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小学五年级语文《劳动的开端》教案

小学五年级语文《劳动的开端》教案

温柔眷恋 点赞 分享
小学五年级语文《劳动的开端》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

小学五年级语文《劳动的开端》教案(精选16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劳动的开端》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 、重点理解“我”第一次挑煤的经过,体会作者的“劳动的开端”是怎样开始的,并从中得到了怎样的感受。

  2、体会课文中比喻句在文中的用法。

  3、阅读课文,理解内容,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坐在教室里安心地读书、学习,衣食无忧,是多么幸福啊!可是在旧社会,那些和大家同龄的孩子却要过早地用自己柔弱的肩膀背负起生活的重担,开始了艰难的求生生涯。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劳动的开端》,让我们一起走近旧社会一个12岁的孩子,看看他是怎样开始艰辛的劳动。

  板题,齐读课题。

  二、汇报任务一。

  通过昨天的预习,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所收获。

  出示汇报任务一:自读课文第1—9自然段,思考: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

  学生汇报交流。

  (1)“我”很懂事。

  出示:看着一家人挨饿,我心里像油煎一样,我要用劳动来解除饥饿的威胁。

  “心里像油煎一样”描述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景?

  从这样的比喻里你感受到了什么?(“我”心里很难过)

  你能读出“我”难过的心情吗?

  指名读。

  (2)“我”很要强,不服输。

  出示:小赵歪着脑袋,把我左看又看,笑着说:“得了吧!你也挑得动煤,像个瘦猴子,不要让扁担把你压扁了!”

  “我的力气大得很。不信,咱们俩摔跤试试!”

  你从“像个瘦猴子”、“扁担”体会到什么?(体会到“我”身体很单薄、瘦弱,力气小,根本挑不动煤)

  师:从两人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我“我”身体很单薄、瘦弱,力气小,小赵根本不想跟“我“比,而“我”为了能让小赵带“我”去挑煤,“我”都不惜与以干挑煤苦活的小赵摔跤,足见“我”的好强。

  你能读出“我”的好强吗?生练读,男女生分角色读。

  (3)“我”很聪明。

  出示:我家没有灯笼,也没有火把,我跑到矿上电机房去找了些用过的油棉纱,在机器上擦点机器油,绑在木头棍子上,准备半夜点着照路。

  师小结:从刚才同学们的汇报来看,问中的“我”是一个多么懂事、要强、聪明的孩子啊!

  三、汇报任务二。

  过渡:在黑暗的旧社会里,那些本该像我们一样的孩子在学校里上学读书的孩子,那些本该像我们拥有幸福、快乐和理想的孩子们,却要过早地担起养家糊口的重任,走上艰难的生活道路。12岁的吴运铎,因家境所迫,只好去挑煤,这其中的艰难时可想而知的。

  学生汇报交流。

  1、 路远难走。

  (1)我们爬过几座山,穿过几片树林,赶到挑煤的地方。

  (2)太阳落山了,别的挑煤的人大概都早已到了车站,只剩下我一个留在荒山,离车站还有五六里路。

  (3)这山原来没有路,那些人踩出来的小路滑极了,我一步三滑,肩上的煤筐来回晃荡,像是打秋千。

  读着这一段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带着我们的想象和感受读一读。

  2、人小担子重。

  (1)扁担把肩膀压得生疼,担子从左肩换到右肩,从右肩移到左肩,换来移去,两个肩膀都吃不住劲了,只好停下来歇一歇。

  师:同学们,当我读着这句话,我仿佛觉得自己肩头的担子越来越沉,仿佛自己的肩膀越来越疼痛。请大家用心读一读这句话吧!

  学生练习读、指名读、齐读。

  师:这是一份艰难的劳动啊!这担子对一个大人来说也许不算重,但对12岁的吴运铎来说那真不堪重负啊!对小小的吴运铎来说这是多么艰难的劳动啊!

  (2)我解开衫子一看,肩也肿了,皮也破了。

  (3)红肿的肩头跟水烫过一样疼,腿上的伤口不住流血,我只好挑着两只空筐回到家里。

  (4)扁担一压上红肿的肩头,头上就直冒冷汗。

  课文中四次写到了“我”的肩膀,通过这四句话,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肩膀越来越难受你,越来越疼痛。

  谁能将“我”肩膀的这种疼痛个变化读出来?

  指名读,齐读。

  3、受侮辱。

  出示:睡得正熟,我忽然摔了下来,好像落在万丈深渊里,浑身疼痛。原来桌子被人抽调,矿上的办事人开磅称煤了。

  这里用“好像落在万丈深渊里”来比喻什么?(比喻“我”突然重重地摔在地上的感觉,说明“我”摔得很重、很痛)

  这里的“抽调”使你感受到了什么?

  (“抽调”表明矿上的办事人态度冷漠、动作粗暴,根本不管桌子上躺的人的死活,从中可以看出在黑暗的旧社会里,穷人是没有地位的,到哪里都受到欺侮。)

  4、受伤。

  出示:我鼓足勇气,仍旧挑起煤筐往前走,一不留神,脚底下酒被石头一绊,一个跟头栽倒在半山腰,我的胳膊和腿擦破了好几道口子,煤撒了一地。

  哪些词说明“我“的伤势较重?

  师:历尽艰难,好不容易将煤挑上山,却摔了一跤,伤痕累累,此时的“我”是多么痛心哪!谁能“我”此时的感受读出来?

  指名读。

  师:作者劳动的开端就是从12岁第一次挑煤开始的。为了谋生,半夜动身,直到太阳落了才带着满身的伤痕,挑着空筐回家。第一次挑煤使他饱受劳动的艰难与辛酸。其实,在那样的时代,又何止是吴运铎一个孩子如此呢?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旧中国的黑暗与罪恶。

  文中还有一处地方生动地描写出了在黑暗的旧社会劳动人民劳动的艰难?

  学生汇报。

  出示:工人进出连腰也身不直,像狗一样爬进去挖煤,又像狗一样把煤从窑里拖出来。

  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你从两个“像狗一样”体会到了什么?

  (体会到在旧社会,煤矿工人工作条件极端恶劣艰苦,劳动繁重、累,生命没有保障,资本家简直不把工人当人看待,更让我们看到了旧社会穷苦的煤矿工人连狗也不如的艰难生活。)

  读了这句话,我们仿佛看到了就中国千千万万挣扎在生死线上的劳动人民。

  请把这两个词送入文中,读出旧社会劳动人民劳动的艰辛。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四、汇报任务三。

  过渡:作者劳累了一整天,最终换来的是遍体的伤痕却一无所获,这是多么辛酸、多么痛心、多么艰难、多么感人至深的劳动啊!

  出示:汇报任务三:默读课文第22—28自然段,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学生汇报交流。

  1、 母亲是含着眼泪的,同学们,这是一种怎样的泪水?

  (辛酸、无奈、心疼、痛心的泪水)

  2、我对母亲说:“妈妈,不要紧,我明天还去挑。”

  此时此刻,站在你们面前的是一个怎样的小运铎?

  (自强自立、懂事、坚强、体贴母亲、有顽强毅力……)

  五、引导想象,填补文本。

  出示:填空

  小运铎半夜起来挑煤的时候,我们正在( ),当他挑着煤在山路上、一步一滑踉踉跄跄往前走的时候,我们正在( ),当他被饥饿和疲劳压倒、倒在床上的时候,我们正在( )。相比之下我们的生活是那么的( ),他的生活却是如此地( )。但他并没有屈服,第二天,他终于用稚嫩的肩膀把煤挑到了车站。

  师小结:这就是面对揭不开锅而用劳动解除饥饿威胁的吴运铎,这就是打算用自己力气去挣几个小钱的吴运铎,这就是肩肿皮破仍然咬紧牙往前走的吴运铎。他凭着自己坚强的毅力,自强不息的精神,从此他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

  六、小练笔。

  瞧,小运铎正挑着煤向我们走来,此时此刻,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学生自由练习写,班内交流。

  七、课外延伸。

  (滚动播放吴运铎的经历。)

  吴运铎爷爷的童年就是在劳动的磨炼中成长起来的,他的革命生涯更是充满了艰难与险阻,但他从不屈服,一直忘我的工作着。《人民日报》曾经发表过一篇文章叫《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国的保尔》,从此吴运铎这个名字传遍了神州大地。他把自己的传奇经历写成书--《把一切献给党》更成了人们生活的教科书,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其中有段话充分反映了他的顽强的战斗精神,无私无求的革命精神。

  (齐读)—顽强战斗,以创造性的劳动克服一切困难。即使自已变成了一撮泥土,只要它是铺在通往真理的大道上,让自已的同志大踏步地冲过去,也是的幸福。

  —峰高无坦途,我自当奋力。

  课下请同学们阅读《把一切献给党》,希望吴运铎自强不息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

小学五年级语文《劳动的开端》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劳动的开端》这篇课文节选自吴运铎的自传《把一切献给党》。课文写了童年时代在煤矿挑煤的苦难生活,反映了旧社会穷人在哪里都受欺侮的黑暗现实,同时也表现了穷人的孩子自强自立,刻苦磨砺的坚强意志。课文以第一天挑煤为中心事件,把旧社会劳动人民的孩子所受的苦难记叙的十分详实、感人,对今天的孩子认识旧社会的苦难、激励他们自强自立的精神是一篇好教材。把它放在“劳动”为主题的单元,是想让学生了解劳动是生存所必须的,劳动是艰辛的。

  确立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教材的能力,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学习过程的独特体验,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据此,我将本课教学的重要目标定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读出语言文字背后蕴含的信息,感受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引发学生思考,把文章中心转化为有价值的问题或活动,落实语文的实效性。

  三维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开端、生疼、吃不住劲、晃荡”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学习第一天挑煤的写作顺序。

  2、过程与方法目标:围绕“艰难的挑煤之路”尝试探究,逐步加深对童年吴运铎所受苦难的认识。激发学生用个性化的朗读来表现自己的感悟,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3、情感态度目标:感受吴运铎面对种种困难与挫折不屈不挠、自立自强、不畏艰难的高尚品质,体会劳动的意义,从而磨练自己坚强的意志。

  教学重点难点:

  现在的学生生活条件太优越,几乎没有经历过劳动的艰辛,经受不住打击,做事缺乏毅力,据此确立本课的重点是围绕问题探究,读悟有关句子,体会吴运铎所受到的苦难。教学难点为学习吴运铎自强自立、不畏艰难的品质,体会劳动的意义,从而磨练自己的意志。

  教学方法及评价方式: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本节课我采用创设情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引导点拨等方法,围绕学生“读”这个中心,以读促讲,以读促思,以读促悟,这样有目的、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朗读,不但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悟自得能力。

  整堂课我以亲切的教态去感染学生,用激励行评价语言去激发学生,用师生评价、生生评价的受段去调动学生,使学生在充分朗读中感悟课文的深刻。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走近作者。

  1、 学生谈自己最敬佩谁?并说明理由。

  2、 你们想知道老师最敬佩的人是谁吗?(出示作者照片)知道老师为什么最敬佩他吗?(学生猜测)

