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纳兰性德《长相思》课件脚本

纳兰性德《长相思》课件脚本

旧城已冷 点赞 分享
纳兰性德《长相思》课件脚本

微信扫码分享

纳兰性德《长相思》课件脚本(精选15篇)

纳兰性德《长相思》课件脚本 篇1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注释】

  榆关:山海关的别称。那畔:那边。指关外。帐:指护卫皇帝军队的营帐。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聒碎:搅碎。聒,嘈杂。

  一、教学目标 (字幕)

  1、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及生活时代。

  2、掌握词的内容,体会词的意境。

  3、领会词中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二、导入  (字幕配图)

  王国维曰: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澄江静如练、山气日夕佳、落日大旗中、中天悬明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此等境界可谓千古奇观。求之于词,则纳兰容若塞上之作,如《长相思》“夜深千帐灯”……差近之。(配图)

  三、作者介绍

  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洲正白旗人。清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官一等侍卫。生平避谈世事,故词也主要写离别相思及怨夏悲秋等个人生活感受。词的风格直抒胸怀,婉约清新;但过多哀思,情调消沉。(配图)

  四、配画面朗读

  山水、山海关、风雪、千帐灯、故园。(配图五六幅)

  五、预习指导

  1、作者在词中描绘了什么样的景物,你能确定是哪里的景物吗?

  2、体会出这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六、感知理解(字幕)

  纳兰性德推崇南唐李煜,词风清丽自然, 缠绵悱恻, 反映到这首《长相思》上,虽然 写旅途思乡,也写得悠长动情。

  词的上片从“山一程,水一程”的叠用,来说明身离故乡之远。下片以“风一更,雪一更”气候上的转变来渲染作者此时孤寂情怀。风雪打断了他思乡之梦,懊丧之余,他更加怀念故园的宁静详和,作者于清丽哀婉之中又不乏边寨之雄奇风情的描述,这两者结合到一起,就升华了羁旅怀乡的主题。

  七、赏析加点字(字幕)

  1、“一”字赏析:上下片的前两句均用“一”字,不但对仗工整,使文字呈连续不绝之势,词风更加缠绵。

  2、“身”字赏析:点明身处之地及方向,“身”与心相对,身向榆关,而心却在关内,表明作者心系故园。

  八、知识归纳(字幕)

  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久别思念之情,故名。双调三十六字,平韵。

  九、拓展练习(字幕配图)

  长相思

  李白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 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 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 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 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李白此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感情基调与纳兰词有何不同?

  纳兰性德《长相思》 

  ——课件脚本

  [1]

纳兰性德《长相思》课件脚本 篇2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注释】 

  榆关:山海关的别称。那畔:那边。指关外。帐:指护卫皇帝军队的营帐。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聒碎:搅碎。聒,嘈杂。 

  一、教学目标(字幕) 

  1、 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及生活时代。 

  2、 掌握词的内容,体会词的意境。 

  3、 领会词中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二、导入(字幕配图) 

  王国维曰: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澄江静如练、山气日夕佳、落日大旗中、中天悬明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此等境界可谓千古奇观。求之于词,则纳兰容若塞上之作,如《长相思》“夜深千帐灯”……差近之。(配图) 

  三、作者介绍 

  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洲正白旗人。清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官一等侍卫。生平避谈世事,故词也主要写离别相思及怨夏悲秋等个人生活感受。词的风格直抒胸怀,婉约清新;但过多哀思,情调消沉。(配图) 

  四、配画面朗读 

  山水、山海关、风雪、千帐灯、故园。(配图五六幅) 

  五、预习指导 

  1、 作者在词中描绘了什么样的景物,你能确定是哪里的景物吗? 

  2、 体会出这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六、感知理解(字幕) 

  纳兰性德推崇南唐李煜,词风清丽自然, 缠绵悱恻, 反映到这首《长相思》上,虽然 写旅途思乡,也写得悠长动情。 

  词的上片从“山一程,水一程”的叠用,来说明身离故乡之远。下片以“风一更,雪一更”气候上的转变来渲染作者此时孤寂情怀。风雪打断了他思乡之梦,懊丧之余,他更加怀念故园的宁静详和,作者于清丽哀婉之中又不乏边寨之雄奇风情的描述,这两者结合到一起,就升华了羁旅怀乡的主题。 

  七、赏析加点字(字幕) 

  1、“一”字赏析:上下片的前两句均用“一”字,不但对仗工整,使文字呈连续不绝之势,词风更加缠绵。 

  2、“身”字赏析:点明身处之地及方向,“身”与心相对,身向榆关,而心却在关内,表明作者心系故园。 

  八、知识归纳(字幕) 

  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久别思念之情,故名。双调三十六字,平韵。 

  九、拓展练习(字幕配图) 

  长相思 

  李白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 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 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 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 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李白此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感情基调与纳兰词有何不同?

纳兰性德《长相思》课件脚本 篇3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1、切入: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继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2、自由朗读: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

  3、检查:谁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的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板有眼。

  4、读出味道: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1)用不同的语气范读题目,让学生感知味道 (2)学生试着读全词

  5、感知词意:词读到这儿为止,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

  6、品味词意:王老师提两个问题,看看你对这词大概的意思掌握了多少。第一个问题听清楚:作者的“身”,身体的“身”,身躯的“身”,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山海关外、关内、路上、高山上、船上、营帐里)第二个问题:(板书:心)纳兰性德的心在哪儿?(故乡、故园)

  7、小结: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连起来(把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用一个圆圈圈起来),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8、读词:一个远离,一个思念,同学们,就是这种感受,这种感情,这种心灵的回想,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长相思》。

  二、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1、师配乐朗读,开启学生想象之门:孩子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2、交流:学生交流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画面。(身在征途的画面)

  3、引导第二次想象:你们都看到了,是吗?你们看到了跋山涉水的画面,你们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你们看到了抬头仰望的画面,你们看到了孤独沉思的画面。但是,同学们,在 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4、品味“碎”字,读出词情:天伦之乐,温馨融融,多美好的生活。但是现在,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全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全破碎了。(板书:碎  在身在征途,心系故园上写“碎”)

  5、导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在这里有的只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的月光下和妻子相偎依在一起的那份温暖,那份幸福,在这里有的只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在这里没有郊外的踏青,没有和孩子在一起的捉迷藏,没有杨柳依依,没有芳草青青,这里有的只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长相思啊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画面,进入诗人的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我们再一起读:长——相——思。

  扣住“碎”字,让学生借助想象走进了作者情感世界。按理说,课上得这一层面已很到位了,但王老师却并没就此收笔,继续引导学生品味文本。

  三、互文印证,读透词心。

  1、学生问作者:读到现在为止,读到这个时候,你是不是应该问一问纳兰性德。你的脑子里冒出了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为什么不回家、为什么要从军、为什么不用心打仗)

  2、引文拓展:孩子们,你们都问我是吗?你们可曾知道这些问题纳兰性德也在问自己,就在征途上,纳兰性德还写了一首词,题目叫《菩萨蛮》其中有这两句就是纳兰性德问自己的,谁来读一读?(出示课件“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3、亲人发问:请你们再想一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以外,还有谁要问一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妻子、父亲、儿子、哥哥)

  4、作者反问:我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再读《长相思》,默读,你从哪儿体会到我纳兰性德没有轻离别呀?我不是轻离别呀!长相思的什么地方让你体会到这一点。

  5、升华:我身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我重任在肩,我责任如山,我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啊!长相思,我的重离别,我的重重的离别,我的一切的一切,都已经化在了《长相思》中了。

  师:这就是为什么我身在征途却心系故园的原因所在,这就是为什么我的那个梦会被破碎,我的那颗心会被破碎的原因所在。为了我的壮志和理想,思念家乡的孤独和寂寞,就这样化做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6、导读结课: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生齐说: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生齐说:长相思)。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做(生齐说:《长相思》)。

纳兰性德《长相思》课件脚本 篇4

  (一)教材分析

  《长相思》是一首情意绵绵的思乡词,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和热爱,是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选编这首词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词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同时,积累古诗词,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厚实文化积淀。

  (二)设计理念:

  从语言文字入手,紧抓重点词句,反复咀嚼,反复品味,反复朗读,引领点拨学生把握诗词意象,提升感悟内涵。运用诗意语文的建构策略,以情感人,注重情感体验,感同身受地与文本对话,入情,悟情,融情,升情。

  (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准确有节奏地读词,理解词意,真切体悟词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 的乡愁。

  2﹑拓展词句中发挥想象的空间,发展学生的想象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3﹑感悟词人的爱国情操,使学生受到熏陶。

  教学重点:读懂词意,体悟乡愁。

  教学难点:展开想像,感悟词人的爱国情操。

  教学流程及内容设计:

  一﹑背诵比赛,激趣导入

  1﹑组际比赛背诵关于思乡的古诗词。

  2﹑家乡,是每个人心中那根最脆弱的琴弦,谁一触动它,就会发出最缠绵的思念之音。今天我们就随着《长相思》,与纳兰性德共弹一曲思乡曲吧﹗

  教学策略及意图:背诵思乡古诗,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亮相的机会,唤起他们的成就感,激发他们乐于自觉背诵古诗文的兴趣。用富有感染力的导语,拨动学生思乡之琴弦,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品读词文,感知词意

  1﹑指导学生准确﹑有节奏地读词。

  ①课件出示读词要求:仔仔细细读4遍,读前2遍的时候,注意文中的生字和多音字,把词念得字正腔圆;读后2遍,注意把它念通顺,念得有板有眼。

  ②课件出示配乐《长相思》,学生自由读(可与同学合作,可邀请老师参加)。

  ③指名读,引导纠正“更”“聒”的读音。

  ④师生合作,给词标上节奏线。

  ⑤师范读(缓慢而深情的)

  ⑥生试着读出词的意味。

  教学策略及意图:读通是读懂的前提。因此,先让学生试读,适时辅以教师的范读,或学生的赛读,力求读通的同时,读出情感。

  2﹑学生述说读词后在脑海中留下的印象和感觉。

  3﹑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再读词,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句的意思。想一想,词中的哪个字最能表达词人的乡愁。

  ①生自由读词,按要求思考问题。

  ②交流表达词人乡愁的字词。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碎”字,随后问学生,词人的什么“碎”了。

  ③小结:一个“碎”字,让我们感受到了词人风雪之夜无梦的心碎;一个“碎”字,令我们感受到了词人缠绵的长相思。带着这种感觉再读《长相思》。

  教学策略及意图:让学生借助注释,以自己对诗歌内容的领悟来代替教师的讲解分析,以学生自己的独思考来取代统一的答案,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通过找词,揣摩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乡之情。

  三﹑展开想像,品悟词情

  1﹑结合“碎”字,感悟乡愁。

  ①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作者在哪里心碎了?

  ②生结合词句,自由描述,师相机点拨。

  (山一程,水一程,亲人送行路上的心碎;身向榆关那畔行,出征路上的心碎;夜深千帐灯,夜宿军帐的心碎。)

  ③课件出示出征路上夜宿帐篷的画面,生配乐朗读。

  ④提问作者身在何方,心在哪儿?

  ⑤生自由述说。

  ⑥板书身在征途 心系故园

  2﹑憧憬故园,反衬乡愁。

  ①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展开想像,词人处在一个什么环境里?

