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第23课《马说》学案

第23课《马说》学案

甜生软语 点赞 分享
第23课《马说》学案

微信扫码分享

第23课《马说》学案(精选12篇)

第23课《马说》学案 篇1

  一、情景导入  明确目标: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2.理解文章的寓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3.背诵课文,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困惑感悟

  二.   自主合作  探究新知:探究活动(一):预习课文1给加点字注音。    祗(    )  骈(    )  尽粟(   )   一石(   )    槽枥(    )(    )2.走进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3.《马说》解题“说”:是古代的一种托物寓意的议论体裁。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 “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题。” 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

  4.文体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上相近。它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5.背景 见情景导入6.原文感受: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7.译文: 世上有伯乐,这以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到埋没,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千里马日行千里的特点来喂养它。这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马鸣叫但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起马鞭面对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吧!

  探究活动(二):疏 通 课 文

  1.第一段

  世有伯乐Œ,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衹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Ž ,不以千里称也。Œ:本名孙阳,春秋时人,擅长相马。:只是。Ž: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意思是不以千里著称,指马的千里之才被埋没了。2.第二段     策之Œ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Ž,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Œ:吃一顿。:有时。Ž:通“饲”,喂。:表现在外面。见,通“现”。:犹,尚且。3. 第三段    策之Œ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Ž,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Œ:鞭打马。策,马鞭子。这里是用鞭子打的意思。: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道,正确的方法。Ž:竭尽它的才能。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材,通“才”。:通晓它的意思。:面对。‘ :表示惊叹,相当于“唉”。探究活动(三):分析课文

  1.分段探究第一段1、结合课文注释,翻译第一段2、第一段文字说明了什么?8 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3、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8 是,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第二段1、结合课文注释,翻译第二段2、第二段文字说明了什么?8 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3、文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8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第三段1、结合课文注释,翻译第三段2、第三段文字说明了什么?8 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3、本段中通过哪些语言来体现食马者的浅薄愚妄?8 “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4、本段中哪些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8 “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2.特点探究特点一:“也”字的运用第一段末“也”流露出无限痛惜的感情。第二段末“也”反问,有愤怒、谴责的强烈语气。第三段末“也”即有痛切,又有对无知的饲马者的嘲讽。特点二:否定的运用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3.问题综合探究1、作者的论点是什么?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   试对课文作详细分析2、文中的千里马、伯乐、说天下无马的人各比喻什么?   千里马   寓指有才能的人。   伯乐     寓指识才的明君   说天下无马的人  寓指封建守旧者。3、韩愈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实际含义是什么?三.总结知识  拓展提高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获得了那些知识?2.达标检测: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披露。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本文中“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伯乐即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即人才。归纳本文写作特点:     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的命运来比喻人才的命运,文章采用反问、设问、排比等手法,反复论述,层层深入,耐人寻味。背诵课文并翻译全文3.中考试题选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XX年嘉兴市、舟山市、丽水市、台州市)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通“饲”,喂养b.策之不以其道               用鞭子打,鞭打c.安求其能千里也             怎么d.一食或尽粟一石             有时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不识千里马啊!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借千里马被埋没,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表达了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强烈不满。4.拓展阅读              马价十倍       《战国策》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顾之,臣请献 一朝之贾。” 伯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作业质量:_____________检测评价: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评语:

第23课《马说》学案 篇2

  一、动画导入

  在所有的动物中,我最钟情的是马。因为一直以来我都有个梦想,有一天能够在草原纵马驰骋,听着风声在我耳边呼啸而过,一切的不快都随风而逝。现在我就请大家欣赏一个关于千里马的故事(flash)。伯乐可谓相马高手,仅凭一双慧眼,就能识别一匹貌不惊人的良驹。伯乐相马究竟是否可信,是否所有的千里马都能得到伯乐的赏识呢?我国唐朝的著名散文家韩愈写了一篇《马说》来诉说这一切,今天咱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幻灯)

  二、释题,介绍作者(幻灯)

  1、“说”,是古代托物寓意的议论体裁。我们学过类似的文章吗?“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更随便些。“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2、作者简介:

  作者韩愈,大家了解多少呢?请说出唐宋八大家的名字。那么这篇文章是他在什么样的情况之下做的呢?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文首先要读通,读准,读熟。现在请大家来欣赏此文的朗读,请注意字音,节奏和重音。(幻灯)

  2、大家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还记得文中的先生是怎么读书的吗?确实,古文读起来要摇头晃脑,韵味十足。现在就请大家四人一小组进行朗读。并在预习的基础上讨论难字难句,如果有不能解决的请举手,我乐于为大家效劳。等会请同学起来朗读并翻译文章。

  3、朗读。

  ⑴先推荐男女生代表朗读,并评价。

  ⑵再放朗读录音,跟读。

  ⑶然后分男女生齐读课文。

  4、有没有同学自告奋勇的站起来翻译文章呢?我想请三位同学分别说出三个段落的大意。好,请你们各自邀请一位同学为你们朗读课文,让我们看一看哪一组同学配合最默契。

  5、词语积累,一词多义。(幻灯)

  6、比赛背诵课文。

  四、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真是窥一斑而现全豹,大家配合得如此默契,可见大家是一个团结的集体。而且基本上能够准确地说出文章的大意,说明大家是勤于课前的。那么在课堂争论中大家是否能够舌战群儒,力挫群雄呢?我们拭目以待哟。现在有几个问题需要我们共同商讨:

  1、课文开篇就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你们认为到底是先有千里马,还是先有伯乐呢,为什么?

  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马而言应该是这样的。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他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是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识别就成为前提了。

  2、当“千里马”被埋没时,他的遭遇怎样呢?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回答。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幻灯)

  3、韩愈对千里马的不公遭遇持什么样的态度,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呢?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4、俗话说,不平则鸣。韩愈怎么会单单为一匹马的不公遭遇而鸣不平呢?这岂不是小题大做?你们怎么理解呢?

  千里马在这里也指人才,而伯乐则是赏识人才的人。托物言志。(幻灯)

  五、拓展延伸

  天生我才必有用,只可惜韩愈怀才不遇,英雄无用武之地,所以他只能无可奈何的发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

  1、那么假如你就是一匹千里马,却暂时不被重用,你会怎么做呢? (幻灯)

  韩愈认为“伯乐”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这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未免绝对。我们要主动地去争取,像毛遂一样的自荐,方可把握住自己的命运。在这里我送几句话给大家。虽不是什么金玉良言,对大家也应该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学生齐读)

  是金子,无论放在何处总会有发光的时候。

  哪怕是一块煤,也有它的价值。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请不要忧伤,不要忧郁,相信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请不要忧伤,不要忧郁,相信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竞争是当今生存的一门功课

  别等机会寻找你,而是你要去寻找机会

  2、那么作为千里马,你们又想对伯乐说些什么呢?

