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古诗四首

古诗四首

零度碳酸 点赞 分享
古诗四首

微信扫码分享

古诗四首(精选12篇)

古诗四首 篇1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学会本课8个生字;解释带点的词语;了解每首诗的意思;朗读、背诵课文;默写《示儿》《春望》想象诗所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重点:掌握动口、动脑、动手的学习方法,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用动口、动脑、动手的学习方法学习古诗。动脑,指认真思考,边读边想;动口,指读一读,说一说,不懂的问一问;动手,指圈画词句,写眉批旁注等。要提示学生经常在阅读中运用这一方法,从而逐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诵读古诗,培养语感。体会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掌握动口、动脑、动手的学习方法,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掌握新字词,积累词语,灵活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知道读书方法,养成良好读书习惯。

  教学难点:

  个别生独立识字方法和能力的培养。语言情感的体会和表达。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学自己喜欢的一首诗。(可采用小组学习。)

  1、学生借助字典、词典、注释自学,大体了解诗句。

  2、小组汇报。

  3、汇报成果:

  1)说说古诗大概意思。

  2)结合已学过的诗理解本课诗的内容

  《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南望王师又一年”对比理解,体会诗人情感。

  3)知道理解古诗中的字、词含义。

  4、指导感情朗读,培养学生语感。

  5、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积累语言。(配乐)

  二、根据诗意或书上提供的图片,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描绘诗中的景象。

  1、生准备。

  2、小组汇报。

  3、汇报成果,积累语言。

  4、带着自己的想像,诵读诗句,培养语感。(配乐)

  5、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三、布置作业:(选其一)

  1、搜集四位诗人写的其他古诗。

  2、搜集有关边塞的古诗。

  课后反思:学生在阅读中能够用动口、动脑、动手(圈画词句,写眉批旁注等)的学习方法学习古诗,从而逐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诵读古诗的过程培养了语感,体会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背诵并默写课文。根据学生实际,扩展学习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

  二、背诵古诗。(本课)

  三、默写其中的任意一首古诗:

  四、拓宽学习内容:

  1、将自己收集的古诗在小组中交流。

  2、汇报交流诗的含义,理解作者感情。

  3、评价:

  4、熟读古诗,(积累语言)背诵收集的故事。

  五、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古诗。

古诗四首 篇2

  教学目标:通过预习课文学会自学生字新词,借助字典或注释了解每首诗的意思。从课文中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背诵。展开想象,感受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课外积累苏轼、杜甫、龚自珍、林升的诗。

  教学重点:了解每首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感受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诗宋词千古流传,你知道那些唐代大诗人?他写了哪些诗,背一背。

  二、作者简介:苏轼、杜甫、龚自珍、林升

  三、自学古诗

  1、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自学生字。

  2、借助字典或注释了解每首诗的意思。

  3、小组交流诗意

  《饮湖上初晴后雨》《题临安邸》《江南逢李龟年》《乙亥杂诗》

  四、进一步理解古诗

  1、理解诗意,指生讲解古诗的意思,教师对于疑难的问题适当进行点拨。

  2、指导朗读古诗。

  3、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4、指名朗读古诗。

  5、练习背诵。

  五、作业:背诵古诗,积累古诗

  课后反思:学生能借助已有方法自学古诗,有些同学还能通过查找资料理解,有了初步的自学能力。但对《乙亥杂诗》还不能理解作者当时的情感。 在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时,教学中,我对诗句不作过多的讲解,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另外,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对诗中所描写的景象进行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学生的朗读。但不是“为朗读而朗读,漫无目的地读”而是每一次的读都有明确的要求,让学生读有所思、读有所悟。体现了“以读带讲、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内容和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上。我巧妙而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对诗中所描写的景象进行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比如在体会雨中西湖的“奇”时,先让学生找出诗中带“水”的字,然后引出描写雨中西湖的句子“山色空蒙雨亦奇”并让孩子们在老师的描述中闭上眼睛想象雨中西湖的“奇妙”,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所以就有了孩子们的“到处都是朦朦胧胧的看不清,很美!”“我仿佛进入到仙境一般。”的感受。再亲自感受西湖雨中的“奇”(课件:诗句意境)在无形中,孩子对这一句诗的体会已经非常的深刻了。然后,再通过各种方式的诵读,孩子们的情感在诵读中得以深华。在引导学生质疑上也体现了“实”。在学生汇报了读懂描写西湖“晴”的诗句后,引出最后两句,并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质疑,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很有水平。如“西子是谁?”“为什么把西湖比作西子?”。我并没有急于解决,而是把问题转向了学生:“西子是谁呢?谁知道?”“是啊,作者为什么要把西湖比作西子呢?”很巧妙地把“球”又传给了学生。

古诗四首 篇3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1.学会(送孟浩然之广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三个生字。

  2.能借助注释说出(送孟浩然之广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意思。并熟读这两首诗。

  3.感受两首诗中诗人表达的情感。

  重点:借助注释尝试说明诗句大意,教师针对学生试讲中的问题,适当作些指点。

  难点:古诗中古今义不同的字、词的理解。

  投影片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1.揭题。

  2.出示第一首古诗的题目,齐读题目,根据注释说说题目的意思。(强调孟(meng)的读音,“之”的意思。)

  3.教师范读全诗,强调个别宇的读音。

  4.自学课文,要求:

  (1)自学生字。

  (2)读通诗句。

  (3)对照注释逐句理解诗意,并在认为须重点解释的宇旁注上符号。教师巡视,重点词作适当的点拨。

  5.交流汇报学习结果。指名逐句串讲诗意。集体评议,教师点拨,补充或矫正。(重点理解:故人一老朋友;尽一消失;唯见一只见;天际一天边。)

  6.小结:

  (1)这首诗许人紧扣哪个字展开?

  (2)前两句叙述“送”的什么?后两句借什么抒发“送”时的什么感情?

  7.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背诵全诗。

  8.小结前一首诗的学习方法:理解题意一朗读一借助注释

  理解井说说诗句的大意一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一背诵。用以上学法自主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9.学生汇报自学结果。教师有针对性地指点。(山东一华山以东,作者的家乡蒲州,独——孤身一人,异乡——他乡,倍——加倍,遥一远。)

  10.学生质疑,教师答疑。

  11.完成作业本上第1题中的前3小题。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学懂<示儿)的诗意。

  2.感受<示儿)诗中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3.默写三首古诗。

  教学重点

  1、感受<示儿)诗中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2、默写三首古诗。

  投影片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新课。我们曾学过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知道了诗人是因为什么事而难以入眠。

  2、揭题释题:①读题后指出,这是陆游85岁时所作的绝笔诗。也就是诗人用诗写下的遗嘱。②”示”是告知的意思。

  3.引导自学。

  (1)低声自由吟诵。

  (2)以小组为单位议论诗中不懂之处。

  (3)教师点拨。

  元:通“原”,本来;但:只;定:平定、收复。

  无:匆,不要;乃:你的;翁:父亲。

  (4)学生试解释诗句的意思,再说诗的大意。

  (5)思考:读了《示儿》,想想诗人晚年关心的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统一祖国是诗人毕生的)心事,直到临终不忘。由此表现出他的强烈爱国热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5.背诵并默写三首诗。(完成作业奉上第3题。)