  ②师生交流。

  ③故园无此声的故园是怎样的?让我们走进纳兰性德的心里,用笔描述他心中的故园。

  ④生写话,交流。

  3﹑小结

  多温馨的画面,多美好的生活。但是现在,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全碎了,这样的情景全破碎了。碎在征途上,碎在风雪中,碎在心坎上,谁再来读《长相思》?(带着心碎的感觉读)

  教学策略及意图: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显像结构本身没有什么可感性,必须借助人的联想和想像,才能让干瘪的符号为鲜活的画面。围绕“心碎”,引领学生在吟咏中放飞想像,感悟“征途”与“故园”的情景与画面,体味“身”“心”分离的情感。语言和精神得以同构,在想像中朗读升华学生的情感。

  四﹑总结延伸,升华情感

  1﹑既然身在征途,心系家园,感觉那么心碎,那为什么还要参加边塞军旅生涯?

  (引导学生明白好男儿心系故园,更爱国家。)

  2﹑山水相隔,隔不断我的思乡情;鸿雁传书,表达不尽我的思乡意;风雪聒耳,吹不断我的思乡情。让我们一齐诵读这千古名作《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

  教学策略及意图:尽情地美读,心灵的回想和生命的追问,以语感能力为阅读教学的目标,情感想像和生命意义造就诗意的课堂。

  五﹑板书设计︰   长相思

  思念故园 热爱祖国

  碎

  身在征途  心系故园

纳兰性德《长相思》课件脚本 篇5

  设计理念

  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写了南方将士在出塞的路上,因北方的风声雪声而思念家乡,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境入情。读中感悟,读议结合,读写结合,让学生自主探究,充分想象,充分表达。主要抓住“故园无此声”来反问和追问,在反问中展现了行军艰难之境,感受行程之中“身”的累,在追问中大胆设想了故园温馨之境,词中短短的五个字“故园无此声”,并未直接写故园却胜过千言万语,正是作者的巧妙之处。两种情境的碰撞自然会出现强烈的反差,在巨大的反差对比中便自然悟出了词情,真是难眠之时心好苦。而开课的写作背景又很好回答了要忍受这种思乡之苦的原因,只有——长相思。最后在学生的深情朗诵中结束。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会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并背诵。能感知词的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学习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看注释、插图,查阅资料,想象,对比等方法进入词境,感悟词情。

  情感与态度:体会作者思念家乡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进入词境,感悟词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两首背景音乐,一首伤感,一首轻快。自制演示文稿。

  教学流程

  一、介绍写作背景,引入文本。

  纳兰性德被誉为“清代第一词人”,在他担任侍卫期间,曾多次跟随康熙出巡,宠遇非常。康熙二十一年早春,纳兰性德随御驾东巡,去往山海关外盛京(沈阳)途中,写下了《长相思》这首词,成为了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

  二、初读《长相思》,感知大意。

  1、读准读通。(抽生读,相机指导)

  2、结合注释、插图了解词的大意。(讨论交流)

  3、把自己的体会融入其中,争取读出词的韵味。(各种形式展示)

  三、反问“故园无此声”,品行军之艰难。

  出示:“故园无此声”一句

  1、“故园”指什么?

  2、“此声”指什么声音?

  3、“故园无此声”,反问(  ?  )有此声(读词的上阕找答案)

  (1)山水之间有此声

  ①看插图结合想象,说说可能是怎样的山,怎样的水?

  ②“山一程,水一程”是翻过一座山,涉过一条河的意思吗?你还感受到什么?

  ③带着感受朗读。

  (2)榆关那畔有此声

  ①行军的目的地是哪里呢?是榆关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②想象关外会是怎样的情景呢?还会有哪些困难?

  (3)千帐之外有此声

  ①看插图结合想象,描绘“夜深千帐灯”的情景。

  ②交流感受。

  ③带着感受朗读。

  小结

  师:一路爬山涉水,鞍马劳顿。生:山一程,水一程。师:耳畔唯有?生:风一更,雪一更。

  师:清寒的时节,苍凉的去处,目的地还在榆关那边。生:身向榆关那畔行。师:耳畔更是?生:风一更,雪一更。

  师:那万丈穹庐下安扎的营帐,望去好似繁星落地。生:夜深千帐灯。师:不绝于耳的仍是?生:风一更,雪一更。

  师:急风飞雪的出塞路上,是多么的艰难啊!

  四、追问“故园无此声”,忆故园之温馨。

  “故园无此声”,故园有(  ?  ),(轻快的音乐渐起)任由学生发挥想象。

  师:在夏日纳凉的庭院里……在全家团圆的中秋之夜……携妻儿到野外游玩……邀友人闲聊畅饮……

  生交流想到的画面和感受。

  五、两相对比,悟心碎之情。

  1、师:故园没有这样的风雪交加,故园不会有这样的卧不成眠,故园不会这样的寒冷孤寂……故园有的是宁静详和,故园有的是亲友关爱,故园有的是温暖舒适……难怪在这样一个寒风呼啸,大雪纷飞的夜晚会:(生读)“聒碎乡心梦不成”

  问:这颗被聒碎的心是怎样的心?

  2、创设情景写话,体验思乡之切。(伤感的音乐夹杂着寒风朔雪之声)

  万丈穹庐下安扎着营帐,帐内灯光点点,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一更接一更,在这样恶劣的气候条件下,连做一个思乡梦都做不囫囵,做不安逸,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我们走进一个个军帐去看看吧:两个小战士索性嘀咕起来……一个老兵在帐内辗转反侧……站岗的哨兵眺望着故乡的方向……一位将军在油灯下写起了家书……纳兰性德……

  把自己想到的画面用几句话描绘一下。生交流。

  3、问:纳兰性德如此思念故乡,他为何要离开故乡?为何不赶快回到亲人身边去呢?

  生交流后,回到开课的写作背景齐读。

  结束语:身在旅途,军营帐篷中,作为贴身侍卫,侍君保皇,是义不容辞的天职。但这并不妨碍作者的思乡之情呀!特别是在这样一个风雪之声聒碎乡心的难眠之夜,真是“身在军营心系故园”啊,只有——长相思!(生感情朗诵全词)

  板书设计:

  行军之艰难

  ↓

  长相思

  ↑

  故园之温馨

纳兰性德《长相思》课件脚本 篇6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美好的感情。正如唐代诗人杜甫所说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出示)

  2.让我们走进本组以“思念故乡”为主题的课文,用心体会作者的感情吧!(出示导语中的阅读提示:阅读课文的时候,要用心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并想想作者的感情是通过哪些景物或者事情表达出来的。)

  3.今天我们先学习《5、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三首——词:《长相思》

  4.解题。质疑。

  (1)“相思”什么意思?(思念)

  (2)“长相思”就是什么意思?(读题)

  (3)这首词是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陪同康熙皇帝出征山海关,祭祀长白山的途中写的。

  (4)看到这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相思谁?为什么相思?怎样相思?为什么长相思?)(你们提的问题都很有探究价值,我们一起走进词中探索吧)

  (二)初读《长相思》

  1.自由读,多读几遍,读到字正腔圆为止。

  2.指名读,提醒读音的词语: 聒   更

  结合诵读穿插讨论:

  ──“更”为什么要读平声?另一个读音是什么?怎么组词?

  1)查字典理解“更”的意思。

  2)理解“风一更,雪一更”

  3)小结学法。

  3.指名读全文,读准字音。读后学生评价。

  师: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停顿节奏才能把词读有板有眼。

  4.指名读,评价并讲明该怎样停顿。(出示词,划出节奏)齐读。上下阙的停顿。

  过渡:同学们可真会读书,要是了解了词的内容,老师相信大家会读得更投入,更有韵味。(回顾质疑的问题)

  (三)读懂《长相思》

  师:好!?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读的时候注意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插图,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注释,然后试着去想一想这首词大概在讲什么意思。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默读《长相思》。

  (学生默读词并思考词的意思, ,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1.师:相思谁?从哪里知道?

  2.师:作者为什么会思念故乡和亲人呢?(板书)

  生:作者远离家乡。

  师: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从哪里知道?(指名多位学生回答)

  师小结:他身在山海关、高山上、岸边、船上、帐篷里。他经过了崇山峻岭,经过了悬崖绝壁,经过了荒山野岭,经过了险滩急流,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的身在征途上”。(板书:身在征途)

  师:想象行军队伍在征途中可能遇到什么困难?从词中你知道什么?

  生:“风一更,雪一更”知道天气恶劣。(课件)

  过渡:同学们,作者在行军途中历经千辛万苦,尝尽了酸甜苦辣,作者怎能不想自己的故乡,不想自己的亲人呢?他怎样想呢?怎样相思呢?

  3.作者怎样相思?想到怎样?(睡不着,心碎了),题目中哪个字体现了?这就是相思前要加一个“长”的原因了。

  师:同学们,作者身在征途,心却在想故园。这是一种什么感受?

  师:身在征途,心想故园。我们可以想象作者的那份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怀着这份感情,大家齐读《长相思》。放背景音乐。

  4.想象词的意境。

  师:听着你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作者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画面,仿佛看到了他抬头仰望孤独沉思的画面。看,在这风雪交加的的夜晚,他来到帐篷外,他在看什么?想什么呢?(指导看图)

  5.想象作者故园的情景。

  师导: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

  师:交流纳兰性德的资料。(家庭及兴趣,特长)

  师:了解了纳兰性德的这些情况,让我们展开想象:作者在故园白天可能朋友做什么?晚上可能和家人做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出示)

  (学生写片段。)

  师:好,孩子们,请停下你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回到作者的家乡,走到纳兰性德的故园去看看,在他的家乡有着怎样画面和情景。谁来?

  师:多么温馨,多么快乐,多么美好的生活呀!但是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全都没有了,这样的情景全破碎了。

  师:谁来读《长相思》?在这里没有故园的宁静,没有家乡的温暖,在这里有的只是——(师范读《长相思》)

  师:在这里,没有与志趣相投朋友骑着骏马到野外打猎的舒畅,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再读《长相思》)

  师:在这里没有在暖暖的灯光下与家人一起聊天的温馨,这里有的只是一起读——长相思(指名读《长相思》)

  师:长相思啊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画面,进入诗人的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我们再一起读:长——相——思。(学生齐读)

  (四)拓展。

  师:同学们,《长相思》读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那一颗破碎的心,读到现在为止,老师有一个问题想问纳兰性德:既然你这么想家,你为什么不回家呢?谁来替纳兰性德回答。

  师:好!同学们,你们道出纳兰性德的心声。(板书:心系祖国)这个问题纳兰性德也曾问自己,就在这次征途上,纳兰性德还写了一首词,题目叫《菩萨蛮》其中有这两句就是纳兰性德问自己的,谁来读一读?

  (出示课件“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1)理解大意。(你知道他在问什么吗?)

  (2)纳兰性德“轻离别”吗?从词中哪里看出不是轻离别?

