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鸿门宴》教学设计

《鸿门宴》教学设计

甜到心口 点赞 分享
《鸿门宴》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

《鸿门宴》教学设计(精选19篇)

《鸿门宴》教学设计 篇1

  6 鸿门宴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

  (2)积累文言字词句,重点掌握多义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了解文言虚词用法及辨别文言句式

  二、能力目标:

  (1)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重点训练翻译能力。

  (2)培养初步评价文章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理解作者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体会人物性格在政治军事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地分析、理解,做出对文中人物的适当评判。允许不同观点存在,鼓励多元价值观念。

  [教学设想]

  《鸿门宴》相对浅显,且故事性强,因此可以学生自学为主。具体方案是设计成三课时,第一课时重在作家、作品的介绍,重在课文情节的梳理,第二课时归纳整理文言知识,重在让学生掌握常见文言现象,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第三课时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表达技巧,重点是讨论评价项羽这一人物形象,课后还可写成一篇短文。

  第一课时

  本课时教学目标:

  (1)掌握《史记》的体例,了解后人的评价。

  (2)梳理课文脉络,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本课时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有句名言:“立志读尽天下书”,可人类有史以来,书籍浩如烟海,人穷尽有生之年是无论如何也读不尽的。怎么办?最好的办法是读书籍中的精品,举一反三,受益无穷。从这点出发,《史记》就很值得一读。为什么这么说呢?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这个问题。

  二、了解《史记》的地位

  鲁迅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我们可从“绝唱”与“离骚”入手,明确《史记》在历史学上和文学上的崇高地位。

  绝唱:①指具有最高水平的诗文作品,②生前最后的歌唱;

  离骚:①屈原作品,②浪漫主义的开山之作,③与“国风”并称,泛指文学作品。

  三、介绍作者司马迁,了解《史记》的成书过程。

  从《史记》的英文译名(records of the historian)入手介绍《史记》原名为“太史公书”,“史记”并不是“历史的记录”,而是“史官的记述”。由此引出对司马迁的介绍及《史记》的成书过程。

  整合课文《报任安书》(课前预要有所布置)。

  古者富贵而名磨来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劂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也可结合古人写司马迁的对联来关照:

  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四、掌握《史记》的体例

  整合课文《报任安书》。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明确:

  ①起始年代——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代三千多年的历史。

  ②文章篇数——130篇,共计五十二万余字。

  ③史书体例——书(8),表(10),本纪(12),世家(30),列传(70)。

  ④体例释疑——重点明确“本纪”“列传”“世家”的记述对象。

  五、快速通读全文,扫除字词障碍

  课文中的难读字:

  飨(xiǎng) 说(shuì) 美姬(jī) 鲰(zōu)生 卮(zhī)酒 有郤(xì)

  玉玦(jue) 瞋(chēn)目 目眦(zì) 跽(jì)曰 参乘(shèng) 彘(zhì)肩

  不胜(shēng) 刀俎(zǔ)

  六、梳理情节脉络,整体感知课文

  抽取《鸿门宴》连环画九幅,打乱顺序,学生根据画中人物的神态表情、衣着服饰判断人物身份,然后结合课文阅读与理解重新排序。

  七、学生结合画面概述课文内容(一人主讲,其他人补充),然后梳理成图

  序幕--曹无伤告密

  开端--范增献计

  发展--项伯夜访、刘项约婚、刘邦谢罪

  高潮--范增举玉、项庄舞剑、项伯翼蔽、樊哙闯帐

  结局--刘邦脱逃、张良留谢

  尾声--刘邦诛曹

  八、布置课后作业:

  整理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由各学习小组合作完成,作成课件,课上展示。

  第二课时

  本课时教学目标:

  疏通文句,归纳整理本文文言现象,进行文句、文段翻译训练。

  本课时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参考:荀子说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谈的是积累的重要性。学习文言文更应如此。因时间关系,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语意及语法上都有着很大的不同,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归纳整理,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二、小组派出代表展示集体研究成果,教师视情况纠正点拨

  参考内容:

  一词多义:辞、幸、因、谢、安、举

  古今异义:山东、婚姻、所以、非常、细说、河南

  通假字:采、距、内、倍、要、蚤、豪、郤、参、坐等

  词类活用:(略)

  特殊句式:(略)

  文中成语:鸿门宴/秋毫无犯/劳苦功高/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教师点拨不必面面俱到,但要指明易误之处,如“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中的“当”就不是通假字,同时要注意规律的总结。

  三、重点语句及语段翻译

  ①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任相,珍宝尽有之。”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特殊句式及关键词语)

  ②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省略句)。

  ③距关,毋内诸候,秦地可尽王也(通假字)。

  ④“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词类活用、固定短语、特殊句式、通假字)

  ⑤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羽默然不应。(词类活用及句式)

  ⑥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特殊句式)

  ⑦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关键词语)

  ⑧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词类活用、偏义副词、特殊句式)

  ⑨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关键词语)

  ⑩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特殊句式)

  四、课后作业布置

  思考:

  课文是如何塑造刘邦、项羽等人物形象的?

  如何认识与评价这两个历史人物,尤其是项羽,请谈谈你的看法。

  第三课时

  本课时教学目标:

  赏析人物形象的塑造,评价历史人物的得失(重点是项羽)

  本课时教学过程:

  一、讨论刘邦、项羽人物形象

  刘邦:深通人情世故,遇事多谋善断。多谋机诈,很讲策略。见风使舵、能屈能伸、善于玩弄手腕。虚伪、善于推诿。果断。

  项羽:缺乏政治远见,沽名钓誉,为人不忍,刚愎自用,不畏强暴,不用阴谋。答案不是惟一的,允许同学有不同认识,只要有理有据即可。

  项羽的“自高自大”可结合鸿门宴的座次来谈。

  二、赏析评价人物形象

  第一步:作者是如何刻划人物形象的?

  要点:(1)在矛盾斗争中刻划人物。

  提示:作者塑造这一人物形象,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围绕着是否对刘邦发动进攻,是否在席间杀死刘邦,对樊哙的越礼行为采取什么态度,对刘邦逃席又采取什么 态度展开。

  (2)用对照手法烘托人物形象。

  提示:刘邦和项羽的矛盾是鸿门宴中最尖锐的矛盾,因此作者将这两个人物放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如刘邦的虚伪狡诈,项羽的直率粗犷。这一步应在分析项羽形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点明四组人物的对照关系)

  第二步:如何认识项羽这一人物形象?

  提示:可作背景介绍,以突出项羽性格的悲剧性。

  第三步:作者对项羽的评价如何?

  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峰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将遂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项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已,难矣。自矜功伐,奋起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史记•项羽本纪

  提示:作者是把项羽当作悲剧英雄来描写的,他有英雄的气魄及行为,但更重要的是,他的“自矜功伐”、自高自大导致了他的悲剧。

  第四步:对手(刘邦)对项羽的评价如何?

  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史记•高祖本纪

  提示:刘邦善于用人,所以他成功了。而项羽正是在这一点上做得不够,所以他失败了。可见能否善用人才对一个领袖人物的成败起着关键作用。

  第五步:项羽本人又是怎样认识的呢?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 ,虞兮,奈若何?

  ——项羽《垓下歌》

  第六步:后人对项羽的评价又是怎样?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咏项羽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明确:

  杜  牧:男儿应当能屈能伸,不轻言失败。应从“包羞忍耻”“卷土重来”分析入手。

  王安石:军民离心,败势难回。由“壮士哀“势难回”“肯与君王卷土来”分析入手。

  李清照:气势豪壮,令人敬仰。结合李清照身世简要点拨。

  第七步:小结。

  三、布置作业

  结合《鸿门宴》的学习,联系古今人物对项羽的理解,将自已对这一人物的认识写一篇人物评论。(600字以内)

《鸿门宴》教学设计 篇2

  一、 本课教学目的和重点难点的设计:

  《鸿门宴》虽然是一篇文言文,但这篇课文,我们准备尝试着把它当做一篇现代文来来进行阅读分析鉴赏。

  《考试大纲》对文学作品阅读的要求:

  1、理解(b):

  ①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② 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的句子。

  2、分析综合(c):

  ①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②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③ 归纳内容要点,

  ④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⑤ 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

  3、鉴赏评价(e):

  ①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项羽)、语言、动作、表达技巧(衬托)

  ②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司马迁及刘邦、项羽楚汉相争的基本史实,掌握《史记》等文学常识。

  ②积累文言词句知识,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赏析文中的成语故事,

  2、 过程与方法:

  ①分析文章结构,梳理文章思路。

  ②分析鉴赏文中对刘邦、项羽语言、动作的描写,辩证地评论历史人物。

  3、 情感态度与价值:

  ① 认识造成项羽悲剧的性格原因。

  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

  ①通过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动作展示人物性格特征。

  ②分析“项羽”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

  二、本课教学方法:

  1、学生自主探究《史记》、司马迁及刘邦、项羽楚汉相争的基本史实

  2、课文文义已自读为主,教师辅助点拨梳理文章思路,“以情节带语言” 利用对故事情节的理解、把握来带动对疑难语句的理解,培养学生利用语感来推断疑难语句的能力。

  3、采用讨论式学习法,学生立足文本,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见仁见智,对文中人物多元化评价。

  三、教学安排:2课时

  四、教学步骤:

  课前预习提纲:(三遍阅读法)

  1、查资料,了解《史记》、司马迁及刘邦.并做相关的笔记整理 .

  2、一读:查字典,扫除读音障碍,能通顺朗读,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3、二读:查注释,凭借现有的文言知识,初步了解文意。

  4、三读: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梳理文章思路。(提示:故事的情节)

  第一课时

  一、 检查预习:

  (一)让学生把整理后的有关《史记》、司马迁及刘邦、项羽楚汉相争的基本史实在课堂上做相应的发言,并投影展示。评出最佳,教师最终点拨总结。

  《史记》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人,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史记》

  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     、    、    、     、     、  

  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XX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先生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本纪:  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

  世家:  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

  列传:  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

  表: 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书: 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

  鸿门宴是项羽在新丰鸿门举行的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这个宴会是刘项两个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明朗的生动表现,是漫长的“楚汉相争”的序幕。这个宴会上,充分展示了刘项矛盾的不可调和性,以及刘项迥异的性格特点,也预示了斗争双方的必然结局。

  (二)再认再现基础知识点:

  1、正音:

  ①旦日飨士卒(飨,xiǎng,用酒食款待)

  ②鲰 (鲰,zōu,短小,浅陋) 生说我曰

  ③戮(戮,lù联合,一同) 力

  ④瞋(瞋,chēn发怒时睁大眼睛) 目

  ⑤目眦(眦,zì眼角)尽裂

  ⑥按剑而跽(跽,jì,挺直上身,两腿跪着)

  ⑦彘(彘,zhì,猪) 肩刀

  ⑧俎(俎,zǔ切肉用的砧板)

  2、古今异义:

  ①沛公居山东时(山东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指山东省)

  ②约为婚姻(婚姻 古义:由婚姻关系而形成的亲戚 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③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 古义:不同一般的事 今义:副词,很、非常)

  3、通假:

  ①成五采(采同彩,是彩色的意思)

  ②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

  ③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④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的意思)

  ⑤不可不蚤来(蚤通早)

  ⑥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⑦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4、 活用:

  ①名词用作动词

  军霸上(驻扎)

  籍吏民(造户籍册或登记)

  范增数目项王(使眼色)

  道芷阳间行(取道)

  沛公欲王关中(称王)

  不义也(合于义)

  ②名词用状语

  于是项伯复夜去(连夜)

  吾得兄事之(象对待兄长那样)

  日夜望将军至(每日每夜)

  常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那样)

  头发上指(向上)

  道芷阳间行(从小路道)

  ③动词使动用法

  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

  从百余骑(使……跟从)

  ④形容词用作动词

  素善留侯张良(交好)

  臣活之(使……活)

  拔剑撞而破之(击破、打碎)

  5、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亚父者,范增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此亡秦之续耳。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②倒装句

  具告以事(介词结构后置)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介词结构后置)

  得复见将军于此(介词结构后置)

  籍何以至此(疑问代词作宾词前置)

  大王来何操(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沛公安在(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③被动句

  珍宝尽有之(无被动标志)

  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表示)

  吾属皆为所虏矣

  ④省略句

  为击(省介词宾语“之”) 破沛公军

  加彘肩(省略状语“于盾”) 上

  ⑤固定结构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无所……,……无所……”,“即……没有被……,……没有被……”其中“无所”还可以换作“有所”。)

  孰与君少长(“……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比较……哪一个……”)

  何辞为(“何……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为什么……呢”,“为”是语气词。)

  6、文中出现的成(熟)语:

  ①鸿门宴:比喻暗藏杀机或另有阴谋的宴会。

  ②秋毫不犯:秋毫:鸟兽秋天新换的绒毛,比喻极细微的东西;犯:侵犯。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③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说话或行动表面上虽有正当好听的名目,实质上却别有用心地把矛头针对某人或某事。

  ④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比喻别人掌握生杀大权,自己处于被宰割的地位。

  ⑤彘肩斗酒:形容英雄豪壮之气。

  (三)[基础知识达标训练]: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

  a.旦日飨士卒(犒劳)    b.此亡秦之续耳(后继者)

  c.沛公起如厕(如同)    d.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幸而)

  2、对下面加点人称词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c)

  ①若入前为寿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    ③公为我献之

  ④吾属今为之虏矣   ⑤项伯杀人,臣活之     ⑥会其怒,不敢献

  a.②④/①③/⑤⑥             b.④/①②/③⑤⑥

  c.④/①②③/⑤⑥             d.③④/①②/⑤⑥

  3、对下面句子中“为”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a )

  ①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③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④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⑤约为婚姻                    ⑥若入前为寿

  ⑦若属皆且为所虏              ⑧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a.①/②④/③⑧/⑤/⑥/⑦           b.①⑤/②④/③⑧/⑥/⑦

  c.①/②④/③⑧/⑤⑥/⑦            d.①⑤/②③④⑧/⑥/⑦

  4、从词类活用角度分析,下列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d)

  ①沛公军霸上                     ②素善留侯张良

  ③项伯杀人,臣活之               ④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⑤秋毫不敢有所近                 ⑥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⑦范增数目项王                   ⑧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⑨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⑩常以身翼蔽沛公

  ○11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121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13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1414此其志不在小

  a.①⑦○12/②⑤○14/③⑧/④⑥⑨⑩○11○13

  b.①⑦/②⑤○14/③⑧○12/④⑥⑨⑩○13/○11

  c.①⑦○12/②⑤/③⑧/④⑥⑨⑩○13○14/○11

  d.①⑦/②⑤/③⑧○12/④⑥⑨⑩○11○13/○14

  5、从句式角度分析,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b)

  a.此天子气也                      b.吾属今为之虏矣

  c.亚父者,范增也                  d.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6、下列加点的词解释全正确的一项是( a)

  (1)目似瞑,意(神情)暇甚      (2)项王受璧,置(摆设)之坐上

  (3)卮酒安足辞(推辞)          (4)此亡秦之续(连续)而

  (5)其意(目的)常在沛公也      (6)大礼不辞小让(谦让)

  (7)沛公起如(往)厕            (8)沛公则置(安置)车骑

  a、(1)(3)(5)(7)               b、(2)(3)(6)(8)

  c、(2)(4)(6)(7)               d、(1)(4)(5)(8)

  7、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项(a )

  a、 (1)因沛公于坐           (2)不如因善遇之

  b、 (1)故遣将守关者         (2)君安于项伯有故

  c、 (1)范增数目项王         (2)瞋目视项王

  d、 (1)沛公军霸上           (2)度我至军中

  8、下列加点的词语用法同现代汉语比较,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1)约为婚姻(2)沛公居山东时(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4)闻大王有意督过之(5)将军战河北(6)而听细说(7)张良入谢(8)再拜献大王足下(9)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a、 (2)(5)不同,其余相同          b、 (3)(6)(7)不同,其余相同

  c、 (4)相同,其余都不同             d、 全都不相同。

  9、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d)

  a 、①妇女无所幸                    ②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b、①素善留候张良                   ②不如因善遇之

  c、 ①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②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d、 ①距关,毋内诸候                ②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10、下列诗句和历史人物对应正确的一项是(c)

  (1)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南弟子今尚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2)将军威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清门。英雄割据虽已矣,文采风流今尚存。

  (3)谁将汉女嫁胡儿?风沙无情貌如玉。身将不遇中国人,马上自作思归曲。

  a、(1)项羽 (2)刘备 (3)杨玉环   b、(1)岳飞 (2)刘备 (3)王昭君

  c、(1)项羽 (2)曹操 (3)王昭君   d、(1)岳飞(2)曹操 (3)杨玉环

  (三)学生复述原文,把准备好的对文章结构的分析,内容总结,思路梳理等作业投影展示,评出最佳,教师点拨。

  《鸿门宴》全文共7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即:宴会前——宴会中——宴会后

  第一部分(第1、2段)宴会前。写宴会前刘、项两军驻地、力量对比、事件的起因及双方的幕后活动。

  第二部分(第3、4段)宴会上。写鸿门宴上双方的尖锐斗争。这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情节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5、6、7段)宴会后。写刘邦脱身逃走,张良入谢与刘邦诛杀内奸。这是情节的结束与尾声

  标题 

  幕

  后

  活

  动

  宴会前 无伤告密 

  亚父定计 

  项伯夜访 

  刘项约婚 

  项王许诺 

  宴会中 刘邦谢罪—项羽留饮 

  明

  争

  暗

  斗

  范增示意—项羽不应 

  项庄舞剑—项伯翼蔽 

  樊哙闯帐—项王款哙 

  义责项羽—项无以应 

  宴会后 沛公脱险 

  脱

  身

  锄

  奸

  张良留谢 

  项王受璧 

  范增愤骂 

  刘邦锄奸 

  故事情节:一张一弛,波澜起伏。

  1.开端:无伤密告,项王发怒,范增浇油。战争一触即发。(一张)

  2.发展:项伯穿梭斡旋。刘邦张良对策,项王许诺。(一弛)

  3.高潮:项庄舞剑,樊哙闯宴,剑拔弩张。(二张)项王赐樊哙坐,“樊哙从良坐”。(二弛)

  4.结局:刘邦逃跑,张良留谢。无可奈何花流去!

  5.尾声:刘邦至军,立诛曹无伤。

  二、课时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鸿门宴》这篇课文无论在基础知识方面上,还是在文章结构,思路梳理都有了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三、作业布置:

  ①再次熟读课文。

  ②预习文本中的有关刘邦、项羽的语言、动作描写

  ③尝试评价文中的项羽的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请学生欣赏两首诗

  (一)                         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二)                        大风歌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问题设置:《垓下歌》与《大风歌》分别表现了项羽、刘邦此时怎样的心情?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垓下歌》;表现项羽兵败之后的痛苦和无奈

  《大风歌》:表现他得天下、归故里沾沾自喜之情(和流露出对今后国防的忧心)

  二、分析人物

  卡尔•荣格说性格决定命运。不错,刘邦、项羽的性格就决定了他们自己的命运。

  同为交战双方,为何项羽兵败自刎乌江,而刘邦却能衣锦还乡?《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文本中就是通过任务的语言、动作描写来反映人物的性格。

  问题设置:

  填空:(红字为填空内容)

  表一

  刘

  邦 阶段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反映出的性格

  项伯夜访 曰:“为之奈何?

  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

  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

  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沛公曰:“诺。”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善纳建议

  能言善辩

  刘邦谢罪—项羽留饮 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却……” 沛公北向坐(这里要简单涉及座位尊卑长幼) 小心谨慎

  忍辱负重

  义责项羽—项无以应 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聪明机智

  刘邦锄奸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果断决绝

  表二

  项

  羽 阶段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反映出的性格

  亚父定计 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大怒 匹夫之勇

  项王许诺 项王许诺 项王许诺 唯亲是用

  优柔寡断

  刘邦谢罪—项羽留饮 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项王、项伯东向坐。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项王默然不应。

  自高自大

  胸无城府刚愎自用

  妇人之仁

  义责项羽—项无以应 曰:“坐。” 项王未有以应 寡谋轻信

  沽名钓誉

  有勇无谋

  项王受璧 项王曰:“沛公安在?”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这里有与范增的对比) 缺乏远见胸无大志

  让学生分组讨论,最终总结出刘邦、项羽的性格特征,正是有了这样的性格,才决定了他们自己最终的命运。

  分组讨论主要人物——项羽:

  项羽的性格特点如何,依据是什么?

