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诗词五首

诗词五首

挑衅炫耀 点赞 分享
诗词五首

微信扫码分享

诗词五首(精选13篇)

诗词五首 篇1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次北固山下

  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口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望岳

  杜甫

  岱宗夫何如,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杜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诗词五首 篇2

  教案示例

  重点:

  ①把握每一首作品怎样融情于景,通过创造出一种意境来表达自己的胸襟、情怀或生活情趣的。

  ②把握关键词的准确词义,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难点:

  理解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沧海》

  (一)作家作品简介

  (二)题解: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三)朗读诗歌指导:先范读再由学生试读。

  (四)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逐句分析,先由学生分析,再由教师归纳。

  重点落实以下问题:

  1.全诗12行,除开头两行外都是写景,说说开头两行的作用。

  2.区分一下哪几行写实景,哪几行写想象之景——虚景。

  3.写实景中有动有静,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归纳: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

  第二层(“水河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实景。

  第三层(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写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4.海是很难写的,可是读了这首诗,我们每个人大概都会感到海的伟大。这首诗究竟好在哪里呢?

  (五)小结全诗的写作特色,并请同学们带着感情,再次朗诵这首诗歌。

  (六)齐读齐背,抽查个别背诵。

  二、《次北固山下》

  (一)作家作品简介

  (二)朗读这首诗

  (三)指导学生评析诗句,整体把握诗的内容。

  1.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为什么要特地提到“潮平”?

  3.“江春入旧年”一句中“旧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时间?

  4.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

  5.名句分析。“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这样说有根据吗?这两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

  6.这种乡愁并不使人感到低沉,请你体会其中的道理。

  (四)当堂背诵。 由于诗的意境美、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应当比较易于成诵。

  三、《望岳》

  (一)作家作品简介。

  (二)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重点讨论下列问题:

  1.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2.“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3. 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放各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4.“造化”两句。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

  5.“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

  6.“荡胸”两句。大意已见注释。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7. “会当”两句。绝顶,极顶,指玉皇项。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

  (三)背诵指导。

  第二课时

  四、《如梦令》

  (一)作家作品简介

  (二)教师领读这首词。

  (三)指导学生评析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所叙述的事发生在哪一个季节?

  它是词人当天写的吗?为什么词人经常想到这件事呢?

  (四)练习背诵。学生试背后,教师略说读的节奏,再领读一次,务求节奏鲜明。

  (五)继续讨论,深化理解。

  1.这首词记的是女词人的一次郊游,是她独自去的吗?

  2. 为什么会“误入”呢?还有别的原因没有?

  3. 什么时候发现“误入”的?

  4.既误人,慢慢划出去,不也行吗?

  5. 你能想象出“争渡”的情景吗?

  6.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完整地叙述这件事的经过。

  (六)教师再次领读。

  (七)小结

  五、《西江月》

  (一)作家作品简介。

  (二)题解

  这首词有个题目“夜行黄沙道中”,黄沙,即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辛弃疾退隐上饶带湖期间,经常行经风景优美的黄沙进中。

  (三)教师领读全词一至二遍,着力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也可让学生试读。

  (四)指导学生解析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 词人这次夜行的路程长不长?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2.路长,为什么要夜行?这时是什么季节?

  3. “说丰年”的是谁?

  4.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叙述上片的内容。

  5.下片一开始就说“七八个星天外”,这意味着什么?

  6. “两三点雨山前”,雨不大嘛,词人着急么?

  7.词人此刻一定是快步急行,他对这条路熟悉么?

  8.再看最后两句,注释里的话跟词人的表述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用倒语?

  9.补充解释:词中常常出现倒语,有的出于表达内容的需要,有的出于押韵的需要,更多的是两种需要兼而有之,这两句就是这样。

  10.     由学生创造性地表述下片内容间参照上片的表述方式。

  (五)小结这首词的写作特点

  教案点评:

  以朗读带动教学,在朗读中加深对诗词的理解。

诗词五首 篇3

  教学重点:熟读和背诵。

  教学难点 :理解内容,体会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 入

  同学们,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是我们应该学习和继承的优秀文化遗产。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已经学过二十多首古典诗词,其中包括13首唐诗,4首宋词,通过背诵和赏析,从中汲取了许多营养。今天我们学习,主要是唐诗和宋词,首先学习前三首。

  播放录像《唐之韵》,简介唐诗伟大成就,介绍李白、刘禹锡和杜牧。

  二、诵读

  老师配乐范读,学生多种方式朗读。读三首诗,五遍。

  三、了解内容

  借助文底注释、工具书,理解词语,了解诗歌大意。

  渡远:远渡。         楚国:楚地。      平野:平原。

  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仍怜:更爱。     

  排云上:直冲云霄,排,冲击。

  碧霄:青天。           折戟:折断的戟。     销:锈蚀。

  将,拿起。             认前朝:认出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四、理解诗的意境,内容。

  《渡荆门送别》

  介绍创作情况:

  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把蜀地当作自己的故乡,所以他有不少诗篇反映出对蜀中生活的怀念之情。这一次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学生谈对诗歌内容结构的理解。

  总 结:

  诗歌从乘舟远游写起,第一、二句点题:诗人远离四川,乘船沿江游览楚地。

  中间四句对仗,描写景物,描绘长江之水出山之后的壮阔气象:长江出山,水面宽广,景象雄奇,使人顿感前程开阔。清晨,玉兔西沉,有如天上飞下的一面明镜;朝云簇生,云层里出现海市蜃楼奇观。写景层次分明,且景中寓情,既反映出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寻求理想的志向与热情,又充溢着诗人对故乡的深深依恋与挚爱。

  结尾二句,诗人发出由衷的心声:这长江是故乡的水啊,所以它才不远万里把我送到江汉平原。诗人抒发了爱祖国、爱自然、爱故乡的深挚的感情。诗中写的长江之水,是来自故乡的水,它在蜀楚交界的荆门山送别诗人,把李白送入了更加广阔的天地之中。在这一描写中,表现了初离蜀地的诗人对家乡的深深依恋。

  本诗中间四句对偶工稳,“平野”对“大荒”,“天镜”对“海楼”,佳句佳对。赋予了江水以人的浓厚的感情,这水情意真挚地把诗人送到楚国。这真是诗意盎然,情景交融。

  背诵这首诗。

  《秋词》

  介绍作者。

  学生讨论诗歌内容和写法。

  总结:

  诗人以其奔放的热情和旷达的胸怀,通过生动的画面描绘和赞美秋天,表现出昂扬奋发的精神面貌。

  第一、二句,诗人一反千古以来逢秋必悲的感情基调,热情赞美秋日富于生气,胜过万物萌生的春天。

  第三、四句,描写晴空鹤翔图。万里无云,一只白鹤奋翅高举,排云直上,它那矫健的身姿,使得诗人也不禁诗情勃发,壮志凌霄。这白鹤正是诗人不屈不挠,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的真实体现。

  全诗充满着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表现了诗人政治失意时仍然不愿随波逐流的操守,想象新奇,意境悠远,诗情深厚。

  《赤壁》

  介绍诗人情况。

  学生讨论诗歌内容和写法。

  总结:

  这首诗怀古咏史。

  第一、二句,叙述凭吊赤壁古战场所见所感。由古战场残留的断戟,激发起想象当年赤壁鏖兵的壮阔场景,以前朝旧物兴思古之情,联想到决定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战以及那次重大战役中的主要人物。

  第三、四句,发出议论,假想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那么东吴的大乔、小乔便将被掳,关在曹操的铜雀台上了。“铜雀春深锁二乔”,是一种形象而富有情致的写法,用来象征虚想中的东吴孙氏政权败亡的结局,因为二乔都出于东吴最高统治阶层门第,吴国不亡,她们是不会受辱的。诗人认为,如果不是借助东风的力量,周瑜未必能在赤壁之战中取胜,周瑜的胜利不过是侥幸而已。诗人对赤壁之战的结果表示了自己的看法。曹操虽然失败,但未必不是英雄。不以胜败论英雄,强调人生际遇在人生命运中的重要性,正是这首诗的核心思想。杜牧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诗人在这里明讽周瑜,暗誉曹操,实际上是在借助史实抒发自己内心的抑郁不平之气。

  这首诗能以小见大,通过鲜明的形象发表看法,评价历史,是其艺术表现上的独到之处。

  五、总结扩展

  这三首诗虽然题材不同,表达的感情不同,但是有一点是相似的,那就是三位诗人善于用独特新颖的视角观察和分析问题,阅读三首诗既要了解各自的内容和写法,又要善于比较,体会它们的共性。

  六、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三首诗。

  七、板书设计   

  渡荆门送别

  第七句 — 第八句    收      束:  抒发思念故乡的深情

  秋   词

  赤  壁

  过零丁洋

  浣 溪 沙

诗词五首 篇4

  教学目的

  1.学习前三首诗,朗读、背诵这三首诗词。

  2.理解三首诗歌的意境。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l)朗读、背诵这三首诗词。(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

  预习指导:

  1.查字典,读准下列字的音:

  碣石      澹澹       竦峙       萧瑟          岱宗       决眦    

  2.自己练习读这五首诗:

  教学过程 :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请一生讲一个曹操的故事

  教师作简评,引出曹操的远大抱负。

  三、学习《  观沧海》

  1.作家作品简介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毫县)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剧势力。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年)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善诗歌,

  《步出复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临碣石山.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2.朗读诗歌指导:先范读再由学生试读。

  3.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逐句分析,先由学生分析,再由教师归纳。

  小结:

  写景的十句,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的表现。诗中洋溢着饱含的激情。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请同学们带着感情,再次朗诵这首诗歌。

  4.齐读齐背,抽查个别背诵。

  四、学习《 次北固山下》

  1.作家作品简介

  《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作者王湾,洛阳人,唐代诗人。

  2.朗读这首诗

  3.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4.当堂背诵。

  五、学习《 望岳》

  1.作家作品简介.

  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七岁会作诗,十四五岁时能与当时文上刚唱. 2 0岁开始为时十年以上的壮游,先南游吴越,后北游齐赵。35岁到长安应试,落第后居长安十年。安史乱起,携家逃难。后投奔唐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长安收复后,他因直言敢谏触怒肃宗,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关内大旱,他弃官携家西去,千辛万苦跋涉到成都,靠朋友帮助,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一座草堂。后来,友人严武镇蜀,保荐他当了检校工部员外郎,这就是后人称他“杜工部”的由来,后因成都战乱,杜甫又迁至夔州,过着贫穷的生活。最后病逝于湘水的一条破船上。

  杜甫诗现存1400多首,这些诗真实、深刻的反映了唐王朝由极盛走向衰落这一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展现出广阔的生活画面,成为唐代社会的形象的历史,历来被称为“诗史”。他的诗在思想性、艺术性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赴洛阳应进土举,落第,于是漫游齐、赵(今山东、河南、河北省)一带,这诗是游泰山时所作。泰山为东岳,是五岳之首。近岳而望,并未登山,所以题为“望岳”。诗中描绘泰山高大而磅礴的气象,以及自己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都是从“望”字着笔的。

  2.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3.背诵指导。

  六、意境的赏析:

  分组写赏析短文,堂上交流。

  七、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1,2,3题。A类

  2.默写 三首诗。B类

  3.完成掌握语文的有关练习。C类

  30.诗词五首(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后二词,朗读、背诵这二首词。

  2.理解二首词的意境。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l)朗读、背诵这二词。(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 :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前三首诗。《观沧海》是乐府诗,《次北固山下》和《望岳》都是五言律诗。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两首词。《如梦令》和《西江月》是词牌名。

  二、学习《  如梦令》

  1.作家作品简介

  《如梦令》选自《漱玉词》,作者李清照(1084-1151),号易安居士,宋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南来女词人。早期生活优裕,跟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后,流离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伤感,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常用白描,语言清丽。有《漱玉词》集。

  2.朗读这首词。

  3.指导学生评析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小结

  这首词表现了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美好事物的情操,从中可以看出词人天真、活泼、豪爽的性格。词人赋予大自然以诗情画意和勃勃生气,给人以清新的美的享受。

  这首词只写了夏日游饮归途中的一个片段,抒写了片刻之间美的感受,仅仅33字,却写了场景,写了人物,写得曲折起伏,生动活跃,情深味浓,新奇可喜。词的语言明白如话,流转自如,表现了独到的功力.

