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一面》教案

《一面》教案

一派天真 点赞 分享
《一面》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

《一面》教案(通用18篇)

《一面》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质。

  3、学习作者抓住特征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鲁迅先生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质。

  2、揣摩抓住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前让学生阅读有关阿累、《毁灭》、《铁流》及鲁迅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新课

  通过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我们对鲁迅有了一定的了解。鲁迅一生中做了许多令人难忘的事情,以他高尚的人格魅力、坚定的斗争精神和犀利的批判文笔影响了千千万万的人,年轻的汽车公司售票员阿累,因为鲁迅与他的一面之交而感念不已。在他的眼中,鲁迅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近阿累眼中的鲁迅。

  板书课题:一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勾画出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和句子,按时间顺序复述课文内容,弄清事情起因、经过和结果。

  同桌交流以后老师再指名提问。

  (只要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即可,老师指导学生把语言说完整、正确。)

  三、深入探究,体会重点语句

  1、在阿累眼中,鲁迅是什么样子?快速浏览课文,画出描写鲁迅外貌的语句,仔细朗读。

  (文中有六次对鲁迅先生的外貌描写。)

  2、与鲁迅的一面之交,留给作者的印象是什么呢?这六处的外貌描写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3、为什么他如此瘦?

  4、通过细读这些外貌描写,你体会到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了吗?

  以上问题小组进行深入讨论以后,再全班交流。让学生体会到鲁迅先生的性格刚毅坚强,他用笔当枪,与反动派、黑暗社会进行着不屈的斗争。

  5、熟读描写鲁迅外貌的句子,写下自己的感受。

  四、仔细品读,体会鲁迅先生对青年的关怀

  1、在这短短的一面中,鲁迅先生给予了作者怎样的关怀呢?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从哪里能感受到作者当时的心情?

  3、这一面对作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结合课文谈谈自己的感受。

  (小组讨论、交流,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回答问题。老师引导学生谈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并积极鼓励,让学生敢于大胆发言。)

  归纳:

  一面给人的印象是深刻的,鲁迅先生廉价卖书,亲自送书给普通工人,这是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怀;鲁迅先生诚恳地推荐别人的书,蕴含了鲁迅先生对青年一代的信赖和希望。

  正是与鲁迅先生见的这一面,给了作者极大的鼓舞,是作者获得了生命的支柱──鲁迅是同我们一起的!这是作者在种种艰苦和险恶面前坚强不屈的力量源泉,是这“一面”给了作者巨大力量,是这“一面”鞭策作者不断进步。

  五、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1、这一面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所以,作者牢牢地记住了这难忘的一面。

  2、本文最大的成功之处是通过赠书过程中对鲁迅的肖像、语言和行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了鲁迅先生的崇高形象,表现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请同学们仿照本文的写法,对你熟悉的一个人进行外貌描写。

  3、探讨:

  题目《一面》除了可以理解为与鲁迅一面之缘,你还有其它不同的理解吗?

  (还可以理解为鲁迅先生伟大人格的一个侧面,即“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

《一面》教案 篇2

  《一面》简案(第一课时)

  一、素质教育目标

  1、感知课文,明确记叙要素

  2、掌握肖像描写的方法

  3、初步体会鲁迅先生关心进步青年、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重点①:了解课文大意,初步体会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可用悬念法,及先学课文第二部分,引起对事件的好奇心,后指导学生速读课文,找出各记叙要素,并据此简述事件,同时谈谈自己对各人物的认识。

  2、重点②:从鲁迅的肖像描写中体会其性格、精神。结合课文内容,可用朗读、讨论的方法体会其性格、精神。

  3、难点是归纳和掌握肖像描写的方法。可在分析三次肖像时,引导学生找出其共性,归纳出写作方法,然后通过课堂片段练习来巩固。

  三、教学过程 :

  导语 

  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会遇到许多人,你能对他们每一个人都有印象吗?如果有一个人你只见过一次,以后就再也没见过他了,你在多年后还能描述出他的样子吗?(视学生的情况而定过渡语)有一个叫的阿累先生和鲁迅先生只见过一面,而他却深深地记住了鲁迅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看《一面》这篇课文。

  (一)明确目标

  (见上)

  (二)整体感知

  1、介绍写作背景(见预习提示和教师用书)

  2、介绍作者基本情况(见素质教育新教案)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齐读课文第二部分,明确: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

  记叙什么事?表达了什么观点?抒发了什么情感?(师生讨论)

  过渡语:如果说这篇课文我们上到这就算上完了,你对课文还有什么疑问吗?(引出对事件的关注)

  2、学习第一部分,完成学习目标①、③

  ⑴全班默读课文第一部分,划出表现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句子。

  ⑵请一至两位学生说出记叙要素,并根据要素简述课文内容。

  ⑶请一至两位学生谈谈对鲁迅先生的看法。(揭开目标3所遮住部分)

  过渡语:在这个事件的叙述过程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地方?(引出学习目标②的学习)

  3、学习对鲁迅的三次肖像描写,归纳人物肖像描写方法

  找出三次肖像描写处,边明确问题边归纳写作方法:三次描写有什么不同?分别在怎样的情况下描绘的?

  抓住了人物的什么特征来写? (写作方法1:抓住人物特征)

  可看出鲁迅是怎样的人吗?从哪些描写可看出?(方法2:体现人物性格、精神)

  三次描写的顺序怎样?        (方法3:按一定顺序描写)

  结合事件内容归纳:            方法4:有必要时可反复写

  方法5:不一定面面具到

  (四)肖像描写片段练习

  利用刚才的方法,用几句话描写出你的同桌或教室里任何一个人的外貌特点。(生写,师巡视。)

  5分钟后,师检查写作情况。请几个学生读出自己的作文片段,师生共同评其优劣。

  (五)总结、拓展

  (根据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说总结语)

  (六)布置作业 

  思考:文中哪些句子体现出了“我”对鲁迅先生怎样的情感?(要求划出并简评。)

  附:板书设计                 一     面

  阿  累

  时间:1932年秋的一天中午 地点:内山书店 人物:鲁迅、“我”、内山老板 事件:(略) 主题:体现了鲁迅先生关心进步青年、为革命事业甘愿自我牺牲的高贵品质  

  远景:身材、年龄、国籍、衣着、烟斗 (粗勾) 中景:脸色、身材、精神、头发、胡须 (细描) 近景:脸色、身材、头发、胡须、烟斗 (特写) 肖像描写方法:1、抓住人物特征 2、体现人物性格、精神 3、按一定顺序描写 4、必要时可反复写 5、不一定面面具到

《一面》教案 篇3

  作者简介

  阿累,原名朱一苇,19xx年生,江苏涟水人。1932年8月考进上海英商 公共汽车公司当售票员,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因参加工人罢工被捕判刑,1935年经人保释出狱,旋赴马来西亚,参加马来西亚共产党活动,被官方侦悉,迫令出境。1936年复返上海,从事写作和翻译。1937年参加新四军。此后一直在部队和地方做文教和行政工作。解放后,历任湖南革命大学副校长、省文教厅厅长、省委宣传部长、湖南大学校长等职。1983年离休。

  预习课文,整体感知

  本文是什么文体?──写人的记叙文(回忆性散文)

  “一面”是什么意思?──和鲁迅先生所见的一面。

  主要人物是谁?

  a “我”

  b 鲁迅

  c 内山

  d 鲁迅和内山

  e 鲁迅、内山和我

  答案:b。

  本文旨在表现鲁迅什么品质?

  a 对进步青年的热切关怀

  b 慷慨大方,乐善好施的性格

  c 薄利多销的经营策略

  答案:a。

  指出本文要素:

  时间──1932年秋,一天中午;

  地点──上海,内山书店;

  “我”的身份──英商汽车公司卖票的;

  事件的起因──接班需等半小时,天下雨,便到内山书店躲一躲,顺便歇一歇。

  本文分“叙事”“议论”两部分,请指出“叙事”部分的起止──开头……“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书塞进帆布袋,背起便走出书店的门”。

  跟随作者“参观考察”内山书店

  内山书 店在什么地方?──在上海北四川路。

  老板是谁?哪国人?──老板 是内山完造;日本人。

  他和鲁迅是什么关系?──他是鲁迅的朋友。

  从文中搜索内山老板下列信息:

  身材:矮小而结实。

  思想倾向:同情中国。

  作者对他的态度:总是带着敬爱和感激。

  介绍内山完造和内山书店

  内山完造(1885──1959),日本岗山人,20多岁来到中国,起初在上海贩卖药品,兼售书籍,后开设了内山书店。鲁迅与内山结交约在1927年底,两人友谊甚深 ,过从甚密。内山书店曾经是鲁迅躲避国民党反动派通缉的秘密住所。抗战胜利后,内山回到东京,致力于中日友好活动。1959年9月,内山以日中友好协会副会长身份来华访问,因脑溢血去世。依其生前意愿,葬于上海。

  提供图片:鲁迅与内山完造;内山书店

  朗读:

  门外,细雨烟似地被秋风扭着卷着,不分方向地乱飞。店里冷得像地窖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向上钻。

  这几句景物描写衬托什么?──用门外、店里的凄冷衬托内山老板的殷勤接待的鲁迅的热情关怀。

  作者描写了内山书店的三个“镜头”:书店全景:→书店一角近景→一本书特写。

  书店全景:店里空荡荡没有一个顾客,只有店后面长台子旁边有两个人用日本话在谈笑。……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

  书店一角的近景:书店的南面是:──一排社会科学杂书

  北面呢?──架上横排着一列中文的《毁灭》

  一本书的特写:──看一下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

  “赫然”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很鲜明的意思。表现作者对鲁迅的崇敬和看到鲁迅译著时的兴奋心情。

  提示:“像得到了保证似的”与此相同。

  介绍《毁灭》和《铁流》

  这两部小说写的都是苏联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战斗生活。鲁迅认为“这两部小说,虽然粗制,却并非滥造,铁的人物和血的战斗,实在够使描写多愁善病的才子和千娇百媚的佳人所谓‘美文’,在这面前淡到毫无踪影”。鲁迅甚至说,他爱《毁灭》,“就像亲生的儿子一般”,并说“实在是新文学中的一个大炬火”,是社会主义文学的“一部纪念碑的小说”。鲁迅把这类作品看作是战斗的无产阶级渴望的精神食粮。因此他一方面鼓励曹靖华翻译《铁流》,一方面“经过不少艰难”亲自翻译《毁灭》,并且自费印刷出版。

  阅读作者与内山老板对话一段,说说内山老板经营书店有什么特点──殷勤,热情,会做生意,推销有术。

  “平素看惯了西装同胞的嘴脸,现在忽然受着这样的优遇,简直有点窘了起来。” “西装同胞”指什么人?──指旧上海那些有钱有势的中国人。他们常穿西装,故此称呼。

  “窘”是什么意思?──心中感到不自在,难为情。

  “我”为什么“窘”?──一是平常被“西装同胞”看不起,现在却受到优待;二是问了书价却买不起。因此而“窘”。

  “我”说书“贵了”,是真的贵吗?请揣摩“我”当时的心理?──并不是书贵,而是“我”太穷了,买不起。说“ 贵”,是买不起书的一种托词。

  书很好,很想买,却买不起,内心充满矛盾。课文中有一个词表现了“我”很想买书却买不起的矛盾心情,这个词是:──踌躇。解释:犹豫,拿不定注意。

  还有一个动作表现出“我”拿者书想买买不起、却又舍不得丢开的心理,这个动作是:──摩挲。解释:用手轻轻的摸了又摸。

  以上叙述描写与“一面”有什么关系?──为写鲁迅作导引和铺垫。

  跟随作者与鲁迅“一面”

  鲁迅是在什么情况下出场的?──在我想买书而买不起的情况下出场。

  “一面”包括三次外貌描写, 请分别找出。

  鲁迅外貌描写之一──远景

  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穿一件牙黄的长衫,嘴里咬着一枝烟嘴,跟着那火光的一亮一亮,腾起一阵一阵烟雾。

  提示:在远处,暗中,无意中“望了一下”。

  鲁迅外貌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瘦。

  鲁迅外貌描写之二── 中景

  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提示:在近处,在明里,有意识地观察。

  写头发,仅仅是写外貌吗?────还写精神。

  请据此再次概括鲁迅外貌的主要特征。──瘦,身体不佳,精神很好。

  欣赏图片: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鲁迅外貌描写之三──近景

  我很惊异地望着他: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

  提示:更近,面对面“惊异地望”。

  第三次外貌描写也写到了长衫和烟嘴,请具体说明和第一次有什么不同。──第一次只看出长衫是“牙黄”的颜色,这次连质料是“羽纱”的也分辨出来了;

  第一次只看见烟嘴上的火花和烟雾,这次连烟嘴是“黄色”的、一头已经“熏黑”也看清了。

  三次外貌描写,共同抓住了鲁迅什么特点?表现了鲁迅什么精神?──抓住了鲁迅“瘦”的特点。 突出了鲁迅置健康于不顾,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

  本文几次写“瘦”?──五次:

  1. 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

  2. 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

  3. 我很惊异地望着他: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

  4. 我又仔细地看他的脸──瘦!

  5. 我……掏出那块带着体温的银元,放到他的手里──他的手多瘦啊!

  为什么三次写外貌,五次写瘦?──突出鲁迅置健康于不顾,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

  张老师提示:这叫“反复”。

  反复起什么作用?──使对象得以强调、突出。

  朗读:

  “哦!您,您就是──”

  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一定是他!不会错,一定是他!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有蹦出来。

  他微笑,默认地点了点头……

  为什么“望”?为什么没有“蹦出来”?──当 时鲁迅处境险恶,为他的安 全着想。

  用一个成语表示这种情形──心照不宣。

  朗读,体会加点词语的含义:

  这一来不会错了,正是他!站在前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憎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越老越顽强的战士!

  同志:志同道合;

  朋友:亲密无间;

  父亲:崇敬热爱;

  师傅:仿效学习;

  战士:顽强战斗

  素昧平生,鲁迅为什么给“我”送书?──这是对 进步青年的关怀和支持。

  先朗读,再揣摩,加红色的词语所含的感情

  我费力 地从里衫的袋里(公司为防止我们“揩油”,衣衫上一只袋都没有缝)掏出那块带着体温的 银元,放到他的手里──他的手多瘦啊!我鼻子里陡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书塞进帆布袋,背起便走出书店的门。

  ──带着体温的银元:表明是作者艰苦劳动所得,虽少却珍贵;

  ──

  瘦:表现鲁迅置健康于不顾,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

  ──鼻子里陡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由于作者被鲁迅崇高精神所感动;

  ──

  恭敬地鞠了一躬:是作者对鲁迅的由衷的感激和崇敬

  阅读课文结尾部分

  朗读:

  这事到现在已经隔了四年。在这四年里,我历尽艰苦,受尽非人的虐待,我咬紧了牙,哼都不哼一声。就是在我被人随意辱骂、踢打……的时候,我总是昂着头。我对自己说:

  “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这样我 就更加坚强起来。

  加红色的句子怎样读?

