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丰碑》教学设计

《丰碑》教学设计

甜味剂 点赞 分享
《丰碑》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

《丰碑》教学设计(精选22篇)

《丰碑》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抓住第 7

  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学习作者有主有次地安排材料来表达主要意思的写法。

  2 、感受军需处长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受到革命传统教育。

  教学重、难点

  1、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感受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体会“晶莹的丰碑”的含义;

  2、从将军语言、神态的变化,了解将军的内心活动,体会将军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 教学方法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内外结合,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注意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第二课时

  一、读课题引入。

  1.

  新课开始,利用多媒体出示了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红军爬雪山的行军画面,同时播放狂风呼啸的录音,然后满怀激情地导入  新课: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多少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今天,我们将把纷飞的思绪再一次拉回那艰苦的战争岁月,去聆听发生在长征途中的又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

  ! 这个故事的题目是:齐(老师手势示意生齐读题目)。

  生 : 丰碑

  师:请读出气势来,(生二读课题)

  师:读得好!读出了气势,读出了感情。

  师 : 同学们见过碑吗 ?

  生 : 见过

  师 : 一般指什么?

  生 : 石碑

  师 : “ 丰碑 ” 是指一块怎样的石碑呢?

  生 :( 高大的石碑 )

  师 : 课文讲的是一块高大的石碑吗 ?

  生 : 不是 .

  师 : 课文里的丰碑指的是谁 ?

  生 : 军需处长 ( 师板书 )

  师 : 你从课文的哪句话看出来的 ? 请同学们快快速流览课文 , 画出相关的句子 .

  生 : 十三自然段。生读 .

  师 :( 出示军需处长变成丰碑的画面 , 画面下出示句子 : 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 ,

  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

  师 : 我们一起读一读好吗 ? 齐 .

  生 : 有感情的齐读这一句话 .

  师 : 读了这段你有什么疑问 ?

  生 :1. 军需处长为什么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2. 为什么说他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

  师 : 你们想把这些问题解决了吗?

  生 : 想

  二、自读、质疑,合作、探究。

  师 : 就请同学们自由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在自己最受感动的地方做上记号。

  生 : 读课文

  师 : 把你的感受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

  生 : 交流 .

  三、感受丰碑。

  师:现在,我们来展示我们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我们开始吧。谁第一个?(抽生读 7 自然段)。

  师:读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

  生 : 军需处长是被冻死的。书上用了一个词“冻僵”。

  生 : 我还知道为什么会冻僵?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我从“单薄破旧”“贴”看出他穿得少 , 所以被冻死了 .

  师 : 理解得真不错 , 谁接着说 .

  生 : 我还从课文第一、二自然段中知道环境恶劣。天气恶劣,装备很差,遇到很多困难。

  师:真能干,还能结合上下文理解,这种联系上下文理解的方法,值得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借鉴。你能把相关的句子读一读吗?

  师:我们接着交流。

  生:最令我感动的是军需处长那镇定安详的神态。 说明他无怨无悔,不怕牺牲,愿意为革命献出自己的生命。(板书:镇定、安详)

  生 : 我们知道军需处长是专管部队供给的,他牺牲了 , 我体会到他把生的希望让给战友,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 .

  师:你对这段内容有哪些不明白?(教师相机点拨:把不明白的问题带到课本以外去,带到生活中去,带到成长的道路上去)。

  生 : 死亡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可怕的,老战士牺牲时为什么却是那么镇定安详?

  师:你们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生:讨论。

  生:看到战士没有在冰天雪地里倒下,感到安慰,所以……

  b 自己把所有的棉衣都发给了战士,连自己都没有, ? 搅酥霸稹

  c 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死而无怨,所以 …… )⑵巡视参与讨论。

  师:老战士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谈谈你的感想。

  生:此时此刻我觉得军需处长很高大。

  生:我十分敬佩这位军需处长。

  生:舍己为人的精神值得大家家学习。

  师:下面请同学们带你自己的感受,练习朗读这一自然段。

  生:练习读。

  师:谁来读?(抽生读)老师给你配点音乐,配乐播放《沉思曲》

  师:谁还想通过读老表达自己对军需处长的感情?(抽生)

  师:让我们怀着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齐读这一自然段。

  生:齐读。

  师:多好的战士啊!多么伟大的军需处长啊!通过这段描写我们仿佛真的看到:在风雪中一位穿着单薄破旧的老战士,他那瘦弱的身影从雪山的那一面艰难地、一步一步地走过来。他累极了,他只想倚靠着光秃秃的树干坐下来歇一歇,可这一歇,就再也没有站起来。

  让我们把军需处长的形像留在我们的脑海里,请同学们自由的练习背诵这一段。

  生:读,背。

  师:同学们,会背了吗?

  生:会

  师:会背的同学都站起来试一试好吗?

  生:起立。

  师:闭上你们的眼睛,边背边在你头脑里勾画出军需处长的形像。

  生:背诵。

  师:能在这么短的时间背得这么熟,真不错。

  师:我们继续读课文。你准备读哪段?

  生:我读 12 自然段(生读 12 自然段)

  生:我读了这一段,我体会到了将军很难过,很自责。

  师:为什么会自责?

  生:因为将军错怪了军需处长。课文前面说“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 “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 愤怒 ] 他以为军需处长没尽到职责。

  生:我想是因为自己作为将军看到自己的军需处长被冻死了而难过。

  生:我是从将军久久地站在雪地里,眼睛湿润了,体会到的。

  生:我体会到将军很敬佩的心情,从“将军向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知道。

  生:我从这里还体会到将军自豪的心情,他为军需处长的精神而自豪,为红军队伍有这样的好同志而自豪。

  师:同学们,如果你是将军,此时此刻可能对军需处长说些什么?(小组讨论)

  生:回答。

  师:将军说了些什么?

  生:将军什么也没说。

  师:他怎么做的?

  生:(十二自然段)

  师:出示将军敬礼的画面。

  师:将军知道眼前这位就是军需处长,心情十分复杂,我们怎么才能读出这总心情,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体会读一读。师:谁来读读这个自然段?(指名读)。

  师:读得好啊!来一点鼓励。(带生鼓掌)。

  师:谁再来读读?(抽生读)

  师:男生、女生分别读,看谁读得好。

  师:同学们,将军向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军礼,它表达了将军的千言万语,表达了对军需处长的沉痛哀悼和无限崇敬。是啊,这样的好战士,谁不敬佩呢?让我们以无比崇敬和无比自豪的感情向军需处长致以崇高的敬意!全体起立!敬礼!

  (生敬队礼,师敬礼)礼毕!坐下!

  师:同学们,将军这般地感动,是因为他知道了眼前这位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让我们怀着跟将军同样的心情齐读这段课文吧。齐!(出示 7

  自然段的字幕)

  (生齐读) ( 配乐 )

  师:读到这里,你知道为什么作者说“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请大家分组讨论。

  生:(分组讨论并汇报,略)军需处长那冰雪中高大的形象看起来就像一座丰碑,他那舍已为人、勇于献身的不朽精神在我们的心目中更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师:先前将军有这种信心吗?你从哪里知道的,请读出有关句子。

  生:读第 2 自然段最后一句话。

  师:现在将军怎么想。

  生: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师:这句话,换个说法怎么说?

  生:胜利只属于这样的队伍,不会属于别人。

  师 : 为什么胜利只属于这样的队伍,不会属于别人 ?

  生:因为军需处长的精神和信念感染和鼓舞着每一个战士

  师:你从哪句话知道?

  生:他听到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 , 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 , 还会于属于谁呢 ?

  生:还因为红军队伍中有无数像军需处长这样的同志更因为这样的队伍是勇往直前、战无不胜的

  生 : 我还知道了“这样的队伍”是一支不怕困难、怕不怕牺牲、勇往直前、战无不胜的队伍,所以才有了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

  师 : 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生 : 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生 : 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师:此时此刻,老师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相信你们和老师一样有很多话想对军需处长说,假如你是红军战士,这时你最想对军需处长说什么话来表达你此时的心情?——请同学们在课本的插图下题上一两句碑文。

  生写碑文,回答。

  四、 齐读最后一自然段,课终升华主题

  正是有了许许多多像军需处长这样的同志 , 中国革命才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 让我们带着必胜的兴心, ( 放影片《长征》片段 )

  ,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五、作业 

  课后收集红军长征故事,准备参加班上的“再走长征路”故事会。

  板书: 22 丰碑

  军需处长

  镇定 安详

《丰碑》教学设计 篇2

  [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562    更新时间:2003-10-30    教案录入:xxywja ] 

  1.情景导入  :同学们,有这样一支为后续部队开辟道路的红军队伍,他们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在这恶劣的环境中发生了一个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师手势示意生齐读课题——“丰碑”)

  2.同学们见过碑吗?在哪里见过?什么是“丰碑”?

  [板书: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功绩]

  3.通过预习,你们知道课文中的丰碑指什么吗?[板书:军需处长]课文中哪一句话直接把军需处长和丰碑联系起来呢?请用“  ”把它划出来。

  4.出示中心句:“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谁能围绕这句话提出问题?(为什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着重要解决的问题。

  5.快速浏览课文,请找出文中直接描写军需处长的段落。

  6.自由读第7自然段,小组合作:根据这一段内容设计问题,问题里必须有为什么或怎样这两个词语。

  点拨:

  ⑴从哪里看出老战士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老战士为什么牺牲时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老战士牺牲时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说明了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a看到战士没有在冰天雪地里倒下,感到安慰,所以……b自己把所有的棉衣都发给了战士,连自己都没有,尽到了职责…… c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死而无怨,所以……)

  ⑵巡视参与讨论。引导:①镇定、安详是什么意思?②老战士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点明中心“不怕牺牲,舍己为人”③从哪里还能看老战士有着这种“不怕牺牲,舍己为人”品质?

  [出示句子“单薄破旧的衣服……身上。”指名读——抠“贴”要读重音,为什么单薄,点明中心:不怕牺牲,舍己为人。换词读。(出示:……裹在……)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披在……)]

  7. 你对这段内容有哪些不明白?

  8.指导朗读、师生评议。

  (你觉得应该怎样朗读这一段?你能读给大家听吗?)

  9.谁还想通过读来表达自己对军需处长的感情?让我们怀着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齐读这一自然段。

  10.过渡:课文不仅直接描写老战士牺牲时的样子与神态,还通过刻画谁来表现老战士的精神?[板书:将军]

  11.自由组合讨论研究:认真朗读课文第3至14 自然段,用曲线画出文中描写将军神态、情绪变化的有关句子,细读这些句子,想想该怎么读?为什么要这样读?

  12.组织学生自学研究。

  13.抓住重点句子,反复朗读体会人物感情。

  ①“将军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着急]

  ②“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 [愤怒]

  ③“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愤怒]

  ④“将军愣住了……敬了一个军礼。”  [震惊、敬佩]

  ⑤“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大步走进漫天的风雪中。”[自豪]

  点拨:

  ①“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可能想些什么?”

  [屏幕上显示了将军向军需处长敬礼的图画]

  ②“大家自己再轻声读第12自然段,仔细体会将军的这些想法作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我们怎样读才能把将军的情感变化的过程读出来?”(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

  ③“同学们,将军向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军礼,它表达了将军的千言万语,表达了对军需处长的沉痛哀悼和无限崇敬。是啊,这样的好战士,谁不敬佩呢?让我们带着无比崇敬和无比自豪的感情再读第7自然段,体会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④“作者是怎样歌颂军需处长这些高贵品质的呢?大家自读第13自然段。”(引导:谁读给大家听?回顾刚才提出的问题,你能解决吗?老师还有疑问,军需处长再高也不过两米,那怎么说是晶莹的丰碑呢?)[板书:舍己为人]

  ⑤过渡:军需处长的精神在红军战士心中树起一座晶莹的丰碑,可见军需处长的精神对战士们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具体表现在哪?(读句子⑤)

  A先前将军有这种信心吗?你从哪里知道的,请读出有关句子。(生读第2自然段。)[板书:担心]

  B是啊,将军先前是那样的担心,现在又是这样的充满了必胜的信心。请大家再通过朗读来体会这种情感。(读句子⑤)

  C战士们又是怎样的呢?“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说明了什么? 

  E战士们必胜的信念来自于军需处长的伟大精神和崇高品质,请大家再读第7自然段,体会战士们走过军需处长前面的这种感情!

  ⑥过渡:有了军需处长的这种舍己为人精神,任何艰难险阻,任何强大的敌人,都是可以战胜的。所以,课文最后一句告诉我们(师生齐读字幕: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引导:“这样的队伍”指的是怎样的队伍?——学生自由发言——导读]

  A同学们!因为军需处长的精神和信念感染和鼓舞着每一个战士,所以红军战士坚信(师指示生齐读: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B还因为红军队伍中有无数像军需处长这样的同志,所以将军坚信(师指示生齐读: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C更因为这样的队伍是勇往直前、战无不胜的,所以我们坚信(师指示生齐读: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15.回顾开头,总结全文:“军需处长的高大形象不仅留在战士们心中,同样也印在我们心中。自由读中心句,想想通过学习你对这句话又有了什么新的体会?”

  [师总结:不仅仅军需处长形象上与碑相似,更重要的是他那舍己为人的精神激励了战士们,成了将军和战士们心目中的丰碑,也成了我心目中的丰碑,是你心目中丰碑吗?希望这丰碑永远留在你我心中,留在我们所有在座人的心中!]

  16.拓展思维训练。

  学到这,老师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你们是否也跟我一样呢?(显示图片,出示要求:假如你是红军战士,这时你最想对军需处长说什么话来表达你此时的心情?——请同学们在课本的插图下题上一两句碑文。)

  17.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思想教育。

  红军之所以能取得胜利就是因为红军队伍中有千千万万像军需处长这样的人,他们无私奉献和忘我工作、不怕牺牲,这是当时支撑红军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那么现在我们是不是就不需要这样的精神了呢?不,在社会腾飞发展、竞争激烈的今天,我们仍需要这样的精神,更要发扬这种对事业的执着追求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同学们,你们说对不对?!

  18.研究性作业 :收集有关红军的故事,以“我们应从红军身上学什么”为专题,自由组合完成一份调查报告。  

《丰碑》教学设计 篇3

  第13课共和国的科技丰碑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运用收集视频和图片资料导出新课,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记忆 和思考;横向和纵向对比导出我国科技发展脉络;讲述科学家的事迹,使学生总结科学家们共同点得出结论,对学生进行德育  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两弹一星和杂交水稻,了解科学家们的事迹。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史料的能力,掌握历史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比较和学习我国科技发展的重大成就,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通过讲述老一辈科学家的事迹,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刻苦,爱国的风尚。

  教学重点

  两弹一星

  袁隆平和杂交水稻

  教学难点

  建国初期我国科技发展的原因

  教学方法

  启发讲述的方法

  问题情境方法

  教学媒体

  幻灯片或者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15世纪以前我们的祖先曾经创  造了光辉灿烂的科技成就,很多科学技术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请同学们列举古代的科技成就及特点),然而1840年以后,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和经济的落后,大小列强纷纷入侵中国,虽有洋务派效仿西方的洋务运动,但是中国的科技发展仍处于停滞落后状态,加上后来的军阀混战,人民生活困苦聊生,新中国建立后,百废待兴,毛泽东有过一段非常形象的描述,他说:“现在我们能制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辆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这节课我们学习就学习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技发展的成就。

  第13课 共和国的科技丰碑(板书)

  【讲授新课】

  放映视频《邓稼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请同学们回答:

  一、两弹(板书)

  (一)原子弹(板书)

  1.“两弹一星”是指什么?

