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隋唐五代文学教案:第三章思考与练习

隋唐五代文学教案:第三章思考与练习

契合伴侣 点赞 分享
隋唐五代文学教案:第三章思考与练习

微信扫码分享

隋唐五代文学教案:第三章 思考与练习

第三章 思考与练习:
1、盛唐山水田园诗繁荣的原因。
2、山水田园文学的发展概述。
3、山水诗派的其他诗人如崔颢、祖咏、丘为、刘眘虚、裴迪、王昌龄、常建、张子容、岑参等,作一般性的了解。
4、王维、孟浩然风格比较。

第四章   盛唐边塞诗(4学时)
教学目的:了解边塞诗的发展轨迹以及在盛唐繁盛的原因。
重点:高岑诗派。
难点:高岑诗风的异同。
第一节  盛唐边塞诗概况:
一、边塞诗在盛唐繁盛的原因:1、战事频繁。卫国、拓边。主要在西北——东北这一线上,南昭、吐蕃也有,但较少。2、尚武之风,统治者的激励。士人关心边塞战争。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高适《塞下曲》)3、入幕。如高适、岑参。4、前代边塞诗的有益借鉴。
二、边塞诗的主要内容:边塞风光、军事生活、征人思妇的情感、议论战争的得失等。高适《燕歌行》。
三、边塞诗的体裁:多七言古体、绝句(山水诗多五言古、近体)。
四、盛唐边塞诗的时代色彩:总体风貌:气势雄浑、豪迈遒劲、慷慨而悲壮。表现了士人昂扬向上的豪迈激情,以及对建立军功的渴望,对现实的关注与批判。如李颀《古从军行》。
第二节  高适及其诗歌
1、生平(702—765):字达夫,渤海人,祖父高偘,武后时人,乾陵有其陪葬墓,是有名的将领。高适虽为文士而建立功业的愿望强。高适生来不是文人,“喜言王霸大略,务功名,尚节义。逢时多难,以安危为己任。然言过其术,为大臣所轻。累为藩牧,政存宽简,吏民便之。”(《旧唐书》)说明高适的具体办事能力并不出色,他的才能主要还是表现在对大势的把握上。高适向往功名:“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他一生从军二次以上:对契丹、奚的战争。后中有道科,作封丘尉,写诗说:“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辞官,入哥舒翰幕任掌书记,正是唐拓边战争最严重时。高适颇得哥舒翰的奖掖和信任,这改变了他的一生。安史乱后,哥舒翰败,高适被捕后逃出,至灵武,后任淮南节度使、西川节度使。官至散骑常侍,世称“高常侍。”封渤海侯。杜甫至成都时最初得力于高适。
2、创作:题材有边塞诗、关心民瘼的政治诗、抒写怀抱和友情的抒情诗。其边塞诗的特点:内容广泛,但最突出的是以政治家的眼光分析边塞形势,议论战争的得失,以政论笔调表达边防政见的诗。
代表作《燕歌行》:解析:诗的思想内容很丰富、复杂、深刻:a、歌颂爱国将士英勇抗敌,艰苦征战;b、谴责边防失策、将帅无能,致使战争旷日持久;写军中苦乐不均,令战士心寒,讽刺将帅骄奢,不恤士卒;c、同情将士们在艰苦的战争中的思乡之情。诗中有对比,有批评,有怨愤,有讽刺,有歌颂,有同情。涉及受战争牵连的各方面人物:天子、将军、士兵、思妇、敌人。表达了诗人对这场战争的复杂情感和深刻思考,足以代表盛唐士人对战争的普遍态度,因而被誉为盛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唐诗评选》:“词浅意深,铺排中即为讽刺。此道自‘三百篇’来,至唐而微,至宋而绝。”
艺术表现:a、叙述、描写了边塞景象、抒情、议论结合,叙述了战争的全过程、描写了边塞景象、抒写了征任思妇的痛苦、议论了战争失败的原因——主要表达边防政见,而重在发议论。b、对比——反复对比,多重对比,突出重心。出征时的骄横与失败时的困苦凄凉作比;士兵的苦战,为国死节与将军的享乐、恃宠贪功作比;敌我对比古与今之将帅作比。c、韵脚平仄互押,或激昂、或缠绵。七言歌行中大量地运用律句、对仗句,整饬合律。d、悲壮苍凉、朴质沉雄的风格。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隋唐五代文学教案:第三章思考与练习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