  师:孩子们,请你们再想一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以外,还有谁要问一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妻子、孩子、父母、兄弟)

  (3)学生扮演各种角色问纳兰性德,并且用“夫”“儿”“父”等代替“君”。

  生:还有深深思念他的妻子。

  师:对!你就是纳兰性德的妻子,你问一问纳兰性德,孩子你问。

  生: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妻子问丈夫,那个“君”字改成—— (学生说问“夫”)

  师:是啊!孩子们,许许多多的人,他的父亲,他的妻子,他的儿子,他的兄弟,还有他的朋友都在问纳兰性德。我们再读

  生齐问: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正如同学们所说的,纳兰性德不是轻离别呀!他也舍不得离开亲人啊!但是他身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他责任重大,他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啊!他的一切的一切,都已经化在了《长相思》中了。

  (学生有感情朗读《长相思》。)

  师:长相思呀长相思,为了他的壮志和理想,思念家乡的孤独和寂寞,就这样化做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教师出示“长相思”三个字,放音乐)

  师:(看板书)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做(生齐说:长相思)

  师:让我们跟随纳兰性德一起走出帐篷,眺望远方的故乡,深情地吟诵:(齐读《长相思》)

  (五)作业。

  1.收集思念家乡的其他古诗词。

  2.以《长相思》为内容,制作自己喜欢的书签.。

  板书设计:

  长相思

  身在征途

  心想故园

  心系祖国

  《长相思》教学反思

  今天,我教了一节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二组课文中的《长相思》。

  《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词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无限情思,有感情地朗读词,读出词的韵味,让学生走进词境,进入词心。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鼓励学生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与文本进行对话,是对话的基点。在教学中我挥动着情感的指挥棒,指引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感知文本、理解文本,通过朗读与想象解读文本,体验词人的情感,感悟词中的景象。

  1.在朗读中与文本对话,体味情感。

  朗读是解读文本的重要形式,学生通过读(出生朗读)、看(默读)、听(听老师范读)等途径,从整体上感受言语材料,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逐步感知与理解。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了读的功能,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感受和理解文本,在教师的范读中启动情感,在默读和想象中整体感悟。

  《长相思》在声声朗读中被感知、感受、感悟,从读得“字正腔圆”到“有板有眼”,从读得“正确”、“有节奏”到读出“味道”与“感觉”。当学生初步感受文本、读出味道与感觉之后,再带着情感走进“征途”与“故园”,读出画面与情景,以情带读,读中悟情。课堂上,我既给足时间让学生读进去,即用自己的思想感情读进去;又给足时间让学生读出来,即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来。教学中,既让学生带着“梦都作不成,觉都睡不好”的感觉朗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又让学生带着“长相思”的感觉朗读词,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感受、那种心情读出来。学生在朗读中体验情感、深化情感。

  2.在想象中与文本对话,感悟形象:

  在背景音乐和声情并茂的范读感召下,学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走进了纳兰性德的征途中,体会行军的艰辛,体会征途中充满了远离与牵挂。

  通过对纳兰性德的生平情况的交流,将问题将对话切换到词人的家乡和故园。学生在《渔舟唱晚》的情思中,又展开了与“故园”的对话,学生们想象并感悟着家乡的美丽、温馨、安宁和祥和。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是学生汇报纳兰性德故园的情景时,由于时间来不及了,我只让两个学生回答了,没有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没有更好地体现故园温馨。其次是朗读训练形式可更多样些。最后,我觉得在时间的调控分配上,有些不合理,最后一个训练,还有谁会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由于时间原因没能让学生更充分地说和读,下次要合理安排好。

  这次上课,让我收获了许多,取得了些许的进步,但也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今后,我会针对自己的缺点,多学习,多实践,争取更大的进步.。

纳兰性德《长相思》课件脚本 篇7

  设计理念:

  从语言文字入手,紧抓重点词句,反复咀嚼,反复品味,反复朗读,引领点拨学生把握诗词意象,提升感悟内涵。运用诗意语文的建构策略,以情感人,注重情感体验,感同身受地与文本对话,入情,悟情,融情,升情。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把握主旨

  1、复习《泊船瓜洲》,重温思乡情。

  一水之隔,近在咫尺,偏不能还,不由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满大地,离家已久,思绪万千,不由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

  2、明月千里寄相思,故乡,不管身处何时何地,你,都是我们心中永恒的家园。这节课,我们又将学习另外两首表达思乡情绪的诗词。

  3、自由读两首古诗词,要求读得正确、通顺。通过看注释,查资料,试着说说两首诗词的大概意思。

  4、初步了解两诗词异同。

  两诗词都是表达思乡之情。其中《长相思》是词。长相思是词牌名,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久别思念之情。

  二、对话文本,入情入境

  (一)学习《秋思》

  1、指名朗读古诗。

  2、交流诗的大意,结合重点词随机点拨引导:

  (1)体悟“见”之萧瑟。

  ◇“见”什么意思?见到什么?(秋风)

  ◇看到“秋风”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秋高气爽,凉风习习,心旷神怡;秋叶纷纷,落红遍地,寂寥肃杀。)

  ◇秋风是没有形状的,难道真的看得见?“见秋风”,其实见到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感受萧瑟冷清之氛围。)

  ◇唐代洛阳应该是何其的繁华,然而这一切诗人却视而不见,见到的,只是冷冷的秋风!

  (2)想象“意”之万重。

  ◇“家书”是什么意思?古人说,家书抵万金,假如你给家中写信,会写些什么?

  ◇简介:张籍出身寒微。幼年家贫,年纪很小,就远离故乡,到二十五、六岁时,已经历了浪迹天涯的羁旅生活。常年四处奔波、漂泊异乡。他祖籍吴郡,后客居洛阳。

  ◇假如你就是诗人,就是远离故土思念家乡的诗人,你还会在家书中写些什么呢?

  ◇这么多的话想说,真可以说——千言万语,用诗中的话说,就是什么?(意万重)反复读“意万重”。

  ◇秋风落叶唤起思乡梦,小桥流水的故土啊,你是否已改变了容颜?有多少话,想对你们诉说——情感朗读前两句诗。

  (3)品味“开”之内涵

  ◇“开封”是什么意思?(打开封好的信)什么时候“开封”?为什么当信快要送出的时候又“开封”?

  ◇“恐”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恐“说不尽”?(意万重、匆匆)说不尽什么?

  ◇你就是诗人,在这落红遍地的时节,给家乡的亲人写了一封家书。临发前,又将封好的信拆开,你当时心中会说什么?那一刻,你的神态,你的举止又怎样?——情感朗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你就是行人,你目睹了诗人这一奇怪举止,你会怎么说?这两人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情感朗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当家书终于“开封”之后,你能想像诗人又是怎么做的?(添上一笔,补上……;重新合上,只字未动。)——情感朗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从这个“开”字,你读懂了什么?

  3、诵读提炼。

  千言万语说不尽,千愁万绪难落笔,这正是——(学生齐读古诗)

  意万重,说不尽。情难理,又开封。这真是——(学生齐读古诗)

  这就是《秋思》,一个游子说不尽,叙不完的思乡情。(学生背诵全诗)

  (二)学习《长相思》

  1、看插图,说词意。

  欣赏课文插图,同桌之间用自己的话互说插图所绘情景,并从这首词中找到相对应的描写景物的词语。

  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词的大意。

  2、讨论:

  (1)抓意象,山水风雪行。

  ◇说说“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的意思。(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想象“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的情景。

  ◇能用自己的词语形容“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吗?(千山万水、风雪交加)

  ◇指导朗读,通过回返复沓的朗读读出边塞军旅的千辛万苦。

  (2)品意蕴,故园无此声。

  ◇“此”是什么意思?“此声”是指什么声音?在什么情况下发出这样的声音?(随机点拨“千帐灯”、“聒”)这样的声音这样的情景会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顶顶帐篷,点点灯火,本该是多么豪迈多么壮观!然长途跋涉之后,在这样一个野外宿营的寒夜里,却要听着寒风朔雪的嘈杂声,叫人怎能安然入睡?指名朗读这首词。

  ◇“故园”指什么?“故园无此声”,故园没有什么声音?故园有什么?想像说话。

  ◇故园没有这样的风雪交加,故园不会这样的卧不成眠,故园不会这样的寒冷孤寂;故园,有的是宁静详和,有的是亲人关爱,有的是温暖舒适……这一切的一切交织在一起,融成了一个字,一个包容作者此时心中一切所想所思的字,那就是——(学生齐“碎”。)带着心碎的感觉读下阕。

  ◇从这一个“碎”字,你读出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再读下阕。

  3、有感情的朗读全词。

  三、总结延伸,升华情感。

  1、再次回读这两首思乡诗词。

  2、体悟这两首诗词表达方法之妙。(前者善于从寻常细节入手,刻画入微;后者善于将写景与叙事融于一体。最终目的都为抒情。)

  3、鸿雁传书,千言万语;夜宿边关,千辛万苦。山高水长隔不断我的思乡情,岁月流逝剪不断我的思乡情。——师生共同激情回顾《泊船瓜洲》,《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乡愁,是游子心中难解的结;故乡,是游子心头永恒的家。多年以后,当我们离开家乡,远离故土,我们的心中,会情不自禁地涌起——再次激情诵读《秋思》、《长相思》。

  5、课后收集表达思乡情绪的诗词,交流。

  设计点评:

  诗意语文致力于一种文化场的建构,将课堂视为一张文化的网、一扇文化的窗、一口文化的井。本案的设计,字里行间莫不渗透和洋溢着浓浓的文化气息和风韵。乡关、乡愁、乡思、乡情,这一亘古弥新的文化主题、文化意象,成了本案设计的逻辑原点,并内在地做为主线贯穿全程。体悟“见”之萧瑟、想象“意”之万重、品味“开”之内涵,可谓深得诗词学习之三味。诗意语文将诗词学习提炼为“举像”“造境”“悟情”这三大招数,由三招方能证得诗之三味。其实,这三招并非在时间逻辑序列上展开的三个环节,而是在空间逻辑序列上呈现的三个侧面。即:在举像的同时造境、在举像的同时悟情,举像、造境、悟情实乃一招之三面。这一招,用朱光潜先生的话说,即为一个“见”字。本案的设计,正是在“见”招上用足了功夫、做足了文章。看“秋风”之像、入萧瑟之境、移思乡之情,此一例也;忆“故园”之像、造温馨之境、悟心碎之情,此二例也;举“开封”之像,见“匆匆”之境、融游子之情,此三例也。这样的例证,在本案中可谓俯拾皆是。在“举像”“造境”的同时,本案总是高度自觉的将“移情”“悟情”“激情”“化情”融入其中。说到底,文化之要义还在把握人之常情。人之常情,才是亘古弥新、千秋不移的文化之魂。

纳兰性德《长相思》课件脚本 篇8

  学习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互文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诗词中的特殊情味。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一、回顾前文,总结引入

  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两遍。

  二、看词读好,找感觉。

  1、读第一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读第二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力求把它读得有板有眼。

  (师出示课件《长相思》)

  2、出示多音字“更”和生字“聒”,给学生强调。

  3、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她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板有眼。(学生朗读)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哪个地方停顿。:        读“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学生齐读)

  4、再来一遍:“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升千帐灯”(有感情地读)

  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

  5、读词争取读出这种感觉和味道,你们自己再试着读一读《长相思》,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明白吗?好,按自己的节奏读。

  真好,同学们,词读到这儿为止,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学生有感情地齐读《长相思》)

  二、思意质疑,深入文。

  1、看书上的插图,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注解,然后试着去想一想这首词大概在讲什么意思。明白?默读《长相思》。

  (学生默读词并思考词的意思, ,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2、作者除了“身”在帐篷?还身在何方?

