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甜味剂 点赞 分享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精选18篇)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篇1

  教学要求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基本内容,反复诵读,加深体验与领悟,培养语感。

  2.抓住文脉,理解警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作用。

  3.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意图。

  (二)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一)教学重点

  1.采用各种方式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节奏美和音韵美,培养语感。

  2.通过难词难句的适当讲解,了解文章基本内容。

  (二)教学难点

  通过品味遣词用字的妙处,体会文章的意境,提高学生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过程

  同学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个忧国忧民的精辟见解,就出自宋朝范仲淹的 《岳阳楼记》,这篇文章历来都作为散文名篇收入各种选本。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究竟有什么独到之处使它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的?在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之前,请先看朗读提示。

  从千古传诵的名句和文章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入手,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投影显示]

  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

  1.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

  “日星/隐耀,山岳/潜形”,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其余按意义划分节奏,如

  “衔/远山,吞/长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针对本文的语言、句法特点,这一设计着眼于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诵读方法,充分体会文章语言的节奏美和音韵美,正确理解文章的内容。这里必须注意的是:骈、散句的概念不宜讲得过多过细。

  这篇文章作者采用了骈散结合的句法,文字洗练,节奏鲜明,同学们可以试着按照上面的提示来练习朗读。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

  同学们可能已经感觉到了,这篇文章读来确实琅琅上口,韵味无穷。好多词语非常熟悉,有些还是我们经常使用的成语,说说看,有哪些。

  再次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同时,初步感受本文语言的魅力。

  很好,同学们把课文中含有的成语基本上都找出来了。

  [投影显示]

  政通人和 百废具 (俱)兴 气象万千 薄暮冥冥 迁客骚人 春和景明 心旷神怡 先忧后乐

  文中还有几个容易读错的字词,下面听老师背诵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这一设计看似平常,实则效果非同一般。老师出色的背诵,一方面可以纠正学生诵读中的错误;另一方面老师 “下水”背诵可以让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和影响,真正体现老师的指导作用、示范作用。

  (背诵完毕,老师强调或用投影显示)

  属(嘱)zhǔ 浩浩汤汤shāng 若夫 (嗟夫,观夫)fú 偕xié

  (然后齐读课文)

  这篇文章,书上的注释非常详细,同学们要充分利用。请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来疏通文意,如果有疑难的字词、句子,可以和同学一起讨论。

  (学生自学讨论,教师巡视答疑)

  同学们都能很好地利用书上的注释,但一些重要的字词、句子,老师还想强调一下,特别是通假字、异词同义和一词多义现象应引起注意。

  [投影显示](老师同时讲解)

  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同时,进行自主、合作学习,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

  这一设计避免孤立的字词讲解,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增加信息量,着眼于指导学生掌握文言字词的方法:在比较中学习,在比较中积累,从而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感悟能力。

  百废具兴 (同 “俱”,全,皆)具答之 (详尽,详细)(《桃花源记》)  

  属予作文以记之 (同 “嘱”,嘱托)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桃花源记》)  

  予观夫巴陵胜状 (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景象)  

  而或长烟一空 (有时)或异二者之为 (或许,也许)  

  前人之述备矣 (详尽)众妙必备(具备)(《口技》)  

  薄暮冥冥 (迫近)日薄西山 (迫近)  

  去国怀乡 (国都)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或异二者之为(心情,心理活动)不足为外人道也 (对,向)(《桃花源记》)可以为师矣 (做,当)(《论语》)  

  至若春和景明 (日光)朝晖夕阴 (日光)

  横无际涯(边)

  越明年(第二年)

  是进亦忧 (在朝廷做官,即居庙堂之高)

  退亦忧 (不在朝廷做官,即处江湖之远)

  微斯人,吾谁与归 (无,没有)

  句子:

  (1)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许多荒废的事业全都兴办起来。)

  (2)得无异乎?(怎能不有所不同?)

  (3)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 (人家)批评指责。)

  (4)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心胸开阔,精神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却。)

  (5)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我曾经探求过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

  (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 [好坏]和自己 [得失]而或喜或悲。)

  (7)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在朝廷做官,就为他的人民担忧。)

  (8)是进亦忧,退亦忧。(这样在朝廷做官也担忧,不在朝廷做官也担忧。)

  (9)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10)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重点品味语言之优美,描绘之生动,增强感悟语言的能力,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有独创性的见解。

  我们疏通了文章的基本意思,同时也可以感觉到文章喷薄欲出的磅礴气势,同学们能不能以第2自然段和第4自然段为例来体会文章遣词用字的精妙,并找到快速背诵的 “捷径”?

  几位同学都讲到了一点,大家一起来看看。作者描写岳阳楼 “大观”只有寥寥数语,却写得富于形象,气魄宏大。“衔”、“吞”连用,使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写出了 “山在湖中,湖蓄江水”的壮阔气象,比孟浩然的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似乎更胜一筹,“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又加强气势,且四字都是 “水”旁,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横无际涯”这里用 “横”而不用 “广”,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也足见作者炼字的功力。“气象万千”,连用两个数词,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快,极有声势。这句话,既从空间上描写了洞庭湖的浩瀚,又从时间上写出了变化万千的壮丽。

  [(板书)

  胜状  (大观) 

  浩瀚———空间 (衔、吞)壮丽———时间 (朝、夕)]

  但作者目的不在于此,笔锋一转, “备”、“然则”二词自然过渡到下文。

  再如第4自然段中写景的几句。“波澜不惊”,这里用 “惊”而不用 “起”、“动”等词,点出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美景,接着 “沙鸥锦鳞”、“岸芷汀兰”从动物写到植物,动态写到静态,为这幅美景又增添了活力和亮色。月朗风清的夜晚,浮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下的璧,这等佳境怎不让人沉醉?怎不让人 “喜洋洋者矣”?这一段作者从远景写到近景,动物写到静物,白天写到夜晚,语言精妙而又层次井然。理清了层次,同学们背诵课文可能就方便多了。

  下面就请同学们按照这种方法试试看,选择课文中的任何一个自然段快速背诵。

  (抽背,下课)

  《岳 阳 楼 记》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一)教学重点

  1. 通过观看录像,提高对作者及课文的感性认识。

  2. 了解作者写景抒情的意图,弄清文章主旨,进一步体会其深刻意义。

  (二)教学难点

  (同教学重点2)

  教学过程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岳阳楼记》。“岳阳天下楼,洞庭天下水”,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经过此地都作过热情的吟咏,除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还有哪些 “前人之述”呢?老师已经收集到一些,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它们都写了些什么,能看出它们的大概意思吗?

  教师收集有关材料,既可以扩大学生阅读量,激起学生学习同题材诗文的兴趣,同时又等于指导学生一种学习的方法——积累,并逐步由教师收集信息转为学生收集信息。

  [投影显示]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 (其三)

  李 白

  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

  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登岳阳楼

  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望 洞 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锦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白居易)

  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阑。

  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

  猿攀树立蹄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

  此地唯堪画图障,华堂张与贵人看。

  (元稹)

  岳阳楼上日衔窗,影到深潭赤玉幢。

  帐望残春万般意,满棂湖水入西江。

  (元稹)

  驾浪沉西日,吞空接曙河。

  (李商隐)

  欲为平生一散愁,洞庭湖上岳阳楼。

  (刘长卿)

  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

  (释可朋)

  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

  临 江 仙

  滕子京

  湖水连天天接水,秋来分外澄清。君山自是小蓬瀛。天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帝子有灵能鼓瑟,凄然依旧伤情。微闻兰芷动芳馨。曲终人不见,江山数峰青。

  同学们都说得很好,这些诗词作品有的描写洞庭湖秀丽迷人的景色,有的状写洞庭湖的磅礴气势,也有的通过写景来抒发作者或愁闷或喜悦的心境。“前人之述”许多都是脍炙人口,美不胜收的,范仲淹要写出前无古人的文章来,确实不易,他是靠什么胜出的呢?在讨论这个问题以前,先请同学看一段电视短片。

  比较阅读永远不失为阅读的一种好方法。

  改变传统的讲解作者及背景的做法,利用现代教育媒体,使学生对作者、背景及课文有个比较直观的认识,便于理解文意。

  (放电视录像 《岳阳楼记》10分钟左右)

  看了电视片,相信同学们对作者及课文有了更多的了解和体会,我们再来看看文中提到的滕子京又是怎样的人。

  [投影显示]

  滕子京负大才,为众忌嫉,自庆阳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文正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 (遗留)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患无隙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

  这一设计引导学生在分析、理解课文时,要注意收集和课文有关的一些材料,便于全面正确地理解课文。

  (请学生疏通文意)

  从这些资料中我们可以知道,滕子京被贬巴陵,虽有政绩,却对被贬谪非常不满。这时的范仲淹与子京处境相似。那这篇 《岳阳楼记》到底什么地方胜出前人呢?让我们先齐声背诵一遍课文。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对于这篇课文你还有什么地方不理解的,我们一起来讨论。

  背诵课文,目的明确,除检验第一课时的朗读、背诵效果外,重点就是感悟课文。

  引导、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

  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有价值,我们把它们归纳成下面几条,好不好?

  [投影显示]

  1. 文章开头为何要写滕子京 “谪守”?

  2. 作者的见解是如何一步一步提出来的?

  提示:(1)作者略写岳阳楼 “大观”是否就因为 “前人之述备矣”?(2)迁客骚人的悲喜是否就因为天气的阴晴变化?(3)作者为何要写古仁人的悲喜观?

  3. 我们今天如何看待作者的这个见解?

  下面先请几位同学来讨论1、2两个问题,同学发言时要用简洁的语言。

  先让学生自主发言,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后教师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注意突出一些课文中关键的语句,引导学生解读文章的方法:重视语言材料本身。

  从这几位同学的发言来看,我们同学对这篇课文已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确实,作者一开头提到滕子京 “谪守”,不是故意要触朋友的痛处,而是以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事实告诉滕子京他不同于一般的 “迁客”,也为下文的劝勉作铺垫。

  作者对岳阳楼 “大观”没有详加描绘的原因,一是因为 “前人之述备矣”,二是作者作这篇 “记”的目的不是为了赞美 “巴陵胜状”,或作一般的借景抒情。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描绘出来的阴晴景象,极力渲染了 “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感情,人的心情有时跟天气的好坏可能有一定的关系,但从文中我们可以知道: “迁客骚人”或喜或悲的不同感情都是因为个人的荣辱得失,都是 “以物”、 “以己”而生。这与 “古仁人之心”形成鲜明的对照,“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关系,他们不论为官与否,都是忧君忧民。作者肯定了 “古仁人”的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实际上是否定批评 “迁客骚人”的悲喜观,作者对 “迁客骚人”的批评,也是对好友滕子京的善意而含蓄的规劝。作者又以 “古仁人”的名义从正面引出自己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见解,表明自己不为个人得失而喜悲,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怀。从范仲淹力主革除弊政,做官勤政爱民的行为看,这确实不是徒托之言。他借滕子京嘱写 《岳阳楼记》的机会,表明虽遭贬谪,但忧国忧民之心决不改变的决心,同时也包含对滕子京的慰勉。末句自明志向,以问句的形式表达,自励励人,委婉含蓄。

  这篇文章的构思可以用这个板书来表示:

  简洁、明了的板书可以让学生对课文有个清晰完整的印象。

  [投影显示]

  岳阳楼记

  范仲淹

  (议论)

  那我们现在再来讨论第3个问题 (老师重复问题)。

  范仲淹的这种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体现乐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的政治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具有借鉴和教育意义。

  挫折和失败,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遇到过,如何面对人生的不如意,我希望同学们学过这篇课文以后回去好好思考一番,特别有感触的同学还可作个读书笔记。

  作 业

  从老师提供 (打印分发给学生)或自己另找的有关岳阳楼 (洞庭湖)的诗文中任选一篇,从一个角度或几个角度和课文作比较,看看有何异同。

  (提示:可以从文章的主题、构思、句法、用词等方面作比较。)

  设计说明

  这篇课文的教学方式以诵读和自主式讨论为主。文言文教学有多种多样的方式,朗读背诵始终是重点,一方面大量优秀的词句确实需要学生牢记,以增加文化的积淀;另一方面反复诵读,既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又能让学生领悟文章的内蕴和丰富的情味,甚至包括作者难以用词语表达,“然而又流淌于字里行间的微妙之处” (叶圣陶语)。古人所谓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尔自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诵读的方式很多,针对 《岳阳楼记》广泛使用骈句的方法,引导他们去体会文章语言的节奏美和韵律美。但是,在学生还没有完全理解文章的内容之前,不可能读出蕴含其中的全部情味,这时教师的示范朗读 (背诵)显得尤为重要,不仅要在停顿、语速、语气、重音、节奏等方面给学生示范,还有强烈的感情,在情感方面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描绘的情境中。教师背诵时融进自己的感情,读出作者的感情,声情并茂,能让学生耳和心同时感悟本文语言的意蕴、韵味情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而且,教师的示范背诵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胜心和表现欲,教师应以自己的躬亲示范为学生作出表率。

  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这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文言词语的积累。学习文言文,文意的疏通也是必不可少的。但如果逐字逐句地串讲,看似面面俱到,滴水不漏,但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却未得到训练和培养。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文本提供的信息,自主学习,同时多和同学讨论,合作学习,资源共享。文言字词是学习文言文的砖和瓦,初中生的文言词汇量有限,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多积累,如通假字和不同语境中的一词多义、重点句难句的理解等等。②与课文相关材料的收集。要正确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了解作者创作时的真实想法,有必要先把握作者的生活经历,创作背景,此外,与同题材诗文作比较,不但能看出文章的高明之处,而且能开拓学生视野,增加阅读信息量。对于这些重要的字词句和课文相关材料,应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或投影或打印,增加学生积累的同时,也教会学生积累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学生的思维和感情活动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独特的体会、理解、感悟和思考,鼓励学生敢想、善思。《岳阳楼记》中,对文章语言的品味和主旨的理解,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应该从整体入手,让学生纵观全文后质疑,抓住学生最费解或最想了解的问题,尽量让学生合作学习,多讨论,发挥每个人的长处。教师不能束缚学生的思维,而是巧妙地引导,让它发挥最大的才能与创造力。

  本节课,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品读中培养语感,在讨论中训练思维,并在课后的作业中得到拓展。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

  正确理解名言警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含义;欣赏本文的立意美、语言美、结构美;朗读并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同"教学目标 "前两项。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

  课前布置学习预习:(一)泛读课文及阅读提示与全部注释。(二)阅读背诵杜甫《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第一课时;

  (一)导入  。

  板书岳阳楼上的一副对联:

  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

  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问:范希文是谁?"后乐先忧"是什么意思?以此引出本课。

  (二)阅读理解。

  1.学生试读课文(亦可教师范读)。

  2.正音:

  谪守    霪雨    樯倾楫摧薄暮冥冥    忧谗畏讥    岸芷汀兰  宠辱偕忘     浩浩汤汤    阴风怒号   嗟夫

  3.学生提问。

  4.师生讨论,释疑。

  5.学生朗读课文。

  6.指导学生逐段阅读以至熟读全文。

  7.限时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学生朗读或背诵。

  (二)学生质疑。

  (三)教师归纳几个基本问题,展开讨论,释疑。

  1.怎样理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刻含义?

  2.上述警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它与文章中各段具体内容是如何联系的?

  3.本文的结构和语言有何特色?

  (四)比较分析。

  问:本文与杜甫诗《登岳阳楼》都是以岳阳楼为题材的,它们的内容、结构有何异同?

  提示:两篇都写了岳阳楼周围的景色,也都用了借景抒怀的方法。两篇的开头都交代写作原因:《登》是慕名登临而作,《记》是应约有感而发。两篇中间都是写景。《登》:"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气魄宏大,意境广阔。《记》中的"衔远山,吞长江"也有着同样的气势。不过《记》在写阴雨、睛明景色时,情景相生;而《登》诗三联写自身经历"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与次联写景没有直接联系,两篇最后都抒怀,但《记》是在与前文的"悲喜"之情对比中提出了"先忧后乐"的主张,显示了作者志趣的高远;《登》诗是由自己的遭遇联想到吐蕃入境,边境不宁,百姓遭战乱而流离。"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同样于"忧时伤乱"中见其忧乐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所以,可以说范仲淹与杜甫这两位不同时代的人,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诗、文),大致相同的结构(述因--写景--抒怀),写同一对象(岳阳楼),表达了大致相同的思想境界(与民同忧乐)。

  (五)指导学生自己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写作特点。

  (六)检查背诵全文。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篇3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设计者:北京市广渠门中学   孙淑媛

  教学目的:

  一、学习记事、写景、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学习精炼、生动的语言;培养翻译和朗读的能力。

  二、学习一些文言词,懂得文言虚词“则”的用法。

  三、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进步的政治主张。

  四、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一、掌握全文的思路,即由事写景,由景抒情,由情言志。

  二、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表达了作者深刻而丰富的感情。

  三、理解整句与散句结合,使文章既和谐又富于变化的语言,读起来琅琅上口。

  教学难点 :

  1、 掌握全文的思路,2、 即由事写景,3、 由景写情,4、 由情言志。

  5、 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6、 忧,7、 后天下之乐而8、 乐”的进步的政治主张。

  三、学习记事、写景、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学习精炼、生动的语言;培养翻译和朗读的能力。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作者几文章的内容,学习生字熟读课文。

  教学步骤 :

  1、 引入新课

  2、 讲新课   

  (1) 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1.作者介绍:范仲淹(989─1052年),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寒,靠刻苦攻读,1015年中进士,官至副宰相。他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极深。他不断议论朝政,切中时弊,得罪保守派,被排挤出朝廷。著有《范文正公集》。

  2.介绍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5年(1045年),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触动了朝中保守派的根本利益,被罢参知政事(副宰相)的职务,贬放邓州。第二年6月,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即将落成,去信请范仲淹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就是在这一年9月15日写成的。

  (二)范读课文,学习生字。

  谪守(zh)   滕子京(tng)    予观夫(y)(f)     衔远山(xin)    浩浩汤汤(shāng)   朝晖夕阴(huī)  潇湘(xiāo)(xiāng) 迁客骚人(sāo)  霪雨(yn)    霏霏(fēi)(fēi)     怒号(ho)   樯倾楫催(qing)((j)   山岳潜形(qin)  薄暮冥冥(b)(mng)  波澜不惊(ln)   沙鸥翔集(ōu)   岸芷汀兰(zhǐ)(tīng)  皓月千里(ho)  静影沉璧(b)  宠辱偕忘(xi)    嗟夫(jiē)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具通俱,都。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叮嘱。

  (3) 由读课文,(4) 直至读熟。

  (5) 学习文章的第一节。

  1.本节课文,并根据页下注释翻译这一节。

  2.学习这一节中重点的实词和虚词。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作太守。

  越明年:越,到了。

  政通人和:通,顺利;和,和乐。

  属予作文以记之:予,我; 以,来; 之,指重修岳阳搂这件事。

  3.概括这段文章的内容。

  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写这篇文章的原因。、

  4.背诵课文第一节。

  3、 作业 。

  熟读课文,记忆生字,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1、 复2、 习引入。

  朗读全文,复习生字。

  3、 新授。

  (1) 学习课文第二节。

  1.朗读本节课文,说说这一节写了洞庭湖哪些方面的内容。

  洞庭湖的大观。

  2.翻译描写洞庭湖大观的课文,想象洞庭湖的壮丽景色。

  予观夫巴陵胜状:夫,发语词,无意义;观,观看;胜,美好。

  此则洞庭湖的大观:则,就是;观,景象。

  3.翻译本节课文剩余的内容说说这部分写的是什么?

