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宽容》教案

《宽容》教案

看似乖巧 点赞 分享
《宽容》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

《宽容》教案(精选18篇)

《宽容》教案 篇1

  第三单元 相处有方

  3.1理解与宽容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认识到相互理与宽容在建立和谐家庭关系中的作用,教育自己。

  2、在实际中克服“以我为中心”的心态和行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教学重点:

  尊重,善意,理解的关系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理解宽容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短片:邻里之间

  短片主要讲述楼上楼下的住户,楼上摆宴席,非常热闹,晚上卡拉ok到很晚,对楼下的住户有很大影响。

  教师引导:社会生活需要理解与宽容

  二,讲授新课

  (一)   探究园

  活动一,小苏的苦恼

  要求:1、学生分组讨论

  每个同学都想一个点子,然后小组讨论决定最佳点子

  2、全班交流,每组陈述最佳点子

  3、师生共同点评“金点子”共同之处

  4、学生列举身边类似事例

  教师评:

  1、  表现积极的小组或学生

  2、  通过学生的讨论,改变学生的错误想法,有了新的认识

  能否结合身边的事例,把握化解误会的方法   

  活动二,家庭的故事

  目的:

  准备,一,学生自由发言

  阐述个人对小敏的建议     教师板书

  二,学生列举身边的事例

  结合身边的事例,想象当时的做法

  师评:1,积极发言阐述个人建议,集体讨论点拔

  2,教师可以联系自己的经历,与学生分享交流自己的方法。

  教学反思

《宽容》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把握和评价故事中蕴含的哲理。

  2、理解“无知山谷”、“知识的小溪”等事物的象征意义,理解故事中“先驱者”、“守旧老人”、“无知的人们”三种形象的典型意义。

  教学重点

  把握与评价故事中的哲理。

  教学难点

  1 、 在整体感知全文内涵的基础上,把握故事蕴含的哲理。

  2 、培养学生对抽象内容的阐发能力和对含蓄内容的解释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明确文章特点及学习要点。

  1 、导语: 唐朝的唐太宗曾经说过一段很有名的话;“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也如一面见兴替,知得失的镜子,它折射出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这就是房龙的《宽容》序言。

  介绍房龙及其作品《宽容》。房龙是荷裔美国人,著名学者。他的人生经历丰富,曾在各种岗位上历练人生,刻苦学习写作,多才多艺,能说和写10种文字,会拉小提琴、画画,他著作的插图均出自于自己之手。且有追求,有坚定的信念。介绍这些意在引导学生思考,并从中得到一定的启发。《宽容》一书主要叙述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提倡思想解放,主张对异见的宽容,为什么要对异见进行宽容呢?序言作了含蓄的回答。介绍这一点有助于学生理解本文的中心。

  2 、 学习“自读提示”明确:本文用寓言故事形式写成(cai显示)。本文学习要点是理解与评价故事中蕴含的哲理。

  二、在预习的基础上,复述故事情节。

  三、细读课文,思考问题(cai显示),归纳故事蕴含的哲理。

  1、文中塑造了哪几类形象?他们各自有何特点?

  提示:文中主要塑造了三类形象:一类是守旧老人,他们尊崇古老的律法,实现着我即法律的训条,任意决定他人的生死,他们欺骗无知的人们,陷害先驱者,因此他们的行为阻碍了人们接受新思想,最终遭到人们的谴责。“守旧老人”则象征着传统的过时的带有偏见的祖宗律法,它处处阻碍着新事物的发展。另一类就是与守旧老人进行殊死斗争的勇敢的先驱者,他敢于怀疑祖先的智慧,勇于冲破专制主义的禁锢,冒着死亡的威胁,离开无知山谷,艰苦跋涉,探寻外面的世界。他不顾迫害,又回来告诉人们他自己的发现。面对审判和死亡,他毫不畏惧。历史证明,他是对的,终究得到了人们的尊崇。“先驱者”象征着新的思想、真理和新的事物。第三类形象就是生活在无知山谷的无知人们,他们愚昧、无知,迷信古人,盲从守旧老人,视先驱者和真理为异端邪说,无形中作了守旧老人的帮凶,用沉重的石块砸死了先躯者。但是真理上不可抗拒的,一场生存危机,迫使人们推翻了传统秩序,走上了先驱者开辟的道路,终于找到生存的希望和幸福的家园,人们这才悔悟,认识到先驱者是对的,这才懂得尊重智慧。

  2、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故事发生地“无知山谷”有什么特点?)

  提示:至于故事发生的地点很明确是“无知山谷”。显而易见,作者的意图讲故事发生的环境闭塞、贫穷、落后,因而造就了视野狭窄、知识浅薄、麻木不仁的无知的人们。他们仅维持最低的生存需要,不但不觉匮乏,反而心满意足。更可怕的是迷信,极端的迷信,一部千古经书,几个守旧老人,可以镇守一方水土,一方人心。大家想一想,一个封闭、无知的社会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追往者,思来者。封闭只能导致落后,甚至灭亡。如何才能使这样的社会获得生机呢?不闭关锁国,不夜郎自大,而是勇敢地、大度地开放大门,融入世界文化,自立于民族之林,它就有无限强大、蓬勃的生命力。

  3 、说说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放幻灯片)

  4、讨论,归纳本故事蕴含的哲理和文章主旨。

  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否定、镇压异见,会造成什么灾难呢?只能造成先驱者的悲剧,造成无知者自身的困境,造成真理发展上的曲折。怎样才能使真理顺利发展,先驱者不被迫害呢 ?这就需要思想自由,宽容异见。反对迫害先驱者,反对扼杀真理。这正是作者通过这一寓言告诉我们的深刻哲理,(放幻灯)这也正是《宽容》一书的精髓。

  展开:思想自由,宽容政策是历史进步,社会发展,真理畅通无阻的必要条件,十年浩劫,从反面证明了这一点。刚才要大家思考的问题:怎样才能使这样的事情减少发生?答案找到了没有?“宽容”。对,宽容可以使这样的事情减少发生乃至不发生。

  大家说一说,人与人之间需要不需要宽容?为什么呢?

  宽容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宽松,和谐;宽容可以使人们彼此之间更加理解,信任。宽容是一种胸襟,宽容更是一种境界,为了使我们彼此心灵的距离不再遥远,让我们紧紧地握住宽容的双手吧!

  下面请大家用填空的形式归纳一下本文的主旨:(放幻灯)

  四、理解含蓄,抽象的语句。

  这篇序言同一般的序言不同,既像一个寓言故事,而叙述的笔调又像散文诗,又像哲理散文,生动形象,含蓄隽永,耐人寻味,但一些比较含蓄,比较抽象的语句又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下面请大家把书翻到70页,结合练习二,我们来理解课文中含蓄抽象的语句。要注意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分析。

  1 、这里的“知识的小溪”是指无知山谷的文明程度(智慧,创新思想)仅仅像一条小溪,浅陋贫乏。这里的“深邃破败”象征无知山谷古老守旧,没有知识的更新机制,没有新知识的汇流,心如死水,了无生气,“缓缓地流着”,说明这里的文化发展非常缓慢,社会停滞不前。理解了这句话,更加深了我们对无知山谷那种闭塞,保守,愚昧,单调的特点的认识。(放幻灯)

  2 、守旧老人用“律法”无情镇压。无知的人们助纣为虐。先驱者孤军奋战,力量单薄。自然环境十分恶劣。但是人类追求真理的努力是不可阻挡的,严酷的律法挡不住,岩石高墙也挡不住。早就有一些男男女女敢于怀疑祖先的智慧,敢于提出问题,“后来走了,再也没有回来”。先驱者更是杰出的代表,他为真理而奋斗,为真理而献身,探索者、先驱者是可敬。

  3 、是害怕“得不到园中果实中应得的份额”,因此“恐惧总是伴随着人们”。由于特大干旱半数以上的人死亡,活着的人只有把希望寄托山脉那边,而律法却说:“不行!”。因此人们彻底失望。为了死里逃生,人们终于产生了叛逃的勇气。所幸绝路逢生,人在死与生的进退关口总能爆发生命的最大能量。(置之死地而后生)

  4 、句中省略的内容应是不会盲从守旧老人去杀死先驱者。这里作者不只是要表现无知山谷的人们对先驱者的歉意和敬意,还隐含着更深刻的道理。对于先驱者的新知,要解放思想,虚心学习,即使一时不能接受,也要采取什么态度?宽容态度。而宽容正是这个句子的言外之意,本文的主旨。

  5、许多历史事实都可以从这个故事中找到影子,(哥白尼-日心说《天体运行》,布鲁诺被烧死在罗马广场,孔子,司马迁等)而次此后发生的事件也像这个寓言故事的重演,这更增强了这则寓言故事的深刻含义,值得品味。

  这样的事将来不再发生,作者为什么要加上“我们希望”四个字?

  明确;这是因为,顽固的守旧势力总是要镇压创新者的;有些善良的人们由于传统的束缚,认识的局限,总是有意无意地伤害创新者,这就意味着这样的事情还会发生,“我们希望”只是人们良好的心愿。如何让这样的事情减少发生呢?那就是宽容。文章正是这样含蓄的语言形式揭示了深刻的哲理,值得我们好好品味。

  五、自由品读,加深理解。

  六、小结

  希望同学们不仅要深刻理解本文的寓意,在以后的实际生活中也要忠实的履行

  七、布置作业。

  写一篇小作文,谈谈《宽容》序言给自己的启示。(可以是内容上的,可以是写法上)

  板书设计:

《宽容》教案 篇3

  《宽容》序言

  教学目的:

  1.分析评价本文反传统变革思想。

  2.分析评价本文独特的写作方法。

  3.借鉴本文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学习重点:

  分析评价本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分析评价本文寓言式写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自读讨论法。

  一.解题:

  序言,说明书籍或著作的创作、出版意图,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序”在书籍或文章的前面,后面的称为“跋”。

  二.作家作品介绍:

  亨德里克·房龙(1882—1946)美国著名学者。他生活在富裕的家庭,从10岁起潜心“逃避在过去的生活中”,受人文主义的影响一贯反对愚昧与偏执。1903年在美国、德国求学,获得博士学位,但这没有使他飞黄腾达。他于是躲进书舍于1921年写出《人类的故事》,一举成名,从此饮誉世界,直至1946年去世。 房龙多才多艺,能说会写10种文字,擅长于拉小提琴,还能画画,他的著作插图全部出于自己之手。

  三.解释词语,为加点字注音:

  蜿蜒绵亘 绰绰有余 绰有余裕 天伦之乐 苦思冥想 弥天大罪 鸦雀无声 死有余辜 杀一儆百 逆来顺受 嶙嶙 深邃 亵渎 荡然无存 雕琢 朝礼 诅咒 眸子 毕恭毕敬 志同道合 刨根问底 一无所知 能工巧匠 光彩夺目 潺潺 饿殍遍野 转危为安 饥寒交迫 忘恩负义 不济 归根到底 内疚 荒无人烟 神秘莫测

  四.读书思考问题:

  1.从整体看,无知山谷的故事反映了哪些历史规律?

  2.先驱者悲剧的根源是什么?无知山谷中的律法是怎样的律法?

  3.先驱者明知自己为律法所不容,为什么偏要离开山谷去寻找外面的世界?为什么又偏要回到无知山谷?

  4.守旧老人所代表的反动保守势力有哪些特点?

  5.无知山谷的群众前后有什么不同?他们在内疚之余,应该吸取什么教训?

  6.这篇序言写作上对你有哪些启示?

  7.“宽容”与“律法”的关系如何?文中的律法为何该取缔?

  五.分析内容。

  (一)分析第一部分。

  1. “在宁静的无知山谷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这里的“幸福生活”到底是怎样的生活? 答:是这样的生活:知识的小溪水浅流短;生活方式原始野蛮;重复着千年前的字眼;古老的习俗一层不变。这是一种愚昧保守、闭塞落后、黑暗衰朽的生活氛围。

  2.“知识的小溪沿着深邃破败的溪谷缓缓地流着”一句应怎样理解? 答:“知识的小溪”指社会文明;“深邃破败的溪谷”象征原始落后的社会;“缓缓”是说进步慢,这是由愚昧落后的思想统治造成的。

  3.“他们向儿孙们……从远方捎来的漂亮石子”一句表明了一种怎样的矛盾? 答:暗示反动保守势力与进步的天性总是存在矛盾。

  4.为什么“在无知山谷里,古老的东西总是受到尊敬”? 答:这正是反动势力——守旧老人实行愚民政策的结果,使得人们都因循守旧,所谓“尊敬”实际是不得不服从。

  5.怎样理解“正人君子”一词? 答:所谓“正人君子”不过是因循守旧的保守势力罢了。

  6.“试图攀越挡住太阳的高墙”的人是什么人? 答:是追求光明的开拓者、先驱者,是敢于向旧势力挑战的勇士。

  7.“但他们陈尸石崖脚下,白骨累累”说明什么? 答:一方面反映了革新之路的艰难,第二方面反映了守旧势力的猖獗,第三也反映了先驱者前赴后继的革命精神。

  (二)分析第二~四部分。

  1.面对违背律法的人,人们和守旧老人都“摇着头”,他们摇头的意思是一样吗? 答:不一样,人们是同情的摇头,是无奈的摇头;而守旧老人是得意的摇头,是装模作样的摇头。

  2.从第一二部分内容来看,无知山谷的律法到底是什么律法? 答:是千年前的老规矩,是维护家长制统治模式的依据,是限制人身自由的枷锁,是谁也不能违背的天条。

  3.作者是怎样表现先驱者与守旧老人的斗争的?(复述)

  4.人们杀死漫游者说明什么? 答:说明反动黑暗势力还很强大,群众受到的毒害很深,革命力量还很弱小,革命思想没有影响到愚昧的民众。

  5.从漫游者的牺牲中,你获得了怎样的感受?你认为真理永远掌握在多数人手里吗/(讨论)

  (三)分析第五~九部分。

  1.造成饿殍遍野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是知识的小溪的枯竭。

  2.灾难发生之后,人们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无法生存,终于想到了山的那边。启迪:只有到了无路可走的时候,才知道真理和谬误的分别,这就是社会进步缓慢的要因。 3.守旧老人们乘坐最后一辆马车踏上投奔陌生世界的旅程说明什么? 答:彻底揭穿了律法的谎言,说明任何保守的力量也阻挡不住历史前进的脚步。

  4.“从那以后很长时间,人们又过着幸福的生活。”看来真正幸福的生活应该怎样才能获得?

  答:不断创新,不断改革。

  (四)为什么说这件事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将来后面又何以加一个“我们希望”呢?