  2.“两弹元勋”是指谁?

  3.第一颗原子弹是什么时候爆炸成功的?

  4.第一颗氢弹是什么时候爆炸成功的,与原子弹爆炸相差几年?

  5.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原子弹呢?

  (教师总结)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就连接受到核武器的威胁。中国出兵朝鲜获胜以及在中国台湾海峡附近作战时,美国总统都曾扬言准备使用原子弹。白宫敢动辄挥舞核大棒,就是因为中国没有核弹及其运载工具,  没有起码的还击手段。为打破核大国的讹诈与垄断,使中国人民过上安宁的生活,维护世界和平和国家安全,在世界面前显示中国的实力,在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1955年1月,毛泽东决定自力更生,依靠本国的科学家,正式决定研制核武器。经过九年的艰苦攻关,1964年10  月16日,中国在新疆进行了第一次试验,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中国政府郑重声明,中国掌握核武器是完全是为了防御,为了保卫中国人民不受核武器的威胁,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接着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投影显示的是原子弹和氢弹爆炸后蘑菇云升空的情景。

  (二)导弹(板书)

  在研制原子弹的同时,我国的  导弹研制工作也取得了一定   的成绩,1966年10月,装有核弹头的第一枚中近程地对地导弹点火发射,并在预定点上空试成功,实现了导弹和核弹头的结合。随着我国国防尖端技术的迅速发展,1966年7月,中国人民解  放军战略导弹部队正式组建。周恩来亲  自将这支部队命名为“第二炮兵”。(请同学阅读课本87  页相关内容)

  研制原子弹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和燃料和众多部门的配合(这在当时中国式非常不易得),还需要掌握先进核技术的科学家,请同学翻开课本阅读85、86页小字内容,教师讲述钱学森和邓稼先的故事。

  二、卫星(板书)

  投影或展示东方红等卫星的图片,教师讲解,请学生识别并回答卫星的用  途。

  过渡:原子弹使中国不再受到  恐吓,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那么是什么使中国人不再受挨饿的威胁呢?

  三、袁隆平和“籼型杂交水稻”(板书)

  经济日报报道,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责任制),二靠袁隆平(杂交稻)。建国后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一直是一个大问题,科学家袁隆平从20世纪60年代起开始进行水稻的两种的培育,经过多次杂交试验和筛选,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比原来提高产量20%~30%,极大的提高  了粮食产量,从而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西方世界称,杂交稻是“东方魔稻”。他的成果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有关袁隆平的文字和投影图片.阅读科学家袁隆平的事迹。

  请学生回答三位科学家的共同点,并谈一下自己的学习心得。

  【课堂小结】

  “两弹一星”是新中国的国防科技迅速发展和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象征,杂交水稻推动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从新中国现代科技的发展不难看出:第一,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初级到高级的过程;第二,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第三,带给中国社会经济的变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板书设计

  第13课 共和国的科技丰碑

  一、两弹

  (一)原子弹

  (二)导弹

  二、卫星

  三、袁隆平和“籼型杂交水稻”

《丰碑》教学设计 篇4

  《丰碑》这篇课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讲述了红军在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文章对人物的刻画非常细腻,表现了红军将士们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今天有幸听到马老师执教这篇文章,教者在课堂中巧妙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用情,让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这节课中马老师巧妙的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思想感情。

  1。情境教学法:课堂中注重创设情境,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图片、录音等教学设备营造氛围,让学生观看红军过雪山的录相和冻僵的军需处长图片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鲜明形象,引起学生对课文中人物的关注,入情入境生情。

  2.诵读质疑法:指导读中感悟,读中质疑,实现语感积淀,促进学生自悟自得,使学生在图、声、乐、情中自主学习。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深刻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媒体演示法,多媒体展示感人的画面,再配以柔和的音乐,把学生带入了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

  朱熹曾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他充分肯定了在语文学习中“读”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手段.本节课还有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在马老师的带领下,学生将课文读得充分、读得精彩,读出了课文要表达的感情,也读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在本课教学中,学生以多种形式的读来整体感知这篇文章,即:1.大声自读,读通课文;2.分段朗读,检查自学;3.快速览读,概括内容;4.小声自读,画出最感动的语句。由品赏朗读到领悟情感自然水到渠成。

  学习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创造力主要依靠求异思维。在结尾之处的教学设计也体现出教者的别具匠心。马老师用课件出示军需处长在雪地里冻僵,像座晶莹的丰碑的画面,让学生仔细看图,并想像,“当军需处长靠在树下马上要牺牲了,他会想些什么呢?他有什么心愿吗?”让学生看图想象延伸,不仅练习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发展了思维,也让孩子们进一步感受了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这种精神在战士们心中树立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在同学们的心中也树立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军需处长和晶莹的丰碑一样永垂不朽。人们常说:“文道结合”,在总结课文时,马老师又问学生:“你从军需处长身上想到了什么?”这时学生畅所欲言纷纷把对军需处长的崇敬表达出来了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的作用不单是“信息源”,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调控器,教师应做到“导而弗牵”,为学生的学习导向、导法、导练、导学,以民主的教风和循循善诱的技巧,把学生引到一种想学、爱学、会学的境地。我认为马老师这节课的教学正体现了这些教育理念,也值得我去好好的学习。

《丰碑》教学设计 篇5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讲的是在一个寒冷的冬天,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行进,为后继部队开辟了一条通路。当时供应非常困难,军需处长把棉衣发给了战士们,自己只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在过云中山时被冻死了。课文赞扬了军需处长为了他人,为了革命的胜利,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

  学情分析:

  教学时要抓住军需处长冻死这一情节作重点分析,体会军需处长为了他人、为了革命不惜牺牲自己的革命精神,还要抓住将军神态的几次变化(吃惊、激动、难过、内疚、自豪等表情),体会军需处长高尚品德的感人。另外要通过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语言中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冰坨、呼啸、恶劣、残酷、袭击、严峻、覆盖、晶莹、丰碑”等词语。

  2、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正确理解“丰碑”的正确含义。

  4、学习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变化的脉络进行记叙的方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理解有关词语。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过程 :

  一、揭示课题,简介背景

  同学们,在六十年代前,为了和国民党反动派斗争,为了北上抗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长征途中,条件极为艰苦。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板书课题:25、丰碑),作者向我们介绍了长征途中一件非常感人的故事。

  二、检查预习

  1、学习生字词。

  (1)、出示生字,指名读,齐读。

  (2)、特别指导。劣lie、润run、覆fu的读音,碑、豹、润、覆的写法。

  2、学习新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冰坨:坨,是成块成堆的东西。冰坨就是冰山。文中是说整个云中山冰封雪冻,看去简直就是一座冰山,气候极其严寒,行军艰难。

  严峻:严厉、严格。

  丰碑:本指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杰作或伟大的功绩。文中指冻僵了的军需处长。

  晶莹:光明而透亮。文中一方面指雪冻结后,本身光明而透亮,另一方面又喻指军需处长的形象光彩照人,闪闪生辉。

  3、检查读课文,及时纠正。

  4、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将了一件什么事?(红军二万五钱里长征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冻死的感人故事)。

  三、自读课文。

  理清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先介绍行军途中冰天雪地的恶劣环境,有介绍了还将遇到的更多困难,然后介绍了军队中被动僵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最后是作者的想法,红军队伍一定会取得胜利。

  四、熟读课文,提出问题。

  1、同桌互读,提高熟练程度,体会军需处长感人之处。

  2、归纳提出的问题,下节课自学解决。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学习课文,领会军需处长那种坦然自若的神态所表现出来的坚韧刚强,把生命的希望留给自己,面对困难和死亡泰然处之的忘我精神。

  一、质疑,明确学习任务。

  上节课大家提出的问题,我们可以归纳成一个大问题: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了呢?

  二、指导自学。

  1、自读课文,小组讨论,互相交流。

  2、交流,教师点拨。

  三、学习课文。

  1、理解第一、二自然段,明确为什么说红军面临的考验是严峻的?

  A、画出重点词:可能……可能……可能……可能、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

  B、边读边画出描写“冰天雪地”的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一个大冰坨。整个云中山被大雪覆盖,像一个巨大的冰块,战士的周围、脚下都是冰,用这个比喻说明天气非常寒冷。再加上“狂风呼啸,大雪纷飞”说明天气十分寒冷、恶劣,使得队伍行军十分困难。

  C、连用四个“可能”,写出了红军在前进路上还会遇到的环境的恶劣和战斗的残酷。

  第一个“可能”是吃不上饭。冰雪封山,没有烧饭的柴火,没法做饭。带的粮食路上吃完了,又不可能找到野菜和野果。

  第二个“可能”是睡雪窝。茫茫风雪路,脚下一走一滑,一天不可能走过雪山,过夜是自然而然的事。战士们又累又饿,一停下来,马上就会睡着。连棉衣都很缺乏的情况下,上哪去弄棉被呢,只好睡在雪窝里。

  第三个“可能”是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以稍加计算,体会一天走一百几十里路的困难。

  第四个“可能”是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红军在长征路上,一直是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天上还有敌机轰炸,敌人的追兵随时都可能追来。

  D、还会遇到什么困难?想象回答:可能不小心滑倒摔伤,可能不小心掉进山涧,还有可能遇到雪崩……

  2、体会将军的心情:

  将军很担心,说明考验的确很严峻。这支队伍在未来的道路上还会有很多的可能存在。无论拿一种可能存在,都足以摧毁我们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更何况是几种“可能”一起出现呢?

  3、了解军需处长牺牲的形象。

  动僵的军需处长怎么样?请画出他的动作、神态、穿着,体会他的献身精神。小组讨论。(启发联系1、2自然段写装备差、天气冷,联系军需处长自己负责发棉衣的工作,体会如此安详的神态,说明他非常乐意把自己的棉衣让给战士穿,保护战士的生命,这充分体现出军需处长毫不利己、舍己为人的革命精神。

  4、理解将军的心情。

  读8——12自然段面对动僵的老战士,将军的心情怎样?联系“吼道、红着眼睛、豹子、抖动”等重点词语理解。

  读8——10自然段,体会将军愤怒的心情。

  体会军礼的庄严及将军由衷的崇敬之情。

  对比:他举起右手,敬了一个军礼。

  他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敬了一个军礼。

  5、理解“丰碑”的含义。

  体会军需处长那克己奉公、舍己为人、毫不利己的精神是不朽的,是永远光闪闪、亮晶晶的。军需处长已成为将军和战士们心中的一座丰碑。

  6、战士们的脚步声为什么是“沉重而坚定”的。有感情地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指导朗读,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要求:这篇课文记叙的是一件什么事?朗读时应注意什么?

  2、分组讨论

  (感情基调——歌颂、怀念;基本语调——沉重、悲壮;基本语速——缓慢)

  3、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4、集体评价。

  二、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三、指导写碑文。

  1、碑文的内容:主要介绍军需处长的身份、职务,英雄事迹及我们对他的评价歌颂。

  2、注意:语言要精练,用词要准确,标点要正确。

  四、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丰碑》教学设计 篇6

  第一课时

  (师生问好,课前活跃气氛)

  师:大家一起说,我们今天上什么课?

  生:(齐)丰碑。

  师:看我写字。(板书“石”)这是什么字?

  生:(齐)石字。

  师:组词。

  生:(齐)石头..石块..

  师:知道我要写什么字吗?

  生:(齐)碑。

  师:那么这个碑肯定是用什么做的?

  生:(齐)石头。

  师:(板书“碑”)先写一个什么字?

  生:(齐)白。

  师:注意里面有一竖变成撇出来,然后呢?

  生:(齐)一横一竖。

  师:谁知道碑是什么东西?

  生:碑就是用石头做成的,用来纪念有些人的功绩的。

  师:如果这个人没有什么功绩,能不能给他搞一个碑?

  生:(齐)能。

  师:讲得对,用石头做的,上面还要刻上文字,是用来做纪念的。如果是革命烈士的碑就更有纪念意义。另外,碑还有别的功能,记载一些事情。比如西安,有个碑林,那里很多碑,走一天都看不完那么多碑。那上面有些刻的是文字,记录的是一些历史事件,有的纯粹就是书法家的作品,还有的上面刻的是图画。唐朝最有名的一个皇帝唐太宗叫什么?

  生:(齐)李世民。

  师:对,他一生戎马生涯,骑过八匹马,都是非常好的战马。他去世以后,当然这八匹马也不在了。后人把这八匹马的样子都刻在八块石碑上,叫“八骏碑”,现在是国家重点保护文物。所以说这碑有纪念意义,也有记载的功能,有文字还有图样,知道了吧?

  生:(齐)知道了。

  师:那么这个碑我再加一个字(板书“丰”)是什么意思?

  生:丰碑就是指高大的石碑。

  师:你能举一个例子说这个“丰”字有时也当高大讲吗?能组个词吗?

  生:丰..丰满。

  师:丰满是多而不是高大。说不出来了?比如说革命烈士,周总理,他们为新中国的诞生建立了什么呀?(学生无人应,教师一字一顿地引导,等待)丰、功、伟..

  生:(齐)绩。

  师:对了,“丰功”就是大功,伟大的功绩。打开书,在上课前读过课文没有?

  生:(齐)读过。

  师:你读了几次?

  生:五次。

  师:你读了几次。

  生:不记得了。

  师:看来你们都读了好几次了。还想读吗?

  生:(齐)想。

  师:咱们这回这么读,一起来读,有时我指名读。在大家读了好几次的基础上,这一次我一开始就强调要有感情。注意,一开始就有感情地读是什么意思呢?当然,第一是让你们学会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是通过这种有感情朗读的语调、语气、节奏、速度等,让你去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的情感。一般咱们把文章理解了,用情感朗读把它表现出来,我们现在是在预读的基础上,一开始就有感情地读,利用有感情朗读对理解的作用,通过神情和语气,来体会文章的内容和感情,作这么一个通过读来学习课文的工作,试验一下好不好?

  生:(齐)好。

  师:大家一起来读,开始。

  生:(齐)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

  师:停,冰天雪地是什么样子?

  生:寒冷的。

  师:恶劣不恶劣?

  生:恶劣。

  师:你们读得恶劣吗?艰难地行进,你们读得艰难吗?你们要是能把艰难读出来,你们就会根据读时情感,想到冰天雪地的样子了。用读来理解,懂不懂啊?

  生:(齐)懂。

  师:再重读,开始。(生重读这句)

  师:听我怎么读。(范读这句)再重读,像我这样读,看我的手势,开始。

  (生读文,师配合手势,并领读至第二句)

  师:什么叫大冰坨?

  生:被大雪冻成了一个很大的冰块。

  师:整个山就是一个大冰块,就是这意思。你想想整座山是这么一个冰块应该怎么读。开始。(生齐读,师间中领读,读至“向前挺进。”)

  师:刚才用的是“前进”,现在用的是什么?

  生:(齐)挺进。

  师:比前进更怎么样了?

  生:(齐)艰难了。

  师:但是人更..

