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高一第一学期语文起始课——诗歌《回声》

高一第一学期语文起始课——诗歌《回声》

困爱之城 点赞 分享
高一第一学期语文起始课——诗歌《回声》

微信扫码分享

高一第一学期语文起始课——诗歌《回声》(精选17篇)

高一第一学期语文起始课——诗歌《回声》 篇1

  《回声》一文是科学童话故事,因此让学生弄懂这一科学道理是课文的重点、难点。现将课文4——5自然段的课堂实录展示如下:

  师:请同学们默读4、5自然段,同时想一想,妈妈是怎么做,又是怎么说的?

  默读,思考好了,请同学们互相讨论。

  生:妈妈这样做的:她把小青蛙带到岸上,捡起一颗石子,扔进河里。

  师:(追问)小青蛙看到了什么?

  生:河水激起一圈圈波纹,波纹碰到河岸又一圈圈地荡回去。

  碰

  师板书:水的波纹 河岸

  荡

  师:真的是这样吗?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我这里有一个小“池塘”(圆形大玻璃皿)“池塘”里装满了水。哪一位“小青蛙”来试一试。其他同学仔细看,看到了什么?

  (老师把装满清水的圆形玻璃皿放到投影仪上,并请一位同学拿小石子,往水里扔,银幕上明显地出现回波现象。)

  师:现在做个练习P150.2.(1),请同学们先默读一遍,然后自己在书上做。(等学生做好后,指读、评点,同桌互改)

  师:刚才的练习是课文上的内容,比较容易,现在老师再出三道填空看看谁会做。

  生:(默读、指名回答)(1)水的波纹叫(水波)。

  (2)(水波)荡出去,(碰)的石壁又返回来。

  (3)返回来的(水波)我们叫它(回波)。

  师:青蛙妈妈为什么做这个实验呢?青蛙妈妈是怎么说的?请一位同学读第五小节,其他同学找出有关的句子说一说。回声是怎么回事。

  (学生说,老师板书) 碰

  声音的波纹 石壁

  返

  师:从妈妈的话中,我们知道回声的道理和水波一样。请再来做以下填空?

  生:(答填空)(1)声音的波纹叫(声波)。

  (2)(声波)传出去(碰)到石壁又返回来。

  (3)返回来的(声波)叫它(回声)。

  师:小青蛙听了妈妈的一番话,高兴得——生齐答:一蹦老高?

  (什么是老高?一蹦老高看出了什么?他为什么一蹦老高?一连三个追问,让学生知道小青蛙明白回声这一科学道理之后的兴奋的感情。)

  师:那么吗只藏在桥洞里学他说话的小青蛙到底有没有呢?

  生:根本没有,他听到是自己的声音,也就是回声。

  师:齐读4、5段

  《回声》一课教学后记

  《回声》是二年级第四册的一篇科学童话,它以故事的形式使学生获得回声这科学的知识。我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特点,着重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通过形象生动的手段,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明白这一科学的道理。

  一、导语生动,激发兴趣。

  二年级第四册中《回声》是一篇科学童话,它科学性很强,往往也很枯燥,我一开始打出幻灯借助书中的故事,运用生动的语言,一开始就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我说:“这个故事发生在春天,小蝌蚪终于找到了妈妈。(联系已有知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共鸣。)它长成一只小青蛙,小青蛙对妈妈说:“妈妈,妈妈,春天真美啊!你带我出去玩玩好吗?”同时出示幻灯(书中第一幅图)问学生,他们游啊游,看到了什么?(结合学习第一小节)使学生明白,并欣赏到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像一个圆圆的月亮,十分美丽。学生此时兴趣盎然,情绪高涨。

  二、多元化手段,突破难点。

  课文《回声》的知识是文章的难点。如果是嘴去讲解,必定单调枯燥、深奥,你讲为准确,学生却不明白课文是怎么回事的。可是水的回波这一知识的理解是讲清回声的关键。只要明白回波是怎么回事,回声这一难理解的科学知识也就迎刃而解了。我首先通过读课文,让学生明白青蛙妈妈是怎么做的,在黑板上列出这种回波的关系。

  碰

  水的波纹 河岸 接着我运用幻灯做了个实验,我让全班每

  荡

  一个学生都看清楚了实验,从而轻易解决了难点。用一个玻璃器皿装了满满一缸水放到幻灯上,幻灯上映出了一个小池塘,波光粼粼,我然后用小石子投入盛满水的器皿内,学生很清晰地看到幻灯银幕上水波碰到器皿壁又返回来的现象。这一实验,让学生清晰地明白回波是怎么回事。最后,我联系到回声这一现象,又从实际操作上升到文字的阐述。我出了三道填空题:(1)声音的波纹叫(声波)。(2)(声波)传出去(碰)到石壁又返回来。(3)返回来的(声波)叫它(回声)。学生对这个问题从水波入手,从幻灯实验入手,由不懂到懂,由不理解到理解,学生轻松自如。

  三、扣紧词句,扎实训练。

  在弄明白回波的道理,突破难点的同时,我哈注重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1. 结合幻灯 欣赏佳句

  “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好像一个大月亮。”学生理解了倒影的半圆和桥半圆形成一个“圆圆的”形状,像大月亮。通过让学生说“圆圆的”,体会形状之美。大月亮在红花绿叶之中,清澈湖水之间,真美啊。再让学生体会所处环境的美。最后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此句,体会语言之美。

  2. 换关键词 理解句子

  “桥洞里响起一片呱呱的回声。”我问学生,把“一片”改成“一阵”行吗?(学生说:不行)我紧接着问:为什么?学生通过讨论理解到因为青蛙叫个不停,事业不断产生回声。回声是“一阵接一阵”连成“一片”,通过这种练习,学生不仅弄清了句子的含义,也知道了一字之差所表达的含义发生变化,所以要准确地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含义。

  四、重视朗读。

  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重视朗读的训练。首先范读,给学生一个总体的印象,然后每小节都进行朗读,采用不同形式读,提出不同的要求。如第二小节,我采用分组读扮角色,1、2组扮小青蛙,3、4组扮藏起来的小青蛙。指导学生读出青蛙高兴得大叫的语气。在朗读中,也模拟出当时的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教学中,我运用了幻灯、实验、练习等多种教学手段,轻松地点出了难点,也扎实地训练了语言文字和朗读。学生明白了回声的道理,也体会了童话故事的语言之美。

高一第一学期语文起始课——诗歌《回声》 篇2

  教材简析

  《回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31课。这篇科学童话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物理现象—回声,本文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也能增加学生对大自然现象探索的吸引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学生分析

  本课是二年级的语文课,涉及到的是自然当中一种普通物理现象,但大多数学生对回声知识了解的不够多,多数学生不知道“回声”是怎么回事,因此,课前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去体会,学生可结合简单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表达自己对回声的认识。还可借助图片多媒体等手段让学生了解回声是怎么回事。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汉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读出奇怪、欢快、亲切的语气。

  3、可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4、通过朗读课文感受祖国语言的美,体会文中展示的奥秘,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和词句训练。

  设计思路

  1、本次教学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采用边读边悟组合式教学。在教学中,多方位、多角度组织、引导、点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小组讨论中学会语言合作。

  2、课前布置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去体会回声,课堂上大家交流,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锻炼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1、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收集有关回声的资料;设计识字的相关课件,创设一定的情境;设计引导性问题。

  2)学生准备: 收集有关回声的资料;预习课文;自己尝试学习生字;查阅相关资料,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呱呱……青蛙宝宝们好!我是你们的青蛙妈妈,今天妈妈就为你们带来好看的动画片,想看吗?

  生:想看。

  (师播放回声的录音)

  师:告诉妈妈,你们听到了什么?

  生:(各抒己见)

  师:这就是回声(板书课题)

  师:宝宝们还在哪儿听到过回声呢?

  生:(各抒己见)

  师:回声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宝宝们读了课文就知道了。宝宝们如果读课文时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宝宝怎么办?

  生:看拼音识字。

  生:问同学。

  生:┉┉

  师:宝宝们真有办法,那如果遇到难读的句子怎么办呢?

  生:自己多读几遍。

  生:跟着会读的同学读。

  生:┉┉

  师:宝宝真聪明,那大家开始吧!妈妈相信你们都是最棒的。

  (学生自己自由读课文约两遍)

  二、初读课文识字.

  师: 刚才宝宝们读课文时认识了很多生字宝宝,大家和他们打个招呼吧 !

  (师出示生字卡片,先点名认,并组词,再全班齐认)

  师:天气太热啦!生字宝宝们都把帽子取掉后躲到了美丽的花骨朵中!你们还认识他们吗?(出示生字课件)

  (去掉拼音开火车识字)

  师:生字宝宝们真淘气,他们想和大家捉谜藏呢!他们又藏到了课文里,你们还认识他们吗?下面请大家自由的读课文,把藏有生字宝宝的句子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读课文,师巡回指导)

  师:青蛙宝宝们读的真好,你能读给你的小伙伴听听吗?

  (同桌相互读课文,纠正读错的地方)

  师:宝宝们愿意把你们自己认为读的最棒的句子读给妈妈听吗?

  (点名读,师根据读的情况随机指导)

  师:宝宝们读的真棒,你们觉得哪些句子读不好,让妈妈帮帮你们吧!

  (点名说读不好的句子,师随机指导,有意识准备几个疑问句及长句子,重点指导疑问句的读法及长句子的停顿等)

  三、理解课文内容.

  师:宝宝们读的真流利,妈妈太高兴啦!想带你们到小河边去玩(出示课件1)瞧!小河上有座桥。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好象一个大月亮。宝宝们感觉怎样?

  生:多好看哪!

  师:是呀!多好看哪!有一只小青蛙也看到这美丽的景色,他也高兴的叫起来了,听,他在说什么呢?(出示课件2)

  生:呱呱呱,多好看哪!

  师:你还听见了什么?

  生:我还听见另一只小青蛙也在叫:“呱呱呱,多好看哪!”

  师:哎呀,这好象和我们刚才看的动画片里的回声一样,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那只小青蛙好奇怪,宝宝们也一定很奇怪吧!下面请宝宝们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然后按照书上说的来做个实验吧.,一定会有所发现,不过妈妈有个要求,要听组长宝宝的安排,还要认真的观察。

  (学生做实验)

  师:宝宝们请坐好,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石子扔进水里会有一圈一圈的波纹.

  生:我看见那一圈一圈的波纹碰到盆壁又回来了.

  生:......

  师:宝宝们观察的真仔细,我们再来看看青蛙妈妈做的实验吧,大家可要认真看哟!(出示课件3)

  师:宝宝们看见了什么?哪个宝宝向大家介绍一下.

  生:(各述己见)

  (师根据生说的出示第四自然段的文本课件)

  师:重点指导用介绍的语气朗读第四自然段.

  师:刚才宝宝们自己做了实验,也看了妈妈做的实验,妈妈知道宝宝们很聪明,对回声都有所了解啦,哪个宝宝能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

  (生各抒己见,并根据学生的描述再次出示课件2)

  师:这就是妈妈要给宝宝们说的。(出示的第五自然段文本课件,并范度)

  师:宝宝们,你们觉得妈妈说的好吗?

  生:好!耐心,亲切。

  师:哪个宝宝想模仿一下耐心而亲切的妈妈给其他的小宝宝讲讲。下面请宝宝们自由练习一下吧 !

  (生自由练读.)

  师:现在我们邀请一位青蛙妈妈上场,谁第一个挑战?

  生:我来试一试.