  答:在历史发展的潮流中,新旧事物的矛盾是必然的,人们的思想总是受到“传统习惯”的约束,先驱者总会在谴责中屈辱地死去,而杀死他们的不仅是敌人,甚至是他一心为之奋争的大众。——最先掌握真理的人,永远要成为悲剧典型;“真理”一旦变成习惯,变成大众的思想,那就离反动不远了。这种历史规律,将来也必然成立,所以不再发生只能是一种良好的愿望。

  六.本文中心:

  本文以寓言故事的形式形象地说明《宽容》一书的精髓,这就是提倡思想自由,提倡宽容,反对迫害先驱者,反对以愚昧无知、顽固凶残的态度扼杀真理。

  七.写作的启示:

  1.寓言式的写法:

  可以概括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无数事实,因而更具普遍性,连而今的许多事也象这寓言故事。——启示:写现实之事,若不方便,就用寓言形式,既安全,启发性又强。

  2.诗一般的语言,虽只用叙述,但并不显得单调乏味,概括性强,极富神韵。——启示:文字的运用,全在表意,何必要拘泥于章法。

  八.作业 :课后练习。

《宽容》教案 篇4

  《宽容》序言教案3

  教学目标:

  1.联系人类的演进,理解、宽容新事物;

  2.把握故事的哲理,学习思维的深刻性;

  3.理解文体的特点,探求事物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

  ①试分析作者刻画的类型形象;

  ②试概要故事反映的历史规律;

  ③试评析先驱悲剧的社会根源。

  教学过程:

  一、作者介绍

  亨德里克?房龙(1882~1946) 荷裔美国人,著名学者。多才艺,能说和写10种文字,会拉小提琴和绘画,他的著作插图均出自于己手,善于撰写通俗历史著作,为无数青年读者所喜爱。大多成为美国的畅销书,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著名的有《人类的故事》《房龙地理》《发明的故事》《圣经的故事》等。早有的中文译本,对我国一整代年轻人有过深刻影响。

  《宽容》一书主要叙述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提倡解放思想,宽容异见。本文以散文诗(哲理诗、寓言诗)形式为书序。

  二、解题 导入新课

  “宽容”一词的含义是宽大有气量,不计较或追究。房龙以其为名,他所说的 宽容又是指什么呢?

  陆地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还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还广阔的是人 的胸怀。 (雨果)

  宽容是在荆棘丛中长出的谷粒。

  往事如烟俱忘矣,心底无私天地宽。

  (陶铸)

  人格成熟的重要标志:宽容、忍让、和善。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刃,无欲则刚。

  三、提问 你是怎样认识这篇文章的,可以针对以下问题展开讨论,也可以自己另拟题目自行发言。

  1、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特点?(讨论)然后展示课件

  2、概括文章五个片段的内容。(讨论)然后展示课件

  3、文中塑造了哪几类人物形象?他们各自有何特点? 他们的言行告诉我们什么哲理(讨论)然后展示课件

  4、无知山谷诸意象的特点及象征意义 (讨论)然后展示课件

  5、概要故事反映的历史规律 (讨论)然后展示课件

  6、讨论先驱悲剧的社会根源 (讨论)然后展示课件

  7、给我们的启示、文章的主旨(讨论)然后展示课件

  8、宽容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讨论)然后展示课件

  9、“宽容”有没有什么限制?(讨论)然后展示课件

  10、文章采用寓言式的写法有什么好处?(讨论)然后展示课件

  11、历史上这样的悲剧还有吗?(讨论)然后展示课件

  上一篇:《宽容》序言教案4

  下一篇:《宽容》序言教案2

《宽容》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把握文章大意,联系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充分理解宽容的内容。

  二、深入思考文中为什么不能够“宽容”的原因?品味、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分析文体的特点,注重写作文体的创新。

  教学设想

  本文是——篇自读课文,且又是一篇序言.在讲渎这篇课文时,充分体现它自读课文的特点,让同学了解,把握这篇文章的大意;它不同于—‘般的自序,而是以一种新颖的形式,以诗化的语言通过叙述一个寓言故事来表明《宽容卜—书的主旨,它倡导思想自由,主张对异见的宽容,让同学们在把握文章大意的同时,赏析、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领悟其内在含意。同时,展开思想的翅膀,以具体可感的历史知识来丰富文章的内涵,来阐释课文的主旨。

  教学时数。

  第一课时:朗读课文,体味诗化般的语言美,理情思路,把握文章大意,掌握文章

  第二课时:再次朗读课文,揣摩、分析文章的语言,理解其内在含义。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配乐朗诵课文。

  二、理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大意。

  三、联系历史的发展,深入理解,把握宽容的内涵

  教学步骤 

  一、作者介绍

  请同学们用“宽容”造一句话。“宽容”一词的意思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导入  作者介绍)

  “宽容”一词的含义是宽大有气量,计较或追究。作者房龙用《宽容》为书名,详述了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畅言思想自由,主张对异见的宽容,谴责了反动分子镇压新思想的罪恶行径。这本书.最初出版于1925年,1940年重版,在1940年准备出版此书第二版时,正是法西斯势力在全世界猖獗之日,这是对他的“宽容”理想的严重打击。由此也看到,我们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是多么地需要宽容。

  房龙,荷裔美国人,善于用极其轻巧俏皮的文字撰写通俗历史著作,而为无数青年读者喜爱。他从本世纪20年代以来,发表了一系列这样的作品,大多成为美国的畅销书,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著名的如《人类的故事》、《房龙地理》、《发明的故事》、《圣经的故事》等,早已有了中文译本,对我国一整代年轻人有过深刻影响。

  下面我们来阅读、品味这篇文章,欣赏一下房龙的文章特色

  二、配乐朗诵课文。

  三、理清思路,概括文章大意。

  1. (第一小节)宁静的无知山谷,闭塞落后,愚昧守旧。

  2. (第二至第四小节)漫游者要把人们引向新的幸福的世界,守旧老人却根据法律杀死了他。

  3.(第五至第九小节)在死亡的威胁下,人们把守旧老人推到一边,沿着漫游者开辟的道路走进新的世界,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他们开始怀念先驱者。

  4.希望这样的事将来不要发生。

  本文的主旨:以寓言故事的形式形象地说明《宽容》一书的精髓,这就是提倡思想自由,提倡宽容,反对以愚昧无知顽固凶残的态度扼杀真理。

  四、联想历史事例,举出禁锢思想,排除异己的例子,谈谈你的看法。注意结合课文中作者的思想,也可以谈谈对作者的理解、认识。

  例子不拘多少,在于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发展中确实需要提倡思想自由,提倡宽容,避免以顽固凶残的态度扼杀真理的做法。如中世纪中葬身火海的布鲁诺,二次大战中屠杀犹太人的法西斯暴行……

  五、找出体现人们所生活的环境特点的词语,分析其内在含义并进行总结。

  词语:宁静的无知山谷  知识的小溪缓缓地流着  需求浅薄的村民  绰有余裕  守旧老人  神秘莫测的古书  神圣而不可亵渎  古老的东西总是受到尊敬  谁否认……冷落等。

  这是—‘个无知、愚昧、闭塞的环境。统治者是“守旧老人”,村落是“无知I山谷”,人们的视野狭窄、知识浅薄,他们可怜的一点点知识像一条窄窄的小溪,流经的地方是深邃破败的溪谷,根本没有新知识的汇流,它流得那么缓慢,  与死水无异.可是,人们却很满足.他们满足自己狭窄的生存空间,满足自己原始的生活方式,满足于这“宁静”的死水般停滞的生活,满足于这种麻木不仁的“幸福”生活。

  可悲的不仅是他们满足于这种闭塞、贫乏、落后的生活,更可悲的是他们尊奉“守旧老人”,以一部千年古书为经典、法律。他们把固执与偏见视为天经地义,神圣不可亵渎,而且用律法规定,不得离开山脚一步,使自己封闭在令人窒息的世界里,迷信和闭塞导致落后,使人们拒绝任何新知,并且走上极端,把真理视为异端,把先驱者一棍子打死。

  结论:封闭导致落后,开放重获新生。历史的进步要靠知识的进步,要靠真理的发展。

  六、作业 :朗读课文。

  思考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

  二、从文中找出叙述先驱者的词句,先驱者给人们的启示是什么?

  先驱者是山民中的精英形象,是山谷里多少代人试图找到通往外界出路的探索者代表。作者对他的正面描写不多。但他的事迹却震撼人心。无知山谷尽管实行严酷的思想专制,用律法和迷信把人们禁锢得死死的。但是人类要生存,要发展,追求真理的努力不可阻挡的,严酷的律法挡不住,岩石高墙也挡不住。早就有一些男男女女敢于怀疑祖先的智慧,敢于提出问题,“后来走了,再也没有回来”。先驱者更是杰出的代表。他为真理而奋斗,为真理而献身,他是“一个首先向未知世界的黑暗和恐怖挑战的人,他把人们引向了新的自由”。

  他给人们的启示是:真理是一定要发展的,人们追求真理的努力是不可阻挡的。而他的行为更是使人们感到探索者、先驱者的可贵、可敬。

  三、“不过将来(我们希望)这样的事不再发生了”。讨论分析,这样的事不再发生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教师总结:真理开初在少数人手里,如果像无知山谷那样,对先驱者不但不予保护鼓励支持,反而倒行逆施,只能造成先驱者的悲剧,也造成无知者自身的困境,也造成真理发展道路上的曲折。学术自由是思想发展的绝对必要的条件。真理的发展是没有止境的,传统观念不是神圣的,对于新的思想,必须采取宽容政策,容许其发展,让实践来检验真理性。只有这样,真理才能顺利发展,社会才能迅速发展。而这样的悲剧也才不可能发生。

  四、揣摩语言,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1. 知识的小溪沿着深邃破败的溪谷缓缓地流着。“知识的小溪”指的是山谷里人们的文明程度仅像一条小溪。

   “深邃破败的溪谷”象征无知山谷历史悠久,封闭落后,走向衰落。

  “缓缓地流着”是说无知山谷发展非常缓慢。

  2.对于敢于离开山脚的人,等待他的是屈服和失败。

  屈服和失败的原因:一是守旧老人用“律法”进行镇压;二是群众受守旧老人的欺骗,助纣为虐,反对“敢于离开山脚的人”;三是“敢于离开山脚的人”太少,孤军奋战。这三个原因,使“敢于离开山脚的人”最终“屈服和失败”。

  3。失望把勇气赋予那些由于恐惧而逆来顺受的人们

  人们为什么“恐惧”?由于人们害怕“得不到园中果实中应得的份额”。

      为什么“失望”?由于特大干旱使得半数以上的人死亡,活着的人把希望寄托在山脉那边,而律法却说“不行”,因此人们彻底失望。    •

      为什么“失望”会带来“勇气”?为了求得生存,人们终于产生了叛乱的勇气。

      4.“对这件事我们的确很内疚,不过,假如当时我们知道的话,当然就…,

      在不知不懂的情况下,应当怎么办才不至于事后内疚呢?不盲从守旧老人、紧跟他充当打手,对于先驱者的新知,即使一时觉得无法接受,也要采取宽容的&g。

      5.文章最后一句,为什么要加上“我们希望”四个字?

      这样的事将不要发生,仅仅是希望,实际上还是要发生的,至多发生得少一些。这是因为,顽固的守旧势力总是镇压创新者;有些善良的人们为认识所局限,有意无意地难免伤害创新者,所以加上“我们希望”四个字以表示人们的心愿。

      五、郁达夫说过:房龙的笔“有一种魔力”,分析总结其“魔力”何在。

  生动、形象,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引人思考。作者将人类历史上无数的事实典型化了。虚构成一个寓言式的故事。这样的故事比实际的历史事件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强烈,因而更带普遍性。读这个故事能唤起许许多多联想,觉得那些专制主义者的嘴脸跟守旧老人何其相似,那些愚民的嘴脸跟山谷中人何其相似,而历史的演变跟这个故事又何其相似。故事富有文学性,形象生动地阐述了道理,不仅不枯燥,反而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六、如有条件,在课堂上阅读《宽容》片段。

  布置下一课书的预习。

  板书设计 

                               

        环境:愚昧  落后  闭塞  无知

        守旧老人:顽固  迷信  专制  残忍

        先驱者:勇敢  探求  不畏惧死亡

        启示:提倡思想自由,对异见宽容

  [1]

《宽容》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

  1、指导学生进行赏析性阅读――找到切入点,进行深入探讨。

  2、透过本文主旨,进行创造人格的熏陶,培养对新事物理解、宽容的态度。

  3、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能正确、全面、透彻的看待问题。

  二、难点:此篇序言很特别,像散文诗,又像是寓言。以丰富的想像和联想虚构的故事中包蕴着怎样的深刻意味,学生不容易做到透彻理解。

  三、 资料:

  作者:亨德里克·房龙,荷裔美国人。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用轻巧俏皮的文字,撰写通俗历史著作,而为无数青年读者所喜爱,其作品大多成为美国的畅销书,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著名的有:《人类的故事》、《房龙地理》、《发明的故事》、《圣经的故事》、(新知书城有《人类解放的故事》、《圣经的故事》、《太平洋的故事》、《美国的故事》。还有一本关于房龙的书《房龙图话》,学生可作浏览了解)。房龙的书在中国早有译本,对中国整整一代年轻人有过深刻影响(如历史学家曹聚仁、作家郁达夫等)。

  四、 教学程序:

  (一) 课前利用早自习听课文录音,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

  (二) 阅读此类文章的切入点:

  1、 问题讨论式深入课文,把握形象――学会就文本本身对以下形象作分析:

  无知山谷、守旧老人、村民、漫游者。

  (1)无知山谷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形象意义何在?

  封闭、保守、陈旧、破败,没有生气,没有希望。就的一切被迷信着,被维系着。新的一切被排斥着,被残害着。它象征一切保守的思想、观念、意识,一切封闭的制度、秩序、状态,一切陈旧的传统、法则、定律。

  (2) 守旧老人是怎样的人?形象意义何在?

  是无知山谷里律法的执行者,是陈旧思想的忠实维护者,是实施所有传统对一切革新的镇压的代表,是无知山谷里权威与权力的象征。

  (3)村民们是一个怎样的群体?

  在无知山谷里死守者愚昧的人群。他们迷信过去,死守律法,胆怯麻木,自欺欺人,要求低俗,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他们甘心受制于守旧老人,对新事物不理解,不支持,而是助纣为虐,对漫游者加以迫害。

  (4)教师范读写漫游者回到无知山谷至被处死的几段,学生讨论:漫游者是一个怎样的人?形象意义何在?

  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一个敢为天下先的人。他敢于怀疑祖先铁定的律法,敢于对人们深信不疑的“智慧”提出挑战,敢于探索、追求真理,敢于向死水般的旧世界发出反叛的声音。他有坚定的信念,有无畏的精神,有坚忍不拔的意志,有从容赴死的气概。他不畏艰险,敢于冒险。他勇敢无私,为唤醒麻木沉睡的心灵,宣告真理的存在,传播美好希望,不惜牺牲生命重返山谷。他的死亡,是一出深沉的悲剧,留给人们永恒的回味。而当真理大白于天下的时候,他最终成了人们永远爱戴、敬仰、歌颂和感恩的先驱。这里,有一个让人永久回味的结论:探索者、先驱者的名字叫――不朽!

  2、 讨论式挖掘故事所蕴含的意义:

  结局:真理大白于天下,人们终于醒悟。走出绝望的封闭,人们终于在痛悔之中内疚。在一切旧的秩序、规律、律法、习惯、信仰全都烟消云散的时候,人们终于崇尚智慧,过上了真正的幸福生活。

  意义:勇敢终于战胜胆怯,进取终于战胜封闭,智慧终于战胜愚昧,一切新的进步的事物,最终要登上历史舞台,以胜利而告斗争的结束!生活就这样继续,历史就这样推进……

  (三) 扩展理解:回顾历史,发其所感。(自由发言)

  (四) 结句:

  文章结尾说:“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不过将来(我们希望)这样的事不再发生了。”你有什么不同的想法?

