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徐中华:《唐雎不辱使命》课堂实录

徐中华:《唐雎不辱使命》课堂实录

旧城已冷 点赞 分享
徐中华:《唐雎不辱使命》课堂实录

微信扫码分享

徐中华:《唐雎不辱使命》课堂实录(通用13篇)

徐中华:《唐雎不辱使命》课堂实录 篇1

  预习检查,加点字解释并翻译整句:

  以大易小       使唐雎使于秦      故不错意也           请广于君

  轻寡人           免冠徒跣        以头抢地        天下缟素

  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            休祲降于天

  师:现在我们来读一下课文,我们这样读:这边三排同学读秦王,凡是秦王做主语的句子你们读;这边三排同学读另一个阵营,凡是安陵君与唐雎做主语的句子你们读。在读之前我请同学说说读安陵君与唐雎要读出什么语气?

  生:沉着坚决。

  师:两人可有区别?

  生:安陵君语气弱一点,毕竟他对秦王还是比较害怕。

  师:委婉一点,是吧。秦王呢?

  生:强横。

  师:是从头到尾的强横吗?

  生:最后一节应该读出对唐雎的尊敬与害怕。

  师:关于最后一节,有两个版本。大家看一下屏幕(出示文字:先生坐,先生何至于此!),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生:多了一个先生。

  师:大家小声读一下,比较一下多了一个词以后有什么不一样。

  生:多了一个词感觉更显出了秦王的害怕。

  师:重复一次可以感觉到秦王的哆嗦,是吧。现在请读秦王的同学选择一下,是读书上版本呢还是读屏幕上这个版本。喜欢屏幕版的举手。(出我料外的,只有3个人举手。)看来大家还是喜欢那个不怎么害怕的秦王,那我们就读书上版吧。

  (学生分组朗读)

  师:今天我们借这篇课文学一种新的阅读方法,我们以前一般用这样三种阅读方法阅读课文(出示字幕,师读并略加解释):一,积累性阅读, 指以积累新知识为目的的阅读。二,感受性阅读,指以感受文本的美与善为目的的阅读。三,理解性阅读,指以弄懂作品 写作方法、思想内容等为目的的阅读。这三种阅读方法我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板书:仰视)。问一下同学,这个词用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向作者学习的意思。

  师:古人创造了伟大的文明,无疑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就像一座高山,他们值得我们仰视。但如果我们只是仰视他们,那也不行的。后面那个同学说说,只用仰视的方法阅读,会有什么坏处?

  生:那就看不到他们的缺点。

  生:缺少批判性。(学生读过我的教学手记,所以有此一答。)

  生:古人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师:永远仰视,我们就只能永远跟在他们屁股后面,无法超越他们。我们要超越古人,长江后浪推前浪,所以我们需要学一种新的阅读方法(出示文字)。它就是“批判、创造性阅读”。我们可以用两句话来解释这种阅读方法,第一句就是“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说的,请刚才那个同学解释一下这句话。

  生:完全相信书,还不如没有书。

  师:孟子告诉我们,对书要持什么态度。

  生:半信半疑。

  师:不错,对古人我们要保留一点怀疑。第二句话非常有名,大家一起念。

  生(读):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牛顿

  师:牛顿告诉我们,要取得伟大成就,需要吸收前人的知识,然后站上去,创造出比前人更伟大的文明。现在我们来学习批判性阅读。第一步,按照孟子的说法,我们需要怀疑与考证(出示文字)。怀疑谁呢?怀疑作者说的对不对,但在怀疑作者之前,我们需要先怀疑另一个人,一个站在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人。(出示文字:作者—   —读者),一个把作者的文章放到读者面前的人,这个人是谁?

  生:编者。

  师:不错。编者对我们帮助很大,大家可以看书,关于这篇文章,作者给了我们哪些帮助——有课文前面的话,里面介绍了主要内容,中心思想;还有很多很多的课下注释。编者是我们与作者之间的一道(学生答:桥梁)。不错,是一道桥梁。但编者也是人啊,他也会出错,一旦他出错,桥梁就(学生:断了),他会成为我们与作者之间的一块(学生:绊脚石)。所以我们要怀疑他,考证他,怎么考证呢,我们先来判断一下这个文章的文本,不同文本有不同的考证方法。我们需要判断一下这篇文章是什么文体,我们学过的文体有哪些?

  生: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小说,童话,寓言,诗歌。(师写在黑板上)

  师:这篇文章可能是什么文体?

  生:记叙文,小说。

  师:记叙文与小说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生:小说可以编造,记叙文记录一个真实的故事。

  师:编造太难听了,换一个词。

  生:虚构。

  师:好,小说允许虚构,记叙文则要真实。这篇文章是什么文体呢?我们来看一下编者的意见。大家一起读课文题目下面编者写给我们的文字。

  生(读):以五百里地易安陵,秦王显然包藏祸心,以强凌弱。安陵国的使臣唐雎不畏强暴,冒死与秦王抗争,终于使秦王辞穷色挠。唐雎这种凛然不可侵犯的独立人格和自强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熠熠生辉。

  师:“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熠熠生辉”,编者告诉我们,唐雎是一个什么人物。

  生:历史人物。

  师:好,他是一个历史人物。本文选自《战国策》,我们再来看看编者对《战国策》的注释。注释1,第二行,大家一起念。

  生(读):《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

  师:《战国策》是一本什么书?

  生:历史书。

  师:好了,人物是历史人物,书是历史书,历史写的都是(学生答:真实的事)那么编者告诉我们这个文章是什么文体?

  生:记叙文。

  师:好,记叙文就要考证它的三大要素。(出示文字:时间、地点、人物)我们现在来考证一下时间。(发资料)本故事发生于几几年?

  (学生看资料,资料全部是古文,没有翻译。其实时间在课文注释中有,但由于紧张,我忘了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应该由亡魏在公元前225年,与秦王还没改称秦始皇判断出故事发生于公元前225—公元前221年)

  一段时间后

  生:亡魏在公元前225年。(师板书,公元前225)

  师:好,现在再看地点。这个故事发生的地点有两个。一个是安陵,一个是在秦王殿上。大家看有关安陵的资料,安陵又叫鄢陵,大家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看资料,教师提示:我们要学会看资料,无关的东西我们要省去,找有关文字)一段时间后。

  师:有关安陵的文字有哪些?

  生:魏旦暮亡,不能爱鄢陵,魏割以与秦,秦兵去陈百六十里。

  师:这个告诉我们什么?字词看不懂的现场提问。

  生:“爱”是什么意思?

  师:吝啬,可惜。

  生:这说明安陵被割让给秦国了。

  师:发生在哪一年。

  生:公元前241年。

  师:就是说在唐雎这个故事前(学生答:16年),安陵已经是秦国的了。咱们再来看看有关秦王殿的资料。这个资料选自荆轲传。

  生:老师,这里说“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也就是说秦王殿里不能带兵器,课文里却说唐雎挺剑而起,这个有矛盾。

  师:好,又发现问题了。我们再来看人物,本文主人公是唐雎,这个人物在《战国策》里一共出现了4次(其实是5次),除了课文,还有三次都在资料里了,请同学快速阅读,找找里面的问题。

  一段时间后。

  生:年纪不对,这里说唐雎在公元前266年的时候已经有90多岁了,那么他在公元前225年的时候就有130多岁了,这个不大可能。

  师:130多岁了,这个人能活着已经是一个(学生答:奇迹。)何况还拿了一把剑指着秦始皇,大家想想看秦王会有什么反应?昏倒了,可能,呵呵。(生笑)通过对记叙文三大要素的考证,我们已经可以得出结论:本文不是记叙文,而是(学生答:小说!)

