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一双手》教案

《一双手》教案

旧城已冷 点赞 分享
《一双手》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

《一双手》教案(精选21篇)

《一双手》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过学习,调动学生情感参与,与主人公在情感方面产生共鸣,深刻体会课文内容。

  3、通过朗读,体会课文内容,用读启发学生的理解,从而加强自读自悟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调动学生情感参与,引导学生角色互换。

  2、读中质疑,读中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感情,了解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电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1、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初读课文,借助认字表、字典,认识课文中的生字。

  注意:“忪”“茧”的正确读音。

  (2)学习会写的字:

  先给生字注音。读一读。确定容易记住的字,将难字标画出来。用你喜欢的方法记字。

  找出形近字,写在练习本上,并练习组词:

  均程奖张

  钧逞桨章

  (3)重点学习易错字:“皂”的下面是七。

  2、找出课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出标记。

  自学:“语文天地”中“金钥匙”的内容。试着做学习笔记。

  3、查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放入资料袋。

  二、预习汇报、提高:

  1、同桌互读课文,认真听生字词语是否读得正确,并根据情况给予评价。

  2、同学范读,同学评议。

  3、扩词练习。评判组词。

  4、书写指导:把难字写正确。

  5、交流资料。

  三、巩固小结。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内容:

  课文内容介绍:这篇文章写的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迎善的真实的事情。

  1、用你喜欢的形式朗读课文。

  2、你是怎样做摘录笔记的?汇报给大家听。(以强带弱。)

  (1)不懂的词语方面:礼节性、镐、次生林

  (2)积累喜欢的词语。

  (3)喜欢的句子:对大手的描写及带有数字的句子。

  (4)不懂的句子:“我握的是手吗?分明是半截老松木。”“我的手火燎燎地痛,看看,红了,他的手仍呈木色。”

  (5)有感想的地方:布满老茧、看到一山翠绿的森林、植树26万多棵

  3、自我小结: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在文中课题下做简单笔记。

  4、小组讨论并汇报:

  (1)课文中多次描写了老张的手,找出相应的句子画出来,谈谈你的理解。

  (扣准课题思考问题)

  (2)你观察过别人的手吗?说说你的看法。

  5、思考文中重点问题:

  (1)老张的手是一双怎样的手?(读文1、2、3自然段理解)他的手为什么会这样?

  (2)摸摸你的手,有什么感觉?

  (3)自读课文(4――19)自然段,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双手的?你见过这样的手吗?

  (4)课文中多次运用数字描写,而哪些数字给你留下深刻印象呢?说说为什么?

  6、本文要告诉我们:

  因为长年累月的辛苦,老张的手很不好看,可正是这双手,创造了无法估量的财富,创造了翠绿的森林。赞美老张为了大家的幸福,甘愿奉献的质朴心灵。

  修改自己的笔记。

  7、本文有什么特点?说出文中我最喜欢的地方,为什么?(养成主动积累的良好习惯)

  (1)比喻的恰当运用:活像是半截老松木、掌面像鼓皮一样硬。

  (2)巧妙的数字描写:让人从空间感知事物的大小、多少。

  8、拓展提高:每人都有一双手,说说你最了解的手的样子及作用。

  (最好说说爸爸、妈妈、老师、阿姨等比较亲近的人,从而加强了解和沟通)

  二、大家一起长本领:(结合书后“日积月累”进行学习)

  1、积累手的动词。

  2、做翻绳和打手影游戏,观察手的动作,用准确的词语描述出来。

  三、布置作业:

  1、完成本课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一双手

  (粗糙、坚硬、与众不同、勤劳、造福人类)的手

  课后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努力倡导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在阅读中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同大家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抓住细节理解人物。还有“读”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方法。在这节课中尽量引导学生充分朗读,以读代讲,以读代教。学生积极探究,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在这节课中能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积极探究,课前布置预习,在预习中学生通过自学扫除障碍,了解课文内容,初读课文后,针对文章内容进一步质疑,并帮助学生梳理质疑,以此开放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在质疑中明确学习的方向。

《一双手》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生字词,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2、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综合运用描写、记叙、说明等表达方式来表现事物的特征的写法

  2、能针对文中所写事物的特点和写法圈点批注。

  3、掌握抓住最具特征的部分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能在反复诵读中体验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学习综合运用描写、记叙、说明等表达方式来表现事物的特征的写法

  2、运用圈点批注的方式自主阅读课文。

  教学难点:能在反复诵读中体验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感情。

  教学方法:

  1、运用情景教学、对话教学等方法。

  2、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3、坚持以“读”为本,促进“说”的训练。

  媒体的运用: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一个课前活动导入本课)

  师生之间的一次握手,然后让这位学生谈谈握老师手的感觉,再请同学们同桌之间也相互握握手,感受一下同学的手有什么特点。

  今天就通过我们的合作来学习课文《一双手》。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放声朗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在下面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

  一双          的手

  朗读,感知。

  (1) 读准字音

  教师提示与学生评价相结合:

  惺忪  镐  老茧  垧  裹 

  (2) 在你印象深的地方做上记号。

  (3)给张迎善同志的“手”建立一个档案。

  手的档案

  主人:                 身份:        

  手感:                 手指:               

  纹路:                 

  手的肤色:                

  掌面:                 手的大小:               

  手指细节:              手的别号:               

  手的价值:          

  2 、(引导学生讨论)

  同学们,让我们来仔细品读这一双手。

  由学生自己讨论归纳,然后说出。

  三、精读课文,理清课文内容。

  1、出示问题:本文所写的手有什么特点?怎样写的?

  围绕这两个问题认真读书、圈点批注。

  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教师适当提示并评价。

  (1)简直是半截老松木;

  (2)皮肤呈木色,纹络又粗又细,一道道黑土色;

  (3)掌面鼓皮样硬,一只手就向一根老甘蔗;

  (4)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手指各个关节都缠着线;

  (5)手大无比,真是我今生今世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6)手坚硬耐搓。

  2、组织学生展示所批注的内容,并引导学生就圈点批注的内容和形式加以评论。

  3、教师把自己的批注内容展示出来。(侧重如何多角度的写手这一难点内容。)

  圈点批注展示、评价;记录、归纳。

  四、探究、讨论。

  1、出示两则资料,请同学们谈谈感受,引导学生对人物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阅读下列两段文字,根据描写说说写的是谁的手?

  (由学生自由回答,合理即可,答案不要求统一。)

  (1)今年开学初,他父亲来交学费,我看到他父亲的一双粗壮宽大,青筋突现的手,满是老茧,抖抖索索的把钱交给了我,那印象实在太深了。

  (2)每天都能见到那双手不停地写,手指原本纤长白皙,但一到冬天就逐渐变得红肿。手心处横着道道粗纹,粗糙且无光泽。面对这样一双手,谁能猜到她还不到30岁?

  2、绿色宝库的美是以张迎善的手丑为代价换来的。请大家想一想,在我们周围,有没有类似的职业能说明‘美是以丑为代价’这个道理的?

  学生分小组讨论,自由回答,教师和学生配合给予评价。

  五、拓展延伸

  介绍两个人物:杨利伟、洪占辉。并出示颁奖词。请同学们借鉴着写一段话。

  (1)2003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杨利伟       

  那一刻当我们仰望星空,或许会感觉到他注视地球的眼睛。他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他象征着中国走向太空的成功。作为中国航天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名字注定要被历史铭记。成就这光彩人生的,是他训练中的坚韧执著,飞天时的从容镇定,成功后的理智平和。而这也正是几代中国航天人的精神,这精神开启了中国人的太空时代,还将成就我们民族更多更美好的梦想。

  (2)2005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洪占辉

  当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就对另一个更弱小的孩子担起了责任,就要撑起困境中的家庭,就要学会友善、勇敢和坚强,生活让他过早地开始收获,他由此从男孩开始变成了苦难打不倒的男子汉,在贫困中求学,在艰辛中自强,今天他看起来依然文弱,但是在精神上,他从来是强者。

  试一试:请你借鉴以上两条颁奖辞,联系课文内容,为张迎善也写一段话。

  3、引导学生交流写的习作。(教师注意强调这双手创造绿色的意义)

  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由一人执笔,给张迎善写一段话。然后让学生模拟颁奖现场,现场表演a、讨论、写作。

  b、交流,评价。

  六、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的学习。

  这节课,我们通过这双手读出了人物的高尚品质。手可以创造世界,为人类服务。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手,都应该用我们自己的双手为社会作出我们自己的贡献。我们不仅要用好我们自己的双手,我们还要用好我们的大脑,这样才能有创造。

  七、课后作业:

  1、仔细观察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的手,以《   的手》写一篇小作文。

  2、收集一些像张迎善那样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人的事例。

  八、板书设计:

  一双手

  (所见)丑  美(所闻)  表明张迎善是一个_____的人.

  粗-硬-色深-木色 -厚-大   绿色宝库

《一双手》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体会和理解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写法。        3、培养仔细观察的习惯。教学重点、难点:        1、以小见大的手法。        2、林业工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已经留心观察过爷爷奶奶、爸爸手,他们的手各有哪些特点?互相交流一下好吗?大家说的较多的是劳动人民的手,这些手为家庭、为社会创造了和创造着财富,他们手上的每一块老茧都印证着创业的艰辛,每一块疤痕都诉说着生活的沧桑。今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双林业工人的手吧。二、朗读课文,整体认知。三、理清文章思路。四、探究:    1、课文是怎样去写主人公的“一双手”的?    2、文章通过一双手写出了主人公什么样的精神?    3、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张迎善的手。    4、学生齐读有关描写张迎善的手的语句。    5、其实,古今中外,有许许多多的像张迎善这样在自己的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成就的人,你知道有哪些,说出来,与大家交流交流。五、小结。六、布置作业。1、留心观察一双劳动人民的手,学习本文的手法,以“       的手”为题,写一篇短文,200字左右。2、画一画你爸爸手。

《一双手》教案 篇4

  漯河市郾城县先生

  学习目标1、能针对文中所写事物的特点和写法圈点批注。

  2、能在反复诵读中体验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感情。

  学习重点

  运用圈点批注的方式自主阅读课文。

  课前学习:

  利用工具书解决文中有疑问的字词。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  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请同学们欣赏歌曲《手牵手》,然后说说歌曲中“手牵手”表达什么意思。

  欣赏,激趣。

  2

  请同学们同桌之间也握握手。今天就通过我们的合作来学习课文《一双手》。

  二、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放声朗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在下面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

  一双          的手

  朗读,感知。

  2

  (引导学生讨论)然后:同学们,就让我们来仔细品读这一双手。

  归纳,说出。

  三、精读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1、出示问题:请你围绕“本文所写的手有什么特点?怎样写的?”两个问题认真读书、圈点批注。

  2、组织学生展示所批注的内容,并引导学生就圈点批注的内容和形式加以评论。(用实物投影)

  3、教师把自己的批注内容展示出来。(侧重如何多角度的写手这一难点内容。)

  圈点批注

  展示,评价。

  记录,归纳。

  2

  1、    出示两则资料,请同学们说感受,引导学生对人物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    介绍两个人物:杨利伟;钟南山。并出示颁奖词。请同学们借鉴着写一段话。

  3、              引导学生交流写的习作。(教师注意强调这双手创造绿色的意义)

  谈论

  朗读,写作。

  交流,评价。

  四、总结本课

  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的学习

  讨论总结本堂课学习的得失,提出以后语文学习的建议。

  五、课后作业 :1、仔细观察母亲的手,写一篇小作文。

  2、就本文写作的一个方面,为本文写一段“总评”。

  教学说明:这则案例是我主要把时间放在学生的读书动笔上,以让学生实践第一课学习的符号与批注方式。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学习基础,如基础不理想,可把“感知课文”一环节省略,布置学生课前学习充分一点即可。

《一双手》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一双手》是四年级下册第4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篇文章通过对林业工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迎善一双奇手的细节描写,透射出这位普通劳动者为绿化祖国,为大家的幸福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也折射了像张迎善一样在平凡岗位上为人民服务的广大劳动人们。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内容,了解张迎善那双手的特点,探讨那双手形成的原因,从而了解张迎善为绿色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感受张迎善勤劳、坚韧、敬业的高尚品质。

  2、能运用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等阅读方法品读句子、理解文章。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描写事物的方法,体会运用数字说明的好处,感知以小见大,借手写人的写作手法。

  重点难点:

  文章两次对手作了特写,分别从颜色、纹络、掌面、手指、左手、关节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细节描写,并多次运用了打比方和数字描写的方法凸现了这双手的特点。而这双手所透射出的是一位平凡又不平凡的林业工人甘愿奉献、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所以了解这双手的特点,在探讨形成原因的过程中,感受张迎善的美好心灵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猜一猜:观察几双手,猜一猜这些手的主人是怎样的人?