  参考:曹无伤告密,范增进言,立即决定进攻;

  项伯游说,便放弃进攻。 刚愎自用:谋士范增献计,先纳计后食言。宴会上范增举玦,项王不应。 胸无城府,有不忍之心;脱口出卖曹无伤,经刘邦一番貌似心诚的话语吹捧,便放弃进攻。对素不相识的樊哙的态度更是寡谋轻信;对项伯不辨亲疏,对范增的建议置若罔闻。

  三、评价项羽:

  历史自然会有后人评说,请学生欣赏下面这几首诗

  (一)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注释:包羞忍耻:可指勾践“卧薪尝胆”、韩信受“胯下之辱”两件史事。

  (二)

  题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三)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四)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一九四九年四月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从这四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有人对项羽的评价是欣赏,有人对项羽是的评价是批评,但是无论是欣赏还是批评,都是站在客观立场上的。

  我们对项羽应作如何评价?(学生评价,老师总结。)

  缺乏政治远见,一味沽名钓誉是项羽的致命弱点。项伯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他就立即改变了“击沛公军”的主张,樊哙责他“欲诛有功之臣,此亡秦之续也”,虽然语言尖锐,他却“未有以应”。可见他虽然武力上是绝对优势,心理上却不堪一击。他欲得天下,又图虚名,既准备推翻怀王之约,又害怕世人指责。他不用范增之计,反映了他刚愎自用,迷信武力,而根本原因则在于心理上的脆弱。

  但他性格上也有某些闪光点,如不畏强暴,不用阴谋等等,应当实事求是地给以肯定。(讨论分析人物,可引导学生争论。不同意见应允许保留。敢于提出不同意见是一种很可贵的品质,应予鼓励。)

  四、探究性阅读训练

  1、思考:“鸿门宴”的故事发生时,项羽为诸侯上将军,刘邦因起兵于沛,人称沛公,都还没有称王。但课文中却都超前称了“王”。清代学者梁玉绳在《史记志疑》中批评说:“高帝此时尚未为王,且前后俱称沛公,何忽于张良三称大王耶?”又说:“羽时亦为王,故沛公称羽将军,以其为诸侯上将军也。《史记》乃预书为王,此下项伯曰:‘项王’,范增、项庄曰‘君王’,张良、樊哙曰‘项王’,‘大王’,沛公曰‘项王’凡书王者二十几,似失史体”,你对梁玉绳的批评是如何认识的?

  学生讨论

  明确:超前称王,并非失误,自有其因。如张良对刘邦三次直呼“大王”,前两次只有他与刘邦在场,后一次只添了几个自己人,称大王正表露出他们君臣同心协力,决心与项羽抗衡,战而胜之的雄心壮志。再如项伯、范增、项庄都是项羽的属下,他们称“项羽”为“项王”或“君王”显然出于自恃强大,不可一世,称王称霸,理所当然的心理状态。而张良、樊哙都是刘邦的部下,由于力量悬殊,出于表面上的曲意奉承,自然也称项羽为王。刘邦毕竟身分不同,用语不宜过分阿谀,所以在项伯、项羽面前,先后六次称项羽为将军,只有最后一次与张良谈话时,称“项羽”为“项王”。一方面他明知项羽称王时早晚的事,另一方面,是在自己部下面前,无失身分之虞。看来,司马迁在使用称谓时,是经过仔细斟酌的,既符合当时两军对垒的实力状况何刘邦一方的斗争策略,又符合人物的心态,决不是任意安排的。

  2..结合课文学习,谈谈你对项羽这一英雄人物的看法。写一篇随笔。

  3.[延伸阅读]

  阅读《读本》第90课《垓下之围》,仔细品味文中项羽说的三段话,并联系《鸿门宴》一文的内容,说说作者是怎样赞美和批评这个人物的。

  4.积累阅读

  志洁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

  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屈原)

  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欧阳修)

  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司马迁)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人间疾苦,笔底波澜。(杜甫)

《鸿门宴》教学设计 篇3

  《鸿门宴》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相关文言常识;

  2.了解鸿门宴过程;

  3.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4.科学评价相关人物。

  【教学重点】目标1、3

  【教学方法】诵读法、串讲法、讨论法

  【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象棋的楚河汉界引出楚汉争霸,从而导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

  1.介绍司马迁及《史记》。

  (师生共同回忆。)

  2.相关背景。

  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XX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项分南北两部,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刘邦率先入关破咸阳,退驻霸上。后项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同刘邦交战。当时刘弱项强,公元前2XX年12月,在新丰鸿门举行宴会。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

  3.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心中的项羽、刘邦形象。

  4.学生听课文录音朗读,正音正字。

  5.学生看《鸿门宴》录像片断,引起兴趣,初步感受人物形象。

  6.学生朗读课文,疏通字词。

  7.学生默读课文,借助注释,初知文意。

  8.教师点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明确:“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进行的长达五年的楚汉斗争的开端,本篇课文通过对这次宴会全过程(包括会前斗争和会后余波)的描写,生动地再现了刘邦和项羽在残酷的政治军事斗争中所表现出的截然不同的人生性格及运筹谋略,使楚汉之争的结局初露端倪。

  第一部分(第1、2段)宴前。写宴会前刘、项两军驻地、力量对比、事件的起因及双方的幕后活动。

  第二部分(第3、4段)宴会上。写鸿门宴上双方的尖锐斗争。这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情节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5、6、7段)宴后。写刘邦脱身逃走,张良入谢与刘邦诛杀内奸。这是情节的结束与尾声。

  三、合作探究

  1.鸿门宴的斗争具有怎样的深层背景?

  明确:刘邦、项羽都有南面称孤的野心。当年刘邦看见秦始皇,曾十分羡慕地说:“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也曾自负地说:“彼可取而代之!”秦王朝覆灭后,刘、项矛盾日趋激化,对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则拼死相争。

  2.鸿门宴上双方的形势关系是如何转换的?

  明确:宴前(非正面交锋)刘被动项主动,两告两定。曹无伤告密是导火线,战云密布;项伯夜告却是一个转折点,缓和气氛。项羽攻刘的决定是一时之气,不久“风正云散”;刘邦见项羽的决定却是深思熟虑之举,次日即成行。

  宴中(正面交锋)刘被动项主动,三起三落。范增“数目”“举玦”,一起;召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二起;樊哙闯帐,项羽“按剑而跽”,三起。真是“黑云压城城欲摧”,似乎一场血肉横飞的争斗不可避免。但樊哙受赐、慷慨陈词竟让项羽“不忍之心陡起,英雄相惜之念生”,刘邦的借故逃席更是将危险消弥于无形。

  宴后(非正面交锋)刘主动项被动,两毁两受。借故离席毕竟是权宜之计,毁约逃席脱身回营则彻底扭转了被动局面。项羽受璧既预示了情节的彻底缓和,也更强烈地体现了项羽的悲剧性格。至于张良受托,是其“忠心之举”,范增毁玉,则为“愤怒之为”。

  3.感受人物形象。

  (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1)项羽

  明确: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概,骄矜自负,不听人言,犹豫不决,举棋不定,优柔寡断,沽名钓誉,缺乏深谋远虑。

  (2)刘邦

  明确:出身农家,不务正业,贪财好色,一心称王。

  有胆量有气魄,而又卑躬屈节。

  善听人言,有心计,处事果断。

  (3)范增

  明确:根据刘邦入关前后的变化,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提出了策略;说明范增对项羽的思想还不甚了解。有远见卓识,老谋深算,但处事浮躁,不该把矛盾暴露给敌方,其后果是被刘邦利用。

  (4)张良

  明确:对刘邦忠诚,运筹帷幄,沉着冷静,深谋远虑,能够提出正确的策略。

  (5)项伯

  明确:讲哥们义气,为救友不顾失节。

  (6)曹无伤

  明确:项强刘弱,密报项王,暗中投托,“欲以求封”。投机未成丢了小命。

  (7)项庄

  明确:没有头脑,剑术不佳,刺杀刘邦未成,笨拙无能。

  (8)樊哙

  明确:忠诚,勇猛。

  4.司马迁是怎样描写人物的?

  明确:(1)作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2)另一方面,善用对比烘托刻画人物。

  5.“鸿门宴”上的座次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说明了什么?

  明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増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按古代礼仪,宴会中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北向,西向为侍坐。可见在鸿门宴中,项王、项伯是首席,范増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是侍坐。

  宴设于项羽帐中,刘邦虽为宾客,却得不到尊位,可见项羽目中无人,自高自大,也可见双方力量对比的悬殊,刘邦处境堪虞,但刘邦却能泰然处之,可见起能屈能伸。而项氏集团内部,谋士范増的地位还不及告密的项伯,君臣隔膜,事不可谋,已初见端倪。

  6.课文中刘邦对张良、项羽称谓的变化体现了说话人怎样的心理动态?体现了人物间怎样的关系?

  明确:在古代,一般士大夫除姓名外,还有字、号、斋名等等,还由于不同的关系和场合,另有不同的称谓。通过某些称谓,我们就可以窥探说话人的心理状态,看出人物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

  文中刘邦对张良称呼了五次,三次在宴会前,两次在宴会后。

  宴前,项羽即将大军压境,三次称张良为“君”。“君”是对对方尊敬的称呼,且常常用于平辈之间。而刘邦是主,张良是仆。很显然,这里的称呼是极尽屈身拉拢之能事,降低身价,进一步密切双方关系,以求得张良献计为目的。

  宴后,经历了鸿门宴上的惊心动魄,心有余悸,但还未脱离虎口,想借故逃脱。若不留下张良搪塞,恐难如愿以偿,而留下张良,张良可能要冒杀头危险的,不好好相求,谁愿留在这是非之地?故而刘邦改换以前称谓,两呼张良为“公”。“公”也是尊敬称呼,且往往用于尊长者,很明显,再降身价,语气近乎哀求,是为了活命要紧。

  再看刘邦对项羽的称谓,本来两人同为反秦大将,地位本无大的差异;再者,怀王曾与诸将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今刘邦先入关,即便“王关中”也无可厚非。可如今,项羽兵四十万,而己十万,即使想“王关中”,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忍气吞声方为上策。

  在文中,称项羽,一连几次“将军”,称自己,口口声声“臣下”,甜言蜜语,一副小人嘴脸。

  对张良,用尊称,是为了问计,是为了活命;对项羽,用尊称,贬自己,是抓住项羽沽名钓誉的心理,摧垮其思想防线。不同的人,不同的称谓,可谓八面玲珑,圆滑之极。

  7.讨论:你如何看项羽和刘邦这两个人?

  (教师引导:人物性格、品质、身份地位等。)

  四、梳理•积累

  1.一词多义。

  (1)如

  杀人如不能举                (好像)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比得上)

  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到……去)

  (2)举

  杀人如不能举                (全、尽)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举起)

  举大计亦死                  (发动)

  (3)谢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感谢)

  旦日不可不早自来谢项王      (道歉)

  乃令张良留谢                (兼道歉和告辞义)

  使君谢罗敷                  (告诉)

  (4)意

  其意常在沛公也              (意图)

  然不自意先入关破秦          (料想)

  目似瞑,意暇甚              (神情、神态)

  (5)为

  使子婴为相                  (动词:做)

  为击破沛公军                (介词:替、给)

  约为婚姻                    (动词:成为)

  窃为大王不取也              (动词:认为)

  客何为者?                  (动词:干、做)

  人为刀俎                    (动词:是)

  何辞为?                    (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

  吾属今为之虏矣              (介词:表被动)

  (6)以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介词:把)

  军中无以为乐                (介词:用来)

  樊哙侧其盾以撞              (连词:而)

  以待大王来                  (动词:来)

  (7)因

  因击沛公于坐                 (介词:趁机)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副词:于是、就)

  2.通假字。

  成五采(“采”同“彩”,是彩色的意思)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不可不蚤来(“蚤”通“早”)

  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具”通“俱”,都)

  不者(“不”通“否”)

  沛公奉卮酒为寿(“奉”通“捧”)

  3.古今异义。

  沛公居山东时(山东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指山东省)

  约为婚姻(婚姻 古义:结为儿女亲家   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 古义:不同一般的事   今义:副词,很、非常)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南,河北 古义:黄河以南,黄河以北  今义:河南省,河北省) 

  4.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沛公军霸上(驻军)

  籍吏民(造户籍册或登记)

  吾得兄事之(侍奉)

  范增数目项王(使眼色)

  若入前为寿(上前)

  刑人如恐不胜(用刀割刺)

  道芷阳间行(取道)

  沛公欲王关中(称王)

  (2)名词用状语

  于是项伯复夜去(连夜)

  吾得兄事之(象对待兄长那样)

  日夜望将军至(每日每夜)

  常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那样)

  头发上指(向上)

  道芷阳间行(从小路)

  (3)动词使动用法

  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

  从百余骑(使……跟从)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使……进来)

  拔剑撞而破之(使……破)

  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使……回去)

  樊哙侧其盾以撞(使……侧过来)

  (4)形容词用作动词

  素善留侯张良(交好)

  秋豪不敢有所近(接近)

  (5)形容词用作名词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急事)

  君安与项伯有故(老交情)

  5.文言句式。

  (1)判断句

  ①用“……也”表示判断

  此天子气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②用“……者,……也”表示判断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亚父者,范增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③用“……也”表示判断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④无标记表示判断

  此亡秦之续耳

  (2)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

  今日之事何如

  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客何为者

  籍何以至此

  ②介词结构后置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贪于财货

  具告以事

  长于臣

  因击沛公于坐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得复见将军于此

  (3)被动句

  ①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若属皆且为所虏

  吾属今为之虏矣

  ②无标记

  珍宝尽有之

  (4)省略句

  为击(省介词宾语“之”) 破沛公军

  加彘肩(省略状语“于盾”) 上

  (5)固定结构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无所……,……无所……”,“即……没有被……,……没有被……”其中“无所”还可以换作“有所”) 

  孰与君少长(“……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比较……哪一个……”)

  何辞为(“何……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为什么……呢”,“为”是语气词)

  五、作业

  1.熟读课文,掌握相关文言知识;

  2.课后了解楚汉争霸,从中汲取古人智慧。

  附:板书设计

  鸿门宴

  司马迁

  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项羽                            刘邦

  范增                            张良

  项庄                            樊哙

  项伯                            曹无伤

《鸿门宴》教学设计 篇4

  《鸿门宴》 教学设计示例(一)

  教学目的

  一、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二、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三、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掌握“举”、“谢”、“为”、“斗”、“因”等古汉语兼词。

  教学设想

  一、课文情节起伏,人物形象鲜明,拟作为叙事写人的记叙文处理,以人物形象的刻画为教学重点。如何认识理解课文中提及的“义”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可从分析项羽这一人物入手突破这一难点。

  二、课文篇幅较长,阅读有一定难度,采用讲析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时数

  三教时。

  教学步骤 

  第一教时

  一、预习课文:

  1.通读课文,作必要的阅读标记,查阅工具书,自行疏通课文。

  2.标出课文中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与尾声。

  3.复习“楚汉相争”的历史,了解刘、项斗争的经过,了解项羽这一人物的历史功过。

  二、导入  新课:

  1.板书并朗诵(或由学生齐诵)项羽的《垓下歌》,要尽量读出这首楚歌慷慨悲凉的意味。

  2.简析《垓下歌》,介绍时代背景,引入新课。要点:

  (1)项羽的主要历史功绩:击溃秦军主力,是暴秦的主要掘墓人。

  (2)项羽起兵反秦动机不纯,他反秦的目的在于取秦王而代之,重建楚王朝,与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有着本质的区别。

  (3)他迷信武力,始终没有(也不可能)认识自己败亡的原因。他把一切归结于“天意”,是“时不利”,自刎之前,他仰天长叹:“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4)“鸿门宴”前,怀王与诸将有约:“先入关者王之”。

  三、读讲课文一、二两段:

  第一段:

  1.指名朗读课文,正音:

  ①“王(wàng)关中”②“说(shuì)关羽”③“好(hào)美姬(jī)”④“为(wè)击破沛公军”

  2.解释重点字词,引导学生疏通课文:

  ①“军霸上”、“王关中”(加点词为名词作动词用,读第四声)。

  ②“说项羽”可简为“说羽”不可简为“说项”,“说(shuō)项”意为替人讲情、说好话。

  ③“成五采”、“为(wéi)龙虎”,“成”、“为”都有“变成”、“化作”的意思,“龙虎”是龙虎的形状。

  3.提问,引导学生了解课文:

  ①课文第一段记叙了哪几件事?这些事件对情节展开起了什么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曹无伤告密”。曹无伤是沛公的左司马,他的告密当然不同于一般流言蜚语,于是,项羽决定“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矛盾挑开,故事“开端”。第二件事“范增进言”,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土,他对形势的判断十分正确,对刘邦的用心了如指掌,“急击勿失”的主张非常英明。矛盾进一步激化,推波助澜,情节迅速发展。

  ②项羽接获曹无伤的密报,当即“大怒”,这一个“怒”字内涵相当丰富。请说说其中包含了些什么?

  提示:就矛盾的焦点而言,天下虽大,“王”只有一个,就力量对比而言,项羽占有绝对优势,何况秦军主力是项羽消灭的,又是楚王后裔,一个“市井小人”居然“欲王关中”,项羽岂能容忍?再说个性特征,此时此刻,项羽如若不“怒”,他也就不是历史上的那个项羽了,他本来就是那么一个火爆汉子!

  第二段:

  1.教师串讲课文,引导学生留心课文中特殊的字词与句式:

  ①古今歧义: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盗”,窃贼;“非常”,指意外事故。

  “公岂敢入乎?”“敢”,能够。

  “固不如也。”“固”,本来。

  ②通假:

  “具以事告。”“具”通“俱”,全部。

  “要项伯”。“要”通“邀”,约请。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接纳,准于入内。

  “不敢倍德”,“倍”通“背”,违反。

  “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③活用:

  “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作动词用,意为与……交好(友善)。

  “臣活之”,“活”,使动用法,使……活。

  “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那样。

  “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作动词用,编造名册。

  “不义也”,“义”,名词作动词用,合于义。

  ④特殊句式:

  “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状语后置。

  “与俱去”、“毋从俱死也”,介词“与”、“从”后面的宾语省略。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疑问句,主语“为大王为此计者”与谓语“(是)谁”倒置。也可以说不是主谓倒置,那么“者”就是语气助词。

  “孰与君少长?”疑问句,宾语疑问代词前置。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判断句,特殊指示代词“所”、“者”构成“所……者”式名词短语充当主语,作说明、解释的对象。

  2.讨论课文内容,提问:

  ①课文第二段写了哪几件事?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项伯夜访”。项伯给张良通风报信,目的在于报答当年救命之恩,却被张良利用,使一触即发的矛盾出现了转机。第二件事“张良献策”。张良要刘邦“往见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刘邦则一点就通,不但“兄事之”,“更奉酒为寿,约为婚姻”,竭力奉承,拼命拉拢,由“联络感情”进而自我辩解,终于使项伯受其蒙蔽,导致项羽上当。(“刘邦施计”、“项伯中计”不必分开来说)“张良献策”是情节变化的关键,刘邦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项羽终于“放虎归山”,以致范增之谋难以实施等等,莫不由此而生。

  ②张良说:“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项伯则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请联系课文说说古人心目中的“义”可作什么样的解释,我们应当如何看待?

  提示:古人认为“义”,就是“宜”。《礼记·中庸》说:“义者宜也。”韩愈在《原道》中则进一步解释:“行而宜之谓之义。”也就是说,人的言行合符一定的道德规范就可称为“义”,反之则为“不义”。

  课文中曹无伤背叛刘邦向项羽告密,项羽置怀王之约于不顾而欲“击破沛公军”,范增以下犯上都可以说是“不义”。项伯给张良通风报信,“常以身翼蔽沛公”,樊哙闯帐护主等等,都可以称之为“义”。项伯救护刘邦可以称之为“义”,这一行为却违背了楚王的根本利益则又可以责之为“不义”。可见“义”是相对的,如同“骨气”一样,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道德标准不同,“义”的内涵也不一样,我们不能以抽象的“义”作为评判是非的尺度和立身处世的准则。

  3.学生自读课文一、二两段,教师行间巡视,释疑解难。

  小结:课文一、二两段记述了“鸿门宴”前发生的几件事,由矛盾的挑起,形势一触即发到出现转机,由项羽的“大怒”到项伯之言产生效果,故事情节逐步展开,井为后来事态的演变作了必要的铺垫,留下了必要的伏笔。

  四、布置预习

  1.自读课文三、四两段,利用工具书自行疏通课文:

  ①给加黑的字注音:

  樊哙 目眦 按剑而跽

  卮酒 彘肩

  ②试译下列语句: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③用自己的语言讲述“鸿门宴”上的斗争。

  2.思考下列问题:

  ①项羽最大的弱点是什么?试从课文中举例加以说明。

  ②范增之谋为什么不能得逞,他在哪些方面不及张良?

