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安乐窝 点赞 分享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精选13篇)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五首诗歌。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 熟读并背诵诗歌。

  2、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内涵。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饮酒(其五)》

  一、导入

  由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导入

  二、诵读理解

  1、反复诵读《饮酒》,注意读出诗人清高、自得的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3、解读诗歌:(通过课堂讨论,师生共同研讨诗歌)

  ⑴ 这首诗还有没有不能理解的字词?

  ⑵ “结庐在人境”和“而无车马喧”不是矛盾了吗?

  ⑶ “此中有真意”的“真意”是作者什么样的意?

  ⑷ 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⑸ 这首诗歌你最喜欢哪几句?为什么?

  明确:⑴: ① 喧:吵闹的声音。② 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③ 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④ 辨:说 ⑤ 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⑵: 不矛盾,因为“车马”是达官贵人奔走于仕途的喧嚣,而诗人归隐田园,虽没离开“人境”,但心情舒适,志趣高远自然不受搅扰。

  ⑶: 人的自然本性。

  ⑷: 表达了诗人厌恶官场的虚伪、黑暗,从自然中悟出人生的真意,获得恬静的心境的思想感情。

  三、小结、当堂背诵。

  《行路难》

  一、导入

  李白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比,希望能成就一番伟业,但世事艰难,他二十四岁“仗剑去国”漂泊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由人引见做了供奉翰林,其间扮演的是一个以文娱君的半弄臣角色,根本谈不上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理想,两年后黯然离京,这使他不经发出“行路难”的感慨。

  二、朗读

  1、指名朗读。

  2、全班齐读。

  三、思考探究

  1、《行路难(其一)》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

  2、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3、作者为什么提到吕尚、伊尹的故事?

  4、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1、能充分反映作者内心情感的动作,主要在诗的前四句。第一、二两句写的是美酒佳肴。这样的美酒佳肴谁见了都会产生食欲,更何况是以饮酒出名的作者呢!但是作者却是端起酒杯又推开,拿起筷子又放下,拔出佩剑,举目四顾,使他感到一片茫然。这“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在诗中不是写实。“冰塞川”“雪满山”有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痛苦万分。

  3、借吕尚、伊尹的故事来说明贤臣在明君治下倍受重用,而自己也希望得到君主的器重发挥自己的才干。

  4、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悲凉处境,同时在悲愤中又不失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感情。

  四、课堂抽背。

  第二课时

  《已亥杂诗》

  一、导入

  我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诗歌是我国灿烂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今天我们来学习龚自珍的《已亥杂诗》,去感受他的爱国热情。

  二、朗读

  1、男生、女生互读互查缺漏

  2、教师范读

  三、探究

  1、前两句诗抒情叙事,叙了什么事?抒了什么情?

  2、这首诗中流传千古的名句是哪两句?你是怎样理解的?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1、记叙自己满怀离愁地离开京城的事,抒发了自己仍系心国事,为国尽忠的感情。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离开国家政治权利的中心但仍然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3、表达作者离开京城、离别好友的忧伤,也抒发自己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同时对脱离黑暗官场感到喜悦。

  四、背诵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一、导入

  雪,洁白美丽,或轻舞或纷扬,给我们的生活增姿添彩,历来是人们所吟咏、描绘的对象。在古诗中,有很多描写白雪的诗句,你们能说说吗?(生举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样千古名句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二、学生反复诵读诗歌

  要求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并试用一两个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明确:离愁,别绪,依恋等

  三、学生再读诗歌

  在把握感情基调的前提下,要求体会古代诗歌描绘景物,抒发感情的特点和方法。并展开丰的想象,勾勒出一幅幅塞北雪景图,品味着一份份浓浓离别情。要求学生思考:

  1、理解作者“围绕什么来写”?

  2、要懂得“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等问题?

  3、抓住关键词来鉴赏诗歌、分析情与景的融合。

  ⑴ 抓住诗歌的线索。(通过让学生找出有关“雪”的词语──飞雪、暮雪、雪满、雪上,学生很快就能够明确,本诗的线索就是“白雪”)

  ⑵ 同时找出与四个词相对应的“情”──送别前、饯别中、临别时、离别后。

  ⑶ 依次与学生探讨各部分的景与情的有效结合。

  送别前(离愁):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的是“飞雪”──大雪纷飞奇丽景。其中“卷”“折”写出了北风的猛烈,于是才有了下文的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千古名句,要引导学生去想象并体会其中运用的比喻手法。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着。”写的是“寒雪”──雪天奇寒戍边人。学生很快就能够找出表现“寒”的词句。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写的是“厚冰”──瀚海冰封愁云凝。“愁”,即离别的哀愁,为下文设下情感的基调。(学生试背该部分)

  饯别中(盛情):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写的是“饯别”──中军置酒别故人。让我们想到“劝君更尽一杯,西出阳关无故人”。

  临别时(依恋):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写的是──东门雪中送别情。抓住“雪满”一词,既写出了回京之路的艰辛为送别情凭添了一份凄凉,也说明了作者的情深,与其说“雪满还不如说是“情满”。一切景语皆情语。

  离别后(回味):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写的是──别君之后依依情。诗人在友人离去后还站在送别处迟迟不肯离去,进一步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依恋之情。

  四、学生试背全诗,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归纳本诗的主旨

  诗歌主旨:诗人以摇曳生姿的笔触,描绘了瑰丽奇寒的塞外雪景,表达了对友人的诚挚浓厚的送别之情。

  五、拓展性阅读

  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默写,加强古诗文的积累。

  推荐岑参的另一首诗:《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六、小结

  这首诗气势飞动、描写逼真、气魄宏大,描写了唐代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抒发了诗人因朋友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在诗人笔下,冰天雪地的边塞,奇寒难忍,愁云惨淡,令人怨怅。

  七、作业

  1、你还学过哪些写雪景的诗文,试写出其描写精彩的句子。

  2、将本首诗改编成500字左右的散文

  第三课时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导入

  “草堂有诗魂,诗成泣鬼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零距离接触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解读他将要向我们讲述的怎样的世间的故事。

  二、作者简介

  三、朗读

  1、学生齐读课文,教师对其中的难辨字进行点拨。

  2、教师做一般朗读,意在正音。学生边听边为难辨字注音。

  3、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提点学生注意诗歌的韵脚。

  四、思考探究

  1、诗中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

  2、诗中哪写词你觉得精妙?为什么?

  3、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你怎么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皆欢颜”的崇高理想?

  点拨:

  (1)秋风破屋──惨 群童抱茅──悲

  长夜难眠──哀 广厦庇寒—一愿

  (2)“怒号”写风势之大,“卷”“三重”写受害之重。“飞”“洒”“挂胃”“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倚仗自叹息”不仅可以想像出诗人气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窥视到诗人悲叹群童抱草,屋破难修的无可奈何的心情。 “俄顷”二句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 “白经”二句,表明从安史之乱以来,诗人因忧国忧民,早已难以入眠,更何况“长夜沾湿”,又怎么能挨到天亮呢?

  (3)不记小我,忧国忧民、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四、小结

  诗为事作,屋凭人传。如今成都杜甫草堂依在,而现在草堂的浣花溪畔,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诗人追求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已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今天变成现实,如果诗人在天有灵,他定会感到欣慰。“草堂留后世,诗圣着千秋”。这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和国家卓越领导人朱德参观杜甫草堂的题词。我们但愿杜甫草堂长留人世,杜甫诗篇光芒千秋永照。

  五、背诵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篇2

  在我国,汉语教案一直是学者们争相研究的课题,但是汉语教案研究却呈现出不平衡的局面。那么初中语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怎么编写呢?以下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中语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初中语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并理解诗歌。 2、培养欣赏品味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朗读诗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

  教学设想 教学中可按照"读--品--背"的顺序进行,精讲多读,以读带品。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雪,洁白美丽,或轻舞或纷扬,给我们的生活增姿添彩,所以,它历来都是人们吟咏、描绘的对象。

  在古诗中,更是有不少歌咏白雪的名句,同学们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例如: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柳宗元

  欲度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别董大》高适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唐·卢纶《塞下曲(之四) 》

  有谁能说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的出处?

  ——对了,它出自于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唐代的大诗人是在怎样的情境之下吟咏出这样的千古名句的,让我们一起走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二、作者介绍投影:岑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为“高岑”。曾两度出塞,晚年任嘉州刺史,以后罢官,欲归故乡时,客死成都旅舍,史称“岑嘉州”,有《岑嘉州集》传世。岑参的诗想像丰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词采瑰丽,并充满乐观进取的精神,具有浪漫主义特色。

  三、诗文赏析(一)聆听感受

  1、 播放录音,聆听感受。请同学们注意字的读音。

  2、 读准字音岑参 cãn shēn 散入sàn 狐裘qiú 锦衾薄 qīn bó 瀚海 hàn 阑干 lán 羌笛 qiāng 风掣红旗 châ

  (二)整体把握

  1、 齐读全诗——读准字音,初步感知。

  指导朗读

  1-4句,应用惊奇激奋的语调;

  5-8句,语调应哀怨低沉;

  9-14句,宜用孤寂凄凉的语调;

  15-18句,宜用舒缓的低平语调。

  2、 解题——从诗题中能看出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

  咏雪、送别。(板书)诗的前半部分是咏雪,后半部分写送别,同时在送别中进一步描写雪景。这是一首雪中送别诗。

  3、 诗歌是从哪里开始着重写送别的?

  从“中军置酒饮归客”一句开始。前十句着重于咏雪,后八句着重于送别。

  (三)赏析咏雪部分

  1、齐读咏雪部分——思考:咏雪部分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北风席卷着大地,把强韧的白草都折断了。塞北的天空,农历八月就飞起了雪花。就像是忽然刮了一夜春风,使千树万树开满了梨花。

  大风把雪吹进了珠帘里,沾湿了罗幕,就连狐裘、锦衾这样高级的御寒品也挡不住严寒;将军的角弓被冻得拉都拉不开了,都护的铁衣冰冷得难以着身。

  2、 赏析诗句

  (1)朗读咏雪部分——思考:哪些诗句写得好,好在哪里?

  (2)对雪的描绘,哪一句最精彩?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为什么精彩?小组研讨,合作探究。

  精妙的用词——一个“忽”字,表明来得突兀,来得意外,形容雪来得急,下得猛。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的神奇,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惊喜心情。

  新奇的比喻——比喻的本体雪,喻体是梨花。以梨花喻雪非常贴切,不仅写出了雪的皎洁,富有动态感和立体感,同时也使人仿佛闻到阵阵花香。作者将肃杀寒冷的冬雪当作春光来欣赏,想象奇特,给人一种欣喜和暖意。

  “千树万树”,用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

  春意盎然的意境——创设了梨花满树、春意盎然的意境,以春暖显奇寒。

  昂扬乐观的精神——严酷的自然环境中透出了诗人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开阔的胸襟。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表现出这种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名句。

  (3)读咏雪部分——除了这一句外,在咏雪部分,你还喜欢哪些诗句?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穿插评价:

  ①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第一句写风,一个“卷”字, 一个“折”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

  ②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一个“散”字,写出了风吹雪花点点飘入帐内的情景,一个“入”字,将读者的视线从广漠无垠的空中转移到中军将领们的住所上来,“湿”字写雪花融化,沾湿了罗幕。“狐裘”写白天,“锦衾”写夜晚,“不暖”和“薄”,均可见出雪天的奇寒。

  “角弓不得控”和“铁衣冷难着”,生动地表现了胡天的奇寒叫人难以忍受,“将军”与“都护”尚且如此,一般士兵就可想而知了。

  狐裘、锦衾、角弓、铁衣,用这些边塞将士身边的用品来衬托气候的寒冷,既表现了边地军营中将士的苦寒生活,又从侧面烘托出了大雪的寒威。是从人的感受、从侧面来描述边地的寒冷,这样记录边塞奇事,角度也很新颖。

  诗人写奇寒,既表现了大雪的威力,突出戍边战士的艰苦生活,同时也从侧面表现了他们的战斗意志和豪迈气概。

  ③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从“瀚海”到“愁云”,视角有何变化?) (“百丈”、 “万里”是实写吗?运用了什么修辞?)

  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展示了冰天雪地、万里愁云的景象,又自然引出下文送别的场面。由咏雪过渡到送别。前一句写大戈壁上是一片冰雪世界,这是地上的景象。“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百丈冰”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广,冰块之大,是夸张的说法,极言奇寒。

  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空,这是天上的景象。一个“愁”字,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愁云”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别。这里,把边塞将士的军营置于一个广漠、辽阔的背景上,给人一种奇异而又壮伟的深刻印象。

  3、齐读咏雪部分——思考:这些诗句共同显示了胡天的雪的什么特点?

  雪来得早,雪来得急骤,雪下得大,雪景雄奇壮阔,雪后特别寒冷。

  4、作者写雪,写雪中的景象,写胡天的雪的特点,是怀着怎样的情感来写的?

  喜爱,赞美的感情,昂扬乐观的精神。

  5、为什么在这样艰苦恶劣的环境中,作者却能表现出如此昂扬向上的情绪呢?

  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诗人自身的经历有关。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当时的背景—— 写作背景(投影)

  唐代天宝年间,李唐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边境战事不断,许多文人也纷纷投入军人幕府,寻求个人发展,并体验到边塞紧张激烈的军旅生活和新奇独特的自然风光,形成了盛唐边塞诗派。岑参就是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他怀着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度过了六年艰苦的军旅生涯,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是他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在轮台幕府中送友人回京时所作。

  (四)赏析送别部分

  1、 齐读送别部分——诗人写送别写出了对友人怎样的情感?

  依依不舍。

  2、 哪些诗句表现了这种情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①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设宴饯别

  (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呢?为什么要列举“胡琴”“琵琶”“羌笛”这三种乐器呢?)