  表情朗读:

  现在,先生是死了!我们不愿恣情地悲痛,这还不是我们恣情悲痛的时候;我们也不愿计算我们的损失,这 是难于计算的。前面是一条路,先生没有走完就倒下了,我们只有踏着他的血的足印,继续前进。

  在前进中,我不能自已,写下了上面的话。

  归纳这一部分大意──“一面”给作者的鼓舞和影响。

  这一部分起什么作用?──深化文章主题,增强感情色彩。

  欣赏:上海虹口公园鲁迅塑像

  归纳知识要点

  读准下列字音:地窖 赫然 嵌着 窘相 颓唐 熏黑 憎恶 虐待揩油 恣情 抚摩 摩挲抖擞 自已 

  解释下列词语:赫然 平素 踌躇 摩挲颓唐 抖擞 揩油 恣情 自已 

  同志──志同道合

  朋友──亲密无间

  父亲──崇敬热爱

  师傅──仿效学习

  战士──顽强战斗 

  网上阅读导航

  网页网站:

  内山和内山书店;

  纪念鲁迅诞辰120周年;

  评读鲁迅。

《一面》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记叙的顺序,和文章的结构形式。

  2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特征的外貌描写。

  3.体会本文遣词造句的浓烈的感情色彩。

  4认真体会作者思念和崇敬鲁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学习鲁迅的愿望。

  教学设想

  本文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从表现形式上看,都是一篇分量很重的记叙文,是学习用“顺叙”的方式记叙事件的范文。讲授本文应以文章的结构形式为纲,理解文章怎样按照时间顺序和事物发展的顺序来记叙作者和鲁迅的“一面”之交的。在这个过程中,突出人物描写、特别是外貌描写的部分;并进一步细细梳理文字,领会作者是怎样围绕外貌描写使用了一些什么样的手法来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然后落实到语言表达上,体会作者怎样将思想感情

  倾注在遣词造句的过程中。

  讲授本文可用三个课时,每一课时各有侧重点,逐一体现上述教学思路。

  在教学过程 中,要牢牢掌握“文道统一”的原则,从写作的角度去分析课文,丝毫也不能离开思想内容。从一个侧面去理解课文,也不能离开文章的整体把握。在教学过程 中,要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要教给学生的知识,必须让学生在自己阅读。思考、领会的过程中获得。切忌将教师钻研教材得出的结论,简单地传授给学生。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 记叙文的基本知识;记叙的顺序和方式。

  2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3.批划重点。

  教学过程 

  1.知识导入  。

  第二册以学习记叙文为主。学习记叙文必须掌握它的文体知识,以利于阅读分析课文。

  下面,由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再辅以点拨,作出明确概括。

  (1)记叙文的要素有哪些?

  作为一篇记叙文,记人记事都必须具备一定的要素才能说清楚。

  记叙的要素有六个,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叫做“六要素”。 

  过去,人们通常使用“五要素”说,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为什么(原因和结果)。这“五要素”说中外通用,特别在新闻报道中成为定论。由于这五个词英语的打头一个字母都是“W”,故又称“五个W”。

  我们中国传统的说法是“四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四要素”说其实就包括了前述的“五”和“六”要素,“事件”就包括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现在称“六要素”表达得更具体了。

  任何一篇记叙文,在一般情况下,都必须具备这六个要素,但有时不影响表达,也并不是不可省略某些要素。

  这六个要素的表达,在一篇具体的文章中是多种多样的。这点必须清楚。

  (2)记叙文中的顺序指的是什么呢?

  记叙文中的顺序指的是:用什么样的标准来安排材料的先后。

  安排材料先后的标准是多种多样的,这就决定了文章的顺序也不会是一种。主要的有:

  时间顺序,也可以说是事物发展的顺序。记叙文以记人记事为主,人物的活动离不开事件,所以,按照事物发展的过程,即时间的先后来展开记叙,是记叙文最基本的顺序。

  空间顺序,即按照地点的不同、空间的变换来安排文章的材料。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有空间顺序,先写“百草园”,后写“三味书屋”。

  此外,还有按照事物的性质安排顺序、按照感情的发展变化安排顺序等。这些顺序,以后都要接触到,这里了解一下、是为了更好地掌握时间顺序。

  (3)按时间顺序、或事物发展的顺序来安排记叙的材料,  都有哪些方式?

  按时间和事物发展的过程来叙述故事,可以有多种方式,通常用到的有: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这是第二册记叙文学习的重点。事实上,我们在前面学过的文章中都有过接触。

  按照前面三个提问,边回答、边订正、边总结,依次出现板书。

  记叙文基本知识

  1.要素:

  时、地、人、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2.顺序:

  时间(事物发展过程)

  空间(不同地点)

  事物性质

  感情变化

  3.方式: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4)什么是顺叙?

  “顺叙”就是原原本本按照事物发生、发展和结束的自然过程来安排材料,事物发展的过程往往也是时间先后的过程。所以,时间顺序和事物发展的顺序在文章中是统一的。 

  我们今天学习的新课《一面》,就是采用“顺叙”的方法来安排材料的一篇范文。

  2.预习课文。

  (l)简介课文。

  要求。看标题、看预习提示第1段、从头至尾浏览(即

  视线扫瞄)一下课文。

  教师采取边提问、边讲解、边板书的方法。初步明确以下问题。

  ①    本文写的人物是谁?

  ②    本文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③    本文的作者是谁? 

  ④本文写作在什么年代?

  教师明确:

  ①    本文写的主宴人物是鲁迅。    

  鲁迅,生于1881年·1936年10月19仅去世,是我国民主革命时期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本文写于1936年10月,鲁迅逝世的当月。本文的作者阿累,真名朱凡,原名朱一苇,30年代在上海学习、当售票员,后加入共产党,参加过罢工,1936年后从事写作和翻译。

  本文写的是作者和鲁迅的一次见面。

  (2)快速阅读。

  要求:本文约2600多字,按每分钟谈300字算,给10分钟读完一遍,不必细看,了解大概,掌握整体情节结构。本文以空行隔开,分为两个部分,记叙主要在第一部分,带着课后的,练习三”看课文,划分第一部分又可分成几个层次,一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作者和鲁迅的一面之交的。

  拿起笔,在每一层次的空白处做上记号,能从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概括一下这一层的意思写在空白处就最好。

  (3)检查阅读。

  找上、中、下三类学生回答,看谁分得大体正确,使用的符号最恰当,概括得最准确。教师边订正、边解答。  本文第一部分写了作者进内山书店看到鲁迅然后离开内山书店的全过程。这一过程,既是时间顺序,又是事情发展的顺序。

  ②本文第一部分大体上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l、2两段,写“我”去内山书店的原因。

  第二层次:3至17段,写内山的热情接待和,“我”买书    的困难。

  第三层次:18至38段,写“我”和鲁迅的会面。

  依次板书

  结构层次   

  我去内山书店原因                                                                  

  第一部分:事情的经过   我想买书有困难;

  我与鲁迅一面之缘

  第二部分:作者的感想

  注意:这一板书的归纳不应是唯一的,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概括方式。

  3.重点批划。

  具体划分第一部分的三个层次,在相应的空白处各自概    括这三层的意思。

  做练习一。在书上用曲线(或重点号)划出本文写出记叙基本要素的有关语句。

  时间——1932年秋,一天中午。

  地点——虹口公园,内山书店。

  事情的起因——在那里躲一会儿雨,顺便歇歇也好。

  主要人物(鲁迅)的出场——

  我向里面望了一下……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中国人。

  原先和内山说话的那个老人咬着烟喝走了出来。

  事情的结果——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书塞进帆布袋,背起便走出书店的门。

  布置作业 

  1.具体做课后“练习三”,用文字说明理由,简要整理.写在练习本上,准备回答。

  2思考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课文的内容层次。

  2.外貌描写的方法和作用。

  教学过程 

  1.结合检查作业 ,梳理内容层次。

  教师不必要求学生回答练习的具体答案,只检查是否作了。然后换一个角度提问,主要检查学生是否理解。

  (1)从整篇文章看,本文是记一件事呢,还是写一个人?回答肯定是两种答案均有。本文是既写人又记事。写人和记事是分不开的,人的活动构成事件,事件当中表现人物。但从文章的整体倾向来看,又有重点在于写人或记事的不同。从本文的整体看,虽然记的是一件事(此处可由学生概括是一件什么事人写作者和鲁迅的一次会见,而重点却在写人。

  (2)为什么说本文的重点放在写人上?

  一般地说,记叙文记事的目的都是为了写人。这篇文章写一个普通工人和鲁迅的“一面”之缘,就更是如此。

  本文通篇都是记事,但事情的每一个部分的记叙都围绕着写人。

  (3)本文具体写作者和鲁迅见“一面”这件事在第一部分的第三层,为什么要写第一第二层呢?这两层与第三层有什么关系呢?    如果把第三层的内容用“一面的情景”来概括,那么,第一、二层应该怎样概括呢?

  第一层次:写“我”去内山书店的原因,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起因。

  第二层次:写内山热情接待和买书困难。出现了鲁迅的模糊形象、鲁迅的名字。

  第三层次:写有幸见了“一面”,鲁迅的关怀。辨识出鲁迅。

  第三层次写出、“一面的情景”,第二层次就写出“一面的起因”,第一层次就写出“一面的背景”。这也正是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    (4)第二部分(即结尾段)议论感想,写的是见“一面”的什么呢?能不能也用一个词概括?

  在学生的回答中比较、分析、明确:第二部分写出“一面的影响”。

  小结:

  本文写事是完整的统一的,两大部分之间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以“一面”为核心事件,写出了前因后果,焦点

  集中在这“一面”“的主人公鲁迅身上。

  2.分析外貌描写——人激描写的重点。

  本文的重点是写人。下面,让我们再细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突出鲁迅这一人物形象的。

  (1)本文写鲁迅,用笔墨最多的是什么?也就是说,对鲁迅的描写,侧重点放在哪个方面? 

  本文写鲁迅,用笔最多的是外貌描写,这是本文人物描写的重点。(2)为什么本文人物描写的重点是外貌描写呢?

  这是由本文记的事的特点决定的。本文记的是一次见面,只能是人物外部形象的记实。而人物外部形象给作者的印象又非常突出,这就决定了要细致刻画人物外貌。(3)本文是怎样描写人物外貌的

  呢?这里,我们讲一讲外貌描写的基本知识,在这方面,前人给我们总结了很好的经验,这些经验就变成了一些理论知识。就本文有关的情况来看,有这样三点值得重视:  ①抓特征。人的外貌有很多共同的特征,如果只是一般化的描写,那就会是“千人一面,”写了等于没写。因此,写外貌必须抓住人物的特征,即区别于其他人的最大的不同点。

  ②有视角。即要选择一定的角度去观察、去描写。这就是说,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人物外貌,定要放到具体的环境中去。这样,人物就活了,描写就有角度了,外貌的表现层次也就丰富多样了。

  ③表现性格。如果只是为了写人物外貌而写人物外貌,   就会失去外貌描写的目的和意义。写外貌必须能有助于表现人物性格。

  下面,我们根据这三点来分析课文中时外貌描写。

  (4)本文几次写了鲁迅的外貌,通过什么视角、抓住了哪些特征?细细梳理课文,划出重点,概括回答问题。

  第一次描写:在暗处,只能模糊辨出形体:写了长衫(因有颜色)、烟嘴(因有火光)。

  第二处描写:在近处,看得清楚了;写了面孔、寸发、胡  须。这三样都抓住了特征,直坚的寸发,隶体“一”字的胡须是鲁迅形象的特色,而黄白的面孔则是劳累的表现。

  面对面,可以仔细辨认。前两次描写的总绘,还是面孔、寸发、胡顺、长衫、烟喝,只是更细致、更具体了。

  随讲随出现板书。

  外貌描写

  视角                 特征

  暗处(模糊)      长衫、烟嘴

  近处(清楚)      面孔、寸发、胡须

  对面(仔细)     总会描绘

  (5)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些外貌特征的,突出的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

  作者写鲁迅的面孔、寸发、胡须、长衫,都各具特色,都与作者的视线相适应,而最主要的是突出了他的“瘦”,因过分的操劳而损坏了健康的战士的形象。

  (6)作者从外貌描写.中是怎样表现人物的性格的呢?从    文中哪些地方,我们感受到鲁迅的精神和人格的伟大?

  本文在外貌描写中突出人物的性格有以下几种方法:                  ①描写本身的感情倾向。提问:从哪些语句中体现出来?

  第二次描写;“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后的样子”;“头发……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

  ②用抒情笃调写感受,烘托人物。提问:从哪些语句

  中体现出来?

  第二次描写:鲁迅看了“我”一眼之后,文中写道。“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摩似的”第三次描写;似乎认出是鲁迅之后。“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

  ③用适当的议论来深化人物性格。提问:从哪些语句中体现出来?

  第三次描写;认出鲁迅后,“正是他,站在行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越老越顽强的战士!”

  第二部分:“前面是一条路……”以上诸种手法的运用,使鲁迅的外貌更具内在的表现力量,突出了他的无限关怀后辈和刚毅、坚韧的性格。

  以上内容,依次出现板书。

  外貌描写突出性格手法

  1.描写本身的感情倾向

  2.写感受烘托人物

  3.用议论深化人物性格

  3.引导学生体会文中伏笔和照应。

  文中鲁迅的出场和描写、“我”对鲁迅的逐步辨认,都不是一次完成的,有一个过程,作者行文中必先有一些暗示,能不能找到帮助“我”从出鲁迅的伏笔?

  在学生寻找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划出下列语句,说说有无暗示作用。

  ①    那笑声里,仿佛带着一点“非“日本”的什么东西。

  ②    看一下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    

  ③    他是谁?……我一进门的时候本来就有点疑惑,现在更加疑惑了…… 以上文字连起来就会发现,从最初看到鲁迅到最后认出鲁迅,一在作者的行文中都流露了自己的心理活动,作好了伏笔。  布置作业 

  1.           做练习四第2题。

  2.           给“预习提示”后的字词注音、解释。

  3思考练习五,准备回答。

  第三课时

  教学案点

  1.体会词语感情色彩。

  2解决生字生词。

  3.学会简要批注。

  教学过程 

  1,检查作业 。

  检查练习四第2题,摘录鲁迅外貌特征的语句,并提问写法及作用的体会。

  2.引导学生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并批注。

  记叙的语言,有的是交代情节有的则带有抒情意味,用抒情的笔调来叙事,来描写。这里,重要的问题是,“遣词造句”本文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很多,大家挑出来,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一下,写在相应的空白处,以作批注。

  先看练习五的例句。学生先答,教师比较。    

  作者认出鲁迅以后。

  “结结巴巴”:一种激动的心情,一时难以用语言表达。 

  “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蹦出来,”。当时社会环境险恶、显示特有的机警,显示对鲁迅特有的爱护和崇敬。

  “带着体温”:保存了多少时间,多么珍贵!

