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初一语文《论语》十则教案范文

初一语文《论语》十则教案范文

挑衅炫耀 点赞 分享
初一语文《论语》十则教案范文

微信扫码分享

初一语文《论语》十则教案范文(精选16篇)

初一语文《论语》十则教案范文 篇1

  教学目的

  1.了解文言虚词“而”的用法。

  2.学习古人勤学好问,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

  教学设想

  1.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简介孔子,教学第一、二、三则。

  第二课时,讲评练习,教学第四、五、六则,总结思想意义。

  2.在学习过程中,不失时机地进行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教育。

  3.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释词、口译,分析前三则。

  教学过程

  1.简介孔子和《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宋国贵族。少年时家境衰落。成年后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50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后罢官,曾经周游列国、终不再任。晚年致力于教育,是第一个把教育普及到平民的人,还整理《诗》《书》,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大力宣传“仁”的学说。在世界观上,对殷周以来迷信鬼神的活动采取存疑态度,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的见解。

  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不少很有启发意义的见解。

  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弟子有三千,学者七十二人。但是他鄙视“学稼”、“学圃”,看不起劳动人民。

  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奴隶制秩序,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教化。

  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思想的正统,影响极大。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谈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依据。

  2.教师范读课文。

  3.正字正音。

  愠yùn 罔wǎng 说yuè——不亦说(悦)乎

  4.教学第一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学而》) )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子曰”:子,古代用作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这里可译为先生、老师,指孔子。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学了、学过,后面省略了学的内容;而,顺接连词;时,按时,时时;习,温习、实习;之,代学习的内容。学了(什么),按时温习它,不也愉快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朋友。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共同学习、研讨问题),不也快乐吗?“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别人;知,了解;而,转折连词;愠,恼恨、怨恨;君子,这里指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别人不了解(我),可是我却不恼恨(他),不也是有修养的人吗?

  这一则包含几层意思?各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

  这一则包含三层意思: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一层表明了既要勤勉学习,还要按时温习,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既讲了学习方法,也讲了学习态度。

  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一层表明了学须有友。《礼记•学记》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志同道合的朋友不远千里而来,研究学问,析疑解惑,有利于学业进步,自然成为乐事。这一层讲的是朋友间虚心互学的学习态度问题。

  ③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一层直接表明了个人修养的问题,其实也表明了学习态度的问题。《论语•宪问》篇孔子说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可以帮助体会这一层的含意。这一层含蓄地表明了学习要有不求人知、全在进德修业的正确态度。

  第一则三句话讲了三个意思,层次分明,言简意赅。

  5.教学第二则。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朗读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温习;故,旧的(知识);而,顺接连词;以,把,后面省略了代词“之”;为,作为、当作。复习旧知识,能够领悟新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这一则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具有什么含意?

  这一则表明了“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语言虽简,含意却很丰富。这里的“知新”,包含有两层意思:第一是得到新的体会,即认识的加深;第二是领悟到新的内容,即知识的扩大。这里的“温故”自然也不只是重复阅读,而是在不断复习的过程中,思考探究,获得新体会,掌握新知识。这是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

  6.教学第三则。子曰:“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顺接连词;思,思考;则,就;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只是读书而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苦思苦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这一则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具有什么含意?

  这一则表明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这两句话阐明了学习与思考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对所学的深入理解,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方面。这见解是很精辟的。

  7、教学第四则。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贡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以何。为什么,凭什么;谓之,称他。子贡问道:“孔文子(谥号),为什么称他为‘文’呢?”“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敏,聪敏;好(hào),喜爱;耻,把……当作耻辱;下问,问下,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是以,以是,因此。孔子答道:(“孔文子)聪敏而又喜好学习,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当作耻辱,因此(他的谥号)称他为‘文’”。

  这一则中,孔子对弟子进行了什么教育?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

  这里孔子借回答子贡提出的问题,教育弟子既要勤学,更要好问,要敢于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表明了在学习上要有勤学好问、不耻下问的态度。韩愈在《师说》中说:“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意思是说,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向郯子请教官职的名称,向苌弘请教关于音乐的事,向师襄学过弹琴,向老聃问过“礼”的知识。这些人的学识和个人修养都不如孔子。这正是孔子对子贡答话的很好的注解。8、教学第五则。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默,默默地;识(zhì),记住;之,它,代所学的东西;厌,满足;诲,教导;何有,有何,有哪一样;于,在;哉,叹词。默默地记住学过的东西,对学习从不感到满足,教诲人从不感到疲倦,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解词:识:记住;厌:满足;诲:教导。

  翻译: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孔于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什么呀?”表现了孔子的自信。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翻译:孔子说:“(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这段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只有以之为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翻译:孔子站在河边叹道:“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讲的是珍惜宝贵的时光。 10、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翻译:孔于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问题, (但并)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初一语文《论语》十则教案范文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四个生字。理解课文内容,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做到节奏停顿得当。

  2、通过自学、交流、感悟、读书,能理解两则论语的意思,体会到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并得到启迪。

  3、初步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学习方法的能力,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4、感受中国古典文化的语言韵味和思想内涵,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并感悟文中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词句的意思,明白学思结合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发现新知激发兴趣

  1、二年级时,我们曾学过一篇文言文——《论语》一则,谁还记得?(指两生,再全班齐背)课件出示:三人行……

  2、光会背可不够,你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3、你记得真清楚,说得也很明白,在这方面你就能成为我们大家的老师了。

  4、刚才我们复习了《论语》一则,孔子的话让我们知道做人要有虚心主动的学习态度,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则文言文同样出自于《论语》,齐读课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体会明确句意的重要性

  1、请您自己先试着读一读这篇文言文,看你能不能把字音读准?课件出示:两则论语。

  (指名一生)

  2、生字读音有点难,咱们先标上拼音,自己再练练,看看这回能不能读准、读通顺了。(学生自由读)谁来试试?(指名两生)

  3、指导字音。

  (1)文中四个生字读的都挺准的,但这儿有个多音字(课件强调:为)既念wéi又念wèi,猜猜在这句话里应该读哪个音?为什么?(学生争论)

