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论语》十则练习

《论语》十则练习

摆脱失落 点赞 分享
《论语》十则练习

微信扫码分享

《论语》十则练习(通用17篇)

《论语》十则练习 篇1

  一 背诵全文。

  略。

  二 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通“悦”,高兴,愉快。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愠:恼恨,怨恨。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迷惑。殆:疑惑。

  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耻:以……为耻辱。

  5.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诲:教导,教诲。

  6.择其善者而从之

  善者:指优点。

  三 说说下列各句的意思。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复习了旧知识,又领悟了新知识,(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了。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三个人一同走路,这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

  4.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时光像河水一样流逝,日夜不停。

  5.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我曾经整天不吃,整晚不睡,去想问题,(但是并)没有益处,(这样)还不如去学习。

  四本课所选各则都是谈学习的,有的谈学习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试分别举例说明,并选择一些你喜欢的语句抄在笔记本上。

  此题的目的在于考查学生识记和归纳的能力。难度不大,但要认真思考。

  学习态度: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

  《论语》十则 教学建议

  理解内容,当堂背诵。

  引导学生理解每一则语录的意思。着重弄清实词的含义,不必在虚词和翻译上面花太多的时间。学生粗知大意之后,即转入背诵。训练背诵的方式可以灵活。比如可以先是教师领读,学生齐读,读过几遍之后即可试着全班同学齐背,然后继之以分行背诵和个别背诵。也可以先由个别同学背诵,而后分行背诵,最后齐背。还可以采取其他方式,总之要造成背诵的气氛。力争当堂解决背诵问题。练习可以放在课后做。

《论语》十则练习 篇2

  教学目的

  子曰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子曰2.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前部)。

  子曰3.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前一部分)。

  教学重点:目标3

  教学难点:目标3

  预习指导

  子曰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子曰愠 罔 殆 谓哉 焉 诲

  子曰2.看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试翻译课文。

  子曰3.熟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三分钟演讲

  子曰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子曰请同学自由发言,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学习的格言或谚语来,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

  子曰由此导入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

  子曰三、文言文入门:

  子曰教师讲解:

  子曰1.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

  子曰2.文言文的古今义和一词多义

  子曰3.通假字

  子曰4.朗读与背诵

  子曰5.四种特殊句式:

  子曰四、朗读指导

  子曰1.教师范读课文。

  子曰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次,教师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语音和停顿方面的错误,学生齐读课文。

  子曰3.抽二个学生朗读,众评。

  子曰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文言文朗读的停顿和重音。

  子曰五、指导文言句子翻译。

  子曰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要与学生讲清以下几点:

  子曰(l)弄懂每个字的含义。(2)把古代的单音字换成现代双音词。(3)弄清虚词的用法。(4)补充适当的词语。(5)调整句子的语序。(6)揣摩句子的语气。(7)注意古今义的不同。(8)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9)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子曰六、指导翻译第1--5则:

  子曰处理方法:

  子曰1.第一则由老师示范性翻译:

  子曰由个别的词义,到句意的直译和意译。

  子曰2.每一则由教师讲解几个普遍性难字词,然后学生自己试译,不明白的举手发问,由会的同学或老师答疑。

  子曰3.分别请四位同学展示翻译的结果

  子曰4.师生共同评价,纠正。

  子曰七、指导背诵

  子曰八、小结

  子曰由学生谈谈学习了这五册明白了什么学习方面的道理.

  子曰自由发言,不拘对错.

  子曰九、作业

  子曰l.课后练习一、二题。A类

  子曰2.背诵全文。B类

  子曰3.默写全文。C类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子曰1.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子曰2.理解课文词语句子的含义(后半部分)。

  子曰4.朗读与背诵.

  子曰教学重点:目标2

  子曰教学难点:辨别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句子。

  子曰教学过程

  子曰一、三分钟演讲

  子曰二、检查复习

  子曰朗读全文。

  子曰二、导入

  子曰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理解、翻译几段文言句子。这一节课,请同学们自己来试翻译余下的课文。

  子曰三、翻译课文6-10则

  子曰l.教师讲解下列难句:

  子曰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2.学生尝试自己翻译,遇到有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讲座,由明白的学生或老师答.

  子曰3.抽查二个学生翻译,其他同学进行评价纠正补充。

  子曰四、独立思考:本课所选各则都是谈学习的,有的谈学习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请各举例说明。

  子曰独立思考后抽查发言,学生互相补充:

  子曰(1)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默而识之。

  子曰(2)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五、片断写作:

  子曰当堂完成学习本文的体会,要求结合自己的学习应该怎样去做。100字左右

  子曰写完后班内交流。(有关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问题)

  子曰五、小结

  子曰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许多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积极意义。我们在学习中应进行借鉴、参考。

  子曰六、背诵指导:

  子曰抓关键词的背诵法

  子曰七、作业

  子曰A 1.课后练习三、四题。B 默写课文

《论语》十则练习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②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②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引导教学法。

  教学时间:2课时

  课前准备 :

  ①搜集孔子及其《论语》的有关资料。

  ②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国家古代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对我国、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今天联合国还有他的塑像,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多媒体显示孔子像)(学生回答)对,他就是孔子。今天,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他关于学习的一些论述,看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关于孔子和《论语》(学生在班上交流自己的预习: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二、认定学习目标,明确重、难点

  三、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同学们自读课文“阅读提示”,慢读全文。

  注意以下词语:不亦说乎 不愠 三省吾身 不思则罔 不学则殆 诲汝 是知也 弘毅 死而后已 后凋

  2.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语调。

  四、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朗读课文:

  1、听录音,朗读课文。

  2、结合课下注释,串译课文。

  五、重点探究:

  1.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 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 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2.自主、合作、探究

  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提出要求: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重点掌握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点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五段。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需重点讲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b.吾日三省吾身 c.传不习乎?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e.诲女知之乎!

  六、课堂训练:

  1.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2.小组内交流每则文意,领会蕴含。

  3.教师抽查学生翻译难句

  4.学生集体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5.学生跟着录音轻读,尝试背诵。

  七、课堂总结:学生小结本节内容

  八、布置作业

  ① 背诵课文。②抄写、识记字词。③预习剩余部分内容。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注音、释义: 说 信 愠 三省

  2、翻译句子:

  ①温故而知新 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二、课文探究:

  理解后五段内容按第一课时要求,逐句翻译剩余各段。

  教师需重点讲解的:

  ①见贤思齐焉。

  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③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④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精读课文,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1.学生试作批注,概括、归类每则内容大意。

  2.积累格言警句和成语。

  指导学生运用“__________与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有关”句式说话。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习惯有关,“人不知而不愠”与个人修养有关。

  教师点拨,帮助学生完成分类式学习笔记如下:

  (1)成语类

  温故知新 见贤思齐 三人行,必有我师 任重道远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格言警句类

  ①谈学习态度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②谈学习方法的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③谈修身做人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 吾日三省吾身 士不可以不弘毅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拓展延伸,以读带写:

  1.“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处世之道,对此,曾有过不同看法,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怎样看待“所不欲,勿施于人”?