  3、 课件出示作者生平事迹,学生默读。

  教师导入:想知道老师为什么敬佩他,就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为英模。

  大屏幕显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中,曾涌现出无数功臣英模。其中有一位军工,身负100多处伤,手足伤残仍奋斗不息,被称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他就是吴运铎。1917 年,吴运铎出生于萍乡煤矿一个职员家庭,那是一个昏暗的年代,吴运铎自小就品尝了贫苦的滋味,15岁就进煤矿当学徒。抗战初期,吴运铎和他的战友们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建起了一个制造、修配枪械的工厂,这是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兵器工业的开端。在整个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他和战友们用拣来的破铜烂铁自制机器,生产出了子弹、炮弹、手榴弹,甚至还造出了平射炮。

  吴运铎在试制武器过程中,他舍生忘死,曾3 次身负重伤,经过20余次手术,失去了左手、左眼,左腿被炸残,全身有几十块弹片没有取出。为了修复前方急需的旧炮弹,吴运铎准备从报废雷管中拆取雷汞做击发药。虽然事先做了防范,将雷管用水浸过,但当他进行拆除时,忽然一声巨响,雷管在他手中爆炸了。他当场失去知觉,整个人被炸得血肉模糊,左手被炸掉4 根手指,左腿膝盖被炸裂,露出膝盖骨,左眼几近失明。他在病床上昏迷了15天。即便这样,他仍然置个人安危和健康于不顾,以顽强毅力战胜伤残,坚持战斗在生产第一线。”

  学生认真读这段文字一分半钟。

  师:“同学们,你们读了这段文字后的感受是什么?”

  生:“我觉得吴运铎很坚强。”

  生:“我为他坚强的毅力所折服。”

  生:“我看到了他的恒心。”

  生:“吴运铎真是一个铁人。”

  ……

  师:老师就是被他这种惊人的毅力和顽强的精神深深折服,吴运铎还将他的传奇经历写成了一本书《把一切献给党》,今天我们就走近这本书,走近吴运铎的童年,学习《劳动的开端》这一课。

  4、 揭示课题理解开端。

  (计意图:新课导入,我先补充了大量的课外知识,介绍作者生平事迹,让学生进行感受,带领学生走近作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领学生快速进入课文。)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快速浏览全文,说说初读课文的感受。

  2、 再次读文,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第一次挑煤的经历的?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简单说一说作者第一次挑煤的经历。

  3、 用一个字来形容一下作者第一次挑煤的经历——“难”。

  (计意图:在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后,让学生理解作者是按时间准予描写第一天挑煤的经历,并让学生用简单的语言叙述,再用一个字来概括这部分内容,层层推进,得出“难”这个关键词。为后面的教学内容做好铺垫。)

  三、 品读感悟,体会艰难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第一天挑煤赶路这部分,以读促悟,以读代讲,相机板书。

  (一) 担难挑

  扁担把肩膀压得生疼,单子从左肩换到右肩,从右肩移到左肩,换来移去,两个肩膀都吃不住劲了,只好停下来歇一歇。

  1、 理解“生疼”和“吃不住劲”

  2、 指导朗读体会“担难挑”

  (二) 路难行

  山原来没有路,那些人踩出来的小路滑极了,一步三滑,肩上的煤筐来回晃荡,像是打秋千。

  1、 理解“晃荡”和“一步三滑”

  2、 带着想象和感受读

  3、 课件出示作者挑煤上山的图片,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三) 痛难忍

  红肿的肩头跟滚水烫过一样疼,腿上的伤口不住的流血,我只好挑着两只空筐回到家里。

  1、 理解比喻的修辞方法

  2、 想象开水烫过的疼痛,带着这种感受读课文。

  (计意图:从“难”出发,让学生找课文中的句子,体会,朗读,再体会,在这一系列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的灵魂就是“难”。而学生在学习时,也总是沉浸在生活艰难这一主旋律中。收到的效果就是学生学习不漫无目的,老师的教学不无的放失。课堂紧凑而有序。)

  四、 母子对话,升华情感。

  1、 吴运铎第一次挑煤最终挑回家了什么?

  2、 师范读母子对话(配乐),体会母亲的泪水。

  3、 在当时的黑暗社会里,仅仅是“母亲”在流泪吗?

  4、 吴运铎第二次挑煤又挑回了什么呢?

  (计意图: 通过这一系列的读,学生已完全进入文本的情景,继而拓展延伸,进一步去体会在当时黑暗社会里的劳动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时的学生一定深深的感到我们今天的生活是多么幸福。他们也一定会分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这也可以说是在这节课中我要求学生对文本的一种解读。)

  五、 与文本对话,升华情感。

  1、 此时此刻你最想对吴运铎说些什么呢?

  2、 教师总结:吴运铎的童年时艰难的,他的精神是可敬的,多年以后他写下这样两句诗:风高无坦途,我自当奋力!老师希望能与在座的各位同学共勉,让它时刻鞭策我们像吴运铎一样顽强不息,奋勇向前!

  (计意图:总结延伸,让学生与作者对话,学习作者自强自立、不畏艰难的品质,并送以诗句,激励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自强不息、奋勇向前。)

小学五年级语文《劳动的开端》教案 篇3

  学情分析:

  文中所写的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与学生所处的幸福生活相去甚远,学生很难理解,因此,课前引导学生收集查找有关资料,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读课文,多感悟。

  教学目的:

  1、学习掌握本课12个生字,理解“万丈深渊、威胁、不声不响、匆匆忙忙、艰难、晃荡”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我”第一次挑煤的经过,体会作者的“劳动的开端”是怎样开始的,并从中得到了怎样的感受。

  3、找出文中4个比喻句,体会这些比喻句的用法。

  4、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艰难生活,感受我自强自立、刻苦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

  教学重点:理解“我”第一次挑煤的经过,体会作者的“劳动的开端”是怎样开始的,并从中得到了怎样的感受。

  教学难点:

  找出文中4个比喻句,体会这些比喻句的用法。

  教学方法:

  以读代讲法、引导点拔法、指导朗读法

  学习方法:

  朗读理解法、合作探究法、自学法、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查阅一些有关旧社会穷人生活艰苦的小故事和有关作者的资料。 课文光盘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 学习掌握本课12个生字,理解“万丈深渊、威胁、不声不响、匆匆忙忙、艰难、晃荡”等词语的意思。

  2、 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

  3、找出第一段中两个比喻句体会表达的意思及在文中的用法。

  教学重、难点: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教学方法:以读代讲法、朗读法体会法

  学习方法:朗读理解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流程:

  一、谈话创设情境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生活不愁吃,不愁穿,非常幸福,可是,大家知道吗?在旧社会,许多穷人的生活却相当的艰难。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旧社会一个12岁的孩子,看看一个12岁的孩子是怎样开始艰辛的劳动,帮家里谋生的。

  二、解题激疑,揭示新课

  1、“开端”是什么意思?“劳动的开端”是什么意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劳动的开端》。

  2、读了课题,你产生了哪些疑问?

  这是一次什么样的劳动?作者什么时候去参加劳动的?为什么把这次劳动称为“劳动的开端”?通过这次劳动反映了什么……

  三、学生交流作者的资料,了解背景

  四、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播放课文范读光盘,思考。

  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了什么?

  作者先写自己小时候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为了解除饥饿的威胁,决心去挑煤。再写第一次挑煤的经过。最后写第二天又去挑煤,从此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

  五、再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后,指名认读生字新词。找出哪些是形声字便于记忆。对一些形近字进行比较学习。联系字义学习“歪”字。说说自己对“万丈深渊、威胁、不声不响、匆匆忙忙、艰难、晃荡”等词语的理解。

  (2)、给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cang  zang )

  煤藏( )  宝藏( )

  (tiao  tiao )

  挑( )战  挑( )脚

  (de  de dei )

  半夜得( )动身  得( )了吧

  ( luo   la )

  降落( )  落( )在后头

  讨论:

  作者的“劳动的开端”是怎样开始的?课文从哪儿到哪儿写了“我”第一次挑煤的情景?画出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理出一个简要的提纲。引导学生给课文分段

  半夜动身去挑煤,到了地方,办事的人还在睡觉;天亮后,挑煤赶路,越走越黑;

  午后继续赶路,因为太累了,人被绊倒,煤撒了一地;

  太阳落山了,挑着空筐回家。

  3、作者参加的是怎样的一项的劳动?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

  六、引导学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自由读、指名读)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三遍

  2、抄写词语。

  板书设计:

  劳动的开端

  揭不开锅

  第一次挑煤

  第二天又去挑煤

  教学目标:

  1、围绕“艰难的挑煤之路”尝试探究,研读课文第一次挑煤,体会作者的“劳动的开端”是怎样开始的,并从中得到了怎样的感受。

  2、激发学生用个性化的朗读来表现自己的感悟,培养语感。

  3、根据“我”回家后与母亲的对话,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我”的坚强。4、通过学习,了解旧社会穷人的苦难。感受“我”自强自立、刻苦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

  教学重点:

  1、理解“我”第一次挑煤的经过,并从中得到了怎样的感受。

  2、 联系上下文理文中的四个比喻句的用法。

  教学难点:

  在没有生活体验的情况下体会作者的苦难。围绕问题探究,读悟有关句子,体会“我”所受到的苦难,体会“我”的坚强。

  教学方法:引读品悟、启发

  学习方法:读中感悟,小组交流,探讨。

  教具准备: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劳动的开端》这篇文章,下面我们跟随作者一路挑煤,请看作者第一次怎样挑煤的

  二、细读课文,学习第一段

  1、轻声朗读课文第一段,思考:这一段先写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了什么?

  作者家里穷得揭不开锅,要用劳动来解除饥饿的威胁最后写“我”去约小赵一起挑煤。

  2、课文中哪些词语说明了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用“--”划在文中。

  重点读议比喻句,教师点拨。

  (1)“看着一家人挨饿,我心里像油煎一样”

  ①如果不打比方,使句子意思不变,还可以怎样说?

  看着一家人挨饿,我心里很难过。

  ②这两种说法到底哪种好?为什么?用打比方的说法写出了“我”心里的难过程度。说明才十二岁的吴运铎就已经感受到生活的艰难和有了为家庭分担忧愁的愿望。

  ③有感情的朗读。

  (2)“工人进出……从窑里拖出来”

  ①变换说法。

  工人进出连腰也伸不直,趴在地上爬进去挖煤,又趴在地上把煤挖出来。

  ②比较体会

  用打比方的说法能突出挖煤工人劳动条件太差,干活太累,资本家简直不把工人当人待。

  ③感情朗读

  (3)“得了吧……把你压扁了”

  ①变换说法

  得了吧!你也挑得动煤?你这么瘦,不要让扁担把你压扁了。

  ②比较体会

  用打比方的说法写出了“我”当时身体瘦小,无法承担挑煤的中获,但生活所迫,只好硬着头皮去挑。

  ③感情朗读

  三、研究“第一次挑煤”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1、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第一次挑煤的经过。

  2、课文中那些词句说明了挑煤劳动的艰难?用“--”划在文中。

  重点读议比喻句,教师点拨。

  (1)“睡的正熟……浑身疼痛”

  ①变换说法

  睡得正熟,我忽然摔了下来,重重地摔在地上,浑身疼痛。“原来桌子被人抽掉了”这里的“抽掉”使你感受到了什么?

