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学问与智慧》教学设计

《学问与智慧》教学设计

漫游诗人 点赞 分享
《学问与智慧》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

《学问与智慧》教学设计(通用2篇)

《学问与智慧》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

  1、了解作者观点,把握学问与智慧的关系,学会在学习中以智慧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

  学问。

  2、反复诵读,学习文章严谨的论述结构和多重的论证方法。

  3、品味作者智慧典雅、丰富多彩的语言,学会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1、明确学问和智慧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弄清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2、了解课文采用的多种论证方法,体会其作用。 

  分析:1、本文的中心意思:文章分析了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把“学问”比作“滋养人生的原料”;“铁”——突出“学问”的基础性,主体性;把“智慧”比作“陶冶原料的熔炉;”炼钢的电火“——突出”智慧“的外显性,应变性。“学问是寸积铢累而来的”——突出形成“学问”的方式是积累;“智慧是从人生深处发出来的”——突出“智慧”来自人的灵感,是人的思想的发现与创造。),指出学问固然离不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学问与智慧相辅为用,缺一不可。进而提出中心论点: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2、第1节:用比喻揭示两者的区别:学问是知识的聚集,智慧是能力。

  第2节:有学问不代表有智慧;有智慧的人也不见得都有很好的学问。

  第3节:a、有学问而无智慧可能导致的结果。(反面论证)

  b、以科学研究的实例正面阐述: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达尔文发现进化论、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

  第4节:对比论证说明读书著书都要讲智慧。

  第5节采用了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1)将无学问的智慧比喻成“肥皂泡”,尽管外表五光十色,但是瞬起瞬灭。(2)把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比喻成“探照灯”,有很强的穿透力;(3)比喻成“珍珠泉的泉水”,因为这是“有根底的智慧,才是最靠得住的,最为清澈,最为宝贵。”这些比喻,不仅形象生动,而且贴切,因为它揭示了智慧与学问之间本质的联系。

  第6节指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同时也是文章的结论。这一段以建筑为喻,论述生动形象。结尾归纳全文,申明“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这就在充分论述的基础上展示了正确的观点。

  教学难点:

  1、 品味作者智慧典雅、丰富多彩的语言,学会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分析: 大段形象的比喻,可谓妙语如珠;

  整齐的句式让人琅琅上口 ;运用反问,加强自己的语气 ;

  旁征博引(引经据典,词汇丰富,用词准确到位,还巧创新词,用幽默进行调侃 )

  教学设想:

  1、过程方法:自主阅读、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2、课前准备:

  (1)搜集“纸上谈兵”、“ 庖丁解牛”“ 周总理智答记者”几个故事准备课上讲述。

  (2)搜集有关智慧与学问及其关系的名言警句。

  (3)阅读课文,依据议论文的知识,了解文章主要内容(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课前让学生搜集“纸上谈兵”、“ 庖丁解牛”“ 周总理智答记者”几个故事,上课伊始,就请各组同学抢着用简洁的语言给大家讲故事并说说自己的感受,其他同学注意听,之后评价。以此引出新课。新 课标 第一网

  2、各小组抢答有关智慧与学问及其关系的名言警句。

  智慧胜于知识。                   ——【法】帕斯卡

  知识可以言传,但智慧则不然。人们可以去发现它,用它生活,以它自强,凭借它去创造奇迹,但却无法把它交流和传授。          ——【德】海  塞

  知识能够诱发智慧,是打开智慧大门的钥匙,但它不等于就是智慧。——【 日】池田大作。

  知识越多越骄傲,智慧越高越谦虚。          ——【美】柯珀

  二、阅读课文,学习字词,疏通文意。

  学生自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学习文中字词,疏通文意。

  检测:1、提问注解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要求学生口头抢答。

  2、 课堂练习一,注音。各小组分别出一个成员抢答(最先的三个到黑板上书写)。

  晦塞(sè)   陶冶(yě)   犀锐(xī)   譬如(pì)   大郤(xì)