  北通巫峡:北,向北;通,到达。

  南极潇湘:极,到。

  这部分写的是: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4.想一想,既然是岳阳楼之大观,为什么不详细记述呢?

  因为“前人之述备矣”,如果作者再详细写就会显得重复没有新意。

  5.背诵本节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三节。

  1. 朗读课文,2. 想一想,3. 这一节写的是岳阳楼什么时候的景色?

  “霪雨霏霏”时的景色。

  4. 这“霪雨霏霏”时写了洞庭湖哪些方面的内容?

  霪雨霏霏时间之长;天气阴冷,风高浪大;天昏地暗;傍晚时节两岸的声音。

  5. 这样的天气,6. 这样的景色,7. 给人的感觉是什么?(悲伤)

  8. 重点的实词和虚词。

  登斯楼也:斯,这。

  去国怀乡:去,离开。

  感极而悲者矣:极,极点。

  9. 朗读这节课文,10. 体会其中描绘的情形。

  11. 背诵这一节课文。

  (三)学习课文第四节。

  1. 朗读课文,2. 说说这节课文描写的是岳阳楼什么时候的景色?

  “春和景明”时的景色。

  3. 这“春和景明”时节,4. 作者描绘了岳阳楼哪些方面的景色?

  宽阔而平静的水面,水面上下自由自在的动物,岸边郁郁青青的植物,皓月千里的月色,相互对答的渔歌。

  5. 面对如此的美景,6. 人们会产生那些感受?(喜)

  7. 重点的实词和虚词。

  春和景明:和,和暖;景,阳光。

  而或长烟一空:或,优势。

  宠辱偕忘:偕,都。

  8. 自读课文体会文中描写的美好景色。

  9. 背诵这节课文。

  小结:课文的第三节和第四节写出了洞庭湖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色,以及不同的人面对这两种不同的景色时产生的不同的思想感情。“霪玉霏霏”时的感极而悲,“春和景明”是的喜洋洋,照应了第二节课文中的“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些人因为自己不同的遭遇,面对洞庭湖壮观的景色产生差距强大的感受,是因为他们的心情不同。

  4、 作业 。翻译并背诵课文前四节。

  第三课时

  一、引入复习。

  二、新授

  (一)学习课文第五、六节。

  1. 仔细朗读课文第五节,2. 看看作者在这一节表达的内容是什么?

  3. 学习重点的实词和虚词,4. 并翻译者节课文。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尝,曾经。

  或异二者之为:或,或许;异,不同;二者,指以上两种不同的心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因为。

  是进亦忧:是,这样。

  先天下之忧而忧:先,在……之先;而,就。

  后天下之乐而乐:后,在……之后。

  5. 这一节作者由对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写到了古仁人的感情,6. 借对古仁人思想感情的描写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7. 要“先天下之忧而8. 忧,9. 后天下之乐而10. 乐”,11. 这是作者要追求的最高境界,12. 也是本文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之一。

  13. 背诵这两节课文,14. 体会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思想感情。

  (二)朗读全文,整理作者的写作思路。

  介绍重修岳阳楼的背景   写作本文的原因    洞庭湖的胜景

  览无之情之异    霪雨霏霏之悲    春和景明之喜   与以上二者之不同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抒情言志)

  (三) 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

  1. 将叙事、写景、抒情、言志巧妙的结合在一起。

  2. 整句与散句相结合,3. 读起来朗朗上口,4. 易读易记。

  (四)成课后第三题。

  三、作业 。

  熟读书背全文。

  完成练习册。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的:

  一  积累词语。

  实词:(名词)赋、国、景、大观、迁客、骚人、宠辱、

  (动词)谪、属、把

  虚词:夫、斯、其、微、则、然则

  词组:百废具兴、浩浩汤汤、气象万千、霪雨霏霏、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虎啸猿啼、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一碧万顷、郁郁青青、皓月千里、心旷神怡、先忧后乐(先天下之忧百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二  理解句意。

  “得无异乎?”(反问句)

  “吾谁与归?”(变序句)

  “则有……者矣。”(长定语句)

  “其必曰……乎。”(表示揣测语气的陈述句)

  三  了解“对偶”的特点及作用。

  四  理解本文寓情于景、卒章显志的写作特点。

  五  学习我国古代进步知识分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思想。

  教学设想:

  一  本文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不仅立意高远,而且文采斐然,句式于整齐中见变化,尤其便于朗读。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吟味,体会文章的特点,并在思想上受到教育。

  二  倡导学生自读,教师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启发引导。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指导自读)

  一  导入  新课。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历代都作为散文名篇收入各种选本,它究竟有哪些独到之处使它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呢?这是我们在阅读这篇文章时必须认真思考的。

  关于岳阳楼和作者,请先看本文的题注。范仲淹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在文学方面也相当有成就。下面是《宋史》里关于范仲淹的简略介绍(节引,字句略有改动),对我们理解《岳阳楼记》的思想内容很有帮助,请同学们先读一读(挂在小黑板):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而少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惫甚,辄以凉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人不堪其忧,仲淹不改其乐也。既仕(做官),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以力主革除弊政,被谗受贬,庆历五年由参知政事(副宰相)谪守邓州。勤政爱民,有政声,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指定语文学习好的学生读讲。)

  思考:1.范仲淹少年时为什么发愤苦读?2.范仲淹论政事奋不顾身,力主改革,勤政爱民,他的思想基础是什么?

  二  指导自学。

  1.读懂文句: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懂文句,初步理解全文大意。教师提示重点词语与句子(见“教学目的”),要求学生自读时注意。

  2.思考:(1)范仲淹写本文的缘由是什么?当时他和他的朋友滕子京的处境如何?(2)找出本文中写景的句子,想一想它们所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它们在文章中分别起了怎样的作用?(3)本文的中心句(文眼)在哪里?

  三  课外作业 。

  1.把小黑板上关于范仲淹的资料抄在练习本上。

  2.反复朗读,加深理解。

  第二课时:

  (教读第1—4段)

  一  检查学生自读情况。(根据上一课布置的思考题提问。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不在答得完整,目的只在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以便有的放矢地教学。)

  二  研习新课。

  教读第1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1.要重点理解的词句。

  越明年—课本注解为“到了第二年”(即庆历五年),而据《岳州府志》载《宗谅求记书》,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在庆历六年,所以这句中的“越”还是按它的本来意义作“过”讲为妥,“越明年”就是“过了第二年”,即进入了第三年讲(庆历六年)。

  谪——封建社会官吏的降职或远调,也指把有罪的人遣戍远方,如“发闾左適(同“谪”)戍渔阳九百人”。

  属——同“嘱”,通假字,“属予作文以记之”点明写作本文的缘由。

  2.思考与讨论。

  首句中“谪”字点明了滕子京当时的处境。滕被谪以后心情不好,准备修好岳阳楼后“凭栏不恸数场”。可作者偏偏在文章的一开头就点出这个“谪”字,这不是存心触痛老朋友吗?试联系整篇文章的意思想一想,作者这样写是否别有深意?

  引导要点:从这个“谪”字看,滕子京正是一位如下文所说的“迁客骚人”,作者一开头就点明滕的处境,其实暗暗包含对老朋友的劝勉:你虽然身处逆境,但希望不要像一般的迁客骚人那样为个人的遭遇而悲叹,应该像“古仁人”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同时,作者自己在庆历五年也遭贬谪,这样写也暗寓与老朋友同处逆境、自勉勉人之意。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用意是很深的。《岳阳楼记》所以传诵千古,主要原因就在于它不是泛泛的记事写景之作,百是一篇有所寄托,立意高远的好文章。

  教读第2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1.要着重理解的词句。

  夫——本文中几个“夫”都念(观夫、若夫、嗟夫)前两个“夫”有指示作用,相当于“那”;“嗟夫”,感叹声,亦作“嗟乎”。

  然则——顺接连词。注意不要跟转折连词“然而”搞混。“然则”在这句中有承上连下的作用:(既然)洞庭湖是这样(气象万千),它北通巫峡,南到潇湘,降职外调的官吏和忧然失志的诗人大多会合在这里,那么他们看到这景色后产生的感情,能不因景色的变化而不同吗?《教学参考书》把这句中的“然则”译为“然而”,不符合上下句间因果相承的关系,值得商榷。

  骚人——课本注解:诗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世也称诗人为骚人。但在某种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两者不能对换,如本文“迁客骚人”若换成“迁客诗人”就不恰当。因为《离骚》的作者屈原是一个遭到贬逐的诗人,所以“骚人”比“诗人”有时还多一层“恍然失志”的意思,本文中“骚人”与“迁客”相配比较合适。

  得无异乎——“得无”本是一个表示测度的语气副词(如“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但本句中“得”“无”是两个词,相当于现在说的“能不”。以诘问语气表达肯定的意思。

  2.思考与讨论。

  (1)这一段写“岳阳楼之大观”,虽然概括,却写得富于形象,气魄宏大。仔细体味,作者是用了哪些词语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引导要点:作者善于选取形象化的词语绘声绘形。如: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用一“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用一“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有气势磅礴之感。“衔”“吞”字连用,更使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又加强了气势,而且四字都是水旁,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气象万千——连用两个数词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快,极有声势。此外如“横无际涯”的“横”,与“广”近义,但作者用“横”而不用“广”,因“横”字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朝晖夕阴”的“晖”换成“晴”字,义通顺,但作者用“晖”而不用“晴”字,因为“晖”字具体,容易使读者联想到洞庭湖上“春和景明”的景象。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炼字的功力。

  (2)本节中有些句子有前后照应的关系,有些句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它们找出来说明它们的关系或作用。

  引导要点:“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为下两段分别写洞庭湖上“霪雨霏霏”和“春和景明”的景象伏线。“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既承接上文写景的句子,又引出下面两段文字,其中“情”“异”,是关键词,是全篇抒情、议论的基础。行文前顾后盼,文理绵密。

  教读第3、4段,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1.要重点理解的句子。

  “则有……者矣”是一长定语句。“者”指代“览物之情”。以第3段末句为例,从“去国怀乡”到“感极而悲”都是“者”的定语。第4段末句的结构相同。这两句可分别译为“登上岳阳楼,就会产生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忧虑谗言,惧怕讥讽,满眼凄凉,感伤到极点而悲痛的心情了。”“……就会产生一种心胸开朗,精神愉快,荣誉和屈辱一齐忘记,端着酒杯面对和风,充满了喜悦的心情了。”

  景——形声字,“日”形“京”声。“景”的本是“日光”。

  锦鳞——鳞,指鱼,是借代(部分代整体),加上“锦”字的修饰,令人想见碧波清浅之中日光下彻、彩鳞闪烁的美丽景象。

  浮光跃金——这句写月夜有风时湖面上的景色。“浮”和“跃”两个动词分别作名词“光”和“金”的定语,构成两个偏正短语。把湖面上“浮动的月光”比喻成“跃动着的碎金”,造成了一种动态美。

  静影沉璧——这句写月夜无风时湖面上的景色。语法结构、修辞方法跟上句相同,不过它写的是静态美:静静的月影宛如沉在水底的白璧。跟上句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把——动词,持,握。“把”作介词是后起的用法(把门关上),或用在比较接近口语的诗词中(欲把西湖比西子)。

  其喜洋洋——洋洋,众多或盛大貌,这里形容喜的样子。朗读时“喜”字后要稍顿一下。这句可译为:那喜悦真是达到了极点。

  2.思考与讨论。

  (1)本文写景的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愁苦之景则悲情毕现,写欢乐之景是喜气洋洋。写景取得这样的效果,“奥秘”在哪里呢?主要在于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细读这两段写景的部分,说说作者为表现“悲”“喜”两种不同的感,分别选取了哪些有特征的景物?又是怎样渲染气氛的?

  引导要点:作者选择的景物都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以第3段为例:雨是“霪雨”,风是“阴风”,浪是“浊浪”,时间是“薄暮”,所闻是“虎啸”和“猿啼”,无不是带有愁苦的色彩,再加以“霏霏”“怒号”“排空”“冥冥”等词语的渲染,一幅天昏地暗、浪黑风高、恐怖凄惨的画面就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了。有些景物本来没有特殊的感情色彩,如“日星”“山岳”“商旅”“樯”“楫”等,但配以“隐耀”“潜行”“不行”“倾”“摧”等词语,就带上了浓重的愁苦色彩。

  (第4段的特点与第3段相同,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分析、体会。)

  (2)第3、4段除了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都带有浓重的感情色彩这个相同点外,两段在结构上也是完全相同的;都是先写景,后抒情,为情设景,缘景抒情;甚至连前后两个抒情句的表达方式也完全相同。试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如果把两个抒情句都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引导要点:这两个抒情句是文章思路发展的中心环节:前句迁客骚人登楼而悲,后句写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喜,联系上文看,是为了落实“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联系下文看,是以迁客骚人随物而变的心情,衬托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从而引发出“先忧后乐”一段正论。如果把两个抒情句删去,文章思路中断,也破坏了文章的内在联系。

  三  布置作业 。

  完成“朗读·背诵”一、二。

  第三课时:

  (教读第5段,总结)

  一  检查作业 。

  二  研习新课。

  教读第5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1.要重点理解的词句。

  “先天下……乎”——这是一个略带测度语气的肯定句。

  注意:“其”在这里是代词,不是表示推测的副词。这一句是作者代古仁人回答。“然则何时而乐耶?”用“……乎”这样测度的语气,显得委婉而得体。

  2.思考与讨论。

  这一段是学习的难点所在,教读应着重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可层层启发,设问:

  (1)本文前四段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概况,记了登楼所见的不同的“景”以及由景而生的不同的“情”。作为一篇“记”,写了这些也够了,但作者的本意却不在写景抒情,而在于由此引出一番振聋发聩的讨论来。本段以“嗟夫”提起下文,笔锋突转,提出了一个“古仁人之心”来,并且指出“古仁人之心”与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从这里开始看作者是怎样逐步深入地阐发他的思想的。请想一想: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

  提出: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触化而发生变化;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这样看来,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那么跟什么有关系呢?

  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是忧“民”,便是忧“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来;他们“进亦忧,退亦忧”,可见他们的“忧”跟个人的进退、荣辱都没有关系。他们是为民生疾苦而忧心忡忡。

  (3)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

  在天下人感到快乐后古仁人才会快乐。可见他们的或忧或乐完全是随天下人的或忧或乐而转移的。这就是作者所认为的“古仁人之心”。

  (4)这种“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实际也许并不存在。联系第一课时介绍的有关作者的资料,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议论这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人物。

  提示: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常说“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理想,从他力主革除弊政、做官勤政爱民的行为看,确实不是徒托空言。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提出这种理想化的人物来,正是为了“假托古人,自写怀抱”,表明自己本来就不为个人的进退、荣辱而悲喜,虽遭贬谪,但忧国忧民之心决不改变,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最后一句自明志向,以问句的形式表达,自励励人,委婉含蓄。

  三  朗读全文。要求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进一步领会本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以及具有音乐感的语言特色。

  四  总结性练习。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阴风怒号(    )    薄(    )暮冥冥

  浩浩汤汤(    )    岸芷汀(    )兰

  郁郁青青(    )    宠辱偕(    )忘

  嗟夫(    )        属(    )予作文以记之

  2.下面译文中有几处译得不正确,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古仁人)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担忧,退处民间又为君主担忧,真是进朝做官也担忧,退处民间也担忧。然而他们什么时候才乐呢?他们必定会说“忧在天下人之先,乐在天下人之后”吧。

  3.第3段的写景、抒情与第4段的写景、抒情是什么样的关系?这两段对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起了什么作用?