  简略而有情味。诗人在中军营里摆下了饯别的酒筵,演奏的是胡琴、琵琶和羌笛等乐器。这就点明了饯行地点、饯行原因、饯行的情形。

  连举三种乐器,既表明乐器之多,乐曲之异,写出了场面的热烈,表现了主客间的深厚友情,同时这些富有边塞色彩的乐器,也极易触动人的乡愁乡情,细细品味,送别人与被送人内心的愁苦之情不言自明。

  ②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你觉得此句中哪一个词用得最好?好在哪里?) 日暮时分,大雪纷纷,诗人把他的视线从酒筵上又转向了辕门外,看到了一幅十分奇异的画面:在暮雪纷飞的背景上,一面鲜红的旗帜凝住不动。其中的“掣”字用得十分精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状。

  运用了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这一细节描写,极为新颖传神地描摹出塞外严寒的奇异风光。从色彩上看,茫茫白雪之中,鲜艳夺目的红旗显得格外突出,并给冷色的基调抹上了一星暖色,反衬严寒;从动态上看,狂风飞雪,红旗在僵硬地低垂着不能飘动,给人一种沉重、肃穆的感觉,符合此时送别的气氛。

  ③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雪满天山路”既表现出了风雪之猛,路之难行,又传达出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的担忧。

  ④赏析“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写友人离去以后的情景:山回路转,友人的身影已经看不到了,此时诗人仍伫立在风雪中,远望友人离去的路,只见雪地上留下一行长长的马蹄印。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诗人无限惆怅的惜别思乡之情。

  (联想想象诗歌最后两句,如果你是诗人此时在想些什么?)

  诗人送友人归去时依依不舍的深情,以及他的思乡之情,都通过“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句诗表达出来了。

  齐读送别部分——思考——诗人在句子中并未写到“情义”“不舍”等字眼,那么这种情义是怎样传达出来的?

  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这样的结尾,真如撞钟,清音有余,使人产生无穷的遐想。“山回路转”使人惆怅,而雪地上的马蹄印迹,又把送别的思念延伸到远方。这个“开放式”的结尾,给人以无尽的遐思。

  初中语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的反思

  在师大学习这一个月来,我认真了听了许多名师、专家的的讲座,不论是从教学理论还是教学实践都给了我一定的启示,为自己今后的教学道路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回想自己在运城实验中学所教的观摩课——《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感触良多。

  一、要想上好课必须赢得学生的信任。

  和学生接触是在学校的安排下,在听学校老师的课时才和学生有了一面之交。在课堂上领略孩子们自信的风采我的内心深处,不由为孩子们的优秀竖起了大拇指。

  几天后自己也站在了这个讲台上,再次和学生见面是上课前的十几分钟。我趁下课融入到了孩子们中间与孩子们交流起来,指出上课时孩子们精彩的表现:幽默的语言、超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缜密的思考、齐心协作的团队精神……孩子们马上重新审视了一位到教室听课教师的我,也由此和我起来,我趁热打铁给孩子出了谜语,孩子们在猜得过程中不由得和我亲密了起来。上课铃声响了,孩子们心情激动,翘首企盼着新的老师,新的课程的开始。精彩的导语的涉入、精美图片的出示,我从孩子们的表情中看出了他们热切期待着在课堂上要展示自己的风采。

  二、有怎样的舞台,学生就会给你怎样的惊喜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内容涉及“咏雪”、“送别”两个方面,和学生以往学习的唐诗相比,篇幅长了,内容理解上也有一定的难度。鉴于此,课文学习落在分析诗歌“奇景”、“奇情”两个点上,使诗歌学习避免了支离破碎的图解,简单的理性分析。而作为诗歌教学中最为重要的诵读这个环节,在常规教学中,往往采取的是播放录音,让学生在听读一遍以后进行朗读。由于受时空限制,学生的朗读很难按要求得到提高。于是我利用视频,诗中的场景加上恰如其分的飞雪配乐及名师抑扬顿挫的朗读声,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诗境中。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个人的喜好选择示范朗读进行聆听和仿读,同时选择自己喜爱的乐曲为自己的朗读配乐,大大提高了学生朗读的兴趣。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篇3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泰山,五岳之尊。大家生活在泰山脚下,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曾有不少诗人对泰山进行过歌咏,你能说出一首这样的诗吗?好,一起朗诵杜甫的《望岳》吧。

  学生:齐诵《望岳》。

  教师:杜甫有一位比他小三岁的好朋友,叫岑参,他是一位著名的边塞诗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他的诗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板书:课题、作者)。

  二、读诗

  教师:学诗首先要读诗,大家以前是如何读诗的呢?

  今天我们丰富一下读诗的方式,可以个人读、合作读;可以诵读、演读、唱读。当然大家还可以创设自己喜欢的其他方式。大家开始准备吧。

  学生:自由读诗,小组交流,准备展示。

  教师:我们请同学到台前展示一下。

  学生:展示各种形式的“读”。

  三、品诗

  1、简说诗中之“奇”

  教师:边塞诗的特色之一是描绘边塞奇异风光。岑参作为唐代边塞诗人,他的突出特点就是“好奇”。杜甫曾说“岑参兄弟皆好奇”(幻灯)。他用好奇的眼睛观察世界,他用好奇的心灵感悟世界,并把它们化作涓涓文字流淌于笔端。这样,我们透过他绮丽的文字就可以读到边塞那奇异的风光和异域的情调了。请大家再读诗歌,说一说你从诗句中发现了怎样的“奇”。

  学生:默读,说发现的“奇”。

  预设:

  胡天八月即飞雪——胡天奇冷,飘雪奇早。

  千树万树梨花开——雪花其繁,雪花奇美。

  瀚海阑干百丈冰——瀚海奇阔,结冰奇厚。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胡天奇冷,将士奇苦。

  愁云惨淡万里凝——愁云奇多,彤云奇密。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风威奇大,雪天奇冷。

  去时雪满天山路——路雪奇厚,担忧奇多。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山路奇迂,情义奇深。

  (提示:如果学生说得不够全面,教师可以抓住其中的“奇”进行引导。如“刚才有的同学说到了天气奇冷,诗中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这一点呢?请快速找出来。”)

  2、描述诗中画面

  教师:读着诗歌,诗中奇异的景色仿佛一幅幅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请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画面,试着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出来,选一句或者两句都可以。写完与小组交流,修改完善,然后选代表在全班展示,看哪个组描述得最精彩。先看一个示例。

  屏幕展示示例: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茫茫的边塞,强劲的北风呼啸而来,飞沙走石,白草被拦腰折断,在狂风吹卷之下,不停地打着滚儿。正是八月中秋时节,鹅毛般的雪片却已经飘飘洒洒,纷纷扬扬。落在山峦上,落在树梢上,落在大漠中……整个边塞大地笼罩在一片白色之中。

  学生:个人描述画面,小组交流。

  学生:集体展示。

  教师:穿插有关资料引导讲解。

  (1)引导深解名句

  教师:岑参最喜欢梨花,在他的作品里,曾多次写到梨花,请看屏幕,一起朗读一遍。

  屏幕展示诗句:“长安柳枝春欲来,洛阳梨花在前开。”“梁园二月梨花飞,却似梁王雪下时。”“梨花千树雪,柳叶万条烟。”

  学生:读以上诗句。

  教师:由此可见,梨花于诗人的印象何等深刻,诗人写梨花常常是在远离故乡之时,他笔下的花常常总是和思春念归、士逢知遇等情感活动联系在一起。现在你对这两句诗有了怎样的新的理解?

  学生:说自己的见解。

  (2)引导联想想象

  教师:这首诗最后两句描绘的画面历来被人称道,给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下面请大家一起将目光聚焦于这两句诗,试着展开你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化身为诗人,说说:当你站在冰天雪地里望着友人渐渐远去的身影,心中会想些什么呢?

  学生:说自己的设想。

  教师:大家的设想都有可能,然而作者不明写,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令人回味无穷。这就是“留白”这种艺术表现手法的魅力。

  (3)引导感悟情感

  教师:在奇冷的天气里送别友人,这本是伤心之事,然作者描绘的边塞雪景是如此的奇异、壮美,甚至是唯美,为什么诗人能够保持着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呢?

  请看材料,请一位同学读一下。

  屏幕展示材料:唐代天宝年间,李唐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边境战事不断,许多文人也纷纷投入军人幕府,寻求个人发展,岑参是就是其中之一。他怀着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度过了六年艰苦的军旅生涯,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是他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在轮台幕府中送友人回京时所作。

  教师:现在明白其中原因了吧。谁来说一下?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作者有理想有追求,热爱生活;诗人所处时代,正值大唐盛世,国家的强盛自然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力量。所以在这首诗中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乐观向上的情怀。

  同学们的联想和想象很精彩,现在,我们就结合刚才精彩的描述,快速背诵全诗。看谁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背会这首诗!开始!

  学生:背诵诗歌。

  四、用诗

  教师:现在对这首诗已经学得不错了,大家知道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吗?是运用。我想和大家做一个用诗的挑战游戏,可以是直接引用,也可以化用。大家有些为难,先看两个例子吧。

  屏幕展示用诗举例:

  1、引用: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要移植杜甫的记忆。有了他的记忆,我会感受他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伟大之心;也会体味他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胸襟,品味他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欣赏他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化用:“前不见青山,后不见绿水,念天地之污染,独怆然而涕下。”(仿《登幽州台歌》)

  教师:大家愿意选择哪句诗呢?看来大家都愿意选择诗中的名句。为了避免大家选择的诗句过于集中,如果敢于挑战其他诗句,我们可以给他加2分。

  学生:小组讨论,然后个人进行创作。

  学生:展示创作内容。

  教师:适当鼓励点评。

  五、结语

  教师:仔细回味,诗人岑参留给了我们什么呢?边塞的奇异风光,丰富的思想感情,乐观、豪迈的英雄气概。记住边塞诗,记住岑参。

  课即将结束了,请小组长如实的地将本组得分写到小组名下,这节课同学们都有精彩的表现,让我们用掌声对获得优胜的小组表示祝贺。

  【教学反思】

  山东省中语会第十五次年会于XX年4月15日至17日在泰安举行,本人有幸在这次会议上代表初中语文教师做了发言,并荣幸地执教了一节观摩课——《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上完课后感触良多。

  感触之一:赢得学生之心至关重要。

  这一次,提前见学生,我们的交流是在无意中的一个冷幽默中开始的。我说:“要想知道我的姓,就要先猜个谜语。”“你姓苗!”异口同声的大喊吓了我一跳。但我马上转过弯来,刚才他们的老师领我进来时就说出了我的姓。教室里一下子爆发出爽朗的笑声。

  接下来我跟同学们聊起了自己,诸如由于姓名的原因多次被别人误解为是个女老师;我和我的学生如何愉快地在一起打篮球、踢毽子等等。我讲得如以往投入,他们听得如预想入神。我很快用自己的热情、幽默,把他们的精力聚集起来。学生的眼神告诉我,他们开始喜欢我,甚至信任我了。从他们的表情中,我还看出他们热切期待着在第二天的课堂上展示自己的风采。

  由此我想起平时听到的一些抱怨,如“学生不认真听讲”,“学生不好好配合”,等等。也许学生真的有些不足,不过,我们教师是否先这样扪心自问:“我真正从学生的兴趣需要出发了吗?我用最大热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了吗?你赢得学生的‘芳心’了吗?”等回答是肯定的时,也许你的忧愁就会烟消云散了。

  感触之二:教师给学生一个舞台,学生就会还教师一个惊喜。

  交流中,我见缝插针地把自己的讲课习惯、要求告诉学生。当然,这次讲课还要给学生布置一个课前的任务——用不同方式“读”诗。我告诉他们:从人数上来说可以自己读,也可以合作读;从形式上来说,可以是以前熟悉的朗读,也可以是演读、唱读。当我解释演读、唱读的时候,学生们都在摇头。见此情形,我的心里有点没底了,想让学生自主创造的念头随之开始动摇了……

  晚上,我有点坐卧不安,毕竟不是自己的学生,毕竟他们从来没有尝试过这些新的“读”诗方法,能行吗?如果学生没有一个人演读、唱读怎么办?思来想去,我决定若真出现此种情况,就要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演读、唱读我来示范,让学生模仿学习。不管怎样,都要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堂的快乐,并在愉快的气氛中有所收获。主意打定,我选择了《三国演义》主题曲,开始了自己的唱读训练。

  课开始了,很快我的担心消失得无影无踪。学生们精彩的演读、唱读,大大出乎我的预料,也出乎所有听课老师的意料。自演自唱的,歌伴舞的;节奏快的,节奏慢的;两个人出场的,整个小组全体上阵的……。最精彩的当属其中一个小组,一首诗唱下来,竟然变换了五种曲调,简直就是歌曲串烧。他们无穷的想象力和非凡的创造力,让我大吃一惊。虽然还有不少瑕疵,比如表演动作幅度太小,曲调节奏不太适合诗歌的情感等,但仅凭这份认真、勇气,就足以让我为他们喝彩。这节课一开始就使整个会场充满了轻松愉快的气氛,听课的老师不时发出会心的笑声,热情的掌声也适时地送给这些天真勇敢的孩子们。

  我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展示的机会,搭建了一个展示的舞台,他们便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作为教师一定要坚定一个信念:相信学生。

  感受之三:课堂就要有动有静,动静结合。

  近几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出现了一种极为热闹的课堂。整节课基本上都是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发言,教师退居二线做起了旁观者。由过去学生当“厅(听)长”,摇身一变成为了教师当“厅(听)长”。虽说矫枉必须过正,但这种热闹的背后却是学生见解的不深刻、知识的不扎实。所以我设计的这节课,一开始各种形式的“读”,就是动,而且是大动,另外七嘴八舌地说出诗中的“奇”,也是动的环节。接下来就让学生仔细揣摩诗歌创设的意境,发挥联想、想象,用散文化语言描绘诗中一幅幅奇异美丽的画面,体会所传达出的深厚情义,这就是一个静的环节设计。写完之后,小组合作修改完善写成的片段,又是适时的“动”。用诗环节,学生模仿教师所给的例子进行创作,再次进入静的状态。说实在的,别看有些学生说起来很热闹,但真的一动笔,就显得有些笨拙了。这也正是我们不能只图热闹,而让学生时常静下来的主要原因。

  这节课上下来,自我感觉还算良好,但仔细想来,还是留下了诸多遗憾。

  首先,朗读未能贯穿始终。

  这节课第一环节——各种形式的“读”,的确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也同样引起了听课教师的关注,但接下来的所有环节中,读得太少了,这是一个缺憾。如果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声情并茂地进行诵读、背读,相信会加深对文本情感的理解。课堂上我示范诵读了两句,赢得了学生的掌声。过后想想,他们对这种虽然是有些传统的读的形式,也是很感兴趣的。可惜,忘记了让学生亲自尝试。我觉得,这也是没有真正以学生为本的一种表现。

  其次,有些教学环节坡度太大。

  我曾经在“用诗”环节上犹豫再三,但还是想挑战一下。这一次为了减小学生“爬坡”的难度,精心选择了两个示例,供学生借鉴。这样,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就可以较好地完成“用诗”的训练。但事实上,学生还是遇到了一定的困难。看来正如上次在西安余映潮老师所点评的那样:“用诗”是一件很有挑战性的事情,需要厚实的铺垫才行。不过,尝试就会有收获,尝试的过程就是铺垫的过程,我坚信这一点。

  虽然“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我当不懈追求,不断探索,不断提升,力求使自己日趋成熟,力争使课堂日臻完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篇4

  一、导入 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代诗歌。这些诗歌语言精练和谐,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能使人沉浸在诗的节奏和音乐美之中,给人一种陶醉,一种享受。我们今天在一起欣赏《诗词五首》中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节课要求同学们理解,背诵这首诗,同学们有信心吗?