  大窾(kuǎn)  探骊(lí)得珠   矻矻穷年(kū)   字字珠玑(jī)   读书得间(jiān)

  3、 课堂练习二,默写下列词语。各组组长互改默写,组长批改自己组员的默写并督促帮助订正好。

  陶冶 烛照 渊博 犀锐 晦塞 笼罩 熔炉

  疆域  远瞻  书橱  映射  斧凿  肥皂泡

  博而寡约    瞬息幻灭    推陈出新    寸积铢累 食古不化

  融会贯通 举一反三 两脚书橱 冬烘先生 矻矻穷年 无关宏旨 探骊得珠

  物竞天择 劳而无功 读书得间 鞭辟入里 高头讲章 读破五车 浮光掠影 

  三、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层次。

  1、学生活动:(1)请一个同学就自己平时的认识来说说什么是学问,什么又是智慧。  

  (2)自读课文,理解作者认为的学问与智慧的概念。教师板书:

  学问:工具

  智慧:能力

  (3)找出各段中心句或关键词语,并根据这些句子或词语画出知识线。

  各组推选代表在黑板上板演知识线,其他组员可以上去补充或修改。最后选出一条与课文最贴近的知识线以供大家参考或笔记。

  第1段:学问与智慧有显然的区别。

  第2段:有人以为学问就是智慧,其实有学问的人何曾都有智慧?反过来说,有智慧的人也不见得都有很好的学问。

  第3段: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

  第4段:世间不但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也有缺少智慧的书。

  第5段:学问固然不能离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

  第6段: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特别注意第2段中心句应该是两个,第6段的中心句在段末)

  学问与智慧                                                       我们不但需要

  有显然区别(1)学问不能离开智慧(3)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5)      学问,更需要

  (比喻)         (举例)            (比喻)              智慧——需要

  以智慧去笼罩

  问、透视学问、

  运用学问。

  有学问不一定有智慧(2)有缺乏智慧的人(4)  需要学问(6)       

  有智慧不一定有学问     也有缺智慧的书       更需智慧            注:红色字是到

  (巧创新词、反问)     (旁征博引)     (比喻)           第四步加上的

  2、教师小结:

  课文的题目是“学问和智慧”,全文围绕这个论题,

  先解释“学问”与“智慧”的区别(1一2段),再论述学问与智慧的关系(3一6段)。

  全文的中心论点是“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引导学生理清:作者在论述中心论点时,先论证学问离不开智慧,再论证智慧离不开学问,

  最后得出结论。)

  (三)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自己从文中选择一个话题,联系自己学习与生活中的实例,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各组成员先自己大声说出来,然后小组内讨论交流。小组交流后各组抢答。)

  参考问题:

  1、说说“学问”和“智慧”有什么区别。(学问是系统的知识,是知识的积聚。智慧是能力,是发现和创造的能力。)

  2、为什么“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 (一个老板让两个大学生上街买豆子,结果甲是老板吩咐一件跑一遍,为简单的几个问题连跑了几趟市场;而乙回来的时候是带回了有关豆子的所有行情。学问离开了智慧只能当跑腿。

  孔乙己是个读书人,自然就有学问,但他缺乏智慧,不能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以应用,因而导致不能进学甚至不会营生,落了个悲惨命运。  

  补充:有学问缺智慧的例子   一些考上大学的大学生因生活不能自理而自杀

  学问不多但有智慧的例子     曹冲智称大象     司马光砸缸救人)

  3、有智慧的书和无智慧的书有什么区别?