  2、小结: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经历使每双手各有特点。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也是一双手。想了解这双手吗?(板书课题)

  3、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

  预设  ①这是谁的手?②这是怎样的一双手?③这双手的主人是一个怎样的人?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初读感知

  1、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读后提问: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汇报,初步了解主人公——张迎善

  三、再读课文,直奔重点。

  1、默读课文,思考:

  张迎善的手是怎样的?请找出描写这双手的句子,再读一读,你体会到什么?请在这些句子旁边做好批注。

  2、小组交流:你划了哪些关于这双手的具体描写?有什么感受?和大家交流一下。

  四、品读感悟,层层深入

  (一)形象感知,联系生活,从外观的角度了解这双手。

  1、学生交流汇报,并出示学生划出的具体描写。

  2、引导学生品读这些具体描写这双手的句子,想一想这是一双怎样的手?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3、小结:对这双手大家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面对这样一双与众不同的手,你想说点什么?或者有什么疑问?

  (二)、引入计算,关注数字,从价值的角度佩服这双手。            

  1、计算启情。这双手又往土里插了多少次呀?(780000次)。

  2、圈数促情

  课文中还有哪些数字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它圈出来,大声地说一说。

  3、看呀,就是这双手,和土壤的几十万次接触,创造了如此的财富。静下心来再想想,难道这双手所付出的,所创造的就仅仅是这些吗?

  4、看看这些数字,再想想这双手,孩子们你又想说些什么?

  5、拓展丰情。林业局负责人说:这是一双创建绿色金库的手。什么是金库?绿色的金库指什么?为什么说森林就是绿色的金库?

  6、小结

  (三)借助课件,引发想象,从情感的角度赞美手,赞美人。

  1、课件燃情。

  2、联想升情。作者说:看着这双手我看到了一山山翠绿的森林,孩子们看着这双手你看到了什么?

  3、小结:张迎善,一个平凡的林业工人,用这双普通却又不普通的手,创造了不凡的事迹。

  四、作业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许多多这样普通而又不普通的手,不怕风寒清洁工人的手,传递知识老师的手,勤劳能干父母的手,还有你们,稚嫩灵巧的手等等,课后请你仔细观察,试着把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那双手写一写。

  板书

  粗糙、                      的   一双手

《一双手》教案 篇6

  背景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有一个重要的改革,就是制定新课程目标采用了崭新的思路,即突破过去应试教育课程体系在注重单一知识技能取向的束缚,而根据教学的实际,同时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也就是说,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目标设计.

  "三个维度"的目标设计告诉我们:知识和技能是重要的,但语文教学不能只有知识和技能,更不能在"加强基础知识"的口号下 ,为追求科学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死记硬背或在"熟能生巧"的旗号下搞机械训练,重复训练,而应该从三个维度全面认识和把握课程目标,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具体制定和落实三维目标,我在讲授《一双手》这篇课文时进行了有效的尝试:

  描述 一,导入

  师:同学们,拿出尺子来量一量自己手的长度,宽度和厚度,把数字报出来,看看谁的手大.

  生(积极地拿尺子量,报出数字):17,10,2;18,9,1.5;16,10,2;.......

  师:同学们刚才表现得很积极,不知大家知不知道,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文也为我们介绍了"一双手",请大家看一看是谁的手,找一找他的手长,宽,厚分别是多少,比一比,哪个手大

  生:张迎善,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他的大

  师:那么,他的手仅仅是"大"这么一个特点么 请同学们放声去朗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为下面的横线填上合适的词,并说说理由.

  张迎善有一双 的手

  生:这是一双神奇的手,因为他一天能栽一千多棵树.

  生:这是一双又粗又硬的手,因为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特别粗大肥圆,以致手指像一根三节老甘蔗.

  生:这是一双创造绿色宝库的手,因为......

  二,细读课文,解读这双手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这是一双大得,神奇的,创造绿色宝库的手,那么作者又是如何来刻画这双手的呢 请同学们相互协作为这双大手建立一个手的档案. (展示投影)

  手感: 手的肤色:

  手的纹络: 手的掌面:

  手指: 手的大小:

  手的别号:

  手的价值: 手的特点:

  (生相互讨论,完成档案)

  生:手感:半截老松木;手的肤色:呈木色;手的纹络: 又粗又硬,一道道黑土色;手的掌面:鼓皮样硬,老茧布满整个角落;

  生:手指:特别粗大肥圆,三节老甘蔗,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四条裂纹,都缠着线,线染成了泥色;手的大小: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手的别号:天下第一大手;

  生:手的价值:创造绿色宝库;手的特点:大,粗燥,硬

  师:大家找得又快又准确,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手的描写段落,并做一些批注,看看这双手是怎样体现一位林业工人的特点的.

  生:栽树是手活,------要保证苗苗不窝根.------栽一棵苗,手得往土里插三四次.这句话中"苗苗"充分体现了林业工人对待这些小树苗就像对待幼婴,百般呵护,精心照料.

  生: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的,怕也磨光了,磨透了.这句话中让我们感受到了血肉胜过钢铁,充分体现了张迎善同志手的坚硬和他坚忍不拔的精神.

  生:那简直是半截老松木.这句话用比喻的修辞,形象生动的写出了这双手由于长期的栽树而变得干枯的样子.

  师:刚才大家在读的过程中是倾注了自己的感情,批注也做得非常好.从刚才的表述中,我们感觉这双手从外形的美感上来讲,是怎么样的

  生:丑

  师:那我想再问一问造成这双手外形丑的原因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到文中找一找.

  生:他每天要载一千多棵树,他的这双手已经栽树26万棵.他的手一天得往土里插三四千次.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这双手从外形上看让我们害怕,但在了解了造成他手丑的原因之后,你还认为他手丑么 (生齐答:不丑)我们都知道刻画手是表象,最主要想通过这双独特的手来表现这样一个人,通过我们大家的阅读感悟,思考一下,作者是想塑造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不畏艰辛,艰苦创业,默默无闻的人.

  生:勤劳无私,乐于奉献,淳朴实在的人.

  师: 刚才同学们各抒己见,很好.张迎善同志,就是这样一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热爱造林事业的人,他成为伊春林区最年轻的育林功臣,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贡献很大,由此我想到中央电视台近年来都在搞感动中国评选活动,我相信如果在现在他也一定会被选上,下面就请同学利用文中的信息为他写一段颁奖词.老师给同学们两个例子:(投影展示例子)

  《感动中国》 2005年度人物获奖者"李春燕"

  她是大山里最后的赤脚医生,提着篮子在田垄里行医.一间四壁透风的竹楼,成了天下最温暖的医院;一副瘦弱的肩膀,担负起十里八乡的健康.她不是迁徙的候鸟,她是照亮苗乡的月亮.

  《感动中国》 2007年度人物获奖者"李丽"

  残疾打不垮,贫困磨不坏,灾难撞不倒,坚强和她的生命一起成长.身体被命运抛弃,心灵却唱出强者的歌.五年时间,温暖八万个冰冷的心灵,接受,回报,延伸,她用轮椅为爱心画出最美的轨迹.

  生:一双手, 并没有什么寓意 但是像半截老松木样的人你见过么 这双手每天要往土里插三四千次,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仅灾1981年至1985年就造林33垧,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44.5垧,这双饱经风霜的手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是美化祖国,造福人类的手,这就是张迎善的手

  生:长城是耗费数十万能工巧匠,花了十年时间修成的,抗日是靠全国人民,花了八年时间才胜利的,青藏铁路是中国科技人员花了35年时间才筑成的.这些事是多么令人惊讶,但是一个普通林业工人用一双手栽树6万多棵,造林33垧,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44.5垧.生产木材1300多立方米.却只用了短短5年时间,这是让我们多么咋舌,这几乎可看是奇迹.奇迹的创造者就是张迎善

  生:......

  师:同学们真心地赞美了这样一位普通的劳动者,那么像张迎善那样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人在我们的身边就有很多,请同学们用眼去观察观察他们,动手去写写他们,由衷地去表达我们的感激和赞美之情吧.

  反思:在新课改中,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落实三维目标,带给学生一个全新的课堂,能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提供一切有效的帮助.我进行了尝试,从而得出了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着力落实三维目标:

  住文本,让学生听起来,读起来,说起来,写起来

  新课标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维度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提高,而知识和能力就是大厦的基座,基座稳固了,语文教学的根基才不会产生动摇,上层建筑也才能发展得越高.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结合起来,这是我们语文教学应完成的一个目标.在语文教学中,要落实的能力目标主要是听,说,读,写.在课堂教学中,我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了这几个方面的综合训练.让学生大声的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这双手,让学生用一个固定的句式说一说张迎善有一双什么样的手,请同学听一听,并且为我们最可爱的人——张迎善致颁奖词,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角色转变,让过程与方法更民主,更自由.

  教学过程是一个双边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转变角色作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有效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拿出尺子量自己手的长度,宽度,厚度并且和主人公比一比,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在为"手建档案"这一环节,同学们一听档案很陌生,非常想知道有关档案的信息,从而也激发了他们找答案的动力.

  三,随风潜入夜,让情感教育水到渠成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也是教学具有教育性规律在新课程中的体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真心实意的"教"并且创造有利于学生感受,参与和体验情感的机会.本节课中,让学生拿自己的手和主人公的手进行比较,初步感受主人公的独特之处,再通过仔细分析了"手丑"的原因之后, 让学生谈感受,还认为"手丑"么 学生在入情入理的读书感悟,交流后,学生的情感心弦被拨动,思想变得丰富起来,他们通过一双手, 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双奇特的手,他们看到了劳动者的美,看到了因为劳动而获得的财富,看到了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品质,他们由衷地想要去赞美他,所以在颁奖辞这一环节,学生有感而发,让他们在自然而然中形成个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同时让他们由这样一位普通的劳动者而拓宽开去,看看还有哪些人和张迎善是有一样品质的,同学们自然会去观察,会去感恩这些默默无闻奉献的人.同学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一双手》教案 篇7

  一、说教材分析

  《一双手》是四年级下册第4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篇文章通过对林业工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迎善一双奇手的细节描写,透射出这位普通劳动者为绿化祖国,为大家的幸福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课文两次对张迎善的手作了特写,第一处:第5―7自然段,作者从颜色、纹络、掌面、手指、左手、关节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细节描写,并多次运用了比喻句:“掌面像鼓皮一样硬。”“一个手指好似三节老干蘑”。这些打比喻句,凸现了这双手的与众不同。第二处:第17自然段:“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这里通过数字描写的方法让人感受到这双手是天下第一号大手。这样一双手就在作者浓墨重彩之下像特写镜头一样展示在读者面前,透过这双手我们看到的是张迎善这位普通劳动者甘心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人们的美好愿望。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四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围绕课后问题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探讨这双手形成的原因,从而感受张迎善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

  2.引导学生通过数字理解课文,体会数字说明的好处,鼓励学生在写作中运用。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并探讨形成的原因,感受张迎善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

  教学难点:

  感知作者运用打比方和数字描写的方法凸现张迎善双手的特点,从而感受张迎善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

