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小珊迪》教学设计

《小珊迪》教学设计

甜到心口 点赞 分享
《小珊迪》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

《小珊迪》教学设计(精选22篇)

《小珊迪》教学设计 篇1

  【教材理解】

  《小珊迪》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爱丁堡的故事:卖火柴的小男孩──小珊迪为了归还四个需要找还的便士,被一辆马车轧断了双腿,但他仍然吩咐他的弟弟到旅馆给先生还钱,临时前挂念的仍然是他弟弟今后的生活。那位买火柴的先生被感动了,答应小珊迪永远照顾他的弟弟。小珊迪怀着感激死了。全文语言平实,却闪现着作者对小珊迪的无比同情和深深的敬意,充盈着诚信的精神光辉。

  【设计理念】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小珊迪》这篇课文,通过对小珊迪悲惨遭遇的描写,揭示他诚信的美好品格。因此,本课教案设计,情感教学贯穿始终。由同情而敬佩,由敬佩而效法,情感三部曲一环紧扣一环,朗读悟情,议论生情,谈话抒情,层层递进,步步升华,乃至催人泪下。语文积累与人文教育融汇于情感教学之中,可谓别具一格。

  【教学目标】

  1、联系实际语境,理解“乞求”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朗读课文,并在读悟课文的过程中,体会和感知小珊迪纯洁善良,诚实守信的品质,初步感知他饱受饥寒的原因。

  【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和感知小珊迪纯洁善良,诚实守信的美好品质。

  【教学难点】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品质,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准备】cia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件导入,激发情感

  师:同学们的歌声多么欢快呀!从你们的歌声中老师感受到了你们生活的幸福,可是,你们知道吗?一百多年前的英国,有许多和你们一样的孩子,他们的童年是在饥饿寒冷中度过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故事就发生在那里。

  (师出示课件)看,这些失去父母繁荣孤儿,不得不拖着瘦小的身体给富人擦地,擦皮鞋,换来的仅仅是一碗难以填饱肚子的稀粥。小珊迪就是其中的一个。

  师板书课题:小珊迪 生齐读课题

  师:想想刚才的画面,再读课题

  生读

  (课件导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初步感受小珊迪生活环境的悲惨气氛,激发孩子的同情之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读课文,师巡视。

  师:读完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

  生:-------

  师引导,相机板书:卖火柴

  被轧伤

  悲惨死去

  师:谁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

  (指导学生初读课文,了解小珊迪的悲惨遭遇。为精读课文,生情明理作好铺垫。)

  三、精读课文,升华感情

  师:故事中的小珊迪是什么样的?

  生:------

  师出示句子:他身上只穿着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着的脚冻得通红。

  指名读

  指导“薄”的读音和“瘦”字的字形。

  师指导读“瘦瘦的”(瘦到像生病一样,没有力气了。)

  师:在什么天气,小珊迪穿的又薄又破,还赤着脚呢?

  生:天气很冷

  指名读,读出你的感觉。

  生读,师出示句子:他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衣,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脚冻得通红。

  师:请同学们自由练读这两句话,再体会体会,你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生自由练读,指名说,

  师:北风呼啸,天气很冷,寒风中只穿着这么一件单衣则呢们不冷啊!齐读这句话,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生齐读

  师:了解了小珊迪的外貌,你觉得小珊迪怎么样?

  生:可怜 板书

  师;可怜的小珊迪是怎么卖火柴又是怎么被马车轧伤的呢?默读课文用“~~~~”画出小珊迪说的话。

  生读画,师巡视

  师;都画完了吗?

  师:出示句子:

  1、“先生,请买盒火柴吧!”

  2、“一盒火柴只要一个便士呀!”

  3、“我可以一便士卖给你们两盒。”

  4、“请您现在就买吧!先生,我饿极了!”男孩子乞求道,“我给您去换零钱。”

  5、一看见我就难过地对我说:“我换好零钱往回跑,被马车撞倒了,轧断了两条腿。我就要死了。可怜的小利比,我的好弟弟!我死了你怎么办呢?谁来照顾你呢?”

  师:读好这五句话,你对小珊迪会有更进一步的了解,请自由读这五句话。

  生自由练读

  师指名读第1句。

  生读

  师引导:1、请注意冷的感觉。

  2、体会一下,那么冷的天,小珊迪只穿了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小脸冻的发青,一双赤着的脚冻的通红,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说话能这样轻松有力吗?

  3、小珊迪在发抖,嘴唇在发抖,他说话的声音也在发抖,要读出冷的感觉。

  生读:

  师:你读的太好了,你再这样读读第2句和第3句

  生读

  师:在珊迪的再三请求下,我答应买一盒,可是发现身上没带零钱,小珊迪又是怎样请求的呢?

  指名读第4句

  生读

  师:现在就买多么迫切呀!再读,是:饿极了,实在难以忍受,再读,

  师;宁愿去换零钱,迫不及待

  生读,师范读

  师:现在你明白乞求的意思了吗?生:(可怜的请求------)

  师:刚才我们联系了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了乞求的意思,老师再教你一招,通过对比来理解词语的意思。

  出示句子:第1句、第4句

  师:请自由读一读,比较一下,请求与乞求有什么不同?

  生读

  汇报:

  师:有什么不同? 生:-------

  师:哪个“求”的程度要深? 生:------

  师:所以“乞求”就是“像乞丐一样苦苦的哀求。”在以后的学习中,就可以用这种对比的方法理解词语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练读珊迪卖火柴这部分内容,马上找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

  生自由练习朗读

  指名分角色读

  师:饱受饥寒的小珊迪去换零钱被马车轧断了双腿,奄奄一息地躺在一张破床上,说些什么呢?指名读

  师:出示图文

  请看图画,结合小珊迪说的话,读一读,相信你们读的会更好!生练读。

  师:小珊迪的两条腿全断了,鲜血染红了他的破衣烂衫,他已经奄奄一息了,指名读。

  师:一对相依为命的孤儿,此时不得以要生死离别了,看着更加孤独可怜的小弟弟,珊迪的心碎了,他伤心欲绝地说,师引读:可怜的:生------

  指名读 师配乐

  师:多么善良的孩子啊!你读的太好了,读到这珊迪又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生:------ 师引导 板书:可悲

  (坚持“三维”原则,以读为本,精读品味,逐步理解小珊迪可怜的遭遇,可悲的命运,对课文的感悟逐渐加深,同情之情随之而升华。)

  四、研读课文,悟文明理

  师:命运悲惨的珊迪,即便是自己遭遇车祸,生命危在旦夕的情况下,他首先想到的是要把钱尽快还给人家,想到的是自己的弟弟今后的生活,难怪故事中这位卖火柴的先生做出这样的判断。

  出示句子:

  当我想起孩子那诚恳的面容,想到他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

  生齐

  师:他不是那种人,请问,他不是哪种人?

  出示:当我想起孩子那诚恳的面容,想到他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断定他不是_______人。

  同桌讨论

  汇报

  指名说上黑板板书

  师:让我们把这些词放到句子里读一读。

  生读

  师:他是什么样的人呢?

  师板书:诚实守信

  师:这样的孩子可爱吗?这样的孩子可敬(板书)吗?这样的孩子我们会把他忘记吗?

  生:不会

  师:不会,永远不会,拿好书,让我们齐读最后一节。

  生齐读

  (在学生精读课文,对课文内涵逐步理解,对小珊迪同情之情逐步升华的基础上,进而合作探究,悟文明理,随之感受到小珊迪的诚信品质,由同情而敬佩。)

  五、拓展思维,呼唤诚信

  师:小珊迪虽然离我们远去了,但是我相信同学们会

  永远记住这位可怜的,生读题

  永远记住这位命运可悲的,生读题

  永远记住这位品质可敬的,生读题

  师:老师看到有的同学眼睛已经湿润了,有的同学眼里噙满泪花,我知道此时此刻你们心中会有很多话想对珊迪说,拿出笔写下来吧!

  生写 师巡视

  汇报

  师:是啊!同学们,让我们像小珊迪一样,多一份诚实的面容,多一点守信的品质吧!老师相信,拥有诚信我们的社会一定会更加美丽,拥有诚信我们的人生一定会充满欢笑。

  (课堂动笔,书写感受,既给学生提供练笔的机会,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升华了对小珊迪诚信品质的敬佩之情,可谓一石二鸟,收到语言文字训练和人文教育双倍成效。)

  附板书设计:

  可怜 卖火柴

  可悲 小珊迪  被轧伤

  可敬 悲惨死去

《小珊迪》教学设计 篇2

  海宁市紫微小学 许晗峰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智慧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语文教学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也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灵活运用多种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教学目标 】

  一、基础性目标

  感悟小珊迪诚实守信的美好人品。通过小组合作,凭借情境解决,使每位学生能入情入境,主动参与,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

  二、发展性目标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交往的能力以及自主阅读、探究阅读、批判阅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

  感受小珊迪的诚实守信的美好人品,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难点 】

  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学习、感悟的情境。

  【教学过程 】

  一、潜心会读,领悟情感。

  1、研读课文,感受小珊迪很需要钱。

  (1)教师深情引入,在第一课时,我们一起感受小珊迪的可怜,也知道了他为了找还那几个便士,找还那部分不属于他自己的钱,小珊迪被马车撞了,轧断了双腿,不幸死去。当你读到这里,你的心情是怎样的?老师心里想,如果小珊迪不急着把这几个便士还给那位先生,也许就不会被马车撞着,他也就不会死去,我又想小珊迪难道不需要这几个便士吗?

  (2)学生自学课文。要求:找找句子,读读,想想。

  (3)小组交流,合作学习。 

  (4)集体交流。

  2、小珊迪是那么地需要钱,假如他现在有钱的话,你想他会买什么?

  3、珊迪这1便士可真干不成什么事情,如果把先生的11便士加在一起,或许还能办成其中的一件事情,可小珊迪却要将这几便士急急地送还,怕先生久等了,可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小珊迪被马车撞了,轧断了双腿。

  出示句子:

  一辆马车把他撞倒,从他身上轧了过去。他的帽子找不到了,火柴也丢了,有七个便士也不知哪儿去了。说不定他会死的……

  (1)想想即将失去唯一的亲人的小利比说这句话的时候的心情是怎样的?

  (2)有感情地朗读,说说自己的感受。

  4、小珊迪被抬回了家,尽管他们很需要钱,但是小珊迪还是坚持要让小利比把钱去送还给那位先生,小珊迪是怎么和小利比说的呢?请你用这样的形式写一写。

  5、因为这样,难怪“我”会做出这样的判断……

  出示句子:

  当我想到孩子那诚恳的面容,想到他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

  (1)自由读,说说感受。

  (2)指名朗读。

  (3)教师范读。

  (4)学生齐读。

  (5)出示句子:

  当我想到孩子那诚恳的面容,想到他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断定他不是那种                                  人。

  二、延伸表达,抒发情感。

  1、播放背景音乐,学生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教师引入:“小珊迪很穷,他很需要钱,这样的孩子可怜吗?(生答:可怜)但他不是那种见钱眼开、见利忘义、不守信用、惟利是图的人,这样的孩子可敬吗?(生答:可敬)我们会把他忘记吗?(生答:不会)不会,永远不会!那我们就给小珊迪画张像,把他留下来好吗?请你下先思考一下你想画小珊迪怎么样的神态或动作,说说理由,也可以想想你用什么颜色画这张画,说说理由,然后把你想画的内容和理由写在纸上。

  (1)、学生自由准备。

  (2)、交流反馈。

  三、拓展性作业 

  课文中1先令═12便士,先生给了小珊迪1先令,小珊迪只还了4便士,7便士丢了,那另外的1便士到哪儿去了?在小珊迪那儿吗,难道小珊迪会认为丢掉的7便士是先生的,而这1便士是他的?不在小珊迪那儿,可课文明明说只丢了7便士?小珊迪花掉了,还是课本错了?……请大家课后认真思考一下,试想一种可能,把它写下来。

《小珊迪》教学设计 篇3

  王崧舟  

  ------------------------------------------------------------

  一、启读,未成曲调先有情 

  1.教师用缓慢而低沉的语调讲述《三次逃票》的故事。

  同学们,老师怀着沉重的心情,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在德国,有一位中国留学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了。毕业以后,他去德国的大公司寻找工作。第一家公司拒绝了他,第二家公司拒绝了他,第三家公司还是拒绝了他。他一连找了20多家大公司,结果没有一家肯接收他。他想:凭自己的博士文凭和优异成绩,找一家公司应该没什么问题吧。但是,谁也没想到,他找的一家小公司还是拒绝了他。

  2.让学生猜想,为什么德国那么多家公司都会拒绝这位中国留学生(学生的猜想可能有:看不起中国人、专业不对口、留学生要价太高、公司已经人满为患、公司不景气等)。

  3.教师继续讲述《三次逃票》的故事。

  这位中国留学生愤怒了!他对那家小公司的老板说:“请您告诉我,你们为什么要拒绝我?”那位老板说:“对不起,先生。我们从网上找到了一份关于您的记录。记录显示,您在德国留学期间乘坐公共汽车,曾经逃过三次票。”中国留学生吃惊地说:“逃三次票算得了什么?难道我的博士文凭还抵不过三次逃票吗?”德国老板郑重地说:“是的!先生。我们知道您不缺文凭、不缺知识、不缺能力,但我们认为您缺了一样东西!正是您缺的这样东西,让我们德国人不敢聘用您。”

  4.让学生自由发言,听了这个真实的故事有些什么想法。

  二、通读,潜心会文动真情

  1.教师:同学们,我们这位中国留学生缺文凭吗?缺知识吗?缺能力吗?那他到底缺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小珊迪》这里去寻找答案。

  2.学生自由读全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读的时候注意自己的感觉和心情的变化。

  3.指名分段读课文。教师随机指导学生的朗读,特别注意下列语句的朗读指导:①他对我们说:“先生,请买盒火柴吧!”(a、请注意冷的感觉。b、体会一下,那么冷的天,小珊迪只穿了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脚又红又肿。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说话能这样轻松、这样有力吗?c、人在发抖,嘴唇在发抖,声音也在发抖。要读出这样的感觉。)

  ②“啊!请您现在就买吧!先生,我饿极了!”小男孩乞求说,“我可以给您去换零钱。”(a、请注意饿的感觉。b、饿了还有力气吗?饿了还会大声说吗?c、他是怎么说的?是乞求说。怎样的请求叫乞求?可怜地请求、恳切地请求、苦苦地请求、像要饭一样地请求,这才叫乞求。要把这样的感受读出来。)

  ③可怜的小珊迪躺在一张破床上,一看见我,就难过地说:“先生,我换好零钱往回跑的时候,被马车撞了。我的两条腿全断了,就要死的。小利比,我可怜的弟弟!我死了你怎么办呢?谁来照顾你呢?”(a、请注意这是一个断了两条腿、快要死了的人说的话。b、请注意这是一个临死前还担心着弟弟、挂念着弟弟的人说的话。)

  4.渲染氛围。

  教师:为了那一盒小小的火柴,为了那四个需要找还的便士,一个可怜的孩子死了!(全体女生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教师:为了那一盒小小的火柴,为了那四个需要找还的便士,一个可敬的孩子死了!(全体男生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教师:为了那一盒小小的火柴,为了那四个需要找还的便士,一个善良的、诚实的、守信的孩子死了!(全体学生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三、参读,一字一句总关情

  1.教师充满悲痛、充满崇敬、充满怀念地诉说:小珊迪死了。为了那一盒小小的火柴,为了那四个需要找还的便士,他死了!除了他的弟弟小利比,除了故事中那个买火柴的我,谁也不知道小珊迪死了,谁也不知道小珊迪是因为什么死的。但是,故事中的那个我,却被小珊迪的事迹深深地感动了。他永远忘不了小珊迪那诚恳的面容,永远忘不了小珊迪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永远忘不了小珊迪那双充满乞求、充满善良、充满感激的眼睛。他想为小珊迪画一张像。他想把小珊迪的这张像永远放在自己的办公桌前。天天看到他,天天想起他。他会画一张怎样的像呢?

