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论语》教案

《论语》教案

薄凉之人 点赞 分享
《论语》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

《论语》教案(精选12篇)

《论语》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

  2.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3.联系自身学习实际,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1. 结合孔子的经历,分析《论语》一书的主要思想内涵。

  2.重点欣赏书中关于学习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的片段并且尽可能背诵。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及“朝圣”,我们自然会联想到那跪拜、跋涉着的虔诚的伊斯兰教徒向圣地麦加前行的浩荡壮观情景,还有电影《红河谷》那一老一少一步一拜朝前走令人震撼的一幕。而在我国人们也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同学们知道它的缘故吗?  

  作为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板书文题),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为儒家的重要经典。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的书籍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所以世有“半部《论语》冶天下”之说。而在国外,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全美第7所孔子学院、新英格兰地区第一所孔子学院,于20日在美国麻州大学正式揭牌成立。

  今天,让我们走近孔子,走进《论语》,去聆听先哲的教诲。

  二、关于孔子和《论语》的简介:

  1.孔子在中国是个闻名遐迩、妇孺皆知的人物。老百姓叫他做孔圣人,读书人称他为孔夫子,历人皇帝给他加过许多封号,其中以“大成至圣文宣王”最显赫,以“至圣先师”最为人们所熟悉。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首开私人讲学之风,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出了一大批有才干的学生。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孔子更是伟大的思想家。他提出了一整套仁学理论,创立了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富有人文特色的哲学体系,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确立了在中国哲学的总体面貌,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2.《论语》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其体式归纳起来有: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三、教师讲述孔子二三逸事,鼓励学生及时点评:

  (一)孔子带着弟子去齐国。路上听见有哭声。孔子对弟子说,这人的哭声不像是家里死人。上前问哭者。哭者说,我从小就好学,游遍列国后返回家乡,可双亲已经过世。往而不来着,年也;不可再见者,亲也。说罢哭者就跳河自杀了。孔子对弟子们说,小子们记住此事,要引以为戒。从那以后,孔子的弟子告辞归家的达人数到30%。

  (二)孔子带弟子去郑国推销自己的政治观点,但是与弟子失散了。孔子独自一人站在东门外。有人对子贡说,东门外有一人焉,其长九尺有六寸,河目隆颡,其头似尧,其颈似皋陶,其肩似子产。可是腰以下,比禹短三寸。如丧家犬一样失意不得志。子贡将这些话告诉孔子。孔子显出高兴的样子,又叹了口气说,他表述的形状未必准确,可我的神色确实是象丧家犬啊。然乎哉!然乎哉!

  (三)孔子东游路上,见两个小孩儿在争论。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在早晨离我们近,中午离我们远。因为,太阳在早晨象车子的顶篷那样大,而中午则象盘子那样小。另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在早晨离我们远,中午离我们近。因为,早晨凉快,而中午热。孔子也不能判断谁说得对。两个小孩说:“谁说你知识渊博?”

  (四)孔子被围困在陈国与蔡国之间,整整10天没有饭吃。有时连野菜汤也吃不上,真是饿极了。学生子路偷来了一只煮熟的小猪,孔子不问肉的来路,拿起来就吃;子路又抢了别人的衣服来换了酒,孔子也不问酒的来路,端起来就喝。可是,等到鲁哀公迎接他时,孔子却显出正人君子的风度,席子摆不正不坐,肉类割不正不吃。子路便问:“先生为啥现在与在陈、蔡受困时不一样了呀?”孔子答道:“以前我那样做是为了偷生,今天我这样做是为了讲义呀 ” 。

  (五)鲁国以前有条政策,是说如果鲁国人到其他国家去,发现有鲁国的奴隶的话,那就帮他赎身,然后回鲁国找国家报销.

  一天,子路帮个鲁国奴隶赎身后,就说不要国家报销.然后人们都称赞他品格高尚.但是孔子却把子路找来骂了一顿,说他应该找国家报销.子路不解,说那样就不是高尚品格的表现了.孔子说:你这样做的确能显示你的品德高尚.但是你有没想到,如果以后再有人帮奴隶赎身,就会有顾忌:若不找国家报销,就能显示品格高尚,但是自己的钱没了还是很心痛.如果找国家报销,那就显得自己品德不高尚了.那在进退两难时候会则么做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看到奴隶就不帮他赎身,当作没看见,就不会有进退两难的困难了.但是奴隶就不会被拯救,更多的奴隶会继续处于苦难当中.所以你应该去报销.

  (六)孔子在十七岁上,死了母亲。依照当时的习俗,母亲是应该和父亲合葬的。可是孔子不知道父亲葬在哪儿,他于是把母亲的棺材暂且停在一条叫“五父之衢”的街上。五父是五个老人的意思,衢就是街,如果是现在的北京街名,大概就叫什么“五老胡同”了吧。孔子这时还是一个少不更事的青年,虽然小心谨慎,但人事经验是不多的。他单纯地想到有机会就该出一出头,同时他也觉得自己已经有一些本领了。有一次,鲁国的贵族季氏欢宴名流,这位十七岁的居丧的孔子便穿着孝服跑去了。季氏的家臣阳虎向他喝道:“我们请的是有地位的人,并不招待叫花子。你走吧!”孔子便只好退了下来。经过这一番挫折,孔子更发愤了。过了三四年,他的道德修养和各种才能,一天比一天进步,虽然年轻,却已出了名。。由于刻苦学习,孔子逐渐成了博学多能的人。在他住宅的附近有一条街叫达巷,达巷里的一个老百姓就这样说过:“孔子这么渊博,他会的玩意儿我们简直叫不上名堂来。”孔子听见了,便谦虚地说:“我会什么呀?我会赶车罢了。”原来在这时有六种本领是一个全才的人必须具备的,这就是:礼节,音乐,射箭,赶车,识字,计算。在这六种本领里头,赶车是被认为最低下的,所以谦虚的孔子只承认了这一桩。

  四、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如何评价孔子的言行和观点?从古至今人们对孔子有哪些评价?