  4.本文有两种对偶句,一种是两句相对,如“北通巫峡”对“南极潇湘”;一种是本句自对,如“迁客”对“骚人”。试从文章中各找出几组对偶句来,并说明它们是怎样构成对偶的。

  五  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附:“总结性练习”参考答案

  1.(略)

  2.有两处译得不正确:(1)“是进亦忧”把“是”译成“真是”不对。“是”是代词,相当于“这”,可译为“这(真是)……”。(2)“然则”误译为“然而”,应译为“(既然)这样,那么”。

  3.第3、4段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略)。

  4.两句相对

  衔远山——吞长江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日星隐耀——山岳潜形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本句自对:

  政通—人和  朝晖—夕阴

  迁客—骚人  樯倾—楫摧

  虎啸—猿啼  去国—怀乡  

  忧谗—畏讥  春和—景明

  心旷—神怡  岸芷—汀兰 

  (饶杰腾主编《中学语文教参新编》初中第五册)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

  1.通过讲解难字词来疏通文意

  2.体会写景的形象性,理解作者写景抒情的意图

  3.培养学生初步文学欣赏的能力(品味本文精妙的语言)

  教材分析:

  重点:目标1

  难点:理解作者写景抒情的意图

  教具:多媒体电教平台(电脑、录像机、电视机)

  教学过程 :(凡行楷字部分都是用屏幕显示的)

  一、复习提问,导入  新课(2)

  1.抽查中下生翻译“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教师指出:课文3、4自然段主要写了“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本节课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看看迁客骚人览了什么物,由此产生了什么(之)情?(板书1)

  二、分析第三段和第四段

  (一)创设情境,带领学生领略洞庭湖“气象万千”之“大观”(4)

  看录像,要求结合文字与录像,体味岳阳楼一阴一晴的生动景象及迁客骚人一悲一喜之情。

  (二)疏通文意,多种形式检查翻译情况

  1.第三段(8)

  1)通过讲解难词难句来疏通文意

  难字词(要求掌握其含义)

  薄暮冥冥(迫近)    去国怀乡(离开)(国都)

  虎啸猿啼(长声吼叫)(悲啼)

  难句翻译“登斯楼也.....感极而悲者矣”(教师引导抓住关键词“登...也,则有....”师生集体试译

  教师明确

  2)提问检查翻译情况(上一节已布置了课外作业 )

  A.一中下生翻译“若夫.....山岳潜形”

  B.中等生翻译“商旅....虎啸猿啼”

  2.第四段(5)

  1)学生结合课外作业 中碰到的问题(主要是难字、词、句)自由提问,相互解决,教师作好调控,并注意抽查个别问题。例如:

  难字词    春和景明(日光)  而或(有时)  一碧万顷(一片)  皓月千里              心旷神怡    长烟一空(全)

  难句      登斯楼也.....其喜洋洋者也(注意与上一段的难句比较, 从中掌握翻译的方法)

  (三)分组朗读三四两段,结合刚才看到的录像,体会作者写景的形象性。(男生读第三段,女生读第四段)(3)

  三、小组讨论下列问题(6)

  1.这两段文字描绘了洞庭湖哪两幅画面?请划出有关语句。

  2.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的写作目的是什么?(要求: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教师作好指导,从中体会作者写景抒情的意图)

  四、抽查提问后归纳内容和结构(5)

  1.第三段作者由“若夫霪雨霏霏”至“虎啸猿啼”描绘了洞庭湖一幅阴冷的画面。第四段由“至若春和景明”至“此乐何极”描绘了洞庭湖一幅晴明的画面,一暗一明,形成鲜明的对比。(板书2)

  2.“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景转入议论,突出主旨。(板书3)

  3、堂上练习《掌握语文》P128之3(1)(抽中下生提问)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迁客骚人”登岳阳楼的“览物之情”是悲和喜,悲则“________”,喜则“__________”。二者均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而生。

  五、提问:这两段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一差生回答)(1)

  参考答案:排比段,并列结构,描写和抒情(板书4)

  六、品味本文精妙的语言。(5)

  1.本文在写景和抒情时的语言是十分精妙的,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四段,思考下列问题:

  1)这一段是人哪些方面来描写景物的?(声音、颜色、外形、味道、动态、静态)

  2)这一段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与孟子二章比较来理解)

  写景   有声有色---渔歌互答、郁郁青青、跃金

  有形有味---岸芷汀兰

  有动有静---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句式   骈散结合的句式和对偶句的运用(板书5)

  采用教师和优生讨论的形式进行,通过语言的分析,使学生体会文章中的意境,体会作者语言的生动,凝炼,从而产生审美感

  六、堂上练习《掌握语文》P127之3,P128之3(3)

  下面是对偶句的是(ADEFGH )

  A. 衔远山,吞长江 B.浩浩汤汤,横无际涯C.朝晖夕阴,气象万千D.北通巫峡,南极潇E.阴风怒号,浊浪排空F.日星隐耀,山岳潜行G.沙鸥翔集,锦鳞游泳H.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抽查学生在电脑上完成,立即批改。

  A.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B.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C.以己、以物

  七、小结(1)

  这两段作者选取了两个富于特征的画面,都是先写景,后抒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极力渲染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二者虽形态各有别,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实质却相同,都是“以物”,“以己”而生,属自私心理。由此转入下一段的议论。(板书6)

  八、作业 :完成《掌握语文》P127之3、5                   (1')

  板书

  岳阳楼记

  迁客骚人

  览物(写景)             之情(抒情)                        (理)

  阴冷画面(暗)     去国怀乡……感级而悲(悲)

  阴森可怕                                                                   

  晴明画面(明)  心旷神怡……喜洋洋(喜悦)

  春光明媚

  岳阳楼记(第三课时)

  赵怀兵

  教学目标 :

  1.       识记第5段的文言字词,

  2.      理解作者抒情议论的内容及意图。

  3.       学习关心百姓疾苦的思想。

  教材分析:

  重点:目标1

  难点:目标2

  教具:投影片一张

  教学过程 :

  一、     复习检查:2'

  叫一中下生背第三段

  二、     分析第五段:15'

  1.     学生齐读第五段

  2.教师讲解难字词句

  仁人之心: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

  嗟夫: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互文句

  吾谁与归:倒装句

  进:入朝做官

  退:退隐江湖

  何哉:为什么呢?

  3.学生自译课文,不懂的举手发问

  由明白的学生答或教师解答

  4.随机抽二人翻译(每人一半)

  5.学生齐读此段

  6.优生根据提示试背诵这一段

  三、讨论:(ABC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D由小组内讨论解决)

  1.出示问题:

  A.         古仁人之心与迁客骚人有何不同?

  B.         本文寓情于景很成功,愁苦之景欢乐之景分别选取了哪些有特征的景物?是怎样渲染气氛的?

  C.         古仁人之心跟什么有关系?他们有无快乐的时候呢?

  D.         作者引古仁人之心有何用意?

  2.     生独立思考自拟答案

  3.     组交流

  4.     题抽签答

  5.     他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补充纠正。

  6.教师评价总结并落实奖惩情况

  四、总结全文

  五、堂上练习

  投影文段阅读

  板书

  叙事:缘由

  景:――人(迁客骚人)

  描写:阴――悲

  晴――喜

  议论:古仁人之心:先天下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六、     布置作业 :

  1.     诵5段(A类)

  2.预习《醉翁亭记》

  3.写第5段(B类)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重点难点

  1.重点:

  (1)朗读和背诵全文。

  (2)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学法引导

  1.学习时,学生可在听课文范读录音、看“岳阳楼胜景”(岳阳楼就在本市)的过程中,充分感受本文语言凝练、形象而富有音乐美的特点。

  2.对文章表现的深刻的思想内容的理解,可在教师的启发点拨下完成。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拼音。

  谪守(zhé) 朝晖夕阴(huī) 迁客骚人(sāo)

  霪雨(yín) 霏霏(fēi) 薄暮冥冥(míng)

  潜形(qián) 岸芷汀兰(zhǐ tīng) 皓月(hào)

  心旷神怡(yí) 宠辱偕忘(xié) 浩浩汤汤(shāng)

  2.朗读全文,做到基本成诵。

  3.查字典,对照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谥文正。有《范文正公集》。

  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们登楼赋诗。

  2.解题。

  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做官。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要有宽阔的胸怀。

  三、正课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

  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越明年:到了第二年。

  政通人和:通,顺利。和,和乐。

  百废具兴:具,同“俱”,全,都。

  增其旧制:制,规模。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咐。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浩浩汤汤:浩浩荡荡。

  横无际涯:宽阔无边。涯,边。

  得无异乎:得无,表猜度,怎能不会?

  4.学生读课文一、二段,背诵。

  四、作业 

  朗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

  一、预习

  背诵课文。

  二、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了解文章大意。

  三、正课

  1.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若夫霪雨霏霏: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表示另提一事,近似“像那”。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连月不开:开,放晴。

  浊浪排空:排空,冲向天空。

  日星隐耀:隐耀,隐没了光辉。

  山岳潜形:潜形,隐藏了形迹。

  薄暮冥冥:薄,迫近。冥冥,天色昏暗。

  去国怀乡:去国,离开国都。

  忧谗畏讥:谗,谗言,诽谤性话语。讥,讥笑,讥讽,挖苦。

  满目萧然:萧然,萧条冷落的景象。

  感极而悲者矣:感,感慨。

  2.请学生翻译第4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波澜不惊:惊,这里有“起”“动”的意思。

  上下天光:天光,天色,湖色。

  而或长烟一空:而或,有时。长烟,大片烟雾。一空,完全消散。一,全。

  3.请学生翻译第5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是进亦忧,退亦忧:是,这样。进,指在朝廷上做官。退,指不在朝廷上做官。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这种人,我同谁在一道呢?微,无、没有。

  4.再次朗读这篇文章。

  四、小结

  1. 一词多义。

  国防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有时 而或长烟一空

  国 国家 国恒亡 或

  国都 则有去国怀乡 或许 或异二者之为

  处在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通过 初极狭,才通人

  居 居住 面山而居 通 顺利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停了 居十日 通晓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开朗 则有心旷神怡

  旷

  宽广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2.古今异义。

  古义:规律 增其旧制 古义: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

  制 备

  今义:制度 今义:准备

  古义:日光 至若春和景明 古义:曾经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景 尝

  今义:景物 今义:品尝

  古义:没有 微斯人,吾谁与归

  微

  今义:微小

  3.通假字。

  具,同“俱”,全,都 百废具兴

  属,同“嘱”,嘱咐 属予作文以记之

  4.虚词。

  来 属予作文以记之 代词:他,他们 其必曰

  以 因 不以物喜 其 语气词 其喜洋洋者矣

  凭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代词:他的 必先苦其心志

  用来 所以动心忍性

  五、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三。背诵课文。

  第三课时

  一、预习

  1.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2.背诵全文。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疏通文意,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深入研究课文。

  三、正课

  1.朗读课文。

  2.背诵前要理解文章层次结构,这样有助于快速掌握文章内容,快速背诵。下面请同学们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段):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由此发出一篇之意。

  第二部分(2-4段):文章主体。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第1层(2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第2层(3、4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部分(5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3.提问: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4.提问:第2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用“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5.提问: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讨论并归纳:

  (1) 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

  (2) 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3) 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6.提问: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7.朗读第3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悲”的气氛。因己而悲。

  8.朗读第4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喜”的气氛,因物而喜。

  9.提问: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10.提问:“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1.提问:“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

  12.提问:“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讨论并归纳: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箴之意。

  13.提问: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讨论并归纳: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任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14.提问:文章最后一段是怎样推出这个警句的?

  讨论并归纳: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设问方式逐层推进,最后才点出警句。先用比较方式设问,以“不以物喜……则忧其君”阐明“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显示了“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何时而乐”,使文章又推进一层。设问后而警句出现,给人印象极深。

  四、小结

  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文章先由叙事入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感受。

  五.板书设计 

  先后 叙事:重修岳阳楼 作文以记

  天天 ↓ ↓

  下下 写景: 暗 明

  之之 抒情: 悲 喜

  忧乐 ↑ ↑

  而而 议论: 不以己悲 不以物喜

  忧乐

  六、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四题。

  作者邮箱: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背诵课文2积累实词和虚词的用法(二)能力目标:1朗读能力2理解古文的能力。3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2学习古仁人高尚的思想情操,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听说过“断齑食粥”的故事吗?对,这说的是我国宋代文化名人范仲淹的故事。他在少年和青年时代大体是在攻苦食淡的艰难生活中度过的。景德初,随继父到淄川(今淄博),就读于我县长白山澧泉寺,每日只以粟米熬粥为食,待冷凝后分成四块,早晚各一块中午一块,就凭着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他功成名就,做到了北宋时期的参知政事,相当于副丞相。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千古名唱《岳阳楼记》(板书课题,作者,并要求学生先通读课文。)二、教学过程:1、学生通读课文。抽查学生个人阅读情况。2、教师范读帮助学生正音。3、师:听读后,你有怎样的感受?生:有气势;朗朗上口;铿锵有力……(学生七嘴八舌的说)师:哪些地方让你有这种感觉?请找出来。(意在让学生边读边熟悉课文内容)生读: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行,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师:这种非常整齐的句子以前在哪篇课文中学习过?叫什么句?生想,有的小声说,《陋室铭》吧,其他同学肯定。这种句式叫骈句。师:除此之外,有无其他句式?生:有,如“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其喜洋洋者矣”等。生:这叫散句。师:本文句法上特点就是……?生:骈散结合。总结:明确了这一句法上特点后,同学们要注意用有铿锵的语气来读出文章宏大的气势来。(以反复朗读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语感及学生的朗读能力,为背诵课文奠基。)4、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小组为单位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能力)5、质疑难句,师生解疑。①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观赏景物的感情,能一样吗?(能没有不同吗也可)②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斯是这,去是离开,谗是谗言或说坏话。释文是,登上岳阳楼,就会有被贬京城,怀念家乡,担心别人说坏话,害怕讥刺,会觉得满眼萧条景象,感慨到极点,而十分悲伤的了。③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怡是愉快。偕,是一起。心情开阔,精神愉快,各种恩宠和耻辱都统统忘却了。(以学生自主翻译为主,疑难问题可结合资料或借助小组内其他同学的帮助来理解课文内容)6、学生再熟练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着手背诵全文。7、再浏览课文,看本文写了哪些内容。(教师边说边板书,加黑的字用彩色笔写)(一)主要叙述滕子京被贬后的政绩(政通人和,百废具兴,重修岳阳楼)。――作记的缘由。(二)描写登上岳阳楼看到的全景并发迁客骚人的览物之。1、洞庭湖大观。2、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板书:悲: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喜:心旷神怡,宠辱偕忘。}(三)议论探究古仁人之心的内涵。师:“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师:何以有这样的胸怀?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师:翻译这两句话,并举例谈一下你的理解。生讨论交流。师:你认为“古仁人”的这种胸襟值不值得称赞?说出理由。生思考,谈个人看法。(这是本文的中心句,让学生充分地展开来说。)师:两千年前的孟子有句话叫:“忧以天下,乐以天下”和本文中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何异同?生谈。教师小结:后者是前者“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这种民本思想的发展。从而可见,范仲淹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伟大的政治抱负。师:在世风日下,人心浮躁的今天,我们学它的意义何在?生谈个人看法。师:纵观古今,你还能举出哪些象范仲淹一样胸怀天下之人?生议论,回答。(古:屈原,荆轲,岳飞,文天祥;今:鲁迅,朱自清,毛泽东,邓小平等)师:作者写这种抱负的目的是什么?生讨论回答。回读课文最后一段。再理解本文的主旨及作者的情怀。三、小结:作者运用了哪些的写法?①骈散结合的句法形式。②叙事、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你还学到了哪些东西?③积累重点字词句和部分虚词。④探究古仁人之心的内涵。四、作业:同学们通过网络找寻写岳阳楼的诗、词、文,探究这些文章为何不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有名气?写成小报告交流。附板书:岳阳楼记范仲淹叙述          一、作记缘由(叙述政绩)描写          二、写景                   洞庭湖大观。  抒情               迁客骚人――悲(去国怀乡,忧谗畏讥)――以物喜   与下文形                             ――喜(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以己悲     成对比议论          三、议论探求古仁人之心的内涵。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何哉?        ――阔达胸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远大抱负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 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掌握一些文言词、句的意思。

  2. 结合全文内容提炼出全文的中心,理解古代仁人志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  乐而乐”的思想,并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

  3. 自主判断本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并通过小组合作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

  4.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品味本文对仗工整、音律协和的语言。

  5. 通过“妙点”赏析,品味本文写景之“妙”和材料处理的精当。

  教材分析:

  重点难点:

  1. 分析古代仁人志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并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2. 品味语言的音律协和之美。

  3. 通过“妙点”赏析,理解本文写景之“妙”和材料处理的精当。

  本文是范仲淹的传世名篇。它是一篇文言形式的散文,先叙事后写景,由景入情,

  因情而生发议论,环环相扣,层层蓄势,表达了作者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襟,这是本文立意的深邃和人生境界的高远之处,理当成为重点。文章句式长短错落有致,大量使用骈句,语言凝练,形象而富有音乐美;写景方法精妙奇绝。这是本文语言和写法别具一格之处,也列为重点。

  本文被安排在苏教版语文9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五篇。从编排的角度和疏通意思的要

  求看,这样安排既是对已学过的写景散文(如《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三峡》)的小结,又是对即将要学习的《醉翁亭记》的引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它又具有独特的个性魅力,这是它脍炙人口的原因之一,因而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能突出本文的个性特点。

  教学设想:

  努力构架立体式的课堂。从对文本的解读上,着眼于全篇,按音读、译读、理读、

  析读、有感情地朗读、诵读的顺序展开,从不同的层面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为深入分析文章的“妙点”作铺垫,并在读、析、写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从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着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收获,又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原则,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从课堂教学流程的设计上,采用冰糖葫芦式,力求做到板块之间的连接自然。这样,力求做到既夯实基础,又突出重点、训练能力;既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又引导学生领略文章的美,并在学生自主活动、生与生合作、师生互动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使课堂内容饱满,节奏和谐,充满生命的灵动。因为,一方面,9年级学生已掌握了一定文言知识和学习文言文的技巧,而且也有一定的朗读能力;另一方面,新课标写道:“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了不起的人。他两岁丧父,家贫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致于遭谗言被贬官后,不仅自己心忧天下,还在他的传世名篇中劝勉好友藤子京也这样。他是?这篇文章是?