  师:他读的像吗?

  生:我认为他读的还可以,但语气还是不够耐心,亲切.

  师:你能来试一下吗?

  生:可以.

  (师生共同评议.)

  师:宝宝们,回声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你们明白了吗?

  生:……

  (师适时板书波纹碰到石壁又返回来的简笔图.)

  师:宝宝们真棒,自己弄清了回声的知识,高兴吗?

  生:高兴。

  师:把高兴的样子表现给妈妈看看。

  (学生自由表演)

  师:有个青蛙宝宝问我:“妈妈,如果当时我不是在桥洞里叫的.而是就在小河边叫的,我会听到自己的回声吗?”哪个宝宝告诉他?

  生:也许不会,因为他的叫声,不会碰到东西返回来。

  师:是呀!如果声音的波纹没有碰到阻挡的东西,就不会产生回声。

  四、拓展。

  师:宝宝们,妈妈再带你们到溶洞去玩吧,瞧,小熊和妈妈也来了,他们在干什么呢?

  出示句子:小熊的妈妈和小熊来到洞口小熊对着溶洞喊:"啊,好漂亮呀."洞内也喊了起来:"啊,好漂亮呀."小熊感到很奇怪,妈妈笑着说:"_______."

  师:宝宝们,你们能替小熊的妈妈告诉小熊这是怎么回事吗?自由练习一下吧!

  (生各述己见)

  师:大家都是善于动脑筋的好宝宝。今天跟着妈妈知道了很多知识,你们一定还想写今天认识的生字宝宝。

  五、指导书写.

  师:(出示:游  纹)以前妈妈教宝宝们写过好多好多的字,你们观察一下,该怎么写呢?

  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的位置后发言。)

  师:总结(边写边说)"“纹”的绞丝旁是三笔写成的,当丝作为偏旁的时候,一横就要变成提了,旁边文字的一横要微微向上倾斜。 “游”因为是左中右结构,各部分应该写的瘦长,三个部件紧凑一些。注意最后一个部分,不是反文旁,它下面是个子字。

  师:宝宝们在书上描一个,写一个。写的快的宝宝自己还可以挑选几个写一写。

  (学生写字,教师巡视)

  六、总结课文

  师:今天宝宝们和妈妈玩的开心吗?和妈妈玩,你们有什么收获?

  (生回答。)

  师:你们今天表现的真是顶呱呱.

  七、实践活动.

  师:宝宝们回家后可以到大山脚下或空房子里去体验一下回声。

  教学反思:

  这篇科学童话借小青蛙的遇到的“问题”和青蛙妈妈的讲解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回声。课文语言浅显,情节生动,引人入胜,内容充满童真童趣,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教学中应从文章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通过多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大多数学生对于回声的了解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甚至有的同学根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因此,课前教师就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会,丰富学生的感知。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课文,联系生活经验,运用图片或多媒体等手段,揭开回声的奥秘。

  (diyifanwen.com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此文转载于网络

高一第一学期语文起始课——诗歌《回声》 篇3

  各位领导老师:

  下午好!今天我要说的是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31课《回声》。这一单元是以爱科学为专题编排的,有生动形象的科学童话,有海涵的说明文,有图文并茂的科学连环画,介绍了气象、航天、动植物及农业科技等丰富的科学知识。在读书识字的同时吸引学生关注科学,爱科学,学科学。

  《回声》是一篇生动形象的科学童话。小青蛙不明白为什么有一只小青蛙在学它说话。青蛙妈妈投石击水,在水波和声波相比的巧妙指点下,小青蛙才明白回声的原理。

  基于以上我对教材的分析和把握和对学情的了解,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知识与能力    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二)过程与方法    多种方法识记生字。把学文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良好的学习习惯)。体会学习语言的乐趣,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一)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赞美、奇怪、欢快、亲切的语气。感悟“拾、扔、激、碰、荡”等词语的用法。

  (二)难点: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教具准备:

  (一)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学生准备:青蛙头饰

  学生现在上二年级了,经过三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很多字,初步具备了自主识字的本领,写字水平和阅读能力也有了提高。

  根据新课标中“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和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教学主要采用媒体辅助法、情景教学法、演示教学法,以做促读,以读促思,读悟结合,多方位组织、点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观察、想象、小组学习等活动,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交流、合作,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体现老师的主导作用及学生的主体地位。

  为了创设一个扎实有效的课堂,使学生学有所获,这一课我安排了两课时,第一课时  识记生字,感悟课文,第二课时,复习巩固,指导书写。我重点说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我设计了四个环节:(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5分钟)(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10分钟)(三)品读课文感悟理解(20分钟)(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5分钟)。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上课伊始,我会通过多媒体课件放一段录像:一位小朋友们爬上山顶,对着高山喊:“我来啦!太美了!”山谷中出现相应的回声。我接着问:“为什么出现这么有趣的现象呢?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课文《回声》,我板书课题,生书空。

  (这样创设情境直奔主题,接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与学习愿望,引入新课。)

  2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老师把注意力引导到两个主要问题上来,回声是什么声音?在哪里能听到回声?(因题质疑,培养了学生思考、提问的能力,同时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动机,有利于设计教学活动,促进教学活动的实效性。)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我们就带着问题自己读一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明确了学生的学习任务,培养自读能力,整体感知课文。)

  2生读完后,出示“我会认“中的生字,小老师领读、齐读、开火车读。

  3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了这些字?加一加、换一换、猜字谜等方法。(在识字教学这一环节中,我采用了多种方法,例如开火车、赛读等。调动学生的识字积极性,学生自己想各种方法识记生字,培养了他们自主识字的能力。)

  (三)品读课文,感悟理解

  在学生感知课文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我一步引导学生细读感悟。

  1本环节我首先创设情境:有一天小青蛙跟着妈妈来到桥洞底下,发生了奇怪的事情。

  ①指生读1、2段,其余思考并说说发生了什么事?

  ②指导读出小青蛙奇怪的语气。

  2感悟3—6段,重点4、5段

  ①妈妈怎么说?怎么做的?

  学生用-----画出妈妈的话,用﹋﹋画出妈妈怎么做的。(抓住课文的主要线索,突出重点,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②学生四人小组交流讨论,汇报。

  ③课件出示填空

  青蛙妈妈(  )起一颗石子,(  )进河里,河水被( )起一圈圈波纹。波纹(  )到河岸,又一圈圈地(  )回来。(学生填空捡、扔、激、碰、荡五个动词,并做动作感悟动词的用法。还可以选取其中几个动词说句子,加强了对语言文字的训练,促进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

  ④课件演示水波的变化,对比理解声波,加深学生对回声现象的理解。(直观演示,突破难点)

  ⑤说说回声的形成    师填空提示:声音的(  )碰到桥洞的(  ),要(  )回来。这样,小青蛙就听到(  )啦。这返回的声音就是(  )。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在课堂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演示、讨论、填空等方式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其在活泼生动的形式中了解回声现象,同时培养了他们合作交流、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⑥(《语言课标》中指出,各个学生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因此在理解回声之后我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我们就把自己当成小青蛙或青蛙妈妈,体会小青蛙的心情,读出奇怪、欢快、亲切等语气。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生活中你在哪里还可以听到回声?(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体会回声的奥妙。)

  2大自然是非常奇妙的,很多问题等你自己去寻找答案。(小学语文姓小,但内涵并不小,我牢固树立大语文教学观,生活处处皆语文,把课内引向课外。)

  (五)作业超市

  1和家长或小伙伴戴上头饰演一演。

  2在空旷的屋子里大叫几声,亲身体验回声带来的乐趣。

  3推荐《金色的小船》《语文经典读本》中的相关文章。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六)板书设计

  31  回声

  碰到

  波纹←→ 石壁

  返回

  (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重点,突破难点,又在板书中巩固了识字,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总之,在课堂上我的教学理念就是崔峦老师所说的 “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

  今天我就说到这里,不当之处恳请领导老师批评指证。谢谢大家

高一第一学期语文起始课——诗歌《回声》 篇4

  课前透视

  这篇科学童话借小青蛙遇到的“问题”和青蛙妈妈的讲解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回声。课文语言浅显,情节生动,引人入胜,内容充满童真童趣,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教学中应从文章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通过多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大多数学生对回声的了解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甚至有的同学根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因此,在课前教师应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会,丰富学生的感知。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课文,联系生活经验,运用图片或多媒体等手段,揭开回声的奥秘。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8个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3、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4、感受语言的美,体会文中展示的奥秘,展开想象,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的成因。

  信息资料

  1、生字词语卡片、图片或课件。

  2、课前引导学生去生活中体验回声。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1、谈话揭题:小时侯,老师很喜欢钻到空房子里或是到空旷的山谷中,拉长嗓音不停地大叫:“你是谁?谁在学我说话?”然后       

  总能听到令人兴奋而又好奇的回答。课前我也让大家在生活中去寻找这个感觉,你谈谈自己的体会吧!(学生谈感受)(联系课前实际,拉近课文内容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表达愿望,自然引入课文学习。)

  2、揭题激趣:(板书:声)你们看这是什么字?平时你们听过什么样的声音?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课文《回声》,看到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好,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自己读课文。

  (因题质疑,培养了学生思考、提问的能力。同时了解了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动机及问题取向,有利于设计教学活动,促进教学活动的高效率。)

  对话平台

  自读

  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任务,自读课文。思考: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注意读准每一个生字的字音,划出带有生字的新词以及不懂的词句。记下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培养自读能力,整体感知课文。)

  识字

  1、字卡出示“我会认”中的生字:“呱哩圈纹碰返”。

  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把识字与读文联系起来,强调重点字音。如:呱:读什么?“呱呱呱”是谁的叫声?课文里的小青蛙是怎么叫的?(指名读句子、指导朗读);圈、纹:课文中“圈”和“纹”可以组成词语——一圈圈波纹。(出示)看看课文的插图,找找一圈圈波纹是怎么样的?(指名)你能不能根据课文内容用这个词语一句话?(出示课文插图。一圈圈波纹碰到河岸又返回来。)

  (结合语言环境,进行识字活动,避免了形式枯燥,做到了识用结合,提高了识字效率,训练了学生语言。)

  2、组内识字巩固。组织组间的识字比赛。  

  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8个字,组织学生观察,分类学习书写。

  2、要写的字中有三个左右结构的字,看看哪些字左窄右宽,哪些字左宽右窄?指名说(洞、纹是前者,影是后者。)范写。生描红,临写。同桌评一评。

  3、观察。两个大口框的字——圆,围。大口框和口字的写法不同(口字的左右竖和右边的折向里收,大口框不向里收。)范写。生写。

  4、范写“倒、游”提醒各部分应该写的瘦长,紧凑一些。提醒写字姿势。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抓住汉字的书写规律和特点,丰富识字写字经验,提高书写能力。)

  朗读

  1、分组自由朗读课文,互相评议,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帮助读书有困难的同学共同进步。

  2、指读。喜欢读哪段就读哪一段,师生共同评议。

  感悟

  1、组织学生通过读文,回答自己课前的问题或是在读书中弄懂的问题。回答,读相应的课文。

  2、启发思考:小青蛙听到了什么声音?把有关句子画下来。想一想,这些声音是小青蛙在哪儿听到?妈妈是怎样回答小青蛙提出的问题的?把有关的句子画来。仔细读一读。

高一第一学期语文起始课——诗歌《回声》 篇5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分析:

  《回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看科学。本文以儿童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解释了回声这一物理现象,捧读本文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本课的主人公小青蛙,由自己的叫声引来了另一只“小青蛙”,还调皮地学他说话。在青蛙妈妈投石击水,用水波和声波相比的巧妙指点下,小青蛙才明白了回声的原理。本文是激发学生从小热爱科学,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极好教材,也是对学生进行词句训练,朗读训练的重要凭借。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低年级三个维度的目标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确定为: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7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探求知识的兴趣。

  3、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不同语气。理解青蛙妈妈言行的语句,懂得水的波纹与声音的波纹相似点,从而明白“回声”原理。

  难点:理解什么是“回声”及“为什么会生产回声”这一科学知识。

  4.教学准备:字卡、课件。让学生搜集回声的资料。

  5.课时安排:2课时。

  二、说教法

  《回声》是一篇科学童话,它以故事的形式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科学知识。作为讲读课文,在教学中应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切忌把它上成自然课。教学时应主要采用以读为主,以词句训练为重点,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及课文插图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回声及产生回声的原因。在教学中应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三、说学法

  本节课的学习方法力求遵循“让学生读懂课文”的原则,紧扣教材重点。

  学习青蛙妈妈是怎么做的这一段时,先让学生轻声自渎课文,边读边用笔画出这段话中表示动作的词,用填空的方式,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使语言文字训练与认识事物统一起来,然后引导学生看投影演示,明白河水是怎样激起波纹,又是怎样荡回来的这一现象,最后让学生有感情地读这段话,并想象句子的内容。这样,把朗读的训练和字、词、句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在反复的读中理解了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本课须用两课时,第一课时完成初读课文,识记生字,品读课文感悟回声的教学任务。第二课时进行巩固复习生字,分角色朗读课文,指导书写生字等教学任务。下面我我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感兴趣。”小学生的兴趣则源于好奇,为了使学生马上被吸引住,我是这样导课的:大自然中有许多美妙的声音,听,这是什么声音?播放一段人在山谷中大声叫唤的片断。幽静的山谷,反复的回声,学生很快就会被吸引住。这时老师继续说有一只小青蛙也听到了回声,他是在哪里听到的呢?回声又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就来学习31课《回声》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多种形式,乐中认字。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2.多种形式,乐中认字

  识字教学仍是二年级教学的一个重点,教学中,我注意激发学生主动发现汉字特点,主动探究规律,引导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识字方法,让学生说说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些字。并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和联系生活实际,逐步学会自主识字,有效提高了识字能力。如:。学习“纹”字。老师问这个字叫什么?谁能给它找个朋友,组个词。预设学生说“花纹”。(师及时引导:你瞧这位同学衣服上的花纹可真漂亮啊!)学习“圈”字时,让学生伸出小手来画一个大大的圈(边说边画圈,生跟画)。学习“返”字时,老师走到一位学生前和他握手,然后问:握完了手我要干什么?(师引导刚才老师这样走了过去,又走了回来就是返,你看它的偏旁是什么?)走之旁。

  三、精读课文,感悟回声。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老师问小青蛙在什么地方听到了回声?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画桥洞。然后.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师:半圆的桥洞和倒影在那里?大月亮又在那里你能用手指一指吗?师引导看图,看桥体和倒影连起来好象什么?书上是怎么说的?谁来读一读?练习用好象说话。

  (二)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小青蛙听到了什么样的回声?此时投影句子:小青蛙高兴地叫起来:“呱呱呱,多好看哪!”“你是谁?你在哪儿?”指一名学生读小青蛙的话,再指一名学生读回声。比比谁读得好,师生评价,生生评价。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一部分学习材料十分适合朗读,因此我采用以读代讲法。让学生多层次多形式地朗读。如自由读,指名读,评价读,男女声当小青蛙赛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感悟。读出小青蛙的兴奋与好奇。在读时我积极引导学生自评他评,每一句评价语不同,相同的是鼓励、表扬.评价成了朗读提高的推动力。这样教师很好地发挥了引领的作用。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学生尽情地朗读,和文本亲近,揣摩小青蛙的心情,激发了学生对小青蛙心理的多元解读。)

  (三)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在这一教学中,我巧用课件,突破重难点:回声较为抽象,学生能听得见,但看不到,摸不着。要理解它产生的原因是本课的重难点。学生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如何理解这些抽象的文字呢?此时我用电脑适时展示“青蛙妈妈捡起一颗石子扔进河里,河水激起一圈圈波纹。波纹碰到河岸,又一圈圈地荡回来”的动画。让静变动,化难为易。再让学生根据画面,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并为“青蛙妈妈起一颗石子,进河里…”让学生填动词.然后让学生模仿青蛙妈妈的动作进行表演,这样既认了这两个生字,又理解了它意思。通过动画演示学生也理解波纹是如何产生的,又是怎样返回,而且动词“激、荡”也不用解释学生就能明白它们的意思。

  课件中通过青蛙妈妈的讲述,将石头投入水中,激起波纹,波纹碰到岸边又一圈圈荡回来。在桥洞里小青蛙的声波碰到石壁声波也返回来。很好的理解了什么是声波,找出了水波与声波的共同点,再来认识回声轻而易举。在此课件的出示直观形象,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溶化了知识的难点,引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轻松掌握了知识。

  师:那桥洞里的声音是怎么回事呢?谁来说一说。师相机板书:

  碰

  声波               石壁

  荡回

  明白回声后,学生齐读最后一段,体会小青蛙高兴的心情。

  通过精读感悟课文,使学生在能力情感态度上都有了一个很大的提升。达到了预设的目标。

  四、拓展延伸。

  我们在哪儿还能听到回声?回声有什么作用呢?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五、板书设计       

  碰

  声波                石壁

  荡回

  该板书运用了板画和几个字,把回声形成的地点及回声的形成过程表现出来,简单明了,通俗易懂,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

高一第一学期语文起始课——诗歌《回声》 篇6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简说

  《回声》是一篇生动形象的科学童话。文中配有插图。本课的主人公小青蛙,它不明白为什么有一只小青蛙在调皮的学它说话。在青蛙妈妈投石击水,用水波和声波相比的巧妙指点下,小青蛙才明白回声的原理。小青蛙的思想感情是随着对回声的认识而变化的。要引导学生读出变化的语气。同时激发孩子学科学、爱科学的欲望。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巩固“呱”“哩”等6个生字,会写“圆”“围”两个字。②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③感悟“捡”“扔”“激”“碰”“荡”等词语的用法。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赞美、奇怪、欢快、亲切的语气。

  ②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③培养学生自主读书,小组合作探究的能力。

  (3)德育目标

  体会学习语文的乐趣,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4)、创新目标。

  ① 培养学生再造性想象,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

  3、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赞美、奇怪、欢快、亲切的语气。

  ②感悟“捡”“扔”“激”“碰”“荡”等词语的用法。

  ② 圆、围这两个字达到四会。

  (2)、教学难点

  ① 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二、教法学法

  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读出小青蛙和青蛙妈妈的各种语气,在教学中采用了导读法。例如:在整体感知课文时进行师生互读。在教学1--3自然段时,对重点句子进行范读、赛读、对比读。在教学4-6自然段时,让学生默读、带动作读、小组里边读、分角色读、齐读、带头饰表演读。俗话讲“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在阅读教学我把读贯穿于全文。为了突破难点,在教学4—5自然段时,我采用了直观演示的方法。让学生轻而易举的理解回声是怎样形成的。

  本篇课文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例如:在教学1—3自然段时,让学生自己选择朗读的方式,并且说说都读懂了什么?在教学4—5自然段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青蛙妈妈是用什么方法让小青蛙知道回声是怎么回事?并且自己选择朗读的内容。这种学习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为单位,在合作中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教具的选择与使用目的。

  (1)、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头饰。一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二是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难点。

  四、教学程序设计

  这节课我是分六大部分进行的。

  1、看图谈话,设悬导入。

  我设计两个问题,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习动机。并为讲授新课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2、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利用猜字游戏复习巩固生字。

  采取同桌互读和猜字谜的办法来巩固生字,符合低年级儿童思维的特点,并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了巩固生字的目的。

  3、师生合作,朗读感悟,研究体验。

  首先创设情境,师生互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通过师生合作,培养了孩子的合作意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然后图文结合,小组合作,研读1---3自然段。让学生一边看图,一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读完了在小组内交流,说一说都读懂了什么?老师对重点句子进行朗读指导,达到有感情的朗读。新课标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让学生自主的选择朗读方式。为了避免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教,设计了一个这样环节,让学生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教师适时点拨。接着实验演示,突破难点,研读4、5自然段。先让学生讨论青蛙妈妈是用什么方法让小青蛙知道回声是怎么回事?然后进行演示青蛙妈妈投石击水和小青蛙的叫声,让学生仔细观察,同桌互说水和声波的变化。用水波和声波相比的巧妙指点下,让学生明白回声的原理。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感悟语言。了解回声的形成是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我采取了演示法,呈现学生面前的是一幅幅真实、直观的画面。让学生直观的感知回声形成的过程,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了教学的难点。最后,带上头饰演读课文并进行拓展练习。

  4、指导写字。

  引导学生观察,说说都发现了什么?教师示范写字。学生描红,练习书写。教师巡视,鼓励写的好的和写的有进步的学生。并挑选学生写的字在实物投影上展示。

  5、总结全文。

  6、体验性作业。

高一第一学期语文起始课——诗歌《回声》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汉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读出奇怪、欢快、亲切的语气。

  3、可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4、通过朗读课文感受祖国语言的美,体会文中展示的奥秘,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一、激趣导入。

  1.《板书“声”》同学们看这是什么字?平时同学们听到过什么样的声音?

  2.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平时,我们听到过各种各样的声音,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种声音(板书“回”)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生字

  昨天老师已经布置同学们预习了,预习任务完成了吗?下面老师要考考你了?(大屏幕出示词语)

  谁来读一读!开火车读。读的真不错,看这样你还认识吗?找个小老师领着大家读一读。

  生字认得真不错,请同学们看着课题;看到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什么?

  好,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自己读课文。要读准字音,遇到生字多读几遍,并在自然段前面标上序号。

  三、初读感知。

  1.这篇课文主要讲一件什么事?(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 这篇课文讲了小青蛙跟着妈妈到桥洞里听到回声的事。)

  师:那回声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四、细读感悟。

  1. 谁来读第一段?

  (出示图)这就是书上说的那座石桥,书上还告诉我们什么了?

  (半圆形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好像一个大月亮。)

  2.你觉得这里的景色怎么样?(这里的景色非常优美。)谁能用赞美的语气读这一段?(谁再来美美的读一读。)

  3.就在这么美的地方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读第二、第三段。(小青蛙发现有一只小青蛙在学它说话。)

  4.它是在什么地方发现的?(在桥洞底下发现的。)

  5.这只小青蛙都学它说什么话了,同学们默读第二段,边读边把话画下来。

  (把学说的话找出来。)

  6.我们把当时的情景读出来好吗?谁当小青蛙?谁当学话的小青蛙?大家仔细听他们是怎样读的。

  大家想一想青蛙说的两次话语气一样吗?为什么?

  (不一样,他说的第一次话是赞美的语气,第二次话是问的语气。)

  你从哪看出来的?(从标点符号看出来的,是感叹号。)

  7.说明他心里怎么样?(第一次心里高兴,而第二次话是问号说明他心里很奇怪。)请同学们再来读,注意语气的不同。

  这时候,小青蛙心里会想什么?对,所以书上用了个什么词?

  8(板书“奇怪”)大家想一想:“奇怪极了”是什么意思?

