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小溪巴赫》教案

《小溪巴赫》教案

一派天真 点赞 分享
《小溪巴赫》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

《小溪巴赫》教案(通用3篇)

《小溪巴赫》教案 篇1

  学案目标

  1.结合文本阅读,积累部分常用词语、优美语句,加深对部分常见修辞格作用的理解等;(知识技能)

  2.体验散文阅读鉴赏、探究的过程,继续培养自主阅读现代散文的方法;(过程方法)

  3.认识巴赫及其音乐艺术的伟大之处,学习利用音乐艺术陶冶情操,热爱生活;(情感态度价值观)

  说明:

  这篇文章写作者对大音乐家巴赫其人、其音乐作品的独特感受,表现个人对他的敬仰,同时表达真正的艺术是不朽的。本意主要是歌颂巴赫不以夺目的光彩示人的高尚品质,但作者是从他的音乐艺术的角度来写的,而又用小溪进行比喻,行文中将小溪、巴赫以及巴赫音乐三者融合在一起来写,这就使文章既含蓄又形象,读之韵味无穷,学案时要引导学生体会这一写法,如果先理清了写作思路就能很好地把握这一特点。肖复兴的作品文笔细腻,意味隽永,流淌着作者浓郁的感情,本文更是如此,要让学生抓住重点句子细加品味和体会。于漪老师说“教育就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学案本文,要引领学生走进巴赫的精神世界,感受他的高尚品格,从而获得终身收益的精神食粮。

  本文内容不是很深奥,道理作者写得很明白,不需要教师做太多讲解,可引导学生自己阅读、探究、体验。让学生充分体验自主阅读、自主思考过程的快乐。

  学案重点与难点

  1.点:反复诵读,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体会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并试着仿写。

  2.点:理清思路,体会作者将小溪、巴赫以及巴赫音乐三者融合在一起的写法。

  说明:文章是语言的艺术,语文课也一定要上成语言实践课,因为教师讲得再精彩,读得再流畅,写得再生动,也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学习,学生的能力还得在反反复复的听说读写实践中慢慢形成,逐步提高。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体味文章的精义妙理,沉浸在文章优美的意境中。让学生在读写背等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规范的语言,通过模仿和创造性地运用课文中的语言或表达方式,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学案过程

  学案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布置学生课前学习 让学生朗读课文,要求:

  1.给每自然段标上序号。

  2.利用工具书查找自己不熟悉的词语,掌握音、形、义。

  3.上网或利用图书室查找资料,了解作者肖复兴、巴赫、威廉汉姆、巴洛克、贝多芬、舒曼、里姆斯基-科萨科夫、雷格尔等的情况;《勃兰登堡协奏曲》的主题等;

  3.有条件的同学最好能制成ppt。 朗读课文:1.利用工具书查找自己不熟悉的词语,搞清楚音、形、义。

  2.上网或利用图书室查找资料,了解作者肖复兴、巴赫、威廉汉姆、巴洛克、贝多芬、舒曼、里姆斯基-科萨科夫、雷格尔等的情况;《勃兰登堡协奏曲》的主题等;

  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可以方便以下环节的学习,要让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高中阶段字词学案仍不能忽视,因为掌握字词是解读课文的基础;查找作者及音乐家的资料,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同时有助于更好的解读文本。 

  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1.播放巴赫的《g弦上的咏叹调》,然后让学生交流一下听这段旋律的感受。

  2.学生发言后教师点评:这首充满诗意委婉动听的小提琴曲是德国小提琴家威廉汉姆编写的,此曲一经上演便立即闻名遐迩,广受大众欢迎,但真正的作者,并不是威廉汉姆,追溯渊源,其始祖原来是一个世纪以前的德国作曲家巴赫。多少年来,这首《g弦上的咏叹调》以其纯朴典雅的旋律加上g弦特有的浑厚、丰满音色,成为不朽的杰作。

