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旧城已冷 点赞 分享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微信扫码分享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精选6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篇1

  教案示例一

  设计思想:

  这是一篇第二次被选进高中教材的课文,有关词句的理解,教材中有比较详细的注释,重点可以放在文意的理解上,从而更好地把握孔子的思想。

  教学时间:

  一至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99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作过一个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多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孔子以及有关文学常识。

  孔子,名_____,字_____,_____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_____,思想核心是_____,政治上主张_____,鼓励人们_____,即“出来做事”。

  《论语》是__________体散文,是__________记录的__________的言行。

  参考答案:丘、仲尼、儒、圣人、仁、礼治、入仕;语录、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孔子及其弟子。

  二、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俟,音sì 莫,音mù  甫,音fǔ

  由也/为之 求也/为之 赤也/为之小

  三、学生质疑,解决疑难词义,学生接力翻译

  学生可能出现的疑难问题:

  不吾知也——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们。 

  如或知尔——如果有人了解你们。

  则何以哉——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

  加之以师旅——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以”,介词,由于。

  四、整体把握文意并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第1段):问

  第二部分(“子路率尔”——“吾与点也”):答

  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评

  如果分两层,将一、二合为一部分也可以。

  五、研讨性学习

  1、 用原文说说四个弟子的“志”,即政治理想有何不同?

  子路——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

  曾皙—澳赫撸悍瘸伞蕉椤!?nbsp;

  2、 概括孔子的不同评价并分析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

  子路:直率——哂之

  冉有:谦虚——叹之

  公西华:更谦虚——惜之

  曾皙:洒脱——与之

  对求、赤两人的评价及性格的概括,充分结合课文内容,其实并不难。

  3、 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

  这是一个很难让学生理解的问题,因为曾点的“志”从字面上看,不过是和人出去游玩而已(教参就这样翻译的),其他三人都是从如何治理国家的角度来回答,而孔子也正希望弟子们回答他们的政治理想,所以“与点”是令人费解的。弄清这个问题,对全文的理解会有一定帮助的。

  当然,人们已经从积极或消极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做过不少分析,这里姑且不论。

  让我们先来剖析曾皙的回答吧。

  “莫春”,阴历三月,即阳历四月,从气候上看,北方(鲁国,现山东境内)的天气还是比较冷,怎么能沐浴呢?即便能沐浴,到“舞雩”台上吹风、乘凉恐怕难以解释得通吧?

  何谓“舞雩”?鲁国的祈雨台!!是能随便上去的地方吗?

  王充在《论衡》中解释曾点的所述是一种祭祀仪式,即舞雩的仪式。《礼记》中也有解释:“舞雩,祭水旱也。”

  可以基本得出结论,曾点讲的就是,在春天水旱时,率领人们行祈雨礼,以求得丰年,从而进一步实现他的治国理想。

  下面结合孔子的思想来分析。

  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即以礼治理国家。

  针对子路“率尔”答出“可使有勇”,孔子“哂之”理由就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针对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不语,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

  针对公西华的观点,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既然也是治国大事,你却只是“愿为小相”,“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因为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可以大用。

  看来,只有曾皙真正了解老师的意图,结合“国情”,既陈述了自己的具体治国措施,又灵活地将老师的“礼治”思想体现出来,这样的弟子,又怎能不博得老师的赞赏呢?

  六、课后练习(略)

  十堰一中 刘会文

  教案点评:

  这是一篇第二次被选进高中教材的课文,有关词句的理解,教材中有比较详细的注释,重点可以放在文意的理解上,从而更好地把握孔子的思想。

  教案示例二

  教学目的:

  1、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

  2、了解以人物语言及简单动作描写展示人物个性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人物语言、动作与人物性格的一致性。

  教学难点 

  1、文字疏通、词类活用现象。             

  2、对孔子政治思想的理解。                

  教学要点:

