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

摆脱失落 点赞 分享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精选23篇)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 篇1

  作者到叶老家里做客,见叶老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谈起写作,叶圣陶先生没有向“我”传授什么秘诀,而是问及学习成绩、读书的情况和正确的写作方法。“我”不但学到了如何作文的方法,更学到了如何做人的道理。所以,叶老就像那“绿绿的爬山虎”一样,让人感到可亲可爱。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一个人成长过程中会发生许多故事,25课向我们讲述了周恩来总理少年时期的故事,今天我们要学习另一个与“成长”有关的故事。(出示课件)

  2、揭示课题。(出示课题)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词。

  1、简单交流预习方法。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3、抽查个别词语的意思,并引导用词说话。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2、小组讨论后交流。

  3、教师引导、小结。

  四、精读课文,品词析句。(学习课文6-9自然段)

  1、细读课文,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预设)

  (1)大作家居然要见一个初中生,我感到意外。

  (2)像见大人一样同我握手。

  (3)把我当作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

  2、交流描写爬山虎的几句话。

  3、画出句中的重点词,品词析句,比较体会,并结合朗读指导。

  4、说说写爬山虎的两段话有什么不同。(如:描写的时间不同等。)

  5、你知道作者笔下的爬山虎为什么这么美吗?(允许学生有个性化的理解。)

  6、练习、引导说话,小结学习内容。

  五、质疑问难,设置悬念。

  1、质疑、解疑。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还有不理解的问题吗?

  2、设置悬念。

  (1)“修改作文”与爬山虎有怎样的关系?

  (2)作者为什么说“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教学反思:

  “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使得夏日的燥热一下子减少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这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对叶老家那一墙爬山虎进行描写的一段话。在备这节课时,我怨声载道:唉,这文章这么长,学生怎么理解呢?诸如“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像飞出的一只只鸟儿抖着翅膀。”(当然包括篇头的那段话)的语句怎么引导学生理解呢?毫无信心的我终究还是上了“断头台”,本想自己这个“伯乐” 会因此“名落孙山”。岂料,故事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学生“超强”的理解能力,着实让我目瞪口呆。听听这些“文人”的理解吧:

  “写出了爬山虎绿,有生命,充满生机。”

  “作者觉得夏日的燥热一下减少了许多,不仅因为一墙葱葱的爬山虎给人带来春天的气息,还因为此时作者应邀来到叶老先生家中,并受到热情的接待,她心中无比的激动与兴奋,自然感受不到夏日的炎热。”

  “阳光都变成绿色突出了爬山虎的绿。”

  “联系上下文,我的体会是:作者因受叶老的指点和鼓励,内心充满了希望,他对自己的文学创作充满信心。此时,在他的眼里一切都充满希望,以致于阳光也是绿的。”

  “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写出了爬山虎充满生命力。”

  “这些温柔的小精灵正如作者此时心中的信心一样,它在跳跃着,闪烁着光芒,在引导着、鼓励着小作者。”

  ……

  (回想当时的情形,真不知自己当时是怎么蒙混过关的。个个跃跃欲试。体会不谋而合的掌声雷鸣,体会有异的唇枪舌剑,好一个热闹场面。)

  这是我教学生涯中的一段精彩的小插曲,它因孩子们的“出人意料”而光彩照人,深深地震撼了我的思想:

  孩子们,行!

  专家点评: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篇课文以爬山虎为载体,表达了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文章感情真挚、语言含蓄,特别是文章结尾“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更是言虽尽而意未了,虽言尽而意无穷。对作者而言,他记录的是自己的一段难忘的经历,对读者而言,他们读到的应该是一个能触动心弦的感人故事。

  老师在安排第一课的教学时,主要把与课题联系较为紧密的部分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析,从作者对爬山虎的描写和见面情景的描述中,体会叶圣陶先生的精神品质。

  在教学设计上,整节课结构科学合理,教学目标具体明确:导语的设计简单明了,直奔主题,不拖泥带水,既点明本组课文“话成长”的主题,同时紧扣课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有意把教学重心前移,课前就提出具体的预习目标:①自学生字,读准字音。②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写了哪几件事。③查找资料,了解人物有关的信息。这样学生在上课前早已做好学习的准备。课堂上教师进行必要的检查交流,便可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进行句段的品析、方法渗透和言语的训练,从而提高课堂的实效。

  简单一个“读”字,实施起来却不简单,在完成重点环节的教学时,教师把读与评、说、画、议巧妙结合,多种形式的读演绎着不一样的精彩。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咀嚼品味,赏析升华,使抽象的语言文字被激活、唤醒,学生脑海中的影像也被充分地放大和渲染,变得更加鲜活和灵动,使学生完全沉浸到课文的意境之中。两个描写爬山虎的语段,文质兼美,教师对前者重指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比较地读,读出情味,读出意境,而对后者则重感悟,多展示。对于写见面情景的几个句子,教师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交流读后感受;教学结尾处的美读,教师饱深情的叙述、优美的音乐、进一步把学生的感情与作者感情融为一体,此时学生的读进入到“美在心中流淌,情在心中充盈”的美妙境界。

  练习的设计是教师给学生创造的又一个语言训练的机会。既是对教学内容的一次小结,又利于搜集反馈学生的学习信息;悬念的设置,费时不多,但却是必要而且心须的,教师巧妙设计的两个思考题,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又照应了课文的开头与结尾,使整篇课文的教学成为一个整体。

  我们常说学习是一个师生共同成长过程,评价一节好课的最重要的标准是什么?那就是看学生从这节课里学会了什么?从本节课看,陈美华老师教会学生的是品词析句,积累语言的好办法,带给学生的是阅读和言语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这些知识与技能的获得都是在愉悦的情境中,在教师与学生“零距离”的对话中完成和实现的。所以我想说,这是一节成功的好课。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 篇2

  第二课时

  一、提出学习目标。

  1、精读课文,找出描写作者议论、感受的语句,标上记号。

  2、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了解记叙为主,夹叙夹议。

  3、细读课文中描写作者感受的语句,理解这是什么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感受?你是怎么理解的?

  二、展示学习成果(20-30分钟)

  要求:1、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2、别人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学生讨论,交流感悟

  ①学生自己有感情朗读找到的相关语句,可以适当作点批注。

  ②小组内交流自己在朗读中所获得的心得。

  要求每一个同学都发言,并且推荐一名同学代表小组发言。

  ③全班交流。

  每一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其他组员可以补充。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相机请学生朗读有关内容。

  (二)学文悟情展示(小组内)

  1、各小组讨论交流自己发现的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2、从哪些地方中发现的,并且从中学到了什么?

  3、模仿其写作特点写一小段话。

  (三)创造性展示(以小组形式全班展示)

  肖复兴同学作文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比赛中获奖,后来文章又由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假如你是少年广播电台的记者,你去采访肖复兴同学,会问他一些什么问题呢?(可以从获奖前后经过及原因等方面来设计提问。)

  ①             学生自主设计问题,然后分学习小组交流。

  ②             小组模拟采访活动。

  ③             让学生到讲台前进行模拟采访活动。

  三、激发知识冲突(适时进行)(5分钟)

  ①仿照课文肖复兴说的“不下苦功夫,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这句话定一句励志的话,署名为:未来家。

  ②以肖复兴同学的名义给叶圣陶先生写一封信,感谢他帮助自己修改作文并邀请自己到他家作客。

  四、知识拓展延伸(2分钟)

  为同桌批改一次作文(提醒:注意使用批改方法)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推荐、演练、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读通、读顺课文。

  3、能读懂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初步感知叶圣陶先生认真、平和的人格。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语把课文读通顺;

  教学难点理解文本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

  1、正确读写"推荐、演练、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读通、读顺课文。

  3、初步感知叶圣陶先生认真、平和的人格。

  二、展示学习成果(20-30分钟)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

  1、学生轻声自由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能正确读写"推荐、演练、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等词语。

  2、同桌互相朗读课文,形式自定。互相评议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

  3、指名分段向全班展示朗读。其他同学做评委,听后评议。教师相机小结:读书要正确、流利,不多字,不少字,不回读,不错读。

  (二)学文悟情展示(小组内)

  1、各小组自己互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汇报对叶老批改“我”的作文的感受。

  3、让个别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三、激发知识冲突(适时进行)(5分钟)

  1、通过读课文,你觉得叶老是一个怎样的人。

  2、学生交流。教师注意激励学生。

  四、知识拓展延伸(2分钟)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对老师批改作文的感受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 篇4

  一、说教材内容:

  小学语文九年义务教育第十一册第二单元第七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第二课时。

  二、说教材

  1、教材的内容、作用和特点。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第十一册第二单元一篇讲读课文。它记叙了肖复兴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修改他的一篇作文的事;表现了叶圣陶先生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它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教育性。目的是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地修改习惯。掌握修改习作的习惯。掌握修改习作的一些方法。它是一篇记事的文章。在事情的发展过程中,运用人物言行来表现人物的品质。由教材的地位和特点我拟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2、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说真实的话,写真实的事。

  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这不仅使我看到自己习作的种种毛病,也使我认识到文学事业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地修改自己习作的习惯。

  3、教学重点、难点。

  ⑴体会叶圣陶先生修改中学生作文这件事对作者的教育。

  ⑵学习修改作文的具体方法。

  ⑶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这不仅使我看到自己习作的种种毛病,也使我认识到文学事业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

  三、说教法

  我在设计教学时,根据修订小学语文新大纲的精神和教材内容的特点。重点设计“以练为主”的课型结构。因为文章的内容不难理解,学生通过读就能领会其意思。教学时,以单元的训练重点“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贯穿于课文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在教学过程,教师设置悬念,启发联想,并通过自学,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学习修改作文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练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获取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习惯。

  四.说学法

  1、看书学习的指导:通过朗读课文,学习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为“我”修改习作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分组讨论学习的指导:通过学习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为“我”修改习作的方法,运用知识迁移规律。培养学生讨论、协作、交流的能力。

  五、教具准备:投影片、纸条、例文

  六、说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预习前一天布置)

  我在教《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前布置学生做以下预备工作:阅读课文找出叶老先生是怎样修改“我”的习作的?我之所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为了培养学生爱读课文,读懂课文的习惯,而且在教学中增强课堂密度,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自寻新知,我设计了下面各个环节开展教学。

  一、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求知欲。

  为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条件,为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在引入新课时,我改变了以往谈话导入的做法,利用例文引入。

  1、利用《一张画像》设置悬念,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初步了解肖复兴所写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内容并理清了线索。今天,老师带来了肖复兴的获奖稿--《一张画像》的部分内容,大家想不想读一读。让学生回答后,集体朗读肖复兴的习作《一张画像》。通过学生读《一张画像》,使学生对内容有所感知,为学生学习新知做铺垫。