  2.从“我的学习方法”或“我从《论语》学到很多”两个题目中任选取一个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能引用论语或格言中关于学习方法的句子,字数300字左右。

  五、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六、布置作业:

  完成写作练习

  板书设计:

  《论语》十则

  学习方法:1、3、4、

  学习态度:5、6、7、

  修身做人:2、8、9、10、

《论语》十则练习 篇4

  学习目标:

  1. 知识与能力:对《论语》十二章和补充材料中关于“修身”的章句进行品析,了解孔子理想中的君子人格具备怎样的品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课内和课外材料的研读并联系自身实际体会学习《论语》的现实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文化经典的底蕴,使学生经历一番文化濡染提升自我修养。

  教学重点:

  对《论语》十则和补充材料中关于“修身”的章句进行品析,了解孔子理想中的君子人格具备怎样的品性。

  教学难点:

  从文本中提炼、概括“修身”的方式。

  一、导入:

  今天是大家步入中学的第25天,能告诉我,你们习惯初中生活了吗?有些同学依然摇头,十几门的课程让我吃不消;小学的好朋友被分到别的班级,我很孤单;住校的生活让我很想家……学习生活上的烦恼接踵而至,我该怎么办?

  其实大家这些烦恼,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一位至圣先师已经为我们解决了。他就是——孔子。哪位同学来介绍他呢?

  二、检测预习:

  1、孔子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2、《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三、大声读文章:

  1、学生读,其他同学听出有误的地方并改正。

  2、根据学案,自由诵读。(在书上标出断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3、老师范读,学生评价。

  提示:从停顿、重音、语调、语速、感情等方面着眼。

  4、学生展示读

  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章进行展示。

  四、疏通文章:

  1、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前六章。

  2、小组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3、检测学习成果。(要求: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加点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

  五、反思拓展

  还记得刚开始上课时老师总结的初一新生成长的烦恼吗?科目繁多,无所适从。新学校里很孤单。宿舍没有家里好,学不进去。请你运用今天在论语中学到的句子

  来劝解他,为他排忧解难。

  六、课堂小结:

  不知面对这些烦恼的同学学过这一课是否有些释怀了呢?

  我们不得不佩服孔子作为一名教育家和思想家为后世做出的杰出贡献。大家看到的这幅画像就是唐代吴道子根据史料画的。两边的对联是后人对孔子一生的评价——学为人师学不厌,行为世范教不倦。我提议咱们用现代人的鞠躬礼来表达自己心中对孔老夫子的敬意,好吗?

  七、结束语:

  通过这节课,我们了解到了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文章中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有了初步了解与掌握,希望同学们能够学以致用,好下课!

《论语》十则练习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3.联系自身学习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1.结合孔子的经历,分析《论语》一书的主要思想内涵。

  2.重点欣赏书中关于学习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的片段,并且尽可能背诵。

  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内蕴;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去欣赏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而该经典主要是谈学习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的,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营造背诵课文的气氛,在读中理解、领会其内涵,力争当堂熟读成诵。

  2.讨论评点法。教读本文采用评点式,就内容、写法及现实意义评点。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探究、质疑,调动学习积极性。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会巴黎时的宣言

  作为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为儒家的重要经典。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的书籍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所以世有“半部《论语》冶天下”之说。而在国外,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全美第7所孔子学院、新英格兰地区第一所孔子学院,已在美国麻州大学正式揭牌成立。

  今天,让我们走近孔子,走进《论语》,去聆听先哲的教诲。

  孔子及《论语》的 影 响 展示课件:

  1、中国古代:宋代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天不生仲尼,万古长于夜”

  2、国外:“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获得者集会巴黎时的宣言

  西方推选的“一百个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中,孔子排名为第五位;美国人则尊奉孔子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日本:长崎市的孔子庙的西廊大理石上所刻全部《论语》,现在还保存完整,供人观赏。

  新加坡:政府按照孔子的伦理思想,制定并实施了伦理教育计划,规定以《论语》作为中小学伦理教育的教材;新加坡还经常举办文明礼貌活动,《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成为这项活动的指导思想。

  德国:把孔子和康德共同尊为教育学的奠基人,柏林得月园的入口处,更是矗立着两米多高的大理石孔子塑像,塑像花岗石基座上刻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展示课题:   魅力《论语》

  ——名著《论语》导读                                                       阅读课件内容,感受《论语》无论是在中国古代还是在国外都备受推崇,必有其神秘魅力存在。 1.了解《论语》的影响。

  2. 引发学生探究《论语》魅力的兴趣。

  二、温故知新:

  回顾初中课本中课文《论语十则》 教师引导回顾:

  1、试着背诵《论语十则》

  2、《论语十则》中哪句话你印象最深,为什么?

  3、请说说说说你所了解到的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教师明确新知识:

  1、了解孔子的生平:好学不倦,知识渊博——游说列国、百无一售——整理古籍、致力教育。孔子早年生活贫苦,处于生活的最底层,但他好学不倦,努力完善自己,百折不挠、坚持追求理想人生,终究千古留芳。孔子的人生经历能带给我们启发,孔子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明确《论语》的结构:《论语》全书共分20篇,篇名为后人所起,多用每篇首句中的两个字做篇名,每一篇又分为若干章,每章长短不一。短的只有一句话,长的也不过数百字。前后章之间不一定有什么联系,有些章还有重出现象,可见它是一个片段的集合体,并非出自一人之手。

  《论语》的形式:格言体、答问体、对话体、议事体。 1、学生背诵回顾所学《论语十则》及由此了解到的孔子。

  2、 了解孔子的人生经历,感受孔子的精神。

  3、 了解《论语》的结构和形式。 切入对《论语》魅力的体会,消除学生对这本经典文化名著的陌生感;

  补充引入新知识,使学生进一步地了解《论语》,为以后的阅读打下基础。

  三、感受领悟(一)

  教师出示课件:出自《论语》的格言警句

  1、克己复礼为仁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众星共之

  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6、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有便佞,损矣。《季氏》

  7、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为政》

  8、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

  10、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教师明确:1-3表达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核心“仁”,《论语》中的阐述的“仁”是全方位的,既直指个人修养,又关注人与人的相处之道,更体现了治国之道。

  4指为政者首先必须端正自己,做好臣民的表率。

  5强调要进行启发式教育。6-10均谈及为人处世。 学生分组讨论,翻译格言警句,并谈谈其中哪一句对自己启发最大。

  引导学生体会《论语》的理趣,感受思想与内涵带来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论语》的兴趣。

《论语》十则练习 篇6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进一步品读《论语》,积累其中的经典语句,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2、在教师的指导下,采取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注重学生的个人感悟,力求达到对所选内容的个性化解读,达到用经典文化有效指导思想、生活的目的。

  3、汲取精华思想,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每一则选言的含义。

  教学难点:

  能深入理解每一则选言所传达的思想。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最近,你随意地走入哪一家书店都会看到这样的书籍:《于丹〈论语〉心得》《人味孔子》《孔子传》《论语新解》《学而时习之》《丧家狗——我读〈论语〉》等等,显而易见,在我们的生活中已掀起了一股学习《论语》,走近孔子的热潮,面对这股热潮,你有哪些思考呢?(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如:时代呼唤着君子;经典文化必须传承;学习《论语》,增长智慧等。)孔子是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中承前启后的第一人,也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及民族精神的形成影响最大的文化巨人,他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条大河,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江河的源头之一。而《论语》里边更多的内容已经成为我们判断是非的标准,或者早已化作千年不易的做人与行动的准则,或者已经成为学习、处世与生活的智慧。其实孔子离我们很近,《论语》和我们息息相关。今天,我们就再来品读《论语》选言。

  二、充分诵读。

  1、教师范读。(教师的朗读要起到示范的作用,感情充沛,让学生领悟文言篇章的诵读技巧。)

  2、学生自由朗读。(学生的自由朗读,除读准字音外,也要把握好语速、节奏。)

  3、以小组为单位比赛诵读。

  4、学生个人朗读。

  5、男女生分别读其中的几则,如第一、三、五、七、九由男生来读,其余由女生来读。

  6、全体齐读。

  三、结合书下注释以及工具书着重理解前四则的内容。

  1、要求学生在理解前四则内容时及时记下自己的感悟。

  2、要求学生及时标注在阅读过程中的困惑之处,提醒自己在交流时重点记忆。

  四、精讲前四则的内容。

  1、在阅读前四则之后,你是否发现了这四则的共同之处?

