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林海》教案

《林海》教案

甜味剂 点赞 分享
《林海》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

《林海》教案(通用20篇)

《林海》教案 篇1

  ------------------------------------------------------------

  张广祥主页、中国语文名网“中学语文在线” 

  佛山市第二十六小学 邝佩莲

  教学内容:

  人教版十一册第19课。

  教学要求:

  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学习作者善于细致观察景物,在描写景物中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方法。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至六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学习作者结合景物描写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

  体会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的,又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具准备:

  课本、录音机、录音带、投影机、投影片。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谈话,解释课题。

  二、初读课文,提出阅读要求;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

  3、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哪些景物,在书上作旁注。

  4、了解课文的写作线索。

  (采用学生自学_____ 四人小组讨论_____教师

  巡视指导的方法。)

  三、教师归纳:

  这篇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多而温柔的岭,色彩明

  亮的林海,美丽诱人的野花,作者目睹各种景物而

  产生了联想,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四、朗读课文。个别、小组读。正音。

  五、作业 

  1、抄写课后练习4

  2、查字典理解:高不可攀、盛气凌人、兴国安邦

  的词义及自己不理解的词。

  3、根据课后思考题的要求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新课

  1、齐读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____齐读课题)

  2、导入  谈话

  经过初读课文,我们知道本文是介绍大兴安岭

  的原始森林。老舍先生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介绍了

  大兴安岭的景物,表达了自己对大兴安岭深深的

  爱,字里行间充满着真情实感!作者是怎样介绍大

  兴安岭的?请翻开课文。

  二、讲读课文

  (一) 根据要求快速阅读全文。

  1、作者来到大兴安岭后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觉?

  2、课文几次讲到“亲切、舒服”?分别找出这三节课

  文,并用“ ” 划出这些句子。 

  (二) 以作者感情变化为线索,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先看第一

  次,齐读第一段。

  (1)请学生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第一段。

  (2)分析:这段的第一句是写作者来大兴安岭前的看

  法。注意“总”的意思——总是,一直。第二 

  句是写作者来大兴安岭后改变了原来的看法,

  是真情实感啊!

  (3)小结:作者来到大兴安岭感到这个名字是亲切、舒服

  的。

  2、作者第二次感到亲切、舒服又是在什么情况下感到?

  (1)齐读第二段最后的句子。

  分析:是的,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 使作

  者心中感到亲切、舒服。大兴安岭这么美丽,

  它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2)听课文第二段的录音。

  要求:想想大兴安岭有什么景物?说说这些景物的特

  点。用“~~”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3)提问:这一段分别写了大兴安岭的哪些景物?

  (岭、林、花)

  a、 “岭”有什么特点?(多、温柔)

  作者是怎样写的?采用个别、小组读的方法让学生理

  解“岭”的特点。

  b、岭上的“林”又有什么特点?(林的特点:多____林

  变成海;从颜色看种类很多。)

  c、出示投影片,帮助学生理解“林”的特点。

  分析:作者写“林”的时候处处流露出对“林”的爱。

  指导朗读理解句子。

  句子一: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

  分析:海指什么?(落叶松的海洋。) 

  白色的浪花又指什么?(俏丽的白桦。)

  句子二: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

  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分析:这个带问号的句子是表示肯定的意思,写出了

  作者对大兴安岭喜爱的感情。 

  (采用个别、小组、集体等形式指导学生朗读。) 

  小结: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句子,把群岭起伏写成海

  的波浪,把大片的落叶松写成海洋,把白桦写

  成海边的浪花,我们读后对大兴安岭留下深刻

  的印象,同样感到亲切、舒服。

  集体朗读描写“林”的段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四人小组互相讨论学习:

  a、 林中的“花”又有什么特点?读、议句子。

  b、 分析:林中的“花”的特点——多 (到处都是);

  种类多(叫不出花的名儿)野花为大兴安岭增

  添了色彩,诗意。请看句子。

  大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

  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式来写?描绘了一幅怎样的

  图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让学生读句子、讨论、理解。

  c、小结:这句话把大兴安岭看作一个很会打扮自己的美

  丽的姑娘。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美的感

  情。 

  (5)把描写“花”这一段有感情朗读一次。

  小结:作者把大兴安岭的岭,岭上的林,林中的花联

  系在一起作具体描绘,构成了一个立体画面,

  使大兴安岭更加美丽,可爱。

  面对美丽的大兴安岭,作者联想到什么? 

  (联想到与建设结为一体)

  理解句子: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

  洞。

  (1)“空洞”什么意思?(没有内容)

  (2)从哪里体现了大兴安岭美得不空洞?

  让学生联系上文理解。

  小结:这段作者先介绍了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再

  写了作者的联想。说明大兴安岭不仅美丽,

  还与祖国建设处处都要用到木材联系起来,

  所以感到它越看越可爱,心中感到亲切,舒

  服。

  5、自由朗读第二段,一边读一边想象。

  三、作业 :1、课后练习1,3(1)、(2)。

  2、把优美的句子抄在《积词本》。

  第三课时

  一、复习第二段,简单说说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二、继续讲读第三段。

  默读第三段,边读边想这一段可以抓住哪些重点句子 

  理解。

  作者第三次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亲切、舒服之感,重

  点帮助学生理解这个句子。

  我不晓得当初为什么管它叫做兴安岭,由今天看来, 它

  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兴国安邦”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

  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让学生个别回答这一问题。 

  分析: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山养人,人育林,经过人们的辛勤劳动,大兴安岭的景色越来越美,它们对人们的贡献也越来越大。

  提问:①“兴国安邦”什么意思?

  ②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

  邦的意义?”

  3、齐读这一段。

  4、小结:我们从作者的联想中知道了大兴安岭不仅景色

  美,而且对祖国的建设真的起着使国家兴旺安

  定的作用,我们同样感到亲切、舒服。

  三、总结全文。

  1、带着喜悦的感情自由朗读课文。

  2、给课文归纳段意,概括中心思想。

  四、试背第三、四、五、六自然段中的其中一段。

  五、质疑。让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六、总结谈话

  这篇课文围绕“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抓

  住景物的特点,使作者产生亲切、舒服之感。通过丰

  富的想象,抒发了作者对大兴安岭、对祖国无比热爱

  的感情。当你们长大后争取去看看,亲身感受大兴安

  岭的美丽和可爱。

  七、作业 

  1、背诵课文三____六自然段。

  2、预习20课。 

  板书设计 :

  19 林海

  |岭 |

  |林 | 景色美 |

  大兴安岭 |花 | | 

  名字悦耳 | | 亲切 舒服

  |与建设结为一体 | |

  | | 作用大 |

  |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林海》教案 篇2

  佛山市第二十六小学 邝佩莲

  教学内容:

  人教版十一册第19课。

  教学要求:

  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学习作者善于细致观察景物,在描写景物中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方法。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至六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学习作者结合景物描写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

  体会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的,又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具准备:

  课本、录音机、录音带、投影机、投影片。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谈话,解释课题。

  二、初读课文,提出阅读要求;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

  3、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哪些景物,在书上作旁注。

  4、了解课文的写作线索。

  (采用学生自学_____ 四人小组讨论_____教师

  巡视指导的方法。)

  三、教师归纳:

  这篇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多而温柔的岭,色彩明

  亮的林海,美丽诱人的野花,作者目睹各种景物而

  产生了联想,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四、朗读课文。个别、小组读。正音。

  五、作业 

  1、抄写课后练习4

  2、查字典理解:高不可攀、盛气凌人、兴国安邦

  的词义及自己不理解的词。

  3、根据课后思考题的要求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新课

  1、齐读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____齐读课题)

  2、导入  谈话

  经过初读课文,我们知道本文是介绍大兴安岭

  的原始森林。老舍先生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介绍了

  大兴安岭的景物,表达了自己对大兴安岭深深的

  爱,字里行间充满着真情实感!作者是怎样介绍大

  兴安岭的?请翻开课文。

  二、讲读课文

  (一) 根据要求快速阅读全文。

  1、作者来到大兴安岭后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觉?

  2、课文几次讲到“亲切、舒服”?分别找出这三节课

  文,并用“ ” 划出这些句子。 

  (二) 以作者感情变化为线索,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先看第一

  次,齐读第一段。

  (1)请学生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第一段。

  (2)分析:这段的第一句是写作者来大兴安岭前的看

  法。注意“总”的意思——总是,一直。第二 

  句是写作者来大兴安岭后改变了原来的看法,

  是真情实感啊!

  (3)小结:作者来到大兴安岭感到这个名字是亲切、舒服

  的。

  2、作者第二次感到亲切、舒服又是在什么情况下感到?

  (1)齐读第二段最后的句子。

  分析:是的,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 使作

  者心中感到亲切、舒服。大兴安岭这么美丽,

  它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2)听课文第二段的录音。

  要求:想想大兴安岭有什么景物?说说这些景物的特

  点。用“~~”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3)提问:这一段分别写了大兴安岭的哪些景物?

  (岭、林、花)

  A、 “岭”有什么特点?(多、温柔)

  作者是怎样写的?采用个别、小组读的方法让学生理

  解“岭”的特点。

  B、岭上的“林”又有什么特点?(林的特点:多____林

  变成海;从颜色看种类很多。)

  C、出示投影片,帮助学生理解“林”的特点。

  分析:作者写“林”的时候处处流露出对“林”的爱。

  指导朗读理解句子。

  句子一: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

  分析:海指什么?(落叶松的海洋。) 

  白色的浪花又指什么?(俏丽的白桦。)

  句子二: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

  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分析:这个带问号的句子是表示肯定的意思,写出了

  作者对大兴安岭喜爱的感情。 

  (采用个别、小组、集体等形式指导学生朗读。) 

  小结: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句子,把群岭起伏写成海

  的波浪,把大片的落叶松写成海洋,把白桦写

  成海边的浪花,我们读后对大兴安岭留下深刻

  的印象,同样感到亲切、舒服。

  集体朗读描写“林”的段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四人小组互相讨论学习:

  A、 林中的“花”又有什么特点?读、议句子。

  B、 分析:林中的“花”的特点——多 (到处都是);

  种类多(叫不出花的名儿)野花为大兴安岭增

  添了色彩,诗意。请看句子。

  大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

  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式来写?描绘了一幅怎样的

  图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让学生读句子、讨论、理解。

  C、小结:这句话把大兴安岭看作一个很会打扮自己的美

  丽的姑娘。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美的感

  情。 

  (5)把描写“花”这一段有感情朗读一次。

  小结:作者把大兴安岭的岭,岭上的林,林中的花联

  系在一起作具体描绘,构成了一个立体画面,

  使大兴安岭更加美丽,可爱。

  面对美丽的大兴安岭,作者联想到什么? 

  (联想到与建设结为一体)

  理解句子: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

  洞。

  (1)“空洞”什么意思?(没有内容)

  (2)从哪里体现了大兴安岭美得不空洞?

  让学生联系上文理解。

  小结:这段作者先介绍了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再

  写了作者的联想。说明大兴安岭不仅美丽,

  还与祖国建设处处都要用到木材联系起来,

  所以感到它越看越可爱,心中感到亲切,舒

  服。

  5、自由朗读第二段,一边读一边想象。

  三、作业 :1、课后练习1,3(1)、(2)。

  2、把优美的句子抄在《积词本》。

  第三课时

  一、复习第二段,简单说说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二、继续讲读第三段。

  默读第三段,边读边想这一段可以抓住哪些重点句子 

  理解。

  作者第三次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亲切、舒服之感,重

  点帮助学生理解这个句子。

  我不晓得当初为什么管它叫做兴安岭,由今天看来, 它

  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兴国安邦”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

  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让学生个别回答这一问题。 

  分析: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山养人,人育林,经过人们的辛勤劳动,大兴安岭的景色越来越美,它们对人们的贡献也越来越大。

  提问:①“兴国安邦”什么意思?

  ②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

  邦的意义?”

  3、齐读这一段。

  4、小结:我们从作者的联想中知道了大兴安岭不仅景色

  美,而且对祖国的建设真的起着使国家兴旺安

  定的作用,我们同样感到亲切、舒服。

  三、总结全文。

  1、带着喜悦的感情自由朗读课文。

  2、给课文归纳段意,概括中心思想。

  四、试背第三、四、五、六自然段中的其中一段。

  五、质疑。让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六、总结谈话

  这篇课文围绕“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抓

  住景物的特点,使作者产生亲切、舒服之感。通过丰

  富的想象,抒发了作者对大兴安岭、对祖国无比热爱

  的感情。当你们长大后争取去看看,亲身感受大兴安

  岭的美丽和可爱。

  七、作业 

  1、背诵课文三____六自然段。

  2、预习20课。 

  板书设计 :

  19 林海

  |岭 |

  |林 | 景色美 |

  大兴安岭 |花 | | 

  名字悦耳 | | 亲切 舒服

  |与建设结为一体 | |

  | | 作用大 |

  |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林海》教案 篇3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习:“凌、乏、酿、厦、伐、综”这6个生字及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理解重点句段。

  (1)兴安岭多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2)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

  (3)第七自然段。

  (二)能力训练

  1.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2.培养自学能力。

  3.增强阅读能力,并学会边读边思考。

  4.能有感情地阅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作者对大兴安岭的热爱,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理解课文内容,去领略大兴安岭独特的魅力,感受大自然的美和神奇,去领悟树与人之间的关系,增强环保意识。

  二、学法引导

  1.预习:熟读课文,扫除生字词障碍,质疑。

  2.课堂上多次朗读体会,自学、自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三、重点 难点 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了解大兴安岭的景色特点。

  (二)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三)疑点

  为什么说大兴安岭“美得并不空洞”、“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四)解决方法

  先自学,然后在组内交流、讨论、反复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课时安排

  二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动听的音乐伴奏带。

  2.课文录音。

  3.风景图片,课文插图。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质疑问难。

  2.个人自读、自悟、小组讨论、教师组织全班交流。

  3.指导学生朗读。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继续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2.抓住句与句的联系,了解“林海”“岭、林、花”的特点。

  (二)整体感知

  听课文录音,随作者走进兴安岭,你感受到了什么?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

  (板书课题)看到课题,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2.自读课文,提出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每一句话。

  (2)作者从几方面描绘大兴安岭景物特点的?

