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三顾茅庐》公开课教学设计

《三顾茅庐》公开课教学设计

仰面清风 点赞 分享
《三顾茅庐》公开课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

《三顾茅庐》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14篇)

《三顾茅庐》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1

  一、 导入设疑,揭示课题

  1. 说到“神机妙算”“料事如神”“足智多谋”这些词,你首先会想到谁?(诸葛亮)在中国诸葛亮成了智慧的代名词这样一个旷世奇才为何偏偏选择了当时尚无立足之地的刘备呢?这里要引出一个感人的故事——“三顾茅庐”

  2. 板书课题,理解关键词:顾——拜访;茅庐——茅草屋说说课题的意思

  【设计意图】文中的第一主角无疑是刘备,而开头偏偏从诸葛亮身上展开话题谁都知道诸葛亮才高八斗,是少有的人才,这样的稀世之才又怎会被刘备所用的呢?由此设置一个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二、 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 分组出示三组词语,指名读,再齐读

  第一组:刘备 关羽 张飞 诸葛亮

  第二组:群雄纷争 茅塞顿开 三分天下

  第三组:蜿蜒起伏 疏疏朗朗 清澈见底 青翠欲滴 秀丽宜人

  你有什么发现?练习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中描写隆中景色的句子,说说写了哪些景物?仅仅是写景物吗?说说自己的理解

  【设计意图】这段景物描写,有一定的独立性率先品读这段,为后文感知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作好铺垫,也避免影响品读刘备言行的整体效果

  2. “三顾茅庐”,顾名思义,快速浏览课文,刘备前后三次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课文都写了吗?(前两次一带而过,详写第三次)

  三、 三顾茅庐表“诚意”

  1. 师简要介绍背景及前两次拜访的经过

  【设计意图】课文因篇幅限制,只详细写了第三次拜访的经过,但为了更准确地理解人物情感,有必要让学生对前两次的拜访情况有大致的了解在文本解读中,既要关注到教材的节选片段,也要对一些情节的来龙去脉有所知晓,这样才能高屋建瓴地引导学生解读文本

  2. 读了本课,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如果用一个字表达,那会是什么字?(板书:诚)

  3. 第1自然段中哪些词让你读出了“诚心”?(两次前往,都没见着,但刘备并不灰心,还准备去第三次如果第三次还没见着,会怎样?——也许还会有第四次、第五次……直到见到为止)

  【设计意图】第1自然段内容简短,光从“两次”“诚心诚意”还不足以感知刘备的诚意这时,就需要借助教师的引导、补充文本以外的资源,在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中,发现诚,感悟诚,表达诚,提炼诚

  四、 察言观行话“尊重”

  1. 刘备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第三次来到隆中诸葛亮的茅屋,终于见到了诸葛亮下面,我们来读第24自然段

  2. 小组学习,思考:a. 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画出刘备有关动作、语言、神态等词语、句子,读一读,想一想b. 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雄才大略?

  3. 重点品读张飞、刘备的话

  (1) 指名读张飞的话,一个“嚷”字让你读出了什么?(表现出了张飞的性格粗鲁,对诸葛亮不屑一顾)

  (2) 再读刘备的话,你又从中读出什么?(责怪、生气,也表现出自己不可动摇的决心)

  (3) 分角色朗读,对比两人的不同态度,感受刘备对人才的渴求、尊重

  4. 指名读第3自然段,说说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尊重?

  (1) “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文中两次用了“轻轻”这个词,给你什么感觉?(刘备举手投足都很小心,生怕惊醒了诸葛亮)

  (2) 指导练读这段话,读出动作的“轻”,读出刘备的小心翼翼、读出刘备的诚心诚意、读出刘备对人才的敬重与爱惜

  (3) 刘备等了多长时间?(半晌——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好久;“一个时辰”即现在的两个小时)

  (4) 这样算来,刘备至少在台阶下站了两、三个小时,依然不急不躁,恭恭敬敬地等候这样的态度让我们感觉刘备在恭候一位长辈或上级,事实怎样呢?从年龄上看,刘备那时47岁,诸葛亮才27岁,刘备比诸葛亮年长20岁;从身份来看,刘备出身贵族,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人称“刘皇叔”;而诸葛亮只是平民百姓一个,隐居山野,以种田为生两人身份地位、年龄相差如此悬殊,而刘备竟表现得如此虔诚,怎能不让诸葛亮感动呢?

  (5) 诸葛亮醒来后,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你从“快步走进”读出了什么?

  5.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刘备的虔诚终于感动了诸葛亮,两人见面、交谈,又是怎样一幅场景呢?我们下节课再看

  【设计意图】通过算时间账、算年龄账,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刘备的一颗赤诚之心、敬贤之心

《三顾茅庐》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2

  一、复习导入,整体感知

  1、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三顾茅庐》齐读课题。

  2、通过昨天的学习,同学们还记得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吗?(指名说)

  (板书:刘备   诸葛亮)

  二、精读感悟,体会诚意

  1、师:刘备带着两个义弟去邀请诸葛亮,辅助自己完成统一中原的大业,但去了两次都未能见着。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前往隆中,就让我们一起跟随刘备去拜访诸葛亮吧。

  2、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最能体现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态度的词语。(板书:诚心诚意)

  3、师:那么其心到底有多诚,其情到底有多真?现在就让我们再次(用心读一读课文第2、3自然段,看看哪些语句体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边读课文边用笔划出相关句子,把你深有感触的词语圈出来,也可以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小黑板出示要求)

  2、指名回答,随机交流。

  表现一:斥责张飞  语言

  引导交流,你从哪儿感受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

  ▲ 交流:出示: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 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

  (1)从“嚷”体会张飞的鲁莽与冲动,还能从“嚷”体会到什么?(心情很烦躁)谁能当一回猛张飞呢?指名读。

  (2)师过渡:捆只能捆来人,却捆不来人的心啊!猛张飞不懂这个道理,可刘备知道。教师引出: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

  刘备和张飞是结拜兄弟,刘备竟然为了诸葛亮去责备张飞,这说明什么?(他的赤诚之心)

  (3)师总结:张飞和刘备对待诸葛亮的态度截然不同,这一鲜明的对比,从侧面更突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4)全班分角色读,再次感悟

  男生读张飞的话,女生读刘备的话,师读旁白。指导学生读出各自的神态和语气。

  师:刚才同学们找的这两句话都是对人物哪一方面的描写?(板书:语言、神态)

  刘备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继续交流:你还你从哪些行动中感受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板书:动作)

  表现二:到达前,下马步行

  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

  ●他为什么不骑马到诸葛亮的家呢?(他怕马蹄声惊扰了诸葛亮)

  表现三:到达后,耐心等候

  “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睡。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1)谈谈你的体会。

  读读这个句子,“轻轻”动作轻一点,有礼貌点,千万别惊醒了诸葛亮哦。(师加点)

  (2)“恭”字下面是什么?“恭恭敬敬”是什么意思?你平常对谁“恭恭敬敬”过?

  (3)而刘备是谁?刘备乃堂堂汉景帝的后代,人称“刘皇叔”,是统帅千军万马的大将军,而诸葛亮呢,此时只是一介乡野书生。刘备当时已经47岁了,而诸葛亮呢?只有27岁,只不过是一个未出茅庐的毛头小子。地位的悬殊,年龄的悬殊,刘备全然不顾,就这样“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4)刘备这样恭恭敬敬地等了多长时间?相机了解“半晌工夫”与“一个时辰”, 半天左右再加上两小时。如果你平时等人等了这么长的时间,你会怎样?联系学生等人经验来体会。进而感悟刘备的诚心诚意,明眼人都能看见。

  (5)师生合作朗读,感悟刘备的“诚”。

  师:半晌工夫过去了——生:刘备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师:又一个时辰过去了——生:刘备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师:当时正值早春,“春寒依旧浓”,天挺冷的——生:刘备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师:此时,张飞不耐烦了,他十分心疼大哥,于是走上前去,生气地说:“什么人啊,这么傲慢!我大哥站在门外,他竟然高枕长眠,我去后门放把火,看他醒不醒。”刘备连忙责骂道:“不得无礼,退下!”说完——生:刘备仍然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表现四:快步走入

  (1)终于诸葛亮醒了,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

  (2)刘备先前等得是那么的耐心,这时他为何要快步走入?结合“快步”体会刘备见诸葛亮的迫不及待以及求贤若渴。

  (3)刘备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处处流露出他对诸葛亮的敬仰和尊重,因此留下一段佳话。同学们,让我们也来做一回刘备,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吧。齐读

  (4)总结写法:同学们你们看,作者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动作,把一个“尊重人才”的刘备的形象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借鉴这样的写法。

  三、探究刘备三顾茅庐的原因。

  过渡:刘备如此求贤若渴,那么诸葛亮真的值得刘备如此诚心诚意地去请吗?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并思考:诸葛亮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才华。

  1、见面以后诸葛亮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才华?

  出示: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2、诸葛亮提出三分天下,这样的分析,这样的策略,是前所未闻的。刘备听了(引读)——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你看,有了诸葛亮这片青天,这道阳光,刘备原本混沌的心底顿时明亮起来。 “茅塞顿开”是什么意思?你能给它换个词吗?

  3、可见诸葛亮很有才华,用一个成语那就是——(板书:雄才大略)

  4、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做——(师引读)——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刘备高兴地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出示)

  (1)用一个成语概括叫“如鱼得水”。 谁是鱼儿?谁是水?诸葛亮出山后,成为刘备身边最重要的谋士,你们知道他帮刘备打了哪些胜仗吗?(火烧新野,火烧赤壁、七擒孟获、三气周瑜,智降姜维,空城计、草船借箭……)

  5、刘备以自己的诚心打动了诸葛亮,20年后,刘备已死,诸葛亮还在他的一篇《出师表》中提起当年刘备“三顾茅庐”的事,刘备的诚心与尊重换来了诸葛亮的忠心,用自己的一生回报了刘备。我们可以用八个成语来概括诸葛亮的一生。

  (出示关于诸葛亮的词串)

  初出茅庐   才华横溢 料事如神   胆大心细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师:这就是诸葛亮一生的写照。让我们带着敬意读读这些词串。

  四、感受环境,体会烘托作用。

  1、诸葛亮真是一位旷世奇才,诸葛亮的住处也是独具特色,请同学们读读文中描写隆中景色的句子,想一想,这段描写了哪些景物?完成《一课一练》p25想想做做第二部分的1、2题,并圈出描写这些景物特点的词。(出示要求)

  a、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1)交流(山冈、松林、溪流、竹林)

  (2)怎样的山冈?怎样的松林?怎样的竹林?怎样的小溪?

