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雨说》课堂实录

《雨说》课堂实录

甜味剂 点赞 分享
《雨说》课堂实录

微信扫码分享

《雨说》课堂实录(通用15篇)

《雨说》课堂实录 篇1

  师:我们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花、鸟、草、虫,万事万物均可入诗。而春天,最让诗人动心,有很多诗句脍炙人口、流传千古。下面,我想请同学背诵一些描写“春雨”的古诗词。

  生:“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生:“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生:“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生:“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师:看来同学们都记得很牢。“春雨”一旦进入诗中,便有了新的意义,有了丰富的内涵。在你的印象中,“春雨”有什么含义?

  生:代表着温柔。

  生:代表着希望。

  生:表示美好的时光。

  生:有时,春雨也是烦恼的象征。

  生:但是,大多代表着快乐。

  师:对,春雨常常和温柔、亲切、喜悦、轻松联系在一起。但不同的诗人,会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手法表现春雨。中国台湾诗人郑愁予的《雨说》就写得别具一格。今天,就让我们带着喜悦、轻松的心情,来聆听“雨说”,去感受春雨的美。请同学们大声地自由朗读《雨说》,初步体会一下这首诗的感情。(生读)

  生:诗歌表现的是一种快乐的感情,第5节和第7 节最为明显。

  生:我觉得有一种亲切感,第2、3、4 节就是如此。

  师:这首诗的确使人感到快乐和亲切。

  生:老师的语调是轻柔的。

  生:还有喜悦。

  生:确实很亲切,诗中的“雨”就像母亲,是善良的,温柔的。

  师:谢谢同学们的鼓励。好,那咱们就带着这些感觉齐读一遍。

  (生齐读)

  师:读得很有感情。请同学们说说你对哪些句子印象特别深刻?

  生:“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

  生:“我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

  生:“为什么不扬起你的脸让我亲一亲。”

  师:这些,让我们有什么感觉?

  生(齐):慈祥、温馨。

  师:还有吗?

  生:“第一样事儿,我要教你们勇敢地笑。”

  生:“跟着我去踩田圃的泥土将润如油膏。”

  生:“去听听溪水练习新编的洗衣谣。”

  师:这些,让我们有什么感受?

  生:快乐。

  生:自由自在。

  生:我觉得最后一节特别使人感动。

  师:那就请你把这一节朗读一遍,说说为什么受感动。

  (生有表情地朗读)

  生:我觉得春雨具有奉献精神。

  师:看来同学们对这首诗已有了总体上的了解。下面让我们来分组质疑讨论,更深入地品味这首诗。第一组侧重于诗歌的内容,第二组侧重于诗歌的语言。

  (生展开热烈讨论)

  生:我们组主要产生了这样几个问题:1, 这首诗的开头一句“雨说: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为什么打括号?这一句和下面一句连得不紧,是否多余?2, 第6 节是春雨自述身世,她为什么要介绍自己呢?3, 诗中的“你们”为何这么胆小,连笑都不敢?

  生:我还有一个问题想不明白:诗中第1 节,是盼望春雨,为什么只是写田圃、牧场、鱼塘、小溪在盼,不写别的事物?

  师:这些问题提得很好,请同学们考虑考虑,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

  生:我来回答第一个问题:括号里的句子是否多余?我认为不多余,这句话是领起。“等待久了”,说明春雨是在大地的期盼中到来的,为下面的描述作了铺垫。

  生:那为什么不去掉括号呢?

  生:这句话虽放在开头,但并不属于第1节,它和整首诗都有关联。用括号以示区别。

  师:说得有道理,如不打括号,就会使开头产生脱节感。

  生:我想说第二个问题,雨自述身世,为我们介绍了雨的形成,雨的来历,教我们科学知识。(生笑)

  生:教我们科学知识,那写诗干吗?这显然是表现雨想亲近我们,巴结我们。(众生笑)

  生:不能说是巴结,而是想拉近与我们的距离。

  生:雨回忆小时候也可以引起我们情感上的共鸣,证明我们是有共同语言的。

  师:嗯,我很赞同“引起情感共鸣”这个看法。同时,我想说的是,诗歌在借助一个意象或是一个事物抒情时,也得抓住这个意象或事物的特征。(生点头)

  生:我回答第三个问题:诗中的“你们”为何那么胆小?就像老师刚才所说的那样,主要是抓住了事物的特征,小孩子嘛,胆子是小些。

  生:难道所有的孩子都胆小吗?我的胆子就很大,上战场我都不怕。(众生笑)

  师:这里我想给大家做一个解释:这首诗创作于1979年,中国刚刚结束了“文革”灾难。在十年浩劫中,人们脸上失去了笑容,连小孩子也告别了欢笑。因此,诗中的春雨,不仅仅指自然界的春雨,还指政治意义上的春雨。

  生:我明白了。是社会的春天来了,他们不相信,所以他们躲着雨不敢笑,不敢快乐!

  生:正因为如此,作者在第7、8 节反复强调要“勇敢的笑”。

  师:好,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只写田圃、牧场、池塘、小溪在盼雨?

  生:这个问题是说大地都在盼,只不过用这些事物作代表而已。

  师:用别的事物不行吗?

  生:可以。

  师:试试看。

  生:可以用柳树、桃树、小草、野花什么的。

  师:用诗的语言读读看。

  生:等待久了的柳树跟桃树。等待久了的小草和野花。

  生:不行。这些事物都是同一类,显得单调。

  生:有了春雨,田圃受到了滋润,庄稼才能生长。有了春雨,牧场草儿茂盛,牛羊才会肥壮。

  生:池塘和小溪没有水了,就不叫池塘和小溪了。

  生:她们最盼望春雨。

  师:对,这些事物是大地上所有生命的代表,是最渴望雨水的。刚才,我们讨论了诗歌的内容,感受了春雨的可贵,她知时而下,她善解人意,她勇敢、乐观,她还具有奉献精神呢。在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最后一节: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

  师:下面请第二组同学汇报一下他们关于语言的讨论。

《雨说》课堂实录 篇2

  《雨说》课堂实录

  作者:黄丽萍

  师:淅淅沥沥、缠缠绵绵的雨点在大地干涸、草木枯萎、鲜花萎蔫之时,她轻轻地来了,用她温柔之手抚慰大地,用她的水滴滋养万物;淅淅沥沥、缠缠绵绵的雨点在人们的心灵禁锢、世界失去活力、万物少了生机之时,她轻轻的来了,用她甘甜的乳汁滋养着他们的心田。

  她是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同学们,让我们扬起脸去亲迎她,让我们踩着她脚步的拍子一起去探访大地吧!

  (板书:雨说———为生活在中国大地的中国儿童而歌)

  郑愁予)

  师,郑愁予,谁了解他,介绍给大伙听听

  生:1933年生于山东济南,童年时随军人父亲走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15岁开始写作,其人其诗都给人一种神秘感,诗既有李商隐的婉约,又有李白的豪放,多描写旅人的心情,故又称浪子诗人,其中的《错误》被喻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请同学们看课题,探究一下,有何发现?请结合《雨说》的写作背景进行探究。(见《探究之旅》)

  生:《雨说》是为中国儿童而写的一首歌,抒发了作者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

  师:你们认为学《雨说》最好的方法是什么?