  2.学生默读课文,然后完成课堂练笔一。

  请用课文中描写小珊迪外貌的词句,写一段关于小珊迪外貌的话。

  (小珊迪的外貌拟写如下:小珊迪穿着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虽然被冻得发青,但他的面容是那样的诚恳,他的神情是那样的使人信任,他的眼中充满了乞求、充满了善良、充满了感激。)

  3.当堂交流学生的小练笔,教师作随机点评。

  4.教师深情地诉说:看来,小珊迪的外貌已经深深地印入了我们每个同学的脑海。听着大家的发言,我们仿佛又一次看到了小珊迪那诚恳的面容,又一次看到了小珊迪那使人信任的神情。

  四、研读,设身处地悟深情

  1.教师充满深情又若有所思地诉说:为了找还那四个便士,找还那部分不该属于他自己的钱,小珊迪被马车轧断双腿、不幸死去了。我在心里默默地想,如果小珊迪不急着把四个便士还给人家,他就不会被马车撞倒,他就不会死去。我又想,小珊迪难道真的不需要那些钱吗?

  2.学生默读思考,画出有关语句仔细体会。

  3.组织全班交流。

  ①从“身上只穿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脚又红又肿”看出小珊迪非常需要钱。

  ②从“我可以一便士卖给你们两盒”看出小珊迪非常需要钱。

  ③从“为了使他不再纠缠,我打算买一盒”看出小珊迪非常需要钱。

  ④从“啊!请您现在就买吧!先生,我饿极了”看出小珊迪非常需要钱。

  ⑤从“我给了他一先令,他转身就跑了”看出小珊迪非常需要钱。

  ⑥从“他俩是孤儿,父母早就死了”看出小珊迪非常需要钱。

  ⑦从“可怜的小珊迪躺在一张破床上”看出小珊迪非常需要钱。

  ⑧从“我的两条腿全断了,就要死的”看出小珊迪非常需要钱。

  ⑨从“小利比,我可怜的弟弟!我死了你怎么办呢?谁来照顾你呢”看出小珊迪非常需要钱。

  4.教师动情地、肯定地诉说:是啊!正像大家刚才分析的一样,其实小珊迪非常需要钱。他需要钱去购买衣服御寒,需要钱去购买面包充饥,需要钱去医治自己的双退,需要钱去照顾自己的弟弟。他还需要钱去上学,需要钱去游玩,需要钱去过一种幸福的生活。他真的太需要钱了!这样一个需要钱的孩子,当他被马车撞断双腿,当他的帽子找不到了、火柴找不到了、有七个便士也找不到了的时候,他的心里会怎么想呢?

  学生完成课堂练笔二。

  一辆马车把小珊迪撞倒,从他身上轧了过去。他的帽子找不到了,火柴也丢了,有七个便士也不知哪儿去了。小珊迪心里想:

  (学生练笔拟写如下:1.糟了!便士!便士!那些便士哪儿去了?我拿什么钱去还那位先生呐?2.我的腿不能动了。我怎么办呐!那位先生还等着我回去还他四个便士呢。3.我的腿断了。我会死吗?我要是死了,那位先生的钱怎么办呢?我可怜的弟弟怎么办呢?4.先生,您一定等急了吧。我真想马上把钱还给你的,可我被马车撞了,我不是故意的。5.人穷志不能穷。我虽然被马车撞了,可能会死去。但那位先生的钱我一定要还给他,我不能让他瞧不起我们穷人的孩子。)

  5.组织全班交流,教师作随机点评。

  五、精读,含英咀华品至情

  1.教师充满敬意地诉说:多么善良的孩子!多么可敬的孩子!即便是在自己遭遇车祸、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下,他首先想到的是要尽快把钱还给人家、是自己弟弟今后的生活。难怪故事中这位买火柴的先生做出这样的判断。

  投影呈现:当我想到孩子那诚恳的面容,想到他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

  ①指名诵读此句。

  ②把“诚恳”的意思、“信任”的意思突出来,该怎么读?指名诵读。

  ③把“断定”的意思突出来,该怎么读?指名诵读。

  ④把“他”的意思突出来,该怎么读?指名诵读。

  ⑤把“不是那种人”的意思突出来,该怎么读?指名诵读。

  ⑥你想突出哪种意思,你就怎么读。全班齐读。

  2.教师设疑:他不是那种人!请问,他不是哪种人?

  投影呈现:当我想到孩子那诚恳的面容,想到他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断定他不是那种____________人。

  3.指名回答,指名上台板书答案。

  (预想的答案如下:坑蒙拐骗、人穷志短、惟利是图、见钱眼开、见利忘义、贪图钱财、不讲信用……)

  4.教师以一种坚定地、一气呵成的语气诉说:说得多好啊!他很穷,他非常需要钱。但他绝不是那种坑蒙拐骗的人!绝不是那种人穷志短的人!绝不是那种惟利是图的人!绝不是那种见钱眼开的人!绝不是那种见利忘义的人!绝不是那种贪图钱财的人!绝不是那种不讲信用的人!这样的孩子可爱吗?这样的孩子可敬吗?这样孩子我们会把他遗忘吗?不会!永远不会!(教师一边诉说,一边用粉笔在学生所写的答案上逐个打叉。)

  5.学生全体起立,怀着敬意再次动情地诵读此句。

  六、活读,妙笔且抒个中情

  1.教师:我们忘不了这位可爱又可敬的小珊迪,我们也忘不了那位可怜又可悲的中国留学生。同学们,听了小珊迪的故事,你一定有话想对那位中国留学生说,是吧?请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2.学生完成练笔三。

  请给那位中国留学生写几句话,说说你的感受和想法。

  叔叔,您好!

  (学生练笔预想如下:1.您不缺文凭,不缺知识,不缺能力,但您缺的是诚实,缺的是守信。2.您真应该好好地读读《小珊迪》的故事。您身上缺少的东西,恰恰是小珊迪身上拥有的东西。3.您在哪儿跌倒,就应该在哪儿站起来。您在诚信这里跌倒,希望您在诚信这里站起来。4.做人要有骨气,做中国人更要有骨气。您失去了在德国公司的机会,可惜!您更失去了一个中国人在德国的骨气,可悲!5.痛定思痛,望您学一学小珊迪诚实的品质、守信的道德,学一学小珊迪人穷志不穷的骨气和精神,做一个堂堂正正、光明磊落的中国人。)

  3.组织全班交流。

  4.结课:同学们,让我们像小珊迪一样,多一份诚实的面容,多一点守信的品质吧。老师相信,拥有诚信,我们的社会一定会更加美丽;拥有诚信,我们的人生一定会充满欢笑。

  ------------------------------------------------------------

  最新文章:  

  学好新课程理念 搞好新教学设计 

  《五彩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穿越昨日与明天的思考 

  《她是我的朋友》说课设计 

  献给老师的歌 

《小珊迪》教学设计 篇4

  王崧舟  

  ------------------------------------------------------------

  一、启读,未成曲调先有情 

  1.教师用缓慢而低沉的语调讲述《三次逃票》的故事。

  同学们,老师怀着沉重的心情,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在德国,有一位中国留学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了。毕业以后,他去德国的大公司寻找工作。第一家公司拒绝了他,第二家公司拒绝了他,第三家公司还是拒绝了他。他一连找了20多家大公司,结果没有一家肯接收他。他想:凭自己的博士文凭和优异成绩,找一家公司应该没什么问题吧。但是,谁也没想到,他找的一家小公司还是拒绝了他。

  2.让学生猜想,为什么德国那么多家公司都会拒绝这位中国留学生(学生的猜想可能有:看不起中国人、专业不对口、留学生要价太高、公司已经人满为患、公司不景气等)。

  3.教师继续讲述《三次逃票》的故事。

  这位中国留学生愤怒了!他对那家小公司的老板说:“请您告诉我,你们为什么要拒绝我?”那位老板说:“对不起,先生。我们从网上找到了一份关于您的记录。记录显示,您在德国留学期间乘坐公共汽车,曾经逃过三次票。”中国留学生吃惊地说:“逃三次票算得了什么?难道我的博士文凭还抵不过三次逃票吗?”德国老板郑重地说:“是的!先生。我们知道您不缺文凭、不缺知识、不缺能力,但我们认为您缺了一样东西!正是您缺的这样东西,让我们德国人不敢聘用您。”

  4.让学生自由发言,听了这个真实的故事有些什么想法。

  二、通读,潜心会文动真情

  1.教师:同学们,我们这位中国留学生缺文凭吗?缺知识吗?缺能力吗?那他到底缺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小珊迪》这里去寻找答案。

  2.学生自由读全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读的时候注意自己的感觉和心情的变化。

  3.指名分段读课文。教师随机指导学生的朗读,特别注意下列语句的朗读指导:①他对我们说:“先生,请买盒火柴吧!”(a、请注意冷的感觉。b、体会一下,那么冷的天,小珊迪只穿了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脚又红又肿。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说话能这样轻松、这样有力吗?c、人在发抖,嘴唇在发抖,声音也在发抖。要读出这样的感觉。)

  ②“啊!请您现在就买吧!先生,我饿极了!”小男孩乞求说,“我可以给您去换零钱。”(a、请注意饿的感觉。b、饿了还有力气吗?饿了还会大声说吗?c、他是怎么说的?是乞求说。怎样的请求叫乞求?可怜地请求、恳切地请求、苦苦地请求、像要饭一样地请求,这才叫乞求。要把这样的感受读出来。)

  ③可怜的小珊迪躺在一张破床上,一看见我,就难过地说:“先生,我换好零钱往回跑的时候,被马车撞了。我的两条腿全断了,就要死的。小利比,我可怜的弟弟!我死了你怎么办呢?谁来照顾你呢?”(a、请注意这是一个断了两条腿、快要死了的人说的话。b、请注意这是一个临死前还担心着弟弟、挂念着弟弟的人说的话。)

  4.渲染氛围。

  教师:为了那一盒小小的火柴,为了那四个需要找还的便士,一个可怜的孩子死了!(全体女生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教师:为了那一盒小小的火柴,为了那四个需要找还的便士,一个可敬的孩子死了!(全体男生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教师:为了那一盒小小的火柴,为了那四个需要找还的便士,一个善良的、诚实的、守信的孩子死了!(全体学生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三、参读,一字一句总关情

  1.教师充满悲痛、充满崇敬、充满怀念地诉说:小珊迪死了。为了那一盒小小的火柴,为了那四个需要找还的便士,他死了!除了他的弟弟小利比,除了故事中那个买火柴的我,谁也不知道小珊迪死了,谁也不知道小珊迪是因为什么死的。但是,故事中的那个我,却被小珊迪的事迹深深地感动了。他永远忘不了小珊迪那诚恳的面容,永远忘不了小珊迪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永远忘不了小珊迪那双充满乞求、充满善良、充满感激的眼睛。他想为小珊迪画一张像。他想把小珊迪的这张像永远放在自己的办公桌前。天天看到他,天天想起他。他会画一张怎样的像呢?

  2.学生默读课文,然后完成课堂练笔一。

  请用课文中描写小珊迪外貌的词句,写一段关于小珊迪外貌的话。

  (小珊迪的外貌拟写如下:小珊迪穿着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虽然被冻得发青,但他的面容是那样的诚恳,他的神情是那样的使人信任,他的眼中充满了乞求、充满了善良、充满了感激。)

  3.当堂交流学生的小练笔,教师作随机点评。

  4.教师深情地诉说:看来,小珊迪的外貌已经深深地印入了我们每个同学的脑海。听着大家的发言,我们仿佛又一次看到了小珊迪那诚恳的面容,又一次看到了小珊迪那使人信任的神情。

  四、研读,设身处地悟深情

  1.教师充满深情又若有所思地诉说:为了找还那四个便士,找还那部分不该属于他自己的钱,小珊迪被马车轧断双腿、不幸死去了。我在心里默默地想,如果小珊迪不急着把四个便士还给人家,他就不会被马车撞倒,他就不会死去。我又想,小珊迪难道真的不需要那些钱吗?

  2.学生默读思考,画出有关语句仔细体会。

  3.组织全班交流。

  ①从“身上只穿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脚又红又肿”看出小珊迪非常需要钱。

  ②从“我可以一便士卖给你们两盒”看出小珊迪非常需要钱。

  ③从“为了使他不再纠缠,我打算买一盒”看出小珊迪非常需要钱。

  ④从“啊!请您现在就买吧!先生,我饿极了”看出小珊迪非常需要钱。

  ⑤从“我给了他一先令,他转身就跑了”看出小珊迪非常需要钱。

  ⑥从“他俩是孤儿,父母早就死了”看出小珊迪非常需要钱。

  ⑦从“可怜的小珊迪躺在一张破床上”看出小珊迪非常需要钱。

  ⑧从“我的两条腿全断了,就要死的”看出小珊迪非常需要钱。

  ⑨从“小利比,我可怜的弟弟!我死了你怎么办呢?谁来照顾你呢”看出小珊迪非常需要钱。

  4.教师动情地、肯定地诉说:是啊!正像大家刚才分析的一样,其实小珊迪非常需要钱。他需要钱去购买衣服御寒,需要钱去购买面包充饥,需要钱去医治自己的双退,需要钱去照顾自己的弟弟。他还需要钱去上学,需要钱去游玩,需要钱去过一种幸福的生活。他真的太需要钱了!这样一个需要钱的孩子,当他被马车撞断双腿,当他的帽子找不到了、火柴找不到了、有七个便士也找不到了的时候,他的心里会怎么想呢?

  学生完成课堂练笔二。

  一辆马车把小珊迪撞倒,从他身上轧了过去。他的帽子找不到了,火柴也丢了,有七个便士也不知哪儿去了。小珊迪心里想:

  (学生练笔拟写如下:1.糟了!便士!便士!那些便士哪儿去了?我拿什么钱去还那位先生呐?2.我的腿不能动了。我怎么办呐!那位先生还等着我回去还他四个便士呢。3.我的腿断了。我会死吗?我要是死了,那位先生的钱怎么办呢?我可怜的弟弟怎么办呢?4.先生,您一定等急了吧。我真想马上把钱还给你的,可我被马车撞了,我不是故意的。5.人穷志不能穷。我虽然被马车撞了,可能会死去。但那位先生的钱我一定要还给他,我不能让他瞧不起我们穷人的孩子。)

  5.组织全班交流,教师作随机点评。

  五、精读,含英咀华品至情

  1.教师充满敬意地诉说:多么善良的孩子!多么可敬的孩子!即便是在自己遭遇车祸、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下,他首先想到的是要尽快把钱还给人家、是自己弟弟今后的生活。难怪故事中这位买火柴的先生做出这样的判断。

  投影呈现:当我想到孩子那诚恳的面容,想到他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

  ①指名诵读此句。

  ②把“诚恳”的意思、“信任”的意思突出来,该怎么读?指名诵读。

  ③把“断定”的意思突出来,该怎么读?指名诵读。

  ④把“他”的意思突出来,该怎么读?指名诵读。

  ⑤把“不是那种人”的意思突出来,该怎么读?指名诵读。

  ⑥你想突出哪种意思,你就怎么读。全班齐读。

  2.教师设疑:他不是那种人!请问,他不是哪种人?