  我们常说“文如其人”“诗品如人品”,同样的,一个音乐作品也同作曲家的品格息息相关,那么巴赫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作品何以成为不朽?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巴赫,感受巴赫的音乐以及他的人格魅力。 学生欣赏旋律,交流感受,自由发言。  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恐怕没有几个学生知道巴赫及其音乐。通过欣赏巴赫的音乐,可以唤起学生对巴赫的情感,拉近学生和巴赫的距离,让学生迅速走进文本,走进巴赫。

  交流课前学习收获,共享资源 1.本文应该掌握的重点字词(可找学生上黑板写一写,另找同学订正、补充);如:三缄其口  钩稽  仆仆    干涸

  一曝十寒   肆意狂放   脖颈   静谧安祥   氤氲

  2.让学生将自己查找的资料,在全班交流;如(此略) 1.积累字词

  2.交流资料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让学生将搜集的资料在班里交流,可以资源共享,同时取长补短。

  通读课文

  整体感知 请同学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要求:用简洁的语言概括:a文章写了什么内容?b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可以让学生自由朗读,也可以指读) 学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作概括:文章主要写了巴赫的音乐尤其是其精神对后世的影响,表现了巴赫不以夺目的光彩示人的谦逊、质朴的品格,表达了作者对巴赫的敬仰和赞美之情。

  语文阅读学案强调感悟与体验,而引导学生感悟体验最重要的就是首先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为进一步理解、探究、赏析创造基本条件。

  再读课文

  理清思路体会写法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这篇散文在写法方面值得借鉴的地方。

  1.本文主旨是歌颂巴赫的高尚品格,为什么文中有很多内容写到小溪?

  2.学生对第一个问题讨论后进一步引导:本文写到小溪、巴赫的音乐以及巴赫的品格,那么作者是怎样将这三者融合在一起来写的呢?我们先来梳理一下作者的写作思路。

  3.在学生梳理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明确:

  第1、2两个自然段写自己一直想写一写巴赫,却又不知该怎么来写,因为“巴赫确实太伟大了,太浩瀚了”。

  第3、4自然段是过渡段。指出巴赫名字德文的意思开启了我的写作思路。

  第5、6自然段写巴赫的音乐价值由埋没到被发现的过程,就像小溪即使弱小却能常青常绿。

  第7自然段是过渡段。

  第8、9、10、11、12自然段赞美小溪的性格和品格,并指出也是巴赫的性格和品格。

  第13、14、15自然段赞美巴赫的伟大如清澈的小溪。

  第16、17、18自然段描述听巴赫音乐的感受――眼前永远流淌着静谧安祥、清澈见底的小溪水。

  4.进一步启发:

  作者这种将三者融合在一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1.深入阅读课文,圈点勾画重点句子,讨论并回答第一个问题:

  a、巴赫(bach)德文的意思是指小小溪水,涓涓细流却永不停止。

  b、巴赫的音乐一开始不为人注意,但后来其魅力却成为不朽。(真正有价值的音乐,即使看来再弱小只是潺潺的小溪,也是不仅埋没不了的,而且不会因时间的久远而苍老,相反却能常青常绿。)

  c、巴赫的性格和品格一如小溪的性格和品格。(这才是小溪的性格和品格。这才是巴赫的性格和品格。巴赫就是这样清澈的小溪水……)

  写小溪是用比喻的手法来写巴赫。

  2.跳读课文,理清写作思路,互相交流。

  3、讨论交流作者是怎样将小溪、巴赫以及巴赫的音乐这三者融合在一起的。

  明确:通过理清思路很容易看出,作者写小溪始终围绕着巴赫其人、音乐,写巴赫其人、音乐又始终离不开小溪,而巴赫的品格又通过他的音乐体现。这样三者就密切融合在一起。

  4.讨论交流写法的好处。明确:

  作者用小溪作比喻来写巴赫,使巴赫音乐的价值以及他的高尚品质都得到了形象生动的展现,使作品闪耀着动人的艺术感染力。用巴赫的音乐来展现他的品格,也最具有说服力。 筛选重要信息,抓住关键句子理解内容,是学生应具备的阅读能力之一,在平时的学案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尊路识斯真。”理清思路是解读文章的一把钥匙,同时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思维训练。

  设计让学生“体会作者将这三者融合在一起写法的好处”这一环节,目的在于给学生提供一个散文写作的思路和方法,学生以后写文章会有所借鉴。

  品读课文

  探索巴赫的精神品质。 1.请学生勾画描写小溪的句子,反复诵读品味。

  2.请学生勾画描写巴赫及音乐的句子,反复诵读品味。

  3.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概括巴赫的精神品质。 勾画重点词句,反复诵读品味,并概括巴赫的精神品质(答案不拘一格),如:如大海般浩瀚,却似小溪般谦逊;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深沉、安祥、不张扬、不炫耀,默默无闻,却有着旷日持久的美。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品味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最有效的方法,学生在诵读品味中将会进入到美的意境之中。

  赏读课文

  积累语言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勾画出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大声诵读,然后在课本上写一写自己的阅读感受。再和同学交流。

  (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1.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对关键的句段进行勾画、赏读。

  2.先在同学面前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内容,然后将自己的赏析在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再一次共同感受文章极富表现力的优美语言和人物的精神品质美。好的语段或句子争取背诵下来。 通过反复赏读课文,使学生更深入体会文章内容,进一步领略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提高对语言文字的鉴赏能力,同时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进而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感情。

  拓展阅读

  比较鉴赏 下发乔治•桑《贝多芬田园交响乐》一文,让学生阅读后简单谈一下两篇文章在内容、写法方面的异同。(文本见“备课资料”部分)

  读《贝多芬田园交响乐》,比较两篇文章在内容、写法方面的异同:同为写音乐家,贝多芬是伟大的,巴赫是伟大的,但《贝》一文不是写贝的伟大,而是写欣赏音乐的独特感受,写法方面主要是想象、联想、通感等。

  设计此环节一方面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一方面提高学生比较鉴赏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

  课后作业

  1.多芬曾经这样评价巴赫:“他不是小溪,是大海!”文章中也说:“巴赫确实太伟大,太浩瀚了!”,但文章的题目是“小溪巴赫”,全文也是围绕“小溪”这一中心意象展开的,你认为二者矛盾吗?

  2.文中有多处文字用通感的手法将无形的音乐化作有形的画面,请选取两个地方细细体会,并仿照作者的手法描写一段你所喜爱的音乐。 学生按照要求,完成作业。 第一个作业思考具有辩证性,可以训练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同时更全面准确地认识巴赫。

  第二个作业是学生体会语言、积累语言的好途径。

  思路点拨一

  本文写作上的突出特点是用比喻手法,通过描写小溪来赞美巴赫,文章题目就是比喻手法。教师也可以从解读题目的角度切入,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关键语句反复诵读、细细品味,使他们体会到文章写法特点、人物高尚的精神品质以及语言的优美。思路如下:

  一、         解题:

  《小溪巴赫》这个题目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呢?

  让学生读一遍课文整体感知一下,说说看。

  明确:小溪一样的巴赫

  二、         设计核心问题:为什么巴赫象小溪一样?

  1.学生阅读文本,勾画描写巴赫特点的句子,了解、表述巴赫的特点,并反复诵读、体味。

  2.学生阅读勾画描写小溪特点的句子,了解、表述小溪的特点,并反复诵读、体味、揣摩。

  3.生阅读勾画小溪和大河对比的句子,体悟用意,反复诵读这一部分,揣摩小溪不同于大河的特点。

  4.对比小溪和巴赫的相似点,让学生表述一下。

  三、         研读聆听巴赫音乐作品的句段。反复诵读、体味巴赫的作品给我们的感受。

  仍然像小溪一样

  总之,从巴赫的人生经历和被人重视的程度到巴赫的作品,巴赫从不以夺目的光彩示人,他就像一条小溪!

