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水调歌头》教学实录

《水调歌头》教学实录

甜到心口 点赞 分享
《水调歌头》教学实录

微信扫码分享

《水调歌头》教学实录(通用12篇)

《水调歌头》教学实录 篇1

  一、导入  新课

  师:首先让我们来聆听一首优美的歌曲。(播放音乐)

  同学们如果熟悉的话可以跟着哼唱。

  师:优美的音乐能唤起人的情感,带给人以美的感受,当我们沉浸在这优美的旋律中,你的头脑中首先浮现出一个什么事物呢?

  生:月亮

  师:你都知道哪些有关月的诗句?

  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生: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明蝉。

  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师:明月与诗词好像天生就结缘,明月激发诗兴,诗词随明月而发,相伴而留香千古,在众多咏明月的诗词中,苏轼的《水调歌头》历来被公认为中秋词之绝唱,这节课我们就来鉴赏这首词(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师:诗词创作往往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及思想感情的外现,因此学习古诗词首先讲究知人论世,同学们课前已经广泛地查阅了关于苏轼的资料,就让我们来资源共享一下。

  师:你了解苏轼什么呢?打开你回忆的闸门。

  生:号东坡居士,被称为文坛三苏。

  生:苏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师:你刚才在研究什么?

  生:出现了一个口误,苏轼是宋朝的。

  师:苏轼,字子瞻,北宋杰出的书画家。

  师:关于苏轼的经历和文学成就大家已经有所了解,而《水调歌头》这首词恰是词人政治失意,被贬密州,又与其弟苏辙相别七年,中秋之夜,苏轼把酒讯天问月所作,词作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共同走进《水调歌头》教师范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自由地畅读课文,边读边借助注释疏通词句,将自学中存在问题的地方指出来。

  师:同学们在阅读和理解方面有什么问题吗?]

  生1:为什么把酒问天?

  生2:怎么理解这首词?

  生3:为什么作者最终选择在人间?

  生4:为什么要月下起舞?

  生5:为什么说是归去而不说去?

  生6:不应有恨,这好像是对月亮的埋怨,为什么又转变了思想?

  生7:这首词有怎样的背景?

  生8:琼楼玉宇有什么特殊含义吗?

  生9:兼怀子由?兼有何用意?

  师:我们交流一下讨论的结果。

  生:可以看出苏轼豁达的胸怀,很好的化解了诗人的愁苦。

  生:苏轼自称是月中人,所以用归去。向往应蕴含着深意。

  生:主要是抒发诗人的苦闷。

  师:除此还有什么感情呢?

  生:名句的含义是对经受痛苦的人的美好的祝愿。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共此时”与这句话有异曲同工之妙。

  生:苏轼还是热爱人间的,所以留在了人间,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生:琼楼玉宇蕴含着官场的失意。

  师:能结合背景来理解,很好。提示出诗人的矛盾之情。

  师:苏轼为什么问青天,问的是什么呢?

  生:表达自己心中的愁苦,思念自己的弟弟,还有对自己政治失意的苦闷。

  师:此事古难全,怎么去理解它?

  生:苏轼有豁达的胸襟,想明白了客观规律不是随着人的意愿所改变的。

  师:我们只有适应社会,而不能让社会适应我们。

  这是蕴含哲理千古名句。大家还记不记得小时学过《题西林壁》

  师生共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师:大家已经整体感知了词的内容,同学们不妨暂时忘掉自我,回到900多年前的宋代,设想自己就是苏轼,仕途坎坷,被贬密州,思念亲人,不能相见,中秋之夜,独饮月下,此情此景,让我们动情地朗诵《水调歌头》(生朗读诗歌)

  师:意境是情与景融合的结晶,诗歌借助联想和想象营造意境,以优美的意境感染读者,让读者在意境中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形成共鸣。“言有尽而意无穷”是诗词语言的特点,请同学们插上联想与想象的翅膀,体会这首词的意境。

  师:这种情境给你怎么样的感觉?

  生:凄凉的感受,苏轼的苦闷情郁于中,发之于外。通过诵诗,舞剑发泄自己的情感。

  生:诗人非常孤独,有凄凉的感受。

  生:意境是愁苦忧愁的。

  师:思考一下苏轼在中秋之夜写下这首词的目的是什么?]

  生:发泄郁闷

  师:写作是宣泄情感的过程。这种感情借助于什么表现出来的?借月亮都寄寓了怎样的感情呢?我们总结一下这首词的主旨。

  生:这首词寄予了对亲人的思念,对仕途坎坷的抱怨。

  生:政治上不得意,心情悲伤愁苦。

  师:绝唱在什么地方?》

  生:有一种祝愿在里面。

  师:我自己的苦闷化解不开,我怎么能有心思去祝愿别人?

  生:因为他心胸很开阔。能将苦闷化解开来。

  生:能化解诗人苦闷的只有他豁达的心。

  师:诗人对无情的月亮寄寓了浓厚的感情,正如朱光潜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是我们常常提到的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希望在写作中别忘了用融情于景的写法。

  师:总结一下,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生:了解了文学大家苏轼这个人。

  生:学会了如何鉴赏古诗词,不光要会翻译。还要用心去感受诗人当时所处的处境。感受到诗人豁达的胸襟。

  生:佩服他能在简短意赅的作品中抒发作者的感受,很有文采。

  师:这首词借景抒怀,情景交融,借中秋之明月为我们营造了凄清而优美的意境,将词人对弟弟的思念淋漓地表现出来,并将深刻地人生哲理寓于形象的诗句中,又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种美好的境界结束全词,唤起所有人的普遍情感体验。让我们被苏轼不凡的才气与通达的个性所感染,也让我们更加喜欢苏轼,更加喜欢他的词,现在,就让我们饱含着对文学大家的仰慕,共同背诵这首词。

  学生齐背

  师:苏轼豁达的胸怀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有一句箴言我想作为礼物送给在大家,(如果你不能成为大道,那就当一条小路;如果你不能成为太阳,那就当一颗星星;决定成败的不是你尺寸的大小,而在做一个最好的你。)

  在今后漫漫人生长路上,老师希望能记住这则箴言,笑对人生,做一个最好的你!

  作业 :鉴赏《宣州谢眺楼校书书云》

  板书:

  水调歌头

  苏轼

  月色明丽

  意境

  夜色清寒

  情景交融

  思念亲人

  主旨

  身处逆境的豁达乐观

《水调歌头》教学实录 篇2

  一、导入  新课

  师:首先让我们来聆听一首优美的歌曲。(播放音乐)

  同学们如果熟悉的话可以跟着哼唱。

  师:优美的音乐能唤起人的情感,带给人以美的感受,当我们沉浸在这优美的旋律中,你的头脑中首先浮现出一个什么事物呢?

  生:月亮

  师:你都知道哪些有关月的诗句?

  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生: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明蝉。

  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师:明月与诗词好像天生就结缘,明月激发诗兴,诗词随明月而发,相伴而留香千古,在众多咏明月的诗词中,苏轼的《水调歌头》历来被公认为中秋词之绝唱,这节课我们就来鉴赏这首词(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师:诗词创作往往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及思想感情的外现,因此学习古诗词首先讲究知人论世,同学们课前已经广泛地查阅了关于苏轼的资料,就让我们来资源共享一下。

  师:你了解苏轼什么呢?打开你回忆的闸门。

  生:号东坡居士,被称为文坛三苏。

  生:苏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师:你刚才在研究什么?

  生:出现了一个口误,苏轼是宋朝的。

  师:苏轼,字子瞻,北宋杰出的书画家。

  师:关于苏轼的经历和文学成就大家已经有所了解,而《水调歌头》这首词恰是词人政治失意,被贬密州,又与其弟苏辙相别七年,中秋之夜,苏轼把酒讯天问月所作,词作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共同走进《水调歌头》教师范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自由地畅读课文,边读边借助注释疏通词句,将自学中存在问题的地方指出来。

  师:同学们在阅读和理解方面有什么问题吗?]