  反复诵读,从体会作品语言着手,分析人物性格。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新课

  学新课前,先来检查一下昨天字词的学习情况。

  以吾一日长乎尔 你们

  率尔而对 助词,……的样子               

  铿尔,舍瑟而作 同上               

  求,尔何如 你

  方六七十 方圆                      

  且知方也 礼义

  如或知尔 如果

  如会同 或者

  吾与点也 赞成

  唯求则非邦也与 同“欤”,助词。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本文的大致内容

  (1)这篇文章选自哪里?《论语》

  (2)《论语》是哪个学派的经典著作?儒家学派

  (3)《论语》这部书是什么体裁?语录体

  (4)语录体的特点是什么?文字精练、质朴含蓄、概括力强。

  (5)“精练”等于不等于“简单”?不等于。“简单”就是容易流于肤浅,而“精练”则不同。我们刚学过《简笔与繁笔》这篇文章,从中知道,精练的文字同样能够描写复杂的典型环境,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

  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文章是《论语》里最具有文学色彩的一篇。我们就来看看本文是怎样运用精练的文字塑造人物形象的。

  二、齐读课文,分析人物性格。

  人物性格分析,以学生读、说为主。

  (1)本文共提到了哪几个人?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孔子。

  (2)按课文题目顺序来分析,先看子路。

  子路有何性格特征?

  直爽、豪放、自负。(夸耀、善于渲染气氛、语气果断)

  通过副词“率尔”就可看出。不假思索。说明他素怀大志。

  (3)请一位同学读一下子路的话,要把他自负的神情态度读出来。

  (4)曾皙、孔子很赞赏他的志向。作品特意把他安排在最后一个出场。问他有什么志向,他并没有直接说出来,而是先说“异乎三子者之撰”。如果本文是一篇小说的一个片段,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悬念抑制法。在散文里,这种手法叫欲扬先抑。目的一样,引起读者的兴趣。

  (5)他怎么谈自己的志向的?请一位同学先读一读。试着把握一下人物的特点。

  (6)子路与曾皙做一下比较,性格上有何不同?(讨论)

  子路比较性急、直爽,而曾皙就显得文质彬彬,非常洒脱。

  (7)找一下哪些动词能体现曾皙的洒脱?

  舍、作、浴、风、咏。

  (8)曾皙的回答不同于其他几位,没有直接豁达自己有什么才能,胜任什么样的工作,而是描绘了一幅春日郊游图,非常形象。从中可以看出他向往什么样的生活?大同世界,悠闲自在。在这种生活图景中寄寓了曾皙淡泊的情怀。

  (9)再来看看冉有和公西华。他们两有个共同的特征:谦让。

  在孔子点名后才开口,且出言谨慎。冉有刚说“方六七十”,马上觉得有些夸张了,可能会引起孔子的不快,所以又改为“如五六十”,而且说自己治理的话,仅能“足民”,至于礼乐,需要其他高明之士。

  公西华更为谦虚。我们知道他是个外交家。但他却说自己做不了什么事,希望能有学习的机会。(此处可把中西文化进行比较,谈谦让)

  由此可见,孔子的弟子都是胸怀大志,并且有才干的。只是人的性格不同,表达的方式不一样而已。

  (10)孔子这个人大家怎么看他?他有没有谈自己的志向?从他的问志、评志的方式,可以看出他是个怎么样的人呢?

  他有句话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也很谦逊,其实他做到了这两点。尤其是对学生循循善诱,善于用含蓄的语言点拨学生。

  总结:我们写文章要考虑,如果让你来表现一个人物,能否三言两语就抓住人物特征。

  三、点分角色读。

  四、布置作业 :随笔“难忘的教诲”写作训练,要求:通过语言描写抓住人物特征。

  探究活动

  可以把《季氏将伐颛臾》和相结合,通过两课的学习,进一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以及作为政治家的孔子对自己的政治主张、政治原则的坚持和作为教育家的孔子循循善诱的风范、温柔敦厚的君子之风。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篇2

  教案示例一

  设计思想:

  这是一篇第二次被选进高中教材的课文,有关词句的理解,教材中有比较详细的注释,重点可以放在文意的理解上,从而更好地把握孔子的思想。

  教学时间:

  一至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99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作过一个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多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孔子以及有关文学常识。

