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丰碑》教案

《丰碑》教案

战情人 点赞 分享
《丰碑》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

《丰碑》教案(精选19篇)

《丰碑》教案 篇1

  上了一节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请大家给我提提意见。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丰碑》教学设计

  一、配乐导入  。

  1、师: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多少英雄儿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今天,我们将把纷飞的思绪再一次拉回到那艰苦卓绝的战争岁月,去聆听发生在红军长征中的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板书课题,后读题

  2、学生借助学习网站中“忆海畅游”网页自由选择浏览一下图片、录象或文字资料,加深理解时代背景

  [那艰苦卓绝的战争岁月离我们已经很远很远了,今天的孩子不容易理解革命先烈们的崇高精神。借助网络丰富的信息量,让学生们自主选择,自己浏览,对于理解时代背景有很大的帮助。]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地轻声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同时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讨论交流。

  [扫清学生学习中的障碍,培养学生自己读书的能力,同时感知课文内容。讨论这个环节打开学生相互交流的闸门,让学生畅所欲言,把自己在读中获取的信息内容表达出来。]

  三、再读课文 。 

  1、师:让我们穿过时空的隧道,再读课文,在文章开始和结尾处找出两个带问号的句子;

  2、结合学生回答,课件出示句子后齐读。

  3、第一句是将军的思考,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疑问呢?在课文中找一找。

  4、学生找出四个“可能”后,师生合作读句子。

  [在初读了课文之后,学生能很快地找到有关句子,同时,也有意识地进行阅读能力的训练。

  师生合作读句子,把老师放在了学习的合作者的位置上,是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既是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和信任,同时也是为了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四、重点突破,精讲赏读。 

  1、(过渡)如此恶劣的环境,让所有人都不得不思考这样的问题。那么这支队伍有没有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

  队伍在继续前进,展现在将军面前的是一幅感人至深的画面。

  (CAI课件出示画面,教师配乐感情朗读第七自然段。)

  2、  师:下面让我们来学习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借助网页“自学天地”中“自学向导”“词语导航”的帮助进行自学,最后还可以选一段你认为最合适的音乐进行朗读。

  3、学生自由学习,自主浏览网页。

  4、学习小组交流自学收获和疑难。

  5、交流反馈。

  6、我们再来读读这一段。你为这段选择了什么样的音乐?

  (指名读;同学推荐读;全班模仿读)

  7、面对着这样的感人画面,将军的神态发生了变化,再读读课文,找出描写将军神态的有关句子。

  8、学生进入“自学天地”自由复制粘贴描写将军神态的句子,并思考将军为什么发怒?

  9、(广播教学)根据学生回答,调用学生机。

  10、师:将军指导这位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吗?这时有人小声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

  (课件出示第十二自然段)学生齐读这一段。

  11、师问:将军由发怒到现在愣住了,这时他会想些什么?

  12、师:将军的千言万语只能化作一个动作:敬了一个军礼。让我们带着对这位军需处长的敬意来读读这个自然段。

  (配乐朗读)

  [两个自然段的借助网页自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为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供了有力的手段,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充分发挥。

  本环节教学设计采取多种形式的读,以读为主,以读代讲,配上恰如其分的音乐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思考,动情地去学习朗读,发展语感,同时在思想感情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小组学习,强化了主动参与、相互交流,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思考,在相互交流中启发,情感和认识水乳交融,这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群体的主体性和合作意识。体现了师生、生生、人机的多项互动。]

  五、理解感悟。

  1、(过渡)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同时课件出示插图)

  同学们,你们见过碑吗?碑是刻着文字或图画,竖立起来作纪念物的石头。军需处长是一个人,为什么这时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2、同座位互相讨论。

  3、交流反馈。

  4、师:、同学们,可敬的军需处长,离我们远去了,并和高高的云中山化为一体,然而在人们的心中,他那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却像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高高矗立着,它将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人永远前进,让我们把对军需处长的深深敬意化成我们笔端的文字,请同学们打开网页中“童心飞扬”,在这儿有一座我们为军需处长建立的纪念碑,请你们为这座丰碑配上简短的题词。

  (教师电脑监控学生,调用学生留言。)

  5、谁能用肯定的语气来说一说“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6、师:对,我们的军队中有这样关心战士的将军,有这样无私忘我的军需处长,有这样勇于克服困难的战士们,胜利怎么会不属于我们呢?

  [学生通过近一节课的学习、体会,对军需处长的高大形象充满了敬意,对于理解“丰碑”的含义自然是水到渠成。让他们书写题词,也使他们积淀的感情得以宣泄,同时也将写的练习落到了实处;交流题词,则使他们的情感得到进一步提升。]

  六、总结拓展,升华中心

  1、现在让我们进入“网海采撷”,去回顾一下中国革命的艰难历程。

  2、生浏览网页,实现由课内向课外拓展。

  3、总结:(再次出示插图)让我们永远记住这座晶莹的丰碑。

  [给学生们进入教师提供的网站自由浏览的时间,实现了由课内向课外的拓展,让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一种工具,并且习惯使用这种工具。]

  板书设计 :

  22、丰碑

  军

  需               

  处             将军:怒     愣

  长                 

《丰碑》教案 篇2

  第22 课《丰碑》

  一、教学要求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为了他人,为了革命,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

  2、弄清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有条理地将思想内容表达清楚的。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理解“丰碑”的含义。

  三、教学时数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初读课文。

  1、看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质疑。

  学生有可能提: “丰碑”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课文为什么要用“丰碑”作题呢?

  师:是呀,课文为什么要用“丰碑”作题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读的时候,再想想,看看自己还想知道哪些问题?

  (二)、学生对课文充分质疑。

  学生大致有以下三个大问题不明白:

  1、将军为何向军需处长敬军礼?

  2、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3、为何说“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那还会属于谁呢?”

  (三)、探讨第一个问题:课文为何以“丰碑”为题?

  (含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一问题)

  1、请一生读第13自然段。

  师:“晶莹”是什么意思?

  “晶莹的丰碑”又是什么意思?

  这是一个打比方的句子,它把什么比作什么?那么,这座晶莹的丰碑就是指什么?

  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的身体与晶莹的丰碑在哪些方面有相似之处呢?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的第七自然段。

  2、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与晶莹的丰碑在哪些方面有相似之处?

  生可能会说两方面相似:⑴、颜色;⑵、外形。还有哪些方面相似呢?

  师引导学生体会在精神上更相似。

  ①、同学们,是什么原因使军需处长冻死了呢?

  生的回答有两种可能:

  a、 天气冷使他冻死。

  b、衣服让给了别人,使他冻死。

  ②、军需处长知不知道在这样的大冷天,穿得单薄是会被冻死的?知道会被冻死,还要把衣服让给了别人?同学们,此时,你最感动的什么?

  ③、同学们,冻僵的军需处长的神态是怎样的?

  同学们,在这个地方你有问题吗?

  想象理解:夹着烟,显得很悠闲。

  作者认为他好像在向战友借火,你们认为他好像在干什么?学生充分想象后各抒己见。

  2、师小结。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4、解疑。

  (四)、研讨第二个问题:将军为何向军需处长敬军礼?

  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第8到12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描写将军神态、动作的词句。

  1、从将军这些神态、动作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2、解疑。

  3、师小结。有感情地读第8到12自然段。

  (五)、研讨第三个问题:为何说“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那还会属于谁呢?”

  1、师简笔画出丰碑轮廓。

  2、同学们,假如军需处长这座晶莹的丰碑就在我们的面前,而且他老人家还有一口气,你们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学生充分想象,回答。

  3、同学们,你们想说的,也正是战士们心中所想的。现在将军还担心队伍能否经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4、指导朗读。

  (六)、总结全文。

  配哀乐,师生齐诵第七自然段。

  第二课时(略)

  板书设计 :(略)

  资料简介:

  云中山:位于山西省北部,长达百余里。因山中云雾缭绕,山峰隐现于云雾之中而得名。主峰老君洞海拔2393米,比华山极顶还高200多米。

  中国工农红军:简称红军,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它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列主义路线指引下,不断发展壮大,至1933年秋,全国红军发展到30万人。后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干扰,红军几年未能打败国民党的第五次“围剿”,受到很大损失,各地红军先后退出原来的根据地,开始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自1934年10月始,经过11个省,作战380来次,击溃尾追堵截的几万敌军,于1935年9月和1936年10月先后到达陕北。二万五千里长征保存了革命骨干力量约三万人,完成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它坚定了中国人民对革命和抗日的信心。

《丰碑》教案 篇3

  一、教学目的: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为了他人,为了革命,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

  2.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详写、哪些地方略写。

  3.学习本课生字词。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三、课前准备:

  1.文字投影片二框

  2.音乐一段

  四、教学过程:

  (一)揭题、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板书课题丰碑(bei)

  “碑”字正音、辨形。

  “丰碑”是指什么?

  课文中的“丰碑”到底是指什么呢?请同学们把书打开,找找答案。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呢?

  2.师范读课文,一边听老师读课文、一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教流

  问:知道军需处长是做什么工作的?

  军需处是一个怎样的部门呢?

  4.介绍时代背景

  《丰碑》这是一个发生在长征途中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当时物质条件极端贫乏,忍饥挨饿是常有的事,为了革命不少革命战士倒下了。课文中的军需处长就是其中的一个。

  5.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给课文分段、想想每段主要讲什么?

  6.指名分段,讨论分段段意:

  (1)讲一支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一(1-2)

  (2)讲红军队伍在前进中还可能遇到很多困难。二(3-7)

  (3-13)讲被严寒冻死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三(8-11)

  (14)讲红军队伍一定会取得胜利。四(12-14)

  (二)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找出这一段的一个中心词。什么叫艰难?

  2.讨论:从哪儿看出红军在艰难地前进?你找了哪些词语?