  生1:为什么把酒问天?

  生2:怎么理解这首词?

  生3:为什么作者最终选择在人间?

  生4:为什么要月下起舞?

  生5:为什么说是归去而不说去?

  生6:不应有恨,这好像是对月亮的埋怨,为什么又转变了思想?

  生7:这首词有怎样的背景?

  生8:琼楼玉宇有什么特殊含义吗?

  生9:兼怀子由?兼有何用意?

  师:我们交流一下讨论的结果。

  生:可以看出苏轼豁达的胸怀,很好的化解了诗人的愁苦。

  生:苏轼自称是月中人,所以用归去。向往应蕴含着深意。

  生:主要是抒发诗人的苦闷。

  师:除此还有什么感情呢?

  生:名句的含义是对经受痛苦的人的美好的祝愿。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共此时”与这句话有异曲同工之妙。

  生:苏轼还是热爱人间的,所以留在了人间,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生:琼楼玉宇蕴含着官场的失意。

  师:能结合背景来理解,很好。提示出诗人的矛盾之情。

  师:苏轼为什么问青天,问的是什么呢?

  生:表达自己心中的愁苦,思念自己的弟弟,还有对自己政治失意的苦闷。

  师:此事古难全,怎么去理解它?

  生:苏轼有豁达的胸襟,想明白了客观规律不是随着人的意愿所改变的。

  师:我们只有适应社会,而不能让社会适应我们。

  这是蕴含哲理千古名句。大家还记不记得小时学过《题西林壁》

  师生共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师:大家已经整体感知了词的内容,同学们不妨暂时忘掉自我,回到900多年前的宋代,设想自己就是苏轼,仕途坎坷,被贬密州,思念亲人,不能相见,中秋之夜,独饮月下,此情此景,让我们动情地朗诵《水调歌头》(生朗读诗歌)

  师:意境是情与景融合的结晶,诗歌借助联想和想象营造意境,以优美的意境感染读者,让读者在意境中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形成共鸣。“言有尽而意无穷”是诗词语言的特点,请同学们插上联想与想象的翅膀,体会这首词的意境。

  师:这种情境给你怎么样的感觉?

  生:凄凉的感受,苏轼的苦闷情郁于中,发之于外。通过诵诗,舞剑发泄自己的情感。

  生:诗人非常孤独,有凄凉的感受。

  生:意境是愁苦忧愁的。

  师:思考一下苏轼在中秋之夜写下这首词的目的是什么?]

  生:发泄郁闷

  师:写作是宣泄情感的过程。这种感情借助于什么表现出来的?借月亮都寄寓了怎样的感情呢?我们总结一下这首词的主旨。

  生:这首词寄予了对亲人的思念,对仕途坎坷的抱怨。

  生:政治上不得意,心情悲伤愁苦。

  师:绝唱在什么地方?》

  生:有一种祝愿在里面。

  师:我自己的苦闷化解不开,我怎么能有心思去祝愿别人?

  生:因为他心胸很开阔。能将苦闷化解开来。

  生:能化解诗人苦闷的只有他豁达的心。

  师:诗人对无情的月亮寄寓了浓厚的感情,正如朱光潜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是我们常常提到的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希望在写作中别忘了用融情于景的写法。

  师:总结一下,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生:了解了文学大家苏轼这个人。

  生:学会了如何鉴赏古诗词,不光要会翻译。还要用心去感受诗人当时所处的处境。感受到诗人豁达的胸襟。

  生:佩服他能在简短意赅的作品中抒发作者的感受,很有文采。

  师:这首词借景抒怀,情景交融,借中秋之明月为我们营造了凄清而优美的意境,将词人对弟弟的思念淋漓地表现出来,并将深刻地人生哲理寓于形象的诗句中,又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种美好的境界结束全词,唤起所有人的普遍情感体验。让我们被苏轼不凡的才气与通达的个性所感染,也让我们更加喜欢苏轼,更加喜欢他的词,现在,就让我们饱含着对文学大家的仰慕,共同背诵这首词。

  学生齐背

  师:苏轼豁达的胸怀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有一句箴言我想作为礼物送给在大家,(如果你不能成为大道,那就当一条小路;如果你不能成为太阳,那就当一颗星星;决定成败的不是你尺寸的大小,而在做一个最好的你。)

  在今后漫漫人生长路上,老师希望能记住这则箴言,笑对人生,做一个最好的你!

  作业 :鉴赏《宣州谢眺楼校书书云》

  板书:

  水调歌头

  苏轼

  月色明丽

  意境

  夜色清寒

  情景交融

  思念亲人

  主旨

  身处逆境的豁达乐观

《水调歌头》教学实录 篇3

  教学目标 : 

  1、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2、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3、了解阅读对话的三条基本途径。

  教学重点: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 教学难点 :阅读对话的基本途径及方法。

  教学方法:组织阅读对话,引导诵读感悟、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 (课前欣赏邓丽君歌曲《但愿人长久》)

  一、导入  ;示标。 师:大家觉得刚才欣赏的歌曲优美吗?

  生:优美。

  师:就让我们在这首歌曲的引领下解读宋词《水调歌头》,走近文学大师苏东坡。 (板书课题、作者)

  师:同学们在初一时学过苏东坡的《浣溪沙》,还能记得词中的一些句子吗?

  生: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师:苏东坡的词,境界开阔,想像奇特,在宋词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今天要学习的这首《水调歌头》,更是不同寻常。请看清代评论家胡仔对它的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二、配乐朗读全词。 (音乐声中,师范读全词一遍,然后生自由朗读全词一遍。)

  三、开展阅读对话。

  师:有一句话说得好: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在和文学大师进行意味深长的对话。阅读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过程。如何开展阅读对话呢?我们可以尝试从这三条途径入手: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环境对话。

  1、与文本对话  师:初读课文后,我们了解了词的大致内容。现在开展小组讨论,请大家将自己觉得难以理解的词句提出来,看看同学能不能帮你解决疑难。小组讨论仍不能解决的,交由全班讨论。

  生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应该怎样理解?

  生2:在清冷的月宫中起舞,赏玩自己孤单的影子,哪里比得上在人间啊!

  生3:我是这样理解的:我在清澈的月光下起舞,赏玩着自己的影子,清冷的月宫哪里比得上人间呢!

  师:两位的理解都有道理。

  生4:“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也不太好理解。

  师:这句话是在责问月亮:你对人不应该有怨恨呀,但你为什么偏偏在人们离别的时候又亮又圆呢?词人借此来表达对弟弟子由的深切思念。

  ……

  师:解决了文句的疑难,让我们整体把握一下词的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上阕:望月-思归;下阕:责月-怀人。

  师:诗词总是以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因此对其中精美的词句要会赏析品味。你最欣赏词中的哪一句,请说说你的理由。

  生1:我喜欢“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三个短句很有节奏地描绘了月亮的行踪,表达了作者思念弟弟难以入眠。

  生2:我欣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因为它由月亮的圆和缺推想到了人的悲欢离合,而且悟出了人生难以十全十美的道理。

  师:对。由“月”到“人”,是由自然到人事;而由今至“古”,则使得这人生感触更为深刻。

  生3:我欣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者由思念自己的弟弟推想到天下所有的离别之人,并祝愿他们幸福美满。

  师:是啊!“长久”是时间,“千里”是空间,这两句的境界是多么的开阔!

  师:让我们再来朗读这首词,整体感知词的内容,仔细品味精美的语言。

  2、与作者对话  师:语言,是情感的外壳。欣赏古代诗词,应该经过语言这条通道,走进作者的内心,领会词人的情感,这就是与作者对话。这里,老师提供两个参考话题,同学们可以据此展开想像:假如你通过时间旅行站在东坡大师面前,和他谈起这首词,你将对他说些什么?