  ②比较体会比喻句

  用打比方的说法进一步说明“我”被摔得很重,很痛,这反映了矿上办事员得冷酷无情,旧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穷人的孩子到处受欺侮。

  ③感情朗读

  (2)“肩上的煤筐……打秋千”

  ①变换说法

  肩上的煤矿来回晃荡,一会儿往前,一会儿往后。

  ②比较体会

  用打比方的方法写出了人小体弱的吴运铎挑煤的不容易,反映出挑煤劳动的艰难。

  ③感情朗读

  (3)“红肿的肩头……一样疼”

  ①变换说法

  红肿的肩头很疼。

  ②比较体会

  用打比方的说法写出了肩头疼痛难忍的程度,说明了挑煤劳动的艰苦。

  ③感情朗读

  四、质疑想象、写话分析“坚强”

  1、谈话质疑,引导想象。

  出示对话:当 “我”带着浑身的伤痛一头倒在床上,细心的母亲给“我”打来洗脚水,我却怕被母亲见到伤口而不愿洗,反而说“我明天还去挑。”;母亲问“我”吃过饭了吗? “我”却答“我不饿。”同学们, “我”回家后与母亲的这番“平静”的对话。当“我”回答“我不饿。”后,对话戛然而止。随着这番对话的结束,母子俩的心情也随之而静了吗?

  2、小组讨论后指名说:不平静的原因。

  请认真读读刚挑完一天煤的“我”和母亲的这段看似平静的对话,感受一下这母子间不平静的复杂心理,体会一下这母子间的感情。你猜其实他们在心里和对方说着什么呢?

  3、写话练习:(自由选择一个内容写一段话)

  A、孩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妈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啊,作者故意平静地、不加任何描绘地记叙了“我”挑煤回家后与母亲的对话,透过这简短的文字我们走进了母子俩“汹涌澎湃”的内心世界。你觉得小时候的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坚强、懂事)

  五、学习第三段,加深认识

  1、指名读第三段:思考:为什么作者的肩膀又红又肿,第二天还去挑煤?

  作者年龄虽小,但意志坚强,困难再大也吓不倒它,一定要用劳动来解除一家人受到的饥饿威胁;可以看出万恶的旧社会穷人确实没法活,作者虽是一个孩子,正是在校读书的年龄,但也不得不挑起生活的重担。

  2、读读“从此我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说说“从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把第一次挑煤称作“劳动的开端”?

  因为挑煤是作者参加的第一次劳动,而且又以此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所以把这件事叫做劳动的开端。

  六、拓展延伸

  1、了解作者及《把一切献给党》。

  大家知道吗,那个个性坚强的少年名叫吴运铎。正是从小经受过这么多的磨难,锻炼出了顽强的意志,才使得他在抗日战争爆发时,英勇地参加了新四军;解放战争时期又参与制造武器,表现突出;解放后,他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传记《把一切献给党》。《劳动的开端》就节选自这本书。这本书被称为“生活的教科书”,他本人也被称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

  七、布置作业

  1、推荐课外读物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2、写一写学了《劳动的开端》一课后的感想。

  板书设计:

  劳动的开端

  揭不开锅:决定去挑煤 用劳动解除饥饿的威胁

  路远  滑

  受 人 欺 负  艰难

  第一天  肩膀肿  破  坚强

  胳膊  脚  受伤  ↑

  第二天  更加艰难

小学五年级语文《劳动的开端》教案 篇4

  《劳动的开端》讲述了有名英模吴运铎小时候第一次挑煤的艰难历程。因为课文讲述的内容离我们现在比较遥远,所以,很多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也较难感悟其中流露出的劳动的艰辛。针对这点,王乐微老师在教学时就有意转变以往老师有声有色地讲,学生毫无感受地读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时,重点放在抓住课文一个突破点,让学生有层次,循序渐进地进行朗读的方法。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做到“准、透、长”。现在就王老师的这节课来谈谈我的一些感受:

  一、 抓“准”课文中心点。

  课文的中心点往往能统领全文。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中,假如能老老抓住课文中心点,就如同抓住了一个人的“命脉”。老师教则简练,正确;学生学则快捷,深刻。记得有名特级教师王菘舟老师在教《一夜的工作》时,就紧紧抓住周总理的“俭朴”来进行层层推进式的教学。效果很突出。而王老师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就紧紧围绕“艰难”这个中心词。让学生体会艰难,让学生感受艰难,让学生在“艰难”中启迪现在,指导将来。

  在教学时,王老师紧抓一个突破点,让学生进行感受。然后层层推进,得出“艰难”这个要害词。最后又从“艰难”出发,让学生找课文中的句子。在这一系列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的灵魂就是“艰难”。而学生在学习时,也总是沉浸在生活艰难这一主旋律中。收到的效果就是学生学习不满无目的,老师的教学不无的放失。课堂紧凑而有序。

  二、学生感受深刻“透”彻。

  学生的阅读感受是我们语文老师要重点培养的学生素质之一。学生在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在这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充分感受也就成了我们老师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在这节课中,我采用的方法是抓住一点,进行层层深入式的朗读和体会,逐步培养学生敏锐的阅读感受力。

  在学生找到课文的重点句:“这山原来没有路,那些人踩出来的小路滑极了,一步三滑,肩上的煤筐往返晃荡,像是打秋千。”后,王老师分成三个步骤让学生进行朗读和感悟。第一步,读的正确,这句话中的停顿是“那些/人踩出来的小路滑极了”而不是“那些人/踩出来的小路滑极了。”停顿的要求其实也体现了课文对学生朗读最基本的要求。我们必须要指导学生读好,读正确。第二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体会这个比喻句所要表达的意思,那就是山路很滑。而学生是要通过朗读读书这中意思。第三步,学生深入体会,这句话的内在含义。如写出了生活的艰辛,作者意志的坚强,劳动的艰难等。而这些体会当然也要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在这三个步骤中,我建议王老师应穿插的补充一些课外知识,起到引导和激励的作用。

  通过这一系列的读,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已完全进入文本的情景,朗读和感受时学生眼中流露出的是一种对作者的深深同情,这是一种透彻的感受。我想这时的学生一定深深的感到我们今天的生活是多么幸福。他们也一定会分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这也可以说是在这节课中我要求学生对文本的一种解读。

  三、学生感受文本时间“长”。

  对于学生感受“长”这一教学特色的理解,王老师在这节课中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比如:齐读,个别读,自由读,读后体会,体会后读等。我想,学生是我们课堂的主人,假如不给学生时间,那么我们的课堂就是没有生气和生命力的。而如何让学生成为主人呢?在语文课中,让学生读,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书读百边,其义自现”。

小学五年级语文《劳动的开端》教案 篇5

  《 劳动的开端》是作家吴运铎记叙自己童年时代因饥饿的威胁,被迫走上谋生道路的故事。教学的重点是理解 “ 我 ” 第一次挑煤的经过,体会作者的 “ 劳动的开端 ” 是怎样开始的,并从中得到了怎样的感受。我在教学中是这样紧紧抓住 “ 教学重点 ” ,组织教学的:

  一、初读感知,理清条理。

  1 、我在引导学生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后,再让他们找出从哪儿到哪儿写了 “ 我 ” 第一次挑煤的情景。

  2 、交流后再划出表示时间的词语,理出一个简单的提纲。让学生填写下面的表格:

  时间

  发生的事

  半夜

  天还没有亮

  天亮后

  中午过后

  太阳落山了

  让学生知道:

  ( 1 )、半夜动身,赶到地方,办事的人还在睡觉。

  ( 2 )、天还没有亮,爬上记账桌睡着了,被人抽掉桌子。

  ( 3 )、天亮后,挑煤上路,历尽艰辛。

  ( 4 )、中午过后,继续赶路,栽倒山腰,煤撒一地。

  ( 5 )、太阳落山了,离车站还有五六里路,只好挑着空筐回家。

  3 、通过这个提纲,使学生了解了 “ 我 ” 第一次挑煤的经过,理清了故事的条理。我让学生抓住这些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语深入体会:你从中想到了什么?从而感悟到:为了谋生半夜就动身,直到太阳落山了才挑着空筐回家,时间跨度近 20 个小时。 “ 我 ” 小小年纪就挑起了生活的重担,旧社会穷苦人民的生活是多么艰难。

  二、深入体会,读中悟情。

  1 、围绕学习要点,引领阅读感悟。指名读课本 “ 小金钥匙 ” : “ 阅读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社会和历史,比如《劳动的开端》一文,使我了解了劳动人民当时生活的艰难。 ” 让学生根据 “ 小金钥匙 ” 的提示,默读课文,找出自己认为最能体现出 “ 当时生活艰难 ” 的句子,多读一读,并想一想自己能从中体会出什么。

  2 、组织交流,内化情感。在组织汇报时,让学生先读一读自己画的句子,再谈一谈个体的感悟:读出了什么?通过 “ 读 —→ 谈 —→ 思 —→ 议 ” 的形式使学生内化情感。并相机引导学生对重点句子的感悟。

  (1)“ 我看见比我大点的穷孩子都去挑煤。 ”

  “ 我 ” 只有十二岁,所以其他挑煤的穷孩子也大不了多少,可以看出在旧社会穷孩子从很小就得挑起生活的重担。

  (2) 、 “ 原来桌子被人抽掉,矿上的办事人开磅称煤了。 ”

  从 “ 抽掉 ” 这个动词体现出 “ 矿上的办事人 ” 动作粗暴,态度冷漠,尽想看穷人的笑话,而根本不管桌子上躺的人的死活。穷人是没有地位的,走到哪里都要受欺侮。

  (3)“ 扁担把肩膀压得生疼 …… 两个肩膀都吃不住劲了 ”

  (4) 文中的几个比喻句,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体会他们在文章中的用法。

  3 、以情促读,赏读品味。

  “ 感悟 ” 是内化的表达, “ 朗读 ” 是情感的表达。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并组织学生评价:你是否能听出 “ 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 ” ?而后我播放一些反映旧社会生活悲惨的乐曲,让孩子们配乐朗诵,进行赏读品味。

  通过以上的教学,紧紧地抓住 “ 教学重点 ” ,既使学生熟悉了 “ 我 ” 第一次挑煤的过程,又深切体会到了作者小时候的艰难岁月。

小学五年级语文《劳动的开端》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劳动的开端》节选自吴运铎的自传《把一切献给党》。课文写了作者童年时代在煤矿挑煤的苦难生活,反映了旧社会穷人到哪里都受欺侮的黑暗现实,同时也表现了穷人孩子自强自立,刻苦磨砺的坚强意志。其中,课文10到29自然段紧扣课题,详细地记录了作者在第一天挑煤中所受到的饿各种苦难。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文的的生字词,理解部分词语。

  2、围绕“为什么说我走上的是一条艰难的道路”尝试探究,研读课文的10到29自然段,逐步加深对“我”所受苦难的认识。

  3、激发学生用个性化的朗读来表现自己的感悟,培养语感。

  4、根据“我”回家后与母亲的对话,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认识“我”的坚强与“母亲”的痛苦。

  教学难点:

  体会母亲内心的痛苦。

  教学重点:

  1、围绕“为什么说我走上的是一条艰难的道路”尝试探究,研读课文的10到29自然段,逐步加深对“我”所受苦难的认识。

  2、激发学生用个性化的朗读来表现自己的感悟,培养语感。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理解课题

  你怎么理解“开端”一词?谁能告诉我“劳动的开端”是什么意思呢?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吴运铎先生所写的《劳动的开端》,齐读课题两遍。

  3、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有谁可以来介绍一下?