  师:对,那他是怎样做的?他去问妈妈。

  师:谁读一下他问妈妈的话?

  师:我们也跟着青蛙妈妈一起去看一看吧。谁读第四段?

  师:青蛙妈妈是怎样做的?(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她捡起一颗石子,扔进河里。)

  师: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写青蛙妈妈动作的词,老师先找到了跳到岸上的“跳”字(演示),大家再找一下,还有表示动作的词吗?大家拿起笔,把它画出来。

  9.大家一起表演一下怎样叫捡起石子扔进河里。

  对,就这么一扔,河水发生了什么变化?(河水激起一圈圈波纹,波纹碰到河岸,又荡回来。)

  师:请大家看录像(石子激起波纹,又荡回来)。你刚才看到了什么?谁能起来说一说。

  10.青蛙妈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请同学读第5段。(生发表意见)

  谁愿意读青蛙妈妈的话?

  水的波纹碰到桥洞要荡回来,声音的波纹碰到石壁也要返回来。(对比填空)

  同学们想一想,荡回来的“荡”是什么意思?

  你的意思对了,但说的不准确,我们说水波是一上(一下),一起(一伏)。

  对,一起一伏地在动。大家再想想返回来的“返”是什么意思?

  比如说有个人出去有事,想起忘拿东西了,再回去就是返。

  “返”就是回来的意思。

  11.同学们真聪明。所以小青蛙又一次听到的声音我们叫它什么?(回声。)

  师:对,我们就叫它回声。

  小青蛙是怎样听到回声的?同桌互相说一说,再请一位同学说一说。

  (小青蛙在桥洞里面叫,声音的波纹碰到桥洞的石壁又返回来,小青蛙就听见自己的声音了。)

  12.同学们看来都明白这个道理了,那小青蛙明白了吗?(明白了。)

  从哪看出来的?(小青蛙高兴地一蹦老高,高兴地说:“妈妈,我明白了,这就是回声吧!”)那你能高兴得读一读吗?

  (启发:是啊!很兴奋,高兴得都蹦起来了。)

  13.最后一段又告诉我们什么呢?(接读)

  小青蛙高兴吗?对,他为什么特别高兴?

  (因为他明白了回声是怎么回事。)

  明白了道理,学到了知识感到由衷的高兴。它又回到桥洞体会回声的乐趣去了。我们就用欢快的语气齐读最后一段。

  五、总结拓展。

  师:学了这课以后,你知道了什么?

  同学们想一想,再哪些地方还可以听到回声呢?

  关于声音还有许多奥秘,同学们只要细心观察,善于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惊喜。下面我们轻松一下听一首歌,歌的名字也叫《回声》。

  课后反思

  上完这节课后,我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

  上这节课的过程中,我觉得对学生的评价不是很恰当,还有待于提高。特别是对一些答题答不对的学生,既要让该生认识到回答的不对,还不能打消学习的积极性。那么究竟如何评价才恰当呢?值得我在今后的教学当中深思。在教学1—3自然段时,我让学生一边看图,一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结果变成了齐读。如果先指名说一说自己喜欢用什么方式来读课文,然后在读课文,就不会出现这种现象了。我觉得自己的知识含量不够,今后还要加强学习,不断的提升自身素质。

  通过教学这一课让我对识字教学的方法又有了更新的认识。在我们教研组研究识字教学的方法时,是针对当时学生的识字基础、识字能力进行研究的。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大部分学生掌握了学习生字的方法,知道在课下通过哪几个步骤学习生字。可以说,学生有了一定自学生字的能力。

  在学生这样的基础上,再在课堂上逐字的进行生字教学,对基础好的学生来说就等于是把预习的过程又做了一遍,这样就导致了一些已经会了的学生不听讲的结果。

  在教学形式上也要做一些改进,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不高,但是,他们对课文的兴趣很浓,这样就可以先让学生感知课文的意思,以各种不同的形式来朗读课文,在多次与生字见面的基础上,掌握生字。在第一课时中不集中学习生字,而是只对预习的生字进行反馈、检查,对学生反馈的难字进行学习、指导书写,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第二课时讲读课文,在这一课时除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外,有些需要理解字意的生字也可以安排在这一课时进行学习。第三课时可以安排一些生字的练习并练习书写一、二课时中没有涉及的生字。

高一第一学期语文起始课——诗歌《回声》 篇8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语句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课文中的句子展开想象,从而懂得回声形成的原因。

  3、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青蛙妈妈的话,弄懂回声形成的原因。

  【教前准备】

  多媒体教学平台。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要求〗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知道什么是回声形成的原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回声》,请同学们把课题齐读一遍。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一、学习第一段

  1、放录像,相机理解“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好象一个大月亮”。

  2、指导读出景物的美。

  二、学习第二段

  1、看录像,说说:在这个美丽的桥洞下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2、自由读第二段,把写小青蛙听到的声音的有关句子画出来,思考:这些声音是小青蛙在什么地方听见的?

  3、讨论上述问题。

  4、指导朗读小青蛙说的话,注意两次语气的不同。

  三、学习第三段

  1、指名朗读,找出写小青蛙这时心情的语句。

  2、理解“奇怪极了”的意思。

  3、引导想象:这时候,小青蛙心里会想些什么?

  4、小青蛙又是怎么做的?

  5、指导有感情朗读小青蛙妈妈的话。

  四、学习第四段

  1、指名读。

  2、说说:青蛙妈妈是怎样做的?

  3、找出表示青蛙妈妈动作的词语?

  4、讨论:这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还可以换成哪些意思相近的词语?

  5、河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6、看录像,理解:“激”、“荡”。

  7、师生共同用板画再次理解“激”、“荡”的意思。

  8、齐读,小结:这一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五、学习第五段

  1、指名读青蛙妈妈的话,思考:青蛙妈妈一共说了几句话?用序号标出来。

  2、青蛙妈妈第一句说了什么?

  3、自由读2、3句,思考:为什么说小青蛙的叫声就像这水的波纹呢?

  4、放录像,想象声波碰到洞壁返回来的现象。

  5、讨论:声波与水波有什么相像的地方。

  6、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返”。

  7、齐读青蛙妈妈的话。说说小青蛙是怎样听见自己的声音的?

  8、分角色朗读这一段。

  9、小结:青蛙妈妈投石击水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问题?

  六、 学习第六段

  1、自由读这段。

  2、放录像,欣赏小青蛙的回声。

  3、小青蛙现在的心情怎样?(理解“欢快”)

  4、它这时的高兴与它刚来到桥洞时的高兴一样吗?

  5、有感情朗读这一段。

  〖总结全文〗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两同学角色表演四、五段内容,说说还在哪些地方可以听到回声?是怎样产生的?

  3、口头填空:

  回声就是声音的_______碰到________返回来的声音。

  4、师讲述回声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复习巩固〗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完成课后作业第2题。

  〖板书设计〗

  回声

  奇怪 水波 河岸 高兴

  荡

  一蹦老高

  明白 声波 石壁 欢快

  返

高一第一学期语文起始课——诗歌《回声》 篇9

  一、激趣导入  。

  师:《板书“声”》同学们看这是什么字?

  生:“声”。

  师:平时同学们听到过什么样的声音?

  生:河水流动的声音。

  生:鸟的叫声。

  生:小提琴声。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平时,我们听到过各种各样的声音,今天学的课文题目又是什么呢?(板书“回”)

  生:齐读课题。

  师:看到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我想知道回声是什么。

  师:好,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自己读课文。要读准字音,遇到生字多读几遍,并在自然段前面标上序号。

  二、初读感知。

  (出示生词卡片)学生认读。

  师: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生:课文有六个自然段。

  师:下面请同学分段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一件什么事?

  生:这篇课文讲了小青蛙跟着妈妈到桥洞里听到回声的事。

  师:那回声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来逐段学习课文。

  三、细读感悟。

  师:谁来读第一段?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这段告诉我们什么?

  生:读第一段。

  生:这段告诉我们小河上有座石桥。

  师:(出示挂图)这就是书上说的那座石桥,书上还告诉我们什么了?

  生:半圆形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好像一个大月亮。

  师:哪位同学指着图说一说什么像个大月亮?

  生:(指图说)。

  师:你觉得这里的景色怎么样?

  生:这里的景色非常优美。

  师:谁能用赞美的语气读这一段?

  师:就在这儿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读第二、第三段。

  生:小青蛙发现有一只小青蛙在学它说话。

  师:它是在什么地方发现的?

  生:在桥洞底下发现的。

  师:(演示小青蛙和妈妈游到桥洞底下)这只小青蛙都学它说什么话了,同学们默读第二段,边读边把话画下来。

  师:我们把当时的情景读出来好吗?谁当小青蛙?谁当学话的小青蛙?大家仔细听他们是怎样读的。

  师:大家想一想青蛙说的两次话语气一样吗?为什么?

  生:不一样,他说的第一次话是赞美的语气,第二次话是问的语气。

  师:你从哪看出来的?

  生:从标点符号看出来的,是感叹号。

  师:说明他心里怎么样?

  生:第一次心里高兴,而第二次话是问号说明他心里很奇怪。

  师:请同学们再来读,注意语气的不同。

  师:这时候,小青蛙心里会想什么?

  生:哪里来的一只小青蛙在学我说话?

  生:那只小青蛙到底在哪啊?

  师:对,所以书上用了个什么词?

  生:奇怪极了。

  师:(板书“奇怪”)大家想一想:“奇怪极了”是什么意思?

  生:非常奇怪。

  师:对,那他是怎样做的?

  生:他去问妈妈。

  师:谁读一下他问妈妈的话?

  师:我们也跟着青蛙妈妈一起去看一看吧。谁读第四段?

  生:(读第四段)。

  师:青蛙妈妈是怎样做的?

  生: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她捡起一颗石子,扔进河里。

  师: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写青蛙妈妈动作的词,老师先找到了跳到岸上的“跳”字(演示),大家再找一下,还有表示动作的词吗?

  生:捡起的捡,扔进的扔。

  师:对,大家拿起笔,把这三个字点上小黑点。

  师:大家一起表演一下怎样叫捡起石子扔进河里。

  生:(表演)。

  师:对,就这么一扔,河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河水激起一圈圈波纹,波纹碰到河岸,又荡回来。

  师:请大家看录像(石子激起波纹,又荡回来)。你刚才看到了什么?谁能起来说一说。

  生:有人扔进河里一颗石子,波纹碰到河岸,又一圈圈荡回来。

  师:(板画,河水激起波纹)在什么情况下荡回来?

  生:碰到河岸又荡回来。

  师:(板画,又一圈圈荡回来)同学们想一想,如果离着河岸很远,会荡回来吗?

  生:不会。

  师:(指学生读这一段),学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水的波纹碰到河岸会荡回来。

  荡

  师:(板书,水波河岸)青蛙妈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请同学读第5段。

  生:(读第5段)。

  师:谁愿意读青蛙妈妈的话?其余同学边听边想青蛙妈妈说了几句话?

  生:(读)。

  生:青蛙妈妈一共说了四句话。

  师:第一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呢?谁来读?

  生:(读)。

  师:告诉我们什么?

  生:叫声像水的波纹。

  师:下面我们就学着青蛙妈妈的样子指图说一说。(师边指图边范读)。

  生:(指图说)。

  师:青蛙妈妈为什么说他们像呢?请同学读一下第2、第3句话。

  生:(读)。

  师:老师把这二句话写到了小黑板上(出示),谁再读?

  生:(读)。

  师:谁来说一说他们哪儿像?