  2、引入新课:让学生读完习作,我便提问:大家读了肖复兴的习作,觉得他的习作,觉得他的习作写得怎样?让学生回答,接着让学生读课文的第一部分的同时,利用“叶圣陶先生是怎样评肖复兴的习作的”这个问题作为引入新课。目的是通过这个问题来完成这一段的教学内容,进而引出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我的习作的。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寻求新知。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轻松、平等而又浓烈的气氛中主动获取新知。在理解课文这个环节中,我这样安排:先出示自学提纲:⑴叶圣陶先生对我作文的评语是怎样写的?⑵看了叶圣陶先生的评语,“我”非常激动,从哪儿可以看出“我”为什么那么激动?⑶划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让学生读自学提纲,接着要求学生读第一部分的内容,采用自学法,让学生独立完成自学提纲。在解决划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这个问题时,我以读讲结合的方法来完成这个教学任务。先出示句子:“这不仅使我看到自己习作的种种毛病,也使我认识到文学事业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的投影片,让学生读,引导理解“大力气”、“大气候的”、“文学事业的艰巨”这些词的意思,以词串讲,理解句子的意思。为了使学生对句子有更深的认识,加上本人也意识到思想教育不是呆板进行的,应渗透在课堂教学中,教育学生无论学什么,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十分投入,下大力气,有恒心才能成功,否则一事无成。再用类似的方法理解“我真的从中受益匪浅,隔岸观火和身临其境毕竟不一样。”通过这样的教学,目的是落实双基教学,减轻学生学习课文内容的难度。

  为了解决“叶老先生是怎样修改我的习作?”这个问题,我利用过渡语言设疑导入:作者的感受这么深的原因是叶老先生仔细、认真地为“我”修改习作,那叶老先生是如何修改“我”修改习作的?我采用自学法让学生通过读读划划来完成这个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小结、归纳出修改习作的一些方法。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学生评评议议,教师采用读讲结合的方法,促进学生深入地理解知识,为如何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扫除障碍。

  三、在练习中巩固新知,深化新知。

  课堂的修改练习是对掌握新知的延续和提高,学生的知识必须经过训练,才能转化为技能。因此,我讲读课文之后,根据叶圣陶先生为肖复兴修改习作的方法,采用师生共议--对比体会--小组讨论的方法,来修改肖复兴的获奖稿的部分内容。修改训练,层层深入形成阶梯性,有目的地促进学生修改自己习作的能力。

  1、师生共议,循序渐进。

  教学修改稿例文时,我通过师生共议从难到易的步骤,让学生朗读课文,感知内容,接着贴上叶圣陶先生为肖复兴修改时删去重复、啰嗦等词。让学生把肖复兴的习作和圣陶先为他修改后的习作做一个对比朗读,体会这样改的好处。设计这项师生共同修改稿子的练习,目的是让学生意识到要修改自己的作文并不难,只要认真、仔细琢磨就能修改,另外,增强学生修改习作的信心。

  2、实践练习,固新长智。

  教学这个环节时,我运用知识迁移规律,采用分组讨论法,让学生充分讨论练习,修改肖复兴(未经叶圣陶修改的)习作的第四、五自然段。目的是通过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尝试到为肖复兴修改习作的乐趣,同时培养了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习惯,懂得如何修改自己的作文。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巩固新知。

  四、总结。

  本节课的设计是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按照学生能力的不同程度进行安排的。我采用了读讲结合的教法,以及自学法、练习法等,来体现教学设计的四个特点:⒈ 突出教学的重点、击破难点。⒉注重引导,归纳修改习作方法,让学生能够修改自己或别人的习作。⒊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习信心。⒋面向全体,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 篇5

  【近义词】

  推荐──推举  确切──准确  摇曳──摇晃  和蔼──和气

  居然──竟然  典雅──幽雅  楷模──模范  沉郁──抑郁

  【反义词】

  仔细──粗略  清楚──模糊  拘束──大方  融洽──隔阂

  一丝不苟──马马虎虎  受益匪浅──一无所获  密密麻麻──疏疏落落

  【春风拂面】

  拂,轻轻擦过。本文形容……像春风一样在脸上轻轻擦过,使人感到非常愉快、舒服。

  【堪称楷模】

  堪,可以,能够。楷模,榜样,模范。可以称为模范,是值得学习的榜样。

  【莫名其妙】

  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隔岸观火】

  形容和自己关系不大,采取旁观态度。

  【融洽】

  彼此感情好,没有抵触。

  【摇曳】

  摇荡。

  【推荐】

  把好的人或事物向人或组织介绍,希望能接受。

  【干净】

  本文指句子简洁明日,不啰唆。

  【身临其境】

  亲自到了那个环境。

  【平易近人】

  指对人平和,容易让人接近。

  【闪烁】

  (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

  【秘诀】

  能解决问题的不公开的巧妙办法。

  【典雅】

  优美不粗俗。

  【指南】

  比喻辨别方向或正确方法的依据。

  【要素】

  构成事物的主要成分。

  【大气候】

  本文指有大的作为,取得大的成就。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 篇6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

  在体现创新教育的前提下,设计教案要明确一个目标:那就是要把课堂变成学生自主,讨论,探究的场所,让学生对生活中的人或事能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把课堂教学引向生活的天地,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要达到上述的目的,教师就要舍得从讲台上走下来,把学生请上去,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篇课文时,我是这样做的:

  少作主,重点,难点让学生商量决定.转换角色,让学生当老师,这不失为一种高明的做法.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兴趣,课堂就活了,教师做到心里有数即可.比如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产生许多疑问,如果以学生的理解水平来衡量学生提出的问题,那么学生弄不明白的问题都可看成是重点,难点,这是充分体现学生自学的首要前提.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

  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教学过程中,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自寻新知,我设计了下面各个环节开展教学。

  一、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求知欲。

  为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条件,为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在引入新课时,我以学生置疑为线索,改变了以往谈话导入的做法。利用“叶圣陶先生是怎样评肖复兴的习作的”这个问题作为引入新课。目的是通过这个问题来完成这一段的教学内容,进而引出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我的习作的。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寻求新知。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轻松、平等而又浓烈的气氛中主动获取新知。在理解课文这个环节中,我这样安排:先出示自学提纲:⑴叶圣陶先生对我作文的评语是怎样写的?⑵看了叶圣陶先生的评语,“我”非常激动,从哪儿可以看出“我”为什么那么激动?⑶划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让学生读自学提纲,接着要求学生读第一部分的内容,采用自学法,让学生独立完成自学提纲。在解决划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这个问题时,我以读讲结合的方法来完成这个教学任务。

  为了解决“叶老先生是怎样修改"我"的习作?”这个问题,我利用过渡语言设疑导入:作者的感受这么深的原因是叶老先生仔细、认真地为“我”修改习作,那叶老先生是如何修改“我”修改习作的?我采用自学法让学生通过读读划划来完成这个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小结、归纳出修改习作的一些方法。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学生评评议议,教师采用读讲结合的方法,促进学生深入地理解知识,为如何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扫除障碍。

  三、在练习中巩固新知,深化新知。

  课堂的修改练习是对掌握新知的延续和提高,学生的知识必须经过训练,才能转化为技能。因此,我讲读课文之后,根据叶圣陶先生为肖复兴修改习作的方法,采用师生共议--对比体会--小组讨论的方法,来修改肖复兴的获奖稿的部分内容。修改训练,层层深入形成阶梯性,有目的地促进学生修改自己习作的能力。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上完第二课时的时候,我的一个学生跑到办公室来跟我说:“老师,刚开始我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感觉没什么,你讲了之后我觉得有好多东西要学。”真是这样的!我用了三课时才上完,而且上完之后还经常有补充内容要讲,这不由得让我回过头来又好好地再看再想。的确,这篇课文包含了很多东西。

  首先是学习作文修改的方法。从叶老的修改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语句要怎样写才干净、不啰嗦;怎样用词才准确、符合实际;书面语言应如何规范使用。

  其次是学习课文中运用的写作手法:通过描写景物抒发作者当时的心情,以及景物所代表的象征意义。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在肖复兴记忆里是永远挥抹不去的叶老的音容笑貌、亲切教诲、殷殷期待和热情鼓励。

  最重要的,是学习叶老先生的为人、为文。叶老先生的人品和文品是一致的:认真、平和,温暖如春风拂面;一丝不苟到一字、一句、一标点。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 篇7

  一、教材分析:

  第七组教材以“成长的故事”为专题,《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的两件事,通过这两件事使“我”受益匪浅,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写在叶老家做客时,作者两次提及院子里满墙的爬山虎。一是下午刚进院时看到阳光照耀下的爬山虎。二是黄昏时分落日余辉映照下的爬山虎。两番景色都给人以不同的美感享受。表面是写景色之美。实则把作者对两代人的共通共融暗藏在文字的背后,更会让人回味悠长。课文最后说“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点明了题目,道出了这两件小事对作者的影响之深。

  二、设计理念:

  本着将课堂教学努力做到简单、扎实、有效的设计理念,更好的体现出语文学科的特点,处理好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我注重了学生的前置性学习,在充分了解他们自学所得的基础上,构建以点带面的阅读话题,来了解叶圣陶先生的人品与文品;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含义深刻的句子较多,对于刚升四年级的学生来说颇有难度。我抓住了作者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学习“借景抒情、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做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三、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等词语。指导规范书写“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背诵喜欢的部分。

  3、联系上下文理解“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4、了解叶圣陶先生的人品与文品,感受作者对叶老的思念、敬重与感激之情。

  5、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这是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我将本课分为了三课时完成。我讲的这一课主要完成3、4两条。本课中有一个非常好的教学资源,那就是叶圣陶老先生为作家肖复兴修改的获奖作文。把它单独拿出来在第三课时学习,来完成教学目标的第五条“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相信会物尽其用,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教学重难点:

  课时安排为三课时,我讲第二课时。在两件事中了解叶圣陶先生的人品与文品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两次写爬山虎,理解“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等含义深刻的句子是教学难点。

  五、教学流程

  (一)课前交流、导入:在同学们的成长过程中,对他们影响大、帮助多的人。并以此导入课题。

  (二)复习巩固:在上节课学习所得的基础上,纠正有难度、易出错的字词,解释“融洽”这个词,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回顾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构建阅读话题,切入文本。课文主要讲了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事,通过两件事作者认识了“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叶圣陶先生”。作者在文章最后说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抓住这句话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到相关语句来体会叶圣陶老先生的人品与文品。在汇报学习过程中,出示叶老为我批改的作文,做到情感的升华,让学生能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对叶老的感激、尊敬与怀念。另外,通过“融化”这个词的理解,感受作者心被感动的过程,体会叶老的人品以及对我的影响,为后面理解“借物喻人”打下基础。最后通过填空的形式,加深学生理解作者懂得的道理,进一步感受叶老的人品与文品。

  (四)教师提升。这篇文章大部分的笔墨放在了我与叶圣陶老先生之间的两件事上,突出表现了叶老先生的人品与文品,为什么课文却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呢?找到文中两处具体描写爬山虎的句子,第一处的爬山虎仿佛是作者心情的见证,道出了作者要见叶老先生时心中的欢快与激动,教师点出这种借助外界的景物来表达心情的写法叫借景抒情;第二处具体描写更多的却是衬托叶老先生。叶老的真诚质朴、平易近人以及旺盛的生命力。在这里写爬山虎就是在写叶老先生,这种写法叫做借物喻人。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情感朗读,加深感受。进而理解“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的深刻含义。体会为什么课文却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再读这个题目也会有不同的感受。

  (五)拓展升华:叶老先生的人品与文品如同那片爬山虎一样总是那么绿着,深深地影响了作者。有没有对你有些启发呢?学完了这一课,你收获了什么?