  “他的手多瘦呵!我鼻子陡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鲁迅操劳一生,作出了多大的牺牲!作者激动之情达到顶点。

  再找其它描写的词句。

  “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似的。”:用自身的感受表现对鲁迅的崇敬。

  “我做了头,头脑里轰隆轰隆的。我不敢看他的脸。”:矛盾复杂的心情,反衬出鲁迅对年轻人的深切关切之情。

  第二部分的议论,带有强烈的抒情色彩。

  “我们不愿恣情地悲痛,这还不是我们恣情悲痛的时候”:语句工整,对仗,含义极其丰富:应该恣情地悲痛,但我们不愿。时代的责任感、鲁迅的遗志也使我们不能,事实上,这已经表达了作者恣情悲痛的心情。

  “我们也不愿计算我们的损失,这是难于计算的”:鲁迅的死造成了难以计算的巨大损失,我们不愿计算是因为我们要完成鲁迅未竟的事业。

  3. 字词注音解释。

  教师一面检查作业 ,一面出示小黑板订正。

  生字生词

  地窖(jiào):收藏东西的地洞。

  赫然(hè):显耀、盛大。见义中注解。

  嵌着(qiàn):把东西镶入凹处。

  窘相(jiǒng):为难。文中有“不自在”意。

  颓唐(tuí):精神不振作

  熏黑(xūn):烟气接触物体

  憎恶(zēng wù):人一厌恶

  虐待(nüè):凶狠刻薄待人。

  揩油(kāi):见注解。

  恣情(zì):放纵、无所顾忌。

  抚摩(fǔ)、摩挲(suō):见注。

  抖擞、(sǒu)见注。

  脑勺(sháo)勺,一种器具,此为比喻。

  4.吟诵课文。

  主要体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各自小声吟诵,以不影响他人而自己又能出声为限。

  布置作业 

  1.做课后练习七。

  2整理笔记,完善后批.

《一面》教案 篇5

  东方中学教学开放研讨课教学设计     执教教师朱敏授课班级初一2、3课题一面课型基础课 教学研讨专题 :教学中教会学生把握中心的基本方法,通过问题情景的创设和教学中预设性铺垫,旨在指导学生准确理解课文中心。   教学目标:学习通过分析人物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精神的方法,从而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  教学策略和手段:问题情景,预设性铺垫质疑,朗读  教学程序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资源运用 一、导入5    二、整体感知1   三、选点读析20     四、迁移      五、拓展训练请大家结合阅读的文章,说说鲁迅给你留下的印象?今天我们将在预习的基础上继续学习课文《一面》。从而更深刻地理解鲁迅精神。 请同学们根据这篇文章,把课题一面扩充为概括课文内容的长句。  其实,这一过程前后不过半小时,那么为什么在日后我历经艰难,受尽磨难,都能熬过去?    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体现出这一点? 小结那么鲁迅留给作者的印象是什么? 读了课文《一面》,你对鲁迅的印象是什么呢? 自由发言朗读名言     回答交流   小组讨论回答交流     回答交流   回答交流  教学设计说明:本课是“理解性阅读”的第四阶段,是在理解词语、句子、段落的基础上的发展与深化,旨在指导学生准确把握中心,在能力上要求比前三个阶段更具综合性。教学中教会学生把握中心的基本方法。在教学中要有意识训练概括和表达中心的能力。课后反思: 东方中学 2005年4月

《一面》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一、认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人格。关心他人,助人为乐。

  二、理解本文抓住外貌特征写人的方法;体会文中的饱含感情的语言;了解本文的时间顺序。

  教学设想:

  一、鲁迅的肖像描写和他对“我”的影响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以对比、衬托手法来表现鲁迅先生崇高品质和对“我”的鼓舞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二、本文语言生动,饱蘸感情,而且意境集中。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思考、练习以及旁注,引导学生阅读、思考、领悟、自得。

  教学时数:两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一、简介背景,导入新课;二、课内预习;三、研习第一部分。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引言及背景介绍。

  1、同学们,在人的一生中会有许多短暂的邂逅,但由于时间短暂,有时会形象模糊,有时会踪迹全无,而那留在记忆深处,往往都是人生的精华!那么今天,我们就用心感受一下,作者阿累那一段刻骨铭心的往事,去倾听他向我们讲诉那异常珍贵的一面吧。

  2、鲁迅逝世前四年,即1932年,怀着对无产阶级的坚定信念,他写了一系列文章,痛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走狗对苏联无产阶级革命的诽谤。并亲自翻译,介绍苏联无产阶级革命文学。1936年10月19日凌晨,在上海逝世,作者正是怀着这种悲痛的心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回忆了1932年秋天,在上海内山书店见到鲁迅先生的情景。

  二、速读全文,找出文中表时间的词语

  1、本文记叙的顺叙是怎样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顺序;表时间的词:1932年秋天,一天中午,还要等半个钟头的样子,这事到现在已经隔了四年)

  2、本文记叙的是谁见谁一面?为什么以“一面”为题?

  (a、阿累见鲁迅先生一面;

  b、一方面造成悬念,引起读者思索,吸引读者;另一方面突出主题,表时间的短暂,却能留下异常深刻的印象,无比巨大的精神力量,可见鲁迅精神感人之深。)

  3、讨论归纳本文的中心事件。

  (时间:1932年秋天的一个中午地点:内山书店人物:鲁迅先生、“我”、内山老板事件:鲁迅先生荐书、赠书起因:“我”到内山书店等车、躲雨

  经过:“我”渴望得到鲁迅译得《毁灭》,却无钱购买结果:鲁迅低价卖书并赠书给“我”)

  三、小结

  作者阿累当时只是上海英商汽车公司的一个普通汽车售票员,可鲁迅先生却能够亲自接待并低价卖书、赠书,可见鲁迅先生对

  鲁迅低价卖书并赠书阿累受到巨大精神鼓舞

  关心进步青年化悲痛为力量继续前进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检查旧课作业;

  2.研习课文第二部分;

  3.总结课文;

  4.讨论练习题。

  一、导入

  同学们,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的去世,使人们陷入了巨大有悲痛。纪念鲁迅的文章层出不穷。那么在浩如烟海的纪念文章中,为什么只和鲁迅见过一面的普通工人所写的这篇文章能如此感人之深呢?作者是怎样表现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的呢?

  二、分角色朗读课文(叙述者、鲁迅先生、“我”、内山老板):

  1、找出文中特写镜头:

  (a、书店全景:空荡无顾客,两个人用日本话谈笑,冷窖;

  b、书架一角的近景:架上横排一列中文的《毁灭》;

  c、一本书特写:书上印着“鲁迅译”三个字。)

  2、本文最大的成功之处,就是通过赠书过程中对鲁迅的肖像、语言和行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出鲁迅的崇高形象和“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精神。其中对鲁迅三次肖像描写,给读者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找出文中对鲁迅肖像描写的三段,比较其异同。

  (a、刚走进门不久:外形:瘦瘦的年龄:五十岁上下衣着:穿一件牙黄的长衫

  嗜好:嘴里咬着一支烟嘴————轮廓描写

  b、老人走出来时:“瘦得叫人担心,好象大病新愈”;脸色黄里带白;头发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象隶体写的“一”字————近观外形瘦削而精神钁铄顽强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形象。

  c、鲁迅贱卖赠书后惊异:细致刻画长衫的质地“羽衫”,烟嘴一头已经熏黑——崇敬)

  3、齐读三次肖像描写:文中抓住了人物的什么特征进行描写?文中渗透着“我”对鲁迅怎样的感情?

  (瘦,但精神很好。突出他整个生命献给人类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渗透着“我”对鲁迅先生无限热爱,无比崇敬的思想感情。)

  4、a、当我醒悟到眼前赠书者不是别人,而是一位伟人时,文中怎样描写我欣喜若狂的心情,又是怎样写鲁迅的回应的?

  (没有过多的对话却胜似千言万语。一个是兴奋的“结结巴巴”快要跳出来;一个是“微笑”“默默点了点头”,显示出慈父般的安详和温柔。)

  b、作者为什么“结结巴巴”?为什么“向四周望一望”?没有蹦出鲁迅的名字?

  (“结结巴巴”显示出作者突然发现自己崇敬、热爱的鲁迅站在身边,一种深切的感动的神态和幸福的心情,难于用语言表达。“向四周望了望”表现出当时社会环境的黑暗与险恶,作者有意强压自己的感情,竭力保护鲁迅。表现“我”对鲁迅由衷的敬爱之情。)

  5、老人荐书并赠书时,“我”感到惊异;当认出鲁迅后,“我”由衷的爱戴、崇敬、激动、狂喜。作者高度赞扬了鲁迅先生是同志、朋友、父亲、师傅、战士。这些称呼有何深刻含义,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同志:志同道合

  朋友:亲密无间

  崇敬热爱父亲:崇敬热爱

  师傅:效仿学习

  战士:奋战不息

  6、读38段,理解:

  “带着体温的银元”:劳动所得,虽少却很珍贵

  “他的手多瘦啊”:鲁迅忧国忧民,操劳一生,自我牺牲

  “鼻子陡然一酸,像要哭出来”:被崇高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感动

  “恭敬地鞠了一躬”:由衷感激和崇敬

  7、齐读第二部分:

  a、难忘的一面对我产生了深远影响,给了我无穷的力量。“我”为什么能在历尽艰苦受尽虐待的情况下“咬紧了牙”“昂着头”?

  (“一面”给了“我”极大鼓舞,给了我巨大的精神力量,“我”获得了精神的支柱,也就更加坚强起来。)

  b、怎样理解我们不愿恣情悲痛?为什么不是恣情悲痛的时候?

  (○1表示鲁迅逝世后仅仅感到无限悲痛是不够的,一定要化悲痛为力量。○2当时社会太黑暗,要赶快顽强战斗。进一步显示“一面”给“我”的精神力量。)

  c、文尾中“在前进中,我不能自已,写下了上面的话”,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哪个词集中表现了这种感情?

  (对鲁迅深切怀念和无限崇敬之情。“不能自已”集中表现了这种感情。)

  三、小结

  本文语言极其平常,表达出作者对鲁迅真挚而深厚的感情,全文求真意,毫无雕饰的痕迹。既有“理”,又有“情”,从一件平凡的小事,深刻提示了鲁迅永远和广大群众在一起的主题,从而使文章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一面》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贵品质。

  3、学习作者抓住特征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这段时间我们通过对《少年闰土》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学习,让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尤其知道了鲁迅先生是一位受万人爱戴的人。鲁迅逝世,各色各样的人都来吊唁他,在巴金的《悼鲁迅先生》中可见鲁迅在人们心中是怎样一个人。

  鲁迅走了,留给人们的是悲痛,也是回忆,侄女周晔对伯父的回忆中有着深厚的感情,而一位青年工人却只与鲁迅有一面之缘,在他的回忆中,鲁迅又有什么值得这位青年学习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面”。

  二、整体感知,自读自悟

  1、学生自由默读:

  思考: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请勾画出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或句子。按时间顺序复述课文内容,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交流《一面》所处的时代背景。

  3、就在阿累与鲁迅的这一面之交中,阿累对鲁迅整体的印象是什么?

  (课文第三段中的一句话。)

  4、可见鲁迅已经给阿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从文中找出对鲁迅的描写的句子,划出来,并在旁边作上批注,写下你的感受。

  5、仔细品读写鲁迅先生外貌的句子,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这几次描写有个共同点,都是写鲁迅的“瘦”。那我们就找出写鲁迅的“瘦”的词语或句子:“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象大病新愈的人”、“竹枝似的手指”、“他的脸──瘦!”、“他的手多瘦啊!”

  6、同学们,鲁迅多瘦阿,瘦的让我们震惊,瘦的让我们心痛,为什么他会如此的瘦呢?请同学们结合着课文了的内容和课外搜集的内容进行讨论。

  (带病工作,深夜写作,忧国忧民……)

  7、鲁迅的心里装着千千万万的劳苦人民,他用自己的笔批判着当时的社会,他用自己的力量救护着当时受苦落难的人们,可见,他的瘦是多么的令人肃敬阿。他虽瘦但──

  请找出关于鲁迅的“精神抖擞”的句子:“头发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像浓墨写的隶体一”。

  他瘦的多精神啊!

  8、一次整体写,两次写手,三次写脸,你从作者对鲁迅的“瘦”描写中体会到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学生交流。

  9、集体朗读描写外貌的句子。

  三、感受鲁迅对青年的关怀

  1、透过作者的文字,在这短短的一面中,鲁迅先生给予作者怎样的关怀呢?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这一面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自己的感受。

  “一面”给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廉价卖书,亲自送书给普通工人,这是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怀;那“微笑、点头”蕴含了鲁迅先生对青年一代的信赖和希望……

  这一面给人的力量是无穷的:以“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鞭策自己,不断进步,时刻记住鲁迅先生和劳苦大众永远在一起的!

  3、这一面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所以,作者牢牢地记住了这难忘的“一面”。

  4、鲁迅先生虽然离开了我们,虽然鲁迅离我们很遥远,但他们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就像阿累一样,用“一面”时刻鞭策自己,我们也应该时刻叮嘱自己要学习革命先辈的奉献精神。

  四、拓展

  这篇课文主要抓住人物的特征描写外貌,并通过外貌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请同学们仿照本文的写法,为本班同学写一段外貌描写,不写名字,让其他同学猜测。

  【板书设计】

  一面

  鲁迅先生──瘦──精神

《一面》教案 篇8

  教学目的

  一、认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人格。关心他人,助人为乐。

  二、理解本文抓住外貌特征写人的方法;体会文中的饱含感情的语言;了解本文的时间顺序。

  教学设想

  一、鲁迅的肖像描写和他对“我”的影响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以对比、衬托手法来表现鲁迅先生崇高品质和对“我”的鼓舞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

  二、本文语言生动,饱蘸感情,而且意境集中。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思考、练习以及旁注,引导学生阅读、思考、领悟、自得。

  三、补充有关背景,以便分析课文。

  四、教学时数:两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一、简介背景,导入  新课;二、课内预习;三、研习第一部分。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简介背景,导入  新课

  鲁迅逝世的前四年,也就是1932年,他怀着“惟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的坚定信念,写下了一系列战斗的文章,痛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走狗对苏联无产阶级的污蔑诽谤,并亲自翻译、介绍苏联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作品。他曾说:“从俄国文学那里,看见了被压迫者善良的灵魂、辛酸和挣扎。”

  在国民党的黑暗统治下,鲁迅先生的处境十分危险,但他却说:“危险令人紧张,紧张令人觉得自己的生命力。”他认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因此特别关心进步青年的成长。

  今天,我们要学习阿累的《一面》里所写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样的背景里。(加黑字板书,下同)

  二、指导预习

  1.给下列词语中黑字注音,依据拼音写汉字。

  憎恶( ) 虐( )待 摩suō( )

  jiǒng( )相 抖擞( ) 颓( )唐

  chóu chú( ) 不能自yǐ( )

  2.口头回答“理解·分析”中的第一、三题。

  提示:第一题见课文;第三题(C)。

  三、研习课文第一部分1——8节

  1.根据“揣摩·运用”中的第四题,阅读有关内容,并在书上作标记,准备口述以下问题。

  (1)说说课文是怎样描写“书店的全景”、“书架一角近景”“一本书的特写”。

  提示:

  全景:门外,细雨烟似地被秋风扭着卷着,不分方向地乱飞。店里冷得像地窖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往上钻。店里空荡荡没有一个顾客,只有店后面长台子旁边有两个人用日本话在谈笑。

  近景:架上横排着一列中文的《毁灭》

  特写: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

  在内山书店,作者与鲁迅先生相遇,对鲁迅的外貌作了突出的描写。

  (2)找出描写鲁迅先生外貌特征的“中景”“近景”、“特写”的语句。学生逐项朗读,教师作适当讲解。

  提示:

  中景:“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腾起一阵一阵烟雾。”

  教师讲解:

  因为在暗处看,距离又远,只是粗线条地勾勒出人物的体态(瘦)、年龄、衣着;句中的“模糊”、“火光”、“烟雾”则是对远而暗的揭示。

  近景:

  引导学生朗读第19节。

  教师讲解:

  鲁迅从店后面走出来,距作者较近,观察较细,描写也就进了一层:先写面容,次写头发,再写胡须,把人物最鲜明的外部特征,由整体到局部逐一展现在面前,逼真地再现了鲁迅外形消瘦精神抖擞的形象,从而由形入神地写出了人物的气质。

  特写:

  引导学生读出写手的语句:第23节“竹枝似的手”,第38节“他的手多么瘦啊!”