  3.检查自读效果。

  (1)指名读文,纠正字音:

  高不可攀 秦 岭 珊 瑚 椽 柱 综 合

  (2)交流反馈。

  (第二段讲“岭”,三、四段讲“林”,五自然段讲“花”。)

  4.反复朗读,自学理解,小组讨论。

  (1)思考:①课文中几次讲到“亲切、舒服”?作者为什么感到“亲切、舒服”?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②再读课文,说说兴安岭的什么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

  ③找出“林”与海的关系,学生谈体会。

  (2)先读文、教师再依次先后出示上边这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自学、讨论。

  (4)交流。

  ①文中作者三次感到“亲切舒服”。第一次是在走进原始森林,脚踩在积得几尺厚的松针,手摸到那些古木产生的。作者发现原始森林不像原来想像的那样,这时“亲切、舒服”油然而生。第二次是在第二自然段,作者感到兴安岭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有实际意义,觉得兴安岭越看越可爱,从而心中感到“亲切、舒服”。第三次是作者参观林场后觉得人与山的关系密切,人们愉快地劳动、幸福地生活,还使林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而感到亲切、舒服。

  在学生领悟了作者的感受后,让学生谈出看法,并带着亲切的感觉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②作者描绘了兴安岭的“岭、林、花”。作者在写“岭”时,抓住了“温柔”的特点、通过和秦岭比较来写的;写“林”时,先总述的确是林海,再通过颜色多来写树的种类多,并重点讲落叶松和白桦,而且用了打比方的写法;写“花”时,着重写野花多处都是。在分别写了“岭、林、花”之后,又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对兴安岭的景色体描绘。

  a.在学生交流时,引导他们体会

  兴安岭多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b.指导学生读出自己最喜欢的那一段,读出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③文中体现“林与海”的句子有:

  a.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像大海一样宽广无边)

  b.群岭起伏。(像大海的波浪)

  c.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像海边的浪花)

  d.千山一碧。(像大海一样美丽)

  e.万古长青。(像大海一样永恒)

  f.综合利用。(像大海一样富有)

  学生反馈时,教师要抓住这些词来引导学生晶析“林”与“海”的关系。解决课题“林海”这一疑问。

  5.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指名逐段读文

  1.理解“兴国安邦”的含义。

  2.指导学生识记生字、练习书写,重点指导。

  “秦”与“泰”、“既”与“即”的区别。

  3.(1)默读第2段。说说这一段分几层?每段主要写什么内容?

  (分两层。第1层 {第2至5自然段),主要介绍大兴安岭的岭、林、花的景物特点。第2层{第6自然段),主要写作者看到景物产生的联想。)

  (2)指名读第2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什么?(大兴安岭的“岭”的特点。)

  “岭”的特点主要是什么?(大兴安岭“岭”的主要特点有两个:一是温柔,二是多。)

  什么是“温柔”?(“温柔”,本义是指性情柔和、平顺,在课文中是指山势平缓,线条柔和。)

  作者是怎样来写大兴安岭“岭”的特点的?(作者连写“岭”温柔这一特点时是用对比的方法来写的。与秦岭比较。)结合课文语句说说作者是怎样拿大兴安岭的“岭”与秦岭比较,来突出大兴安“岭”的特点的?

  (3)读第3、4自然段。

  这两个自然段主要写什么? (大兴安岭“林”的特点。)

  这两个自然段之间是什么关系?(第3自然段,总的写“林”的特点,第4自然段突出介绍了落叶松和白桦。)

  “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这句话中的“海”是指什么? “白色浪花”又是指的什么?(“海”就是上一句所说的落叶松的海洋。“白色的浪花”,指的是下一句所说的俏丽的白桦。)

  (4)读第5自然段。

  “我是爱花的人,到这里我却叫不出那些花的名儿来。”作者这样写说明什么?(说明野花的种类非常多。)

  作者是怎样写大兴安岭很会打扮自己的?(“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这个句子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个描写极其生动、形象,作者把大兴安岭看作一个很会打扮自己的美丽的姑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赞美之情。)

  小结:从第2至第5自然段,作者按照岭一林一花的顺序介绍了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5)读第6自然段。

  “千山一碧”是什么意思?(指许许多多的山岭都是碧绿的颜色。)

  “良材”怎么讲?(优良的建筑材料。)

  “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为什么说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大兴安岭“千山一碧,万古长青”,出产量优质木材,这些木材运往全国各个省市,用于各项建设事业。“大至砂井、铁路,小至椽柱、桌椅”。)

  作者这样写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大兴安岭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所以它“美得并不空洞”。想到这些,作者感到大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小结:第1至第5自然段写作者所看到的景物,第6自然段再写由看到的景物产生的联想,表达作者对大兴安岭发自内心的喜爱之情。

  (二)指导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读一读并抄写下来

  (三)总结、扩展

  1.总结:作者老舍先生以多姿的彩笔,抓住了“岭、林、花”的特点描绘了大兴安岭迷人的景色,并畅谈了自己的感受,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让我们也体会到:大兴安岭就像一位温柔的姑娘,不光外表美,而且有着内在美。

  2.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质疑:你还有什么不懂的方法吗?

  (四)作业 

  按课文填写。

  1.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的确是——,群岭起伏是——。多少种绿色呀:——,——,——,——,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

  2.兴安岭上千般宝,第一应夸——。是的,这里是落叶松的——。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那是些——,树干是——。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3.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

  4.有多少省市用过这里的木材呀,大至——、——,小至——、 —— 。 —— ,—— ,恰好与广厦、良材联系在一起。所以,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它的美丽与——,美得并不空洞。叫人心中感到——、——。

  八.布置作业 

  1.“云横秦岭’’是怎样的景象?兴安岭的“岭”与秦岭有什么不同?试着画一幅简笔画。

  2.阅读《自读课本》中的《野荷塘》。

《林海》教案 篇4

  ------------------------------------------------------------

  张广祥主页、中国语文名网“中学语文在线” 

  佛山市第二十六小学 邝佩莲

  教学内容:

  人教版十一册第19课。

  教学要求:

  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学习作者善于细致观察景物,在描写景物中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方法。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至六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学习作者结合景物描写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

  体会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的,又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具准备:

  课本、录音机、录音带、投影机、投影片。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谈话,解释课题。

  二、初读课文,提出阅读要求;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

  3、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哪些景物,在书上作旁注。

  4、了解课文的写作线索。

  (采用学生自学_____ 四人小组讨论_____教师

  巡视指导的方法。)

  三、教师归纳:

  这篇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多而温柔的岭,色彩明

  亮的林海,美丽诱人的野花,作者目睹各种景物而

  产生了联想,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四、朗读课文。个别、小组读。正音。

  五、作业 

  1、抄写课后练习4

  2、查字典理解:高不可攀、盛气凌人、兴国安邦

  的词义及自己不理解的词。

  3、根据课后思考题的要求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新课

  1、齐读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____齐读课题)

  2、导入  谈话

  经过初读课文,我们知道本文是介绍大兴安岭

  的原始森林。老舍先生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介绍了

  大兴安岭的景物,表达了自己对大兴安岭深深的

  爱,字里行间充满着真情实感!作者是怎样介绍大

  兴安岭的?请翻开课文。

  二、讲读课文

  (一) 根据要求快速阅读全文。

  1、作者来到大兴安岭后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觉?

  2、课文几次讲到“亲切、舒服”?分别找出这三节课

  文,并用“ ” 划出这些句子。 

  (二) 以作者感情变化为线索,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先看第一

  次,齐读第一段。

  (1)请学生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第一段。

  (2)分析:这段的第一句是写作者来大兴安岭前的看

  法。注意“总”的意思——总是,一直。第二 

  句是写作者来大兴安岭后改变了原来的看法,

  是真情实感啊!

  (3)小结:作者来到大兴安岭感到这个名字是亲切、舒服

  的。

  2、作者第二次感到亲切、舒服又是在什么情况下感到?

  (1)齐读第二段最后的句子。

  分析:是的,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 使作

  者心中感到亲切、舒服。大兴安岭这么美丽,

  它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2)听课文第二段的录音。

  要求:想想大兴安岭有什么景物?说说这些景物的特

  点。用“~~”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3)提问:这一段分别写了大兴安岭的哪些景物?

  (岭、林、花)

  a、 “岭”有什么特点?(多、温柔)

  作者是怎样写的?采用个别、小组读的方法让学生理

  解“岭”的特点。

  b、岭上的“林”又有什么特点?(林的特点:多____林

  变成海;从颜色看种类很多。)

  c、出示投影片,帮助学生理解“林”的特点。

  分析:作者写“林”的时候处处流露出对“林”的爱。

  指导朗读理解句子。

  句子一: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

  分析:海指什么?(落叶松的海洋。) 

  白色的浪花又指什么?(俏丽的白桦。)

  句子二: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

  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分析:这个带问号的句子是表示肯定的意思,写出了

  作者对大兴安岭喜爱的感情。 

  (采用个别、小组、集体等形式指导学生朗读。) 

  小结: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句子,把群岭起伏写成海

  的波浪,把大片的落叶松写成海洋,把白桦写

  成海边的浪花,我们读后对大兴安岭留下深刻

  的印象,同样感到亲切、舒服。

  集体朗读描写“林”的段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四人小组互相讨论学习:

  a、 林中的“花”又有什么特点?读、议句子。

  b、 分析:林中的“花”的特点——多 (到处都是);

  种类多(叫不出花的名儿)野花为大兴安岭增

  添了色彩,诗意。请看句子。

  大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

  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式来写?描绘了一幅怎样的

  图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让学生读句子、讨论、理解。

  c、小结:这句话把大兴安岭看作一个很会打扮自己的美

  丽的姑娘。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美的感

  情。 

  (5)把描写“花”这一段有感情朗读一次。

  小结:作者把大兴安岭的岭,岭上的林,林中的花联

  系在一起作具体描绘,构成了一个立体画面,

  使大兴安岭更加美丽,可爱。

  面对美丽的大兴安岭,作者联想到什么? 

  (联想到与建设结为一体)

  理解句子: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

  洞。

  (1)“空洞”什么意思?(没有内容)

  (2)从哪里体现了大兴安岭美得不空洞?

  让学生联系上文理解。

  小结:这段作者先介绍了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再

  写了作者的联想。说明大兴安岭不仅美丽,

  还与祖国建设处处都要用到木材联系起来,

  所以感到它越看越可爱,心中感到亲切,舒

  服。

  5、自由朗读第二段,一边读一边想象。

  三、作业 :1、课后练习1,3(1)、(2)。

  2、把优美的句子抄在《积词本》。

  第三课时

  一、复习第二段,简单说说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二、继续讲读第三段。

  默读第三段,边读边想这一段可以抓住哪些重点句子 

  理解。

  作者第三次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亲切、舒服之感,重

  点帮助学生理解这个句子。

  我不晓得当初为什么管它叫做兴安岭,由今天看来, 它

  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兴国安邦”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

  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让学生个别回答这一问题。 

  分析: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山养人,人育林,经过人们的辛勤劳动,大兴安岭的景色越来越美,它们对人们的贡献也越来越大。

  提问:①“兴国安邦”什么意思?

  ②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

  邦的意义?”

  3、齐读这一段。

  4、小结:我们从作者的联想中知道了大兴安岭不仅景色

  美,而且对祖国的建设真的起着使国家兴旺安

  定的作用,我们同样感到亲切、舒服。

  三、总结全文。

  1、带着喜悦的感情自由朗读课文。

  2、给课文归纳段意,概括中心思想。

  四、试背第三、四、五、六自然段中的其中一段。

  五、质疑。让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六、总结谈话

  这篇课文围绕“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抓

  住景物的特点,使作者产生亲切、舒服之感。通过丰

  富的想象,抒发了作者对大兴安岭、对祖国无比热爱

  的感情。当你们长大后争取去看看,亲身感受大兴安

  岭的美丽和可爱。

  七、作业 

  1、背诵课文三____六自然段。

  2、预习20课。 

  板书设计 :

  19 林海

  |岭 |

  |林 | 景色美 |

  大兴安岭 |花 | | 

  名字悦耳 | | 亲切 舒服

  |与建设结为一体 | |

  | | 作用大 |

  |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林海》教案 篇5

  浙江省桐乡市高桥镇南日中心小学 钱伟强

  教学目标 

  1、了解大兴安岭的美景。

  2、学习环境描写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环境描写的特点,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录音机,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今天很高兴和高桥的小朋友一起学习《林海》这篇课文。

  2、我们先听一听这篇课文的录音。

  二、学习《林海》的1至5自然段

  出示问题:1找出课文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林海?(大兴安岭)

  标出课文哪几个字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深切感受?(亲切舒服)

  2作者第一次感到亲切舒服是因为什么?(因为作者踩着几尺厚的松针,手摸到那些古木,真切地感受到了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板书:悦耳的名字。这“亲切舒服”作者是怎样描绘的?

  3课文从哪几方面来描写大兴安岭的?找出岭、树、花的特点。

  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重点阅读。

  (学生先自己读、圈画,再小组交流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1、喜欢“岭”这一部分的同学来说说你们的理由。

  我最喜欢“岭”这一部分,岭的特点是多。

  我认为岭的特点不仅仅是“多”,而且还有“温柔”。我是从这句话体会到:每一条都是那么温柔……盛气凌人。

  小结:说得真好。岭的特点大家都体会到了。这段话中还有不理解地方吗?

  温柔和盛气凌人是用来形容人的,怎么作者用来描写岭了?

  刚才二位同学能提出这些问题,说明他们真正是用心读书的。

  大兴安岭的岭较平,线条柔和,温柔一词写出了岭的特点,也抒发了作者对岭的喜爱之情。

  2、喜欢林的同学来谈谈你们的体会。

  (1)大兴安岭林的特点,可以用课文中哪个字来形容?(多)(林海)

  (2)为什么把大兴安岭的林称做“林海”,它到底哪个地方像海呢?(那是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远看像白色浪花。……群岭起伏像大海的波浪一样。)

  3、我们学习“岭”和“林”这两部分时,都是按这种方法学习的,老师分别给大家设置了三个问题,请同学们按设置问题的方法,给“花”这一部分设置问题,让老师来回答你们的问题。下面请同学们默读第五自然段。(学生自学)

  (花的特点是多,而且美。因河岸上不知有多少野花,连树与树之间空隙也开着野花,连爱花的作者也叫不出名字,可见花真的是多极了。)

  机动性:不管是岭、林,还是花,大兴安岭给我们的印象是什么?(美)课文中作者是怎样赞美大兴安岭的?

  出示文字:大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

  (1)作者是把大兴安岭当做人来写了。

  (2)我从中体会到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深深喜爱、赞美之情。(生自己读,指名读,集体读。)

  这么优美的句子,我们把它背下来好吗?请同学们抓住重点段落词,同桌练习一下。

  (3)最后老师还有一个问题:他这里写花,为什么还要写珊瑚似的小红豆呢(因为这些小红豆不仅装扮了大兴安岭,还可以酿酒,为人类做贡献,所以还写了小红豆。)

  三、总结

  同学们,这堂课我们学了温柔的岭,如海的林,美丽的花,这些都是大兴安岭呈现给人类的美。同学们,你们对大兴安岭的美都体会到了吗?