  结合词的内容,引导学生体会征途的艰辛。作者经过了崇山峻岭,经过了大河小川,经过了山海关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的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

  3、一个远离,一个思念,同学们,就是这种感受,这种感情,这种心灵的回想,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先自各读,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感受,那种心情读出来,自各读。放开声音读,按自己的节奏读,可以轻轻地读。(学生放声自由朗读)

  4、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教师放音乐。(学生齐读。)

  5、孩子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教师范读)

  你们都看到了,是吗?你们看到了跋山涉水的画面,你们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你们看到了抬头仰望的画面,你们看到了孤独沉思的画面。但是,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学生继续写片段,教师继续巡视)

  6、让我们一起回到作者的家乡,走到纳兰性德的故园去看看,在他的家乡有着怎样画面和情景。谁来?

  7、谁来读《长相思》?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学生读《长相思》)

  8、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的月光下和妻子相偎依在一起的那份温暖,那份幸福,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学生再读《长相思》)

  9、同学们,《长相思》读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那一颗破碎的心。我想,读到现在为止,读到这个时候,你是不是应该问一问纳兰性德?

  10、我知道,你想问纳兰性德,你为什么不早点回家呢?是吧。好,继续问。

  生:纳兰性德,如果你想回家,就应该早点用心打仗,为什么不用心打仗?不用心打仗,仗打不好,你还会死在途中。

  三、拓展激问,深入感悟

  1、是啊!你身在征途,就一门心思去干你的事业,为什么对自己的故园又要牵肠挂肚,辗转反侧呢?问的好!谁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生:你既然这么想念家乡,那你为什么不把你所想念的,对家人想说的话写下来,让一个老乡帮你送过去呢?

  2、孩子们,你们都问我是吗?你们可曾知道这些问题纳兰性德也在问自己,就在征途上,纳兰性德还写了一首词,题目叫《菩萨蛮》其中有这两句就是纳兰性德问自己的,谁来读一读?

  (出示课件“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学生朗读,教师引导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来问纳兰性德,表达相互的思念之情。                  

  3、问的好!孩子们,请你们再想一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以外,还有谁要问一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是的,我何曾是轻离别呀!我是那样的重离别呀!但是我身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我重任在肩,我责任如山,我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啊!长相思,我的重离别,我的重重的离别,我的一切的一切,都已经化在了《长相思》中了。(学生有感情朗读《长相思》。)

  这就是为什么我身在征途却心系故园的原因所在,这就是为什么我的那个梦会被破碎,我的那颗心会被破碎的原因所在。为了我的壮志和理想,思念家乡的孤独和寂寞,就这样化做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教师出示“长相思”三个字,放音乐)

  四、板书设计

  长相思

  身在征途        萧萧风雪难入梦

  心在故园        羁旅怀乡情意浓

纳兰性德《长相思》课件脚本 篇9

  学习目标:

  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体味天涯羁旅之思及“容若词自然真切”的特点。

  重点难点: 

  1、巩固有关知识

  2、把握羁旅之思的情感,体味身漂异乡、梦回家园的意境

  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康熙二十年,即1681年,三蕃之乱平定。翌年三月,玄烨出山海关至盛京告祭祖陵,纳兰性德扈从。本篇即作于词人由京城(北京)赴关外盛京(沈阳)途中)

  浣溪沙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走进纳兰

  -------------------

  “我是人间惆怅客”

  1、有感情的吟诵两首词。

  2、内容理解(限时3分钟)

  榆关        

  更          

  聒          

  疏窗        

  被酒        

  赌书消得泼茶香                           

  你的疑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情感表达上看

  《长相思》抒发                                        

  《浣溪沙》抒发                                         。

  感受纳兰

  ------------------

  “一片幽情冷处浓”

  4、用散文化的语言改写其中一首词,充分体会其情感。

  (限时5分钟)

  品味纳兰

  ----------------------

  “一往情深深几许”

  5、纳兰一满清贵胄、能够对汉族文化,特别是诗词掌握并运用得十分精深,那

  么这两首词分别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表现词人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请至少找出三种)(限时8分钟)

  6、近代文学大师王国维评价纳兰:“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

  情,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请据此并结合词句概括纳兰词在语

  言和抒情上的特色。(限时8分钟)

  感悟纳兰

  -----------------------

  “当时只道是寻常”

  7、“当时只道是寻常”一句道出了多少人的心声、令无数人黯然伤神•

  •你是否也有类似的经历和遗憾?说说你的故事。(限时10分钟)

  附:1、作者简介

  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清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康纳兰性德画像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满洲正黄旗人,清朝政治人物、词人、学者。纳兰氏,字容若,号饮水、楞伽山人。室名通志堂、渌水亭、珊瑚阁、鸳鸯馆、绣佛斋。]原名纳兰成德,为避当时太子“宝成”的名讳,改名纳兰性德。一年后,太子改名为胤礽,于是改回成德。顺治十一年生,死于康熙二十四年,年仅三十一岁。1676年(康熙十五年)进士,选授三等侍卫,寻晋为一等。著有《通志堂集》,词作先有《侧帽》一集,后增补为《饮水词》,后人汇辑本则称《纳兰词》,今存三百五十首左右。又与顾贞观合辑《今词初集》一选,为清初文人词选中著名之本。纳兰性德性情颖敏,多愁善感,不类贵族子弟。词风真挚自然而多凄恻哀艳,悼亡之作尤称绝调。向有满洲词人第一之誉,为清词大家之一。

  2、诗意

  走过一条条山路,走过一条条水路,正向榆关那边走去。夜深了,人们在帐篷里点灯。晚上又刮风又下雪,声音嘈杂打碎了思乡的梦,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长相思(2张)

  3、补充注释:

  【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

  【榆关】即今山海关,在今河北秦皇岛东北。

  【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帐】军营的帐篷,千帐言军营之多。

  【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聒(guō)】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故园】故乡,这里指北京。

  【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纳兰性德《长相思》课件脚本 篇10

  教学目的

  1、认识“词”这种文学体裁。

  2、学会“榆 畔 帐 聒”四个生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词的大意。

  5、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1、感知词的大意,懂得词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2、引导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21课的前两首古诗,感受到了王安石和张籍那浓浓思乡情。那么谁愿意给大家背诵一下古诗?请学生配乐诵读。

  2、当“洛阳城里见秋风”的时候,张籍的内心涌动着“欲作家书意万重”的思乡之情。那么,在风雪交加的夜晚,纳兰性德又将流露出一份怎样的思乡之情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长相思》。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1、昨天已经布置同学们预习课文了,谁来说说你是怎样预习的?(查阅相关资料、反复诵读、试着理解古诗词的意思)

  2、在预习时,你发现长相思与前两首古诗有什么不同了吗?点击课件,出示词

  教师介绍词:词是诗的别体,词因为句子有长有短又称长短句。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

  教师补充:长相思是词牌名,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通常用来写思念之情。也是这首词的题目。

  3、检查朗读

  下面谁来给大家读一下这首词。

  大家看,更在这儿应该读几声?你怎么知道第一声的?解释更,古代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五更。

  再指名读,教师评价:字正腔圆

  *古代,词是可以配乐唱和的,有它自己的节奏,老师给大家标出来了,谁来试试。一起试着这样字正腔圆,有板有眼的读读这首词。

  三、学习这首词

  (一) 默读 

  1、同学们已经把这首词读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但这还不够,还要读得有情有味才可以,这就需要我们读懂词意,体会词人的情感。同学们,想想可以运用什么办法读懂这首词?和我们读懂古诗的方法一样。

  2、请大家运用刚才提到的方法自学这首词, 想想这首词的大体是什么意思?把不明白的地方标记出来,可以请教同学,也可以请教老师。

  3、同位之间可以交流一下学习收获。

  (二)学习上阙

  1、大家看,这是词的上阙,谁来读读,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吗?谁能帮他解决?

  谁能简单说说它的意思。

  2、康熙21年,纳兰性德作为御前一等侍卫随皇上从北京出发,出山海关去长白山祭祀,他们初春时节出发,现在已经到了寒冬时节,这期间他们岂止翻过一座山,跨过一道河,山一程水一程指的是?你从这一程又一程读出这是怎样的征途?板书:征途

  我们可以用那些词语可以形容这种漫长艰辛的征途?(长途跋涉 千里迢迢、翻山越岭、跋山涉水)

  3、告别了家乡,告别了亲人。纳兰性的他们风餐露宿,走了一程又一程学生读,学生评价,你认为他读得怎样?他的读,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4、夜深千帐灯,读到这儿,老师产生了疑问,你有什么要问的吗?

  是呀,将士们白天车马劳顿,疲惫不堪,为什么夜深还不休息?

  (三)学习下阕 

  1、自己读读下阕想一想 ,为什么会夜深千帐灯

  2、谁来说说下阕的意思。

  3、和上阕的山一程水一程一样,这儿的风一更雪一更,指的是,一整夜风雪交加。

  4、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走进营帐、走进纳兰性德,边听边想 ,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让学生读出自己看到的画面,读出自己的感受。

  5、同学们,出现我们在面前的,是一位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词人。板书:身在,心系故园

  他行走在千山万水之间,然而他那颗心,却在故园,在家人身上。

  6、大家想像一下,出征前,在他的故园会有什么样的情景呢?学生交流, 他多么希望可以,梦回故园,感受这份温馨、宁静、祥和,可是,现在,却被吵得乡心破碎,乡梦难圆。

  7、此时,你就是纳兰性德,你来读,

  8、对词人来说,这,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齐读)长相思

  师: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齐读)长相思

  四、拓展 

  1、同学们,这首如梦令也是纳兰性德在这次征途中写下的佳作。 自己读读。

  万丈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

  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

  还睡,还睡,

  解道醒来无味。

  2、指名读读,

  3、仔细读读这首词的注解,想一想这首词和长相思,有什么相同之处呢?

  注解:将士们怀念自己的家园,不禁借酒消愁,希望沉醉不醒。但是,大凌河水,惊涛拍岸,把梦中人催醒了。当一觉醒来,这思乡者又赶紧叮嘱自己再睡一会儿,因为睡着了总比眼睁睁地思乡好过一些。

  4、是呀,虽然,聒碎乡心的声音不同,但是纳兰性德的思乡之情是一样的,体会着词人的思乡之情读读这首词。

  五、总结 

  同学们,故乡,是游子心头永恒的家。多年以后,当我们离开家乡,远离故土,我们的心中,也会情不自禁地涌起——再次激情诵读《长相思》。

  六、课下请同学们继续诵读这两首词,,也可以搜集一些表达思乡的歌曲唱一唱。

  板书设计:长相思

  身在征途

  心系故园

纳兰性德《长相思》课件脚本 篇11

  执教:王崧舟

  【全国第一届经典诗文诵读研讨会】

  今天凌晨02:10我终于把王崧舟老师的《长相思》课堂教学实录整理出来了,请各位同行赏析!(感谢季林老师提供背景音乐名字)

  地点:无锡市大众剧院

  时间:10月18号上午

  执教:王崧舟老师

  师: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继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明白吗?好自由读《长相思》,开始。

  (学生在齐读)

  师:按自己的速度和节奏读。

  (学生放声自由朗读,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出示课件《长相思》)

  师:好,谁来读一读《长相思》。来,孩子。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的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

  (学生朗读)

  师:读得字正腔圆,真好。“风一更”这个“更”字是个多音字。“聒碎乡心”的“聒”是个生字,他都念准了。来!我们一起读一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预备起!