  这四则所谈论的都是孝道。

  2、在这四则中,你对哪一则的感触最深?谈谈你的理解。

  第一则:子女的成长无时无刻不牵动着父母的心,心情高兴与否,吃饱穿暖与否,事业通达与否,与人交往顺利与否等等。面对父母的担忧,为人子女,能做到的就是减少父母的忧虑,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因为很多事情凭借个人的努力,是可以让父母少担忧,少操心的,也许只有身体的疾病,是个人的力量所改变不了的,所以这一则实际上是在提醒我们为人子女要想行孝就要谨慎持身,这样就可以让父母放心、安心,少挂心。

  第二则:世人对尽孝的理解是肤浅的,认为只要是养父母终天年就是孝道,牲畜也有人养,怎么能依据是否有所养就是孝道呢?“不敬”,即不发自内心地孝敬父母,就不是真正的孝道。在我们今天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人都为了更好地生存而疲于奔命,物质生活是很富有,孝敬父母的方式也越来越倾向于公式化,给老人足够的零花钱,给老人舒适的住房,给老人电脑、电视、电话、音响来排遣寂寞,根本不知道老人内心真正的需要,这怎么能算做是孝敬呢?不能想老人之所想,急老人之所急,不能发自内心地对老人怀有敬重、敬畏之心,这又怎么是孝呢?

  1、那么在我们今天生活的这个时代,应该如何去做才是真正的行孝呢?

  能给予老人心灵上的安慰,使老人在精神上不寂寞,不孤独。能从尊重的角度出发去对待老人。

  第三则:父母在,为人子女尽量不远行,一方面,子女的远行会让父母牵肠挂肚,寝食难安,另一方面,父母年事已高,当有些事始料未及时,让子女空留遗憾。如果必须远行,那么一定要告之父母你的行踪,及时让父母知道你的情况,以免父母担忧。

  2、在我们今天所生活的这个时代,远离父母,生活在异地他乡的情况比比皆是,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才是行孝呢?

  及时给父母打电话向父母报平安,常回家看看,及时知晓父母的近况。

  第四则: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晓,知道父母的年龄常怀着这样的心情,喜悦和恐惧。喜悦则是因为父母还很健康,很长寿,恐惧的是父母已经高龄,生命已经衰竭,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所以内心非常恐惧。

  3、知晓父母年龄的意义是什么?

  知道父母的年龄意义在于提醒自己应该及时行孝,尽心行孝。

  《论语》第一章即谈到:“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请谈谈你对“本”的理解。

  行孝是为人的根本,孝心即仁心,一个人如果以私心去对待父母对待家庭,怎么可能期待他以爱心、忠诚和责任感去对待他人和国家呢?所以孝是根本,只有“务本”,才可以生道。

  五、背诵。

  课后作业:

  积累《论语》中其他与行孝有关的内容。

  板书设计:

  唯疾之忧

  敬而养之

  孝为人之本

  游必有方

  知年喜惧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由学生背诵前四则导入。

  二、完成后五则内容的学习。

  1、朗读后五则

  (1)教师范读。(力求以虔敬之情感染学生)

  (2)学生互相读。

  (3)读一则背诵一则。

  2、将学生分成小组,选择其中的一则进行探讨。各小组指派一名同学做代表,将小组成员的研究成果公布给其他同学。

  3、教师根据学生的研究结果给予评价并引导学生做更进一步的思考。

  (1)“巧言令色”的人是怎样的一种人?这种人对他人、对社会有什么危害?

  “巧言令色”的人是伪善之人,为了达到个人目的不惜去逢迎、献媚、讨好,是小人,这类人的存在会让他周围的人看不清自己,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尤其是那些为政者,听信了花言巧语,就会腐化堕落,危害国家、百姓。

  (2)“德不孤”应该如何理解?一“必”字写出了孔子怎样的信念?

  “德不孤”是指有德之人,绝对不会被孤立。孔子坚信一个道德高尚,人格伟大的人,他尽管会遭遇到不理解,但只要有恒心、有意志的话,就一定会有志同道合之人陪伴。

  (3) “义”与“利”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义,是道义真理之所在。义者,宜也。凡事先问是与不是,对与不对,当与不当,遵循事理,明辨是非,然后再决定做与不做。君子以义为道德自律,不义之物不取,不义之财不获,不义之名不居。义,是天理之所宜;利,是人情之所欲。君子通晓大义,小人只懂得私利。义和礼不同,礼是外部规定,义是内心约束。君子始终把义放在首位来做选择,是出于内心的需求而不是外在的约束,这是很高的道德境界。

  (4)君子为什么会“坦荡荡”?小人为什么会“长戚戚”呢?

  君子以“义”行天下,乐天知命,俯仰无愧于天地,所以其心坦然。而小人追名逐利,私欲满腹,因此常会处心积虑,又常会患得患失,所以其心忧戚。

  (5)应该如何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推己及人,仁爱待人。这句话强调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想问题,多一些理解、包容,少一分苛责,这样很多的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三、后五则着重体现的内容是立德,这部分内容与行孝有何关系?

  行孝是立德的一部分,也是立德的基础,如果没有根本上的孝道就无法谈及其他。

  四、课后作业。

  1、积累《论语》中有关君子的内容。

  2、阅读李零的《丧家狗——我读〈论语〉》。

《论语》十则练习 篇7

  课 题: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教学目的:

  1、研读课文,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2、通过学习孔孟的言行,了解他们的为人和境界,明确学习的目的、态度和方法

  教学重点:

  疏通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明确学习的目的、态度和方法

  教 法:

  读析、质疑、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课文

  在学习上要“温故而知新”,还要不满足,不厌烦,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下一节内容。

  2、板书课题:学问之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二、初读感知

  1、识记:默而识( )之 悱( ) 行( )彀( )

  2、初步感知:朗读课文,疏通文义

  三、读析、讨论、质疑

  1、学生自读,找出自己的疑点,以备讨论交流

  2、合作探究,解决疑难

  (1)识:音zhì,记住的意思。

  (2)诲:教诲。

  (3)何有于我哉:对我有什么难呢?