《林海》教案 篇6

  ------------------------------------------------------------

  张广祥主页、中国语文名网“中学语文在线” 

  北京大学附属小学 潘东辉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大兴安岭的美景及产生的联想。

  2.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练习感情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老舍先生的《林海》。下面齐读课题。

  生:《林海》。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初读了课文,理清了思路,学完了第一自然段,请大家回忆:

  1.作者来到大兴安岭的感觉是什么?

  生:作者来到大兴安岭的感觉是亲切、舒服。

  师:齐读第一自然段,读出这种感觉。

  板书:亲切舒服

  2.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大兴安岭的?

  生:作者是从岭、林、花三方面描写大兴安岭的。

  板书:岭 林 花

  师: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了解大兴安岭的美景及作者产生的联想,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练习感情朗读。

  〔评:师生回忆,归纳第一课时学习所得。在此基础上提出第二课时学习目标适时、明确。〕

  (二)我们讨论的第一个问题是:作者是怎样抓住岭、林、花的特点,表达亲切舒服的思想感情的?

  1.师:请一位同学读写“岭”的段落,大家思考:岭有什么特点?(一名学生读写岭的段落)

  生:岭的特点是多和温柔。

  板书:多温柔

  师:作者怎样抓住岭的特点写的?请你按照读句子、抓特点、谈理解的步骤来说说自己的见解。

  生:“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我从“的确很多”可以看出岭多。

  生:“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我从“多少”看出岭多,还从“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看不完”,看出岭多。

  生:“……可跟秦岭的‘岭’字大不一样。”我从“大不一样”看出大兴安岭的温柔,因为秦岭是雄伟、险峻的,而大兴安岭和它大不一样。生:“……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我从“点”看出岭的温柔,因为它们的差别不大。

  生:“……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我从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看出大兴安岭的温柔。

  (师加示意图说明)

  生:“……既看不完,也看不厌。”我从“看不厌”看出了大兴安岭温柔的美。

  生:“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我从“每条岭都温柔”,看出大兴安岭的温柔。

  生:“……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我从“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看出岭非常温柔。

  〔评:突出了学生自己读书,思考。学生从词、句中体会到岭的特点,体现了学习语言文字和认识事物相结合。〕

  师:自由练读并读出感情。

  (学生自由练习读第二自然段)

  师:你觉得自己哪句体会得好就读哪句。〔评:教师十分重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个别练读,指导,鼓励)2.下面自由读第三、四自然段,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评:鼓励学生质疑,就是提倡一边读,一边想,就是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质疑应贯穿在教学的始终。〕生:为什么“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

  生:为什么绿得难以形容?

  生:为什么只有画家才能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

  生:为什么第一应夸落叶松?

  生:为什么把白桦比作浪花?

  生:为什么用“闪烁”一词?

  生:为什么要把林比作海?

  生:为什么只写“深的、浅的、明的、暗的”这几种颜色?

  〔评:从提出的问题看,学生的确在认真地动脑筋读书了。〕

  师:大家提得都特别好,做到了积极动脑。

  下面老师提一个问题:林的特点是什么?

  〔评:如果老师这样问“刚才哪位同学提出的问题涉及到林的特点?那林的特点是什么呢”不就更能体现尊重学生,把学生的质疑纳入到教学思路中了吗。〕

  生:林的特点是绿而像海。

  板书:绿 像海

  师:请小组协作学习第三、四自然段,并且讨论:林哪儿像海?

  学生分组学习讨论。

  〔评:注意发挥学生的群体优势,进行合作学习。〕

  学生汇报:

  生:“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可以看出林像海一样的浩大、一望无际,广漠。

  生:“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可以看出林如海,有波浪,因为岭很温柔,林又很多,连成一片,像海的波浪。

  生:“多少种绿颜色啊: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可以看出林像海一样,颜色有变化,非常多。

  师:文中只有深的、浅的、明的、暗的四种颜色吗?〔评:照应学生的质疑。〕

  生:不是,这里包含了许多许多种颜色,像海一样。因此说难以形容。

  师:为什么只有画家才能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评:这个问题也是学生提出的。〕

  生:因为画家对颜色特别敏感。

  师:还有没有别的原因?

  生:“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可以看出林像海,因为落叶松太多了。这也是第一夸它的原因。

  生:“海边上不是还有些白的浪花吗?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可以看出林像海,因为林海也有浪花。

  师:你体会得真好,那么你能说说作者为什么要用“闪烁”一词?

  〔评:再次用学生的质疑提问〕

  生:海面在阳光下会闪动、会发光。白桦树在阳光下,如遇风吹,树叶摇动,也会反光,所以用了“闪烁”。

  师:所以这里不仅写出了林的静态像海,还写出了林的动态像海。

  〔评:教师像讨论会的主持者,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自己练习朗读,准备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学生练习读第三、四自然段。请学生个人读。

  再请愿意读的同学起立读。

  3.这么美的地方想不想去看一看?

  生:想。

  师: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多而温柔的岭,绿而像海的林,同时想一想那里的花有什么特点。

  观看录像。

  〔评:电教手段用得适时。在学生凭借课文展开想象的基础上放录像,比先放录像,用录像代替学生的理解、想象效果要好。〕

  4.花有什么特点?

  生:花的特点是数量多,多姿多彩。

  板书:繁绚丽

  师:默读,自学第五自然段。作者是怎样抓住花的特点,表达亲切舒服的思想感情的?练一练,用有感情的朗读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

  学生自学。

  师:下面请一组同学读。

  讲评。投影并重点分析:“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生:兴安岭像一位爱美的亭亭玉立的小姑娘,穿着绿色的衣服,白色的裙子,还穿着绣花鞋,实在是太美丽了。

  师:俊俏、清秀,真让人感到……

  生齐答:亲切舒服。

  师:请同学读出这种感觉。

  学生个别练读体会。

  师:作者此时置身于大兴安岭,远处是连绵起伏的岭,岭上是一望无际的绿海,无风时,温柔宁静;有风时,波浪起伏;浪花翻滚,加上脚下的多姿多彩的花,兴安岭的景色实在是太美了!使作者真切地感到了亲切与舒服,并由衷表达了自己热爱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赞叹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的思想感情。

  板书:爱 赞 景色美

  让老师和同学们合作,一起读出这种感觉。老师读各自然段的第一句,大家接读。

  师生合作朗读。

  (三)这时作者不仅看到了兴安岭的外在美,还想到了它内在的美,作者联想到什么?

  生:作者联想到了木材。

  板书:木材

  师:请男生齐读第六自然段,找出写内在美的句子。

  投影:“兴安岭的可爱——”板书:美不空洞师:读句子,结合上下文谈理解。

  生:“有多少省份用过”

  生:“大至……,小至……”

  生:“它的千山一碧……”

  生:“于是,……”

  师:所以说,大兴安岭为祖国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板书:贡献大。

  师:请大家齐读最后一句,读出赞美之情,读出亲切与舒服。

  学生齐读。

  (四)更使作者感到亲切舒服的是什么?

  师:请女生齐读第七自然段,大家找出写亲切舒服的句子,并准备结合上下文谈理解。

  生:“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

  投影:“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

  结合课文谈理解。

  生:“日益密切”的意思是一天比一天更加密切。

  生:“亲切之感更加深厚,……”

  生:“我们伐木取材,也……”

  生:“我们不仅取宝,也做……”

  师:林为人,林养人;人爱林,人育林。林与人的关系,即山与人的关系日益密切,随着建设和科技的发展,森林会对人有更重大的意义,这里的亲切与舒服有了更深的内涵。因此,文章结尾,作者写到——

  投影:“我不晓得——”

  请学生读。

  板书:兴国安邦

  师:请结合上下文理解。

  生:“兴国安邦”的意思是使国家兴旺、安定。

  生:造林护树,科学研究,对祖国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生:兴安岭不仅对现在的祖国建设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我们的子孙后代都有深远意义。因此作者此时的亲切与舒服又有了更深的含义。

  师:这里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深深的爱,练习读出这种情感。

  学生练读句子。

  (五)总结

  师:《林海》一文,老舍先生抓住环境特点,从岭林花的美景,写到木材,再到林场,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以大兴安岭为代表的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歌颂,对为祖国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大兴安岭的热爱和赞颂,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深深的爱。作者把自己的全部情感,凝成了两个内涵极深的词,那就是在文中三次出现的:“亲切、舒服”。〔板书〕抓住环境特点,体会思想感情林海岭:多温柔林:绿像海花:繁绚丽景色美木材:美不空洞林场:兴国安邦贡献大亲切舒服(爱赞)〔简评〕本课教学的最大特点是教师尊重学生,不仅有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意识,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 中重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落到实处。与此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也很充分。自始至终,体现了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指导阅读写“岭”的部分,侧重导思路、导方法;指导学写“林”的部分,则从质疑开始,教师将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逐一纳入教学过程 之中,既放手,又未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指导学生阅读写“花”的部分,除了抓住个别句子引导学生加以理解外,着重要求学生思考花有什么特点,并读出思想感情来。总之,三部分的教学紧紧围绕“抓住特点、读出感情”,由扶到放,使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而且学到了阅读的思路和方法。 

《林海》教案 篇7

  设计理念:

  采用启发,讨论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更深刻地理解河更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

  教学设计:

  在启发,讨论中揣摩文章表达顺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领悟文章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初读课文

  1,谈话导入:你喜欢海吗 为什么 什么是"林海"呢 

  2,欣赏录音,看录象片,说说"林海"指的是哪里 自己对大兴安岭了解多少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你走进林海了吗 有什么感受 (板书:美丽)

  2,默读课文,能看到哪些美丽的景物 在哪些段落里做了介绍 (板书:岭,林,花)

  3,画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读给同学们听.

  三,读议写"岭"的部分.(以理解"温柔为主),说出大兴安岭温柔在哪里 

  (岭多,形态多,看不厌,;多,看不完)

  四,读议写"林"的小节.(以较"林"与"海"为主)

  1,默读思考:既然被称之为"林海","林"和"海"必然有相似之处,找出来进行读议.

  2,议论:(像海般广阔:"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像海般绿:"深的,浅的,明的,暗的,恐怕只有画家才能画出")

  3,找一找直接写海洋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五,读议写"花"的小节

  1,指读.画出写花美的句段.

  2,重点读议:"青松作衬,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3,作者把大兴安岭比作什么 (小姑娘)

  师述:这双绣花鞋把小姑娘衬得这么美丽可爱,有活力,这些绚丽的花儿把大兴安岭打扮得这么迷人.走近它,使人感到亲切舒服.

  六,整体背诵

  七,体会感情中心

  1,浏览课文,看课文哪四个字凝结了老舍先生的感情和感受(引导理解"亲切,舒服")

  2,看到岭,林,花的美景,放眼四方,你会想到什么 

  3,及至看到林场,又想到什么 (人与山的关系非常密切)

  4,既然人与山的关系非常密切,那么作为人类的我们,应该怎么办 (结合书上谈自己的想法)

  八,实践练习

  写几句保护森林资源的广告语,以警示世人.

  诸城市林家村镇东公村小学

  管延勋

《林海》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林海岭的特点

  2、感悟作者的语言特色,激发阅读兴趣

  3、抓住景物特点,学习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

  感悟作者的语言特色,激发阅读兴趣

  教学难点:

  品悟作者的语言特色,创作出属于自己的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

  一、 基于已知,导入新知。

  1、上节课,我们追随着作者来到了大兴安岭,并且知道了老舍先生是通过岭、林、花这三方面来写林海美丽景色的。类似的文章我们还学过桂林山水,其中对漓江水是这样描述的。自己默读这一段,你能快速找出漓江水具有哪些特点吗?(预设:静,清,绿)

  出示: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2、为什么你能如此快的找到漓江的特点啊?(预设:文章采用了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有概括句。问:那这是什么写法?)

  4、正是运用了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让课文层次特别清晰,我们能一下子找到景物的特点。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林海这篇文章,自己默读相关段落,你能像找漓江水特点那样快速说出岭林花的特点吗?(说到什么程度都可以,找两名同学)

  5、我听到同学们的答案有所不同了,不像找漓江水特点时那么统一了,为什么林海这篇课文的特点不那么容易找到呢?

  今天让我们继续学习林海,看看老舍先生是怎么描写林海这三方面特点的。

  二、读中感悟,体会情感

  (一)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大兴安岭的“岭”具有哪些特点?画出相关句子,抓住重点词句,说说你的理解?

  大兴安岭这个“岭”字,可跟秦岭的“岭”字大不一样。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横着的,顺着的,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 “云横秦岭”那种险句。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虽然下自山脚,上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林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学习岭的特点:

  1、岭多的特点:

  (1)抓住“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矮点的,横着的,顺着的。”(预设:岭有各种不同的样子,姿态各异、各式各样的,形态万千,能看出它很多)(板书:多)

  导语:你还能从哪里感受到岭具有多的特点?

  (3)抓住“看不完,看不厌”

  2、体会岭温柔的特点

  导语:这数不胜数的岭啊,每一座都那么的不同,千姿百态,那你还找到岭的其他特点了吗?

  (1)抓住“孤峰突起,盛气凌人。”体会温柔的特点

  (2)那你能说说“孤峰突起,盛气凌人”的意思吗?自己轻声读读这两个词的意思

  孤峰突起:群山之中突然冒出一个特别高的山峰。

  盛气凌人:以骄横的气势压人,形容傲慢自大,气势逼人。

  (3)结合这两个词,再来读读这句话,谈谈你对温柔又有了哪些理解?

  (预设:大兴安岭的岭没有一座特别突出的,尽管那么多,但每一座都差不多。)

  (4)能把你的理解通过你的朗读读出来吗?

  (5)自己轻声读读这段话,你还能从哪里看出岭温柔的特点?(打不出来,点出红字,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说说你的体会)

  (如果直接找到“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问:那这里的岭是什么样的?出示这句话,从这句话当中你又有什么体会?

  (预设:有“点”的能看出并没有高或矮很多,就一丁点。差不多,连绵)

  (6)你看,两个特点都自然的融于字里行间中,自己轻声嘟嘟这段话,看看还有包含这两个特点的句子吗?