  投影呈现:当我想到孩子那诚恳的面容,想到他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断定他不是那种____________人。

  3.指名回答,指名上台板书答案。

  (预想的答案如下:坑蒙拐骗、人穷志短、惟利是图、见钱眼开、见利忘义、贪图钱财、不讲信用……)

  4.教师以一种坚定地、一气呵成的语气诉说:说得多好啊!他很穷,他非常需要钱。但他绝不是那种坑蒙拐骗的人!绝不是那种人穷志短的人!绝不是那种惟利是图的人!绝不是那种见钱眼开的人!绝不是那种见利忘义的人!绝不是那种贪图钱财的人!绝不是那种不讲信用的人!这样的孩子可爱吗?这样的孩子可敬吗?这样孩子我们会把他遗忘吗?不会!永远不会!(教师一边诉说,一边用粉笔在学生所写的答案上逐个打叉。)

  5.学生全体起立,怀着敬意再次动情地诵读此句。

  六、活读,妙笔且抒个中情

  1.教师:我们忘不了这位可爱又可敬的小珊迪,我们也忘不了那位可怜又可悲的中国留学生。同学们,听了小珊迪的故事,你一定有话想对那位中国留学生说,是吧?请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2.学生完成练笔三。

  请给那位中国留学生写几句话,说说你的感受和想法。

  叔叔,您好!

  (学生练笔预想如下:1.您不缺文凭,不缺知识,不缺能力,但您缺的是诚实,缺的是守信。2.您真应该好好地读读《小珊迪》的故事。您身上缺少的东西,恰恰是小珊迪身上拥有的东西。3.您在哪儿跌倒,就应该在哪儿站起来。您在诚信这里跌倒,希望您在诚信这里站起来。4.做人要有骨气,做中国人更要有骨气。您失去了在德国公司的机会,可惜!您更失去了一个中国人在德国的骨气,可悲!5.痛定思痛,望您学一学小珊迪诚实的品质、守信的道德,学一学小珊迪人穷志不穷的骨气和精神,做一个堂堂正正、光明磊落的中国人。)

  3.组织全班交流。

  4.结课:同学们,让我们像小珊迪一样,多一份诚实的面容,多一点守信的品质吧。老师相信,拥有诚信,我们的社会一定会更加美丽;拥有诚信,我们的人生一定会充满欢笑。

《小珊迪》教学设计 篇5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我们每天穿着漂亮的衣服,坐在明亮的教室里,有着无比幸福的童年。然而,在一百年前,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的童年却是灰暗的。有的为别人擦皮鞋,有的给被人卖火柴,他们大部分都是孤儿,小珊迪就是其中一个。让我们一起走进小珊迪的童年,来了解他的故事,让我们一起叫叫他的名字吧!(板书课题:小珊迪)

  2.在他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二、初读课文,概括大意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梳理课文(抓关键词语)

  生说师板书关键词语:卖火柴、换零钱、轧断腿

  3.请学生对照关键词语说,说得即简略又清楚

  4.师:读了这篇课文,你们受感动吗?出示课文最后一段(引读这段话)

  师:读了这段话,你觉得为什么学这个会深受感动呢?引出:

  饱受饥寒

  美好品质

  三、精读课文,感受“饱受饥寒”

  1.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看看课文,饱受饥寒的小珊迪是怎么生活的,那些地方能突出“饱受饥寒”呢?你是怎么感觉到的。(找关键词)

  2.生答。出示“他身上只穿着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着的脚冻得通红。”

  师:这些关键词如果去掉会变成怎样呢?你们再读一读,对比一下有什么感觉?

  (更加形象、具体;更加突出小珊迪饥寒交迫)

  师:是呀,如果主要到这些关键词语,我们的阅读会更加深入。

  师:我们刚刚是从(外貌)上来体会小珊迪的饥寒交迫的,还可以从(语言)上体会到。

  3.用“   ”划出小珊迪语言的句子。

  4.出示小珊迪语言的四句话。自己读,关键词语能让我们体会到更多,你从哪些关键词中体会到一些什么呢?

  请——请求(追问)其中还有一个词语是近义词,你能找出来吗?

  “乞求”(板书“乞”,像乞丐一样请求)

  师:哪个语气更强烈?(乞求)

  师:你能读出这种越来越强烈的语气吗?

  (师生互读,师读请求,生读乞求)

  5.除了从外貌、语言上可以感觉到小珊迪的饥寒交迫,你还可以从哪些地方感受到?

  生回答。(动作上,“跑”)

  从这个“跑”中,我们感受到什么?

  跑出了他的饥饿

  跑出了他的寒冷

  师:是啊!我们现在可以的的确确感受到小珊迪饱受饥寒,可怜的小珊迪令我们深深同情,但他那美好的品质更令我们感动。(回到最后一段,出示。)

  四、精读课文,感受“美好品质”

  1.师:自己默读课文11——16段,其中哪一个画面最打动你,把他划出来。

  生找到小珊迪临死前说的那段话。课件出示:“我换好零钱往回跑,被马车撞倒了,轧断了两条腿。我就要死了。可怜的小利比。我的好弟弟!我死了你怎么办呢?谁来照顾你呢?”

  2.师:谁来当当这个小珊迪,来读读他说的话。(2人读)

  3.师:同学们,读着读着,你发现了吗?这段感人至深的话中就包含了小珊迪他的美好品质。

  生说  (善良、关心亲人、诚实守信)

  师:当时小珊迪他需要钱吗?那他为什么要急着跑回来?

  (更加突出他的诚实、守信)

  师:这里又出来一个跑,这一跑又跑出了什么?(诚实守信)

  师:同学们,你看,小珊迪临终前的这段话竟包含着这么多美好的品质,让我们一起配合音乐读一读。(播放音乐)读出虚弱、担心的语气(引导学生理解)

  五、情感升华

  1:师:同学们。这么一个感动的故事打动了你们,也打动了老师,更打动了文中的“我”,学生读14--16段

  2.返回到最后一段,饱受饥寒的小珊迪的美好品质,将永远打动我们的心。为了一盒小小的火柴,为了几个便士,这饥寒交迫的孩子死了;为了一盒小小的火柴,为了几个便士,这个拥有美好品质的孩子死了。

  3.总结

  直到今天,世界上的孩子们大都拥有了一个美好的童年,都拥有了快乐的生活。可是这个故事依然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少年儿童们,它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让我们对小珊迪说几句心里话吧?

  小练笔:

  小珊迪:                                                         。

  六、板书

  饱受饥寒

  卖火柴

  小珊迪                                                                         换零钱

  关心亲人             轧断腿

  美好品质

  诚实守信

《小珊迪》教学设计 篇6

  【设计意图】

  萨特曾说过这么一句话,“阅读就是自由的梦”。也许这句话太诗意,但可以肯定阅读是一种生命活动,是一种感悟,一种体验。同时,《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同时,学习需要有信心、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主要体现在:

  1 、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2 、及时、多层次、多角度地鼓励学生,树立学生的信心,激发学习兴趣。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请求”、“乞求”、“纠缠”)。

  2 、让学生主动参与、入情入境,在读演中体验、感悟小珊迪的诚实守信。

  二、教学过程 

  1 、做数学题,激趣。

  师:我们来做几道数学题, 1 元=( )角 1 角=( )分,这些都是人民币的单位。像英镑、先令、便士是英国钱币的单位, 1

  先令=( )便士。

  生: 1 先令等于 12 便士。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呀?

  生:书上说, 那位 先生给小珊迪 1 先令,买火柴需 1 便士+丢了 7 便士+归还的 4 便士,等于 12 便士。

  师:你真会读书,读得真仔细。请大家猜猜, 1 便士大概等于多少分?

  生: 10 分左右吧。

  师: 1 便士还比我们人民币 1 角少一点,大概只有七八分。现在,我们有些人对于 1

  角钱不屑一顾,如果地上有一角钱,也不去捡起它,认为太少了,没用。但小珊迪为了 1

  便士在寒冷的冬天里苦苦哀求,后来还被马车轧断了双腿。(板书:小珊迪)

  【意图】一堂语文课前做数学题,让学生有一种新鲜、奇怪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弄清了先令和便士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 、读演中感悟、体验小珊迪的品质。

  师:小珊迪是怎样苦苦哀求?请大家从 1 — 8 节中 找出有关句子,想尽办法读好它。

  (生读)

  师:谁来读读小珊迪第一次哀求。

  (生读)

  师: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因为他又冷又饿,希望能有一便士买吃的,很可怜。

  师:读得很好,特别是你那表情。

  (指名读、齐读)

  师:只哀求了一次吗?

  生:不是,老师,我来读第二次。(生读)

  师: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因为我看到提示语里的“可怜的请求”,既要读出可怜的语气,又要读出请求的语气。

  师:你真了不起,能抓住提示语来读懂课文。

  【意图】不同方式的及时鼓励学生,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自豪感,帮助树立信心。

  (指名读、齐读)

  生:老师,我来读第三次。(生读)我这样读是因为,当“我”不要火柴的时候,小珊迪心里很急,也越来越可怜。

  (指名读、齐读)

  师:“小男孩想了一会儿”,他会怎么想呢?

  生 1 :可能会想,他们不买我的火柴,大概是贵了吧?那就便宜些,赶快卖出去几盒,去买点东西吃。

  生 2 :天气这么冷,弟弟已经一天没吃饭了,如果不卖掉火柴给弟弟买吃的,他会饿死的。再便宜些,也许他会买的。

  师:你能联系上下文来说,真棒!(师竖起大拇指)

  【意图】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师:当“我”决定买一盒时,去发现没有零钱,于说……

  生:(读) “我明天再买吧……”

  师:读了这句话,有什么问题吗?

  生:这里的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

  师:问得好。我们先来读读小珊迪的第四次哀求。

  (结合课文插图理解“乞求”。生多读几次,读出更加急、可怜的语气)

  生:老师,我知道了,这里的省略号表示话没说完,被小珊迪打断了。)

  ( 出示四句话)

  师:读这四句话时,你发现有什么变化吗?

  生 1 :小珊迪一次比一次急。

  生 2 :小珊迪要求一次比一次低,一次比一次可怜。

  生 3 :小珊迪一次比一次诚恳,从“请求”和“乞求”可以看出来。

  师:你们体会得真好。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

  师:小珊迪一次又一次的哀求,请你找出课文中一个词去概括它。

  生:纠缠。

  师:对了,像小珊迪这样的要求我买火柴就是“纠缠”。

  【意图】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这个词语。

  师:可见,小珊迪是多么的 (可怜)

  【意图】紧紧抓住四次对话,运用各种朗读形式,把朗读推向高潮,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理解,读中悟情。

  师:课文第 1 自然段,哪些句子也可以看出他很可怜呢?请大家找出来读一读。

  生:读。(……瘦瘦的小脸,冻得发紫……)

  (齐读)

  师:如果小珊迪现在有 1 便士,他会去买什么?

  生 1 :他会买一个面包。

  生 2 :他会一个盐菜饼。

  ……

  【意图】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小珊迪的可怜。

  师:小珊迪为了得到 1 便士苦苦哀求,而面对 4 个便士却要弟弟小利比送还给 那位 先生,这是为什么呢?

  (生自由读 9 — 11 节)

  师:课文中有写小珊迪叫弟弟小利比还钱的内容吗?

  生:没有。

  师:现在就请大家自己找伙伴,帮助作者补出他们之间的对话?

  【意图】利用课文的空白补充对话,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而且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人物品质的感受。

  (配乐,出示:小珊迪被马车撞倒,轧断了两条腿,被人抬回了家,躺在床上痛苦的呻吟着,小利比看到了……)

  (师巡视,指导,参与学生的交流中去)

  【意图】情由境出,让学生快速进入情境,为下面的表演作好铺垫。

  师:刚才大家演得很投入,请同学来表演表演,一定要把握好机会哟。

  (生演, 2 组)

  师:刚才这 2 组同学演得很不错,老师心里也痒痒的,也想演演,请大家选出一位同学演小珊迪,老师演小利比,好吗?

  生:好。(情绪高涨)

  师(小利比):哥哥,你的腿怎么了?

  生(小珊迪):弟弟呀,我刚才替买火柴的先生换零钱往回跑时,不小心被马车轧断了腿。

  师:那怎么办呢?怎么办呢?哥哥,我们一起去医院看看吧。

  生:利比,哥哥快不行了,又没钱,怎么看呢?

  师:哥哥,那我能为你做点什么?

  生:利比,请把这四个便士送还给那位先生吧。

  师:你的腿不正需要钱吗?不用还了,那位先生不会计较的。

  生:不行!这是人家的,我们不能要,一定要还给他。

  师:哥哥,我知道了,我这就去。

  可见,小珊迪多么的 (诚实、守信)

  【意图】表演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更好地体会人物情感。这里,又进行师生表演,既拉进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成为学习的合作者,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总结:小珊迪这种精神多么的难得呀!我们作为一个小学,应该要像小珊迪那样,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好孩子。

  板书设计 :

  小珊迪

  1 便士 请求 乞求 纠缠

  诚实、守信

  4 便士 送还

《小珊迪》教学设计 篇7

  《小珊迪》教学设计 (第二教时)

  海宁市紫微小学 许晗峰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智慧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语文教学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也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灵活运用多种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教学目标 】

  一、基础性目标:

  感悟小珊迪诚实守信的美好人品。通过小组合作,凭借情境解决,使每位学生能入情入境,主动参与,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

  二、发展性目标: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交往的能力以及自主阅读、探究阅读、批判阅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

  感受小珊迪的诚实守信的美好人品,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难点 】

  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学习、感悟的情境。

  【教学过程 】

  一、潜心会读,领悟情感。

  1、研读课文,感受小珊迪很需要钱。

  (1)教师深情引入,在第一课时,我们一起感受小珊迪的可怜,也知道了他为了找还那几个便士,找还那部分不属于他自己的钱,小珊迪被马车撞了,轧断了双腿,不幸死去。当你读到这里,你的心情是怎样的?老师心里想,如果小珊迪不急着把这几个便士还给那位先生,也许就不会被马车撞着,他也就不会死去,我又想小珊迪难道不需要这几个便士吗?

  (2)学生自学课文。要求:找找句子,读读,想想。

  (3)小组交流,合作学习。  

  (4)集体交流。

  2、小珊迪是那么地需要钱,假如他现在有钱的话,你想他会买什么?

  3、珊迪这1便士可真干不成什么事情,如果把先生的11便士加在一起,或许还能办成其中的一件事情,可小珊迪却要将这几便士急急地送还,怕先生久等了,可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小珊迪被马车撞了,轧断了双腿。

  出示句子:

  一辆马车把他撞倒,从他身上轧了过去。他的帽子找不到了,火柴也丢了,有七个便士也不知哪儿去了。说不定他会死的……

  (1)想想即将失去唯一的亲人的小利比说这句话的时候的心情是怎样的?