  (4)束修:修,音xiū,干肉,又叫脯。束修就是十条干肉。孔子要求他的学生,初次见面时要拿十余干肉作为学费。后来,就把学生送给老师的学费叫做“束修”。

  (5)愤:苦思冥想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样子。

  (6)悱:想说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

  (7)隅:角落。

  (8)文:文献、古籍等。

  (9)行:指德行,也指社会实践方面的内容。

  (10)忠:尽己之谓忠,对人尽心竭力的意思。

  (11)信:以实之谓信。诚实的意思。

  (12)喟:音kuì,叹息的样子。

  (13)弥:更加,越发。

  (14)钻:钻研。

  (15)瞻:音zhān,视、看。

  (16)循循然善诱人:循循然,有次序地。诱,劝导,引导。

  (17)卓尔:高大、超群的样子。

  (18)末由:末,无、没有。由,途径,路径。这里是没有办法的意思。

  (19)诸:“之乎”二字的合音。

  (20)兼人:好勇过人。

  3、学生概括各节主要内容,教师点拨明确。

  (24)孔子说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人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25)“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侧面。这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在今天,我们仍在宣传他的这一教育学说。

  (26)孔子所说的.这段话,表明了他诲人不倦的精神,也反映了他“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27)在这里,他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

  (29)本章主要讲孔子教学的内容。当然,这仅是他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并不包括全部内容。孔子注重历代古籍、文献资料的学习,但仅有书本知识还不够,还要重视社会实践活动,所以,从《论语》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经常带领他的学生周游列国,一方面向各国统治者进行游说,一方面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和才干。但书本知识和实践活动仍不够,还要养成忠、信的德行,即对待别人的忠心和与人交际的信实。概括起来讲,就是书本知识,社会实践和道德修养三个方面。

  (30)颜渊在本章里极力推崇自己的老师,把孔子的学问与道德说成是高不可攀。此外,他还谈到孔子对学生的教育方法,“循循善诱”则成为日后为人师者所遵循的原则之一。

  (31)这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例。在这里,他要自己的学生不要退缩,也不要过头冒进,要进退适中。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同时也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施教。

  (33)孔子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他办教育,反映了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学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变,除了出身贵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其他各阶级、阶层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种机会。他广招门徒,不分种族、氏族,都可以到他的门下受教育。所以,我们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

  (34)所谓‘学海无涯’!别人向自己讨教,不得已而回答是必要的。如果喜欢随意指点别人,就会自以为是,甚至产生自满而不再进去、追求。这是阻碍我们自身发展的一大忧患!现在很多人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对别人的举动、言论横加指责。其实,不知道别人他们的举动都是经过考虑的。这种立场上的区别由于出发点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行为是应该理解的。

  (35)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规矩,教师不能教,学生无法学,小至手工技巧,大至治国安邦,凡事都有法可依,有规矩可循

  (36)不屑而教的奥妙在于,我之所以不屑于教诲他,是让他羞愧而奋发向上。因此,不屑于教诲只是不从正面讲道理而已,是从反面激发他的自尊心

  四、练习巩固

  1、掌握文中重点的字词句

  2、翻译第30、31段文字

  3、整理特殊句式

  五、积累与应用

  1、名句诵读:

  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②、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③、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④、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⑤、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六、教后感悟

《论语》十则练习 篇8

  ○教学内容

  研读有关修身做人的内容,小结全文,背诵课文。

  ○教学设计

  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 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探究学习后五则

  ①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②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③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a.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探究第一句]

  请同学们讲这句话的字面意思。理解探究深层含义。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诗句。

  教师要求学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要求学生讨论交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学生观点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俗语。

  [探究第二、三句]

  请 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

  请同学介绍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及其代表人物;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要求点到为止。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学习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观点摘要:

  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c.这样的处世 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教师小结]

  现代社会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美德亟待发扬。现代著名新儒学大师、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岳麓书院演讲时曾预言,公元2050年左右,中华文化将全面复兴,就让我们拭目以待传统美德的蔚然成风吧!

  朗读全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积累、拓展

  学生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教师在学生交流后对本文出现的常 用成语作归结并板书:死而后已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择善而从 三人行,必有我师

  背诵课文

  作业

  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 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论语》十则练习 篇9

  【教学目标】

  围绕“乐”,解读孔子的快乐之道,从中获得些许人生的感悟、心灵的快乐体验。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朋友”

  2、我们三类人都是“朋友”

  3、热情洋溢地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这句出自《论语》(第一则)

  二、由“乐”引出的读音解困

  1、“乐”字,读音有疑问

  明确:多音字,解释为“快乐”,读“le”

  2、再次齐读这一句

  3、自由朗读《论语十则》再看看还有哪些字,在读音上要引起注意的。

  明确:多音字、通假字、生字等。——顺带把一句的意思都理解了。

  (结合意思能更好地确定读音,确定了读音也能更好地理解意思)

  4、再次齐读全文(注意:已经疏通的读音)

  三、孔子的快乐之道一:向一切人学习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什么样的 )朋友? 来( 干什么 )?

  明确:和他志同道合的朋友,来交流学习心得和经验……

  2、背景:《史记》中说,孔子辞官以后,专力讲学,“弟子弥多,至远方来”。

  明确:既然来的都是跟他学习的人,可见学问都不如他,那有什么好快乐的?

  3、引导诵读:第七则(第六则)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①释义这句话(注意:三、必、择其善者、从、改)意思

  ②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个别读)

  明确:肯定的语气(必、从、改)重音

  ③齐背这一则、个别背

  ④小结板书:孔子之所以“快乐”,因为可以“向一切人学习”。

  四、孔子的快乐之道二:坦然面对无知

  1、因此,孔子拥有了弟子3000,其中有72贤(贤能贤德)人。

  2、仲由便是其中一个,让我们看看孔子是怎样将“快乐”传递给他的学生的。

  3、齐读第五则。

  4、这里你读到“快乐”了吗?这则说什么?

  明确:学生很可能是没有读到的,没关系,先理解意思:“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智慧的。”

  5、孔子是用什么样的语气?(读一读)

  明确:学生自由想读。生气、温柔、严肃……

  6、为什么孔子这么强调分清“知与不知”?

  明确:不知道装作知道会让人很烦恼(庸人自扰)

  7、你有过这种“不懂装懂”的经历或者见过“不懂装懂”的人吗?当时有怎样的感受?(联系自己谈谈)

  明确:让学生体验到孔子看似责备的话语,事实上是将一种生活态度与“快乐”情感带给子路。

  8、齐背这一则,个别背

  9、小结板书:孔子告诉弟子要正确对待知与不知,学会“坦然面对无知”(如果你坦诚面对自己的不足了,你也便可以活得更快乐)。

  五、孔子的快乐之道三:学会宽恕他人

  1、然而,我们知道人生难免会有不如意和令人气愤的时候,比如:下面出现的几个场景:

  ①场景一:语文课上,我和同桌轻声讨论书中一个生字的读音,老师发现了,当众点了我的名字,此时我心想: 。

  ②场景二:下课期间,我的同桌小明垂头丧气地从老师办公室回来,一道仇恨的眼神,直射我的脸上,然后恶狠狠地丢下一句:“我今天偷带漫画书到学校的事,你告诉老师的吧!”“谁说是我干的!”我冲他大喊,他却当做没听见,不予理睬,这时候我 。

  2、面对这些我们可能无力改变的事实,一味地生气好吗?我们来齐读第十则,看看孔子是怎样看待类似的问题的?

  ①先解释意思:关注“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为什么要宽恕别人的错误?(结合第一则“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老和尚背女人的故事)

  ③学会“宽恕”,你能获得什么?

  明确:快乐

  3、重新回归场景联想,这时你的言行会有变化吗?

  4、齐背第十则,个别背

  5、小结板书:学会放下包袱,“学会宽恕别人”,该放下时且放下,其实是给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阔天空。

  六、总结送赠言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遇到这样那样值得高兴的事或者令人困惑的麻烦,也许很多时候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就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学会“快乐”的生活,就是孔子以及《论语》想要传递给我们的真谛!