  (生跟着读一遍,教师又读一遍,带一点感情,学生跟着又读一遍)

  师:真好,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她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板有眼,听清楚吗?好,开始。

  (学生朗读)

  师:真好,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读“身向榆关那畔行”的时候,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

  生:她在“身向榆关”的后面停顿了。

  师:你还有没有注意到她在读“夜升千帐灯”的时候哪个地方又停顿了一下?

  生:她在“夜升”后面停顿了一下。

  师:真好,你们都听出来了吗?对!这叫读得有板有眼.我们读这两句词“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升千帐灯”。预备起!

  (学生齐读)

  师:再来一遍:“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升千帐灯”(有感情地读),读。

  师:真好!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比如《长相思》这个题目我们可以有许多读法.有的读“长相思”(语调平平)。有“长”的味道吗?有“相思”的感觉吗?比如你这样念“长——相——思”(充满感情)有感觉吗?有味道吗?

  生齐答:有味道,有感觉

  师:读词争取读出这种感觉和味道,你们自己再试着读一读《长相思》,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明白吗?好,按自己的节奏读。

  (学生自由朗读, 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谁来读一读《长——相——思》

  (一学生站起来)

  师: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注意听,你听出了什么味道,什么感觉,预备开始。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一遍)

  师:好一个“故园无此声”,有味道。谁还想读?来,孩子。

  (另一位学生朗读)

  师:好一个“聒碎乡心梦不成”!来,我们一起读,读出你自己的味道和感觉来。“长相思”读!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真好,同学们,词读到这儿为止,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

  生:我感觉到了纳兰性德非常思念家乡。

  师:好,你感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谁有别的印象和感觉?

  生:我感觉到了纳兰性德他思念家乡的梦都睡不好了。

  师:不是梦都睡不好了,是觉都睡不好了,根本就没有梦,是吧。这一点的印象留给你特别深。同学们,对家乡的思念,梦都做不成,觉都睡不好,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长相思》读。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长相思》)

  师:好!长相思长相思,作者为什么会如此的长相思?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读的时候注意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插图,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注解,然后试着去想一想这首词大概在讲什么意思。明白?默读《长相思》。

  (学生默读词并思考词的意思, ,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好了,王老师提两个问题,看看你对这词大概的意思掌握了多少。

  (老师板书:身)

  师:第一个问题听清楚:作者的“身”,身体的“身”,身躯的“身”, 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孩子你说。

  生:作者的在前往山海关外。

  师:请站着(没让这个学生坐下),山海关外。继续说谁还有不同的继续说?身在哪?来,请你说。

  生:作者的在前往山海关外的路上。

  师:路上,请请站着。继续说。你说。

  生:作者的身在山海关。

  师:山海关,你站着。谁还有不同的理解,身在何方?来,你说。

  生:他的身在山海关那边。

  师:山海关那畔,那么“山一程”身在哪?还可能在哪?孩子你说。

  生:他的身可能在山上。

  师:那是怎样的山?

  生:是非常高。

  师:好,非常高的山上。在崇山峻岭上。那么“水一程”呢?他的身还可能在哪?

  生:他的身可能在船上。

  师:身可能在船上。是的,那么“夜升千帐灯”呢?他的身又可能在哪?

  生:他的身可能在营帐里面。

  师:营帐里面,请站着。孩子们,这里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七位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七个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大河小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的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

  师:请坐,已经读懂了一半。下面我提第二个问题。

  (板书:心)

  师:纳兰性德的心(稍做停顿)心在哪儿?

  生:他的心在故乡

  (教师连着问了第一排的学生,回答都是故乡)

  师:用词当中的一个词一起说,纳兰性德的心在哪?

  生齐答:故园。

  (教师板书:心系故园)

  师:好,孩子们,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连起来(把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用一个圆圈圈起来),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看学生没回答,老师一边做手势,一边说:)

  师: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生:我发现了他身却在征途,但心很思念故乡。

  师:恩,不错。你说。

  生:我发现了纳兰性德他既想保家卫国,但又很想念自己的家人。

  师:你理解了更深了一层。你说。

  生:我觉得纳兰性德他肯定很久没回家乡了。

  师:你的心思真细腻啊!

  生:我还觉得纳兰性德他不管在什么地方,心里总是有家乡的。

  师:好一个“不管在什么地方,心总是在家乡”。你说。

  生:纳兰性德虽然远离家乡,可是他仍然思念着家乡。

  师:一个远离,一个思念,同学们,就是这种感受,这种感情,这种心灵的回想,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先自各读,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感受,那种心情读出来,自各读。放开声音读,按自己的节奏读,可以轻轻地读。

  (学生放声自由朗读)

  师:好,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

  (指一学生读后,教师放音乐教师范读。)

  师:一起读,预备起。

  (学生齐读。)

  师:孩子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教师范读)

  师:孩子们,睁开眼睛,现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仿佛处在一个怎样的世界里面?

  生:我看见了士兵们翻山越岭到山海关,外面风雪交加,士兵们躺在帐篷里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在思念他的故乡。

  师:你走进去了。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在那里思念家乡,睡不着那样的情景。

  师:你看到了作者辗转反侧的画面。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走出营帐,望着天上皎洁的明月,他思乡的情绪也更加地重了起来。

  师:你看到了纳兰性德抬头仰视的画面。

  生:我还看到了山海关外,士兵们都翻来覆去睡不着,但是在他们的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睡的很宁静。

  师:你们都看到了,是吗?你们看到了跋山涉水的画面,你们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你们看到了抬头仰望的画面,你们看到了孤独沉思的画面。但是,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教师放音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学生写片段。)

  师边巡视边说:那可能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也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唱吟着什么……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在……在故园,在家乡,你将会看到很多很多美好的画面和场景。

  (学生继续写片段,教师继续巡视)

  师:好,孩子们,请停下你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回到作者的家乡,走到纳兰性德的故园去看看,在他的家乡有着怎样画面和情景。谁来?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的家乡鸟语花香,纳兰性德的家人在庭院中聊天;小孩子们在巷口玩耍嬉戏;牧童赶着牛羊去吃草;姑娘们坐在家门口绣着花;放学归来的孩童们放下书包,趁着风,放起了风筝;还有的用花朵变成了花环带在了头上,家乡一片生气勃勃。

  师:好一个生气勃勃,好一幅乡村乐居图啊!这是她看到的。继续看。

  生:我看见了晚上月光皎洁,星星一闪一闪的,他的亲人坐在窗前望着那圆圆的月亮,鸟儿不在唧唧喳喳地叫,外面只听见阵阵呼呼的微风,花儿合上那美丽的花瓣,亲人是多么希望纳兰性德能回到家乡与他们团聚啊!

  师:一个多么宁静多么安逸多么美好的夜晚啊!

  生:我看到了那个晴朗的天气,妻子正绣着锦缎,孩子们在门外的草地里玩耍,一会儿捉蝴蝶,一会儿逮蚂蚱,汉子们正挑着一桶水回家做饭,做好饭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酒,聊天。

  师:天伦之乐,温馨融融,多美好的生活。但是现在,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全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全破碎了。

  (板书:碎在身在征途,心系故园上写“碎”)

  师:谁来读《长相思》?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读《长相思》)

  师: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的月光下和妻子相偎依在一起的那份温暖,那份幸福,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再读《长相思》)

  师:孩子,听得出,你是在用自己的心在读。在这里没有郊外的踏青,没有和孩子在一起的捉迷藏,没有杨柳依依,没有芳草青青,这里有的只是一起读——长相思

  (学生齐读)

  师:长相思啊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画面,进入诗人的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我们再一起读:长——相——思。

  (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长相思》读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那一颗破碎的心。我想,读到现在为止,读到这个时候,你是不是应该问一问纳兰性德。你的脑子里冒出了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生:纳兰性德,既然你这么思念家乡,那你为什么还要去从军呢?

  师:问的好!再来问。

  生:纳兰性德,你快点回家吧!你为什么不回家呢?

  (学生说不出来了)

  师:我知道,你想问纳兰性德,你为什么不早点回家呢?是吧。好,继续问。

  生:纳兰性德,如果你想回家,就应该早点用心打仗,为什么不用心打仗?不用心打仗,仗打不好,你还会死在途中。

  师:是啊!你身在征途,就一门心思去干你的事业,为什么对自己的故园又要牵肠挂肚,辗转反侧呢?问的好!谁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生:你既然这么想念家乡,那你为什么不把你所想念的,对家人想说的话写下来,让一个老乡帮你送过去呢?

  师:好!孩子们,你们都问我是吗?你们可曾知道这些问题纳兰性德也在问自己,就在征途上,纳兰性德还写了一首词,题目叫《菩萨蛮》其中有这两句就是纳兰性德问自己的,谁来读一读?

  (出示课件“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学生朗读)

  师:问的好啊!问自己,孩子,问自己。

  (学生朗读。)

  师:问的好!孩子们,请你们再想一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以外,还有谁要问一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生:还有深深思念他的妻子。

  师:对!你就是纳兰性德的妻子,你问一问纳兰性德,孩子你问。

  生: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妻子问丈夫,那个“君”字改成——

  (学生说问“夫”)

  师:好,来,你再问一问。等一下,我们一起到一个地方去问一问,好吗?长亭外,杨柳依依,妻子在送别的路上问纳兰性德——

  生:问夫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好一个贤德的妻子。还有谁会问一问纳兰性德?

  生:还有纳兰性德的儿子。

  师:儿子好。儿子问一问,你现在是纳兰性德的儿子,你问一问,把这个“君”字改成什么?

  生:父。

  师:“父”好!长亭下,芳草青青,儿子拉着父亲的手问——

  生:问父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毕竟是儿子,感受还不是很深。

  师:谁还会问纳兰性德?

  生:还有他的父亲。

  师:还有纳兰性德的父亲是吗?你是纳兰性德的父亲。长亭下,秋风瑟瑟,白发苍苍的老人问纳兰性德:

  生:问儿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年纪的确已经很大了。还有谁也还会问纳兰性德?

  生:还有他的哥哥。

  师:他的哥哥是吧,你是他的哥哥。虽然纳兰性德没有哥哥,但是你可以暂且做他的哥哥。

  生:问弟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是啊!孩子们,许许多多的人,他的老父,他的爱妻,他的娇儿,他的长兄,还有他的朋友都在问纳兰性德。我们再一起问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生齐问: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孩子们,轻离别,你们居然说我轻离别?

  (板书:轻?)

  师:我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再读《长相思》,默读,你从哪儿体会到我纳兰性德没有轻离别呀?我不是轻离别呀!长相思的什么地方让你体会到这一点。

  师:我是纳兰性德,我想先问问我的老父:“老父,我是轻离别吗?”

  生:不是,我从“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中看出你不是轻离别,而是为了保家为国。

  师:好一位开明的父亲!我再想问一问我的爱妻:“我是轻离别吗?”