  (六)拓展延伸:

  1、推荐阅读:(选入语文课本的文章)

  叶圣陶:《爬山虎的脚》《苏州园林》《荷花》《记金华的双龙洞》

  肖复兴:《荔枝》》《向往奥运》《银色的心愿》《寻找贝多芬》

  2、作业:与课前交流呼应,写一写对你影响深的人,尝试运用我们学习的借景抒情或者是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在上第三课时时,在学习了作文的修改方法后,如果能将这篇作文进行修改,不但能学以致用,而且会加深对叶圣陶先生人品与文品的理解。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 篇8

  在教学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9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公开课上,我用爬山虎的叶子做奖品,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我提前几天利用课余时间搜集了许多爬山虎的叶子,然后把这些普通的爬山虎叶片夹在书里压得乎平整整,再在上面端端正正地写上几个字,这一枚枚深绿色的 “书签”就可以做奖品了。只不过,那上面的字都是我精心从课文里挑选的词语,如:“真诚质朴”、“平易近人”、“一丝不苟”等。这些词语不但能概括主人公叶圣陶的高贵品质,揭示文章的中心,而且能给学生以启迪和感悟使学生从中受益。

  当讲到“到叶老家做客”一段时,我布置学生自学,并告诉学生:自学汇报时老师会有奖品发给大家。会是什么奖品呢?好奇心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讨论交流时大家各抒己见,滔滔不绝,我及时把早已准备好的“奖品”发到学生手中,看着学生双手捧着叶片乐滋滋地跑回座位,我觉得预期的目的就要达到了。当教学进行到“总结全文”这一环节时,我邀请得到奖品的同学站起来把叶片上老师写的话读给大家听。学生站起来大声地、一字一顿地读出了那些含义深刻的词语。我接着问:“同学们,老师今天送给你们的仅仅是这一枚枚绿叶书签吗?”学生一下子醒悟了,他们纷纷发言:“老师是告诉我们要像叶老那样待人真诚质朴”。“老师是要我们像叶老那样对待学问一丝不苟。”……

  不待我给以答复,台下听课的人群中发出了一阵热烈的掌声。我知道这掌声不仅是对学生精彩回答的鼓励,而且是对我这一设计的充分肯定。一枚小小的叶片做成的奖品,不但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帮我解决了教学重点难点,更重要的是这枚叶片所包含的期待也许将影响学生的一生。

  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只有勤于动脑,敢于创新,善于寻找学生的兴奋点,努力创设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学习效果的目的。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受益非浅”、“身临其境”造句。

  2、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学习叶圣陶优秀的做人品质。

  3、从文中学习修改作文以及借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给课文划分段落。

  3、自学生字新词。

  4、找出不懂的问题。

  二、细读课文,突破重点

  1、划出有关叶老修改作文的语句。

  2、叶老是用什么方法,从哪些方面进行修改作文的?

  3、归纳总结出叶老修改作文的方法。

  4、引导学生体会出叶老的良好品质。

  三、再读课文,体会感受

  1、学生自读叶老的话。

  2、利用重点的词语体会字句中含着的思想感情。

  3、联系上下文,进一步理解“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样写的”这个句子,体会叶老的人品、作品,体会从叶老身上得到的启示和教育。

  4、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品味并体验作者的感受。

  四、整体升华,学习方法

  修改作文的方法。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 篇10

  第一课时

  【教材解析】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作家肖复兴的成长故事,体会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学习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同时感悟如何修改作文。

  【教学重难点】

  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并从叶老对《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4、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懂得学作文应先学做人。

  【教学过程】

  一、巩固旧课,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没我们这学期学过一篇叶圣陶先生写的课文——《爬山虎的脚》,你们还记得吗?课文写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正是叶圣陶先生院墙上的那片爬山虎,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它是发生在叶老家里的一件事,它就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2、齐读课题

  3、读题猜文:你们能猜猜《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会写些什么吗?那我们一起去看看课文写的是不是如你们所想。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读文:快速的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遇到不认识的字和不懂的词语可以请教旁边的小朋友,也可以查字典等学习方法来解决。

  2、学习生字。

  自由读——抽读——同桌读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什么事情?

  三、深入课文,发掘文本

  1、学习修改作文

  (1)出示《一张画像》的修改稿

  (2)提问:这是什么?

  (3)说说自己平时是怎么修改作文的?

  (4)默读第三自然段。叶老是怎么修改作文的?用了什么修改方法?

  (生自说,师板书)

  (5)填空:被叶老修改后的作文作到了,用字       、      ,句子         、          。

  (6)看了叶老修改的作文,你有什么感想?肖复兴呢?

  (7)出示句子:我虽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

  ①读句子

  ②你从句子中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你是从那些词中看出来的?

  ③理解“春风拂面”

  ④有感情的朗读句子。

  2、学习应邀做客

  过渡:作者虽未见叶老先生的面。暑假是,小作者听到了一个惊人的消息(生说)我们一起去跟作者到叶老家里做客。

  (1)自由读6——9自然段

  (2)经过这次做客,你感受到叶老是个什么样的人?能说说你的理由吗?教师引领学生解读文本。

  2、小结

  平易近人、一丝不苟的品质,对肖复兴的成长影响很大,后来他发奋学习,充实做人,勤奋写作,终于成长为当代有名的作家,至今为止,已出版了50余种书,曾多次获全国及北京、上海地区优秀文学奖。作品主要有系列长篇小说《中学生三步曲》、长篇报告文学《与当代中学生的对话》、《当代中学生通信录》等。近著有《肖复兴自选集》3卷,《肖复兴散文》艺术卷、情感卷等。

  四、回归主题,引发深思

  作者为何以此为题。

  【板书设计】   

  作品

  修改作文—→一丝不苟、认真、仔细

  }堪称楷模

  邀请作客—→平易近人、平和、亲切

  人品

  【教后反思】

  我在教学中先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和脉络,然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最后再回归整体,升华认识。

  初读时,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写了哪两件事,知道这两件事虽然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也存在着独立性,然后引导学生一部分一部分地学习。在理解了文中这两部分内容之后,可以回归整体,讨论课文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使学生了解到,因为“我”的作文写得“亲切自然”,叶老批改了“我”的作文,因而对 “我”有所了解,才请“我”到他家做客。我见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叶老的教导使“我”懂得了应该怎样做人,怎样作文。时间已过去将近三十年了,但当时的情景如在眼前。一想起叶圣陶先生,就仿佛又看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所以以此为题。

  修改是写好作文的必要前提,所以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修改作文的发法,在学习叶老修改作文的基础上提高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习惯。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要求】

  1、从叶圣陶先生修改中学生作文这件事中受到启发,培养一丝不苟地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

  2、从叶圣陶先生对《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理解词句,练习用“受益匪浅”“堪称楷模”造句。

  【教学重点】

  1、从本文作者的切身感受中体会修改作文的重要性。

  2、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课

  二、检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预习情况

  1、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从课文中能看出来吗?

  2、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事?

  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提出自学要求:

  在上一组,我们学习了“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篇课文比较长,同学们用五分钟时间,把课文很快地看一遍,想一想,怎样把课文分成两个部分,再现再把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画出来。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讨论交流:

  ⑴ 讨论:

  课文可以分为哪两个部分?

  ⑵ 交流:

  你画出了哪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四、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1、提出自学要求:

  认真学习课文第一部分,想一想,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一张画像》这篇作文的。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讨论:

  课文中是怎样讲叶圣陶先生修改作文的?

  五、布置作业

  看看这一课的生字,想想怎样记住这些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1、开火车读课文第一部分,每个人读一个自然段。要求读得准确、流利。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是怎样修改作文的。

  二、学习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作文的

  1、谈话,激发兴趣:

  在课文中,作者举了几个例子,说明叶圣陶先生是怎样改肖复兴的作文的,我们看了已经很受启发。

  2、小结修改作文的几点方法。

  三、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一丝不苟、受益不浅、隔岸观火、身临其境。

  2、用“受益匪浅”“身临其境”造句。

  第三课时

  一、检查作业

  1、听写词语:

  一丝不苟、受益不浅、隔岸观火、身临其境。

  2、指名读用“受益匪浅”造的句子,读后适当评议。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开火车朗读第二部分,每人读一个自然段。

  2、出示词语,让学生读一读,再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词语的意思。

  3、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⑴ 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

  ⑵ “在我的眼前,那片绿绿总是那么绿着。”

  三、简单小结,深化认识

  叶圣陶先生为肖复兴修改作文这件事,对肖复兴的成长影响很大,后来肖复兴成了比较的名的作家,写了许多好文章。《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写于1992年,离1963年有30年了,还写得那么具体形象,就像刚刚发生的一样,这说明这件事情给作者留下的印象太深了。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学习巩固生字词

  六、布置作业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 篇12

  1、从叶圣陶先生对《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并能把这些方法运用到实际中去,养成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首先交代了叶先生为我修改作文的时间和起因。接着讲“我”看到了经叶老师改的作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这说明改的地方很多,改得很仔细,经叶先生一改,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然后讲阅读叶圣陶先生的简短评语。叶先生的评语只有两句话,但内涵十分丰富。评语肯定肖复兴这篇作文写得“亲切自然”,并指出写得亲切自然的两个重要原因:一是“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二是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儿上深受感动。这些短短的评语,是对小作者的鼓励,也是对怎样写好作文的指点。叶先生是位“蜚声国内外文坛的大文学家”,很有名望。15岁的“我”受到这样一位大文学家的指点和鼓励,内心当然很激动。如文中这样写到“涨涌起的信心和幻想,像飞出的一只只鸟儿抖着翅膀”。这就形象地写出了当时那种无比激动、充满信心和幻想的心情。最后讲我到叶圣陶家里做客。“我”两次注意到叶先生家院子里满墙的爬山虎:一是下午刚进院子时见到的阳光照耀下的爬山虎;二是黄昏时落日余晖映照下的爬山虎,两种景色都很美。

  2、《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一篇讲读课文,通过学习本课,我们要学会修改作文的方法:

  ⑴ 把用得不准确的词改准确。

  ⑵ 把不通顺的句子改通顺。

  ⑶ 把长句断成短句。

  ⑷ 删去重复啰唆的词句。

  ⑸ 增添一些词句,使意思表达得更清楚完整。

  ⑹ 改正错别字和用错的标点。如:文中这样写道: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删掉原句中“包”这个动作,使得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而“书皮”改成“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

  3、学习本课时要注意的字词:

  ──怀念叶圣陶先生》,选入教材时有删改。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6课(需2课时)。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在阅读作家肖复兴的成长故事,体会学作文应先做人的道理,学习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同时感悟如何修改作文的方法。

  【学情分析】

  叶圣陶、肖复兴两位作家,学生都较陌生,应引导阅读有关资料和作品,对他们进行了解。

  【教学理念】

  文章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联系,教学中应尽可能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利用已知经验,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2、感受叶老的认真、质朴,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

  3、学习结合上文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

  在阅读中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旧课,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简介课文作者及主要内容。

  2、板书课题,齐读,简介作者。

  3、说明本文与叶圣陶先生的关系及写作背景。

  二、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自己读课文

  1、读后谈收获。

  2、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板书:

  修改文章,请我做客,给我印象。 

  3、理清课文写作思路,指导划分段落。

  三、默读课文,要求

  1、划出生字新新。

  2、在不明白的地方旁边做上标记。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多媒体课件出示生字词,自由拼读。

  2、学生说出记忆生字的方法。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4、教师总结理解词语的几种常用方法。

  5、集体朗读生字新词。

  五、学习小组交流

  读课文后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六、各学习小组汇报,教师概括共性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简单复习第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二、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研读感悟课文

  1、简介文章写作特点:记叙为主,夹叙夹议。

  2、轻声读课文,划出写作者议论、感受的语句,标上记号。

  3、汇报归纳出五处写作者感受的地方。

  4、小组研读课文中写作者感受的语句,理解这是作者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感受?你是怎样理解其中意思的?