  (2)不能瞎猜,猜得对不对得用字典检验一下。老师从字典中查到了这个多音字,请你默读它的意思。课件出示:为两个读音的不同解释

  想一想,根据哪个意思能确定这个字的读音呢?(引导学生说把哪个意思放到句子里最恰当)这么解释比较合理,你们同意吗?这个字的意思是做、当。课件出示:为:做、当。这个字读?课件出示:为:wéi

  (3)把字义放到句子里解释,看看句子通不通,这样来选择字的正确读音真是个好方法。可见,学习古文时,弄清字义、句意真的很重要。

  三、了解句意积累方法感悟道理

  (一)学习第一则,积累学法,创设情境,初步感悟“学思结合”。

  1、回忆方法。

  (1)以前学过哪些方法,可以知道字的意思或者句子意思?(板书:看)谁给大家读读第一则论语中注释了哪几个字的意思。(课件出示:子、故、新的意思,指名读)说明:连词成句是了解句子意思的方法

  (2)那些没注释的字,我们怎样弄清它的意思呢?(查、猜、连)

  2、运用方法。

  (1)现在就请你用上这些方法(指板书),自己试着解释第一则论语中每个字或词的意思吧。

  (2)小组里交流交流,这个字什么意思?你用什么方法知道的?

  (3)谁来说说你用什么方法知道每个字或词什么意思的?(问别人,也是种好方法,但应该是在经过自己思考,实在解决不了的时候问。板书:问)

  相机指导

  温:复习。什么叫复习?(把学过的知识再学一遍。)

  而:回忆刚才复习“择其善者而从之”时,那个“而”什么意思?是连词,没有实际意义,可以不解释。复习已有知识对我们学新知识很有帮助。

  知:知道。

  矣:文言助词,一般放在结尾,相当于“了”。

  (4)字的意思弄清楚了,现在就请你连一连,试着说出这句话的意思吧。

  3、汇报学习成果,积累方法。

  (1)谁愿意先和大家交流一下学习成果?(指名)

  不通顺怎么办?这时就可以做适当的调整?(举例:新的意思)谁再来试试?(指名说)

  你说得挺清楚,没把每个字词的意思一个个的拼在一起,连成句子,做了适当的调整。(板书:调)

  (2)小结:调整时,有时需要添几个字,有时需要减几个字,有时换个意思相近的词,以后,我们还可能遇到需要调整词语顺序的情况呢,但不管怎么调,都不能改变句子本来的意思。用这样的方法,自己再试试。

  (3)老师也解释了这句话,并且也进行了一定的调整,看看这样解释是不是更通顺一些?你默读一下,看看和你们要说的意思一样吗?(课件出示:第一则意思)

  (4)知道了句子意思,建议每一个同学都说说,可以和同桌合作,一人读句子,一人说句子的意思。说完后可以再交换一下,比比谁句子读得好,谁意思说得清楚。(学生合作说)

  (5)让我们一起边想着句子的意思,边读一读,看看你能不能读出味了。

  5、创设情境,感悟道理。

  (1)“温故知新”已经成为成语了,(板书:温故→知新)可见人们都认同这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

  (2)想象一下,孔子和*在交往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情况,孔子才说出这样一番话呢?课件出示:孔子和*

  角色扮演:谁愿意扮演孔子?我们试着演一演当时的情景。你能不能用孔子说的话回答*的问题。师:“先生,怎样才能成为像您这样学识渊博的老师呢?”生:“温故而知新……”师:“你真棒,你已经理解了孔子这番话的意思了;你都能用孔子的原话来回答我了。”

  (3)希望你们不仅明白这句话的意思,还能做一个“温故知新”的人。

  (二)学习第二则,运用方法,独立研究,重点体会“学思结合”。

  1、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自己研究第二则论语的意思?要想把事做完,做好,必须先把工具准备好。

  这两个生字还记得吗?课件出示:罔、殆。心里拼拼,记住它。光记住读音还不行,还要知道意思。

  罔:同字框里是点点横,加上一个亡,本义是捕鱼用的网,(课件出图)而经过演变,现在的意思是?你觉得这张空网和字的意思有什么联系吗?

  殆:左歹,右台,现在的意思是?(疑惑)你怎么理解疑惑这个词?(疑问无法解决)

  2、生字工具准备好了,就请你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说说每个字的意思,再把字义连起来说说句子的意思。(学生自由说)

  如果说完了,就快和同学交流自学成果,互相帮助解决问题。

  3、汇报学习成果。

  (1)还有哪些合作也解决不了的问题吗?(则:猜猜。就。查字典检验。论语二则的则是哪个意思?)

  (2)谁想展示合作学习结果?

  学生说“学而不思则罔”的意思:古人说的学习一般指读书学习,只读书学习不深入思考,危害多大。回顾刚刚我们学过的温故知新这句话,其实学习过程中包括了温习旧知识,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没有收获,学习中怎样温习旧知识就能有收获,有新发现呢?(板:思)

  温故只有深思才能有新收获,你们正是温习了刚学的知识,经过思考,有了新收获,这就在“温故知新”呀!

  (3)学生说“思而不学则殆”。

  (4)考考你的同桌,他是不是能完整地说出第二则论语的意思了?

  4、小结:学而不思,思而不学,都是孔子劝告我们学习中应该避免的情况,这样做不对,那我们该怎样做?(板书:学思结合)把学习思考结合起来,才能获得新知识,时间长了,我们的知识越来越丰富,就有办法解决更多问题,获得更多的新知识,这样我们也可以为师矣。

  (三)了解文言文特点有感情地诵读

  1、这两则论语的意思你都记住了吗?哪两位同学敢接受挑战,你背一句论语,他解释一句意思。(学生背)

  2、刚才听的过程中你发现文言文和我们现在说的话相比,有什么不同吗?

  是呀,短短两句话,才二十几个字,却能告诉我们这么深刻的道理,这正是它历经两千五百多年,还能流传至今的原因!

  3、(师配乐范读全文)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边读边想句子的意思,读的入情时还要摇头晃脑,甚至身子也跟着节奏晃动。你们也配上动作试一试,看看能读出滋味来吗?(生自由读,指名读)

  4、让我们一起伴着高山流水之音,边读边想着它的意思,去感受古文特有音乐美吧。(课件音乐)

  四、总结学法拓展阅读延伸兴趣

  1、学习了孔子的这两句话,你懂得了什么道理?还有什么其他收获?