  三、学习《 西江月》

  1·作家作品简介。

  《西江月》选自《稼轩长短句》,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他力主抗金,屡受打击,隐居上饶带湘凡达20年。曾短期被起用,但不受重视,抱很而终。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城并称为“苏辛”。有《稼轩长短句》。

  2.题解

  这首词有个题目“夜行黄沙道中”,黄沙,即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辛弃疾退隐上饶带湖期间,经常行经风景优美的黄沙进中。

  3.指导学生解析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小结

  这首词构画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夜色那么清幽,气氛那么恬静,充满了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四、写分析短文,就两首诗你所体会的意境来写一写自己的看法。

  抽查几个交流。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二4,5.三 A类

  2.默写二首词。B类

  <-- #EndEditable -->

诗词五首 篇5

  东方实验中学:曹荣华    

  教学内容

  教材148—152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家作品;掌握部分重点实词。    

  2.通过朗读体会古诗文语言的音韵美,体会作者立意行文、遣词造句的独到之

  处。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体验感悟;来调动学生体会作者立意行文、遣词造句韵独到之

  处。  

  情感态度价值观  

  重视古诗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培养学生爱家爱国爱大自然的感情。同时在积

  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体会古诗文的意境,加强对诗词主旨的理解。

  难点_

  学生对诗歌的多元认识。    

  教学突破

  古诗文教学应抓住读,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培养学生热爱古诗文的感情,同时在

  读中加上教师适当的点拔,让学生感悟诗中的意境。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录音机,磁带,幻灯片,多媒体教具,布置预习。

  学生准备  

  预习诗文,搜集一些关于大自然的诗。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第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导入  学习《饮酒》                     1.自由发言

  2.朗读指导                             2.自由朗读  

  3.小结转引,导入  学习《次北固山下》      3.听讲记录

  4.点拔意境                             4.感悟诗的意境

  一、激情导入  、自由发言(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你们喜欢在田野中漫步吗?你喜欢农

  村生活吗?请谈谈你的理由。今天,我

  们来学习陶渊明的《饮酒》,看看他们农

  村生活是怎样的。     自由谈论,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朗读指导、自由朗读(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放录音,提要求:注意断句及字的重

  音,正确把握作者的感情。

  2.请大家把这首诗朗诵一遍

  3.提示重点词句。

  (1)从诗中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

  诗人形象?(可从生活的环境,诗人

  的表现等方面说明)

  (2)这一形象表现了他怎样的志趣。

  1.听录音,注意断句及重音。

  2.自由朗读,感悟诗意,并体会作者的

  思想感情。 3.结合提示感悟诗意。小组讨论,合  作。

  (1)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是一位不

  慕名利,恬淡自然的人。

  (2)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3.教师提供诗人的简介,诗的背景资

  料。

  4.指导背诵。 3.结合资料谈自己对诗的感悟,加强对

  诗的理解,对诗人的了解。

  4.试背。

  三、小结转引,学习《次北固山下》(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上面我们学习了陶渊明的《饮酒》,

  这是一首田原诗的代表作,下面我

  们来学习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

  山下》,看他又描绘了一副什么图

  画。

  2.介绍王湾的生平。补充介绍五言律

  诗的基本知识。 1.听教师讲述,进入下首诗的学习。

  2.听讲,记录。

  四、点拔意境(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播放录音,要求注意停顿及重音。

  2.思考:作者在客游他乡时的感情是

  怎样的呢?

  3.从这首诗中你可’以看出诗人此时此

  刻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句可以看

  出。

  紧抓“残夜”、“旧年”、“乡书”、“归

  雁”来体会。

  4.展开你丰富的想像,假设你便是诗

  人,把你此时所见所闻所感,用你生

  花的妙笔表达出来。 1.听录音,正确把握诗的感情。

  2.结合问题,自由读诗。

  3.感悟诗意,通过合作、讨论、谈自己

  的理解。

  4.放飞想像,动笔写作,读小作。

  四、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两首关于大自然的诗,由于诗人所处的位置不同,他们所抒发

  的感情也不同。但大自然却都让我们变得心胸开阔,恬适无欲。

  五、板书设计 参考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结合《爱莲说》一文,谈谈你心目中的陶渊明。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刻画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请说说这是一个怎

  样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中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7.

  2.说说“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景物描写的含义。

  ◆个性练习设计

  从课外搜集一此关于大自然的诗句。谈谈你对它的感悟。

  教学探讨与反思

  将诗人的其他作品联系起来学习,对学生理解文本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第2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情境导入          1.激情入境

  2.指导析读        2.赏析诗歌

  3.指导自读        3.体味赏析’

  一、情境导入  、情入境(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导语 :一年四季,周而复始,那么四季中

  的秋季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2.那么假如你正身处于异地,面对此景,你

  的感受又是什么呢?听音乐磁带,借题,

  发挥。

  3.即兴创作秋季小诗。 1.学生概括:体现凄凉、萧条、冷

  落等词语即可。

  2.闭上眼睛听节奏,想像创造秋

  季的内容。

  3.试创作小诗。

  二、指导析读赏析诗歌(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与《天净沙》对比,学习其中的意境仓ij作。(引

  出板书)

  2.介绍其背景情况,学生再读古诗;体会那种身

  在异地断肠人的心境,并试着背诵。

  3.再引:其实在此情景中也发生了另一件惊天

  动地的事,_场激烈的战争打响了,将军壮士

  为了报答皇帝的恩宠,奋勇杀敌,不惜牺牲自

  己的生命。现在我们学习一下。

  (引出板书)

  4.放录音,体会其中激烈紧张的气氛。

  1.背诵《关净沙》感受意境。

  2读诗歌,体会诗歌所描绘的

  情景及抒发的情感。

  3.学习诗歌《雁门太守行》。

  4.听朗读录音,感受诗歌的

  气势及所抒发的情感。

  5.诗句导读。(师略加提示,生展开想像,自觉

  体会其中的意境)

  6.结合分析,再读再感受文中的意境。

  (师作个别辅导)

  7.背诵《雁门太守行》和《天净沙》。     5.逐句理解字面意思。

  6.大声朗读诗歌,再现意象

  与雄浑的意境。

  7.试背课文?

  三、体味赏析自读体昧(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引语:秋天里的诗感情委婉曲折,热

  烈奋进,但阳春三月,柔风吹拂的季

  节,感受又会是什么呢?让我们一

  起来欣赏一下《早春呈水部张十八

  员外》。

  2.出示问题:  

  (1)诗中写了什么景?其各自的特

  点是什么?

  (2)人们是如何来评价这个季节的? 1.结合课下注释自学。体会作者的思

  想感情,感悟诗中的意境,背诵全

  时。

  2.赏析诗歌;理解诗意、感受情境,体

  味诗境。  

  四、本课小结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表达了作者对早春的喜爱。《雁门太守行》以色示物,

  以色感人,以色传情。《天净沙》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

  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五、板书设计 参考(略)

  本课总结

  《饮酒》是陶渊明归田后所作,是诗人酒后偶然的提咏,借以寄兴抒怀,并非单咏

  饮酒。《次北固山下》借助长江风景的描写,写出诗人的乡愁乡思,即景生情。《早春

  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表达了作者对早春的喜爱。《雁门太守行》作者以色示物,以色

  感人,以色传情。《天净沙》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

  的凄苦愁楚之情。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通过其中一首诗来看作者,以“我读懂了    ”为题作文。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背诵全诗。

  ◆个性练习设计    

  将其中一首诗改写成一个历史故事。

  教学探讨与反思

  加强诵读训练,引导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加深对诗词的理解。补充一些作家作品

  的相关资料,对学生的学习会更有益。

  作者邮箱:

诗词五首 篇6

  ⅰ.课外古诗背诵【原文】阴 山 耶律楚材八月阴山雪满沙,清光凝目眩生花。插天绝壁喷晴月,擎海层峦吸翠霞。松桧丛中疏畎亩,藤萝深处有人家。横空千里雄西域,江左名山不足夸。【赏析】 这首诗描绘西域阴山的景色,同时赞扬了开发边疆的各族人民。前四句写景:八月雪满,日照沙原,写西域的特有景象。“插天绝壁”、“擎海层峦”,写阴山的雄峻壮阔;“喷晴月”、“吸翠霞”,写阴山的奇观异景。“松桧”两句由景及人,从侧面显示阴山人民的勤劳勇敢,富于联想。末两句以江左名山作比,赞美阴山“横空千里”的特色与气概。写景,气象宏大,别开生面;抒情,豪迈奔放,激昂高亢,与前人笔下边塞的荒凉苦寒迥然不同,表现了诗人的阔大胸怀。ⅱ.课前准备一、生字识记樽(zūn):古代的盛酒器具。箸(zhù):<方>筷子。爝(jué):爝火:<书>火把、小火。鼎(dǐng):1.古代煮东西用的器物,三足两耳。2.<书>比喻王位、帝业。如:问鼎。3.<书>大。如:鼎力。4.<方>锅。彝(yí):1.古代盛酒的器具。也泛指祭器。如:彝器。2.<书>法度;常规。如:彝准。3.(yí):彝族。麾(huī):1.古代指挥军队的旗子。2.<书>指挥(军队)如:麾军前进。的(dí):<书>真实;实在。如:的确。弦(xián):1.弓背两端之间系着的绳状物,用牛筋制成,有弹性。如:弓弦。2.弦儿,乐器上发声的线,一般用丝线、铜丝或钢线等制成。3.发条。4.连接圆周上任意两点的线段。5.我国古代称不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二、词语识记斗十千:一斗酒价值十千钱。珍羞:精美的菜肴。羞,现在写作“馐”。直:价值,现在写作“值”。茫然:漫然无所适从的样子。歧路:岔路。今安在:现在要走的路在哪里?长风破浪:比喻施展政治抱负。济:渡。夜光杯:传说中周穆王时西域胡人用晶莹的白玉精制而成的酒杯,有如光明夜照,故称夜光杯。这里泛指西域用白玉制成的酒杯。琵琶:弹拨乐器,原流行于波斯、阿拉伯等地,汉代经西域传入中国,军中演奏琵琶常在马上。混沌:这里指大地。乌金:指煤。阳和:春气融和,这里指煤炭所蓄藏的热能。浩浩:本义是形容水势大,这里引申为“广大”。鼎彝:帝王宗庙祭祀用具,引申为国家朝廷的根本。元:原本,现在写作“原”。赖:依赖。铁石:古人误以为铁石久埋地下也可变成煤炭。春花秋月:一年中最美好的时节,即良辰美景。何时了:何时才完了,何时才到尽头?东风:春风。故国:被灭亡的南唐。雕栏玉砌:雕绘的栏杆和玉石台阶,指昔日的宫殿。朱颜改:指旧时的宫殿已斑驳褪色。几多:多少。一江春水:江水春天上涨。这里用来形容自己的哀愁又深又广、无穷无尽。麾下:部下、军队。麾:古代军队指挥用的旗帜。五十弦:这里指军中乐器。翻:演奏,奏出。塞外声:塞外的曲子。沙场:战场。点兵:检阅部队。的卢:马名。相传刘备在荆州遇到危险,因所乘的卢“一跃三丈”而脱险。霹雳:本指雷声,这里比喻射箭时弓弦发出的响声。天下事:指收复中原,统一天下的大业。生前身后名:指活着时的功名和死后的名声。三、预习效果反馈1.“但愿苍生俱饱暖”中“苍生”是什么意思?2.“可怜白发生”中“可怜”是什么意思?3.《行路难》的作者是 ,文中运用典故的句子是 , 。4.“破阵子”是 名。作者辛弃疾是 朝著名 词人。其词以 为主。5.《虞美人》中以水喻愁的名句是 ? 。ⅲ.课堂跟讲一、背记知识随堂笔记1.《凉州词》作者是 ,选自 。《咏煤炭》作者是 , 朝家、 家。《虞美人》作者是 世称 。2.停杯投箸不能食, 。醉卧沙场君莫笑, ?小楼昨夜又东风, 。二、整体把握板书设计(一)板书设计(二)段落层次《行路难》1.第1~4句:开头欲先 ,极言 的华美,并透露出内心 。2.第5~8句:用四个意象揭示的变幻莫测,生动表现诗人 的变化。3.第9~14句:从中清醒过来,表达诗人 的心态,对前途充满了 。《凉州词》本诗以 的风格写了 战士 的情景,具有浓郁的 军营生活的色彩。《咏煤炭》1.首联:以 称煤炭,再以 借指煤炭,并极言其 之深, 之大。2.颔联:赞其作用,既给人们带来 ,又能冲破 。3.颈联:揭示其 意义,赞颂甘于 的人,是国之根本、民之福星。4.尾联:托物言志,表达自己甘于 ,为国 的丹心。《虞美人》上片:写一年一度,往事 。下片:愁苦之情似 ,永无尽头。《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本词描写了作者梦中的一次盛大的 场面。表现了词人 的壮志豪情和 的忧愤之情。(三)写作特点1.语言洗练,均抒发一定的感情。《行路难》表达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表达了他面对人生坎坷,仍盼望施展自己的远大抱负的志向;《凉州词》表现了戍边将士的豪情和长期在外流露出的些许悲凉意绪;《咏煤炭》表达了作者爱国忧民的思想及甘愿为国为民出力献身的高风亮节;《虞美人》表达了对故国的怀念以及自己的愁苦之情;《破阵子》表现作者报效朝廷,渴望统一河山的愿望和壮志难酬的忧愤。2.运用典故。《行路难》中的“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用上古的姜尚、伊尹两位圣贤的曲折经历来表现自己追求理想的执著和强烈的信念,也构成了文章结构上的跌宕起伏。3.托物言志。《咏煤炭》中,诗人借煤炭燃烧自己、给人以温暖来直抒胸臆,表达为了百姓温饱,自己愿意像“出山林”的“乌金”燃烧自己,表现诗人为国效力的志向。三、古文今译行路难(原文)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译文)金樽斟满清酒,一杯要十千钱,玉盘里摆满精美的菜肴价值万钱。面对佳肴我放下杯子,停下筷子,不能下咽,拔出剑来,四处看看,心中一片茫然。想渡过黄河,坚冰封住了河面;想要登上太行,大雪盖满了山。闲时我像姜太公在碧溪上垂钓,忽又梦见伊尹乘船经过日月边。行路艰难,行路艰难,岔路这么多,今后要去哪?总会有乘风破浪的那一天,挂起高帆渡过茫茫的大海。凉州词(原文)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译文)新酿成的葡萄美酒,盛满夜光杯;正想开怀畅饮,马上琵琶声频催。即使醉倒沙场,请诸君不要见笑;自古男儿出征,有几人活着归回?咏煤炭(原文)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译文)深深的土层凿开了才能挖到煤炭,黑黑的煤炭中储存着极大的热量。小小的煤块能让人感受到春之暖,沉沉的黑夜也竟被那炉中煤照亮。鼎彝这类器具,要依赖煤炭才能熔铸而成,铁石这般坚硬,但依然存有为民造福之心。只希望百姓都能享温饱,所以我不辞辛苦出山林。虞美人(原文)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译文)一年的时光何时才是尽头?往日的事情记得很多很多。昨夜里春风又吹到了我居住的小楼,明月下故国又浮上了我忧愤的心头。雕绘栏杆和玉石台阶,应当还在吧,昔日宫殿已斑驳褪色,面目全非了。要问我长歌当哭,有多少愁苦吗?就像那一江春水,东流不断,无穷无尽。破阵子(原文)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译文)宝剑的寒光闪耀在醉后的灯下,军营的号角吹响在难忘的梦中。军营里到处在分食着烤牛肉,琴瑟上不停地在弹奏着塞外曲。战场上肃杀秋意正浓,将士们检阅部队正酣。疆场上战马疾奔,匹匹如同“的卢”,士兵们拉弓射箭,弦弦声如霹雳。(抗金)可以了却君王收复中原、统一天下的心事,(抗金)可以了却我驰骋沙场、赢得英名的夙愿。只可惜我的头上又新添了白发。四、重难点句子和段落诠释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长风破浪”,语出《宋书•宗悫传》,宗悫的叔父问他志向是什么,宗悫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后人用“长风破浪”比喻施展政治抱负。“直挂云帆济沧海”意思是挂满风帆横渡沧海。这两句表现诗人对前程充满信心。2.“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这两句是该诗的名句,第一句形容煤炭燃烧给人们带来温暖,就像春回大地一般。第二句写出炉火火势之大,能够冲破沉沉的黑夜,显示了大手笔的大气势,生动地写出了煤炭的作用。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句话表现词人满腔幽愤,悲慨之情如冲出峡谷、奔向大海的滔滔江水,一发不可收。“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的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了出来。4.“沙场秋点兵。”这句话渲染出战争浓烈的气氛。仿佛让人看到,威严的将帅正站在高高的检阅台上,披坚执锐的战士神情肃穆,随时准备去和敌人厮杀。一个“秋”字给整个场面增添了肃杀之气。ⅳ.当堂练习1.默写填空。①欲渡黄河冰塞川, ② ,直挂云帆济沧海。③但愿苍生俱饱暖, 。④ ,赢得生前身后名。2.我们学过的李白的作品不少,请你写出一首诗。【同步达纲练习】ⅴ.课后巩固练习(90分钟 100分)一、填空题(5分)1.醉里挑灯看剑, 。2.小楼昨夜又东风, 。3. ,古来征战几人回?4. ,铁石犹存死后心。5.马作的卢飞快, 。二、整体感悟(5分)李白在《行路难》中说“拔剑四顾心茫然”,李煜在《虞美人》中说“问君能有几多愁”,辛弃疾在《破阵子》里说“可怜白发生”,仔细揣摩诗人在各自的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三、课文阅读题(36分)(一)阅读《行路难》,回答问题(16分)1.给加粗字注音并释义。(2分)樽: 羞: 2.“垂钓碧溪”传说是 的事,“乘舟梦日边”传说是 的事,作者用两个典故表达了 的愿望?(3分)3.“长风破浪”说的是 的事,在诗中采用了 修辞,意思是 。(3分)4.李白是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请写出另外两位及其作品各一首。(8分)(二)阅读《破阵子》,回答问题(20分)1.辛弃疾是宋代三大词人之一,另外两位是谁?请写出你学过的他们的作品各一首。(8分)2.“八百里分麾下炙”一句中“八百里”指什么?“麾下”是什么意思?(4分)3.“了却君王天下事”中“天下事”指什么事?(2分)4.“可怜白发生”表达作者一种什么感情?(2分)5.我们曾学过辛弃疾的其他词作,请写出一首。(4分)四、类文阅读题(23分)(一)《凉州词》的类文阅读(9分)从军行 王昌龄青海长云暗①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②金甲,不破楼兰③终不还。【注释】①暗:遮暗。②穿:磨破。③楼兰:这里是对侵犯我国边疆的西北少数民族的泛称。1.作者王昌龄是 朝著名诗人。(2分)2.试解释第一、二句。(4分)3.第三、四句表现出戍边将士的什么感情?(3分)赏析:该诗和《凉州词》一样均属边塞诗。它由景入情,情景交融,一方面描绘了边地的特有景色,写得空旷辽远,很有气势,另一方面写出将士们身经百战、报效国家的忠诚。而《凉州词》只描绘了边塞军营的生活,且带有些许感伤。(二)《咏煤炭》的类文阅读(5分)石灰吟 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1.解释加粗字。(2分)焚: 若: 2.这是一首 绝句,表达了诗人 的精神。(3分)赏析:于谦的《石灰吟》也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表现了诗人为祖国利益甘愿自我牺牲。这和《咏煤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一致的,只不过石灰是白色的,而煤炭是乌黑的,一白一黑,形成对比,可说是姊妹篇。(三)《破阵子》的类文阅读(9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1.给加粗字注音:(2分)榭:( ) 词:( )2.该词的词牌名是 ,题目是 。(2分)3.上片中“孙仲谋”指 ,“寄奴”指 。表面上赞颂这两位建立了赫赫伟业的历史人物,但同时寄寓了作者的感慨。(3分)4.下片中作者以 自比,表明自己老当益壮,希望为 尽力的雄心。(2分)赏析:本词抚时感事,笔势纵横,气概雄伟,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感情悲壮苍凉,语言铿锵有力。和《破阵子》有异曲同工之处。不同的是:该词联想自然,针对性强,而《破阵子》写梦中情景,与现实有距离感,存有壮志难酬之忧。五、中考题(11分)欣赏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十五夜望月 王 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1.这首诗中,诗人用形象的语言、奇妙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特定的环境气氛,把我们带进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境?