  生:以读为主,在读中品味。

  师:那让我们边读边感受作者蕴藏在其中的那份真挚情感,老师先读一遍,看看哪些地方读得好,哪些地方还存在问题,教师读的语气是否符合这篇文章的意境?(师配乐读)

  师:老师读完了,讨论一下,哪些地方读的好,哪些地方还有缺陷

  生:我认为还要读的舒缓一些,老师读的速度有点快。

  生:前三节读的好,后三节和中间5、6节读的快

  师:我诚恳地接受你们的建议,整篇文章都要以舒缓的语气来读,现在,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用舒缓的语气再来读一遍。

  师生:读

  师:和大家一起读书真是一种享受。

  《雨说》,雨究竟说了些什么呢?你能听出来吗?,下面分小组来边读边听,看哪一小组的同学读的好,并读出雨说的含义。

  (一小组读一节,说一节)

  生:(试读、探究《雨说》的内容)我们一起来听每个小组来读和说雨说的含义。

  生:(1-9组的同学读说)

  师:听你们读说,就是在享受生活;听你们说雨诉说的含义,就是在与作者作一次心的交流。雨说:当大地需要我的时候,我就轻轻的来了,我是带着爱心而来的,请你们不要躲着我,我要和你们做最好的朋友,我要带你们去亲近大自然,去感受生活的美好,让你们快乐的成长;我来了,想告诉你们,我曾经在你们这么大时,就是在爱心的呵护下长大的,我也要让你们和我一样享受爱的抚慰,最希望你们都要快乐地、勇敢地面对生活,,只有你们快乐了,我才会快乐;只有你们健康的成长,我们的祖国才有希望。

  师:让我们再一次朗读全文,再一次倾听雨的心音吧。

  生:(齐读)

  师:多次听雨的诉说,老师有个疑问要大家帮我来解决“第一件事……,第二件事……”反复出现有何用意?

  生:强调语气,想告诉孩子们乐观地勇敢地生活对他们是很重要的

  生:作者深入浅出,层层深入,儿童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希望,快乐的成长,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显然十分重要。

  师:是呀,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他们肩负着建设祖国的责任,他们身心都要健康快乐的成长。

  同学们还有哪些疑惑呢?请你们提出来,一起探究一起解答

  生:“…等待久了……不成调子”,这一节内容起什么作用?

  生:我认为起总领全文的作用,等待久了,就渴望新的到来,于是雨就来了,引出下文

  师:他说的你认为满意吗?

  生:应该是这样(点头赞许)

  师:还有疑惑吗?

  生:(不作答)

  师:此文通俗易懂,疑问并不多,这也来自于同学们有聪慧的大脑。

  雨对中华大地的儿童说了那么多话,如果我们就是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儿童,那你对雨有些什么话要说呢?请以小组为单位每人对雨说一句话,看看谁说得最精彩?

  生:(刘露组)当大地干涸/没了绿色的华衣/是你的来临唤醒了他们的灵魂/是你带来了美丽的世界/安抚了人们烦燥的心灵/给予了世界芬芳/让人们陶醉于你的身旁/

  生:(王成组)雨/当你迈着轻盈的脚步来到时/你驱走了冬日的残喘/带上了春日的生机/你用爱改变了土地的荒凉/用真诚唤醒了沉睡的池塘/大地的微笑因你更加灿烂/

  生:(王宏吉组)雨/你是万物之泉/雨/你是生命之灵/满山的鲜花/满山的绿草/一切的一切/都是你伟大的佳作/

  生:(彭磊组)当树木只剩下残枝败叶时/当小草失去翠绿时/当花儿渐渐凋谢失却美丽面容时/是你悄然而至/给它们无微不至地关怀/使他们恢复往日的生机与色彩/雨/你是救世主/是神圣的灵魂/雨/你是一个欢快的精灵/来去匆匆/你的美丽却永存人间/

  生:(谢方良组)当你染绿柳枝/你是画笔/你带动柳枝点点头/当你催放花蕾/你是喜报/你让花瓣笑开了颜/

  生:(苏杨组)你来了,你带着幸福的笑容/你来到原野/让小草脱去了枯黄的外衣/你来到山川/让枯萎无力的小树又伸直了腰/你让大地又恢复了生机/

  生:(王雪利组)我站在大地上扬起脸颊/亲迎你的到来/谢谢你给大地四月带来的礼物/和你做朋友是我们的幸运/我跟着你的节奏在雨中漫步/心情变得无比舒畅/

  生:(陈诚组)当树叶开始凋零/森林便失去了绿装/当小草渐渐枯萎/草原便失去了生机/这时/你来了/来得是那么的急时/来得那么欢愉/

  师:刚才全班68位同学,有62名同学当了一次小诗人,创作并不难,难的是我们想不想去尝试,请你把同学们作的诗进行整理成诗行,然后你就成了一名大诗人,请在你的诗题下面写上你的大名,把诗写在你的练笔本上。(板书:《我说》或《我对雨说》作者——)

  师:让我们牢记雨说的话:祝大家勇敢地笑!

  下课!

《雨说》课堂实录 篇3

  【教学依据】

  《雨说》是郑愁予先生的佳作,它清新活泼,明快耐读,轻柔温软。作品出色的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以一个爱的使者的形象,鼓励孩子们自由欢笑、勇敢生活。在诗中,雨是那样的温柔,那样的轻盈,那样的善解人意!

  因为有了爱,世界因此而美丽;因为春雨的到来,世界因此有了无限生机的活力。面对各种各样的新生事物,极需勇气,所以有了雨的叮咛和鼓励。

  雨是笑着长大的,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孩子们,也应该笑着长大啊。雨来了,冰雪融化了,江河歌唱了,柳条儿舞动腰肢,小鱼儿跳出水面呼吸空气……一切的困难都会过去,所有的忧伤都会化解,因为,有了笑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当雨看到孩子们自由勇敢的笑了,它就“快乐的安息”,它为爱而生,为爱而死!它勇敢、善良、乐观,它是这样的可亲可敬可爱!

  带领学生陪伴雨走过奉献的生命历程,便是一次愉快的、充满爱意和笑容的精神之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诗歌语言的凝练性、思想的丰富性。作品意境优美,通过朗读使学生感悟诗意、进入诗境,感受诗中塑造的“雨”的形象,并尝试诗歌或散文诗的创作。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反复练习朗读,在读中感知诗的内容、领悟诗歌的意境、品味诗的语言。鼓励学生对是个内容表达自己的感悟所得,并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小组竞赛的形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人本对话,实现互动。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诗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诗歌的学习,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培养学生勇敢、乐观的生活态度。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感受是一、进入诗境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情感熏陶的过程,价值观的形成过程。

  【教学方式】

  诗歌是文学体裁之一,新课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要求是“欣赏”。它应该包括领悟内涵、品味语言;体验情景和形象、说出体验;评价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三方面。因此,本诗作如下设想:

  1、朗读为本:

  《雨说》是诗,也是歌,轻柔欢快,活泼可爱,特别适合朗读。引导学生加强朗读,在朗读中理解诗意、体会诗的魅力、感受春雨的美好。

  2、注意传授学习方法:

  本课应教给学生朗诵和欣赏诗歌的方法。要求学生读要读得有情味,品要品出诗的意蕴。从语言文学描绘的形象出发,通过现象和联想,体会诗中的情思和意味,从而培养良好的读诗趣味。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注重学生的自主理解,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4、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构思】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由朱自清的名篇《春》的片段引入课题。

  二、充分朗读,初步感受诗意

  通过自由朗读、教师范读、齐读等方式,让学生熟悉诗歌内容,初步感受诗歌意境及思想感情。

  三、合作探究、品味诗意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分别从语言、内容、思想感情等方面进行个性化阅读。

  四、迁移练习

  春雨引进对你说了这么多话,现在,请你也对春雨说说心里话吧。

《雨说》课堂实录 篇4

  九年级语文

  班级                     组名                          姓名                 

  【学习目标】

  1、在有感情地朗读中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学习本文拟人手法的精妙应用。

  3.通过反复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美、意境美、人情美。

  【重点难点】

  重点:揣摩诗歌中运用拟人、象征的艺术手法,提高理解、欣赏诗歌的基本能力。

  难点:通过作者对春雨形象的描绘和歌颂,领悟作者对儿童的关爱之情,激发对人生的思考。

  【资料助读】

  1、走进作者:郑愁予,1933年生,中国台湾诗人。本名郑文韬,原籍河北,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大江南北,饱览祖国各地的风土人情、山水风光。1949年随家人去中国台湾后,一面学习,一面写作,其作品受到纪弦的赏识,1963年成为现代诗社的主要成员。他的诗中贯穿着两种互补的气息神韵,一种是豪放、爽快 、豁达的“仁侠”精神,另一种则是曲折动人、情意绵绵、欲语还休的婉约情韵,这两种气质充分显示了诗人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出版诗集有《梦土上》《衣钵》《窗外的女奴》《燕人行》《莳花刹那》等。

  2、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20世纪70年代末,当时正值我国“文革”灾难结束不久,诗人身在中国台湾却十分关注中国大陆。经历了十年浩劫的中国,一切都开始显露生机,正如春雨降临大地,万物复苏,诗中的“雨说”,其实也就是诗人在说。这首爱之歌,是诗人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是他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福。诗人从小在炮火中长大,深切体会过战争的苦难和流浪的心酸,所以他更珍视童心的天真浪漫,也更能懂得“关爱”对童年的意义。诗中的“雨”

  成了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寄寓了诗人真切的希望。

  自主学习

  (一)复习巩固。

  朗读接力。

  每个小组选派同学,分读诗歌,然后全体朗读,加深对诗歌的感受。

  (二)导学部分。

  “雨”说了什么?