  (出示话题:读你的词,其实是在读你。对你的情感,我能理解的是……对你的人格,我最欣赏的是……)

  生1:我能理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一句的情感,你政治上不得意,感到非常孤独郁闷,酒醉后幻想超脱人世间,但心中又十分的矛盾。

  生2:我最欣赏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中表现出来的人格。你和弟弟多年不见,饱受离别之苦,但你还能想到天下更多的离别之人,并祝愿他们,你有一种旷达的胸怀。

  生3:我会这样问东坡大师:既然政治生活让你感到愁苦郁闷,你为什么不像陶渊明那样辞去官职,回归田园,过着快乐的隐居生活呢?

  师:你的提问很有深度。实际上涉及作者在政治生活中的“进”与“退”的问题。从词中来看,东坡对此是很矛盾的。但从他为官的事实看,他没有学渊明的“退”,他选择了“进”!在杭州、密州、徐州等地,他虽然只做地方官,但都是勤政爱民,多为百姓办实事,做好事,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百姓们尊称他为“苏公”。所以,东坡的可贵就在于,他孤寂过,愁苦过,矛盾过,但他最终选择的是奋发!我们都应该学习他乐观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师:让我们第三次来朗读这首词,注意领会词人情感的变化过程。 (生齐读全词。)

  3、与环境对话  师:这首词的想象与抒情都是围绕着什么来进行的?   生:明月。

  师:“月下”这一特定的自然环境,不知触发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怀!你能联想一下,课文以外,还有哪些咏月抒怀的古诗文名句,你能对它们进行简要的评析吗?

  生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由海上升起的明月想到了远在天涯的亲人,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

  师:这句和课文中哪两句异曲同工? 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生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遥望一轮明月,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写得很平实。

  师:真实的情感往往不需要任何的粉饰。  生3:“星汉灿烂,若出其中;日月之行,若出其里。”用夸张的手法描写沧海的壮美,表现了曹操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写得气势宏大,气魄雄伟。

  生4:“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以月下登楼所见表达了词人亡国的忧愁和对故国的思念。  生5:……

  师:让我们从古人笔下的优美意境中,回到自己生活的现实环境中来。当你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失落与苦闷时,你是怎样面对的,或你将怎样面对?

  生1:我失败时,大多是靠老师和父母帮我从苦闷中解脱出来,我自己一般做不到。

  师:相信今天的学习以后,你自己拯救自己的成份会逐渐多起来的。

  生2:我以后遇到挫折,我会有苦闷,但不会消沉。因为人生很难一帆风顺,十全十美是不可能的。我会认真分析原因,吸取教训,从头再来,努力去争取成功。  生3:……

  师:同学们的发言让老师深受启发。读东坡的词,我总想到李白。李白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东坡则说“明有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酒醉以后,东坡“欲乘风归去”,李白则“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两位大诗人的浪漫何其相似!李白还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里,老师斗胆将这两句窜改为:“人生失意仍须欢,莫使年华付水流!”大家同意老师的观点吗? 生:同意!

  师:让我们集体将这首词朗诵一遍。 (生齐背全词。)

  四、阅读方法小结与作业 。 师:现在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开展阅读对话的途径和方式:

  1、与文本对话:感知内容,品味语言。 2、与作者对话:展开想象,领会情感。

  3、与环境对话:拓宽视野,加深体验。 大家对此有没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生:有。

  师:好。这节课的作业 是:尝试通过阅读对话的三条途径解读苏辙词《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师:最后,让我们再来思考一个问题:十年以后,你还会再读这首词吗?二十年以后,若干年以后呢?

  生:会的。 师:是啊!优秀的作品值得我们用一生去解读。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如同畅饮陈年美酒,总让人口齿留香,久而弥笃。东坡的这首词,从千年以前的宋代向我们飘来,它的芳香,还将向遥远的未来飘荡,飘荡……以后,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能再一次与它相逢,我们都会从心底迸发出一个声音:我爱东坡!

《水调歌头》教学实录 篇4

  执教者:江苏盐都县教研室  杨万扣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2、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3、了解阅读对话的三条基本途径。 

  教学重点: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 

  教学难点:阅读对话的基本途径及方法。 

  教学方法:组织阅读对话,引导诵读感悟、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欣赏邓丽君歌曲《但愿人长久》) 

  一、导入;示标。 

  师:大家觉得刚才欣赏的歌曲优美吗? 

  生:优美。 

  师:就让我们在这首歌曲的引领下解读宋词《水调歌头》,走近文学大师苏东坡。 

  (板书课题、作者) 

  师:同学们在初一时学过苏东坡的《浣溪沙》,还能记得词中的一些句子吗? 

  生: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师:苏东坡的词,境界开阔,想像奇特,在宋词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今天要学习的这首《水调歌头》,更是不同寻常。请看清代评论家胡仔对它的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出示学习目标) 

  二、配乐朗读全词。 

  (音乐声中,师范读全词一遍,然后生自由朗读全词一遍。) 

  三、开展阅读对话。 

  师:有一句话说得好: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在和文学大师进行意味深长的对话。阅读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过程。如何开展阅读对话呢?我们可以尝试从这三条途径入手: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环境对话。 

  1、与文本对话 

  师:初读课文后,我们了解了词的大致内容。现在开展小组讨论,请大家将自己觉得难以理解的词句提出来,看看同学能不能锬憬饩鲆赡选p∽樘致廴圆荒芙饩龅模挥扇嗵致邸?nbsp;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 

  生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应该怎样理解? 

  生2:在清冷的月宫中起舞,赏玩自己孤单的影子,哪里比得上在人间啊! 

  生3:我是这样理解的:我在清澈的月光下起舞,赏玩着自己的影子,清冷的月宫哪里比得上人间呢! 

  师:两位的理解都有道理。 

  生4:“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也不太好理解。 

  师:这句话是在责问月亮:你对人不应该有怨恨呀,但你为什么偏偏在人们离别的时候又亮又圆呢?词人借此来表达对弟弟子由的深切思念。 

  …… 

  师:解决了文句的疑难,让我们整体把握一下词的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上阕:望月-思归;下阕:责月-怀人。 

  师:诗词总是以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因此对其中精美的词句要会赏析品味。你最欣赏词中的哪一句,请说说你的理由。 

  生1:我喜欢“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三个短句很有节奏地描绘了月亮的行踪,表达了作者思念弟弟难以入眠。 

  生2:我欣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因为它由月亮的圆和缺推想到了人的悲欢离合,而且悟出了人生难以十全十美的道理。 

  师:对。由“月”到“人”,是由自然到人事;而由今至“古”,则使得这人生感触更为深刻。 

  生3:我欣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者由思念自己的弟弟推想到天下所有的离别之人,并祝愿他们幸福美满。 

  师:是啊!“长久”是时间,“千里”是空间,这两句的境界是多么的开阔! 

  师:让我们再来朗读这首词,整体感知词的内容,仔细品味精美的语言。 

  (师读小序,女生齐读上阕,男生齐读下阕。) 

  2、与作者对话 

  师:语言,是情感的外壳。欣赏古代诗词,应该经过语言这条通道,走进作者的内心,领会词人的情感,这就是与作者对话。这里,老师提供两个参考话题,同学们可以据此展开想像:假如你通过时间旅行站在东坡大师面前,和他谈起这首词,你将对他说些什么? 

  (出示话题:读你的词,其实是在读你。对你的情感,我能理解的是……对你的人格,我最欣赏的是……) 

  生1:我能理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一句的情感,你政治上不得意,感到非常孤独郁闷,酒醉后幻想超脱人世间,但心中又十分的矛盾。 

  生2:我最欣赏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中表现出来的人格。你和弟弟多年不见,饱受离别之苦,但你还能想到天下更多的离别之人,并祝愿他们,你有一种旷达的胸怀。 

  生3:我会这样问东坡大师:既然政治生活让你感到愁苦郁闷,你为什么不像陶渊明那样辞去官职,回归田园,过着快乐的隐居生活呢? 