  二、小组合作交流(5分钟)

  在课前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小组交流导学案中的内容(见下面中),要求:

  1.由组长负责,先校对、补充,再交流各自疑惑并整理出本组的疑难,写在黑板上。

  2.点评本组小短文的亮点和需要改进之处,推荐本组的优秀短文准备集体展示。

  【(一)音读。读课文,用智慧的眼光发现自己易读错、易写错的字音、字形,小组交流时补充。

  字音:略

  字形:〖百废具兴(俱)     横无际涯(崖)    朝晖夕阴(辉)    忧谗畏讥(馋饥)    静影沉璧(壁)      宠辱偕忘(庞)〗

  (二)译读。再读文章,结合注释,翻译句子,独立完成下面问题,交流时订正。

  1. 用红色笔在文中画出自己翻译时有困难的词句。

  2. 找出含有通假字的句子,指出通假字并解释。

  (百废具兴:“具”同“俱”,全,都。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叮嘱。)

  3.解释下列加点字。

  (1)一词多义:

  极:南极潇湘                         此乐何极                   感极而悲

  观:予观夫巴陵胜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赋: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岁赋其二                 更若役,复若赋

  一:洞庭一湖                         一碧万顷                   长烟一空

  国:去国怀乡                         死国可乎                   国恒亡

  以:不以物喜                         属予作文以记之

  (2)词性活用:北通巫峡                  南极潇湘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3)同义词:文中与“春和景明”中“景”的意思相同的词语是        ,它的意思是            

  (4)虚词:然则北通巫峡             若夫霪雨霏霏                则有心旷神怡

  4.找出自认为该重点翻译的6条句子,写在下面并翻译。

  (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②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④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⑥微斯人,吾谁与归?)

  (三)理读。三读文章,按要求整理,积累词汇,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

  1.四字短语:

  ①写滕子京政绩的: (政通人和   百废具兴)   

  ②写天气的: (朝晖夕阴    霪雨霏霏   连月不开   阴风怒号   春和景明             日星隐耀      长烟一空   )

  ③写洞庭湖地理位置的:(北通巫峡     南极潇湘)

  ④写湖水的:(浩浩汤汤   浊浪排空  波澜不惊   浮光跃金   静影沉璧  横无际涯  一碧万顷)

  ⑤写动物的:     (虎啸猿啼     沙鸥翔集    锦鳞游泳)

  ⑥写植物的:     (岸芷汀兰     郁郁青青)

  ⑦写心情的:     (感极而悲      心旷神怡    宠辱偕忘   此乐何极)

  2.句子:

  ①对偶句(不少于3句):

  衔远山,吞长江。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日星隐耀,山岳潜形。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②比喻句: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3.质疑的词句意思:

  (四)析读。 仔细阅读第三、四两段,仿照例句,从备选项中选择自己最欣赏的一景写几句话。

  示例:我看那洞庭胜景在多姿之水。水波浩淼无际,湖光山色织入。水湍急汹涌,有万马奔腾之势;碧绿澄清有娴静典雅之态;乍起涟漪之时,漾着金光,闪闪烁烁,似逗人嬉戏。

  备选:水上之鸟/水中之鱼/水中之月/岸边植物/素淡月色/湖上蓝天/……

  我看那洞庭胜景在:】

  三、精讲点拨。 (5分钟)

  1.集体交流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中未能解决的词句意思。

  2.各小组派代表朗读本组优秀短文,老师评分。

  四、组内研读 (6分钟)

  1.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式整齐的句子或段落,按dcba的顺序在组内朗读,在读中初步感受本文语言节奏和谐的音律美。

  2.发挥集体的智慧,通过自评和他评,揣摩如何控制朗读时的语气、语速、语调才能达到有感情朗读的效果。

  (§3:语气凝重、语速缓慢、语调低沉,    §4:语气轻松、语速轻快、语调激昂)

  3.再次按dcba的顺序在组内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感受语言的音律美。

  五、小组品读。(6分钟左右)

  展示交流:前四个获得展示机会的小组展示自己的朗读,老师点评并判分。

  六、课堂小结。(3分钟)

  各人小结本课的收获和有待改进之处,写在导学案上,然后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七、巩固练习:组长负责抽查自学中错误率高的内容。(5分钟)

  八、布置作业

  1.复习导学案,组长负责抽查10个词语解释和5条句子翻译。(其它组负责检查的人在下节语文课前向老师汇报被检查组的完成情况)

  2.完成第二课时的导学案。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昨天,我们感受了《岳阳楼记》的文采之美。不过,华美的词藻下还有哪些妙处铸就了它的非凡风骨、朗朗英气呢?带着这样的疑惑,我们一起探幽觅胜。

  二、组长负责组织小组合作交流,准备展示。

  (一)由组长负责,按a-d,b-c的组合检查导学案中§1-3的背诵情况并纠错。(5分钟)

  (二)按dcba的顺序依次交流导学案中的内容(见下面中),做好订正、补充工作;然后由b同学准备上黑板展示。(7分钟)

  【1.仔细阅读全文,先仿照示例依次概括§2-5的内容,再结合全文分析各段落在结构上的作用,然后提炼出文章的中心。

  示例:§1:运用记叙的表达方式,叙述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原因。

  〖§2: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概括描写了洞庭湖的全景和其特殊的地理位置。

  §3:运用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描写了“阴冷”的画面。

  §4:运用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描写了“晴明”的画面。

  §5:主要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襟。(即中心)〗

  各段在结构上的作用:§1:引出下文;§2:引出第三、四段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3-4:抒发迁客骚人或“悲”或“喜”之情,形成对比,为下文的议论作铺垫;§5:总结全文。

  2.第三、四段写景,历来为人称道,有14个“妙点”值得同学们品味。你能列出其中的8个“妙点”吗?有谁能说出11个吗?

  (①段落之间形成对比,突出文章中心;

  ②运用对偶、比喻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形象生动的效果;

  ③先描写景,再抒情,借景抒情而又融情于景;

  ④多用四字短语,读起来朗朗上口,增强了语言气势;

  ⑤骈散结合,错落有致;

  ⑥抓住特点写景,用词准确:如,用“霏霏”写雨的繁密,用 “怒号”写阴冷之风的呼啸之声、猛烈之势,写日星用“隐”,写山岳用“潜”;

  ⑦语言精练,如“排空”的“排”就形象地写出了混浊的波浪借助怒吼的风势直向天宇冲去的奔腾之势,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⑧动静结合,“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沙鸥翔集,锦鳞游泳”是动;“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岸芷汀兰,郁郁青青”是静;动静结合,美不胜收。

  ⑨用声音渲染气氛,如“虎啸猿啼”陡增凄凉之感,“渔歌互答”亮出愉悦之情。

  ⑩人的活动与景物特点和谐交融:阴雨连绵,湖面模糊一片,只有细雨低泣,冷风长吟,此时商旅不行;晴明之际,月朗星稀,渔夫对歌,乐此不疲;只有景或只有人的活动,都显单调,惟有二者有机结合方显和谐统一,耐人寻味。

  (11)选材独具慧眼,画面内外互相补充,立体而丰满。霏霏细雨,连绵一月,湖面除了阴风、浊浪难见它物,而作者偏偏邀来日星、山岳、商旅、虎猿和桅杆、船桨这些画面之外的景物和人组成了由上而下、由近而远的立体画面,怎能不令人于反复玩味之中品尝其妙? (12)第四段色彩雅而不艳,润而不媚,明而不炫。兰的天,绿的水,白的沙鸥,青的小草,皎洁的月亮,金色的波光,组合在一起,令人心旷神怡,啧啧称赞。

  (13)从不同的感觉器官角度写景。如,第四段从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写景,不同反响。(14)既写白天之景,也写暮色(夜色)之景,使画面之景处于运动之中,富有动态之美。)

  3.文中说“前人之述备矣”,联系自己的阅读积累,你能写出至少2句“前人”描写洞庭湖风光的诗句吗?作者又如何另辟蹊径的? (从选材和详略安排上加以分析)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望洞庭》  刘禹锡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杜甫

  从来湖上胜人间;

  作者另辟蹊径之选材:不侧重于写洞庭湖的胜景,转而从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入手,自然引出多会于此的迁客骚人以及他们或悲或喜之情。接着把迁客骚人的悲喜观和古仁人的进行对比突出中心。可谓慧眼独具,别出心裁。

  作者另辟蹊径之详略安排:对于洞庭湖“前人之述备矣”的“大观”,作者只是概括描写。接着详写了洞庭湖阴冷、晴明的画面和迁客骚人或悲或喜之情,为下文议论蓄势,再通过探寻古仁人的荣辱观,将之与迁客骚人进行对比,自然突出文章中心。

  4.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在当今价值多元化的社会还有存在的必要吗?结合实际说说你的看法。】

  三、小组展示(8分钟)

  由老师分工:简单的题目一组一条,难一些的题目两组甚至三组一条;其它组可以进行对已形成的答案进行补充、订正。

  四、教师精讲。集体交流,老师点评判分。(8分钟)

  五、课堂小结:(3分钟)

  各人小结本课的收获和有待改进之处,写在导学案上,然后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五、巩固练习:(5分钟)

  1.背诵第4-5段。

  2.组长负责抽默文中的5条名言佳句。

  六、 布置作业。

  1.组长负责检查导学案的订正、补充情况,抽查导学案中的部分错题。

  2.依据下一课的文后探究练习进行预习。

  板书设计:

  岳阳楼记

  范仲淹(宋)

  立意高远

  语言音律和谐

  写景别具一格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积累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

  2、学习记事、写景、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学习精炼、生动的语言;培养翻译和朗读的能力。3、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进步的政治主张。

  4、背诵全文教学

  教材分析:

  重点:1.掌握重要加点字词,背诵课文

  难点:1.学习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

  2.抓住本文骈散结合的写法。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合理停顿,抑扬顿挫,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达到顺畅地背诵全文的目的。.

  教学设想:

  本课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言文。作者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范仲淹。文中除了大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和重要的句子需要翻译理解外,还要学习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因此学习中把重点放在文言知识的掌握上,难点放在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上。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封建时代许多有志的文人士大夫都把“穷则独善其身,大则兼济天下”当作自己的人生信条。他们为官时积极从政,力主改革,为官一方,造福百姓;被贬时,则寄情山水,独善其身。苏轼、柳宗元、范仲淹都是其中的代表。特别是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表现出了阔大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成为天下人的楷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名篇《岳阳楼记》。

  二、作家作品简介

  1.作家简介: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深刻。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宋仁宗天圣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

  宝元三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思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导项,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他以六十四岁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2.背景资料: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而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的。膝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因才华出众但豪迈自负,被权贵所嫉,贬谪到岳州做太守。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经常想劝慰他,却一直无机会。适逢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代笔记胜,这就给了范仲淹一个规箴知己的好机会,而范仲淹自己也在贬中,亦有抒发自己理想的需要,于是范仲淹就写下了这篇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朋友的千古名篇。

  3.岳阳楼:

  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市巴丘山下,原来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朝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雅客登楼赋诗。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诗人相继登楼吟咏,岳阳楼声名鹊起。

  三、合作探究

  (一)研读第1段。教师范读课文,从情感上抓住学生。

  1.对照书下注释,理解重要的词句。

  词:  越明年、谪、守、增、制、属、作文

  句子: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2.思考与讨论

  (1)第一自然段交代了什么内容?

  明确: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

  (2)作者开篇用“谪”字点明了滕子京当时的处境。可见滕被谪以后心情不会太好,作者开篇直指,有何用意?

  滕子京虽被贬岳州,却积极从政,政绩斐然。“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既是为了称赞好友不以个人沉浮为意,一心寄情与民的高尚情怀,也是为了勉励他像 “古仁人”那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同时,作者自己在庆历五年也遭贬谪,也是为了自勉勉人。

  (二)教读第2段。先指定学生朗读朗读,然后学生合作解决重要的词句。

  1.要着重理解的词句。

  词:夫 、胜状、晖、备、然则、极、 骚人、得无异乎

  句子: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思考与讨论。

  这一段写“岳阳楼之大观”,虽然概括,却写得富于形象,气魄宏大。

  (l)找出本段概括描写洞庭湖全景的句子

  明确(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重点句子的赏析

  如:“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用“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用“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气势磅礴。“衔”、“吞”字连用,化静为动,使描写的景物富于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加强气势,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气象万千”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快。此外如“横无际涯”的“横”,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炼字的功力。

  (2)这一节的写景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作者从岳阳楼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宏大开阔的景致描写,引出“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由此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自然引出下文景物之“异”和感受之“异”为结尾的议论作了铺垫。

  大声朗读这两段,在熟练的基础上背诵

  四、总结:重修岳阳楼的背景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五、作业设计:熟悉全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板书设计:

  岳阳楼记

  范仲淹

  作记的缘由                     属予作文以记之。

  洞庭全景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岳阳楼的景致宏大而又气象万千。它的早晚景致有什么不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又有何不同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二、复习旧知。

  1、重点词句翻译。

  2、检查1、2两段的背诵。

  三、讲读第3、4段。

  1.指明同学朗读第3段课文,讨论解决重要的字词及句子翻译

  2.学生齐读第3段。

  3.讲析第3、指明同学朗读第3段课文,讨论解决重要的字词及句子翻译

  4.学生齐读第3段。4段。

  重要的词语:霪雨、霏霏、开、排、樯、楫、;薄、冥冥、景、一、集、芷、汀、而或、

  重要的句子: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四、合作探究

  (1)以上两段合在一起是文章的第三部分,讨论这一部分写了什么内容?和上文有什么联系?

  这一段描写了洞庭湖景色阴晴的变化以及迁客骚人登楼时不同的心情。这段内容紧扣上段概述的洞庭湖“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和“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意思来写:

  先写了霪雨霏霏中洞庭湖上萧条凄凉的景象,很自然地引出了迁客骚人远离京都,怀念故土的失意、忧虑、悲苦的情感。表现了迁客骚人“物悲则己悲”的思想感情,照应上文“异”字的一个方面。

  其次,描写洞庭湖春和景明时的明媚景象,很自然地引出迁客骚人此时的喜悦之情。这一段主要表现迁客骚人“物喜则己喜”的思想感情,是照应上文“异”字的又一方面。

  (2).作者写迁客骚人们或悲或喜的情感有什么作用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文章的第五段。

  五、教读第5段。学生齐声朗读课文,掌握重要的词句及翻译

  1.要重点理解的词句。

  词:尝、求、古仁人、心、或、为、以、是、进、退、然则、先、后、微

  句子: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这一段是学习的难点所在,教读应着重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

  2、本文前四段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概况,记了登搂所见的不同的“景”以及由景而产生的不同的“情”。作为一篇“记”,写了这些也就够了,但作者的本意却不在写景抒情,而在于由此引出一番振聋发聩的议论来。本段以“嗟夫”提起下文,笔锋突转,提出了一个“古仁人之心”来,并且指出“古仁人之心”与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请想一想: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

  明确:(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他们“以物喜,以己悲”而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3、这样看来,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那么跟什么有关系呢?

  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是忧“民”,便是忧“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来;他们“进亦忧,退亦忧”,可见他们的“忧”跟个人的进退、荣辱都没有关系。他们是为民生疾苦而忧心忡忡。

  4、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

  在天下人感到快乐后古仁人才会快乐。可见他们的忧乐完全是随天下人的忧乐而转移的。这就是作者所认为的“古仁人之心”。

  5、这种“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 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常说“土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表明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最后一句以问句的形式表达,自励励人,委婉含蓄。

  六、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对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描写,以及对“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分析,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示了对好友滕子京的慰勉之意。

  总结:今天学完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我们知道封建士大夫们尚且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更应该胸怀天下,以天下事为己任,努力成才,勇担责任,为国家的富强作出贡献。

  七、作业设计:

  1、继续背诵课文,要会默写。

  2、完成《同步导学》本课练习“学后巩固强化”部分。

  板书设计:

  岳阳楼记

  范仲淹

  迁客骚人:      霪雨霏霏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悲

  春和景明      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喜

  古仁人之心      不以物喜        进亦忧

  不以己悲        退亦忧

  作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一.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以”“则”

  “然则”“得无”的用法。

  二. 通过对文中重点语句的理解领悟作者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三. 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 趣味导入:

  1、趣味背景资料。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而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的。膝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因才华出众但豪迈自负,被权贵所嫉,贬谪到岳州做太守。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经常想劝慰他,却一直无机会。适逢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代笔记胜,这就给了范仲淹一个规箴知己的好机会,因自己在贬中,亦有抒发自己理想的需要,于是范仲淹就写下了这篇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朋友的千古名篇。

  2、岳阳楼的名声。

  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市巴丘山下,原来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朝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雅客登楼赋诗。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诗人相继登楼吟咏,岳阳楼声名益大。

  3、作家简介。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深。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宋仁宗天圣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 宝元三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思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导项,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他以六十四岁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二.疏通文字: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拼音:

  谪守      朝晖 夕阴      迁客骚人   霪雨      霏霏           薄暮冥冥

  潜形      岸芷汀兰       皓月    心旷神恰    宠辱偕志     浩浩汤汤

  2、词语解释。

  胖子京谪守巴陵郡:谪,古时官吏降职或远调。守,指做州郡的长官。

  越明年:到了第二年。

  政通人和:通,顺利。和,和乐。

  百废具兴:具,同“俱”,全,都。

  增其旧制:制,规模。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咐。

  于观夫巴陵郡胜状:胜状,胜景,好景色。

  浩浩场汤:浩浩荡荡。

  横无际涯:宽阔无边。涯,边。

  朝晖夕阴:或朝或晚(一天里)阴晴变化。晖,日光。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大观,雄伟景象。

  前人之述备矣:述,论述。备,详尽。

  然则北通巫峡: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南极潇湘:极,尽。潇湘,潇水湘水。

  迁客骚人:迁客,谪迁的,指降职远调的人。骚人:诗人。

  若夫霪雨霏霏: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表示另提一事,近似“像那”。  霪雨:连绵的雨。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连月不开:开,放晴。

