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三)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三)

仰面清风 点赞 分享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三)

微信扫码分享

飞向太空的航程 教学设计(三)


甲骨文通行于商代,是商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于1899年在河南安阳小屯村被发现,那地方是当时商王都的遗址——殷墟。那些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当时商王朝占卜的记录,所以也有人把它称为甲骨卜辞。商代人有时也在占卜用的甲骨或一般兽骨上刻记一些与占卜无关的文字,严格讲起来,甲骨文字大约有4500个,其中1/3以上现在可以认读。从字数和结构方式上看,甲骨文已是一种相当完备的文字。这种字由于书写工具是刀笔骨板,所以笔法上是方笔居多,圆笔较少,线条较为纤细。同时,这种字字形不够统一,繁简悬殊,异体字很多,字体的形体结构尚未定型。例如一个“车”字,就可以找出许多种写法。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当时文字的象形程度比较高,写字的人只要把所象之物的特征表示出来,就可以使人们认识,而不必像后世那样拘泥于点画之间。这些都反映了甲骨文作为古老汉字的特点。
二、了解汉字的形体。
明确:汉字的历史非常悠久,从一产生就处在不断的变化中,这其中有数量的增减和笔画简繁的变化,最主要的还是汉字形体的变化。从已知最早的成熟汉字——甲骨文,到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汉字的形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利用多媒体结合图片让学生熟悉不同形体的汉字特点:
1.甲骨文:象形程度高,字体方向不稳固,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展示甲骨文发现者王懿荣像及商代刻在龟甲上的文字)
2.金文: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象形程度仍比较高,但已有了线条化、平直化的趋势。(展示西周毛公鼎上的文字)
3.大篆:也叫籀文,上承金文,下启小篆。(展示西周器皿上的大篆文)
4.小篆:秦统一六国后,小篆成为全国通行的文字。小篆字体规整匀称,字形有所简化,象形程度进一步降低。(展示秦的小篆文)
5.隶书:形体扁方而规整,较长的横画略呈微波起伏之势,向右下的斜笔带有捺脚。(汉代程邈竹简隶书展示)
6.草书:是辅助隶书的简便字体,运用连笔,书写快捷,难以辨认,具有艺术审美价值。(展示鲜于枢的《石鼓歌》《桃花源记》)
7.行书: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较草书易辨认和书写。(展示王羲之《兰亭集序》书法,颜真卿、柳公权书法)
(思考问题:请学生根据展示的图片及这节课对汉字的了解就自己所喜爱的一种字体谈谈看法,鼓励有个性的见解,老师适当引导,言之有理即可。)
三、掌握汉字的构成——构字法。
明确:古人把汉字的形成方法归纳为六种,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即“六书”。但“六书”并不是没有造字前就存在,而是后代文学家归纳和概括出来的。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系统地阐述了“六书”。
较早出现的汉字符号大多是形象地摹画事物的符号,因此,在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构成字的方法,而“转注”和“假借”是用字的方法。可以说,汉字字形的变化过程中慢慢从“象形”发展到了“表意”。下面一起来看几种构字法。
1.“象形”即简化了事物的图形,也是最早造出来的汉字符号。比如“木”就画成树的样子,“火”就是火苗的样子。“门”和“车”也像门和车的样子。(老师板书画出图形)
2.“指事”即象形字加上符号构成新字。象形字必须要像事物的形状才能被描摹出来,客观事物纷繁复杂,具体形象可以画出来,而一些抽象的事物则无法描摹,这时候就要借助符号来表示。于是“指事”这一造字法产生了,比如“上”和“下”无形可象,就在一条长线的上下分别画一条短线来表示。又如,在“木”下加一条短线表示树根,在刀口处加一条短线表示刀刃。(老师板书画出图形,方便学生形象理解)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三)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