  师:小说就得有小说的研究方法,我想问问同学:在你心目中,小说是什么?

  生:小说是有离奇的情节的。

  生:小说有人物情节,是刻画人物性格的。

  生:小说是表达作者某种想法的。

  师:我们来看两个名作家最小说的看法(出示文字),大家一起读。

  生(读):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巴尔扎克;小说是可以做梦的地方——赵本夫。

  师:赵本夫,听说过吗?(生摇头)他做了一个梦,叫“天下无贼”,他的这句话容易理解。巴尔扎克,这个法国大作家的话就难懂了。我们刚考证了这个文章不是历史而是小说,现在他又来说小说是历史,什么意思?

  生:小说里面可以看出时代背景。

  生:小说都是根据真实的事情改编的,所以从里面可以看出真事。

  师:不错。小说虽然是虚构的,但它可以反映真实。中国最虚构名著是哪一本?

  生:《西游记》

  师:《西游记》里有哪些真事。

  生:唐玄奘取经。

  师:还有呢(生茫然),西游记里最大的虚构是虚构了一帮神仙,佛。但大家看清楚了。那里的神仙是怕死的,佛呢?会收受贿赂。神仙手下那些狗阿猫阿会到人间兴风作浪。他写天上,其实是在(学生答:写人间)。不错,所以小说有很多东西似乎是虚构的,其实却又是真实的。这两位作家告诉我们,看小说要注意“现实—梦想”(出示文字),现在我们先来寻找一下这篇文章里面的现实。

  生:专诸、聂证、要离这些人都是真实的。

  生:秦王以强凌弱也是真实的。

  师:具体说一下他怎么以强凌弱。

  生:他用一种欺诈的手段,对方不答应就威逼。

  师:先欺诈,欺诈不成就用强威逼,威逼不成呢?

  生:用武力。(师:用课文里的话说)“流血千里,伏尸百万”。

  师:不错,这个就是作者面对的现实。面对这样的王,作者感到在现实中无法消灭他,于是只有做梦。现在我们再来寻找一下作者的梦想。

  生: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这段文字说明作者希望这个王是一个有弱点,通情达理的王。

  师:好,他希望秦王是个软弱的王,不像现实中那么不好对付。

  生:他希望唐雎那样的人能活130岁,好人长命。(学生笑)

  生:他希望小国家的君王面对秦王能够反抗,不投降。

  师:好的。所谓梦想,就是现实中不可能或者不大可能发生的事,作者却当真事写下来了。大家再找一下,还有没有?(生沉默)大家一起把唐雎最后说的那段文字读一下。

  生(读):……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

  师:思考一下。

  生:这里说白虹贯日什么的,这些都是不可能的,表明作者希望天能感应,天知道了人间的事,做出反应,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

  师:就是说面对残暴的统治者,作者想不出办法,最后只能依*天了,他希望天能“晓得”——天晓得!希望天能拍下一个英雄来除暴。这个梦想一直流传着,2000多年来它一直是中国人的一个梦想,很多作家,包括当代作家在作品里表达了这个梦想。大家一起读一段文字。(出示)

  生(读):武林至尊,宝刀屠龙,号令天下,莫敢不从,倚天不出,谁与争锋.

  师:谁来解说一下这段文字。

  生:屠龙刀里有兵书,用它可以统一天下。倚天剑里有九阴真经(师:还有一样……)降龙十八掌,用它可以刺杀皇帝。

  师:大家看这个名字:降龙十八掌。做什么用的啊(生:降皇帝,皇帝就是龙),所以书里这样解释这段文字:屠龙刀里的兵书用来统一天下,驱除鞑奴,但如果新上任的皇帝一样是个暴君,那么就有一个盖世英雄,拿着倚天剑来取他项上人头。(这个解释在自己班级上的时候是学生叙说的,但上过的班级中只有两个班有同学说得比较好,原因是大部分班级没人看过书,只看过电视)

  师:现在我想让同学从这段(指“武林至尊……)中挑出一个词来概括这个梦想。(出示文字:    之梦)

  生:制龙之梦。

  师:应该是屠龙吧,要求从这段文字中找。解释一下,为什么用屠龙。

  生:因为唐雎的梦想就是制服王,王就是龙。

  师:不错,不过还不够好,因为在这段文字中屠龙的意思其实是统一天下,唐雎可没有这个梦想。谁再来说?

  生:倚天之梦。(师:理由。)倚就是依*。倚天之梦就是依*天来制服皇帝,这个与课文是一样的。(在自己班上的时候,学生提了4个词,如“天下”“至尊”全被我否定之后才有同学想到应该是“倚天”,我觉得这里其实是一个标准答案)

  师:很好,倚天不仅仅是剑的名字,对吧?金庸把剑取名为“倚天”其实包含着一个中国人从古到今的梦想——依*天!那么我想请同学来评价一下这个梦想,(出示文字:评判“唐雎”与“倚天”之梦。)“唐雎”这样的英雄值不值得我们学习与歌颂?“倚天”之梦值不值得我们宣扬?请同学来说,可以互相讨论。

  生:我觉得对唐雎要一分为二来看,他那种面对秦王这样的暴君凛然不可侵犯的精神,那种为正义不惜牺牲一切的勇气值得我们学习,但他的做法值得商量。至于倚天之梦,它不值得我们宣扬,我们不应该*天,天是不可依*的,我们应该*自己。(第一个学生的回答十分全面,学生素质是相当好的)

  生:倚天之梦是古人的迷信,天其实是无知觉的,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相信人民。

  (这部分学生答得其实不错,就是答案不够丰富多彩,自己班上的时候,学生提供了十几种答案,如唐雎这样是活得有价值,死得光荣;唐雎就算失败也能唤起大家的勇气,这个梦想只能让人民学会等待……)

  师:说得不错,我们来看看唐朝大诗人柳宗元是怎么看这件事的。(出示文字)大家一起读。

  生(读):秦皇本诈力,事与桓公殊.奈何效曹沫,实谓勇且愚。

  师:他用两个字评价秦王(学生:诈力)应该说与我们同学的看法一致,他就是用诈力来统一天下的,相对秦王的力,唐雎有(学生:勇),对,他的勇气是值得我们歌颂的。但相对秦王的诈,唐雎却显得(学生:愚)。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唐雎如果成功,秦王答应了他的要求,会有什么结果。(学生:他没几天就变卦立刻。)唐雎如果不成功,秦王不屈服,与他打了起来,最后就算秦王被他杀了,会有什么后果?