  孔子,名_____,字_____,_____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_____,思想核心是_____,政治上主张_____,鼓励人们_____,即“出来做事”。

  《论语》是__________体散文,是__________记录的__________的言行。

  参考答案:丘、仲尼、儒、圣人、仁、礼治、入仕;语录、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孔子及其弟子。

  二、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俟,音sì 莫,音mù  甫,音fǔ

  由也/为之 求也/为之 赤也/为之小

  三、学生质疑,解决疑难词义,学生接力翻译

  学生可能出现的疑难问题:

  不吾知也——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们。 

  如或知尔——如果有人了解你们。

  则何以哉——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

  加之以师旅——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以”,介词,由于。

  四、整体把握文意并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第1段):问

  第二部分(“子路率尔”——“吾与点也”):答

  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评

  如果分两层,将一、二合为一部分也可以。

  五、研讨性学习

  1、 用原文说说四个弟子的“志”,即政治理想有何不同?

  子路——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

  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咏而归。” 

  2、 概括孔子的不同评价并分析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

  子路:直率——哂之

  冉有:谦虚——叹之

  公西华:更谦虚——惜之

  曾皙:洒脱——与之

  对求、赤两人的评价及性格的概括,充分结合课文内容,其实并不难。

  3、 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

  这是一个很难让学生理解的问题,因为曾点的“志”从字面上看,不过是和人出去游玩而已(教参就这样翻译的),其他三人都是从如何治理国家的角度来回答,而孔子也正希望弟子们回答他们的政治理想,所以“与点”是令人费解的。弄清这个问题,对全文的理解会有一定帮助的。

  当然,人们已经从积极或消极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做过不少分析,这里姑且不论。

  让我们先来剖析曾皙的回答吧。

  “莫春”,阴历三月,即阳历四月,从气候上看,北方(鲁国,现山东境内)的天气还是比较冷,怎么能沐浴呢?即便能沐浴,到“舞雩”台上吹风、乘凉恐怕难以解释得通吧?

  何谓“舞雩”?鲁国的祈雨台!!是能随便上去的地方吗?

  王充在《论衡》中解释曾点的所述是一种祭祀仪式,即舞雩的仪式。《礼记》中也有解释:“舞雩,祭水旱也。”

  可以基本得出结论,曾点讲的就是,在春天水旱时,率领人们行祈雨礼,以求得丰年,从而进一步实现他的治国理想。

  下面结合孔子的思想来分析。

  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即以礼治理国家。

  针对子路“率尔”答出“可使有勇”,孔子“哂之”理由就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针对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不语,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

  针对公西华的观点,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既然也是治国大事,你却只是“愿为小相”,“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因为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可以大用。

  看来,只有曾皙真正了解老师的意图,结合“国情”,既陈述了自己的具体治国措施,又灵活地将老师的“礼治”思想体现出来,这样的弟子,又怎能不博得老师的赞赏呢?

  六、课后练习(略)

  十堰一中 刘会文

  教案点评:

  这是一篇第二次被选进高中教材的课文,有关词句的理解,教材中有比较详细的注释,重点可以放在文意的理解上,从而更好地把握孔子的思想。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篇3

  教学目标

  1、领会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特点。

  2、体会孔子的思想

  3、掌握“如、方、作、撰、伤、与、让、乎、尔”在文中的含义。

  教学重点

  从人物对话中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从人物对话中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方法 

  1 、文言知识积累、学法探索

  2 、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课文:

  199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作过一个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多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孔子以及有关文学常识。

  孔子,名       ,字     ,        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      ,思想核心是      ,政治上主张              ,鼓励人们            ,即“出来做事”。

  《论语》是             体散文,是           记录的             的言行。

  参考答案:丘、仲尼、儒、圣人、仁、礼治、入仕;

  语录、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孔子及其弟子。

  [板书课题]

  二、学生结合注释阅读课文,教师答疑,帮助学生疏通课文。教师可补充以下内容:

  1、侍坐:陪从尊长而坐,课文中指陪从孔子坐着。

  2、摄:课文注释说“夹、迫近”,二者意义差别较大,不宜并选,选前一个义项即可。

  3、因之:之,指代师旅。

  4、亦:副词,这里有“只是”、“不过是”的意思。

  三、指名学生口头翻译课文,教师点评,掌握重点知识:

  (一)、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句子顺序和现代汉语不同

  1、  不吾知也

  2、  毋吾以也

  3、  则何以哉?