(2分)2.第一句诗主要写什么?由这句诗你想起了李白的哪两句咏月的诗句?(4分)3.暗写诗人望月的是哪一句?为什么?(5分)六、创新片段作文题(20分)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我们再熟悉不过了,请根据自己的积累,描绘一个季节,体现该季节的特征。250字左右。ⅵ.合作探究题李白,作为唐代诗人,其地位很高,一生写下了大量诗作,被称为“诗仙”。请同学们探究:李白的诗按内容分,有哪几类,试举例说明。ⅲ.写作练习。一、片段作文三年初中生活眨眼而过,回想起刚进校园时的天真、幼稚,仿如昨天,如今的沉稳、成熟写在脸上。请你代表你们班全体毕业生给母校写一篇赠言。300字左右。二、创新作文生活中,有的人贫穷,有的人富有;思想境界上,同前者一样,有的人贫穷,有的人富有。但是不同的人对贫穷的看法不同,请以“贫穷”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②题目自拟,角度要新颖。③600字左右,书写要工整。参考答案ⅱ.三、1.“苍生”在古代指老百姓。 2.“可怜”是“可叹”之意。3.李白 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4.词牌宋 爱国 豪放5.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点拨:要加强对书下注释的把握。ⅲ.一、1.王翰 《全唐诗》 于谦明 政治 军事 李煜 李后主点拨:对基本文学常识要掌握。2.拔剑四顾心茫然 古来征战几人回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点拨:对诗句要能准确默写。二、(二)《行路难》1.扬 抑 宴席 深沉的苦闷和迷惘。2.人生遭遇 心情 3.迷惘 乐观 信心 《凉州词》豪放征戍 饮酒作乐 边塞 《咏煤炭》1.乌金 阳和 埋藏 储藏热量2.温暖 沉沉黑夜3.象征 为国家利益自我牺牲4.燃烧自己 效忠 《虞美人》 不堪回首 一江春水 《破阵子》 点兵 希望恢复祖国河山壮志难酬 点拨:对每首诗词的内容要准确把握,该题可迎刃而解。ⅳ.1.①将登太行雪满山 ②长风破浪会有时 ③不辞辛苦出山林 ④了却君王天下事2.如:《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点拨:小学和初中所学均可。ⅴ.一、1.梦回吹角连营 2.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3.醉卧沙场君莫笑 4.鼎彝元赖生成力 5.弓如霹雳弦惊二、李白的“拔剑四顾心茫然”,抒发的是英雄无用武之地、报国无门的愁。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则是抒发自己在经历了从贵为天子到沦为阶下囚这一巨大的角色转变之后,对人生如梦的一种惆怅和感叹。辛弃疾的“可怜白发生”,则是对自己只能在梦中去实现杀敌报国的理想,醒来后还得去面对残酷的现实的一种愤懑和无奈。点拨:从诗人当初所处的环境来考虑,分析。三、(一)1.zūn 古代盛酒的器具。 xiū 滋味好的食物。2.姜尚 伊尹 自己渴望遇到明君 点拨:要理解诗人引典故的目的。同时要明白典故的原意。3.宗悫 比喻 比喻施展政治抱负4.杜甫、白居易 如杜甫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春夜喜雨》)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钱塘湖春行》) 点拨:课内外积累的均可。对古代诗人的作品要善于厚积。(二)1.苏轼、李清照 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 点拨:对苏轼和李清照的作品均学过,要默写准确。2.酒食 部下、军队3.指收复中原、统一天下的大业。 点拨:要结合书下注释准确把握内容。4.壮志未酬的幽愤情绪。5.如《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点拨:我们还学过辛弃疾的《清平乐》、《菩萨蛮》等。四、(一)1.唐2.青海上空连绵不断的云把雪山都遮暗了,从青海向西北遥望玉门关那座孤城。点拨:第二句“孤城遥望”应是“遥望孤城”,是倒装句。3.不怕艰辛、坚决杀敌的思想感情。 点拨:抓住“终不还”来考虑。(二)1.烧。 像,好像。2.七言 为国家利益自我牺牲 点拨:抓住“粉身碎骨”来分析。(三)1.xiè cí 点拨:“祠”不读“sì”。2.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点拨:词牌名在前,题目在后。3.孙权 刘裕 时无英雄 点拨:作者写古是为了论今,要明确这点。4.廉颇 北伐大业(或收复河山) 点拨:要准确把握词作的写作背景,才能理解作者在词中表达的感情。五、1.月明人远,思深情长。 点拨:抓住后两句内容来考虑分析。2.中庭月色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点拨:第一问抓住“地白”来考虑。3.冷露无声湿桂花 由于夜深,秋露润湿了庭中桂花,由这庭中桂花自然使人联想到月中桂树,眼前的景和意中的境,给读者带来的是无尽的遐想,也暗示了作者正在庭中凝望。点拨:抓住月中桂树和庭中桂花去联想。六、作文思路:首先要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季节。每季的前后阶段又有所不同,这就要求作者再去对时间段进行筛选,然后用直接描写或间接描写的方法来体现该季节的特征。可适当运用一些修辞方法去刻画。例文: 盛 夏六月十五那天,天热得发了狂。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一些似云非云,似雾非雾的灰气低低地浮在空中,使人觉得憋气。(点评:点明时间,夸张手法。)……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地发着白光。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与天上的灰气连接起来,结成一片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窟,使人喘不过气来。狗趴在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大,小贩们不敢吆喝,柏油路晒化了,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也好像要被晒化。(点评:拟人手法。排比、比喻、运用侧面烘托、夸张手法。)(老舍:《骆驼祥子》)总评:该段文字用生动的语句把盛夏的“酷热”写了出来,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同时采用一些拟人用比、夸张等修辞方法。ⅵ.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玄宗统治的盛唐即开元、天宝年间度过。写下了大量的诗作。现流传下来的有九百多篇。有的鲜明地表现了对封建权贵的蔑视,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有的揭露政治的腐朽,如《古风》;有的赞美祖国的壮丽山川,如《蜀道难》、《望庐山瀑布》;也有的流露出对现实不满,想逃避隐逸的消极情绪,如《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还有表达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同情的,如《丁都护歌》。总之,李白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运用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自然清新的语言、奔放豪迈的气势,创作出许多杰作。点拨:在对李白较为了解的基础上,可查资料,或向老师请教,进行探究,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口语交际ⅳ.如:同学们,三年的初中生活即将结束,应同学们的要求,今晚7:30我们全班学生在本班举行毕业晚会。经过同学们商讨,我们的活动方案是这样的:没有老师参加,人员是我们初三(8)班全体学生,主持人是李薇,首先致辞的是复习委员王小明,接着大家上演自己的节目,节目的顺序我们已拟好了,一会儿发给大家,最后让我们的大班长讲话。谁有什么想法,可随时提出来。点拨:语言要口语化,设计的活动方案要符合实际。写 作ⅲ.一、作文思路:首先要明确是给母校写赠言,这就要符合实际,可适当表达惜别之情、感谢之情以及美好祝愿等。另外要做到语言简练、感情真挚。例文:母校,谢谢你! (点评:开门见山表达谢意。)三年的时光如云般飘过,时间的天使不苟地将时针拨向离别。在这临别之际,我们的心情如大海的波涛汹涌澎湃。(点评:运用比喻。)曾记得,我们刚进校门时,还是挂着红领巾的蹦蹦跳跳的少年,多么幼稚,多么天真!而如今,我们脸上写着成熟。(点评:前后对比。)曾记得,我们刚进校门时,还只会加减乘除,多么无知,多么贫乏。而如今,我们似乎上通天文,下明地理,洋洋洒洒,满腹经纶。三年的阳光雨露,三年的辛勤耕耘,花儿开放了,姹紫嫣红;果实成熟了,硕果累累。花儿翩翩起舞,是在感谢这片沃土;果实频频点头,是在报答辛勤园丁。(点评:排比段的运用很好。强调在母校的时间。运用拟人手法,排比句。)风筝飞得再高,它的线仍牵着您的手;游子走得再远,他的心仍挂着母亲。不管走向哪个岗位,我们都不会忘记您——母校,努力地复习和工作,用优异的成绩献给您,母校。(点评:对母校的感激报答。)总评:该短文用诚挚的语句回忆了在母校成长的经历,感情真挚,表达了对母校的惜别之情,品位高雅。二、作文思路:根据提示可确定这是一篇话题作文,首先要把握“贫穷”的含义,什么是真正的贫穷?精神上的,经济上的,懂得了这一层意思,就把握了“贫穷”的含义。然后再看要求,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这就给了一个宽泛的写作文体,那么就可以选择新颖角度,选取恰当材料来写。另外,根据写作的内容,还要拟定一个醒目的标题,标题要能体现文章的内容。例文:贫穷也是一笔财富 魏惠报载:北京广渠门中学有个“宏志班”,招收的都是品学兼优而生活贫困的学生。有个女学生,家住北京郊区,离校20里。她每天4点钟起床,读一个小时英语,5点钟从家里出来,一个女孩子摸黑赶20里路上学,晚上再摸黑回家。她从不让家长接送,要从小锻炼自己,做生活的强者。记者问她:“你和生活富裕的同学在一起,有没有感觉生活对你太不公平了?”她十分平静地说:“没有。我倒认为,贫穷也是一笔财富。” (点评:引资料确凿,用具体时间突出其艰辛。目的明确,出语惊人。)“贫穷也是一笔财富”,这话让富家子弟听起来肯定别扭。但是,贫穷的确可以激发一个人的自强自立、艰苦奋斗、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因为这些同学特别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复习机会,所以,尽管他们家庭环境和条件很差,但他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有礼貌,特别守纪律,特别有志气,特别有作为”;所以,尽管入学时他们的成绩比其他班低1o分,但到期终,他们的成绩已跃居全年级第二名。(点评:引出论点,道理论证。用事实证明。)毛泽东同志曾经说:“穷则思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比较贫穷,为此,我们有决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尚且如此,一个人更应是这样。坎坷能增强斗志,刻苦能磨炼强者。他们知道,所谓“宏志”,是“立宏大志向”的意思,要实现大志,要用脚一步步地走出来,这就需要吃苦,需要意志和毅力。我们再去看看那些贵族学校的学生吧,他们过早地躺在父母的金钱堆里,尽情地享受着优裕和奢华。这里的不少学生,感兴趣的是比吃、比穿、比权、比钱,而对知识却很少感悟。对于享受奢华的人,吃苦是他们最不能忍受的。这样的学生别说将来担当建设重任,恐怕连生存都困难。在他们身上,物质富裕,精神贫穷,这才是最可怕的。(点评:引名言,解释意思。与“宏志班”学生形成鲜明对比。)正是特殊的环境,养成了“宏志班”学生艰苦、勤劳、顽强拼搏的可贵精神。现在,那些富裕的学生比“宏志班”的学生强,因为他们靠的是父母。将来,“宏志班”的学生肯定比他们强,因为“宏志班”的学生靠的是自己。(点评:特殊环境造就可贵精神。用语肯定。)总评:本文作为一篇议论文,论点明确,论述严谨,摆事实,讲道理,用对比手法充分阐述,语言流畅有气势,结构完整。