  二、介绍诗人及解题

  请了解岑参的同学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1.  作者:岑参(715—770),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他是唐代“边塞诗派”的著名诗人。他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岑参早年的诗以风华绮丽见长。由于后来历参戎幕,往来边陲,风格为之大变。其诗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思想。

  2。“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的代表作之一。他用歌行体写出了西北风雪的奇寒,抒发了雪中送客的深挚友情及因友返京而产生的怅惘之情。

  三、朗读

  1、  自由读  要求读准字音,掌握节奏。

  2、  一生试读

  3、 全班齐读。(边塞诗,温柔?霸气?)

  四、分析

  一句话概括全诗内容  。他写出了西北风雪的奇寒,抒发了雪中送客的深挚友情及因友返京而产生的怅惘之情。    (雪景     送别)  板书     漫天大雪图     雪中送别图

  所以将全诗分为两层     将写景和送别的过渡句找出来   

  分两组  学习两层   要求:1想象画面 用自己的话叙述  2结合具体字词 分析诗句

  例:“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写边塞风狂雪早。“卷”“折”从正面、侧面描写狂风怒号,遍地肃杀的景象。写出了风势之猛。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一副雪花漫天飞舞的形象。“即”写作惊奇之情。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此为千古传诵的咏雪佳句。以梨花喻雪十分新奇,读之眼前立刻浮现一幅春风送暖,梨花盛开的美景。

  接下来四句写室内苦寒。“散人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由帐外转入帐内,点点雪花飘落进来,浸湿罗幕;穿着狐裘盖着锦衾也不觉暖,奇寒难忍。而将军都护这样的勇猛边将,也是“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手冻僵了连弓也拉不开,铁甲也冷得穿不上。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去惨淡万里凝。”这两句转写野外雪景。放眼雪原,冰雪覆盖,纵横交错,抬望天空,阴云密布。“愁”“惨”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

  以上描绘了“漫天大雪图”,热爱边塞风光,颂扬将士意志的感情融于其中。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描写饯别的情景。此句扣题,连举三种乐器,运用借代方式,写出送别宴上的热闹情景。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酒宴散,送客出辕门。茫茫雪原中一杆红旗,奇异而美丽的画面。天气奇寒,劲吹的北风翻不动坠有厚重冰凌的红旗,更显出一个 “寒”字来。

  最后四句写分手的情景。“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依依不舍。路遥远,风雪猛,难行走,惜别、担忧之意交织于胸。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望不见远去的朋友,仍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足迹。结尾两句,寓情于景,言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诗的后半部分描绘的是“雪中送别图”

  全班读。

  五、对比阅读

  在古代,因为交通不便,常常一别经年。因此,“送别”就成了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题材。同学们相互交流一下自己积累的送别诗。 说说背背

  下面我们选择大家熟悉的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作为比较阅读的材料。

  1、同学们选取自己喜欢的一首,自选角度,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比较一下。

  比较角度提示:

  送别人物:《白》诗岑参送武判官;《杜》诗王勃送杜少府;《黄》诗李白送孟浩然;《元》诗王维送元二。

  送别地点:《白》诗新疆轮台;《杜》诗京城长安;《黄》诗湖北武汉;《元》诗京城长安。

  目的地:《白》诗京城长安;《杜》诗蜀州;《黄》诗江苏扬州;《元》诗新疆安西。

  送别环境:《白》诗冰天雪地;《杜》诗烟雾迷蒙;《黄》诗繁花似锦;《元》诗初春雨凄清。

  送别心情:《白》诗百感交集战友别;《杜》诗洒脱少年刚阳别;《黄》诗诗意风流别;《元》诗深情体贴真情别。

  朗读基调:《白》诗慷慨宛转;《杜》诗高亢爽朗;《黄》诗轻快潇洒;《元》诗舒缓诚挚。

  诗歌风格:《白》诗豪放雄奇;《杜》诗开阔俊朗;《黄》诗潇洒飘逸;《元》诗清新明快。

  重要特点:《白》诗咏雪显气概;《杜》诗直抒胸怀;《黄》诗绮丽意境,诗意细节;《元》诗截取典型情节。

  教师小结:《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王勃写给杜少府的,意境开阔,刚健爽朗,文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扫儿女情长的悲伤之态,所以应读得高亢,读得铿锵有力;《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仿佛是一支抒情畅想曲,读来应是轻快潇洒,仿佛一颗诗心随着江水荡漾;《渭城曲》凄清的氛围可以用舒缓的节奏来表现,那对朋友深情体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一种诚挚关切的久久凝视,也是深情的劝酒辞。而我们今天学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则是边关将士英雄气概和儿女心肠交织在一起的高歌,它悲而不哀,因此应读得慷慨而婉转。

  2.四人小组表演读,四首送别诗一人读一首。

  板书设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4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3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2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1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歌鉴赏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译文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ppt课件6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ppt课件5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ppt课件4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ppt课件3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ppt课件2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ppt课件1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mp3音频课文朗读3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mp3音频课文朗读2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flash课文朗读动画  

  上一篇:《从军行(其四)》诗歌鉴赏

  下一篇:《边塞诗歌四首》《草原散章》《高原,我的中国色》《...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并理解诗歌。

  2、培养欣赏品味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朗读诗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

  教学设想:教学中可按照"读--品--背"的顺序进行,精讲多读,以读带品。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导入

  雪,洁白美丽,或轻舞或纷扬,给我们的生活增姿添彩,所以,它历来都是人们吟咏、描绘的对象。在古诗中,更是有不少歌咏白雪的名句,同学们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例如: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欲度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别董大》高适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唐·卢纶《塞下曲(之四) 》

  有谁能说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的出处?——对了,它出自于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唐代的大诗人是在怎样的情境之下吟咏出这样的千古名句的,让我们一起走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二、 作者介绍

  投影:

  岑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为“高岑”。曾两度出塞,晚年任嘉州刺史,以后罢官,欲归故乡时,客死成都旅舍,史称“岑嘉州”,有《岑嘉州集》传世。

  岑参的诗想像丰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词采瑰丽,并充满乐观进取的精神,具有浪漫主义特色。岑参简介

  三、 诗文赏析

  (一)聆听感受

  1、 播放录音,聆听感受。请同学们注意字的读音。

  2、 读准字音

  岑参 cén shēn 散入sàn 狐裘qiú 锦衾薄 qīn bó

  瀚海 hàn 阑干 lán 羌笛 qiāng 风掣红旗 chè

  (二)整体把握

  1、 齐读全诗——读准字音,初步感知。

  2、 解题——从诗题中能看出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

  咏雪、送别。(板书)诗的前半部分是咏雪,后半部分写送别,同时在送别中进一步描写雪景。这是一首雪中送别诗。

  3、 诗歌是从哪里开始着重写送别的?

  从“中军置酒饮归客”一句开始。前十句着重于咏雪,后八句着重于送别。

  (三)赏析咏雪部分

  1、齐读咏雪部分——思考:咏雪部分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北风席卷着大地,把强韧的白草都折断了。塞北的天空,农历八月就飞起了雪花。就像是忽然刮了一夜春风,使千树万树开满了梨花。

  大风把雪吹进了珠帘里,沾湿了罗幕,就连狐裘、锦衾这样高级的御寒品也挡不住严寒;将军的角弓被冻得拉都拉不开了,都护的铁衣冰冷得难以着身。

  2、 赏析诗句

  (1)朗读咏雪部分——思考:哪些诗句写得好,好在哪里?

  (2)对雪的描绘,哪一句最精彩?(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为什么精彩?小组研讨,合作探究。

  精妙的用词——一个“忽”字,表明来得突兀,来得意外,形容雪来得急,下得猛。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的神奇,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惊喜心情。

  新奇的比喻——抓住雪的洁白、鲜润的特点。千树万树,突出了雪的壮观景象。

  春意盎然的意境——创设了梨花满树、春意盎然的意境,以春暖显奇寒。

  昂扬乐观的精神——严酷的自然环境中透出了诗人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表现出这种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名句。

  (3)读咏雪部分——除了这一句外,在咏雪部分,你还喜欢哪些诗句?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穿插评价:

  ①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第一句写风,一个“卷”字, 一个“折”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

  ②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一个“散”字,写出了风吹雪花点点飘入帐内的情景,一个“入”字,将读者的视线从广漠无垠的空中转移到中军将领们的住所上来,“湿”字写雪花融化,沾湿了罗幕。“狐裘”写白天,“锦衾”写夜晚,“不暖”和“薄”,均可见出雪天的奇寒。

  “角弓不得控”和“铁衣冷难着”,生动地表现了胡天的奇寒叫人难以忍受,“将军”与“都护”尚且如此,一般士兵就可想而知了。

  狐裘、锦衾、角弓、铁衣,用这些边塞将士身边的用品来衬托气候的寒冷,既表现了边地军营中将士的苦寒生活,又从侧面烘托出了大雪的寒威。是从人的感受、从侧面来描述边地的寒冷,这样记录边塞奇事,角度也很新颖。

  ③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从“瀚海”到“愁云”,视角有何变化?)

  (“百丈”、 “万里”是实写吗?运用了什么修辞?)

  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前一句写大戈壁上是一片冰雪世界,这是地上的景象。“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百丈冰”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广,冰块之大,是夸张的说法,极言奇寒。

  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空,这是天上的景象。一个“愁”字,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愁云”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别。这里,把边塞将士的军营置于一个广漠、辽阔的背景上,给人一种奇异而又壮伟的深刻印象。

  3、齐读咏雪部分——思考:这些诗句共同显示了胡天的雪的什么特点?

  雪来得早,雪来得急骤,雪下得大,雪景雄奇壮阔,雪后特别寒冷。

  4、作者写雪,写雪中的景象,写胡天的雪的特点,是怀着怎样的情感来写的?

  喜爱,赞美的感情,昂扬乐观的精神。

  5、为什么在这样艰苦恶劣的环境中,作者却能表现出如此昂扬向上的情绪呢?

  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诗人自身的经历有关。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当时的背景——

  写作背景(投影)

  唐代天宝年间,李唐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边境战事不断,许多文人也纷纷投入军人幕府,寻求个人发展,并体验到边塞紧张激烈的军旅生活和新奇独特的自然风光,形成了盛唐边塞诗派。岑参就是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他怀着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度过了六年艰苦的军队生涯,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是他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在轮台幕府中送友人回京时所作。

  (四)赏析送别部分

  1、 齐读送别部分——诗人写送别写出了对友人怎样的情感?

  依依不舍。

  2、 哪些诗句表现了这种情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①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设宴饯别

  (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呢?

  为什么要列举“胡琴”“琵琶”“羌笛”这三种乐器呢?)

  简略而有情味。诗人在中军营里摆下了饯别的酒筵,演奏的是胡琴、琵琶和羌笛等乐器。这就点明了饯行地点、饯行原因、饯行的情形。

  列举出这三种乐器的名称,也是很有深意的:朋友就要回乡了,在饯别酒席上演奏的仍然是这些异乡的乐器,一股思乡之情不是委婉地流露出来了吗?“胡琴琵琶与羌笛”,这种纯然是西域特色的管弦乐器齐鸣和响,给边塞的军中宴饮增添了几分苍凉悲壮的豪气。

  ②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你觉得此句中哪一个词用得最好?好在哪里?)

  日暮时分,大雪纷纷,诗人把他的视线从酒筵上又转向了辕门外,看到了一幅十分奇异的画面:在暮雪纷飞的背景上,一面鲜红的旗帜凝住不动。其中的“掣”字用得十分精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状。

  此句运用反衬手法,既突出了天气的寒冷,也写出了瀚海冰雪中的一个“亮点”色彩感强,富有表现力,构画了一副奇异而美丽的画面。不仅写出了边塞奇寒,而且红旗在风中坚强挺立也喻指边塞将士不屈的斗志,写出了作者心中奔涌的豪情。

  ③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雪满天山路”既表现出了风雪之猛,路之难行,又传达出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的担忧。

  ④赏析“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写友人离去以后的情景:山回路转,友人的身影已经看不到了,此时诗人仍伫立在风雪中,远望友人离去的路,只见雪地上留下一行长长的马蹄印。

  (联想想象诗歌最后两句,如果你是诗人此时在想些什么?)

  诗人送友人归去时依依不舍的深情,以及他的思乡之情,都通过“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句诗表达出来了。

  (齐读送别部分——思考——诗人在句子中并未写到“情义”“不舍”等字眼,那么这种情义是怎样传达出来的?)

  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这样的结尾,真如撞钟,清音有余,使人产生无穷的遐想。“山回路转”使人惆怅,而雪地上的马蹄印迹,又把送别的思念延伸到远方。这个“开放式”的结尾,给人以无尽的遐思。

  ( 你知道具有相同意境的诗句吗?——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挂起风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伫立,目送流向天际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随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这两句诗表达了多么深挚的友情,然而在诗句中却找不到“友情”这个字眼。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3、齐读送别部分——体味其中的韵味。

  (五)分析咏雪、送别两部分之间的关系。

  (写雪、写雪带来的酷寒,写边地的风光和送别有关系吗?)

  为送别设置背景,渲染气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ppt五则

  在边地奇异雄伟的风光,在大风雪的背景下,送别带上了雄浑悲壮的色彩。

  (六)齐读全诗——深情诵读,尝试背诵

  四、 拓展阅读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这首诗写了哪些景?与《白雪歌》有什么相似之处?