  翻译以前学过的句子,注意句式特点

  1、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2、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3、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4、何陋之有?(《陋室铭》)

  5、唯利是图(成语)

  6、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寻找规律和方法

  1、古代汉语的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2、古代汉语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3、以结构助词“是”、“之”提前宾语。

  (二)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加点的词

  1、吾一日长乎尔

  2、乎大国之间

  3、乎三子者之撰

  4、浴乎沂,风乎舞雩

  这四个句子中的“乎”都相当于“于”,可翻译成比、在。

  (三)、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尔”的用法

  1、子路率尔而对曰

  2、鼓瑟希,铿尔

  这两个句子中的“尔”是助词,表状态,常放在形容词或拟声后,相当于“然”

  1、尔何如?尔:代词,你

  翻译学过的句子,复习“尔”的用法

  1、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如果

  2、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

  3、宗庙之事,如会同。或者

  (四)、翻译下面句子注意“方”的用法

  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计算面积的单位,纵横各一里

  2、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正道,指是非准则

  复习学过的知识

  1、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方形

  1、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正,才

  (五)、翻译下面句子,注意“与”的用法

  1、夫子喟然曰:吾与点也   与:同意

  2、唯求则非邦也与大利 与:语气助词

  复习学过的知识

  1、失其所与,不知  与:结交、亲附

  2、遂与外人隔绝  与:和

  3、生三人,公与之母  与:给予

  (六)、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加点词的用法

  1、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

  章甫:名词作动词,穿着礼服,戴着帽子。

  2、鼓瑟希,铿尔

  鼓:名词作动词,弹奏。

  3、三子者出,曾皙后

  后: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

  4、浴乎沂,风乎舞雩

  风:名词作动词,吹风

  四、 小结

  只有反复吟诵,才能完成对孔子师生不同性格的具体体认。其次,借助课文内容,重点训练对常用词语、常见句式等的理解和把握。

  五、 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复习 

  指名学生口头翻译下面的句子,特别要注意加点词。

  1、居则曰:“不吾知也。”

  2、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3、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4、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5、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6、何伤乎?

  7、吾与点也。

  8、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二、学生讨论:

  1、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

  2、根据内容,课文可划分为几个段落?试用简洁的语文概括段意。

  三、学生发言,教师明确:

  1、这是一篇以记叙为主的记叙文。《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著作,相对而言,本文是《论语》中篇幅较长的一篇,具有一定的文学性。这篇文章记叙了孔子师生谈话的整个过程,不仅逼真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而且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所以还应该把它看成一篇记叙文。

  2、全文可以根据内容划分三个段落:

  第一段(从开头到“则何以哉”):写孔子问志。

  第二段(从“子路率尔对曰”到“吾与点也”):写弟子述志。

  第三段(从“三子者出”到结束):写孔子评志。

  四、思考并回答:

  (1)从子路、冉有、公西华的言谈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的什么性格特点?

  (2)简析孔子对三人述志的态度。

  (3)结合课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具体分析孔子的形象。

  五、学生交流作业中的问题答案并发言。师生明确。

  1、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

  (孔子问志,子路首先发言。在他看来,让他去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即使在有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只需要三年就可以治理得很出色。言谈之中,语气十分肯定。由此可见其抱负之大。在座的四个弟子中,子路年龄最大----只比孔子小九岁,平时与孔子也比较接近,所以说话较少拘谨;但孔子话音刚落,子路便在没有深入思考的情况下抢先发言,确也反映出其鲁莽、轻率的一面。

  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冉有在孔子指名发问后才开口。子路刚说自己可以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冉有则说他只能治理一个小国。先说“方六七十”,又说“如五六十”,说明他对自己能力的估计十分谨慎。他还认为,三年之后,他所能取得的政绩仅限于“足民”一点,至于礼乐教化,则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可见,冉有既想有所作为,又不愿对自己估计过高)