  事实上,这样的事情,伴随着人类的存在而存在,新与旧的斗争,将永远继续。只是我们之中,或许有人将是那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或许我们只是大众的一员,那么,在面对新的思想,新的事物的时候,我们是否该有宽容的胸怀?(谈认识,谈感想)

《宽容》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通过归纳、总结,理解“无知山谷”、“知识的小溪”等事物的象征意义;理解故事中“先驱者”、“守旧老人”、“无知的人们”三种形象的典型意义。

  3.把握和评价故事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威廉·亨德里克·房龙(1882-1944)系荷裔美国作家和历史学家,其著作主要是历史和传记,包括《人的故事》(即《宽容》)、《文明的开端》、《奇迹与人》、《圣经的故事》、《发明的故事》、《人类的家园》及《伦勃朗的人生苦旅》等,早在20世纪20—30年代,房龙的部分著作即被译成中文出版,影响当时整整一代年代人,房龙的著作,其选题基本上围绕人类生存发展的最本质的问题,其目的是向人类的无知与偏执挑战,普及知识与真理,使之成为人所知的常识,因而具有历史不衰的魅力。

  二、诵读课文,概述各部分的故事情节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明确:

  1在宁静的无知山谷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

  2一个敢于离开山谷的漫游者回来后即将受到审判。

  3漫游者向大家介绍外面美好的世界,并愿意领大家同去。

  4守旧老人以旧的律法煽动人们杀死了漫游者。

  5无知山谷发生了特大干旱,饥嚎遍野。

  6半数以上的人在饥寒中死去,律法还必须遵守。

  7在失望中爆发了叛乱,人们投奔陌生的世界。

  8人们沿着先驱者开辟的道路找到了绿色牧场,认识到以前的错误。

  9人们建起智慧老人的大厦,立碑纪念先驱者。

  10希望这样的事将来不要发生

  三、细读课文,思考问题

  作者在文中塑造了哪几类形象?他们各自有何特点?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明确:

  作者在文中主要塑造了三类形象:

  一类是守旧老人,他们尊崇古老的律法,实现着我即法律的训条,任意决定他人的生死,他们欺骗无知的人们,陷害先驱者,因此他们的行为阻碍了人们接受新思想,最终遭到人们的谴责。“守旧老人”则象征着传统的过时的带有偏见的祖宗律法,它处处阻碍着新事物的发展。

  另一类就是与守旧老人进行殊死斗争的勇敢的先驱者,他敢于怀疑祖先的智慧,勇于冲破专制主义的禁锢,冒着死亡的威胁,离开无知山谷,艰苦跋涉,探寻外面的世界。他不顾迫害,又回来告诉人们他自己的发现。面对审判和死亡,他毫不畏惧。历史证明,他是对的,终究得到了人们的尊崇。“先驱者”象征着新的思想、真理和新的事物。

  第三类形象就是生活在无知山谷的无知人们,他们愚昧、无知,迷信古人,盲从守旧老人,视先驱者和真理为异端邪说,无形中作了守旧老人的帮凶,用沉重的石块砸死了先躯者。但是真理上不可抗拒的,一场生存危机,迫使人们推翻了传统秩序,走上了先驱者开辟的道路,终于找到生存的希望和幸福的家园,人们这才悔悟,认识到先驱者是对的,这才懂得尊重智慧。

  四、理解文中含蓄,抽象的语句

  结合课后练习二,理解课文中含蓄抽象的语句。(参考答案见《教师教学用书》)

  五、自由品读,发表见解

  1找学生诵读其认为文章中富有哲理的文句 ,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2让学生自选角度分析评价本文(可以从语言方面入手,也可以从文章所蕴涵的哲理入手)

《宽容》教案 篇8

  教学目的(1)培养憎恶与摒弃旧思想,支持与追求新思想的感情;

  (2)用提要—概括—综合归纳的方法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寓于故事中的哲理;

  (3)培养对抽象的内容的阐发能力和对含蓄内容的解释能力。

  教学设想:这篇课文形式上是散文诗,或者说是哲理诗、寓言诗,虽是序言,但具有诗的特质,有渗透着作者主观情思的意象,有能引人身临其间的意境,有鲜明生动的语言,也有着启人睿智的哲理。深刻的思想与尽可能完美的形式结合,使得这篇序言成为人类文化中的瑰宝。这样一篇文章,可分析之处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也比比皆是。但在教学中,不能一味地离开原文架空地分析、讨论,最好让学生尽快进入课文,原汁原味地品味诗中的意象与意境,进入作品的时空,与房龙一起驰骋想像,从而参悟其中深刻的哲理。因而,指导学生阅读、朗读,教师进行范读,也就成为教学过程 中重要的手段。

  教学过程 

  一、解题

  体重200英磅、粗壮结实的荷裔美国人亨德里克·房龙,人生经历丰富,曾在各种岗位上历练人生,刻苦学习写作,多才多世,能说和写10种文字,会拉小提琴、会画画,他著作的插图均出自于自己之手,善于用极其轻巧俏皮的文字,撰写通俗历史著作,而为无数青年读者所喜爱。他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发表了一系列这样的作品,大多成为美国的畅销书,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著名的如《人类的故事》《房龙地理》《发明的故事》《圣经的故事》等,早已有了中文译本,对我国一整代年轻人有过深刻影响。

  历史学家曹聚仁在《我与我的世界》中回忆说,20年代他在候车时偶然买到《人类的故事》中译本,于是——

  那天下午,我发痴似的,把这部史话读下去,车来了,在车上读,到了家中,把晚饭吞下去,就靠在床上读,一直读到天明,走马看花地总算看完了。这50年中,总是看了又看,除了《儒林外史》《红楼梦》,没有其他的书那么吸引我了。我还立志要写一部《东方的人类故事》。岁月迫人,看来是写不成了;但房龙对我的影响,真的比王船山、章实斋还深远呢!

  郁达夫在林徽音译本《古代的人》的序言中分析了房龙的写作艺术,认为他的方法“实在巧妙不过,干燥无味的科学常识,经他那么一写,无论大人小孩,读他书的人,都觉得娓娓忘倦了。”“房龙的笔,有这一种魔力,但这也不是他的特创,这不过是将文学家的手法,拿来用以讲述科学而已。”

  二、明确“自读目标”

  三、初读课文,理清结构

  第一部分(1)宁静的无知山谷,闭塞落后,愚昧守旧。

  第二部分(2—4)漫游者要把人们引向新的幸福的世界,守旧老人却根据法律杀死了他。

  (2)一个敢于离开山谷的漫游者回来后即将受到审判。

  (3)漫游者向大家介绍外面美好的世界,并愿意带领大家前去。

  (4)守旧老人以旧的法律煽动人们杀死了漫游者。

  第三部分(5—9)在死亡的威胁下,人们把守旧老人推到一边,沿着漫游者开辟的道路走进新世界,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他们开始怀念先驱者。

  (5)无知山谷发生了特大干旱,饥嚎遍野。

  (6)半数以上的人在饥寒中死去,律法还必须遵守。

  (7)在失望中爆发了叛乱,人们投奔陌生的世界。

  (8)人们沿着先驱者开辟的道路找到了绿色牧场,认识到以前的错误。

  (9)人们建起智慧老人的大厦,立碑纪念先驱者。

  第四部分(10)希望这样的事将来不要发生。

  四、再读课文,找到作者的情思,归纳文章的主旨

  在诗歌中,作者的情思是寄寓于意象之中的。

  意象                                         哲理

  宁静的无知山谷——沉寂愚昧                        无知愚昧的地方

  永恒的山脉    ——长久封闭                        人们怠惰、胆小

  知识的小溪    ——知识贫乏                        自私、易满足, 

  需求浅薄的村民:                环境              这是产生贫穷与

  心满意足地享乐    ——怠惰                    落后的根源

  为得不到果实而恐惧——胆怯

  他们只需一点儿食物——自私

  守旧老人

  “对着神秘的古书苦思冥想”

  “摇着头”

  “低声倾吐着恶狠狠的词句”                        应该容许别人有行

  “是它(法律)的执行者”        旧世界的统治者    动和判断的自由,

  “叫喊着,‘他死有余辜!’”                         宽容的政策才能使

  “并没有灰心”“预言说”         旧思想的维护者    真理得到发展

  “不行”

  “无力地抗争着”

  “强迫他把他们带走”

  漫游者(先驱者):

  “指甲磨破”“脚上缠着破布”

  “身体衰弱”                     新世界的探索者    人类追求真理的力量

  “拒绝(坐下)”“偏要说话”                          是不可阻挡的,探索

  “我已以找到幸福的曙光。跟      新思想的传播者     真理的先驱者是可敬

  我来吧,我带领你们奔向那里。”                     的。

  本文的主旨:以寓言故事的形式形象地说明《宽容》一书的精髓,这就是提倡思想自由,提倡宽容,反对迫害先驱者,反对以愚昧无知、顽固凶残的态度扼杀真理。

  五、三读课文,欣赏“序言”的形式

  这篇序的形式新颖,让人在阅读全书内容之前,就受到了情绪的感染和思想的启迪。一部作品的序言可以用多种形式来写,仅以房龙几部作品为例:

  作品名称                           序言形式

  《宽容》            散文诗(哲理诗)

  《人类的故事》      书信体,写给汉斯和威廉的信

  《人类的艺术》      第二人称,娓娓而谈地《告读者》

  《房龙地理》        引一封学习地理有困难的学生的信,然后说:“如同以往一样,我接到你们的命令就迫不及待地去完成。我转过身来说:‘亲爱的,这就是!’”

  《与世界伟人谈心》   致青少年们,虚构了一个对话的场所——谈心晚会

  六、开阔思维

  1.引导学生举出历史上或身边有关坚守真理与宽容的例子,培养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主张,并树立为真理斗争的精神。

  提示:A意大利著名科学家、思想家乔尔丹诺·布鲁诺生活在以罗马教皇为首的天主教统治的时代,他进一步发展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并极力坚持科学真理、捍卫真理而被判处刑,烧死在罗马。

  B达尔文的进化论遭到世人嘲笑;爱因斯坦最初提出光量子论,遭到几乎所有老一辈物理学家的反对,甚至连最早提出量子概念并第一个支持狭义相对论的普朗克也反对他的理论;马克思的科学共产主义学说及革命活动遭到各国政府的嫉恨。但他们都没有妥协,反而坚持真理,维护真理。

  C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有一个题为“对不起,老师”的节目,讲的是文革时期一个学生不明政治,揭发老师致使老师遭受迫害,而自己又一直内疚,终于在他事业成功的时候勇敢地向老师道一声“对不起”,得到老师宽容的故事。其实宽容是一种胸怀,也是一种精神。

  2.学习本文你会得到什么启示?

  提示:A历史的进步要靠知识的进步,要靠真理的发展。B真理的发展是曲折的,因此我们应提倡思想自由,实行宽容政策,保证真理的发展有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C探索者、先驱者的精神是可敬的,因此在学习上要有怀疑精神、创新精神、献身精神。

  六、小结

  人类需要宽容,而懒惰、无知、自私就不会有宽容!个人的不宽容,不会制造监狱,也没有刽子手;而官方的不宽容,一旦发起脾气,便可以置无辜人于死地,也从不做任何反悔补救的事。

  宽容就如同自由,只是一味乞求是得不到的,只有永远保持警惕,才能拥有。

  附:                 宽容与刻薄  汪国真

  宽容与刻薄相比,我选择宽容。因为宽容失去的只是过去,刻薄失去的却是将来。

  一个不懂宽容的人,将失去别人的尊重,一个一味地宽容的人,将失去自己的尊严。

  对待别人的宽容,我们应该知道自惭;我们宽容地对待别人,应该知道自律。

  宽容者让别人愉悦,自己也快乐;刻薄者让别人痛苦,自己也难受。

  如果别人已不宽容,就不要去使劲儿乞求宽容,乞求得来的宽容,从来不是真正的宽容。

  如果你还要想宽容别人,就不要等到别人来乞求,记住一句老话:给永远比要令人愉快。

  [1]

《宽容》教案 篇9

  邱龙涛

  教学目标 

  1、握和评价故事中蕴含的哲理。

  2、理解“无知山谷”、“知识的小溪”等事物的象征意义,理解故事中“先驱者”、“守旧老人”、“无知的人们”三种形象的典型意义。

  [教学重点]

  把握与评价故事中的哲理。

  教学难点 

  1 、 在整体感知全文内涵的基础上,把握故事蕴含的哲理。

  2 、培养学生对抽象内容的阐发能力和对含蓄内容的解释能力。

  教学设想 本文为课内自读课文,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分析评价、鉴赏吸收”,故教师拟以点拨为主,采用CAI(电脑辅助教学)的手段提高课堂密度,引发学生自主性。本课拟用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辅助课件采用Powerpoint 编写。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课文,明确文章特点及学习要点。

  1 、导语 : 唐朝的唐太宗曾经说过一段很有名的话;“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也如一面见兴替,知得失的镜子,它折射出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这就是房龙的《宽容》序言。

  介绍房龙及其作品《宽容》。房龙是荷裔美国人,著名学者。他的人生经历丰富,曾在各种岗位上历练人生,刻苦学习写作,多才多艺,能说和写10种文字,会拉小提琴、画画,他著作的插图均出自于自己之手。且有追求,有坚定的信念。介绍这些意在引导学生思考,并从中得到一定的启发。《宽容》一书主要叙述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提倡思想解放,主张对异见的宽容,为什么要对异见进行宽容呢?序言作了含蓄的回答。介绍这一点有助于学生理解本文的中心。

  2 、 学习“自读提示”明确:本文用寓言故事形式写成(CAI显示)。本文学习要点是理解与评价故事中蕴含的哲理。

  在预习的基础上,复述故事情节。

  二、细读课文,思考问题,归纳故事蕴含的哲理。

  1、文中塑造了哪几类形象?他们各自有何特点?

  提示:文中主要塑造了三类形象:

  一类是守旧老人,他们尊崇古老的律法,实现着我即法律的训条,任意决定他人的生死,他们欺骗无知的人们,陷害先驱者,因此他们的行为阻碍了人们接受新思想,最终遭到人们的谴责。“守旧老人”则象征着传统的过时的带有偏见的祖宗律法,它处处阻碍着新事物的发展。

  另一类就是与守旧老人进行殊死斗争的勇敢的先驱者,他敢于怀疑祖先的智慧,勇于冲破专制主义的禁锢,冒着死亡的威胁,离开无知山谷,艰苦跋涉,探寻外面的世界。他不顾迫害,又回来告诉人们他自己的发现。面对审判和死亡,他毫不畏惧。历史证明,他是对的,终究得到了人们的尊崇。“先驱者”象征着新的思想、真理和新的事物。

  第三类形象就是生活在无知山谷的无知人们,他们愚昧、无知,迷信古人,盲从守旧老人,视先驱者和真理为异端邪说,无形中作了守旧老人的帮凶,用沉重的石块砸死了先躯者。但是真理上不可抗拒的,一场生存危机,迫使人们推翻了传统秩序,走上了先驱者开辟的道路,终于找到生存的希望和幸福的家园,人们这才悔悟,认识到先驱者是对的,这才懂得尊重智慧。

  2.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故事发生地“无知山谷”有什么特点?)

