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三顾茅庐》课堂实录

《三顾茅庐》课堂实录

一派天真 点赞 分享
《三顾茅庐》课堂实录

微信扫码分享

《三顾茅庐》课堂实录(精选13篇)

《三顾茅庐》课堂实录 篇1

  因为是借班上课,课前围绕《三国演义》有关常识与学生进行交流,既检查了学生对《三国演义》熟悉程度,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做到未成曲调先有情。

  第一教时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三顾茅庐》,〈〈三顾茅庐〉〉就选自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现在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1、读通课文,做到正确流畅;2、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3、读后想想课文写了怎样一件事。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随机指导,及时表扬读得认真的学生。)

  师:谁愿意站起来朗读?

  (学生分节朗读)

  师:倒数第二自然段,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段话跟前面不一样,文绉绉的,像“久闻大名”、“光临草舍”、“礼让一番”等词句你们能理解吗?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吗?

  生:“久闻大名”就是早就听说您的名气了。

  生:“光临草舍”就是来到我这么简陋的家。

  生:“光临草舍”就是您来到我这么简陋的茅草房。

  生:“礼让一番”就是“你先坐,你喝茶”这样的话。

  师:也就是客气一番。你们的话简单明了,通俗易懂,那课文为什么用那些文绉绉的话,而不用你们的话呢?

  生:我觉得课文的言语很精练。

  生:刘备、诸葛亮都是有学问的人,讲话也就文雅了。

  生:刘备、诸葛亮他们的性格谦恭有礼、温文尔雅。课文里的话符合他们的身份。

  师:说得真好。言语描写要符合人物的身份,人物的性格,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我们仔细体会体会,好好读一遍。

  [这里让学生体会语言的不同风格,懂得什么人说什么话,人物的语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要吻合人物的性格。]

  师:请两位同学到黑板前来,其余同学在自己的本子上,听写几个词语:怏怏而回 谒见 惭愧 辅佐 三顾茅庐 

  (反馈听写结果,相互纠错改正]

  师:联系上下文,你能说说这五个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吗?

  生:“怏怏而回”就是很不高兴地回去了。课文指刘备三人见不到诸葛亮很失望。

  生:“谒见”就是去拜访。

  师:我到你家来拜访是不是谒见?

  生:那不能用。应该是下级拜见上级。晚辈拜见长辈。

  师:说得很准确。而且是很有敬意的拜见才叫谒见。

  生:辅佐就是帮助别人。课文指诸葛亮帮助刘备

  师:请你帮个忙把教室的门关一下,能说请你辅佐吗?

  生(大笑):不能说,这件事太小了。辅佐要用在大事情上。

  师:对,辅佐就是帮助成就大的事业。

  [运用归谬法让学生形象地了解词语的感情色彩,表达程度,适用范围,把词语教活。]

  生:“三顾茅庐”就是三次去拜访茅草房。

  师:是拜访茅草房吗?

  生:是拜访住在茅草房里的诸葛亮

  师:连起来说完整。

  生:三顾茅庐就是刘备三次拜访住在茅草房里的诸葛亮。

  师:对,这就是课题的意思。请你们迅速搜读课文,在课题前加上拜访的原因,课题后加上拜访的结果。自己试着连起来说说,要求语言通顺连贯。

  (学生边默读边作记号)

  生:刘备非常仰慕诸葛亮的才干,想请他帮助自己完成统一大业,就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

  生:刘备非常仰慕诸葛亮的才干,想请他帮助自己完成统一大业,就三次到茅草房里去拜访。诸葛亮看到刘备很有诚意,就答应出山,并辅佐他打了很多胜仗。

  [解释课题,补充课题。通过课题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既降低了概括文章内容的难度,又引导学生学会了一种概括主要内容的新方法。]

  师:是啊,同学们说的其实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当时正是东汉末年,豪强四起,群雄割据。有董卓、吕布、袁绍、袁术、曹操、孙权等,他们之间常常发生战争,百姓是苦不堪言。刘备见此决心匡扶汉室,救黎民于水深火热之中。这就是文中所说的统一大业。读了课文,你能谈谈对文中刘备这个人物的印象吗?

  生1:刘备是个对人诚心诚意的人

  生2:刘备是个礼贤下士的人。

  生3:刘备是个求贤若渴的人。

  师:是啊,刘备这个人物形象逼真鲜明,跃然纸上,令我们过目不忘。作者是怎样来描写的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主要内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划出文中能体现刘备求贤若渴的语句,然后可选择一处加以评述,也可组合起来评述。

  1学生默读,自划,评述

  2同桌轻轻交流

  第二教时

  师:上节课我们对刘备这个人物进行了研究,现在来交流一下。

  生1:我从刘备对张飞的两次斥责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因为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亲如兄弟。可是现在为了请诸葛亮不惜斥责自己的兄弟。足见对诸葛亮的诚心。

  师:你说得真好,第一次是斥责,第二次是大声斥责,你能把这两句话读好吗?

  (学生读得很冲,给人骂的感觉)

  师:你这个刘备好凶啊!虽是斥责,但毕竟是兄弟啊!

  (这一“挑逗”,学生领悟了,读的语调更合情理了。)

  师:这就叫聪明。一点就通。还有愿交流的吗?

  生2:我从“刘备还有半里多地就下马步行,以看出他的诚心。”古人对特别有地位的人有这样的要求,叫文官落轿,武官下马,表示极大的尊敬。(听课教师一片掌声)

  师(大为佩服): 了不得,你怎么知道?

  生:我从电视上看来的。

  师:看了能记住,记了能用上,就是好本领。留心生活,处处皆学问啊!

  生3:我从“轻轻敲门,恭恭敬敬地等着,等了好长时间”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是诚心诚意的,那么长时间,自始至终这样恭敬的,一般人肯定做不到。

  师:我们以前学过一篇课文叫《程门立雪》,我们深为感动,但那是学生对老师的敬意。可文中刘备是大汉皇叔,一方诸侯,已是名闻天下,连曹操也说天下英雄只有刘备和他两个。而诸葛亮当时只是一介草民,平头百姓。而且刘备当时已有47岁,而诸葛亮却只有27岁,刘备能做到如此恭敬,真是令人叹服。[句与句的联系,渗透人文内涵,与故事背景联系,教师适当介绍,促进语言内化。]

  师:你们认为读好这段话,应该强调那些词语?

  生:我觉得像“半里多地、就下马步行、轻轻敲门、恭恭敬敬、好长时间”这些词语都应强调。

  师:说得好。不知你读得好不好?

  (学生读得很投入)

  师:你真聪明,把“轻轻敲门、恭恭敬敬”读得较轻,把刘备的诚意给读出来了。有时轻读也是一种强调。还有补充吗?

  生4:我从“下拜、谒见、恳请”这些词语可看出来。因为从身份、地位、年龄上来看,刘备根本不需要如此客气,如此谦逊的。

  师:你分析的很准确。

  同学们寻找得很全面,很准确,分析得也很透彻,但只是零星的、分散的表达,现在我增加难度,要求同学们寻找一个好的方法,把它整合起来概括地回答。先自己试试。

  (学生自由准备,同桌讨论。)

  生:我觉得刘备邀请诸葛亮很有诚意,当他前两次拜访诸葛亮都不在时,他毫不气馁,第三次又前往;当张飞对诸葛亮不敬时,他是大声斥责;当他离茅庐还有半里多地时,就下马步行;当知道诸葛亮还在睡午觉时,他就在檐下恭恭敬敬地等待;当见到诸葛亮时,他赶紧下拜。这些足见刘备的诚意。

  师:这位小朋友真聪明,用“当------时,刘备-----”的句式把内容整合起来表达,效率就提高了。

  生:我从刘备的说话上看出来,他称诸葛亮是当今大贤,见到诸葛亮用”谒见、恳请“这些谦恭的词语;从行动上看出来,雪一停马上起身;未到茅庐就下马步行;诸葛亮睡午觉就恭敬等候;见到诸葛亮是赶紧下拜。

  师:这位同学根据语言、行动归类表述,简单明了,更是技高一筹。

  生:我还从张飞和刘备对诸葛亮的不同态度上可以看出来。刘备是那么诚心,而张飞却是那样无礼。

  师:是啊,文中的张飞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觉得张飞是个怎样的人?哪里看出来?

  生:我觉得张飞是个很卤莽,不懂礼节的人。从他说三句话可以看出来,“叫来得了;一根绳子捆来就是了;放一把火,看他起来不起来?”

  师:仅仅是卤莽吗?你还发现什么?

  生:我发现他的火气是越来越大了,他发火是因为张飞很敬重刘备,大哥在他眼里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而现在受到如此怠慢。他能不生气吗?

  师:你真聪明,因为敬重所以生气。你能把这三句话的味道读出来吗?

  (学生朗读,但没那种气势)

  师(提醒):张飞说话多干脆啊,“得了”,“就是了”,“看他起来不起来”,这就是张飞的语言啊!这些词你得把握好,再来试试。

  (生读,朗读质量明显提高)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的研究很有成效,人物的性格,人物的品质就在他的一言一行中体现出来了。现在请同学们根据刚才对人物的理解,自选一段,读出人物的形象,读出人物的味道,读出人物的神韵来。等下竞赛。

  (每组一人竞赛,朗读很到位。然后一起读最后一段。)

  师:课文最后一句说诸葛亮辅佐刘备打了很多胜仗,你知道有哪些胜仗?