  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公西华也是在孔子点名指问后才述志。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说“非曰能之,愿学焉”,然后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愿为小相焉”,在“相”前加了个“小”字,给人感觉是他只想做个赞礼和司仪的小官,实际上,最低一级的“相”的地位也不低。从他简短的言辞中,尤其是两个“愿”字,一个“学”字,一个“小”字,就可以看出他娴于辞令的特点)

  2、对子路:赞成他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谈话的内容和态度不够谦虚,这属于“其言不礼”。

  对冉有:没有正面加以评论,但可以看出是满意的

  对公西华:认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

  3、课文中的孔子是一个既热情而又严格的老师。开始便用“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的劝导打消弟子们的思想顾虑,态度谦和、亲切,接着引用学生平时发牢骚的话,既激发他们发言,又作了一点含蓄的批评(因为孔子主张“人不知而己不愠”),可见他了解学生,注意引导;再如,他虽对子路的“不让”有所不满,但为使弟子能畅所欲言,只是微笑了一下,没有加以评论;曾皙因与其他弟子志向不同,没有立刻说出自己的志向,孔子也没有加以责备,仍耐心地诱导、热情地鼓励。述志后,对曾皙的问题,孔子不厌其烦地答问析疑。

  六、小结

  课文中的孔子既是一个有抱负,也是一个苦闷的活生生的形象。孔子本来是问他的弟子在政治上怎样施展自己的抱负,曾皙却答非所问,讲了一通投身自然怀抱、恬然自适的乐趣,离开了政治。孔子“喟然”而叹,对曾皙所说的深表赞许。这表现了孔子思想上的矛盾。孔子一生,其思想的主导方面是积极用世的,他周游列国,希望按其“仁”的观点对当时的政治作一些改良,但却四处碰壁,在其“道不行”的时候,他的内心有过苦闷,他的“喟然”之叹,便形象地表现出这种苦闷。所以,课文中的孔子,较之那个挂着“大成至圣文宣王”招牌的孔圣人,更为可信动人。

  七、作业

  背诵课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篇4

  教案示例一

  设计思想:

  这是一篇第二次被选进高中教材的课文,有关词句的理解,教材中有比较详细的注释,重点可以放在文意的理解上,从而更好地把握孔子的思想。

  教学时间:

  一至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99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作过一个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多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孔子以及有关文学常识。

  孔子,名_____,字_____,_____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_____,思想核心是_____,政治上主张_____,鼓励人们_____,即“出来做事”。

  《论语》是__________体散文,是__________记录的__________的言行。

  参考答案:丘、仲尼、儒、圣人、仁、礼治、入仕;语录、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孔子及其弟子。

  二、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俟,音sì 莫,音mù  甫,音fǔ

  由也/为之 求也/为之 赤也/为之小

  三、学生质疑,解决疑难词义,学生接力翻译

  学生可能出现的疑难问题:

  不吾知也——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们。 

  如或知尔——如果有人了解你们。

  则何以哉——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

  加之以师旅——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以”,介词,由于。

  四、整体把握文意并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第1段):问

  第二部分(“子路率尔”——“吾与点也”):答

  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评

  如果分两层,将一、二合为一部分也可以。

  五、研讨性学习

  1、 用原文说说四个弟子的“志”,即政治理想有何不同?

  子路——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

  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咏而归。” 

  2、 概括孔子的不同评价并分析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

  子路:直率——哂之

  冉有:谦虚——叹之

  公西华:更谦虚——惜之

  曾皙:洒脱——与之

  对求、赤两人的评价及性格的概括,充分结合课文内容,其实并不难。

  3、 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

  这是一个很难让学生理解的问题,因为曾点的“志”从字面上看,不过是和人出去游玩而已(教参就这样翻译的),其他三人都是从如何治理国家的角度来回答,而孔子也正希望弟子们回答他们的政治理想,所以“与点”是令人费解的。弄清这个问题,对全文的理解会有一定帮助的。

  当然,人们已经从积极或消极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做过不少分析,这里姑且不论。

  让我们先来剖析曾皙的回答吧。

  “莫春”,阴历三月,即阳历四月,从气候上看,北方(鲁国,现山东境内)的天气还是比较冷,怎么能沐浴呢?即便能沐浴,到“舞雩”台上吹风、乘凉恐怕难以解释得通吧?