  生:坚强了。

  师:你们听我读这两个词(读文):“狂风呼啸,大雪纷飞”,(教师读得语调语势粗豪,铿然有力)你们听我这样一读有什么感觉?

  生:风太狂了,雪太大了,天气太冷了。

  师:哈!一口气说了三“太”!你再把这三个“太”与“挺进”联系起来想一下,你觉得这支队伍怎样?

  生:这支队伍遇到的困难很大,决心也很大。就是刚才说的“更坚强了”。

  师:对。再接着往下读。

  (生齐读至“残酷的战斗。”)

  师:停,下面课文写了几个可能啊?”

  生:(齐)四个。

  师:四个可能,情况不一样,看我的手势读,我读前面的,你们读四个“可能”。(读文)“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

  生:(齐读)“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

  (教师用平直、高扬放慢,再高扬快速加强,平实沉重四种不同手势指导读四个“可能”)

  师:对,大家把刚才学的这两段自已再练习一遍然后我们比比谁读得好。

  (学生各自读文)

  师:下面进行朗读这两段的擂台赛,谁敢第一个走上擂台?好,你先读第一段。

  (一生读第一段)

  师:我觉得你读得好像挺费劲是不是?你该低的地方没低,所以该高的地方就高不上去了,一开始低一点,再来一次。

  (生重读第一段。)

  师:谁敢跟他打擂?

  (一女生重读这段)

  师:谁是胜利者?

  生:(齐)她。

  师:那你就得走下擂台了。(叫男生坐下)谁敢跟她比?读第二段。(一男生读第二段。师纠正读错的地方。)

  师:要是按读的语气来说谁读得好?

  生:(齐)他。

  师:可惜的是有两处错误,那就得走下擂台了。谁再比?(又一男生读二段)

  师:谁该下去?(大部分同学说她。)

  师:好的,你先坐下,再找一位同学把他读坐下。你没举手你起来,请你推荐一位读得好的。

  生:张志帆。

  师:好的,你自已举手也很积极,你要是打不下人家去就得..罚款,(众笑)带钱没有?

  张志帆:没有。(笑声)

  师:一会儿跟你们老师借一点。开始读吧。(张志帆读第二段)

  师:用不用罚款了?

  生:(齐)不用了。

  师:好了,都坐下。大家知道怎么读了吧?

  生:(齐)知道了。

  师:谁来读第三到第六自然段?(一女生读文)

  师:读得真不错,有没有读得比你还好的?

  女生:有。郑作龙。

  师:好的,你来读。(郑生重读)

  师:两个人都不错。大家读第七段。(生齐读第七段)

  师:停,这里写这位老战士死得很安祥,很镇定是不是,慌乱不慌乱?

  生:(齐)不慌乱。

  师:安祥,死得也安然自在,那么你们读的时候应该快一点还是慢一点?

  生:(齐)慢一点。

  师:对了,虽然他安然自在地牺牲了,但是我们看到他这样,我们不能安然自在,心情应该沉痛,速度再慢一点,再读,开始。

  (生齐读第七段,教师随机带读、领读,并指出词的不同意义。记录不再详述)

  师:(问张志帆)你起来,你认为哪个同学读的水平跟你相当?

  张志帆:她。

  师:好,你也起来,你们两个读这段,一个一句倒换着读,你读一句,把她激发起来;她再读一句,把你也激发起来,两个人相互激发,一个一句好不好,开始。(两生开始轮读课文,期间教师特别指导首尾两句)

  师:你们觉得怎么样?

  生:(齐)好。

  师:不错。谁读第八段?好,你来。(一女生读第八段)

  师:你想让谁跟你比?

  女生:他。

  师:好,你起来,你心里先想一下,你点谁跟你比,开始读。(男生读第八段。教师指导将军说的一句话,并让全体读。读完后指另一男生,第二个男生再读此段)

  师:下一段谁读?读前先想好对手,读后直接点名。

  一生站起来读第九段,之后点另一同学的名,后者重读第九段。

  师:下一段。

  一生读第十段,之后点名,比读。

  师:再下一段。(就这样同学们相互比着读,读至第十二段)大家一起来读第十二段。

  (生齐读,教师在本段加强了语气、声调的指导,多次范读、带读,并多次指名读句,亦请全体学生齐读)

  师:谁还想比?读过的和被点过名的把手放下。你来。

  (一生再读第十二段,之后点名比读。师对后者耳语让她点一同学名)

  师:徐同学上前来,你当将军,大家读这段,读到什么动作,你就照做表演,我看你体会没有。开始。

  (生齐读),此生根据课文表演将军)

  师:演的不错,如果将军不是这样缓缓地敬礼而是一下子很快敬礼,意思一样不一样了?

  生:(齐)不一样了。

  师:怎么不一样?

  生:如果将军缓缓地敬礼,就表达了他非常怀念这位军需处长。

  师:那么快点就不能表达出他对军需处长的更深的敬意?

  生:我觉得将军这样缓缓地举起右手,表现了他心里非常沉痛。

  师:说得多好啊,心情沉痛。这文章写得真好。读倒数第二段。注意声音要激昂一些。开始。(生齐读第十三段,教师指导“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一句)

  师:这位军需处长在你心里是什么形象呀?高大不高大?

  生:(齐)高大。

  师:刚才读得非常好,再读得更好些,看我的手势。开始。

  (生齐重读,师配合手势。读至课文最后。在讲课文末段时,教师多次范读,领读,并指个人或全体学读,特别着重体会最后一句,并指导学生读得铿锵有力,详情不录。)

  师:我们每一段都读了好几次,你现在心里有什么想法?对这篇课文有什么感觉,有什么体会,或者

  有什么问题,都可以说出来。谁有话要说?也可以互相讨论一下。(生各自讨论)

  师:好了,先停一下,咱们整整读了一节课,有没有收获?

  生:(齐)有。

  师:一会儿下课想一想你的收获,再上课把你的收获说出来,现在先休息。下课。

  第二课时

  师:刚才整整读了一节课,烦不烦?

  生:(齐)不烦。

  师:有意思是吧?以后你就这样读课文,什么都不用讲,多读几遍,其意自现,明白了吧?

  生:(齐)明白了。

  师:那我听一听,通过读,你想说点什么吗

  生:我感受到军需处长不为自己,专为别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师:好,看到军需处长的伟大。别人呢?

  生:我想问,为什么那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会告诉人们,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师:你先记住你这个问题,一会儿我还请你来回答。这叫问题回家。

  生:我想问,为什么军需处长倚靠在树上,但他只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呢?

  师:他的衣服哪去了?(学生七嘴八舌争着回答,有些学生说“军需处长没有棉衣”)

  师:是啊,他在发棉衣的时候,作为一个军需处长,他完全能给自己发一件,是不是?

  生:(齐)是。

  师:但棉衣太少了,不够了,他就把棉衣给了谁了?

  生:(齐)战士。

  师:自己只好穿着什么?(问提此问题的同学)

  生:单薄破旧的衣服。

  师:还有什么?

  生:我想知道将军为什么要给军需处长敬礼?

  师:刚才那个同学表演时我问了将军为什么缓缓地举起右手?

  生:因为当时将军是十分沉痛的心情。

  师:他给军需处长敬礼说明对他怎么样?

  生:尊敬他。

  师:这还不懂吗?还问我干什么?谁还说?

  生:我知道将军为什么愣住了,因为他原来以为军需处长没给战士们发棉衣,就发火了,后来才知道被冻死的是军需处长自己。所以他愣住了。

  师:对了。还有什么?

  生:我还想知道,丰碑不是指一些高大的石碑吗?为什么又说军需处长是一座丰碑?

  师:有意思,你也记住你的问题。一会儿就问你。你要说什么?

  生:我通过课文知道了军需处长舍已为人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他为了能让整个军队的战士能穿上棉衣,而把自己的棉衣让给战士,而他却被冻死了,他十分的伟大,所以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

  师:还有吗?

  生:我想问,在课文第七段的最后一句话,说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身上,为什么要用贴而不是穿?

  师:为什么不说“穿”而说“贴”?谁知道?

  生:这是因为他身上只有这件单薄的衣服,再没有其他的衣服了,所以会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师:(叫一男生上前)他外面穿着一件运动衣,里面还有一件衬衣,我说他的运动衣紧紧地贴在身上行吗?

  生:(齐)不行。

  师:把他里面的衣服脱掉,光着膀子只穿这件运动衣,我说贴在身上行吗?

  生:(齐)行。

  师:好好想想。只穿外衣,是贴在身上吗?

  生:(齐)不是。

  师:那么能贴在身上的衣服一定怎么样?

  生:(齐)单薄。

  师:也许非常窄小,已被雪打湿了,就贴在身上,对不对?

  生:(齐)对。

  师:好了,还有什么?

  生:我知道了因为什么将军会向军需处长敬一个庄严的军礼。(师叫刚才提此问的同学注意听)因为军需处长克己奉公,值得敬重,将军为自己有这样一位军需处长而感到自豪和骄傲。所以将军向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师:明白了吗?

  生:(提问的)明白了。

  师:你再说?

  生:我知道课文为什么要用“丰碑”这个词语作题目了。

  师:等一等,等会讲给他(指刚才问“什么说军需处长是丰碑”的学生),刚才他提了这个问题了,你再讲一讲?

  生:这里是说军需处长死得伟大,是说他的行动像一座丰碑。

  师:好,先说这些,一会还会说到这个问题

  生:我知道了将军愣住的另一个原因,因为将军知道军需处长是负责军队的给养和装备的负责人,将军心里以为军需处长绝不会没有一件棉衣,他绝不会冻着,可是将军现在看到他只穿着一件单薄破旧的衣服,感到疑惑。

  师:所以他就愣住了,先不说了,我想问个问题愿意答吗?

  生:(齐)愿意。

  师:你认为这篇课文是写谁的?

  生:(齐)军需处长。

  师:有没有别的意见?

  生:还有将军。

  师:将军,还有谁?

  生:整个队伍。

  师:那么究竟是写谁的?又有军需处长又有将军,那么主要写的是谁呢?

  生:(齐)军需处长。

  师:我有不同意见,我的意见先不说,你们可以保留你们的意见,我们先讨论。大家想一想一开始出现在课文里的是谁?

  生:(齐)红军队伍。

  师:红军队伍在前进。一个独立的人物是谁?

  生:(齐)将军。

  师:将军在干什么?

  生:(齐)思索。

  师:那我们给第一部分课文起一个小标题,是什么?

  生:(齐)将军思索。

  师:中间加一个字。

  生:(齐)加一个“的”字,将军的思索。(板书“将军的思索”)这是第一部分。将军思索什么?从课文里找出关键的几句话。

  生:(读文)“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

  师:这句话说了几种情况?

  生:(齐)两种。

  师:第一种..

  生:(齐)恶劣的环境。

  师:第二种..

  生:(齐)残酷的战斗。

  师:(齐)接着往下读。

  生:(齐)“可能吃不上饭..将军思索着。”

  师:将军是不是在想这个?

  生:(齐)是。

  师:那么这支队伍就只有面临着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吗?他本身怎么样?找一找。

  生:本身的装备很差。

  师:这支队伍不但什么什么,而且什么什么,还什么什么,所以将军在思索,谁能按这样的内容和方法说话?

  生:这支队伍不但装备很差,而且要面对恶劣的环境,还要和凶恶的敌人进行残酷的战斗,所以将军思索着。

  师:对不对?

  生:(齐)对。

  师:谁再能说一遍?更简单更利索的。

  生:(齐)这只队伍不但装备很差,而且要跟恶劣的环境做斗争和敌人做残酷的战斗,所以将军思索着。

  师:很好,这次不用我说的方法说,用你们自己的,发挥你们的创造力。谁来说?

  生:这支队伍装备本来已经很差,还要经受恶劣的环境,做出残酷的战斗,所以将军思索着。

  师:对。还有没有?用些新的关联词。

  生:这支队伍原先装备已经很差..

  师:哦,现在装备好了。(众笑)是这意思吗?(生摇头)可见这个词不行,你先坐下想一想。谁还说?

  生:红军队伍要在恶劣的环境前进,而且要进行残酷的斗争,本来他的装备已经很差了,所以将军思索着。

  师:可以,就是稍微有点啰嗦。

  生:(齐)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要在恶劣的环境里进行残酷的战斗,所以将军思索着。

  师:非常漂亮,他把恶劣的环境和残酷战斗说在一起了,说“在恶劣的环境里进行残酷的战斗”,既简练又精彩。

  生:这支队伍在恶劣的环境前进,还要用很差的装备和敌人进行残酷的战斗,所以将军思索着。

  师:有点毛病,“用很差的装备进行战斗”,这“装备”可不单指武器,衣服,一些其他行军的东西都叫装备,你如果说用很差的武器和敌人战斗还差不多,说用很差的装备就有点说不过去了,你再想想,谁还说?

  生:红军队伍的装备已经很差了,他们还要在恶劣的环境中和敌人进行残酷的战斗,所以将军思索着。

  师:对。这是课文的第一段,第二段就是谁出来了?

  生:(齐)军需处长。

  师:一直写到哪里?读最后一句。开始。

  生:(齐)“大雪很快地覆盖..晶莹的丰碑。”

  师:(板书“晶莹的丰碑”)最后一段,大家一起来读,开始。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第一段是写这支队伍领头人的思索,为这支队伍思索,第二段写军需处长,下面最后一段又是写谁?

  生:(齐)队伍。

  师:对,写这支队伍的。如果不明白,咱们接着学。你们看看军需处长那一段,你觉得哪一小节最受感动?你能起来读一下,然后把你的理解说出来,最后再做一个小结吗?这叫“一读二讲三结”。自己先做下准备。你感受到哪段对你有触动就读哪段。

  (学生各自读文)

  生:(读第十二自然段)这一段让我受到感动,将军的职位比军需处长高,可是军需处长这种舍人为己的..

  师:怎么成“舍人为己”了?(众笑)

  生:(接着)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将军,将军怀着沉痛的感动向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师:还有小结呢?

  生:..

  师:将军为队伍有这样的部下而感到..

  生:自豪。

  师:还有内心的无比的崇敬。好的,这就是你的总结了。谁还说?

  生:(读第九自然段,师插话,你读得真好!)这一段话使我受到了感触。从这里可以看出将军开始思索着,为自己的队伍担心,又冻僵了一位老战士,他的心情很烦乱。我觉得,从这段话里我认为他是一位十分关心战士的将军,我是从他像一头发怒的豹子看出来的。他看到有人冻死了,就很生气。

  师:你认为将军对他的战士是爱护的是吧?

  生:是。

  师:爱护战士干什么还发那么大脾气?

  生:因为他开始以为是军需处长没给这位战士发棉衣,所以很生气。

  师:对,很好。还有吗?没说过的来说。

  生:(读第七自然段)我觉得军需处长对这恶劣的环境并没有什么慌张,所以死得安祥、镇定。对部队装备很差,没有棉衣而没有怨言,把自己的棉衣让给战友也无怨言,他自己也觉得没有什么大碍,对此表现得没什么慌张。

  师:所以他表现得十分..