  生:火烧新野,火烧赤壁

  生:七擒孟获,

  生:三气周瑜,智降姜维,空城计

  生:草船借箭

  师(竖起大拇指):你们的知识真丰富!诸葛亮帮助刘备打了很多很多胜仗,而且最后建立了蜀汉王朝。你想,到那时,张飞回忆起三顾茅庐时的情景,心里又会怎么想呢?请你写在书本上。

  (学生饶有兴趣,很认真地写。)

  生:张飞想,诸葛亮果然是个人才,水平果然了得。当时我真是有眼无珠,说他是一个村夫,如果当初只把他捆来,他肯定不情愿,捆得了他的人,捆不了他的心啊。

  生:张飞想,大哥不愧为大哥,真是慧眼识英才,若不是大哥三顾茅庐,就请不来诸葛亮,也就没有了现在蜀汉王朝,我太卤莽了,险些坏了哥哥大事。

  生:张飞想,大哥对人那么有诚意,才请来了大贤诸葛亮,才打了那么多胜仗。我也应该像大哥一样,遇事不卤莽,要尊重人才,重用人才,那才能打更多的胜仗。

  ```````

  师:是啊,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尊重人才用好人才,方能成就大业。古时候是如此,在知识就是经济,人才就是财富的今天,就尤为突出了,所以“三顾茅庐”这个成语到今天也成为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代名词了。

  今天的课到此就结束了,最后我想补充的是我们六年级已经有能力去看原著了。

  如原著中对卧龙岗有这样一段描写(屏幕显示):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清澈,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簧交翠。这段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呢?

  如原著中诸葛亮的草堂有副对联:宁静而致远,淡泊以明志。这副对联对刻画人物有用吗?

  又如原著中诸葛亮醒来吟了一首诗: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这首诗又有什么含义呢?因此去读原著定会给你更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拓展延伸,课内外结合。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尤为重要。]

  教后评析:

  本实录是笔者在新昌县小学语文教师培训班上交流的两堂课,回顾这两堂课,我认为尽力做到了:

  1、 感悟体验与学习语言相结合

  这两堂课的教学,处处紧扣文中的语言来进行,首先在初读课文时凭借语境,调动学生原有的语言积累,理解与学生现有语言有一定距离的词语,如“久闻大名”、“光临寒舍”等等,让学生进行言语的转换,同时,还进一步让学生体会什么人说什么话,说话符合人物身份这一语文知识,又通过反诘、归谬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用词的准确和感情色彩;在深入阅读时,牢牢抓住文中有关语言、行动描写的词句,揭示词句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朗读体验,评价人物,把孩子们投入到语言的世界里,引领学生进行语言的艺术解读,体会语言运用的规律和作者的思维结构。使语言和精神同筑共生。

  2、 师生互动,相得益彰

  “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我们强调学生在阅读过程的自主地位,同时又不能忽略老师的正确引领。引导学生思维和话题的走向,使讨论焦点化,避免活动的盲目性和形式化的倾向。本教学中,教师始终围绕着对刘备真诚求贤、尊重人才这一话题展开,学生凭借文中的语言,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自己的认识,很有个性化的色彩。教师一面是倾听学生的发言,一面则同样以一个读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参与与文本的对话。教师几次精要的言语一是对学生发言的肯定和评价,二是补充和引导向思维的更深处开掘,使孩子们的认识得以升华。

  3、 有意识地增加语文课堂的实践性

  语文课既要反对机械呆板的训练,也不宜提倡虚无缥缈的“对话”。整个教学过程中,安排了朗读训练、归纳全文主要内容、语言品味、人物评价等语文实践活动。其中一个自认为是设计亮点,动笔写一写“张飞回忆起三顾茅庐时的情景,心里又会怎么想。”这一小练笔,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深化了课文的主题,一举多得,同时还把语文实践活动从课内引向课外,提供原著中的相关语言材料供学生阅读、思考,培养读书的兴趣。

  “乱花渐欲迷人眼,斑斓未必皆是春”。本文教学努力植根在语言的学习上,朴实无华,但又洋溢着人文精神。使本课语文教学做到了“平平淡淡就是真”!

《三顾茅庐》课堂实录 篇2

  师:知道我国的四大名著吗?

  生1:《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

  师:还有一部是什么呢?

  生2:《三国演义》

  师:这会儿说出来了!那你知道它们的作者是谁吗?说出一个你就是了不起的人了。

  生3:我知道《三国演义》的作者是吴承恩

  师:哦?罗……

  生:罗贯中

  师:施耐庵他写的是?

  生:《水浒传》,《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

  师:吴承恩!在我们的文章中,这四位作者和他们的作品都有

  师:《西游记》的作者是——

  生:吴承恩

  师:《三国演义》的作者是——

  生:罗贯中

  师:《红楼梦》呢?

  生:曹雪芹

  师:别紧张,还有一部我们忘了

  生:《水浒传》

  师:他的作者是——

  生:施耐庵

  师:咱们这节课学的就是选自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师出示课题,生齐读)

  师:谁有不懂的词吗?有哪个字不大懂的,有吗?

  生:庐

  师:庐是什么意思呢?谁知道?

  生:小屋

  师:小屋,也就是房子,那合在一起茅庐就是?

  生:茅草做的房子

  师:还有哪个字不大懂的吗?

  生:顾

  师:谁知道呢?我也不大明白这个字的意思

  生:我认为顾是看的意思

  师:看的意思?到茅草屋看看。你说——

  生:是光顾、拜访的意思

  师:说得好,咱们一起说一次,三次拜访——

  生:三次拜访茅草屋

  师:三次拜访茅草屋,通吗?

  生:到茅草屋三次拜访

  师:谁?能加进去,我想就通了

  生: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

  师:把题目能说进去吗?刘备——

  生:刘备三次到茅草屋去拜访诸葛亮

  师:说得好

  (生齐说)

  师:这就是这篇文章说的主要内容。请同学们打开书,好好读读书,刘备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去拜访那个叫诸葛亮的人呢?结果又如何?听明白了吗?放开声音读,开始!

  (生读书,师自由巡视、指导)

  师:回顾一下,刘备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去拜访那个叫诸葛亮的人呢?

  生:因为刘备仰慕诸葛亮的才干,想请诸葛亮出来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

  师:读得好!说得好!咱们一起来读读他找到的句子,好吗?在哪儿呢?

  生:第一自然段

  (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生:还有补充

  师:你说

  生:刘备身边没有一个谋士,而猛将却不少,如赵云在数十万草军中杀出来,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张飞一吼吓退十万大军

  师:是呀!猛将如云,苦于无一谋士,所以他非常仰慕诸葛亮的才干,于是,就想请诸葛亮出山,那结果如何呢?

  生:结果诸葛亮看到刘备三顾茅庐(将“庐”字读错)

  师:别紧张,三顾茅——

  生:庐(纠正了读音)

  师:接着说——

  生:诸葛亮看到刘备三顾茅庐,又肯虚心请教,所以就答应出山了

  师:很好!读读高世昭找到的这段话

  (生齐读这个句子)

  师:诸葛亮出山是主要内容。诸葛亮此时在哪里?

  生:在卧龙山

  师:在卧龙山干吗呢?

  生:隐居

  师:他过得是一种怎样的生活呀?

  生:平平凡凡

  生:无忧五虑

  生:悠闲自在

  生:清清净净

  师:清清净净,无人打扰

  生:优哉游哉

  师:是呀,此时的他是多么悠闲自在,他——

  [出示多媒体课件,配乐读下面诗句]

  师:驾小舟于——

  生:江湖之中

  师:访名僧于——

  生:山岭之上

  师:寻朋友于——

  生:村落之间

  师:乐琴棋于——

  生:洞府之内

  师:此时的他是何等得——

  生:悠闲

  师:此时的他是何等得——

  生:逍遥

  师:此时的他是何等得——

  生:自在

  师:是呀!那,是什么让他放下如此悠闲自得的生活,是什么让他甘心出山,过上劳心劳神的日子呢?答案就在我们的课文中,让我们用心读读课文,想想刘备的哪些言行举止深深地感动了诸葛亮,听明白了吗?用心读课文,划出令你感动,令诸葛亮感动的语句,并在旁边写上批注,开始!

  (生默读,师巡视指导)

  师:(提示)可以是一个词,可以是一句话,别忘了,不动笔墨不读书

  (生继续读,师随机指导)

  师:刘备的哪些言行举止深深地感动了诸葛亮呢?首先把这句子读出来

  生: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

  师:能说说吗?

  生:从这里说明刘备十分尊敬诸葛亮

  师:特别让你难忘的是哪个词,哪个举动呢?

  生:还有半里多地就下马步行

  (师板书:下马步行)

  师:谁对这个句子还有补充?

  生:我从三人第三次来到庐中看出,刘备已经来了很多次了

  师:前两次他见到诸葛亮了吗?

  生:没有

  师:这是第几次呀

  生:第三次

  师:所以说这是——三顾茅庐

  (师板书:三顾茅庐)

  师:能把刘备的那颗心读出来吗?

  生:能

  (生齐读这句话)

  师:就后面半句,刘备就……你来读——

  生1:刘备就下马步行

  生2:刘备就下马步行

  生3:刘备就下马步行

  师:读得好啊!我们一起来读,读——

  (生齐读)

《三顾茅庐》课堂实录 篇3

  课堂实录

  梦轩提供

  课前,教师和学生调侃(具体内容保密,嘿嘿……),笑声不断。正前方屏幕上打出关于《三国演义》的简单介绍。

  师:孩子们,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做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风云际会、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正是因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

  生齐喊:《三国演义》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要一起的学习课文就是发生在那个时代的一个故事,节选自《三国演义》。它就是《三顾茅庐》。来,看老师写课题。

  (老师很认真地板书课题,同时不断的唠叨)

  师:看好了,“茅”字的横钩要比草字头略微长一点,这样才好看,最后一笔是撇;“庐”字的下面是一个“户”。凭老师的经验,这两个只是比较容易写 错的,下面,请大家在书上,课题的右边各写一个,不仅要写队,还要写好。

  (学生写字)

  师:我看到很多同学的课本上写着“已读课文三遍,”,“认真读过课文,”。看来,这篇课文大家已经预习过了,现在我检查一下,已经读过课文两遍的请举手。

  (所有学生迅速举手)

  师:很好,我们接着再检查,已经能保证自己能把课文读得又对又通的同学,请举手。

  (学生陆续把手举了起来,等待片刻,还是有八只小手没有举起)

  师:看来,有些同学还是对自己缺乏自信。(这句话师跟教海泛舟学的,事先没征得他的同意:))那么,我们就用两分钟时间,让这些同学重新唤起自信,让自信的同学更自信。大家来自由的读课文,只读那些你认为最难读好的地方,反复读,力气要花在刀口上。

  (学生以哩哇啦地读课文)

  师:时间到,这会有自信了吗?

  生:有了!

  师:好,我相信你们,免检通过!不过,我还想让你们读课文,不过这次不是朗读,而是默读,默读好,默读的时候可以思考一些问题。课题《三顾茅庐》是一个成语,成语是汉语言的一大特色,含义深刻,比较难于理解。现在,我们就边读边想:“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提示一下:说的时候可以用上一些课文中的词句。开始!

  ¡¡¡¡师:差不多了吧,谁来说说?

  生:三顾茅庐就是三次来到诸葛亮的家。

  师:不错,能加上一个谁,就更好了!

  生:三顾茅庐就是刘备三次来到诸葛亮的茅草屋,想请他帮助自己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

  师:很好,不但加上一个谁,还把原因也说出来了。要是能说清结果就更完整了。

  生:刘备很仰慕诸葛亮的才干,三次来到诸葛亮的家,恳请他帮助自己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诸葛亮盛情难缺,答应了。

  师:对,这样就很完整了。你有一个次用得真好,是哪一个?

  生齐生说:恳请。

  师:对!三顾茅庐,三顾茅庐就是一个姓刘名备的人,恳请一个姓诸名葛亮,字孔明的人帮助自己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教师边说边板书“刘备”、“诸葛亮”、“恳请出山”)对吗?

  生:对。

  生:不对。(同时说)

  师:不对?哪里不对?

  生:不是姓诸——

  师:不是姓诸?那姓什么?你说——(指一名学生说)

  生:姓诸。(笑声)

  师:真得姓诸?

  生:(挠挠头)

  师:你知道,我为什么让你来回答吗?你轻轻的读读你妈妈的签名——

  生:申屠春红

  师:诸葛亮姓什么?

  生:可能和我妈妈一样,是复姓,姓诸葛?!