  五、 布置作业:

  1、 认真背诵《论语》中的精彩片段。

  2、 根据对孔子的了解,写一篇和孔子有关的人物传记以及一段颁给孔子的颁奖词。

《论语》教案 篇2

  本文是六则语录性的文言文。由于初中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读读、背背、议议中理解常用的文言实词,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并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格言等。同时通过对内容的探究,让学生从我国古代文化瑰宝中获得启迪,受到教育。 

  [教法学法] 

  本文短小精悍,拟通过通读感知、品读赏析、创读拓展三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自读、探究中获得知识,得到启示。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有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需要我们去学习、继承。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古人留下的文字,节选自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著作 

  (二)简介孔子和《论语》 

  1•(学生之间交流)把你了解的孔子和《论语》的知识讲出来,如果不完整可以互相补充。 

  2• (1)介绍孔子。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 介绍《论语八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9篇,内容有孔子谈话,弟子问及弟子间的互相讨论,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它是儒家精典著作之一。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i•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朗读课文。 (1)齐读,散读;个人读。 (2)点拨朗读文言文的技巧。 

  (3)结合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4)注意朗读节奏,语速语调。 

  3•讨论、质疑、析疑。 

  根据课文注释,理解课文,互相提问,互相解答。把讨论后仍不能解答的疑难问题,提交全班同学讨论。 

  学生质疑、析疑结束后,老师提出一些值得探究的词、句,供学生探究。 

  如(1)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0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同\\\'悦。,愉快) 

  0人不知而不愠(恼恨,) 

  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惑不解;殆,这里是\\\'学业陷入困境\\\'的意思) 

  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认为可耻) 

  0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厌,满足;诲,教导) 

  0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 

  又如分别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0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 

  0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复习了旧知识,获得了新的理解和体会,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 

  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个人一同走路,这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 

  4•反复朗读直至背诵。 

  5•检查学生背诵情况。 

  (四)小结 

  \\\'温故而知新\\\'。当我们回顾这节课学的知识时,我们不难发现,孔子的每一句话,对我们的学习都有很大的启示啊! 

  (五)作业 

  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三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大致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在《(论语)六则》中,每条语录都渗透着孔子的教育思想,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品读赏析,探究内涵 

  l•学生散读、背诵、讨论、赏菥。 

  2• (1)从文中找出关于学习方法和态度的句子。 

  (2)课文在学习方法方面强调什么?在学习态度方面又强调什么? 

  (要点提示:学习方法) 

  0 \\\'学而时习之\\\'(学习要经常温习) 

  0 \\\'温故而知新\\\'(在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过程中,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 

  0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要结合,要辩证地对待学思之间的关系) 

  学习态度 

  0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要谦虚好学) 

  0 \\\'学而不厌\\\'(学习要不满足不断进取) 

  0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要随时随地向人学习,择善而从) 

  归纳: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在学生阐述这些内容的过程中,要求能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来说,只要说得合理,老师就应给予肯定) 

  (三)创读文句,拓展创新 

  1•学生朗读(分齐读、二读、个人朗读)。 

  2• (1)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2)课文中有些话己凝固为成语,试着把它找出来。 

  (3)在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些方面做得还不够,结合课文说说,并阐明今后的打算。 

  (四)小结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让我们\\\'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从我国五千年文明史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为我们的成长,为建设祖国服务。 

  (五)作业 

  课外摘录《论语》中的格言警句,在班上交流。

《论语》教案 篇3

  一、导言

  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到底应该如何教?是不是都按《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来做,读一读、背一背、理解大意就行了?我个人认为,这得依据所选文言文文本的特点来定,标准里的要求是总体要求,是基本要求,是最低要求,这不应成为语文教师从事单篇文言文文本教学的桎梏。语文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在“思考”这面超验的旗帜下借助语言文字进行“聚会”的活动,这思考拒绝以某个在先的目的的名义而结束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教学要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文言文教学如何让学生进行大量实践呢?最为有效的一条就是把教学的触角伸到文本所提供的场景或文本作者所处的时代去,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交际场中,进行场复原。这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是一致的。只不过,这种联系,是一种特殊的方式,我把它称之为场复原(回到原始状态)。

  场复原,说简单一些,就是把教师与学生的“思考”通过时光隧道送到文本所提供的场景或文本作者所处的时代之中,让这种“思考”接近更为原始的状态,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完全融合,进而让教师、学生在这种状态下进行交际,实施教学行为,实现教学目标。对《<论语>十则》的教学,若能采用这种方式,其教学必将产生特效。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所记多口语,文辞简古。其篇章虽有记事,但却简略;记言虽多,但却只是片言只语,且多为自言自语,有问语又有答语的少之又少。是不是孔门弟子的疏忽呢?在《论语》中将一句话的来龙去脉都记录下来的也有。这说明,他们是有意给后人留下空缺的。这个空缺,就是后人理解《论语》要旨的所在,也是后人思考的所在!我们知道:一个词语,如果离开了句子,就很难确定它的意义;一个句子,倘若离开了段落篇章,往往得不到正确的分析;一篇文章,要是不弄清其写作背景等特定的环境,便谈不上理解了其真正的文义。一句话,如果仅知道其字面意思,不弄清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为什么要这样说,那对这句话的理解也仅仅是走马观花。在对《<论语>十则》的教学中,我们如果能用“场复原”的方法,把教师、学生置身于这句话产生的原生态中,进行听说读写思的训练,是不是更有利于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呢?

  二、设计思路

  文本教学的基本策略是“个性解读,对话生成”。文言文教学要把握好“度”:太浅,学生学得皮毛;太深,学生无法理解。对《<论语>十则》的教学,这个“度”以场复原为标。具体地说,就是要让学生在理解文本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穿越时光隧道,完成对原文本的修改或再创造;学生、教师这个复原的“场”中,对言语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实现平等对话。

  三、精彩教学片段实录

  师:《论语》写作体例为语录体,语录体一般由问语和答语两部分组成。下面,请大家快速浏览全文,你能找出既有问语又有答语的一则吗?

  生:第十则。

  师:是谁问谁答?

  生: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答。

  师:请问,子贡问了一个什么方面的问题?他怎么问,孔子如何答呢?(学生思考了一会儿,有学生站了起来。)

  生:我认为子贡问的这个问题是关于修身做人的。他这样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师:你能结合问语和答语的意思给大家以解释吗?

  生:可以。用现代文翻译这一问一答,子贡问的就是“有一词可以用来一生践行吗?”孔子说,“大概就是‘恕’了。自己所不喜欢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这告诉我们,做人要有“宽恕”之心。所以,子贡的问题是关于修身做人的。

  师:是呀!你的思考严密,也很正确。谢谢!请坐!

  师:同学们,孔子对弟子的教育正是通过他与弟子的问答式对话进行的,《论语》记录了孔子和弟子的言语。课文《<论语>十则》中的其余九则仅有答语,没有问语。假若你是孔子,你能回想起当时你给学生提的问题吗?假若你是孔子的学生,你能回想出你当时向老师提的问题吗?