  生:安祥镇定。

  师:她没说完全的,谁想说站起来就说。

  生:我十分佩服这位军需处长,因为他自己也应该有棉衣穿,可是他却想到战士们比他更需要棉衣,战士们每时每刻都要和敌人斗争。棉衣可能破了,他就把自己的棉衣让给了战士们,自己却冻僵了,我觉得这段话表达了他勇于献身的精神。

  另一生:这一段话赞颂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忘我无私的高尚情操,是一种崇高的品质。

  另一生:我还从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看出了军需处长只有一件单薄破旧的衣服,可他不畏惧,依然十分安祥镇定地死去。

  另一生:我非常敬佩这位军需处长,因为他为了整个部队居然可以牺牲自己,而且,我还觉得在这支队伍里还有很多像军需处长这样的好战士,所以胜利是属于这支队伍的。

  另一生:我觉得军需处长十分伟大,因为他是一位军需处长,完全有可能给自己发一件棉衣,而却让给了别的战士,他只有一件单薄破旧的衣服。他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师:课文上说他像一个晶莹的丰碑,晶莹是什么意思?

  生:晶莹的意思就是光亮而透明。

  师:什么东西是晶莹的?

  生:水晶、钻石、冰、雪、眼泪、玻璃..

  师:对,这些东西光亮而透明,所以说它是晶莹的。课文上说这位军需处长被大雪覆盖以后是晶莹的丰碑,他怎么会晶莹?怎么会光亮透明啊?

  生:因为他被冰封住了,所以他也是晶莹的。

  师:冰雪是光亮的所以他也是晶莹的,这是从外观上看,是对的,他的内心呢?

  生:还有他舍己为人的精神。

  师:舍己为人,是不是无私的?

  生:(齐)是。(教师板书“无私”)

  师:还有什么?

  生:我觉得之所以写他像一座晶莹的丰碑,是比喻他舍己为人的精神。

  师:我现在问你军需处长光亮不光亮,表现在什么地方。

  生:他是光亮的,因为他的精神是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师:没说具体,你来说。

  生:虽然军需处长外表也是光亮的,可是内心的光辉比他的外表更加..

  师:你说得挺漂亮,但不能用“虽然可是”,这样后半截就转折了,句义就向相反的方向去了。你应该用什么连词?

  生:(齐)不但,而且。

  师:不能用“虽然,可是”,用“不但而且”。你说一遍。

  生:这是因为军需处长内心的光辉比他外表的晶莹更加的..光亮..(说不下去了)

  另一生:不但他外表光亮,而且他的内心也像外表那么光亮,永远鼓舞着人们不断地前进。

  师:我们还得具体研究一下。刚才说了,他的内心想着别人,这是无私的。他死得那么镇定那么安详,所以他面临死亡时害怕没有?

  生:(齐)无所畏惧。

  师:“无所畏惧”可以简单地写成什么?(板书“无畏”)那么我再问一问,军需处长是光亮的大家都明白了,他是透明的吗?

  生:(齐)不是。

  师:错了。他的心地透明不透明?

  生:(齐)透明。

  师:说,怎么透明?

  生:因为他心里只想着别人,一点也不为自己着想。

  师:他心里有没有阴暗的角落?

  生:(齐)没有。

  师:他的胸怀是不是能够完全向所有的人敞开?

  生:(齐)是。

  师:是不是透明?

  生:(齐)是。

  师:不要理解得太狭窄,“透明”就是从这头能看到那头,不是这个意思。能够敞开胸怀,完全给大家看,没有一点见不得人的私心杂念,这就是透明的。那么你们想一想,刚才讲丰碑的时候是高大的石碑,再拿丰碑去比喻军需处长,那么这个丰碑还是指高大的石碑吗?你要特别注意听。(指问丰碑的孩子)

  生:(齐)不是。

  师:它含有什么意思?

  生:(齐)品质。

  师:(指着自己的头部)有没有这个?

  生:(齐)思想。

  师:对。(在“无私”后加“思想”、“精神”)还有什么?他相不相信这只队伍一定能够战胜困难?(生答相信)那就是说他对革命队伍的胜利有没有坚强的信念?

  生:(齐)有。

  师:有没有使革命进行到底的这种力量啊?

  生:(齐)有。

  师:(在板书“无畏”后加“信念、力量”)虽然他牺牲了,但是他身上所含有的力量是能够看出来的,所以丰碑在这里已经不是它最初的意思了,它的本意是高大的石碑,到了军需处长这里,他是无私的无畏的,这种思想精神,这种信念,力量使他成为一座丰碑,成为人们的榜样,对不对?

  生:(齐)对。

  师:战士们受到他的鼓舞没有?

  生:(齐)受到了。

  师:从哪儿看出来?

  生:(齐)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读出来。开始。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我问你们,第一段将军在思索,到了最后,他的思索有没有得到回答?

  生:(齐)得到了。

  师:怎么回答的?

  生:(齐)(读文)“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师:将军思索,“队伍能经受住这样的考验吗?”回答是:“我们是胜利的队伍”,对不对?

  生:(齐)对。

  师:谁给他作的回答?

  生:(齐)脚步声,军需处长。

  师:军需处长,还有脚步声,大家再把脚步声读一读,开始。

  生:(齐)(读文)“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那声音似乎在告诉人们,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师:(对一个学生)你起来,上课时你提了一个问题,我让你自己思索,就是关于脚步声的,你把当时提的问题再说一遍。

  生:为什么那“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能够..

  师:现在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讲。

  师:因为战士有着为别人着想和无私无畏的精神,有抗日革命的坚定的信念,这样的队伍怎会的失败呢。

  师:说明白了没有?

  生:..

  师:大致说明白了。这些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是谁发出来的?

  生:是红军战士。

  师:是这支队伍的红军战士,他们受了什么鼓舞?

  生:军需处长。

  师:那么步子为什么是沉重的?

  生:战士们心情沉重。

  师:心情沉重,所以脚步也怎么样啊?

  生:(齐)沉重。

  师:这些脚步声为什么又是坚定的?

  生:因为他们对革命胜利的信念更坚定了。

  师:所以脚步也是..

  生:更坚定了。

  师:明白了吧,(指另一个同学)你起来,你当时问的问题是为什么把军需处长叫做丰碑是不是?现在明白没有?讲。

  生:这是因为军需处长身上有无私奉献对死亡无所畏惧的精神,他那种精神鼓舞着所有的红军战士。

  师:使这些战士用坚定的脚步声回答了将军的什么?

  生:(齐)思索。

  师:告诉将军什么?

  生:我们的队伍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能把革命进行到底。

  师:是一支..

  生:胜利的队伍。

  师:你们想想,整篇文章是单单表现军需处长个人的吗?

  生:(齐)不是。

  师:究竟是表现什么的?大家说吧。

  生:(齐)红军战士,红军队伍。

  师:作者就是通过这篇文章告诉人们,我们的队伍是无往而不胜的,明白了没有?

  生:(齐)明白了。

  师:军需处长只是这支队伍里面一个代表。正因为军队里有了这样的人,而且他能鼓舞大家的斗志,所以这支队伍就是胜利的队伍,明白了吧?

  生:(齐)明白了。

  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没有了,那就下课吧,下课。

  全文板书样式:

  将军的思索

  晶莹的丰碑—无私思想、精神

  无畏—信念、力量

  胜利的队伍

  简评

  一、本课例在读的运用这一点上做了新的尝试和突破。过去我们常说:“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这话没错,但它只强调了理解对读的指导作用;在实际操作中,则只体现了读的表现作用(理解了景色很美,就把它美美地读出来——笔者的《第一场雪》是典型的例子),其实,“读懂课文”这几个已被人人说得烂熟了的字早就明确地指出:课文是“读”懂的,并不是懂了再读!正因为我们过去太注意“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所以才忽略了朗读在理解中的作用。因此讲啊,问啊,讲懂了,问懂了,才去朗读一下,朗读逐渐变成了“理解”之后的一个程序,变成了讲和问的调味品。

  本课例一开始初读课文,教师就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整读了一课时;在第二课时中,仍然着力指导有感情地朗读重点句段。教师反复地用自己的范读向学生传递不同语句的不同语感(在课堂上对学生说的是“语气、语调、节奏、速度等),让学生反复体会,跟读、揣摩、领悟。渐渐地,教师的语感变成了学生的语感,不同的语感表达了不同的语言情境和思想内涵。于是,学生在这种朗读的过程中,深刻地领会了文章的内容。这一过程,正好把“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变成了“在有感情朗读的过程中感悟”。这里仅以开头第一小节为例,教师有声有色地读了“狂风呼啸”“大雪纷飞”后问学生有什么感觉,这个感觉就是他们从老师的语感中听出来,悟出来的理解。这种“在读中感悟”的例子,在课例中俯拾皆是。

  二、在充分地读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读完了就有话要说”,让孩子们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特别鼓励那些属于个性化的独特的体验,有的还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见解。同时,也鼓励学生提出读书中的疑难,而且尽力使这些质疑经过一段读,议论之后,最终由提问的学生本人作答(教师称这为“问题回家”。)这种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思维、表达的积极性,培育了自信的品质。课例中仅在第二课时开始后,第一次让学生“读完以后说一说”时,就有11位学生发表了自己读书后的见解(这其间有学生回答教师穿插的问题的发言不计在内),而且每个发言都是自己思考的成果或质疑,没有照搬课文的。这种情况,一方面可以看出前段的朗读确实达到了学生自主理解的效果,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读书能力和读书习惯。

  三、《丰碑》一课,不少教师都把它作为一篇“写人”的文章来讲,把军需处长作为文章要表现的主要对象。本教例教师对此有自己的认识;这篇课文是“写事”的,表现的对象是这支红军队伍,是说这支队伍是胜利的队伍。写人的文章是表现人性的,或者说是表现某个人的思想,精神品质的;而写事的文章是表现事理的。《丰碑》就是要说红军队伍是不可战胜的这个道理。文中出现的军需处长,只是这个队伍里一个典型代表。他的出现使将军、使战士,也使读者坚定了“拥有这样的干部的队伍必胜”的信念。军需处长的表现和他对战士们的鼓舞回答了文章立意的关键之点,但他并不是文章的主人公。根据这种认识,教师设计了迥异于他人的教学目的过程,可谓独辟蹊径。

《丰碑》教学设计 篇7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讲的是在一个寒冷的冬天,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行进,为后继部队开辟了一条通路。当时供应非常困难,军需处长把棉衣发给了战士们,自己只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在过云中山时被冻死了。课文赞扬了军需处长为了他人,为了革命的胜利,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

  学情分析:

  教学时要抓住军需处长冻死这一情节作重点分析,体会军需处长为了他人、为了革命不惜牺牲自己的 革命精神,还要抓住将军神态的几次变化(吃惊、激动、难过、内疚、自豪等表情),体会军需处长高尚品德的感人。另外要通过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语言中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冰坨、呼啸、恶劣、残酷、袭击、严峻、覆盖、晶莹、丰碑”等词语。

  2、 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 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正确理解“丰碑”的正确含义。

  4、 学习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变化的脉络进行记叙的方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理解有关词语。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过程 :

  一、揭示课题,简介背景

  同学们,在六十年代前,为了和国民党反动派斗争,为了北上抗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长征途中,条件极为艰苦。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板书课题:25、丰碑),作者向我们介绍了长征途中一件非常感人的故事。

  二、检查预习

  1、 学习生字词。

  (1)、出示生字,指名读,齐读。

  (2)、特别指导。劣lie、润run、覆fu的读音,碑、豹、润、覆的写法。

  2、 学习新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冰坨:坨,是成块成堆的东西。冰坨就是冰山。文中是说整个云中山冰封雪冻,看去简直就是一座冰山,气候极其严寒,行军艰难。

  严峻:严厉、严格。

  丰碑:本指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杰作或伟大的功绩。文中指冻僵了的军需处长。

  晶莹:光明而透亮。文中一方面指雪冻结后,本身光明而透亮,另一方面又喻指军需处长的形象光彩照人,闪闪生辉。

  3、 检查读课文,及时纠正。

  4、 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将了一件什么事?(红军二万五钱里长征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冻死的感人故事)。

  三、自读课文。

  理清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先介绍行军途中冰天雪地的恶劣环境,有介绍了还将遇到的更多困难,然后介绍了军队中被动僵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最后是作者的想法,红军队伍一定会取得胜利。

  四、熟读课文,提出问题。

  1、 同桌互读,提高熟练程度,体会军需处长感人之处。

  2、 归纳提出的问题,下节课自学解决。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学习课文,领会军需处长那种坦然自若的神态所表现出来的坚韧刚强,把生命的希望留给自己,面对困难和死亡泰然处之的忘我精神。

  一、质疑,明确学习任务。

  上节课大家提出的问题,我们可以归纳成一个大问题: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了呢?

  二、指导自学。

  1、 自读课文,小组讨论,互相交流。

  2、 交流,教师点拨。

  三、学习课文。

  1、 理解第一、二自然段,明确为什么说红军面临的考验是严峻的?

  A、画出重点词:可能……可能……可能……可能、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

  B、边读边画出描写“冰天雪地”的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一个大冰坨。整个云中山被大雪覆盖,像一个巨大的冰块,战士的周围、脚下都是冰,用这个比喻说明天气非常寒冷。再加上“狂风呼啸,大雪纷飞”说明天气十分寒冷、恶劣,使得队伍行军十分困难。

  C、连用四个“可能”,写出了红军在前进路上还会遇到的环境的恶劣和战斗的残酷。

  第一个“可能”是吃不上饭。冰雪封山,没有烧饭的柴火,没法做饭。带的粮食路上吃完了,又不可能找到野菜和野果。

  第二个“可能”是睡雪窝。茫茫风雪路,脚下一走一滑,一天不可能走过雪山,过夜是自然而然的事。战士们又累又饿,一停下来,马上就会睡着。连棉衣都很缺乏的情况下,上哪去弄棉被呢,只好睡在雪窝里。

  第三个“可能”是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以稍加计算,体会一天走一百几十里路的困难。

  第四个“可能”是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红军在长征路上,一直是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天上还有敌机轰炸,敌人的追兵随时都可能追来。

  D、还会遇到什么困难?想象回答:可能不小心滑倒摔伤,可能不小心掉进山涧,还有可能遇到雪崩……

  2、 体会将军的心情:

  将军很担心,说明考验的确很严峻。这支队伍在未来的道路上还会有很多的可能存在。无论拿一种可能存在,都足以摧毁我们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更何况是几种“可能”一起出现呢?

  3、 了解军需处长牺牲的形象。

  动僵的军需处长怎么样?请画出他的动作、神态、穿着,体会他的献身精神。小组讨论。(启发联系1、2自然段写装备差、天气冷,联系军需处长自己负责发棉衣的工作,体会如此安详的神态,说明他非常乐意把自己的棉衣让给战士穿,保护战士的生命,这充分体现出军需处长毫不利己、舍己为人的革命精神。

  4、 理解将军的心情。

  读8——12自然段面对动僵的老战士,将军的心情怎样?联系“吼道、红着眼睛、豹子、抖动”等重点词语理解。

  读8——10自然段,体会将军愤怒的心情。

  体会军礼的庄严及将军由衷的崇敬之情。

  对比 :他举起右手,敬了一个军礼。

  他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敬了一个军礼。

  5、 理解“丰碑”的含义。

  体会军需处长那克己奉公、舍己为人、毫不利己的精神是不朽的,是永远光闪闪、亮晶晶的。军需处长已成为将军和战士们心中的一座丰碑。

  6、 战士们的脚步声为什么是“沉重而坚定”的。有感情地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指导朗读,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 要求:这篇课文记叙的是一件什么事?朗读时应注意什么?