  4、我们马上来看看吴运铎怎样走上艰苦的人生道路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你认为课文哪些自然段和词语是需要我们大家注意的?

  3、谁来给我们读读这些自然段?

  4、谁来评评他们读得怎么样?

  5、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上先 再 最后的关联词语。

  三、细读课文,加深认识

  1、作者参加的是一项怎样的劳动?在2自然段找找,并勾画出来。

  汇报理解——读“像狗一样爬进去挖煤,又像狗一样把煤从窑里拖出来”

  2、挑煤是一项艰难的劳动,作者又像个瘦猴子,为什么要还要去挑煤?

  汇报理解——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我心里像油煎一样”和“我要用劳动来解除饥饿的威胁”

  3、是呀,在旧社会中,12岁这个本该和我们一样读书学习的孩子,却过早地踏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引读当我和小赵半夜起来爬过几做山,穿过几片树林,赶到挑煤的地方,

  4、读到这里你感受到什么?把你感受深的词语勾出来,在旁批注你的体会。

  5、这个本该拥有幸福生活的孩子,过早地承担了生活的重任,尝尽了生活的艰辛。

  6、请同学们用心地读一读课文的16到30段,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勾下来,谈谈你的感受?

  汇报理解——读几句表现挑煤艰辛的句子

  7、从半夜起身到这时候日落西山,作者劳累了一整天,他最终换来的是什么?换来的是遍体的伤痕,换来的是一无所获得。这是多么辛酸又多么心痛多么艰难的事。望着儿子的疲惫不堪,望着儿子的遍体鳞伤,母亲能做什么?汇报体会——感悟读

  8、母亲的泪水是怎样的泪水?母亲落泪了,而“我”怎么说的?(我明天还去挑)

  9、同学们读到这儿,你觉得作者从半夜起身到日落西山,劳累了一天,真的什么也没挑回来吗?

  四、总结

  同学们这就是我们敬爱的吴运铎爷爷劳动的开端。在他稚能的肩头,一头挑起的是沉重的煤筐,挑起了苦难的生活,另一头挑起的确实坚强的.意志。

小学五年级语文《劳动的开端》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

  1、初步了解详写和略写的作用,能分辨课文的详略。

  2、学会“磅、赌”两个生字,理解“威胁”等11个词语。

  3、理解课文中4个比喻句表达的意思。

  4、能按提纲简要复述第一次挑煤的经过,了解旧社会穷人苦难的生活。

  课时安排:三教时:

  第一教时

  课时目标、

  1、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新词,读准多音字在词语中的读音。

  3、理清课文顺序,给课文分段。

  4、理解第一段比喻句的意思,概括段落大意。

  5、了解旧社会穷人苦难的生活。

  教学安排:

  一、解题激疑,揭示新课

  1、“开端”是什么意思?“劳动的开端”是什么意思?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9课《劳动的开端》。

  2、读了课题,你产生了哪些疑问?

  这是一次什么样的劳动?作者什么时候去参加劳动的?为什么把这次劳动称为“劳动的开端”?通过这次劳动反映了什么……

  二、简介作者,了解背景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听课文录音,思考:

  (1)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了什么?

  作者先写自己小时候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为了解除饥饿的威胁,决心去挑煤。再写第一次挑煤的经过。最后写第二天又去挑煤,从此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

  (2)作者参加的是怎样的一项的劳动?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

  2、根据“决心去挑煤--第一次挑煤--第二天挑煤”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四、自学字词,读通课文

  1、指名认读生字新词。

  2、给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煤藏( ) 宝藏( ) (cang zang )

  挑( )战 挑( )脚 (tiao tiao )

  半夜得( )动身 得( )了吧 (de de dei )

  降落( ) 落( )在后头 ( luo la )

  五、细读课文,加深认识

  1、轻声朗读课文第一段,思考:这一段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先写家里穷得揭不开锅,要用劳动来解除饥饿的威胁;再写萍乡煤矿挖煤、运煤情况;最后写“我”去约小赵一起挑煤。

  2、课文中哪些词语说明了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用“--”划在文中。

  重点读议比喻句,教师点拨。

  (1)“看着一家人挨饿,我心里像油煎一样”

  ①如果不打比方,使句子意思不变,还可以怎样说?

  看着一家人挨饿,我心里很难过。

  ②这两种说法到底哪种好?为什么?用打比方的说法写出了“我”心里的难过程度。说明才十二岁的吴运铎就已经感受到生活的艰难和有了为家庭分担忧愁的愿望。

  ③有感情的朗读。

  (2)“工人进出……从窑里拖出来”

  ①变换说法。

  工人进出连腰也伸不直,趴在地上爬进去挖煤,又趴在地上把煤挖出来。

  ②比较体会

  用打比方的说法能突出挖煤工人劳动条件太差,干活太累,资本家简直不把工人当人待。

  ③感情朗读

  (3)“得了吧……把你压扁了”

  ①变换说法

  得了吧!你也挑得动煤?你这么瘦,不要让扁担把你压扁了。

  ②比较体会

  用打比方的说法写出了“我”当时身体瘦小,无法承担挑煤的中获,但生活所迫,只好硬着头皮去挑。

  ③感情朗读

  3、概括第一段的段落大意。

  六、布置作业 ,巩固练习

  1、比一比,在组成词。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比喻句的作用,概括段落大意。

  2、根据提纲,简要复述第一次挑煤的经过。

  3、深入了解旧社会穷人苦难的生活。

  教学安排

  一、复习检查,导入  新课

  挑煤是一项艰难的劳动,作者又像个瘦猴子,为什么还要去挑煤呢?

  二、细读课文,深化认识

  1、听课文第二段录音,根据课后习题3中的提纲给课文分层,用竖线在文中标出,并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第一次挑煤的经过。

  2、课文中那些词句说明了挑煤劳动的艰难?用“--”划在文中。

  重点读议比喻句,教师点拨。

  (1)“睡的正熟……浑身疼痛”

  ①变换说法

  睡得正熟,我忽然摔了下来,重重地摔在地上,浑身疼痛。

  ②比较体会

  用打比方的说法进一步说明“我”被摔得很重,很痛,这反映了矿上办事员得冷酷无情,旧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穷人的孩子到处受欺侮。

  ③感情朗读

  (2)“肩上的煤筐……打秋千”

  ①变换说法

  肩上的煤矿来回晃荡,一会儿往前,一会儿往后。

  ②比较体会

  用打比方的方法写出了人小体弱的吴运铎挑煤的不容易,反映出挑煤劳动的艰难。

  ③感情朗读

  (3)“红肿的肩头……一样疼”

  ①变换说法

  红肿的肩头很疼。

  ②比较体会

  用打比方的说法写出了肩头疼痛难忍的程度,说明了挑煤劳动的艰苦。

  ③感情朗读

  3、根据提纲概括第二段的段落大意。

  4、按照提纲简要复述第一次挑煤的经过。

  三、布置作业 ,巩固练习

  指出下面的句子中加点的部分个写了什么。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概括第三段段落大意。

  2、初步了解详写和略写的作用,能分辨课文的详略,更好地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3、进一步了解旧社会穷人苦难的生活。

  教学安排

  一、复习检查,导入  新课

  1、听写生字新词

  2、根据提纲,简要复述第一次挑煤的经过。

  二、细读课文,加深认识

  1、听课文第三段录音,思考:课文中哪些词语或句子写出了第二天挑煤劳动的艰难?

  2、为什么作者的肩膀又红又肿,第二天还去挑煤?

  作者年龄虽小,但意志坚强,困难再大也吓不倒它,一定要用劳动来解除一家人受到的饥饿威胁;可以看出万恶的旧社会穷人确实没法活,作者虽是一个孩子,正是在校读书的年龄,但也不得不挑起生活的重担。

  3、读读“从此我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说说“从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把第一次挑煤称作“劳动的开端”?

  因为挑煤是作者参加的第一次劳动,而且又以此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所以把这件事叫做劳动的开端。

  4、概括第三段的段落大意。

  三、读懂“提示”,分辨详略

  1、指名读“学习提示”,思考:“学习提示”共几句话?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2、《劳动的开端》这篇课文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第一次挑煤的经过写得最详细,因为这是文章的重点,最能够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最能够反映出作者挑煤的艰难、意志的坚强和旧社会的黑暗。写作者家里穷、矿工工作条件差及第二次挑煤较简略,因为这些是次要材料。

  四、总结全文,扩展阅读

  1、谈谈读了《劳动的开端》一课后的感想。

  2、推荐课外读物《把一切献给党》。

  五、布置作业 ,巩固练习

  1、把课文缩写成100字左右的短文。

  2、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小学五年级语文《劳动的开端》教案 篇8

  师:同学们,这节课咱们来继续学习《劳动的开端》这一篇课文。咱们已

  经上了一节课了,谁来说说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我印象特别深的是资本家和他们的走狗们根本不把劳动人民的身体不当一回事。

  生:作者小小年纪就要去劳动,我特别感动。

  生:这篇课文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

  生:我觉得作者很懂事,家庭很困难,他用劳动来解除饥饿的威胁。

  师:同学们,正像刚才大家说的那样,在当时这样的社会中,那些本该像我

  们一样坐在教室里读书学习的孩子,却过早地尝到了人间的冷暖;那些本该拥有着理想和幸福的孩子,也过早地承担起了生活的重任,踏上了艰难的道路。打开课本,请大家好好地去读一读作者挑煤赶路这一部分内容,在这里,有没有特别打动你的地方?请你用——划出来。然后再好好地去想一想,究竟是什么打动了你?开始。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

  师:有没有特别打动你的地方?

  生:“我鼓起勇气,挑起煤筐往前走。一不留神,一个跟头栽倒在半山腰。

  因为这句话写出了我很坚强。

  师:你体会得很好,能不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学生再读这句话,读得很快。)

  师:读得这么快,慢慢读。

  (学生三读这句话。)

  师:这一次好多了。同学们,还有其它打动你的句子吗?