  三、学生围绕感受产生的原因、感受的意思,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进行汇报

  四、在学生汇报的同时,出示多媒体课件,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和对话,进行朗读和说话的训练

  五、朗读课文有关描写爬山虎的句子,体会其作用,理解课文题目的含义

  六、人物评价

  1、本文给你印象最深的人物是谁?

  2、说话练习:

  叶圣陶先生是一个      的人。

  (结合课文说出所填词语的原因。)

  【板书设计】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修改文章   一丝不苟

  叶圣陶

  ↑   请我做客   平易近人

  堪称楷模 

  【相关作业】

  1、以肖复兴同学的名义给叶圣陶先生写一封信,感谢他帮助自己修改作文并邀请自己到他家作客。

  2、语文活动:

  假如你是少年广播电台的记者,你去采访肖复兴同学,会问他一些什么问题呢?

  (可以从获奖前后经过及原因等方面来设计提问。)

  ⑴ 学生自主设计问题,然后分学习小组交流。

  ⑵ 小组模拟采访活动。

  ⑶ 让学生到讲台前进行模拟采访活动。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能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3、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懂得学作文应该先学做人。

  教学重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并从叶圣陶老先生对《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教学方法

  体验情境,体会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回忆一下课文写了哪两件事?(1叶老修改“我”的作文2叶老邀请“我”去他家做客)

  二、体验情境,体会情感

  1、提出问题:叶老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你从哪里感受到的?画出有关的语句,写出自己的感受?反复朗读画出的语句,通过朗读表达感受。

  2、学生自主阅读

  3、汇报自学收获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谈感受,指导有感情朗读。

  (1)当作者听说叶老要邀请他去他家做客时,作者感受怎样?从文中哪些词语能看出来?(“居然”这个词可以看出作者很意外。)“居然”还可以换哪个词?(竟然)哪个词更好呢?为什么?用“居然”说一句话。

  (2)刚进叶老先生家的院子首先吸引我们的是什么景色?找到有关句子读一读,你从中体会到了叶老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指导有感情朗读。

  (3)见到叶老后,他们会谈些什么呢?想象一下,学生模拟情境(一生扮演叶老,一生扮演作者,模拟交谈的情境,从中体会叶老的人品)

  4、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叶老是怎样给“我”修改作文的?你从中学会了哪些修改作文的方法?画出有关语句来。

  (2)学生交流,汇报学到的修改习作的方法和感受、体会。

  5、讨论:作者为什么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读一读文中几处描写爬山虎的片段,谈感受。

  三、小结

  学完本文有什么收获?(学会修改作文的方法,学习一丝不苟的品质)

  板书设计: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修改作文:文品→一丝不苟

  叶圣陶{

  请我做客:人品→平易近人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 篇15

  【教学要求】

  1、让学生知道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作者的作文的,从中体会叶老修改《一张画像》对作者的影响。

  2、初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一件什么时候的事。

  3、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让学生知道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作者的作文的,从中体会叶老修改《一张画像》对作者的影响。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题目是──(学生齐读课题《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1、课文我们已经预习过了,这是一篇状物的文章吗?(不是)对,这是一篇写事的文章,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什么时候的事? 

  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要求:

  读通课文,读准字音;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⑴ 读后评议;

  ⑵ 出示填空,讨论填空:

  文章主要讲了1963年,叶圣陶先生帮作者修改作文,以及在这一年暑假请作者去他家做客的事。

  板书:

  改作文做客

  ⑶ 课文哪几个小节写的是叶老帮作者修改作文?

  三、学习第一段(1~4节)

  1、今天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第一段。我们先来看第一小节(出示多媒体课件,打出第一节字幕)这一节讲了两层意思,(打出分层号)请同学们速读第1节,用简洁扼要的两句话来概括层意。

  (“我”的作文获奖了,老师告诉“我”是叶老帮“我”改的。)

  2、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我”的作文的呢?请同学们速读2、3、4小节。

  3、今天老师带来了修改稿的部分(出示课件),我们来看一看,议一议。看了叶老的修改你有什么感想?

  (学生各抒己见。)

  4、作者当初刚看到这份修改稿时,有什么反应呢?

  (指名读。)

  为什么会一下子愣住了呢?

  (因惊讶和激动,自以为写得很好的作文,没想到叶老竟改了那么多地方;更没想到叶老会如此认真细致地修改一个中学生的作文。)

  改了哪些地方呢?你能举例来说说呢?

  指导朗读“我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或直线、曲线。”

  5、的确,文章中类似这样的修改很多,叶老都一丝不苟地进行了修改。我们的感受和作者的相比,谁的感受更多更深些呢?为什么?

  “我真的受益匪浅,隔岸观火和身临其境毕竟不一样。”

  6、“我”到底得到了哪些好处呢?指名答出示重点句:

  这不仅仅使我看到自己作文的种种毛病,也使我认识到文学事业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

  ⑴ “气候”在字典里有这样几个解释:

  ① 气象情况;

  ② 比喻动向或情势;

  ③ 比喻结果或成就。在这里句话里面,应该选哪一个解释?

  ⑵ 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这句话讲了两个方面的感受,一是看到自己作文的毛病,二是认识到做学问应该有的态度:严肃认真,一丝不苟。这两个方面,第二个方面比第一个方面更进了一步,所以用了“不仅……也……”这样的表达方法。)

  板书:

  下大力气一丝不苟

  ⑶ 做文章,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都要十分投入,化大力气,才能成功,否则一事无成。

  ⑷ 指导朗读。

  7、是啊,我们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叶老不仅为“我”改了作文,还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则简短的评语(板书:改 评),指名读。

  (“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儿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

  如果说叶老认真细致的修改令“我”叹服,让“我”受益匪浅。那么,这则短短的评语,则──(学生接读:“树立起我写作的信心。”)

  8、“那时,我才十五岁,一个毛头小孩,居然能得到一位蜚声国内外文坛的大文学家的指点和鼓励,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涨涌起的信心和幻想,像飞出的一只只鸟儿抖着翅膀。”

  (出示课件。)

  ⑴ 你认为这句话该怎样读?为什么这样读?

  (“我”根本没有想到叶老会如此认真地对“我”的作文进行指导,并给予很高的评价。“我”十分地惊喜,十分地感动,并受到了巨大的鼓舞,或许由此产生了当作家的梦想。)

  ⑵ 指导朗读。

  (个别读、女生读、男生读、集体读)

  9、学生置疑。

  四、总结

  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好,这就是我们下节课所要着重研究的。

  五、学习本课生字

  1、出示生字正音。

  2、归类。

  3、指导书写。

  六、作业

  1、抄写词儿。

  2、朗读课文。

  【板书】

  修改作文───改 一丝不苟

  评 指点鼓励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人品作品堪称楷模

  邀请作客───亲切(认真、期待)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 篇16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人教社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有这样一句话:“我非常庆幸,自己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这是写作者经历了叶圣陶先生为他“批改作文”和“邀请做客”两件事后发出的感慨,也是赞美叶圣陶先生的高尚品格。

  我在上课的时候,一位学生提出:“老师,课文没有写叶圣陶先生的‘作品’啊,为什么说他‘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呢?”

  我愣住了,心想,是啊,可我怎么没注意……

  “你真会读书!这真是个了不起的问题!”短暂的沉默后,我夸道,“你怎么理解?同学们怎么理解?”我把问题踢回去,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时间。

  同学们都摇摇头。在这间隙,灵感来了!

  “叶圣陶先生是个大作家,他创作了那么多文艺作品,作者一定读了许多叶老先生的作品,认为他的‘作品’也堪称楷模吧。”我笑着说,“同学们读过叶圣陶先生哪些作品呢?”

  同学们表示只刚刚学过课文《爬山虎的脚》。

  “也许作者是希望同学多阅读叶圣陶先生的作品吧。你去读了,相信同学们也有同感的!”我补充道。

  接着,我又推荐《叶圣陶作品选》《叶圣陶文集》《叶圣陶散文》,让学生去县图书馆、校图书室借阅。

  这就算糊过去了,但是心里有些不踏实。

  我翻开《现代汉语词典》,“作品”,“指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品。”(《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确没有介绍叶圣陶先生“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品”。)“文品”,词典中没有这个词条。

  我又找来《教师教学用书》,发现编者在“教材解读”中用“文品”一词,即“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 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显然,在这篇文章中,用“文品”更确切。因为“文品”除了指文章的品质、品格外,还包括对作文的态度。而这篇课文恰恰是描写叶圣陶先生对作文(批改 “我”的作文)一丝不苟、认真仔细、精益求精,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的态度,这是堪称楷模的“文品”。再进一步,有这样的态度,才有相应的行动、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同时,这样一位大作家,如此认真批改一位初中生的作文,足见叶老先生的“人品”堪称楷模。堪称楷模的“文品”与堪称楷模的“人品”完美统一,才会创作出堪称楷模的“作品”。

  这一层,对于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更难理解,所以,就这篇课文来说,用“人品与文品都堪称楷模”更准确、更适合教学。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 篇17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鲁教版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七组第26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一、教材分析:

  第七组教材以“成长的故事”为专题,《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的两件事,通过这两件事使“我”受益匪浅,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写在叶老家做客时,作者两次提及院子里满墙的爬山虎。一是下午刚进院时看到阳光照耀下的爬山虎。二是黄昏时分落日余辉映照下的爬山虎。两番景色都给人以不同的美感享受。表面是写景色之美。实则把作者对两代人的共通共融暗藏在文字的背后,更会让人回味悠长。课文最后说“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点明了题目,道出了这两件小事对作者的影响之深。