  第二教时

  一、复习,检查预习情况:

  1.提问:在楚王即将来犯万分危急的形势下,张良既不提议备战,更不主张退军,却只要刘邦“往见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这是为什么?此处行文轻描淡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战”必败,“逃”必溃,兵力悬殊,土气不同。张良过人之处在于确信项伯可以利用。他从项伯的通风报信中看出这个人十分重“义”,有恩必报,他也了解项伯与项羽的关系。由项伯必能获得理想的效果,尤其是他看准了项羽的致命弱点,双方矛盾的焦点,深信“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一句话就能解决问题。此处轻描淡写更显出张良的沉稳机警,处变不惊。(也与刘邦大惊失色束手无策形成对照。)

  2.指名认读生字(见前课预习作业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从百余骑(从:使……从;骑:一人一马。)

  数目项王(目:以眼示意,名词作动词用。)

  且为所虏(且:将;为所:为……所,“为”后省略行为主动者。)

  客何为者(何为:为何,干什么;者,代词,“何为”前面省略了判断词。)

  二、读讲课文三、四两段:

  第三段:

  1.指名讲述第三段的内容,要求明确交代本段记叙的事件。

  提示:第一件事“刘邦谢罪”,第二件事“项王设宴”,第三件事“范增举殃”,第四件事“项庄舞剑”。

  2.提问:刘邦谢罪是否诚心,何以见得?

  提示:并不诚心。迫于形势不得不如此。而且,言辞虽恭,以“将军”称项羽而以“臣”自称,更强调自己“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都出于“不自愿”,侥幸而已,但却绝不认错,更把责任推给“小人”!(这“小人”分明指曹无伤却故意不予道破,装出一副全然无知的样子。)

  3.提问:课文中插图有什么地方画得不妥?为什么?请从课文中找出依据。

  提示:插图中张良站着,这是不妥之处。课文中说张良是“西向侍”。“侍”,一般指站立,但也有“侍坐”之说,这里“西向侍”是坐东朝西作“陪”讲。后面又有项羽赐樊哙“坐”,“樊哙从良坐”,如果樊哙坐着而张良却站立一边,岂不有点不合礼仪?

  4.提问:项羽“留沛公与饮”,终于演出了“项庄舞剑”企图“击沛公于坐”这惊心动魄的一幕。“留沛公与饮”是精心策划的阴谋吗?

  提示:不能认为这是精心策划的阴谋。范增一再暗示项羽,要他下令除掉刘邦,项羽却总是“默然不应”,可见并未经过策划。这一变故是范增一手导演的,虽然阴狠,却并不示明,由于没有得到项羽的支持,而项伯又出面援救,终于不了了之。

  5.提问:“项庄舞剑”在情节展开上有什么作用?这一事件给后人留下了哪一个成语?

  提示:“项王留沛公与饮”,情节已趋缓和,“舞剑”事件发生,形势再度紧张起来,从而引出了“樊哙闯帐”,故事推向高潮。

  成语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意思是人们表面上做某事心中却另有所图。

  第四段:

  1.指名试讲课文,师生共同订正。

  2.分角色朗读课文,力求充分表达人物的不同情感与心态。

  3.提问:“樊哙闯帐”是故事的高潮。课文从哪几方面刻画樊哙这一人物?写“樊哙闯帐”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喧宾夺主”?)

  提示:课文对樊哙这一形象的刻画可谓浓墨重彩,形神兼备。

  语言描写:“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语句短促急迫,紧张的形势,急迫的心态,忠勇的性格跃然纸上。

  行动描写:“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啖之”,无所顾忌,无所畏惧,何等英武。

  外貌描写:“瞑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着墨不多,却极为传神。

  浓墨重彩写樊哙,既衬托了项羽、刘邦,更突出了张良。

  文章巧妙地把握人物关系,刘邦信而用之,项羽感其“义”,赞其“勇”,赐酒、赐彘、赐坐,张良则是“导演”兼“舞台调度”,一切全由张良策划,读来绝无喧宾夺主之感。

  4.提问:有人认为樊哙在席上的讲话跟刘邦一模一样,“仅是语句上稍有变化而已”,对不对?如有区别,区别在哪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

  提示:两人讲话中心大体一样,但侧重点不同。刘邦侧重于辩解,强调的是自己“不敢倍德”,樊哙则是理直气壮责之以“义”,首先申明自己“死且不避”,继而陈述秦王“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暗中已将项羽推向了审判台。而后明确指出怀王有约在先,沛公虽然先入咸阳,却又“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言沛公“劳苦功高”,责项羽“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实为“亡秦之续”。

  从策略上看,二者区别也明显。刘邦之言属于“以屈求伸”,樊哙义责项羽已是“以攻为守”了。

  二者有本质区别,说话的语调语气也自然大不一样,朗读课文要注意这一点。

  小结:课文三、四两段记述“鸿门宴”上刘、项双方的激烈斗争。刘邦谢罪,以屈求伸,矛盾缓解,范增举块,危机依然四伏,项庄舞剑,更是险象环生,樊唆闯帐,故事到达高潮。项羽唯恐担当“不义”之名,损其“威”,伤其“信”,不用范增之计,终于让刘邦借故脱逃,放虎归山,铸成大错。

  三、课堂练习:

  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或数人一组分角色表情朗读三、四两段)。

  2.完成“思考和练习”三、四两题。

  四、布置预习

  1.自读课文五、六两段,疏通文字。

  2.文章为什么在沛公脱逃之前交代鸿门与霸上两地的距离?

  3.概括课文中几个主要人物的形象。

  第三教时

  一、复习提问,导入  新课: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是什么意思?可用课文中哪一个字来概括?(“忍”)

  范增对项庄说:“君王为人不忍”,他内心真的认为项羽是“为人不忍”吗?

  “不忍”,用今天的语汇表达,就是心慈手软,也可以引申为缺少决断。其实,范增内心井不仅仅认为他是“为人不忍”,公开场合只能这样委婉地评论。

  二、读讲课文五、六两段:

  1.指名试讲课文,纠正误读误释: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何辞为?”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道芷阳间行。”(间,从小路道,音jiàn)

  “沛公不胜柄杓。”(“不胜梧杓”,指酒醉,以“柄杓”借代酒水。)

  “再拜献大王足下。”(再拜,两次行礼,表示敬重;“足下”,古代敬词,用来指称对方。)

  “竖子不足与谋。”(“竖子”,古代骂人的话,小子,没出息的东西。)

  2.提问:刘邦脱逃之前作了哪些布署?“置车骑”是什么意思?是几个人一道走的?为什么这样?

  提示:一是留下张良代为辞谢,一是放弃车骑,只身独骑,只带四个亲信随从,一是叮嘱张良,待其至军中再入内辞谢。这样安排,目的在于尽快脱离虎口,担心项羽反悔。(从小路走,目的也在此。)

  3.提问:张良献礼,项羽、范增二人态度为何不同?

  提示:项羽对刘邦借故脱逃仍然麻木不仁,根源在于他迷信武力:兵力单薄的刘邦不足为患;范增则深知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同时也为自己的意见未被采纳,精心策划的阴谋——破产而恼怒。不仅把玉斗“置之地”,而且“拔剑撞而破之”,更大骂“竖子不足与谋”,可谓气急败坏。故事至此结束,“立诛杀曹无伤”则是对开头“告密”的交代,是尾声。

  三、讨论分析人物形象,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1.张良、范增是两个什么样的人物?他们在“鸿门宴”中处于什么地位?

  提示:张良是刘邦的主要谋士,他多谋善断,精通韬略,临变不惊,处事有方。是他为刘邦定下了“韬晦之计”,以“不敢倍德”、无意于称王蒙蔽项伯,欺骗楚王,终于化险为夷。是他为刘邦作了精心的部署,周密的准备,从而赢得了斗争的胜利。

  项庄舞剑,张良出,樊哙急问:“今日之事何如?”可见事先有所商量。樊哙责项羽,口径一致,由辩解进而反诘,则更可以看出事前经过周密的策划。一方有备,一方无备,结局合乎情理。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张良不像范增那样妄自尊大。他认为刘邦称王不是时候,很不策略,但并不明确否定,只是问了一句:“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他认为不可以武力与项羽相斗,也只是委婉地探询:“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刘邦远不像项羽那样自信,张良却仍然处处留心,始终把自己放在谋臣的位置上。这是刘邦对他绝对信任的关键。可以说张良是“鸿门宴”这一事件的总导演。

  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项羽称为“亚父”,可见其地位不同寻常。他的政治观察力,他的才智谋略绝不逊于张良。但他对项羽尤其是对项羽的妄自尊大,并不完全了解,他以命令的口吻要项羽攻打刘邦:“急击勿失”,他在席上“数目项王,举玉 以示之者三”,要项羽“按既定方办”。他擅自布置项庄舞剑,已经造成欲取项羽而代之的客观影响,但他既不知人,也不知己,这是范增的致命弱点。他与张良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鸿门宴”这场斗争可以说是张良与范增的斗智。对整个事件的演变,两人举足轻重,可谓关键人物。但是,两人毕竟只是谋臣,唱主角的是双方的决策者,是项羽和刘邦。

  2.项羽这个人物的致命弱点是什么?对他应作如何评价?

  提示:缺乏政治远见,一味沽名钓誉是项羽的致命弱点。项伯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他就立即改变了“击沛公军”的主张,樊哙指责他“欲诛有功之臣,此亡秦之续也”,虽然语言尖锐,他却“未有以应”。可见他虽然武力上是绝对优势,心理上却不堪一击。他欲得天下,又图虚名,既准备推翻怀王之约,又害怕世人指责。他不用范增之计,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迷信武力,而根本原因则在于心理上的脆弱。

  作为楚国贵族的后裔,项羽却有许多缺点错误,甚至有不可饶恕之处,这是必然的。但他毕竟为推翻暴秦作出过一定的贡献,他性格上也有某些闪光点,如不畏强暴,不用阴谋等等,应当实事求是地给以肯定。

  (讨论分析人物,可引导学生争论。不同意见应允许保留。敢于提出不同意见是一种很可贵的品质,应予鼓励。)

  四、讨论分析课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l.试以樊哙为例,说说作者是怎样刻画人物的。①人物在什么环境中出现?②从哪些方面描写?③浓墨重彩写樊哙有无必要,为什么?

  提示:第二课时对樊哙已作了具体分析,这里侧重干归纳刻画人物的方法。

  2.以项羽、范增对张良献礼态度的不同分析归纳作者用对比方法写人的技巧。

  提示:着重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对比、映衬手法。(略)

  五、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消极因素进行批判

  1.文中的迷信成分。(略)

  2.作者的英雄史观:文章对刘邦虽有贬抑,更多的却是颂扬,对项羽也颇多同情,尤其是把他作为一代帝王为之撰写“本纪”,其英雄史观显而易见。当然,我们不应要求作者像今天这样具备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六、布置作业 :

  1.完成“思考和练习”第五题。

  2.以“《鸿门宴》中的”为题,写一篇短评(题目可另拟)。

  附:板书提纲

  (一)鸿门宴(转折点)

  无伤告密“欲王关中”(矛盾焦点)

  范增说羽“急击勿失”

  项伯夜访“毋从俱死”——“义”

  张良献计“不敢倍德”

  (二)

  项王留饮“为人不忍”(?)

  范增举 “默然不应”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樊哙闯帐“死且不避”(以攻为守)

  (三)

  沛公出逃“脱身独骑”

  张良入谢“不胜栖杓”

  项王受璧“置之坐上”

  亚父破斗“撞而破之”

《鸿门宴》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掌握《史记》一书的体例、别名、作者以及《二十四史》等相关的文学文化知识。

  2、掌握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

  3、掌握翻译文言句子的一些方法。

  4、能准确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5、了解作者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的特点。

  教学重点

  一、学习古汉语的常用词语和特殊句式。

  二、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辨析疑难语句、准确翻译文中的句子。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下面四副对联哪一幅是写司马迁的?

  1)志洁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

  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

  2)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3)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人间疾苦,笔底波澜。

  4)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屈原、欧阳修、杜甫、司马迁

  作者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前80或前135-前93)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元封三年任太史令, 后因替李陵 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史记》,对后代史学有深远的影响。对许多历史人物的叙述, 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XX年的历史;是我国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作者基本上站在同情被压迫者的立场,在一定程度上嘲笑了封建社会的最高权威,鞭挞了贪官酷吏和土豪劣绅,同情并歌颂了农民起义的领袖和当时被社会所贱视的小人物;他写的一些人物传纪,不仅表现了高度的思想性,而且大部份有很动人的艺术力量。人物塑造形象鲜明,文笔简练朴素。其中也有许多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的作品。

  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明确重点

  时代背景

  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XX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项分南北两部,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

  刘邦率先入关破咸阳,退驻霸上。后项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同刘邦交战。公元前2XX年12月,在新丰鸿门举行宴会,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

  课文疏通

  1、 通读全文(读准字音,找出通假字,找出成语,通其大意)

  2、 串讲与翻译(把握重要的词语、句式与重点句、难句,同时,要让学生了解一些古文化常识比如座次、礼节等。调动学生积极性, 必要时让他们翻译句子并找到句中的知识点,)

  知识点归纳

  (可作练习用)

  一、通假字、

  1.距─拒: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2.内─纳: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3.要─邀:张良出,要项伯。  

  4.倍─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蚤─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6.郤─隙: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7.坐─座:置之坐上。

  8、不——否

  二、成语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三、古今异义

  1.山东  古:指崤山以东地区。

  今:指太行山东边的一个省。

  2.非常  古:意外的变故。

  今: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3.河北  古:黄河以北地区。

  今:黄河北部的一个省。

  4.河南  古:黄河以南地区。

  今:黄河南部的一个省。

  5.寿    古:敬酒。

  今:长寿。

  6.细说  古:小人的谗言。

  今:详细地讲述。

  婚姻    古:儿女亲家

  今:结婚的事或者说因结婚而主生的夫妻亲眷关系。

  四、一词多义

  1.谢  谢罪、道歉: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感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辞谢、告别:乃令张良留谢。

  2.辞  推辞: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告别: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3.故  故旧、交情:君安与项伯有故?

  因此:故听之

  特意: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4.且  将:且为之奈何?

  况且: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5.幸  宠幸、亲近:妇女无所幸。

  幸亏、幸而:故幸来告良。

  6.之  到: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代词,这:为之奈何?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结构助词,的:今者有小人之言。

  助词,衬字,无义:珍宝尽有之。

  7.去  距离:相去四十里。

  离去,离开:脱身独去。

  8.于  向,对: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比:长子臣。

  在:复得见将军子此。

  9.因  就此:不如因善遇之。

  就、于是: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趁势、趁机: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10.为 任,做:使子婴为相。

  替,给: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被: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作为:军中无以为乐。

  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句末语气词:何辞为?

  五、词类活用

  1.名词用如动词:

  沛公军(驻军,动词)霸上。

  沛公左司马使人言(告诉,动词)于项羽曰:……

  沛公欲王(为王、称王,动词)关中。

  不可不语(告诉,动词)。

  吾得兄事(做事、侍奉,动词)之。

  籍(登记,动词)吏民。

  范增数目(使眼色,动词)项王。

  刑(施加肉刑,动词)人如恐不胜。

  道(取道,动词)芷阳。

  2.形容词用如动词:

  素善(友善、交好,动词)留侯张良。

  3.意动、使动: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以之为王,称王,意动)。

  项伯杀人,臣活之(使之活,救了他的命,使动)。

  沛公旦日从(使……跟从,意即带领,使动)百余骑来见项王。

  交戟之卫士欲止(使之止,制止,使动)不内。

  樊哙侧(使……斜侧着)其盾以撞

  4.名词作状语: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用对侍兄长的礼节)事之。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像鸟用翅膀)蔽沛公。

  项伯乃夜(在夜里)驰之沛公军。

  头发上(向上)指。

  道芷阳间行、间至(抄小路)军中。

  六、句式变换

  1.数词作谓语: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2.宾语前置:

  客何为者?(何为─ 为何)

  大王来何操?(何操─ 操何)

  沛公安在?(安在─在安)

  籍何以至此?(何以——以何)

  3.介词结构后置:

  具告以事

  贪于财货

  4.判断句:

  此天子气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亚父者,范增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5.省略句:

  欲呼张良与(省略“之”)俱去。

  毋从(省略“之”)俱死也。

  奉厄酒为(省略“之”)寿。

  旦日(省略主语“沛公”)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将军战(省略“于”)河北,臣战(省略“于”)河南。

  加彘肩(省略“于其”)上。

  秦时与臣游、项羽兵四十万、置之坐。

  6、被动句:

  珍宝尽有之(被占有)  若属皆且为所虏     吾属今为之虏。

  七、偏义复词:

  出入: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八、同义复词:

  贪于财货、封府库、项伯许诺、沛公不胜杯杓、闻大王有意督过之、立诛杀曹无伤。

  九、固定句式:

  奈何:奈,动词。何,疑问代词。译为“如何”、“怎样”。如“为之奈何?”

  孰与:与……相比,谁……?表示比较。如“孰与君少长?”

  所以:“……的原因”或“……的方法”。如“所以遣将守关者”“事知所以距子也。”

  为……所:被……,表被动。如“若属皆且为所虏”

  无以(无……以……)没有会么东西拿来……如“军中无以为乐”

  何……为:表反问。为:用在反问句尾的语气词。如“何辞为”

  十、古代“座次”问题:

  1、 官职:古代以右为尊。“位在廉颇之右”

  2、 车骑:由以左为尊。“信陵君虚左以待侯生”“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

  3、 室内:西为宾、长、贵;

  东为主、幼、贱。

  4、 堂上座位:北为帝(尊),南为臣(卑)

  左为贵,右为轻。

  5、 四面环坐:由尊到卑,依次排列。

  西——北——南——东

  项羽(伯)——亚父——沛公——张良

  十一、古代的礼节:

  1、 坐:古人席地而坐,席小筵大,筵上铺席,人坐于席上,坐姿是膝跪在席上,臀坐于脚跟。

  2、 跪:仍象坐姿态,但臀离脚跟,伸直腰板。

  3、 跽:长跪,把身体挺得很直。

  4、 顿首:跪而头碰地后再抬起。

  5、 稽首:较“顿首”礼节更重,头碰地时停留的时间较“顿首”长。

  6、 拜:跪而用手碰地,头不碰地。

  7、 再拜:拜了又拜为“再拜”。

  归纳实词义项:

  因、如、举、谢、意、置、斗、坐、王、军、击

  时间副词归类:

  表过去的:

  昔:昔某公欲增慰帅兵

  初、始:初,君之始入京也

  已: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尝:吾尝终日而思矣

  既:定国是之诏既下

  旋:旋乃还

  向:失向来之烟霞

  本:臣本布衣

  素:素善留侯张良

  表现在的:

  今:今而知皇上真无权矣

  方:余方心动欲还

  正: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

  当:当是时

  表将来的:

  将:曹操自江陵将顺流而下

  行将:臣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且:年且九十

  立:沛公至军,立诛杀曹

  寻:寻乃还

  表最后的:

  终: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

  卒: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竟:胥竟不调

  表恰在其时的:

  会:会其怒,不敢献

  适:适大病,不能行

  表急速的:

  急:既定策,则仆需急归营

  急击勿失

  疾:若皇上于阅兵时疾驰入仆营

  速:今不速往,恐为曹所先

  卒:(cu)百万兵难卒合

  表时间长短或延续的:

  顷之:顷之,烟炎张天

  须臾:坐须  ,沛公起如厕

  俄:俄见小虫跃起

  俄倾:以俄倾淫乐,不易无穷之悲,虽愚者亦明之矣

  既而:既而以吴氏之乱请于朝

  已而:已而英霍山师大起

  良久:感此言良久之,却坐促弦

  故事情节:

  本文中心:鸿门宴

  本文线索:杀不杀刘邦

  本文顺序:时间顺序

  本文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和尾声

  宴前(幕后活动):无伤告密 亚父定计  夜访张良  刘邦定策  项伯说情

  宴中(明争暗斗):沛公谢罪 范增示意  项庄舞剑  樊哙闯帐  义责项羽

  宴后(脱身除患):沛公逃席 张良留谢  项王受璧  范增愤骂  诛杀无伤

  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以“杀不杀刘邦”为线萦,按时间顺序来展开故事情节,以项羽欲击刘邦始,到刘邦被放终,以曹无伤密告始,到曹无伤被诛杀终;以范增劝说项羽始,到范增怒骂项羽终。矛盾复杂,波澜起伏,虽是《项羽本纪》中的节选部分,而结构却十分严谨,前后呼应紧密,也可说是一个动人的完整故事。

  故事发展过程:

  项羽起兵会稽——北上救赵——巨鹿之战——破关入咸

  (刘邦在沛起义——刘邦攻秦——约法三章)

  ——鸿门宴——项羽封侯——诸侯反叛——彭城大战——俘汉妻父

  ——汉楚讲和——弑父未遂——单独挑战——攻韩信彭越——鸿沟割地——张良说刘——垓下之围——乌江自刎

  性格形象分析:

  垓下歌(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大风歌(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一、 人物性格:典型性格,各有个性。

  项羽和刘邦:(双方首脑)

  共同点:胸怀大志 项羽“彼可取而代之!”