  6.作业:完成作业本上第1题中(4)小题、第2题,有兴趣的学生可做第4题。

古诗四首 篇4

  教材分析:

  《赠汪伦》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名作。天宝十四年(755)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

  (今属安徽)游桃花渣,当地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因此十分

  感动,便写下了这首诗,赠送给好友汪伦。

  《题临安邸》作者是南宋临安人林升。这是一首题写在临安旅店墙壁上的诗,它描述了诗人在

  杭州的所见所闻及所感,讽刺和揭露了南宋统治者只顾游山玩水,醉生梦死,忘记了山河破碎

  的耻辱,将收复北方失地完全置之脑后的可耻行径。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所作。这首诗充分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

  好河山的热爱,对沦陷区老百姓的同情与对苟且偷安的南宋统治者的愤慨。

  教学目标:

  1.感受我国古代进步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珍视友情的高尚情操。

  2.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说出课文后第1题句子中6个带点词的确切意思,并能正确理解诗句。

  3.理解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能正确地背诵和默写3首古诗。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逐字逐句地理解诗的意思,边读边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

  难点:理解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录音、课件。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赠汪沦》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大家学习背诵了很多古诗,

  在学校古诗背诵活动中表现得特别出色,你们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吗?

  出示[课件一]

  1.看谁最聪明,能让动物巧进诗句笼

  泥融飞(燕子)

  自在(娇莺)恰恰啼

  一行(白鹭)上青天

  早有(蜻蜓)立上头

  柴门闻(犬)吠

  北风吹(雁)雪纷纷

  2.世上颜色千般好,看你填哪一种最妙?

  霜叶(红)于二月花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两个黄鹂鸣(翠)柳

  千里(黄)云(白)日曛

  春来江水(绿)如(蓝)

  万(紫)千(红)总是春

  3.李白诗句垂千古,看谁马上吟得出?

  ①(不敢高声语)   ②白发三千丈    ③(举头望明月)

  恐惊天上人    (缘愁似个长)    低头思故乡

  ④(朝辞白帝彩云间) ⑤飞流直下三千尺

  千里江陵一日还  (疑是银河落九天)

  二、交流资料

  我们刚才吟诵了李白的诗句,通过以前的学习,你对李白有哪些了解?(学生简介李白的

  生平)李白一生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今天咱们再学习一首,请大家齐读诗题--《赠汪伦

  》。

  课前我们已经查阅了和课文有关的资料,谁能结合你查阅的资料谈谈你对汪伦的了解?(

  学生交流有关资料)

  老师也查阅了一些资料,在这本《中国名胜大辞典》中,我知道李白和汪伦能成为好朋友

  ,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小故事,你们想听吗?(师讲故事):

  [内容简介] 李白一生既喜欢做诗,也很喜欢喝酒和游历名川大山,汪伦非常仰慕他的才华

  ,很想与他结为朋友。于是就写了一封信托人带给李白,上面写道:"先生,您喜欢游览吗?这

  里有十里桃花;您喜欢喝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一看,呀!这么好的地方,我得去看看

  。可是到了那里,既不见十里桃花,也不见万家酒店,李白疑惑不解。汪伦解释说:"十里桃花

  是十里外有个桃花渡口,万家酒店是有个姓万的人开了一家酒店,并不是一万家酒店。"李白恍

  然大悟,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被汪伦的幽默与风趣逗得哈哈大笑起来,两人一见如故。在以

  后的几天里,汪伦每天盛情款待李白,并带他游遍了当地的名山胜景,他们一起饮酒作诗,情

  趣相投,短短几天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临别时,汪伦踏歌相送,李白被他的真诚深深地感动

  了,即兴吟诗一首--《赠汪伦》。

  三、学习古诗出示[课件二]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1.按自学提示自学古诗:出示[课件三]

  ①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诗

  ②结合资料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③提出不懂的问题

  2.组内交流

  3.检查自学情况:

  ①纠正字音:指名读诗句,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是否做到正确流利

  ②找出难记的字,交流识记方法。

  "潭"字:学生边说记忆方法,教师边板书,并用红色笔提醒大家注意"潭"字右上部是两

  个竖,而不是"西"。

  ③了解诗意: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其他同学纠正或补充。

  ④质疑解答,重点理解"深千尺"、"踏歌声"和最后两句诗的意思。

  深千尺:夸张,说明桃花潭的水很深。

  踏歌:一边用脚打节拍,一边唱歌。(哪个同学愿意到前面表演,帮助学生理解?)

  问:大家见过这样的送别方式吗?大家想一想,平常家里来了客人,我们是怎样送人的

  ?可现在李白走了,汪伦把他送出村口、送上船,还用这种特殊的方式为他送行,从这里你感

  受到了什么?(汪伦与李白的情谊特别深)试着读出你的感受。(练读-指读-齐读)

  师:有个问题也一直在困扰着我,你们愿意帮我解决吗?桃花潭水深与汪伦送"我"的情谊有什么

  关系?(学生讨论)

  师小结:我明白了,这是用水深比喻情深(板书:水深--情深),是啊!纵然桃花潭的水

  再深,也比不上汪伦与李白的情谊深啊!让我们通过读来表达他们之间那种浓浓的深情。

  自由朗读--指名读--评读--再指读--齐读--师生轮读

  4.配乐背诵出示[课件四]

  一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诗就是一曲动听的歌。此时此刻你就是李白,此时你就站

  在船头,让我们把对好友的深情尽情表达出来吧!(生边看图边自由朗读--指读--评读)

  5.哪些同学可以背诵?(指名背诵--会背的齐背)

  四、扩展学习

  1.现在老师为你们提供了6首,供你们自学欣赏,请你选择其中一首,用你喜欢的方式来学

  习。

  教师提供古诗学习方法和6首送别诗,学生任选一首自学:《送元二使安西》、《晓出净

  慈寺送林子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白雪歌送武判官归

  京》《别董大》

  2.汇报学习成果(或朗读、或背诵、或说诗意、或讲故事)

  五、引导课外练习。

  这节课先交流到这里,语文课外活动时再继续展示同学们的学习成果。

  教后小记:

  《赠汪伦》是一首千古传诵的送别诗。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进行了古诗

  教学新的尝试,把《大纲》要求掌握的另外6首送别诗,归纳整理,并提供相关图画及重点词语

  的解释,以一带六扩展阅读,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阅读量,并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方

  式和内容,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

  第二课时《竹石》

  一、导入:

  1.看图:图上有什么?(板书:竹石郑燮说到诗人,他还有一个比他的名“燮”更有名的号

  ——板桥)

  2.你知道郑板桥的故事吗?学生交流,老师适时补充

  (1)江苏兴化人,扬州八大怪之一……

  (2)写过“难得糊涂”(原意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3)早年家贫,中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后因帮助县民诉讼得罪地方豪绅而罢官

  (辞行前,百姓跪请挽留,板桥当即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

  瘦竹,秋风江上做鱼竿”说他两袖清风回扬州吟诗作画去了,表现得十分坦荡、洒脱)

  (4)故事:一天,郑板桥听说镇江江心有座焦山,风景优美,栽了许多竹子。于是他每天逛

  竹林,摊开纸作画,画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竹的形象。那一竿竿墨竹翠茎葱葱,枝叶扶疏,配上

  一两块清奇古怪的石头,题上几句妙趣横生的诗文,让人耳目一新。

  3.郑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特别是他画的竹兰、山石,形象逼真,姿态万千。留下了许

  多名画——竹石图、丛竹图、墨竹图、兰竹芳香图……课件欣赏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题写在竹石图上的诗。师吟诗,生读读古诗。

  二、学诗

  1.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

  的方法,以便能够学习更多的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2.学生说说学古诗的有效方法。

  3.学生自渎,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弄懂诗意。合作学习、自我体会均可。

  4.反馈:抓住哪些字眼来理解?你认为哪些字词写得最传神?