  生:碰到一个地方都要返回来。

  生:水的波纹碰到桥洞要荡回来,,声音的波纹碰到石壁也要返回来。

  返

  师:(板书声波石壁)同学们想一想,荡回来的“荡”是什么意思?

  生:是弯弯曲曲的。

  师:你的意思对了,但说的不准确,我们说水波是一上(一下),一起(一伏)。

  师:对,一起一伏地在动。大家再想想返回来的“返”是什么意思?

  生:比如说有个人出去有事,想起忘拿东西了,再回去就是返。

  生:“返”就是回来的意思。

  师:下面我们加上动作说说这句话。(师示范),谁愿学着老师的样子说一说?

  生:(加动作读)。

  师:青蛙妈妈第4句话又说了什么呢?谁来读?

  生:(读)。

  师:想一想:小青蛙又一次听到的声音我们叫它什么?

  生:回声。

  师:对,我们就叫它回声。谁来把青蛙妈妈的话完整地读一下。

  生:(读话)。

  师:小青蛙是怎样听到回声的?同桌互相说一说,再请一位同学上来指着图说一说。

  生:小青蛙在桥洞里面叫,声音的波纹碰到桥洞的石壁又返回来,小青蛙就听见自己的声音了。

  生:……

  师:同学们看来都明白这个道理了,那小青蛙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从哪看出来的?

  生:小青蛙高兴地一蹦老高,高兴地说:“妈妈,我明白了,这就是回声吧!”

  师:大家看图,小青蛙高兴地一蹦老高(演示),你说他现在心情怎么样?

  生:它非常高兴。

  师:是啊!很兴奋,高兴得都蹦起来了,想想这句该怎样读呢?

  生:(读)。

  师:最后一段又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读第六段)。

  生:小青蛙又回到桥洞里叫了。

  师:他又回去了,还告诉我们什么?

  生:他叫个不停,还听到一片呱呱的回声。

  师: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听听小青蛙的回声。(放录音)你觉得小青蛙现在心情怎样?

  生:很高兴。

  生:很快乐。

  师:对呀,从哪个词看出他很高兴,很快乐?

  生:欢快。

  师:“欢快”是什么意思?

  生:非常兴奋。

  生:特别高兴。

  师:对,他为什么特别高兴?

  生:因为他明白了回声是怎么回事。

  师:明白了道理,学到了知识感到由衷的高兴。我们就用欢快的语气齐读最后一段。

  生:(齐读)。

  四、总结拓展。

  师:学了这课以后,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回声是什么?

  生:我知道了声音碰到非常硬的物体会返回来。

  师:好,大家平时听到过回声吗?在什么地方?

  生:在山谷里能听到。

  生:在新家里没放东西的时候,一叫能听见回声。

  师:还从哪儿能听到回声呢?回家以后从课外书中、从家长那里了解一下,并读一读自读课本的33课《山会说话吗?》。

高一第一学期语文起始课——诗歌《回声》 篇10

  教学目标:

  1、学会用不同的词语表达同一个意思。

  2、 根据课文中的句子展开想象,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回声形成的原因。

  3、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热情。

  教学过程:

  一、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回声》。

  二、字词教学。

  1、你们看,词语宝宝来了。你们能叫得出他们的名字吗?请同桌同学你读给我听听,我读给你听听。(同桌认读词语)

  2、大家读得真认真。但是,你们看,这里有三个词语宝宝找不到家了,他们可着急了。你能帮他们找找家吗?(指名在电脑上操作)其他小朋友仔细看,如果找对了,请你拍拍手。

  3、词语宝宝都找到自己的家了,你能试着选其中一个或几个词语介绍一下河边美丽的景色吗?(生答)

  三、复习引入。

  河边的景色可美了,引来了青蛙妈妈和她的宝宝。请你仔细听听小青蛙在说什么——。(媒体演示)

  四、小青蛙在桥洞底下听到了与自己说的话一模一样的声音,多奇怪的事呀!如果你就是这只小青蛙,你心里会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提问,教师简单板书问题:(藏?什么声音?怎样产生?)

  你们都很爱动脑筋。所以课文说小青蛙奇怪极了。请你找出这个句子认真地读读。     指名读句3人

  教师评价:你紧锁着眉,把心中的疑问读出来了。

  你也是只好奇的小青蛙。

  你对这个问题也挺好奇的。

  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齐读)

  五、学习课文

  1、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好好地来读读课文的第4、5自然段。(自读)

  2、读懂了吗?青蛙妈妈可要考考你了。

  ①谁读懂了——这个声音到底是什么声音呢?(生答——回声   板书:回声)

  ②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③你有没有在什么地方也听到过回声呢?(生答)

  ④这些回声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已经在书中找到的小青蛙请举手。请你把这几句话划下来。还没有找到的再认真地读读。

  你找到的是哪句话?(生答——出示有关句子)

  请反复读读青蛙妈妈说的话。同桌讨论讨论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⑤生提问,教师板书:⑥水的波纹到底是怎样的呢?请你把书翻到149页,仔细看看图,找一找水的波纹在哪里?用铅笔描一描水的波纹。

  谁愿意把自己画的拿上来给大家看看。(这一圈一圈荡开去的是水的波纹,这一圈一圈荡回来的也是水的波纹。)

  除了从图上可以看出水的波纹,课文的什么地方也告诉了我们水的波纹的样子。(生答)想不想亲眼看一看这一圈圈的波纹?(媒体演示)

  出示句子——我们一起读读这个句子。(齐读)

  ⑦水有波纹,水的波纹碰到河岸会荡回来。课文中说,那声音的波纹就像水的波纹一样,请你在书上试着画画声音的波纹。(学生画)

  ⑧是这样的吗?让我们一起来听听青蛙妈妈是怎样说的?(媒体演示)

  ⑨你能根据刚才看到的用自己的话说说回声产生的原因吗?(先同桌互说再指名1人汇报)

  明白了回声产生的原因后,让我们再一起来读读妈妈说的这句话,相信你一定能读得更好。(出示句子,齐读)

  六、小青蛙终于明白了,原来,桥洞里根本没有藏着另外一只青蛙。他听到的声音就是自己的回声,难怪他这么高兴。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个句子。(出示句子,齐读)。

  如果你就是这只小青蛙,你还会怎样表达自己高兴的心情。(出示填空:小青蛙高兴得       :“妈妈……” )

  我们一起来读读,你就根据自己填进去的词语一边读一边做动作。还没想出来的就读书上的句子。

  ⑨小青蛙真是太高兴了,他又游回了桥洞重新体验回声带给他的快乐。让我们一起高兴地读读第6自然段。

  七、 在这里,老师给你们提供一个网站,你们可以上网去查询有关回声的资料,你们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

高一第一学期语文起始课——诗歌《回声》 篇11

  《回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31课。这篇科学童话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物理现象—回声,本文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也增加了学生对大自然现象探索的吸引力,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学生分析】

  本课是二年级的语文课,涉及到的是自然当中一种普通物理现象,但大多数学生对回声知识了解的不够多,多数学生不知道“回声”是怎么回事,因此,课前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去体会,学生可结合简单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表达自己对回声的认识。还可借助图片多媒体等手段让学生了解回声是怎么回事。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汉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读出奇怪、欢快、亲切的语气。

  3、可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4、通过朗读课文感受祖国语言的美,体会文中展示的奥秘,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和词句训练。

  【设计思路】

  1、本次教学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采用边读边悟组合式教学。在教学中,多方位、多角度组织、引导、点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小组讨论中学会语言合作。

  2、课前布置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去体会回声,课堂上大家交流,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锻炼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收集有关回声的录像带;设计识字的相关课件,创设一定的情境;体会美感的伴奏带;设计引导性问题。

  2、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回声的资料;预习课文;自己尝试学习生字;查阅相关资料,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自然界里有许许多多美妙的声音,你们想听一听吗?(生: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趣的课文──《回声》(板书课题)

  小朋友回声是什么声音?在哪能听到回声呢?读了课文后你就能知道了。

  二、创设愉悦空间,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初读课文认字〗

  1、学生自读课文,自己解决不认识的字。

  2、检查认读情况。

  3、放伴奏带老师范读课文,学生仔细倾听,熟悉课文,巩固生字。

  4、看动画,进一步熟悉课文,然后自由读课文,指名读,开火车读。随时纠正错字。

  三、通过几种朗读方式,让学生感知文中所描述的小青蛙思想感情的变化

  〖学生置疑〗

  1、小青蛙听到了哪些声音?这些声音是小青蛙在哪听到的,妈妈是怎样回答小青蛙提出的问题的?

  2、学生带着问题默读,把有关的句子划下来。

  3、学生就以上问题分组讨论。

  4、学生汇报(精选四五段)。

  ⑴ 学生互相说一说对回声的理解。

  ⑵ 实验演示,突破难点。

  ① 观察水的变化。

  ② 口述水的变化。

  ③ 朗读课文第四段,并指导学生将文中的词语和老师实验时所用的物品,所做的动作的词语,加以比较:“捡—拿 扔—投 河岸—盆壁。”

  ④ 结合词语比较,记认“捡 、 扔 、 河 、岸 、碰”等字,并进行字义理解。

  ⑶ 通过小组内交流,并根据学生喜新求变、活泼好动的天性以及形象思维为主的特征,把实践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合作动手做实验,激发兴趣,调动思维、让其在生动、活泼的课堂形式中自然地达到“以做促读”的目的。

  ① 指导朗读青蛙妈妈的话,青蛙妈妈是在解答孩子的疑问,它的话应该要读出耐心、亲切的语气,节奏要慢,自由练读──指名读──范读或领读──再比较读──齐读──回读。

  ② 小青蛙听了妈妈的话,恍然大悟,它非常高兴,要读出欢快的语气,节奏稍慢。自由练读──指名读──范读或领读──再比较读──齐读──回读。

  5、以读为主,通过各种朗读,指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在多读中悟情。

  (分角色感情朗读,有条件的可以指导自编自演课本剧。)

  6、指导写字。

  7、实践活动。

  ⑴ 回家后用脸盆做一个实验,观察水波碰到盆壁又荡回来的样子。

  ⑵ 到山谷或空矿的房子内喊两声,听听自己的回声。

  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同学们充分体验回声是怎么回事,并感受大自然的赐予的美妙的声音。

  四、总结全文,回味欣赏。(略)

高一第一学期语文起始课——诗歌《回声》 篇12

  【教材简析】

  《回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31课。这篇科学童话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物理现象—回声,本文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也能增加学生对大自然现象探索的吸引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学生分析】

  本课是二年级的语文课,涉及到的是自然当中一种普通物理现象,但大多数学生对回声知识了解的不够多,多数学生不知道“回声”是怎么回事,因此,课前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去体会,学生可结合简单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表达自己对回声的认识。还可借助图片多媒体等手段让学生了解回声是怎么回事。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汉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读出奇怪、欢快、亲切的语气。

  3、可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4、通过朗读课文感受祖国语言的美,体会文中展示的奥秘,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和词句训练。

  【设计思路】

  1、本次教学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采用边读边悟组合式教学。在教学中,多方位、多角度组织、引导、点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小组讨论中学会语言合作。

  2、课前布置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去体会回声,课堂上大家交流,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锻炼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收集有关回声的资料;设计识字的相关课件,创设一定的情境;设计引导性问题。

  2、学生准备:收集有关回声的资料;预习课文;自己尝试学习生字;查阅相关资料,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呱呱……青蛙宝宝们好!我是你们的青蛙妈妈,今天妈妈就为你们带来好看的动画片,开心吗?