  (3)这里的景色秀丽宜人,谁来读好这句话?

  (4)这段话仅仅是描写景色吗?你们看作者把山冈比作什么?(卧龙)看到“卧龙”一词你想到了什么?其实真正等待时机腾飞的是——(诸葛亮),人们称诸葛亮为——(卧龙先生),诸葛亮虽然——身居隆中,其实他——时时关注国家大事,等待时机——出山,为统一中原——出力。

  师:这就是我们写作中常用到的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3)隆中的景物写得如诗如画,让我们身临其境,下面我们也来模仿这种写法,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指名说1-2名)

  五、全堂总结,升华“尊重”

  1.同学们,学完了《三顾茅庐》,两个已经随着历史的长河滚滚而去的英雄人物形象又鲜活在我们眼前,一个是刘备,一个是诸葛亮。为了和大家一起学习这篇课文,我又一次读了名著《三国演义》,《三国演义》的开头有一首词,有人把它谱成了一首歌,可惜我不会唱,但我会读,下面我念给大家听: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2.“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唯一让我们记住的那就是刘备对人才的“尊重”,让我们齐读这个词语:“尊重人才”,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古训:“尊重人才”(板书:尊重人才)

  四、布置作业

  1、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收集跟三国有关的经典故事、成语、歇后语,下节课我们学习练习三的“处处留心”,并在班上举办一次“精彩三国”故事会。喜爱表演的同学还可以模仿第十课《公仪休拒收礼物》,把本课改编成课本剧。

  2、认真完成《补充习题》

  8、三顾茅庐

  板书     语言     刘备                      诸葛亮

  动作                 尊重人才

  神态     诚心诚意                雄才大略

  《三顾茅庐》反思

  今天执教的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小故事《三顾茅庐》,感受刘备的诚心诚意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对刘备的这份虔诚产生共鸣是难点。课堂中,我紧扣“诚心诚意”,指导学生品读张飞和刘备的对话,体会第三自然段刘备的一系列动作。有以下几点感想:

  一、充分预习,初显成效。

  本课的容量是很大的,为了能实现课堂的有效性,我在课前让孩子们作了充分的预习,发现效果还是很好的。让学生将预习作业带回家中,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阅读,去思考,去查资料,由于是独立完成作业,没有受到课堂上老师与同学的影响,不能依赖别人的智慧,学生为了完成作业,逼着自己动脑筋,对文章有自己的见解和体验。课前预习是“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的过程”,所以在以后的教学重要扎扎实实地做好课前预习,会让课堂变成真正的高效课堂。

  二、感悟文章的写作手法。

  文章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刘备对诸葛亮的诚意与尊重。我让学生自己寻找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语句,学生在自学时就很容易找到有关句子,在感悟理解第二自然段时,朗读他们的对话,并引导学生体会张飞和刘备截然不同的态度,了解本课的一种写作手法,那就是通过对张飞的描写来反衬出刘备的诚心诚意。还有一段环境描写,其实对孩子们来说就是纯粹简单优美的环境描写,但这里却蕴含着对卧龙先生诸葛亮准备大展宏图的描写,这是一种环境的烘托作用,对于四年级的同学来说,体会写作手法是一件比较难的事,现在融入到文章的学习过程中,就变得浅显易懂了。

  在课堂上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例如在理解文章时,教师的脚步有些过快,例如:体会诸葛亮醒后,刘备“快步”走进去,虽然我让学生体会“一慢一快”,但由于赶时间,没有等到学生完全理解,就草草地做了总结,我觉得在这里如果能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相信学生会感悟的比较深刻,完全能体会到刘备求贤若渴的迫不及待的,因此课堂上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这样学生才能理解的更透彻!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2、通过文章中刘备的语言、动作体会刘备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学习诸葛亮尊重人才的优秀品质。

  3、学习课文中“景色秀丽宜人”的有关语句,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教学重点:通过体会文章中刘备的语言和动作,感受刘备的诚心诚意,学习刘备尊重人才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通过刘备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描写,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

  《三顾茅庐》反思

  《三顾茅庐》是一则历史故事,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这是一篇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好课文,同时,这篇课文也能帮助我们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他们对祖国的优秀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整个教学中我紧紧围绕“诚心诚意”展开教学,以问题“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刘备的诚心诚意”为主线,首先抓住“刘备”这一人物,扣住人物的语言,教学中抓住了刘备、张飞的对话,抓住张飞、刘备对诸葛亮截然不同的态度,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体会刘备对贤才的尊重。其次抓住了刘备的行动,进行人物的剖析,引导学生抓住“下马步行”“轻轻敲门”“吩咐”“恭恭敬敬”“等候”“快步”等词语学习、理解,体会刘备的求贤若渴、诚心诚意。最后延伸到“三顾茅庐”的真正含义,那就是“当你邀请别人或求人做事的时候一定要诚心诚意、礼贤下士”。在品读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时随机理解比喻句前后的关系也达到了教学目的。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的内容,我本来设计了这样一个说话训练:刘备这样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创立大业,诸葛亮被刘备的精神所感动,终于与刘备相见。这时,诸葛亮与刘备都会怎么表达自己的情感呢?因为担心学生的表述不到位,所以添加了一些图片,让学生纷纷揣摩人物内心世界,如何表达刘备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和求贤的决心,诸葛亮则如何表达自己对刘备的感激之情和效忠之心,在实际操作过程放手让学生说做得还不够。

《三顾茅庐》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斥责”“拜见”“恭恭敬敬”等词的意思。

  2、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理解刘备三请诸葛亮求贤若渴的心情,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3、品读张飞的语句,理解对比反衬的写法,并对张飞形象进行多角度认识。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懂得只有尊重人才,才能大有作为。

  教学重点:

  1、能有感情地读刘备三顾茅庐时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语句,体会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2、开放文本,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难点:

  1、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学生对刘备诚心诚意的共鸣。

  2、读张飞的语句,理解对比反衬的写法,并对张飞形象进行多角度认识。

  教学准备:投影设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读了《三国》吗?你知道刘备是什么人吗?(相机示刘备图片,介绍刘备资料)

  2、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个关于刘备的故事---(示课题)《三顾茅庐》。课题中“顾”是什么意思?“茅庐”呢?谁能来解题?(提示说清人物、地点、事件)

  二、初读课文

  1、汉室皇叔刘备为什么要一请、二请、三请这个一介草民诸葛亮?请同学们大声地读一读课文,将读不准,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是什么原因?书上是怎么说的?哪一小节告诉我们?(指名读第一小节)

  三、聚焦刘备

  1、请你读读2---4自然段,划出有关句子,圈出有关词语,思考:

  (1)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划出刘备有关动作、神态等词语、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2)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雄才大略?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想一想。

  2、预设交流:

  a:“我冒着风雪,就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你怕冷,自己回去吧!”

  天气这么冷,还去——说明诚心诚意。(还有那些写天气的词?数九寒天、雪花纷飞,还有天寒地冻)

  b:“刘备第三次来到诸葛亮的家中,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就恭恭敬敬的等在房门台阶下等诸葛亮醒来。”

  说明刘备很有诚意。

  师导:是呀!诸葛亮在温暖的被窝里呼呼大睡,刘备却恭恭敬敬地候在门外,那可是早春,春寒料峭,挺冷的。(教师作恭恭敬敬地等候地样子,持续5秒钟)

  师导:我想,刘备的人是傻傻地站着,他的脑袋肯定是骨碌碌地转着。你想,此时此刻,刘备会想一些什么?

  c:“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

  刘备在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的地方就下马步行,也可以说明他的诚心诚意;还有半里地就下马,其实,诸葛亮也看不到,就更说明它是真的诚心诚意的。

  d: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

  a、从“刘备生气地说张飞的话中”可以看出他的诚心诚意。

  b、刘备和张飞是结拜弟兄,现在,刘备竟然为了诸葛亮去批评张飞,说明他对诸葛亮很有诚心。

  c、刘备和张飞的关系,能说的具体一些吗?介绍“桃园三结义”故事

  d、是啊,为了诸葛亮,刘备竟然生气地说自己的兄弟。在课文的什么地方?(在第二小节)

  我和你一起来读读好吗?(老师读张飞的话,学生读刘备的话。)

  e、配上表情、动作分角色朗读对话。

  e、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a、又等了一个时辰和快步,表现处了刘备对诸葛亮的尊敬和渴求,也可以说明他很诚心诚意。

  b、刘备为请诸葛亮怒斥张飞,冒着风雪寒冷,三顾茅庐,还有半里地就早早的下马步行,还在房门外恭候多时,终于见到了诸葛亮,赶紧见面……现在,你是诸葛亮,你耳闻目睹了刘备的所作所为,你会怎么想?

  c、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就走上了为了国家统一大业的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三、探究张飞

  1、同学们除了从刘备的言行中体会到他的诚心诚意,请你们再读读课文,你们还从哪里也能体会到他的诚心诚意?(张飞的无理)

  找出描写张飞言行的句子并出示:

  a、再读一读,你体会张飞是什么性格?

  b、课文不是在写刘备吗?作者为什么要来写张飞,能不能不写他?(四人小组讨论)

  (作者采用对比反衬写法,突出刘备的诚心诚意。)

  2、你们认为作者描写张飞是为了突出刘备的诚心诚意?那你们用朗读来告诉我。

  对比读(出示刘备张飞的对话,选择合作读——点名读)

  理解刘备为什么对张飞要“斥责——大声斥责”?