  (教师依据全班同学自然分组情况,由第一大组完成第一、三则,由第二大组完成第二、八则,由第三大组完成第四、五、六则,第四大组完成第七、九则的问语设计。先独立思考,再前后四个同学一组讨论修正,形成统一意见。由中心发言人汇总讨论结果,准备发言。)

  师:下面,我们来听听大家学习的成果。(第三大组多人举手,我点了一人发言。)

  生:第四则,仅有孔子的答语,我们经过讨论认为,答语回答的是学习方法中学习与思考的关系这一问题。所以,问语应这样设计,“先生,学习与思考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师:那你能如同第十则那样,把你加入到问语之前吗?

  (生有点不理解。师提示:第十则中是谁提问的?学生答,子贡。师提示,这时是你提问,你应将自己的名字加到问语之前。是不是?生笑了。)

  生:问曰:“先生,学习与思考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师:大家同意他的意见吗?

  生(齐):同意!

  师:下面,请让我们回到春秋时期,我当孔子,你做学生,全班同学担任旁白,我们来进行问答对话。

  (学生旁白:问曰。)

  生:先生,学习与思考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学生旁白:子曰。)

  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注:师生逐一完成其余八则的问语添加,学生、师生之间采用古人问答时的语气语调进行问答训练。在对话过程中,师生对第一则,做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即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的是学习方法中温习的快乐,“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说的是会学友,后一句则讲人的修养问题。三句话三层意思,层层递进。)

  四、教学反思

  笔者曾多次执教《<论语>十则》,先前由于思想未认识到这个层面上来,也就是采用“读一读、背一背、理解大意”的思路,把这节课“忽游”过去了。在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之后,我对我以前的做法进行了反思,认为联系生活不够。如何联系生活呢?笔者结合自己提出的“语文交际场教学理论”进行了再思考。我发现,我过去在处理文本的时候犯了两个错误。一是对《论语》中话语产生的背景缺少关注。二是联系生活的方式不对。如果运用语文交际场的观点,我就应该让学生、教师穿越时光隧道,置身于文本所提供的场景或文本作者所处的时代之中,在这个特定的场中进行语用交际!如何做呢?选文的第十则刚好给我提供了这样一个范例。于是,我大胆地实施了我的设想。没想到,取得了空前的成功!这种教学,将传统的逐句析文义、师生的机械分析变为教师与学生的对文本之象的个性解读。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之中完成对《<论语>十则》中每则的个性化修改和创造,使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达到了传统教学所不能达到的境界。

  这种设计是遵循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的,从实施的过程来看,教学策略也是完全正确的。这节课结束后,我无比兴奋。一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角色的置换而产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行为的高度自主性,让我体会到了新理念运用到教学实践之中所产生的魅力。二是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了富有创意的修改和再创造,这使得学生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三是教师与学生组成了“学习共同体”,教师教的成份明显比传统式少多了,教师也轻松了许多。

  当然,这种策略并不是适用于对每篇文言文的教学,这又反映出“场复原”式联系生活法的局限性。可针对《<论语>十则》而言,这种方法又是最恰当不过的。但这种教学是不是又超出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了呢?没有超过吧,我想。

  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那就是中心发言人发言时,常出现“我认为”而不是“我们小组经过讨论,认为”。要知道,小组讨论的成果应是小组所有成员一起探究的结晶,怎么能让中心发言人一个人独享呢!但对于这一点,只要我们做教师的,在课堂上多多提醒就行了。

  教学目标:1,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文章大意

  3,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讲解法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一、预习:

  1,正音、字、义

  罔 愠 殆

  谓 哉 焉

  诲 论语

  2,看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3,熟读成诵

  二,导入

  1,作者作品介绍

  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先世为宋国贵族。少年时家境衰落,成年后做过小官。后罢官,周游列国,晚年致力于教育,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72人。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删修《春秋》使之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贵族统治,提倡德治和教化。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很大。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的书。《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是封建社会读书人的必读书。《论语》共20篇,492章,内容涉及很广:哲学、政治、教育、文学、艺术乃至立身处世之道等。文字简短,精练质朴,含义很深,不少句子被人们当作格言而奉行,是我国现存最早用语录体记录的古籍。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依据,在我国思想史、文化史和教育史上有很深广的影响,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导语:

  本课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语言简练,含义深刻。学习时要熟读、深思、牢记。

  三、正课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全班齐读课文,教师纠正

  4,请学生翻译课文

  ⑴,翻译方法指导:要弄懂每个字的含义;把古代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双音节词;弄清虚词的用法;补充适当词语;调整句子的语序;揣摩句子的语气。

  ⑵,指名翻译课文,教师纠正。

  四,探究质疑:本文所选十则有的谈到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有的谈到思想品德的修养,请具体分析。

  明确:1,谈学习方法、态度和为人态度,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2,古代治学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3,谈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

  4,谈学习方法,强调学习和思考相结合的必要性。

  5,谈学习态度,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6与7则,谈学习态度,要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

  8,谈思想品德修养,鼓励门人为实现“仁“而奋斗。

  9,谈思想品德修养,面对利害关系,遇到事变关头,方能见君子的操守。

  10,谈思想品德修养,为人处世之道。

  五,联系自己生活体验谈谈你是如何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六,小结课文

  七,作业布置:1,背诵并翻译课文。

  2,选做“导学“部分练习。

  八,板书: 10,《论语》十则

  学习态度 学习方法

  思想品德修养

  教学目的 

  一、教育学生懂得温故知新、学而不厌等道理。 

  二、初步学习“而”字的两种基本用法:顺接和转接。 

  三、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 

  一、本文的教学特点和重点是:理解每一则的大体意思和内中蕴涵的道理;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意思;弄清课文中哪些是讲学习态度的,哪些是讲学习方法的。 

  二、本文的教学难点是掌握“而”字的两种基本用法,顺接和转接。 

  三、当堂完成课文背诵。 

  四、学生初读文言文,注意避免在虚词上纠缠,以免枯燥乏味,丧失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五、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引人: 

  同学们已经懂得了不少有关学习的道理。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也有不少言论是谈学习的。今天,我们读了《论语》十则,一定会有新的收获。(板书课题)《论语》,读作l*n y(,“十则”,十条。 

  二、布置自读课文。 

  要求: 

  1.查字典,弄清下列各字的正确读音:愠、罔、殆、谓、哉、焉。 

  2.思考:《论语》是怎样的一部书?作者是怎样的一个人? 