  (1)“冰坨”是什么意思?这里用大冰坨比喻什么?这里用大冰坨比喻大雪冰封的云中山。

  (2)“狂风呼啸、大雪纷飞”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想一想,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景。

  (3)“吞掉”说明风雪之大,大得要把这之队伍吃掉。

  3.同学们已经有所感染了,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节。

  4.小结:这一段的天气描写为下文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埋下了伏笔。

  (三)讲读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思考:除了恶劣的环境,红军队伍在前进中还可能遇到哪些亏困难?把描写这些困难的句子找出来,自己站起来读一读。

  2.灯片出示第三句

  “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

  (1)释“恶劣”、“袭击”

  (2)除了恶劣的环境,红军队伍在前进中还可能遇到哪些困难?指名读。

  板书:遇到的困难可能……可能……可能……可能……

  a.提示:“吃不上饭”时说什么呢?

  “睡雪窝”呢?

  “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呢?

  “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呢?

  b.那么,你能想象一下,红军还可能遇到哪些困难?

  c.这句话,一连串用了四个“可能”,写出了红军前进中将会遇到种种困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是的,读了这个句子,红军战士所遇到的一个一个困难都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增强了句子的表达效果。

  (3)有感情朗读.

  (4)这个长句写得也很有顺序,它按什么结构来写的呢?我请全体同学读总述的句子,四个大组分别读分述的四个可能。

  3.小结引读第四句

  困难实在太多,任务实在太艰巨,这不是一般人能经得起的,将军陷入了沉思,他想些什么呢?------

  板书:严峻的考验

  4.齐读第二小节

  5.配乐感读1.2节

  (四)作业

  1.选词填空

  严肃 严厉 严格 严峻

  (1)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经受住各种(  )的考验。

  (2)李老师对同学们的要求一贯(  )。

  (3)对待工作,我们的态度要(  )认真、不能马马虎虎。

  (4)爸爸的目光变得(  )起来,弟弟惭愧地低下了头。

  2.抄写词儿。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丰碑》教案 篇4

  语文阅读无论在考试还是在平日的积累中都非常重要,在升学考试中也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为快速提高同学们的阅读能力,小编在这整理了《丰碑》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助到您。

  丰碑

  一支长长的红伍,在云中山的冰天雪地里,顶着混沌迷蒙的飞雪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像狼似的嗥叫着,要征服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将军的马,早已让给了伤号骑。将军和战士们一道踏着冰雪行军。他不时被寒风呛得咳嗽着。他要率领这支队伍向前挺进,为后续开辟一条通道。等待他们的将是十分恶劣的环境和十分残酷的战斗,可能三天两头吃不上饭,可能要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哦,可能太多了,这支队伍的素质怎么样呢?能不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

  将军思索着……

  前面的队伍忽然放慢了行军的速度,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干什么。

  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将军的警卫员回来告诉他:“……前面……冻死了一个人……”

  将军愣了愣,什么话也没说,朝那边走去。风雪太大了。他步履有些踉跄,眼睛有点迷离。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一棵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一动也不动,好似一尊塑像。他浑身都落满了雪,可以看出镇定、自然的神情,却一时无法辨认面目,半截带卷的旱烟还夹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烟火已被风雪打熄。他微微向前伸出手来,好像要向战友借火……“怎么?他的衣服这么单薄、破旧?像树叶,像箔片一样薄薄地贴在身上……他的御寒衣物呢?为什么没有发下来?

  将军的脸上顿时阴云密布,嘴角边的肌肉明显地抽动了一下,蓦然转过头向身边的人吼道:“叫军需处长来,老子要……”一阵风雪吞没了他的话。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

  “听见没有?警卫员!快叫军需处长跑步上来!”将军两腮的肌肉大幅度地抖动着,不知是由于冷,还是由于愤怒。

  终于,有什么人对将军小声地说了一声:“这就是军需处长……”

  将军就要发火的手势突然停住了。他怔怔地伫立了足有一分钟。雪花无声地落在他的脸上,溶化成闪烁的泪珠……他深深地呼出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了右手,举至齐眉处,向那位与云中山化为一体的牺牲者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雪更大了,风更狂了。大雪很快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碑……

  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大步地钻进了弥天的风雪之中,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又坚定的脚步声在说:“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丰碑》阅读题目:

  1.第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第十二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2.“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3.这篇小说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4.文章结尾一段中“沉重而又稳定”应怎样理解?本段在结构上与前边那一段相呼应?

  5.文章成功地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请找出一两处来,略作赏析。

  6.你认为将军是怎样一个人?

  《丰碑》参考答案:

  1.丰碑原指什么?课文中指什么?

  原指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杰作或伟大的功绩,课文中指军需部长的高尚品德与舍己为人的精神。

  2.有——画出描写军需处长外貌的句子,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到了军需处长死时是如此寒酸,从而感受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

  3.‘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这是一个什么句?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这是一个比喻句。从这句话体会到了军处长死时非常的痛苦与狼狈,反映了战争时期的艰苦生活,赞扬了军需处长舍己救人的伟大精神。

  4.为什么将军后来眼睛湿润了,并向那位军需处长?

  将军被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革命精神所深深感动,同时也体现了他对军需处长的怀念与不舍之情,为了表达他深深的敬意所以为军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5.你想对文中的军需处长说什么?

  军需处长,您真了不起,为了其他的战士您英勇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我向您致敬。我们都应该发扬您舍己为人的革命主义精神,您是我心中永远不朽的丰碑。

《丰碑》教案 篇5

  [设计理念]

  l、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受,重视情感体验。

  2、运用合作讨论式教学解决学生理解难点。

  3、重视朗读体验,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加深感染。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感受

  1、自己读课文,读准确,读通顺。

  2、谁愿意自告奋勇站起来把课文读给大家听听?

  3.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就说什么?可一句话,也可以几句话。

  二、再读质疑

  1、拿起笔来默读课文,看看有没有自己不理解或有问题的地万,请在书上做上记号。

  ①人被冻死是很痛苦的,为什么军需处长死的时候这样镇定、安详?

  ②课文中两次写到将军"愣",分别是什么意思?

  ③军需处长的身体怎么会成为"丰碑"?

  ④将军为什么庄严地向这位军需处长敬礼?

  ⑤为什么"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呢?

  2、全班交流自己的问题。

  三、合作讨论问题

  1、方法:自由组合,几人一组讨论刚才提出的自己感兴趣的1一2个问题。

  第二课时

  一、重点学习讨论

  ㈠人冻死时是十分痛苦的,为什么军需处长被冻死时那样"镇定、安详"?

  1、出示第7小节,指名朗读。

  2、讨论:为什么他死得这样安详、镇定呢?

  3、想象一下他牺牲前的所做、所想(为什么坐下来,为什么吸烟,为什么左手向前伸?)

  4、这是一位怎样的军需处长? 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二、重点朗读9一13小节。

  1、自己有感情地朗读。

  2、自告奋勇展示。

  3、教师点拨、指导。

  三、升华情感

  1、为什么被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丰碑"?

  2、为什么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呢?

  3、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附板书:丰碑一尊塑像-----→一座丰碑

《丰碑》教案 篇6

  人教社小学语文第十册《丰碑》,是一篇传统课文,只有当学生体会到人物的内心情感,才能感悟人物的崇高品质,才能更有效地学习语言文字。然而长征已年代久远,当时的历史背景学生也很陌生,所以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令其感动,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和关键。我在教学《丰碑》时,通过学生感情真挚的朗读、深刻的感悟和晶莹的泪花,可以看出学生被深深地感动了。

  一、形象对比,设疑激趣。

  课始,先交流有关长征资料,在对长征背景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我这样引导:“如果把武装到牙齿的国民党军队比作一个强悍的拳击手的话,那么小米加步枪的红军应该是什么呢?”

  “红军只能算是弱小的儿童……”

  “弱小的儿童*什么打败拳击手,并最终夺取胜利的呢?”带着好奇学生进入初读。之后,学生感悟到:“*的是舍己为人,团结互助的精神。”

  初读就能有这样全面而深刻的感悟,是因为“形象对比”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愿望,而“设疑激趣”则使学生明确了探究的目标。

  二、品词品句,情感迁移。

  “舍己为人,团结互助”为什么能产生如此神奇的力量呢?这需要品味描写人物神态的词句,感悟人物的内心情感。如在引导学生体会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词语“镇定”和“安详”时,师生进行了如下对话:“镇定的反义词是什么?”

  “慌张”。“军需处长在什么情况下毫不慌张?”

  “在面对死亡的时候。”

  “人在什么时候才安详?”

  “在安全舒适的时候。”

  接着引导体会寒冷的感觉:“面对死亡能够镇定而安详,而且前边还加了修饰词——”“十分。”学生反复朗读。

  “那么军需处长在临死前会想些什么

  呢?”

  “我年龄大了,让年轻人活着去打敌人。”

  “看到战友们能活着到达陕北,消灭日本鬼子和国民党反动派,我死了也心甘。”

  ……

  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的崇高精神,多么令人敬佩,多么令人感动!学生的朗读引起了听课老师的强烈共鸣,也感染了我。我情不自禁地赞叹:“舍己为人,团结互助的长征精神,可以使弱小的红军战胜强大的敌人,今天如果我们继续发扬长征精神,我们的学校会日益繁荣,我们的城市会日新月异,我们的国家会日渐强大。莫说是小小的非典,就是整个世界也会向我中华民族顶礼膜拜!”

  三、角色变换,升华主题。

  “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是本文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我引导学生变换角色体会:“假如你是一位红军战士,看(听)到军需处长的故事,会怎么想?”

  “有这样的军需处长,我们一定要爬过雪山,打败敌人,为他报仇!”

  “军需处长是为我们而死的,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决不辜负他的希望。”

  ……

  不论是学生在课堂上的即兴表述,还是课下的写作练习,都让我深深感受到:今天的儿童与70年前的红军战士的心相通了,与作者的情感相通了,文章中的长征精神已经在孩子们的心中得到了升华。

  课后我想起了一位智者的话:“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呼唤另一个灵魂。如果一种教育未能触及到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他就不成其为教育。”我认为,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把学生的灵魂牵引到至善、至美、至高境界的语文教学,应当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丰碑》教案 篇7

  一.揭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齐读课题。

  二.描述导入  (多媒体)在冰天雪地的云中山,一支装备很差的队伍在艰难地行进着。狂风呼啸,大雪纷飞,环境是这样得恶劣。战斗也是那样得残酷,敌人随时可能袭击,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三.讲读第三段(一)讲读第七自然段

  多媒体出示:轻声自由读第三段,思考

  (1)红军在行军途中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2)用“--”划出文中描写将军神态变化的词句,并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1.交流问题1“红军在行军途中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板书:老战士

  2.课文哪一自然段具体描写了老战士被严寒冻死的情景的?