  二、设计理念:

  本着将课堂教学努力做到简单、扎实、有效的设计理念,更好的体现出语文学科的特点,处理好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我注重了学生的前置性学习,在充分了解他们自学所得的基础上,构建以点带面的阅读话题,来了解叶圣陶先生的人品与文品;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含义深刻的句子较多,对于刚升四年级的学生来说颇有难度。我抓住了作者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学习“借景抒情、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做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三、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等词语。指导规范书写“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背诵喜欢的部分。

  3、联系上下文理解“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4、了解叶圣陶先生的人品与文品,感受作者对叶老的思念、敬重与感激之情。

  5、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这是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我将本课分为了三课时完成。我讲的这一课主要完成3、4两条。本课中有一个非常好的教学资源,那就是叶圣陶老先生为作家肖复兴修改的获奖作文。把它单独拿出来在第三课时学习,来完成教学目标的第五条“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相信会物尽其用,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教学重难点:

  课时安排为三课时,我讲第二课时。在两件事中了解叶圣陶先生的人品与文品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两次写爬山虎,理解“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等含义深刻的句子是教学难点。

  五、教学流程

  (一)课前交流、导入:在同学们的成长过程中,对他们影响大、帮助多的人。并以此导入课题。

  (二)复习巩固:在上节课学习所得的基础上,纠正有难度、易出错的字词,解释“融洽”这个词,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回顾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构建阅读话题,切入文本。课文主要讲了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事,通过两件事作者认识了“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叶圣陶先生”。作者在文章最后说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抓住这句话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到相关语句来体会叶圣陶老先生的人品与文品。在汇报学习过程中,出示叶老为我批改的作文,做到情感的升华,让学生能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对叶老的感激、尊敬与怀念。另外,通过“融化”这个词的理解,感受作者心被感动的过程,体会叶老的人品以及对我的影响,为后面理解“借物喻人”打下基础。最后通过填空的形式,加深学生理解作者懂得的道理,进一步感受叶老的人品与文品。

  (四)教师提升。这篇文章大部分的笔墨放在了我与叶圣陶老先生之间的两件事上,突出表现了叶老先生的人品与文品,为什么课文却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呢?找到文中两处具体描写爬山虎的句子,第一处的爬山虎仿佛是作者心情的见证,道出了作者要见叶老先生时心中的欢快与激动,教师点出这种借助外界的景物来表达心情的写法叫借景抒情;第二处具体描写更多的却是衬托叶老先生。叶老的真诚质朴、平易近人以及旺盛的生命力。在这里写爬山虎就是在写叶老先生,这种写法叫做借物喻人。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情感朗读,加深感受。进而理解“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的深刻含义。体会为什么课文却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再读这个题目也会有不同的感受。

  (五)拓展升华:叶老先生的人品与文品如同那片爬山虎一样总是那么绿着,深深地影响了作者。有没有对你有些启发呢?学完了这一课,你收获了什么?

  (六)拓展延伸:

  1、推荐阅读:(选入语文课本的文章)

  叶圣陶:《爬山虎的脚》《苏州园林》《荷花》《记金华的双龙洞》

  肖复兴:《荔枝》》《向往奥运》《银色的心愿》《寻找贝多芬》

  2、作业:与课前交流呼应,写一写对你影响深的人,尝试运用我们学习的借景抒情或者是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在上第三课时时,在学习了作文的修改方法后,如果能将这篇作文进行修改,不但能学以致用,而且会加深对叶圣陶先生人品与文品的理解。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 篇18

  一 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7课,请齐读课题(生读).对照课题与文章内容,你会产生什么疑问吗 (指名说,课文主要是写叶老批改"我"的作文和"我"到叶老家做客的事,那为什么要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点击鼠标,突出课题为题呢 )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

  二 新授

  1 看,这就是爬山虎出示课件1—爬山虎的录像.看到这满墙的爬山虎,你有什么感受 (生自由回答:很绿,很美,富有生机和活力······)那作者眼中的爬山虎又是怎样的呢 请大家默读课文,找一找,划一划:"我"在哪里见到了爬山虎课文哪些地方描写了爬山虎 (学生自由读书,划记,师巡堂了解读书情况.)

  2 学生汇报交流.

  ("我"在叶老家的院子里见到了爬山虎,课文有两处对爬山虎的描写.)

  哪两处呢 分别请两名同学读一读.

  出示课件2

  δ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使得夏日的燥热一下子减少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δ我一眼又望见院里那一墙爬山虎,黄昏中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3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两段话,比较一下:它们分别是写什么时候的爬山虎 (指名说,第一处是下午刚进院时见到阳光照耀下的爬山虎——点击鼠标,突出"夏日";第二处是黄昏时落日余晖映照下的爬山虎——点击鼠标,突出"黄昏").

  4 从作者对爬山虎的描写中,你能感受到什么呢

  首先,请两位同学读一读这两段话,其他同学注意比较其中写爬山虎的重点词语.

  a你认为这里描写爬山虎的重点词语有哪些 请同学们对照课本,在书上圈划出重点词句.(学生自由读书,师巡堂.)

  汇报交流:第一处描写中的重点词句有"绿葱葱温柔的小精灵跳跃闪烁迷离的光点"等,第二处的重点词句有"沉郁 浓浓的湖水摇曳虎虎有生气"等;点击鼠标——突出词句

  b接下来,请同学们欣赏两段录像,比较一下:前后两处中爬山虎的特点有什么不同 出示课件3,4——两种场景(第二处描写到的爬山虎比第一处显得更加深沉,更加有力;)

  c从作者对爬山虎的两段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从这两段描写中,我感受到了一种美,生机与活力,作者对叶老的敬佩······)

  5 能有感情地读好这两段话,出示课件5——课件2中的两段文字配上课件3,4中的场景,读出一种美感,读得富有生机和活力吗首先请同学们自由练读(生读);谁来试试 (指名读);请听——点击鼠标,出现声音文件,即范读;谁再来试试 (再指名读);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好吗 (齐读).

  6 这确实是一种美的景色,一幅幅美的画面,也可以说,作者在这儿营造着一种美的意境.这美的意境是不是单单由自然景色的美,爬山虎那绿绿的美(师指课题)构成的呢 (生齐答:不是)师追问:更重要的是因为有什么 (叶老人格的美)对!这美的境界是美的景色与美的人格的完美融合!那么,叶老美的人格体现在哪些地方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具体事例,划记出直接写叶老人格之美的重点句子.

  a学生自己读书,划记.(师巡堂)

  b你是怎样感受到叶老人格之美的呢 把自己刚才读书所得和本小组的同学进行交流,展开讨论.(师巡堂)

  c汇报:①(师:体现叶老美的人格的具体事例有哪些呢 )体现叶老美的人格的具体事例有叶老为我批改作文和邀请我到他家做客并与我亲切交谈两件事.

  ②(师:同学们找到了哪些直接写叶老人格美的重点句子呢 请有感情地读出其中的一句,再重点谈谈你从这句话中知道了什么 )

  相机出示课件6,7,8

  δ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生读后,出示课件6;"春风拂面"(出示课件9——四个字逐个飞入,配春天场景)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呢 (指名说)返回课件6问: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生说后,点击鼠标,突出"认真平和温暖";指名读,(读后品评)板书:批改——认真,平和;齐读)

  δ那样随便,和蔼,作家头顶上神秘的光环消失了,我的拘束感也消失了.越是大作家越平易近人,原来他就如一位平常的老爷爷一样让人感到亲切.(生读后,出示课件7;问:从这段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说后,点击鼠标,突出"随便和蔼平易近人亲切";你能读好这段话吗 先自由练读,再指名读,品评后齐读.)

  δ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容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什么时候到来,悄悄将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生读后,出示课件8;问:从这段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答,师相机板书:交谈——亲切,质朴)"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容的期待"作者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呢 ——我们的交谈;出示课件10——对话内容,引读叶老与我的对话;返回课件8,指名读,指导读(不是……而是……)齐读.)

  7 (出示课件11—爬山虎与叶老的动态画面)美的景色与美的人格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了.这时,在作者眼里,在作者心中,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不是蕴含了更深的含义呢 让我们来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话(出示课件12——第11自然段,生齐读)

  a问:小作者对于作家极其作品的理解是怎样的 (指名说)出示课件13——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作家是怎样做的,作家的作品是怎么写的,你知道吗 点击鼠标,飞入两个(" ")学生谈理解.齐读这一句.

  b 返回课件12,谁来读读最后一句 (指名读,指导读——突出"绿")问:"绿"说明了什么点击鼠标——突出"绿",(爬山虎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吗请同学们自由谈谈自己的理解.(15岁那个夏天的事情一直留在自己的脑海中,叶老的谆谆教诲使我懂得了许多,特别是对作文和做人方面有了具体的认识和标准,那就是像叶老那样一丝不苟地写作,真诚宽厚地待人.叶老的风范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叶老的教导一直激励着我前进.)

  8 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第11自然段,再次体会作者的感受!

  9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收获 (学生自由谈)

  三 总结

  至此,我想同学们一定都已明白课文就是要借这绿绿的,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爬山虎(师指题)来赞叶老(师指板书,生齐读)"认真,平和,亲切,质朴"的作品和人品!

  板书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批改——认真,平和

  交谈——亲切,质朴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cai脚本设计

  芙蓉区育才学校 黄慧荣

  封页

  媒体内容:

  1 字幕——小学语文第11册第7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2 图片——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

  3 声音——配舒缓,优美,抒情的音乐

  制作要求:

  1 课题上设置一个动作按纽,点击后整个课题要醒目.

  主页

  课件1

  媒体内容:

  1 爬山虎的录像(动)

  2 声音——配舒缓,优美的一小段音乐

  制作要求:

  1 录像要有一种美感,充满生机和活力

  2 声音与录像同步播放

  课件2

  媒体内容:

  1 文本1——"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使得夏日的燥热一下子减少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2 文本2——"我一眼又望见院里那一墙爬山虎,黄昏中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3 图片——爬山虎(淡化)

  4 声音——配乐范读

  制作要求:

  1 文本1与文本2出现的顺序机动

  2 文本1中的"夏日"与文本2中的"黄昏"设置若干次闪烁(颜色对比较强)

  3 文本1中的"绿葱葱,温柔的小精灵,跳跃,闪烁,迷离的光点",文本2中的"沉郁,浓浓的湖水,摇曳,虎虎有生气"逐个点击后逐个突出.