  2、这些方法你会用了吗?请你试着用读读,能用今天学到的方法说说你这两句话的理解吗?(师范读,生读后试着说意思)

  课件出示

  作业

  1、背诵《论语》二则,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2、用学过的方法,试着说说《论语》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的意思。

  希望你能把今天学到的道理和方法学以致用,做个学思结合,温故知新的人,相信终有一天你们也可以为师矣!

  板书设计:

  27 《论语》二则

  学 看 连

  思 查 调tiao

  温故 知新 猜问

初一语文《论语》十则教案范文 篇3

  学习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学习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 

  ○课前准备  

  ① 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 查阅工具书,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交流探究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三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态度、个人修养以及儒家核心思想三个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8、10两则主要阐述了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

  合作探究

  课文前五则  

  ①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a.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è邑)乎 

  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不习乎    

  诲女(rǔ)知之乎         不知为(wéi)不知  是知(zhì)也 

  b.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并用多媒体展示: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c.质疑交流:根据对课文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同学回答。 

  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探究的词句摘要: 

  朋、 三 、“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②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a.学生自主阅读。 

  教师要求学生思考: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教师再要求学生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b.班上讨论、交流以下两个问题: 

  ◆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作业  

  ①必作:“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②选作:课外阅读《论语》,了解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研读有关修身做人的内容,小结全文,背诵课文。 

  教学设计:  

  课文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探究学习后五则  

  ①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②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③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a.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探究第一句] 

  请同学们从字面和深层含义两个层面探究本句的含义。

  班内学生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诗句。 

  教师要求学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要求学生讨论交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学生观点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俗语。 

  [探究第二、三句]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 

  请同学介绍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及其代表人物;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要求点到为止。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学习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观点摘要: 

  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c.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教师小结] 

  现代社会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美德亟待发扬。现代著名新儒学大师、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岳麓书院演讲时曾预言,公元2050年左右,中华文化将全面复兴,就让我们拭目以待传统美德的蔚然成风吧! 

  《论语》的思想博大精深,我国古代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今天初步了解到关于《论语》的思想内涵,但这种学习是不够的,一方面,我们要将它作为指导自己实际行动的一种航标,另一方面,我们要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多掌握一些文言文知识,来更好的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朗读全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拓展延伸:  

  学生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教师在学生交流后对本文出现的常用成语作归结并板书:死而后已、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 

  背诵课文  

  巩固练习:  

  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课后记:学习本文必须要求严格,须能通背全书,原因有二:一是古代典籍里常引用这本书里的话;二是:通过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养成语感。

  ○教学目标 

  ①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③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课前准备 

  ①搜集孔子及其《论语》的有关资料。 

  ②预习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学设计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板书课题。 

  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朗读课文 

  ①范读 

  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全班齐读 

  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 

  理解课文内容 

  ①理解重点词语 

  a.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重点掌握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点词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贤思齐焉。◆士不可以不弘毅。◆死而后已。◆知松柏之后凋也。◆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 

  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五段。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吾日三省吾身c.传不习乎?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巳诲女知之乎! 

  朗读、背诵 

  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作业 

  ① 背诵课文。②抄写、识记字词。③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研读后五段内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③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①背诵课文。 ②考查句子的翻译及其重点词语的解释。 

  理解后五段内容 

  按第一课时要求,逐句翻译剩余各段。 

  教师须重点讲解的:①见贤思齐焉。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③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④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概括思想内容 

  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内容归纳到如下几点: 

  ①学习方法 ②学习态度 ③思想修养 

  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 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学习体验 

  ①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②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③“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④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 

  ② 搜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

  教学目的

  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2.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前部)。

  3.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前一部分)。 

  教学重点:目标3

  教学难点:目标3

  预习指导: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愠 罔 殆 谓 哉 焉 诲 

  2.看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试翻译课文。

  3.熟读。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同学自由发言,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学习的格言或谚语来,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

  由此导入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

  三、文言文入门:

  教师讲解:

  1.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

  2.文言文的古今义和一词多义

  3.通假字

  4.朗读与背诵

  5.四种特殊句式:

  四、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次,教师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语音和停顿方面的错误,学生齐读课文。

  3.抽二个学生朗读,众评。

  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文言文朗读的停顿和重音。

  五、指导文言句子翻译。

  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要与学生讲清以下几点:

  (l)弄懂每个字的含义。(2)把古代的单音字换成现代双音词。(3)弄清虚词的用法。(4)补充适当的词语。(5)调整句子的语序。(6)揣摩句子的语气。(7)注意古今义的不同。(8)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9)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六、指导翻译第1--5则:

  处理方法:

  1.第一则由老师示范性翻译:

  由个别的词义,到句意的直译和意译。

  2.每一则由教师讲解几个普遍性难字词,然后学生自己试译,不明白的举手发问,由会的同学或老师答疑。

  3.分别请四位同学展示翻译的结果

  4.师生共同评价,纠正。

  七、指导背诵

  八、小结

  由学生谈谈学习了这五册明白了什么学习方面的道理.

  自由发言,不拘对错. 

  九、作业

  l.课后练习一、二题。a类

  2.背诵全文。 b类

  3.默写全文。c类

  [说课精要]

  本节是入门课,准备活动一定要做好,所以不贪快,只求稳.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2.理解课文词语句子的含义(后半部分)。

  4.朗读与背诵.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辨别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检查复习

  朗读全文。

  二、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理解、翻译几段文言句子。这一节课,请同学们自己来试翻译余下的课文。

  三、翻译课文6-10则

  l.教师讲解下列难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学生尝试自己翻译,遇到有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讲座,由明白的学生或老师答.