  引导学生读出写外貌的语句:第32节“黄里带黑的脸,瘦得叫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面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

  教师讲解:

  鲁迅先生以极低的价格把两本好书卖给了一个“被人轻视的工人”。“我”不能不“惊异地望着他”,距离很近,犹如电影里放大了的特写镜头,再次展现人物鲜明的外部特征,连同对“手”的描写,表明了“他”的健康“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灭了”的现实,深情地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崇敬。

  (3)作者写鲁迅先生外貌时抓住了什么特征?(用一个字表达)描写这一特征有什么作用?

  提示:

  “瘦”。“瘦”是鲁迅先生顽强战斗忘我工作的结果。全文共六次写“瘦”:一次整体写,两次写手,三次写脸。从情节发展上,每到一个转折处,便出现一次对鲁迅先生“瘦”的描写。这样反复描写,不仅使鲁迅的形象深印在读者心里,而且构成了一条内在线索,把全文联成有机的整体。

  (4)作者写内山书店和鲁迅外貌的观察特点是什么?

  提示:

  观察特点是由远到近,由粗到细,由略到详,由整体到局部。

  2.提问:“我”与鲁迅见面时的内心感受是怎样的?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开始“我”只是模糊地辨出一个人的轮廓;当老人从里面走出来时,“我”感到这老人瘦而有精神;看到老人慈祥的眼光,“我”感到父亲般的爱;当他为“我”荐书并赠书时,“我”感到惊异、感激;当“我”认出老人是鲁迅以后,爱戴、敬仰、狂喜之情喷涌而出,连用了五个称呼,从共同的目标、平易的态度、慈爱的关怀、引导和帮助以及卓越的斗争,高度赞扬“我(们)”与鲁迅先生之间平凡而高尚的关系(同志、朋友、父亲、师傅和战士)。

  3.小结第一部分:

  这一部分完整记叙了“我”与鲁迅先生相见一面的情景。鲁迅先生荐书、赠书给一个素不相识的普通青年工人,正体现了鲁迅对劳动人民的关心,对青年一代的信赖和希望;而鲁迅先生那“瘦得叫人担心”的身体,正反映了他已把整个生命都献给了革命事业,为革命鞠躬尽瘁。鲁迅先生的品格是崇高的,精神是伟大的,这令人难忘的一面,将会给“我”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

  四、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完成“揣摩·运用”中的第五题。

  2.预习第二部分,划分层次。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一、检查旧课作业 ;二、研习课文第二部分;三、总结课文;四、讨论练习题。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旧课

  检查“揣摩·运用”中第五题的完成情况,先由学生交流,然后教师做适当讲解或提示。

  二、研习课文第二部分

  1.集体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给第二部分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小结:

  第一层:(“这事到现在……我就更加坚强起来。”)写“一面”给“我”的鼓舞——“我”更加坚强起来。

  第二层:(“现在……继续前进。”)写对鲁迅先生的悼念——踏着他的血的足印,继续前进。

  第三层:(最后一节)写作本文的缘由——“我”不能自己。

  3.阅读讨论。

  (1)“我”为什么能在“历尽艰苦”,“受尽”“虐待”的情况下“咬紧”牙,“昂着头”?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有关部分,然后发言讨论,最后教师明确:

  因为与鲁迅先生见了一面,它给“我”极大鼓舞,获得了生命的支柱——“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我”更加坚强起来。

  (2)“历尽”、“受尽”、“咬紧”、“昂着”这一系列动词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一系列动词,表现了“我”在种种艰苦和虐待面前坚强不屈的性格,充分显示了“一面”给“我”的巨大力量。

  (3)文中说:“现在,先生是死了!我们不愿意恣情地悲痛,这还不是我们恣情悲痛的时候”,你对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

  讨论、小结:

  对先生的逝世沉浸在悲痛之中是不够的,一定要化悲痛为力量,这才是对先生最好的悼念。“不是时候”是指当时社会太黑暗,要赶快投入顽强的战斗,继续先生未竟的事业。

  (4)最后一节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不能自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讨论、归纳:

  既点明写作缘由,收束全文,又通过议论抒情,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深切怀念和无限崇敬。“不能自已”强烈地表达了上述感情。这一部分是写与鲁迅相见一面对“我”产生的深远影响。

  三、朗读、背诵第二部分

  方法:先指名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然后让全班同学自由朗读,要求当堂能背诵,最后检查背诵情况。

  四、总结课文

  1.师生共同归纳中心思想。

  明确:本文叙写“我”偶然见鲁迅先生一面的往事,赞颂了鲁迅先生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踏着鲁迅足迹继续前进的革命意志。

  2.教师归纳写作方法。

  (1)成功的外貌描写,突出了文章中心。

  例如,对鲁迅外貌进行三次集中的描写,突出地表现了鲁迅先生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

  (2)对比和衬托的运用,抒情和议论的结合,也有力地表达了中心思想。

  例如,“困软得像一团棉花了”与见到鲁迅先生“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的对比;用工人所受的虐待与歧视和鲁迅先生“正直而慈祥的眼光”对比,用阴冷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来反衬鲁迅对进步青年的关怀。

  五、练习

  当堂完成“记忆·联想”中的第九题。方法:先由学生独立书面作答,然后通过学生口头交流检查完成情况,最后教师明确。

  六、布置作业 

  课外书面完成“揣摩·运用”中的第七题。

  2.预习《一件珍贵的衬衫》。

《一面》教案 篇9

  一面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抓住外貌特征,刻画人物精神面貌的写作方法。

  二、学习鲁迅同情、爱护劳苦大众,和工农站在一起的崇高精神和坚定立场,激励学生以鲁迅为榜样,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三、掌握字、词: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三教时。

  二、引导学生体会三写鲁迅肖像在反映人物精神、气质上的作用,是本文教学的重点;通过“‘一面’的印象的分析,加深对‘一面’的力量”的理解,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三、三写肖像的文字,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讲解和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加深理解。

  四、以课文为借鉴,结合作文,写一个初次相识的人的外貌特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

  《一面》是一篇回忆鲁迅的文章,最初发表在1936年11月5日出版的《中流》杂志一卷五期上,当时离鲁迅逝世只有半个月时间,第二年收入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的《鲁迅先生纪念集》。在这以后的四十多年中,多次被收入各地结集出版的鲁迅回忆录里。作者阿累当时是上海英商汽车公司一个普通的汽车售票员,他回忆了在内山书店与鲁迅先生偶尔相遇的“一面”的印象,逼真地勾画了鲁迅先生真切动人的形象,从而写出了“一面”的力量、“一面”的意义,从一个侧面深刻地反映了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揭示了鲁迅先生是和劳苦大众永远站在一起的这一深刻主题。用“一面”作题目,朴实、亲切,反映的是记叙的中心:“一面”的印象;同时也是主题所在:“一面”的力量——“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我们只有踏着他的血的足印,继续前进。”

  二、检查课前预习。

  课前要求预习、掌握字、词。堂上检查正音、正字、释义、(详见“教学目的”三),展示小黑板,拼音由学生上黑板填写,辨形可以安排选字填空练习,释义是口头回答。

  三、划分段落层次。

  (一)确定自然段。

  1、教师指导:独立成节的一段文字最末一个标点符号如果是冒号或者是破折号,那么划分自然段时,应该将下一个独立成节的文字一起划为一个自然段。

  2、学生标自然段。全文计35个自然级。

  (二)划分段落层次。

  根据学生讨论归纳:全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1——31自然

  段,“一面”的印象。第二部分:32——35自然段,“一面”的力量。第一部分又可以分三个层次:①1——3自然段,交代时间、地点、事体和人物;②4——14自然段,写“我”渴望得到鲁迅译的《毁灭》却又无钱购买的矛盾心里;③15——31自然段,写鲁迅低价卖书和赠书。

  四、指导学习课文。

  (一)学习1——3自然段。

  1、提示:这一层首先交代了时、地、人、事,引导学生分别划出。“接连一个礼拜的夜班,每天都要在车上摇晃十一个钟头”,以至于“已经困软得像一团棉花了”,这是旧社会汽车工人生活的写照。“摇晃”一词形象地写出了工人辛苦颠簸的生活。

  2、借助注释简介内山书店店主内山完造。内山完造,日本社会活动家,中国人民的朋友。19xx年他来到上海,当过日本药房职员,后来开设内山书店,与鲁迅交谊很深。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回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他致力于日中友好活动,任日中友好协会副会长,曾经多次访问中国,1959年在北京病逝,遗体葬在上海。著有《一个日本人的中国观》、《花甲录》和记述中国见闻的随笔集数种。

  3、指名朗读第3自然段。提示,这一自然段是第一次集中笔墨写鲁迅肖像。在写肖像之前,首先写书店里“有两个人用日本话在谈笑”,“说得很快”、“有时忽然一阵大笑,象孩子一样的天真”,气氛和谐而又活跃。文章由朗朗的笑声写到“模糊辨出”的最初印象,因为是“阴天,暗得很”,又是在“店后面长台子旁”,印象当然不甚清晰,却也勾出了人物的大致轮廓反映了人物的外貌特征。

  提问:作者是抓住人物怎样的外貌特征,勾勒出鲁迅的大致轮廓的?学生回答,教师的摘要板书:“瘦瘦的”、“五十上下”(以上总写大概的印象)、“穿一件牙黄的长衫”、“嘴里咬着一支烟嘴”(再从衣着、嗜好写印象)。

  (二)学习4——14自然段。

  1、这一层,写了作者翻检书籍和内山老板的殷勤接待,写了“我”渴望买书却又力不从心的矛盾心理。先看,翻看南面一排社会科学杂书,作者觉得怎样?翻到《毁灭》一书时,“我”的心情又怎样?为什么?学生回答,明确:一般的社会科学杂书,“觉得没有什么合意的”,翻到《毁灭》时,马上记起杂志上介绍过“是一本好书”,又见到“鲁迅译”三字,“便像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可见鲁迅著作的感召力,鲁迅是为劳苦大众说话,和劳苦大众心心相通的。

  2、出示小黑板,要求学生将第5自然段删节过的文字与原文比较,怎样才能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感情?

  “……忽然,我看见架上横排着一列中文的《毁灭》。我记得一本什么杂志上介绍过,说是一本好书。看一下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我便像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毁灭》?”加上这一句,更显

  出“我”的惊喜之情,作者又是在翻检过一般的社会科学杂书作过比较之后,此时,尽管“秋风”“细雨”(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个“扭”字,很形象,把风雨人格化了),“店里冷得象地窖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向上钻”,“我”却就像在黑暗中见到了光明,地窖里遇到了阳光一样,惊喜之情,无可言状,“《毁灭》?”句正表达了我的这样一种心情,表达了“我”渴望读到鲁迅的书的一种急切之情。“赫然”表达了对鲁迅的无比敬仰,“……便……立刻……”,又表达了惊喜之情。

  3、请大家说说这里的“忽然”一词的作用。

  在学生议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作者对社会科学杂志不合意,“秋风”“细雨”又令人冷得扫兴,通过“忽然”一转,又是另一种感情,这样不仅使前后文贯连了起来,而且突出了作者想得到《毁灭》的渴望和对鲁迅的崇敬的心情。

  4、指名朗读第4、5自然段,加深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及其对鲁迅崇敬的心情。

  5、指名朗读第6——14自然段,体会内山老板对“我”热情接待的感情。内山老板是鲁迅先生的朋友,我们中国人民的朋友,他是这样同情中国、同情穷苦工人,内山老板确是值得我们敬爱和感激的“先生”。

  6、引导学生找出反映“我”渴望看到鲁迅译的《毁灭》,却又无钱买书这种矛盾心理的词语、句子。词语:“窘”、“踌躇”、“摩挲”,引导学生看课本有关注释;句子:“……拿在手里,有一种怪舒服的感觉”“饭是不能不吃的,然而书也太好了……我摩挲着那本书,舍不得丢开,不说买,也不说不买。”

  矛盾又是怎样解决的呢?下一课再学习。

  五、布置作业

  除常规作业外,可加下面标点训练:

  给下面一段文字加上标点(不看课文,作后自对):

  忽然我看见架上横排着一列中文的毁灭毁灭我记得一本什么杂志上介绍过说是一本好书看一下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我便像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学生上黑板,摘要出第一次写鲁迅肖像的主要词句。

  二、继续指导学习课文。

  (一)“我”正踌躇,老人出来了。文章又一次集中笔墨描绘了鲁迅的肖像,请同学们集体朗读二写肖像的第16自然段,并与一写肖像作比较。学生齐读节16自然段。

  (二)指定学生上黑板摘要写出二写鲁迅肖像的主要词句,教师整理、修正(板书要求参考板书设计总表有关部分)。

  (三)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分析:这段肖像描写,文字虽然不多,却是十分逼真地再现了鲁迅外形消瘦精神却很好的形象特征。作者与鲁迅面对面观察更为仔细,描写也就进了一层,先写面孔,次写头发,再写胡须,就像电影中逐渐放大的脸部特写镜头一样,把人物最鲜明的外表特征,由整体到局部再到细部,逐一展现在读者眼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一写肖像只是突现了“瘦瘦的”“穿一件牙黄长衫”“嘴里咬着一枝烟嘴”的外表特征;二写肖像,从瘦入手着重写他的精神特征。“他的面孔是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反映了“这位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接着通过“但是”一转,由“一根根精神抖擞”的头发、“很打眼”的浓黑的胡子,写他“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完全是个战士的精神状态。(要求学生在有关词语下划线。)

  (四)集体慢速朗读第16自然段,体会作者通过最鲜明的外貌特征,描绘出鲁迅精神状态的肖像写作特点。

  (五)第17自然段写作者仔细观察后的深刻感觉,使读者进一步加深印象。请同学上黑板作这方面的选词填空练习(出示小黑板):  

  “你要买这本书?”他看了我一眼。那种正直而——(慈祥、安祥)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按摩)(严厉、严肃)和——(慈祥、慈爱)交织着的——(抚摩、抚摸)似的。  