  4、为什么“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历史故事:刮目相看:三国时,吴国猛将吕蒙骁勇善战,但是美中不足的是他缺少学问,每次讨论国家大事时,像一根木头似的,不知该说什么。后来在吴王孙权的劝导下,发愤努力,读了很多书,最终成了一个有勇有谋的将军。)

  5、最后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这一句总结全文,点明全文的中心论点)

  四、学生分组各选取一个分论点(即学问离不开智慧,智慧离不开学问),深入文段,合作探究本文是如何论证观点的,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明确:本文综合运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师生总结其作用。

  正反对比(正反对比论证、分类对比);

  举例论证(列举孟德尔和达尔文等事实根据 );

  首尾呼应,再次点题。

  五、品析语言。各组同学选择语言的任意一个方面进行品析,品析是要求用“三步赏析法”。

  【大段形象的比喻,可谓妙语如珠;整齐的句式让人琅琅上口 ;

  运用反问,加强自己的语气 ;

  旁征博引(引经据典,词汇丰富,用词准确到位,还巧创新词,用幽默进行调侃 )】

  六、布置作业:

  1、请精读最后一段第一句话,按以下句式仿写一句。

  若把学问譬作     ,那智慧便是        。有    、有    ,甚至有        ,也不能      ,就是拥有      ,以及         ,也只            ,而决不              。

  参考示例:若把学问譬作兵书,那智慧便是将军的计谋。有精兵、有猛将,甚至有充足的粮草,也不能打胜仗,就是拥有雄心壮志,以及屡挫不悔的精神,也只会有招架之功,而决不能缔造火烧赤壁和布匿战争以少胜多的辉煌。  

  2、试着用学习本文的方法预习《论美》一文。

  板书:

  学问与智慧                                                       我们不但需要

  有显然区别(1)学问不能离开智慧(3)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5)      学问,更需要

  (比喻)         (举例)            (比喻)              智慧——需要

  以智慧去笼罩

  问、透视学问、

  运用学问。

  有学问不一定有智慧(2)有缺乏智慧的人(4)  需要学问(6)       

  有智慧不一定有学问     也有缺智慧的书       更需智慧           

  (巧创新词、反问)     (旁征博引)     (比喻)          

  附几个故事:

  纸上谈兵: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做,自以为天下无敌。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赵括熟读兵书,但没有实战的智慧,被后人戏为“纸上谈兵”。)

  庖丁解牛:

  梁惠王看到庖丁正在分割一头牛,但见他手起刀落,既快又好,连声夸奖他的好技术。庖丁答道:“我所以能干得这样,主要是因为我已经熟悉了牛的全部生理结构。开始,我眼中看到的,都是一头一头全牛;现在,我看到的却没有一头全牛了。哪里是关节?哪里有经络?从哪里下刀?需要用多大的力?全都心中有数。因此,我这把刀虽然已经用了十九年,解剖了几千头牛。但是还同新刀一样锋利。

  感受:有智慧不见得有学问。远古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凭借自己的智慧发明了生产工具、火的应用等。还有古代劳动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建造了金字塔、赵州桥等宏伟建筑。甚至在日常生产中无处不闪现着劳动的智慧。 

  周恩来总理智答记者

  一位美国记者在采访周总理的过程中,无意中看到总理桌子上有一支美国产的派克钢笔。那记者便以带有几分讥讽的口吻问道:“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产的钢笔呢?”周总理听后,风趣地说:“谈起这支钢笔,说来话长,这是一位朝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我无功受禄,就拒收。朝鲜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就留下了这支贵国的钢笔。”美国记者一听,顿时哑口无言。

  学问和智慧

  教学目标

  1.能说出全文的结构思路,归纳中心论点。

  2.能分析各种论证方法的作用。

  3.能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为文中的观点补充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

  教材分析:

  文章针对不辨“学问”和“智慧”差别的认识误区,对二者作了准确的阐释,并阐述了“学问”与“智慧”的辨证关系:学问不能离开智慧,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作者强调这样一种学习理念:需要学问,更需要智慧;需要知识,更需要能力。全文思路清晰,辨证分析,说理透彻。文章紧扣中心论题展开说理,论据均来自于学习的生活实际,例证有典范性,无可辩驳。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手法多变。本文说理形象,语言充满智慧。或以常见的事物比喻比较抽象的道理,通俗易懂;或以高度概括的语言揭示哲理,警策睿智;或两者兼而有之,既形象生动,又高度概括。