  3.抽查二个学生翻译,其他同学进行评价纠正补充。

  四、独立思考:本课所选各则都是谈学习的,有的谈学习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请各举例说明。

  独立思考后抽查发言,学生互相补充:

  (1)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默而识之。

  (2)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五、片断写作:

  当堂完成学习本文的体会,要求结合自己的学习应该怎样去做。100字左右

  写完后班内交流。(有关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问题)

  六、小结

  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许多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积极意义。我们在学习中应进行借鉴、参考。

  七、背诵指导:

  抓关键词的背诵法

  八、作业

  a 1.课后练习三、四题。b 默写课文

  [说课精要]

  学以致用,本课注意引导学生注意这一点

  [教学目标及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 

  2.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勤学好问、永不满足的学习态度,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教学课型及课时]

  1.教读课

  2.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我们同学们进入中小学学习已经七年了,关于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一定有了不少体会。我国古代的孔子是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在《论语》这部儒家经典中,他的弟子记录的孔子言论,有不少是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对同学们搞好学习,加强个人品德修养都有很大意义。现在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这篇课文。

  二、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学生在班上交流: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有关资料: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三、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

  (二)整体感知

  1. 教师范读课文

  2.布置学生划出自己感到最精彩的语句。

  (三)重点学习与训练

  1.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先仔细读几遍课文,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学生朗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字词。教师帮助学生解决)

  明确: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字词:

  ⑴通假字:①不亦说乎:通假字“说”,本字“悦”,愉快。

  ②由,诲女知之乎:通假字“女”,本字“汝”,你。

  ③是知也:通假字“知”,本字“智”,聪明,智慧。

  ⑵多义词:

  ①而:表顺接关系,相当于“并且”等,如:“学而时习之” 、 “默而识之”、“温故而知新”。  

  表转接关系,相当于“却、但是”等,如“学而不思则罔”、“人不知而不愠”。

  ②以:凭借,如“何以谓之‘文’也”;用来,如“以思,无益”;因为,如“是以谓之‘文’也”

  ⑶多音多义字:

  论:论语         乐:不亦乐乎      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舍:不舍昼夜

  ⑷流传至今的成语:温故知新      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2.读完课文后,你感到最精彩的语句有哪些?请给大家展示一下,并说明你喜欢的理由。(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帮助学生纠正学生理解不当的地方并适当点评)

  明确:

  ⑴要有好的学习态度 

  敏而好学——好学        不耻下问——肯问,善问        学而不厌——不满足,不骄傲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谦虚诚实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不要不懂装懂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学习为乐 

  ⑵要有好的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         温故而知新——总结复习,发现新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      默而识之——不断积累 

  以思,无益,不如学——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⑶要珍惜时间——逝者如斯夫

  3.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让学生自由谈)

  4.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5.“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

  [结束语]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现代社会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美德亟待发扬。现代著名新儒学大师、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岳麓书院演讲时曾预言,公元2050年左右,中华文化将全面复兴,就让我们拭目以待传统美德的蔚然成风吧! 

  (四)梳理、总结、扩展

  《〈论语〉十则》是关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论述,其中第四、六则是讲学习态度,第二则、第三则讲学习方法,第一则、第五则 既讲学习态度又讲学习方法。

  [布置作业]

  联系自己的实际,结合学习《〈论语〉十则》,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的生活感受和受到的启发。

  [板书设计] 

初一语文《论语》十则教案范文 篇4

  ○教学目标 

  ①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③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课前准备

  ①搜集孔子及其《论语》的有关资料。

  ②预习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学设计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板书课题。

  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朗读课文

  ①范读

  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全班齐读

  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

  理解课文内容

  ①理解重点词语

  a.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重点掌握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点词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贤思齐焉。◆士不可以不弘毅。◆死而后已。◆知松柏之后凋也。◆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

  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五段。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吾日三省吾身c.传不习乎?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巳诲女知之乎!

  朗读、背诵

  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作业 

  ① 背诵课文。②抄写、识记字词。③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研读后五段内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③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①背诵课文。 ②考查句子的翻译及其重点词语的解释。

  理解后五段内容

  按第一课时要求,逐句翻译剩余各段。

  教师须重点讲解的:①见贤思齐焉。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③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④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概括思想内容

  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内容归纳到如下几点:

  ①学习方法 ②学习态度 ③思想修养

  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 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学习体验

  ①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②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③“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④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

  ② 搜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

初一语文《论语》十则教案范文 篇5

  教学目的

  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2.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前部)。

  3.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前一部分)。

  教学重点:目标3

  教学难点 :目标3

  预习指导: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愠     罔   殆    谓      哉     焉      诲      

  2.看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试翻译课文。

  3.熟读。

  教学过程 :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请同学自由发言,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学习的格言或谚语来,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

  由此导入  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

  三、文言文入门:

  教师讲解:

  1.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

  2.文言文的古今义和一词多义

  3.通假字

  4.朗读与背诵

  5.四种特殊句式:

  四、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课文。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次,教师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语音和停顿方面的错误,学生齐读课文。3.抽二个学生朗读,众评。

  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文言文朗读的停顿和重音。

  五、指导文言句子翻译。

  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要与学生讲清以下几点:

  (l)弄懂每个字的含义。(2)把古代的单音字换成现代双音词。(3)弄清虚词的用法。(4)补充适当的词语。(5)调整句子的语序。(6)揣摩句子的语气。(7)注意古今义的不同。(8)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9)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六、指导翻译第1--5则:

  处理方法:

  1.第一则由老师示范性翻译:

  由个别的词义,到句意的直译和意译。

  2.每一则由教师讲解几个普遍性难字词,然后学生自己试译,不明白的举手发问,由会的同学或老师答疑。

  3.分别请四位同学展示翻译的结果

  4.师生共同评价,纠正。

  七、指导背诵

  八、小结

  由学生谈谈学习了这五册明白了什么学习方面的道理.

  自由发言,不拘对错.

  九、作业 

  l.课后练习一、二题。A类

  2.背诵全文。 B类

  3.默写全文。C类

  [说课精要]本节是入门课,准备活动一定要做好,所以不贪快,只求稳.

  《论语》十则(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2.理解课文词语句子的含义(后半部分)。

  4.朗读与背诵.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 :辨别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检查复习

  朗读全文。

  二、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理解、翻译几段文言句子。这一节课,请同学们自己来试翻译余下的课文。

  三、翻译课文6-10则

  l.教师讲解下列难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学生尝试自己翻译,遇到有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讲座,由明白的学生或老师答.