  课件3

  媒体内容:

  1 与课件2中文本1内容匹配的场景

  制作要求:

  1 录像能反映文字内容

  2 配乐——稍微轻快

  课件4

  媒体内容:

  1 与课件2中文本2内容匹配的场景

  制作要求:

  1 录像与文字内容和谐

  2 配乐——较舒缓,深沉

  课件5

  媒体内容:

  课件2中的两段文字配上课件3,4的场景

  制作要求:

  文本内容与场景对应

  课件6

  媒体内容:

  1 文本——"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2 图片——叶老伏案批改的镜头

  制作要求:

  1 动作按纽1——设置在"春风拂面"四个字上,先突出这四个字,再链接到课件8

  2 动作按纽2——强调"认真,平和,温暖"三个词

  课件7

  媒体内容:

  1 文本——"那样随便,和蔼,作家头顶上神秘的光环消失了,我的拘束感也消失了.越是大作家越平易近人,原来他就如一位平常的老爷爷一样让人感到亲切."

  2 图片——叶老,"我",叶小沫的合影

  制作要求:

  1 动作按纽——强调"随便,和蔼,平易近人,亲切"

  课件8

  媒体内容:

  1 文本——"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容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什么时候到来,悄悄将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

  2 场景——叶老和"我"亲切交谈的画面,落日余晖染红窗棂的情景

  制作要求:

  1 动作按纽——由"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容的期待"链接到课件10

  课件9

  媒体内容:

  1 字幕——春风拂面(逐个出现)

  2 场景——春天的气象(杨柳随风摇摆,水面微波粼粼等)

  制作要求:

  1 场景制作要能给人一种温暖,舒服的感受

  2 动作按纽——返回课件6

  课件10

  媒体内容:

  1 文本1——"这样好!爱好文学的人不要只读文科的书,一定要多读各科的书."

  2 文本2——"我们中国人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历史,搞文学的人不搞清我们的历史更不行."

  3 场景——叶老的画面

  制作要求:

  1 动作按纽——返回课件7

  课件11

  媒体内容:

  1 爬山虎与叶老的动态画面

  制作要求:

  1 爬山虎与叶老重叠出现,表现景色美与人品美的融合

  课件12

  媒体内容:

  1 文本——我应该庆幸,有生以来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大作家,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他对于一个孩子平等真诚又宽厚期待的谈话,让我十五岁那个夏天富有生命和活力.仿佛那个夏天变长了.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同时,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2 场景——爬山虎,叶老,"我"的画面(淡化)

  制作要求:

  1 动作按纽1——设置在"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上,链接到课件13上

  2 由课件13返回后,点击"绿",突出

  课件13

  媒体内容:

  1 文本——作家就是这样( )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 )写的

  2 图片——叶老的画像

  制作要求:

  1 两个"( )"在点击后插入," "设置动画

  2 动作按纽——返回课件12

  附:导航条

  录像——描写——夏日——黄昏——小结——批改——见面——交谈——对话——融合——春风——感受——理解

  小学语文cai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 篇19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一

  我们常说学习是一个师生共同成长过程,评价一节好课的最重要的标准是什么那就是看学生从这节课里学会了什么从本节课看,教师教会学生的是品词析句,积累语言的好办法,带给学生的是阅读和言语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这些知识与技能的获得都是在愉悦的情境中,在教师与学生"零距离"的对话中完成和实现的。

  1,揭题激兴:让学生从以前学过的叶老的作品《爬山虎的脚》引入,欣赏其中精彩的片断,不仅让学生感受叶老细致的观察能力和驾驭语言的高超水平,还能唤起学生的感情积累,然后再要求学生根据课题对本文内容进行推测,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兴趣,为新授课作出良好的铺垫。

  2,初读晓意。这块环节我还安排了生字新词的教学,对于中年级学生而言,词语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会读会认,还要引导学生养成独立地理解词语意思的习惯。其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是常用的手法。在本课,我重点抓住"推荐"一词的理解,从而体现词不离句的思想。

  3,细读明理:将课文分为"修改作文"和"邀请做客"两个部分来学习,体会作文修改之道,感受叶老先生的人品。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反复品味叶老对肖复兴文章的批改,再通过谈感想,朗读等方式体会叶老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叶老不仅是文学的大师,其人品更是堪称楷模。

  4,质疑课题,小结激趣,为下节课的学习作很好的铺垫。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根。"在教学中我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的培养,加强人文性,情感性的熏陶和感染。让学生体会叶圣陶先生一丝不苟的写作态度和平易近人的人品,从而明白写作和做人的道理。

  练习的设计是教师给学生创造的又一个语言训练的机会。既是对教学内容的一次小结,又利于搜集反馈学生的学习信息;悬念的设置,费时不多,但却是必要而且心须的,教师巧妙设计的两个联想题,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又点明了课文的中心内容,使整篇课文的教学成为一个整体。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二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写的是著名作家肖复兴回忆少年时代受到叶圣陶先生的关怀教导,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事。课文借物喻人,感人至深。教学时,我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凭借教材,实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机统一。

  教材中,作者在叙述叶老怎样修改"我"的作文时,蕴含了修改作文的方法,既具体又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水平。在教学中我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这个资源,让学生从中学习修改作文的基本方法。叶老先生修改的作文及其对作者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我也利用这些资源,不仅让学生体会如何作文,更让学生体会如何做人。

  二、抓住重点,实现教学方式的自主与合作学习的有机结合。

  教材内容的重点非常突出:从叶老为"我"修改作文这件事中,可以领悟到如何作文,还可以体会到叶老做事的认真与平和;从"我"到叶老家做客这件事中,可以感受到叶老的亲切与质朴,也可以感受到叶老对"我"的期待,信心和力量。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或课后练习,如"读了课文我很受启发,我想和大家交流交流写作文和改作文方面的体会",引导学生多角度地体会句子的深刻含义。

  三、整合资源,实现教学资源的教材与多种文本的有机融合。

  语文学习的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所以,我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充分运用已有的资源,如:《一张画像》的原文及修改文,把语文学习从课本延伸到其他相关文本,拓展语文学习的途径,在开放中丰富教学资源,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预设是美好的,课堂是遗憾的。今天的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出乎我的意料,大部分学生不在状态,游离于课堂之外,致使课堂感悟不深,教师教学吃力。其次,本课时另一遗憾的地方是教学时间不够,这与我的课堂教学机智不够有关。在王科文提出:"从这里我看到了叶老的认真平和温暖。"时,我没有抓住这次机会,顺势而下:"丛哪里看出来的呢"引导学生抓住文本感悟理解,而是再让一位学生继续说,浪费了很多时间。另一个原因是与我设计时只关注了内容,脱离了学生实际有关。我们班的学生学习基础差,课前预习习惯差,平常我要用三课时来上的课,在本次设计中我只用了两课时,使之原本丰富的词语教学时间大大缩短了。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三

  人教版第七册第七单元以“成长的故事”为专题编排课文,其中《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作家肖复兴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为他修改一篇作文并请他到家中做客,使作者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在教学过程中,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自寻新知,我设计了下面各个环节开展教学。一、设置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欲。为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条件,为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在引入新课时,我先让学生欣赏满墙的爬山虎让学生回忆,问:你们想到了什么?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我想到了学过的课文《爬山虎的脚》。”我便顺势出示《爬山虎的脚》中描写爬山虎样子的句子让学生读。谈话:“《爬山虎的脚》是我国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写的,他曾经影响和培养了一大批文学青年的成长,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肖复兴就是其中一位。1992年,肖复兴为了怀念叶老先生写了一篇文章—《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边板书课题,学生读题质疑。改变了以往的谈话方式,让学生加深对叶圣陶先生的了解。然后让学生带着“叶圣陶先生是怎样评肖复兴的习作的”这个问题自主读课文。目的是通过这个问题来完成这一段的教学内容,进而引出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我的习作的。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寻求新知。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轻松、平等而又浓烈的气氛中主动获取新知。在理解课文这个环节中,我这样安排:先出示自学提纲:⑴叶圣陶先生对我作文的评语是怎样写的?⑵看了叶圣陶先生的评语,“我”非常激动,从哪儿可以看出“我”为什么那么激动?⑶划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说说你从中受到的启发。让学生读自学提纲,接着要求学生读第一部分的内容,采用自学法,让学生独立完成自学提纲。在解决划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这个问题时,我以读讲结合的方法来完成这个教学任务,

  为了解决“叶老先生(是怎样修改"我"的习作?”这个问题,我利用过渡语言设疑导入:作者的感受这么深的原因是叶老先生仔细、认真地为“我”修改习作,那叶老先生是如何修改“我”修改习作的?我采用自学法让学生通过读读划划来完成这个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小结、归纳出修改习作的一些方法。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学生评评议议,教师采用读讲结合的方法,促进学生深入地理解知识,为如何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扫除障碍。三、在练习中巩固新知,深化新知。课堂的修改练习是对掌握新知的延续和提高,学生的知识必须经过训练,才能转化为技能。因此,我讲读课文之后,根据叶圣陶先生为肖复兴修改习作的方法,采用师生共议--对比体会--小组讨论的方法,来修改肖复兴的获奖稿的部分内容。修改训练,层层深入形成阶梯性,有目的地促进学生修改自己习作的能力。对于很多学生提出“这篇文章是以事写人的,为什么要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目呢?”这个问题,我先以赞赏的神态肯定了学生提出的问题,表扬了这位善于动脑筋的同学。在我的引导下,通过进一步读书,学生开展了激烈的讨论。同学们或两人一组,或多人一组,各抒己见,讨论激烈,找出了问题的答案:作者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作课题,既是对人品与作品堪称楷模的叶老先生的赞美,也是对具有高尚品格与情操的作家的赞美。同时,也隐含着作者对叶老的怀念以及自己的决心,要像爬山虎那样,朝气蓬勃,不断攀登。在读中感悟,难点就被破解了。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鼓励、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恰当地利用这种状态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善于创新;要善于创造一种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之中,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积极主动地投入进去,动脑思考问题,动口表达观点,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参与,感受到自身的力量所在,体验到创新学习的乐趣。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 篇20

  一、导入激疑:

  1、复习引入: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6课,请齐读课题(生读)。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课文主要是写叶老批改“我”的作文和“我”到叶老家做客的事)

  师:通过这两件事,作者认识了一位怎样的作家,能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吗?

  (我非常庆幸,自己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人品和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

  2、出示句子,读读。

  师:同学们,叶圣陶老爷爷,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也是蜚声国内外文坛的大文学家,一生写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他的作品堪称楷模。

  3、激疑:既然是写这么一位人品和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那课文又为什么要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呢?

  二、品读悟情:请大家再来看看文中几次写到绿绿的爬山虎?划出来,读读看,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1、学生自读课文,在课文上圈划

  2、交流,出示相关句子,生谈体会

  ①“刚进四合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引导学生将阳光和爬山虎与叶圣陶先生和“我”进行对比思考。(把“阳光”照在绿叶上“闪烁着迷离的光点”比作“小精灵”,表面上写有了阳光,爬山虎才能生机勃勃,熠熠生辉,实际上表现出“我”受到叶老鼓励,充满了从事文学事业的信心——已“拥有”那份“心思”。)

  a、从作者对爬山虎的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我感受到了一种美、生机与活力、作者对叶老的敬佩······)

  b、师:谁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读出一种美感,读得富有生机和活力吗(指生朗读、齐读)

  c、师小结:确实是一种美的景色,一幅幅美的画面,也可以说,作者在这儿营造着一种美的意境。这美的意境是不是单单由自然景色的美、爬山虎那绿绿的美构成的呢?(生齐答:不是)师追问:更重要的是因为有什么?(叶老人格的美)对!这美的境界是美的景色与美的人格的完美融合!