  今天我们学习了仅仅才三句《论语》,却已经有这么多的人生感悟了,可见《论语》是一部蕴含孔子大智慧的好书,我们一定还能在阅读其他几则中获得更多的人生哲理。

  齐声读全文,然后给你的好朋友或者同学选取一句你觉得最适合或者最能表达你期望的《论语》篇目作为赠言送给他们。

  明确:学生背送的句子,谈谈理由。

《论语》十则练习 篇10

  四川郫县  周化琴 

  ○教学目标  

  ①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③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课前准备 

  ①搜集孔子及其《论语》的有关资料。

  ②预习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学设计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板书课题。

  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朗读课文          

  ①范读

  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全班齐读

  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

  理解课文内容 

  ①理解重点词语

  a.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重点掌握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点词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贤思齐焉。◆士不可以不弘毅。◆死而后已。◆知松柏之后凋也。◆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

  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五段。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吾日三省吾身c.传不习乎?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巳诲女知之乎!

  朗读、背诵 

  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作业  

  ①     背诵课文。②抄写、识记字词。③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研读后五段内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③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①背诵课文。  ②考查句子的翻译及其重点词语的解释。

  理解后五段内容 

  按第一课时要求,逐句翻译剩余各段。

  教师须重点讲解的:①见贤思齐焉。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③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④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概括思想内容 

  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内容归纳到如下几点:

  ①学习方法  ②学习态度  ③思想修养

  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    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学习体验 

  ①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②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③“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④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

  ②     搜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

《论语》十则练习 篇11

  教学内容

  《论语》十二章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重点文

  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

  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准备

  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背诵导入

  二、合作探究

  1、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

  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

  2、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3、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4、班上讨论、交流以下两个问题:

  (1)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 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2)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 打算?

  三、朗读体会

  四、整理归类

  1、成语类

  温故知新 见贤思齐 三人行,必有我师 任重道远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格言警句类

  (1)谈学习态度的

  第7、9章

  (2)谈学习方法的

  第1、2、 4、5、12 章

  (3)谈修身做人的

  第1、2、6、8、 11、12章

  (4)谈珍惜时间的

  第10章

  五、总结文言语法:

  1、通假字:(通谁读谁,通谁讲谁)

  说:通“悦”,读yuè,意为: 愉快,

  知:通“智”,读zhì,意为:聪明。

  2 、文言虚词

  (1)连词

  而:①顺接连词,表并列或承接 关系,意为“并且”“而且”“就”或不译。

  例:学而时习之 任重而道远(并且)

  温故而知新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就)

  死而后已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 (不译)

  ②转折连词,表转折关系,意为“却”

  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知而不愠

  ③连接状语和中心语

  例:提刀而立

  ④修饰语,可译为“着”“地”

  例:默而识之(地)

  (2)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

  例:余知而无罪也。(你)

  (3)兼词(一字代两字的意思)相当于“于之”

  例: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相当于“于之”,意为:在那里)

  则 表承接关系的连词,意为“就”

  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五:布置作业

  默写全文

  本课时讲解

  句的停顿、字音、字义及翻译。

  多鼓励学生发言,自我疏通句意。

  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学生尝试背诵。

  板书设计

  《论语》十二章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修身做人

  学习是为了更好的做人

  珍惜时间

  自我报告

  教学反思

  课堂完成背诵。最好能当堂记住字义

  备课组长审核签字

《论语》十则练习 篇12

  《论语》十则 教案

  

  

  

  

  

  

《论语》十则练习 篇13

  第21课《论语》六则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六则语录中包含的道理,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2、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重点、难点:

  1、诵读时读准字音,正确停顿;

  2、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

  3、理解语录的含义,受到启发。

  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多媒体

  第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作业:

  1、说  yuè  愠  yùn  罔wǎng  殆dài  识zhì   诲huì  哉zāi  焉yān

  (一)、导入:

  作者简介: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

  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9篇,内容有孔子谈话,弟子问及弟子间的互相讨论,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它是儒家精典著作之一。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二)、自学提示:

  1、解释词语: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而:并且;时:时常;说:同'悦,愉快。)

  (2)、人不知而不愠(而:转折;恼恨,)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惑不解;殆,这里是'学业陷入困境的意思。)

  (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认为可耻)

  (5)、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厌,满足;诲,教导)

  (6)、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

  2、翻译: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复习了旧知识,获得了新的理解和体会,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个人一同走路,这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

  (三)、诵读全文,自由背诵。看谁背得越多越快。

  (四)、作业:(课后练习三)

  (五)、布置下节课的预习问题:

  从文中找出关于学习方法和态度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六则语录中包含的道理,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2、理解语录的含义,受到启发,联系自身实际,学以致用。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读书导入。

  (二)、自由诵读,理解各则语句的含义。

  (三)、自学指导:

  1、《论语》六则中,是从哪些方面来谈论学习的?

  2、阅读课文,找出关于学习方法和态度的句子。

  3、课文在学习方法方面强调什么?在学习态度方面又强调什么?

  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学习要经常温习)

  温故而知新'(在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过程中,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要结合,要辩证地对待学思之间的关系)

  学习态度: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要谦虚好学)

  '学而不厌(学习要不满足不断进取)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要随时随地向人学习,择善而从)

  归纳: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在学生阐述这些内容的过程中,要求能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来说,只要说得合理,老师就应给予肯定) 、

  (三)、齐读课文

  (四)、讨论交流:

  (1)、课文中有些话己凝固为成语,试着把它找出来。

  (2)、在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些方面做得还不够,结合课文说说,并阐明今后的打算。  (五)、小结: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让我们'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从我国五千年文明史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为我们的成长,为建设祖国服务。

  (五)、作业 :

  1、默写全文

  2、摘抄有关于学习的中外格言警句,在班上交流。

  例子:

  知识就是力量

  ——培 根

  智慧是经验之母

  ——达•芬奇

  无知识的热心,犹如在黑暗中远征。

  ——牛顿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 飞

  业精于勤,荒于嬉。

  ——韩愈

《论语》十则练习 篇1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2、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前一部分)。

  能力目标:

  能够比较通顺流畅的翻译古文句子。

  情感目标:

  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前部)。

  教学重点、难点:

  辨别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句子。

  落实句子翻译。

  教法学法:

  讲读法、朗诵法、提问法。

  课时安排:

  1~2课时

  课前准备:

  1、熟读背诵课文

  2、落实课前基础字词。

  教学设计: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注意重点词语:

  (1)不亦说乎(2)人不知而不愠(3)人不知而不愠(4)不亦君子乎(5)吾日三省吾身(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7)传不习乎(8)温故而知新(9)学而不思则罔(10)思而不学则殆(11)是知也(12)见贤思齐(13)弘毅(14)后凋(15)其恕乎(16)诲女知之乎(17)是知也(18)学而时习之(19)温故知新(20)任重道远(21)死而后已(22)见贤思齐(2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重点句:

  各句均要掌握。

  关于学习态度和方法:1、2、3、4、5章

  关于思想品德修养:1、4、5、6、7、8、9、10章

  关于孔子思想体系核心:“仁”的概念:8、10章

  前九章的形式都可以说是格言的体系,而第10章的形式为对话,其核心在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可以用来作为格言。

  (一)教学目标

  1、背诵、翻译、默写全文。

  2、指导学生领会文章中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几则名言。领会关于人生的几则名句。