  总结:我们之所以一眼看不出林海这篇文章中景物的特点,正是因为老舍先生将特点融入在这些句子中的原因。

  (6)出示对比图:对比这两张图片,我们来猜猜哪张是大兴安岭的岭?哪张是秦岭,你能用几个词来分别形容一下吗?(预设:秦岭很险,很高,很陡,山势雄伟,陡峭,高矮不一。大兴安岭岭的特点:很缓,连绵不断。多找几名同学)

  (7)正如你们所说,岭的温柔不仅仅是指每座岭高矮差不多,更是指这种连绵不断、非常平缓的样子。那谁能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浮现出那群山连绵,山势平缓、数不胜数的大兴安岭。

  (二)感悟老舍先生亲切自然的语言特色

  导语:刚刚我们跟随着老舍先生游览了大兴安岭,领略到了它多且温柔的特点。

  1、如果说在描写漓江水时,作者直白的用三句话分别点明了水的三个特点(板书:直白明了)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相比之下老舍先生笔下的岭,是怎样写出特点的?(预设:每句话都写了景物的两个特点)(板书:自然融入)

  大兴安岭这个“岭”字,可跟秦岭的“岭”字大不一样。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横着的,顺着的,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 “云横秦岭”那种险句。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虽然下自山脚,上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林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2、老舍先生为什么要这么写呢?请一名同学配乐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听了她的朗读,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特别舒服,语言很亲切,自然,就像在和我们聊天一样的感觉)

  总结:听了你们的朗读,真是如沐春风啊。是啊,老舍先生就是用这种朴实的语言,在字里行间中将大兴安岭多且温柔的特点向我们娓娓道来,读完之后,仿佛我们身临其境一般。这应该就是老舍先生作品中独特的语言魅力吧!

  过渡:老舍先生的这种语言魅力不仅运用在岭这一方面,还将它贯穿全文。

  (三)品悟老舍先生亲切自然的语言特色

  1、让我们看看林和花的段落,找出把你觉得最亲切自然的一两句话,轻声读一读。

  2、谁能像作者一样,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这俗白精致的语言所带来的温情。

  3、(问读的这个人)你在这亲切自然的句子中,感受到了林或花有什么特点?

  总结:在这篇文章中,老舍先生并没有直接点明特点,但就是这亲切自然的语言潜移默化的感染着我们,让我们慢慢领悟到了岭林花的特点。

  (四)拓展、课外迁移,激发阅读

  导语:其实,老舍先生的作品中处处都流露着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不仅有亲切自然,还有幽默风趣。

  1、老师这里准备了几段话,你们来猜一猜哪句话是老舍先生写的,我们用叉子和对勾表示,听完同学读得,自己偷偷在胸前告诉老师。(充满激情,带动气氛:准备好了吗?预备,开始)

  A: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又多么尽职。老舍《猫》

  B:那辆车也真是可爱,拉过了半年来的,仿佛处处都有了知觉与感情,祥子的一扭腰,一蹲腿,或一直脊背,它都就马上应合着,给祥子以最顺心的帮助。老舍《骆驼祥子》

  C: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鲁迅《孔乙己》

  D:胖二婶根本没有来过,大概是,他们猜想,肉太多了,走不动的缘故。老舍《四世同堂》

  2、谁来说说哪几句话是老舍先生的语言风格,为什么?(预设:打错了,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句话,谁来说说它写的是什么意思,从而你有什么感受?)

  3、那每段话都出自哪里呢,有谁知道吗?(出示书名)

  总结:就是通过这短短几句话的表达,我们就能看出老舍先生的语言特色,真可谓作家特有的语言格调是通过作品表现出来的。

  我知道咱班同学都有读书的习惯,谁能给大家推荐推荐?

  三、感受老舍亲切、自然的语言风格,创作出属于自己的语言特色

  1、老舍先生作为我国现代小说家之一,其俗白精致,诙谐幽默、京味十足的语言特色已经成为他作品中独特的标志。作家都有自己的独特的风格,比如巴金的强烈、坦率,比如鲁迅的简练、含蓄、包含激情。而我们也有着自己的语言特色,比如有的同学是平实质朴,含蓄隽永,有的同学是华美绚丽、生动形象,还有的同学是婉约细腻,风趣幽默。今天我们学习了老舍先生的语言特色,那让我们也来发现自己的语言风格,争做班中小作家。

  2、同学们,我们之前写了《雾霾天气》这篇作品,拿出来,自己再次创作,看谁能成为我们独树一帜的大作家。在这里,老师提醒你们请注意一下两点

  (1)写出事物的特点

  (2)有自己的语言特色

  指导:(1)谁来读读 这位作家的作品?

  (2)你从他的作品中感受到了雾霾有什么特点?你觉得他的语言风格是什么?

  (3)到底是不是呢?我们得请这位作家跟我们说说,你们能不能猜到这位作家是谁呢?

  (4)请你说说,你觉得自己的语言风格是什么呢?

  (5)那我们就评选他为我班 大作家,并为她颁发奖励。

  板书:

  13、林海

  老舍

  直白 岭 多 温柔

  融入 亲切自然 林 大 美

  花 多 美

《林海》教案 篇9

  ------------------------------------------------------------

  张广祥主页、中国语文名网“中学语文在线” 

  太仓市实验小学   陆凤娟 

  (多媒体课件显示画面)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9课,齐读课题。

  课文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林海?

  生:课文写的是大兴安岭的林海。  板书:大兴安岭

  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文中哪四个字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深切感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

  生:作者对大兴安岭的深切感受是“亲切、舒服”,在文中出现了3次。

  评:引导学生首先寻找到蕴藏于语言文字中的中心词句,也就寻找到了学习课文的最佳切入点,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师:作者分别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受到“亲切、舒服”的,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3次出现这种感受的句子。

  (生交流读出句子略)

  板书:       亲切、舒服

  亲切、舒服

  亲切、舒服

  评:板书看似重复,实则别具匠心,为收篇作好铺垫。

  师:同学们找得很正确。作者第一次感到亲切、舒服是因为什么?请同学们读读第一小节。

  (生轻声自读第一小节)

  生:因为作者亲眼看到并走进了大兴安岭,与想象中的不一样,没有奇峰怪石,更不是高不可攀。

  生:因为作者脚踩着几尺厚的松针,手摸到了那些古木,真切地感受到“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亲切、舒服。

  板书:悦耳的名字

  师:作者第二次感到亲切、舒服,是因为什么?

  生:因为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

  出示文字:

  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叫人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师:大兴安岭的美丽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同学们自由读2—5小节。板书:美丽

  (生自由快速读2—5小节)

  生:大兴安岭的美体现在岭、林、花三个方面。

  板书:岭、林、花

  评:抓住中心句回溯前文,理清段落层次,以便引导学生更好地品词析句。

  师: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跟随老舍爷爷一起走进那原始森林,亲自去体验一下。

  (学生看多媒体课件,领略大兴安岭的“岭、林、花”的美丽景色。)

  师:这番美丽的景象,语言大师老舍爷爷又是怎样来描绘的呢?请同学们在“岭、林、花”三部分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部分,重点阅读。

  要求:1、找出岭(林、花)的特点,并划出有关语句。

  2、体会一下作者的思想感情。

  生:先自读、圈画,再小组交流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评:让学生自主选择并阅读重点段落,体现了训练的主体性;阅读前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体现了训练的目的性;学习形式有自读自划、小组讨论、全班交流,体现了训练的全体性。

  生:我最喜欢“岭”这个部分,岭的特点是“多”。我是从“这里的岭的确很多……”这句话看出来的。

  生:我从“多少条岭啊,在疾驶……既看不完,也看不厌。”也能看出岭“多”。

  生:我认为岭的特点不仅“多”,还有“温柔”。我是从这句话体会到的:“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盛气凌人。”

  生:“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也说明岭的“温柔”。

  师:说得真好。“岭”的特点大家都体会到了。这段话中还有不理解的地方吗?

  生:“云横秦岭”是一种怎样的险?

  生:“温柔”、“盛气凌人”两个词是用来形容人的,怎么作者用来描写“岭”了?

  评: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师:刚才两位同学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他们真正是“用心”在读书的。老师先给大家比较两幅画面。

  (多媒体对比出示:一幅是“云横秦岭”的险峻;另一幅是“大兴安岭”的“岭”的平和。)

  师:请同学们图文对照着读一读,刚才两位同学提的问题会解答吗?

  生:“云横秦岭”的确很险峻,孤峰突起,高耸入云让人害怕,用“盛气凌人”一词正合适。

  生:大兴安岭的“岭”比较平缓,线条柔和。“温柔”一词写出了“岭”的特点,也抒发了作者对“岭”的喜爱之情。

  师:同学们,现在你们真正读懂了这段话的意思。下面让我们有感情地把这段文字读一读,体会一下作者当时的喜爱、赞美之情。

  评:学生通过图文对照和品读,不仅直观理解了重点词语的意思,而且体会到了词语中蕴含的感情色彩。教师的巧妙点拨,引发了学生的自读自悟。

  师:喜欢“林”的同学来谈谈你们的学习体会。

  生:林的特点是“多”。

  师:让我们再次来到那大兴安岭的“林”。

  (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林”的录像)

  师:大兴安岭的“林”,可以用课文中哪个词来确切地形容?

  生:林海。

  师:为什么把大兴安岭的林称作“林海”呢?它到底哪些地方像海呢?

  生:“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林像大海一样无边无际。

  生:“群岭起伏”像大海的波浪一样。

  生:还有大海的海水颜色深浅不一,林海的绿颜色也很多:“深的、浅的、明的、暗的”,各不相同。

  生:大海有浪花,林海也有,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远看就像白色的浪花。

  师:同学们,这段文字写得很美,读起来短促活泼,还有许多语气词,比如:“呀”、“呢”、“吗”等,表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下面让我们通过反复朗读来体会这些特点。

  评:扣住“林海”一词采用“层层剥笋”法引导学生自己读懂了这段文字。并体会到了这段内容在表达上的特色。

  生:自读,指名读,评价,集体读。

  师:这段话是美的景象、美的文字和美的情感的完美的结合,我们要熟读成诵。

  生:熟读背诵,指名背。

  评:在指导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是,教师的点拨显得精当到位;并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品读、诵读,从而有效地完成了多语言文字内化和积累。

  师:请一位西画“花”的同学,给录象配配音。

  (一位同学配合“花”的录像配音,其他同学边听边观赏。)

  生:“花”的特点是“多”,而且“美”。因为河岸上有不知多少野花,连树与树之间的空隙也开着野花,连爱花的作者也叫不出名字,可见花真的是多极了。

  师:不管师岭、林、还是花,大兴安岭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就是?(美)课文中作者是怎样赞美大兴安岭的?

  生答并出示文字:

  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师:听老师读,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生:作者是把兴安岭当作人来写了。

  生:我从中体会到了作者对兴安岭的深深的喜爱、赞美之情。

  生:自己读,指名读,集体读。

  评:以范读导悟,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内涵与魅力。

  师:温柔的岭,如海的林,美丽的花,这些都是大兴安岭呈现在人类面前的外表的美,它还有着内在美呢!

  再次出示文字:

  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叫人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师:“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你是怎样理解的?请结合课文联系实际说一说。

  生:“千山一碧,万古长青,恰好与广厦、良材联系在一起”这句话正好说明“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

  生:我是这么理解的:大兴安岭的“林”用途很广,大至矿井、铁路,小至椽柱、桌椅,都离不开木材。

  生:大兴安岭的“花”也有作用,其中的小红豆可酿成红酒。

  生:大兴安岭的林木还能改善人类的生态环境,保护了水土流失,净化了空气,这与人类的建设也密切相关。

  评:教师提问精当,要求明确。学生畅所欲言,相互补充,既能结合课文,又能联系实际,谈得全面而深刻。

  师:所以说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

  板书:不空洞。

  生:有感情地朗读出示的句子。

  师:作者第三次感到亲切、舒服,是因为什么?

  生答并出示文字:

  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

  师:“日益密切”,怎么理解这个词的意思?

  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答略)

  师:这一切使作者联想到了什么?

  生:联想到了“兴国安邦”。板:兴国安邦

  师:你怎么理解的?

  生:“兴国安邦”就是使国家兴盛安定。兴安岭中千般宝,不仅有着良材,还有着许许多多的珍宝,祖国各个城市、各个方面的建设都离不开兴安岭。

  师:有感情地朗读第7小节。

  师:看板书,同学们有疑问吗?

  19林海(大兴安岭)

  亲切、舒服

  (悦耳的名字)

  亲切、舒服

  (美丽不空洞)

  亲切、舒服

  (兴国安邦)

  生:为什么老师板书的三个“亲切、舒服”要一个比一个大。(生小组讨论)

  生:我体会到了,因为作者“亲切、舒服”的这种感受越来越强烈。

  生:说明作者对兴安岭的喜爱、赞美之情,随着对兴安岭了解的深入而逐步加深。

  评:“亲切、舒服”四个字板书字体的由小到大,巧妙地引导学生探究到作者撰文时跳动着的情感脉搏,把握住了作者行文时的情感基调和线索,从而又一次促进学生认识的深化。

  (师生接读,体现出感情一次比一次强烈)

  师:初入兴安岭,证实了悦耳的名字使人感到——

  生接读:亲切、舒服

  师:领略到兴安岭的美丽,且美得并不空洞,越发使人感到——

  生接读:亲切、舒服

  师:看到兴安岭有着兴国安邦的意义,就更使人感到—— 

  生接读:亲切、舒服

  总评:

  本堂课在执教过程中,较好地体现了小语新大纲的精神,也表现出执教者较强的把握教材和驾驭课堂的能力。

  1、        把握住了教材的重点和特色,教学设计精当巧妙。

  课文作者老舍先生通过对大兴安岭典型景物的描写和联想,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对祖国的热爱,对人类美好未来的憧憬。课文脉络清晰,以三个“亲切、舒服”贯穿全篇,牵引出作者行文的感情线索。课文描写优美,语言生动,表达活泼,感情洋溢于字里行间,值得品读。执教者抓住了教材的上述特点,在整体环节设计上,抓住“亲切、舒服”这个中心词,并以此进行开篇和收尾,提纲挈领,层层剥笋,水到渠成,引导学生在品词析句中内化语言,触摸到作者的情感脉搏。

  2、以学生发展为本,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首先教师把自主选择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在学习“岭、林、花”三部分是,教师让学生在范读的基础上自主挑选最喜欢的一部分精读,既照顾到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又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保证了阅读的质量。其次,教师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针对“岭”一部分中的难点,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发现深层的问题,激发了学生探究欲望,也教会了学生读书的方法。另外,教师通过三次“亲切、舒服”板书字体由小到大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寻求原由,体会作者感情的逐层深入,较好地展示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其三,教师以问促读,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对“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一句,是理解上的重点,教师让学生结合课文,联系实际,畅所欲言。教师不用标准答案来框定学生思维,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发散与独创。

  3、突出语文教学的个性,注重语言的感悟与积累

  感悟和积累语言的最好方法是“熟读精思”、“诵读涵咏”,在本节课中,教师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中的“以读为本”的思想。一是保证读的时间,一堂课书声琅琅,读书训练贯彻始终;二是讲究读的形式,有范读、自读、指名读、集体读等;三是讲究读的方法,例如让学生观看多媒体,图文对照着读,观看录象,模拟配音朗读,通过设问,以问促读等。四是讲究读的质量。教师的朗读指导,并不仅仅停留在朗读的方式方法和技巧上,而是追求朗读的质量,把“朗读”与“感悟”结合起来,以读导悟,以悟促读,在充分感悟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内化语言、积累语言。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提高了思想认识。

  发表于《小学青年教师》

《林海》教案 篇10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大兴安岭的美景及产生的联想。 

  2.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练习感情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老舍先生的《林海》。下面齐读课题。 

  生:《林海》。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初读了课文,理清了思路,学完了第一自然段,请大家回忆: 

  1.作者来到大兴安岭的感觉是什么? 