  四、拓展延伸

  1、讨论问题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第四节)

  出示句子: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a、“茅塞顿开”是什么意思?

  b、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

  c、这句话作者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把什么比做了什么?

  d、指名读。

  2、同学们,刘备听了诸葛亮的一番议论,更敬佩他了,诸葛亮看到刘备三顾茅庐,又肯虚心请教,就答应了。

  后来,诸葛亮辅佐刘备,打了许多胜仗。

  (1)你知道打了哪些胜仗吗?(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

  (2)刘备采用了诸葛亮的战略计划,逐渐形成三国鼎立局面,后来刘备称帝蜀国,刘备高兴地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三顾茅庐》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4

  第二课时:

  t:你认为哪些地方表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

  s: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做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

  t:你这是请他出山之后的“诚心诚意”,之前呢?

  s:“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你再帮张飞“嚷一下”

  t:自己练一练,看谁来做一次“猛张飞”。

  你说张飞嚷时是怎样的心情?

  s:生气、讨厌(怎么搞的又去了)

  个别读/齐嚷

  t:“捆”只能捆来人却捆不来人的心啊!刘备怎么说?

  s:齐读

  t:这地方能看出刘备诚心诚意,还有什么地方?

  s:“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侍侯。”

  t:刘备为何让他俩在门外等侯?

  s:刘备怕他俩打扰诸葛亮,怕张飞闹堂……

  t:是啊,刘备是怎样“恭恭敬敬”的,看这个恭字,(指导识写出恭)

  谁来表演一下刘备恭恭敬敬……]

  s:一生表演(两手立正站好)

  t:一个刘备,还有不同站法吗?

  s:另一生表演(低头弯腰,双手抱拳)

  弯腰低头是对一个人的尊敬

  t:噢,更恭敬,这样才能体现对人的虔诚和恭敬。

  看看书上刘备站了多久,一个时辰就是?两个小时,还有一个时间,半晌是多长时间?“半天”起码也得一个小时,同学们想象一下,刘备恭恭敬敬站了半晌又两个时辰……刘备是什么人?诸葛亮又是什么人?你知道他们年龄吗?……一位47岁的首领,对着一位27岁的毛小伙子站了半晌,一个站一个还躺着。哎呀,了不起啊!齐读这部分。

  s:在等的时候,张飞……刘备急忙又把他拦了回去。

  t:还有哪些地方体现刘备的诚心诚意?

  s:“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刘备“轻轻”敲门说明他怕惊醒诸葛亮,对他尊重、诚心。

  t:噢,抓住了“轻轻”,连敲门声都是那么小心翼翼。生怕惊醒了诸葛亮。

  s:还有这里也能体现出刘图示的诚心诚意。“刘备站在台阶下等候。”封建社会是分等级的。大臣参见皇上的时候是站在阶下,而此时,刘备是首领,诸葛亮不过是一介村民,刘备却站在阶下,可见他诚意。

  s:“这次你就不要去了!”张飞是刘备的结拜兄弟。却没听他兄弟的话,说明诸葛亮比张飞更重要。

  t:都突出了诸葛亮更重要。还有一些地方说明刘备的诚心诚意,他看见你,你看见他了吗?

  s:“冬去春来”刘备在两兄弟不同意下去的时候,去了,可见他诚心诚意。

  t:刘备是打马一路奔去的吗?

  s: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t:他为什么不骑马到跟呢?

  s:他怕马蹄惊扰了诸葛亮。

  t:刘备不至于半里多路就下马,说明他把诸葛亮当成了自己的老师。

  读读看,看谁能读出刘备的诚心诚意,谁就是小刘备。

  s:读:“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才悠然醒来。”

  齐读

  转折

  t:刘备轻轻敲门轻轻地进去,恭恭敬敬地等,等啊等啊,诸葛亮翻了个身,又等啊等啊,等了半晌,才悠然醒来,刘备先前等得那样耐心,这时刘备怎样?刘备为何那么“快步”?

  s:刘备想见诸葛亮。

  s:刘备见诸葛亮醒来很兴备,想马上进去和他讨论国家大事。

  t:噢,刘备真是求贤若渴,那诸葛亮到底值不值得刘备这样“诚心诚意”地去请呢?读读最后两节。

  s:读最后两节。

  t:你读了有何体会,刘备为何“三顾茅庐”你看出来 了吗?

  s:他得到诸葛亮就像鱼儿得水一样,这叫什么成语?

  t:板书(如鱼得水)噢,我刘备是条再大的鱼,没有水又有何用啊!

  得到诸葛亮就像什么?(板书:拔云见日)

  你读过《三国演义》吗?诸葛亮帮刘打过哪些仗?

  s:“火烧赤壁”、“草船借箭”……

  t:以少胜多的办法,都是谁设计的,可见诸葛亮对刘备有多么重要,再读读最后一节。

  t:(延伸)刘备“三顾茅庐”靠他的诚心诚意请出了诸葛亮。“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是三国的故事,那今天我们学了这故事又有何作用呢?

  s:待人诚恳,谦虚

  s:不要摆架子

  s:对人要尊重……

  t:诸葛亮用我们现在的说是什么?(板书:人才)

  只有尊重人才,才能干一番大事。

  二、请看练习4

  用“来到……只见……”说几句话。(仿书上写)

  1、提示:写你去过的地方,三分钟写三句话。

  2、生写

  3、师检查择优赏读:

  我来到玉龙河,这里山绵延不断犹如一条盘旋的龙,这里树郁郁葱葱,河面清澈见底,像一面明亮的镜子。

  4、调查及作业(把手放好坐正!)

  班里有多少人看过或听过《三国演义》故事?(一半)

  建议你为买来或借来少儿版本乃至连环画,一个月后,请你们的班主任搞一个“三国故事”演讲比赛。看谁的故事最能

《三顾茅庐》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5

  课题

  8. 三顾茅庐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重、难点:

  1、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2、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揭示课题

  谈话:同学们,你知道《三国演义》中的哪些人物呢? 你知道他们身上的哪些故事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三国时期的故事《三顾茅庐》。(板书课题)

  简单介绍自己知道的人名和故事。

  齐读课题。

  联系旧知导出课文引发学生研读兴趣。

  二、自读课文

  出示自读要求:(1)借助拼音读准田字格中的生字,读顺课文。

  (2)自学生字,懂得它们的书写方法。

  (3)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4)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教师巡视,及时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检查自读情况。

  相机指导生字的读音。

  检查字形掌握情况。

  按要求自读课文。

  分段读课文。

  茅:与“矛”比较。 统:与“流”比较。宜:与“宣”比较。

  交流词语的意思三顾茅庐 蜿蜒起伏 青翠欲滴 秀丽宜人 群雄纷争 茅塞顿开

  说说自己没读懂的地方。

  明确提出自读要求,使得学生学习有目的,思考有方向。

  比较和交流中深化字词的理解,为理解课文做铺垫。

  三、再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

  放录音范读全文。

  问:刘备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辅助他实现统一中原的大业,诸葛亮真有这样的雄才大略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刘备在请诸葛亮出山后,高兴地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听录音,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读第四自然段,加以体会,理解“茅塞顿开”

  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尊重人才、讨论:从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了刘备什么样的品质?

  四、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用钢笔描红。(文后练习2)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刘备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建立统一祖国的大业。诸葛亮在二十一年后回忆起这件往事,还感激万分,写下了这样几句话 :(出示《出师表》节选。)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听教师朗读,体会其中的意思。

  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这段似懂非懂的文字中,哪些是写三顾茅庐这件事的?

  对学生要求不必过高,能听懂多少是多少,这样能减少学生压力使得学生能畅所欲言。

  二、细读课文

  问:诸葛亮对刘备的三顾茅庐可以说是记忆犹新、历历在目的,甚至是刻骨铭心的。这是为什么呢?

  组织交流。

  出示: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得尊重人才……”

  出示: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出示: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引导比较:

  (等了半晌功夫……又等了一个时辰……)和(“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小结: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他怒斥张飞、三顾茅庐。还有半里路就早早下马步行,在房门外恭候多时,快步走进草堂和诸葛亮见面……刘备渴望得到诸葛亮这个贤才已经到了如饥似渴的地步。这就叫“求贤若渴”。

  讨论: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是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呢?自由读第一自然段,用其中的句子或词语来回答。(诚心诚意)

  默读课文二、三自然段,画出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词语和句子。

  同桌分角色朗读张飞和刘备的对话,交流自己的体会。

  讨论:说明什么?

  感情朗读这一句话,交流自己的体会。

  讨论:从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

  齐读第五自然段

  比较和朗读中分析人物性格特点,了解故事中的人物。

  在朗读中升华,进一步感受和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三、小练笔。

  因为刘备求贤若渴,所以《三国演义》中写刘备二顾茅庐而不遇孔明时,他亲自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留给诸葛亮。这封信,一般读《三顾茅庐》的人都忽略了。其实这封信也深深地打动了诸葛亮的心。因为信中,刘备将自己的一番诚意、仰慕之情抒发的淋漓尽致。现在,请大家发挥想象,替刘备写一封简短的信留给诸葛亮。  

  培养学生表达能力、说理能力。

  四、作业

  课后继续完成并在小组内交流各自写的信,互相提意见修改。

  板书:

  三顾茅庐

  两次拜访没见到                  诸葛亮:雄才大略

  上路前     刘备:尊重人才

  第三次拜访的经过   见面前

  见面后     刘备、诸葛亮的鱼水情

《三顾茅庐》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6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落实目标1—4

  教学过程: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落实目标5—7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解题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听写复习生字词

  过渡: 同学们,上节语文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三顾茅庐》,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三顾茅庐》。下面请大家读课题。

  1、学生读题,课文的主人公是谁?你能把课题说出完整的一句话?