  四、说本课研究、训练点

  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感知文本,大胆交流初步阅读后的个性理解和体验。

  五、说教学方法

  结合教学重难点,为了突出本课的训练点,本节课我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阅读方式,如抓关键词句、结合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角色转换、比较等大胆地谈出自己对这双手的初步感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本节课由复习导入“这是谁的一双手?”,然后让学生通过质疑,引出本文的重点问题“这是一双怎样的手?这双手为什么会成这样?”,接着让学生通过自读、批注,抓重点词语初步感知手的特点,全班交流合作感知手粗、硬、大的特点,并在感知特点的同时了解作者运用打比方和数字描写的方法,然后小组讨论学习手形成的原因,一起来为张迎善算一算,栽一棵树手往土里插――就算三次吧,一天栽一千棵,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十天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二十天呢?张迎善一共栽了多少棵树?这双手又往土里插了多少次呀?再一次让学生通过计算感触到这双手成为这样的原因,从而体悟张迎善的勤劳、奉献、了不起。最后出示满山翠绿的图片,让学生说说向对张迎善说什么,从而调动学生情感的参与,体会到张迎善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

  在朗读中体会感情,在品议朗读中寻求答案,读中质疑,评中解疑,用读来引发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一双手》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能运用圈点批注的方式自主阅读课文。

  2、掌握抓住特征的部分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 能在反复诵读中体验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写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一个课前活动导入本课)

  1、师生之间的一次握手,然后让这位学生谈谈握老师手的感觉,再请同学们同桌之间也相互握握手,感受一下同学的手有什么特点。

  2、说一说含有“手”的成语。

  爱不释手 碍手碍脚 白手成家 比手划脚 垂手可得 触手可及 赤手空拳

  丹青妙手 大显身手 得心应手 额手称颂 高抬贵手 举手投足 举手之劳

  蹑手蹑脚 拿手好戏 妙手偶得 妙手回春 七脚八手 情同手足 手不释卷

  束手就擒 顺手牵羊 手舞足蹈 手下留情 唾手可得 握手言欢 心慈手软

  袖手旁观 眼高手低 炙手可热 一手遮天 鹿死谁手

  二、初读感知,直奔重点

  1、把预习时发现读不准的、读不好的生字说出来,提醒大家注意。

  惺忪(xīngsōng)   

  镐 裹住 纹络 老茧 甘蔗 缠着 染成 穴里 铁铸 丈量 搓了 火燎燎 功臣

  2、轻声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具体描写这双手的句子用线划下来。

  3、张迎善到底有一双怎样的手?

  (粗糙的手、神奇的手、创造绿色宝库的手、绿化世界的手、做出巨大贡献的手  令人敬佩的手  干了很多活儿的手 )

  4、 张迎善的手是如何的“大”?

  出示句子: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①方法指导:抓住具体数字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

  ②展示按照这个尺寸塑的一只手,先组织学生比一比,然后老师也来比。

  ③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读一读。

  出示句子:掌面像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肥圆。一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板书:硬、粗。

  ①方法指导:这里运用了打比方的手法,把掌面比作   ,把手指比作    。

  ②生活中你见过鼓皮和干蘑吧,是怎样的?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了?(联系已有经验进一步体会出手的硬和粗。)

  ③结合自己的体会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④出示老茧:指读。什么是老茧?见过谁长老茧?张迎善的手不仅磨出了老茧,而且布满每个角落。(学生通过对关键词“老茧”的理解,并拿生活中见到的长老茧的人的手和张迎善布满老茧的手比较,更深层的体会到底坚硬和粗糙到什么程度。)

  ⑤结合此时的体会再来读。

  5、张迎善的手"奇"在哪里呢?

  (1)计算启情。

  好,我们一起来为张迎善算一算,栽一棵树手往土里插――就算三次吧,一天栽一千棵,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十天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二十天呢?张迎善一共栽了多

  少棵树?这双手又往土里插了多少次呀?(780000次)。

  (感悟:这么多次呀,怪不得这双手会布满老茧,怪不得这双手会坚硬、粗糙得象鼓皮,像干蘑。从而体悟张迎善的勤劳、奉献、了不起等。)

  (2)圈数促情

  课文中还有哪些数字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它圈出来,大声地说一说。

  (课文中出现了33垧,44.5垧,1300立方米,3500层积立方米,这些生活中不常见的数字和单位,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想一想,他们认识起来是有障碍的。为了让作者的生活、主人公张迎善的生活和学生的生活进行多层面地接触,这里通过联系他们天天见的教学楼、学校,使这些数字具体化,从而帮助学生有真实、立体的认识。)

  ① 咱们学校占地13亩,这33垧有38个学校那么大,44.5垧,就相当于50个学校这么大。

  ② 把张迎善生产的1300立方米的木材,放在咱们的教学楼里,要盖400层。

  (3)过渡:看呀,就是这双手,和土壤的几十万次接触,创造了如此这般的财富。静下心来再想想,难道这双手所付出的,所创造的就仅仅是这些吗?

  (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和抓关键词的方法,了解这26万棵树只是张迎善在1988年以前栽下的,这些木材、林场、枝丫只是1981年到1985年之间完成的,也就是说如果张迎善今天仍然在工作的话,他付出的、创造的将不仅仅是这些,从而感悟张迎善的可贵和伟大。)

  (4)看看这些数字,再想想这双手,孩子们你又想说些什么?

  拓展延伸(课堂练习)

  写颁奖词(提供颁奖词材料)

  颁奖词材料:

  一、20xx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姚明:篮球运动员

  颁奖词:他用高超的体育技能,在一个强手如林的国家运动项目中占有了一席之地,成就了很多人的梦想,更成为中国人的骄傲。他出色的表现和随时听从祖国召唤的爱国精神,使他带给人们的思考已经远远超过了体育本身。对祖国的情感,对现在的把握和对未来的期待,都将使他成为中国体育和NBA的历史人物。

  二、20xx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杨利伟:宇航员

  颁奖词:那一刻当我们仰望星空,或许会感觉到他注视地球的眼睛。他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他象征着中国走向太空的成功。作为中国航天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名字注定要被历史铭记。成就这光彩人生的,是他训练中的坚韧执著,飞天时的从容镇定,成功后的理智平和。而这也正是几代中国航天人的精神,这精神开启了中国人的太空时代,还将成就我们民族更多更美好的梦想。

  三、20xx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毕生梦想消除饥饿:袁隆平

  颁奖词: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世界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四、20xx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地球之巅的勇者:青藏铁路建设者

  颁奖词:每当汽笛声穿过唐古拉山口时,高原上的藏羚羊,都会想念他们,想念那些有力的大手和坚强的笑容。他们能驱动钢铁,也会呵护生命。他们是地球之巅的勇者,他们缔造了世上最伟大的铁路!

  五、20xx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最难时也不丢掉良知:季羡林

  颁奖词: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20xx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创造绿色的奇手:张迎善

  颁奖词:

  提示一:他是躬耕绿野的拓荒人。作为一名林业工人,他很普通,普通得就像林场一株生长了数十年的树。他的手每天要栽1000多棵树,每栽一棵树,手就得往土里插三四次。现在手的纹络又深又粗,掌面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粗大肥圆,一只手指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就是这样一双奇丑无比的手,却创造了绿色的宝库。

  提示二:一双手,并没有什么含义,但是象半截老松木样的手你见过吗?这双手每天要往土里插三四千次,长24CM,宽10CM,厚2.5CM,仅在1981年至1985年就造林33垧,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44.5垧。这双饱经风霜的手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是美化祖国,造福人类的手,这就是张迎善的手。

  提示三:“长城是耗费数十万能工巧匠,花了十年时间修成的;抗日是靠全国人民,花了八年时间才胜利的;青藏铁路是中国科技人员花了35年时间筑成的。”这些伟业,是多么令人惊讶,但是一个普通林业工人用一双手栽树26万多棵,造林33垧,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44.5垧。生产木材1300多立方米,枝丫3500层积立方米。“却只是用了短短5年时间,这是让我们多么咋舌,这几乎可堪称是奇迹。这位创造奇迹者就是——张迎善。

  作业: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许多多这样普通而又不普通的手,不怕风寒清洁工人的手,传递知

  识老师的手,勤劳能干爸爸的手,温暖细腻妈妈的手,还有你们,稚嫩灵巧的手等等,课后

  请你仔细观察,试着把它写一写。以“ 的手”为题,写一篇短文。

《一双手》教案 篇9

  第一课时

  读书 学字 解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生字词以及重点词语的意思。

  2、了解张迎善的手的宽大、粗糙、有力、勤劳等特点。

  3、体会张迎善无私奉献的精神。

  4、学习抓住人物主要特征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张迎善的手是一双怎样的手?他的手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教学难点:通过数字,理解人物的高尚品质。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一双手”

  1、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初学了《一双手》这篇文章,今天我们将更加深入地认识姜孟之笔下的这双手,看看他的手有什么特点?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老师先检查一下你们昨天的学习情况。

  (出示词语)谁愿意把这些字词大声地读一读。

  (相机处理“惺忪、镐、垧”的意思,解读形声字“裹”)

  3、你知道本文写了谁的一双手吗?谁能按照提示完整地回答。

  (出示课件)

  二、细读“一双手”

  1、作为一名记者,采访一位林业工人,为什么单单要写他的一双手呢?这双手究竟有怎样的与众不同呢?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找出描写张迎善手的语句。(出示读书要求)

  2、说一说在你眼中,张迎善的手是一双怎样的手?你是从那句话看出来的?(出示课件)

  a.在两只手握到一起的一瞬间,我惊讶了:我握的是手吗?活像是半截老松木!

  导读:你见过老松木吗?是怎样的?(粗糙)而作者说张迎善的手“活像半截老松木”,你能给“活像”换个词吗?而这更加说明张迎善手的——粗糙。读句子。

  (出示老松木和手的对比图)

  你见过这样的手吗?你呢?……我也没见过,见到这样的手,你感到——惊讶。把你感受送进句子中读一读。

  这一句结束时用了(!),足以说明作者的惊讶之情,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句话。

  b.那只有力的大手,把我的手紧紧地裹住了。

  导读:你通过这句话中的哪个词发现张迎善的手是“有力”的?(紧紧),带着你的发现再读一读句子。齐读。

  c.整只手呈木色,手的纹络深、粗,染着黑土色。

  导读:孩子们,看看我们的手,是什么颜色的?而张迎善的手为什么是木色的呢?

  (出示手的图片)

  看着这双木色的手,你感到(惊讶)。依旧是惊讶,把我们的惊讶之情再次送到句子中吧。读句子。

  d.掌面像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肥圆。一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

  导读: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坚硬)读句子。在以后的写作中,也可以运用比喻的手法使句子更形象、更生动。

  孩子们,看看我们的手,哪儿有老茧,为什么张迎善的手布满了老茧,为什么呢?由于长期植树,这双手才会像鼓皮一样硬,才会布满老茧啊。再读句子。

  e.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长过指甲的地方,刻着四条形成上下两个“人”字形的黑且深的裂纹,手指各个关节缠着线,线染成了泥色。

  导读:这段话重点写了张迎善的左手大拇指,为什么他的大拇指没有指甲?张迎善栽树仅仅是上下插几次吗?他会怎么做?读句子。

  这里有一个“刻”字,为什么作者不用“画”“描”等词呢?读句子。

  请同学们再看看文中的插图,这是一双怎样的手啊?!再读。

  f.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导读:我听到大家很自然地强调了“大”,到底张迎善的手大不大呢?请同学们拿出尺子来量一量自己的手,看看自己的手有多大?

  谁愿意再读一读,把手大的特点通过读体现出来。

  3、同学们,看着这些板书,你想说些什么?(与众不同)

  4、我们平常见到的手,有的纤细,有的美丽,有的白皙,有的柔嫩,而张迎善的手却是(板书),为什么他的手会如此与众不同,让我们惊讶呢?同学们想一想他的手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你们先根据课文内容讨论一下。

  5、通过数字理解张迎善的手所做得贡献。

  栽一棵树就得往土里插(三四次),就算三次吧,张迎善一天能栽一千多棵树,那手就得往土里插一千多次,十天二十天呢?他总共栽了多少棵树?(26万多棵),就算26万棵,手得往土里插(3260000)780000次。

  张迎善造林、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总共77.5垧,就算77垧吧,东北的一垧相当于我们现在的15亩,总共也就是(7715)1155亩,咱们学校本部占地25亩,那么张迎善造林和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的面积相当于46个咱们学校啊!