  我也相信所有的伯乐一定会尊重教育,尊重人才。让千里马能够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愿伯乐们能够拥有一双慧眼。。因为世界上不是缺少千里马,而是缺少发现千里马的眼睛。

  小结:韩愈以良马谓英雄,写自己知遇之难,是因为它生不逢时,我们有幸生长于新时代,能够人尽其才,那么我希望大家能够发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豪言,天马行空任我行的壮语。同学们,莫愁前路无知己,我相信只要大家努力,若干年以后,你们一定会站在我面前自豪地说:天下谁人不识我!

  六、课外练笔

  围绕课文当中“人才”这个话题,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幻灯)

  最后我预祝大家前程似锦,鹏程万里!有一天真得能够成为千里马!

第23课《马说》学案 篇3

  《马说》教学设计

  作者:沈翔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食、石、见、祗”的音与形,理解文中“辱、骈、虽、等、安、策、临、其、之、尽”的意义,重点学习加点的多义词。

  2.掌握文中倒装句的定语后置句与介宾短语的用法,掌握省略句。

  3.理解文中“伯乐”“千里马”与“食马者”的比喻义。

  4.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与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5.结合已知的文言知识,加以区别比较,来巩固文言文的语法与句式。

  二、课堂设计思路

  由于本文是浙教版初三(下)新增课文,而且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将文言文的语法与句式加以综合掌握,学会区别比较,并能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所以本文的教学重点应落在字、词、句的教学和理解本文中心思想与作者托物寓意的写法上。

  ▲字:本文中有如下多音字与通假字:(可制成幻灯片出示给学生看,加深印象)

  食(shí) 石(shí/dàn)见(xiàn)衹祗(zhǐ)

  ▲词:(加点词可制成幻灯片,用于“一词多义”的教学,从而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辱、骈、虽、等、安、策、临、其、之、尽”。

  ▲句:

  (1)倒装句

  ①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即“千里马”。

  联系以前学的:“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即“富僧者”。

  ②副语前置:“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即“欲与常马等且不可得”。

  且该句的句读也非常重要。

  (2)介宾短语的用法:

  ①策之<不以其道>           此处介宾短语作动词

  ②骈死<于槽枥之间>         的补语,在动词之前

  ③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或之后翻译均可

  ④今[以蒋氏]观之            作动词的状语

  (3)省略句:

  ①(人)策之不以其道   

  ②(人)食之不能尽其材

  ③(马)鸣之而(人)不能通其意

  此练习也可以作一词多义“之”的练习。第③句的“之”是语气助词,无义。可联系旧知识,出示幻灯做课堂练习。如“久之,蛇竟死”,“公将驰之”,“填然鼓之”,都是“之”做语助词,无义。

  ▲中心:本文中心是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罪行,抒发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进一步指出伯乐对于千里马命运的重要作用。

  (1)进述统治者的罪行,可出示“板书2”辅助进行。由“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的“不知”来引导出千里马之悲惨命运。(被埋没在马夫手里,与普通马老死在马厩之中)。板书“埋没”。在分析第三节时“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引导学生明白食马者不让它吃饱却又要让它日行千里,学生自然而然会得出食马者摧残(虐待)千里马的结论。另外在分析最后“呜呼”一句作者感慨时,可在原板书“不知”之前加一个大的鲜红的“真”字,加以强调食马者是真不知千里马也。

  (2)在分析韩愈的创作意图,学生理解起来较困难。如教师是填鸭式直接告知学生,将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板书需事先有安排。在书写“韩愈”时,在其正下方空两行再板书“千里马”,在归纳出千里马被“埋没”时,引导学生用成语来表达。学生会说“怀才不遇”或“报国无门”,再择一写在“千里马”的下一行。再引导学生看板书,“韩愈”、“人才”、“千里马”成一条直线,可得出“千里马”是喻“人才”的。接着引导学生看板书去归纳作者创作此文的意图,那么作者怀才不遇的愤之情便水到渠成。

  (3)同时在分析第一部分时将如下词语板书在“千里马”与“食马者”之间:①(真)不知②埋没③虐待(或摧残)。箭头则从“食马者”指向“千里马”,再引导学生得出“食马者”有何三大罪行?这样学生便可轻而易举完成本课所要达到的教学任务。教师应重点讲述“埋没人才”这一罪行。

  二、上课步骤:

  1、                           导语 设计:大家是否记得第五册学过沙叶新的话剧?(《陈毅市长》)大家都来说的陈毅市长是怎样的一个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具有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远见卓识,极富个性的人)他尊重齐仰之这个人才,那么齐先生在未遇陈市长之前,他的遭遇如何?(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毫不重视齐仰之,他报国无门,受尽冷遇)幸亏他遇到了陈毅,终于英雄有了用武之地。这使老师想起了伯乐相马的故事,陈毅市长就好比是善相马的伯乐,他发现并重用了齐仰之这个人才。而古代的人才可没有齐仰之那般幸运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马说》,看看韩愈是怎样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罪行。

  注解:采用了导语 导入  法,这可以进行知识的迁移,温故而知新。这册书中刚刚学过沙叶新的戏剧《陈毅市长》。其中的齐仰之的遭遇就与千里马的遭遇相同,在旧社会里他报国无门,受尽冷遇,也是怀才不遇。而陈毅就好比是伯乐,发现了这匹“千里马”,重用他,使英雄有了用武之地。此种导入  法与板书导入  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二者可以结合来使用,也可有选择地来使用。

  2.板书课题:齐读注释①,明确文体。

  ★          (1)可以用另外种“板书导入  法”导入  新课。可以先出示作者的简介画面,让学生对韩愈有一个初步印象,教师可同步进行作者简介,强调作者25岁已高中进士,但一直得不到重用。可直接点明他的怀才不遇。提示学生想其中的原因,是因为他所遇到的是个昏君,昏君根本就不知他是个人才。所以,要让学生明白明君对人才的重要性。没有明君,人才只能空有一身的才华,却无处施展。这样学生便很容易在后面的教学过程 中找到本文的中心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此同时播放板书1,加深学生印象。再点明本文讲的是“千里马”与“食马者”、“伯乐”的关系。此时可出现板书2的画面,让学生知道文中的“千里马”其实就是“人才”,即是韩愈这样的人才。昏君就是文中所说的“食马者”,而明君就是文中的“伯乐”。找到了这样的语句对应关系,学生就不难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自然学生对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悲愤之情“怀才不遇”的理解的困难就迎刃而解了。

  ★          3.请同学推荐三位声音宏亮的同学来朗读第1.2.3节,其它同学看屏幕上的“字的教学”的内容,注意这三位同学有无将这些词念错。同时来掌握其读音与意义,以及其中的通假字。

  附“字的教学”

  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shí或dàn)

  食(shí)不饱,力不足            食:shí,吃。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干里而食(sì) 食:sì,通“饲”,喂养。