  2、两首诗所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五、 布置作业

  1、 背诵默写。

  2、 积累并品评咏雪的名句。

  [附]板书设计

  咏雪—— 奇异瑰丽

  设置背景 渲染气氛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篇6

  一、教学目的

  1、掌握诗歌赏析技巧,抓关键词法

  2、反复诵读,体味诗中的意境,探究诗的特色

  3、激发学生想象力,增强诗歌审美感受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难点:通过想象和联想,体味诗中意境

  三、教学时间:15分钟

  四、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黑板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回顾梳理岑参:著名的边塞诗人,这一首是边塞诗。

  解题(白雪歌、送-咏雪送别之作)侧重点不同可以分为两部分,前十句咏雪,后八句写送别。“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由咏雪过渡到送别重在送别,以雪的变化为线贯穿送别一事,按时间顺序可以划分为四个时间点:送别前饯别中临别时离别后呈现了一幅风雪送客图。让我们一起进入这幅画卷中,进一步感受和体会,看看诗人笔下是如何勾勒的。

  (二)三分诗,七分读

  听一遍范读,注意节奏情感韵律,再让学生朗读诗歌。

  今天重点品读咏雪部分,也就是前面十句。现在我们来一一品析,先看一、二句。

  1、第一、二句中“卷”、“折”、“即”“飞”四字有何表达效果?

  北风卷地百草折(风狂),胡天八月即飞雪。(雪早)

  引导:师:这两句诗里有四个动词,是哪四个动词?

  生:“卷”“折”“即”“飞”

  师:这四个字,在此处有何表达效果?同学们想一下,先来看第一句,“北风卷地百草折”写了什么?

  地上的风沙被卷起来,就连草木都被折断了,说明了什么?

  风势强劲,威力大。“卷”字写出了北风怒吼的气势,而“折”和“卷”之间是什么关系?

  “折”应该是“卷”的什么?结果。“折”字说明了风力的强劲。

  好,接着往下读,胡天八月即飞雪。

  “八月”应该是什么时候?秋天,金秋时节,不过这是北方已经在下雪,一个“即”字透露作者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惊奇。后面的“飞雪”为什么是“飞雪”而不是“下雪”或“落雪”,雪“飞:说明有风的存在,所以在这里”飞“应当是照应前文的”卷“字,勾画出漫天风雪的景象。由风而雪,风中见寒,因寒飞雪,所以开篇就让人感到一股奇寒扑面而来。

  解析

  第一、二句写塞外风狂雪早。一个“卷”字,写出了北风奔驰怒吼的气势和威力;“折”是“卷”的结果,风能折草,可见风力之大;农历八月的南方正值金秋,而西北边塞已是风雪隆冬,“即”字透出了作者的惊奇之情;“飞”字照应“卷”字,勾画出漫天风雪的景象。由风而雪,风中见寒,因寒飞雪,开篇就让人感到一股奇寒扑面而来。

  过渡:这首诗中有一句咏雪的千古名句,是哪一句?

  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师:对,既是咏雪的千古名句,必是有其精妙之处,那么就请同学们一起来品读赏析,看看这两句诗究竟妙在何处。

  2、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想象画面,忽然好像一夜春风来,千万棵树上的梨花都开了,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美。梨花是什么季节才有的?春天。前面说八月即飞雪说明已到冬天,如何有梨花开,同学们再想想梨花是什么颜色的?白色,跟什么的颜色很像?雪。也就是说这两句其实是写雪对吧。请同学们再在脑海里勾勒这幅画面,描述一下画面。看到这样的美景,作者的心情如何?

  思考一下,请同学回答。

  A、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描绘了晨起一派银装素裹,雪压枝头犹如梨花盛开的壮丽雪景。

  B、找出诗中你觉得用得好的字,并说明好在哪里?

  答:“忽如”二字用得好,不仅写出“胡天”变幻无常,与“即”字相呼应,点明大雪来得急骤,而且传神地表现出诗人惊奇喜悦的心情,正如春风拂面。

  C、这两句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体现了诗人惊奇喜悦的心情。

  鉴赏

  ①这两句诗描绘了晨起一派银装素裹,雪压枝头犹如梨花盛开的美丽雪景。(画面)

  ②“忽如”二字,不仅写出“胡天”变幻无常,与“即”字相呼应,点明大雪来得急骤,而且传神地表现出诗人惊奇喜悦的心情,正如春风拂面。(关键词,表达效果)

  以梨花比雪,雄奇明丽,新颖独特,落笔传神。写出了雪来得突然,写出了雪的铺天盖地,以春天比喻冬天,把冬天写出春意,情调乐观而昂扬,极富艺术感染力。(总说)

  过渡:找出诗中描写戍边将士生活的句子,现在让同学们一步步来进行分析。

  3、“散”和“湿”有何表达作用?这两句写出了一种怎样的气候?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答:“散入珠帘湿罗幕”一句承上启下,从帐外写到帐内,空间的转换运用得十分巧妙。

  “散”字写出片片雪花轻轻飘落到珠帘帐幕上的景致;“湿”字描摹出雪花在罗幕慢慢融化的情景。

  借由“飞雪”湿罗幕“,”狐裘锦衣“尚不能御寒点明居住环境的湿冷,写出了一种奇寒的气候,表现了戍边战士生活的艰苦。

  4、七、八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两句表现了什么?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胡天天气奇寒让人难以忍受,将军都护尚且如此,一般士兵可想而知,侧面突出大雪的寒威)

  修辞手法:互文

  进一步表现天气的奇寒,戍边将士生活的艰苦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内容上:这两句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描绘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

  “百丈冰”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广,冰块之大,极言奇寒,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空,“万里”形容面积之大,这句是夸张的说法,气势磅礴,画面开阔;云之愁,用拟人的手法,极写云的昏惨惨之色,看似写景,实为写情。

  (紧扣词语,具体分析其表达效果,及对诗意的表达和诗境的营造所起的作用)

  结构上:一个“愁”一个“惨”透露了作者为送友人而产生的愁闷的情绪,为饯别酝酿了气氛,承上启下,由咏雪过渡到送别。同时,把边塞将士的军营置于一个广漠、辽阔的背景上,给人一种奇异而又壮伟的深刻印象。

  赏析诗歌的方法

  1、抓关键字眼,紧扣词语

  (意象、动作、色彩、数量、情绪等)

  2、画面+表达效果(手法)+情感

  3、内容上+结构上

  (三)小结

  鉴赏诗歌时,可以从多角度出发综合赏析。

  通过对前半部分咏雪诗句的赏析,我们可以从中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所谓“三分诗,七分读”,对于诗歌的体会重在品读,如何读如何品,品什么读什么呢?老师总结了两句:字斟字酌品诗意,诗中有画画中诗。希望同学们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初步掌握诗歌赏析的技巧,在品读中走进诗歌的世界,感受诗歌的无穷魅力。

  (四)布置作业

  1、搜集咏雪的诗句,要求:(1)不少于10句;(2)在其中挑选你最喜欢的一句,试赏析。

  2、试分析“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的艺术特色,它与哪一诗句在表达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五)板书设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并理解诗歌。

  2、培养欣赏品味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朗读诗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

  教学设想:

  教学中可按照"读--品--背"的顺序进行,精讲多读,以读带品。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从学生听《我爱你,塞北的雪》谈起……在古诗中,更是有不少歌咏白雪的名句,同学们能举出一些例子吗?有谁能说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的出处?——对了,它出自于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唐代的大诗人是在怎样的情境之下吟咏出这样的千古名句的,让我们一起走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二、作者介绍

  岑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唐代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为“高岑”。作者两次出塞,从军西北十余年,熟悉边塞生活。岑参多以诗人的敏感描绘边塞风光和战争景象,表现边防战士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险的乐观精神。有《岑嘉州集》。

  三、诗文赏析

  聆听感受

  1、播放录音,聆听感受。

  2、男女齐读本诗。——读准字音,初步感知。

  3、男女混合朗读本诗。——再次感知。

  整体把握

  1、解题——从诗题中能看出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 咏雪、送别。

  2、诗歌是从哪里开始着重写送别的?

  从“中军置酒饮归客”一句开始。前十句着重于咏雪,后八句着重于送别。

  赏析咏雪部分

  1、齐读咏雪部分——思考:这些诗句共同显示了胡天的雪的什么特点? 雪来得早,雪来得急骤,雪下得大,雪景雄奇壮阔,雪后特别寒冷。

  2、学生合作在咏雪部分中找到相应的诗句,教师适度评价。

  (1)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第一句写风,一个“卷”字, 一个“折”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

  (2)对雪的描绘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最为精彩,为什么精彩?小组研讨,合作探究。

  ①精妙的用词——一个“忽”字,表明来得突兀,来得意外,形容雪来得急,下得猛。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的神奇,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惊喜心情。

  ②新奇的比喻——抓住雪的洁白、鲜润的特点。千树万树,突出了雪的壮观景象。

  ③春意盎然的意境——创设了梨花满树、春意盎然的意境,以春暖显奇寒。

  ④昂扬乐观的精神——严酷的自然环境中透出了诗人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表现出这种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名句。

  (3)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狐裘”写白天,“锦衾”写夜晚,“不暖”和“薄”,均可见出雪天的奇寒。 “角弓不得控”和“铁衣冷难着”,生动地表现了胡天的奇寒叫人难以忍受,“将军”与“都护”尚且如此,一般士兵就可想而知了。 狐裘、锦衾、角弓、铁衣,用这些边塞将士身边的用品来衬托气候的寒冷,既表现了边地军营中将士的苦寒生活,又从侧面烘托出了大雪的寒威。是从人的感受、从侧面来描述边地的寒冷。

  (4)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百丈”、 “万里”是实写吗?运用了什么修辞?) 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前一句写大戈壁上是一片冰雪世界,这是地上的景象。“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百丈冰”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广,冰块之大,是夸张的说法,极言奇寒。 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空,这是天上的景象。一个“愁”字,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愁云”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别。

  3、作者写雪,写雪中的景象,写胡天的雪的特点,是怀着怎样的情感来写的? 喜爱,赞美的感情,昂扬乐观的精神。

  赏析送别部分

  1、齐读送别部分——诗人写送别写出了对友人怎样的情感? 依依不舍。

  2、哪些诗句表现了这种情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①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设宴饯别

  ②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你觉得此句中哪一个词用得?好在哪里?) 其中的“掣”字用得十分精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状。 此句运用反衬手法,既突出了天气的寒冷,也写出了瀚海冰雪中的一个“亮点”色彩感强,富有表现力,构画了一副奇异而美丽的画面。不仅写出了边塞奇寒,而且红旗在风中坚强挺立也喻指边塞将士不屈的斗志,写出了作者心中奔涌的豪情。

  ③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雪满天山路”既表现出了风雪之猛,路之难行,又传达出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的担忧。

  ④赏析“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写友人离去以后的情景:山回路转,友人的身影已经看不到了,此时诗人仍伫立在风雪中,远望友人离去的路,只见雪地上留下一行长长的马蹄印。(联想想象诗歌最后两句,如果你是诗人此时在想些什么?) 诗人送友人归去时依依不舍的深情,以及他的思乡之情,都通过“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句诗表达出来了。

  (齐读送别部分——思考——诗人在句子中并未写到“情义”“不舍”等字眼,那么这种情义是怎样传达出来的?) 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这样的结尾,真如撞钟,清音有余,使人产生无穷的遐想。“山回路转”使人惆怅,而雪地上的马蹄印迹,又把送别的思念延伸到远方。这个“开放式”的结尾,给人以无尽的遐思。 ( 你知道具有相同意境的诗句吗?——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3、齐读送别部分——体味其中的韵味。

  分析咏雪、送别两部分之间的关系。

  (写雪、写雪带来的酷寒,写边地的风光和送别有关系吗?) 为送别设置背景,渲染气氛 在边地奇异雄伟的风光,在大风雪的背景下,送别带上了雄浑悲壮的色彩。

  五、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

  2、任选一首,自选角度,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多媒体)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篇8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并理解诗歌。

  2、培养欣赏品味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朗读诗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

  教学设想

  教学中可按照"读--品--背"的顺序进行,精讲多读,以读带品。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导入  

  雪,洁白美丽,或轻舞或纷扬,给我们的生活增姿添彩,所以,它历来都是人们吟咏、描绘的对象。

  在古诗中,更是有不少歌咏白雪的名句,同学们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例如: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柳宗元

  欲度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别董大》高适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唐·卢纶《塞下曲(之四) 》

  有谁能说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的出处?——对了,它出自于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唐代的大诗人是在怎样的情境之下吟咏出这样的千古名句的,让我们一起走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二、  作者介绍

  投影:

  岑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为“高岑”。曾两度出塞,晚年任嘉州刺史,以后罢官,欲归故乡时,客死成都旅舍,史称“岑嘉州”,有《岑嘉州集》传世。

  岑参的诗想像丰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词采瑰丽,并充满乐观进取的精神,具有浪漫主义特色。

  三、  诗文赏析

  (一)聆听感受

  1、 播放录音,聆听感受。请同学们注意字的读音。

  2、 读准字音

  岑参 cén shēn         散入sàn

  狐裘qiú               锦衾薄 qīn bó        

  瀚海 hàn              阑干 lán      

  羌笛 qiāng            风掣红旗 chè

  (二)整体把握

  1、 齐读全诗——读准字音,初步感知。

  2、 解题——从诗题中能看出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

  咏雪、送别。(板书)诗的前半部分是咏雪,后半部分写送别,同时在送别中进一步描写雪景。这是一首雪中送别诗。

  3、 诗歌是从哪里开始着重写送别的?

  从“中军置酒饮归客”一句开始。前十句着重于咏雪,后八句着重于送别。

  (三)赏析咏雪部分

  1、齐读咏雪部分——思考:咏雪部分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北风席卷着大地,把强韧的白草都折断了。塞北的天空,农历八月就飞起了雪花。就像是忽然刮了一夜春风,使千树万树开满了梨花。

  大风把雪吹进了珠帘里,沾湿了罗幕,就连狐裘、锦衾这样高级的御寒品也挡不住严寒;将军的角弓被冻得拉都拉不开了,都护的铁衣冰冷得难以着身。

  2、  赏析诗句

  (1)朗读咏雪部分——思考:哪些诗句写得好,好在哪里?