  2、 分组讨论

  (感情基调——歌颂、怀念;基本语调——沉重、悲壮;基本语速——缓慢)

  3、 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4、 集体评价。

  二、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三、指导写碑文。

  1、 碑文的内容:主要介绍军需处长的身份、职务,英雄事迹及我们对他的评价歌颂。

  2、 注意:语言要精练,用词要准确,标点要正确。

  四、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丰碑》教学设计 篇8

  第22 课《丰碑》

  一、教学要求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为了他人,为了革命,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

  2、弄清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有条理地将思想内容表达清楚的。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理解“丰碑”的含义。

  三、教学时数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初读课文。

  1、看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质疑。

  学生有可能提: “丰碑”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课文为什么要用“丰碑”作题呢?

  师:是呀,课文为什么要用“丰碑”作题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读的时候,再想想,看看自己还想知道哪些问题?

  (二)、学生对课文充分质疑。

  学生大致有以下三个大问题不明白:

  1、将军为何向军需处长敬军礼?

  2、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3、为何说“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那还会属于谁呢?”

  (三)、探讨第一个问题:课文为何以“丰碑”为题?

  (含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一问题)

  1、请一生读第13自然段。

  师:“晶莹”是什么意思?

  “晶莹的丰碑”又是什么意思?

  这是一个打比方的句子,它把什么比作什么?那么,这座晶莹的丰碑就是指什么?

  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的身体与晶莹的丰碑在哪些方面有相似之处呢?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的第七自然段。

  2、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与晶莹的丰碑在哪些方面有相似之处?

  生可能会说两方面相似:⑴、颜色;⑵、外形。还有哪些方面相似呢?

  师引导学生体会在精神上更相似。

  ①、同学们,是什么原因使军需处长冻死了呢?

  生的回答有两种可能:

  a、 天气冷使他冻死。

  b、衣服让给了别人,使他冻死。

  ②、军需处长知不知道在这样的大冷天,穿得单薄是会被冻死的?知道会被冻死,还要把衣服让给了别人?同学们,此时,你最感动的什么?

  ③、同学们,冻僵的军需处长的神态是怎样的?

  同学们,在这个地方你有问题吗?

  想象理解:夹着烟,显得很悠闲。

  作者认为他好像在向战友借火,你们认为他好像在干什么?学生充分想象后各抒己见。

  2、师小结。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4、解疑。

  (四)、研讨第二个问题:将军为何向军需处长敬军礼?

  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第8到12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描写将军神态、动作的词句。

  1、从将军这些神态、动作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2、解疑。

  3、师小结。有感情地读第8到12自然段。

  (五)、研讨第三个问题:为何说“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那还会属于谁呢?”

  1、师简笔画出丰碑轮廓。

  2、同学们,假如军需处长这座晶莹的丰碑就在我们的面前,而且他老人家还有一口气,你们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学生充分想象,回答。

  3、同学们,你们想说的,也正是战士们心中所想的。现在将军还担心队伍能否经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4、指导朗读。

  (六)、总结全文。

  配哀乐,师生齐诵第七自然段。

  第二课时(略)

  板书设计 :(略)

  资料简介:

  云中山:位于山西省北部,长达百余里。因山中云雾缭绕,山峰隐现于云雾之中而得名。主峰老君洞海拔2393米,比华山极顶还高200多米。

  中国工农红军:简称红军,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它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列主义路线指引下,不断发展壮大,至1933年秋,全国红军发展到30万人。后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干扰,红军几年未能打败国民党的第五次“围剿”,受到很大损失,各地红军先后退出原来的根据地,开始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自1934年10月始,经过11个省,作战380来次,击溃尾追堵截的几万敌军,于1935年9月和1936年10月先后到达陕北。二万五千里长征保存了革命骨干力量约三万人,完成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它坚定了中国人民对革命和抗日的信心。

《丰碑》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

  一.知识目标:弄清课文哪些地方详细,哪些地方简略,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有详有略地安排材料的,从中学习表达中心思想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从对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描写的语段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丰碑的含义。

  三.德育目标: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

  1、从描写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的语段中体会他

  的献身精神。

  2、理解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3、弄清课文中的详写和略写。

  教学用具:录像机、电视机、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模式:目标导学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交代目标。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丰碑》(板书课题)。丰碑是什么意思?在课文中指的是谁?(板书:军需处长)

  2.为何把军需处长称为丰碑呢?

  3.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4.交待目标:这节课我们在理解重点句段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中心,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有详有略地安排材料的,从中学习表达中心思想的方法。

  二.学习新课,落实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7自然段。

  1.投影:军需处长牺牲时的感人画面。问:课文哪一自然段直接描写这一画面的?(第7自然段)

  2.指名读第7自然段,思考:作者是从几个方面描写军需处长冻死时的感人画面的?(三方面)(生答有关语句后,师板书:倚靠、坐着、镇定、安详、单薄、破旧、贴)

  3.作者描写哪些方面用得笔墨较多?(神态)他是怎样把军需处长镇定、安详的神态写具体的?(生读有关语句)

  4.比较句子。

  A:……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 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

  B:……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

  ( 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确原句不但写出了军需处长镇定、安详的神态,还通过左手和右手的姿势具体写出了老战士的神态如何镇定、安详。)

  5.军需处长为什么那么镇定、安详呢?(因为作为一名军需处长他尽到了自己的职责,他无愧于每一位战士,所以他牺牲的时候是十分坦然、从容的。)

  6.放录像,让学生感受当时恶劣的环境。学习第1自然段,了解军需处长牺牲时的恶劣环境。

  7.天气这么寒冷,作为掌管军需物资的军需处长因衣服单薄而冻死了,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板书: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8.小结指导朗读。

  这位普通的军需处长,他并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伟业,然而在他身上那种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多么令人崇敬。下面让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朗读这一自然段。

  导:课文除了直接描写军需处长外,还描写了谁?

  (二)学习课文描写将军的部分。

  1、自由读文,画出将军语言、神态的句子。生回答后,教师投影将军语言的句子。

  A: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B: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

  C:“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着。

  问:将军为什么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停下来有冻死的危险。)将军为什么要吼,“吼”字说明了什么?(将军非常生气,他责怪军需处长没有尽到责任。)“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说这句话时,两腮肌肉为什么要抖动?说明了什么?(说明将军已经愤怒到极点,以至于连两腮的肌肉都在颤动。)

  指导学生理解将军语言句子的基础上,朗读每一句话,读出当时的语气。

  导:正当将军大发雷霆的时候,有人告诉:“他就是军需处长”将军愣住了,此时将军的心情如何?

  (三)学习第12自然段。

  1.指名读第12自然段,思考:将军的心情如何?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2.指导读出将军惊讶、悲痛、内疚、沉重的心情。

  (四)学习第13自然段。

  1.齐读第13自然段,问:“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为什么?(从形象上看,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的身体确实像一座晶莹的碑,更重要的是,军需处长那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是不朽的,他成了将军和战士们心目中的一座丰碑。)

  2.理解后,指导朗读,让学生读出对军需处长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导:军需处长牺牲了,但他的精神激励着红军战士,这样的队伍面对困难会怎样呢?

  (五)学习最后一自然段。

  1.投影比较,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A: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B:胜利属于这样的队伍。

  2.原句是什么句?这两句哪句好?为什么?(反问句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表达了更加肯定的语气。)

  3.为什么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这样的队伍是受了军需处长崇高精神鼓舞的队伍,这样的队伍,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战胜的,所以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

  (六)小结:

  军需处长离我们远去了,但他那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奋勇前进,他成了我们心中的丰碑。

  四.总结写法,反馈目标。

  1.你觉得哪些内容最能突出中心?(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将军的语言、神态变化。)作者是为了赞扬军需处长崇高的精神,为什么还要用浓墨描写将军?

  2.师生总结。(对于能突出文章中心的内容要详写,而关系不是紧密又必须交待的内容要略写。通过将军的语言、神态的变化可以了解到将军的内心活动,体会到将军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从而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五.作业 :1、感情朗读课文。

  2、背诵第7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附板书设计 :

  23丰碑

  一心为公 ↓ 倚靠、坐着

  毫不利己 军需处长 镇定、安详

  专门利人 单薄破旧、贴

《丰碑》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受,重视情感体验。

  2、运用合作讨论式教学解决学生理解难点。

  3、重视朗读体验,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加深感染。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丰碑”的含义。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感受

  1、自己读课文,读准确,读通顺。

  2、谁愿意自告奋勇站起来把课文读给大家听听?

  3.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就说什么?可一句话,也可以几句话。

  二、再读质疑

  1、拿起笔来默读课文,看看有没有自己不理解或有问题的地万,请在书上做上记号。

  ①人被冻死是很痛苦的,为什么军需处长死的时候这样镇定、安详?

  ②课文中两次写到将军"愣",分别是什么意思?

  ③军需处长的身体怎么会成为"丰碑"?

  ④将军为什么庄严地向这位军需处长敬礼?

  ⑤为什么"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呢?

  2、全班交流自己的问题。

  三、合作讨论问题

  1、方法:自由组合,几人一组讨论刚才提出的自己感兴趣的1一2个问题。

  第二课时

  一、重点学习讨论

  ㈠人冻死时是十分痛苦的,为什么军需处长被冻死时那样"镇定、安详"?

  1、出示第7小节,指名朗读。

  2、讨论:为什么他死得这样安详、镇定呢?

  3、想象一下他牺牲前的所做、所想(为什么坐下来,为什么吸烟,为什么左手向前伸?)

  4、这是一位怎样的军需处长?

  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二、重点朗读9一13小节。

  1、自己有感情地朗读。

  2、自告奋勇展示。

  3、教师点拨、指导。

  三、升华情感

  1、为什么被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丰碑"?

  2、为什么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呢?

  3、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板书设计:

  丰碑一尊塑像-----→一座丰碑

《丰碑》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要求

  1.学习军需处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2.理解课文内容,概括中心思想,并了解作者围绕中心、有详有略地安排材料的写作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积累常用词语。会用“湿润”、“晶莹”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并按要求背诵课文。

  2.学习作者围绕中心有详有略安排材料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课题“丰碑”的深刻含义。知道“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的内涵。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准备 投影仪、图片、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引入课文

  从审题入手先说说“碑”有几种?为什么要建碑?“丰碑”的“丰”在这里什么意思?那么这座丰碑是谁呢?是用什么雕刻的呢?我们就来看课文。

  二、读课文,学字、词.

  1.教师范读,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回答相应的问题。

  2.学生自学生字、词和课文。

  (1)按自学要求自学生字、词,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理解字义。

  (2)读通课文,想想讲了一件什么事?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理清课文层次,分段。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字音:指名拼读直读生字,注意纠正字音。

  如“劣”(li )不读(l )

  2.字形:说说易错的字易错的地方。

  如:“碑”的笔顺,与“脾”“卑”“啤”区分;“倚”与“椅”区分;“豹”的偏旁不是;“润”不要多写一点;“覆”下半部的“復”注意是“一横”。

  3.词义: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大家讨论。

  4.读课后“读读写写”中词语。不理解的大家讨论。

  5.指名读课文,回答刚才的思考题。

  (课文记叙了红军在冰天雪地里行军,一位军需处长把棉衣都发给了战士们,自己却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被冻死了的感人故事。)(分3段)

  四、练习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质疑,做好记号。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引入本课时

  问:军需处长是做什么的?军需处长是管理负责分发棉衣的处长,却因为没有棉衣被冻死了。这是为什么呢?

  二、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并说说每段的主要意思

  (老师板书:环境恶劣残酷;军需处长被冻死;晶莹的丰碑。)

  三、读讲第一段

  1.自己朗读课文第一段。从哪儿看出环境恶劣残酷?读后在书上划出词、句。

  2.谈理解,大家讨论。

  3.这里对于环境天气的描写用的笔墨比一般的课文要多,这是为什么?(衬托红军战士的坚强。)

  四、读讲第二段

  1.指名读这一段,大家思考:知道有人冻死,到看到冻死的人再到知道冻死的人是军需处长后,将军的神色有什么变化?划出其神态描写的词句和动作描写的词句。

  2.朗读所划的句子,说说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这样的神态和动作说明什么?(说明将军很关心战士们,体现了将军对战士的爱。这一点在第二段中已有所体现。)(体现了将军对军需处长的崇高敬意。)(投影打出)“将军愣住了……军礼”分析此句。

  3.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体会将军感情的变化。

  五、朗读第十二自然段,背诵一遍

  1.问:为什么这样一个军需处长会使将军和战士们对他产生如此崇高的敬意呢?

  (因为他身为军需处长,军队里有很多的棉衣,却没给自己留一件,都发给了战士们。自己却在冰天雪地里冻死。这种先人后己,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的精神实在是感人,可歌可泣。)

  2.看插图。(或打出投影图片)

  那么这是怎样一个军需处长呢?我们来看。谁来把这幅图描述一下儿。

  3.我们看书上是怎么描写的。齐读第七节,划出书上对军需处长的神态和动作的描写,结合插图,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军需处长神态十分镇定自若,说明他心里十分坦然。因为他在这种恶劣残酷的环境里,没让一个战士冻死,而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他的任务。)说说中心是什么?(赞扬军需处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4.指名朗读,大家看插图,体会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大家齐声朗读,并背诵这一节。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背熟第7节和第12节。

  第三课时

  一、背诵第七自然段,引入本课时。

  齐声背诵第7自然段,投影打出插图。

  背完问:军需处长为什么能在条件非常艰苦的情况下先人后己,舍己为人呢?(他忠于革命。)

  二、学习最后两自然段,思考

  1.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晶莹”什么意思?

  (因为他有纯洁的心灵,崇高的品质。)

  2.分析句子。(投影打出)讨论后进行朗读训练。

  “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还会属于谁呢?”

  (问:“那声音”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大家讨论回答。(那声音是指在军需处长精神鼓舞下,战士们充满胜利信心的坚定的脚步声。)(因为①在红军队伍中有很多像军需处长一样的干部和战士。②军需处长的精神鼓舞着大家,激励着战士们,使大家精神振奋,对胜利充满信心,有高度的凝聚力。因此一定会胜利。)

  3.课文中两次出现“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各自包含什么意思?

  (第一次感到很突然,不知说什么好,想着看情况再说。第二次被军需处长的精神所感动,说不出话来。)

  4.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三、练习背诵(第二段是重点,详写;侧面烘托前后照应)

《丰碑》教学设计 篇12

  一、教学目标 :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2、培养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朗读课文的能力。

  3、学习写文章时把重点的内容写详细,把其它内容写简略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从军需处长被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及将军的心情变化,体会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

  三、教学难点 :

  弄清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四、教学过程 :

  (一)情景导入  。

  视频显示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

  (二)略读第二自然段。

  引导质疑,设置悬念:将军最忧虑的是什么?