  食(sì)之不能尽其材(caí)        材:通“才”,才能。

  才美不外见(xiàn)               见:通“现”,显现。

  注释:屏幕上是没有参考答案的,只需用鼠标点击带划线或带波浪线的红色字体,便可以弹出参考答案,5秒钟会自动消失。教师可以任意根据需要来选择进行教学。

  4放范文录音,加深巩固这些多音字与通假字的读音。

  5、给学生三分钟时间准备,将自己上课前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字、词、句)在小组内互相讨论。再将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师生共同解决。

  (此部分只可随机应变,而且教师要有备而来,要能顺手拈来,帮助学生回答问题)

  6、完成翻译之后,马上提问分析后再板书。

  7、在分析完第三节时要出示“省略句的分析”,将“策之”、“食之”、“鸣之”这三句让学生做课堂练习,完成省略填空,并重点落实“之”。在出示“词的教学”,让学生复习“之”的其他用法,带出本文的“一词多义”的练习。

  附“省略句的分析”

  ①(人)策之<不以其道>。

  ②(人)食之不能尽其材。

  ③(马)鸣之而(人)不能通其意。     (括号内文字由学生完成)

  注释:点击括号中的红色波浪线可弹出参考答案。

  [说明]“人”即“食马者”,“马”即“千里马”。前两个“之”指代“千里马”,而后一个是语气词,无义。“食”与“材”是通假字。    ’

  附“词的教学1”与“词的教学2”

  策之不以其道           久之,蛇竟死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填然鼓之

  子将安之               公将驰之

  人之为学               君将哀而生之乎

  策之不以其道                 安求其能千里也

  执策而临之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其真无马邪

  一食或尽粟一石         其真不知马也

  食之不能尽其材

  8、分析讨论出“伯乐”“千里马”“食马者”三者的比喻义,揭露“食马者”的三大罪行。在此时再次强调介绍作者身平经历(他25岁中进士,此后一直不得志,得不到重用,他所生活的唐德宗时期,奸臣受重用,忠臣被贬谪,而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才往往被埋没),再引导学生归纳出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慨之情。

  注释:此处再出示“总体板书”,让学生先对文章的创作意图有一个大致的印象。

  9、出示练习,做当堂练习。

  ★④请在第三节文字中找出能表现“食马者不知马”的语句,这说明了食马者是怎样的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⑤文章末尾作者发出“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慨,请结合对本文的理解,谈谈自己对此句的看法。

  注解:在讲述★④第题时,可出示“板书2”,分析第⑤题可同时进行全文总结。可以弹出“省略句的分析”,点击“赏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中心教学。

  明确④:(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这说明了食马者在千里马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实在是有眼无珠,或称之“有眼不识泰山”,是个愚蠢无知者。全文充盈着作者的满腔悲愤。对食马者的罪行表示愤怒,对马之悲惨遭遇深表同情。

  明确⑤:世上缺的不是千里马,而是缺少善于相马的伯乐,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10、出示“题目①”,做古文句式复习练习。

  ①请选出与例句“马之千里者”句式完全相同的一项(    )

  A、莲,花之君子者也。  B、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C、何陋之有?           D、苛政猛于虎。

  ②请选出下列句子中介宾短语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策之不以其道

  C.今以蒋氏观之          D.骈死于槽枥之间

  ③请在括号内填出省略的成份

  a、(    )触草木,(    )尽死。

  b、再(    )而衰,三(    )而竭。

  c、可以(    )一战。

  明确①:选B。  因为A是判断句,B与例句一样是倒装句中的定语后置,C是倒装句中的提宾句;D是倒装句中的介宾短语后置句。

  明确②:选C。  因为A、B、D都是介宾短语作补语,而C是介宾短语作状语。

  明确③  a.蛇,草木  b.鼓,鼓  c.之,即“忠之属也”,也即“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出示“全文总体板书”。    

  马   说

  韩  愈

  明君         人    才            昏君

  伯乐  善相马 千里马 真不知   食马者

  重要                 怀     摧残、埋没

  才

  不                                                                

  遇

  全文总结:作者在文中用“其真无马也?”这一反问句,再正面提出与食马者完全相反的结论“其真不知马也”。指出世上并非没有千里马,而是这些食马者不知马,不识马也!法国艺术家罗丹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作者也正试图告诉我们生活中并不是没有千里马(人才),而是缺少善识人才的伯乐!末句与首句实则遥相呼应的。可见伯乐的重要性。只有“伯乐”那样的人,才能发现“千里马”式的人才,使他们得到重用,发挥重要作用。这便是本文中心。本文始终都在围绕这个观点进行反复论述的。字里行间满含着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浙江省瑞安市鲍田一中:沈  翔   二OOO年十二月十二日

第23课《马说》学案 篇4

  【教学思路】

  《马说》是一篇寓意深远,寄情深沉,富有启示作用的古代杂文。教读本文时,可引导学生从诵读入手,体会语言承载着的思想情感,并与作者的遭遇感同身受,在受启迪的同时拓宽思维空间,形成与时俱进的人生观、人才观和用人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 熟读成诵。

  ⑵ 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

  2、过程与方法:

  ⑴ 指导朗读,领会虚词,品味情感,逐层分析语调变化,当堂成诵。

  ⑵ 诱导思辨,激发争论,培养学生勇于质疑、探究、创新的语文素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 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⑵ 客观、正确地把握本文提出的怀才不遇的问题。

  ⑶ 形成与时俱进的人生观、人才观和用人观。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⑴ 掌握古今异义词。

  ⑵ 背诵全文。

  ⑶ 正确理解《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难点:

  讨论有关人生观、人才观、用人观的问题。

  【教学方法】

  点拨法、诵读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

  一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收集、整理材料,做好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准备相关材料。

  【教学过程和内容】

  一、导入

  1、播放《万马奔腾》音乐;展示几幅马图来激活气氛。

  2、请学生说说有关“马”的成语、名句;

  3、请学生讲讲传说中有哪些千里马。

  (以对比故事导入)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衣服覆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伯乐把马献给了楚王,经过精心喂养,马变得精壮神骏。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后来,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了不少赫赫战功!

  千里马有了伯乐的发现、启用,经过精心喂养,自然精壮神骏,能驰骋沙场,立功扬名了!但如果没有伯乐的出现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韩愈写的《马说》,一定会让你对千里马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解题和作者、作品、背景简介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本文选自《韩昌黎文集》中的杂说四,作者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本篇取材于古代伯乐相马的寓言,借千里马因无伯乐赏识的不幸遭遇,说明了“欲得士,必须善识士,善养士,善誉士的道理。”表达了对当时社会压抑人才,摧残人才现象的控诉,对昏聩愚蒙的达官贵人的谴责,以及沉沦下僚的才智之士的乞求脱颖而出的渴望。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声情并茂的诵读全文。

  2、老师指导诵读的断句、节奏、重读、语气、情感表现等。

  3、播放录音,要求学生注意听好难字的读音,把握好语调、语气。

  4、学生朗读课文,讨论、探究难词难句和关键句,了解全文大意。(扫清文言词语障碍、积累文言词汇)

  四、再读课文,深入探究下列问题

  1、“千里马”有哪些不幸遭遇?(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2、谁该对千里马的不幸遭遇负责?(引发学生强烈的思辨、探究和争论)

  3、“千里马”、“伯乐”和“食马者”各比喻什么?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怎样?你的感觉又如何?(学生应感同身受,有感而发)

  4、像这样借写它物来寄托情感、阐明道理的写法叫做什么?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托物寓意的写法;领悟本文的思想内容。)

  合作探究争辩:世上是先有伯乐还是先有千里马?