  师:你的提问很有深度。实际上涉及作者在政治生活中的“进”与“退”的问题。从词中来看,东坡对此是很矛盾的。但从他为官的事实看,他没有学渊明的“退”,他选择了“进”!在杭州、密州、徐州等地,他虽然只做地方官,但都是勤政爱民,多为百姓办实事,做好事,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百姓们尊称他为“苏公”。所以,东坡的可贵就在于,他孤寂过,愁苦过,矛盾过,但他最终选择的是奋发!我们都应该学习他乐观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师:让我们第三次来朗读这首词,注意领会词人情感的变化过程。 

  (生齐读全词。) 

  3、与环境对话 

  师:这首词的想象与抒情都是围绕着什么来进行的? 

  生:明月。 

  师:“月下”这一特定的自然环境,不知触发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怀!你能联想一下,课文以外,还有哪些咏月抒怀的古诗文名句,你能对它们进行简要的评析吗? 

  生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由海上升起的明月想到了远在天涯的亲人,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 

  师:这句和课文中哪两句异曲同工? 

  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生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遥望一轮明月,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写得很平实。 

  师:真实的情感往往不需要任何的粉饰。 

  生3:“星汉灿烂,若出其中;日月之行,若出其里。”用夸张的手法描写沧海的壮美,表现了曹操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写得气势宏大,气魄雄伟。 

  生4:“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以月下登楼所见表达了词人亡国的忧愁和对故国的思念。 

  生5:…… 

  师:让我们从古人笔下的优美意境中,回到自己生活的现实环境中来。当你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失落与苦闷时,你是怎样面对的,或你将怎样面对? 

  生1:我失败时,大多是*老师和父母帮我从苦闷中解脱出来,我自己一般做不到。 

  师:相信今天的学习以后,你自己拯救自己的成份会逐渐多起来的。 

  生2:我以后遇到挫折,我会有苦闷,但不会消沉。因为人生很难一帆风顺,十全十美是不可能的。我会认真分析原因,吸取教训,从头再来,努力去争取成功。 

  生3:…… 

  师:同学们的发言让老师深受启发。读东坡的词,我总想到李白。李白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东坡则说“明有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酒醉以后,东坡“欲乘风归去”,李白则“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两位大诗人的浪漫何其相似!李白还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里,老师斗胆将这两句窜改为:“人生失意仍须欢,莫使年华付水流!”大家同意老师的观点吗? 

  生:同意! 

  师:让我们集体将这首词朗诵一遍。 

  (生齐背全词。) 

  四、阅读方法小结与作业。 

  师:现在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开展阅读对话的途径和方式: 

  1、与文本对话:感知内容,品味语言。 

  2、与作者对话:展开想象,领会情感。 

  3、与环境对话:拓宽视野,加深体验。 

  大家对此有没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生:有。 

  师:好。这节课的作业是:尝试通过阅读对话的三条途径解读苏辙词《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师:最后,让我们再来思考一个问题:十年以后,你还会再读这首词吗?二十年以后,若干年以后呢? 

  生:会的。 

  师:是啊!优秀的作品值得我们用一生去解读。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如同畅饮陈年美酒,总让人口齿留香,久而弥笃。东坡的这首词,从千年以前的宋代向我们飘来,它的芳香,还将向遥远的未来飘荡,飘荡……以后,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能再一次与它相逢,我们都会从心底迸发出一个声音:我爱东坡!

《水调歌头》教学实录 篇5

  教学目标 : 

  1、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2、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3、了解阅读对话的三条基本途径。

  教学重点: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 教学难点 :阅读对话的基本途径及方法。

  教学方法:组织阅读对话,引导诵读感悟、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 (课前欣赏邓丽君歌曲《但愿人长久》)

  一、导入  ;示标。 师:大家觉得刚才欣赏的歌曲优美吗?

  生:优美。

  师:就让我们在这首歌曲的引领下解读宋词《水调歌头》,走近文学大师苏东坡。 (板书课题、作者)

  师:同学们在初一时学过苏东坡的《浣溪沙》,还能记得词中的一些句子吗?

  生: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师:苏东坡的词,境界开阔,想像奇特,在宋词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今天要学习的这首《水调歌头》,更是不同寻常。请看清代评论家胡仔对它的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二、配乐朗读全词。 (音乐声中,师范读全词一遍,然后生自由朗读全词一遍。)

  三、开展阅读对话。

  师:有一句话说得好: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在和文学大师进行意味深长的对话。阅读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过程。如何开展阅读对话呢?我们可以尝试从这三条途径入手: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环境对话。

  1、与文本对话  师:初读课文后,我们了解了词的大致内容。现在开展小组讨论,请大家将自己觉得难以理解的词句提出来,看看同学能不能帮你解决疑难。小组讨论仍不能解决的,交由全班讨论。

  生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应该怎样理解?

  生2:在清冷的月宫中起舞,赏玩自己孤单的影子,哪里比得上在人间啊!

  生3:我是这样理解的:我在清澈的月光下起舞,赏玩着自己的影子,清冷的月宫哪里比得上人间呢!

  师:两位的理解都有道理。

  生4:“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也不太好理解。

  师:这句话是在责问月亮:你对人不应该有怨恨呀,但你为什么偏偏在人们离别的时候又亮又圆呢?词人借此来表达对弟弟子由的深切思念。

  ……

  师:解决了文句的疑难,让我们整体把握一下词的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上阕:望月-思归;下阕:责月-怀人。

  师:诗词总是以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因此对其中精美的词句要会赏析品味。你最欣赏词中的哪一句,请说说你的理由。

  生1:我喜欢“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三个短句很有节奏地描绘了月亮的行踪,表达了作者思念弟弟难以入眠。

  生2:我欣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因为它由月亮的圆和缺推想到了人的悲欢离合,而且悟出了人生难以十全十美的道理。

  师:对。由“月”到“人”,是由自然到人事;而由今至“古”,则使得这人生感触更为深刻。

  生3:我欣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者由思念自己的弟弟推想到天下所有的离别之人,并祝愿他们幸福美满。

  师:是啊!“长久”是时间,“千里”是空间,这两句的境界是多么的开阔!

  师:让我们再来朗读这首词,整体感知词的内容,仔细品味精美的语言。

  2、与作者对话  师:语言,是情感的外壳。欣赏古代诗词,应该经过语言这条通道,走进作者的内心,领会词人的情感,这就是与作者对话。这里,老师提供两个参考话题,同学们可以据此展开想像:假如你通过时间旅行站在东坡大师面前,和他谈起这首词,你将对他说些什么?

  (出示话题:读你的词,其实是在读你。对你的情感,我能理解的是……对你的人格,我最欣赏的是……)

  生1:我能理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一句的情感,你政治上不得意,感到非常孤独郁闷,酒醉后幻想超脱人世间,但心中又十分的矛盾。

  生2:我最欣赏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中表现出来的人格。你和弟弟多年不见,饱受离别之苦,但你还能想到天下更多的离别之人,并祝愿他们,你有一种旷达的胸怀。

  生3:我会这样问东坡大师:既然政治生活让你感到愁苦郁闷,你为什么不像陶渊明那样辞去官职,回归田园,过着快乐的隐居生活呢?

  师:你的提问很有深度。实际上涉及作者在政治生活中的“进”与“退”的问题。从词中来看,东坡对此是很矛盾的。但从他为官的事实看,他没有学渊明的“退”,他选择了“进”!在杭州、密州、徐州等地,他虽然只做地方官,但都是勤政爱民,多为百姓办实事,做好事,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百姓们尊称他为“苏公”。所以,东坡的可贵就在于,他孤寂过,愁苦过,矛盾过,但他最终选择的是奋发!我们都应该学习他乐观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师:让我们第三次来朗读这首词,注意领会词人情感的变化过程。 (生齐读全词。)

  3、与环境对话  师:这首词的想象与抒情都是围绕着什么来进行的?   生:明月。

  师:“月下”这一特定的自然环境,不知触发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怀!你能联想一下,课文以外,还有哪些咏月抒怀的古诗文名句,你能对它们进行简要的评析吗?