  (2)有感情地朗读,说说自己的感受。

  4、小珊迪被抬回了家,尽管他们很需要钱,但是小珊迪还是坚持要让小利比把钱去送还给那位先生,小珊迪是怎么和小利比说的呢?请你用这样的形式写一写。

  5、因为这样,难怪“我”会做出这样的判断……

  出示句子:

  当我想到孩子那诚恳的面容,想到他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

  (1)自由读,说说感受。

  (2)指名朗读。

  (3)教师范读。

  (4)学生齐读。

  (5)出示句子:

  当我想到孩子那诚恳的面容,想到他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断定他不是那种                                  人。

  二、延伸表达,抒发情感。

  1、播放背景音乐,学生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教师引入:“小珊迪很穷,他很需要钱,这样的孩子可怜吗?(生答:可怜)但他不是那种见钱眼开、见利忘义、不守信用、惟利是图的人,这样的孩子可敬吗?(生答:可敬)我们会把他忘记吗?(生答:不会)不会,永远不会!那我们就给小珊迪画张像,把他留下来好吗?请你下先思考一下你想画小珊迪怎么样的神态或动作,说说理由,也可以想想你用什么颜色画这张画,说说理由,然后把你想画的内容和理由写在纸上。

  (1)、学生自由准备。

  (2)、交流反馈。

  三、拓展性作业 

  课文中1先令═12便士,先生给了小珊迪1先令,小珊迪只还了4便士,7便士丢了,那另外的1便士到哪儿去了?在小珊迪那儿吗,难道小珊迪会认为丢掉的7便士是先生的,而这1便士是他的?不在小珊迪那儿,可课文明明说只丢了7便士?小珊迪花掉了,还是课本错了?……请大家课后认真思考一下,试想一种可能,把它写下来。

《小珊迪》教学设计 篇8

  王崧舟  

  ------------------------------------------------------------

  一、启读,未成曲调先有情 

  1.教师用缓慢而低沉的语调讲述《三次逃票》的故事。

  同学们,老师怀着沉重的心情,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在德国,有一位中国留学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了。毕业以后,他去德国的大公司寻找工作。第一家公司拒绝了他,第二家公司拒绝了他,第三家公司还是拒绝了他。他一连找了20多家大公司,结果没有一家肯接收他。他想:凭自己的博士文凭和优异成绩,找一家公司应该没什么问题吧。但是,谁也没想到,他找的一家小公司还是拒绝了他。

  2.让学生猜想,为什么德国那么多家公司都会拒绝这位中国留学生(学生的猜想可能有:看不起中国人、专业不对口、留学生要价太高、公司已经人满为患、公司不景气等)。

  3.教师继续讲述《三次逃票》的故事。

  这位中国留学生愤怒了!他对那家小公司的老板说:“请您告诉我,你们为什么要拒绝我?”那位老板说:“对不起,先生。我们从网上找到了一份关于您的记录。记录显示,您在德国留学期间乘坐公共汽车,曾经逃过三次票。”中国留学生吃惊地说:“逃三次票算得了什么?难道我的博士文凭还抵不过三次逃票吗?”德国老板郑重地说:“是的!先生。我们知道您不缺文凭、不缺知识、不缺能力,但我们认为您缺了一样东西!正是您缺的这样东西,让我们德国人不敢聘用您。”

  4.让学生自由发言,听了这个真实的故事有些什么想法。

  二、通读,潜心会文动真情

  1.教师:同学们,我们这位中国留学生缺文凭吗?缺知识吗?缺能力吗?那他到底缺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小珊迪》这里去寻找答案。

  2.学生自由读全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读的时候注意自己的感觉和心情的变化。

  3.指名分段读课文。教师随机指导学生的朗读,特别注意下列语句的朗读指导:①他对我们说:“先生,请买盒火柴吧!”(a、请注意冷的感觉。b、体会一下,那么冷的天,小珊迪只穿了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脚又红又肿。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说话能这样轻松、这样有力吗?c、人在发抖,嘴唇在发抖,声音也在发抖。要读出这样的感觉。)

  ②“啊!请您现在就买吧!先生,我饿极了!”小男孩乞求说,“我可以给您去换零钱。”(a、请注意饿的感觉。b、饿了还有力气吗?饿了还会大声说吗?c、他是怎么说的?是乞求说。怎样的请求叫乞求?可怜地请求、恳切地请求、苦苦地请求、像要饭一样地请求,这才叫乞求。要把这样的感受读出来。)

  ③可怜的小珊迪躺在一张破床上,一看见我,就难过地说:“先生,我换好零钱往回跑的时候,被马车撞了。我的两条腿全断了,就要死的。小利比,我可怜的弟弟!我死了你怎么办呢?谁来照顾你呢?”(a、请注意这是一个断了两条腿、快要死了的人说的话。b、请注意这是一个临死前还担心着弟弟、挂念着弟弟的人说的话。)

  4.渲染氛围。

  教师:为了那一盒小小的火柴,为了那四个需要找还的便士,一个可怜的孩子死了!(全体女生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教师:为了那一盒小小的火柴,为了那四个需要找还的便士,一个可敬的孩子死了!(全体男生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教师:为了那一盒小小的火柴,为了那四个需要找还的便士,一个善良的、诚实的、守信的孩子死了!(全体学生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三、参读,一字一句总关情

  1.教师充满悲痛、充满崇敬、充满怀念地诉说:小珊迪死了。为了那一盒小小的火柴,为了那四个需要找还的便士,他死了!除了他的弟弟小利比,除了故事中那个买火柴的我,谁也不知道小珊迪死了,谁也不知道小珊迪是因为什么死的。但是,故事中的那个我,却被小珊迪的事迹深深地感动了。他永远忘不了小珊迪那诚恳的面容,永远忘不了小珊迪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永远忘不了小珊迪那双充满乞求、充满善良、充满感激的眼睛。他想为小珊迪画一张像。他想把小珊迪的这张像永远放在自己的办公桌前。天天看到他,天天想起他。他会画一张怎样的像呢?

  2.学生默读课文,然后完成课堂练笔一。

  请用课文中描写小珊迪外貌的词句,写一段关于小珊迪外貌的话。

  (小珊迪的外貌拟写如下:小珊迪穿着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虽然被冻得发青,但他的面容是那样的诚恳,他的神情是那样的使人信任,他的眼中充满了乞求、充满了善良、充满了感激。)

  3.当堂交流学生的小练笔,教师作随机点评。

  4.教师深情地诉说:看来,小珊迪的外貌已经深深地印入了我们每个同学的脑海。听着大家的发言,我们仿佛又一次看到了小珊迪那诚恳的面容,又一次看到了小珊迪那使人信任的神情。

  四、研读,设身处地悟深情

  1.教师充满深情又若有所思地诉说:为了找还那四个便士,找还那部分不该属于他自己的钱,小珊迪被马车轧断双腿、不幸死去了。我在心里默默地想,如果小珊迪不急着把四个便士还给人家,他就不会被马车撞倒,他就不会死去。我又想,小珊迪难道真的不需要那些钱吗?

  2.学生默读思考,画出有关语句仔细体会。

  3.组织全班交流。

  ①从“身上只穿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脚又红又肿”看出小珊迪非常需要钱。

  ②从“我可以一便士卖给你们两盒”看出小珊迪非常需要钱。

  ③从“为了使他不再纠缠,我打算买一盒”看出小珊迪非常需要钱。

  ④从“啊!请您现在就买吧!先生,我饿极了”看出小珊迪非常需要钱。

  ⑤从“我给了他一先令,他转身就跑了”看出小珊迪非常需要钱。

  ⑥从“他俩是孤儿,父母早就死了”看出小珊迪非常需要钱。

  ⑦从“可怜的小珊迪躺在一张破床上”看出小珊迪非常需要钱。

  ⑧从“我的两条腿全断了,就要死的”看出小珊迪非常需要钱。

  ⑨从“小利比,我可怜的弟弟!我死了你怎么办呢?谁来照顾你呢”看出小珊迪非常需要钱。

  4.教师动情地、肯定地诉说:是啊!正像大家刚才分析的一样,其实小珊迪非常需要钱。他需要钱去购买衣服御寒,需要钱去购买面包充饥,需要钱去医治自己的双退,需要钱去照顾自己的弟弟。他还需要钱去上学,需要钱去游玩,需要钱去过一种幸福的生活。他真的太需要钱了!这样一个需要钱的孩子,当他被马车撞断双腿,当他的帽子找不到了、火柴找不到了、有七个便士也找不到了的时候,他的心里会怎么想呢?

  学生完成课堂练笔二。

  一辆马车把小珊迪撞倒,从他身上轧了过去。他的帽子找不到了,火柴也丢了,有七个便士也不知哪儿去了。小珊迪心里想:

  (学生练笔拟写如下:1.糟了!便士!便士!那些便士哪儿去了?我拿什么钱去还那位先生呐?2.我的腿不能动了。我怎么办呐!那位先生还等着我回去还他四个便士呢。3.我的腿断了。我会死吗?我要是死了,那位先生的钱怎么办呢?我可怜的弟弟怎么办呢?4.先生,您一定等急了吧。我真想马上把钱还给你的,可我被马车撞了,我不是故意的。5.人穷志不能穷。我虽然被马车撞了,可能会死去。但那位先生的钱我一定要还给他,我不能让他瞧不起我们穷人的孩子。)

  5.组织全班交流,教师作随机点评。

  五、精读,含英咀华品至情

  1.教师充满敬意地诉说:多么善良的孩子!多么可敬的孩子!即便是在自己遭遇车祸、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下,他首先想到的是要尽快把钱还给人家、是自己弟弟今后的生活。难怪故事中这位买火柴的先生做出这样的判断。

  投影呈现:当我想到孩子那诚恳的面容,想到他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

  ①指名诵读此句。

  ②把“诚恳”的意思、“信任”的意思突出来,该怎么读?指名诵读。

  ③把“断定”的意思突出来,该怎么读?指名诵读。

  ④把“他”的意思突出来,该怎么读?指名诵读。

  ⑤把“不是那种人”的意思突出来,该怎么读?指名诵读。

  ⑥你想突出哪种意思,你就怎么读。全班齐读。

  2.教师设疑:他不是那种人!请问,他不是哪种人?

  投影呈现:当我想到孩子那诚恳的面容,想到他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断定他不是那种____________人。

  3.指名回答,指名上台板书答案。

  (预想的答案如下:坑蒙拐骗、人穷志短、惟利是图、见钱眼开、见利忘义、贪图钱财、不讲信用……)

  4.教师以一种坚定地、一气呵成的语气诉说:说得多好啊!他很穷,他非常需要钱。但他绝不是那种坑蒙拐骗的人!绝不是那种人穷志短的人!绝不是那种惟利是图的人!绝不是那种见钱眼开的人!绝不是那种见利忘义的人!绝不是那种贪图钱财的人!绝不是那种不讲信用的人!这样的孩子可爱吗?这样的孩子可敬吗?这样孩子我们会把他遗忘吗?不会!永远不会!(教师一边诉说,一边用粉笔在学生所写的答案上逐个打叉。)

  5.学生全体起立,怀着敬意再次动情地诵读此句。

  六、活读,妙笔且抒个中情

  1.教师:我们忘不了这位可爱又可敬的小珊迪,我们也忘不了那位可怜又可悲的中国留学生。同学们,听了小珊迪的故事,你一定有话想对那位中国留学生说,是吧?请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2.学生完成练笔三。

  请给那位中国留学生写几句话,说说你的感受和想法。

  叔叔,您好!

  (学生练笔预想如下:1.您不缺文凭,不缺知识,不缺能力,但您缺的是诚实,缺的是守信。2.您真应该好好地读读《小珊迪》的故事。您身上缺少的东西,恰恰是小珊迪身上拥有的东西。3.您在哪儿跌倒,就应该在哪儿站起来。您在诚信这里跌倒,希望您在诚信这里站起来。4.做人要有骨气,做中国人更要有骨气。您失去了在德国公司的机会,可惜!您更失去了一个中国人在德国的骨气,可悲!5.痛定思痛,望您学一学小珊迪诚实的品质、守信的道德,学一学小珊迪人穷志不穷的骨气和精神,做一个堂堂正正、光明磊落的中国人。)

  3.组织全班交流。

  4.结课:同学们,让我们像小珊迪一样,多一份诚实的面容,多一点守信的品质吧。老师相信,拥有诚信,我们的社会一定会更加美丽;拥有诚信,我们的人生一定会充满欢笑。

《小珊迪》教学设计 篇9

  非常有幸参加了“小学语文体验式朗读”课例研究的听课和讨论的整个过程。不仅听了本校教师精心准备的课,还一同听取了各位嘉兴和上海专家的非常精彩点评和分析。作为听课的教师来说也是受益非浅。

  一、作为教师,一定要不断地学习来充实自己,特别是青年教师,更应如此。

  看到上海的专家在点评时,拿出了厚厚的一叠资料,从新课标对“体验”一词的理解到《小珊迪》一课他人的精彩设计,都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可见,在研究这一课时,周主任参考了多少的资料,研读了多少的书籍,为之后的精彩点评打下了结实的基础。这一点,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我们在上一篇新的课文时,应不仅只局限在对参考书的仔细阅读上,更应该把眼光放得更宽一些,充分利用现在先进的资源,通过网络研究对这一课的各种设计,再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及所具有的教学资源,融合自己的思考,设计出更适合学生的优秀的教案。但在研究时也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切不能照班照用,那永远都只是别人的设计,对自身的提高起不到任何的作用。

  二、教师应该先感动自己。

  在讨论的过程中,有一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那就是:教师要让学生感动,那就得先感动自己。是啊,像《小珊迪》这样情感性较强的课文来说,教师首先应该反复地研读文本,只有感动了自己,才能带着这样的情感来引领学生学习这篇课文,并也被感动。这一点,我觉得张老师已经做得很不错了。通过有感情的叙述、生动的图片、悲伤的音乐把当时主人公所处的生活现状表达得淋漓尽致。使学生都融入到了这样的情境中去,对课文的学习,对主人公悲惨命运的体会,对本课的主题都有了很深刻的理解。但如何把这样的情感运用技巧,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也成了本次讨论的一个重点。其实,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也是一样,我们会碰到各种类型的课文,如何正确地引领学生去学习各种课文?我想首要的一点,就是教师必须对每一篇课文,通过仔细的研读,有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才能通过各种方式和方法引导学生去探究、去学习,最后做到真正的理解。

  三、体验与朗读,哪个更重要?

  在讨论的过程中,有专家提出“体验”与“朗读”哪个更重要?还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其他的专家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总的来说,朗读应该使学生有感而发并非无病呻吟。听了专家的独到见解,我有很大的收获。在我们平时的朗读教学中,不能一味地让学生去读,或者告诉他这里应该轻一点,那里应该重一点。也许这样是能达到一定的效果,但为什么这样读?学生却答不上来,只是“无病呻吟”罢了!这样,不仅使学生没有真正理解课文的含义,也会使他们越来越不喜欢朗读,体会不到朗读真正的魅力。所以,在我们的朗读中可以运用多种的技巧。比如:默读、小声读、反复读、理解关键词读、读与理解结合、师生合作读、表演对话等等。但每一种朗读都应放在恰当的教学环节上,这样才能达到其效果,使学生真正地有感而发。

  短短的一下午,收获颇多。对于每一位老师来说都是一次难得的学习过程。有了专家的引领和指导,我们会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少走许多的弯路,更快地成长,正确地运用“体验式朗读”,同时也相信,在今后不断探究过程中,我们也会做得更好。

《小珊迪》教学设计 篇10

  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下面是小学语文课文《小珊迪》教学反思,欢迎大家阅读!

  《小珊迪》教学反思

  21世纪的教育是关爱学生生命的发展、弘扬学生灵性的教育。课堂教学理当为学生创造放飞灵性双翼的机会。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引导学生做到:“对课文的内容熟悉和表达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下面这一教学片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种思想。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七册第31课《小珊迪》,在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后,布置了学习任务:尝试运用“发现法”学习课文。仔细读课文,想想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哪个地方最让你感动?在四人小组里讨论交流,并强调学生能感悟多少就说多少,发现什么就交流什么,看谁发现得多,看谁的思维最敏捷。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教室里呈现出书声琅琅、圈圈画画、主动思考、热烈交流的景象。教学片断一: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最让我感动的是这几句话:

  这时我才知道,他们两都是孤儿,父母早死了。可怜的珊迪躺在一张破床上,一看见我就难过地对我说:“我换好零钱往回跑,被马车撞倒了,轧断了两条腿。我就要死了。可怜的小利比,我的好弟弟!我死了你怎么办呢?谁来照顾你呢?”

  师:你能说说你为什么感动了?生:因为可怜的他都快死了,还能记着小弟弟。师:我们大家一起读这几句话,共同感受一下可怜的小珊迪所处的处境。这时我才知道,他们俩都是孤儿,父母早死了。可怜的珊迪躺在一张破床上,一看见我就难过地对我说:“我换好零钱往回跑,被马车撞倒了,轧断了两条腿。我就要死了。可怜的小利比,我的好弟弟!我死了你怎么办呢?谁来照顾你呢?”