  2、请学生根据短文和拼音听写生字。

  刘备两次请zhū ɡě(1)亮出山辅助自己,都没有见着。第三次时,张飞要把诸葛亮捆来,刘备怪他不尊重人才。他们来到隆中,只见这里山冈蜿蜒起伏,松林疏疏朗朗,溪流清澈见底,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yí( 2 )人。诸葛亮正在草tánɡ(3)午睡,刘备ɡōnɡ ɡōnɡ(4)敬敬地站立等了半shǎng (5)。又过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醒。刘备听了他的策略后,茅塞顿开。后来,诸葛亮出山,刘备经常和他tǎo(6)论天下大事。这就是三ɡù máo(7)庐的故事。

  3、大屏幕出示答案,订正并自由朗读。

  第二板块:欣赏美景,感受“才华”

  过渡:我们知道:刘备两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都没有见着,于是他带着关羽、张飞第三次来到隆中去拜见诸葛亮,可这里却先插入一段隆中的景色描写,你觉得是否合适?找出来,读一读,体味一下。

  1、欣赏美景,出示图文

  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1)读这段话,里面写了哪几种景物?

  (松林、溪流、竹林)

  (2)积累词语

  怎样的松林? (疏疏朗朗)读好这个词组 (疏疏朗朗的松林)

  是啊,稀疏而又清晰的松林,上面或许还有可爱的小松鼠在跳来跳去呢!

  怎样的竹林? (青翠欲滴)读好这个词组 (青翠欲滴的竹林)

  那颜色绿得都快要流出来了!

  怎样的小溪? (清澈见底) (潺潺流动)

  读好这个词组。(清澈见底的小溪)(潺潺流动的溪流)

  我猜想,那里面的溪水一定非常甘甜!

  (3)这里的景色秀丽宜人,谁来读好这句话?

  过渡:诸葛亮就住在隆中的卧龙冈,这是一条怎样的山冈?

  2、感受“才华”

  a、出示图文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

  (1)读这句话

  (2)什么叫做“蜿蜒起伏”?看图做手势理解。

  (3)在这句话中,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

  (4)作者把蜿蜒起伏的山冈比作卧龙除了因为山冈的形状像卧龙,还因为什么?

  (作者把蜿蜒起伏的山冈比作一条卧龙除了因为山冈的形状像卧龙,还要说明隐居在这里的诸葛亮就像一条卧龙一样等待着施展才华的时刻到来。)

  (5)引出二顾茅庐时诸葛均吟诵的诗歌,进一步感受诸葛亮的才华和等待时机。

  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

  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

  乐躬耕于垄亩兮,吾爱吾庐

  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

  其实真正等待时机腾飞的是——(诸葛亮),人们称诸葛亮为——(卧龙先生),诸葛亮虽然——身居隆中,其实他——时时关注国家大事,等待时机——出山,为统一中原——出力。这就是此处景物描写的烘托作用与写法。你觉得这部分的景色描写需要吗?(需要,太需要了!)

  让我们再来美美地读读这段美丽而神奇的隆中景色。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过渡:诸葛亮果真是个有人才的人吗?(板书:人才)(是)是的,他不仅才华横溢、雄才大略,还在等待时机,你看,就在那个茅草屋里,刘备听了他的话茅塞顿开。

  b、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什么叫“茅塞顿开”?(本来不明白,现在一下子明白过来。)

  过渡:后来,刘备对他们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说——

  c、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1)这三个句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都是比喻句)

  (2)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要是这样写就具体了,后半部分是对前半部分形象具体的说明。)

  (3)读好这三个比喻句。

  第三板块、分析“言行”,感受“尊重”

  过渡:刘备是怎样请到诸葛亮的呢?请同桌分角色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一想,前二次没见着诸葛亮,第三次去请的时候,张飞说些什么?刘备说些什么?分别是怎么说的?

  (一)语言

  1、同桌分角色读第二自然段。

  2、交流。

  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

  (1)什么叫“嚷”?谁来读一读张飞的话?

  过渡:刘备听了怎么说?

  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

  (2)点出“生气”。刘备怎样“生气”地说?谁来读一读刘备的话。

  (3) 只要抓住了张飞和刘备说话时样子的词就能把这两句话读好,

  (4)从这次人物对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刘备的诚意;对人才的尊重。)让我们分角色再读读这两个人物的语言。

  过渡:刘备这样说的,又是怎样做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自然段,划出刘备动作的词。

  (二)行动

  1、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边读边划出刘备动作的词。

  2、交流

  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走进、恭恭敬敬地站、等候、快步走进

  3、这些词说明了什么?

  (1)为什么离诸葛亮住处半里多路就要“下马步行”?诸葛亮又看不见? (怕惊着诸葛亮)

  (2)“轻轻敲门”说明了什么? (怕惊扰诸葛亮)

  (3)童子说诸葛先生正在睡觉,刘备“轻轻地走进去”,说明了什么?(怕吵醒诸葛亮)

  (4)“恭恭敬敬地等候”又说明了什么? (对诸葛亮有礼貌)

  这一等等了多久?

  (5)当诸葛亮醒来时,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又说明了什么?(不想让诸葛亮等得太久)

  4、读好这些词语。

  (1)“下马步行”:脚步轻一点,不要打扰了诸葛先生;

  (2)“轻轻敲门”:敲得轻一点,显得自己有礼貌;

  (3)“轻轻地走进去”:走得轻一点,可别惊醒了正在睡觉的诸葛先生;

  (4)“快步走进”:动作快一点,可别让诸葛先生久等了。

  5、把这些词语送到这段话中读一读。

  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睡.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等了半晌工夫,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又过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6、你们是从行动中体会到刘备的诚意的,为了让大家更好的感受这些地方,先让我们一起回到“三顾茅庐之隆中相见”这一历史时刻,你可要细细地去品味呦!(观看录像)

  7、看!诸葛亮在温暖舒适的床上高卧不起,刘备却在春寒料峭的门外恭恭敬敬等侯,面对着此情此景,面对这感人的一幕,你能把书上描写刘备动作的语言读好吗?谁来读这部分。(同上)

  8、刘备呀刘备,你可是刘皇叔呀,刘大将军呀,怎么对一介村夫如此这样呢?假如你就是刘备,你会对陪同的义弟关羽或张飞说什么呢?

  ◇  你们真是刘备的知音啊!

  ◇  嗨!还真跟刘皇叔心有灵犀呢!

  ◇  如果我是刘备,我会对你说:知我者,非莫属也!)

  9、同学们,你们真是刘备的知己呀,你就是刘备,就怀着这样的想法,这样的诚意,加上你们的动作,再读读这段话,把你的心情传达给大家。

  10、提升

  “下马步行”是“尊重”;“轻轻敲门”是“尊重”;“轻轻地走进去”是“尊重”;“快步走进”还是“尊重”。“尊重”、“尊重”,除了“尊重”,还是“尊重”,难怪张飞说要把诸葛亮捆来时刘备生气地说:(读)

  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

  11、把诸葛亮请了山后刘备又是怎样做的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

  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作自己的老师,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

  大家或许并不知道,刘备当时已47岁,诸葛亮才27多岁,整整比诸葛亮大了20岁;刘备是当时大名鼎鼎的“刘皇叔”,而诸葛亮却是一个“一无文凭,二无地位”的农民,刘备把他当作自己的老师,由此可见他对人才的“尊重”。(板书:尊重)

《三顾茅庐》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7

  一、以杜诗导入

  ppt出示杜甫《蜀相》: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同学们知道杜甫写的这句话中“三顾”指的是什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三国演义》里的经典故事——《三顾茅庐》。

  刘备是在什么情况下三顾茅庐,而他请诸葛亮出山,又是为了什么?

  出示地图,介绍时代背景

  我们都知道,诸葛亮才华横溢、足智多谋,想必请他出山辅佐的人一定很多,为什么只有刘备成功了?你觉得刘备靠什么打动了诸葛亮?(相机点拨同学们可以到第一自然段找关键词)(板书:诚心诚意)

  什么叫“诚心诚意”?(出自真心、真心实意)带着我们的理解,读好这个词。(两个“诚”,心意多么真诚啊!再读一读。)

  刘备三顾茅庐,其心到底有多诚,其意到底有多真?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走近刘备,听其言,观其行,感其心。

  二、听其言,感诚心

  谁来读一读第2自然段?

  朗读指导:读书应该读出人物的特点,看看提示语,张飞是怎么说这句话的?(理解“嚷”:大声叫)那应该怎么读?(生读)就这一句话让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张飞?(鲁莽、急躁、粗鲁)张飞说的这句话里面哪个动作最能表现他的鲁莽、粗鲁?(“捆”),再读一读,读出莽张飞的感觉。(生读)一句话,一个字就刻画了一个鲜活的人物,这就是名著的魅力!接着读下去——

  从刘备的话中,你听出了什么?(生气、尊重人才、求贤若渴)

  刘备和关羽、张飞是什么关系?当年桃园三结义,这么多年南征北战,同生共死,手足情深,现在刘备竟然为了诸葛亮去责怪自己生死兄弟,这足以说明刘备对人才的——

  当时刘备是什么身份?(大将军、汉朝的皇叔,地位尊贵)诸葛亮是什么身份?(普通百姓,一介村夫)在特别注重身份地位的古代,都是百姓拜见将军,而刘备身为将军却一而再、再而三拜访一个平民百姓,这足以说明刘备拜求贤才的——

  一句斥责之言,我们听出的是刘备对人才的渴求与尊重啊!(齐读刘备的话)

  三、观其行,感诚意

  过渡:刘备拜访贤才的诚心不仅表现在他对张飞的斥责之言中,还表现在他许多细微的动作中,请大家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看看从哪些地方能感受到刘备对贤才的敬重与诚心?

  不要急,请大家再次默读这个自然段,用笔画出那些打动你的地方,好好体会体会,我们被打动了,诸葛亮才会被打动。

  交流:刘备的哪些举动让你感受到他拜访的诚心和对诸葛亮的敬重?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你的发现。

  ▲下马步行

  “一里”是500米,“半里”就是多少米?(250米)“半里多路”就是三百米左右。这么远的路,他为什么不一直骑马到跟前呢?(他怕马蹄惊扰了诸葛亮,骑在马上有高高在上之感。)

  补充介绍:古代人看到特别有地位或自己特别敬仰的人,文官就会落轿,武官就会下马,以表示极大的尊敬。现在,刘备远远地就下马步行,说明什么?