  (“咬”字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根据学生学情板书:咬定  千磨万击

  坚劲 

  立根  东西南北风

  三、体情

  1.合作表演竹与石的对话。

  2.诗人喜欢竹子吗?他是怎样表达的?再读古诗,体味诗人写竹,是写什么?

  (板书:咏物明志)

  借物喻人,表明诗人刚正不阿的品性,不怕打击、不畏风浪的气节。

  把自己想象成郑燮,说说自己看到竹石的心情、感悟

  3.怀着对劲竹、对诗人的敬佩之情朗读全诗(对读、指名读、齐读)

  4.你喜欢竹子吗?你认为竹子具有哪些品质?

  (如:竹是空心的,很谦虚;竹在生命的旅程中每成长一步会留下印记;竹不开花,朴素,

  保持本色;竹扎根很深,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四、拓展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有竹,“岁寒三友——竹松梅”也有竹。有多少人吟诵过这看

  似普通的竹子!

  交流诵读我们课外搜集的竹的典故,竹的诗句。

  典故:宋代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

  诗句: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苏轼《於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李白《慈老竹》“里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郑燮《竹》“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刘禹锡《庭竹》“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

  五、巩固

  在画的空白处题写《竹石》,要求默写。也可以题写你喜欢的写竹的诗句。

  竹 石

  郑燮

  板书设计:

  咬定  千磨万击

  坚劲

  立根  东西南北风

  咏物明志

  教后小记:

  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如竹与石的对话、把自己假想成郑燮,用情景的创设来加强对文本的体

  验。教学过程讲究承接、回环,从入课时赏画到结课时在画上题诗,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第三课时

  一、指导学习《题临安邸》。

  1.理解课题,简介诗人及有关的背景知识。

  2.听录音,初知内容。

  3.解释字词,说说诗意。

  ①学生自由读古诗,看注释理解,并提出不懂的地方。

  ②检查自学情况,抽读古诗。

  ③逐句理解。

  理解第1、2句。“休”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青山之外还有青山,高楼之外

  还有高楼,那些统治者在西湖边上听歌赏舞、寻欢作乐的生活到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呢?

  看图帮助理解诗句含义。

  理解第3句。“暖风”、“熏”、“醉”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暖洋洋的春

  风把这帮终日只知游山玩水的家伙吹得像喝醉了酒一样。

  理解第4句。“直”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那些统治者简直把这临时避难的杭

  州当作者家汴州了,忘记了故都汴州,忘记了被异族侵占的半壁江山。

  4.总结。 

  ①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忧国忧民,讽刺南宋统治者只顾游山玩水,醉生梦

  死,忘记了山河破碎的耻辱,将收复北方失地完全置之脑后的可耻行径。)

  ③背诵这首诗。

  二、指导学习《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理解课题,简介陆游及有关的背景知识。

  解释字词,说说诗意。

  2.学生自由读古诗,看注释理解;并提出不懂的地方;

  3.检查自学情况,抽读古诗。

  4.逐句理解。

  理解第1句。“三万里”形容黄河的长,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黄河实际长一万多华里

  。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翻该,向东流入大海。

  理解第2句。“五千仞”也是虚指。形容华山的、雄伟高大。学生拭答后,教师讲述:五千

  仞高的华山直插云霄。

  这两句主要写景,运用了怎样的写法?”(夸张、化静为动,使人感到景物不仅雄伟,而且

  虎虎有生气。)

  理解第3句。“遗民”、“泪尽”、“胡尘”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北方沦

  陷区老百姓在异族统治下受尽折磨,眼泪都哭于了。

  理解第4句。“南”、“王师”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他们盼望南边的宋朝

  军队收复北方失地,解救他们,盼了一年又一年。

  这两句描述了北方人民的境遇和盼望解放的急迫心情。

  5.总结。

  ①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百姓的同情。)

  ③背诵这首诗。

古诗四首 篇5

  简析

  这首诗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设计意图

  通过《古诗两首》的教学,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在当前的古诗教学中,首先要打破传统的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式的教学模式,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因此,在备课时,我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从激发学习兴趣入手,带领学生遨游诗作的海洋。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全程参与,适时地安排自学环节,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几各种可行的方法查解字词,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在交流自学成果的过程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学生间的自我启迪,从而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悟,自得。在古诗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不仅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对某些难点会形成不同意见,产生分岐的理解。他们是辩论会的辩手,讨论会的论者,教师则是辩论会的主席,既要鼓励学生的独立见解,又要在重点、难点之处,适时点拨指导,恰当地梳理问题,使学生在从辩到悟的过程中获得提高。就古诗学习而言,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依诗句的意思展开想象,入情入境,加强有感情的朗读。如在第一次初读过程中,可以读通读顺为基本要求;第二次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就有感情表现的要求;在理解诗歌意境后第三次朗读就要能读出气势,达到变感情朗读为有创造性的朗诵。这样层层深入地练习必定能提高学生诵读水平。在古诗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还要注意课内外结合,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初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如课前,让学生查阅有关李白的资料,鼓励诵读诗人其他诗篇,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从而扩大学生信息积累量。在课堂中让学生展示课外积累的成果,又可给学生充分的成就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讨论学习,自读自悟读懂诗歌含义,体会诗歌意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欲望和诵读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读懂诗歌含义,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学习古诗《望庐山瀑布》。

  1、谈话激趣:同学们,在开展今天的学习活动前,我们先去庐山游览一番,欣赏一下庐山风光吧! 2、学生观看庐山风光片,饱览庐山秀美的风光。3、请学生谈谈自己对庐山的印象,畅所欲言。4、导入新课:庐山风景迤俪,吸引了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在游览庐山后题写的诗作《望庐山瀑布》。

  2、理解诗句意思

  (1)听古诗朗读,学生自由跟读。(2)初读古诗,熟悉诗歌内容。(学生评议标准为熟读。)(3)回忆古诗的学习要点:字、词、句、篇。(4)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利用各种方法(联系上下文、查阅工具书、与已经学过的古诗对照等方法)自学古诗。(5)小组汇报,教师作适当的点评。利用多媒体课件突破理解难点:生,弥漫;川,河流;三千尺,指瀑布很长;疑,怀疑;落九天,从天的最高处泻落。(汇报中要给每一个学习小组发言、补充的机会)(6)朗读练习: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瀑布的气势雄伟。可采用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后评议的方法。   

  (二)由配乐诗朗诵《枫桥夜泊》导入新课。

  1、游览过苏州园林的人大概都知道著名的寒山寺里有一块石碑,刻的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全诗借景抒情,通过夜泊枫桥见到的江南水乡秋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诗人旅途中惆怅、孤寂的心情。这首诗读来琅琅上口,千古流传,据说日本现行的几种小学教科书里也选了它。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放朗读磁带或师范读)

  2、 指名翻译《枫桥夜泊》

  明确:乌啼:栖息在树上的乌鸦啼叫,说明天将亮。

  江枫:江边的枫树。

  姑苏:苏州的别称。

  整首诗的意思是:秋凉也半,霜气逼人,月亮落下去了,耳听乌鸦几声啼叫,眼看这江边的枫树和江岸的渔火,使人愁闷难眠。姑苏城外的寒山寺里,半夜的钟声,由远远地飘入客船中旅人的心扉…….