  3、指导学生领会关于语段中的文言虚词。

  (二)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能够背诵、翻译、默写全文。

  (2)掌握基本的文学常识。

  (3)掌握语段再出现的一些参与的古今含义。

  (三)教学难点:

  (1)掌握“而”“之”两个文言虚词的用法。

  (2)领略每一则话的深刻含义。

  (四)教学课时:二课时

  (五)预习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本周练习中的相关基础练习。

  课时一

  (本课时重点:指导学生领会前五则)

  导入:(以讲故事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介绍孔子的生平: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

  其父叔梁纥,其母颜征在是叔梁纥的第三个夫人。孔子幼年丧父,其母被迫离家。少年孔子是在贫困的家境中度过的。但由于他的勤奋好学,虚心求教,终于成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编订整理了我国古代第一部的诗歌总集《诗经》,重要的文献《尚书》,并把鲁国史官记录的《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论语》则是记录他与及再传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其中有许多的话今天仍然有广泛的影响。所以宋代的赵普曾经说过半部《论语》得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到了汉代,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思想做为中国思想的正统,从此,儒家思想整整影响中国两千多年,成为我们民族性格的一个重要思想来源。

  后世对孔子有非常崇高的赞誉,唐代的韩愈曾经有诗:“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后代的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的需要,也一再的追封孔子,封其为“至圣先师,大成文宣王”。“文宣帝君”等。中国各地都有孔庙对其祭祀。山东的曲阜的孔府是我过北方除北京外另一重要的宫殿建筑。也是著名的旅游名胜。

  (二)教学过程:

  1、检查预习情况:

  2、请学生朗读课文,纠正读音。

  (三)分析课文:(串讲时加点词语尤其要作为重点。)

  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1、译文: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也有讲个人修养问题。

  (点评:本则论语第一句讲述了学习的方法,也讲述了学习的态度。第二句则讲述了学须有友,朋友间虚心互相学习的态度。第三句重点阐明了做人的修养。)

  第二则: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为别人办事有竭尽全力吗?和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表现吗?老师较我的东西没有去复习吗?”

  (点评:本则论语主要讲的是个人修养的问题)

  第三则: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3、译文: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点评:本则论语讲的是一种学习的方法:知新应该指的是新的体会,也就是加深了认识,另外也指领悟到新的内容。)

  第四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4、译文: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点评: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第五则: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5、译文:孔子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孔子说:“看见贤人便想要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便要检查自己。

  (点评:本则论语主要是讲述一种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第六则: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6、译文: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点评:这则论语主要讲述的学习上要有虚心好学的态度。就内容上与第五则相似,学习别人的优点,以别人的缺点作为请教。)这里可以穿插孔子虚心好学的几个小故事。(向师襄子学习弹琴。《文王操》,向郯子、老聃礼与文化知识。)

  第七则: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7、曾子说:“读书的人不可以不心胸宽广大度,意志刚强坚韧,因为他重任在身而路途遥远。把实现仁当作自己的责任,负担不也是很沉重的吗?死了以后才停止,路程不也是遥远的吗?”

  (点评:曾子名参,字子舆,孔子的弟子,孔子曾经专门向他传授孝道,他据此整理了《孝经》,成为儒家“七经”之一。后世尊其为宗圣,本段主要是讲述读书人的责任的问题)

  第八则: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8、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天气,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凋落的。

  (点评:本段中岁寒的松柏比喻在逆境中能够保持节操的人。)

  第九则: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9、子贡问孔子说:“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的呢。?”

  孔子说:“那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点评:本段主要是讲述做人的道理)

  (三)全班齐读课文,当场背诵。

  (四)讲评配套练习及配套古文语段。

《论语》十则练习 篇15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词句,积累、理解“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等成语。

  2、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

  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积累重点文言词句,评点《论语》八则内容。

  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八则内蕴,学以致用。

  宋代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是儒家的经典。同时作为“先哲智慧”单元的第一篇文章,学好本文对激发学生诵读“经典”,自觉增加文化积淀,充实文化底蕴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本课以交流学习格言与谚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采用读读讲讲的方式,让学生掌握重点词语,朗读背诵,领悟内蕴。最后力求体现“学以致用”,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通过举例深入理解,从而领略先哲穿越时空的智慧。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老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一、导入新课

  1、请同学自由发言,交流以往积累的有关学习的格言与谚语。

  2、交流查阅的孔子及其

  二、《论语》的资料。

  1、 交流有关学习的格言与谚语。

  2、 交流资料 调动学生的积累和学习情绪,导入本课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

  三、反复诵读

  初步感悟

  1、“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激励学生先熟读成诵。

  2、“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点拨相结合落实重点词义。( 时、习、说、乐、知、愠、君子、知、是、知、知、好、乐、三、从、善者、温故、知、可以、岁寒、然、凋、达、尝、寝、益)

  3、诵读、同桌互背,小组竞赛的方式熟读成诵。

  4、借助工具书,采用小组互难的形式,落实词义。  通过诵读、同桌互背、小组竞赛、小组互难等形式让学生沉浸文本。

  师生共析

  四、理解领悟

  1、“熟读精思。”思考《论语》八则你所领悟的“先哲的智慧”,交流阅读心得,教师适时点拨,归纳。

  2、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具体举例,阐述语录所含的道理。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第一则:不断学习,方能牢固,远道而来,切磋促进,自求长进,不怨他人。

  第二则:老实谦虚,事实求是。

  第三则:以学为乐,方学大成。

  第四则:虚心求教,取长补短。

  第五则:常复旧课,领悟新知。

  第六则:处于浊世,保持节操。

  第七则:欲速不达,循序渐进。

  第八则;学胜于思,行胜于想。

  3、通过具体举例,深入理解语录所阐述的内蕴。  本部分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通过师生共同探讨来理解。教师不必强求学生的回答完美,重在有所“悟”。

  通过举例,使本文的学习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相结合,力求内化,学以致用。

  五、总结归纳

  力求内化

  1、课文中出现的成语

  2、小结“而”的用法

  (1)顺接(表修饰、并列、顺承)

  (2)转接

  3、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温故知新;岁寒松柏;欲速不达

  4、学而时习(顺接)

  人不知而不愠(转接)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顺接)

  温故而知新(顺接)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顺接)  及时小结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梳理,归结的学习方法的掌握。

  六、巩固拓展

  1、 背诵全文。

  2、 搜集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名言警句。

  3、背诵积累。

  4、搜集,交流。

  注重积累,拓展阅读,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思路点拨:

  1、本文的几则语录大多关于学习的,可先抓住第三则“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探讨“知之”“好之”“乐之”的关系,然后引导学生以“好学、乐学”的态度来学习其他几则语录中蕴涵的道理。

  2、针对学习基础比较好的班级,针对本文《论语》八则的资料查阅的渠道较广。可以“学生分组预习”——“学生交流预习”——“教师适时点拨”——“师生共同小结”的形式引导学习此文。重在开发网络等学习资源,重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八则《论语》的简析和重点

  第一则:

  这一则阐述了学习的方法、情趣和态度。

  三句话分别侧重上述三个方面。“学”是认识,“习”是巩固,二者统一起来,学习方法对头,就能牢固地掌握知识,这是一件“乐”事;在学习中,有志同道合的人,互相切磋,共同提高,这样的情趣实在令人愉快;别人不了解自己,并不因此恼恨,影响工作和学习,这是君子的为人之道,也是令人愉快的。三句话在表达中均采用了反问句式,既加强了语言的气势,也增强了预期的感染力。