诗词五首 篇7

  《诗词五首》教案2    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使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并能默写这五首诗词和曲。体会蕴涵在诗词中的感情和思想。

  2、 领会诗的意境和语言形式特点。指3、 导学生把握古代诗词的多种体裁。

  过程与方法

  布置预习,让学生先大致预习一遍,记下其中的难点,然后进入讲解。方法可采用点播法、诵读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领略诗的优美意境、语言美。

  2、 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3、 培养对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 让学生反复2、 诵读五篇作品,3、 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语言风格。

  4、 理解诗歌的独特表达手法。通过多读多背,5、 培养和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语感和悟性。

  难点:

  1、 领会古代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诗歌本身所具有的高度概括性也是影响理解的一个重要因素。

  教学突破

  多媒体综合教学法、诵读法、点拨法问答法的综合运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对作者生平及作品背景要有相当了解。

  学生准备:

  预习这五篇作品,准确认读文中字词,初步感受作者感情。并在疑难之处作标记。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研讨《采薇》                    1、通过诵读、回答问题等方式学习

  2、学习《十五从军征》              2、通过诵读、回答问题等方式学习

  3、研读《送别》                    3、细心体会此诗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一、学习《采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师:同2、 学们都能背诵哪些诗歌呢?诗歌是一种纯文学的代表,3、 也是张力很强,4、 容量很大的体裁。这课有五首作品,5、 有古诗,6、 有乐府诗,7、 有七言绝句,8、 也有词和曲。内容涉及叙事、写景抒情、讽刺等很多方面,9、 下面我们就进入具体的学习。 10、 转入《采薇》的学习,11、 先范读,12、 再指13、 导学生朗读,14、 要求解决:《诗经》是一部什么样的诗集。 15、 引导学生感受诗的思想内容。注意: (1、)对诗句含义适当讲解,不宜做繁琐分析。(2、)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不懂处提问解决。(3、)思考:将“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有何意义? 1、背诵自己能想起的诗歌,对课文产生兴趣。 2、文注释,认真阅读《采薇》,读诗的整体印象有一个大概的把握,反复读课文,做到当堂背诵, 16、 理解诗的意境,17、 和诗的形式上的美感及古诗特点。 明确:对于家乡的怀念和对长年在外戍守的无奈。

  二、学习《十五从军征》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介绍乐府诗的特点和内容。 2、 范读《十五从军征》,3、 注意读准字音。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中同4、 样描写士兵,5、 在手法上有什么不同6、 之处? 点拨:前诗更中于对情景的描写以反衬哀伤心情。 这首诗通过一个老兵的自述揭露了当时兵役制度的黑暗,抒发了对现实的不满和控诉。 1、 了解与此诗内容相关的知识。 2、 学生诵读这首诗,3、 体会隐藏在诗歌背后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送别》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介绍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点。 2、 让学生朗读此诗,3、 并讲述诗的大意。 4、 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 (1、)这首诗歌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点拨:形象 (2、)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点拨:对友人依依不舍,还没分别就盼归的心情。 1、 认真读诗,2、 体会诗的形象性。 3、 发挥自己的想象力,4、 设想一下扬花漫天飞舞的景象,5、 这时去为友人送别,6、 会有一种怎样的心情。 7、 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诗所描绘的情景。用心体会作者写景的技巧和借景抒情的手法。

  四、小结:这课学习的三首诗的主角都是士兵,在诗中都通过对景物与人物动作心情的描写,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送别》是送人着急作,写的是远行人的思念之情。在写景状物上三首诗各有特点,一个是有暖景和冷景做对比彰显相反的两种心情;一个是对故园的荒凉,亲人的凋零进行细致的刻画,让人倍感凄凉;一个是对春天杨柳扬花的描写,但怀人之情跃然纸上。

  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研析《清平乐》                  了解文章大意,理清作者思路及作品内涵

  2、学习《朝天子 咏喇叭》           了解文章大意,理清作者思路及作品内涵

  1、 研析《清平乐》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讲解词的基本常识。 2、 介绍辛弃疾的基本情况,3、 以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 4、 范读《清平乐》,5、 注意读准字音。 6、 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词。 问:这首词在写作风格上有什么特点? 点拨:辛的词虽然以大题材入词为主,但作者写了不少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这首词就是其中之一。 1、 作好记录 2、 听教师介绍 3、跟读,注意节奏的变化以及词中的难字 4、体会作者怎样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的。

  2、 学习《朝天子 咏喇叭》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n

  [1] [2] 下一页

  《诗词五首》教案2bsp;   1、 背景知识介绍 (1、)散曲知识介绍 (2、)作者的基本情况及作品背景 2、 要学生诵读课文,3、 设置问题,4、 引导学生掌握重点字词,5、 理清文意,6、 体会作者感情。 7、 组织课堂讨论:作者巧妙地借咏喇叭讽刺了哪些现象? 1、 仔细听,2、 了解相关知识,3、 作好记录。 4、 诵读课文,5、 理清文意,6、 领会作者巧妙的讽刺技巧和形象的语言,7、 并体会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感情。 8、 积极进行讨论,9、 并品味这种讽刺产生的艺术效果。

  3、 小结:《清平乐》用纯粹的白描手法,4、 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把着家老小的不同5、 面貌和情态描写的3惟妙惟肖,6、 活灵活现,7、 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真实的反映了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实安逸的农村生活。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8、 构思巧妙、新颖、色彩协和、鲜明,9、 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朝天子 咏喇叭》是一曲讽刺散曲,10、 全曲用近乎口语化的语气,11、 借托对喇叭的嘲讽,12、 表达了对统治阶级的控诉。

  13、 练习设计

  1、 随堂练习设计 :背诵这几首诗词

  2、个性练习设计:进行比较式学习,归纳总结诗词的特征

  上一页  [1] [2] 

诗词五首 篇8

  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杨花尽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春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论诗

  赵 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诗词五首 篇9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古代诗词。

  2.了解各首诗词的主要内容。

  3.体会各首诗词所表现的情志或意趣。

  重点难点

  1.重点

  1)朗读背诵古代诗词。

  2)了解备首诗词的主要内容。

  2.难点:体会各首诗词所表现的情志或意趣。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对照课文注释理解诗歌《汉江临眺》《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和

  词《烷溪沙》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色。

  二、导入  

  古诗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因为作家众多、题材广泛、形式丰富而

  素负盛名。王维的(汉江临眺)是五言律诗,写景历历如画;李白的(宣

  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是首古风,情感奔放旷达;晏殊的词(烷溪沙》

  则是婉约词的代表作。

  三、正课

  1.朗读(汉江临 眺)。

  2.作者简介

  这首诗是选自《王右丞集》作者王维701—761,字摩洁,太原祁

  (现在山西祁县)人,唐代诗人。九岁属辞,有俊才,博学多艺。开元间

  进士及第。官至尚书右丞,善书画,通音律。苏拭称:“昧摩洁之诗,诗

  中有画;观摩洁之画,画中有诗。”有(王右丞集)传世。

  3.赏析

  楚国接连着三湘流水,

  荆门通往各条河流。

  江水仿佛从天地外流来,

  青山在水气中时隐时现。

  州郡城镇好似漂浮在南方的江水上,

  波涛汹涌好像震撼着远处的天空。

  襄阳真是风清日丽的胜境,

  就留给我这山翁醉酒观赏吧。

  诗歌抓住了江南水乡的特点,首两句先写襄阳的地理位置,接着四

  句描绘水都风光,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其中“流”“有无

  中”“浮”“动”又把这山水写活了,似有醉翁观景的妙处。真不愧为“诗

  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大手笔。末两句写出观景人的心境和对襄阳美景

  的赞叹。朗读这首诗,我们不禁会联想到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中的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两个山水田园诗人竟有异曲同工

  之妙。

  4.朗读《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入

  5.作者简介

  李白 7O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

  水附近*先世在隋末因罪徙居中亚。他诞生于中亚的碎叶,五岁时随

  父迁居四川彰明县的青莲乡。李白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

  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

  涂。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

  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

  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

  格雄健奔放,色调瑰玮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

  义诗人。现存作品有《李太白全集》收诗九百多首。

  6.解题

  这首诗是天宝末年李白游宣州(今安徽宣城)登谢公楼所作。题一

  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人谢眺楼是南北朝时,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

  守时所建,又称谢公楼或北楼,唐末改名为“叠蟑楼”。李云是当时有名

  的散文家,官秘书省校书郎,是李白的族叔。全诗意气豪放,语辞慷慨,

  强烈地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同时也流露了消极避世的思想。

  7.赏析

  诗一开端便直抒胸臆,把自己心中的郁结尽情吐出。“昨日之日”

  与“今日之日”,是指许许多多弃我而去的“昨日”和接踵而至的“今日’,

  也就是每天都深感日月不居,时光难驻,心烦意乱,忧愤郁悒。这正是

  诗人长期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艺术概括。忧愤之深广、强烈,正反映

  出天宝以来政治的日趋腐败和李白个人遭遇的愈趋困窘。

  三、四两句突然一转为出境界:面对着辽阔明净的秋空,遥望万里

  长风吹送鸿雁的壮美景色,不由得激起的畅饮高楼的豪情逸致。这两

  句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壮阔明朗的万里秋空图画,也展示了诗人豪

  迈阔大的胸襟。

  五。六两句承高楼饯别分写主客双方。上句赞美李云的文章有刚

  健道劲的建安风骨,下旬以“小谢”自指,说自己的诗像谢眺那样,具有

  清新秀发的风格。这两句自然关合了题目中的“谢眺楼”和“校书”。

  七*两句进一步渲染双方的豪兴,说彼此都怀有豪情逸兴、雄心

  壮志,酒酣兴发,更是飘然欲飞,想登上青天揽取明月。这一豪情壮志

  不仅是诗人酒酣之时的兴之所至,更是他崇高理想和远大抱负的真实

  流露,反映了他因对现实不满而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这两句笔

  酣墨饱,既与诗的开端相吻合,又淋漓尽致地把“长风万里”的境界推向

  了昂扬的情绪高潮。

  然而,诗人从幻想中回到现实里,就更强烈地感觉到理想与现实的

  矛盾,更加重了内心的烦忧苦闷:’‘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诗人的愁思汹涌,恰似谢眺楼前滚滚东流的宛溪水,刀斩更流,酒浇更

  愁,诗人极欲摆脱忧愁,可又无计可除。此两句写饯别时的感叹,为全

  诗的又一大转折。

  最后两句,写饯别时作者的自明心迹:“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

  弄扁舟”,这里兼有放浪不羁倔然不仕两层意思,也流露了消极避世的

  思想。

  李白的可贵之处在于,尽管他精神上饱受着苦闷的重压,但并没有

  因此放弃对进一步理想的追求,诗中仍贯注着豪迈慷慨的情怀,显示着

  一种雄壮豪迈的气概。思想感情的瞬息万变,波澜迭起和艺术结构的

  腾挪跌宕,跳跃发展,在诗中完美地统一起来,而自然与豪放的语言风

  格也和谐地结合了起来。

  8.朗读(浣溪沙〕注意正音。

  9.作者简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临川(今江西临川)人。十四岁时以神

  童招试,赐同进士出身。官至大学士同平章事,封临淄公。当时的名臣

  范仲淹、富粥、欧阳修等人均出其门。他是北宋初期的主要词人。

  晏殊在政治上是一个志得意满的达官贵人。他的词往往是结合宴

  游之余的消遣之作,内容狭窄,袭五代绮丽词风,抒写春花秋月的闲愁。

  含情凄婉,音调和谐,工于造语,有些词语虽经精心雕琢而无凿痕。词

  风和婉明丽,风流蕴藉。著有(珠玉词人

  10.解题

  这是晏殊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小令。它语言圆转流利,明白如话,意

  蕴却虚涵深广,能给人以一种哲理性的启迪。

  作者在对酒当歌之时,自然而然地触发了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

  的回忆,并即景兴感。但所感者已不限于眼前的情事,而是扩展到整个

  人生,其中不仅有理念活动,还包含着某种哲理性的思考:一切必然要

  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会有美好事

  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

  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的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首词的出名,和这一联工