  生:这句话特别打动我“扁担把肩膀压得生疼,担子从左肩换到右肩,从右肩移到左肩,换来移去,两个肩膀都吃不住劲了,只好停下来歇一歇。”

  师:为什么会打动你的?

  生:因为从这个中可以看出一个12岁的男孩子,瘦瘦的身躯,又要去挑煤,一定是很艰难的。

  师:你感受到了这份艰难。但是你读得不是很好。你再读读这个句子。

  (生再读,又读错,教师再纠正。)

  师:同学们,谁也划了这个句子?

  (生举手,教师指名。)

  师:为什么会打动你的?

  生:因为我觉得作者小小年纪,就要去挑煤赚钱,我觉得他很辛苦。不像我们那么幸福。

  师:在这个句子中,你觉得哪一个地方特别能够说明这一点?

  生:“两个肩膀都吃不住劲了”这里。

  师:你把这个地方读得稍微再重一些,再读读这句话。

  (生读。)

  师:同学们,在这个句子中,你觉得哪些词语咱们也不能忽视?

  生:我觉得是“生疼”。

  师:很疼痛的感觉,是吧?你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生读。)

  师:有比她读得更艰难的吗?

  (生读)

  师:有进步。谁比他读得更好。

  (生读。)

  师:好。同学们,咱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

  (学生齐读。)

  师:大家把课本放下,看老师读。

  (教师范读。)

  师:慢慢读,带上咱们各自的感受,再来读一读。

  (学生自由读。)

  师:同学们,当我读着这一段文字的时候,我感觉到自己就是文中的主人公。我觉得自己的肩上有的千斤重担,我仿佛觉得我的力气在慢慢变小,我的脚步在慢慢变重。咱们一起再来读读这句话。

  (学生齐读。)

  师:还有其它打动你的话吗?

  生:“红肿的肩头跟滚水烫过一样疼,腿上的伤口不住地流血,我只好挑着两只空筐回到家里。”

  师:为什么 这个句子会特别打动你?

  生:因为我从来也没有经历过这种事:腿上流血,肩头跟滚水烫过一样。

  师:你能够把这种痛苦的感受读出来吗?

  (生读。)

  师:这句话还打动谁了?(师指名后)为什么这句话会打动你的?

  生:因为红肿的肩头更滚水烫过一样,说明他已经坚持了很久了。再加上他腿上流血,更加说明了他非常疼痛。

  师:简直可以说是遍体……

  生:鳞伤。

  师:能够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

  (生读。)

  师:谁也想来读读这句话。

  (生读。)

  师:“我只好挑着两只空筐回到家里。”这里要读得慢。你再读。

  (生再读。)

  师:谁还想读。

  (学生深情地朗读。)

  师:读得真好。咱们学着她的样子,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

  (学生齐读后,教师范读。)

  师:同学们,读着这样的一段文字,在你的头脑中浮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我觉得他很悲伤,他没把煤挑到车站,没挣到钱,而自己却受伤了。

  生:我觉得他很失望。

  生:我觉得他很痛苦。

  生:我仿佛看到了那些资本家和他们的走狗在背后嘲笑这位小男孩。

  师:谁能够用朗读把这样的一种情景读出来?先自由地读一读。

  (学生自由读。)

  师:想读的同学请举手。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我感受到了这种痛苦。读得真好。谁还想读?

  (生读。)

  师:我感受到了这种可怜的情景。很好。

  (生读。)

  师:多么无奈的情景啊!

  (生读。)

  师:我眼泪都快出来了。同学们,语文在哪里?语文就在我们每位同学的心窝里。拿起课本,再自由地去读读这个句子。

  (学生自由读。)

  师:同学们,还有其它打动你的话吗?

  生:“这山原来没有路,那些人踩出来的小路滑极了,一步三滑,肩上的煤筐来回晃荡,像是打秋千。”

  师:为什么这个句子会打动你的?

  生:这山原来是没有路的,是那些工人、挑煤的人踩出来的,一定很难走。

  师:你说得很对,读得不是很好。你再读读这句话。

  (生再读,又读错,教师随机纠正错误。)

  师:特别难读的一个句子,谁还想读。

  (生读。)

  师:有比他读得更好的吗?

  (学生很有感情地朗读。)

  师:读得很好。咱们学着她的样子,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同学们,煤筐为什么会来回晃荡的?

  生:因为这条路滑,走路很艰难。

  师:课文中有一个词语叫……

  生:一步三滑。

  师:你能体会到这种一步三滑的艰难吗?

  生:能。

  师:读一读,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生读。)

  师:很好,有读得更艰难的吗?

  (生读。)

  师:读得真好。有比她读得更感人的吗?

  (生读。)

  师:咱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同学们,煤筐来回晃荡,仅仅是因为路滑吗?请大家好好地来看看这幅

  画,从这幅画中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小吴运铎吃力的样子。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我是从这条一步三滑的小路中看出来的。

  生:我还从他的表情中体会到了这一点。

  师:你看到了一副怎样的表情?

  生:一副痛苦的表情。

  生:我还看出了他挑的担子很重。他的扁担都已经弯了。

  生:他的担子很重,加上路滑,担子晃来晃去,担子会更加重。

  师:沉重的担子,压在我瘦小的身躯上,同学们,你能感受到我当时是怎样

  行走的吗?

  生:是一冲一撞的。

  生:是跌跌撞撞的。

  生:是晃晃荡荡的。

  生:是踉踉跄跄的。

  生:是歪歪扭扭的。

  生:是小心翼翼的。

  师:所以,肩上的煤筐来回晃荡更重要的原因是……

  生:肩上沉重的担子。

  师:同学们,拿起课本,让我们再一次艰难地来读一读这一句话。

  (学生齐读。教师板书:艰难)

  师:从半夜动身到这时候日落西山,作者劳累了一整天,他最终换来的是什么?

  生:饥饿和疲劳。

  生:遍体鳞伤。

  生:内心的失落。

  师:作者劳累了一整天,最终换来的是遍体的伤痕却一无所获。这是多么辛酸,多么痛心,多么艰难,多么感人至深的劳动啊。面对着此情此景,面对着这一位无力、无助而又无奈的儿子,母亲又做了些什么?

  生:母亲给我打来洗脚水。

  师:你忽视了前面特别重要的几个字。

  生:母亲含着眼泪,给我打来洗脚水。

  师:母亲是含着眼泪。请同学们在这几个字下面打上δ。

  (学生打δ)

  师:咱们一起深情地来说一说。

  (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这是一种怎样的泪水?

  生:这是一种辛酸的泪水。因为母亲看着自己的孩子为了生活要去挑煤,感到很辛酸。

  生:这是一种无奈的泪水。因为家里很穷,但母亲又没有办法。

  生:这是一种心疼的泪水。因为她看到自己的孩子回到家后,一头栽倒在床上,她很心疼。

  生:这是一种痛心的泪水。因为她的孩子遍体鳞伤却一无所获。

  师:在当时这样的社会里,仅仅是我母亲在流泪吗?

  生:所有被资本家压迫的工人们在流泪。

  生:所有的穷人们在流泪。

  生:孩子的母亲们在流泪。

  师: 是的,在当时这样的社会里,像我母亲一样的母亲们在流泪,孩子们在流泪,工人们在流泪,整个中国都在流泪。但是,12岁的小吴运铎却没有流泪。同学们,他难道不该流泪吗?

  生:该。

  (出示句子,配乐)

  师:这些饱含着辛酸和血泪的文字在告诉我们,他应该流泪,他应该痛哭一场。但是,他没有,他只是淡淡地说“妈妈,不要紧,我明天还去挑”。同学们,当你读到这里的时候,你想对作者说些什么?拿出纸和笔来,把你心里想说的话写下来。

  (学生写话。)

  师:想说的请举手。

  生:吴运铎,好样的。哪里跌倒,就应该在哪里爬起来。

  生:啊,吴运铎,你真是太坚强了。你这种坚强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教师板书:坚强)

  生:吴运铎,你真勇敢,你真坚强。你受人欺侮,但你没有放弃,因为你知道,你挑的不只是几筐煤,挑起的还有全家人的重担。

  生:吴运铎,你是一个坚强的人。你是一个不服输的人。

  师:同学们,这就是作者第一次挑煤的经过,这就是我们敬爱的吴运铎爷爷苦难童年的开始。在他的肩头,一头挑起的是沉重的煤筐和艰难的生活,另一头挑起的则是坚强的品格和顽强的意志。(教师边说边完成板画)同学们,让我们再去读读眼前的这些文字,再去感受感受这些曾经触动我们心灵的语言,再去感受感受那个苦难的年代,那种不屈的精神。

  (学生自由朗读交流时的几句话,教师板书: 峰高无坦途,我当自奋力。)

  师:童年时代的吴运铎是可怜的,也是可敬的,是可叹的,也是可爱的。多年以后,他写下了这样两句诗,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学生齐读诗句。)

  师:这两句无声的语言,一直陪伴着他苦难而又坎坷的一生,也一直鼓舞,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后人,鼓舞我们顽强不息,激励我们奋勇向前。这节课咱们上到这里,最后,布置这样两个作业:(1)写一句或几句激励自己的话,时刻谨记,时刻鞭策。(2)找一些与吴运铎爷爷有关的图文资料,同学间相互交流,相互传读。

小学五年级语文《劳动的开端》教案 篇9

  课时目标:

  1、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新词,读准多音字在词语中的读音。

  3、理清课文顺序,给课文分段。

  4、理解第一段比喻句的意思。

  5、了解旧社会穷人苦难的生活。

  教学安排:

  一、解题激疑,揭示新课

  1、“开端”是什么意思?“劳动的开端”是什么意思?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9课《劳动的开端》。

  2、读了课题,你产生了哪些疑问?

  这是一次什么样的劳动?作者什么时候去参加劳动的?为什么把这次劳动称为“劳动的开端”?通过这次劳动反映了什么……

  二、简介作者,了解背景

  吴运铎,1915年生,江西萍乡人.12岁开始在煤矿做童工.抗日战争时期至任总工程部副部长.他克服困难,制造出了子弹.地雷.手射炮等武器,支援前线.1947年在炮弹试验时凶曾经三次负伤,但仍顽强地工作和学习.解放后,他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传记<把一切献给党>.这本书被称为”生活的教科书”他本人也被称为”中国的保尔.柯蔡金

  三 认读本课的生字和少数新词,扫清阅读障碍。

  注意本课几个多音字的读音:挑(tiāo)脚、得(dé)了吧、半夜就得(děi)动身、落(là)在后头。、煤藏(cang )    宝藏(zang )  

  四. 听课文录音,了解大意

  1、听课文录音,思考:

  (1)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了什么?