  3.查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加粗词语的含义。 

  温故而知新 人不知而不愠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择其善者而从之 

  三、学生自读课文,回答上述问题。 

  明确: 

  1.愠y)n 罔w3ng 殆d4i 谓w8i 哉z1i 焉y1n 

  2.据“阅读提示”和课文注释回答。(略) 

  3.“故”,旧知识。“愠”,怨恨。“厌”,满足。“倦”,疲倦。“善”,优点,好的方面。 

  四、讨论重点内容。 

  1.课文里哪些话是谈学习态度的,哪些话是谈学习方法的? 

  明确:谈学习态度的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 

  谈学习方法的有: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默而识之等。 

  2.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明确:在新知与旧知的关系上,孔子认为“温故”可以“知新”。也只有“温故”“知新”的人才能当老师。这里,孔子强调的是“新知”,是那种开拓、创新的精神。 

  在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学,指礼、乐、射、御四门课;习,指实习。学了知识要按时去实习,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行动上,在实践中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读书而不通过自己的头脑加以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惫。 

  在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主张既学又问,不仅问知识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知识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们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一得之见,就应该虚心向他们求教,不以为羞耻。 

  3.“而”字是个连词,它的基本用法有两种,顺接和转接。课文中哪些是表顺接的,哪些是表转接的? 

  提示:表顺接的有: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敏而好学、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表转接的有: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思而不学、学而不厌。 

  五、学生先背诵课文,然后完成课堂练习。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不亦乐乎 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 学而不思则罔 默而识之 思而不学则殆 

  2.解释下列加粗词的意思。 

  敏而好学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学而时习之 人不知而不愠 

  3.根据“而”字的两种基本用法归类。 

  (1)敏而好学 

  (2)择其善者而从之 

  (3)人不知而不愠 

  (4)温故而知新 

  (5)学而不思则罔 

  表顺接的有: 

  表转接的有: 

  4.用现代汉语准确的表述下列语句的意思。 

  (1)不耻下问 (2)默而识之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4)何有于我哉 

  5.简答题 

  在从师这个问题上,孔子的意见怎样? 

  参考答案 

  1.y@ yu8 y)n w3ng zh@ d4i 

  2.敏(资质),聪慧灵敏;厌,满足;诲,教诲,教导;习,实习;愠,怨恨,恼恨。 

  3.表顺接(1)(2)(4)表转接(3)(5) 

  4.(1)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2)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3)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4)哪一样我能有呢! 

  5.孔子认为,几个人同行,其中一定有可以做自己老师的人。这样的人却不必是十全十美的人。他的优点,吸取过来;他的缺点,如果自己身上有,就加以克服。实际上,在孔子看来,任何有可取之处的人都是自己的老师,自己都应当向他们学习。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背诵前六则或前四则,讲大意,说体会。 

  二、研习新课 

  1.学生自习后四则。 

  2.查字典、词典,弄清下列词儿的读音:诲、逝、好、夫。 

  联系上下文,理解以上四个词儿的读音和意义。 

  诲hu@ 教导 教诲 

  逝sh@ 流过 过去 

  好h4o 爱好 

  夫f& 吧,语气助词。 

  三、自读,翻译 

  孔子说:“仲由,教诲你知道它么?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才是真正的知道啊。” 

  孔子说:“知道这个的不及爱好这个的,爱好这个的不及以这个为快乐的。” 

  孔子在河流上说:“流过去的东西也许像这个水吧,日夜不停止。” 

  孔子说:“我曾经一天到晚不吃饭,通宵不睡觉,因为在思考。但没有效果,不如学习呀。” 

  四、讨论重点内容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什么是真知? 

  明确:强不知以为知,不是严肃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是讳疾忌医,也是自我欺骗,很多人因此造成损失,乃至形成恶果。我们一定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这是为什么?你有这种体会么? 

  明确:这是学习心理的三个阶段:“知之”只是一般的“知”,并未养成强烈的欲望,未必能坚持学习,取得效果;“好之”便大有主动性,便有了感情和兴趣,便不以为苦;“乐之”则以此为乐,刻意追求,亦即由爱好成为志趣,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非达到最终目的不可,这才是学习生活上非智力因素的最高境界。 

  (同学们可以谈谈自己在学习上处于哪种境界,如何努力;也可以谈谈别人。厌学是学习的大敌。) 

  3.看到流水就发出感叹,为什么? 

  明确:一方面,宇宙万物是时时刻刻毫无休止地运动发展,在催人奋发;另一方面,流水一去不复返犹如人的年岁,应当及时努力,创造业绩。(这种警句格言应当念念不忘。) 

  4.为什么“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明确:实践才能出真知。书本知识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需要我们去学习,去研究。但是,单单学习书本知识还远远不够。这里说的学习,既指社会实践,也指书本知识,当然,对待书本知识也要具体分析,不能照单全收。 

  五、练习 

  1.学生背诵课文并抄写。 

  2.积累以下词语: 

  诲 逝 昼 寝 是 为 夫 尝 

  3.就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写一篇短文(200字)。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及《论语》  

  2、掌握重点词句,理解十则语录的意思并诵。  

  〖教学设想〗  

  这是学生第一次学文言文,兴趣非常重要,要让学生对文言文不产生畏惧感,这一节课很关键,所以,这节课尽量不在具体的字词上纠缠,只让学生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背诵则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介绍孔子、《论语》及语录体  

  二、朗读  

  三、理解文意  

  采用读读讲讲的方式,即每一则语录让学生掌握重点词语,然后理解大致意思,朗读背诵。然后进行集中的字词训练和朗读背诵。  

  1、 “时”“说”“乐”“愠”“君子”   

  2、 “温故而知新”的含义。  

  3、 “罔”“殆”的意义;   

  4、 “诲”“女”“知”的意思  

  5、“谓”“耻”“是以”  

  6、“识”“厌”  

  7、“三”“从”“善者”  

  8、“好”“乐”  

  9、“川”“斯”  

  10、“尝”“以”  

  三、课堂练习  

  要求学生关上课本,进行练习。  

  1、见课后练习一、三,使用课件。  

  2、补充:写一段话,用上下面给出的短语中的三个以上  

  a、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b、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c、温故而知新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e、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f、敏而好学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一册(修订本)教学设计  

  g、不耻下问  

  h、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i、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j、默而识之  

  k、学而不厌  

  l、诲人不倦  

  m、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n、逝者如斯夫。  

  四、背诵  

  五、板书设计  

  《论语》: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一、要有好的学习态度  

  敏而好学——好学  

  不耻下问——肯问,善问  

  学而不厌——不满足,不骄傲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谦虚诚实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学习为乐  