  本课的终点目标是要让学生弄清楚学问和智慧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学习本文对学生有何积极意义。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让学生明确两者的含义,尝试找出两者关系的关键句。因此应该让学生细读课文,划出能阐明“学问”“智慧”概念的语句,圈点关键词语,分析比喻的作用;还必须划出自然段的中心句,分析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句来阐述道理的。

  教学设想:将教材分析打印给学生,学生自学,教师引导。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喜欢!)课前,我让大家搜集“纸上谈兵”、“庖丁解牛”、“周总理智答记者”几个故事,下面我想请几位同学用简洁的语言给我们讲故事,其他同学注意听。(学生讲故事)

  1.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做,自以为天下无敌。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2.梁惠王看到庖丁正在分割一头牛,但见他手起刀落,既快又好,连声夸奖他的好技术。庖丁答道:“我所以能干得这样,主要是因为我已经熟悉了牛的全部生理结构。开始,我眼中看到的,都是一头一头全牛;现在,我看到的却没有一头全牛了。哪里是关节?哪里有经络?从哪里下刀?需要用多大的力?全都心中有数。因此,我这把刀虽然已经用了十九年,解剖了几千头牛。但是还同新刀一样锋利。

  3一位美国记者在采访周总理的过程中,无意中看到总理桌子上有一支美国产的派克钢笔。那记者便以带有几分讥讽的口吻问道:“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产的钢笔呢?”周总理听后,风趣地说:“谈起这支钢笔,说来话长,这是一位朝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我无功受禄,就拒收。朝鲜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就留下了这支贵国的钢笔。”美国记者一听,顿时哑口无言。

  我们班同学表达能力真强,不仅讲了故事,还谈了自己的感悟。现在老师让故事里的三位主人公走到一起,请你任选两人为一组,探究他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二、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连贯。

  提醒学生生字新词:寸积铢累、矻矻穷年、探骊得珠、远瞻、融会贯通、两脚书橱、浮光掠影

  2.请同学朗读课文,读完后思考:找出文中表明学问和智慧之间关系的语句,其中哪一句表明了作者的观点?并能结合文章内容简单说说理由。

  [参考:6句。最后一句。……]

  三、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根据以上关键语句,梳理一下本文的论述结构,即作者是如何逐步得出其观点的?

  [参考:全文可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1、2自然段,解说学问和智慧的概念的不同;第3、4、5、6自然段为第二部分,论述学问与智慧的关系,学问离不开智慧,智慧也离不开学问,二者相辅为用,只会显得更为重要;最后自然而然的归纳全文,作者站到了俯视问题的高度上,展示了正确的观点,也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

  四、细读课文,学习方法。

  为了证明自己的看法,作者运用了许多有说服力的材料,细读课文,在文中勾画批注:

  1、文中举了许多例子,请简洁地概括出来,说说其作用。

  2、请从文章中找出运用比喻论证的句子,品读这些语句,说说其论证目的,有何妙处。

  [参考:文中给抽象的概念和道理作比喻,显得更加的通俗易懂;通过具体的例子,有力的证明了自己的正确看法;通过正面说理和反面说理的比较,突出了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五、巩固延伸:

  1、下面哪些名言能证明本文的观点,请把它们插入文中,并说说理由。

  ①仅仅具备出色的智力是不够的,主要的问题是如何出色地使用它。——笛卡儿

  ②智力教育就是要扩大人的求知范围。——洛威尔

  ③一个人所受的教育超过了自己的智力,这样的人才有学问。——马修斯

  ④没有人因为学问而成为智者。学问或许能由勤奋得来,而机智与智慧却有赖于天赋。

  ——约翰•塞尔登

  ⑤人的智慧不用就会枯萎。——达•芬奇

  2、在第2小节中作者只举了泛例——两种人,你能各举一个具体的事例来证明这两种人吗?