  这一切,诸葛亮看得见吗?万一诸葛亮不肯出山,这段路不是白走了吗?(越是看不见,越能体现刘备访求贤才的“诚心诚意”)

  ▲两个“轻轻地”

  轻轻敲门:使敲门声不要太大,体现了对贤者的礼貌、尊重。

  轻轻地走进去:尽量放轻脚步,防止惊醒先生。

  ▲恭敬等候

  (出示“恭恭敬敬”)一起读这四个字。“敬”就是(尊敬)“恭”字下面是什么?(“心”)发自内心的尊敬,读好这个词,读这句话。

  想想刘备是怎样站的?谁来表演一下(身体直立、微微低头,双手抱拳,很有礼貌)这就是恭恭敬敬刘备就这样恭恭敬敬地站了多久?古代一天分为12个时辰,那么一个时辰就是(两个小时),还有一个时间,“半晌”就是“半天”,起码也得一个小时,如果让你站这么长时间,你会觉得怎样?《三国演义》原著中用了四个字“浑身倦困”。

  这是怎样一幕动人的情景啊!

  一个在草堂上躺着,一个在台阶下——

  一个是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一个是赫赫有名的——

  一个是27岁的毛头小伙,一个是——大家猜猜刘备多大?47岁,整整比诸葛亮年长20岁!47岁的大将军、刘皇叔却要站在台阶下等候一个27岁的毛头小子,

  孩子们,假如你看到这样的情景,会对刘备说些什么呢?

  这一站,站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这一等,等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

  渐渐地,我们走进了人物的内心,相信此刻,一个诚心诚意、恭敬虔诚的刘备已经深深打动了我们每一个人,带着我们的感动,轻轻地读一读这段文字。

  指名配乐朗读。

  四、隆中对,感真情

  刘备下马步行走出了诚心,恭恭敬敬等出了诚意,正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诸葛亮终于被刘备的诚心感动了,见面后,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

  再次出示地图,引读第4自然段,说说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值得刘备这样去请。

  出示:“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三顾茅庐前,刘备对天下形势看得清吗?就像浓浓云雾遮住了青天,层层茅草堵塞了心口,而现在,听了诸葛亮的一番话,刘备一下子就明白了,就像——堵在心口的茅草立刻——这就叫——茅塞顿开。难怪刘备高兴地对关羽、张飞说——

  出示:“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概括成一个成语就是——(如鱼得水)

  鱼和水是什么关系?谁是鱼?谁是水?刘备把自己比作鱼,把诸葛亮比作水,想说明什么?

  这两句话,既是写刘备,又是写谁?其实文中还有一个地方也写了诸葛亮。

  五、赏美景,悟写法

  出示: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水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引读)那里的山冈——,几片松林——,潺潺的溪水——、茂密的竹林——,景色——。

  明明写的是隆中的美景,哪里写了诸葛亮?其实真正等待时机腾飞的是——(诸葛亮)人们恰好称诸葛亮为——(卧龙先生)诸葛亮虽然身居隆中,其实他时时关注国家大事,等待时机——出山。

  诸葛亮为人刚毅如山,正直如松,心明如水,谦逊如竹,与山冈、松柏、溪水、翠竹是何等相似;尤其是将蜿蜒起伏的山冈比作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又和“卧龙先生”扣合,暗示了诸葛亮的非凡才略。这在写作上叫:环境烘托。让我们美美地再读这一段文字。(配乐朗读)

  六、出师表,忆真诚

  诸葛亮出山后帮助刘备打了很多胜仗,建立了蜀国,刘备去世后全力辅助幼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在二十一年后回忆起这段经历,动情地写下了这样的肺腑之言:(背景音乐声中大屏幕出示《出师表》节选)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也许大家未必能读懂诸葛亮的每一句话,但我们却能够感受到诸葛亮对刘备的一片真情,找一找,这段话里哪里提到了二十一年前的事?

  诸葛亮眼含泪花,深情回首,心怀感激,他念念不忘二十一年前(指板书)刘备还有半里多路就——的诚心诚意!他念念不忘刘备——站在台阶下等候的诚心诚意!他念念不忘刘备一直站了半晌工夫再加——的诚心诚意!

  于是,“三顾茅庐”作为《三国演义》经典中的经典,千年流传;

  于是,“三顾茅庐”成了“诚心诚意”的代名词,流传千年。

  ——这就是经典的影响和魅力!

  (播放片首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顾茅庐》只是《三国演义》里的一个精彩故事,课后,让我们翻开《三国演义》这部鸿篇巨著,去领略那一个个鲜活的英雄形象,去感受那一张张恢弘的历史画卷吧!

  板书:                    9  三顾茅庐

  刘备                诚心诚意          诸葛亮

  尊重人才          责备张飞          雄才大略

  下马步行

  阶下恭候

  同吃同睡

《三顾茅庐》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8

  作者:江苏省扬州市郊江区实验小学 徐丽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48

  《三顾茅庐》巧记“拨”与“拔”

  江苏省扬州市郊江区实验小学 徐丽    

  教学《三顾茅庐》,读到“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这一句时,全班将近一半的学生把“拨”读成了“拔”,看来学生对“拨”与“拔”严重混淆不清。我随即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了“拨”与“拔”,引导学生进行了比较:

  师:同学们,汉字中有许多形近字,比如“拨”与“拔”就是一对同胞兄弟,你看它们长得像不像;

  生:(齐)像。

  师:那你们看得出谁是哥哥吗?

  生:(先一愣,然后豁然开朗,争先恐后地说)拨!

  师:为什么?

  生:因为“拨”比“拔”多一短竖。

  师:(启发学生想象)你觉得这一短竖代表哥哥的什么呢?

  生:代表哥哥比弟弟多吃一碗饭。

  生:代表哥哥比弟弟长得高一截。

  生:代表哥哥比弟弟的力气大一点。

  师:是呀,如果弟弟要用力“拔”,那哥哥只需要轻轻用手一“拨”就行了。(生大笑)

  师:让我们再来读读刚才那句话,看看文中请来的是“哥哥”还是“弟弟”。(生齐读,再没有人读错。)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以上教学片断巧妙地利用了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及已有的生活知识,在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主动探究的过程中辨别了“拨”与“拔”,增强了识记效果。

  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搜索!

《三顾茅庐》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9

  因为是借班上课,课前围绕《三国演义》有关常识与学生进行交流,既检查了学生对《三国演义》熟悉程度,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做到未成曲调先有情。

  第一教时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三顾茅庐》,〈〈三顾茅庐〉〉就选自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现在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1、读通课文,做到正确流畅;2、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3、读后想想课文写了怎样一件事。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随机指导,及时表扬读得认真的学生。)

  师:谁愿意站起来朗读?

  (学生分节朗读)

  师:倒数第二自然段,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段话跟前面不一样,文绉绉的,像“久闻大名”、“光临草舍”、“礼让一番”等词句你们能理解吗?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吗?

  生:“久闻大名”就是早就听说您的名气了。

  生:“光临草舍”就是来到我这么简陋的家。

  生:“光临草舍”就是您来到我这么简陋的茅草房。

  生:“礼让一番”就是“你先坐,你喝茶”这样的话。

  师:也就是客气一番。你们的话简单明了,通俗易懂,那课文为什么用那些文绉绉的话,而不用你们的话呢?

  生:我觉得课文的言语很精练。

  生:刘备、诸葛亮都是有学问的人,讲话也就文雅了。

  生:刘备、诸葛亮他们的性格谦恭有礼、温文尔雅。课文里的话符合他们的身份。

  师:说得真好。言语描写要符合人物的身份,人物的性格,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我们仔细体会体会,好好读一遍。

  [这里让学生体会语言的不同风格,懂得什么人说什么话,人物的语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要吻合人物的性格。]

  师:请两位同学到黑板前来,其余同学在自己的本子上,听写几个词语:怏怏而回 谒见 惭愧 辅佐 三顾茅庐 

  (反馈听写结果,相互纠错改正]

  师:联系上下文,你能说说这五个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吗?

  生:“怏怏而回”就是很不高兴地回去了。课文指刘备三人见不到诸葛亮很失望。

  生:“谒见”就是去拜访。

  师:我到你家来拜访是不是谒见?

  生:那不能用。应该是下级拜见上级。晚辈拜见长辈。

  师:说得很准确。而且是很有敬意的拜见才叫谒见。

  生:辅佐就是帮助别人。课文指诸葛亮帮助刘备

  师:请你帮个忙把教室的门关一下,能说请你辅佐吗?

  生(大笑):不能说,这件事太小了。辅佐要用在大事情上。

  师:对,辅佐就是帮助成就大的事业。

  [运用归谬法让学生形象地了解词语的感情色彩,表达程度,适用范围,把词语教活。]

  生:“三顾茅庐”就是三次去拜访茅草房。

  师:是拜访茅草房吗?

  生:是拜访住在茅草房里的诸葛亮

  师:连起来说完整。

  生:三顾茅庐就是刘备三次拜访住在茅草房里的诸葛亮。

  师:对,这就是课题的意思。请你们迅速搜读课文,在课题前加上拜访的原因,课题后加上拜访的结果。自己试着连起来说说,要求语言通顺连贯。

  (学生边默读边作记号)

  生:刘备非常仰慕诸葛亮的才干,想请他帮助自己完成统一大业,就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

  生:刘备非常仰慕诸葛亮的才干,想请他帮助自己完成统一大业,就三次到茅草房里去拜访。诸葛亮看到刘备很有诚意,就答应出山,并辅佐他打了很多胜仗。

  [解释课题,补充课题。通过课题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既降低了概括文章内容的难度,又引导学生学会了一种概括主要内容的新方法。]

  师:是啊,同学们说的其实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当时正是东汉末年,豪强四起,群雄割据。有董卓、吕布、袁绍、袁术、曹操、孙权等,他们之间常常发生战争,百姓是苦不堪言。刘备见此决心匡扶汉室,救黎民于水深火热之中。这就是文中所说的统一大业。读了课文,你能谈谈对文中刘备这个人物的印象吗?