  请用一组比较整齐的句子概括一下“雨说”的内容,比如:

  雨说了它来的目的:

  雨说了它来的心情:

  雨说了它来的希望:

  雨说了它来的地方:

  雨说了它来的任务:

  ……

  并将冒号后的内容填写完整。

  合作、探究、展示:

  1、你认为“雨”说得如何?

  引导学生找出最有创意和特色的句子进行咀嚼和评价。

  雨说得很艺术,比如“小溪渐渐喑哑歌不成调子”,写出了冬天枯水季节的河流特点。

  雨说得很生动, 比如                                                                         

  雨说得很     ,比如                                                                                

  雨说得很     ,比如                                                                          

  雨说得很     ,比如                                                                             

  雨说得很     ,比如                                                                           

  ……

  2.诗歌主要采用什么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举例分析。

  至少举三个以上的例子。

  3.如何理解“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这句话?

  4.最后一节诗中哪些词句暗示了雨的命运?

  5.雨的祝福是什么?如何理解?

  6.理解诗歌的寓意:

  把握诗歌中的关键词。

  7.雨的形象。

  春雨的形象是春天使者的形象,是     形象,是     形象,是     形象,是     形象,是    形象,是     形象,是     形象……

  8.再次带着感情朗读全诗。

  当堂检测

  1.以“我对雨说……”的句式完成下面两个练习:

  (1)你听懂了雨对你说的话吗?把全诗中的“我”改成“你”,“你”改成“我”,改变部分内容,变换人称,自由朗读,体会诗意。然后同桌配合,就原诗和改后的诗对应着读。比如:

  你来了,你走得很轻,而且温声细语地

  你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

  你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

  你来了,雷电不喧嚷,风也不拥挤

  谈一谈这样改变方式的朗读体会:人称改变之后的呼应朗读,形成了一唱一和的态势,让人和雨形成了交流。

  (2)你选择其中的某一小节写几句“我说”,作为对“雨说”的回答,要求飞扬想象力,巧妙应用拟人手法,并选择具体的生活场景和细节作为诗歌内容,学生自由创作并朗读。

  比如:

  我说,雨来了,你来了就不要再回去了

  你就是我们辫梢上的珍珠啊

  你就是我们嘴里的糖啊

  有一天,我们寻找春天的影子

  原来它被你带到我们的心里了

  拓展练习:

  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课后练习题。

  错误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a.说说这里运用的修辞手法。(举一、二例说明)

  b.试归纳这一短诗的大意。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对现代诗歌的特点一定有了初步的了解和领悟。试着开动自己的脑筋,发挥自己的才思,以“月”为主题,运用拟人、象征等写作手法创作一首小诗。

《雨说》课堂实录 篇5

  教学目标:着重在认识诗人创作风格方面领会诗歌意境的创设

  一课时

  教学步骤1:作家简介两个中国台湾诗人:余光中《乡愁》学生背“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席慕容可是很迷了老师一阵,比琼瑶的小说精致,一句诗就可以让你失神半天,“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佛让我们结一段尘缘,佛于是把我化做一棵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学生大笑)

  郑愁予也是中国台湾诗人,被称为“中国的中国诗人”。

  他笔名“愁予”,老师问:中国古典诗歌中写愁绪的句子?

  学生回答: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老师:对,诗人的笔名来自屈原的《湘夫人》其中一句“弟子降兮白渚,目渺渺兮愁予。”诗人在现代诗歌创作中受古典诗词的浸润是明显的,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老师范读一节,佳丽同学范读一节

  学生评说

  题目是“雨说”,因此全诗都是用雨的口吻直接叙述,直接抒情。调子很舒缓。

  3:请大家回忆古典诗词中写雨的诗句,想好的同学自行上台写在黑板上

  学生写出的诗句有: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春潮带雨晚来及,野渡无人舟自横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老师:青箬笠,绿蓑衣,和风细雨不须归。

  4:在《雨说》中找出你觉得和上面诗句中创设的意境基本相同的地方

  学生:第一诗节,等待久了的那些自然万物就是需要雨说我来了,和“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所描绘的意境是一致的。

  学生:“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表现“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天地间一片雨朦胧的意境;

  学生:“跟着我去踩田圃的泥土将润如油膏”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所表达的意境是一样的。

  学生:小燕子见我笑斜了翅膀和“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的意境一样。

  老师:我们也仿写一句诗“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注意,对象变成了鱼和燕,且是雨天

  几处塘鱼出水面

  谁家紫燕穿细雨

  老师:古典诗词中的雨或者是好雨,或者是朦胧的雨,或者是轻柔的雨,总之自然万物为他而欣喜而沉醉。那么本诗歌中的雨其实也是温柔的带着爱心来的带这祝愿来的,给我们中国大地上那些还不快乐还不自由还不幸福的儿童以滋润以笑声以幸福

  老师:看这一句“别忙着披蓑衣,急着戴斗笠”,我们在朱自清的“春雨图”中看他是这样描绘的吗?

  学生回答不是。

  老师:那一起背一背?

  “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在雨里静默着。”

  老师:我曾经指导一个三年级孩子写雨,他说今天下雨了,我不能要求妈妈带我去玩,所以没有日记可写,我很高兴。

  我说你到雨中去玩玩,然后再写,他在雨中踩水,我就说这就是你要写的动作,踩出了什么?水花,对,这个就是情景。然后他写出“我踩,我踩,踩出无数的水花!我很高兴。”

  比如我们学过“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我看过一同学的作文标题

  《一夜春风梨花开》,这样的标题绝对吸引读者吧

  比如我们假如以泪水为话题写文章,这个是老话题了,悲伤的时候我们有泪水失意的时候我们有泪水痛苦的时候我们也有泪水。可是,我们幸福的时候要流泪水我们激动的时候要流泪水我们成动的时候同样会有泪水。

  《有一种水叫泪》,这样的标题也够味的。

  “雨是天空的泪水”,如果你感悟了这个诗句的魅力,那么标题又怎么写?

  请看后面的写作活动课,大家可以更多的了解一些诗意蓬勃的句子

  5:说说你喜欢的诗句或者还看不懂的句子

  学生:对“雨的家乡在遥远的地方”,它是在“白云的襁褓中笑着长大的”不大理解。

  老师:领会“遥远”“白云”和“笑着”的深刻含义。

  白云是自由的象征,雨在白云中孕育,自由、幸福地成长。雨说我有自由和幸福,也愿意带给你们以自由和幸福,像在摇篮襁褓中的婴儿所应该有的幸福。学生:它的来意是“教你们勇敢地笑”。为什么要勇敢的笑?

  老师:不会笑,不敢笑,没有快乐没有自由没有幸福,那么我们怎么寻找快乐,争取自由,创造幸福,就能够大方的笑,快乐的笑,现在看同学们的表情,都在笑了!雨希望孩子们能够冲破束缚,自由自在、快乐地生活。

  (学生狂笑)

  学生:雨的祝福是孩子们“吃着苹果擦着嘴”,吃了苹果就意指享受到自由和幸福的生活吗?