  3、体会诗歌的意境,开展朗读竞赛(读出语言的描绘的魅力)

  (三)背诵积累古诗。读背无定法,只要能表现文章内容,表现作者思想感情就是最好的。

  课后小结:这两首古诗学生先前已经会背,因此重点是帮助学生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意境。我首先补充了作者的写作背景,使学生理解作者是在什么环境下写出的诗歌。然后启发学生运用想象,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通过学习诗文,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理解全诗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古诗。继续练习把诗句补充完整。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理解古诗意思。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学习《江雪》

  1、观看电脑画面,初步感受画面的意境。(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感受)揭示课题:教师板书课题《江雪》教师范读古诗。学生结合课外资料介绍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后世称他为“柳河东”,他是中唐时期进步的思想家和政治改革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学生自学用投影列出学习的步骤:

  (1)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2)借助工具书,查一查不认识的字,理解意思。(3)提出不懂的问题。(把问题在书中标写出来)

  3、相互交流学习情况

  (1)指名让学生读生字,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2)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舟:第一笔是撇,第三笔是横折钩。翁:部首是“羽”字底,第五笔是横折钩。孤:这是左右结构的字,右边是“瓜”不是“爪”。径:注意与“经”字的区分。钓:注意与“钩”字的区分。动手书空写一写。(3)理解字意(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绝:尽。径:小路。踪:脚印,踪迹。孤:孤独,孤单。  舟:小船。翁:指老头。寒:寒冷。蓑笠:身披蓑衣,头戴斗笠。(4)结合注释和投影中的解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千山鸟飞绝,千山万岭鸟儿已经飞绝,

  万径人踪灭。条条小路不见一个行人。

  孤舟蓑笠翁,只有一叶小舟,上面坐着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人。

  独钓寒江雪。迎着风雪,在独自垂钓。

  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全诗的意思。(先自己说一说,遇到问题主动与同学交换意见,或者向教师请教。)

  (5)让学生说说全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开展相互间的评价,及时补充,形成生生互动的氛围)。

  4、指导朗读(1)结合电脑欣赏当时的意境,听配乐朗读。(听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朗读提示:应用那种不怕困难,敢于同困难做斗争的语气读)(2)与小组成员一起进行练习,相互评议,推选一名同学参加班级展示。(3)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参加竞赛,而后评议出最佳选手。(4)全体同学伴着音乐进行朗读。

  5、填写诗句

  6、背诵古诗(自己先练习,而后汇报)

  二、学习《山行》

  1、认真读诗,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了?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交流。(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2)作者:杜牧(唐)学生用课外知识交流对杜牧的认识,加深记忆,更方便的理解诗意。(3)交流: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深处……(学生发现交流,在结合学生质疑,解读古诗词语。)

  3、句子的理解:a、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b、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c、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  d、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

  4、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古诗的诗意。(自己说、同桌说、指名说)

  5、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6、介绍古诗

  (可用小导游、小画家、小诗人……来表达古诗的意思。)

  7、交流: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在朗读熟练的基础上,体会感情。

  8、美读古诗,形式多样,体会情感。

  课后小结:这两首诗歌的含义不易于理解,补充适当的背景资料十分必要。特别是《江雪》这首诗歌,学生在了解了柳宗元的生平以及一些主要的事迹后,对于他的孤寂的心情能够有所体会。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吟诵、背诵课文。能读出诗歌的语调和节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吟诵诗文。

  出示诗文汉字条。 教师有节奏、有语调地配乐范读,给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吟诵兴趣。 学生小声自由练习吟诵诗文。 指名吟诵诗文。(多次进行)(表扬读得正确、读得有感情的同学。) 分各种形式吟诵诗文。 集体吟诵诗文,并配上古琴音乐。

古诗四首 篇6

  一、教学目标

  1、感受我国古代进步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珍视友情的高尚情操。

  2、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说出课文后第1题句子中6个带点词的确切意思,并能正确理解诗句。

  3、理解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能正确地背诵和默写3首古诗。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逐字逐句地理解诗的意思,边读边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

  难点:理解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赠汪伦》和《题临安邸》两首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解释有关词语和诗句。练习朗读,背诵和默写这两首诗。

  教学过程

  1、回忆学法,揭示课题。

  (1)回忆背诵以前学过的古诗,说说学古诗的基本方法。出示学法:

  理解课题,认识作者;解释字词,讲说诗意;

  联系实际,发挥想象;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2)揭题。今天我们继续运用上述方法来学习三首诗,要以学生自学为主。

  2、指导学习《赠汪伦》。

  (1)理解课题,简介李白及有关本诗的故事。

  (2)听录音,初知内容。

  (3)解释字词,说说诗意。

  ○检查自学情况,抽读古诗。

  ○逐句理解.

  理解第1句。“将放行”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我很快就要坐船离开这里了。

  理解第2句。“踏歌”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忽然听到岸上有人用脚步打着节拍,边走边唱的声音。

  这两句主要写什么?(主要是叙事,展示一幅离别送行的画面。)

  理解第3句。“千尺”是虚指,极言谭水之深,是夸张的说法。

  理解第4句。“不及”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虽然桃花潭水有千尺深,却比不上汪伦为我送行的情谊深。

  这两句诗用桃花潭来比喻汪伦的感情,以水深比喻情谊深。第3句诗用了夸张的写法。

  (4)总结。

  ○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珍视友情。)

  ○背诵这首诗。

  3、指导学习。《题临安邸》。

  (1)理解课题,简介诗人及有关的背景知识。

  (2)听录音,初知内容。

  (3)解释字词,说说诗意。

  ①学生自由读古诗,看注释理解,并提出不懂的地方。

  ②检查自学情况,抽读古诗。

  ③逐句理解。

  理解第1、2句。

  “休”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青山之外还有青山,高楼之外还有高楼,那些统治者在西湖边上听歌赏舞、寻欢作乐的生活到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呢?