  师:不是可能,就是姓诸葛。

  师:古人很有趣,除了姓名外,还有字,诸葛亮,字——

  生:孔明

  师:刘备,字——

  生:玄德

  师:张飞,字——

  生:翼德

  师:关羽,字——

  生:云长

  师:还有,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还有号;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古人的名字比我们现在有趣,是吧?

  生:嗯。(好多学生点头)

  师:那我们下了课,也给自己弄个字呀,号啊,什么的。

  师:在这个故事中,有一个很关键的人物,那就是——

  生:刘备

  师:你对他在这个故事中的表现有一个怎样的印象?

  生:它表现得很有诚意。

  生:诚心诚意

  生:很有耐心,很有毅力,很诚恳。

  师:是啊,那么刘备在三顾茅庐的整个过程中,其心到底有多诚,其情到底有多真?这还需要我们去细细的体会。我们一起再来默读课文,看看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的诚心诚意?提示:可以边读课文边用笔画画圈圈,这就叫不动笔墨不读书。

  (学生读书思考)

  师:发现了这些地方了吗?你发现了几处?

  生:5处

  生:6处

  师:体会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了吗?

  生:体会到了。

  师:你准备怎样把你体会到的东西传达给我们大家呢?

  生:我想通过有感情的朗读。

  生:我想我可以把这种感受说出来。

  生:表演也是很好的的办法。

  师:表演?那可是很难的,不仅要念好台词,还得有表情、动作,不过,可以试一试。那好,接下来,我们就准备一下,或者读,或者说,当然也可以演,用你认为最佳的方法表达你体会到的一些东西。可以一个人准备,也可以几个人一起准备,相互提提建议,相互提高,好不好?开始!

  (学生准备)

  师:谁先来?

  生:我认为从刘备斥责张飞的话中可以看出他的诚心诚意。

  师:你说具体一点,好吗?

  生:刘备和张飞是结拜弟兄,现在,刘备竟然为了诸葛亮去斥责张飞,说明他对诸葛亮很诚心。

  师:刘备和张飞的关系,你能说的具体一些吗?

  (学生介绍“桃园三结义”故事;教师偷偷地在大屏幕上打出相关的图片和文字介绍)

  师:是啊,为了诸葛亮,刘备竟然斥责自己的兄弟。斥责,就是——

  生:责备

  生:训斥

  生:骂人

  师:在课文的什么地方?我和你一起来读读好吗?

  生:好,在第二小节,找到了吗?(笑声)

  师:找到了。我读张飞,你读刘备。

  (教师像模像样地朗读张飞的话“一个村夫,何必你亲自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

  生:(朗读)“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

  师:你看到那个感叹号了吗?该怎么读?吸一口气,再读!

  生:(再朗读)“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

  师:好!谁还有兴趣,也来读一读。

  (又有两个学生和老师对读,效果不错)

  师:孔明是当今大贤。“大贤”什么意思?

  生:(无语)

  师:那你们知道管很有钱的人叫什么?

  生:大款

  师:管那些当红的影星歌星叫什么?

  生:(争先恐后)大腕

  师:那么,那些武功很好武德高尚的人叫什么?

  生:(大叫)大侠

  师:像我这样的能把菜做得很好的人叫什么?(笑声)(课前教师和学生谈起过很会做菜)

  生:大厨

  师:那些很有才能,德行又很高尚的人,叫——

  生:(齐声大叫)大贤

  师:你们不是知道嘛!(笑声)

  师:还有吗?

  生:刘备第三次去的时候又斥责了张飞,也可以看出他很诚心。

  师:对,而且是大声斥责。还想和老师读一读吗?

  生:想!

  (教师又像模像样地朗读张飞的话“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根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就是了!”)

  生:(朗读)“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读得不错)

  师:你读的最好的地方就在于“你怎么如此无礼?”后面停顿了一下,又改换了一下语气。你这一停,到让我想起,刘备在这一停之间会想一些什么呢?

  生:可能在想这个猛张飞可能坏了我的大事,不能让他去。

  生:我可不能因为张飞的鲁莽,让诸葛亮怀疑我的诚心诚意。

  生:毕竟是兄弟,不能太凶了,他就是这个脾气。

  ……

  师:想得真好,一定能读得更好!谁再来读?

  (教师再次像模像样地朗读张飞的话“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根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就是了!”还配上了表情、动作)

  生:(朗读)“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有声有色)

  师:(朗读)“既然二位哥哥都去,小弟怎么能落后呢?”(配上了表情、动作,声音怪怪的)(笑声)

  生:(朗读)“你一起去也行,但要懂得礼节。”(一幅居高临下状)

  师:看看,我们演的怎么样?

  生:好!

  师:好,怎么还不鼓掌?(笑声,西里哗啦的掌声)

  师:还有吗?

  生:刘备的这句话“我冒着风雪,就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你怕冷,自己回去吧!”天气这么冷,还去——

  师:书上有几个描写天气的词,你读读——

  生:数九寒天、雪花纷飞,还有天寒地冻。

  师:多冷啊,刘备饮食要执意前往,多——

  生:(和老师一起说)诚心啊!

  师:还有吗?

  生:刘备第三次来到诸葛亮的家中,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就恭恭敬敬的等在房门台阶下等诸葛亮醒来,说明刘备很有诚意。

  师:是呀!诸葛亮在温暖的被窝里呼呼大睡,刘备却恭恭敬敬地候在门外,那可是早春,春寒料峭,挺冷的。(教师作恭恭敬敬地等候地样子,持续5秒钟)(笑声)来,一起等候啊!一起来!

  生:(陆续有学生站起来,学老师地样恭恭敬敬地等候)

  师:你等着,别动。我想,刘备的人是傻傻地站着,他的脑袋肯定是骨碌碌地转着。你想,此时此刻,刘备会想一些什么?

  生:(继续站着)

  师:我请一位同学来说,如果你觉得他说的和你想的差不多,那就坐下去。

  生:他会想,待会儿见了面该怎么说话呢?

  生:我怎样才能让诸葛亮相信我的诚心诚意,帮助我完成大业呢?

  师:噢,刘备尽在想一些个问题。

  生:他在想:我已经来过三次了,诸葛亮这回该跟我走了吧!

  生:为了诸葛亮,我已经连张飞都骂了,我的心真得够诚了。它诸葛亮就是一块石头,也得备感动了!

  师:这叫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师:还有吗?

  生:刘备在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的地方就下马步行,也可以说明他的诚心诚意。

  师:如果不下马步行就不诚心了吗?

  生:不下马步行,一会儿见了诸葛亮,就显得高高在上,不够诚心。

  生:还有半里地就下马,其实,诸葛亮也看不到,就更说明它是真的诚心诚意的。

  师:诚心诚意还有真有假的?(笑声)那叫假心假意。

  师:还有吗?

  生:刘备回到新野驻地听说诸葛亮回来了,立即叫人备马。从立即这个词中,也可以看出他的诚心。

  师:你看,他读书多仔细。还有吗?

  生:刘备见到了诸葛亮,赶紧下拜,也可以说明他很诚心诚意。

  师:这正是太感动了,我都站不稳了,受不了,受不了。(教师作摇摇摆摆状)(笑声)

  师:(朗读)“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都没有遇到””你们知道刘备是什么人?

  生:大将军

  生:汉朝的皇叔

  师:对,刘备可是皇亲国戚,人称刘皇叔,他竟然给诸葛亮下跪,诸葛亮是什么人?

  生:读书人

  生:普通百姓

  师:用张飞的话说,他是“一个村夫”,用我的话说他就是“一介草民”。现在,刘备竟然给诸葛亮下跪,那足可以感动——

  生:天地

  师:诸葛亮(笑声)

  师:我们来看,刘备为请诸葛亮怒斥张飞,冒着风雪寒冷,三顾茅庐,还有半里地就早早的下马步行,还在房门外恭候多时,终于见到了诸葛亮,赶紧下拜……现在,你是诸葛亮,你耳闻目睹了刘备的所作所为,你会怎么想?

  生:刘备对我可真是一片诚心啊!

  生:刘备对我这么诚心,我在他手下做官一定不会吃亏。

  师:嗯,到时候,他还会给个红包什么的。(笑声)

  生:刘备这么有诚意,我就出山吧!

  生(女):我要是一个女的,我就要嫁给他!(全场大笑)

  师:你这是以身相许了。诸葛亮也确实是对刘备以身相许。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就走上了为了国家统一大业的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在二十一年后回忆起这段经历,写下了这样几句话:

  (大屏幕出示《出师表》节选)

  (隐约听到铃声)

  师:(深情朗读)“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师:这段似懂非懂的文字中,那些是写三顾茅庐这件事的?

  生:“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生:“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生:“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师:下课了吧?

  生:没有。

  师:(问听课的老师)下课了吗?

  (听课的老师摇摇手,又伸出几根手指)

  师:刚才那铃声不是下课啊。那本来我们还可以慢慢的来。(笑声)

  师:最后,布置一个作业,背诵《出师表》节选。

  生:啊?

  师:啊什么?这可是好东西!背下来!

  下课。

《三顾茅庐》课堂实录 篇4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84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课文根据罗贯中的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第三十七会“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茅庐”的内容改编而成。课文写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文章重点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的确确是一位旷世奇才。

  本文是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改编的,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小学生阅读。细节描写是本文的重要特色。作者着力刻画了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写出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另外,环境描写和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恰当使用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  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和被比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难点:

  通过刘备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描写,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

  教学准备:教学光盘、生字卡片、搜集有关刘备、诸葛亮的故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简介背景:同学们,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做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正是因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三国演义》)

  2、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要一起的学习课文,就是发生在那个时代的一个故事,节选自《三国演义》,它就是《三顾茅庐》。老师板书课题。

  3、  指导生字“茅”。看好了,“茅”字的横钩要比草字头略微长一点,这样才好看,最后一笔是撇。下面,请大家在书上,课题的右边各写一个,不仅要写对,还要写好。(学生写字)

  4、  质疑:“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谁三顾茅庐?茅庐在哪里,里面住着谁?为什么要三顾茅庐?怎样三顾茅庐的?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2、检查:

  (1)读准词语

  诸葛亮 刘备 张飞 关羽

  辅助  统一  捆来  尊重  山冈  潺潺  时辰  吩咐 拜访  半晌  策略

  恭恭敬敬  茅塞顿开  疏疏朗朗  蜿蜒起伏 疏疏朗朗 青翠欲滴 景色宜人群雄纷争

  (2)理解词语

  哪些词语读懂了,是怎样读懂的?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同学可帮助解决,并说说自己是怎样弄懂的)?