  生:作者来到大兴安岭的感觉是亲切、舒服。 

  师:齐读第一自然段,读出这种感觉。 

  板书:亲切舒服 

  2.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大兴安岭的? 

  生:作者是从岭、林、花三方面描写大兴安岭的。 

  板书:岭 林 花 

  师: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了解大兴安岭的美景及作者产生的联想,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练习感情朗读。 

  〔评:师生回忆,归纳第一课时学习所得。在此基础上提出第二课时学习目标适时、明确。〕 

  (二)我们讨论的第一个问题是:作者是怎样抓住岭、林、花的特点,表达亲切舒服的思想感情的? 

  1.师:请一位同学读写“岭”的段落,大家思考:岭有什么特点?(一名学生读写岭的段落) 

  生:岭的特点是多和温柔。 

  板书:多温柔 

  师:作者怎样抓住岭的特点写的?请你按照读句子、抓特点、谈理解的步骤来说说自己的见解。 

  生:“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我从“的确很多”可以看出岭多。 

  生:“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我从“多少”看出岭多,还从“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看不完”,看出岭多。 

  生:“……可跟秦岭的‘岭’字大不一样。”我从“大不一样”看出大兴安岭的温柔,因为秦岭是雄伟、险峻的,而大兴安岭和它大不一样。生:“……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我从“点”看出岭的温柔,因为它们的差别不大。 

  生:“……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我从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看出大兴安岭的温柔。 

  (师加示意图说明) 

  生:“……既看不完,也看不厌。”我从“看不厌”看出了大兴安岭温柔的美。 

  生:“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我从“每条岭都温柔”,看出大兴安岭的温柔。 

  生:“……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我从“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看出岭非常温柔。 

  〔评:突出了学生自己读书,思考。学生从词、句中体会到岭的特点,体现了学习语言文字和认识事物相结合。〕 

  师:自由练读并读出感情。 

  (学生自由练习读第二自然段) 

  师:你觉得自己哪句体会得好就读哪句。〔评:教师十分重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个别练读,指导,鼓励)2.下面自由读第三、四自然段,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评:鼓励学生质疑,就是提倡一边读,一边想,就是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质疑应贯穿在教学的始终。〕生:为什么“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 

  生:为什么绿得难以形容? 

  生:为什么只有画家才能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 

  生:为什么第一应夸落叶松? 

  生:为什么把白桦比作浪花? 

  生:为什么用“闪烁”一词? 

  生:为什么要把林比作海? 

  生:为什么只写“深的、浅的、明的、暗的”这几种颜色? 

  〔评:从提出的问题看,学生的确在认真地动脑筋读书了。〕 

  师:大家提得都特别好,做到了积极动脑。 

  下面老师提一个问题:林的特点是什么? 

  〔评:如果老师这样问“刚才哪位同学提出的问题涉及到林的特点?那林的特点是什么呢”不就更能体现尊重学生,把学生的质疑纳入到教学思路中了吗。〕 

  生:林的特点是绿而像海。 

  板书:绿 像海 

  师:请小组协作学习第三、四自然段,并且讨论:林哪儿像海? 

  学生分组学习讨论。 

  〔评:注意发挥学生的群体优势,进行合作学习。〕 

  学生汇报: 

  生:“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可以看出林像海一样的浩大、一望无际,广漠。 

  生:“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可以看出林如海,有波浪,因为岭很温柔,林又很多,连成一片,像海的波浪。 

  生:“多少种绿颜色啊: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可以看出林像海一样,颜色有变化,非常多。 

  师:文中只有深的、浅的、明的、暗的四种颜色吗?〔评:照应学生的质疑。〕 

  生:不是,这里包含了许多许多种颜色,像海一样。因此说难以形容。 

  师:为什么只有画家才能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评:这个问题也是学生提出的。〕 

  生:因为画家对颜色特别敏感。 

  师:还有没有别的原因? 

  生:“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可以看出林像海,因为落叶松太多了。这也是第一夸它的原因。 

  生:“海边上不是还有些白的浪花吗?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可以看出林像海,因为林海也有浪花。 

  师:你体会得真好,那么你能说说作者为什么要用“闪烁”一词? 

  〔评:再次用学生的质疑提问〕 

  生:海面在阳光下会闪动、会发光。白桦树在阳光下,如遇风吹,树叶摇动,也会反光,所以用了“闪烁”。 

  师:所以这里不仅写出了林的静态像海,还写出了林的动态像海。 

  〔评:教师像讨论会的主持者,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自己练习朗读,准备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学生练习读第三、四自然段。请学生个人读。 

  再请愿意读的同学起立读。 

  3.这么美的地方想不想去看一看? 

  生:想。 

  师: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多而温柔的岭,绿而像海的林,同时想一想那里的花有什么特点。 

  观看录像。 

  〔评:电教手段用得适时。在学生凭借课文展开想象的基础上放录像,比先放录像,用录像代替学生的理解、想象效果要好。〕 

  4.花有什么特点? 

  生:花的特点是数量多,多姿多彩。 

  板书:繁绚丽 

  师:默读,自学第五自然段。作者是怎样抓住花的特点,表达亲切舒服的思想感情的?练一练,用有感情的朗读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 

  学生自学。 

  师:下面请一组同学读。 

  讲评。投影并重点分析:“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生:兴安岭像一位爱美的亭亭玉立的小姑娘,穿着绿色的衣服,白色的裙子,还穿着绣花鞋,实在是太美丽了。 

  师:俊俏、清秀,真让人感到…… 

  生齐答:亲切舒服。 

  师:请同学读出这种感觉。 

  学生个别练读体会。 

  师:作者此时置身于大兴安岭,远处是连绵起伏的岭,岭上是一望无际的绿海,无风时,温柔宁静;有风时,波浪起伏;浪花翻滚,加上脚下的多姿多彩的花,兴安岭的景色实在是太美了!使作者真切地感到了亲切与舒服,并由衷表达了自己热爱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赞叹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的思想感情。 

  板书:爱 赞 景色美 

  让老师和同学们合作,一起读出这种感觉。老师读各自然段的第一句,大家接读。 

  师生合作朗读。 

  (三)这时作者不仅看到了兴安岭的外在美,还想到了它内在的美,作者联想到什么? 

  生:作者联想到了木材。 

  板书:木材 

  师:请男生齐读第六自然段,找出写内在美的句子。 

  投影:“兴安岭的可爱——”板书:美不空洞师:读句子,结合上下文谈理解。 

  生:“有多少省份用过” 

  生:“大至……,小至……” 

  生:“它的千山一碧……” 

  生:“于是,……” 

  师:所以说,大兴安岭为祖国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板书:贡献大。 

  师:请大家齐读最后一句,读出赞美之情,读出亲切与舒服。 

  学生齐读。 

  (四)更使作者感到亲切舒服的是什么? 

  师:请女生齐读第七自然段,大家找出写亲切舒服的句子,并准备结合上下文谈理解。 

  生:“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 

  投影:“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 

  结合课文谈理解。 

  生:“日益密切”的意思是一天比一天更加密切。 

  生:“亲切之感更加深厚,……” 

  生:“我们伐木取材,也……” 

  生:“我们不仅取宝,也做……” 

  师:林为人,林养人;人爱林,人育林。林与人的关系,即山与人的关系日益密切,随着建设和科技的发展,森林会对人有更重大的意义,这里的亲切与舒服有了更深的内涵。因此,文章结尾,作者写到—— 

  投影:“我不晓得——” 

  请学生读。 

  板书:兴国安邦 

  师:请结合上下文理解。 

  生:“兴国安邦”的意思是使国家兴旺、安定。 

  生:造林护树,科学研究,对祖国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生:兴安岭不仅对现在的祖国建设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我们的子孙后代都有深远意义。因此作者此时的亲切与舒服又有了更深的含义。 

  师:这里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深深的爱,练习读出这种情感。 

  学生练读句子。 

  (五)总结 

  师:《林海》一文,老舍先生抓住环境特点,从岭林花的美景,写到木材,再到林场,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以大兴安岭为代表的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歌颂,对为祖国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大兴安岭的热爱和赞颂,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深深的爱。作者把自己的全部情感,凝成了两个内涵极深的词,那就是在文中三次出现的:“亲切、舒服”。〔板书〕抓住环境特点,体会思想感情林海岭:多温柔林:绿像海花:繁绚丽景色美木材:美不空洞林场:兴国安邦贡献大亲切舒服(爱赞)

  〔简评〕本课教学的最大特点是教师尊重学生,不仅有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意识,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 中重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落到实处。与此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也很充分。自始至终,体现了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指导阅读写“岭”的部分,侧重导思路、导方法;指导学写“林”的部分,则从质疑开始,教师将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逐一纳入教学过程 之中,既放手,又未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指导学生阅读写“花”的部分,除了抓住个别句子引导学生加以理解外,着重要求学生思考花有什么特点,并读出思想感情来。总之,三部分的教学紧紧围绕“抓住特点、读出感情”,由扶到放,使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而且学到了阅读的思路和方法。 

《林海》教案 篇11

  周云飞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林海就是指美丽的大兴安岭。那么,大兴安岭为什么被称为林海呢?谁来根据板书说说看:

  板书: 岭多

  13、林海 林多

  花多

  2、这节课,继续学习这三个部分!

  二、学习“岭”

  1、先请听老师读课文,同学们细细体会:岭是怎样的?

  2、岭的哪一个特点你印象最深?再读课文,感受一下!

  3、那么课文哪些地方写出了岭的温柔,划出有关的句子。

  4、一位置讨论:从这些句子中,你是怎么体会到岭的温柔这个特点的?

  讨论——读句——谈感受——再读——欣赏美

  5、小结:从同学们的体会,我们体会到了岭的温柔。在句式上,我们同样可以感受到岭的温柔。板:句子表达方式

  6、幻灯出示:

  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

  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也看不完看不厌那么多条岭。

  (1)自由读,比较不同。

  (2)读读,感受语气有什么不同!

  (3)作者这样写是为了什么?

  (4)再次读读,体会美。

  7、找找作者在表达上,还有哪些地方突出了岭美?

  8、自然段朗读指导!

  三、学习“林”部分

  1、读读这个部分。

  2、用同样的方法尝试学习这个部分:

  划句子——读句子——谈感受——朗读——欣赏美

  3、句式体会:

  幻灯出示:

  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像海边上的浪花吗?

  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就像海边上的浪花。

  (1)自由读,比较不同。

  (2)读读,感受语气有什么不同!

  (3)作者这样写是为了什么?

  (4)再次读读,体会美。

  4、小结:大兴安岭绿树万顷,犹如碧波滚滚,的确是林海,真美啊!

  下面让我们用朗读再来领略一番。

  四、学习“花”的部分

  1、学生自学

  2、交流。

  引导点拨:

  幻灯出示:

  花丛里还隐藏着像珊瑚珠似的小红豆,兴安岭中酒厂所造的红豆酒就是用这些小野果酿成的,味道很好。

  花丛里还隐藏着小红豆,兴安岭中酒厂所造的红豆酒就是用这些小野果酿成的,味道很好。

  3、从这两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4、从其他的句子能体会到作者对兴安岭的赞美吗?

  5、以读加深感悟。

  五、学习总印象

  1、从刚才的学习,你体会到大兴安岭给人的印象是怎样的?

  2、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印象是怎样的呢?齐读第一自然段,从中你体会到什么?是怎样体会的?

  3、配乐读1-5自然段!

  六、全文小结

  附板书: 岭多而温柔

  13、林海 林多而绿

  (亲切、舒服)花多而美

  句子表达方式

《林海》教案 篇12

  任运昌

  教学目标:

  教育点:

  引导学生深入、全面地欣赏林海的美,使他们受到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教育。培养学生学习的民主意识、竞争意识、参与意识、合作意识。

  知识点:

  全面、深入地感知、理解、欣赏林海的美,初步掌握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训练点:

  引导学生运用自读勾划、独立品味、讨论汇报、感情朗读、背诵积累、诗文创作等方法全面、深入地学习课文。

  创新切入点:

  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想象和辩论;激励学生创作诗文赞美林海;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深入、全面地欣赏林海的美,培养学生的语感,引导学生在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进行积累。

  教学准备:

  1、引导学生广泛收集林海的诗文、图片资料。

  2、剪辑编制反映林海之美的录相片。

  3、制作投影课文优美片段的文字课件。

  教学过程:

  1、回忆美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19课。请想一想,老舍先生笔下那莽莽苍苍的林海是怎样的?学生简要回答。师:大家想亲眼看一看林海吗?(播放录像。)

  2、感知美

  (1)学生看录像,教师现场解说。

  (2)小结过渡:林海的确很美!(板书:美)

  3、寻找美

  (1)师: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请同学们带着爱美的心,去寻找课文写得最美最美的小片段。你们找,我也找,咱们比比谁找的小片段最美?

  (2)师:谁找的小片段最美?生:读一读。

  (3)师:看来,同学们的火眼金睛还真能发现美!不过,我找的才是最美的。(师朗读写人的小片段。如已经有学生读过,教师就主动与该同学联合起来学习。)

  4、品味美师:服气吗?不服气?那愿意认真品味之后来跟我辩论吗?好!请参考提示,认真品味。注意,一定要展开创造性想象,你们品,我也品。咱们等着瞧!品读提示自由选择一个小片段,参考以下提示品读欣赏:

  A、你欣赏的小片段描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是美的?

  B、这个小片段的关键词是哪些?它们分别让你想象、品味到了哪些美好的景象?

  C、应该怎样朗读才能把自己品味到的美表达出来?生:仔细品读。

  5、讨论美(1)教师辅助、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描写岭、林、花、木的四个小片段进行辩论发言。每个小片段的引导程序大体如下。

  ①根据学生发言,灵活地出示文字小片段。师:这个小片段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是美的?你品味想象到了什么?

  ②启发同学补充。师:还有谁品味了这个小片段的?谈谈自己的意见,好吗?

  ③过渡、激励。在各个小片段的讨论学习过程中,教师灵活地指导全体学生通过感情朗读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全面欣赏林海的美。

  (2)教师根据课文描写人之美的小片段组织辩论发言。(也可以灵活地穿插在上面四个小片段的讨论之间。)

  ①启发学生"帮忙"。师:谁跟我品味的是同一片段,愿意帮我说说吗?

  ②教师补充发言。师:点缀在莽莽林海当中的市镇,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见证,是兴安岭兴国安邦的体现,是林海人民在愉快的劳动歌声中创造的!