  看图帮助理解诗句含义。

  理解第3句。“暖风”、“熏”、“醉”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暖洋洋的春风把这帮终日只知游山玩水的家伙吹得像喝醉了酒一样。

  理解第4句。

  “直”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那些统治者简直把这临时避难的杭州当作者家汴州了,忘记了故都汴州,忘记了被异族侵占的半壁江山。

  (4)总结。 

  ①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忧国忧民,讽刺南宋统治者只顾游山玩水,醉生梦死,忘记了山河破碎的耻辱,将收复北方失地完全置之脑后的可耻行径。)

  ③背诵这首诗。

  4、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上1、2、4(1)(2)、5(1)(2)(4)。

  (2)背诵这两句诗,并准备默写。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第三首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解释有关词语的句子。

  3、练习朗读,背诵和默写这首诗。

  4、完成有关作业。

  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先背后默写前两首古诗,个别学生写在灯片上,然后出示灯。

  全班评价纠正。

  2、指导学习《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理解课题,简介陆游及有关的背景知识。

  解释字词,说说诗意。

  ①学生自由读古诗,看注释理解;并提出不懂的地方;

  ②检查自学情况,抽读古诗。

  ③逐句理解。

  理解第1句。“三万里”形容黄河的长,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黄河实际长一万多华里。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翻该,向东流入大海。

  理解第2句。“五千仞”也是虚指。形容华山的、雄伟高大。学生拭答后,教师讲述:五千仞高的华山直插云霄。

  这两句主要写景,运用了怎样的写法?”(夸张、化静为动,使人感到景物不仅雄伟,而且虎虎有生气。)

  理解第3句。“遗民”、“泪尽”、“胡尘”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北方沦陷区老百姓在异族统治下受尽折磨,眼泪都哭于了。

  理解第4句。“南”、“王师”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他们盼望南边的宋朝军队收复北方失地,解救他们,盼了一年又一年。

  这两句描述了北方人民的境遇和盼望解放的急迫心情。

  (4)总结。

  ①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百姓的同情。)

  ③背诵这首诗。

  3、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上3、4(3)、5(3)和6的练习。

  (2)有余力的学生课外选学李白、陆游的诗一首抄录并背诵。

古诗四首 篇7

  《古诗四首》  同学们,你一定听说过“岳母刺字”的故事吧。虽然说古人“精忠报国”维护的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但是他们那种把维护国家利益与安全视为最高使命的爱国主义情结,却滋养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华夏人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愈是危难时期,这种情感表达的愈强烈,愈是令人感动。今天我们学习的四首古诗正是危难时期,中国士大夫阶层流露出的爱国主义的最强音。一、学习目标1、能有感情朗读、背诵四首诗;2、了解诗人的生平,查找写作背景;3 、感受诗人的爱国激情,从中汲取爱国主义养分。二、学习流程(一)、学习第一首诗《春望》 1、听配乐朗诵。  2、简介作者和背景。     明确:《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之后。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领,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3、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4、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    译诗参考: 国都残破,山河依旧,长安的春天草木深深。感伤国事,见花而溅泪;怅恨离别,闻鸟而惊心。战乱烽火已持续三个月,一封家书可抵万两黄金。忧而搔头,白发一天天短少,简直挂不住束长的簪针。 5、幻想一下,假如你是摄影师,你从这首诗捕捉到怎样的一幅画面。(说说诗意)6、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家书抵万金”这两句诗的含义。7、总结《春望》。(二)、学习第二首诗《泊秦淮》 请你模仿刚才学习《春望》的方法,自学《泊秦淮》。1、音读:读准字音,节奏。2、义读:掌握重点字词的解释。3、情读:能够描绘诗意。4、美读:体会诗境,领会诗人的感情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杜牧,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太和进士,曾为江西观察使、中书舍人等职。以济世之才自负,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其诗多讽谕时政之作。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俊生动。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有《樊川文集》。《泊秦淮》是杜牧游金陵,夜泊秦淮时所作。流经成内的秦淮河两岸,从六朝以来,一直是权贵富豪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地方。诗人泊舟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借古讽今,写下了这篇的七绝,抨击那些沉湎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层人物,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2、补充解释:笼:笼罩,动词。犹:还,仍然。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以花为曲名,南朝陈后主在位时,生活奢侈,制作《玉树后庭花》之类描写宫女美色的歌曲,寻欢作乐。不久,陈朝灭亡。《玉树后庭花》被称为“亡国之音”。杜牧的时代,唐王朝日益衰落,朝廷上充斥着腐败和糜烂,杜牧的《泊秦淮》就是在用“隔江犹唱《后庭花》”警示唐王朝。3、讨论两个“笼”字的含义。4、《泊秦淮》这首诗表面上是斥责歌女,其实是在借题发挥。你认为作者的真实用意是什么?5、总结:这首诗于情景交融的意境中,形象而典型地表现了晚唐的时代气氛,使人从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联想到江河日下的晚唐的命运,委婉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对世道的愤慨。全诗内容深厚,感情深沉,意味无穷,引人深思。(三)、学习第三首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1、背景。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闲居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农村的诗人陆游,已是68岁的老人了。农历十一月四日夜,一场暴风雨勾起了这位爱国志士对往昔军旅生涯的追忆。于是作此诗以表达自己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2、释题 讲述:陆游罢官居住家乡山阴(绍兴),抗金收复失地是他不能忘怀的事。他因风雨大作而思绪万千,既想到南宋王朝在风雨中飘摇,岌岌可危的现实,又浮起到前线作战挽救国家危亡的企望。于是,在风雨声中入梦,梦境是在前线作战。风雨声就把他所处的现实同所存的希望联系起来了。 3、对照注释,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并进而说说诗意。指名讲述,然后把意思贯串:年老力衰,只能在荒僻的小村里僵卧着,但是壮怀犹在,还希望为国家到边疆去效力。夜深了,大风雨的声音,激起无限的思绪,为了拯救国家,连梦境也是骑着铁马奔向北方去啊。全诗写出作者至老不衰的爱国豪情。 4、讨论“陆游因风雨大作而想到卫国战争,他在诗中是如何将两者联系起来的?”5、明确诗歌主旨。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表达了诗人的爱国热情,也饱含壮志难酬的痛切愁思。这首诗语言朴实明快、豪放流畅、通俗平易;表现方法上采用“寄情于梦”。 四、学习第四首诗《过零丁洋》 1、简介作者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宋理宗时中状元,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奉命至元营议和,因据理抗争而被拘,后脱险逃出,并率兵抗元,兵败而被俘。在拘囚中,经敌人多方折磨,百般诱降,但临死不屈,终被元军杀害。他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也是宋末著名的爱国诗人。这首诗写于文天祥被俘第2年。这首诗是文天祥被元军俘虏后押经零丁洋时所作。诗的后面附有跋语,说宋朝降元叛将张弘范强迫文天祥写信劝坚持抗元的将领张世杰投降,文天祥就抄录这首诗给张弘范以明志。文天祥在这首诗中慨叹抗元事业的失败,表达了宁死不屈的坚强决心。2、重点字词释义 汗青:指史册。古代用竹简书写,先把青竹简用火烤干水分,以便书写和防蛀,叫汗青。 丹心:赤诚的心。 干戈:泛指兵器。大动~~。3、合作学习:看看你有哪个地方不能理解的,请教请教你的学习同伴。4、讨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这两句震撼人心的千古名句的含义。5、根据诗的结构分析感知诗的主题。6、这首诗将叙事与抒情结合起来,将个人的经历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最后两句的议论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7.创新思维:试比较《春望》和《过零丁洋》两诗的异同点。8、知识拓展,说说你知道的爱国诗句。9、结束全文。

古诗四首 篇8

  教育在线

  【设计思想】

  诗歌教学重在引导学生体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和韵律美。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感悟作者通过外在的客观物象所表达出来的内在的思想情感,欣赏他们为创设美好意境、抒发内心哀乐所运用的高度凝炼的语言,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从而濡染心灵,陶冶性情,培养文学趣味。诵读是教学诗歌的一种很好的方法。那种善于倾注强烈感情的诵读既能让我们体会“无地-沙鸥”的凄凉落魄;又能使我们回味苏轼李白的豪放不羁……