  还有,张迎善这双手生成的木材和枝丫有多少呢?粗略算了一下,如果把这些木材放在像咱们班级这么大教室里,足足能放满30间!

  这就是张迎善在短短的四年所做的贡献啊!

  6、看到这些数字,在读读手的特点,你仅仅感觉到这是一双手吗?你想说些什么?

  (伟大,无私,奉献)

  让我们带着这些感受齐读最后一段。

  三、深化“一双手”

  1、孩子们,作者除了看到了这一山山翠绿的森林,还会看到什么?把你的发现融入到省略号中,再读这段话。

  2、(播放课件)再读。

  3、请同学们再读课题,记住这双粗糙、有力、坚硬的手(读);记住这双无私奉献的手(读)。

  四、学写“一双手”

  孩子们,本文在写作上有一个技巧,就是抓住了一双最具特征的手表现人物,突出了人物的品格,我们以后在写作中可以尝试。(出示课件)

《一双手》教案 篇10

  培养目标:

  1、知识目标:按句式说几句完整、连贯的话,再连成一段话写下来。

  2、情感目标: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爱劳动的品质

  3、发展目标:在自主的语言实践中,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及初步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揭示课题。

  导语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现在老师有一个谜语让大家猜,大家要认真听,动脑想,看谁先猜出来。

  1、老师读谜语:我有两个好朋友,你有他有大家有。会写字,能画画;会扫地,能洗碗。样样事情都会做,猜猜看,它是谁?

  2、学生说谜底,老师板题“一双手”。

  二、句式辅助,训练说话。

  过渡:人人都有一双手。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写一写自己的“一双手”。

  1、练习用“我有一双(怎样)的手”的句式说话。(指定一小组同学“开火车”说,师板书:能干等)

  2、练习用“我用自己的双手(干什么)的句式说话。

  过渡:手能做很多很多的事,下面老师要请小朋友用自己的双手做一件事情,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①在“我有一双勤劳的手”的歌声中,同学们开始动手做事,他们有的系红领巾,有的整理书包,有的削铅笔,有的擦桌椅,有的捡纸,有的拼图,有的画画……忙得不亦乐乎。

  ②指定一小组的同学“开火车”用句式把刚才的 事情说一说。

  ③指定一小组同学“开火车”用句式说一说平时还做过哪些事情。

  3、练习用“长大以后,我要当 ,用 ”的句式说话。

  过渡:小朋友们从小就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务活儿学着做,老师为你们感到高兴。长大以后,你们的手还想做什么呢?下面,请你们看几幅图想一想,图上画的是谁?用双手在干什么?

  ①老师逐一出示图片,学生看图思考。

  ②指名回答

  过渡:说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用句式互相说一说,将来你的手要干什么?

  ③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④指名回答

  ⑤小结:小朋友说的很好,大家都有美好的理想。我们只有现在好好学习,掌握好科学文化知识,篚了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三、从分到合,由说到写。

  1、把三句话连起来说一说。

  2、把三句话连成一段写下来。

  四、信息反馈,检查效果。

  1、学生读小习作,大家评议。

  2、四人小组交流,互相修改习作。

  五、总结谈话

  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不但用自己的双手做了一件事情,还围绕着“一双手”进行了说话和写话的练习,大家都能积极动脑,说得好,写得也不错。希望小朋友以后还要样样事情学着做,让自己的双手变得更能干,更有用。

  设计意图

  引出课题,创设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呈现最佳的学习状态。

  渗透“总述”的概念,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取大量的感性材料,为说话、写话提供素材。

  由具体的动手操作到抽象的语言表达,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从学生的生活积累入手,拓宽思路,激发表达欲望,发散思维。

  给学生留一个可以尽情拓展,奇思妙的空间。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充分发挥想像的余地,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有进步的喜悦。

  图片辅助,启发想象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学生之间有机会相互帮助,有获得同伴的创新的信息,促进学生多方位互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让学生畅谈自己的理想,培养创新的意识。

  先说后写,降低梯度;由句到段,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学生交流习作,一方面让他们的习作有更多的倾听者和欣赏者,使他们得到情感的满足,体验成功的快乐;另一方面,让“耳朵”做老师,训练学生的语感,培养他们自己会分析、会修改作文的能力。

《一双手》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新词,能够正确读写.

  2,通过学习,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的这位劳动者质朴美好的心愿极其高尚情操,感受作者对他的敬意.

  3,学习本文运用列数字的方法来介绍这双手的特殊方法,学会在写作中恰当运用.

  4,通过朗读,体会课文内容,用读启发学生的理解,从而加强自读自悟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调动学生情感参与,引导学生角色互换.

  2,读中质疑,读中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两课时

  第二课时

  一,继续学习课文,体会文中的这位劳动者质朴美好的心愿极其高尚情操,感受作者对他的敬意.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这篇文章写的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迎善的真实的事情.他的手是一双怎样的手呢

  要求学生说出这双手的特点:如:宽大,粗糙,有力,勤劳.这双手创建了绿色金库,创造了美好生活;这双手与众不同,比钢铁还坚硬,称为天下第一号大手……

  2,指导阅读:

  在预习课文中有哪些疑问 (1)不懂的词语方面:礼节性,镐,次生林 (2)不懂的句子:"我握的是手吗 分明是半截老松木." "我的手火燎燎地痛,看看,红了,他的手仍呈木色."同学之间互相合作学习,解决疑难.

  在预习课文中有哪些好的学习方法 (1)摘录喜欢的句子:对大手的描写及带有数字的句子.(2)摘录喜欢的词语.(3)有感想的地方:布满老茧,看到一山翠绿的森林,植树26万多棵……

  3,为什么这双手会成为这样 课文中多次描写了老张的手,你是怎样做摘录笔记的 汇报给大家听.(体会老张因为长期艰苦的植树劳动,变得异常粗糙,丑陋.)

  4,分角色读课文8——14自然段中,作者"我"和全国劳动模范张迎善的对话.特别是一些数据,:如:"一天栽一千多棵树.""……往土里插三四千次"……都要重读,读出这位劳动者质朴美好的心愿及其高尚情操,感受作者对他的敬意.

  5,课文中多次运用数字描写,而哪些数字给你留下深刻印象呢 说说为什么

  6,齐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7,"看着这双手,我看到了一山山翠绿的森林……"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感动,赞美)

  8,全班同学带着感动,赞美的语气再读一遍这句话.

  二,自我小结: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1,小组讨论并汇报:课文主要写了全国劳动模范张迎善的一双手.因为长年累月的辛苦植树,老张的手很不好看,变得异常粗糙,丑陋.可正是这双手,创造了美,创造了无法估量的财富,创造了翠绿的森林.赞美老张为了大家的幸福,甘愿奉献的质朴心灵.

  2,如果你在现场,亲眼看到全国劳动模范张迎善,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你想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赞美他

  三,本文有什么特点 说出文中我最喜欢的地方,为什么 (养成主动积累的良好习惯)

  (1)比喻的恰当运用:活像是半截老松木,掌面像鼓皮一样硬.

  (2)巧妙的数字描写:让人从空间感知事物的大小,多少.

  四,拓展提高:每人都有一双手,说说你最了解的手的样子及作用.

  (最好说说爸爸,妈妈,老师,阿姨等比较亲近的人,从而加强了解和沟通)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结合本单元习作,观察妈妈的手,回忆妈妈的手都为你做了什么,完成习作:《妈妈的手》.

  六,板书:(略)

《一双手》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养成圈点批注的读书习惯。

  2、学会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写人物的写法。

  3、体会和理解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和理解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会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写人物的写法。

  教具使用:

  多媒体课件。

  教学策略:

  引导自学 以读促悟 合作探究 拓展延伸。

  学习策略:

  自主学习 圈点批注 合作探究 总结提升。

  一、导入新课

  1、欣赏图片(课件出示):说一说,这可能是谁的手?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2、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二、检查课前预习——我来考考你

  1、字词预习检测。指名读一读,纠正字音。

  2、课文初读感知。

  (1)这篇文章写的人物是谁?这个人物的职业是什么?

  (2)文章的作者是什么身份?本文的体裁是什么 ?

  三、自主学习

  (一)整体感知——认识一双手。

  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阅读课文,并按照提示要求填充:本文写了( )的一双( )

  手。(谁的一双怎样的手)

  (二)细读课文,解读“一双手”---动起你的手来。

  1、作为一名记者,采访一位林业工人,为什么单单要写他的一双手呢?这双手有怎么样的与众不同之处呢?再读课文

  ⑴用曲线画出描写张迎善的手的特征的语句,并在书上做出适当的圈点和批注。

  ⑵说说在你的眼中,张迎善的手是一双什么样的手?

  可以用“这是一双 的手,你看:“ ”的句式交流。

  2、我来为张迎善这双“手”建档案。

  主人: 身份: 手感: 手的肤色

  手指: 纹络: 掌面: 手的大小

  手指细节: 手的别号: 手的价值

  3、纵观档案资料,用一个恰当的词语说说这双手给你的总体印象。

  4、请同学们结合文章语句,议一议造成年轻的张迎善的手很“奇丑”的原因是什么?

  5、了解原因后,你一定对这双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你还认为他的手丑吗?请再次用“这是一双 __ 的手”的句式,谈谈你的深层感受。

  6、作者说:“看着这双手,我仿佛看到了一山山翠绿的森林……”你觉得这一结尾有何妙处?

  7、欣赏图片体会贡献。

  四、深入探究,赏析“一双手”

  1、同学们,这篇文章写的很短小,却非常成功,这与文章的写作艺术是分不开的。请你就文章的某一个角度评说一下其成功之处。(如:多角度的描写、语言、修辞以及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的运用)

  2、学生汇报,师总结。

  五、情感升华,赞美“一双手”

  1、读了文章,你一定对张迎善同志有了更多的认识,在你眼中,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2、全文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作者对这位普通劳动者的礼赞之情,我想同学们一定有许多话想说,那么请你也选择一种方式表达对他的赞美之情。

  3、课堂总结。

  张迎善是具有不畏艰辛、艰苦创业、默默无闻、乐于奉献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课文表达了作者对张迎善的热爱、敬仰和赞颂之情。

  六、作业

  1、仔细观察父母亲的手,写一篇小作文。

  2、收集一些像张迎善那样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人的事例。

《一双手》教案 篇13

  教材说明:

  《一双手》这篇课文主要通过对张迎善的那双宽大、粗糙、有力、勤劳、创造了美好生活的手的 介绍,透射出普通劳动者质朴、美好的心愿及其高尚的情怀,表达了对劳动者的敬意。教学是力意“冗余的分析,烦琐的提问”瞄准重点,抓住要点,引导学生自主、合作、交流、讨论,去自渎、自悟,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努力实现自主高效的阅读方法。

  设计理念:

  琐碎、机械的语言训练是扼杀学生学习语文的灵性,因此,语文教学的重心,应放在创设综合化的语文实践活动,及语文的口语交际上,让学生充分的自主、合作、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现力,培养学生的灵性和创造行性。

  设计特色:以读代讲,圈点批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联系上下文体会和理解主人公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思想情感。

  2、初步掌握, 走进文本,走进人物,感悟情感的方法。

  3、学习 本文用列数字的方法来介绍这双手的特殊方法,学会在写作中恰当运用。

  4、了解 课文的内容,体会文中的这位劳动者质朴美好的心愿及其高尚情怀,感受作者对他的敬意。

  教学任务:整体感知,感悟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重点语句,走进课文,体会情感。

  2、学习本文用列数字的方法来介绍这双手的特殊方法,学会在协作中的恰当运用。

  3、学习林业工人无私奉献,默默无闻的精神。

  教法指导:圈点批注,阅读感悟。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请跟老师一块做游戏,伸出你的左手来,伸出你的右手来,我们人人都有一双手,没有手,什么也干不成,你们也一定见过很多的手吧!他们的手都有什么特点?相互交流,或者把自己查到的资料相互交流,好吗?