  生1:刘备是个对人诚心诚意的人

  生2:刘备是个礼贤下士的人。

  生3:刘备是个求贤若渴的人。

  师:是啊,刘备这个人物形象逼真鲜明,跃然纸上,令我们过目不忘。作者是怎样来描写的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主要内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划出文中能体现刘备求贤若渴的语句,然后可选择一处加以评述,也可组合起来评述。

  1学生默读,自划,评述

  2同桌轻轻交流

  第二教时

  师:上节课我们对刘备这个人物进行了研究,现在来交流一下。

  生1:我从刘备对张飞的两次斥责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因为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亲如兄弟。可是现在为了请诸葛亮不惜斥责自己的兄弟。足见对诸葛亮的诚心。

  师:你说得真好,第一次是斥责,第二次是大声斥责,你能把这两句话读好吗?

  (学生读得很冲,给人骂的感觉)

  师:你这个刘备好凶啊!虽是斥责,但毕竟是兄弟啊!

  (这一“挑逗”,学生领悟了,读的语调更合情理了。)

  师:这就叫聪明。一点就通。还有愿交流的吗?

  生2:我从“刘备还有半里多地就下马步行,以看出他的诚心。”古人对特别有地位的人有这样的要求,叫文官落轿,武官下马,表示极大的尊敬。(听课教师一片掌声)

  师(大为佩服): 了不得,你怎么知道?

  生:我从电视上看来的。

  师:看了能记住,记了能用上,就是好本领。留心生活,处处皆学问啊!

  生3:我从“轻轻敲门,恭恭敬敬地等着,等了好长时间”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是诚心诚意的,那么长时间,自始至终这样恭敬的,一般人肯定做不到。

  师:我们以前学过一篇课文叫《程门立雪》,我们深为感动,但那是学生对老师的敬意。可文中刘备是大汉皇叔,一方诸侯,已是名闻天下,连曹操也说天下英雄只有刘备和他两个。而诸葛亮当时只是一介草民,平头百姓。而且刘备当时已有47岁,而诸葛亮却只有27岁,刘备能做到如此恭敬,真是令人叹服。[句与句的联系,渗透人文内涵,与故事背景联系,教师适当介绍,促进语言内化。]

  师:你们认为读好这段话,应该强调那些词语?

  生:我觉得像“半里多地、就下马步行、轻轻敲门、恭恭敬敬、好长时间”这些词语都应强调。

  师:说得好。不知你读得好不好?

  (学生读得很投入)

  师:你真聪明,把“轻轻敲门、恭恭敬敬”读得较轻,把刘备的诚意给读出来了。有时轻读也是一种强调。还有补充吗?

  生4:我从“下拜、谒见、恳请”这些词语可看出来。因为从身份、地位、年龄上来看,刘备根本不需要如此客气,如此谦逊的。

  师:你分析的很准确。

  同学们寻找得很全面,很准确,分析得也很透彻,但只是零星的、分散的表达,现在我增加难度,要求同学们寻找一个好的方法,把它整合起来概括地回答。先自己试试。

  (学生自由准备,同桌讨论。)

  生:我觉得刘备邀请诸葛亮很有诚意,当他前两次拜访诸葛亮都不在时,他毫不气馁,第三次又前往;当张飞对诸葛亮不敬时,他是大声斥责;当他离茅庐还有半里多地时,就下马步行;当知道诸葛亮还在睡午觉时,他就在檐下恭恭敬敬地等待;当见到诸葛亮时,他赶紧下拜。这些足见刘备的诚意。

  师:这位小朋友真聪明,用“当------时,刘备-----”的句式把内容整合起来表达,效率就提高了。

  生:我从刘备的说话上看出来,他称诸葛亮是当今大贤,见到诸葛亮用”谒见、恳请“这些谦恭的词语;从行动上看出来,雪一停马上起身;未到茅庐就下马步行;诸葛亮睡午觉就恭敬等候;见到诸葛亮是赶紧下拜。

  师:这位同学根据语言、行动归类表述,简单明了,更是技高一筹。

  生:我还从张飞和刘备对诸葛亮的不同态度上可以看出来。刘备是那么诚心,而张飞却是那样无礼。

  师:是啊,文中的张飞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觉得张飞是个怎样的人?哪里看出来?

  生:我觉得张飞是个很卤莽,不懂礼节的人。从他说三句话可以看出来,“叫来得了;一根绳子捆来就是了;放一把火,看他起来不起来?”

  师:仅仅是卤莽吗?你还发现什么?

  生:我发现他的火气是越来越大了,他发火是因为张飞很敬重刘备,大哥在他眼里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而现在受到如此怠慢。他能不生气吗?

  师:你真聪明,因为敬重所以生气。你能把这三句话的味道读出来吗?

  (学生朗读,但没那种气势)

  师(提醒):张飞说话多干脆啊,“得了”,“就是了”,“看他起来不起来”,这就是张飞的语言啊!这些词你得把握好,再来试试。

  (生读,朗读质量明显提高)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的研究很有成效,人物的性格,人物的品质就在他的一言一行中体现出来了。现在请同学们根据刚才对人物的理解,自选一段,读出人物的形象,读出人物的味道,读出人物的神韵来。等下竞赛。

  (每组一人竞赛,朗读很到位。然后一起读最后一段。)

  师:课文最后一句说诸葛亮辅佐刘备打了很多胜仗,你知道有哪些胜仗?

  生:火烧新野,火烧赤壁

  生:七擒孟获,

  生:三气周瑜,智降姜维,空城计

  生:草船借箭

  师(竖起大拇指):你们的知识真丰富!诸葛亮帮助刘备打了很多很多胜仗,而且最后建立了蜀汉王朝。你想,到那时,张飞回忆起三顾茅庐时的情景,心里又会怎么想呢?请你写在书本上。

  (学生饶有兴趣,很认真地写。)