  作者先写自己小时候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为了解除饥饿的威胁,决心去挑煤。再写第一次挑煤的经过。最后写第二天又去挑煤,从此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

  (2)作者参加的是怎样的一项的劳动?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

  2、根据“决心去挑煤--第一次挑煤--第二天挑煤”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讨论,归纳,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课文共分三段

  第一段(1-----9)决心去挑煤

  第二段(10—29)第一次挑煤

  第三段(30-31)第二天挑煤

  五、细读课文,加深认识

  1、轻声朗读课文,课文中哪些词语说明了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找比喻句,用“--”划在文中。

  重点读议比喻句,教师点拨。

  (1)“看着一家人挨饿,我心里像油煎一样”

  ① “油煎”是什么?(把东西放到沸腾的油锅里煎炸。)“心里像油煎一样”比方的是怎样一种情景?(把心放到沸腾的油锅里煎炸。)从这样的比喻里你感受到“我”看着一家人挨饿,心里------(很难过)

  看着一家人挨饿,我心里很难过。

  ②用打比方的说法写出了“我”心里的难过程度。

  我要发表感想:才十二岁的吴运铎就已经感受到生活的艰难和有了为家庭分担忧愁的愿望。说明他很懂事

  ③有感情的朗读。

  (2)“工人进出……从窑里拖出来”

  ①变换说法。

  工人进出连腰也伸不直,趴在地上爬进去挖煤,又趴在地上把煤挖出来。

  ②比较体会用打比方的说法能突出挖煤工人劳动条件太差,干活太累

  我要发表感想:资本家简直不把工人当人待。

  ③感情朗读

  (3)“得了吧……把你压扁了”

  ①变换说法

  得了吧!你也挑得动煤?你这么瘦,不要让扁担把你压扁了。

  ②比较体会用打比方的说法写出了“我”当时身体瘦小,无法承担挑煤的中获,我要发表感想: 但生活所迫,只好硬着头皮去挑。

  (4)睡的正熟……浑身疼痛”

  ①变换说法

  睡得正熟,我忽然摔了下来,重重地摔在地上,浑身疼痛。

  ②“好像落在万丈深渊,浑身疼痛”说明“我”摔得怎么样? (摔得重,摔得厉害)。整段活反映资本家及其手下的人怎样对待穷人? (不顾穷苦挑煤工人的死活,不把他们当人看) 

  我要发表感想:这反映了矿上办事员得冷酷无情,旧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穷人的孩子到处受欺侮。

  ③感情朗读

  (5)“肩上的煤筐……打秋千”

  ①变换说法

  肩上的煤矿来回晃荡,一会儿往前,一会儿往后。

  ②比较体会用打比方的方法写出了人小体弱的吴运铎挑煤的不容易,我要发表感想:反映出挑煤劳动的艰难。③感情朗读

  (6)“红肿的肩头……一样疼”

  ①变换说法

  红肿的肩头很疼。

  ②比较体会:用打比方的说法写出了肩头疼痛难忍的程度

  我要发表感想: 说明了挑煤劳动的艰苦。

  ③感情朗读

  六、为什么作者的肩膀又红又肿,第二天还去挑煤?

  作者年龄虽小,但意志坚强,困难再大也吓不倒它,一定要用劳动来解除一家人受到的饥饿威胁;可以看出万恶的旧社会穷人确实没法活,作者虽是一个孩子,正是在校读书的年龄,但也不得不挑起生活的重担。

  七、读读“从此我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说说“从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把第一次挑煤称作“劳动的开端”?

  因为挑煤是作者参加的第一次劳动,而且又以此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所以把这件事叫做劳动的开端。

  八、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1、完成语文作业本上:

  2.课外读物《把一切献给党》。

小学五年级语文《劳动的开端》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本课12个生字,理解“万丈深渊、威胁、不声不响、匆匆忙忙、艰难、晃荡”等词语的意思。

  2、重点理解“我”第一次挑煤的经过,体会作者的“劳动的开端”是怎样开始的,并从中得到了怎样的感受。  

  3、体会课文中4个比喻句表达的意思及在文中的用法。

  4、阅读课文,理解内容,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

  课时安排:两教时:

  第一教时

  一、谈话创设情境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生活不愁吃,不愁穿,非常幸福,可是,大家知道吗?在旧社会,许多穷人的生活却相当的艰难。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旧社会一个12岁的孩子,看看他是怎样开始艰辛的劳动,帮家里谋生的。

  二、解题激疑,揭示新课

  1、“开端”是什么意思?“劳动的开端”是什么意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9课《劳动的开端》。

  2、读了课题,你产生了哪些疑问?

  这是一次什么样的劳动?作者什么时候去参加劳动的?为什么把这次劳动称为“劳动的开端”?通过这次劳动反映了什么……

  二、简介作者,了解背景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听课文录音,思考:

  (1)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了什么?

  作者先写自己小时候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为了解除饥饿的威胁,决心去挑煤。再写第一次挑煤的经过。最后写第二天又去挑煤,从此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

  2、讨论:课文从哪儿到哪儿写了“我”第一次挑煤的情景?画出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理出一个简要的提纲。

  半夜动身去挑煤,到了地方,办事的人还在睡觉;

  天亮后,挑煤赶路,越走越黑;

  午后继续赶路,因为太累了,人被绊倒,煤撒了一地;

  太阳落山了,挑着空筐回家。 

  3、作者参加的是怎样的一项的劳动?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

  四、再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后,指名认读生字新词。找出哪些是形声字便于记忆。对一些形近字进行比较学习。联系字义学习“歪”字。说说自己对“万丈深渊、威胁、不声不响、匆匆忙忙、艰难、晃荡”等词语的理解。

  (2)、给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煤藏( )    宝藏( )   (cang  zang )

  挑( )战    挑( )脚   (tiao  tiao )

  半夜得( )动身 得( )了吧  (de  de dei )

  降落( )    落( )在后头 ( luo   la )

  五、细读课文,加深认识

  1、轻声朗读课文1——7自然段,思考:这个部分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先写家里穷得揭不开锅,要用劳动来解除饥饿的威胁;再写萍乡煤矿挖煤、运煤情况;最后写“我”去约小赵一起挑煤。

  2、课文中哪些词语说明了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用“--”划在文中。

  重点读议比喻句,教师点拨。

  (1)“看着一家人挨饿,我心里像油煎一样”

  ①如果不打比方,使句子意思不变,还可以怎样说?

  看着一家人挨饿,我心里很难过。

  ②这两种说法到底哪种好?为什么?用打比方的说法写出了“我”心里的难过程度。说明才十二岁的吴运铎就已经感受到生活的艰难和有了为家庭分担忧愁的愿望。

  ③有感情的朗读。

  (2)“工人进出……从窑里拖出来”

  ①变换说法。

  工人进出连腰也伸不直,趴在地上爬进去挖煤,又趴在地上把煤挖出来。

  ②比较体会

  用打比方的说法能突出挖煤工人劳动条件太差,干活太累,资本家简直不把工人当人待。

  ③感情朗读

  (3)“得了吧……把你压扁了”

  ①变换说法

  得了吧!你也挑得动煤?你这么瘦,不要让扁担把你压扁了。

  ②比较体会

  用打比方的说法写出了“我”当时身体瘦小,无法承担挑煤的重荷,但生活所迫,只好硬着头皮去挑。

  ③感情朗读

  3、谁来说说这个部分的主要内容讲什么?

  六、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1、熟读课文三遍  2、抄写词语。

小学五年级语文《劳动的开端》教案 篇11

  一、激情导入 引发兴趣

  同学们,大家坐在教室里安心地读书,衣食无忧,是件多么幸福的事,可是你们知道吗?在旧社会,像你们这么大的孩子,就要过早地用自己柔弱的肩,背负起生活的重负,开始了艰难的求生生涯,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劳动的开端》,让我们走近他们,了解他们。

  二、检查预习 解题激疑

  课前老师让同学们预习了课文,谁能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记叙了作者童年时代因受饥饿的威胁,被迫走上艰难的谋生道路的事。

  “开端”是什么意思?(开始。)

  三、初读课文 了解大意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想作者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了什么?

  作者先写自己小时候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为了解除饥饿的威胁,决心去挑煤;再写第一次挑煤的经过;最后写第二天又去挑煤,从此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

  四、细读课文,加深认识

  1、“我”决定去挑煤

  从课文中哪些词语能体会出他家生活所处的困境?(“揭不开锅”、  “挨饿”、“威胁”、“没有灯笼”、“没有火把”。)

  这也反映了当时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所面临的共同艰难。

  出示句子:

  (1)“看着一家人挨饿,我心里像油煎一样”

  这是个什么句子?作者用打比方的方法写出了什么?

  作者用打比方写出了“我”看着一家人挨饿,心里的难过程度。说明才十二岁的吴运铎就已经感受到生活的艰难和有了为家庭分担忧愁的愿望。

  感情朗读。

  (2)“工人进出连腰也伸不直,像狗一样爬进去挖煤,又像狗一样把煤从窑里拖出来。”

  这里两个“像狗一样”突出了什么?

  突出了旧社会,煤矿工人工作条件极端恶劣、艰苦,干活太累,生命没有保障,资本家简直不把工人当人看待。 更让我们看到了旧社会穷苦的煤矿工人连狗也不如的艰难生活。

  感情朗读

  从作者“我”的背后我们还可以看到一大群人,那就是旧中国千千万万挣扎在生死线上的劳动人民。(随机再练习朗读)

  (3)“得了吧!你也挑得动煤?像个瘦猴子,不要让扁担把你压扁了”

  “像个瘦猴子”比喻“我”什么?

  身体单薄、瘦弱,根本挑不动煤,但生活所迫,只好硬着头皮去挑。

  感情朗读

  小结:

  从这几个句子中我们可以深深地感受到旧社会劳动人民苦难的生活。

  现在,我们的脑海中一定都会出现一个坚强的苦难少年的形象。

  2、“我”第一次挑煤

  挑煤是一项艰难的劳动,作者又像个瘦猴子,为什么还要去挑煤呢?

  是呀,作者想用劳动来解除一家人饥饿的威胁,尽管劳动条件异常艰苦,尽管作者“我”当时只有十二岁,但他却道毅然决定挑起生活的重担——去挑煤。

  (1)找出作者第一次挑煤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半夜 天亮后 午后 太阳落山)

  按词语简要复述第一次挑煤的经过。

  a、半夜动身去挑煤,到了地方,办事的人还在睡觉;

  b、天亮后挑煤赶路,越走越累;

  c、午后继续赶路,因为太累了,人被绊倒,栽倒在半山腰,煤洒了一地;     

  d、太阳落山了,挑着空筐回家。

  从这几个词语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第一次挑煤的经过。(时间)

  抽生朗读(8-20段),思考:

  (2)课文中那些句子说明了挑煤劳动的艰难?用“--”划在文中。

  a“睡得正熟,我忽然摔了下来,好像落在万丈深渊里,浑身疼痛。”

  这里用“好像落在万丈深渊里”来比喻什么?