  读到这儿时,老师声音变了,由于小珊迪的善良使我禁不住的泪水夺眶而出;在坐的学生抬起头,有不少已泪流满面,泣不成声,尤其是单亲、父母离异的孩子更是这样。

  学片断二,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小珊迪的腿被轧断了应该住在医院,怎么躺在一张破床上?”我一听,愣了一下,没想到学生敢向教材挑战,提出这样的问题。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同学们的目光都投向了提问题的同学,像在问:怎么会提这样的问题呢?我做了临场应变,马上用一种期待的目光注视着这位学生说:“你真勇敢,能谈谈你的看法吗?”这名学生听到老师这样说,马上自信地说:“腿被马车轧断了,没钱看病,司机跑了,就躺在自己家的一张破床上;也有可能自己就没家--连一张破床也没有,是一位陌生人给他一张破床……”多好的想法啊,请同学们在小组里再读一读、议一议,希望同学们都能像这位同学一样,勇敢地说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同学们的表现欲望被激活了,读书声、议论声充满整个课堂,学生们发言积极踊跃, “可能是小珊迪乞讨的积攒下来的钱买了一张破床;也许是小珊迪和他的弟弟亲自做的破床;也许是他爸爸临死时留下的破床;也许是他俩流浪在街头,遇到一家已经没人住的破房子里有张破床……”“小珊迪死了,他的亲人呢?他的父母是怎么死的?小珊迪为什么难过地说?他的父母是什么时候死的……”有提问,有发言,有补充,有辩论。一个“感受”问题的提出,激活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课堂上呈现出合作、探讨的气氛。这无疑是真正的读书,读书而又不盲从于书,敢于向教材挑战,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索精神。当然,学生的质疑,不一定都正确,更不可能很完善,但这并不重要,只要没有大错,就应当尊重学生的认识。保护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充分展示每个个体生命的风采,课堂上才能形成合作、探究的气氛。

  此片断中,问题让学生提,疑难让学生议,见解让学生讲,使学生在争辩中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唤醒了个体创造的潜意识。如果能持之以恒,必然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萌生,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教后反思:

  这堂课给了我今后如何进行语文课堂教学一个启示,即要针对情感变化发展灵活组织教学。马卡连柯说过:“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这一片断的教学,我认为主要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关注了学生的内心独特感受和情感体验。

  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体验使学生得到发展,使语言更具人性美,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要求,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要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如果教师只是在课堂上展示编制得十分细致的教案,把课堂教学理解为演示教案的过程,就难以上出鲜活的好课,就不能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在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和感受时,要能根据学情的变化灵活组织教学,通过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通过对小珊迪弟兄生活的深切感悟,激发起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激发起他们培养诚实、善良品质的自觉性。

  2.注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只有学会学习,才能应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进而构建新的知识。在这一教例中,我让学生用自学讨论法去读书、思考、讨论,解决问题,并注意保护学生的发现,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总之, 尊重学习体验,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通过激发兴趣,诱发体验;师生互动,感悟体验;多元评价,升华体验。增进生存体验,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只有让学生走向社会,深入生活,围绕这一主题参观、考察周边的生活环境,真切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沉重的话题,才能使语文教学中人文内涵具有教育意义和发展人的价值,成为时代的需要,才能使语言表达富有真情实感。

《小珊迪》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体会小珊迪的不幸遭遇,感受他诚实、守信、善良的好品质。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体会人物的品质。

  3.进行个性化阅读,培养阅读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人物的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在品质。

  难点:通过个性化的阅读,培养阅读想象能力。

  教学流程:

  引言:同学们,我们都有一个幸福美好的童年,可是你们知道吗?一百多年前的英国,有许许多多和我们一样大的穷苦孩子,他们的童年是在饥饿和寒冷中度过的。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小珊迪》反映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故事。(板书:小珊迪。)

  一、初读,整体感知

  1.看课题提出问题并读文,解决生字。

  看到课题后,你最想知道的问题是什么呢?在心里默默地说,然后带着我们最想知道的问题自由地读文,要求:(1)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用笔标注上,自己查字典解决,问问老师或同学都可。(2)多读几遍带有这些字的句子、词语,一定要读通读顺。(3)尽量多读几遍课文。

  2.指名读文,关注学生。

  教师调查读一遍以上的同学,读到一遍的同学,没有读完一遍的同学。对读到一遍或一遍以上的同学给予鼓励,对读一遍的同学因为诚实表示喜欢,并指名再给他们一次读文的机会。

  3.回答自己的疑问,并帮助老师解决问题,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通过这件事写出小珊迪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可怜、贫穷 ,诚实、守信、善良。

  二、活读,设身领悟

  (一)1.快速浏览课文,看课文从哪个自然段到哪个自然段主要写小珊迪贫穷得叫人可怜?用双数线作标记。

  2.这一部分从哪体现他贫穷得可怜?(从外貌和语言都可以体现。)画出小珊迪的外貌和卖火柴时说的话,读一读。

  大屏幕出示小珊迪说的几句话:

  ⑴先生,请买盒火柴吧!

  ⑵买一盒火柴只要一便士呀!我可以一便士卖给你们两盒。

  ⑶请您现在就买吧!先生,我饿极了!我可以给您换零钱。

  小组讨论卖火柴时小珊迪说的话,联系上下文看看该怎么读合适?

  3.带着冷、饿、抖的感觉,用请求、恳求、乞求的语气读卖火柴时小珊迪说的话。(板书:卖火柴。)让学生感悟到在小珊迪卖火柴的这部分中主要写他贫穷,贫穷得可怜。

  (二)找到弟弟还钱的部分,用双数线作好标记。

  指名读弟弟的话,体会小珊迪的处境和品质。感受到小珊迪在生命垂危的情况下,依然没有忘记还钱,并派年幼的弟弟还钱,这是多么的可贵的品质,多么高尚的人格呀!(板书:还钱。)

  (三)找到作者看望小珊迪的部分,用双数线作标记。

  自由读小珊迪的话,看读懂了什么?学生自由回报读懂的内容,(板书:挂念弟弟)重点汇报出小珊迪在生命垂危的情况下,依然没有忘记还钱,依然还惦念着小弟弟,他多么诚实和善良,这是多么可贵的品质,多么高尚的人格呀!

  (四)小结,升华情感。

  文中通过写卖火柴、还钱、临死前挂念弟弟三部分看出小珊迪可怜、诚实、善良的好品质。我们和作者此时都为他凄惨的处境同情,为他人格的尊贵而感到心灵在震撼,为了那少少的一便士,为了还对他来说很多的四便士,一个可怜、诚实、善良的孩子死去了,他那么地需要钱,可他临死前不忘记还钱,惦念着弟弟没人照顾。他不是那种人穷志短、坑蒙拐骗、唯利是图、见钱眼开、见利忘义、贪图钱财、不讲信用的人,这样的孩子可爱吗?可敬吗?能忘记吗?

  三、想象,妙笔抒情

  1.让我们闭上眼睛,根据文中的描绘和你的理解,想象小珊迪的形象。我们仿佛看到他的个头、脸型、服饰、脚上,眼睛里还流露着异样的神情,写下来或画出来。

  2.读小练笔或在大屏幕上出示画像。

  3.强化写作特点。同学们抓住了小珊迪的神态、外貌特征来写或画,很好。本文就是用这样的方法突出小珊迪的特点的,同时也重点抓住了小珊迪的语言特点,今后我们再写人物的文章时,也要学会这种写作方法。

  同学们,小珊迪的形象已经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中,我们与他相比幸福快乐,愿我们以后在幸福的生活中,更应该有一份诚实的面容,有一个守信的品质,有一善良的心灵。老师相信,拥有诚信,社会才会更加美好,拥有善良,我们的人生才能充满欢笑。

  四、精思,汇报收获

  今天,同学们 和老师共同学习《小珊迪》这一课,老师有很多收获,相信你们也收获颇丰,能说说吗?学生谈收获。老师适时给予鼓励。

《小珊迪》教学设计 篇12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 正确读写“纠缠、乞求、饱受饥寒、品质”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的特点,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一百多年以前的英国,当时贫富悬殊,许多人缺衣少食,那些失去父母的孩子不得不以乞讨和做小买卖、擦皮鞋为生。小珊迪就是这样一个孩子。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

  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多音字:

  薄(薄本)(薄雾)

  轧(轧死)(轧钢)

  2、易错字:缠。

  形近字:气、乞

  3、查字典:

  纠缠,乞求、饱受饥寒、品质。

  四、指导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思考: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叙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课文那些地方使你特别感动?

  2、学生默读课文,并画出答案。

  3、分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答案。

  4、集体讨论。

  (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的,主要内容是记叙一个卖火柴的小男孩——小珊迪,在给“我”找零钱时被马车撞伤,临死前还派弟弟给“我”送零钱,同时还惦记着弟弟没人照顾。)

  五、教师总结学生讨论结果。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分角色朗读课文,进一步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学习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小珊迪的故事我们读后深受感动,一个善良诚实的孩子就这样死去了。真让人难过,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一课。

  二、学生默读,并思考

  这篇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全班讨论发言。

  板书:

  爱丁堡: 早上:请求 纠缠

  晚上:撞到 受伤 目不转睛 感激

  四、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同学评价朗读情况。

  五、教师总结过渡:

  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很动人,哪一点使你特别感动呢?

  六、学生默读课文回答以上问题。

  分小组合作。

  七、全班讨论。边朗读边感悟,谈出特别感人的地方。

  八、提问:

  通过这个故事你觉得我们应该向小珊迪学习什么?(板书:诚实善良)

  九、出示幻灯片(课后思考练习3),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句子中带点词语,删去或保留你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十、作业:展开合理想象,把小珊迪去换零钱到惨死的这部分内容用自己的话讲给别人听。

《小珊迪》教学设计 篇13

  浙江省海宁市紫微小学  许晗峰

  【教材分析】

  《小珊迪》是浙教版第九册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课文主要讲了英国一个卖火柴的男孩为了一便士卖掉一盒火柴而苦苦哀求,又为了急着送还先生的零钱而被马车撞了,悲惨死去的故事。故事生动感人,以第一人称叙述,运用对话展开故事情节,适于朗读训练。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智慧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语文教学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也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灵活运用多种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设计特色】

  自主阅读,读中感悟。

  【教学目标 】

  一、基础目标:

  感悟小珊迪的可怜和纯洁善良、诚实守信的美好人品。通过小组合作,凭借情境解决,使每位学生能入情入境,主动参与,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

  二、发展性目标: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交往的能力以及自主阅读、探究阅读、批判阅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

  感受小珊迪的可怜,感悟小珊迪的纯洁善良、诚实守信的美好人品,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难点 】

  创设一个利于学生学习、感悟的情境。

  【教学过程 及设计意图】

  一、 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在导入  课文时,教师出示了“美丽、金钱、机智、诚信、荣誉、健康”等词语,说:“这些都是我们人生的朋友,如果现在只允许你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朋友伴随你的一生,你喜欢那一位?”学生情绪很高涨,说了各种各样的答案和理由,教师并没有肯定或否定学生的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说:“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见一个外国的小朋友,他叫小珊迪,(板书:小珊迪)认识了他之后,就会知道答案了。”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个疑惑去读课文。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营造了一个有利于阅读主体情绪化的“场”,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使其去和文本对话,主动地去读书,专注地读,兴致勃勃地读。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对文章有了初步的理解和体验,对小珊迪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思考。】

  二、整体感知,体会情感

  小珊迪是个怎么样的孩子?为什么在他身上我们能够找到答案?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教师出示:小珊迪是个             的孩子。学生交流了初读后的感受,经过教师的引导点拨,总结为两点(教师板书):小珊迪有着苦难的童年(可怜)和美好的人品(纯洁、善良、诚实、守信)。

  【如果漫无目的地读,也许读过之后只会留下一个模糊的印象。教师在导入  激趣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感知小珊迪是个怎样的孩子,学生便会潜心阅读,这样便有效地调动了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引导学生对交流的内容进行总结,既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又明确了学习的目标。】

  三、潜心会读,领悟情感

  1、 感受可怜

  教师让学生读读课文:“把课文中表现小珊迪可怜的句子划下来,仔细地读读,想想你是怎样感受到这一点的,带着自己的体会再动情地读几遍。”

  学生先自由阅读,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教师让小组之间交流各自的学习体会,然后再集体交流。

  (1)“(他)身上只穿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脚又红又肿。”

  从“瘦瘦的小脸”一词体会到小珊迪经常吃不饱。

  从“只穿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冻得发青”“一双赤脚又红又肿”体会到小珊迪也非常寒冷。

  (2)教学片断

  师:还有别的句子吗?

  生:为了他不在纠缠,我打算买一盒。小珊迪为了卖掉一盒火柴,像乞丐一样跟着“我”。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纠缠。

  师:知道这词的意思吗?

  生:(不作声)

  师:你看这两个字有什么特点?

  生:两个字都有绞丝旁。

  师:现在明白了吗?

  生:缠绕在一起。

  师:课文中指什么?

  生:小珊迪缠住“我们”不放,要我们买他的火柴。

  (研读四次“求” ,进一步感悟小珊迪的可怜。)

  ……

  师(整体出示四次“求”的句子):同学们,请你们有感情地读一读这四句话,如果你是那位先生的话就会发现小珊迪的四次“求”有变化。

  (生自由地感情朗读小珊迪的四次“求”)

  生:我觉得小珊迪的要求越来越低。

  师:怎么看出来的?

  生:他先是1便士只能买1盒火柴,后来是1便士可以买2盒火柴。

  (师板书:1-1——1-2)

  师:你能把这变化读出来吗?

  (生读,指名读,齐读)

  生:我觉得他的态度越来越恳切,因为他开始只是求,后来是请求,最后是乞求。

  (师板书:求——请求——乞求)

  师:几个“求”的区别你知道吗?

  生:乞求不是一般的求,而是像乞丐一样地求。

  师:你能把小珊迪的态度变化读出来吗?

  (生读,指名读,齐读)

  师:你知道小珊迪为什么会这样做吗?

  生:他饿,他需要钱买吃的。

  生:他冷,他需要钱买衣服穿。

  ……

  【教师抓住关键词语“纠缠”,烛照了这个教学过程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又通过让学生观察四句话的变化,鼓励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由“请求”与“乞求”的含义比较,情味比较的认知活动,到朗读体验情感展示了教学的魅力,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到小珊迪“纠缠”“我”的心态及原因,这既是一次语言文字的训练,又是一次情感体验活动。】

  2、 感受小珊迪的诚实守信

  (1)教师深情地引入:“为了找还那几个便士,找还那部分不属于他自己的钱,小珊迪被马车轧断了腿,不幸死去。老师心里想,如果小珊迪不急着把这几个便士还给那位先生,也许就不会死去,我又想小珊迪难道真的不需要这钱吗?学生默读思考,划出有关词句仔细体会,然后全班交流。

  (2)学生交流后,教师又引导学生想象,如果小珊迪现在想花这1便士,他最想干什么?

  【经过学生的讨论交流,最终明白小珊迪的1便士根本买不到什么东西。】

  (3)教师在此基础上又动情地引导:小珊迪这1便士可真干不成什么事情,如果把手中的11便士加在一起,或许还能办成其中的一件事情,可小珊迪却将这11便士急急地送还,怕先生久等了,可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小珊迪被马车撞了,轧断了双腿。当小珊迪被送回家里后,他是怎样嘱咐小利比把剩下的几个便士还给那位先生的?” (学生同桌或小组合作讨论交流,5分钟后,指名几组全班交流)学生答案举例:

  小珊迪(奄奄一息)地说:“利比,我可怜的弟弟……我……被马车撞了,这儿剩下的4个便士,你……你去还给住在旅馆里的那位先生……”

  小利比(流着泪伤心)地说:“可是,珊迪,我们很需要钱……”

  小珊迪(有气无力)地说:“不,利比,那位先生还在等着我去还他零钱呢!”