  (六)要求学生在16——23自然段中分别找出人物肖像描写(通过人物外貌的描绘,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叫做肖像描写)、语言描写(通过人物语言,去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叫做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用人物行动去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叫做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用人物的所想所感去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叫心理描写)的有关文字。学生回答,教师归纳:①肖像描写集中在第16自然段。②语言描写:“你要买这本书?”“你买这本书吧——这本比那一本好。”这种诚恳的劝告,充满了感人肺腑的挚爱。③行动描写:“他看了我一眼”、“他从架上扳下一本书来”、“用竹枝似的手指递给我”,这样的诚恳、热情,这与平素见到的“西装同胞的嘴脸”正好形成鲜明的对照。心理描写,集中在第17、第21两个自然段。本文较好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七)讲读第24——31自然段。

  教师范读。简析:通过对话描写,说出了鲁迅的赠书。鲁迅的赠书使作者大为感动、振奋,平添了力量,恢复了勇气。在这基础上,三写鲁迅肖像。我们看,三写鲁迅肖像与前两次的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特点?(学生回答,教师边归纳边板书)第三次肖像描写,既写外貌,又写精神,是前两次肖像描写的综合。这是它的主要特点。同时,对烟嘴和长衫写得更细了: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牙黄羽纱的长衫”作者所以一再写这些特点,目的是为了表达作者对鲁迅的崇敬心情和使读者对之不断加深印象。(要求学生将第三次肖像描写与前两次相同的和不同的,分别用双线和单线把它们划出来)当作者想起这正是哪本杂上的一段访问记所写的时,他的心情无比激动。请同学们回答,哪些词、句表达了作者激动的心情。学生回答,明确:“您就是——”,“——”这里表示由于十分高兴激动而说不出话来:“结结巴巴”、“喜欢得快要跳起来”;“一定是他!”“一定是他!”的重复;两个“蹦”字。鲁迅的表情是“微笑”、“点头”,显得那样的安祥、慈爱,充满了对穷苦工人的信赖和关切,对青年一代的鼓励和希望。

  指名朗读第30自然段。启示体会用词:同志、朋友、父亲、师傅、战士。

  集体朗读,要求将第27自然段和第30自然段中“这一来不会错了……越老越顽强的战士”连起来读,进一步体会通过肖像描写突现人物性格和精神的作用。“我又仔细地看他的脸——瘦!”“——”,用时间的停顿突出“瘦”,与上文的顽强呼应,显示了鲁迅的精神状态。

  (八)结语:“一面”给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廉价卖书,甚至亲自送书给一个被压在社会最底层的普通工人,这是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关怀;孩子般天真的笑声,使人想见先生性格的爽朗;诚恳地推荐别人的书,先生又是多么谦逊;那“带着奖励似的微笑”、“点头”,蕴含了先生对青年一代的信赖和希望;而先生那“黄里带白的脸”,“那竹枝似的手指”,“瘦得教人担心”的身体,正反映了他把整个生命都献给了革命事业。于细微处见精神,鲁迅的品格是多么伟大!“一面”的印象有着无可估量的精神力量!

  三、布置作业:

  (一)课本“思考和练习三”。

  (二)预习思考:课本“思考和练习二”。

  第三课时

  一、复习旧课,检查“作业(一)”,答案参见前两教时的有关内容。(教师归纳时,出示板书设计总表)。

  二、讲读课文第二部分。

  (一)集体慢速朗读第32自然段,体会作者为什么能在“历尽……”“受尽……”“艰苦”和“虐待”的情况下,能“咬紧”牙,“哼都不哼一声”,“总是昂着头”?这力量是从哪里来的?

  学生思考、议论,明确:这力量是从“一面”来的,是“一面”给了作者这样巨大的精神力量。因为“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提问:在这一段里接连用了一系列动词,从表达思想内容来说,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议论回答,明确:这一系列词都是写“我”在种种艰苦和非人的待遇面前怎么能咬紧牙关,昂首挺胸的,充分显示了“一面”给人的巨大力量。

  提问学生:“历尽”与“受尽”的位置在文中能否对调?明确:不能。互换后动宾搭配不当。

  (二)学生自由默读第32自然段 加深理解上述内容。

  (三)齐读第34、35自然段。抒发了对鲁迅先生的深切怀念和无限崇敬的心情,同时也进一步写了“一面”的力量,决心“踏着他的血的足印,继续前进。”

  (四)集体朗读第二部分。

  三、课文小结与当堂巩固练习

  四、布置课外作业

《一面》教案 篇10

  教学目的 :

  1.学习本文记叙的顺序,和文章的结构形式。

  2、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特征的外貌描写。

  3.体会本文遣词造句的浓烈的感情色彩。

  4、认真体会作者思念和崇敬鲁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学习鲁迅的愿望。

  教学重点:目的1、2

  教学难点:目的3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地窖(jiào):收藏东西的地洞。

  赫然(hè):显耀、盛大。见义中注解。

  嵌着(qiàn):把东西镶入凹处。

  窘相(jiǒng):为难。文中有“不自在”意。

  颓唐(tuí):精神不振作

  熏黑(xūn):烟气接触物体

  憎恶(zēng wù):人一厌恶

  虐待(nüè):凶狠刻薄待人。

  揩油(kāi):见注解。

  恣情(zì):放纵、无所顾忌。

  抚摩(fǔ)、摩挲(suō):见注。

  抖擞、(sǒu)见注。

  脑勺(sháo)勺,一种器具,此为比喻。

  二、课文学习

  (一) 问题导入:如果在正文前边没有“预习提示”,你读了文章后能知道一面的含义吗?

  与一面有关的成语谁能说?

  如果没有预习提示,能知道是谁和谁的一面吗?若能,有什么依据?

  (二)人物描写学习

  1、描写的分类

  2、分析外貌描写——人物描写的重点。

  本文的重点是写人。下面,让我们再细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突出鲁迅这一人物形象的。

  (1)本文写鲁迅,用笔墨最多的是什么?也就是说,对鲁迅的描写,侧重点放在哪个方面? 本文写鲁迅,用笔最多的是外貌描写,这是本文人物描写的重点。

  (2)为什么本文人物描写的重点是外貌描写呢?

  这是由本文记的事的特点决定的。本文记的是一次见面,只能是人物外部形象的记实。而人物外部形象给作者的印象又非常突出,这就决定了要细致刻画人物外貌。(3)本文是怎样描写人物外貌的呢?这里,我们讲一讲外貌描写的基本知识,在这方面,前人给我们总结了很好的经验,这些经验就变成了一些理论知识。就本文有关的情况来看,有这样三点值得重视:

  ①抓特征。人的外貌有很多共同的特征,如果只是一般化的描写,那就会是“千人一面,”写了等于没写。因此,写外貌必须抓住人物的特征,即区别于其他人的最大的不同点。

  ②有视角。即要选择一定的角度去观察、去描写。这就是说,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人物外貌,定要放到具体的环境中去。这样,人物就活了,描写就有角度了,外貌的表现层次也就丰富多样了。

  ③表现性格。如果只是为了写人物外貌而写人物外貌, 就会失去外貌描写的目的和意义。写外貌必须能有助于表现人物性格。

  下面,我们根据这三点来分析课文中时外貌描写。

  (4)本文几次写了鲁迅的外貌,通过什么视角、抓住了哪些特征?细细梳理课文,划出重点,概括回答问题。

  第一次描写:在暗处,只能模糊辨出形体:写了长衫(因有颜色)、烟嘴(因有火光)。

  第二处描写:在近处,看得清楚了;写了面孔、寸发、胡 须。这三样都抓住了特征,直坚的寸发,隶体“一”字的胡须是鲁迅形象的特色,而黄白的面孔则是劳累的表现。

  第三次描写:面对面,可以仔细辨认。前两次描写的总绘,还是面孔、寸发、胡顺、长衫、烟喝,只是更细致、更具体了。

  随讲随出现板书。

  外貌描写

  视角 特征

  暗处(模糊) 长衫、烟嘴

  近处(清楚) 面孔、寸发、胡须

  对面(仔细) 总体描绘

  (5)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些外貌特征的,突出的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

  作者写鲁迅的面孔、寸发、胡须、长衫,都各具特色,都与作者的视线相适应,而最主要的是突出了他的“瘦”,因过分的操劳而损坏了健康的战士的形象。

  (6)作者从外貌描写.中是怎样表现人物的性格的呢?从文中哪些地方,我们感受到鲁迅的精神和人格的伟大?

  本文在外貌描写中突出人物的性格有以下几种方法:

  ①描写本身的感情倾向。提问:从哪些语句中体现出来?

  第二次描写;“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后的样子”;“头发……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

  ②用抒情笃调写感受,烘托人物。提问:从哪些语句 中体现出来?

  第二次描写:鲁迅看了“我”一眼之后,文中写道。“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摩似的”第三次描写;似乎认出是鲁迅之后。“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

  ③用适当的议论来深化人物性格。提问:从哪些语句中体现出来?

  第三次描写;认出鲁迅后,“正是他,站在行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越老越顽强的战士!”

  第二部分:“前面是一条路……”以上诸种手法的运用,使鲁迅的外貌更具内在的表现力量,突出了他的无限关怀后辈和刚毅、坚韧的性格。

  以上内容,依次出现板书。

  外貌描写突出性格手法

  1.描写本身的感情倾向

  2.写感受烘托人物

  3.用议论深化人物性格

  三、作业

  用300字左右的一段话对你最喜爱的一个人进行描写,重点放在外貌描写上。

  第二课时

  一、字词小检测

  注音、解释、听写

  二、课文学习

  (一)记叙要素

  1.知识导入。

  第二册以学习记叙文为主。学习记叙文必须掌握它的文体知识,以利于阅读分析课文。

  下面,由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再辅以点拨,作出明确概括。

  (1)记叙文的要素有哪些?

  作为一篇记叙文,记人记事都必须具备一定的要素才能说清楚。

  记叙的要素有六个,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叫做“六要素”。

  过去,人们通常使用“五要素”说,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为什么(原因和结果)。这“五要素”说中外通用,特别在新闻报道中成为定论。由于这五个词英语的打头一个字母都是“w”,故又称“五个w”。

  我们中国传统的说法是“四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四要素”说其实就包括了前述的“五”和“六”要素,“事件”就包括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现在称“六要素”表达得更具体了。

  任何一篇记叙文,在一般情况下,都必须具备这六个要素,但有时不影响表达,也并不是不可省略某些要素。

  这六个要素的表达,在一篇具体的文章中是多种多样的。这点必须清楚。

  (2)记叙文中的顺序指的是什么呢?

  记叙文中的顺序指的是:用什么样的标准来安排材料的先后。

  安排材料先后的标准是多种多样的,这就决定了文章的顺序也不会是一种。主要的有:

  时间顺序,也可以说是事物发展的顺序。记叙文以记人记事为主,人物的活动离不开事件,所以,按照事物发展的过程,即时间的先后来展开记叙,是记叙文最基本的顺序。

  空间顺序,即按照地点的不同、空间的变换来安排文章的材料。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有空间顺序,先写“百草园”,后写“三味书屋”。

  此外,还有按照事物的性质安排顺序、按照感情的发展变化安排顺序等。这些顺序,以后都要接触到,这里了解一下、是为了更好地掌握时间顺序。

  (3)按时间顺序、或事物发展的顺序来安排记叙的材料, 都有哪些方式?

  按时间和事物发展的过程来叙述故事,可以有多种方式,通常用到的有: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这是第二册记叙文学习的重点。事实上,我们在前面学过的文章中都有过接触。

  按照前面三个提问,边回答、边订正、边总结,依次出现板书。

  记叙文基本知识

  1.要素:

  时、地、人、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2.顺序:

  时间(事物发展过程)

  空间(不同地点)

  事物性质

  感情变化

  3.方式: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4)什么是顺叙?

  “顺叙”就是原原本本按照事物发生、发展和结束的自然过程来安排材料,事物发展的过程往往也是时间先后的过程。所以,时间顺序和事物发展的顺序在文章中是统一的。

  我们今天学习的新课《一面》,就是采用“顺叙”的方法来安排材料的一篇范文。

  (二)课文学习。

  (l)简介课文。

  要求。看标题、看预习提示第1段、从头至尾浏览(即视线扫瞄)一下课文。

  教师采取边提问、边讲解、边板书的方法。初步明确以下问题。

  ① 本文写的人物是谁?

  ② 本文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③ 本文的作者是谁?

  ④本文写作在什么年代?

  教师明确:

  ① 本文写的主要人物是鲁迅。

  鲁迅,生于1881年•1936年10月19仅去世,是我国民主革命时期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本文写于1936年10月,鲁迅逝世的当月。本文的作者阿累,真名朱凡,原名朱一苇,30年代在上海学习、当售票员,后加入共产党,参加过罢工,1936年后从事写作和翻译。

  本文写的是作者和鲁迅的一次见面。

  (2)快速阅读。

  要求:本文约2600多字,按每分钟谈300字算,给10分钟读完一遍,不必细看,了解大概,掌握整体情节结构。本文以空行隔开,分为两个部分,记叙主要在第一部分,带着课后的,练习三”看课文,划分第一部分又可分成几个层次,一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作者和鲁迅的一面之交的。

  拿起笔,在每一层次的空白处做上记号,能从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概括一下这一层的意思写在空白处就最好。

  (3)检查阅读。

  找上、中、下三类学生回答,看谁分得大体正确,使用的符号最恰当,概括得最准确。教师边订正、边解答。 本文第一部分写了作者进内山书店看到鲁迅然后离开内山书店的全过程。这一过程,既是时间顺序,又是事情发展的顺序。

  ②本文第一部分大体上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l、2两段,写“我”去内山书店的原因。

  第二层次:3至17段,写内山的热情接待和,“我”买书 的困难。

  第三层次:18至38段,写“我”和鲁迅的会面。

  依次板书

  结构层次

  我去内山书店原因

  第一部分: 事情的经过 我想买书有困难;

  我与鲁迅一面之缘

  第二部分:作者的感想

  3.重点批划。

  具体划分第一部分的三个层次,在相应的空白处各自概 括这三层的意思。

  做练习一。在书上用曲线(或重点号)划出本文写出记叙基本要素的有关语句。

  时间——1932年秋,一天中午。

  地点——虹口公园,内山书店。

  事情的起因——在那里躲一会儿雨,顺便歇歇也好。

  主要人物(鲁迅)的出场——

  我向里面望了一下……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中国人。

  原先和内山说话的那个老人咬着烟喝走了出来。

  事情的结果——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书塞进帆布袋,背起便走出书店的门。

  三、作业

  如果你就是阿累,是一个力求上进的先进青年,通过回忆,重写《一面》,可以自已重拟一个你认为恰当的题目。

  第三课时

  一、作业讲评

  二、课文学习

  1、整体结构

  (1)从整篇文章看,本文是记一件事呢,还是写一个人?回答肯定是两种答案均有。本文是既写人又记事。写人和记事是分不开的,人的活动构成事件,事件当中表现人物。但从文章的整体倾向来看,又有重点在于写人或记事的不同。从本文的整体看,虽然记的是一件事(此处可由学生概括是一件什么事人写作者和鲁迅的一次会见,而重点却在写人。

  (2)为什么说本文的重点放在写人上?

  一般地说,记叙文记事的目的都是为了写人。这篇文章写一个普通工人和鲁迅的“一面”之缘,就更是如此。

  本文通篇都是记事,但事情的每一个部分的记叙都围绕着写人。

  (3)本文具体写作者和鲁迅见“一面”这件事在第一部分的第三层,为什么要写第一第二层呢?这两层与第三层有什么关系呢? 如果把第三层的内容用“一面的情景”来概括,那么,第一、二层应该怎样概括呢?