  3.抽查二个学生翻译,其他同学进行评价纠正补充。

  四、独立思考:本课所选各则都是谈学习的,有的谈学习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请各举例说明。

  独立思考后抽查发言,学生互相补充:

  (1)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默而识之。

  (2)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五、片断写作:

  当堂完成学习本文的体会,要求结合自己的学习应该怎样去做。100字左右

  写完后班内交流。(有关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问题)

  六、小结

  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许多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积极意义。我们在学习中应进行借鉴、参考。

  七、背诵指导:

  抓关键词的背诵法

  八、作业 

  A    1.课后练习三、四题。B 默写课文

  [说课精要]学以致用,本课注意引导学生注意这一点

  <-- #EndEditable -->

初一语文《论语》十则教案范文 篇6

  教学反思要抓住主要矛盾,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论语》教学反思,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论语》教学反思

  本学期的课程以《先秦诸子散文》为主,《先秦诸子散文》的内容编排又以儒、墨、道、法四家思想为主,对儒家思想的学习当属《论语》最为重要。

  上学期末,我们文科三人组便开始研读《论语》选文,感慨于孔子思想的智慧、博大,又基于当前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以及“国学热”的兴起,我们决定在下学期的教学中,以学习儒家思想为主,将《先秦诸子散文》中13篇儒家选文列入教学计划,其中《论语》七篇、《孟子》六篇,而墨、道、法三家的选文也略有涉及。

  在新学期的教学中,如何引导、启发学生深入挖掘《论语》中孔子思想的时代意义是我们一直探讨的问题。这七篇文章中分别涉及了孔子在从政、为人、处世、处事、教学等不同方面的思想,选文均是《论语》中的精华,且言简意赅,意味深长。学生在疏通文意方面有一定难度,在理解文本内容、挖掘思想价值方面更是对学生提出了新要求。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一直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课堂效果也未达到理想中“探究文本、挖掘内涵”的程度。伴随着新学期的教学改革,课堂进入了学生“发问、提问、释疑、质疑”的新阶段,课堂上学生畅所欲言、有问有答的表现,很大程度上推进了《论语》的教学工作。

  经过七节课的打磨、交流,学生的思考方式、思考方向在朝着我们引导的方向在转变。学习的方向逐渐从探究字词翻译转向探究文本大意、思想内容以及联系当下的现实意义。难能可贵的是我们当下的课堂侧重的是对《论语》思想的解读,文言字词积累放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合作探究中完成,若在这两个环节还有解决不掉的疑难字词,这则是妨碍学生理解文本的重点字词,则可以放到“展”环节展示,以待其他同学解答,对有些字词我们甚至大胆放过,不去过分探究。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的《论语》选文,所有的译文及关键字的释义都在教材的课下注释有所标注,因而不必字字落实地去翻译,否则会让自己陷入简单重复教材的境地。反思自己之前的古文讲解,过多的解释字词,解读文本思想成为了课堂的鸡肋,可有可无,或匆匆略过,点到为止,使语文课成为了功利化的得分场,而失去了学习语文、品味经典的意义。

  学生对文本分析越来越深入,提出的问题也越来越有探讨的价值,促使我们在备课时更为充分。为了能用精妙的语言点拨学生于困顿中,我只能使自己的语言更精炼、更深刻。我深深体会到了要想给学生一滴水,自己便应有一桶水的意味。比如学生问道“克己复礼”的“礼”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礼”,那“礼”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呢?孔子谈到“仁”,又谈到“礼”,那“仁”与“礼”的具体关系是什么呢?诸如此类的问题,需要的不仅是应变的能力,更是对自身文化积累的考验与挑战。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当是孔子,而《论语》又是孔子思想的重要载体,是圣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孔子是中华文化的第一代表,是无人能取而代之的"万世之表"。然20世纪的中国,文化激进主义流行,“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响彻云霄,孔子成了封建文化的代表,“文革”批林批孔,孔子进一步成为了保守、倒退、反动、复辟的总代表,是千古的罪人,传统文化也逐步处于革灭殆尽之际。不可否认的是,改革开放以来,读《论语》的人越来越少,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并将之奉为生活准则与信念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文化传统在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个断层。因而,当《论语》出现在高中课堂时,在师生传统文化根基都极其浅薄的情况下,师生能否重新重视学习《论语》的意义,并努力完善自身的传统文化积淀,这是时代的要求,是文化的呼唤,是极其必要的。

  在社会深刻转型,各类思潮泛起,利益多元交织的今天,新一代的青年已经能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传统文化的观点,他们能够取其精华,修身践礼。国学文化不应成为政治的工具,而应以其自身的文化内涵去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

初一语文《论语》十则教案范文 篇7

  《论语》十则  

  一、学习目标   

  ①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③积累文言词汇。   

  二、学习重难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三、课前准备   

  ①搜集孔子及其《论语》的有关资料。   

  ②预习课文。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五段内容。   

  二、自学设计   

  1、导入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2、板书课题。   

  3、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4、朗读课文   

  ①范读   

  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全班齐读   

  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   

  理解课文内容   

  ①理解重点词语   

  a.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重点掌握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点词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贤思齐焉。◆士不可以不弘毅。◆死而后已。◆知松柏之后凋也。◆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理解课文内容   

  5、教师导学:   

  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五段。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吾日三省吾身c.传不习乎?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巳诲女知之乎!   

  朗读、背诵   

  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6、作业   

  ① 背诵课文。②抄写、识记字词。③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①研读后五段内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③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二、自学设计   

  1、检查作业   

  ①背诵课文。 ②考查句子的翻译及其重点词语的解释。   

  2、理解后五段内容   

  按第一课时要求,逐句翻译剩余各段。   

  教师须重点讲解的:①见贤思齐焉。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③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④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概括思想内容   

  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内容归纳到如下几点:   

  ①学习方法 ②学习态度 ③思想修养   

  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 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学习体验   

  ①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谈谈感想。   

  ②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③“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④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5、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6、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   

  ② 搜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  

  三、信息反馈:

初一语文《论语》十则教案范文 篇8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够根据意思正确默写课文。

  3、理解词句的意思。渗透学习要温故而知新,善于思考的行为品质。对中国儒学的创始人孔子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并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产生兴趣,由此产生对国家、民族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故事引入: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猜猜,什么意思。

