗人臧克家纪念鲁迅先生的一种方式吧!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之前认识过的鲁迅,想一想他哪里“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了?

  生:a  送书给周晔,关心儿童,把少年儿童当作朋友。

  b  自己病的吭吭地咳,还时时关心女佣阿三。

  c  救助黄包车夫,为一个普通劳动人民半跪着。

  d  廉价卖书,亲自送书给普通工人,这是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关怀。

  e  ……

  师:俯首甘为孺子牛——多么伟大的鲁迅呀!可是,1936年10月19日,鲁迅永远闭上了眼睛,一位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作马的人民公仆就这样走了,永远地走了!

  师导:小小的周烨忍心让自己的伯父就这样走了吗?生接读——

  (课件出示: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课件哀乐响起)

  师:同学们,你忍心就这样让鲁迅走了吗? (反复问几个同学)

  师: (课件出示: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生:深情地诵读

  预设环节二: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师:你喜欢野草吗?

  师:你想起了谁的诗歌?白居易的《草》

  师:鲁迅一直以野草自比,在《野草——题辞》里面他这样记叙:“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课件出示)

  师:你读懂了什么?

  师: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

  师: (再次出示课件:《野草——题辞》,加上“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面对自己的死亡,为何鲁迅如此坦然,如此欣然,如此大笑,如此歌唱?

  生:鲁迅的死换来了更多的像他一样的顽强的战士!

  生: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课件出示)

  生:现次齐读——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回扣主题)

  师:鲁迅这是这样一个人,他活着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这样的人,在人民心中地位怎样?

  生读: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生齐读: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课件出示)

  师:鲁迅死了,但他的精神必将传遍大江南北,他的精神必将永垂不朽!面对着可亲可敬的鲁迅,面对着这些丑陋卑鄙的反动派,一边是浓浓的爱,一边是深深的恨,哪两位同学分工带上这分明的爱憎读一读诗歌。

  生读: a读恨,b读爱  (课件配乐)

  师:鲁迅活着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所以今天,鲁迅逝世七十多年的今天,我们又说起了鲁迅;所以《亚洲》周刊把鲁迅先生的作品评为亚洲所有作品第一名;所以《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人》一书中,他占据了重要的席位。随着历史的发展,可能会有更多的所以,因为他留给我们的太多太多,留给我们这些中华少年的太多太多。

  五、讴歌鲁迅,体悟生命

  师:《有的人》——诗人臧克家就用这样的语言深切怀念着鲁迅!同学们,你知道吗?大后天——10月19日就是鲁迅逝世74周年纪念日,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深切缅怀鲁迅先生吧!

  生:练笔展示

  师:在同学们的笔下,鲁迅更加真切了,鲁迅更加伟岸了。在同学们的笔下,生命的意义在不断延伸,生命的价值在不断体现。

  师:(课件出示):

  1、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奥斯特洛夫斯基

  2、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潜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毛泽东

  3、对于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替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

  ——爱因斯坦

  4、让别人过得舒服些,自己没有幸福不要紧,看到别人得到幸福生活也是舒服的。                                ——鲁  迅

  六、作业设计

  1、课外有时间读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全集》、《人间鲁迅》、 《鲁迅的最后十年》……

  2、大后天——10月19日就是鲁迅逝世74周年纪念日,请同学们为鲁迅写一段铭文。

《有的人》教学设计 篇17

  要说好课,就必须写好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 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是教师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下面是一篇关于小学语文《有的人》说课稿范文,大家在写说课稿的范文的时候,不妨多加参考。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有的人》,下面我就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四个部分向各位评委说课。

  一、教材

  本单元编选的5篇诗文均是励志类,它们虽然时代不同,体裁不同,但它们的价值取向是相同的,我想,其目的是激励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有的人》是诗人藏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作,诗人参观了北京的鲁迅故居。看了鲁迅先生生前工作过的地方,联想到鲁迅一生不懈的奋斗,诗人感慨地说:“人民的爱憎是分明的,对于为革命作出杰出贡献的人,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有的人》这首诗热情地讴歌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精神,嘲讽和鞭挞了反动统治者的丑恶行径,同时向我们提出了人生价值的重大课题。全诗结构完整紧凑,感情表达强烈真挚,饱含诗人多年来对历史和现实的观察和体验,融人了作者爱憎分明的真挚感情

  二、教法

  教授这堂课,我的做法是通过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搏,加深对诗歌主旨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从这首诗的形式美、韵律美、意象美、哲理美等几个方面去体味、理解。

  诗,是最精妙的语言艺术,用最少的字词,最简练的结构,最优美的音韵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无言之美,无尽之意。因此被誉为是“艺术中的艺术,文学中的文学”。诗中营造的意象与意境,能使人沉浸乃至陶醉。为了表明教师对诗的认识与理解,我拿当下网络流行的“梨花”诗,与本诗对比,借以加强学生印象,并辩明是非。

  三、学法

  通过诵读理解这首诗。“三分诗七分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教师点拨理解这首诗歌的形式美、韵律美、意象美、哲理美,并领会这首诗的主题。

  四、教学程序

  首先我们介绍作者与写作背景,然后提问同学有关鲁迅的知识,重点介绍《自嘲》,从而引出这首诗《有的人》。教师配乐朗诵这首诗。同学们自读,配乐诵读。然后从诗歌的形式美、韵律美、意象美、哲理美等几方面进行学习,并总结这首诗对比写法。

  我的说课内容结束,谢谢大家。

  教学反思:

  这是一片略读课文,要求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憎爱分明的感情,并懂得为人民服务的人将得到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

  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时,先让学生读准,特别是对容易读错的“呵”字,进行正音。其次,本课的有感情朗读诗歌是重点,学生对爱憎的感情朗读的还不够鲜明,知道要表达的感情,但读不出来,这时教师应及时的做到范读。