  第一层次:写“我”去内山书店的原因,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起因。

  第二层次:写内山热情接待和买书困难。出现了鲁迅的模糊形象、鲁迅的名字。

  第三层次:写有幸见了“一面”,鲁迅的关怀。辨识出鲁迅。

  第三层次写出、“一面的情景”,第二层次就写出“一面的起因”,第一层次就写出“一面的背景”。这也正是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

  (4)第二部分(即结尾段)议论感想,写的是见“一面”的什么呢?能不能也用一个词概括?

  在学生的回答中比较、分析、明确:第二部分写出“一面的影响”。

  小结:

  本文写事是完整的统一的,两大部分之间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以“一面”为核心事件,写出了前因后果,焦点

  集中在这“一面”“的主人公鲁迅身上。

  2.引导学生体会文中伏笔和照应。

  文中鲁迅的出场和描写、“我”对鲁迅的逐步辨认,都不是一次完成的,有一个过程,作者行文中必先有一些暗示,能不能找到帮助“我”从出鲁迅的伏笔?

  在学生寻找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划出下列语句,说说有无暗示作用。

  ① 那笑声里,仿佛带着一点“非“日本”的什么东西。

  ② 看一下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

  ③ 他是谁?……我一进门的时候本来就有点疑惑,现在更加疑惑了…… 以上文字连起来就会发现,从最初看到鲁迅到最后认出鲁迅,一在作者的行文中都流露了自己的心理活动,作好了伏笔。

  4、词语学习

  引导学生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并批注。

  记叙的语言,有的是交代情节有的则带有抒情意味,用抒情的笔调来叙事,来描写。这里,重要的问题是,“遣词造句”本文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很多,大家挑出来,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一下,写在相应的空白处,以作批注。

  先看练习五的例句。学生先答,教师比较。

  作者认出鲁迅以后。

  结结巴巴”:一种激动的心情,一时难以用语言表达。

  “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蹦出来,”。当时社会环境险恶、显示特有的机警,显示对鲁迅特有的爱护和崇敬。

  “带着体温”:保存了多少时间,多么珍贵!

  “他的手多瘦呵!我鼻子陡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鲁迅操劳一生,作出了多大的牺牲!作者激动之情达到顶点。

  再找其它描写的词句。

  “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似的。”:用自身的感受表现对鲁迅的崇敬。

  “我低了头,头脑里轰隆轰隆的。我不敢看他的脸。”:矛盾复杂的心情,反衬出鲁迅对年轻人的深切关切之情。

  第二部分的议论,带有强烈的抒情色彩。

  “我们不愿恣情地悲痛,这还不是我们恣情悲痛的时候”:语句工整,对仗,含义极其丰富:应该恣情地悲痛,但我们不愿。时代的责任感、鲁迅的遗志也使我们不能,事实上,这已经表达了作者恣情悲痛的心情。

  “我们也不愿计算我们的损失,这是难于计算的”:鲁迅的死造成了难以计算的巨大损失,我们不愿计算是因为我们要完成鲁迅未竟的事业。

  5.吟诵课文。

  主要体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各自小声吟诵,以不影响他人而自己又能出声为限。

  三、作业练习

  (一) 默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画出本文表示时间的语句。

  2.画出本文表示地点的语句。

  3.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二 这篇文章记事写人,重点放在写人上,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写?

  三 全文以空行隔开,分两部分。

  1.第一部分共38段,主要内容可概述为三层:“我”去内山书店的原因,内山老板热情接待“我”,“我”有幸见了鲁迅“一面”。根据上述概括将第一部分划分为四种不同的层次,请指出正确的一种,并说明理由。

  (a)(1)│(2)-(17)│(18)-(38)

  (b)(1)(2)│(3)-(18)│(19)-(38)

  (c)(1)(2)│(3)-(17)│(18)-(38)

  (d)(1)-(4)│(5)-(17)│(18)-(38)

  2. 有人认为删去第二部分,文章会更精练、更集中、更符合回忆录的写法。你觉得这种意见对不对?为什么?

  四 作者的笔触引着我们进入内山书店:像摄影机一样实录往事;焦点聚在鲁迅身上,形象光彩照人。

  1.口头介绍下列“镜头”:

  书店的全景 书架一角的近景 一本书的特写

  2.填写下表,看看作者对鲁迅外貌的描写是如何由远及近、从粗到细,逐步“摄制”成的。

  五 回忆性文章的用语,常蕴含着作者的深情。请结合括号里的提示,揣摩加点词语的含义和感情色彩。

  1.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一定是他!不会错,一定是他!那个名字在我的心理乱蹦,我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有蹦出来。(“结结巴巴”本意指口吃,用在这里表现出作者什么样的一种神态和感情?“我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有蹦出来”,想一想为什么作者要“向四周望”?为什么“没有蹦出”鲁迅的名字?这又表现出作者的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我费力地从里衫的袋里(公司为防止我们“揩油”,衣衫上一只袋都没有缝)掏出那块带着体温的银元,放到他的手里——他的手多瘦啊!我,鼻子里陡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书塞进帆布袋,背起便走出书店的门。(为什么不直接写“掏出那块银元”,而要加上“带着体温的”这样起修饰作用的定语?为什么要强调说明“他的手多瘦啊”,“鼻子里陡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作者这时有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恭敬地鞠了一躬”,作者这时又有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六 下边是本文开头三处伏笔,试指出下文与这三处伏笔的照应之处。

  1.“我”本来要去接班,但还要等半个钟头。

  2.“我”是一个因为繁重的劳动而“困软得很”的穷售票员。

  3.“我”不到别处,而到内山书店去歇歇。

  七 破折号在本文中有如下用法:①表注释,②表提示,③表插说,④表话题转换,⑤表话没说完。请辨析下边的例子:

  1.这时,我忽然记起哪本杂志上的一段访问记——( )

  2.你买这本书吧——这本比那一本好。( )

  3.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胡辨出……( )

  4.一个矮小而结实的中年人——内山老板走了过来。( )

  5.我……掏出那块带着体温的银元,放到他的手里——他的手多瘦啊!( )

  6.“哦!您,您就是——”( )

  7.我……摸摸里衫上的袋——袋里只剩一块多钱……( )

  8.那种正直而慈详的眼光,使我立该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摩似的。( )

  9.我又仔细地看他的脸——瘦!( )

  答案:

  一、1.一九三二年秋天,一天中午,还要等半个钟头的样子,这事到现在已经隔了四年,一九三六年十月。

  2.上海,虹口公园,内山书店,店里,店后面长台子旁边,南面,北面,里面,书店的门。

  3.起因:接班还要等半个钟头,到内山书店躲雨,歇歇。经过:翻看书籍,内山老板殷勤接待,买书缺钱,与鲁迅会面、交谈并接受赠书。结果:从“一面”中受到巨大鼓舞和影响。

  二、这篇文章着重刻画人物。文章中虽有不少记事的成分,但这些记事是为了交代时代背景、描写人物出现的具体环境,记事还是为了刻画人物。重点放在人物刻画上,意在突出主要人物鲁迅的高尚品格;这也正是这篇文章记叙的重点。

  三、1.(c),正确,符合主要内容的概述。(a),不对,第(1)段只交代了年代、地点和人物,没有交代“我”去内山书店的原因,不符合主要内容第一层的概述。(b),不对,第(18)段写鲁迅出来,已属于第三层的开头。(d),不对,第③④两段已属于第二层的开头部分。

  2.这种意见不对。第二部分既是沉痛的悼念,又是冷静的思索,表现了“一面”对作者的巨大鼓舞和影响。这部分的抒情和议论,画龙点睛的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四、(1)书店的全景:“店里空荡荡没有一个顾客,只有店后面长台子旁边有两个人用日本话在谈笑。”书架一角的近景:“架上横排着一列中文的《毁灭》。”一本书的特写:“看一下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

  (2) (见课本)

  五 1.“结结巴巴”,显示出作者突然发现自己崇敬、热爱的鲁迅先生就站在身边,一种深感激动的神态和幸福的心情,难于用言语来表达。作者要“向四周望一望”,表现出当时社会环境的黑暗和险恶,怕有密探之流在旁边。作者阿累,当时是“左翼剧联”成员、中共地下党员,养成了高度警惕的习惯。“没有蹦出”鲁迅先生的名字,一是当时环境的险恶,不能暴露鲁迅;二是作者有意强压自己的感情,竭力保护鲁迅。这表现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由衷敬爱之情。

  2.“带着体温的”银元,表明这是作者艰苦劳动所得,虽少却很珍贵。“他的手多瘦啊”,意在表现鲁迅忧国忧民,操劳一生,作出了极大的自我牺牲。“鼻子里陡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是作者被鲁迅的崇高品质和自我牺牲的精神所深深感动。“恭敬地鞠了一躬”,是作者对鲁迅的由衷感谢和崇敬。

  六、1.暗示与鲁迅会面的时间短暂,给下文“我”与鲁迅仅见“一面”所受到的巨大鼓舞和影响,埋下伏笔。

  2.给下文“我”买书缺钱产生困窘,由鲁迅帮助解决,因而更加崇敬鲁迅,埋下伏笔。

  3.“我”是个进步青年,内山书店出售进步书刊,“我”到内山书店歇歇,翻阅书籍,能汲取知识和力量。这为下文看到鲁迅译著,会见鲁迅,埋下伏笔。

  七 1.(⑤) 2.(④) 3. (③) 4. (①) 5.(④) 6. (⑤) 7.(①) 8.(①) 9.(②)

《一面》教案 篇11

  《一面》是一篇阅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内山书店见到鲁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现了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发了对鲁迅先生真挚而又深厚的爱戴之情。

  上课之前我认真拜读了教师用书。教师用书中这样帮我们解读课文“课文对鲁迅的外貌描写,由远及近,从粗到细,由整体到局部,紧紧扣住一个字──“瘦”。全文共六次写“瘦”:一次整体写,两次写手,三次写脸。从情节发展上,每到一个转折处,便出现一次对鲁迅先生“瘦”的描写。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激活想象,感悟鲁迅置健康于不顾,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和顽强意志。”说实话,我觉得说从人物的外貌中去领悟人物的气质还是有些牵强。鲁迅先生长得很瘦,难道就一定是工作太劳累太劳累了?他的胡子和头发就能看出他坚毅刚强的性格?

  于是在教学前,我决定按自己的解读去教学。上课前,我依然让孩子们讨论:这篇课文学些什么?孩子们认为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是学习课文的重点。教学中,我决定尊重孩子们。就从这两个方面去展开教学,并不从外貌描写的句子去展开教学。

  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由于孩子们基础不太好,而且很多孩子不善于归纳,不善言辞,于是我在课堂中给了充分的时间孩子们去读课文,为解决这一个问题去读课文,然后,让尽可能多的孩子用自己的语言去归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鲁迅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是课文的教学重点,孩子们交流的时候并不踊跃,我想主要原因是孩子们对当时的社会背景了解得太少,对鲁迅先生也了解得太少。虽然在前两课学习了相关的内容,但是并没有对孩子们产生深远的影响和深刻的认识。学习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学生实在是无法领悟文字里所蕴涵的那种凝重的感情。

  因为是阅读课文,我在教学中也没有过多的追究孩子们,也没有给他们提出更多的要求,更没有把教师用书上的内容灌输给孩子们。文字的理解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能领悟的东西,不能强求孩子们也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理解的。

  我觉得这篇课文是阅读课文,因此教师在上课的时候没必要小心翼翼,极力将文章讲的透彻仔细。我记得我们学生时代学习这篇课文是在初中,那时大概是讲读课文吧,我们的老师是位中年教师,他把这课给我们罗嗦了好几节课,我是半点兴趣都没有。在我的印象中,这是一篇很寡味的课文。因此我在教学中尽量避免跟孩子们烦琐的分析。

  但是,这课的教学效果并不好,到底采用什么方法才更有失效,还值得我认真思考。

《一面》教案 篇12

  这篇课文讲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内山书店见到鲁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现了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发了对鲁迅先生真挚而又深厚的爱戴之情。

  课文分两部分,先回忆“我”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交,后讲述“一面”对我的影响和激励。回忆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交是课文重点展开叙述的。课文在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以及“我”的感受时,不惜浓墨重彩,细致入微。特别是六次外貌描写,由远及近,由粗到细,逼真传神,给人一种“一面”胜似数面之感。第一次是在远处,在暗中,“我”是在无意中“望了一下”,因而人物形象“模糊”,从整体上勾勒出人物的身材、年龄。第二次是在近处,在明里有意识地进行观察,刻画比较具体、细致,重点描写人物的面容和精神,由形入神、形神兼备地写出了人物的气质。第三次更近了,作者面对面地“惊异”地望着鲁迅,观察更细致,连烟嘴是“黄色”的、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也看清了,使形象更加完整清晰。这三次外貌描写,都抓住了鲁迅“瘦”的特点,连同另外三处写“瘦”,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感受鲁迅先生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二是引导学生揣摩抓住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在这堂课中,我认为有几个方面是做的比较到位的:

  (一)在教学上我努力探索“任务驱动”教学法,并坚持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教师或者学生根据教学要求提出“任务”,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学生自己或者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然后进行具体的操作,教师引导学生边学边做完成相应的“任务”。“任务驱动”主要结构是:呈现任务--明确任务--完成任务--任务评价。说实话,我虽然这几年一直是这么上略读课文的,但还是在这堂课下课后才听到吴老师说到“任务驱动”这个词。回家后,我马上上网查,才知道这就是“任务驱动”。这两年我一直比较关注略读课文的教学,因为两年前一次异常失败的略读课让我一直反思至今。在各种信息积累的过程中,我抓住了一句话“能常规的就常规,能不变的就不变”。当听到这句话时,我感觉眼前的云雾一下就拨开了。教学本身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何必搞的那么繁琐呢?略读课文前面都有学习提示的,这都是编者精心安排的,我们又何必舍近求远呢?