  五、拓展探究

  1、作者认为“伯乐”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你同意他的观点吗?如果你是千里马,你只会等别人来发现吗?如不然你可怎么做呢?

  2、结合当今社会谈谈如何“多出人才,用好人才,人尽其才”!

  六、学生当堂熟读成诵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以《假如我是千里马》为文题,写写自己的想法。

  【板书设计】

  引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惋惜) 策之不以其道(托物)

  表达:怀才不遇 《马说》

  本论: 食之不能尽其材 (愤怒)

  控诉:埋没人才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寓意)

  希望:重用人才

  结论: 其真不知马也。 (讽刺)

  千里马 托物寓意 人才

第23课《马说》学案 篇5

  设置依据教学目标: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马说》教案。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的文学探究。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古今异义词。

  3.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教学准备:学生借助工具书和页下注释,朗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课文大意;收集查阅资料,了解作者情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二度备课:介绍作者 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他多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抑。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也体现了这种精神。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韩愈本人遭遇也是这样,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本文便是他这类作品中的名篇之一。三、解题 “说”这种文体我们以前有接触过吗?回忆《爱莲说》介绍“说”这种文体。“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课后反思:《马说》一文是作者韩愈借千里马被埋没、被摧残的不幸遭遇,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之情。因此有关于文章及作者的写作背景尤为重要:《马说》大约写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因此郁郁不乐。鉴于此在学生自主学习环节中,我布置了一项内容:结合历史知识,借助手中的资料,搜集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的感知文章内容

  二、诵读感知:1.听课文录音,正音正字,注意停顿节奏和重音。

  2.领读,由教师带领全班学生一句一句的读,体会文中11个“不”字的语气。

  3.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体会句中关键字词表达的感情。

  4.细读第三段,体会“天下无马”、“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的语气。让学生理解有才之人怀才不遇的痛苦,从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强烈不平和悲愤之情,体会到明君对人才的重要性。

  三、积累提升:

  1.译读积累:分小组合作串译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独立圈点总结出文中的重点词句。教师提示学生研究“策、其、食”的不同用法。

  2. 交流探究:每组派出代表,或翻译全文,或交流重点词句,或提出质疑。解词练习,教师提出:故、或、虽。以前在何处学习过?

  3、背诵积累:个人二度备课:提问: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明确: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所以作者劈头就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连词“然后”,表示两件事情的联系,后事续前事而起,没有前事就没有后事。世上先要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第二句从反面承接上文,转入论述。本来千里马是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是经常有的。表明千里马多伯乐少。第三句的“奴隶人”并非奴隶,指地位低下不识好马的养马人。因为没有人识得好马,即使有了好马,也只是交到他们手中一般地对待,教案《《马说》教案》。“称”,著名、著称、出名。句末“也”字表示陈述语气。全句说:因此即使有了好马,也只能在无识的养马人手里遭受屈辱,直到相继死在马厩里,可见由于没有伯乐,千里马只落得个平庸地默默无闻地死去的不幸遭遇。课后反思:《马说》一文是作者韩愈借千里马被埋没、被摧残的不幸遭遇,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之情。因此有关于文章及作者的写作背景尤为重要:《马说》大约写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因此郁郁不乐。鉴于此在学生自主学习环节中,我布置了一项内容:结合历史知识,借助手中的资料,搜集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的感知文章内容。

  四、拓展探究

  1.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写了些什么作品?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五、作业1、 将全文译成现代汉语,完成练习二。

  2、 继续背诵课文。教后整体反思: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体现了诵读的重要性。尤其是对古诗词教学,必须首先让学生在学生初步理解字意的基础上,把握了作品的情感基调,反复地朗读,再理解,再朗读,在这个过程中充分调动自己的内心情感去体味作者与作品,最终实现对作品深刻的感悟。因此在《马说》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重朗读、背诵和理解。要让学生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二、补充背景材料进行感悟《马说》一文是作者韩愈借千里马被埋没、被摧残的不幸遭遇,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之情。因此有关于文章及作者的写作背景尤为重要:《马说》大约写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鉴于此在学生自主学习环节中,我布置了一项内容:结合历史知识,借助手中的资料,搜集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的感知文章内容。

  设置依据教学目标: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的文学探究。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2.掌握古今异义词。3.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

  教学准备:学生借助工具书和页下注释,朗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课文大意;收集查阅资料,了解作者情况。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包括字词积累、课文翻译和朗读背诵。

  二、整体感知教师导学: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要求提升重用,未能如愿,心中郁闷不平。

  思考题:a、 结合标题,谈谈本文的体裁特点。b、结合创作背景,谈谈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c、本文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显著特点?说说我们还学过哪些类似的文章?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二度备课:这一节课我们再来谈谈韩愈这一匹千里马的故事。轻大家自由的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这里的千里马有何特征。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概括:这里的千里马跑得快吃得多。千里马是如此神骏,而且又食量惊人,让我们非常神往,很想见见千里马。但这篇文章却给我们讲述了千里马的种种遭遇。读了这篇文章,同学们能不能用文中的话讲一讲,千里马有怎样的不幸遭遇?学生回答,教师概括总结。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②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环节反思:这一环节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我在这里略去了翻译课文,其实在这一步中我就会穿插着让学生来翻译课文。而且这些学生找出来的句子都是重点句,在翻译上面学生更能掌握。事实上效果也比以往的直接翻译课文要好。

  三、重点研读 探究文章的思想内容教师导学:本文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揭露,也是作者本人不幸遭遇的真实写照。请同学们阅读思考,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a、千里马的处境是怎样的?(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b、千里马都受到了哪些不公正的待遇?(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c食马者的愚蠢无知都表现在哪些方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d.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其真不知马也)

  二度备课;千里马有千里之能却不能被人发现,即“千里马”没能遇上“伯乐”,这又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PPT介绍作者情况。韩愈唐代人,字“退之”“唐宋八大家”之首享“文起八代之衰”美誉有《昌黎先生集》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邓州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因韩氏是昌黎(河北昌黎)望族,又称“韩昌黎”。死后谥“文”,世称“韩文公”。 自幼勤奋苦读。唐德宗贞元八年(792),二十五岁考中进士。贞元十九年(803)任监察御史时,因关中大旱,上书“请宽免民徭而免田租”,被贬为阳山(今广东阳山)令。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随宰相裴度平淮西有功,升刑部侍郎。因上表谏迎佛骨,得罪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唐穆宗时,官至吏部侍郎。 在文学上,他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反对汉魏六朝的绮靡文风,主张继承先秦两汉古文传统,为文明白通畅,语言新颖,说理透辟,对后代的散文发展有很大影响。学生回答,教师概括总结:寄托的思想感情:怀才不遇