  二、要有好的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  

  温故而知新——总结复习,发现新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  

  默而识之——不断积累  

  以思,无益,不如学——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三、要珍惜时间——逝者如斯夫 

《论语》教案 篇4

  《论语》十则 教案

  

  

  

  

  

  

《论语》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学习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 

  ○课前准备  

  ① 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 查阅工具书,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交流探究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三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态度、个人修养以及儒家核心思想三个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8、10两则主要阐述了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

  合作探究

  课文前五则  

  ①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a.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è邑)乎 

  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不习乎    

  诲女(rǔ)知之乎         不知为(wéi)不知  是知(zhì)也 

  b.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并用多媒体展示: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c.质疑交流:根据对课文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同学回答。 

  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探究的词句摘要: 

  朋、 三 、“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②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a.学生自主阅读。 

  教师要求学生思考: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教师再要求学生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b.班上讨论、交流以下两个问题: 

  ◆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作业  

  ①必作:“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②选作:课外阅读《论语》,了解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研读有关修身做人的内容,小结全文,背诵课文。 

  教学设计:  

  课文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探究学习后五则  

  ①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②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③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a.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探究第一句] 

  请同学们从字面和深层含义两个层面探究本句的含义。

  班内学生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诗句。 

  教师要求学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要求学生讨论交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学生观点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俗语。 

  [探究第二、三句]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 

  请同学介绍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及其代表人物;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要求点到为止。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学习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观点摘要: 

  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c.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教师小结] 

  现代社会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美德亟待发扬。现代著名新儒学大师、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岳麓书院演讲时曾预言,公元2050年左右,中华文化将全面复兴,就让我们拭目以待传统美德的蔚然成风吧! 

  《论语》的思想博大精深,我国古代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今天初步了解到关于《论语》的思想内涵,但这种学习是不够的,一方面,我们要将它作为指导自己实际行动的一种航标,另一方面,我们要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多掌握一些文言文知识,来更好的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朗读全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拓展延伸:  

  学生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教师在学生交流后对本文出现的常用成语作归结并板书:死而后已、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 

  背诵课文  

  巩固练习:  

  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课后记:学习本文必须要求严格,须能通背全书,原因有二:一是古代典籍里常引用这本书里的话;二是:通过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养成语感。

  ○教学目标 

  ①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③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课前准备 

  ①搜集孔子及其《论语》的有关资料。 

  ②预习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学设计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板书课题。 

  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朗读课文 

  ①范读 

  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全班齐读 

  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 

  理解课文内容 

  ①理解重点词语 

  a.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重点掌握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点词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贤思齐焉。◆士不可以不弘毅。◆死而后已。◆知松柏之后凋也。◆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 

  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五段。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吾日三省吾身c.传不习乎?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巳诲女知之乎! 

  朗读、背诵 

  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作业 

  ① 背诵课文。②抄写、识记字词。③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研读后五段内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③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①背诵课文。 ②考查句子的翻译及其重点词语的解释。 

  理解后五段内容 

  按第一课时要求,逐句翻译剩余各段。 

  教师须重点讲解的:①见贤思齐焉。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③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④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概括思想内容 

  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内容归纳到如下几点: 

  ①学习方法 ②学习态度 ③思想修养 

  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 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学习体验 

  ①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②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③“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④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 

  ② 搜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

  教学目的

  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2.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前部)。

  3.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前一部分)。 

  教学重点:目标3

  教学难点:目标3

  预习指导: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愠 罔 殆 谓 哉 焉 诲 

  2.看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试翻译课文。

  3.熟读。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同学自由发言,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学习的格言或谚语来,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

  由此导入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

  三、文言文入门:

  教师讲解:

  1.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

  2.文言文的古今义和一词多义

  3.通假字

  4.朗读与背诵

  5.四种特殊句式:

  四、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次,教师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语音和停顿方面的错误,学生齐读课文。

  3.抽二个学生朗读,众评。

  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文言文朗读的停顿和重音。

  五、指导文言句子翻译。

  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要与学生讲清以下几点:

  (l)弄懂每个字的含义。(2)把古代的单音字换成现代双音词。(3)弄清虚词的用法。(4)补充适当的词语。(5)调整句子的语序。(6)揣摩句子的语气。(7)注意古今义的不同。(8)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9)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六、指导翻译第1--5则:

  处理方法:

  1.第一则由老师示范性翻译:

  由个别的词义,到句意的直译和意译。

  2.每一则由教师讲解几个普遍性难字词,然后学生自己试译,不明白的举手发问,由会的同学或老师答疑。

  3.分别请四位同学展示翻译的结果

  4.师生共同评价,纠正。

  七、指导背诵

  八、小结

  由学生谈谈学习了这五册明白了什么学习方面的道理.

  自由发言,不拘对错. 

  九、作业

  l.课后练习一、二题。a类

  2.背诵全文。 b类

  3.默写全文。c类

  [说课精要]

  本节是入门课,准备活动一定要做好,所以不贪快,只求稳.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2.理解课文词语句子的含义(后半部分)。

  4.朗读与背诵.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辨别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检查复习

  朗读全文。

  二、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理解、翻译几段文言句子。这一节课,请同学们自己来试翻译余下的课文。

  三、翻译课文6-10则

  l.教师讲解下列难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学生尝试自己翻译,遇到有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讲座,由明白的学生或老师答.