  浊浪排空:排空,冲向天空。

  日星隐耀:隐耀,隐没了光辉。

  山岳潜形:潜形,隐藏了形迹。

  墙倾楫摧:墙,桅杆。楫,船桨。

  薄暮冥冥:薄(比),迫近。冥冥,天色昏暗。

  去国怀乡:去国,离开国都。

  忧谗畏讥:谗,谗言,诽谤性话语。讥:讥笑,讥讽,挖苦。

  满目萧然。萧然,萧条冷落的景象。

  感极而悲者矣:感,感慨。

  至若春和景明:至若,用在又一段话的开头引起另一层描述,近似“至于”“又如”。

  波澜不惊:惊,这里有“起”“动”的意思。

  上下天光:天光,天色,湖光。

  一碧万顷:万顷,极言其广。

  沙鸥翔集: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顿。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

  锦鳞游泳:锦鳞,指美丽的鱼儿。

  岸立汀兰:蓝,香草。汀,水中的小洲。

  郁郁青青:郁郁,形容香气很浓。

  而或长烟一空:而或,有时。长烟,大片烟雾。一空,完全消散。一,全。

  浮光跃金:跃金,金色的月光闪耀跳动。

  静影沉璧:壁,圆形的玉。

  此乐何极:何极,哪有穷尽。

  宠辱偕忘:宠,荣耀。辱,屈辱。偕,一起。

  把酒临风:把,持,执。临风,迎着清风。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求,探求。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

  或异二者之为:或,近于或许,也许的意思,表委婉口气。为,这里指心理活动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在高高的庙堂上,意思是在朝廷上做官。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处在僻远的江湖间,意思是不在朝廷上做官。

  是进亦忧,退亦忧:是,这样。进,指在朝廷上做官。退,指不在朝廷上做官。

  其必曰‘优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呼: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之前无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这种人,我同谁在一道吗?微,无、没有。

  谁与归,就是“与谁归”。归,归依。

  三.诵读感知:

  1、朗诵全文。

  (1)诵读指导与训练:

  ①诵读指导一:语调。语调的高低与语句的感情色彩紧密相关。一般说来较高的语调表达的是轻松欢悦、激愤热烈的感情,较低的语调则适宜表达沉重忧伤、低回婉约的感情。②诵读训练一:感受课文3、4两段的感情基调,加以诵读。体会语调高低的变化对诵读效果的影响。③诵读指导二:重音。重音的安排以语意的主次为依托。即,作者着意突出的内容就要加上重音,从而使诵读抑扬顿挫,在变化中表现作者的感情起伏和思想脉络。④诵读训练二:默读课文第2段,加上重音(“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进行诵读练习。⑤诵读指导三:节奏。节奏即停顿,其原则首先是不破读,其次就是停顿的缓急。停顿的缓急以句子的语法结构为本。⑥诵读训练三:划分第5段重点语句的节奏(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加以诵读。

  (2)自主诵读与比赛:

  自主诵读第1段。给第1段文字加重音,划节奏,小组内练习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诵读比赛。请自选3、4、5段进行诵读比赛,师生共同点评交流。

  全体学生诵读全文。

  2、理解文章层次结构。

  全文共6段,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

  第二部分(2~4段):描写岳阳楼周围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产生的两种不同感受。 (全文的主体)

  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2段):写洞庭湖的景色并提出“迁客骚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

  第二层(3~4段):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因景而异。

  第三部分(5段):借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抒发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第四部分(6段):点明作“记”的时间。

  结构板书如下:

  交代作记缘由------------------------------------------------------------记叙

  总写巴陵胜状---------------引出览物之情               

  描写抒情

  阴------感极而悲----        以物喜,以已悲—迁客骚人

  晴--------喜洋洋-----  

  先天下之忧而忧

  异二者之为                        古之仁人 -----------------------  议论

  后天下之乐而乐    

  3、赏析:

  (1)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重修岳阳楼”:

  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2)“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同“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3)作者如何描绘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的?

  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

  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4)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对岳阳楼的描绘转入写什么?

  转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5)朗读第3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悲”的气氛,因己而悲。

  (6)朗读第4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极力渲染“喜”的气氛,因物而喜。

  (7)提问: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恰,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8)提问:“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内涵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9)提问:“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

  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

  (10)提问:“进”指什么?“退”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进”指“居庙堂之高”,在朝廷上做官;“退”指“处江湖

  之远”,不在朝廷上做官。(借代)

  (11)提问:“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讨论并归纳: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箴之意。

  (12)提问: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讨论并归纳: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13)提问:文章最后一段是怎样推出这个警句的?

  讨论并归纳: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设问方式逐层推进,最后才点出警句。先用比较方式设问,以“不以物喜…则忧其君’调明“古六人之 心”的内涵,显示了“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何时而乐”,使文章又推进一层。设问后而警句出现,给人印象极深。

  四.巩固练习:

  (一)积累文言现象:

  1、一词多义。

  ⑴和:   政通人和(和乐)   至若春和景明(和煦)

  ⑵通:   政通人和(顺利)   北通巫峡(通向)

  ⑶观:   予观夫巴陵胜状(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⑷空:   浊浪排空(天空)   长烟一空(消散)

  ⑸一:   一碧万顷(一)  长烟一空(全)

  ⑹极:   南极潇湘(尽,直通)  感极而悲者矣(极点)

  此乐何极(穷尽)

  ⑺以:   属予作文以记之(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⑻或:   而或长烟一空(有时候)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

  2、通假字。

  ⑴百废具兴(“具”通“俱”,全,都。) 

  ⑵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嘱托。)

  3、词类活用。

  ⑴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名词作动词,“做……太守”。)

  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前”。“后”: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后”。)

  4、古今异义。

  ⑴ 气象万千(气象    古义:景象。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⑵ 微斯人(微    古义:没有。今义:细小。)

  5、特殊句式。

  ⑴衔远山,吞长江……(省略句)

  ⑵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状语后置)

  ⑶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状语后置)

  ⑷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定语后置)

  ⑸吾谁与归?(宾语前置)

  6、流传至今的成语。

  政通人和         浩浩汤汤       一碧万顷          心旷神怡        气象万千          百废具兴

  (二)测试反馈:

  一、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浩浩汤汤  朝晖  骚人 淫雨  霏霏  隐曜  潜形  樯倾  楫摧  冥冥  波澜  岸芷汀兰  二、     解释加点字

  越明年  百废俱兴   属予    际涯  朝晖   然则   南极潇湘   开  薄暮   景明  宠辱偕忘  锦鳞    一空   把酒   微       

  三、     解释下列各句的意思

  1、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2、          微斯人,吾谁与归?

  四、     填空

  1、本文中的一些词语,仍有其顽强生命,它们已作为成语在现代汉语中出现,这些成语是       、     、       。

  2、文章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         、

  旷达胸襟和              和               

  的政治抱负,也表现了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劝之情。

  4、“古仁人之心”和“二者之为”的本质区别是          。

  5、“微斯人,吾谁与归”中的“斯人”具体指            。

  五、阅读训练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          解释加点的字

  不以物喜              先天下之忧而忧

  2、          表明作者志愿的是哪一句?

  3、这段文字可分三层,第一层:从    句到    句,

  第二层:从   句到    句,第三层从   到   句

  4、选文中“古仁人之心”指                  (用原文回答)联系全文看,这里的“古仁人”与           形成了对比。

  5、“微斯人,吾谁与归”是一个反问句,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拓展提升:

  (一)江南三大名楼:

  介绍江南三大名楼及相关诗文名句,简评名句精当、优美的语言艺术。(湖南省岳阳市的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江西南昌的滕王阁: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湖北武昌的黄鹤楼:崔灏《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二)再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寄情于景”的写景方法。

  1. 化静为动,动静结合:

  (1)衔、吞—— “衔远山,吞长江”(“衔”和“吞”二字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湖与山、湖与江的关系,更使静景富于动态美)

  (2)隐、潜——“日星隐耀,山岳潜形”(两句极写天气的昏暗阴沉。“隐”“潜”二字运用拟人手法,化静为动,为画面增添了动感)。

  (3)翔集、游泳——“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这组对句由上到下写飞鸟游鱼,用动感十足的画面与上下文的静态美景相映衬,富于趣味。“锦鳞”,指美丽的鱼,是借代(部分代整体),加上“锦”字的修饰,令人想见碧波清浅之中日光下彻、彩鳞闪烁的美丽景象);

  (4)浮、跃;静、沉——“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浮光跃金”把湖面上“浮动的月光”比喻成“跃动着的碎金”,展现了景物的动态美。“静影沉璧”的语法结构、修辞方法跟上句相同,写的是景物的静态美:静静的月影宛如沉在水底的白璧。两句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2. 寄情于景:

  (1)“阴风怒号,浊浪排空”(“阴”“怒”“浊”三字渲染了悲怆的哀景,极富感染力。“怒号”运用了拟人,似乎在为迁客骚人的不幸境遇而呐喊);

  (2)“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由上到下写飞鸟游鱼,用动感十足的画面与上下文的静态美景相映衬,富于趣味。渲染出一种喜悦的氛围。)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篇10

  《岳阳楼记》教案

  青云中学     方向主

  教学目标 :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疏通文句,并尝试背诵课文。

  2、识记文言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3、能找出过渡性的词句,体会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

  2、体会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过程 :

  一、检查预习

  多媒体出示词句练习。

  a.解释词义:

  (1)乃重修岳阳楼         (2)属予作文以记之    (3)予观夫巴陵胜状   

  (4)此则后阳楼之大观也 (5)前人之述备矣(6)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7)若夫霪雨霏霏     (8)薄暮冥冥    (9)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10)至若春和景明     (11)而或长烟一空    (12)宠辱偕忘

  (13)或异二者之为      (14)是进亦忧,退亦忧

  b.翻译:

  (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微斯人,吾谁与归?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二、精心导入  

  1、以赏析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导入  课文。

  2、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三、解难答疑

  1、学生集体朗读课文。

  2、请学生说说预习感受。

  3、学生质疑,小组讨论后,教师点拨明确。

  4、学生自由朗读刚才自己有疑难的语句,进一步疏通句意。

  四、研读分析

  本文做到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的高度融合,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1、请同学们找出对应的语段或语句。

  2、第一节的“谪守”与第二节的哪个词对应?他们被“谪”后的心情会怎样?

  [明确]“谪守”与“迁客”对应。

  3、第二节中有一个过渡句,自然地引出下文对“迁客”之“情”的描写,请找出来,读一读。

  [明确]过渡句:“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4、“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有“异”,那么究竟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会有不同呢?

  [明确]“物”“异”而“情”“异”:阴冷险恶——悲;春光明媚——喜。

  5、“古仁人”的“览物之情”又怎样呢?他们是怎样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呢?那么,他们以什么为“喜”,又以什么为“忧”呢?

  [明确]“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们以“天下”为“忧”,以“天下”为“乐”。

  6、作者把“迁客骚人”与“古仁人”作比,其用意是什么?

  [明确]既是自勉,更是劝慰友人。

  7、另外,本文能做到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的高度融合,还得益于几个关键性词语的恰当地配合使用,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

  [明确] “观夫——然则——若夫——则有……者矣——至若——则有 ……者矣——嗟夫——然则——噫”这些标志性词语的运用,使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一气呵成,浑然一体。

  教师小结:全文先以叙事带出写景,然后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最后由情抒议,点明全文主旨。做到了情、景、议的高度融合。

  板书(多媒体显示)

  迁客骚人       谪        古 仁 人

  以“阴”悲,以“晴”喜       “览物之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即景抒情)                               (由情入议)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学生自由朗读一遍课文,进一步体会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特点。

  五、尝试背诵全文

  1、教师指导背诵:

  a.全文结构:叙事——写景——即景生情——议论抒怀

  b.抓住关键词句:

  谪守——观夫——然则——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则有……者矣——至若——则有 ……者矣——嗟夫——然则——噫

  2、学生尝试背诵

  六、教师小结:

  同学们,《岳阳楼记》这篇文章,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赏析,去探究,比如还有文中的对偶句,凝练优美的四字句等等,千古流传,脍炙人口,常读常新。阅读这样的文章,会旷达我们的心胸,照亮我们的灵魂。

  七、布置作业 :1、熟练地背诵全文。

  2、仿照课文3、4两段,写一段100字左右的即景抒情的文章(可以尝试用文言文创作)。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篇11

  课题 岳阳楼记 课时安排 两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范仲淹的生平,识记重要信息。2、熟读成诵,熟练翻译课文,识记文言词汇3、理清文章思路,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怀,培养博大的胸怀和伟大的抱负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范仲淹的生平,识记重要信息。

  2、流畅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熟练翻译课文(前三段),识记文言词汇。

  预习检测

  1、范仲淹,字      ,苏州吴县人,北宋     家、     家、     家。死后谥“文正”,世称范文正公,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2、注意以下加点字的读音

  范仲淹    谪守    属予作文以寄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    浩浩汤汤    若夫淫雨霏霏 阴风怒号    浊浪排空    日星隐曜    樯倾楫摧    薄暮冥冥     忧谗畏讥    一碧万顷岸芷汀兰      宠辱偕忘      嗟夫

  3、朗读训练 

  老师范读 学生仿读 齐读

  整体感知

  1、翻译课文前三段,学生根据课下注释以段为单位翻译课文,标记难点和重点词语向组长或老师询问;老师巡视,帮助解答疑难。

  2、自主翻译后,学生课堂串译。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总结交流强调本段的重点词语。

  当堂训练

  1、解释画线字词越明年    乃重修岳阳楼    予观夫巴陵胜状    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迁客    骚人   连月不开   浊浪排空   日星隐曜    山岳潜形    薄暮冥冥 

  2、翻译下列句子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增其旧制 属予作文以寄之           朝晖夕阴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              至若春和景明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翻译第四、五、六段,识记重点词语。

  2、了解内容,理清思路,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怀,培养博大的胸怀和伟大的抱负。

  整体感知

  1、翻译课文后三段①学生根据课下注释以段为单位翻译课文,标记难点和重点词语向组长或老师询问;老师巡视,帮助解答疑难。

  ②自主翻译后,学生课堂串译。

  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总结交流强调本段的重点词语。

  2、文并非单纯的写山水楼观的狭境,而是融自然、感情、理想于一文,你能不能抓住表达方式的变化来理清文章的思路?

  探究文本

  1、解本文的写作意图参考资料:据史料记载,北宋庆历六年(1046),滕子京函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作记,特附上一幅《洞庭晚秋图》,并说:“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滕子京与范仲淹为同榜进士,两人交谊颇厚。滕子京是被诬陷擅自动用官钱而被贬的,他到岳州后,“愤郁颇见辞色”,情绪极为低落,此时,范仲淹应邀写下了这篇传诵千古的《岳阳楼记》。如果你是滕子京,你能从中明白老朋友的良苦用心吗,你明白了什么?

  2、第五段是全篇的重心,表现了范仲淹怎样的思想情怀?

  课堂升华

  范仲淹幼年丧父,生活贫苦,却刻苦读书,少有大志。据《宋史》记载,他从小就立下“不能利泽生民,非丈夫平生之志”的誓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自幼的心语,“先忧后乐”的思想源于孟子的“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范仲淹发展了这一思想,就是要超越个人的忧乐,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补救时弊,积极进取。为此,他不为外物所动,不论社会环境顺遂艰难,都不能动摇心中的信念。同学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风华正茂的你们读了这篇文章,有什么感想,请写下来。

  当堂训练

  1、解释画线字词

  波澜不惊    沙鸥翔集    锦鳞游泳    宠辱偕忘     把酒临风    此乐何极    是进亦忧

  2、翻译句子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以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微斯人,吾谁与归?