  提示:至于故事发生的地点很明确是“无知山谷”。显而易见,作者的意图讲故事发生的环境闭塞、贫穷、落后,因而造就了视野狭窄、知识浅薄、麻木不仁的无知的人们。他们仅维持最低的生存需要,不但不觉匮乏,反而心满意足。更可怕的是迷信,极端的迷信,一部千古经书,几个守旧老人,可以镇守一方水土,一方人心。大家想一想,一个封闭、无知的社会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追往者,思来者。封闭只能导致落后,甚至灭亡。如何才能使这样的社会获得生机呢?不闭关锁国,不夜郎自大,而是勇敢地、大度地开放大门,融入世界文化,自立于民族之林,它就有无限强大、蓬勃的生命力。

  3 、说说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4、讨论,归纳本故事蕴含的哲理和文章主旨。

  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否定、镇压异见,会造成什么灾难呢?只能造成先驱者的悲剧,造成无知者自身的困境,造成真理发展上的曲折。怎样才能使真理顺利发展,先驱者不被迫害呢 ?这就需要思想自由,宽容异见。反对迫害先驱者,反对扼杀真理。这正是作者通过这一寓言告诉我们的深刻哲理,(放幻灯)这也正是《宽容》一书的精髓。

  展开:思想自由,宽容政策是历史进步,社会发展,真理畅通无阻的必要条件,十年浩劫,从反面证明了这一点。刚才要大家思考的问题:怎样才能使这样的事情减少发生?答案找到了没有?“宽容”。对,宽容可以使这样的事情减少发生乃至不发生。

  大家说一说,人与人之间需要不需要宽容?为什么呢?

  宽容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宽松,和谐;宽容可以使人们彼此之间更加理解,信任。宽容是一种胸襟,宽容更是一种境界,为了使我们彼此心灵的距离不再遥远,让我们紧紧地握住宽容的双手吧!

  三、理解含蓄,抽象的语句。

  这篇序言同一般的序言不同,既像一个寓言故事,而叙述的笔调又像散文诗,又像哲理散文,生动形象,含蓄隽永,耐人寻味,但一些比较含蓄,比较抽象的语句又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下面请大家把书翻到70页,结合练习二,我们来理解课文中含蓄抽象的语句。要注意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分析。

  1 、这里的“知识的小溪”是指无知山谷的文明程度(智慧,创新思想)仅仅像一条小溪,浅陋贫乏。这里的“深邃破败”象征无知山谷古老守旧,没有知识的更新机制,没有新知识的汇流,心如死水,了无生气,“缓缓地流着”,说明这里的文化发展非常缓慢,社会停滞不前。理解了这句话,更加深了我们对无知山谷那种闭塞,保守,愚昧,单调的特点的认识。

  2 、守旧老人用“律法”无情镇压。无知的人们助纣为虐。先驱者孤军奋战,力量单薄。自然环境十分恶劣。但是人类追求真理的努力是不可阻挡的,严酷的律法挡不住,岩石高墙也挡不住。早就有一些男男女女敢于怀疑祖先的智慧,敢于提出问题,“后来走了,再也没有回来”。先驱者更是杰出的代表,他为真理而奋斗,为真理而献身,探索者、先驱者是可敬。

  3 、是害怕“得不到园中果实中应得的份额”,因此“恐惧总是伴随着人们”。由于特大干旱半数以上的人死亡,活着的人只有把希望寄托山脉那边,而律法却说:“不行!”。因此人们彻底失望。为了死里逃生,人们终于产生了叛逃的勇气。所幸绝路逢生,人在死与生的进退关口总能爆发生命的最大能量。(置之死地而后生)

  4 、句中省略的内容应是不会盲从守旧老人去杀死先驱者。这里作者不只是要表现无知山谷的人们对先驱者的歉意和敬意,还隐含着更深刻的道理。对于先驱者的新知,要解放思想,虚心学习,即使一时不能接受,也要采取什么态度?宽容态度。而宽容正是这个句子的言外之意,本文的主旨。

  5、许多历史事实都可以从这个故事中找到影子,(哥白尼-日心说《天体运行》,布鲁诺被烧死在罗马广场,孔子,司马迁等)而次此后发生的事件也像这个寓言故事的重演,这更增强了这则寓言故事的深刻含义,值得品味。

  这样的事将来不再发生,作者为什么要加上“我们希望”四个字?

  明确;这是因为,顽固的守旧势力总是要镇压创新者的;有些善良的人们由于传统的束缚,认识的局限,总是有意无意地伤害创新者,这就意味着这样的事情还会发生,“我们希望”只是人们良好的心愿。如何让这样的事情减少发生呢?那就是宽容。文章正是这样含蓄的语言形式揭示了深刻的哲理,值得我们好好品味。

  五、自由品读,加深理解。

  六、回顾总结,布置作业 。

  写一篇小作文,谈谈《宽容》序言给自己的启示。

  [1]

《宽容》教案 篇10

  《〈宽容〉序言》说课----易门县第一中学/白文英

  我今天所说课的篇目是《宽容》序言,它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一册第四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一、新教材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

  人教社的高中语文新教材(试验本),打破了传统的阅读与写作、说话、听话混合编排的模式,改为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分编;各个单元的教学重点相当明确。高中语文新大纲中明确规定,高中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提出了“以阅读教学为龙头带动整个语文教育是一个标本兼治的通途”,“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语文教学以阅读为本,改革旧的耗散性讲析模式,注重阅读教学的整体感悟,突出广泛而自主的大量阅读,突出全方位的阅读技巧和能力的指导与训练,以多种渠道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以阅读带动听说写能力的全面提高。突出学生的文化背景积淀,突出语文教育的人文熏陶”。

  二、课文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宽容〉序言》是房龙为他的《宽容》一书所作的序言,该序言的写法很特别,是一篇散文诗式的寓言。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虚构了一个“创新”与“守旧”两大势力斗争的故事,从而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宽容》一书的精髓。该文被安排在第一册第四单元第三课应出于以下考虑:

  1、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掌握序言这种文体。序言是写在著作正文前的文章,但有自序和他序之分。内容比较广泛,形式也很自由,感情色彩比较浓厚,但却是紧扣写书的宗旨经过组材。本文是在学习前两课即《〈呐喊〉自序》、《胡同文化》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序言这种文体,从而更进一步了解序言的特点。

  2、结合高中阶段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对哲理的分析和借鉴,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是继第三单元的演说词、第二单元的散文和第一单元的诗歌鉴赏之后的对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三、学生情况分析

  我们所教班级的高中学生由于社会教育的大环境影响,习惯了传统的填鸭式的教育,缺少对人生、对社会的独立思考,因而课文的理解会停留在表面,流于形式。另一方面,由于高中学生处于自身人格趋于形成的时期,又会过于强调“创新”而否定传统,产生认识上的误区,因此,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课文蕴含的哲理使该课应该注意的

  四、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该课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1、把握和评价故事中蕴含的哲理。2、理解“无知山谷”、“知识的小溪”等事物的象征意义,理解故事中“先驱者”、“守旧老人”、“无知的人们”三种形象的典型意义3、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能正确、全面、透彻的看待问题。教学重点为:透过本文主旨,进行创造人格的熏陶,培养对新事物理解、宽容的态度。

  五、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强化阅读,整体把握,深入体会,正确评价”是本人在该课教学中的指导思想,在处理教材时,结合片断范读使学生在总体上感觉、感知作者深邃的思想,通过多媒体补充,让学生展开联想的羽翼,领会宽容的要义,达到内化的目的。运用点评法正确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寓意,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创新”和“守旧”,“创新”和“传统”的关系。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自读、自由点评、讨论、质疑、等方式使学生独立思考,并把握和评价故事中蕴含的哲理。

  六、教学过程设计

  见《〈宽容〉序言》教案

  《<宽容>序言》教案----易门县第一中学/白文英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序言”文体知识,理解本篇序言的独创特点;

  2、理解文中的象征意义,并对文中的一些形象进行分析;

  3、把握作者寓于故事中的哲理,理解文章主旨;

  4、通过本文主旨,进行创造人格的熏陶,培养对新事物理解、宽容的态度。

  二、突破重点、难点设想:

  指导学生自读,采用讨论评价的方法理解文中几个形象的象征意义及其本身蕴涵的哲理,结合学习,巩固所学,达到借鉴、吸收的目的。

  三、教学媒体:录音机、教学磁带、投影仪器或多媒体。

  四、教学活动及主要语言:

  (一)导入新课

  林则徐曾说过一句话“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说的是宽容,人的胸怀之所以宽广,也正因为有了宽容。所谓宽容就是宽大有气量,不计较或追究,那么美国作家和历史学家房龙又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文章《〈宽容〉序言》。

  (二)背景、作者

  参看注释①

  (三)听录音选读,整体感知

  1、本篇序言与前面学过的序言有什么不同?

  明确:本文不同与一般的序言,很像一个寓言故事,但叙述的笔法又像散文诗。所以本文在形式上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以散文诗的形式讲述寓言故事;二是各部分之间都用“*”隔开,而各部分之间又都有内在联系。

  2、简单复述故事内容。

  (四)形象分析

  1、无知山谷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形象意义何在?

  讨论、明确:封闭、保守、陈旧、破败、没有生气、没有希望。旧的一切被迷信着,被维系着。新的一切被排斥着,被残害着。它象征一切保守的思想、观念、意识,一切封闭的制度、秩序、状态,一切陈旧的传统法则、定律。在这样一个典型环境里,漫游者的命运可想而知。

  2、守旧老人是怎样的人?形象意义何在?

  讨论、明确:是无知山谷里律法的执行者,是陈旧思想的忠实维护者,是实施所有传统对一切革新的镇压的代表,是杀害漫游者的罪魁祸首,是无知山谷里权威与权利的象征。

  3、村民们是一个怎样的群体

  明确:是无知山谷里死守着愚昧的人群。他们迷信过去,死守律法,胆怯麻木,自欺欺人,要求低俗,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他们甘心受制于守旧老人,对新事物不理解,不支持,而是助纣为虐,对漫游者加以迫害。后来天灾到来之后,沿着漫游者的足迹找到了新生活,感谢“勇敢的先驱者”,尊奉他为“智慧老人”,无数的“后代”前来“感思朝礼”。

  4、漫游者是一个怎样的人?形象意义何在?

  明确: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一个敢为天下先的人。他敢于怀疑祖先铁定的律法,敢于对人们深信不疑的“智慧”提出挑战,敢于探索,追求真理,敢于向死水般的旧世界发出反叛的声音。他有坚定的信念,有无畏的精神,有坚忍不拔的意志,有从容赴死的气概,他不畏艰险,敢于冒险。他勇敢无私,为唤醒麻木沉睡的心灵,宣告真理的存在,传播美好希望,不惜牺牲生命重返山谷。他的死亡是一出深沉的悲剧,留给人们永恒的回味。而当真理大白于天下的时候,他最终成了人们永远爱戴、敬仰、歌颂和感恩的先驱。这里,有一个让人永久回味的结论:探索者、先驱者的名字叫----不朽。

  (五)讨论、挖掘故事所蕴涵的意义(主旨探讨)

  讨论、明确:提倡思想解放,宽容异见,这正是《宽容》一书中所阐释的精髓。

  (六)延伸扩展、借鉴吸收

  讨论:你从故事中受到那些启示,就身边的事谈一谈。

  五、教学心得

  结语:“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宽广的是胸怀”----法•雨果,愿同学们都有一个宽广的胸怀,能正确的用宽容的态度来对待周围的人或事。

  《宽容》课堂教学竞赛点评----易门县第一中学/法志新

  在本次课赛中,白文英老师讲授课为美国作者和历史学家《<宽容>序言》一文,是一堂反映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的成功之课。

  1、对课文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课文的内涵等理解、把握准确(散文诗式的寓言式的序文,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虚构了一个“创新”与“守旧”两大势力斗争的故事,从而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宽容》一书的精髓),并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确立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2、以“强化阅读,整体把握,深入体会,正确评价”为实施教学的指导思想,通过朗读录音、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先让学生在听片断范读中获得整体感知,再借助多媒体补充资料,使学生展开联想的羽翼,领会宽容的要义,达到内化的目的。

  3、在课堂中以引导学生分析、体会“无知山谷”、“守旧老人”、“村民们”、“漫游者”等形象意义为中心内容,以讨论评价为主要方法,达到了通过理解文中象征意义,把握故事中寓含的哲理和理解文章主旨的目的,尤其是在对学生进行创造人格的熏陶和培养对新事物理解、宽容的态度方面,很见其心机,是新课程理念的突出体现。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从旁观者的角度看,本堂课也有不足之处。

  1、课堂中虽然教学主线清楚(即通过分析、体会形象意义以理解哲理意义、把握主旨),但紧扣文章语言实际(关键词句)不够充分而多于教师分析,教师语言多了些而学生思考、探究、讨论的自主学习活动较少,加之组织松散,指导(引导)作用小,以致教学重点未能充分显示,教学容量小。

  2、课文是一篇独特的序文,其散文诗或寓言的特点很突出,宜在鉴赏评价上下功夫,若在这方面指导不力,或过多分析、说教,势必散失了语文课的特点(即言语表达的特色和人文关怀的对接等)。

  3、在教学环节的衔接上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的适时与恰到好处的使用上,应还有不少的探索空间。

《宽容》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

  1、指导学生进行赏析性阅读――找到切入点,进行深入探讨。

  2、透过本文主旨,进行创造人格的熏陶,培养对新事物理解、宽容的态度。

  3、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能正确、全面、透彻的看待问题。

  二、难点:此篇序言很特别,像散文诗,又像是寓言。以丰富的想像和联想虚构的故事中包蕴着怎样的深刻意味,学生不容易做到透彻理解。

  三、资料

  作者:亨德里克·房龙,荷裔美国人。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用轻巧俏皮的文字,撰写通俗历史著作,而为无数青年读者所喜爱,其作品大多成为美国的畅销书,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著名的有:《人类的故事》、《房龙地理》、《发明的故事》、《圣经的故事》。房龙的书在中国早有译本,对中国整整一代年轻人有过深刻影响(如历史学家曹聚仁、作家郁达夫等)。

  四、教学程序

  (一)导入  新课

  1600年,意大利著名的科学家、思想家乔尔丹诺·布鲁诺被宗教裁判所判处死刑,烧死在罗马。布鲁诺进一步发展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反对天主教的地球中心说,震动了教会的统治,被天主教视为异端,最终将布鲁诺处以极刑。

  这种新旧思想、观念的斗争,可以说,自人类诞生以来,就一直在历史的舞台上不断地上演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宽容〉序言》,来看看这种斗争是怎样的势不两立,如何的激烈,并进而想想我们该怎样对待新思想、新事物。

  (二)简介作者

  (三)提名阅读

  (四)分析

  提示:教师谈谈本文的写作特色:不同于一般的序言,像……,又像……。

  1、  问题讨论式深入课文,把握形象――学会就文本本身对以下形象作分析:

  (1)无知山谷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形象意义何在?

  明确:封闭、保守、陈旧、破败,没有生气,没有希望。就的一切被迷信着,被维系着。新的一切被排斥着,被残害着。它象征一切保守的思想、观念、意识,一切封闭的制度、秩序、状态,一切陈旧的传统、法则、定律。在这样一个典型环境里,漫游者的命运可想而知。(联系《祝福》中的鲁镇)

  (2)  守旧老人是怎样的人?形象意义何在?