  探讨学习论语的步骤。提示:可以参考古诗的学习方法。

  读正确;解句意;悟含义;会默写。

  二、初读,了解

  1、自己读一读,要求读正确,读准。

  2、说说句意,提出不懂问题。

  多种方式检查学生读书。本班已经预习,有些小组已经检查。重点落在朗读的停顿、字音的检查上。着重“罔”和“殆”的意思,同时记住这两个字。

  三、研读、感悟

  1、说说读懂了什么,告诉同学你是怎样读懂的。

  2、谁想试着说一说。

  3、谁愿意再试着说一说这则论语的意思。

  4、和你的小组同学再说一说。

  5、背诵、默写检查。

  四、拓展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初一语文《论语》十则教案范文 篇9

  ○教学目标 

  ①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③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课前准备

  ①搜集孔子及其《论语》的有关资料。

  ②预习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学设计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板书课题。

  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朗读课文

  ①范读

  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全班齐读

  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

  理解课文内容

  ①理解重点词语

  a.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重点掌握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点词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贤思齐焉。◆士不可以不弘毅。◆死而后已。◆知松柏之后凋也。◆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

  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五段。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吾日三省吾身c.传不习乎?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巳诲女知之乎!

  朗读、背诵

  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作业 

  ① 背诵课文。②抄写、识记字词。③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研读后五段内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③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①背诵课文。 ②考查句子的翻译及其重点词语的解释。

  理解后五段内容

  按第一课时要求,逐句翻译剩余各段。

  教师须重点讲解的:①见贤思齐焉。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③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④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概括思想内容

  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内容归纳到如下几点:

  ①学习方法 ②学习态度 ③思想修养

  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 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学习体验

  ①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②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③“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④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

  ② 搜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

初一语文《论语》十则教案范文 篇10

  子①曰:“学而时习②之,不亦说③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④,不亦君子⑤乎?”(《学而》)

  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①;思而不学则殆②。”(《为政》)

  子曰:“由③,诲女④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⑤也。”(《为政》)

  子贡③问曰:“孔文子①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③,是以③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曰:“默而识之④,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尔》)。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子在川①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②。”《子罕》)

  子曰:“吾尝③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初一语文《论语》十则教案范文 篇11

  ○教学目标 

  ①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③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课前准备

  ①搜集孔子及其《论语》的有关资料。

  ②预习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学设计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板书课题。

  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朗读课文

  ①范读

  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全班齐读

  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

  理解课文内容

  ①理解重点词语

  a.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重点掌握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点词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贤思齐焉。◆士不可以不弘毅。◆死而后已。◆知松柏之后凋也。◆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

  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五段。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吾日三省吾身c.传不习乎?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巳诲女知之乎!

  朗读、背诵

  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作业 

  ① 背诵课文。②抄写、识记字词。③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研读后五段内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③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①背诵课文。 ②考查句子的翻译及其重点词语的解释。

  理解后五段内容

  按第一课时要求,逐句翻译剩余各段。

  教师须重点讲解的:①见贤思齐焉。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③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④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概括思想内容

  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内容归纳到如下几点:

  ①学习方法 ②学习态度 ③思想修养

  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 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学习体验

  ①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②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③“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④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

  ② 搜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

初一语文《论语》十则教案范文 篇12

  教案示例一

  重点与难点:

  重点:1.认读字词;2.理解各则语录;3.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难点:分类式学习笔记活动的实施

  教学过程

  第一个教学板块:认读课文。(15分钟左右)

  1.同学们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

  2.各自大声地朗读课文。

  3.听读课文,注意校正读音,体会语调。

  4.分“则”朗读课文,每读一则,都要求对应着“点读”课文注释。

  5.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注释,说译文。

  6.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第二个教学板块:析读课文。(12分钟左右)

  1.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

  2.同学们试作批注,概括每一则的内容大意。

  3.教师指导同学们运用“ 与学习有关”这个句式说话。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有关,与学习习惯有关”,又如“‘不耻下问’与学习态度有关”等。

  4.教师指导同学们就课文中喜欢的成语或短语说话,要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第三个教学板块:理读课文。(20分钟左右)

  老师下发印有“分类式学习笔记”的练习纸,请同学们根据纸上安排好了的类别整理课堂笔记(或者老师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学们在笔记本上进行整理)。

  1.在“作家作品”类记下: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山东省曲阜市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在“成语”类记下: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温故知新 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

  3.在“名言警句”类记下:

  ①用于学习态度: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厌 敏而好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②用于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默而识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③用于思想修养:人不知而不愠 三人行必有我师

  ④用于思想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用于人生感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⑥用于日常生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难句翻译”类练习: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⑤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下课之前,同座同学互相交换检查“分类式学习笔记”。

  教案点评:

  板块式教学思路,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

  教案示例二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2.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前部)。

  3.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前一部分)。

  教学重点:目标3

  教学难点:目标3

  预习指导:

  1.读准下列画线字的读音:

  愠     罔   殆    谓      哉     焉      诲     

  2.看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试翻译课文。

  3.熟读。

  教学过程:

  1.三分钟演讲。

  2.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请同学自由发言,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学习的格言或谚语来,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

  由此导入  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

  3.文言文入门(教师讲解):

  (1)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

  (2)文言文的古今义和一词多义

  (3)通假字

  (4)朗读与背诵

  (5)四种特殊句式

  4.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次,教师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语音和停顿方面的错误,学生齐读课文。

  (3)抽二个学生朗读,众评。

  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文言文朗读的停顿和重音。

  5.指导文言句子翻译。

  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要与学生讲清以下几点:(l)弄懂每个字的含义。(2)把古代的单音字换成现代双音词。(3)弄清虚词的用法。(4)补充适当的词语。(5)调整句子的语序。(6)揣摩句子的语气。(7)注意古今义的不同。(8)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9)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6.指导翻译第1-5则:

  处理方法:

  (1)第一则由老师示范性翻译:

  由个别的词义,到句意的直译和意译。

  (2)每一则由教师讲解几个普遍性难字词,然后学生自己试译,不明白的举手发问,由会的同学或老师答疑。

  (3)分别请四位同学展示翻译的结果。

  (4)师生共同评价,纠正。

  7.指导背诵。

  8.小结。

  由学生谈谈学习了这五册明白了什么学习方面的道理.