  生:会有新王即位,然后会去报仇,灭了安陵。

  生:据说秦王的长子比较仁慈,也可能会换来一个好皇帝。

  师:但他再仁慈,也会替父报仇,否则他没法向臣下交代。我们可以来看看现实。大家一起把资料一的第四段读一下。

  生(读):二十年,燕太子丹患秦兵至国,恐,使荆轲刺秦王。秦王觉之,体解轲以徇,而使王翦﹑辛胜攻燕,秦军破燕于易水之西,得太子丹之首。

  师:现实就是这样,现实中的“唐雎”——荆轲得不偿失,没有帮国家消除灾祸,反而给国家带来了灾祸。

  师:我们再来看一下这诗,这诗的题目叫《咏荆轲》,大家看,这里有两个故事:荆轲与曹沫。大家一起找到资料五,史料记载,那个时代有五位有名的刺客。大家看看有没有一个是发生在公元前225之后的?

  生:曹沫。

  师:曹沫是鲁国的,他劫持的是齐桓公,什么时代?

  生:哦,是春秋时期的。

  师:对了,也就是说,五个故事全部发生在我们课文讲的故事之前。那么课文里为什么要说“与臣而将四矣”,应该是“与臣而将六矣”啊?思考一下,作者把荆轲与曹沫这两个伟大刺客放到哪里去了?可以互相讨论。

  一段时间后

  生(很兴奋的):我知道了(师:请说。),他是把荆轲与曹沫的故事拼接了一下。(师:具体怎么接的?)用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然后在结尾把荆轲换了曹沫,把秦王换了齐桓公。

  师(出示文字:移花接木):有一种小说的写法,叫做移花接木。这个故事就是应用了这种写法。我们中国人都喜欢故事的结局是(学生:大团圆),对了。作者很佩服荆轲,他希望荆轲有一个好的结局,所以他把曹沫的故事移过来了。这样可以让看故事的人有信心,可以号召大家起来反抗暴君。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学而能用,我希望大家能用“移花接木”之法再造一个梦想,把你自己移到唐雎身上,或者把某几个英雄的故事移花接木一下,放到公元前225年那块土壤里去,重新开出一朵花来。下课。

徐中华:《唐雎不辱使命》课堂实录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人物形象。

  2.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文章主题。

  3.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文章主题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文学常识

  1.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是末年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2.时代背景。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二、通读──解决字词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请同学们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

  雎( )怫( )跣( )抢( )祲( )缟( )傀( )挠( )

  请写下你认为还需注意的字词读音:

  3.请同学们说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加惠 怫然 免冠徒跣 抢地 休祲 色挠 谢谕

  请写出你认为重要的词语及意义:

  4.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①故不错意也( ) ②仓鹰击于殿上( )

  5.理解词类活用,然后翻译句子。

  ①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如动词,意动用法, ) ②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用如动词,使动用法, )

  6.难句翻译。

  ①“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②“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③“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三、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请同学们结合注释读课文。

  2.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要求:能准确地

  概括出文章的主旨。生思考后师提问。)

  3.请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要求:在准确的前提下,能复述出人物的精神特质。)

  4.学生分角色读课文。(叙述者、唐雎、秦王各由一人担任,要能读出人物应有的语气。)

  ⑴演读分两组,每组各找两位同学分别饰演唐雎和秦王。 ⑵演读内容分别为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 ⑶演读地点设在讲台。

  ⑷要求饰演者能在充分理解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演读出人物的精、气、神,能融入角色中。

  5.以句子为单位读一段课文,每读一句,翻译一句,把握关键词。

  四、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文章结构内容: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 。

  第二部分(第2.3段)写与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这场斗争有两个回合,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2段),写 。

  第二层(第3段),写 。

  第三部分(第4段),写斗争的结局 。

  五、研读明确

  (一)第一段:

  ①细读秦王的话,体会一下,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是出于好心吗?

  ②秦王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请恰当推测一下。 ③安陵君用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的要求?

  (二)第二段:

  ①细读秦王对唐雎说的话,回答:秦王认为自己对安陵君是什么态度?安陵君对他又是什么态度?

  ②你认为秦王说的是真心话吗?为什么?

  ③唐雎是如何反驳的。

  ④注意比较一下:唐雎的理由和安陵君的理由有何异同。

  (三)请你仿照上面的问题,针对第三段第四段各设计两个问题:

  第三段① ;② 。

  第四段① ;② 。

  六、修辞手法

  ①人物的对话主要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举例说明。 夸张: 排比: 对偶: ③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有什么作用呢?

  七、拓展延伸

  每个同学以“……表现了……”(或“……写出了……”、“……反映了……”)说一句品析课文语言的话。如:

  ①“秦王色挠,长跪而谢”,表现了秦王的外强中干;

  ②“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写出了秦王盛气凌人、以强凌弱的心态;

  ③“挺剑而起”反映了唐雎不畏强暴、宁死不屈。

  八、课文小结

  这篇记叙文,写了唐雎 的英雄气概,揭露了秦王的的本质,虽不假修饰,却十分鲜明生动,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九、作业

徐中华:《唐雎不辱使命》课堂实录 篇3

  教学目标:

  1、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进一步积累文言词汇,培养文言语感。

  2、体会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形象。

  3、学习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评价人物。

  4、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独立思考的思维品质。

  5、学习本文对人物言行简洁传神的刻画方法。

  教学重难点:

  1.积累古文词语:谓、易、其(作语气词)、虽然、虽、休、寝、错、仓等及出自《战国策》的常见成语。

  2.文章对“士”的作用的强调;选材的突出重点。

  教学方法:

  朗读(多种形式):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上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人物,他们正如夜空中闪烁的群星照亮了历史的天空,相信这些人物也曾照亮过你的心灵。请你说说你喜欢他们中的哪一位,并根据查找的资料简要说明……今天老师再向大家介绍一位非常有性格的古人,他就是唐雎,现在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唐雎。

  二、反复朗读,质疑答疑。

  1、结合注释自由朗读。

  2、指名分段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及语句节奏。

  3、生生评价,师适时点评,必要时示范引领。

  4、默读课文,学生提问,教师答疑。

  (《战国策》是战国时期各国史官和策士的言论辑录,后由西汉刘向编订,始定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分国别编辑。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重要活动,着重记载了谋臣策士的谋略和言论。)

  三、疏通文意

  1、指名结合文章注释叙述文章大体内容,不要求字字落实,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句可越过。(不求甚解读文章,旨在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2、语段讲解接龙。

  (学生讲解语段中的文言知识点: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及特殊句式。)

  3、师生共补。

  四、笔尖沉淀:

  归纳整理文言知识点。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a、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b、针对课文的内容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

  2、引导学生逐字逐句的深入阅读,并通过四人小组讨论。

  问题:

  (1)秦王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真正目的何在?真得如他所说“请广于君”吗?

  (2)秦王为什么不直接攻打,而要易地呢?

  (3)安陵君拒绝秦王与唐雎拒绝秦王有何不同?

  (4)秦王说的“天子之怒”是指什么?他说天子之怒的目的是什么?

  (5)唐雎为何要说专诸、聂政、要离这三个人的事?

  二、合作探究,理解人物明确:

  这篇文章中唐雎和秦王在你心目中各自留下了什么印象?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概括一下他们的性格特点,并在文中找出相应的依据。

  三、结合实际,分析评价,启迪思想。

  唐雎的自主自强、不畏强权的精神和敢于为国牺牲的精神,在他与秦王的较量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请同学们谈一谈他的这种精神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没有意义?