  ③激励、过渡。师:怎么样?我找的片段美得和谐,美得深刻,不是最美的吗?咱们辩论的胜负如何?后面还有两局比赛,我们可要决一雌雄!重点讨论的五个小片段如下。

  岭: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

  林: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花: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木:千山一碧,万古长青,恰好与广厦、良材。所以,兴安岭越看越可爱!

  人:山林中已经有不少的市镇,给兴安岭添上了新的景色,添上了愉快的劳动歌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

  6、总结美

  (1)形成板书。师:(指板书)同学们,从刚才的品味和辩论中,我们知道了大兴安岭的岭、林、花、木、人都很美。请看:它们的美有没有联系?林与花有没有?花与木有没有?……(一边指点一边连线。)

  (2)小结课文。师:兴安岭的岭、林、花、木、人的美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在一起的美,使兴安岭美得那么灿烂,那么实在!她就像一颗装点我们美丽祖国的星星!

  (3)理解"兴国安邦"。师:难怪作者说,兴安岭具有兴国安邦的意义。同学们知道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吗?

  7、赞赏美

  (1)学生练读。师:下面,进行第二局比赛。就是通过优美片段的朗读来尽情地赞美林海。谁朗读赞美得最有吸引力,谁就是冠军!当然,能够通过背诵来赞美的,更是冠军!请同学先练一练。

  (2)学生诵读。师:谁最先来赞美?能读就读,能背就背!(师生共同评议,选出一个个冠军。请他们昂首挺胸地站着。)

  (3)教师表演读。师:我也想当冠军!可以表现一下了吗?(教师读,学生评。)

  (4)学生齐读重点文段。师:刚才,我们选出了班上的个人冠军。现在看看,我们这个集体能不能当冠军?请齐读课文第三、四节,能背诵的同学还可以背!

  (5)激励、过渡。师:我们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都堪称冠军!

  8、创造美

  (1)师生同时创作诗文。师:我们能用自己的话来赞美林海吗?好!请参考课文的优美词句和自己收集的诗文、图片资料,为兴安岭写几句赞美的话,也可以写一首小诗。你们写,我也写,咱们进行第三局比赛!(学生写在印着精美图片的作业纸上,教师用电脑写作。)

  (2)学生展示,教师引导赏析得意之作。

  (3)教师展示,请学生赏析。

  9、憧憬美师:同学们想去林海旅游吗?能实现吗?老师认为完全有可能!现在,教你一个绝招:自己先把课文最美的两个自然段背下来,然后,在父母面前把林海尽情地赞美一番,打动他们的心,争取让爸妈明年暑假带你进到兴安岭的原始森林,去踩踩那里的松针,摸摸那里的古木……这就是今天的家庭作业。

  评析

  在大语文教育观的指导下,教学目标的设计具有"全人"意识和创新意识,做到了立体化。创新的层次定位很准确。简要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这节课深入研究品味重点片段的前提。欣赏录像是前一个环节的延伸,又是后一个环节的基础,可以营造良好的审美氛围。学生的独立学习是创新的必要条件。巧妙地"点火扇风"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品读提示独具匠心。一个"品"字的运用,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审美心理,符合本文的文体特征。提示的内容颇具启发性和层次性。根据学生的有效活动组织教学是课堂创新教学的显著特征。

  此环节由学生提出讨论学习的内容,由师生共同参与,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机结合。教师的参与很巧妙,绝无喧宾夺主之嫌。师生平等地参与比赛是崭新的学生观、教师观和教育观的体现,是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激发学生主体性的有效手段。"教材无非是例子。"把师生精心选择的重点片段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能够打破传统课堂教学中按照段落顺序串讲课文的格局,能够实现课堂教学的巧妙创新。这是新的教材观的体现。

  此环节可以深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对此,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板书设计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诵读训练方式新颖独特,行之有效。究其实质,是因为可以充分激发学生主体的参与热情和竞争意识。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师的职责在于激励、鼓舞和唤醒。"这是不无道理的。创造是教学的永恒主题,师生同台竞相创造是课堂创新教学的至高境界。该环节巧妙地体现了大语文教育观的精髓: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

  总评:

  这个教学设计从四个方面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全面创新。

  1、教学目标立体化。创新教学必须"以人为本",而"人",是大写的"人",丰满的"人",立体的"人"。所以,语文课堂创新教学必须做到教学目标立体化,必须使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在有意训练和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得到主动提高。这堂课,贯穿全过程的是教师和学生的三局比赛。这比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培养他们竞争合作与民主平等的意识,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和语言文字,能够从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去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立体化。

  2、教学内容生活化。课文必须经过生活化的处理,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例子的功能。这堂课的设计,从学生生活与课文内容的结合点切入,较好地实现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整堂课,学生不是呆板地学课文,而是转换角度,围绕林海的美与教师展开比赛。这种转化,并非雕虫小技,而是大语文教育观指导下的教材内容的生活化过程。

  3、教学过程美育化。世界上,美的力量最大;美育的效果最好。语文课堂教学美育化,可以引导学生发现美、认识美,欣赏并创造美,从而全方位地提升他们的素质,实现教学的全面创新。这堂课,时时处处都在围绕"美"组织教学,完全实现了教学过程的美育化。

  4、教学方法主体化。这堂课的设计,从学生的学着眼,从学生的学习心理出发,精心安排了有条理、有层次、有情趣的自读自悟、辩论发言、诵读比赛和诗文创作等内容。这些内容,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实现教学方法的主体化。

《林海》教案 篇13

  佚名

  教学内容:《林海》第2—5自然段。

  教学目标 :

  1.思想认识: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2.基础知识:理解课文第二部分内容,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学习新词。

  3.基本能力:①学习作者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②结合课文表达方法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③背诵第3—5自然段。

  教学重点: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明确任务

  1.问:上节课我们学了第一自然段,主要学到了些什么?(作者初入大兴安岭感到亲切、舒服。)

  2.根据第一自然段内容,这节课大家最想解决什么问题?(引导学生答出:课文写了大兴安岭的哪些方面?怎样表达作者亲切、舒服之情的?)

  二、自由初读,整体感知

  1.用自己最喜欢的读书方式读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

  2.思考:这部分写了哪些景物?(岭、林、花)

  三、精读“举一”,熟读“反三”

  (1)精读“举一”

  学习第二自然段。

  读——细读,在草稿纸上写出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画——用横线画出写“岭”的特点的词句,用波浪线画出写景美的词句。

  议——小组交流读懂的内容,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

  解——搜集各组不能解决的较集中的问题,老师引导解决。

  读——先读画横线句子,通过范读、抽读、齐读等方式,读出大兴安岭的“岭”“多”“温柔”的特点;再读画波浪线的句子,通过自由读、同桌互读的方式,读出对大兴安岭的喜悦之情;最后抽个别学生读,其余学生闭目想像,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

  谈——说说学习这段的收获。比谁说得多,说的最有价值。(老师总结指出:①借景抒情表达真情实感;②通过“读”体会思想感情;③写“秦岭”与大兴安岭的“岭”形成对比,突出大兴安岭“岭”的特点,学习比较构思的表达方式。训练:以《我的家乡》为题,说说用比较法该怎样构思?)

  小结学法:读、画、议、解、谈。

  (2)熟读“反三”

  1.按第二自然段的学法学习写“林”的两个自然段。

  提示:谈学习这两自然段收获。

  ①借景抒情,体会感情;

  ②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

  ③点面结合的表达方式;训练:以《课间活动》或《野炊》为题,“面”可写些什么,“点”可写些什么?

  ④理解课文内容后,限时间背诵课文。

  2.运用前面的学法学习写“花”这一自然段。

  提示:画,用简笔画画出经打扮了的像小姑娘一样的大兴安岭。(先读句子:“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再想像作画,比比谁画得又快又符合课文内容。)训练:一个句子中用上两种或三种修辞手法。

  四、巩固练习,落实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二部分,同桌互相背诵3—5自然段。

  2.说说本课表达真情实感的方式。(写景抒情)

  3.从本册教材中各找三课写景抒情和叙事抒情的文章。

  4.下面这些题目应怎样表达真情实感?《秋天的校园》、《我爱老师》、《家乡的田野》、《啊,好大的黄桷树》、《环卫工人,我赞美您》。

  5.(选作题)从上题中任选一题作文,要求:(1)用借景抒情的方式表达真情实感;(2)表达方式:用上比较构思、点面结合、比喻等修辞手法。

《林海》教案 篇14

  一、谈教材

  《林海》是第十一册最后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大绍安岭的原始森林,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文章文笔流畅,层次清楚,具体描写与抒发感情相结合,展开联想与抒发感情相结合,把大兴安岭原始森林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以“亲切、舒服”感情为线,贯穿全文,一次比一次感情深入,把对大兴安岭的感情在字里行间表现得真实感人。让读者充分领略到了大安岭的外在美与内在美。

  本课是这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针对文章特点、单元训练重点和课文在单元中的安排,本课的教学目标 是: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受到美的教育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至六自然段。而让学生了解大兴安岭,岭、林、花的特点以及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是本课教学难点 。

  二、谈教法

  为完成本课时教学目标 ,突破难点,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帮助同学真正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由于本文表达了作者水深厚的思想感想,所以应让学生反复诵读,读中悟情,读中表情。同时抓住重点词语的理解,图文结合创设情境等方法完成本课教学。

  三、谈学法

  通过上一组和本组第一篇的学习,学生已经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方法有所了解,已具备了一定的体会思想感情的能力,所以本课可以引导学生应用“读→思→议→读”的学习方法,即“初步了解→深入思考→评议提高→诵读升华”。

  四、谈程序

  本课可采用“五步自主教学模式”,即“导入  揭题→自学探索→交流点拨→检测巩固→深化训练”。

  (一)、导入  揭题

  1、教师提问:以前学过《美丽的小兴安岭》,小兴安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我国还有另一处森林宝库──大兴安岭。

  3、揭题:板书“林海”,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

  4、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还应该知道了什么?

  (二)、组织第一次自学探索

  出示自学要求

  1、放课文录音,学生听,可跟默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同桌互相选读课文。

  3、思考:课文中几次讲到“亲切、舒服”?作者分别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的?再按照“思考练习”中的提纲,给文章分段,列出提纲。

  4、请学生主动到黑板上写出他的分段意见。

  (三)、交流点拨

  1、指名读生字及组词,学生评议。

  2、开火车读课文,然后评议。

  3、指名板书学生谈谈你是是怎样分段的,为什么这样分。

  4、学生评议分段情况。

  5、小结

  (四)、组织第二次的自学探索

  出示自学要求

  1、作者三次“亲切、舒服”之感分别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产生的?

  2、“我”一走进原始森林有什么感觉?这种感觉是怎样产生的?

  3、“岭”、“林”、“花”各在什么特点?作者怎样写出岭、林、花的特点的?

  4、为什么到了林场,“我”这种亲切之感更加深厚了?如何理解大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五)、交流点拨

  这部分主要有三环节:交流点拨、朗读体会、质疑问难。

  1、交流是检验学生自学成果的过程。在学生交流时如出现分歧与偏向时,教师及时点拨。

  根据学生的交流,主要要了解岭的特点是多(形多、量多)、温柔,林的特点是多、绿,花的特点是多、美。

  2、朗读体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朗读的形式可多样:轻读、个读、赛读等。要注意重点语句、重点段落的朗读,使学生真正与作者产生共鸣,感情得到升华。

  3、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学生自主性的体现。学生在交流、体会后提出有一定价值的疑难本身也是能力的反映。对学生提出的疑问可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解决措施,或课堂,或课外;或学生互解,或师生共解。

  (六)、检测巩固

  这是对教学目标 达成情况的检验,教师设计的检测巩固题要以“目标”为中心,题型要新颖,形式多样。可以“选读你觉得最美的段落”,“用画出岭(林、花)的特点”等。

  (七)、深化训练

  为让学生的知识得到迁移,教师可设计深化训练题。根据教学目标 ,本课要让学生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想的方法,所以可以设计诸如“校园冬景”、“这里的景色真美”、“风景这边独好”之类的训练,读写结合,提高能力。

  板书设计 :

  19林海

  ┌──亲切舒服

  ┌────亲切舒服─┘ (联想到“兴安”)

  │ ┌───┼───┐

  亲切舒服─┘ │ │ │

  (脚踩松针 岭 林 花 手摸古木)

  (多、温柔) (多、绿)(多、美)

  观察细致、描写生动

《林海》教案 篇15

  教学目标:

  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试着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不懂的问题,互助解决,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积累在自己的摘抄本上。

  教学重点:

  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生试着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不懂的问题,互助解决。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情实感。

  教学构想:

  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弄清课文围绕大兴安岭的“亲切、舒服”联系具体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逐步深化,学生试着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不懂的问题,互助解决。最后指导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指导背诵。

  教学准备:

  投影仪、录音带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理解文章的条理,学习课文内容,进一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逐步深化。

  学生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今天咱们就让作家老舍先生作向导,把他的文章当作导游词,一起去领略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齐读课题。

  3、“林海”指什么地方?“林海”说明了什么?(大兴安岭,森林茂密,树木很多。)

  二、通过预习,你了解了哪些内容?你还想知道什么?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2、出示生字卡片检查预习情况。

  3、让学生充分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或者不懂的问题。

  4、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还真不少,相信学习了课文,这些问题一定能得到解决。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课文。思考:作者看到林海以后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读后回答,评价。

  2、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中有几次直接写到这种感受?