  小利比(捂着肚子)说:“珊迪,我肚子实在饿极了,我想去买点吃的。”

  小珊迪(难过)地说:“利比,我们虽然穷,但我们要诚实,不能做一个不守信用的人。”

  小利比(不情愿)地说:“那好吧。”     

  【引导学生同桌合作,对课文内容进行拓展补白,再现当时的情景,让学生明确小珊迪临死前还不忘嘱咐小利比把剩下的4便士找还给先生。学生通过这个实践活动,走进了文本,触摸了小珊迪的内心,深刻地领悟了课文的内涵和思想感情,内心便会由然而生对小珊迪的敬佩之情。】

  (4)教师说:“正因为这样,先生作出了这样的判断……”出示:“当我想到孩子他那诚恳的面容,想到他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指名几人感情朗读后)出示:当我想到孩子他那诚恳的面容,想到他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断定他不是那种                人。

  【在这个探究的情境中,学生围绕小珊迪是个怎样的孩子,根据自己的情感、态度,由内心的体验出发,在自己所创设的情境中,展开丰富的想象。通过师生、生生的对话,相互交流,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从而共识共享共进,智得以启迪,情得以激发,这样既使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又充分挖掘了教材中的内涵,触摸了小珊迪的心灵,使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

  四、延伸表达,抒发感情

  在充分感悟了小珊迪的可怜和纯洁善良、诚实守信之后,教师深情地对学生说:“小珊迪很穷,他很需要钱,这样的孩子可怜吗?(生答:可怜)但他不是那种见钱眼开、见利忘义、不守信用、惟利是图的人,这样的孩子可敬吗?(生答:可敬)我们会把他忘记吗?(生答:不会)不会,永远不会!那我们就给小珊迪画张像,把他留下来好吗?(生答:好!)然后我让学生思考你想画一个怎样的小珊迪,也可以想想如果画小珊迪的肖像你用什么颜色。(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五分钟后交流反馈,有如下教学片段:

  生:我想画小珊迪的外貌,一头蓬乱的头发,很长又很脏,瘦瘦的小脸,蜡黄的,一身破烂不堪的衣服,又很单薄。

  师:你为什么想到了这些内容,你想表达什么?

  生:他的脸很瘦,蜡黄的,说明他很穷,常常吃不饱。他没钱买衣服,而且根本没心思去注重自己的仪表,所以头发也很乱。

  生:我想表现小珊迪的可怜,我画的内容是小珊迪被马车撞后的场面,马车远去了,小珊迪躺在地上,双腿血淋林的,痛晕过去了。因为我觉得这时候的小珊迪最可怜。

  生:我选小珊迪被抬回家后躺在一张破床上和小利比说话的场面,我觉得这场面最令人心酸了。

  生:我选黑色来画,因为小珊迪的很脏。

  生:我也用黑色,小珊迪被马车撞了,马车却不管他,说明那个时代很黑暗。

  生:我用白色。

  师:(很意外)为什么?

  生:我想用白色来表现小珊迪那颗纯洁的心灵。

  师:你的想法真好,我们还可以用什么颜色来表现这个主题?

  生:红色。

  生:我认为金色,因为小珊迪的精神是最可敬的,而金色可以表现精神在闪烁,在放光芒。

  ……

  【教师通过启发诱导,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采用观察联想,读书感悟,思辨探索等不同方法去和文本对话,把学生引向了又一片广阔的语文天地。“给小珊迪画张像”这一适度的开放性的问题,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抒发了对小珊迪的同情和敬佩之情,使感悟小珊迪的可怜和美好的人品的情感再次得到升华,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敏捷性和创新性,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智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要源于文本,超越文本,因此,教师要不断开发、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语文教育资源,使学生凭借丰富的资源进行大量的实践。教师要多设计富有情趣的实践性、探究性的作业 ,多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反复实践中,在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中,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课后反思】

  本课的教学力求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学习、感悟的情境,使每位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入情入境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进行读书感悟。课后主要的体会有以下两点:

  1、 积极、主动、参与

  本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地挖掘和利用有效的教学资源,通过音、影等各种辅助教学手段,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使其主动地走近文本,走入文本,和文本对话,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新课一开始,学生就主动参与,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到感悟“小珊迪是个怎样的孩子?”中来,以读书感悟,观察联想、思辨探索、讨论交流等方法一步一步地酝酿、激发、领悟、抒发对小珊迪的同情和敬佩之情,较好地体现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一教学理念。

  2、以读为主、以情动人

  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手段,也是领会课文潜在内涵的重要途径。我在这堂课中创设了多种途径地读,达到了以读增智、以读悟情、以读促思、以读代讲的效果。同时又通过学生动人的朗读,教师感人的导语 ,以情动情,以声传情,营造了浓厚的情感氛围,整堂课的教学,学生始终沉浸在对小珊迪同情和敬佩的情感之中,小珊迪外在的形象和内在的精神深深地刻在了孩子们的心中,使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情感熏陶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小珊迪》教学设计 篇14

  一、 启读,未成曲调先有情

  1.教师用缓慢而低沉的语调讲述《三次逃票》的故事。 同学们,老师怀着沉重的心情,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在德国,有一位中国留学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了。毕业以后,他去德国的大公司寻找工作。第一家公司拒绝了他,第二家公司拒绝了他,第三家公司还是拒绝了他。他一连找了20多家大公司,结果没有一家肯接收他。他想:凭自己的博士文凭和优异成绩,找一家公司应该没什么问题吧。但是,谁也没想到,他找的一家小公司还是拒绝了他。”

  2.让学生猜想,为什么德国那么多家公司都会拒绝这位中国留学生(学生的猜想可能有:看不起中国人、专业不对口、留学生要价太高、公司已经人满为患、公司不景气等)。

  3.教师继续讲述《三次逃票》的故事。

  这位中国留学生愤怒了!他对那家小公司的老板说:“请您告诉我,你们为什么要拒绝我?”那位老板说:“对不起,先生。我们从网上找到了一份关于您的记录。记录显示,您在德国留学期间乘坐公共汽车,曾经逃过三次票。”中国留学生吃惊地说:“逃三次票算得了什么?难道我的博士文凭还抵不过三次逃票吗?”德国老板郑重地说:“是的!先生。我们知道您不缺文凭、不缺知识、不缺能力,但我们认为您缺了一样东西!正是您缺的这样东西,让我们德国人不敢聘用您。”

  4.让学生自由发言,听了这个真实的故事有些什么想法。

  二、通读,潜心会文动真情

  1.教师:同学们,我们这位中国留学生缺文凭吗?缺知识吗?缺能力吗?那他到底缺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小珊迪》这里去寻找答案。

  2.学生自由读全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读的时候注意自己的感觉和心情的变化。

  3.指名分段读课文。教师随机指导学生的朗读,特别注意下列语句的朗读指导:①他对我们说:“先生,请买盒火柴吧!”(a、请注意冷的感觉。b、体会一下,那么冷的天,小珊迪只穿了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脚又红又肿。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说话能这样轻松、这样有力吗?c、人在发抖,嘴唇在发抖,声音也在发抖。要读出这样的感觉。)

  ②“啊!请您现在就买吧!先生,我饿极了!”小男孩乞求说,“我可以给您去换零钱。”

  a请注意饿的感觉。b、饿了还有力气吗?饿了还会大声说吗?c、他是怎么说的?是乞求说。怎样的。

  请求叫乞求?可怜地请求、恳切地请求、苦苦地请求、像要饭一样地请求,这才叫乞求。要把这样的感受读出来。)

  ③可怜的小珊迪躺在一张破床上,一看见我,就难过地说:“先生,我换好零钱往回跑的时候,被马车撞了。我的两条腿全断了,就要死的。小利比,我可怜的弟弟!我死了你怎么办呢?谁来照顾你呢?”(a、请注意这是一个断了两条腿、快要死了的人说的话。b、请注意这是一个临死前还担心着弟弟、挂念着弟弟的人说的话。)

  4.渲染氛围。

  教师:为了那一盒小小的火柴,为了那四个需要找还的便士,一个可怜的孩子死了!(全体女生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教师:为了那一盒小小的火柴,为了那四个需要找还的便士,一个可敬的孩子死了!(全体男生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教师:为了那一盒小小的火柴,为了那四个需要找还的便士,一个善良的、诚实的、守信的孩子死了!(全体学生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三、参读,一字一句总关情

  1.教师充满悲痛、充满崇敬、充满怀念地诉说:小珊迪死了。为了那一盒小小的火柴,为了那四个需要找还的便士,他死了!除了他的弟弟小利比,除了故事中那个买火柴的我,谁也不知道小珊迪死了,谁也不知道小珊迪是因为什么死的。但是,故事中的那个我,却被小珊迪的事迹深深地感动了。他永远忘不了小珊迪那诚恳的面容,永远忘不了小珊迪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永远忘不了小珊迪那双充满乞求、充满善良、充满感激的眼睛。他想为小珊迪画一张像。他想把小珊迪的这张像永远放在自己的办公桌前。天天看到他,天天想起他。他会画一张怎样的像呢?

  2.学生默读课文,然后完成课堂练笔一。

  请用课文中描写小珊迪外貌的词句,写一段关于小珊迪外貌的话。

  (小珊迪的外貌拟写如下:小珊迪穿着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虽然被冻得发青,但他的面容是那样的诚恳,他的神情是那样的使人信任,他的眼中充满了乞求、充满了善良、充满了感激。)

  3.当堂交流学生的小练笔,教师作随机点评。

  4.教师深情地诉说:看来,小珊迪的外貌已经深深地印入了我们每个同学的脑海。听着大家的发言,我们仿佛又一次看到了小珊迪那诚恳的面容,又一次看到了小珊迪那使人信任的神情。

  四、研读,设身处地悟深情

  1. 教师充满深情又若有所思地诉说:为了找还那四个便士,找还那部分不该属于他自己的钱,

  小珊迪被马车轧断双腿、不幸死去了。我在心里默默地想,如果小珊迪不急着把四个便士还给人家,他就不会被马车撞倒,他就不会死去。我又想,小珊迪难道真的不需要那些钱吗?

  2.学生默读思考,画出有关语句仔细体会。

  3.组织全班交流。

  ①从“身上只穿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脚又红又肿”看出小珊迪非常需要钱。

  ②从“我可以一便士卖给你们两盒”看出小珊迪非常需要钱。

  ③从“为了使他不再纠缠,我打算买一盒”看出小珊迪非常需要钱。

  ④从“啊!请您现在就买吧!先生,我饿极了”看出小珊迪非常需要钱。

  ⑤从“我给了他一先令,他转身就跑了”看出小珊迪非常需要钱。

  ⑥从“他俩是孤儿,父母早就死了”看出小珊迪非常需要钱。

  ⑦从“可怜的小珊迪躺在一张破床上”看出小珊迪非常需要钱。

  ⑧从“我的两条腿全断了,就要死的”看出小珊迪非常需要钱。

  ⑨从“小利比,我可怜的弟弟!我死了你怎么办呢?谁来照顾你呢”看出小珊迪非常需要钱。

  4.教师动情地、肯定地诉说:是啊!正像大家刚才分析的一样,其实小珊迪非常需要钱。他需要钱去购买衣服御寒,需要钱去购买面包充饥,需要钱去医治自己的双退,需要钱去照顾自己的弟弟。他还需要钱去上学,需要钱去游玩,需要钱去过一种幸福的生活。他真的太需要钱了!这样一个需要钱的孩子,当他被马车撞断双腿,当他的帽子找不到了、火柴找不到了、有七个便士也找不到了的时候,他的心里会怎么想呢?

  学生完成课堂练笔二。

  一辆马车把小珊迪撞倒,从他身上轧了过去。他的帽子找不到了,火柴也丢了,有七个便士也不知哪儿去了。小珊迪心里想:

  (学生练笔拟写如下:1.糟了!便士!便士!那些便士哪儿去了?我拿什么钱去还那位先生呐?2.我的腿不能动了。我怎么办呐!那位先生还等着我回去还他四个便士呢。3.我的腿断了。我会死吗?我要是死了,那位先生的钱怎么办呢?我可怜的弟弟怎么办呢?4.先生,您一定等急了吧。我真想马上把钱还给你的,可我被马车撞了,我不是故意的。5.人穷志不能穷。我虽然被马车撞了,可能会死去。但那位先生的钱我一定要还给他,我不能让他瞧不起我们穷人的孩子。)

  5.组织全班交流,教师作随机点评。

  五、精读,含英咀华品至情

  1.教师充满敬意地诉说:多么善良的孩子!多么可敬的孩子!即便是在自己遭遇车祸、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下,他首先想到的是要尽快把钱还给人家、是自己弟弟今后的生活。难怪故事中这位买火柴的先生做出这样的判断。

  投影呈现:当我想到孩子那诚恳的面容,想到他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

  ①指名诵读此句。

  ②把“诚恳”的意思、“信任”的意思突出来,该怎么读?指名诵读。

  ③把“断定”的意思突出来,该怎么读?指名诵读。

  ④把“他”的意思突出来,该怎么读?指名诵读。

  ⑤把“不是那种人”的意思突出来,该怎么读?指名诵读。

  ⑥你想突出哪种意思,你就怎么读。全班齐读。

  2.教师设疑:他不是那种人!请问,他不是哪种人?

  投影呈现:当我想到孩子那诚恳的面容,想到他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断定他不是那种____________人。

  3.指名回答,指名上台板书答案。

  (预想的答案如下:坑蒙拐骗、人穷志短、惟利是图、见钱眼开、见利忘义、贪图钱财、不讲信用……)

  4.教师以一种坚定地、一气呵成的语气诉说:说得多好啊!他很穷,他非常需要钱。但他绝不是那种坑蒙拐骗的人!绝不是那种人穷志短的人!绝不是那种惟利是图的人!绝不是那种见钱眼开的人!绝不是那种见利忘义的人!绝不是那种贪图钱财的人!绝不是那种不讲信用的人!这样的孩子可爱吗?这样的孩子可敬吗?这样孩子我们会把他遗忘吗?不会!永远不会!(教师一边诉说,一边用粉笔在学生所写的答案上逐个打叉。)

  5.学生全体起立,怀着敬意再次动情地诵读此句。

  六、活读,妙笔且抒个中情

  1. 教师:我们忘不了这位可爱又可敬的小珊迪,我们也忘不了那位可怜又可悲的中国留学生。同学们,听了小珊迪的故事,你一定有话想对那位中国留学生说,是吧?请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2.学生完成练笔三

  请给那位中国留学生写几句话,说说你的感受和想法。

  叔叔,您好!