  3.(多媒体出示)细细读第七自然段,想一想:在读的过程中,哪些地方你已经读懂了?哪些地方你还读不懂?读懂的地方,请你说说你究竟读懂了什么,读不懂的地方,请你把你的疑问说出来。

  (学生自读-交流讨论)

  4.指导朗读:这一自然段从动作、神态、衣着这三方面描写了老战士被严寒冻死的样子。此情此景,读来分外感人。怎样才能读好它呢?听老师读。

  配乐范读-练读-指名读-评价-齐读

  5.除了读懂的地方,还有哪些地方读不懂吗?把你的疑问说出来?

  6.抓住主要问题:老战士死了,为什么神态还那么镇定安详?带着这个问题继续学习课文。

  (二)讲读8-13小节

  1.看到一位老战士这样冻死,将军神态发生了哪些变化?(板书:将军)这个问题同学们已经思考过了,我们来交流一下。

  (讨论-指名说)

  2.指导朗读8-13小节:指名读-评价-男生齐读

  3.将军本来认为是军需处长失职致使老战士被严寒冻死,他非常愤怒。但当他得知眼前这位老战士居然就是军需处长时,他愣住了,你们知道军需处长是负责什么的吗/

  4.为什么他自己却被冻死了呢?

  5.从这里可以看出军需处长具怎样的崇高品质呢?

  6.(多媒体出示将军敬礼画面)将军看着被冻僵的军需处长,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7.是啊,当时内疚、悲伤、敬佩、感动之情一齐涌上心头,将军的眼睛湿润了……

  8.学到这儿,我们知道了这位被严寒冻死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我们也被他那高尚的品格深深打动了,透过他那高尚的灵魂,你们现在知道军需处长为什么死得那么镇定,那么安详了吗?

  9.小结:军需处长心系革命、心系他人,他以身殉职而无怨无悔。这种高尚的品质多么令人敬佩。让我们带着对军需处长的无比敬佩之情再来读第七自然段吧!

  10.引读“这时候,风……雪……”

  11.“丰碑”本义是什么?从这画面上看是指什么?仅仅是指军需处长的身体吗?

  12.点题立碑:军需处长高大的形象,舍己为人、一心为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战士们奋勇前进。他成了将军与战士们心中的一座丰碑。

  13.带着由衷的敬意齐读报12-13小节

  四.总结

  军需处长以他那崇高的品格鼓舞着每个人,红军队伍中更有无数像军需处长那样的将军、战士,相信他们一定会怀着坚定的信念,化悲痛为力量,去克服前进中的一切困难,取得最终的胜利。

《丰碑》教案 篇8

  重庆市渝中区解放东路第三小学   何娟

  一、 教材简析

  小学语文课本里收集了不少红军长征途中涌现的可歌可泣的故事,今天,让我们把思绪再一次拉回到那艰苦的战争岁月,一起走进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丰碑》这篇课文。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讲述了红军在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文章对人物的刻画非常细腻,表现了红军将士们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对红军将士的敬佩从心底油然而生。我们尝试利用多媒体让情景交融,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中去感悟。

  二、 教学目标、重难点说明

  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应注意课文的人文内涵,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于是,我拟订了以下学习目标。

  1 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感悟文中人物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红军忠于革命、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人片断,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3 培养学生自读、自悟、自议的能力。

  4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体会文中当详则详,当略则略的表达方法。

  本课的重难点在于: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感悟文中人物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红军将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三、 教法、学法设计

  1 激情范读,整体感知

  利用多媒体集图象、音效、文字为一体的优点,从一开始就把学生引入情景,在凝重的画面与音乐声中,老师用充满激情的朗读,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并简要说出整体感受。

  2 自主学习,重点感悟

  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此审视阅读教学过程,课堂首先要保证学生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这种对话至少应包括:(1)搜集处理信息并把握意义(即读懂了什么);(2)受到情感熏陶;(3)获得思想启迪;(4)享受审美乐趣。第一点是主要的,但并不意味着后三者可以不要。教学中我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受感动的段落,并想想为什么感动?学生把自己的感悟与小组其他同学一起分享。多媒体把学生可能受感动的段落隐藏起来,到学生汇报学习情况的时候,跟随学生的汇报一一展现出来,北风呼啸、大雪纷飞的情景,加上师生互动的推进,为学生的感悟营造了氛围,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样的自主选择性学习,可以给学生更广阔的空间,学生在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学习材料、学习伙伴的过程中,真正参与了学习活动的全过程,真正实现了自主,真正走进了文本。

  3 相互启发,协同学习

  既然阅读是一种对话,那如何来把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我认为在课堂上,教师应有两种身份,第一种是与学生平等的再学习者;第二种是给予学生启迪的引路人。教与学的过程,我们何不把它看作是相互启发、协同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也要给予学生适时的点拨。例如:描写冻僵的军需处长那一段,如何让学生感悟其伟大,我引导学生抓住几个重点词语:倚靠、镇定、安详、夹着、伸着、单薄破旧,联系人物的身份和这样严寒的环境,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紧接着,带领学生走进军需处长的内心,想象此时此刻他忍受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痛苦。掌握军队后勤大权的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形象一下浮出水面。同样,描写将军向军需处长敬礼的那一段,抓住“缓缓地、深深地”这些词语让学生走进将军的内心,体会将军的复杂心情。而文中到最后情感达到一个高潮,同时,多媒体也把我们引进一个高潮,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学生预习时理解的“丰碑”只是字典上的解释,即高大的石碑。可在文中是这个意思吗?从而促使学生去探讨丰碑的真正含义,它是一种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画面中,军需处长被大雪掩盖住了,与云中山连为了一体,让我们感受到军需处长的这种精神与天地同在。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红军将士不断前进,文中最后有这样一句话: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可以请学生换个说法,体会一个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可能有的会说:“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有的会说:“胜利怎能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有的会说:“难道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吗?”等等。通过朗读比较,让孩子们知道:同一个意思有不同的表达方法;要根据表达的需要来确定采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本课要表达强烈的感情,用反问的形式是最好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丰富了自己的语言,也让学生感受到红军将士的决心,多媒体同时出现铿锵有力的脚步声,把整个课堂引入一个高潮。

  4 收集信息,延伸学习

  众所周知,语文是门百科全书式的学科,是非常生活化的课程。这篇课文离学生的现实距离遥远,如何拉近时空的距离。课前资料的收集尤为重要。学生采用各种渠道,收集有关长征的音像、图片、文字资料,互相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对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了认识,也了解到红军长征的艰险以及一些故事。课堂上学生对内容的感悟,也有一部分来自于这些收集来的信息。这样真正让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 板书处理

  板书意在言简意赅,本课的板书,我以一棵大树、几座山峰为背景,这也是军需处长牺牲的场景,大树下“舍己为人、勇于牺牲”几个大字体现了人物的人格魅力,让学生铭记于心。

《丰碑》教案 篇9

  重点难点疑点解析

  1.这篇课文记叙的是红军长征途中一个真实的故事。课文记叙了在红军行军途中,一位负责掌管棉衣等物资的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赞扬他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贵品质。

  2.课文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一支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第二段(第2自然段)讲了红军队伍在前进中还可能遇到很多困难。第三段讲被严寒冻死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第四段讲红军队伍一定会取得胜利。

  3.学习时要抓住重点,分清主次。一是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体会到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了解将军的内心活动,体会将军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为了表达中心思想,课文详细描写了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还通过将军神态的变化来突出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对红军部队的任务、所遇到的困难等都写得比较简略。

  4.学习本课生字,要注意“愣”是后鼻音,注意“碑”“坨”右边的写法,“袭”的上面是“龙”。

  “丰碑”“恶劣”“袭击”“考验”等词,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5.句子解析

  【例1】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析“狂风呼啸,大雪纷飞”,说明自然条件极为恶劣。既渲染了故事发生的悲壮气氛,又从反面突出了军需处长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的难能可贵。“冰坨”,成堆的冰块。把云中山比作大冰坨,说明天气非常寒冷。在这样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队伍行军极端困难。

  【例2】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析这是将军走到前面,看到的一位老战士已冻僵的样子。共有3句话,第1句话是讲这位战士冻死在哪里。从“倚*光秃秃的树干坐着”,可以想像到他当时可能是由于疲劳,坐在那儿歇一会儿而再也站不起来了。第2句话是讲老战士牺牲时的神态。这是一个长句子,分为两层:前面4个分句讲他确实冻僵了,大雪已经落满了他的全身;后面几个分句讲他牺牲前还想抽烟,可看出他当时的心情还是很镇定、安详的。第3句话是讲老战士身上的穿着,从“单薄破旧”等词语可看出他的衣服是十分少的,也从中可以看出他是被冻死的。这3句话是按观察顺序写的。

  【例3】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析“晶莹”,光亮透明的意思。“丰碑”,高大的碑,比喻不朽的功绩。这句话含义深刻。从形象上看,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的身体,确实像一座晶莹的碑。更重要的是,军需处长那一心为公、象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是不朽的,他成了将军和战士们心中的一座丰碑。

  学习要点提示

  1.学习课文的生字、新词,并练习用“湿润”“晶莹”造句。

  2.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体会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

  3.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七自然段和后三个自然段

  重点问题解析

  1.揭示课题。

  “丰碑”原指高大的石碑,本文比喻不朽的功绩。课文记叙的是在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文章细致地刻画描写了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和将军的语言、神态的变化。从而表现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