  (2)对雪的描绘,哪一句最精彩?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为什么精彩?小组研讨,合作探究。

  精妙的用词——一个“忽”字,表明来得突兀,来得意外,形容雪来得急,下得猛。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的神奇,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惊喜心情。

  新奇的比喻——抓住雪的洁白、鲜润的特点。

  千树万树,突出了雪的壮观景象。

  春意盎然的意境——创设了梨花满树、春意盎然的意境,以春暖显奇寒。

  昂扬乐观的精神——严酷的自然环境中透出了诗人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表现出这种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名句。

  (3)读咏雪部分——除了这一句外,在咏雪部分,你还喜欢哪些诗句?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穿插评价:

  ①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第一句写风,一个“卷”字,  一个“折”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一个“散”字,写出了风吹雪花点点飘入帐内的情景,一个“入”字,将读者的视线从广漠无垠的空中转移到中军将领们的住所上来,“湿”字写雪花融化,沾湿了罗幕。“狐裘”写白天,“锦衾”写夜晚,“不暖”和“薄”,均可见出雪天的奇寒。

  “角弓不得控”和“铁衣冷难着”,生动地表现了胡天的奇寒叫人难以忍受,“将军”与“都护”尚且如此,一般士兵就可想而知了。

  狐裘、锦衾、角弓、铁衣,用这些边塞将士身边的用品来衬托气候的寒冷,既表现了边地军营中将士的苦寒生活,又从侧面烘托出了大雪的寒威。是从人的感受、从侧面来描述边地的寒冷,这样记录边塞奇事,角度也很新颖。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从“瀚海”到“愁云”,视角有何变化?)

  (“百丈”、 “万里”是实写吗?运用了什么修辞?)

  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前一句写大戈壁上是一片冰雪世界,这是地上的景象。“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百丈冰”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广,冰块之大,是夸张的说法,极言奇寒。

  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空,这是天上的景象。一个“愁”字,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愁云”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别。这里,把边塞将士的军营置于一个广漠、辽阔的背景上,给人一种奇异而又壮伟的深刻印象。

  3、齐读咏雪部分——思考:这些诗句共同显示了胡天的雪的什么特点?

  雪来得早,雪来得急骤,雪下得大,雪景雄奇壮阔,雪后特别寒冷。

  4、作者写雪,写雪中的景象,写胡天的雪的特点,是怀着怎样的情感来写的?

  喜爱,赞美的感情,昂扬乐观的精神。

  5、为什么在这样艰苦恶劣的环境中,作者却能表现出如此昂扬向上的情绪呢?

  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诗人自身的经历有关。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当时的背景——

  写作背景(投影)

  唐代天宝年间,李唐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边境战事不断,许多文人也纷纷投入军人幕府,寻求个人发展,并体验到边塞紧张激烈的军旅生活和新奇独特的自然风光,形成了盛唐边塞诗派。岑参就是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他怀着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度过了六年艰苦的军旅生涯,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是他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在轮台幕府中送友人回京时所作。

  (四)赏析送别部分

  1、 齐读送别部分——诗人写送别写出了对友人怎样的情感?

  依依不舍。

  2、 哪些诗句表现了这种情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①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设宴饯别

  (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呢?

  为什么要列举“胡琴”“琵琶”“羌笛”这三种乐器呢?)

  简略而有情味。诗人在中军营里摆下了饯别的酒筵,演奏的是胡琴、琵琶和羌笛等乐器。这就点明了饯行地点、饯行原因、饯行的情形。

  列举出这三种乐器的名称,也是很有深意的:朋友就要回乡了,在饯别酒席上演奏的仍然是这些异乡的乐器,一股思乡之情不是委婉地流露出来了吗?“胡琴琵琶与羌笛”,这种纯然是西域特色的管弦乐器齐鸣和响,给边塞的军中宴饮增添了几分苍凉悲壮的豪气。

  ②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你觉得此句中哪一个词用得最好?好在哪里?)

  日暮时分,大雪纷纷,诗人把他的视线从酒筵上又转向了辕门外,看到了一幅十分奇异的画面:在暮雪纷飞的背景上,一面鲜红的旗帜凝住不动。其中的“掣”字用得十分精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状。

  此句运用反衬手法,既突出了天气的寒冷,也写出了瀚海冰雪中的一个“亮点”色彩感强,富有表现力,构画了一副奇异而美丽的画面。不仅写出了边塞奇寒,而且红旗在风中坚强挺立也喻指边塞将士不屈的斗志,写出了作者心中奔涌的豪情。

  ③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雪满天山路”既表现出了风雪之猛,路之难行,又传达出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的担忧。

  ④赏析“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写友人离去以后的情景:山回路转,友人的身影已经看不到了,此时诗人仍伫立在风雪中,远望友人离去的路,只见雪地上留下一行长长的马蹄印。

  (联想想象诗歌最后两句,如果你是诗人此时在想些什么?)

  诗人送友人归去时依依不舍的深情,以及他的思乡之情,都通过“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句诗表达出来了。

  齐读送别部分——思考——诗人在句子中并未写到“情义”“不舍”等字眼,那么这种情义是怎样传达出来的?)

  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这样的结尾,真如撞钟,清音有余,使人产生无穷的遐想。“山回路转”使人惆怅,而雪地上的马蹄印迹,又把送别的思念延伸到远方。这个“开放式”的结尾,给人以无尽的遐思。

   你知道具有相同意境的诗句吗?——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挂起风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伫立,目送流向天际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随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这两句诗表达了多么深挚的友情,然而在诗句中却找不到“友情”这个字眼。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3、齐读送别部分——体味其中的韵味。

  (五)分析咏雪、送别两部分之间的关系。

  (写雪、写雪带来的酷寒,写边地的风光和送别有关系吗?)

  为送别设置背景,渲染气氛

  在边地奇异雄伟的风光,在大风雪的背景下,送别带上了雄浑悲壮的色彩。

  (六)齐读全诗——深情诵读,尝试背诵

  四、  拓展阅读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这首诗写了哪些景?与《白雪歌》有什么相似之处?

  2、两首诗所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五、  布置作业 

  1、 背诵默写。

  2、 积累并品评咏雪的名句。

  [附]板书设计 

  咏雪——   奇异瑰丽

  设置背景  渲染气氛    

  送别——   依依离情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篇9

  教学建议

  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简析

  这是一首咏边地雪景,寄寓送别之情的诗作,全诗句句咏雪,勾出天山奇寒。 开篇先写野外雪景,把边地冬景比作是南国春景,可谓妙手回春。再从帐外写到帐内,通过人的感受,写天之奇寒。然后再移境帐外,勾画壮丽的塞外雪景,安排了送别的特定环境。最后写送出军门,正是黄昏大雪纷飞之时,大雪封山,山回路转,不见踪影,隐含离情别意。全诗连用四个“雪”字,写出别前,饯别,临别,别后四个不同画面的雪景,景致多样,色彩绚丽,十分动人。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意境清新诱人,读之无不叫绝。

  二、《雁门太守行》简析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上句写危城将破时沉重的气氛。《晋书·五行志》:“凡坚城之上有黑云如屋,名曰军精。”作者在这里暗用此典一下句写敌军兵临城下的声势。甲光,铠甲迎着太阳发出的闪光。孤城被蜂拥而来的敌人团团围住。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两句写两军激战的惨烈。《古今注》:“秦筑长城,土色皆紫,故曰紫塞。”这两句中的“燕脂”,“夜紫”还暗指战场血迹。战斗异常残酷,战死者的鲜血把泥土染成紫色。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两句写一支轻兵在寒夜出击敌人的情景。在低沉的战鼓声中,将士们冒着严寒杀向敌军。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写守将曾受皇帝厚遇,临危时誓死相报,英勇赴战的决心。

  全诗用奇丽的色彩点染战斗的环境气氛,表现了危城守将誓死报国的决心,能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三、《无题》简析

  本诗为李商隐爱情诗中的有代表性的名作。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写在封建礼法的重重阻碍下,男女二人难以相见的痛苦压抑的心情。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执著的爱情在濒于绝望中显出了无比强大的力量。“丝”,双关语,隐“相思”的“思”。“春蚕”、“蜡炬”比喻精妙,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这两句诗已成为描写爱情的绝唱。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写对女方的深刻体贴。咫尺天涯的距离,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线希望,都写得深刻动人。

  这首诗很典型地表现了在封建时代文人们那种隐秘难言的爱情生活的特点。

  四、《天净沙 秋思》简析

  前三句全属写景,但又句句写出游子的客愁和乡思。“枯藤”一句写秋末之景,干枯的老藤,苍老的树木,乌鸦哀鸣,渲染出一种萧瑟荒凉的意境,含蓄地表示出游于无家可归之意。“小桥”一句推出一幅幽雅恬静的画面,与前句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引动游子的乡思。“古道”一句写古道荒凉,西风骤起,马也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从侧面反映出游子在客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以上为第一层。

  最后两句为第二层,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夕阳”句点出时间,并照应上文“昏”字。“断肠”句直抒胸臆:游子远离家乡,孤独漂泊,秋景苍凉,时近黄昏,怎不叫人痛断肝肠呢!

  这首小令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过众多自然景物的罗列,就把浓重的深秋色彩,刻画得淋漓尽致。因此,被后人称赞为“秋思之祖”。

  五、《山坡羊》简析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生动的比喻,突出了山河的雄伟壮丽,为全曲奠定了悲壮沉郁、气势雄浑豪放的感情基调。一条饱经历史兴衰的路,它唤起了作者的怀古之情。这不仅点明了题意,也饱含着感情色彩。

  “望西都,意踌蹰”。二句意味更深长。作者西望长安,这汉唐帝国的都城,对其历史上的繁华兴盛以及眼下的物是人非有着无限的感慨。这里隐隐约约透露出民族意识,即对汉民族强盛时期的追怀,思想感情极为复杂.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由长安路而联想到秦汉兴亡,这是很自然的事。作者突出用了“伤心”二字,为这种不由自主的联想平添无限苍凉凄楚。明明是潼关怀古,却把视野扩展到了潼关通往西都的路上,联想到关中逃难的饥民,他们成群结队,艰难地走在路上。作者并没有正面写到难民群,而是抽笔去写此地往昔的兴衰,不言更胜有言。秦皇汉武的宫殿楼阁、舞榭歌台都荡然无存了,所剩的只有眼下的一片萧条。这里强调的仍然是历史与现实的对照。

  “兴,目姓苦;亡,百姓苦!”作者从对历史的认识和思考中,概括提炼出既朴素而又鲜明深刻的思想:兴也好,亡也罢,受苦遭难的终究是黎民百姓。这是作者关心人民疾苦情愫的升华,问题朴实,却十分尖锐;看似简单,却表现了作者极大的勇气和胆识,它表达了作者对人民无限深切的同情,对统治者无比强烈的愤慨。这是对全曲旨意一个十分警策、十分精辟的总结和概括。

  六、关于引导学生分析诗歌意境的教学建议

  要引导学生分析诗歌意境,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诗歌教学应该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使他们的脑海再现诗歌的艺术形象,感情上与作者融为一体。教学起始,要创造条件,让他们理解作者创作前的背景材料,渲染气氛,调动学生的感情因素。在分析时,教师要用真切感人的语言,丰富生动的表情再现诗歌的形象和意境,而不是干巴巴地去解词释句,证述证明。有些诗歌情在言表,可以直接感受和分析到;有些诗歌情在言内,披文亦可入情;有些诗歌情在言外,则要“知人论世”,弄清诗人写诗的用意,从而把握诗歌的真情和真意。诗歌教学,对层次结构的分析相对要少些,以免影响对诗歌的整体感受。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我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其中唐诗、宋词、元曲闻名世界,是我国灿烂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李清照等人的名字永远镌刻在每个人的记忆中。这节课我们学习唐朝古体诗两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雁门太守行》,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及情景交融的写法。

  二、整体感知

  教师先介绍诗歌的知识和特点,反复诵读后,了解《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此诗描绘了唐代边地特有的风光、奇寒,抒发了诗人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雁门太守行》一开头便点明战争的危急形势:敌人兵临城下大军压境,有如乌云重重压下要把城墙摧垮。接着极力渲染战场惨烈的气氛:号角声声在秋风中回荡,天寒霜重鼓声不扬,战士的鲜血染红了土地,在夜幕降临时映出紫色的霞光。诗的末尾抒写危城守将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

  三、阅读分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介绍诗歌的知识和特点。

  (1)诗歌是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通过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和发挥丰富的想像和联想,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诗歌具有概括性、形象性、抒情性和音乐性。

  诗歌的种类:就体裁方面分为旧体诗(包括词、曲)和新诗。旧体诗包括古体诗和唐代以后的近体诗(律诗、绝句)。新诗有要求严格些的格律诗,有格律要求不严的、写起来比较自由的自由诗,还有介于散文和诗之间的散文诗。

  (2)了解如何去欣赏诗歌的特点。

  ①通过分析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

  ②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③通过研究把握诗歌描绘的人、景、物。

  ④通过赏析领会诗歌的深刻含义。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者简介。

  岁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他与高适齐名,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他多年生活在西北边疆,对边塞自然风光军旅生活有深切体会。其边塞诗歌雄健豪迈,读之令人兴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他在轮台军府送武判官回京城时写的,抒发了无限惆怅之情。

  3.教师范读本诗,学生反复诵读,对照注释,逐句释义,感知诗中景象,体悟诗人感情。

  4.分析。

  (1)第一句话写了什么内容?(讨论后回答)起笔写西北边地气候的奇特:风猛雪早。

  大雪飘洒,天地一色。

  (2)看着架满树枝的雪絮,诗人想到了什么?有怎样的作用?

  答:诗人张开了想像的翅膀:“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梨花比雪,雄奇明丽,新颖独特,落笔传神。不只写出了雪来得突然,写出了雪的铺天盖地,而且以春天比喻冬天,把冬天写出春意,情调乐观而昂扬。这句话是咏雪的千古名句。“春风”使梨花盛开来喻“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用得神妙,不仅写出“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的惊奇与好奇。紧接下来,又渲染出了极富浪漫色彩的“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情境。

  (3)文中哪些句子表现四周骤生奇寒?(讨论后回答)

  答:“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4)“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勾勒了怎样的雪景,起了怎样的作用?

  这两句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气势磅礴地勾画出瑰奇壮丽的边塞雪景,又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如此恶劣的天气长途跋涉必将是无比艰辛的。“愁”字隐约对离别分手作了暗示。

  (5)如果说以上主要是咏雪而渐寄离情,那么以下则以白雪为背景正面写送别之情。

  文中写军帐中钱别归客的场面的句子是什么?

  答:“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6)文中再次写天气奇寒的句子是哪些?作用怎样?