第23课《马说》学案 篇6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3、了解“说”的体裁特点。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中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文中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3、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在教学过程中穿插朗读,以期能熟读成诵。

  2、合作探究法:文中一些疑难点由学生讨论,通过合作探究突破疑难,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朗读磁带

  课前准备:

  请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查找有关“马”字的成语。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

  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 解题

  1、 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多媒体资料显示)

  2、 点明本文体裁,介绍“说”这种文体。

  (多媒体资料显示)

  本文是一篇寓言性杂文,属论说文体。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写法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近。

  三、 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听录音跟读,注意读音、停顿。

  2、自由朗读,结合注释,理清文意并完成下列练习。

  (多媒体显示)

  (1)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加点的词。

  ①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 才美不外见。

  ④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区分下列虚词的用法。

  安求其能千里也

  其   策之不以其道

  其真不知马也

  策之不以其道                   

  之    祗辱于奴隶之手               

  马之千里者                     

  3、老师指出文中要求掌握的特殊句式。     

  (多媒体显示)

  倒装句:(1)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

  分析:“千里”是中心词“马”的后置定语

  (2)状语后置: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分析:“于”相当于“在”,“于奴隶人之手”是介词结构的后置。

  4、请一个学生翻译全文,其他学生补充。

  5、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文章每段的内容。

  6、全班齐读,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 整体感悟                                                                                                                                                                                                                                                                                                                                                                                                                                                                                                                                                                                                                                                                                                                                                                                                                                                                                                                                                                                                                                                                                                                                                                                                                                                                                                                                                                                                                                                                                                                                                                                                                                                                                                                                                                                                                                                                                                                                                                                                                                                             

  1、 提出问题,学生抢答。(用原文回答)

  (多媒体显示)

  (1)文章开头是如何阐述“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的?

  (2)没有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

  (3)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

  (4)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2、 教师点评、归纳

  3、 提问:文中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五、 品味诗文,推究文理

  1、 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多媒体显示)

  (1)“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三个“之”字的用法是否一样?

  (2)本文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文中的“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有怎样的寓意?

  (4)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进行分析)

  2、点明“托物寓意”的写法,引导学生将其运用到平时写作中去。

  3、 全班齐读课文,并背诵。

  六、延伸拓展:

  辩论:当今社会还需不需要“伯乐”?

  七、课堂小结。

  八、 布置作业。

  1、古代还有哪些怀才不遇的文人,请搜集其作品。

  2、 课外阅读《龙说》,进一步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 背诵课文。

  九、附: 板书设计

  马    说

  韩愈

  伯    善 识    千   不 识    食

  乐      有     里     无     马

  马            者

  (识才者)     (人才)      (庸人)

第23课《马说》学案 篇7

  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第一单元的第四篇课文 《马说》。

  【教材分析】

  《马说》是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第一单元的第四篇课文。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其时,作者25岁即已高中进士,初登仕途,却一直不得重用,心情郁郁,所以常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人才,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愤懑不平之情和穷困潦倒之感充溢其中。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

  教材编排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用文字来抒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同时引发学生对当代伯乐和千里马关系的思考。

  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来表述自己的观点,生动形象而寓意不言自明,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

  【学情分析】

  1、作为八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的形式、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但还缺乏字词分类归纳掌握的能力。因此在这方面需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2、因本文所写的年代距离学生较远,学生受自身的知识和阅历所限,对本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寓意的理解必然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托物寓意的写法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认识和了解。所以这一环节要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背景资料,加深理解认识。

  3、作为生本教育的初始阶段,学生在自主学习,勇于表现等方面可能还有所欠缺。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精心设计环节,安排问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勇于表现。

  【目标定位】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大意,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新课标提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并适当积累文言文词句知识。” )

  2.理解作者思想,领会文章寓意。 (新课标提出 “学习语文要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的要求。)

  3.情感渗透,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这是根据“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学科特点所决定)

  【教学准备】

  多媒体。投影仪。前置性学习。印发“前置性学习指导”,每个学生1份。

  1.收集与马有关的成语谚语,诗句,故事图片等。(能利用书籍、网络、周围亲朋好友等有效资源)

  2.诵读课文

  (1)读通。即正确朗读,读音、停顿正确。能归纳重点生字难词的读音和语句停顿在课堂交流中投影展示。

  (2)读懂。即读懂大意,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正确翻译,读译结合。能归纳重点生字难词的意义和用法如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在课堂交流中投影展示。

  (3)读有感情。运用吟读法,读出文言文语气语调,读出感情:或悲痛,或愤怒,或嘲讽,或鞭挞。并能配合说明朗读处理的理由。重点语句能在课堂上投影展示、示范朗读。

  3.利用书籍、网络等资源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文体及写作手法、文章寓意及作者思想。能据此设计板书如文章思想内容、主旨意蕴结构示意图投影展示并讲解。

  4.利用书籍,网络等资源收集古今历史上“伯乐”与“千里马”的人物事迹。

  5.说说你的经历感受:你曾像文中的“千里马”一样不被理解和赏识吗?你曾有被肯定的快乐经历吗?请让我们来倾听你的心声,和你一起分担或分享。

  6.有了伯乐才有了千里马,难道伯乐是千里马的唯一出路?谈谈你对当今社会“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的看法。如果你是“伯乐”,你应具有怎样的才能,你会怎么做。如果你是还未被发现的“千里马”,你应该怎么做。

  〖学情预设〗 对于前置性学习,学生尚未熟练掌握,因此需对自学任务、方法及交流环节等给予较详细的指导。尤其是引导学生充分正确的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查资料的能力和习惯。相信随着生本教育的不断深入,学生会表现出让我们惊讶的学习能力,自己去发现问题,生成问题,探究答案。这正是我们教育的目的。

  〖设计理念〗设计前置性学习的目的就是要让孩子们提前进入新知识领域,教师要充分相信他们的能力,给他们展示、交流的平台,促进学生课前预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从而让学生自主学习成为习惯。让我们的教育从主要依靠“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

  【教法运用】

  1.诵读品味法。叶圣陶语“非读无以训练语感,非读无以激发美感”。教有千法,朗读为本。读品结合,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读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优秀文化的精神。

  2.自主学习法。贯彻“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郭思乐教授“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生本理念,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3.创造性学习法。相信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大胆创新的精神,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让智慧之火熊熊燃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屏显)马的文字图片,师引导:你看出什么了?(约1分钟)

  〖学情预设〗有同学会说是大大的“马”字,会说是许多不同写法的“马”字,更有会说是一匹扬蹄奋进的马。

  〖设计理念〗激起学生的兴趣,活跃气氛,进入文章情境

  二.小组合作学习。(约5分钟,学生读思议讲)