  2.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此题是以“内容”和“中心”进行设问的。可以用来分清课文的主次,也可以凭借此题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做此题时,不仅要理解课文的内容,更要深入体会课文的内涵,然后归纳整理领悟出的要点,再用准确通顺的语言表述。应抓住两方面的要点,一是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体会他的精神境界。二是从将军语言、神态的变化,体会其内心。从而体会“晶莹的丰碑”的含义。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光秃秃的树干一动也不动地坐着,身上落满了雪,神态十分镇定、安详,左手微微向前指着,单薄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大雪很快就覆盖了他的身体。从形象上看,大雪覆盖着,确实像一座晶莹的丰碑。以将军为代表的战友们深深地被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感动了,对他充满了敬佩之情。军需处长那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是不朽的,是战友们心中的一座丰碑。所以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3.读下面的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此题是检验同学们对课文中重点句的理解能力。从中提示同学们在理解重点句时,不仅要了解句子的表面意思,还要领悟句子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1)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将军为什么愣住了,为什么庄严地向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愣住了”是因为将军怎么也没想到眼前的这位冻僵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并误认为这是军需处长的失职造成的后果,所以当他听说这位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时,由于惊讶而愣住了。

  “庄严”是庄重、严肃的意思。说明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军礼。将军对这位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充满了敬佩之情,表达了对这位老红军战士的崇敬与哀悼。所以庄严地向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2)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那声音似乎在告诉人们: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那声音”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那声音”表面指的是“沉重的脚步声”,实际上指的是革命队伍中的那种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和团结一致的钢铁般的意志。因为有了这种精神、这种意志,任何艰难险阻、任何强大的敌人,都是可以战胜的。文中用反问句,更加肯定地说明胜利一定属于红军队伍。

  4.读读写写,并用加粗的词语造句。

  (1)湿润:潮湿润泽的意思。

  例句:昨天下了一阵小雨,地面湿润了,空气显得更清新了。

  (2)晶莹:光亮透明的意思。

  例句:天空飘浮着朵朵黑云,一会儿晶莹的雪花漫天飞舞。

《丰碑》教案 篇10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下面词语:“冰坨、呼啸、恶劣、残酷、袭击、严峻、覆盖、经营、丰碑”等。

  2、读懂课文,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3、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2、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上课后老师先板书一个“碑”字,让学生组词。再板书一个“丰”字,让学生查字典据词定义(多,丰富;大;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高大的石碑,高大的纪念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那么这是一座什么样的丰碑,用来纪念谁的?相信同学们通过朗读,自己能够明白。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

  2、出示本课生字,读一读。

  伍 坨 啸 劣 酷 袭 僵 倚 秃 塑 豹 覆 莹

  特别注意:啸 (xiào ) 劣(liè) 塑( sù )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学生纠正读音。

  4、谁说说课文所讲的“丰碑”是什么,课文什么地方点明了?

  (课文讲的“丰碑”是一位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

  三、理解教材

  1、这时你们头脑中又产生了什么问题?需要提出来研究。

  (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把军需处长比作一座丰碑,这两者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

  2、同样老师相信大家通过阅读思考,互相交流,一定能解决这个难题。

  3、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件什么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和晶莹的丰碑有什么相似之处?(画批在书旁)

  4、请同学们把自己想到的相似之处,按4人小组进行交流。

  5、在全班进行交流。

  设计, 小学, 教学

《丰碑》教案 篇11

  《丰碑》这篇课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讲述了红军在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文章对人物的刻画非常细腻,表现了红军将士们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今天有幸听到马老师执教这篇文章,教者在课堂中巧妙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用情,让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这节课中马老师巧妙的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思想感情。

  1。情境教学法:课堂中注重创设情境,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图片、录音等教学设备营造氛围,让学生观看红军过雪山的录相和冻僵的军需处长图片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鲜明形象,引起学生对课文中人物的关注,入情入境生情。

  2.诵读质疑法:指导读中感悟,读中质疑,实现语感积淀,促进学生自悟自得,使学生在图、声、乐、情中自主学习。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深刻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媒体演示法,多媒体展示感人的画面,再配以柔和的音乐,把学生带入了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

  朱熹曾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他充分肯定了在语文学习中“读”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手段.本节课还有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在马老师的带领下,学生将课文读得充分、读得精彩,读出了课文要表达的感情,也读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在本课教学中,学生以多种形式的读来整体感知这篇文章,即:1.大声自读,读通课文;2.分段朗读,检查自学;3.快速览读,概括内容;4.小声自读,画出最感动的语句。由品赏朗读到领悟情感自然水到渠成。

  学习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创造力主要依靠求异思维。在结尾之处的教学设计也体现出教者的别具匠心。马老师用课件出示军需处长在雪地里冻僵,像座晶莹的丰碑的画面,让学生仔细看图,并想像,“当军需处长靠在树下马上要牺牲了,他会想些什么呢?他有什么心愿吗?”让学生看图想象延伸,不仅练习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发展了思维,也让孩子们进一步感受了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这种精神在战士们心中树立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在同学们的心中也树立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军需处长和晶莹的丰碑一样永垂不朽。人们常说:“文道结合”,在总结课文时,马老师又问学生:“你从军需处长身上想到了什么?”这时学生畅所欲言纷纷把对军需处长的崇敬表达出来了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的作用不单是“信息源”,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调控器,教师应做到“导而弗牵”,为学生的学习导向、导法、导练、导学,以民主的教风和循循善诱的技巧,把学生引到一种想学、爱学、会学的境地。我认为马老师这节课的教学正体现了这些教育理念,也值得我去好好的学习。

《丰碑》教案 篇12

  一、教学目标 :

  1、学习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下面词语:“冰坨、呼啸、残酷、严峻、丰碑、恶劣、袭击、倚靠、湿润、覆盖、晶莹”等。

  2、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志、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三、教学难点 :

  1、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体会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认知: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通过感情朗读,体会军需处长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2、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受到爱国主义及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

  3、能力:感情朗读,体会文中含义;勾、画、标、注重点词句;质疑、解难,想象等综合能力。

  一、导入  新课

  1、(课件出示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情景,配乐《长征组歌》)师用低沉的声音描述: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多少英雄儿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哥泣的英雄赞歌。今天,我们将把份飞的纷飞的思绪再一次拉回到那艰苦卓绝的战争岁月,去聆听发生在红军长征中的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板书22.《丰碑》

  生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生质疑)

  生围绕课题质疑,问题可能为:什么是“丰碑”?文中“丰碑”是指什么?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二、新课

  1、那为什么课题是《丰碑》?同学们,要想理解好这层含义,就得好好读课文,从字里行间去体会这种感情。(课件出示自学提示)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自学提示:a 勾出生字词,难读的多读几遍。

  b 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

  c 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检查自学:

  a 认读生字词。

  b 解词

  c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________________,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3、自学质疑

  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在小组讨论后,把认为有价值的记录下来。

  a 小组讨论:每人提出自己的问题后,小组进行整理,写出几个有代表性的大问题。

  b 小组汇报,归纳整理出几个大问题让学生写在黑板上。

  问题1、为什么说红军队伍面临的考验是严峻的?

  问题2、将军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问题3、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4、重点研读解决第一个问题

  a 以四人小组讨论,组长组织,争取每个成员都参与讨论,并选派代表发言。

  b 交流讨论结果。

  主要知道学生体会“环境恶劣”“装备差”以及他们“可能遇到的困难”,并启发学生想象还有哪些“可能”?同时相机指导学生感情朗读第一、二自然段。

  c、同学们想象得很合理,是啊,可能太多了,前进途中困难重重,红军所面临的考验的确非常严峻。正因如此,将军非常担心,非常忧虑,那么,在困难面前,将军是怎么做的?(让马)说明将军是个什么样的人?(爱护战士,勇敢)

  三、小结

  在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面前,我们的将军英勇无畏。这支队伍在前进途中会发生怎样的事情呢?将军思索着。同学们也一定很想知道,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课文。

  e 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己为人,将军被深深感动了。只见他(出示将军敬礼的动画图,引导看图,说图。并出示文字,比较“他敬了一个军礼”和原文的不同,体会军礼的庄严。)

  f 此时无声胜有声,一个军礼饱含着无限的崇敬和哀悼!(屏幕动画展示军需处长变丰碑)风更狂了,雪更大了,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的身体,(生接读)

  2、研读问题3

  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的身体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a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和晶莹的丰碑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

  小组讨论交流。

  b 面对此情此景,将军还用说什么呢?(引读最后一段)

  你读懂了什么?还有疑问吗?

  重点理解“沉重”“坚定”和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c 胜利当然属于这支队伍,二万五千里长征,解放战争的炮火,社会主义建设,抗洪抢险的第一线……历史证明,他们以钢铁般的意志经受了一次又一次严峻的考验,胜利将属于这支革命的队伍!

  四、作业 

  如果为“丰碑”写碑文,你想写些什么?想好后,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五、结束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重点感悟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神态、穿着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弄懂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设想:

  一、导入  

  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丰碑》(板书课题)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丰碑》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生答)

  (课件展示画面,教师随着音乐和画面有感情地讲述)(略)

  二、新课

  回忆上节课未解决的问题

  问题2、将军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问题3、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1、研读问题2

  (课件展示要求:用——画出描写将军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用。标出反映将军神态变化的词语。

  汇报交流:a 将军“愣了一下”是为什么?

  b 将军为什么由“愣了一下”到“发怒”?我们先看看老战士冻死时的样子。(屏幕出示军需处长的画面和第七自然段的内容。)引导学生读第七自然段,边读边勾画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语句,思考他为什么会有那样的神态?

  c 将军看到这样的情景,认为是(引读),于是他(引读)。

  d 正当他怒不可遏时,有人小声告诉他,(学生接读)。这时,将军“愣住了”。“愣住了”和“愣了一下”有什么不同?

  “他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在想什么?(启发学生联想)

《丰碑》教案 篇13

  语文阅读理解在语文教学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是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必然需要和适应未来信息社会的必备技能。今天第一范文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丰碑》阅读训练试题及其部分参考答案,以供同学们练习参考、反思和感悟,一起来看看吧!