  生:开心。

  (师播放回声的录音)

  师:告诉妈妈,你们听到了什么?

  生:(各抒己见)

  师:这就是回声(板书课题)

  师:你还在哪儿听到过回声呢?

  生:(各抒己见)

  师:回声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妈妈不想直接告诉你们,想让宝宝们利用你们手中的课本自己去探讨,妈妈相信你们都是最棒的。

  (学生自己自由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识字

  师:宝宝们长的真快,连妈妈都快叫不出你们的名字来了,下面妈妈想和你们做一个游戏,首先四个小宝宝在一起先介绍自己,在让别人给自己的名字找一个好朋友。

  (学生分组识字)

  师:宝宝们,再和妈妈玩游戏吧!妈妈喊你们的名字,喊到谁,谁就要站起来高举自己的名字,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名字。

  三、理解课文内容

  师:宝宝们真聪明,妈妈想带你们到小河边去玩吧(出示课件1)瞧!小河上有座桥。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好象一个大月亮。宝宝们感觉怎样?

  生:多好看呀。

  师:妈妈想做个实验考考你们,请认真观察(播放课件)。

  师:妈妈是怎样做这个实验的呢?你们发现了什么?哪个宝宝最棒?(生边说,师边出示第四自然段的文本)

  师:宝宝说的真好,哪个宝宝能读的最好?(指导读,强调动词)

  师:宝宝们,你们也像妈妈一样自己做做吧,不过妈妈有要求,组长宝宝做,其他的宝宝认真观察。

  (学生做实验)

  师:宝宝们请坐好,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石子扔进水里会有一圈一圈的波纹。

  生:我看见那一圈一圈的波纹碰到盆壁又回来了。

  生:……

  师:宝宝们观察的真仔细,你们不是想知道回声是怎么回事吗?妈妈告诉你们呀,其实声音和水一样,也要波纹,只是我们看不见,有一个青蛙宝宝想为大家演示一下,可要认真看哟。(播放课件)

  师:宝宝们发现了什么?

  生:(各述己见)

  (师根据生说的出示第五自然段的文本)

  师:这就是妈妈要给宝宝们说的。(师范读第五自然段)

  师:宝宝们,你们觉得妈妈说的好吗?

  生:好!耐心,亲切。

  师:哪个宝宝想模仿一下耐心而亲切的妈妈给其他的小宝宝讲讲。下面请宝宝们自由练习一下吧 !

  (生自由练读。)

  师:现在我们邀请一位青蛙妈妈上场,谁第一个挑战?

  生:我来试一试。

  师:他读的像吗?

  生:我认为他读的还可以,但语气还是不够耐心,亲切。

  师:你能来试一下吗?

  生:可以。

  (师生共同评议。)

  师:宝宝们,回声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你们明白了吗?

  生:……

  (师适时板书波纹碰到石壁又返回来的简笔图。)

  师:宝宝们真棒,自己弄清了回声的知识,高兴吗?

  生:高兴。

  师:把高兴的样子表现给妈妈看看。

  (学生自由表演)

  师:有个青蛙宝宝,他问我:“妈妈,如果当时我不是在桥洞里叫的。而是就在小河边叫的,我会听到自己的回声吗?”哪个宝宝告诉他?

  生:也许不会,因为他的叫声,不会碰到东西返回来。

  师:是呀!如果声音的波纹没有碰到阻挡的东西,就不会产生回声。

  四、拓展

  师:宝宝们,妈妈带你们到鸣凤山去玩吧,瞧,小熊的妈妈带着小熊也来了,瞧,他们在干什么呢?

  出示句子:小熊的妈妈和小熊来到山顶,小熊对着大山喊:“啊,好漂亮呀。”对面的大山也喊了起来:“啊,好漂亮呀。”小熊感到很奇怪,妈妈笑着说:“_______。”

  师:宝宝们,你们能替小熊的妈妈告诉小熊吗?自由练习一下吧!

  (生各述己见)

  师:大家都是善于动脑筋的好宝宝。妈妈还希望宝宝们不仅会写自己的,还要会写小伙伴的名字,你们一定能行!

  五、指导书写

  师:(出示:游 纹)以前妈妈教宝宝们写过好多好多的字,你们观察一下,该怎么写呢?

  生:观察后发言。

  师:总结(边写边说)“纹”的绞丝旁是三笔写成的,当丝作为偏旁的时候,一横就要变成提了,旁边文字的一横要微微向上倾斜。“游”因为是左中右结构,各部分应该写的瘦长,三个部件紧凑一些。注意最后一个部分,不是反文旁,它下面是个子字。

  师:宝宝们在书上描一个,写一个。写的快的宝宝自己还可以挑选几个写一写。

  (学生写字,教师巡视)

  六、总结课文

  师:今天宝宝们和妈妈玩的开心吗?和妈妈玩,你们有什么收获?

  (生回答。)

  师:其实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奥妙,只要宝宝们勇于去发现,去探索,一定会揭开他的神秘面纱的。

  七、实践活动

  师:宝宝们可以到大山脚下或空房子里去体验一下回声。

  【教学反思】

  这篇科学童话借小青蛙的遇到的“问题”和青蛙妈妈的讲解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回声。课文语言浅显,情节生动,引人入胜,内容充满童真童趣,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教学中应从文章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通过多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大多数学生对于回声的了解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甚至有的同学根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因此,课前教师就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会,丰富学生的感知。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课文,联系生活经验,运用图片或多媒体等手段,揭开回声的奥秘。

高一第一学期语文起始课——诗歌《回声》 篇13

  [设计理念]

  以疑导学、层层质疑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它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有效促进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发现,从而深刻地理解、感悟学习内容。本案采用“问题”探究法研读重点句段,旨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推动学生的阅读思辨与探索。

  [设计特色]

  以“问题教学”引导学生研读重点句段,推进学生自主探究和感悟。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 谈话导入,揭题引趣。

  1. 师板书“声”,请学生说说平时听过什么样的声音?

  2. 板书“回”组成课题,学生齐读,思考:看到课题,你最想了解什么?学生质疑。

  二、 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 请学生给大家提个醒,明确读课文时要注意做到:

  (1) 读准字音,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2) 在自然段前标上序号。

  2. 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学习生字。

  3. 检查自学情况,顺情引导。

  (1) 采用多种形式检查生字读音。

  (2) 选一句自己认为比较难读的句子,请大家再读读,或者选自己认为读得最棒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

  (以此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达到进一步通读课文了解大意之目的。)

  4. 通读课文,思考:你初步读懂了什么?产生了哪些问题?

  (简单问题当场请学生尝试解决,较难问题或中心问题留待学习课文时探讨。)

  三、 学习课文第一段。

  1. 自由读第一段,想想:这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1) 实物投影或课件出示文中插图,并理解句子:“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好像一个大月亮。”

  (2) 请学生根据插图说说什么像大月亮?明确多音字“倒”的读音。

  (3) 引导学生用赞美的语气朗读表达这美丽的景色。

  四、 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就在这儿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是什么事呢?

  1. 请大家读读第二自然段,把写小青蛙听到的声音的有关句子画出来,思考并讨论:这些声音小青蛙是在什么地方听见的?

  2. 朗读小青蛙说的话,注意两次语气的不同。(从问号、感叹号等分析理解。)

  3. 这时候,小青蛙听到有人在学它,会怎么想呢?找出课文中写小青蛙心情的句子,并理解“奇怪极了”的意思。

  妈妈怎么说呢?让我们一起跟着妈妈去看一看。

  五、 生字书写指导:

  “岸、洞、倒、影”,重点分析“岸、影”的书写。

  第二课时

  一、 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回声》,小青蛙妈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就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以疑导学,深入理解课文。)

  二、 研读第四自然段。

  1. 指名读:说说青蛙妈妈是怎样做的?找出表示青蛙妈妈动作的词语,并引导学生用词语替换法理解这些动词的近义词。

  2. 河水发生了什么变化?请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谈谈。同时播放课件录像,理解词语“激”“荡”。

  3. 师生共同板画,再次理解“激”“荡”的意思。

  碰

  水波 ))))))))))) 河岸

  荡回来

  4. 齐读,学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青蛙妈妈为什么要投石击水呢?

  三、 合作探究第五自然段。

  1. 自由读青蛙妈妈说的话,合作小组学习讨论。出示自学要求:

  (1) 青蛙妈妈一共说了几句话?每句话说了什么?用序号标出句序。

  (2) 试着画出回声原理图。

  (3) 相互说说回声是怎么产生的。

  2. 实物投影学生图画(或请学生板画),说说为什么这样画,是根据青蛙妈妈哪句话画的。

  3. 为什么说小青蛙的叫声就像这水的波纹呢?播放课件录像,想象声波碰到石壁返回来的现象。

  碰

  声波 ))))))))))) 石壁(障碍物)

  返回来

  4. 讨论:声波与水波有什么相像的地方。结合看到的现象与课文相关语句进行理解。同时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返”。

  方敏,女,1965年出生,浙江省名师培养对象,浙江省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曾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先后被评为省优秀青年教师、省教改之星、金华市劳动模范、教坛新秀、首届名师等。从教以来,一直致力于教改实验,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构建民主、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同时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实行开放性教学,开展“生活作文”和“情趣作文”研究,引导学生在交际应用中学习语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高一第一学期语文起始课——诗歌《回声》 篇14

  今天是李进老师的师徒活动。为了给几位青年教师搭建展示的舞台,我们将该次师徒活动作为县级教研活动兼强师培训、语文教研大组成员活动,所以全县共约50多名教师参加了活动。活动很成功,两位青年教师王群枫、张霞的上课水平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从活动之前的试教课,到活动中的正式上课,两位教师都经历了许多次的修改、实践,再修改,再实践,正是这样的反复实践锻炼,打磨,所以他们的成长特别快。尤其是张霞,我听过她所上的《山里的孩子》,后来在新教师课堂教学培训中上了《影子》一课,孩子们在她的引导下读得有声有色,玩得快快乐乐,记得最清楚的是为了上课,她还借来了电视台拍摄用的照明灯,霎时影子出现了,忽左忽右,忽前忽后,孩子们在教室里转起了圈子,和自己的影子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这样的游戏怎能不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呢?课堂呈现了快快乐乐的生命态势,这正是新课程所强调的最新理念──关注生命,发展生命。今天的《回声》比起前几堂课而言,显得更加成熟了。如果说前几堂课还有雕琢的痕迹,那么今天的课堂显得自然无痕,浑然一体,犹如一个球体。这里有她自身的努力,也有她师傅的指导,这位老师善于寻求帮助,寻求帮助其实也是别人智慧的发挥,譬如:上周她与我通了将近两个小时的电话,聊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聊如何解决,昨晚她又与我讲了自己的为难之处,怕没有落实好导师的指导,因为在实践中她觉得太理性化的语言文字训练会拦腰砍断孩子们的情感线索。我肯定了她的想法,同时告诉她语言文字训练如果显得刚性,就将它软化处理在朗读指导中,同时问问“小青蛙们”:你体会到了什么,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在这堂课中,张霞进行了很好的处理。还是来看看她几段的课堂片断吧:《回声》

  【导入阶段】

  设计巧妙,一举多得。

  师板书:回声

  师:小朋友,你在哪儿听到过声音?听到什么声音呢?