  生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由海上升起的明月想到了远在天涯的亲人,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

  师:这句和课文中哪两句异曲同工? 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生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遥望一轮明月,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写得很平实。

  师:真实的情感往往不需要任何的粉饰。  生3:“星汉灿烂,若出其中;日月之行,若出其里。”用夸张的手法描写沧海的壮美,表现了曹操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写得气势宏大,气魄雄伟。

  生4:“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以月下登楼所见表达了词人亡国的忧愁和对故国的思念。  生5:……

  师:让我们从古人笔下的优美意境中,回到自己生活的现实环境中来。当你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失落与苦闷时,你是怎样面对的,或你将怎样面对?

  生1:我失败时,大多是靠老师和父母帮我从苦闷中解脱出来,我自己一般做不到。

  师:相信今天的学习以后,你自己拯救自己的成份会逐渐多起来的。

  生2:我以后遇到挫折,我会有苦闷,但不会消沉。因为人生很难一帆风顺,十全十美是不可能的。我会认真分析原因,吸取教训,从头再来,努力去争取成功。  生3:……

  师:同学们的发言让老师深受启发。读东坡的词,我总想到李白。李白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东坡则说“明有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酒醉以后,东坡“欲乘风归去”,李白则“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两位大诗人的浪漫何其相似!李白还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里,老师斗胆将这两句窜改为:“人生失意仍须欢,莫使年华付水流!”大家同意老师的观点吗? 生:同意!

  师:让我们集体将这首词朗诵一遍。 (生齐背全词。)

  四、阅读方法小结与作业 。 师:现在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开展阅读对话的途径和方式:

  1、与文本对话:感知内容,品味语言。 2、与作者对话:展开想象,领会情感。

  3、与环境对话:拓宽视野,加深体验。 大家对此有没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生:有。

  师:好。这节课的作业 是:尝试通过阅读对话的三条途径解读苏辙词《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师:最后,让我们再来思考一个问题:十年以后,你还会再读这首词吗?二十年以后,若干年以后呢?

  生:会的。 师:是啊!优秀的作品值得我们用一生去解读。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如同畅饮陈年美酒,总让人口齿留香,久而弥笃。东坡的这首词,从千年以前的宋代向我们飘来,它的芳香,还将向遥远的未来飘荡,飘荡……以后,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能再一次与它相逢,我们都会从心底迸发出一个声音:我爱东坡!

《水调歌头》教学实录 篇6

  教学目标 : 

  1、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2、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3、了解阅读对话的三条基本途径。

  教学重点: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

  教学难点 :阅读对话的基本途径及方法。

  教学方法:组织阅读对话,引导诵读感悟、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

  (课前欣赏邓丽君歌曲《但愿人长久》)

  一、导入  ;示标。

  师:大家觉得刚才欣赏的歌曲优美吗?

  生:优美。

  师:就让我们在这首歌曲的引领下解读宋词《水调歌头》,走近文学大师苏东坡。

  (板书课题、作者)

  师:同学们在初一时学过苏东坡的《浣溪沙》,还能记得词中的一些句子吗?

  生: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师:苏东坡的词,境界开阔,想像奇特,在宋词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今天要学习的这首《水调歌头》,更是不同寻常。请看清代评论家胡仔对它的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出示学习目标)

  二、配乐朗读全词。

  (音乐声中,师范读全词一遍,然后生自由朗读全词一遍。)

  三、开展阅读对话。

  师:有一句话说得好: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在和文学大师进行意味深长的对话。阅读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过程。如何开展阅读对话呢?我们可以尝试从这三条途径入手: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环境对话。

  1、与文本对话

  师:初读课文后,我们了解了词的大致内容。现在开展小组讨论,请大家将自己觉得难以理解的词句提出来,看看同学能不能帮你解决疑难。小组讨论仍不能解决的,交由全班讨论。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

  生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应该怎样理解?

  生2:在清冷的月宫中起舞,赏玩自己孤单的影子,哪里比得上在人间啊!

  生3:我是这样理解的:我在清澈的月光下起舞,赏玩着自己的影子,清冷的月宫哪里比得上人间呢!

  师:两位的理解都有道理。

  生4:“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也不太好理解。

  师:这句话是在责问月亮:你对人不应该有怨恨呀,但你为什么偏偏在人们离别的时候又亮又圆呢?词人借此来表达对弟弟子由的深切思念。

  ……

  师:解决了文句的疑难,让我们整体把握一下词的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上阕:望月-思归;下阕:责月-怀人。

  师:诗词总是以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因此对其中精美的词句要会赏析品味。你最欣赏词中的哪一句,请说说你的理由。

  生1:我喜欢“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三个短句很有节奏地描绘了月亮的行踪,表达了作者思念弟弟难以入眠。

  生2:我欣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因为它由月亮的圆和缺推想到了人的悲欢离合,而且悟出了人生难以十全十美的道理。

  师:对。由“月”到“人”,是由自然到人事;而由今至“古”,则使得这人生感触更为深刻。

  生3:我欣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者由思念自己的弟弟推想到天下所有的离别之人,并祝愿他们幸福美满。

  师:是啊!“长久”是时间,“千里”是空间,这两句的境界是多么的开阔!

  师:让我们再来朗读这首词,整体感知词的内容,仔细品味精美的语言。

  (师读小序,女生齐读上阕,男生齐读下阕。)

  2、与作者对话

  师:语言,是情感的外壳。欣赏古代诗词,应该经过语言这条通道,走进作者的内心,领会词人的情感,这就是与作者对话。这里,老师提供两个参考话题,同学们可以据此展开想像:假如你通过时间旅行站在东坡大师面前,和他谈起这首词,你将对他说些什么?

  (出示话题:读你的词,其实是在读你。对你的情感,我能理解的是……对你的人格,我最欣赏的是……)

  生1:我能理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一句的情感,你政治上不得意,感到非常孤独郁闷,酒醉后幻想超脱人世间,但心中又十分的矛盾。

  生2:我最欣赏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中表现出来的人格。你和弟弟多年不见,饱受离别之苦,但你还能想到天下更多的离别之人,并祝愿他们,你有一种旷达的胸怀。

  生3:我会这样问东坡大师:既然政治生活让你感到愁苦郁闷,你为什么不像陶渊明那样辞去官职,回归田园,过着快乐的隐居生活呢?

  师:你的提问很有深度。实际上涉及作者在政治生活中的“进”与“退”的问题。从词中来看,东坡对此是很矛盾的。但从他为官的事实看,他没有学渊明的“退”,他选择了“进”!在杭州、密州、徐州等地,他虽然只做地方官,但都是勤政爱民,多为百姓办实事,做好事,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百姓们尊称他为“苏公”。所以,东坡的可贵就在于,他孤寂过,愁苦过,矛盾过,但他最终选择的是奋发!我们都应该学习他乐观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师:让我们第三次来朗读这首词,注意领会词人情感的变化过程。

  (生齐读全词。)

  3、与环境对话

  师:这首词的想象与抒情都是围绕着什么来进行的?

  生:明月。

  师:“月下”这一特定的自然环境,不知触发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怀!你能联想一下,课文以外,还有哪些咏月抒怀的古诗文名句,你能对它们进行简要的评析吗?

  生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由海上升起的明月想到了远在天涯的亲人,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

  师:这句和课文中哪两句异曲同工?

  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生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遥望一轮明月,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写得很平实。

  师:真实的情感往往不需要任何的粉饰。

  生3:“星汉灿烂,若出其中;日月之行,若出其里。”用夸张的手法描写沧海的壮美,表现了曹操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写得气势宏大,气魄雄伟。

  生4:“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以月下登楼所见表达了词人亡国的忧愁和对故国的思念。

  生5:……

  师:让我们从古人笔下的优美意境中,回到自己生活的现实环境中来。当你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失落与苦闷时,你是怎样面对的,或你将怎样面对?