  (屏显) 小组合作学习要求:交流、探讨前置性自主学习成果,组织安排组员汇报展示的内容和顺序(各小组长抽签确定本小组汇报内容)

  〖设计理念〗小组交流讨论探究,扩大学生知识面,获取深层次感悟的经验,使学生的学习天性自由释放,进入“乐知”、“好知”的学习生态。

  三、班级交流展示1:走进文本(约24分钟,学生读思议讲)

  〖设计理念〗 围绕前置性学习1—3题的内容,先小组汇报,再班级交流讨论。在交流过程中,以读为主,展开朗读、品读、译读、赛读等各种朗读形式,并配合投影讲解,增进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学情预设〗 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成果展示和全班交流时,由于每个组员的领悟、表达等各方面素质能力有高低之分,可能会出现个别学生独占交流平台,而其他交流较少甚至不发一言的现象。在此环节要强调小组整体性,要让小组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展示的内容和平台,或读、或讲、或议、或写、或投影图示,这就要循序渐进地培养小组长的组织领导能力。

  1、(屏显)班级交流一:说说你知道的“马’的成语谚语、诗句、故事等。(约2分钟)

  小组汇报展示→全班交流

  2、(屏显)班级交流二:读通文章(约4分钟)

  ①小组汇报展示(读,配以投影讲解重点字音停顿)→全班讨论,提难质疑。

  ②小组可领着全班同学通读一遍。

  〖学情预设〗读音、停顿问题对学生来讲应能借助资料解决

  3、(屏显)班级交流三:读懂文章(约10分钟)

  小组汇报展示(读、译结合,投影重点字词归类解释并讲解)→全班讨论〖学情预设〗 对有些词类活用可能无法解释清词性变化的具体情况,但只要能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词义即可。对一些一词多义,尤其是“之”一类意义、用法复杂的,学生可能一时无法归纳完整,不过在全班的交流讨论中会逐渐补充完整,即使有当堂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可让学生做下记号,下去再查找资料解决。

  4、(屏显)班级交流四:读有感情(约4分钟)

  小组汇报展示(以段为单位朗读,并说明理由,投影重点语句讲解)→全班交流讨论。

  ②各组挑战赛读(某些语句)

  〖学情预设〗 此环节对某些学生来讲可能有一些困难,可特设计竞读环节,由朗读能力较强,领悟较快的同学在竞读过程中领导着大家领悟语句内容和情感,提高朗读能力。

  5、(屏显)班级交流五: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约4分钟)

  小组汇报展示(结合思想主旨结构示意图即板书设计讲解)→全班交流讨论。

  〖学情预设〗 在前面朗读的基础上,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思想情感应有较深的理解领悟,再结合前置性学习中了解的有关背景资料等,此环节应能水到渠成。

  四、班级交流展示2:走进生活(12分钟)

  〖设计理念〗围绕前置性学习4—6题的内容,小组汇报,班级讨论探究,进一步深化自己的情感体验。联系生活经验和感受,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有益启示。不仅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

  1、(屏显)班级交流展示一:说说你所知道古今历史上“伯乐”和“千里马”式的人物事迹(3分钟)

  小组汇报展示→全班交流

  〖学情预设〗 此环节同学们通过课内外资料搜集应有内容可讲,关键在于要限制时间,力图语言表达的流畅、简炼。

  2、(屏显)班级交流展示二:说说你的经历感受(4分钟)

  师引导:你曾像文中的“千里马”一样不被理解和赏识吗?你曾有被肯定的快乐经历吗?请让我们来倾听你的心声,和你一起分担或分享(1分钟)

  〖学情预设〗 如果有同学不好意思说,老师可讲述自身一段经历引导。相信同学们一旦感受到大家的真心,一定会有倾吐的欲望。

  小组汇报展示→全班交流

  3、(屏显)班级交流展示三:谈谈你对当今社会“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的看法。(5分钟)

  小组汇报展示→全班交流

  〖学情预设〗 此环节相信同学们都很有兴趣,会积极踊跃的参与。关键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只要人才保持良好心态,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持之以恒,就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

  与时俱进,终身学习 自信自知,善于表现自己

  适应环境,发挥潜能 学会欣赏别人,要有团队精神

  五、小结:学生展示背诵文中自己最喜欢的名句、哲理句…(约2分钟)

  〖设计理念〗 能当堂熟读成诵全文或部分语段。

  六、作业:请根据文言文考点设计一份试题。在下节课交流探讨。(卷面100分,可以是你已知的,也可以是你疑惑的)(约1分钟)

  〖设计理念〗巩固掌握已知知识,同时对课堂讨论中生成的新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学习探究。

  【教学反思】

  1、读是教学之本。以读促悟,以悟促读。解读到一定深度,朗读也自然到位。

  2、本节课学习了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一切为了学生,一切尊重学生,一切依靠学生”,课堂上老师的引导仅用了3分钟左右,其他皆为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的热情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3、组织学生积极有效的发言讨论,这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在积极发言的同时,可能会出现发言无序、有效性不高的问题,只要老师加强组织引导,创造宽松的交流氛围,以欣赏的眼光给以鼓励和肯定,我们一定会惊喜地看到学生的变化与成长。

第23课《马说》学案 篇8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疏通课文大意。

  2.理解文中“伯乐”“千里马”与“食马者”的寓意,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3.朗读文章,注重朗读语气的把握,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的黑暗现实。

  一、导入新课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的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将学习的《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检验预习,梳理文言字词

  1.走近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2.背景资料。

  《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四十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他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

  3.文体知识。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说理透彻。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讲究文采,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等。

  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划分文章层次

  1.自读课文,梳理字音。

  邪(yé)骈死(pián)食马者(sì)槽枥(cáolì)外见(xiàn)

  2.听朗读音频。

  3.反复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尤其注意以下句子的朗读节奏。

  (1)故/虽有名马,袛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4.借助工具书,同桌之间合作,老师指导,疏通文章大意。

  伯乐与千里马的辩证关系,对你有什么启发?文中的观点不难理解,教师应启发学生领悟:①机会总是降临给有准备的人;②自然界的任何物质都是相互依存的,得到赏识和重用也一样,需要其他一些条件的满足。

  5.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目标导学三:合作探究,体会文章情感

  1.托物寓意

  本文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文中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什么人?