  教(学)后记: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篇12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以”、“则”等虚词和“然则”、“得无”的用法。

  2.理解本文写景抒情、对比出旨的特点。

  3.领会文中警句的思想光彩。

  二、难点、重点分析

  《岳阳楼记》难句解析:

  ①越明年,|②政通||③人和,|4百废具兴。

  分析:(1)这句的基本结构是时间修饰复句。正句部分又是并列复句。

  (2)“越明年”历来有两种解释:一、“越”作“逾”讲,作“渡过”讲,这是《说文》的本义;《广雅·释估》也说“越,渡也。”二、“越”作“及”讲,这是王引之《经传释词》的说法。王引之说,“越,犹‘及’也,《书·召浩》:‘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王氏举了《尚书》两个例子,《尚书》“越六日乙未”这种类型的结构共十二个,都作“到”、“及”讲。看起来两种说法似乎都能言之成理。但是根据《岳州府志》“职方考”的《宗谅求记》,的“去秋以得罪守兹郡”和“明年春……增其旧制”等材料来看,膛子京确实是从庆历六年开始修岳阳楼的,应当以第一种说法为妥。

  译文:“过了明年,政事顺利,上下和睦,一切废弃了的事儿都兴办起来啦。”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分析:“得无……乎?”有人认为有三种解释:一、用反问语气强调肯定谓语所表达的意思;二、相当于“大概”,也是肯定谓语;三、向否定事实方向推测,相当于“该不会……吧”。第一说似嫌烦琐,而且“得无”是两个词,不是一个词。异,不同。无,没有。得,能够。乎,吗,在是非问句后面的语气助词。能够没有不同吗?否定之否定之否定,亦即三重否定,这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一个强有力的发问,即“能同乎?”下文“霪雨霏霏……感极而悲”是一种心情;“春和景明……其喜洋洋”是又一种心情,具体地说明了“不能同也”。又,“日饮食得无衰乎?”(《触菩说赵太后》)等于“平时饮食能够不衰退吗?”“妾得无随坐乎?”(《史记·廉颇商相如列传》)等于:“我能够不株连受罪吗?”跟“得无”相同的是“得不”、“得非”、“得毋”、“能不”、“能无”、“能勿”。袁仁林《虚字说》:“俱反问辞,见其不能也。”再看以下推断:异(不同)——无异(同)——得无异乎(得同乎)——不相同也。“不相同也”是朴素的直陈,“得无异乎?”是委婉的发问,具有精湛的修辞技巧。

  3.至若①春和||②景明,|③波澜不惊……

  分析:《课文》没有给“至若”作注。《历代散文选》的注释是:“至若春和景明——像那风和日丽的春天。若,像。”按:这里把“至”跟“若”分拆为两个词,而且把“若”解释为“像”,恐属未当。“至若”是单纯的连词,词根是“至”,“若”则是一个词缀,没有意思。古人用“至”等于“至若”的如:“今也玩好变之,外物引之。引之而往,故曰拔。至圣人不然……”(《韩非子·解老篇》)“至若”又等于“至如”、“至于”,例如:“虽为侠,而逢巡有退让君子之风。至若北道姚氏……南阳赵调之徒,此盗跄居民间者耳。”(《史记·游侠列传》)“元,凯既登,巢,许获逸。至于今日,所谓道之云亡,邦国珍瘁。”(《晋书·贺循传》)“如”和“于”跟“若”一样,也只能是词缀。(请参阅《现代汉语虚词的构成方式》,见《语文知识》1957年第6期。)论述某种情况或某件事情的时候,把话题转到跟论述有关的其他方面去而又略带假设因素的,就用“至”、“至若”、“至如”“至于”。本句上文说的是“霪雨霏霏,连月不开……”这里讲到另一种境界,就用“至若”来连接。

  译文:“至若到了春气暖和,阳光明媚的时候,波澜不起……”

  4.①沙鸥翔集,|②锦鳞游泳。

  分析:(1)这是一个对偶句。“锦鳞”特指美丽的鱼。

  (2)“翔”跟“集”是一对反义词,“游”跟“泳”也有反义因素。“游”的本字是“厅,《说文》:“浮行水上也。”“泳”,《说文》:“潜行水中也。”

  译文:“沙鸥或者齐飞,或者群集,鱼儿有时浮出,有时潜入。”

  5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

  分析:(1)“而或”其实是两个词,“而”表顺接;“或”作“有时”讲,相同的用法如:“仆常痛诗道崩坏,忽忽愤发,或食餟脯……”(白居易《与元九书》)

  (2)“一空”、“千里”都是数量词组作谓语,“长烟”、“皑月”都是偏正词组作主语,“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是一个工整的对偶句。

  (3)“浮光跃金,静影沉壁”,也是对偶句,各又隐含着一个比喻,就是“浮光如跃金,静影似沉壁”,“跃”,不只是“闪动”,更有跃出水面的意思。一阵风吹来,微波涌起,峰尖在日光照耀下像是跳荡着的黄金。上句写水上之景,下句写水下之影。或说“浮光跃金”,从意思、从工整的对偶上看,应当接“沉影静壁”,“静影沉壁”实在是错综形式。

  译文:“有时弥漫的炊烟完全消散,皎洁的月色笼罩千里。浮动的月光,把微波变成跳跃的黄金,静溢的影子,如同沉浸的白玉。”如果是“沉影静壁”,译文或可也是对偶句。

  6①居庙堂之高|②则忧其民。

  分析:(l)假设复句。主语“古仁人”都因承前省。

  (2)“庙堂”,一般的解释是,“庙”,宗庙;“堂”,殿堂;“庙堂”指“朝廷”。有人认为“唐宋时期的‘庙堂’决非‘朝廷’的意思”,“是指宰相副宰相议事的地方,因此用来作宰相、副相的代称,既可以代其位,又可以代其人。”(《中国语文》1983年第1期第60页)。我看“居庙堂之高”可以说成“处在宰相或副相这样的高位”;但也不一定,“古仁人”的官职低于“宰相”或“副相”的也可以说是“居庙堂之高”。又如“庙堂之议,非草茅所当言也。”(《汉书·梅福传》)这“庙堂”是指高官乃至皇帝,不一定只是“宰相”或“副相”。至于“居庙堂之高”,完全可以解成“处在朝廷的高位”,包括做皇帝在内。

  译文:“处在朝廷的高位,就关怀他的百姓。”

  7①“先天下之忧而忧,②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分析:“先”、“后”都是形容词。拙著《文言难句例解》卷一的第134页说“先”、“后”的后面省去了介词“于”。又如:“先吴寿梦之鼎。”(《左传·襄公十九年》)“先”的后面也省略了“于”,这句意思是“在吴王寿梦所铸用的鼎前面”。现在说,“先”、“后”是形容词增加在动用法,“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就是“在天下之忧先”、“在天下之乐后”。又如“窈窕艳城郭”(《孔雀东南飞》),“艳”也是形容词增加在动用法。“而”,可以译成“就”,后一个“而”用来表示迟,可以译成“才”。两个分句都是连动式,前一个谓语是方式,后一个谓语是行动,方式跟行动之间用“而”字来连接,是用“而”字来划分界限。一说“先天下之忧而忧”是“先天下之忧而后己忧”,陷于随意增字解句,这并不足取。

  译文:“在天下人忧愁的前面忧愁,在天下人快乐的后面快乐。”

  8.①微斯人,|②吾谁与归?

  分析:《文言文的语言分析》(张拱贵、黄岳洲著)说“谁与归”就是“与谁归”,把“与”看成介词,这是根据一般的通常解释。这里“与”跟“归”都是动词,作“结交”或“称许”讲,《广雅·释估》:“与,许也。”《论语·微子》:“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与”跟“归”两个及物动词同时管一个前置的宾语“谁”。这样,“吾谁与归”就得译成“我称许谁,归宿到谁(的寓居)的地方去呢?”“与”的相同用法又例如:“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战国策·齐策》)但是,语言是发展的,词性也在发展,“与”的产生介词的用法至少是在西汉,《史记·淮阴侯列传》:“足下与项王有故,何不反汉,与楚连和?”第二个“与”是介词,《岳阳楼记》是宋人作品,把“与”解成介词应该是可取的。又,《文选》张华《杂诗》之二:“佳人不在兹,取此欲谁与?”“与”也是动词,作“给与”讲。

  三、教学过程 设计。

  (一)作者介绍,解题。

  同学们预习了《岳阳楼记》(板书),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古代散文,作者是范仲淹(板书)。范仲淹,字希文,北宋中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幼年时代家境贫寒,在母亲教育下,发愤读书并怀有大志。公元1015年考取进土。后来曾经镇守西北边疆,抵抗西夏,使西夏不敢进犯。1043年任参知政事,任职期间,敢于直言,实行有一定进步意义的政治改革,不幸遭到排斥被贬到邓州任太守。《岳阳楼记》便是他在邓州任上应好友滕子京所请而作。作者一生的诗文收集在《范文正公集》里。

  滕子京与范仲淹同榜考中进士,两人的友谊是从这时候开始的。滕子京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由于范仲淹的举荐,滕子京先知径州,后知庆州。庆州任上,被人诬告擅自动用官钱十六万贯,终于被贬谪守岳州,心里很有些愤慨。

  范仲淹很担心他惹出祸来,想找机会劝他,恰好赶上他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作记。范仲淹就借题发挥,写出自己理想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勉励滕子京学习古代有修养的人,不计较个人眼前的得失,要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当时范仲淹的处境同滕子京一样,写此文是劝友也是自勉。

  (二)检查预习情况。

  出示小黑板、;指名学生给下列字注音:

  谪(zhé)  属(同“嘱”zhǔ)   霪(yín) 霏(fēi)  樯(qiāng)   楫(jí) 冥(míng)  谗(chán)   偕(xié) 

  (三)研习新课。

  教读第1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1.要重点理解的词句。

  越明年——课本注解为“到了第二年”(即庆历五年),而据《岳州府志》载《宗谅求记书》,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在庆历六年。所以这句中的“越”还是按它的本来意义作“过”讲为妥,“越明年”就是“过了第二年”,当进入了第三年讲(庆历六年)。

  谪——封建社会官吏的降职或远调,也指把有罪的人遣戍远方,如“发阎左逾(同“谪”)戍渔阳九百人”。

  属——同“嘱”,通假字,“属予作文以记之”点明写作本文的缘由。

  2.思考与讨论

  首句中“谪”字点明了滕子京当时的处境。滕被谪以后心清不好,准备修好岳阳楼后“凭栏不恸数场”。可作者偏偏在文章的一开头就点出这个“谪”字,这不是存心触痛老朋友吗?试联系整篇文章的意思想一想,作者这样写是否别有深意?

  引导要点:从这个“谪”字看,滕子京正是一位如下文所说的“迁客骚人”,作者一开头就点明滕的处境,其实暗暗包含着对老朋友的劝勉:你虽然身处逆境,但希望不要像一般的迁客骚人那样为个人的遭遇而悲叹,应该像“古仁人”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同时,作者自己在庆历五年也遭贬谪,这样写也暗寓与老朋友同处逆境、自勉勉人之意。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用意是很深的。《岳阳楼记》所以传诵千古,主要原因就在于它不是泛泛的记事写景之作,而是一篇有所寄托、立意高远的好文章。

  教读第2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1.要着重理解的词句。

  夫——本文中几个“夫”都念fú(观夫、若夫、嗟夫)前两个“夫”有指示作用,相当于“那”;“嗟夫”,感叹声,亦作“嗟乎”。

  然则——顺接连词。注意不要跟转折连词“然而”搞混。“然则”在这句中有承上连下的作用:(既然)洞庭湖是这样(气象万千),它北通巫峡,南到潇湘,降职外调的官吏和忧然失志的诗人大多会合在这里,那么他们看到这景色后产生的感情,能不因景色的变化而不同吗?《教学参考书》把这句中的“然则”译为“然而”,不符合上下句间因果相承的关系,值得商榷。

  骚人——课本注解:诗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世也称诗人为骚人。但在某种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两者不能对换,如本文“迁客骚人”若换成“迁客诗人”就不恰当。因为《离骚》的作者屈原是一个遭到贬逐的诗人,所以“骚人”比“诗人”有时还多一层“恍然失志”的意思,本文中“骚人”与“迁客”相配比较合适。

  得无异乎——“得无”本是一个表示测度的语气副词(如“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但本句中“得”、“无”是两个词,相当于现在说的“能不”。以洁问语气表达肯定的意思。

  2.思考与讨论。

  (l)这一段写“岳阳楼之大观”,虽然概括,却写得富于形象,气魄宏大。仔细体味,作者是用了哪些词语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引导要点:作者善于选取形象化的词语绘声绘形。如: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用一“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用一“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有气势磅礴之感。“衔”、“吞”字连用,更使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又加强了气势,而且四字都是水旁,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气象万千——连用两个数词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快,极有声势。此外如“横无际涯”的“横”,与“广”近义,但作者用“横”而不用“广”,因“横”字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朝晖夕阴”的“晖”换成“晴”字,义通顺,但作者用“晖”而不用“晴”字,因为“晖”字具体,容易使读者联想到洞庭湖上“春和景明”的景象。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炼字的功力。

  (2)本节中有些句子有前后照应的关系,有些句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它们找出来说明它们的关系或作用。

  引导要点:“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为下两段分别写洞庭湖上“霆雨罪罪”和“春和景明”的景象伏线。“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既承接上文写景的句子,又引出下面两段文字,其中“情”“异”,是关键词,是全篇抒情、议论的基础,行文前顾后盼,文理绵密。

  讲读第3、4段。

  1.指明同学读第3段课文并口译,教师作必要解释:

  “若夫……猿啼”句。霪雨:即淫雨。淫,过多,过甚的意思。霪雨解作连绵的雨。阴风:阴冷的风。怒号(háo):大声的号叫。形容风势大,发出很响的声音。岳:高大的山。山岳,泛指洞庭湖周围大大小小的山。啸:野兽拖长声音的叫,它与“啼”是同义词。老虎叫用“啸”;猴子叫用“啼”,也可以用鸣;鸡叫可以用“啼”,也可以用“鸣”;狗叫可以用“叫”,也可以用“吠”。注意这组同义词,可以逐步培养用词准确的能力。

  “登斯楼也……悲者矣”句。斯:此,这。去:离开。国:国都,这里指朝廷。萧然:萧条,冷落的样子。感极:感慨到极点。有……者:有……的心清。者:代“览物之情”的情。“去国怀乡……感极而悲者”是“有”的宾语。

  2.学生齐读第3段。

  3.指名同学读第4段课文并口译,教师作必要的解释:“至若……郁郁青青”句。春和景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锦鳞:锦,本指有色彩花纹的丝织品,引申为色彩鲜明、华丽,好看的意思。锦鳞,这里指代好看的鱼。这种以部分代替全体的修辞手法。叫做“借代”,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写法。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诗)中的以“帆”代船。汀:水中的小陆地,也叫洲。“岸芒汀兰”是互文,意思是岸上和小洲上的兰花。青青:“即“青青”,草很茂盛的样子。

  “而或……喜洋洋者矣”句。而或:或者,有时。皓(hào)月:洁白的月光。心旷神恰:心胸开朗,精神愉快。洋洋:快乐的样子。

  4.学生齐读第4段。

  5讲析第3、4段。

  以上两段合在一起是文章的第三部分。

  问: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和上文有什么联系。

  这一段描写了洞庭湖景色阴晴的变化以及迁客骚人登楼时不同的心清。这段内容紧扣上段概述洞庭湖“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和“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意思加以发挥,分段来写:

  先写了风雨天气中洞庭湖上萧条凄凉的景象,作者选用了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描绘:连绵阴雨的天气、令人胆寒的风声、恐怖的浊浪、天色昏暗、交通阻绝,这是写的白天。夜间却是经常听到虎啸猿啼,等等,凄凉的气氛更加浓重了。(《三峡》就曾经引用民歌词“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以“猿呜”烘托悲凉凄清的气氛。)这样的景物,很自然地引出了迁客骚人远离京都,怀念故土的失意忧虑的悲苦情感。这一段写了物悲则己悲的思想感情,是照应上文“异”字的一个方面。

  其次,写洞庭湖晴朗天气的明媚景象。这一段采用与上一段对照的写法。“至若”以下写昼景,“而或”以下写夜景。写白天,写天写水,写天水相连的晴明;写沙鸥,写游鱼,更增添自由闲适的气氛;又写兰芒,生机勃勃,有色有香。写夜间,再次写天写水,有动有静,此时不再有恐怖凄凉的虎啸猿啼,却有悠扬动听的渔歌飘荡在湖面夜空。这样的景物怎能不令人陶醉其中?写了这样的景物,就很自然地引出迁客骚人此时的喜悦之情。这一段写了物喜己喜的思想感情,是照应上文“异”字的又一方面。

  6分别指名朗读第2、3、4段,体会景物描写的层次和作用。

  教读第5段。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1.要重点理解的词句。

  “先天下……乎”——这是一个略带测度语气的肯定句。

  注意:“其”在这里是代词,不是表示推测的副词。这一句是作者代古仁人回答。“然则何时而乐耶?”用“……乎”这样测度的语气,显得委婉而得体。

  2.思考与讨论。

  这一段是学习的难点所在,教读应着重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可层层启发,设问:

  (1)本文前四段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概况,记了登搂所见的不同的“景”以及由景而生的不同的“情”。作为一篇“记”,写了这些也够了,但作者的本意却不在写景抒情,而在于由此引出一番振聋发聩的讨论来。本段以“嗟夫”提起下文,笔锋突转,提出了一个“古仁人之心”来,并且指出“古仁人之心”与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从这里开始看作者是怎样逐步深入地阐发他的思想的。请想一想: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

  提出: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触化而发生变化;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这样看来,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那么跟什么有关系呢?

  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是忧“民”,便是忧“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来;他们“进亦忧,退亦忧”,可见他们的“忧”跟个人的进退、荣辱都没有关系。他们是为民生疾苦而忧心忡忡。

  (3)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

  在天下人感到快乐后古仁人才会快乐。可见他们的或忧或乐完全是随天下人的或忧或乐而转移的。这就是作者所认为的“古仁人之心”。

  (4)这种“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实际也许并不存在。联系第一课时介绍的有关作者的资料,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议论这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人物。

  提示: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常说“土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理想,从他力主革除弊政、做官勤政爱民的行为看,确实不是徒托空言。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提出这种理想化的人物来,正是为了“假托古人,自写怀抱”,表明自己本来就不为个人的进退、荣辱而悲喜,虽遭贬谪,但忧国忧民之心决不改变,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最后一句自明志向,以问句的形式表达,自励励人,委婉含蓄。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篇13

  [学习任务]美美地听,美美地评,美美地读(板书)

  [听读]——聆听心声(板书)

  (范读)请跟随老师作一次洞庭之游,去感受南国那万顷碧波的阴晴明暗,去聆听作者那先忧后乐的拳拳心语。

  [评读]——畅谈启示(板书)

  孩子们,听了老师的朗诵,你的心情怎么样?老师在朗诵的处理上哪些地方给了你启示?

  例:我似乎见到了范先生站在舞台上,慷慨悲歌,长衫飘飘。读范先生的文章,我的心中沉甸甸的,但又是回肠荡气的。我的心啊时而在波谷,时而在峰顶,真是经历了万水千山啊!在朗读之中,我的心灵登上了壮丽的岳阳楼,渐登渐高……

  ——第一段为什么用平淡的说话的口吻来读?

  每一段文字老师的处理都不一样,情感的轻重缓急和语气的抑扬顿挫有着丰富的变化。开头第一段完全是用平淡的说话的口吻来读,这样就为后来情感高潮的到来蓄了势。(你来读一读)

  ——“感极而悲者矣”和“其喜洋洋者矣”的朗读处理有什么不同?

  “感极而悲者矣”读的是降调,而“其喜洋洋者矣”读的是升调。这一升一降加上恰如其分的拖音,才能准确表现出悲与喜的情绪。(你来读一读)

  ——两个“登斯楼也”,老师的朗读处理有什么不同?