  何谓“舞雩”?鲁国的祈雨台!!是能随便上去的地方吗?

  王充在《论衡》中解释曾点的所述是一种祭祀仪式,即舞雩的仪式。《礼记》中也有解释:“舞雩,祭水旱也。”

  可以基本得出结论,曾点讲的就是,在春天水旱时,率领人们行祈雨礼,以求得丰年,从而进一步实现他的治国理想。

  下面结合孔子的思想来分析。

  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即以礼治理国家。

  针对子路“率尔”答出“可使有勇”,孔子“哂之”理由就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针对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不语,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

  针对公西华的观点,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既然也是治国大事,你却只是“愿为小相”,“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因为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可以大用。

  看来,只有曾皙真正了解老师的意图,结合“国情”,既陈述了自己的具体治国措施,又灵活地将老师的“礼治”思想体现出来,这样的弟子,又怎能不博得老师的赞赏呢?

  六、课后练习(略)

  十堰一中 刘会文

  教案点评:

  这是一篇第二次被选进高中教材的课文,有关词句的理解,教材中有比较详细的注释,重点可以放在文意的理解上,从而更好地把握孔子的思想。

  教案示例二

  教学目的:

  1、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

  2、了解以人物语言及简单动作描写展示人物个性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人物语言、动作与人物性格的一致性。

  教学难点:

  1、文字疏通、词类活用现象。             

  2、对孔子政治思想的理解。                

  教学要点:

  反复诵读,从体会作品语言着手,分析人物性格。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新课

  学新课前,先来检查一下昨天字词的学习情况。

  以吾一日长乎尔 你们

  率尔而对 助词,……的样子               

  铿尔,舍瑟而作 同上               

  求,尔何如 你

  方六七十 方圆                      

  且知方也 礼义

  如或知尔 如果

  如会同 或者

  吾与点也 赞成

  唯求则非邦也与 同“欤”,助词。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本文的大致内容

  (1)这篇文章选自哪里?《论语》

  (2)《论语》是哪个学派的经典著作?儒家学派

  (3)《论语》这部书是什么体裁?语录体

  (4)语录体的特点是什么?文字精练、质朴含蓄、概括力强。

  (5)“精练”等于不等于“简单”?不等于。“简单”就是容易流于肤浅,而“精练”则不同。我们刚学过《简笔与繁笔》这篇文章,从中知道,精练的文字同样能够描写复杂的典型环境,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

  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文章是《论语》里最具有文学色彩的一篇。我们就来看看本文是怎样运用精练的文字塑造人物形象的。

  二、齐读课文,分析人物性格。

  人物性格分析,以学生读、说为主。

  (1)本文共提到了哪几个人?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孔子。

  (2)按课文题目顺序来分析,先看子路。

  子路有何性格特征?

  直爽、豪放、自负。(夸耀、善于渲染气氛、语气果断)

  通过副词“率尔”就可看出。不假思索。说明他素怀大志。

  (3)请一位同学读一下子路的话,要把他自负的神情态度读出来。

  (4)曾皙、孔子很赞赏他的志向。作品特意把他安排在最后一个出场。问他有什么志向,他并没有直接说出来,而是先说“异乎三子者之撰”。如果本文是一篇小说的一个片段,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悬念抑制法。在散文里,这种手法叫欲扬先抑。目的一样,引起读者的兴趣。

  (5)他怎么谈自己的志向的?请一位同学先读一读。试着把握一下人物的特点。

  (6)子路与曾皙做一下比较,性格上有何不同?(讨论)

  子路比较性急、直爽,而曾皙就显得文质彬彬,非常洒脱。

  (7)找一下哪些动词能体现曾皙的洒脱?