《有的人》教学设计 篇18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3、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的崇高品质。

  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

  【自主学习】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深奥(    )(    ) 枯瘦(    )(    ) 详细(    )(    )

  慈祥(    )(    ) 爱戴(    )(    ) 惊异(    )(    )

  2、成语填空

  囫( )吞( )  张( )李   ( )经风( )   北风(   )

  ( )然大( )  一目( )行      一知( )解    (    )痛哭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⑴《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写了四个小故事,可用四个小标题表示:①            

  ②               ③              ④              

  ⑵伯父之所以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是因为:                                   

  【合作探究】

  (一)阅读句子并作答.。

  1、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⑴这句话表面在夸自己,实际上是                                          

  ⑵这句话体现了                                                         

  2、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这句话通过对鲁迅的     和      的描写,表现了鲁迅                      

  (二)读课文片段,完成题目。

  “你不知道,”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

  “那怎么—--”

  “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就把鼻子碰扁了。”

  “碰壁?”我说,“您怎么会碰壁呢?是不是您走路不小心?”

  “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

  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⑴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恍然大悟:

  ⑵“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实际上指的是什么?

  ⑶“四周围黑洞洞的”怎么理解?

  ⑷把文中划线的句子改为陈述句:

  ⑸这段话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爸爸跑到伯父家里,不一会儿,就跟伯父拿了药和纱布出来,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⑴这个片段写了           这件事,通过    描写,表现了鲁迅先生

  ⑵本段中描写动作的词语有:                                               

  学习《有的人》

  【自主学习】

  1、本文是诗人         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      周年写的一首诗。

  2、“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这句诗表明鲁迅先生的态度是( )

  a.对旧社会黑暗势力的反抗。b.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无比愤恨。

  c.盼望旧社会彻底消亡。d.情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人民大众的事业。

  3、“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节诗的内容是( )

  a.人总逃脱不了死的结局。b.概括了两种人生的不同价值。

  c.人的活和死是对立的统一体。d.写两种人的不同活法。

  4、判断下列说法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有的人》歌颂的是鲁迅先生的精神,全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

  2)“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这里的“野草”指的是鲁迅先生的散文《野草》。 ( )

  3)诗歌按表达方式可以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有的人》属于抒情诗。( )

  一、d 二、b 三、1.√2.3.√                                                           

  语文大观

  鲁迅名言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一滴水,用显微镜看,也是一个大世界。

  ☆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批评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才于作者有益。

  ☆要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有的人》教学设计 篇19

  一、给下列加粗字选择正确的读音。1.不[    ]a.qiaob.xioc.ku92.摔[    ]a.ku3b.ku4c.ku13.克家[    ]a.z1ngb.z4ngc.c2ng二、用“/”标出的句间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b.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c.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d.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三、“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一句中对“抬举”的含义和感情色彩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抬举”的含义是又抬又举,本诗中是褒义词,表现对鲁迅的推崇。b.“抬举”的含义是看重并加以称赞,诗中是褒义词,表明对鲁迅的敬重。c.“抬举”的含义是抬起来举过头顶,表示尊重,诗中是褒义词,表明看重。d.“抬举”的含义是看重并加以称赞,诗中是中性词,表示称赞。四、判断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有的人》是臧克家在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b.“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用的是对比的修辞手法。c.“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是从鲁迅的《自嘲》诗中化用而来。d.诗歌也能讲道理,发表议论。但诗中议论不是抽象的,而是带有形象的。五、指出下列各句中“活”和“死”的具体含义。有的人着  活:他已经了  死:有的人了  死:他还着  活:六、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文后的问题。(一)老马臧克家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的垂下!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1932年4月1.老马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却“横竖不说一句话”,对其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老马十分驯服,完全忠实于人类。b.老马一向是逆来顺受的,习惯了这种压力。c.老马默默忍受,是因为命运不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能任人宰割。2.诗的结尾“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有什么含义?3.“老马”象征了旧社会中________的人。(二)双桅船舒婷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岸啊,心爱的岸昨天刚刚和你告别今天你又在这里明天我们将在另一个纬度相遇是一场风暴、一盏灯把我们联系在一起是另一场风暴、另一盏灯使我们再分东西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1.仔细阅读诗歌,体会诗中形象的象征意义:①“船”象征:        ②“岸”象征:③“风暴”象征:      ④“灯”象征:作者借助这些象征性形象,是为了鼓励人们________。2.双桅船在一个纬度告别,又相约在“另一个纬度相遇”,为了一个又一个新的目标,一片又一片“心爱的岸”,“不怕天涯海角”,甘愿“再分东西”,这是怎样的一种人生写照呢?【参考答案】一、1.b  2.a  3.a二、c三、b四、c(所引诗句是从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题辞》中化用而来。)五、活:生命存在,身体的躯壳活着  死:灵魂丧失,毫无生命价值  死:生命不存在  活:思想、精神永驻人间六、(一)1.c(从诗中“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可知,老马的命运不掌握在自己手中,无力反抗。)  2.这一句把老马不甘心被欺凌却又无力反抗,只能继续在悲惨的生活中挣扎的那种无奈而又悲凉的感觉形象地描写出来,同时也激起人们对老马不幸的同情和对不公平命运的义愤。  3.广大的与牛马一般命运  (二)1.①人的一种不断追求的精神品质  ②人的生活境界和不断升华的审美理想  ③人生中的困难、挫折和挑战  ④一种希冀,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困难前面不畏缩,应怀着希望继续前进!  2.这是一种不断充实、不断进取、不断追求,生命不止,前进不止,有价值、有作为的人生写照。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有的人》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