  练习举隅

  1、“他的音乐影响了三百年来人们的艺术世界,也影响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这句话中前后两个分句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2、找出第九自然段描写大河的句子,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大河?

  3、文中有几个句子似乎不太通顺,请找出来,试着改一改。

  a如果没有1802年德国音乐家福尔克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巴赫的传记。

  改:如果没有1802年德国音乐家福尔克出版的世界上第一部巴赫的传记。

  b时间只会为它增值,就像陈年老酒一样,时间和醇厚的味道融为一生,互成正比。

  改:时间只会为它增值,就像陈年老酒一样,时间和醇厚的味道融为一体,互成正比。

  c小溪的水流量不会恣肆狂放,激情万丈得让人震撼。

  改:小溪的水流不会恣肆狂放,激情万丈得让人震撼。

  d无数后代音乐家对巴赫的敬仰和崇拜,甚至专门创作出有关巴赫的主题音乐,或用只有音乐语言才有的特殊方式(按照音乐乐理体系,巴赫的德文拼音bach在乐谱中对应的……),音乐家们用这种他们心心相通的语汇,以他们钟情的乐器的鸣奏,向巴赫呼唤,表示着对巴赫的敬意。

  改:无数后代音乐家对巴赫充满敬仰和崇拜,甚至专门创作出有关巴赫的主题音乐,用只有音乐语言才有的特殊方式(按照音乐乐理体系,巴赫的德文拼音bach在乐谱中对应的……),用这种他们心心相通的语汇,以他们钟情的乐器的鸣奏,向巴赫呼唤,表示着对巴赫的敬意。

  e从朦朦胧胧的地平线那里,流来了这样一弯清澈的小溪,溪水上面浮光耀金,却带来亲切的问候和梦一样轻轻的呼唤……

  改:从朦朦胧胧的地平线那里,流来了这样一弯清澈的小溪,溪水上面浮光耀金,带来了亲切的问候和梦一样轻轻的呼唤……

《小溪巴赫》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通过品味语言,理解和领会小溪与巴赫及巴赫音乐之间的内在联系;

  学习作者将人物与意象融合的写作手法;

  领会作者通感手法的运用,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重点:

  理解小溪,巴赫及巴赫音乐三者融合的特定涵义。

  教学难点:

  通过品味语言,领会作者是如何将小溪,巴赫及巴赫音乐融合在一起的。

  教学设想:

  深入文本,先从整体上感知全文,然后从文章的核心段落入手,借助对关键字词语句的把握,带领学生慢慢理解小溪之于巴赫及巴赫音乐的涵义,寻找三者之间的联系,再从单元学习的角度理解编者,作者,小溪,巴赫及巴赫音乐的关系。推进课堂教学的途径主要是默读,讨论,朗读,细品。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整体感知

  解题:“小溪巴赫”的含义?

  二.分析课文,疏理结构

  1.阅读第十段,猜想巴赫的生平经历,性格及音乐特点,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

  小组讨论,教师引导(用资料印证学生的猜想)

  ①     一生经历:坎坷不平,历经磨难

  (学生先回答,然后老师用幻灯片展示资料)

  贫困死亡(9岁父母双亡,作父亲后有11个孩子相继死去,与富裕舒适的生活绝缘)

  月光抄谱(因为专横的哥哥的阻挠,在月光下偷偷抄谱)

  牢狱之灾(因为辞职而惹怒公爵,被投入监狱,三个多星期以后才被释放)

  ②性格特点:

  “不会恣肆狂放,激情万丈得让人震撼。”——不会抱怨,不会大声疾呼,向命运宣战

  “不会一曝十寒,不会繁枝容易纷纷落,不会无边落木萧萧下”——不会消沉,失意

  “而总是一如既往地水珠细小却清静地往前流淌”——内向沉静,意志坚韧

  ③音乐特点:

  “它拥有这巴洛克特有的稳定、匀称、安详、恬静、圣洁和旷日持久的美。”

  “它只是你的眼泪,在你最需要的时候,珍珠项链般地挂在你的脖颈上,或悄悄地湿润着你的心房。”

  用幻灯片展示别人对巴赫音乐的评论

  “巴赫创作的目的并不是为后代人,甚至也不是为他那个时代的德国,他的抱负没有越出他那个城市、甚至他那个教堂的范围。每个星期他都只是在为下一个礼拜天而工作,准备一首新的作品,或修改一首旧的曲子;作品演出后,他就又把它放回书柜中去,从未考虑到拿来出版,甚至也未想到保存起来为自己使用。世上再也没有一首杰作的构思与实践像这样天真纯朴了!”                      ——法国音乐评论家保罗.朗杜尔

  (让学生朗读,然后挑出最关键的词——天真纯朴)

  (在这里我们似乎已经理解了小溪,巴赫及巴赫音乐的含义,但是显然作者不可能仅仅凭借这一段来让我们彻底理解三者的关系,那就让我们继续阅读其他的段落,通过三个“这”字的理解来看作者究竟是怎么将三者融为一体的。)

  2.理解三个这“这”字的含义

  ①“这才是小溪的性格和品格。”中的“这”含义是什么?

  ——稳定、匀称、安详、恬静、圣洁和旷日持久的美

  为什么说得是小溪而在九段说到了大河?

  大河——“澎湃,浪涛卷起千堆雪” “冰封,断流,干涸”

  对比           

  小溪——“清清的,浅浅地流着”

  用对比突出小溪的特点。

  ②“这就是小溪的意义吧?”中的“这”又是什么含义?

  ——不会因时间久远而苍老,相反却能常青常绿。

  出土文物:没有生命力,失去了现实的价值,不能够再使用

  陈年老酒:时间越久,酒味越醇,越有价值

  这个“这”与前一段的关系是什么?

  巴赫及巴赫音乐与小溪的连接点 偶然——必然

  紧要的中转站

  ③“这就够了,这就是小溪的伟大之处。”的“这”的含义是什么?(与编者的关系)

  涵义升华

  ——当世事变迁,时代更替,岁月流逝,

  “小溪却一如既往,依然涓涓在流,清清在流,静静在流。”        

  默默无闻,默默奋斗,悄然来,悄然去

  小溪滋养着万物生灵

  巴赫滋养着后代音乐家            

  联系编者,作者,小溪,巴赫及巴赫音乐五者的关系,从单元学习的角度理解伟大人物的平凡可亲的一面。

  3.前四段写了什么?与第三个“这”有什么关系?(与作者的关系)

  因为巴赫太伟大了,作者觉得不可把握,所以欲言又止;但是一次偶然,作者看到巴赫名字的德文原意,一下子“豁然开朗”,便提笔书写。

  第三个“这”是对作者豁然开朗的原因的回答,由不可把握到可以将抽象具体化为可把握的物象。 

  (展示幻灯片图示,请学生根据图示贯通全文,老师作适当的点拨和总结。)

  4.最后三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小溪意象的融通,作者深挚赞颂的延续)

  在探索和思考中,巴赫与小溪所拥有的平凡而伟大的品格已然清晰,但作者仍然没有停笔,似乎心中还有千言万语没有表达,那么就让作者心中的所有的对于巴赫的赞美之情在巴赫音乐的流动中延续,一如那“涓涓在流,清清在流,静静在流”的小溪。

  全体同学在巴赫的音乐中朗读全文。

  5.这两段文字的特点是什么?