  生1:我失败时,大多是靠老师和父母帮我从苦闷中解脱出来,我自己一般做不到。

  师:相信今天的学习以后,你自己拯救自己的成份会逐渐多起来的。

  生2:我以后遇到挫折,我会有苦闷,但不会消沉。因为人生很难一帆风顺,十全十美是不可能的。我会认真分析原因,吸取教训,从头再来,努力去争取成功。

  生3:……

  师:同学们的发言让老师深受启发。读东坡的词,我总想到李白。李白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东坡则说“明有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酒醉以后,东坡“欲乘风归去”,李白则“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两位大诗人的浪漫何其相似!李白还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里,老师斗胆将这两句窜改为:“人生失意仍须欢,莫使年华付水流!”大家同意老师的观点吗?

  生:同意!

  师:让我们集体将这首词朗诵一遍。

  (生齐背全词。)

  四、阅读方法小结与作业 。

  师:现在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开展阅读对话的途径和方式:

  1、与文本对话:感知内容,品味语言。

  2、与作者对话:展开想象,领会情感。

  3、与环境对话:拓宽视野,加深体验。

  大家对此有没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生:有。

  师:好。这节课的作业 是:尝试通过阅读对话的三条途径解读苏辙词《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师:最后,让我们再来思考一个问题:十年以后,你还会再读这首词吗?二十年以后,若干年以后呢?

  生:会的。

  师:是啊!优秀的作品值得我们用一生去解读。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如同畅饮陈年美酒,总让人口齿留香,久而弥笃。东坡的这首词,从千年以前的宋代向我们飘来,它的芳香,还将向遥远的未来飘荡,飘荡……以后,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能再一次与它相逢,我们都会从心底迸发出一个声音:我爱东坡!

  作者邮箱: 

《水调歌头》教学实录 篇7

  教学重点:训练联想力和想像力。

  教学难点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教学过程 :

  一、设置情景、导入  新课

  (欣赏《水调歌头》的音乐,媒体演示)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同学们能背一两首吗?

  二、检查预习

  1.《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清朝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谁能介绍一下苏轼?(生自由发言)(多媒体演示苏轼个人资料)

  2.自由读课文,查字典解决生字词,并思考:

  (1)这首词的序写了些什么?

  (2)上阕写什么?

  (3)下阕写什么?

  (4)词采用了怎样的写法?

  3.解决学生质疑。

  三、内容分析

  1.这首词的序写了些什么?

  明确:本篇长调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日。当时作者正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从词序来看,这首词盖为醉后抒情,怀念兄弟(子由)所作。

  2.上阕写什么?

  明确:上阕——望月(写景),其中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实写),宫阙、琼楼玉宇(虚写)。

  3.下阕写什么?

  明确:下阕——怀人(抒情),朱阁、绮户(实景),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4.作者为什么会有此感慨?

  明确:苏轼一生坎坷,宋神宗时曾任礼部员外郎,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被捕入狱,出狱后,贬谪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任杭州、颖州等地,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对政治上失意的人来说,难免对现实不满。不过苏轼的心胸是旷达的,毫不悲观,结句完全表现出诗人的美好愿望。

  5.这首词采用了怎样的写法?请举例说明。

  明确:

  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想像

  月圆(天上)——人圆(人间) 联想

  6.提供几幅形色各异的云彩图,让学生想像。

  7.小结“词”。词是由诗歌演变而来的一种韵文。在唐五代时称曲子词。曲指的是音乐,词指的是文辞,词与曲二者本来不分离,至宋代,词与曲分离开来,词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但仍然可以配乐吟唱。词有词牌,即乐调,如《水调歌头》就是词所配的乐调。古人多以吟唱的方式读词。

  8.多媒体播放歌曲《水调歌头》,提出背诵要求。(提名试背、师生齐背)

  三、布置作业 

  以“遥望夏夜的星空,我浮想联翩……”开头,写一篇短文。

  评价

  张鸿兵(江苏通州市教科室)

  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凌宗伟老师在“优秀教师与教育专家合作论坛”暨“通州市名师之路教育科研沙龙”活动中,借该市黄金中学初二学生为与会者上了一堂语文观摩课: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该课堂生动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教学技艺灵活精巧,深受学生欢迎和同行赞赏。回味凌老师这堂课,其成功之处贵在一个“随”字:随学生之意、教材之意,随机、随和;不刻意作秀,没有固定的模式。

  一、纵导:得意于随意

  为了让学生真正主动地自得词中之意,教者始终把自己定位于学生探索队伍中的随员角色。其引导多是随学生之意的商量、探讨,随课文之意的设疑、设境。

  课未始,课堂上便回荡起多媒体播放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歌曲,气势雄浑而奔放。教者陶醉其中,随意踏歌倘徉,俯仰跟唱。学生被感染了,不经意地融入意境,纷纷哼唱……这便是“导入  ”。此曲成为贯穿课堂始终、时隐时现的“背景音乐”。教者在纵导上的“随意”,随处可见。“你们觉得学习古诗词最重要的方法有哪些?”学生认为一是“多读”,二是“理解词义语意”。教者倾听学生说明此“二法”的理由后,便深表赞同:“好,我们今天就用这两种方法来学习这首词。”让学生听多媒体播放的名人朗读录音时,不仅是提供示范,而且还要求学生注意有没有你认为读得不准确的字。一个小小的细节,便使学生由被动的“听众”转向“主动的评委”。细微处也未忘批判、研究精神的培养。果然,学生在“听”中捉到一个“错”:我欲乘风归去的“乘”应读“chéng”,不应该读          “chèng”。“为什么?”轻轻一问,“导”出了学生们引经据典的论证。“很好,由已知推断未知,是研究、学习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点睛于实赞,既是承上的肯定与鼓励,又是启下的学法“暗导”。为接下来的学生自由研读课文,解词悟意的自学“授之以渔”。在学生查字典的过程中,教者的“导学”也微处见大:“我发现有的同学是边查边抄录,有的同学是边查边折书页,有的是同桌分工合作,收获共享。你们说,哪种方法更快、更好呢?”依然是方法指导。“‘清影’是什么意思?字典里也查不到。”有学生提问。

  “对了,影子为什么是‘清’的,难道还有浑浊的影子?什么意思?猜猜看。”稍静,即有学生兴奋地回答:“清影,是寂寞孤独的影子。”“你怎么知道的?”“因为,‘清’还有寂静的意思。作者远离故乡和亲人,中秋团圆时节,孤身饮对明月,顾影自怜,这不是一般的‘寂静’,我想,应该是说自己孤独寂寞的身影。”“有没有不同意见?都赞同?我也赞同。我很佩服这位同学理解这类词的方法,一是把‘清’和‘影’分开来理解,合起来思考;二是结合课文中有关句意去分析思索,不拘泥于字典上的一般性解释。我们不仅要会查资料,更要会用资料。现在,对那些字典上查不到的词,有办法对付了吧?来,我们试试看。”于是“朱阁”、“绮户”等词,便很快迎刃而解了。显然,教者把解词法中的“析语素法”随机顺手暗授给了学生。让学生说说词中上下阕的主要意思时,一学生说得不全。教者道:“嗯,有这层意思,还有其他吗?”另一学生作了补充。又一学生把前两者来了个“连加”。“意思全了,把面粉、糖、奶、水等原料和起来了。还不是压缩饼干,谁会加工压缩?”一学生作了概括。“很好,饼干成了,能不能再精炼一些?”就这样步步引导,最后精炼到一句话。如此展示过程化的操作,把领悟文意与提炼概括能力的训练相融、互动,效果明显。在讨论下阕时,教者便由导演退为观众了,学习过程大大缩短。教者看似“随意”、洒脱的纵导,其形散神不散的“神”,主要是以多种形式的“读”为主线的。听读、评读、自由初读、边读边查、探讨研读、自练朗读、教师范读、学生范读,最后的本课“小结”,也以师生齐诵全词而代之。整个教学过程 的起承转合、思研议结,纵究横拓,都始终扣在“诵读——理解”这根“主轴”上。缘起于读、发散于读,领悟于读,归结于读(情感体验与体现)。为语文尤其是古诗词教学中如何让“读”走出“峡谷”,多层次、多种形式的灵活运用,提供了很值得借鉴的范例。