  3.抽查二个学生翻译,其他同学进行评价纠正补充。

  四、独立思考:本课所选各则都是谈学习的,有的谈学习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请各举例说明。

  独立思考后抽查发言,学生互相补充:

  (1)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默而识之。

  (2)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五、片断写作:

  当堂完成学习本文的体会,要求结合自己的学习应该怎样去做。100字左右

  写完后班内交流。(有关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问题)

  六、小结

  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许多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积极意义。我们在学习中应进行借鉴、参考。

  七、背诵指导:

  抓关键词的背诵法

  八、作业

  a 1.课后练习三、四题。b 默写课文

  [说课精要]

  学以致用,本课注意引导学生注意这一点

  [教学目标及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 

  2.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勤学好问、永不满足的学习态度,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教学课型及课时]

  1.教读课

  2.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我们同学们进入中小学学习已经七年了,关于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一定有了不少体会。我国古代的孔子是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在《论语》这部儒家经典中,他的弟子记录的孔子言论,有不少是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对同学们搞好学习,加强个人品德修养都有很大意义。现在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这篇课文。

  二、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学生在班上交流: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有关资料: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三、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

  (二)整体感知

  1. 教师范读课文

  2.布置学生划出自己感到最精彩的语句。

  (三)重点学习与训练

  1.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先仔细读几遍课文,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学生朗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字词。教师帮助学生解决)

  明确: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字词:

  ⑴通假字:①不亦说乎:通假字“说”,本字“悦”,愉快。

  ②由,诲女知之乎:通假字“女”,本字“汝”,你。

  ③是知也:通假字“知”,本字“智”,聪明,智慧。

  ⑵多义词:

  ①而:表顺接关系,相当于“并且”等,如:“学而时习之” 、 “默而识之”、“温故而知新”。  

  表转接关系,相当于“却、但是”等,如“学而不思则罔”、“人不知而不愠”。

  ②以:凭借,如“何以谓之‘文’也”;用来,如“以思,无益”;因为,如“是以谓之‘文’也”

  ⑶多音多义字:

  论:论语         乐:不亦乐乎      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舍:不舍昼夜

  ⑷流传至今的成语:温故知新      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2.读完课文后,你感到最精彩的语句有哪些?请给大家展示一下,并说明你喜欢的理由。(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帮助学生纠正学生理解不当的地方并适当点评)

  明确:

  ⑴要有好的学习态度 

  敏而好学——好学        不耻下问——肯问,善问        学而不厌——不满足,不骄傲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谦虚诚实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不要不懂装懂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学习为乐 

  ⑵要有好的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         温故而知新——总结复习,发现新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      默而识之——不断积累 

  以思,无益,不如学——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⑶要珍惜时间——逝者如斯夫

  3.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让学生自由谈)

  4.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5.“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

  [结束语]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现代社会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美德亟待发扬。现代著名新儒学大师、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岳麓书院演讲时曾预言,公元2050年左右,中华文化将全面复兴,就让我们拭目以待传统美德的蔚然成风吧! 

  (四)梳理、总结、扩展

  《〈论语〉十则》是关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论述,其中第四、六则是讲学习态度,第二则、第三则讲学习方法,第一则、第五则 既讲学习态度又讲学习方法。

  [布置作业]

  联系自己的实际,结合学习《〈论语〉十则》,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的生活感受和受到的启发。

  [板书设计] 

《论语》教案 篇6

  论语十则(1) 新课

  知识与能力: 

  1.熟读并背诵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过程与方法: 

  1.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性、主动性。

  2.学生采用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借鉴孔子提出的学习方法。

  2.借鉴孔子提出的修身原则。

  重点  1.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文言知识。

  难点  1.文言的理解。

  2.积累文言词汇、文言知识。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自学课文  

  1.熟读课文。

  2.根据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二)、导学练习

  作者简介

  1.关于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是鲁国陬邑(现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创始人,封建社会中被尊称为“圣人”。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删修《春秋》,注释《周易》。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3000人,着名者有72人。自汉以后,其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2.关于《论语》

  《论语》是儒家经典着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的书。《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是封建社会读书人必读之书。

  《论语》共20篇,492章,内容涉及很广:哲学、政治、教育、文学、艺术乃至立身处世之道等。它是我国现成最早的用语录体记录的古籍。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依据,在我国思想史、文化史和教育史上有很深广的影响,在文化史上也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3.常说"三教九流",其中的三教指什么?

  4.儒教的创始人是谁?儒家思想、儒家风范、儒商等等就是源于儒家文化。

  5.给加点字注音。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     )乎?

  (2)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3)吾日三省(     )吾身。

  (4)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

  (5)由,诲女(         )知之乎!

  (三)自学疑难摘要:                                       

  二、合作探究

  1.翻译下列句子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知之为知之。

  (3)吾日三省吾身。

  (4)学而不思则罔。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展示提升

  1.朗读第二则

  (1). 学而时习之,而:表顺接。

  (2).不亦说乎?“不亦......乎”:固定句式,表反问,释为“不也......吗?”亦:也。

  (3). 有朋自远方来。朋:志同道合的人。

  (4). 人不知而不愠。知:了解。而:表“却”。

  2.翻译第一则

  3.第一则讲了那方面的内容?

  4.背诵第一则

  四、反馈与检测

  1.朗读第二则

  (1)吾日三省吾身。三省:多次的反省。

  (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真诚,诚实。

  (3)传不习乎?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2.翻译第二则

  3.第二则讲了那方面的内容?

  4.背诵第二则。

  5.朗读第3-5则。

  (1)温故而知新。故:旧的。知:领会。

  (2)可以为师矣。是个省略句,应为“可以(之)为师”,译为“可以把(他)当作老师”。可,可以;以,把。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转折连词,译为“可是”。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疑惑,精神疲倦无所得。

  (4)由,诲女知之乎!诲:教导。知:知道,懂得。之:代词,代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

  6.翻译3-5则。

  7.3-5则讲了那些方面的内容?

  8.背诵3-5则。

  课后反思

《论语》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熟读并背诵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过程与方法:     

  1.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性、主动性。                  .    2.学生采用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借鉴孔子提出的学习方法。

  2.借鉴孔子提出的修身原则。

  重点  1.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文言知识。

  难点  1.文言的理解。

  2.积累文言词汇、文言知识。

  一、自主学习

  (一)、自学课文

  1朗读6—7则

  2试背6—7则

  (二)导学练习

  1解释:

  (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贤:贤人。齐:相同。焉:语气词,置于句尾,无意义。内:内心,自己。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三:古代多用来表示多数,虚指,可译为“几个”。行:在路上行走,同行,一起。焉:相当于“于之”;于,在;之,代词,指代“三人”。择:选取,选择。其:代词,代“师”。善者:好的方面,即优点。从:跟从,学习。改:改正。

  2翻译6—7则

  3这两则讲了哪方面的内容?

  4背诵6—7则

  (三)自学疑难摘要:                                       

  二、合作探究

  1朗读8—9则

  2解释:

  (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任以为己任,不亦呼?士:指有抱负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弘毅:弘,胸怀宽广;毅,意志坚强。任重而道远:使命重大而路途遥远;而,并列连词,而且,有。远:遥远。仁:仁爱,孔子思想的核心。

  (2)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凋:凋谢。

  3翻译8-9则

  4这两则文字讲了那些方面的内容?