  丰碑

  一支长长的红军队伍,在云中山的冰天雪地里,顶着混沌迷蒙的飞雪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像狼似的嗥叫着,要征服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将军的马,早已让给了伤号骑。将军和战士们一道踏着冰雪行军。他不时被寒风呛得咳嗽着。他要率领这支队伍向前挺进,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道。等待他们的将是十分恶劣的环境和十分残酷的战斗,可能三天两头吃不上饭,可能要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哦,可能太多了,这支队伍的素质怎么样呢?能不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

  将军思索着……

  前面的队伍忽然放慢了行军的速度,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干什么。

  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将军的警卫员回来告诉他:“……前面……冻死了一个人……”

  将军愣了愣,什么话也没说,朝那边走去。风雪太大了。他步履有些踉跄,眼睛有点迷离。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一棵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一动也不动,好似一尊塑像。他浑身都落满了雪,可以看出镇定、自然的神情,却一时无法辨认面目,半截带卷的旱烟还夹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烟火已被风雪打熄。他微微向前伸出手来,好像要向战友借火……“怎么?他的衣服这么单薄、破旧?像树叶,像箔片一样薄薄地贴在身上……他的御寒衣物呢?为什么没有发下来?

  将军的脸上顿时阴云密布,嘴角边的肌肉明显地抽动了一下,蓦然转过头向身边的人吼道:“叫军需处长来,老子要……”一阵风雪吞没了他的话。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

  “听见没有?警卫员!快叫军需处长跑步上来!”将军两腮的肌肉大幅度地抖动着,不知是由于冷,还是由于愤怒。

  终于,有什么人对将军小声地说了一声:“这就是军需处长……”

  将军就要发火的手势突然停住了。他怔怔地伫立了足有一分钟。雪花无声地落在他的脸上,溶化成闪烁的泪珠……他深深地呼出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了右手,举至齐眉处,向那位与云中山化为一体的牺牲者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雪更大了,风更狂了。大雪很快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碑……

  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大步地钻进了弥天的风雪之中,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又坚定的脚步声在说:“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1.第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第十二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2.“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3.这篇小说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4.文章结尾一段中“沉重而又稳定”应怎样理解?本段在结构上与前边那一段相呼应?

  5.文章成功地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请找出一两处来,略作赏析。

  6.你认为将军是怎样一个人?

  丰碑 阅读答案

  1.丰碑原指什么?课文中指什么?

  原指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杰作或伟大的功绩,课文中指军需部长的高尚品德与舍己为人的精神 。

  2.有——画出描写军需处长外貌的句子,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到了军需处长死时是如此寒酸,从而感受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

  3.‘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这是一个什么句?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这是一个比喻句。从这句话体会到了军处长死时非常的痛苦与狼狈,反映了战争时期的艰苦生活,赞扬了军需处长舍己救人的伟大精神。

  4.为什么将军后来眼睛湿润了,并向那位军需处长?

  将军被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革命精神所深深感动,同时也体现了他对军需处长的怀念与不舍之情,为了表达他深深的敬意所以为军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5.你想对文中的军需处长说什么?

  军需处长,您真了不起,为了其他的战士您英勇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我向您致敬。我们都应该发扬您舍己为人的革命主义精神,您是我心中永远不朽的丰碑。

《丰碑》教案 篇14

  如果说音符因结构而成为音乐,砖瓦因结构而成为建筑,文字因结构而成为篇章,课堂也会因结构而成为艺术。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是动态生成的,处于一种流变状态。但是无论怎样变,真正的一堂好课,其课堂结构一定是和谐的,所谓和谐的,就是说课堂的每个环节符合一定的逻辑联系,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配合得适当而匀称,能给人以美感。五

  ? 一节前夕,宜昌市夷陵区教研室组织小学语文专家组成员来我县交流, 王莉丽

  老师执教的《丰碑》一课,就是一节结构和谐、能给人以美感的好课。课堂上书声朗朗、议论纷纷、情意浓浓,老师引导学生围绕“丰碑”这个“文眼”展开了一系列有效的对话和探究,其课堂结构体现出首尾呼应的整体美、动静交错的节奏美、由浅入深的层次美、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一、题文联系,浅知“丰碑”。

  师:“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句诗是写什么的?

  生:写红军长征克服了无数的困难。

  师:对,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克服了无数的艰难险阻,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请看屏幕。(课件播放红军翻越雪山时的镜头)谁来谈谈体会?

  生:红军战士克服困难的勇气值得我们学习。

  生:红军战士真了不起!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红军翻越雪山时发生的一个感人的故事。(板书课题-丰碑)谁知道“丰碑”是什么意思?

  生:字典上说是“高大的石碑”的意思。

  师:那么在课文中指什么呢?大家能找出课文中相关的句子读一读吗?

  (学生很快找到课文第 12 自然段,读“风更大了 …… 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生:“丰碑”在课文中指“军需处长”。

  生:“军需处长”是个人,怎么会是“丰碑”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多好,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轻声读一遍课文。

  [赏评]一上课教师就用毛泽东主席的著名诗句引入课题,接着用课件展示红军长征中艰难万状的几个镜头,奠定了整节课的感情基调,营造了浓浓的情感氛围,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课题,题文联系,引出了关键的一问:“军需处长”怎么会是“丰碑”呢?从而引发了学生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的引导可谓丝丝入扣,不露痕迹。

  二、人景对照,感知“丰碑”。

  师:大家读了课文之后,应该弄清楚了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谁能说说?

  生:写红军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的感人事迹。

  生:课文主要写了一支装备很差的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中行军时,一位军需处长因穿得太少而英勇牺牲的故事。

  师:说得好!课文是怎样描写军需处长的呢?请一位同学找出相关的段落读一读。

  (指名读课文第 7 自然段,学生评价)

  师:大家再把这一段浏览一遍,在文中画出关键的词说一说,军需处长是不是因为穿得少而牺牲的呢?

  生:是因为穿得太少而牺牲的。从“冻僵”、“单薄破旧”、“贴”等词语可以看出来。

  生:“贴”这个词用得非常好,写出了衣服的单薄。

  生:还有衣服的小。

  生:衣服也许被雪水浸湿了,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更增加了冷的程度。

  师:对,当时红军是在怎样的环境中行军的?

  生:天气很冷。

  师:请同学们看书,画出关键性的词语。用文中的词语来说一说。

  (学生自读 1 、 2 自然段,画重点词)

  生:从“冰天雪地”、“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呑掉”等这些词语可以看出当时的环境很恶劣。

  师:“冰坨”是什么意思?

  生:水或含水的东西冻结成的硬块。

  师:对!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中人要生存下来,最需要的是什么?

  生:要保暖。

  生:要棉衣。

  师:军需处长在部队是管给养的,衣服、干粮等都要经过他的手。他有没有条件满足自己?

  生(齐):有。

  师:但是他没有这样做。到底是为什么?

  生:部队装备很差,缺少物资。

  生:因为棉衣少,他就让给了别人。

  师: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中,他让给别人的岂止是棉衣,那是生的希望啊。他把生的希望让给了战友,而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这是多么感人的品质!请同学们朗读第

  7 自然段。

  (学生朗读)

  [赏评]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后,引导学生直奔重点,在具体环境中去感受人物精神品质的可贵,披文入情,简捷明了。

  三、反复揣摩,感悟“丰碑” 。

  师:将军发现了已经牺牲的老战士,从不知道他的身份,到弄清楚他就是军需处长。将军的神态有一个变化过程,请大家默读 8 - 12

  自然段,读后请一些同学来谈谈你要提出的问题或者是收获。

  (学生默读 8 - 12 自然段)

  生:课文为什么写将军的神态变化?

  师:如果你就是将军,当你看见自己的战士因衣服太单薄而被冻死的时候,你心里会怎样想?

  生:非常愤怒!

  师:对谁愤怒?

  生:军需处长。因为他不负责任。

  师:我们来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将军愤怒的神态的。

  生:“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 …… ”

  生:还有“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着”。

  师:对,将军非常愤怒!这种愤怒恰恰表现的是什么?

  生:对战士的关心和爱护。

  师:如果你是将军,当你发现眼前这位牺牲的战士就是军需处长时,你的想象和现实的情景产生巨大的反差时,你心里会怎样想?

  生:后悔,不该对军需处长发火。

  生:感动。

  师:为什么感动?

  生:军需处长的精神感动了我。

  师:那是一种什么精神?

  生:舍己为人的精神。

  生:公而忘私的精神。

  生:不怕牺牲的精神。

  师:是啊,那是一种为了革命的胜利,甘愿牺牲自己的一切的精神。(板书:舍己为人、不怕牺牲)因此将军内心深处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此时此刻,他又能做些什么呢?他怎样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激动呢?请同学们起立,齐读第

  12 自然段,并把将军的动作做出来。

  (学生起立后齐读第 12 自然段,并做行军礼的动作)

  师:坐下!大家做得很好,表明同学们的确进入到了将军的内心世界,受到了感动。军需处长的壮举不仅感动了将军,而且给了将军极大的鼓舞。大家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看看有什么收获。

  (学生轻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生:“大踏步”这个词表明将军对胜利充满了信心。

  师:这位同学理解得很深。一开始将军对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考验,心里还是非常-

  生:担心。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读):“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将军思索着。”

  师:是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将军,使他对胜利充满了信心。还有吗?

  生:“无数”、“坚定”等词语说明所有的红军战士都受到了感动和鼓舞。

  师:理解得非常好!所以将军认为胜利一定会属于这样的部队。可以说,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献身精神已经在所有红军战士心中树立了一座-

  生(齐):丰碑。

  [赏评]

  这篇课文直接描写军需处长的笔墨并不多,而是以将军的言行为线索,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来表现军需处长英勇壮举的感召力。教师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引导学生抓住将军的神态及言行的变化,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积淀来体验将军内心受到的巨大震撼,在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的交融状态中,感悟“丰碑”的丰富内涵。

  四、读写结合,升华“丰碑”。

  师:军需处长是一个平凡的人,我们甚至不知道他的姓名,他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他只是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奉献自己。在关键时刻,他把生的希望给了战友,把死的威胁留给了自己,最后牺牲在征途上。他的精神不仅极大地鼓舞和鞭策了红军将士,也在我们后世子孙心中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下面听老师把第

  7 自然段朗读一遍。

  (教师有感情地范读)

  师:老师读得怎么样?