  生:张飞想,诸葛亮果然是个人才,水平果然了得。当时我真是有眼无珠,说他是一个村夫,如果当初只把他捆来,他肯定不情愿,捆得了他的人,捆不了他的心啊。

  生:张飞想,大哥不愧为大哥,真是慧眼识英才,若不是大哥三顾茅庐,就请不来诸葛亮,也就没有了现在蜀汉王朝,我太卤莽了,险些坏了哥哥大事。

  生:张飞想,大哥对人那么有诚意,才请来了大贤诸葛亮,才打了那么多胜仗。我也应该像大哥一样,遇事不卤莽,要尊重人才,重用人才,那才能打更多的胜仗。

  ```````

  师:是啊,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尊重人才用好人才,方能成就大业。古时候是如此,在知识就是经济,人才就是财富的今天,就尤为突出了,所以“三顾茅庐”这个成语到今天也成为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代名词了。

  今天的课到此就结束了,最后我想补充的是我们六年级已经有能力去看原著了。

  如原著中对卧龙岗有这样一段描写(屏幕显示):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清澈,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簧交翠。这段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呢?

  如原著中诸葛亮的草堂有副对联:宁静而致远,淡泊以明志。这副对联对刻画人物有用吗?

  又如原著中诸葛亮醒来吟了一首诗: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这首诗又有什么含义呢?因此去读原著定会给你更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拓展延伸,课内外结合。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尤为重要。]

  教后评析:

  本实录是笔者在新昌县小学语文教师培训班上交流的两堂课,回顾这两堂课,我认为尽力做到了:

  1、 感悟体验与学习语言相结合

  这两堂课的教学,处处紧扣文中的语言来进行,首先在初读课文时凭借语境,调动学生原有的语言积累,理解与学生现有语言有一定距离的词语,如“久闻大名”、“光临寒舍”等等,让学生进行言语的转换,同时,还进一步让学生体会什么人说什么话,说话符合人物身份这一语文知识,又通过反诘、归谬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用词的准确和感情色彩;在深入阅读时,牢牢抓住文中有关语言、行动描写的词句,揭示词句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朗读体验,评价人物,把孩子们投入到语言的世界里,引领学生进行语言的艺术解读,体会语言运用的规律和作者的思维结构。使语言和精神同筑共生。

  2、 师生互动,相得益彰

  “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我们强调学生在阅读过程的自主地位,同时又不能忽略老师的正确引领。引导学生思维和话题的走向,使讨论焦点化,避免活动的盲目性和形式化的倾向。本教学中,教师始终围绕着对刘备真诚求贤、尊重人才这一话题展开,学生凭借文中的语言,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自己的认识,很有个性化的色彩。教师一面是倾听学生的发言,一面则同样以一个读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参与与文本的对话。教师几次精要的言语一是对学生发言的肯定和评价,二是补充和引导向思维的更深处开掘,使孩子们的认识得以升华。

  3、 有意识地增加语文课堂的实践性

  语文课既要反对机械呆板的训练,也不宜提倡虚无缥缈的“对话”。整个教学过程中,安排了朗读训练、归纳全文主要内容、语言品味、人物评价等语文实践活动。其中一个自认为是设计亮点,动笔写一写“张飞回忆起三顾茅庐时的情景,心里又会怎么想。”这一小练笔,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深化了课文的主题,一举多得,同时还把语文实践活动从课内引向课外,提供原著中的相关语言材料供学生阅读、思考,培养读书的兴趣。

  “乱花渐欲迷人眼,斑斓未必皆是春”。本文教学努力植根在语言的学习上,朴实无华,但又洋溢着人文精神。使本课语文教学做到了“平平淡淡就是真”!

《三顾茅庐》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10

  佚名

  师板书《三顾茅庐》

  师:同学们,看来你们都认真预习过课文了,因为我看到很多同学的课本上写着“已经读课

  文三遍,”,“认真读课文五遍,”。

  OK,我来检查一下,已经读过课文三遍的同学请举手。继续,有信心把课文读得又对又通的请举手。(有部分学生没有举手)

  师:好,为了让缺乏自信的同学重新找回自信,为了让自信的同学更自信,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怎么读?请听蒋老师的“大声思维”——

  师:我要开始读了,我真的要开始读了……(笑声)

  师(读):刘备非常羡慕诸葛亮的才干,哦!不对,我把“仰慕”读成“羡慕”了,我要重新读一遍。刘备非常仰慕诸葛亮的才干,想请他帮助自己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气喘吁吁的样子),哦!我读得太快了,中间应该有适当的停顿,刘备——非常仰慕——诸葛亮的才干,想请他——帮助自己——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我是怎么努力把课文读通顺的,听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那好,同学们各自大声地读吧!

  生:读课文。

  师:能读通了吗?好,全部免检通过。不过蒋教师还想请你们再读课文。这次是默读课文,默读好啊!默读能使人真正读懂课文,什么是读懂课文,就是读了之后,有话想说了,而且压也压不住了……希望同学们呆会儿有话想说。

  生:各自默读课文。

  师:有话想说了吗?

  生:……

  生:……

  生:……

  生说师点评。

  师:既然同学们都读懂了,那——下课,下课……为什么不下课,还想学,是吗?你们想怎么学?

  生:我们想根据课文表演。

  生:我们想在小组中学习。

  生:我们想跟平常一样来一次比赛。

  师:老师尊重你们的意愿,来一次比赛,而且比赛的内容也保管你们喜欢。下面我们来分组(分3组),第一组谁愿意当组长?你喜欢三国中哪一个人物?(刘备)为什么?说得有理有据,那你们就叫“刘备组”。依次确定“诸葛亮组”、“周瑜组”。

  师:那么,究竟比什么呢?请迅速默读《小组合作合作指南》。看完后,有什么不明白的可以举手示意。

  小组合作学习指南:

  ★每一个参赛大组在组长的指导下自动分成4个小组,每一个小组重点准备一项比赛内容。

  ★合作监督员蒋军晶巡视,如果发现有小组出现“组长包干”或者“主题不集中”的现象,立即黄牌警告,连续两次黄牌警告即取消参赛资格。

  ★尊重评委,希望不要过分计较“分数”。

  ★每位组长比赛前都要进行战前动员。

  比赛内容一 以“讲故事”或“说书”的形式生动具体地为我们讲述“三顾茅庐”中的一次。

  比赛内容二

  (选择其中一

  项参加比赛) 在2—3分钟时间内非常清楚明白地通过事例向大家介绍刘备确实有诚心(利用实物投影仪),解说完毕后再花一分钟的时间简单介绍小组成员对自己这个“解说”的帮助。

  写出诸葛亮在得知刘备“三顾茅庐”请自己出山后的心理活动,汇报时响亮地读出来,并说说那些地方是小组成员提供的意见。

  比赛内容三 演《三顾茅庐》其中的一个片段

  比赛内容四

  (个性天地) 例如:

  演讲:读了这篇课文,联系课外阅读,我还想说……

  歌唱:用熟悉的曲调的节奏和旋律,填写适合于课文内容的歌词,并歌唱。

  图画:为课文配图,或者用画这种形式描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读后感受。

  ……

  师:组长请注意,组长请注意,你一定要进行宏观调控,你要根据每一位队员的特长分头准备,你要使每一项比赛内容都有人准备。

  生准备,师随机指导。(时间要充足)。

  比赛正式开始。

  比赛程序:

  1、各组组长即兴进行战前总动员。

  2、第一项比赛内容。(注:可以要求裁判直接给分,也可以请自己小组的同学提出意见重新表演后给分)

  3、第二项比赛内容。(教师随机点评)

  4、第三项比赛内容。(结合课文师生点评,对重要的句子在学生表演后再随机强化读)

  5、第四项比赛内容。(鼓励为主)

  各组长总结本组表现。

  结分,强调比分是次要的,学习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

  师:同学们,事实上,诸葛亮在得知刘备“三顾茅庐”请自己出山后,确实很感动,写下了著名的《出师表》。请同学们读一读。

  出示《出师表》片段。

  你觉得这些句子中哪些是跟“三顾茅庐”有关系的?好,请同学们把这个片段背下来。

《三顾茅庐》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11

  教师反思的过程经历“具体经验→观察分析→抽象的重新概括→积极的验证”四个过程下面小编为大家推荐3篇关于四年级语文《三顾茅庐》教学反思的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四年级语文《三顾茅庐》教学反思一

  小学语文“审美-品读”式教学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健康审美情感为內涵,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和谐统一,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整合,注重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的美,注重教学过程中的美读感悟多元解读,通过读去感悟语言美、景色美、人物形象美、人文美等到诸多美的因素,这样就得从角契入,把着眼点放在对学科教学的“审美”“品的构建上去

  我以《三顾茅庐》为例,来简单的谈一谈。

  一、在审美心境中品读

  学生对语言文字要有准确的感受和领悟,必须处于一个特定的语境和心境之中,这样才能主动地以审美的态度感知与把握对象。为此,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心理特征,自觉地应用审美因素,创设多元的审美情境,是“审美-品读”式教学得以成功和优化的保证。师生在特定的审美情境中,触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获得审美情感体验。用于教学的起始阶段和结束阶段,可起到唤起审美注意,激发审美渴望:用于教学过程的各环节和教学內容的连接,能起到承上启下,培育新的审美心境。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合作探究,教师必须为学生搭建互动的学习平台,创建一种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学习气围,激活学习的兴趣。如在《三顾茅庐》引入新课时,我动情地说:“请同学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去研究自己深感兴趣的人物,老师期待大家有说不完的话。”在师生对话课堂中,我始终给学生以信心和帮助,让学生感到老师和同学是平等的,让每一位学生想说敢说,小眼发光。

  二、在审美体验中品读

  审美是以体验为核心的个性化的情感教育。审美体验的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在阅读、鉴赏、接受过程中,体验是最成功的前提活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涵泳”“吟诵”“体味”“妙悟”“入神”等都包括情感体验的过程。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人物形象,有引人入胜的意境,有传神的词句。如何将“知”的积累转化为“感”的积淀,不是零碎的分析,而是在品读中整体把握与领悟。即教师要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的内在需求,将探究的目标建立在学生的需求之上。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情感倾向,以各种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吸引学生主动体验探究。由于学生获得了自我体验探究的机会,便很快投入到语言实践中去了,在愉快的情绪中完成了学习任务。不仅是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愉悦,同时也唤起了学生对更大兴趣和强烈的创新意识,这正是我们所应追求的理想上审美化教学效果。如我在教学《三顾茅庐》一课“阶下恭候孔明”这一板块时,为了引导学生感悟刘备的鲜明的人物个性,我先让学生自读相关句子,简明扼要要说言中之意,再让学生将句子与原文比较,从“吩咐”“轻轻走”“恭恭敬敬”等传神之中感悟文中之情。然后进行个性朗读,将自己的理解与体会寓美美读之中。学生读出了情之真、情之切、情之浓、情之深。

  三、在审美视角中品读

  从美学的角度说,语文是一门充满魅力的学科,每一篇文章都一颗闪光的珍珠。它几乎涉及到美的各个领域。美学家罗丹说:“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教师要从美的视角,引领学生引读文本,把一切美的人、情、物都“探”出来,领学生去发现、去欣赏。

  四年级语文《三顾茅庐》教学反思二

  三顾茅庐是国标本教材四下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罗贯中的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的第三十七回改编而成的,文章任务人物形象描写栩栩如生,文字背后内涵深刻,因此在教学的时候我紧扣一个 ‘读’子,在读中感悟一个“诚”字,重点处让学生多读、多悟、自读、自悟,力求读出‘诚’,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我在使用本科教材时,将隆中的景色描写置前,这样做就是为了让学生在后面的自读自悟的过程中学的更加紧凑。

  在全文读完以后,我将原著的内容,比如歌曲、电视剧片段引入语文课堂,使教学资源得以整合,而这些资源都是为了更好的让学生体会刘备的求贤若渴,

  第二、努力让语文教学过程成为主动探究的教学。

  我努力给学生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让学生自读自悟,交流体会,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积极表扬,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重视,享受成功的快乐,这节课始终是以刘备对诸葛亮诚心诚意这条主线来写的,也是唯一的一个中心问题来组织探究学习的,那么在这个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得到了发挥,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得到了培养。第二课时的教学我是从景入手,以景点人,在师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出刘备的诚意,感悟刘备的诚意,这正是本科教学最重要的一个教学,我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在自读感悟的基础上找一找、读一读、演一演刘备的诚心诚意,比如让学生找到表现刘备动作的词和句子,恭恭敬敬这个词让学生联系以有的生活经验体验刘备的诚意,在感悟的基础上再度课文,插图的作用不可以忽略,在学生读到刘备轻轻敲门这个环节中,我不失时机的让学生扮演刘备,想象一下此时此刻人物的神态,动作,还有语言,让学生在表演当中拓展读书的空间,读出文本以外的语言,切实的体会刘备之诚,然后再来朗读重点的段落,学生置身文内,实现了与文本零距离的接触。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的任务,我借学习《三顾茅庐》这篇课文把学生引向更广阔的阅读空间,所以最后我给学生留了一个任务,那就是回去以后读一读《三国演义》。

《三顾茅庐》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12

  一、抄写词语

  三顾茅庐 蜿蜒起伏 青翠欲滴 秀丽宜人

  群雄纷争 茅塞顿开 拨天云雾 如鱼得水

  二、照样子,填词。

  例:(辅助)大业