  (3)指名分自然段逐段朗读课文,帮助学生正音,思考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

  三、再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1、  初步了解课文

  (1)交流刚才质疑的哪些问题你已经解决了?

  指导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理解“三顾茅庐”在课文里是什么意思,知道“顾”是拜访的意思。(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理课文思路,了解详略文中重点。

  教师提示:课文重点写了第几次拜访?哪些自然段?

  第一段(1)略写刘备两次去隆中拜访诸葛亮,都没见着。

  第二段(2—4)具体写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

  第三段(5)写刘备和诸葛亮的亲密友情。

  四、指导生字字形以及书写。

  1、  同桌一起学习生字,找找难字。

  2、  交流学习生字的体会。

  3、完成习字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重点:

  1、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2、通过对描写刘备神态、语言、动作的语句的反复朗读,体会刘备访求贤才十分虔诚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谁来说说“三顾茅庐”的意思?用上课文中的词句。

  2、师:第三次去隆中,刘备是凭什么打动诸葛亮?

  (引导学生说出刘备是凭他的“诚心诚意”来打动诸葛亮的)

  (板书:刘备      诚心诚意)

  二、学习课文

  (一)教学板块之一

  打开思路:

  1、师:刘备是怎样打动诸葛亮的?其心到底有多诚,其情到底有多真?这还需要我们去细细的体会。我们一起再来默读课文,看看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的诚心诚意?提示:可以边读课文边用笔画画圈圈,这就叫不动笔墨不读书。

  2、学生读书思考

  3、发现了这些地方了吗?你发现了几处?(6处)

  4、体会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了吗?

  5、你准备怎样把你体会到的东西传达给我们大家呢?

  (我想通过有感情的朗读。

  我想我可以把这种感受说出来。

  表演也是很好的的办法。)

  6、表演?那可是很难的,不仅要念好台词,还得有表情、动作,不过,可以试一试。那好,接下来,我们就准备一下,或者读,或者说,当然也可以演,用你认为最佳的方法表达你体会到的一些东西。可以一个人准备,也可以几个人一起准备,相互提提建议,相互提高,好不好?开始!

  学生准备:

  交流,理解课文精髓:

           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

  a、从“刘备生气地说张飞的话中”可以看出他的诚心诚意。

  b、刘备和张飞是结拜弟兄,现在,刘备竟然为了诸葛亮去批评张飞,说明他对诸葛亮很有诚心。

  c、刘备和张飞的关系,能说的具体一些吗?介绍“桃园三结义”故事

  d、是啊,为了诸葛亮,刘备竟然生气地说自己的兄弟。在课文的什么地方?(在第二小节)

  我和你一起来读读好吗?(老师读张飞的话,学生读刘备的话。)

  e、配上表情、动作分角色朗读对话。指导发散。

           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a、刘备在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的地方就下马步行,也可以说明他的诚心诚意。

  b、还有半里地就下马,其实,诸葛亮也看不到,就更说明它是真的诚心诚意的。

           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轻轻敲门。

  刘备轻轻地敲门,“轻轻”表示注意轻敲,体现了刘备对诸葛亮地礼貌和尊重。

           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a、刘备知道诸葛亮正在午睡,所以尽量放轻脚步,轻轻地走进去,防止惊醒先生。

  b、刘备第三次来到诸葛亮的家中,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就恭恭敬敬的等在房门台阶下等诸葛亮醒来,说明刘备很有诚意。

  c、早春,春寒料峭,挺冷的,做做恭恭敬敬地等候地样子!学老师地样恭恭敬敬地等候。

  d、刘备恭恭敬敬地站着,他的脑袋肯定是骨碌碌地转着。你想,此时此刻,刘备会想一些什么?

           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a、又等了一个时辰和快步,表现处了刘备对诸葛亮的尊敬和渴求,也可以说明他很诚心诚意。

  b、刘备为请诸葛亮怒斥张飞,冒着风雪寒冷,三顾茅庐,还有半里地就早早的下马步行,还在房门外恭候多时,终于见到了诸葛亮,赶紧见面……现在,你是诸葛亮,你耳闻目睹了刘备的所作所为,你会怎么想?

  c、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就走上了为了国家统一大业的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在二十一年后回忆起这段经历,写下了这样几句话: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d、这段似懂非懂的文字中,哪些是写三顾茅庐这件事的?

  (二)教学板块之二

  1、刘备在前往隆中的路上所看到的风景,出示: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水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指名学生读)

  这里又有一句——(生接:比喻句)

  3、把什么比作什么?其实真正等待时机腾飞的是——(诸葛亮),人们称诸葛亮为——(卧龙先生),诸葛亮虽然——身居隆中,其实他——时时关注国家大事,等待时机——出山,为统一中原——出力。

  (三)教学板块之三

  1、诸葛亮真的是一条腾飞的卧龙吗,真的很有能耐吗?谁来说说见面以后诸葛亮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才华?

  2、刘备听了诸葛亮对天下大事的分析后,刘备感到“茅塞顿开,像拨开乌云见青天。”

  你知道刘备在见到诸葛亮之前对自己的统一大业处在什么样的迷茫之中吗?

  3、所以听诸葛亮这么一分析,他——(学生接读……“茅塞顿开,像拨开乌云见青天。”)

  4、出示: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1)这句话特别吗?(这句话用了比喻)

  (2)师:“茅塞顿开”就是——(生接:拨开云雾见青天 )

  (3)能使迷茫中的刘备“茅塞顿开”这样的计谋肯定很高。可见诸葛亮很有才华,用一个成语来概括?(雄才大略)

  (4)我们也有过“茅塞顿开”的时候吗?

  (5)有了这样的体验一定能把刘备的这句话读好!

  (6)学生练读

  5、师: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做——(师引读——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刘备高兴地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6、师:老师知道我们班很多同学都读过《三国演义》,我们一起来说说诸葛亮出山以后的一些故事。

  7、学生交流。

  如:诸葛亮一出山就在博望大败夏侯淳,接着又在新野把曹军烧得焦头烂额(即“火烧新野”)草船借剑的成功;巧设空城计等故事都证实诸葛亮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他料事如神,胆大心细。

  8、诸葛亮确实是一位旷世奇才,他——(学生接一些成语)为辅助刘备“实现统一中原”的目标,竭尽全力,最后战死疆场,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迁移练习,练习写话。

  1、师:隆中美不美?(光盘:请你欣赏)

  2、指名朗读: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水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3、师: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作者为什么会写得这么美?

  4、学生默读研究

  5、交流时教师把握:写了哪几个景物?它们各有那些特点?

  6、指导朗读,读出美感。

  7、我们也来写一处景色!出示课后练习:

  认真读读课文中描写隆中“景色秀丽宜人”的有关语句,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8、你最想写哪一处景色?学生交流,交流中抓住要点:这一处景色有哪几个重点景物?它们各有那些特点?你有什么感受。

  9、交流后学生习作。

  四、布置作业。

  1、  说说带点字的意思以及词语的意思。(课后习题3)

  2、  写话: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3、   

  板书设计:

  8、三顾茅庐

  刘备           诸葛亮

  诚心诚意        雄才大略

  转载自陆凤娟的博客

《三顾茅庐》课堂实录 篇5

  近,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长崔峦在谈到“对语文新课改中一些问题的思考”时指出,我们教师要正确处理用好教科书和引进相关课程资源的关系,用好教科书可以落实课程标准的基本目标,做到“下要保底”,可谓雪中送炭,这一步首先要做到;在此基础上,适当引进必要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多学一点,学得更好一点,做到“上不封顶”,可谓锦上添花。那么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如何来贯彻这一新课改精神,让我们学生在“保底”的基础上“多学一点”呢?在11月份,我校“星级教师优质课”评比中,笔者根据班级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一堂大胆的语文阅读课。

  以下是笔者《三顾茅庐》第二课时的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昨天学习的一篇宋词,谁来有感情的吟诵一遍?

  指名一位学生站起来背诵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接着让全班学生有感情地齐背。

  (该班学生从四年级开始学习背诵的古诗词,如今已学习背诵了一本《古代传统韵语》、一百三十多首古诗,《菜根谭》二十余篇,这学期中又已学习宋词十篇,班级学生学习背诵古诗词的兴趣高,并且具备了一定地古诗词阅读能力。)

  师:“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三国时期英雄倍出,令后人叹服不已,又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学生接着吟诵)周瑜是英雄,刘备、诸葛亮也是英雄。上堂课我们初学课文《三顾茅庐》后,已感受到了刘备邀请诸葛亮时的诚心诚意,那么刘备在三顾茅庐的过程中,其心到底有多诚,其情到底有多真?这还需我们更深入地去细细体会。我们首先来学习“一顾茅庐”,想想那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的诚心诚意?(指名一个小组读)

  生(1):刘备非常仰慕诸葛亮的才干。“仰慕”的意思是敬仰思慕,刘备当时是“皇叔”,诸葛亮还是一个“村夫”,可见刘备十分虚心。

  生(2):“刘备上前敲门”,古代像刘备这样的身份,应该叫关羽或张飞上前敲门的。

  师:昨天黄老师还把网上下载的《三国演义》原著“三顾茅庐”这一章节复印给同学们,让同学们昨晚分组共同自学。我们把原著改编得很简单,原著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的诚意吗?(我校属于寄宿制学校)

  生:“张飞曰:‘既不见,自归去罢了。’玄德曰:‘且待片时。’”刘备明知诸葛亮今天不会回来,但他还不死心,还要“待片时”。

  师:同学们,你们自己默读下面的刘备“二顾”、“三顾”茅庐,认真思考,哪些词句中能表现刘备能礼贤下士,对诸葛亮诚心诚意呢?并把这些语句读好,还可以用原著来补充。

  (学生自学后,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分小组向全班汇报)

  小组(1):(有感情朗读)张飞说:“一个村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刘备斥责他“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从刘备生气“斥责”张飞可以看出他对诸葛亮的尊重,不辞辛劳。(全班分角色齐读这两句话)

  小组(2):(有感情朗读)“当时是数九寒天,雪花纷飞……”“刘备轻叩柴门”当时天气这样寒冷,刘备都不在乎,说明他十分诚心,同时也想让诸葛亮知道他的诚意,还有“轻叩”,可以看出刘备的礼贤下士。

  小组(3):原著中对当时恶劣天气的描写更具体。“时值隆冬,天气严寒,彤云密布。行无数里,忽然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银妆。”(读得很精彩,学生不由鼓掌)这里更可以看出刘备为表现自己的诚心,不畏严寒。

  师:“朔风凛凛”是什么意思?

  生:北风很寒冷。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查字典的。

  师:你真能干。“玉簇”是指什么?

  生(1):白玉做的筷子。