  生:您读得很好,但还应该读得平静一点。

  师:好,那就请同学们用平静而深情的语调再次 朗 读第 7 自然段,深入地去体会军需处长平凡中的伟大。然后联系插图来谈谈感受。

  (学生朗读第 7 自然段)

  生:“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这句话表现了老战士平凡中的伟大。

  生:应该是表现老战士视死如归的品质。

  师:他为什么能视死如归?

  生:因为他认为他的死是有意义的。

  生:他的“右手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说明他很朴素。

  生:虽然他是干部,但他没有搞一点特殊。

  生:他“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应该不是借火。

  师:为什么?

  生:因为当时如果有战友在旁边,就不会把他一个人留在冰雪中,他就不会被冻死。

  师:你能联系当时的情境来思考问题,很不简单!课文也用了“好像”这个词,表示是一种猜测。那么,老战士在牺牲之前为什么要做这个动作呢?如果你就是这位军需处长,你知道自己的生命快结束了,你会怎么想?

  生:给后来的战友指明前进的道路。

  生:鼓励后面的战友坚持下去,直到取得最后胜利。

  生:不要为我的死悲伤。

  师:大家说得很好!是呀,如果大家就是军需处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你肯定有一些话想留给自己的战友,请大家在日记本上写出来。

  (学生快速拿出日记本,在日记本上写了 3 分钟)

  师:有没有哪位同学已经写完了?(无人举手)看来大家要说的话很多,请同学们课后收集一些关于红军长征的资料,并把这篇日记完成,以后我们再来交流。(下课铃响)最后,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向这位无名英雄行一个队礼,并默哀

  10 秒钟。

  (课件展示丰碑的形象,学生起立行队礼,默哀)

  [赏评]当学生已感悟到“丰碑”的深刻内涵后,教师又引导学生采用图文对照、换位体验的方法,让学生深入到英雄的内心世界去体验英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格,这时学生已经不是局外人,不是一个被感动者,而是那个感动和激励了无数红军战士、在后世子孙心中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的无名英雄。情动而辞发,这时学生把所思所想写下来,就不仅训练了语言,锻炼了思维,更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语),这是一堂情意浓浓的课。学生被感动了,教师被感动了,所有听课的人都被感动了。这种情感源自于师生与作者心灵的沟通,源自于教师不露痕迹层层深入的引导,源自于和谐的课堂结构。

  阅读课没有固定不变的课堂结构,应根据课文的特点、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复杂微妙的课堂教学情境来调整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一千个教师应有一千种课堂结构。但是,无论怎样变,它的基本规律不会变,那就是阅读教学应该经历“

  初读-浅悟-置疑-精读-深悟”的过程,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去实现三维目标。列宁指出:“人的思想总是由现象到本质,由所谓的初级本质到二级本质,这样不断加深下去,以至于无穷。”这表明,人的认识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对于阅读教学而言,那就是要经历由内容到形式、由语言到人文的过程,一节课有时可能还要经历双向互逆的反复,但每一次的反复,肯定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加深。这样的课堂结构才是和谐的,这样的课才是精彩的。

《丰碑》教案 篇15

  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崇精神.

  2.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神。

  2.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教学难点:

  理解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一、课前预习

  1.读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的内容。

  2.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3.查阅有关碑和碑文的资料。

  二、学习新课

  1.揭示课题,了解有关碑和碑文的知识。

  (1)今天我们学习第22课,请齐读课题。

  (2)同学们知道什么是“碑”吗?你在哪里见过碑?

  小结:在日常生活中,不同的地方所立的碑各有不同:为歌功颂德而立的碑叫功德碑,在寺庙里所见到的碑叫庙碑,在坟墓前立的碑叫墓碑,为纪念名人或重大的历史事件所立的碑叫纪念碑,记载较为重要或有意义的事情的碑叫记事碑。这些都是有形的碑,课文《丰碑》中军需处长的高大形象则是耸立在人们心里的一座无形丰碑。

  2.初读课文,看看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3.引导质疑。

  (1)简介质疑方法。

  ①表层质疑:初读课文,对课文的来龙去脉,时代背景及字、词、句提出疑问,并运用工具书自己解决识读问题。

  ②里层质疑思辨:对课文的层次结构、中心、特色提出疑问并加以思考。

  ③深层质疑思辨:欣赏品味课文的布局谋篇之巧,语言之精,寓意之深。

  ④联想质疑思辨:打开思路,将相关知识作比较,找出异同点,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引导质疑。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结合预习时提出的问题,根据老师提示的质疑方法学习质疑。每人提出自己的问题后,先在小组内进行解答,然后整理出几个有代表性的问题。

  问题1.“丰碑”本来指什么?在课文中指什么?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问题2.将军听说有人冻死了,他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问题3.“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

  设计思路:“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最能调动学生读书、思考、答问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在质疑的过程中能产生一种独立自学的强烈愿望和强大的内驱力,把“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能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质疑活动中得到充分发挥。

  4.引导探究。

  (1)探究问题1时,要抓住以下几个重点。

  ①“丰碑”原指高大的石碑,课文里比喻为革命而献身的军需处长。

  ②对照插图,认真阅读课文第7自然段,从冻僵的军需处长的神态和穿着上,体会他具有什么样的高贵品质。

  ③换词练习。给句子“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中带点的词语另换一个词语,想想用哪个词语较贴切,为什么?(穿、披、裹……)

  (2)探究问题2时安排下面3个环节。

  ①勾画描写将军神态变化的语句,说一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a.看到一位冻僵的老战士,将军脸色严峻,“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两腮的肌肉抖动着”。这些神态表现了将军对战士的爱及对军需处长工作的不满和责备。b.得知这位冻僵的老战士正是军需处长时,“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这些神态及动作表现了将军因错怪军需处长而感到深深愧疚,因而对军需处长致以崇高的敬礼。)

  ②感悟本文欲扬先抑和侧面表现的手法。假如开始将军就知道军需处长被冻死了,这样写好不好?课文的中心是赞颂军需处长,为什么作者要用大量篇幅来描写将军?

  ③指导朗读,读出将军的感情变化。

  (3)探究问题3时安排3个环节。

  ①请把“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这句话改为陈述句。

  ②这句话与前文中的哪句话照应?(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

  ③胜利属于这样的队伍。你认为有道理吗?说说理由。(a.有像军需处长那样克己奉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干部。b.有关爱战士的首长。c.有能战胜一切困难的硬骨头战士。)

  设计思路:探究性学习的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造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搜集、分析、处理信息,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进而学会学习,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性学习的操作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基本表现形式就是质疑,而探究性学习的关键就是引导学生从质疑走向探究,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答案,体验成功,在各方面都有所收获。

  三、布置作业

  1.学写碑文。

  军需处长克己奉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像一座无形的丰碑永远矗立在我们心中,如果我们要在他牺牲的地方竖一座有形的丰碑,你认为碑文应该写些什么?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摘录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

《丰碑》教案 篇16

  一、看拼音写汉字。

  二、多音字组词。

  三、词语搭配。

  四、标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改在括号里。

  1.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须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坐晶莹的丰碑。(  )

  2.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恕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

  3.红军队伍在恶劣的环境中行进着,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忽然袭激。(  )

  五、联系课文内容,选择正确答案,在括号里打“√”。

  1.“呼啸的狂风淹没了将军的话音。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这是因为:

  (1)见到将军发怒,战士们害怕,不敢回答,也不敢走开。

  (2)战士们不知道冻死的是谁,又没听清将军的话,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3)战士们的心情很沉重,因为他们知道冻死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此时除了沉默外,还能说什么呢?

  2.课题“丰碑”的含义是:

  (1)高大的碑。(  )

  (2)赞颂军需处长那一心为公,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崇高精神,他是将军和战士们心中一座不朽的丰碑。(  )

  (3)指军需处长被大雪覆盖后,看上去像一座晶莹的丰碑。(  )

  六、阅读片断,按要求做题。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1.解释下列词语。

  镇定:

  安详:

  2.判断下面的句子,是比喻句的画“√”,不是比喻句的画(×)

  (1)萤火虫尾部的一粒发光的东西,好像挂着灯笼一样。

  (2)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

  3.填空。

  老战士倚*着光秃秃的树干坐着,说明他;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安详,说明他;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身上,表现他。

  答案:

  一、队伍、冰坨、呼啸、恶劣、残酷、袭击、冻僵、倚*、光秃秃、塑像、豹子、覆盖、晶莹

  二、

  三、

  四、1.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须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坐晶莹的丰碑。(需、座)

  2.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恕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怒)

  3.红军队伍在恶劣的环境中行进着,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忽然袭激。(突、击)

  五、1.(3)2.(2)

  六、1.镇定:遇到紧急情况不慌不忙的意思。安详:从容不迫,镇静的意思。

  2.(1)(√)(2)(×)

  3.十分疲劳,想歇息一下;对遇到严寒折磨早有思想准备,所以不慌不忙,十分镇定;一心为了别人,为了革命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

  黑七

  那一年我从军校毕业,分到铁道兵某部当排长,当时跟着工程车到团部接我的就是黑七。

  黑七是云南大理人,因为脸黑,又是七班班长,所以大家给他取了这么个外号。在我们连,班、排长们都爱跟黑七开玩笑,只要黑七在场,一定言必称“黑”,并推而广之,凡是“黑”的谐音,也都拿来,向别人介绍黑七,会说“这就是‘赫赫有名’的某班长”。弟兄们还喜欢把“瞎说”叫“黑说”,“乱来”叫“黑来”,打牌时出错牌了,叫“黑出”;馒头蒸得稍微黄一点,也牵强附会说“炊事班你们简直‘黑整’,这种‘黑不溜秋’的玩艺也敢端上来?”黑七对此从来不恼,总是憨厚地笑笑。有时还打趣说,你们都是“黑社会”,满口“黑话”!