  ——通感修辞手法的运用

  定义:“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钱钟书语)

  举例:“微风过处,送来屡屡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

  嗅觉移植为听觉,借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隐隐约约来表现荷香的若有若无,清幽淡雅。

  作者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将对巴赫音乐的听觉感受转化成视觉的形象化体验,在优美的文字描叙中倾诉着对巴赫的颂赞和慨叹。

  三.拓展作业:

  模仿这篇文章的题目以及第十段文字写一段关于贝多芬,李白或其他伟大人物的文字。(60字左右)

  板书 

  小溪巴赫

  涓涓在流

  巴赫   →   清清在流    ←  巴赫音乐    (本体)

  (内向沉静)    静静在流      (天真纯朴)     ↓

  ↓↓                         ↓

  小溪                      (喻体)

  (静谧安详,清澈见底)    

《小溪巴赫》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品味语言,理解和领会小溪意象及其与巴赫精神及巴赫音乐之间的内在联系;

  2、学习作者将人物品格与意象融合的写作手法;

  3、认识巴赫精神及其音乐艺术的伟大之处,学习巴赫的坚韧、沉静和执着,体会作者的赞美和敬仰之情。

  教学重点:

  用借物喻人的写法展现人物的高尚品格。

  教学难点:

  对小溪形象的把握及小溪与人物品格的有机融合。

  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品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我的一位同事,语文组的陈老师非常喜爱古典音乐,他所搜集的古典音乐cd就达1800余张,其中有不少是巴赫的音乐作品。“文如其人”“诗品如人品”,同样,一部音乐作品也同作曲家的品格息息相关,那么巴赫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作品何以成为不朽令世人如此痴迷?今天我们来学习肖复兴的音乐散文《小溪巴赫》,看看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表达对巴赫品格的赞颂之情的。

  板书:小溪巴赫  肖复兴

  二、              知人论世,初步感知

  在巴赫的音乐声中初步了解巴赫生平和巴赫的音乐。

  1、在音乐中介绍巴赫生平经历:

  首先让我们在巴赫创作的乐曲中,了解这位音乐家平凡而伟大的一生。

  思考:你觉得巴赫拥有怎样的人生经历?巴赫是一个怎样性格的人?

  2、面对着如此众多的人生苦难,巴赫创作的音乐作品,是像贝多芬那样的激情彭湃,还是像莫扎特那样的忧郁感伤。请大家再次用心聆听巴赫的音乐,根据预习对文章的理解,交流感受。

  思考:作者描述听巴赫音乐的感受集中在哪几段中?请一位同学跟我一起朗读,请大家思考。

  3、作者选择了什么意象来描述巴赫的音乐?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全班齐读。

  5、作者是采用了什么写法来描述小溪、巴赫品格和巴赫音乐,并使之密切融合从而表现对巴赫品格的赞美之情呢。

  三、              沉浸文本,整体感知

  请大家再次沉浸在文本中,让我们一起走近巴赫,倾听巴赫的音乐,感受巴赫的人格魅力。请散读课文,你认为哪些段落是重点段,找出相关的字词句,圈点批注,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ppt:1、小溪有什么特点?

  明确小溪内涵:表面弱小,默默无闻,恬静安详,源远流长,永葆活力,独具魅力,滋养万物,圣洁美丽等。小溪的生命特征是遇到阻碍,并不退缩,依然默默无闻,涓涓流淌。这就是巴赫的性格和品格。这些看似平凡却伟大的特征是与巴赫性格、品格以及音乐在世界音乐史上的地位相照应的。

  板书:小溪

  (恬静清澈、永葆活力)

  2、为什么要写小溪?

  明确:因为如此相似,“小溪”的意象可以如此贴切地与巴赫的品格及巴赫的音乐相融于一体,成为完美写照。a、巴赫(bach)德文的意思是指小小溪水,涓涓细流却永不停止。b、巴赫的音乐一开始不为人注意,但后来其魅力却成为不朽。(真正有价值的音乐,即使看来再弱小只是潺潺的小溪,也是不仅埋没不了的,而且不会因时间的久远而苍老,相反却能常青常绿。)c、巴赫的性格和品格一如小溪的性格和品格。(这才是小溪的性格和品格。这才是巴赫的性格和品格。巴赫就是这样清澈的小溪水……)写小溪是用比喻的手法来写巴赫的性格和品格。