  刘邦“大丈夫生当如此也!”

  1.项羽

  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概,骄矜自负,听到“沛公欲王关中”的密报,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项伯斡旋泄露军机,项羽麻痹不问,项伯说项羽“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项羽又在“义”字上思虑不定。鸿门宴上刘邦一席花言巧语,竟使项羽不好意思,暴露了无伤,说明他无知而愚蠢。范增多次目示、举玦,“项王默然不应”,“项庄拔剑起舞”,项伯“翼蔽沛公”,听之任之,说明项羽不听人言,犹豫不决,举棋不定,优柔寡断,坐失良机。樊哙闯宴,威慑项羽,慷慨陈词,指斥项羽。项羽沽名钓誉,不但不怒,反而大加赞赏、赐坐。刘邦逃跑,项羽受璧,无可奈何,缺乏深谋远虑。

  听曹无伤言(大怒)决意伐刘——受项伯说(许诺)答应善遇——受刘谢罪(留饮)自愧设宴——见增举佩(默然)纵容刘邦——见伯护刘(不应)继续纵容——樊哙闯斥(称赞)赐坐赐酒——张良留谢(不追)安然受璧

  性格特点:

  唯我独尊、光明磊落、宽宏大量、“仁义”皆施、直率鲁莽、沽名钓誉、轻敌自大、寡谋轻信、优柔寡断、眼见不远、不善用人。

  2.刘邦

  出身农家,不务正业,贪财好色,一心称王。鲰生献计“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正中刘邦下怀。这样重大事件,刘邦都没有告诉过谋士张良,真有心计。紧急关头,摇尾乞怜,又向张良求救。张良不计前事,连发数问,从实际出发,提出“沛公不敢背项王”的方针。刘邦首先怀疑张良与项伯的关系,既而心领神会,立刻接见项伯,说得天花乱坠,做得天衣无缝,机敏过人,贯彻执行张良的方针真叫漂亮!拉拢收买了项伯,通过项伯软化了项羽,在鸿门宴上受到项伯的“翼蔽”。

  刘邦鸿门谢罪是迫不得已,但有胆量有气魄,而又卑躬屈节,称项羽为“将军”,自称“臣”,奉承项羽,掩饰自己,拉旧关系,自己“北向坐”,“张良西向侍”,低三下四。

  刘邦进入咸阳,住在皇宫,尽享荣华富贵,不肯离开。见状,樊哙与张良质问刘邦:“欲有天下耶?将为富家翁耶?”力劝刘邦封宫室府库,还军霸上。刘邦察纳雅言,“沛公军霸上”。项羽扬言要“击破沛公军”的时候,他听取了张良的意见;刘邦要逃跑的时候,又听取了樊哙的意见。总之,刘邦还是善听人言的。赔罪时,项羽暴露了曹无伤,刘邦不露声色,置若罔闻,密记在心;回军后,“立诛曹无伤”。刘邦多有心计,处事多么果断!

  为之奈何(惊)——求救张良(问)——拉拢项伯(谋)——谢罪项羽(奸)——脱身独去(识)——留良代谢(周)

  性格特点:

  生性懦弱、虚心请教、多谋奸诈、能言善变、头脑清醒、善于应变、虑事周到、善于用人。

  张良和范增:(双方谋士,智囊团,事件演变的关键人物)

  3.范增

  根据刘邦入关前后的变化,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提出了策略,“急击勿失”。鸿门宴上,数次目示、举玦击杀刘邦,项王不应。出召项庄,说“君王为人不忍”,说明范增对项羽的思想还不甚了解。刘邦跑后,范增指桑骂槐说:“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尔后的历史证实了这一点。可见范增有远见卓识,老谋深算。但处事浮躁,不该把矛盾暴露给敌方,其后果被刘邦利用。他不能准确把握项羽的思想动态,一味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他,一方面由于他年龄地位,一方面由于他对时事观察和对项羽的忠心。

  老谋深算:夺天下者必沛公也!

  洞察敏锐:力促击刘、举佩示意、出召项王

  骄横浮躁:拔剑击斗、斥骂项羽

  4.张良

  对刘邦忠诚,“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鲰生之计,刘邦没有告诉张良,大事当前,张良不计。紧急关头,张良运筹帷幄,沉着冷静,深谋远虑,能够提出正确的策略。张良的话语行为并不多,但刘邦集团的一切活动,实际上都是张良导演的。

  多谋善断:言沛公不敢倍项王也、出招樊哙。

  处事不惊:亡去不义、君臣商议、军门见哙。

  沉稳机智:张良留谢

  处事有方:大王来何操?

  曹无伤和项伯:(叛徒)

  5.项伯

  讲哥们义气,为救友不顾失节。禁不住刘邦的拉拢,竟然做了刘邦的内奸。“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这有什么不敢的呢,简直是长刘邦的志气,灭项羽的威风,这完全是替刘邦说话。“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更是对刘邦歌功颂德,对项羽进行指责。难怪在项庄舞剑的时候,项伯“常以身翼蔽沛公”,使“庄不得击”。

  周密,谋略:夜访张良、极力劝羽、翼蔽沛公 、宴上东向坐

  6.曹无伤

  项强刘弱,密报项王,暗中投托,“欲以求封”。投机未成丢了小命。

  鲁莽、草率:使人告密、激化矛盾、宴后被诛

  7.项庄

  没有头脑,剑术不佳,刺杀刘邦未成,笨拙无能。

  有勇无谋,被动。

  8.樊哙

  忠诚。知道今日之事甚急,立即表示“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勇武。“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目真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一个威风凛凛的武士。难怪项王都得“按剑而跽”,惊呼:“壮士!”大斗饮酒,大块吃肉,粗犷,真乃英雄本色。能言善辩,慷慨陈词,痛责项王,说来头头是道。有勇有智。骂得项羽,“未有以应”,只好赐坐。

  有勇有谋,粗中有细,主动请战

  对比照应

  人物结构:两峰并峙,双水分流。

  项羽集团  项羽  范增   项伯    项庄

  刘邦集团  刘邦  张良  曹无伤   樊哙

  对比照应,互相辉映,相得益彰,孰是孰非,孰胜孰负,不问自明。

  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缺乏远虑,用人唯亲,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轻敌麻痹,养奸贻患,内部不团结;刘邦则与之相反,虽处劣势,但能忍辱负重,虚心下问,善于机变,知人善任,使谋臣尽施其谋,将士尽效其力,并瓦解敌方为自己效劳,及时清除内奸。刘、项在斗争中地位发生的变化,刘胜项负自成定局。

  刘邦论成败: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对项羽的评价:

  1、 太史公: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①,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②?何兴之暴也③!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蠭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埶④起陇亩之中⑤,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⑥,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⑦,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⑧,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⑨,奋其私智而不师古⑩,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11),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12),过矣(13)。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14),岂不谬哉!

  ① 周生:《正义》引孔文祥说以为是汉代儒者,姓周。盖:大概。重瞳子:两个瞳人儿。②苗裔:后代。③何兴之暴:怎么起来得这么突然。④尺寸:形容很少。埶:同“势”,权势,权柄。又:有人认为“尺寸”指尺寸之地,这句在“寸”字后断句,“乘执”属下句,是趁势的意思。⑤陇亩之中:田野之中,指民间。“陇”,同“垄”。⑥五诸侯:指战国时的齐、赵、韩、魏、燕五个诸侯国。⑦位  :指王位。不终:指没有维持下来。“终”,到最后。⑧背关:舍弃关中。“背”,弃。⑨矜:夸。功伐:功劳,“伐”与“功”同义。⑩奋:振,这里有极力施展的意思。师古:效法古人。(11)力征:以武力征伐。(12)寤:同“悟”。(13)过:错。(14)乃:竟然。引:拿过来,这里有找词儿的意思。

  司马迁是把项羽当作悲剧英雄来描写的,他有英雄的气魄和行为,但更重要的是,他的“自矜功伐”导致了他的悲剧。

  2、杜牧、王安石、李清照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认为: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卷土重来。从“包羞忍耻”“卷土重来”分析入手。

  题乌江项王庙诗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弟子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认为:军民离心,败势难回。根据“壮士衰”“势难回”“肯与君王卷土来”等可分析出作者的意图。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认为:项羽气势豪壮,令人敬仰。因为从开始至结束都洋溢着对英雄的赞美和敬仰。

  2、毛泽东

  钟出风雨起苍皇,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距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摘自毛泽东1949年4月《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认为项羽在处理和刘邦的关系上犯了沽名钓誉的错误,最终落得自刎乌江的下场。这里毛泽东引用这段历史事实,意在号召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军指战员利用占领南京以后的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有利形势,将革命进行到底,彻底消灭蒋家王朝。

  延伸思考与练习:

  一、 思考:

  1、“鸿门宴”是在什么情况下谁为谁设的宴会?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

  2、“鸿门宴”的结果对项羽不利,归根结蒂是谁之过?为什么?

  3、你如何认识评价范增这个谋士?

  4、项羽对樊哙不斥不恼,反而二呼“壮士”,可看出项羽的什么性格?

  5、鸿门宴上,基有无杀刘之意?他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态来宴请刘邦的?

  6、项羽“东向坐”说明什么?

  7、举所佩之者三,项王为何默然不应?项庄请舞剑,他又为何曰诺?

  8、名钓誉”是什么意思?用它来概括项羽的性格合适吗?

  9、在宴前宴后对刘邦的态度是如何变化的?

  二、 写作:

  1、 发挥想象,描写《鸿门宴》中范增的心理活动。(300字)

  2、 以《我最喜欢------》或者《我最讨厌-------》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1)标题横线上填写《鸿门宴》中的人物名字。

  (2)论点鲜明,论据充足,自圆其说。

  (3)800字左右。

《鸿门宴》教学设计 篇6

  1、 教学反思 :教师要认真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因此身为教师,必须从严要求自己,认真做好备课施教的准备,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做到心中有数,惟其如此,教师才能正确把握课程进度,最大限度的输出知识。在本次备课过程中,我认真归纳了文学常识、常见实虚词、古今异义、固定句式和特殊句式,通读了《项羽本纪》、《高祖本纪》、《吕太后本纪》,查阅了大量的评论资料,对项羽的为人和性格有了新的认识,同时认真研究借鉴了同事们给出的无私的的教学建议,使我在翻译方法指导、人物性格分析和多媒体处理上掌握了不少方法和技巧。

  2、教学过程:当时,我上这一课时,用的方法比较单一。因为是高一,学生刚升到高中,对文言文的理解比较困难,文言知识比较缺乏,所以,学生在课文疏通方面,比较感到头疼,他们要求在这一方面多用一些时间。因此,原本非常精彩的历史再现,没能让学生去表演,通过表演加深理解。

  3、教学理念、方法的反思:

  (1)对学生能力和基本特点考虑不够,不够相信学生的能力,不敢放手让学生去合作、探究,然后把他们自己学习的情况和结果用表演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样老师就可以摸清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很好很及时地作出反馈和指导。

  (2)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借助工具书就基本可以疏通文意,在讨论的过程中还可以积累他们的文言知识,提高他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通过表演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反映的那段历史的了解,可以激发他们对相关课文的主动阅读,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今后的教学中,要相信学生的能力,敢于放手让学生去合作探究,老师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鸿门宴》教学设计 篇7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

  2、掌握翻译文言句子的一些方法。

  3、能准确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4、了解作者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的特点。

  学习重点

  一、学习古汉语的常用词语和特殊句式。

  二、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学习难点:

  辨析疑难语句、准确翻译文中的句子。

  学习课时:三课时。

  学法:自读自译,质疑研讨。

  第一课时

  一、课文助读

  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大风歌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二、了解时代背景

  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XX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在沛县起兵、项羽也起兵江东。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项分南北两部,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

  刘邦率先入关破咸阳,退驻霸上。后项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同刘邦交战。公元前2XX年12月,在新丰鸿门举行宴会,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

  三、通读全文(读准字音,找出通假字,找出成语,通其大意)

  (1)注音释义

  飨xiǎnɡ:用酒食款待宾客,犒劳。       卮zhī:酒杯。

  戮lù力:合力。                        玦jué:半环形的玉器。

  瞋chēn目:瞪眼。                      目眦zì:眼眶,一说眼角。

  跽jì:跪直身子。                      参cān乘:骖乘,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彘zhì肩:猪的前腿。                   啖dàn:吃。

  俎zǔ:砧板。                          间jiàn行:从小路走。

  鲰zōu(短小、浅陋)                       郤xì(同隙)

  桮bēi (同杯)                     哙kuài (咽下去)  

  戟jǐ(长柄兵器)                          芷zhǐ(多年生草本植物) 

  (2)找出通假字,写出本字并释意。

  1.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2.张良出,要项伯。

  3.秋豪不敢有所近。                     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6.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7.因击沛公于坐;置之坐上。             8.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9.拔剑切而啗之                         10.沛公不胜桮杓

  (3)成语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四、研读第一段

  1、反复阅读并翻译第一段,质疑问难,研讨交流。

  2、课堂演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沛公军霸上                              沛公欲王关中

  沛公居山东时                            使子婴为相

  为击破沛公军

  (2)翻译下列句子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3)齐读课文,试概括第一段情节。

  曹无伤告密;              ;                。

  五、研读第二段

  1、反复阅读并翻译第二段,质疑问难,研讨交流。

  2、课堂演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素善留侯张良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不可不语                                秦地可尽王也

  约为婚姻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吾得兄事之

  孰与君少长                              籍吏民

  故听之                                  君安与项伯有故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2)翻译下列句子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项伯)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具去。

  (3)试概括第二段情节。

  答: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解释重点词语,翻译重要句子。

  2、朗读课文

  二、研读第三段

  1、反复阅读并翻译第三段,质疑问难,研讨交流。

  2、课堂演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项王项伯东向坐

  范增数目项王                            项伯亦拔剑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欲止不内                                头发上指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而听细说

  (2)翻译下列句子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然,籍何以至此

  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夫秦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客何为者

  (3)试概括第三段情节。

  答:

  三、研读第四段

  1、反复阅读文本并翻译第四段,质疑问难,研讨交流。

  2、课堂演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乃令张良留谢                             沛公则置车骑

  道芷阳间行                               间至军矣

  再拜献大王足下                           拔剑撞而破之

  (2)翻译下列句子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吾属今为之虏矣

  (3)试概括第四段情节。

  答: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解释3、4节重点词语,翻译重要句子。

  2、朗读课文

  二、分析几个人物形象

  项羽和刘邦:(双方首脑)

  共同点:胸怀大志 项羽“彼可取而代之!”

  刘邦“大丈夫生当如此也!”

  1.项羽

  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概,骄矜自负,听到“沛公欲王关中”的密报,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项伯斡旋泄露军机,项羽麻痹不问,项伯说项羽“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项羽又在“义”字上思虑不定。鸿门宴上刘邦一席花言巧语,竟使项羽不好意思,暴露了无伤,说明他无知而愚蠢。范增多次目示、举玦,“项王默然不应”,“项庄拔剑起舞”,项伯“翼蔽沛公”,听之任之,说明项羽不听人言,犹豫不决,举棋不定,优柔寡断,坐失良机。樊哙闯宴,威慑项羽,慷慨陈词,指斥项羽。项羽沽名钓誉,不但不怒,反而大加赞赏、赐坐。刘邦逃跑,项羽受璧,无可奈何,缺乏深谋远虑。

  听曹无伤言(大怒)决意伐刘——受项伯说(许诺)答应善遇——受刘谢罪(留饮)自愧设宴——见增举佩(默然)纵容刘邦——见伯护刘(不应)继续纵容——樊哙闯斥(称赞)赐坐赐酒——张良留谢(不追)安然受璧

  性格特点:

  唯我独尊、光明磊落、宽宏大量、直率鲁莽、沽名钓誉、轻敌自大、寡谋轻信、优柔寡断、眼见不远、不善用人。

  2.刘邦

  出身农家,不务正业,贪财好色,一心称王。鲰生献计“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正中刘邦下怀。这样重大事件,刘邦都没有告诉过谋士张良,真有心计。紧急关头,摇尾乞怜,又向张良求救。张良不计前事,连发数问,从实际出发,提出“沛公不敢背项王”的方针。刘邦首先怀疑张良与项伯的关系,既而心领神会,立刻接见项伯,说得天花乱坠,做得天衣无缝,机敏过人,贯彻执行张良的方针真叫漂亮!拉拢收买了项伯,通过项伯软化了项羽,在鸿门宴上受到项伯的“翼蔽”。

  刘邦鸿门谢罪是迫不得已,但有胆量有气魄,而又卑躬屈节,称项羽为“将军”,自称“臣”,奉承项羽,掩饰自己,拉旧关系,自己“北向坐”,“张良西向侍”,低三下四。

  刘邦进入咸阳,住在皇宫,尽享荣华富贵,不肯离开。见状,樊哙与张良质问刘邦:“欲有天下耶?将为富家翁耶?”力劝刘邦封宫室府库,还军霸上。刘邦察纳雅言,“沛公军霸上”。项羽扬言要“击破沛公军”的时候,他听取了张良的意见;刘邦要逃跑的时候,又听取了樊哙的意见。总之,刘邦还是善听人言的。赔罪时,项羽暴露了曹无伤,刘邦不露声色,置若罔闻,密记在心;回军后,“立诛曹无伤”。刘邦多有心计,处事多么果断!

  为之奈何(惊)——求救张良(问)——拉拢项伯(谋)——谢罪项羽(奸)——脱身独去(识)——留良代谢(周)

  性格特点:

  虚心请教、多谋奸诈、能言善变、头脑清醒、善于应变、虑事周到、善于用人。

  张良和范增:(双方谋士,智囊团,事件演变的关键人物)

  3.范增

  根据刘邦入关前后的变化,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提出了策略,“急击勿失”。鸿门宴上,数次目示、举玦击杀刘邦,项王不应。出召项庄,说“君王为人不忍”,说明范增对项羽的思想还不甚了解。刘邦跑后,范增指桑骂槐说:“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尔后的历史证实了这一点。可见范增有远见卓识,老谋深算。但处事浮躁,不该把矛盾暴露给敌方,其后果被刘邦利用。他不能准确把握项羽的思想动态,一味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他,一方面由于他年龄地位,一方面由于他对时事观察和对项羽的忠心。

  老谋深算:夺天下者必沛公也!

  洞察敏锐:力促击刘、举佩示意、出召项王

  骄横浮躁:拔剑击斗、斥骂项羽

  4.张良

  对刘邦忠诚,“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鲰生之计,刘邦没有告诉张良,大事当前,张良不计。紧急关头,张良运筹帷幄,沉着冷静,深谋远虑,能够提出正确的策略。张良的话语行为并不多,但刘邦集团的一切活动,实际上都是张良导演的。

  多谋善断:言沛公不敢倍项王也、出招樊哙。

  处事不惊:亡去不义、君臣商议、军门见哙。

  沉稳机智:张良留谢

  处事有方:大王来何操?

  曹无伤和项伯:(叛徒)

  5.项伯

  讲哥们义气,为救友不顾失节。禁不住刘邦的拉拢,竟然做了刘邦的内奸。“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这有什么不敢的呢,简直是长刘邦的志气,灭项羽的威风,这完全是替刘邦说话。“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更是对刘邦歌功颂德,对项羽进行指责。难怪在项庄舞剑的时候,项伯“常以身翼蔽沛公”,使“庄不得击”。

  周密,谋略:夜访张良、极力劝羽、翼蔽沛公 、宴上东向坐

  6.曹无伤

  项强刘弱,密报项王,暗中投托,“欲以求封”。投机未成丢了小命。

  鲁莽、草率:使人告密、激化矛盾、宴后被诛

  7.项庄

  没有头脑,剑术不佳,刺杀刘邦未成,笨拙无能。

  有勇无谋,被动。

  8.樊哙

  忠诚。知道今日之事甚急,立即表示“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勇武。“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目真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一个威风凛凛的武士。难怪项王都得“按剑而跽”,惊呼:“壮士!”大斗饮酒,大块吃肉,粗犷,真乃英雄本色。能言善辩,慷慨陈词,痛责项王,说来头头是道。有勇有智。骂得项羽,“未有以应”,只好赐坐。

  有勇有谋,粗中有细,主动请战

  三、刻画人物的方法

  1、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

  刘、项两个集团之间的矛盾

  项羽一方内部杀不杀刘邦的矛盾

  2、对比照应

  人物结构:两峰并峙,双水分流。

  项羽集团  项羽  范增   项伯    项庄

  刘邦集团  刘邦  张良  曹无伤   樊哙

  对比照应,互相辉映,相得益彰,孰是孰非,孰胜孰负,不问自明。

  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缺乏远虑,用人唯亲,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轻敌麻痹,养奸贻患,内部不团结;刘邦则与之相反,虽处劣势,但能忍辱负重,虚心下问,善于机变,知人善任,使谋臣尽施其谋,将士尽效其力,并瓦解敌方为自己效劳,及时清除内奸。刘、项在斗争中地位发生的变化,刘胜项负自成定局。

  3、出色的动作语言描写

  试举例说明:

  四、讨论

  思考刘项双方成败的原因

  补充材料:

  刘邦论成败: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对项羽的评价:

  11.太史公: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①,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②?何兴之暴也③!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蠭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埶④起陇亩之中⑤,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⑥,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⑦,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⑧,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⑨,奋其私智而不师古⑩,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11),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12),过矣(13)。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14),岂不谬哉!