  第二则:

  这一则阐述了学习的态度。

  探求学问或了解事物,应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孔子的弟子子路有不懂装懂的毛病,所以孔子这样教导他。不少人也常犯子路的错误,应引以为戒。实事求是,既是学习的态度,更是做人的道德。

  第三则:

  这一则阐述了学习的三个层次:知之、好之、乐之。

  这三个层次,实质上也是学习的三种境界,它由低到高,表明人们对学习有认识程度的区别,因而对学习的要求当然也会有所不同。“乐之”是学习的层次,它建立在“知之”和“好之”的基础之上,对每个求学的人来说,一定要由“知之”、“好之”上升到“乐之”的层次,才算是掌握了学习的精髓。

  第四则:

  这一则阐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只要虚心上进,随处都可以向别人学习。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克服自身的短处。只有如此,才能丰富自己的见识,不断进步。在这方面,孔子自己就是人们的一个榜样。他曾经说过,他的成才有很大成份得益于“敏而求之”。他的弟子子贡也说,孔子没有一定的老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语,被后人频繁地引用,有着鲜活的生命力。

  第五则:

  这一则阐述学习方法。

  “温故”是知识的巩固和积累,“知新”是知识的吸取和接受。孔子认为,已经学得的知识必须常温习、整理,同时又不能忽视学习新知识,这是他一贯主张的学习方法,也体现了他“学而不厌”的思想。

  第六则:

  这一则阐述为学为人的道理。

  这则语录比喻只有在艰苦的环境里才能看出一个人的意志品质。学习上是如此,为人更是如此。荀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荀子·大略》

  第七则:

  这一则阐述求学办事的方法和态度。

  孔子的弟子子夏任职之后,为了尽快见效,有急躁的表现,孔子因而对她说了这番话。做事情如此,学习上也是如此。“欲速则不达”这句话充满了辩证法,我们一定要按照规律办事,任何违背规律、急于求成的思想和行为都是行不通的,只会“大事不成”。

  第八则:

  这一则阐述学习方法,强调躬身实践的重要。

  从语录中的“吾尝”两字可以看出,这是孔子自述学习的经验和教训。从具体内容看,孔子实际上是主张学比思更加重要。“学”是“思”的基础;没有“学”,也就无从思索。在“学”的基础上,经过一番思索、消化,才能真正予以吸收。由此可见,孔子十分强调躬身实践的重要。

  七、关于《论语》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有二十篇。内容有孔子瘫痪、答弟子文以及弟子间相互讨论他们所听到的孔子言论。它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原则,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论语》的“论”是“论撰”的意思,“语”是“言语”,

  “论撰”孔子的“言语”,故称《论语》。《论语》是语录体散文,主要是记言,用口语写成,一言一是各成章节,前后不相连属,也无长篇议论,但文字颇为生动,内涵十分丰富。许多句子,用意深远,富含哲理,常为后人所引用,逐步发展成成语、格言,流传至今。南宋朱熹把《论语》、《中庸》、《大学》、《孟子》合为 “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八、关于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 “至圣”。他的思想核心是“仁”。孔子曾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最终未被采纳。晚年回到鲁国,致力于教育和文化整理。相传弟子有三千,贤者七十余。《诗》、《书》、《礼》、《乐》、《春秋》等典籍均经其整理编订。《左传》、《孟子》、《荀子》等书亦载有孔子学说。两千多年来,孔子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着深刻而巨大的影响。

  练习举隅:

  1、 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学而时习( )不亦说乎( ) 人不知而不愠( )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 择其善者而从之( ) 温故而知新( )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无尝终日不食( ) 以思,无益( )

  2、本课所选各则,有的谈学习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个人修养,请各举例说明。

  3、 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围绕一个中心,任意引用两则语录,用简洁的语言写一段话。

  4、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这些出自《论语》的学习的格言,你能用自己的话来阐述吗?你还知道哪些指导我们如何学习的名言? 请写下来,并标明出处。

《论语》十则练习 篇16

  学习目标 1.理解十则语录中包含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会为人处世;

  2.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课堂核心 核心

  知识 《论语》中包含的道理。

  核心

  能力 学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会为人处世;

  核心

  方法 1.知人论世。

  2. 反复诵读。

  《论语》十则复习

  《论语》四则

  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②孔子日:“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①,友多闻,益矣。友便辟②,友善柔③,友便佞④,损矣。”(《季氏》)

  ⑨子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④子夏日:“日知其所亡⑤,月无忘其所能⑥,可谓好学也已矣。” (《子张》)

  【注释】①[友谅]与诚信的人交朋友。谅,诚信。②[便辟(piánpì)]习于摆架子装样子,内心却邪恶不正。③[善柔]善于阿谀奉承,内心却无诚信。④[便佞(piánnìng)]善于花言巧语,丽言不符实。⑤[所亡]自己所没有的知识、技能,所不懂的道理等。亡,同“无”。⑥[所能]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已懂的道理等。

  1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3分)

  (1)择其善者而从之 (2)学而不思则罔 (3)可谓好学也已矣

  15.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译文:

  (2)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16.按要求填写下面的表格。 (4分)

  《论语》十则复习试题

  《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译文:孔子说:“学习后按一定时间去复习,不也是愉快的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译文:曾参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守信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译文: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做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却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害。”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译文:孔子说:“仲由,我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的。”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译文:孔子说:“看见贤明的人要想着和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要在内心自己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论语》十则练习 篇17

  教学目的

  一、了解孔子反对国君进行武力征伐,主张礼治,即用以德服人的观点和加强教化的方法。认识孔子虽遭挫折,仍不逃避现实,争取参政,“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体会《论语》的语言特点:运用譬喻、引用等修辞手段,富于变化,叙事与议论结合,语言简洁,且多警策,很有说服力。

  三、背记一些千古传诵的语句,如“既来之,则安之”,等等。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文中所反映的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态度及文章的语言特点。

  二、教学难点 :(1)对孔子政治主张的出发点的理解;(2)对两篇对话体议论文谈话的层次的理解。

  三、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解译述大意,把握主旨。

  教学时数  二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内容

  讲读《季氏将伐颛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初中阶段我们学过《论语》六则语录,谁能为大家背诵几条(或几句)?(学生背诵后转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论语》二则中的一则。

  板书课题:《季氏将伐颛臾》

  引导学生看〔预习提示〕和注释①。教师补充: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倡导仁者“爱人”,提倡“忠恕”之道;强调“复礼”与“正名”,以维护贵族等级秩序。反对苛政和武力征伐,主张实行礼治,并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观点。为宣传其主张,曾率领门人弟子周游列国,游说诸侯。晚年致力于教育工作,整理、研究古典文化,并做出了卓越的成绩,同时也培养了一大批有学问有才干的学生。

  二、指导预习

  1.学生默读课文,查字典、看注解,读准加黑字并解释几个固定句式。

  颛臾(zhuān  yú)  虎兕(sì)  柙 (xiá)  椟(dú)

  “无乃……与”  “何以……为”

  2.思考:(1)文章中,孔子提出几个问题?孔子抱着怎样的观点?

  (2)从本文看,孔子是怎样一个人?