  上任不久,我们奉命到山东修建兖石铁路,我们排的任务是建“老猫沟中桥”。

  那天我们开始放炮,尽管事前进行了培训,但爆破时还是出了点意外,一共是多少炮,记不清了,炮声静下来时,我们发现少了一两炮。是一炮还是两炮?谁都没有把握。负责指导的营部技术员让我们等等。过了一会,“轰”地一声巨响,果然冒出一炮!还有没有?大伙的心悬着。足足又等了一支烟工夫,再没有动静了。我前思后想总觉不放心,就鼓起勇气说,大伙别动,我先上去看看。实际上当时我的心都快蹦出来了,据战友后来说,我的声音在颤抖。就在这时,一只手臂挡住了我,是黑七。“排长,我来。我在家放过炮,有经验。”说着他从口袋里掏出两样东西交给我,冲我一笑,猫着腰向禁区跑过去。

  很快,他消失在我们的视线里,大伙的心都提了起来,谁也不敢大声喘气。突然,“轰”!又是一声巨响,这声音不啻晴天霹雳,大伙儿的脸都白了。我领着头向禁区跑,眼泪外涌。就在这时,硝烟中冒出了黑七,黑红的脸上,露出一口雪白的大牙,这家伙,龇着牙乐呢。气得我破涕为笑,捅了他一拳!

  原来真有一门哑炮,是引线中途灭了。这胆大妄为的家伙,竟重新点燃引线,可真够玄的!后来我才知道,他交给我的,是他当月的津贴费和一封没写完的家信。而他入伍前,压根儿就没摸过雷管炸药!

  晚上,我叫上几个班长,第一次违反军规,偷偷躲在帐篷里喝酒,硬逼着黑七给我们几个“压惊”。我们异口同声说:“黑七啊,哥儿们让你给‘黑(吓)’死了!”

  阅读提示:

  短文先写黑七憨厚的个性,再写他怎样只身冲向禁区去排除哑炮。你喜欢这个铁道兵战士吗?喜欢他什么?

  牵强附会:勉强把两件没有关系的事拉在一起。

  ——本文选自湖南大学出版社《阅读与训练》

  挤油

  我上小学的时候,日子过得很苦。学校是一座小土庙,破破烂烂的,冬天里四面进风,学生们就常常冻了手脚。寒冷的早晨我们读着书,窗外亮亮的阳光一照,我们就急切地盼着下课了。铃声一响,学生们蜂拥而出,跑进干冷的阳光里,站在教室前,踩跺脚,脚暖了,就沿墙根一字排开,中间站个大个,两边人数相等,一齐往中间挤,咬牙,弓腿,喊号子,挤掉了帽子是顾不及捡的,绷断了线做的腰带,也只能硬撑着,一米二去,身体就暖和起来,甚至冒出汗来。这种游戏,我们叫挤油,天天要做的。

  那时做老师的并不反对我们这一活动。记得教我们数学的老师,年龄不大,个头不小,冬天戴着一顶油乎乎的破军帽,帽檐皱皱巴巴。他教我学小数时,把 0.24该成零点二十四,是过了一天又让我们读作0.24的。他常*墙根一站,两手向自己一挥,“来”,学生们便一拥而上,好像总是挤不动地,上课铃一响,他猛地抽身而去,学生们便倒成一片。

  语文老师是上了年纪的,姓余,面黑,不苟言笑,据说私塾底子厚实。他当然不挤油了,总是提前走进教室,写一些成语要我们抄背,诸如“爱屋及乌”、“入木三分”之类。开课前总先提问题,我们最怕的就是头十分钟,回答不出来,他就会拿眼瞪着你,半天说一句;“挤油的劲呢?站着!”

  那时学生穿的小袄都是自家纺的棉布,粗糙,易坏,在凹凸不平的黄土墙上磨不了多久,就会露出黑黄的棉絮,回家总少不了挨骂:“又在墙上磨痒痒了。”呵斥好像并没有减少了挤油的次数,孩子快乐起来的时候,什么都敢忘记。

  这是我童年时代最有趣的游戏。

  阅读提示:

  作者记叙了自己童年时代最有趣的游戏——“挤油”。语言朴实、流畅,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童年生活的眷恋。

  不苟言笑:不随便说笑。

  ——本文选自湖南大学出版社《阅读与训练》

《丰碑》教案 篇17

  教学目的:

  1、通过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学习军需处长为了他人、为了革命胜利,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湿润"、"晶莹"造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前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什么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课前准备:幻灯片四张。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启

  1、板书课题,释题引入新课。"丰碑"本意是高大的石碑。本文比喻不朽的功绩。这篇课文讲的是红军在一次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他成了人们心中的一座丰碑。

  2、学生自读"自学要求"和"自学程序与方法",议一议学习本文的学习计划。

  二、读练一 完成“自学程序与方法”一、二

  自学提示:

  1、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写了那些人物,主要写了什么?

  2、借助字典学习生字新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型,理解词义。

  3、学生读、想、批、划、说。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二、知一

  1、请四生试读课文,读后请其他同学评议。

  2、分别请三生汇报生字新词的学习情况。要点如下:

  (1)"碑"注意右半部份的写法。"豹"注意左边的写法。

  "覆"注意右下角不要写成"复"字。

  (2)恶劣:本文指环境很坏。

  袭击:出其不意的打击。

  愣:因突然发生的情况,显得失神的样子。

  镇定:在紧急的情况下不慌不忙的样子。

  军需处长:负责办理部队所需的给养、被服等物质部门负责人。

  安详:神态平静,从容稳重的样子。

  晶莹:光亮透明的意思。本文指军需处长的光辉形象。

  3、一生说说这篇课文写的主要人物及事件。本文写的是红军在一次行军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

  四、读练二"自学程序与方法"三

  教师提示:默读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划出重点段落,说说各段大意。

  学生读、想、划、说。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五、知二

  一生汇报课文分段的情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一支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的前进。

  第二段(第2自然段):讲红军队伍在前进中还可能遇到很多困难。

  第三段(第3-13自然段):讲被严寒冻死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是全文的重点段)

  第四段(第14自然段):讲红军队伍一定会取得胜利。

  六、读练三自学课文第一、二段

  教师提示:借助旁批,逐句读懂课文第一、二段,说说红军行军途中有那些困难。

  七、知三

  1、一生说说红军行军途中遇到的困难并找出描写严寒的词语。

  2、请一生说说第二段的主要内容及红军在行军途中将会遇到的困难。

  教师点拨:作者在文章开头描写了环境的恶劣,为下文写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埋下了伏笔。写可能会遇到的困难,说明红军行军的艰难,不得不使将军思索。

  八、结

  回顾本节课时学习过程。说说第一、二段写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一、启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红军在恶劣的环境中行军,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那么,课文是怎样写这件事的呢?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第三段、四段,完成自学程序四、五、六。

  二、读练一完成"自学程序与方法"四

  教师提示:

  1、精读第三部份,按"读-思-议-说"的方法自学;

  2、找出描写有关老战士的段落,结合旁批和插图理解人物的高贵品质;

  3、说说将军神态有那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4、自学第四部份,结合旁批理解重点词句。

  学生读、想、批、划、说。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三、知一

  1、请一生汇报第三部份的主要内容。

  2、一生读描写老战士的段落。

  3、生读描写"老战士"神态的句子: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

  教师插话:课文是如何写老战士的镇定、安详的呢?(出示插图)

  4、一生读出有关的句子:"右手……左手……好像在向战友借火。"

  5、生汇报划横线的句子及"单薄破旧"、"贴"等词语对体现人物精神方面所起的作用。

  师问:我们联系上下文可以知道,冻死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大家想想,军需处长是负责部队生活的,他没有棉衣穿,说明了什么?

  6、请几位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从而体会人物的高贵品质。

  7、指导学生读第七自然段。

  教师小结:这一段对军需处长的神态、动作、衣着作了细致的描写。他十分镇定、安详,一动不动地好似一尊塑像,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这些都突出表现了他那为了别人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精神。

  8、生继续汇报将军感情及神态的三次变化。

  9、生汇报旁批,说说课文是怎样通过对将军的侧面描写来体现军需处长的精神的。

  教师小结:将军感情发生了三次变化,课文从"愣"、"快步"、"严峻"、"吼"、"愣住"、"湿润"等词语体现了将军当时的心情是由焦急、愤怒、自责、崇敬而变化的,从侧面突出了军需处长形象的高大。

  (出示句子)师读句子:"这时,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句话如何理解?

  10、生汇报这句话的解释:这句话中,"晶莹"的意思是光亮透明;"丰碑"原指高大的石碑,这里比喻不朽的功绩。这一句是比喻句,把军需处长比作石碑。从形象上看,大雪覆盖着他的身体,确实象一座石碑,更重要的是,军需处长他那舍己为人的精神是不朽的,他成了将军和战士心中的一座丰碑。

  11、师小结,并指导学生齐读这一句。

  12、生继续汇报第四段的主要内容及旁批内容。

  教师小结:课文的开头与结尾都提到了风雪,首尾相呼应,"大步走进"说明将军先前的疑虑已完全消失了。他坚信,在红军队伍中还有无数象军需处长这样好的同志,这支队伍一定会取得胜利。

  四、读练知二

  教师提示:

  1、归纳文章中心思想;

  2、完成课后练习1、4题;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熟读课文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生汇报文章中心思想及课后练习题1、4题。

  分角色朗读第三段。

  五、结

  1、结本课的学习内容。

  2、结学习方法。

  3、结学生情况,表扬后进生。

  六、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丰碑》教案 篇18

  师: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丰碑》(板书课题)。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丰碑》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分几段?第一段告诉我们什么?

  生:(指名回答,略。)

  师:(故录像,教师随音乐和画面有表情地讲述。)这就是那支装备极差的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着。云中山早已被严寒冻成了一个大冰地。战士们冒着刺骨的寒风,顶着鹅毛般的大雪,一步一步艰难地跋涉着。他们能不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顺利通过雪山呢?他们还将遇到怎样的困难呢?我们接着来学习课文的后三段。

  [评:导语 设疑激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电教媒体的运用,把学生带到艰苦的长征路上,对教学目标 的完成起到启发诱手的作用。]

  师:通过理解课文后三段,我们要了解军需处长在严寒中的感人事迹,学习他舍己为人、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弄懂课文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还要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7自然段。我们先来学习课文的第2段。请一名同学读课文第2段,大家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什么?