  二、横拓:生发于随文

  开放性的语文教学要求教者凭借教材载体,给学生以更多的知识信息和思维、表达、创新等能力训练的机会。凌老师的课在“纵导”中的随意、随机的横向拓展,也足见其机敏灵活、收放自如的教学技艺。具体表现如下:

  1.在以歌曲导入  后,以写作对象“月亮”引发学生回忆、举例、背诵古今咏月的诗词。

  2.在关于作者和读“序”的讨论中,让学生竞说所知,拓展有关文学常识。教者巧妙地“调控”在作者的生平际遇、当时处境、词作风格及该词的创作背景上,为透视、领悟全词“蕴意”作铺垫。

  3.研讨上阕写景中实写了几种景物,发展到关于“我”这个“人”是不是景中一“物”的讨论。

  4.讨论到联想和想像的写作方法时,教者横拓到学生学过的郭沫若的自由体诗《天上的街市》。

  5.在学生领悟了联想与想像及其联系与区别之后,教者即在屏幕上出示了几幅形色各异的云彩图,让学生运用联想和想像看图说话,进行发散思维、口语表达等创造性实践能力的训练。

  此外,作者的神态、动作、姿势、语气、声调……协调而多变,张驰起伏的幅度、张力,无不充溢着丰富的激情,给学生带来强烈的感召力和感染力。教者以激情传递着作者之情,感染、唤起学生的激情。情趣激发随机、随情,又为整堂课平添了许多活力,为听课者所称道。

《水调歌头》教学实录 篇8

  学习目标

  1了解苏轼的有关常识;

  2整体把握文意,理解重点词句含义;

  3探寻人生哲理学习超然豁达积极向上的高尚情操;

  4熟读成诵。

  学习重点:

  ①学习目标4

  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学习难点:

  词的意境及思想感情

  学法引导:

  了解背景→想象意境→感悟思想→深情诵读→探寻哲理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一、收集信息:苏轼重要经历、写作背景。

  二、自读课文两遍,注意读准下列词语及句子:

  宫阙(que)绮户(qi)朱阁(ge)______婵娟(chan)琼楼(qiong)不胜寒(sheng)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三、总结阅读效果,在此基础上品读文章(揣摩语句、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心情)。

  有感情诵读两遍,然后在组内展示比读,评出朗读最有韵味,最有感情的一位同学在全班展示。

  四、心灵体验—转变角色、走进情境、感悟思想:以苏轼的身份,用第一人称叙述此情此景交流读书心得:

  展示交流

  一、播放《春江花月夜》曲,学生展示读:①学生单人配乐朗读,学生点评,教师点拨(语速,语调,重音)。

  ②男生配乐读上阙,女生配乐读下阙。

  二、由背景介绍到文章解析:

  1、以苏轼自述的方式有感情地描述情景

  2、解释重点词义:

  达旦把酒不胜何似何事婵娟

  3、概括词主要内容,从词句中探寻作者思想感情。

  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所揭示的人生哲理。

  5、背诵此篇

  三、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最富浪漫色彩的,它易激发人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会让人联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圆满的生活;月光皎洁,又会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身上寄托了人类多少美好的理想和憧憬。当你在一个恬静的夜晚,仰望明月,你会联想到什么呢?请你放飞思维、以“月亮”为话题进行作品展示:

  ①借月抒怀的诗篇

  ②借月抒怀的歌曲

  ③画一幅画,体现一种意境

  ④说一段优美有哲理的话体现一种思想

  四、学习心得:

《水调歌头》教学实录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词中的字词。

  能力目标:

  1、能当堂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2、了解阅读对话的三条基本途径。

  德育目标: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

  (2)阅读对话的基本途径及方法。

  课型:

  新授

  教法:

  组织阅读对话,引导诵读感悟、合作探究。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苏东坡的词,境界开阔,想像奇特,在宋词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今天要学习的这首《水调歌头》,更是不同寻常。请看清代评论家胡仔对它的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二)诵读欣赏

  1、放录音泛读,学生在听的同时画出停顿,揣摩语气、语调。

  2、学生有感情的自由朗读全词,进一步了解全词的内容。

  3、找同学泛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并画出词中的生字词。

  4、全班齐读,记忆好的同学可以背诵。

  (三)文章分析、理解

  今天我们的学习采取一种新的方式,希望同学们积极参与。

  开展阅读对话。有一句话说得好: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在和文学大师进行意味深长的对话。阅读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过程。如何开展阅读对话呢?我们可以尝试从这三条途径入手: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环境对话。

  1、与文本对话

  (1)学生对照课下注释解释全词,理解全词大意(小组讨论)。

  重点几句话的理解: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其他同学还有疑难句子请提出来,大家讨论。

  (2)解决了文句的疑难,让我们整体把握一下词的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

  上阕:望月-思归(写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下阕:责月-怀人。(抒情)

  (3)诗词总是以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因此对其中精美的词句要会赏析品味。你最欣赏词中的哪一句,请说说你的理由。

  让我们再来朗读这首词,整体感知词的内容,仔细品味精美的语言。

  2、与作者对话

  语言,是情感的外壳。欣赏古代诗词,应该经过语言这条通道,走进作者的内心,领会词人的情感,这就是与作者对话。这里,老师提供两个参考话题,同学们可以据此展开想像:假如你通过时间旅行站在东坡大师面前,和他谈起这首词,你将对他说些什么?

  (出示话题:读你的词,其实是在读你。对你的情感,我能理解的是……对你的人格,我最欣赏的是……)

《水调歌头》教学实录 篇10

  教学目的:

  1、培养诵读的习惯,背诵这首词。

  2、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分析、理解这首词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抒情主人公思想感情的把握。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秋月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静夜思》等。同样的,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二、检查预习

  宫阙(què) 玉宇(yǔ ) 朱阁(gé)

  无眠(mián) 婵娟(chánjuān)

  三、简介作者、背景。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父、弟合称“三苏” ,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词写于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当时词人在密州知州任上。苏轼仕途失意被贬,心情抑郁。其弟苏辙(字子由)正在济南任职,兄弟两人已有七年未见。中秋赏月,词人欢饮达旦,在醉意朦胧中写下这首词,抒发了人生感慨和怀念亲人的深情。

  四、初读全诗,感知内容

  1 、听课文录音,学生朗读,读准字音。

  2、研讨分析词的内容:结合注解,疏通文句。

  3、思考讨论:

  ①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

  讨论概括: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

  ②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讨论概括:实景:明月、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

  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③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和想象?