  3、然后讨论、交流。

  课文三次讲到“亲切、舒服”。第一次是在刚进原始森林的时候,作者走进原始森林,看到的和想到的不一样,脚踩厚厚的松针,手摸古木,感到亲切、舒服。第二次是在看了兴安岭的“岭”“林”“花”之后产生的联想时,作者看到那么多的岭,那么温柔;那么多的数,呈现那么多种的绿色;那么多的野花开在多处,特别是由此联想到兴安岭不仅美丽,而且为祖国建设不断作贡献,因此感到亲切、舒服。第三次是在参观林场有所感的时候。作者参观林场,看到人们愉快地劳动,幸福地生活,看到兴安岭与人们的关系日益密切,更加感到亲切、舒服。这种感觉触景而生,且越来越强烈。)

  四、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想想从这一段中你读懂了什么?你认为这一段应该怎样读?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大兴安岭的岭美在哪儿?(抓住岭多、温柔的特点进行理解)

  分小组讨论学习

  (1)温柔:岭的山势平缓,线条柔和。指读有关语句.理解“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2)哪些语句说明了岭多?(“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既看不完,也看不厌”)

  (3)引导学生提问:“看不完”,“看不厌”分别指什么?(“看不完”是因为沿途都是岭,连绵不断,仿佛没有尽头;“看不厌”是因为这么多的岭并不单调,它有各种各样的形态)

  (4)指名说说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说明原因

  (5)比较秦岭与这里的不同,可画画

  (6)指名练习朗读,其他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

  3、自学3——5自然段。

  (1)提出学习要求: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3——5自然段。

  (2)可以把你认为写得优美的句子画下来。

  (3)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自学成果。

  (5)指名说说林的特点,并说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

  a、“林”有什么特点?(多、绿)

  b、读有关词句体会。

  c、作者看到“林”后,想到了什么?(海洋、浪花、银裙)

  d、出示句子.看,海边上不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这句话中的“海”和“白色的浪花”分别指什么?)(“海”就是上一名中所说的落叶松的海洋,“白色的浪花”指的是下一句所说的俏丽的白桦。)

  小结:作者叙述大兴安岭的“林”,把群岭比作海边的浪花,我们读了对大兴安岭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会由衷佩服作者想象的丰富,请带着感情朗读。

  (6)指名说说花的特点,读一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多,为大兴安岭增添了色彩)

  a、出示句子: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这个句子描绘了怎样的一幅图画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样描写非常准确、形象,把大兴安岭看作一个很会打扮自己的美丽的姑娘,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美之情。)

  b、有感情地朗读

  (7)找出比喻句,加以想象。

  4、默读第6自然段。想想你读懂了什么?抓住重点句子理解。指导朗读。

  (1)思考:为什么说“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

  (2)学生谈体会(因为大兴安岭林木资源十分丰富,这种“美”是国家建设所需的良材的主要来源,是建设无数“广厦”的基地,所以说“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休”两者密不可分)

  (3)想到这些,作者感到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因此会再一次感到“亲切、舒服”。

  5、指名读第7自然段。说说读懂了什么?练读。

  思考:为什么到了林场,“我”这种亲切之感更加深厚了?(因为在林场看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密切”。表现在山林中已经有了不少市镇,人们在愉快地劳动,一是伐木、栽树,一是进行科学研究,使林海得到综合利用。人们的生产、生活同兴安岭息息相关,所以亲切之感更加深厚。)

  如何理解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兴安岭的“兴”,由“兴盛、兴旺”之意,“安”有“安定”的意识。这是从字面上说,更重要的是,国家的兴盛与安定有兴安岭的一份贡献,所以说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五、质疑问难:请大家再读读课文,看看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六、配乐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七、谁能说说你对大兴安岭有哪些了解?同学们谈得很好,相信大家经过努力,将来都能像大兴安岭的落叶松一样,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向家人介绍大兴安岭的美景。

  板书设计:

  2、林海

  岭:多、温柔

  亲切、舒服 林:绿、多

  花:多、绚丽

  伐木、栽树

  兴国安邦 进行科学研究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加深理解,领会表达方法;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怎样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的。运用所掌握的方法进行阅读能力的训练。

  学生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课文,谁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这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课文,领会课文的表达方法。

  二、深入理解内容,领会表达:

  1、自读课文第二段,思考,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来描写景物的?然后交流、讨论。

  “岭”:温柔 通过和秦岭的比较;“林”:总述“林海”,颜色、数种多,白桦、落叶松,打比方;“花”:多、到处都是。最后总述:打比方,准确、生动。

  2、作者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的?个人思考后讨论交流。(作者结合对大兴安岭 “岭”“林”“花”的描写,边写景边抒情;借看了“岭”“花”产生的联想,抒发感情;参观林场,看到林区的发展,看到人们愉快地劳动,幸福地生活,对兴安岭爱之更深,在叙述中抒发喜爱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兴安岭景色的特点,读出“亲切、舒服”感觉的逐步加深。

  4、谁愿意做小导游,为大家介绍一下林海的美丽景色?

  5、指名当小导游。

  三、配乐朗读:请同学们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伴随着音乐朗读课文。

  四、指导背诵自己喜爱的课文段落。

  1、同位间互相检查。

  2、自愿背诵。

  3、听录音来背诵。

  五、课外阅读:(出示一篇借景抒情的短文)

  1、提出要求:请大家认真读短文,想想短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

  2、交流。

  (1)指名读短文。思考刚才的问题。读后回答。

  (2)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写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的?

  (3)把你认为写的优美的句子画下来,读一读。

  (4)积累。你认为那个自然段写得最美?能背诵下来吗?

  (5)比比谁的记忆力。指名背诵。

  六、总结:今天我们不光进一步学习了《林海》,领会了表达方法,还阅读短文,从中懂得了要想表达真情实感,就必须说真话,吐真情。“文贵情真”,我相信同学们今后的作文也一定能做到这一点。

  作业设计:

  1、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小练笔:写一写冬天的校园,要求做到“说真话,吐真情”。

  板书设计:

  2、林海

  岭:温柔(对比)

  林:颜色、种类(具体、打比方) 亲切、舒服

  花:多、到处都是 (打比方 形象 具体)

《林海》教案 篇16

  四、教学重点:

  1、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特点

  2、体会“美的并不空洞的含义”。

  五、教学难点 :

  六、电教媒体选用情况表

  知识点

  学习水平

  媒体类型

  媒体内容要点

  资料来源

  方式

  激情导入  

  观察欣赏

  CAI

  播放大兴安岭的全貌图

  自制

  边放边讲

  感受岭林花各部分特点

  观察欣赏体会

  CAI

  体现岭的温柔,林的多及绿,花的艳。

  自制

  演示

  感受美的并不空洞

  观察激情

  CAI

  播放大兴安岭树木葱茏的景象

  自制

  演示

  深化扩展

  观察想象

  CAI

  大兴安岭的远景图

  自制

  边放边讲

  七、教学过程 :

  一、 激情导入  ,转化目标。

  同学们,我们刚刚跟着老舍先生走出那一碧千里的大草原,今天我们又将和他一起步入那浩瀚的林海。

  说说你们初读课文都了解了什么?学生交流

  教师板书:初入森林

  林海观察林场

  参观林场

  过渡语:这是作者的写作思路,接下来我们将学习课文,看看

  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将大兴安岭茫茫林海跃然纸上。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节课你还想了解什么?学生质疑,转化目标。

  (由于课前不止学生注重查阅有关资料,以新知引出旧知,用旧知促进对新知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语文能力学习语文的能力。)

  二、学习课文。

  出示思考题:

  课文中几次讲到“亲切、舒服”,作者是再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和舒服?为什么会又这样的感受?

  过渡语:作者随着对大兴安岭了解的深入,这种亲切、舒服之感越来越深厚。为什么会又这中感觉呢?我们来学习课文体会。

  1、指名读课文第一段。体会为什么感到亲切和舒服?(手模脚踩)作者原来是只闻其名,课现在呢方见其实,踏上这快土地,这个悦耳的名字使人感到亲切舒服。这种感觉使怎样深化的呢?继续看课文第二部分向我们介绍了美丽的风光。你们见过大兴安岭吗?

  出示课件,请同学欣赏。教师相机介绍(大兴安岭南起燕山山脉,北抵与人交界的黑龙江边,纵横千余公里,的确使林海。这里又挺拔的落叶松,俏丽的白桦,连树与树之间也步缺乏色彩。看,让学生再头脑种留下全貌,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

  2、学生自主学习。

  好看吗?景美,文更美。下面请同学们进行讨论看大兴安岭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认真读书可在书上勾画。并完成下列提纲。放轻音乐

  出示提纲,按下列提纲,说说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1)大兴安岭的岭

  (2)岭上的林

  (3)林中的花

  全班交流,教师板书。

  岭----多而温柔

  林----多而绿

  花----多而美

  (让生动口、动脑、动手,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自己探究的习惯。)

  作者笔下的岭林花各具特色,你喜欢哪一部分呢?哪一句呢?那么你就认真去读,过会跟大家交流,读给大家听。另外,你在读时还有哪些地方不懂,提出来,我们一起讨论。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3、合作研讨,完成目标。

  学生选择学习,小组分别讨论“岭、林、花”,体会其美。全班交流。学生自由说,教师相机指导重点句子的理解。

  (一)重点指导以下句子:

  1、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中险句。

  (温柔多相差不多观察的方位此句中的引号是引用,引用了韩愈的一首诗“云横秦岭家何在,雪遇难关马不前。运用简笔画区别“云横秦岭”和大兴安岭的区别。)

  (课件出示全景图----连绵不断的群山,线条是那么柔美,让学生体会的观察顺序----站在最高处,同时也能体会岭的温柔。)

  评:运用简笔画,即生动又省时,有利于教学。

  2、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前的,明的,暗的,绿的难以形容。(看的方位不同种类不同树的远近层次不同。学生说绿的颜色。)

  (课件出示茫茫林海,帮助学生理解绿的层次性)

  评:让学生说绿的颜色,有利于口语交际,注意了知识的牵引。

  3、落叶松的海洋。……(相机理解两个反问句。体会其语气的强弱和感情的强烈。用多媒体出示白桦树在阳光中。在微风中的样子,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如:泛闪。特别是为吹过白桦林时的树叶闪动的样子,让学生亲眼看后,再闭上眼睛结合实际生活去感受,教学难点 就易突破了。)

  4、大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学生在理解这一句,对这一拟人的手法不好理解。这是教师相机出示大兴安岭的侧面图:在一条清澈的小河边,盛开着鲜花,白桦树树干泛着银光……伴随着音乐和动人的画面,学生展开想象,面前的确站着一位亭亭玉立的小姑娘。学生再伴随着画面进行朗读,仿佛置身于茫茫林海中,感受着这一独特之美)

  5、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叫人心中感到亲切和舒服。

  (让学生说一说它都出产些什么?并用课件演示树木繁茂,林间不乏动物的奔跑,各种珍贵的药在林间闪现。进一步体会大兴安岭美的并不空洞)

  通过讨论,让学生体会大兴安岭的景物的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喜爱之情)作者看到这漫山遍野的白桦,不仅想到了木材,还想到了祖国的建设。我恶魔内就来赞美这青松白桦,一起读一读。

  (二)指导朗读。

  自由读品读引读体会喜爱之情。(通过重点句子的出示,理解、品读有利于学生对这些句子的体会,便于学生的记忆。)

  三、激励评价,深化扩展。

  同学们,我们随着作者观赏了大兴安岭饿美丽景色,你喜欢吗?你能不能用以两句话来表达你的喜

《林海》教案 篇17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7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4.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感受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大兴安岭岭、林、花的特点, 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课时分配:两课时

  教学准备:大兴安岭的图片资料、文字资料、音乐

  备课人:初鹏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写作顺序

  一、欣赏图片,激发学习兴趣

  同学们到过大兴安岭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大兴安岭,去感受大兴安岭的美。

  1、投影仪播放图片

  2、谈谈你看过的感受吧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老舍的《林海》,去感受老舍笔下的大兴安岭的独特美。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1、自己读课文,不认识的生字借助书后生字表读准

  2、指名读课文,检查断句及字音情况

  3、再读课文,说说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内容

  4、试着给课文分段,并在小组内交流

  5、全班交流

  分三段:第一段(第一自然段)写作者初到大兴安岭所产生的亲切、舒服的感受。

  第二段(第2、3、4、5自然段)从岭、林、花三个方面依次描写了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

  第三段(第6 自然段)作者在大兴安岭上的联想。

  三、再读课文,说说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林海的

  四、指导写字

  “蝴”字属左右结构,三个部分所占比例大体相当,书写时要注意。

  书写“峻、桦”要仔细观察它们在虚宫格中的具体位置。

  “厦”是厂字框,要注意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欣赏了大兴安岭的图片,感受到大兴安岭的美,这节课让我们走进文字中去,通过我们的朗读来体会作者对大兴安岭喜爱,感受语言文字的美。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老舍先生亲眼目睹了大兴安岭,并且进到原始森林里边去,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你能了解他此时的感受怎么样吗,请你自己读读课文的第一段,来谈谈你的感受。(亲切与舒服)

  练读第一段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

  (一)这一段分别写了大兴安岭的哪些景物?(岭、林、花)

  (二)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老舍先生对大兴安岭的喜爱?自己读读课文的第二段,画出相关的句子,请你讲一讲。

  (三)汇报交流并在读中体会大兴安岭的美和作者的喜爱之情(学生自主学习交流)

  重点语句:

  1、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①联系“孤峰突起,盛气凌人”,理解秦岭的险峻峭拔与大兴安岭的“温柔”

  ②指导朗读,读出作者对岭的喜爱(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要读得轻快一些)

  ③体会拟人化的用词方式的好处

  ④总结“岭”的特点:多,温柔

  2、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

  ①林的特点:绿得难以形容

  ②朗读指导:读出赞美之情

  3、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上的浪花吗?

  ①句子比较:“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就像海边上的浪花。”

  ②朗读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方式语气更强烈

  ③体会比喻的形象生动“银裙”指什么,为什么比作 “浪花”

  ④林的特点:美丽多姿

  4、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小结:这句话把大兴安岭看作一个很会打扮自己的美丽的姑娘。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美。

  5、完整朗读2到5自然段

  6、总结:作者从大兴安岭的岭多、温柔,林的颜色多美丽多姿,花多等几方面来描写大兴安岭,为我们展开了一副精美的图画。这部分描写能调换一下顺序吗?

  (不能,岭、林、花的描写是从远到近,从整体到部分来写的)

  四、学习最后一段

  美丽的大兴安岭不仅美丽多姿,更为祖国建设提供了许多良材,请大家一起读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五、总结全文写作特点:结构上是总分总结构,写作顺序上从远到近,从整体到部分。修辞方法上运用了比喻、拟人的写法。

  板书设计: 林海

  总:亲切舒服

  岭 多 温柔

  分: 林绿得难以形容 美丽多姿

  花 多 叫不出名

  总:越看越可爱

《林海》教案 篇18

  教学要求:

  1、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2、学习作者善于细致观察景物,在描写景物中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方法。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至六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学习作者结合景物描写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

  体会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的,又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具准备:课本、录音机、录音带、投影机、投影片。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谈话,解释课题。

  二、初读课文,提出阅读要求;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

  3、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哪些景物,在书上作旁注。

  4、了解课文的写作线索。

  (采用学生自学_____ 四人小组讨论_____教师巡视指导的方法。)

  三、教师归纳:

  这篇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多而温柔的岭,色彩明亮的林海,美丽诱人的野花,作者目睹各种景物而产生了联想,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四、朗读课文。个别、小组读。正音。

  五、作业 

  1、抄写课后练习4

  2、查字典理解:高不可攀、盛气凌人、兴国安邦的词义及自己不理解的词。

  3、根据课后思考题的要求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新课

  1、齐读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____齐读课题)

  2、导入  谈话

  经过初读课文,我们知道本文是介绍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老舍先生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大兴安岭的景物,表达了自己对大兴安岭深深的爱,字里行间充满着真情实感!作者是怎样介绍大兴安岭的?请翻开课文。

  二、讲读课文

  (一) 根据要求快速阅读全文。

  1、作者来到大兴安岭后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觉?