  生:这段主要讲红军队伍在前进中可能遇到很多困难。

  师:书中只简略地为我们列举了4个可能出现的困难。但我们知道还将有许许多多的困难在等待着这支队伍。同学们想像一下,他们还将遇到哪些困难呢?

  生:(分别回答,想橡出很多困难)

  [评:引导学生想象,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师:同学们想象得很合理。红军所面临的困难是非常严峻的。那么,在困难面前我们的将军是怎样做的呢?

  生:将军早把他的马让给了重伤员。他率领战士们向前挺进,在冰雪中为后续部队开辟了一条道路。

  师:这说明什么?

  生;这说明将军很爱护、关心战士。

  生:说明将军非常勇敢。

  师:在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面前,我们的将军英勇无畏。这支队伍还在前进。前进的过程中又会发生怎样的事情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3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投影:书中插图结合画面想想:这件事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

  生:这段讲一个军需处长冻死在严寒中的事。

  师:(板书:军需处长)谁来结合画面说一说这件事中哪个细节最令你感动?

  生:最令我感动的是军需处长那镇定安详的神态。

  生:最令我感动的是军需处长的穿着单薄破旧。

  师:老师和同学们一样,都觉得军需处长这个人物是最令我们感动的。那么,作者是怎样详细描写军需处长的呢?请大家看课文的第7自然段,边读边动笔画出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语句。思考:他为什么会有那样的神态?

  生:军需处长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呢?

  生:从他的动作可以看出来。他的右手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

  师:(板书:夹烟前伸)军需处长已经被冻僵了,为什么他的神态还是那样镇定安详呢?

  生:因为他相信自己会走出雪山,革命会取得胜利,所以他的神态才那样镇定安详。

  师:同学们再读读这一段的最后一句话。谈谈你有什么感想?

  生:军需处长就是发棉衣的,他把棉衣都发给了战士,自己却穿得单薄破旧。(板书:单薄破旧)说明军需处长是处处为别人着想的人。

  生:此时此刻我觉得军需处长很高大。

  生:我十分敬佩这位军需处长:

  师:同学们产生这样的感情是对的。通过这段描写(放录像,指投影)我们仿佛真的看到:在风雪中一位穿着单薄破旧的老战士,他那瘦弱的身影从雪山的那一面艰难地、一步一步地走过来。他累极了,他只想倚靠着光秃秃的树干坐下来歇一歇,可这一歇,就再也没有站起来。

  [评:创设情境,情感导读,使学生与作者之间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更深地理解了课文内容,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师:下面请同学们带着对军需处长崇敬、怀念的心情,以低沉、舒缓的语调,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生:(反复练读,师具体指导,最后生配乐赏读和背诵。)

  [评;以读书、训练为特点,在朗读中记诵课文,读懂词句,培养语感,这是本节教学基本的语言训练方式。]

  师;请同学们看黑板。第三段中,作者通过神态、动作、衣着三个方面详细地描写了军需处长这个人物。作者同时还详细地描写了另外一个人物,谁呢?

  生:(齐答)将军!

  师:(板书:将军)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课文第七自然段的?

  生:(回忆学习方法)

  师:这种学习方法可以总结为“读、画、思”。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自学第三段。(出示“学法提示”投影——读:轻声自由地读第三段;画:画出描写将军三次神态变化及动作语言的句子;思:他每次神态变化都因为什么?)

  [评: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并使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方法去实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生:(生自学第三段后,进行汇报,师同时板书:“愣一下”、“发怒”、“愣住了”)

  师:将军为什么愣住了呢?

  生:因为将军没有想到冻死的人是军需处长。

  师:是的,将军怎么也想不到被冻死的人就是军需处长。因为军需处长最有机会第一个穿上棉衣,可他却把棉衣发给了战士们。这是一种什么精神?

  生:这是舍已为人、勇于献身的精神!(板书:舍已为人,勇于献身)

  师:漫天的大雪还在不停地下着,(板画:大雪)将军眼看着自己这位亲爱的战友将永远地长眠在雪山中(板画:雪山),同那高高的云中山化为了一体。将军的眼睛湿润了。他向这位军需处长庄严地敬一个军礼。(板书:敬礼)将军为什么庄严地向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评:教者注重板画与语言的渲染,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师:当将军向这位军需处长敬礼的时候,军需处长怎样了?

  生:他已被雪覆盖,成了一个晶莹的丰碑。

  师:“丰碑”、“晶莹”这两个词该怎样理解?

  生:“丰碑”指高大的石碑,也指不朽的功绩。“晶莹”是光亮透明的意思。

  师: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呢?请大家分组讨论。

  生:(分组讨论并汇报,略)

  师:军需处长那冰雪中高大的形象看起来就像一座丰碑,他那舍已为人、勇于献身的不朽精神在我们的心目中更是一座晶莹的丰碑。(板画:丰碑图)

  [评:教者再次板画,既是对课文内容的形象概括,又是对学生心灵的启迪与熏陶。]

  师:(指丰碑图)这位军需处长为了他的战友们将永远地长眠在雪山中。他的战友们会走出雪山,走向胜利吗?我们接着学习课文的第四段,谁愿意给大家读一下第四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生:这一段主要讲红军队伍一定会取得胜利。

  师:请同学们看投影(出示投影)默读这两句话。

  思考:“那声音”指的是什么?怎样理解“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生:(回答略)

  师:下面就让我们带着战士们那坚定的、必胜的信念来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师:请同学们看黑板。结合板书说说课文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生:(回答,略)

  师:作者为什么这样有评有略地写呢?

  生:是为了突出军需处长那舍已为人、勇于献身的精神。

  师:是的。作者是为了突出中心。这篇课文写得有详有略,中心突出。在今后的作文中,同学们要学习这种写作方法。

  [评:抓住单元训练重点,做到读写结合。]

  师:战士们都走过了雪山,红军的长征也取得了胜利。但是我们这位军需处长却永远长眠在雪山中了。尽管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但我们将永远地记住这段感人的故事。军需处长那舍已为人、勇于献身的精神,将在中华大地上永世长存。最后让我们全体起立(生起立),向这位舍已为人、勇于献身的军需处长,向这座晶莹的丰碑献上我们少先队员最崇高的敬礼!

  [评:结束语总结全文,余音袅袅。尤其是最后敬礼,使同学们的感得到升华。]

  (此课曾获辽宁省第三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一等奖)

《丰碑》教案 篇19

  一、教学目标 :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

  2、弄清课文的重点内容。

  3、学习本课的生字。掌握“丰碑、恶劣、袭击、倚靠、湿润、覆盖、晶莹”等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志、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三、教学难点 :

  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体会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

  第一课时

  一、前提测评:

  导语 引入: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多少英雄儿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哥泣的英雄赞歌。今天,我们将把份飞的纷飞的思绪再一次拉回到那艰苦卓绝的战争岁月,去聆听发生在红军长征中的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出示板书《丰碑》。

  二、认定目标:

  1、认知:理解课文大意,弄清课文重点内容。通过感情朗读,体会军需处长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2、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受到爱国主义及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

  3、能力:感情朗读,体会文中含义;勾、画、标、注重点词句;质疑、解难,想象等综合能力。

  三、导学达标:

  (一)师放间乐《长征组歌》,狂风呼啸,贴出挂图: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时的情景。

  伴随音乐低沉叙述导语 ,并结合板书课题。

  (二)播放课文录音:提出预习思考中的问题。

  1、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把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语句用“~~~~”划出来。

  学生用自己组织的语言简要概括大意。

  (三)理清课文脉落,小组讨论课文第几部分为重点内容,并说出根据。

  (四)通过分组讨论提出问题,教师分类。

  再选派代表汇报本组预习收获,或你知道了什么?

  (主体作用,自主学习)

  (五)学习课文一、二部分

  教师激情范读,引入(这是一个寒冷的冬天,狂风呼啸,大雪纷飞……)读课文一、二部分。

  这支队伍面临怎样的考验?你是从哪儿看出的?

  请你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重点词句。

  你还体会到了什么?

  将军担心什么?

  请同学们用低沉、缓慢的语速自由练读。

  四、达标测评:

  四人小组赛读,选出最棒的朗读员。

  第二课时

  一、前提测评: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整体感知了课文,理清了课文主次,抓住了重点,而且我们深深地领略了红军在长征途中所面临的险恶环境,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地学习课文。

  二、认定目标:

  1、认知:通过字、词练习,理解重点词句,深入理解文章重点,读中感悟,自觉领会中心思想。

  2、情感:从字里行间渗透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珍惜今天的幸福时光。

  3、能力: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多种读的能力。

  三、导学达标:

  (一)

  1、自由反复朗读重点部分,画出最让你感动的地方。

  2、他,好似,身上落满了雪,无法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志十分,十分;他左手微微,好像在为战友指明。的衣服紧紧地在他的身上。

  以上填空题幻灯打出。

  让学生填空后体会所填词语,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此时结合板书,一动不动、镇定、安详、单薄破旧、紧贴)

  (二)文中除了讲军需处长,还讲了谁?哪些内容是写将军的?请你在文中找出,朗读体会“愣”将军的两次“愣”感情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将军当时的心情怎样?

  幻灯出示:将军的脸色顿时起来,嘴角边的肌肉着。他( )眼睛,像一头( )豹子,样子十分( )。将军两腮的肌肉( )着。

  通过上面的句子,体会将军的内心世界。

  ▲联想:将军会想些什么?(用二、三句话说说)

  将军( )了,( )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 )了。他( )了一口气,( )地举起了右手,举到齐肩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 )。

  从上一段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同桌小声说说,指名汇报。

  (三)自学最后一段,把你理解的、读懂的用文字标注在该段之后。

  (四)达标测评:

  质疑问难:针对上归纳出的问题,重点解决

  1、为什么说为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2、为什么最后将军想:“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和前面的思索进行呼应。

  3、以“丰碑”为课题的含义。

  ▲联想:军需处长在牺牲前会想到什么?他会对战士们说些什么?(写几句话)

  最后每人选择一段你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丰碑》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