  答: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尽管风势猛烈,辕门上的红旗已被冰雪冻结得一动不动了。这一生动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了天气奇寒。那以白雪为底色上的一点鲜红,为那冷色基调的画面增添了一丝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为洁白、寒冷;那雪花纷飞的空中不动的红旗,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富有诗意。

  (7)“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几句话答:点明了送别的什么?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研讨后回答)

  答:点明了送别地点,再以“满”写雪大。大雪封山,路途艰难,令送行者惦念不已。峰回路转,行人消失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伫立良久,表现了望归客别去的怅然心清。

  (8)既然是送别,为什么要咏雪?二者有怎样的联系?(再次诵读,加以体会)

  答:全诗以雪景衬托别情,情景交融,诗人描绘边塞八月冰天雪地、愁云惨淡、苦寒难耐的景象,更能衬托出诗人送朋友的无限怅然之情。

  5.对重点内容进行训练。(略)

  雁门太守行

  1.作者简介及时代背景。

  李贺(790 -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省宜阳县西)人。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年少时在诗歌创作上就已有成就。李贺21岁时,因父亲的名字“晋肃”在当时犯讳,所以不准他应考进士。他只做过三年的奉礼郎小官,辞官后心情一直抑郁不平。26岁就去世了。李贺的诗歌,除诉说怀才不遇的悲愤以外,也有一些反映人民疾苦,揭露统治者残暴荒淫的篇章。在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并且发生过多次战争。李贺的这首《雁门太守行》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写的。当时年仅17岁。

  2.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全诗。

  3.结合课下小注疏通文句,然后让学生译字面意思。

  战局像乌云重压要把城墙摧垮,跳动着的铠甲像鱼鳞闪耀在阳光下。号角震天凉秋更肃杀,鲜血凝泥沙暮色中映出紫霞。半卷着红旗易水河边又起厮杀,浓霜凝住战鼓声闷也乏。君王招纳贤才的深思要报答,高举宝剑奋战疆场献年华。

  4.分析全诗内容。

  (1)同学们讨论思考:诗中哪句话构思新奇,写出战争的危急形势?

  答:“黑云压城城欲摧”,点明了战争的危急形势。敌人兵临城下,大军压境,有如乌云重重压下要把城墙摧垮。这样构思较新颖,用“黑云压城”极力渲染了兵临城下的紧急形势,用“城欲摧”极言大军压境的紧张气氛。

  (2)诗中哪句话写出了战场的惨烈?

  答:“角声满无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3)诗中写危城守将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的诗句是什么?

  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同时也反映了刚届青年的作者已经立志报效国家。

  (4)诗中的名句是什么?

  答:“黑云压城城欲摧”,组织学生再次诵读本诗,要读出一定的语气,深入体会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总结、扩展

  总结:这两首诗同属于边塞诗歌,但所描写的意境不同,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也不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充满奇情妙思,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雪,为送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环境。诗中有细节勾勒,也有浪漫奇妙的想像,再现边地瑰丽的自然风光,充满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感情。

  《雁门太守行》一诗渲染了一种悲壮惨烈的气氛:那就是兵临城下,号角声声,战士们的鲜血染红了土地,战场很残酷,但危城守将誓死要报效朝廷,决心誓死不改。

  两首诗均构思奇特,想像丰富,富有诗的意境和情趣。

  扩展:课下再找一些边塞诗来读。如: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让学生体会边塞诗歌的特点。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雁门太守行》两首诗,学得了一些诗歌知识及诗的意境,理解了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今天这节课,我们再学三首,那就是《无题》、《天净沙·秋思》、《山坡羊·渲关怀古》。

  二、整体感知

  1.朗读《无题》,体会诗人抒写的男女双方无比深挚的相思别离之情。背诵全诗。

  理解名言佳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爱到深处,情丝是剪不断理还乱的。就好比那作茧自缚的春蚕,不吐尽最后一根丝是不会死的。思念的泪水,也如那煎熬中的蜡烛的烛泪,点点滴滴不断流淌,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分。这两句诗以比喻的方式展示了恋人间生死相伴的真情。现在多用来比喻那些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们。

  2.朗读、背诵元曲《天净沙·秋思》,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游子的悲凉情感的。

  3.朗读、背诵小令《山坡羊·潼关怀古》,理解作者吊古伤今,同情人民的苦难,对不顾人民死活的统治者的痛恨。

  名言佳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这首小令深刻而鲜明的主题,也是名句。兴亡对举互文,概括力极强。它告诉我们:封建朝代兴废不迭,但不管谁兴谁亡,百姓受苦的命运总没有改变,这是历史的规律,有力地概括了封建社会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不合理的自然现象,寄寓着作者对劳动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和对封建统治者的强烈谴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八个字明白如话,浅显易懂,雅俗共赏,而寓意深沉;读来声情激越,悲壮慷慨,令人荡气回肠。

  三、阅读分析

  无题

  1.简介作者及题目。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在晚唐诗人中,他的诗歌艺术成就最高,和另一位著名诗人杜牧合称为“小李杜”,也是唐代诗人中的“三李”之一(李白、李贺)。他擅长律诗,绝句。所作诗歌典雅华丽,形象鲜明,工于比兴,深于寄托,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尤其是他的爱情诗,最为人传诵,他对后代诗人及词人的影响很大。主要名篇有:《登乐游原》、《无题》、《夜雨寄北》等。

  《无题》是一首描写男女情爱的诗。因为涉及爱情,不便明写,所以作者集中有关这类的诗,大部分都标作“无题”。

  2.教师引导诵读全诗,学生反复诵读。

  教师点拨:爱情应该说是人类文学艺术永恒的主题,因此以爱情为题材的古今中外名篇数不胜数。细心的人会发现,在有关爱情的文学创作中,有三方面内容是写得最多的,那就是热恋、失恋和别离。李商隐这首《无题》写的就是恋人间的分离和相思。

  3.学生思考:

  (1)开头两句话奠定了怎样的基调?讨论后回答:

  答:开头两句诗奠定了全诗感伤忧郁的基调。“相见时难别亦难”:见难,言机会难得;别难,不忍分离。第一句用了两个“难”字表达了恋人间苦苦的思念等待和别离时的痛苦忧伤。“乐风无力百花残”:这句是说分别时恰值春暮,更加使人伤感。“东风无力”从字面上看是自然景物。东风是百花盛开的主要原因。而一旦东风无力,花儿自然就到凋谢的时刻了,但实际上,“东风无力”也是表达恋人心情的,它展示了恋人之间无力扭转事情局面不得不分手的无奈心情。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因为它将人内心那份刻骨铭心的真情表现到了极点。(详见整体感知)

  春蚕。蜡炬两个比喻,奇托着至死不变的深情。“春蚕”句重在缠绵真切;“蜡炬”句重在哀婉沉痛。

  (2)诗中第五、六两句选取了哪两个典型事例?

  答:这两句由己方推及对方,选取由晨妆、夜吟两个典型事例而产生的两种特殊感情,抒写了双方都沉浸在无限痛苦的相思之中,虽各在一方,而总是心心相印,息息相通。

  (3)最后两句,借神话表达怎样的情感?

  答:借神话传说表达了对心中恋人的无比挚爱和深切怀念,与诗的开头照应。

  (4)请同学就字面义翻译。

  相见太难离别更难,东风无力百花已凋残。春蚕吐丝至死丝方尽,明烛成灰蜡泪才滴干。晨妆明镜只愁白发添,夜半吟诗倍感月光寒。迢迢蓬莱路若比两清嫌太短,拜托殷勤写两地传书多探看。

  天净沙·秋思

  l.介绍作者。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大都人。著杂剧15种,今存《汉宫秋》等7种,与关汉卿、郑

  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散曲之作尤丰,现存小令115道,套曲18套,成就十分突出。他在元代前期散曲作家中,获得独占鳌头的“曲状元”的美誉,可谓名副其实。

  2.解释题目及中心思想。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此曲为小令中脍炙人口的名篇,是元代散曲中的绝唱。这首题为“秋思”的小令,描画了秋天黄昏的景色,烘托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傍惶悲苦的情怀。

  3.字面译文:枯藤缠着老树,暮色中归巢的乌鸦在树梢盘旋;溪流上有座小桥,桥畔稀稀落落地排列着几户人家;在萧瑟的秋风里,古老的山间小路上一匹瘦马正在踽踽独行;惨淡的夕阳正缓缓西下,马背上风尘仆仆的游子忆起亲切的故乡,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4.分析重点词语、句子。

  (1)反复朗读后,让同学自己找出重点词语。前三句只有18个字,却叠用9个名词,排列了9种富于特征的自然景物,第四句又加上“夕阳西下”。在10个自然意象中,灌注进一种苍凉萧瑟的感情。于是,这些表面上似乎孤立的景象便产生了有机的联系,组成一幅弥漫着苍凉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照图。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更在画面上添加了一个浪迹天涯的断肠人,整幅画面便获得了通体和谐的生命,从而把游子那种孤独惆怅的情怀尽皆显示出来。

  (2)请同学们分析三组自然景物意象,看看有怎样的联系?(学生讨论后回答)

  仔细分析三组自然景物意象,第一组“枯藤老树昏鸦”。第三组“古道西风瘦马”,都是色彩灰暗、气氛苍凉的,它们对游子的悲苦心清起到烘托作用。而第二组“小桥流水人家”,印画出宁静幽美、安逸舒适的村落人家风光,它们从反面衬出游子思乡的愁绪。这组意象虽与前后情调气氛不一,却相互映照,遂使全曲的情景曲折跌宕,避免了单调呆板。烘托、反衬结合,强化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3)你认为曲中哪些修饰性的字眼用得准确精妙?

  答:抒情和写景纯用白描手法,逼真自然,显示了马致远的语言功底。曲中几个修饰性的字眼“枯”。“老”、“昏”、“小”、“流”、“西”、“瘦”、“夕”、“断肠”等都用得十分准确、精妙。

  (4)请同学们为《天净沙·秋思》绘一幅画,突出自然景物特征。

  (5)补充说明元曲:曲是元代文学的代表样式。曲分剧曲(杂剧)和散曲两类,而散曲又分为套数和小令两种。套数由多支曲子组成,小令一般由单支曲子构成。这支曲子即是小令。《天净沙·秋思》、《山坡羊·潼关怀古》均为小令。

  山坡羊·潼关怀古

  1.作者简介。

  张养浩:元代诗人,散曲作家。字希孟,号云柱,济南(今山东省)人。曾任监察御史、礼部尚书,为人刚直,敢言时弊,后辞官归隐。其诗歌、散曲对当时的社会黑暗有揭露。

  2.题解及中心思想。

  “山坡羊”,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标题。这首小令是元文宗天历年间,关中大旱,张养浩被征召任陕西行台中丞,在他赴任途中经过潼关时触发了追念古代情怀而作的,表现了作者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和同情。

  3.教师范读后,学生反复诵读。

  4.结合课文小注,翻译本文。

  像是群峰众峦在这里会合,像是大浪巨涛在这里震怒。华山在腹,黄河守门,好一条潼关路。遥望长安古西部,思绪沉郁又起伏。途经秦汉故地,引出伤感无数。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泥土。唉!一朝兴起,百姓受苦;一朝败亡,百姓还受苦。

  5.分析结构特点。(学生讨论后回答)

  全曲分三层:第一层(头三句):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第三句写渲关位于群山重重包围、黄河寒流其间那除隘之处。

  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本层描写潼关壮景,生动形象。

  第二层(四一七句):写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第四、五句点出作者遥望古都长安,凭吊古迹,思绪万千,激愤难平。第六、七句点出无限伤感的原因。“官阙万间都做了土”,概括了历代帝业盛衰兴亡的沧桑变化。秦汉的一宫一阙都凝聚了天下无数百姓的血和汗,像秦王朝的阿房宫,但它却随着秦王朝的灭亡而化为焦土。王朝的兴替固然令人伤感,但作者最伤心的却是百姓之苦。

  第三层(末四句):指出历代王朝的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这是作者从历代帝王的兴亡史中概括出来的一个结论。三层意思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思想越来越显豁,感情越来越强烈,浑然形成一体。全曲景中藏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怎样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

  “亡,百姓苦”好理解。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兴”,怎么也“百姓苦”呢?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像秦王朝兴起时,筑长城,开驰道,造官室,劳役繁重,百姓受尽了苦。“兴,百姓苦”一句,发人所未发,深刻而警策。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不论“兴”、“亡”受苦的都是百姓。归纳总结:这首小令语言精练,形象鲜明且富有人民性,是整个元散曲中的优秀作品。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篇10

  教学建议

  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简析

  这是一首咏边地雪景,寄寓送别之情的诗作,全诗句句咏雪,勾出天山奇寒。 开篇先写野外雪景,把边地冬景比作是南国春景,可谓妙手回春。再从帐外写到帐内,通过人的感受,写天之奇寒。然后再移境帐外,勾画壮丽的塞外雪景,安排了送别的特定环境。最后写送出军门,正是黄昏大雪纷飞之时,大雪封山,山回路转,不见踪影,隐含离情别意。全诗连用四个“雪”字,写出别前,饯别,临别,别后四个不同画面的雪景,景致多样,色彩绚丽,十分动人。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意境清新诱人,读之无不叫绝。

  二、《雁门太守行》简析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上句写危城将破时沉重的气氛。《晋书·五行志》:“凡坚城之上有黑云如屋,名曰军精。”作者在这里暗用此典一下句写敌军兵临城下的声势。甲光,铠甲迎着太阳发出的闪光。孤城被蜂拥而来的敌人团团围住。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两句写两军激战的惨烈。《古今注》:“秦筑长城,土色皆紫,故曰紫塞。”这两句中的“燕脂”,“夜紫”还暗指战场血迹。战斗异常残酷,战死者的鲜血把泥土染成紫色。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两句写一支轻兵在寒夜出击敌人的情景。在低沉的战鼓声中,将士们冒着严寒杀向敌军。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写守将曾受皇帝厚遇,临危时誓死相报,英勇赴战的决心。

  全诗用奇丽的色彩点染战斗的环境气氛,表现了危城守将誓死报国的决心,能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三、《无题》简析

  本诗为李商隐爱情诗中的有代表性的名作。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写在封建礼法的重重阻碍下,男女二人难以相见的痛苦压抑的心情。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执著的爱情在濒于绝望中显出了无比强大的力量。“丝”,双关语,隐“相思”的“思”。“春蚕”、“蜡炬”比喻精妙,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这两句诗已成为描写爱情的绝唱。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写对女方的深刻体贴。咫尺天涯的距离,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线希望,都写得深刻动人。

  这首诗很典型地表现了在封建时代文人们那种隐秘难言的爱情生活的特点。

  四、《天净沙 秋思》简析

  前三句全属写景,但又句句写出游子的客愁和乡思。“枯藤”一句写秋末之景,干枯的老藤,苍老的树木,乌鸦哀鸣,渲染出一种萧瑟荒凉的意境,含蓄地表示出游于无家可归之意。“小桥”一句推出一幅幽雅恬静的画面,与前句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引动游子的乡思。“古道”一句写古道荒凉,西风骤起,马也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从侧面反映出游子在客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以上为第一层。

  最后两句为第二层,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夕阳”句点出时间,并照应上文“昏”字。“断肠”句直抒胸臆:游子远离家乡,孤独漂泊,秋景苍凉,时近黄昏,怎不叫人痛断肝肠呢!