  生:我在马路上听到汽车的喇叭声。

  生:我听到马路上有嘟嘟声。

  生:我听到田野里小青蛙的呱呱声。

  生:我听到了动物园里小狗的叫声。

  生:我在家里听到电视机发出的声音。

  师:小朋友们听到的声音真多呀!那这样的声音你们听到过吗?板书:回。(构成题目)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叫──(学生齐读)回声。再读课文题目。

  生举手问:老师,“回声”是什么呀?

  师:嗯,你真会动脑筋!(板书)是什么?

  生:老师,“回声”是在哪儿的呀?

  师:噢!你也发现了问题,了不起!(板书)在哪?

  生:“回声”是不是很吓人的?

  师:是呀,“回声”究竟是怎么样的呢?

  (评:从写作的角度看,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通过审题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因此,教学通常是从题目开始的,然而本课将这一特点进行了创新。从“声”入手拉动孩子们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出了课文题目,通过熟悉的“声音”与陌生的“回声”比较,又自然而然地激发了孩子们对“回声”的质疑,再老实的鼓励下,孩子们的问题一一出现。有人说“教学贵在无痕。”这样的教学设计化有形为无痕,在悄无声息中激发了孩子们学习课文的兴趣。)

  【初读阶段】

  培养孩子们自主独立的学习行为。

  师:第一次读课文对自己有什么要求吗?

  生:读课文要读好听。

  生:要读准每一个字。

  生:读课文还要把问题找出来。

  师:小朋友们真厉害,把平时老师教你们怎样读课文的都记住了。真像你们说的,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读的时候还可以动动小脑筋。

  (评:初读课文前,通常是老师布置要求。“第一次读课文对自己有什么要求吗?”给自己提要求,这是老师对主人学习权利的尊重,也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初步培养。)

  教师的教学语言非常丰富。

  【初读课文后】

  师:读了课文后你知道了些什么呀?

  生:“回声”在桥洞下面。

  师:你真会读课文,知道了“回声”在哪儿。

  生:是声音返回后产生了“回声”的。

  师:你真会研究,像个小研究家。

  生:桥洞底下好像有两只小青蛙呢。

  师:你读课文非常仔细。

  (评:每一句评价语不同,相同的是鼓励、表扬孩子们读书认真仔细,要把课文读进去,把问题读懂。盛新凤老师有句话说:“你把长长的课文读薄了。”以前只知道这是鼓励孩子们的语言,今天才感悟到其实“读薄”也就是抓出了课文内容的主要、重点。也有人说:“你把书读厚了。”意思是说,读出了自己的心得、理解,读出了自己的体会,这些体会、理解、感悟将书本变得厚厚的。看来如何运用好教师的语言确实很有意思,语文教师的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点点滴滴,日渐渗透,逐步地熏陶着学生,促进着学生的语文素养。昨天我们的英语教研员对课堂语言进行了专门的研究,说到了教师的课堂语言许多都是即时生成的,是诱发思维的,是升华主题的,教师独有的教学语言是其教学个性的反映。良好的课堂语言使教学组织得到更完善、更深化、更具逻辑思维,好像是哲学家阐述自己真理所使用的语言,从而解决教学中的主题问题。)

  师:出示插图和第一节课文,你们看到了什么?喜欢吗?

  生:喜欢。

  师:能不能用朗读将你的喜欢与大家分享分享,好吗?

  生1读。

  师:听出来了吗?她有个地方读得特别好。

  生:好像一个大月亮。

  师:你看到了什么呀?

  生2:美丽的石桥。生2读。

  师:石桥确实很美丽,所以你读得也很美。

  师:这么美的地方,难怪小青蛙高兴地叫起来。小青蛙们,来,一起叫一下。

  生齐读。

  师:可是正在这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赶快从第二小节中找找看。

  生1:不知道哪儿也有一只小青蛙在叫,真是奇怪。

  师:为什么小青蛙会奇怪呢?

  生1:我高兴地在叫,怎么会另一只小青蛙跟着我叫呢?

  师:其它的小青蛙会怎么想?

  生2:谁在冒名顶替我呀?(众多听课者都发出了笑声。虽然孩子使用的“冒名顶替”不怎么恰当,但是另一只青蛙确实有假的成分,孩子的天真、可爱显露无遗。)

  师:你感到怎样呢,小青蛙?

  生3:有点吓人,还不知道它是什么呢?

  (评:这两个片断,教师很好地发挥了引领的作用。在她的引导点拨下,学生尽情的朗读,和文本亲近,揣摩小青蛙的心情。教师的引领作用主要是通过语言进行的,她的语言既提示表达喜欢的方式,有串连了教学环节,也激发了学生对小青蛙心理的多元解读。)

高一第一学期语文起始课——诗歌《回声》 篇15

  一、激趣导入。

  师:《板书“声”》同学们看这是什么字?

  生:“声”。

  师:平时同学们听到过什么样的声音?

  生:河水流动的声音。

  生:鸟的叫声。

  生:小提琴声。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平时,我们听到过各种各样的声音,今天学的课文题目又是什么呢?(板书“回”)

  生:齐读课题。

  师:看到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我想知道回声是什么。

  师:好,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自己读课文。要读准字音,遇到生字多读几遍,并在自然段前面标上序号。

  二、初读感知。

  (出示生词卡片)学生认读。

  师: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生:课文有六个自然段。

  师:下面请同学分段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一件什么事?

  生:这篇课文讲了小青蛙跟着妈妈到桥洞里听到回声的事。

  师:那回声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来逐段学习课文。

  三、细读感悟。

  师:谁来读第一段?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这段告诉我们什么?

  生:读第一段。

  生:这段告诉我们小河上有座石桥。

  师:(出示挂图)这就是书上说的那座石桥,书上还告诉我们什么了?

  生:半圆形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好像一个大月亮。

  师:哪位同学指着图说一说什么像个大月亮?

  生:(指图说)。

  师:你觉得这里的景色怎么样?

  生:这里的景色非常优美。

  师:谁能用赞美的语气读这一段?

  师:就在这儿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读第二、第三段。

  生:小青蛙发现有一只小青蛙在学它说话。

  师:它是在什么地方发现的?

  生:在桥洞底下发现的。

  师:(演示小青蛙和妈妈游到桥洞底下)这只小青蛙都学它说什么话了,同学们默读第二段,边读边把话画下来。

  师:我们把当时的情景读出来好吗?谁当小青蛙?谁当学话的小青蛙?大家仔细听他们是怎样读的。

  师:大家想一想青蛙说的两次话语气一样吗?为什么?

  生:不一样,他说的第一次话是赞美的语气,第二次话是问的语气。

  师:你从哪看出来的?

  生:从标点符号看出来的,是感叹号。

  师:说明他心里怎么样?

  生:第一次心里高兴,而第二次话是问号说明他心里很奇怪。

  师:请同学们再来读,注意语气的不同。

  师:这时候,小青蛙心里会想什么?

  生:哪里来的一只小青蛙在学我说话?

  生:那只小青蛙到底在哪啊?

  师:对,所以书上用了个什么词?

  生:奇怪极了。

  师:(板书“奇怪”)大家想一想:“奇怪极了”是什么意思?

  生:非常奇怪。

  师:对,那他是怎样做的?

  生:他去问妈妈。

  师:谁读一下他问妈妈的话?

  师:我们也跟着青蛙妈妈一起去看一看吧。谁读第四段?

  生:(读第四段)。

  师:青蛙妈妈是怎样做的?

  生: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她捡起一颗石子,扔进河里。

  师: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写青蛙妈妈动作的词,老师先找到了跳到岸上的“跳”字(演示),大家再找一下,还有表示动作的词吗?

  生:捡起的捡,扔进的扔。

  师:对,大家拿起笔,把这三个字点上小黑点。

  师:大家一起表演一下怎样叫捡起石子扔进河里。

  生:(表演)。

  师:对,就这么一扔,河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河水激起一圈圈波纹,波纹碰到河岸,又荡回来。

  师:请大家看录像(石子激起波纹,又荡回来)。你刚才看到了什么?谁能起来说一说。

  生:有人扔进河里一颗石子,波纹碰到河岸,又一圈圈荡回来。

  师:(板画,河水激起波纹)在什么情况下荡回来?

  生:碰到河岸又荡回来。

  师:(板画,又一圈圈荡回来)同学们想一想,如果离着河岸很远,会荡回来吗?

  生:不会。

  师:(指学生读这一段),学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水的波纹碰到河岸会荡回来。

  荡

  师:(板书,水波河岸)青蛙妈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请同学读第5段。

  生:(读第5段)。

  师:谁愿意读青蛙妈妈的话?其余同学边听边想青蛙妈妈说了几句话?

  生:(读)。

  生:青蛙妈妈一共说了四句话。

  师:第一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呢?谁来读?

  生:(读)。

  师:告诉我们什么?

  生:叫声像水的波纹。

  师:下面我们就学着青蛙妈妈的样子指图说一说。(师边指图边范读)。

  生:(指图说)。

  师:青蛙妈妈为什么说他们像呢?请同学读一下第2、第3句话。

  生:(读)。

  师:老师把这二句话写到了小黑板上(出示),谁再读?

  生:(读)。

  师:谁来说一说他们哪儿像?

  生:碰到一个地方都要返回来。

  生:水的波纹碰到桥洞要荡回来,,声音的波纹碰到石壁也要返回来。

  返

  师:(板书声波石壁)同学们想一想,荡回来的“荡”是什么意思?

  生:是弯弯曲曲的。

  师:你的意思对了,但说的不准确,我们说水波是一上(一下),一起(一伏)。

  师:对,一起一伏地在动。大家再想想返回来的“返”是什么意思?

  生:比如说有个人出去有事,想起忘拿东西了,再回去就是返。

  生:“返”就是回来的意思。

  师:下面我们加上动作说说这句话。(师示范),谁愿学着老师的样子说一说?

  生:(加动作读)。

  师:青蛙妈妈第4句话又说了什么呢?谁来读?

  生:(读)。

  师:想一想:小青蛙又一次听到的声音我们叫它什么?

  生:回声。

  师:对,我们就叫它回声。谁来把青蛙妈妈的话完整地读一下。

  生:(读话)。

  师:小青蛙是怎样听到回声的?同桌互相说一说,再请一位同学上来指着图说一说。

  生:小青蛙在桥洞里面叫,声音的波纹碰到桥洞的石壁又返回来,小青蛙就听见自己的声音了。

  生:……

  师:同学们看来都明白这个道理了,那小青蛙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从哪看出来的?

  生:小青蛙高兴地一蹦老高,高兴地说:“妈妈,我明白了,这就是回声吧!”

  师:大家看图,小青蛙高兴地一蹦老高(演示),你说他现在心情怎么样?

  生:它非常高兴。

  师:是啊!很兴奋,高兴得都蹦起来了,想想这句该怎样读呢?

  生:(读)。

  师:最后一段又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读第六段)。

  生:小青蛙又回到桥洞里叫了。

  师:他又回去了,还告诉我们什么?

  生:他叫个不停,还听到一片呱呱的回声。

  师: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听听小青蛙的回声。(放录音)你觉得小青蛙现在心情怎样?

  生:很高兴。

  生:很快乐。

  师:对呀,从哪个词看出他很高兴,很快乐?

  生:欢快。

  师:“欢快”是什么意思?

  生:非常兴奋。

  生:特别高兴。

  师:对,他为什么特别高兴?

  生:因为他明白了回声是怎么回事。

  师:明白了道理,学到了知识感到由衷的高兴。我们就用欢快的语气齐读最后一段。

  生:(齐读)。

  四、总结拓展。

  师:学了这课以后,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回声是什么?