  老师:苹果这个意象所指幸福甜蜜,老师在1979年的时候读小学五年级,那时侯一个水果真是奢侈,到春节老师才有零食就是花生胡豆自制的红薯片,所以,我觉得苹果作为一个意象代表幸福甜蜜是很恰当的。

  通过这首诗作的学习,大家应该初步了解自由体新诗的特点,感受到诗人深厚的古文功底和对现代性创作技巧的把握。

《雨说》课堂实录 篇6

  课的前奏

  导入:

  初读——

  学过的诗文中,一些自然景物会说话、会唱歌、能表达自我:

  如《浪之歌》、《雨之歌》——真的只是浪的歌?还是谁的歌?

  ……

  那么,今天这首诗呢?

  再读——

  板书(不求回答,读时关注即可):

  从诗中,我感受到了______。(如:美好的期望。思考的落脚点既可能在“期望”二字上,也可能在“美好”二字上)

  组织各种形式的朗读;

  在这个过程中解决字词问题,

  也通过激发联想和想象,把对字词的理解引向深入,并指导朗读。

  (比如,第二节的“织”;第三节的“也许”)

  注:

  课堂行进的节奏应该是缓慢而舒适的;

  这是应该是一个不怎么讲究教学技巧、却能引发对于文本的好感的过程。

  (给情感加热)

  课的核心部分

  从课题出发:

  1、“说”什么?

  (表达喜欢关心;祝福快乐成长;希望带来快乐)

  2、怎么“说”?(对谁“说”)

  范读。

  说说:

  整首诗给了我_______的感觉。

  (聚焦在表达形式上;隐含的问题是:这种感觉来自哪里)

  引导1:

  “为什么”——

  为什么不扬起你的脸让我亲一亲

  为什么不跟着我走,踩着我脚步的拍子

  这两句什么意思?

  说得更直接一些,就是——

  请扬起你的脸让我亲一亲

  或者,

  你应该扬起你的脸让我亲一亲

  但作者有没有这么说呢?

  为什么是“为什么”——

  为什么不扬起你的脸让我亲一亲

  (体会此句的意味,并比较差异)

  小结:

  注意一种特别的表达形式——

  你为什么不呢?

  你为什么不呢!

  ——难道你不愿意吗?

  ——难道你不希望吗?

  ——难道你不喜欢吗?

  ——难道你不想这样吗?

  我知道你是想的,

  所以请跟我走吧!

  意思上与改写的句子相同,

  但语气和给人的感觉不同:

  也有反问的意味,却不似那般强硬,

  而是带着一点启发、带着一点诱惑。

  (更委婉——为什么这样)

  “对谁说”决定了“怎么说”。

  注:

  “为什么不呢”——

  这是口语化的表达形式,其中的滋味和在不同情境中给人的体验,就是我们语文学习的内容。如——甲:一起喝杯咖啡好吗?乙:为什么不呢?这篇课文中,我们学习的“为什么不……”,就是它的一种变体。“为什么不”的后面,往往就是说话主体想要干、乐意干的事。“怂恿”的意味甚浓。

  如此设计,是基于这样的阅读理念:

  阅读教学的最高追求,不是读出文章的意义,而是:在不断遭遇的新的情境下,赋予我们日常生活中曾用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以新的意义,赋予生活的每一个瞬间、每一种体验以新的价值;用新的眼、新的心,去珍爱它们。而这种珍爱,又让我们自身日日翻新。

  引导2:

  同样的,请看“君不见”——

  君不见,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啊

  为什么是“君不见”?有什么意味?

  (难道你没瞧见么——

  反问的意味、对话的口气、急迫的心情)

  补记:

  上课的时候,我不小心读错了一句话:

  “第一样事”读成了“第一件事”。

  前者更具口语化的色彩,所以新的问题出现了:

  为什么是“君不见”?

  要知道——

  “你看见没有呢”、“你没有看见么”,都比这个“君不见”亲切自然得多:

  “君不见”,就显得虔敬文雅得多,文绉绉得多!

  这和口语化的整体格调不大相称。道理很简单,却也很玄妙:

  说话的对象是孩子没错,但孩子一般是不会拿自己当孩子的;

  长大的天然渴望和长大的美丽错觉,将会伴随他们很久很久。

  所以,他们也就成了我们常说的“小大人”。

  有责任、能担当,有文化涵养,知书达理,是他们希望带给世界的印象

  而“雨”呢?便在帮助他们实现这个愿望。这便有了:“君不见”。

  “君不见”的表达,实在是切中孩童心理!

  引导3:

  “可别”——

  “可别打开油伞将我抗拒……”

  (“别打开”和“可别打开”有什么区别)

  小结:

  ——“可不要……啊!”

  带有请求的意味,更符合与孩童对话的口吻。

  (相关链接: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注:

  除此以外,

  还有第二人称“你”的使用,感叹词“啊”、“呀”的使用,等等

  都可以作为教学内容。

  3、为什么是“雨”?

  (为什么不是“风说”、“雷说”、“电说”)

  引导:

  建议读诗歌第一节。

  你从中读出了什么?一个词概括——

  (“渴望”)

  看副标题:

  如果说,冬日里,一场春雨可以是大地的渴望,

  那么,大地上的孩童呢,他们的渴望又是什么?

  他们最渴望的、最需要的是什么——

  (爱与温柔)

  小结:

  春雨的特质,正是轻柔、柔和。

  所以作者眼里,春雨成了这样一个形象:

  她亲切和蔼,她温声细语,她充满爱心,她永葆童心。

  而这,正是一个孩子的需要。

《雨说》课堂实录 篇7

  ●卡片① 

  郑愁予其人其诗

  郑愁予本人是一个运动健将,但诗中表现的却是一个多情书生;他有着极深的文学修养,但却毕业于法商学院;他身为现代派的主要干将,但他的诗歌却处处流淌着古典韵味;他的诗婉约犹如李商隐,但豪放起来酷似李白,“因为我从小是在抗战中长大,所以我接触到中国的苦难、人民流浪不安的生活,我把这些写进诗里,有些人便叫我‘浪子’。其实影响我童年的和青年时代的更多的是传统的仁侠精神,,”(郑愁予语)

  ●卡片②

  北峰上

  郑愁予

  归家的路上,野百合站着

  谷间,虹搁着

  风吹动

  一枝枝的野百合便走上软软的虹桥

  便跟着我,闪着她们好看的腰

  而我邻舍的顽童是太多了

  星星般地抬走一个黄昏

  且扶着百合当玉杯

  而那新酿的露酒是凉死人的

  赏析:此诗的主体意象是“野百合”。第一节一起句,便以“归家的路上,野百合站着”将“野百合”人格化。接下来,随着“虹”在山谷间的出现,随着风的吹动,“一枝枝的野百合便走上了软软的虹桥/便跟着我,闪着她们好看的腰”,这就进一步使“野百合”女性化。到了第二节,作者旁涉笔墨,写“邻舍的顽童”,写他们“星星般地抬走一个黄昏”。这一切看似闲笔,实际上却是为“野百合”的再度出现创造一种新的氛围。第一节写的是“归家的路上”作者的所见,第二节诗的客观空间则易之为“邻舍”,而在这时,“野百合”也变成了顽童们嬉戏的“玉杯”了,诗末一句“而那新酿的露酒是凉死人的”,流露出一种孩提式的劝诫口吻,使人感到善意和亲切,更使人由此洞见作者心灵的透明和纯净。

  ●卡片③

  意象与意境

  意象,简单地说就是沾染成渗透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是主观情理和客观形象的融合。如日月星辰、山川草木等在特定情况下,都可称为“意象”,正如刘勰所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诗歌是以意象来反映诗人眼里和心中世界的。

  意境,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是作家的思想感情与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情由景寓,景中含情,品味诗的意境,领悟诗的意境荚,主要通过诗中的具体可感的形象(即意象)实现。

  ●索引

  ①《台湾新诗鉴赏辞典》北岳文艺出版社

  ②《新诗鉴赏三部曲》(《中学语文教学》2002年第4期)

  ③《意象——诗魂腾飞的霞云》(《语文知识》2000年第10期)

《雨说》课堂实录 篇8

  教学设想

  这首诗采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了春雨一种灵动的生命,拥有了特殊的韵味。要求学生在学习时,注意朗读、讨论,了解诗歌的内容,捕捉诗歌的意象,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并通过想像体验情境,理解诗歌的内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二、初步朗读全诗,熟悉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

  3.在词语摘抄本上摘抄词语。

  田圃 寒浅 锢 踪迹 留滞 喑哑 温声细语

  喧嚷 知悉 抗拒洗礼 油膏 襁褓 安息

  三、学生自由朗读全诗四、讨论交流,理解诗歌内容

  四、采用问题组合的方式,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1.问题组合一:

  通过这一组问题,意在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1)文章标题为《雨说》,请概括一下,雨“说”了哪些话?