  明确:是无知山谷里律法的执行者,是陈旧思想的忠实维护者,是实施所有传统对一切革新的镇压的代表,是杀害漫游者的罪魁祸首,是无知山谷里权威与权力的象征。(联系《祝福》中的鲁四老爷)

  (3)村民们是一个怎样的群体?

  明确:在无知山谷里死守者愚昧的人群。他们迷信过去,死守律法,胆怯麻木,自欺欺人,要求低俗,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他们甘心受制于守旧老人,对新事物不理解,不支持,而是助纣为虐,对漫游者加以迫害。(联系《祝福》中的人们以及鲁迅小说所写到的中国人)

  (4)漫游者是一个怎样的人?形象意义何在?

  明确: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一个敢为天下先的人。他敢于怀疑祖先铁定的律法,敢于对人们深信不疑的“智慧”提出挑战,敢于探索、追求真理,敢于向死水般的旧世界发出反叛的声音。他有坚定的信念,有无畏的精神,有坚忍不拔的意志,有从容赴死的气概。他不畏艰险,敢于冒险。他勇敢无私,为唤醒麻木沉睡的心灵,宣告真理的存在,传播美好希望,不惜牺牲生命重返山谷。他的死亡,是一出深沉的悲剧,留给人们永恒的回味。而当真理大白于天下的时候,他最终成了人们永远爱戴、敬仰、歌颂和感恩的先驱。这里,有一个让人永久回味的结论:探索者、先驱者的名字叫――不朽!

  2、  讨论式挖掘故事所蕴含的意义:

  思考:作品是不是告诉我们智慧最终会战胜愚昧,新事物最终会战胜旧事物这样一个真理?

  明确:联系注释1。

  五、布置作业 

  附:可以向学生补充《宽容》中关于不宽容的原因的分析。(见《语文天地》2001、4)

《宽容》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体会本篇寓言的独特写法,把握作者寓于故事中的道理。

  2.训练学生对文中抽象内容的阐发能力和对含蓄内容的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对关键句子的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

  1.把握内容,理清思路,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明确文章的中心。

  2.学习敢于怀疑、勇于创新的先驱者精神。

  教学难点

  对文中隐喻色彩浓厚的句子的理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真理最终往往把握在少数人的手里。也正是这些“少数人”的执著与坚韧,才催生了真理。他们是推动历史进程的先驱英雄,那我们该采取什么态度对待呢?

  请看房龙的《〈宽容〉序》。

  二、作者与作品。

  1.房龙

  房龙(1882—1944),荷裔美国人,多才多艺,能说和写10种文字,一生中出版了三十余种作品,单枪匹马地将人类各方面的历史几乎全都复述一遍。他的著作有《宽容》(又译为《人的解放》)《人类的故事》《文明的开端》《奇迹与人》《漫话圣经》《发明的故事》《人类的家园》《伦勃朗的人生苦旅》等,作品的题材基本是围绕人类生存发展最本质的问题,贯穿其中的精神是理性、宽容和进步。他的目标是向人类的无知与偏执挑战。他采取的方式是普及知识与真理,使它们成为人类所皆知的常识。

  2.关于《宽容》

  《宽容》又译为《人的解放》,最初出版于1925年,1940年重版。作者在这本书中,叙述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倡言思想的解放,主张对异见的宽容,谴责反动分子镇压新思想的罪恶行径。课文就是这本书的序言。

  三、快速阅读课文,理清情节,概括内容。

  文章主要写在一个宁静而无知的山谷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直到有一天漫游者要把人们引向新的幸福世界,打破了山谷的平静,然而守旧老人却根据律法杀死了他。后来死亡威胁到山谷的生存,人们终于把守旧老人推到一边,沿着漫游者开辟的道路进入新的世界,又过上幸福的生活,并纪念先驱者。

  这是一个先驱者因发现了真理并因敢说出真相而被处死,但最终得到认可的故事。

  故事生动形象地揭示了《宽容》一书的精髓。

  四、研读课文。

  1.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有哪些人物?

  地点——无知山谷。

  人物——守旧老人、漫游者、村民。

  2.探讨“守旧老人、漫游者、村民们”分别代表什么样的人物。

  (提示:寓言中的人物大都有其象征意义,这些人物有各自的象征意义。)

  守旧老人:无知山谷里律法的执行者,是陈旧思想的忠实维护者,是实施所有传统对一切革新的镇压的代表,是杀害漫游者的罪魁祸首,是无知山谷里权威与权力的象征。他们是守旧、顽固的势力象征。

  漫游者:与守旧老人殊死斗争的勇敢的先驱者。他敢于怀疑祖先的智慧,敢于冲破专制主义的禁锢,冒着死亡的威胁,离开无知山谷,探寻外面的世界。他不顾迫害,又回来告诉人们他的发现。面对审判和死亡,他毫不畏惧。历史证明,他是对的。他终究得到了人们的尊敬。“先驱者”象征着新的思想、真理和新的事物。他是革新、新生力量的象征。

  村民们:在无知山谷里死守着愚昧的人群。他们迷信过去、死守律法、胆怯麻木、自欺欺人、要求低俗、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他们甘于受制于守旧老人,对新事物不理解、不支持,而是助纣为虐,对漫游者加以迫害,双手沾满了漫游者的鲜血(如同鲁镇中的人们杀害祥林嫂;流言飞语导致阮玲玉自杀一样)。他们是一群沉睡麻木的人,如同铁屋子中沉睡的国民。

  3.漫游者为什么是悲剧的结局?

  (1)生活在沉寂、保守、愚昧、闭塞中。

  (2)面对的是律法的严惩、守旧老人的镇压。

  (3)无知山民的愚昧麻木、助纣为虐。

  (4)先驱者太少、孤军作战。

  (提示:学生的回答有可能不够全面,概括不够到位,可以用一系列小问题进行铺垫和追问。如:有哪些因素导致了这样的结局?这些因素的特点是什么?分析具体的语言来得出结论。)

  4.人类历史上有哪些人物的结局如漫游者一样被石头砸死?

  商鞅变法被车裂,王安石变法遭贬谪,谭嗣同变法被杀头(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布鲁诺捍卫真理被烧死,达尔文提出进化论遭到嘲笑,爱因斯坦提出光量子论遭到一致反对。

  (提示:教师此时可以布鲁诺坚持日心说为例,来设想漫游者被宽容之后的结局,来达到深入思考的目的。布鲁诺的日心说,在当时是革新思想,我们现在知道,日心说也是错的,如果布鲁诺到老还坚持日心说,他就会由革新派变为守旧派,由漫游者变成守旧老人。可见,守旧老人年轻时有可能也走过漫游者的路,漫游者老了也有可能变为守旧老人!)

  五、重点语句分析。

  (这篇序言跟一般序言不同,它采用了寓言故事的写法,因此对课文中抽象内容的阐发及含蓄内容的解释很重要。组织学生讨论下列语句的意义。)

  1.“在宁静的无知山谷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这句话出现在第一部分的开头和结尾。试问“宁静”是一种什么状态?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宁静”本是指环境、心情安静,在这里是指无知山谷里村民们的那种封闭、守旧的生活状态。

  2.如何理解“知识的小溪沿着深邃破败的溪谷缓缓地流着”?

  “知识的小溪”指山谷里人们的文明程度仅像一条小溪。“深邃破败的溪谷”象征无知山谷历史悠久,走向衰落。“小溪”“缓缓地流着”是说无知山谷的发展非常缓慢。

  3.为什么说“对于敢于离开山脚的人,等待他的是屈服和失败”?

  这里可能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守旧老人用律法镇压;二是群众受守旧老人的欺骗,助纣为虐,反对“敢于离开山脚的人”;三是“敢于离开山脚的人”太少,孤军奋战。这样,悲剧就形成了。

  4.“失望把勇气赋予那些由于恐惧而逆来顺受的人们。”人们为什么“恐惧”“失望”?为什么“失望”会带来勇气?

  人们害怕“得不到园中果实中应得的份额”,因此恐惧总是陪伴着人们。由于特大干旱使得半数以上的人死亡,活着的人把希望只能寄托在山脚那边,而律法却说“不行”,因此人们彻底失望。为了求得生存,人们终于产生了叛乱的勇气。

  5.“对这件事我们的确很内疚,不过,假如当时我们知道的话,当然就……”要想事后不内疚,在不知不懂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怎么办?

  我们不应该盲从守旧老人,紧跟他充当打手。对于先驱者的新知,即使一时觉得无法接受,也要采取宽容的态度。

  6.“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不过将来(我们希望)这样的事不再发生了。”这句话为什么要加上“我们希望”四个字?

  这是因为这样的事将来不再发生,仅仅是希望,实际上还是要发生的,至多发生得少一些。因为顽固的守旧势力总是要镇压创新者,有些善良的人们为认识所限,有意无意地难免伤害创新者,所以加上“我们希望”四个字以表示人们的心愿。

  六、归纳文章。

  1.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把握以及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大家觉得《宽容》序言里的寓言故事蕴涵了怎样深刻的道理?

  以寓言故事的形式形象说明《宽容》一书的精髓,这就是提倡思想自由、提倡宽容,反对以愚昧无知、顽固凶残的态度扼杀真理。

  2.学习本文你会得到什么启示?

  (1)历史的进步要靠知识的进步,要靠真理的发展。

  (2)真理的发展是曲折的,因此我们应提倡思想自由,实行宽容政策,保证真理的发展有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

  (3)探索者、先驱者的精神是可敬的,因此在学习上要有怀疑精神、创新精神、献身精神。

  七、课堂练习。

  请每个同学用一句话说说你眼中的“宽容”或者你对“宽容”的理解。

  宽容是一种胸怀,一种精神,宽容不仅需要海量,更是一种修养促成的智慧,只有胸襟开阔的人才能自然而然地运用宽容。

  宽容是一首优美动听的歌,能给所有人带来好心情。

  宽容的效应也许不在眼下,却在将来,不论怎样都是美好的。

  所有的民族都需要对一切保持宽容的心态。

  八、总结。

  让我们共同以汪国真的一首诗共勉吧:

  宽容与刻薄相比,我选择宽容。因为宽容失去的只是过去,刻薄失去的却是将来。

  一个不懂宽容的人,将失去别人的尊重,一个一味宽容的人,将失去自己的尊严。

  对待别人的宽容,我们应该知道自惭;我们宽容地对待别人,应该知道自律。

  宽容者让别人愉悦,自己也快乐;刻薄者让别人痛苦,自己也难受。

  如果别人已不宽容,就不要去使劲儿乞求宽容,乞求得来的宽容,从来不是真正的宽容。

  如果你还要想宽容别人,就不要等到别人来乞求,记住一句老话:给永远比要令人愉快。

  宽容是一种理解,宽容是一种信任,宽容是一种胸襟,宽容更是一种境界。为了使我们彼此心灵的距离不再遥远,让我们紧紧地握住宽容的双手吧!

  九、开拓思维。

  郁达夫说过,房龙的笔“有一种魔力”,分析总结其“魔力”何在。

  生动形象,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引人思考。作者将人类历史上无数的事实典型化了,虚构成一个寓言式的故事。这样的故事比实际的历史事件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强烈,因而更带普遍性。读这个故事能唤起许许多多联想,觉得那些专制主义者的嘴脸跟守旧老人何其相似,那些愚民的嘴脸跟山谷中村民何其相似,而历史的演变跟这个故事又何其相似。故事富有文学性,形象生动地阐述了道理,不仅不枯燥,反而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例如:在语言表达上,语言如诗,含义隽永,富有哲理。“无知山谷”“知识的小溪”“深邃破败的溪谷”“缓缓地流着”都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山谷为什么“无知”?因为它封闭、古老,象征着保守不开放;小溪为什么是“知识的”?因为在无知山谷里只有它保持着与外界的联系,它是流动的,象征着创新与开放;而溪谷又为什么是“深邃破败的”?因为它有千年历史,有古老的律法,但随着新生事物的崛起,它被冲刷得一天天走向衰败了。当然,新生事物在兴起之时总是比较弱小的,尤其是面对强大的保守势力,所以小溪只能“缓缓地流着”。

  课文中像这样耐人寻味的句子很多很多,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启发学生去分析、理解,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十、布置作业。

  1.学习本文的语言,结合你的理解和感悟为漫游者写一则墓志铭。

  (提示:设计此题的目的是以漫游者的悲剧故事来唤醒学生的“大爱”——对人类前行中的苦难的悲悯,强化人文精神,加强文化底蕴。)

  2.课下阅读《宽容》。

《宽容》教案 篇13

  房龙  

  在宁静的无知山谷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

  永恒的山脉向东西南北各个方向蜿蜒绵亘。

  知识的小溪沿着深邃破败的溪谷缓缓地流着。

  它发源于昔日的荒山。

  它消失在未来的沼泽。

  这条小溪并不像江河那样波澜滚滚,但对于需求浅薄的村民来说、已经绰有余裕。

  晚上,村民们饮毕牲口,灌满木桶,便心满意是地坐下来,尽享天伦之乐。

  守旧的老人们被搀扶出来,他们在阴凉角落里度过了整个白天,对着一本神秘莫测的古书苦思冥想。

  他们向儿孙们叨唠着古怪的字眼,可是孩子们却惦记着玩耍从远方捎来的漂亮石子。

  这些字眼的含意往往模糊不清。

  不过,它们是一千年前由一个已不为人所知的部族写下的,因此神圣而不可亵渎。

  在无知山谷里,古老的东西总是受到尊敬。

  谁否认祖先的智慧,谁就会遭到正人君子的冷落。

  所以,大家都和睦相处。

  恐惧总是陪伴着人们。谁要是得不到园中果实中应得的份额,又该怎么办呢?

  深夜,在小镇的狭窄街巷里,人们低声讲述着情节模糊的往事,讲述那些敢于提出问题的男男女女。

  这些男男女女后来走了,再也没有回来。

  另一些人曾试图攀登挡住太阳的岩石高墙。

  但他们陈尸石崖脚下,白骨累累。

  日月流逝,年复一年。

  在宁静的无知山谷里,人伯过着幸福的生活。

  *    *    *

  外面是一片漆黑,一个人正在爬行。

  他手上的指甲已经磨破。

  他的脚上缠着破布,布上浸透着长途跋涉留下的鲜血。

  他跌跌撞撞来到附近一间草房,敲了敲门。

  接着他昏了过去。借着颤动的烛光,他被抬上一张吊床。

  到了早晨,全村都已知道;“他回来了。”

  邻居们站在他的周围,摇着头。他们明白,这样的结局是注定的。

  对于敢于离开山脚的人,等待他的是屈服和失败。

  在村子的一角,守旧老人们摇着头,低声倾吐着恶狠狠的词句。

  他们并不是天性残忍,但律法毕竟是律法。

  他违背了守旧老人的意愿,犯了弥天大罪。

  他的伤一旦治愈,就必须接受审判。

  守旧老人本想宽大为怀。

  他们没有忘记他母亲的那双奇异闪亮的眸子,也回忆起他父亲 30年前在沙漠里失踪的悲剧。

  不过,律法毕竟是律法,必须遵守。

  守旧老人是它的执行者。

  *    *    *

  守旧老人把漫游者抬到集市区,人们毕恭毕敬地站在周围,鸦雀无声。

  漫游者由于饥渴,身体还很衰弱。老者让他坐下。

  他拒绝了。

  他们命令他闭嘴。

  但他偏要说话。

  他把脊背转向老者,两眼搜寻着不久以前还与他志同道合的人。

  “听我说吧,”他恳求道,“听我说,大家都高兴起来吧!我刚从山的那边来。我的脚踏上了新鲜的土地,我的手感觉到了其他民族的抚摸,我的眼睛看到了奇妙的景象。”

  “小时候,我的世界只是父亲的花园。”

  “早在创世的时候,花园东面、南面、西面和北面的疆界就定下来了。”

  “只要我问疆界那边藏着什么,大家就不住地摇头,一片嘘声。可我偏要刨根问底,于是他们把我带到这块岩石上,让我看那些敢于蔑视上帝的人的累累白骨。”

  “‘骗人!上帝喜欢勇敢的人!’我喊道。于是,守旧老人走过来,对我读起他们的圣书。他们说,上帝的旨意已经决定了天上人间万物的命运。山谷是我们的,由我们掌管,野兽和花朵,果实和鱼虾,都是我们的,按我们的旨意行事。但山是上帝的。对山那边的事物我们应该一无所知,直到世界的末日.”