  (三)研读第三至十三自然段。

  1、范读,初步感知。

  2、品读第七自然段。

  视频显示冻死的军需处长,抓住关键词,读悟老战士的品质。

  3、读议八至十二自然段。

  (1)自读、自悟,体会将军的心情变化。

  (2)视频显示配文插图,展开想象,体会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精神。

  (3)理解丰碑的含义。

  (四)略学最后一个自然段。

  1、齐读。

  2、释除悬念,将军此时的忧虑不存在了。

  (五)总结课文。

  板书设计 :

  22、丰碑

  军 舍

  需 己

  处 为

  长 人

  严峻考验 ? 沉着坚定

《丰碑》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要求: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2、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用"湿润"、"晶莹"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态、神态和穿着中,体会他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2、理解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教具准备:

  1、电脑课件3件。

  2、小黑板一块。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分段,归纳段意,学习课文第一、二段,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3题。

  教学过程 :

  一、提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了解生字词自学情况。

  3、预习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三、初读课文。

  1、抽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2、默读课文,按提示把文章分为四段,讨论段意。(提示:A、艰难前进B、严峻考验C、一座丰碑D、走向胜利)段意(略)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朗读。思考:"吞掉"是什么意思?从哪里看出这支队伍似乎要被吞掉?

  2、指导感情朗读。

  五、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朗读。思考:将军在思索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思索呢?

  2、指导感情朗读。

  六、布置课堂作业 :

  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3题。

  第二课时(详案)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第三、四段,体会文章中心思想,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1、2、4题。

  一、引入新课。

  在十分恶劣的环境里,这支队伍是否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将军思索着。正在这时,他得知前面有人冻死,快步朝前走去,那他看到了什么?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一)重点学习课文第七自然段。

  1、指名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得通顺连贯。

  2、小声自由读,弄清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从哪几个方面写的?(板书:形态、神态、衣着)

  3、默读,观察投影图,思考:老战士冻僵在冰天雪地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从"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祥"中,你体会出了什么?(学生充分讨论)

  4、指导感情朗读。

  5、熟读、背诵。

  (二)学习课文第十二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将军为什么愣住了?为什么庄严地向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2、指导感情朗读。

  (三)学习课文第十三自然段。

  1、第七自然段写军需处长"好似一尊塑像",这里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2、这个自然段第一次,也是全文唯一次出现"丰碑"一词,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指导感情朗读。

  三、学习课文第四段。

  1、面对这座晶莹的丰碑,将军、战士们和作者有什么共同的感受、共同的心声?用"~~~~"勾出来。读这句话。

  2、这样的队伍究竟指什么样的队伍?为什么说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呢?

  3、联系第二段将军的思索,学完了全文,你认为这支队伍是否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

  4、指导感情朗读最后一段。

  四、指导感情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

  五、发散与升华。通过学习,把你体会到的将军和战士们的感情,结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给这座丰碑写碑文。

  六、总结课文。

  七、布置作业 :

  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全国第三届小语重庆赛区选拔赛)

《丰碑》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崇精神.

  2.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神。

  2.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教学难点:

  理解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一、课前预习

  1.读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的内容。

  2.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3.查阅有关碑和碑文的资料。

  二、学习新课

  1.揭示课题,了解有关碑和碑文的知识。

  (1)今天我们学习第22课,请齐读课题。

  (2)同学们知道什么是“碑”吗?你在哪里见过碑?

  小结:在日常生活中,不同的地方所立的碑各有不同:为歌功颂德而立的碑叫功德碑,在寺庙里所见到的碑叫庙碑,在坟墓前立的碑叫墓碑,为纪念名人或重大的历史事件所立的碑叫纪念碑,记载较为重要或有意义的事情的碑叫记事碑。这些都是有形的碑,课文《丰碑》中军需处长的高大形象则是耸立在人们心里的一座无形丰碑。

  2.初读课文,看看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3.引导质疑。

  (1)简介质疑方法。

  ①表层质疑:初读课文,对课文的来龙去脉,时代背景及字、词、句提出疑问,并运用工具书自己解决识读问题。

  ②里层质疑思辨:对课文的层次结构、中心、特色提出疑问并加以思考。

  ③深层质疑思辨:欣赏品味课文的布局谋篇之巧,语言之精,寓意之深。

  ④联想质疑思辨:打开思路,将相关知识作比较,找出异同点,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引导质疑。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结合预习时提出的问题,根据老师提示的质疑方法学习质疑。每人提出自己的问题后,先在小组内进行解答,然后整理出几个有代表性的问题。

  问题1.“丰碑”本来指什么?在课文中指什么?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问题2.将军听说有人冻死了,他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问题3.“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

  设计思路:“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最能调动学生读书、思考、答问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在质疑的过程中能产生一种独立自学的强烈愿望和强大的内驱力,把“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能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质疑活动中得到充分发挥。

  4.引导探究。

  (1)探究问题1时,要抓住以下几个重点。

  ①“丰碑”原指高大的石碑,课文里比喻为革命而献身的军需处长。

  ②对照插图,认真阅读课文第7自然段,从冻僵的军需处长的神态和穿着上,体会他具有什么样的高贵品质。

  ③换词练习。给句子“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中带点的词语另换一个词语,想想用哪个词语较贴切,为什么?(穿、披、裹……)

  (2)探究问题2时安排下面3个环节。

  ①勾画描写将军神态变化的语句,说一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a.看到一位冻僵的老战士,将军脸色严峻,“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两腮的肌肉抖动着”。这些神态表现了将军对战士的爱及对军需处长工作的不满和责备。b.得知这位冻僵的老战士正是军需处长时,“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这些神态及动作表现了将军因错怪军需处长而感到深深愧疚,因而对军需处长致以崇高的敬礼。)

  ②感悟本文欲扬先抑和侧面表现的手法。假如开始将军就知道军需处长被冻死了,这样写好不好?课文的中心是赞颂军需处长,为什么作者要用大量篇幅来描写将军?

  ③指导朗读,读出将军的感情变化。

  (3)探究问题3时安排3个环节。

  ①请把“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这句话改为陈述句。

  ②这句话与前文中的哪句话照应?(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

  ③胜利属于这样的队伍。你认为有道理吗?说说理由。(a.有像军需处长那样克己奉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干部。b.有关爱战士的首长。c.有能战胜一切困难的硬骨头战士。)

  设计思路:探究性学习的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造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搜集、分析、处理信息,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进而学会学习,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性学习的操作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基本表现形式就是质疑,而探究性学习的关键就是引导学生从质疑走向探究,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答案,体验成功,在各方面都有所收获。

  三、布置作业

  1.学写碑文。

  军需处长克己奉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像一座无形的丰碑永远矗立在我们心中,如果我们要在他牺牲的地方竖一座有形的丰碑,你认为碑文应该写些什么?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摘录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

《丰碑》教学设计 篇15

  1.情景导入  :

  同学们,有这样一支为后续部队开辟道路的红军队伍,他们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在这恶劣的环境中发生了一个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师手势示意生齐读课题——“丰碑”)

  2.同学们见过碑吗?在哪里见过?什么是“丰碑”?

  [板书: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功绩]

  3.通过预习,你们知道课文中的丰碑指什么吗?

  [板书:军需处长]课文中哪一句话直接把军需处长和丰碑联系起来呢?请用“——”把它划出来。

  4.出示中心句:“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谁能围绕这句话提出问题?(为什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着重要解决的问题。

  5.快速浏览课文,请找出文中直接描写军需处长的段落。

  6.自由读第7自然段,小组合作:根据这一段内容设计问题,问题里必须有为什么或怎样这两个词语。

  点拨:

  ⑴从哪里看出老战士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老战士为什么牺牲时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老战士牺牲时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说明了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a 看到战士没有在冰天雪地里倒下,感到安慰,所以……

  b 自己把所有的棉衣都发给了战士,连自己都没有,尽到了职责……

  c 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死而无怨,所以……)

  ⑵巡视参与讨论。

  引导:①镇定、安详是什么意思?

  ②老战士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点明中心“不怕牺牲,舍己为人”

  ③从哪里还能看老战士有着这种“不怕牺牲,舍己为人”品质?

  [出示句子“单薄破旧的衣服……身上。”指名读——抠“贴”要读重音,为什么单薄,点明中心:不怕牺牲,舍己为人。换词读。(出示:……裹在……)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披在……)]

  7. 你对这段内容有哪些不明白?

  8.指导朗读、师生评议。

  (你觉得应该怎样朗读这一段?你能读给大家听吗?)

  9.谁还想通过读来表达自己对军需处长的感情?让我们怀着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齐读这一自然段。

  10.过渡:课文不仅直接描写老战士牺牲时的样子与神态,还通过刻画谁来表现老战士的精神?[板书:将军]

  11.自由组合讨论研究:认真朗读课文第3至14自然段,用曲线画出文中描写将军神态、情绪变化的有关句子,细读这些句子,想想该怎么读?为什么要这样读?

  12.组织学生自学研究。

  13.抓住重点句子,反复朗读体会人物感情。

  ①“将军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着急]

  ②“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愤怒]

  ③“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愤怒]

  ④“将军愣住了……敬了一个军礼。”[震惊、敬佩]

  ⑤“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大步走进漫天的风雪中。”[自豪]

  点拨:

  ①“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可能想些什么?”

  [屏幕上显示了将军向军需处长敬礼的图画]

  ②“大家自己再轻声读第12自然段,仔细体会将军的这些想法作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我们怎样读才能把将军的情感变化的过程读出来?”(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

  ③“同学们,将军向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军礼,它表达了将军的千言万语,表达了对军需处长的沉痛哀悼和无限崇敬。是啊,这样的好战士,谁不敬佩呢?让我们带着无比崇敬和无比自豪的感情再读第7自然段,体会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④“作者是怎样歌颂军需处长这些高贵品质的呢?大家自读第13自然段。”(引导:谁读给大家听?回顾刚才提出的问题,你能解决吗?老师还有疑问,军需处长再高也不过两米,那怎么说是晶莹的丰碑呢?)[板书:舍己为人]

  ⑤过渡:军需处长的精神在红军战士心中树起一座晶莹的丰碑,可见军需处长的精神对战士们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具体表现在哪?(读句子⑤)

  A 先前将军有这种信心吗?你从哪里知道的,请读出有关句子。(生读第2自然段。)[板书:担心]

  B 是啊,将军先前是那样的担心,现在又是这样的充满了必胜的信心。请大家再通过朗读来体会这种情感。(读句子⑤)

  C 战士们又是怎样的呢?“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说明了什么?

  D 战士们必胜的信念来自于军需处长的伟大精神和崇高品质,请大家再读第7自然段,体会战士们走过军需处长前面的这种感情!

  ⑥过渡:有了军需处长的这种舍己为人精神,任何艰难险阻,任何强大的敌人,都是可以战胜的。所以,课文最后一句告诉我们(师生齐读字幕: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引导:“这样的队伍”指的是怎样的队伍?——学生自由发言——导读]

  A 同学们!因为军需处长的精神和信念感染和鼓舞着每一个战士,所以红军战士坚信(师指示生齐读: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B 还因为红军队伍中有无数像军需处长这样的同志,所以将军坚信(师指示生齐读: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C 更因为这样的队伍是勇往直前、战无不胜的,所以我们坚信(师指示生齐读: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15.回顾开头,总结全文:“军需处长的高大形象不仅留在战士们心中,同样也印在我们心中。自由读中心句,想想通过学习你对这句话又有了什么新的体会?”

  [师总结:不仅仅军需处长形象上与碑相似,更重要的是他那舍己为人的精神激励了战士们,成了将军和战士们心目中的丰碑,也成了我心目中的丰碑,是你心目中丰碑吗?希望这丰碑永远留在你我心中,留在我们所有在座人的心中!]

  16.拓展思维训练。

  学到这,老师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你们是否也跟我一样呢?(显示图片,出示要求:假如你是红军战士,这时你最想对军需处长说什么话来表达你此时的心情?——请同学们在课本的插图下题上一两句碑文。)

  17.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思想教育。

  红军之所以能取得胜利就是因为红军队伍中有千千万万像军需处长这样的人,他们无私奉献和忘我工作、不怕牺牲,这是当时支撑红军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那么现在我们是不是就不需要这样的精神了呢?不,在社会腾飞发展、竞争激烈的今天,我们仍需要这样的精神,更要发扬这种对事业的执着追求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同学们,你们说对不对?!

  18.研究性作业 :收集有关红军的故事,以“我们应从红军身上学什么”为专题,自由组合完成一份调查报告。

《丰碑》教学设计 篇16

  《丰碑》这篇课文讲述的是红军在风雪交加的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课文语言朴素,以将军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展开叙述,人物形象饱满,读罢令人难以忘怀。教学这篇课文时,以下几点我做得较突出:

  一、孕伏铺垫,境中激情

  课文所叙述的内容发生在红军长征途中,与学生生活实际有很大的距离,学生可能因知识的储备有限而难以入境,这不仅会影响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准确把握,而且还会影响他们对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的领悟。因此,设计时,我在第一个教学环节就让学生充分交流了所查资料,回忆了以前学过的长征路上发生的感人故事,阅读了红军过草地,爬雪山时的相关资料,了解了环境的恶劣……从而让学生迅速跨越时空的界限,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人物的高尚品质做好了情感铺垫。

  二、发挥想象,升华情感

  每个学生都是带着自己的感情走向课文,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生活体验、感受各不相同。因此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更深入地把自己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世界融为一体,我在教学中多次设计了适合学生想象的情境,如学完军需处长死后神态、外貌、衣着等描写之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想一想,牺牲前他可能想些什么?学生各抒已见,更深入地了解了军需处长的内心世界;再如,将军得知这位被冻死的就是军需处长时,可能会怎么想?体会将军此时的懊悔、愧疚,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最后战士们受到军需处长精神的鼓舞,走过他身旁时,可能会说些什么?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位红军战士,你会对军需处长说些什么?……总之,这些问题的设计,不仅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更深入地挖掘了课文的中心。

  三、以读为主,读中悟情

  文章意境优美,人物形象鲜明,语言质朴,是一篇训练学生朗读的好材料。因此,课上我注重了学生的朗读指导,如第七自然段要读得悲壮感人,我指导学生怀着对冻死的老战士的崇敬,怀念之情,读出一种庄严、悲痛的情调,语速稍慢,语调平直,而且指导时注重学生的感悟。读第十二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体会将军得知冻僵的战士正是军需处长时那种震惊、内疚、敬仰的复杂心情,读得要深沉、庄重,语速稍慢,而且我把范读、指名读、自由读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使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丰碑》教学设计 篇17

  师: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丰碑》(板书课题)。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丰碑》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分几段?第一段告诉我们什么?

  生:(指名回答,略。)

  师:(故录像,教师随音乐和画面有表情地讲述。)这就是那支装备极差的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着。云中山早已被严寒冻成了一个大冰地。战士们冒着刺骨的寒风,顶着鹅毛般的大雪,一步一步艰难地跋涉着。他们能不能经受住严峻的考验,顺利通过雪山呢?他们还将遇到怎样的困难呢?我们接着来学习课文的后三段。

  [评:导语 设疑激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电教媒体的运用,把学生带到艰苦的长征路上,对教学目标 的完成起到启发诱手的作用。]

  师:通过理解课文后三段,我们要了解军需处长在严寒中的感人事迹,学习他舍己为人、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弄懂课文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还要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7自然段。我们先来学习课文的第2段。请一名同学读课文第2段,大家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什么?