  ① 周生:《正义》引孔文祥说以为是汉代儒者,姓周。盖:大概。重瞳子:两个瞳人儿。②苗裔:后代。③何兴之暴:怎么起来得这么突然。④尺寸:形容很少。埶:同“势”,权势,权柄。又:有人认为“尺寸”指尺寸之地,这句在“寸”字后断句,“乘执”属下句,是趁势的意思。⑤陇亩之中:田野之中,指民间。“陇”,同“垄”。⑥五诸侯:指战国时的齐、赵、韩、魏、燕五个诸侯国。⑦位  :指王位。不终:指没有维持下来。“终”,到最后。⑧背关:舍弃关中。“背”,弃。⑨矜:夸。功伐:功劳,“伐”与“功”同义。⑩奋:振,这里有极力施展的意思。师古:效法古人。(11)力征:以武力征伐。(12)寤:同“悟”。(13)过:错。(14)乃:竟然。引:拿过来,这里有找词儿的意思。

  司马迁是把项羽当作悲剧英雄来描写的,他有英雄的气魄和行为,但更重要的是,他的“自矜功伐”导致了他的悲剧。

  2、杜牧、王安石、李清照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认为: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卷土重来。从“包羞忍耻”“卷土重来”分析入手。

  题乌江项王庙诗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弟子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认为:军民离心,败势难回。根据“壮士衰”“势难回”“肯与君王卷土来”等可分析出作者的意图。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认为:项羽气势豪壮,令人敬仰。因为从开始至结束都洋溢着对英雄的赞美和敬仰。

  2、毛泽东

  钟出风雨起苍皇,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距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摘自毛泽东1949年4月《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认为项羽在处理和刘邦的关系上犯了沽名钓誉的错误,最终落得自刎乌江的下场。这里毛泽东引用这段历史事实,意在号召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军指战员利用占领南京以后的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有利形势,将革命进行到底,彻底消灭蒋家王朝。

《鸿门宴》教学设计 篇8

  一.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沛公军霸上                            2.沛公欲王关中

  3.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4.素善留侯张良

  5.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6.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

  7.距关,毋内诸侯                        8.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9.君安与项伯有故?                      10.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11.张良出,邀项伯                       12.籍吏民,封府库

  1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14.旦日不可蚤自来谢项王

  15.若入前为寿                           16.头发上指

  17.项王按剑而跽曰                       18.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19.大王来何操                           20.相去四十里

  21.沛公则置车骑                         22.道芷阳间行

  23.再拜献大王足下                       24.沛公安在

  25.项王受璧,置之坐上     

  二. 翻译下列句子。

  1. 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2.为之奈何?

  3.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5.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6.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7.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为所虏。

  8.今者项王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9.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10.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11.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三. 迁移训练。(XX年重庆卷)

  侯可字无可,华州华阴人。少倜傥不羁,以气节自许。既壮,尽易前好,笃志为学。随计①入京,里中醵金赆行②。比还,悉散其余与同举者,日:“此金,乡里所以资应诏者也,不可以为他利。”且行,闻乡人病,念日:“吾归,则彼死矣!”遂留不去。病者愈,辍己马载之,徒步而归。

  孙沔征侬徭,请参军事,奏功得官,知巴州化城县。巴俗尚鬼而废医,唯巫言是用,娶妇必责财,贫人女至老不得嫁。可为约束,立制度,违者有罪,几变其习。再调华原主簿。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岁责其租。可晨驰至富家,发椟出券归其主。郡吏赵至诚贪狡区凶横,持守以下短长,前后莫能去。可暴其罪,荷枷置狱,言于大府诛之,闻者快服。

  签书仪州判官。西夏寇边,使者使可按视,即以数十骑涉夏境,猝与之遇,亟分其骑为三四,令之日:“建尔旗帜,旋山徐行。”夏人循环间见,疑以为诱骑不敢击。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说渭源羌酋输地八千顷,因城熟羊③以抚之。琦上其功。

  可轻财乐义,急人之急,忧人之忧。与田颜为友。颜病重,千里求医,未归而颜死,目不瞑。人曰:“其待侯君乎?”且殓而可至,拊之乃瞑。颜无子,不克葬,可辛勤百营,鬻衣相役,卒葬之。方天寒,单衣以居,有馈白金者,顾颜之妹处室,举以佐其奁具。一日自远归,家以窭告,适友人郭行扣门曰:“吾父病,医邀钱百千,卖吾庐而不售。”可恻然,计橐中装④略当其数,尽与之。关中称其贤。  (选自《宋史•列传》)

  【注】①计:计吏,考察官吏的官员。②醵:聚集钱财;赆:临行时赠送礼物。③熟羊:地名。 ④橐中装:指珠玉之类的财物。

  1.对下列句子中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娶妇必责财,贫人女至老不得嫁 责:索求

  b.夏人循环问见,疑以为诱敌不敢击 问:间或

  c.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 质:质问

  d.颜无子,不克葬 克:能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少倜傥不羁,以气节自许                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

  b. 其待侯君乎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c. 即以数十骑涉夏境,猝与之遇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d. 卖吾庐而不售                          位尊而无功

  12.下列各句中,与“唯巫言是用”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b.一日自远归,家以窭告

  c.言于大府诛之                           d.夫晋,何厌之有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可少年时倜傥不羁,长大后笃志为学。家贫,乡亲们凑钱资助他人京应诏,回来后将钱全分给其他同举者,将要走时又留下来照顾生病的乡人,显示出他自律不贪的良好品格。

  b.侯可任地方官政绩卓著。在巴州化城时,订立规约制度,基本上改变了当地“尚鬼废医”.“娶妇责财”等陋习。在华原时,打击富人的巧取豪夺;把贪暴的郡吏绳之以法,此举大快人心,得到百姓的佩服和拥护。 ’

  c.侯可能妥善处理边境事务。西夏寇边时,使者派侯可巡视,侯可立即带领数十骑到了边境,突然与夏人相遇。他派人迷惑敌人,使夏人“不敢击”;又说服羌人首领献纳土地,并筑熟羊城来安抚他们,韩琦上报他的功绩。

  d.侯可轻财乐义,有朋友去世,他“鬻衣相役”以葬,并用所“馈白金”为朋友未出嫁的妹妹置办嫁妆;友人父病无钱医治,侯可把自己的财物全给了他。其义举获得人们交口称赞。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6分)

  14.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可晨驰至富家,发椟出券归其主。

  译文:

  (2)令之日:“建尔旗帜,旋山徐行。,’

  译文:

  (3)可恻然,计橐中装略当其数,尽与之。

  译文:

  参考答案:

  10.c 11.b 12.d 13.a14.(6分)

  (1)侯可一早骑马直奔富人家,打开木匣拿出田契还给它的主人。

  (2)命令他们说:“竖起你们的旗帜,围绕着山慢慢地走。”

  (3)侯可显出怜悯同情的样子,计算自己的财物大致和那数目相当,全给了他

《鸿门宴》教学设计 篇9

  设计:      使用:1-22

  教学目标 :1、了解司马迁及其《史记》

  2、掌握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3、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 2、3

  教学难点 :对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的判断

  教学方法:诵读―――点拨――――练习――――巩固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三课时

  一、回顾前面的故事情节

  二、教师范读课文

  三、学生自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解释加点的字

  ①乃令张良留谢                       ②相去四十里         

  ③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④持剑盾步走            

  ⑤道芷阳间行                          ⑥张良入谢            

  ⑦沛公不胜杯杓                        ⑧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B⑨拔剑撞而破之

  2、指出词类活用

  道芷阳间行            

  3、指出句式特点

  A何辞为                           B大王来何操                

  C 持白璧一双                       D沛公安在    

  E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F吾属今为之虏矣   

  4、古今异义词

  再拜献大王足下

  5、从本段中演化出的一个成语是                  

  四、齐读课文,概括本段内容:                                                 

  五、分析刘邦、项羽这两个人物形象

  刘邦:

  项羽:

  六、完成课后练习三

  七、质疑 

  八、课后回顾 

  [1]

《鸿门宴》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与要求:

  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的规律。

  掌握“举”、“谢”等文言词语。

  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熟读课文。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乌     江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二、背景介绍:

  故事发生在陈涉起义之后的第三年(前206)。陈涉起义之后,出身楚国贵族世家的项梁、项羽叔侄和出身农民又当过亭长的刘邦,也先后起兵反秦。陈涉失败后,项梁等拥立楚怀王之孙,仍号楚怀王。项、刘为楚怀王所辖主力军。项羽听说刘邦欲王关中,非常恼火,立即破关直抵新丰鸿门。

  字词补注:

  欲王关中:王,动,称王。

  为击破沛公军:中省“我”。

  范增说项羽:说,劝说。

  夜驰之沛公军:之,动,到……去。

  具告以事:以事具告(之)。是倒装句,也是省略句。

  臣为韩王送沛公:臣,第一人称谦词。

  秦时与臣游:游,交往。

  范增数目项王:数,多次;目,名-动,使眼色。

  约为婚姻:儿女亲家。

  五、“为”、“之”用法汇集:

  为:1、君为我呼入:介,替。

  若属皆且为所虏:介,被。

  何辞为:语气词,无义。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联系动词,像是,如同。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第二个“为”,动,制定。

  使子婴为相;客何为者:动,做、干。

  之:1、吾得兄事之:代,代人。

  切而啖之:代,代物。

  为之奈何:代,代事。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动,到。

  今日之事何如:结构助词,的。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背德也:结构助词,使主谓结构词组化。

  第二课时

  文章的结构:

  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以“杀不杀刘邦”为线索。

  宴前:(战或不战)1、项羽准备立即发兵击刘。

  2刘邦拉拢项伯,答应前去谢罪。

  项羽轻信项伯美言,许诺罢兵。

  (局势由张而弛)

  宴中:(杀或不杀)1、刘邦诡表心迹(初步稳住项羽)。

  范增举玦(气氛由弛而张)

  项庄舞剑(更为紧张)。

  樊哙闯帐(一触即发,极度紧张)。

  项羽赐座(由张而弛)

  宴后:(追不追)1、刘邦乘机离席(危机仍未排除)。

  项羽受礼(坐失良机,放虎归山)。

  范增拔剑撞斗(由此内部矛盾转化)。

  全文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宴前,写宴会前立、项两军驻地、力量对比、事件的起因及双方的幕后活动。

  问:共写了哪几件事?

  曹无伤告密。(导火线)

  范增分析情况。(激化矛盾)

  项伯夜访张良。(形势有所转化)

  张良与刘邦商讨对策。

  项伯劝项羽勿击刘邦。

  第二部分:(3-4)宴会上,写鸿门宴上双方的尖锐斗争 ,情节的高潮。

  问:此部分有三起、三落,请指出:

  三起:1、“范增数目项王”暗示动手。(紧张)

  范增以项庄舞剑为由,刺杀刘邦。(严峻)

  樊哙闯入帐(紧张到极点)。

  三落:1、项羽不怒樊哙,称之壮士。

  项羽赐樊哙酒肉,赐座。

  刘邦以“如厕”为名逃跑。

  第三部分:(5-7)宴后,刘邦脱身逃走,张良入谢,刘邦诛杀内奸。

  问:此事给项羽和刘邦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对项:坐失良机,加深了项、范矛盾,埋下了最后失败的祸根。

  对刘:刘诛杀了曹无伤,内部更加团结。

  二、人物:

  项羽:是一个“失败的英雄“形象,他沽名钓誉,轻敌自大,寡谋轻信,不善用人,优柔寡断,又带有直率的赳赳武夫的性格。

  刘邦:善于用人,能言善辩,善于应变。

  一个以“斗力”见长,一个以“斗智”见长。

  小结:

  布置作业:完成本课《课课练》。

  教后感:

《鸿门宴》教学设计 篇11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却……”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官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知识点

  一、 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使进入)

  2、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背叛)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5、令将军与臣有却(却,通“隙”,隔阂,嫌怨)

  二、古今异义

  1、沛公居山东时(古义:函谷关以东的地方;今译:山东省)

  2、将军战河北(古义:黄河以北;今译:河北省)

  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义:指意外的变故;今译:副词,十分,极)

  4、今人有大功而击之(古义:现在,别人;今译: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5、而听细说(古义:指小人的谗言;今译:详细的说)

  三、一词多义

  举: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举起)

  杀人如不能举(尽)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发动)

  孙叔敖举于海(推举)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攻下,占领)

  军:沛公军霸上(驻扎)

  为击破沛公军(军队)

  意: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图)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意料)

  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神情,神态)

  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感谢)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

  乃令张良留谢(兼道歉和告辞的意)

  使君谢罗敷:“宁可共戴不?”(告诉)

  如: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好像)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比得上)

  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往)

  万事如意(顺随)

  为:使子婴为相(做)

  为击破沛公军(给,替)

  约为婚姻(成为)

  窃为大王不取也(认为,以为)

  何辞为(句末语气助词)

  若属皆且为所虏(被)

  军中无以为乐(作为,当作)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是)

  因: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于是就)

  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趁机)

  蒙故业,因遗策(继承,沿袭)

  然后贱华为城,因河为池(借用,凭借)

  四、词类活用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2、吾得兄事之(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3、头发上指(名词作状语,向上)

  4、沛公军霸上(名词用作动词,驻军)

  5、沛公欲王关中(名词用作动词,为王)

  6、道芷阳间行(名词用作动词,取道)

  7、范增数目项王(名词用作动词,使眼色)

  8、籍吏民封府库(名词用作动词,登记)

  9、刑人如恐不胜(名词用作动词,以刀割刺)

  10、此其志不在小(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

  11、沛公今事有急(形容词用作名词,危机的事)

  12、素善留侯张良(使动用法,友善交好)

  13、项伯杀人,臣活之(使动用法,使••••活)

  14、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动用法,使••••跟从)

  15、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使动用法,使••••止)

  16、拔剑撞而破之(使动用法,使•••破)

  五、特殊句式

  1、此天子气也(判断句)

  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判断句)

  3、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判断句)

  4、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判断句)

  5、为击破沛公军(省略句)

  6、欲呼张良与俱去(省略句)

  7、范增数目项王(省略句)

  8、籍吏民封府库(省略句)

  9、还军霸上(省略句)

  10、竖子不足与谋(省略句)

  11、若属皆且为所虏(被动句)

  12、吾属今为之虏矣(被动句)

  13、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宾语前置句)

  14、不然,籍何以至此(宾语前置句)

  15、客何为者(宾语前置句)

  16、大王来何操(宾语前置句)

  17、沛公安在(宾语前置句)

  18、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状语后置句)

  19、具告以事(状语后置句)

《鸿门宴》教学设计 篇12

  各位评委,各位同仁: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鸿门宴》。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课时安排、教学过程五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及该课所处的地位作用:

  《鸿门宴》是人教版新教材 高一年级《 语文》 必修1第二单元

  第6课,节选自《史记》。所选情节描写的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争夺天下而进行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鸿门宴是项羽在新丰鸿门设下的一个富有杀机的宴会,是刘、项之间政治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化的表现,是长达五年的楚汉相争的序幕,名为宴会,实则是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作者以娴熟的艺术技巧,生动地刻画了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描绘了众多富有戏剧性的令人难忘的场面,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鸿门宴一文充分展示了刘、项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并预示了胜负的必然结局。因此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如何通过本课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和领悟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这是一个关键所在。

  2、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课件展示) 板书一二三

  (1)知识和能力目标:一个巨匠,一部巨著: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史实,积累文言词句知识,学习创造性阅读。

  (2)过程和方法目标:两个英雄,两种性格:利用人物个性化语言,分析人物性格,学习作者运用对照的方法和在矛盾斗争中描写人物的方法,学习一分为二地评论历史人物,树立正确的读史观。

  (3)情感和价值目标:三种认知态度:

  ①学以致用的态度,感受司马迁隐忍发愤的著书精神,从容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挫折

  ②领悟态度:分析项羽悲剧的原因,到底“败”在哪里?领悟良好的性格决定一生的命运

  ③分析态度:站在历史的最高点,个性化的分析人物,如何认知项羽与刘邦?(开放性问题)

  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汉代历史散文接触不多。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汉代历史散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

  据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①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②学习一分为二地评判人物。

  本课的教学难点为:

  学习创造性阅读,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二、说教法

  教学是一门艺术,应变是一种技术。根据该课的教材特点、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年龄阶段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展示课件)

  1、学生诵读,老师范读,整体感知,筑好文言基础墙。

  2、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打造学习共同体

  3、拓展延伸,启迪心智,创设课堂训练营。

  三、说学法

  1、 纸上得来终觉浅,圈点、勾画、批注法,学好文言基本功。

  2、自主合作加探究,眼耳口脑手并用,破疑解难在其中。

  四、说课时安排

  《鸿门宴》篇幅较长,文言知识较丰富,文章内涵丰厚,因此我设计用五课时教学本文。

  第一课时:了解作家作品,积累文言知识,感受作者隐忍发愤的著书精神(初读)

  第二课时:理清故事情节,概括人物形象,学习客观地评论历史人物,(熟读)

  第三课时:进一步梳理文言知识,精读课文,要求读透。(精读)

  第四课时:通过对人物、事件的赏析,加深学生对人物的理解,锻炼学生的开放性思维,由学生自主认识到人物的性格,悲剧的原因等问题。(赏读)

  第五课时:补充课本教学内容:同学生一起阅读古今关于刘邦项羽的一些篇章:让学生投入进来,把握自己眼中的项羽。(展读)

  在文言文学习的过程中,采取五步学习法:初读-熟读-精读-赏读-展读(板书)

  五、接下来针对第四课时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流程:

  一、说教学过程

  1、疑问导入,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营造课堂气氛,我的开场白是这样安排的:

  提起项羽刘邦,提起楚汉相争,人们总是有说不完的话题。项羽:少年英雄,力拔山兮气盖世,巨鹿之战,破釜沉舟,扬名天下。刘邦:登高一呼,天下云集而景从,发兵沛县。但是,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同样的两个英雄人物,为什么一个被围垓下,枭雄末路,悲歌别姬,最后自刎乌江。而另一个却能成就千秋霸业,建立大汉王朝呢?由此激起学生的探求兴趣。

  2、发散思维析人物

  因为本单元的探究性学习任务是:走进小说人物,所以分析人物部分,是本文的一大重点。为更好地使学生了解史传文学在人物形象方面的突出成就,深入挖掘人物内心,准确把握人物性格,我设计了几个问题:(层层设疑,步步引入环节)(课件展示)

  (一):鉴赏人物作品

  (1)、鉴赏刘邦的《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请男同学齐读,读出其雄奇壮美的王者之气,分析在大气磅礴之中含有怎样的可贵的思想:

  求贤如渴,居安思危。

  (2)、朗读项羽的《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针对这首诗设计三个小问题:

  A、项羽乌江自刎时说“天亡我也,非战之过也”他认为自己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B、 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

  C、 那么他失败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让我们再一次走进《鸿门宴》

  这两个大的问题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从人物本身的作品之中来体会人物的性格,分析人物的形象,增强学生的为下文刘项形势改变的原因作铺垫

  (二)走进鸿门宴

  在这里设计了两个问题

  1、鸿门宴上,项羽是怎样一步步地由主动走向被动的?刘邦又是怎样一步步地由被动走向主动的?鸿门宴是改变天下的契机吗?(三人一组讨论)

  在这里请同学们注意关键情节---- 项羽失去了几次杀刘邦的机会?

  总结:不设鸿门宴,可直接杀---樊哙闯帐---范增意杀---项庄舞剑杀---刘邦不辞而别借口杀----逃走,追杀---刚到鸿门杀(共七个理由杀)

  2、项羽为什么坐失良机?刘邦为什么会脱身逃走?提示:找一个角度来分析,谋士角度、年龄角度(有人说项羽因青年人的血气输给了刘邦中年人的城府,是年龄的悲剧吗?)重点从项羽、刘邦的性格角度分析?