  板书:巴赫音乐           巴赫品格

  (静谧安详、旷日持久)  (沉静内敛、坚韧执着)

  3、这是什么写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借物喻人的写法。形象表现抽象,作者用小溪作比喻来写巴赫,使巴赫音乐的价值以及他的高尚品质都得到了形象生动的展现,使作品闪耀着动人的艺术感染力。借小溪的特点,热情讴歌了巴赫的沉静内敛、坚韧执着的品格,同时从心底抒发了对巴赫的赞美和敬仰之情。

  板书:借物喻人   (物)(物)(人)  赞美敬仰之情      性格品格之美

  ppt: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比喻人的一种品格的写作方法。可以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又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这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不仅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正确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可以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可以大大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古诗词的咏物诗中,也有不少采用了这种借物喻人的写法。

  我们在初中的时候也学过不少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的文章。如:周敦颐的《爱莲说》、杨朔的《荔枝蜜》、矛盾的《白杨礼赞》、高尔基的《海燕》。肖复兴在《音乐笔记》中还有一篇名为《仙人掌拉摩》的文章中,就用长刺的仙人掌来比喻有着古怪而突出的性格的音乐家拉摩。除了借物喻人的写法,

  作者还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请同学朗读重点段落,是激情彭湃还是轻柔舒缓似潺潺细流?注意把握赞美的语气,体味作者的感情。

  作者采用了借助意象塑造人物的品格,也就是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用小溪这一意象形象地展现了巴赫的音乐世界以及巴赫的精神特质。多层面地反复凸现主旨,如数条细流小溪汇聚成情感的江河、精神的海洋。而巴赫给予我们更多的是精神的启迪。因为面对坎坷的一生:在失去14位亲人的揪心的痛楚中,在生活贫困的窘迫中,在地位卑微的煎熬中,在怀才不遇的失意中,巴赫没有被打倒,击垮,巴赫展现出的是一种沉静内敛、坚忍执着的精神美。

  五、感悟拓展,情感内化:

  1、对于人生来说,会有不同的境遇,甚至是磨难,你将如何面对,如何做?或者请你用一两句话谈本文对你的启发。

  2、            总结:

  翻开语文教材,无数伟大的灵魂已经给我们阐释了这样一个人生哲理:在苦难面前,人并非只有坐以待毙。我们看到了坚强执着的居里夫人、抗争奋起的史铁生、信念坚定的马克思等杰出人物。正如单元提示中所说,走近在不同领域拥有卓越成就的杰出人物,探索他们的精神世界,感受他们的高尚品格,你将会得到巨大的激励,衷心地祝愿同学们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3、            拓展阅读:

  补充介绍作者的有关情况:肖复兴:北京人,1947年生,68年到北大荒插队,现任《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

  “艺术人生”主题推荐阅读:肖复兴:《音乐笔记》、《只为聆听而存在》

  钱仁平:《巴赫》

  房龙;《巴赫传》

  余志刚:《音乐的大海巴赫》

  四、        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迁移写作:伟大人物的魅力是永恒的。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浩瀚书页中,在悠悠五千岁的中华史册上,记载着灿若群星的伟大人物,如屈原、陶渊明、李白、鲁迅、阿炳、苏格拉底、梵高……请选择你喜爱的一位,采用借物喻人的方法,描绘出他的高尚品格,形式不限。在写作时我们要注意:

  1、要描述出事物的特点,要与人的品格有相似之处。

  2、要有机融合,揭示出人的精神。

  附:板书设计:

  小溪巴赫      

  肖复兴

  借物喻人

  小溪(物)  

  (恬静清澈、永葆活力)

  巴赫音乐(物)                          巴赫品格(人)

  (静谧安详、旷日持久)                     (沉静内敛、坚韧执着)                     

  赞美敬仰之情

  性格品格之美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小溪巴赫》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