  “我”突然被重重地摔在地上的感觉。进一步说明“我”被摔得很重、很痛,反映了矿上办事员得冷酷无情,旧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穷人的孩子到处受欺侮。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资本家及其手下的人没有人情味,不顾穷苦挑煤工人的死活,不把穷人当人看待。

小学五年级语文《劳动的开端》教案 篇12

  教材分析

  《劳动的开端》是一篇关于旧社会劳动人民艰难生活的文章,作者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成了这篇文章。从课文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刻苦磨练自己的坚强意志。

  教学重难点

  1、阅读课文,感受旧社会的黑暗,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艰难生活。

  2、理解文中比喻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

  1、介绍文章背景。

  2、调查旧社会穷人艰苦生活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预习课文。

  1、弄懂课文中字词的读音。

  2、调查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艰难生活。

  3、说说文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自学课文。

  1、小声读文章1~9自然段,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2、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作者是怎样的一个孩子?

  3、交流讨论:

  (1)“油煎”是什么?“心里像油煎一样”比方的是怎样一种情景?

  (2)看着一家人挨饿,作者的心里怎样?

  (3)“比我大点儿”说明什么?

  (4)引读小赵的话,在小赵眼里,我只不过像个猴子,他根本不想跟我比,而我呢,为了让小赵带上我去挑煤,我都不惜与干挑煤苦活的小赵摔跤,足见我的好强。

  4、老师总结。

  三、体验文章,展示学习。

  1、小声读课文,画出能体现作者挑煤艰难的语句,细读说说自己的理解。

  2、汇报交流。

  (1)体现路远且难走的语句。

  (2)体现人小担子重的语句。

  (3)体现作者受欺负受伤的语句。

  四、引导想象。

  1、作者劳累了一天,最终遍体伤痕却一无所获。多么辛酸!面对无助的儿子,母亲又做了些什么呢?

  2、这是一种怎样的泪水?在当时的社会,仅仅是作者的母亲在流泪吗?

  五、总结全文。

  齐读作者写的一句话总结。(从此我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

  六、课外延伸。

  课外收集旧中国苦难劳动人民的文章。

  板书设计

  劳  动  的  开  端

  艰 难

  路远且难走     人小担子重      受欺负受伤

小学五年级语文《劳动的开端》教案 篇13

  学情分析:

  文中所写的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与学生所处的幸福生活相去甚远,学生很难理解,因此,课前引导学生收集查找有关资料,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读课文,多感悟。

  教学目的:

  1、学习掌握本课12个生字,理解“万丈深渊、威胁、不声不响、匆匆忙忙、艰难、晃荡”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我”第一次挑煤的经过,体会作者的“劳动的开端”是怎样开始的,并从中得到了怎样的感受。

  3、找出文中4个比喻句,体会这些比喻句的用法。

  4、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艰难生活,感受我自强自立、刻苦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

  教学重点:理解“我”第一次挑煤的经过,体会作者的“劳动的开端”是怎样开始的,并从中得到了怎样的感受。

  教学难点:

  找出文中4个比喻句,体会这些比喻句的用法。

  教学方法:

  以读代讲法、引导点拔法、指导朗读法

  学习方法:

  朗读理解法、合作探究法、自学法、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查阅一些有关旧社会穷人生活艰苦的小故事和有关作者的资料。 课文光盘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 学习掌握本课12个生字,理解“万丈深渊、威胁、不声不响、匆匆忙忙、艰难、晃荡”等词语的意思。

  2、 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

  3、找出第一段中两个比喻句体会表达的意思及在文中的用法。

  教学重、难点: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教学方法:以读代讲法、朗读法体会法

  学习方法:朗读理解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流程:

  一、谈话创设情境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生活不愁吃,不愁穿,非常幸福,可是,大家知道吗?在旧社会,许多穷人的生活却相当的艰难。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旧社会一个12岁的孩子,看看一个12岁的孩子是怎样开始艰辛的劳动,帮家里谋生的。

  二、解题激疑,揭示新课

  1、“开端”是什么意思?“劳动的开端”是什么意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劳动的开端》。

  2、读了课题,你产生了哪些疑问?

  这是一次什么样的劳动?作者什么时候去参加劳动的?为什么把这次劳动称为“劳动的开端”?通过这次劳动反映了什么……

  三、学生交流作者的资料,了解背景

  四、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播放课文范读光盘,思考。

  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了什么?

  作者先写自己小时候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为了解除饥饿的威胁,决心去挑煤。再写第一次挑煤的经过。最后写第二天又去挑煤,从此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

  五、再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后,指名认读生字新词。找出哪些是形声字便于记忆。对一些形近字进行比较学习。联系字义学习“歪”字。说说自己对“万丈深渊、威胁、不声不响、匆匆忙忙、艰难、晃荡”等词语的理解。

  (2)、给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cang  zang )

  煤藏( )  宝藏( )    

  (tiao  tiao )

  挑( )战  挑( )脚    

  (de  de dei )

  半夜得( )动身  得( )了吧    

  ( luo   la )

  降落( )  落( )在后头

  讨论:

  作者的“劳动的开端”是怎样开始的?课文从哪儿到哪儿写了“我”第一次挑煤的情景?画出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理出一个简要的提纲。引导学生给课文分段

  半夜动身去挑煤,到了地方,办事的人还在睡觉;天亮后,挑煤赶路,越走越黑;

  午后继续赶路,因为太累了,人被绊倒,煤撒了一地;

  太阳落山了,挑着空筐回家。

  3、作者参加的是怎样的一项的劳动?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

  六、引导学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自由读、指名读)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三遍

  2、抄写词语。

  板书设计:

  劳动的开端

  揭不开锅

  第一次挑煤

  第二天又去挑煤

  教学目标:

  1、围绕“艰难的挑煤之路”尝试探究,研读课文第一次挑煤,体会作者的“劳动的开端”是怎样开始的,并从中得到了怎样的感受。

  2、激发学生用个性化的朗读来表现自己的感悟,培养语感。

  3、根据“我”回家后与母亲的对话,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我”的坚强。4、通过学习,了解旧社会穷人的苦难。感受“我”自强自立、刻苦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

  教学重点:

  1、理解“我”第一次挑煤的经过,并从中得到了怎样的感受。

  2、 联系上下文理文中的四个比喻句的用法。

  教学难点:

  在没有生活体验的情况下体会作者的苦难。围绕问题探究,读悟有关句子,体会“我”所受到的苦难,体会“我”的坚强。

  教学方法:引读品悟、启发

  学习方法:读中感悟,小组交流,探讨。

  教具准备: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劳动的开端》这篇文章,下面我们跟随作者一路挑煤,请看作者第一次怎样挑煤的

  二、细读课文,学习第一段

  1、轻声朗读课文第一段,思考:这一段先写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了什么?

  作者家里穷得揭不开锅,要用劳动来解除饥饿的威胁最后写“我”去约小赵一起挑煤。

  2、课文中哪些词语说明了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用“--”划在文中。

  重点读议比喻句,教师点拨。

  (1)“看着一家人挨饿,我心里像油煎一样”

  ①如果不打比方,使句子意思不变,还可以怎样说?

  看着一家人挨饿,我心里很难过。

  ②这两种说法到底哪种好?为什么?用打比方的说法写出了“我”心里的难过程度。说明才十二岁的吴运铎就已经感受到生活的艰难和有了为家庭分担忧愁的愿望。

  ③有感情的朗读。

  (2)“工人进出……从窑里拖出来”

  ①变换说法。

  工人进出连腰也伸不直,趴在地上爬进去挖煤,又趴在地上把煤挖出来。

  ②比较体会

  用打比方的说法能突出挖煤工人劳动条件太差,干活太累,资本家简直不把工人当人待。

  ③感情朗读

  (3)“得了吧……把你压扁了”

  ①变换说法

  得了吧!你也挑得动煤?你这么瘦,不要让扁担把你压扁了。

  ②比较体会

  用打比方的说法写出了“我”当时身体瘦小,无法承担挑煤的中获,但生活所迫,只好硬着头皮去挑。

  ③感情朗读

  三、研究“第一次挑煤”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1、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第一次挑煤的经过。

  2、课文中那些词句说明了挑煤劳动的艰难?用“--”划在文中。

  重点读议比喻句,教师点拨。

  (1)“睡的正熟……浑身疼痛”

  ①变换说法

  睡得正熟,我忽然摔了下来,重重地摔在地上,浑身疼痛。“原来桌子被人抽掉了”这里的“抽掉”使你感受到了什么?

  ②比较体会比喻句

  用打比方的说法进一步说明“我”被摔得很重,很痛,这反映了矿上办事员得冷酷无情,旧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穷人的孩子到处受欺侮。

  ③感情朗读

  (2)“肩上的煤筐……打秋千”

  ①变换说法

  肩上的煤矿来回晃荡,一会儿往前,一会儿往后。

  ②比较体会

  用打比方的方法写出了人小体弱的吴运铎挑煤的不容易,反映出挑煤劳动的艰难。

  ③感情朗读

  (3)“红肿的肩头……一样疼”

  ①变换说法

  红肿的肩头很疼。

  ②比较体会

  用打比方的说法写出了肩头疼痛难忍的程度,说明了挑煤劳动的艰苦。

  ③感情朗读

  四、质疑想象、写话分析“坚强”

  1、谈话质疑,引导想象。

  出示对话:当 “我”带着浑身的伤痛一头倒在床上,细心的母亲给“我”打来洗脚水,我却怕被母亲见到伤口而不愿洗,反而说“我明天还去挑。”;母亲问“我”吃过饭了吗? “我”却答“我不饿。”同学们, “我”回家后与母亲的这番“平静”的对话。当“我”回答“我不饿。”后,对话戛然而止。随着这番对话的结束,母子俩的心情也随之而静了吗?

  2、小组讨论后指名说:不平静的原因。

  请认真读读刚挑完一天煤的“我”和母亲的这段看似平静的对话,感受一下这母子间不平静的复杂心理,体会一下这母子间的感情。你猜其实他们在心里和对方说着什么呢?

  3、写话练习:(自由选择一个内容写一段话)

  A、孩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妈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啊,作者故意平静地、不加任何描绘地记叙了“我”挑煤回家后与母亲的对话,透过这简短的文字我们走进了母子俩“汹涌澎湃”的内心世界。你觉得小时候的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坚强、懂事)

  五、学习第三段,加深认识

  1、指名读第三段:思考:为什么作者的肩膀又红又肿,第二天还去挑煤?

  作者年龄虽小,但意志坚强,困难再大也吓不倒它,一定要用劳动来解除一家人受到的饥饿威胁;可以看出万恶的旧社会穷人确实没法活,作者虽是一个孩子,正是在校读书的年龄,但也不得不挑起生活的重担。

  2、读读“从此我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说说“从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把第一次挑煤称作“劳动的开端”?