  生(2):古代玉做的一种头饰,是插在头发上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看课外书中学到的。

  师:你课外读的书肯定不少,真不错!

  师:同学们,你们能读好这句话吗?读出当时白雪皑皑,天气特别严寒吗?(齐读原著)

  师:《三国演义》写作有一个特色,作者总是在小说中插入一些诗歌来增加小说的艺术价值。原著中还有一首,它的重点也是突出刘备“二顾茅庐“时天气十分恶劣的。

  生:(朗读)“一天风雪访贤良,不遇空回意感伤。冻合溪桥山石滑,寒侵鞍马路途长。当头片片梨花落,扑面纷纷柳絮狂。”

  师:哪句是描写风雪很猛的?

  生:“当头片片梨花落,扑面纷纷柳絮狂。”

  (有感情齐读后,并观看电视剧《三国演义》中刘备兄弟三人冒着大雪二顾茅庐的片段)

  小组(4):(有感情读)“……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不行。……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的站在门阶下等孔明醒来。……”刘备在离茅庐半里外就下马步行,他原本骑马走这么多路就很累,还下马步行。诸葛亮在睡觉,刘备“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着等他醒来,这些说明刘备对待诸葛亮就像自己的长辈、老师一样,很像“程门立雪”中的学生。

  师:现在我们来看一段《三国演义》的电视剧片段,考考你们会不会看电视。从这段影片中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播放“三顾茅庐”时刘备下马整衣到诸葛亮醒来这一电视剧片段)

  生:刘备下马后不仅自己整衣,还帮两个兄弟整整衣。诸葛亮醒来时刘备又慌忙整衣。从这里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尊重。

  师:你从前见谁前,这样整整衣着了?

  生:去外公家拜年时。

  师:从这一细节可见刘备注重礼节,对诸葛亮十分敬重。你真会观察。

  生(2):刚才影片中,书童三次想去叫醒诸葛亮,刘备三次劝阻他不要打扰。表明刘备特别尊重诸葛亮。还有张飞都等不及,想“放火”了,说明刘备十分有耐心。

  师:这里张飞这一人物塑造得很好,同时又起到什么作用呢?课文有几处写到张飞呀?

  生:四次,写张飞的鲁莽,没耐心,对比出刘备的礼贤下士的诚心和耐心。

  师:那我们把张飞与刘备的对话读一遍,读出张飞的鲁莽和刘备诚心诚意。(学生练读课文)

  小组(5):……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这里的“赶紧下拜”可以看出刘备礼贤下士,诚心到忘记了自己是“皇叔”。还有“谒见”,谒见是指见比自己地位高或自己的长辈,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尊敬。

  小组(6):课文中省略了一个重要的片段。原著中诸葛亮开始没有答应出山,这时刘备就下跪,而且“泪沾袍袖,衣襟尽湿”。

  师:请同学们把这个重要片段齐读一遍。(学生有感情的齐读)

  师:“如苍生何!”“苍生”是什么意思?

  生:天下百姓。这句话是说你不出山,那天下的百姓怎么办?

  师:你真聪明,平时你肯定读了很多古代文章吧。

  师:这时刘备的诚心表现到了极点,诸葛亮被他的诚心和忧国忧民的品质打动了。

  (播放影片“孔明出山”片段)

  师(总结):刘备用他那至真至诚的心,三顾茅庐,终于打动了诸葛亮。正因为刘备的仁义爱才,所以后来诸葛亮为刘备,为蜀国鞠躬尽瘁,帮刘备成就了大业,他自己的满腹经纶也有了用武之地,自身价值得以体现。

  师:学了“三顾茅庐”后,你们有什么收获和启发呢?

  生(1):我们对待别人一定要诚心诚意。

  生(2):我们现在也要像刘备一样尊重人才。

  师(补充):我们当今社会也要形成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的风气。

  生(3):我要学习诸葛亮,平时刻苦攻读,关心天下事,立志成才。

  上述教学过程 中,教师根据班级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实际,大胆引进许多相关课程资源——宋词、《三国演义》原著、《三国演义》电视剧,让学生自主探究中学习语文。摆脱了“课本为中心”的做法,充分体现了以“课本为重要凭借,落实教材基本要求的基础上,适当引进相关课程资源,促进语文学习”的新课改思想。整个教学过程 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生动活泼地发展。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课本到原著、电视剧,拓展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一、让语文教学过程 成为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堂课,不论是课前小组学习原著,还是课堂中小组讨论与全班分小组汇报中,师生始终围绕一个中心问题“在三顾茅庐的过程中,哪些地方可以说明刘备礼贤下士,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来共同探究学习的。这样就让学生成为了语文学习的主人,让语文教学过程 成为了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教学过程 中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二、突破了以往 “课本为中心”的做法,使相关教学资源得到有机整合

  合理地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是《新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思想。教科书、电视电影、网络、图书馆等等都是语文课程的资源。本节课中,教师根据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实际,把宋词、《三国演义》原著和电视剧片段引入到语文课堂,而且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这些教学资源都成为了学生研究的对象,都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课堂重点探究问题服务的,使它们得到有机地整合。这样,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具有开放性,又拓展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形和式渠道,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拓宽视野,丰富知识,砥砺能力。

  三、课堂上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又有力地指导了课外阅读

  培养学生广泛的课外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是我们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目标,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要想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在教学过程 中教师就应该鼓励他们用课外阅读中获得的知识,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创设一种使他们能够获得成功的条件和情境,才能有效地培养他们课外阅读的自信心,才能激发他们的阅读主动性。《三国演义》是学生们喜欢的古典名著之一,教师借学习课文《三顾茅庐》的这一契机,以探究性学习方式为依托,让他们把课文与原著相互结合、相互渗透起来学习。课堂中,他们课外阅读的知识得到运用时,课外阅读能力得到老师和同学肯定时,获得了一种成功的喜悦,必然会增强他们阅读原著的信心。同时教师也借此机会了解了班级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又给他们课外阅读做了及时、有力地指导。

《三顾茅庐》课堂实录 篇6

  《三顾茅庐》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祖国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这是一篇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好课文,同时,这篇课文也能帮助我们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他们对祖国的优秀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能达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我在教学的过程适时地插入了片段欣赏:

  1、在学生品读刘备斥责张飞的话时,通过朗读,学生基本体会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这时我插入了刘备、张飞、关羽三人桃园结义中的结义时说的一段话:次日,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再拜而说誓约:"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原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学生读了这段话后,既从张飞和刘备的关系上理解到刘备为了诸葛亮而斥责自己拜把子的兄弟,真可谓是求贤若渴;又对阅读《三国演义》中的其他故事产生了较大的兴趣。

  2、在了解了刘备的诚心诚意,体会了其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后,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的内容,提升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品味和欣赏,我又不失时机地插入了课外阅读欣赏片段。我问学生:刘备这样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创立大业,诸葛亮被刘备的精神所感动,终于答应了刘备的请求。这以后,诸葛亮忠心耿耿,帮助刘备打了许多胜仗,你们知道有哪些战斗吗?(学生纷纷讲了自己了解的一些故事)如果你们想了解更多的故事,可以自己去阅读一下《三国演义》。学生通过阅读,既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又从中受到了道德情感的教育,增加了语言的积累。

  3、在课文上完后,学生的热情十分高涨,于是我抓住这一时机,利用阅读课开展了一次《讲三国故事》的活动,这不仅是对文本的一种升华,而且带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大大激发了孩子们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浓厚兴趣,在班上刮起了一阵"三国风。"

  生字教学的几个层次

  生字词的教学是阅读教学、习作教学的基础,也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板块。如果生字词的教学不过关,语文素养的提高、情感的熏陶都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低年级的字词教学更要抓好、抓实,使学生在学字、学词的过程中学会掌握字词的方法,形成能力,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课标中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儿童的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就要发挥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设计合理的教学流程,帮助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原有的知识水平上自主的识字。教生字,教师常用的几个环节:读文圈画生字——带音读生字——去音读生字——理解生字——识记生字——扩展运用生字 ——读文巩固生字。这几个环节的设计遵循了学生认知由浅入深、由难到易、由形象到抽象的规律,也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即感知——理解——记忆——运用。各个环节的操作教师注意把握节奏、关注学情、启迪思维、调动情感,做到张弛有度、富有情趣。

《三顾茅庐》课堂实录 篇7

  《三顾茅庐》选自名著《三国演义》,对于这类古典小说该怎么教?我想,不外乎四点:

  1.见文:也就是说首先要做到文本文字层面的落实。课文要能读通顺、流利,生字词的掌握也是必须的,还要让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见文这个工作我在第一课时就已经达成了目标。

  2.见形:也就是人物形象的感知。很多古典小说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因为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面获得了成功。在见形这一环节中,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通过与文本对话,充分感知人物形象,让人物形象在孩子头脑中进行活化。《三顾茅庐》中,刘备作为主角,他的形象只要定位在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这一行为上面。

  3.见性:人物性格的体味,在古典小说的教学中必须指导学生依托文本语言体位人物性格,在课堂上,我就紧扣文本,引导学生通过品析语言来感受刘备的这一形象特点,这样方能最终实现民族文化密码的延续和传承。