  4、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师生共同评价,纠正错误

  5、师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林业工人,为什么作者单单只写他的一双手?这双手与别人的手有什么不同?打开课本27页,让我我们一起来讨论讨论。

  板书:一双手

  [设计意图:做游戏和相互交流资料都是为了激发学生对手感兴趣,对课文感兴趣,这样,即培养了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为理解全文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自主阅读,交流认识,加深对这双手的认识。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是一双怎样的手?边读边批注描写张迎善手的特点词、句、段。

  2、小组讨论、交流,自己划的词、句、段,各写出手的什么特点。

  如:我握的是手吗?活像是半截老松木!(用比喻的手法描写这双手给我总的印象,形象可感)

  我本能地抽回手来,可是没能得逞。那只有力的大手,把我的手紧紧地裹住了。(这句话突出了手大而且有力)

  整只手呈木色,手的纹络深、粗,染着黑土色。(这句话从颜色、纹络刻画手背)

  掌面像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肥圆。一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用比喻来突出手指的粗糙、大)

  我丈量土地似的量来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写自己亲自动手去量手,用数字来突出手之大)

  3、学生汇报、师生评价,阅读所获得知识。

  板书:丑、粗糙、颜色深、干、厚、大。

  这是一双————的手。

  4、齐读描写张迎善手特点的句子,在读中去体会,去感悟。

  导语:这些都是张迎善手的特点,是我们所看见的。

  板书:所见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我重视了学生的自学,让他们在小组交流、讨论,进而理解手的特点,这样即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把握了课文的中心。让他们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扎室,在无意中体会了文章的中心。]

  三、品悟人物精神

  1、他的手从外表看确实很丑,那么造成他的手“奇丑”的特殊原因是什么?记者从采访中了解到了吗?速度课文,在文中找出来并划出来。

  (1)标划。

  (2)小组汇报、评价。

  (3)指生汇报,集体评价。

  (4)齐读体会:思考数字在文中的作用?(突出这双手所做的巨大贡献)

  板书:所闻

  你现在还认为张迎善的手丑吗?

  师指导朗读,学生谈感想。板书:美

  2、填充句子,品悟精神

  文章写张迎善的一双奇手,表明他是一个————的人。

  3、师生共同小结,在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身边的人物。

  板书: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4、品读课文

  本文通过一双手反映了林业工人的高尚品质,写得非常成功,这与作者的观察、写作是分不开的,你认为作者的成功之处在哪里?

  选材:典型一双手

  语言:质朴

  列数字:比喻、对比

  这样的文章才有血有肉,生动、感人。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重视了学生的读的训练,通过读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通过数字的描写也让学生体会到了这种说明文的方法]

  四、发散思维

  a)师问:你们也有一双手,你们的手将来会做什么?

  b)小组交流、讨论。(体会平凡的岗位上也能做出不平凡的事)

  五、再次品读课文,读出感情。

  六、总结全文

  正是这双手,让祖国的大山郁郁葱葱,面对这样的说,大家想到了什么?请你在作业本上写一写。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我重视了学生在写作上的训练,通过学习说明文的方法,让学生仿照写一篇——的手。]

《一双手》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张迎善一双手的特点,探讨这双手形成的原因,从而感受张迎善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

  3、学习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文章的阅读方法。体会用数字说明的好处,认识以小见大,借手写人的写作手法。

  教材分析:

  文章两次对手作了特写,分别从颜色、纹络、掌面、手指、左手、关节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细节描写,并多次运用了打比方和列数字的方法凸现了这双手的与众不同。而这双手所透射出的是一位平凡又不平凡的林业工人甘心奉献,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所以了解这双手的特点,在探讨形成原因的过程中,感受张迎善的美好心灵应该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设想:

  紧紧抓住文中描写“手”的外形,以及形成这双手的原因几段文字,让学生理解文本,借助看、比手的模型这种方式,让学生在静心回想中调动起对鼓皮、甘蔗这些事物已有经验的体会,感受张迎善这双手的与众不同,引发学生的好奇之心,在探究原因的过程之中关注数字描写,在圈画、演算中思考,在师生、生生对话中升华,从而帮助学生将无声的文字变成了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让一个看似普通实则不普通的林业工人——张迎善在学生的心目中立起来。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课前活动——猜手激趣

  1、人人都有一双手,可它们绝对不会是相同的。老师这儿有三双手的具体描写,分别是奶奶、妈妈和孩子的手,猜猜他们的主人是谁好不好?

  (1) 一双粗糙削瘦的手上爬满了一条条蚯蚓似的血管,血管又青又紫。

  (2)手掌有点儿圆,软绵绵的,上面横竖交错着几条弯弯曲曲的手纹。指头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手指伸直的时候稍微有点弯,像一把拉不开的弓。白嫩的手指肚儿中间凸了出来,指头尖尖的,上面深深地嵌着一片粉红色的指甲。

  (3)这双手纤巧、灵活,那白净、细柔的手指更显眼,织起毛衣来,那手指活动得像穿梭一般,令人眼花缭乱。

  2、这三双手大家一下子就猜对了,有什么秘诀?(学生回忆活动过程,总结抓关键词句的阅读方法。)

  3、小结: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经历使每双手各有特点。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也是一双手。想了解这双手吗?(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直奔重点

  1、把预习时发现读不准的、读不好的生字说出来,提醒大家注意。

  2、轻声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具体描写这双手的句子用线划下来。

  3、你划了哪些关于这双手的具体描写?和大家交流一下。

  三、品读感悟,层层深入

  1、形象感知,联系生活,从外观的角度了解这双手。

  (1)(出示学生划出的具体描写)把这些具体描写多读几遍,想一想这是一双怎样的手?你是从哪里知道的?(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阅读方式,如抓关键词句、结合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角色转换、比较等大胆的谈出自己对这双手的初步感受。)

  (学生可能从不同的方面谈认识和感受,他们可能会说是一双布满伤痕的手,与众不同的手,木色的手,不可思议的手等,教师要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并给以肯定。当学生谈到大、硬、粗的特点时,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通过下面的方式方法给以引导。)

  (2)比手感知——大。

  出示句子:我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① 方法指导:抓住具体数字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

  ② 展示按照这个尺寸塑的一只手,先组织学生比一比,然后老师也来比。

  (在形象直观的比手过程中使学生对张迎善手大的特点有直接、真切的感受。)板书:大

  ③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读一读。

  (3)生活感悟——硬、粗。

  出示句子:掌面像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肥圆。一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板书:硬、粗。

  ①方法指导:这里运用了打比方的手法,把掌面比作            ,把手指比作     。

  ②生活中你见过鼓皮和甘蔗吧,那是怎样的?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了?(联系已有经验进一步体会出手的硬和粗。)

  ③ 结合自己的体会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④ 出示老茧:什么是老茧?见过谁长老茧?张迎善的手不仅磨出了老茧,而且布满每个角落。(学生通过对关键词“老茧”的理解,并拿生活中见到的长老茧的人的手和张迎善布满老茧的手比较,更深层的体会到底坚硬和粗糙到什么程度。)

  ⑤ 结合此时的体会再来读。

  (4)小结:对这双手大家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面对这样一双与众不同的手,你想说点什么?(学生们可以结合自己的认识,谈独到的感受,阐发议论,说自己的猜测,讲引发的思考,提不解的问题等)

  (学生可能会谈:这是一双令人敬佩的手;可能会猜:这双手一定干了很多活;可能会问:张迎善的手为什么会成为这样呢?等等。教师可以通过“张迎善的手到底干了些什么,让这位同学如此敬佩?”或“张迎善的手为什么会成这样呢?”等问题,请学生默读课文,自主学习。)

  (5)把你的想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个同学讲,其他成员要注意倾听,然后一起讨论,总结出一个大家认为最准确,最全面的答案。

  (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互相补充,互相完善,寻求准确、全面的答案。)

  (6)组织交流,及时评价。

  2、引入计算,关注数字,从价值的角度佩服这双手。

  (1)计算启情。

  好,我们一起来为张迎善算一算,栽一棵树手往土里插――就算三次吧,一天栽一千棵,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十天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二十天呢?张迎善一共栽了多少棵树?这双手又往土里插了多少次呀?(780000次)。

  (2)圈数促情

  课文中还有哪些数字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它圈出来,大声地说一说。

  ① 咱们学校占地19亩,这33垧有57个学校那么大,44.5垧,就相当于75个学校这么大。

  ②把张迎善生产的1300立方米的木材,放在咱们的教学楼里,要盖400层。

  (3)过渡:看呀,就是这双手,和土壤的几十万次接触,创造了如此这般的财富。静下心来再想想,难道这双手所付出的,所创造的就仅仅是这些吗?

  (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和抓关键词的方法,了解这26万棵树只是张迎善在1988年以前栽下的,这些木材、林场、枝丫只是1981年到1985年之间完成的,也就是说如果张迎善今天仍然在工作的话,他付出的、创造的将不仅仅是这些,从而感悟张迎善的可贵和伟大。)

  (4)看看这些数字,再想想这双手,孩子们你又想说些什么?

  (怎么想的就怎么说,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并请他们来板书。)

  (5)拓展丰情。林业局负责人说:这是一双创建绿色金库的手。什么是金库?绿色的金库指什么?为什么说森林就是绿色的金库?

  小结:这大森林啊,的的确确是绿色的金库,而这金库的创造者就有张迎善,就有张迎善的这双手。让我们再来重温这双手的具体描写好吗?有感情的读一读。

  3、借助课件,引发想象,从情感的角度赞美手,赞美人。

  (1)课件燃情。(出示树木渐渐连成林场、又连成一山山森林的课件,在音乐的渲染下教师语言描述)大家看,就是这双神奇的手,栽下了一株株树木;就是这双神奇的手,育成了一片片林场;就是这双神奇的手,连起了一山山的森林。

  (2)联想升情。作者说:看着这双手我看到了一山山翠绿的森林,孩子们看着这双手你看到了什么?

  (此时透过这双手学生看到的已经不仅仅是一双手了,可能是一车车的木材,可能是一弯弯的清泉,可能是一群群的小动物,也可能是张迎善以及和张迎善一样的劳动者美好的心灵,幸福的笑脸……)

  四、作业设计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许多多这样普通而又不普通的手,不怕风寒清洁工人的手,传递知识老师的手,勤劳能干爸爸的手,温暖细腻妈妈的手,还有你们,稚嫩灵巧的手等等,课后请你仔细观察,试着把它写一写。

  板书设计:

  一双手

  硬      美丽      1天   3000次  26万多棵

  粗  一双手 创造财富   10天   30000次  33垧44.5垧

  木色     了不起    20天   60000次  1300立方米

  大      奇      26万棵  780000次 3500层积立方米

  与众不同   创建绿色金库

  《一双手》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用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的方法,自主阅读感悟通过一双手刻画出的人物形象及抒发的感情。

  3、 通过朗读,体会课文内容,用读启发学生的理解,从而加强自读自悟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小组合作交流讨论,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设想:

  1、 抓主线,用图表的方式把教学问题简单化,有效地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我想到了图表这个有效的教学手段,制作了一个能够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表格,“比较我们的手和张迎善的手”让学生在比较中能够深刻地理解到,他这双“丑陋”的手的背后是为我们创造出美好的生活而付出的代价,从而升华学生的情感,体会张迎善他的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怀。这样不但利于突破重难点,而且可以节约很多时间,真正做到有效课堂、高效课堂。

  2、自主合作,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的见解”,“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的机械的练习”。而且,我们学校这学期开始进行合作小组学习的尝试,因此,我打算第三环节的教学中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填表,交流讨论张迎善这双手的特点,找出文中相应的语句进行说明。然后让学生推选代表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层层深入地指导学生品读相关的语句,从而理解这双手大、硬、粗糙、神奇等的特点。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揭题导入,启发质疑。

  1、板书课题,启发质疑:今天我们学习姜孟之的一篇散文《一双手》。一接触到课题,你会思考些什么问题?