  (学生练笔预想如下:1.您不缺文凭,不缺知识,不缺能力,但您缺的是诚实,缺的是守信。2.您真应该好好地读读《小珊迪》的故事。您身上缺少的东西,恰恰是小珊迪身上拥有的东西。3.您在哪儿跌倒,就应该在哪儿站起来。您在诚信这里跌倒,希望您在诚信这里站起来。4.做人要有骨气,做中国人更要有骨气。您失去了在德国公司的机会,可惜!您更失去了一个中国人在德国的骨气,可悲!5.痛定思痛,望您学一学小珊迪诚实的品质、守信的道德,学一学小珊迪人穷志不穷的骨气和精神,做一个堂堂正正、光明磊落的中国人。)

  3.组织全班交流。

  4.结课:同学们,让我们像小珊迪一样,多一份诚实的面容,多一点守信的品质吧。老师相信,拥有诚信,我们的社会一定会更加美丽;拥有诚信,我们的人生一定会充满欢笑。

《小珊迪》教学设计 篇15

  就是根据朗读材料或教材内容设置具体情境,或借助相关的教学媒体设置具体可视的场景,或引导学生动情朗读,使之自觉进入朗读材料的意境之中。通过对语言材料的诵读、揣摩、品味,从中得到感悟、熏陶,形成语感。与传统朗读教学,相比,体验性朗读“轻模仿、轻技巧”,“重感受、重体验”。注重以学生发展为本,它强调情感效能,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以下对本课的教学设计与课堂的教学实际效果作一个比较分析。  

  本课的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在活动中体验

  小学生因情感经验不足,知识储备有限,往往难以“入境”。于是画画这种活动形式引入课堂并配上合适的音乐,让学生通过画笔来表现1-9自然段的内容。学生的各种感官得到了相应的刺激。眼睛对文字的反应,耳朵对音乐的感觉,刺激着孩子的思维,把孩子们带到了原本离我们生活很远的一百多年前的英国,把原本离我们很远的课文内容变得形象亲近。那寒冷的风仿佛吹在孩子的拿着画笔的手上,那饥寒交迫的珊迪仿佛就站在孩子的眼前。把课文中表达的寒冷、  贫穷的意境再现出来,使学生在语言上得到感染,在情感上得到陶治,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孩子对于用画画来表现课文的内容,在语文课堂上进行作画有些不知所措。花了大量的时间去思考如何来构画,而忽略了在画画过程中去感受珊迪的贫穷、可怜,感受“我”和“我的同事”的冷淡。所以学生在对画的解读当中,语言贫乏,表达不清。在朗读相关语句时,没有表现出对珊迪的可怜之情。

  二、在表演中体验

  我认为表演是体验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学习珊迪卖火柴时与我和我的同事的对话中,学生通过对重要词语、标点、提示语等的理解,对珊迪急于卖掉火柴的心情有所体会,但很难真正走进珊迪的内心。于是设计了通过小组合作来表演这组对话,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就是那珊迪,当学生容进了珊迪这个角色,他就能真正体验到珊迪急切的心情。在无形中,学生对我和我同事对珊迪的那份冷漠也有了深刻的感受。

  教学的这一环节,自我感觉太拖沓,在宝贵的课堂时间里,花去的时间与所获得的效果不成比例。到讲台前来表演,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但参与面太窄。学生对表演者的评价重在朗读技巧方面,对表演者情感方面的评价很少。当然也有客观原因,如果说表演,那么在教室这样的环境中,没有场景、没有道具,要四年级的学生进行无实物的表演要求确实偏高。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是自己在学生评价之后没有进行及时而有效的补充评价,使学生的朗读没有达到预期的水平。

  三、在想象中体验

  学生学习文本的过程也是凭借语言文字对作者的思想、观念和情感理解的过程,无论是把握作者的思想,文章的线索,还是理解原文所描述的场景、形象,都需要丰富的想像。合理的想象是对文本的二度开发,充分利用一切想像的空间,大胆想像,进而体验文本的内涵,与作者与文中的人物产生心灵的悟对。本课中,我把学生想象的点放在珊迪如何嘱咐他的弟弟利比去送还零钱。文中利比对作者我所说的话是学生想象的依据,这样学生的想象更理性更有逻辑。在想象说话的过程中,饥寒交迫的珊迪身受重伤,但坚持恪守自己的诺言,送还零钱的高贵品质自然呈现。而利比心中的那份焦急,那份担心学生易于体验,为读好利比的语言做好铺垫。

  学生的想象是发散的。“珊迪如何嘱咐他的弟弟利比去送还零钱”,这个想象点,学生的由于受到利比的话的限制,想象没有很大程度的发散,珊迪的诚实、善良学生较少提及,而对利比以后的生活该如何过,利比的可怜、无助很干兴趣。学生的想象偏离了我的预设。

  四、在移情中体验

《小珊迪》教学设计 篇16

  《小珊迪》是四年级第八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是阅读综合能力训练的一个范例。韩老师围绕教学重点、难点,合理进行教学,全方位、多角度的训练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教学中进行探究式学习方法的尝试

  探究式学习的本质是师生之间形成这样一种关系: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并由此诱导学生作出探究的反应。发展有益于探究活动进行的情感氛围,为学生提供契机,学生通过探究性思考,达到发现问题,获取知识的目的。

  本课教学“以小珊迪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为探究点,又以“找出文中最打动你心灵的地方”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活动,学生在这一探究活动中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激发起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为深入理解课文找到一条通畅的道路。

  二、现了整体入手的原则

  开课伊始,教师导入后提问:“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认为小珊迪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这样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篇,然后再深入课文细致研读。

  在讲述“买火柴”这一环节时,教师提问:“小珊迪先后几次请求先生买他的火柴?买火柴的态度和说的话有什么变化?”类似这样的统领性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反复出现,从而渗透给孩子学文要从篇入手,整体把握,重点问题要从段落入手,避免学生把文章肢解,随意抻出一句话,一个词来谈体会,破坏文章的整体感。

  三、以读为本,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怡情。

  在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就是书声,朗读是唯一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言语学习方法。在朗朗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与作者的心灵直接交流,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文章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在琅琅的书声中,学生不仅能感受作品的情思美感,还能体现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

  《小珊迪》一课的教学中,教师紧紧抓住情感这条线索,通过动情的朗读,把语言转换成鲜明的形象。所以教师在学生 体会“男孩的外貌”“四次卖火柴”“临死前的牵挂”等几部分时教师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如自由练习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生生互读,师生互读等,使可怜、善良、诚实、守信的小山地、小珊迪的形象深入人心。

  四、在理解的过程中学习表达

  文中小珊迪的形象深深的印在学生的头脑中,得益于作者生动细致的表达,韩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抓住时机渗透给学生写人的文章要想使人物形象鲜明,性格突出应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进行深入细致的描写。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会有所领悟。

  总之,这节课为我们起到了很好的引路作用。

《小珊迪》教学设计 篇17

  《小珊迪》教学反思

  由于本课讲述的故事年代久远,并且远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在学习中存在一定的困难。本课教学从学生实际出发,紧紧抓住情感这条主线,先从人物外貌初步感受小珊迪的可怜,再从他卖火柴的四句对话中进一步感受他的饱受饥寒,接着重点品读了13、14段中小珊迪和弟弟说的话,充分体会到了小珊迪命运的悲惨和品质的高尚。这样的教学流程安排,设计简洁而巧妙,重点突出了对主要人物的理解和感悟,提高了学习效率,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是本课教学的着眼点,也是本课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在本课故事中,小珊迪诚实善良的美好品质是与他可怜窘迫的处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教者意识到这一点,并在教学的过程中使出浑身解数把小珊迪这种“可怜”渲染到了极点的时候,小珊迪身上这种美好的品质也就自然而然地凸现了出来,也就更有了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而这一切,几乎完全是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到的!纵观整堂课学生的学习过程,较好地体现了“以读为本”的语文学习理念。读书的方式多而有效,有自主练读,有示范朗读,有带动作读,有入情入境地分角色读,学生在一遍遍诵读、一轮轮交流、一次次探究的过程中,情感得到了熏陶。

  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情感,本课教学还采用了一些富有成效的教学方法。当朗读达到一定的深度,师生的情感已经交融在一起的时候,教师精心地设计了一段“他需不需要……他需不需要……”的排比式的师生直接对话,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小珊迪诚实的可贵;在回顾全文时,一缕哀婉的乐曲,几幅素净的画面,伴着学生静静的回味,营造了一种恰如其分的情境,给了学生一种思维联想和回味的空间,“此时无声胜有声”,学生的情感又一次得到了升华;最后进行的写话练习,不仅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而且使学生走进人物内心世界,把握住课文的思想哲理,把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这样的语文训练,很好地演绎了语文教学中“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内涵。随着老师成功的情感调动,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自身的情感不断地得到了激发,自然而然地,逐渐地达到了与作者、教者的情感共鸣,达到了语文教学的新境界,从而获得了成功!

  《小珊迪》教学反思

  广西浦北县寨圩镇中心小学 许城侨

  新课改形势下,教学理念发生了变化,课堂教学的重点发生了转变,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为此,在这节课中,我尽力做到构建开放的语文环境,注重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力求体现新课程标准提倡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理念,把学习过程中的品读、感悟、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

  一、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和“对话”,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如他不是那种人,他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人?让学生实现文本的对话。在品读小珊迪买火柴时的语句时,让学生进行点评,也达到了“生生对话”这一新理念。

  二、给学生 一个感悟课堂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经说过:学生的感情能力就如杠杆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决定今后能否托起这个“地球”。因此,我引导学生体会感受小珊迪饱受饥饿在乞求卖火柴时说的话和品读“乞求”时,让学生以读代讲,以读悟语,以读悟情,师生更进一步感受小珊迪的可怜。在感悟小珊迪美好品质时让学生自由读,然后找出让你感动的句子,再让生品读,达到以读为本以读悟语、以读悟情的新理念。

  三、让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

  在体会小珊迪诚实这部分时,小珊迪受伤了,被马车轧断了双腿,不能给那位先生送还零钱,而是让弟弟转还,课本中没有写出小珊迪是怎样吩咐弟弟。我让学生大胆想象:小珊迪会对弟弟说些什么话呢?再通过学生的写读再展现学生的感悟。

  四、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

  在感受了小珊迪饱受饥寒和美好品质后,小珊迪的形象已经走进每个学生的心灵,此时,让学生对小珊迪对话,既抓住课文中心进行教育又进行读写训练,达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当然,在教学中和预想的还有一段距离,在品词、品句,品读的指导方面还须努力,课堂煽情艺术还不能完全渲染学生。总之,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只有不断去探索、去研究、去实践,才会有更大的收获。

  《小珊迪》教学反思

  城西中心小学     顾玉勤

  《小珊迪》这篇课文讲的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小珊迪靠卖火柴维持他和弟弟的生活,在一次换零钱过马路的时候,不幸被马车轧断双腿,悲惨死去的故事,目的是教育学生学习小珊迪诚实、善良的美好品质,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加深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由于本课讲述的故事年代久远,并且远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在学习中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从学生实际出发,紧紧抓住情感这条主线,先从人物外貌初步感受小珊迪的可怜,再从他卖火柴的四句对话中进一步感受他的饱受饥寒而可怜,接着重点品读了9--11自然段中小珊迪弟弟说的话,充分体会到了小珊迪命运的悲惨和诚实守信的高尚品质,再从小珊迪临死前对弟弟的话来体会小珊迪的善良。这样的教学流程重点突出了对主要人物的理解和感悟,提高了学习效率,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通过读来认识人物。

  上课伊始,教师通过平时怎样来认识人物着手,引导学生知道认识任务可以通过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来认识人物。然后在大屏幕上出示令人辛酸的画面,使学生听觉和视觉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了课文所叙述的情境中,很好地把握住了本课的情感基调。然后让学生烁烁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画面,让学生体会到小珊迪是一个可怜的小男孩,从而激起了学生的同情心。。从而通过教师简单的语言介绍,让学生对小珊迪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出示外貌描写的句子:这时走过来一个小男孩,身上只穿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脚又红又肿。教师让学生通过读来体会。我是这样引导的:谁来读读,你觉得他读得怎样?你来读读行吗?大家从他的朗读中感受到了什么吗?在初步认识小珊迪的外貌的基础上,让学生放声读课文,通过朗读进一步去认识小珊迪。教师又引导说:作者对珊迪的描写主要通过什么来表现人物的?(语言)今天我们就通过研究珊迪的语言来走近珊迪,认识珊迪。出示小珊迪卖火柴时与先生的对话:

  他对我说:"先生,请买盒火柴吧!"  

  "不,我们不要。"我的同事说。

  "买一盒火柴只要一个便士呀!"孩子可怜地请求着。

  "可是,我们并不需要火柴。"我对他说。

  小男孩想了一会儿,说:"我可以一便士卖给你们两盒。"

  为了使他不再纠缠,我打算买一盒。但是当我掏钱地时候,却发现没有零钱,于是对他说:"我明天再买吧……"

  "啊!请你现在就买吧!先生,我饿极!"小男孩乞求说,"我可以给你去换零钱。"

  在这段话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读后让学生说说读了这段话,你体会到了什么?然后抓住小珊迪为什么要想了一会儿?什么叫乞求?来引导让学生想像街头乞丐的样子,进行模仿,采用同桌练读,学生表演读,师生分角色等方式进行指导感情朗读,从中体会小珊迪受冻挨饿到了难以忍受的程度。

  二、补充说话,走进人物心理,进一步认识人物。

  阅读教学中我们常遇上耐人寻味的某一件事或某一个情节,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引起了他们的回忆或想象。如《小珊迪》第二段写了小利比告诉那位先生,小珊迪被马车撞倒并轧坏了身子,他悲伤地说:"说不定他会死的……"这句话就是情感的触发点。课文虽然省略了许多故事情节描写,但这一空白却正是孩子们推测或想象的空间。于是在这里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进行肖像说话:"同学们,小珊迪被撞得这么严重,他为什么会撞得这么严重呢?他换了零钱后,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教学中抓住这一情感触发点,让孩子们有感而作,有的说小珊迪是太急于把钱还给人家了,有的说他为什么不拿钱去治病呢?有的说小珊迪被撞得那么严重还让弟弟把钱送回来真是一个守信的人,有的说……这样利用课文的空白补充对话,说出了孩子们的心声,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而且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人物品质的感受。

  三、说话练习,情感升华,学习人物。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读者与作者、文本之间的对话,在学生经过了前面体会文本的情感积蓄后,请学生写出自己最想说的一句话,让学生和小珊迪直接对话,升华了学生的情感。因此在上完这节课时,我引导学生进行说话练习。同学们,小珊迪虽然很可怜,但他有一颗金子般闪光的心。此时此刻,你最想对临死前的小珊迪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这样的的说话练习,不仅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而且使学生走进人物内心世界,把握住课文的思想哲理,把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这样的语文训练,很好地演绎了语文教学中"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内涵。随着老师成功的情感调动,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自身的情感不断地得到了激发,自然而然地,逐渐地达到了与作者、教者的情感共鸣,达到了语文教学的新境界。

《小珊迪》教学设计 篇18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 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关于四年级上册《小珊迪》教案,欢迎大家参考。

  四年级上册《小珊迪》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朗读,感受小珊迪的悲惨生活,激发同情之心;感悟小珊迪纯洁善良、诚实守信的品质,触动感动之情。

  设计理念:

  强化语言实践,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让他们在读中体验,受到熏陶感染,从而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教学重难点:

  通过理解课文中的句子初步感悟小珊迪的品质。

  创新点:

  小珊迪受伤,七个便士不知去向的时候。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想像。

  教学过程:

  一、 启读(渲染情境,铺垫悲伤的感情基调)

  同学们,今天,老师怀着沉重的心情给大家讲述一个发生在一百多年前的英国爱丁堡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作——小珊迪。(教师范读讲述这个故事)

  (教师在舒缓凄婉的音乐中讲述这个故事,课始就让学生很快走进了课文的情境,感受到了悲伤的基调,为激发学生的情感做了很好的铺垫。)

  听完故事请同学们谈谈听了这个故事的最大感受是什么?

  二、 通读

  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感受自由读读这个故事,要求读正确、流利,读的时候注意自己内心的感受和变化,找找课文中令你揪心的地方。

  (指名说,教师正音,指导朗读)

  三、 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 让学生读一读小珊迪卖火柴这部分,读懂了什么?

  2、 出示“我”与小珊迪的对话,让学生再一次走进故事,走进文本。

  抓住纠缠这个词语,重点指导朗读珊迪纠缠“我”的四句话。(理解“乞求”、“饿极了”等词语)

  四、 感悟小珊迪纯洁善良、诚实守信的品质。

  1、 这么可怜的小珊迪却被一辆马车给撞了,他的帽子不见了,火柴也丢了,七个便士也不知道哪儿去了,此时此刻,珊迪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学生进行创造性想像。)

  2、 怪不得作者会做出这样的断定

  出示:当我想到孩子那诚恳的面容,想到他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

  A、 指导朗读,体会小珊迪的诚实守信

  B、 那种人指哪种人?

  五、 小结

  这样的孩子可爱吗?这样的孩子可敬吗?这样的孩子我们会忘记他吗?让我们永远记住珊迪用生命换来的诚实,用鲜血染红的信用,相信,我们拥有诚信,大家拥有诚信,世界将会更加美好!