  初二学生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的能力,他们的知识储备,生活阅历都较以前大大改变。因此,在教学这四首诗时,本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作用和创新精神的原则,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体会诗中的爱国深情,培养他们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以期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实施方案】

  教学目标 :

  1.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3.加强合作学习,养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 :

  1.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对名句的深入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40分钟×2)

  教学方法和手段:讨论交流为主,多媒体教学,配以幻灯片,背景音乐等。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四首诗,结合对诗人身世、写作背景的了解,准确理解诗中深沉的爱国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 :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新课,检查课前积累。

  1.导入  语。

  2.学生活动:

  举手发言,列举中国爱国名人名言或他们的爱国事迹1例。

  3.切入本课,明确目标: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主题,并学会对名句进行赏析。[幻灯片出示本堂课学习目标]

  二、 配乐朗诵,总体感受并进一步理解四首古诗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1.范读:

  1)多媒体画面、诗文、配乐朗诵。

  2)学生活动:静静地欣赏,并正音正字,正确把握诗句的朗读节奏,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小组讨论交流:

  1)四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知道的?[投影]

  2)学生活动:4人一组,各抒己见,并努力使对方接受。如对方不接受,则应竭力反驳。

  注意:陈述理由或反驳意见要有依据。

  提示:可查阅资料了解写作背景、诗人身世,探究诗中意境,体味真情实感。[明确:《春望》抒发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泊秦淮》抒发诗人心中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表达自己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过零丁洋》慨叹抗元事业的失败,表达了宁死不屈的坚强决心。]

  3.组织班级交流。

  1) 学生活动:每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班级发言。

  2) 教师适时点评,加以引导。[在交流中穿插幻灯投影,介绍背景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诗人身世,正确理解诗歌内涵。]

  4.变换角色,模仿诗人,学会有感情地朗读。

  1) 如果你是诗人,此情此景,此时此刻,你会带着怎样的情感分别吟诵这四首诗呢?

  2) 学生活动:

  ①走进那个时代,把自己当作诗人,用诗的语言抒发心声。

  ②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

  ③小组之间开展朗诵比赛,比哪一组朗读得最有感情,最为流畅。[播放背景音乐]

  3) 同学互评,教师点拨,适当进行比较鉴赏。[明确:《春望》(忧伤)、《泊秦淮》(忧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悲怆豪壮)、《过零丁洋》(慷慨悲壮、正气凛然)]

  三、重放配乐朗诵,学生比照自己,有感情地跟读。

  1) 跟读。

  2) 教师小结:诗歌是激情的产物,不是带着强烈感情的人是朗读不好诗歌的。要有感情地朗读好诗歌,我们必须做到以下两点:正确理解诗歌主题,深入体会诗人情感;采取多种朗读手段,充分调动自身激情。

  四、拓展提高:

  你最喜欢哪一首诗?为什么?

  1.思考。

  2.交流、点评。[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有创新者,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五、课堂总结:

  本节课通过讨论交流我们理解了四首诗的思想内容,学习了有感情地朗读这四首诗。希望同学们今后多加练习,养成良好的朗读诗歌的习惯。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进一步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2.品味诗歌字里行间的爱国深情,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

  3.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热情。

  教学难点 :品味名句,体会真情。

  教学过程 :

  一、 复习旧知,导入  新课。

  [课前播放张明敏的歌曲《我的中国心》,营造课堂学习的良好氛围。]

  1.导入  语:

  [音乐停]上节课,同学们饱含深情地朗读了四首古诗,理解了诗歌的思想主题,并在朗读中学会了审美,提高了文学欣赏的水平。不知道同学们还能不能背诵这四首古诗?

  2.集体有感情地背诵四首古诗。

  二、品味诗歌名句,体会深沉情思。

  1.这四首诗都写于国家危难之时,诗中都蕴含了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你认为四首诗最能体现爱国深情的词或句子分别是什么?为什么?

  2.自由朗读,边读边思,并结合有关资料,在书旁写下自己的想法。

  3.小组讨论交流,各抒己见,请同学点评。

  4.组织班级交流,教师适当点拨加以引导。

  内容摘要: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深”字写尽山河破碎,人民离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家之苦,即便是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

  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心惊。“溅”“惊”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连三月”见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足见思家之苦。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苦痛无法排解,搔头更增哀叹。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一个“寒”字,不但让人想到时值深秋,更在心头掠过一丝寒意。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人指责商女,其实是一种曲笔,真正该汗颜的是座中那些点歌的人。足见诗人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诗人当时的处境:年老久病,无所作为。但“不自哀”则引出诗人对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现实转入梦境,自然而巧妙,满腔爱国热忱化为豪壮的诗句。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干戈寥落”四字,包含多少辛酸与遗憾!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与个人的命运。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来抒写诗人的忧虑不安,孤苦伶仃。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激励人心的议论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有创新者,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方法指导:

  ①发挥想象,感受意境。②联系实际,体会真情。③品味语言,学会鉴赏。

  5.集体朗读一遍。

  三、 能力迁移:

  运用已学知识朗诵并赏析自己课外收集到的爱国诗歌一首。

  1.在小组里有感情地朗读自己课外收集的爱国诗歌,并请别的同学点评。

  2.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推荐课外收集的爱国诗歌,并说出推荐理由。

  3.学生互评,教师小结,以肯定成绩、鼓励为主。

  四、 拓展提高:

  1.回归课文,再读古诗四首。

  思考:吟动人诗篇,品诗中深情。古人触景伤怀,为国忧思,这给了你哪些启发?

  2.交流、点评。

  五、课堂总结。

  [音乐声起(同课前)]

  同学们,如今我们的祖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家日益强盛,人民团结奋进。在这样和平安定的年代里,我们更爱我们的祖国。从现在起,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树立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勤奋刻苦,踏实进取,努力学习,为振兴中华打好坚实的文化基础。

  愿同学们早日成材,梦想成真!

  (姜堰 张桂喜)  

古诗四首 篇9

  一、任务分析

  这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五课。这个单元所选课文主要都是有关四季的课文,为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单元目标中,除了反复朗读,感知内容大意,还要品味诗文优美的语言。同时,这也是初中阶段第一次学习古诗,在诗歌内容上,它们都是写景的;在诗歌形式上,它们又都是抒情的。由此,可引王国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来加深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

  二、 学习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这四首诗;

  2、品味其优美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了解作者背景,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三)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喜欢上古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三、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诵读并课堂背诵;

  2、品味诗歌的语言。

  (二)难点:

  体会诗歌意境。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span>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观沧海》、《次北固山下》

  1、导入新课:(介绍背景)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

  [主问题]

  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追问:

  1、“观”是什么意思?看

  2、怎么样“看”的?东临碣石远眺

  3、看到了哪些景物?