  4.见本:语文教材应当成为打开广袤的语文世界的一道缝隙,成为学生走向自由、广泛阅读的一个通道。因此,在课堂最后,我引导、推荐学生阅读原著《三国演义》,就是将学生的视野放置于更辽阔的语文天地中。

《三顾茅庐》课堂实录 篇8

  教学重点:凭借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通过读、思、悟,提升情感,感受刘备三请诸葛亮的诚心诚意。

  教学难点:理解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教学流程

  为达到以上目标,本课的教学拟采用利用资料、自主研究、分工合作、交流汇报、表演等多种方法。

  (一)课前准备

  学生通过阅读、查资料、问长辈等形式,了解三国背景、故事、人物,在课前交流。这一环节通过师生互动、合作,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更多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发展,学习语文的方法得到实践,而且这种知识的获得与能力的提高是学生在自主的行为中,与教师融洽的合作中实现的,实现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乐趣。

  (二)教学环节:

  为了有序组织教学以及逐步深入学习,我拟定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用幻灯片出示三国人物图,让学生猜,其中有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曹操等,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初读课文

  在这个环节中达到两个目标:(1)让学生自己朗读课文,根据自己的情况学习生字词,扫清阅读障碍。(2)整体感知课文中讲的内容。这一环节有利于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3.研读感悟

  (1)在初读的基础上,提炼“诚”

  在这个环节中通过自由读、指名读、找伙伴对读、师生对读等方式,在阅读中发现、感悟、提炼并赞美“诚”。

  课文开头写刘备“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以下各段都是围绕“诚心诚意”这个词语,具体写刘备怎样“诚心诚意”地邀请、尊敬诸葛亮的故事。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带着如下的问题阅读课文:

  a.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表现在哪些方面?

  b.刘备为什么对诸葛亮这样“诚心诚意”?

  c.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得到了哪些回报?

  设计这样的阅读环节,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步步深入,从而,较好地完成“言——像——意”的转换,使学生不但能够准确地把握课文“意蕴层面”的含义,而且也能够深刻地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社会层面”含义,让学生充分感悟到刘备的一片诚心,为今后走上社会奠定了“诚”的基础,实现人文性的整体回归。

  (2)在表演中加深对“诚”的理解。有刘备跟张飞的对话表演,有刘备与诸葛亮相见的表演。设计这个环节是为了使学生与文本进行交流、碰撞。

  小结:由此可见,刘备的诚心真的是达到了极点。正是因为这样的诚心打动了诸葛亮,这就是所谓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刘备这样的诚心为了什么?——求才。直至20年后,诸葛亮对这件还记忆犹新,曾写下《出师表》这样一段话:(由于这段话是古文,学生难度大,所以利用多媒体展现出来,带着学生边读边感悟其意。)“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三)、课后延伸

  延续性的活动使学生得到新的实践机会,实现了在实践中发展能力的目标。为此,我设计了两道拓展题:

  1.同学们,三顾茅庐已传为佳话,广为传颂,学了这个故事,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小主人”,大家有什么启发呢? 2.读《三国演义》,写读书笔记。

  六、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我力求清晰、明了。是根据引导学生“读­­----思­---悟”的教学方法来设计的,在课堂小结后,我利用多媒体展现给学生。既能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又能帮助学生质疑解难,加深对课文的认识与理解。

  8.三顾茅庐

  诚心诚意    

  刘备    —————→    诸葛亮

  ←—————

  教材分析

  《三顾茅庐》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的一篇重点讲读课文。本课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改写而成。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这是一篇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好课文。同时,这篇课文也能帮助我们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他们对祖国的优秀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四年级学生特点以及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学习历史故事,体会人物精神品质”,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随文理解“茅塞顿开、晌午”等词语的意思。2、体会抓住人物言行、环境烘托以及通过人物之间的彼此衬托来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3、激发学生读经典名著《三国演义》的兴趣,用写读后感的形式表达自己心中的想法。

  教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采用引导学生通过“读­­----思­---悟”从而全面阐释课文的教学方法,运用开放性、拓展性的阅读教学,长文短教,避免烦琐的情节分析,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学 法

  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运用自主学习的方法,学生的自主性主要表现为自信、 自我调控、 自主选择、独立判断等。只有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解放个性,促进学生自主性的发展。老师应抓住机会,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自主解决问题,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境界,从而让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学习。另外,要求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学习,在学习中解决问题,着重培养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这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进一步增强。

  学情

  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虽然对《三国演义》的一些小故事略知一、二,但毕竟不够全面,所以对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课文的背景也了解得也不够透彻,因此引领学生感知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成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三顾茅庐》课堂实录 篇9

  一、说教材

  《三顾茅庐》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成的,课文讲述了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文中着力刻画了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赞美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课文第四节通过“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短短一句话,诸葛亮的奇才便可略见一斑。本课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小学生阅读,细节描写是本文的重要特色。另外,环境描写和对比、比喻等修辞方法的恰当使用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是对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强化写作技巧的一个很好的素材。

  二、说教学目标

  《三国演义》里的人物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我们农村的孩子对里面的一些小故事也能略知一、二,但毕竟只是支离破碎的知道一点,不够全面,对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课文的背景了解得更是不够透彻。根据课标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结合我们农村孩子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特色,第一课时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本课重点词语。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 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4、 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中年级段学生的接受与理解能力的特点,我将目标3、4作为本课时的教学重难点。

  四、说教学思路

  以上教学目标,我将通过如下教学过逐一落实:

  (一)、谈话导入,投石问路

  由于农村孩子课外阅读面比较狭窄,家长与老师对孩子课外阅读的都不是太重视,所以导致孩子课外阅读材料的匮乏。为了了解孩子课外知识面,我先以“知道中国有哪四大名著吗?”这一问题引出《三国演义》,从而引入我的课题。这样,既了解了孩子课外知识的接收信息,又使本课的导入水到渠成。四年级孩子处在中年级的末尾阶段,识字教学上强调的是自主识字,所以为落实课标的这一教学目标,我在识字环节上采用的是放手识字:即课题中的“顾”与“茅”是一类生字,板书课题时随机就完成写字教学,在检查读文中就可了解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这样,生字教学板块在老师的扶与放相结合中巧妙完成。

  (二)、质疑导读,理清文意

  提纲挈领,百毛皆顺。文题是文章的眼,紧扣这个文题,展开教学,课堂教学流程就会有一条明晰的流线。故此,我先要求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理解“三顾茅庐”的意思,并要引导学生清楚知道“是谁‘三顾茅庐’?怎么‘顾’的?”由此,为下面刘备诚邀诸葛亮出山的教学埋下伏笔。而且,第二个问题很自然地把学生由对课题的理解上引入到正文的教学中来。课文中的第一节“诚心诚意”一词便是回答这一问题的。下面的教学就紧扣“诚心诚意”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在自读的基础上自己感悟刘备的这份“诚意”。

  课文的第二、三节内容都是写刘备邀请诸葛亮“诚意”,尤其是第三段后半部分,我把这一部分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的词句来品味、感悟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这一环节,要注重引导学生读读议议,保护学生的独特见解,真正做到向全体学生开放,向学生的思维开放。在本节的重点词句的品读中,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体会,落实课标中“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途径也是语文实践,不应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与完整。”正因语文的学习在大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感悟、习得,以使学生逐步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所以我们语文教学,尤其是中高年级的语文课教学要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提供一个语文实践的场,让学生有锻炼语言运用的平台。那么写体会、写感受是学生对语言实践的最好的锻炼,所以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就要求学生把对重点的词句的理解写出自己的感受与体会,哪怕是一句话都行。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更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课文的第四节是写诸葛亮的雄才大略的,第五节写的是刘备得到诸葛亮这一旷世奇才真是如鱼得水,本节教学中只一笔带过,只要通过这两节让学生感受到诸葛亮的是军事上一个不可多得的奇才就行,不必做过多的解释。