  (2)学生齐声朗读“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小溪渐渐喑哑歌不成调子”,教师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自己读第一段时脑海中出现的画面。

  (3)学生自由朗读其他章节的内容,然后仿照教师示范的方式进行想像,并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自己想像的内容。

  (4)指名学生描述自己想像的内容,并为自己所描述的画面取名。

  (5)教师引导学生理清各章节内容之间的联系,把握诗歌的写作思路。

  2.问题组合二:

  这一组问题,意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优美文句和关键语句,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中的思想感情。

  (1)朗读“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小溪渐渐喑哑歌不成调子”,体会,这一节内容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2)朗读“第一样事儿,我要教你们勇敢地笑啊……大地的希望就有了”。体会:这两节中,“勇敢地笑”反复出现,诗人为什么这样写?

  (3)最后一节中写道:“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你如何理解?

  3.问题组合三:

  通过这一组问题,探讨诗歌所运用的写作技巧,从整体上把握诗歌。

  (1)这首诗通篇运用的主要修辞方法是什么?这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对诗歌的表达有什么好处?

  (2)最后一节写道:“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显然,“雨”带来的是一份甜蜜的祝福,你晶出这种“甜”了吗?请引用诗歌中的内容陈述你的理由。

  (3)请阅读副标题,然后说说:这和文章的主旨有什么关系?

  (4)“雨”对少年儿童“说”了这么多,你有什么话对“雨”说吗?请简要说说你的想法。

  五、指导学生朗读诗歌

  1.指名学生分段朗诵全诗。

  2.朗读指导。从节奏、重音、语调、情感等方面进行指导。

  3.听配乐诗朗诵,要求学生在听朗诵的同时,想像诗句所描绘的情景。

  六、迁移阅读

  1.发给学生迁移阅读资料:

  要求学生阅读下面这组小诗:

  繁星

  一

  繁星闪烁着——

  深蓝的太空,

  何曾听得见他们对语?

  沉默中,

  微光里,

  他们深深的互相颂赞了。

  二

  嫩绿的芽儿,

  和青年说:

  “发展你自己!”

  淡白的花儿,

  和青年说:

  “贡献你自己!”

  深红的果儿,

  和青年说:

  “牺牲你自己!”三成功的花,

  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读时体会这目诗的主目、风格和艺术特色等。

  2.引导学生比较:注意从情感、结构、语言、意象、意境、写作技巧等多个方面进行比较。学生讨论后发表意见,注意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能说出其中一点或几点即可,不求全责备。

  七、布置作业 

《雨说》课堂实录 篇9

  一、教学内容选择

  ⒈写字与识字:田圃 禁锢 忍冬 寒浅 滞留 喑哑 丝缕 喧嚷 蓑衣 斗笠 润如油膏 洗衣谣 襁褓 温声细语

  ⒉理解“雨说”与“诗人说”之间的诗意转化,了解文学作品中拟人艺术表现手法与拟人修辞的区别。

  ⒊梳理“雨说”的内容及情感,理解“雨”与孩子的关系,联系写作背景,理解 “勇敢地笑”等诗句的深层含义。

  ⒋诵读诗文,理解“雨”的仁慈、无私、博爱的奉献者形象,感受作者对春之生命和希望的赞美,即诗人对祖国儿童的关爱和祝福。

  ⒌运用比喻或拟人修辞方法选择仿写诗意的情境画面,进行口语交流训练和诗歌写作小练习:

  ⑴“雨说:四月的大地等待久了 ”

  ⑵“雨说,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 ”

  ⑶“雨说,我是到大地上来亲近你们的,请跟我 ”

  ⑷“雨说,我要教你们 , ”

  ⑸“雨说,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了,要记着,

  就是我祝福的心意。”

  ⒍将本诗改写成一篇三五百字的小散文,体会诗与散文语言表达上的区别。或将本诗与朱自清《春》中的春段落比较,体会诗歌与散文语言的不同。

  二、教学安排

  ⒈充分朗读,在朗读中感受“雨”的形象;

  ⒉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意的深邃;

  ⒊要以知识为先导,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

  ⒋拟用2课时授完。

  三、教学设计

  ㈠导入新课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名句。而诗人郑愁予化身为雨,悄悄地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说了些什么呢?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这首《雨说》。

  ㈡作家简介

  学生介绍自己收集的相关资料,教师归纳、概括:

  郑愁予是中国台湾诗人,本名郑文韬,祖籍河北,1933年生于山东济南。被称为“中国的中国诗人”。

  童年时他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大江南北;抗战期间,他随母亲转徙内地各处。在逃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1949年随家人去中国台湾,一面学习,一面写作,并受到纪弦的赏识,1955年他毕业于中兴大学法商学院,1963年成为现代诗社中的主要成员。

  ㈢正确地朗读诗歌。

  指导学生注意朗读时的字音、停顿、语调、语气的变化。如第一小节就应当读得低沉,缓慢;第二小节读得舒缓、慈爱;第三、第四小节读得亲切、欢快;第五小节读出热情;第六小节读得平稳,第七、第八小节读出期盼,第九小节读出宽慰。

  ⒈学生自读熟练后指名朗读,听写重要的字词,订正字音;

  ⒉师生共同揣摩、矫正朗读的停顿、语调、语气。

  ㈣疏解诗意,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学生思考:“雨说”它在诗中出现了几次?以此引导学生理出诗作结构,并和学生一起为诗作的四个部分命名。

  ⒈第一部分:(一至三节) 雨的到来

  ⒉第二部分:(四至五节) 雨的邀请

  ⒊第三部分:(六至八节) 雨的来意

  ⒋第四部分:(九节) 雨的祝福

  ㈤初步研习诗歌。

  ⒈要求学生思考:诗作是第几人称写作?是什么写法?

  是第一人称写作,运用了拟人的写法。跟修辞方法不同,拟人的修辞运用在某一句话中,是用来描写某一事物的情态的,如“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啊”;而拟人的写法则是通篇使用,是用来塑造雨的形象的。

  题目是“雨说”,是作者化身为雨,借雨的口吻来表达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因此全诗都是用雨的口吻直接叙述,直接抒情。

  ⒉细读第一到第三节,思考,“雨”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出现的?她来到大地的目的是什么?

  诗作开篇点题,直到四月(自然界的四月已经是“人间四月芳菲尽”了),可见,这个“冬天”持续的时间太久,雨在大地“太久的等待”中到来,而这个冬天使得大地枯旱,失去了生机:田圃荒凉,种子禁锢;牧场枯黄,牛羊绝迹;鱼塘低浅,游鱼缺水;小溪干涸,没有了欢快的歌声。

  缺少雨水滋润的大地的景象,体会春雨来临所带来的生命气息。是全诗展开的背景:*十年,儿童们的生活环境太严酷,早就应该有美好的生活给孩子们了!