  “他们是在撒谎。他们欺骗了我,就像欺骗了你们一样。”

  “那边的山上有牧场,牧草同样肥沃,男男女女有同样的血肉,城市是经过一千年能工巧匠细心雕琢的,光彩夺目。”

  “我已经找到一条通往更美好的家园的大道,我已经看到幸福生活的曙光。跟我来吧,我带领你们奔向那里。上帝的笑容不只是在这儿,也在其他地方。”

  *    *    *

  他停住了,人群里发出一声恐怖的吼叫。

  “亵渎,这是对神圣的亵渎。”守旧老人叫喊着,“给他的罪行以应有的惩罚吧!他已经丧失理智,胆敢嘲弄一千年前定下的律法。他死有余辜!”

  人们举起了沉重的石块。

  人们杀死了这个漫游者。

  人们把他的尸体扔到山崖脚下,借以警告敢于怀疑祖先智慧的人,杀一儆百。

  *    *    *

  没过多久,发生了一场特大干旱。潺潺的知识小溪枯竭了,牲畜因干渴而死去,庄稼在田野里枯萎,无知山谷里饿殍遍野。

  不过,守旧老人们并没有灰心。他们预言说,一切都会转危为安,至少那些最神圣的篇章是这样写的。

  况且,他们已经很老了,只要一点食物就足够了。

  *    *    *

  冬天降临了。

  村庄里空荡荡的,人烟稀少。

  半数以上的人由于饥寒交迫已经离开人世。

  活着的人把唯一希望寄托在山脉那边。

  但是律法却说:“不行!”

  律法必须遵守。

  *    *    *

  一天夜里,爆发了叛乱。

  失望把勇气赋予那些由于恐惧而逆来顺受的人们。

  守旧老人们无力地抗争着。

  他们被推到一旁,嘴里还抱怨自己的命运不济,诅咒孩子们忘恩负义。不过,最后一辆马车驶出村子时,他们叫住了车夫,强迫他把他们带走。

  这样,投奔陌生世界的旅程开始了。

  *    *    *

  离那个漫游者回来的时间,已经过了很多年,所以要找到他开辟的道路并非易事。

  成千上万人死了,人们踏着他们的尸骨,才找到第一座用石子堆起的路标。

  此后,旅程中的磨难少了一些。

  那个细心的先驱者已经在丛林和无际的荒野乱石中用火烧出了一条宽敞大道。

  它一步一步把人们引到新世界的绿色牧场。

  大家相视无言。

  “归根到底他是对了,”人们说道,“他对了,守旧老人错了……”

  “他讲的是实话,守旧老人撒了谎……”

  他的尸首还在山崖下腐烂,可是守旧老人却坐在我们的车里,唱那些老掉牙的歌子。

  “他救了我们,我们反倒杀死了他。”

  “对这件事我们的确很内疚,不过,假如当时我们知道的话,当然就……”

  随后,人们解下马和牛的套具,把牛羊赶进牧场,建造起自己的房屋,规划自己的土地。从这以后很长时间,人们又过着幸福的生活。

  *    *    *

  几年以后,人们建起了一座新大厦,作为智慧老人的住宅,并准备把勇敢先驱者的遗骨埋在里面。

  一支肃穆的队伍回到了早已荒无人烟的山谷。但是,山脚下空空如也,先驱者的尸首荡然无存。

  一只饥饿的豺狗早已把尸首拖入自己的洞穴。人们把一块小石头放在先驱者足迹的尽头(现在那已是一条大道),石头上刻着先驱者的名字,一个首先向未知世界的黑暗和恐怖挑战的人的名字,他把人们引向了新的自由。

  石上还写明,它是由前来感恩朝礼的后代所建。

  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不过将来 ( 我们希望 ) 这样的事不再发生了。 

《宽容》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

  1、指导学生进行赏析性阅读――找到切入点,进行深入探讨。

  2、透过本文主旨,进行创造人格的熏陶,培养对新事物理解、宽容的态度。

  3、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能正确、全面、透彻的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 

  把握与评价故事中的哲理。

  [教学难点 ]

  此篇序言很特别,像散文诗,又像是寓言。以丰富的想像和联想虚构的故事中包蕴着怎样的深刻意味,学生不容易做到透彻理解。

  1 、在整体感知全文内涵的基础上,把握故事蕴含的哲理。 

  2 、培养学生对抽象内容的阐发能力和对含蓄内容的解释能力。

  [教学设想] 

  本文为课内自读课文,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分析评价、鉴赏吸收”,故教师拟以点拨为主,采用CAI(电脑辅助教学)的手段提高课堂密度,引发学生自主性。本课拟用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辅助课件采用Powerpoint 编写。 

  资料:

  作者:亨德里克•房龙,荷裔美国人。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用轻巧俏皮的文字,撰写通俗历史著作,而为无数青年读者所喜爱,其作品大多成为美国的畅销书,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著名的有:《人类的故事》、《房龙地理》、《发明的故事》、《圣经的故事》、(新知书城有《人类解放的故事》、《圣经的故事》、《太平洋的故事》、《美国的故事》。还有一本关于房龙的书《房龙图话》,学生可作浏览了解)。房龙的书在中国早有译本,对中国整整一代年轻人有过深刻影响(如历史学家曹聚仁、作家郁达夫等)。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课文,明确文章特点及学习要点。 

  1 、导语 : 唐朝的唐太宗曾经说过一段很有名的话;“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也如一面见兴替,知得失的镜子,它折射出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这就是房龙的《宽容》序言。 

      介绍房龙及其作品《宽容》。房龙是荷裔美国人,著名学者。他的人生经历丰富,曾在各种岗位上历练人生,刻苦学习写作,多才多艺,能说和写10种文字,会拉小提琴、画画,他著作的插图均出自于自己之手。且有追求,有坚定的信念。介绍这些意在引导学生思考,并从中得到一定的启发。《宽容》一书主要叙述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提倡思想解放,主张对异见的宽容,为什么要对异见进行宽容呢?序言作了含蓄的回答。介绍这一点有助于学生理解本文的中心。 

  2 、 学习“自读提示”明确:本文用寓言故事形式写成(CAI显示)。本文学习要点是理解与评价故事中蕴含的哲理。 

  二、在预习的基础上,复述故事情节。 

  三、细读课文,思考问题(CAI显示),归纳故事蕴含的哲理。 

  1、文中塑造了哪几类形象?他们各自有何特点? 

      提示:文中主要塑造了三类形象:一类是守旧老人,他们尊崇古老的律法,实现着我即法律的训条,任意决定他人的生死,他们欺骗无知的人们,陷害先驱者,因此他们的行为阻碍了人们接受新思想,最终遭到人们的谴责。“守旧老人”则象征着传统的过时的带有偏见的祖宗律法,它处处阻碍着新事物的发展。

      另一类就是与守旧老人进行殊死斗争的勇敢的先驱者,他敢于怀疑祖先的智慧,勇于冲破专制主义的禁锢,冒着死亡的威胁,离开无知山谷,艰苦跋涉,探寻外面的世界。他不顾迫害,又回来告诉人们他自己的发现。面对审判和死亡,他毫不畏惧。历史证明,他是对的,终究得到了人们的尊崇。“先驱者”象征着新的思想、真理和新的事物。

  第三类形象就是生活在无知山谷的无知人们,他们愚昧、无知,迷信古人,盲从守旧老人,视先驱者和真理为异端邪说,无形中作了守旧老人的帮凶,用沉重的石块砸死了先躯者。但是真理上不可抗拒的,一场生存危机,迫使人们推翻了传统秩序,走上了先驱者开辟的道路,终于找到生存的希望和幸福的家园,人们这才悔悟,认识到先驱者是对的,这才懂得尊重智慧。 

  2、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故事发生地“无知山谷”有什么特点?) 

  提示:至于故事发生的地点很明确是“无知山谷”。显而易见,作者的意图讲故事发生的环境闭塞、贫穷、落后,因而造就了视野狭窄、知识浅薄、麻木不仁的无知的人们。他们仅维持最低的生存需要,不但不觉匮乏,反而心满意足。更可怕的是迷信,极端的迷信,一部千古经书,几个守旧老人,可以镇守一方水土,一方人心。大家想一想,一个封闭、无知的社会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追往者,思来者。封闭只能导致落后,甚至灭亡。如何才能使这样的社会获得生机呢?不闭关锁国,不夜郎自大,而是勇敢地、大度地开放大门,融入世界文化,自立于民族之林,它就有无限强大、蓬勃的生命力。 

  3 、说说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放幻灯片) 

  4、讨论,归纳本故事蕴含的哲理和文章主旨。 

  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否定、镇压异见,会造成什么灾难呢?只能造成先驱者的悲剧,造成无知者自身的困境,造成真理发展上的曲折。怎样才能使真理顺利发展,先驱者不被迫害呢 ?这就需要思想自由,宽容异见。反对迫害先驱者,反对扼杀真理。这正是作者通过这一寓言告诉我们的深刻哲理,(放幻灯)这也正是《宽容》一书的精髓。 

      展开:思想自由,宽容政策是历史进步,社会发展,真理畅通无阻的必要条件,十年浩劫,从反面证明了这一点。刚才要大家思考的问题:怎样才能使这样的事情减少发生?答案找到了没有?“宽容”。对,宽容可以使这样的事情减少发生乃至不发生。 

      

  大家说一说,人与人之间需要不需要宽容?为什么呢? 

      宽容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宽松,和谐;宽容可以使人们彼此之间更加理解,信任。宽容是一种胸襟,宽容更是一种境界,为了使我们彼此心灵的距离不再遥远,让我们紧紧地握住宽容的双手吧! 

  下面请大家用填空的形式归纳一下本文的主旨:(放幻灯) 

  四、理解含蓄,抽象的语句。 

  这篇序言同一般的序言不同,既像一个寓言故事,而叙述的笔调又像散文诗,又像哲理散文,生动形象,含蓄隽永,耐人寻味,但一些比较含蓄,比较抽象的语句又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下面请大家把书翻到70页,结合练习二,我们来理解课文中含蓄抽象的语句。要注意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分析。 

  1 、这里的“知识的小溪”是指无知山谷的文明程度(智慧,创新思想)仅仅像一条小溪,浅陋贫乏。这里的“深邃破败”象征无知山谷古老守旧,没有知识的更新机制,没有新知识的汇流,心如死水,了无生气,“缓缓地流着”,说明这里的文化发展非常缓慢,社会停滞不前。理解了这句话,更加深了我们对无知山谷那种闭塞,保守,愚昧,单调的特点的认识。(放幻灯) 

  2 、守旧老人用“律法”无情镇压。无知的人们助纣为虐。先驱者孤军奋战,力量单薄。自然环境十分恶劣。但是人类追求真理的努力是不可阻挡的,严酷的律法挡不住,岩石高墙也挡不住。早就有一些男男女女敢于怀疑祖先的智慧,敢于提出问题,“后来走了,再也没有回来”。先驱者更是杰出的代表,他为真理而奋斗,为真理而献身,探索者、先驱者是可敬。 

  3 、是害怕“得不到园中果实中应得的份额”,因此“恐惧总是伴随着人们”。由于特大干旱半数以上的人死亡,活着的人只有把希望寄托山脉那边,而律法却说:“不行!”。因此人们彻底失望。为了死里逃生,人们终于产生了叛逃的勇气。所幸绝路逢生,人在死与生的进退关口总能爆发生命的最大能量。(置之死地而后生) 

  4 、句中省略的内容应是不会盲从守旧老人去杀死先驱者。这里作者不只是要表现无知山谷的人们对先驱者的歉意和敬意,还隐含着更深刻的道理。对于先驱者的新知,要解放思想,虚心学习,即使一时不能接受,也要采取什么态度?宽容态度。而宽容正是这个句子的言外之意,本文的主旨。 

  5、许多历史事实都可以从这个故事中找到影子,(哥白尼-日心说《天体运行》,布鲁诺被烧死在罗马广场,孔子,司马迁等)而次此后发生的事件也像这个寓言故事的重演,这更增强了这则寓言故事的深刻含义,值得品味。 

      

  这样的事将来不再发生,作者为什么要加上“我们希望”四个字? 

      明确;这是因为,顽固的守旧势力总是要镇压创新者的;有些善良的人们由于传统的束缚,认识的局限,总是有意无意地伤害创新者,这就意味着这样的事情还会发生,“我们希望”只是人们良好的心愿。如何让这样的事情减少发生呢?那就是宽容。文章正是这样含蓄的语言形式揭示了深刻的哲理,值得我们好好品味。 

  五、自由品读,加深理解。 

  六、回顾总结,布置作业 。 

  写一篇小作文,谈谈《宽容》序言给自己的启示。(可以是内容上的,可以是写法上的)

  教后录:

  一、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

  二、阅读此类文章的切入点:

  1、问题讨论式深入课文,把握形象――学会就文本本身对以下形象作分析:

  无知山谷、守旧老人、村民、漫游者。

  (1)无知山谷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形象意义何在?

  封闭、保守、陈旧、破败,没有生气,没有希望。就的一切被迷信着,被维系着。新的一切被排斥着,被残害着。它象征一切保守的思想、观念、意识,一切封闭的制度、秩序、状态,一切陈旧的传统、法则、定律。

  (2)守旧老人是怎样的人?形象意义何在?

  是无知山谷里律法的执行者,是陈旧思想的忠实维护者,是实施所有传统对一切革新的镇压的代表,是无知山谷里权威与权力的象征。

  (3)村民们是一个怎样的群体?

  在无知山谷里死守者愚昧的人群。他们迷信过去,死守律法,胆怯麻木,自欺欺人,要求低俗,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他们甘心受制于守旧老人,对新事物不理解,不支持,而是助纣为虐,对漫游者加以迫害。 

  (4)教师范读写漫游者回到无知山谷至被处死的几段,学生讨论:漫游者是一个怎样的人?形象意义何在?

  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一个敢为天下先的人。他敢于怀疑祖先铁定的律法,敢于对人们深信不疑的“智慧”提出挑战,敢于探索、追求真理,敢于向死水般的旧世界发出反叛的声音。他有坚定的信念,有无畏的精神,有坚忍不拔的意志,有从容赴死的气概。他不畏艰险,敢于冒险。他勇敢无私,为唤醒麻木沉睡的心灵,宣告真理的存在,传播美好希望,不惜牺牲生命重返山谷。他的死亡,是一出深沉的悲剧,留给人们永恒的回味。而当真理大白于天下的时候,他最终成了人们永远爱戴、敬仰、歌颂和感恩的先驱。这里,有一个让人永久回味的结论:探索者、先驱者的名字叫――不朽!