  第一个“登斯楼也”读得异常缓慢,读出了步履的沉重和迟疑,读出了“忧馋畏讥,感极而悲”的沉痛。而第二个“登斯楼也”读得明快欢乐,读出了步履的轻盈、舒展,读出了“宠辱偕忘,其喜洋洋”的乐观、自得。(你来读一读)

  ——本来结尾只有一个“吾谁与归”,但老师读了两次,这是为什么?

  第一次读得语调很轻但语气很沉痛,而第二次却读得高亢悲壮。第一次轻读,是沉思的范仲淹在寻寻觅觅喃喃自语叩问心灵。而第二次却是激愤的范仲淹在问天问地,在茫茫宇宙之中寻找自己的志同道合者。(你来读一读)

  ——怎样处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的朗读?

  老师的处理,“先天下之忧而忧”读得气壮山河,而“后天下之乐而乐”却越读越轻,渐至无声。这样读正可以读出范仲淹的喜忧价值取向——他忧得多而乐得少,他的生命中以忧为主。

  这句话本质上应该是一个互文句,前后两句相互作用,应该没有孰重孰轻。并不能说“后天下之乐”就是比“先天下之忧”轻松容易。

  导读——读书切戒在匆忙,涵咏功夫兴味长

  平—扬—降—升—沉

  第1段,要读得庄重雅正。

  第2段,要读得激昂慷慨。读出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的气势;“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壮阔;“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之大观。

  第3段,要读得悲凉、凄楚。读出“去国怀乡”之慨、“忧谗畏讥”之惧、“感极而悲”之情。

  第4段,要读得高亢嘹亮,明快有力。读出“宠辱偕忘”的释然超脱和“把酒临风”的挥洒自如。

  第5段,要读得悲凉慷慨。“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要读得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试读]——读出理解(板书)

  来,让咱们找出最喜欢的段落或者句子,用我们自己的声音来展示岳阳楼记的理解。

  [创读]——才艺展示(板书)

  朗诵本就是一项创造性极强的活动,老师有自己的处理,同学们也肯定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我们自己的设计和处理。来,让咱们找出最喜欢的段落或者句子设计朗诵,展示才华。(例:《乡愁》)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感极而悲者矣。

  轮读

  [演读]——倾情演绎(板书)

  孩子们,刚才是我们的个人和小组朗读智慧和才艺的展示,现在,让我们用集体的力量来共同演绎《岳阳楼记的美。(分工)全体起立!来,让我们听听历史的回音!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目标:

  1、学会自读浅近文言文,体会本文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品味文章的语言,体味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了解古代政治家的忧国忧民情怀。   

  教学步骤:

  一、导入 :  

  1、简介文体:

  记,是古代一种文体,(学生回答已学过的“记”)一般指作者对现实生活中  

  的某物或某事有所感受,然后记下来的一种文体。因此,它可以写景状物如《小  

  石潭记》《核舟记》,也可以叙事如《桃花源记》,也可以将写景状物与议论抒情  

  结合起来就像《岳阳楼记》。   

  2、简介作者和他的好友滕子京的状况及本文写作的背景:

  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公,北宋中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幼  

  年时代家境贫寒,在母亲教育下,发奋读书并怀有大志。公元10XX年考取进士。  

  后来曾经镇守西北边疆,抵抗西夏,使西夏不敢进犯。1043年任参知政事,任  

  职期间,敢于直言,实行有一定进步意义的政治改革,不幸遭到排斥被贬到邓州  

  任太守。《岳阳楼记》便是他在邓州任上应好友滕子京所请而作。作者一生的诗  

  文收集在《范文正公集》里。 

  滕子京与范仲淹是同榜进士。滕子京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遭到保守势力的  

  反对。后被贬谪守岳州,心里很有些愤慨。范仲淹很担心他惹出祸来,想找机  

  会劝他,恰好赶上他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作记。范仲淹就借题发挥,写出自己  

  理想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勉励滕子京学习古代有修养的人,不计较个人眼前的得  

  失,要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当时范仲淹的处境同滕子  

  一样,写此文是劝友也是自勉。   

  二、整体感知:  

  1、通假字

  百废具兴:具,同“俱”,全,都。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咐。    

  2、一词多义   

  (1)或: 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

  (2)居: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在。 

  面山而居:居住。

  (3)通: 政通人和:顺利。 

  初极狭,才通人:通过。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

  北通巫峡:通达。

  中通外直:贯通。

  (4)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探求。

  不求闻达于诸侯:谋求。

  (5)属: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咐。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3、句式:

  (1)判断句: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倒装句: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多会于此;

  吾谁与归?

  三、合作探究

  1、文章的结构层次为:

  第一部分(1段):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 

  第二部分(2-4段):文章主体。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第1层(2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第2层(3、4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部分(5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2、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3:第2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用“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4、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a、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 

  b、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c、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5、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 

  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6、第3段的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极力渲染“悲”的气氛。因己而悲。 

  7、第4段的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极力渲染“喜”的气氛,因物而喜。 

  8、 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9、“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0、“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

  11、“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劝之意。

  12、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13、文章最后一段是怎样推出这个警句的? 

  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设问方式逐层推进,最后才点出警句。先用比较方式设问,以“不以物喜……则忧其君”,阐明“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显示了“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何时而乐”,使文章又推进一层。设问后而警句出现,给人印象极深。 

  四、小结:

  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劝勉友人。文章先由叙事入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感受。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篇15

  教学目标 :

  正确理解名言警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含义;欣赏本文的立意美、语言美、结构美;朗读并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同“教学目标 ”前两项。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

  课前布置学习预习:(一)泛读课文及阅读提示与全部注释。(二)阅读背诵杜甫《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第一课时;

  (一)导入  。

  板书岳阳楼上的一副对联:

  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

  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问:范希文是谁?“后乐先忧”是什么意思?以此引出本课。

  (二)阅读理解。

  1.学生试读课文(亦可教师范读)。

  2.正音:

  谪守    霪雨    樯倾楫摧薄暮冥冥    忧谗畏讥    岸芷汀兰  宠辱偕忘     浩浩汤汤    阴风怒号   嗟夫

  3.学生提问。

  4.师生讨论,释疑。

  5.学生朗读课文。

  6.指导学生逐段阅读以至熟读全文。

  7.限时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学生朗读或背诵。

  (二)学生质疑。

  (三)教师归纳几个基本问题,展开讨论,释疑。

  1.怎样理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刻含义?

  2.上述警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它与文章中各段具体内容是如何联系的?

  3.本文的结构和语言有何特色?

  (四)比较分析。

  问:本文与杜甫诗《登岳阳楼》都是以岳阳楼为题材的,它们的内容、结构有何异同?

  提示:两篇都写了岳阳楼周围的景色,也都用了借景抒怀的方法。两篇的开头都交代写作原因:《登》是慕名登临而作,《记》是应约有感而发。两篇中间都是写景。《登》:“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气魄宏大,意境广阔。《记》中的“衔远山,吞长江”也有着同样的气势。不过《记》在写阴雨、睛明景色时,情景相生;而《登》诗三联写自身经历“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与次联写景没有直接联系,两篇最后都抒怀,但《记》是在与前文的“悲”“喜”之情对比中提出了“先忧后乐”的主张,显示了作者志趣的高远;《登》诗是由自己的遭遇联想到吐蕃入境,边境不宁,百姓遭战乱而流离。“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同样于“忧时伤乱”中见其忧乐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所以,可以说范仲淹与杜甫这两位不同时代的人,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诗、文),大致相同的结构(述因——写景——抒怀),写同一对象(岳阳楼),表达了大致相同的思想境界(与民同忧乐)。

  (五)指导学生自己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写作特点。

  (六)检查背诵全文。 

  (《语文教学之友》)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篇16

  范仲淹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感受整句散句结合的表达效果,体会本文紧扣特征铺陈写景的方法。

  2.学习本文由景而议,将记事、写景、抒情、议论融于一体的写作方法。

  3.正确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增强社会责任感。

  【重点难点】1.重点:紧扣特征铺陈写景、由景而议的写作方法。2.难点:正确理解“先忧后乐”思想,增强社会责任感。【相关提示】1.本文选自《范文正公集》。“记”是古代散文的一种,叙事状物写景的成分居多,目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操和抱负,阐述自己对事物的看法。2.范仲淹,字希文.苏州人,宋朝文学家。 【正音正字】谥shì 谪zhé 霪yín 属zhǔ 汤shāng 樯qiáng 楫jí 芷zhǐ 汀tīng【词语积累】守,做州郡的长官。作动词。      (予)观:集中目力看。会:聚集。              览物之情:观览景物而触发的感情。霪:淫,过多、过甚。         去国:离开国都。国,这里暗指朝廷。感极:感慨到极点。          而或:或者、有时。锦鳞:指好看的鱼。借代手法。     岸芷汀兰:互文辞格。百废:百,泛指数量很多;废,作名词,指荒废的事业。贤:本是形容词,这里作名词,指有才德的人,这里指名人。以记之:以,连词,表示目的,来。之,代词,指“重修岳阳楼”这件事。得无…乎:固定句式,表示推测语气,相当于“能不…吗?”有…者:有…的心情。者,代“览物之情”的情。“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是“有”的宾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互文辞格。物,外物,指客观环境。庙堂之高:高高之庙堂,定语后置句式。之,定语的标志。进、退:仕进、隐退,即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先天下之忧而忧:之,助词,用在主语谓语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初学课文】1.默读课文,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内容。2.圈划出写景、抒情的句子3.本文记了什么事?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发了什么议论?它们关系如何?( 叙事很简,是写“记”的缘由;所写景物是作者想象出来的,刻意描写远眺的洞庭湖景色,引发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对照古仁人,作者否定了“迁客骚人”注重个人得失荣辱的情怀,借此表达自己的理想,含蓄地规劝滕子京。文中,抒情融于其它表达方式中。 )4.如何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课外作业】1.完成“学习建议”。2.按要求,逐句翻译全文(注意“一词多义”现象)。3.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范仲淹的生平及其思想感情。第二课时【朗读课文】【串讲课文】原文: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翻译: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巴陵郡做长官。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盛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来的规模,在上面镌刻唐代名家、现代作者的诗歌赋文。嘱咐我写文章来记叙这件事。原文: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翻译:我看巴陵的好景色,就在洞庭湖。包含远山,鲸吞长江,浩浩荡荡,宽阔无边;早晚阴晴各不相同,变化万千。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既然)这样,那么北面直通巫山、三峡,南面直到潇水、湘水,降职远调的人、诗人,大多在这里会集,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原文: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翻译:像那阴雨连绵繁密,几月不放晴;阴风怒吼,混浊的浪涛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了光辉,山岳隐没了形迹;商人旅客无法出行,桅杆倒下,船桨断折;傍晚天色昏暗,老虎咆哮猿猴哀啼。登上这个楼,就有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别人讥讽、极目远望一片萧条、万分感慨悲伤的心情。原文: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干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翻译:至于春和日丽,波澜平静,上下天色湖光相接,—片碧绿广阔无际。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在树上,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和小洲的小草、兰花,颜色青翠,香气很浓。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明月一泻千里,浮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浸在湖底的圆形玉,渔人的歌声此起彼伏,这种乐趣哪有穷尽。登上这个楼,就有忘却一切荣耀和屈辱、迎着清风端酒畅饮、高兴到极点的心情。原文: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翻译:唉!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上面说的)两种心情,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他们)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喜或悲;身处高高的朝廷就为平民百姓忧虑,退居远远的江湖就为君主担忧。这样进朝廷做宫也担忧,隐居江湖也担忧。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啊!没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原文:时六年九月十五日。翻译: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第三课时【朗读课文】【课文简析】全文包括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叙述写记缘由,透露政治情绪。这是全文的引子。“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点明了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和重修岳阳楼的时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很有份量,既赞扬了滕子京的政绩,又表明是在百废具兴的前提下,才重修岳阳楼的。滕子京到任第二年,就使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说明他是有能力、为百姓的好官;联系他的“谪守”,含蓄地透露出内心的不平,以及对保守派政治集团的不满。“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概括重修时的盛况。“属予作文以记之”:说明写作《岳阳楼记》的缘由。这些简明的叙述,实际上已经透露了全文的主旨。作者对滕子京在贬谪生活中积极治理政务,做到“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是极为赞赏的。下面的写景、议论都围绕如何对待贬谪展开。第二部分(第2-4段),描绘两种景物,归纳不同情感。这个部分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第2段)总写洞庭湖的景象,并提出迁客骚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湖”:暗中切“岳阳楼”三字,是这个部分的总领句。接着写洞庭湖远景。“衔远山,吞长江”:两个动词写出洞庭湖包含远处山峦、鲸吞奔腾江流的雄伟气势。“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从空间角度写出湖面广阔浩淼、一望无际的壮阔境界。“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从时间角度写出洞庭湖早晚、阴晴千变万化的多采姿色。“前人之述备矣”:照应上一段的“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表明自己无需再写,暂时结住写景,构成文章的一大跌宕。“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然则”兼有承接和推进之意,从描写岳阳楼的景象,转折到描述岳阳楼的地理位置,表明岳阳楼地处交通要道,自然引出“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一反问句,肯定“异”,自然引出下文两种景物、两种心情的描写,也为全文结尾的议论张本。第二层(第3、4段)分写迁客骚人“览物之情”因景而“异”。这一层包含两个排比段,全用见景生情的写法,一阴一晴,一悲一喜,形成鲜明对照。前一段,描写迁客骚人面对险恶景象而忧伤悲哀的感情。“若夫”引出一个阴冷画面。“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描写雨季湖上风雨景象,极力描写阴冷恶劣的天气,大肆渲染凄凉压抑的气氛。“霪雨、阴风、浊浪”富有贬义色彩,“霏霏、连月不开、怒号、排空”写出厌烦不快、憋闷不堪、冷风肆虐、浪涛凶恶的情景。“日星隐曜,山岳潜形”照应“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隐曜、潜形”拟人描写。“商旅不行,樯倾楫摧”照应“阴风怒号,浊浪排空”,从人的停止正常活动,进一步表现自然景象的险恶。“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写晚上的景象,从视觉到听觉,绘声绘色,增加了凄厉恐怖的气氛。“登斯楼也”:由写景转到写人。“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迁客骚人触景生情的普遍心理。“满目萧然”:是对这段景物描写的概括,突出一个“萧”字。“感极而悲者矣”:这句话,意味深长,“悲”与“萧”照应,突出了主题。  后一段,描写迁客骚人面对美好景象而产生欣喜愉快的感情。用“至若”引出一个晴明的画面。“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第一句写天,第二句写水,三四句写天水合一,蓝天绿水,互相映衬,一派和畅平静、开阔幽美之静景;“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前两句描绘美景中的动态,写出了一幅活跃的情趣。后两句从视觉转到嗅觉,写出芳草香花,茂密鲜美,馨香醉人。这四句静中有动,以动写静。“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干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描写月夜湖面景象;前两句写天空深邃如洗,皓月朗照千里的广阔境界;后两句写湖面的微波上闪烁着金色光芒,月影映在平静的水底如同圆形的美玉,这两句动静相映,构成一幅月夜静谧、幽美的画面。“渔歌互答”:从听觉描写湖面情景,一个“互”字把渔人的和乐都表现出来了。最后用“此乐何极”收住。至此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形、色、气、声俱佳的洞庭湖美景:阳光灿烂,湖平如镜,清清湖水,蓝蓝天空,鸟儿飞翔,鱼儿游泳,一切充满了生机;皓月当空的夜晚,水上闪烁银光,湖边响起了渔歌。这层景物描写,与前面的景物描写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表现出洞庭湖的“气象万千”。“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迁客骚人喜悦时,把宠辱全忘了的心情。“宠辱”的重点是“辱”,也就是忘了谗毁、贬谪的处境。“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进一步描写了迁客骚人“宠辱偕忘”的动作、神情,突出了他们面对良辰美景时的喜悦之情。用意味深长的“其喜洋洋者矣”收住,突出了“喜”的主题。上面两段,布局相同,都是先写景物,后写感情;写景部分,都是先写白天,后写晚上。通过一定的景物,产生相应的情感,对比鲜明,突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的悲和喜,为过渡到下文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积蓄足够气势,作了充分铺垫。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   第三部分(第5段),展现阔大情怀,抒发政治抱负。这是议论部分,也是全文中心,正面表白了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前面的叙事和写景都是因此而设。这一段可分三层,作者用设问逐层深入阐明观点。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突兀急转,笔力雄健,以迁客骚人跟“古仁人”比较而设问,借古人发表自己的意见,既紧承上文,又开拓新境界。这一问,实际上已包含这个意思:迁客骚人的悲喜之情,实质上都源于个人荣辱得失,而“古仁人”决不如此。这样完全否定了“二者之为”,使文章出现起伏跌宕。“何哉?”领起后文的议论。②说明“古仁人之心”的内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从反面说明胸襟阔大。“以物喜”照应“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以己悲”照应“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进而突出一个“忧”字:“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一下子连用四个“忧”字,极写了“忧”字,是从正面解说“古仁人之心”,同时深刻揭示了作者崇高的思想境界。③“然则何时而乐耶?”由忧转到“乐”,引出第二个设问句,再反出一层,提出了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大气包举,境界崇高,是全文思想感情的焦点,着重论述的中心,体现了作者的广阔胸怀、宏伟抱负。最后用“微斯人,吾谁与归?”结束全文,深沉的感叹中,透露出作者学习古仁人“先忧,后乐”精神的坚定意志,含蓄有力,耐人寻味。【思维训练】1.辨别下列各组词义:①极:南极潇湘( 直到 )   此乐何极( 穷尽 )②一:一碧万顷( 一片 )   长烟一空( 全  )2.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①吾谁与归?      ( 疑问句。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②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 倒装句。“之”使定语后置。   )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省略句。省略主语“古仁人”。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判断句。“……也”,判断句式。  )3.如何理解作者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①我国古代有“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提法,是针对封建君主提出的,没有普遍意义。范仲淹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有远大政治抱负的表现。②他那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已任的政治抱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德,在今天仍然有着借鉴和教育意义。对此我们应该充分肯定,并继承发扬。 ③范仲淹毕竟是封建官僚,“先忧后乐”是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而提出来的,“忧君”体现了他的封建忠君的正统思想,具有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对此,不能盲目吹捧。4.本文是如何安排详略的?为什么这样安排?略写洞庭湖美景,详写迁客骚人登楼览物之情。 这是因为本文写作目的不是状物绘景,而在表达作者“先忧后乐”的见解,规劝朋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5.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语言非常凝练优美。本文大量运用对偶句、四字句、叠字句,整散结合,使文章节奏和谐,音调铿锵,读起来整齐有力,琅琅上口,富有气势和感染力。 )【课外作业】1.整理课堂笔记。2.预习《醉翁亭记》,了解新课文的内容,思考“学习建议”。【教学后记】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篇17