  5背诵8-9则

  三、展示提升

  1朗读第10则

  2解释

  (1)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欲:想。勿:不要。施:加,施加。

  3翻译第10则

  4第10则讲了那些方面的内容?

  5背诵第10则

  四、反馈与检测

  1概括文章内容

  (1)学习方法:                                                       

  (2)学习态度:                                                       

  (3)思想修养:                                                        

  2归纳成语

  3背诵全文

  课后反思 

《论语》教案 篇8

  重点与难点:

  重点:1.认读字词;2.理解各则语录;3.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难点:分类式学习笔记活动的实施

  教学过程

  第一个教学板块:认读课文。(15分钟左右) 

  1.同学们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 

  2.各自大声地朗读课文。 

  3.听读课文,注意校正读音,体会语调。 

  4.分“则”朗读课文,每读一则,都要求对应着“点读”课文注释。 

  5.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注释,说译文。 

  6.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第二个教学板块:析读课文。(12分钟左右) 

  1.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 

  2.同学们试作批注,概括每一则的内容大意。 

  3.教师指导同学们运用“ 与学习有关”这个句式说话。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有关,与学习习惯有关”,又如“‘不耻下问’与学习态度有关”等。 

  4.教师指导同学们就课文中喜欢的成语或短语说话,要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第三个教学板块:理读课文。(20分钟左右) 

  老师下发印有“分类式学习笔记”的练习纸,请同学们根据纸上安排好了的类别整理课堂笔记(或者老师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学们在笔记本上进行整理)。 

  1.在“作家作品”类记下: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山东省曲阜市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着作之一。 

  2.在“成语”类记下: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温故知新 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 

  3.在“名言警句”类记下: 

  ①用于学习态度: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厌 敏而好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②用于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默而识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③用于思想修养:人不知而不愠 三人行必有我师 

  ④用于思想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用于人生感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⑥用于日常生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难句翻译”类练习: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⑤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下课之前,同座同学互相交换检查“分类式学习笔记”。

  教案点评:

  板块式教学思路,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

  教案示例二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2.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前部)。

  3.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前一部分)。

  教学重点:目标3

  教学难点:目标3

  预习指导:

  1.读准下列画线字的读音:

  愠     罔   殆    谓      哉     焉      诲      

  2.看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试翻译课文。

  3.熟读。

  教学过程:

  1.三分钟演讲。

  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同学自由发言,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学习的格言或谚语来,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

  由此导入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

  3.文言文入门(教师讲解):

  (1)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

  (2)文言文的古今义和一词多义

  (3)通假字

  (4)朗读与背诵

  (5)四种特殊句式

  4.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次,教师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语音和停顿方面的错误,学生齐读课文。

  (3)抽二个学生朗读,众评。

  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文言文朗读的停顿和重音。

  5.指导文言句子翻译。

  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要与学生讲清以下几点:(l)弄懂每个字的含义。(2)把古代的单音字换成现代双音词。(3)弄清虚词的用法。(4)补充适当的词语。(5)调整句子的语序。(6)揣摩句子的语气。(7)注意古今义的不同。(8)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9)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6.指导翻译第1-5则:

  处理方法:

  (1)第一则由老师示范性翻译:

  由个别的词义,到句意的直译和意译。

  (2)每一则由教师讲解几个普遍性难字词,然后学生自己试译,不明白的举手发问,由会的同学或老师答疑。

  (3)分别请四位同学展示翻译的结果。

  (4)师生共同评价,纠正。

  7.指导背诵。

  8.小结。

  由学生谈谈学习了这五册明白了什么学习方面的道理.

  自由发言,不拘对错. 

  9.布置作业。

  ( l)课后练习一、二题。

  (2)背诵全文。 

  ( 3)默写全文。

  第二课时

  &nb

  [1] [2] 下一页

  《论语》十则教案sp; 教学目的:

  1.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2.理解课文词语句子的含义(后半部分)。

  3.朗读与背诵.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辨别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句子。

  教学过程:

  1.检查复习。

  2.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理解、翻译几段文言句子。这一节课,请同学们自己来试翻译余下的课文。

  3.翻译课文6-10则

  (l)教师讲解下列难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学生尝试自己翻译,遇到有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讲座,由明白的学生或老师答.

  (3)抽查二个学生翻译,其他同学进行评价纠正补充。

  4.独立思考:本课所选各则都是谈学习的,有的谈学习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请各举例说明。

  抽查发言,学生互相补充:

  (1)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默而识之。

  (2)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5.片断写作:

  当堂完成学习本文的体会,要求结合自己的学习应该怎样去做。100字左右

  写完后班内交流。(有关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问题)

  6.小结

  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许多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积极意义。我们在学习中应进行借鉴、参考。

  7.背诵指导:抓关键词的背诵法。

  8.作业

  (1)课后练习三、四题。

  (2)默写课文

  探究活动

  ——分类式学习笔记

  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这种能力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而“归类”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具体做法是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老师下发印有“分类式学习笔记”的练习纸,请同学们根据纸上安排好了的类别(分为作家作品、成语、名言警句难句翻译等)整理课堂笔记(或者老师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学们在笔记本上进行整理)。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是在向传统的做法挑战:平时课堂上,学生花大量时间记录的、知识零散的课堂笔记,包括对教师苦心设计的大量板书的笔记,在知识积累、能力培养、习惯养成和提高教学效率上,作用到底有多大?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同时也是在依循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设计立意高远的课堂实践活动

  上一页  [1] [2] 

《论语》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3.联系自身学习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1.结合孔子的经历,分析《论语》一书的主要思想内涵。

  2.重点欣赏书中关于学习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的片段,并且尽可能背诵。

  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内蕴;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去欣赏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而该经典主要是谈学习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的,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营造背诵课文的气氛,在读中理解、领会其内涵,力争当堂熟读成诵。

  2.讨论评点法。教读本文采用评点式,就内容、写法及现实意义评点。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探究、质疑,调动学习积极性。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会巴黎时的宣言

  作为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为儒家的重要经典。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的书籍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所以世有“半部《论语》冶天下”之说。而在国外,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全美第7所孔子学院、新英格兰地区第一所孔子学院,已在美国麻州大学正式揭牌成立。

  今天,让我们走近孔子,走进《论语》,去聆听先哲的教诲。

  孔子及《论语》的 影 响 展示课件:

  1、中国古代:宋代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天不生仲尼,万古长于夜”