  2、讨论式挖掘故事所蕴含的意义:

  结局:真理大白于天下,人们终于醒悟。走出绝望的封闭,人们终于在痛悔之中内疚。在一切旧的秩序、规律、律法、习惯、信仰全都烟消云散的时候,人们终于崇尚智慧,过上了真正的幸福生活。

  意义:勇敢终于战胜胆怯,进取终于战胜封闭,智慧终于战胜愚昧,一切新的进步的事物,最终要登上历史舞台,以胜利而告斗争的结束!生活就这样继续,历史就这样推进……

  三、扩展理解:回顾历史,发其所感。(自由发言)

  四、结句:

  文章结尾说:“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不过将来(我们希望)这样的事不再发生了。”你有什么不同的想法?

  事实上,这样的事情,伴随着人类的存在而存在,新与旧的斗争,将永远继续。只是我们之中,或许有人将是那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或许我们只是大众的一员,那么,在面对新的思想,新的事物的时候,我们是否该有宽容的胸怀?(谈认识,谈感想)

  品尝老房龙的人文主义盛宴

           朱子仪  

  在美国作家中,像通俗历史作家房龙那样能使其名字在几代中国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的并不很多。

  中国出版界对房龙作品的译介始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房龙已因《人类的故事》而一举成名。而最早的房龙作品的中文译本也正是《人类的故事》。商务印书馆于1925年出版了沈性仁女士的译本,分上下两册。曹聚仁认定对他思想影响最大的即是房龙,而他读的正是沈女士的这个译本。1927年至1933年间《文明的开端》一书以《古代的人》、《远古的人类》等为名至少出版了4种译本。其中林徽因的译本颇受关注。该书由郁达夫作序,开明书店1927年出版。郁达夫在序中盛赞房龙的写作手法。《奇迹与人》的译本由黎明书局于1929年出版,书名叫《万能的人类》,伍况甫译。《人类的家园》(即《房龙地理》)1932年刚在美国成为畅销书,次年国内就出现了3个中文译本,其中有傅东华译的《我们的世界》(新生命书局版)及陈瘦石、胡淀咸译的《房龙世界地理》(世界出版合作社版),徐懋庸当时写的杂感中称自己将傅的译本是当作小说读的。后来因中国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对房龙的热情自然也就降到冰点。虽说《艺术》一书在美国再度畅销,但照施蛰存先生的说法,当时“中外消息不通,故无从见到”。直到1939年,世界书局从总厂的废墟里找出先前未及印刷的《圣经的故事》的纸样,为房龙的这部旧作出版了中文译本,译者是谢炳文。译者本人此时已不知下落。值得注意的是该译本正文前刊有一封房龙写于1936年11月30日的给译者的回信(影印件和译文),这可能也是老房龙惟一的一次直接面对中国读者。

  在这封信中,房龙回答了“为什么写作”的问题。他说:“主要是因为我痛恨虚度时光和徒劳无益的暴虐,由于这两种令人不快的品性都产生于愚昧无知,我便试着写书给普通男女读者和孩子们看,他们会从中学到有关他们所身处的世界的历史、地理和艺术方面的知识。”他还希望中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留意书中谈及“宽容”的部分(“宽容”是贯穿房龙一生著述的重要观念),因为“上帝知道,在如今的世界上对它(宽容)的需要超过了其他的一切”,而“最近两年的各种消息不足于表明理性、常识和彼此容忍的精神取得了胜利”。当时的欧洲正处于法西斯的威胁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已迫在眉睫,房龙不免对自己的使命能否完成产生了怀疑。他在信中“到底我做到了没有呢”一句的后面连加了5个问号。

  到了80年代,三联版文化史译著中房龙的作品占了3部(《宽容》、《人类的故事》和《漫话圣经》),多少表露了出版界老一辈的怀旧心理。可能是由于当时的中国人在不宽容的氛围中生活得太久了,《宽容》所包含的悲剧性的不屈不挠的精神,使它比房龙的其他作品更能打动中国的读者。笔者曾听友人动情地朗诵过该书散文诗一般的“序言”。三联版的房龙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启迪了90年代后期“房龙热”的兴起。在各出版社推出的众多房龙作品译本中,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北京出版社分别于1999年和2001年出版的两批共14册(收入17种著作)的《房龙文集》,这两批书将房龙一生的重要著述都囊括在内,而且房龙自绘的插图也都保留了下来。如今两批书合在一起再版,给人以更加真切的整体感。这真像是在读者面前摆下了一桌真正房龙风味的丰盛宴席。由于房龙作品所包含的思考和研究深深扎根于欧洲人文主义的传统,我们不妨称其为“人文主义的盛宴”。

  钱满素女士在为《房龙文集》撰写的总序中说:“房龙始终站在全人类的高度在写作”,他“不是深奥的理论家,但却未必没有自己的体系和思想”,他的著述“选择的题目基本是围绕人类生存发展最本质的问题,贯穿其中的精神是理性、宽容和进步”,“他的目标是向人类的无知与偏执挑战,他采取的方式是普及知识和真理,使它们成为人所皆知的常识。”

  在《天堂对话》中,房龙虚构自己在荷兰的古老小城维勒的一座建于16世纪的住宅里,举办由其选定的历史名人出席的趣味盎然的周六晚宴。如今这套《房龙文集》,则是在邀请有意跟随老房龙漫游人类历史的读者,去尽情品尝由老房龙亲自掌勺的真正人文主义盛宴。

  《生活时报》

  传播人类文明的文化骑士——房龙

  亨德里克.威廉.房龙(Hendrik Willem Van Loon 1882--1944),是个美国公民,1882年出生在荷兰,受荷兰人文主义者伊拉莫斯的影响很大。他来到美国后,又受到了自由、平等、民主的洗礼,从此一生反对愚昧偏执,提倡宽容和平。一生中出版了30余种书籍,单枪匹马地将人类各方面的历史几乎全部都复述了一遍。

  在中国,房龙最流行的一本书是《宽容》,在民国时期深受郁达夫、林徽音等人的推崇。他的著作包括《宽容》、《人类的故事》、《文明的开端》、《奇迹与人》、《圣经的故事》、《发明的故事》、《人类的家园》、《伦勃朗的人生苦旅》等,贯穿其中的是理性、宽容和进步。他的目标是向人类的无知和偏执挑战。他采取的方式是普及知识与真理,使它们成为人所尽知的常识。

  早在本世纪二十年代,房龙,这个荷裔美国作家的名字对我国读者就不陌生了。三联书店早期翻译出版的房龙(Hendrik van Loon)的《宽容》一书,他的不少著作,如《人类的故事》、《房龙地理》等书,包括这本《宽容》(中译为《思想解放史话》),都已有了中译本,风行于我国读书界尤其是青年读者之中,产生了广泛而良好的影响。著名作家郁达夫和曹聚仁就是从房龙的书中获益的显例。

  北京出版集团此次推出房龙文集第二批,包括《发现太平洋》、《致天堂的守门人》、《艺术》、《西方美术简史》、《美洲精神》、《荷兰共和国的衰亡》、《美国史事》七种,多数图书是第一次出版,也是我国出版界引进房龙作品最为全面的一次。

  天佑的时代——《房龙论人》

                             文 /孙行者 

        如果不是天天听人在耳边念叨“房龙”这个名字,我是不会去卖《房龙论人》这部书的。个性使然的我,尽管从小就面对妈妈奉为至爱的满书柜外国小说,我从来只看“民族产业”。后来才知道在世界文学史上,《房龙地理》是享有极高地位的,而且第一次引其入国的偏生是我很喜欢的徐志摩。

        也许由于这诸多原因我看完了《房龙论人》,尽管不是房龙的最佳,可仍令我不得不屡屡掩卷大叹:如此时代确实天佑!

        生自1882卒于1944的房龙(W•Van.Loon)的名字若按此时流行的译法,该写成“范隆”的,因为他是个荷裔美国人。房龙的著作庞大精深,又都是最人文最本质的话题,他将精神交诸物质,又令物质精神焕发。

        在这一本《房龙论人》里他选择了30位令我们永远仰视,却又不知为何要仰视的人物,房龙说得很轻松也很平静,却看得我面红耳赤又心旷神怡。可尽管如此,我也没有逐字逐句地看完这30个人,我只能由着我的本性看了看我感兴趣的人或行业。

        房龙写的第一个人就令我抚掌大呼。那是因为此人是我国文化的最精髓的始作俑者——孔子。

        与其说是房龙在孔子面前自卑,不如说是西方文明在乐方文化面前的形秽:“当我们西方人还只是生活在泥房里,把脸涂成天蓝色的野人时,中国人已经学会用美丽的瓷盘吃饭了。”可尽管是在诉说着自己心目中的“偶像”房龙还是平直的怡淡的甚至是诙谐的。不过终于解释了我心中对孔子及其儒家学说那种最接受,又不想接受,最明确,又有点迷糊的关键之所在——

       “因为他(孔子)可以在不借助任何超自然力量的情况下,仅以少量的哄骗便能够提供给千百万人一种切实可行的生活哲学,使他们可以不期望任何回报地在最糟糕的条件下尽最大的努力,在各种无法辩解的愤怒下保持愉快的心境,在没有理由全力以赴时保持辛勤劳作,在有每一条理由都值得哭泣时保持微笑。”

        在诸如此类的伟人名单:柏拉图、莎士比亚、贝多芬、彼得大帝等等等等里,最令我欲罢不能的,也是提供给我这本文选下这样一个题目的,是房龙的达•芬奇。

        达•芬奇是谁?小学时代的我就知道了,那个画鸡蛋的傻小子;读中学时的我又得知了,那个浮肿着脸暧昧笑着的女人的作者。不过也仅此而已。

        去年的9月20日凌晨我看完这篇达•芬奇后写了这样一段话:

        “如果可以,这才应该是选入中学语文课本里的文章;如果可以,这才是唯一可以让我明白人之所以为之的原因。

        达•芬奇•列奥纳多如果是一位画家的话,画鸡蛋的故事只会让我们明白吃苦的必要。于是我们放弃了成为画家,因为我们喜欢成为画家之后再画鸡蛋,我们不要吃苦。

        但假如我们从一开始就知道达•芬奇的身份,我们一定会开心而勤奋——不是刻苦——地生活。因为我们知道我们从事我们的兴趣,我们专注我们的热爱。

        艺术对每个人多重要,在我的生活中,至少是在我还年少的时代,并没有人真正地明白并告诉我——我们那个时代,没有人明白一个孩子的成长是怎样的。”

        房龙在写达•芬奇的时候,他由衷地赞叹那个时代是“天佑的时代”,他没想到他生存的那些日子,也被我们仰首称为“天佑”,而他本人也成为这一结论的有力佐证。

        不过我十公坦率地要告诉你,这本书对我来说,仍显得深奥了一些。

        我竭力想掩饰这一点,因为我不希望被当成一个无知的并且拒绝学习的人。可惜的是,关于哲学,关于思想,关于宗教,关于人文。我还是无知到了拒绝有知的地步

  [1] [2] 下一页  

《宽容》教案 篇15

  《宽容》序言教案2

  导入:

  历史学家曹聚仁在《我与我的世界》中回忆他看到的一本书时的情景说:“那天下午,我发痴似的,把这部史话读下去,车来了,在车上读,到了家中,把晚饭吞下去,就靠在床上读,一直读到天明,走马观花地总算看完了。”他还说:“这五十年中,总是看了又看,除了《儒林外史》《红楼梦》,没有其他书吸引我了。”(幻灯片显示)

  郁达夫也曾说过:“实在巧妙不过,干燥无味的科学常识,经他那么一写,无论大人小孩,读他书的人,都觉得娓娓忘倦了。”

  是谁的笔如此神奇,能写出如此吸引人的文字来?(简介房龙)他能说写十种语言文字,拉得一手小提琴,他的文笔特色就是善于用极其轻巧俏皮的文字,撰写通俗历史著作,其作品主要有《人类的故事》《房龙地理》《圣经的故事》《发明的故事》。(幻灯片显示)他还善于画画,他就常为他自己的作品自绘插图,这边就有他在《宽容》一书中的自画插图。(幻灯片显示)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他为《宽容》一书所作的一篇令人耳目一新的序言。

  说到序言同学们有谁了解?看来你们对一本书目录前或后的几页不屑一顾,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序言,翻开课本66页。序言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他人所作的序,一般介绍或评论书本的内容。另一种是自己所作的叙也叫自序,一般说明写书的目的或写书的经过(幻灯片显示)

  那么《〈宽容〉序言》这篇文章是哪一种序言?(——)既是自序,它说明的是写书的目的还是经过?(——)既是经过,那么这篇序言说明了写《宽容》一书的哪种目的?(——)看课文注解1,即倡言思想的解放,主张对异见的宽容。

  那么这篇序言采取了怎样的方式来表达这个目的?(——),对,采用了寓言故事的形式。那么作者叙述了怎样一个寓言故事?(——)(根据故事发生的地点、故事中的人物,情节来概述)

  写了在无知山谷中,人们遵循着千古不变的权威过着贫乏却自足的生活,不愿追求新生,一天有一个探索者敢于反抗权威,走出了山谷发现了新世界,并把这个希望带回给村民,但村民却在守旧老人的带领下,按照律法处死了探索者,结果观念在什么情况下发生了改变?人们认识到了守旧老人错了而探索者对了?(一次大旱灾)对在发生了一次大旱灾之后,人们延着探索者开辟的道路走向新生,最后人们忏悔,纪念探索者。

  那么这个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哪里?(无知山谷)那么故事中的无知山谷又有什么特点?(——)封闭保守知识贫乏。书上哪些语句体现了这些特点?(——)(分析开头三句 )

  这篇文章除了寓言故事的独特写法外,还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式?(——)还采用散文诗的写法。

  那我们品味诗歌一般从意象入手,那我们来找找这篇文章中有哪些意象形象的说明了山谷的特点?

  “知识的小溪 ”为什么不说成知识的大江、知识的大河?这说明了无知山谷的文明程度(智慧、创新意识)仅像一条小溪一样浅陋贫乏。“深邃破败”说明了什么?(——)引导:《我与地坛》中地坛为何会破败?(没人修葺)那溪谷为何破败?——没有知识的汇流,没有知识的更新机制,古老陈旧。

  知道了故事发生的特点,那么我们来看看生活在无知山谷中的人物的特点?

  你们说说守旧老人有什么特点?点拨,可以联系一下食古不化的老者,两者有何联系?(保守、顽固)课文中有哪些语句说明守旧老人的保守顽固?(——)“对一本神秘莫测的古书苦思冥想”只会照搬照抄书本的东西,一点也不敢违背,是不是保守顽固?到最后面临生存威胁时“还抱怨自己的命运不济,诅咒孩子们忘恩负义”到最后还不知变通,认为他们违背古书所记载就是忘恩负义!