  你能从课文中哪些句子体会到叶老的人格美?

  重点引导理解:

  δ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1)生读,春风拂面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呢?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2)你从哪些句子也可知道叶老批改是那样的认真?

  (3)师:(课件出示修改稿)大家看,这就是叶老先生帮我修改过的稿子,看了这个修改稿你有什么感受?(叶老先生认真、严谨、一丝不苟)是呀,作者看到被叶老先生修改的稿子后,感觉跟大家一样,他一下子愣住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师:学到这儿,你想说点什么?

  (4)朗读体会,指名读,齐读(板书:批改——认真、平和);

  师:是呀,叶老先生对这篇作文的修改具体到一个字、词,足见他的细致认真、一丝不苟!所以作者说:“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引导朗读描写爬山虎的句子

  (5)师:叶老不仅为“我”改了作文,还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则简短的评语——(学生接读:“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儿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

  师:如果说叶老认真细致的修改令“我”叹服,让“我”受益匪浅。那么,这则短短的评语,则——(学生接读:“树立起我写作的信心。”)

  引导朗读爬山虎的句子

  d、初步感受了叶老的人品,我们再来读读描写爬山虎的句子,看看你的感受是不是更深了?(有着激动、感动、不安、喜悦)

  (小结过渡)师:是呀,作者正是借生机勃勃的爬山虎,表现出“我”受到叶老鼓励后高兴激动的心情,充满了从事文学事业的信心。文中另一处写爬山虎的句子在哪呢?

  ②“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师:这次写爬山虎与刚才所见的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会有不同?(心情不一样了)为什么会有改变?

  重点引导理解:

  δ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容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什么时候到来,悄悄将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

  (1)生读后,问:从这段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师相机板书:交谈——亲切、质朴、

  (2)师: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容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让你想到什么?

  “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容的期待”作者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呢?——我们的交谈

  师:你觉得叶老先生会对作者说什么呢?

  出示课件:叶老笑呵呵地说:    

  (原文对话:“这样好!爱好文学的人不要只读文科的书,一定要多读各科的书。”“我们中国人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历史,搞文学的人不搞清我们的历史更不行!”“是的,那是前几年写的呢!”)

  师:这“期待”是什么?(对下一代的殷切希望。)

  师:是仅仅对作者肖复兴的期待吗?(也是对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

  师:叶老先生这种亲切质朴的为人,循循善诱的谆谆教诲,平凡中透露出的不平凡,是我们每个人都终生受用的!你能带着这种备受鼓舞的心情再来读读句话吗?(指生读)

  引读:的确,我们的交谈很――不是……而是……)

  师小结:就是这样一位人品和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让我树立了写作的信心,走上了写作的道路。作者的心更是暖暖的,我”开始意识到:“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我”将在叶老认真、一丝不苟的品质影响下积极从事文学事业。

  谁想来读一读让在座的每一个人都能看到绿绿的爬山虎,让大家都能体会到作者的感受?

  师小结:作者借景抒情,那一片绿里跳跃着、闪烁着他的那份高兴、那份激动,一份沉甸甸的收获,一种难以表达的憧憬。正是人品与文品堪称楷模的叶老先生影响着我,“我”将在叶老一丝不苟、平易真诚的影响下积极从事文学事业。

  4、 体会结尾的作用:

  师:课文还有一处也写了爬山虎:“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出示)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吗?(爬山虎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请同学们自由谈谈自己的理解。

  (1、爬山虎因阳光照耀而绿,“我”因叶老的教导而深受鼓舞,作者每当想起叶老的教导和期望,就像那片爬山虎一样,总是充满生气和活力,所以说“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2、15岁那个夏天的事情一直留在自己的脑海中,叶老的谆谆教诲使我懂得了许多,特别是对作文和做人方面有了具体的认识和标准,那就是像叶老那样一丝不苟地写作、真诚宽厚地待人。叶老的风范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叶老的教导一直激励着我前进。)

  三、拓展升华

  1、课件链接,拓展:

  正因为叶圣陶先生为我修改作文这件事,对我的成长影响很大,后来肖复兴发奋学习,充实做人,勤奋写作,终于成长为当代有名的作家,至今为止,已出版了50余种书,曾多次获全国及北京、上海的文学大奖。作品主要有系列长篇小说〈〈中学生三部曲〉〉、长篇报告文学〈〈与当代中学生对话〉〉〈〈和当代中学生通信录〉〉等。

  2、总结激情:

  师:师恩难忘是每个学生的心声,肖复兴没有忘记叶圣陶先生对他的教诲,没有忘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绿在他的生命中,那一份情浓缩成一声深情的感激,浓缩成一份永远抹不去的回忆,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就永远留在了记忆深处。来,让我们带着这份记忆,再一次有感情地读读课题。

  板书: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修改  ――   一丝不苟

  堪称楷模

  谈话  ――   平易近人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 篇21

  教材分析:

  课文是中年作家肖复兴写的回忆文章,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修改他的一篇作文及请他做客的事,从中表现老一辈对青少年一代的热情关怀,以培养学生写后要一丝不苟地认真修改自己作文地好习惯。课文内容比较好掌握,但课文篇幅长,内容多,还有许多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只有通过对句子的理解,才能感受到人物品质,因此,本次课我选择第一件事的学习,让学生学习写作文的方法,并感受叶老伟大人格。

  教学重点:

  从叶老对《一张画像》地修改中,学习写作文的方法,并能从这件事中感受老一辈对青少年一代的热情关怀。

  学生情况分析:

  该班学生思维不太敏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很容易停留在文字表面,对《一张画像》的修改,学生只能感受到叶老的认真,很难感受到叶老的平和、温暖,更很难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自己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所以说,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叶老对青少年一代的热情关怀和学习写作文的方法,将事整个课堂的难点。

  教学过程结构的设想:

  一、通过学过的课文《爬山虎的脚》如题,揭示课题。

  二、整体感知,了解课文讲了两件事。

  三、学生自主学习修改作文部分。

  1、学生自读课文,自主学习,课文给自己留下深深感受的地方画出来,并不自己的感受写在书中空白处。(让学生自主、主动的学习课文,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以深入到课文的语言文字中,去感受人物形象)

  2、指名交流。

  预设(1)句子: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类似这样的修改很多,长句子断成短句的地方叶不少。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 “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删掉原句中“包”这个动词,使得句子干净了,叶规范了。而“书皮”改成“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得封面。

  感受:从中学习到作文修改的一些方法,也能感受到自己的作文叶写好后叶要作这样的修改。(让学生充分感受,从中学习到作文修改方法,以指导他们今后作文的修改)

  预设(2)句子:我一下子愣住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夜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感受:叶老的认真,仔细

  师借机拿出叶老的修改稿,向大家展示,再让学生谈感受。(修改稿让学生有更深的感受,从而感受人物对文学的认真)

  预设(3)句子:这不仅使我看到自己作文的种种毛病,叶使我认识到文学事业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我虽未件也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感受:文学事业的艰巨,自己作文的毛病,叶老的为人。(让学生也有这样的感受,不管做什么事,都要付出努力)

  预设(4)句子: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再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儿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

  感受:肖的作文写得好,写作文要写具体事实,要写自己深受感动得事。(通过叶老的评语,自己也学习到写作文要写具体事实,要写自己深受感动的事,这样才能写好作文)

  预设(5)这则短短的评语,树立起我写作的信心。那时,我才15岁,一个毛头小孩儿,居然能得到一位蜚声国内外文坛的大文学家的指点和鼓励,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涨涌起的信心和幻想,像飞出的一只只鸟儿抖着翅膀。那时只有那种年龄的孩子才会拥有的心思。

  感受:叶老使我树立写作得信心。作者的心思是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作家(通过感受,从而深刻体会到叶老对作者自己的影响,教师可适当点拨,从而感受叶老的人格)

  四、总结,质疑(回到课题,为下节作好铺垫)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 篇22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教学过程中,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自寻新知,我设计了下面各个环节开展教学。一、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求知欲。为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条件,为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在引入新课时,我以学生置疑为线索,改变了以往谈话导入的做法。利用 “叶圣陶先生是怎样评肖复兴的习作的”这个问题作为引入新课。目的是通过这个问题来完成这一段的教学内容,进而引出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我的习作的。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寻求新知。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轻松、平等而又浓烈的气氛中主动获取新知。在理解课文这个环节中,我这样安排:先出示自学提纲:⑴叶圣陶先生对我作文的评语是怎样写的?⑵看了叶圣陶先生的评语,“我”非常激动,从哪儿可以看出“我”为什么那么激动?⑶划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让学生读自学提纲,接着要求学生读第一部分的内容,采用自学法,让学生独立完成自学提纲。在解决划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这个问题时,我以读讲结合的方法来完成这个教学任务。为了解决“叶老先生是怎样修改"我"的习作?”这个问题,我利用过渡语言设疑导入:作者的感受这么深的原因是叶老先生仔细、认真地为“我”修改习作,那叶老先生是如何修改“我”修改习作的?我采用自学法让学生通过读读划划来完成这个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小结、归纳出修改习作的一些方法。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学生评评议议,教师采用读讲结合的方法,促进学生深入地理解知识,为如何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扫除障碍。三、在练习中巩固新知,深化新知。课堂的修改练习是对掌握新知的延续和提高,学生的知识必须经过训练,才能转化为技能。因此,我讲读课文之后,根据叶圣陶先生为肖复兴修改习作的方法,采用师生共议--对比体会--小组讨论的方法,来修改肖复兴的获奖稿的部分内容。修改训练,层层深入形成阶梯性,有目的地促进学生修改自己习作的能力。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

  教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导入新课以后,我直接切入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学生齐读之后,知道“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指的就是叶老家院中种植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我不失时机的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很多学生提出“这篇文章是以事写人的,为什么要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目呢?”我用赞赏的神态肯定了学生提出的这一问题,表扬了这位善于动脑筋的同学。在我的诱导下,通过进一步读书,学生开展了激烈的讨论。同学们或两人一组,或多人一组,各抒己见,讨论激烈,找出了问题的答案:作者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作课题,既是对人品与作品堪称楷模的叶老先生的赞美,也是对具有高尚品格与情操的作家的赞美。愿他们青春常在,活力永存。同时,也隐含着作者的决心,要像爬山虎那样,朝气蓬勃,不断攀登。

  创新不是天方夜谭,它是在实践中的发现与探求。对于一个小学生而言,能有这样的发现是多么可贵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扶持、鼓励、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恰当地利用这种状态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善于创新。课堂教学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要有幽默感、有笑声、有争议、有讨论。教师要善于创造一种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积极的状态之中,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积极主动地投入进去,动脑思考问题,动口表达观点,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参与,感受到自身的力量所在,体验到创新学习的乐趣。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

  作家肖复兴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通过回忆叶圣陶先生给”我”修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表现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真诚平和,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文章在描写第二件事情中,曾两处具体描写了爬山虎以表现作者当时自己的心情.对于现处的四年级的孩子来说,自我感悟并体会这种写作手法无疑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学习这篇课文,”以景抒情”可以说是一个难点.