  生:你不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你是为了保卫祖国。你离别家乡,是为了到前线去杀敌。所以我不怪你。

  师:请坐。好一位贤德的良妻。是的,我何曾是轻离别呀!我是那样的重离别呀!但是我身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我重任在肩,我责任如山,我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啊!长相思,我的重离别,我的重重的离别,我的一切的一切,都已经化在了《长相思》中了。

  (学生有感情朗读《长相思》。)

  师:这就是为什么我身在征途却心系故园的原因所在,这就是为什么我的那个梦会被破碎,我的那颗心会被破碎的原因所在。为了我的壮志和理想,思念家乡的孤独和寂寞,就这样化做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教师出示“长相思”三个字,放音乐《怆》)

  师: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生齐说: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生齐说:长相思)。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做(生齐说:《长相思》)。

  师:下课!谢谢同学们!

  生:谢谢老师!

  (diyifanwen.com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此文转载于

纳兰性德《长相思》课件脚本 篇12

  地点:无锡市大众剧院

  时间:10月18号上午

  执教:王崧舟

  师: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继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明白吗?好自由读《长相思》,开始。

  (学生在齐读)

  师:按自己的速度和节奏读。

  (学生放声自由朗读,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出示课件《长相思》)

  师:好,谁来读一读《长相思》。来,孩子。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的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

  (学生朗读)

  师:读得字正腔圆,真好。“风一更”这个“更”字是个多音字。“聒碎乡心”的“聒”是个生字,他都念准了。来!我们一起读一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预备起!

  (生跟着读一遍,教师又读一遍,带一点感情,学生跟着又读一遍)

  师:真好,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她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板有眼,听清楚吗?好,开始。

  (学生朗读)

  师:真好,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读“身向榆关那畔行”的时候,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

  生:她在“身向榆关”的后面停顿了。

  师:你还有没有注意到她在读“夜升千帐灯”的时候哪个地方又停顿了一下?

  生:她在“夜升”后面停顿了一下。

  师:真好,你们都听出来了吗?对!这叫读得有板有眼.我们读这两句词“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升千帐灯”。预备起!

  (学生齐读)

  师:再来一遍:“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升千帐灯”(有感情地读),读。

  师:真好!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比如《长相思》这个题目我们可以有许多读法.有的读“长相思”(语调平平)。有“长”的味道吗?有“相思”的感觉吗?比如你这样念“长相思”(充满感情)有感觉吗?有味道吗?

  生齐答:有味道,有感觉

  师:读词争取读出这种感觉和味道,你们自己再试着读一读《长相思》,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明白吗?好,按自己的节奏读。

  (学生自由朗读, 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谁来读一读《长相思》

  (一学生站起来)

  师: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注意听,你听出了什么味道,什么感觉,预备开始。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一遍)

  师:好一个“故园无此声”,有味道。谁还想读?来,孩子。

  (另一位学生朗读)

  师:好一个“聒碎乡心梦不成”!来,我们一起读,读出你自己的味道和感觉来。“长相思”读!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真好,同学们,词读到这儿为止,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

  生:我感觉到了纳兰性德非常思念家乡。

  师:好,你感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谁有别的印象和感觉?

  生:我感觉到了纳兰性德他思念家乡的梦都睡不好了。

  师:不是梦都睡不好了,是觉都睡不好了,根本就没有梦,是吧。这一点的印象留给你特别深。同学们,对家乡的思念,梦都做不成,觉都睡不好,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长相思》读。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长相思》)

  师:好!长相思长相思,作者为什么会如此的长相思?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读的时候注意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插图,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注解,然后试着去想一想这首词大概在讲什么意思。明白?默读《长相思》。

  (学生默读词并思考词的意思, ,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好了,王老师提两个问题,看看你对这词大概的意思掌握了多少。

  (老师板书:身)

  师:第一个问题听清楚:作者的“身”,身体的“身”,身躯的“身”, 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孩子你说。

  生:作者的在前往山海关外。

  师:请站着(没让这个学生坐下),山海关外。继续说谁还有不同的继续说?身在哪?来,请你说。

  生:作者的在前往山海关外的路上。

  师:路上,请请站着。继续说。你说。

  生:作者的身在山海关。

  师:山海关,你站着。谁还有不同的理解,身在何方?来,你说。

  生:他的身在山海关那边。

  师:山海关那畔,那么“山一程”身在哪?还可能在哪?孩子你说。

  生:他的身可能在山上。

  师:那是怎样的山?

  生:是非常高。

  师:好,非常高的山上。在崇山峻岭上。那么“水一程”呢?他的身还可能在哪?

  生:他的身可能在船上。

  师:身可能在船上。是的,那么“夜升千帐灯”呢?他的身又可能在哪?

  生:他的身可能在营帐里面。

  师:营帐里面,请站着。孩子们,这里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七位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七个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大河小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的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

  师:请坐,已经读懂了一半。下面我提第二个问题。

  (板书:心)

  师:纳兰性德的心(稍做停顿)心在哪儿?

  生:他的心在故乡

  (教师连着问了第一排的学生,回答都是故乡)

  师:用词当中的一个词一起说,纳兰性德的心在哪?

  生齐答:故园。

  (教师板书:心系故园)

  师:好,孩子们,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连起来(把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用一个圆圈圈起来),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看学生没回答,老师一边做手势,一边说:)

  师: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生:我发现了他身却在征途,但心很思念故乡。

  师:恩,不错。你说。

  生:我发现了纳兰性德他既想保家卫国,但又很想念自己的家人。

  师:你理解了更深了一层。你说。

  生:我觉得纳兰性德他肯定很久没回家乡了。

  师:你的心思真细腻啊!

  生:我还觉得纳兰性德他不管在什么地方,心里总是有家乡的。

  师:好一个“不管在什么地方,心总是在家乡”。你说。

  生:纳兰性德虽然远离家乡,可是他仍然思念着家乡。

  师:一个远离,一个思念,同学们,就是这种感受,这种感情,这种心灵的回想,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先自各读,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感受,那种心情读出来,自各读。放开声音读,按自己的节奏读,可以轻轻地读。

  (学生放声自由朗读)

  师:好,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

  (指一学生读后,教师放音乐<背景音乐是《怆》>教师范读。)

  师:一起读,预备起。

  (学生齐读。)

  师:孩子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教师范读)

  师:孩子们,睁开眼睛,现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仿佛处在一个怎样的世界里面?

  生:我看见了士兵们翻山越岭到山海关,外面风雪交加,士兵们躺在帐篷里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在思念他的故乡。

  师:你走进去了。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在那里思念家乡,睡不着那样的情景。

  师:你看到了作者辗转反侧的画面。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走出营帐,望着天上皎洁的明月,他思乡的情绪也更加地重了起来。

  师:你看到了纳兰性德抬头仰视的画面。

  生:我还看到了山海关外,士兵们都翻来覆去睡不着,但是在他们的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睡的很宁静。

  师:你们都看到了,是吗?你们看到了跋山涉水的画面,你们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你们看到了抬头仰望的画面,你们看到了孤独沉思的画面。但是,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教师放音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学生写片段。)

  师边巡视边说:那可能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也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唱吟着什么……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在……在故园,在家乡,你将会看到很多很多美好的画面和场景。

  (学生继续写片段,教师继续巡视)

  师:好,孩子们,请停下你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回到作者的家乡,走到纳兰性德的故园去看看,在他的家乡有着怎样画面和情景。谁来?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的家乡鸟语花香,纳兰性德的家人在庭院中聊天;小孩子们在巷口玩耍嬉戏;牧童赶着牛羊去吃草;姑娘们坐在家门口绣着花;放学归来的孩童们放下书包,趁着风,放起了风筝;还有的用花朵变成了花环带在了头上,家乡一片生气勃勃。

  师:好一个生气勃勃,好一幅乡村乐居图啊!这是她看到的。继续看。

  生:我看见了晚上月光皎洁,星星一闪一闪的,他的亲人坐在窗前望着那圆圆的月亮,鸟儿不在唧唧喳喳地叫,外面只听见阵阵呼呼的微风,花儿合上那美丽的花瓣,亲人是多么希望纳兰性德能回到家乡与他们团聚啊!

  师:一个多么宁静多么安逸多么美好的夜晚啊!

  生:我看到了那个晴朗的天气,妻子正绣着锦缎,孩子们在门外的草地里玩耍,一会儿捉蝴蝶,一会儿逮蚂蚱,汉子们正挑着一桶水回家做饭,做好饭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酒,聊天。

  师:天伦之乐,温馨融融,多美好的生活。但是现在,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全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全破碎了。

  (板书:碎  在身在征途,心系故园上写“碎”)

  师:谁来读《长相思》?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读《长相思》)

  师: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的月光下和妻子相偎依在一起的那份温暖,那份幸福,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再读《长相思》)

  师:孩子,听得出,你是在用自己的心在读。在这里没有郊外的踏青,没有和孩子在一起的捉迷藏,没有杨柳依依,没有芳草青青,这里有的只是一起读长相思

  (学生齐读)

  师:长相思啊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画面,进入诗人的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我们再一起读:长相思。

  (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长相思》读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那一颗破碎的心。我想,读到现在为止,读到这个时候,你是不是应该问一问纳兰性德。你的脑子里冒出了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生:纳兰性德,既然你这么思念家乡,那你为什么还要去从军呢?

  师:问的好!再来问。

  生:纳兰性德,你快点回家吧!你为什么不回家呢?

  (学生说不出来了)

  师:我知道,你想问纳兰性德,你为什么不早点回家呢?是吧。好,继续问。

  生:纳兰性德,如果你想回家,就应该早点用心打仗,为什么不用心打仗?不用心打仗,仗打不好,你还会死在途中。

  师:是啊!你身在征途,就一门心思去干你的事业,为什么对自己的故园又要牵肠挂肚,辗转反侧呢?问的好!谁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生:你既然这么想念家乡,那你为什么不把你所想念的,对家人想说的话写下来,让一个老乡帮你送过去呢?

  师:好!孩子们,你们都问我是吗?你们可曾知道这些问题纳兰性德也在问自己,就在征途上,纳兰性德还写了一首词,题目叫《菩萨蛮》其中有这两句就是纳兰性德问自己的,谁来读一读?

  (出示课件“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学生朗读)                   

  师:问的好啊!问自己,孩子,问自己。

  (学生朗读。)

  师:问的好!孩子们,请你们再想一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以外,还有谁要问一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生:还有深深思念他的妻子。

  师:对!你就是纳兰性德的妻子,你问一问纳兰性德,孩子你问。

  生: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妻子问丈夫,那个“君”字改成

  (学生说问“夫”)

  师:好,来,你再问一问。等一下,我们一起到一个地方去问一问,好吗?长亭外,杨柳依依,妻子在送别的路上问纳兰性德

  生:问夫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好一个贤德的妻子。还有谁会问一问纳兰性德?

  生:还有纳兰性德的儿子。

  师:儿子好。儿子问一问,你现在是纳兰性德的儿子,你问一问,把这个“君”字改成什么?

  生:父。

  师:“父”好!长亭下,芳草青青,儿子拉着父亲的手问

  生:问父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毕竟是儿子,感受还不是很深。

  师:谁还会问纳兰性德?