  四、巩固训练:

  1、熟读课文。

  2、以小组为单位编写剧本,突出唐雎和秦王的舌战。

  3、搜集“完璧归赵”“毛遂自荐”“晏子使楚”的故事。

  五、课外练习

徐中华:《唐雎不辱使命》课堂实录 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文言积累重点字词句。

  2、领悟本文言辞的巧妙美。(言之有节,言之有据,言之有力。

  3、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演能力。

  2、加强诵读,从整体文意的把握来帮助理解文中的具体字、词、句,从对文中关键字词句的确切理解来帮助掌握整体文意。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重要字词句理解与积累。

  2、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1、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

  2、唐雎辩论的技巧。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

  2、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法

  3、讲练相结合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

  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荆轲在易水上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还”。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虽然他最终失败被杀,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为后。人传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要讲的则是另一个故事: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下出使秦国,能够毫不畏惧,敢于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折服秦王,不辱使命。这种勇气是难能可贵的。这里的唐雎,是《战国策》里塑造的又一个游侠勇士的形象。

  二、走近作者,走进作品

  多媒体显示

  《战国策》: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叙事长于铺陈,多加渲染夸张,写得有声有色;语言生动流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较鲜明丰满;在论辩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学色彩。所以它对后代的散文著作有很大影响。

  这篇文章记叙了战国末期的一段故事: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5年,秦先后灭亡了韩魏两国;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想用诈骗手段并吞安陵。安陵君拒绝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悦的情况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国,目的就在于保全国土,解除与秦国之间的矛盾。

  三、朗读课文,初步把握

  1、听课文朗读带,然后显示朗读课文。

  2、投影检测

  弗fú 雎jū 怫fú 跣xin 抢qiāng

  傀guī 祲jìn 缟go 挠náo 谕yù

  四、再读课文,翻译全文

  1、显示再次朗读课文,并结合注解,借助工具书和参考资料,自行疏通文意,同桌之间可以讨论。

  2、学生翻译课文,师生共同明确,把握课文内容。

  3、分析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叙述唐雎出使秦国的缘由。

  第二部分(2-3)写唐雎和秦王面对面的斗争。

  第三部分(4)写秦王被唐雎的浩然正气所折服。

  五、整体感知

  本文通过唐雎面对暴秦展开斗争直至折服秦王的记述,赞扬了唐雎坚持正义、勇敢无畏的爱国精神。全文短小精悍,全部用人物对话来叙写和展开情节。

  六、作业设计

  1、复习本节课内容并预习课文。

  2、在我国古代有很多“士”,这个特殊的阶层流传下来许多故事,如毛遂、蔺相如、晏子等,课下搜集整理一些,在班级交流。

  附: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1)叙述唐雎出使秦国的缘由。

  第二部分(2-3)写唐雎和秦王面对面的斗争。

  第三部分(4)写秦王被唐雎的浩然正气所折服。

徐中华:《唐雎不辱使命》课堂实录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有关《战国策》的知识;识记积累文言词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理解文章内容,弄清故事情节,了解人物形象;学习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3、情感价值观

  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人物形象并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

  2、学习本文对人物言行简洁传神的刻画方法

  教材分析与教法设想

  本文是《战国策》中记载的许多策士故事中的一个,文章塑造了一个不畏强暴、蔑视强权,敢于与专制暴君作抗争的人物形象,充满了不屈精神与正义之气,对人物言行的简洁传神的刻画被后人作为写人、记事的典范。

  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内容,合作探究,理解人物形象,加以体验与感悟。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战国时期,秦国逐渐强大起来,开始逐步吞并其他六国,由此而展开了军事和外交等方面的斗争,涌现出了许多叱咤风云的军事家和外交家。唐雎便是一位载入史册的外交英才,今天就让我们领略一下他的外交风采。

  二、检查预习情况。(见学案)

  三、通读——说内容。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培养语感,感受人物形象。

  1、师范读,布置听读任务:

  (1)注意感受朗读节奏、人物语气。

  (2)故事中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哪个?

  2、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要求:叙述者、唐雎、秦王各由一人担任,要能读出人物应有的语气。

  3、分角色展示朗读。(听读任务:感受各人物性格特征。)

  4、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要求:能准确地概括出文章的主旨。)

  四、说读——说意味。

  1、每个同学以“……表现了……”(或“……写出了……”、“……反映了……”)说一句品析课文语言的话。如: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表现了秦王的外强中干;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写出了秦王盛气凌人、以强凌弱的心态;

  “挺剑而起”反映了唐雎不畏强暴、宁死不屈。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然后请学生回答。)

  2、教师评点。

  (教师评点的原则,是以鼓励、夸赞为主,同时也要指出学生回答中的不当之处。)

  五、评读——说技巧

  1、唐雎能够不辱使命的原因是什么?

  生思考后各抒已见。师总结:

  唐雎之所以能够不辱使命,是因为他胆识过人,忠君爱国,具有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精神品质,再者,真理站在了唐雎一边,在道义上是偏向唐雎的,唐雎的义正词严有着强大的威力,震撼敌论。

  另外还与他卓越的口才不无关系,他有着极高的说话技巧,靠他的睿智战胜了不可一世的秦王,唐雎的说话技巧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唐雎的说话技巧

  言之有“节”——“否,非若是也”“而守之”

  言之有“据”——“士之怒”“而将四矣”

  言之有“力”——“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2、本文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呢?

  语言描写,并且使用了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语言力量,体现了本文雄峻奇伟的语言风格,从而更好地突出了人物的个性特色。

  六、教师小结。

  这篇记叙文,写了唐雎忠于使命,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揭露了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虽不假修饰,却十分鲜明生动,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同学们,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深身地被古人唐雎那种不畏强暴,大义凛然,浩然正气所感动,愿我们每一个人都从中吸取这种精神,做一个有主见,有原则,有正气的人。

  七、拓展思考

  1、古往今来,有许多仁人志士像唐雎一样,为国家为正义不惜生命。请列举出几例,并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2、唐雎的这种不畏强权的精神,和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在我们现代社会,还有没有现实意义?

  八、作业

  1、复述故事。

  2、假如本文中两个人物都在我们面前,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请以“唐雎,我想对你说……”或“秦王,我想对你说……”开头,写一段话。

  附:板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秦王唐雎

  前倨后恭胆识兼备

  色厉内荏有智有勇

  外强中干不卑不亢

徐中华:《唐雎不辱使命》课堂实录 篇6

  《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传统课文,也是一篇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出自《战国策》。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例如《曹刿论战》等来说,这一篇在文字上有些难度,《战国策》又是以记言为主,初中生学习起来可能兴趣不大。因此,在教学过程 的设计安排上应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过,我个人认为,教学时也不必把文字的难度想像得太大,毕竟初中学生不是一张白纸,要相信他们是有相当学习能力的,即使是古文也可以让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允许他们提问,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习。但是,有些涉及到专门性知识如历史知识的地方,教师则必须讲解、点拨到位。其次,在古文的教学中仍然要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安排不同要求的读书,如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染。

  据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 设定为:

  尝试运用探究的学习方法,从整体文意的把握来帮助理解文中的具体字、词、句,从对文中关键字词句的确切理解来帮助掌握整体文意,双向互动地学习古文,探讨唐雎不畏强权、为国赴难精神的现实意义。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 的设计如下:

  第一步:导入  。

  引题:《战国策》又叫《国策》,是记载战国时期各国策士(说客,又叫纵横家)的言论、活动的史书,以记言为主,分为十二国策。西汉末年,由刘向校正并定名。

  今天我们来学习《战国策·魏策》中的一篇文章《唐雎不辱使命》。说的是战国末年,在野心勃勃的秦王羸政已经消灭了韩魏之后,弱小的安陵郡同强大的秦国斗争的故事。

  第二步:扫清文字障碍,整体感知课文。

  首先请四位同学来朗读课文的四个小节,读后请其他同学来指出读错的字词。读后,教师运用投影将本课中的生字词打出,全班齐读或指名读,为下一步顺畅地朗读全文做准备。接着,齐读课文全文,注意不要有读破之处。

  正音的工作结束后,请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有不懂之处(字、句)可以勾划下来,准备质疑;有特别欣赏的语句也请勾划下来,准备交流。

  读完后,请两至三位同学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注意不要求字字落实。

  [参考答案]这篇文章写的是秦王嬴政向安陵郡挑衅,以换地为名想挑起战争。安陵郡的大臣唐雎出使秦国,表示愿意牺牲自己来刺杀秦王嬴政,终于使秦王嬴政屈服。

  第三步,质疑及交流。

  讲解1:前面我们说过,这是一篇描写强弱斗争的文章,刚才在自读时,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文章中有表现秦国强大而安陵弱小的语句呢?

  [参考答案]①秦国“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②“秦王不悦”,于是“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因”解释为“因此,于是”;秦王不高兴,安陵就要派使臣去,可见安陵之弱。③秦王嬴政当时尚未统一六国,却在文中自称“天子”,说自己一怒,就要“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可见秦国之强。(前两点学生基本上能够说出,第三点教师可做些点拨)

  这个思考题的回答要求引用原文,教师可适当点拨。回答过程中学生可以对第一、二两节的内容,包括字词的意思进行质疑,教师应尽可能地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或相互讨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其中,教师应重点点出“安陵君其许寡人”“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这两句话,组织同学们讨论,掌握意义。

  讲解2:秦国强大而安陵弱小,秦王嬴政又说自己一怒,就要“伏尸百万,流血千里”,显然,战争已经一触即发。如果打仗,弱小的安陵绝不是强秦的对手,所以出使秦国的唐雎的表现就成了关键。这时,唐雎有哪两个表现呢?请依据原文回答。

  [参考答案]唐雎先是说了一段话表示愿意牺牲自己来刺杀秦王嬴政,而后“挺剑而起”,做出动作。

  第三小节是全文的重点段落,作者在这里进行了精细的描写,同时,这一节也是情节发生逆转的关键段落,在学生对这一节有了比较清楚的整体感受以后,请学生齐读第三小节,读后让学生对这一部分进行自由质疑,或说说有哪些出彩的句子。

  这里应重点解决“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和“怀怒未发,休浸降于天”这两句的意义,以及“夫专诸之刺王僚也……苍鹰击于殿上”的意思。同时,由于学生对这一时期的历史了解不多,教师可补充有关古代著名刺客的知识。

  第四步,发展训练,体会文意。

  齐读“夫专诸之刺王僚也……苍鹰击于殿上”,欣赏排比句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并作练习,尝试在其后加上“唐雎之刺秦王,?”(引原文或参考原文)再连起来齐读,体会这样说的气势,以及在秦王面前这样说的效果。

  [参考答案]“唐雎之刺秦王,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练习完成后,请学生跳读课文,找出表现秦王嬴政在唐雎出使前后的不同态度的句子,并思考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

  [参考答案]①秦王表现:“秦王不悦”一“秦王怫然怒”一“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②作者的写作意图:赞颂不畏强权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英雄。

  学生分析完作者的写作意图后,再次齐读全文,连贯、完整地感受整篇文章。

  第五步,延伸思考。

  思考、讨论:唐雎的这种不畏强权的精神,和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在我们现代社会,还有没有现实意义?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面对不良风气,面对歹徒,应当怎样有勇有谋地斗争?当国家有难,比如在中国台湾问题上有人挑起战争;比如说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之时,你应当怎样做?答题时教师注意点到为止,不要上纲上线或偏离课文。

  第六步,家庭作业 :

  1.背诵课文第三节。2.在课外查阅有关刺客的知识或故事,尤其是文中提到的三人:专诸、聂政、要离的事迹。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教学设计的实施,应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进行。否则,建议将以上内容分为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附板书设计 :

  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

  秦王:“秦王不悦”一“秦王怫然怒”一“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唐雎:“唐雎之刺秦王”,将“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文章主题:赞颂不畏强权的精神,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

徐中华:《唐雎不辱使命》课堂实录 篇7

  唐雎不辱使命

  一、课文内容重点

  1、《唐雎不辱使命》,选自              。这本书是由         (年代)         人名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        篇。

  2、全文主要使用了          (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向我们描述了一位               、

  的唐雎(用两个词语来回答)。

  3.用原文回答。

  (1)段中表现秦王玩弄诈骗伎俩,装出一副施恩加惠面孔的句子是:                    

  (2)段中表现秦王骄横无理、盛气凌人的句子是:                                        

  (3)唐雎维护领土立场坚定,其“不易地”的理由是                                       

  4、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意在言外,隐藏着丰富的“潜台词”,听话者只有凝神谛听,用心揣摩,方能领会说话者的真实意图。试结合语境体会下列句子的“潜台词”。

  (1)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2)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2)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5、下列句子里加点的词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词,表示什么语气。

  ①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②岂直五百里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______________    ______

  ④与臣而将四矣。                                 

  三、一词多义

  使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     )        许   安陵君其许寡人  (     )

  唐雎使于秦    (      )                  时人莫之许也  (     )

  以   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     )       错   故不错意也  (     )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     )          阴差阳错  (    )

  以君为长者  (     )                故   故不错意也  (     )

  徒以有先生也  (     )                   扶素以数谏故  (     )

  轻   轻寡人与  (     )

  轻于鸿毛  (     )            

  二、综合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 你认为秦王要求“易地”有怎样的用心?

  2、 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是什么?秦王以大易小而安陵君为什么不答应?

  3、 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唐雎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

  4、 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并效仿“三士”欲刺秦王,产生了怎样的结果?从文中找出表明秦王说话时的语气,态度变化的语句?这说明秦王有什么样的性格?

  5、 选文最后一段写“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的原因是什么?对表现唐雎有何作用?

  6、 《论语》中:“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唐雎不辱使命》中提到:“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两文中的“士”含义是否相同呢?并说出你的理由。

  6、唐雎与《三国演义》中“舌战群儒”的              (填人名)一样以出色的外交才干化解了一场政治危机。唐雎在这次外交事件中的说话技巧给了你哪些启示?