  如何突破呢?是教师强硬地灌输给学生”这就是以景抒情”?可这明显不符合我们的课改精神.按照以往的做法,我让学生把两处描写爬山虎的句子划出来,进行了朗读,指导他们联系上下文去体会,可学生依然答非所问,依然出现”作者很喜欢爬山虎”这类令人哭笑不得的问题.此时此刻,我知道,要突破这个难点,必须得用另外的引导方法了.我对这个难点进行了重新的设计:既然是抒情,那么就先让学生入情吧.

  于是我抓住了文中的那点空白:那天下午,天气很好.我来到叶老先生住的四合院.

  作者在这里并没有说自己路上的情形.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说话练习:如果你是肖复兴,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初中生,而受到大作家叶老先生的邀请,你的心情会怎么样?(学生当时就说很紧张,很激动)谁能具体形容一下自己一路上的心情?(学生沉默了)

  接着我在黑板上板书了几个提示的关键词:

  我走在路上,天气______________

  我的心理活动

  我的神情动作

  于是学生又开始活跃起来:有的说:”我走在路上,虽然那是炎热的夏天,可是我一点都不觉得.我的心情紧张极了,一直在沉思:叶老先生是个怎么样的人呢? 会不会象我猜想的一样慈祥?有的说:”我走在路上,心情激动极了.一路上不住地蹦蹦跳跳起来.到了叶老先生的家门了,我不由得紧张起来:终于到了.可是, 叶老先生是个怎么样的人呢?会不会很严厉对待我?可是我又想起叶老先生给我修改的作文,心里渐渐放松下来.有的说:“我走在路上,汗水不住地往下流,可我一点都顾不上擦,心里只想快点到达叶老先生家。我的心怦怦直跳,想:马上要见到大作家了叶老先生了。他长得怎么样呢?是不是和我想象中的慈祥?他见了我会对我说些什么呢?会不会教我写作文?”等等。(个别学生有想象不合理之处,我当场指导学生联系上文“我”所感受的叶老先生的印象,进行合理的想象)

  进行了说话练习后,我再切入问题:是啊,一路上,“我”就是怀着这样的心情来到叶老先生家的,所以“我”一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躁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学生马上就明白了:这段爬山虎的描写,实际上是抒发了作者当时的情感。

  在理解“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的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时,我同样抓住了课文中出现的空白: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我设计了一个小练笔:他们会交谈些什么呢?猜想一下他们的话题。学生们纷纷回答:有的说也许在谈“我”的学习上和写作上的事情吧;有的说也许在请教叶老先生关于写作的事情;有的说也许叶老先生在询问“我”的生活上的事情等等。看到学生们的话题,我让他们再展开想象:叶老先生的神情动作和话语应该怎么样去表现才符合作者的描写?我在黑板上板书下:亲切——认真;质朴 ——期待;学生们已经迫不及待地刷刷写了起来……

  学生们在写作的过程中,也就水到渠成地悟到了那段爬山虎的描写的精妙: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此时此刻心情的舒畅与沉淀。在理解文章的最后一句“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学生也就很容易懂得了:那年在叶老先生家里作客终生难忘。

  “以景抒情”本是这篇课文中渗透给学生的一个难点。可是通过了对文本中的空白点的挖掘,进行了说,写的训练,学生竟然那么自然地悟到了其精髓,胜于教师空白无力的说教与无所凭借的引导于百倍,真让我出乎意料之外!是的,化文本理解性的问题于语言的积累之中,的确魅力无穷!

  附学生作品:

  我看见了叶老先生,心中不由紧张起来,但看见叶老先生和蔼的面孔,心中也静了下来,叶老先生见了我,连忙招呼我坐下,问:“你就是肖复兴”,我小声的说:“是,我就是”。叶老先生微微一笑,便去给我倒水了,不一会儿,叶老先生端来了两杯水,这时,我连忙起身,叶老先生摆摆手,让我坐下,我们都坐下后,我脑子里就立刻涌起了许多问题,但又不好意思说,我便端起杯子,喝了一口水,鼓起勇气问:“叶老先生,您那一篇 《 爬山虎的脚 》 写的那么具体、优美,那比喻用得那么好,当时您是怎么想的?”叶老先生笑着说:“你写作时要注意细节描写,这样会较为生动,你写完后要细读一遍,看读不读得通,再看看哪些地方的句子或词语换成另外一些更好”。我见此情景便有了十足的勇气,又接着问:“叶老先生您有那些好作品让我读读”说着,叶老先生从他那用花木雕成的书柜里拿出一本名叫《 风中的稻草人》的书,并说送给我,我激动的说了声:“谢谢!”。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不一会就到了黄昏,这时,叶老先生让我回去,不要让父母担心了,我恋恋不舍地走在回家的路上,心想:“今天真是满载而归。”

  (唐海樵)

  你就是初中生“肖复兴”同学吗?叶老先生问到。我有礼貌的回答:“是的,我就是,叶老先生好!”叶老先生先让我坐下,再端了一杯水给我。“这几天在学校好吗?”叶老先生关心的问我,我说:“还不错吧!”跟叶老先生聊了几句后,我的心渐渐平静下来。叶老先生:“您平时文章写得那么好,能告诉我有什么小秘诀吗?”我一幅满脸想知道的表情问到。叶老先生说:“写作并没有什么小秘诀。”我大吃一惊,急忙问:“没有秘诀?那您的文章为什么能写得那样好?”叶老先生并不厌烦,他只是耐心的为我解释:“知道吗?要想把文章写好,就要选择一个安静的环境,静下心来,认真想想要写的内容,在写的过程中,可以增添一些好词好句,再看看有没有什么不通顺的句子,不恰当的词语,把它换成别的词句,写完后,要读读自己的文章,把它修改修改,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听了叶老先生这翻话,我对写作的了解也更深了一层,同时,我感觉叶老先生是一位慈祥的老先生。叶老先生又说:“其实写作不是一下就写得好的,要经过很多训练,要不段练习。我发现你写的作文还不错呀!表现出了你的真情实感,像你写作这么好的小学生不多,应该好好培养啊!”我怎么也没有想到:想叶老先生这样一位堪称楷模的大作家,竟然要培养一个小小的初中生。在回家的路上,我还在想着叶老先生和我的谈话,让我觉得自己也是一位大人。

  (魏雪晴)

  我走进叶老先生的家,心情紧张极了!叶老先生同 我握了握手,就请我坐下,并问:‘‘最近还好吗?’’ 我小声的说:“还好!谢谢您。’’“你的写的挺好的呀!’’ 叶老先生鼓励的说道,我谦虚的说:“很好,我还有 一些写作方面的东西不是很懂。’’“有那些不是很懂呢?’’叶老先生关心的问,“怎才能写出以景抒情的 真实感受呢?’’我问,“当然要有你的真实感受,再将你的感受赋予一些物体上,这样就行了。’’。我们 聊了很多,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我临走前,叶老先生对我说:“好好写,认真练,将来当个作家!’’。

  出门了,我还想着叶老先生对我的期望,我一定会 干好的!

  ( 孔韵 )

  那天,我来到叶老先生住的四合院。刚见到他,我的心都快要跳出来了:我像个木头人一样的站在客厅里,生怕碰到了什么东西……只见叶老先生端着一杯绿茶向我走过来,把绿茶递了给我,我立刻感到叶老先生对我的关切。接着他又对我说:“肖复兴同学,你的文章写得很有真情实感,在现在的中小学生里的作文是少有的,像你这样的人才,我一定要好好培养!”我意想不到,像叶老先生这样的大作家,竟然要培养一个普普通通的初中生!接着,叶老先生又说:“以后我就等着你把好作文送给我呢!”我激动地点了点头,喝了一小口绿茶,甜甜的。“别客气,我这里什么都有偶,你要吃些什么?”我摇了摇头只顾问:“您为什么能写出那么好的作文?”叶老先生温和地告诉我:“其实,写好作文也没什么难的,关键是要不断地修改,还一定要写的生动具体。”我点了点头,经过叶老先生的一番解释,我好象明白了许多……

  如果当年我们也能碰上你这样的好老师,我的语文水平也许会比今天强一些,呵呵.看到你的学生在你的引导下写出这么好的文章,心里很感动.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 篇23

  a级基础训练:课内巩固与强化(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

  一、我能把字写漂亮(看拼音,写词语)(10分)

  fān

  开  shān

  掉     tīng

  客    hu

  模        qià

  融    cí

  语  piān

  目    zào

  干          lián

  窗  wò

  把  

  二、花儿朵朵(照样子加偏旁,组新字)(16分)

  例:扁(骗)

  扁( )( )( )( )  军( )( )( )( )

  巴( )( )( )( )  兆( )( )( )( )

  三、点球大战(选词填空)(12分)

  推荐  评选

  1、经语文老师的(  ),我的一篇作文在市少年儿童征文比赛中获了奖。

  2、上学期,他被同学们(  )为“三好学生”。

  果然  居然

  3、我感到意外:像叶圣陶先生那样的大作家,(  )要见一下初中生!

  4、他说今天要来,(  )来了。

  修改  改正

  5、发现错误,要立即(  )。

  6、我仔细看了几遍叶老先生对我作文的(  )。

  四、我当小裁判(把括号里不能搭配的词,用“/”划掉)(12分)

  交谈(融洽 恰当)  爱惜(树木 粮食)  动作(优美 优秀)

  挡住(视力 视线)  讨论(强烈 热烈)  改正(问题 错误)

  b级重点难点过关(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

  五、啄木鸟门诊(修改病句)(15分)

  1、我非常庆贺,自己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师夸耀我们进步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子上到处满是红色的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回到家,仔细看了几遍叶老先生对我作文的修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五一长假,去旅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课文内容我熟悉(按要求作答)(35分)

  1、刚进里院,一墙(   )的爬山虎(   )眼帘。夏日的(   )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   )的,像(   )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   )着,(   )着迷离的光点。

  ⑴ 根据课文填空。(4分)

  ⑵ 如果把上面这句话改成“刚进院里,我就看见一墙碧绿的爬山虎,觉得一下子凉快了许多”可以吗?为什么?(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删掉原句中“包”这个动词,使得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6分)

  “干净”在这里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规范”在这里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  )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  )以及(  ),如春风拂面。

  ⑴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3分)

  ⑵ “拂”指(   ),“春风拂面”指(            ),形容使人感到(              )。作者运用了(      )修辞手法,更形象地表达出了对叶老先生的感受。(8分)

  4、落日的(  )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   )。如同一片(    ),(     )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    ),显得(       )。

  ⑴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4分)

  ⑵ 请你用“如同”写一句话。(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