  (二)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透课文,在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脉络之后,交流写作背景,对学生理解课文能够起到极大的帮助作用,更好地体会鲁迅的高尚品格以及作者在当时情况下的特殊行为。

  (三)找出文中的六次外貌描写,主要抓住外貌描写进行学习,层层推进,以读代悟,读悟结合,重点分析对鲁迅先生的三次外貌描写,使学生从中体会鲁迅的伟大精神品质。体悟了作者的写作方法,并引导学生将其运用到实际训练之中,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本次教学中,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一)本文词语的感情色彩强烈,课文已对关键词语作了一些批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他微笑,默认地点了点头,好像我心里想着要说的,他已经统统知道了一样。”“微笑”,表现出鲁迅的慈爱与安详;“点头”,表现出鲁迅的信赖和放心;“知道”,表现鲁迅的理解和关切。这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感受到鲁迅关心和爱护青年的品质。

  (二)文章末段的文字含蓄,学生不易理解,教师可结合时代背景,作必要地提示。

  (三)鲁迅离我们的学生有点遥远,学生的理解一直处于表面层次,还不够深入。特别是对外貌描写的学习上,比较“干”,缺乏“圆润”。

  (四)在一些问题的设计上,没有进行一些学习方法的回顾,过于主观的设定了方法,限定了学生的思维。如任务一“小贴士”的设计和对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的提示。

  最后,我只想说,上一次公开课是痛苦的,但收获是丰硕的,“磨”出来的硬道理。

《一面》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正确读记“殷勤、赫然、窘相、厚实、懊悔、踌躇、摩挲、颓唐、憎恶”等词语。

  2、进一步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教学重点

  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查找有关作者阿累、鲁迅的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我们经过几天的学习,已经初步了解了鲁迅,在你的眼中,你想用什么词句来形容他。

  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血。民族魂。为革命事业鞠躬尽瘁。……

  2、是啊,鲁迅更是一个关心爱护青年的人。据不完全统计,他一生接待过来访青年五百多名,亲自给青年回信三千五百多封,关心过的青年更是不计其数。

  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和鲁迅仅有一面之缘的公交车售票员阿累眼中的鲁迅。

  二、初读课文 概括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思考: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词语反馈。

  3、预设提示:时间、地点、“我”与鲁迅发生了什么事情

  三、仔细品读鲁迅对青年的关怀

  1、透过作者的文字,在这短短的一面中,鲁迅先生给予作者怎样的关怀呢?你从中体会到什么?默读课文。

  2、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自己的感受。

  “一面”给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廉价卖书,亲自送书给普通工人,这是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怀;诚恳推荐别人的书,多么地谦逊;那“微笑、点头”蕴含了先生对青年一代的信赖和希望……

  3、这一面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读最后一自然段。  

  这一面给人的力量是无穷的:以“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鞭策自己,不断进步,时刻记住鲁迅先生和劳苦大众永远在一起的!

  四、聚焦外貌 感悟鲁迅为人

  这一面为什么会给我无穷的力量,难道仅仅是因为鲁迅关心爱护青年吗?让我们把目光投向鲁迅的外貌。

  1、默读课文,划出六处描写鲁迅外貌的句子。

  2、出示:

  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

  他的面孔是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象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象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他用竹枝似的手指递给我,小袖管紧包在腕子上。

  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

  我又仔细地看他的脸——瘦!

  他的手多瘦啊!

  ①自由读。你有不懂的词句吗?

  ②连起来读,鲁迅留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瘦)

  ③这是一种怎样的瘦,你看了以后是一种什么感受?选择一处读

  ④除了“瘦”,鲁迅先生还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有精神)你是怎么感受到的?你能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吗?

  ⑤“瘦”,但很精神,同学们你体会到了鲁迅是怎样的一个人?(刚毅坚强)

  3、为什么他如此的面黄肌瘦?

  ①出示:憎恶黑暗有如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越老越顽强的战士!我们这位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

  ②齐读。你明白他为什么这么瘦了吗?交流。

  ③此时,你有看到了一位这样的鲁迅?(鞠躬尽瘁)

  ④这就是鲁迅,这就是一面之交留给我的印象,这印象永远定格在我心中。读外貌句子。

  ⑤出示鲁迅逝世前几天所做的事。

  他病魔缠身,仍然坚持工作到最后一息,为人民,为民族鞠躬尽瘁,难道不令人钦佩吗?难道不永远激励我前进吗?让这一伟大的形象也永远刻在我们的性中吧!读。  

  四、拓展写作

  抓住特征描写外貌,并通过外貌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

  全文的最大成功之处,是通过赠书过程中对鲁迅的肖像、语言和行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了鲁迅先生的崇高形象,表现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请同学们仿照本文的写法,为本班同学或老师画像。

《一面》教案 篇14

  知识目标:1、正确读记“窘相、轻视、软绵绵、大病新愈”等词语。 能力目标:2、进一步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情感目标:3、认识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1、选材典型,进一步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揭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难点:2、认识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教法:以自主学习为主,紧紧抓住鲁迅的外貌特征,了解人物个性特点。时刻不忘阿累情感变化这条暗线。疑─喜─痛─悲,以疑促思,以读带悟,落实对鲁迅的新认识。抓住文末中心句:“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深化文章中心。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指第①张灯片,同学们,图上的这位老人是谁?板书:鲁迅 通过前两课的学习,谈谈你对他的了解。

  生:鲁迅先生是一位爱憎分明的人,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评价;嗯、为民着想

  生:鲁迅先生是一位正直而慈祥的人。评价;受人尊敬

  生:鲁迅先生是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评价;好的

  生:鲁迅先生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评价:有文化、有思想

  二、齐读课题:19 * 一面 (外貌特征)

  在那一面之缘后,作者阿累认识了一位怎样的鲁迅?点第②张灯片,抽生读阅读提示:

  ①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②、用“───”勾出描写鲁迅外貌的语句,有何特点?③、除了外貌描写,还从哪几方面写了鲁迅,有感触的地方作上批注,有问题的地方作上记号。

  快速浏览课文,根据提示自学,不明白的地方小组讨论学习。

  读了课文有什么问题没有?

  全班交流: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内山书店见到鲁迅先生一面的事。

  2、语句:

  学生找出六处描写鲁迅外貌的语句。

  3、重点研读三处描写鲁迅外貌的语句,第③张灯片分别点出(了解外貌特征,学习写作方法)。板书外貌特征:瘦、头发、胡须

  1、 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

  中国人。什么特点?板书:瘦

  2、 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tuí)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师:特点是:

  生:瘦,精神,头发、胡须 一边读一边想象鲁迅的外貌特征,感受人物的特点。

  3、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niē)着一枝*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xūn)黑了。

  特点:瘦、头发、胡须 评价:仔细,找出了与第二处外貌描写的相同点;不同点呢?生:长衫、烟嘴 评价:更具体 分号,深入接触后,反复打量,比较认识鲁迅的过程 四个分号,五个定格的画面深深烙在心里。一边读,一边回忆,一边比较,感受作者的认识过程

  引:如果把三处集中外貌鲁迅外貌的语句比较一下,你会有新的发现: 生:一次比一次详细 评价:会观察

  写作方法是:由远到近、由略到详、有整体到部分

  三、 语言、神态、动作 (板书)

  过渡句:在深入的接触中,除了外貌,还从哪几方面对鲁迅进行了描写?

  语言:分角色读,只读对话内容

  神态重点句子:

  鲁迅看了我一眼,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目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摩似的。

  点出破折号的作用,读出温暖,幸福的感觉

  引导学生总结:眼前的这位陌生人不惜自己的身体,鼓励、关心青年的进步成长。

《一面》教案 篇15

  教学目的

  一、认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人格。关心他人,助人为乐。

  二、理解本文抓住外貌特征写人的方法;体会文中的饱含感情的语言;了解本文的时间顺序。

  教学设想

  一、鲁迅的肖像描写和他对“我”的影响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以对比、衬托手法来表现鲁迅先生崇高品质和对“我”的鼓舞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二、本文语言生动,饱蘸感情,而且意境集中。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思考、练习以及旁注,引导学生阅读、思考、领悟、自得。

  三、补充有关背景,以便分析课文。

  四、教学时数:两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一、简介背景,导入新课;

  二、课内预习;

  三、研习第一部分。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简介背景,导入新课

  鲁迅逝世的前四年,也就是1932年,他怀着“惟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的坚定信念,写下了一系列战斗的文章,痛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走狗对苏联无产阶级的污蔑诽谤,并亲自翻译、介绍苏联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作品。他曾说:“从俄国文学那里,看见了被压迫者善良的灵魂、辛酸和挣扎。”

  在国民党的黑暗统治下,鲁迅先生的处境十分危险,但他却说:“危险令人紧张,紧张令人觉得自己的生命力。”他认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因此特别关心进步青年的成长。

  今天,我们要学习阿累的《一面》里所写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样的背景里。(加黑字板书,下同)

  二、指导预习

  1.给下列词语中黑字注音,依据拼音写汉字。

  憎恶虐待摩suō

  jiǒng相抖擞颓唐

  chóuchú不能自yǐ

  2.口头回答“理解分析”中的第一、三题。

  提示:第一题见课文;第三题(C)。

  三、研习课文第一部分1--8节

  1.根据“揣摩运用”中的第四题,阅读有关内容,并在书上作标记,准备口述以下问题。

  (1)说说课文是怎样描写“书店的全景”、“书架一角近景”“一本书的特写”。

  提示:

  全景:门外,细雨烟似地被秋风扭着卷着,不分方向地乱飞。店里冷得像地窖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往上钻。店里空荡荡没有一个顾客,只有店后面长台子旁边有两个人用日本话在谈笑。

  近景:架上横排着一列中文的《毁灭》

  特写: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

  在内山书店,作者与鲁迅先生相遇,对鲁迅的外貌作了突出的描写。

  (2)找出描写鲁迅先生外貌特征的“中景”“近景”、“特写”的语句。学生逐项朗读,教师作适当讲解。

  提示:

  中景:“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腾起一阵一阵烟雾。”

  教师讲解:

  因为在暗处看,距离又远,只是粗线条地勾勒出人物的体态(瘦)、年龄、衣着;句中的“模糊”、“火光”、“烟雾”则是对远而暗的揭示。

  近景:

  引导学生朗读第19节。

  教师讲解:

  鲁迅从店后面走出来,距作者较近,观察较细,描写也就进了一层:先写面容,次写头发,再写胡须,把人物最鲜明的外部特征,由整体到局部逐一展现在面前,逼真地再现了鲁迅外形消瘦精神抖擞的形象,从而由形入神地写出了人物的气质。

  特写:

  引导学生读出写手的语句:第23节“竹枝似的手”,第38节“他的手多么瘦啊!”

  引导学生读出写外貌的语句:第32节“黄里带黑的脸,瘦得叫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面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

  教师讲解:

  鲁迅先生以极低的价格把两本好书卖给了一个“被人轻视的工人”。“我”不能不“惊异地望着他”,距离很近,犹如电影里放大了的特写镜头,再次展现人物鲜明的外部特征,连同对“手”的描写,表明了“他”的健康“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灭了”的现实,深情地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崇敬。

  (3)作者写鲁迅先生外貌时抓住了什么特征?(用一个字表达)描写这一特征有什么作用?

  提示:

  “瘦”。“瘦”是鲁迅先生顽强战斗忘我工作的结果。全文共六次写“瘦”:一次整体写,两次写手,三次写脸。从情节发展上,每到一个转折处,便出现一次对鲁迅先生“瘦”的描写。这样反复描写,不仅使鲁迅的形象深印在读者心里,而且构成了一条内在线索,把全文联成有机的整体。

  (4)作者写内山书店和鲁迅外貌的观察特点是什么?

  提示:

  观察特点是由远到近,由粗到细,由略到详,由整体到局部。

  2.提问:“我”与鲁迅见面时的内心感受是怎样的?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开始“我”只是模糊地辨出一个人的轮廓;当老人从里面走出来时,“我”感到这老人瘦而有精神;看到老人慈祥的眼光,“我”感到父亲般的爱;当他为“我”荐书并赠书时,“我”感到惊异、感激;当“我”认出老人是鲁迅以后,爱戴、敬仰、狂喜之情喷涌而出,连用了五个称呼,从共同的目标、平易的态度、慈爱的关怀、引导和帮助以及卓越的斗争,高度赞扬“我(们)”与鲁迅先生之间平凡而高尚的关系(同志、朋友、父亲、师傅和战士)。

  3.小结第一部分:

  这一部分完整记叙了“我”与鲁迅先生相见一面的情景。鲁迅先生荐书、赠书给一个素不相识的普通青年工人,正体现了鲁迅对劳动人民的关心,对青年一代的信赖和希望;而鲁迅先生那“瘦得叫人担心”的身体,正反映了他已把整个生命都献给了革命事业,为革命鞠躬尽瘁。鲁迅先生的品格是崇高的,精神是伟大的,这令人难忘的一面,将会给“我”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

  四、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完成“揣摩运用”中的第五题。

  2.预习第二部分,划分层次。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一、检查旧课作业;

  二、研习课文第二部分;

  三、总结课文;

  四、讨论练习题。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旧课

  检查“揣摩运用”中第五题的完成情况,先由学生交流,然后教师做适当讲解或提示。

  二、研习课文第二部分

  1.集体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给第二部分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小结:

  第一层:(“这事到现在……我就更加坚强起来。”)写“一面”给“我”的鼓舞--“我”更加坚强起来。

  第二层:(“现在……继续前进。”)写对鲁迅先生的悼念--踏着他的血的足印,继续前进。

  第三层:(最后一节)写作本文的缘由--“我”不能自己。

  3.阅读讨论。

  (1)“我”为什么能在“历尽艰苦”,“受尽”“虐待”的情况下“咬紧”牙,“昂着头”?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有关部分,然后发言讨论,最后教师明确:

  因为与鲁迅先生见了一面,它给“我”极大鼓舞,获得了生命的支柱--“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我”更加坚强起来。

  (2)“历尽”、“受尽”、“咬紧”、“昂着”这一系列动词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一系列动词,表现了“我”在种种艰苦和虐待面前坚强不屈的性格,充分显示了“一面”给“我”的巨大力量。

  (3)文中说:“现在,先生是死了!我们不愿意恣情地悲痛,这还不是我们恣情悲痛的时候”,你对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

  讨论、小结:

  对先生的逝世沉浸在悲痛之中是不够的,一定要化悲痛为力量,这才是对先生的悼念。“不是时候”是指当时社会太黑暗,要赶快投入顽强的战斗,继续先生未竟的事业。

  (4)最后一节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不能自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讨论、归纳:

  既点明写作缘由,收束全文,又通过议论抒情,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深切怀念和无限崇敬。“不能自已”强烈地表达了上述感情。这一部分是写与鲁迅相见一面对“我”产生的深远影响。

  三、朗读、背诵第二部分

  方法:先指名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然后让全班同学自由朗读,要求当堂能背诵,最后检查背诵情况。

  四、总结课文

  1.师生共同归纳中心思想。

  明确:本文叙写“我”偶然见鲁迅先生一面的往事,赞颂了鲁迅先生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踏着鲁迅足迹继续前进的革命意志。

  2.教师归纳写作方法。

  (1)成功的外貌描写,突出了文章中心。

  例如,对鲁迅外貌进行三次集中的描写,突出地表现了鲁迅先生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

  (2)对比和衬托的运用,抒情和议论的结合,也有力地表达了中心思想。

  例如,“困软得像一团棉花了”与见到鲁迅先生“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的对比;用工人所受的虐待与歧视和鲁迅先生“正直而慈祥的眼光”对比,用阴冷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来反衬鲁迅对进步青年的关怀。

  五、练习

  当堂完成“记忆联想”中的第九题。方法:先由学生独立书面作答,然后通过学生口头交流检查完成情况,最后教师明确。

  六、布置作业

  1.课外书面完成“揣摩运用”中的第七题。

  2.预习《一件珍贵的衬衫》。

《一面》教案 篇16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贵品质。

  3、学习作者抓住特征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

  课前准备

  鲁迅的照片。

  教 学 过 程

  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同学们,前面几节课通过学习《少年闰土》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初步的了解。鲁迅先生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做了许多让人难忘的事情,以他高尚的人格魅力、坚定的斗争精神和犀利的批判文笔影响了千千万万的人。以至有这样一个人,因为鲁迅与他的一面之交而感念不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关于鲁迅先生的故事。(板书课题:一面)

  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全文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作者与鲁迅见面的全过程。

  先写“我”与鲁迅一面之交的背景。

  再写内山的热情接待和“我”买书缺钱造成的窘况。

  重点写“我”与鲁迅的会面。

  第二部分:写一面之交对作者的巨大鼓舞和影响。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深入探究,体会重点语句

  跳读课文,勾出描写鲁迅外貌的语句,认真读一读,看能收获到什么。

  3、学生读书,划出描写鲁迅外貌的语句,仔细朗读,体会。

  指导学生朗读三处外貌描写。

  (1)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

  (2)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3)我很惊异地望着他: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

  4、这三处外貌描写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出示鲁迅的照片,自己观察,对照课文的描写,对作者的描写作出评论。

  5、引导思考:文中这三次外貌描写有什么作用?