  7、 古往今来,有许多仁人志士像唐雎一样,为国家为正义不惜生命。请列举几列。

徐中华:《唐雎不辱使命》课堂实录 篇8

  1.给加粗字注音。

  (1)秦王怫然怒(    ) (2)以头抢地耳(    )

  (3)亦免冠徒跣(    ) (4)聂政之刺韩傀(    )

  (5)休祲降于天(    ) (6)天下缟素(    )

  2.解释加粗词语。

  (1)请广于君(    )         (2)非士之怒也(    )

  (3)岂直五百里哉?(    )   (4)弗敢易(    )

  (5)休祲降于天(    )       (6)长跪而谢之(    )

  (7)秦王色挠(    )         (8)寡人谕矣(    )

  3.翻译下列句子。

  (1)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聂政之刺韩傀,白虹贯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其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感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4.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是什么?秦王以大易小而安陵君为什么不答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秦王初见唐雎时,是以一种什么样的语气对唐雎说话的?唐雎又是怎样劝说秦王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秦王开始接受了唐雎的劝告吗?他有什么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面对秦王的天子之怒,唐雎害怕了吗?他是如何进行反击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秦王最后是长跪而谢之,说明了什么?这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唐雎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古往今来,有许多仁人志士像唐雎一样,为国家为正义不惜生命。请列举出几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阅读

  靖郭君将城薛,客多以谏。靖郭君谓谒者,无为客通。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靖郭君因见之。客趋而进曰:“海大鱼。”因反走。君曰:“客有于此!”客曰:“鄙臣不敢以死为戏。”君曰:“亡,更言之。”对曰:“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阴,奚以薛为?夫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君曰:“善。”乃辍城薛。

  10.“海大鱼”有何喻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请你说一下对“谏止三言”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靖郭亦纳谏,乃辍城薛”,反映了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fú(2)qiāng(3)xiǎn(4)guī(5)jìn(6)gǎo  2.(1)扩充(2)有才能有胆识的人(3)只,仅仅(4)交换(5)吉祥(6)道歉(7)屈服(8)明白,懂得3.(1)即使千里也不敢交换,难道仅仅是五百里吗?(2)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了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3)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4)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5)心理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征兆。(6)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

  4.是因为秦王提出以大易小,妄图吞并安陵君的土地。安陵君不答应,秦王不高兴,所以安陵君派他出使秦国。5.秦王显得很骄横,以一种指责的语气对待唐雎,唐雎以同安陵君保持一致的理由,义正词严地反驳了秦王,有理也有礼。6.秦王开始没有接受唐雎的劝告,而是怫然大怒,并以天子之怒来威胁唐雎。7.唐雎威然不惧。他以布衣之怒针锋相对地驳斥了秦王的天子之怒  8.说明秦王害怕了。从侧面表现了唐雎不畏强暴的精神  9.屈原直言敢谏,流浪之后愤而作《离骚》,抒发志向。最终投江而死,以身殉国。闻一多在敌人面前拍案而起怒斥敌人的卑鄙罪恶行径,用自己的生命写下了千古绝唱《最后一次演讲》。10.“海大鱼”,以海喻齐国,实以海水喻齐民,以大鱼喻靖郭君,大鱼在海中最为得意,钩网对它无能为力。11.“谏止三言”,妙在客进“三言”之前的请谏,故作十三字的危言,又复进八言“鄙臣不敢以死为戏”,加上最后的注释词共五十六言。12.反映了统治者对人民力量和作用的认识。

徐中华:《唐雎不辱使命》课堂实录 篇9

  一、教案背景

  1、面向中学生

  2、学科:语文

  3、课时:1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

  (1)运用搜集有关刘向及《战国策》的相关资料。

  (2)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及文言文知识疏通文意。

  (3)准备自己在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5、教师课前准备

  (1)搜索作者、课文背景、《唐雎不辱使命》课文朗读等相关资料。

  (2)制作多媒体课件。

  二、教学课题

  《唐雎不辱使命》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及古文知识积累,初步疏通文意,反复诵读,尤其读准多音字。(2)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复述、朗读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演能力。

  3、文化目标: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四、教材分析

  《唐雎不辱使命》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文章写的是战国末期,秦国先后灭了韩、魏两国,安陵君是魏国的附庸小国,秦王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它,于是假说用五百里地来换取安陵,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秦国。唐雎深知秦统一天下已成定局,用一般游说之辞是很难说动秦王放弃对安陵的吞并企图的。因此,在秦王的“天子之怒”的恫吓之下,最终折服秦王,挫败秦王的阴谋,维护了国家的尊严,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唐雎不辱使命》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来塑造人物鲜明的个性。分析人物形象必然要品味人物个性化的语言。个性的语言是诉诸口的,因此我在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口去读作品中人物的话,在品读中揣摩人物个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习本文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

  难点:课文如何扣住“不辱”二字在选材上有所取舍的。

  五、教学方法

  1、朗读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中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2、启发式教学法: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要在教师主导作用下,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知识。

  3、合作探究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六、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徐中华:《唐雎不辱使命》课堂实录 篇10

  自读要求

  1.整体把握文章思路,理清故事情节。

  2.揣摩对话中不同人物的语气、口吻和情态,体会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以及文章的思想感情。

  学习侧重点

  1.诵读训练,注意句读,要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2.理解对话描写、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及其作用。

  (解说:本单元提示中明确要求“要继续练习诵读,培养文言语感”,“注意揣摩语气,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故“自读导言”旨在引导学生以诵读为突破口,在读懂题意、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文章的艺术特色。)

  自读程序

  1.默读。

  (1)读“阅读提示”,略知文章大概情况。

  (2)读注释①,了解作品、作者、编者及题愈等概略知识。

  (3)读全文,扫清文字障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速谈。理清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3.朗读。分角色(唐雎、秦王、安陵君、叙述人)进行朗读,注意朗读的要求。

  4.研读。诵读全文,思考:后推出使秦国的原因是什么?唐华的使命是什么?为什么说唐华没有辜负使命?磨难的典型性格是什么?

  (解说:通过“默读一速读一朗读一研读”四步阅读法的训练.旨在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读思结合、读练结稀⒍烈榻岷希谑煜の恼滤枷肽谌莸幕∩狭私舛曰懊栊吹淖饔茫罕硐秩宋镄愿瘛⒔樯芮榻诘姆⒄构獭⑼怀鑫恼碌氖瓹思想,从而感悟文章中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自读点投 1.总体把握。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唐维出使秦国的原因。秦王“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为诱惑,企图吞并安陵国,遭到拒绝,秦王不悦,表明安陵危在旦夕。这部分是情节的开端。

  第H部分(第2、3段)具体叙写唐推出使泰国,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这部分分为两层: 第~层(第2段)唐唯义正辞严地驳斥秦王所谓不同意“易安陵”就是“逆寡人”“轻寡人”的谬论,并表示鲜明的态度‘“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这是情节的发展。

  第二层(第3段)唐雎以“布衣之怒”与秦王“天子之怒”针锋相对,并效法‘三子”,挺剑而起。这是情节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4段)通过侧面描写“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及他所明白的道理,反衬患难出使胜利,点明了主题。这部分是情节的结局。

  (解说:这部分的设计,在于引导学生总体把握,理清文章的思路,在此基础上了解唐雎的性格特征,明确文章的中心。)

  2重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本文的重点是人物对话描写,主要表现在秦王与唐雎的两处对白。

  (2)难点分析。本文的难点是理解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分析人物对话描写的作用。本文的对话描写巧妙地取得了一箭三雕的艺术效果。

  其一,通过人物对话的描写有力地渲染了人物活动的环境。这主要表现在第三段。文章一开始,秦王在灭亡韩、魏之后,提出要“易安陵”,安陵君却“愿终守之”,而“秦王不说”,这便形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表明安陵危在旦夕,这正是唐雎出使秦国的缘由。所以,与其说这是一段对话描写,不如说这是一段巧妙的环境描写。