  明确:千里马:人才。伯乐: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食马者: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2.主旨情感

  (1)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

  明确:作者认为伯乐更重要。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或者: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也就被埋没了。

  (2)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作者主张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

  明确: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使有才之人受到不公正待遇和遭遇不幸的处境。重用人才,给人才提供施展才能的空间和条件。

  3.韩愈曾在《送孟东野序》中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意思是指受到委屈和压迫就要发出不满和反抗的呼声。文本借千里马不得伯乐,实际上是对人才流落不得赏识而鸣。因此,文中充满了受到不公对待的委屈与愤怒。请仔细品读下面五个“也”字句,对其所表达的语气分别做出解说。

  ①不以千里称也。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③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④安求其能千里也?⑤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明确:①表示陈述语气,但流露出无限痛惜之情;②表示肯定语气,肯定食马者的无知;③表示句中停顿,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带来的严重危害;④表示反诘语气,凝聚着作者的愤慨之情;⑤表示感叹语气,其间既有痛切之感,更有对食马者的辛辣嘲讽。

  4.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个性表达

  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示例:①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②我要努力完善自己,做得更好。③我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第23课《马说》学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食、石、见、祗”的音与形,理解文中“辱、骈、虽、等、安、策、临、其、之、尽”的意义,重点学习加点的多义词。

  2.掌握文中倒装句的定语后置句与介宾短语的用法,掌握省略句。

  3.理解文中“伯乐”“千里马”与“食马者”的比喻义。

  4.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与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5.结合已知的文言知识,加以区别比较,来巩固文言文的语法与句式。

  二、课堂设计思路

  由于本文是浙教版初三(下)新增课文,而且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将文言文的语法与句式加以综合掌握,学会区别比较,并能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所以本文的教学重点应落在字、词、句的教学和理解本文中心思想与作者托物寓意的写法上。

  ▲字:本文中有如下多音字与通假字:(可制成幻灯片出示给学生看,加深印象)

  食(shí) 石(shí/dàn)见(xiàn)衹祗(zhǐ)

  ▲词:(加点词可制成幻灯片,用于“一词多义”的教学,从而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辱、骈、虽、等、安、策、临、其、之、尽”。

  ▲句:

  (1)倒装句

  ①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即“千里马”。

  联系以前学的:“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即“富僧者”。

  ②副语前置:“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即“欲与常马等且不可得”。

  且该句的句读也非常重要。

  (2)介宾短语的用法:

  ①策之 此处介宾短语作动词

  ②骈死 的补语,在动词之前

  ③祗辱 或之后翻译均可

  ④今[以蒋氏]观之 作动词的状语

  (3)省略句:

  ①(人)策之不以其道

  ②(人)食之不能尽其材

  ③(马)鸣之而(人)不能通其意

  此练习也可以作一词多义“之”的练习。第③句的“之”是语气助词,无义。可联系旧知识,出示幻灯做课堂练习。如“久之,蛇竟死”,“公将驰之”,“填然鼓之”,都是“之”做语助词,无义。

  ▲中心:本文中心是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罪行,抒发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进一步指出伯乐对于千里马命运的重要作用。

  (1)进述统治者的罪行,可出示“板书2”辅助进行。由“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的“不知”来引导出千里马之悲惨命运。(被埋没在马夫手里,与普通马老死在马厩之中)。板书“埋没”。在分析第三节时“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引导学生明白食马者不让它吃饱却又要让它日行千里,学生自然而然会得出食马者摧残(虐待)千里马的结论。另外在分析最后“呜呼”一句作者感慨时,可在原板书“不知”之前加一个大的鲜红的“真”字,加以强调食马者是真不知千里马也。

  (2)在分析韩愈的创作意图,学生理解起来较困难。如教师是填鸭式直接告知学生,将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板书需事先有安排。在书写“韩愈”时,在其正下方空两行再板书“千里马”,在归纳出千里马被“埋没”时,引导学生用成语来表达。学生会说“怀才不遇”或“报国无门”,再择一写在“千里马”的下一行。再引导学生看板书,“韩愈”、“人才”、“千里马”成一条直线,可得出“千里马”是喻“人才”的。接着引导学生看板书去归纳作者创作此文的意图,那么作者怀才不遇的愤之情便水到渠成。

  (3)同时在分析第一部分时将如下词语板书在“千里马”与“食马者”之间:①(真)不知②埋没③虐待(或摧残)。箭头则从“食马者”指向“千里马”,再引导学生得出“食马者”有何三大罪行?这样学生便可轻而易举完成本课所要达到的教学任务。教师应重点讲述“埋没人才”这一罪行。

  三、上课步骤:

  1、 导语设计:大家是否记得第五册学过沙叶新的话剧?(《陈毅市长》)大家都来说的陈毅市长是怎样的一个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具有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远见卓识,极富个性的人)他尊重齐仰之这个人才,那么齐先生在未遇陈市长之前,他的遭遇如何?(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毫不重视齐仰之,他报国无门,受尽冷遇)幸亏他遇到了陈毅,终于英雄有了用武之地。这使老师想起了伯乐相马的故事,陈毅市长就好比是善相马的伯乐,他发现并重用了齐仰之这个人才。而古代的人才可没有齐仰之那般幸运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马说》,看看韩愈是怎样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罪行。

  注解:采用了导语导入法,这可以进行知识的迁移,温故而知新。这册书中刚刚学过沙叶新的戏剧《陈毅市长》。其中的齐仰之的遭遇就与千里马的遭遇相同,在旧社会里他报国无门,受尽冷遇,也是怀才不遇。而陈毅就好比是伯乐,发现了这匹“千里马”,重用他,使英雄有了用武之地。此种导入法与板书导入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二者可以结合来使用,也可有选择地来使用。

第23课《马说》学案 篇10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其时,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用文字来书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使学生了解作者韩愈怀才不遇的情感,理解“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的主题。

  3、明确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培养学生对人才的认识。

  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领悟作者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是本课学习的重点。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学习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设计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为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我加强了课文的朗读环节,以语气作为切入点,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带动学生体会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强烈愤懑不平的感情。

  加强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所以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采用了开放式讨论法、提问法、练习法等等教学方法巩固学生的文学积累。

  四、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走进韩愈的生活经历,理解有才之人怀才不遇的痛苦,从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强烈不平和悲愤之情。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由《神雕侠侣》中杨过遇小黄马的经历导入。

  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文理解营造一个情感氛围。

  (二)诵读感知:

  1、听课文录音,正音正字,注意停顿节奏和重音。

  2、领读,由教师带领全班学生一句一句的读,体会文中11个“不”字的语气。

  3、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体会句中关键字词表达的感情。

  4、男女同学各一名代表朗读,针对学生朗读情况,学生自评,教师适当点拨。

  教师提出讨论题:为什么韩愈会在文章中流露出这样强烈的愤懑不平之情?提示学生;联系韩愈的生活经历。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强调作者25岁已高中进士,但一直得不到重用的怀才不遇的经历。从而明确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

  5、细读第三段,体会“天下无马”、“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的语气。

  让学生理解有才之人怀才不遇的痛苦,从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强烈不平和悲愤之情,体会到明君对人才的重要性。

  6、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韩愈,齐读全文。

  本设计力求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课文材料,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通过多层次诵读,师生共同研讨部分句段的朗读技巧。领悟作者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三)积累提升:

  1、译读积累:分小组合作串译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独立圈点总结出文中的重点词句。教师提示学生研究“策、其、食”的不同用法。

  这个环节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学法,能使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课堂上来,成为课堂的主角

  2、交流探究:每组派出代表,或翻译全文,或交流重点词句,或提出质疑。

  解词练习,教师提出:故、或、虽。以前在何处学习过?