  雨带着爱心,带着赤诚,来关爱孩子们,来跟孩子们亲近,也希孩子们跟自己亲近。

  ⒊细读诗歌的第四到第五节,感受诗中描写的雨到来之后大地的景象,说说它们的作用。

  合作讨论,概括雨来临后大地复苏的景象:田圃泥土润如油膏,牧场新苗添绿,池塘鱼儿欢腾,溪水叮咚流淌。

  “雨”邀请孩子们一起去探访春天的大地,感受春天的美好,跟诗歌的第一节形成鲜明的对比。

  ⒋细读诗歌第六到第八节,思考:“雨”是怎么来的?她给孩子们的希望是什么?

  雨在云端,在高山中幸福地长大,她的童年充满了欢笑,所以她给孩子们的希望是他们能够勇敢笑。

  ⒌细读诗歌第九节,说说“雨”的祝福是什么。

  “雨”愿意永远跟孩子们在一起,愿意为了孩子们的幸福献出一切,祝福孩子们永远快乐。

  学生自读后指名诵读,进一步感受“雨”的形象。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郑愁予的诗歌《雨说》,读熟并试着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了朗诵,感受了“雨”的宽厚慈爱,感受了“雨”对中国大地上儿童的祝福和希望。知道了拟人的写法与拟人的修辞方法的区别。

  五、作业

  ⒈《基础训练》第一到第五题。

  ⒉继续练习朗诵。

《雨说》课堂实录 篇10

  导学提纲:

  1、 阅读本诗,找出诗中的生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 结合手边的资料查找并了解有关郑愁予的文学常识。

  3、 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4、 发挥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目的:

  1、 结合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 在理解诗歌的主题的基础上,体会作所抒发的思想和感情。

  3、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领悟诗歌的意境。

  4、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诵读比赛,进一步领会感悟生活中的真、善、美,并捕捉自己生活中的感悟学写新诗。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 :目标3、4

  教学设想:

  1、 教法:

  引导学生自查手边的资料,了解有关作者及本诗的背景。然后由教师示范朗读本诗,学生初步感受诗歌意境。再找学生以雨的身份进行复述课文内容,然后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思考课后题1,理解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再结合课后题2,让学生讨论并发表看法。最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悟生活中的真、善、美,并要求学生用新诗的形式写下来。

  2、 学法:朗读体会,记忆背诵,模仿写作。

  3、 课时设计: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

  大自然的花开花谢,星沉日落,雨雪风霜,常常带给我们无穷无尽的遐想和无限的感慨。特别是一些难忘的时刻和事件,总是和它们联系在一起,为我们的回忆增添了无限的浪漫。今天,让我们走进中国台湾诗人郑愁予的诗歌《雨说》中,与诗人一起去聆听那跳动的雨珠告诉给我们的话语。

  二、介绍作者情况及写作背景,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初步领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郑愁予,本名郑文韬,祖籍河北, 1933年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亲辗转大江南北。抗战胜利后到北京上学,49年随家人去中国台湾1953年大学毕业,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学习,现旅居美国,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

  15岁发表处女作《矿工》1955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梦土上》有《衣钵》、《窗外的女奴》、《燕人行》、《雪的可能》等诗集。他的较有名的诗作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因此,他被称为“浪子诗人”。《错误》是他流传最广的作品。在中国台湾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

  三、朗读诗歌,同时正音正字。教师的范读与学生的试读交错进行,体会并明确朗读的语气、语调、语速和感情——亲切、喜悦、轻快、柔美。

  四、诗歌的题目是《雨说》,那么诗人笔下的雨都说了什么?这些华集中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

  请学生以“雨”的身份对诗歌内容进行复述并评议。然后明确——表达了作者对春雨无私奉献精神的赞美和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由衷祝福及热切期望。

  五、巩固练习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

  六、布置作业 

  1、结合课后题一、二思考理解诗歌的主题和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2、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 复习检查朗读与背诵情况,争取达到熟练记忆背诵。

  二、 自读诗文,理解并分析每一节诗歌的内容,并用自己的话总结。

  三、 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申明理由。

  四、 讨论诗歌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好处。

  明确:主要运用了“拟人”——亲切,便于抒情;另外,还运用了比喻、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

  五、 再朗诵全诗,体会思想感情。

  六、 课堂小结与迁移

  我们从郑愁予的诗歌中可以看到诗人对中国儿童的热爱和祝福以及热切的期望。正因如此,我们才能从诗人的笔下感受到真、善和美。其实,我们周围的世界也充满了真、善和美。只要用心去体会,相信我们也能写出一首首美丽的诗歌。

  要求:围绕“雪”来进行诗歌的写作。字数、行数不限。

  提示:

  1、 回忆下雪时你的心情和行动,用自己的语言来抒发自己真实的感情。

  2、 可以借用拟人、夸张、排比、反复和比喻等修辞手法。

  3、 注意联想与想象。

  4、 注意诗歌的压韵。

  5、 农谚:“瑞雪兆丰年”;“今年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6、 下一节课,学生进行作品发布会。

《雨说》课堂实录 篇1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简介作者郑愁予的主要作品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⑵读准“圃”、“喑”、“襁褓”、“锢”、“滞”等词的字音。

  ⑶掌握“寒浅”、“留滞”、“喑哑”、“襁褓”、“喧嚷”、“温声细语”、“知悉”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能力目标:

  ⑴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⑵揣摩诗歌中运用的拟人、象征的艺术手法,提高理解、欣赏诗歌的基本能力。

  3、情感目标:

  品读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意义,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深厚感情,以及文中的美妙等。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对诗歌内容进行分析理解,培养学生理解、欣赏诗歌的基本能力。

  【课时安排】

  【教学媒体】

  幻灯片,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请学生背诵一些描写春雨的诗词佳句,并说一说“春雨”这一意象在中国传统诗文中有怎样的内涵。让同学们走出古诗中“春雨”的意境,步入郑愁予的《雨说》,去感受现代诗歌中的“雨”的魅力。

  二、整体感知

  幻灯片展示:

  1、走近作者:

  郑愁予,现代诗人。原名郑文韬。祖籍河北宁河。1933年生于山东济南。1949年随父至中国台湾。1956年参与创立现代派诗社。他的诗作以优美、潇洒、富有抒情韵味著称,意象多变,温柔华美,自成风格。其成名作《错误》1954年在中国台湾首次发表时,因为该诗的最后一句“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一时间整个中国台湾岛都在传诵“达达的马蹄”之声。

  2、写作背景:

  这首诗发表于1980年4月28日的台北《联合报》上。当时正值我国结束“*”灾难不久而开始新的历史时期,诗人极为关注祖国大陆,这首诗既是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是对祖国未来的祝福。它在优美、潇洒、富有抒情韵味的基础上,又展现出清新动人、欢快率性的一面,因此此诗一刊出,立刻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

  三、初读课文

  1、提出评点要求:

  要求学生对诗歌的思路进行评点,可以先评点每一章节的内容,然后再把握整体的写作思路。

  2、教师提供诗歌朗诵录音(幻灯片展示)。

  3、学生分组、分任务进行课文评点,注旁批,然后互读互评。

  4、教师范读课文,每读一段,学生就配合编好的对课文的评点。

  5、学生读课文,每读一段,教师也同样配读对课文的评点。

  6、初读小结,幻灯片展示:

  这首诗歌分为四层意思来展示,首先点明在大地最需要的时候雨来到了大地;其次点明雨的来意和雨的亲切邀请;再次点明雨的来意,要教会孩子们勇敢地笑;最后呼应开头,点明雨的祝福。

  四、文段分析

  1、第二节中“像雨丝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有什么作用?

  明确:“把天地织在一起”表明雨对大地的博爱,它想滋润万物,这首诗是为祝福儿童所写的,因此,这其实也正是雨对所有儿童的博大的爱。

  2、第二节中“我来了,/雷电不喧嚷,/风也不拥挤”能否改成“我来了,/在雷鸣电闪中,/在狂风中我来了”?为什么?