  生:我知道了声音碰到非常硬的物体会返回来。

  师:好,大家平时听到过回声吗?在什么地方?

  生:在山谷里能听到。

  生:在新家里没放东西的时候,一叫能听见回声。

  师:还从哪儿能听到回声呢?回家以后从课外书中、从家长那里了解一下,并读一读自读课本的33课《山会说话吗?》。

  (diyifanwen.com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此文转载于网络

高一第一学期语文起始课——诗歌《回声》 篇16

  教材分析:

  《友谊的回声》这首歌曲以回声作比喻,表达了对友谊的赞美、珍惜追求。歌曲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一个由三个乐句组成的乐段,表现了孩子们不仅是在向大自然发出呼唤,更是对友谊的炽热的追求。第二段落音乐转为平稳,表达了对友谊的赞美,前一乐段末句在这里再现,突出了“友谊是美好的”这一主题。

  教学理念:

  本课设计旨在通过激励、体验、探究、合作等教学方法与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积极性和表现欲。使学生在审美、创造、社会交往等方面都得到培养。增强学生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及合作能力,让学生树立自信心,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根据教材和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课的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及教学流程。

  教学目标:

  1、学习用甜美的声音演唱《友谊的回声》,在音乐的感悟下去探索发现大自然的奥秘。

  2、聆听无伴奏合唱《回声》,感受音乐中力度的强弱变化表现的回声在空旷、静谧的山谷中时隐时现的回荡。

  3、结合自己生活中的经验探索感知音的强弱。

  教学重点:

  在听、想、唱、创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逐步体验回声这一自然音响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创编并运用音乐中力度的强弱变化表现回声。

  教材切入点:

  聆听无伴奏混声合唱《回声》,感受回声这一自然现象。

  教法、学法:

  教法:通过启发引导,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运用欣赏法、对比法、启发式教学法、鼓励法、交谈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运用现代化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增强直观性,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教师主导作用,二者相互结合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学法:感受乐曲的艺术形象,通过欣赏、感受、游戏、讨论、演唱、体验相结合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电子琴、旋律条、图片等。

  教学流程:

  一、聆听感受

  1、欣赏歌曲《回声》

  问:在歌曲中听到了什么声音?

  你能给这首歌曲起一个名字吗?

  2、介绍歌曲:

  《回声》是一首无伴奏合唱的世界名曲,是十六世纪以来的一首经典合唱曲。

  3、复听:

  边看教材中的歌词边欣赏歌曲。

  问:听了这首歌曲,使你联想到了什么?

  介绍歌曲的演唱形式:这首歌曲的演唱是采用一支只有几个人的小型合唱组间隔一小节追随一个大的合唱组,形成声音力度强弱的对比,生动的表现了回声在空旷、静谧的山谷中时隐时现、时强时弱的回荡。

  [设计意图:根据主题内容把学生引入一个带有回声的山谷中,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兴趣,积极参与,并能产生相关的联想、想像。]

  二、情景创作

  1、问:你们知道回声是怎样产生的吗?(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设计理念:从学生生活中的事情入手,引起共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同时为下一步学好歌曲做铺垫。]

  2、学唱旋律:

  3、回声游戏:

  ①请一名同学模仿全体同学的声音。

  师生互评:是否有回声的效果。

  ②请一组同学模仿另外三组同学的声音。

  师生互评:是否有回声的效果。

  ③请两组同学模仿另外两组同学的声音。

  师生互评:是否有回声的效果。

  小结:①人数差距 ②演唱技巧

  [设计理念:通过游戏,使学生在不同的体验中感受回声的不同效果。教师通过对即时的信息反馈进行评价,对学生模仿的效果予以肯定和表扬,培养了学生的成功感与创新精神。通过学生间互评,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力。]

  4、为学唱的旋律加上力度变化,并演唱。

  5、小组创作:

  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旋律设计一句话,表现回声的效果。

  [设计意图:以探索自然界(回声)的音响为创作主题,充分发挥学生想像力和思维潜能,通过探究性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三、综合表现

  1、欣赏歌曲《友谊的回声》。

  刚才,我们做了回声的游戏,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首歌曲《友谊的回声》。

  2、问:歌曲的速度、情绪?

  3、再次欣赏歌曲,指导学生随音乐轻声哼唱歌曲旋律。

  [设计意图:反复聆听、哼唱歌曲,使学生熟悉歌曲的曲调,减轻学习的难度,为学唱旋律做铺垫。]

  4、学唱歌曲旋律:

  ①教师范唱歌曲旋律。

  ②随教师轻声视唱歌曲的旋律。

  ③随琴演唱歌曲的旋律。

  5、学习歌词:

  ①把歌词以诗歌的形式展现出来,请一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②全体学生按女声、男声、合这一要求朗读歌词。

  [设计意图:注重音乐与相关学科的整合,帮助学生提高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

  6、随音乐轻声填词。

  7、完整演唱歌曲。

  8、问:为什么称“友谊的回声”?

  这首歌曲以回声作比喻,表达了对友谊的赞美,同时告诉我们要珍惜身边的友谊。

  四、扩展升华

  1、问:除了回声部分有力度变化外,还可以根据歌词加入哪些力度变化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歌曲及力度变化的理解,为歌曲加入适当的力度记号,鼓励学生对音乐有独特的见解,激发学生创作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2、教师按照学生设计的力度变化演唱歌曲。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五、师生在愉快的歌声中结束全课。

高一第一学期语文起始课——诗歌《回声》 篇17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中学   □小学         2,学科:语文

  2,课时:2

  3,学生课前准备:

  一、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二、 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词的意思。

  三、 自学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

  四、 让学生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二、教学课题

  教养方面:

  1、 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 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课文中的句子展开想象,从而懂得回声形成的原因。

  3、 能正确完成课后第二题填空。

  4、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育方面:

  1、 培养学生好学好问的良好习惯。

  2、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热情。

  发展方面: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材分析

  说明教材版本、选取的教学章节、以及教师个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分析,需要清晰的阐明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教学准备。

  四、教学方法

  本课课文的语言浅显,内容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为了突出教学重点,在教学中我把读贯穿全文。我在朗读教学中采用了齐读、默读、师生合作读、表演读、赛读、带动作读等等。让学生经历了一个自读、学读、练读、美读的提高过程。我在本课教学中还创设了一定的语言情境,让学生在语境中边读边悟小青蛙的不同语气和青蛙妈妈的语气。读出青蛙妈妈耐心、亲切的语气。很多学生都能读出小青蛙的欢快和奇怪的语气,读出青蛙妈妈耐心、亲切的语气。学生各个都积极踊跃要参与分角色朗读,学习气氛活跃,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过程

  说明如何导入该课程,主要教学点的设计,知识拓展等。

  第一节

  教学要点:

  理解课文的内容,通过理解青蛙妈妈的话从而懂得回声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 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1. 找一段回声的录音,课堂放给学生听。

  2. 你觉得这声音有什么特别?你想知道些什么?

  3. 设疑:你听过回声吗?在什么地方听到了的?回声是什么回事?

  4. 板书课题、交待学习任务。

  二、 检查预习

  提问: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 引导细读,边读边议

  1. 学习第一自然段。

  1.) 自由读

  思考:这段话有几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

  2.) 观看示图,用导读的方法回答思考题:

  第一句告诉我们:小河上……

  第二句:半圆的……和水里的……连起来,好像一个……

  3.) 指导感情朗读:你觉得这里的景色怎样?谁能把这美的感觉说出来?

  过渡:就在这个美丽的地方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请同学们读第二、三自然段,读完后用一、两句话告诉老师。

  2. 学习二、三自然段。

  1.) 小声自由读。

  2.) 在这里发生了一件什么有趣的事?看谁能用一句话来告诉老师?(强调“桥洞”)

  3.) 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把小青蛙和“看不见的小青蛙”的话用“___”划出来。

  4.) 检查,示句:

  “呱呱呱,多好看哪!”

  “你是谁?你在哪儿?”

  5.) 指导读句  想一想:小青蛙两次说话的语气一样吗?从哪里知道的?

  a. 指导按标点符号读好句子。

  b. 分角色朗读:谁来当小青蛙?谁来当看不见的小青蛙?让我们听听“看不见的小青蛙”怎样学小青蛙说话的?(提示:学话的小青蛙要比小青蛙声音要小。)

  6.) (读小青蛙妈妈的问话。)听到有人在学自己说话,小青蛙心里非常奇怪,书上怎么说。

  理解:奇怪极了

  板书:奇怪

  示句:“桥洞里藏着一只小青蛙吧!他在学我说话哩!”

  7.)指导读好这个句子。

  出示生字卡读读理解:    cang

  藏

  过渡:多好向的小青蛙呀,桥洞里真的藏着一只小青蛙吗?让我们跟着青蛙妈妈一起去看一看。

  3. 学习第四自然段。

  1.) 自由读

  思考:青蛙妈妈是怎样做的?

  2.) 示第四自然段

  默读:把写青蛙妈妈动作的词用“.”把它点出来。

  示生字卡读读理解:

  jian        reng

  捡          扔

  (用做动作的方法学记这两个生字)

  3.) 再找出写河水变化的句子,用“___”划出来。

  4.) 做实验:利用玻璃缸投石演示,观察水面的变化。

  5.) 刚才大家看到了什么?

  师:刚才老师做的实验,跟课文所讲的现象是一样的,让我们一边读课文的句子,一边想象刚才的情景。

  6.) 读句“……河水……荡回来”,出示生字卡读读理解:

  bo       dang

  波纹      荡

  7.) 演示动画“扔石头”,进行说话训练。

  8.) 齐读这个自然段。

  9.) 这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小结板书:碰

  水的波纹    河岸

  荡

  过渡:青蛙妈妈为什么要这样做?回声到底是什么回事?看第五自然段,听听青蛙妈妈是怎样说的?

  4. 学习第五自然段

  1.) 指名读

  思考:青蛙妈妈一共说了几句话?

  2.) 示青蛙妈妈的话:

  问:有几句话?第一句说什么?

  3.) 示2、3句话,引导比较,理解。

  先引导学生从句子中找出相同的词,再引导悟出声音的波纹与水的波纹相似之处:碰到挡住它们前进的东西,都会回来。

  4.) 引导学生板书:        碰

  声音的波纹     石壁

  返

  5.) 演示动画:青蛙叫的回声。

  练习说话:青蛙是怎样听到回声的?

  6.) 填空练习:

  1. 水的(    )碰到(    )又(    )回来。

  2. 青蛙叫的声音的(    ),碰到桥洞的(    ),也要(   )回来。

  7.) 小结板书:明白

  8.) 分角色朗读这段。理解:一蹦老高

  过渡:回声多有趣呀,小青蛙又回到桥洞里听那有趣的回声了。

  5. 情景导学最后一段。

  四、 小结质疑。(略)

  1、 按板书小结。

  2、 质疑:学习了课文,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第二节

  教学要点:

  巩固练习,训练提高。

  教学过程:

  一、 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 练习说话,用“因为……所以……”说说回声的形成。

  三、 完成课后练习题

  四、 分析生字的字形,指导田字格的书写,进行扩词,说话的练习。

  五、 布置作业: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抄写生字词。

  附板书设计:

  回声

  碰

  水的波纹    河岸

  荡

  奇怪   明白

  碰

  声音的波纹    石壁

  返

  六、告诉同学们,如果有不理解或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通过百度去网上搜索相关内容参考复习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高一第一学期语文起始课——诗歌《回声》

微信扫码分享