《小珊迪》教学设计 篇19

  一、教材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介绍了靠卖火柴维持生活的孤儿小珊迪,在为"我"换零钱穿过马路时,不幸被马车轧断双腿,临死前托付弟弟还零钱,牵挂着弟弟没人照顾,最后悲惨死去的故事,赞扬了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

  选编本文的主要意图是,通过阅读实践,进一步培养学生按叙述顺序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阅读能力;让学生从文中受到感染,学习故事主人公诚实、善良的品质,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的特点,理解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悟和交流,培养学生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能力。

  德育目标:学习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创新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进行想象,培养学生创造心往一处想想象的能力。

  三、教学支点

  重难点:通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从中学习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

  创新点:

  1、在小珊迪受伤,七个便士不知去向的时候,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

  2.在小珊迪临死时,从他的目光中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

  空白点:在文章的结尾处,提供练笔机会,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留下空白。

  四、教学过程 

  一、启读,未成曲调先有情

  同学们,今天,教师怀着沉重的心情来和大家回顾一段历史,一百多年前的英国,当时,社会上贫富悬殊,许多人的生活是缺衣少食,而那些失去父母的孩子,更是不得不以乞讨或做小买卖为生。在他们当中,有一个可怜的孩子,为了卖出一盒火柴,而悲惨的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他唯一的亲人。今天,让我们共同的走近这个可怜的孩子。

  二、通读,潜心会文动真情

  1、请同学们自由读全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读的时候注意自己感觉和心情的变化,同时,请你把让自己心情产生变化的地方做上标记。

  (学处自由读全文)

  2、请把你标记的地方在读两遍,感受一下,为什么产生了变化呢?

  初步认识(可怜)――知道真相(同情)――悲惨死去(感动)

  3、把你心情产生变化的地方读人大家,我们用"心"去听,去感受。

  (教师随机指导朗读)

  4、指名分段朗读

  渲染氛围:

  教师:为了那一盒小小的火柴,为了那四个需要找还的便士,一个可怜的孩子死了!(全体女生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教师:为了那一盒小小的火柴,为了那四个需要找还的便士,一个可敬的孩子死了!(全体男生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教师:为了那一盒小小的火柴,为了那四个需要找还的便士,一个善良的、诚实的、守信的孩子死了!(全体同学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三、研读,设身处地悟深情

  1、教师:为了找还那四个便士,找还那部分不属于他自己的钱,小珊迪马车轧断双腿,不幸死去了。我在心里默默地想,如果小珊迪不急着把四个便士还给人家,他就不会被马车撞倒,他就不会死去。我又想,小珊迪难道真的不需要那些钱吗?

  小组交流,画出课文中有关语句仔细体会,

  全班交流汇报

  2、教师:是啊!正像大家刚才分析的一样,其实小珊迪非常需要那些钱。他需要钱去购买衣服御寒,需要钱去购买面包充饥,需要钱去医治自己的双腿,需要钱去照顾自己弟弟。他还需要钱去上学,需要钱去游玩,需要钱去过一种幸福的生活,他真的太需要钱了!这样一个需要钱的孩子,当他被马车撞断双腿,当他的帽子找不到了,火柴找不到了,有七个便士不知去向的时候,他的心里会怎么想呢?

  学生想象:(投影呈现)

  一辆马车把小珊迪撞倒,从他身上轧了过去。他的帽子找不到了,火柴也丢了,有七个便士也不知道哪儿去了。小珊迪心里想: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精读,含英咀华品至情

  教师:多么善良的孩子!多么可敬的孩子!即使是在自己遭遇车祸、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下,他首先想到的是要尽快把钱还给人家、是自己弟弟今后的生活。难怪故事中这位买火柴的先生做出这样的判断。

  (投影呈现)当我想到孩子那诚恳的面容,想到他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

  1、指名诵读此句

  A 把"诚恳"的意思、"信任"的意思突出来,该么读?指名诵读。

  B 把"断定"的意思突出来,该么读?

  C 把"他"的意思突出来,该么读?

  D 把"不是那种人"的意思突出来,该么读?

  2、你想突出哪种意思,你就怎么读。全班齐读。

  3、教师设疑:他不是那种人!请问,他不是哪种人?是哪种人?

  (投影呈现)当我想到孩子那诚恳的面容,想到他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断定他不是那种_______人。是______人。

  指名回答,上台板书。

  教师:说得多好啊!他很穷,他非常需要那些钱。但他绝不是那种(学生说的)人。这样的孩子可爱吗、这样的孩子可敬吗?这样的孩子我们会把他遗忘吗?不会,永远不会!

  4、学生全体起立,怀着敬意再次动情地读此句。

  五、活读,妙笔且抒个中情。

  教师:我们忘不了这位可爱又可敬的小珊迪。我们又怎能忘记他给了我们无数的启示。现在,面对我们大家,你最想说的话是什么?现在你以做为生活在21世纪的中国儿童的身分给小珊迪写一封信,请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结束语:同学们,让我们像小珊迪一样,多一份诚实的面容,多一点守信的品质吧,老师相信,拥有诚信,我们的社会会更加美好,拥有诚信,我们的人生一定会充满欢笑。

《小珊迪》教学设计 篇20

  《小珊迪》这篇课文讲的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小珊迪*卖火柴维持他和弟弟的生活,在一次换零钱过马路的时候,不幸被马车轧断双腿,悲惨死去的故事,目的是教育学生学习小珊迪诚实、善良的美好品质,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加深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按照《语文课程标准》新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等,我认为学习该文,没有必要进行繁琐的讲解,而是应体现“以读为本,读写结合”的指导思想,因为这是一篇感情较为丰富的文章,完全可以让学生从读中去领会文章的内容,从读中去把握文章的内涵,从写中去锻炼自己的实践。

  第一,运用多种方式,从各个层次指导朗读。

  首先,我配了低缓的音乐范读了课文,对学生进行示范,将学生带入情境,使学生一开始就了解到这是一个悲惨的故事,小珊迪是一个可怜的小男孩,激起了同情心。其次我出示小珊迪外貌描写的片断“他身上(只)穿着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着的)脚冻得通红。”让学生去掉括号里的词语对比读,去体会用了这些词好在哪里,反映小珊迪非常穷困。再次,小珊迪要“我”买他的火柴,语气在变化,他先是请:“先生,请买盒火柴吧!”当听到“我”的同事说不需要时,小男孩转为请求:“我可以一便士卖给你们两盒。”当“我”答应买而没带零钱表示明天再买时,小男孩进而乞求:“请您现在就买吧!先生,我饿极了!”并马上说:“我给您去换零钱。”让学生想像街头乞丐的样子,进行模仿,采用同桌练读,学生表演读,师生分角色等方式进行指导感情朗读,从中体会小珊迪受冻挨饿到了难以忍受的程度。

  第二,向课外延伸,指导学生书写片段。

  我紧紧围绕课文,贴近教材,选取了《小珊迪》的姊妹篇《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小女孩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联系课文,学习课文中描写小珊迪的方法,写一写小女孩的外貌。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使小珊迪的形象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更为深刻。  

《小珊迪》教学设计 篇21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正确读写“纠缠、乞求、饱受饥寒、品质”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的特点,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  :

  一百多年以前的英国,当时贫富悬殊,许多人缺衣少食,那些失去父母的孩子不得不以乞讨和做小买卖、擦皮鞋为生。小珊迪就是这样一个孩子。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

  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多音字:

  薄(薄本)(薄雾)

  轧(轧死)(轧钢)

  2、易错字:缠。

  形近字:气、乞

  3、查字典:

  纠缠,乞求、饱受饥寒、品质。

  四、指导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思考: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叙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课文那些地方使你特别感动?

  2、学生默读课文,并画出答案。

  3、分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答案。

  4、集体讨论。

  (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的,主要内容是记叙一个卖火柴的小男孩——小珊迪,在给“我”找零钱时被马车撞伤,临死前还派弟弟给“我”送零钱,同时还惦记着弟弟没人照顾。)

  五、教师总结学生讨论结果。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分角色朗读课文,进一步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学习小珊迪诚实善良的品质,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过程 :

  一、谈话激趣

  小珊迪的故事我们读后深受感动,一个善良诚实的孩子就这样死去了。真让人难过,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一课。

  二、学生默读,并思考

  这篇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全班讨论发言。

  板书:

  爱丁堡: 早上:请求 纠缠

  晚上:撞到 受伤 目不转睛 感激

  四、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同学评价朗读情况。

  五、教师总结过渡:

  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很动人,哪一点使你特别感动呢?

  六、学生默读课文回答以上问题。

  分小组合作。

  七、全班讨论。边朗读边感悟,谈出特别感人的地方。

  八、提问:

  通过这个故事你觉得我们应该向小珊迪学习什么?(板书:诚实善良)

  九、出示幻灯片(课后思考练习3),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句子中带点词语,删去或保留你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十、作业 :展开合理想象,把小珊迪去换零钱到惨死的这部分内容用自己的话讲给别人听。

  板书设计 :

  31、小珊迪

  爱丁堡:早上:请求纠缠

  晚上:撞到受伤目不转睛感激

  美好品质:善良诚实

《小珊迪》教学设计 篇2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词语,积累并运用词语

  2、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小珊迪的品格

  3、认识“馆、纠”等3个生字和多音字“当”,会写“馆、旅、薄”等14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通过阅读,理解词语,积累词语,丰富语言,感受小珊迪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写话卡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确定基调。

  师: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在德国留学的中国留学生,在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决定留德发展。他找了第一家公司,没被录取,找到第二家,人家也拒绝了他……他找了25家大公司,都没找到工作。于是他去了一家小公司。他想,凭我这样的学位和才能,在小公司里干干肯定是不成问题的。但是那家小公司还是拒绝了……

  同学们想一想,他为什么会被拒绝?

  生:因为德国是个排外的民族,他们不喜欢用中国人。

  生:可能那些公司的经理认为他没有实际的工作经验。

  生:也许是那个留学生高分低能。

  师:你们的想法也有道理。那个留学生就愤怒地问那个老板:“我一个博士难道在你这个小公司干还不够格吗?你们凭什么这样对待我?”,那个老板说:“对不起,先生,我们从网上资料查到你在德国乘公共汽车时曾逃过三次票,一个连蝇头小利也不讲诚信的人,怎么可以让人信任呢?”

  听了这个故事,你们有什么问题?

  生:为什么老板对这样的小事斤斤计较呢?

  生:那个经理为什么不给他一个改正的机会呢?

  ……

  师:那么就让我们去看看小珊迪,去问问小珊迪,从他那里找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感知形象

  师:请同学们用自由读课文,把生字读准,把句子读通。边读边在脑海里过电影,你们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珊迪。 (生自由读课文)

  师:看到同学们谈得这样投入,说明同学们被这个故事感动了。你看到小珊迪了吗?你看到怎样的小珊迪?

  生:我看到的小珊迪身上只穿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瘦瘦的小脸冻得发青,一双赤脚又红又肿。

  师:哦,你看到了小珊迪的外貌。

  生:我看到了小珊迪很可怜,这么冷的天还在卖火柴。

  师:看得出来,你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孩子。

  生:我看到了小珊迪很善良,他要死了,还想着弟弟。

  师:你是用自己善良的心去看善良的人

  ……

  三、再读课文,读中悟情

  师:刚才同学说的这么多,与其说是看到的,不如说是感受到的。读课文不能光有感受,还要通过读把感受读出来。同学们再读课文,想想怎么读,才能把你这种感受读出来。 (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倾听)

  师:老师仔细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有一种感动,我知道,这些同学对小珊迪有一种最真切,最直接的感受。读课文,读小珊迪这样的课文就应该有这种感受。谁来读课文?

  (指名分节读课文,师相机作朗读点拨)

  ①,读到“先生,请买盒火柴吧!” (老师:当时的天气非常寒冷,请你感受一下寒冷,再读一句。

  ②读到“孩子可怜地请求着:“买一盒火柴只要一个便士呀!”。

  师:请求地说,谁来再读读, “请求”前面有一个词是(可怜),试试,把可怜的请求读出来。(一小组开火车读)

  ③读到“小男孩想了一会儿,说:‘我可以一便士买给你们两盒。’”

  师:你琢磨琢磨,小珊迪为什么要想,要想一会儿,把这种感觉读出来。你感受一下他当时的心情。

  ④读到:“啊!请你现在就买吧!先生,我饿极了!”小男孩乞求说。

  师:你早饭吃得饱饱的,可没有感受到他的饿的感觉哟!你再感受一下他乞求的语气。生再读——师范读——生读。

  ⑤读到:“想到他那种使人信任的神情,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

  ……

  四、文字画像、写中释情

  师:小珊迪就那样死了,为了那小小的火柴,为了那四个小便士,除了“我“,除了他的弟弟,谁也不知道他死了。但是小珊迪的品格却深深感动了作者,他永远也忘不了那双可怜的眼睛,永远忘不了那又感激的眼睛,他想为小珊迪画一张像,画一张画像,永远地放在桌前。

  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闭眼想像,故事中的“我”,可能为小珊迪画一张怎样的像?用心听,用心感受,等会儿用语言把小珊迪的像画下来

  学生动笔把自己感受到的小珊迪的画像写下来。

  师:刚才我们带着一种感动,看到了小珊迪不幸的命运。现在你能不能把你看到读给大家听。

  学生交流(略),有的学生看到的是小珊迪的外貌的全身像;有的学生是小珊迪乞求时的神态的半身像;有的学生看到的是珊迪被车撞了的情景;有的学生写的是小珊迪临死前的特写。

  师:是啊,多么让人感动的一个孩子啊!我把他的像放在“我”的桌前,我要想想他曾经做过的事,想想他那让人肃然起敬的品格。

  第二课时

  1、读一段话。 (课件)

  等了很久也不见他回来,我猜想可能上当了。但是当我想到孩子那诚恳的面容,想到他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

  2、自己轻声读读这段话,一边读一边想:我的猜想有根据吗?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不是哪种人?从课文中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3、交流:当我们想到——————,我猜想我可能上当了。(能不能用上两个想到说说,同桌说,指名说)

  师:是啊,猜想得合情合理,小珊迪需要钱吗?是啊,她非常需要用钱来买食物;他需要用钱来御寒;他需要用钱来照顾弟弟,他需要用钱来做更大的生意。他非常需要钱!而那个社会见钱眼开,见利忘义的事很多很多,所以我一想到这些,我感觉我上当了。可是当我想到孩子那诚恳的面容,想到他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他不是哪种人?请你把你想到的词语嵌进那句话中,再有感情地读读。

  4、指名学生读这段把词语补进之后的整段话。

  真好。把你补充进去的词语写到黑板上。(无信无义、见钱眼开、见利忘义……)

  还想说吗?同桌之间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

  5、同学们,当我想到,小珊迪那诚恳的面容,想到他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断定他不是贪习的人,不是爱占小便宜的人,不是见钱眼开的人,不是不守信用的人……(根据学生的板书,师一边说一边在这些字上打X)

  6、一个多么令人崇敬的人。他为了坚守自己的品格,坚守自己的情操,最后他离开了人世,想想将要离开人世的是这样的一个孩子,你将带来怎样的一种心情(齐读这段)。

  7、同学们,那么好的孩子死了,我的心颤抖了,我的心激动着。带着这种感情,再读最后一节。

  8、从小珊迪目不转睛的眼神,除了感激,你还看出了什么?(诚恳、善良、渴望)

  9、师:目不转睛的眼神包含着诚恳,包含着善良,包含着信任……,就是这样的一个孩子,他死了。假如你就在小珊迪身边,你目睹了此时此刻感人的情景,你最想对小珊迪说什么?

  10、相机评点:多么善良的心,你想说好人一生平安,对吗?

  一想到这些,我们不禁对小珊迪肃然起敬。

  ……

  11、小珊迪的诚实,小珊迪的信用。会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金钱是有价的,信用是无价的。一个生命是可贵,但信用更是珍贵的,让我们永远记住他那诚恳的面容,永远记信他那使人信任的眼睛。

  12、学到这儿,我们再回到课开始的那个故事。学了这篇课文,你肯定很想对那位留生说些什么。把你想的话写下来。

  13、想对中国留学生说的,就站起来(生交流)

  14、师总结:金钱固然可贵,但别人对你的信任更可贵,为什么?因为我们这个社会需要信任!

  板书设计

  小珊迪

  可怜 可敬

  饥饿 诚实

  寒冷 善良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小珊迪》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