  2、课文几次讲到“亲切、舒服”?分别找出这三节课文,并用划出这些句子。

  (二) 以作者感情变化为线索,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先看第一次,齐读第一段。

  (1)请学生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第一段。

  (2)分析:这段的第一句是写作者来大兴安岭前的看法。注意“总”的意思——总是,一直。第二句是写作者来大兴安岭后改变了原来的看法,是真情实感啊!

  (3)小结:作者来到大兴安岭感到这个名字是亲切、舒服的。

  2、作者第二次感到亲切、舒服又是在什么情况下感到?

  (1)齐读第二段最后的句子。

  分析:是的,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使作者心中感到亲切、舒服。大兴安岭这么美丽,它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2)听课文第二段的录音。

  要求:想想大兴安岭有什么景物?说说这些景物的特点。用“~~”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3)提问:这一段分别写了大兴安岭的哪些景物?

  (岭、林、花)

  A、“岭”有什么特点?(多、温柔)

  作者是怎样写的?采用个别、小组读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岭”的特点。

  B、岭上的“林”又有什么特点?(林的特点:多____林变成海;从颜色看种类很多。)

  C、出示投影片,帮助学生理解“林”的特点。

  分析:作者写“林”的时候处处流露出对“林”的爱。

  指导朗读理解句子。

  句子一: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

  分析:海指什么?(落叶松的海洋。)

  白色的浪花又指什么?(俏丽的白桦。)

  句子二: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分析:这个带问号的句子是表示肯定的意思,写出了作者对大兴安岭喜爱的感情。

  (采用个别、小组、集体等形式指导学生朗读。)

  小结: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句子,把群岭起伏写成海的波浪,把大片的落叶松写成海洋,把白桦写成海边的浪花,我们读后对大兴安岭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样感到亲切、舒服。

  集体朗读描写“林”的段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四人小组互相讨论学习:

  A、林中的“花”又有什么特点?读、议句子。

  B、分析:林中的“花”的特点——多(到处都是);种类多(叫不出花的名儿)野花为大兴安岭增

  添了色彩,诗意。请看句子。

  大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式来写?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让学生读句子、讨论、理解。

  C、小结:这句话把大兴安岭看作一个很会打扮自己的美丽的姑娘。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5)把描写“花”这一段有感情朗读一次。

  小结:作者把大兴安岭的岭,岭上的林,林中的花联系在一起作具体描绘,构成了一个立体画面,使大兴安岭更加美丽,可爱。

  面对美丽的大兴安岭,作者联想到什么?

  (联想到与建设结为一体)

  理解句子: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

  1)“空洞”什么意思?(没有内容)

  2)从哪里体现了大兴安岭美得不空洞?

  让学生联系上文理解。

  小结:这段作者先介绍了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再写了作者的联想。说明大兴安岭不仅美丽,还与祖国建设处处都要用到木材联系起来,所以感到它越看越可爱,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3、自由朗读第二段,一边读一边想象。

  三、作业 :1、课后练习1,3(1)、(2)。

  2、把优美的句子抄在《积词本》。

  第三课时

  一、复习第二段,简单说说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二、继续讲读第三段。

  1、默读第三段,边读边想这一段可以抓住哪些重点句子理解。

  2、作者第三次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亲切、舒服之感,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这个句子。

  我不晓得当初为什么管它叫做兴安岭,由今天看来, 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兴国安邦”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让学生个别回答这一问题。

  分析: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山养人,人育林,经过人们的辛勤劳动,大兴安岭的景色越来越美,它们对人们的贡献也越来越大。

  提问:①“兴国安邦”什么意思?

  ②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3、齐读这一段。

  4、小结:我们从作者的联想中知道了大兴安岭不仅景色美,而且对祖国的建设真的起着使国家兴旺安定的作用,我们同样感到亲切、舒服。

  三、总结全文。

  1、带着喜悦的感情自由朗读课文。

  2、给课文归纳段意,概括中心思想。

  四、试背第三、四、五、六自然段中的其中一段。

  五、质疑。让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六、总结谈话

  这篇课文围绕“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抓住景物的特点,使作者产生亲切、舒服之感。通过丰富的想象,抒发了作者对大兴安岭、对祖国无比热爱的感情。当你们长大后争取去看看,亲身感受大兴安岭的美丽和可爱。

  七、作业 

  1、背诵课文三____六自然段。

  2、预习20课。

  板书设计 :

  19 林海

  |岭|

  |林| 景色美|

  大兴安岭 |花| |

  名字悦耳| | 亲切舒服

  |与建设结为一体| |

  | | 作用大|

  |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林海》教案 篇19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广厦、伐木、综合、高不可攀、盛气凌人、兴国安邦。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感受大兴安岭景物的美,认识大兴安岭在祖国建设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及难点:

  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感受大兴安岭景物的美,认识大兴安岭在建设中的作用。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

  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并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入新课。

  1.我们学习过《美丽的小兴安岭》,在我国的内蒙古高原东部,还有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叫大兴安岭。那里群岭起伏,森林茂盛,生长着大片的原始森林,是名副其实的林海。

  板书:林海

  2.释题:课题中的“林”指的是什么地方的“林”?“林海”又是什么意思?

  3.出示幻灯,简介大兴安岭。

  大兴安岭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和黑龙江省的西北部,呈东北--西南走向,海拔1100-1400米,它的森林以落叶松、红松、白桦为主。

  二、初读课文,学习课文的生字。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及生词。

  2.读准生字词,同桌互查。

  3.再读课文,读准字音。

  4.记忆字形,了解字义。

  (1)分析字形结构。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孤峰突起:单独的一个山峰高高地耸立着。

  盛气凌人:形容骄傲蛮横,气势逼人。

  目之所及:眼睛能看到的地方。

  千山一碧:许许多多山峰都是碧绿的颜色。

  兴国安邦:国家兴盛安定。

  悦耳:好听。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1)初入大兴安岭觉得名字悦耳。

  (2)岭的样子。

  (3)岭的颜色绿得难以形容。

  (4)林就像大海一样。

  (5)花多而美。

  (6)木材用途广泛。

  (7)作者看到大兴安岭的林场后的感受。

  3.默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

  (1)试着说出分段依据(按照不同的内容分段)

  (2)分段并归纳段意。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作者刚进入原始森林时的感受。

  第二段:(第二至第六自然段)从岭、林、花三个方面介绍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第三段:(第七自然段)参观林场时的见闻和感受。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并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学内容:

  1.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的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自由读课文。

  2.思考: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说说你最喜欢本文中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二、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并回答:作者来到大兴安岭有什么感觉?这个感受是怎样来的?(感到大兴安岭的名字是那样的亲切与舒服,这一感受是眼见脚踩手摸等深入林中观察的结果)

  2.指导感情朗读,要读出亲切舒服之感。

  3.这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总述)

  三、重点讲读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思考这段主要写了什么?(岭的特点)

  2.自读后小组讨论,大兴安岭的“岭”、“林”、“花”各有什么特点。

  3.讨论、交流。

  “岭”的主要特点是“温柔”。“温柔”原指性情柔和,平顺。本课指山势平缓,轮廓柔和,这个特点是通过与秦岭比较得出的?“云横秦岭”意思是云在秦岭的半山腰,写出了秦岭的突兀险峻。而大兴安岭“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大兴安岭的“岭”还有一个特点是多。“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看不厌”一是因为“岭”各具形态,二是因为“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看着这样的“岭”,心里一定感到亲切、舒服。

  “林”的主要特点是树多成海。“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落叶松”,“白桦”。但从“深的、浅的、明的、暗的”可以知道树的种类多。看到这么多树,心中一定感到亲切与舒服。

  4.学习本段中的修辞方法,先由学生总结,教师可作适当点拨。思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不用这些修辞方法可不可以?

  5.老师范读,指导朗读。

  (大兴安岭真是太美了,谁能带着感情读一读这段?)

  6.自由读课文,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展开想象。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如:作者这样描写,在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她们上穿翠绿的衣衫,下穿白色裙子,脚穿多彩的绣花鞋。颜色搭配多么协调,多么漂亮,多么有生气。)

  7.小结:大兴安岭的岭温柔,林美丽,花鲜艳,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字里行间洋溢着喜爱与赞美之情,让我们怀着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与赞美,再读这段课文。

  四、讲读第三段。

  1.自读第三段,思考:

  ①为什么到了林场,“我”这种亲切之感更加深厚了?

  ②如何理解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2.讨论、交流。

  ①因为在林场看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表现在山林中已经有了不少市镇,人们在愉快地劳动,一是伐木、栽树,一是进行科学研究,使林海得到了综合利用。人们的生产、生活同兴安岭息息相关,所以亲切之感更加深厚。

  ②兴安岭的“兴”有“兴盛”、“兴旺”之意,“安”有“安定”的意思。这是从字面上说,更重要的是,国家的兴盛安定兴安岭也有一份贡献,所以说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3.为什么说它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

  因为大兴安岭不仅有美丽的风光,而更主要的是为祖国的建设提供了大量的木材和其它资源,与国家的建设结为一体,与人民的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所以美得并不空洞。

  4.指名感情朗读。

  5.作者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的?个人思考后讨论交流。

  作者结合对大兴安岭“岭”、“林”、“花”的描写,边写景边抒情;借看“岭”“林”“花”产生的联想,抒发感情;参观林场,看到林区的发展,看到人们愉快的劳动,幸福的生活,对兴安岭爱之更深,在叙述中抒发喜爱之情。

  五、总结、扩展

  1.根据板书,要求学生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怎样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篇课文是抒情散文,是作家老舍游历大兴安岭后写的,文章围绕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叙述了这个原始森林的景色,并展开联想,抒发作者喜悦、歌颂之情。课文中的三个“亲切与舒服”贯穿全篇,构成整体,中心突出、前后呼应,本文不仅记叙了作者所观察到的景物,而且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丰富联想,抒发了感情。

  3.综合训练,发展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运用“中心突破法”抓住“亲切舒服”重点理解作者第一次感到“亲切舒服”时主要写些什么?文中是怎样体现出作者这感情的?

  (3)采用“举一反三法”让学生用学习作者第一次感受的段落的方法学习第二、三次的段落。

  六、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仿照本文写法,写一处景物。

《林海》教案 篇20

  后六小学        房伟民 

  一、谈教材 

  《林海》是第十一册最后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老用准确 

  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大绍安岭的原始森林,表达了对大兴安岭 

  的喜爱之情。文章文笔流畅,层次清楚,具体描写与抒发感情相结合, 

  展开联想与抒发感情相结合,把大兴安岭原始森林的美表现得淋漓尽 

  致;以“亲切、舒服”感情为线,贯穿全文,一次比一次感情深入, 

  把对大兴安岭的感情在字里行间表现得真实感人。让读者充分领略到 

  了大安岭的外在美与内在美。 

  本课是这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针对文章特点、单元训练重点和 

  课文在单元中的安排,本课的教学目标 是: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受到美的教育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 

  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三至六自然段。而让学生了解大兴安岭,岭、林、花的特点以及 

  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是本课教学难点 。 

  二、谈教法 

  为完成本课时教学目标 ,突破难点,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采取灵 

  活多样的方法,帮助同学真正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由于本文表达了作者水深厚的思想感想,所以应让学生反复诵读, 

  读中悟情,读中表情。同时抓住重点词语的理解,图文结合创设情境 

  等方法完成本课教学。 

  三、谈学法 

  通过上一组和本组第一篇的学习,学生已经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 

  的方法有所了解,已具备了一定的体会思想感情的能力,所以本课可 

  以引导学生应用“读→思→议→读”的学习方法,即“初步了解→深 

  入思考→评议提高→诵读升华”。 

  四、谈程序 

  本课可采用“五步自主教学模式”,即“导入  揭题→自学探索→ 

  交流点拨→检测巩固→深化训练”。 

  (一)、导入  揭题 

  1、教师提问:以前学过《美丽的小兴安岭》,小兴安岭给你留 

  下了怎样的印象? 

  2、我国还有另一处森林宝库──大兴安岭。 

  3、揭题:板书“林海”,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大兴安岭的原 

  始森林。 

  4、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还应该知道了什么? 

  (二)、组织第一次自学探索 

  出示自学要求 

  1、放课文录音,学生听,可跟默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同桌互相选读课文。 

  3、思考:课文中几次讲到“亲切、舒服”?作者分别是在怎样 

  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的?再按照“思考练习”中的提纲,给文章分 

  段,列出提纲。 

  4、请学生主动到黑板上写出他的分段意见。 

  (三)、交流点拨 

  1、指名读生字及组词,学生评议。 

  2、开火车读课文,然后评议。 

  3、指名板书学生谈谈你是是怎样分段的,为什么这样分。 

  4、学生评议分段情况。 

  5、小结 

  (四)、组织第二次的自学探索 

  出示自学要求 

  1、作者三次“亲切、舒服”之感分别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产生的? 

  2、“我”一走进原始森林有什么感觉?这种感觉是怎样产生的? 

  3、“岭”、“林”、“花”各在什么特点?作者怎样写出岭、 

  林、花的特点的? 

  4、为什么到了林场,“我”这种亲切之感更加深厚了?如何理 

  解大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五)、交流点拨 

  这部分主要有三环节:交流点拨、朗读体会、质疑问难。 

  1、交流是检验学生自学成果的过程。在学生交流时如出现分歧 

  与偏向时,教师及时点拨。 

  根据学生的交流,主要要了解岭的特点是多(形多、量多)、温 

  柔,林的特点是多、绿,花的特点是多、美。 

  2、朗读体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朗读的形式可多样:轻读、 

  个读、赛读等。要注意重点语句、重点段落的朗读,使学生真正与作 

  者产生共鸣,感情得到升华。 

  3、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学生自主性的体现。学生在交流、体会 

  后提出有一定价值的疑难本身也是能力的反映。对学生提出的疑问可 

  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解决措施,或课堂,或课外;或学生互解, 

  或师生共解。 

  (六)、检测巩固 

  这是对教学目标 达成情况的检验,教师设计的检测巩固题要以“ 

  目标”为中心,题型要新颖,形式多样。可以“选读你觉得最美的段 

  落”,“用画出岭(林、花)的特点”等。 

  (七)、深化训练 

  为让学生的知识得到迁移,教师可设计深化训练题。根据教学目 

  标,本课要让学生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想的 

  方法,所以可以设计诸如“校园冬景”、“这里的景色真美”、“风 

  景这边独好”之类的训练,读写结合,提高能力。 

  板书设计 : 

  19   林海 

  ┌──亲切舒服 

  ┌────亲切舒服─┘    (联想到“兴安”) 

  │      ┌───┼───┐ 

  亲切舒服─┘      │        │        │ 

  (脚踩松针         岭        林        花 

  手摸古木)(多、温柔)(多、绿)(多、美)          

  观察细致、描写生动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林海》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