  本课词语很多,特别是一串又一串的四字词组,有些词语可在第一课时解决,如“三顾茅庐”、 “蜿蜒起伏”、“秀丽宜人”;而有些词语必须得结合课文仔细深入理解如 “恭恭敬敬”“茅塞顿开”、“如鱼得水”这三个词语在课文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切不可一带而过,需放到第二课时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了(为了突出我这节课的教学重点,于是我把“恭恭敬敬”一词的理解放在了第一课时)。

  (三)、赏读拓展延伸:学完全篇课文,为了使学生对整篇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明晰的思路,我要求学生再自由读一遍课文,再次感觉刘备邀请诸葛亮出出辅佐自己成就立国大业诚心诚意的态度。为了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重点有所巩固,我的作业布置的第一项就是描红、仿写生字各两遍;为有效拓展学生学习空间与知识积累面,我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三国演义》,尤其是把《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找来读一读,比较课文与原著的异同,体会原著的语言风格以及编者的用意。

《三顾茅庐》课堂实录 篇10

  设计理念:

  《三顾茅庐》是一则历史故事,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依据“向全体学生开放,向学生的思维开放,向学生的情感开放,向学生的未来开放”的教学理念,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培养创新意识为抓手,打破历史故事“情节分析+人物特点”的教学模式,将其设计成先读再编后演的开放性语文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课文进行全身心的感受,让学生的个性在生动活泼、自由开放的学习中飞扬。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随文理解“仰慕、谒见”等词语的意思,简要复述课文。

  2、体会抓住人物言行、环境烘托以及通过人物之间的彼此衬托来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3、初步学习根据范例合作编写课本剧,并进行表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课时安排:三课时完成教学,每课时的重点分别为读、编、演。

  教学过程:

  一、紧扣“诚意”,质疑导读

  1、课题质疑,初知大意

  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质疑。(可能提问:谁三顾谁的茅庐?为什么三顾茅庐?结果怎样?)

  利用多媒体,放录像,学生思考提出的问题,而后用一句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要求说得完整、连贯、有条理。

  “三顾茅庐”是一个成语,在现代生活中常指什么意思呢?(明确:泛指诚心诚意一再邀请。)由此引出探究重点:刘备是怎样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

  2、重点质疑,读中感悟

  (1)自由朗读全文,用符号在文中画出表现刘备“诚意”的词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些词句。

  (2)围绕“诚意”,品读明意。哪些词句体现出刘备邀请诸葛亮的诚意呢?把你的学习成果与同学交流一下。(学生思考后交流学习成果,教师随机指导)

  △可从刘备的语言方面来探究:如称孔明为“大贤”,自称“谒见”等,反映出刘备态度谦恭,很有诚意。教学时重点抓好朗读,让学生用自己的感悟所得读好刘备的话。

  △可从刘备的行动方面来探究:“叫人立即备马”“下马步行”“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赶紧下拜”等词句着重表现了刘备的“诚意”。

  △可从环境描写方面加以探究:“数九寒天”“冒雪”等词体现出刘备决心大,心意诚。

  △可从张飞的态度方面加以探究:张飞的鲁莽反衬出刘备的谦恭与诚意。

  教师小结:理解人物形象,不仅可以从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入手分析,还可以从环境描写、人物之间的彼此衬托等方面来理解。

  这一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读读议议,保护学生的独特见解,真正做到向全体学生开放,向学生的思维开放。

  3、赏读复述,内化语言

  (1)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再次感受刘备邀请诸葛亮的诚意。

  (2)复述课文。教师问:如果有人要你讲“三顾茅庐”这个故事,可以怎么讲?(引导学生讨论,教师不作评论。)今天我们学习抓重点词复述故事,你认为应该重点抓住文中的哪几个词来讲?讨论后,请学生用上“仰慕、急切询问、冒着风雪、下马步行、恭恭敬敬、赶紧下拜、三顾茅庐、辅佐”等词语,简要复述。

  4、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学了这篇课文,你对刘备和诸葛亮有哪些了解?从这篇课文中,你看出刘备是怎样一个人呢?如果想进一步了解其人其事,课外可以阅读《三国演义》一书,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并记下你的新发现。

  (设计点评:教师运用开放性的阅读教学,长文短教,不仅避免了烦琐的情节分析,更重要的是在学习中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二、编写剧本,重组信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本文是学生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生动,深受学生喜爱,因此,适于将课文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1、学习范例,了解写法

  教师把自己事先根据课文编写的课本剧(如《草船借箭》)发给每一位学生,引导学生研究学习,初步了解剧本的基本写法。教师可从场景的设计、语言的形式(独白、对白、话外音)、人物的动作表情等方面加以指导。

  2、分工合作,编写剧本

  以大组为单位,以课文为素材,根据课堂探究所得,展开合理丰富的想象,编写课本剧。教师先扶后放,先指导编写“一顾”,而后举一反三,重点指导编写“三顾”。可以将《三国演义》中“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一回的有关内容编入剧本,也可以进行大胆合理的想像创作。写完后师生讨论评议,修改剧本。而后布置各组成员的课外任务:①选择合适的音乐配乐,如马蹄声、风雪声、敲门声、过渡音乐等;②配上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③给演员设计并准备服装;④设计准备道具。各组安排好导演、演员、剧务,在课余时间进行排演。

  (设计点评:这一设计可谓巧妙。教师重视发挥学生的潜能,有意识地将课外信息引入课内,又将学生的学习引向课外,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和渠道。学生编写剧本的过程,也就是琢磨课文、推敲语言、体会情感的过程,能有效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三、表演入境,求活求趣

  我国著名剧作家曹禺曾说:“学生参加演戏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演戏里的人,就必须理解他们的思想与感情,要具备活泼生动的想象,也要有一定的表演能力。”为训练语言,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根据小学儿童爱动好玩、富于想象、善于模仿的年龄特征,我利用一节课时间让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

  表演前,教师组织学生对表演细节加以讨论,让学生细心揣摩并把握人物的语气、神态、动作甚至心理,以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特点。鼓励学生要大胆创新、大胆表演,看谁演得真实,演得感人。演完后,根据各组的表现,评出“最佳配合奖”、“最佳创意奖”、“最佳导演”、“最佳演员”等,让学生在说与动的气氛中增强技能,品尝成功的愉悦。

《三顾茅庐》课堂实录 篇11

  小学语文“审美-品读”式教学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健康审美情感为內涵,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和谐统一,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整合,注重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的美,注重教学过程中的美读感悟多元解读,通过读去感悟语言美、景色美、人物形象美、人文美等到诸多美的因素,这样就得从角契入,把着眼点放在对学科教学的“审美”“品的构建上去

  我以《三顾茅庐》为例,来简单的谈一谈。

  一、在审美心境中品读  

  学生对语言文字要有准确的感受和领悟,必须处于一个特定的语境和心境之中,这样才能主动地以审美的态度感知与把握对象。为此,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心理特征,自觉地应用审美因素,创设多元的审美情境,是“审美-品读”式教学得以成功和优化的保证。师生在特定的审美情境中,触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获得审美情感体验。用于教学的起始阶段和结束阶段,可起到唤起审美注意,激发审美渴望:用于教学过程的各环节和教学內容的连接,能起到承上启下,培育新的审美心境。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合作探究,教师必须为学生搭建互动的学习平台,创建一种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学习气围,激活学习的兴趣。如在《三顾茅庐》引入新课时,我动情地说:“请同学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去研究自己深感兴趣的人物,老师期待大家有说不完的话。”在师生对话课堂中,我始终给学生以信心和帮助,让学生感到老师和同学是平等的,让每一位学生想说敢说,小眼发光。

  二、在审美体验中品读

  审美是以体验为核心的个性化的情感教育。审美体验的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在阅读、鉴赏、接受过程中,体验是最成功的前提活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涵泳”“吟诵”“体味”“妙悟”“入神”等都包括情感体验的过程。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人物形象,有引人入胜的意境,有传神的词句。如何将“知”的积累转化为“感”的积淀,不是零碎的分析,而是在品读中整体把握与领悟。即教师要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的内在需求,将探究的目标建立在学生的需求之上。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情感倾向,以各种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吸引学生主动体验探究。由于学生获得了自我体验探究的机会,便很快投入到语言实践中去了,在愉快的情绪中完成了学习任务。不仅是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愉悦,同时也唤起了学生对更大兴趣和强烈的创新意识,这正是我们所应追求的理想上审美化教学效果。如我在教学《三顾茅庐》一课“阶下恭候孔明”这一板块时,为了引导学生感悟刘备的鲜明的人物个性,我先让学生自读相关句子,简明扼要要说言中之意,再让学生将句子与原文比较,从“吩咐”“轻轻走”“恭恭敬敬”等传神之中感悟文中之情。然后进行个性朗读,将自己的理解与体会寓美美读之中。学生读出了情之真、情之切、情之浓、情之深。

  三、在审美视角中品读

  从美学的角度说,语文是一门充满魅力的学科,每一篇文章都一颗闪光的珍珠。它几乎涉及到美的各个领域。美学家罗丹说:“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教师要从美的视角,引领学生引读文本,把一切美的人、情、物都“探”出来,领学生去发现、去欣赏。

《三顾茅庐》课堂实录 篇12

  教材分析:

  《三顾茅庐》是第十一册最后一组教材的第二篇重点讲读课文。本课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的。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这是一篇落实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好课文。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