  问题1是对内容的把握,可引发学生探究的心理。通过对比讨论分析,学生会看到这是一个矛盾不断转化的过程,即沿着战与不战、杀与不杀、追与不追三组连贯的矛盾,项羽由主动转向被动,刘邦由被动转向主动。而其中根本原因则在于两个人物的不同性格,由此导入问题2对项刘性格的概括。这样,问题1成为问题2的铺垫,环环相扣可以使学生感到人物性格是在矛盾中刻画的,这也为人物刻画方法的总结埋下伏笔。

  概括项羽性格时,学生可能对他“为人不忍”的性格有不同认识,是“妇人之仁”还是“君子之度”?就这一点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争论,既可以挖掘出项羽性格的弱点,及其在这场斗争中埋下的祸根,从而帮助学生认识性格决定命运的道理,认清项羽的悲剧绝非偶然,可以说是性格悲剧。也可以从根植于人们心中“成者王侯败者寇”的传统观念入手。项羽因为最终失败,人们才把他在鸿门宴上的表现贬得一钱不值;设想一下,假如楚汉战争的最终胜利者是项羽,人们又将作何感想呢?也许鸿门释刘成了项羽的一则美谈。

  我将这两个问题结合在一起,用表格形式进行提示,由刘项双方的转化推出人物不同的性格,既有相应的概括,又形成鲜明的对比,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展现出环环相扣的特点(课件展示)

  (三)纵观人物(课件展示)

  赏析: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为君王卷土来!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赏析不同人物对项羽的评价,在这里设置两个问题

  1、引导学生对于项羽这个人物进行探究,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各抒己见。

  2、我们能从项羽的悲剧中吸取怎样的教训?如何完善人格?这个问题主要是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发散思维,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生活价值观。

  这两个问题,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想象和思考,推想可能的历史,学生设想的结局可能是多样的,只要能自圆其说合乎一定的逻辑就可以,不求答案一致。借此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刘邦、项羽的不同性格可能造成的结局,进而启迪学生多样的思维,锻炼语言表达。

  (四)作业设计

  以新课标的要求为出发点站在历史长河的最前端,(2019年)你怎样看刘邦,项羽,鸿门宴。

《鸿门宴》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1.掌握相关文言常识;

  2.了解鸿门宴过程;

  3.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4.科学评价相关人物。

  【教学重点】目标1、3

  【教学方法】诵读法、串讲法、讨论法

  【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象棋的楚河汉界引出楚汉争霸,从而导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

  1.介绍司马迁及《史记》。

  (师生共同回忆。)

  2.相关背景。

  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XX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项分南北两部,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刘邦率先入关破咸阳,退驻霸上。后项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同刘邦交战。当时刘弱项强,公元前2XX年12月,在新丰鸿门举行宴会。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

  3.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心中的项羽、刘邦形象。

  4.学生听课文录音朗读,正音正字。

  5.学生看《鸿门宴》录像片断,引起兴趣,初步感受人物形象。

  6.学生朗读课文,疏通字词。

  7.学生默读课文,借助注释,初知文意。

  8.教师点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明确:“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进行的长达五年的楚汉斗争的开端,本篇课文通过对这次宴会全过程(包括会前斗争和会后余波)的描写,生动地再现了刘邦和项羽在残酷的政治军事斗争中所表现出的截然不同的人生性格及运筹谋略,使楚汉之争的结局初露端倪。

  第一部分(第1、2段)宴前。写宴会前刘、项两军驻地、力量对比、事件的起因及双方的幕后活动。

  第二部分(第3、4段)宴会上。写鸿门宴上双方的尖锐斗争。这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情节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5、6、7段)宴后。写刘邦脱身逃走,张良入谢与刘邦诛杀内奸。这是情节的结束与尾声。

  三、合作探究

  1.鸿门宴的斗争具有怎样的深层背景?

  明确:刘邦、项羽都有南面称孤的野心。当年刘邦看见秦始皇,曾十分羡慕地说:“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也曾自负地说:“彼可取而代之!”秦王朝覆灭后,刘、项矛盾日趋激化,对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则拼死相争。

  2.鸿门宴上双方的形势关系是如何转换的?

  明确:宴前(非正面交锋)刘被动项主动,两告两定。曹无伤告密是导火线,战云密布;项伯夜告却是一个转折点,缓和气氛。项羽攻刘的决定是一时之气,不久“风正云散”;刘邦见项羽的决定却是深思熟虑之举,次日即成行。

  宴中(正面交锋)刘被动项主动,三起三落。范增“数目”“举玦”,一起;召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二起;樊哙闯帐,项羽“按剑而跽”,三起。真是“黑云压城城欲摧”,似乎一场血肉横飞的争斗不可避免。但樊哙受赐、慷慨陈词竟让项羽“不忍之心陡起,英雄相惜之念生”,刘邦的借故逃席更是将危险消弥于无形。

  宴后(非正面交锋)刘主动项被动,两毁两受。借故离席毕竟是权宜之计,毁约逃席脱身回营则彻底扭转了被动局面。项羽受璧既预示了情节的彻底缓和,也更强烈地体现了项羽的悲剧性格。至于张良受托,是其“忠心之举”,范增毁玉,则为“愤怒之为”。

  3.感受人物形象。

  (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1)项羽

  明确: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概,骄矜自负,不听人言,犹豫不决,举棋不定,优柔寡断,沽名钓誉,缺乏深谋远虑。

  (2)刘邦

  明确:出身农家,不务正业,贪财好色,一心称王。

  有胆量有气魄,而又卑躬屈节。

  善听人言,有心计,处事果断。

  (3)范增

  明确:根据刘邦入关前后的变化,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提出了策略;说明范增对项羽的思想还不甚了解。有远见卓识,老谋深算,但处事浮躁,不该把矛盾暴露给敌方,其后果是被刘邦利用。

  (4)张良

  明确:对刘邦忠诚,运筹帷幄,沉着冷静,深谋远虑,能够提出正确的策略。

  (5)项伯

  明确:讲哥们义气,为救友不顾失节。

  (6)曹无伤

  明确:项强刘弱,密报项王,暗中投托,“欲以求封”。投机未成丢了小命。

  (7)项庄

  明确:没有头脑,剑术不佳,刺杀刘邦未成,笨拙无能。

  (8)樊哙

  明确:忠诚,勇猛。

  4.司马迁是怎样描写人物的?

  明确:(1)作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2)另一方面,善用对比烘托刻画人物。

  5.“鸿门宴”上的座次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安排说明了什么?

  明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増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按古代礼仪,宴会中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北向,西向为侍坐。可见在鸿门宴中,项王、项伯是首席,范増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是侍坐。

  宴设于项羽帐中,刘邦虽为宾客,却得不到尊位,可见项羽目中无人,自高自大,也可见双方力量对比的悬殊,刘邦处境堪虞,但刘邦却能泰然处之,可见起能屈能伸。而项氏集团内部,谋士范増的地位还不及告密的项伯,君臣隔膜,事不可谋,已初见端倪。

  6.课文中刘邦对张良、项羽称谓的变化体现了说话人怎样的心理动态?体现了人物间怎样的关系?

  明确:在古代,一般士大夫除姓名外,还有字、号、斋名等等,还由于不同的关系和场合,另有不同的称谓。通过某些称谓,我们就可以窥探说话人的心理状态,看出人物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

  文中刘邦对张良称呼了五次,三次在宴会前,两次在宴会后。

  宴前,项羽即将大军压境,三次称张良为“君”。“君”是对对方尊敬的称呼,且常常用于平辈之间。而刘邦是主,张良是仆。很显然,这里的称呼是极尽屈身拉拢之能事,降低身价,进一步密切双方关系,以求得张良献计为目的。

  宴后,经历了鸿门宴上的惊心动魄,心有余悸,但还未脱离虎口,想借故逃脱。若不留下张良搪塞,恐难如愿以偿,而留下张良,张良可能要冒杀头危险的,不好好相求,谁愿留在这是非之地?故而刘邦改换以前称谓,两呼张良为“公”。“公”也是尊敬称呼,且往往用于尊长者,很明显,再降身价,语气近乎哀求,是为了活命要紧。

  再看刘邦对项羽的称谓,本来两人同为反秦大将,地位本无大的差异;再者,怀王曾与诸将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今刘邦先入关,即便“王关中”也无可厚非。可如今,项羽兵四十万,而己十万,即使想“王关中”,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忍气吞声方为上策。

  在文中,称项羽,一连几次“将军”,称自己,口口声声“臣下”,甜言蜜语,一副小人嘴脸。

  对张良,用尊称,是为了问计,是为了活命;对项羽,用尊称,贬自己,是抓住项羽沽名钓誉的心理,摧垮其思想防线。不同的人,不同的称谓,可谓八面玲珑,圆滑之极。

  7.讨论:你如何看项羽和刘邦这两个人?

  (教师引导:人物性格、品质、身份地位等。)

  四、梳理·积累

  1.一词多义。

  (1)如

  杀人如不能举                (好像)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比得上)

  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到……去)

  (2)举

  杀人如不能举                (全、尽)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举起)

  举大计亦死                  (发动)

  (3)谢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感谢)

  旦日不可不早自来谢项王      (道歉)

  乃令张良留谢                (兼道歉和告辞义)

  使君谢罗敷                  (告诉)

  (4)意

  其意常在沛公也              (意图)

  然不自意先入关破秦          (料想)

  目似瞑,意暇甚              (神情、神态)

  (5)为

  使子婴为相                  (动词:做)

  为击破沛公军                (介词:替、给)

  约为婚姻                    (动词:成为)

  窃为大王不取也              (动词:认为)

  客何为者?                  (动词:干、做)

  人为刀俎                    (动词:是)

  何辞为?                    (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

  吾属今为之虏矣              (介词:表被动)

  (6)以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介词:把)

  军中无以为乐                (介词:用来)

  樊哙侧其盾以撞              (连词:而)

  以待大王来                  (动词:来)

  (7)因

  因击沛公于坐                 (介词:趁机)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副词:于是、就)

  2.通假字。

  成五采(“采”同“彩”,是彩色的意思)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不可不蚤来(“蚤”通“早”)

  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具”通“俱”,都)

  不者(“不”通“否”)

  沛公奉卮酒为寿(“奉”通“捧”)3.古今异义。

  沛公居山东时(山东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指山东省)

  约为婚姻(婚姻 古义:结为儿女亲家   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古义:不同一般的事   今义:副词,很、非常)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南,河北 古义:黄河以南,黄河以北  今义:河南省,河北省) 

  4.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沛公军霸上(驻军)

  籍吏民(造户籍册或登记)

  吾得兄事之(侍奉)

  范增数目项王(使眼色)

  若入前为寿(上前)

  刑人如恐不胜(用刀割刺)

  道芷阳间行(取道)

  沛公欲王关中(称王)

  (2)名词用状语

  于是项伯复夜去(连夜)

  吾得兄事之(象对待兄长那样)

  日夜望将军至(每日每夜)

  常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那样)

  头发上指(向上)

  道芷阳间行(从小路)

  (3)动词使动用法

  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

  从百余骑(使……跟从)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使……进来)

  拔剑撞而破之(使……破)

  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使……回去)

  樊哙侧其盾以撞(使……侧过来)

  (4)形容词用作动词

  素善留侯张良(交好)

  秋豪不敢有所近(接近)

  (5)形容词用作名词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急事)

  君安与项伯有故(老交情)

  5.文言句式。

  (1)判断句

  ①用“……也”表示判断

  此天子气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②用“……者,……也”表示判断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亚父者,范增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③用“……也”表示判断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④无标记表示判断

  此亡秦之续耳

  (2)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

  今日之事何如

  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客何为者

  籍何以至此

  ②介词结构后置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贪于财货

  具告以事

  长于臣

  因击沛公于坐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得复见将军于此

  (3)被动句

  ①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若属皆且为所虏

  吾属今为之虏矣

  ②无标记

  珍宝尽有之

  (4)省略句

  为击(省介词宾语“之”) 破沛公军

  加彘肩(省略状语“于盾”) 上

  (5)固定结构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无所……,……无所……”,“即……没有被……,……没有被……”其中“无所”还可以换作“有所”) 

  孰与君少长(“……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比较……哪一个……”)

  何辞为(“何……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为什么……呢”,“为”是语气词)

  五、作业

  1.熟读课文,掌握相关文言知识;

  2.课后了解楚汉争霸,从中汲取古人智慧。

  附:板书设计

  鸿门宴

  司马迁

  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楚             汉河             界项羽                            刘邦

  范增                            张良

  项庄                            樊哙

  项伯                            曹无伤

《鸿门宴》教学设计 篇14

  《鸿门宴》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下面是关于《鸿门宴》说课稿范文,欢迎借鉴。

  《鸿门宴》说课稿

  一、开场白各位领导、专家,你们好。我说课的题目是《鸿门宴》。

  二、说教材

  《鸿门宴》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节选自《史记》。所选情节描写的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争夺天下而进行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鸿门宴是项羽在新丰鸿门设下的一个富有杀机的宴会,是刘、项之间政治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化的表现,是长达五年的楚汉相争的序幕,名为宴会,实则是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作者以娴熟的艺术技巧,生动地刻画了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描绘了众多富有戏剧性的令人难忘的场面,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鸿门宴一文充分展示了刘、项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生动地对比了双方策的高下,并预示了胜负的必然结局。因此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今天,“鸿门宴”一语已经成了危险之约的代名词。

  学习《鸿门宴》所在的这个单元,要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着重了解《过秦论》中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的分析,着重了解司马迁在《鸿门宴》中对项羽的悲剧性格的揭示。在朗读和背诵过程中,注意掌握有关的文言文词语和文言句式。

  《史记》和《汉书》等纪传体史书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历史散文取得了空前伟大的成就。要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进一步引导学生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史实。

  2.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3.学习创造性阅读。

  4.学习一分为二地评论历史人物。

  5.树立正确的读史观。

  6.感受隐忍发愤的著述精神。

  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魏晋历史散文接触不多。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魏晋历史散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

  据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1.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2.学习一分为二地评判人物。

  本课的教学难点为:

  学习创造性阅读,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三、说教法

  新课程观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积极体验。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共享资源,创设互动平台,从而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决定本文教学中主要采用三种方法,即:目标导学、自主合作、迁移创新。

  “目标导学”即根据相应的学习内容设立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如关于朗读、积累的教学。

  “自主合作”在本文教学中主要体现为分组归纳和小组讨论交流等。

  “迁移创造”是将阅读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如让学生创编课本剧《鸿门宴》等。

  为了提高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我设计运用录音带、多媒体等手段辅助教学,并印发课文翻译等文字资料。

  四、说教学程序

  《鸿门宴》篇幅较长,文言知识较丰富,文章内涵丰厚,因此我设计用三课时教学本文。

  第一课时的要点是:了解作家作品,积累文言知识,感受作者隐忍发愤的著术精神,泛读课文,要求读懂。

  第二课时的要点是:理清故事情节,概括人物形象,学习客观地评论历史人物,泛读课文,要求读熟。

  第三课时的要点是:进一步梳理故事情节,着重进行创新思维训练,精读课文,要求读透。

《鸿门宴》教学设计 篇15

  一、我的教学设想:

  (一)能力的重要性——注重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在这堂课中,通过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主要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1、在文言文翻译这一环节中,不是单纯的将译文教给学生,也不是简单的把翻译文言文的一般方法以教条的形式传授给学生,而是通过学生之间出题互考、自我评点分析、小结归纳的方式进行,同时将翻译文言文中应当注意的“实词、虚词的准确翻译;古今异义;固定句式;特殊句式”等几个方面以“吴老师的几点建议”的方式出现,这样使学生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掌握了学习方法,提高了自我学习能力。2、在分析人物性格这一环节中,我有针对性的让学生先用自己的语言分析人物性格的某一方面,再有条理的引用课文中或《史记》中的相关语句陈述理由,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二)手段的灵活性——多媒体技术和板书的综合运用。在以往的教学中,主要依*板书向学生再现教案文本的核心内容,教师工作量大、课堂容量小、直观形象性差、教学效率相对较低;随着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影音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日益成为重要的教学手段,但在现在的教学中,我们往往过分的依赖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而忽略了板书的效用,使教学任务无法圆满完成。因为学生的思维是活的,学生的知识需求在总体的连贯中有局部和阶段的跳跃,教师无法全面预计到学生在课堂上所有的知识需求,多媒体课件围绕课堂主线设计,播放顺序相对固定,无法实时更新内容,只能为教学提供辅助的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居于次要地位,而板书展现的是学生活生生的思想,教师可以依据课程进度和现场情况,自由书写和发挥,所以在准备本堂课时,将板书和课件两种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合理安排处理课件和板书的比例,充分发挥两者的互补优势,努力提高师生间的教学沟通,对我今后的教学具有指导性。

  (三)教学的互动性——师生和生生间的相互交流。为了使学生的学习层面和分析理解能力盘旋上升,本人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坡度,努力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设计这堂课的环节时,在教学互动性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1、教师定位。在课堂各环节中,教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教师提纲契领的讲解之后,分别设计一组问题和一组习题,在教师的适时引导下,学生进行讨论和练习,最后教师进行分析归纳,使学生在师生互动中受益。2、学生定位。我始终把学生定位在课堂主体的地位,对学生采取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共同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使学生在生生互动中受益。如在刘邦和项羽性格分析这一环节中,课前指导学生查找资料,鼓励学生利用校图书馆馆藏书籍和网络信息资源,充分搜集占有资料,并进行归纳梳理,形成初步看法和观点;课堂上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让他们全方位多角度的看问题,让他们的思维火花互相碰撞,学会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辨证分析历史人物的能力,最终形成正确的看法和观点,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了学生研究学习、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好习惯。

  (四)课堂的开放性——重视课内学习和课外研究的衔接。我充分利用《鸿门宴》这篇经典课文在教学中的代表意义,努力营造一个开放的教学环境,注意引导学生做好课堂内外的衔接,为学生的后续学习作好铺垫。1、通过普遍性体现开放性。强调文言文学习的一般规律和特点,重点突出文学常识、常见实虚词准确翻译、古今异义、固定句式和特殊句式的教学,可以使学生由此及彼,掌握较强的文言文自学能力,为日后学习其它文言文打下扎实的基础。2、通过联系性体现开放性。把《鸿门宴》放在整个《项羽本纪》甚至是整个《史记》中学,通过读本上的《乌江自刎》的学习,分析项羽英雄末路的豪迈与无奈,批判项羽“自矜攻伐”的错误观点,揭示项羽性格对其鸿门宴后政治命运的重要影响,同时引导学生分析了《史记》中人物传记的一般规律和特点,掌握本纪、世家、书、传、列表的基本概念,使学生初步具备读史鉴史的能力。3、通过研究性体现开放性。把学生搜集资料、研究学习作为教学的重要一环来设计,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过程,是学生学飞的过程,避免不了磕碰,我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力求避免“扶上马、送一程”的保姆式教学方式,正确处理“鱼、渔”的关系,指导学生向课外延伸,向馆藏书籍和网络信息要知识,使他们搏击知识长空的翅膀早日得到锻炼。

  二、 教学后的几点反思:

  教学过程其实是教师知识细雨向学生无声倾注的过程,在《鸿门宴》的教学实践中,我有两点感触比较深:

  (一)教师要认真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因此身为教师,必须从严要求自己,认真做好备课施教的准备,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做到心中有数,惟其如此,教师才能正确把握课程进度,最大限度的输出知识。在本次备课过程中,我努力为自己“充电加水”,认真归纳了文学常识、常见实虚词、古今异义、固定句式和特殊句式,通读了《项羽本纪》、《高祖本纪》、《吕太后本纪》,查阅了大量的评论资料,对项羽的为人和性格有了新的认识,同时认真研究借鉴了同事们给出的无私的的教学建议,使我在翻译方法指导、人物性格分析和多媒体处理上掌握了不少方法和技巧。这堂公开课让我有了一个对自身素养全面审视的好机会,在备课和上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让我对自己的能力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比起年长的一辈,我知识深度和广度的缺乏、文化底蕴的相对浅薄,使我在演绎一堂环节比较合理的课程时显得有些稚嫩;随机应变能力的缺乏,使我在课堂上显得不够灵活;而不够合理的注意力分配,使我不能兼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回答。这些问题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不仅需要多方面的修炼驾驭课堂的能力,还要训练“听、说、读、写”这些基本功。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语文教师,设计几个合理的教学环节是远远不够的,高瞻远瞩的教育眼光和渊博的学识,必须在实实在在的教学工作中培养。