  因为挑煤是作者参加的第一次劳动,而且又以此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所以把这件事叫做劳动的开端。

  六、拓展延伸

  1、了解作者及《把一切献给党》。

  大家知道吗,那个个性坚强的少年名叫吴运铎。正是从小经受过这么多的磨难,锻炼出了顽强的意志,才使得他在抗日战争爆发时,英勇地参加了新四军;解放战争时期又参与制造武器,表现突出;解放后,他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传记《把一切献给党》。《劳动的开端》就节选自这本书。这本书被称为“生活的教科书”,他本人也被称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

  七、布置作业

  1、推荐课外读物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2、写一写学了《劳动的开端》一课后的感想。

  板书设计:

  劳动的开端

  揭不开锅:决定去挑煤 用劳动解除饥饿的威胁

  路远  滑

  受 人 欺 负  艰难

  第一天  肩膀肿  破  坚强

  胳膊  脚  受伤  ↑

  第二天  更加艰难

小学五年级语文《劳动的开端》教案 篇14

  《劳动的开端》这篇课文写了作者童年时代在煤矿的苦难生活,反映了旧社会穷人到哪里都要受欺侮的黑暗现实。同时也表现了穷人孩子自强自立、刻苦磨砺的坚强意志。这篇课文对我启发很大,我终于知道了什么是艰辛。

  作者和我们一样是12岁的青少年,要挑两筐沉重的煤,走许多路.如果路是平平的,特别好走的,对于我们现在的独生子女已经是比登天还难。更何况路特別难走,这种艰难更是无法想象了。对比作者和我们,简直是天壤之别。同样是12岁的我们,能在学校里和同学们快乐地学习,但是小作者的生活却是如此艰难。他们是穷人,无论到哪里,都要被人欺负.小作者这么小就这么懂事,还懂得为家人担忧。现在,很少有这样乖巧的孩子了。说到挑煤,我们班老师还让我们回家尝试了一遍,虽然不是挑煤,但我们拎、背或挑着某样东西走楼梯。我感受也很深。我家一共有六楼,我拎着沉甸甸的书包,从1楼开始走。开始的时候,我还蛮好奇的。我从来都没有体验过这样的感受,我十分期待。我慢慢地走到3楼,我的背上隐隐约约感觉有点热。我把外衣脱了,继续走着,慢慢地体验着这滋味.刚刚走到5楼,我的鼻上就有了一颗颗小汗珠.我无奈地停了下来,过了一会儿,我继续往上走,来回走一趟.我感觉脚十分的酸,,手也拎得生疼.

  这次老师布置的作业的体会更让我对课文中的小作者佩服。他的意志是那么地坚强,使他走上了成功的道路。我想我在学习、人生的道路上也正需要这种顽强刻苦的精神.我想对文中的那位作者说: “谢谢你,你的这种精神将激励我在人生的道路上坚强地走下去。无论前面的道路是多么崎岖,前行的路上需要多少汗水,我都将坚定地走下去.”

小学五年级语文《劳动的开端》教案 篇15

  《劳动的开端》是一篇表现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艰难生活的文章,由于文章所处年代与我们较远,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也较难感悟其中流露出的劳动的艰辛。针对这点,结合新课程教学理念,在设计教学时,重点放在抓住课文一个突破点,并运用大量课外知识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有层次,循序渐进地进行朗读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

  在教学时,我就有意转变以往老师有声有色地讲,学生毫无感受地读的传统的教学方法。我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后。再让学生住抓住学生感受最深得的句子去读,从课文中可以感受自强自立、刻苦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

  本课重点内容是作者第一次挑煤的经过,在学习过程中,先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我”第一次挑煤的情景的段落,接着,再让学生思考:作者在描述“我”第一次挑煤的情景,是按什么顺序来叙述的?然后再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词语。这样让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性,进而提高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

  除了引导学生抓住第一次挑煤的情景,还特别抓住本课中的比喻句和写体会的句子,引导学生细细体会比喻句的用法,进一步体会这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体验,体会生活的艰难和旧社会人民命运的悲惨。

  通过学习课文,大多数学生对劳动有了新的认识,感悟到劳动是历尽艰难的,劳动是为了生活所逼迫。

小学五年级语文《劳动的开端》教案 篇16

  教材分析:

  《劳动的开端》这篇课文节选自吴运铎的自传《把一切献给党》。课文写了童年时代在煤矿挑煤的苦难生活,反映了旧社会穷人在哪里都受欺侮的黑暗现实,同时也表现了穷人的孩子自强自立,刻苦磨砺的坚强意志。课文以第一天挑煤为中心事件,把旧社会劳动人民的孩子所受的苦难记叙的十分详实、感人,对今天的孩子认识旧社会的苦难、激励他们自强自立的精神是一篇好教材。把它放在“劳动”为主题的单元,是想让学生了解劳动是生存所必须的,劳动是艰辛的。

  确立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教材的能力,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学习过程的独特体验,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据此,我将本课教学的重要目标定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读出语言文字背后蕴含的信息,感受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引发学生思考,把文章中心转化为有价值的问题或活动,落实语文的实效性。

  三维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开端、生疼、吃不住劲、晃荡”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学习第一天挑煤的写作顺序。

  2、过程与方法目标:围绕“艰难的挑煤之路”尝试探究,逐步加深对童年吴运铎所受苦难的认识。激发学生用个性化的朗读来表现自己的感悟,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3、情感态度目标:感受吴运铎面对种种困难与挫折不屈不挠、自立自强、不畏艰难的高尚品质,体会劳动的意义,从而磨练自己坚强的意志。

  教学重点难点:

  现在的学生生活条件太优越,几乎没有经历过劳动的艰辛,经受不住打击,做事缺乏毅力,据此确立本课的重点是围绕问题探究,读悟有关句子,体会吴运铎所受到的苦难。教学难点为学习吴运铎自强自立、不畏艰难的品质,体会劳动的意义,从而磨练自己的意志。

  教学方法及评价方式: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本节课我采用创设情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引导点拨等方法,围绕学生“读”这个中心,以读促讲,以读促思,以读促悟,这样有目的、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朗读,不但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悟自得能力。

  整堂课我以亲切的教态去感染学生,用激励行评价语言去激发学生,用师生评价、生生评价的受段去调动学生,使学生在充分朗读中感悟课文的深刻内涵。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走近作者。

  1、 学生谈自己最敬佩谁?并说明理由。

  2、 你们想知道老师最敬佩的人是谁吗?(出示作者照片)知道老师为什么最敬佩他吗?(学生猜测)

  3、 课件出示作者生平事迹,学生默读。

  教师导入:想知道老师为什么敬佩他,就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为英模。

  大屏幕显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中,曾涌现出无数功臣英模。其中有一位军工,身负100多处伤,手足伤残仍奋斗不息,被称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他就是吴运铎。1917 年,吴运铎出生于萍乡煤矿一个职员家庭,那是一个昏暗的年代,吴运铎自小就品尝了贫苦的滋味,15岁就进煤矿当学徒。抗战初期,吴运铎和他的战友们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建起了一个制造、修配枪械的工厂,这是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兵器工业的开端。在整个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他和战友们用拣来的破铜烂铁自制机器,生产出了子弹、炮弹、手榴弹,甚至还造出了平射炮。

  吴运铎在试制武器过程中,他舍生忘死,曾3 次身负重伤,经过20余次手术,失去了左手、左眼,左腿被炸残,全身有几十块弹片没有取出。为了修复前方急需的旧炮弹,吴运铎准备从报废雷管中拆取雷汞做击发药。虽然事先做了防范,将雷管用水浸过,但当他进行拆除时,忽然一声巨响,雷管在他手中爆炸了。他当场失去知觉,整个人被炸得血肉模糊,左手被炸掉4 根手指,左腿膝盖被炸裂,露出膝盖骨,左眼几近失明。他在病床上昏迷了15天。即便这样,他仍然置个人安危和健康于不顾,以顽强毅力战胜伤残,坚持战斗在生产第一线。”

  学生认真读这段文字一分半钟。

  师:“同学们,你们读了这段文字后的感受是什么?”

  生:“我觉得吴运铎很坚强。”

  生:“我为他坚强的毅力所折服。”

  生:“我看到了他的恒心。”

  生:“吴运铎真是一个铁人。”

  ……

  师:老师就是被他这种惊人的毅力和顽强的精神深深折服,吴运铎还将他的传奇经历写成了一本书《把一切献给党》,今天我们就走近这本书,走近吴运铎的童年,学习《劳动的开端》这一课。

  4、 揭示课题理解开端。

  (计意图:新课导入,我先补充了大量的课外知识,介绍作者生平事迹,让学生进行感受,带领学生走近作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领学生快速进入课文。)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快速浏览全文,说说初读课文的感受。

  2、 再次读文,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第一次挑煤的经历的?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简单说一说作者第一次挑煤的经历。

  3、 用一个字来形容一下作者第一次挑煤的经历——“难”。

  (计意图:在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后,让学生理解作者是按时间准予描写第一天挑煤的经历,并让学生用简单的语言叙述,再用一个字来概括这部分内容,层层推进,得出“难”这个关键词。为后面的教学内容做好铺垫。)

  三、 品读感悟,体会艰难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第一天挑煤赶路这部分,以读促悟,以读代讲,相机板书。

  (一) 担难挑

  扁担把肩膀压得生疼,单子从左肩换到右肩,从右肩移到左肩,换来移去,两个肩膀都吃不住劲了,只好停下来歇一歇。

  1、 理解“生疼”和“吃不住劲”

  2、 指导朗读体会“担难挑”

  (二) 路难行

  山原来没有路,那些人踩出来的小路滑极了,一步三滑,肩上的煤筐来回晃荡,像是打秋千。

  1、 理解“晃荡”和“一步三滑”

  2、 带着想象和感受读

  3、 课件出示作者挑煤上山的图片,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三) 痛难忍

  红肿的肩头跟滚水烫过一样疼,腿上的伤口不住的流血,我只好挑着两只空筐回到家里。

  1、 理解比喻的修辞方法

  2、 想象开水烫过的疼痛,带着这种感受读课文。

  (计意图:从“难”出发,让学生找课文中的句子,体会,朗读,再体会,在这一系列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的灵魂就是“难”。而学生在学习时,也总是沉浸在生活艰难这一主旋律中。收到的效果就是学生学习不漫无目的,老师的教学不无的放失。课堂紧凑而有序。)

  四、 母子对话,升华情感。

  1、 吴运铎第一次挑煤最终挑回家了什么?

  2、 师范读母子对话(配乐),体会母亲的泪水。

  3、 在当时的黑暗社会里,仅仅是“母亲”在流泪吗?

  4、 吴运铎第二次挑煤又挑回了什么呢?

  (计意图: 通过这一系列的读,学生已完全进入文本的情景,继而拓展延伸,进一步去体会在当时黑暗社会里的劳动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时的学生一定深深的感到我们今天的生活是多么幸福。他们也一定会分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这也可以说是在这节课中我要求学生对文本的一种解读。)

  五、 与文本对话,升华情感。

  1、 此时此刻你最想对吴运铎说些什么呢?

  2、 教师总结:吴运铎的童年时艰难的,他的精神是可敬的,多年以后他写下这样两句诗:风高无坦途,我自当奋力!老师希望能与在座的各位同学共勉,让它时刻鞭策我们像吴运铎一样顽强不息,奋勇向前!

  (计意图:总结延伸,让学生与作者对话,学习作者自强自立、不畏艰难的品质,并送以诗句,激励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自强不息、奋勇向前。)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小学五年级语文《劳动的开端》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