  生:这段主要讲红军队伍在前进中可能遇到很多困难。

  师:书中只简略地为我们列举了4个可能出现的困难。但我们知道还将有许许多多的困难在等待着这支队伍。同学们想像一下,他们还将遇到哪些困难呢?

  生:(分别回答,想橡出很多困难)

  [评:引导学生想象,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师:同学们想象得很合理。红军所面临的困难是非常严峻的。那么,在困难面前我们的将军是怎样做的呢?

  生:将军早把他的马让给了重伤员。他率领战士们向前挺进,在冰雪中为后续部队开辟了一条道路。

  师:这说明什么?

  生;这说明将军很爱护、关心战士。

  生:说明将军非常勇敢。

  师:在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面前,我们的将军英勇无畏。这支队伍还在前进。前进的过程中又会发生怎样的事情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3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投影:书中插图结合画面想想:这件事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

  生:这段讲一个军需处长冻死在严寒中的事。

  师:(板书:军需处长)谁来结合画面说一说这件事中哪个细节最令你感动?

  生:最令我感动的是军需处长那镇定安详的神态。

  生:最令我感动的是军需处长的穿着单薄破旧。

  师:老师和同学们一样,都觉得军需处长这个人物是最令我们感动的。那么,作者是怎样详细描写军需处长的呢?请大家看课文的第7自然段,边读边动笔画出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语句。思考:他为什么会有那样的神态?

  生:军需处长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呢?

  生:从他的动作可以看出来。他的右手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

  师:(板书:夹烟前伸)军需处长已经被冻僵了,为什么他的神态还是那样镇定安详呢?

  生:因为他相信自己会走出雪山,革命会取得胜利,所以他的神态才那样镇定安详。

  师:同学们再读读这一段的最后一句话。谈谈你有什么感想?

  生:军需处长就是发棉衣的,他把棉衣都发给了战士,自己却穿得单薄破旧。(板书:单薄破旧)说明军需处长是处处为别人着想的人。

  生:此时此刻我觉得军需处长很高大。

  生:我十分敬佩这位军需处长:

  师:同学们产生这样的感情是对的。通过这段描写(放录像,指投影)我们仿佛真的看到:在风雪中一位穿着单薄破旧的老战士,他那瘦弱的身影从雪山的那一面艰难地、一步一步地走过来。他累极了,他只想倚靠着光秃秃的树干坐下来歇一歇,可这一歇,就再也没有站起来。

  [评:创设情境,情感导读,使学生与作者之间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更深地理解了课文内容,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师:下面请同学们带着对军需处长崇敬、怀念的心情,以低沉、舒缓的语调,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生:(反复练读,师具体指导,最后生配乐赏读和背诵。)

  [评;以读书、训练为特点,在朗读中记诵课文,读懂词句,培养语感,这是本节教学基本的语言训练方式。]

  师;请同学们看黑板。第三段中,作者通过神态、动作、衣着三个方面详细地描写了军需处长这个人物。作者同时还详细地描写了另外一个人物,谁呢?

  生:(齐答)将军!

  师:(板书:将军)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课文第七自然段的?

  生:(回忆学习方法)

  师:这种学习方法可以总结为“读、画、思”。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自学第三段。(出示“学法提示”投影——读:轻声自由地读第三段;画:画出描写将军三次神态变化及动作语言的句子;思:他每次神态变化都因为什么?)

  [评: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并使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方法去实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生:(生自学第三段后,进行汇报,师同时板书:“愣一下”、“发怒”、“愣住了”)

  师:将军为什么愣住了呢?

  生:因为将军没有想到冻死的人是军需处长。

  师:是的,将军怎么也想不到被冻死的人就是军需处长。因为军需处长最有机会第一个穿上棉衣,可他却把棉衣发给了战士们。这是一种什么精神?

  生:这是舍已为人、勇于献身的精神!(板书:舍已为人,勇于献身)

  师:漫天的大雪还在不停地下着,(板画:大雪)将军眼看着自己这位亲爱的战友将永远地长眠在雪山中(板画:雪山),同那高高的云中山化为了一体。将军的眼睛湿润了。他向这位军需处长庄严地敬一个军礼。(板书:敬礼)将军为什么庄严地向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评:教者注重板画与语言的渲染,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师:当将军向这位军需处长敬礼的时候,军需处长怎样了?

  生:他已被雪覆盖,成了一个晶莹的丰碑。

  师:“丰碑”、“晶莹”这两个词该怎样理解?

  生:“丰碑”指高大的石碑,也指不朽的功绩。“晶莹”是光亮透明的意思。

  师: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呢?请大家分组讨论。

  生:(分组讨论并汇报,略)

  师:军需处长那冰雪中高大的形象看起来就像一座丰碑,他那舍已为人、勇于献身的不朽精神在我们的心目中更是一座晶莹的丰碑。(板画:丰碑图)

  [评:教者再次板画,既是对课文内容的形象概括,又是对学生心灵的启迪与熏陶。]

  师:(指丰碑图)这位军需处长为了他的战友们将永远地长眠在雪山中。他的战友们会走出雪山,走向胜利吗?我们接着学习课文的第四段,谁愿意给大家读一下第四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生:这一段主要讲红军队伍一定会取得胜利。

  师:请同学们看投影(出示投影)默读这两句话。

  思考:“那声音”指的是什么?怎样理解“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生:(回答略)

  师:下面就让我们带着战士们那坚定的、必胜的信念来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师:请同学们看黑板。结合板书说说课文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生:(回答,略)

  师:作者为什么这样有评有略地写呢?

  生:是为了突出军需处长那舍已为人、勇于献身的精神。

  师:是的。作者是为了突出中心。这篇课文写得有详有略,中心突出。在今后的作文中,同学们要学习这种写作方法。

  [评:抓住单元训练重点,做到读写结合。]

  师:战士们都走过了雪山,红军的长征也取得了胜利。但是我们这位军需处长却永远长眠在雪山中了。尽管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但我们将永远地记住这段感人的故事。军需处长那舍已为人、勇于献身的精神,将在中华大地上永世长存。最后让我们全体起立(生起立),向这位舍已为人、勇于献身的军需处长,向这座晶莹的丰碑献上我们少先队员最崇高的敬礼!

  [评:结束语总结全文,余音袅袅。尤其是最后敬礼,使同学们的感得到升华。]

  (此课曾获辽宁省第三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一等奖)

《丰碑》教学设计 篇18

  一、看拼音写汉字。

  二、多音字组词。

  三、词语搭配。

  四、标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改在括号里。

  1.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须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坐晶莹的丰碑。(  )

  2.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恕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

  3.红军队伍在恶劣的环境中行进着,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忽然袭激。(  )

  五、联系课文内容,选择正确答案,在括号里打“√”。

  1.“呼啸的狂风淹没了将军的话音。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这是因为:

  (1)见到将军发怒,战士们害怕,不敢回答,也不敢走开。

  (2)战士们不知道冻死的是谁,又没听清将军的话,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3)战士们的心情很沉重,因为他们知道冻死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此时除了沉默外,还能说什么呢?

  2.课题“丰碑”的含义是:

  (1)高大的碑。(  )

  (2)赞颂军需处长那一心为公,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崇高精神,他是将军和战士们心中一座不朽的丰碑。(  )

  (3)指军需处长被大雪覆盖后,看上去像一座晶莹的丰碑。(  )

  六、阅读片断,按要求做题。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1.解释下列词语。

  镇定:

  安详:

  2.判断下面的句子,是比喻句的画“√”,不是比喻句的画(×)

  (1)萤火虫尾部的一粒发光的东西,好像挂着灯笼一样。

  (2)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

  3.填空。

  老战士倚*着光秃秃的树干坐着,说明他;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安详,说明他;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身上,表现他。

  答案:

  一、队伍、冰坨、呼啸、恶劣、残酷、袭击、冻僵、倚*、光秃秃、塑像、豹子、覆盖、晶莹

  二、

  三、

  四、1.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须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坐晶莹的丰碑。(需、座)

  2.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恕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怒)

  3.红军队伍在恶劣的环境中行进着,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忽然袭激。(突、击)

  五、1.(3)2.(2)

  六、1.镇定:遇到紧急情况不慌不忙的意思。安详:从容不迫,镇静的意思。

  2.(1)(√)(2)(×)

  3.十分疲劳,想歇息一下;对遇到严寒折磨早有思想准备,所以不慌不忙,十分镇定;一心为了别人,为了革命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

  黑七

  那一年我从军校毕业,分到铁道兵某部当排长,当时跟着工程车到团部接我的就是黑七。

  黑七是云南大理人,因为脸黑,又是七班班长,所以大家给他取了这么个外号。在我们连,班、排长们都爱跟黑七开玩笑,只要黑七在场,一定言必称“黑”,并推而广之,凡是“黑”的谐音,也都拿来,向别人介绍黑七,会说“这就是‘赫赫有名’的某班长”。弟兄们还喜欢把“瞎说”叫“黑说”,“乱来”叫“黑来”,打牌时出错牌了,叫“黑出”;馒头蒸得稍微黄一点,也牵强附会说“炊事班你们简直‘黑整’,这种‘黑不溜秋’的玩艺也敢端上来?”黑七对此从来不恼,总是憨厚地笑笑。有时还打趣说,你们都是“黑社会”,满口“黑话”!

  上任不久,我们奉命到山东修建兖石铁路,我们排的任务是建“老猫沟中桥”。

  那天我们开始放炮,尽管事前进行了培训,但爆破时还是出了点意外,一共是多少炮,记不清了,炮声静下来时,我们发现少了一两炮。是一炮还是两炮?谁都没有把握。负责指导的营部技术员让我们等等。过了一会,“轰”地一声巨响,果然冒出一炮!还有没有?大伙的心悬着。足足又等了一支烟工夫,再没有动静了。我前思后想总觉不放心,就鼓起勇气说,大伙别动,我先上去看看。实际上当时我的心都快蹦出来了,据战友后来说,我的声音在颤抖。就在这时,一只手臂挡住了我,是黑七。“排长,我来。我在家放过炮,有经验。”说着他从口袋里掏出两样东西交给我,冲我一笑,猫着腰向禁区跑过去。

  很快,他消失在我们的视线里,大伙的心都提了起来,谁也不敢大声喘气。突然,“轰”!又是一声巨响,这声音不啻晴天霹雳,大伙儿的脸都白了。我领着头向禁区跑,眼泪外涌。就在这时,硝烟中冒出了黑七,黑红的脸上,露出一口雪白的大牙,这家伙,龇着牙乐呢。气得我破涕为笑,捅了他一拳!

  原来真有一门哑炮,是引线中途灭了。这胆大妄为的家伙,竟重新点燃引线,可真够玄的!后来我才知道,他交给我的,是他当月的津贴费和一封没写完的家信。而他入伍前,压根儿就没摸过雷管炸药!

  晚上,我叫上几个班长,第一次违反军规,偷偷躲在帐篷里喝酒,硬逼着黑七给我们几个“压惊”。我们异口同声说:“黑七啊,哥儿们让你给‘黑(吓)’死了!”

  阅读提示:

  短文先写黑七憨厚的个性,再写他怎样只身冲向禁区去排除哑炮。你喜欢这个铁道兵战士吗?喜欢他什么?

  牵强附会:勉强把两件没有关系的事拉在一起。

  ——本文选自湖南大学出版社《阅读与训练》

  挤油

  我上小学的时候,日子过得很苦。学校是一座小土庙,破破烂烂的,冬天里四面进风,学生们就常常冻了手脚。寒冷的早晨我们读着书,窗外亮亮的阳光一照,我们就急切地盼着下课了。铃声一响,学生们蜂拥而出,跑进干冷的阳光里,站在教室前,踩跺脚,脚暖了,就沿墙根一字排开,中间站个大个,两边人数相等,一齐往中间挤,咬牙,弓腿,喊号子,挤掉了帽子是顾不及捡的,绷断了线做的腰带,也只能硬撑着,一米二去,身体就暖和起来,甚至冒出汗来。这种游戏,我们叫挤油,天天要做的。

  那时做老师的并不反对我们这一活动。记得教我们数学的老师,年龄不大,个头不小,冬天戴着一顶油乎乎的破军帽,帽檐皱皱巴巴。他教我学小数时,把 0.24该成零点二十四,是过了一天又让我们读作0.24的。他常*墙根一站,两手向自己一挥,“来”,学生们便一拥而上,好像总是挤不动地,上课铃一响,他猛地抽身而去,学生们便倒成一片。

  语文老师是上了年纪的,姓余,面黑,不苟言笑,据说私塾底子厚实。他当然不挤油了,总是提前走进教室,写一些成语要我们抄背,诸如“爱屋及乌”、“入木三分”之类。开课前总先提问题,我们最怕的就是头十分钟,回答不出来,他就会拿眼瞪着你,半天说一句;“挤油的劲呢?站着!”

  那时学生穿的小袄都是自家纺的棉布,粗糙,易坏,在凹凸不平的黄土墙上磨不了多久,就会露出黑黄的棉絮,回家总少不了挨骂:“又在墙上磨痒痒了。”呵斥好像并没有减少了挤油的次数,孩子快乐起来的时候,什么都敢忘记。

  这是我童年时代最有趣的游戏。

  阅读提示:

  作者记叙了自己童年时代最有趣的游戏——“挤油”。语言朴实、流畅,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童年生活的眷恋。

  不苟言笑:不随便说笑。

  ——本文选自湖南大学出版社《阅读与训练》

《丰碑》教学设计 篇19

  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儿童的想象力,是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如果能挖掘教材因素,充分利用思维空间,引导儿童展开合理想象 不仅可以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而且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突破教学难点 ,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定是十分有益的。

  《丰碑》是一篇文艺性较强的课文。通篇,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和情感都没有明说出来,而是蕴含在叙述和描写的语言文字之中。其中,第7小节作者先从外貌、神态和衣着三个方面,刻画了一个冻僵了的红军老战士的形象:“好似一尊塑像”、“衣着单薄破旧”,其神态“十分镇静”、“十分安详”。接着第8-12小节在描写将军见了这位冻僵老战士之后的情感变化过程中,侧面介绍了“他就是军需处长”。最后在第13小节里写这位军需处长在风雪中“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如何帮助学生从认识这“好似一尊塑像”的红军老战士,到理解“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的军需处长,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如何通过描写人物外貌,表现人物内在品质,通过描写人物神态、动作、语言,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人物的形象,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本课语言训练的重点。

  我校老师在教学《丰碑》一课时,利用了教材中的三处思维空间,运用“反刍法”引导同学们展开想象,进行听、说、读的综合训练,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当教学进入到第11小节的时候,教师用一道过渡题:有人小声地告诉将军“这位冻僵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以后,将军的情感发生了怎样剧烈的变化?自读课文第12小节。

  在儿童自读课文第12小节后,抓住第一个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想象:“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可能想些什么?”同时屏幕上显示了将军向军需处长敬礼的图画。

  学生边看图,边思考。一会儿功夫,学生纷纷举手:

  “将军想:他就是军需处长?太意外了!”

  “将军想:我还未了解情况,就先发火,错怪了老人,真渐愧。”

  “多好的老人呀!为了保证战士们有棉衣穿,自己宁可穿单衣结果冻死了!”