  明确:“雷电不喧嚷,/风也不拥挤”表明雨是静静地来的,因为它关爱孩子们而生怕惊扰他们。改后则表明雨来时那惊扰人的气势,就表现不了雨对孩子们的关爱,此外也不符合春雨绵绵、轻柔细腻的特点。

  3、第三节中“当我临近的时候你们也许知悉了/可别打开油伞将我抗拒”,这里的“我”和“你们”分别指代谁?

  明确:“我”指代春雨或雨,“你们”指代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

  4、第五节中雨要带着孩子们“绕着池塘跟跳跃的鱼儿说声好/去听听溪水练习新编的洗衣谣”,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雨想请孩子们和它一起去迎接春天的到来。在这之前,鱼儿是不动的,溪水是静止的,现在春天来了,鱼儿也开始活跃地跳动着,溪水也开始重新涨了起来,又活泼地流淌了起来,这些正是春天到来的象征,现在雨带着孩子们去向鱼儿“说声好”,听溪水“练习新编的洗衣谣”,其实正是去迎接春天。

  5、第九节中“雨说,我来了,/我来了就不再回去”。联系上下文考虑,“雨”为什么不再回去?

  明确:它希望儿童们都能自由地欢笑,有着甜蜜幸福的童年,它要为此而进行不懈的奋斗。

  五、拓展延伸

  1、教师提问(幻灯片展示):

  ⑴这首诗通篇运用的主要修辞方法是什么?这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对诗歌的表达有什么好处?

  ⑵最后一节中写道:“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你如何理解这句话,这“快乐的安息”让你联想起龚自珍的哪两句诗?

  ⑶最后一节写道:“要记着,他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显然,“雨”带来的是一份甜蜜的祝福,你品出这种“甜”了吗?请引用诗歌中的内容陈述你的理由。

  ⑷阅读副标题,然后说说:这和文章的主旨有什么关系?

  ⑸你认为这首诗适合青少年阅读吗?谈谈你的感受。2、学生活动:

  要求学生一一讨论上述问题,大胆发表自己合理的看法。

  3、意象与意境(幻灯片展示):

  意象,简单地说就是渗透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是主观情理和客观形象的融合。如日月星辰、山川草木等在特定情况下,都可称为“意象”,正如刘勰所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诗歌是以意象来反映诗人眼里和心中世界的。

  意境,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是作家的思想感情与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情由景寓,景中含情,品味诗的意境,领悟诗的意境美,主要通过诗中的具体可感的形象(即意象)实现。

  六、评说诗歌朗读

  要求学生对诗歌朗读品评,边读边评,看朗读是否流畅,节奏是否合理,停顿是否恰当,语气、语调是否符合文意。

  1、自由朗读诗歌。字音要读准,停顿要恰当,句子的层次要分清,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倒字。放慢速度,一边读,一边体会每句话的完整意思。

  2、互相评读。两人一组,一人读,一人评,根据对诗歌的理解讨论句子的停顿、语气、语调。

  3、对照诗歌朗读录音,谈谈自己朗读课文的感受。

  4、朗读全诗。

  七、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全诗。

  2、课后练习第三题。

  3、选用课时作业。

《雨说》课堂实录 篇12

  一、介绍背景资料

  (屏幕显示学生读)

  郑愁予,现代诗人,我国台湾诗人,他的诗温柔华美,富有抒情韵味。其成名作《错误》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

  (学生批注:温柔华美,抒情韵味)

  (屏幕显示创作背景,学生齐读)

  “*”全称“无产阶级*”。指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的政治运动。

  (屏幕显示)

  《雨说》写于“*”的严冬刚刚过去两年的时候,所以诗的开头向读者展示了万物在严寒冬天的肃杀景象。

  (屏幕显示)

  *是中国20世纪极为特殊的岁月,生活环境的压抑、禁锢,严重摧残扭曲了孩子自由活泼的天性。

  二、积累新字词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

  田圃禁锢留滞喑哑蓑衣襁褓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

  田圃:田地和园圃

  禁锢:束缚,强力限制

  留滞:停留,不流通

  喑哑:嗓子干涩,难以发出声音

  襁褓:包裹婴儿的布或衣

  温声细语:用温和的声音轻轻地说话

  润如油膏:形容土地肥沃;细腻光滑得像油,像脂肪涂抹过一般

  (大家要做一次特别的积累——洗礼,第一个含义的注释在课本上有,指的是一种宗教仪式,同学们把二三四五的含义注释批注在旁边。这是一个运用广泛的高雅的词。屏幕显示)

  1、*教接受入教者举行的一种宗教仪式。主持者把水滴在受洗人的额上,或让受洗人身体浸在水里,表示洗净过去的罪恶。

  2、比喻教育和熏陶。如: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

  3、比喻锻炼和考验。如:经受战火的洗礼。

  4、浸润,滋养。如:我是四月的客人带来春的洗礼。这个时候就是春的浸润,春的滋养。

  5、净化,震动。如:心灵的洗礼,就是心灵的净化。

  三、理解课文文意

  师:首先要读一读这首诗,朗读的基调是温声细语。

  (学生各自朗读)

  师:下面请大家动笔写,通过写来了解诗歌的意思,这就叫文意理解。写的角度,是雨的形象描述。告诉大家美妙的方法:用诗写诗;利用课文的诗句有所改动、有所添加、有所引用。每个人写四句诗,描绘雨的形象。我给大家举个例子。

  (屏幕显示)

  文意理解活动:写

  “雨”的形象描述

  方法:用诗写诗

  例:我来了

  走得很轻

  温声细语

  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

  把天地织在一起

  (全班同学人人动手用诗写诗老师逐一点评)

  我们一起来欣赏(屏幕显示欣赏齐读)

  我来了

  走得很轻

  温声细语

  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

  把天地织在一起

  我是春天

  带给大地的洗礼

  点点滴滴,淅淅沥沥

  温情地融入萌发的生命

  我来了

  我来了就不再回去

  当孩子们自由地笑了

  我就快乐地安息……

  (屏幕显示欣赏齐读)

  雨,被赋予了生命的灵性,是温柔亲切的春之使者。

  雨,在幸运的笑中长大;静悄悄地走来,是充满爱心的爱之使者。

  雨,是美好气象的象征,她是布施仁爱的美之使者。

  当孩子们自由地笑了,雨就快乐地安息。她是自由之使者。

  (学生批注:春之使者、爱之使者、美之使者、自由之使者。)

  师:让我们再来进行一次知识的特别积累:代言。

  (屏幕显示)

  特别积累:代言

  诗中运用了文学作品中用于整体艺术形象塑造的拟人手法,这种巧妙地折射出作者心声的写法,有人称之为“代言”。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

  我是根根晶亮的银线,神把我从天穹撒下人间,于是大自然拿我去把千山万壑装点。

  我哭,山河却在欢乐;我掉落下来,花草却昂起了头,挺起了腰,绽开了笑脸。

  四、品析精美诗节

  (屏幕显示)

  语言赏析活动:品

  精美诗节品析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

  第一样事,我要教你们勇敢地笑啊

  君不见,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啊

  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啊

  小燕子见了我笑斜了翅膀啊

  第二样事,我还要教你们勇敢地笑

  那旗子见了我笑得哗啦啦地响

  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

  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

  师:边读边观察,你眼中的意象、画面、动作的描写以及两节诗所表现出的手法。

  给大家一个话题:这两节诗的美点赏析。同样的,需要动笔,在这两节诗的旁边写上你的欣赏文字,每位同学集中欣赏一个点。

  (写上动笔发言老师评点)

  师:请大家一起来欣赏,听讲,做笔记

  (屏幕显示)

  线索之美

  反复之美

  意象之美

  化用之美

  象征之美

  情意之美

  (师逐一讲解各个美点)

  师:请同学们继续积累,再来一次特别积累:象征。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

  诗中的象征手法,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暗示,寄寓某种特定意蕴的一种表现手法。

  五、结课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

  《雨说》中的雨,

  是甜甜地叫着孩子乳名的甜雨;

  是充满“温声细语”“爱心”满满的暖雨;

  是滋润大地、让万物欣欣向荣的喜雨;