  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的对句很有关系。在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

  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

  11.赏析

  这是晏殊的名篇之一,而词意仅仅是写悼惜春残,感伤年华的飞逝

  而已。

  开头“一曲新词酒一杯”,歌咏的是自己富贵闲适的生活。他是一

  位达官贵人,诗酒是其生活的重要内容。“一曲新词”表明诗人尤喜填

  词,而且常常饮酒助诗兴。“去年天气旧亭台”,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

  的感慨。“夕阳西下几时回于’是就眼前景来抒写情怀。在落日的余晖

  中,常常使人产生暮年之慨/’几时回”是无疑而问的设问句,抒发了诗

  人感慨年华将逝之情。

  下片紧承上片,“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中的“花落”。

  “燕归”是眼前景,“无可奈何”、“似曾相识”是诗人主观的感情。“无可

  奈何”表达了悼惜的情感,“似曾相识”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伤。这两

  句属对工巧流利,意致缠绵,语调谐婉,为后世传诵的名句。

  结句写诗人看到眼前花落、燕归的暮春景色之后惆怅的感情更为

  强烈了,于是在小小的庭院内、有落花余香的小路上独自徘徊,流连忘

  返。“香径”与上句“落花”相呼应,小路上到处是落花的幽香,可见花落

  之多。“独”字突出了形影相吊,孤寂冷落。“徘徊”一词通过人物的动

  作,又强调了诗人伤感惆怅的情绪。其时作者是志得意满的达官贵人,

  他的愁闷伤感并非游子思乡的离愁别恨,也非动乱时代亡国丧家的愁

  与恨,只不过是富贵闲人的一种淡淡的花月之愁罢了。这首词之所以

  传诵久远,主要是因为诗人善于以工丽的词语描写景物,文情并茂,音

  调和谐,创造了情致缠绵,凄婉隽丽的意境。

  四、小结

  这三首古诗词内容、艺术特点和作家风格各不相同。(汉江临眺)

  描写襄阳的自然风光,作者善于运用自然而又精练、准确、富于特征性

  的语言,塑造出完美鲜明的形象。表现了浓郁的诗情画意。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全诗意气豪放,语辞慷慨,强烈地抒发

  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同时也流露了消极避世的思想。

  (浣溪沙)则是婉约派词风的代表作。词作闲雅而有情思,语言婉

  丽.音韵和谐。意蕴深广,能给人以一种哲理性的启迪。

  五、作业 

  1背诵这三首古诗词。

  2.完成课后练习一上JJ题。

  3.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一、默写王维(汉江临眺入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二.波澜动远空2.小园香径独徘徊

  3.对此可以酣高楼4.欲上青天、明月

  三、简答。

  1“夕阳西下几时回”表现作者什么样的心理?

  答: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这句诗好在哪里。

  答:

  第二课时

  一、预习

  1.朗读〈江城子·密州出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对照课文注释,理解这两首词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色。

  二、导入  

  与晏殊婉约词风相反,苏拭和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这两

  首词又是他们的代表作,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两首词。

  三、正课

  1.检查背诵前三首古诗词。

  2.朗读(江城子·密州出猎L注意正音。

  3.作者简介

  苏拭,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

  人。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进士。神宗元丰二年1079)御史李定、舒

  宜等摘引他的某些诗句,说他诽谤新政,被捕入狱。释出后,贬为黄州

  团练副使。哲宗元祐元年(1068)回京做了翰林学士等官。不久,出任

  杭州等州知州。绍圣元年 ( 1094)因为“元祐党人”,先后贬至岭南的惠

  州(今广东省惠阳县)海南的琼州(海南岛人直至徽宗即位1100)年,

  才遇赦北归。次年病于常州(今江苏省常州市人 在他历任地方官时,

  作过一些抢救河险,兴修水利,救济灾荒等有益于人民的事情。

  苏轼的创作标志着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最高成就。他是唐宋八大

  家之一,散文辨析说理,精到透辟,富有气势,后人有“韩潮苏海”之说。

  他的诗歌,题材广阔,风格多样,意境深邃,富有情味。他的词摆脱崎丽

  宛转之风,扩大了词的题材,沁人耳目,又不拘格律束缚,在词的发展史

  上创立了豪放一派。有(苏东坡集)传世。

  4.解题

  这首词写于在密州做官的第二年(1075)全词借“出猎”抒发了作

  者保卫边疆打击敌人的报国热情。

  5.赏析

  这首词借写“出猎”表现了作者要求保卫边疆,随时准备抗击辽与

  西夏贵族统治集团侵拢的决心。上片写出猎的盛况,写得有声有色。

  下片写渴望效命边疆的豪情壮志,气概非凡/’鬓微霜,又何妨”,作者不

  仅不服老,还希望朝廷能够“遗冯唐”,让自己去“射天狼”,消弧边患,一

  个英姿焕发的形象跃然纸上。

  这首词风格豪放,对当时流行的以柳永为代表的抒写柔媚情趣的

  婉约词风有较大突破,独成一家。

  6.朗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注意正音。

  7.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金人已占领家乡十二年。1161年,他组织两千人参加了耿京领

  导的农民抗金起义军。

  南渡后的辛弃疾进呈过《美芹十论》《九议》等恢复中原的大计,但

  朝廷均未予采用,只委派他一些闲散官职,最后在江西铅山抑郁而死,

  年六十八岁。

  辛弃疾发扬了苏轼的词风,后世以“苏、辛”并称,是文学史上杰出

  的豪放词人。著有(稼轩长短句》

  8.解题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给陈词甫作一首雄壮的诗歌,寄给他。陈

  同甫:即陈亮,同甫是他的字。陈亮也是南宋词人。宋光宗绍熙四年

  1193)考取进土第一名,授鉴书建康府判官,未赴任而卒。为人才气超

  迈,喜谈兵,论政重事功,思想出入王霸之间,具有积极的用世精神。生

  平主张抗金最力;在他的作品中,,处处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思想。

  9.赏析

  辛弃疾的这首投赠之作自称“壮词”,全篇以“壮”语贯穿始终。作

  者根据他三十年前抗金的战斗经历和他矢志恢复中原的理想,运用浪

  漫主义手法,在词里描绘了一个幻想中雄壮兵营生活画面。首句“醉里

  挑灯看剑”形象地显示出杀敌的壮志。“梦回”以后,写绵延的兵营中响

  起了号角声,军乐声、战旗飘扬,兵士饱餐,这一切有声有色地描绘了沙

  场点兵的壮盛军容。下片“马作的卢飞快”两句写自己希望能够驰骋沙

  场,冲锋陷阵。想象着实现“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壮

  志。然而现实却是“可怜白发生”,为壮志难酬表示极大的愤慨。前九

  句写得酣畅淋漓,反衬了这一句的分量,正是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

  有力批判。

  四、小结

  苏词具有开阔的境界和奔放的风格,他把词从“娱宾遣兴”的工具

  发展为独立的抒情艺术。(江城子·密州出猎)抒发作者慷慨报国的爱

  国主义激情,出色地塑造了一个洋溢着“酒酣胸胆尚开张”的豪情,怀抱

  着“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壮志的诗人自我形象。

  辛词也是豪迈派的代表作,在词中我们感到的是想要力挽狂澜,热切

  希望恢复祖国河山的壮志豪情,表现了他深沉的壮志未酬的忧愤之情。

  豪放派词意境开阔,在内容上能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民族的命运

  联系起来,一扫那样只把日情闹愁、离情别绪作为词的推一抒写主题,

  开拓了词的题材,表现慷慨纵横、自由奔放的艺术风格。

  晏殊和李清照都是“婉约派”词人,所写词的题材多限于个人生活,

  日情闲愁,离情别绪。风格上语言清新自然,和婉明丽,风流蕴藉,音调

  和谐,艺术形象概括力强。

  五、作业 

  1.完成课内练习一、4、5题第二题。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一、默写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二、简答。

  1.(江城子·密州出猎)的下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2.(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抒

  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第一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一、略 二1.震动2.来回走动

  3.尽情畅饮4.同“揽”,摘取 三J.抒发了诗人感慨年华将逝

  之情。2.诗人的愁思汹涌如流水,刀斩更流,酒浇更愁。诗人极力

  想摆脱忧愁,但实际上愁上加愁,无计可除。这句诗写出了诗人极度忧

  愁的感情。

  第二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一、略 二 1 慷慨报国的爱国主义激情。2.报国无门,壮志难

  酬的无奈之情。

诗词五首 篇10

  诗词五首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诗歌朗读的技巧。

  (二)通过咀嚼诗歌的语言,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

  二、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指导朗读五首诗词

  二.学生运用工具书,结合注释轻声朗读五首诗词。

  (1)以《次北固山下》为例,简介古诗朗读停顿的两种划分方法。

  1)技音节划分: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口——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按意义单位分: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口——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小结:同一首诗,可以有不同的读法,我们现在读古诗一般采用按意义单位停顿的读法。

  4).教师范读五首诗词,或放录音。学生在书上画出停顿,注意读准字音。

  车马喧(XUdn)见(冲卜南山润如酥(Sn

  塞(sdi)土燕脂(ydnzhi)凝夜紫(ZT)

  提携(x治)

  5)指名朗读五首诗词,教师注意给学生正音,并在正确停顿方面作具体指导。

  6)学生自由朗读五首诗词,要求字音、停顿正确。

  二、研读《饮酒》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避山野,隐居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及田园风光的歌咏,抒发情怀。这类诗称为田园诗,这类诗人称为田园诗人。陶渊明就是晋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的诗自然朴素而韵味隽永。下面我们就来品一品他的《饮酒》诗。

  解题:《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酒后写的,共20首。课文所选的是其中的第5首。这首诗大约写于作者归田后12年(417年),诗人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恬适之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3.咀嚼诗句:

  学生结合注释了解诗意,学生质疑,师生合作讨论解决疑难问题。如:

  (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什么“而无车马喧”呢?

  ——“车马喧”是指世俗往来的纷扰,并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车马喧闹的声音。所以,当诗人“心远”时,也就是说诗人精神超脱凡俗时,自然也就不热衷于世俗的往来,因而即使身居闹市,也就像居住在偏远安静的地方。开头的四句诗,表达了诗人鄙弃追名逐利之心的人生态度。

  (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领会到“真意”,却忘了该怎样表达,诗中的“真意”是指什么? ——这里的“真意”是指诗人远离世俗,过着从容闲适的归隐生活的乐趣。

  (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达了诗人远离世俗,过着从容闲适生活的乐趣。

  4.品味玩赏:

  (1)这首诗为什么读来琅琅上口,富有音乐美?(诵读,讨论解决)

  ——这首诗的朗读停顿大体相同而略有变化,偶句押韵,因而读来有缓有急,和谐悦耳。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能不能改为“望”?为什么?