  6、在写人物方面,你收获到了什么?

  7、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1)默读讨论:

  “我”为什么能在历尽艰苦的、受尽虐待的情况下,咬紧牙,昂起头?

  (2)真情朗读。(范读──个人读──集体读)

  真情朗读,升华感情

  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谈谈你对鲁迅又有了哪些新认识。

  探讨:题目“一面”除了可以理解为“作者与鲁迅的一面之缘”,你还有其他有新意的不同理解吗?(还可以理解为鲁迅先生伟大人格的一个侧面,即“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

《一面》教案 篇17

  《一面》演练

  江苏东台 方银官

  一句知情的话儿温暖人心,一次小小的馈赠感激涕零,一场短暂的相会刻骨铭心。发生在1932年秋天的那个故事,令阿累终身难忘,那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呢?让我们一起欣赏阿累先生的《一面》,从中寻找答案。

  【步步为营】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地jiào(  )  tuí唐(  ) 摩suō(  )

  憎恶(   )  踌躇(  )  恣情(   )

  2、比较下列各组字形,然后组词:

  踱(  ) 窖(  ) 挲(  ) 恣(  )

  镀(  ) 窑(  )  娑(  ) 咨(  )

  3、选出下列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 )

  a、门外,细雨烟似的被秋风扭着卷着,不分方向地乱飞。( )

  b、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 )

  c、他用竹枝似的手指递给我,小袖管紧包在腕子上。( )

  d、每天都要在车上摇晃十一个钟头,我已经困软得像一团棉花了。( )

  4、选出破折号用法不同类的一项( )

  a、一个矮小而结实的日本中年人——内山老板走了过来。

  b、我掏出那块带着体温的银元,放到他的手里——他的手多瘦啊!

  c、我……摸摸里衫上的袋——袋里只剩一块多钱……

  d、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的抚摩似的。

  5、用连线法分别指出下列各种称呼含有什么样的感情。

  ①同志 a、仿效学习的楷模

  ②朋友 b、奋战不息的精神

  ③父亲 c、志同道合的关系

  ④师傅 d、亲密无间的友谊

  ⑤战士 e、崇敬热爱的情怀

  6、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溘然逝世。著名剧作家姚克惊闻噩耗,潸然泪下,急忙赶到先生家里,在遗体前默哀致敬。接着他又去万国殡仪馆守灵,参与所有治丧活动。他怀着极其沉痛的心情,写了一副挽联,与美国作家斯诺一同署名,敬献在先生灵前。现在这副对联缺了两个字,请你根据所学知识补全这副对联。

  译著尚未成书,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 ;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文海冲浪】

  (一)甲: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穿一件牙黄的长衫,嘴里咬着一枝烟嘴,跟着那火光的一亮一亮,腾起一阵一阵烟雾。

  乙: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叫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丙:黄里带白的脸,瘦得叫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

  1、文中三次外貌描写都提到“瘦”,这样写的目的是( )

  a、强调鲁迅先生有病,身体很不好。

  b、表达作者对鲁迅先生身体的担心。

  c、衬托了鲁迅先生艰辛劳累的工作。

  d、暗示了鲁迅先生的生命已经不多了。

  2、这三次外貌描写从观察角度看有什么不同?

  3、“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你觉得这一句好吗?为什么?仿照此句,你能再用一个句子来描述鲁迅的胡须吗?

  4、读完三段文字,从中可以看出鲁迅是一位 的人。

  (二)这事到现在已经隔了四年。在这四年里,我历尽艰苦,受尽非人的虐待,我咬紧了牙,哼都不哼一声。就是在我被人随意辱骂、踢打……的时候,我总是昂着头。我对自己说:

  “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这样,我就更加坚强起来。

  现在,先生是死了!我们不愿恣情地悲痛,这还不是我们恣情悲痛的时候;我们也不愿计算我们的损失,这是难于计算的。前面是一条路,先生没有走完就倒下了,我们只有踏着他的血的足印,继续前进。

  在前进中,我不能自已,写下了上面的话。

  1、从表达方式上看,这一部分主要运用了 、 ,是前一部分记叙的发展和升华。

  2、“前面是一条路,先生没有走完就倒下了,我们只有踏着他的血的足印,继续前进”一句中“路”指的是什么样的一条路?

  3、“我”为什么能在“历尽艰苦”“受尽”“虐待”的情况下“咬紧”牙,“昂着头”呢?

  4、文中说:“现在,先生是死了!我们不愿意恣情地悲痛,这还不是我们恣情悲痛的时候”,你对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

  5、最后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不能自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拓展迁移】

  三十年代时,鲁迅十分关心巴金,并对他有很好的评价:“巴金是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答徐懋撤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巴金对鲁迅也一直十分祟仰。1956年10月,鲁迅去世二十周年之际,巴金难抑心中的怀念与思绪,写下了下面这篇感人至深的散文作品。

  秋 夜 

  巴 金

  (1)窗外“荷荷”地下着雨,天空黑得像一盘墨汁,风从窗缝里吹进来,写字桌上的台灯像闪眼睛一样忽明忽暗地闪了几下。我刚翻到《 野草》的最后一页。我抬起头,就好像看到先生站在面前。

  (2)仍旧是矮小的身体,黑色的长袍,浓浓的眉毛,厚厚的上唇须,深透的眼光和慈祥的微笑,右手两根手指夹着一支香烟。他深深地吸一口烟,向空中喷着烟雾。

  (3)他在房里踱着,在椅子上坐下来,他抽烟,他看书,他讲话,他俯在他那个书桌上写字,他躺在他那把藤躺椅上休息,他突然发出来爽朗的笑声……

  (4)这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平易近人。而且每一个动作里仿佛都有先生的特殊的东西。你一眼就可以认出他来。

  (5)风在震摇窗户,雨在狂流,屋子里灯光黯淡。可是从先生坐的地方发出来眩目的光。我不转眼地朝那里看。透过黑色长袍我看见一颗燃得通红的心。先生的心一直在燃烧,成了一颗鲜红的、透明的、光芒四射的东西。我望着这颗心,我浑身的血都烧起来,我觉得我需要把我身上的热发散出去,我感到一种献身的欲望。这不是第一回了。过去跟先生本人接近,或者翻阅先生著作的时候,我接触到这颗燃烧的心,我常常有这样一种感觉;其实不仅是我,当时许多年轻人都曾从这颗心得到温暖,受到鼓舞,找到勇气,得到启发。

  (6)“不要离开我们!”我又一次听见了这个要求,这是许多人的声音,尤其是许多年轻人的声音。我听见一声响亮的回答:“我决不离开你们!”这是多年来听惯了的声音。我看见他在窗前,向窗外挥一下手,好像他又在向谁吐出这一句说过多少次的话。

  (7)“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可是我永远忘不了你们。

  “难道为了你们,我还有什么不可以拿出来的?

  “难道为了你们,我还有过什么顾虑?

  “难道我曾经在真理面前退却?在暴力面前低头?

  “为了追求真理我不是敢说,敢做,敢骂,敢恨,敢爱? 

  “我所预言的‘将来的光明’不是已经出现在你们的眼前?

  “那么仍然要记住:为了真理,要敢爱,敢恨,敢说,敢做,敢追求!

  “勇敢地继续向着更大的光明前进!”

  (8)静寂的夜让他的声音冲破了,仿佛整个空间都骚动起来。从四面八方送过来响应的声音。声音渐渐地凝结在一起,愈凝愈厚,好像成了一大块实在的东西。不知道哪里送来了火,它一下子就燃烧起来,愈燃愈亮,于是整个房间,整个夜都亮起来了,就像在白天一样。

  (9)那一块东西继续在燃烧,愈燃愈小,终于成了一块像人心一样的东西。它愈燃愈往上升,渐渐地升到了空中,就挂在天空,像一轮初升的红日。

  (10)我再看窗前鲁迅先生的身形,它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不见了。

  (11)我连忙跑到窗前,我看出来:像初日那样挂在天空里的就是先生的燃烧着的心。我第一眼就只看到一颗心。可是我仰起头来再看,先生的慈祥的脸庞不是就在那儿?他笑得多么快乐!真是我从未见过的表示衷心愉快的笑脸。

  (12)我笑了,我也衷心愉快地笑了。

  (13)我知道鲁迅先生并没有死,而且也永不会死!

  (14)我回到写字桌前,把《 野草》合上,我吃惊地发现那一颗透明的红心也在书上燃烧。

  (15)原来我俯在摊开的先生的《野草》上做了一个秋夜的梦。

  (16)窗外还有雨声,秋夜的雨滴在芭蕉叶上的声音,滴在檐前石阶上的声音。

  (17)可是在先生的书上,我的确看到了他那颗发光的燃烧的心。

  1、鲁迅先生曾写过一篇散文《秋夜》,这里巴金沿用鲁迅当年用过的题目有什么用意?

  2、“每一个动作里仿佛都有先生的特殊的东西”,你觉得这个“特殊的东西”是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3、第一段中写“天空黑得像一盘墨汁”“‘荷荷’地下着雨”,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4、第(7)自然段(“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向着更大的光明前进”)中的话包括三层意思,请你概括第二层的意思:第一层:为了青年而无私奉献;第二层: ;第三层:勉励青年勇敢前进。

  5、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写“翻到《野草》 最后一页”,再写“把《野草》合上”,最后写“俯在摊开的先生的《野草》上做了一个秋夜的梦”,以《野草》为线索贯穿全文。

  b、第(11)段中,作者把鲁迅先生燃烧的心比作初升的红日,并在其中叠印先生慈祥的脸庞,崇敬之情达到高潮。

  c、文章是一曲鲁迅精神的赞歌,借助于梦境,便于充分展开想象,写出强烈而不寻常的感受。

  d、《秋夜》充满激情,这主要来自对鲁迅由衷的怀念、颂扬与追思。作者思绪万千、浮想联翩,似乎有许多话要向鲁迅先生倾诉。

  参考答案:

  【步步为营】

  1、窖 颓 挲 wù chóu chǘ zì

  2、略

  3、b

  4、a

  5、①——c ②——d ③——e ④——a ⑤——b

  6、呐喊

  【文海冲浪】

  (一)1、c

  2、观察的角度不同:甲从远处粗线条地勾勒;乙从近处细描;丙面对面仔细地观察。

  3、开放试题,能说出“胡须”和“浓墨写的隶体‘一’字”之间的相似即可。仿句抓住特征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语言通顺即可。

  4、为革命(为民族、为国家)忘我工作,痛恨反动派,意志顽强。

  (二)

  1、抒情、议论。

  2、这里的“路”是引导中国人民走向胜利的革命道路。

  3、因为与鲁迅先生见了一面,它给“我”极大鼓舞,获得了生命的支柱——“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我”更加坚强起来。

  4、对先生的逝世沉浸在悲痛之中是不够的,一定要化悲痛为力量,投入顽强的战斗,继续先生未竟的事业,这才是对先生最好的悼念。

  5、点明写作缘由,收束全文,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深切怀念和无限崇敬。“不能自已”强烈地表达了上述感情。

  【拓展迁移】

  1、巴金借用鲁迅当年用过的题目,以怀念、追思、颂扬鲁迅及其精神。

  2、鲁迅先生对人的热忱、恳切;坚强、刚毅的个性;沉着、顽强、不屈的战斗性格;所给人的精神上的巨大的鼓舞。(注意从文章对鲁迅先生的肖像、动作、语言描写中分析概括)

  3、既是当时自然环境的描写,也暗示了社会的黑暗和冷漠,反衬“从先生坐的地方发出来眩目的光”和燃烧得通红的心。

  4、为了真理而无畏战斗。

  5、a

《一面》教案 篇18

  一、回顾,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段时间我们通过对《少年闰土》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学习,让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尤其通过鲁迅侄女的描述我们知道了鲁迅先生是一位受万人爱戴的人,知道了侄女周晔对伯父的回忆中有着深厚的感情,而一位青年工人却只是与鲁迅有一面之缘,在他的回忆中,鲁迅又有什么值得这位青年学习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自己大声地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2、我们叙事的文章有六要素,哪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起因、经过、结果)

  根据这六个要素请你再快速地浏览全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同桌交流以后老师再指名回答。

  (只要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即可,老师指导学生把语言说完整、正确。)

  三、深入探究,体会重点语句

  1、在阿累眼中,鲁迅是什么样子?快速浏览课文,画出描写鲁迅外貌的语句,仔细朗读。 (文中有六次对鲁迅先生的外貌描写。)课件出示描写外貌的语句

  2、齐读这些句子。与鲁迅的一面之交中,根据我们找到得有关鲁迅的外貌描写,鲁迅留给作者的印象是什么呢?你能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来形容吗?(瘦)

  3、自己再读读这几句句子,刚才我们说这六句的相同点是都让我们感受到了鲁迅的“瘦”。那么这些句子又有什么不同点吗?同桌交流。如答不出教师提示:这几次描写作者和鲁迅他们的位置有什么变化?

  (第一次是在远处,在暗中,从整体上勾勒出人物的身材、年龄,因而人物形象比较“模糊” 。第二次是在近处观察,刻画得比较具体、细致,形神兼备地写出了人物的气质。第三次更近了,观察更细致,鲁迅的形象也更加完整清晰。)

  四、仔细品读,体会鲁迅先生对青年的关怀

  1、在这短短的一面中,鲁迅先生给予了作者怎样的关怀呢?找到有关鲁迅语言的描写,自己读一读。听到这些话,作者的心情又分别是怎样的?

  (你要买这本书?——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你买这本书吧—这本比那本好——疑惑

  我卖给你,两本,一块钱——惊异这书本来可以不要钱的„„是送你的——感动流涕)

  2、从这些对话当中,你又能体会到什么?作为一个素不相识的人,鲁迅向我推荐书,最后还送我书,你觉得鲁迅是怎样的人呢?(鲁迅关心同情劳动人民)

  3、当我知道了鲁迅的身份时,我是什么反应?请个别学生来读第27段

  我结结巴巴的说明我很激动很兴奋,那个名字在我心里乱蹦,最后却没有蹦出来,为什么呢?(当时流社会黑暗,不少文人革命工作者收到*的*,作者想要保护鲁迅,所以忍住了自己的惊喜没有说出来)

  五、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这一面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所以,作者牢牢地记住了这难忘的一面。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一面》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