  这首小令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过众多自然景物的罗列,就把浓重的深秋色彩,刻画得淋漓尽致。因此,被后人称赞为“秋思之祖”。

  五、《山坡羊》简析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生动的比喻,突出了山河的雄伟壮丽,为全曲奠定了悲壮沉郁、气势雄浑豪放的感情基调。一条饱经历史兴衰的路,它唤起了作者的怀古之情。这不仅点明了题意,也饱含着感情色彩。

  “望西都,意踌蹰”。二句意味更深长。作者西望长安,这汉唐帝国的都城,对其历史上的繁华兴盛以及眼下的物是人非有着无限的感慨。这里隐隐约约透露出民族意识,即对汉民族强盛时期的追怀,思想感情极为复杂.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由长安路而联想到秦汉兴亡,这是很自然的事。作者突出用了“伤心”二字,为这种不由自主的联想平添无限苍凉凄楚。明明是潼关怀古,却把视野扩展到了潼关通往西都的路上,联想到关中逃难的饥民,他们成群结队,艰难地走在路上。作者并没有正面写到难民群,而是抽笔去写此地往昔的兴衰,不言更胜有言。秦皇汉武的宫殿楼阁、舞榭歌台都荡然无存了,所剩的只有眼下的一片萧条。这里强调的仍然是历史与现实的对照。

  “兴,目姓苦;亡,百姓苦!”作者从对历史的认识和思考中,概括提炼出既朴素而又鲜明深刻的思想:兴也好,亡也罢,受苦遭难的终究是黎民百姓。这是作者关心人民疾苦情愫的升华,问题朴实,却十分尖锐;看似简单,却表现了作者极大的勇气和胆识,它表达了作者对人民无限深切的同情,对统治者无比强烈的愤慨。这是对全曲旨意一个十分警策、十分精辟的总结和概括。

  六、关于引导学生分析诗歌意境的教学建议

  要引导学生分析诗歌意境,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诗歌教学应该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使他们的脑海再现诗歌的艺术形象,感情上与作者融为一体。教学起始,要创造条件,让他们理解作者创作前的背景材料,渲染气氛,调动学生的感情因素。在分析时,教师要用真切感人的语言,丰富生动的表情再现诗歌的形象和意境,而不是干巴巴地去解词释句,证述证明。有些诗歌情在言表,可以直接感受和分析到;有些诗歌情在言内,披文亦可入情;有些诗歌情在言外,则要“知人论世”,弄清诗人写诗的用意,从而把握诗歌的真情和真意。诗歌教学,对层次结构的分析相对要少些,以免影响对诗歌的整体感受。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我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其中唐诗、宋词、元曲闻名世界,是我国灿烂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李清照等人的名字永远镌刻在每个人的记忆中。这节课我们学习唐朝古体诗两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雁门太守行》,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及情景交融的写法。

  二、整体感知

  教师先介绍诗歌的知识和特点,反复诵读后,了解《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此诗描绘了唐代边地特有的风光、奇寒,抒发了诗人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雁门太守行》一开头便点明战争的危急形势:敌人兵临城下大军压境,有如乌云重重压下要把城墙摧垮。接着极力渲染战场惨烈的气氛:号角声声在秋风中回荡,天寒霜重鼓声不扬,战士的鲜血染红了土地,在夜幕降临时映出紫色的霞光。诗的末尾抒写危城守将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

  三、阅读分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介绍诗歌的知识和特点。

  (1)诗歌是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通过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和发挥丰富的想像和联想,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诗歌具有概括性、形象性、抒情性和音乐性。

  诗歌的种类:就体裁方面分为旧体诗(包括词、曲)和新诗。旧体诗包括古体诗和唐代以后的近体诗(律诗、绝句)。新诗有要求严格些的格律诗,有格律要求不严的、写起来比较自由的自由诗,还有介于散文和诗之间的散文诗。

  (2)了解如何去欣赏诗歌的特点。

  ①通过分析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

  ②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③通过研究把握诗歌描绘的人、景、物。

  ④通过赏析领会诗歌的深刻含义。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者简介。

  岁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他与高适齐名,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他多年生活在西北边疆,对边塞自然风光军旅生活有深切体会。其边塞诗歌雄健豪迈,读之令人兴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他在轮台军府送武判官回京城时写的,抒发了无限惆怅之情。

  3.教师范读本诗,学生反复诵读,对照注释,逐句释义,感知诗中景象,体悟诗人感情。

  4.分析。

  (1)第一句话写了什么内容?(讨论后回答)起笔写西北边地气候的奇特:风猛雪早。

  大雪飘洒,天地一色。

  (2)看着架满树枝的雪絮,诗人想到了什么?有怎样的作用?

  答:诗人张开了想像的翅膀:“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梨花比雪,雄奇明丽,新颖独特,落笔传神。不只写出了雪来得突然,写出了雪的铺天盖地,而且以春天比喻冬天,把冬天写出春意,情调乐观而昂扬。这句话是咏雪的千古名句。“春风”使梨花盛开来喻“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用得神妙,不仅写出“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的惊奇与好奇。紧接下来,又渲染出了极富浪漫色彩的“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情境。

  (3)文中哪些句子表现四周骤生奇寒?(讨论后回答)

  答:“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4)“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勾勒了怎样的雪景,起了怎样的作用?

  这两句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气势磅礴地勾画出瑰奇壮丽的边塞雪景,又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如此恶劣的天气长途跋涉必将是无比艰辛的。“愁”字隐约对离别分手作了暗示。

  (5)如果说以上主要是咏雪而渐寄离情,那么以下则以白雪为背景正面写送别之情。

  文中写军帐中钱别归客的场面的句子是什么?

  答:“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6)文中再次写天气奇寒的句子是哪些?作用怎样?

  答: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尽管风势猛烈,辕门上的红旗已被冰雪冻结得一动不动了。这一生动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了天气奇寒。那以白雪为底色上的一点鲜红,为那冷色基调的画面增添了一丝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为洁白、寒冷;那雪花纷飞的空中不动的红旗,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富有诗意。

  (7)“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几句话答:点明了送别的什么?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研讨后回答)

  答:点明了送别地点,再以“满”写雪大。大雪封山,路途艰难,令送行者惦念不已。峰回路转,行人消失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伫立良久,表现了望归客别去的怅然心清。

  (8)既然是送别,为什么要咏雪?二者有怎样的联系?(再次诵读,加以体会)

  答:全诗以雪景衬托别情,情景交融,诗人描绘边塞八月冰天雪地、愁云惨淡、苦寒难耐的景象,更能衬托出诗人送朋友的无限怅然之情。

  5.对重点内容进行训练。(略)

  雁门太守行

  1.作者简介及时代背景。

  李贺(790 -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省宜阳县西)人。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年少时在诗歌创作上就已有成就。李贺21岁时,因父亲的名字“晋肃”在当时犯讳,所以不准他应考进士。他只做过三年的奉礼郎小官,辞官后心情一直抑郁不平。26岁就去世了。李贺的诗歌,除诉说怀才不遇的悲愤以外,也有一些反映人民疾苦,揭露统治者残暴荒淫的篇章。在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并且发生过多次战争。李贺的这首《雁门太守行》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写的。当时年仅17岁。

  2.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全诗。

  3.结合课下小注疏通文句,然后让学生译字面意思。

  战局像乌云重压要把城墙摧垮,跳动着的铠甲像鱼鳞闪耀在阳光下。号角震天凉秋更肃杀,鲜血凝泥沙暮色中映出紫霞。半卷着红旗易水河边又起厮杀,浓霜凝住战鼓声闷也乏。君王招纳贤才的深思要报答,高举宝剑奋战疆场献年华。

  4.分析全诗内容。

  (1)同学们讨论思考:诗中哪句话构思新奇,写出战争的危急形势?

  答:“黑云压城城欲摧”,点明了战争的危急形势。敌人兵临城下,大军压境,有如乌云重重压下要把城墙摧垮。这样构思较新颖,用“黑云压城”极力渲染了兵临城下的紧急形势,用“城欲摧”极言大军压境的紧张气氛。

  (2)诗中哪句话写出了战场的惨烈?

  答:“角声满无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3)诗中写危城守将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的诗句是什么?

  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同时也反映了刚届青年的作者已经立志报效国家。

  (4)诗中的名句是什么?

  答:“黑云压城城欲摧”,组织学生再次诵读本诗,要读出一定的语气,深入体会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总结、扩展

  总结:这两首诗同属于边塞诗歌,但所描写的意境不同,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也不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充满奇情妙思,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雪,为送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环境。诗中有细节勾勒,也有浪漫奇妙的想像,再现边地瑰丽的自然风光,充满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感情。

  《雁门太守行》一诗渲染了一种悲壮惨烈的气氛:那就是兵临城下,号角声声,战士们的鲜血染红了土地,战场很残酷,但危城守将誓死要报效朝廷,决心誓死不改。

  两首诗均构思奇特,想像丰富,富有诗的意境和情趣。

  扩展:课下再找一些边塞诗来读。如: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让学生体会边塞诗歌的特点。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雁门太守行》两首诗,学得了一些诗歌知识及诗的意境,理解了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今天这节课,我们再学三首,那就是《无题》、《天净沙·秋思》、《山坡羊·渲关怀古》。

  二、整体感知

  1.朗读《无题》,体会诗人抒写的男女双方无比深挚的相思别离之情。背诵全诗。

  理解名言佳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爱到深处,情丝是剪不断理还乱的。就好比那作茧自缚的春蚕,不吐尽最后一根丝是不会死的。思念的泪水,也如那煎熬中的蜡烛的烛泪,点点滴滴不断流淌,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分。这两句诗以比喻的方式展示了恋人间生死相伴的真情。现在多用来比喻那些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们。

  2.朗读、背诵元曲《天净沙·秋思》,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游子的悲凉情感的。

  3.朗读、背诵小令《山坡羊·潼关怀古》,理解作者吊古伤今,同情人民的苦难,对不顾人民死活的统治者的痛恨。

  名言佳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这首小令深刻而鲜明的主题,也是名句。兴亡对举互文,概括力极强。它告诉我们:封建朝代兴废不迭,但不管谁兴谁亡,百姓受苦的命运总没有改变,这是历史的规律,有力地概括了封建社会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不合理的自然现象,寄寓着作者对劳动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和对封建统治者的强烈谴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八个字明白如话,浅显易懂,雅俗共赏,而寓意深沉;读来声情激越,悲壮慷慨,令人荡气回肠。

  三、阅读分析

  无题

  1.简介作者及题目。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在晚唐诗人中,他的诗歌艺术成就最高,和另一位著名诗人杜牧合称为“小李杜”,也是唐代诗人中的“三李”之一(李白、李贺)。他擅长律诗,绝句。所作诗歌典雅华丽,形象鲜明,工于比兴,深于寄托,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尤其是他的爱情诗,最为人传诵,他对后代诗人及词人的影响很大。主要名篇有:《登乐游原》、《无题》、《夜雨寄北》等。

  《无题》是一首描写男女情爱的诗。因为涉及爱情,不便明写,所以作者集中有关这类的诗,大部分都标作“无题”。

  2.教师引导诵读全诗,学生反复诵读。

  教师点拨:爱情应该说是人类文学艺术永恒的主题,因此以爱情为题材的古今中外名篇数不胜数。细心的人会发现,在有关爱情的文学创作中,有三方面内容是写得最多的,那就是热恋、失恋和别离。李商隐这首《无题》写的就是恋人间的分离和相思。

  3.学生思考:

  (1)开头两句话奠定了怎样的基调?讨论后回答:

  答:开头两句诗奠定了全诗感伤忧郁的基调。“相见时难别亦难”:见难,言机会难得;别难,不忍分离。第一句用了两个“难”字表达了恋人间苦苦的思念等待和别离时的痛苦忧伤。“乐风无力百花残”:这句是说分别时恰值春暮,更加使人伤感。“东风无力”从字面上看是自然景物。东风是百花盛开的主要原因。而一旦东风无力,花儿自然就到凋谢的时刻了,但实际上,“东风无力”也是表达恋人心情的,它展示了恋人之间无力扭转事情局面不得不分手的无奈心情。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因为它将人内心那份刻骨铭心的真情表现到了极点。(详见整体感知)

  春蚕。蜡炬两个比喻,奇托着至死不变的深情。“春蚕”句重在缠绵真切;“蜡炬”句重在哀婉沉痛。

  (2)诗中第五、六两句选取了哪两个典型事例?

  答:这两句由己方推及对方,选取由晨妆、夜吟两个典型事例而产生的两种特殊感情,抒写了双方都沉浸在无限痛苦的相思之中,虽各在一方,而总是心心相印,息息相通。

  (3)最后两句,借神话表达怎样的情感?

  答:借神话传说表达了对心中恋人的无比挚爱和深切怀念,与诗的开头照应。

  (4)请同学就字面义翻译。

  相见太难离别更难,东风无力百花已凋残。春蚕吐丝至死丝方尽,明烛成灰蜡泪才滴干。晨妆明镜只愁白发添,夜半吟诗倍感月光寒。迢迢蓬莱路若比两清嫌太短,拜托殷勤写两地传书多探看。

  天净沙·秋思

  l.介绍作者。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大都人。著杂剧15种,今存《汉宫秋》等7种,与关汉卿、郑

  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散曲之作尤丰,现存小令115道,套曲18套,成就十分突出。他在元代前期散曲作家中,获得独占鳌头的“曲状元”的美誉,可谓名副其实。

  2.解释题目及中心思想。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此曲为小令中脍炙人口的名篇,是元代散曲中的绝唱。这首题为“秋思”的小令,描画了秋天黄昏的景色,烘托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傍惶悲苦的情怀。

  3.字面译文:枯藤缠着老树,暮色中归巢的乌鸦在树梢盘旋;溪流上有座小桥,桥畔稀稀落落地排列着几户人家;在萧瑟的秋风里,古老的山间小路上一匹瘦马正在踽踽独行;惨淡的夕阳正缓缓西下,马背上风尘仆仆的游子忆起亲切的故乡,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4.分析重点词语、句子。

  (1)反复朗读后,让同学自己找出重点词语。前三句只有18个字,却叠用9个名词,排列了9种富于特征的自然景物,第四句又加上“夕阳西下”。在10个自然意象中,灌注进一种苍凉萧瑟的感情。于是,这些表面上似乎孤立的景象便产生了有机的联系,组成一幅弥漫着苍凉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照图。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更在画面上添加了一个浪迹天涯的断肠人,整幅画面便获得了通体和谐的生命,从而把游子那种孤独惆怅的情怀尽皆显示出来。

  (2)请同学们分析三组自然景物意象,看看有怎样的联系?(学生讨论后回答)

  仔细分析三组自然景物意象,第一组“枯藤老树昏鸦”。第三组“古道西风瘦马”,都是色彩灰暗、气氛苍凉的,它们对游子的悲苦心清起到烘托作用。而第二组“小桥流水人家”,印画出宁静幽美、安逸舒适的村落人家风光,它们从反面衬出游子思乡的愁绪。这组意象虽与前后情调气氛不一,却相互映照,遂使全曲的情景曲折跌宕,避免了单调呆板。烘托、反衬结合,强化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3)你认为曲中哪些修饰性的字眼用得准确精妙?