  1、揭题解题,介绍课文的时代背景。

  2、初读课文,以初步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理清文章脉络,知道刘备是三次拜访诸葛亮。

  4、学习刘备第一次拜访诸葛亮。

  二、教学过程 :

  (一)揭题解题。

  1、解释“顾”、“茅庐”的意思。

  2、简介课文时代背景。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要求:(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2)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3)谈谈你对刘备的初步印象。(小黑板出示)

  2、交流。

  (三)理清文章脉络。

  可以问:你读懂了什么?学生可能说,我读懂了刘备是三次拜访诸葛亮,再问:还有哪些同学也发现了这一点?谁来告诉大家哪三次?以自然而然地理清文章脉络。

  (四)学习一顾。

  1、指名读第一段,其余同学划出刘备言行的句子。

  2、交流。

  3、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再读读第一段。

  4、谈谈你对一顾中刘备的印象。

  (五)布置作业 :完成作业 本1、2、3题。

  第二课时

  一、教学理念:

  1、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探索自主探究的开放的课堂模式。

  2、以语言材料为载体,以课文为“例子”,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位学生乐学、善学。

  二、教学目标 :

  1、认知目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详略,读懂重点句子。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能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3、情感目标——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4、发展性目标——学会学习(自读自悟)、学会合作(研讨交流)、学会做人(尊重他人以诚待人)、学会做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三、教学重点:

  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特点。

  四、教学难点 :

  理解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五、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披文入情。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还深入地学习了“刘备一访诸葛亮”。

  2、你想进一步研究刘备吗?研究什么?(略)要研究刘备,还涉及到他的弟弟张飞,那么,我们怎么来研究这两个人物呢?让学生说,通过阅读,抓住人物言行、神态等来理解。

  (二)自主选择,合作探究。

  1、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寻找自己的合作伙伴,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人物,深入学习课文,完成填表。(把表格发给学生。)

  一顾二顾三顾怎样一个人刘备(言、行、神态) 问……又问…… 失望而回

  张飞(言、行、神态) 失望而回    (1)如果对张飞感兴趣,找出描写张飞的言行的句子填入表格。

  (2)如果对刘备感兴趣,找出描写刘备的言行、神态的句子填入表格。

  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巡回,了解学情。

  2、研读刘备、张飞的句子。(按学生回答的顺序讲)

  (1)研究刘备的同学交流。

  按学生交流的情况分别投影,重点落实字词,这些句子要具体讲,认真读,读出感情。随机板书:斥责张飞、下马步行、阶下恭候、赶紧谒见。

  学生另外找出的有关刘备的句子,让学生说说读读就可以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归纳刘备是个怎样的人。

  (2)研究张飞的同学交流。

  用同样的方法投影出示,读读议议,可以看出张飞是个怎样的人?

  (3)文章主要是写刘备,但同时也把张飞写进去了,这是否多余?分小小组讨论。

  然后交流。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点拨,这是一种反衬的写法,随机板书:反衬

  (4)对比朗读,愿意朗读张飞的读出他的莽撞无礼,愿意朗读刘备的读出刘备的诚心诚意。

  (三)课外延伸,激发兴趣。

  引导课外阅读《三国演义》,尤其是这篇课文的有关章节,以更好地理解课文,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第三课时

  一、分辨文章的详略。

  二、出示一篇例文,让学生分辨详略,巩固所学的知识。

  三、引导课外阅读《三国演义》。

  四、总结全文。

《三顾茅庐》课堂实录 篇13

  一、以杜诗导入

  ppt出示杜甫《蜀相》: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同学们知道杜甫写的这句话中“三顾”指的是什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三国演义》里的经典故事——《三顾茅庐》。

  刘备是在什么情况下三顾茅庐,而他请诸葛亮出山,又是为了什么?

  出示地图,介绍时代背景

  我们都知道,诸葛亮才华横溢、足智多谋,想必请他出山辅佐的人一定很多,为什么只有刘备成功了?你觉得刘备靠什么打动了诸葛亮?(相机点拨同学们可以到第一自然段找关键词)(板书:诚心诚意)

  什么叫“诚心诚意”?(出自真心、真心实意)带着我们的理解,读好这个词。(两个“诚”,心意多么真诚啊!再读一读。)

  刘备三顾茅庐,其心到底有多诚,其意到底有多真?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走近刘备,听其言,观其行,感其心。

  二、听其言,感诚心

  谁来读一读第2自然段?

  朗读指导:读书应该读出人物的特点,看看提示语,张飞是怎么说这句话的?(理解“嚷”:大声叫)那应该怎么读?(生读)就这一句话让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张飞?(鲁莽、急躁、粗鲁)张飞说的这句话里面哪个动作最能表现他的鲁莽、粗鲁?(“捆”),再读一读,读出莽张飞的感觉。(生读)一句话,一个字就刻画了一个鲜活的人物,这就是名著的魅力!接着读下去——

  从刘备的话中,你听出了什么?(生气、尊重人才、求贤若渴)

  刘备和关羽、张飞是什么关系?当年桃园三结义,这么多年南征北战,同生共死,手足情深,现在刘备竟然为了诸葛亮去责怪自己生死兄弟,这足以说明刘备对人才的——

  当时刘备是什么身份?(大将军、汉朝的皇叔,地位尊贵)诸葛亮是什么身份?(普通百姓,一介村夫)在特别注重身份地位的古代,都是百姓拜见将军,而刘备身为将军却一而再、再而三拜访一个平民百姓,这足以说明刘备拜求贤才的——

  一句斥责之言,我们听出的是刘备对人才的渴求与尊重啊!(齐读刘备的话)

  三、观其行,感诚意

  过渡:刘备拜访贤才的诚心不仅表现在他对张飞的斥责之言中,还表现在他许多细微的动作中,请大家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看看从哪些地方能感受到刘备对贤才的敬重与诚心?

  不要急,请大家再次默读这个自然段,用笔画出那些打动你的地方,好好体会体会,我们被打动了,诸葛亮才会被打动。

  交流:刘备的哪些举动让你感受到他拜访的诚心和对诸葛亮的敬重?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你的发现。

  ▲下马步行

  “一里”是500米,“半里”就是多少米?(250米)“半里多路”就是三百米左右。这么远的路,他为什么不一直骑马到跟前呢?(他怕马蹄惊扰了诸葛亮,骑在马上有高高在上之感。)

  补充介绍:古代人看到特别有地位或自己特别敬仰的人,文官就会落轿,武官就会下马,以表示极大的尊敬。现在,刘备远远地就下马步行,说明什么?

  这一切,诸葛亮看得见吗?万一诸葛亮不肯出山,这段路不是白走了吗?(越是看不见,越能体现刘备访求贤才的“诚心诚意”)

  ▲两个“轻轻地”

  轻轻敲门:使敲门声不要太大,体现了对贤者的礼貌、尊重。

  轻轻地走进去:尽量放轻脚步,防止惊醒先生。

  ▲恭敬等候

  (出示“恭恭敬敬”)一起读这四个字。“敬”就是(尊敬)“恭”字下面是什么?(“心”)发自内心的尊敬,读好这个词,读这句话。

  想想刘备是怎样站的?谁来表演一下(身体直立、微微低头,双手抱拳,很有礼貌)这就是恭恭敬敬刘备就这样恭恭敬敬地站了多久?古代一天分为12个时辰,那么一个时辰就是(两个小时),还有一个时间,“半晌”就是“半天”,起码也得一个小时,如果让你站这么长时间,你会觉得怎样?《三国演义》原著中用了四个字“浑身倦困”。

  这是怎样一幕动人的情景啊!

  一个在草堂上躺着,一个在台阶下——

  一个是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一个是赫赫有名的——

  一个是27岁的毛头小伙,一个是——大家猜猜刘备多大?47岁,整整比诸葛亮年长20岁!47岁的大将军、刘皇叔却要站在台阶下等候一个27岁的毛头小子,

  孩子们,假如你看到这样的情景,会对刘备说些什么呢?

  这一站,站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这一等,等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

  渐渐地,我们走进了人物的内心,相信此刻,一个诚心诚意、恭敬虔诚的刘备已经深深打动了我们每一个人,带着我们的感动,轻轻地读一读这段文字。

  指名配乐朗读。

  四、隆中对,感真情

  刘备下马步行走出了诚心,恭恭敬敬等出了诚意,正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诸葛亮终于被刘备的诚心感动了,见面后,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

  再次出示地图,引读第4自然段,说说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值得刘备这样去请。

  出示:“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三顾茅庐前,刘备对天下形势看得清吗?就像浓浓云雾遮住了青天,层层茅草堵塞了心口,而现在,听了诸葛亮的一番话,刘备一下子就明白了,就像——堵在心口的茅草立刻——这就叫——茅塞顿开。难怪刘备高兴地对关羽、张飞说——

  出示:“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概括成一个成语就是——(如鱼得水)

  鱼和水是什么关系?谁是鱼?谁是水?刘备把自己比作鱼,把诸葛亮比作水,想说明什么?

  这两句话,既是写刘备,又是写谁?其实文中还有一个地方也写了诸葛亮。

  五、赏美景,悟写法

  出示: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水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引读)那里的山冈——,几片松林——,潺潺的溪水——、茂密的竹林——,景色——。

  明明写的是隆中的美景,哪里写了诸葛亮?其实真正等待时机腾飞的是——(诸葛亮)人们恰好称诸葛亮为——(卧龙先生)诸葛亮虽然身居隆中,其实他时时关注国家大事,等待时机——出山。

  诸葛亮为人刚毅如山,正直如松,心明如水,谦逊如竹,与山冈、松柏、溪水、翠竹是何等相似;尤其是将蜿蜒起伏的山冈比作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又和“卧龙先生”扣合,暗示了诸葛亮的非凡才略。这在写作上叫:环境烘托。让我们美美地再读这一段文字。(配乐朗读)

  六、出师表,忆真诚

  诸葛亮出山后帮助刘备打了很多胜仗,建立了蜀国,刘备去世后全力辅助幼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在二十一年后回忆起这段经历,动情地写下了这样的肺腑之言:(背景音乐声中大屏幕出示《出师表》节选)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也许大家未必能读懂诸葛亮的每一句话,但我们却能够感受到诸葛亮对刘备的一片真情,找一找,这段话里哪里提到了二十一年前的事?

  诸葛亮眼含泪花,深情回首,心怀感激,他念念不忘二十一年前(指板书)刘备还有半里多路就——的诚心诚意!他念念不忘刘备——站在台阶下等候的诚心诚意!他念念不忘刘备一直站了半晌工夫再加——的诚心诚意!

  于是,“三顾茅庐”作为《三国演义》经典中的经典,千年流传;

  于是,“三顾茅庐”成了“诚心诚意”的代名词,流传千年。

  ——这就是经典的影响和魅力!

  (播放片首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顾茅庐》只是《三国演义》里的一个精彩故事,课后,让我们翻开《三国演义》这部鸿篇巨著,去领略那一个个鲜活的英雄形象,去感受那一张张恢弘的历史画卷吧!

  板书:                    9  三顾茅庐

  刘备                诚心诚意          诸葛亮

  尊重人才          责备张飞          雄才大略

  下马步行

  阶下恭候

  同吃同睡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三顾茅庐》课堂实录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