  三、研习新课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全文)

  2.讲读第1段

  (1)指名学生口译第1自然段

  (2)讲解重点字句:①“无乃尔是过与”这不是你的过错吗?反问句。“无乃……与”是固定句式,表委婉语气,相当于“岂不是……吗”“恐怕(是)……吧”。“无”、“乃”,即“不”、“是”,“与”是疑问语气助词。尔,你,指冉有,宾语前置。过,动词,归罪之意。与,通“欤”。是,宾语提前的标志。②“何以伐为”为什么要攻打它呢?“何(以)……为”疑问句式。

  (3)教师提问,引导学生作答。

  ①第1段写什么内容?

  第1段写孔子反对他的弟子讨伐颛臾。

  分析:第一句,介绍了谈话的政治背景:季氏将伐颛臾。第二句,交代冉有和季路作为季氏的家臣。把消息告知他们的老师。孔子的谈话提出两点看法:一是季氏讨伐颛臾是冉有的过错;一是季氏讨伐颛臾是错误的。

  ②孔子为什么说季氏讨伐颛臾是冉求的过错?孔子认为季氏讨伐颛臾是错误的,其理由是什么?

  第一问:作为季氏的家臣,冉有和季路义不容辞地应制止季氏这种不仁不义的做法。

  第二问:孔子的理由有三:一是颛臾乃先王封国(“以为东蒙主”),不可伐;一是颛臾在邦域之中,不必伐;一是颛臾乃社稷之臣,非季氏所当伐。

  3.讲读第2段

  (1)指名学生试译第2段,教师订正。

  (2)讲解字词难点:“夫子欲之”的“之”,代词,指讨伐颛臾。“持”,扶持;“颠”,倒下。

  (3)教师提问,学生作答

  孔子第二次谈话中引周任的话和以虎兕、龟玉等为喻表明什么观点?

  孔子认为冉有、季路对季氏的行为应负有责任。

  分析:孔子对冉有的自我辩解给予反驳,认为他不是称职之臣。文中用虎兕比喻季康子要对颛臾动干戈,龟玉是比喻颛臾将要遭灾。

  4.讲读第3段

  (1)讲解重点字词句:①“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盖”表语气的情态副词,常放在句首表提示语气。无,没有(无所谓)。倾,倾覆。②“既来之,则安之”远方的人已经来归附了,就应当加以安抚,使其能安定居住下来。来、安,都是使动词。③“萧墙”见注。现有成语“祸起萧墙”。

  (2)指名学生翻译第3段。

  (3)教师提问,引导学生作答。

  ①本段写什么内容?

  写孔子进一步驳斥冉有,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②孔子提出了自己的根本的政治主张,从课文中找出原文作答。

  “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③请找出表现孔子高度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的一个语句。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5.小结

  本文是一篇对话体议论文。写孔子与其弟子冉有和季路的一段对话,而主要是孔子与冉有的对话。对话中,冉有的观点表达得比较委婉,孔子的观点却颇为鲜明,显得慷慨激昂。孔子认为财富不均、社会不安是国家之患,主张修文德,以德服人;反对谋动干戈,进行武力征伐。不过,孔子的政治主张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维护奴隶制的社会秩序。

  本文篇幅短小精悍,冉有为季氏辩解,孔子逐层反驳,谈话极有层次,并引用成语,运用比较,增强了说服力。

  四、练习

  1.解释下列加黑字:

  ①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②虎兕出于柙

  ③龟玉毁于椟中④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②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③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参考答案:1.①对;②从;③在;④介词,引出对象,不译。2.略)

  五、板书

  季氏将伐颛臾

  一、孔子反对讨伐颛臾

  三、孔子驳斥冉有,提出观点

  政治主张:实行礼治,以德服人

  第二教时

  教学内容

  讲读《荷蓧丈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季氏将伐颛臾》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态度。今天我们来学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态度的文章。

  板书课题:《荷蓧丈人》

  二、指导预习

  1.默读课文,细看注解,基本读懂课文。

  2.在课本上补写出第一段省略的成分。

  3.课文共两段,分别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4.本文反映了孔子什么样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态度?

  三、研习新课

  1.指名学生试译第1段

  (1)解难:①“子路从而后”子路跟着孔子出行,落在孔子后面。从,跟随,“从”后面省略了“孔子”;后,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落后之意。②“以杖荷蓧”以,介词,用;荷(hè),肩负;蓧(diào),除草的农具。③“四体”,四肢。④“食(sì)之”,请他吃饭。食,“请……吃”。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作答

  ①荷蓧丈人是怎样一个人?

  荷蓧丈人是一个隐者。隐者,一般属于道家学派。道家主张清静无为,主张避世,主张“小国寡民”。在他们看来,孔子到处奔波,试图整治天下,是“知其不可而为之”。

  ②子路对荷蓧丈人的态度如何?

  子路见此人出语不凡,于是恭恭敬敬地站在那里。(“子路拱而立”)

  ③荷蓧丈人留子路住在他家,杀鸡做饭给子路吃,又叫他的两个儿子出来相见,有何用意?

  荷蓧丈人开始对子路很气愤,很骄傲,见子路对他恭恭敬敬,又热情地接待他。这是有用意的,是向子路展示田园生活的宁静、安闲、团聚。实际上也向子路表明自己的政治主张,即清静无为,隐居避安。

  ④孔子为什么要命令子路再回去见荷蓧丈人?

  孔子深知道家学者们的主张。命令子路“反见之”,是想告之以君臣之义。

  2.讲读第2段

  (1)指名学生翻译第2段

  (2)讲解重点字词:①“洁”,形容词用作使动词。②“大伦”,指君臣之义。

  (3)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

  请同学们在第2段中找出最能反映孔子政治主张的语句。

  最能反映孔子政治主张的语句是:不仕无义。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4)歧义辨释:

  第2段就课文看,是写子路回来所发的一通君臣大义的议论。另一说法:“子路”下有“反子”二字,即“子路反,子曰”,这一段议论似乎应该是孔子的话。此说是有道理的。

  3.归结全文

  课文分两部分,即两段。第1段以叙为主,叙述子路遇到荷蓧丈人的情况。第2段是子路对“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的一番议论。

  在儒家看来,君臣之间是恩义关系:君对臣有恩(赐其奉禄),臣对君就应有义(守其大义)。所以,荷蓧丈人这样有才能、有学识的人就应该出来做官,帮助君主平定天下,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说:“不仕无义”。他们认为:连长幼之间的礼节都不可废除,君臣之间的大义怎么可废除呢?荷蓧丈人为了在乱世之中保持自己洁白之身,却忘记了君臣之间的大伦,是错误的。这是因为君子出仕,不过是为了践行这种君臣的大义,即使自己的学说不被当政者采纳,也应该出仕,继续做出不懈的努力。孔子认为,不逃避现实,积极行道,是人臣应尽的职责。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态度,比起隐士来是积极的。

  四、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思考和练习”一。

  2.在下列括号中补上省略的成分:

  (1)明日,子路行,以(之)告(孔子)。

  (2)(孔子)使子路反见之。(子路)至则(丈人)行矣。

  3.笔译第2段。

  五、板书

  荷蓧丈人

  一、子路遇荷蓧丈人(叙述)

  荷蓧丈人:隐者  清静无为  隐居避世

  子路:恭恭敬敬(态度)

  孔子:欲告之君臣之义

  二、子路的一番议论(君臣大义)

  孔子的主张:不仕无义  反对消极遁世  知其不可  为而为之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论语》十则练习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