  2、教师将学生的质疑归类。

  (预设:1、文章介绍的是谁的一双手?2、这是一双怎样的手?3、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双手?)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初读课文,老师也积累了一些词语,我们一起来读读吧。(课件出示生字词)

  惺忪   素常  得逞   纹络   老茧    奖章    瞬间

  2、让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理清文章的脉络。

  握手→看手→说手→量手→赞手

  三、比较中品读、感悟

  1、 小游戏:“握握手,摸摸手”。

  2、 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我们的手 张迎善的手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重视了学生的自学,让他们在小组交流、讨论,进而理解手的特点,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把握了课文的中心。让他们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扎实,在无意中体会了文章的中心。]

  3、学生汇报,品读感悟。

  (1)量手,对比“天下第一号大手”。

  (2)想象老甘蔗,联系鼓皮、老茧谈感受。

  (3)课件展示一幅老松木的图片,通过图片的感知再引导学生,如果用我们的小手在这老松木上搓,会有什么感觉?让孩子切实地感受张迎善这双手真的很粗糙。

  (4)聚焦关键语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这双手的内涵。

  计算启情。

  好,我们一起来为张迎善算一算,栽一棵树手往土里插――就算三次吧,一天栽一千棵,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十天这双手往土里插多少次?二十天呢?张迎善一共栽了多少棵树?这双手又往土里插了多少次呀?

  [设计意图:把数学的内容引进来,使学生在一次次计算的过程中,在得出的一串串数字的结论中,真正的感触到:这么多次呀,怪不得这双手会布满老茧,怪不得这双手会坚硬、粗糙得象鼓皮,像甘蔗。从而体悟张迎善的勤劳、奉献、了不起等。]

  圈数促情

  课文中还有哪些数字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它圈出来,大声地说一说。

  [设计意图:课文中出现了33垧,44.5垧,1300立方米,3500层积立方米,这些生活中不常见的数字和单位,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想一想,他们认识起来是有障碍的。为了让作者的生活、主人公张迎善的生活和学生的生活进行多层面地接触,这里通过联系他们天天见的教学楼、学校,使这些数字具体化,从而帮助学生有真实、立体的认识。]

  4、面对这样的一双手,再对比一下自己的那双手,你有些什么感受和想法?(师生合作读文,了解手的价值。)

  四、情感升华,拓展。

  (课件出示树木渐渐连成林场、又连成一山山森林的课件,在音乐的渲染下教师语言描述:大家看,就是这双神奇的手,栽下了一株株树木;就是这双神奇的手,育成了一片片林场;就是这双神奇的手,连起了一山山的森林。)

  1、 作者说:看着这双手我看到了一山山翠绿的森林,孩子们,看着这双手你看到了什么?

  2、 张迎善(或其他的劳动者),我想对你说……

  五、课后作业:为张迎善这双手建立档案。

  我来为“手”建立档案:

  主人:                 身份:

  手感:                 手的肤色:

  手指:                 纹络:

  掌面:                 手的别号:

  手的大小:             手指细节:  

  手的价值:         

  板书设计:

  一双手

  握手 → 看手 → 说手 → 量手 → 赞手

  丑陋   →   美好

《一双手》教案 篇15

  一、积累与运用

  1.根据注音写汉字。

  xīnɡ sōnɡ(    )                shn(    )间                   得chěnɡ(    )

  老jiǎn(    )                    铁zh(    )                          cuō(    )

  2.辨字组词。

  (1)                              (2)                        (3) 

  3.解释词语。

  (1)惺忪:

  (2)得逞:

  (3)亏得:

  (4)瞬:

  4.指出下列比喻句分别属于比喻中的哪一种。(注意三种比喻的特征)

  (1)我握的是手吗?那简直是半截老松木。(        )

  (2)一只手指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        )

  (3)这是一双创建绿色宝库的手。(        )

  5.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表达方式。

  (1)我去小兴安岭的乌马河林业局采访。(        )

  (2)这双手皮肤呈木色,纹络又深又粗,一道道黑土色。(        )

  (3)(他的手)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        )

  (4)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的,怕也磨光、磨透了。(        )

  二、阅读理解

  (一)

  我去小兴安岭的乌马河林业局采访。在山场我握过一只手,我敢说,今后不论在什么地方,只要再提到它,就能马上说出。那是天下第一奇手——林业工人张迎善同志的手。

  和素常采访一样,我们见面时先礼节性地握手。两只手握到一起的瞬间,我惊讶了:我握的是手吗?那简直是半截老松木!

  我本能地想抽回手来,可是没有得逞,那只大手把我的手紧紧地裹住了。

  他松手了,我低头去察看他的一双手。翻过来看手心,掉过去看手背。

  这双手皮肤呈木色,纹络又深又粗,一道道黑土色。很明显,为了这次见面、握手,他事先用肥皂把这双手认真地洗过了。

  掌面鼓皮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特别粗大肥圆,一只手指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

  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长过指甲的地方,刻着四条裂纹,形成上下两个“人”字,又黑又深。手指各个关节都缠着线,线染成了泥色。

  “缠线做什么?”我问。

  “治手裂。”张迎善说。

  “手裂贴胶布涂手油多好?”

  “栽树是手活。穴里的草根根、石块块得用手拣出来。要保证苗苗不窝根,苗根得用手送进土里。栽一棵苗,手得往土里插三四次。胶布、手油不顶用。”

  “你一天能栽多少棵树?”

  “1000多棵。”

  一天能栽1000多棵树!他的手一天得往土里插三四千次!10天、20天呢?……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的,怕也磨光、磨透了。

  “你等等。”我边说边去里屋取来一卷米尺。我像丈量土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真是我今生今世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量完,我用自己的手在他的手掌上“哗哗”地搓了几个来回。我的手火燎燎地痛,看看,红了。他的手仍呈木色。

  林业局工会一位负责同志向我介绍说:“这双手已经栽树26万多棵。仅1981至1985年就造林33垧,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44.5垧。这双手生产木材1300立方米,枝丫3500层积立方米。这双手让这位32岁的年轻林业工人,成为伊春林区最年轻的育林功臣,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这双手栽的树使小兴安岭上的西北岔河水,仿佛第一次变清了。这是一双创建绿色宝库的手。”

  6.解释下列词语。

  (1)素常:

  (2)瞬间:

  (3)得逞:

  7.本文对人物主要进行了

  a.外貌描写    语言描写                          b.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c.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                              d.心理描写    外貌描写

  8.填空。(掌握对“一双手”的具体描写方法)

  (1)“那只大手把我的手紧紧地裹住了”,一个“裹”字突出了张迎善的手          。

  (2)“一只手指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突出手指                                。

  (3)“手指都缠着线”中,“缠”字突出手指                                     。

  (4)“长24 cm,宽10 cm,厚2.5 cm”,突出手                                    。

  (5)“我的手火燎燎地痛,看看,红了。他的手仍呈木色”,这一对比突出手                        。

  9.作者描写“一双手”,由整体到部分,由外形到内质,由所见到所闻所想,精雕细琢,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注意理解内容)

  10.“这是一双创建绿色宝库的手”,这句话突出了“一双手”什么特点?

  11.“这双手栽的树使小兴安岭上的西北岔河水,仿佛第一次变清了。”句中加点的“仿佛”能否去掉?为什么?(注意“仿佛”的含义)

  12.“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的,怕也磨光、磨透了。”加点的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二)

  自从我懂事的那天起,我就认识到父亲的侧影像一张弓。

  记得8岁那年,父亲陪我上学。一路上,一些不晓事理的小学生以一种嘲笑的眼光注视着我们。期末,我在班上被评为“三好”学生,可是,当时大队不批准。这天傍晚,我正为此深感委屈和伤心,父亲过来轻轻地对我说:“别伤心。爸妈心里都知道,一张奖状并无多大用处,有用的是学得为人民服务的真才实学。”说前父亲走近窗口,遥望着天边依稀的山峦,那眼中充满着疑惑、忧郁和怨愤。那侧影确是一张弓——一张绷得很紧的弓,似乎要把一支无形的利箭射向茫茫夜空中的天狼星!那时,我不能完全理解作为一个教师的父亲对祖国教育事业的忧虑。但看到那侧影,我再也               (a.压抑  b.抑制  c.制止)不住内心的委屈,心头一酸,泪水                  (a.噙满眼眶  b.夺眶而出  c.簌簌流下)。

  就在那天晚上,父亲第一次让我翻看那本珍藏在箱底的影集。从中我看到一个与眼前完全两样的健美的父亲的形象。那侧影,是那样地挺拔、刚毅充满着蓬勃的朝气和对生活、对理想的追求与向往。我不禁感到惊诧。父亲大概从我瞪大的眼睛中发现了这一点,他告诉了我事变的缘由。

  1954年8月,他告别了大学的高楼,迈进那准备献出毕生精力的教育园地。当时,父亲年轻力壮,风华正茂,承担了6个高中班的化学课程,长年累月地用青春的汗水来浇灌祖国的簇簇鲜花。他住房的墙壁上,贴着一张张“先进工作者”的奖状。可谁也未曾想到,他那年轻的躯体里却潜伏着深深的危机。他终于病倒了。父亲患的是风湿性脊椎炎。这对于正满怀激情为党的教育事业挥汗大干的父亲是怎样猛烈的一击啊!紧接着,内乱开始,那政治厄运,致使父亲病情日甚一日,炎症侵入骨髓。本来挺直的父亲终于弯成了一张“弓”,一张无人过问的痛苦的废弓。

  1977年的春天是明媚的。他抖擞精神,拖着那弯曲了的背脊,重新拿起教鞭走上了他心目中神圣的讲台。从此,他废寝忘食地埋头于教学工作。一次,我无意中从父亲上课的教室旁经过,看到父亲正在黑板上写化学分子式。那在讲台前的姿态,使我的心倏然一阵震颤。父亲微微踮起一只脚,身体竭力向后侧,仰着脖子,伸手板书。那侧影简直就是一张张开了的弓。“弓如霹雳弦惊”,这劲弓,不正猛扣着知识的金箭,引导学生对准了那科学的高处吗?