  自由发言,不拘对错.

  9.布置作业 。

  ( l)课后练习一、二题。

  (2)背诵全文。

  ( 3)默写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2.理解课文词语句子的含义(后半部分)。

  3.朗读与背诵.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辨别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句子。

  教学过程:

  1.检查复习。

  2.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理解、翻译几段文言句子。这一节课,请同学们自己来试翻译余下的课文。

  3.翻译课文6-10则

  (l)教师讲解下列难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学生尝试自己翻译,遇到有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讲座,由明白的学生或老师答.

  (3)抽查二个学生翻译,其他同学进行评价纠正补充。

  4.独立思考:本课所选各则都是谈学习的,有的谈学习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请各举例说明。

  抽查发言,学生互相补充:

  (1)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默而识之。

  (2)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5.片断写作:

  当堂完成学习本文的体会,要求结合自己的学习应该怎样去做。100字左右

  写完后班内交流。(有关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问题)

  6.小结

  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许多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积极意义。我们在学习中应进行借鉴、参考。

  7.背诵指导:抓关键词的背诵法。

  8.作业 

  (1)课后练习三、四题。

  (2)默写课文

  探究活动

  ——分类式学习笔记

  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这种能力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而“归类”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具体做法是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老师下发印有“分类式学习笔记”的练习纸,请同学们根据纸上安排好了的类别(分为作家作品、成语、名言警句难句翻译等)整理课堂笔记(或者老师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学们在笔记本上进行整理)。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是在向传统的做法挑战:平时课堂上,学生花大量时间记录的、知识零散的课堂笔记,包括对教师苦心设计的大量板书的笔记,在知识积累、能力培养、习惯养成和提高教学效率上,作用到底有多大?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同时也是在依循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设计立意高远的课堂实践活动。

初一语文《论语》十则教案范文 篇13

  一、 教学目的:

  1. 体会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2. 了解古代语录体散文的特点。

  3. 诵读欣赏。

  二、 教学重点难点:

  1. 掌握基本字词的含义

  2. 理解其中蕴涵的思想内容。

  三、 课前准备:

  1. 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古人谈学习的成语、明言警句,课上交流。

  2. 准备本课的朗读磁带,收录机。

  3. 《论语》、孔子等有关文化常识。

  四、 教学时数:一课时。

  五、 学法指导:指导朗读,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含义。背诵、积累,要求熟读成诵,正确默写,并能灵活运用。

  六、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古人谈学习的成语、明言警句,抓住其中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知新”“不耻下问”“举一反三”等成语引入《论语》。

  (二)、教师简介《论语》、孔子等有关文化常识,播放朗读磁带,指导学生自读课文,并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

  (三)、诵读欣赏。

  1. 学生齐读。

  2. 教师针对齐读中存在的问题一一指正;范读;领读。

  3. 听朗读磁带,自读两遍;齐背一遍。

  4. 教师指导美读,指名学生朗读。

  (四)、指名学生翻译,教师适当点拨,扼要分析,最后归纳总结。

  (五)、巩固。进行背诵默写比赛。

初一语文《论语》十则教案范文 篇14

  四川郫县  周化琴 

  ○教学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

  ○课前准备 

  ①     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     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介绍孔子和《论语》,研读有关学习的内容。

  ○教学设计 

  导入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探究学习课文前五则 

  ①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a.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è邑)乎

  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不习乎   

  诲女(rǔ)知之乎  不知为(wéi)不知  是知(zhì)也

  让学生结合对课文的理解说出加点的词这样读的理由。

  b.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并用多媒体展示: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c.质疑交流:就课文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同学回答。

  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探究的词句摘要:

  朋  三  和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②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a.学生自主阅读。

  教师要求学生思考: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教师再要求学生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b.班上讨论、交流以下两个问题:

  ◆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作业  

  ①     必作:“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②     选作:课外阅读《论语》,了解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研读有关修身做人的内容,小结全文,背诵课文。

  ○教学设计 

  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探究学习后五则 

  ①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②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③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a.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探究第一句]

  请同学们讲这句话的字面意思。理解探究深层含义。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诗句。

  教师要求学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要求学生讨论交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学生观点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俗语。

  [探究第二、三句]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

  请同学介绍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及其代表人物;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要求点到为止。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学习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观点摘要:

  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c.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教师小结]

  现代社会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美德亟待发扬。现代著名新儒学大师、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岳麓书院演讲时曾预言,公元2050年左右,中华文化将全面复兴,就让我们拭目以待传统美德的蔚然成风吧!

  朗读全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积累、拓展 

  学生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教师在学生交流后对本文出现的常用成语作归结并板书:死而后已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择善而从  三人行,必有我师

  背诵课文 

  作业  

  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初一语文《论语》十则教案范文 篇15

  重点与难点:

  重点:1.认读字词;2.理解各则语录;3.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难点:分类式学习笔记活动的实施

  教学过程

  第一个教学板块:认读课文。(15分钟左右) 

  1.同学们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 

  2.各自大声地朗读课文。 

  3.听读课文,注意校正读音,体会语调。 

  4.分“则”朗读课文,每读一则,都要求对应着“点读”课文注释。 

  5.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注释,说译文。 

  6.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第二个教学板块:析读课文。(12分钟左右) 

  1.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 

  2.同学们试作批注,概括每一则的内容大意。 

  3.教师指导同学们运用“ 与学习有关”这个句式说话。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有关,与学习习惯有关”,又如“‘不耻下问’与学习态度有关”等。 

  4.教师指导同学们就课文中喜欢的成语或短语说话,要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第三个教学板块:理读课文。(20分钟左右) 

  老师下发印有“分类式学习笔记”的练习纸,请同学们根据纸上安排好了的类别整理课堂笔记(或者老师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学们在笔记本上进行整理)。 

  1.在“作家作品”类记下: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山东省曲阜市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着作之一。 

  2.在“成语”类记下: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温故知新 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 

  3.在“名言警句”类记下: 

  ①用于学习态度: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厌 敏而好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②用于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默而识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③用于思想修养:人不知而不愠 三人行必有我师 

  ④用于思想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用于人生感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⑥用于日常生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难句翻译”类练习: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⑤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下课之前,同座同学互相交换检查“分类式学习笔记”。