  (  )机会  (   )形势  (   )时机 (    )策略

  三、课文内容填空。

  1、本文叙写了刘备三顾茅庐,侧重描写第( 三 )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表现了刘备( 尊重人才)、(求贤若渴)、( 诚心诚意)的思想品格,也体现了诸葛亮(洞悉天下大势胸中早有应付之策)的雄才大略。

  四、读下面句子想想可用什么成语来概括。

  1、刘备三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 三顾茅庐)

  2、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拨云见日)

  3、“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 如鱼得水)

  五、拓展

  与三国有关的歇后语。

  徐庶进曹营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周瑜打黄盖     粗中有细

  蒋干盗书      一言不发

  张飞使计谋     计上心来

  诸葛亮皱眉头    上了大当

《三顾茅庐》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13

  作者:无锡市羊尖中心小学 席丽新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49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二

  无锡市羊尖中心小学 席丽新

  《三顾茅庐》是苏教版第七册的一篇课文。它取材于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国演义》,是一篇具有很强的人文性的文章。不过,这种历史题材的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不易理解。但是,我迎难而上,选择这篇课文上了一堂公开课。在“大语文观”的指导下,本着“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效应,我课前了解情况,课中多法并用,课后拓展延伸,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前,了解情况,充分铺垫。

  教学不打无准备之仗。一开学,我就作了一个小小的调查。发现我们这些刚升入四年级的农村孩子,读过大部头的《三国演义》的几乎没有,看过电视连续剧或者少儿版的《三国演义》的也是一小部分,只有少部分男同学搜集过大量的三国人物卡,对其中的一些人物和事件略知一二。针对这种情况,如果我们拉出来就上这篇课文,很可能出现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的现象。作为课堂主人的学生无法真正进入角色,无法真正体验感悟到文章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于是,我布置了一项长时间的预习作业:建议同学们自己去阅读《三国演义》;建议同学把搜集过的三国人物卡带到学校,在课间玩耍时互相交流;同时,我也利用晨会课、中午午读时间给同学讲三国故事。虽然,孩子们只是模模糊糊、囫囵吞枣地了解了一些三国内容,不过,这样做,很好地激发了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探究课文的欲望。这正是我所期望的。

  二、课中,以读为本,多法并用。

  (一)情境导入

  1、上课伊始,在悠悠的古乐中,我抱着一本《三国演义》走出,并缓缓叙述:“《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书中有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

  2、拿出“诸葛亮、张飞、关羽、曹操、孙权、刘备”这些人物的卡,通过实物投影放大,让学生根据人物的特征猜猜他是谁,并作简单介绍。

  3、转入课题:“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刘备胸怀大志,急于寻求人才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于是历史上就有了《三顾茅庐》这个故事。”

  (悠悠古乐把学生带入了历史的情境,三国人物卡把学生的目光集中到几位重要人物的身上,教师的叙述把学生自然地领入本课的学习。)

  (二)、初读释题

  “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呢?你能通过朗读课文来解释吗?让学生自由读课文。

  生1:刘备三次到茅庐去。

  生2: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

  生3:刘备、关羽、张飞三次到茅庐去拜访诸葛亮。

  生4:桃园三结义三次拜访诸葛亮。

  (以往的解题,往往是直接让学生说说课题是什么意思,或者让学生根据题目质疑,而这次是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来释题。实践证明,这一富有创意的设计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各种答案喷涌而出。课堂上的热闹已不是流于形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精神真正得以体现。)

  (三)赛读体会,学习第二自然段的对话

  1、刘备三顾茅庐,前两次都没有见着诸葛亮。课文重点写了第三次拜访的经过。第二自然段写了去之前张飞和刘备的对话。

  2、张飞叫嚷起来,他是怎么叫的,老师也来读一读,请同学们评一评老师读得怎样?你愿意跟老师比一比吗?

  3、刘备听了很生气,他怎么说的,指名学生读,请大家评一评他读得怎样?你能比他读得更好吗?

  4、师生合作读对话,同桌合作读,体会张飞、刘备不同的性格。

  (多形式的评读、赛读、合作读,增加了读得趣味性。加上一开始老师的范读就比较夸张到位,学生易于摹仿,学生自然地体会到张飞这个人个性比较豪爽、鲁莽,刘备比较稳重,尊重人才,为学习后文奠定了基础。)

  (四)看、议、读、悟,学习第三自然段的动作

  1、看一看:刘备究竟是怎么拜访诸葛亮的呢?请看录像。(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中的一段,与课文内容相当吻合。)

  2、议一议:欣赏完毕,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议一议你看到了什么?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汇报。

  生1:离诸葛亮家很远,刘备就下马步行。

  生2:刘备敲门很轻。

  生3: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于、张飞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上等候。

  生4:他们等了很长时间。

  生5:一听到诸葛亮醒来,刘备就快步走进草堂,与他相见。

  3、读一读:再来让学生读课文。学生的脑海犹如放电影一般全活了。

  4、悟一悟:此时,请学生谈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的感受是真切的:刘备等人十分耐心,其实他内心急切,足可以看出刘备待人的真诚。

  (五)串教比喻

  课文里有三个比喻句:

  1、那里的山岗蜿蜒起伏,好似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

  2、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3、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它们分布在课文的三个不同的地方。如果一句一句教,既繁琐,学生又不易理解。于是,我在讲到刘备终于见到诸葛亮后,把这三个比喻句连成一串珍珠一块儿教:“刘备的诚意终于打动了诸葛亮。刘备如此虔诚邀请的人肯定是个了不得的人物。”(教第1句)“诸葛亮出山后是怎样辅佐刘备的呢?”(教第2、3句)这样既节省了时间,有前后贯通,融为一体。

  三、课后,拓展延伸,开阔视野。

  课文学完了,但我在想,我们难道仅仅是告诉学生这样一个历史故事吗?答案是否定的,不。

  我们不仅要知道这样一个故事,知道刘备求贤若渴,待人诚心诚意,还要让学生换位思考:假设当时站在门外等候诸葛亮的是你,你会怎么做?在日常生活中你待人真诚吗?

  我们不仅要知道这样一个三国故事,还要继续阅读《三国演义》,了解三国的其它故事,品位祖国的灿烂文化。我设计了以小队为单位出一期“话三国”手抄报,举行一次班级“讲三国”故事比赛。

  (可喜的是教完这篇课文,班级里几乎人人有了一本《三国演义》。连平时成绩较差的同学也课间放弃休息,捧着《三国演义》如饥似渴地读着。在教学这一单元后面练习中的“熟记成语”时,有同学发现这八个成语(初出茅庐才华横溢/ 料事如神胆大心细/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独木难支回天无力)就是诸葛亮一生的写照,给我们构建了一个鲜活的多维立体的诸葛亮形象。

  教后反思:

  1、“生活处处皆语文。”课堂上的40分钟,就是学生生命里的40分钟,学生是在学语文。而课前的预习,课后的巩固,各种实践活动,学生都在学语文,用语文。我们老师应该充分理解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使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紧密衔接。老师不单是完成指定的教学任务,而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的求知欲。特别是像这一类历史性题材而且是选自古典名著的美文,更应该引导学生到美的世界去探求,去创造,让知识内外沟通。这样的教学才具有可持续性。

  2、“功夫在课外,得法于课内。”要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学语文,首先必须上好语文课,使学生爱语文。这节课较好地改变了目前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现状,摒弃繁琐的分析,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重点,让学生自读自悟、乐于探究、主动求知,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核心理念-----在合作学习中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

  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搜索!

《三顾茅庐》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14

  目标点击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了解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感知刘备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3、学习比喻的修辞手法,体会作用,尝试仿写。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了解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感知刘备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2、教学难点:学习比喻的修辞手法,体会作用,尝试仿写。

  课堂流程

  一、 诵读名言:精诚所致,金石为开。

  二、 明确目标,教师引领。

  1、提问:谁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谁还看过小说《三国演义》?

  2、研讨题意:

  (1)“三顾茅庐”中的“顾”是什么意思?“茅庐”呢?

  (2)“三”指的是刘备他们拜访诸葛亮一共去了三次,还是特指第三次?为什么?

  (3)作为课题来讲,“三顾茅庐”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4)作为成语来讲,“三顾茅庐”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三、自主学习,帮扶训练。

  1、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思考刘备为什么要诚心诚意地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呢?(可用文中的一句话作答)

  3、反复读,分角色读第二自然段。找出刘备责怪张飞的话。(交流: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最最要紧,最最关键的是要懂得什么。)

  4、读读、想想、画画、议议。(按“出发前、将到时、到达后、出山后”的顺序说说在刘备第三次去隆中邀请诸葛亮的过程中,哪些地方具体表现出了他对诸葛亮的十分尊重。)

  5、仿照第三自然段描写景色秀美先整体后部分的写法,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四、分享提升,穿插巩固。

  1、谈感悟,从张飞与刘备的对话中,从三请诸葛亮的过程中感悟到什么?

  2、品析人物特点。(提醒学生抓关键词、句分析,相机追问)。

  3、分享所仿写的句子。

  教后反思

  《三顾茅庐》一文通过写刘备三次亲自去隆中拜访诸葛亮,邀请他出山, 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反映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同时,赞颂了刘备和诸葛亮之间的亲密友情。

  上完课之后,我感觉有四个方面比较成功:

  一、思路明白,设计清晰。

  设计本文的教学,我以刘备责怪张飞的话----“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为突破点,教学时紧扣“尊重”这一中心词,依循“出发前”、“将到时”、“到达后”、“出山后”的顺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突出了刘备的语言、动作、心态和诸葛亮的“隆中决策”,使刘备尊重人才和诸葛亮确为奇才相映生辉,学生在领悟文本的过程中思维敏捷、自信而活跃,整个课堂气氛融洽而愉悦,效果良好。

  二、采用多媒体教学,趣味性强。

  我为了避免教学时枯燥、乏味,采用了多媒体教学,精心制作了14张幻灯片,有教学目标、有重难点、有重点句段、有三国时期群雄纷争图、有三分天下三国鼎立图、有古隆中图。既使学生清楚直观、又增强了趣味性,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习。

  三、导入课文,简捷自然。

  导入课文时,我避免了繁琐的介绍,而是联系电视剧及古典小说,由学生看过、读过导入课题,水到渠成,简捷自然。

  四、抓住细节描写,品析人物性格。

  本文关于刘备的语言、动作、心态等在文中作者都刻画地非常好,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细节描写品析刘备的性格特点,从而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运用。

  但是也有三点不足之处:

  预设不足,时间紧迫。

  本文最精彩描写景物部分,并用“来到……只见……”仿写比喻句,由于我设计课文时,预设不足,没想到学生会在理解课题“三顾茅庐”中的“三”是写刘备三次去隆中还是写刘备第三次去隆中这个问题卡壳,耽误了时间,所以在最后仿写比喻句时时间紧迫,没来得及让学生展示,没有收到预设的效果。

  重点字,领悟不透彻。

  在品析第二自然段中关羽和刘备对话部分,关于“嚷”到的“嚷”时,没有让学生真正“嚷”出来。

  今后,在课文设计时,一定要给自己的课堂留有一定的“空隙”,应付可能出现的“意外”,同时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多与别的老师沟通交流,多听专家讲座,多听其他老师的课,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使自己的课堂更有高度、更有趣味性,使学生更感兴趣、更喜欢,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三顾茅庐》公开课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