  [明确]

  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

  ——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

  ——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描写的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3、研读与赏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4、课堂背诵。(分八组)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1、导入新课

  唐诗发展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如果说将这四个阶段比作一个人的四个时期,那么王湾就是一个介于少年和青年的高中生。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往来于吴楚间,被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尤其其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得到当时的宰相张说的极度赞赏,并亲自书写悬挂于宰相政事堂上,“每示能文,令为楷式”。由此,这两句诗中表现的那种壮阔高朗的境象便对盛唐诗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直到唐末诗人郑谷还说“何如海日生残夜,一句能令万古传”,表达出极度钦羡之情。

  感知内容

  2、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②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明确]:

  ①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②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3、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讨论明确]:

  “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

  4、课堂背诵。(抽学号尾数,最后两句全班齐背)

  <</span>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秋思》

  1、导入新课: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2、感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组]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②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学生自己合作探究明确:

  [明确] ①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②“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3、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讨论明确]:

  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4、课堂背诵。(分八小组)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1、导入新课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2、感知内容

  ①教师范读,学生仿读。

  ②学生闭目,随着老师的描绘想像这幅画面,感悟内容,体会思乡之情——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炊烟缕缕,是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这时太阳就要下山了,太阳也回家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唉,自己有家难归,令人心碎肠断,更添悲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学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画面,及作者所表达的浓重的思乡情。学生根据作品提供的信息作简笔画,加深思考。

  3、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作品中前三行全写景,人物未出场,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紧紧扣着“情”;古道,是他的行经路;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也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种悲凉。仅仅28个字,一个长期漂流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文字不多,然而思乡之情却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

古诗四首 篇10

  【设计思想】

  诗歌教学重在引导学生体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和韵律美。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感悟作者通过外在的客观物象所表达出来的内在的思想情感,欣赏他们为创设美好意境、抒发内心哀乐所运用的高度凝炼的语言,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从而濡染心灵,陶冶性情,培养文学趣味。诵读是教学诗歌的一种很好的方法。那种善于倾注强烈感情的诵读既能让我们体会“无地-沙鸥”的凄凉落魄;又能使我们回味苏轼李白的豪放不羁……

  初二学生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的能力,他们的知识储备,生活阅历都较以前大大改变。因此,在教学这四首诗时,本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作用和创新精神的原则,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体会诗中的爱国深情,培养他们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以期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实施方案】

  教学目标 :

  1.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3.加强合作学习,养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 :

  1.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对名句的深入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40分钟×2)

  教学方法和手段:讨论交流为主,多媒体教学,配以幻灯片,背景音乐等。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四首诗,结合对诗人身世、写作背景的了解,准确理解诗中深沉的爱国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 :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新课,检查课前积累。

  1.导入  语。

  2.学生活动:

  举手发言,列举中国爱国名人名言或他们的爱国事迹1例。

  3.切入本课,明确目标: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主题,并学会对名句进行赏析。[幻灯片出示本堂课学习目标]

  二、 配乐朗诵,总体感受并进一步理解四首古诗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1.范读:

  1)多媒体画面、诗文、配乐朗诵。

  2)学生活动:静静地欣赏,并正音正字,正确把握诗句的朗读节奏,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小组讨论交流:

  1)四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知道的?[投影]

  2)学生活动:4人一组,各抒己见,并努力使对方接受。如对方不接受,则应竭力反驳。

  注意:陈述理由或反驳意见要有依据。

  提示:可查阅资料了解写作背景、诗人身世,探究诗中意境,体味真情实感。[明确:《春望》抒发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泊秦淮》抒发诗人心中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表达自己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过零丁洋》慨叹抗元事业的失败,表达了宁死不屈的坚强决心。]

  3.组织班级交流。

  1) 学生活动:每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班级发言。

  2) 教师适时点评,加以引导。[在交流中穿插幻灯投影,介绍背景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诗人身世,正确理解诗歌内涵。]

  4.变换角色,模仿诗人,学会有感情地朗读。

  1) 如果你是诗人,此情此景,此时此刻,你会带着怎样的情感分别吟诵这四首诗呢?

  2) 学生活动:

  ①走进那个时代,把自己当作诗人,用诗的语言抒发心声。

  ②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

  ③小组之间开展朗诵比赛,比哪一组朗读得最有感情,最为流畅。[播放背景音乐]

  3) 同学互评,教师点拨,适当进行比较鉴赏。[明确:《春望》(忧伤)、《泊秦淮》(忧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悲怆豪壮)、《过零丁洋》(慷慨悲壮、正气凛然)]

  三、重放配乐朗诵,学生比照自己,有感情地跟读。

  1) 跟读。

  2) 教师小结:诗歌是激情的产物,不是带着强烈感情的人是朗读不好诗歌的。要有感情地朗读好诗歌,我们必须做到以下两点:正确理解诗歌主题,深入体会诗人情感;采取多种朗读手段,充分调动自身激情。

  四、拓展提高:

  你最喜欢哪一首诗?为什么?

  1.思考。

  2.交流、点评。[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有创新者,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五、课堂总结:

  本节课通过讨论交流我们理解了四首诗的思想内容,学习了有感情地朗读这四首诗。希望同学们今后多加练习,养成良好的朗读诗歌的习惯。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进一步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2.品味诗歌字里行间的爱国深情,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

  3.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热情。

  教学难点 :品味名句,体会真情。

  教学过程 :

  一、 复习旧知,导入  新课。

  [课前播放张明敏的歌曲《我的中国心》,营造课堂学习的良好氛围。]

  1.导入  语:

  [音乐停]上节课,同学们饱含深情地朗读了四首古诗,理解了诗歌的思想主题,并在朗读中学会了审美,提高了文学欣赏的水平。不知道同学们还能不能背诵这四首古诗?

  2.集体有感情地背诵四首古诗。

  二、品味诗歌名句,体会深沉情思。

  1.这四首诗都写于国家危难之时,诗中都蕴含了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你认为四首诗最能体现爱国深情的词或句子分别是什么?为什么?

  2.自由朗读,边读边思,并结合有关资料,在书旁写下自己的想法。

  3.小组讨论交流,各抒己见,请同学点评。

  4.组织班级交流,教师适当点拨加以引导。

  内容摘要: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深”字写尽山河破碎,人民离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家之苦,即便是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

  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心惊。“溅”“惊”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连三月”见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足见思家之苦。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苦痛无法排解,搔头更增哀叹。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一个“寒”字,不但让人想到时值深秋,更在心头掠过一丝寒意。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人指责商女,其实是一种曲笔,真正该汗颜的是座中那些点歌的人。足见诗人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诗人当时的处境:年老久病,无所作为。但“不自哀”则引出诗人对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现实转入梦境,自然而巧妙,满腔爱国热忱化为豪壮的诗句。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干戈寥落”四字,包含多少辛酸与遗憾!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与个人的命运。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来抒写诗人的忧虑不安,孤苦伶仃。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激励人心的议论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有创新者,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方法指导:

  ①发挥想象,感受意境。②联系实际,体会真情。③品味语言,学会鉴赏。

  5.集体朗读一遍。

  三、 能力迁移:

  运用已学知识朗诵并赏析自己课外收集到的爱国诗歌一首。

  1.在小组里有感情地朗读自己课外收集的爱国诗歌,并请别的同学点评。

  2.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推荐课外收集的爱国诗歌,并说出推荐理由。

  3.学生互评,教师小结,以肯定成绩、鼓励为主。

  四、 拓展提高:

  1.回归课文,再读古诗四首。

  思考:吟动人诗篇,品诗中深情。古人触景伤怀,为国忧思,这给了你哪些启发?