  教案点评:

  板块式教学思路,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

  教案示例二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2.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前部)。

  3.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前一部分)。

  教学重点:目标3

  教学难点:目标3

  预习指导:

  1.读准下列画线字的读音:

  愠     罔   殆    谓      哉     焉      诲      

  2.看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试翻译课文。

  3.熟读。

  教学过程:

  1.三分钟演讲。

  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同学自由发言,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学习的格言或谚语来,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

  由此导入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

  3.文言文入门(教师讲解):

  (1)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

  (2)文言文的古今义和一词多义

  (3)通假字

  (4)朗读与背诵

  (5)四种特殊句式

  4.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次,教师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语音和停顿方面的错误,学生齐读课文。

  (3)抽二个学生朗读,众评。

  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文言文朗读的停顿和重音。

  5.指导文言句子翻译。

  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要与学生讲清以下几点:(l)弄懂每个字的含义。(2)把古代的单音字换成现代双音词。(3)弄清虚词的用法。(4)补充适当的词语。(5)调整句子的语序。(6)揣摩句子的语气。(7)注意古今义的不同。(8)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9)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6.指导翻译第1-5则:

  处理方法:

  (1)第一则由老师示范性翻译:

  由个别的词义,到句意的直译和意译。

  (2)每一则由教师讲解几个普遍性难字词,然后学生自己试译,不明白的举手发问,由会的同学或老师答疑。

  (3)分别请四位同学展示翻译的结果。

  (4)师生共同评价,纠正。

  7.指导背诵。

  8.小结。

  由学生谈谈学习了这五册明白了什么学习方面的道理.

  自由发言,不拘对错. 

  9.布置作业。

  ( l)课后练习一、二题。

  (2)背诵全文。 

  ( 3)默写全文。

  第二课时

  &nb

  [1] [2] 下一页

  《论语》十则教案sp; 教学目的:

  1.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2.理解课文词语句子的含义(后半部分)。

  3.朗读与背诵.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辨别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句子。

  教学过程:

  1.检查复习。

  2.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理解、翻译几段文言句子。这一节课,请同学们自己来试翻译余下的课文。

  3.翻译课文6-10则

  (l)教师讲解下列难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学生尝试自己翻译,遇到有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讲座,由明白的学生或老师答.

  (3)抽查二个学生翻译,其他同学进行评价纠正补充。

  4.独立思考:本课所选各则都是谈学习的,有的谈学习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请各举例说明。

  抽查发言,学生互相补充:

  (1)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默而识之。

  (2)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5.片断写作:

  当堂完成学习本文的体会,要求结合自己的学习应该怎样去做。100字左右

  写完后班内交流。(有关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问题)

  6.小结

  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许多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积极意义。我们在学习中应进行借鉴、参考。

  7.背诵指导:抓关键词的背诵法。

  8.作业

  (1)课后练习三、四题。

  (2)默写课文

  探究活动

  ——分类式学习笔记

  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这种能力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而“归类”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具体做法是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老师下发印有“分类式学习笔记”的练习纸,请同学们根据纸上安排好了的类别(分为作家作品、成语、名言警句难句翻译等)整理课堂笔记(或者老师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学们在笔记本上进行整理)。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是在向传统的做法挑战:平时课堂上,学生花大量时间记录的、知识零散的课堂笔记,包括对教师苦心设计的大量板书的笔记,在知识积累、能力培养、习惯养成和提高教学效率上,作用到底有多大?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同时也是在依循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设计立意高远的课堂实践活动

  上一页  [1] [2] 

初一语文《论语》十则教案范文 篇16

  教学目标:

  1.启发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言行。

  2.了解《论语》一书和孔子及其思想。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等。

  教学重点:

  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

  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内蕴;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资料助读:

  孔子及《论语》简介

  (1)《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内容上以教育为主,涵盖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体现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2)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新知学习:

  1.课文朗读:

  ①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自渎:学生自读课文。

  ③感知:本文的内容包括学习的哪些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的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

  2、质疑交流:就课文字词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讲解: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朋”旧注:“同门曰朋。”跟现在说的“同学”“同班”相近。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讲解: “三省”,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讲解:最后的“知”字当破读,通“智”。孔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一)内容提要

  本课所选内容主要涉及这么几个方面:一是关于读书做学问的,二是修身养性的,三是关于立志与自我人格完善的。

  (二)问题设计

  1.为什么每一则前面都有“子曰”呢?

  提示:子,指先生,因为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记,用“子”是表示对老师的尊敬。因为《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书。所以《论语》中的“子曰”就是指孔子说的话。

  2. “三省吾身”真的是反省三次吗?

  提示:古代人对“三”、“六”、“九”有一种数字崇拜,“三”一般是泛指多数,而不是一个确切的数字。

  3.孔子关于读书的论述对我们有何启发?

  提示:关于读书,孔子提出了“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独到见解,并以“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来进行论证。这些对于我们科学的求知和事半功倍地学习都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4.孔子心目中的“君子”是什么样的人?

  提示:“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君子”一词在《论语》中的“出镜”率最高,约一百多次。孔子认为君子除了是一个善良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与人和睦相处的人,还有一个重要的说话和做事的标准,他应该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敏于事而慎于言”、“君子喻于义”。

  (三)本课中出现的成语、格言和警句等。

  成语:温故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   见贤思齐         择善而从

  格言警句

  1.谈学习态度的:三人行,必有我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谈学习方法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温故而知新  

  3.谈修身做人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四)正确认识和评价《论语》

  一个时期以来,孔子及其《论语》似乎被人神化,其实《论语》是一部内容很平实、很富于人情味儿的充满了人生智慧的书,一部可以用审美鉴赏的眼光去读的书。只要善于读,我们不仅可以从中得到一种美的愉悦,而且可以得到很多的人生智慧的启迪和人格的感染。因而,在诸子百家中,以孔子为第一人,诸子之书以《论语》为第一部。

  体验反思:

  1.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 

  2.与课文自相对照,说说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3.“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

  拓展体验:

  1.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2.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好,今后有何打算?

  课外延伸:

  1.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

  2.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要求注明出处、含义。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初一语文《论语》十则教案范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