  我们再来看看这么一句“守旧老人们并没有灰心。他们预言说,一切都会转危为安,至少那些最神圣的篇章是这样写的。”他们说会转危为安不是说他们有一些行动措施可以化解危机,而只是说书上是这样说的,是不是很愚昧无知。(幻灯片显示)

  了解了守旧老人,我们来看看村民,生活在无知山谷中的村民有什么特点?从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村民们饮毕牲口,灌满木桶,便心满意足地坐下来,尽享天伦之乐”这么贫乏的生活条件,村民却心满意足,尽享天伦之乐?这说明了村民怎样的性格特征?(麻木)。“在无知山谷里,古老的东西总是受到尊敬。”这句话说明了村民怎样一个特点?只遵循古老的权威性的东西,不看他们的实际价值,这说明了村民的愚昧无知!

  村民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盲从,也就是没有自己的思想,盲目跟从守旧老人,盲目的遵从律法?课文中哪里可以看出来?看课文78页。(——)“人们举起了沉重的石块。人们杀死了这个漫游者。”(幻灯片显示)

  了解了村民,我们再来欣赏一下这个敢于走向新生的探索者。课文中具体描述了探索者的外形,有哪位同学可以找出来,请他为我们朗诵出来?

  “外面一片漆黑,一个人正在爬行。他手上的指甲已经磨破。他的脚上缠着破布,布上浸透着长途跋涉留下的鲜血。”这一段外貌描写体现了探索者怎样一种精神?(——)不畏艰难,勇于牺牲的精神。探索者还有一个可贵的精神是坚持真理,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具体体现?(——)“漫游者由于饥渴,身体还很衰弱。老者让他坐下。他拒绝了。他们命令他闭嘴。但他偏要说话。”(幻灯片显示)

  那么这样一个敢于怀疑,不畏艰险,勇于牺牲,坚持真理的探索者,他的结局怎样呢?(死亡)那么他为什么会死亡我们来看文章中的最后一句!

  这边说“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不过将来(我们希望)这样的事不再发生了。(幻灯片显示)

  作者说这样的事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同学们能否举例一下,古今中外有哪些悲剧是由不宽容所造成的?(——)点拨:我们先来想想,谁被罗马教皇烧死在鲜花广场(布鲁诺)那么布鲁诺是因为什么而被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坚持日心说)那日心说是由谁提出的?(哥白尼)正由于这种思想的不自由,哥白尼到临死之前才敢把他的日心说供诸于众,除了这个悲剧,同学们还知道其他的吗?那好,我这边再举一个例子(幻灯片显示阿富汗的巴米扬大佛)由于人类的不宽容,这座高达30米,号称“女王”的巴米扬大佛在2001年阿富汗战争中被化为了永恒的灰烬。(幻灯片显示)

  有这么多悲剧,那么作者希望这样的事不再发生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幻灯片显示)

  (——)点拨:提倡宽容,呼吁宽容,那么作者呼吁宽容的对象是谁?(——)广大人民群众,而不是少数统治者。因为作者呼吁的是全世界的宽容,人与人之间的宽容。作者认为造成不宽容的条件是由于陈旧的律法,封闭的环境,贫穷落后造成的人的狭隘自私。正如房龙自己对宽容的注解为“容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对不同于自己或传统观点的见解应有耐心公正的容忍。(教参中倒数第二页)

  作者为何要加上“我们希望”,而不用肯定语气,不说因为提倡了宽容,不宽容的事就不再发生了?(——)点拨:因为社会总是不断发展,旧思想和新思想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总会存在,所以守旧者总会压迫创新者,阻挠创新者,而人们往往因为认识的局限而有意无意的伤害创新者。所以这里仅仅是希望,只是希望这样的事少发生,“我们希望”这四个字仅是表达人们的希望。(幻灯片显示)

  我们知道在科学的角度上我们必须提倡宽容,宽容异见,我们再来讨论一下,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提倡的宽容是不是无条件的?要不要原则?(幻灯片显示)(学生自由讨论)

  汪国真《宽容与刻薄》已很好的解答了这个问题?(幻灯片显示)(学生配乐朗诵)

  看来在生活中要有博大的胸襟去理解、包容、宽容别人,但宽容不等于放纵。 作者邮箱:

  上一篇:《宽容》序言教案3

  下一篇:《宽容》序言教案1

《宽容》教案 篇16

  阅读《宽容》这篇文章,你一定能找到你想要的答案。为提高大家的阅读能力,今天第一范文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宽容》阅读题及参考答案,以供同学们练习、反思和感悟!

 《宽容》阅读原文

  我入院后,做完各种检查,接着准备输液。一位年轻的护士推来一辆小车,上面放着配好的药液。她把药瓶吊好,开始给我扎针。也许是新手,也许是见妻子在一旁压阵,护士手有些颤抖,第一针没有扎中。

  见我略显痛苦的脸部表情,妻子不满地瞪了护士一眼。护士不由一愣,两眼有些慌乱。她的手抖抖的,扎第二针,又不见回血,只好把针头退回。妻子恼怒地说:“你怎么搞的?”护士瞟了妻子一眼,不敢对视,低下头轻轻解释说:“他……他的血管很细的……”“你不行!叫护士长来!”

  护士轻轻放下针具:“请稍等,我这就去交护士长。”说罢,他转身要走。

  “请留步!”我立刻把她叫住。见她站住了,我语气平和的问道:“你是新来的吗?”护士的脸微微一红,点了点头。

  我拿起针具,交到她手中,鼓励地说:“我的血管是细一点,一回生二回熟嘛,来,再扎一次,我相信你会成功的!”她接过针具,感激地看了我一眼,颇有信心地弯下了腰。我轻声地指导说:“你左手将我的皮肤绷紧,右手把针管插入血管要使劲,对,对!”

  护士果然一针见血。妻子紧皱的眉头舒展了。护士直起身子,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对我甜甜一笑:“谢谢你!”

  我含笑回答:“不,应当谢你自己。”护士带着微笑,推着小车,轻盈地走了。

  望着白衣天使远去的身影,妻子叹了口气:“还是你行!”我拍了拍她的手背,说:“待人要宽容。你那么凶,不把人家吓坏才怪!我们女儿比她才小两岁,还在家里撒娇呢!”妻子换过话题:“你几时学会了扎针?”

  “书上就是这么说的。”我笑了,妻子也笑了。

 《宽容》阅读题目

  1.一针见血”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它通常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文中哪些描写可以看出护士是为新手?用横线画出相关语句。

  3.“不,应当谢你自己。”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为什么要这样说?

  4.什么是宽容?谈谈你的理解。

 《宽容》阅读答案

  1. 针头扎进了血管,一下子冒出了鲜血说话直截了当,切中要害

  2. “也许是新手……第一针没

  有扎中。” “护士不由得一愣……把针头退出。”

  3. 帮助护士扎针成功的,不是别人,而是护士自己的自信。

  4. “宽容”就是包容别人的一些错误,不斤斤计较。

《说宽容》阅读原文

  希腊神话中有一位大英雄叫海格里斯。一天他攀登于崎岖山道,发现当道有个袋子似的东西碍脚,就狠狠地踩了一下,谁料那东西不但没瘪,反而鼓了起来,加倍地扩大。海氏大怒,操起哨棒砸将下去,孰料“对手“顷刻膨胀,把路堵死,搞得他不知所措……茫茫人世难免摩擦和阻碍,如果不宽容,我们就会轻启怨恨,堵塞前进之路。所以,我们一定要心怀宽容,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宽容能化解矛盾,强国安民。战国时蔺相如完璧归赵,并完成了渑池盟会的外交重任,维护了赵国的利益,“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这激怒了居功自傲的大将军廉颇。他扬言“吾见相如,必辱之”。而蔺相如以大局为重,对廉颇的倨傲无礼采取了宽容的退让态度。每见廉颇,“引车避匿”,终于感化了廉颇,上演了一出“将相和”的喜剧,维护了赵国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试想,如果蔺相如不是宽容待之,而是来个两虎相斗、你死我活,势必给国家带来灭顶之灾。

  无独有偶。清代康熙年间,礼部尚书张英的家人修建府第,因地界不清,与邻居发生争执。张英闻讯致家书一封:“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读后顿悟,当即后腿三尺,以示不争。对方深受感动,亦让地三尺,这便是安徽桐城保存至今的“六尺巷”的由来。张英“宽以待人” 教育了家人, 感化了一方,成了邻里和睦的佳话,成了传统美德的典范。可见,心怀宽容,还能息事宁人,和谐社会。

  那么,又如何践行宽容呢?

  要能容人之言。褒奖之语要听,逆耳诤言更要珍惜。因为它无异于苦口良药,着实难得。唐朝谏议大夫魏征为人耿直不阿,犯言直谏。魏征的“面折廷诤”,经常弄得太宗面红耳赤,甚至下不了台。一次罢朝后,太宗余怒未息地说:“每廷辱我”“会须杀此田舍翁。”尽管对魏征的尖锐批评一时难以接受,但他知道魏征是忠心奉国,其言有利于治国安邦,所以言听计从,深为太宗所器中。唐太宗能容人之言,才能开创贞观之治。

  更重要的是容人,它是容言之根本。曹操和袁绍,是官渡大战胜负双方的主帅。袁绍表面上宽宏大量,实际上嫉贤妒能(“貌外宽而内忌”),既要使用人才,又不能给予充分的信任(“任人而疑其心”)。曹操豁达大度不拘小节(“明达不拘”)。兵锋未接,曹操即凭人格、气度和境界先胜。法国作家雨果曾说“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心灵”。有了这种信念和胸怀,什么样的人容不下呢?所以,我们要用真诚的心来观察他人的长处,容纳他人的不足,善于发现、培养、发挥他人的长处,求同存异,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朋友,从你的一言一行开始,修一颗宽容之心吧。愿你拥有比海洋还宽阔的胸怀,拥有比日月更长久的幸福。

《说宽容》阅读题目

  15.第3段末句应该使用的关联词语是 (2分)

  A.因为……所以 B.不但……而且 C.即使……也 D.只要……就

  1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作者提出的实施办法是 和 (7分)

  17.文章以希腊神话故事开头,其作用之一是 ,之二是增强文章的文学意味,吸引读者。(2分)

  18.文章第3段采用了 的论证方法,其作用是 (4分)

  19.一下对文章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第1段“对手”是指不瘪反鼓的“袋子似的东西”。

  B.文章第4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C.第2段廉颇蔺相如的故事是直接为中心论点服务的。

  D.第2和3段是并列关系,第5和6段也是并列关系。

《说宽容》阅读答案

  15.B

  16.找们一定要心怀宽容(3分。照抄第①段末句,扣2分)能容人之言(2分) 能容人(2分)

  17.引出论点

  18.举例论证(1分) 以张英“六尺巷”的故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宽容能息事宁人,和谐社会。(3分)

  19.C

《宽容》教案 篇17

  乌兰浩特市第四中学侯朝晖

  教学目标 :

  1.联系人类的演进,理解、宽容新事物;

  2.把握故事的哲理,学习思维的深刻性;

  3.理解文体的特点,探求事物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

  ①试分析作者刻画的类型形象;

  ②试概要故事反映的历史规律;

  ③试评析先驱悲剧的社会根源。

  教学过程 :

  一、作者介绍

  亨德里克·房龙(1882~1946) 荷裔美国人,著名学者。多才艺,能说和写10种文字,会拉小提琴和绘画,他的著作插图均出自于己手,善于撰写通俗历史著作,为无数青年读者所喜爱。大多成为美国的畅销书,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著名的有《人类的故事》《房龙地理》《发明的故事》《圣经的故事》等。早有的中文译本,对我国一整代年轻人有过深刻影响。

  《宽容》一书主要叙述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提倡解放思想,宽容异见。本文以散文诗(哲理诗、寓言诗)形式为书序。

  二、解题 导入  新课

  “宽容”一词的含义是宽大有气量,不计较或追究。房龙以其为名,他所说的 宽容又是指什么呢?

  陆地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还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还广阔的是人 的胸怀。 (雨果)

  宽容是在荆棘丛中长出的谷粒。

  往事如烟俱忘矣,心底无私天地宽。

  (陶铸)

  人格成熟的重要标志:宽容、忍让、和善。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刃,无欲则刚。

  三、提问 你是怎样认识这篇文章的,可以针对以下问题展开讨论,也可以自己另拟题目自行发言。

  1、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特点?(讨论)然后展示课件

  2、概括文章五个片段的内容。(讨论)然后展示课件

  3、文中塑造了哪几类人物形象?他们各自有何特点? 他们的言行告诉我们什么哲理(讨论)然后展示课件

  4、无知山谷诸意象的特点及象征意义 (讨论)然后展示课件

  5、概要故事反映的历史规律 (讨论)然后展示课件

  6、讨论先驱悲剧的社会根源 (讨论)然后展示课件

  7、给我们的启示、文章的主旨(讨论)然后展示课件

  8、宽容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讨论)然后展示课件

  9、“宽容”有没有什么限制?(讨论)然后展示课件

  10、文章采用寓言式的写法有什么好处?(讨论)然后展示课件

  11、历史上这样的悲剧还有吗?(讨论)然后展示课件

  作者邮箱:

  [1]

《宽容》教案 篇18

  乌兰浩特市第四中学侯朝晖

  教学目标 :

  1.联系人类的演进,理解、宽容新事物;

  2.把握故事的哲理,学习思维的深刻性;

  3.理解文体的特点,探求事物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

  ①试分析作者刻画的类型形象;

  ②试概要故事反映的历史规律;

  ③试评析先驱悲剧的社会根源。

  教学过程 :

  一、作者介绍

  亨德里克?房龙(1882~1946) 荷裔美国人,著名学者。多才艺,能说和写10种文字,会拉小提琴和绘画,他的著作插图均出自于己手,善于撰写通俗历史著作,为无数青年读者所喜爱。大多成为美国的畅销书,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著名的有《人类的故事》《房龙地理》《发明的故事》《圣经的故事》等。早有的中文译本,对我国一整代年轻人有过深刻影响。

  《宽容》一书主要叙述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提倡解放思想,宽容异见。本文以散文诗(哲理诗、寓言诗)形式为书序。

  二、解题 导入  新课

  “宽容”一词的含义是宽大有气量,不计较或追究。房龙以其为名,他所说的 宽容又是指什么呢?

  陆地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还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还广阔的是人 的胸怀。 (雨果)

  宽容是在荆棘丛中长出的谷粒。

  往事如烟俱忘矣,心底无私天地宽。

  (陶铸)

  人格成熟的重要标志:宽容、忍让、和善。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刃,无欲则刚。

  三、提问 你是怎样认识这篇文章的,可以针对以下问题展开讨论,也可以自己另拟题目自行发言。

  1、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特点?(讨论)然后展示课件

  2、概括文章五个片段的内容。(讨论)然后展示课件

  3、文中塑造了哪几类人物形象?他们各自有何特点? 他们的言行告诉我们什么哲理(讨论)然后展示课件

  4、无知山谷诸意象的特点及象征意义 (讨论)然后展示课件

  5、概要故事反映的历史规律 (讨论)然后展示课件

  6、讨论先驱悲剧的社会根源 (讨论)然后展示课件

  7、给我们的启示、文章的主旨(讨论)然后展示课件

  8、宽容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讨论)然后展示课件

  9、“宽容”有没有什么限制?(讨论)然后展示课件

  10、文章采用寓言式的写法有什么好处?(讨论)然后展示课件

  11、历史上这样的悲剧还有吗?(讨论)然后展示课件

  [1]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宽容》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