  其二,全文主要描写了人物的三处对白,传神而生动地刻画了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先看第一处,秦王与安凌君的对白,秦王要吞并安陵,却以诱惑的手段提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当安陵君识破其阴谋之后,义正辞严地指出“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时“秦王不说”。由此可看出:秦王的狡诈与专横和安陵君不亢不卑的性格。再看第二处,秦王与唐雎的对白,秦王气势汹汹地指责安陵君不同意易地,就是“逆寡人”“轻寡人”的行为,唐雎针锋相对地予以驳斥,“受地予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由此可看出:秦王蛮不讲理,以势压人的丑恶嘴脸和唐维坚持正义、维护尊严、忠于君主的形象。第三处仍是秦王与唐雎的对白,当秦王怫然大怒时,企图以“天子之怒”的淫威来征服唐雄,而唐雎毫不示弱,以“布衣之怒”拼死一搏,这样,把秦王的骄横狂妄、不可一世的性格与唐雎激越慷慨、不畏强暴的精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其三,通过人物对话描写巧妙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故事开端秦王以希望的语气提出“安陵君其许寡人”,当对方不同意时,秦王便指责一安陵君不听寡人”“逆寡人”“轻寡人”,这时矛盾更加激化,更加深了安陵的危机。故事情节进一步发展,乃至发展到唐雎以‘布衣之怒”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挥剑而起”,使矛盾发展到白热化的程度。

  (解说:抓重点、破难点是阅读教学的关键,使学生不仅懂得本文的学习重.发是对话描写,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理解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及其作用,这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3.表现手法。

  (l)选材上洋略得当、重点突出。

  本文重点洋写了唐雎与秦王的对话,而秦王与安陵君的对话一笔带过,这样突出了主人公,并通过其语言、动作描写,刻画了人物性格,突出了中心。

  (2)结构上情节完整、自然而紧凑。

  文章虽短,但围绕“唐雎不辱使命”这一中心事件,形成的“开端一发展一高潮一结局”的故事情节,自然而紧凑、严谨而完整。从唐维来看,先写唐雎出使的缘由,接着写针锋相对的舌战,再写挺剑而起,最后写出使胜利,这样层层紧扣,突出了中心;从秦王来看,他以不可一世(诱惑、恫吓、佛然怒)开始,却以失败(色挠,长跪而谢)而告终。

  (3)描写方式上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本文一方面正面描写了唐雎义正辞严地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舌战,还写了他不畏暴君,效法“三子”,挺剑而起的英勇壮举。另一方面还通过对秦王的描写将唐雎不畏强暴的英雄形象反衬得更加高大完美。

  (解说:教学中,抓住本文表现手法上的几点,旨在引导学生学习这些表现手法,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自该思考 1.做课后练习三。

  2.下面的短文《唐雎说信陵君》出自《战国策》,请将此文与《唐雎不辱使命》进行比较阅读,说说两文的异同点。

  唐雎说信陵君 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军,存赵国。赵王自效迎。唐雎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我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①;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效迎,卒然见赵王②,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无忌谨受教③。

  注释:①不可得而知也:不可让别人知道。

  ②卒然:同“猝”,突然。

  ③无忌:即信陵君,魏无忌,魏昭正之子。谨受教:真诚地领受教诲。

  (解说;第1题根据单元诵读要求注意揣摩语气、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第2题以比较阅读的形式进行延伸思考,区别其异同,换个角度去分析课文。这两题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既要走进课文,又能跳出课文,使学生全面、准确、深入、拓展、创新地发展。)参考答案 1.(l)也:疑问语气“呢”;(2)与:反问语气“吗”;(3)哉:反问语气“呢”;(4)乎:疑问语气“吗”;(5)矣:陈述语气“了”;(6)尔:限止语气,同“耳”’‘罢了”;(7)矣:陈述语气“了”。2(1)相同点:文体上都是记叙文;内容上都是写唐雎的事;形式上都运用了人物对话描写;语言上都具有个性化的特点。(2)不同点:主要是两篇文章表达的中心不同。课文主要写唐雎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舌战,表现了唐雎不畏强暴的英雄主义精神,而本文主要写唐雎忠告信陵君:切忌以恩人自居。话虽不多,却发人深省。表现了唐雎的为人处世之道。

徐中华:《唐雎不辱使命》课堂实录 篇11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和古文知识积累,反复诵读,读准多音字;。

  2,初步体会课文大意,理清故事情节,体会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暴的勇士形象。

  3、学习文章通过对话突出人物性格、塑造人镄蜗蟮姆椒ā?br> 4、体会文章突出重点、突出中心的选材和写作写法。

  【教学重点】:

  一、积累古文词语:谓、易、其(作语气词)、虽然、虽、休、寝、错、仓等。通假字,词类活用现象。

  二、教学目标3。

  【教学方法】:朗读(多种形式):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设计】:本文故事性较强、人物性格对比鲜明、学生比较感兴趣。教学中应该以情节入手、通过分角色朗读,体会揣摩人物的心理,说话的语气、神态,由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字、词等语法知识融入具体的语言环境中。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介绍有关作家、作品知识,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

  2、借助工具书和古文知识的积累,读准多音字、古今读音不同的字、通假字;

  3、反复诵读,初步体会课文大意、理清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古往今来,在国家和民族在遭受外敌入侵、面临危机的时候总是有许多仁人志士挺身而出、保家卫国,他们位卑未敢忘忧国。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国家的热爱。小国之臣唐雎,面对强秦的寻衅威胁,奉命危难之间,同秦王展开了面对面的针锋相对的斗争,最终折服秦王,不辱使命,保全了国家的领土。这需要何等的气魄胆识和智慧!这里的唐雎,是《战国策》里塑造的又一个游侠勇士的形象。

  二、   作者作品背景介绍:

  作家作品:刘向(约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本文选自《战国策•魏策》。《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背景资料: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二、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在疑难字词上注音,交流:

  可能出现的字词:弗fú  雎jū  怫fú  跣xiăn

  抢qiāng  傀guī  祲jìn  缟găo  挠náo  谕yù

  2、 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感情。

  3、借助工具书和参考资料,自行疏通文意,理清大意。

  (1)、词语解释:

  虚词:

  其:句中表希望的语气词。与:吗,表疑问语气。

  因:于是。  虽然:即使这样。  虽:即使。然:这样。

  岂直:难道只是。直,只,仅仅。  

  人物称谓:

  公:相当于“先生”,古代对人的尊称。

  布衣:平民。

  士:这里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庸夫:平庸无能的人。

  (2)通假字:

  说:(yuè)通“悦”,高兴。

  错意:注意,放在心上。错,通“措”。

  仓鹰:仓通苍,青色的

  寡人谕矣:谕:通喻,明白,

  (3)词类活用:

  广:扩充,形作动。

  轻:轻视,形作动。

  缟素:白色的丝织品,这里指穿丧服。名作动。

  4,老师安排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一名读秦王,一名读唐雎,一名读安陵君。要求:语气要符合人物的地位和性格特征,秦王的蛮横,唐雎的不畏强暴,义正词严,安陵君语气委婉。秦王仗势凌人终于自取其辱,唐雎不屈不挠气盖强嬴。对秦王要读出他的骄横狂妄,读出他心理变化的层次“强骗——不悦——质问——怫然——蔑视——色挠”;

  三、体会课文大意、理清故事情节:思考:

  1、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是什么?结果呢?唐雎与秦王的较量分几个回合?