  答:抒情和写景纯用白描手法,逼真自然,显示了马致远的语言功底。曲中几个修饰性的字眼“枯”。“老”、“昏”、“小”、“流”、“西”、“瘦”、“夕”、“断肠”等都用得十分准确、精妙。

  (4)请同学们为《天净沙·秋思》绘一幅画,突出自然景物特征。

  (5)补充说明元曲:曲是元代文学的代表样式。曲分剧曲(杂剧)和散曲两类,而散曲又分为套数和小令两种。套数由多支曲子组成,小令一般由单支曲子构成。这支曲子即是小令。《天净沙·秋思》、《山坡羊·潼关怀古》均为小令。

  山坡羊·潼关怀古

  1.作者简介。

  张养浩:元代诗人,散曲作家。字希孟,号云柱,济南(今山东省)人。曾任监察御史、礼部尚书,为人刚直,敢言时弊,后辞官归隐。其诗歌、散曲对当时的社会黑暗有揭露。

  2.题解及中心思想。

  “山坡羊”,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标题。这首小令是元文宗天历年间,关中大旱,张养浩被征召任陕西行台中丞,在他赴任途中经过潼关时触发了追念古代情怀而作的,表现了作者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和同情。

  3.教师范读后,学生反复诵读。

  4.结合课文小注,翻译本文。

  像是群峰众峦在这里会合,像是大浪巨涛在这里震怒。华山在腹,黄河守门,好一条潼关路。遥望长安古西部,思绪沉郁又起伏。途经秦汉故地,引出伤感无数。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泥土。唉!一朝兴起,百姓受苦;一朝败亡,百姓还受苦。

  5.分析结构特点。(学生讨论后回答)

  全曲分三层:第一层(头三句):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第三句写渲关位于群山重重包围、黄河寒流其间那除隘之处。

  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本层描写潼关壮景,生动形象。

  第二层(四一七句):写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第四、五句点出作者遥望古都长安,凭吊古迹,思绪万千,激愤难平。第六、七句点出无限伤感的原因。“官阙万间都做了土”,概括了历代帝业盛衰兴亡的沧桑变化。秦汉的一宫一阙都凝聚了天下无数百姓的血和汗,像秦王朝的阿房宫,但它却随着秦王朝的灭亡而化为焦土。王朝的兴替固然令人伤感,但作者最伤心的却是百姓之苦。

  第三层(末四句):指出历代王朝的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这是作者从历代帝王的兴亡史中概括出来的一个结论。三层意思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思想越来越显豁,感情越来越强烈,浑然形成一体。全曲景中藏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怎样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

  “亡,百姓苦”好理解。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兴”,怎么也“百姓苦”呢?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像秦王朝兴起时,筑长城,开驰道,造官室,劳役繁重,百姓受尽了苦。“兴,百姓苦”一句,发人所未发,深刻而警策。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不论“兴”、“亡”受苦的都是百姓。归纳总结:这首小令语言精练,形象鲜明且富有人民性,是整个元散曲中的优秀作品。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篇11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作者:岑参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北风席卷大地,白草被刮得折断了,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飞撒大雪。忽然好像一夜春风吹来,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斗艳盛开。雪花飘散进入珠帘,沾湿了罗幕,穿上狐裘不感觉到温暖,织锦做成的被子也觉得单薄。连将军和都护都拉不开弓,都觉得铁衣太寒冷,难以穿上。在大沙漠上纵横交错着百丈厚的坚冰,愁云暗淡无光,在万里长空凝聚着。在军中主帅所居的营帐里摆设酒宴,给回去的客人饯行,胡琴琵琶与羌笛奏出了热烈欢快的乐曲。傍晚在辕门外,纷纷大雪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强劲的北风也不能让它飘动。在轮台东门外送您离去,离去的时候大雪铺满了天山的道路。山岭迂回,道路曲折,看不见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走过的蹄印。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甲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并理解诗歌。

  2、培养欣赏品味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朗读诗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

  教学设想

  教学中可按照读--品--背的顺序进行,精讲多读,以读带品。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雪,洁白美丽,或轻舞或纷扬,给我们的生活增姿添彩,所以,它历来都是人们吟咏、描绘的对象。

  在古诗中,更是有不少歌咏白雪的名句,同学们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例如: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柳宗元

  欲度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唐·卢纶《塞下曲(之四)》

  有谁能说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的出处?——对了,它出自于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唐代的大诗人是在怎样的情境之下吟咏出这样的千古名句的,让我们一起走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二、作者介绍

  投影:

  岑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为“高岑”。曾两度出塞,晚年任嘉州刺史,以后罢官,欲归故乡时,客死成都旅舍,史称“岑嘉州”,有《岑嘉州集》传世。

  岑参的诗想像丰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词采瑰丽,并充满乐观进取的精神,具有浪漫主义特色。

  三、诗文赏析

  (一)聆听感受

  1、播放录音,聆听感受。请同学们注意字的读音。

  2、读准字音

  岑参cénshēn散入sàn

  狐裘qiú锦衾薄qīnbó

  瀚海hàn阑干lán

  羌笛qiāng风掣红旗chè

  (二)整体把握

  1、齐读全诗——读准字音,初步感知。

  2、解题——从诗题中能看出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

  咏雪、送别。(板书)诗的前半部分是咏雪,后半部分写送别,同时在送别中进一步描写雪景。这是一首雪中送别诗。

  3、诗歌是从哪里开始着重写送别的?

  从“中军置酒饮归客”一句开始。前十句着重于咏雪,后八句着重于送别。

  (三)赏析咏雪部分

  1、齐读咏雪部分——思考:咏雪部分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北风席卷着大地,把强韧的白草都折断了。塞北的天空,农历八月就飞起了雪花。就像是忽然刮了一夜春风,使千树万树开满了梨花。

  大风把雪吹进了珠帘里,沾湿了罗幕,就连狐裘、锦衾这样高级的御寒品也挡不住严寒;将军的角弓被冻得拉都拉不开了,都护的铁衣冰冷得难以着身。

  2、赏析诗句

  (1)朗读咏雪部分——思考:哪些诗句写得好,好在哪里?

  (2)对雪的描绘,哪一句最精彩?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为什么精彩?小组研讨,合作探究。

  精妙的用词——一个“忽”字,表明来得突兀,来得意外,形容雪来得急,下得猛。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的神奇,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惊喜心情。

  新奇的比喻——抓住雪的洁白、鲜润的特点。

  千树万树,突出了雪的壮观景象。

  春意盎然的意境——创设了梨花满树、春意盎然的意境,以春暖显奇寒。

  昂扬乐观的精神——严酷的自然环境中透出了诗人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表现出这种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名句。

  (3)读咏雪部分——除了这一句外,在咏雪部分,你还喜欢哪些诗句?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穿插评价:

  ①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第一句写风,一个“卷”字,一个“折”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

  ②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一个“散”字,写出了风吹雪花点点飘入帐内的情景,一个“入”字,将读者的视线从广漠无垠的空中转移到中军将领们的住所上来,“湿”字写雪花融化,沾湿了罗幕。“狐裘”写白天,“锦衾”写夜晚,“不暖”和“薄”,均可见出雪天的奇寒。

  “角弓不得控”和“铁衣冷难着”,生动地表现了胡天的奇寒叫人难以忍受,“将军”与“都护”尚且如此,一般士兵就可想而知了。

  狐裘、锦衾、角弓、铁衣,用这些边塞将士身边的用品来衬托气候的寒冷,既表现了边地军营中将士的苦寒生活,又从侧面烘托出了大雪的寒威。是从人的感受、从侧面来描述边地的寒冷,这样记录边塞奇事,角度也很新颖。

  ③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从“瀚海”到“愁云”,视角有何变化?)

  (“百丈”、“万里”是实写吗?运用了什么修辞?)

  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前一句写大戈壁上是一片冰雪世界,这是地上的景象。“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百丈冰”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广,冰块之大,是夸张的说法,极言奇寒。

  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空,这是天上的景象。一个“愁”字,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愁云”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别。这里,把边塞将士的军营置于一个广漠、辽阔的背景上,给人一种奇异而又壮伟的深刻印象。

  3、齐读咏雪部分——思考:这些诗句共同显示了胡天的雪的什么特点?

  雪来得早,雪来得急骤,雪下得大,雪景雄奇壮阔,雪后特别寒冷。

  4、作者写雪,写雪中的景象,写胡天的雪的特点,是怀着怎样的情感来写的?

  喜爱,赞美的感情,昂扬乐观的精神。

  5、为什么在这样艰苦恶劣的环境中,作者却能表现出如此昂扬向上的情绪呢?

  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诗人自身的经历有关。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当时的背景——

  写作背景(投影)

  唐代天宝年间,李唐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边境战事不断,许多文人也纷纷投入军人幕府,寻求个人发展,并体验到边塞紧张激烈的军旅生活和新奇独特的自然风光,形成了盛唐边塞诗派。岑参就是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他怀着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度过了六年艰苦的生涯,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是他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在轮台幕府中送友人回京时所作。

  (四)赏析送别部分

  1、齐读送别部分——诗人写送别写出了对友人怎样的情感?

  依依不舍。

  2、哪些诗句表现了这种情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①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设宴饯别

  (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呢?

  为什么要列举“胡琴”“琵琶”“羌笛”这三种乐器呢?)

  简略而有情味。诗人在中军营里摆下了饯别的酒筵,演奏的是胡琴、琵琶和羌笛等乐器。这就点明了饯行地点、饯行原因、饯行的情形。

  列举出这三种乐器的名称,也是很有深意的:朋友就要回乡了,在饯别酒席上演奏的仍然是这些异乡的乐器,一股思乡之情不是委婉地流露出来了吗?“胡琴琵琶与羌笛”,这种纯然是西域特色的管弦乐器齐鸣和响,给边塞的军中宴饮增添了几分苍凉悲壮的豪气。

  ②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你觉得此句中哪一个词用得最好?好在哪里?)

  日暮时分,大雪纷纷,诗人把他的视线从酒筵上又转向了辕门外,看到了一幅十分奇异的画面:在暮雪纷飞的背景上,一面鲜红的旗帜凝住不动。其中的“掣”字用得十分精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状。

  此句运用反衬手法,既突出了天气的寒冷,也写出了瀚海冰雪中的一个“亮点”色彩感强,富有表现力,构画了一副奇异而美丽的画面。不仅写出了边塞奇寒,而且红旗在风中坚强挺立也喻指边塞将士不屈的斗志,写出了作者心中奔涌的豪情。

  ③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雪满天山路”既表现出了风雪之猛,路之难行,又传达出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的担忧。

  ④赏析“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写友人离去以后的情景:山回路转,友人的身影已经看不到了,此时诗人仍伫立在风雪中,远望友人离去的路,只见雪地上留下一行长长的马蹄印。

  (联想想象诗歌最后两句,如果你是诗人此时在想些什么?)

  诗人送友人归去时依依不舍的深情,以及他的思乡之情,都通过“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句诗表达出来了。

  (齐读送别部分——思考——诗人在句子中并未写到“情义”“不舍”等字眼,那么这种情义是怎样传达出来的?)

  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这样的结尾,真如撞钟,清音有余,使人产生无穷的遐想。“山回路转”使人惆怅,而雪地上的马蹄印迹,又把送别的思念延伸到远方。这个“开放式”的结尾,给人以无尽的遐思。

  (你知道具有相同意境的诗句吗?——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挂起风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伫立,目送流向天际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随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这两句诗表达了多么深挚的友情,然而在诗句中却找不到“友情”这个字眼。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3、齐读送别部分——体味其中的韵味。

  (五)分析咏雪、送别两部分之间的关系。

  (写雪、写雪带来的酷寒,写边地的风光和送别有关系吗?)

  为送别设置背景,渲染气氛

  在边地奇异雄伟的风光,在大风雪的背景下,送别带上了雄浑悲壮的色彩。

  (六)齐读全诗——深情诵读,尝试背诵

  四、拓展阅读

  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这首诗写了哪些景?与《白雪歌》有什么相似之处?

  2、两首诗所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五、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

  2、积累并品评咏雪的名句。

  [附]板书设计

  咏雪——奇异瑰丽

  设置背景渲染气氛

  送别——依依离情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三首诗课堂熟读课下能诵;

  2、赏析诗中精彩句子,至少三处;

  3、理解每首诗中作者抒发的情感。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基础的前提下,在初二下学期进行主题式学习的尝试。

  帮助学生在学习时培养根据主题思想归类学习的习惯,期待提高学习效率。

  重点难点

  重点:赏析诗中精彩句子,至少三处;

  难点:理解每首诗中作者抒发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猜一猜我们要学习哪三首诗呢?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八年级下册诗歌目录: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赤壁》 《过零丁洋》 《山坡羊·潼关怀古》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饮酒》 《行路难》(其一) 《己亥杂诗》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赠从弟》(其二)

  《登幽州台歌》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终南别业》《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登飞来峰》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

  2.诗中哪些语句可以照应题目,验证你的猜测,用“ ”画出来。

  二、试试我们可以这样做!

  你喜欢诗中的那一句/联,说说你喜欢“她”的理由。

  思路提示:

  1.理解你喜欢的句子,说说“她”的意思。

  2.注意诗中加点的.词语,也许“她”能帮助你

  三、讨论一下,让诗人的形象鲜活起来!

  你觉得诗中抒发的情感够“真挚”吗?说说你的看法。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