  2.交流、点评。

  五、课堂总结。

  [音乐声起(同课前)]

  同学们,如今我们的祖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家日益强盛,人民团结奋进。在这样和平安定的年代里,我们更爱我们的祖国。从现在起,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树立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勤奋刻苦,踏实进取,努力学习,为振兴中华打好坚实的文化基础。

古诗四首 篇11

  课文说明:

  第一课收录了《塞下曲 》、《春望》《示儿》《前出塞》四首诗。

  《塞下曲》中的李广是一位武艺高超,力大无比的将军。 这首诗通过对飞将军李广高超武艺的描写,赞美了这支卫国部队,使人感觉到这支队伍有着充分的信心和力量击败敌人。

  《示儿》是陆游的绝笔。《示儿》表达了诗人恢复中原、统一国家至死不变的爱国愿望。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2.掌握动脑、动口、动手的读书方法,解释诗句和部分字词的意思。

  3.学会本课生字。 

  4.由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二、教学时间:

  3课时

  三、教学重点、难点

  1.训练重点是掌握动脑、动口、动手的读书方法。这个训练从预习开始,学生要认真思考预习题的要求与内容。课堂上要启发学生自己去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要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要动手查找字典,在重点字词旁作注释,写写自己的理解、体会。更要动口回答问题,出声朗读,背诵课文等。

  2.古诗四首在内容和情感上都有难点,教学时要抓住前后诗句的内在联系。应从理解内容入手,进一步体会诗人情怀,并指导朗读和背诵。第一、二课时

  初读课文

  1.边读诗句,边看注释。

  2.试讲每首诗的意思。 

  3.把不懂得诗句画出来。 

  一、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读懂字音,注意停顿。

  2.老师范读,学生再练习。

  3.指名读。 

  二、学习《塞下曲》

  1.解题,介绍作者: 《塞下曲》 :“塞”为边界的意思。 《塞下曲》是边界上的歌曲。是唐代的一种歌曲名称,内容大都描写边疆的战斗生活。 卢纶:曾经参过军,它写的描写军队生活的诗,内容充实,富有生气。卢纶的《塞下曲》组诗六首,这里选的是第二首。 

  2.逐句讲解: 学生讲解诗句的意思,老师纠正。 

  1/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夜晚的森林里,光线暗淡,辨不清楚,一阵风吹过,草丛突然动起来,就以为有野兽在活动。那天夜里,飞将军李广听到草间有响声和动静,马上拉弓射箭。 

  2/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李广在天刚亮的时候,去寻找他夜晚时射出去的箭,发现自己由于拉弓时用力过猛,箭射进了石头棱里。

  3.思考: 《塞下曲》描写了怎样的一位将军?是从哪些诗句中看出来的? 

  1/ 读诗句。

  2/ 小结 三、作业 :

  1.抄古诗。

  2.练习朗读课文,背、默《塞下曲》。学习《示儿》

  1.介绍作者、背景。 陆游: 南宋爱国诗人,一生坚持抗战,从小就受到父母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立志要为国家献身。青年时期,他读兵书,学武艺,为参加收复祖国河山,抵御敌人做好了准备。中年以后,他在任职期间,曾多次向宋高宗提出很多振国的主张和建议,但从来不被采纳,反遭到迫害,最后被朝廷免职,晚年过着贫苦的生活。他回乡后,一直忧国忧民,时刻不忘收复中原,洗雪国家耻辱,挥笔写下了大量的爱国主义诗歌,对鼓舞人民抗战的斗志起着积极的作用。他临终念念不忘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祖国领土的完整。

  《示儿》是陆游的绝笔。 示儿:给儿子们看。 诗人怀着至死不见中原统一的遗憾,借对儿子遗嘱叙述了自己一生对收复失地的坚定信心。

  2.逐句讲解: 

  1/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本来就知道人死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没有亲眼看到中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2/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朝廷的军队收复北方领土的那一天,在家里祭祀祖先的时候,不要忘记( 把这件事情 )告诉你们的父亲。

  3.默读《示儿》,想想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1/ 画句子。( 表达诗人情感的诗句 )

  2/ 体会情感: 《示儿》表达了诗人恢复中原、统一国家至死不变的爱国愿望。

  4.练习背诵. 

  一、学习《春望》。

  1.介绍作者和背景。 作者是大诗人杜甫。公元755年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元月,京城长安沦陷。不久杜甫听到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报国心切,只身投奔灵武,不幸中途被叛军俘虏,解送到沦陷的长安。这首诗就是在长安的所见所感。 春望:就是在春天远望的意思。

  2.逐句讲解: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家已经破碎不堪,只有山河还在。长安城里又是春天了,但是经过叛军的烧杀抢掠,早已满目荒凉,到处长着又深又密的草木。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由于感慨时局,伤怀国事,虽然春花盛开,但看了不是使人愉快,而是使人流泪,因为身陷敌手,远离家人,虽然到处是春鸟和鸣,但是听了不是使人高兴,而是使人惊心。 烽火连天三月,家书抵万金。 战争已经连续经过了两个阳春三月,由于战乱,家里已久无音信,一封家书抵得上一万两黄金那么宝贵。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由于过度的忧愁,使我满头的白发越搔越少,简直快要插不住一支簪子了。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思家的感情,充满了爱国情怀。 学习《前出塞》

  1.介绍背景。 作者杜甫,《出塞曲》是古代歌曲的题目,内容和《塞下曲》一样,大多是写边境上士兵的战斗生活和思想感情的。这里选的是杜甫《前出塞》之六。杜甫是用士兵的口气写这首诗。

  2.逐句讲解。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拉弓就应当拉强硬的弓,用箭就应当选用长箭.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要射敌人,先得射中敌人骑的战马:马射中了敌人也就摔下去了;要捉敌人,先要捉敌人的头儿:头头被捉住,敌人就会溃退、投降。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诗句意思: 杀人也应该有个限度,各国也都有自己的边境。如果能制止敌人的侵扰就行了,难道打仗就在于多杀伤些人吗?

  思考: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诗人是怎样把这一意思有力地表现出来的? 使人通过反诘的语气,把这一意思有力地表达出来的。

  3.背诵古诗。 课后小结:: 第一单元的训练重点是“读课文要动脑、动口、动手” ,本课是四首古诗,更能体现出“读”的重要性。

  1.老师引导学生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多读、善读,带着感情读,反复体会词句的意义和情味,使“知”和“情”相互渗透,互为因果,构成有机的统一体。

  1.以读激情,以读悟文。

  引导学生们弄清全诗的意思,诗句之间的联系后,抓住重点词、句的理解,读议结合,以读激情,以情捂文,使学生深入到诗人的内心世界,水到渠成的感知诗人的思想感情。

古诗四首 篇12

  古诗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教师要让学生从篇幅短小、语言精练的诗句中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境,的确有一定难度。而且,稍不留神就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为了让学生爱学,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的环节:

  1、通过优美的语言、配乐朗诵、启发想象、多种朗读、演演评评等手段,让学生在听听、读读、说说、演演中自然而然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2、教案紧扣古诗特点,把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训练落到实处。从抓字词的翻译,抓词序的排练,抓句与句之间的衔接,以提高学生组词造词、遣词造句和语言思维能力。

  3、在上课前,有目的的安排学生查阅诗人的有关资料,为理解诗意创造条件。在课后举办“小小诗歌朗诵会”以提高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学生在这种迁移、拓展、延伸的过程中,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了一定的培养。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古诗四首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