  ——不能改。“见”写出了诗人在东篱旁采摘菊花,无意中看到郁郁葱葱的南山时,心中的那种欣喜之情,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而“望”是眼睛盯着看的意见,用这个字,诗句就变得平淡无味了。

  (三)归结阅读古诗的过程、方法(板书)

  把握停顿,反复诵读。

  了解作者,知晓风格。

  咀嚼诗句,体会情感。

  品味玩赏,张扬个性。

  (四)布置作业 

  1.背诵《饮酒》诗。

  2.诵读余下的4首诗词。查阅有关作者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新课,回忆阅读古诗的过程方法,引导学生有步骤地学习本课其余四首古诗词。

  二、朗读四首古诗词。

  1.首先让学生自由诵读四首古诗词,然后指名让四位学生分别诵读,并说明如此诵读的理由。(两种朗读停顿皆可)。

  2.请四位学生介绍四首诗词的作者,引导学生相互补充,教师适时点拨。注意比较四首古诗词在体裁上的区别。(《次北固山下》是一首五言律诗;《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是一首七言绝句。《雁门太守行》是一首乐府旧题诗。《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l)学生对照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通过小组讨论和质疑,解决疑难问题。

  (2)让学生通过自学自行说出诗句的大意,用师生合作补充的形式,完成对四首诗词内容的理解。  

  (3)让学生归结四首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适时点拨。

  ——《次北固山下》描写了诗人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现了作者放眼山水的宽阔博大的胸襟,说成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博大的胸襟;《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突出表现了诗人对早春的喜爱之情;《雁门太守行》赞颂了戍边将土的战斗意志和誓死报国的决心;《天净沙·秋思》抒发了游子思乡的凄苦愁楚之情。

  4.引领学生品味四首古诗词。这四首诗词,堪称古诗词中的精品。请学生自由发言,说说喜欢其中的哪些诗或哪些诗句,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欣赏、审美诗歌的能力,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因此,只要学生说得合情合理就应该给予肯定和表扬,说得不尽合理之处,教师要以鼓励的口吻,适时指出。)

  (三)布置作业 

  1.完成“思考与练习Th”。

  2.背诵四首古诗词。

  ※ 怎样阅读古诗

  1.把握停顿,反复诵读。

  2.了解作者,知晓风格

  3.咀嚼诗句,体会情感。

  4.品味玩赏,张扬个性。

诗词五首 篇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家作品以及诗词的背景。

  过程与方法:1.进一步了解诗歌朗读的技巧,并运用朗读知识反复咏读五首诗歌。

  2.通过对诗歌语言的品味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古诗文的意境,加强对诗词主旨的理解。

  教学重点:对诗歌语言的品味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文的意境,加强对诗词主旨的理解

  《饮酒》

  一、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曾出任彭泽令,郡里派督邮到县里来,县吏让他束带迎接,他说:“吾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就离职回乡,归隐田园,并写下很多诗来表现这种生活,而且这些诗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所以后人称他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影响很大。他的作品现存诗120多首,散文6篇,辞赋3篇。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二、朗读诗歌,赏析品位。

  1. 本诗分为两层。

  1—4句为第一层,讲作者因为能够超脱现实纷扰,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觉得所在的地方也偏僻幽静了。

  5—10句为第二层,说明欣赏美丽的自然景物,能获得无限的意趣。

  2. 思考:作者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为何没有车马喧嚣的烦恼?为何生活如此安静、心灵如此安宁?

  提示:因为心境超脱世俗,不为名利所惑,不慕官场荣禄,因而“心远地自偏”(平和的心态必然拥有平和的生活)。

  3.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提示: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陶然心醉悠闲地采菊,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心旷神怡之际对人生真谛若有所悟。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

  4. “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提示:苏东坡曾说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

  5.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明确: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

  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朴”。而这个“理”,正好为两句的“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水乳交融,互为表里。

  6. 《饮酒》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

  7.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明确: a、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总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

  b、弃官归隐,洁身自好,独善其身,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因此,有其积极意义。

  c、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的退隐思想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次北固山下》

  一、作者简介

  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唐代诗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

  二、解题

  诗题中的“次”字,解作“经过”,这是从颔联察知的:诗人所乘之船是在江中行驶的。

  三、赏析诗歌

  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

  提示: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见到的景象。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有何深刻含义?

  提示:字面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诗人重在写景,但景中却蕴含了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对比残夜,江春对比旧年,都是新生事物孕育于旧事物之中,并将取代旧事物,“日(旭日东升)”、“春(春回大地)”都是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因此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3.如何理解“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提示: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诗人面对江南景色,置身水路孤舟,感受时光流逝,油然而生别绪乡愁。何以寄托?这时,他举头望见了北归的鸿雁,于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北归的大雁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思乡之情托于北归的大雁,更显其情浓。

  四、作者思想感情

  这首写景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了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一、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官至吏部侍郎,谥号“文”。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其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这首诗咏早春,抓住了早春的景色特点,将初春草色与满城“烟柳”做对比,突出了诗人对早春的喜爱,能给读者无穷的美感和趣味。

  二、赏析诗歌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首句点出初春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造句清新优美。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青,近看却无,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可与王维的“青霭入看无”、“山色有无中”相媲美。

  三、四两句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两句意思是说: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写春景的诗,在唐诗中,多取明媚的晚春,这首诗却取早春咏叹,认为早春比晚春景色优胜,别出新意。

  这首小诗,诗人只运用简朴的文字,就常见的“小雨”和“草色”,描绘出了早春的独特景色。刻画细腻,造句优美,构思新颖,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

  三、这首诗所揭示的道理

  一切美好的事物,最好的时节就是在它萌生的阶段,它正朝着极盛方向前进,给人以希望和盼头。

  《雁门太守行》

  一、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字长吉,中唐著名诗人。河南福昌人,唐宗室后裔,远祖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18岁到东都洛阳,以《雁门太守行》拜见韩愈,备受赞赏,遂声名远扬。21岁参加河南府试,被荐举进士,但遭小人的嫉妒和攻击,说李贺父名晋肃的“晋”与进士之“进”同音,犯家讳,依据礼法惯例,应避讳不得参试。李贺被迫放弃了考进士的权利,断绝了仕途之路,以后他一直陷于抑郁痛苦之中。后经人推荐,到长安任从九品的太常寺奉礼郎小官,地位卑微,李贺不堪屈辱,任期未满就告病辞官。年仅27岁,就病卒家中。

  今存诗240余首,艺术上,他熔铸了前代积极浪漫主义的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形成了他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李长吉歌诗》传世。他的诗歌在唐诗中别出一格,被称为“长吉体”。

  二、赏析诗歌

  首句于“云”上着“黑”字,已感气氛沉重。而这“黑云”又“压城”以至压得“城欲摧”,明显有象征意义。“云”上特加“黑”字,自然不会用以象征我军而是象征敌军。敌军压境围城如此凶猛,则我军只有杀出重围,才有生路。“甲光向日金鳞开”,在色彩和形象上与上句形成强烈对比,明含欣喜、赞美之情,当然是指我军。始而黑云压城,适度围逼,既而黑云崩溃、红日当空,我军将士的金甲在日光下犹如片片金鳞,耀人眼目。就是说已经杀出孤城,击败敌兵。

  一、二两句写围城与突围。以下八句写乘胜追杀,直至兵临易水。“角”,古代军用乐器。《北史•齐安德王延宗传》有“吹角收兵”的记载。联系上下文看,“角声满天秋色里”一句,正是以虚写实。在读者想象中展现敌退我追的壮阔场景。“塞上胭脂凝夜紫”中的“夜”字照应第一句中的“日”字,表明从突围至此,已过了较长一段时间,双方互有杀伤。“塞上胭脂”紧承“角声”、“秋色”描绘塞土赤紫,已令人想见战血;于“紫”前加一“凝”字,更强化了这种联想。

  由“日”到“夜”,以至夜深“霜重”,追兵已临易水,敌军自然先到易水。追兵尾随,敌军倘要渡水,便可能全军覆没,因而只能背水一战。“陷之死地而后生”,想到韩信的背水阵,就知道追兵面临的形势何等严峻!鼓声不起,主将誓死,正是这种严峻形势的反映。至于快战的结果如何,却让读者去想象。

  诗人运用特殊的艺术手法表现独特的艺术想象,或用象征,或用暗示,或用烘托,或以虚见实、以声显形、以部分代全体,给读者留下了过于广阔的想象空间,所以读者的理解因人而异。    

  陆游说:“贺词如百家锦纳,五色眩耀,光彩夺目。”这首诗就是用黑、黄(金)、红、白、紫等浓艳色调描写紧张悲壮的战斗场面,色彩反差较大,对比很鲜明强烈,与诗中激荡着的悲壮情调相得益彰。

  黄金、白玉,其质地和色泽,都为世人所重。“龙”,是古代传说中的高贵动物,“黄金台”,是求贤若渴的象征。诗人选用“玉龙”和“黄金台”造型设色,创造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诗句,一位神采奕奕的主将形象便宛然在目。其不惜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以及君主重用贤才的美德,都给读者以强烈而美好的感受。

  三、小结

  诗人选取三个画面描写军旅生活:一个在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尾联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维护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诗中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作者简直就是一个高明的画家。

  《天净沙•秋思》

  一、作者简介:

  马致远(约1251~1321),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字千里,号东篱,大都(北京)人。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四人以杂剧并称“元曲四大家”。代表作《汉宫秋》,是元杂剧中优秀作品之一。

  二、文体知识:

  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

  杂剧是戏剧。

  散曲包括小令和散套两部分。小令是单个的曲子,跟现代的歌词大致相近,是按曲调创作的,常用于写景、抒情。散套,又称为“套曲”、“套数”,适宜叙述比较复杂的内容。

  天净沙,曲牌名。秋思,秋天的思念。《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小令。

  三、赏析:

  “在一株枯藤缠绕的老树枝头,几只乌鸦守在巢边‘哇哇’怪叫”,就将一幅萧瑟肃杀的深秋景致展现在读者眼前,紧紧扣住了读者的心弦。“藤”、“树”、“鸦”,本是郊野司空见惯的景物,并无特别之处,可一旦与“枯”、“老”、“昏”结合匹配,一股萧瑟肃杀之气立即从字里行间油然升起,笼罩在读者心头。

  “小桥流水人家,”诗人笔锋一转,读者的视线也跟着带向远方,一组充满和平安详生活气息的图画展现在读者面前,这既是对远处风景的诗意描绘,也表现了漂泊的诗人对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与渴望。

  “古道西风瘦马。”诗人笔锋一收,又将我们从美好的憧憬与向往中拉回到无奈的现实里来:古道萧索、西风凋零、瘦马宛然,无论情愿不情愿,喜欢不喜欢,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浪迹天涯的孤行苦旅还得继续。

  “夕阳西下”:落日西逝,暮霭笼罩,颠沛劳顿的诗人今夜会宿在何处?明日还将去往何方?“断肠人在天涯”, “伤心的旅人,在遥远的异乡漂泊流浪。”是伤心?是孤寂?是悲哀?是无助?还是无奈?又似乎是兼而有之。这既是诗人对人生际遇的感怀与嗟叹,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有力质问和无情揭露。

  思考:

  1. 为什么要用“古道西风瘦马”,而不用“古道清风瘦马”呢?