  生:还有他的父亲。

  师:还有纳兰性德的父亲是吗?你是纳兰性德的父亲。长亭下,秋风瑟瑟,白发苍苍的老人问纳兰性德:

  生:问儿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年纪的确已经很大了。还有谁也还会问纳兰性德?

  生:还有他的哥哥。

  师:他的哥哥是吧,你是他的哥哥。虽然纳兰性德没有哥哥,但是你可以暂且做他的哥哥。

  生:问弟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是啊!孩子们,许许多多的人,他的老父,他的爱妻,他的娇儿,他的长兄,还有他的朋友都在问纳兰性德。我们再一起问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生齐问: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孩子们,轻离别,你们居然说我轻离别?

  (板书:轻?)

  师:我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再读《长相思》,默读,你从哪儿体会到我纳兰性德没有轻离别呀?我不是轻离别呀!长相思的什么地方让你体会到这一点。

  师:我是纳兰性德,我想先问问我的老父:“老父,我是轻离别吗?”

  生:不是,我从“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中看出你不是轻离别,而是为了保家为国。

  师:好一位开明的父亲!我再想问一问我的爱妻:“我是轻离别吗?”

  生:你不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你是为了保卫祖国。你离别家乡,是为了到前线去杀敌。所以我不怪你。

  师:请坐。好一位贤德的良妻。是的,我何曾是轻离别呀!我是那样的重离别呀!但是我身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我重任在肩,我责任如山,我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啊!长相思,我的重离别,我的重重的离别,我的一切的一切,都已经化在了《长相思》中了。

  (学生有感情朗读《长相思》。)

  师:这就是为什么我身在征途却心系故园的原因所在,这就是为什么我的那个梦会被破碎,我的那颗心会被破碎的原因所在。为了我的壮志和理想,思念家乡的孤独和寂寞,就这样化做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教师出示“长相思”三个字,放音乐《怆》)

  师: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生齐说: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生齐说:长相思)。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做(生齐说:《长相思》)。

  师:下课!谢谢同学们!

  生:谢谢老师!

纳兰性德《长相思》课件脚本 篇13

  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教学中既注重学生语言系统的丰富和优化.又着力完善学生的精神世界。他在教学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时.以荡气回肠的朗读、充满对比的想象和拓展转换的追问.向我们展示厂他着力构建的对话课堂、语感课堂和诗意课堂。

  一、创设诗一般的情境,在朗读对话中感知

  王崧舟老师善于用充满魅力的语言和优美动听的音乐创设诗一般的情境,让学生们在这种特定的场景中尽情挥洒他们的智慧,与教师和文本中的人物对话。《长相思》的教学就是在他那充满激情、如诗如画的导语描述中开始的——

  师: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朗读《长相思)。注意,仔仔细细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之中的生字和多音宇.要把词惫得宇正腔圆;读后两追的时候,要注意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

  朗读是解读文本的重要形式,学生通过听(听老师或录音范读)、看(默读)、读(出声朗读)等途径与文本对话,从整体上感受语言材料,在对话的过程中逐步感知与理解文本。学生在对话·首席”的引领下,与<长相思)进行了文本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经历了从“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到“正确””有节奏”,解读出了“味道”与“感觉”。

  王老师在学生充分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按照预设的话题和学生进行厂对话交流。

  师:现在王老师提两个问题,看看你对这首词大概的意思掌握了没有:(板书“身”)听清楚第一个问题:作者的身,身体的身,身躯的身。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

  生:作者的身前往山海关

  外。

  师:请站着。“山海关外”。继续说,谁还有不同的看法?

  生:作者的身在前往山海关的路上。

  师:“路上”。请站着。继续说。

  生:他的身可能在营帐里

  面。

  师:“营帐里面”。请站着。同学们,这里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七位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丁山海关外,他经过丁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遣上。(板书:“身”“在征途”)

  学生通过“作者身在何处?”和“作者心在哪里?”这陶个话题的对话交流,感受到厂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心情,感悟到了作者“身”“心”分离的痛苦。

  生:我发现蚋兰性德既想保家卫国,又很想自己的家人。

  生:我觉得纳兰性德虽然远离家乡,可心里总是牵挂着家乡的。

  师:好.一个远离,一个牵挂。同学们,就是这种感受,这种感情,这种心灵的长相思。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觉,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先自己读一读,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感受、那种心情读出来。

  当学生通过朗读初步感受理解文本后,王老师在音乐声中用浑厚而富有磁性的声音范读课文,将静止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使立体的有生命的文本,体现出了精神的力量,启动了学生的情感,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想象词的画面,在吟咏对话中体悟

  在音乐声中和王老师声情并茂范读的感召·厂,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走进了纳兰性德的“生活”和“内心世界”,通过一次次的诵读直接与作者展开了对话。

  师:(课件播放一段音乐后,在音乐声中有感情朗读)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国无此声。(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请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内心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什么样的情景?

  学生们通过想象,感悟纳兰性德的“征途”——跋山涉水、辗转反侧、抬头仰望、孤独沉思,充满了远离与牵挂。在与“征途”对话后,王老师又将话题切换到词人的家乡和故园:“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的家乡鸟语花香,纳兰性德的家人在庭院中聊天,小孩子在巷,玩耍嬉戏,牧童赶着牛羊去吃草,姑娘们在家门,绣着花,放学归来的孩童们放下书包,趁着风,放起了风筝,还有的用花编成花环戴在头上。家乡一片生机勃勃。

  生:我看到了晚上,月光皎洁,星星一闪一闪的。他的亲人坐在窗前,望着圆圆的月亮,鸟儿也不再“叽叽喳喳”地叫,只听见外面“呼呼”的风声,花儿合上了花瓣。亲人是多么希望纳兰性德能回到家乡与他们团聚啊!

  王老师在学生感悟词人“身”“心”分离时设计厂两次言语实践,通过“说”和“写”使学生将感悟到的形象转化为语言,完成了语言与精神的第—.次同构。

  三、拓展相思内涵,在情感对话中体验

  对话教学的话题是师生在根据文本共同转化的背景中产生的,也是不断生成和推进的。“读到这个时候,你脑子里冒出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教者一句看似不经意的问话勾起了学生对词人心灵的叩问。于是“为什么不回家而要去打仗?为什么去打仗了而又牵肠挂肚思念故园旷等等一连串的问题由学生追问出来。“词人为什么身在征途,心系故园?”这个问题在对话的过程中生成了。

  师:同学们,你们都问过了,是吧?你们可曾知道,这些问题,纳兰性德也问过自己,就在征途上,纳兰性德还写过一首词,题目叫《菩萨蛮》。其中有这样两句词,就是纳兰性德问自己的。(课件呈现两句词)谁来读一读?

  生:(朗读)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问得好!同学们,请你再想一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外,还会有谁要问一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还有谁?

  生:还有深深思念他的妻子。

  师:妻子问丈夫,那个“君”字改一下,改成——

  生:“夫”。

  师:对!你再来问一问。等一下,我们一起到一个地方去问好吗?长亭外,杨柳依依,妻子站在送别的路上,问纳兰性德——

  生:(朗读)问夫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为了深入展开“词人为什么身在征途,却心系故园?”这个话题的讨论,王老师独具匠心地进行了文本的拓展——“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儿团圆月?”这是词人的自问,也是学生在老师点拨下生成的问题的概括,更是教者在师生与词人对话过程中的拓展,即拓展了对话的广度与深度。学生模拟词人的“妻子”“儿子”“父亲”“哥哥”一次次叩问“问君何事轻离别?”在生成对话中体验着“相思”。学生在对“故园”情境的追思中,对“故园”的感悟步步加深,“乡愁”之情也越来越浓。

纳兰性德《长相思》课件脚本 篇1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朗读、背诵词《长相思》。

  2、技能目标:通过学习《长相思》,了解有关词的基础知识,提高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理解词中所表达的感情。通过作者叙写自己赴边关途中所见所闻,抒发了一种浓郁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学习词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理解作者抒发的一种浓郁的思乡之情。

  2、会朗读、背诵这首词。

  设计理念:通过学生朗读感悟,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感觉。学习过程中反复诵读,体会词中所表现的意境。让学生在情景朗读中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促成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积淀。

  教具准备:搜集作者相关的资料及代表词作。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一直在坚持课外积累古诗词,那么你们了解关于积累古诗词的哪些方法?

  2、结合这些知识,复习本学期所学习的词。学生诗词接龙。

  3、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学习清朝著名词人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二、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词的意思。

  1、介绍作者。师生共同介绍搜集的资料,并齐读作者的名字。

  2、学生读这首词,运用以前学习过的方法:查资料,查工具书,疏通词的内容。

  3、学生交流自己的收获,通过交流,初步感知词的意思。

  三、精读课文,体会词中描写的景象。

  1、学习上阕。

  ①、请学生说说上片描写了哪些景象。(学生在黑板上做上记号)

  ②、学生自由画出上片中所描写的任意一种景象。请画得好的同学在黑板上画。

  ③、配插图全班齐读词,再自由读,融入画中的情景。

  2、学习下阕。

  ①、从词中你听到了什么声音?让学生在词中找一找。

  ②、你们能不能模仿这些声音?并想象一下还有什么声音?指明学生发挥想象回答。

  ③、试想一下,在这么烦躁的声音中,作者能睡着吗?那么这个时候他最思念的是什么?(揭示表达的思想感情:思念家乡)

  ④、学生一起模仿声音。老师范读,让学生感受声音的嘈杂。

  四、反复诵读,领会词的音乐美。

  1、读词找出词的韵脚。

  2、词有节奏,学生给词配上节奏诵读。

  3、让学生自己给词配节奏,自由诵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4、注意停顿。

  5、练习背诵。

  五、课堂延伸。

  老师分发课前搜集的纳兰性德的其他词,让学生读一读,感受纳兰性德的词的风格。

纳兰性德《长相思》课件脚本 篇15

  【全国第一届经典诗文诵读研讨会】

  今天凌晨02:10我终于把王崧舟老师的《长相思》课堂教学实录整理出来了,请各位同行赏析!(感谢季林老师提供背景音乐名字)

  地点:无锡市大众剧院

  时间:10月18号上午

  执教:王崧舟老师

  师: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继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明白吗?好自由读《长相思》,开始。

  (学生在齐读)

  师:按自己的速度和节奏读。

  (学生放声自由朗读,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出示课件《长相思》)

  师:好,谁来读一读《长相思》。来,孩子。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的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

  (学生朗读)

  师:读得字正腔圆,真好。“风一更”这个“更”字是个多音字。“聒碎乡心”的“聒”是个生字,他都念准了。来!我们一起读一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预备起!

  (生跟着读一遍,教师又读一遍,带一点感情,学生跟着又读一遍)

  师:真好,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她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板有眼,听清楚吗?好,开始。

  (学生朗读)

  师:真好,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读“身向榆关那畔行”的时候,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

  生:她在“身向榆关”的后面停顿了。

  师:你还有没有注意到她在读“夜升千帐灯”的时候哪个地方又停顿了一下?

  生:她在“夜升”后面停顿了一下。

  师:真好,你们都听出来了吗?对!这叫读得有板有眼.我们读这两句词“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升千帐灯”。预备起!