  (二)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通过备课施教,我对课堂教学有了新的认识,那就是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习方法的传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一堂语文课,不应该只让学生了解一篇课文,而应通过这篇文章,使学生能够解读更多的文章,因此要重视学习方法的传授,让教材成为真正的教材,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鉴赏能力,如《鸿门宴》小结课既是对课本知识的一个小结回顾,更是读本《乌江自刎》的导入,是指导学生阅读《史记》一个信号。因此在备课时,我充分认识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了解学生认知的薄弱环节和障碍点,预测学生理解问题可能的偏差,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环节,做好针对性准备,依据教学坡度,给学生适当的台阶,帮助学生登上知识的高峰;在授课时,对学生的回答、讨论结果和观点进行合理的评价,及时点拨和指正学生的欠缺和不足,及时捕捉学生的精彩表现,通过适当的表扬来引导和影响学生的思维倾向,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鸿门宴》教学设计 篇16

  《鸿门宴》是新编高中语文试用教材文言文单元的讲读篇目,由七个段落组成,节选自司马迁的文史名著《史记》,是《项羽本纪》中的精彩片段。它记载了推翻秦王朝后项羽、刘邦为争夺农民起义军胜利果实而展开的第一场惊心动魄、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情节跌宕起伏,结构完整,生动地刻画了项羽和刘邦等四组不同性格的人物,展现了作者娴熟的艺术技巧,堪称史传文学的经典名篇。为使学生真正了解《鸿门宴》所代表的《史记》集史实和传记于一身的突出特点、成就,及按照《教学大纲》中“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一为是分析项羽、刘邦等人物形象;又依据《教学大纲》中有关“诵读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重点掌握常见的150个文言实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用法”的要求,和《考试说明》关于文言文阅读的“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规定,我将教学重点二确定为积累掌握重点实词“幸”“如”“举”“谢”等,教学难点确定为掌握文中的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由于《鸿门宴》的篇幅较长,用一节课来完成以上教学任务有较大难度,所以围绕着本文的重点难点我设计了预习提纲,让学生在重点实词、活用字及特殊句式、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刻画方法等方面进行充分的、有目的的预习,以减轻课上负担,提高课堂效率。我导入新课的方法是播放歌曲《霸王别姬》的片断以引出项羽的结局,指出失败的原因是项羽的性格在鸿门宴中酿下的祸根,由此导入《鸿门宴》。这个设计可以引发学生极大的兴趣,并认识到鸿门宴这一事件是历史的重要转折,加深感受。对《鸿门宴》一文的教学,我分为提问预习、概述情节、翻译理解、分析人物、刻画方法和总结全文六个步骤进行,其中翻译理解、分析人物和刻画方法是教学重点、难点所在。下面就每个步骤具体说说我的想法。一、提问预习部分。我设置了有关司马迁和《史记》的习题,历史背景则采用学生口述的方法,目的是检查学生对作家作品和故事背景的预习情况。二、概述情节部分。对鸿门宴文脉的把握,我要求学生先复述故事,后概述情节,再划分层次。这可以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全面地熟悉故事,把握矛盾迭出、三起三落的情节,又锻炼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更为翻译理解和分析人物奠定基础。我的答案提示全部采用四至五字的概括,并串联成线,连贯清晰:曹 范 项 张 刘 刘 项 范 项 樊 项 沛 张 项 沛无 增 伯 良 项 邦 羽 增 庄 哙 王 公 良 王 公伤→说→访→献→约→谢→设→示→舞→闯→赐→出→入→受→除告 项 张 计 婚 罪 宴 意 剑 帐 酒 逃 谢 璧 奸密 羽 良 策 姻           座三、翻译理解部分。我设计的是两个环节。一是让学生粗读原文,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翻译大意,重点完成三个内容:依据文脉推断不懂的词义,点出重点的实词,框出通假字并归纳规律;二是让学生细读原文,进一步落实字句的翻译,主要完成两个任务:实词活用、特殊句式及其规律总结。两个环节是由简入难的过程。本文虽然篇幅较长,但文字浅易,并且是典范的记传性文体,因而对高一学生来说大部分内容比较易于理解和翻译。对那些不易懂的字词就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提供的语境、前后涉及的情节加以推测、判断,以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好方法。要求学生点出重点实词、框出通假字,主要是为帮助学生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异读现象、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的词语,并进一步得出规律,指导今后的文言文学习。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在文言文翻译中难度较大,也是本文教学的两大难点。要求学生标出有活用现象的字和划出句式特殊的句子,是基于两点考虑:(一)积累一定数量的第一手例句;(二)引导学生加以分类,找出每类的相同特征,并抽取出来形成规律性的东西,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能由学会一个到会学多个。在翻译过程中注重指导学生养成用符号法表示重点字句的好习惯,如点、框、圈、划线等符号应约定一致,便于突出翻译中的重点、难点及复习。我的提示着重归纳了实词“幸”“如”“举”“谢”等,名词活用、使动用法、宾语前置、被动句和省略句,全部采用表格的形式,可由学生填充相关内容,既是训练又是归纳。四、分析人物部分,是本文的一大重点。为更好地使学生了解史传文学在人物形象方面的突出成就,深入挖掘人物内心,准确把握人物性格,我设计了四个问题:题1.项羽是怎样一步步地由主动走向被动的?刘邦又是怎样一步步地由被动走向主动的?题2.项羽、刘邦各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问题1是对内容的把握,可引发学生探究的心理。通过对比讨论分析,学生会看到这是一个矛盾不断转化的过程,即沿着战与不战、杀与不杀、追与不追三组连贯的矛盾,项羽由主动转向被动,刘邦由被动转向主动。而其中根本原因则在于两个人物的不同性格,由此导入问题2对项刘性格的概括。这样,问题1成为问题2的铺垫,并可以使学生感到人物性格是在矛盾中刻画的,这也为人物刻画方法的总结埋下伏笔。概括项羽性格时,学生可能对他“为人不忍”的性格有不同认识,是“妇人之仁”还是“君子之度”?就这一点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争论,挖掘出项羽性格的弱点,及其在这场斗争中埋下的祸根,从而帮助学生认识性格决定命运的道理,认清项羽的悲剧绝非偶然,可以说是性格悲剧。我将这两个问题结合在一起,用表格形式进行提示,由刘项双方的转化推出人物不同的性格,既有相应的概括,又形成鲜明的对比,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题3.如果刘邦不去鸿门向项羽谢罪,会有怎样的结局?如果项羽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又会有怎样的结局?这是两个假设性的问题,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想象和思考,推想可能的历史,学生设想的结局可能是多样的,只要能自圆其说合乎一定的逻辑就可以,不求答案一致。借此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刘邦、项羽的不同性格可能造成的结局,进而启迪学生多样的思维,锻炼语言表达。题4.文中还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简略说说他们的性格。设置这道题目的有二:一是全面把握本文中的性格鲜明的人物的需要;二是突出四组人物的对比塑造,为总结人物刻画方法作伏笔。五、刻画方法部分。由于前一部分的铺垫,学生会比较容易地归纳出在矛盾中和对比映衬中刻画这两条,而在初中学过的《孔乙己》等小说中刻画方法也会使较多的学生联想到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是使人物栩栩如生重要方法这一条,所以学生自己就可以很快归纳出来。六、我引用列宁的比喻——有时历史的发展就像一个人想要进入一大串房间中的一间,却阴差阳错地进入了另一个房间——对全文进行总结,给学生以更多的思考和借鉴。作业布置两点:一联系情节背诵第三、四段;二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从“鸿门宴”故事中得到的启示。最后,说说板书设计。最上方两行分别横写标题“鸿门宴”和“司马迁”。板书重心是项羽、刘邦的人物分析:上半部分左边横写“项羽”,中间对应其主要性格“自矜功伐、为人不忍”,右边对应其形势的转化情况“主动”到“被动”;下半部分左边横写“刘邦”,中间对应其主要性格“能屈能伸、狡诈果断”,右边对应“被动”到“主动”,各自用线相连,上下形成鲜明对比。这个板书设计可以突出本文人物传记的特色和人物的鲜明性格及由此产生的形势逆转,是为教学重点的突出服务的。

《鸿门宴》教学设计 篇17

  一、课内阅读(86分)(一)阅读文章第一段,完成1-5题。(19分)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3分,每3字1分)①沛公欲王(     )关中    ②旦(     )日飨(      )士卒,为(      )击破沛公军③范增说(      )项羽曰   ④好(     )美姬    ⑤皆为(      )龙虎⑥未得与项羽相(      )见 ⑦使子婴为相(      )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1分,每词0.5分)①旦日飨士卒(            )    ②范增说项羽曰(            )3.解释下列多义词。(7分,每空0.5分)⑴军①沛公军霸上(                  )       ②为击破沛公军(              )③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④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⑵相①未得与项羽相见(                  ) ②使子婴为相(                   )⑶为①为击破沛公军(                    )  ②皆为龙虎(                    )③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⑷在①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   ②此其志不在小(                )⑸于①使人言于项王曰(                    )  ②贪于财货(                  )③长于臣(                          ) 4.翻译文段中划线的句子。(4分,每句2分) ①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译文:                                                                           ②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译文:                                                                           5.根据文段内容填空。(4分,每空1分) 本段文字交待了刘、项双方               的对比,表明项羽一方                     ,                       。但此时双方此时本应“戮力攻秦”,而曹无伤的告密,                                      。(二)阅读文章第二段,完成6-12题。(33分)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6.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2分,每字0.5分) ①鲰生说我曰(    )    ②沛公奉卮酒为寿(      )③要项伯(      ) 7.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每词0.5分) ①张良是时从沛公(            )              ②亡去不义(            ) ③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    ④固不如也(            ) ⑤秦时与臣游(            )        ⑥旦日不可蚤自来谢项王(           ) ⑦不如因善遇之(            )                ⑧且为之奈何(            ) 8.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2分,每句0.5分) ①距关,毋内诸侯             通             ②要项伯             通              ③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通           ④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通        9.解释下列多义词。(10分,每空0.5分)⑴善①素善留侯张良(                  )     ②不如因善遇之(               )⑵故①君安与项伯有故(                  )   ②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⑶之①珍宝尽有之(                    )     ②为之奈何(                  )③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④鲰生说我曰……故听之(       )⑤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⑷以①具告以事(              )             ②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③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④所以遣将守关者(               )⑸幸①妇女无所幸(                    )  ②故幸来告良(                    )⑹王①沛公欲王关中(              )      ②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③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④秦地可尽王也(                  )⑺乃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②良乃入,具告沛公(               ) 10.解释下列句中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和今义。(7分,每词1分) ⑴沛公居山东时——山东 古义:                                   今义: ⑵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足以 古义:                                   今义: ⑶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婚姻 古义:                                   今义: ⑷所以遣将守关者——所以 古义:                                   今义: ⑸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出入 古义:                                   今义: ⑹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 古义:                                   今义: ⑺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今人 古义:                                   今义: 11.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形式,并加以解释。(4分,每空0.5分)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活用形式:                  解释: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用形式:                  解释:                 ③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活用形式:                  解释:                 ④于是项伯复夜去               活用形式:                  解释:                 12.翻译下列句子。(4分,每句1分) ①具告以事           译文:                                               ②为之奈何           译文:                                               ③孰与君少长         译文:                                               ④沛公奉卮酒为寿     译文:                                              (三)阅读文章第三、四两段,完成13-22题。(34分)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13.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3分,每字0.5分)①戮力攻秦(    )    ②范增数目项王(      )③玉玦(      )④瞋目视项王(     )⑤目眦尽裂(    )    ⑥沛公之参乘(      ) 14.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5分,每字0.5分)①戮力攻秦(                   )    ②范增数目项王(                        )  ③因击沛公于坐(               )    ④故遣将守关者(                         )⑤而听细说(                   )    ⑥坐须臾(                               )⑦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 ⑧若入前为寿(                 )⑨常以身翼蔽沛公(               )  ⑩臣死且不避(               ) 15.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1分,每句0.5分) ①令将军与臣有郤            通          ②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通              16.下列句中与“项王按剑而跽”中“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b.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c.拔剑切而啖之                    d.劳苦而功高如此 17.根据上面的第二段文字填空。(5分,第二、四空各1分,其余各0.5分) 樊哙闯帐后的表情是                                 ,他的慷慨陈词中,先提怀王约的意图是                                                                  ;直接指责项羽的话是                                 ,收到的效果是                                                                        。该段文字中有几个成语现在仍在使用,请写出三个:                                ,                ,                      。 18.项羽说:“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从中可以看出项羽什么样的性格特征。(2分)答:                                                                       。 19.刘邦亲赴鸿门宴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几段文字表现了刘邦什么样的性格特点?(4分) 答:原因:                                                                刘邦性格:                                                       20.鸿门宴上活跃着众多的人物,请概括分析一下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人物的?效果怎样?(4分) 答:方法:                                                                                                                                   。 效果:                                                                       。 21.毛泽东主席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用两句是深刻总结了项羽在鸿门宴上的历史教训,用以指导革命战争。请写出这两句诗。(2分) 答:                                                                           。 2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并说说这些描写反映了项羽的那些弱点。(6分,每句2分,分析2分) ①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译文:                                                                                ②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赐之彘肩。”“壮士!能复饮乎?” 译文:                                                                               分析:                                                                            二、拓展阅读(34分)(四)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17分)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①曰“舜目盖重瞳子②”,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何兴之暴③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④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自矜功伐⑤,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⑥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释】①周生:汉时的儒者。②重瞳子:目中有两个眸子。③暴:突然,有忽然兴起之意。④五诸侯:指齐、魏、赵、韩、燕五国后人。⑤自矜功伐:以功勋自诩。⑥寤:同“悟”。 23. 文中的四个□处,应依次填上的语气词是(2分)(    ) a. 邪 矣 也 哉 b. 哉 也 矣 邪 c. 哉 矣 也 邪 d. 邪 也 矣 哉 24. 比较下列“之”、“而”的意义和用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 ①何兴之暴也 ②谓霸王之业 ③分裂天下而封王侯 ④尚不觉寤而不自责 a.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d.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25. 解释下列词语(4分,每词1分) a. 陈涉首难 首难:                    b. 然羽非有尺寸 尺寸:                            c. 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私智:                        d. 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经营:                         26. 从句式角度,应选出的两个相同项的是(2分)(   )和(   ) a. (羽)乘势起陇亩之中 b. (羽)放逐义帝而自立 c. (羽)身死东城 d. (羽)尚不觉寤而不自责27. “遂将五诸侯灭秦”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2分) 28. “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翻译正确的是                                (2分) 29. 对这篇文章评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司马迁认为项羽的功业表现在“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他的过失表现在他“怨王侯叛己”,“自矜功伐”,“不师古”。叙事简要,极富概括性。 b. 司马迁认为项羽的主要过错是“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且行文中含有责备与痛惜之情,使文章文情并茂。 c. 这篇文章对项羽的一生作了总的评价,既赞扬了项羽的灭秦之功,又指出他“自矜功伐”等方面的过错;显示了司马迁评价历史人物实事求是的公正态度。 d. 这篇文章对项羽一生的功过褒贬失当——褒多于贬;反映了司马迁对这位失败英雄的偏爱和敬重。(五)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17分)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划船靠岸)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为五岁,所当无故,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之,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 30.解释下列句中的词语。(5分) ①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                      壁:                       ②有美人名虞,常幸从                          幸:                       ③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王:                       ④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怜:                       ⑤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户,吾为若德            德:                       31.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译文:                                            ②吾知公长者。          译文:                                            ③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译文:                                            32.节选的这一部分反映了“楚汉相争”最后的情况与结局。请你简要写出此时相遇的主要行迹。(6分)(80字以内)                                    

  参考答案:1.①沛公欲王(wàng)关中②旦(dàn)日飨(xiǎng)士卒,为(wèi)击破沛公军③范增说(shuì)项羽曰④好(hào)美姬⑤皆为(wéi)龙虎⑥未得与项羽相(xiāng)见⑦使子婴为相(xiàng)2.①旦日飨士卒(犒劳)    ②范增说项羽曰(劝说)3.⑴军①沛公军霸上(动词,驻扎)②为击破沛公军(名词,军队)③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名词,驻扎军队的地方,军营) ④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带兵的人,将领)⑵相①未得与项羽相见(副词,相互) ②使子婴为相(名词,辅助君主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吏)⑶为①为击破沛公军(介词,替,给)  ②皆为龙虎(动词,成为,此处可引申为“呈现”)③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介词,替,给)⑷在①沛公兵十万,在霸上(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在……地方”)  ②此其志不在小(介词,引出动作的范围,“在……方面”)⑸于①使人言于项王曰(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向,对)  ②贪于财货(介词,引出动作的范围,“在……方面”)③长于臣(介词,表比较,比)4.①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译文: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②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译文:现在进了关财物不掠取,女色不迷恋,这说明他的志向不在小的方面。5.本段文字交待了刘、项双方军事力量(或兵力)的对比,表明项羽一方占有绝对优势,掌握着战争的主动权。但此时双方此时本应“戮力攻秦”,而曹无伤的告密,拉开了刘、项斗争的序幕。6.①鲰生说我曰(zōu)    ②沛公奉卮酒为寿(zhī)③要项伯(yāo)7.①张良是时从沛公(动词,跟随,跟从)②亡去不义(动词,逃亡,逃离)③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动词,抵挡,抵抗)④固不如也(副词,本来)⑤秦时与臣游(动词,交游,交往)⑥旦日不可蚤自来谢项王(动词,道歉)⑦不如因善遇之(副词,趁机,借此机会)⑧且为之奈何(副词,将)8.①距关,毋内诸侯  距、内通拒、纳②要项伯 要通邀③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④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9.⑴善①素善留侯张良(动词,结交,交好)②不如因善遇之(副词,好好地)⑵故①君安与项伯有故(名词,旧交情)②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连词,所以,因此)⑶之①珍宝尽有之(助词,无义)②为之奈何(代词,这件事)③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动词,到) ④鲰生说我曰……故听之(代词,他的话)⑤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⑷以①具告以事(介词,把,将)②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介词,用来)③具以沛公言报项王(介词,把,将)④所以遣将守关者(与“所”构成固定结构,表原因)⑸幸①妇女无所幸(封建君主对妇女的宠爱叫“幸”)②故幸来告良(副词,幸亏,幸而)⑹王①沛公欲王关中(动词,称王)②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秦汉以后朝廷中封爵最高的一级,这里是对刘邦的尊称)③具以沛公言报项王(秦汉以后朝廷中封爵最高的一级)④秦地可尽王也(动词,称王)⑺乃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副词,就)  ②良乃入,具告沛公(副词,于是)10.⑴沛公居山东时——山东  古义: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  今义:指山东省⑵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足以  古义:足够用来  今义:完全可以,够得上⑶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婚姻  古义:结成姻亲关系,指儿女亲家  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⑷所以遣将守关者——所以 古义:因果关系中表原因的连词  今义:因果关系中表结果的连词⑸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出入  古义:出、入是两个词,指出来、进去  今义:现在是一个词,①出去和进来②(数目、内容等)不相符、不一致⑹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 古义:不同寻常,指意外的变故  今义:①异乎寻常的,特殊的②十分⑺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今人  古义:现在人家(指沛公) 今义:现代的人,与“古人”相对11.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活用形式:名词作状语 解释:在夜里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用形式:使动用法   解释:使……活,解救了……③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活用形式:名词作状语解释:像对待兄长一样④于是项伯复夜去      活用形式:名词作状语 解释:在夜里 12.①具告以事           译文:将全部情况禀告给了(张良)②为之奈何           译文:如何对付这件事③孰与君少长         译文:你与他谁大谁小④沛公奉卮酒为寿     译文:沛公奉上一杯酒祝他长寿13.①戮力攻秦(lù)②范增数目项王(shuò)③玉玦(jué )④瞋目视项王(chēn)⑤目眦尽裂(zì)⑥沛公之参乘(shèng)14.①戮力攻秦(合力)②范增数目项王(屡次以目示意)③因击沛公于坐(趁机)④故遣将守关者(特意)⑤而听细说(指小人的谗言)⑥坐须臾(一会儿,形容时间很短)⑦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跟从,带领)⑧若入前为寿(第二人称代词,你)⑨常以身翼蔽沛公(同义词连用,保护,掩护)⑩臣死且不避(尚且)15.①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通隙②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内通纳16.b(例句中“而”表修饰,a—表转折,c—表顺承,d—表并列)17. “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先发制人使项羽陷于“不义”,表明即使刘邦在关中称王也是合法的,然而刘邦不这样做,这是对项羽极大的尊重。       “劳苦而功高如此……此亡秦之续耳。”    项王赐酒、赐彘肩、赐座,化解了一触即发的危险,使刘邦得以顺利脱身。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秋毫无犯    劳苦功高18.心直口快,直来直去,表里如一。19.原因:在与项羽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暂时缓和矛盾,以图长远打算。    刘邦性格:工于心计,善于应变、擅长用人,能言善辩。20.方法:①紧扣情节发展,通过人物间的矛盾和斗争以及不同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情态来表现;②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使不同人物相互映衬。(如刘邦与项羽、张良与范增、樊哙与项庄)效果:使不同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每个人物形象都栩栩如生。21.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22.①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译文:范增多次给项王使眼色,三(或“多”)次举起身上佩带的玉玦(暗示项王),项王默默地毫无反应。②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赐之彘肩。”“壮士!能复饮乎?”译文:项王说:“真是一位壮士!——赐给他一杯酒。”“赐给他猪肘。”“壮士!还能再喝(酒)吗”?分析:(大家可以各抒己见,只要合乎文章的描写即可)23.d24.d。①何兴之暴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②谓霸王之业(助词,的)③分裂天下而封王侯(表承接关系)④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表递进关系)25.a. 陈涉首难 首难:首先起义。b. 然羽非有尺寸 尺寸:尺寸之地。c. 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私智:自己的聪明d. 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经营:筹划营谋26. a和c   a. (羽)乘势起陇亩之中(省略介词“于”)b. (羽)放逐义帝而自立(一般句式)c. (羽)身死东城(省略介词“于”)d. (羽)尚不觉寤而不自责(“不自责”是“不责自”的倒装形式)27. “遂将五诸侯灭秦”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终于率领五国诸侯的军队灭掉了秦王朝。(2分)28. “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翻译正确的是是天意使我灭亡,不是我用兵的过错啊!(2分)29. c30.①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  壁:名词作动词,构筑壁垒②有美人名虞,常幸从 幸:被宠幸③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王:名词作动词,称王④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怜:可怜,同情⑤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户,吾为若德德:名词作动词,恩施好处31.①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译文:上天让我灭亡,我还渡江做什么?②吾知公长者。译文:我知道您是个有德行受人尊敬的人。③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译文:项王自己也受了十余处伤。32.①垓下被围,四面楚歌,英雄末路,悲歌慷慨;②乌江欲渡未渡,无颜见江东父老;③赠马长者,步战杀敌,仍显英雄本色;④自刎而死,彻底失败。 