  讨论概括:联想:明月(月圆) 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 宫阙 琼楼玉宇

  4、小结

  ①文章结构

  上阕望月(写景) 借景抒情

  下阕怀人(抒情) 情景交融

  ②主题: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怀和对亲人的思念。

  五、诵读品味,领会诗情

  1、配乐朗诵

  2、体会诗情

  六、发挥想象,再现情景

  听歌曲,再现情景。

  七、迁移

  1、课后搜集有关“月”的古诗词。

  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游山西村》)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2、赏析喜爱的咏月明句。

  例子:这是一位同学对《静夜思》的赏析,请大家模仿它,说说你喜爱的咏月名句。

  我爱这首诗的自然美,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给人一种朦胧美。 我也爱这首诗真实的思乡情。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水调歌头》教学实录 篇11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特点。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探究古代诗歌的分类常识,诗、词、曲的特点。

  2.了解各位诗人的生平。

  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以诵读为主。这五首诗词曲,都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品,也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的篇目。因此,教学本课,首先应在熟读的基础上,落实背诵的要求。在读、背的过程中,让学生完成默写的练习。通过默写,使学生更熟练地识记这五首诗词曲。基本上是按照“读——品——背”的顺序进行,精讲多读,以读带品。 品读时,要求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诗人所表达的内在感情。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无限辛酸、愤懑不平以及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赤壁》中流露出的抑郁不平之气,《过零丁洋》中的忧国之痛和愿死国难的满怀豪情,《水调歌头》中的缠绵悱恻与乐观旷达,《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对国计民生的忧虑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五首诗词曲都是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言要表达怎样的内涵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二、研习诗歌

  (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这首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刘禹锡(772—846),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酬,答诗。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

  3.师生共同读品诗句。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贬谪生活中,多次迁徙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意思为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被杀被贬的朋友,不胜怀念。“烂柯人”指晋人王质。据《述异记》,王质人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此处作者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离京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这两句活用典故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白诗的意思是您是个这么有才能的人长期被贬边远地区。寂寞地闲望山水风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职将由谁来承担呢?而刘诗答的意思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

  胸怀。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今日在酒宴上听到您(指自居易)诗歌《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真是高山流水遇知音,我喝着酒听着歌不禁觉得精神振作。

  本诗是刘禹锡回赠自居易的诗作,诗中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心境。其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是富有形象而含意深刻的名句。

  4.齐读这首诗。

  (二)《赤壁》。

  1.指名朗读《赤壁》。

  2.思考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要点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7 .

  要点提示: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3.齐读背诵这首诗。

  (三)《过零丁洋》。

  1.指名朗读《过零丁洋》。

  2.四人一小组,思考探究:

  (1)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要点提示:

  (1)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人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3)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表明诗人舍身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5)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等。(学生能谈多少谈多少,不宜作统一要求。)

  3.齐读这首诗。三、布置作业 

  1.背诵今天所学的三首古诗。

  2.品析下面的诗句。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全班集体或指名背诵前三首诗。二、研读作品

  (一)《水调歌头》。

  1.学生试读,老师示读,学生再朗读,注意重点字的读音及词义。

  宫阙(que4) 绮户(qi3) 婵娟(chan2)

  2.解题。

  先看《水调歌头》四字,它是词牌名,它的作用是规定了一首词的每句的字数平仄等。接着读序言,问:它有哪句话告诉了我们这首诗的题旨和信息?——对,“中秋”“兼怀子由”告诉了做词的时间和目的。那么农历中秋大家吃什么有什么寓意呀?——团圆。要点提示:当时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约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七年没有见面了。

  3.师生共同品读这首词。

  (1)阅读讲析词上片。词人以拿酒问月开端:明月什么时候就有了?‘天上的宫殿今晚是何年何月?(体现苏轼屡受打击后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的困惑心态。)于是想乘风飞往月官去,可是又担心在高寒的月宫自己难以承受,(借神话传说中的仙女相比,表达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既然月宫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说明苏轼愿意在人间为国家出力,这显现苏轼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上片大意:叙述作者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

  (2)阅读讲析词下片。先是讲自己彻夜难眠:月影移动,转过红色的楼阁穿过雕花的门窗。这样写的目的是——承上启下,自然转入到思弟之情的另一个主题上了。接着问月:为什么偏偏在人们分离时团圆呢? ‘

  提问:

  ①什么语气?

  要点提示:反诘埋怨。

  ②怀念谁?

  要点提示:弟弟子由。

  接着由己推人,人间有悲欢离合如同月亮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没有完美无缺的。

  ③提问:用什么语气、态度?

  要点提示:对离人的同情抚慰,更是赋予哲理,表现诗人旷达的心胸和情怀。

  最后用月光的普照表达对天下所有离人的祝愿:只希望人人岁岁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④提问:这样的名句体现作者怎样的思想?

  要点提示:深挚崇高的思想境界,美好的祝福。

  下片大意:抒发对弟弟的怀念之情。

  (二)《山坡羊潼关怀古》。

  1.揭示课题:简单了解曲是诗词以外的另一种文学作品。

  2.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课题的《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3.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散读一次后齐读,教师发现问题进行纠正。

  4.教师简要讲解。

  作者这时正行进在潼关的路上,峰峦、波涛都是亲眼见到,“如聚”“如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作者心情不愉快(意踌躇)的原因是:灾难频繁,百姓受苦。

  5.思考探究。

  (1)这首曲划分为几个层次? 。

  (2)这首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后两句来理解。)

  (3)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试说明理由。

  4.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佑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有《东坡乐府》。

  5.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曾任监察御史,因批评时政而免官,复官至礼部尚书,又辞官隐居济南云庄,天历二年(1329年),征拜陕西行台中丞,到官四月病卒。张养浩自幼好学,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又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他隐居济南云庄8年期间,登华不注,游大明湖,览龙洞,赏泉水,“寄傲山林,纵情诗酒”,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其作品流传下来的有散曲小令160多首,诗近400首,各类文近百篇。二、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行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磋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作者邮箱:

《水调歌头》教学实录 篇12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积累名句,培养审美情趣。

  2.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作品的文学意境。

  3.体会学习作者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思想感情、学习作者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

  2.感悟词作的文学意境,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导课,板书课题,了解词人。

  1.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很富有浪漫色彩的,她很能启发人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会让人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一轮满月,会使人联想到美好和圆满;月亮的皎洁又常常让人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类许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苏轼是一个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诗人,中秋之夜、大醉之中,他会由皎洁的月亮想到什么呢?请同学们试读课文。

  2.苏轼是北宋时一位伟大的文豪,你对他了解多少呢,请简介苏轼。

  二、初读课文,指导朗读

  三、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同桌交流。

  2.集体交流。

  四、精读课文,把握情感。

  (探究学习)

  1.“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几句话表达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2.“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表现出作者的什么情怀?“此事古难全”反映出作者怎样的胸怀?

  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该如何去领会?

  (教师总结)

  1.词人通过是“回天上”还是“在人间”的犹豫表达出“出世”还是“入世”的心理矛盾,同时也用“天上”、“人间”暗指“朝廷”、“地方”,以高处之寒隐喻自己受党争迫害的政治遭遇,虽有寂寞、惆怅之感,却最终以对生活的热爱排遣了忧郁,对月起舞,表现出积极乐观的情怀。

  2.“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时圆”以反诘的语气、埋怨的口吻向月亮发问,“不应有恨”而恨在其中,恨亲人难聚、恨命运多乖,然而苏轼毕竟是苏轼,以其高度的智慧吟唱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诗句,旷达、乐观的对待不幸,发出了“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福。

  五、赏读课文,品味意境。

  1.清人胡仔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高度赞誉了该词,认为本词是中秋绘月词中的极品,中秋之月有何特点?词中是如何描绘的?

  (教师小结:词人开篇发问:“明月几时有”,似在追溯月的起源,又像是在感叹造化的巧妙,表达出对明月的赞美之情,暗示了明月之美。紧接着一句感叹“今夕是何年”,是呀,今天到底是什么日子,月儿怎会如此美好?“高处不胜寒”明写月宫的高寒,暗示月光之皎洁;月下清影更显月之明亮;末笔“千里共婵娟”更是把一轮皓月悬挂在你的眼前,定格了一轮皎洁的玉盘。

  读词时,我们常常感受着诗人寂寞、伤感、乐观、旷达等情感及其变化,却也时时能感受到月夜的静谧、月色的皎洁,正是缘于本词优美的意境。)

  2、下列诗句与本词中的哪些句子意境相通?

  l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l我歌月裴回,我舞影零乱

  l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六、总结学习方法。

  (初读,疏通文意________精读,把握思想________赏读,品味意境。)

  七、课内背诵。

  八、布置作业。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水调歌头》教学实录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