  2、国外:“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获得者集会巴黎时的宣言

  西方推选的“一百个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中,孔子排名为第五位;美国人则尊奉孔子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日本:长崎市的孔子庙的西廊大理石上所刻全部《论语》,现在还保存完整,供人观赏。

  新加坡:政府按照孔子的伦理思想,制定并实施了伦理教育计划,规定以《论语》作为中小学伦理教育的教材;新加坡还经常举办文明礼貌活动,《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成为这项活动的指导思想。

  德国:把孔子和康德共同尊为教育学的奠基人,柏林得月园的入口处,更是矗立着两米多高的大理石孔子塑像,塑像花岗石基座上刻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展示课题:   魅力《论语》

  ——名著《论语》导读                                                       阅读课件内容,感受《论语》无论是在中国古代还是在国外都备受推崇,必有其神秘魅力存在。 1.了解《论语》的影响。

  2. 引发学生探究《论语》魅力的兴趣。

  二、温故知新:

  回顾初中课本中课文《论语十则》 教师引导回顾:

  1、试着背诵《论语十则》

  2、《论语十则》中哪句话你印象最深,为什么?

  3、请说说说说你所了解到的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教师明确新知识:

  1、了解孔子的生平:好学不倦,知识渊博——游说列国、百无一售——整理古籍、致力教育。孔子早年生活贫苦,处于生活的最底层,但他好学不倦,努力完善自己,百折不挠、坚持追求理想人生,终究千古留芳。孔子的人生经历能带给我们启发,孔子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明确《论语》的结构:《论语》全书共分20篇,篇名为后人所起,多用每篇首句中的两个字做篇名,每一篇又分为若干章,每章长短不一。短的只有一句话,长的也不过数百字。前后章之间不一定有什么联系,有些章还有重出现象,可见它是一个片段的集合体,并非出自一人之手。

  《论语》的形式:格言体、答问体、对话体、议事体。 1、学生背诵回顾所学《论语十则》及由此了解到的孔子。

  2、 了解孔子的人生经历,感受孔子的精神。

  3、 了解《论语》的结构和形式。 切入对《论语》魅力的体会,消除学生对这本经典文化名著的陌生感;

  补充引入新知识,使学生进一步地了解《论语》,为以后的阅读打下基础。

  三、感受领悟(一)

  教师出示课件:出自《论语》的格言警句

  1、克己复礼为仁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众星共之

  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6、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有便佞,损矣。《季氏》

  7、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为政》

  8、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

  10、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教师明确:1-3表达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核心“仁”,《论语》中的阐述的“仁”是全方位的,既直指个人修养,又关注人与人的相处之道,更体现了治国之道。

  4指为政者首先必须端正自己,做好臣民的表率。

  5强调要进行启发式教育。6-10均谈及为人处世。 学生分组讨论,翻译格言警句,并谈谈其中哪一句对自己启发最大。

  引导学生体会《论语》的理趣,感受思想与内涵带来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论语》的兴趣。

《论语》教案 篇10

  《论语》十则

  学习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学习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

  ○课前准备 

  ① 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 查阅工具书,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 

  第一课时 

  导入  新课: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交流探究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三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态度、个人修养以及儒家核心思想三个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8、10两则主要阐述了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

  合作探究

  课文前五则 

  ①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a.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è邑)乎

  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不习乎   

  诲女(rǔ)知之乎         不知为(wéi)不知  是知(zhì)也

  b.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并用多媒体展示: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c.质疑交流:根据对课文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同学回答。

  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探究的词句摘要:

  朋、 三 、“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②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a.学生自主阅读。

  教师要求学生思考: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教师再要求学生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b.班上讨论、交流以下两个问题:

  ◆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作业  

  ①必作:“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②选作:课外阅读《论语》,了解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研读有关修身做人的内容,小结全文,背诵课文。

  教学设计: 

  课文导入  :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探究学习后五则 

  ①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②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③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a.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探究第一句]

  请同学们从字面和深层含义两个层面探究本句的含义。

  班内学生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诗句。

  教师要求学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要求学生讨论交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学生观点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俗语。

  [探究第二、三句]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

  请同学介绍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及其代表人物;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要求点到为止。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学习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观点摘要:

  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c.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教师小结]

  现代社会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美德亟待发扬。现代著名新儒学大师、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岳麓书院演讲时曾预言,公元2050年左右,中华文化将全面复兴,就让我们拭目以待传统美德的蔚然成风吧!

  《论语》的思想博大精深,我国古代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今天初步了解到关于《论语》的思想内涵,但这种学习是不够的,一方面,我们要将它作为指导自己实际行动的一种航标,另一方面,我们要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多掌握一些文言文知识,来更好的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朗读全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拓展延伸: 

  学生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教师在学生交流后对本文出现的常用成语作归结并板书:死而后已、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

  背诵课文 

  巩固练习: 

  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课后记:学习本文必须要求严格,须能通背全书,原因有二:一是古代典籍里常引用这本书里的话;二是:通过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养成语感。

《论语》教案 篇11

  .《论语》十则教案 9-10

  .《论语》十则教案 5-8 

  .《论语》十则教案 1-4 

  .(《论语》十则)教学实录 

  .《论语》十则·综合能力测试题 

  .《论语》十则·评估测试练习 

  语文版九年级上《论语》十则·同步检测 

  .《论语》十则·基础知识及同步练习 

  .《论语》十则同步练习 

  《论语》十则ppt课件  

  《论语》十则ppt课件(1)  

  《论语》十则flash课文朗读  

《论语》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①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③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课前准备

  ①搜集孔子及其《论语》的有关资料。

  ②预习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学设计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板书课题。

  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朗读课文

  ①范读

  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全班齐读

  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

  理解课文内容

  ①理解重点词语

  a.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重点掌握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点词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贤思齐焉。◆士不可以不弘毅。◆死而后已。◆知松柏之后凋也。◆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

  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五段。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吾日三省吾身c.传不习乎?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巳诲女知之乎!

  朗读、背诵

  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作业 

  ① 背诵课文。②抄写、识记字词。③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研读后五段内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③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①背诵课文。 ②考查句子的翻译及其重点词语的解释。

  理解后五段内容

  按第一课时要求,逐句翻译剩余各段。

  教师须重点讲解的:①见贤思齐焉。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③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④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概括思想内容

  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内容归纳到如下几点:

  ①学习方法 ②学习态度 ③思想修养

  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 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学习体验

  ①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②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③“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④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

  ② 搜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论语》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