  明确: 起因——秦王因易地的骗局没有得逞而不悦;

  开端:秦王不悦,——唐雎使秦  

  发展:质问施压—— 断然回绝  ( 否 千里不易,岂直五百里哉?”)

  高潮:武力威胁—— 针锋相对 (挺剑而起)

  结局:秦王色挠——不辱使命  唐雎折服了秦王。

  四、课后练习:

  1、熟读并背诵课文。翻译全文。

  2、从文章的语言和故事情节入手,你认为秦王和唐雎分别是怎样的人?

  3、根据你已有的知识和你所查阅的资料,你认为这个故事可信吗?为什么?

  4、准备资料,编写表演课本剧。

  《唐雎不辱使命》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有关内容,做到温故知新。

  2、学会从语言入手,通过朗读,把握人物的性格阅读方法。

  3、养成大胆质疑,深入探究的习惯,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教学过程】:

  一、检查课文背诵情况,集体和个别背诵检查。

  二.揣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思考问题:

  1、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的话是何居心?语气是怎样的?

  —是以易地为借口设骗局,但秦国势力强大、故语气强硬,是命令式的。

  2、安陵君是以怎样的方式回答的?语气是怎样的?

  —安陵君因为国势衰微,所以说话语气委婉,以退为进,据理守土

  3、秦王对唐雎说话时语气有怎样的变化?唐雎的回答与安陵君有怎样的不同?

  —因为唐雎为臣,所以秦王说话盛气凌人,有质问性的。唐雎的回答首先是直接否定,然后是反问,语气比较硬朗。

  4、遭到回绝后秦王的反应任何?唐雎是怎样回应的?

  —秦王佛然怒、以武力相威胁;唐雎不畏强暴、挺剑而起、针锋相对。

  归纳板书:

  人物 秦王 唐雎

  语言: 安陵君其许寡人

  不听 何也

  不错意  逆寡人  轻寡人与天子之怒

  免冠徒跣 以头抢地

  徒以有先生矣 否 非若是也

  受地而守之不敢易

  岂直五百里哉

  布衣之怒

  彗星袭月 白虹贯日 仓鹰击殿

  与臣将四

  神态、 动作: 怫然怒

  色挠  长跪而谢  

  挺剑而起

  性格 骄横无理、狂妄自大

  色厉内荏 机智勇敢、不畏强暴

  不辱使命

  四:深入探究,大胆质疑:

  1、这个故事是真实的吗?请说说你探究的结果。

  (时间,地点,人物等方面的漏洞,强秦有必要设置这样一个骗局?最大的问题是无法解释唐雎之剑从何而来。)

  五、总结全文练习:

  1、背诵全文,完成练习册作业。

  2、把故事编成课本剧。如果你是导演,你将如何处理某一段中唐雎(安陵君)与秦王的每句对白?请标明其语气语调,并说说这样处理的理由。

徐中华:《唐雎不辱使命》课堂实录 篇12

  第22课   《唐雎不辱使命》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2、 培养学生朗读、复述、翻译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3、 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文言

  文,了解民族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结合课后练习二,围绕“不辱”二字展开教学。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 一 课 时

  一、 导入:

  去年张艺谋导演的影片《英雄》曾轰动一时,刺客刺秦的故事也广为流传,多方演绎。今天我们要学的是历史上一个类似刺秦的故事。下面请大家自读一下这篇出自《战国策•魏策》的历史短篇。

  二、 学生活动:

  1、 自读后,请几位学生分段朗读,其他学生判断其读音、句读是否有误。

  2、 齐读。

  3、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四人一组,教师轮流指导)

  4、 请学生复述故事大意。(其他学生从语气、语态、是否流畅、描述是否准确生动等方面进行评价)

  5、 分组讨论出场人物的性格特点。(注意揣摩其语气)

  三、 教师小结: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之下出使秦国,能够毫不畏惧,敢于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使秦王折服,终不辱使命,这种勇气和胆识是难能可贵的。而秦王正是在这份胆识的威慑下败下阵来。

  四、 人物分析(板书)

  (傲慢无礼)秦使 → 安陵君(委婉坚决)

  (不卑不亢)唐雎 → 秦王  (骄纵、虚伪、阴险——“不说”、“怫然怒”

  色厉内荏、前倨后恭——“色挠”)

  五、作业:

  1、 搜集有关《战国策》、文中典故的资料。

  2、 完成课后练习二、三。

  3、 自由结组,编成课本剧,课上展演。

  第 二 课  时

  一、 检查第二项作业完成情况,抽查字词解释。

  二、 资料搜索:

  1、 结合本文的写作特点了解《战国策》(结合注释了解)

  2、 战国时期的“士”及以养士三千著称的“战国四公子”

  3、 文中三刺客的故事及历史上其他著名刺客的故事

  注:1、《战国策》又名《十二国策》,记录了上至春秋、下至秦灭六国约二百三四十年的历史,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国别体史书。(学生只要能了解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鲜明性格这一写作特点即可。)

  2、以上三方面资料大部分由学生讲述,教师适当补充。

  三、 学生课本剧展言:

  注:通过演出旨在考察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理解人物性格的能力,亦可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及临场发挥的能力。

  四、 作业:1、课后练习四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后记

  这是一篇情节性、故事性很强的自读课文。教学中,在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着重从文章人物对话推动故事情节、展现人物性格这一写作特点入手分析,并组织学生通过排演课本剧的方式,达到对人物性格的认识和把握。

  从学生活动来看,他们学习古文的积极性很高。且对唐雎这样的历史人物,尤其又是在矛盾冲突如此激烈的故事中出现的人物,他们非常感兴趣。因此,投入排演课本剧的积极性也是很高的。他们基本把握住了人物鲜明的性格。通过揣摩秦王与唐雎的性格反差,达到对课文主题的把握。

  一部分学生还通过课下资料的搜集,找到了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历史资料、文学常识。如有的学生搜集到了课文中三刺客的详细资料,甚至还有的找到了一些其他在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刺客资料。有的学生则搜集了有关课文出处的资料。这对教学是一种非常有益的补充,同时也是对学生资料检索能力的锻炼,更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徐中华:《唐雎不辱使命》课堂实录 篇13

  【教学目的】

  1、积累常见的文言字词;

  2、通过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3、学习唐雎不畏*的精神。

  【教学重点】

  字词及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明确教学目标

  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四、讲解字、词、句

  五、归纳重点词语的用法

  1、因

  2、其

  3、以

  六、齐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七、由学生复述课文

  八、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性格

  九、思考、讨论问题

  1、找出表现秦王嬴政前后不同态度的句子,想想秦王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2、文中的“三怒”各有什么具体表现?你觉得在当时的环境下,谁的“怒”更厉害?

  3、秦王如果不改变主意,唐雎会怎么做?为什么?

  4、秦王和唐雎的性格怎样?

  十、课堂练习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徐中华:《唐雎不辱使命》课堂实录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