《鸿门宴》教学设计 篇18

  自学•发现

  一.书声琅琅,诵读为本

  1.注意重音、停顿、语气

  2.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

  二.作者与《史记》

  司马迁(约前145-前80或前135-前93)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司马谈之子少时随父在长安研习经史,二十岁后,游踪几遍全国,考察风俗,探访古迹,采集传说初任郎中,后继父任太史令,博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承继其父遗志,著《太史公书》(即《史记》),后因替降子匈奴的李陵辩解,而受腐刑下狱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述,完成《史记》

  《史记》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部分组成,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余字,记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史事作者基本上站在同情被压迫者的立场,在一定程度上嘲笑了封建社会的最高权威,鞭挞了贪官酷吏和土豪劣绅,同情并歌颂了农民起义的领袖和当时被社会所贱视的小人物;他写的一些人物传纪,不仅表现了高度的思想性,而且大部份有很动人的艺术力量人物塑造形象鲜明,文笔简练朴素其中也有许多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的作品如《项羽本纪》、《魏其武安侯列传》等它不仅是一部相当完备的古代史书,同时又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作品鲁迅先生曾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正说明了《史记》在史学和文学上的伟大成就

  三.时代背景

  这场斗争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公元前2XX年(秦二世元年)7月,陈涉、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各地纷纷响应楚国旧贵族项梁率侄项羽(24岁)于会稽起义,泗水亭长刘邦(48岁)也在沛起义后,归项梁领导后来项梁由于恃胜而骄,被秦将章邯击杀章邯得胜后,移师围赵这时楚怀王一面命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北上救赵;一面命刘邦攻秦,并与诸将约定:“先入关(函谷关)者王之”宋义停军不进,为项羽所杀项羽率军队与秦军大战九次,最后在钜鹿彻底击溃秦之主力军,章邯率二十万大军投降秦丞相赵高逼杀秦二世,立二世之侄子婴为王

  由于秦主力军为项羽所破,刘邦就很顺利地进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刘邦入咸阳后,为了收买民心,与秦民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并申明军纪,废除了秦朝一系列严刑苛政,得到了广大百姓的支持于是派兵守关,想做关中王,驻军于霸上

  项羽击败秦军后,也向函谷关进军,破关而入咸阳,驻军于鸿门,并准备消灭刘邦军队就在这样的剑拔弩张形势下,出现了“鸿门宴”这场激烈的政治斗争

  四.段落大意

  全文共有七段,可按照“鸿门宴”的前后过程,分为宴前、宴会上与宴会后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宴前写宴会前刘、项两军驻地、力量对比、事件的起因及双方的幕后活动  ,

  第二部分(第3、4段)宴会上写鸿门宴上双方的尖锐斗争这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情节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5、6、7段)宴后写刘邦脱身逃走,张良入谢与刘邦诛杀内奸这是情节的结束与尾声

  五.分类归纳文言知识

  ★词类活用

  例句                          活用类型                释义

  1.吾得兄事之                 名词作状语            像对待兄长一样

  2.项伯乃夜驰之公军                同上               连夜

  3.常以身翼蔽沛公                   同上               像翅膀一样

  4.籍吏民,封府库              名词用作动词         登记在册

  5.沛公军霸上                      同上               驻扎

  6.沛公欲王关中                    同上               统治

  7.范曾数目项王                    同上               用眼示意

  8.道芷阳间行                       同上               取道

  9.刑人如恐不胜                    同上               处罚

  10.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名词使动用法         使之为王

  11.项伯杀人,臣活之            动词使动用法         使……活

  12.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同上               使……跟从,率领

  13.素善留侯张良                形容词用作动词      交好

  14.拔剑撞而破之                形容词用作动词      击碎、击破

  15.此其志不在小                形容词用作动词      小事

  ★古今异义

  ①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明确:古义: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

  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②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明确: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副词,很

  ③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明确: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

  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④而听细说

  明确:古义:小人的谗言

  今义:详细说来

  ★文言句式

  了解“此……也(耳)”“何以……”两个句式

  ①此成危急存亡之秋也

  明确:判断句,这就是……啊

  ②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明确:疑问句,宾语前置句,凭什么……呢?

  ③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明确:反问句式,“为”语气词,呢,表意“……呢?”

  ④特殊句式:

  “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状语后置

  “与俱去”、“毋从俱死也”,介词“与”、“从”后面的宾语省略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疑问句,主语“为大王为此计者”与谓语“(是)谁”倒置也可以说不是主谓倒置,那么“者”就是语气助词

  “孰与君少长?”疑问句,宾语疑问代词前置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判断句,特殊指示代词“所”、“者”构成“所……者”式名词短语充当主语,作说明、解释的对象

  ★名句积累

  明确: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

  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

  ★一词多义

  ①因

  例句                                        出处               释义

  公等碌碌,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毛遂自荐》          依靠、凭借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梦游天姥吟留别》   顺着、根据

  不如因而厚遇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乘机

  后因伐木,始见此山                 《梦溪笔谈&8226;雁荡山》   因为、由于

  因合纳斗盆                         《促织》               于是、就

  陈陈相因                             成语                  沿袭

  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             《孔雀东南飞》       原因、理由

  ②如

  例句                             出处                 释义

  闻妻言,如被冰雪               《促织》                 如同、像

  天时不如地利                   《得道多助》             比、及

  如扬州,过瓜州扬子桥           《〈指南录〉后序》       到、往、去

  万事如意                         成语                  顺、随

  如其离违,宜别图之            《赤壁之战》             如果、假如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过秦论》              好象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子路、曾……侍坐》  或、或者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同上                  至于

  空空如也                       成语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③意

  例句                             出处                 释义

  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    《促织》            意图、意愿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伤仲永》         意思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口技》            意态、神情

  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指南录〉后序》    意料

  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       《史记&8226;张仪列传》    怀疑、猜疑

  ④举

  例句                                出处              释义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         举起、抬起

  举其一不计其十,究竟旧不图其新    《屈原》           提出、举出

  举兵伐徐,逐灭之                  《韩非子&8226;五蠧》    发起、发动

  戌卒叫,函谷举                   《阿房宫赋》       攻下、占领

  举贤任能                              成语          推荐

  有儒生柳意者,应举下第           《柳毅传》         科举考试

  杀人如不能举                      《过秦论》            全、尽

  举世无双                           成语                  全部、整个

  ⑤谢

  例句                                   出处               释义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廉颇蔺相如列传》      道歉

  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    《孔雀东南飞》            推辞、谢绝

  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孔雀东南飞》            辞别

  尝有所荐,其人来谢             《汉书&8226;张安世传》        感谢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孔雀东南飞》            告诉、劝告

  乃花既谢,亦可无罪于主人矣    《芙蕖》                凋落、衰亡

  探究•发现

  ●学生分组进行探究

  问题设计:

  一.请你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各个故事情节和文章线索

  明确:

  情节: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事件,以“杀不杀刘邦”为线索,按时间顺序展开故事情节主要由这么几个情节构成:无伤告密&8226;沛公谢罪&8226;樊哙闯帐&8226;张良入谢&8226;范增说羽&8226;项王留饮&8226;项王赐酒&8226;项王受璧&8226;项伯报信&8226;范增示意&8226;樊哙陈辞&8226;范增悲愤&8226;张良献计&8226;项庄舞剑&8226;沛公出逃&8226;沛公除奸

  二.找出文中出现的人物,并进行分类,并结合课文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适时给予指导

  鸿门宴上刘、项性格的较量,不过是“楚汉相争”的缩影,要充分认识项羽的性格,可以参考以下三个片段:

  (1)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高祖常徭咸阳,纵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解说:项羽直率粗犷与刘邦胸有成府判若分明

  (2)秦末,怀王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当是时,秦兵强,常乘胜逐北诸将莫利先入关独项羽怨秦破项梁军,奋,愿与沛公西入关怀王诸老将皆曰:“项羽为人剽悍猾贼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遣类,皆坑之,诸所过无不残灭今诚得长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项羽剽悍,不可遣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卒不许项羽,而遣沛公西略地

  解说:在灭秦战争中,刘邦大军几乎兵不血刃,秦军即闻风瓦解反观项羽却一路苦战,在刀光剑影、腥风血雨之中来到咸阳时,已是姗姗来迟

  (3)项羽已定东海来,西,与汉俱临广武而军,相守数月当此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解说:性格急噪与老奸巨猾对比鲜明

  人物形象:《鸿门宴》是一次楚汉双方主要人物的聚会作者主要通过对比手法活灵活现地展现了人物形象

  形象对比

  刘邦集团           项羽集团

  主帅:刘邦————————————项羽

  (机智权变,善于用人)   (骄矜优柔,不善用人)

  谋士:张良————————————范增

  (老练多谋,沉着冷静)   老谋深算,急躁易怒

  部将:樊哙————————————项庄

  (勇猛胆大,临危不惧)  (忠为人臣,轻易放弃)

  内奸:曹无伤———————————项伯

  (使人告密,事后被杀)  (亲自告密,仍被重用)

  三.性格特征对领导人物的成败起决定性的作用试结合课文分析,作者司马迁在客观冷静的叙述中寄寓了什么样的情感,赞叹、惋惜,抑或兼而有之?

  学生讨论

  ……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急,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袭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自矜功伐,奋其斯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解说:作者是把项羽当作悲剧英雄来写的,他一方面号称“西楚霸王”,另一方面由于自矜功伐而致“乌江自刎”的悲剧既有赞叹,又有惋惜

  展示•发现

  展示自主合作的成果

  总结•发现

  整理记录值得交流的自学收获

  拓展•发现

  一.组织学生展开辩论,辩论主题:

  项羽放走刘邦,纵虎归山,是项羽的“妇人之仁”,还是他的“君人之度”?

  搭建平台:对于项羽的性格命运有着诸多的评论:

  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题乌江亭  [唐]杜牧

  生当做人杰,                      胜败兵家事不期,

  死亦为鬼雄                      包羞忍耻是男儿

  至今思项羽,                      江东子弟多才俊,

  不肯过江东!                      卷土重来未可知

  七律&8226;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                        宜将剩勇追究寇,

  百万雄师过大江                        不可沽名学霸王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若有情天亦老,

  天翻地覆慨而慷                        人间正道是沧桑

  二.翻译句子天若有情天亦老,

  1.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4.客何为者?

  5.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6.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7.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8.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9.项王曰:“沛公安在?”

  10.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鸿门宴》教学设计 篇19

  《鸿门宴》 导读单(一)

  【学习目标】

  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了解鸿门宴会的时代背景。

  2、积累课文1-2段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及其他重点文言字词,能够翻译重点语句。

  3、熟读课文,讲述鸿门宴的经过。

  【学习重点】

  掌握1-2段中古今异义词及其他重点文言字词,能够翻译重点语句

  【学习难点】

  掌握1-2段中的多义词和词类活用现象。

  【学法指导】诵读法   探究讨论法

  【知识衔接】

  1、作者介绍: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现在陕西韩城)人。继父职任太史令。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入狱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帝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历尽艰辛,在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含本纪12篇、年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刘向等人都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史记》不但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楚汉之争概况简介

  前2XX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破关而入,刘、项在鸿门会面,双方斗争开始。次年春,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西(今陕西临潼东)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本人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刘邦为汉王,都南郑(今陕西省南境)。

  刘邦到南郑后,积极准备反攻,先夺取关中三秦之地作为根据地,然后出兵东向,进攻项羽,曾多次被项羽打败,到前2XX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形成足以跟项羽抗衡的力量。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定约后,项羽东归,刘邦也准备西归。这时张良、陈平向刘邦提出建议,趁此时机消灭项羽。后在韩信、彭越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灵壁南)。项羽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

  《鸿门宴》写的是刘邦和项羽的斗争。故事开始时,项羽拥兵40万,而刘邦只有10万。从“鸿门宴”的情节,读者已经能清楚地预见到将来刘邦胜项羽的结局了。项羽由主动步步转化为被动,而刘邦却是一步一步地由被动转为主动。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项梁与项籍(项羽)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高祖常繇(常,通“尝” ,曾经;繇,通“徭”,服徭役)咸阳,纵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项羽直率粗犷与刘邦胸有成府判若分明。

  “鸿门宴”这个故事发生在陈涉起义后的第四年(公元前2XX年)。陈胜起义后,各地云起响应,其中有楚国贵族出身的项梁、项羽叔侄,有农民出身的刘邦。陈胜失败后,项梁扶楚怀王的孙子名叫心的作了楚王,刘邦也投靠了项梁。公元前2XX年,项梁战死,怀王派项羽等去救援被秦军围困的赵国,同时派刘邦领兵攻打函谷关。临行时,怀王与诸将约定,谁先入关,便封为关中王。项羽在钜鹿(今在河北)大败秦军,消灭了秦军的主力。同时,刘邦从黄河以南打进武关,攻下咸阳,秦王子婴投降。刘邦与当地父老约法三章,废除秦苛法,准备在关中称王。后来在谋士劝说下,退出咸阳,还军霸上,派兵把守函谷关,以防诸侯军入境。

  项羽大破秦军后,听说刘邦已出咸阳,非常恼火,就攻破函谷关,直抵新丰鸿门。这时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暗中派人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项羽听了,更加恼怒,决定第二天发兵攻打刘邦。刘邦面临危急的情况,在纷纭频仍的战斗中,产生了这一次酒宴上的斗争。

  【学习过程】

  一、初读课文,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飨(       )士卒    美姬(    )   卮(     )酒       郤(       )

  鲰(       )生    玉玦(    )     目眦(     )        跽(    )

  戮(        )力     参乘(    )(    )  刀俎(      )      啖(       )

  樊哙(       )

  二、整体把握全文

  全文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

  第二部分:(        )

  第三部分:(        )

  三、研读第一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沛公军霸上           

  (2)沛公欲王关中        

  (3)此其志不在小        

  2、解释下面句子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

  (1)使子婴为相                (2)为击破沛公军    

  (3)皆为龙虎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未得与项羽相见  

  (2)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3)范增说项羽曰                   (4)财物无所取      

  (5)沛公居山东时

  4、翻译下面句子。

  (1)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2)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

  答案(1) 项羽大怒,说:“明天早晨犒劳士兵,给我打败刘邦的军队!”(2) 我(曾)派人观察他那里的云气,都是龙虎的形状,呈现五彩的颜色,这是天子的云气啊!

  5、文段分析思考

  (1)这一段记叙了几件事?这些事件对情节的展开起什么作用?

  (2)文中写到“项羽大怒”,这个“怒”字内涵相当丰富。请说说其中包含了什么?

  四、研读第二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

  (1)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2)距关,毋内诸侯   

  (3)张良出,要项伯                   (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2、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素善留侯张良                     (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3)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           (4)秦地可尽王也  

  (5)君安与项伯有故                   (6)项伯杀人,臣活之 

  (7)吾得兄事之                       (8)籍吏民,封府库

  3、指出下面“为”字的意义和用法。

  (1)臣为韩王送沛公                        (2)为之奈何   

  (3)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4)君为我呼入      

  (5)约为婚姻

  4、解释下面句子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2)为之奈何

  (3)项伯杀人,臣活之                   (4)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5)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翻译下面句子。

  (1)谁为大王此计者?

  (2)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3)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4)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5)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6)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

  6、课文第二段写了哪几件事?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五、【作业布置 】

  1、复习导学案,掌握课文一、二段知识点。

  2、自读课文三、四两段,利用工具书自行疏通课文。

  《鸿门宴》 导读单(二)

  【学习目标】

  1、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意”、“与”“因”“且”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口头翻译三、四两段。

  2、学习作者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行动来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点】

  1、分析樊哙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

  【学习难点】

  掌握文中的多义词和词类活用现象。

  【学习方法】  探究+讨论

  【学习过程】

  一、研读第三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一)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

  1、令将军与臣有郤(     )        2、因击沛公于坐(    )

  (二)、找出下面句中古今异义的词,并加以解释。

  (1)、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2)、所以遣将守关者

  (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4)、今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三)、指出下列句子的类型。

  1、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2、籍何以至此                         

  3、得复见将军于此                      4、亚父者,范增也                     

  5、若属皆且为所虏                     6、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四)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復见将军于此。

  (2)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4)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5)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五)文段分析思考。

  1、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说明了什么问题?

  2、“项庄舞剑”在情节开展上有什么作用?

  二、研读第四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一)一词多义

  意:(1)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2)其意常在沛公也

  因:(1)不如因善遇之               (2)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3)因击沛公于坐             (4)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而:(1)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2)拔剑切而啖之

  (3)劳苦而功高如此                     

  (4)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与:(1)臣请入,与之同命                   (2)则与斗卮酒

  (3)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4)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且:(1)若属皆且为所虏                    (2)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二)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今者项庄拔剑舞          者:助词,用在时间名词后,表停顿,可不译。

  (2)臣请入,与之同命         请:动词,请允许我做某事

  (3)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举、胜:动词,尽,完。

  (4)窃为大王不取也             为:动词,认为。

  (三)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范增数目项王                (2)常以身翼蔽沛公             

  (3)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4)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5)刑人如恐不胜                (6)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7)此亡秦之续耳               

  (四)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2)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3)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五)文段分析思考。

  1、三、四两段是课文重点,情节的高潮所在,宴会上的情节可概括为“三起三落”,请指出。

  2、这部分共写了几件事?

  3、“樊哙闯帐”是故事的高潮。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刻画樊哙这一人物的?写“樊哙闯帐”的目的是什么?

  《鸿门宴》导读单(三)

  【学习目标】

  1、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语言现象,掌握“举”、“谢”词语意义,积累文言词语。

  2、分析项羽、刘邦、张良、范增等主要的人物形象。

  【学习重点】

  1、学习作者善于运用对比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的写作方法。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

  【学习难点】

  如何评价项羽这个人物形象。

  【学习方法】  探究+讨论

  【学习过程】 

  一、研读第五至七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一)、一词多义

  举:(1)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2)杀人如不能举

  谢:(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2)哙拜谢

  (3)乃令张良留谢                  (4)张良入谢

  辞:(1)大礼不辞小让                (2)卮酒安足辞

  (3)我为鱼肉,何辞为

  (二)、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

  2、道芷阳间行

  3、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4、拔剑撞而破之

  (三)、指出下列句子的类型。

  1、大王来何操            

  2、我持白璧一双          

  3、沛公安在              

  4、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四)、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公为我献之               2、相去四十里

  3、沛公则置车骑             4、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5、沛公不胜杯杓

  (五)下列句子中包含的成语分别是什么?

  (1)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2)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4)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六)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2、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

  (七)文段分析思考

  1、这部分共写了几件事?

  2、张良献礼,项羽、范增二人态度为何不同?

  二、项羽、刘邦的性格特点是什么?请作以分析。

  三、张良、范增是两个什么样的人物?他们在“鸿门宴”处于什么地位?

  四、本文除了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外,还运用了什么方法来刻画人物?

  五、如何评价项羽这个人物?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鸿门宴》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