  舍、作、浴、风、咏。

  (8)曾皙的回答不同于其他几位,没有直接豁达自己有什么才能,胜任什么样的工作,而是描绘了一幅春日郊游图,非常形象。从中可以看出他向往什么样的生活?大同世界,悠闲自在。在这种生活图景中寄寓了曾皙淡泊的情怀。

  (9)再来看看冉有和公西华。他们两有个共同的特征:谦让。

  在孔子点名后才开口,且出言谨慎。冉有刚说“方六七十”,马上觉得有些夸张了,可能会引起孔子的不快,所以又改为“如五六十”,而且说自己治理的话,仅能“足民”,至于礼乐,需要其他高明之士。

  公西华更为谦虚。我们知道他是个外交家。但他却说自己做不了什么事,希望能有学习的机会。(此处可把中西文化进行比较,谈谦让)

  由此可见,孔子的弟子都是胸怀大志,并且有才干的。只是人的性格不同,表达的方式不一样而已。

  (10)孔子这个人大家怎么看他?他有没有谈自己的志向?从他的问志、评志的方式,可以看出他是个怎么样的人呢?

  他有句话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也很谦逊,其实他做到了这两点。尤其是对学生循循善诱,善于用含蓄的语言点拨学生。

  总结:我们写文章要考虑,如果让你来表现一个人物,能否三言两语就抓住人物特征。

  三、点分角色读。

  四、布置作业 :随笔“难忘的教诲”写作训练,要求:通过语言描写抓住人物特征。

  探究活动

  可以把《季氏将伐颛臾》和相结合,通过两课的学习,进一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以及作为政治家的孔子对自己的政治主张、政治原则的坚持和作为教育家的孔子循循善诱的风范、温柔敦厚的君子之风。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论语》的常识,了解孔子的教学思想和风格。

  2、掌握有关的文言词语和句式,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了解孔子的教育观和人格魅力以及古人的政治思想和行为规范。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和掌握如、夫、则、尔、以、而等词语的用法以及文言句式。

  2、品味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性格和志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孔子评判学生的标准,要联系孔子的政治思想。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解题;简介《论语》;简介孔子及其主要思想(为总结孔子评判学生的标准作准备)。

  2、解决生字的发音,通读文章。

  一、导入新课:

  有一个成语叫“半部《论语》,可安天下”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我们初中学过《论语十则》,能不能和老师一起背诵一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论语》当中的另一篇重要文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也就是著名的《侍坐篇》!

  二、解题:

  1、 同学们看课下注释①

  2、 简介四弟子: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称季路

  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

  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

  曾皙:姓曾,名点,字皙

  3、 侍坐:学生坐在一起陪伴老师。古代臣子在一旁陪伴国君,晚辈坐在一起陪伴长辈叫侍坐。

  三、《论语》简介: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四、孔子及其思想: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他的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先世为宋国贵族。年青时贫贱,勤奋好学,多才多艺。五十岁时担任过鲁国司寇,代理相事,弃官后,在动乱的春秋时期,为实现他辅国治邦安天下的抱负,带着自己的弟子,拉着几大车书籍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政治思想。晚年致力于教育、设坛授学,广收门徒,相传先后有弟子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整理《诗》、《书》、删修《春秋》,使之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现存《论语》一书,记有孔子的谈话及其与门人的问答,成为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五、朗读课文,纠正字音及停顿。(板书)

  1、字音:

  俟,音sì      莫,音mù      甫,音fǔ       哂,音 shěn      相,音 xiàng  

  铿,音kēng    沂,音 yí      喟,音 kuì     雩,音yú        冠,音guàn

  2、停顿:由也/为之    求也/为之    赤也/为之小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翻译全文,理解和掌握如、夫、则、尔、以、而等词语的用法以及文言句式。

  一、学生接龙翻译文章,着重理解和掌握如、夫、则、尔、以、而等词语的用法:

  例句 出处 意义

  如

  权将如吴 《三国志•吴书》 到……去

  不动如山 《孙子兵法•军争》 像,如同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论语•先进》 (连词)假如,如果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论语•先进》 (连词)于,至于