  这时候,我仿佛看到了父亲挥弓跃马,英勇拼搏的无比刚健的身影。此时此刻,一种从未有过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从而完全抹去了长期深藏在心中的伤感的阴影。

  13.为这篇文章选标题,最恰当的是

  a.背影            b.身影            c.侧影

  14.在第2段横线上选词填空。(抓关键语句)

  15.文章三次写了父亲的身影,第一次写父亲,像“                        ”,心中充满了伤感,同时也下了与命运抗争的决心;第二次写父亲像“                  ”,说明

  的原因;第三次写父亲像“                                      ”,反映                                         。全文以              比喻父亲的身影,放得开,收得拢。

  16.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17.本文最后一段的表达方式:                        。

  参考答案:

  一、1.惺忪  瞬  逞  茧  铸  搓

  2.略

  3.(1)形容刚睡醒时神志和眼睛还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

  (2)实现,达到目的。

  (3)幸好。

  (4)眼珠儿一转。

  4.(1)暗喻  (2)明喻  (3)借喻

  5.(1)记叙  (2)描写  (3)说明  (4)议论

  二、(一)6.(1)平常  (2)转眼之间(一眨眼之间)  (3)达到目的

  7.a

  8.(1)奇大无比

  (2)手指特别粗大肥圆,老茧特多

  (3)手指上裂口多

  (4)奇大无比

  (5)坚硬耐搓

  9.塑造了一个不畏艰辛、乐于奉献的劳动者的朴实形象。

  10.突出手贡献大,奇手创奇迹。

  11.不能。“仿佛”是好像的意思,不确定,而去掉后就变成肯定,没有原句准确。

  12.亏得:幸好,含有庆幸、赞叹之意,表现了作者由衷的赞美之情。

  (二)13.c  14.b  b

  15.“一张绷得很紧的弓”  “一张无人过问的废弓”  父亲致残  “张开的劲弓”  父亲残躯再挑重担,焕发了青春的活力  弓

  16.歌颂了父亲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17.抒情

《一双手》教案 篇16

  《一双手》教学案例

  《一双手》是北师大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带着对林业工人张迎善的敬意,我和学生一起品读学习了这篇课文。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双手已经栽树26万多棵。仅在1981年至1985年间就造林33垧,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44.5垧。”

  理解好这句话,有利于学生感受张迎善一双手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从而进一步领悟到张迎善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和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学习这一句话,我先让学生说说课前查到的关于“垧”的意思。学生汇报如下:垧,量词,计算地亩的单位,各地不同,在东北一般合十五亩。学生汇报的和我查到的一样,我于是引导学生进一步计算得出:3315=495亩;44.515=667.5亩。

  教学进行到这里,我本来想让学生谈谈“张迎善一个人植树这么多,你有什么想法?”之类的问题,但是学生迷惑的眼神告诉我,他们还没有弄明白一垧(即15亩)到底有多大。这时一个前排的学生小声说:“15亩有多少地呢?”是的,15亩,对于成人来说有多大地方已经建立了概念,但是对于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可能还一下子形成不了清晰的概念,更不用说495亩和667.5亩了。

  看来,我课前备课考虑不周,此时,必须给学生一个熟知的参照物,让学生建立清晰的关于垧(也就是15亩)的概念。

  怎么说给学生听呢?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恰巧我们学校上一周,向上级填报了学校的占地面积,我们学校占地15.1亩。可以说,校园多大,对于已经在这里学习四年的学生来说,再熟悉不过。于是我告诉学生,我们程集小学校园占地面积约有15亩,学生很快算出33垧树林相当于33个学校这么大,44.5垧迹地林和次生林相当于44.5个学校这么大。班里的学生沸腾了,“张迎善真了不起,这确实是一双创建绿色金库的手……”学生一下子在数字面前,认识了张迎善这位普通的林业工人可敬和不平凡。

  教学的美好感觉往往是在教学预设中的精彩生成,我期待着课堂上有更多生动的教学生成。

  《一双手》教学案例

  成都市双流县中和小学     刘  骊

  《一双手》这篇文章尽管朴实无华,但是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要透过一双手体会出林业工人张迎善这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平凡之中的伟大,并且产生敬佩之情,真的很不容易。因此,教学时,我按以下思路,引导学生从读中领悟,从读中体验人物品质。

  一、整体入手,层层推进。

  我先让学生感知全文内容,知道课文通过写张迎善的手来赞扬这位默默无闻、为造林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普通劳动者。然后认识这双手的特点,了解这双手不辞艰辛、默默奉献,为造林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从而对这位普通的劳动者油然而生敬佩之情。只有具备了整体思路,才能很好把握教材,充分利用文本资源达到以情育人的目的。

  二、细读品悟,充分认识手的特点。

  手,作为人物品质的外在表现,必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只有充分认识手的特点才能更深入地了解人物品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先从课文中找出具体描写手的句子,然后用“这是一双( )的手”的句式概括手的特点。孩子们读得那么投入,品味得那么深刻,用语是那么的精当!请看:这是一双粗糙的手;这是一双老松木般,沾满泥土色的手;这是一双硬邦邦的大手;这是一双伤痕累累的手;这是一双天下第一大手……言语间闪烁着无穷的思维火花。

  三、数据解析悟美德

  在文章中多处使用数据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运用好这些数据对领悟人物品质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为什么张迎善的手会那么粗大、硬邦却伤痕累累呢?原来,是因为他一天要栽一千多棵树。“一千多棵”到底有多少呢?假设种在我们校园里应该有多大一片呢?我引导孩子们充分想象,感受张迎善的巨大贡献。栽一棵树手得往土里插三、四次,那栽一千棵树呢?你们有什么感受?孩子们全都发出低声惊叹,那惊叹里有心疼,有敬佩,有不可思议……我抓住契机乘胜追击: “此刻,你想对张迎善说什么?”使孩子们从心灵深处真真切切地体会到张的不辞艰辛,艰苦创业,默默奉献的精神。那么,这双手究竟为造林事业作出了多大的贡献呢?我让孩子们找出文中数据,并通过和我们学校比较,和他们熟悉的小区比较,告诉他们那么多木材能够盖多少大楼,可以覆盖多宽的地盘,孩子们的脸上满是敬佩之情。我借机发问,“孩子们,你们想说什么,想对张迎善说什么?”使孩子们此时的心情随动人的言语表达得淋漓尽致。相信他们一定受益匪浅。

《一双手》教案 篇17

  目标任务:

  整体感知(多角度描写);感悟精神

  教学方法:

  圈点批注;阅读感悟

  导入  :

  *同学们,我们学过不少写人的文章,而写人的文章要写得成功,势必要把人物写得成功,那么写人的一般方法有哪些呢?

  ……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写人的文章——一双手(板题)

  *同学们课前对课文进行了预习,下面我想了解两个简单的信息:

  1、这篇文章写的人物是谁?

  2、这个人物的职业是什么?

  3、文章的作者是什么身分?

  *作为一位记者,采访一位林业工人,为什么单单要写他的一双手呢?这双手有怎么样的与众不同之处呢?

  新课学习:

  一、整体感知内容

  (一)、朗读课文,(听读的同学注意圈划“文中是如何具体从细处描写作者所见到的张迎善的手的特征的”)。 [师扳书:所见]

  (二)、填充句子:文章写了一双__________的手。

  1、填充句子(两个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同时对写手特征的的句子进行评注。

  2、齐读所填充的句子(感知多角度写手的效果)。

  3、评注手的特征:粗、硬、老、干、厚、色深、大……

  (三)、形象感知手“大”的特征。

  1、选一大手的学生到黑板上画自己的手,并标上尺寸。

  2、其他学生量自己的手,并记录下尺寸和张迎善的手比比看。

  二、品语人物精神

  (一)、从“美、丑”的角度评价一下张迎善的手的外形。

  (二)、刚才写了所见的手的丑的外表,那么,造成张迎善手的“奇丑”的特征原因是什么?记者姜孟之从采访中了解到了吗?从文中找出来,并标划出来。

  1、标划。

  2、齐读体会。

  (三)、相对于张迎善的手的丑的外形,而了解了造成他手丑的原因之后,你还认为他的手丑吗?(师引导谈谈感想)

  (四)、填充句子,品悟精神:

  文章通过描写所见所闻的张凶善的一双奇手,表明了他是一个______的人。

  (五)、师引导学生作结:美往往是以丑作为代价获得的。那么在我们生活中这样的,你能列举相似的例子说说吗?(师引导联系课文一例一结)

  (六)、品读课文

  同学们,这篇文章写的很短小,通过一双手反映了一位林业工人的高尚的品质,写得非常成功,这与文章的写作艺术也是分不开的。请你就文章的某一个角度评说一下其成功之处。(如:选材、语言、修辞以及对比、列数字、打比方等方法的运用)

  *师作巡视并作好指导,充足时间品注好后,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总结全文(结合课堂学生的掌握情况从内容到写法,从表象到精神)。

  * 最后让我们用一句饱含深情的话结束这堂课吧:

  请同学们续写:

  让我们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业 :写一篇短文:妈妈的一双手(也可写令你难忘的一双手)

  板书设计 :

  一双手

  (所见)丑 美(所闻) 表明张迎善是一个_____的人.

  粗-硬-色深-木色-干-厚-大 绿色宝库

  作者邮箱:

《一双手》教案 篇18

  】《一双手》教学设计之一     】《一双手》教学设计之二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到,在劳动模范张迎善那双粗糙的大手背后,是这位林业工人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美好心愿和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

  2.继续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质疑、解疑,自主阅读的能力。

  3.引导学生初步感悟,数字说明的好处。

  4.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继续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质疑、解疑,自主阅读的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欣赏学生仿照《我们的手》创作的小诗。

  二、导入

  1.板书课题。

  2.回顾初读课文中的问题。

  (1)这是谁的“一双手”?

  (2)张迎善是谁?

  三、新课教学

  1.学生自主质疑:

  (1)提出问题。

  (2)梳理问题。

  2.结合学生问题进一步阅读课文。

  (1)这双手什么样?

  自主学习:默读描写这双手的样子的段落

  画出重点词句

  做批注

  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感受到,这双手的样子:黑、硬、伤痕累累、大、粗

  这双手“活像半截老松木”

  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2)这双手为什么这样?

  自主学习:默读课文

  画出重点词句

  做批注

  汇报交流:

  结合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感悟到,张迎善为了绿化小兴安岭,在不计其数的种树过程中,把自己的双手磨得伤痕累累,活像老松木。从而感悟到张迎善的高尚情怀。

  引导学生初步感悟,数字说明的好处。

  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3.引导学生交流自己读文的感受

  提问:现在你认为张迎善的手是怎样的一双手?

  4.总结全文。

  四、安排课后参与学习活动

  五、板书设计

  一双手

  张迎善的手

  ( )的一双手

《一双手》教案 篇19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过学习,调动学生情感参与,与主人公在情感方面产生共鸣,深刻体会课文内容。

  3、通过朗读,体会课文内容,用读启发学生的理解,从而加强自读自悟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调动学生情感参与,引导学生角色互换。

  2、读中质疑,读中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感情,了解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电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1、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初读课文,借助认字表、字典,认识课文中的生字。

  注意:“忪”“茧”的正确读音。

  (2)学习会写的字:

  先给生字注音。读一读。确定容易记住的字,将难字标画出来。用你喜欢的方法记字。

  找出形近字,写在练习本上,并练习组词:

  均程奖张

  钧逞桨章

  (3)重点学习易错字:“皂”的下面是七。

  2、找出课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出标记。

  自学:“语文天地”中“金钥匙”的内容。试着做学习笔记。

  3、查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放入资料袋。

  二、预习汇报、提高:

  1、同桌互读课文,认真听生字词语是否读得正确,并根据情况给予评价。

  2、同学范读,同学评议。

  3、扩词练习。评判组词。

  4、书写指导:把难字写正确。

  5、交流资料。

  三、巩固小结。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内容:

  课文内容介绍:这篇文章写的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迎善的真实的事情。

  1、用你喜欢的形式朗读课文。

  2、你是怎样做摘录笔记的?汇报给大家听。(以强带弱。)

  (1)不懂的词语方面:礼节性、镐、次生林

  (2)积累喜欢的词语。

  (3)喜欢的句子:对大手的描写及带有数字的句子。

  (4)不懂的句子:“我握的是手吗?分明是半截老松木。”“我的手火燎燎地痛,看看,红了,他的手仍呈木色。”

  (5)有感想的地方:布满老茧、看到一山翠绿的森林、植树26万多棵

  3、自我小结: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在文中课题下做简单笔记。

  4、小组讨论并汇报:

  (1)课文中多次描写了老张的手,找出相应的句子画出来,谈谈你的理解。

  (扣准课题思考问题)

  (2)你观察过别人的手吗?说说你的看法。

  5、思考文中重点问题:

  (1)老张的手是一双怎样的手?(读文1、2、3自然段理解)他的手为什么会这样?

  (2)摸摸你的手,有什么感觉?

  (3)自读课文(4――19)自然段,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双手的?你见过这样的手吗?

  (4)课文中多次运用数字描写,而哪些数字给你留下深刻印象呢?说说为什么?