  六、完成作业:写作--议论文片段

  第2课时

  教学流程:

  一、复习:

  1. 回顾上堂课的内容,说说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观点是什么?请学生互相合作,得出答案。

  2.指正作业中的普遍问题。

  二、研读课文,深入思辨:

  1.作者认为读书“若是像讽诵高头讲章的读法,则虽读破五车,也是没有用的。”这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观点是否矛盾?为什么?

  2.了解了“智慧比学问更重要”后,有的同学可能会对要求记诵的内容产生疑惑,认为那是死读书,读死书。对此,你的看法如何呢?试作简要分析。

  [参考:懂得学问是知识的聚集。]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1.说理最忌枯燥,说理也很容易流于枯燥,你阅读本文有无这种感觉?本文为什么会让读者喜爱?

  [参考:(复习)作者运用举例、比喻、对比的方法论述道理,显的通俗易懂;本文的语言充满智慧,意趣盎然,不失幽默。]

  2.读自己认为警策睿智幽默的语言,在书旁白处进行点评。

  3.诵读这些句段,争取背诵。

  4.品味了本文的语言,请仿照句式,根据文章内容写全下列句子。

  若是把学问比作   起锚的航船    ,那智慧便是                  。

  若是把学问比作                 ,那智慧便是                  。

  四、结语:

  《红楼梦》中有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就是告诉我们在为人处事上,把人情世故弄懂,有一套应付本领的智慧更重要。正如作者罗家伦强调:需要学问,更需要智慧,需要知识,更需要能力,这对我们很有启发。

  五、作业布置:

  完成书后习题和《同步导学》【学后巩固强化】

  板书设计:

  学问不能等同于智慧   (原料、熔炉、铁、电火等作比喻)

  没有智慧的学问是死的学问

  学问离不开智慧          (举例:孟德尔、达尔文、爱因斯坦)

  世间不但缺少有智慧的人而且缺少有智慧的书 

  (旁征博引)

  智慧离不开学问        智慧必须以学问为基础  (肥皂泡与珍珠泉水作比喻)

  无学问的智慧只会是浮光掠影

  智慧与学问相辅相成   (建筑材料和建筑师的匠心作比喻)

  实施建议:

  放开手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学习把学生由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它主张那些已经掌握某种知识和技能的学生把知识和技能教给其它成员。作为讲授者的学生,为了能够教得更清楚、透彻,必须对所学的材料进行认真的阅读和分析。其它学生也希望在课堂上表现出色,因此他们要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

《学问与智慧》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 弄清“学问”和“智慧”的区别与联系,了解作者所阐述的学习观,理解作者所说的“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需要智慧”的观点。 

  2、 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设想:本文以自学为主,老师只是引导和点拔。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纸上谈兵”的故事吗?请同学们讲讲。赵括有没有学问?他为什么却大败呢?(学生答)大家说的便是学问和智慧的关系。这便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二、 检查预习 

  三、 浏览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 划出每节的中心句。 

  2、 学问和智慧的区别是什么? 

  3、 学问和智慧的联系是什么? 

  4、 作者得出怎样的结论? 

  四、 论证方法: 

  1、 老师引导学生回顾以前所学议论文,有哪些论证方法。 

  2、 老师归纳:(1)内容:事实论证(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2)方式:引证、比喻论证 

  (3)角度:正面论证、反面论证、侧面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3、 小组结合,找出文中所用的论证方法。并体会比喻论证的作用。 

  五、 讨论题: 

  1、 请结合上下文概括什么是“著书的智慧”,什么是“读书的智慧”?这一节与“开卷有益”矛盾吗? 

  2、 作者认为读书“若是像讽诵高头讲章的读法,则虽读破五车,也是没有用的。”这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观点是否矛盾?为什么? 

  3、 了解了“智慧比学问更重要”后,有的同学可能会对要求记诵的内容产生了疑惑,认为那是死读书,读死书。对此,你的看法如何呢?试作简要分析。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学问与智慧》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