  3、背诵积累:

  4、知识迁移:

  1)以“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有太多的中国文人有这样的遭遇了。”为开头写一段话,融进这些失意的文人以及他们表现这种情感的文句诗句。

  2)讨论: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

  这个环节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加深学生对于中国古代文人怀才不遇整体印象,认识到这是个时代的悲剧。然后再联系到今天的生活,拓宽其对人才的认识。更好的达到本文的情感目标。

第23课《马说》学案 篇11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

  2、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寓意。

  【教学重、难点】

  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

  2、了解文章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请学生说说有关“马”的成语。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人,姓孙名阳。据说,有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它用力挣扎,汗水淋漓,还是拉不上车去。伯乐见了,就赶紧挽住千里马,泪流满面,并脱下自己的衣服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低下头吐气,又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马说》是通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议论文体。“说”是“谈论”的意思。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2、字词学习:祗(zhǐ) 骈(pián)

  3、学生齐读课文。

  三、翻译理解

  1、学生自学,划出疑难点;

  2、全班交流:

  ⑴重点词:

  祗:只是。

  辱:受到屈辱。

  骈:并列,一同。

  是:这。

  能:才能。

  见:通“现”,表现。

  且:尚且。

  等:相等。

  安:怎么能

  临:面对。

  ⑵一词多义:

  虽: A、故虽有名马: 即使。 B、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以: A、不以千里称也: 用。 B、策之不以其道: 按照。

  食: A、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饲”,喂。 B、食不饱: 吃。

  其: A、其真无马邪: 难道。 B、其真不知马也:指代他们。

  C、食之不能尽其材: 指代千里马。

  策: A、策之不以其道: 鞭打。 B、执策而临之: 马鞭。

  能: A、安求其能千里也: 能够。 B、虽有千里之能: 才能。

  四、课堂小结

  翻译文言文,一定要做到字字落实,做到“信、达、雅”这三字诀。而且,必须大声朗读,投入感情地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背诵下来,并且领会文章的要旨,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也。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语文作业本》基础部分;

  3、课外查找有关韩愈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指名背诵课文;

  2、翻译重点字、词(见前一课时)。

  二、探讨质疑

  1、千里马指什么?伯乐又指什么?

  “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2、世界上肯定是存在千里马的,但有的千里马能被发现,原因是什么?而有的千里马却被埋没、被摧残,原因又是什么?

  前者因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后者因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文章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寄托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讽刺、控诉。

  三、拓展探究

  1、文章为何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问题?

  如果没有伯乐,即使有千里马,也不可避免终身被埋没、被摧残的命运,其价值就无从体现。这样阐述,突出了伯乐的重要性,即突出了发现人才、赏识人才、任用人才的重要性。

  2、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什么?

  “其真不知马也!”

  3、古代的人才是要等待“伯乐”的出现,被人发掘了才真正成为人才,那么,我们当今社会又应该具有怎样的人才观呢?是不是仍像古代那样等待别人去发现,抑或是怎样呢?

  (学生自主发言,言之有理即可)

  四、总结全文

  本文运用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作业本》练习。

  3、阅读《骥伏盐车》,回答文后题目:

  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太行。蹄申膝折,尾湛胕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负辕不能上。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纻衣以冪之。骥于是俛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四》)

  ⑴千里马受到怎样的不公对待?

  ⑵千里马为什么“俛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

  ⑶文中表现出伯乐怎样的思想性格?

第23课《马说》学案 篇12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2。理解文章的寓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3。背诵课文,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轻松预习】

  一、文学常识积累

  1、走近作者

  韩愈:字,朝著名文学家,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作品都收在《 》里。《马说》是其《 》中的第四篇。

  2、“说”: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如课文《 》。

  二、文言词语积累

  请同学们完成《学检》的1。3。4小题及下面题目。

  1、解释“之”字在句子中的含义并从所学文言文中再找出一个同义的句子。

  A马之千里者B策之不以其道C名之而不能通其意

  D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解释句子中“其”的含义。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3、请从文中找出含有通假字的四个句子抄写在下面,并按“读音、所通的字、含义”格式解释。

  4、请你写出含有“马”字成语五个

  三、疏通文意。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四、朗读课文。

  请同学们完成《学检》第二小题,然后练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课堂导学】

  一、交流展示。

  1、小组内交流“轻松预习”中的相关内容。2、提出疑难。3、朗读课文。

  二、理解文章寓意,感悟作者的情怀

  1、探究文章寓意。

  ①千里马的处境(悲惨遭遇)是(原文回答)

  ②千里马的特点是(原文回答)

  ③千里马遭受到了哪些不公正的待遇(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原文回答)

  ④食马者的愚妄无知表现在(原文回答)

  ⑤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原文回答)

  ⑥揭示作者观点的句子是(原文回答)

  ⑦千里马比喻伯乐比喻食马者比喻

  ⑧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回答文章的寓意:

  2、感悟作者的情怀

  写作背景:《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请同学们结合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你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回答。

  三、欣赏阅读。

  “也”是个常见的文言虚词,大多置于句末表示说话人的语气,有时也放在句中表示短暂的停顿,用来提醒读者注意下面将要说到的内容。这些用法看起来很平常,但运用恰当,也能表达出某些微妙的意思,引起读者的回味。本文中的五个“也”字就是如此。

  找出本文中的五个“也”字句,并读读其语气。

  不以千里称也。无限痛惜的感情

  安求其能千里也?愤怒谴责的感情

  其真不知马也。深刻嘲讽的愤怒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暂时了结,不再说下去的意思

  是马也,提醒读者注意

  【拓展延伸】

  1、请同学们阅读韩愈《马说》的姊妹篇《杂说龙说》,完成下列题目。

  龙嘘气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薄日月,伏光景,感震电,神变化,水下土,汩陵谷,龙亦灵怪亦哉?

  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之灵也。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异哉!失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易》曰:“云从龙。”既曰龙,云从之矣。

  (1)理解句子中词语的含义。

  ①云固弗灵于龙也(于:)

  ②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是:)

  ③云亦是灵怪矣哉(亦:)

  (2)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①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

  ②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

  (3)理解。

  ①文中龙比喻云比喻

  作者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比喻:

  2、请同学们阅读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

  汗明见春申君,候问三月,而后得见。谈卒,春申君大悦之。……汗明曰:“君亦闻骥乎?夫骥之齿至矣(能驾车的年头满了)服(驾)盐车而上太行。蹄申(同“伸”)膝折,尾湛(同“沉”)(同“肤”)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行动迟缓),负辕不能上。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衣(苎麻织成的衣)以(覆盖)之。骥于是(同“俯”)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战国策·楚策四》

  3、说话练习:

  完成《学检》第十小题。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第23课《马说》学案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