  提示:西风吹在人身上有点清冷,肯定会令人心情不愉快,而作者这时心情极度伤感,用这种景物就能很好地衬托出作者此时悲凉的心情,清风给人的感觉是一种舒适的感觉,和作者此时的心情明显不相吻合。

  2. “枯藤老树昏鸦”和“古道西风瘦马”能使人感受到一种苍凉和伤感,那么“小桥流水人家”插在其间是否协调呢?

  提示:协调,因为黄昏时分乌鸦归巢,而游子却远在天边,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难以自禁。别人有家,尽享温馨,而自己却有家不可归。那种伤心欲绝之情也就不言自明了。这里又采用了反衬的手法。

  3. 作者通过怎样的场景来表现作者的伤心之情?

  提示:用一系列的景物描写,枯藤缠绕着老树;黄昏时分,上面栖息了晚归的乌鸦;一座小桥横卧潺潺流水之上;波光里映出几户人家的房宇;荒凉的古道上,西风飒飒,一匹瘦马踽踽独行;那肝肠寸断的游子,远在天边遥望着故乡。作者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过自然景物的鲜明形象,浓重的深秋色彩,刻画得淋漓尽致。

  四、小结:

  这首小令寓情于景,生动的表现了一个长期流落异乡的人的悲哀。这首小令句法别致,前三行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义丰。“断肠”二字为诗眼。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飘泊的凄苦愁楚之情。这首小令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过众多自然景物的鲜明形象,浓重的深秋色彩,刻画得淋漓尽致。因此,此曲被后人称为“秋思之祖”。

  教学反思:

诗词五首 篇12

  教学重点:熟读和背诵。

  教学难点 :理解内容,体会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 入

  同学们,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是我们应该学习和继承的优秀文化遗产。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已经学过二十多首古典诗词,其中包括13首唐诗,4首宋词,通过背诵和赏析,从中汲取了许多营养。今天我们学习,主要是唐诗和宋词,首先学习前三首。

  播放录像《唐之韵》,简介唐诗伟大成就,介绍李白、刘禹锡和杜牧。

  二、诵读

  老师配乐范读,学生多种方式朗读。读三首诗,五遍。

  三、了解内容

  借助文底注释、工具书,理解词语,了解诗歌大意。

  渡远:远渡。         楚国:楚地。      平野:平原。

  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仍怜:更爱。     

  排云上:直冲云霄,排,冲击。

  碧霄:青天。           折戟:折断的戟。     销:锈蚀。

  将,拿起。             认前朝:认出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四、理解诗的意境,内容。

  《渡荆门送别》

  介绍创作情况:

  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把蜀地当作自己的故乡,所以他有不少诗篇反映出对蜀中生活的怀念之情。这一次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学生谈对诗歌内容结构的理解。

  总 结:

  诗歌从乘舟远游写起,第一、二句点题:诗人远离四川,乘船沿江游览楚地。

  中间四句对仗,描写景物,描绘长江之水出山之后的壮阔气象:长江出山,水面宽广,景象雄奇,使人顿感前程开阔。清晨,玉兔西沉,有如天上飞下的一面明镜;朝云簇生,云层里出现海市蜃楼奇观。写景层次分明,且景中寓情,既反映出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寻求理想的志向与热情,又充溢着诗人对故乡的深深依恋与挚爱。

  结尾二句,诗人发出由衷的心声:这长江是故乡的水啊,所以它才不远万里把我送到江汉平原。诗人抒发了爱祖国、爱自然、爱故乡的深挚的感情。诗中写的长江之水,是来自故乡的水,它在蜀楚交界的荆门山送别诗人,把李白送入了更加广阔的天地之中。在这一描写中,表现了初离蜀地的诗人对家乡的深深依恋。

  本诗中间四句对偶工稳,“平野”对“大荒”,“天镜”对“海楼”,佳句佳对。赋予了江水以人的浓厚的感情,这水情意真挚地把诗人送到楚国。这真是诗意盎然,情景交融。

  背诵这首诗。

  《秋词》

  介绍作者。

  学生讨论诗歌内容和写法。

  总结:

  诗人以其奔放的热情和旷达的胸怀,通过生动的画面描绘和赞美秋天,表现出昂扬奋发的精神面貌。

  第一、二句,诗人一反千古以来逢秋必悲的感情基调,热情赞美秋日富于生气,胜过万物萌生的春天。

  第三、四句,描写晴空鹤翔图。万里无云,一只白鹤奋翅高举,排云直上,它那矫健的身姿,使得诗人也不禁诗情勃发,壮志凌霄。这白鹤正是诗人不屈不挠,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的真实体现。

  全诗充满着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表现了诗人政治失意时仍然不愿随波逐流的操守,想象新奇,意境悠远,诗情深厚。

  《赤壁》

  介绍诗人情况。

  学生讨论诗歌内容和写法。

  总结:

  这首诗怀古咏史。

  第一、二句,叙述凭吊赤壁古战场所见所感。由古战场残留的断戟,激发起想象当年赤壁鏖兵的壮阔场景,以前朝旧物兴思古之情,联想到决定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战以及那次重大战役中的主要人物。

  第三、四句,发出议论,假想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那么东吴的大乔、小乔便将被掳,关在曹操的铜雀台上了。“铜雀春深锁二乔”,是一种形象而富有情致的写法,用来象征虚想中的东吴孙氏政权败亡的结局,因为二乔都出于东吴最高统治阶层门第,吴国不亡,她们是不会受辱的。诗人认为,如果不是借助东风的力量,周瑜未必能在赤壁之战中取胜,周瑜的胜利不过是侥幸而已。诗人对赤壁之战的结果表示了自己的看法。曹操虽然失败,但未必不是英雄。不以胜败论英雄,强调人生际遇在人生命运中的重要性,正是这首诗的核心思想。杜牧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诗人在这里明讽周瑜,暗誉曹操,实际上是在借助史实抒发自己内心的抑郁不平之气。

  这首诗能以小见大,通过鲜明的形象发表看法,评价历史,是其艺术表现上的独到之处。

  五、总结扩展

  这三首诗虽然题材不同,表达的感情不同,但是有一点是相似的,那就是三位诗人善于用独特新颖的视角观察和分析问题,阅读三首诗既要了解各自的内容和写法,又要善于比较,体会它们的共性。

  六、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三首诗。

  七、板书设计   

  渡荆门送别

  第七句 — 第八句    收      束:  抒发思念故乡的深情

  秋   词

  赤  壁

  过零丁洋

  浣 溪 沙

诗词五首 篇13

  教学重点:熟读和背诵。

  教学难点:理解内容,体会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 入

  同学们,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是我们应该学习和继承的优秀文化遗产。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已经学过二十多首古典诗词,其中包括13首唐诗,4首宋词,通过背诵和赏析,从中汲取了许多营养。今天我们学习,主要是唐诗和宋词,首先学习前三首。

  播放录像《唐之韵》,简介唐诗伟大成就,介绍李白、刘禹锡和杜牧。

  二、诵读

  老师配乐范读,学生多种方式朗读。读三首诗,五遍。

  三、了解内容

  借助文底注释、工具书,理解词语,了解诗歌大意。

  渡远:远渡。         楚国:楚地。      平野:平原。

  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仍怜:更爱。     

  排云上:直冲云霄,排,冲击。

  碧霄:青天。           折戟:折断的戟。     销:锈蚀。

  将,拿起。             认前朝:认出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四、理解诗的意境,内容。

  《渡荆门送别》

  介绍创作情况:

  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把蜀地当作自己的故乡,所以他有不少诗篇反映出对蜀中生活的怀念之情。这一次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学生谈对诗歌内容结构的理解。

  总 结:

  诗歌从乘舟远游写起,第一、二句点题:诗人远离四川,乘船沿江游览楚地。

  中间四句对仗,描写景物,描绘长江之水出山之后的壮阔气象:长江出山,水面宽广,景象雄奇,使人顿感前程开阔。清晨,玉兔西沉,有如天上飞下的一面明镜;朝云簇生,云层里出现海市蜃楼奇观。写景层次分明,且景中寓情,既反映出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寻求理想的志向与热情,又充溢着诗人对故乡的深深依恋与挚爱。

  结尾二句,诗人发出由衷的心声:这长江是故乡的水啊,所以它才不远万里把我送到江汉平原。诗人抒发了爱祖国、爱自然、爱故乡的深挚的感情。诗中写的长江之水,是来自故乡的水,它在蜀楚交界的荆门山送别诗人,把李白送入了更加广阔的天地之中。在这一描写中,表现了初离蜀地的诗人对家乡的深深依恋。

  本诗中间四句对偶工稳,“平野”对“大荒”,“天镜”对“海楼”,佳句佳对。赋予了江水以人的浓厚的感情,这水情意真挚地把诗人送到楚国。这真是诗意盎然,情景交融。

  背诵这首诗。

  《秋词》

  介绍作者。

  学生讨论诗歌内容和写法。

  总结:

  诗人以其奔放的热情和旷达的胸怀,通过生动的画面描绘和赞美秋天,表现出昂扬奋发的精神面貌。

  第一、二句,诗人一反千古以来逢秋必悲的感情基调,热情赞美秋日富于生气,胜过万物萌生的春天。

  第三、四句,描写晴空鹤翔图。万里无云,一只白鹤奋翅高举,排云直上,它那矫健的身姿,使得诗人也不禁诗情勃发,壮志凌霄。这白鹤正是诗人不屈不挠,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的真实体现。

  全诗充满着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表现了诗人政治失意时仍然不愿随波逐流的操守,想象新奇,意境悠远,诗情深厚。

  《赤壁》

  介绍诗人情况。

  学生讨论诗歌内容和写法。

  总结:

  这首诗怀古咏史。

  第一、二句,叙述凭吊赤壁古战场所见所感。由古战场残留的断戟,激发起想象当年赤壁鏖兵的壮阔场景,以前朝旧物兴思古之情,联想到决定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战以及那次重大战役中的主要人物。

  第三、四句,发出议论,假想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那么东吴的大乔、小乔便将被掳,关在曹操的铜雀台上了。“铜雀春深锁二乔”,是一种形象而富有情致的写法,用来象征虚想中的东吴孙氏政权败亡的结局,因为二乔都出于东吴最高统治阶层门第,吴国不亡,她们是不会受辱的。诗人认为,如果不是借助东风的力量,周瑜未必能在赤壁之战中取胜,周瑜的胜利不过是侥幸而已。诗人对赤壁之战的结果表示了自己的看法。曹操虽然失败,但未必不是英雄。不以胜败论英雄,强调人生际遇在人生命运中的重要性,正是这首诗的核心思想。杜牧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诗人在这里明讽周瑜,暗誉曹操,实际上是在借助史实抒发自己内心的抑郁不平之气。

  这首诗能以小见大,通过鲜明的形象发表看法,评价历史,是其艺术表现上的独到之处。

  五、总结扩展

  这三首诗虽然题材不同,表达的感情不同,但是有一点是相似的,那就是三位诗人善于用独特新颖的视角观察和分析问题,阅读三首诗既要了解各自的内容和写法,又要善于比较,体会它们的共性。

  六、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三首诗。

  七、板书设计  

  渡荆门送别

  第七句 — 第八句    收      束:  抒发思念故乡的深情

  秋   词

  赤  壁

  过零丁洋

  浣 溪 沙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诗词五首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