  [疑难解析]

  ①什么叫记 古代的“记”是一种不定体。一般地说,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个事物有所感受,而后不拘一格地写出来,都可以叫做“记”。它可以全是叙事,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可以全是写景,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还可以兼有叙事、写景、状物、议论等表达方式。表达方式虽有不同,但目的都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思和抱负,或阐述对某些问题的观点。“记”在写法上可以分两类:一类是作者不直接说,或基本不表露自己的观点或感情状态,而是寓情理于事、景、物的描述之中,例如《桃花源记》。另一类是由事、景、物的描述中,自然发生出情理,而常以“卒[卒:完]章显志”的方式表现出来。本文属于第二类。

  ②范仲淹和岳阳楼的故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现在江苏省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疾苦感受较深。宋仁宗天圣(1023-1031)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邗沟堰,宝元三年(1040)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1043),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恩荫”(凡官员遇庆典,文职在京四品以上,武职二品以上,送一子进国子监读书三年,期满录用。)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等项,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1045)贬放邓州(即今河南南阳市辖内之邓州市),就在此时,滕子京重修岳阳楼,想请范仲淹写一篇记,但范仲淹在邓州为官,不能亲赴岳州,于是滕托人捎了一幅岳阳楼的画给范仲淹,范便依此画在远隔千里之外的邓州写下了这篇流传千古的雄文。有趣吧,想不到范仲淹还是看图写作文的高手呢!你的看图写作功底如何呢?只要把握本质,紧扣主旨,不无病呻吟,乱发感慨,真情真意地我手写我口,则写文章如杀一狗耳!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颍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谥文正。有《范文正公集》。他最有影响的要算是这篇《岳阳楼记》了。

  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为使这二个方面融为一体,作者用抒情成分再分。“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记意图。

  这一构思表现在文章风格上,就是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自然结合。

  ③岳阳楼之美景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即副宰相],离京出任地方官的第三年(庆历六年)写的,岳阳楼在现在湖南省岳阳市,就是旧县城西门城楼。其楼高三层,可鸟瞰洞庭湖,岳阳楼始建于唐朝,到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其间又几经扩建,规模宏阔,气势壮观,以岳阳楼为题材的优美诗文美不胜收,范仲淹自己也说:“前人之述备也。”如今范仲淹受友人之拜托,为岳阳楼作记,要想不为败笔,要写出前无古人的文章来,确实不易。那么,他是如何解决这一难题的?

  首段从“庆历四年”谈起,点出人物:滕子京,交代地点:巴陵郡:述说遭遇:谪守,指的是滕被御史中丞王拱辰奏贬岳州之事。“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一句极赞滕子京的政绩,这虽不免有过誉之词,但据《巴陵县志》记载,他着实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他是个颇有点才干的官吏。然后在些基础上重修岳阳楼。其楼装饰一新,一定是彩壁辉煌,飞阁流丹,但作者并没有详细描述,只有一句“增其旧制”表明增设规模,增刻诗赋,是说明重修后其楼的骚趣雅致。从文章结构上看,也为下文“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埋下伏笔,最后一句,“属予作文以记之”密合题意,循题目的“记”字,交代作文的缘起,指的是滕子京绘一画《洞庭晚秋图》,派人带信和图去请范仲淹写“记”的事。

  “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既是说明洞庭湖集岳州诸景之大成,又是说作者的笔墨是以它为主要描写对象,这便行云流水般地过渡到洞庭壮景的描绘上。

  先写气势阔大。“衔远山,吞长江”,洞庭之于远山是“衔”,于长江是“吞”,两个动词超神入化,赋予洞庭以宏阔的气象。凝练形象的语言既交代湖与山、湖与江之间的关系,又描摹了洞庭巨嘴般的形象,将静止的景物注进入生命,变静态为动态。次写水势浩大。“浩浩汤汤”。重叠式的用语写出烟波浩淼、浪涛汹涌的景象。尔后,把笔推开去,“横无际涯”,极目而不见边际,盛夸范围寥廓。再写景象变幻。“朝晖夕阴”,晨昏不同,明暗相异,自有说不尽的万千气象,最后,以总体性的描述和概括性的评论总括一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用“大观”同“胜状”呼应,文章肌理绵密。作者拎起来后,再一笔宕开去:“前人之述备矣”说明这不是作者笔墨中心,最后又用“然则”一词转过来,直入本文主旨----随物赋感,因景生情。

  接下来的一大段,境界多变,作者笔墨亦多变。细心揣摩,具有这样几种描写特点:

  有层次感。两种环境和两种不同的心境划出结构上的两大层次。先描景后写情,划出每一部分景与情之间的层次;先写白天再写夜晚,划出写景部分的景物层次。有着眼点,其一是天色,天雨霏霏和碧空万里;其二是湖光,浊浪、水鸟、舟船、游鱼、芷兰,其三是人情,“商旅不行”和“渔歌互答”。有对比度。有景物上的明暗对比。其一是色调上的对比,于乱雨纷纷之日,阴风狂吼之时,“日星隐耀”笼罩着一片昏暗的景象,尤在薄暮时分,天空和湖面迷茫冥冥。但是,暮春三月,就明媚,水天一色,游鱼闪光,尤在晚月临空之时,整个湖光浸染在月水之中。色调明丽、舒美、妩媚。其二是气氛上的对比,前者狂风大作,令人战栗不止;虎啸猿啼,使人毛发倒立。后者是沙鸥自由飞翔,鱼儿悠然沉浮,渔歌此唱彼和,欣然怡然的气氛氤氲其中。其三是状态上的对比,环境恶劣时,一切都处在激烈变化的动态之中,风为号,浪为排,樯为倾,揖为摧。浪借风势,风催浪激,打翻了舟船,遏止航行,把洞庭上下搅得天地翻覆,而到境况平静时,一切都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之中,“波澜不惊”,湖光涟漪,鸟能飞翔栖息,鱼可游泳湖中,以动衬静。“长烟一空”,烟雾消散,玉轮东挂,能照千里大地,倍显静谧,而“静影沉璧”,月光似白璧,投入水中,则更从静态上下笔;有情感上的悲喜对比。见“风急天高猿啸哀”,则触景伤怀。有别离国都的忧伤,有怀念故土的思情,有凄凉满目的慨叹,有担心谗毁的恐惧。“感极而悲者矣”,可想悲的程度。见春光万里气象新,则即景抒怀,宠辱得失一切都抛到九霄云外,临春风而欢愉,斟美酒而酣饮,自是另一番心情。“其喜洋洋者矣”。显出喜的情怀。

  上两节文字,墨蕴彩色,淋漓尽致,并举两种瞩景睹物的不同感情和态度,形成判然不同的艺术画面,迥然有别的心理境界(内在实为一致)。这一段看来泼墨如注,似为全文重心,但都是为下文的议论作准备。

  “嗟夫!”一声长叹,撇开上文,转入感慨,“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继谓叹之后,进入对作者奉为楷范的“古仁人之心”的解说。“何哉”的设问,引起下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表示了与上两类人不同的处世方略,不因环境的变化而更易心志,不以个人的得失而喜怒哀乐。入朝作官,则关心黎民百姓,一朝下野,就关心至尊君王,“然则何时乐耶?”再用“然则”转折,提出自己的忧乐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在天下人之先,乐在天下人之后。末尾,表示一定与此类人为同道,表达其志向的坚定不移,语意丰富,语气恳切。

  《岳阳楼记》的民主性和封建性互见,从中反映出来的范仲淹的思想,带有很浓的忠君色彩,这是他阶级的局限,是其消极面但我们不能苛求古人;但他又有忧民之情,他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即使在今天也值得称道。不仅如此,他本人还躬身实践。据《宋史》记载;他为官清廉,生活简朴,一生中也着实为老百姓做过一些有益的事情,以至“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这些都应该肯定。

  ④欧阳修和他的醉翁亭 欧阳修是我国北宋时的著名散文家和诗人。“唐宋八大家”你还知道唐宋八大家是哪八个人[韩愈、柳宗元、欧阳修、三苏、曾巩、王安石]之一。他的《醉翁亭记》社会意义并不强烈,其中表现欧阳修谪居滁州的颓放情怀和纵酒山林的闲适情思,是明显的思想局限,但是这丝毫也不能掩盖它在艺术上的高度成就。这篇散文饶有诗情画意,别具清丽格调,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确是不可多得。

  优美的意境。好的散文应为诗,要创造优美的意境。所谓意境包含着意和境两个范畴,它是浸润着作者主观感情的艺术画面。优秀的散文应该有风光漪丽的图画美,给读者独特的审美感受,以悦目而至鉴心。《醉翁亭记》的思想意脉是一个“乐”字,“醉”中之乐,象一根彩线联缀各幅画面,而“醉翁之意不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放情林木,醉意山水,这是作者的真意。作者就根据这样的“意”写了秀丽的“境”,从而达到情与景的交融,意与境的和谐。

  山水相映之美。在作者笔下,醉翁亭的远近左右是一张山水画,有山,有泉,有林,有亭,然而,作者又没有孤立用墨,而是交织一体,既各尽其美,又多样统一。“蔚然而深秀”的琅琊山,风光秀奇,苍翠欲滴。群山作为背景,一泉环绕而过,林深路曲,泉流弯旋,“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这里赖于壮丽的群山映衬,就越发显出山泉的清朗,而亭台又偏偏踞临泉上,则别具另一番风光。这样,无山,则酿泉不美;无泉,则青山孤峙。无亭,则山泉失色:有泉,则亭台增趣。山与泉相依,泉与亭相衬,且辉映生色,构置成文诗一般的优美境界。

  朝暮变化之美。作者写出了醉翁亭早晚变化的优美景色。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日上东山,阳光奔泻大地。蓊郁的树林本来被薄纱般的雾气笼罩,经日光一照。雾释露消,又显示出清新翠绿的颜色。傍晚,日下西山,暮霭遍地,岩石穴壑一片昏暗。作者传神地写出早晚不同的景色。

  四季变幻之美。作者不仅写出了早晚的景色,而且以醉翁亭为中心,把笔墨进一步铺展开去,描下了四季的景物变化。“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确是传神笔致,作者在这里仍然细心地选取最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加以描绘。芳草萋萋,幽香扑鼻是春光;林木挺拔,枝繁叶茂是夏景;风声萧瑟,重霜铺路是秋色,水瘦石枯,草木凋零是冬景。随四季变换,景物自有不同,各有其境界在,变化有致,给人不同的审美享受。同时,四季又是互相映衬的,春光如海映衬了秋色肃杀;夏日繁茂映衬了冬景寒冽。

  动静对比之美。散文写景绘境最忌呆板单调,一样景物,一种笔致,一式情怒,又有何意趣?欧阳修在这篇散文中时时注意事物的动静变化。先说景物与景物之间的动静对比,蔚然壮秀的琅琊山是静态。瀑瀑流淌的酿泉水是动态,山色苍郁悦目,泉声淙淙动听,相映成趣。树木之静对比出百鸟鸣啁之动,相得益彰。再说景物与人物之间的动对比。“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残阳息于山头是其静,人影移散,纷纷暮归是其动。静的景和动的人之间的动静对比。“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有唱有憩,有动有静,以众宾喧哗之动,对比出太守颓然之静,生趣盎然。

  散文,顾名思义,要散,但散并非是不着边际的散乱,要做到形散神聚。

  主线串珠。《醉翁亭记》虽然时而山色露布卷面,时而人声喧于纸上,看似散,其实,一点儿也不乱。首要的原因是作者手中有一根金线。这根金钱就是作者的主观感受——“乐”醉中之“乐”。正因如此,作者的主观感受和体验的波澜起伏无不统摄于此线。

  呼应有方。前有伏笔,后必照应;藏墨于首,显豁于尾,是《醉翁亭记》结构安排的特点。文章一开始写道:“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但太守又“名之者谁”?暂接不表,埋下伏笔,催人卒读。直到文章刹尾处,才端示:“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达到首尾相照之效。

  [学以致用]

  一、比较阅读,回答文后问题。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北通巫峡,南潇湘

  (2)云归而岩穴

  2.甲段中“前人之述备矣”其中“前人之述”是指上一节的__________句。(用课文中原话回答)

  3.选出乙段中“野芳发而幽香”所描写的季节景色不同的一项是( )

  A.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4.甲段中“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联系下文,这个“异”字具体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一个成语出自乙段,请用这个成语造句:

  成语:

  6.甲、乙两段均为写景语段,甲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景,乙描写了____________景,两者写景的角度有何不同_________________

  7.乙段中“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中的“乐”与甲段作者的“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乐”,内涵有什么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此题考法比较新颖,有一定的难度。

  1.考查的是对具体字词理解。极:到; 暝:昏暗

  2.考查的就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了。答案是比较容易填写的,唐贤今人诗赋。

  3.题考查的有一定的难度,要从类似的诗句中找出准确的答案,这需要先理解诗意,才好解答,应选C。

  4.比较常见。(1)外界景物好,自己的得而喜;(2)外界环境坏,自己的失而悲。

  5.考成语知识,水落石出 造句,略

  6.洞庭湖雄伟景色、醉翁亭周围朝暮四季不同景色;两者不同表现在:甲概括描写,乙紧扣朝暮、四季特征具体描写。

  7.乙段中“乐”既抒发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又暗含作者寄情山水排遣谪居的苦闷情怀;甲段中的“乐”不只表示与民同乐的思想,而且表现崇高的思想境界。

  二、阅读下文,体会骈体文音韵美。

  与朱元思书

  吴均(469-520)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简析:这是南北朝时梁代文学家吴均写给朋友的书信。它以鲜明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富春江秀美的自然风光。

  这篇文章从行船游江的实感出发,着力刻画了富春江的山山水水,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陶情于山水之中,向往美好大自然的志趣,同时,也含蓄地抒发了对世间追求利禄之徒的讽刺之意[鸢飞戾天,经纶世务都是指追名逐禄之人]。

  前七句是总写胜景,启发下文。用的是骈句“风烟俱净,天同共色”,美景如在眼前。

  从“水皆缥碧……猛浪若奔”写富春江的不同形态,说明水之“异”。

  从“夹岸高山……有时见日”描绘了两岸群山和山中景物,极力突出一个“奇”字。文章不长,但是青山绿水无不形于笔底,显示了作者高超的写作功底,有其较高的艺术特点。

  这篇文章就是骈体文的典型之作。体现了骈文的音韵美。想一想,你能想象到富春江的雄奇秀丽幽静之美,你想到富春江去旅游和漂流吗?你体会到了中国古代优秀小品文的传神美感了吗?

  [同步练习]

  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 1 ),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 )(A.鱼 B.渔),溪( )(A.清 B.深 C.浅)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 )(A.洌 B.冽 C.烈),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为(1)中填写正确字词。______________

  2.从后面括号中选出正确的字词填在括号中。

  3.通过欧阳修向你描述他的郊游生活,你能想象出你所参加的野营生活比他的郊游更有趣吗?

  二、你听说过骈句吗?什么是散句呢?《岳阳楼记》中就有骈散结合的句法,你能找出来吗?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篇18

  一、预习

  背诵课文。

  二、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了解文章大意。

  三、正课

  1.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若夫霪雨霏霏: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表示另提一事,近似“像那”。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连月不开:开,放晴。

  浊浪排空:排空,冲向天空。

  日星隐耀:隐耀,隐没了光辉。

  山岳潜形:潜形,隐藏了形迹。

  薄暮冥冥:薄,迫近。冥冥,天色昏暗。

  去国怀乡:去国,离开国都。

  忧谗畏讥:谗,谗言,诽谤性话语。讥,讥笑,讥讽,挖苦。

  满目萧然:萧然,萧条冷落的景象。

  感极而悲者矣:感,感慨。

  2.请学生翻译第4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波澜不惊:惊,这里有“起”“动”的意思。

  上下天光:天光,天色,湖色。

  而或长烟一空:而或,有时。长烟,大片烟雾。一空,完全消散。一,全。

  3.请学生翻译第5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是进亦忧,退亦忧:是,这样。进,指在朝廷上做官。退,指不在朝廷上做官。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之前

  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这种人,我同谁在一道呢?微,无、没有。

  4.再次朗读这篇文章。

  四、小结

  1. 一词多义。

  国防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有时 而或长烟一空

  国 国家 国恒亡 或

  国都 则有去国怀乡 或许 或异二者之为

  处在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通过 初极狭,才通人

  居 居住 面山而居 通 顺利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停了 居十日 通晓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开朗 则有心旷神怡 旷

  宽广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2.古今异义。

  古义:规律 增其旧制 古义: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

  制 备

  今义:制度 今义:准备

  古义:日光 至若春和景明 古义:曾经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景 尝

  今义:景物 今义:品尝

  古义:没有 微斯人,吾谁与归 微

  今义:微小

  3.通假字。

  具,同“俱”,全,都 百废具兴

  属,同“嘱”,嘱咐 属予作文以记之

  4.虚词。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