  是带来笑声与希望的春雨……

《雨说》课堂实录 篇13

  〖教学内容〗

  学习诗人通过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描绘春雨、抒发情感的创作手法,培养学生改写的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设计意图 一、复习

  1、指名有感情地诵读全诗,集体评议。

  2、全班配乐齐读。 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深入感受诗的意境。 二、拓展延伸

  交流搜集的描写春雨的诗词佳句。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三、指导改写

  1、当堂改写:以雨的自述为题,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三五百字的小散文。

  2、交流赏析作品。

  体会这两种体裁在语言表达上的区别。 进行写作指导,要求学生尽量当堂完成作文。

  〖板书设计〗

  雨说(郑愁予)

  1、有关春雨的诗句:

  ⑴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⑵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⑶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⑷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2、诗歌与散文在语言上的不同:

  诗歌语言简洁明快,一般押韵;散文语言清新自然,优美畅达。

《雨说》课堂实录 篇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内容,体会修辞方法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诵读

  教学难点:体会感情

  第一课时:

  1、导入:请同学们欣赏一首歌《烛光里的妈妈》。听完歌曲,老师总结:这首歌是儿女对母爱的高度深情赞颂,同时我认为这首歌也是每一位炎黄子孙对祖国母亲的热爱所作的真情告白。可是,同学们仔细品味过雨的诉说吗?(大多同学回答没有)在特殊的背景下,诗人郑愁予就送给了我们一首《雨说》,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首优美的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1)鼠标点击 读一读、写一写

  田圃 寒浅 留滞 喑哑 洗礼 襁褓 温声细语 禁锢

  (2)点击典型例读

  老师范读、生跟读,注意诗句的节奏和停顿,注意把握语气和语调

  例段如下:

  第一样事,我要教你们/勇敢地笑呀

  君不见,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呀

  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呀

  小燕子见了我/笑斜了翅膀呀

  第二样事,我还要教你们/勇敢地笑

  那旗子见了我/笑得哗啦啦地响

  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

  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

  (3)喜悦、轻快地朗读这首诗

  1生用喜悦、轻快地语调朗读这首诗三遍;

  2生交流朗读效果,以四人小组互读互查,推选优胜者;

  3各组优胜者全班交流朗读,其他组可点评优劣(评时可对节奏语调点评)

  4推选班内最优胜者,领读全诗;

  5生配乐朗读全诗(可选喜悦轻快的曲子,生自选)

  第二课时

  (一)上节课同学们都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同学们再速读一遍全诗,思考以下几个问题:(点击思考题)

  1、雨“说”了什么话?主要表达了什么意思?

  2、副标题为什么取做“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体会诗言志)

  对于第一个问题,同学们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能够回答出来。

  点击明确1、这首诗通篇都是“雨”说的话。雨首先说她到来之前,“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雨说要“探访四月的大地……”;雨说她是到大地上来亲近孩子们的……;雨说自己“来的很遥远”,她要教孩子们勇敢地笑……;雨说“来了就不再回去。”这些话主要表达了一个主要意思:寒冷的冬天已经过去了,“雨”这位爱的使者要给大地带来春天,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让孩子们勇敢地欢笑,有美好幸福的生活。

  对于第二个问题,同学们要在讨论的基础上总结而出,教老师要点拨背景引导得出答案。

  点击背景资料(三)欣赏《雨说》,解读《雨说》(王景山)

  点击明确(二)、副标题点明这首诗特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概括了诗的内容,表明诗人对中国儿童的期待和祝愿,有利于理解诗的主旨,同时也符合孩子的心理和理解程度。此外,也蕴涵着另外一层深意,即这首诗写于70年代末,当时正值我国结束“文革”灾难不久而开始新的历史时期,诗人关注着中国大陆,看到她的变化所展现的希望,而儿童是中国的未来,因此这首爱之歌,是诗人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是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愿。

  (二)品味诗歌语言,探究诗歌语言特色

  1、点击:诗歌是作者用丰富的感情、鲜明的节奏、和谐精练的语言以描绘象,反映生活的文学样式。对于语言的品位,是把握诗歌内蕴,与诗人感情进行沟通的基础。这首诗采用了拟人手法,这样写好在哪里?

  学生通过找拟人化的语言,会总结出大多好处,老师诱导学生理解。这种手法不是拟人手法,点击二者的区别是:前者用于整体艺术形象的塑造,后者仅仅用于语句的修饰。

  点击明确:这首诗采用了拟人手法,让“雨”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喃喃细语,使人感受到“雨”这位爱的使者亲切温柔的形象。“雨”在诗人的笔下,被赋予生命的灵性,成为一种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意的存在。不仅如此,对诗中对诗中其他事物都做了拟人化的生动描写;俯拾皆是。这首诗是献给儿童的,全诗出色的拟人化表现手法,使这首诗具有亲切感人、活泼欢快、充满情趣的风格,它切合儿童的心理,能打动孩子们稚嫩的童心。

  2、继续点击:拟人手法是文学作品一种艺术表现手法,除此以外,这首诗语言还有什么特色?

  学生可继续合作讨论并互相交流,小组内选出代表全班交流,生之间谈体验。老师生共同明确:(点击)郑愁予的诗往往透出中国古典诗的修养和一种动人的江南文化气息,这首诗也是这样,它的一些用语和诗句,例如“蓑衣”“斗笠”“小燕子笑斜了翅膀。”诗人还善于针对诗的接受对象运用一些适合少年儿童读者的口语,令人感到无比亲切,诗人还善于在事物之间进行一种奇特的诗意的转化。

  (三)有感情的背诵全诗

  学生在自由背诵的基础上,教老师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互背,推荐有感情同学领背、齐背,达到共同背诵下来的目的。

  (四)作业以“‘雨’的自述”为题

  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三五百字的小散文,体会这两种题裁在语言表达上的区别。

《雨说》课堂实录 篇15

  课题:雨说

  学习目标:

  1、初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用喜悦、欢快的语调朗读全诗,体会诗的风格。

  重点难点:

  1.朗诵全诗,理解课文内容

  2、品读课文,体味语言特点。。

  3.反复朗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学习重点:

  1.品味语言,学会分析诗歌

  2.品读课文,体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

  学法指导:

  这首诗清新明朗,节奏欢快,融典雅的诗句与活泼的口语于一体,特别适合于朗诵。要加强朗读,理解诗意,体会诗的魅力,感受春雨的美好。建议配乐朗读。

  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1.字词注音,解释成语:

  田圃( ) 喧嚷( ) 洗礼( )

  温声细雨:

  润如油膏:

  2.积累——古诗中的春雨:

  (1) ,微风燕子斜。——杜甫《水槛遣心》

  (2) ,客舍清清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出西》

  (3) ,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郭张十八元外》

  (4) ,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5) ,吹风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6) , 。——杜甫《春夜喜雨》

  3.熟读课文,概括每一小节内容:

  4.思考:雨“说”的说主要表达了什么意思?

  5.副标题为什么取为“为生活在中同大地上的儿童而歌”?

  6.、朗读指导:

  第一节应读得急切,表达对春雨的企盼之情;

  第二节应读得轻柔、温和,表达“雨”的关爱;

  第五节应读得欢快,传达喜悦之情;

  第八节应读出高昂之气,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潮;

  第九节应读出欣慰之情,显示出全诗之品;

  学习研讨:

  练习延伸:

  1.仿照画曲线的句式和修辞,仍以“她”开头补写两个句子。

  春姑娘迈着轻盈的步履款款而行。她携着神奇的小花篮,把五彩的鲜花撒向山坡,撒向田野;她 ;她 。

  2.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老马

  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眼前飘来一道鞭影,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1)诗上段押 韵,下一段押 韵。

  (2)诗人把许多话语,凝练在短短的诗篇中,体现在形象上,诗人描绘的“老马”是一个比喻,它比喻 。

  (3)诗中未出现“马”,而用四个“它”代替,在第一节中描绘它的 ,第二节写出它的 。

  (4)这首诗主要运用了 写法,揭示 主题。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雨说》课堂实录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