  宗庙之事,如会同 《论语•先进》 或者

  公如大夫入 《仪礼•乡饮酒》 和,同

  求,尔何如 《论语•先进》 [何如]同[如何],怎么样

  夫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 《论积贮疏》 成年男子

  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罗敷》 丈夫

  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论语•先进》 这,那

  夫战,勇气也 《左传•庄公十年》 发语词,用在句首引出议论

  则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 却,可是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论语•先进》 那么,就

  《论语》六则 初中课本 指分项或分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荀子•劝学》 用在对比句中,相当于“就”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就是

  徐而察之,则上皆石穴罅 《石钟山记》 原来是

  居则曰:“不吾知也!” 《论语•先进》 同“辄”,总是,常常

  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史记•高祖本纪》 假若

  尔

  求,尔何如? 《论语•先进》 第二人称代词

  问君何能尔。 《饮酒》 这、那、这样、如此

  子路率尔对曰 《论语•先进》 词尾,可不翻译

  定楚国,如反手尔 《荀子•非相》 通“耳”,罢了

  以

  以吾一日长乎尔 《论语•先进》 因为,由于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 而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战国策•赵策》 (介词)把,拿,用

  毋吾以也 《论语•先进》 (动词)用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战国策•赵策》 以为,认为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愚公移山》 凭,靠

  君子不以言举人 《论语•卫灵公》 按照,依照

  固以怪之矣 《史记•陈涉世家》 通“已”,已经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出师表》 作语助,表时间、方位和范围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离骚》 任用

  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

  生于邯郸 《史记•秦始皇本纪》 在……时候

  而

  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荀子•劝学》 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入而徐趋 《战国策•赵策》 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提刀而立 《庄子•养生主》 表示偏正(修饰)关系,

  连接状语和中心词,

  相当于“着”、“地”或不译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左传•襄公三十年》 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鼾然而雷击之 《荀子•强国》 通“如”:好像,如同

  余知而无罪也 《左传•昭公二十年》 你,你的

  二、特殊句式:

  1、不吾知也——宾语前置: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们。(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2、则何以哉——宾语前置:即“则以何哉”,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

  3、浴乎沂——介词结构后置:即“于沂浴”,在沂水中洗澡。

  4、为国以礼——介词结构后置:即“以礼为国”,用礼来治国。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品味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志向和性格。联系孔子的政治思想,分析孔子评判学生的标准。

  一、品味四弟子的志向和性格:

  1、四弟子志向:

  子路——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

  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咏而归。”

  2、从原文分析四弟子性格:(学生自主提炼)

  子路:直率、信心十足,失之于莽撞 

  冉有:谦虚、实事求是

  公西华:更谦虚、敏而好学,(失之于墨守成规)

  曾皙:洒脱、淡泊于功名、从容不迫

  3、以现代观点看待四弟子。(学生自主发言)

  现代社会恐怕更需要子路对自己的自信,以及他敢创敢拼的勇气。但是谦虚仍然是美德。

  二、分析孔子的态度以及他评判学生的标准:

  1、 孔子对四弟子的态度:子路——哂之;冉有——叹之;公西华——惜之;曾皙——与之

  2、 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

  ①从原文可以得出结论,曾点展示的是一幅老师带领学生在春天水旱时行祈雨礼,以求得丰年的场景,进一步可知他想要通过师生共同努力,实现孔子以“礼”治国的理想。

  ②从另一个角度,结合孔子的思想来分析。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即以礼治理国家。

  针对子路“率尔”答出“可使有勇”,孔子“哂之”理由就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针对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不语,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

  针对公西华的观点,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既然也是治国大事,你却只是“愿为小相”,“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因为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可以大用。

  看来,只有曾皙真正了解老师的意图,结合“国情”,既陈述了自己的具体治国措施,又灵活地将老师的“礼治”思想体现出来,这样的弟子,又怎能不博得老师的赞赏呢?

  三、总结孔子治国思想——以礼治天下。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却只能通过为人之师,传播自己的思想,师生共同努力,把这个思想付诸实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篇6

  《论语》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