  “将军想:军需处长真了不起,我们红军部队有这样舍己为人的战士,真值得骄傲和自豪。”

  教者此时话锋一转:“大家再轻声读第12小节,仔细体会将军的这些想法作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我们怎样读才能把将军的情感变化的过程读出来?”

  学生边读,边寻找,边体会。像课文中的“愣住了”“眼睛湿润了”“跟云中山化为一体”……这样难以理解的词句,因为有了前面想象的铺垫,学生也都自己读懂了。再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了将军情感变化的过程,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也理解了作者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的描写表达人物内心活动的方法。

  这时教者抓住时机,引导儿童“反刍”第7小节:“当你读到这里,觉得军需处长除了不怕牺牲外,还有什么高尚品质?”

  通过讨论把学生从“老战士有不怕牺牲的精神”的初步认识,提高到军需处长还有“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的高度来理解。

  “大家再读第7小节,体会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品质。”这样通过“反刍”第7小节,军需处长的光辉形象更加鲜明了。

  学生“反刍”第7小节以后,教者抓住第二个思维空间,再次引导:“军需处长不是一坐下来就牺牲的呀,他牺牲前,坐在那光秃秃的树干下可能想些什么呢?”同时教师在屏幕上显示了军需处长在风雪弥漫的天气里坐在树下借火吸烟的图画。

  学生一边看着屏幕上的图画,一边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有的说:“军需处长看着红军战士穿着棉衣,大踏步地从他面前走过,感到十分欣慰,他想,我完成了上级交给我的任务!”

  有的说:“军需处长可能会对战士们说,加油啊!翻过云中山就是胜利!我吸口烟,歇一会儿,马上赶上你们!”

  有的说:“军需处长可能想,只要战士们有棉衣穿,不挨冻,我就是冻死了也心甘!”

  有的说:“军需处长可能想,我牺牲了不要紧,有这么多年轻的红军战士继续革命,长征一定会胜利,革命一定能成功!”

  这时教师先引导学生概括:军需处长牺牲前对革命事业充满了必胜的信念,对自己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感到十分快乐,充分表现了他忠于职守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然后第二次“反刍”第7小节:“轻声读第7小节,从军需处长的姿势、神态、衣着,体会他的忠于职守,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信心的高尚品质。”

  通过阅读、体会,又把学生的认识提高了一步:军需处长不仅有“不怕牺牲、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而且有“忠于职守、乐观自信”的精神。

  这时教师因势利导:“作者是怎样歌颂军需处长这些高贵品质的呢?大家自读第13小节。”

  由于有了上面的两处想象做铺垫,学生对“晶莹的丰碑”是什么,都十分清楚,无须教师作任何解释。

  突破难点以后,教师抓住第三个思维空间,继续引导儿童想象:“当红军战士穿着军需处长发的棉衣走过这座晶莹的丰碑的时候,他们可能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这时候学生想象的翅膀已经完全展开了:

  “战士们走过这座晶莹的丰碑的时候,十分难过,多好的老人呀!你是为了让我们不挨冻才牺牲的!”

  “红军战士一定会个个捏紧拳头表示决心,一定要继承军需处长的遗志,将革命进行到底!”

  这时教师引导儿童概括:军需处长的英雄形象,既使战士们感到难过,又使战士们受到极大的鞭策和鼓舞。然后话锋一转:“作者是怎样把战士们的这种情感变化的过程表达出来的?大家读第14小节。”

  学生读着读着,知道了:“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就是战士们悲痛的心情和化悲痛为力量的情感变化的表现:“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部队还会属于谁呢?”就是将军由“担心”到充满必胜信心的情感变化的具体体现;知道了作者是巧妙地通过描写将军“听到的”和“想到的”来表达将军、干部、战士们情感变化的过程的。这样又把对军需处长的不怕牺牲、舍己为人、忠于职守的高贵品质的认识提高到了“激励后人”的新高度。

  “大家再读第7小节,体会战士们走过军需处长前面的感情!”

  经过三次想象,三次“反刍”,军需处长那高大而鲜明的人物形象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同时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姿势、神态、衣着等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以及那些相关的词语、句子、句式,在涌动着生命力的真情实感的诵读中,也一起积累到同学们的记忆里。

  [想象是一种可贵的发出思维能力,就此学此是一种感知、认知的初级阶段的学习,当然,这种学习自然也是有所得的。然而,想出的发挥是由此及彼,在“此”以外的深层次发掘,要想得自然、流畅、合增又合理就必须做到对“此”的充分理解,由“此”生发开来,想象到“彼”,这个过程是学习的又一个层次,就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是,启发学生想象要找到台适的“发散点”,给学生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启而得法,学生想象的翅膀自会展开,否则便会出现启而不发、唤而不应的情况,因为不是任何事物的任何一点都能激发出人的想象的。这一课中,翟老师找准了“发散点”,为学生开拓思维空间,启发学生合理想象,效果极佳。]

《丰碑》教学设计 篇20

  一.揭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齐读课题。

  二.描述导入  (多媒体)在冰天雪地的云中山,一支装备很差的队伍在艰难地行进着。狂风呼啸,大雪纷飞,环境是这样得恶劣。战斗也是那样得残酷,敌人随时可能袭击,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三.讲读第三段(一)讲读第七自然段

  多媒体出示:轻声自由读第三段,思考

  (1)红军在行军途中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2)用“--”划出文中描写将军神态变化的词句,并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1.交流问题1“红军在行军途中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板书:老战士

  2.课文哪一自然段具体描写了老战士被严寒冻死的情景的?

  3.(多媒体出示)细细读第七自然段,想一想:在读的过程中,哪些地方你已经读懂了?哪些地方你还读不懂?读懂的地方,请你说说你究竟读懂了什么,读不懂的地方,请你把你的疑问说出来。

  (学生自读-交流讨论)

  4.指导朗读:这一自然段从动作、神态、衣着这三方面描写了老战士被严寒冻死的样子。此情此景,读来分外感人。怎样才能读好它呢?听老师读。

  配乐范读-练读-指名读-评价-齐读

  5.除了读懂的地方,还有哪些地方读不懂吗?把你的疑问说出来?

  6.抓住主要问题:老战士死了,为什么神态还那么镇定安详?带着这个问题继续学习课文。

  (二)讲读8-13小节

  1.看到一位老战士这样冻死,将军神态发生了哪些变化?(板书:将军)这个问题同学们已经思考过了,我们来交流一下。

  (讨论-指名说)

  2.指导朗读8-13小节:指名读-评价-男生齐读

  3.将军本来认为是军需处长失职致使老战士被严寒冻死,他非常愤怒。但当他得知眼前这位老战士居然就是军需处长时,他愣住了,你们知道军需处长是负责什么的吗/

  4.为什么他自己却被冻死了呢?

  5.从这里可以看出军需处长具怎样的崇高品质呢?

  6.(多媒体出示将军敬礼画面)将军看着被冻僵的军需处长,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7.是啊,当时内疚、悲伤、敬佩、感动之情一齐涌上心头,将军的眼睛湿润了……

  8.学到这儿,我们知道了这位被严寒冻死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我们也被他那高尚的品格深深打动了,透过他那高尚的灵魂,你们现在知道军需处长为什么死得那么镇定,那么安详了吗?

  9.小结:军需处长心系革命、心系他人,他以身殉职而无怨无悔。这种高尚的品质多么令人敬佩。让我们带着对军需处长的无比敬佩之情再来读第七自然段吧!

  10.引读“这时候,风……雪……”

  11.“丰碑”本义是什么?从这画面上看是指什么?仅仅是指军需处长的身体吗?

  12.点题立碑:军需处长高大的形象,舍己为人、一心为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战士们奋勇前进。他成了将军与战士们心中的一座丰碑。

  13.带着由衷的敬意齐读报12-13小节

  四.总结

  军需处长以他那崇高的品格鼓舞着每个人,红军队伍中更有无数像军需处长那样的将军、战士,相信他们一定会怀着坚定的信念,化悲痛为力量,去克服前进中的一切困难,取得最终的胜利。

《丰碑》教学设计 篇21

  重庆市渝中区解放东路第三小学   何娟

  一、 教材简析

  小学语文课本里收集了不少红军长征途中涌现的可歌可泣的故事,今天,让我们把思绪再一次拉回到那艰苦的战争岁月,一起走进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丰碑》这篇课文。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讲述了红军在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文章对人物的刻画非常细腻,表现了红军将士们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对红军将士的敬佩从心底油然而生。我们尝试利用多媒体让情景交融,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中去感悟。

  二、 教学目标 、重难点说明

  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应注意课文的人文内涵,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于是,我拟订了以下学习目标。

  1 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感悟文中人物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红军忠于革命、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人片断,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3 培养学生自读、自悟、自议的能力。

  4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体会文中当详则详,当略则略的表达方法。

  本课的重难点在于: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感悟文中人物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红军将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三、 教法、学法设计

  1 激情范读,整体感知

  利用多媒体集图象、音效、文字为一体的优点,从一开始就把学生引入情景,在凝重的画面与音乐声中,老师用充满激情的朗读,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并简要说出整体感受。

  2 自主学习,重点感悟

  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此审视阅读教学过程 ,课堂首先要保证学生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这种对话至少应包括:(1)搜集处理信息并把握意义(即读懂了什么);(2)受到情感熏陶;(3)获得思想启迪;(4)享受审美乐趣。第一点是主要的,但并不意味着后三者可以不要。教学中我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受感动的段落,并想想为什么感动?学生把自己的感悟与小组其他同学一起分享。多媒体把学生可能受感动的段落隐藏起来,到学生汇报学习情况的时候,跟随学生的汇报一一展现出来,北风呼啸、大雪纷飞的情景,加上师生互动的推进,为学生的感悟营造了氛围,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样的自主选择性学习,可以给学生更广阔的空间,学生在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学习材料、学习伙伴的过程中,真正参与了学习活动的全过程,真正实现了自主,真正走进了文本。

  3 相互启发,协同学习

  既然阅读是一种对话,那如何来把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我认为在课堂上,教师应有两种身份,第一种是与学生平等的再学习者;第二种是给予学生启迪的引路人。教与学的过程,我们何不把它看作是相互启发、协同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也要给予学生适时的点拨。例如:描写冻僵的军需处长那一段,如何让学生感悟其伟大,我引导学生抓住几个重点词语:倚靠、镇定、安详、夹着、伸着、单薄破旧,联系人物的身份和这样严寒的环境,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紧接着,带领学生走进军需处长的内心,想象此时此刻他忍受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痛苦。掌握军队后勤大权的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形象一下浮出水面。同样,描写将军向军需处长敬礼的那一段,抓住“缓缓地、深深地”这些词语让学生走进将军的内心,体会将军的复杂心情。而文中到最后情感达到一个高潮,同时,多媒体也把我们引进一个高潮,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学生预习时理解的“丰碑”只是字典上的解释,即高大的石碑。可在文中是这个意思吗?从而促使学生去探讨丰碑的真正含义,它是一种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画面中,军需处长被大雪掩盖住了,与云中山连为了一体,让我们感受到军需处长的这种精神与天地同在。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红军将士不断前进,文中最后有这样一句话: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可以请学生换个说法,体会一个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可能有的会说:“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有的会说:“胜利怎能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有的会说:“难道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吗?”等等。通过朗读比较,让孩子们知道:同一个意思有不同的表达方法;要根据表达的需要来确定采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本课要表达强烈的感情,用反问的形式是最好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丰富了自己的语言,也让学生感受到红军将士的决心,多媒体同时出现铿锵有力的脚步声,把整个课堂引入一个高潮。

  4 收集信息,延伸学习

  众所周知,语文是门百科全书式的学科,是非常生活化的课程。这篇课文离学生的现实距离遥远,如何拉近时空的距离。课前资料的收集尤为重要。学生采用各种渠道,收集有关长征的音像、图片、文字资料,互相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对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了认识,也了解到红军长征的艰险以及一些故事。课堂上学生对内容的感悟,也有一部分来自于这些收集来的信息。这样真正让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 板书处理

  板书意在言简意赅,本课的板书,我以一棵大树、几座山峰为背景,这也是军需处长牺牲的场景,大树下“舍己为人、勇于牺牲”几个大字体现了人物的人格魅力,让学生铭记于心。

《丰碑》教学设计 篇22

  一、平江区校长示范课

  1、 教材: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人教版第十册

  2、 授课时间:一九九九年四月二十二日

  3、 授课地点:平江实验学校电教室

  二、教学要求:

  1、 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

  2、 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三、教学重点:

  1、 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 弄懂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四、课前准备:

  1、 实物投影仪,录音机。

  2、 小卡片,字幅。

  五、教学过程 :

  (一)

  1、 同学们,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22课:丰碑。《丰碑》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感人的故事,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是谁?

  2、 课文中有一句话是这样写军需处长的:

  “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3、 大家轻轻读这句话,想一想,提出一个问题。

  4、 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学习课文。

  (二)

  1、 打开课本,我们先看课文开头。

  2、 同学们注意,开头一段话中除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之外,突出交代了什么情况,用了哪些词语?

  (三)课文开头具体描写了天气恶劣的情况,为下文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埋下了伏笔,因此在读书的时候,描写天气恶劣的词语要注意。

  1、 行军途中,红军不光遇到了恶劣的天气,还会遇到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看下一段课文是怎样写的?

  2、 这段话中连用了哪一个词语把它圈出来。

  3、 “可能”一词连用了四次说明了什么?

  4、 面临重重困难,作为部队的首长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

  “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

  “能不能”一词表达了什么?

  (四)

  1、 接着下文写队伍中发生的一件事,请一个同学当警卫员和吕老师一起读下面的几句话。

  2、 分角色读。

  3、 “将军愣了一下”,“愣”是什么意思?

  4、 注意这里是将军神态第一次变化。

  5、 当将军快步走到前面,看到这样一幅动人的情景。(插图)

  6、 说说你从画中看到的情景。

  7、 看课文中怎样具体描写这幅动人情景的。

  8、 在这段话中,划出令人感动的词语。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9、 这段话将一位老战士的形象写得十分具体、感人,怎么读好这段话呢?

  (1) 教师范读

  (2) 指名朗读

  (3) 配音朗读

  (4)指名背诵

  (五)

  1、 将军看到一位老战士被冻死的一幕动人情景后,神态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看课文中怎样写的,读一读,划出有关的句子和词语。

  2、对将军不同神态的描写文中共有几处,你是怎样理解这些神态描写的?

  3、 最后将军庄重地向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表达了他什么感情?

  4、 将军被军需处长一种什么精神感动了?

  5、 课文描写将军神态、语言、动作的几段话,写得十分具体,生动,我们读的时候要读出感情。

  (六)

  1、“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2、读到这里,我们想一想,前面提出的问题。

  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七)

  1、 朗读最后一段话:

  2、 这段话共三句,哪一句用了反问句式?怎么读?

  3、 为什么说“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

  4、 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是赞扬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已为人的精神,为了表达这一中心思想,课文详细描写军需处长被冻死时的形象,还通过将军神态变化的具体描写突出表达了作者对军需处长的崇敬心情。

  (一) 再读读全文,想一想,还有什么问题。

  (二) 作业 :

  1、 造句:

  湿润——

  晶莹——

  2、 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 概括中心思想。

  4、 背诵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板书:

  22 丰碑

  军需处长

  ↑

  毫不利已

  ↑

  专人利人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丰碑》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