  6、本文要告诉我们:

  因为长年累月的辛苦,老张的手很不好看,可正是这双手,创造了无法估量的财富,创造了翠绿的森林。赞美老张为了大家的幸福,甘愿奉献的质朴心灵。

  修改自己的笔记。

  7、本文有什么特点?说出文中我最喜欢的地方,为什么?(养成主动积累的良好习惯)

  (1)比喻的恰当运用:活像是半截老松木、掌面像鼓皮一样硬。

  (2)巧妙的数字描写:让人从空间感知事物的大小、多少。

  8、拓展提高:每人都有一双手,说说你最了解的手的样子及作用。

  (最好说说爸爸、妈妈、老师、阿姨等比较亲近的人,从而加强了解和沟通)

  二、大家一起长本领:(结合书后“日积月累”进行学习)

  1、积累手的动词。

  2、做翻绳和打手影游戏,观察手的动作,用准确的词语描述出来。

  三、布置作业:

  1、完成本课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一双手

  (粗糙、坚硬、与众不同、勤劳、造福人类)的手

《一双手》教案 篇20

  教学目标:

  1、养成圈点批注的读书习惯。

  2、学会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写人物的写法。

  3、体会和理解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和理解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会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写人物的写法。

  教具使用:

  多媒体课件。

  教学策略:

  引导自学 以读促悟 合作探究 拓展延伸。

  学习策略:

  自主学习 圈点批注 合作探究 总结提升。

  一、导入新课

  1、欣赏图片(课件出示):说一说,这可能是谁的手?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2、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二、检查课前预习——我来考考你

  1、字词预习检测。指名读一读,纠正字音。

  2、课文初读感知。

  (1)这篇文章写的人物是谁?这个人物的职业是什么?

  (2)文章的作者是什么身份?本文的体裁是什么 ?

  三、自主学习

  (一)整体感知——认识一双手。

  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阅读课文,并按照提示要求填充:本文写了( )的一双( )

  手。(谁的一双怎样的手)

  (二)细读课文,解读“一双手”---动起你的手来。

  1、作为一名记者,采访一位林业工人,为什么单单要写他的一双手呢?这双手有怎么样的与众不同之处呢?再读课文

  ⑴用曲线画出描写张迎善的手的特征的语句,并在书上做出适当的圈点和批注。

  ⑵说说在你的眼中,张迎善的手是一双什么样的手?

  可以用“这是一双 的手,你看:“ ”的句式交流。

  2、我来为张迎善这双“手”建档案。

  主人: 身份: 手感: 手的肤色

  手指: 纹络: 掌面: 手的大小

  手指细节: 手的别号: 手的价值

  3、纵观档案资料,用一个恰当的词语说说这双手给你的总体印象。

  4、请同学们结合文章语句,议一议造成年轻的张迎善的手很“奇丑”的原因是什么?

  5、了解原因后,你一定对这双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你还认为他的手丑吗?请再次用“这是一双 __ 的手”的句式,谈谈你的深层感受。

  6、作者说:“看着这双手,我仿佛看到了一山山翠绿的森林……”你觉得这一结尾有何妙处?

  7、欣赏图片体会贡献。

  四、深入探究,赏析“一双手”

  1、同学们,这篇文章写的很短小,却非常成功,这与文章的写作艺术是分不开的。请你就文章的某一个角度评说一下其成功之处。(如:多角度的描写、语言、修辞以及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的运用)

  2、学生汇报,师总结。

  五、情感升华,赞美“一双手”

  1、读了文章,你一定对张迎善同志有了更多的认识,在你眼中,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2、全文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作者对这位普通劳动者的礼赞之情,我想同学们一定有许多话想说,那么请你也选择一种方式表达对他的赞美之情。

  3、课堂总结。

  张迎善是具有不畏艰辛、艰苦创业、默默无闻、乐于奉献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课文表达了作者对张迎善的热爱、敬仰和赞颂之情。

  六、作业

  1、仔细观察父母亲的手,写一篇小作文。

  2、收集一些像张迎善那样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人的事例。

《一双手》教案 篇2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描写、记叙、说明等表达方式,了解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2)学习抓住最具特征的部分描写人物外貌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识地细致地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的良好习惯。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学思同步”的教学思想,巧妙地设置疑问、启迪学生丰富的联想,激发学生的新鲜感、新奇感,让学生在积极思维的王国里遨游。

  (2)教给学生“眼到、手到、口到、心到”的阅读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训练,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和理解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为人类创造绿色的普通劳动者的赞美之情。理解“美,是以丑为代价”的哲理。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以小见大的手法。

  2、林业工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

  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结合作者的采访过程,了解这双手背后的故事,理解“美,是以丑为代价”这一哲理。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课前先学

  1、搜集关于姜孟之的作品。

  2、观察家人的手,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3、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铁镐瞬间得逞火燎燎

  xīngsōngcuō纹luò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齐背童年儿歌。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

  2、用尺子量一量自己手的长、宽、厚。

  今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双林业工人的手吧。

  三、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自读课文交流体会

  用勾画圈点的方法,在课文的空白处写上自己的感想评论等。

  2、阅读完这篇文章后,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完成填空

  课文描写“一双手”紧扣一个“_______”字,这双手如此奇特的原因是__________,从而塑造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表达了作者的感情。手的皮肤__________;形状________________,一只手指_____________;写手用了一个“______________”和三个数字;写手硬用了一个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手裂写了什么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讨论

  课文的题目明明是“一双手”,作者为什么在文章开头偏偏先列举了“各种各样的手”,而且是一双双未留下深刻印象的手呢?

  [点拨]作者开头所列举的手中,每两种构成一组截然不同的手,基本上概括了从不同角度衡量的手,写这些手目的是为了烘托突出“一双手”。

  2、重点研读

  参照投影显示的读书方法,认真阅读第4-18节,按投影要求解决问题。

  [投影]读书四到:

  眼到----仔细看书,一览全文。

  口到----出声读书,熟读成诵。

  手到----圈点勾画,摘记抄录。

  心到----揣摩领会,认真思考。

  [思考]作者写的是怎样的一双“奇手”?诵读描写手的特征的精彩语段和句子。画出写手的特征的重要语句,要读出赞叹的感情。(教师指导学生反复朗读)

  3、阅读检测

  (1)文章哪一句话是写“一双手”给作者最初的印象的?(那简直是半截老松木)。

  (2)展示

  半截老松木

  [提示]可让个别同学摸一摸,增强感性认识。

  [思考]作者用半截老松木比喻一双手,说明一双手有哪些奇特之处?

  [点拨]粗、老、干、硬、颜色深、厚。

  (3)讨论质疑

  用“半截老松木”比喻这一双“奇”手有什么不足之处?从画出的描写手的特征的语句中找出相关的内容。

  [点拨]这双手的“大”的特征没有表现出来。(1)那只大手把我的手紧紧地裹住了。(2)手指特别粗大肥圆,一只手指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3)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

  (4)要点分析

  说说“紧紧”“裹”等字的表达作用。

  [提示]可让学生试试裹住同桌的手。

  [点拨](1)说明手很大;(2)写出了手很有力量;(3)说明张迎善这个人很热情。

  [展示]根据张迎善手的大小所画的手的图片,让本班手最大的同学与张迎善的手比较比较。

  [比较]让本班手最大的同学与张迎善的手比较比较。

  (5)细节分析,品悟人物精神。

  a.描写手最细腻、最具体的是哪几节?分别写出了哪些特征?

  b.造成张迎善手“奇丑”特征的原因是什么?记者姜孟之从采访中了解到了吗?从文中找出来,并标划出来。谈体会。

  c.你了解造成他手丑的原因之后,还认为他的手丑吗?教师引导学生谈感想。

  d.填充句子,品悟精神:文章通过描写张迎善的一双奇手,表明他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人。

  [提示]指名学生朗读第7、8、9节,要求其他同学分别用文中的话回答。

  [讨论]32岁的林业工人张迎善的手为什么会成为“天下第一奇手”呢?请从文中找出四句话具体分析张迎善的手为什么变得粗、老、干、硬、颜色深、厚。

  [点拨](1)一天能栽一千多棵树!(2)这双手已经栽树26万多棵。(3)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的,怕也磨光、磨透了。(4)这是一双创建绿色宝库的手。

  (6)写法探究

  作者为什么要写张迎善的手,而不通过其他的来刻画人物。

  [点拨]这一双“奇”手正是张迎善不畏艰辛、无私奉献精神的最好体现。

  (7)反复朗读课文最后一节,读出对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五、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1、总结反思

  手是人体一大宝,拥有它,我们可以创造想像不出的财富。林业工人张迎善就用自己的一双奇手,创建着绿色宝库。透过这双又粗又老、又干又硬的大手,我们看到的是他不畏艰辛、无私奉献的精神,是那一片片绿色森林。

  同学们,当我们真的认识到了“美,是以丑为代价的”这一道理之后,我们就能体会普通劳动者的伟大与崇高,就会更加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2、拓展延伸

  写作训练:学习课文抓住特征,描写人物的方法写一个片段。文题的眼睛

  交流写作收获

  六、当堂检测反馈

  (一)根据拼音写汉字

  xīngsōngshùn间得chěng

  老jiǎn铁zhùcuō手

  (二)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表达方式。

  (1)我去小兴安岭的乌马河林业局采访。

  (2)这双手皮肤木色,纹络又深又粗,一道道黑土公。

  (3)(他的手)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

  (4)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的,怕也磨光、磨透了。

  (三)下面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再接再厉勇往直前谈笑风生走投无路

  b.英雄气概欢度春节贪污浪废迫不及待

  c.情不自尽变本加利前仆后继事倍功半

  d.流连忘返闻名暇迩改邪归正唉声叹气

  (四)文段精析

  我去小兴安岭的乌马河林业局采访。在山场我握过一只手,我敢说,今后不论在什么地方,只要再提到它,就能马上说出。那是天下第一奇手------林业工人张迎善同志的手。

  和素常采访一样,我们见面时先是礼节性地握手。两只手握到一起的瞬间,我惊讶了:我握的是手吗?那简直是半截老松木!

  我本能地想抽回手来,可是没有得逞。那只大手把我的手紧紧地裹住了。

  他松手了,我低头去察看他的一双手。翻过来看手心,掉过去看手背。

  这双手皮肤呈木色,纹络又深又粗,一道道黑土色。很明显,为了这次见面、握手,他事先用肥皂把这双手认真地洗过了。

  掌面鼓皮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特别粗大肥圆,一只手指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

  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长过指甲的地方,刻着四条裂纹,形成上下两个“人”字,又黑又深。手指各个关节都缠着线,线染成了泥色。

  “缠线做什么?”我问。

  “治手列裂。”张迎善说。

  “手裂贴胶布涂手油多好?”

  “栽树是手活。穴里的草根根、石块块得用手拣出来。要保证苗苗不窝根,苗根得用手送进土里。栽一棵苗,手得往里插三四次。胶布、手油不顶用。”

  “你一天能栽多少棵树?”

  “1000多棵。”

  一天能栽1000多棵树!他的手一天得往土里插三四千次!十天、二十天呢?……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的怕也磨光、磨透了。

  “你等等。”我边说边去里屋取来一卷米尺。我像丈量无赖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真是我今生今世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

  量完,我用自己的手在他的手掌上“哗哗”地搓了几个来回。我的手火燎燎地痛着,看看,红了。他的手仍呈木色。

  林业局工会一位负责同志向我介绍说:“这双手已经栽树26万多棵。仅1985年就造林33垧,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44.5垧。这双手生产木材1300立方米,枝丫3500层积立方米。这双手让这位32岁的年轻林业工人,成为伊春林区最年轻的育林功臣,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这双手栽的树使小兴安岭上的西北岔河水,仿佛第一次变清了。这是一双创造绿色宝库的手。”

  1、本文对人物主要进行了

  a.外貌描写语言描写b.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c.动作描写心理描写d.心理描写外貌描写

  2、填空

  (1)“那只大手把我的手紧紧地裹住了”,一个“裹”字突出了张迎善的手______。

  (2)“一只手指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突出手指____。

  (3)“一只手都缠着线”中,“缠”字突出手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突出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的手火燎燎地痛着,看看,红了。他的手仍呈森色”,这一对比突出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描写“一双手”,由整体到部分,由外形到内质,由所见到所闻所想,精雕细琢,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是一双创造绿色宝库的手”,这句话突出了“一双手”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双手栽的树使小兴安岭上的西北岔河水,仿佛第一次变清了。”句中加点的“仿佛”能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的,怕也磨光、磨透了。”加点的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一双手》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