  (学生齐读)

  师:再来一遍:“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升千帐灯”(有感情地读),读。

  师:真好!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比如《长相思》这个题目我们可以有许多读法.有的读“长相思”(语调平平)。有“长”的味道吗?有“相思”的感觉吗?比如你这样念“长——相——思”(充满感情)有感觉吗?有味道吗?

  生齐答:有味道,有感觉

  师:读词争取读出这种感觉和味道,你们自己再试着读一读《长相思》,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明白吗?好,按自己的节奏读。

  (学生自由朗读, 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谁来读一读《长——相——思》

  (一学生站起来)

  师: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注意听,你听出了什么味道,什么感觉,预备开始。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一遍)

  师:好一个“故园无此声”,有味道。谁还想读?来,孩子。

  (另一位学生朗读)

  师:好一个“聒碎乡心梦不成”!来,我们一起读,读出你自己的味道和感觉来。“长相思”读!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真好,同学们,词读到这儿为止,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

  生:我感觉到了纳兰性德非常思念家乡。

  师:好,你感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谁有别的印象和感觉?

  生:我感觉到了纳兰性德他思念家乡的梦都睡不好了。

  师:不是梦都睡不好了,是觉都睡不好了,根本就没有梦,是吧。这一点的印象留给你特别深。同学们,对家乡的思念,梦都做不成,觉都睡不好,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长相思》读。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长相思》)

  师:好!长相思长相思,作者为什么会如此的长相思?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读的时候注意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插图,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注解,然后试着去想一想这首词大概在讲什么意思。明白?默读《长相思》。

  (学生默读词并思考词的意思, ,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好了,王老师提两个问题,看看你对这词大概的意思掌握了多少。

  (老师板书:身)

  师:第一个问题听清楚:作者的“身”,身体的“身”,身躯的“身”, 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孩子你说。

  生:作者的在前往山海关外。

  师:请站着(没让这个学生坐下),山海关外。继续说谁还有不同的继续说?身在哪?来,请你说。

  生:作者的在前往山海关外的路上。

  师:路上,请请站着。继续说。你说。

  生:作者的身在山海关。

  师:山海关,你站着。谁还有不同的理解,身在何方?来,你说。

  生:他的身在山海关那边。

  师:山海关那畔,那么“山一程”身在哪?还可能在哪?孩子你说。

  生:他的身可能在山上。

  师:那是怎样的山?

  生:是非常高。

  师:好,非常高的山上。在崇山峻岭上。那么“水一程”呢?他的身还可能在哪?

  生:他的身可能在船上。

  师:身可能在船上。是的,那么“夜升千帐灯”呢?他的身又可能在哪?

  生:他的身可能在营帐里面。

  师:营帐里面,请站着。孩子们,这里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七位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七个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大河小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的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

  师:请坐,已经读懂了一半。下面我提第二个问题。

  (板书:心)

  师:纳兰性德的心(稍做停顿)心在哪儿?

  生:他的心在故乡

  (教师连着问了第一排的学生,回答都是故乡)

  师:用词当中的一个词一起说,纳兰性德的心在哪?

  生齐答:故园。

  (教师板书:心系故园)

  师:好,孩子们,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连起来(把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用一个圆圈圈起来),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看学生没回答,老师一边做手势,一边说:)

  师: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生:我发现了他身却在征途,但心很思念故乡。

  师:恩,不错。你说。

  生:我发现了纳兰性德他既想保家卫国,但又很想念自己的家人。

  师:你理解了更深了一层。你说。

  生:我觉得纳兰性德他肯定很久没回家乡了。

  师:你的心思真细腻啊!

  生:我还觉得纳兰性德他不管在什么地方,心里总是有家乡的。

  师:好一个“不管在什么地方,心总是在家乡”。你说。

  生:纳兰性德虽然远离家乡,可是他仍然思念着家乡。

  师:一个远离,一个思念,同学们,就是这种感受,这种感情,这种心灵的回想,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先自各读,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感受,那种心情读出来,自各读。放开声音读,按自己的节奏读,可以轻轻地读。

  (学生放声自由朗读)

  师:好,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

  (指一学生读后,教师放音乐<背景音乐是《怆》>教师范读。)

  师:一起读,预备起。

  (学生齐读。)

  师:孩子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教师范读)

  师:孩子们,睁开眼睛,现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仿佛处在一个怎样的世界里面?

  生:我看见了士兵们翻山越岭到山海关,外面风雪交加,士兵们躺在帐篷里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在思念他的故乡。

  师:你走进去了。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在那里思念家乡,睡不着那样的情景。

  师:你看到了作者辗转反侧的画面。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走出营帐,望着天上皎洁的明月,他思乡的情绪也更加地重了起来。

  师:你看到了纳兰性德抬头仰视的画面。

  生:我还看到了山海关外,士兵们都翻来覆去睡不着,但是在他们的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睡的很宁静。

  师:你们都看到了,是吗?你们看到了跋山涉水的画面,你们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你们看到了抬头仰望的画面,你们看到了孤独沉思的画面。但是,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教师放音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学生写片段。)

  师边巡视边说:那可能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也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唱吟着什么……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在……在故园,在家乡,你将会看到很多很多美好的画面和场景。

  (学生继续写片段,教师继续巡视)

  师:好,孩子们,请停下你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回到作者的家乡,走到纳兰性德的故园去看看,在他的家乡有着怎样画面和情景。谁来?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的家乡鸟语花香,纳兰性德的家人在庭院中聊天;小孩子们在巷口玩耍嬉戏;牧童赶着牛羊去吃草;姑娘们坐在家门口绣着花;放学归来的孩童们放下书包,趁着风,放起了风筝;还有的用花朵变成了花环带在了头上,家乡一片生气勃勃。

  师:好一个生气勃勃,好一幅乡村乐居图啊!这是她看到的。继续看。

  生:我看见了晚上月光皎洁,星星一闪一闪的,他的亲人坐在窗前望着那圆圆的月亮,鸟儿不在唧唧喳喳地叫,外面只听见阵阵呼呼的微风,花儿合上那美丽的花瓣,亲人是多么希望纳兰性德能回到家乡与他们团聚啊!

  师:一个多么宁静多么安逸多么美好的夜晚啊!

  生:我看到了那个晴朗的天气,妻子正绣着锦缎,孩子们在门外的草地里玩耍,一会儿捉蝴蝶,一会儿逮蚂蚱,汉子们正挑着一桶水回家做饭,做好饭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酒,聊天。

  师:天伦之乐,温馨融融,多美好的生活。但是现在,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全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全破碎了。

  (板书:碎在身在征途,心系故园上写“碎”)

  师:谁来读《长相思》?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读《长相思》)

  师: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的月光下和妻子相偎依在一起的那份温暖,那份幸福,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再读《长相思》)

  师:孩子,听得出,你是在用自己的心在读。在这里没有郊外的踏青,没有和孩子在一起的捉迷藏,没有杨柳依依,没有芳草青青,这里有的只是一起读——长相思

  (学生齐读)

  师:长相思啊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画面,进入诗人的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我们再一起读:长——相——思。

  (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长相思》读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那一颗破碎的心。我想,读到现在为止,读到这个时候,你是不是应该问一问纳兰性德。你的脑子里冒出了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生:纳兰性德,既然你这么思念家乡,那你为什么还要去从军呢?

  师:问的好!再来问。

  生:纳兰性德,你快点回家吧!你为什么不回家呢?

  (学生说不出来了)

  师:我知道,你想问纳兰性德,你为什么不早点回家呢?是吧。好,继续问。

  生:纳兰性德,如果你想回家,就应该早点用心打仗,为什么不用心打仗?不用心打仗,仗打不好,你还会死在途中。

  师:是啊!你身在征途,就一门心思去干你的事业,为什么对自己的故园又要牵肠挂肚,辗转反侧呢?问的好!谁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生:你既然这么想念家乡,那你为什么不把你所想念的,对家人想说的话写下来,让一个老乡帮你送过去呢?

  师:好!孩子们,你们都问我是吗?你们可曾知道这些问题纳兰性德也在问自己,就在征途上,纳兰性德还写了一首词,题目叫《菩萨蛮》其中有这两句就是纳兰性德问自己的,谁来读一读?

  (出示课件“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学生朗读)

  师:问的好啊!问自己,孩子,问自己。

  (学生朗读。)

  师:问的好!孩子们,请你们再想一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以外,还有谁要问一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生:还有深深思念他的妻子。

  师:对!你就是纳兰性德的妻子,你问一问纳兰性德,孩子你问。

  生: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妻子问丈夫,那个“君”字改成——

  (学生说问“夫”)

  师:好,来,你再问一问。等一下,我们一起到一个地方去问一问,好吗?长亭外,杨柳依依,妻子在送别的路上问纳兰性德——

  生:问夫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好一个贤德的妻子。还有谁会问一问纳兰性德?

  生:还有纳兰性德的儿子。

  师:儿子好。儿子问一问,你现在是纳兰性德的儿子,你问一问,把这个“君”字改成什么?

  生:父。

  师:“父”好!长亭下,芳草青青,儿子拉着父亲的手问——

  生:问父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毕竟是儿子,感受还不是很深。

  师:谁还会问纳兰性德?

  生:还有他的父亲。

  师:还有纳兰性德的父亲是吗?你是纳兰性德的父亲。长亭下,秋风瑟瑟,白发苍苍的老人问纳兰性德:

  生:问儿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年纪的确已经很大了。还有谁也还会问纳兰性德?

  生:还有他的哥哥。

  师:他的哥哥是吧,你是他的哥哥。虽然纳兰性德没有哥哥,但是你可以暂且做他的哥哥。

  生:问弟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是啊!孩子们,许许多多的人,他的老父,他的爱妻,他的娇儿,他的长兄,还有他的朋友都在问纳兰性德。我们再一起问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生齐问: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孩子们,轻离别,你们居然说我轻离别?

  (板书:轻?)

  师:我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再读《长相思》,默读,你从哪儿体会到我纳兰性德没有轻离别呀?我不是轻离别呀!长相思的什么地方让你体会到这一点。

  师:我是纳兰性德,我想先问问我的老父:“老父,我是轻离别吗?”

  生:不是,我从“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中看出你不是轻离别,而是为了保家为国。

  师:好一位开明的父亲!我再想问一问我的爱妻:“我是轻离别吗?”

  生:你不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你是为了保卫祖国。你离别家乡,是为了到前线去杀敌。所以我不怪你。

  师:请坐。好一位贤德的良妻。是的,我何曾是轻离别呀!我是那样的重离别呀!但是我身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我重任在肩,我责任如山,我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啊!长相思,我的重离别,我的重重的离别,我的一切的一切,都已经化在了《长相思》中了。

  (学生有感情朗读《长相思》。)

  师:这就是为什么我身在征途却心系故园的原因所在,这就是为什么我的那个梦会被破碎,我的那颗心会被破碎的原因所在。为了我的壮志和理想,思念家乡的孤独和寂寞,就这样化做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教师出示“长相思”三个字,放音乐《怆》)

  师: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生齐说: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生齐说:长相思)。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做(生齐说:《长相思》)。

  师:下课!谢谢同学们!

  生:谢谢老师!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纳兰性德《长相思》课件脚本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